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2013 Views

第二章电催化过程Process of electrocatalysis

第二章电催化过程Process of electrocatalysis

第二章电催化过程Process of electrocatalysis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第二章 电催化过程<br />

Process <strong>of</strong> <strong>electrocatalysis</strong><br />

⑴了解和掌握电催化的两大类型及一般原理;<br />

⑵掌握影响电催化性能的因素;<br />

⑶了解评价电催化性能的几种方法。<br />

重点:<br />

⑴氧化—还原电催化的一般原理;<br />

⑵电催化剂的性能及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br />

2.1.1 电催化的类型及一般性原理<br />

电催化<br />

氧化—还原电催化 (媒介体电催化)<br />

非氧化—还原电催化 (外壳层催化)<br />

A.氧化—还原电催化<br />

在催化过程中,固定<br />

在电极表面或存在于<br />

电解液中的催化剂本<br />

身发生了氧化—还原<br />

反应,成为底物的电<br />

荷传递的媒介体,促<br />

进底物的电子传递。<br />

氧化—还原电催化过程示意图<br />

1<br />

3<br />

5<br />

主要内容<br />

1<br />

2<br />

3<br />

4<br />

电催化原理<br />

A. Basic Concepts<br />

氢电极的电催化<br />

氧电极的电催化<br />

有机小分子电催化氧化<br />

Electrocatalysis is enhancement <strong>of</strong> electrode kinetics by<br />

a material by minimizing the over-potential<br />

电催化:在电场的作用下,存在于电极表面或溶液<br />

相中的修饰物(电活性的、非电活性的)能促进或<br />

抑制在电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而电极表面或<br />

溶液相中的修饰物本身不发生变化的化学作用。<br />

本质:通过改变电极表面修饰物(或表面状态)或<br />

溶液中的修饰物来大范围地改变反应的电势或反应<br />

速率,使电极具有电子传递功能外,还能对电化学<br />

反应进行某种促进和选择。<br />

优良的电子传递媒介体应具有:<br />

⑴一般能稳定吸附或滞留在电极表面;<br />

⑵氧化—还原的电位与被催化反应发生的电位相<br />

近,而且氧化—还原电势与溶液的pH值无关;<br />

⑶呈现可逆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氧化态和还原<br />

态均能稳定存在;<br />

⑷可与被催化的物质之间发生快速的电子传递;<br />

⑸一般要求对O 2惰性或非反应活性。<br />

2<br />

4<br />

6<br />

1


媒介体作用下的电催化,大多数是通过在电极表面<br />

修饰上一层(多层)媒介体,这种修饰电极用于电<br />

化学分析能优点:<br />

•降低催化反应的超电势<br />

•加快反应速率<br />

•提高分析灵敏度<br />

•拓宽线形分析的范围<br />

•可有目的地选择催化剂进行有选择的电催化,提高<br />

了分析的选择性。<br />

B. 非氧化—还原催化<br />

固定在电极表面的催化剂本身在催化过程中并不发<br />

生氧化—还原反应,当发生的总电化学反应中包括<br />

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时,发生在电子转移步骤<br />

的前后或其中,而产生了某种化学加成物或某些其<br />

他的电活性中间体,总的活化能降低。<br />

包括:贵金属及其合<br />

金,欠电势沉积吸附的<br />

原子和金属氧化物。<br />

电极反应的催化作用的实现:通过附着在电极表面<br />

的修饰物(典型的多相催化)和溶解在电解液中的<br />

氧化—还原物种(均相的电催化)而发生。<br />

多相催化较均相催化的优势:<br />

1. 催化反应发生在氧化-还原媒介体的电位附近,通<br />

常只涉及简单电子转移反应;<br />

2. 用比均相催化用量少得多的催化剂,能在反应层<br />

提供高浓度的催化剂;<br />

3. 理论上,对反应速度的提高远超过均相催化剂;<br />

4. 不需要分离产物和催化剂。<br />

7 8<br />

9<br />

11<br />

生物分子电化学反应<br />

蛋白质、酶与电极间的电子转移速度 缓<br />

慢,其不可逆性的主要影响因素:<br />

1. 蛋白质、酶强烈吸附于金属电极表面而变形,<br />

至其电化学过程不可逆,并影响溶液中自由扩<br />

散分子的电子迁移;<br />

2. 蛋白质、酶电活性中心与电极间电子传递受多<br />

肽链阻碍;<br />

