13.07.2015 Views

釋尊之超越彌勒九劫(之四)

釋尊之超越彌勒九劫(之四)

釋尊之超越彌勒九劫(之四)

SHOW MORE
SHOW LESS
  • No tags were found...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7778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一 阿 含 經 》 另 外 說 到 : 須 達 哆 長 者 有 位 女 兒 , 名 叫 須 摩 提 (Sumati),下 嫁 「 滿 富 城 」(PUrNavardhana) 302 的 滿 財 長 者 之 子 ( 大 正 2, 頁 660上 - 頁 665 中 ), 在 該 經 中 , 須 摩 提 聽 釋 尊 說 法 後 ,「 諸 塵 垢 盡 , 得法 眼 淨 , 無 復 狐 疑 , 得 無 所 畏 」, 只 能 算 是 證 得 初 果 。 至 於 漢 譯 《 根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 前 引 G) 則 說 須 達 哆 有 位 兒 子 , 似 乎 尚 未 娶妻 , 就 因 為 細 故 , 遭 到 波 斯 匿 王 處 決 , 這 與 《 增 一 阿 含 經 》 所 傳 的四 子 , 以 及 南 傳 所 說 長 者 有 媳 婦 等 , 完 全 不 同 。《 賢 愚 經 》 在 說 明 須達 哆 為 釋 尊 建 立 祇 園 精 舍 的 事 緣 時 , 更 說 須 達 哆 有 七 男 兒 ( 大 正 4,頁 418 中 )。 由 此 一 簡 單 的 事 實 , 可 以 看 出 , 即 使 連 須 達 哆 的 最 近 親屬 , 佛 典 所 傳 的 差 別 很 大 。一 般 以 為 , 須 達 哆 在 王 舍 城 首 次 供 養 釋 尊 時 , 就 已 經 證 得 初 果( 參 DPPN,I,67;《 印 佛 固 辭 》,32-33), 但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奈 耶 》 傳 說 , 須 達 哆 在 轉 為 貧 窮 之 前 , 已 經 進 一 步 證 得 不 還 果 ( 大正 23, 頁 869 下 13);《 菩 薩 本 行 經 》 則 說 , 長 者 在 聽 過 釋 尊 講 述 〈 隨藍 本 生 〉 之 後 , 證 得 阿 那 含 道 ( 大 正 3, 頁 115 上 16);《 十 誦 律 》也 說 , 須 達 哆 在 生 前 得 不 還 果 ( 大 正 23, 頁 125 上 7), 連 他 在 宗 教上 的 成 就 , 傳 說 也 有 岐 異 。302此 城 經 學 者 考 定 , 位 在 今 日 的 孟 加 拉 地 區 , 而 依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T 1447) 所 說 , 這 是 「 佛 教 中 國 」(MadhyadeZa) 的 東 邊 界 限 ( 大 正 23,頁 1053 上 , 此 處 作 「 奔 荼 」), 過 了 此 城 , 就 算 邊 國 , 在 戒 律 上 , 允 許 若 干 比較 寬 鬆 的 作 法 。 參 考 Lamotte[1944],169,note 4 所 引 的 文 獻 。須 達 哆 晚 年 , 因 為 生 病 , 釋 尊 或 比 丘 前 去 探 病 問 候 , 這 一 情 況 ,在 早 期 佛 典 也 有 不 同 的 傳 說 。 依 南 傳 《 中 部 》 第 143《 教 給 孤 獨 經 》的 傳 說 , 須 達 哆 身 患 重 病 , 舍 利 弗 來 探 病 , 還 為 他 說 法 , 嘗 試 讓 長者 覺 得 舒 服 一 點 ; 舍 利 弗 離 開 之 後 不 久 , 須 達 哆 就 亡 故 , 轉 生 在 兜率 天 ; 而 「 須 達 哆 兜 率 天 子 」 則 在 當 晚 回 到 祇 園 精 舍 , 面 見 釋 尊 ,讚 歎 釋 尊 (《 漢 譯 南 傳 》,11 冊 , 頁 272- 頁 278;Bhikkhu Banamoli/Bhikkhu Bodhi[1995],1109-1113)。須 達 哆 死 後 , 以 兜 率 天 子 的 身 分 , 回 到 人 間 與 釋 尊 見 面 , 在 《 雜阿 含 經 》 第 593 經 , 是 單 獨 成 篇 的 ( 大 正 2, 頁 159 中 - 下 ), 在 南傳 《 相 應 部 》〈 諸 天 相 應 〉 也 有 此 傳 說 (《 漢 譯 南 傳 》,13 冊 , 頁 100- 頁 102)。但 在 漢 譯 《 增 一 阿 含 經 》 的 版 本 , 則 是 舍 利 弗 與 阿 難 一 起 去 探病 , 而 舍 利 弗 與 阿 難 離 開 後 , 須 達 哆 病 故 , 轉 生 三 十 三 天 ( 大 正 2,頁 819 中 - 頁 820 下 )。至 於 《 別 譯 雜 阿 含 經 》 第 187 經 , 則 是 釋 尊 自 己 去 探 病 問 疾 ,但 只 說 須 達 哆 轉 「 身 壞 命 終 , 得 生 天 上 」, 並 沒 有 明 說 是 轉 生 在 什 麼天 ( 大 正 2, 頁 441 上 - 頁 442 上 )。漢 譯 《 中 阿 含 經 》 第 28《 教 化 病 經 》, 須 達 哆 本 來 是 「 疾 病 危 篤 」,卻 在 聽 聞 舍 利 弗 說 法 , 以 及 須 達 哆 回 想 過 去 如 何 接 觸 佛 法 之 後 ,「 極重 疾 苦 , 即 得 除 愈 , 生 極 快 樂 」( 大 正 1, 頁 458 中 - 頁 461 中 ), 似乎 是 說 , 舍 利 弗 不 只 一 次 去 探 病 ? 如 果 說 , 須 達 哆 生 病 的 時 間 不 是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8182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施 , 應 該 把 心 放 在 經 營 事 業 , 甚 至 在 須 達 哆 聽 聞 佛 陀 說 法 之 後 , 女神 還 當 面 勸 導 須 達 哆 , 要 他 多 多 考 慮 自 己 的 未 來 、 家 庭 、 子 女 , 不要 再 親 近 瞿 曇 ( 即 釋 尊 ) 與 僧 眾 ; 須 達 哆 不 但 拒 絕 , 甚 至 下 達 「 逐客 令 」, 要 求 該 女 神 不 要 「 寄 宿 」 其 宅 。 女 神 沒 有 住 處 , 向 諸 神 求 助 ,最 後 在 帝 釋 天 的 建 議 之 下 , 女 神 幫 忙 須 達 哆 長 者 追 討 被 積 欠 未 還 的借 款 , 以 及 找 回 遭 大 水 沖 走 的 財 物 。 之 後 , 前 來 向 須 達 哆 懺 悔 , 但長 者 要 她 去 向 釋 尊 懺 悔 。 在 南 傳 〈KhadiraGgAra 本 生 〉 裏 , 須 達 哆之 所 以 會 貧 窮 , 有 一 部 分 是 「 可 歸 責 」 於 他 的 大 行 布 施 。 雖 然 在 理論 上 , 可 能 確 是 如 此 , 但 最 後 須 達 哆 回 復 先 前 的 財 富 , 這 麼 周 折 的起 落 , 一 方 面 可 能 是 要 提 醒 布 施 者 ; 另 一 方 面 , 也 在 證 示 布 施 確 有大 福 德 303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 前 引 G) 則 別 出 蹊 徑 , 須 達 哆 長 者夫 婦 在 供 養 釋 尊 之 後 , 聽 聞 說 法 , 就 證 得 初 果 , 並 於 當 日 有 娠 。 九個 月 後 , 再 度 供 佛 及 僧 , 夫 婦 同 得 不 還 果 , 並 於 當 日 產 下 一 子 。 須達 哆 長 者 夫 婦 悉 心 照 顧 此 子 , 長 大 之 後 , 容 貌 希 奇 ; 因 為 生 得 俊 美 ,在 路 過 王 宮 時 , 引 起 宮 女 的 注 意 , 拋 花 示 意 。 波 斯 匿 王 認 為 此 子 冒犯 其 宮 女 , 即 處 決 此 子 。 須 達 哆 長 者 夫 婦 受 此 打 擊 , 心 灰 意 冷 , 感303《 雜 寶 藏 經 》 第 23 緣 〈 須 達 長 者 婦 供 養 佛 獲 報 緣 〉 則 只 單 純 說 , 須 達 哆 財物 都 盡 , 甚 至 去 擔 任 工 人 , 領 到 三 斗 米 的 工 資 , 但 還 是 拿 來 供 養 聖 眾 及 佛 陀 ,因 為 此 一 行 為 而 得 善 報 , 庫 房 中 的 財 物 「 穀 帛 飲 食 悉 皆 充 滿 , 用 盡 復 生 」( 大正 4, 頁 459 上 )。 參 下 一 注 解 , 僧 團 勸 止 郁 伽 長 者 之 事 緣 。慨 本 來 是 為 其 子 而 辛 苦 努 力 , 如 今 其 子 身 亡 , 所 以 散 盡 家 財 , 遣 散僕 人 ,「 唯 留 金 錢 一 文 , 為 衣 食 本 」。 雖 然 留 下 少 許 財 物 , 作 為 生 活衣 食 費 用 , 須 達 哆 仍 不 改 其 志 , 繼 續 布 施 。從 情 理 上 說 , 釋 尊 在 《 須 達 哆 經 》 的 開 頭 , 就 直 接 問 須 達 哆 是否 有 在 布 施 , 應 該 已 經 知 道 他 的 經 濟 情 況 , 大 不 如 前 , 既 然 如 此 ,304為 什 麼 還 要 長 者 布 施 ? 在 佛 法 裏 , 布 施 可 以 種 福 , 而 貧 窮 就 是 因 為305福 德 不 夠 , 更 需 要 布 施 。 但 貧 窮 之 人 可 能 自 身 連 溫 飽 都 成 問 題 , 如何 布 施 。 這 當 然 涉 及 很 複 雜 的 情 況 , 不 能 一 概 而 論 , 不 過 在 《 須 達哆 經 》 來 說 , 最 直 接 的 問 題 是 : 須 達 哆 怎 會 變 窮 ? 佛 典 常 說 到 因 為304305釋 尊 住 世 時 , 郁 伽 長 者 也 是 著 名 的 信 眾 , 財 力 豐 厚 。 在 釋 尊 入 滅 後 , 郁 伽 長者 還 是 繼 續 供 養 僧 眾 。 有 一 次 , 郁 伽 長 者 所 有 的 一 艘 載 滿 貨 物 的 船 , 遇 難 沉沒 , 損 失 不 菲 。 長 者 的 財 務 狀 況 可 能 因 而 吃 緊 , 僧 眾 覺 得 不 應 該 再 接 受 供 養 ,但 又 怕 失 禮 , 所 以 公 推 阿 難 去 勸 導 長 者 , 傳 達 僧 眾 的 決 議 。 但 郁 伽 長 者 志 在出 離 , 所 以 對 財 物 的 態 度 是 「 若 我 如 是 捨 與 , 如 是 惠 施 , 一 切 財 物 皆 悉 竭 盡 ,但 使 我 願 滿 」, 阿 難 顯 然 沒 有 說 服 長 者 。 見 《 中 阿 含 經 》 第 39 經 《 郁 伽 長 者經 》, 大 正 1, 頁 481 中 - 頁 482 下 。 所 以 僧 眾 覺 得 不 要 再 受 供 養 , 自 有 其 考量 , 而 郁 伽 長 者 的 意 願 , 是 另 一 層 面 的 問 題 。傳 說 大 迦 葉 乞 食 是 「 欲 使 修 福 眾 生 下 善 種 子 , 獲 福 無 量 」, 所 以 「 到 貧 里 巷 ,樂 受 貧 施 」。 見 《 大 莊 嚴 論 經 》 第 56 緣 , 大 正 4, 頁 310 中 - 頁 311 中 ; 又參 南 傳 《 自 說 經 》 第 一 品 第 6 經 (《 漢 譯 南 傳 》,26 冊 , 頁 60- 頁 61)、 南 傳《 自 說 經 》 第 三 品 第 7 經 (《 漢 譯 南 傳 》,26 冊 , 頁 90- 頁 91)。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8384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306布 施 而 現 世 馬 上 ( 或 不 久 ) 得 福 報 的 例 子 , 釋 尊 住 世 時 , 須 達 多 可說 是 在 家 信 眾 的 指 標 人 物 , 在 世 俗 的 眼 光 來 看 , 他 事 業 有 成 , 財 富無 數 , 應 該 是 社 會 的 典 範 ; 在 宗 教 上 , 他 以 在 家 之 身 而 證 果 , 而 且大 行 布 施 , 供 養 僧 團 , 傳 說 他 還 引 導 許 多 人 歸 依 佛 法 , 依 《 雜 阿 含經 》 第 1241 經 ( 大 正 2, 頁 340 上 - 中 ) 的 傳 說 , 須 達 哆 ( 給 孤 獨長 者 ) 向 釋 尊 表 示 :「 諸 在 我 舍 而 命 終 者 , 皆 得 生 天 」, 而 他 之 所 以會 有 這 樣 的 確 信 , 既 不 是 從 大 德 神 力 比 丘 、 比 丘 尼 、 諸 天 來 告 訴 他 ,也 不 是 釋 尊 給 他 的 肯 定 、 嘉 許 , 而 是 因 為 須 達 哆 對 自 己 的 作 為 有 信306如 波 斯 匿 王 妃 勝 鬘 夫 人 之 事 緣 , 參 南 傳 《 本 生 譚 》〈 山 布 拉 妃 本 生 〉(SambulaJAtaka,No. 519;《 漢 譯 南 傳 》, 第 38 冊 , 頁 222- 頁 223;DPPN,II,1060)。《 大 毘 婆 沙 論 》 也 在 討 論 「 世 所 現 見 , 順 現 法 受 業 」 的 問 題 時 , 舉 了 好 幾 個例 子 ( 大 正 27, 頁 592 上 - 頁 593 中 1, 但 所 舉 的 例 子 , 包 括 善 業 善 報 與 惡業 惡 報 兩 種 )。 併 參 《 大 智 度 論 》, 卷 33, 大 正 25, 頁 305 上 7-14 所 舉 之 例(Lamotte[1980],2252-2253 注 解 所 揭 出 的 文 獻 )。南 傳 《 彌 蘭 王 問 經 》 則 說 到 , 在 釋 尊 的 教 法 中 , 這 種 「 順 現 法 業 受 報 」 的 ,共 有 七 例 :Sumana、EkasATaka、PuNNa、MallikA( 即 勝 鬘 夫 人 )、GopAlaMAtA、SuppiyA 與 PuNNA 等 七 位 ; 而 在 本 生 類 經 裏 , 也 就 是 過 去 的 事 例 , 共 有 四 位 :Guttila( 南 傳 《 本 生 譚 》,No. 243)、SAdhIna 王 ( 南 傳 《 本 生 譚 》,No. 494)、Nimi 王 ( 南 傳 《 本 生 譚 》,No. 533) 與 MandhAta 王 ( 南 傳 《 本 生 譚 》,No. 258),分 見 Horner[1963],160-161(〈 大 地 震 動 所 出 現 之 八 因 八 緣 之 問 〉,《 漢 譯 南傳 》,63 冊 , 頁 202)、Horner[1964],118-119(〈 善 不 善 強 若 弱 之 問 〉,《 漢 譯南 傳 》,64 冊 , 頁 94- 頁 95)。 南 傳 佛 典 所 說 的 這 11 例 的 資 料 , 參 看 DPPN與 《 印 佛 固 辭 》 各 該 辭 條 的 說 明 。心 。 接 著 , 須 達 哆 提 到 一 些 引 領 別 人 歸 依 佛 法 的 事 例 , 包 括 : 如 果307宗 族 內 , 有 婦 女 懷 孕 , 他 就 勸 該 女 為 腹 中 的 胎 兒 歸 依 三 寶 ; 家 中 的奴 僕 、 客 卿 , 也 要 歸 依 三 寶 ; 甚 至 要 來 借 款 , 也 要 對 方 歸 依 三 寶 ( 這印 證 了 南 傳 〈KhadiraGgAra 本 生 〉 所 說 , 須 達 哆 貸 款 給 別 人 )。 他 在供 養 僧 眾 時 , 也 依 照 釋 尊 的 教 導 ,「 皆 稱 其 名 , 而 為 咒 願 」( 也 就 是功 德 迴 向 ), 而 他 常 行 各 種 布 施 。 按 照 釋 尊 的 教 法 , 這 一 些 都 是 生 天的 因 緣 。 換 句 話 說 , 須 達 哆 是 本 於 對 佛 法 的 信 心 , 依 教 奉 行 , 因 而確 信 「 諸 在 我 舍 而 命 終 者 , 皆 得 生 天 」。 釋 尊 聽 到 這 一 些 , 當 下 肯 定須 達 哆 的 說 法 。 不 但 是 這 樣 , 傳 說 須 達 哆 甚 至 直 接 或 間 接 的 , 使 他308人 證 果 。不 論 在 宗 教 或 世 俗 的 角 度 , 須 達 哆 是 一 個 典 範 , 福 慧 兼 具 , 比起 《 雜 阿 含 經 》 第 1233 經 所 說 的 那 位 摩 訶 男 長 者 ( 參 本 文 註 293、註 294), 須 達 哆 應 該 不 致 於 遭 此 「 惡 報 」, 經 文 為 什 麼 有 這 樣 的 傳 說 ?也 許 是 要 證 示 所 謂 :「 積 聚 皆 銷 散 , 崇 高 必 墮 落 , 會 合 皆 別 離 , 有 命307308孕 婦 為 胎 兒 歸 依 三 寶 , 是 否 有 效 , 參 考 《 大 毘 婆 沙 論 》 的 討 論 ( 大 正 27, 頁178 下 )。例 如 《 雜 寶 藏 經 》(T203) 第 61 緣 (〈 貧 女 人 以 顝 施 須 達 生 天 緣 〉)、67 緣 (〈 須達 長 者 婢 歸 依 三 寶 生 天 緣 〉)、85 緣 (〈 長 者 以 好 蜜 漿 供 養 行 人 得 生 天 因 緣 〉)、87 緣 (〈 波 斯 匿 王 勸 化 乞 所 索 時 有 貧 人 以 顝 施 王 得 生 天 緣 〉), 分 見 大 正 4, 頁474 上 - 中 、 頁 475 上 、 頁 482 中 、 頁 482 下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8586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咸 歸 死 」 309 。 如 果 從 須 達 哆 長 者 財 務 狀 況 惡 化 的 角 度 切 入 ,《 須 達 哆經 》 既 然 是 以 須 達 哆 變 窮 為 引 子 , 而 導 出 至 心 施 等 等 , 布 施 應 有 的態 度 、 方 式 與 動 機 , 而 依 一 般 的 看 法 , 布 施 時 所 會 遭 遇 的 困 難 , 貧窮 可 能 是 最 直 顯 而 易 見 的 , 那 麼 接 下 來 的 , 應 該 可 以 :1. 引 出 一 個 須達 哆 本 身 過 去 生 中 的 不 善 行 , 來 解 釋 此 生 的 這 一 段 小 波 折 ;2. 或 是 以一 個 須 達 哆 過 去 貧 窮 , 仍 然 布 施 ( 不 但 現 在 如 此 , 過 去 也 是 這 樣 ),這 樣 比 較 符 合 本 生 類 經 一 般 的 形 式 要 件 , 但 《 須 達 哆 經 》 反 而 是 穿插 了 釋 尊 自 己 的 〈 隨 藍 本 生 〉;《 須 達 哆 經 》 的 內 容 , 顯 然 不 只 是 要處 理 須 達 哆 的 遭 遇 , 而 是 在 以 更 寬 廣 的 角 度 , 討 論 布 施 的 問 題 , 這正 是 須 達 哆 在 佛 教 傳 說 中 , 最 為 人 稱 道 之 處 , 這 樣 可 以 突 顯 布 施 通於 富 人 與 貧 者 , 所 以 重 點 不 在 是 否 有 財 產 上 的 能 力 , 而 是 在 於 布 施者 的 態 度 、 方 式 與 動 機 。 如 果 這 樣 的 觀 察 無 誤 , 那 麼 漢 譯 《 中 阿 含經 》 第 155 經 《 須 達 哆 經 》 的 前 二 部 分 , 並 沒 有 緊 密 的 原 因 結 果 關係 , 如 果 有 必 要 , 是 可 以 改 變 的 。 大 概 基 於 這 樣 的 特 性 ,《 根 本 說 一切 有 部 毘 奈 耶 》( 前 引 G) 就 把 須 達 哆 由 富 轉 貧 的 原 因 ,「 歸 責 」 予須 達 哆 自 己 的 決 定 與 行 為 , 而 《 長 者 施 報 經 》( 前 引 D) 根 本 不 提 須達 哆 貧 窮 , 以 及 以 麤 糙 之 食 物 供 養 之 事 , 開 宗 明 義 就 直 接 說 明 布 施的 態 度 。四 、 在 《 須 達 哆 經 》 裏 , 第 一 部 分 是 說 明 布 施 應 有 的 態 度 , 可309〈 諸 法 無 常 頌 〉, 本 文 引 的 是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破 僧 事 》 的 譯 語 , 大正 24, 頁 110 上 , 此 一 頌 文 在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律 典 , 經 常 被 引 用 。以 單 獨 成 為 一 個 完 整 的 段 落 , 而 真 正 的 本 生 , 應 該 是 屬 於 第 二 部 分310的 隨 藍 長 者 布 施 事 緣 , 但 從 其 內 容 看 來 , 其 實 是 要 對 布 施 的 功 能 ,作 某 種 程 度 的 限 縮 , 所 以 在 功 德 校 量 部 分 , 一 開 頭 就 說 : 像 隨 藍 長者 那 樣 的 布 施 ,「 若 復 有 施 滿 閻 浮 場 凡 夫 食 者 , 此 於 彼 施 為 最 勝 也 」,到 最 後 甚 至 是 強 調 「 三 歸 五 戒 、 修 慈 心 、 觀 無 常 苦 空 無 我 」 勝 過 對辟 支 佛 等 布 施 的 總 合 。 所 以 隨 藍 本 生 本 身 , 有 其 自 成 一 個 脈 絡 的 旨趣 , 可 以 單 獨 流 通 。漢 譯 《 三 歸 五 戒 慈 心 厭 離 功 德 經 》( 前 引 E) 就 是 其 例 , 而 且 連經 名 也 變 更 ; 以 經 名 來 顯 示 此 一 本 生 所 要 強 調 的 重 點 。 此 經 在 《 大正 藏 》 說 是 「 失 譯 人 名 , 今 附 東 晉 錄 」, 可 見 譯 出 的 時 代 不 會 太 遲 ,而 此 經 的 內 容 大 致 上 相 當 於 《 須 達 哆 經 》 中 〈 隨 藍 本 生 〉 的 對 應 部分 ( 但 功 德 校 量 部 分 相 當 簡 略 ), 而 《 開 元 釋 教 錄 》 把 《 三 歸 五 戒 慈310現 存 南 傳 《 本 生 譚 》 並 沒 有 單 獨 成 篇 的 〈 隨 藍 本 生 〉, 但 依 Hinyber 的 看 法 :南 傳 《 本 生 譚 》 原 本 應 該 有 VelAma-jAtaka, 而 且 還 知 道 是 編 號 第 498, 不 過已 經 佚 失 (Hinyber[1996],55), 他 又 引 南 傳 《 分 別 論 義 釋 》(Vibh-a 414,6)所 說 :anupanne(sic. tathAgate)VelAma-Vessantara-dAnavasena 之 語 , 認 為這 隱 指 已 經 佚 失 的 隨 藍 本 生 (the lost VelAma-ja) 的 內 容 (Hinyber[1996],153,§ 321)。 只 不 過 從 南 傳 《 增 支 部 》 的 VelAma 經 ( 前 引 B), 再 對 照 漢 譯 資 料所 傳 , 應 該 可 以 推 知 隨 藍 本 生 流 傳 很 廣 , 不 一 定 要 先 被 收 入 《 本 生 譚 》, 然 後再 佚 失 。 在 現 代 研 究 中 , 有 Terral-Martini, G., VelAmajAtaka,BEFEO 49(1959),609-617( 筆 者 未 見 此 文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8788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心 厭 離 功 德 經 》 注 記 為 《 須 達 哆 經 》 的 異 譯 ( 大 正 55, 頁 510 上 15),原 因 可 能 很 簡 單 : 此 經 在 一 開 頭 , 是 以 須 達 哆 為 當 機 者 。至 於 南 傳 《 增 支 部 》 九 集 第 廿 經 的 經 名 雖 作 VelAma( 前 引 B),內 容 上 則 相 當 於 《 須 達 哆 經 》 的 前 二 部 分 。《 六 度 集 經 》 第 17 緣 的 〈 維 藍 本 生 〉( 前 引 H), 則 被 放 在 有 別於 《 須 達 哆 經 》 的 脈 絡 , 單 獨 敘 述 隨 藍 的 布 施 , 一 開 頭 就 直 接 介 紹隨 藍 其 人 。 此 一 傳 本 說 : 隨 藍 是 轉 輪 聖 王 ( 飛 行 皇 帝 ), 相 當 特 殊 。不 過 ,《 六 度 集 經 》 接 下 來 不 但 說 到 福 德 校 量 , 還 保 留 《 須 達 哆 經 》所 收 〈 隨 藍 本 生 〉 的 特 徵 ; 然 而 所 比 較 的 項 目 , 已 經 有 所 不 同 。 在實 質 內 容 上 , 本 經 仍 然 是 說 「 如 維 藍 惠 以 濟 凡 庶 , 畢 其 壽 命 , 無 日疲 懈 , 不 如 一 日 飯 一 清 信 具 戒 之 女 , 其 福 倍 彼 , 不 可 籌 算 」( 大 正 3,頁 12 中 5-7), 還 沒 有 完 全 脫 離 《 須 達 哆 經 》 那 樣 的 評 價 , 但 《 六度 集 經 》 一 開 頭 就 表 明 要 說 :「 菩 薩 六 度 無 極 , 難 逮 高 行 , 疾 得 為 佛 」( 大 正 3, 頁 1 上 11), 可 見 其 集 出 者 是 把 隨 藍 的 布 施 , 看 作 是 菩 薩修 持 成 佛 的 資 糧 , 如 果 從 此 一 角 度 來 看 , 已 經 肯 定 隨 藍 長 者 的 布 施 ,有 積 極 的 意 義 。在 《 菩 薩 本 行 經 》( 前 引 I), 雖 然 還 是 維 持 《 須 達 哆 經 》 的 情 節架 構 , 說 到 須 達 哆 長 者 貧 窮 時 的 布 施 , 以 及 福 德 校 量 , 但 〈 隨 藍 本生 〉 則 有 進 一 步 發 展 , 對 於 隨 藍 長 者 的 布 施 著 墨 較 多 , 其 中 比 較 有意 義 的 是 , 隨 藍 長 者 在 布 施 時 , 發 生 一 些 「 意 外 」:311312311於 時 , 比 藍 欲 澡 婆 羅 門 手 , 傾 於 軍 持 , 而 水 不 出 。大 用 愁 憂 , 今 我 大 祠 將 有 何 過 , 意 不 清 淨 , 所 施 不 好 , 以 何 等故 而 水 不 出 ?即 時 , 天 人 於 虛 空 中 語 比 藍 言 : 汝 今 布 施 大 好 無 比 , 其 心 淨 潔 ,無 能 過 者 , 汝 之 功 德 天 下 第 一 無 過 上 者 , 但 所 施 人 , 盡 是 邪 偽倒 見 之 徒 , 非 是 清 高 快 士 之 輩 , 而 不 堪 任 受 汝 澡 敬 , 以 是 之 故 ,水 不 出 耳 。於 是 , 比 藍 聞 天 人 語 , 意 便 開 解 , 即 作 誓 言 : 今 我 所 施 用 成 無上 正 真 之 道 , 審 如 所 願 者 , 令 我 瀉 水 , 當 墮 我 手 中 。312作 誓 願 已 訖 , 便 傾 澡 瓶 , 水 即 來 出 , 自 墮 掌 中 。諸 天 空 中 讚 言 : 善 哉 ! 善 哉 ! 如 汝 所 願 , 成 佛 不 久 ( 大 正 3, 頁114 中 - 下 )。或 作 饅 持 ,Lamotte[1949],1010,line 9 說 , 這 是 「 容 器 」(recipient)( 此 處是 在 解 說 《 大 智 度 論 》, 大 正 25, 頁 183 上 25 所 說 : 大 雨 泥 滑 , 其 足 不 便 ,躄 地 , 破 其 饅 持 )。《 平 川 漢 梵 》,1132b,No. 3688,「 軍 持 」, 還 原 為 :kuNDikA、cakra-maNDala( 參 《 荻 原 梵 漢 》,355a,s.v. kuNDikA); 至 於 Saddhatissa[1975],59 的 腳 註 , 在 解 說 類 同 此 處 功 能 之 水 瓶 時 , 說 到 : 其 原 語 是 jaladAyakaM,意 為 「 給 水 器 」(water-giver), 較 常 見 的 用 語 是 bhiGkAra 或 bhiGgAra。Lamotte([1949],685,note 1): 布 施 者 倒 水 在 受 施 者 的 手 上 , 表 示 這 樣 的「 讓 予 」 是 不 可 撤 回 的 。Lamotte 並 舉 NidAnakathA, p. 93( 須 達 哆 以 祇 園 供養 )、Vinaya, I,p. 39( 頻 婆 沙 羅 王 供 養 竹 園 )、AGguttara,IV,210 等 例 證 ,而 在 佛 教 遺 址 的 圖 像 中 , 常 可 看 到 擔 任 此 一 功 能 的 瓶 罐 。 又 , 關 於 佛 教 裏 ,布 施 時 伴 隨 著 水 的 儀 禮 ,Saddhatissa[1975],106-107,note 56 有 大 略 的 介 紹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8990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在 前 面 所 討 論 的 幾 種 傳 本 (A-H) 的 隨 藍 布 施 , 都 沒 有 此 一 情節 , 而 這 樣 的 情 節 : 某 人 想 要 作 某 種 行 為 ( 或 言 論 ), 卻 遭 到 質 疑 或是 諸 天 的 阻 礙 , 於 是 某 人 作 誓 言 「 如 果 我 的 行 為 ( 看 法 ), 是 真 心 誠意 的 ( 或 是 期 盼 、 追 求 某 目 標 ), 就 應 該 如 何 」, 於 是 就 有 回 應 其 想要 發 生 之 事 , 或 是 發 生 異 象 , 來 證 明 他 ( 她 ) 是 誠 心 真 意 或 是 具 備某 些 資 格 , 這 在 佛 典 稱 作 是 「 誠 諦 語 」(sacca-adhiTThAna-kiriyA、satyakriyA; 真 實 語 )。