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2013 Views

化学趣史 - 科学网—博客

化学趣史 - 科学网—博客

化学趣史 - 科学网—博客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xuxu980倾情制作<br />

李比希和维勒是好朋友,他们之间有过激烈的论战。李比希虽然没有在<br />

柏济力阿斯身边学习过,但是他也非常尊敬这位化学界的前辈,把他作为自<br />

己的老师。他与柏济力阿斯之间常常通信。就在他们之间,也曾有过尖锐的<br />

争论。<br />

第一次论战是从 1836 年开始的,李比希和柏济力阿斯争论了 10 多年。<br />

那时候,人们发现一种奇特的化学现象:一杯双氧水,安安静静地搁在<br />

那里,如果放进一块铂(白金),马上会气泡翻滚,放出氧气。反应结束后,<br />

铂好端端的,未损一根“毫毛”!<br />

说是铂参加反应了吧,它好端端的,一切如旧;说铂没有参加反应吧,<br />

可是,铂一放进双氧水,立即气泡翻滚。把铂一取出来,气泡便不见了。<br />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br />

1836 年,柏济力阿斯发表了论文,第一次提出新名词——“催化反应”。<br />

他认为,催化反应是“在这样一些物质的参加下引起的,这些物质的成分不<br />

包含在最后产物中,因此它们在反应中没有被利用。”他还认为,催化反应<br />

是在“催化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而“催化力”是“对原子极性的某种影响,<br />

它可以增大、缩小或改变这种极性……”<br />

李比希猛烈地反对柏济力阿斯的观点。他发表论文,认为接受“催化力”<br />

这个概念,“会导致以一个以知解释另一个未知”。<br />

他们热烈地争论着。论战把讨论引向深入,使人们逐步深入了解催化作<br />

用原理。争论表明,柏济力阿斯的许多观点是可取的,而李比希也在争论中<br />

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使理论得到完善。<br />

如今,“催化化学”已成为化学中一个新的学科。当人们谈论起这门新<br />

学科时,称赞柏济力阿斯与李比希的论战本身是一种“催化剂”,加速了“ 催<br />

化化学”的诞生。<br />

第二次论战是从 1843 年一直延续到柏济力阿斯去世。<br />

“有机化学”这一概念,是柏济力阿斯首创的,是他对化学的重大贡献。<br />

紧接着,他提出了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理论。他认为,在有机化合物中,<br />

氧是最重要的元素[29]。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是由带负电的氧和带正电的<br />

“复合基”这样两部分组成的。柏济力阿斯的这一理论,称为“二元论”。<br />

意想不到,法国化学家杜马从一件生活小事入手,使“二元论”难以自<br />

圆其说。<br />

那是在 1834 年,杜马到王宫参加舞会。那时候没有电灯,王宫里点了数<br />

百支蜡烛。别人忙于跳舞,杜马却注意起蜡烛散发出来的气味。咦,怎么有<br />

点刺鼻?<br />

杜马仔细一了解,原来那些蜡烛是用蜂蜡制成的,曾用氯气漂白。<br />

奇怪,用氯气漂白以后,氯已经散失了,蜡烛怎么还会有刺鼻的盐酸气<br />

味呢?<br />

这样,杜马从舞会上的蜡烛进行“推理”,认为很可能在漂白时,氯取<br />

代了蜡烛中的氢。<br />

杜马进一步用醋酸进行试验,通入氯气以后,制得了氯醋酸。氯,可以<br />

取代醋酸中的氢,变成氯醋酸。这么一来,证明了有机物未必是由氧的“复<br />

合基”组成的。因为氯是带负电的,按照柏济力阿斯的理论,应该取代氧,<br />

www.i-nobel.com<br />

www.i-nobel.com诺贝尔学术资源网欢迎您!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