3. 蛋白质、酶的高离子特性和表面电荷不对称分<br />

布阻碍电化学反应可逆性。<br />

10<br />

12<br />

2


B. 电催化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br />

⑴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br />

“促进剂”<br />

• 在所研究的电<br />

势范围内不发<br />

生电化学反应<br />

• 细胞色素C反<br />

应过程中不发<br />

生结构变化<br />

催化剂能改变电极反应的速率,由于催化剂和反<br />

应物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互作用改变了反应进行的<br />

途径,降低了反应的超电势和活化能。<br />

催化反应发生在催化电极/电解液的界面,即反应<br />

物分子必须与催化电极发生相互作用,相互作用<br />

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br />

过渡金属及其一些化合物是最可能的电催化剂,<br />

其活性依赖于电催化剂的电子因素(即d%的特<br />

征)和吸附位置的类型(几何因素)。<br />

⑶催化剂的载体对电催化活性有很大影响<br />

电催化剂的载体包括:基底电极(贵金属电极、<br />

碳电极)、将电催化剂固定在电极表面的载体。<br />

载体的作用 :<br />

a.仅作为一种惰性支撑物,催化剂负载条件不同<br />

只引起活性组分分散度的变化;<br />

b.与活性组分存在某种相互作用,修饰了催化剂<br />

的电子状态,可能会显著地改变电催化剂的活性<br />

和选择性;<br />

(4)电催化剂的表面微观结构和状态、溶液中的化<br />

学环境等<br />

13<br />

15<br />

17<br />

2.1.2 影响电催化性能的因素<br />

A. 电催化剂必须具备的性能<br />

⑴催化剂有一定的电子导电性:至少与导电材料<br />

充分混合后能为电子交换反应提供不引起严重电<br />

压降的电子通道,即电极材料的电阻不太大。<br />

⑵高的催化活性:实现催化反应,抑制有害的副<br />

反应,能耐受杂质及中间产物的作用而不致较快<br />

地中毒失活。<br />

⑶催化剂的电化学稳定性:在实现催化反应的电<br />

势范围内催化表面不至于因电化学反应而“过早地”<br />

失去催化活性。<br />

⑵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势<br />

催化剂的活性与其氧化—还原电势密切相关。对<br />

于媒介体催化,催化反应是在媒介体氧化—还原<br />

电势附近发生的。<br />

一般媒介体与电极的异相电子传递很快,则媒介<br />

体与反应物的反应会在媒介体氧化—还原对的表<br />

面电位下发生,这类催化反应通常只涉及单电子<br />

转移反应。<br />

2.1.2 评价电催化性能的方法<br />

A. 循环伏安法<br />

• 循环伏安法是研究电催化过程最常用的方法:<br />

1. 简便,能较快地观测较宽的电势范围内发生的电<br />

极反应;<br />

2. 通过对曲线形状的分析,估算电催化反应的热力<br />

学、动力学参数,从而评价催化剂电催化活性。<br />

• 催化剂能对电极反应起催化作用体现为:<br />

1. 氧化峰电位负移(超电势降低)<br />

2. 峰电位基本不变但氧化峰电流显著增加。<br />

14<br />

16<br />

18<br />

3


NBH NB H 2e<br />

<br />

<br />

NADH NB NAD NBH<br />

Nile蓝修饰的玻碳(GC)电极催化NADH<br />

氧化的循环伏安图<br />

1<br />

2 3 6<br />

i <br />

1<br />

2<br />

*<br />

il 0. 62zFAD<br />

Ci<br />

il/A<br />

1.20E-03<br />

9.00E-04<br />

6.00E-04<br />

3.00E-04<br />

扩散控制<br />

+ClO 3 -<br />

19<br />

0.00E+00<br />

0 20 40 60<br />

ω 1/2<br />

催化剂活性高<br />

实验曲线与计算曲线存在一定的偏离,随着转速<br />

增加逐渐地向下弯曲,表明受电极表面电化学反<br />

应速率的控制过程。<br />

Koutecky-Levich方程:<br />

1<br />

1<br />

1<br />

ilim<br />

ik<br />

ilev<br />

1 1<br />

* 2 3 6 2<br />

0. 62 <br />

2 2<br />

<br />

ilev<br />

zFACO<br />

DO<br />

*<br />

ik zFAkCO<br />

2<br />

i lm 测量得到的极限电流; i k —动力学电流;<br />

i lev —Levich电流; D O —分子氧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br />