這 樣 的 情 節 , 在 佛 典 固 然 不 少 , 在 印 度 非 佛 教 的 作 品 中 , 也 常可 看 到 , 以 佛 教 來 說 「 諦 語 (satyavacana、saccakiriya), 或 譯 為 實語 。 這 是 真 誠 不 虛 妄 的 誓 言 , 與 一 般 的 發 誓 相 近 。 諦 語 , 是 印 度 一般 人 所 深 信 的 。 從 種 種 諦 語 的 傳 說 來 看 , 諦 語 是 : 說 諦 語 的 人 , 必要 備 有 良 好 的 功 德 , 才 能 從 真 誠 不 虛 妄 的 誓 言 中 , 發 出 神 奇 的 力 量 ,實 現 誓 言 的 目 的 。 不 只 是 內 心 的 想 念 , 還 要 口 裡 說 出 來 , 語 言 也 就有 了 一 分 神 秘 的 意 味 , 所 以 諦 語 也 稱 為 真 實 加 持 (satyadhisthana、saccadhitthana)。 起 初 , 佛 法 是 沒 有 諦 語 的 , 但 在 世 俗 信 仰 的 適 應 下 ,漸 漸 的 參 雜 進 來 。 如 《 中 部 》 的 《 鴦 掘 摩 經 》, 佛 命 鴦 掘 摩 羅(Angulimala), 以 『 從 聖 法 中 新 生 以 來 , 不 曾 憶 念 殺 生 』 的 諦 語 ,使 產 婦 脫 離 了 難 產 的 災 厄 , 得 到 了 平 安 。 漢 譯 《 雜 阿 含 經 》 的 同 一事 實 , 就 沒 有 諦 語 救 產 難 部 分 。 如 《 十 誦 律 》 等 所 傳 , 佛 以 『 佛 ( 或作 三 寶 ) 沒 有 貪 、 瞋 、 癡 三 毒 』 的 諦 語 , 消 除 了 飲 食 中 的 毒 素 。《 法句 義 釋 》(DhammapAda ATThakathA) 有 同 一 故 事 , 卻 沒 有 除 毒 的諦 語 。 這 可 見 諦 語 的 出 現 於 佛 教 聖 典 , 是 後 起 的 。 到 了 部 派 時 代 ,諦 語 的 信 仰 , 非 常 普 遍 。 所 以 在 當 時 傳 出 的 本 生 中 , 釋 尊 前 生 的 諦語 故 事 , 相 當 的 多 」( 印 順 法 師 [1981],508-509)。在 「 諦 語 」 之 後 , 發 生 種 種 的 情 節 , 在 佛 教 內 部 似 乎 也 有 一 些疑 問 , 南 傳 《 彌 蘭 王 經 》 對 此 就 有 所 討 論 (Horner[1963],166-172;《 漢 譯 南 傳 》,63 冊 , 頁 207- 頁 211:〈 尸 毘 王 施 眼 之 問 〉), 但 由 此可 以 看 出 本 生 類 經 的 發 展 性 格 。在 《 菩 薩 本 緣 經 》( 前 引 J), 則 沒 有 須 達 哆 長 者 的 部 分 , 完 全 脫離 《 須 達 哆 經 》 那 樣 的 架 構 。《 菩 薩 本 緣 經 》 只 說 到 〈 隨 藍 本 生 〉,但 其 情 節 , 已 有 更 進 一 步 的 發 展 , 不 但 更 為 曲 折 , 故 事 性 更 強 , 介紹 了 隨 藍 的 出 身 , 又 說 明 他 大 行 布 施 之 前 的 種 種 作 為 , 這 樣 可 以 使隨 藍 的 大 行 布 施 , 其 來 有 自 。 接 下 來 用 很 長 的 篇 幅 , 說 明 隨 藍 大 行布 施 的 動 機 :「 復 作 是 念 : 我 今 當 以 何 等 因 緣 , 勸 諸 眾 生 , 悉 令 安 住 阿 耨 多羅 三 藐 三 菩 提 道 ? 然 諸 眾 生 受 性 不 同 , 或 欲 聞 法 , 或 貪 財 貨 , 或嗜 五 欲 , 或 樂 愛 語 , 或 好 憒 鬧 多 人 親 附 , 或 好 隨 逐 善 人 之 行 , 或樂 多 愛 心 無 厭 足 。我 今 幸 有 大 智 方 便 , 悉 能 攝 取 一 切 眾 生 , 安 止 住 於 阿 耨 多 羅 三藐 三 菩 提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9192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我 亦 復 有 餘 方 便 , 譬 如 日 出 , 雖 能 照 了 一 切 天 下 , 然 不 能 為 盲者 作 明 ;我 亦 如 是 , 雖 復 能 為 一 切 眾 生 說 無 上 道 , 然 不 能 為 無 慧 目 者 ,而 作 利 益 。我 今 復 當 以 衣 服 飲 食 而 給 足 之 , 令 其 飽 滿 , 心 歡 喜 已 , 然 後 復當 為 之 說 法 , 令 其 信 受 」( 大 正 3, 頁 53 中 )。這 一 大 段 話 , 很 生 動 的 描 述 菩 薩 在 利 他 度 化 時 , 所 會 碰 到 的 「 難題 」, 或 是 說 , 在 布 施 時 所 應 考 慮 的 因 素 , 而 最 後 說 的 , 正 是 「 先 以欲 鉤 牽 , 後 令 入 佛 智 」 的 正 常 型 態 , 這 可 以 看 出 隨 藍 本 生 澈 底 的 大乘 化 。 另 外 《 菩 薩 本 緣 經 》 也 有 瓶 水 不 能 下 注 的 情 節 , 但 這 並 不 是出 自 諸 天 的 作 為 , 只 是 「 自 然 而 然 」 如 此 , 不 像 《 菩 薩 本 行 經 》 有諸 天 的 介 入 , 而 隨 藍 對 此 一 現 象 的 反 省 , 不 但 想 到 自 己 是 否 布 施 的真 心 誠 意 不 夠 ? 又 想 到 受 施 者 的 態 度 , 從 此 一 角 度 來 看 ,《 菩 薩 本 緣經 》 的 內 容 可 說 最 為 寫 實 , 具 體 的 考 慮 到 布 施 者 與 受 施 者 之 間 的 互動 。至 於 《 大 智 度 論 》( 前 引 K) 所 說 的 〈 隨 藍 本 生 〉, 可 說 與 《 菩薩 本 緣 經 》 同 一 類 型 , 讀 來 結 構 清 晰 , 情 節 的 發 展 , 層 次 分 明 , 但內 容 上 與 《 菩 薩 本 緣 經 》 還 是 有 所 不 同 。 例 如 , 隨 藍 要 布 施 時 ,「 諸天 作 是 思 惟 : 我 當 閉 其 金 瓶 , 令 水 不 下 。 所 以 者 何 ? 有 施 者 , 無 福田 故 」, 因 為 「 今 此 諸 人 皆 是 邪 見 」, 也 就 是 瓶 水 之 所 以 不 能 下 注 ,是 因 諸 天 的 作 為 ; 而 諸 天 所 以 要 這 麼 作 , 是 因 為 「 無 福 田 」, 所 以 諸天 要 「 測 試 」 隨 藍 的 決 心 。 另 外 ,《 大 智 度 論 》 在 引 述 此 一 本 生 之 前 ,先 說 「 是 為 諸 佛 菩 薩 檀 , 是 中 應 說 菩 薩 本 生 經 。 如 說 阿 婆 陀 那 經 中 」( 大 正 25, 頁 142 中 15-16), 所 謂 「 菩 薩 本 生 經 」、「 阿 婆 陀 那 經 」,Lamotte([1949],677-678) 分 別 還 原 為 BodhisattvajAtakasUtra、AvadAnasUtra, 並 不 必 然 指 漢 譯 《 菩 薩 本 行 經 》( 前 引 I), 但 這 是 在313說 菩 薩 的 大 行 , 而 指 釋 尊 往 昔 的 因 行 , 在 此 情 況 之 下 , 隨 藍 長 者 的布 施 , 應 該 不 能 再 如 《 須 達 哆 經 》 那 樣 評 價 為 「 若 梵 志 隨 藍 行 如 是大 施 , 若 復 有 施 滿 閻 浮 場 凡 夫 食 者 , 此 於 彼 施 為 最 勝 也 」!《 菩 薩 本 緣 經 》 開 頭 的 頌 文 說 :「 若 心 狹 劣 者 , 雖 多 行 布 施 , 受者 不 清 淨 , 故 令 果 報 少 。 若 行 惠 施 時 , 福 田 雖 不 淨 ; 能 生 廣 大 心 ,果 報 無 有 量 」( 大 正 3, 頁 52 中 ), 在 結 束 時 又 說 :「 菩 薩 摩 訶 薩 行 檀波 羅 蜜 時 , 不 見 此 是 福 田 , 此 非 福 田 , 亦 不 分 別 多 親 少 疑 。 是 故 菩薩 若 布 施 時 , 或 多 或 少 , 或 好 或 惡 , 應 以 一 心 清 淨 奉 上 , 莫 於 受 者生 下 劣 心 」( 大 正 3, 頁 54 下 )。 而 《 大 智 度 論 》 在 另 一 個 地 方 , 解說 布 施 的 種 類 時 , 說 到 「 若 施 好 人 , 若 施 佛 , 施 者 受 者 清 淨 故 , 若決 定 心 施 , 若 自 以 力 致 才 施 ,…… 如 是 等 布 施 , 唯 有 菩 薩 能 以 深 心行 之 , 如 韋 羅 摩 菩 薩 」( 大 正 25, 頁 304 下 ), 也 就 是 說 , 同 樣 的 隨藍 長 者 布 施 的 事 緣 , 在 不 同 的 脈 絡 裏 , 傳 達 完 全 不 同 的 意 趣 。313關 於 《 大 智 度 論 》 所 說 的 「 阿 婆 陀 那 經 」, 參 看 印 順 法 師 [1971],601-607的 討 論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9394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五 、 再 以 《 菩 薩 本 行 經 》( 前 引 I) 與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 前 引 G) 相 對 應 部 分 來 比 對 , 更 可 看 出 此 一 本 生 發 展 的 多 樣 性 。這 兩 個 本 子 都 是 以 《 須 達 哆 經 》 為 「 藍 本 」 發 展 而 來 , 同 時 在結 尾 部 分 , 都 有 一 段 須 達 哆 長 者 在 夜 間 點 燈 讀 經 (《 菩 薩 本 行 經 》 說是 坐 禪 ), 因 此 觸 犯 波 斯 匿 王 所 頒 , 夜 間 不 准 點 燈 的 禁 令 , 而 遭 到 處分 。 諸 天 來 聽 長 者 說 法 , 諸 天 的 身 光 滿 照 囹 圄 , 引 起 波 斯 匿 王 的 注意 ( 但 過 程 與 細 節 , 也 不 一 樣 ), 雖 然 如 此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耶 》 所 說 的 隨 藍 本 生 , 其 內 容 基 本 上 還 是 同 於 《 須 達 哆 經 》。六 、 最 後 , 在 南 傳 〈KhadiraGgAra 本 生 〉( 前 引 L),「 序 分 」 一開 頭 , 就 以 相 當 的 篇 幅 , 解 釋 須 達 哆 變 窮 的 原 因 , 而 女 神 的 介 入 ,雖 然 是 勸 須 達 哆 不 要 再 這 樣 的 布 施 , 在 一 些 人 看 來 , 其 實 是 出 於 「 善意 」, 而 且 只 是 言 語 上 的 勸 阻 , 並 沒 有 進 一 步 的 阻 礙 。「 序 分 」 故 事的 發 展 , 在 女 神 聽 聞 釋 尊 開 示 之 後 , 釋 尊 就 說 , 須 達 哆 過 去 也 有 類似 的 遭 遇 ( 只 不 過 並 沒 有 具 體 的 情 節 ), 釋 尊 所 說 到 一 段 須 達 哆 的 過去 事 , 來 呼 應 「 至 心 施 」 的 教 理 , 大 意 是 說 : 在 過 去 生 中 , 也 曾 經有 天 神 「 命 令 」 須 達 哆 , 不 要 再 布 施 , 而 且 還 有 動 作 來 阻 礙 , 但 須達 哆 不 為 所 動 。南 傳 〈KhadiraGgAra 本 生 〉 的 「 主 分 」, 才 是 釋 尊 的 本 生 : 釋 尊是 波 羅 奈 的 長 者 ( 沒 有 提 到 名 稱 ), 發 心 供 養 辟 支 佛 ; 魔 王 變 化 出 如同 地 獄 般 的 炭 火 , 置 於 長 者 住 處 與 辟 支 佛 所 在 之 間 , 加 以 阻 礙 , 但長 者 不 為 所 動 , 捧 著 食 物 走 入 其 中 , 炭 火 之 中 生 出 蓮 花 , 讓 長 者 踏過 , 而 供 養 辟 支 佛 。在 內 容 上 , 南 傳 〈KhadiraGgAra 本 生 〉 的 「 序 分 」, 已 經 說 到 簡短 的 過 去 事 ( 但 不 是 南 傳 《 本 生 譚 》 結 構 上 的 「 過 去 事 」), 但 並 不是 隨 藍 長 者 的 本 生 , 換 句 話 說 ,《 須 達 哆 經 》 原 有 結 構 的 前 二 部 分 :1. 須 達 哆 變 窮 之 後 , 仍 然 不 改 其 志 的 布 施 ;2.〈 隨 藍 本 生 〉, 已 經 不見 。 不 但 是 這 樣 ,《 須 達 哆 經 》 原 本 只 是 由 須 達 哆 變 窮 , 仍 然 不 改 其志 , 繼 續 以 麤 食 布 施 ; 到 了 南 傳 〈KhadiraGgAra 本 生 〉 的 「 序 分 」說 的 , 還 進 一 步 出 現 一 位 女 神 , 來 「 奉 勸 」 長 者 : 不 要 再 布 施 。 不過 ,「 序 分 」 所 說 的 須 達 哆 過 去 事 , 只 是 平 鋪 直 述 , 並 沒 有 什 麼 的 具體 情 節 (《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 299); 到 了 「 主 分 」, 就 有 生 動 的情 節 , 顯 示 魔 王 對 布 施 者 ( 也 就 是 釋 迦 菩 薩 ), 造 成 極 大 的 障 礙 , 但釋 迦 菩 薩 不 為 所 動 , 而 成 就 了 布 施 的 大 行 (《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299- 頁 302)。不 過 , 在 〈KhadiraGgAra 本 生 〉 的 「 現 在 事 」 部 分 , 似 乎 還 可看 到 一 段 精 簡 版 的 《 須 達 哆 經 》( 此 在 南 傳 稱 為 VelAma Sutta, 即 前引 B), 但 是 沒 有 提 到 VelAma 之 名 字 (《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 294- 頁 295; 參 DPPN,II,933,s.v. VelAma Sutta)。 另 外 在 南 傳 佛 教的 資 料 裏 ( 見 DPPN,II,932-933,s.v. VelAma, 其 所 引 的 出 處 是《 增 支 部 義 釋 》,AA ii 802 ff.), 也 有 略 同 於 漢 譯 《 菩 薩 本 行 經 》、《 大智 度 論 》 隨 藍 本 生 的 傳 說 ( 大 行 布 施 ; 要 布 施 給 有 德 者 , 但 瓶 水 無法 流 出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9596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附 帶 說 到 的 , 南 傳 《 本 生 譚 》〈 維 薩 易 哈 長 者 本 生 〉 的 「 主 分 」( 也 就 是 「 過 去 事 」), 釋 迦 菩 薩 大 行 布 施 , 當 時 的 帝 釋 天 因 為 害 怕釋 迦 菩 薩 的 福 德 太 大 , 將 來 會 取 代 自 己 成 為 帝 釋 天 , 所 以 要 阻 止 釋迦 菩 薩 繼 續 布 施 。 他 所 用 的 方 法 , 是 以 神 力 把 釋 迦 菩 薩 的 財 產 , 全部 變 不 見 。 但 釋 迦 菩 薩 在 偶 然 情 況 之 下 , 得 到 鎌 刀 、 繩 索 等 割 草 工具 , 就 拿 來 割 草 , 出 售 之 後 , 用 所 得 金 錢 布 施 (Visayha-Jataka,No.340;DPPN,II,896-897;Grey[1994],452;《 漢 譯 南 傳 》,34 冊 ,頁 320- 頁 323)。 這 則 本 生 裏 , 釋 迦 菩 薩 之 所 以 會 變 窮 , 完 全 是 當時 帝 釋 天 不 當 的 作 為 , 這 與 〈KhadiraGgAra 本 生 〉「 序 分 」 裏 , 須 達哆 變 窮 的 原 因 , 完 全 不 一 樣 , 也 與 〈KhadiraGgAra 本 生 〉「 主 分 」 不同 : 魔 王 並 沒 有 把 釋 迦 菩 薩 變 窮 , 而 是 在 釋 迦 菩 薩 布 施 的 過 程 , 變出 可 怕 的 場 景 , 來 嚇 阻 釋 迦 菩 薩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維 薩 易 哈 長 者 本 生 〉 的 「 序 分 」( 也 就 是 「 現在 事 」) 是 說 , 這 則 本 生 是 釋 尊 在 對 須 達 哆 談 論 布 施 的 教 法 , 而 其 事緣 已 在 〈KhadiraGgAra 本 生 〉 說 明 (《 漢 譯 南 傳 》,34 冊 , 頁 320),也 就 是 說 , 至 少 在 形 式 上 ,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集 出 者 , 是 把 這 二 個本 生 故 事 看 成 傳 達 同 一 旨 趣 。 這 樣 的 作 法 , 就 引 發 前 面 說 過 的 問 題 :〈KhadiraGgAra 本 生 〉 與 〈Visayha-Jataka 本 生 〉, 是 不 是 可 以 看 作同 一 本 生 ( 參 本 文 註 155)? 同 時 , 這 也 顯 示 ,( 許 多 ) 南 傳 《 本 生譚 》「 現 在 事 」, 應 該 是 其 集 出 者 對 本 生 故 事 的 解 讀 。 漢 譯 《 六 度 集經 》 的 第 一 緣 也 是 在 說 : 釋 迦 菩 薩 大 行 布 施 , 惡 意 的 帝 釋 天 感 到 害怕 , 這 樣 會 使 他 的 「 帝 位 」 不 保 , 而 變 現 地 獄 在 釋 迦 菩 薩 面 前 , 誑稱 : 這 就 是 布 施 的 後 果 ! 可 是 釋 迦 菩 薩 不 為 所 動 , 並 說 : 如 果 是 這樣 , 我 也 是 歡 喜 作 , 甘 願 受 ( 大 正 3, 頁 1 上 - 中 )。 這 又 是 另 一 種場 景 , 而 在 形 式 上 ,《 六 度 集 經 》 的 版 本 , 就 沒 有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現 在 事 」。七 、 除 了 〈 隨 藍 本 生 〉 多 樣 化 的 發 展 外 ,《 須 達 哆 經 》 中 功 德 校量 的 部 分 , 也 是 如 此 。 在 《 須 達 哆 經 》 福 德 較 量 部 分 , 所 比 較 的 項目 , 依 序 是 :1. 凡 夫 、2. 須 陀 洹 、3. 斯 陀 含 、4. 阿 那 含 、5. 阿 羅 訶 、6.辟 支 佛 、7. 如 來 ;8. 作 房 舍 施 四 方 比 丘 眾 ;9. 歡 喜 心 歸 命 三 尊 佛 法 比丘 眾 及 受 戒 、10. 為 彼 一 切 眾 生 行 於 慈 心 、11. 觀 一 切 諸 法 無 常 苦 空 及非 神 ( 無 常 、 苦 、 空 、 無 我 )。 而 比 較 的 方 式 , 是 採 累 進 計 算 , 例 如 :供 養 前 七 者 的 總 合 , 比 不 上 供 養 一 位 如 來 。由 此 可 知 ,《 須 達 哆 經 》 的 福 德 較 量 , 比 較 的 基 礎 ( 比 較 的 項 目 ),並 不 完 全 相 同 , 第 1 至 第 7 都 是 以 食 物 供 養 , 而 以 福 田 ( 供 養 的 對象 ), 來 判 定 福 德 的 多 寡 。 但 到 了 第 6 的 供 養 辟 支 佛 ( 再 加 上 前 五 者 )食 物 的 功 德 , 比 不 上 「 作 房 舍 , 施 四 方 比 丘 眾 」, 那 麼 在 所 施 物 ( 食物 與 房 舍 ) 及 福 田 ( 辟 支 佛 、 四 沙 門 果 與 四 方 比 丘 眾 , 特 別 省 略 佛陀 314 ), 顯 然 已 有 不 同 的 價 值 判 斷 , 例 如 說 「《 須 達 哆 經 》 論 布 施 功 德 ,314但 《 大 毘 婆 沙 論 》 的 集 出 者 所 看 到 的 , 似 乎 與 現 存 的 《 須 達 哆 經 》 不 同 , 所以 說 到 :「 此 經 復 言 : 若 以 飲 食 奉 施 如 來 , 有 造 僧 伽 藍 施 四 方 僧 眾 , 此 獲 施 福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9798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以 「 作 房 舍 施 四 方 比 丘 眾 」 為 最 上 , 稱 揚 施 僧 的 大 功 德 , 表 示 了 寺院 佛 教 , 世 界 性 佛 教 的 發 展 」( 印 順 法 師 [1993a],73)。 接 下 來 的 第9 至 第 11 項 , 已 經 不 是 單 純 的 說 到 布 施 , 而 是 表 現 信 仰 與 修 持 的 德行 , 特 別 是 最 後 一 項 的 「 觀 一 切 諸 法 無 常 、 苦 、 空 , 及 非 神 」。 這 不禁 讓 人 想 起 :《 雜 阿 含 經 》 第 270 說 :「 無 常 想 者 , 能 建 立 無 我 想 。聖 弟 子 住 無 我 想 , 心 離 我 慢 , 順 得 涅 槃 」( 大 正 2, 頁 71 上 ), 此 一修 持 在 佛 教 解 脫 道 的 重 要 性 , 不 言 可 喻 ,《 須 達 哆 經 》 在 最 後 說 隨 藍長 者 的 布 施 不 圓 滿 , 顯 然 在 表 示 這 樣 的 看 法 。這 樣 的 福 德 較 量 , 既 然 是 愈 到 後 面 愈 重 要 ,《 三 歸 五 戒 慈 心 厭 離功 德 經 》( 前 引 E), 就 省 略 了 《 須 達 哆 經 》 所 說 的 前 八 項 ( 以 福 田為 比 較 ), 直 接 說 到 最 後 三 項 , 並 拿 來 作 本 身 的 經 名 , 這 是 縮 減 比 較的 項 目 。至 於 《 六 度 集 經 》 則 加 入 《 須 達 哆 經 》 所 沒 有 的 , 如 說 「 如 維藍 前 施 及 飯 諸 賢 聖 , 不 如 孝 事 其 親 。 孝 者 , 盡 其 心 , 無 外 私 ; 百 世孝 親 , 不 如 飯 一 辟 支 佛 ; 辟 支 佛 百 , 不 如 飯 一 佛 ; 佛 百 , 不 如 立 一剎 、 守 三 自 歸 」( 大 正 3, 頁 12 中 16-19)。 其 中 , 加 入 孝 親 , 是 很果 大 於 彼 , 以 僧 伽 藍 無 障 礙 故 。 問 : 施 佛 功 德 勝 於 施 僧 , 此 中 施 福 皆 先 舉 劣 ,後 舉 其 勝 , 何 故 此 中 先 佛 後 僧 」( 大 正 27, 頁 678 中 ), 對 於 這 樣 的 問 題 ,《 大毘 婆 沙 論 》 本 身 自 有 解 說 , 但 可 看 出 比 對 的 項 目 與 順 序 , 有 其 意 義 , 而 諸 本說 傳 不 一 。315特 殊 的 作 法 , 不 知 根 據 什 麼 而 來 ; 至 於 所 謂 「 佛 百 」, 參 照 前 後 的315有 的 人 也 許 以 為 , 這 是 漢 譯 時 所 添 加 的 , 但 在 《 雜 阿 含 經 》 第 88 經 ( 大 正 2,頁 22 中 ; 參 看 《 漢 譯 南 傳 》,13 冊 , 頁 302- 頁 303), 少 年 婆 羅 門 鬱 多 羅 ,如 法 乞 食 , 來 供 養 父 母 , 得 到 釋 尊 的 贊 許 。 而 在 《 本 事 經 》(T 756), 釋 尊 教導 比 丘 , 對 於 父 母 「 一 肩 荷 父 , 一 肩 擔 母 , 盡 其 壽 量 , 曾 無 暫 捨 , 供 給 衣 食 ,病 緣 醫 藥 , 種 種 所 須 , 猶 未 能 報 父 母 深 恩 」, 而 且 還 說 到 在 宗 教 信 仰 上 , 如 何報 父 母 深 恩 ( 大 正 17, 頁 682 下 - 頁 683 中 , 有 二 經 )。 又 ,《 增 一 阿 含 經 》則 說 供 養 父 母 與 供 養 補 處 菩 薩 , 可 以 得 大 果 ( 大 正 2, 頁 600 下 - 頁 611 上 ,有 二 經 )。 依 Horner([1975b],18-19) 對 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 第 二 品 第 一 事緣 的 解 讀 , 釋 迦 菩 薩 的 「 養 母 所 行 」(MAtiposakacariya), 是 其 持 戒 波 羅 蜜 的大 行 之 一 ( 但 《 漢 譯 南 傳 》,44 冊 , 頁 282, 認 為 此 一 本 生 是 〈 具 戒 象 本 生 所行 〉)。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 按 照 其 「 現 在 事 」 的 解 說 , 有 不 少 本 生 , 是 以 比 丘或 是 優 婆 塞 奉 養 父 母 為 主 題 , 例 如 :〈 難 提 鹿 王 本 生 〉(Nandiyamiga JAtaka,No. 385;《 漢 譯 南 傳 》,35 冊 , 頁 116- 頁 121)、〈 須 達 那 青 年 本 生 〉(SutanoJAtaka,No. 398;《 漢 譯 南 傳 》,35 冊 , 頁 167- 頁 173)、〈 禿 鷹 本 生 〉(GijjhaJAtaka,No. 399;《 漢 譯 南 傳 》,35 冊 , 頁 173- 頁 175)、〈 迦 旃 延 本 生 〉(KaccAniJAtaka,No. 417;《 漢 譯 南 傳 》,36 冊 , 頁 1- 頁 8)、〈 球 莖 本 生 〉(Takkala JAtaka,No. 446;《 漢 譯 南 傳 》,36 冊 , 頁 178- 頁 184)、〈 養 母 象 本 生 〉(HastinikaJAtaka,No. 455;《 漢 譯 南 傳 》,36 冊 , 頁 227- 頁 232; 又 稱 〈 養 母 本 生 〉MAtuposaka JAtaka, 見 DPPN,II,603)、〈 伏 敵 本 生 〉(JayaddIsa JAtaka,No. 513;《 漢 譯 南 傳 》,38 冊 , 頁 160- 頁 172)、〈 數 那 難 陀 仙 本 生 〉(Sona-nandaJAtaka,No. 532;《 漢 譯 南 傳 》,39 冊 , 頁 212- 頁 236)、〈 睒 摩 賢 者 本 生 〉(SAmaJAtaka,No. 540;《 漢 譯 南 傳 》,41 冊 , 頁 1- 頁 40)。 南 傳 《 本 生 譚 》 在 這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99100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文 義 , 應 是 指 一 百 位 佛 陀 , 這 可 能 只 是 「 定 型 文 句 」 之 下 的 無 心 之語 , 或 是 指 前 後 相 續 的 一 百 位 佛 陀 , 但 也 可 能 顯 示 大 乘 承 認 現 在 十方 佛 的 思 想 ,《 須 達 哆 經 》 在 這 裏 特 別 說 「 一 如 來 」, 應 該 有 其 意 義 ,幾 則 本 生 的 「 現 在 事 」 裏 , 有 的 只 是 單 純 的 說 , 這 是 對 某 孝 行 比 丘 所 作 的 談話 ; 有 的 卻 是 舉 出 實 例 , 而 所 說 的 情 況 , 確 是 社 會 上 常 見 的 問 題 。 而 〈 睒 摩賢 者 本 生 〉 的 「 現 在 事 」 是 說 , 有 一 富 家 之 子 , 幾 經 波 折 之 後 , 終 於 如 願 出家 , 嗣 後 其 父 母 家 道 中 落 , 流 落 街 頭 , 乞 食 為 生 ; 在 偶 然 機 會 之 下 , 該 比 丘與 父 母 重 逢 , 就 以 乞 食 所 得 之 衣 食 , 奉 養 父 母 。 這 樣 的 作 為 , 引 起 其 他 比 丘的 非 議 , 但 卻 得 到 釋 尊 的 讚 許 。 另 一 方 面 ,「 現 在 事 」 只 是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集 出 者 , 對 〈 睒 摩 賢 者 本 生 〉(「 過 去 事 」) 的 解 讀 , 這 則 本 生 有 許 多 不 同 的 傳本 ( 參 看 干 潟 龍 祥 [1978],115b,No. 540), 漢 譯 《 六 度 集 經 》 的 43 緣 〈 睒仙 人 本 生 〉( 大 正 3, 頁 24 中 - 頁 25 上 ), 把 此 則 本 生 看 作 是 在 表 現 釋 迦 菩薩 的 忍 辱 波 羅 蜜 , 而 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 第 33 緣 , 則 判 為 慈 波 羅 蜜(Horner[1975b],46;《 漢 譯 南 傳 》,44 冊 , 頁 303), 但 南 傳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說 釋 迦 菩 薩 的 慈 波 羅 蜜 時 , 卻 省 略 了 〈 睒 摩 賢 者 本 生 〉, 也 就 是 並 未 認 同 《 所行 藏 經 》 的 判 攝 (Jayawickrama[1990],61;《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 80)。 