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2013 Views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年1月 - 科学网—博客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年1月 - 科学网—博客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年1月 - 科学网—博客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 年 1 月<br />

研究称昆虫体内的防冻剂胜过毛皮<br />

大衣<br />

作者: 来源:网易探索 发布时间:2010-1-22<br />

14:21:57<br />

昆虫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防冰冻物质,<br />

这种阿拉斯加甲虫能够在气温零下 70℃的环境中<br />

存活下来。<br />

据《纽约时报》报道,当一年最冷的季节来<br />

临时,居住在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窝在舒适的房子<br />

里面。我们可能会同情在外面忍受寒冷天气的小<br />

鸟和小松鼠们,因此会喂给它们一些食物。但我<br />

们很少想到那些更小而又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动<br />

物,例如,那些在夏天居住在后院或树林中的昆<br />

虫和蜘蛛。<br />

当春天到来时,它们会重新出现,所以不管<br />

怎样它们必须经受严寒的考验。这些既没有皮毛<br />

又没有羽毛保护的动物,在天寒地冻的天气中是<br />

怎样生存下来的呢?<br />

低温天气对生命的真正威胁并不是寒冷,而<br />

是结冰。由于身体和细胞主要是由水组成的,结<br />

冰可能是致命的,因为结冰会破坏细胞内液体和<br />

细胞外液体的平衡,导致细胞萎缩,并对组织造<br />

成不可逆转的破坏。<br />

黑脉金斑蝶,又称帝王蝶,是北美大陆常见<br />

蝴蝶。它是地球上唯一的迁徙性蝴蝶。<br />

因此,昆虫通过进化,采取各种方式以避免<br />

结冰。一种策略是完全逃避冬季。象蝴蝶中的黑<br />

脉金斑蝶迁移到南方越冬。这是一个伟大的解决<br />

方案,但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罕见的能力。大多数<br />

昆虫在冬天时留在原来的栖息地,所以必须寻求<br />

其他方法以避免结冰。它们有的躲进积雪覆盖着<br />

或霜冻线以下的洞穴里,还有一些昆虫的幼虫躲<br />

到不会完全结冰的湖泊和池塘的底部越冬。<br />

但是有许多昆虫和其它一些动物,要直接与<br />

零度以下的气温打交道,则会通过在体内产生防<br />

冻剂这种生化特性来保护自己。<br />

数十年前。现在在伊利诺伊大学的亚瑟·迪<br />

夫利(Arthur DeVries)和他的同事在南极鱼类的<br />

血浆里第一次发现了动物防冻剂。南极洲周边的<br />

海洋非常寒冷,约为零下 1.7℃,因为海水的咸<br />

度使其在淡水冰点以下几度仍保持液体状态。但<br />

海水里漂浮的大量冰晶粒子对那里的鱼来说是一<br />

种危险,如果这些冰晶粒子被鱼吞入,会在肠道<br />

里形成冰晶,然后,“砰”地一声,海面上就会出<br />

现许多冻鱼条。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除非鱼的<br />

体内能有什么东西来遏止冰晶的膨胀。<br />

这时候鱼类的防冻蛋白在起作用。属于南极<br />

鱼(Notothenioidei)科的大约有 120 种鱼,这些<br />

鱼的组织和血液内充满了防冻剂。它们的防冻剂<br />

是一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有一个不同寻常的重<br />

复结构,可以与冰晶结合。这样,能把冰晶膨胀<br />

的最低温度降低到约零下 2.2℃。这比南极洋的<br />

最低温度只是稍低点,但与一般鱼类(血浆中不<br />

含抗冻剂的鱼类)血浆的冰点要低整整 2℃。这<br />

一保护上的小小的差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含<br />

防冻剂的鱼类现在在南极水域中占主导地位。<br />

雪跳蚤其实不是跳蚤而是跃尾虫的一种,它<br />

可以在零下 7 度环境生活。<br />

一些动物如雪跳蚤即使在冬季仍很活跃,当<br />

温度降至零下 7℃时,仍可发现在雪堆上有雪跳<br />

蚤在蹦蹦跳跳。这些小虫子其实不是真正的跳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 年 1 月<br />