ω—电极旋转的角速度; —动力学黏度;<br />

C O * —氧气在溶液中的浓度;—电极表面起催化活性的催化剂<br />

的量;k—分子氧还原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br />

21<br />

23<br />

B. 旋转圆盘(环盘)电极伏安法<br />

旋转环盘电极可<br />

检测中间产物<br />

旋转圆盘电极表面附近液层扩散动力学公式:<br />

2 1 1<br />

S<br />

i<br />

i i<br />

1<br />

2 3 6<br />

i <br />

1<br />

2 *<br />

C<br />

<br />

3 6 2 *<br />

i 0.<br />

62zFAD<br />

( C C<br />

il 0. 62zFAD<br />

i<br />

混合控制<br />

)<br />

D i —扩散系数;<br />

ω—电极旋转的角速度;<br />

—动力学黏度。<br />

1<br />

2 3 6<br />

i <br />

1<br />

2<br />

*<br />

il 0. 62zFAD<br />

Ci<br />

Nafion膜固定的微过氧化物酶-11(MP-11)修饰的旋转圆盘电极在空气饱和<br />

的混合磷酸盐缓冲溶液(pH=6.86)中的电流-电势曲线(扫描速率为5mV/s)<br />

O 2<br />

表观速率常数<br />

3.70×10 4 L·mol -1 ·s -1<br />

H 2O 2<br />

表观速率常数<br />

1.37×10 4 L·mol -1 ·s -1<br />

20<br />

22<br />

24<br />

4


氧在PolyCoPP膜上的电催化还原<br />

1 1<br />

2 3 6 2 *<br />

il 0. 62zFADi<br />

C i<br />

<br />

1<br />

1<br />

1<br />

ilim<br />

ik<br />

ilev<br />

<br />

D.稳态极化曲线的测定<br />

通过施加一定的电势(或电流)于催化电极上,然<br />

后观察(测)电流(或电势)随时间的变化,直到<br />

电流(或电势)不随时间而变化或随时间的变化很<br />

小时,记录下电势—电流的关系曲线。<br />

<br />

a b lgi<br />

2.<br />

303RT<br />

2.<br />

303RT<br />

lgi0<br />

lgi<br />

zF<br />

zF<br />

2.<br />

303RT<br />

a lgi<br />

zF<br />

(1)0.5M H 2 SO 4 (2)0.05M H 2 SO 4<br />

0<br />

2.<br />

303RT<br />

b <br />

zF<br />

电沉积碲化镉的研究<br />

1 1<br />

2 3 6 2 *<br />

0. 62zFADi<br />

Ci<br />

<br />

i <br />

<br />

l<br />

(1)-0.5V (2)0.25V<br />

(1)-0.25V 未热处理<br />

(2)-0.5V未热处理<br />

25<br />

27<br />

(3)-0.5V热处理0.05M H2SO4 (4)-0.5V热处理0.5M H 29<br />

2SO4<br />

C.计时电位法<br />

评价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一种重要方法。<br />

50mAcm<br />

100mA<br />

cm<br />

甲醇在修饰电极上恒电流氧化得到的循环伏安和计时电位曲线<br />

2<br />

2<br />

Pt(TiO x )/Ti电极<br />

CH 3 OH(0.5M)+H 2 SO 4 (0.5M)溶液<br />

Pt-TiO 2 /C 催化剂在1mol/L CH 3 OH+2.5mol/L H 2 SO 4 溶液中在60℃<br />

时的稳态极化曲线<br />

1<br />

2<br />

3<br />

4<br />

电催化原理<br />

氢电极的电催化<br />

氧电极的电催化<br />

有机小分子电催化氧化<br />

26<br />

28<br />

30<br />

5


⑴掌握H 2在阴极析出的基本步骤;<br />

⑵利用Tafel公式区分电极材料对H 2的催化活性;<br />

⑶了解H 2氧化反应的电催化步骤。<br />

重点:<br />

⑴H 2还原析出过程;<br />

⑵H 2的析出与M-H键强度分析;<br />

⑶H 2在金属氧化物电极上析出机理<br />

⑷H 2的阳极氧化分析<br />

氢离子在阴极上的还原过程:<br />

A. 液相传质步骤<br />

H 3O + (溶液本体) H 3O + (电极表面附近液层)<br />

B. 电化学反应步骤<br />

H3O + + e + M MH + H2O (酸性)<br />

H2O + e + M MH + OH- 迟缓放电理论<br />

(碱性)<br />

C. 脱附步骤<br />

a. MH + MH H2 (复合脱附)<br />

