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5 Views

中國歷史 - 新學制網上簡報

中國歷史 - 新學制網上簡報

中國歷史 - 新學制網上簡報

SHOW MORE
SHOW LESS
  • No tags were found...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第 二 次 諮 詢 稿目錄引 言第 一 章 概 論 1課 程 理 念 1課 程 宗 旨 2與 基 礎 教 育 及 高 等 教 育 的 銜 接 2課 程 設 計 原 則 3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 4課 程 結 構 及 組 織 4學 習 目 標 5學 習 成 果 6課 程 內 容 8必 修 部 分 8選 修 部 分 18歷 史 研 習 的 態 度 與 方 法 30學 習 時 間 的 安 排 31第 三 章 課 程 規 畫 32學 習 進 程 32照 顧 學 習 差 異 34使 學 生 的 學 習 更 有 意 義 34概 念 學 習 與 全 方 位 學 習 的 融 合 36學 習 與 評 估 的 配 合 36課 程 統 籌 37第 四 章 學 與 教 39學 與 教 策 略 39探 究 式 學 習 模 式 39學 與 教 活 動 的 設 計 理 念 43學 與 教 活 動 舉 隅 48第 五 章 評 估 52評 估 策 略 52水 平 參 照 評 核 52校 內 評 估 52公 開 評 核 53第 一 部 分 : 公 開 考 試 53第 二 部 分 : 校 本 評 核 54i


第 二 次 諮 詢 稿第 六 章 有 效 運 用 學 與 教 資 源 56歷 史 資 料 的 運 用 及 從 閱 讀 中 學 習 56運 用 資 訊 科 技 學 習 歷 史 56參 考 書 籍 56課 程 與 評 估 56「 歷 代 發 展 」 部 分 57「 歷 史 專 題 」 部 分 58中 國 歷 史 科 的 學 與 教 期 刊 63網 上 資 源 63視 像 資 源 64第 七 章 支 援 措 施 66附 錄 68一 教 學 設 計 舉 隅 一 : 中 國 歷 史 發 展 概 論 68二 教 學 設 計 舉 隅 二 : 江 南 開 發 的 概 況 74三 「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 評 估 表 ( 參 考 ) 79ii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引 言課 程 發 展 議 會 ⎯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委 員 會 ( 高 中 ), 是 由 課 程 發 展 議會 與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的 委 員 會 聯 合 組 成 , 為 香 港 三 年 高 中 新 學 制 的 各個 科 目 編 訂 課 程 及 評 估 指 引 。 在 2004 年 10 月 至 2005 年 1 月 的 第 一 階段 諮 詢 期 內 , 教 育 統 籌 局 印 製 了 《 改 革 高 中 及 高 等 教 育 學 制 ⎯⎯ 對 未 來的 投 資 》 文 件 , 以 蒐 集 各 持 份 者 對 設 計 藍 圖 、 實 施 時 間 及 財 政 安 排 等 問題 的 意 見 。 與 此 同 時 ,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與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聯 合 編 訂 了 《 新高 中 課 程 核 心 及 選 修 科 目 架 構 建 議 》, 就 各 科 課 程 及 評 估 設 計 的 初 步 構思 , 向 學 校 徵 詢 意 見 , 以 便 將 來 發 展 課 程 及 評 估 指 引 。總 結 第 一 階 段 諮 詢 各 界 的 意 見 , 教 育 統 籌 局 於 2005 年 5 月 發 表 《 高中 及 高 等 教 育 新 學 制 ⎯⎯ 投 資 香 港 未 來 的 行 動 方 案 》 報 告 書 , 為 新 高 中學 制 的 實 施 , 策 劃 未 來 的 路 向 ; 同 時 , 亦 為 課 程 及 評 估 第 二 階 段 的 諮 詢訂 定 發 展 方 向 , 這 也 是 我 們 發 展 課 程 及 評 估 指 引 所 採 用 的 多 階 段 及 互 動模 式 的 過 程 。 再 者 , 經 考 慮 第 一 階 諮 詢 期 內 , 從 不 同 渠 道 蒐 集 到 的 回 饋 ,以 及 學 習 領 域 統 籌 人 / 科 主 任 交 回 的 問 卷 調 查 結 果 後 , 各 科 的 課 程 及 評估 架 構 已 作 出 修 訂 及 加 以 詳 述 。 歡 迎 各 界 人 士 , 特 別 是 學 界 , 繼 續 向 我們 提 供 意 見 。讀 者 請 一 併 閱 覽 報 告 書 , 以 便 了 解 各 科 在 新 高 中 學 制 內 的 定 位 。 若對 新 高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課 程 及 評 估 架 構 建 議 有 任 何 意 見 , 歡 迎 寄 往 以 下 地址 :灣 仔 皇 后 大 道 東 213 號 胡 忠 大 廈 13 樓總 課 程 發 展 主 任 (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 收傳 真 號 碼 :2573 5299電 郵 :ccdopshe@emb.gov.hkiii


iv第 二 次 諮 詢 稿


第 二 次 諮 詢 稿第 一 章概 論課 程 理 念1.1 新 高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是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內 新 高 中 課 程的 一 個 選 修 學 科 , 讓 學 生 透 過 修 習 本 國 歷 史 , 認 識 和 關 心 國 家 民 族 的 過 去與 將 來 , 並 了 解 當 前 國 家 的 發 展 。 學 生 研 習 前 人 累 積 的 生 活 經 驗 時 , 既 可反 思 歷 史 的 各 種 意 義 , 亦 能 加 強 他 們 的 思 辨 能 力 , 使 他 們 明 白 今 天 發 生 的事 情 正 是 昨 天 諸 事 的 延 伸 與 遞 進 , 從 而 掌 握 世 局 變 遷 的 趨 勢 , 探 索 國 家 未來 的 路 向 。1.2 本 國 歷 史 是 國 民 教 育 的 重 要 素 材 。 歷 史 教 育 既 可 以 讓 學 生 通 過 對 國家 歷 史 與 文 化 的 學 習 與 反 思 , 加 深 對 國 情 的 了 解 , 從 而 增 加 本 身 對 國 家 、民 族 的 認 同 ; 又 可 以 透 過 中 國 文 化 與 西 方 文 化 的 比 較 , 更 深 入 了 解 本 身 的文 化 傳 統 , 並 進 而 接 受 和 欣 賞 不 同 文 化 的 特 色 。1.3 修 習 中 國 歷 史 的 另 一 主 要 目 標 是 培 養 學 生 「 學 會 學 習 」 的 能 力 , 這是 當 前 社 會 對 未 來 人 才 的 要 求 。 綜 合 、 分 析 、 歸 納 、 比 較 、 評 價 等 都 是 常用 的 歷 史 研 習 方 法 , 也 是 學 生 必 須 具 備 的 基 本 能 力 。 本 科 要 求 學 生 採 用 探究 式 的 學 習 策 略 , 透 過 研 習 歷 史 資 料 , 進 行 分 析 批 判 , 辨 訛 剔 偽 , 以 培 養他 們 研 習 、 解 難 、 批 判 思 考 等 各 種 共 通 能 力 。 學 生 在 這 基 礎 上 更 可 進 行 知識 遷 移 , 運 用 歷 史 思 維 對 社 會 現 象 及 世 界 當 前 問 題 進 行 獨 立 的 分 析 和 判 斷 。1.4 新 高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建 議 課 程 著 重 進 一 步 深 化 與 鞏 固 學 生 在 初 中 階段 獲 得 的 歷 史 知 識 與 思 維 方 法 。 期 望 課 程 能 激 發 學 生 學 習 歷 史 的 興 趣 , 提升 他 們 的 思 辨 能 力 、 協 助 他 們 孕 育 優 良 的 品 格 , 使 他 們 日 後 從 事 歷 史 研 究與 服 務 社 會 都 能 深 受 裨 益 。 再 者 , 歷 史 研 習 亦 能 提 升 他 們 的 處 世 能 力 , 對他 們 將 來 服 務 社 會 , 特 別 是 從 事 文 物 保 育 、 文 化 旅 遊 、 文 物 考 古 、 檔 案 管理 及 出 版 編 輯 等 工 作 均 有 終 身 受 益 的 幫 助 。1


第 二 次 諮 詢 稿能 力 , 以 準 備 他 們 將 來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的 時 侯 能 綜 合 運 用 更 專 門 的 史學 方 法 。• 在 價 值 觀 與 態 度 培 育 方 面 , 初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讓 學 生 透 過 歷 史 人 物 的嘉 言 懿 行 培 養 他 們 的 良 好 操 守 及 對 團 體 和 社 會 的 責 任 感 , 建 立 本 身對 民 族 和 國 家 的 認 同 與 歸 屬 感 。 高 中 除 藉 加 強 近 代 史 及 歷 史 專 題 教育 深 化 以 上 的 價 值 觀 及 態 度 外 , 還 著 重 學 生 從 事 歷 史 研 習 的 過 程 以培 養 他 們 尊 重 史 實 、 接 納 不 同 意 見 等 客 觀 態 度 。 這 等 不 可 缺 少 的 品德 都 有 助 他 們 日 後 接 受 更 高 等 的 教 育 。1.7 本 科 要 求 學 生 能 對 事 物 作 多 角 度 的 探 究 及 分 析 , 並 具 備 研 習 歷 史 的正 確 態 度 和 技 巧 , 以 便 日 後 在 大 專 院 校 修 習 歷 史 、 中 國 語 言 及 文 學 、 新 聞 、宗 教 、 哲 學 、 人 類 、 社 會 、 經 濟 、 心 理 、 文 化 研 究 等 課 程 時 能 具 有 從 事 學術 研 究 的 穩 固 基 礎 。課 程 設 計 原 則1.8 本 課 程 按 以 下 原 則 設 計 :• 建 基 於 初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的 學 習 , 進 一 步 深 化 與 鞏 固 學 生 在 初 中 階 段獲 得 的 歷 史 知 識 與 思 維 方 法 ;• 著 重 從 時 間 角 度 縱 向 探 討 中 國 歷 史 的 演 變 與 從 文 化 層 面 橫 向 認 識中 國 歷 史 的 不 同 面 貌 , 提 供 從 多 角 度 探 究 歷 史 的 寬 廣 視 野 ;• 求 取 課 程 的 靈 活 性 與 選 擇 性 ;• 著 重 探 究 歷 史 技 能 、 培 養 態 度 與 建 立 史 識 ;• 配 合 促 進 學 習 的 評 估 策 略 , 同 步 發 展 持 續 性 學 習 評 估 ;• 培 養 學 生 「 學 會 學 習 」 的 能 力 與 「 終 身 學 習 」 的 態 度 。3


第 二 次 諮 詢 稿第 二 章課 程 架 構課 程 結 構 及 組 織2.1 學 生 進 入 高 中 前 , 小 學 常 識 科 、 初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 歷 史 與 文 化 科 、綜 合 人 文 學 科 等 已 令 他 們 初 步 認 識 中 國 歷 史 的 基 本 政 治 發 展 歷 程 及 文 化 特色 。 本 此 為 基 礎 , 本 建 議 課 程 主 要 分 為 「 歷 代 發 展 」( 必 修 部 分 ) 與 「 歷 史專 題 」( 選 修 部 分 ) 兩 部 分 。「 歷 代 發 展 」 部 分 在 使 學 生 宏 觀 地 了 解 中 國 歷史 的 發 展 脈 絡 ;「 歷 史 專 題 」 部 分 則 供 學 生 按 興 趣 選 修 各 擬 設 的 主 題 ; 從 而期 望 能 激 發 學 生 探 究 中 國 歷 史 的 興 趣 , 拓 展 他 們 學 習 和 探 究 中 國 歷 史 的 空間 , 培 養 他 們 正 確 的 歷 史 觀 。 融 入 日 常 教 學 中 的 「 歷 史 研 習 的 態 度 與 方 法 」部 分 , 尤 著 重 發 展 學 生 學 會 學 習 的 能 力 , 使 他 們 能 從 實 踐 中 掌 握 歷 史 研 習的 技 巧 、 培 養 求 真 的 史 學 精 神 。2.2 建 議 「 必 修 部 分 」( 歷 代 發 展 ) 以 2004 年 9 月 實 施 的 中 四 至 中 五 中國 歷 史 科 課 程 為 基 礎 , 分 為 「 上 古 至 十 九 世 紀 中 葉 」 以 及 「 十 九 世 紀 中 葉至 二 十 世 紀 末 」 兩 大 時 段 , 選 取 具 明 顯 特 色 的 課 題 , 供 學 生 作 深 入 的 研 習 。2.3 中 國 歷 史 是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的 一 個 選 修 學 科 , 而 個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主 要 分 為 六 個 範 疇 :「 個 人 與 群 性 發 展 」、「 時間 、 延 續 與 轉 變 」、「 文 化 與 承 傳 」、「 地 方 與 環 境 」、「 資 源 與 經 濟 活 動 」 及「 社 會 體 系 與 公 民 精 神 」。 這 些 範 疇 可 提 供 不 同 的 維 度 讓 學 生 了 解 中 國 歷 史的 不 同 形 態 。 因 此 , 建 議 課 程 除 了 從 時 間 演 變 的 角 度 探 討 中 國 歷 史 的 發 展外 , 亦 以 這 六 個 範 疇 為 依 歸 , 從 不 同 的 角 度 提 供 不 同 的 視 野 , 幫 助 學 生 認識 中 國 歷 史 , 使 他 們 不 單 可 縱 向 地 總 結 中 國 歷 史 的 發 展 經 驗 , 也 可 橫 向 地深 入 認 識 特 定 的 議 題 。 因 此 ,「 選 修 部 分 」( 歷 史 專 題 ) 提 供 「 二 十 世 紀 中國 傳 統 文 化 的 發 展 : 承 傳 與 轉 變 」、「 地 域 與 資 源 運 用 」、「 時 代 與 知 識 分 子 」、「 制 度 與 政 治 演 變 」、「 宗 教 與 文 化 傳 播 」 和 「 女 性 社 會 地 位 : 傳 統 與 變 遷 」六 個 單 元 , 供 學 生 按 興 趣 選 修 兩 個 , 藉 以 擴 闊 他 們 對 中 國 歷 史 不 同 層 面 的認 識 , 同 時 更 為 將 來 有 興 趣 進 一 步 研 習 中 國 歷 史 的 同 學 奠 定 穩 固 的 基 礎 。4


第 二 次 諮 詢 稿高 中 一 高 中 二 高 中 三【 必 修 部 分 】(I)「 歷 代 發 展 」 部 分【 中 四 至 中 五 課 程 】( 側 重 時 序 設 計 )【 選 修 部 分 】(II)「 歷 史 專 題 」 部 分( 以 主 題 式 設 計 ,任 選 兩 兩 單 元 )(III) 歷 史 研 習 的 態 度 與 方 法高 中 一 高 中 二 高 中 三學 習 目 標2.4 本 課 程 的 學 習 目 標 , 在 使 學 生 :(a) 建 構 歷 史 知 識 :• 了 解 中 國 政 治 歷 史 的 面 貌 與 治 亂 因 由 、 社 會 和 民 族 的 發 展 狀 況 與 演進 關 鍵 ;• 掌 握 歷 史 與 文 化 的 承 傳 , 並 藉 此 對 當 前 生 活 的 背 景 有 更 深 的 體 會 。(b) 掌 握 研 習 歷 史 的 技 能 , 並 能 :• 以 歷 史 思 維 了 解 歷 史 人 物 和 歷 史 事 件 的 相 互 關 係 、 事 態 的 演 變 脈 絡等 , 從 而 明 瞭 歷 史 現 象 , 並 據 此 建 構 個 人 的 史 觀 ;• 採 用 探 究 式 學 習 的 路 向 及 歷 史 研 習 的 方 法 , 層 層 遞 進 , 由 理 解 至 綜合 應 用 , 由 解 難 至 創 造 , 在 學 習 的 過 程 中 進 行 知 識 的 遷 移 , 從 而 建立 面 對 人 生 問 題 時 所 需 要 的 分 析 、 判 斷 、 應 變 及 實 踐 等 能 力 , 以 期在 未 來 更 具 能 力 參 與 社 會 事 務 及 處 理 個 人 問 題 ;• 在 學 習 中 國 歷 史 的 過 程 中 , 懂 得 運 用 各 種 整 理 史 料 的 方 法 以 及 通 暢之 語 言 、 文 字 表 達 學 習 歷 史 的 成 果 。5


第 二 次 諮 詢 稿(c) 培 養 積 極 的 態 度 和 價 值 觀 :• 情 智 並 重 , 在 研 習 民 族 融 和 的 過 程 、 國 家 發 展 的 歷 史 以 及 歷 史 人 物的 言 行 時 , 在 移 情 共 感 及 獨 立 思 考 的 過 程 中 , 提 高 對 國 家 和 民 族 的認 同 感 和 歸 屬 感 , 建 立 個 人 優 良 的 品 德 和 公 民 意 識 等 ;• 透 過 學 習 中 國 與 世 界 其 他 民 族 、 國 家 交 往 的 歷 史 , 培 養 有 容 乃 大 的胸 襟 , 懂 得 欣 賞 及 尊 重 其 他 文 化 體 系 的 特 質 與 價 值 , 以 期 在 全 球 化的 世 界 裏 更 具 廣 闊 遠 大 的 視 野 。學 習 成 果2.5 預 期 學 生 在 完 成 本 課 程 後 能 對 中 國 歷 史 及 文 化 的 傳 承 有 進 一 步 的認 識 與 理 解 , 並 能 掌 握 探 究 、 組 織 及 溝 通 等 能 力 , 進 而 孕 育 應 有 的 價 值 和態 度 , 建 立 優 良 的 品 格 與 公 民 責 任 感 :(a) 學 生 能 了 解 中 國 歷 代 治 亂 的 沿 革 , 掌 握 各 個 歷 史 時 期 的 基 本 特 徵 與 發展 趨 勢 , 明 辨 社 會 形 態 的 轉 變 , 並 通 過 理 解 個 中 的 因 果 關 係 , 察 知 歷史 延 續 與 演 變 的 規 律 , 在 比 較 史 事 異 同 的 同 時 , 建 立 清 晰 的 時 、 空 概念 。(b) 學 生 能 認 識 重 要 的 歷 史 事 件 、 歷 史 人 物 、 歷 史 現 象 , 理 解 重 要 的 歷 史概 念 , 並 藉 代 入 歷 史 時 、 空 , 建 立 個 人 的 歷 史 意 識 。(c) 學 生 能 掌 握 探 究 歷 史 的 方 法 、 識 別 及 使 用 歷 史 圖 表 等 技 能 , 具 備 搜 集歷 史 資 料 的 能 力 與 批 判 思 維 , 善 於 進 行 獨 立 思 考 , 深 入 探 討 問 題 , 並能 辨 識 資 料 的 真 確 性 及 可 信 程 度 。(d) 學 生 能 掌 握 理 解 、 分 析 歷 史 資 料 及 闡 述 歷 史 問 題 的 能 力 , 並 能 運 用 歷史 資 料 及 有 關 論 述 表 達 自 己 的 觀 點 , 從 而 建 構 個 人 的 歷 史 知 識 與 概念 。(e) 學 生 能 進 行 知 識 上 的 轉 移 與 內 化 , 利 用 歷 史 的 視 野 認 識 與 理 解 現 實 問題 、 思 索 人 生 的 價 值 , 以 古 鑑 今 、 以 今 通 古 。(f) 學 生 能 自 我 管 理 、 與 人 協 作 , 具 有 責 任 感 與 價 值 觀 , 又 能 發 展 和 諧 而互 相 尊 重 的 人 際 關 係 , 勇 於 接 納 他 人 的 價 值 取 向 。(g) 學 生 能 建 立 對 國 家 、 民 族 的 認 同 與 歸 屬 感 , 既 欣 賞 自 己 國 家 、 民 族 的6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成 就 , 又 尊 重 不 同 國 家 、 民 族 的 歷 史 與 文 化 。7


