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2015 Views

o_19qjcv12l1jj8vtv1b0hdih18vma.pdf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2 3


4 5


6 7<br />

前 言<br />

PRÉFACE


田 園 記 憶<br />

陳 丹 青<br />

的 首 选 主 题 , 但 都 市 新 兴 资 产 阶 级 的 生 活 画 面 , 田 园 景 色 与 乡 村 风 情 , 进 入 画 家 的 视 野 。 隔 海 的 英 国 画 家 康 斯 太 勃 尔 与 透<br />

纳 的 风 景 画 , 或 略 早 , 或 同 期 , 与 巴 比 松 与 印 象 派 画 家 的 实 践 , 彼 此 启 示 , 遥 相 呼 应 —— 在 安 格 尔 与 德 拉 克 洛 瓦 之 后 , 不 能<br />

想 象 法 国 绘 画 直 接 进 入 印 象 派 的 新 美 学 , 巴 比 松 几 位 老 将 , 还 有 那 位 雄 强 的 画 家 库 尔 贝 , 日 后 纵 容 了 印 象 派 画 家 的 放 胆 实 验<br />

( 当 初 被 视 为 异 端 的 毕 沙 罗 、 雷 诺 阿 、 莫 奈 , 无 不 敬 仰 柯 罗 的 绘 画 ), 后 印 象 派 的 塞 尚 、 梵 高 在 世 时 , 现 代 主 义 的 根 苗 ( 立 体 主<br />

义 、 野 兽 派 ), 即 深 植 于 他 们 二 位 的 画 局 。<br />

牧 之 先 生 携 来 这 份 小 小 的 “ 巴 比 松 画 派 绘 画 展 ”, 实 在 是 奢 侈 的 事 。 三 十 多 年 前 , 我 们 不 能 梦 想 会 有 一 位 中 国 人 带 来 这 等 珍<br />

本 次 展 览 的 好 几 件 作 品 , 令 我 惊 异 , 米 勒 与 柯 罗 的 几 幅 素 描 , 几 乎 件 件 都 好 , 与 欧 洲 博 物 馆 相 类 收 藏 , 属 同 一 水 准 , 尤<br />

贵 的 法 国 大 师 绘 画 真 迹 。 九 十 五 年 前 ,1919 年 , 徐 悲 鸿 先 生 动 身 赴 法 , 此 后 带 回 欧 洲 十 九 世 纪 绘 画 美 学 , 初 创 了 中 国 的 油 画<br />

令 我 叹 赏 者 , 是 柯 罗 的 《 多 菲 内 山 》, 混 茫 而 清 远 , 是 柯 罗 早 期 风 景 画 中 极 难 一 见 的 视 野 和 构 局 。 此 外 如 保 罗 · 於 埃 (1803-<br />

教 学 , 影 响 几 代 人 , 但 他 在 巴 黎 亲 睹 的 法 兰 西 经 典 , 因 持 续 的 战 争 与 内 乱 , 无 缘 来 到 中 国 。 三 十 六 年 前 ,1978 年 春 , 由 中 法<br />

1869) 的 《 林 边 小 镇 》、 亨 利 – 约 瑟 · 哈 皮 尼 (1819-1916) 的 《 树 丛 》、 纳 西 斯 · 迪 亚 兹 · 德 拉 佩 尼 亚 (1807-1876) 的 《 风 景 中 的 两<br />

两 国 文 化 部 协 办 , 隆 重 推 出 庞 大 而 体 面 的 《 法 国 乡 村 绘 画 展 》, 中 国 人 终 于 头 一 次 观 瞻 来 自 卢 浮 宫 的 原 件 。 那 年 我 25 岁 , 在<br />

位 骑 兵 》、 让 – 菲 迪 南 · 夏 诺 (1830-1906) 的 《 羊 群 与 牧 羊 人 》, 虽 非 名 画 , 却 都 是 珠 玉 之 作 , 透 射 着 巴 比 松 画 派 共 有 的 质 朴<br />

勒 帕 日 、 柯 罗 、 米 勒 、 库 尔 贝 、 西 斯 莱 的 画 作 前 徘 回 不 去 , 日 后 的 《 西 藏 组 画 》, 即 直 接 受 惠 于 这 些 真 迹 的 教 益 。<br />

而 温 润 的 神 采 。<br />

8 9<br />

过 去 上 百 年 , 法 国 巴 比 松 画 派 对 中 国 油 画 影 响 甚 深 。 这 一 层 , 法 国 画 家 不 知 道 —— 自 八 十 年 代 西 方 前 卫 艺 术 大 量 进 入 , 这<br />

一 影 响 迅 速 消 褪 —— 对 我 辈 及 上 两 代 本 土 油 画 家 , 巴 比 松 绘 画 是 优 美 动 人 的 记 忆 , 并 藏 有 深 在 的 文 化 意 涵 : 巴 比 松 绘 画 与 华<br />

夏 农 耕 文 明 与 田 园 诗 , 似 乎 同 属 相 似 的 传 统 , 它 又 唤 起 民 国 左 翼 艺 术 家 对 乡 村 与 劳 动 者 的 同 情 —— 事 实 上 , 巴 比 松 画 家 就 是<br />

十 九 世 纪 中 叶 初 告 醒 觉 的 第 一 代 左 翼 , 米 勒 的 《 拾 穗 者 》 即 曾 被 当 时 的 右 翼 评 家 指 为 “ 鼓 吹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1949 年 后 , 少 数<br />

几 位 巴 比 松 画 家 , 米 勒 、 柯 罗 、 杜 米 埃 , 连 同 荷 兰 的 伦 勃 朗 、 德 国 的 珂 罗 惠 支 , 被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文 艺 阵 营 认 作 可 被 接 受 , 并<br />

予 敬 仰 的 “ 现 实 主 义 大 师 ”, 而 当 八 十 年 代 文 艺 新 启 蒙 展 开 之 初 , 为 摆 脱 政 治 教 条 , 回 归 写 实 主 义 真 义 , 当 时 的 所 谓 “ 生 活 流 ”<br />

和 “ 乡 土 画 派 ”, 再 度 将 巴 比 松 画 家 视 为 遥 远 的 伟 大 先 驱 。<br />

在 世 界 范 围 的 工 业 化 与 城 市 化 之 后 , 田 园 诗 与 田 园 风 景 , 势 成 绝 响 。 人 观 看 自 然 , 并 诉 说 这 观 看 而 存 于 艺 术 者 , 唯 西 方 文<br />

人 所 景 仰 的 中 国 宋 元 山 水 画 , 及 现 代 中 国 画 家 熟 知 的 法 国 巴 比 松 与 印 象 派 风 景 画 。 辜 鸿 铭 曾 说 , 欧 洲 诸 国 与 中 国 文 化 最 是 遥<br />

相 默 契 者 , 是 法 兰 西 。 诚 哉 斯 言 。 我 曾 游 历 巴 比 松 及 印 象 派 两 代 画 家 盘 恒 寄 居 的 枫 丹 白 露 森 林 , 不 论 景 色 与 气 息 , 均 难 找 回<br />

当 年 的 感 觉 了 , 大 自 然 , 并 非 长 存 而 不 变 , 一 地 一 时 的 景 象 惟 经 艺 术 家 手 眼 点 染 , 始 得 永 存 。<br />

祝 牧 之 先 生 的 展 览 在 北 京 成 功 。<br />

在 欧 陆 文 脉 中 —— 法 国 无 疑 是 十 九 世 纪 的 绘 画 重 镇 —— 巴 比 松 画 派 的 缘 起 , 语 义 远 为 繁 富 而 深 远 。 十 九 世 纪 之 初 , 资 产 阶<br />

级 文 明 迅 速 拙 育 , 艺 术 家 的 个 人 意 识 , 发 萌 了 。 当 年 隐 居 林 野 的 巴 比 松 画 家 属 意 于 大 自 然 , 时 当 安 格 尔 的 新 古 典 主 义 与 德 拉<br />

克 洛 瓦 的 浪 漫 主 义 , 趋 于 尾 端 , 圣 经 故 事 、 历 代 神 话 、 贵 族 、 争 战 、 盛 典 、 宴 饮 、 美 人 、 裸 体 …… 虽 仍 是 第 三 共 和 沙 龙 大 展<br />

2014 年 5 月 2 日


Mémoire bucolique<br />

similaire. Il a en effet existé une l’empathie authentique de tout un courant de peintres de gauche sous la République<br />

de Chine envers les travailleurs agricoles de notre pays.<br />

Chen Danquing<br />

De fait, les peintres de Barbizon représentent la première génération ayant pris conscience au milieu du 19e siècle<br />

des apports de la gauche politique. Millet avec les « Glaneuses « avait été qualifié à l’époque comme «préconisant<br />

la révolution socialiste ».<br />

L’organisation de cette exposition « L’ École de Barbizon » par M. Sun est un luxe rare. Il y a trente ans, nous n’aurions<br />

pas pu imaginer qu’un Chinois nous aurait apporté de tels trésors de la peinture des Grands Maîtres français.<br />