b. MH + H3O + + e H2 + H2O (酸性)<br />

c. MH + H2O + e H2 + M + OH- 复合理论<br />

(碱性)<br />

D. 新相生成步骤<br />

nH H 2<br />

31<br />

33<br />

2.2.1 氢离子在阴极上的还原<br />

A、在酸性溶液中<br />

阴极:2H + + 2e H 2<br />

阳极:H 2 2H + +2e<br />

B、在碱性溶液中<br />

阴极:2H 2O + 2e H 2 + 2OH -<br />

阳极:H 2 + 2OH - 2H 2O +2e<br />

Tafel公式 = a + blgi<br />

室温下,b≈0.116V,大多数洁净金属表面具有<br />

比较接近的值。<br />

电流密度i每增加10倍,超电势增加约0.116V;<br />

超电势大小取决于a<br />

a与电极材料、电极表面状态、溶液组成、实验<br />

温度有关。<br />

a. 金属材料本性<br />

高过电位金属:a(1.0~1.5V), Pb, Tl, Hg, Cd, Zn,<br />

Sn, Bi<br />

中过电位金属:a(0.5~0.7V), Fe, Co, Ni, W, Au<br />

低过电位金属:a(0.1~0.3V), Pt, Pd<br />

原因:<br />

1. 不同金属对析氢反应有不同的催化能力,金<br />

属促进或阻碍电子与氢离子结合能力不同。<br />

2. 不同金属对氢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容易吸附<br />

氢的金属导致析氢过电位降低<br />

35 36<br />

32<br />

34<br />

6


汞电极上,氢析出反应的控制<br />

步骤是涉及H + 与e - 相结合的电<br />

化学步骤<br />

在半滑的Pt、Pd电极上,当<br />

极化不大时,氢析出过程很<br />

可能是复合步骤控制<br />

在被毒化了的表面上或在极<br />

化比较大时,则可能是电化<br />

学脱附步骤控制<br />

在铂黑等高度活泼的金属表面<br />

上,可能是由于分子氢在溶液<br />

中过饱和因素控制<br />

c. 溶液的组成<br />

(1)在稀的纯酸溶液中,析氢过电位不随<br />

H + 离子浓度变化,高过电位金属,酸浓度低<br />

于0.1mol/L,低过电位金属,酸浓度低于<br />

0.001mol/L<br />

(2)在浓度较高的纯酸溶液中,析氢过电<br />

位随H + 离子浓度升高而降低,对于高过电位<br />

金属,酸浓度在0.5-1.0mol/L内,低过电位<br />

金属,浓度高于0.001mol/L<br />

(4)溶液组分的影响<br />

① 金属离子的影响<br />

如:铅蓄电池中含有Pt 2+ , As 3+ 等,会导致Pt,<br />

As沉积在铅电极上,导致析氢过电位降低,<br />

电池自放电严重<br />

如: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氢去极化腐蚀,则可<br />

以加入Bi 2(SO 4) 3,或SbCl 3作缓蚀剂<br />

37<br />

39<br />

41<br />

b. 金属表面状态<br />

•喷砂处理的电极表面比抛光处理过的表面容<br />

易析氢<br />

•镀铂黑的铂片表面的析氢过电位比光滑铂片<br />

上析氢过电位低<br />

原因:<br />

1. 表面状态粗糙时,表面活性比较大,使电<br />

极反应活化能降低<br />

2. 表面状态粗糙时,真实表面积比表观表面<br />

积大得多,相当于降低了电流密度<br />

(3)当有局外电解质存在,电解质总浓度<br />

保持不变时,pH值的变化对析氢过电位也有<br />

较大影响<br />

总浓度为0.3mol/L,j = 10 -4 A/cm 2 ,汞上的析氢过电位与pH值的关系<br />

② 表面活性物质影响<br />

氢过电位发生变化的电位范<br />

围与这些活性物质在电极表<br />

面发生吸附的电位范围吻合<br />

溶液组成:1. 2NHCl<br />

2. 2NHCl+已酸<br />

38<br />

40<br />

•有机酸、醇等,可使<br />

氢过电位 升高0.1~0.2<br />

伏,相当于使氢的析出<br />

速度降低几倍到几十倍<br />

•表面活性越强,氢过<br />

电位增加得越多<br />

•有机阳离子、非离子<br />

型表面活性物质都对氢<br />

过电位有很大影响<br />

42<br />

7


② 表面活性物质影响<br />

阴离子的吸附引起 Z负移<br />

卤素负离子对汞电极上氢过电位的影响。<br />

溶液组成:1. 0.1 N H 2 SO 4 +1N Na 2 SO 4<br />

2. 0.1 N HCl+1N HCl<br />

3. 0.1 N HCl+1N KBr<br />

4. 0.1 N HCl+1N KI<br />

2.2.2 H 2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的析出<br />

H 2在金属氧化物电极上析出时,Tafel曲线的斜率<br />

b=30~160mV,低于H 2气在金属电极上析出时的数<br />