第 二 次 諮 詢 稿課 程 內 容(I) 必 修 部 分 (「 歷 代 發 展 」)2.6 甲 部 : 上 古 至 十 九 世 紀 中 葉• 甲 部 自 夏 代 至 19 世 紀 中 葉 , 分 為 五 個 時 期 , 每 個 時 期 選 取 能 突 顯 該 時 期 特 色 的 課 題 , 供 學 生 學 習 。• 為 了 幫 助 學 生 掌 握 歷 史 脈 絡 , 鞏 固 「 時 間 、 延 續 與 轉 變 」 的 觀 念 和 學 習 有 關 課 題 的 基 礎 , 學 習 這 些 課 題 前 ,宜 先 以 「 概 論 」 形 式 讓 學 生 對 各 時 期 的 歷 史 概 況 和 特 色 有 一 定 的 認 識 。 教 師 可 利 用 一 課 時 ( 小 時 ) 交 代 一個 時 期 的 概 況 、 特 色 , 又 或 以 五 小 時 全 盤 交 代 整 個 甲 部 各 時 期 。( 為 免 學 習 內 容 過 於 繁 瑣 、 沉 重 ,「 概 論 」部 分 不 列 入 評 核 範 圍 )• 中 國 歷 史 源 流 久 遠 , 商 繼 夏 , 周 繼 商 , 朝 代 延 綿 , 系 統 完 整 。 惟 夏 、 商 兩 代 文 獻 記 錄 零 散 , 故 不 設 特 定 課題 , 學 生 可 在 「 概 論 」 部 分 認 識 兩 代 重 要 大 事 。8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時 期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夏 商 周 1 周 代 分 封 兩 次 分 封 形 成 的 政 治 局 面 兩 次 分 封 促 成 的 民 族 摶 成西 周 初 年 , 兩 度 分 封 , 開 拓 疆 土 , 使 周 天子 的 地 位 得 以 鞏 固 , 從 而 改 變 了 夏 、 商 以 來 的政 治 局 面 , 促 成 了 民 族 的 摶 成 。2. 春 秋 戰 國的 政 治 與社 會 變 動西 周 與 春 秋 在 政 治 和 社 會 兩方 面 的 不 同春 秋 和 戰 國 在 政 治 和 社 會 兩方 面 的 不 同春 秋 戰 國 諸 子 百 家 爭 鳴 局 面的 形 成平 王 東 遷 , 周 室 衰 微 , 長 達 五 百 多 年 的 春秋 、 戰 國 ,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政 治 與 社 會 劇 烈 變 動的 時 代 。 春 秋 時 期 諸 侯 雖 爭 相 割 據 , 仍 願 尊 已無 力 號 令 天 下 的 天 子 為 領 袖 ; 而 分 封 制 雖 漸 崩壞 , 禮 法 仍 能 維 繫 社 會 的 相 對 安 定 。 戰 國 時 期 ,諸 侯 兼 併 成 風 、 篡 弒 相 乘 , 周 室 實 際 已 失 卻 象徵 性 質 的 地 位 ; 社 會 方 面 , 貴 族 沒 落 、 平 民 興起 、 工 商 蓬 勃 、 知 識 階 層 抬 頭 , 社 會 形 態 , 跟周 初 推 行 分 封 時 已 有 很 大 的 改 變 。9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時 期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秦 漢1. 秦 漢 的 統 治政 策2. 兩 漢 戚 宦 掌權 的 政 局秦 始 皇 以 法 家 思 想 治 國 的 原因漢 武 帝 獨 尊 儒 術 的 原 因秦 始 皇 、 漢 武 帝 的 政 策 及 措 施秦 始 皇 、 漢 武 帝 統 治 政 策 的 評價王 莽 篡 漢 所 利 用 的 時 勢東 漢 戚 宦 掌 權 的 由 來 及 對 國運 的 影 響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 開 啟 大 一 統 的 局 面 ; 漢 武帝 積 極 有 為 , 把 國 勢 推 至 頂 峰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後 , 以 法 家 思 想 治 國 , 推 行一 系 列 措 施 , 藉 以 確 立 集 權 中 央 的 統 治 方 式 。 漢初 六 十 餘 年 無 為 而 治 , 蓄 積 國 力 。 漢 武 帝 親 政 後旋 即 實 行 「 獨 尊 儒 術 、 罷 黜 百 家 」 的 政 策 。 他 推行 一 系 列 措 施 , 加 強 了 中 央 的 權 力 。 這 既 改 變 了當 時 的 政 治 形 勢 , 也 影 響 了 社 會 與 民 生 。「 集 權中 央 」、「 士 人 政 府 」 及 「 新 經 濟 政 策 」 三 項 的 影響 最 深 遠 。兩 位 君 主 雖 能 成 就 大 業 , 可 是 秦 始 皇 的 猛 政令 人 民 怨 憤 , 秦 朝 在 他 死 後 便 迅 速 被 推 翻 ; 漢 武帝 締 造 的 強 盛 帝 國 , 亦 因 付 出 不 菲 的 代 價 而 使 國力 虧 損 。西 漢 昭 宣 以 後 , 外 戚 相 繼 掌 權 , 令 王 莽 得 以外 戚 身 分 乘 時 奪 位 建 國 ; 東 漢 和 帝 以 後 , 外 戚 與宦 官 爭 相 掌 權 , 使 國 力 日 趨 衰 疲 。 戚 宦 掌 權 , 遂成 兩 漢 政 局 的 一 大 特 色 。10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時 期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魏 晉 南 北朝1. 北 朝 的 漢 胡融 和2. 東 晉 及 南 朝的 士 族 與 寒門北 朝 漢 胡 融 和 的 概 況北 魏 孝 文 帝 推 行 的 漢 化 措 施及 影 響東 晉 、 南 朝 政 權 與 士 族 的 關係東 晉 南 朝 士 族 與 寒 門 的 關 係隋 唐 1. 隋 唐 治 世 開 皇 、 貞 觀 、 開 元 三 朝 的 治績 與 盛 況 隋 文 帝 、 唐 太 宗 、 唐 玄 宗 的歷 史 評 價2. 安 史 之 亂 與唐 代 衰 亡安 史 之 亂 與 唐 朝 國 運 的 關 係安 史 亂 後 的 政 局 與 唐 室 衰 亡北 邊 民 族 徙 居 中 原 , 由 來 已 久 。 自 曹 魏 招用 胡 兵 始 , 沿 邊 胡 族 內 徙 日 繁 。 不 少 胡 族 君 主更 傾 心 嚮 慕 漢 族 文 化 , 大 力 促 成 漢 胡 的 融 和 。北 魏 推 行 的 漢 化 措 施 , 影 響 尤 為 深 遠 。司 馬 氏 依 賴 士 族 的 支 持 , 立 足 江 東 , 建 立東 晉 。 士 族 因 而 備 受 優 禮 , 獲 享 不 少 政 治 、 經濟 和 文 化 上 的 利 益 , 成 為 社 會 上 的 特 殊 階 級 。隨 著 東 晉 末 年 寒 門 勢 力 的 崛 興 , 世 代 簪 纓的 士 族 在 政 治 和 社 會 上 遭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衝 擊 。南 朝 時 , 寒 門 相 繼 憑 藉 軍 功 建 國 , 益 令 士 族 與寒 門 的 矛 盾 日 趨 尖 銳 。開 皇 、 貞 觀 、 開 元 三 朝 , 政 治 、 經 濟 、 文教 、 武 功 各 擅 勝 場 , 史 稱 治 世 。 主 導 三 朝 政 局的 隋 文 帝 、 唐 太 宗 和 唐 玄 宗 , 除 治 績 備 受 歷 來論 者 評 騭 外 , 個 人 操 守 亦 廣 受 後 世 關 注 。天 寶 年 間 , 安 史 之 亂 爆 發 , 戰 禍 連 綿 八 載 ,關 隴 河 朔 慘 遭 嚴 重 破 壞 , 唐 朝 國 力 自 此 一 蹶 不振 。 唐 肅 宗 因 急 於 求 安 , 倉 卒 重 置 河 北 藩 鎮 ,令 安 史 餘 部 得 以 保 留 實 力 。 唐 朝 雖 藉 此 再 延 國祚 一 百 五 十 多 年 , 然 終 不 免 亡 於 節 度 使 手 。11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時 期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宋 元 明 清( 至 鴉 片 戰爭 爆 發 前夕 )1. 宋 元 的 中 央集 權2. 明 清 的 君 主集 權3. 清 初 的 民 族政 策宋 代 的 中 央 集 權 制元 代 的 行 中 書 省 制明 太 祖 、 明 成 祖 的 君 主 集 權措 施 及 其 對 政 局 的 影 響清 聖 祖 、 清 世 宗 的 君 主 集 權措 施 及 其 對 政 局 的 影 響宋 初 君 臣 沿 中 唐 以 來 政 制 發 展 的 軌 迹 , 致力 尋 求 皇 權 與 相 權 、 中 央 與 地 方 、 文 官 與 武 將 、職 官 與 差 遣 相 互 協 調 的 中 央 集 權 管 治 方 式 。先 後 吞 滅 西 夏 、 金 與 南 宋 , 建 立 元 朝 的 蒙古 族 君 主 為 增 強 中 央 對 地 方 的 管 治 , 更 在 轄 境推 行 日 後 行 省 制 濫 觴 的 「 行 中 書 省 」 制 。明 清 兩 代 , 君 主 權 力 高 張 。 明 太 祖 、 明 成祖 、 清 聖 祖 、 清 世 宗 均 致 力 於 強 化 君 主 對 中 央 、地 方 和 臣 民 的 管 治 。 君 主 集 權 , 遂 成 為 兩 代 政治 運 作 上 顯 著 的 特 色 。 清 初 的 民 族 政 策 及 其 影 響 滿 族 建 立 的 清 朝 , 君 主 除 致 力 維 護 本 族 的優 勢 和 利 益 外 , 對 轄 境 漢 、 蒙 、 藏 、 回 諸 族 一直 採 用 因 族 制 宜 的 管 治 策 略 , 雖 有 利 清 室 的 統治 , 但 卻 使 各 族 保 持 相 對 疏 離 的 關 係 。 民 國 年間 外 蒙 事 件 及 西 藏 事 件 的 發 生 自 當 溯 源 於 此 。12


第 二 次 諮 詢 稿2.7 乙 部 : 十 九 世 紀 中 葉 至 二 十 世 紀 末• 乙 部 自 十 九 世 紀 中 葉 至 二 十 世 紀 末 , 分 為 三 期 , 每 個 時 期 選 取 能 突 顯 該 時 期 特 色 的 課 題 , 供 學 生 學 習 。• 為 了 幫 助 學 生 掌 握 歷 史 脈 絡 , 鞏 固 「 時 間 、 延 續 與 轉 變 」 的 觀 念 和 學 習 有 關 課 題 的 基 礎 , 學 習 這 些 課 題 前 ,宜 先 以 「 概 論 」 形 式 讓 學 生 對 該 期 的 歷 史 概 況 和 特 色 有 一 定 的 認 識 。 教 師 可 利 用 一 課 時 ( 小 時 ) 交 代 一 個時 期 的 概 況 、 特 色 , 又 或 以 三 課 時 ( 小 時 ) 全 盤 交 代 整 個 乙 部 。( 為 免 學 習 內 容 過 於 繁 瑣 、 沉 重 ,「 概 論 」部 分 不 列 入 評 核 範 圍 )時 期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鴉 片 戰 爭 至辛 亥 革 命1. 列 強 的 入 侵 列 強 入 侵 的 歷 程 中 國 面 對 的 危 機2. 改 革 與 革 命 改 革 與 革 命 的 歷 程 改 革 與 革 命 的 特 色清 代 乾 隆 晚 年 , 國 力 漸 走 下 坡 , 內 憂 外 患接 踵 而 來 。 道 光 年 間 清 廷 因 鴉 片 戰 爭 慘 敗 , 被英 國 逼 簽 不 平 等 條 約 。 此 後 數 十 年 間 , 相 繼 發生 的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 列 強 劃 分勢 力 範 圍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廷 均 無 力 捍 衛 國家 、 人 民 的 利 益 , 而 主 權 淪 喪 , 尤 令 國 計 民 生備 受 打 擊 。列 強 入 侵 期 間 , 朝 野 上 下 連 番 改 革 圖 強 ,既 有 主 張 力 保 清 朝 、 自 強 救 國 的 洋 務 運 動 、 維新 運 動 ; 又 有 主 張 革 命 、 推 翻 帝 制 、 建 立 共 和的 晚 清 革 命 。13


時 期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辛 亥 革 命 至中 華 人 民 共和 國 成 立1. 民 初 政 局 袁 世 凱 、 段 祺 瑞 掌 權 時 的 政局 山 東 事 件 、 五 四 運 動 外 蒙 事 件 、 西 藏 事 件2. 國 共 分 合 國 共 第 一 次 合 作 國 共 關 係 破 裂 國 共 第 二 次 合 作第 二 次 諮 詢 稿民 初 政 局 動 盪 , 相 繼 執 政 的 袁 世 凱 及 北 洋軍 閥 先 後 觸 發 國 內 多 次 政 治 抗 爭 , 使 南 北 陷 於政 治 分 裂 。 山 東 事 件 的 發 生 與 巴 黎 和 會 上 中 國被 列 強 欺 壓 , 更 成 為 五 四 運 動 發 生 的 導 火 線 。長 期 混 戰 的 軍 閥 割 據 局 面 延 至 國 民 革 命 軍 北 伐成 功 後 才 告 結 束 。 此 期 間 , 外 蒙 事 件 及 西 藏 事件 一 直 困 擾 當 時 的 執 政 者 ; 而 外 蒙 終 告 脫 離 中國 獨 立 。受 到 南 方 軍 閥 的 排 擠 , 孫 中 山 重 整 革 命 力量 , 改 組 國 民 黨 , 同 時 吸 納 中 國 共 產 黨 黨 員 ,組 成 一 股 反 軍 閥 的 力 量 , 這 是 歷 史 上 第 一 次 國共 合 作 。國 民 革 命 軍 北 伐 期 間 , 國 共 兩 黨 分 裂 。 此後 數 年 間 , 南 京 國 民 政 府 先 後 對 共 產 黨 發 動 五次 圍 剿 , 而 共 產 黨 經 歷 長 征 , 最 後 立 足 延 安 。當 時 正 值 日 本 大 事 侵 華 , 將 領 張 學 良 、 楊虎 城 不 滿 蔣 介 石 「 先 安 內 後 攘 外 」 的 政 策 , 策劃 西 安 事 變 , 逼 使 蔣 介 石 答 應 與 中 共 聯 手 抗日 , 從 而 促 成 歷 史 上 第 二 次 國 共 合 作 。14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時 期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中 華 人 民共 和 國 成立 至 二 十世 紀 末3. 抗 日 戰 爭 日 本 侵 略 中 國 東 北 及 華 北 中 國 全 面 抗 日 中 國 的 國 際 關 係4. 國 共 和 談 與內 戰1. 社 會 主 義 建設自 三 十 年 代 始 , 日 本 先 後 藉 九 一 八 事 件 、一 二 八 事 件 、 偽 滿 洲 國 事 件 及 華 北 特 殊 化 , 侵略 中 國 的 東 北 及 華 北 。 西 安 事 變 後 , 日 本 的 侵略 行 動 變 本 加 厲 。 七 七 事 變 的 發 生 標 誌 著 日 本全 面 侵 略 中 國 和 中 國 全 面 抗 日 的 開 始 。八 年 抗 戰 期 間 , 國 共 兩 黨 既 合 作 又 獨 立 發展 ; 日 本 亦 因 應 情 況 , 兩 改 策 略 。 國 際 方 面 ,中 國 與 英 、 美 等 國 亦 於 日 本 偷 襲 珍 珠 港 及 發 動太 平 洋 戰 爭 後 結 為 同 盟 國 。 國 共 和 談 與 內 戰 抗 戰 勝 利 後 , 國 共 兩 黨 和 談 失 敗 , 又 再 兵戎 相 見 。 最 後 , 共 產 黨 擊 敗 國 民 黨 , 建 立 中 華人 民 共 和 國 。政 治 運 動 及 經 濟 改 革 的 發 展脈 絡政 治 運 動 及 經 濟 改 革 衍 生 的問 題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立 初 期 , 政 府 提 出 社 會主 義 建 設 的 目 標 , 推 行 連 番 政 治 運 動 及 經 濟 改革 , 計 有 鎮 反 、 土 改 、 三 反 、 五 反 、 第 一 個 五年 計 劃 、 鳴 放 、 反 右 及 三 面 紅 旗 , 使 政 治 和 社會 在 短 期 間 產 生 不 少 變 動 。15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時 期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2. 文 化 大 革 命 文 化 大 革 命 的 歷 程 文 化 大 革 命 衍 生 的 問 題3. 改 革 開 放 改 革 開 放 政 策 與 政 、 經 局 勢 中 國 內 地 與 港 澳 台 三 地 的 關係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國 後 的 連 番 運 動 , 對 經濟 發 展 形 成 不 少 障 礙 。 經 檢 討 後 , 政 府 調 整 經濟 策 略 , 使 經 濟 漸 有 起 色 。 但 這 卻 引 來 意 識 形態 上 的 鬥 爭 , 並 促 成 了 文 化 大 革 命 。 十 年 文 革期 間 , 政 治 鬥 爭 激 烈 , 經 濟 生 產 大 受 打 擊 , 社會 動 亂 不 已 。四 人 幫 被 捕 時 , 第 一 代 領 袖 毛 澤 東 、 周 恩來 已 辭 世 , 鄧 小 平 成 為 第 二 代 領 導 核 心 。 在 他的 領 導 下 , 實 行 改 革 開 放 , 推 動 經 濟 發 展 , 建設 有 中 國 特 色 的 社 會 主 義 。 期 間 , 中 國 國 力 固然 有 長 足 的 發 展 , 可 是 政 治 及 社 會 上 亦 伴 隨 產生 不 少 問 題 。1976 年 後 , 中 國 在 政 局 日 穩 下 , 為 早 日 完成 統 一 大 業 , 先 後 與 英 國 及 葡 萄 牙 談 判 , 並 於1997 及 1999 年 分 別 恢 復 在 香 港 和 澳 門 行 使 主權 。 同 時 , 中 央 又 積 極 推 動 海 峽 兩 岸 的 互 通 ,文 化 、 經 濟 交 流 活 動 遂 日 趨 頻 繁 。16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時 期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4. 對 外 關 係 外 交 發 展 的 脈 絡 外 交 成 就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立 初 期 , 因 親 蘇 反 美 的外 交 政 策 而 在 冷 戰 時 期 成 為 亞 洲 最 具 影 響 力 的共 產 國 家 。 五 十 年 代 中 期 , 中 蘇 關 係 惡 化 , 中國 在 外 交 上 相 對 孤 立 。 七 十 年 代 初 期 , 中 國 開始 與 美 國 進 行 民 間 交 流 活 動 , 繼 而 建 立 外 交 關係 。 自 此 , 中 國 與 世 界 各 國 的 關 係 亦 漸 趨 緊 密 ,不 僅 積 極 與 第 三 世 界 國 家 交 流 及 建 立 外 交 關係 , 與 其 他 已 發 展 國 家 亦 接 觸 頻 繁 。1971 年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恢 復 在 聯 合 國 的 地 位 。 此 後 ,中 國 更 積 極 與 世 界 各 國 發 展 商 貿 及 文 化 交 流 ,在 政 治 、 經 濟 及 文 化 各 方 面 成 為 國 際 上 舉 足 輕重 的 國 家 。17


第 二 次 諮 詢 稿(II) 選 修 部 分 (「 歷 史 專 題 」, 任 選 兩 單 元 )2.8 「 歷 史 專 題 」 的 設 計 , 讓 學 生 從 不 同 的 角 度 、 不 同 的 視 野 認 識 中 國 歷 史 , 包 括 「 二 十 世 紀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的 發展 : 承 傳 與 轉 變 」、「 地 域 與 資 源 運 用 」、「 時 代 與 知 識 分 子 」、「 制 度 與 政 治 演 變 」、「 宗 教 與 文 化 傳 播 」 和 「 女 性 社會 地 位 : 傳 統 與 變 遷 」 六 個 單 元 , 供 學 生 按 興 趣 選 修 , 以 擴 闊 他 們 對 中 國 歷 史 不 同 層 面 的 認 識 , 並 為 將 來 有 興 趣 進一 步 研 習 中 國 歷 史 的 同 學 奠 定 穩 固 的 基 礎 。• 「 二 十 世 紀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的 發 展 : 承 傳 與 轉 變 」, 以 「 五 四 運 動 」 為 切 入 點 , 探 討 我 國 文 化 與 傳 統 的 特 質 及其 變 遷 。• 「 地 域 與 資 源 運 用 」, 強 調 空 間 的 概 念 , 讓 學 生 學 習 資 源 如 何 促 進 地 域 的 發 展 。• 「 時 代 與 知 識 分 子 」, 選 取 能 洞 悉 時 代 轉 變 而 作 出 積 極 回 應 的 知 識 分 子 , 幫 助 學 生 觀 察 不 同 時 代 的 歷 史 變遷 。• 「 制 度 與 政 治 演 變 」, 讓 學 生 認 識 制 度 與 政 治 演 變 的 關 係 。• 「 宗 教 與 文 化 傳 播 」, 讓 學 生 認 識 四 種 主 要 宗 教 在 中 國 傳 播 的 情 況 , 以 及 因 宗 教 傳 播 而 產 生 的 文 化 交 流 。• 「 女 性 社 會 地 位 : 傳 統 與 變 遷 」, 讓 學 生 認 識 女 性 在 中 國 社 會 擔 當 的 角 色 與 享 有 的 地 位 。18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單 元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 一 〕:二 十 世 紀中 國 傳 統文 化 的 發展 : 承 傳與 轉 變1. 知 識 分 子 在 五四 時 期 對 中 國文 化 的 檢 討 五 四 時 期 知 識 分 子 本 民 主 與科 學 思 想 對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的批 判 五 四 時 期 知 識 分 子 對 中 國 傳統 文 化 的 擁 護 及 整 理 五 四 時 期 知 識 分 子 歸 納 的 中國 傳 統 儒 家 文 化 特 點中 國 儒 家 文 化 源 遠 流 長 , 一 直 支 配 歷 代 政 治的 發 展 與 國 人 的 思 想 。 自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以 來 ,西 方 的 新 思 潮 如 民 主 與 科 學 思 想 、 馬 克 思 主 義 等相 繼 傳 入 , 衝 擊 中 國 的 傳 統 文 化 。 知 識 分 子 既 有對 傳 統 文 化 進 行 檢 討 與 批 判 ( 反 禮 教 、 反 封 建 、反 迷 信 、 反 權 威 等 ), 又 有 對 傳 統 文 化 加 以 維 護與 整 理 ( 國 粹 派 、 科 學 整 理 國 故 、 梁 漱 溟 等 ),他 們 對 中 國 傳 統 儒 家 文 化 形 成 一 套 獨 特 的 看 法 。19


第 二 次 諮 詢 稿2. 知 識 分 子 在 五四 時 期 後 對 中國 傳 統 文 化 的承 傳 與 創 新 五 四 時 期 後 西 方 新 思 潮 對 中國 傳 統 文 化 的 衝 擊 與 批 判 五 四 時 期 後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的承 傳 與 創 新五 四 以 後 , 馬 克 思 主 義 在 中 國 雖 逐 漸 「 中 國化 」, 但 同 時 有 強 烈 的 反 傳 統 傾 向 。 一 九 四 九 年後 , 馬 列 毛 思 想 對 傳 統 學 術 研 究 產 生 不 少 衝 擊 ;到 文 革 時 ,「 破 四 舊 」 的 思 潮 對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帶來 嚴 重 的 破 壞 。 另 一 方 面 , 五 十 年 代 一 群 學 者 發表 的 〈 中 國 文 化 與 世 界 宣 言 〉, 代 表 對 傳 統 文 化的 承 傳 , 其 在 港 台 與 海 外 以 後 的 發 展 , 形 成 新 儒學 的 復 興 運 動 。 八 十 年 代 以 後 , 馬 列 毛 思 想 、 當代 新 儒 家 思 想 、 其 他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因 素 , 以 及 與西 方 思 潮 的 互 動 , 構 成 了 中 國 思 想 界 的 發 展 路向 。本 單 元 以 五 四 運 動 為 研 習 的 起 點 , 旨 在 讓 學生 藉 五 四 時 期 知 識 分 子 對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進 行 的批 判 與 整 理 , 認 識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的 特 點 ; 並 進 而歸 納 得 個 人 對 二 十 世 紀 中 國 文 化 發 展 與 創 新 的體 會 。20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單 元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 二 〕:地 域 與 資源 運 用1. 黃 河 流 域 黃 河 與 國 都 興 廢• 天 然 環 境 與 農 耕 文 化• 戰 亂 對 國 都 興 廢 與 政 治發 展 的 影 響 唐 代 的 長 安• 長 安 的 盛 衰• 長 安 的 文 化 面 貌「 地 」 是 歷 史 發 展 不 可 缺 少 的 元 素 。 歷 代 政權 選 擇 和 建 置 國 都 都 需 考 慮 選 址 的 經 濟 發 展 前景 、 政 局 演 變 危 機 、 周 邊 各 民 族 關 係 等 互 動 因素 。 黃 河 流 域 既 是 周 秦 以 來 國 人 主 要 的 聚 居 地 ,歷 代 政 權 遂 多 選 擇 於 此 建 都 。 唐 代 國 都 長 安 的 建置 與 日 後 的 盛 衰 , 正 好 反 映 了 上 述 諸 因 素 帶 動 的不 同 程 度 影 響 。2. 長 江 流 域 長 江 與 資 源 運 用• 天 然 環 境 與 水 利 開 發• 江 南 開 發 與 經 濟 重 心 南移 南 宋 的 臨 安• 背 海 建 都 的 特 點• 工 商 業 的 發 展六 朝 以 來 , 中 國 經 濟 重 心 逐 漸 南 移 , 農 田 水利 、 手 工 業 與 工 商 業 的 發 展 , 使 長 江 流 域 成 為 中國 重 要 的 經 濟 區 域 。 南 宋 國 都 臨 安 的 建 置 與 發 展無 疑 從 不 同 層 面 見 證 了 江 南 水 利 建 設 、 農 田 開墾 、 人 口 遷 移 、 市 鎮 勃 興 、 工 商 繁 盛 的 成 果 。偏 處 南 方 的 珠 江 流 域 自 秦 漢 以 來 已 日 漸 發展 。 古 稱 「 番 禺 」 的 廣 州 憑 著 特 有 的 地 理 優 勢 ,利 用 發 達 的 農 業 和 商 業 , 早 已 奠 定 本 身 作 為 中 國21