蚤,它们是跃尾虫的一种,是一种原始的无翅昆<br />

虫,能够利用尾巴跳跃很长的距离。加拿大女王<br />

大学(Queen’s University)的劳里·格雷厄姆和彼<br />

得·戴维斯两位教授从雪跳蚤中分离出防冻蛋白,<br />

并发现它们也有一个简单的重复结构,可以与冰<br />

晶结合,防止冰晶膨胀。<br />

雪跳蚤的防冻蛋白与其它昆虫如赤翅甲虫分<br />

离出的防冻蛋白有完全不同的组成,而后者的抗<br />

冻蛋白又与从云杉卷叶蛾幼虫的不同。而且,所<br />

有这些昆虫的防冻剂都不同于使南极鱼存活下来<br />

的防冻剂。每种动物的防冻剂都是进化过程中的<br />

独立发展而来的事物。<br />

但是,昆虫的创新并不限于防冻剂。生物学<br />

家发现了另一个对付极端寒冷天气的策略:有些<br />

昆虫能够忍耐冰冻。像美国阿拉斯加内陆那种最<br />

北端的气候,在隆冬时气温能下降到零下<br />

50℃ ,而且直到 5 月份还是白雪皑皑,温度仍在<br />

零度以下。在这种极端天气下,大多数昆虫都被<br />

冻僵了。例如,阿拉斯加“Upis”甲虫在零下 7℃会<br />

冻僵。但是,令人瞩目的是,它却能够在温度低<br />

至零下 70℃的环境下存活下来。<br />

昆虫能够忍耐冰冻的的关键是它们能够将冰<br />

冻(和解冻)通常会产生的损害减少到最小。它们<br />

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防冰冻的物质。当冬天<br />

即将到来时,许多耐冰冻昆虫会产生高浓度的甘<br />

油和其它种类的乙醇分子。这些物质并不能阻止<br />

结冰,但能使结冰的速度变慢,从而使细胞周围<br />

的液体以一种更可控的方式结冰,而细胞内的物<br />

质不会结冰。<br />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一些生活在北极<br />

的昆虫综合使用了防冰冻物质和防冻剂来控制冰<br />

晶的形成,从而保护细胞并防止在解冻过程中又<br />

重新结冰。事实上,来自美国圣母大学和阿拉斯<br />

加费班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在 Upis 甲虫<br />

中发现一种新型的抗冻剂。这种防冻剂与其它甲<br />

虫、雪跳蚤和飞蛾的防冻蛋白不同,它是一种被<br />

称为“xylomannan”的多糖,但在抑制冰晶膨胀<br />

上,其效果可以与活性最高的昆虫防冻蛋白相媲<br />

美。<br />

在进化的过程中,避免体内结冰的必要性导<br />

致了许多新事物的出现。防冻剂的新发现提高了<br />

利用更多的化学方法去发现昆虫如何应对极端寒<br />

冷天气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一个深奥的有关北极<br />

昆虫学的问题,而是具有现实意义。长期以来,<br />

对人类器官保存的一个挑战正是这些昆虫已经解<br />

决的问题:如何让组织可以长时间冰冻,然后能<br />

够成功地解冻。一些研究小组正在探索将动物世<br />

界获得的启发应用到医疗手术中去。<br />

原文链接<br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7563.s<br />

htm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 年 1 月<br />

《科学》:科学家完成金小蜂基因<br />

组测序<br />

并揭示了金小蜂一些可能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有用<br />

的特征<br />

作者:任海军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0-1-<br />

16 9:30:02<br />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 1 月 14 日报告说,他们<br />

测定了 3 种金小蜂的基因组序列,并揭示了金小<br />

蜂具备的一些可能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有用的特<br />

征。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最新一期《科学》<br />

杂志上。<br />

金小蜂属于膜翅目昆虫,其成虫身长不过两<br />

三毫米,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农作物害虫的天<br />

敌。金小蜂及其多种多样的亲族会在很多昆虫<br />

(包括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害虫及病媒昆虫)身体<br />

上产卵,因此在农作物害虫防治方面作用很大。<br />

通过基因组测序,研究人员发现了与金小蜂<br />

蜂毒有关的基因,这些蜂毒会在其宿主体内引起<br />

多种效应。他们还确认,金小蜂会从细菌和痘病<br />

毒那里获取新基因。他们还找到了在 3 种金小蜂<br />

中快速演化的细胞核及线粒体基因。此外,金小<br />

蜂还可能对研究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有用。<br />

这项研究由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杰克·韦伦<br />

和贝勒医学院的史蒂芬·理查兹领导完成。韦伦表<br />

示,金小蜂属于黄蜂的一种。拟寄生性黄蜂可以<br />

攻击并杀死多种害虫,但很多拟寄生性黄蜂比大<br />

头针的针头还小,因而不为人所关注。实际上,<br />

拟寄生性黄蜂相当于“智能炸弹”,如果能够开发<br />

它们的全部潜力,其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功效要<br />

远远优于杀虫剂。<br />

拟寄生是指寄生者进入宿主体内吸收营养并<br />

把宿主杀死的寄生现象。<br />

原文链接<br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7309.s<br />

htm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 年 1 月<br />

科学家发现:印度洋留尼汪岛兰花<br />

依靠蟋蟀授粉<br />

作者:孝文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0-1-<br />

15 16:12:11<br />

科学家在印度洋留尼汪岛吃惊地发现,蟋蟀<br />

一直在给一种兰花传粉。<br />

一只蟋蟀正在给附生兰花授粉。<br />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科学家发现,蚱蜢<br />