至於 漢 譯 《 菩 薩 睒 子 經 》(T 174) 與 《 睒 子 經 》(T 175), 雖 然 沒 有 說 這 是 釋 迦菩 薩 的 那 一 種 波 羅 蜜 大 行 , 卻 明 說 這 是 一 種 孝 養 的 德 行 , 如 說 「 使 我 疾 成 無上 正 真 之 道 決 , 皆 是 我 父 母 養 育 慈 恩 , 從 死 得 生 , 感 動 天 龍 鬼 神 , 父 母 恩 重 、孝 子 所 致 ……, 人 有 父 母 , 不 可 不 孝 ; 道 , 不 可 不 學 」( 大 正 3, 頁 438 上 25-29; 參 大 正 3, 頁 440 上 8-9), 這 樣 的 解 讀 , 反 而 接 近 南 傳 《 本 生 譚 》 此一 本 生 的 「 現 在 事 」! 關 於 印 度 佛 教 出 家 眾 的 「 孝 道 」 觀 念 , 參 看 Schopen[1984]的 討 論 。大 概 是 基 於 這 樣 的 考 量 ,《 菩 薩 本 行 經 》 就 沒 有 把 佛 陀 列 入 校 量 的 項目 ( 大 正 4, 頁 114 下 22-26);《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 則 進 一步 略 去 辟 支 佛 與 佛 陀 , 但 在 四 沙 門 果 部 分 , 增 加 為 四 果 四 向 。八 、 更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 在 布 施 凡 夫 部分 , 說 的 是 :「1. 彼 大 潮 婆 羅 門 , 以 如 是 等 八 萬 四 千 奇 妙 之 物 , 施 婆 羅 門 時 ,所 獲 福 德 , 不 如 有 人 但 以 飲 食 , 供 養 外 道 離 欲 五 通 仙 人 , 其 數 滿百 , 此 之 福 德 , 望 前 福 德 , 果 報 殊 勝 。2. 復 次 , 長 者 如 彼 大 潮 , 以 如 是 等 八 萬 四 千 奇 妙 之 物 , 施 婆 羅 門 ,及 施 外 道 一 百 隱 人 , 不 如 有 人 但 以 飲 食 , 施 一 贍 部 樹 下 未 離 欲 染異 生 菩 薩 , 此 之 福 德 , 望 前 福 德 , 果 報 殊 勝 」( 大 正 23, 頁 870中 22-29)。也 就 是 把 布 施 凡 夫 的 部 分 , 更 進 一 步 細 分 為 : 婆 羅 門 、 外 道 離 欲 五通 仙 人 ( 即 後 文 之 隱 人 ),「 贍 部 樹 下 未 離 欲 染 異 生 菩 薩 」 等 三 種 ,作 為 比 較 的 基 準 , 這 已 經 與 《 須 達 哆 經 》 等 有 所 不 同 , 但 這 樣 的 文句 , 與 《 大 毘 婆 沙 論 》 集 出 者 所 看 到 的 , 似 乎 不 一 樣 :「 如 契 經 說 :1. 此 吠 羅 摩 婆 羅 門 , 以 如 是 諸 妙 飲 食 , 布 施 摩 訶 娑 羅 婆 羅 門 眾 ;2. 有 以 飲 食 布 施 『 贍 部 林 中 異 生 』, 此 獲 施 福 果 大 於 彼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01102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問 : 此 契 經 中 , 為 說 何 等 名 為 『 贍 部 林 中 異 生 』?1. 有 作 是 說 : 贍 部 洲 中 諸 有 腹 者 皆 此 所 說 。2. 有 說 : 諸 有 外 仙 已 離 欲 染 是 此 所 說 。3. 有 言 : 此 是 近 佛 菩 薩 。4. 理 不 應 然 ! 諸 有 布 施 近 佛 菩 薩 所 獲 施 福 , 勝 施 俱 胝 阿 羅 漢 眾 。如 是 說 者 , 此 說 已 得 順 決 擇 分 善 根 異 生 , 其 德 勝 彼 婆 羅 門 故 」( 大 正 27, 頁 678 上 - 中 )。《 大 毘 婆 沙 論 》 所 說 的 比 較 , 只 有 二 種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則 有 三 種 , 情 理 上 ,《 大 毘 婆 沙 論 》 所 引 「 贍 部 林 中 異 生 」 這 樣 的 語句 , 應 該 是 早 出 的 。 其 理 由 是 : 在 《 大 毘 婆 沙 論 》 裏 , 對 於 「 贍 部林 中 異 生 」 乙 詞 , 還 沒 有 確 定 到 底 是 指 怎 樣 的 人 , 所 以 《 大 毘 婆 沙論 》 一 共 列 出 四 種 見 解 , 還 有 討 論 的 餘 地 , 但 在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毘 奈 耶 》 所 引 的 「 經 文 」, 已 經 直 接 說 :「 贍 部 樹 下 未 離 欲 染 異 生 菩薩 」, 顯 然 是 引 申 自 《 大 毘 婆 沙 論 》 認 為 正 解 的 「 已 得 順 決 擇 分 善 根異 生 」, 由 此 可 看 出 可 能 是 同 一 傳 本 之 間 , 已 有 文 句 的 差 別 ; 另 一 方面 ,《 大 毘 婆 沙 論 》 只 說 是 「 異 生 」, 但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說 是 「 異 生 菩 薩 」, 顯 然 是 在 不 同 的 架 構 底 下 , 來 看 此 一 比 較 的 內 容 。另 外 , 說 一 切 有 部 的 《 異 部 宗 輪 論 》(T2031) 是 說 :「 應 言 : 菩 薩 猶是 異 生 , 諸 結 未 斷 ; 若 未 已 入 正 性 離 生 , 於 異 生 地 , 未 名 超 越 」( 大正 49, 頁 16 中 28- 下 1)。 這 一 段 話 裏 的 菩 薩 , 應 該 是 指 聲 聞 解 脫道 所 說 的 「 最 後 身 菩 薩 」, 例 如 釋 迦 太 子 , 這 樣 所 用 的 「 猶 」 字 , 才有 特 別 的 意 義 !《 大 毘 婆 沙 論 》 在 這 裏 區 分 說 到 二 種 異 生 : 一 、「 已 得 順 決 擇 分善 根 異 生 」; 二 、「 近 佛 ( 地 ) 菩 薩 」, 但 二 者 的 地 位 大 不 相 同 , 可 見《 大 毘 婆 沙 論 》 這 樣 的 部 派 論 書 , 也 觸 及 菩 薩 論 , 而 有 更 細 緻 的 思考 ( 參 本 文 § 4.1.4.「 菩 薩 概 念 之 擴 大 」 之 末 ) 316 。此 一 「 契 經 」 所 說 的 「 贍 部 林 中 異 生 」,《 大 毘 婆 沙 論 》 解 釋 的是 「 已 得 順 決 擇 分 善 根 異 生 」。 這 是 因 為 供 養 近 佛 菩 薩 , 其 福 德 勝 過供 養 很 多 很 多 阿 羅 漢 的 總 合 , 但 此 「 契 經 」 接 下 是 說 : 供 養 預 流 果 ,勝 過 供 養 「 贍 部 林 中 異 生 」, 所 以 「 贍 部 林 中 異 生 」 不 可 能 是 近 佛 菩薩 。但 是 此 一 文 本 的 傳 誦 , 在 《 俱 舍 論 》 似 乎 有 所 不 同 。《 俱 舍 論 》316《 大 毘 婆 沙 論 》 說 到 : 妙 眼 菩 薩 是 近 佛 地 菩 薩 ( 大 正 27, 頁 425 上 ), 此 處的 妙 眼 就 是 《 中 阿 含 經 》 第 8 經 《 七 日 經 》 的 善 眼 (Sunetta), 這 句 話 不 但 稱他 是 菩 薩 , 而 且 還 是 近 佛 地 菩 薩 , 但 在 《 七 日 經 》 中 說 「 善 眼 大 師 為 外 道 仙人 所 師 宗 」, 而 且 即 使 像 善 眼 那 樣 的 教 導 弟 子 , 是 不 究 竟 的 ( 大 正 1, 頁 429中 - 下 ; 參 考 印 順 法 師 [1981],115 以 及 本 文 § 4.5.6.4 之 一 之 3)。 又 ,《 大 毘婆 沙 論 》 引 尊 者 妙 音 的 說 法 , 認 為 「 如 近 佛 地 諸 大 菩 薩 是 眾 生 之 父 , 彼 定 不受 卵 濕 二 生 」( 大 正 27, 頁 627 上 ), 即 使 不 受 卵 、 濕 二 生 , 但 胎 生 的 情 況 也可 能 是 旁 生 , 而 釋 尊 是 到 九 十 一 劫 不 墮 惡 趣 ( 大 正 27, 頁 33 上 ), 是 否 指 釋迦 菩 薩 生 為 善 眼 大 師 時 , 還 在 九 十 一 劫 之 前 , 這 樣 的 近 佛 地 菩 薩 卻 已 勝 過 阿羅 漢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03104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認 為 , 此 處 的 「 贍 部 林 中 異 生 」, 是 指 最 後 身 菩 薩 (「 當 知 , 此 為 自所 分 別 , 後 身 菩 薩 居 贍 部 林 , 名 彼 異 生 」), 而 且 對 「 毘 婆 沙 者 」 的解 說 , 提 出 批 評 , 因 為 :「 由 後 釋 尊 除 彼 異 生 , 還 將 外 道 對 預 流 向 ,挍 量 勝 劣 ; 若 不 爾 者 , 釋 尊 則 應 將 彼 異 生 , 對 預 流 向 」( 大 正 29, 頁56 上 )。 換 句 話 說 , 在 《 俱 舍 論 》 論 主 所 看 到 的 這 一 部 「 契 經 」, 緊接 下 來 說 的 , 是 外 道 與 預 流 向 的 比 較 , 而 把 「 贍 部 林 中 異 生 」 抽 離出 來 , 也 就 是 說 :《 俱 舍 論 》 所 引 的 那 部 「 契 經 」, 只 拿 「 贍 部 林 中異 生 」 來 與 外 道 比 較 , 而 不 拿 來 與 預 流 向 比 較 , 所 以 「 贍 部 林 中 異生 」 有 著 特 殊 的 地 位 。至 於 《 大 毘 婆 沙 論 》, 緊 接 下 來 還 進 一 步 以 「 贍 部 林 中 異 生 」 與預 流 果 的 比 較 ( 見 大 正 27, 頁 678 中 ), 這 樣 一 來 ,「 贍 部 林 中 異 生 」就 不 可 能 是 最 後 菩 薩 , 因 為 《 大 毘 婆 沙 論 》 認 為 「 諸 有 布 施 近 佛 菩薩 所 獲 施 福 , 勝 施 俱 胝 阿 羅 漢 眾 」, 連 布 施 「 近 佛 菩 薩 」 的 功 德 都 已經 勝 過 布 施 非 常 多 的 阿 羅 漢 , 更 何 況 是 預 流 果 。《 大 毘 婆 沙 論 》 與 《 俱舍 論 》, 依 據 他 們 所 看 到 的 不 同 傳 本 , 而 有 不 同 的 解 說 , 又 都 言 之 成理 , 同 時 也 同 意 : 供 養 近 佛 菩 薩 , 勝 過 供 養 很 多 很 多 阿 羅 漢 ( 但 此處 有 一 問 題 :《 俱 舍 論 》 論 主 應 該 有 看 過 《 大 毘 婆 沙 論 》, 但 《 大 毘婆 沙 論 》 所 引 的 「 契 經 」, 明 明 接 著 說 :「 贍 部 林 中 異 生 」 與 預 流 果的 比 較 , 縱 然 《 俱 舍 論 》 論 主 自 己 看 到 的 「 契 經 」 是 :「 除 彼 異 生 ,還 將 外 道 對 預 流 向 」, 怎 麼 對 這 樣 文 句 的 差 異 , 完 全 沒 有 說 明 )。不 過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 在 相 對 應 的 部 分 , 說 的 又 是 另一 內 容 :「 復 次 , 長 者 如 彼 大 潮 , 以 如 是 等 八 萬 四 千 奇 妙 之 物 , 施 婆羅 門 , 及 施 外 道 一 百 隱 人 , 并 施 贍 部 樹 下 異 生 菩 薩 , 不 如 有 人 但 以飲 食 , 施 一 預 流 向 者 , 此 之 福 德 , 望 前 福 德 , 果 報 殊 勝 」( 大 正 23,頁 870 中 29- 下 4), 明 白 的 說 : 供 養 「 贍 部 樹 下 異 生 菩 薩 」, 遠 不如 供 養 預 流 向 ! 這 可 說 是 與 《 大 毘 婆 沙 論 》、《 俱 舍 論 》 的 理 解 , 南轅 北 轍 。同 樣 在 敘 述 福 德 較 量 的 「 契 經 」, 而 且 所 屬 部 派 相 近 , 竟 然 有 三種 不 同 的 文 句 , 三 種 不 同 的 理 解 , 令 人 好 奇 。九 、《 須 達 哆 經 》 與 〈 隨 藍 本 生 〉 固 然 可 以 看 作 是 敘 事 性 的 作 品 ,而 把 重 點 放 在 人 物 的 遭 遇 與 情 節 的 轉 變 , 但 這 樣 的 事 緣 也 有 重 要 的教 理 考 量 。 須 達 哆 因 為 財 務 發 生 變 化 , 只 能 以 簡 單 的 食 物 布 施 僧 眾 ;隨 藍 的 布 施 物 品 不 但 精 美 , 而 且 多 樣 化 , 其 所 供 養 者 不 限 於 僧 眾 ,這 就 涉 及 布 施 的 物 品 ( 所 施 物 ) 與 供 養 的 對 象 ( 福 田 )。 在 須 達 哆 的情 況 , 釋 尊 勉 勵 他 不 要 在 意 所 施 物 的 品 質 與 價 值 , 重 點 是 要 至 心 施 ,這 就 牽 涉 到 布 施 者 本 身 以 怎 樣 的 態 度 及 作 為 , 來 進 行 布 施 。隨 藍 的 布 施 , 在 福 德 校 量 部 分 , 先 是 以 受 施 者 的 德 行 或 修 證 成就 , 來 判 斷 布 施 者 所 能 獲 得 福 德 的 多 寡 , 但 到 最 後 則 再 加 上 受 持 三歸 五 戒 等 屬 於 信 仰 、 修 持 的 項 目 , 這 是 異 類 的 比 較 , 甚 至 如 《 須 達哆 經 》 最 後 一 項 的 觀 無 常 苦 空 無 我 , 可 說 多 少 意 味 著 , 對 布 施 的 功能 作 了 相 當 程 度 的 限 縮 。《 菩 薩 本 行 經 》( 前 引 I) 說 到 同 樣 的 隨 藍 本 生 , 也 保 留 了 功 德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05106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校 量 部 分 , 但 在 布 施 時 , 隨 藍 起 初 所 布 施 的 對 象 「 今 此 諸 人 皆 是 邪見 」, 並 不 是 好 福 田 , 但 在 隨 藍 表 明 其 真 心 誠 意 求 佛 道 後 , 這 樣 的 布施 已 經 有 迥 然 不 同 的 意 義 ,「 諸 天 空 中 讚 言 : 善 哉 ! 善 哉 ! 如 汝 所願 , 成 佛 不 久 」( 大 正 3, 頁 114 中 - 下 ), 這 又 把 評 價 布 施 的 標 準 ,放 在 布 施 者 本 身 的 態 度 , 形 式 上 , 這 反 而 符 合 《 須 達 哆 經 》 中 , 釋尊 所 開 示 的 至 心 施 , 只 不 過 兩 者 的 實 質 內 容 還 是 有 差 異 。而 《 須 達 哆 經 》 的 結 分 部 分 , 釋 尊 表 示 向 隨 藍 那 樣 的 大 施 , 還是 不 究 竟 的 , 不 圓 滿 的 , 這 樣 的 前 後 對 照 , 突 顯 出 二 者 的 差 異 。 但是 在 《 菩 薩 本 行 經 》、《 六 度 集 經 》 乃 至 《 大 智 度 論 》 的 隨 藍 本 生 ,卻 看 作 是 釋 尊 今 世 得 以 圓 成 佛 果 ,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環 , 是 釋 尊 在 菩 薩行 中 光 輝 的 事 蹟 (「 菩 薩 阿 婆 陀 那 」)。在 《 須 達 哆 經 》 中 ( 含 隨 藍 本 生 ), 顯 示 出 布 施 者 、 所 施 物 、 受施 者 ( 福 田 ) 三 者 , 在 不 同 概 念 底 下 , 有 不 一 樣 的 地 位 ,「 般 若 經 」說 :「 菩 薩 摩 訶 薩 以 不 住 法 住 般 若 波 羅 蜜 中 , 以 無 所 捨 法 具 足 檀 波 羅蜜 , 施 者 、 受 者 , 及 財 物 不 可 得 故 」(《 大 品 經 》, 大 正 8, 頁 218 下 ),或 是 一 般 所 說 的 「 三 輪 體 空 」, 則 是 對 此 更 進 一 步 的 闡 明 。 這 一 些 複雜 的 教 理 問 題 , 留 待 下 文 討 論 。〈 隨 藍 本 生 〉 說 到 因 為 布 施 對 象 ( 福 田 ) 的 德 行 或 果 證 的 高 下 ,布 施 者 的 福 德 隨 之 不 同 , 似 乎 會 造 成 一 種 印 象 : 布 施 要 找 德 行 高 勝的 對 象 , 但 在 《 增 一 阿 含 經 》 裏 , 可 以 看 到 不 同 的 考 量 。 釋 尊 問 須達 哆 「 貴 家 恒 布 施 貧 乏 耶 ?」 須 達 哆 則 說 : 不 但 布 施 貧 窮 之 人 , 即使 是 要 布 施 飛 鳥 、 豬 、 狗 ,「 我 亦 無 是 念 : 此 應 與 , 此 不 應 與 。 亦 復無 是 念 : 此 應 與 多 , 此 應 與 少 」, 釋 尊 因 而 讚 歎 「 菩 薩 之 處 , 恒 以 平等 心 而 以 惠 施 」(《 增 一 阿 含 經 》,〈 護 心 品 〉 第 5 經 , 大 正 2, 頁 565上 - 中 ), 表 現 出 平 等 施 的 觀 念 , 至 少 在 形 式 上 , 已 經 不 考 慮 福 田 的性 質 。 另 外 , 須 達 哆 在 布 施 之 際 ,「 亦 有 諸 天 來 至 我 所 , 在 虛 空 中 而告 我 曰 : 分 別 尊 卑 , 此 者 持 戒 , 此 者 犯 戒 ; 與 此 獲 福 , 與 彼 無 報 」,但 是 長 者 並 不 理 會 這 種 「 善 意 的 提 醒 」, 所 以 「 然 我 心 正 , 無 有 彼 此 ,不 起 增 減 之 心 , 普 等 慈 心 於 一 切 眾 生 。 有 其 眾 生 依 命 根 存 形 , 有 食則 存 , 非 食 命 不 濟 」(《 增 一 阿 含 經 》,〈 八 難 品 〉 第 8 經 , 大 正 2, 頁755 上 - 中 ), 在 此 意 義 之 下 ,《 須 達 哆 經 》 說 的 福 德 校 量 , 應 該 只 是顯 示 整 體 價 值 判 斷 的 一 個 面 相 。十 、 以 上 以 有 限 的 篇 幅 , 簡 略 的 分 析 《 須 達 哆 經 》 內 容 的 種 種變 化 , 而 這 些 差 別 , 都 是 有 意 義 的 。從 形 式 上 說 ,《 六 度 集 經 》( 前 引 I) 與 《 大 智 度 論 》( 前 引 K),乃 至 《 三 歸 五 戒 慈 心 厭 離 功 德 經 》( 前 引 E), 只 說 到 隨 藍 的 「 過 去事 」, 並 沒 有 「 現 在 事 」, 這 樣 的 結 構 , 雖 然 與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本生 類 經 並 不 相 同 ( 參 本 文 註 278), 在 漢 譯 本 生 類 經 卻 很 常 見 , 而 南傳 KhadiraGgAra 本 生 ( 前 引 L), 可 說 是 在 《 須 達 哆 經 》( 前 引 A)之 外 , 再 附 加 一 段 釋 尊 本 生 中 供 養 辟 支 佛 的 事 緣 ( 以 及 於 「 現 在 事 」部 分 , 傳 述 須 達 哆 財 富 散 盡 的 因 緣 , 又 失 而 復 得 的 經 過 ), 但 這 一 段事 緣 與 須 達 哆 的 過 去 生 , 沒 有 絲 毫 的 關 係 , 而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集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07108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出 者 , 還 是 認 定 這 是 一 則 本 生 , 至 少 是 把 《 須 達 哆 經 》 看 作 是 本 生經 類 的 「 現 在 事 」。 如 果 以 同 樣 的 標 準 , 那 麼 《 須 達 哆 經 》 也 可 以 說是 本 生 類 經 , 以 須 達 哆 財 富 散 盡 後 的 布 施 , 作 為 「 現 在 事 」; 隨 藍 本生 ( 詳 於 福 德 校 量 的 版 本 ) 為 「 過 去 事 」; 結 尾 部 分 則 給 「 過 去 事 」作 評 價 。317如 果 說 《 須 達 哆 經 》( 前 引 A) 不 妨 看 作 是 本 生 類 經 , 那 麼 因為 「 當 來 之 世 , 人 多 健 忘 , 念 力 寡 少 」, 而 不 知 釋 尊 在 什 麼 地 方 , 對誰 說 怎 樣 的 經 典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建 議 」 在 六 大 城中 ,「 王 說 勝 光 (Prasenajit, 波 斯 匿 王 ); 長 者 給 孤 獨 (AnAthapiNDada,須 達 哆 )」( 參 本 文 § 4.5.6.1.), 這 本 來 是 就 一 般 可 認 為 是 釋 尊 住 世 時的 事 緣 來 說 , 而 與 所 謂 的 「 昔 日 因 緣 之 事 」, 是 不 同 的 概 念 , 但 在 《 須達 哆 經 》 中 , 此 二 者 可 以 結 合 來 觀 察 。317Norman[1983],84:「 在 巴 利 聖 典 的 其 他 部 分 , 也 可 以 看 到 若 干 故 事 (stories),在 技 術 上 可 說 是 本 生 故 事 (technically Jataka stories), 因 為 其 用 意 在 解 說 釋 尊過 去 生 的 事 緣 , 而 且 在 最 後 做 了 釋 尊 的 人 別 認 同 , 只 不 過 沒 有 被 收 錄 到 《 本生 譚 》(are nevertheless not found in the collection)」。 依 據 此 一 觀 點 ,《 須 達 哆經 》 應 該 可 以 看 作 是 本 生 類 經 , 但 南 傳 《 本 生 譚 》 第 40 則 〈KhadiraGgAra本 生 〉 的 「 現 在 事 」 部 分 , 應 該 可 說 是 某 種 版 本 的 《 須 達 哆 經 》。 至 於 後 一 句的 collection 如 果 是 指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話 ,Norman 此 一 說 法 有 待 補 正 , 事實 上 有 一 些 經 典 所 見 的 本 生 , 確 實 被 收 進 《 本 生 譚 》, 參 考 Hinyber[1996],56,§ 113; 另 參 干 潟 龍 祥 [1978],8-13 所 整 理 的 資 料 ; 參 見 本 文 § 4.5.6.1.1.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 現 在 事 」。十 一 、 本 小 節 前 文 , 已 大 略 說 到 須 達 哆 「 人 別 認 同 」 的 身 份 事項 ( 本 文 § 4.5.6.4 之 二 ), 應 該 足 以 顯 示 傳 說 的 紛 歧 , 而 在 彌 勒 傳 說中 , 須 達 哆 也 沒 有 缺 席 , 但 同 樣 也 有 不 同 的 傳 說 ; 同 時 , 也 可 看 到波 斯 匿 王 的 不 同 形 象 。甲 、 先 說 須 達 哆 :《 說 本 經 》( 本 文 § 3.1.) 與 《 轉 輪 聖 王 修 行經 》( 本 文 § 3.2.) 的 彌 勒 傳 說 , 只 說 到 彌 勒 佛 及 螺 轉 輪 聖 王 , 沒 有談 及 其 他 人 物 , 但 在 《 增 一 阿 含 經 》 中 , 彌 勒 成 佛 時 , 雞 頭 城 裏 有一 位 長 者 , 名 叫 善 財 , 率 領 八 萬 四 千 眾 出 家 , 都 成 就 阿 羅 漢 果 位 ( 大正 2, 頁 788 中 27- 下 7; 同 見 《 彌 勒 下 生 經 》(T 453), 大 正 14,頁 422 上 ), 這 位 善 財 長 者 是 誰 呢 ?在 《 增 一 阿 含 經 》 所 說 須 達 哆 長 者 ( 阿 那 邠 底 ) 以 重 金 勸 誘 四子 信 佛 的 傳 說 ( 本 文 § 3.3.2. 之 四 ; 大 正 2, 頁 818 中 - 頁 819 中 ),彌 勒 佛 時 代 , 為 轉 輪 聖 王 掌 理 四 大 寶 藏 的 藏 主 , 名 字 是 善 寶 , 而 此人 就 是 現 在 的 須 達 哆 。 善 財 與 善 寶 是 否 可 能 同 一 人 ?義 淨 譯 的 《 佛 說 彌 勒 下 生 成 佛 經 》(T 455) 是 說 : 主 藏 臣 長 者 ,其 名 曰 善 財 , 并 與 千 眷 屬 , 亦 來 求 出 家 」( 大 正 14, 頁 427 中 ), 既曰 「 主 藏 臣 長 者 」, 可 見 善 寶 與 善 財 是 同 一 人 , 也 就 是 現 在 的 須 達 哆 ,而 鳩 摩 羅 什 譯 的 《 彌 勒 下 生 成 佛 經 》(T 454) 說 的 更 清 楚 :「 復 有 長者 , 名 須 達 那 (Sudhana, 善 財 ), 今 須 達 長 者 (Sudatta) 是 , 是 人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09110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亦 與 八 萬 四 千 人 俱 共 出 家 」( 大 正 14, 頁 424 下 ) 318 。 如 果 從 此 一 角度 來 看 , 既 然 須 達 哆 是 彌 勒 佛 時 的 善 財 長 者 , 他 不 可 能 如 《 根 本 說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 菩 薩 本 行 經 》 及 《 十 誦 律 》( 大 正 23, 頁 125上 7) 說 的 , 在 釋 尊 時 代 已 經 證 得 不 還 果 ( 阿 那 含 道 )。 從 《 中 阿 含經 》 第 28 經 《 教 化 病 經 》 看 來 , 須 達 哆 於 釋 尊 還 住 世 時 , 已 經 亡 故 ,只 證 得 初 果 須 陀 洹 ( 大 正 1, 頁 459 上 :「 長 者 本 已 得 須 陀 洹 」; 參 本文 註 53);《 雜 阿 含 經 》 第 593 經 則 說 , 須 達 哆 ( 給 孤 獨 長 者 ) 在 命終 之 後 , 生 兜 率 天 , 為 兜 率 天 子 , 來 到 人 間 , 感 念 釋 尊 的 盛 德 ( 大正 2, 頁 158 中 - 下 )。雖 然 有 好 幾 部 佛 典 傳 說 , 彌 勒 佛 時 代 的 善 財 長 者 , 就 是 釋 尊 時代 的 須 達 哆 , 而 善 財 長 者 在 那 時 , 將 會 出 家 證 阿 羅 漢 果 , 但 《 般 泥洹 經 》 有 不 一 樣 的 傳 說 ( 參 本 文 § 3.5.2. 之 二 ), 依 經 說 : 那 位 供 養釋 尊 舍 利 的 鳩 夷 國 王 ,「 斯 王 壽 終 , 當 生 十 二 水 微 天 上 , 後 彌 勒 來 下作 佛 時 , 當 字 須 達 , 為 彌 勒 興 造 宮 殿 」(《 佛 般 泥 洹 經 》, 大 正 1, 頁174 下 ), 而 《 般 泥 洹 經 》(T 6) 的 說 法 , 略 有 不 同 :「 拘 夷 國 王 當 生第 十 二 水 音 天 上 , 至 彌 勒 作 佛 時 , 當 下 為 佛 造 立 精 舍 , 勝 今 給 孤 獨園 」( 大 正 1, 頁 190 下 ), 但 此 二 經 一 致 傳 說 : 這 位 彌 勒 佛 時 代 的 大318同 見 鳩 摩 羅 什 譯 《 彌 勒 大 成 佛 經 》(T 456), 大 正 14, 頁 431 下 , 以 及 譯 者不 詳 的 《 彌 勒 來 時 經 》(T 457), 大 正 14, 頁 434 下 - 頁 435 上 。 于 闐 地 區 所傳 的 「 彌 勒 下 生 」, 也 以 釋 尊 的 角 度 說 , 現 在 的 阿 那 邠 底 就 是 彌 勒 佛 時 代 的Sudhana, 見 Emmerick[1968],319。長 者 , 並 沒 有 在 彌 勒 佛 座 下 得 阿 羅 漢 果 , 解 脫 生 死 , 因 為 「 斯 王 欲心 , 未 厭 生 老 病 死 憂 悲 之 苦 故 , 不 取 應 真 道 矣 」。 就 此 而 論 , 彌 勒 佛時 代 的 那 位 大 長 者 , 並 不 是 釋 尊 時 代 的 須 達 哆 。再 舉 一 例 : 須 達 哆 為 僧 團 建 立 祇 園 精 舍 , 是 佛 典 相 當 著 名 的 傳說 , 而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 近 因 緣 〉 說 , 祇 園 精 舍 的 所 在 位 置 , 在過 去 六 佛 , 都 有 長 者 建 造 如 同 祇 園 那 樣 的 精 舍 , 來 供 養 當 時 的 佛 陀 ,並 且 提 到 這 些 長 者 的 名 字 (《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 147-148;Jayawickrama[1990],126-127), 這 應 該 是 指 不 同 的 人 , 但 漢 譯 《 賢愚 經 》 則 說 : 須 達 哆 為 過 去 六 佛 , 在 同 址 建 造 精 舍 (〈 須 達 起 精 舍 品 〉,大 正 4, 頁 421 上 )。