第 二 次 諮 詢 稿3. 珠 江 流 域 珠 江 與 中 外 接 觸• 天 然 環 境 與 農 業 開 拓• 海 外 貿 易 與 工 商 發 展 清 代 的 廣 州• 一 口 通 商 與 十 三 行 貿 易• 商 品 經 濟 與 文 化 交 流南 方 政 治 、 經 濟 、 文 化 中 心 的 地 位 。 自 唐 代 以 來不 少 外 國 商 人 、 宗 教 人 士 相 繼 經 廣 州 進 入 中 國 。這 遂 使 廣 州 成 為 中 外 接 觸 的 重 鎮 。 廣 州 本 是 清 代對 外 通 商 的 惟 一 地 點 , 自 南 京 條 約 簽 訂 後 オ 因 連串 不 平 等 條 約 而 成 為 最 方 便 接 觸 和 認 識 外 國 政治 、 經 濟 、 文 化 、 軍 事 的 地 方 。本 單 元 旨 在 讓 學 生 藉 「 國 都 興 廢 」、「 資 源 開發 」 及 「 中 外 接 觸 」 三 視 角 了 解 「 地 」 在 歷 史 發展 上 的 重 要 性 。22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單 元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 三 〕:時 代 與 知識 分 子1. 中 國 知 識 分子 的 特 色2. 時 代 與 知 識分 子 的 互 動3. 實 踐 理 想 與貢 獻 時 代知 識 分 子 的 個 案 研 究 孔 子( 約 前 551- 前 479) 司 馬 遷( 約 前 135- 前 87/ 前 145- 約 前87) 王 安 石(1021-1086) 何 啟(1859-1914) 梁 啟 超(1873-1929)知 識 分 子 是 中 國 傳 統 社 會 的 精 英 階 層 。 他 們不 少 深 受 儒 家 思 想 的 薰 陶 , 具 有 以 天 下 為 己 任 的抱 負 。 每 當 遇 上 時 代 劇 變 時 , 他 們 更 多 不 惜 盡 展本 身 的 才 學 以 求 貢 獻 國 家 與 人 民 。孔 子 在 動 盪 的 春 秋 時 期 曾 有 志 於 參 與 政治 , 希 望 藉 恢 復 周 代 的 禮 治 社 會 令 當 時 的 亂 世「 撥 亂 反 正 」。 他 的 政 治 理 想 雖 然 未 能 實 現 , 他卻 能 以 誨 人 不 倦 的 精 神 , 有 教 無 類 , 將 自 己 的 理想 傳 揚 , 從 而 成 為 影 響 中 國 教 育 發 展 極 為 深 遠 的偉 大 教 育 家 。司 馬 遷 生 當 漢 朝 盛 世 , 懷 抱 史 家 的 精 神 及 責任 , 追 求 「 究 天 人 之 際 , 通 古 今 之 變 , 成 一 家 之言 」 的 理 想 , 奮 力 撰 寫 《 史 記 》 一 書 , 記 錄 上 古至 當 世 ( 漢 朝 ) 的 歷 史 , 探 究 歷 代 政 治 盛 衰 得 失的 緣 由 , 從 而 為 歷 代 史 家 奠 下 撰 述 史 書 的 楷 模 。王 安 石 以 救 世 濟 民 為 己 任 , 大 力 推 行 北 宋 歷史 上 規 模 最 宏 大 、 影 響 最 深 遠 、 涵 蓋 範 圍 包 括 政治 、 經 濟 、 教 育 等 各 層 面 的 政 治 改 革 - 熙 豐 變法 。 這 次 變 法 雖 因 種 種 原 因 終 未 竟 全 功 , 他 的 識23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單 元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見 、 魄 力 與 處 事 方 法 卻 充 分 突 現 了 北 宋 士 大 夫 做人 為 學 的 特 色 。何 啟 生 於 香 港 的 基 督 教 家 庭 , 早 年 接 受 香 港的 西 式 學 校 教 育 , 在 出 洋 習 醫 學 法 ( 法 律 ) 後 回港 執 業 , 成 為 少 數 學 貫 中 西 的 高 級 華 人 。 他 既 不忘 本 身 社 會 菁 英 的 責 任 , 廣 泛 參 與 香 港 的 政 治 、社 會 、 文 化 事 務 , 努 力 從 事 改 革 與 建 設 ; 更 關 心中 國 的 國 運 , 積 極 鼓 吹 改 良 思 想 。 他 立 足 香 港 ,懷 抱 中 國 、 重 視 社 會 、 鼓 勵 教 育 , 對 日 後 香 港 和中 國 的 發 展 尤 具 不 容 忽 視 的 影 響 。梁 啟 超 早 年 參 加 科 舉 , 曾 積 極 投 身 「 公 車 上書 」 與 「 戊 戍 維 新 」, 努 力 從 事 政 治 改 革 , 民 國成 立 後 亦 嘗 擔 任 官 職 。 他 在 晚 年 時 主 要 從 事 文 化教 育 及 學 術 研 究 , 著 作 數 百 萬 言 , 在 史 學 、 佛 學等 方 面 的 研 究 均 有 成 就 。 他 的 一 生 體 現 了 知 識 分子 從 傳 統 到 現 代 、 自 從 政 到 為 學 的 轉 型 。本 單 元 旨 在 讓 學 生 從 不 同 年 代 、 不 同 類 型 的知 識 分 子 身 上 , 學 習 他 們 獻 身 國 家 的 高 尚 情 操 。24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單 元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 四 〕:制 度 與 政治 演 變1. 兵 制 與 國 勢 強弱 概 論 : 唐 、 宋 、 明 、 清 兵 制 發展 的 特 色 專 論 : 唐 初 至 北 宋 兵 制 發 展 與國 勢 強 弱 的 關 係• 用 兵 決 策 、 軍 士 訓 練 、 前線 指 揮 及 監 軍 制 度• 政 權 的 建 立 、 領 土 與 勢 力範 圍 的 拓 展 及 維 持制 度 與 政 局 的 變 化 關 係 極 為 密 切 , 兵 制 、 土地 制 度 及 科 舉 制 度 是 三 種 重 要 的 政 治 制 度 。中 國 歷 來 內 憂 外 患 不 絕 , 軍 隊 便 成 了 官 民 保家 衛 國 的 依 靠 。 兵 制 的 確 立 目 的 在 為 統 治 者 提 供具 戰 鬥 力 的 制 度 化 軍 隊 。 歷 來 軍 隊 的 組 成 主 要 不出 徵 兵 及 募 兵 兩 途 。 唐 初 至 北 宋 正 是 徵 兵 制 與 募兵 制 發 展 的 關 鍵 時 期 。 兵 制 牽 涉 的 用 兵 決 策 、 軍士 訓 練 、 前 線 指 揮 、 軍 隊 隸 屬 等 不 僅 影 響 戰 爭 的成 敗 , 更 可 能 關 係 政 權 的 存 亡 。2. 田 制 與 政 治 興衰 概 論 : 田 制 發 展 的 特 色 - 從 井田 制 的 規 畫 到 均 田 制 的 破 壞 專 論 : 北 魏 至 唐 中 葉 期 間 均 田制 發 展 與 政 治 興 衰 的 關 係• 土 地 分 配 與 政 權 穩 定 的關 係• 土 地 兼 併 與 社 會 動 亂 的關 係歷 代 田 制 的 確 立 旨 在 讓 「 耕 者 得 其 田 」。 土地 能 否 適 當 分 配 , 便 直 接 關 係 農 民 能 否 安 居 樂業 。 土 地 的 兼 併 往 往 使 農 民 破 產 , 令 他 們 的 生 計陷 於 絕 境 , 終 致 釀 成 社 會 動 亂 , 導 致 政 權 崩 潰 ;而 土 地 的 適 當 分 配 , 則 有 助 統 治 者 穩 定 政 局 、 建功 立 業 。 北 魏 至 唐 中 葉 期 間 均 田 制 的 興 廢 , 正 可反 映 田 制 與 政 治 興 衰 的 密 切 關 係 。25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單 元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3. 科 舉 制 與 人 才消 長 概 論 : 科 舉 制 發 展 的 特 色 - 從唐 到 清 科 舉 內 容 的 轉 變 與 人才 消 長 的 關 係 專 論 : 明 代 科 舉 制 與 人 才 消 長的 關 係• 考 試 內 容 及 形 式 的 轉 變• 官 僚 集 團 的 成 分• 社 會 階 級 的 流 動科 舉 制 是 唐 宋 以 來 歷 代 政 權 選 官 的 主 要 途徑 。 科 舉 考 試 的 內 容 及 方 式 直 接 左 右 人 才 的 來 源與 質 素 ; 而 中 舉 授 官 的 制 度 除 有 助 穩 定 官 員 的 來源 外 , 更 能 凝 聚 臣 民 的 向 心 力 、 促 成 社 會 階 層 的流 動 , 推 動 文 化 的 普 及 , 使 社 會 各 階 層 能 秉 持 相對 一 致 的 價 值 觀 。 但 官 員 的 黨 同 伐 異 、 甚 或 科 場舞 弊 則 時 有 所 聞 。 明 代 科 舉 制 的 發 展 應 是 論 證 個中 特 點 、 反 映 人 才 消 長 真 象 的 鮮 明 例 子 。本 單 元 旨 在 讓 學 生 本 兵 制 、 田 制 與 科 舉 制 洞察 制 度 與 政 治 演 變 的 關 係 。26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單 元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 五 〕:宗 教 與 文化 傳 播1. 宗 教 的 傳 播 與發 展2. 宗 教 傳 播 與 文化 交 流 在 華 宗 教 的 個 案 研 究• 道 教• 佛 教• 伊 斯 蘭 教• 基 督 宗 教 歷 代 宗 教 傳 播 與 文 化 交 流 的個 案 研 究• 南 北 朝 道 教 與 佛 教 的 衝突• 漢 唐 佛 教 與 中 國 文 化 的衝 突 與 調 和• 宋 元 伊 斯 蘭 教 與 中 國 文化 的 互 動 發 展• 明 清 基 督 教 與 中 國 文 化的 衝 突 與 調 和宗 教 是 人 類 生 活 重 要 的 一 環 。 長 期 以 來 , 國人 對 形 形 式 式 的 宗 教 均 採 兼 收 並 蓄 、 一 律 尊 重 的態 度 , 容 許 它 們 在 「 合 法 」 情 況 下 各 自 傳 揚 。 它們 的 傳 播 方 式 及 發 展 情 況 , 不 時 對 中 國 的 政 治 、社 會 、 經 濟 、 文 化 產 生 極 大 的 影 響 。道 教 是 中 國 的 本 土 宗 教 , 植 根 於 道 家 思 想 及各 種 民 間 信 仰 。 佛 教 淵 源 於 印 度 , 自 漢 代 傳 入 中國 後 積 極 發 展 , 因 而 與 本 土 的 道 教 產 生 不 少 衝突 , 但 兩 者 在 衝 突 之 餘 , 在 文 化 上 亦 有 不 少 融合 。伊 斯 蘭 教 於 唐 代 傳 入 後 , 主 要 在 中 國 西 北 、河 南 、 廣 東 等 地 傳 播 。 信 奉 者 雖 一 直 堅 持 謹 守 獨特 的 宗 教 文 化 傳 統 , 可 是 千 多 年 間 , 伊 斯 蘭 教 信徒 在 促 進 伊 斯 蘭 文 化 與 中 國 文 化 的 互 動 發 展 上確 是 貢 獻 不 少 。 宋 元 兩 代 的 相 關 事 實 便 是 最 佳 的證 明 。27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單 元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基 督 宗 教 自 唐 代 傳 入 後 , 在 中 國 亦 有 漫 長 的發 展 歷 程 。 由 於 它 的 教 義 頗 受 中 國 士 大 夫 排 斥 ,東 來 的 傳 教 士 與 中 國 的 信 奉 者 遂 不 時 需 努 力 嘗試 調 適 兩 者 文 化 上 的 歧 異 。本 單 元 讓 學 生 研 習 中 國 四 種 主 要 宗 教 , 認 識不 同 文 化 的 發 展 、 調 適 與 融 合 。28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單 元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 六 〕:女 性 社 會地 位 : 傳統 與 變 遷1. 中 國 傳 統 女 性的 角 色 中 國 傳 統 社 會 女 性 典 範 的 特點 理 學 思 想 下 女 性 地 位 的 特 色中 國 傳 統 農 業 社 會 在 帝 制 下 , 上 層 社 會 女 性的 活 動 主 要 囿 於 家 庭 。自 元 、 明 以 來 , 理 學 強 調 三 從 四 德 的 觀 念 對社 會 影 響 廣 泛 , 風 俗 上 出 現 強 迫 守 節 及 纏 足 等 惡習 , 中 國 女 性 的 婚 姻 自 由 、 家 庭 角 色 及 個 人 生活 , 因 而 受 到 極 大 束 縛 。 另 一 方 面 , 女 性 接 受 的傳 統 教 育 , 側 重 培 育 賢 妻 良 母 , 使 其 附 屬 於 男 性為 中 心 的 社 會 。2. 近 代 中 國 女 性角 色 的 轉 變 近 代 社 會 的 轉 變 : 新 思 潮 與婦 權 思 想 的 關 係 二 十 世 紀 前 期 女 性 在 政 治 、社 會 及 經 濟 的 新 角 色 二 十 世 紀 後 期 影 響 女 性 地 位的 新 社 會 政 策近 代 以 來 , 各 種 新 思 潮 如 西 方 進 化 論 、 天 賦人 權 論 、 馬 克 思 主 義 等 輸 入 中 國 , 社 會 風 氣 丕變 , 促 成 婦 權 思 想 的 發 展 。 婦 權 思 想 讓 女 性 醒 覺其 自 身 的 價 值 與 尊 嚴 , 使 她 們 邁 向 爭 取 獨 立 自 主的 身 份 。 在 這 個 思 想 及 社 會 背 景 下 , 女 子 教 育 得以 發 展 , 女 性 知 識 水 平 的 提 高 , 推 動 了 女 性 在 政治 、 社 會 及 經 濟 三 個 領 域 扮 演 新 的 角 色 。二 十 世 紀 初 , 不 少 女 性 參 政 、 投 身 革 命 , 並且 積 極 參 與 抗 日 ; 同 時 女 性 亦 活 躍 參 與 教 育 事業 、 文 藝 工 作 及 婦 女 解 放 活 動 中 。 此 外 , 在 中 國社 會 日 益 工 業 化 和 都 市 化 下 , 女 性 的 職 業 取 向 邁29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單 元 課 題 學 習 要 點 說 明向 多 元 化 , 如 從 事 工 廠 、 白 領 以 及 銷 售 工 作 等 ,為 家 庭 及 社 會 作 出 更 多 的 貢 獻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成 立 後 , 雖 賦 與 女 性 與 男 性 同 等 的 權 利 及 地 位 ,但 不 少 新 的 社 會 政 策 卻 在 不 同 層 面 影 響 女 性 的角 色 , 如 普 及 教 育 、 生 育 政 策 、 一 夫 一 妻 制 等 的推 行 , 均 使 女 性 角 色 在 二 十 世 紀 後 期 的 中 國 社 會經 歷 種 種 的 轉 變 。總 之 , 傳 統 與 近 代 中 國 社 會 深 刻 及 巨 大 的 變化 , 使 女 性 的 角 色 產 生 了 翻 天 覆 地 的 轉 變 。 本 單元 旨 在 讓 學 生 從 傳 統 與 現 代 兩 個 角 度 , 分 析 女 性社 會 地 位 的 轉 變 過 程 及 因 由 , 以 及 展 望 中 國 女 性在 未 來 社 會 的 角 色 。(III) 歷 史 研 習 的 態 度 與 方 法2.9 本 課 程 建 議 學 生 採 用 探 究 模 式 研 習 歷 史 , 通 過 啟 疑 、 鑽 研 、 檢 視 及 反 思 的 學 習 歷 程 , 積 極 而 主 動 地 建 構 知識 。 同 時 , 學 生 須 本 著 求 真 的 史 學 精 神 探 究 歷 史 問 題 , 學 會 利 用 一 系 列 研 習 史 學 的 方 法 , 蒐 集 、 理 解 及 運 用 不 同種 類 的 史 料 。 例 如 , 學 生 既 需 懂 得 利 用 傳 統 的 整 理 史 料 方 法 及 新 時 代 的 電 子 科 技 知 識 搜 尋 及 運 用 資 料 ; 又 需 懂 得使 用 慣 常 的 歸 納 、 比 較 、 分 析 等 方 法 , 並 汲 取 史 學 界 新 近 發 展 的 理 念 及 方 法 , 整 理 及 辨 識 不 同 的 觀 點 , 詮 釋 史 事的 意 義 , 最 後 更 能 成 功 建 構 個 人 對 史 事 的 識 見 。30


學 習 時 間 的 安 排第 二 次 諮 詢 稿2.10 本 建 議 課 程 的 總 課 時 , 三 年 約 為 270 小 時 。 在 實 施 時 建 議 的課 時 安 排 如 下 :建 議 課 時 ( 小 時 )(I) 中 國 歷 史 概 論 ( 不 列 入 公 開 評 核 範 圍 ) 8(II) 歷 史 研 習 的 態 度 與 方 法( 不 列 入 公 開 評 核 範 圍 )15(III) 必 修 (「 歷 代 發 展 」) 部 分 1401 上 古 至 十 九 世 紀 中 葉 702. 十 九 世 紀 中 葉 至 二 十 世 紀 末 70(IV) 選 修 (「 歷 史 專 題 」) 部 分 80(V) 校 本 評 核 部 分27–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校 內 考 試 / 測 驗31


第 三 章課 程 規 畫第 二 次 諮 詢 稿學 習 進 程3.1 本 建 議 課 程 為 三 年 課 程 , 建 基 於 初 中 中 國 歷 史 的 學 習 。 課 程編 制 期 望 能 達 至 點 與 面 的 結 合 , 讓 學 生 學 習 中 國 歷 史 的 縱 線 發 展 , 以及 深 入 探 討 不 同 的 歷 史 專 題 。 建 議 課 程 的 必 修 部 分 便 是 要 讓 學 生 對 中國 歷 史 的 演 進 歷 程 能 有 整 體 、 宏 觀 的 認 識 , 選 修 部 份 在 加 深 學 生 對 中國 歷 史 的 理 解 。 整 個 學 習 過 程 中 , 學 生 透 過 各 種 學 習 技 能 與 共 通 能 力的 發 展 , 建 構 史 識 , 掌 握 歷 史 演 進 與 文 化 傳 承 的 延 續 與 轉 變 概 念 及 明暸 中 國 歷 史 的 特 質 , 並 進 而 培 養 個 人 對 中 國 歷 史 的 興 趣 及 國 民 身 分 的認 同 。3.2 基 於 上 述 課 程 設 計 的 理 念 , 學 生 在 新 高 中 的 三 年 學 習 進 程 ,建 議 分 為 三 個 階 段 :(a) 「 中 國 歷 史 概 論 」(15 – 20 課 時 , 不 列 入 公 開 評 核 範 圍 ): 學 生在 學 習 本 課 程 前 , 如 能 對 中 國 歷 史 有 一 整 體 的 認 識 、 對 歷 史 研習 的 方 法 有 一 定 的 掌 握 , 則 修 讀 本 建 議 課 程 時 自 將 更 容 易 投入 。 這 一 階 段 的 學 習 , 一 方 面 可 總 結 學 生 在 初 中 階 段 獲 得 的 中國 歷 史 知 識 , 奠 定 修 讀 本 課 程 的 基 礎 ; 另 一 方 面 更 可 為 嘗 試 修讀 本 科 的 高 一 學 生 提 供 一 終 身 受 用 的 歷 史 思 維 技 巧 與 研 習 歷 史的 態 度 。本 課 程 的 「 必 修 部 分 」 建 議 教 師 幫 助 學 生 掌 握 歷 史 脈 絡 , 鞏 固「 時 間 、 延 續 與 轉 變 」 的 觀 念 和 學 習 有 關 課 題 的 基 礎 , 在 教 授每 一 學 習 時 期 前 , 宜 採 用 「 概 論 」 的 形 式 , 先 以 一 課 節 讓 學 生對 該 時 期 的 歷 史 概 況 和 特 色 作 初 步 認 識 ; 同 時 , 課 程 又 建 議 在日 常 教 學 中 , 以 15 課 時 培 養 學 生 「 歷 史 研 習 的 態 度 與 方 法 」( 見本 諮 詢 文 件 頁 4、 頁 30 及 頁 31)。 為 免 學 習 內 容 過 於 繁 瑣 、 沉重 , 這 兩 部 分 都 不 列 入 公 開 評 核 範 圍 。 因 此 , 教 師 可 因 應 學 校的 情 況 , 靈 活 地 規 畫 這 部 分 的 教 學 內 容 。如 何 規 畫 這 部 分 的 教 學 內 容 ? 教 師 可 因 應 學 校 的 情 況 而 設 計 。32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完 成 這 部 分 課 程 後 , 學 生 應 能 對 中 國 歷 朝 的 嬗 遞 、 不 同 時 期 的特 色 、 以 及 歷 史 演 進 的 關 鍵 與 趨 勢 等 方 面 有 較 清 晰 的 概 念 ; 同時 , 亦 能 分 析 歷 史 資 料 的 來 源 , 辨 識 偏 見 , 提 出 論 證 等 。( 請 參閱 本 諮 詢 文 件 頁 68〈 附 錄 〉「 教 學 設 計 舉 隅 一 : 中 國 歷 史 發 展概 論 」)(b) 必 修 部 分 (140 課 時 ): 必 修 部 分 的 設 計 原 則 , 一 是 通 過 「 點 」、「 線 」、「 面 」 的 組 合 模 式 來 設 計 。「 點 」 是 歷 史 事 件 ,「 線 」 是歷 史 事 件 之 間 的 連 繫 , 而 「 面 」 則 是 歷 史 現 象 的 具 體 內 容 。 期望 學 生 能 以 「 面 」 的 模 式 研 習 來 凸 顯 時 期 內 的 特 色 , 再 以 「 線 」的 模 式 , 貫 串 各 個 課 題 , 使 學 生 的 歷 史 知 識 既 不 空 疏 、 又 不 失時 序 脈 絡 。 二 是 「 詳 近 略 遠 」, 加 強 近 、 現 代 史 的 研 習 。 因 此 ,教 師 規 畫 這 部 份 課 程 時 ,「 上 古 至 十 九 世 紀 中 葉 」 與 「 十 九 世 紀中 葉 至 二 十 世 紀 末 」 的 教 學 時 間 必 須 均 衡 。(c) 選 修 部 分 (80 課 時 ): 選 修 部 分 是 歷 史 專 題 探 究 。 設 計 原 則 是讓 學 生 對 有 關 專 題 先 有 一 概 括 的 認 識 , 再 以 「 個 案 研 習 」 的 模式 讓 學 生 就 有 關 課 題 進 行 較 深 層 的 探 究 。 本 課 程 建 議 六 個 專題 , 學 生 可 選 修 兩 個 。 教 師 在 規 畫 本 部 分 課 程 時 , 宜 關 注 學 生的 興 趣 、 性 向 與 因 應 學 校 的 情 況 。3.3 歷 史 學 習 並 不 是 讓 學 生 記 憶 別 人 得 出 的 歷 史 結 論 , 而 是 發 展學 生 探 究 歷 史 的 能 力 。 因 此 , 教 師 規 畫 課 程 時 , 宜 騰 出 空 間 , 指 導 學生 探 究 歷 史 與 評 價 史 料 , 並 創 設 情 景 , 培 養 學 生 的 歷 史 意 識 。 因 此 ,• 研 習 歷 史 不 囿 於 課 本 與 課 室 , 可 拓 寬 學 習 的 空 間 , 以 攫 取 合用 的 歷 史 資 料 , 例 如 可 利 用 社 區 資 源 、 實 物 , 以 及 豐 富 的 互聯 網 資 訊 等 。 學 生 選 取 資 料 及 進 行 學 習 的 過 程 中 , 運 用 史 料 、辨 析 真 偽 、 對 史 事 進 行 評 析 等 , 都 需 要 掌 握 不 同 的 能 力 , 是以 在 教 學 過 程 中 , 教 師 必 須 融 入 各 種 學 習 能 力 與 共 通 能 力 的元 素 。• 「 以 史 為 鑑 」、「 繼 往 開 來 」 是 研 習 歷 史 的 主 要 目 的 。 教 師 規畫 課 程 時 , 宜 幫 助 學 生 利 用 史 事 宏 觀 地 了 解 中 國 歷 史 的 發33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展 , 從 中 建 立 對 日 常 生 活 事 情 客 觀 而 持 平 的 分 析 , 避 免 作 出偏 頗 而 主 觀 的 立 論 。• 歷 史 學 習 並 非 與 時 代 脫 節 , 學 生 透 過 社 區 資 源 , 利 用 實 地 及實 物 進 行 學 習 , 既 可 「 觸 摸 」 歷 史 , 亦 可 增 加 歷 史 的 「 現 場感 」。 學 生 在 不 同 的 環 境 與 空 間 學 習 , 既 能 使 歷 史 的 學 習 更「 活 」, 又 能 提 升 學 生 對 研 習 歷 史 的 興 趣 。 教 師 在 訂 定 教 學 計畫 及 校 本 評 核 的 「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 時 , 可 引 入 這 些 元 素 , 既使 學 生 能 掌 握 探 究 歷 史 的 方 法 , 又 能 運 用 各 種 思 維 技 巧 , 擴闊 學 生 的 個 人 視 野 , 成 就 學 生 「 終 身 學 習 」 的 基 礎 。照 顧 學 習 差 異3.4 學 生 的 學 習 性 向 、 興 趣 、 能 力 各 有 不 同 , 教 師 要 了 解 學 生 各方 面 的 學 習 情 況 , 因 應 不 同 的 學 習 需 要 , 擬 定 不 同 的 學 與 教 策 略 、 靈活 地 組 織 學 習 活 動 、 調 節 學 習 要 求 , 照 顧 學 生 學 習 差 異 , 引 發 學 生 的潛 能 , 以 達 到 最 大 的 學 習 成 效 。 本 建 議 課 程 的 選 修 單 元 , 可 照 顧 學 生的 興 趣 ; 提 供 多 元 的 學 與 教 策 略 , 鼓 勵 學 生 主 動 探 究 , 可 提 升 學 生 的學 習 潛 能 ; 採 用 多 元 的 持 續 評 估 策 略 , 可 照 顧 學 生 不 同 的 學 習 性 向 。使 學 生 的 學 習 更 有 意 義3.5 教 育 的 主 要 目 的 , 是 要 培 育 學 生 掌 握 他 們 的 生 活 。 人 的 生 活總 離 不 開 時 間 和 空 間 , 因 此 若 要 培 育 學 生 掌 握 自 己 的 生 活 , 時 間 和 空間 便 是 一 切 學 習 的 基 礎 元 素 。 歷 史 學 家 按 時 序 排 列 事 情 的 發 生 先 後 ,不 單 可 以 理 解 人 事 變 化 的 來 龍 去 脈 、 前 因 後 果 , 更 進 而 能 夠 鑑 辨 較 深層 的 模 式 和 推 論 較 長 遠 的 歷 史 發 展 趨 勢 。3.6 若 學 生 能 了 解 人 類 社 會 的 各 種 行 為 、 創 建 的 一 切 制 度 和 事 物都 置 身 時 間 洪 流 中 , 與 時 間 息 息 相 關 , 便 已 表 示 他 們 具 有 歷 史 意 識(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培 養 歷 史 意 識 的 先 決 條 件 , 是 先 具 備 歷 史知 識 , 學 生 才 能 從 歷 史 中 詮 釋 現 在 , 展 望 將 來 。 歷 史 意 識 始 於 人 對 周圍 各 樣 事 物 與 環 境 的 關 懷 , 進 而 提 出 問 題 :「 為 甚 麼 現 況 是 這 樣 的 ?」從 而 探 究 歷 史 , 尋 找 答 案 。 這 對 於 學 生 來 說 才 是 最 有 意 義 的 學 習 。 因34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此 , 歷 史 教 育 的 要 旨 在 於 培 養 學 生 的 時 序 觀 念 , 以 嚴 謹 、 誠 實 、 客 觀的 態 度 , 運 用 各 種 整 理 及 批 判 資 料 的 能 力 , 好 讓 他 們 在 現 實 生 活 裏 ,以 研 習 歷 史 的 態 度 待 人 處 事 。3.7 良 好 的 歷 史 教 育 , 除 了 講 課 生 動 活 潑 外 , 還 需 要 誘 發 學 生 的思 古 幽 情 , 投 入 歷 史 的 氛 圍 , 體 會 及 了 解 前 人 的 思 想 、 感 情 、 事 跡 ;並 且 鼓 勵 學 生 獨 立 思 考 , 經 過 深 刻 的 討 論 , 評 價 古 今 的 人 物 、 制 度 、以 至 各 種 價 值 觀 念 。 優 秀 的 歷 史 教 學 , 更 會 培 養 學 生 利 用 史 料 、 建 構史 事 的 能 力 , 從 而 掌 握 歷 史 學 家 建 構 歷 史 知 識 的 方 法 , 以 及 啟 導 他 們對 時 間 元 素 的 進 一 步 掌 握 。3.8 具 體 來 說 , 要 培 養 學 生 的 歷 史 意 識 , 需 要 :• 歷 史 教 師 扮 演 學 習 促 進 者 的 角 色 : 教 師 避 免 主 觀 表 達 自 己 的觀 點 與 喜 好 , 給 予 學 生 思 考 的 空 間 ; 同 時 , 作 為 學 習 促 進 者的 教 師 , 盡 量 以 持 平 客 觀 的 態 度 , 提 供 及 協 助 學 生 搜 集 包 括多 種 觀 點 的 材 料 , 讓 學 生 討 論 。 最 重 要 的 是 , 引 導 學 生 從 周遭 的 事 物 切 入 思 考 , 再 而 追 溯 歷 史 的 淵 源 , 從 歷 史 的 演 進 建立 對 生 活 事 物 的 認 識 。• 深 層 討 論 : 歷 史 意 識 根 源 於 對 周 圍 環 境 與 事 物 的 關 懷 , 因 此教 師 應 多 鼓 勵 學 生 討 論 歷 史 與 身 邊 各 種 事 物 的 關 係 。 因 為 這樣 才 能 讓 學 生 體 會 歷 史 不 是 遙 不 可 及 或 盡 成 過 去 , 而 是 與 日常 生 活 息 息 相 關 , 歷 史 與 生 活 的 距 離 可 因 此 而 拉 近 。 只 是 在討 論 的 過 程 中 , 教 師 應 提 醒 學 生 在 提 出 觀 點 或 看 法 時 , 須 經思 考 並 有 論 據 支 持 。• 以 各 種 有 趣 的 教 學 法 及 全 方 位 的 學 習 經 歷 喚 起 學 生 的 歷 史 意識 : 若 歷 史 只 停 留 在 書 本 及 文 字 中 , 歷 史 對 學 生 來 說 已 有 一種 疏 離 感 。 因 此 多 元 化 的 學 習 活 動 如 角 色 扮 演 、 辯 論 、 口 述歷 史 等 , 讓 學 生 設 身 處 地 投 入 歷 史 的 學 習 ; 而 實 地 考 察 、 參觀 展 覽 的 全 方 位 學 習 經 歷 , 製 造 機 會 讓 學 生 接 觸 歷 史 , 使 學生 產 生 對 歷 史 的 真 實 感 , 才 能 建 立 其 個 人 的 歷 史 意 識 。35