Il y a quatre-vingt-cinq ans, en 1919, Xu Beihong est parti étudier la peinture en France ; il en a rapporté l’esthétique<br />

de la peinture européenne du XIXe siècle, point de départ de l’enseignement de la peinture à l’huile en Chine,<br />

influençant ainsi des générations d’artistes chinois.<br />

Il fut le témoin à Paris du classicisme français ; mais en raison des troubles en Europe et de la guerre civile dans<br />

Après 1949, des peintres de Barbizon comme Millet, Corot, Daumier ou Rembrandt aux Pays-Bas, ou bien encore<br />

Kollwitz en Allemagne, ont été acceptés par le monde artistique socialiste en Chine et ont été qualifiés de «grands<br />

maîtres du réalisme».<br />

Dans les années 1980, avec l’avènement d’un « Renouveau » littéraire et artistique, il s’agissait de se débarrasser<br />

des dogmes politiques, de prôner le retour à la vraie signification du réalisme, avec des courants comme celui<br />

de «la vie réelle» ou « l’école de la culture locale » ; une fois de plus les grands peintres de Barbizon furent considérés<br />

10<br />

son pays, il n’a pas eu à l’époque l’occasion de montrer de peintures françaises en Chine.<br />

comme des repères pionniers par les Chinois.<br />

11<br />

Il y a 36 ans , au printemps de 1978 , grâce à l’exposition « Peinture de la Campagne Française « co-organisée par<br />

les ministères français et chinois de la Culture, les Chinois ont finalement pour la première fois pu admirer des<br />

œuvres provenant des collections du Louvre. Cette année-là j’avais 25 ans, je me retrouvais en face des Lepage, Corot,<br />

Millet, Courbet ou Sisley, et en tirais de grands enseignements qui me furent utiles pour la réalisation de mes futures<br />

peintures « Séries du Tibet » .<br />

Au cours du siècle passé, l’Ecole de Barbizon a exercé une influence profonde sur la peinture chinoise. Cela, les<br />

peintres français l’ignorent. Par la suite, depuis l’arrivée en Chine de la peinture d’avant-garde occidentale dans les<br />

années quatre-vingt, cette influence s’est progressivement estompée.<br />

Pour ma génération et les deux générations précédentes de peintres chinois, la peinture de Barbizon évoque<br />

de très belles émotions esthétiques qui sont le témoignage de profondes significations culturelles : la peinture de<br />

Barbizon et la pein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 décrivant le monde paysan semblent appartenir à une tradition<br />

Dans le contexte européen, la France a été au XIXème siècle sans nul doute la grande patrie de la peinture.<br />

Les fondements et la sémantique de l’école de Barbizon sont d’une richesse et d’une profondeur admirables.<br />

Le début du XIXe siècle voit le rapide développement des valeurs de la civilisation bourgeoise et le bourgeonnement<br />

de la conscience artistique individuelle. A cette époque, les peintres de Barbizon s’isolaient dans la nature,<br />

Ingres abordait le néoclassicisme, Delacroix embrassait le romantisme, les thèmes de la Bible, de la mythologie,<br />

de la noblesse, de la guerre, de la nourriture, du beau et du nu florissaient.<br />

Les scènes de vie de la bourgeoisie naissante, les paysages bucoliques et rustiques, thèmes principaux<br />

des salons de peintures sous 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 pénétraient dans la vision des peintres. La peinture de paysages<br />

des peintres anglais Constable et Turner, contemporains ou légèrement antérieurs, faisaient écho à la pratique<br />

des peintres de Barbizon ou aux Impressionnistes. Il a pu paraître inimaginable qu’après Ingres et Delacroix ,


la peinture française irait s’engager dans la nouvelle esthétique impressionniste.<br />

Les vétérans de Barbizon , parmi lesquels figure Courbet, personnage à la forte personnalité, ont toléré cette<br />

audacieuse expérience que représentait à l’époque l’impressionnisme (parmi eux Pissaro, Renoir, Monet et même<br />

Corot, étaient considérés comme des hérétiques).<br />

Je me suis rendu dans la forêt de Fontainebleau, berceau de deux générations de peintres de l’école de Barbizon<br />

et des impressionnistes mais je n’ai pu y retrouver les paysages et l’atmosphère de cette époque. La nature évolue<br />

sans cesse. Fort heureusement, les scènes de la nature capturées à un instant donné par les artistes demeurent<br />

éternelles.<br />

Le modernisme (cubisme et fauvisme) s’enracinera plus tard dans la peinture de deux post-impressionnistes :<br />

Cézanne et Van Gogh.<br />

Je souhaite un grand succès à l’exposition organisée par M. Sun.<br />

J’ai été surpris par la qualité de certaines des œuvres exposées ici, quelques croquis de Corot surtout, dont<br />

la qualité n’a rien à envier à des tableaux des collections de grands musées européens. J’ai été particulièrement<br />

subjugué par le tableau de Corot « Les montagnes en Dauphiné », aux contours flous et lointains, une œuvre<br />

A Pékin le 15 Mai 2014<br />

Chen Danqing<br />

12<br />

exceptionnelle du début de sa carrière pour le traitement de l’horizon et la composition. D’autres œuvres comme<br />

« Village à la lisière des bois » de Paul Huet (1803-1869), « Arbre » d’Henri-Joseph Harpignis (1819-1916), « Paysage<br />

animé de deux cavaliers » de Narcisse Diaz de la Pena (1807-1876 ) ou encore « Le berger et ses moutons » de Jean<br />

Ferdinand Chaigneau (1830-1906), sans être de grands chefs d’œuvre, n’en demeurent pas moins des pièces très<br />

précieuses qui reflètent la pureté et la douceur de l’esprit de la peinture de Barbizon.<br />

13<br />

Dans notre monde industrialisé et urbanisé, cette poésie idyllique et ces paysages bucoliques disparaissent<br />

progressivement.<br />

Il n’existe que deux courants pouvant exprimer à la fois le plaisir d’observer la nature et de pouvoir exprimer<br />

cette observation dans la création picturale. Ce sont les peintures de paysage chinois de la dynastie des Song<br />

et des Yuan fort bien appréciées par les intellectuels occidentaux et l’école française de Barbizon et l’impressionnisme<br />

que connaissent parfaitement les peintres contemporains chinois.<br />

Comme le notait Gu Hongming (1857-1928), homme de lettres chinois de Malaisie, grand connaisseur de la culture<br />

occidentale ainsi que de la culture classique chinoise, le pays européen dont la culture est susceptible de s’accorder<br />

le mieux avec la culture chinoise est la France. Ceci est un fait établi.


記 得 在 2013 年 , 孚 日 山 歐 洲 古 典 藝 術 參 加 「 藝 術 北 京 」 的 經 典 展 會 上 , 與 觀 者 談 到 歐 洲 藝 術 。 許 多 喜 愛 繪 畫 的 人 士 , 在 看 到 我 們<br />

展 位 上 的 米 勒 素 描 畫 時 , 都 會 談 起 巴 比 松 畫 派 。 雖 然 我 對 巴 比 松 畫 派 的 幾 位 大 師 都 非 常 崇 尚 , 但 是 具 體 要 組 織 一 個 有 關 巴 比 松 畫 派<br />

的 專 題 展 , 在 當 時 看 來 真 是 談 何 容 易 ! 回 到 法 國 之 後 , 幾 番 詳 讀 有 關 巴 比 松 畫 派 的 資 料 , 再 次 激 起 了 我 舉 辦 展 覽 的 興 趣 和 願 望 。<br />

巴 比 松 畫 派 開 始 形 成 的 年 代 正 值 法 國 工 業 革 命 的 發 展 時 期 , 人 們 要 適 應 社 會 變 化 , 又 要 面 對 失 去 的 自 然 感 慨 , 其 中 一 些 巴 比 松 畫<br />

派 大 師 就 以 作 畫 來 表 達 對 大 自 然 的 無 限 留 戀 。 反 觀 當 今 的 中 國 , 人 們 對 自 然 風 景 的 熱 愛 絕 不 亞 於 昔 日 的 巴 比 松 時 期 。 既 要 發 展 也 要<br />

保 護 自 然 生 態 , 想 必 是 當 今 社 會 所 有 人 的 願 望 , 感 覺 有 必 要 舉 辦 此 展 覽 , 以 此 在 藝 術 作 品 中 表 達 現 代 人 的 嚮 往 。<br />

