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2013 Views

化学趣史 - 科学网—博客

化学趣史 - 科学网—博客

化学趣史 - 科学网—博客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xuxu980倾情制作<br />

1826 年,李比希从法国的《物理和化学年报》上,读到了法国青年化学<br />

家波拉德的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吃了一惊!<br />

波拉德在论文中说,两年前,他才 17 岁,是法国一个药学专科学校的学<br />

生。当时,他在他的故乡——蒙培利埃研究盐湖水,从湖水中提取食盐之后,<br />

往剩余的母液中通进氯气,得到红棕色的液体。他知道,那红棕色的东西大<br />

概是“氯化碘”(请注意,李比希看到“氯化碘”这几个字时,几乎要跳起<br />

来了)。<br />

光是“大概”不行。波拉德决定证实一下是不是“氯化碘”。<br />

照理,氯化碘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化,加热一下就会分解。可是,那红<br />

棕色的东西不会分解,而且有一股刺鼻的臭味。<br />

波拉德还研究了海藻。他发现,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取,再往里通<br />

进氯气,这时,除了得到紫黑色的固体——碘的晶体以外,也得到了红棕色<br />

的液体。<br />

波拉德经过仔细研究,断定那红棕色的液体是一种未发现的化学元素。<br />

波拉德把它命名为“■”,按照希腊文的原意,就是“盐水”的意思。<br />

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法国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称为<br />

“溴”。按照希腊文的原意,就是“臭”的意思。<br />

李比希看完论文,直跺脚,后悔莫及!<br />

为什么呢?<br />

几年前,曾有一位商人,拿着一瓶从海藻灰中提取的红棕色的液体,请<br />

他鉴定。他没有深入研究,却告诉商人那是“氯化碘”,贴上了标签。<br />

就这样,由于他的粗心,想当然,坐失良机,错过了发现新元素的机会。<br />

李比希非常惋惜。他发表文章说道:“不是波拉德发现了溴,而是溴发<br />

现了波拉德!”<br />

波拉德由于发现溴,他的名字载入了化学史册。<br />

李比希勇于改错。他把那张贴在样品瓶上的“氯化碘”标签,小心地取<br />

了下来,挂在床头,作为教训。他还常常把它拿给朋友们看,希望朋友们也<br />

能从中吸取教训。<br />

后业,李比希在自传中谈到这件事时,曾这样写道:<br />

“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br />

了。”<br />

不过,李比希是一个性急的人,一下子要改掉粗心的缺点,并不容易。<br />

从 1831 年起,他负责主编德国化学界的《年鉴》。他李对每篇论文加以评论。<br />

要评论,就得验证论文,要重复别人的实验。李比希匆匆忙忙地做着,<br />

常常出错,使他所写的评论不准确。于是,李比希遭到许多人的指责。<br />

好在李比希是个痛快的人。别人的批评即使很尖锐,只要说得对,他就<br />

接受。他说,他追求真理,服从真理。<br />

渐渐地,他变得细心起来。<br />

他 1837 年,李比希访问了英国。<br />

在英国的所见所闻,使他深为激动。他曾说:<br />

“我乘的是火车,这就是文明!每 小 时 行 驶 10 英里,用鸟飞的速度前进!<br />

我激动得像个小孩子一样,简直高兴得跳起来!”<br />

www.i-nobel.com<br />

www.i-nobel.com诺贝尔学术资源网欢迎您!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