概 念 學 習 與 全 方 位 學 習 的 融 合第 二 次 諮 詢 稿3.9 學 習 歷 史 不 應 局 限 在 課 室 之 內 , 其 他 的 學 習 經 驗 能 夠 拓 寬 學生 的 視 野 與 深 化 學 生 對 歷 史 課 題 的 認 識 。 不 少 學 生 誤 解 中 國 歷 史 與 現實 生 活 脫 節 。 其 實 不 少 與 生 活 息 息 相 關 的 時 事 , 其 出 現 與 發 展 自 有 其歷 史 的 根 源 , 不 從 歷 史 背 景 中 探 索 , 難 對 其 有 正 確 的 了 解 及 評 價 。 教師 可 選 取 學 生 關 心 的 時 事 , 例 如 近 日 發 生 的 反 日 示 威 、 釣 魚 台 事 件 及兩 岸 關 係 的 起 伏 等 , 著 學 生 收 看 電 視 新 聞 及 閱 讀 報 章 的 報 道 與 評 論 ,並 到 圖 書 館 搜 集 有 關 事 件 的 歷 史 背 景 等 , 深 化 學 生 對 事 件 發 生 原 因 的理 解 。 又 如 中 國 近 年 的 改 革 開 放 , 教 師 可 安 排 學 生 參 觀 博 物 館 , 了 解中 國 近 代 史 的 發 展 , 明 白 中 國 近 數 十 年 的 發 展 軌 跡 。 教 師 亦 可 安 排 學生 參 觀 升 國 旗 的 儀 式 , 深 化 對 國 家 民 族 的 認 同 , 作 為 價 值 觀 與 國 民 教育 的 一 部 分 。 總 之 , 學 生 可 從 不 同 的 學 習 經 驗 體 會 歷 史 與 現 實 的 緊 密結 合 。學 習 與 評 估 的 配 合3.10 本 建 議 課 程 強 調 學 習 與 評 估 兩 者 的 融 合 , 學 習 中 既 包 含 對 學生 的 評 估 , 而 評 估 中 亦 包 含 學 習 的 元 素 。 前 者 主 要 是 教 師 進 行 各 種 學與 教 的 活 動 時 , 對 參 與 的 學 生 給 予 不 同 的 回 饋 , 讓 學 生 了 解 自 己 在 學習 進 程 中 的 水 平 與 進 度 。 例 如 教 師 在 串 講 的 過 程 中 , 可 提 問 學 生 有 關史 事 的 基 本 史 實 及 歷 史 概 念 , 讓 他 們 知 道 自 己 對 歷 史 基 礎 知 識 的 掌 握程 度 ; 又 如 進 行 小 組 討 論 時 , 教 師 可 留 意 學 生 運 用 史 實 及 評 論 有 關 觀點 時 是 否 恰 當 及 合 理 , 然 後 給 予 評 價 及 指 引 , 以 進 一 步 培 養 他 們 的 歷史 思 維 能 力 。 評 估 學 生 課 業 時 , 教 師 應 就 學 生 的 表 現 給 予 具 體 的 評語 , 以 及 建 議 改 善 的 方 法 。 例 如 學 生 寫 作 歷 史 評 論 題 , 教 師 可 就 學 生援 引 史 實 、 分 析 能 力 、 編 排 敘 述 等 給 予 評 價 及 提 供 改 善 方 法 , 使 學 生了 解 自 己 的 強 、 弱 地 方 。 教 師 就 課 業 所 反 映 學 生 的 不 足 地 方 , 透 過 其他 課 堂 活 動 加 以 改 善 。 若 學 生 分 析 力 欠 佳 , 課 堂 可 安 排 歷 史 懸 案 的 討論 , 加 強 有 關 能 力 的 培 訓 。36


課 程 統 籌第 二 次 諮 詢 稿3.11 在 實 施 新 高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課 程 時 , 教 師 可 就 以 下 各 方 面 進 行課 程 統 籌 的 工 作 :• 成 立 課 程 規 畫 小 組 : 組 織 課 程 規 畫 小 組 , 匯 集 人 力 與 智 慧 ,進 行 高 中 三 年 中 國 歷 史 課 程 的 整 體 規 畫 工 作 , 包 括 人 事 安排 、 教 學 設 計 、 時 間 表 編 排 、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 學 與 教 成 效 的評 估 與 檢 討 等 。 小 組 成 員 應 包 括 科 主 任 、 任 教 高 中 的 中 史 科教 師 , 有 需 要 時 邀 請 初 中 中 史 科 、 其 他 人 文 學 科 及 學 習 領 域的 教 師 加 入 , 以 配 合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整 個 學 習 領 域 ,以 至 跨 學 習 領 域 的 學 習 。• 了 解 學 生 : 在 實 施 新 課 程 的 開 始 階 段 , 應 對 學 生 在 本 科 的 基礎 知 識 、 歷 史 技 能 、 以 及 學 習 興 趣 和 態 度 有 整 體 的 了 解 , 並建 基 於 初 中 三 年 中 國 歷 史 或 歷 史 與 文 化 等 科 的 學 習 , 編 擬 高中 三 年 的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和 評 估 重 點 。• 整 體 規 畫 : 考 慮 學 校 整 體 課 程 的 發 展 , 協 調 初 中 與 高 中 中 國歷 史 課 程 、 公 民 及 國 情 教 育 及 其 他 學 習 領 域 的 學 習 。• 編 訂 進 度 : 本 課 程 內 容 主 要 分 為 必 修 的 「 歷 代 發 展 」 及 選 修的 「 歷 史 專 題 」 兩 部 分 。 另 外 「 中 國 歷 史 發 展 概 論 」 及 「 歷史 研 習 的 態 度 與 方 法 」 的 元 素 則 按 需 要 加 插 或 滲 入 課 程 中 ,編 排 適 合 他 們 的 學 習 進 度 。 至 於 選 修 部 分 , 教 師 應 根 據 學 生的 興 趣 及 意 願 , 選 取 修 習 的 單 元 。• 設 計 校 內 評 估 : 以 促 進 學 生 學 習 為 目 的 , 因 應 學 校 的 情 況 和學 生 的 學 習 需 要 , 並 參 照 公 開 評 核 部 分 的 「 水 平 參 照 評 核 」描 述 , 設 計 具 明 確 評 估 目 的 和 準 則 、 全 面 而 多 元 化 、 重 視 過程 的 校 內 評 估 。 而 學 生 的 課 業 及 學 習 成 果 , 應 予 以 系 統 收 集 、保 存 、 記 錄 及 整 理 , 讓 教 師 全 面 了 解 學 生 的 學 習 進 度 及 方 便向 考 評 局 呈 交 「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 豐 富 學 生 的 學 習 經 歷 : 教 師 宜 依 據 學 習 重 點 , 因 應 學 校 情 況 、課 程 規 畫 、 學 生 興 趣 及 能 力 , 靈 活 編 排 多 元 化 的 學 習 及 評 估活 動 。 除 在 課 堂 安 排 這 些 學 習 活 動 外 , 教 師 亦 應 設 計 其 他 全37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方 位 學 習 活 動 , 如 參 觀 展 覽 、 實 地 考 察 、 服 務 學 習 等 , 以 豐富 及 深 化 學 生 的 學 習 經 歷 。• 編 配 教 師 : 本 課 程 可 由 一 位 教 師 任 教 , 但 亦 可 因 應 課 節 的 安排 、 學 生 學 習 需 要 及 教 師 的 專 長 , 靈 活 編 配 不 同 教 師 任 教 必修 部 分 的 古 代 史 、 近 現 代 史 , 以 至 選 修 部 分 的 各 個 專 題 。• 購 置 、 收 集 、 貯 存 及 發 放 資 源 : 建 立 「 學 與 教 資 源 庫 」 讓 教師 及 學 生 使 用 。 一 般 的 教 學 材 料 , 如 掛 圖 、 立 體 地 圖 、 視 像光 碟 、 教 科 書 、 報 章 資 料 、 其 他 參 考 資 料 如 研 討 會 及 培 訓 課程 的 資 料 , 應 有 系 統 地 收 集 及 貯 存 , 以 支 援 教 學 ; 又 可 利 用學 校 的 電 腦 系 統 或 內 聯 網 提 供 網 上 各 種 學 與 教 資 料 , 如 經 剪裁 的 歷 史 資 料 、 地 圖 、 書 籍 介 紹 、 歷 史 圖 片 、 漫 畫 、 網 頁 連結 、 工 作 紙 等 , 供 學 生 瀏 覽 或 下 載 ; 亦 可 建 立 網 上 自 學 或 交流 的 平 台 , 供 學 生 自 學 或 互 相 交 流 。 此 外 , 圖 書 館 宜 多 購 置適 合 學 生 的 參 考 書 刊 及 資 料 , 讓 學 生 閱 讀 。• 介 紹 課 程 : 於 高 中 學 習 階 段 之 初 , 向 學 生 介 紹 必 修 部 分 和 選修 部 分 的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內 容 、 學 習 模 式 、 評 估 措 施 等 , 讓學 生 能 了 解 高 中 學 習 的 梗 概 , 以 盡 早 規 畫 個 人 的 學 習 進 程 。• 建 立 團 隊 : 舉 行 經 常 性 會 議 , 讓 科 組 成 員 協 作 、 分 工 , 共 同討 論 和 檢 討 學 習 內 容 、 教 學 策 略 、 學 習 材 料 和 評 估 措 施 等 情況 ; 鼓 勵 成 員 間 互 相 交 流 , 分 享 學 與 教 的 心 得 。• 專 業 發 展 : 在 課 程 實 施 之 初 , 任 教 教 師 應 盡 量 參 加 課 程 闡 釋的 研 討 會 , 以 掌 握 課 程 的 精 神 理 念 、 宗 旨 目 標 、 內 容 範 圍 、教 學 方 法 , 以 至 評 估 機 制 等 。 教 統 局 及 相 關 機 構 亦 會 陸 續 開辦 有 關 課 程 最 新 知 識 、 教 學 策 略 、 經 驗 分 享 等 研 討 會 及 工 作坊 , 科 主 任 應 鼓 勵 及 幫 助 科 組 成 員 參 與 , 並 擬 訂 專 業 發 展 計畫 , 提 倡 同 儕 觀 課 、 共 同 備 課 、 專 業 交 流 、 資 源 共 享 等 以 助教 師 發 展 。38


第 四 章學 與 教第 二 次 諮 詢 稿4.1 本 建 議 課 程 強 調 以 學 生 為 中 心 , 由 學 生 主 動 學 習 , 自 行 建 構知 識 、 訓 練 各 種 歷 史 能 力 , 以 及 培 養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 而 教 師 則 是 課 堂設 計 者 及 學 習 促 進 者 , 關 注 學 生 差 異 , 並 以 多 元 化 的 活 動 來 促 進 學 習 。4.2 學 生 學 習 歷 史 , 不 僅 為 了 認 識 個 別 的 史 事 , 而 是 為 了 理 解 歷史 現 象 、 把 握 歷 史 發 展 的 線 索 和 脈 絡 ; 故 此 , 知 識 點 需 要 增 加 , 知 識面 也 應 拓 寬 。 記 憶 史 事 可 作 為 理 解 、 分 析 、 運 用 和 評 鑑 史 事 的 基 礎 ,但 若 只 停 留 於 記 誦 的 層 次 , 則 會 令 學 習 索 然 無 味 。 探 究 式 的 學 習 模式 , 是 讓 學 生 運 用 思 考 力 來 學 習 歷 史 , 這 樣 , 學 生 並 非 死 記 硬 背 也 能汲 取 知 識 , 同 時 , 學 生 可 運 用 歷 史 思 維 能 力 組 建 知 識 , 建 立 個 人 對 歷史 的 看 法 。學 與 教 策 略4.3 本 課 程 建 議 學 生 採 用 「 探 究 式 學 習 」 的 模 式 研 習 歷 史 , 強 調以 學 生 為 本 , 由 學 生 主 動 學 習 , 通 過 對 課 程 的 體 驗 , 自 行 建 構 知 識 、技 能 , 以 及 培 養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 而 教 師 則 是 課 堂 設 計 者 及 學 習 促 進者 , 關 注 學 生 的 學 習 歷 程 , 並 設 計 多 元 化 的 學 習 活 動 及 評 估 項 目 來 促進 學 生 學 習 。探 究 式 學 習 模 式(a) 探 究 歷 史 發 展 的 脈 絡4.4 本 課 程 分 為 必 修 及 選 修 兩 個 部 分 。 必 修 部 分 把 夏 代 至 二 十 世紀 末 的 中 國 歷 史 分 為 八 個 時 期 , 首 五 期 按 政 治 及 社 會 兩 道 主 線 選 取 課題 , 後 三 期 則 從 內 政 、 外 交 兩 方 面 探 究 近 現 代 的 歷 史 。〈 課 程 內 容 〉中 的 「 說 明 」, 闡 釋 了 各 個 課 題 的 學 習 重 點 。 這 些 重 點 可 讓 學 生 把 握各 個 時 期 的 重 要 歷 史 事 件 、 歷 史 人 物 、 歷 史 地 理 , 但 更 重 要 的 , 是 學生 通 過 學 習 這 些 內 容 , 明 白 歷 史 現 象 , 掌 握 各 個 歷 史 時 期 的 基 本 特 徵和 發 展 趨 勢 , 以 及 認 識 歷 史 發 展 的 基 本 線 索 和 脈 絡 。39


第 二 次 諮 詢 稿4.5 至 於 選 修 部 分 的 六 個 單 元 , 是 按 中 國 歷 史 的 文 化 、 地 理 、 人物 、 制 度 、 宗 教 及 女 性 的 元 素 編 訂 。 這 些 不 同 的 歷 史 專 題 , 學 生 研 習時 , 亦 須 從 各 種 歷 史 現 象 中 把 握 有 關 脈 絡 與 歸 納 其 特 點 , 研 習 方 法 與必 修 單 元 接 近 。4.6 學 生 學 習 時 應 以 增 進 知 識 點 為 基 礎 , 而 以 拓 寬 知 識 面 為 更 高的 目 標 。 本 課 程 強 調 廣 度 一 致 而 密 度 則 因 應 學 生 本 身 能 力 自 由 訂 定 ,是 照 顧 學 生 能 力 差 異 的 設 計 。 無 疑 , 史 學 根 基 愈 紮 實 , 學 生 運 用 歷 史的 具 體 知 識 來 建 構 歷 史 的 理 論 知 識 的 能 力 愈 強 ; 但 學 習 既 然 以 明 白 歷史 現 象 , 掌 握 各 個 歷 史 時 期 的 基 本 特 徵 和 發 展 趨 勢 , 以 及 認 識 歷 史 發展 的 基 本 線 索 和 脈 絡 為 主 , 知 識 的 認 知 便 不 應 是 學 習 和 評 估 學 習 表 現的 重 點 。(b) 訓 練 歷 史 思 維4.7 學 習 歷 史 需 要 記 憶 , 因 為 記 憶 是 理 解 、 分 析 、 運 用 和 評 鑑 歷史 的 基 礎 。 但 學 習 若 只 停 留 於 記 憶 的 層 次 , 不 僅 令 學 習 索 然 無 味 , 也未 能 達 至 訓 練 思 考 的 目 的 。 學 生 要 對 歷 史 有 真 正 的 認 識 , 必 須 要 透 過多 種 思 維 技 巧 , 如 批 判 、 推 論 、 歸 納 、 辯 證 等 , 對 歷 史 資 料 加 以 連 繫 、組 織 、 編 排 , 才 能 建 構 一 幅 歷 史 圖 象 。 研 習 歷 史 是 要 求 學 生 在 理 解 歷史 事 實 的 基 礎 上 , 能 夠 解 釋 和 分 析 某 個 歷 史 現 象 , 以 及 評 價 歷 史 現 象和 建 立 歷 史 觀 點 。 要 做 到 這 一 點 , 過 往 著 重 知 識 單 向 傳 授 與 偏 重 死 記硬 背 、 機 械 訓 練 的 學 習 形 式 便 必 須 要 揚 棄 , 改 而 採 用 不 同 的 教 學 方 法刺 激 及 啟 發 學 生 各 種 的 歷 史 思 維 。(c) 主 動 建 構4.8 新 高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課 程 重 視 學 生 的 學 習 過 程 , 期 望 學 生 通 過個 人 的 思 考 去 獲 取 知 識 , 而 不 是 直 接 從 教 師 聽 取 結 論 。 因 為 每 個 人 都必 須 經 過 自 己 的 體 驗 、 理 解 , 才 能 建 構 自 己 的 知 識 。 只 有 當 學 生 的 知識 和 能 力 是 通 過 自 己 的 體 驗 而 發 生 變 化 , 才 算 真 正 取 得 學 習 的 成 果 。讓 學 生 投 身 於 各 種 學 習 活 動 , 從 做 中 學 , 才 能 引 起 他 們 的 興 趣 、 激 發學 習 動 機 , 並 樂 於 表 達 自 己 的 觀 點 , 發 展 各 種 的 思 考 技 能 。 因 此 教 學方 法 的 設 計 與 運 用 , 需 要 提 高 學 生 的 參 與 積 極 性 , 改 變 學 生 被 動 學 習40