須 達 哆 (Sudatta), 意 為 善 施 、 善 與 , 而 他 又 名 給 孤 獨 長 者 , 從名 字 來 看 , 他 不 但 是 樂 善 好 施 , 而 且 以 孤 、 獨 之 人 , 為 布 施 的 對 象( 鰥 寡 孤 獨 廢 疾 者 ?), 這 對 社 會 , 有 其 正 面 的 意 義 。 在 文 獻 上 , 這也 可 能 是 一 種 名 號 , 據 說 吠 陀 (Veda) 裏 的 TvaSTr, 因 為 他 會 與 其信 眾 分 享 財 物 , 所 以 得 到 sudAtA 這 樣 的 名 號 ( 參 Nath[1987],14所 引 ), 可 見 此 一 名 稱 , 有 其 社 會 背 景 。面 對 這 些 不 同 的 傳 說 , 有 的 人 可 能 會 懷 疑 : 須 達 哆 到 底 是 歷 史上 確 實 存 在 的 人 物 ? 還 是 象 徵 性 的 虛 擬 實 在 ? 情 理 上 來 說 , 釋 尊 住世 時 代 的 社 會 條 件 , 應 該 可 以 有 像 須 達 哆 那 樣 的 商 業 鉅 子 ,「 傳 說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11112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每 每 是 史 實 的 變 形 」 319 , 釋 尊 一 生 遊 化 四 方 , 但 在 舍 衛 城 居 留 時 間 最久 , 須 達 哆 與 教 團 的 互 動 自 然 是 多 樣 化 , 而 須 達 哆 是 僧 團 的 主 要 護持 者 , 應 該 也 是 事 實 , 雖 然 現 存 佛 典 所 呈 現 出 來 的 須 達 哆 , 有 不 一致 的 情 況 , 甚 至 是 矛 盾 的 , 但 佛 典 畢 竟 不 是 嚴 格 意 義 的 史 書 , 理 想中 帶 著 事 實 性 , 事 實 中 又 不 失 理 想 性 。 須 達 哆 既 然 是 僧 團 的 護 持 者 ,本 身 又 有 宗 教 果 證 , 可 說 是 理 想 的 在 家 信 眾 典 範 , 某 些 適 用 於 在 家信 眾 的 教 理 或 情 況 , 以 須 達 哆 為 當 機 者 或 是 主 角 , 可 說 是 適 當 又 自320然 。乙 、 再 說 波 斯 匿 王 :「 根 本 聖 典 中 , 雖 也 有 波 斯 匿 王 信 佛 的 傳 說 ,其 實 是 信 心 微 薄 , 常 常 懷 疑 佛 教 : 他 懷 疑 釋 尊 的 年 青 (《 雜 阿 含 經 》卷 四 十 六 ‧ 一 二 二 六 經 ); 懷 疑 「 有 愛 則 苦 生 」 的 教 說 (《 中 阿 含 經 》卷 六 十 《 愛 生 經 》); 見 十 七 群 比 丘 的 嬉 戲 , 因 而 諷 刺 末 利 夫 人 的 信佛 (《 五 分 律 》 卷 八 ); 尤 其 是 把 佛 弟 子 讖 比 丘 尼 留 在 深 宮 十 二 年 ,犯 了 佛 教 所 認 為 不 可 容 恕 的 罪 行 ………「 汙 比 丘 尼 」(《 增 一 阿 含 經 》319320參 考 印 順 法 師 [1968],101, 如 何 解 說 《 大 毘 婆 沙 論 》 關 於 商 那 合 修 入 滅 , 與本 生 經 、 阿 毘 達 磨 隱 沒 的 傳 說 。在 耆 那 教 的 傳 說 裏 , 其 「 創 立 者 」 大 雄 (MahAvIra) 也 有 一 位 大 長 者 弟 子 ,名 叫 阿 難 (Ananda), 相 當 富 有 , 有 四 千 萬 金 子 埋 在 安 全 的 地 方 , 另 外 的 四 千萬 借 給 別 人 生 利 息 , 還 有 另 外 相 等 的 財 產 以 其 四 萬 頭 牛 ( 按 : 這 與 南 傳〈KhadiraGgAra JAtaka〉, 描 述 須 達 哆 財 富 的 方 式 , 極 為 類 似 , 參 本 文 § 4.5.6.4.之 L), 廣 為 君 主 與 商 界 所 尊 重 , 而 且 在 修 持 上 也 很 有 成 就 。 參 閱 Jaini[1979],233-240。卷 四 十 三 〈 善 惡 品 〉)。 這 與 瓶 沙 王 信 佛 的 事 實 對 照 起 來 , 完 全 是 另一 氣 象 」( 印 順 法 師 [1948],70)。在 《 須 達 哆 經 》 與 〈 隨 藍 本 生 〉 的 不 同 版 本 裏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部 毘 奈 耶 》( 前 引 G) 與 《 菩 薩 本 行 經 》( 前 引 I), 都 附 加 一 段 須 達哆 聽 完 〈 隨 藍 本 生 〉 之 後 的 遭 遇 : 須 達 哆 觸 犯 波 斯 匿 王 夜 間 不 准 點燈 的 禁 令 , 以 致 身 繫 囹 圄 ( 見 本 小 節 之 四 ), 以 《 菩 薩 本 行 經 》 的 說法 來 看 , 很 清 楚 的 顯 示 波 斯 匿 王 確 實 對 佛 法 的 信 心 相 當 薄 弱 : 波 斯匿 王 釋 放 須 達 哆 長 者 之 後 , 有 一 次 波 斯 匿 王 前 去 面 見 釋 尊 , 在 場 的信 眾 見 國 王 前 來 , 即 起 立 不 敢 坐 著 , 只 有 須 達 哆 「 心 存 法 味 , 見 王不 起 」。 波 斯 匿 王 有 些 不 高 興 ,「 此 是 我 民 , 懷 於 輕 慢 , 見 我 不 起 ,遂 懷 慍 心 」, 這 意 味 著 波 斯 匿 王 雖 然 身 處 釋 尊 說 法 的 宗 教 場 合 , 卻 還非 常 在 意 君 民 之 別 , 而 且 因 而 生 氣 。 釋 尊 因 此 不 願 說 法 , 又 詳 細 的把 原 因 講 清 楚 、 說 明 白 。 波 斯 匿 王 在 同 一 場 合 , 遭 到 二 次 挫 折 ( 須達 哆 見 王 不 起 、 釋 尊 因 其 慍 心 而 不 說 法 ), 心 中 不 滿 , 在 告 別 釋 尊 後 ,「 出 到 於 外 , 敕 語 左 右 : 此 人 若 出 , 直 斫 頭 取 」( 大 正 3, 頁 115 下 ),可 見 波 斯 匿 王 已 經 動 怒 , 在 尋 求 釋 尊 慈 悲 教 化 不 果 之 後 , 竟 然 遷 怒於 別 人 , 可 說 是 負 面 的 「 示 範 」 321 。321《 十 誦 律 》 也 說 到 類 似 的 事 緣 ( 大 正 23, 頁 124 下 - 頁 125 上 ): 須 達 哆 穿著 「 弊 故 衣 」, 聽 釋 尊 說 法 , 之 後 , 波 斯 匿 王 也 要 來 聽 法 , 須 達 哆 因 為 恭 敬 釋尊 , 依 然 坐 著 , 不 起 來 迎 接 ; 波 斯 匿 王 很 不 高 興 ,「 我 是 澆 頂 大 王 , 我 境 界 中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13114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佛 典 所 見 波 斯 匿 王 的 形 象 , 既 稱 不 上 是 仁 慈 的 君 王 , 也 很 難 說是 虔 誠 的 信 眾 【 但 DPPN,II,168-174,s.v. Pasennadi, 對 此 王 的描 述 , 偏 向 於 正 面 , 而 南 傳 的 《 十 菩 薩 本 生 事 》, 把 波 斯 匿 王 說 成 是未 來 的 第 三 佛 :DhammarAja, 見 Saddhatissa[1975],64】,《 根 本 說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為 什 麼 要 「 建 議 」, 以 他 作 敘 述 的 主 角 之 一 ?這 可 以 從 兩 方 面 來 思 考 : 首 先 , 釋 尊 一 生 四 十 五 年 遊 化 中 , 據說 在 舍 衛 城 結 夏 安 居 , 總 共 有 25 年 , 而 這 樣 的 傳 說 見 諸 好 幾 部 佛 典得 自 在 。 無 死 罪 者 , 能 殺 ; 有 死 罪 者 , 能 放 」, 但 因 在 釋 尊 面 前 , 隱 忍 不 說 ,卻 也 因 為 有 此 瞋 心 , 釋 尊 說 的 法 , 根 本 沒 聽 進 去 , 還 請 問 釋 尊 :「 此 是 何 小 人 ,著 弊 故 衣 , 在 佛 前 坐 , 見 我 來 , 不 起 立 迎 」。 須 達 哆 穿 著 破 爛 的 舊 衣 , 甚 至 連波 斯 匿 王 都 認 不 出 來 ( 須 達 哆 既 是 舍 衛 城 的 大 長 者 , 財 富 無 數 , 波 斯 匿 王 理應 熟 識 ), 想 必 是 窮 苦 潦 倒 , 衣 衫 襤 褸 。 這 意 味 著 , 須 達 哆 確 曾 變 窮 ; 只 不 過 ,波 斯 匿 王 在 問 清 楚 後 , 就 寬 心 釋 懷 , 自 覺 羞 愧 , 並 沒 有 要 殺 須 達 哆 的 情 節 ,但 也 可 看 出 波 斯 匿 王 的 「 霸 氣 」。 再 進 一 步 說 ,《 十 誦 律 》 以 這 則 事 緣 , 作 為引 子 , 引 申 出 釋 尊 允 許 僧 眾 進 入 宮 中 , 為 波 斯 匿 王 王 妃 夫 人 、 宮 女 等 , 講 說佛 法 ; 而 在 南 傳 〈 大 精 本 生 〉(MahAsAra JAtaka,No. 92;《 漢 譯 南 傳 》,32冊 , 頁 149- 頁 157;DPPN,II,567-568), 其 「 現 在 事 」 則 是 說 到 , 波 斯匿 王 應 宮 女 之 請 求 , 要 禮 請 僧 眾 入 宮 說 法 , 波 斯 匿 王 往 見 釋 尊 ; 有 一 證 不 還果 的 居 士 , 坐 在 佛 前 聽 法 , 沒 有 起 來 迎 接 ; 波 斯 匿 王 感 到 不 悅 , 釋 尊 知 道 波斯 匿 王 的 心 意 , 就 介 紹 這 位 居 士 的 德 行 , 國 王 才 釋 懷 。〈 大 精 本 生 〉 到 這 裏 為止 , 所 介 紹 的 情 節 , 可 說 與 前 引 諸 例 , 大 同 小 異 , 但 波 斯 匿 王 的 形 象 , 就 沒有 那 麼 的 強 勢 !322, 即 使 這 樣 的 傳 說 , 不 盡 可 信 。《 大 智 度 論 》 也 概 括 的 說 : 釋 尊 多住 王 舍 城 與 舍 衛 城 , 並 解 釋 其 理 由 ( 大 正 25, 頁 77 上 ), 波 斯 匿 王為 一 國 之 主 , 釋 尊 不 免 要 與 他 有 所 互 動 , 既 然 長 期 居 留 , 則 與 君 主間 的 互 動 , 即 可 以 波 斯 匿 王 為 代 表 。 其 次 , 如 同 須 達 哆 作 為 在 家 信眾 的 「 典 範 」 一 樣 , 波 斯 匿 王 被 看 作 是 佛 法 教 化 君 王 , 以 及 佛 教 與君 王 互 動 的 「 模 型 」, 但 這 與 須 達 哆 的 典 範 的 意 義 不 同 。 在 古 代 社 會 ,323君 王 往 往 居 於 支 配 性 的 地 位 , 且 有 其 政 治 與 社 會 責 任 , 所 以 佛 典 所載 , 釋 尊 或 佛 弟 子 , 對 於 君 主 的 教 化 、 說 法 , 往 往 側 重 於 社 會 德 行的 闡 明 。 佛 典 所 描 述 的 波 斯 匿 王 , 一 方 面 , 反 應 著 一 般 君 主 對 佛 教乃 至 其 所 轄 境 內 宗 教 的 態 度 ; 另 一 方 面 , 則 是 佛 弟 子 在 與 君 主 互 動322323參 考 前 田 惠 學 ([1964],69-72) 所 引 資 料 , 而 所 謂 釋 尊 成 道 後 第 20 年 至 第44 年 , 在 舍 衛 城 結 夏 安 居 , 不 能 解 釋 成 : 釋 尊 在 成 道 後 第 20 年 才 到 過 舍 衛城 ,《 賢 愚 經 》 說 到 , 須 達 哆 在 建 造 祇 園 精 舍 竣 工 之 後 , 準 備 迎 請 釋 尊 與 僧 眾 之前 ,「 復 自 思 惟 : 上 有 國 王 , 應 當 另 知 ; 若 不 啟 白 , 儻 有 慎 恨 。 即 往 白 王 : 我為 釋 尊 , 已 起 精 舍 。 唯 願 大 王 , 遣 使 請 佛 。 時 , 王 聞 已 , 即 遣 使 者 詣 王 舍 城 ,請 佛 及 僧 」( 大 正 4, 頁 421 上 )。 此 處 的 國 王 就 是 波 斯 匿 王 , 而 依 常 情 來 說 ,須 達 哆 長 者 在 取 得 祇 園 建 築 用 地 的 過 程 , 已 經 與 王 子 有 一 些 「 爭 執 」, 而 以 祇園 精 舍 的 規 模 , 波 斯 匿 王 應 該 早 就 知 悉 此 事 。 長 者 把 迎 請 釋 尊 及 僧 眾 的 「 功德 」, 歸 給 波 斯 匿 王 , 或 許 是 基 於 禮 貌 , 但 長 者 思 考 的 重 點 是 「 若 不 白 王 , 儻有 慎 恨 」, 似 乎 有 些 無 奈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15116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324時 的 自 我 警 策 。由 此 可 知 , 所 謂 以 波 斯 匿 王 或 須 達 哆 長 者 , 作 為 釋 尊 說 法 的 當機 者 , 有 其 事 實 與 理 想 的 層 面 ,《 須 達 哆 經 》 原 本 是 釋 尊 所 說 的 經 典 ,其 內 容 已 包 括 一 則 本 生 事 緣 , 在 南 傳 的 〈KhadiraGgAra 本 生 〉( 前 引L), 把 這 部 經 當 成 「 現 在 事 」, 而 且 有 相 當 程 度 的 改 編 , 再 以 另 一 則本 生 作 為 「 過 去 事 」。 而 《 須 達 哆 經 》 裏 的 〈 隨 藍 本 生 〉, 有 的 經 典集 出 者 把 它 抽 離 出 來 , 作 不 同 形 式 的 改 編 , 甚 至 加 上 波 斯 匿 王 的 傳說 。從 《 須 達 哆 經 》 與 〈 隨 藍 本 生 〉 的 發 展 , 剛 好 符 合 《 根 本 說 一切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所 說 的 經 典 集 出 原 則 : 以 須 達 哆 及 波 斯 匿 王 為主 角 。 那 麼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所 說 的 , 究 竟 是 確 認 先前 已 經 存 在 的 傳 說 ? 還 是 該 律 典 本 身 所 形 成 獨 特 的 規 範 ? 根 本 說 一切 有 部 律 典 的 集 出 年 代 , 學 者 見 解 不 一 , 還 無 法 確 定 , 即 使 認 定 是在 迦 膩 色 迦 王 時 代 集 出 ( 約 西 元 一 、 二 世 紀 , 參 本 文 註 146), 如 果說 , 這 是 該 律 典 所 提 出 的 經 典 集 出 原 則 , 這 無 法 解 釋 為 什 麼 在 其 他部 派 的 佛 典 , 可 以 看 到 符 合 此 一 原 則 的 情 況 , 更 何 況 《 須 達 哆 經 》324Jaini([1979],275-284) 就 耆 那 教 的 立 場 , 來 觀 察 君 王 的 護 持 與 耆 那 教 的興 衰 , 二 者 的 關 聯 , 可 供 參 考 。 特 別 是 「 這 些 統 治 者 , 有 時 固 然 是 出 於 真 切的 信 仰 , 來 護 持 宗 教 , 但 經 常 只 是 要 援 引 沙 門 教 團 ( 佛 教 與 耆 那 教 都 是 此 類 ),來 抗 衡 勢 力 強 大 的 婆 羅 門 體 制 , 這 是 統 治 者 所 不 能 不 面 對 的 」(Jaini[1979],275-276)。等 的 相 關 版 本 , 不 可 能 在 迦 膩 色 迦 王 時 代 之 後 才 集 出 , 所 以 《 根 本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所 說 的 , 應 該 是 確 認 先 前 已 經 存 在 的 傳 說 ,而 實 際 上 , 這 不 限 於 須 達 哆 、 波 斯 匿 王 。例 證 。十 二 、 此 處 可 以 舍 利 弗 入 滅 與 聲 聞 舍 利 塔 的 建 造 等 事 緣 , 作 一前 文 討 論 「 阿 羅 漢 不 受 後 有 的 不 可 逆 轉 性 」( 本 文 § 4.1.2.) 時 ,說 到 從 《 雜 阿 含 經 》( 第 638 經 、 第 639 經 , 大 正 2, 頁 176 中 - 頁177 中 ) 與 《 增 一 阿 含 經 》( 大 正 2, 頁 639 上 - 頁 642 中 ) 所 載 ,舍 利 弗 與 目 揵 連 入 滅 的 傳 說 裏 , 可 以 看 出 不 同 的 發 展 傾 向 , 作 為 理解 「 後 釋 尊 時 代 」 佛 陀 論 的 發 展 的 參 考 。舍 利 弗 入 滅 後 , 阿 難 想 起 這 位 道 友 , 悲 從 中 來 。 釋 尊 勸 慰 之 餘 ,325還 進 一 步 問 到 : 舍 利 弗 是 不 是 「 持 」 戒 、 定 、 慧 、 解 脫 、 解 脫 知 見( 五 無 漏 蘊 ) 而 般 涅 槃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雜 阿 含 經 》 第 638 經 的 版325在 南 傳 《 相 應 部 》〈 念 處 相 應 〉 的 《 純 陀 經 》, 釋 尊 是 問 阿 難 : 舍 利 弗 是 不 是帶 走 你 的 戒 定 慧 解 脫 解 脫 知 見 ? 見 Bhikkhu Bodhi([2000],1643) 又 參 向 智尊 者 [1999],84( 此 處 說 「 帶 走 一 部 分 」)。 但 在 釋 尊 入 滅 前 , 阿 難 還 沒 有 證 得阿 羅 漢 果 , 至 少 還 沒 有 解 脫 與 解 脫 知 見 , 而 當 時 雖 不 能 說 阿 難 沒 有 戒 定 慧 ,但 至 少 沒 有 達 到 阿 羅 漢 那 樣 的 究 竟 , 所 以 《 相 應 部 》 此 處 出 現 這 樣 的 經 文 ,很 難 理 解 ( 參 看 Bhikkhu Bodhi[2000],1924,note 160), 大 概 就 是 基 於 這 樣的 考 慮 ,《 漢 譯 南 傳 》(17 冊 , 頁 347) 在 相 對 應 的 地 方 , 就 只 說 「 舍 利 弗 是『 取 』 戒 蘊 而 般 涅 槃 耶 ?」 等 等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17118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本 又 問 到 另 一 個 問 題 : 舍 利 弗 是 不 是 「 持 」 佛 陀 所 說 的 四 念 處 等 道品 法 而 般 涅 槃 ? 阿 難 的 回 答 很 明 確 : 舍 利 弗 既 沒 有 「 帶 走 」 戒 定 慧解 脫 解 脫 知 見 , 也 沒 有 「 帶 走 」37 道 品 。依 Masefield([1986],143) 的 解 釋 ,「 舍 利 弗 沒 有 帶 走 解 脫 的秘 密 」(SAriputta did not take the secret of release with him when hedied), 所 謂 「 解 脫 的 秘 密 」, 按 照 《 雜 阿 含 經 》 的 經 文 , 兼 指 舍 利 弗的 「 所 證 法 」, 以 及 修 道 的 方 法 。 而 《 雜 阿 含 經 》 的 傳 說 , 顯 然 重 在修 道 的 方 法 , 所 以 釋 尊 緊 接 著 勉 勵 弟 子 , 要 自 依 止 、 法 依 止 , 也 可以 如 同 舍 利 弗 那 樣 , 得 到 解 脫 。《 增 一 阿 含 經 》 的 傳 說 , 則 重 在 「 所證 法 」, 但 因 為 「 所 證 法 」 是 舍 利 弗 一 身 所 證 , 所 依 附 的 肉 體 五 蘊 ,已 經 「 不 在 」, 所 以 用 供 養 舍 利 的 方 式 , 來 表 詮 舍 利 弗 的 「 臨 在 」。至 於 南 傳 《 相 應 部 》〈 念 處 相 應 〉《 純 陀 經 》 的 版 本 , 只 說 到 是 否 「 帶走 」 五 無 漏 蘊 (「 所 證 法 」) 的 問 題 , 並 沒 有 說 到 「 帶 走 」37 道 品 ,也 沒 說 到 供 養 舍 利 的 問 題 (《 漢 譯 南 傳 》,17 冊 , 頁 346- 頁 349)。現 在 的 問 題 是 , 舍 利 弗 的 舍 利 塔 建 在 何 處 ?《 增 一 阿 含 經 》 是說 : 釋 尊 在 羅 閱 城 ( 即 王 舍 城 ), 帶 領 弟 子 到 距 離 不 遠 的 那 羅 村(NAlaka;NALa), 也 就 是 舍 利 弗 出 生 的 地 方 , 同 時 也 是 舍 利 弗 入滅 , 落 葉 歸 根 的 地 方 (DPPN,II,55,s.v. NAla;《 印 佛 固 辭 》,594圖 表 ), 接 下 來 就 是 釋 尊 要 弟 子 供 養 舍 利 弗 的 舍 利 , 並 沒 有 說 建 在 何處 ( 大 正 2, 頁 642 上 6- 中 28)。 其 他 的 資 料 , 似 乎 也 無 從 查 考 ,但 在 《 雜 阿 含 經 》 第 604 經 的 「 阿 育 王 傳 說 」 裏 , 優 波 崛 (Upagupta,優 婆 崛 多 ) 這 位 大 德 , 引 領 阿 育 王 到 舍 衛 城 祇 桓 精 舍 , 供 養 舍 利 弗326的 舍 利 塔 。 除 了 此 一 傳 說 之 外 , 西 元 1851 年 , 現 代 印 度 考 古 的 先驅 Alexander Cunningham(1814-1893), 在 印 度 中 部 地 區 重 要 的 佛教 遺 址 SaJci 佛 塔 群 裏 , 發 現 了 被 記 為 舍 利 弗 與 目 揵 連 的 舍 利(Migot[1954],416-417; 向 智 尊 者 [1999],111-115), 這 印 證 了《 增 一 阿 含 經 》 供 養 舍 利 弗 舍 利 的 傳 說 , 但 在 地 點 上 , 或 許 是 因 為有 人 分 別 在 不 同 地 點 供 養 ( 如 同 釋 尊 的 「 八 分 舍 利 」 傳 說 ), 所 以 有舍 衛 城 看 到 舍 利 弗 之 舍 利 塔 的 傳 說 , 以 及 SaJci 的 考 古 發 現 。另 一 個 問 題 是 : 舍 利 弗 究 竟 是 在 何 時 入 滅 ? 依 《 增 一 阿 含 經 》的 傳 說 , 舍 利 弗 請 求 釋 尊 允 許 他 先 入 滅 , 理 由 是 : 諸 天 來 告 訴 他 ,釋 尊 不 久 就 要 入 滅 ,「 年 向 八 十 」, 而 舍 利 弗 自 稱 不 忍 心 看 到 釋 尊 入滅 , 而 且 三 世 諸 佛 的 上 足 弟 子 , 都 是 比 佛 陀 早 入 滅 ( 大 正 2, 頁 640上 )。 據 說 舍 利 弗 與 目 揵 連 , 都 比 釋 尊 年 長 , 而 當 時 舍 利 弗 的 健 康 情況 也 不 好 , 南 傳 佛 典 傳 說 , 舍 利 弗 是 在 Kattika 月 (10 月 至 11 月 )的 月 圓 日 入 滅 , 目 揵 連 是 在 半 個 月 後 入 滅 ; 半 年 之 後 , 釋 尊 入 滅(DPPN,II,1116; 向 智 尊 者 [1999],88)。326大 正 2, 頁 167 下 ; 同 見 《 阿 育 王 傳 》, 大 正 50, 頁 140 中 。 優 婆 崛 多 這 位摩 偷 羅 (Mathura) 的 佛 教 大 德 , 是 否 可 能 與 阿 育 王 見 面 , 參 看 Strong[1992],10-11、145-147。 又 ,Strong([1992],166-167) 認 為 , 優 婆 崛 多 引 領 阿育 王 參 禮 的 , 比 較 可 能 是 舍 利 弗 等 人 的 「 紀 念 性 建 築 」, 而 不 是 遺 骨 的 舍 利 塔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19120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依 據 這 樣 的 背 景 , 接 下 來 看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下稱 《 雜 事 》) 如 何 處 理 舍 利 弗 入 滅 的 傳 說 。 大 體 上 ,《 雜 事 》 對 此 一連 續 性 事 緣 , 可 分 為 三 大 段 :1. 舍 利 弗 與 目 揵 連 , 往 來 三 界 , 就 所 見 所 聞 , 向 人 間 的 弟 子 、 信眾 講 述 , 作 為 教 化 的 題 材 , 然 後 是 舍 利 弗 決 定 入 滅 ( 及 舍 利 弗 回 到那 羅 陀 村 入 滅 ), 又 提 及 目 揵 連 遭 他 人 毆 打 , 受 傷 很 重 , 然 後 入 滅 ;釋 尊 說 了 本 生 因 緣 , 來 解 釋 此 二 大 弟 子 的 遭 遇 , 為 什 麼 會 有 所 不 同( 大 正 24, 頁 287 上 - 頁 289 上 , 頁 290 中 - 頁 291 上 ), 而 類 似 的事 緣 , 可 見 諸 南 傳 〈SarabhaGga JAtaka〉 的 「 現 在 事 」(No. 522;《 漢譯 南 傳 》,39 冊 , 頁 15- 頁 38), 只 不 過 比 較 簡 略 ;《 增 一 阿 含 經 》也 傳 述 了 其 中 一 部 分 。2. 舍 利 弗 的 弟 子 準 陀 , 帶 著 舍 利 弗 的 遺 骨 與 衣 缽 , 到 王 舍 城 , 去見 阿 難 ; 阿 難 又 帶 同 準 陀 , 一 起 去 見 釋 尊 , 表 達 二 人 心 中 的 哀 思 。在 談 話 中 , 釋 尊 問 了 阿 難 二 個 問 題 : 舍 利 弗 是 不 是 「 將 」( 帶 著 ) 五無 漏 蘊 入 涅 槃 ? 舍 利 弗 是 不 是 「 攜 持 」37 道 品 入 涅 槃 ? 這 一 段 的 情節 ( 大 正 24, 頁 289 下 - 頁 290 中 ), 特 別 是 釋 尊 所 問 的 二 個 問 題 ,以 及 接 下 來 的 開 示 , 與 《 雜 阿 含 經 》 第 638 經 、 第 639 經 的 傳 說 ,最 為 接 近 。3. 釋 尊 離 開 王 舍 城 (RAjagRha), 前 往 拘 薩 羅 國 (Kowala), 停 留在 室 羅 伐 城 給 孤 獨 園 ( 舍 衛 城 祇 園 ), 阿 難 「 於 舍 利 子 遺 身 之 骨 , 香花 供 養 」( 既 沒 有 說 建 舍 利 塔 , 也 沒 有 說 是 隨 身 攜 帶 ); 給 孤 獨 長 者( 須 達 哆 ) 透 過 釋 尊 , 向 阿 難 取 得 舍 利 弗 的 遺 骨 , 在 自 宅 禮 拜 供 養 ;城 內 的 信 眾 聞 訊 後 , 也 都 來 參 禮 ; 有 一 天 , 給 孤 獨 長 者 外 出 ,「 鎖 門而 去 」, 信 眾 無 法 入 內 , 就 埋 怨 「 長 者 閉 門 , 障 我 福 路 」; 給 孤 獨 長者 請 求 釋 尊 允 許 ,「 於 顯 敞 之 處 , 以 尊 者 骨 , 起 窣 龤 波 , 得 使 眾 人 ,隨 情 供 養 」, 但 又 不 知 怎 麼 建 塔 , 釋 尊 開 示 了 舍 利 塔 的 基 本 構 造 , 以及 相 關 位 置 ; 窣 龤 波 落 成 之 後 , 給 孤 獨 長 者 又 舉 辦 布 施 大 會 , 波 斯匿 王 表 示 隨 喜 贊 助 , 下 令 : 在 法 會 期 間 ,「 所 賣 貨 物 , 隨 情 交 易 , 不取 其 稅 」( 大 正 24, 頁 291 上 - 頁 292 上 )。《 增 一 阿 含 經 》 只 說 到 , 釋 尊 在 那 羅 陀 村 , 要 阿 難 「 供 養 舍 利弗 、 目 揵 連 比 丘 舍 利 」, 以 及 解 釋 為 四 種 人 起 「 偷 婆 」( 佛 塔 ) 的 原因 ( 大 正 2, 頁 642 上 24- 中 ), 完 全 沒 說 到 如 何 起 塔 、 供 養 。《 雜事 》 這 一 段 傳 說 , 可 說 補 足 了 應 有 的 內 容 。《 四 分 律 》 也 是 以 舍 利 弗入 滅 , 作 為 因 緣 , 不 過 , 只 簡 單 的 說 「 舍 利 弗 、 目 連 般 涅 槃 已 , 有檀 越 作 如 是 言 : 若 世 尊 聽 我 等 為 其 起 塔 者 , 我 當 作 」, 反 而 就 舍 利 塔的 建 築 樣 式 、 構 造 、 材 質 、 裝 飾 等 , 還 有 供 養 的 法 會 等 等 , 有 詳 細的 說 明 ( 大 正 22, 頁 956 下 - 頁 957 上 ), 而 且 沒 有 說 舍 利 弗 的 舍 利塔 建 在 何 處 。 比 較 起 來 ,《 雜 事 》 的 傳 說 , 重 點 是 建 造 舍 利 塔 的 因 緣 ,而 不 是 技 術 性 的 細 節 ; 但 《 雜 事 》 說 到 「 凡 夫 善 人 」 的 窣 龤 波 , 已經 超 出 《 增 一 阿 含 經 》 所 說 的 四 種 人 「 應 起 偷 婆 」, 也 就 是 說 , 放 寬了 起 佛 塔 的 資 格 , 這 應 該 是 反 應 事 實 的 需 要 。《 雜 事 》 這 3 段 敘 述 , 是 結 合 佛 典 相 關 的 傳 說 , 安 排 成 為 一 個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21122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連 續 的 事 緣 , 讀 來 相 當 順 暢 , 但 可 分 析 如 下 。