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集 - 法雨道場

經集 - 法雨道場 經集 - 法雨道場

08.07.2015 Views

五 六 八 「 最 上 供 養 獻 供 火 14 最 上 聖 偈 娑 毘 底 15王 為 人 中 最 上 者 大 海 諸 水 中 最 上 ( 二 一 )五 六 九 月 為 諸 星 最 上 者 太 陽 光 輝 最 上 者僧 眾 最 上 實 望 福 最 上 之 人 應 施 者 」 ( 二 二 )如 是 世 尊 向 結 髮 苦 行 者 迦 尼 耶 以 此 等 偈 隨 喜 後 , 起 座 離 去 。時 , 尊 者 施 羅 與 徒 眾 遠 離 獨 處 、 虔 誠 不 放 逸 、 自 住 精 勤 、 不 久 即 住 於 諸 男 子 確112 實 達 於 由 家 出 家 而 趣 非 家 之 目 的 , 得 無 上 梵 行 之 究 竟 ( 涅 槃 ) 於 現 世 住 於 自 知 、 作 。證 具 足 , 了 知 「 我 生 已 盡 、 梵 行 已 成 、 所 作 已 辦 、 更 不 至 輪 迴 苦 界 。」 如 斯 施 羅 與 徒眾 皆 成 阿 羅 漢 之 人 。 時 , 尊 者 施 羅 與 徒 眾 復 俱 詣 世 尊 之 住 處 。 詣 已 , 偏 袒 一 肩 向 世尊 合 掌 , 以 偈 白 世 尊 :五 七 ○ 「 我 等 自 今 八 日 前 16 歸 依 尊 師 具 眼 者我 等 今 已 過 七 夜 尊 師 教 中 得 調 御 ( 二 三 )五 七 一 尊 師 是 佛 亦 是 師 17 征 勝 魔 者 是 牟 尼尊 師 已 斷 諸 隨 眠 自 已 度 己 且 度 人 ( 二 四 )五 七 二 尊 師 善 超 於 有 依 尊 師 諸 漏 已 破 壞尊 師 師 子 無 取 著 捨 斷 怖 畏 與 恐 怖 ( 二 五 )三 大 品 七 施 羅 經--------------------------------------------------------------------------小 部 經 典 二一 六 一一 六 二五 七 三 此 等 三 百 諸 比 丘 齊 向 世 尊 合 掌 立施 羅 經 竟敬 請 雄 者 伸 兩 足 示 諸 龍 象 禮 師 尊 」 ( 二 六 )註 1 本 經 其 原 形 出 自 中 部 九 二 經 , 亦 與 PTS 本 相 重 複 , 故 予 省 略 。 因 此 在 南 傳 大 藏 經 中 部 經 典亦 予 省 略 。 與 本 經 相 似 者 , 見 增 一 阿 含 卷 四 六 、 四 七 ( 大 正 藏 二 、 七 九 八 以 下 ), 此 與 本經 或 有 若 干 之 類 似 情 節 , 但 大 部 分 不 同 。2 「 鴦 崛 多 羅 波 (Anguttarapa) 即 Anga-Uttrapa、Uttrapa 是 係 指 摩 企 河 水 (apa) 之 北(uttara) 地 方 之 意 、 鴦 伽 (anga) 地 方 在 摩 企 河 之 北 方 , 故 此 云 鴦 伽 地 方 。3 以 下 至 底 本 一 ○ 四 頁 十 六 行 止 , 與 V.I,P.245f 大 體 一 致 , 雙 方 或 部 分 出 入 。4 「 阿 羅 漢 」 等 , 此 為 如 來 十 號 之 一 。 有 關 如 來 十 號 , 本 書 註 釋 中 亦 有 有 略 說 , 詳 細 可 參 照Visuddhi–magga PP.198-212;Samantapasadika PP.112-125 等 。5 「 三 吠 陀 」 云 云 之 語 , 乃 形 容 博 學 多 識 婆 羅 門 而 用 之 佛 典 中 之 定 型 句 。6 順 世 論 (lokayata) 為 世 俗 之 學 問 , 按 哲 學 之 說 法 , 指 唯 物 論 。 註 釋 中 為 詭 辯 論 (Vitanda-sattha)。7 「 卿 」(bho) 之 一 字 , 在 本 藏 經 中 由 異 本 借 來 補 用 , 底 本 無 此 語 , 蓋 「 卿 」 之 意 為 高 貴 官 吏之 稱 謂 , 與 經 中 尊 稱 他 人 不 太 符 合 。 故 在 底 本 譯 文 中 概 稱 為 「 汝 」。8 以 下 五 、 六 、 七 偈 至 二 十 偈 與 Thag.VV.818-837 之 二 十 偈 同 。9 「 欲 見 」(carudassano) 依 註 為 「 有 美 眼 」 之 解 釋 。10 本 偈 被 引 用 於 Mil.P.183。66