特 別 感 謝 刘 丹 為 本 畫 冊 題 寫 書 題 , 陈 丹 青 在 百 忙 中 抽 出 時 間 撰 寫 了 畫 展 前 言 , 並 借 出 他 自 己 的 作 品 參 展 。<br />

14 15<br />

感 謝 法 國 藝 術 評 論 家 (Jean-Charles Agboton-Jumeau) , 他 以 多 年 從 事 美 術 學 院 藝 術 史 教 學 及 美 術 館 館 長 之 經 歷 , 為 畫 冊 撰 寫 付 出 了<br />

寶 貴 的 時 間 。 感 謝 巴 黎 拜 瑟 畫 廊 (Galerie de Bayser) 的 兩 位 法 國 素 描 鑑 定 專 家 , 他 們 對 我 熱 情 相 助 , 并 慷 慨 地 借 展 兩 幅 作 品 , 在 此 與<br />

所 有 的 觀 者 致 以 崇 高 的 謝 意 。<br />

還 要 感 謝 所 有 參 加 此 畫 冊 製 作 的 人 员 Yann、 清 華 大 學 美 術 學 院 藝 術 史 論 系 教 師 劉 平 、 法 國 高 等 社 會 学 研 究 學 院 博 士 生 陳 芳 芳 等 ,<br />

特 別 要 感 謝 慧 云 對 最 後 主 文 的 修 改 。 向 眾 位 嚴 謹 認 真 的 態 度 和 忘 我 的 工 作 熱 情 致 敬 。<br />

最 後 衷 心 希 望 本 次 小 展 能 夠 給 觀 者 帶 來 一 個 歡 愉 的 瞬 間 , 以 此 鼓 勵 我 們 在 不 久 之 將 來 籌 備 下 一 次 法 國 藝 術 展 。<br />

孫 牧 之<br />

孚 日 山 歐 洲 古 典 藝 術<br />

北 京<br />

2014 年 5 月 18 日


L’an passé, à l’occasion de la Foire Beijing Art (section Art Classique), la Place des Vosges présentait un dessin de<br />

Millet. La plupart<br />

des visiteurs chinois, amateurs de peinture, évoquaient alors l’école de Barbizon. J’admirais moi aussi les grands<br />

maîtres de cette école, mais<br />

il me semblait bien difficile de pouvoir envisager de leur consacrer une exposition.<br />

Après mon retour en France, je me suis mis à compulser de nombreux ouvrages concernant Barbizon. J’étais<br />

vraiment très désireux<br />

de mettre sur pied une telle exposition.<br />

Bayser de Paris, spécialiste<br />

de dessins français, qui a généreusement soutenu ce projet en mettant à notre disposition deux dessins importants<br />

de Millet.<br />

Enfin, je voudrais adresser mes remerciements à tous ceux qui ont contribué à la réalisation de ce catalogue : Yann<br />

Le Ny, graphiste, Liu Ping, professeur en histoire de l’art à l’université Qinghua de Pékin pour ses précieux conseils et<br />

son aide avisée. Je n’oublie pas Chen Fangfang doctorante de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de Paris<br />

qui a contribué à la traduction de textes français en chinois.<br />

Je souhaite que cette exposition procure autant de plaisirs aux visiteurs que nous en avons eu à l’organiser.<br />

A l’époque de l’essor de l’école de Barbizon, la France s’engageait dans une période d’industrialisation et de<br />

développement sur tous<br />

Marc SUN<br />

les plans. Ses habitants, en même temps qu’ils devaient s’adapter à un nouveau cadre de vie , regrettaient la<br />

Place des Vosges<br />

disparition d’un environnement naturel ancestral. Peut-on dire que les grands maîtres de cette école ont essayé<br />

Pékin<br />

d’exprimer cette nostalgie dans leur peinture?<br />

Le 18 Mai 2014<br />

16 Il existe, à l’heure actuelle, chez certains artistes chinois, une expérience similaire qui traduit la disparition,<br />

17<br />

inéluctable peut-être,<br />

d’un ordre plus proche de la nature, de la terre, de la ruralité.<br />

En même temps, on observe que pour l’ homme de notre temps, la volonté de protection et de conservation<br />

de la nature co-existe avec celle d’une volonté de développement. C’est ce constat qui m’a guidé dans la volonté<br />

d’organiser cette exposition.<br />

Je voudrais saluer Liu Dan qui nous a fait l’amitié de calligraphier le titre de cette exposition. Un grand merci<br />

aussi à Chen Danqing<br />

qui a su trouver le temps de rédiger la préface du catalogue et qui nous a prêté unecopie d’une oeuvre de Corot qu’il<br />

a réalisée pendant<br />

ses jeunes années de formation.<br />

Mes salutations vont également à Jean-Charles Agboton-Jumeau dont la longue expérience dans le domaine de<br />

l’histoire de l’art<br />

a été précieuse dans la rédaction du catalogue. Je tiens également à associer à ces remerciements, la Galerie de


18 19<br />

何 謂 巴 比 松 畫 派<br />

Qu’est-ce que l’École de Barbizon ?


何 謂 巴 比 松 畫 派<br />

巴 比 松 首 先 是 三 個 特 殊 情 勢 巧 合 的 結 果 : 緊 鄰 巴 黎 約 五 十 公 里 , 機 具 楓 丹 白 露 森 林 异 域 情 調 的 地 貌 與 植 被 , 以 及 由<br />

工 業 革 命 带 來 的 社 會 、 經 濟 與 政 治 動 蕩 。<br />

讓 - 巴 蒂 斯 特 · 柯 羅 (1796-1875)、 保 羅 · 於 埃 (1803-1869) 和 泰 奧 多 爾 · 加 呂 愛 爾 · 達 利 尼 (1798-1871) 等 人 从<br />

1820 年 开 始 就 頻 繁 地 來 到 這 個 偏 僻 的 小 村 子 , 当 时 確 實 是 為 了 ( 能 在 室 外 光 线 里 写 生 作 画 ) 能 身 临 其 境 地 创 作 , 描<br />

繪 鄉 村 生 活 場 景 , 或 者 用 他 們 的 話 說 ,( 画 出 )“ 自 然 本 身 ”, 當 然 , 這 也 是 因 為 這 裡 生 活 的 費 用 較 低 。 龔 古 爾 兄 弟 在<br />

記 載 他 們 當 地 生 活 的 日 記 中 寫 道 :“ 画 家 们 能 根 本 不 为 或 几 乎 不 为 简 陋 的 生 活 条 件 所 困 扰 , 實 在 令 人 震 驚 。 有 跳 蚤 的<br />

床 、 草 扎 的 矮 凳 、 厚 重 的 杯 子 、 鐵 叉 子 、 粗 陶 脸 盆 , 這 一 切 都 会 讓 雅 士 们 、 讓 巴 黎 人 飽 受 折 磨 , 然 而 對 於 畫 家 们 而<br />

20 21<br />

言 , 這 些 似 乎 是 一 種 享 受 ,<br />

如 同 故 里 乡 间 的 风 俗 一 样 自 然 。 當 文 學 家 們 被 不 自 觉 地 推 向 貴 族 式 的 享 樂 時 , 畫 家 們 却<br />

被 稱 為 “ 守 林 人 ” 的 泰 奧 多 爾 · 盧 梭 (1812-1867), 從 1835 年 開 始 , 每 個 夏 天 都 是 在 巴 比 松 度 過 的 , 他 最 终 于 1848<br />

年 在 此 地 一 居 簡 樸 的 農 舍 中 落 了 户 。 兩 年 後 , 讓 - 弗 朗 索 瓦 · 米 勒 (1814-1875) 也 進 駐 巴 比 松 , 開 始 的 時 住 在 農 倉 裡<br />

面 。 属 于 這 個 波 西 米 亞 式 的 非 正 式 畫 派 的 其 他 畫 家 還 包 括 : 納 西 斯 · 迪 亞 茲 · 德 拉 佩 尼 亞 (1807-1876)、 康 斯 坦 · 圖<br />

瓦 雍 (1810-1865)、 儒 勒 · 德 普 雷 (1811-1889)、 夏 爾 - 弗 朗 索 瓦 · 杜 比 尼 (1817-1878)、 羅 莎 · 博 納 爾 (1822-1899)<br />

等 人 , 此 外 , 古 斯 塔 夫 · 庫 爾 貝 (1819-1877) 也 投 身 到 这 个 志 同 道 合 的 行 列 中 , 泰 奧 菲 爾 · 戈 蒂 耶 、 阿 爾 弗 雷 德 ·<br />

德 · 繆 塞 、 保 羅 · 德 · 繆 塞 、 泰 奧 多 爾 · 德 · 龐 維 勒 、 喬 治 · 桑 、 魏 爾 倫 等 作 家 也 相 繼 加 入 进 来 。<br />