的 情 況 。第 二 次 諮 詢 稿4.9 在 學 習 的 過 程 中 , 教 師 應 鼓 勵 學 生 從 多 角 度 審 視 歷 史 , 讓 他們 根 據 自 己 的 已 有 知 識 和 生 活 經 驗 , 對 所 學 的 內 容 進 行 重 組 、 整 合 、評 鑑 , 進 而 把 各 種 歷 史 資 料 及 事 實 , 變 成 真 正 屬 於 自 己 的 知 識 。 只 要是 論 從 史 出 , 教 師 應 接 納 學 生 所 建 構 的 觀 點 與 看 法 。(d) 運 用 史 料 並 作 出 合 理 判 斷4.10 人 們 獲 得 歷 史 知 識 的 前 提 , 是 取 得 載 有 各 種 歷 史 資 訊 的 材料 。 學 生 探 究 一 個 歷 史 現 象 或 一 個 歷 史 問 題 , 必 須 要 通 過 研 習 不 同 資料 , 經 過 理 解 和 分 析 ; 故 此 , 學 生 須 具 備 取 得 及 運 用 歷 史 資 料 的 能 力 ,這 除 了 歷 史 的 具 體 知 識 之 外 , 還 須 包 括 歷 史 的 理 論 知 識 和 學 習 歷 史 的方 法 。 如 果 學 生 只 被 動 地 接 受 歷 史 資 料 的 解 釋 , 不 加 思 考 與 批 判 , 不但 會 失 去 學 習 歷 史 的 意 義 , 而 且 會 對 歷 史 產 生 厭 倦 。 因 此 , 學 生 應 將學 習 歷 史 看 作 是 研 究 歷 史 , 才 能 提 升 他 們 的 興 趣 。4.11 由 於 我 們 處 於 資 訊 爆 炸 的 年 代 , 資 訊 無 處 不 在 , 加 上 歷 史 研究 的 工 作 推 陳 出 新 , 只 根 據 教 科 書 上 的 資 料 , 學 生 未 必 可 以 緊 貼 有 關問 題 的 發 展 。 故 此 , 教 師 應 訓 練 學 生 具 備 搜 尋 史 料 的 能 力 , 來 增 進 個人 的 知 識 面 ; 同 時 , 注 重 史 料 的 運 用 , 通 過 對 史 料 的 搜 集 、 整 理 、 辨析 , 學 生 運 用 判 斷 力 , 衡 量 史 料 的 價 值 , 以 史 料 作 為 證 據 , 解 答 各 種歷 史 問 題 。(e) 教 師 促 進 學 習4.12 在 探 究 式 學 習 的 歷 程 中 , 教 師 仍 然 擔 當 極 重 要 的 角 色 , 他 既 是 學生 學 習 的 引 導 者 , 也 是 組 織 者 和 指 導 者 。• 作 為 一 個 引 導 者 , 教 師 的 任 務 是 創 造 探 究 的 情 境 , 來 提 升 學生 學 習 的 積 極 性 ; 只 要 細 心 設 計 教 學 活 動 , 便 可 以 有 效 誘 導學 生 進 入 學 習 歷 程 。 其 次 , 教 師 適 當 地 營 造 探 究 的 氣 氛 , 採用 多 元 化 的 活 動 , 例 如 課 堂 討 論 、 歷 史 懸 案 探 究 、 角 色 扮 演 、辯 論 、 實 地 考 察 、 模 擬 研 究 等 等 。 再 者 , 學 生 鑽 研 學 問 期 間常 會 遇 上 疑 難 , 教 師 作 為 指 導 者 , 要 能 幫 助 學 生 敞 開 探 究 的41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思 路 , 與 學 生 交 流 探 究 的 內 容 , 以 及 為 學 生 總 結 探 究 的 結 果 。此 外 , 教 師 還 須 隨 時 就 教 學 策 略 作 出 檢 討 , 因 應 學 生 的 能 力 、反 應 而 進 行 調 整 。• 教 師 擔 當 促 進 者 的 角 色 , 較 諸 作 為 一 個 權 威 , 更 有 助 學 生 學習 , 因 為 當 學 生 習 慣 聆 聽 權 威 的 教 導 , 疑 問 的 主 動 性 便 會 降低 , 繼 而 會 影 響 個 人 的 分 析 、 解 難 和 批 判 的 能 力 。 事 實 上 ,權 威 性 的 講 學 , 容 易 令 學 習 者 只 取 得 陳 述 性 的 知 識 , 這 與 以訓 練 理 解 、 分 析 、 比 較 、 綜 合 運 用 、 評 鑑 等 思 維 技 能 為 核 心的 學 習 , 有 本 質 上 的 不 同 。(f) 照 顧 學 生 學 習 上 的 差 異4.13 此 外 , 教 師 也 須 照 顧 學 生 的 個 別 差 異 , 因 為 每 個 學 生 都 有 獨特 的 個 性 和 不 同 的 學 習 能 力 , 若 在 教 學 中 只 採 用 劃 一 和 單 一 的 教 學 設計 , 不 同 的 「 競 跑 者 」 在 同 一 條 「 跑 道 」 競 逐 , 能 力 稍 遜 者 將 會 因 為落 後 於 人 而 沮 喪 , 甚 至 放 棄 競 逐 。4.14 若 教 師 能 因 材 施 教 , 為 每 個 學 生 提 供 平 等 的 學 習 機 會 , 以 多元 化 及 分 層 次 的 教 學 來 促 進 學 生 學 習 , 學 生 因 為 仍 有 所 得 , 自 然 繼 續樂 於 學 習 、 勇 於 探 究 。(g) 培 養 價 值 觀 和 態 度4.15 無 論 是 從 探 究 式 學 習 模 式 的 角 度 , 或 是 從 歷 史 思 維 的 角 度 看學 習 , 學 生 從 多 角 度 審 視 問 題 的 態 度 都 是 值 得 鼓 勵 的 。 在 這 樣 的 學 習氛 圍 中 , 學 生 可 以 培 養 廣 闊 的 胸 襟 , 懂 得 尊 重 不 同 的 意 見 , 以 及 持 有客 觀 的 態 度 , 這 在 學 校 生 活 或 社 會 生 活 中 都 是 很 重 要 的 經 驗 。4.16 此 外 , 本 課 程 強 調 學 生 應 增 加 對 社 會 的 認 識 及 對 國 情 的 了解 , 從 而 孕 育 民 族 情 懷 及 文 化 認 同 , 成 為 富 責 任 感 的 公 民 , 為 社 會 、為 國 家 以 至 全 球 作 出 貢 獻 。 這 種 情 操 十 分 重 要 , 但 卻 要 是 在 開 放 思 想的 教 育 下 進 行 , 由 學 生 經 歷 客 觀 的 引 發 , 經 歷 個 人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這樣 的 感 受 比 諸 不 斷 灌 輸 更 為 有 效 、 更 有 意 義 。42


學 與 教 活 動 的 設 計 理 念第 二 次 諮 詢 稿4.17 探 究 式 學 習 是 指 在 學 習 過 程 中 , 以 學 生 自 主 學 習 和 合 作 交 流為 前 提 , 以 教 材 為 基 礎 , 在 教 師 的 啟 發 、 誘 導 和 促 進 下 , 學 生 表 達觀 點 、 質 疑 探 究 問 題 , 並 通 過 個 人 、 小 組 、 集 體 等 多 種 形 式 的 解 難釋 疑 活 動 , 用 所 學 的 知 識 來 解 決 問 題 的 學 習 形 式 。(a) 教 師 因 應 學 生 的 程 度 設 計 適 合 的 教 材4.18 無 論 是 對 程 度 較 高 或 學 習 能 力 稍 遜 的 學 生 , 本 課 程 的 精 神 仍在 於 培 養 他 們 的 獨 立 思 考 能 力 。 學 生 透 過 教 師 為 他 們 設 計 的 學 習 活動 , 主 動 發 現 問 題 , 和 盡 量 由 自 己 解 決 問 題 。4.19 要 設 計 一 份 適 合 學 生 學 習 的 教 材 , 教 師 是 最 適 合 的 人 選 , 因為 只 有 教 師 才 最 理 解 學 生 的 程 度 。 所 以 , 下 列 的 「 學 與 教 活 動 舉 隅 」只 提 供 活 動 的 概 要 及 相 關 理 念 , 教 師 可 發 揮 個 人 的 創 意 , 製 作 合 適的 教 材 。4.20 縱 然 學 生 的 領 悟 力 強 , 教 師 仍 須 為 他 們 精 心 設 計 學 習 活 動 ,以 幫 助 他 們 進 一 步 提 高 學 習 能 力 ; 而 學 習 能 力 稍 遜 的 學 生 或 專 注 力稍 低 的 學 生 , 更 需 要 教 師 特 別 為 他 們 設 計 學 習 活 動 。 我 們 深 信 , 當能 力 稍 遜 的 學 生 從 活 動 中 汲 取 了 經 驗 和 孕 育 了 智 慧 , 他 們 的 學 習 能力 會 有 所 提 升 , 而 會 有 進 一 步 的 發 展 ; 至 於 專 注 力 稍 弱 的 學 生 , 當他 們 被 活 動 引 發 學 習 興 趣 , 本 身 的 學 習 潛 能 會 被 引 發 , 這 類 學 生 一經 投 入 學 習 , 成 績 往 往 進 步 驚 人 。(b) 提 供 多 元 化 和 互 動 式 的 學 習 活 動4.21 運 用 多 元 化 和 互 動 式 的 學 習 活 動 是 值 得 鼓 勵 的 , 因 為 它 的 形式 較 生 動 , 讓 學 生 建 構 知 識 和 提 高 能 力 的 機 會 也 比 較 多 。 在 下 面 的「 學 與 教 活 動 舉 隅 」 嘗 試 提 供 不 同 形 式 的 學 習 活 動 , 供 教 師 參 考 。有 關 活 動 尚 可 作 進 一 步 的 發 展 , 可 再 演 繹 成 更 多 類 型 的 活 動 。4.22 對 於 一 些 偏 向 單 向 式 的 教 授 活 動 , 例 如 單 純 的 串 講 , 專 注 力43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強 的 學 生 即 使 留 心 聽 講 , 但 因 為 只 單 向 地 接 收 信 息 , 思 考 的 空 間 不足 , 那 便 很 難 做 到 啟 疑 , 甚 至 由 他 們 自 己 解 答 問 題 ; 至 於 專 注 力 稍弱 的 學 生 , 更 有 可 能 因 為 跟 不 上 教 師 的 進 度 而 未 能 汲 取 知 識 。 再 者 ,單 是 串 講 , 教 師 未 必 能 夠 顧 及 學 生 個 別 理 解 的 差 異 , 因 為 單 向 式 的指 導 不 能 讓 教 師 掌 握 學 生 知 識 增 長 和 能 力 發 展 的 程 度 , 也 未 能 讓 教師 理 解 學 生 的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 從 持 續 性 學 習 發 展 的 角 度 看 , 始 終 還是 互 動 模 式 的 成 效 較 高 。(c) 使 用 多 重 步 驟4.23 精 彩 的 串 講 是 可 以 令 學 生 受 益 的 , 但 前 提 是 讓 串 講 成 為 整 個互 動 活 動 中 的 一 部 分 。 我 們 明 白 , 學 生 先 要 汲 取 基 礎 的 知 識 及 觀 念 ,然 後 才 可 進 行 各 種 能 力 的 訓 練 活 動 , 串 講 內 容 的 性 質 其 實 如 同 工 作紙 上 的 閱 讀 資 料 , 或 視 象 媒 體 播 映 的 一 系 列 影 象 , 它 的 作 用 是 引 入及 提 供 資 訊 。 當 學 生 接 收 到 信 息 後 , 腦 部 開 始 活 動 , 進 入 啟 疑 以 至解 難 的 學 習 過 程 。 所 以 , 無 論 串 講 、 閱 讀 資 料 或 觀 看 影 象 , 活 動 的時 間 不 應 太 長 , 教 師 要 在 適 當 處 停 頓 , 讓 學 生 有 空 間 思 考 及 消 化 所學 ; 一 個 段 落 後 , 學 生 的 知 識 及 能 力 均 有 所 提 高 , 這 時 再 進 入 下 一個 階 段 的 學 習 , 成 效 便 會 更 大 。( 請 參 閱 本 諮 詢 稿 頁 74〈 附 錄 〉「 教學 設 計 舉 隅 二 : 江 南 開 發 的 概 況 」)44


第 二 次 諮 詢 稿下 圖 是 簡 略 的 解 說 :教 師 引 發 學 習 動機 及 提 供 資 訊 精 警 而 恰 當 的指 引學 生 接 收 及 處教 師 提 供 進 一步 的 學 習 教 材多 元 化 的 學 習活 動教 師 進 一 步 促進 學 生 學 習釋 疑 、 綜 合 解答 、 啟 發 新 的疑 問 ……理 資 訊聽 講 / 閱 讀 資料 / 觀 看 影象 …… 提 供 學 習 教 材 學 生 啟 疑 , 教 師進 一 步 推 動 學 生的 學 習 動 機 。學 生 回 饋 意見 , 提 出 答 案及 問 題 , 教 師進 一 步 指 引 。學 生 積 極 參與 , 教 師 作 適當 指 導 。學 生 回 應 、提 問 。 完 成習 作 。進 入 下 一 階 段 的 學 習(d) 利 用 電 子 多 媒 體4.24 比 較 三 種 提 供 資 訊 的 形 式 , 教 師 的 串 講 最 能 發 揮 言 教 的 作用 , 事 實 上 , 動 人 的 演 說 最 能 感 動 學 生 , 比 較 學 生 閱 讀 資 料 的 方 式 ,串 講 較 能 達 至 培 育 情 操 及 價 值 觀 的 效 果 。 不 過 , 教 師 一 人 的 演 說 ,形 式 未 免 有 點 局 限 。4.25 近 年 , 不 少 教 師 已 習 慣 使 用 電 子 多 媒 體 進 行 學 與 教 的 工 作 ,這 些 現 代 化 的 教 學 工 具 , 如 投 影 、 電 影 、 錄 像 、 播 音 等 , 能 較 有 動 感的 把 景 物 、 地 形 、 人 像 等 影 象 展 示 於 學 生 眼 前 , 又 可 以 播 放 歌 曲 , 所提 供 的 學 習 情 境 , 大 大 超 越 了 教 科 書 的 限 制 。 除 了 能 夠 提 高 教 學 效 率之 外 , 電 子 多 媒 體 教 具 也 可 以 讓 學 生 直 接 感 受 教 師 創 設 的 情 境 , 使 用視 聽 教 材 , 學 生 可 以 更 直 接 感 受 到 教 師 的 情 感 。45


第 二 次 諮 詢 稿(e) 善 用 「 問 和 答 」 的 指 導 模 式4.26 教 師 和 學 生 最 直 接 的 交 流 是 發 問 和 回 答 , 如 果 處 理 恰 當 , 這種 形 式 也 可 以 是 互 動 教 學 活 動 的 一 種 , 同 樣 有 激 盪 思 維 的 作 用 ; 但 若處 理 不 當 , 便 會 容 易 使 學 生 墮 進 盲 從 教 師 想 法 的 陷 阱 。 如 果 教 師 過 於主 導 問 答 的 過 程 , 只 引 導 學 生 按 照 教 師 個 人 的 想 法 回 答 問 題 , 而 不 給予 學 生 思 考 空 間 , 學 生 便 難 有 機 會 建 立 自 己 的 觀 點 , 甚 至 只 會 變 成 教師 見 解 的 複 述 者 。4.27 要 讓 學 生 能 自 行 建 構 知 識 和 具 備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 , 教 師 宜 讓學 生 根 據 史 實 合 理 地 質 詢 、 批 判 , 倘 若 師 生 或 同 學 之 間 意 見 不 同 , 只要 言 之 成 理 , 持 之 有 故 , 亦 應 接 納 。 教 師 作 總 結 時 , 不 要 把 自 己 的 意見 視 作 最 佳 的 答 案 , 而 應 當 透 過 合 理 分 析 , 為 學 生 提 供 更 寬 闊 的 思路 、 更 廣 泛 的 視 野 和 更 多 樣 的 選 擇 。4.28 經 驗 告 訴 我 們 , 當 教 師 主 導 了 問 答 的 過 程 , 學 生 很 快 就 會 知道 教 師 只 要 求 他 們 接 受 他 的 見 解 , 他 們 就 會 愈 來 愈 依 賴 教 師 , 甚 至 愈來 愈 被 動 地 等 待 教 師 給 予 最 後 的 答 案 , 如 果 是 這 樣 , 探 究 式 的 學 習 模式 就 難 以 進 行 了 。4.29 學 與 教 的 活 動 必 須 有 計 畫 地 進 行 , 設 計 上 是 多 步 驟 的 循 序 漸進 , 教 師 要 有 耐 性 引 領 學 生 學 習 , 才 能 達 至 促 進 學 習 的 效 果 。 對 於學 習 能 力 稍 遜 或 學 習 主 動 性 較 弱 的 學 生 , 教 師 勿 擔 心 多 耗 費 了 一 些時 間 而 心 急 把 答 案 說 出 , 因 為 若 每 次 沉 默 都 由 教 師 來 打 破 , 學 生 便會 形 成 對 教 師 的 依 賴 ; 所 以 , 當 討 論 出 現 停 頓 , 教 師 宜 忍 耐 , 並 嘗試 修 改 方 法 , 多 鼓 勵 學 生 參 與 。 當 學 生 習 慣 互 動 性 的 上 課 模 式 , 他們 就 會 以 這 個 常 用 的 方 式 上 課 。4.30 無 疑 , 討 論 的 學 習 形 式 會 比 講 授 的 形 式 用 上 更 多 教 學 時 間 。為 此 , 修 訂 課 程 減 少 了 學 習 內 容 的 知 識 量 , 釋 放 較 多 空 間 , 就 是 希 望互 動 學 習 、 探 究 學 習 的 模 式 能 夠 順 利 進 行 。4.31 最 後 , 必 須 說 明 , 在 探 究 式 學 習 模 式 中 , 教 師 的 角 色 仍 然 是十 分 重 要 的 。 從 上 文 內 容 可 知 , 從 引 入 到 提 供 學 習 資 訊 , 繼 而 到 主 題46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學 習 活 動 , 到 最 後 完 成 一 課 教 學 , 整 個 過 程 中 , 教 師 的 設 計 、 牽 引 、指 導 、 綜 合 結 論 等 , 都 不 是 他 人 或 電 子 科 技 所 能 代 替 的 。47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學 與 教 活 動 舉 隅策 略 解 釋 例 子以 學 生 探 究 及 發 現 為 主 的 教 學 法 , 旨 在 鼓 勵 學 生 就 一 個 範 圍 深入 研 究 一 個 主 題 , 在 過 程 中 掌 握 歷 史 研 習 的 方 法 與 態 度 , 亦 培養 各 種 思 考 的 技 能 。 而 原 則 是 :(1) 問 題 是 值 得 討 論 ;(2) 問題 不 是 單 一 或 簡 單 的 答 案 ;(3) 學 生 可 獲 得 或 被 指 導 搜 集 足 夠及 適 當 的 材 料 來 回 答 問 題 ;(4) 學 生 須 憑 想 像 力 了 解 過 去 。探 究 教 學法重 組 歷 史片 段 及 解說 內 容年 表 教 學對 於 一 些 學 生 已 有 知 識 基 礎 或 不 太 艱 深 的 學 習 內 容 , 教 師 可 提供 該 宗 歷 史 事 件 的 重 要 片 段 , 讓 學 生 以 重 組 的 方 式 , 排 列 事 件的 先 後 次 序 。 這 對 一 段 時 間 裏 同 時 發 生 多 宗 事 件 , 又 或 是 一 些特 別 容 易 引 起 混 淆 或 過 程 較 為 複 雜 的 事 件 , 可 讓 學 生 了 解 一 段時 間 內 或 一 件 事 件 發 生 的 來 龍 去 脈 。年 代 是 理 解 歷 史 的 中 心 部 分 , 但 學 生 對 歷 史 事 件 放 回 某 個 歷 史時 期 的 能 力 是 較 弱 的 ,「 年 代 」 很 多 時 無 法 引 起 學 生 任 何 聯 想 ,因 此 提 供 視 覺 的 時 間 線 是 課 堂 教 學 不 可 缺 少 的 工 具 。 而 學 生 就一 段 時 期 以 不 同 歷 史 事 件 編 寫 時 間 線 , 可 以 建 立 歷 史 的 圖 象 ,為 某 一 時 期 的 特 色 賦 與 含 義 。 「 秦 『 廢 封 建 , 行 郡 縣 』 能 否 幫 助 鞏 固 中 央 政權 ?」 「 甚 麼 原 因 促 使 開 皇 、 貞 觀 、 開 元 盛 世 的 出現 ?」 「 國 共 分 裂 後 , 中 國 共 產 黨 採 取 何 種 戰 略 擴 充實 力 ?」 「 在 八 年 抗 戰 中 , 中 國 如 何 應 付 日 本 的 侵 略 ,反 敗 為 勝 ?」 學 生 可 重 組 商 末 周 初 期 間 的 事 件 : 武 王 伐商 、 第 二 次 封 建 、 三 監 之 亂 、 周 公 東 征 、 第一 次 封 建 等 。 學 生 重 組 當 代 中 國 期 間 發 生 的 大 事 : 中 美 建交 、 文 化 大 革 命 結 束 、 提 出 四 個 現 代 化 、 土地 改 革 開 始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 籌 辦 經濟 特 區 、 第 一 個 五 年 計 劃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恢 復 在 聯 合 國 的 地 位 、 毛 澤 東 逝 世 、 大 躍 進運 動 開 始 。學 生 就 民 初 數 十 年 的 歷 史 編 寫 時 間 表 / 時 間 線 , 可以 構 築 民 初 中 國 面 對 內 憂 外 患 的 歷 史 圖 象 。48


第 二 次 諮 詢 稿策 略 解 釋 例 子圖 表 的 種 類 繁 多 , 不 同 類 別 的 圖 表 可 以 從 不 同 層 面 協 助 學 生 學習 。 例 如 對 於 政 制 , 以 圖 表 表 達 , 可 有 助 學 生 理 解 及 幫 助 記 憶 。教 師 可 先 行 設 計 圖 表 , 要 求 學 生 填 寫 項 目 , 又 或 要 求 學 生 自 行繪 畫 圖 表 。 上 課 時 , 教 師 引 領 學 生 解 釋 制 度 的 特 色 和 衍 生 的 問題 。 歷 史 事 件 包 含 的 人 和 事 既 多 , 衍 生 的 概 念 亦 錯 綜 複 雜 , 學生 對 此 每 感 混 亂 , 如 能 加 以 系 統 整 理 , 便 可 建 構 對 歷 史 的 認識 。 概 念 圖 (concept map) 是 將 新 的 概 念 或 新 知 識 的 學 習 建 立在 舊 概 念 及 舊 知 識 的 基 礎 上 , 將 概 念 與 知 識 結 連 成 一 種 有 意 義的 網 絡 脈 絡 形 式 。 概 念 圖 透 過 視 覺 性 的 圖 示 , 從 不 同 層 次 及 結構 上 連 繫 不 同 的 概 念 , 幫 助 學 生 對 歷 史 從 「 點 」 擴 闊 至 「 面 」的 學 習 , 增 進 對 史 事 的 發 展 過 程 、 因 果 關 係 等 的 了 解 。而 學 生 對 歷 史 發 生 空 間 的 理 解 , 則 需 要 地 圖 輔 助 , 如 國 家 的 分裂 時 期 , 不 同 政 權 分 佈 的 情 況 , 而 戰 事 的 發 生 與 進 展 , 也 極 需地 圖 才 能 解 說 清 楚 , 學 生 因 而 才 會 明 白 戰 爭 的 曲 折 與 多 變 性 。圖 表 及 地圖 教 學漫 畫 教 學政 治 漫 畫 的 使 用 , 不 但 能 提 高 學 生 學 習 時 事 的 興 趣 , 對 學 習 歷史 的 作 用 也 很 大 。 它 可 以 激 發 學 生 的 想 像 力 與 代 入 感 , 對 歷 史時 空 深 入 思 考 , 體 會 歷 史 含 義 的 豐 富 。 而 採 用 如 附 圖 的 寓 意 圖象 , 也 有 啟 發 學 生 思 考 的 作 用 。 學 生 繪 畫 建 國 後 中 國 共 產 黨 的 組 織 結 構 , 說明 中 共 體 制 的 權 力 結 構 。 利 用 地 圖 說 明 二 萬 五 千 里 長 征 的 路 線 , 學 生才 能 掌 握 中 國 的 地 理 特 徵 , 以 及 當 時 發 生 的事 件 如 日 本 侵 略 , 對 國 民 黨 剿 共 的 影 響 。 至 於 概 念 圖 , 可 以 「 辛 亥 革 命 的 因 果 關 係 」為 題 , 組 織 「 西 方 制 度 文 化 的 傳 入 」、「 革 命團 體 的 興 起 」、「 清 王 朝 的 衰 落 」、「 舊 勢 力 的呼 應 」、「 袁 世 凱 的 角 色 」 等 因 素 的 關 係 。春暗 喻 : 辛 亥 革 命 成 功49