11 本 偈 被 引 用 於 Vm.P.201;VDA.P.84;MNDA.P.186。12 「 實 」(Vo) 在 異 本 中 亦 用 (Ve),Vo 有 時 與 Ve 同 用 。 可 參 照 七 六 ○ 偈 。13 「 時 」(atha), 底 本 (attha) 係 誤 植 。 由 底 本 一 一 一 頁 下 至 第 二 行 止 , 其 原 形 係 出 自 V.I.P.246。14 次 之 二 偈 亦 出 於 V.I,P.246。 乃 與 五 六 八 偈 及 五 六 九 偈 之 前 半 偈 相 若 , 見 中 阿 含 一 六 一 梵 摩經 ( 大 正 藏 一 、 六 八 九 c), 雜 阿 含 一 一 ○ 經 ( 大 正 藏 二 、 三 七 b), 別 譯 ; 雜 阿 含 五 二 經 、二 五 九 經 ( 大 正 藏 二 、 三 九 一 b 四 六 五 a 以 下 ), 增 一 阿 含 卷 九 ( 大 正 二 、 五 八 九 b)、 卷三 大 品 七 施 羅 經--------------------------------------------------------------------------小 部 經 典 二一 六 三一 六 四一 八 ( 六 三 七 c)、 卷 二 五 ( 六 八 四 a)、 卷 二 六 ( 六 九 四 c)、 卷 三 ○( 七 一 七 a)、 卷 四○( 七 六 八 b)、 卷 四 一 ( 七 七 五 b), 頻 毘 娑 羅 王 詣 佛 供 養 經 ( 大 正 藏 二 、 八 五 六 c),過 去 現 在 因 果 經 卷 四 ( 大 正 藏 三 、 六 四 七 b、c、 六 四 八 a、b), 五 分 律 卷 一 ( 大 正 藏二 二 、 二 ○), 十 誦 律 卷 一 四 、 卷 二 六 ( 大 正 藏 二 三 、 一 ○○b、 一 八 八 c 以 下 一 八 九 c以 下 、 一 九 二 b), 佛 本 行 集 經 卷 三 三 、 卷 五 五 ( 大 正 藏 三 、 八 三 五 b、 九 ○ 九 a), 中 本起 經 卷 下 ( 大 正 藏 四 、 一 六 三 b), 有 部 毘 奈 耶 破 僧 事 卷 一 一 ( 大 正 藏 二 四 、 一 五 八 b),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卷 三 五 ( 大 正 藏 二 四 、 三 八 ○a)、 鼻 奈 耶 卷 四 ( 大 正 藏 二 四 、 八 六 七 a以 下 ) 等 。15 「 娑 毘 底 」(Savitti) 為 婆 羅 門 偈 頌 中 最 重 要 之 偈 , 見 Rig-Veda III,62,10。 即 由 om tatSavitur varenyam,bhargo devasya dhimahi,dhiyo yo nah Pracodayat 之 三 句 二 十四 字 而 成 。 更 可 參 照 四 五 七 偈 之 註 。16 以 下 四 偈 與 Thag.VV.38-41 相 同 。17 次 之 二 偈 與 五 四 五 偈 、 五 四 六 偈 相 同 。八 箭 經 1五 七 四 人 命 於 此 世 2 無 相 不 可 知時 短 且 慘 悲 更 與 苦 相 應 ( 一 )113 五 七 五 生 者 必 有 死 此 無 他 方 法生 者 至 老 死 生 物 之 法 性 ( 二 )五 七 六 諸 早 熟 果 實 3 有 落 地 怖 畏生 人 亦 如 是 常 有 死 恐 畏 ( 三 )五 七 七 猶 如 於 陶 工 4 作 粘 土 器 具最 後 皆 于 壞 人 命 亦 如 斯 ( 四 )五 七 八 無 論 幼 與 長 5 所 有 賢 與 愚皆 為 死 左 右 一 切 必 至 死 ( 五 )五 七 九 為 死 戰 敗 離 6 所 有 父 與 子67