至 於 巴 比 松 的 周 边 環 境 , 唯 有 著 名 的 《 波 西 米 亞 生 活 場 景 》(1851) 一 書 的 作 者 ( 兼 演 員 ) 亨 利 · 穆 傑 (1822-1861)<br />

對 其 進 行 了 入 畫 的 描 寫 , 刻 画 得 栩 栩 如 生 :“ 坑 坑 窪 窪 的 地 面 積 水 不 斷 , 矮 木 叢 因 為 毒 蛇 的 遊 走 而 瑟 瑟 抖 動 , 正 是 這<br />

種 沼 澤 面 貌 讓 此 地 獲 得 了 巴 比 松 的 名 字 ; 然 而 如 此 的 乾 燥 與 荒 蕪 , 賦 予 此 地 一 種 強 有 力 的 輝 煌 之 感 的 氛 围 , 離 群 的 牛<br />

兒 來 到 积 水 窪 旁 飲 水 , 農 婦 跪 在 池 邊 洗 衣 , 更 確 切 地 說 是 越 洗 越 脏 , 伐 木 工 人 在 岩 石 上 磨 斧 頭 , 這 一 切 本 身 就 是 現 成<br />

的 画 面 , 只 等 畫 家 來 複 製 即 可 。” 仙 女 池 沼 也 頗 受 在 美 好 的 季 节 來 到 楓 丹 白 露 作 畫 的 藝 術 家 們 的 青 睞 : 住 處 遠 離 森 林<br />

的 人 經 常 來 此 , 而 住 在 森 林 周 圍 的 人 更 是 日 日 流 连 ( 《 鄉 村 即 景 》,1857 年 ) 。 面 對 現 成 的 畫 面 , 畫 家 只 需 當 場 捕 捉<br />

把 自 己 解 脱 了 出 来 , 滿 懷 深 情 地 回 歸 他 们 的 本 質 , 回 歸 人 民 。”<br />

即 可 , 當 時 最 新 的 錫 管 工 業 顏 料 (1840) 與 鐵 路 (1849) 的 出 现 也 助 了 他 们 一 臂 之 力 , 這 些 工 業 新 發 明 讓 畫 家 們 得 以 走<br />

毫 無 疑 問 , 這 恰 恰 是 村 民 以 及 動 物 會 在 此 時 進 入 繪 畫 史 并 扮 演 真 正 主 角 的 原 因 , 他 們 已 不 再 是 想 像 或 理 想 化 風 景 中<br />

的 刻 板 形 象 , 也 不 再 是 牧 歌 或 神 話 中 的 人 物 角 色 。 正 如 左 拉 所 說 :“ 为 的 是 证 明 風 景 中 不 經 粉 飾 的 大 自 然 , 蘊 含 著 飽<br />

滿 的 情 感 、 力 量 與 天 泽 …… 那 种 樹 木 像 舞 台 布 景 一 樣 排 列 成 行 , 风 格 化 的 丘 陵 上 顯 露 出 幾 處 希 臘 神 廟 廢 墟 的 乡 村 画<br />

面 , 很 難 想 像 還 有 什 麼 能 比 這 樣 的 風 景 更 冷 漠 、 沉 重 而 且 枯 燥 無 味 了 。”<br />

根 據 一 位 記 者 冷 嘲 熱 諷 的 描 述 , 在 畫 家 們 經 常 出 入 的 加 納 老 爹 旅 館 中 , 有 一 個 “ 極 其 驚 人 的 現 代 畫 廊 ”, 畫 家 們 在 這<br />

出 巴 黎 的 畫 室 , 正 因 為 如 此 , 杜 比 尼 在 1857 年 開 了 一 家 名 為 “ 博 當 ” 的 船 上 畫 室 , 其 目 的 就 是 為 了 能 沿 著 河 道 航 行 ,<br />

繪 製 其 間 的 景 致 。<br />

如 龔 古 爾 兄 弟 所 言 : 在 楓 丹 白 露 森 林 裡 , 樹 根 “ 如 蛇 般 蜿 蜒 , 花 崗 岩 則 像 是 沼 澤 中 河 馬 的 背 脊 , 橡 樹 挺 拔 壯 麗 , 這<br />

一 切 仿 佛 是 座 落 在 静 火 山 上 的 德 洛 依 教 森 林 。” 這 種 奇 特 的 景 色 已 經 足 以 激 發 畫 家 們 的 想 像 力 , 然 而 巴 比 松 的 環 境 還<br />

別 有 特 質 , 這 裡 適 宜 的 氣 候 產 生 了 多 變 的 大 氣 與 色 彩 , 光 線 濾 過 植 物 或 在 水 面 反 射 開 來 , 讓 我 們 回 到 龔 古 爾 兄 弟 的 描<br />

裡 過 著 公 社 般 的 生 活 , 他 們 同 桌 進 餐 , 好 幾 個 人 挤 在 楼 上 的 小 房 间 里 过 夜 。 這 裡 還 有 一 些 多 少 可 以 稱 為 自 由 思 想 家<br />

述 :“ 在 燈 心 草 、 樹 木 與 天 空 的 映 襯 下 , 仿 佛 越 高 處 色 彩 越 強 烈 , 藍 色 更 綠 , 綠 色 更 濃 , 紫 色 更 暗 更 深 沉 , 在 我 的 身<br />

的 人 物 以 及 前 衛 的 環 保 主 義 者 , 例 如 盧 梭 和 巴 比 松 畫 派 的 藝 術 家 們 就 曾 支 持 成 立 森 林 防 護 機 構 , 並 促 成 了 1853 年 森<br />

林 保 護 區 的 建 立 。<br />

旁 , 色 調 已 轉 為 黑 色 並 罩 上 了 一 層 夜 晚 的 暗 影 。 灰 石 子 築 成 的 老 橋 , 深 色 蘆 葦 中 抽 出 的 莖 幹 , 以 及 睡 蓮 的 線 條 , 在 天<br />

際 呈 現 出 粉 紅 與 紫 色 的 混 響 。 就 在 最 靠 近 我 的 一 座 拱 橋 下 , 在 橋 拱 的 陰 影 里 , 浮 现 出 一 頭 棕 色 牛 的 大 半 个 身 子 , 在 河<br />

中 悠 哉 悠 哉 地 飲 水 。”


从 这 字 里 行 间 , 我 們 可 想 而 知 為 何 說 巴 比 松 畫 派 預 示 著 印 象 派 藝 術 的 出 現 。 正 是 在 這 個 時 期 , 一 个 新 的 繪 畫 语 言 在<br />

巴 比 松 形 成 并 得 以 實 驗 : 印 象 。 印 象 是 对 對 感 覺 與 動 作 的 即 時 捕 捉 , 它 也 是 效 果 圖 、 草 稿 、 草 圖 甚 至 速 寫 的 同 義 詞 。<br />

這 些 術 語 讲 的 是 繪 畫 的 初 步 工 作 , 此 前 一 直 遭 到 貶 低 , 而 在 風 景 畫 不 再 被 視 為 次 要 畫 種 后 , 才 終 於 取 得 其 尊 貴 的 地<br />

位 。<br />

最 後 , 令 人 訝 異 的 是 , 龔 古 爾 兄 弟 中 的 一 位 將 巴 比 松 與 東 方 联 想 在 一 起 :“ 我 熱 愛 這 些 植 物 和 水 生 花 卉 , 在 我 看<br />

來 , 水 中 像 是 流 淌 著 東 方 的 花 朵 , 甚 至 流 淌 著 東 方 本 身 ; 蘆 葦 和 睡 蓮 讓 我 想 起 中 國 的 瓷 器 ; 想 起 宣 紙 上 盛 開 的 白 色 花<br />

朵 。 對 我 而 言 , 整 條 河 彌 满 著 亞 洲 的 氣 息 。”<br />

22 23


Qu’est-ce que l’École de Barbizon ?<br />

la nature sans fard étaient pleins d’émotion, de force et de grâce... On ne saurait rien imaginer de plus froid<br />

et en même temps de plus lourd et de plus aride que les paysages composés où les arbres<br />

sont arrangés comme les coulisses d’un théâtre et laissent voir les ruines de quelque temple grec<br />

sur une colline d’allure conventionnelle. »<br />

Barbizon, c’est d’abord la rencontre de trois circonstances exceptionnelles : la proximité de Paris<br />

situé à une cinquantaine de kilomètres de là, la configuration géologique et végétale alors<br />

quasi exotique de la forêt de Fontainebleau et enfin, les mutations économiques, sociales et politiques<br />

(février 1848) induites par la révolution industrielle.<br />

À l’auberge du père Ganne qu’ils fréquentaient et dont ils avaient fait, selon un journaliste sarcastique,<br />