第 二 次 諮 詢 稿策 略 解 釋 例 子設 計 遊 戲 寓 學 習 於 遊 戲 的 教 學 活 動 , 比 較 受 學 生 歡 迎 。 當 中 可 包 含 資 料蒐 集 、 知 識 認 知 及 理 解 , 以 及 分 析 及 評 論 的 功 夫 。學 生 模 仿 「 康 樂 棋 」 的 模 式 , 設 計 一 個 棋 盤 。 棋 盤上 的 項 目 可 包 括 事 件 及 人 物 , 設 定 賞 罰 規 則 。 例如 ,「 通 過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憲 法 》」 可 獎 前 進 三 格 ,「 第 一 個 五 年 計 劃 」 可 獎 兩 格 ;「 大 躍 進 」 可 罰 後退 四 格 ,「 文 化 大 革 命 」 罰 回 到 起 點 等 。辯 論小 組 討 論及 匯 報製 作 報 刊劇 本 寫 作及 廣 播 劇製 作辯 論 需 要 事 前 作 準 備 , 也 需 要 學 生 協 作 才 可 成 事 , 主 動 性 和 互動 性 的 要 求 均 高 ; 若 然 學 生 積 極 投 入 , 有 可 能 得 到 很 有 深 度 的學 習 。這 是 很 常 用 的 活 動 模 式 , 但 卻 有 實 際 的 效 用 。 它 對 學 生 的 主 動性 及 互 動 性 有 一 定 的 要 求 , 如 學 生 能 積 極 參 與 , 學 習 成 效 可 有保 證 。 同 時 ,「 小 組 討 論 及 匯 報 」 這 個 模 式 可 以 配 合 其 他 活 動進 行 , 用 途 較 廣 泛 。報 刊 是 歷 史 記 錄 的 其 中 一 種 媒 體 , 由 於 是 當 時 人 記 當 時 事 , 是研 究 歷 史 的 重 要 資 訊 。 以 製 作 報 刊 作 為 學 習 的 方 法 , 一 方 面 可讓 學 生 認 識 到 報 刊 記 載 歷 史 的 功 用 ; 另 一 方 面 , 學 生 可 透 過 自學 的 活 動 建 構 知 識 、 建 立 能 力 和 培 養 態 度 。 當 學 生 投 入 活 動時 , 他 們 仿 如 走 進 另 一 個 時 空 , 設 身 處 地 的 接 觸 該 段 歷 史 , 這就 會 產 生 歷 史 學 之 中 的 「 移 情 共 感 」 作 用 。戲 劇 是 學 生 日 常 生 活 都 會 踫 上 的 事 情 , 很 多 學 校 都 有 戲 劇 比賽 ; 以 戲 劇 或 廣 播 劇 作 為 學 習 活 動 , 學 生 對 歷 史 情 節 及 對 歷 史人 物 的 印 象 會 十 分 深 刻 。論 題 :「 開 放 改 革 帶 來 的 是 利 益 而 不 是 壞 處 」辯 論 除 了 學 習 辯 論 技 巧 之 外 , 教 師 亦 宜 指 導 學 生 學習 「 論 從 史 出 」 的 觀 念 , 以 幫 助 他 們 應 答 評 論 題 的技 巧 。「 第 一 個 五 年 計 劃 的 成 效 」、「 土 地 改 革 對 農 民 的 影響 」、「 反 右 運 動 對 知 識 分 子 的 衝 擊 」、「 文 化 大 革 命對 教 育 的 影 響 」、「 中 蘇 交 惡 如 何 幫 助 中 國 融 入 世界 」 等 。 [ 抗 日 戰 爭 ] 可 包 括 以 下 的 時 段 / 事 件 :「 戰爭 爆 發 前 一 個 月 」、「 戰 爭 爆 發 前 一 天 」、「 戰事 爆 發 後 翌 日 」、「 南 京 大 屠 殺 」、「 原 子 彈 投下 廣 島 及 長 崎 」、「 日 本 投 降 」 等 。 [ 大 躍 進 ] 期 間 的 報 刊 的 內 容 , 可 包 括 頭 條新 聞 、 重 要 新 聞 、 社 評 / 社 論 、 文 學 作 品 、 漫畫 等 等 。 教 師 應 給 予 適 當 的 引 導 , 並 鼓 勵 學生 尊 重 歷 史 , 不 能 捏 造 、 纂 改 。歷 史 中 不 乏 富 戲 劇 性 的 情 節 , 如 「 國 共 合 作 」 國 共兩 黨 由 合 作 至 反 目 成 仇 , 又 由 戰 鬥 到 一 致 抗 日 ;「 中美 建 交 」 中 美 由 互 相 對 抗 到 終 於 建 交 , 過 程 曲 折 ,是 上 佳 的 戲 劇 題 材 。50


第 二 次 諮 詢 稿策 略 解 釋 例 子口 述 歷 史 讓 學 生 訪 問 家 族 成 員 的 歷 史 經 驗 , 能 幫 助 學 生 探 究 與 親 人 關 係密 切 的 歷 史 背 景 , 從 而 建 立 對 歷 史 的 親 切 感 , 容 易 投 入 對 歷 史的 研 習 。 而 學 生 有 機 會 同 時 比 較 不 同 家 族 成 員 對 歷 史 的 不 同 解釋 , 會 發 現 及 感 受 歷 史 的 複 雜 性 。訪 問 家 人 在 中 日 戰 爭 期 間 的 生 活 , 了 解 此 場 戰 事 對中 國 構 成 深 重 的 災 難 ; 比 較 不 同 同 學 有 關 的 訪 問 結果 , 能 更 宏 觀 建 構 中 日 戰 爭 對 中 國 人 民 各 個 層 面 的影 響 。專 題 報 告 /專 題 研 習考 察 活 動這 是 一 種 綜 合 性 的 學 習 活 動 , 配 搭 形 式 也 很 多 樣 化 , 而 且 適 合用 於 探 究 性 質 的 活 動 , 尤 其 是 一 些 生 活 性 質 的 課 題 。學 生 對 發 生 於 時 空 距 離 自 身 甚 遠 的 歷 史 , 無 可 避 免 會 產 生 疏 離感 , 考 察 活 動 可 讓 學 生 拉 近 自 身 與 歷 史 的 距 離 。 而 踏 足 歷 史 現場 , 讓 學 生 親 身 憑 弔 及 想 像 當 年 史 事 發 生 的 情 境 , 容 易 投 入 及了 解 歷 史 發 生 的 因 由 。 研 習 國 史 而 能 身 在 廣 闊 的 國 土 , 親 眼 目睹 昔 日 的 歷 史 場 景 和 今 日 的 發 展 面 貌 , 在 感 受 當 地 的 風 土 人 情之 餘 , 感 情 悠 然 而 生 , 對 國 家 、 民 族 自 有 一 番 體 會 。「 文 化 大 革 命 的 影 響 」 這 個 課 題 , 除 了 政 治 方 面 的影 響 外 , 學 生 及 其 家 人 很 可 能 在 生 活 的 不 同 層 面 直接 或 間 接 接 觸 到 , 他 們 的 生 活 體 驗 會 是 一 種 推 動力 , 推 動 他 們 鑽 研 這 個 課 題 。距 離 香 港 不 遠 , 仍 有 不 少 歷 史 遺 蹟 或 地 點 可 供 進 行考 察 活 動 。 例 如 , 可 選 擇 到 深 圳 、 珠 海 , 藉 著 參 觀博 物 館 及 重 要 經 濟 設 施 , 考 察 「 改 革 開 放 」 以 來 這兩 個 經 濟 特 區 的 情 況 , 了 解 一 下 「 改 革 開 放 」 的 性質 和 成 效 。51


第 二 次 諮 詢 稿第 五 章評 估評 估 策 略5.1 評 估 是 在 學 習 過 程 中 , 蒐 集 學 生 學 習 表 現 的 例 證 , 以 改 進 學 與 教 ,並 確 認 學 生 學 習 的 成 果 。 評 估 的 設 計 必 須 配 合 本 科 的 學 習 目 標 、 課 程 設 計與 學 習 進 程 。5.2 三 年 制 新 高 中 課 程 將 引 進 水 平 參 照 評 核 模 式 , 為 每 一 學 科 按 照 預 期的 學 習 成 果 訂 定 不 同 級 別 的 評 核 標 準 , 讓 各 界 人 士 更 清 晰 了 解 考 生 在 各 科所 達 到 的 水 平 。水 平 參 照 評 核 (Standard-referenced Assessment(SRA))5.3 中 國 歷 史 科 的 公 開 評 核 , 是 指 考 獲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有 關 本 科 資 歷的 評 核 措 施 , 即 「 香 港 中 學 文 憑 」 考 試 。 本 科 的 公 開 評 核 , 將 採 用 水 平 參照 方 式 評 定 學 生 水 平 , 以 等 級 報 告 成 績 ; 目 的 是 要 在 學 生 完 成 三 年 高 中 中國 歷 史 課 程 後 , 確 認 他 們 學 習 的 成 果 。 學 生 的 表 現 是 參 照 所 訂 定 的 評 核 水平 來 評 定 , 而 不 是 與 其 他 學 生 的 表 現 互 相 比 較 。「 水 平 參 照 評 核 」 描 述 各 級的 水 平 , 具 體 說 明 評 核 所 依 據 的 標 準 , 以 顯 示 個 別 學 生 的 表 現 。校 內 評 估 (Internal Assessment)5.4 校 內 評 估 是 學 校 恆 常 採 用 的 評 估 措 施 。 規 畫 校 內 評 估 時 , 學 校 宜 因應 本 身 不 同 的 發 展 條 件 , 照 顧 不 同 學 生 的 學 習 需 要 , 配 合 本 科 的 學 習 目 標與 內 容 、 實 際 的 學 習 進 度 , 運 用 多 元 化 的 評 估 策 略 與 評 估 模 式 , 多 方 面 了解 學 生 在 學 習 過 程 中 的 表 現 , 給 予 學 生 適 當 的 回 饋 , 促 進 學 與 教 的 效 能 。5.5 評 估 的 方 式 , 不 應 限 於 紙 筆 測 驗 , 可 靈 活 採 用 不 同 的 評 估 方 式 , 如觀 察 、 提 問 、 討 論 、 課 堂 活 動 ( 小 組 討 論 、 簡 報 、 辯 論 、 角 色 扮 演 等 )、 專題 研 習 、 讀 書 報 告 、 家 課 、 測 驗 和 考 試 等 。 有 效 而 能 促 進 學 習 的 校 內 評 估應 該 符 合 下 列 條 件 :• 以 學 生 為 本 , 鼓 勵 他 們 獨 立 學 習 , 提 供 足 夠 機 會 讓 學 生 表 達 對 學 習目 的 的 意 見 、 解 釋 他 們 所 使 用 的 學 習 策 略 以 及 見 解 ;52


第 二 次 諮 詢 稿• 具 備 周 詳 的 評 核 學 生 表 現 計 畫 , 讓 學 生 清 楚 知 道 評 估 的 標 準 及 方法 ;• 切 合 學 與 教 的 過 程 , 和 學 生 的 學 習 經 驗 互 相 配 合 , 並 於 適 當 時 候 作出 修 訂 。公 開 評 核 (Public Assessment)5.6 公 開 評 核 包 括 公 開 考 試 ( 筆 試 試 卷 ) 及 校 本 評 核 兩 部 分 。 校 本 評 核予 教 師 採 用 多 元 化 的 策 略 , 能 較 全 面 地 對 學 生 各 方 面 的 表 現 進 行 持 續 性 的評 核 , 可 與 傳 統 筆 試 相 輔 相 成 , 提 高 公 開 評 核 的 信 度 , 並 且 對 改 善 學 生 的學 習 效 能 有 著 積 極 的 作 用 。(a) 第 一 部 分 : 公 開 考 試 (public examination)5.7 公 開 考 試 佔 整 科 總 分 70%, 分 兩 卷 進 行 。 而 擬 題 原 則 , 避 免 要 求 學生 死 記 硬 背 , 須 能 考 核 學 生 不 同 的 能 力 ; 題 目 型 式 多 元 化 , 不 必 局 限 只 採 用或 不 採 用 歷 史 資 料 命 題 ; 評 核 準 則 , 不 再 單 憑 內 容 要 點 評 分 , 而 採 用 水 平 評核 (level marking) 方 式 。卷 別 時 間 結 構 比 重試 卷 一( 必 修 部分 :「 歷 代 發展 」)2 小 時 • 必 答 題 , 涵 蓋 甲 、 乙 部佔 全 卷 50%。( 提 供 多項 資 料 , 考 核 學 生 不 同能 力 , 作 答 時 間 :1 小時 )• 其 餘 「 甲 部 」、「 乙 部 」各 設 3 題 , 考 生 須 分 別各 選 答 1 題 , 佔 全 卷50%。( 作 答 時 間 :1 小時 )• 全 卷 共 答 3 題 。60%53


第 二 次 諮 詢 稿試 卷 二( 選 修 部分 :「 歷 史 專題 」)1 小 時20 分• 每 1 單 元 各 設 3 題 。• 學 生 從 所 選 單 元 各 選答 1 題 。• 共 答 2 題 完 卷 。40%(b) 第 二 部 分 : 校 本 評 核 (School-based Assessment,SBA)5.8 校 本 評 核 佔 公 開 評 核 的 30%, 為 避 免 「 一 試 定 生 死 」, 自 2004 年 開始 實 施 的 中 四 至 中 五 中 國 歷 史 科 修 訂 課 程 , 加 入 了 校 本 評 核 的 元 素 , 佔 分百 分 之 二 十 。 至 將 來 實 施 新 高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時 , 本 科 已 累 積 了 數 年 校 本 評核 的 經 驗 。 在 這 個 基 礎 上 , 新 高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建 議 在 校 本 評 核 部 分 , 學 生呈 交 「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5.9 「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 的 理 念 包 括 持 續 性 評 估 (continuous assessment)及 促 進 學 習 的 評 估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目 的 是 收 集 學 生 在 整 個 學 習過 程 中 不 同 階 段 的 學 習 證 據 。 評 估 的 結 果 既 可 提 供 資 料 讓 學 生 改 進 學 習 ,也 讓 教 師 檢 討 及 改 善 教 學 。5.10 教 師 根 據 對 學 生 學 習 能 力 的 認 識 , 構 思 「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 的 形 式 及設 計 不 同 的 學 習 活 動 , 透 過 學 生 在 參 與 學 習 過 程 中 的 表 現 , 教 師 從 學 生 的課 業 表 現 得 到 回 饋 , 檢 討 及 優 化 學 與 教 的 策 略 , 達 到 改 善 學 生 學 習 表 現 的目 標 。 學 生 則 透 過 參 與 不 同 的 學 習 活 動 , 了 解 自 己 的 學 習 進 度 , 並 從 教 師給 予 的 回 饋 中 認 識 自 己 在 不 同 方 面 的 長 處 及 缺 點 , 從 而 改 善 學 習 表 現 。 最重 要 的 是 , 師 生 在 整 個 準 備 「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 的 過 程 中 , 能 夠 進 行 自 我 反思 (self-reflection), 總 結 教 導 及 學 習 成 果 , 深 化 學 習 經 驗 。5.11 總 結 而 言 ,「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 可 幫 助 教 師 釐 定 學 習 計 畫 、 設 計 學 習 活動 , 並 因 應 學 生 的 表 現 及 評 估 結 果 調 校 教 學 策 略 ; 學 生 獲 得 表 達 他 們 學 習成 果 的 機 會 , 並 在 教 師 給 予 回 饋 下 改 善 自 己 的 學 習 表 現 。5.12 學 習 活 動 多 寡 無 需 設 限 , 但 鼓 勵 教 師 自 高 中 一 開 始 , 應 有 策 略 地 訂定 靈 活 的 教 學 計 畫 , 並 因 應 學 生 的 能 力 及 興 趣 , 在 探 究 式 的 學 習 模 式 下 安排 多 元 化 的 學 習 活 動 , 以 全 面 地 了 解 學 生 的 學 習 動 機 、 能 力 表 現 以 至 各 種態 度 及 價 值 觀 。 這 些 學 習 活 動 種 類 甚 多 , 例 如 : 專 題 研 習 、 評 論 題 寫 作 、54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服 務 學 習 、 考 察 活 動 、 讀 史 心 得 ( 閱 讀 報 告 )、 課 堂 匯 報 、 小 型 研 習 / 模 擬研 究 ( 可 分 階 段 評 分 )、 史 事 分 析 、 史 料 搜 集 、 歷 史 懸 案 討 論 、 歷 史 劇 討 論( 史 事 與 傳 說 的 分 野 )、 反 思 日 誌 等 。 這 些 學 習 活 動 可 因 應 學 生 需 要 掌 握 的能 力 ( 如 分 析 能 力 、 綜 合 能 力 、 溝 通 技 考 )、 方 法 ( 如 合 理 推 論 、 比 較 方 法 、歸 納 方 法 、 演 繹 方 法 等 ) 及 態 度 ( 如 尊 重 證 據 、 與 他 人 合 作 、 能 接 納 不 合意 見 ) 等 而 設 計 及 編 排 , 每 次 活 動 都 應 有 其 特 定 的 學 習 重 心 及 目 標 。 這 些活 動 可 以 是 一 次 過 性 質 的 , 也 可 以 是 分 階 段 進 行 , 主 要 視 乎 教 學 的 需 要 而定 。5.13 這 些 活 動 或 課 業 的 記 錄 , 均 應 有 系 統 地 編 排 與 收 集 , 建 議 呈 交 的 學習 經 歷 記 錄 中 , 收 集 至 少 六 次 課 業 , 及 記 錄 該 六 次 的 分 數 , 當 中 四 次 來 自高 中 二 年 級 , 兩 次 來 自 高 中 三 年 級 。5.14 為 兼 顧 公 平 與 給 予 學 生 表 達 自 己 學 習 成 果 的 機 會 , 建 議 當 中 四 次 繳交 的 習 作 必 須 全 班 一 致 , 另 外 兩 次 , 學 生 可 以 自 由 選 取 提 交 , 惟 其 佔 分 必須 相 同 。 這 些 活 動 或 課 業 佔 分 百 分 之 二 十 , 其 餘 百 分 之 十 為 高 中 二 及 三 年級 的 考 試 及 測 驗 分 數 。5.15 有 關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的 評 估 , 方 法 與 目 前 實 施 的 校 本 評 核 接 近 。 由 於評 估 的 目 的 是 改 善 學 生 的 學 習 表 現 , 因 此 教 師 不 應 只 給 予 分 數 或 等 第 , 宜須 就 學 生 的 表 現 給 予 具 體 的 評 語 , 以 及 針 對 不 同 學 生 的 需 要 建 議 改 善 的 方法 。 同 時 , 校 本 評 核 是 採 取 水 平 參 照 評 核 模 式 , 教 師 可 參 考 本 諮 詢 文 件 頁79「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 評 估 表 , 以 決 定 學 生 表 現 所 屬 的 等 級 。 其 他 的 課 業 ,如 有 需 要 , 也 可 以 設 計 相 應 的 評 估 表 , 例 如 歷 史 評 論 題 可 以 採 用 目 前 考 評局 建 議 的 〈 評 核 準 則 〉。55


第 二 次 諮 詢 稿第 六 章有 效 運 用 學 與 教 資 源歷 史 資 料 的 運 用 及 從 閱 讀 中 學 習6.1 歷 史 是 從 史 料 提 供 的 證 據 去 建 構 過 去 人 事 論 述 的 學 科 , 可 說 是 一 門推 理 的 學 問 , 故 運 用 歷 史 資 料 於 學 習 活 動 能 激 發 學 生 的 探 究 精 神 。 歷 史 資料 的 種 類 繁 多 , 史 書 、 經 典 、 文 獻 、 日 記 、 回 憶 錄 、 報 道 文 字 、 錄 像 、 圖片 、 漫 畫 、 甚 至 藝 術 精 品 、 古 蹟 文 物 等 都 是 , 教 師 應 向 學 生 介 紹 各 種 的 史料 與 鑑 別 史 料 的 方 法 , 指 導 學 生 有 效 的 閱 讀 , 以 提 高 思 考 及 語 文 能 力 , 豐富 歷 史 知 識 , 並 能 搜 尋 及 運 用 所 得 的 資 料 , 以 建 立 論 據 。 此 外 , 學 生 亦 應懂 得 運 用 研 習 歷 史 的 方 法 , 闡 述 歷 史 事 件 的 因 果 關 係 、 時 序 、 邏 輯 、 假 設 、比 較 及 立 論 等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學 習 歷 史6.2 網 上 資 訊 是 學 生 研 習 中 國 歷 史 的 寶 庫 。 許 多 政 府 部 門 、 大 學 歷 史系 、 博 物 館 、 藝 術 館 、 政 府 檔 案 局 以 及 不 同 國 際 組 織 的 網 站 , 均 為 學 生 提供 了 豐 富 多 姿 的 學 習 素 材 。 另 外 , 通 過 互 聯 網 的 搜 尋 器 , 學 生 還 可 找 到 不少 的 學 習 資 源 , 如 評 論 、 論 文 、 原 始 資 料 、 政 治 漫 畫 、 地 圖 、 圖 片 等 。 教師 宜 系 統 地 提 升 學 生 的 各 項 歷 史 技 能 , 包 括 從 不 同 種 類 的 材 料 中 篩 選 、 分析 及 綜 合 有 用 的 資 料 、 辨 別 帶 偏 見 或 失 實 的 資 料 、 作 出 合 理 的 判 斷 等 。 學生 亦 可 透 過 互 聯 網 的 資 料 、 電 子 郵 件 、 討 論 區 等 分 享 及 交 換 訊 息 ; 網 上 學習 亦 同 時 有 助 於 培 養 學 生 的 自 學 習 慣 及 自 我 評 估 能 力 。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中 的互 動 學 習 模 式 及 模 擬 遊 戲 亦 能 令 學 生 產 生 歷 史 代 入 感 。參 考 書 籍(a) 課 程 與 評 估• 聶 幼 犁 主 編 。《 歷 史 課 程 與 教 學 論 》。 杭 州 : 浙 江 教 育 出 版 社 ,2003年 。• 吳 翎 君 著 。《 歷 史 教 學 理 論 與 實 務 》。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2004年 。• 楊 豫 、 胡 成 著 。《 歷 史 學 的 思 想 和 方 法 》。 南 京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56


第 二 次 諮 詢 稿1999 年 。• 黃 光 揚 主 編 。《 教 育 測 量 與 評 價 》。 上 海 :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2002年 。• 【 美 】Linn, R.L & Gronlund, N.E. 著 。《 教 學 中 的 測 驗 與 評 價 》。 北京 : 中 國 輕 工 業 出 版 社 ,2003 年 。• 【 美 】Popham, W. James 著 。《 促 進 教 學 的 課 堂 評 價 》。 北 京 : 中 國輕 工 業 出 版 社 ,2003 年 。• Danielson, C & Abrutyn, Leslye 著 , 鄭 英 耀 、 蔡 佩 玲 譯 。《 檔 案 教 學 》。台 北 : 心 理 出 版 社 ,2000 年 。• Bryant, S.L & and Timmins, A.A., Portfolio Assessment : InstructionalGuide, Hong Kong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1.(b)「 歷 代 發 展 」 部 分• 黃 仁 宇 著 。《 中 國 大 歷 史 》。 台 北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1993 年 。• 王 家 范 著 。《 中 國 歷 史 通 論 》。 上 海 :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2000年 。• 【 美 】 費 正 清 (John King Fairbank) 著 , 張 沛 譯 。《 中 國 : 傳 統 與變 遷 》。 北 京 : 世 界 知 識 出 版 社 ,2002 年 。• 徐 中 約 (Immanuel C.Y. Hsu) 著 , 計 秋 楓 、 朱 慶 葆 譯 。《 中 國 近 代史 》( 上 )、( 下 )。 香 港 : 中 文 大 學 出 版 社 ,2001-2002 年 。• 【 美 】 莫 里 斯 ‧ 邁 斯 納 (Maurice Meisner) 著 , 杜 蒲 譯 。《 毛 澤 東的 中 國 及 其 後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史 》( 第 3 版 ,1999)。 香 港 : 中 文大 學 出 版 社 ,2005 年 。• 【 美 】 史 景 遷 (Jonathan D. Spence) 著 , 溫 洽 溢 譯 。《 追 尋 現 代 中國 ( 最 後 的 王 朝 )》。 台 北 : 台 北 時 報 文 化 出 版 企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2001 年 。• 張 玉 法 著 。《 中 國 現 代 史 略 》( 增 訂 版 )。 台 北 : 東 華 書 局 ,2003 年 。• 【 美 】 費 正 清 、 羅 德 里 克 ‧ 麥 克 法 夸 爾 (R. Macfarquhar) 主 編 ,王 建 朗 等 譯 。《 劍 橋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史 ,1949-1965》。 北 京 : 中 國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1990 年 。57