和它们的近亲蟋蟀能像蜜蜂一样给植物传粉。他<br />

们在印度洋留尼汪岛吃惊地发现,蟋蟀一直在给<br />

一种兰花传粉。<br />

蟋蟀跟其他大部分直翅目昆虫一样,它们因<br />

吃植物而出名,人们认为它们对作物生产毫无帮<br />

助。迄今为止众所周知的传粉昆虫包括蜜蜂、蚂<br />

蚁、甲虫、蜂鸟、蝴蝶和飞蛾,甚至连鸟类和蝙<br />

蝠也能给植物传粉,但是它们中并不包括蟋蟀和<br />

蚱蜢。兰花研究人员克莱尔·米克奈在留尼汪岛的<br />

雾林里安装的夜间摄像机,记录下蟋蟀的这一惊<br />

人行为,一只蟋蟀正在给附生兰花——<br />

Angraecum cadetii 授粉。<br />

米克奈与英国皇家园林邱园合作进行了这项<br />

研究,他说:“我们对花朵的花粉含量进行监控得<br />

知,蟋蟀正在给兰花授粉。然而我们在白天并没<br />

观测到这一现象。这也是我们安装夜间摄像机,<br />

拍摄蟋蟀的这一行为的原因。第一次看到这个脚<br />

本,我们就意识到我们已经拍下 Angraecum 兰花<br />

授粉方法的一次惊人转变。”<br />

Angraecum 兰花与马达加斯加岛的彗星兰<br />

(comet orchid)是近亲,达尔文通过推理认为,长<br />

着长喙的飞蛾可以给彗星兰授粉,因为这种植物<br />

拥有长长的花距(nectar spur)。达尔文去世几年<br />

后,他的这一理论被证实是正确的,研究显示,<br />

给这种兰花授粉的是长着 14 英寸(35 厘米)长喙的<br />

天蛾。<br />

然而留尼汪岛上并没有天蛾,因此科学家认<br />

为,该岛原产于马达加斯加岛的 3 种Angraecum<br />

兰花通过进化,花距变得更短,这样它们就可以<br />

通过蟋蟀等其他昆虫授粉。米克奈博士的发现发<br />

表在 1 月 12 日的《植物学年报》(Annals of<br />

Botany)上。<br />

米克奈和同事亚克斯·弗内尔安装的那个运<br />

动感应夜间摄像机拍到的这个脚本,展示了蟋蟀<br />

在离开 Angraecum 兰花时,头上沾着花粉。蟋蟀<br />

头的大小跟这种兰花花距的开口正好相符。这种<br />

没有翅膀的蟋蟀通过跳跃落到兰花上,或者先跳<br />

到附近的植物上,然后再爬上兰花。<br />

原文链接<br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7303.s<br />

htm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 年 1 月<br />

冈比亚按蚊用声音频率选择配<br />

偶<br />

作者:Gabriella Gibson 来源:《当代生物学》 发<br />

布时间:2010-1-12 10:52:43<br />

蚊子的嗡嗡声让人厌烦,但这却是它们彼此间辨<br />

别身份的标志和吸引“另一半”的“情歌”。英国一<br />

项最新研究显示,非洲的冈比亚按蚊可以靠声音<br />

的差别来区分不同的种群。<br />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br />

《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报告<br />

说,冈比亚按蚊分为多个亚种,这些亚种在外表<br />

上几乎完全一致,但却很少杂交,这使得冈比亚<br />

按蚊保持了较高的基因多样性,因此适应性更<br />

强,从而成为不易对付的疟疾传播载体。<br />

研究人员此前曾发现,蚊子扇动翅膀发出的<br />

嗡嗡声可成为它们之间的交流手段。对冈比亚按<br />

蚊的最新研究又发现,不同亚种的蚊子在声音频<br />

率上有差别。当同一亚种的两只异性冈比亚按蚊<br />

互相接近的时候,它们会调整各自的声音频率,<br />

达到一个较好的“和声”,然后交配。而不同亚种<br />

的蚊子相互间难以完成这场“对歌”,从而避免杂<br />

交。<br />

研究人员说,这是首次发现冈比亚按蚊利用<br />

声音频率选择配偶的特点,它将有助于通过开发<br />

干扰其交配的手段,提高防控疟疾的水平。(来<br />

源:新华网 黄堃)<br />

原文链接<br />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0112105243<br />

3358318.shtm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 年 1 月<br />

发现口中有昆虫痕迹的古爬行<br />

动物化石<br />

作者: 来源:《生物学通讯》 发布时间:2010-<br />

1-6 11:13:18<br />

远古时代的爬行动物吃昆虫吗?新一期英国<br />

《生物学通讯》杂志报告说,研究人员首次发现<br />

了口中还残存有昆虫痕迹的古爬行动物化石。<br />

加拿大布雷顿角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报告<br />

中说,他们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一个小镇的山洞<br />

里发现了两块爬行动物的头骨化石,并在两块化<br />

石的口中分别发现了已和化石融为一体的昆虫肢<br />

体。<br />

研究显示,这些化石的年代在约 2.8 亿年<br />

前。对于那个年代爬行动物的食物构成,人们一<br />

直所知不多。有研究者认为早期爬行动物的牙齿<br />

尖利且向内弯曲,有利于捕食昆虫,因此可能是<br />

以昆虫为食,但这只是间接证据。此次考古发现<br />

为此提供了直接而强有力的证据。(来源:新华<br />

网 黄堃)<br />

原文链接<br />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0161113184<br />

748255.shtm?id=8255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 年 1 月<br />