«la plus étonnante galerie de tableaux modernes», les peintres vivaient donc en communauté.<br />

C’est ainsi qu’ils déjeunaient à une table commune ou dormaient à plusieurs dans les petites chambres<br />

de l’étage. Plus ou moins libres-penseurs et en écologistes d’avant-garde notamment, Rousseau et les artistes<br />

de Barbizon encourageront l’Inspection des forêts à envisager, dès 1853, la création d’une zone<br />

forestière protégée.<br />

Si dès 1820, Jean-Baptiste Corot (1796–1875), Paul Huet (1803–1869) et Théodore Caruelle d’Aligny<br />

(1798–1871) fréquentent ce village isolé, c’est certes pour peindre en plein air, « sur le vif » ou « sur le motif »,<br />

24 25<br />

des scènes de la vie rurale ou « la nature chez elle ». Mais c’est également parce qu’on y loge et s’y nourrit<br />

En « homme des forêts », Théodore Rousseau (1812–1867) passe tous ses étés à Barbizon à partir<br />

à moindre frais. Dans leur Journal qui relate leur séjour sur place, les frères Goncourt écrivent en effet :<br />

de 1835, avant de s’y établir dans une modeste maison de paysan en 1848. Deux ans plus tard,<br />

« Il est étonnant combien le peintre souffre peu ou plutôt ne souffre pas du manque de confortable. Le lit<br />

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 s’y installe, d’abord dans une grange. Les autres protagonistes de cette<br />

où il y a des puces, le tabouret de paille, le verre de verre, la fourchette de fer, la cuvette de faïence,<br />

École bohême ou informelle sont, entre autres, les suivants : Narcisse Diaz de la Peña (1807–1876), Constant<br />

tout ce qui fait souffrir le civilisé, le Parisien, il semble que ce soit une jouissance pour lui et comme des habitudes<br />

Troyon (1810–1865), Jules Dupré (1811–1889), 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 (1817–1878), Rosa Bonheur<br />

d’une patrie retrouvée. On dirait vraiment que, tandis que les littérateurs sont poussés tout naturellement<br />

(1822–1899). Ajoutons que Gustave Courbet (1819-1877) y rejoignait volontiers ses camarades,<br />

à s’élever vers les jouissances de l’aristocratie, les peintres, livrés à eux-mêmes, redeviennent avec amour<br />

de même que les écrivains Théophile Gautier, Alfred et Paul de Musset, Théodore de Bainville,<br />

ce qu’ils sont, du peuple. »<br />

George Sand, Verlaine, etc.<br />

Sans doute est-ce aussi pourquoi, les paysans et les animaux entrent alors dans l’histoire de la peinture<br />

en véritables acteurs, et non plus en tant que figurants ou figures stéréotypées, bucoliques ou mythologiques<br />

dans un paysage imaginaire ou idéalisé. Comme l’écrit Émile Zola, « il fut démontré que les paysages où se voyait<br />

Quant aux environs de Barbizon même, nul mieux qu’Henri Murger (1822-1861), l’auteur<br />

(et acteur) des célèbres 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 (1851), n’a décrit leur aspect pittoresque<br />

et donc, a priori pictural : « Terrains lépreux ou fondrières, eaux croupissantes, arbustes agités


incessamment par des hôtes venimeux, tel est l’aspect de la mare qui donne son nom<br />

à l’endroit ; mais cette aridité et cette désolation prêtent encore un relief puissant aux splendeurs<br />

du cadre qui les environne. Qu’une vache se détache du troupeau et vienne boire à cette eau<br />

croupie ; qu’une paysanne s’agenouille au bord pour laver son linge ou plutôt pour le salir;<br />

qu’un bûcheron vienne aiguiser sa cognée sur le roc, et ce seront autant de tableaux tout faits<br />

que le peintre n’aura qu’à copier. Aussi la mare aux Fées est-elle de préférence le lieu choisi par<br />

les artistes qui vont à Fontainebleau dans la belle saison : ceux qui habitent les confins éloignés<br />

de la forêt y viennent souvent ; ceux qui résident dans les environs y viennent toujours (Scènes<br />

deson ombre, se détache la moitié d’une vache rousse, lente à boire. »<br />

À travers cette citation, on devine en peu de mots pourquoi l’école de Barbizon annonce l’art<br />

des Impressionnistes. C’est à cette époque en effet qu’un nouveau vocabulaire s’est élaboré<br />

et a été expérimenté à Barbizon : l’impression, comme saisie immédiate d’une sensation<br />

ou d’unmouvement, est également synonyme d’effet, d’ébauche, d’esquisse ou même de pochade.<br />

Cestermes attestent que le travail préliminaire à la peinture, considéré jusqu’alors comme inférieur,<br />

a enfin acquis ses lettres de noblesse, au moment même où la peinture de paysage n’a plus été<br />

considérée comme un genre mineur.<br />

de campagne, 1857). À ces tableaux tout faits qu’il suffit au peintre de saisir sur le vif, s’ajoutent<br />

notamment l’invention récente des tubes de couleur industrielle en étain (1840) ainsi que<br />

le chemin de fer (1849). Ces innovations industrielles devaient conduire les peintres à déserter<br />

Enfin, faut-il s’étonner que l’un des frères Goncourt songe à l’Extrême-Orient à Barbizon même :<br />

« J’adore ces plantes, ces fleurs de l’eau. L’eau me semble rouler la flore de l’Orient et l’Orient<br />

26<br />

Comme l’écrivent les frères Goncourt, dans la forêt de Fontainebleau les racines sont « comme<br />

des serpents ; des morceaux de granit comme des dos d’hippopotames embourbés;<br />

des chênes crispés et superbes, quelque chose comme une forêt de druides sur un volcan éteint. »<br />

leurs ateliers parisiens. C’est ainsi qu’en 1857, D’Aubigny ira jusqu’à construire un bateau-atelier<br />

même. Le roseau, le nénuphar me font penser à la porcelaine de Chine, sa fleur blanche<br />

baptisé Le Bottin, et spécialement conçu pour aller au fil de l’eau peindre sur le motif.<br />

au papier de riz de Canton. Il y a de l’Asie pour moi au bord de toute rivière. »<br />

27<br />

Si cet aspect fantastique sollicite d’emblée l’imagination des peintres, les environs de Barbizon<br />

se caractérisent en outre par un climat propice aux variations atmosphériques et chromatiques<br />

de la lumière que filtre la végétation ou que réfléchissent les eaux, comme le notent, une fois<br />

de plus, les Goncourt : « les joncs, les arbres, le ciel se reflètent solidement presque et plus denses<br />

qu’en haut, le bleu plus vert, le vert plus intense, le violet plus sombre, plus profond, plus sourd,<br />

jusqu’auprès de moi, où il devient noir et met déjà des ombres de nuit. Le vieux pont aux<br />

pierres grises, les piles sortant des roseaux foncés, des lignes de nénuphars, gardent du ciel<br />

comme une réverbération de rose et de violet. Et sous la dernière arche, près de moi, de l’arc