值,H 2气在金属氧化物电极上析出的EE机理为:<br />

⑴质子或水分子先在金属氧化物电极上放电,形<br />

成吸附物种。<br />

<br />

H3O e M O M OH H 2O<br />

(酸性介质)<br />

<br />

H2 O e M O M OH OH (中性或碱性介质)<br />

⑵吸附物种再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脱附<br />

<br />

M OH H 3O<br />

e H2<br />

H2O<br />

M O (酸性介质)<br />

<br />

M OH H O e H M O OH (中性或碱性介质)<br />

2<br />

2<br />

45<br />

1<br />

2<br />

3<br />

4<br />

电催化原理<br />

氢电极的电催化<br />

氧电极的电催化<br />

有机小分子电催化氧化<br />

43<br />

47<br />

d. 温度的影响<br />

高过电位金属在中等电流密度下,温度每升高<br />

1 o C,析氢过电位大约下降2~5mV。<br />

2.2.3 氢氧化反应的电催化<br />

H 2气的阳极氧化反应包含以下步骤:<br />

⑴H 2分子在电极表面的解离吸附或按电化学历程<br />

解离吸附<br />

2M H2<br />

M H M H<br />

<br />

M H 2 M H H e<br />

⑵吸附氢的电化学氧化<br />

<br />

M H H e<br />

M H OH H 2O e <br />

<br />

。<br />

(酸性溶液)<br />

(酸性溶液)<br />

44<br />

(中性或碱性介质)<br />

此外,还包括H 2、H + (或OH - )等的扩散过程<br />

⑴掌握氧气的电催化还原;<br />

⑵掌握氧析出反应的电催化<br />

重点、难点:<br />

⑴氧气还原的机理;<br />

⑵氧析出反应的电催化;<br />

46<br />

48<br />

8


2.3.1 研究氧电极过程的意义<br />

A、电解水工业中,氧在阳极析出同氢在阴极析<br />

出一样重要:2H 2O = 2H 2 + O 2,还可以利用电<br />

解反应制备过氧化氢<br />

B、在Al、Mg、Ti等轻金属的阳极氧化处理工艺<br />

过程中,在各种金属的水溶液电镀工艺过程中,<br />

阳极氧析出往往是主要反应<br />

C、氢-氧类燃料电池中总是氧作为正极的活性物<br />

质,在这些电池的正极上总是发生氧的还原反应<br />

D、金属腐蚀过程中经常遇到氧电极过程,如吸<br />

氧腐蚀<br />

E、生物细胞体内也发生氧还原过程,对生物能量<br />

2.3.2 研究氧电极过程的问题<br />

A、在酸性溶液中:O 2 + 4H + + 4e 2H 2O<br />

在碱性溶液中:O 2 + 2H 2O + 4e 4OH -<br />

B、氧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很小。氧电极过程总是伴<br />

随很高的过电位,几乎无法在热力学平衡位置附近<br />

研究氧电极。<br />

C、由于伴随高过电位,因此形成电位较正的区<br />

域,该区域容易生成成相的氧化物层<br />

D、氧的电极过程中,特别是在酸性介质中,氧<br />

的阳极析出反应需要比平衡电位更正,达到这个<br />

点位之前,许多金属都会变得热力学不稳定了<br />

转换起重要作用 49<br />

50<br />

2.3.3 氧的析出过程<br />

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析出反应及其过程是不同的:<br />

在酸性溶液中: 2H 2O O 2 + 4H + + 4e<br />

在碱性溶液中:4OH - O 2 + 2H 2O + 4e<br />

例如在含氧酸的浓溶液,较高电流密度下:<br />

硫酸溶液中<br />

2SO 4 2- 2SO3 + O 2 +4e<br />

2SO 3 + 2H 2O 2SO 4 2- + 4H +<br />

净反应2H 2O O 2 + 4H + + 4e<br />

碱性溶液中,各金属上的氧过电位顺序为:<br />

Co,Fe,Ni,Cd,Pb,Pd,Au,Pt<br />

51<br />

53<br />

2.3.4 氧电极阳极过程的可能机理<br />

在碱性溶液中析氧的某些可能历程<br />

I<br />

1. 2OH- =2OH+2e<br />

2. 2OH+2OH=2O- +2H2O 3. 2O- II<br />

1. 2OH<br />

=2O+2e<br />

4. 2O=O2 - =2OH+2e<br />

2. 2OH+2OH- =2O- +2H2O 3. 2O- +2MOx =2MOx+1 +2e<br />

4. 2MOx+1 =2MOx +O2 IV<br />

1. 2OH- =2OH+2e<br />

2. 2OH+2OH- III<br />

1. 4OH<br />

=2H -<br />

2O2 3. 2H -<br />

2O2 =O2 2- +2H2O<br />

4. O 2-<br />

2 =O2 +2e<br />

- +M=4MOH+4e<br />