研究称:性魅力强的雌果蝇繁<br />

殖力却弱<br />

作者:若离 来源:网易探索 发布时间:2010-1-5<br />

14:16:41<br />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一项新的研究显<br />

示,与雌性魅力平平的果蝇相比,“更性感”的雌<br />

蝇承受的痛苦更多。<br />

多伦多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特里斯坦·朗是<br />

这项研究的领头人,他表示:最有吸引力的雌果<br />

蝇也是个头最大的雌蝇,能产最多的虫卵。因为<br />

大量雄蝇的追求,它们孵化的幼虫比那些性魅力<br />

不及的同类要少。<br />

朗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br />

面,雄蝇不断的求偶行为阻碍了雌蝇觅食;另一<br />

方面,过多的性交让雌蝇体内的有毒精液无法承<br />

受。<br />

果蝇通常用在实验室研究中,因为它们的寿<br />

命大概只有一个月,所以科学家可以很快通过各<br />

代果蝇辨别出它们的进化趋势。<br />

自私的性<br />

朗和同事们首先开发出一系列立体模型,由<br />

此预测:雄果蝇过多的不懈求偶行为会危害雌蝇<br />

繁衍后代。<br />

研究组将一只雄蝇与一大一小两只雌蝇放在<br />

一起。雄蝇会更多地去纠缠体型大的雌蝇。接下<br />

来,不论与雄蝇很少接触还是频繁接触,研究人<br />

员都对大小两只雌蝇的繁殖率做了对比。在频繁<br />

接触的条件下,实验结果显示体型大的雌蝇繁殖<br />

率比体型小的同类要低。<br />

这些发现都登载于 12 月 8 日出版的《公共<br />

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朗表<br />

示,一直以来关于性选择和自然选择是不是总值<br />

得称颂都有争论,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又让它浮出<br />

水面。<br />

自然选择促使能增加物种存活几率的基因进<br />

化,而性选择则使那些繁殖成功几率大的基因得<br />

以进化。朗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最有魅<br />

力的个体之所以能吸引雄性是因为它们体内有最<br />

好的基因。”<br />

“性策略让释放魅力的个体雌蝇能受孕而获<br />

益,所以它是成功的,”研究人员解释,“即使实<br />

施这一战术要以雄蝇、甚至是整个物种的数量为<br />

代价。”<br />

为了追求那些魅力十足的雌蝇,大批雄果蝇<br />

成为自身物种进化的牺牲品。因为它们的求偶行<br />

为会降低雌蝇的繁殖率,使种群中的雌蝇无法更<br />

好地快速繁衍下一代。<br />

即使世界上最后一条孔雀鱼也不例外<br />

其他的雌性物种也和雌果蝇的处境相似,遭<br />

到雄性追求对象的非礼待遇。<br />

研究人员认为,许多雌性的昆虫和蜥蜴会把<br />

精子存在体内,它们只需要和雄性交配一次就可<br />

以产出足够一生受用的幼虫卵,不过这还是取决<br />

于雄性的求爱行为。<br />

雄孔雀鱼求偶时非常有攻击性,雌性因此连<br />

寻找食物都受到限制,这还会导致更糟糕的结<br />

果。研究人员说:“雄性的霸道求爱会迫使雌孔雀<br />

鱼为避免骚扰而转移栖息地,到那些可能被吞食<br />

的危险水域去。”然而,现在还不能确定这对雌性<br />

动物而言都是消极影响。<br />

比如对某些种类的蟋蟀来说,雄蟋蟀在输出<br />

精子时也把大量的营养成分传送给雌蟋蟀为食。<br />

原文链接<br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6852.s<br />

htm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 年 1 月<br />

研究表明蝗虫走路不凭感觉靠<br />

视觉<br />

作者: 来源:《当代生物学》 发布时间:2010-<br />

1-5 10:30:43<br />

一项新研究发现,蝗虫并不是靠“感觉”走<br />

路,而是依靠“视觉”精确定位自己的每一步,这<br />

表明人类可能低估了蝗虫的视觉导向系统。<br />

此前研究表明,昆虫大多靠触角等器官凭<br />

“感觉”行走或飞行,依靠视觉引导行走对于脑部<br />