28 29<br />

作 品<br />

OEUVRES


30 31<br />

保 羅 ˙<br />

於 埃 (1803-1869)<br />

林 邊 小 鎮<br />

完 成 於 1819 至 1820 年 間<br />

布 板 油 畫 , 紙 板 裱 底 , 背 面 有 臘 模 戳 印<br />

11 x 25 cm<br />

Paul HUET (1803-1869)<br />

Village à la lisière des bois,<br />

vers 1819-1820<br />

Huile sur toile marouflée sur carton, porte le cachet de cire au dos<br />

11 x 25 cm<br />

1


32 33


34 35<br />

儒 勒 路 易 德 普 雷 (1811-1889)<br />

˙ ˙<br />

牧 羊 人 與 羊 群<br />

布 板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左 下 角 ( 有 修 復 )<br />

32 x 50 cm<br />

Jules Louis DUPRÉ (1811-1889)<br />

Berger et son troupeau<br />

Huile sur toile<br />

Signée en bas à gauche. (Restauration).<br />

32 x 50 cm<br />

2


36 37<br />

讓 . 巴 蒂 斯 特 . 卡 米 耶 . 柯 羅 (1796-1875)<br />

多 菲 內 山<br />

布 板 油 畫 , 布 底 裝 裱<br />

( 邊 緣 毀 損 )<br />

畫 框 背 側 旁 註 « 第 31 號 » 及 « 多 菲 內 »<br />

16 x 27cm<br />

出 處 : 亨 利 . 魯 阿 1 藏 品 拍 賣<br />

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1875)<br />

Les Montagnes en Dauphiné<br />

Huile sur toile contrecollée sur toile.<br />

(Usures sur les bords).<br />

Annoté « N° 31 « et « Dauphiné « au dos sur le châssis.<br />

16 x 27 cm<br />

Provenance : vente de la collection Henri Rouart<br />

3


出 處 :<br />

Provenance :<br />

斯 坦 尼 斯 拉 斯 - 亨 利 · 魯 阿 (Stanislas-Henri Rouart, 1833-1912): 法 國 工<br />

程 師 、 工 業 家 、 畫 家 與 收 藏 家 。 他 三 年 級 時 就 與 埃 德 加 · 德 加 (Edgar Degas) 結<br />

下 友 誼 。 他 發 明 了 著 名 氣 壓 送 信 系 統 , 信 件 被 置 入 圓 筒 , 通 過 巴 黎 地 下 的 加 壓 管 道 來<br />

傳 送 。 魯 阿 五 十 歲 之 後 , 全 心 致 力 於 他 所 熱 愛 的 繪 畫 , 曾 經 是 柯 羅 和 米 勒 的 學 生 。 從<br />

1868 年 開 始 , 他 參 加 了 印 象 派 的 畫 展 。 魯 阿 同 時 也 柯 諸 多 知 名 畫 家 的 收 藏 家 與 贊 助<br />

人 , 其 中 包 括 德 拉 克 洛 瓦 、 庫 爾 貝 、 杜 米 埃 、 米 勒 、 柯 羅 、 馬 奈 、 貝 爾 特 · 莫 里 索 、<br />

圖 盧 茲 · 勞 特 雷 克 、 雷 諾 阿 、 皮 維 · 德 · 夏 凡 納 、 畢 卡 索 等 人 。 擔 任 馬 恩 河 谷 省 之 布<br />

里 耶 地 區 拉 克 的 市 長 , 其 遺 體 且 葬 於 巴 黎 拉 雪 茲 神 父 公 墓 中 。<br />

Stanislas-Henri Rouart (1833-1912) fut ingénieur, industriel, artiste-peintre<br />

et collectionneur français. Il se lia d’amitié dès la classe de troisième avec Edgar Degas.<br />

Il inventa notamment le fameux « pneumatique » qui fonctionnait comme un système<br />

de circulation du courrier dans des boîtes cylindriques propulsées par air comprimé<br />

dans un réseau souterrain de tuyauterie à Paris. Rouart se consacra entièrement<br />

à la peinture à partir de la cinquantaine, ayant été élève de Corot et de Millet.<br />

C’est en peintre impressionniste qu’il participe à des expositions à partir de 1868. Il fut<br />

également le collectionneur et mécène de Delacroix, Courbet, Daumier, Millet, Corot,<br />

Manet, Berthe Morisot, Toulouse-Lautrec, Renoir, Puvis de Chavannes, Pissaro…<br />

38 39


40 41<br />

讓 . 巴 蒂 斯 特 . 卡 米 耶 . 柯 羅 (1796-1875)<br />

灌 木 叢 中 的 浴 女 與 雌 鹿<br />

石 磨 素 描 , 黑 石<br />

左 下 角 蓋 有 柯 羅 的 出 售 印 章 ( 由 M.· 迪 耶 特 勒 M. Dieterle 鑒 定 )<br />

30,5 x 23,5 cm<br />

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1875)<br />

Naïade et biche dans un sous-bois<br />

Dessin à la pierre noire portant le cachet de la vente Corot<br />

en bas à gauche. (œuvre authentifiée par M. Dieterle)<br />

30,5 x 23,5 cm<br />

4


42 43<br />

陳 丹 青 (1953-)<br />

臨 摹 柯 羅 風 景 畫<br />

布 板 油 畫 (1986)<br />

署 名 於 左 側<br />

70 x 53 cm<br />

Chen Dan-qing (1953-)<br />

Reprodution paysage Corot<br />

Huile sur toile (1986)<br />

Signé en bas à gauche<br />

70 x 53 cm<br />

5


44 45<br />

康 斯 坦 . 杜 蒂 約 (1807-1865)<br />

楓 丹 白 露 森 林<br />

鉛 筆 畫 , 紙 本<br />

無 署 名<br />

Constant DUTILLEUX (1807-1865)<br />

Forest de Fontainbleau<br />

Crayon sur papier<br />

non signé<br />

D 11 ,5 cm<br />

直 徑 : 11 ,5 cm 6


46 47<br />

讓 - 佛 朗 索 瓦 . 米 勒 (1814-1875)<br />

收 獲 馬 鈴 薯<br />

鉛 筆 畫<br />

右 下 角 有 署 名<br />

來 源 :1875 年 5 月 10-11 日 的 讓 - 弗 朗 索 瓦 · 米 勒 作 品 拍 賣 ( 盧 格 特 1460/Lugt 1460)<br />

12,7 x 20,3 cm<br />

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br />

La récolte des pommes de terre<br />

Crayon noir<br />

Signé en bas à droite<br />

Provenance : Vente Jean-François Millet, 10-11 mai 1875 (cachet en bas à droite, Lugt 1460)<br />

12,7x20,3 cm<br />

7


48 49<br />

讓 - 弗 朗 索 瓦 . 米 勒 (1814-1875)<br />

迪 安 山 口<br />

鋼 筆 、 棕 色 墨 水 、 鉛 筆 畫<br />

19 x 29,5 cm<br />

來 源 :1875 年 5 月 10 日 至 11 日 的 讓 - 弗 朗 索 瓦 · 米 勒 作 品 拍 賣 , 第 210 號 拍 品<br />

左 下 角 有 印 章 ( 盧 格 特 1460/Lugt 1460)<br />

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br />

Le four de Dyane<br />

Plume et encre brune sur esquisse au crayon<br />

19 x 29,5 cm<br />

Provenance : Provenance : Vente Jean-François Millet, 10-11 mai 1875, n° 210 (cachet<br />