2. 4MOH=2MO+2M+2H2O 3. 2MO=2M+O2 2.3.5 氧的阴极还原的基本历程<br />

A、二电子反应途径(中间产物为H 2O 2或HO 2 - )<br />

在酸性及中性溶液中:<br />

(1) O 2 + 2H + + 2e H 2O 2<br />

(2) H 2O 2 + 2H + +2e H 2O<br />

或H 2O 2 ½O 2 + H 2O<br />

在碱性溶液中:<br />

(1) O 2 + H 2O + 2e HO 2 - + OH -<br />

(2) HO 2 - + H2O +2e 3OH -<br />

或HO 2 - ½O2 + OH -<br />

<br />

0.67V<br />

<br />

1.77V<br />

52<br />

<br />

0.065V<br />

<br />

<br />

0.867V<br />

54<br />

9


B、四电子途径 (中间产物为吸附氧或表面氧化物)<br />

吸附氧为中间产物:<br />

(1) O 2 2M-O 吸<br />

(2) M-O 吸 + 2H + +2e H 2O<br />

或M-O 吸 + H 2O +2e 2OH - (碱性溶液)<br />

O2 2<br />

O2 2H 2O<br />

4e <br />

<br />

4H 4e 2H O<br />

4OH<br />

<br />

1.229V<br />

<br />

0.401V<br />

表面氧为中间产物:<br />

(1) ½ O 2 + H 2O + M M(OH) 2<br />

(2) M(OH) 2 + 2e M + 2OH -<br />

区别:<br />

有无中间产物,有中间产物H2O2则属于第一类 分子在电极相表面存在的吸附方式<br />

有利于4电子还原过程<br />

端基式吸附模型(有利于2电子途径)<br />

•O 2的*轨道与过渡金属活性中心的d Z 2 轨道端向配位<br />

•O 2只有一个原子受到活化,大多数电极上是这种模<br />

型,伴有部分电荷迁移,相继生成过氧化物、超氧化<br />

物。<br />

•过氧化物吸附态可以在溶液中形成O-OH自由基,也<br />

可脱附得到H 2O。<br />

<br />

55<br />

57<br />

59<br />

O 2还原的电催化研究主要目的是:<br />

避免经历二电子途径,避免产生H 2O 2<br />

O2 H 2O<br />

2<br />

电极电势低,2电子反应途径,只能产生一半的<br />

电流;<br />

还原<br />

<br />

0.67V<br />

O2 2 2<br />

2<br />

先还原<br />

再还原<br />

<br />

H O H<br />

O<br />

如果用逐步还原法,电流很低,无实用价值<br />

(H 2 O 2 中间体的平衡浓度为10 -18 mol·L -1 ,);<br />

H O H<br />

O O<br />

歧化<br />

2<br />

2<br />

2<br />

要求该步反应速率非常高,不现实。<br />

侧基式吸附模型(有利于4电子途径)<br />

2<br />

<br />

1.77V<br />

•O 2的电子轨道与催化剂活性中心金属d Z 2 轨道侧向配位<br />

•金属活性中心充满的d XZ或d YZ电子反馈到O 2的*轨道<br />

•催化剂和O 2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能减弱O-O键,甚至引<br />

起O 2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解离,吸附于表面的O 2发生还<br />

原并使催化剂活性中心再生。<br />

桥式吸附(有利于4电子途径)<br />

要求催化剂活性中心之间位置合适,拥有能与O 2分子<br />

轨道成键的部分充满轨道,O 2分子通过O-O桥与两<br />

个活性中心作用,促使两个氧原子均被活化,有利于<br />

实现4电子还原途径。<br />

56<br />

58<br />

60<br />

10


⑵贵金属电极上氧的电催化还原<br />

在酸性介质中,O 2 还原反应有比较高的超电势,研<br />

究较多的阴极电催化剂有贵金属和过渡金属配合物<br />

催化剂。<br />

适合作为O 2 还原催化剂的贵金属有:Pt、Pd、Ru、<br />

Rh、Os、Ag、Ir、Au等<br />

电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其吸附氧<br />

的能力之间存在“火山型效应”:<br />

Rh、Ir对O 2的吸附能力过强;<br />

Au对O 2的吸附能力很弱;<br />

Pt、Pd的吸附能力居中。<br />

2.3.6 制备电极和MEA的基本工序<br />

⑶非金属上氧的电催化还原<br />

Zn空气电池<br />

O 2本身不能组成电极,需通过载体碳材料做成的电极<br />

进行反应。<br />

在载体碳材料上O 2还原,即溶解在溶液的O 2分子扩<br />

散到电极表面,并发生吸附,然后进行电化学还原。<br />

O 2的还原主要通过氧化物途径进行,不同石墨材料<br />

对O 2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与电极表面状态有关。<br />