按 照 《 雜 事 》 的 傳 說 , 舍 利 弗 的 舍 利 塔 , 是 建 在 舍 衛 城 , 這 從「 阿 育 王 傳 說 」 裏 , 可 以 得 到 印 證 ( 但 也 不 排 除 其 他 地 方 , 也 有 舍利 弗 的 舍 利 塔 )。 但 問 題 是 , 給 孤 獨 長 者 可 能 為 舍 利 弗 建 造 舍 利 塔嗎 ?本 小 節 第 二 段 已 經 說 過 , 南 傳 《 中 部 》 第 143《 教 給 孤 獨 經 》 的傳 說 , 須 達 哆 ( 給 孤 獨 長 者 ) 身 患 重 病 , 舍 利 弗 來 探 病 , 還 為 他 說法 , 嘗 試 讓 長 者 覺 得 舒 服 一 點 ; 舍 利 弗 離 開 之 後 不 久 , 須 達 哆 就 亡故 , 轉 生 在 兜 率 天 。 那 麼 給 孤 獨 長 者 比 舍 利 弗 早 死 , 自 然 不 可 能 為舍 利 弗 建 塔 。 在 漢 譯 資 料 裏 :1.《 雜 阿 含 經 》 第 593 經 說 , 釋 尊 住 世時 , 給 孤 獨 長 者 已 亡 故 , 以 兜 率 天 子 的 身 份 , 前 來 「 面 見 」 釋 尊 ( 大正 2, 頁 159 中 - 下 ; 又 見 《 別 譯 雜 阿 含 經 》, 第 187 經 , 大 正 2,頁 441 下 11- 頁 442 上 ), 除 了 讚 嘆 釋 尊 之 外 , 特 別 說 到 舍 利 弗 「 大智 舍 利 弗 , 正 念 常 寂 默 , 閑 居 修 遠 離 , 初 建 業 良 友 」; 而 釋 尊 把 「 給孤 獨 天 子 」 回 來 這 件 事 轉 告 阿 難 後 , 阿 難 猜 測 , 這 個 天 子 應 該 是 給孤 獨 長 者 , 因 為 「 給 孤 獨 長 者 於 尊 者 舍 利 弗 , 極 相 尊 重 」, 在 字 裏 行間 , 雖 然 沒 有 明 說 當 時 舍 利 弗 是 否 已 經 入 滅 , 但 也 許 可 以 推 知 : 舍利 弗 還 活 著 , 否 則 多 少 會 有 一 點 懷 念 舍 利 弗 的 意 思 。2.《 增 一 阿 含 經 》也 傳 說 , 須 達 哆 比 舍 利 弗 早 死 ( 大 正 2, 頁 819 中 - 頁 820 下 )。3.《 雜 阿 含 經 》 第 1132 經 , 似 乎 也 可 推 知 這 一 點 。舍 利 弗 入 滅 時 , 即 使 無 法 確 認 須 達 哆 是 否 還 活 著 , 但 釋 尊 既 是在 舍 利 弗 之 後 半 年 入 滅 , 那 麼 給 孤 獨 建 塔 之 事 , 應 該 發 生 在 此 半 年之 內 。 而 釋 尊 入 滅 前 三 個 月 的 「 最 後 遊 行 」, 並 沒 有 到 達 拘 薩 羅 國 的舍 衛 城 ( 參 《 印 佛 固 辭 》,333-334 圖 表 ;DPPN,I,801-803 文字 敘 述 ), 這 樣 一 來 ,《 雜 事 》 所 說 給 孤 獨 長 者 為 舍 利 建 塔 之 事 , 只可 能 在 剩 下 的 三 個 月 內 完 成 。 但 在 這 短 短 的 三 個 月 , 是 否 可 能 發 生這 一 些 事 情 ?舍 利 弗 是 在 他 的 故 鄉 那 羅 陀 村 入 滅 , 在 當 地 荼 毘 ; 之 後 , 他 的弟 子 準 陀 帶 著 舍 利 弗 的 衣 缽 與 遺 骨 , 來 到 王 舍 城 , 交 給 阿 難 ; 二 人再 一 起 去 面 見 釋 尊 , 而 有 前 文 第 2 段 的 對 談 。 大 概 是 基 於 對 舍 利 弗的 器 重 , 釋 尊 雖 年 歲 已 高 , 還 是 來 到 那 羅 陀 村 , 對 舍 利 弗 致 意 , 所以 《 增 一 阿 含 經 》 傳 說 , 釋 尊 是 在 那 羅 陀 村 要 阿 難 供 養 舍 利 弗 的 舍利 ( 大 正 2, 頁 642 上 24- 中 ), 衡 情 論 理 , 這 樣 的 傳 說 是 妥 當 的 。嗣 後 , 釋 尊 回 到 王 舍 城 , 於 是 《 雜 事 》 由 此 為 起 點 , 而 說 釋 尊 離 開王 舍 城 (RAjagRha), 前 往 拘 薩 羅 國 (Kowala) 的 給 孤 獨 園 ( 舍 衛 城 ,祇 園 ), 這 樣 就 銜 接 成 一 連 續 性 的 事 緣 。《 雜 阿 含 經 》 第 638 經 ( 大 正 , 頁 176 中 29- 下 1)、《 增 一 阿含 經 》( 大 正 2, 頁 639 上 14-18), 乃 至 《 雜 事 》, 都 說 「 舍 利 弗 入滅 時 , 釋 尊 在 王 舍 城 」, 但 南 傳 佛 典 傳 說 327 : 當 時 釋 尊 在 舍 衛 城 給 孤327這 是 依 據 向 智 尊 者 ([1999],83-86) 的 說 法 , 但 南 傳 《 相 應 部 》〈 念 處 相 應 〉的 《 純 陀 經 》 只 單 純 的 說 :1. 釋 尊 住 在 舍 衛 城 祇 園 ;2. 舍 利 弗 在 摩 揭 陀 ( 之 王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23124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獨 園 , 而 純 陀 ( 準 陀 ) 也 是 帶 著 舍 利 弗 的 遺 骨 , 來 到 舍 衛 城 給 孤 獨園 , 也 說 到 釋 尊 要 求 阿 難 供 養 舍 利 弗 之 塔 ( 但 《 相 應 部 》〈 念 處 相 應 〉《 純 陀 經 》, 並 沒 有 說 到 供 養 舍 利 塔 ), 然 後 出 發 到 王 舍 城 。 這 樣 ,雖 然 有 機 會 讓 給 孤 獨 長 者 來 擔 任 建 塔 的 工 作 , 但 在 南 傳 《 中 部 》 第143《 教 給 孤 獨 經 》 的 傳 說 , 當 時 給 孤 獨 已 經 亡 故 , 自 然 不 可 能 是 他 。波 斯 匿 王 在 此 一 事 緣 出 現 , 是 《 雜 事 》 特 有 的 傳 說 , 是 否 可 能呢 ?依 《 中 阿 含 經 》 第 213《 法 莊 嚴 經 》, 波 斯 匿 王 對 釋 尊 說 : 你 我都 是 八 十 歲 ( 大 正 1, 頁 797 中 ), 南 傳 《 中 部 》89《DhammacetiyaSutta》 也 有 同 樣 的 傳 說 , 所 以 此 經 的 事 緣 , 似 乎 是 在 釋 尊 入 滅 那 一舍 城 附 近 ) 那 羅 村 入 滅 ;3. 純 陀 帶 著 舍 利 弗 的 身 骨 到 舍 衛 城 等 等 ; 而 且 在 內容 上 , 與 《 雜 阿 含 經 》 第 638 經 相 當 ( 大 正 2, 頁 176 中 - 頁 177 上 , 但 二者 有 一 重 要 區 別 :《 純 陀 經 》 沒 有 說 到 :「 舍 利 弗 是 否 帶 走 37 道 品 而 般 涅 槃 」的 問 題 )。 至 於 緊 接 下 來 的 《 支 羅 經 》 則 說 : 釋 尊 在 跋 耆 國 (Vajji) 郁 枷 支 羅(UkkacalA) 的 恆 河 邊 【 相 對 應 的 《 雜 阿 含 經 》 第 639 經 則 說 : 釋 尊 在 摩 偷羅 國 跋 陀 羅 河 側 傘 蓋 菴 羅 樹 林 中 。 這 似 乎 太 遙 遠 了 】。 向 智 尊 者 ([1999],83-86) 的 說 法 , 大 概 就 是 嘗 試 連 接 這 兩 部 經 , 而 說 : 舍 利 弗 入 滅 時 , 釋 尊 在舍 衛 城 , 等 到 純 陀 帶 著 舍 利 弗 的 舍 利 到 舍 衛 城 , 然 後 一 行 人 回 到 王 舍 城 ; 再由 王 舍 城 度 過 恆 河 , 到 達 跋 耆 國 的 郁 枷 支 羅 。 但 舍 利 弗 入 滅 時 , 釋 尊 如 果 住在 舍 衛 城 , 會 與 釋 尊 入 滅 前 的 最 後 遊 行 行 程 , 有 所 矛 盾 , 所 以 南 傳 佛 典 的 注釋 者 嘗 試 給 釋 尊 加 上 一 段 意 外 的 行 程 , 參 Bhikkhu Bodhi([2000],1923,note157) 的 討 論 。年 發 生 的 ( 參 看 Bhikkhu Banamoli/Bhikkhu Bodhi[1995],1292,note842)。 但 波 斯 匿 王 是 被 他 的 兒 子 毘 琉 璃 王 (ViDUDabha) 所 弒 殺 ,毘 琉 璃 王 在 取 得 王 位 後 , 為 了 報 復 釋 迦 族 對 他 的 屈 辱 , 三 度 出 兵 ,攻 打 釋 迦 族 , 都 被 釋 尊 所 勸 阻 , 到 第 四 次 才 如 願 。 這 件 事 如 果 確 實發 生 在 波 斯 匿 王 死 後 ( 參 看 DPPN,II,876-877)。 如 果 波 斯 匿 王是 八 十 歲 被 弒 , 則 當 年 釋 尊 既 要 三 次 出 面 勸 阻 毘 琉 璃 王 , 又 要 去 舍利 弗 入 滅 的 地 方 , 再 回 到 舍 衛 城 , 然 後 是 釋 尊 自 己 入 滅 前 的 三 個 月「 最 後 遊 行 」。 這 樣 的 行 程 , 太 過 緊 湊 。 換 句 話 說 , 舍 利 弗 入 滅 後 建舍 利 塔 之 事 , 波 斯 匿 王 不 可 能 躬 逢 其 事 。藉 由 以 上 的 分 析 , 可 以 看 出 ,《 雜 事 》 此 一 連 續 的 事 緣 , 在 內 容上 , 都 是 採 集 佛 典 已 有 的 傳 說 。 舍 利 弗 與 目 揵 連 雙 足 弟 子 入 滅 , 在佛 教 教 團 內 , 確 是 一 件 大 事 , 而 他 們 入 滅 後 「 不 受 後 有 」, 在 教 理 上也 是 重 要 的 課 題 ; 舍 利 塔 的 營 造 , 在 信 仰 上 , 乃 至 事 實 上 , 都 有 需要 。 在 情 理 上 ,《 雜 事 》 的 敘 述 , 反 應 這 些 不 同 的 面 相 。 雖 然 從 相 關的 背 景 來 分 析 , 給 孤 獨 長 者 、 波 斯 匿 王 二 人 , 應 該 不 太 可 能 出 現 在此 一 事 緣 之 中 , 但 本 文 推 論 的 基 礎 : 舍 利 弗 與 目 揵 連 入 滅 的 時 間 與地 點 , 本 質 上 也 是 傳 說 , 如 果 這 樣 的 基 礎 不 能 得 到 確 實 無 誤 的 證 明 ,那 麼 以 上 的 推 論 也 不 免 有 所 動 搖 。佛 典 的 人 事 時 地 物 , 以 及 相 關 的 背 景 , 往 往 有 多 樣 化 的 傳 說 ,《 雜事 》「 建 議 」 以 給 孤 獨 長 者 、 波 斯 匿 王 ( 還 有 其 他 人 ), 作 為 敘 事 的主 角 , 或 許 是 反 應 在 多 樣 性 的 傳 說 裏 , 要 「 給 一 個 說 法 」。 那 麼 以 集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25126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出 的 目 的 來 說 ( 為 聲 聞 弟 子 建 造 舍 利 塔 ),《 雜 事 》 與 《 四 分 律 》 相關 的 傳 說 , 何 者 比 較 合 理 ?《 四 分 律 》 此 一 部 分 的 說 明 , 很 像 「 技術 手 冊 」, 規 定 很 多 細 節 。 而 《 雜 事 》 此 一 部 分 的 說 法 , 可 說 是 透 過具 體 的 事 緣 , 顯 示 「 為 聲 聞 弟 子 建 造 舍 利 塔 」, 此 一 作 法 的 妥 當 性 與作 用 , 從 此 一 觀 點 切 入 ,《 雜 事 》 的 傳 說 顯 然 引 人 入 勝 。§ 4.5.7.1. 本 生 類 經 的 發 展 性 與 彌 勒 信 仰本 文 § 4.5.1.「《 六 度 集 經 》 中 的 彌 勒 」, 列 出 十 四 則 釋 迦 菩 薩 的本 生 , 出 現 彌 勒 其 人 ; 本 文 § 4.5.2.「《 六 度 集 經 》 與 南 傳 《 本 生 譚 》」,則 是 顯 示 , 南 傳 《 本 生 譚 》 在 可 能 對 應 於 《 六 度 集 經 》 的 那 十 四 則本 生 裏 , 看 不 到 彌 勒 菩 薩 ; 接 著 , 本 文 § 4.5.3.「 錫 蘭 佛 教 中 的 彌 勒 」一 開 頭 , 說 到 Horner([1975a],xvi) 對 於 南 傳 佛 教 「 正 典 」, 彌 勒像 是 謎 樣 的 人 物 , 感 到 奇 怪 。 從 某 個 角 度 來 說 ,Horner 的 疑 問 是 合理 的 。 而 在 Saddhatissa 的 描 述 裏 ([1975],32-43), 可 以 看 到 彌 勒信 仰 在 錫 蘭 佛 教 的 點 滴 ,Holt([1991]) 的 研 究 , 則 可 看 到 觀 音 信 仰 、彌 勒 信 仰 , 乃 至 世 間 救 護 主 (LokanAtha), 混 同 的 情 況 , 但 Holt 所提 供 八 世 紀 以 降 的 造 像 , 已 可 看 到 文 本 、 傳 說 以 外 的 具 體 物 件 。 但這 樣 的 造 像 , 不 可 能 憑 空 而 來 , 西 元 五 世 紀 的 《 大 史 》, 就 傳 述 了 ,錫 蘭 名 王 DuTThagAmini( 西 元 前 二 世 紀 在 位 ) 臨 終 , 上 生 兜 率 天 的情 節 。 然 後 , 本 文 § 4.5.4.「《 清 淨 道 論 》 中 的 彌 勒 」, 討 論 了 覺 音 《 清淨 道 論 》 所 說 彌 勒 佛 的 父 母 名 字 ; 同 時 也 提 及 法 顯 於 五 世 紀 初 葉 ,在 錫 蘭 聽 到 一 個 特 殊 版 本 的 「 彌 勒 傳 說 」, 而 玄 奘 譯 的 《 法 住 記 》(T2030), 如 果 確 是 出 自 錫 蘭 ( 執 師 子 國 ), 則 又 多 了 一 份 錫 蘭 彌 勒 信仰 的 證 據 。 再 接 下 來 的 § 4.5.5.「 南 傳 佛 教 的 「 彌 勒 經 」」, 介 紹 了Skilling([1993b]) 的 研 究 : 錫 蘭 僧 人 AnadaZrI 在 西 藏 譯 出 的 經 典 裏 ,有 二 部 相 類 似 本 子 的 《 彌 勒 經 》, 而 這 樣 的 《 彌 勒 經 》, 具 有 濃 厚 的南 傳 佛 教 的 色 彩 ; 再 加 上 學 者 說 到 : 不 同 本 子 的 南 傳 《 未 來 事 》、《 十菩 薩 本 生 事 》、《 十 菩 薩 教 說 》 與 故 事 集 《MAleyyadeva 長 老 事 》 等等 。 相 較 來 說 , 漢 譯 佛 典 也 有 好 幾 部 「 下 生 經 」, 雖 然 譯 出 的 年 代 ,比 這 些 南 傳 佛 典 可 得 推 知 的 時 代 , 早 了 許 多 , 但 南 傳 佛 典 這 麼 多 樣性 的 傳 說 , 不 遑 多 讓 ; 南 傳 佛 典 這 一 些 文 本 的 流 傳 , 或 許 可 以 稱 之為 南 傳 佛 教 的 「 泛 彌 勒 現 象 」。即 使 如 此 , 仍 無 法 改 變 一 個 基 本 事 實 : 南 傳 的 三 藏 正 典 , 沒 有彌 勒 的 傳 說 。 本 來 , 從 集 出 的 年 代 與 背 景 , 集 出 的 目 的 , 以 及 教 理上 的 需 要 等 等 來 說 , 南 傳 的 本 生 類 經 , 很 有 可 能 出 現 彌 勒 其 人 。 為了 說 明 此 點 , 本 文 偏 離 主 題 , 以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 的 一 段話 , 作 為 討 論 的 起 點 , 而 在 「§ 4.5.6.1. 本 生 類 經 的 人 事 時 地 物 」、§4.5.6.1.1.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 現 在 事 」、§ 4.5.6.1.2. 南 傳 《 本 生 譚 》的 「 過 去 事 」、§ 4.5.6.1.3.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 結 說 」、§ 4.5.6.2. 本生 類 經 的 類 型 化 、§ 4.5.6.3. 本 生 類 經 的 表 現 媒 介 」 等 , 從 不 同 的 角度 , 來 說 明 本 生 類 經 變 化 的 可 能 性 。 又 在 「§ 4.5.6.4.《 須 達 哆 經 》 與〈 隨 藍 本 生 〉: 本 生 類 經 種 種 變 化 的 例 證 」, 以 實 際 的 例 子 , 運 用 好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27128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幾 部 《 須 達 哆 經 》 與 〈 隨 藍 本 生 〉 的 傳 本 , 來 分 析 這 種 變 動 的 種 種態 樣 , 同 時 以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 本 身 的 舍 利 弗 入 滅 傳說 , 加 以 驗 證 。透 過 這 樣 的 理 解 , 可 以 說 , 佛 典 中 的 人 事 時 地 物 ,「 依 廣 律 說 :如 大 家 確 信 這 展 轉 傳 來 的 真 是 佛 說 ( 佛 法 ), 而 不 知 在 那 裡 說 , 那 末 ,不 妨 說 在 王 舍 城 的 竹 園 說 , 舍 衛 城 的 祇 園 說 , 或 六 大 城 隨 說 一 處 就好 了 。 如 不 知 為 誰 說 , 那 末 , 比 丘 , 即 不 妨 說 是 為 阿 難 說 ; 國 王 ,即 不 妨 說 是 為 頻 婆 沙 羅 王 說 , 為 波 斯 匿 王 說 ; 長 者 , 即 不 妨 說 是 為須 達 多 說 。《 阿 含 經 》 與 廣 律 中 的 說 處 與 聽 眾 , 一 部 分 的 來 源 , 就 是如 此 。 特 別 如 本 生 談 , 誰 能 精 確 的 考 定 , 佛 在 那 裡 說 , 為 誰 說 ? 菩薩 往 昔 行 因 的 所 在 地 , 廣 律 說 , 這 是 過 去 的 事 情 , 說 是 迦 尸 國 的 波羅 奈 就 得 了 。 有 關 的 國 王 , 說 是 梵 授 王 就 得 了 。 事 實 上 , 這 只 是 老和 尚 們 (「 先 軌 範 師 」、「 耆 舊 諸 師 」) 的 傳 說 如 此 ! 這 可 見 , 初 期 的聖 典 , 自 稱 王 舍 城 結 集 的 原 始 聖 典 , 早 就 如 此 。 大 乘 經 無 非 繼 承 這種 作 風 , 發 展 得 更 成 為 民 族 宗 教 型 的 聖 典 罷 了 ! 生 活 於 印 度 文 化 中的 印 度 的 佛 弟 子 , 他 們 能 契 會 這 種 精 神 , 所 以 信 受 一 切 大 乘 經 為 佛說 , 而 不 被 限 於 「 佛 說 」 而 自 拘 的 。 印 度 佛 教 的 開 展 , 是 怎 樣 的 自由 而 活 潑 ! 在 中 國 , 在 錫 蘭 , 一 般 都 不 能 理 解 這 種 印 度 文 化 特 性 ,以 佛 說 為 佛 口 親 說 。 於 是 乎 , 是 呢 , 全 盤 接 受 ; 不 是 呢 , 根 本 取 消 。再 不 能 有 深 確 的 認 識 , 不 能 把 握 核 心 , 不 能 抉 擇 取 捨 而 作 新 的 適 應了 」( 印 順 法 師 [1943],172-173)。印 順 法 師 這 一 段 論 述 , 應 該 是 來 自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雜事 》, 再 加 上 進 一 步 的 推 演 , 這 涉 及 佛 典 集 出 等 更 廣 泛 的 問 題 , 與 本文 有 關 的 是 : 本 生 類 經 這 種 人 事 時 地 物 的 開 放 性 、 可 變 動 性 , 其 實是 與 「 初 期 的 聖 典 」 準 據 相 同 。《 須 達 哆 經 》 與 〈 隨 藍 本 生 〉 的 發 展 ,多 少 表 現 出 此 一 原 則 , 而 南 傳 《 本 生 譚 》 中 ,Brahmadatta 王 出 現 的次 數 , 也 是 如 此 , 實 際 上 , 本 生 類 經 ( 及 南 傳 《 本 生 譚 》) 多 方 面 的顯 示 這 種 佛 典 的 發 展 性 。那 麼 , 南 傳 的 本 生 類 經 既 然 有 可 能 , 會 如 同 《 六 度 集 經 》 那 樣的 發 展 , 但 為 什 麼 沒 有 呢 ? 南 傳 《 本 生 譚 》 中 , 那 一 些 在 過 去 生 中 ,與 釋 迦 菩 薩 彼 此 互 動 的 , 不 管 是 怎 樣 的 身 份 ( 諸 天 , 人 , 動 物 ), 都是 釋 尊 此 生 的 親 屬 , 或 是 聲 聞 弟 子 , 可 是 , 彌 勒 卻 連 出 現 一 次 都 沒有 (Jaini[1988],57; 但 參 本 文 註 209)。 此 一 現 象 雖 然 單 純 ( 也 就是 :《 本 生 譚 》 沒 有 出 現 彌 勒 其 人 ), 但 呈 現 此 一 現 象 的 原 因 , 可 能極 為 複 雜 。廣 泛 的 說 , 這 是 釋 尊 入 滅 後 , 佛 教 整 體 發 展 的 一 個 環 節 , 要 確實 的 理 解 , 還 有 很 漫 長 的 路 要 走 。 但 是 , 在 此 或 許 可 以 Bharhut 的 佛教 遺 跡 , 配 合 波 羅 蜜 的 思 想 ( 也 就 是 「 所 行 藏 經 」 之 類 , 以 波 羅 蜜思 想 來 條 理 釋 迦 菩 薩 的 本 生 ), 作 為 觀 察 的 切 入 點 。§ 4.5.7.2. 印 度 Bharhut 的 本 生 圖 像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29130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西 元 1873 年 11 月 底 ,Alexander Cunningham(1814-1893) 發現 了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 因 為 Cunningham 手 邊 同 時 進 行 好 幾 項 工作 , 並 沒 有 一 直 停 留 在 該 處 ,1876 年 夏 天 , 他 又 回 到 Bharhut, 除 了有 新 的 發 現 外 , 最 重 要 的 影 響 是 , 他 決 定 把 發 現 、 挖 掘 的 所 得 , 移置 到 加 爾 各 答 (Culcutta) 的 博 物 館 , 因 為 留 置 在 Bharhut「 每 一 塊可 以 移 動 的 石 頭 , 都 被 當 地 人 運 走 , 作 為 建 築 之 用 」。 這 樣 的 決 定 ,遭 到 Professor Childers 的 批 評 ( 他 以 通 信 的 方 式 , 協 助 Cunningham解 讀 發 現 的 物 件 ), 說 這 有 「 文 化 破 壞 者 的 味 道 」(aroma ofVandalism)。Cunningham 表 示 願 意 接 受 這 樣 的 批 評 , 但 還 是 費 盡 心力 , 照 計 劃 進 行 , 因 為 所 全 者 大 ( 參 Cunningham[1879],v-vii)。Cunningham 的 發 現 與 處 置 , 使 後 來 的 人 得 以 看 到 這 樣 的 寶 貴 資 料 ,但 因 為 移 置 他 處 , 使 古 物 脫 離 原 有 的 情 境 , 失 去 原 本 營 造 出 來 的 空間 意 義 ; 而 當 地 人 的 作 為 , 卻 反 而 是 此 一 變 動 的 因 緣 ! 這 種 現 實 的吊 詭 , 使 一 個 二 千 年 來 靜 靜 安 住 的 空 間 與 物 件 , 在 被 發 現 之 後 , 馬上 就 留 下 更 多 的 空 白 。與 本 文 有 關 的 是 ,Bharhut 所 發 現 的 圖 像 , 到 底 有 多 少 本 生 類經 ?Foucher([1917],57-58) 在 解 讀 其 中 的 25 件 圖 像 之 後 , 又 進一 步 說 到 :「 我 們 不 能 忘 記 ,Cunningham 的 研 究 , 所 搜 集 到 的 欄 楯(railing), 幾 乎 不 到 三 分 之 一 ; 其 餘 的 部 分 , 都 被 村 民 帶 走 、 破 壞 。這 樣 的 文 化 破 壞 行 為 (Vandalism), 反 而 顯 示 出 ,Cunningham 這 一位 英 國 的 考 古 學 者 , 把 留 存 的 物 件 移 置 到 加 爾 各 答 的 博 物 館 , 是 合328理 的 、 正 當 的 。 不 但 是 這 樣 , 應 該 要 提 醒 各 位 的 是 : 即 使 這 些 已 經搜 集 到 的 淺 浮 雕 (bas-relif), 仍 然 有 許 多 等 待 解 讀 。 或 許 可 以 再 解讀 出 另 外 的 25 件 , 我 們 期 待 能 有 令 人 滿 意 的 解 釋 ( 因 為 大 部 分 都 看不 到 銘 文 )。 有 若 干 的 題 材 , 顯 然 是 取 自 巴 利 語 版 本 以 外 的 本 生 類經 , 這 點 對 我 們 來 說 , 是 一 個 有 益 的 提 醒 : 巴 利 語 版 本 的 《 本 生 譚 》雖 然 部 帙 龐 大 , 但 絕 不 可 能 是 完 整 的 本 生 類 經 」。就 Bharhut 所 見 的 本 生 ,Foucher 只 是 點 出 : 有 一 些 可 能 不 是 取自 南 傳 巴 利 語 的 本 生 類 經 。Lamotte([1988],405) 則 更 進 一 步 , 認為 :Bharhut 的 雕 刻 者 很 確 定 的 並 不 是 取 材 自 「 巴 利 語 本 生 類 經 合 輯 」(Pali JAtakas Collection), 其 理 由 是 : 二 者 使 用 的 語 言 不 同 、 本 生的 名 稱 不 同 , 描 述 的 情 節 也 不 一 致 。Lamotte 這 樣 的 看 法 , 似 乎 意 謂著 , 有 另 一 部 「 本 生 類 經 合 輯 」, 作 為 Bharhut 的 雕 刻 者 的 藍 本 。從 這 樣 的 背 景 , 就 可 以 知 道 : 為 什 麼 現 代 學 者 對 於 Bharhut 所 見的 本 生 數 量 , 會 有 多 種 不 同 的 意 見 ( 參 本 文 註 160)。Bharhut 的 發 現者 Cunningham 在 他 的 報 告 中 說 (Cunningham[1879],50-51): 這些 ( 圖 版 的 ) 場 景 , 有 不 少 於 十 八 個 的 上 面 或 下 面 , 題 有 銘 文 。 但另 外 有 三 個 故 事 , 雖 然 銘 文 已 經 不 見 , 則 清 楚 可 見 , 可 以 毫 無 疑 問328但 Cunnningham 在 處 理 另 一 個 重 要 佛 教 遺 址 SaJchi 佛 塔 時 , 他 的 作 法 似 乎 不全 然 是 要 保 全 古 物 , 參 看 林 許 文 二 與 陳 師 蘭 合 著 ,〈 桑 奇 佛 塔 重 現 世 間 〉,《 香光 莊 嚴 》69 期 (2002 年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31132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的 加 以 考 定 ,Cunningham 並 列 出 24 個 本 生 。 而 誠 如 前 面 說 到 Foucher([1917],58) 的 看 法 : 沒 有 銘 文 的 , 也 有 可 能 是 在 描 述 本 生 類 經 ,所 以 Foucher 在 前 引 文 討 論 了 25 件 , 到 了 干 潟 龍 祥 ([1978],1-7)則 進 一 步 區 分 : 銘 文 本 身 明 白 題 為 本 生 者 ( 含 銘 文 有 脫 落 者 ), 以 沒有 JAtaka 名 目 的 銘 文 , 甚 至 完 全 沒 有 銘 文 者 , 在 現 存 的 本 生 類 經 找尋 可 能 的 對 應 關 係 。無 論 如 何 ,Bharhut 有 銘 文 的 本 生 場 景 圖 版 , 固 然 可 以 確 認 當 時已 有 這 樣 的 本 生 類 經 ( 雖 然 內 容 是 否 完 全 一 致 , 並 不 明 瞭 ), 即 使 沒有 銘 文 ( 原 來 是 否 有 銘 文 , 亦 無 法 確 定 ), 也 有 可 能 是 本 生 類 經 ; 再加 上 Cunningham 發 現 後 得 以 保 留 下 來 的 , 只 是 其 中 的 一 部 分 , 到 底是 流 失 多 少 , 其 實 也 不 確 定 , 就 這 樣 的 ,Bharhut 的 佛 教 遺 址 留 下 無數 的 謎 題 !在 Bharhut 的 佛 教 遺 址 中 , 出 現 了 幾 十 則 本 生 , 此 一 事 實 , 印 證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律 典 所 說 的 「 窣 龤 波 圍 繞 , 廣 陳 諸 聖 跡 」( 參 本 文 「§4.5.6.3.「 本 生 類 經 的 表 現 媒 介 」」, 但 如 何 解 讀 此 一 事 實 ?Lamotte([1988],404) 認 為 :「 在 Bharhut 的 佛 教 遺 跡 中 , 有 四十 餘 則 的 本 生 (jAtaka)( 參 本 文 註 160), 已 經 被 辨 認 出 來 , 釋 尊 還在 菩 薩 的 階 段 , 以 人 類 或 動 物 的 形 式 出 現 , 或 為 男 性 或 為 女 性(embodied in human or animal forms, sometimes male and sometimesfemal), 修 持 布 施 、 持 戒 、 忍 辱 與 精 進 , 以 便 求 取 正 覺 。