en bas à gauche, Lugt n° 1460)<br />

8


50 51<br />

讓 . 弗 朗 索 瓦 . 米 勒 (1814-1875)<br />

汲 水 婦<br />

米 色 紙 上 鉛 筆 畫 ( 雙 層 紙 , 輕 度 剝 離 )<br />

左 下 角 有 畫 室 黑 色 圖 章<br />

赫 伯 特 第 1875b 號<br />

17,5 x 9 cm<br />

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br />

Femme puisant de l’eau<br />

Crayon noir sur papier beige (doublé et légèrement insolé)<br />

Cachet noir de l’atelier en bas à gauche<br />

Herbert n° 1875b<br />

17,5 x 9 cm<br />

9


52 53<br />

納 西 斯 . 迪 亞 茲 . 德 拉 佩 尼 亞 (1807-1876)<br />

風 景 中 的 兩 位 騎 兵<br />

板 面 油 畫<br />

右 下 角 蓋 有 狄 亞 茲 出 售 本 作 品 的 印 章<br />

畫 作 背 面 有 編 號 89 及 編 號 723 的 老 舊 圓 形 標 記<br />

來 源 :1987 年 12 月 2 日 愛 納 夫 (Anaf) 拍 賣 的 第 247 號 拍 品<br />

( 鑒 定 專 家 M.· 蒙 特 耶 /M. Montheillet)<br />

17,5 x 28 cm<br />

Narcisse Diaz DE LA PEÑA (1807-1876)<br />

Paysage animé de deux cavalières<br />

Huile sur panneau<br />

Signé du cachet de la vente Diaz en bas à droite<br />

Au dos, ancienne étiquette ronde n° 89, étiquette ancienne n° 723<br />

Provenance: vente Anaf, 2/12/87, lot 247<br />

(M. Montheillet, expert)<br />

17,5 x 28 cm<br />

10


54 55<br />

夏 爾 . 埃 米 爾 . 雅 克 ( 巴 黎 1813-1894)<br />

羊 圈<br />

原 布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左 側 Ch. Jacque<br />

46 x 38 cm<br />

Charles Emile JACQUE (Paris 1813 - 1894)<br />

La Bergerie<br />

Huile sur toile d’origine<br />

Signé en bas à gauche Ch Jacque<br />

46 x 38 cm<br />

11


56 57<br />

夏 爾 . 埃 米 爾 . 雅 克 ( 巴 黎 , 1813-1894)<br />

人 與 馬<br />

炭 筆<br />

署 名 位 於 左 下 角<br />

32,3 x 52,3 cm<br />

Charles Emile Jacque (Paris 1813-1894)<br />

Homme & cheveaux<br />

Fusain<br />

Signé à gauche<br />

32,3 x 52,3 cm<br />

12


58 59<br />

亨 利 . 約 瑟 . 哈 皮 尼 (1819-1916)<br />

樹 叢<br />

紙 上 炭 筆 畫<br />

署 名 與 日 期 位 於 左 下 角<br />

14,5 x 21,5 cm<br />

Henri Joseph HARPIGNIES (1819-1916)<br />

Arbres<br />

1912 Fusain<br />

Signé et date en bas à gauche<br />

14,5 x 21,5 cm<br />

13


60 61<br />

讓 . 費 迪 南 . 夏 諾 (1830 -1906)<br />

牧 羊 人 與 羊 群<br />

板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左 下 角 F. Chaigneau<br />

14,5 x 26 cm<br />

Jean Ferdinand CHAIGNEAU (1830 -1906)<br />

Le berger et ses moutons<br />

Huile sur panneau une planche non parquetée<br />

Signée en bas à gauche F. Chaigneau<br />

14,5 x 26 cm<br />

14


62 63<br />

保 羅 . 夏 諾 (1879 -1938)<br />

巴 比 松 日 落<br />

板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右 下 角 Paul Chaigneau<br />

20 x 25 cm<br />

Paul CHAIGNEAU (1879 - 1938)<br />

Soleil couchant à Barbizon<br />

Huile sur panneau une planche non parqueté<br />

Signé en bas à droite Paul Chaigneau<br />

20 x 25 cm<br />

15


64 65<br />

保 羅 . 戴 澤 雷 . 圖 耶 貝 爾 ( 歸 於 ) ( 巴 黎 , 1829-1900)<br />

林 邊 看 守 牛 群 的 牧 人<br />

板 面 油 畫<br />

32,3 x 52,3 cm<br />

Paul-Désiré TROUILLEBERT (attribué à) (Paris 1829-1900)<br />

Bergères gardant son troupeau de vaches à l’orée du bois<br />

Huile sur panneau<br />

32,3 x 52,3 cm<br />

16


66 67<br />

伊 波 利 特 . 卡 米 耶 . 戴 爾 比 (1842-1910)<br />

河 川 風 光<br />

布 面 油 畫 ,<br />

署 名 於 右 下 角<br />

53 x 73 cm<br />

Hippolyte-Camille Delpy (1842-1910)<br />

Paysage à la rivière<br />

Huile sur toile<br />

Signé en bas à droite<br />

53 x 73 cm<br />

17


68 69<br />

阿 爾 貝 . 夏 班 (1842 -1924)<br />

牧 場 上 的 羊 群<br />

板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右 下 角<br />

20 x 37 cm<br />

Albert CHARPIN (1842-1924)<br />

Mouton sur prairie<br />

Huile sur bois<br />

Signé en bas à droit<br />

20 X 37 cm<br />

18


70 71<br />

軼 名 ( 楓 丹 白 露 畫 派 ) (1870)<br />

湖 上 扁 舟<br />

板 面 油 畫<br />

22 x 36 cm<br />

École de FONTAINEBLEAU (1870)<br />

Barque sur l’étang<br />

Huile sur panneau<br />

22 x 36 cm<br />

19


72 73<br />

阿 德 立 安 . 盧 梭 (1811-1854)<br />

楓 丹 白 露 湖 畔<br />

布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右 下 角<br />

38 X 55 cm<br />

Adrien ROUSSEAU (1811-1854)<br />

L’étang<br />

Huile sur canevas<br />

Signé en bas droit<br />

38 X 55 cm<br />

20


74 75<br />

厄 內 斯 特 . 維 克 多 . 阿 赫 (1847 -1909)<br />

多 菲 內 山 之 景<br />

板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右 下 角<br />

34 x 59,5 cm<br />

Ernest Victor HAREUX (1847 -1909)<br />

Paysage de dauphiné<br />

Huile sur bois<br />

Signé En bas à droit<br />

34 X 59,5 cm<br />

21


76 77<br />

軼 名 ( 羅 梭 畫 派 )( 十 九 世 紀 末 期 )<br />

無 題<br />

布 面 油 畫<br />

23 x 37 cm<br />

Anonyme (École ROUSSEAU), (XIXe siècle)<br />

Sans titre<br />

Huile sur canevas<br />

23 X 37 c m<br />

22


78 79<br />

楓 丹 白 露 畫 派 (1870)<br />

湖 邊 垂 鉤<br />

板 面 油 畫<br />

38 x 55 cm<br />

École de FONTAINEBLEAU (1870)<br />

Pécheur sur l’étang<br />

Huile sur panneau<br />

38 x 55 cm<br />

23


80 81<br />

軼 名 ( 柯 羅 畫 派 )( 十 九 世 紀 末 期 )<br />

無 題<br />

布 面 油 畫<br />

23 X 26 cm<br />

Anonyme (École COROT) (XIXe siècle)<br />

Sans titre<br />

Huile sur canevas<br />

23 X 26 cm<br />

24


82 83<br />

軼 名 ( 羅 梭 畫 派 ) 十 九 世 紀 末 期<br />

無 題<br />

布 面 油 畫<br />

23 X 37 cm<br />

Anonyme (École ROUSSEAU), XIXe siècle<br />

Sans titre<br />

Huile sur canevas<br />

23 X 37 c m<br />

25


84 85<br />

皮 埃 爾 . 厄 內 斯 特 . 普 蘭 斯 (1838 -1913)<br />

池 塘 與 森 林<br />

布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右 下 側<br />

45 x 75 cm<br />

Pierre Ernest PRINS (1838-1913)<br />

Étang et forêt,<br />

Huile sur canevas,<br />

Signé en bas à droit<br />

45 x 75 cm<br />

26


86 87<br />

奧 古 思 特 . 雷 諾 阿 (1841-1919)<br />

鄉 村 舞 會 , 第 二 銅 板 ,1890 年<br />

軟 光 漆 印<br />

精 美 犢 皮 紙 版 本 , 右 下 方 有 雷 諾 阿 印 章<br />

略 有 霉 點 , 版 邊 略 有 小 折 紋 。<br />

32,5 x 25 cm<br />

Auguste RENOIR (1841-1919)<br />

La danse à la compagne , 2 e planche, vers 1890.<br />

Vernis mou.<br />

Très belle épreuve sur vélin, portant la griffe de l’artiste en bas à droite<br />

Légères rousseurs ou tâches, infimes traces de plis dans les bords.<br />

32,5 x 25 cm<br />

27


88 89<br />

畫 家 傳 記<br />

BIOGRAPHIES


保 羅 於 埃 (1803-1869<br />

林 邊 小 ˙ 鎮<br />

完 成 於 1819 至 1820 年 間<br />

布 板 油 畫 , 紙 板 裱 底 , 背 面 有 臘 模 戳 印<br />

11 x 25 cm<br />

保 羅 . 於 埃<br />

保 羅 . 於 埃 (Paul Huet) 於 1820 年 進 巴 黎 美 術 學 院 , 最 初 在 安 托 瓦 - 讓 · 格 羅 (Antoine-Jean<br />

Gros, 1771-1835) 的 畫 室 學 習 , 繼 而 從 師 於 皮 埃 爾 - 納 西 斯 ˙ 蓋 亨 (Pierre-Narcisse Guérin, 1771-<br />

就 是 如 此 。 某 種 程 度 上 , 他 可 說 是 巴 比 松 「 寫 實 主 義 者 」 中 最 浪 漫 的 一 位 。 在 古 斯<br />

塔 夫 · 庫 爾 貝 (Gustave Courbet) 的 啟 發 之 下 , 從 1865 年 開 始 , 德 普 雷 以 大 氣 的 變 化 與<br />

離 散 的 物 象 見 長 , 建 立 起 海 景 畫 家 的 聲 譽 。<br />

1<br />

1835)。 並 在 後 者 的 畫 室 中 結 識 了 歐 仁 · 德 拉 克 洛 瓦 (Eugène Delacroix), 與 之 成 為 朋 友 。<br />

後 來 的 印 象 派 畫 家 , 尤 其 是 梵 高 (Vincent Van Gogh), 都 相 當 讚 賞 德 普 雷 的 作 品 。<br />

此 時 期 , 和 他 往 來 頻 繁 的 朋 友 中 , 也 包 括 積 極 從 事 法 國 共 和 派 行 動 的 波 寧 頓 。 於 埃 的<br />

畫 作 以 呈 現 自 然 的 力 量 見 長 , 他 受 此 啓 發 , 尤 為 擅 長 描 繪 暴 風 雨 、 自 然 光 線 的 戲 劇<br />

性 變 化 , 以 及 天 空 中 被 強 風 鼓 動 的 低 矮 而 具 壓 迫 感 的 雲 層 。 總 而 言 之 , 他 的 風 景 畫<br />

精 髓 就 是 英 雄 主 義 與 浪 漫 主 義 。<br />

在 這 幅 題 為 《 林 邊 小 鎮 》 的 畫 作 中 , 十 分 突 顯 大 氣 層 的 戲 劇 性 變 化 。 此 外 , 於 埃<br />

的 作 品 特 色 也 同 時 表 現 為 大 塊 的 筆 觸 、 高 對 比 度 的 色 彩 以 及 俱 有 威 脅 性 的 主 題 : 畫<br />

3<br />

讓 . 巴 蒂 斯 特 . 卡 米 耶 . 柯 羅 (1796-1875)<br />

多 菲 內 山<br />

布 面 油 畫 , 布 底 裝 裱<br />

( 邊 緣 毀 損 )<br />

畫 框 背 側 旁 註 « 第 31 號 » 及 « 多 菲 內 »<br />

16 x 27cm<br />

讓 . 巴 蒂 斯 特 . 卡 米 耶 . 柯 羅<br />

直 到 1822 年 , 柯 羅 才 獲 准 放 棄 父 母 的 裁 縫 店 這 份 家 業 , 成 為 一 名 全 職 畫 家 。 他<br />

的 早 期 作 品 受 老 師 阿 西 勒 - 艾 納 · 米 夏 隆 (Achille-Etna Michallon, 1796-1822) 和 讓 - 維 克<br />