61<br />

63<br />

65<br />

Oxygen reduction on the Ru disk electrode<br />

2.3.6 制备电极和MEA的基本工序<br />

①制备Pt /C催化剂:用化学还原、电化学还原法或<br />

物理方法(如溅射)将Pt粒子分布在细小的活性炭<br />

表面,热处理,制成Pt /C催化剂,Pt =10~40%<br />

②形成催化剂薄层:将Pt /C催化剂与某些黏合剂、<br />

添加剂混合,以涂抹、浇铸、滚压等方法形成催化<br />

剂薄层<br />

③预处理聚合物电解质膜,除去杂质。<br />

④MEA的制备:把离子交换膜、催化剂薄层放在一<br />

起,热压一定时间。<br />

电极制备方法:涂膏法、浇铸法、滚压法、电化学<br />

催化技术、印刷技术、溅射沉积法<br />

⑷过渡金属大环配合物对O 2还原的电催化<br />

单核酞菁配合物过渡金属的活性:<br />

Fe>Co>Mn>Ni>Cu<br />

四苯基卟啉:<br />

CoTPP>FeTPP>NiTPP>CuTPP≈0<br />

超电势低,稳定性较差<br />

酞菁<br />

四苯基卟啉<br />

62<br />

64<br />

66<br />

11


双核酞菁<br />

4电子<br />

途径 2电子<br />

途径<br />

2.3.2 氧析出反应电催化<br />

• 酸性介质<br />

• 碱性介质<br />

67<br />

69<br />

71<br />

d轨道能量接近O 2的前线轨道<br />

(HOMO)具有较高催化活性<br />

⑸过渡金属氧化物对O 2还原的电催化<br />

O 2在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br />

O 2从溶液中扩散到电极表面,发生解离。<br />

在氧化物电极上水分子可能优先占据电极表面的活<br />

性位,导致O 2的解离—吸附相对困难,影响了O 2还<br />

原反应的动力学。<br />

1<br />

2<br />

3<br />

4<br />

电催化原理<br />

氢电极的电催化<br />

氧电极的电催化<br />

有机小分子电催化氧化<br />

68<br />

70<br />

72<br />

12


有机小分子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高电导率,良<br />

好的稳定性,对反应物、反应中间体适宜的吸附。<br />

电催化过程分子活化的前提:反应物、反应中间体<br />

的有效化学吸附<br />

化<br />

学<br />

吸<br />

附<br />

缔合吸附: 被吸附物种双键中的键在电<br />

催化剂表面形成两个单键。<br />

解离吸附: 被吸附分子先发生解离,再发<br />

生吸附,是反应物分子活化的<br />

主要途径。<br />

甲醇、甲醛、甲酸在过渡金属电极上氧化:<br />

经历解离-吸附过程,生成一个或数个吸附氢原子,<br />

并导致一系列吸附的羰基物种的形成。<br />

甲醇氧化:<br />

吸附物种为(CH xO) ad (x=0~3)<br />

甲醛、甲酸氧化:<br />

吸附物种为(COOH ad,CHO ad, COH ad,CO ad)<br />

2.4.2 有机小分子在二元或多元金属电催化上的氧化<br />

二元或多元金属催化剂:合金催化剂、通过金属表<br />

面修饰以其他原子而形成的催化剂。绝大部分以Pt<br />

为主体。<br />

合金催化剂:通过共沉积、浇注法制得,广泛用于<br />

有机小分子电催化氧化研究。<br />

如:酸性介质中甲醇氧化的二元合金催化剂有Pt+<br />

Ru、Pt+Sn、Pt+Rh、Pt+Pd、Pt+Fe。合金电极上<br />

的Pt修饰,改变了Pt的表面电子状态和吸附性能,<br />

Pt表面位置的浓度相对降低,有利于降低催化剂的<br />

中毒。又可使甲醇氧化的超电势降低100mV。<br />

73<br />

75<br />

77<br />

化学吸附键的强度<br />

太高导致反应物不容易从催化剂表面移走,阻碍<br />

反应物的进一步吸附;<br />

太弱使总反应速率降低,<br />

只有适中才能发生最为有效的催化氧化反应。<br />

过渡金属(化合物)是最可能的电催化剂(含有空余的<br />

d轨道和未成对的d电子),其吸附活性依赖于电子<br />

因素(即d%的特征)、吸附位置(几何类型)。<br />

2.4.1 有机小分子在单金属电催化剂上的氧化<br />

有机小分子氧化反应对电极结构十分敏感。只有少<br />

部分过渡金属在酸性介质中是稳定的,Pt似乎是最<br />

有效的电催化剂。<br />

酸性介质中CH 3OH能在一系列金属催化剂上发生氧<br />

化,活化顺序为Os>Ir,Ru>Pt>Rh>Pd;<br />

Rh、Pd、Ir对甲酸的氧化有较高的催化活性;<br />

Pt、Au等对甲醛氧化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br />

甲酸的电催化氧化:所用的合金催化剂有<br />

Pt+Ru、Pt+Rh、Pt+Au、Pt+Pd等,呈现高的催<br />