较小的昆虫来说似乎过于高级。<br />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当代生物学》<br />

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做了一系列实验,让蝗<br />

虫爬梯子,并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结果捕捉到蝗<br />

虫的每一次绊倒和失足情况。他们还观察了涂黑<br />

蝗虫一只眼、去除它们触角或前腿传感器、拆掉<br />

梯子中间一根横档后蝗虫的走路方式。<br />

观察表明,蝗虫通过视觉引导行走的方式与<br />

人类类似,不过在形式上要简单一些。尼文说,<br />

这说明蝗虫也具有一定水平的大脑视觉处理能<br />

力。<br />

研究结果还表明,与人类两眼并用的视觉能<br />

力相比,蝗虫仅能依靠单眼视觉来控制与该眼同<br />

侧的腿部运动。蝗虫在提腿前就确定好了落脚的<br />

位置,这一点也与人类不同,如果中途发生意<br />

外,它们就会失足踩空,而人类在迈出脚步时会<br />

防备意外的危险,并在必要时作出调整。<br />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揭示了昆虫是如何<br />

利用较少的神经细胞、很可能是较为简单的机<br />

制,来实现类似于人类或猫这样的脊椎动物的行<br />

走能力。(来源:新华网)<br />

原文链接<br />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0151030434<br />

128252.shtm?id=8252


昆虫报道(转载)5 2010 年 1 月<br />

臭虫与一种寄生细菌互利共生<br />

作者:Takema Fukatsu 来源:PNAS 发布时间:<br />

2010-1-5 10:30:44<br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人员日前在美<br />

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报告<br />

说,他们发现臭虫必须与一种寄生细菌共生,才<br />

能正常生长和繁殖。这项成果将帮助人们防治臭<br />

虫。<br />

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就有一些报告称,臭虫<br />

的精巢或卵巢附近有一种特殊细胞群,里面的细<br />

胞内存在大量细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研究<br />

人员以生长在日本和澳大利亚的 105 只臭虫为研<br />

究对象,解剖它们精巢或卵巢附近的上述细胞<br />

群,并进行基因测试,结果发现了名为尖音库蚊<br />

沃尔巴克氏体的寄生细菌基因。研究人员说,这<br />

说明 105 只臭虫体内都有这种寄生细菌。<br />

研究人员除去这些臭虫体内的尖音库蚊沃尔<br />

巴克氏体,然后让它们以吸食混入抗生物质的血<br />

液为生,结果这些臭虫的卵的孵化率急剧下降,<br />

即便孵化出幼虫,也都不能发育为成虫。这表<br />

明,感染尖音库蚊沃尔巴克氏体对臭虫的正常生<br />

长和繁殖非常重要。<br />

那么,尖音库蚊沃尔巴克氏体到底为臭虫提<br />

供了什么东西呢?臭虫以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br />

血液看似营养丰富,实际上却缺乏昆虫所必需的<br />

B 族维生素。研究人员发现,在喂食臭虫的血液<br />

中添加 B 族维生素,这样即使臭虫体内的尖音库<br />

蚊沃尔巴克氏体被清除,臭虫照样能够正常发<br />

育。<br />

大约 60%至 70%的昆虫体内都寄生着尖音<br />

库蚊沃尔巴克氏体,而这次研究是人们首次发现<br />

这种寄生细菌与臭虫有互利共生关系。研究人员<br />

指出,今后可以研制通过消除尖音库蚊沃尔巴克<br />

氏体来防治臭虫的方法。(来源:新华网)<br />

原文链接<br />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015103044<br />

7718251.shtm<br />

赵新成 编辑<br />

2010 年 1 月 30 日<br />

所有版权属原作者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