Bharhut 遺跡 以 女 性 的 型 式 來 表 現 菩 薩 329 , 是 一 項 具 啟 發 性 的 事 實 , 就 這 一 點來 說 , 這 些 古 老 的 雕 刻 者 , 顯 然 與 《 本 生 譚 》 的 出 家 眾 編 集 者 (themonastic compilers of the JAtaka), 有 所 區 隔 。 在 《 本 生 譚 》 中 , 菩薩 從 未 以 女 性 的 身 份 出 現 。 在 菩 薩 的 大 行 中 ,Bharhut 的 藝 術 家 偏好 , 顯 示 未 來 佛 『 在 家 』 德 行 的 事 緣 : 持 戒 、 忍 辱 、 精 進 , 特 別 是布 施 。 大 乘 的 理 論 家 則 把 這 些 德 行 收 入 六 波 羅 蜜 中 , 這 正 是 菩 薩 道的 特 點 ; 再 加 上 較 適 合 出 家 眾 行 持 的 禪 定 與 般 若 。 就 是 基 於 這 樣 的理 由 ,BhArhut 的 藝 術 家 就 不 在 這 一 題 材 上 , 有 所 表 現 」( 又 參Lamotte[1988],414-415, 對 於 Bharhut、SaJchi 與 Bodh-GayA 等 地所 見 銘 文 與 雕 刻 的 「 宗 教 心 理 」, 所 作 的 分 析 )。Lamotte 此 一 說 法 , 可 從 三 方 面 來 理 解 :首 先 ,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 中 , 釋 迦 菩 薩 既 然 從 未 以 女 性 之 身 出329Lamotte([1988],404) 是 引 用 H. Lyders,BhArhut und die buddhistischeLiteratur,Leipzig,1934,pp. 132-135, 筆 者 未 見 此 書 , 不 知 Lyders 的 解 讀如 何 。 如 果 按 照 干 潟 龍 祥 ([1978],1-7) 的 表 列 , 他 所 考 定 的 Bharhut 的 本生 , 只 有 二 個 沒 有 列 出 與 南 傳 《 本 生 譚 》 對 應 的 部 分 ( 頁 3 倒 數 第 一 與 頁 6第 二 ), 這 樣 看 來 ,Bharhut 的 本 生 如 果 都 有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對 應 , 就 不 會有 釋 迦 菩 薩 是 女 性 的 情 況 。 至 於 釋 迦 菩 薩 為 女 性 的 本 生 , 依 干 潟 龍 祥 ([1978],118-155) 的 「 本 生 索 引 」 所 列 , 可 看 到 : 王 夫 人 跋 摩 竭 提 、 王 女 牟 尼 、 王女 RUpavati( 頁 133)、 大 長 者 女 ( 頁 144)、 女 人 、 獨 母 ( 頁 148)、 母 鹿 ( 頁150)、 鴿 鳥 母 ( 頁 154), 其 實 也 不 多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33134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現 , 那 麼 這 樣 比 對 出 來 的 「 印 象 」, 只 能 限 定 在 Bharhut 與 南 傳 《 本生 譚 》 之 間 ; 而 誠 如 前 引 Fourcher 的 「 提 醒 」, 單 憑 南 傳 《 本 生 譚 》來 推 論 Bharhut 的 圖 像 是 不 夠 的 ;Lamotte 也 認 為 Bharhut 的 本 生 並不 是 取 材 「 巴 利 語 本 生 類 集 」(Pali JAtakas Collection)。 就 此 來 說 ,Bharhut 的 本 生 , 反 而 與 《 六 度 集 經 》 呈 現 出 來 的 風 貌 , 若 合 符 節 ,精 神 相 契 。《 六 度 集 經 》 第 71 則 《 彌 勒 為 女 人 身 經 》 說 到 , 釋 尊 當時 是 帝 釋 天 , 而 彌 勒 以 女 性 之 身 受 生 , 釋 尊 「 睹 其 宿 友 受 婦 人 身 ,為 富 姓 妻 , 惑 乎 財 色 , 不 覺 無 常 , 居 市 坐 肆 」( 大 正 3, 頁 37 中 ),也 就 是 說 , 釋 尊 在 那 一 生 看 到 他 過 去 的 朋 友 ( 宿 友 ) 彌 勒 , 受 女 身之 形 ; 而 第 72 則 《 女 人 求 願 經 》, 二 人 是 夫 妻 關 係 , 很 清 楚 的 說 明二 人 長 期 的 法 緣 情 誼 。 以 當 代 的 佛 學 研 究 論 述 來 說 , 彌 勒 曾 經 身 為女 性 , 值 得 注 意 。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547 則 釋 尊 本 生 中 , 釋 尊 從 未 以女 性 之 身 出 現 ; 但 是 在 漢 譯 佛 典 , 釋 尊 多 次 生 為 女 性 , 實 踐 菩 薩 大行 , 多 少 是 從 正 面 的 角 度 看 待 女 性 。 而 《 彌 勒 為 女 人 身 經 》 雖 是 孤證 , 也 說 明 了 未 來 彌 勒 佛 曾 為 女 性 ( 參 Ohnuma[2000a],104,note 4;郭 忠 生 [2000],56-58)。其 次 , 就 (《 本 生 譚 》) 出 家 的 文 本 編 集 者 、 在 家 的 雕 刻 者 , 乃至 大 乘 理 論 家 , 這 種 因 身 份 地 位 而 來 的 區 隔 , 也 許 是 沒 必 要 的 。Bharhut 的 藝 術 家 或 是 工 匠 , 固 然 很 可 能 是 在 家 者 ( 職 業 工 匠 ), 以此 維 生 ; 其 出 資 者 也 可 能 是 在 家 者 , 但 不 能 排 除 也 有 出 家 者 。 像Bharhut 佛 塔 這 樣 的 宗 教 建 築 , 在 建 造 過 程 中 , 理 應 有 僧 眾 的 參 預 ,就 其 建 築 的 樣 式 , 乃 至 雕 刻 的 題 材 , 給 予 建 議 。 其 實 ,Lamotte([1988],404) 也 說 「 可 能 的 情 況 是 ,Bharhut 的 藝 術 家 是 憑 記 憶 來創 作 , 或 是 按 照 出 資 者 的 口 頭 指 示 , 而 這 些 出 資 者 各 有 其 所 熟 知 的傳 說 」, 而 這 不 單 是 推 論 而 已 , 前 面 討 論 過 在 寺 院 僧 舍 要 畫 什 麼 內 容( 參 本 文 § 4.5.6.3.), 而 在 此 段 文 字 之 前 ,《 根 本 說 一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雜事 》 所 說 的 事 緣 是 :「 給 孤 長 者 創 造 此 等 施 佛 僧 已 , 所 有 牆 壁 未 為 彩 畫 , 便 作 是 念 :我 今 請 佛 , 欲 畫 僧 寺 。 至 禮 佛 足 , 退 居 一 面 , 白 言 : 大 德 ! 寺牆 未 畫 , 我 今 欲 畫 。佛 言 : 隨 意 。長 者 不 解 , 來 白 苾 芻 ; 苾 芻 不 知 用 何 彩 色 , 便 往 白 佛 。佛 言 : 善 哉 ! 長 者 ! 不 知 汝 今 復 問 , 應 用 四 色 : 青 、 黃 、 赤 、白 , 及 雜 彩 色 , 以 充 圖 畫 」( 大 正 24, 頁 272 中 )。「 給 孤 長 者 施 園 之 後 , 作 如 是 念 :『 若 不 彩 畫 , 便 不 端 嚴 ; 佛 若許 者 , 我 欲 莊 飾 』, 即 往 白 佛 。佛 言 : 隨 意 當 畫 。聞 佛 聽 已 , 集 諸 彩 色 , 并 喚 畫 工 。 報 言 : 此 是 彩 色 , 可 畫 寺 中 。答 曰 : 從 何 處 作 , 欲 畫 何 物 ?報 言 : 我 亦 未 知 , 當 往 問 佛 」( 大 正 24, 頁 283 上 - 中 )。釋 尊 住 世 時 , 也 許 沒 有 這 麼 宏 偉 的 佛 教 建 築 群 聚 , 但 捐 助 者 鳩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35136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工 集 資 , 施 工 者 要 業 主 就 工 作 內 容 給 予 指 示 ; 出 資 的 施 主 再 請 教 出家 眾 , 應 該 是 情 理 之 常 。《 中 阿 含 經 》 第 28《 教 化 病 經 》 傳 說 : 須 達哆 最 初 在 王 舍 城 遇 到 釋 尊 , 要 為 僧 團 在 舍 衛 城 建 造 祇 園 精 舍 , 就 特別 「 唯 願 世 尊 , 差 一 佐 助 」, 釋 尊 才 派 舍 利 弗 與 須 達 哆 , 一 起 回 到 舍衛 城 , 籌 畫 購 買 土 地 等 等 事 宜 ( 大 正 1, 頁 460 下 - 頁 461 上 ), 而大 部 分 關 於 祇 園 精 舍 成 立 的 傳 說 , 都 提 到 舍 利 弗 協 助 其 事 。 所 以 像Bharhut 這 種 規 模 的 佛 塔 , 其 圖 像 內 容 , 不 宜 看 成 純 是 施 工 者 或 出 資者 , 偏 好 某 些 題 材 ; 或 許 可 說 是 反 應 一 定 的 宗 教 思 想 ( 至 於 Bharhut的 圖 像 , 具 體 反 應 當 時 的 生 活 內 容 , 生 活 器 具 、 服 裝 造 型 等 等 , 則是 別 一 問 題 , 參 Lamotte[1988],408-409)。第 三 , 在 西 元 前 二 世 紀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創 建 時 , 把 六 波 羅 蜜 看成 是 一 整 套 修 持 架 構 的 思 想 , 是 否 已 經 成 立 ? 怎 麼 來 看 待 Lamotte所 謂 「 在 菩 薩 的 大 行 中 ,Bharhut 的 藝 術 家 偏 好 , 顯 示 未 來 佛 『 在 家 』德 行 的 事 緣 : 持 戒 、 忍 辱 、 精 進 , 特 別 是 布 施 」(Of the great deeds ofthe Bodhisattva, the artists at Bharhut gave preference to the exploitsillustrating the “lay” virtues of the future Buddha: morality, patience,vigour and especially giving) 呢 ?到 底 是 在 何 種 意 義 之 下 , 能 夠 確 定 : 持 戒 、 忍 辱 、 精 進 與 布 施 ,一 定 是 在 家 眾 的 德 行 ? 以 通 行 的 六 波 羅 蜜 來 說 , 此 處 沒 有 列 出 的 是禪 定 與 般 若 , 不 過 可 以 先 考 慮 的 是 所 謂 的 「 出 家 」。前 文 說 過 ( 參 本 文 § 4.1.6.「 佛 種 姓 」 與 「 所 行 藏 」 之 末 ), 在「 所 行 藏 」 與 「 佛 種 姓 」 的 對 比 之 中 ,「 所 行 藏 」 是 以 波 羅 蜜 的 思 想 ,來 條 理 菩 薩 的 本 生 , 而 在 「 所 行 藏 」 裏 , 菩 薩 幾 乎 是 不 與 佛 陀 見 面的 。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 中 , 二 十 幾 則 本 生 的 「 過 去 事 」, 說 到 辟 支 佛的 事 緣 , 這 應 該 就 是 沒 有 佛 陀 住 世 的 時 代 , 甚 至 是 沒 有 佛 法 (「 法 滅 」)的 年 代 ; 另 外 , 在 「 過 去 事 」 中 , 提 到 佛 弟 子 , 甚 至 是 證 果 的 聖 者 ,屈 指 可 數 。 所 謂 的 「 出 家 眾 」 究 竟 是 指 什 麼 ? 南 傳 的 十 波 羅 蜜 思 想裏 , 有 出 離 波 羅 蜜 (nekkhamapAramitA), 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 列 出 五則 事 緣 , 來 例 示 釋 迦 菩 薩 修 持 出 離 波 羅 蜜 (Horner[1975b],30-35):1.〈 優 萬 伽 王 子 本 生 〉(YuvaJjaya JAtaka,No. 460;《 漢 譯 南 傳 》,36 冊 , 頁 258- 頁 263);2.〈 蘇 馬 拿 薩 王 子 本 生 〉(Somanassa JAtaka,No. 505;《 漢 譯南 傳 》,38 冊 , 頁 80- 頁 89);3.〈 鐵 屋 本 生 〉(Ayoghara JAtaka,No. 510;《 漢 譯 南 傳 》,38冊 , 頁 131- 頁 139);4.〈 蓮 根 本 生 〉(Bhisi JAtaka,No. 488;《 漢 譯 南 傳 》,37 冊 ,頁 190- 頁 199);5.〈 數 那 難 陀 仙 本 生 〉(SoNa-Nanda JAtaka,No. 532;《 漢 譯 南傳 》,39 冊 , 頁 212- 頁 236)。依 學 者 的 考 定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有 銘 文 的 本 生 圖 像 中 , 有 一 則叫 〈BhisaharaNiya JAtaka〉, 就 是 此 處 的 〈 蓮 根 本 生 〉( 干 潟 龍 祥[1978],3、112a), 雖 然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營 建 時 ,〈BhisaharaNiyaJAtaka〉 與 現 存 〈 蓮 根 本 生 〉 的 內 容 , 是 否 一 致 , 並 不 清 楚 , 再 加 上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37138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南 傳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 關 於 釋 迦 菩 薩 修 持 出 離 波 羅 蜜的 本 生 中 , 並 沒 有 拿 這 一 則 本 生 事 緣 作 例 子 , 所 以 說 服 力 較 弱 , 但可 確 定 的 是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裏 , 可 以 看 到 被 認 定 是 表 現 釋 迦 菩 薩出 離 德 行 的 本 生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 過 去 事 」, 固 然 經 常 說 到 , 釋 迦 菩 薩 捨 離 王儲 之 位 , 或 是 捨 離 萬 貫 家 財 , 出 家 修 道 , 但 並 不 是 以 現 在 所 瞭 解 的佛 教 方 式 而 出 家 。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 過 去 事 」 裏 , 幾 乎 沒 有 說到 釋 迦 菩 薩 與 比 丘 僧 團 見 面 之 事 , 自 然 無 法 受 具 足 戒 , 同 時 也 無 法依 止 出 家 教 團 學 習 佛 法 , 嚴 格 說 起 來 , 南 傳 《 本 生 譚 》「 過 去 事 」 所說 的 出 家 , 比 較 接 近 印 度 傳 統 的 AZrama( 宗 教 生 活 之 四 期 制 ; 參 高楠 順 次 郎 / 木 村 泰 賢 [1975],326-331、Olivelle[1993])。南 傳 〈 怖 畏 本 生 〉(LomahaMsa JAtaka,No. 94;《 漢 譯 南 傳 》,32 冊 , 頁 159- 頁 161), 很 明 白 的 說 , 距 今 九 十 一 劫 之 前 , 釋 迦 菩薩 「 出 家 」, 修 的 是 裸 形 梵 志 的 苦 行 ! 而 其 結 論 是 說 , 這 樣 的 修 持 是不 妥 當 的 。 本 來 , 在 佛 典 裏 ,「 九 十 一 劫 之 前 」, 最 常 看 到 的 說 法 是 ,毘 婆 尸 佛 在 「 九 十 一 劫 之 前 」 出 世 ( 參 看 Horner[1963],116,note 5),而 〈 怖 畏 本 生 〉 是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 過 去 事 」 中 , 少 數 有 時 間 定位 的 本 生 之 一 , 釋 迦 菩 薩 卻 沒 有 在 當 時 與 毘 婆 尸 佛 見 面 ; 以 現 今 的角 度 來 看 , 當 時 的 釋 迦 菩 薩 修 的 還 是 外 道 行 !(〈 在 怖 畏 本 生 〉 裏 ,釋 迦 菩 薩 是 外 道 ; 但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 裏 , 釋 迦菩 薩 是 以 Atula 龍 王 的 身 份 , 而 供 養 毘 婆 尸 佛 )。本 來 , 即 使 在 《 阿 含 經 》/《 尼 柯 耶 》, 乃 至 律 典 裏 , 所 謂 出 家眾 與 在 家 眾 的 關 係 , 可 以 在 不 同 的 脈 絡 底 下 來 理 解 , 不 能 一 概 而 論 。在 論 述 上 , 有 的 側 重 於 出 家 眾 vs. 在 家 眾 , 也 就 是 在 家 與 出 家 的 差 別 、不 同 , 甚 至 是 對 立 ! 但 出 家 與 在 家 都 是 佛 弟 子 , 有 其 協 同 的 關 係 。就 解 脫 生 死 來 說 , 這 是 佛 法 最 重 要 的 目 標 , 在 《 阿 含 經 》/《 尼 柯耶 》, 有 許 多 在 家 弟 子 證 得 初 果 到 三 果 的 傳 說 ; 即 使 「 在 家 阿 羅 漢 」的 見 解 , 在 後 代 曾 有 爭 論 , 但 佛 教 說 「 四 沙 門 果 」, 那 麼 證 得 初 果 的在 家 聖 者 , 是 否 也 可 說 是 證 得 「 沙 門 果 」? 就 證 果 來 說 是 這 樣 , 即使 就 證 果 的 方 法 來 說 , 到 底 是 在 怎 樣 的 基 礎 上 , 來 說 持 戒 、 忍 辱 、精 進 , 布 施 是 在 家 眾 的 的 德 行 ?Masefield([1986],25) 強 調 , 佛 弟子 可 以 是 聲 聞 聖 者 (sAvakas), 也 可 能 還 是 凡 夫 (puthujjanas), 這與 他 們 是 諸 天 , 或 是 人 類 社 會 裏 的 出 家 眾 、 在 家 眾 的 身 份 , 是 沒 有關 係 的 。 在 佛 教 世 界 的 心 靈 上 區 分 (spiritual division of the Buddhistworld), 重 點 是 聖 者 與 凡 夫 , 並 不 是 一 般 所 認 定 的 在 家 與 出 家 的 社會 身 份 。 這 樣 的 觀 點 , 就 是 以 修 持 的 結 果 來 定 凡 聖 , 而 不 是 著 眼 在世 諦 流 布 下 的 社 會 分 工 。 從 此 一 角 度 來 看 , 出 家 與 在 家 眾 在 追 求 修道 的 成 就 時 , 他 們 所 採 行 的 方 法 , 雖 然 不 完 全 一 樣 , 但 應 該 有 相 當部 分 的 重 疊 之 處 , 而 不 能 說 : 二 者 是 各 自 走 自 己 的 路 。接 著 是 禪 定 。 這 可 說 是 涉 及 了 , 禪 定 在 佛 法 修 行 體 系 的 定 位 問題 , 同 時 也 關 係 著 「 佛 教 的 禪 定 」 與 「 非 佛 教 禪 定 」 的 差 別 。 南 傳《 本 生 譚 》「 過 去 事 」 所 說 的 釋 迦 菩 薩 「 出 家 」, 既 然 不 是 依 佛 法 出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39140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家 , 也 沒 有 依 止 佛 教 僧 團 學 法 , 那 麼 釋 迦 菩 薩 當 時 修 學 什 麼 ? 大 部分 都 是 修 禪 定 , 既 然 不 是 在 佛 法 底 下 修 持 , 這 些 禪 定 在 名 稱 上 , 雖然 通 於 佛 典 所 說 的 , 本 質 上 卻 不 是 嚴 格 意 義 的 「 佛 教 禪 定 」, 也 都 沒有 引 發 無 漏 慧 。 在 「 過 去 事 」 裏 , 釋 迦 菩 薩 「 出 家 」 修 禪 定 , 其 結論 都 是 : 釋 迦 菩 薩 死 後 轉 生 梵 天 世 界 (Brahmaloka)。 以 佛 教 的 觀 點 ,此 意 義 底 下 的 禪 定 , 是 福 德 道 的 一 環 。印 順 法 師 說 ([1981],143, 參 考 559-562):「《 六 度 集 經 》 雖有 『 禪 度 無 極 』 九 章 , 但 其 中 的 『 得 禪 法 』、『 比 丘 得 禪 』、『 菩 薩 得禪 』── 三 章 , 都 是 說 明 的 , 沒 有 本 生 或 譬 喻 。『 太 子 得 禪 』 三 章 ,佛 得 禪 , 都 是 釋 尊 最 後 生 事 。『 常 悲 菩 薩 本 生 』, 是 引 用 《 般 若 經 》的 , 解 說 為 釋 尊 本 生 , 也 與 經 說 不 合 。 這 樣 ,『 禪 度 無 極 』 九 章 , 只有 『 那 賴 梵 志 本 生 』, 可 說 是 過 去 生 中 所 行 。 在 釋 尊 的 『 本 生 』 與 『 譬喻 』 中 , 當 然 有 修 禪 的 , 但 禪 定 帶 有 獨 善 的 隱 遁 風 格 , 不 能 表 現 菩薩 求 無 上 道 的 精 神 。 所 以 部 派 佛 教 所 傳 說 的 菩 薩 , 是 不 重 禪 定 的 」,南 傳 佛 教 的 十 波 羅 蜜 , 更 是 不 立 禪 定 波 羅 蜜 , 應 該 也 是 反 應 此 一 情330況 。 所 以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 不 能 說 沒 有 釋 迦 菩 薩 「 出 家 」 修 禪 定330但 是 南 傳 佛 典 《 所 行 藏 義 釋 》( 護 法 著 , 約 西 元 六 世 紀 ; 參 DPPN,I,1145-1146), 也 提 到 漢 譯 佛 典 常 見 的 六 波 羅 蜜 ( 布 施 、 持 戒 、 忍 辱 、 精 進 、 禪 定 、般 若 ), 並 嘗 試 把 南 傳 的 十 波 羅 蜜 歸 攝 (samgaha) 到 這 六 波 羅 蜜 之 中 ; 而 這很 可 能 是 參 考 《 瑜 伽 師 地 論 》〈 菩 薩 地 〉(BodhisattvabhUmi) 作 成 。 參 見 BhikkhuBodhi[1978],48-49、314。的 本 生 , 只 是 基 於 觀 察 的 角 度 , 有 所 不 同 , 因 而 沒 有 特 別 顯 示 出 來 。再 說 般 若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有 銘 文 的 本 生 圖 像 中 , 有 二 則 本 生分 別 叫 作 〈Yavamajhakiya JAtaka〉 與 〈Vitulapunaka JAtaka〉。先 說 前 者 ,〈Yavamajhakiya JAtaka〉 相 當 於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 大隧 道 本 生 〉(MahA-Ummaga,No. 546; 干 潟 龍 祥 [1978],1、116a);至 於 後 者 〈Vitulapunaka JAtaka〉, 則 相 當 於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比 豆 梨 賢 者 本 生 〉(VidhurapaNDita JAtaka,No. 545;《 漢 譯 南 傳 》,第 41 冊 , 頁 249- 頁 323; 干 潟 龍 祥 [1978],3、116a)。Bharhut 佛塔 有 四 個 場 景 , 是 在 描 述 此 一 本 生 (Cunningham[1879],79-82,esp.82)。現 代 學 者 考 定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所 見 的 本 生 銘 文 名 稱 , 再 配 合 所留 下 的 圖 像 , 來 判 斷 與 現 行 文 本 (text) 所 見 本 生 類 經 的 關 連 , 但 仍然 無 法 確 實 認 定 彼 此 之 間 , 是 否 完 全 一 致 。 但 南 傳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 把 這 二 則 本 生 , 列 為 釋 迦 菩 薩 修 持 般 若 波 羅 蜜 的 例 證(《 漢 譯 南 傳 》, 第 31 冊 , 頁 78, 譯 為 「 威 烏 拉 賢 者 」;Jayawickrama[1990],59)。 雖 然 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 沒 有 列 出 釋 迦 菩薩 修 持 般 若 波 羅 蜜 的 例 證 , 所 以 無 法 更 進 一 步 推 論 〈 極 遠 因 緣 〉 的見 解 , 是 不 是 通 行 的 看 法 , 但 可 以 確 定 的 說 , 在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已 可 看 到 被 後 代 認 定 是 例 示 釋 迦 菩 薩 般 若 大 行 的 本 生 。基 於 這 樣 的 理 解 , 如 果 以 波 羅 蜜 的 思 想 來 看 Bharhut 的 本 生 ,Foucher([1917],57-58) 就 認 為 此 處 可 看 到 :「 決 定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41142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determination)、「 智 慧 」(wisdom)、「 精 進 」(heroism)、「 出 離 」(detachment)、「 真 實 」(truth)、「 持 戒 」、「 布 施 」(generosty); 而331在 十 波 羅 蜜 裏 , 例 示 「 忍 辱 」(patience)、「 慈 」(benevolance) 與331Foucher 在 作 這 樣 的 判 攝 時 , 只 說 「 其 他 的 佛 典 認 定 」(The texts specifyeleswhere), 並 沒 有 說 明 是 根 據 那 一 部 佛 典 ; 他 說 的 ten cardinal virtues,應 該 是 指 十 波 羅 蜜 , 而 他 判 定 的 是 :1. 決 定 , 指 南 傳 《 本 生 譚 》( 以 下 同 )No. 538:MUgapakkha JAtaka,,《 漢譯 南 傳 》,40 冊 , 頁 208- 頁 250;DPPN,II,647-648.。2. 智 慧 ,No. 545:VidhurapaNDita JAtaka,《 漢 譯 南 傳 》,41 冊 , 頁 249- 頁323;DPPN,II,881-882。3. 精 進 ,No. 539:MahAjanaka JAtaka,《 漢 譯 南 傳 》,40 冊 , 頁 250- 頁 297;DPPN,II,492-493。4. 出 離 ,No. 488:Bhisi JAtaka,《 漢 譯 南 傳 》,37 冊 , 頁 190- 頁 199;DPPN,II,380-381。5. 真 實 ,No. 407:MahAkapi JAtaka,《 漢 譯 南 傳 》,35 冊 , 頁 213- 頁 218;DPPN,II,471-472。6. 持 戒 ,No. 482:Ruru JAtaka,《 漢 譯 南 傳 》,37 冊 , 頁 133- 頁 141;DPPN,II,747。 與 No. 514:Chaddanta JAtaka,《 漢 譯 南 傳 》,38 冊 , 頁 172-頁 190;DPPN,I,921-922;雖 然 Foucher 說 此 二 本 生 是 指 ”generosity”, 但 在 有 的 英 文 作 品 裏 , 這 是指 布 施 , 而 從 Foucher 把 此 二 本 生 列 為 持 戒 的 例 證 ( 以 德 報 怨 ), 可 以 推論 他 是 綜 合 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 與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等 等 ( 還 有 其 他 的 佛典 ) 的 說 法 ;「 捨 」(equanimity) 等 三 者 的 本 生 , 沒 有 出 現 在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前 面 已 經 說 過 , 我 們 所 能 看 到 的 Bharhut 遺 址 本 生 圖 像 , 可 能 只是 其 中 的 一 部 分 (Foucher 說 : 不 到 三 分 之 一 ), 即 使 如 此 , 如 果 現代 學 者 的 解 讀 , 正 如 同 Foucher 與 Lamotte 所 介 紹 的 那 樣 , 有 布 施 、持 戒 、 忍 辱 、 精 進 、 智 慧 、 出 離 、 決 定 等 等 ( 但 應 該 也 有 禪 定 ), 那麼 這 與 《 六 度 集 經 》 的 集 出 旨 趣 , 應 該 是 相 通 的 。 