11 本 偈 被 引 用 於 Vm.P.201;VDA.P.84;MNDA.P.186。12 「 實 」(Vo) 在 異 本 中 亦 用 (Ve),Vo 有 時 與 Ve 同 用 。 可 參 照 七 六 ○ 偈 。13 「 時 」(atha), 底 本 (attha) 係 誤 植 。 由 底 本 一 一 一 頁 下 至 第 二 行 止 , 其 原 形 係 出 自 V.I.P.246。14 次 之 二 偈 亦 出 於 V.I,P.246。 乃 與 五 六 八 偈 及 五 六 九 偈 之 前 半 偈 相 若 , 見 中 阿 含 一 六 一 梵 摩經 ( 大 正 藏 一 、 六 八 九 c), 雜 阿 含 一 一 ○ 經 ( 大 正 藏 二 、 三 七 b), 別 譯 ; 雜 阿 含 五 二 經 、二 五 九 經 ( 大 正 藏 二 、 三 九 一 b 四 六 五 a 以 下 ), 增 一 阿 含 卷 九 ( 大 正 二 、 五 八 九 b)、 卷三 大 品 七 施 羅 經--------------------------------------------------------------------------小 部 經 典 二一 六 三一 六 四一 八 ( 六 三 七 c)、 卷 二 五 ( 六 八 四 a)、 卷 二 六 ( 六 九 四 c)、 卷 三 ○( 七 一 七 a)、 卷 四○( 七 六 八 b)、 卷 四 一 ( 七 七 五 b), 頻 毘 娑 羅 王 詣 佛 供 養 經 ( 大 正 藏 二 、 八 五 六 c),過 去 現 在 因 果 經 卷 四 ( 大 正 藏 三 、 六 四 七 b、c、 六 四 八 a、b), 五 分 律 卷 一 ( 大 正 藏二 二 、 二 ○), 十 誦 律 卷 一 四 、 卷 二 六 ( 大 正 藏 二 三 、 一 ○○b、 一 八 八 c 以 下 一 八 九 c以 下 、 一 九 二 b), 佛 本 行 集 經 卷 三 三 、 卷 五 五 ( 大 正 藏 三 、 八 三 五 b、 九 ○ 九 a), 中 本起 經 卷 下 ( 大 正 藏 四 、 一 六 三 b), 有 部 毘 奈 耶 破 僧 事 卷 一 一 ( 大 正 藏 二 四 、 一 五 八 b),有 部 毘 奈 耶 雜 事 卷 三 五 ( 大 正 藏 二 四 、 三 八 ○a)、 鼻 奈 耶 卷 四 ( 大 正 藏 二 四 、 八 六 七 a以 下 ) 等 。15 「 娑 毘 底 」(Savitti) 為 婆 羅 門 偈 頌 中 最 重 要 之 偈 , 見 Rig-Veda III,62,10。 即 由 om tatSavitur varenyam,bhargo devasya dhimahi,dhiyo yo nah Pracodayat 之 三 句 二 十四 字 而 成 。 更 可 參 照 四 五 七 偈 之 註 。16 以 下 四 偈 與 Thag.VV.38-41 相 同 。17 次 之 二 偈 與 五 四 五 偈 、 五 四 六 偈 相 同 。八 箭 經 1五 七 四 人 命 於 此 世 2 無 相 不 可 知時 短 且 慘 悲 更 與 苦 相 應 ( 一 )113 五 七 五 生 者 必 有 死 此 無 他 方 法生 者 至 老 死 生 物 之 法 性 ( 二 )五 七 六 諸 早 熟 果 實 3 有 落 地 怖 畏生 人 亦 如 是 常 有 死 恐 畏 ( 三 )五 七 七 猶 如 於 陶 工 4 作 粘 土 器 具最 後 皆 于 壞 人 命 亦 如 斯 ( 四 )五 七 八 無 論 幼 與 長 5 所 有 賢 與 愚皆 為 死 左 右 一 切 必 至 死 ( 五 )五 七 九 為 死 戰 敗 離 6 所 有 父 與 子67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