第 二 次 諮 詢 稿• 【 美 】 羅 德 里 克 ‧ 麥 克 法 夸 爾 、 費 正 清 主 編 , 金 光 耀 等 譯 。《 劍 橋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史 ,1966-1982》。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1992年 。• 陳 永 發 著 。《 中 國 共 產 革 命 七 十 年 》( 上 )、( 下 )( 修 訂 版 )。 台 北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2001 年 。• 徐 肖 冰 、 侯 波 攝 影 , 李 蒙 撰 文 。《 毛 澤 東 之 路 - 畫 說 毛 澤 東 和 他 的戰 友 》。 武 漢 : 長 江 文 藝 出 版 社 ,2004 年 。(c)「 歷 史 專 題 」 部 分(i) 二 十 世 紀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的 發 展 : 承 傳 與 轉 變• 周 策 縱 著 , 周 子 平 等 譯 。《 五 四 運 動 : 現 代 中 國 的 思 想 革 命 》。 南 京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 ,1996 年 。• 余 英 時 等 。《 五 四 新 論 - 既 非 文 藝 復 興 ‧ 亦 非 啟 蒙 運 動 》。 台 北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1999 年 。• 李 澤 厚 著 。《 中 國 現 代 思 想 史 論 》( 修 訂 本 )。 台 北 : 風 雲 時 代 ,1991年 。• 林 毓 生 著 , 穆 善 培 譯 。《 中 國 意 識 的 危 機 - 五 四 時 期 激 烈 的 反 傳統 主 義 》( 增 訂 本 )。 貴 陽 : 貴 州 人 民 出 版 社 ,1988 年 。• 林 毓 生 等 著 。《 五 四 : 多 元 的 反 思 》。 香 港 : 三 聯 書 店 ,1989 年 。• 許 紀 霖 編 。《 二 十 世 紀 中 國 思 想 史 論 》( 上 、 下 卷 )。 上 海 : 東 方 出版 中 心 ,2000 年 。• 周 陽 山 編 。《 從 五 四 到 新 五 四 》。 台 北 : 時 報 文 化 ,1989 年 。• 唐 君 毅 著 。《 說 中 華 民 族 之 花 果 飄 零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 ,1974 年 。• 劉 述 先 著 。《 大 陸 與 海 外 : 傳 統 的 反 省 與 轉 化 》。 台 北 : 允 晨 文 化 ,1989 年 。58


第 二 次 諮 詢 稿(ii) 地 域 與 資 源 運 用• 譚 其 驤 著 。《 黃 河 史 論 叢 》。 上 海 :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 ,1986 年 。• 史 念 海 著 。《 中 國 古 都 和 文 化 》。 北 京 : 中 國 書 局 ,1998 年 。• 郭 湖 生 著 。《 中 華 古 都 - 中 國 古 代 城 市 史 論 文 集 》。 台 北 : 空 間 出版 社 ,2003 年 。• 何 炳 棣 著 。《 黃 土 與 中 國 農 業 的 起 源 》。 香 港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1969年 。• 葉 書 宗 等 。《 長 江 文 明 史 》。 上 海 :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2001 年 。• 劉 子 健 著 。〈 背 海 立 國 與 半 壁 山 河 的 長 期 穩 定 〉, 載 於 《 兩 宋 史 研 究彙 編 》。 台 北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1987 年 ,21-40 頁 。• 林 正 秋 著 。《 南 宋 都 城 臨 安 》。 杭 州 : 西 泠 印 社 ,1986 年 。• 子 月 著 。《 嶺 南 經 濟 史 話 》 上 下 冊 。 廣 州 : 廣 東 人 民 出 版 社 ,2000年 。• 邱 傳 英 著 。《 廣 州 近 代 經 濟 史 》。 廣 州 : 廣 東 人 民 出 版 社 ,1998 年 。• 陳 正 祥 著 。《 中 國 歷 史 文 化 地 理 》( 上 、 下 冊 )。 台 北 : 南 天 書 局 ,1995 年(iii) 時 代 與 知 識 分 子• 余 英 時 等 。《 中 國 歷 史 轉 型 時 期 的 知 識 分 子 》。 台 北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公 司 ,1992 年 。• 錢 穆 著 。〈 中 國 智 識 分 子 〉, 載 《 國 史 新 論 》。 香 港 : 新 華 印 刷 股 份公 司 ,1975 年 。,65-98 頁 。• 吳 晗 、 費 孝 通 等 。《 皇 權 與 紳 權 》。 上 海 : 觀 察 社 ,1949 年 。• 徐 復 觀 等 著 , 周 陽 山 編 。《 知 識 份 子 與 中 國 》。 台 北 : 時 報 文 化 出 版事 業 有 限 公 司 ,1981 年 。• 張 岱 年 等 。《 中 國 知 識 分 子 的 人 文 精 神 》。 鄭 州 : 河 南 人 民 出 版 社 ,1994 年 。• 匡 亞 明 著 。《 孔 子 評 傳 》。 南 京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1990 年 。59


第 二 次 諮 詢 稿• 張 大 可 著 。《 司 馬 遷 評 傳 》。 北 京 : 華 文 出 版 社 ,2005 年 。• 鄧 廣 銘 著 。《 北 宋 政 治 改 革 家 : 王 安 石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1997年 。• 漆 俠 著 。《 王 安 石 變 法 》。 石 家 莊 : 河 北 人 民 出 版 社 ,2001 年 。• Choa, G.H. 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Kai Ho Kai : A Prominent Figurein Nineteenth-Century Hong Kong, 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Press, 2000.• 孟 祥 才 著 。《 梁 啟 超 傳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 ,1980 年 。• 沈 大 德 、 吳 廷 嘉 著 。《 梁 啟 超 評 傳 》。 南 昌 : 百 花 洲 文 藝 出 版 社 ,1996年 。• 陳 其 泰 著 。《 梁 啟 超 評 傳 : 筆 底 波 瀾 , 石 破 天 驚 》。 南 寧 : 廣 西 教 育出 版 社 ,1996 年 。(iv) 制 度 與 政 治 演 變• 王 曉 衛 、 赫 治 清 著 。《 中 國 兵 制 史 》。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 ,1997年 。• 張 國 剛 著 。《 唐 代 兵 制 研 究 》。 天 津 : 南 開 大 學 歷 史 系 ,1988 年 。• 孫 金 銘 著 。《 中 國 兵 制 史 》。 台 北 : 國 防 研 究 院 ,1960 年 。• 趙 岡 、 陳 鍾 毅 著 。《 中 國 土 地 制 度 史 》。 台 北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1987 年 。• 戴 晉 新 著 。〈 有 土 有 財 - 土 地 分 配 與 經 營 〉, 載 劉 石 吉 編 :《 中 國文 化 新 論 ‧ 經 濟 篇 - 民 生 的 開 拓 》。 台 北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1983 年 。• 韓 國 磐 著 。《 北 朝 隋 唐 的 均 田 制 度 》。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 新華 書 店 上 海 發 行 所 發 行 ,1984 年 。• 武 建 國 著 。《 均 田 制 研 究 》。 昆 明 : 雲 南 人 民 出 版 社 ,1992 年 。• 趙 儷 生 著 。《 中 國 土 地 制 度 史 》。 濟 南 : 齊 魯 書 社 ,1984 年 。• 黃 明 光 著 。《 明 代 科 舉 制 度 研 究 》。 桂 林 : 廣 西 師 範 大 學 ,2000年 。60


第 二 次 諮 詢 稿• 鄧 嗣 禹 著 。《 中 國 考 試 制 度 史 》。 台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 1967 年 。• 李 弘 祺 著 。〈 科 舉 - 隋 唐 至 明 清 的 考 試 制 度 〉, 載 鄭 欽 仁 編 :《 中國 文 化 新 論 ‧ 制 度 篇 - 立 國 的 宏 規 》。 台 北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1983 年 。• 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 Aspects of Social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v) 宗 教 與 文 化 傳 播• 王 治 心 著 。《 中 國 宗 教 思 想 史 大 綱 》。 上 海 : 三 聯 書 店 ,1988 年 。• 羅 香 林 著 。《 中 國 民 族 史 》。 台 北 : 中 華 文 化 出 版 事 業 委 員 會 ,1953年 。• 牟 鍾 鑒 、 張 踐 著 。《 中 國 宗 教 通 史 ( 修 訂 本 )》( 上 、 下 冊 )。 北 京 :社 會 科 學 文 獻 出 版 社 ,2003 年 。• 李 養 正 、 卿 希 泰 、 李 剛 著 。《 道 教 史 略 》。 香 港 : 香 港 道 教 學 院 ,2000年 。• 湯 一 介 著 。《 魏 晉 南 北 朝 時 期 的 道 教 》。 台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 ,1988年 。• 湯 用 彤 著 。《 漢 魏 兩 晉 南 北 朝 佛 教 史 》( 上 、 下 冊 )。 北 京 : 中 華 書局 ,1983 年 。• 方 立 天 著 。《 中 國 佛 教 與 傳 統 文 化 》。 台 北 : 桂 冠 圖 書 公 司 ,2000年 。• 孫 廣 德 著 。《 晉 南 北 朝 隋 唐 俗 佛 道 爭 論 中 之 政 治 課 題 》。 台 北 : 台 灣中 華 書 局 ,1972 年 。• 余 振 貴 著 。《 中 國 歷 代 政 權 與 伊 斯 蘭 教 》。 銀 川 : 寧 夏 人 民 出 版 社 ,1996 年 。• 周 燮 藩 、 沙 秋 真 著 。《 伊 斯 蘭 教 在 中 國 》。 北 京 : 華 文 出 版 社 ,2000年 。• 蘇 良 弼 著 。《 中 國 回 教 源 流 及 其 概 況 》。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88年 。61


第 二 次 諮 詢 稿• 文 史 知 識 編 輯 部 、 國 務 院 宗 教 事 務 局 宗 教 研 究 中 心 合 編 。《 中 國 伊斯 蘭 文 化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96 年 。• 呂 實 強 著 。《 中 國 官 紳 反 教 的 原 因 ( 一 八 六 〇 - 一 八 七 四 )》。 台 北 :中 國 學 術 著 作 獎 助 委 員 會 ,1966 年 。• 梁 家 麟 著 。《 徘 徊 於 耶 儒 之 間 》。 台 北 : 財 團 法 人 基 督 教 宇 宙 光 傳 播中 心 出 版 社 ,1997 年 。• 李 志 剛 著 。《 基 督 教 早 期 在 華 傳 教 史 》。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85年 。• 李 志 剛 著 。《 基 督 教 與 近 代 中 國 文 化 論 文 集 》。 台 北 : 財 團 法 人 基 督教 宇 宙 光 傳 播 中 心 出 版 社 ,1989 年 。• 孫 尚 揚 、 鍾 鳴 旦 著 。《 一 八 四 〇 年 前 的 中 國 基 督 教 》。 北 京 : 學 苑 出版 社 ,2004 年 。(vi) 女 性 社 會 地 位 : 傳 統 與 變 遷• 黃 嫣 梨 著 。《 妝 臺 與 妝 臺 以 外 -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論 集 》。 香 港 : 牛津 大 學 出 版 社 ,1999 年 。• 黃 嫣 梨 著 。《 文 化 省 察 與 婦 女 省 覺 》。 香 港 : 天 地 圖 書 出 版 社 ,2003年• 陳 東 原 著 。《 中 國 婦 女 生 活 史 》。 上 海 : 上 海 文 藝 出 版 社 ,1990[ 據1928 年 商 務 印 書 館 本 重 印 ] 年 。• 陳 顧 遠 著 。《 中 國 婚 姻 史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 ,1992 年 。[ 據 1936年 商 務 印 書 館 本 重 印 ])• 林 吉 玲 著 。《 二 十 世 紀 中 國 女 性 發 展 史 論 》。 濟 南 : 山 東 人 民 出 版 社 ,2001 年 。• 全 國 婦 聯 婦 運 史 研 究 室 編 。《 婦 女 研 究 運 動 史 : 新 民 主 主 義 革 命 時期 》。 北 京 : 編 者 刊 ,1986 年 。• 羅 蘇 文 著 。《 女 性 與 中 國 近 代 社 會 》( 中 國 近 代 社 會 史 叢 書 )。 上 海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996 年 。• 劉 巨 才 著 。《 中 國 近 代 婦 女 運 動 史 》。 遼 寧 : 中 國 婦 女 出 版 社 ,1989年 。62


第 二 次 諮 詢 稿• 鮑 家 麟 編 。《 中 國 婦 女 史 論 集 》。 台 北 : 稻 鄉 出 版 社 ,1988 年 。• 鮑 家 麟 編 。《 中 國 婦 女 史 論 集 續 集 》。 台 北 : 稻 鄉 出 版 社 ,1991 年 。• 鮑 家 麟 編 。《 中 國 婦 女 史 論 集 第 三 集 》。 台 北 : 稻 鄉 出 版 社 ,1993年 。• 鮑 家 麟 編 。《 中 國 婦 女 史 論 集 第 四 集 》。 台 北 : 稻 鄉 出 版 社 ,1995年 。中 國 歷 史 科 的 學 與 教 期 刊• 天 津 歷 史 教 學 社 。《 歷 史 教 學 》。( 月 刊 )。• 華 南 師 範 大 學 。《 中 學 歷 史 教 學 》。( 月 刊 )。• 陝 西 師 範 大 學 。《 中 學 歷 史 教 學 參 考 》。( 月 刊 )。•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歷 史 教 學 問 題 》。( 雙 月 刊 )。• 歷 史 教 學 社 。《 歷 史 學 習 》。( 月 刊 )。• 河 南 大 學 。《 史 學 月 刊 》。( 雙 月 刊 )。• 聯 合 報 系 。《 歷 史 月 刊 》。( 月 刊 )。• 中 國 科 學 院 地 理 科 學 與 資 源 研 究 所 。《 中 國 國 家 地 理 》。( 月 刊 )。網 上 資 源• 《 香 港 教 育 統 籌 局 》。http://www.emb.gov.hk/cindex.asp• 《 康 樂 文 化 事 務 署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index.html• 《 香 港 歷 史 博 物 館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Chinese/index.html• 《 香 港 文 化 博 物 館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 《 香 港 大 學 美 術 博 物 館 》。http://www.hku.hk/hkumag/• 《 古 物 古 蹟 辦 事 處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Monument/index• 《 香 港 歷 史 檔 案 處 》。http://www.info.gov.hk/pro/• 《 東 華 三 院 文 物 館 》。http://www.tungwah.org.hk/museum/twm-1c.html63


第 二 次 諮 詢 稿• 《 香 港 大 學 中 文 系 》。http://www.hku.hk/chinese/• 《 香 港 大 學 歷 史 系 》。http://www.hku.hk/history/•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歷 史 系 》。http://www.cuhk.hk/his/• 《 二 十 一 世 紀 》。http://www.cuhk.edu.hk/ics/21c• 《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歷 史 系 》。http://www.hkbu.edu.hk/~sosc1/hist/index.html•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 中 國 文 化 中 心 》。http://www.cciv.cityu.edu.hk/cciv.phy• 中 央 研 究 院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 ,《 漢 籍 電 子 文 獻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hanchi/hanchi• 《 燦 爛 的 中 國 文 明 》 專 題 教 育 網 站 。http://www.chiculture.net• 香 港 電 台 《 網 上 中 華 五 千 年 》。http://www.rthk.org.hk/special/china5000視 像 資 源• 中 央 電 視 台 製 作 。《 孫 中 山 》 珍 貴 記 錄 片 。 香 港 : 潤 程 娛 樂 發 行 有限 公 司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中 國 文 化 研 究 所 策 劃 。《 中 國 文 化 之 旅 ⎯ 源 遠 流長 》。 中 文 大 學 出 版 社 。• 中 央 電 視 台 製 作 。《 千 秋 史 話 》 [ 錄 影 資 料 ] 。 北 京 : 中 國 國 際 廣播 音 像 出 版 社 , 2000 年 。( 共 十 六 集 , 人 物 傳 記 , 普 通 話 旁 白 )。• 中 央 檔 案 館 國 家 檔 案 局 錄 製 。《 目 擊 中 國 50 年 (1949-1999)》( 十八 集 文 獻 紀 實 專 題 )• 中 國 國 際 電 視 總 公 司 出 版 。《 中 國 史 話 》。 先 秦 ( 文 明 初 始 、 尋 找 失 落 的 年 表 、 三 星 堆 文 化 、 西 周 東 周 、春 秋 戰 國 、 曾 侯 乙 墓 ) 秦 漢 魏 晉 ( 秦 人 崛 起 、 鐵 血 軍 團 、 一 統 天 下 、 短 暫 的 帝 國 、兩 漢 三 國 、 金 縷 玉 衣 、 雲 岡 龍 門 、 魏 晉 風 度 )隋 唐 宋 元 ( 盛 唐 氣 象 、 大 唐 遺 風 、 發 現 虞 弘 墓 、 五 代 與 遼 文化 、 黨 項 變 遷 、 汴 京 夢 華 ( 北 宋 )、 西 夏 王 朝 、 錦 繡 江 南 ( 南宋 )、 元 朝 風 韻 )明 清 近 代 ( 定 鼎 北 京 、 大 明 勢 漸 、 山 莊 祕 史 、 康 乾 盛 世 、 文64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化 之 劫 、 清 末 鐵 路 、 庚 子 國 變 、 晨 鼓 暮 鐘 、 風 雨 變 革 、 少 年中 國 )65


第 二 次 諮 詢 稿第 七 章 支 援 措 施7.1 為 配 合 新 高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課 程 的 實 施 , 課 程 發 展 處 將 為 學 校 提 供 下列 支 援 措 施 及 資 源 :(a) 發 展 課 程 資 源•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與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將 會 聯 合 編 訂 新 高 中 中 國 歷 史科 課 程 及 評 估 指 引 ;• 課 程 發 展 處 將 發 展 相 關 的 課 程 配 套 資 料 , 以 協 助 學 校 實 施 本 科 課程 ; 課 程 配 套 資 料 包 括 學 生 學 習 材 料 及 教 師 參 考 資 料 等 。(b) 提 供 專 業 發 展 課 程• 課 程 發 展 處 將 為 教 師 提 供 一 系 列 的 教 師 在 職 培 訓 課 程 , 其 中 包 括 研討 會 、 工 程 坊 等 : 課 程 設 計 理 念 與 闡 釋 (12 小 時 )− 有 關 新 高 中 中 國 歷 史 科 的 課 程 規 畫 研 討 會 / 工 作 坊 (4×3小 時 ) 歷 史 知 識 增 潤 課 程 (105 小 時 )− 有 關 必 修 單 元 的 知 識 增 潤 課 程 (15 小 時 )− 有 關 選 修 單 元 的 知 識 增 潤 課 程 ( 每 1 選 修 單 元 提 供 15小 時 的 培 訓 課 程 ) 學 與 教 策 略 課 程 (12 小 時 )− 有 關 必 修 部 分 的 學 與 教 策 略 研 討 會 / 工 作 坊 (2×3 小 時 )− 有 關 選 修 部 分 的 學 與 教 策 略 研 討 會 / 工 作 坊 (2×3 小 時 ) 學 習 評 估 課 程 (15 小 時 )− 「 促 進 學 習 的 評 估 」 研 討 會 (3 小 時 )− 「 公 開 考 試 」(public examination) 研 討 會 / 工 作 坊 (2×3小 時 )−「 校 本 評 核 」(school-based assessment) 研 討 會 / 工 作 坊66


第 二 次 諮 詢 稿(2×3 小 時 )7.2 組 織 地 區 教 師 網 絡 , 邀 請 資 深 教 師 就 課 程 規 畫 、 校 本 學 習 材 料 設 計 、校 本 評 核 等 , 與 其 他 學 校 分 享 經 驗 及 課 程 資 源 。67


第 二 次 諮 詢 稿附 錄 一教 學 設 計 舉 隅 一 : 中 國 歷 史 發 展 概 論中 國 歷 史 源 遠 流 長 , 延 綿 不 斷 , 在 縱 的 方 面 來 說 , 是 上 下 五 千 年 ;橫 的 方 面 , 是 佔 地 面 積 最 廣 , 人 口 最 多 的 一 個 歷 史 範 圍 與 歷 史 系 統 。 學生 在 研 習 這 個 科 目 前 , 宜 先 從 時 間 、 空 間 研 習 下 列 各 項 概 念 :(1) 延 續 與 一 統(2) 河 流 的 流 向(3) 民 族 的 摶 成以 鳥 瞰 歷 代 發 展 大 勢 , 掌 握 歷 史 的 脈 胳 。(1) 延 續 與 一 統中 國 自 夏 、 商 、 周 以 迄 現 在 , 政 治 發 展 延 綿 不 斷 , 自 夏 朝 開 始 , 行君 主 世 襲 制 度 , 為 後 世 所 承 傳 。 秦 始 皇 確 定 皇 帝 的 稱 號 至 清 末 沿 用 了 2100年 。中 國 歷 史 的 延 續 , 自 夏 、 商 開 始 , 以 「 一 統 」 為 主 要 的 發 展 概 念 ;秦 漢 以 來 , 以 迄 今 世 , 政 治 的 主 線 發 展 清 晰 明 確 ; 雖 然 間 有 「 分 裂 」 政權 的 出 現 , 如 春 秋 戰 國 、 魏 晉 南 北 朝 、 五 代 十 國 等 時 期 , 而 在 分 裂 時 期仍 沒 有 失 掉 一 統 的 精 神 。學 生 研 習 中 國 歷 史 須 明 瞭 歷 史 發 展 的 「 持 續 」 與 「 變 化 」, 持 續 求 其久 , 變 化 求 其 變 , 是 以 學 習 時 宜 留 意 朝 代 間 遞 嬗 與 變 異 的 序 列 與 因 由 ,始 能 鑒 古 知 今 , 繼 往 開 來 。(2) 河 流 的 流 向黃 河 流 域 的 河 套 地 區 乃 中 華 民 族 華 夏 文 化 的 搖 籃 。 春 秋 時 期 的 文 化經 濟 仍 凝 聚 於 黃 河 流 域 , 以 東 西 劃 分 , 自 洛 邑 的 建 設 , 東 面 已 逐 漸 開 發 。秦 漢 時 期 的 政 治 及 文 化 範 圍 已 推 展 至 黃 河 流 域 中 下 游 。 三 國 時 , 蜀 與 吳的 勢 力 在 南 方 的 長 江 流 域 , 惟 三 國 盡 歸 於 晉 , 則 仍 是 黃 河 統 領 長 江 的 局面 。東 晉 南 渡 , 長 江 流 域 為 東 晉 政 權 的 核 心 地 帶 。 隋 煬 帝 開 運 河 , 貫 通南 北 , 南 方 漕 運 轉 輸 北 方 , 此 後 中 國 經 濟 重 心 逐 漸 南 移 。 自 明 清 時 期 迄68


第 二 次 諮 詢 稿於 今 , 長 江 流 域 在 經 濟 方 面 擔 當 重 要 的 角 色 。學 生 研 習 這 一 課 題 時 , 宜 宏 觀 地 了 解 歷 史 發 展 的 空 間 觀 念 , 認 識 中國 歷 史 的 演 進 為 甚 麼 及 如 何 從 黃 河 流 域 逐 漸 南 移 至 長 江 流 域 。(3) 民 族 的 摶 成中 華 民 族 乃 由 多 民 族 相 互 依 存 , 經 數 千 年 的 時 間 融 和 而 成 ; 而 融 和的 動 力 , 多 靠 文 化 而 少 靠 武 力 , 多 靠 同 化 而 少 靠 征 服 。中 華 民 族 向 以 華 夏 族 為 主 , 華 夏 族 即 漢 族 前 身 , 春 秋 時 期 已 成 為 中國 的 主 幹 民 族 , 附 以 自 各 方 移 入 的 少 數 民 族 , 五 方 之 民 共 同 構 成 天 下 的大 一 統 觀 念 ; 秦 漢 以 後 漢 族 作 為 主 幹 民 族 至 今 , 即 使 為 少 數 民 族 管 治 時 ,例 如 魏 晉 南 北 朝 、 五 代 十 國 、 蒙 元 、 滿 清 等 時 期 , 這 種 狀 況 也 沒 有 改 變 。華 夏 族 對 於 他 族 的 文 化 , 多 採 任 由 其 自 由 發 展 的 取 向 , 不 加 干 涉 ;而 少 數 民 族 與 漢 族 接 觸 日 繁 , 浸 潤 薰 染 , 彼 此 的 文 化 得 以 融 和 及 同 化 。學 生 學 習 這 課 題 時 , 宜 留 意 漢 族 及 華 夏 文 化 的 生 活 特 色 , 以 及 如 何與 少 數 民 族 的 融 和 而 達 至 中 華 民 族 的 摶 成 。學 習 活 動 舉 隅探 究 問 題 一 : 中 國 歷 史 源 遠 流 長 , 延 綿 不 斷 。 為 甚 麼 有 這 樣 的 說 法 ? 你同 意 嗎 ?學 習 目 的 :(1) 宏 觀 地 認 識 中 國 歷 朝 遞 嬗 與 變 異 的 序 列 與 因 由 ;(2) 理 解 歷 史 演 進 「 持 續 」 與 「 變 化 」 的 概 念 , 以 鑑 古 知 今 , 知 今 通古 , 繼 往 開 來 。學 習 目 標 :(1) 培 養 學 生 各 種 研 習 歷 史 的 基 礎 能 力 與 共 通 能 力 ;(2) 透 過 不 同 能 力 , 建 構 有 關 的 歷 史 知 識 , 以 建 立 下 列 有 關 中 國 歷史 的 發 展 概 念 :69