康 僧 會 是 西 元 三世 紀 前 半 葉 , 在 中 國 譯 出 《 六 度 集 經 》, 再 更 往 前 , 西 元 二 世 紀 後 半 ,支 婁 迦 讖 譯 出 了 被 學 者 認 為 是 「 最 早 的 大 乘 經 」 之 一 的 《 道 行 般 若經 》(Lancaster[1975]), 此 經 已 經 有 六 波 羅 蜜 的 名 相 , 也 說 到 諸 佛 「 本行 菩 薩 道 時 」( 大 正 8, 頁 470 上 ); 而 被 推 定 為 西 元 二 世 紀 中 葉 成 立的 《 大 毘 婆 沙 論 》( 印 順 法 師 [1968],212), 已 經 有 四 波 羅 蜜 與 六 波羅 蜜 的 爭 議 , 同 時 也 有 釋 迦 菩 薩 在 那 一 階 段 完 成 波 羅 蜜 行 的 許 多 不同 見 解 ( 大 正 27, 頁 890 下 - 頁 892 下 ), 從 這 些 資 料 ( 更 不 用 說 其他 在 西 元 三 世 紀 漢 譯 的 其 他 本 生 類 經 ), 大 體 上 可 以 推 論 : 在 西 元 紀年 之 初 , 或 稍 為 再 往 前 一 點 的 時 代 , 以 波 羅 蜜 思 想 來 條 理 釋 尊 的 本生 , 乃 至 類 型 化 的 適 用 在 菩 薩 思 想 , 已 經 有 相 當 程 度 的 發 展 。 那 麼在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裏 , 已 可 看 到 被 後 代 認 定 是 六 度 的 本 生 , 就 不 會太 突 兀 , 而 南 傳 《 本 生 譚 》, 也 可 以 看 作 是 此 一 發 展 的 例 證 。7. 布 施 ,No. 547:Vessantara JAtaka,《 漢 譯 南 傳 》,42 冊 , 頁 174- 頁 339;DPPN,II,944-947。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43144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以 上 是 從 西 元 前 二 世 紀 的 銘 文 名 稱 與 圖 像 來 推 論 , 不 但 如 此 ,還 可 以 從 本 生 類 經 的 內 容 來 判 斷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 雖 然 看 不 到 〈 大 典 尊 本 生 〉, 但 南 傳 《 所 行藏 經 》 把 此 一 本 生 列 為 釋 迦 菩 薩 的 布 施 大 行 (I 5.;Horner[1975b],5-6;《 漢 譯 南 傳 》, 第 44 冊 , 頁 270), 而 南 傳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極遠 因 緣 〉, 則 把 此 一 本 生 , 同 時 列 為 釋 迦 菩 薩 的 布 施 與 般 若 ( 智 慧 )大 行 (《 漢 譯 南 傳 》, 第 31 冊 , 頁 77、 頁 78, 譯 為 「 摩 訶 歌 溫 達 王( 賢 者 )」;Jayawickrama[1990],58、59), 這 顯 示 了 , 一 則 本 生 可以 作 複 合 的 判 斷 。〈 大 典 尊 本 生 〉 是 《 阿 含 經 》/《 尼 柯 耶 》 已 經 出 現 的 事 緣 , 也是 由 「 本 事 」 轉 為 「 本 生 」 的 具 體 例 證 ( 參 本 文 註 158、 註 285)。依 《 長 阿 含 經 》 第 3《 典 尊 經 》,「 大 梵 王 」 化 五 角 髻 童 子 , 講 述 釋 尊的 「 大 典 尊 本 生 」, 一 開 頭 就 說 到 :「 如 來 往 昔 為 菩 薩 時 , 在 所 生 處 ,聰 明 多 智 」( 大 正 1, 頁 31 中 ), 而 南 傳 《 長 部 》 第 19《 大 典 尊 經 》相 對 應 的 部 分 , 是 說 「 世 尊 於 何 長 等 時 間 , 為 大 智 者 邪 ?」(《 漢 譯南 傳 》, 第 7 冊 , 頁 189), 已 經 顯 示 此 一 本 生 , 被 看 作 是 般 若 ( 智 慧 )的 例 證 , 而 《 大 毘 婆 沙 論 》 甚 至 提 到 , 有 人 認 為 : 釋 尊 在 身 為 瞿 頻陀 時 (Govinda, 即 大 典 尊 ),「 聰 慧 第 一 , 論 難 無 敵 , 世 共 稱 仰 」,所 以 是 釋 尊 般 若 波 羅 蜜 圓 滿 的 階 段 ( 大 正 27, 頁 892 中 , 但 《 大 智度 論 》 對 此 一 見 解 提 出 不 同 意 見 , 大 正 25, 頁 92 下 28- 頁 93 上 12)。此 一 本 生 的 具 體 內 容 說 到 : 先 說 釋 迦 菩 薩 生 為 大 典 尊 時 , 輔 佐 國 王治 理 國 家 , 適 當 的 作 權 力 分 配 , 之 後 , 大 典 尊 修 持 四 無 量 心 , 見 到梵 天 王 , 在 與 梵 天 王 對 談 之 後 , 決 心 出 家 修 道 , 並 且 度 化 許 多 人 出家 。從 現 存 的 〈 大 典 尊 本 生 〉 看 來 , 布 施 方 面 的 內 容 並 不 明 顯 , 至於 他 在 老 王 ( 地 主 王 ) 命 終 之 前 , 預 先 作 權 利 繼 承 的 安 排 , 又 安 撫六 剎 利 大 臣 , 安 定 新 王 ( 慈 悲 王 ), 這 的 確 要 有 相 當 的 智 慧 。 之 後 的修 四 無 量 心 , 可 以 說 是 禪 定 ; 然 後 放 棄 「 國 師 」 的 尊 榮 , 出 家 求 道 ,應 該 可 說 是 出 離 。 由 此 顯 示 : 一 則 本 生 事 緣 , 往 往 有 多 層 次 的 情 節 ,而 因 觀 察 的 重 點 , 有 不 一 樣 的 判 斷 。 不 但 是 這 樣 , 即 使 「 單 一 」 的行 為 , 也 可 以 作 多 重 的 判 斷 , 大 乘 《 般 若 經 》 所 說 的 「 六 度 相 攝 」、「 六 度 互 生 」 就 是 此 一 方 面 發 展 的 結 論 。南 傳 《 本 生 譚 》 共 547 則 的 本 生 , 所 表 現 的 內 容 極 為 多 樣 化 ,「 其中 有 許 多 可 認 為 並 不 源 自 佛 教 , 或 是 在 佛 教 之 前 已 經 開 始 流 傳 , 但有 一 些 確 實 是 佛 教 所 傳 」;「 有 一 些 可 認 為 非 常 古 老 , 因 為 在 耆 那 教的 聖 典 也 可 看 到 相 對 應 的 版 本 , 有 的 甚 至 因 彼 此 非 常 近 似 , 所 以 可拿 來 作 為 重 建 另 一 版 本 的 依 據 」,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MAtaGgajAtaka(No. 497)、CittasambhUtajAtaka(No. 498)、KumbhakArajAtaka(No.408) 就 有 耆 那 教 相 對 應 的 傳 說 (Norman[1983],81-82)。 另外 ,「 許 多 本 生 似 乎 並 不 是 起 源 於 佛 教 , 其 可 以 認 定 屬 於 佛 教 的 部分 , 可 以 見 諸 ( 後 出 的 ) 長 行 部 分 , 而 這 往 往 只 是 基 於 其 主 角 是 菩薩 ( 指 釋 尊 ) 這 樣 的 事 實 。 許 多 頌 文 , 特 別 是 較 前 面 的 nipAtas( 指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45146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較 前 的 篇 章 ), 都 是 在 說 明 世 間 的 智 慧 (nIti), 並 且 所 敘 述 的 動 物 故事 、 傳 說 , 其 類 型 可 見 諸 梵 文 PaJcatantra 與 HitopadeZa。《 本 生 譚 》的 有 些 故 事 可 見 諸 Aesop 的 譬 喻 與 其 他 的 歐 洲 文 學 作 品 , 這 些 彼 此的 關 係 所 涉 及 的 問 題 , 學 者 已 有 不 少 討 論 」(Norman[1983],79)。這 麼 複 雜 的 起 源 ,《 本 生 譚 》 究 竟 是 在 何 時 集 出 ? 印 順 法 師 曾 推論 :「 本 生 」 對 於 大 乘 , 有 深 切 的 影 響 ;「 本 生 」 的 廣 泛 流 行 , 是 在大 乘 興 起 以 前 的 。 作 風 保 守 , 嚴 守 聲 聞 佛 教 立 場 本 色 的 銅 鍱 部 , 所傳 「 本 生 」 的 集 成 , 論 理 是 西 元 前 的 事 ([1971],837)。 從 BhArhut佛 教 遺 址 的 本 生 圖 像 開 始 , 的 確 有 可 能 在 西 元 紀 年 以 前 , 已 經 有 相當 數 量 的 本 生 類 經 傳 出 , 雖 然 如 此 , 但 正 如 《 須 達 哆 經 》 與 〈 隨 藍本 生 〉 有 各 種 不 同 的 發 展 一 樣 ,《 本 生 譚 》 似 乎 也 是 隨 著 佛 教 的 發 展 ,而 導 入 新 的 敘 述 。 例 如 , 大 乘 佛 典 所 常 見 的 摩 訶 薩 埵 (MahAsattva/MahAsatta),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 過 去 事 」 的 長 行 敘 事 部 分 , 往 往與 菩 薩 (Bodhisattva/Bodhisatta) 互 用 , 拿 來 指 稱 釋 迦 菩 薩 。 錫 蘭史 書 《 大 史 》 甚 至 說 , 西 元 三 世 紀 中 葉 在 位 的 Sirisanghabodhi 王 ,是 一 位 摩 訶 薩 (MahAsatta, 參 Holt[1991],57-59)。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 裏 , 佛 陀 也 是 「 神 通 廣 大 」, 並 且 有 很 強 大 的救 護 功 能 。 例 如 〈 鶉 本 生 〉(VaTTaka JAtaka,No. 35;《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 274- 頁 277;DPPN,II,816), 其 「 現 在 事 」 部 分 說 到 :摩 揭 陀 的 比 丘 托 缽 回 來 , 在 途 中 遇 到 森 林 大 火 , 有 的 比 丘 想 要 以 「 逆燒 」 的 方 式 來 滅 火 , 但 有 比 丘 表 示 : 為 什 麼 不 仰 仗 佛 力 , 而 要 靠 逆燒 來 滅 火 ! 於 是 眾 比 丘 趕 到 釋 尊 旁 邊 , 森 林 之 火 就 只 能 燒 到 釋 尊 所在 位 置 很 遠 的 地 方 , 而 且 熄 滅 。 眾 比 丘 感 到 不 可 思 議 , 因 而 讚 嘆 釋尊 的 功 德 , 認 為 這 是 釋 尊 的 神 通 力 所 帶 來 的 「 神 蹟 」。 但 是 , 釋 尊 卻說 這 不 是 自 己 的 能 力 , 而 是 一 種 「 古 昔 的 真 實 力 」、「 劫 持 續 之 奇 蹟 」,於 是 引 出 「 過 去 事 」, 釋 迦 菩 薩 生 為 鶉 鳥 , 以 「 誠 諦 語 」(saccakiriyA)的 力 量 , 滅 除 森 林 大 火 的 事 緣 ; 在 「 結 分 」 也 說 「 此 森 林 之 火 不 得蔓 延 , 非 予 今 之 力 , 乃 昔 日 為 幼 鶉 之 時 , 依 予 實 現 之 真 實 力 而 成 !」此 則 〈 鶉 本 生 〉 有 兩 個 重 點 , 值 得 注 意 :1.「 現 在 事 」 裏 的 釋 尊 ,並 沒 有 任 何 言 語 或 動 作 , 森 林 大 火 就 不 能 燒 到 釋 尊 所 在 位 置 附 近 ,這 可 說 是 「 神 力 」 的 極 致 ;2. 大 火 之 所 以 自 然 熄 滅 , 是 因 為 釋 迦 菩 薩生 為 鶉 鳥 時 , 所 作 的 「 誠 諦 語 」。 這 樣 的 力 量 在 此 劫 延 續 不 絕 , 即 使釋 尊 已 經 成 佛 , 仍 然 是 本 於 過 去 的 作 為 所 生 的 力 量 , 而 有 這 樣 的 功德 。另 外 , 依 據 南 傳 《 本 生 譚 》〈 蘆 飲 本 生 〉(NaLapAna JAtaka,No.20;《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 227;DPPN,II,35-36), 有 所 謂 「 四種 神 變 」, 其 力 量 會 在 此 劫 延 續 不 絕 , 這 則 〈 鶉 本 生 〉 所 說 的 , 就 是其 中 之 一 (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 鶉 本 生 〉VaTTaka JAtaka, 不 只 一 則 )。在 佛 典 裏 , 有 好 幾 則 與 此 一 〈 鶉 本 生 〉 類 似 的 事 緣 ( 參 干 潟 龍 祥[1978],94a), 可 以 看 出 不 同 的 意 義 , 例 如 《 十 誦 律 》 說 :「 佛 在 祇洹 精 舍 住 。 時 , 火 災 漸 次 來 燒 祇 洹 。 是 時 , 佛 咒 願 言 : 我 一 切 漏 盡 ,真 阿 羅 呵 , 得 佛 道 。 是 實 語 故 , 火 即 滅 」( 大 正 23, 頁 468 中 3-5),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47148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這 裏 說 的 類 同 於 〈 鶉 本 生 〉 的 「 現 在 事 」, 而 釋 尊 還 要 發 「 誠 諦 語 」,大 火 才 熄 滅 。 另 外 ,《 五 分 律 》 則 說 到 : 有 野 火 在 一 處 阿 蘭 若 附 近 延燒 , 比 丘 向 釋 尊 求 援 , 釋 尊 要 比 丘 「 可 以 我 名 , 語 火 神 言 : 世 尊 欲令 汝 滅 」, 於 是 火 神 「 受 命 」 把 火 滅 掉 。 釋 尊 說 「 此 火 神 不 但 今 世 聞我 名 , 火 便 滅 」, 即 使 過 去 也 曾 如 此 , 於 是 講 述 了 「 過 去 事 」, 但 當時 的 釋 尊 是 隻 幼 鶵 , 因 火 神 的 幫 助 , 而 免 遭 火 噬 ( 大 正 23, 頁 175下 19- 頁 176 上 4)。 不 管 是 「 現 在 事 」 還 是 「 過 去 事 」, 都 是 火 神出 來 滅 火 , 在 「 現 在 事 」 裏 , 或 許 還 可 以 說 火 神 是 受 到 釋 尊 的 「 感召 」; 但 在 「 過 去 事 」, 當 時 釋 尊 只 是 身 陷 火 海 , 孤 立 無 助 的 幼 鶵 ,其 實 沒 有 什 麼 作 為 。透 過 這 樣 的 比 較 , 可 以 看 出 : 南 傳 《 本 生 譚 》〈 鶉 本 生 〉「 現 在事 」 裏 的 釋 尊 , 可 說 是 「 自 然 而 然 」 的 有 滅 火 的 功 德 , 不 必 有 任 何的 言 語 、 動 作 , 甚 至 連 起 心 動 念 都 不 必 , 此 種 釋 尊 不 可 思 議 力 量 ,可 說 是 延 續 自 《 阿 含 經 》/《 尼 柯 耶 》 以 來 佛 陀 論 的 極 度 發 展 。 但更 重 要 的 是 , 釋 尊 這 種 「 功 德 」, 是 源 自 過 去 的 作 為 , 這 可 說 是 「 過去 是 因 , 現 在 是 果 」 的 類 型 , 顯 示 了 釋 尊 的 功 德 , 源 自 過 去 菩 薩 行持 所 累 積 而 來 , 這 是 波 羅 蜜 思 想 重 要 的 內 容 。§ 4.5.7.3. 釋 迦 菩 薩 的 布 施 波 羅 蜜在 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 集 出 者 眼 中 ,《 本 生 譚 》 所 傳 述 的 「 過 去 事 」,正 是 釋 尊 實 踐 波 羅 蜜 大 行 的 一 部 分 , 而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裏 , 談 及 釋 尊 菩 薩 行 的 十 波 羅 蜜 , 分 別 是 在 何 時 圓 滿 , 其 中 所 舉 的例 子 , 主 要 就 是 來 自 《 本 生 譚 》, 例 如 布 施 波 羅 蜜 ,〈 極 遠 因 緣 〉 所說 的 本 生 是 :(1).Akitti 婆 羅 門 :Akitti JAtaka, No. 480;DPPN,I,2-3;《 漢譯 南 傳 》,37 冊 , 頁 109- 頁 118。(2).SaGkha 婆 羅 門 :SaGkha JAtaka, No. 442;DPPN,II,978-979;《 漢 譯 南 傳 》,36 冊 , 頁 146- 頁 152。(3).DhanaJjaya 王 :Kurudhamma JAtaka,No. 276;DPPN,I,643;《 漢 譯 南 傳 》,34 冊 , 頁 97- 頁 111。(4).MahAsudassana 王 :MahAsudassana JAtaka, No. 95;DPPN,II,575;《 漢 譯 南 傳 》,32 冊 , 頁 162- 頁 164。(5).MahAgovinda 王 :MahAgovinda Sutta;DPPN,II,489-490;(6).Nimi 王 :Nimi JAtaka,No. 541;DPPN,II,76-77;《 漢 譯南 傳 》,41 冊 , 頁 41- 頁 83。(7).Canda 王 子 :KhaNDahAla JAtaka,No. 542;DPPN,I,;《 漢譯 南 傳 》,41 冊 , 頁 84- 頁 125。(8).Visayha 長 者 :Visayha JAtaka,No. 340;DPPN,II,896-897;《 漢 譯 南 傳 》,34 冊 , 頁 320- 頁 323。(9).Sibi 王 ;Sivi JAtaka,No. 499;DPPN,II,1153;《 漢 譯 南傳 》,38 冊 , 頁 30- 頁 43。(10).Vessantara 王 子 :Vessantara JAtaka,No. 547;DPPN,II,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49150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944-947;《 漢 譯 南 傳 》,42 冊 , 頁 174- 頁 339。(11).〈 賢 兔 本 生 〉(Sasa JAtaka,DPPN,II,1078-1079;《 漢譯 南 傳 》,34 冊 , 頁 243- 頁 247)釋 迦 菩 薩 在 這 幾 則 本 生 裏 , 所 表 現 出 來 的 , 都 是 在 實 踐 布 施 波羅 蜜 , 而 以〈 賢 兔 本 生 〉 成 就 了 最 上 布 施 波 羅 蜜 (Jayawickrama[1990],58;《 漢譯 南 傳 》,31 冊 , 頁 77- 頁 81)。南 傳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 拿 十 一 則 本 生 , 來 例 示 釋迦 菩 薩 的 布 施 波 羅 蜜 , 這 樣 的 作 法 , 並 不 是 特 例 。 說 一 切 有 部 的 《 大毘 婆 沙 論 》 是 主 張 四 波 羅 蜜 , 也 說 到 波 羅 蜜 何 時 圓 滿 的 問 題 , 而 從該 論 的 傳 述 , 可 以 知 道 至 少 有 兩 種 說 明 的 方 式 ( 大 正 27, 頁 892 中 ):「( 一 ) 有 說 :1. 若 菩 薩 行 布 施 時 , 不 為 慳 吝 之 所 屈 伏 , 當 言 施 波 羅 蜜 多 圓 滿 。2. 持 淨 戒 時 , 不 為 惡 戒 之 所 陵 雜 , 當 言 戒 波 羅 蜜 多 圓 滿 。3. 起 精 進 時 , 不 為 懈 怠 之 所 退 敗 , 當 言 精 進 波 羅 蜜 多 圓 滿 。4. 修 般 若 時 , 不 為 惡 慧 之 所 嬈 濁 , 當 言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圓 滿 。( 二 ) 有 說 :1. 若 時 菩 薩 但 以 悲 心 , 能 施 一 切 一 切 種 物 , 乃 至 身 命 頭 目 髓 腦 ,都 無 少 許 戀 著 之 心 , 齊 此 名 為 施 波 羅 蜜 多 圓 滿 。2. 若 時 菩 薩 橫 被 有 情 斬 截 手 足 , 割 劓 耳 鼻 , 或 斫 身 分 , 乃 至 無完 如 芥 子 許 , 爾 時 無 有 一 念 瞋 心 , 況 欲 加 報 , 齊 此 名 為 戒 波 羅 蜜多 圓 滿 。3. 若 時 菩 薩 心 勇 猛 故 , 經 七 晝 夜 一 足 而 立 , 不 瞚 而 視 , 以 一 伽他 讚 歎 於 佛 , 而 無 一 念 懈 倦 之 心 , 齊 此 名 為 精 進 波 羅 蜜 多 圓 滿 。4. 若 時 菩 薩 名 瞿 頻 陀 , 精 求 菩 提 , 聰 慧 第 一 , 論 難 無 敵 , 世 共 稱仰 , 齊 此 名 為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圓 滿 。 或 說 : 乃 至 坐 金 剛 座 入 金 剛 喻定 , 將 證 無 上 正 等 菩 提 , 齊 此 方 名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圓 滿 」。第 ( 一 ) 種 說 法 , 是 從 比 較 抽 象 的 方 式 , 來 說 明 波 羅 蜜 行 的 圓 滿 ; 第 ( 二 )種 則 已 經 提 到 具 體 的 事 例 。 另 外 ,《 大 智 度 論 》 所 引 用 的 「 迦 旃 延 尼子 弟 子 輩 」 菩 薩 思 想 , 則 說 到 六 波 羅 蜜 , 並 且 都 舉 出 具 體 的 本 生 類經 事 例 ( 大 正 25, 頁 87 下 -88 中 ), 顯 然 是 第 ( 二 ) 說 更 進 一 步 的 發展 332 。 覺 音 的 《 清 淨 道 論 》 也 說 到 十 波 羅 蜜 圓 滿 , 但 顯 然 是 採 用 第 ( 一 )種 說 明 的 方 式 ( 葉 均 [1988], 中 ,145), 但 南 傳 的 《 解 脫 道 論 》 可 以看 到 這 二 種 說 明 的 方 式 ( 大 正 32, 頁 427 中 、436 下 - 頁 437 上 ),332《 大 智 度 論 》 在 討 論 說 一 切 有 部 的 菩 薩 思 想 時 , 先 說 「 阿 毗 曇 中 , 迦 旃 延 尼子 弟 子 輩 言 : 何 名 菩 薩 」?( 大 正 25, 頁 86 下 ), 最 後 說 「 聲 聞 佛 法 中 , 迦旃 延 尼 子 輩 , 說 菩 薩 相 義 如 是 」( 大 正 25, 頁 91 下 ), 這 一 大 段 的 引 文 , 與現 存 玄 奘 譯 《 大 毘 婆 沙 論 》 卷 176- 卷 178 的 菩 薩 論 議 , 有 許 多 不 同 的 地 方 ,二 者 的 差 別 不 小 , 也 許 可 以 說 :《 大 智 度 論 》 作 者 所 引 用 的 , 是 另 一 種 「 傳 本 」。又 ,《 大 毘 婆 沙 論 》 雖 也 提 到 「 外 國 師 」 說 的 六 波 羅 蜜 , 但 沒 有 舉 出 事 例 , 還有 所 謂 的 「 復 有 別 說 六 波 羅 蜜 多 」( 大 正 27, 頁 892 中 - 下 ), 都 看 不 出 與 《 大智 度 論 》 有 關 。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51152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而 Hardy([1853],102) 所 引 述 作 為 例 示 十 波 羅 蜜 的 本 生 , 又 是 另一 種 說 法 。佛 弟 子 對 於 釋 尊 成 佛 的 原 因 , 既 然 相 當 關 心 , 連 《 阿 含 經 》、《 尼柯 耶 》 都 說 到 , 釋 尊 「 本 為 菩 薩 時 」, 是 如 何 修 行 , 那 麼 《 本 生 譚 因緣 論 》、《 解 脫 道 論 》、《 大 毘 婆 沙 論 》 等 聲 聞 佛 典 , 討 論 波 羅 蜜 行 在何 時 圓 滿 , 可 說 是 相 當 自 然 的 。從 此 一 角 度 來 說 , 南 傳 《 本 生 譚 》 其 實 是 在 例 示 釋 尊 的 「 成 佛之 道 」( 至 少 在 被 認 定 是 釋 迦 菩 薩 波 羅 蜜 大 行 的 本 生 來 說 , 就 是 如此 )。 而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 說 的 這 十 一 則 波 羅 蜜 行 , 有幾 點 可 以 說 明 :一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的 〈 極 遠 因 緣 〉 本 身 說 , 這 一 些 波 羅 蜜 行的 說 明 , 是 取 自 《 所 行 藏 經 》(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 80- 頁 81;Jayawickrama[1990],61), 但 現 在 所 看 到 的 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 的 布施 波 羅 蜜 , 只 有 十 事 , 沒 有 列 出 上 面 所 引 的 (8)Visayha-Jataka(No.340), 在 說 明 其 他 的 波 羅 蜜 , 也 有 這 種 情 況 , 可 見 南 傳 的 《 所 行 藏經 》, 可 能 有 好 幾 種 版 本 , 而 類 同 於 漢 譯 佛 典 所 見 的 「 所 行 藏 」( 參本 文 § 4.1.6. 佛 種 姓 」 與 「 所 行 藏 」)。二 、 第 (5) 的 〈 大 典 尊 本 生 〉, 並 沒 有 被 收 進 去 南 傳 《 本 生 譚 》,而 是 見 諸 南 傳 《 長 部 》 的 《 大 典 尊 經 》(MahAgovinda Sutta; 漢 譯 《 長阿 含 經 》 第 3《 典 尊 經 》), 這 在 本 小 節 稍 前 , 已 經 談 過 。 而 第 (4) 的MahAsudassana JAtaka(No. 95),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 裏 , 內 容 相 當簡 短 , 完 全 看 不 到 布 施 的 意 義 。 不 過 , 完 整 的 〈 大 善 見 王 本 生 〉, 是收 在 《 大 善 見 王 經 》, 這 原 本 是 拿 來 顯 示 釋 尊 在 拘 尸 那 入 滅 的 妥 當 性( 參 本 文 § 4.5.6.2.「 本 生 類 經 的 類 型 化 」 之 四 ), 可 是 因 為 在 大 善 見王 的 作 為 裏 , 確 實 有 一 部 分 牽 涉 到 布 施 ,《 大 智 度 論 》 在 解 釋 「 菩 薩布 施 生 禪 定 波 羅 蜜 」 時 , 就 是 引 述 「 喜 見 轉 輪 聖 王 」( 大 正 25, 頁152 中 - 下 ; 參 見 Lamotte[1949],763-764 註 解 部 分 引 述 的 資 料 與解 說 ), 而 這 正 是 本 小 節 稍 前 討 論 〈 大 典 尊 本 生 〉 時 , 所 說 : 同 一 事緣 , 可 因 觀 察 重 點 的 差 異 , 而 有 不 同 的 判 斷 , 而 與 大 乘 《 般 若 經 》說 「 六 度 相 攝 」,「 六 度 互 生 」, 有 著 相 同 的 理 路 。 另 外 ,《 大 智 度 論 》、南 傳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 還 有 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 都 說 〈 大善 見 王 本 生 〉 屬 於 布 施 波 羅 蜜 , 不 知 是 巧 合 , 還 是 有 共 同 的 來 源 ?三 、 在 〈 極 遠 因 緣 〉 所 說 的 十 一 則 實 踐 布 施 的 本 生 裏 , 釋 迦 菩薩 的 身 份 , 分 別 有 國 王 、 王 子 、 婆 羅 門 或 是 長 者 , 唯 一 的 例 外 是 〈 賢兔 本 生 〉(Sasa-jAtaka), 而 這 反 而 被 當 作 是 成 就 布 施 的 最 上 波 羅 蜜( 第 一 義 波 羅 蜜 ), 是 布 施 波 羅 蜜 的 圓 滿 , 這 所 顯 示 的 意 義 有 :1. 釋 迦 菩 薩 是 以 動 物 之 身 ( 旁 生 ) 成 就 此 一 德 行 。 有 情 如 果 生 為旁 生 , 即 使 在 有 佛 陀 住 世 的 時 代 , 也 是 受 法 學 道 的 「 八 難 」( 八 無 暇 )之 一 , 修 道 的 障 礙 ( 參 《 中 阿 含 經 》 第 124 經 《 八 難 經 》, 大 正 1,頁 613 下 , 本 文 註 31)。 