化活性的可能原因是双功能协同作用的结果。<br />

引入的合金化金属修饰了电极的电子特性和表面结<br />

构,封闭了毒化物种形成的位置,还能吸附有利于<br />

氧化反应发生的含氧物种。<br />

74<br />

76<br />

78<br />

13


小分子在二元合金催化剂上的氧化机理假设:<br />

⑴引入的第二种金属原子要么容易吸附含氧物种,<br />

增加解离—吸附生成的中间体氧化的速率,要么通<br />

过封闭氧化过程中毒性物种吸附所需的活性位置来<br />

提高反应速率。<br />

⑵引入的第二种金属原子具有未充满的d轨道,能<br />

和Pt的d电子共享,提高了Pt表面吸附含氧物种的<br />

能力,有利于氧化反应的发生。<br />

存在的问题:<br />

合金表面的组成难以固定,完全不同于其本体性质。<br />

金属表面吸附原子对催化反应影响的机理:<br />

⑴吸附原子改变了基质的电子特性,或作为氧<br />

化—还原的媒介体。<br />

⑵吸附原子封闭了毒化物种形成的位置,阻碍毒<br />

化反应的发生。<br />

⑶双功能机理:吸附原子有利于吸附含氧物种,<br />

增强了反应物种或中间体的氧化反应。<br />

2.4.4 有机小分子氧化电催化剂的制备<br />

酸性介质中有机小分子(甲醇)的电催化氧化,<br />

Pt是最有效的电催化剂,但达不到实用要求,表现<br />

在:<br />

⑴有机小分子在Pt电极上氧化的表观电流密度很<br />

小,Pt的用量较大;<br />

⑵Pt催化剂容易被产生的吸附CO物种毒化。<br />

要求:提高催化活性,降低催化剂用量。<br />

必须:提高贵金属在基质中的分散度,降低催化剂<br />

的毒化,减小有机小分子氧化的超电势,引入能和<br />

Pt等贵金属起协同作用的其他物种(如 Ru、Sn、<br />

WO 3等)<br />

79<br />

81<br />

83<br />

Pt电极修饰其它原子的催化剂:通过欠电势沉积、<br />

化学吸附制得。<br />

吸附Ru、Sn、Pb的Pt电极:增强有机小分子氧化<br />

反应的速率。<br />

吸附Bi、Tl的Pt电极:阻碍氧化反应发生。<br />

2.4.3有机小分子在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的氧化<br />

金属氧化物由于可能存在的氧空位或吸附的含氧物<br />

种,是重要的催化剂。CoMoO 4、MoO 2、MoO 3及含<br />

W氧化物对CO的氧化呈现较高的活性,金属氧化物对<br />

Pt催化甲醇氧化的行为有较大的影响。<br />

ⅣB族的金属氧化物(TiO 2、ZrO 2)对Pt催化的影响<br />

是相似的,在低电势区氧化物起促进作用,高电势区<br />

氧化物起阻碍作用。<br />

ⅤB族金属氧化物(Nb 2O 5、Ta 2O 5)在所有电势范<br />

围内对甲醇氧化起促进作用。<br />

2.4.5 有机小分子氧化催化剂的表征及反应机理探讨<br />

研究有机小分子氧化催化剂结构的方法:X光电子能<br />

谱(XP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br />

(SEM)、透射电镜(TEM)。<br />

例:甲醇在Pt电极上的氧化机理<br />

Pt CH 3OH<br />

Pt ( CH 3OH<br />

) ad<br />

Pt Pt CH OH ) Pt ( CH OH ) Pt H<br />

( 3 ad<br />

2<br />

Pt Pt ( CH 2OH<br />

) ad Pt ( CHOH)<br />

ad Pt<br />

H<br />

Pt Pt ( CHOH ) ad Pt ( COH ) ad Pt<br />

H<br />

ad<br />

Pt Pt ( COH)<br />

Pt ( CO)<br />

Pt<br />

H<br />

ad<br />

<br />

同时发生下列反应:<br />

Pt H ad Pt H e<br />

ad<br />

ad<br />

ad<br />

ad<br />

80<br />

82<br />

ad<br />

84<br />

14


电极表面有活性氧化物种时 :<br />

Pt 2 ad ad<br />

2<br />

( CH OH ) M OH HCHO Pt M H O<br />

Pt ad ad<br />

2<br />

( CHOH)<br />

M OH HCOOH Pt M H O<br />

Pt ad<br />

ad<br />

<br />

( COH ) M OH CO 2Pt M 2H<br />

2e<br />

<br />

Pt ( CO)<br />

ad M OH ad CO 2<br />

Pt M H e<br />

85<br />

Electrocatalysis <strong>of</strong> carbon black- or activated carbon nanotubes-supported<br />

Pd-Ag towards methanol oxidation in alkaline media<br />

87 88<br />

86<br />

15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