第 二 次 諮 詢 稿1. 源 遠 流 長 , 延 綿 不 斷 ;2. 「 一 統 」 與 「 分 裂 」;3. 「 持 續 」 與 「 變 化 」。(3) 培 養 下 列 研 習 歷 史 的 態 度 與 價 值 ::教 學 計 畫 舉 隅 :1. 鑑 古 知 今 , 繼 往 開 來 ;2. 國 民 身 分 的 認 同 感 。(1) 教 師 宜 與 學 生 重 溫 中 一 至 中 三 有 關 中 國 歷 史 科 的 學 習 , 了 解 學生 對 中 國 歷 史 的 認 識 。 若 學 生 在 初 中 階 段 修 讀 其 他 個 人 、 社 會及 人 文 教 育 的 綜 合 學 科 , 教 師 宜 先 了 解 學 生 對 已 學 的 有 關 中 國歷 史 及 / 或 歷 史 的 元 素 與 概 念 , 設 計 不 同 的 學 習 活 動 , 鞏 固 學 生以 前 獲 取 的 歷 史 知 識 ;(2) 利 用 時 間 尺 , 測 試 學 生 對 中 國 歷 代 縱 線 演 進 的 基 本 認 識 ;(3) 全 班 分 為 8 組 ( 按 「 歷 代 發 展 」 部 分 所 畫 分 ), 每 組 4 至 5 學 生 ;〔 培 養 學 生 協 作 能 力 及 與 人 溝 通 的 能 力 與 態 度 〕1. 指 導 各 組 學 生 就 所 屬 時 期 蒐 集 最 少 10 份 資 料 ,( 包 括 通 史及 斷 代 , 資 料 的 內 容 與 下 述 「 研 習 及 引 發 的 討 論 問 題 」 有關 );〔 培 養 學 生 蒐 集 資 料 、 分 辨 資 料 性 質 及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等 能力 〕2. 研 習 及 引 發 的 討 論 問 題 :(a) 這 時 期 共 多 少 年 ?( 留 意 起 迄 年 份 ) 經 歷 了 哪 些 朝代 ? 共 建 立 了 多 少 政 權 ?〔 培 養 學 生 檢 視 、 概 括 及 建 構 和 識 等 能 力 〕(b) 分 別 在 歷 朝 中 各 選 出 一 位 賴 以 興 盛 、 一 位 導 致 衰 亡 的君 主 / 領 導 人 ( 或 史 事 )。 輔 以 史 事 佐 證 , 析 論 其 引致 朝 代 興 衰 的 關 係 。〔 培 養 學 生 選 取 、 歸 納 、 分 析 及 論 證 等 能 力 〕70


第 二 次 諮 詢 稿(c) 比 較 不 同 政 權 的 主 要 制 度 ( 中 央 、 地 方 、 經 濟 等 )〔 培 養 學 生 的 比 較 能 力 〕(d) 為 甚 麼 出 現 朝 代 的 變 更 ? 期 間 的 變 易 如 何 ?〔 培 養 學 生 啟 疑 及 建 立 概 念 的 能 力 〕(4) 各 組 就 下 列 各 項 在 課 堂 匯 報 :〔 培 養 學 生 溝 通 、 表 達 、 解 決 問題 、 辨 證 、 反 思 等 能 力 及 開 放 、 持 平 的 態 度 〕1. 各 時 期 的 起 迄 年 份 及 經 歷 朝 代 ;〔 培 養 學 生 整 理 資 料 、 知 識 建 構 等 能 力 〕3. 影 響 各 朝 興 亡 的 君 主 / 領 導 人 、 制 度 及 關 鍵 史 事 ;〔 培 養 學 生 整 理 及 運 用 資 料 、 分 析 、 綜 合 等 能 力 〕4. 分 析 各 朝 興 亡 的 原 因 。〔 培 養 學 生 分 析 能 力 〕(5) 綜 合 各 組 匯 報 , 認 識 下 列 各 項 :1. 中 國 歷 史 的 發 展 過 程 , 以 及 各 朝 的 所 屬 年 代 及 次 序 ;〔 培 養 學 生 綜 合 、 檢 視 、 知 識 建 構 等 能 力 〕2. 君 主 / 領 導 人 、 制 度 及 重 要 史 事 對 朝 代 興 亡 的 影 響 ;〔 培 養 學 生 歸 納 、 詮 釋 、 建 構 識 見 等 能 力 〕3. 「 一 統 」 與 「 分 裂 」 的 基 本 概 念 。〔 培 養 學 生 汲 取 理 念 、 建 構 識 見 等 能 力 〕(6) 歸 納 各 組 所 匯 報 的 資 料 , 指 導 學 生 思 考 下 列 各 項 :1. 為 甚 麼 中 國 歷 史 的 演 進 ,「 源 遠 流 長 , 延 綿 不 斷 」?〔 培 養 學 生 反 思 的 能 力 〕2. 中 國 在 公 元 1000 年 ( 宋 代 ) 與 2000 年 間 的 政 治 及 制 度 有甚 麼 改 變 ?〔 培 養 學 生 相 互 關 係 、 比 較 的 能 力 〕71


第 二 次 諮 詢 稿3. 以 史 為 鑒 , 前 瞻 ( 或 是 期 望 ) 中 國 在 未 來 100 年 如 何 發 展 。〔 培 養 學 生 綜 合 、 反 思 的 能 力 〕探 究 問 題 二 : 為 甚 麼 中 國 的 君 主 世 襲 制 度 能 恆 常 地 發 展 數 千 年 ?建 議 討 論 問 題 / 研 習 項 目 :(1) 中 國 最 初 的 傳 位 方 式 是 怎 樣 的 ? 為 甚 麼 會 發 展 至 「 禪 讓 」?〔 培 養 學 生 蒐 集 資 料 、 分 析 等 能 力 〕(2) 探 究 夏 代 禹 傳 位 於 啟 的 片 斷 。 為 甚 麼 會 出 現 傳 位 方 式 的 改 變 ?〔 培 養 學 生 探 究 、 鑽 研 等 能 力 〕(3) 君 主 世 襲 制 度 如 何 令 中 國 歷 史 持 續 發 展 數 千 年 ?〔 培 養 學 生 分 析 、 綜 合 等 能 力 〕(4) 君 主 世 襲 制 在 清 末 為 甚 麼 被 廢 除 ? 如 何 發 展 至 20 世 紀 時 期 的 傳位 制 度 ?〔 培 養 學 生 分 析 、 綜 合 、 比 較 等 能 力 〕(5) 在 未 來 100 年 , 採 用 哪 種 傳 位 方 式 有 利 中 國 的 發 展 ? 為 甚 麼 ?〔 培 養 學 生 反 思 能 力 〕探 究 問 題 三 : 甚 麼 是 「 一 統 」 的 朝 代 ? 為 甚 麼 有 「 分 裂 」 的 現 象 出 現 ? 中國 歷 史 的 演 進 與 「 一 統 」 有 甚 麼 關 係 ?探 究 問 題 四 : 隋 代 運 河 的 開 鑿 與 經 濟 文 化 重 心 的 南 移 有 甚 麼 關 係 ?探 究 問 題 五 : 漢 族 為 甚 麼 能 與 其 他 少 數 民 族 融 合 而 成 為 中 華 民 族 ?探 究 問 題 六 : 少 數 民 族 為 甚 麼 在 某 些 朝 代 能 取 代 漢 族 而 成 為 管 治 者 ?72


第 二 次 諮 詢 稿參 考 書 目• 錢 穆 著 。《 中 國 史 學 小 叢 書 - 中 國 歷 史 精 神 》。 台 灣 : 素 書 樓 文 教 基 金會 、 蘭 臺 出 版 社 ,2001 年 。• 全 國 幹 部 培 訓 教 材 編 審 指 導 委 員 會 組 織 編 寫 。《 從 文 明 起 源 到 現 代 化 -中 國 歷 史 25 講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2002 年 。• 黃 大 受 著 。《 中 國 史 大 綱 》。 台 北 : 大 中 國 圖 書 有 限 公 司 ,1953 年 。• 甲 凱 著 。《 國 史 提 要 》。 台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1973 年 。• 葛 劍 雄 著 。《 統 一 與 分 裂 - 中 國 歷 史 的 啟 示 》。 北 京 : 三 聯 書 店 ,1994年 。• 樊 樹 志 著 。《 國 史 概 要 ( 增 訂 本 )》。 香 港 : 三 聯 書 局 ( 香 港 ) 有 限 公 司 ,2000 年 。73


第 二 次 諮 詢 稿附 錄 二教 學 重 點 :教 學 設 計 舉 隅 二 : 江 南 開 發 的 概 況( 本 教 學 示 例 由 宣 道 會 陳 朱 素 華 紀 念 中 學 提 供 )學 生 能 夠 從 不 同 的 歷 史 資 料 , 掌 握 六 朝 江 南 在 農 業 、 手 工 業 及 商 業 三方 面 的 經 濟 發 展 概 況 。教 節 :2 教 節教 學 活 動 舉 隅 :第 1 教 節1. 引 入 : 重 溫 江 南 開 發 的 原 因 , 從 而 引 入 江 南 經 濟 的 開 發 主 要 表 現 在農 業 、 手 工 業 及 商 業 三 方 面 。2. 發 展 :( 甲 ) 農 業 的 發 展1. 小 組 討 論 : 學 生 二 人 一 組 討 論 下 列 問 題 ( 學 生 必 須 引 用 資 料論 證 ,1 – 2 分 鐘 ):江 南 農 業 的 發 展試 從 產 量 、 耕 種 技 術 及 作 物 種 類 三 方 面 , 簡 述 六 朝 時 期 江 南 農業 發 展 的 情 況 。資 料 一 :「 三 國 以 後 , 中 原 地 區 精 耕 細 作 的 農 業 生 產 技 術 開 始在 南 方 發 展 , 如 區 田 法 及 糞 肥 的 使 用 等 。 麥 類 在 南 方亦 漸 趨 普 遍 , 成 為 僅 次 於 水 稻 的 主 要 農 作 物 。 此 外 ,江 南 農 作 物 品 種 愈 來 愈 多 樣 化 , 一 些 耐 寒 作 物 日 漸 普遍 。」資 料 二 :「 到 了 東 晉 南 朝 時 期 , 南 方 的 水 稻 產 量 有 了 明 顯 的 提高 。 梁 武 帝 中 大 通 六 年 ( 公 元 534 年 ), 夏 侯 夔 任 豫州 ( 治 所 今 安 徽 壽 縣 ) 刺 史 , 進 行 屯 田 ,『 溉 田 千 餘頃 , 歲 收 穀 百 餘 萬 石 』。 這 個 產 量 比 魏 晉 時 提 高 了 百分 之 四 十 , 而 畝 產 十 石 , 這 在 魏 晉 時 期 是 上 等 良 田 才能 達 到 的 。」74


第 二 次 諮 詢 稿2. 小 組 匯 報 及 總 結 : 教 師 邀 請 不 同 組 別 的 學 生 匯 報 討 論 結 果 ,並 把 〈 產 量 、 耕 種 技 術 及 農 作 物 種 類 〉 的 討 論 結 果 組 織 整 理 。指 導 學 生 翻 閱 課 本 有 關 課 題 , 讓 學 生 深 入 了 解 其 他 不 同 的 北方 技 術 如 何 進 一 步 提 升 江 南 的 農 業 發 展 , 並 利 用 教 科 書 的 地圖 , 讓 學 生 了 解 在 人 口 增 加 的 情 況 下 , 有 勞 動 力 可 進 行 土 地開 墾 , 形 成 「 圍 湖 造 田 」 的 特 色 。3. 討 論 及 思 維 訓 練 : 學 生 就 下 列 資 料 分 析 討 論 , 進 行 較 高 階 思維 的 訓 練 :(2 分 鐘 )六 朝 時 江 南 的 陶 瓷 業 發 達 , 製 成 品 不 僅 為 南 方 貴 族 使 用 , 更 受到 北 方 人 欣 賞 。 而 陪 葬 品 中 陶 瓷 器 所 佔 數 量 之 多 , 足 以 說 明 陶瓷 器 在 當 時 十 分 流 行 。 下 面 是 1965 年 於 江 蘇 省 鎮 江 市 出 土 的酒 壺 , 為 南 朝 時 期 製 品 。1. 以 酒 壼 作 陪 葬品 , 反 映 了 當時 社 會 上 的 甚麼 風 氣 ?2. 承 上 題 , 這 須在 甚 麼 經 濟 基礎 下 方 可 發 生呢 ?六 朝 時 期 布 的 價 格 有 甚 麼 變 化 ? 這 種 變 化 與 布 的 產 量 有 甚 麼 關 係 ?時 期價 錢劉 宋 永 中 初 ( 公 元 420 至 422 年 ) 1,000 錢 ( 官 貨 )劉 宋 元 嘉 時 期 ( 公 元 424 至 453 年 ) 600 錢 ( 民 間 製 品 )500 錢 ( 官 貨 )蕭 齊 永 明 初 ( 公 元 484 年 ) 百 餘 錢 ( 官 貨 )75


第 二 次 諮 詢 稿( 乙 ) 手 工 業 的 發 展1. 教 師 緊 接 上 述 步 驟 , 總 結 農 業 有 盈 餘 的 情 況 下 , 直 接 或 間 接地 帶 動 手 工 業 的 發 展 。2. 教 師 請 學 生 細 閱 下 圖 , 指 出 南 北 朝 時 間 亦 出 現 一 種 官 辦 手 工業 , 並 請 學 生 留 意 地 圖 中 的 江 南 部 分 , 找 出 「 主 要 在 江 南 一帶 的 官 辦 工 業 是 甚 麼 行 業 」?江 南 手 工 業 發 展左 圖 是 南 北 朝 時 期 由官 府 主 導 的 手 工 業 生產 分 佈 圖 。76


第 二 次 諮 詢 稿3. 討 論 : 學 生 閱 讀 下 列 資 料 , 並 討 論 第 2 條 問 題 (1-2 分 鐘 ):「 兩 漢 時 期 , 南 方 除 少 數 地 區 設 有 鹽 鐵 之 官 外 , 其 他 官 手 工 業生 產 幾 乎 處 於 空 白 狀 態 。 六 朝 以 來 , 這 一 局 面 始 有 改 觀 , 南 方政 權 對 手 工 業 的 管 理 逐 步 得 到 健 全 和 穩 定 。 尤 其 是 南 方 各 州 已普 遍 有 『 作 部 』 之 設 , 他 們 使 用 大 量 俘 虜 、 罪 徒 、 工 匠 從 事 包括 武 器 、 戰 船 在 內 的 各 種 手 工 業 生 產 , 規 模 、 產 量 相 當 可 觀 。」六 朝 時 期 由 政 府 營 辦 的 手 工 業 有 哪 幾 種 ? 為 甚 麼 六 朝 時 期 各政 府 要 把 某 類 型 手 工 業 納 入 官 營 範 圍 呢 ?( 提 示 : 這 些 手 工 業 的 生 產 規 模 及 所 需 動 用 的 勞 動 力 如 何 ? 私人 有 能 力 營 辦 這 些 手 工 業 嗎 ?)4. 教 師 總 結 , 並 勾 畫 出 在 政 府 的 帶 動 下 , 輕 重 工 業 得 以 並 行 發展 。第 2 教 節( 丙 ) 商 業 的 發 展1. 討 論 :「 你 認 為 要 發 展 成 為 商 業 城 巿 , 須 具 備 甚 麼 條 件 ?」(1分 鐘 )2. 課 堂 討 論 : 請 學 生 細 閱 下 列 資 料 , 分 析 建 康 得 以 發 展 為 商 業城 巿 。江 南 的 商 業 發 展「 建 康 是 六 朝 的 政 治 和 文 化 中 心 , 又 是 傍 長 江 下 游 的 大 埠 。 平時 『 貢 使 商 旅 , 方 舟 萬 計 』;『 梁 都 之 時 , 城 中 二 十 八 萬 戶 , 東西 南 北 各 四 十 里 』;『 小 人 率 多 商 販 , 君 子 資 於 官 祿 , 市 廛 列 肆 ,埒 ( 等 ) 於 二 京 』; 都 城 內 有 四 市 , 秦 淮 河 兩 岸 , 有 不 少 市 鎮 ,北 岸 有 大 市 , 自 餘 小 市 十 餘 所 , 可 算 是 江 南 最 大 的 都 市 。」1 建 康 的 經 濟 發 展 以 甚 麼 為 主 線 ?( 教 師 參 考 : 商 品 貿 易 。)2. 你 認 為 建 康 為 甚 麼 能 發 展 成 為 商 業 城 市 ? 它 具 備 甚 麼 相 關的 條 件 ?( 提 示 : 人 口 、 交 通 、 地 理 、 功 能 ……)77


第 二 次 諮 詢 稿3. 請 學 生 反 思 剛 才 討 論 「 要 發 展 成 為 商 業 城 巿 須 具 備 的 條 件 」能 否 應 用 到 建 康 的 城 巿 發 展 。4. 提 問 : 中 國 常 見 之 外 貿 商 品 是 甚 麼 ?5. 教 師 總 結 : 在 完 善 的 網 絡 下 , 六 朝 的 國 內 外 商 業 得 以 發 展 。3. 鞏 固 : 讓 學 生 思 考 及 討 論 :1. 小 組 討 論 : 六 朝 經 濟 的 開 發 , 實 因 政 府 政 策 所 促 成 。 你 同 意麼 ?( 思 考 及 答 題 技 巧 的 訓 練 ))2. 能 力 較 高 的 班 別 : 請 學 生 根 據 下 列 資 料 , 分 組 討 論 「 江 南 經濟 是 否 全 面 開 發 ?」江 南 經 濟 是 否 真 正 發 展 起 來 ?「 自 從 東 漢 政 權 崩 潰 以 後 , 接 着 是 西 、 北 少 數 民 族 進 入 內 地 建立 王 朝 , 中 原 地 區 曾 經 長 期 地 蒙 受 劇 烈 的 破 壞 , 尤 其 在 農 業 生產 方 面 , 土 地 荒 蕪 , 水 利 失 修 , 生 產 的 發 展 , 受 到 阻 滯 。 當 時北 方 經 濟 進 展 稍 為 緩 慢 ,…… 南 方 卻 突 飛 猛 進 , 已 脫 離 了 《 史記 ․ 貨 殖 列 傳 》 裡 所 描 寫 的 土 廣 人 希 及 無 積 聚 而 多 貧 的 狀 態 ,到 了 隋 唐 以 後 , 便 成 為 全 國 經 濟 最 發 達 , 財 富 最 豐 盈 的 地 方 了 。」「 東 晉 南 朝 是 江 南 經 濟 發 展 速 度 較 快 的 時 期 , 但 江 南 內 部 的 不平 衡 狀 況 只 是 略 有 改 變 。 除 少 數 地 區 人 口 密 集 , 農 業 經 濟 趨 於集 約 化 , 大 部 分 地 區 仍 是 土 曠 人 稀 , 農 業 經 營 粗 放 。 自 永 嘉 到元 嘉 年 間 ( 公 元 313 至 450 年 ), 北 方 南 遷 的 人 口 共 約 有 九 十 萬 ,他 們 大 都 分 佈 在 今 江 蘇 、 浙 江 乃 至 河 南 、 山 東 的 部 分 地 區 , 其中 以 江 蘇 的 江 南 部 分 及 浙 江 的 北 部 為 最 多 , 因 此 , 東 晉 南 朝 時期 南 方 農 業 精 耕 區 仍 局 限 於 太 湖 為 中 心 的 江 東 , 以 及 其 他 為 數不 多 的 江 、 湖 流 域 平 原 。…… 所 以 我 們 認 為 , 就 江 南 廣 大 地 區而 言 , 東 晉 南 朝 時 期 其 經 濟 發 展 仍 屬 於 開 發 階 段 。」4. 跟 進 : 請 學 生 個 人 遞 交 上 述 討 論 問 題 的 論 文 式 答 案 (5 分 鐘 )。【 註 : 本 教 學 示 例 內 的 資 料 , 取 材 自 教 育 統 籌 局 課 程 發 展 處 個 人 、 社 會 及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中 國 歷 史 科 網 頁 的 〈 教 學 資 源 ‧ 中 四 至 中 五 ‧ 魏 晉 南 北朝 時 期 〉,http://www.em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4086/3389_ch3_6.doc】78


第 二 次 諮 詢 稿附 錄 三「 學 習 經 歷 記 錄 」 評 估 表 ( 參 考 )( 取 材 自 Bryant, Shoran & Timmins, Andrew (2001), Portfolio Assessment: Instructional Guide,Hong Ko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48.)「 學 習 經歷 記 錄 」所 選 取 的證 據反 思 敘 述課 業 的 組織此 等 級 的含 義等 級 五 等 級 四 等 級 三 等 級 二 等 級 一在 各 方 面 均質 素 突 出 , 超越 學 習 單 元的 學 習 目 標超 越 單 元 目標 的 要 求 , 顯示 學 生 對 內容 有 深 入 的理 解達 到 單 元 的學 習 目 標 , 並能 對 學 習 內容 達 到 最 低程 度 的 理 解並 不 能 充 分反 映 可 以 達到 單 元 的 學習 目 標顯 示 學 生 思 提 出 的 論 據 不 足 以 證 明 只 覆 述 事考 深 入 、 具 備 顯 示 其 觀 點 能 作 出 獨 立 實 , 很 少 或 沒解 讀 、 批 判 及 及 參 考 資 料 的 反 思 ; 研 習 有 研 究 或 文綜 合 能 力 , 並 的 使 用 均 恰 膚 淺 , 只 作 最 獻 的 支 持 ; 在能 精 選 各 種 當低 程 度 的 努 批 判 反 思 中資 料 , 論 證 具力 進 行 綜 合 並 無 作 出 努說 服 力分 析 力 提 供 證 據課 業 有 系 統 課 業 有 系 統 課 業 組 織 欠 課 業 整 體 組地 組 織 、 不 累 地 組 織 , 表 達 佳 , 文 法 、 造 織 鬆 散 , 且 缺贅 , 顯 示 學 生 流 暢 正 確 句 雖 有 錯 乏 一 致 性具 鑒 別 力誤 , 但 語 文 表達 尚 算 流 暢學 生 有 能 力 只 要 稍 加 指 在 正 常 的 指 學 生 需 要 再作 為 獨 立 的 導 , 學 生 便 有 導 下 , 學 生 會 度 提 交 課學 習 者 明 顯 進 步 有 所 進 步 業 , 但 對 要 求較 高 的 課 業會 感 到 困 難不 能 達 到 單元 的 學 習 目標 , 顯 示 對 學習 內 容 理 解不 足提 出 的 主 張並 無 足 夠 的證 據 及 論 據支 持未 能 符 合 表達 的 最 低 要求 , 文 字 表 達常 有 嚴 重 的錯 誤 ; 課 業 未能 達 到 列 明的 要 求 , 也 未能 清 楚 組 織學 生 能 力 未能 達 到 基 本要 求79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