所 以 在 聲 聞 佛 法 裏 , 有 一 項 比 較 嚴 格 的 見 解 :旁 生 無 法 證 得 聖 果 ,〈 小 鷲 本 生 〉(CullahaMsa JAtaka,No. 533) 的「 現 在 事 」 就 說 , 提 婆 達 多 所 放 出 來 , 要 謀 害 釋 尊 的 那 頭 大 象 , 在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53154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聽 聞 釋 尊 說 法 之 後 ,「 象 之 全 身 忽 然 歡 喜 顫 抖 , 若 彼 不 為 畜 生 , 將 證得 預 流 果 」(《 漢 譯 南 傳 》,41 冊 , 頁 5) 333 。《 大 智 度 論 》 雖 然 沒 有 這 麼 嚴 格 , 但 也 說 , 來 聽 聞 般 若 法 會 的聽 眾 , 之 所 以 沒 有 提 到 三 惡 趣 眾 生 , 是 因 為 「 問 曰 : 何 以 不 說 地 獄 、畜 生 、 餓 鬼 ? 答 曰 : 地 獄 大 苦 , 心 亂 不 能 受 法 ; 畜 生 愚 癡 覆 心 不 能受 化 ; 餓 鬼 為 飢 渴 火 燒 身 故 , 不 得 受 法 。 復 次 , 畜 生 、 餓 鬼 中 , 少多 有 來 聽 法 者 , 生 福 德 心 而 已 , 不 堪 受 道 , 是 故 不 說 」( 大 正 25, 頁135 中 - 下 )。 此 處 說 的 是 : 旁 生 來 聽 法 「 生 福 德 心 」, 已 經 給 旁 生 受學 佛 法 , 開 啟 善 門 , 但 還 是 「 不 堪 受 道 」, 也 就 是 無 法 得 道 證 果 。 就這 一 點 來 說 , 覺 音 的 《 清 淨 道 論 》 可 看 到 進 一 步 的 發 展 :「 世 尊 亦 能教 誨 諸 畜 生 故 為 師 。 他 們 因 聞 世 尊 說 法 , 為 成 就 道 果 的 近 依 因 , 由於 這 有 力 的 因 緣 成 就 , 在 第 二 生 或 第 三 生 便 有 證 得 道 果 之 分 」, 還 舉出 蛙 天 子 的 事 緣 來 說 明 ( 見 葉 均 [1987], 上 ,323-325)。 蛙 天 子 先前 是 以 青 蛙 之 身 , 來 聽 釋 尊 說 法 , 而 這 樣 的 因 緣 或 許 只 能 說 「 生 福德 心 」 而 已 , 但 卻 是 第 二 生 或 第 三 生 , 就 能 證 果 的 擔 保 。《 根 本 說 一333參 考 《 大 毘 婆 沙 論 》: 問 : 順 決 ( 抉 ) 擇 分 , 何 處 起 耶 ? 答 : 欲 界 能 起 , 非色 、 無 色 界 ; 於 欲 界 中 , 人 、 天 能 起 , 非 三 惡 趣 , 勝 善 根 故 ; 人 中 , 三 洲 能起 , 非 北 俱 盧 ; 天 中 雖 能 起 , 而 後 起 , 非 初 , 謂 先 人 中 起 已 , 後 退 生 欲 天 中 ,由 先 習 力 , 續 復 能 起 ( 卷 7, 大 正 27, 頁 33 中 )。 又 參 《 大 毘 婆 沙 論 》: 如 是 ,見 道 , 依 九 處 身 , 謂 : 人 三 洲 , 除 北 俱 盧 , 及 六 欲 天 , 此 九 皆 能 入 見 道 故 ( 卷25, 大 正 27, 頁 131 上 )。.切 有 部 毘 奈 耶 破 僧 事 》 也 可 看 到 與 〈 小 鷲 本 生 〉「 現 在 事 」 類 似 的 傳334說 , 此 一 版 本 就 說 : 護 財 象 在 被 釋 尊 調 服 之 後 , 本 來 要 追 隨 釋 尊 ,但 被 提 婆 達 多 所 派 遣 的 馴 象 師 拉 回 來 , 護 財 象 旋 即 自 殺 , 之 後 轉 生四 天 王 眾 天 , 再 來 聽 釋 尊 說 法 , 而 證 得 預 流 果 ( 大 正 24, 頁 197 下- 頁 198 下 )。 護 財 象 雖 然 無 法 當 場 獲 得 果 證 , 但 他 與 釋 尊 的 這 一 段法 緣 , 使 他 得 生 四 天 王 眾 天 的 福 德 , 緊 接 著 又 前 來 聽 法 而 證 果 , 可說 是 一 段 連 續 的 事 緣 。這 樣 的 發 展 , 雖 然 是 重 在 釋 尊 的 教 化 能 力 , 但 也 可 看 出 : 旁 生之 身 的 修 道 可 能 性 。 而 《 大 毘 婆 沙 論 》 在 討 論 「 法 供 養 」 時 , 認 為五 趣 都 有 「 法 供 養 」; 既 能 有 「 法 供 養 」, 自 然 要 有 受 供 養 者 , 論 文也 舉 了 一 些 實 例 ( 大 正 27, 頁 152 下 ), 可 見 旁 生 的 受 學 佛 法 , 已 經有 不 同 的 思 考 。 而 《 大 智 度 論 》 也 有 這 樣 的 問 答 :「 問 曰 : 若 爾 者 ,地 獄 眾 生 有 得 道 者 不 ? 答 曰 : 雖 不 得 道 , 種 得 道 善 根 因 緣 。 所 以 者何 , 以 重 罪 故 , 不 應 得 道 。 畜 生 道 中 , 當 分 別 : 或 得 者 , 或 不 得 者 。如 阿 那 婆 達 多 龍 王 、 沙 竭 龍 王 等 , 得 菩 薩 道 」( 大 正 25, 頁 344 上 ),這 是 更 進 一 步 的 肯 定 旁 生 的 證 道 可 能 性 。 所 以 以 旁 生 之 身 完 成 波 羅蜜 行 , 對 照 「 八 難 」 的 思 想 , 形 成 強 烈 的 對 比 。334另 外 ,《 大 智 度 論 》 所 引 的 《 阿 毘 曇 》 主 張 : 菩 薩 只 能 以 人 身 ,此 頭 象 的 名 稱 , 佛 典 所 傳 不 一 , 參 《 印 佛 固 辭 》,165a,s.v. DhanapAla;DPPN,II,58,s.v. NAlAgirI。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55156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種 下 三 十 二 相 的 因 緣 ( 大 正 25, 頁 87 上 );《 大 智 度 論 》 因 而 批 評 說 :「 又 言 : 人 中 得 種 , 非 餘 道 。 如 娑 伽 度 龍 王 (SAgaranAgarAjaduhitA)十 住 菩 薩 , 阿 那 婆 達 多 龍 王 (AnavataptanAgarAja) 七 住 菩 薩 , 羅 畝阿 修 羅 王 亦 是 大 菩 薩 , 復 何 以 言 : 餘 道 不 得 種 三 十 二 相 因 緣 ?」( 大正 25, 頁 92 中 ; 參 Lamotte[1944],294-295 注 解 )。《 大 智 度 論 》所 舉 的 這 三 個 例 子 , 其 中 的 阿 修 羅 王 究 竟 歸 屬 在 那 一 趣 , 學 派 之 間雖 然 有 爭 論 , 但 龍 王 確 是 旁 生 ( 參 大 正 25, 頁 280 上 - 中 )。 嚴 格 說來 , 在 大 乘 佛 法 的 法 身 菩 薩 概 念 裏 , 菩 薩 是 否 為 旁 生 , 不 會 有 太 大的 問 題 , 反 而 是 在 聲 聞 佛 法 裏 , 以 旁 生 之 身 而 圓 滿 布 施 波 羅 蜜 , 確是 難 能 可 貴 。2. 依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說 法 , 釋 尊 在 身 為 Vessantara 王 子 (No.547, 也 就 是 最 後 一 則 , 前 引 第 (10)) 之 後 , 就 上 昇 兜 率 天 , 等 待 下降 人 間 成 佛 ,Vessantara 王 子 是 「 三 身 菩 薩 」。 這 顯 示 了 , 菩 薩 在 成就 布 施 的 最 上 波 羅 蜜 之 後 , 還 繼 續 實 踐 布 施 。3. 不 但 是 這 樣 , 在 ( 伏 敵 本 生 )(JayaddIsa JAtaka,No. 513),釋 迦 菩 薩 當 時 是 「 不 著 敵 王 子 」, 有 夜 叉 要 食 釋 尊 之 肉 , 釋 迦 菩 薩 說 :「 我 昔 為 兔 時 已 捨 身 , 帝 釋 曾 為 婆 羅 門 , 兔 被 尊 為 月 天 子 , 今 汝 夜叉 不 如 願 」(《 漢 譯 南 傳 》, 第 38 冊 , 頁 170), 頌 文 所 指 的 正 是 〈 賢兔 本 生 〉, 這 又 是 釋 迦 菩 薩 在 〈 賢 兔 本 生 〉 之 後 的 另 一 大 行 , 南 傳 《 所行 藏 經 》 與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 都 把 ( 伏 敵 本 生 ) 判 為335釋 迦 菩 薩 的 持 戒 波 羅 蜜 , 這 裏 可 以 從 本 生 類 經 的 內 容 本 身 , 看 到 釋335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 見 Horner[1975b],27-28(II 9:AlInasattucariyaM)、《 漢譯 南 傳 》,44 冊 , 頁 289,〈 闍 耶 帝 沙 所 行 〉(JayaddisacariyaM)。《 本 生 譚 因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 見 Jayawickrama[1990],59、《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 77。應 該 說 明 的 是 :《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 77 說 「 伏 敵 王 之 子 、 不 著 敵 王 子 」,似 為 二 人 , 也 就 是 二 則 本 生 , 但 Jayawickrama[1990],59 是 說 :prince AlIna sattu,son of the king Jayaddisa, 也 就 是 : 釋 迦 菩 薩 生 為 伏 敵 王 之 子 , 名 字 叫 不 著 敵王 子 。 從 這 些 名 稱 上 的 差 別 , 再 一 次 顯 示 , 同 一 則 事 緣 , 可 以 有 不 同 的 判 斷 :Horner 翻 譯 時 所 使 用 的 本 子 稱 為 〈 不 著 敵 所 行 〉, 而 《 漢 譯 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翻 譯 的 底 本 稱 為 〈 伏 敵 所 行 〉, 已 可 看 出 不 同 的 傳 本 ,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 參Horner[1975b],27,note 4)。 按 照 《 漢 譯 南 傳 》〈 伏 敵 本 生 〉 的 內 容 來 說 (《 漢譯 南 傳 》,38 冊 , 頁 160- 頁 172), 其 實 可 以 分 成 二 大 段 :1. 伏 敵 王 (Jayaddisa)排 行 第 四 , 他 的 大 哥 與 二 哥 都 被 夜 叉 吃 掉 , 他 的 三 哥 雖 被 夜 叉 帶 走 之 後 , 並未 被 吃 掉 , 反 而 被 收 養 , 但 帶 有 夜 叉 的 習 性 ; 釋 迦 菩 薩 則 是 伏 敵 王 之 子 , 名叫 不 著 敵 王 子 (AlIna sattu)。 伏 敵 王 在 狩 獵 之 際 , 被 夜 叉 ( 也 就 是 伏 敵 王 的三 哥 ) 所 俘 , 因 為 伏 敵 王 在 出 發 狩 獵 之 前 , 答 應 要 供 養 一 位 婆 羅 門 , 所 以 與夜 叉 約 定 : 等 到 供 養 圓 滿 之 後 , 再 來 就 死 。2. 伏 敵 王 回 來 之 後 , 事 情 處 理 完畢 , 要 把 王 位 傳 給 不 著 敵 王 子 ( 釋 迦 菩 薩 ), 不 著 敵 王 子 問 明 原 因 後 , 就 自 告奮 勇 , 願 意 代 替 伏 敵 王 就 死 , 接 下 來 就 是 不 著 敵 王 子 與 夜 叉 ( 也 就 是 他 的 三伯 ) 的 對 談 。 現 行 的 南 傳 《 本 生 譚 》 稱 此 一 本 生 為 〈 伏 敵 本 生 〉, 不 知 是 否 側重 在 第 1 段 , 也 就 是 伏 敵 王 的 事 緣 ? 但 這 樣 一 來 , 就 不 能 說 是 釋 迦 菩 薩 的 大行 。《 漢 譯 南 傳 》 的 《 所 行 藏 經 》 翻 譯 底 本 稱 為 〈 伏 敵 所 行 〉, 似 乎 反 應 著 同一 思 考 , 而 且 《 所 行 藏 經 》 在 此 一 事 緣 的 第 一 頌 , 的 確 有 說 到 伏 敵 王 本 身 有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57158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迦 菩 薩 在 圓 滿 布 施 波 羅 蜜 後 , 又 有 著 持 戒 波 羅 蜜 的 大 行 。 而 本 小 節稍 前 已 說 過 , 南 傳 《 本 生 譚 》〈 蘆 飲 本 生 〉(NaLapAna JAtaka,No. 20;《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 227;DPPN,II,35-36), 有 所 謂 「 四 種神 變 」, 其 力 量 會 在 此 劫 延 續 不 絕 , 而 〈 賢 兔 本 生 〉 也 是 其 中 之 一 ,那 麼 釋 迦 菩 薩 布 施 所 生 的 「 功 德 」 延 續 下 來 , 意 味 著 菩 薩 波 羅 蜜 行具 有 累 積 的 效 用 。戒 行 的 成 就 。 另 外 , 在 《 大 智 度 論 》 所 引 的 《 阿 毘 曇 》 說 到 , 有 一 位 須 陀 須摩 王 , 就 有 類 似 伏 敵 王 的 遭 遇 , 成 為 持 戒 波 羅 蜜 的 例 證 ( 大 正 25, 頁 88 下27- 頁 89 中 ; 參 Lamotte[1944],260-262 注 解 )。 這 樣 的 遭 遇 之 所 以 被 判 斷為 持 戒 波 羅 蜜 , 主 要 就 是 信 守 諾 言 的 「 實 語 」, 即 使 喪 命 , 在 所 不 惜 。 從 此 一角 度 來 看 , 此 一 事 緣 中 , 能 夠 表 現 持 戒 的 人 , 應 該 是 伏 敵 王 , 而 不 是 不 著 敵王 子 , 但 是 南 傳 《 本 生 譚 》 的 〈 伏 敵 本 生 〉, 以 不 著 敵 王 子 介 入 此 事 , 也 許 要顯 示 出 不 著 敵 王 子 的 兩 種 德 行 : 代 替 其 父 王 ( 伏 敵 王 ) 信 守 諾 言 , 同 時 也 是一 種 孝 行 。 南 傳 《 本 生 譚 》〈 伏 敵 本 生 〉 的 「 現 在 事 」 就 說 , 這 是 關 於 「 孝 行 」的 教 說 (《 漢 譯 南 傳 》,38 冊 , 頁 160)。另 外 , 應 該 說 明 的 是 :《 大 智 度 論 》 所 引 《 阿 毘 曇 》 說 到 的 〈 須 陀 須 摩 王本 生 〉,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 也 有 〈 大 須 陀 須 摩 本 生 〉(MahAsutasoma Jataka,No. 537;《 漢 譯 南 傳 》,40 冊 , 頁 150- 頁 207;DPPN,II,573-574), 而 此一 本 生 在 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Horner[1975b],44-45;《 漢 譯 南 傳 》,44 冊 , 頁302) 與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Jayawickrama[1990],60;《 漢 譯 南 傳 》,31 冊 , 頁 79- 頁 80), 都 說 這 是 釋 迦 菩 薩 的 「 真 實 波 羅 蜜 」(SaccapAramitA),雖 然 南 傳 的 〈 大 須 陀 須 摩 本 生 〉 篇 幅 很 長 , 但 確 有 如 《 大 智 度 論 》 所 引 《 阿 毘曇 》 說 的 那 種 情 節 , 這 又 是 同 一 事 緣 , 可 能 有 不 同 判 斷 的 事 例 。4. 在 漢 譯 佛 典 中 ,〈 賢 兔 本 生 〉( 即 「 兔 王 投 火 」) 也 有 被 看 作 是 ,釋 迦 菩 薩 與 彌 勒 菩 薩 在 本 生 中 的 一 段 因 緣 ( 參 本 文 § 4.2.1.「 彌 勒 發心 :《 一 切 智 光 明 仙 人 慈 心 因 緣 不 食 肉 經 》」)。§ 4.5.7.4. 現 在 十 方 佛 與 同 行 同 願 諸 菩 薩南 傳 《 本 生 譚 因 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 還 有 南 傳 《 所 行 藏 經 》, 都以 波 羅 蜜 行 的 角 度 , 來 條 理 釋 迦 菩 薩 的 大 行 , 而 〈 極 遠 因 緣 〉 與 《 所行 藏 經 》 所 呈 現 出 來 的 差 異 , 反 應 著 多 元 的 思 考 , 特 別 是 〈 極 遠 因緣 〉 說 到 各 波 羅 蜜 是 在 哪 一 生 圓 滿 , 此 一 現 象 , 在 《 大 毘 婆 沙 論 》也 說 到 釋 迦 菩 薩 在 何 時 圓 滿 波 羅 蜜 的 問 題 , 而 且 還 有 好 幾 種 不 同 的見 解 , 只 不 過 《 大 毘 婆 沙 論 》 所 傳 述 的 是 四 種 或 是 六 種 波 羅 蜜 ( 大正 27, 頁 982 上 - 下 )。 可 見 在 不 同 的 聲 聞 部 派 裏 , 都 有 同 樣 的 問 題 ,也 都 在 討 論 菩 薩 的 「 成 佛 之 道 」。 另 外 , 在 釋 尊 的 本 生 裏 , 釋 尊 與 此世 的 弟 子 , 在 過 去 就 有 過 許 多 密 切 的 互 動 , 有 的 是 相 互 扶 持 , 彼 此增 上 , 甚 至 是 悲 歡 離 合 , 恩 怨 情 仇 , 為 什 麼 不 發 展 出 如 同 大 乘 佛 典所 呈 現 的 諸 菩 薩 同 行 同 願 ?本 文 前 面 已 討 論 過 , 聲 聞 佛 法 堅 持 《 阿 含 經 》/《 尼 柯 耶 所 說的 「 一 世 無 二 佛 」, 反 對 「 現 在 十 方 佛 」( 本 文 § 4.1.8.「 多 佛 相 續 與同 行 同 願 諸 菩 薩 」), 而 在 佛 典 裏 , 此 一 「 爭 議 」, 一 直 存 在 ,《 大 智度 論 》 用 了 相 當 篇 幅 來 說 明 ( 大 正 25, 頁 93 中 - 下 、 頁 124 中 - 頁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59160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127 上 ),《 攝 大 乘 論 》(T 1597) 也 對 此 有 所 討 論 。《 攝 大 乘 論 》 說 的 ,也 許 與 此 處 的 問 題 有 關 。 此 論 先 在 攝 頌 點 出 論 旨 :「 同 時 無 量 圓 , 次第 轉 非 理 , 故 成 有 多 佛 」, 長 行 的 解 釋 是 :「 同 時 無 量 圓 」 者 , 無 量 菩 薩 同 一 時 中 , 資 糧 圓 滿 。 若 諸 菩 薩福 智 資 糧 , 同 時 圓 滿 , 不 得 成 佛 ; 如 是 資 糧 , 應 空 無 果 。 眾 多菩 薩 修 集 資 糧 , 同 時 圓 滿 , 是 故 應 知 「 一 時 多 佛 」。「 次 第 轉 非 理 」 者 , 無 有 「 次 第 轉 成 佛 」 義 。若 諸 菩 薩 修 資 糧 時 , 觀 待 次 第 , 前 後 成 滿 , 可 「 得 佛 時 前 後 次第 」。 然 諸 菩 薩 修 資 糧 時 , 不 待 「 次 第 前 後 成 滿 」, 故 得 佛 時 ,亦 無 「 次 第 前 後 成 」 義 。 是 故 , 同 時 有 眾 多 佛 」( 大 正 31, 頁378 上 - 中 )。簡 單 的 說 , 因 為 有 許 多 菩 薩 會 在 同 一 時 期 內 , 圓 滿 佛 果 , 這 樣 就 會有 同 時 多 佛 ; 如 果 許 多 菩 薩 同 時 福 慧 圓 滿 , 竟 不 能 同 時 成 佛 , 他 們的 修 行 豈 不 是 落 空 ? 另 外 的「 次 第 轉 非 理 」 則 是 說 , 菩 薩 修 持 福 慧 資 糧 , 彼 此 之 間 並 沒 有 排 定順 序 , 各 自 修 行 累 積 自 己 的 資 糧 , 自 然 可 能 同 時 有 多 佛 。綜 合 《 攝 大 乘 論 》 說 的 「 次 第 轉 非 理 」 與 「 同 時 無 量 圓 」 的 說法 , 可 以 說 : 假 定 有 許 多 菩 薩 同 時 發 心 ( 甚 至 是 先 後 發 心 ), 這 些 菩薩 在 修 持 「 四 阿 僧 祇 劫 又 十 萬 劫 」, 或 是 「 三 大 阿 僧 祇 劫 」 之 後 , 就會 成 佛 ( 更 不 用 說 這 些 「 預 定 行 程 」 有 可 能 提 前 ), 如 此 一 來 , 可 能會 有 多 人 在 同 一 時 點 成 佛 的 「 盛 況 」。Nattier([1997],18) 也 以 「 同時 無 量 圓 」 的 觀 念 , 論 述 他 方 佛 土 成 立 的 必 要 性 : 在 阿 粊 佛 國 裏 ,阿 粊 佛 已 經 確 定 的 授 記 , 眾 香 手 菩 薩 (bodhisattva Gandhahastin) 是下 一 位 佛 陀 (《 阿 粊 佛 國 經 》,T 313, 大 正 11, 頁 760 中 26- 下 2),如 果 有 菩 薩 在 同 一 時 期 成 佛 , 只 能 迴 避 阿 粊 佛 國 , 而 到 其 他 世 界 ( 她沒 有 引 述 《 攝 大 乘 論 》)。 如 此 看 來 , 同 時 多 佛 、 十 方 佛 世 界 , 以 及無 量 眾 生 發 心 修 學 菩 薩 道 , 這 三 個 概 念 , 有 其 內 在 的 關 連 性 、 連 動性 。 如 果 這 樣 的 的 論 述 可 以 成 立 , 那 麼 在 反 對 「 現 在 十 方 佛 」 的 主張 裏 , 對 於 菩 薩 的 「 數 量 」, 同 樣 也 要 給 予 限 縮 。本 小 節 嘗 試 在 Bharhut 佛 教 遺 址 的 本 生 中 , 探 討 可 能 被 後 代 ( 甚至 可 能 就 是 當 時 !) 判 斷 為 波 羅 蜜 行 的 線 索 ; 又 說 到 《 本 生 譚 》「 過去 事 」 部 分 , 資 料 來 源 的 多 樣 性 ; 在 〈 鶉 本 生 〉, 以 及 被 《 本 生 譚 因緣 論 》〈 極 遠 因 緣 〉 認 定 是 釋 迦 菩 薩 布 施 波 羅 蜜 的 本 生 , 看 到 波 羅 蜜思 想 的 重 要 內 容 , 也 就 是 說 , 南 傳 的 本 生 類 經 的 發 展 性 , 可 以 看 到如 同 《 六 度 集 經 》 那 樣 的 理 路 。 但 在 《 六 度 集 經 》 中 , 釋 迦 菩 薩 曾生 為 女 性 , 以 及 彌 勒 與 釋 尊 同 行 同 願 , 但 這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 中 ,完 全 看 不 到 , 這 很 可 能 就 是 , 反 應 集 出 者 在 理 念 上 的 差 異 , 也 就 是印 順 法 師 所 說 的 「 作 風 保 守 , 嚴 守 聲 聞 佛 教 立 場 本 色 」( 印 順 法 師[1971],837), 此 處 的 「 保 守 」 應 該 不 是 一 般 所 謂 抗 拒 改 革 的 那 種 固執 , 至 少 在 《 本 生 譚 》、《 所 行 藏 經 》、《 佛 種 姓 經 》 可 以 看 到 佛 陀 論與 菩 薩 論 的 發 展 , 所 以 重 點 可 能 是 在 「 嚴 守 聲 聞 佛 教 立 場 」, 究 竟 是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61162 正 觀 雜 誌 第 二 十 五 期 / 二 ○○ 三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怎 樣 的 立 場 ?所 謂 「 無 十 方 佛 , 唯 禮 釋 迦 」( 參 本 文 § 4.1.8.), 應 該 是 很 可 能的 原 因 。 在 「 現 在 十 方 佛 」 的 概 念 裏 , 同 時 出 世 的 現 在 諸 佛 , 數 量是 無 邊 不 可 數 的 , 這 樣 一 來 , 不 但 有 無 量 無 邊 的 佛 土 , 而 且 動 搖 了多 佛 相 續 ( 其 實 是 單 線 多 佛 相 續 ) 所 勾 畫 出 來 的 諸 佛 關 係 。 而 在 情理 上 , 同 時 多 佛 很 容 易 導 出 : 過 去 現 在 未 來 有 無 量 無 無 邊 菩 薩 同 時修 學 , 同 行 同 願 的 情 況 , 因 為 這 才 可 能 有 同 時 多 佛 。 因 此 , 在 《 佛種 姓 經 》 裏 , 只 說 到 釋 尊 與 過 去 24 佛 的 關 係 , 以 及 前 後 相 續 二 佛 的關 係 , 例 如 毘 婆 尸 佛 ( 過 去 六 佛 的 第 一 佛 ) 與 尸 棄 佛 ( 過 去 六 佛 的第 二 佛 ), 尸 棄 佛 身 為 菩 薩 時 , 得 到 毘 婆 尸 佛 的 授 記 , 而 釋 迦 菩 薩 也曾 得 到 毘 婆 尸 佛 的 授 記 , 但 《 佛 種 姓 經 》 不 說 「 釋 迦 菩 薩 」 與 「 尸棄 菩 薩 」 的 關 係 ( 只 說 「 釋 迦 菩 薩 」 與 尸 棄 佛 的 因 緣 ), 而 從 釋 尊 成佛 的 歷 程 看 來 , 在 過 去 24 佛 的 第 一 佛 然 燈 佛 時 ,「 毘 婆 尸 菩 薩 」 與「 尸 棄 菩 薩 」, 還 有 「 釋 迦 菩 薩 」, 彼 此 之 間 , 應 該 有 彼 此 接 觸 的 機緣 , 可 是 在 聲 聞 佛 典 裏 , 基 本 上 不 去 觸 及 此 一 情 況 。 或 許 就 是 基 於這 樣 的 思 考 , 在 南 傳 《 本 生 譚 》 裏 , 就 看 不 到 彌 勒 菩 薩 的 身 影 。不 過 , 正 如 印 順 法 師 ([1981],555) 說 的 :「( 大 乘 經 的 出 現 ,是 多 方 面 的 ) 以 人 來 說 , 重 信 的 , 重 智 的 , 重 悲 的 ; 重 理 想 的 , 不忘 現 實 的 ; 住 阿 蘭 若 的 , 住 寺 院 的 ; 闡 揚 深 義 的 , 通 俗 教 化 的 ; 出家 的 , 在 家 的 ; 重 法 的 , 重 律 的 : 因 各 人 所 重 不 同 , 領 受 佛 法 也 就差 別 。 在 大 乘 佛 教 孕 育 成 熟 而 湧 現 時 , 這 也 是 『 百 川 競 注 』, 從 不 同的 立 場 而 傾 向 於 大 乘 , 化 合 於 大 乘 , 成 為 大 乘 佛 教 的 一 個 側 面 。 而這 又 相 互 影 響 , 相 互 對 立 , 相 互 融 攝 , 而 形 成 大 乘 佛 教 的 全 體 。 如忽 略 這 些 , 任 何 考 據 、 推 論 , 都 不 可 能 表 達 「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 成 立的 全 貌 」。印 順 法 師 這 一 段 段 話 , 雖 然 是 針 對 「 大 乘 經 的 出 現 」 來 說 , 而且 在 年 代 上 , 可 能 是 預 想 著 西 元 紀 年 開 始 ( 或 稍 前 ) 的 那 一 段 時 間 ,不 過 , 大 體 上 , 這 樣 的 思 考 方 向 應 該 可 適 用 於 佛 教 發 展 的 各 階 段 。在 這 多 元 的 「 百 川 競 注 」 之 下 , 佛 法 的 世 諦 流 布 , 有 著 極 為 複 雜 的現 象 , 歷 史 有 太 多 的 必 然 , 也 有 不 少 的 偶 然 。 試 圖 要 從 單 一 , 或 是少 數 的 線 索 去 理 解 , 往 往 只 能 看 到 部 分 的 面 相 。 本 小 節 以 「 無 十 方佛 , 唯 禮 釋 迦 」 的 角 度 切 入 , 只 能 說 是 無 量 本 生 大 海 中 的 一 滴 而 已 。§ 4.6.《 興 起 行 經 》 中 的 釋 尊 與 彌 勒《 六 度 集 經 》 說 的 是 釋 尊 過 去 生 中 , 菩 薩 大 行 , 修 學 上 累 積 福慧 的 「 好 事 」 336 , 但 在 釋 尊 罪 報 的 傳 說 中 , 也 就 是 「 壞 事 」, 彌 勒 也336嚴 格 說 來 ,《 六 度 集 經 》 所 說 的 釋 尊 本 生 , 並 不 全 然 都 是 在 說 明 六 度 「 偉 大德 行 」 或 是 「 光 輝 的 事 蹟 」, 例 如 第 53 緣 〈 六 年 守 飢 畢 罪 經 〉( 大 正 3, 頁 30上 - 中 ), 是 在 處 理 釋 尊 六 年 苦 行 的 問 題 。 在 部 派 中 , 有 人 認 為 釋 尊 六 年 苦 行 ,是 過 去 不 善 行 的 罪 報 。 另 外 , 第 40 緣 〈 頂 生 聖 王 經 〉( 大 正 3, 頁 21 下 - 頁22 中 ), 是 《 中 阿 含 經 》 已 經 收 錄 的 傳 說 ( 大 正 1, 頁 494 中 - 頁 496 上 ; 大


釋 尊 之 超 越 彌 勒 九 劫 ( 之 四 ) 165說 來 , 此 一 角 色 不 一 定 要 是 彌 勒 ; 彌 勒 的 出 現 , 或 許 只 是 在 反 應 彌勒 信 仰 的 流 行 。( 待 續 )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