多 · 貝 爾 坦 (Jean-Victor Bertin,1767-1842) 的 影 響 , 這 兩 位 都 是 史 詩 風 景 畫 的 學 院 派 畫<br />

中 是 否 即 將 迎 來 一 場 暴 風 雨 ?<br />

家 。 而 米 夏 隆 對 自 然 寫 生 更 敏 感 , 引 導 柯 羅 去 阿 克 易 和 楓 丹 白 露 畫 外 光 寫 生 。<br />

90 風 景 畫 特 色 。 他 的 畫 作 中 更 著 重 描 繪 傍 晚 時 分 赭 色 與 米 色 光 線 對 比 , 以 及 籠 罩 在 這 91<br />

2<br />

儒 勒 . 路 易 . 德 普 雷 (1811-1889)<br />

牧 羊 人 與 羊 群<br />

布 面 油 畫 , 屬 名 於 左 下 角 ( 有 修 復 )<br />

32 x 50 cm<br />

儒 勒 . 路 易 . 德 普 雷<br />

儒 勒 . 路 易 . 德 普 雷 (1811-1889), 以 瓷 盤 彩 繪 師 起 家 , 工 作 於 其 父 的 瓷 器 作 坊 。<br />

在 那 裡 , 德 普 雷 結 識 了 同 樣 也 是 瓷 器 彩 繪 師 的 迪 亞 茲 (Diaz) 以 及 在 賽 夫 勒 瓷 器 工 廠<br />

(Manufacture de Sèvres) 當 畫 工 的 康 斯 坦 · 圖 瓦 雍 (Constant Troyon)。 在 好 友 風 景 畫 家<br />

路 易 · 迦 博 (Louis Cabat) 的 鼓 勵 下 , 德 普 雷 捨 棄 了 瓷 繪 工 作 , 轉 而 繪 製 風 俗 畫 與 風 景<br />

畫 , 並 學 習 荷 蘭 繪 畫 。 德 普 雷 甚 至 親 至 倫 敦 , 研 習 巴 比 松 派 畫 家 特 別 讚 賞 的 英 國 風<br />

景 畫 大 師 約 翰 · 康 斯 泰 布 爾 (John Constable) 的 作 品 。 此 外 , 德 普 雷 也 和 泰 奧 多 爾 ·<br />

盧 梭 (Theodore Rousseau) 關 係 密 切 , 以 至 於 兩 人 相 互 影 響 。 他 也 曾 試 圖 開 設 沒 有 評<br />

審 的 獨 立 沙 龍 , 但 未 能 成 功 。<br />

在 貝 爾 坦 的 影 響 下 , 柯 羅 於 1825-1828 年 間 旅 居 義 大 利 , 並 形 成 了 敏 感 與 建 築 的<br />

一 光 線 之 下 的 風 景 、 建 築 與 起 伏 的 地 貌 , 而 不 著 重 表 現 羅 馬 及 其 附 近 鄉 村 的 房 屋 及<br />

建 築 。<br />

1830 年 , 柯 羅 展 出 了 他 的 首 幅 楓 丹 白 露 風 景 畫 , 并 獲 得 二 等 獎 。1836 年 , 一 位 評<br />

論 家 寫 到 :“ 柯 羅 先 生 既 不 屬 於 古 典 風 景 畫 派 , 也 不 屬 於 英 法 畫 派 , 更 不 屬 於 佛 蘭<br />

德 斯 大 師 們 的 風 格 。 他 好 像 只 是 堅 信 屬 於 自 己 的 風 格 , 我 們 並 不 想 讓 他 失 去 這 一 風<br />

格 , 因 為 獨 特 性 是 不 易 得 到 的 。” 畫 家 本 人 也 曾 說 過 :“ 要 用 天 真 無 邪 與 個 人 的 情 感<br />

來 詮 釋 自 然 , 完 全 擺 脫 古 代 大 師 或 同 輩 畫 家 的 影 響 。”<br />

儘 管 其 名 聲 開 始 節 節 攀 升 , 柯 羅 自 1850 年 起 卻 捨 棄 他 早 期 的 繪 畫 風 格 : 光 線 不 再<br />

反 射 在 風 景 畫 面 上 , 而 是 或 多 或 少 地 描 繪 在 記 憶 或 想 像 中 充 斥 的 人 物 及 自 然 景 物 。<br />

把 調 色 板 的 顏 色 侷 限 在 灰 色 、 玫 瑰 色 、 綠 色 及 栗 色 之 間 。 使 這 種 色 調 更 易 反 應 變 幻<br />

的 光 線 與 啞 光 或 銀 灰 色 之 氣 氛 。<br />

德 普 雷 曾 說 :「 大 自 然 本 身 原 是 簡 單 無 奇 的 」, 而 是 藝 術 家 「 賦 予 它 激 情 、 效 果<br />

與 言 語 」。 他 的 畫 作 主 要 以 變 幻 的 天 空 著 稱 , 這 幅 《 牧 羊 人 與 羊 群 》 所 呈 現 的 景 象<br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这 一 轉 變 發 生 在 1850 年 代 。 這 個 時 候 , 此 類 風 景 與 巴 比 松 畫 家<br />

獲 得 了 人 們 的 喝 彩 , 而 且 夏 爾 · 馬 維 勒 (Charles Marville, 1813-1879)、 亨 利 · 勒 塞 克


泰 奧 菲 爾 • 戈 蒂 耶 (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 則 寫 到 :<br />

“ 陰 影 愈 發 暗 沉 擴 散 ;<br />

綠 色 的 天 空 閃 現 出 檸 檬 與 橘 黃 色 。<br />

夕 陽 西 下 , 即 將 隱 去 ;<br />

蟬 隻 稀 聲 , 寂 靜 一 片<br />

只 留 下 遠 逝 流 水 的 哀 嘆 聲 。<br />

寂 靜 的 人 間 寡 言 無 聲<br />

挽 起 深 褐 色 的 長 髮 , 被 夜 曲 的 淚 痕 打 濕 。<br />

微 弱 的 日 光 依 稀 可 見 ,<br />

柯 羅 , 你 樸 實 的 名 字 寫 在 昏 暗 的 角 落 。”<br />

(Henri Le Secq, 1818-1882) 與 古 斯 塔 夫 · 勒 格 雷 (Gustave Le Gray, 1820-1884) 等 攝 影 師 也<br />

在 楓 丹 白 露 創 作 並 展 示 他 們 的 藝 術 。 攝 影 師 歐 仁 · 古 夫 里 耶 (Eugène Cuvelier, 1837-<br />

1900) 就 是 柯 羅 的 朋 友 。 毫 無 疑 問 , 攝 影 師 朋 友 的 黑 白 灰 過 度 色 調 對 柯 羅 用 色 的 縮<br />

減 具 有 很 大 影 響 , 而 且 無 疑 也 影 響 了 他 畫 作 中 從 線 條 與 形 狀 到 質 感 與 調 性 的 變 化 過<br />

程 。 儘 管 柯 羅 在 義 大 利 創 作 的 眾 多 作 品 通 常 命 名 為 “ 景 觀 ”, 但 在 他 在 楓 丹 白 露 、 蒙<br />

特 芳 丹 或 家 鄉 維 拉 達 弗 雷 所 繪 製 的 作 品 , 卻 常 常 是 以 “ 回 憶 ” 為 名 。 通 過 這 個 詞 , 柯<br />

羅 意 在 表 達 他 的 畫 作 融 合 了 自 己 對 這 些 現 實 地 點 的 視 覺 記 憶 與 情 感 共 鳴 。 因 為 他<br />

這 樣 寫 道 :“ 真 實 只 是 藝 術 的 一 部 分 , 情 感 使 之 完 整 。 在 自 然 中 , 首 先 要 找 它 的 形<br />

狀 , 然 後 是 色 度 或 色 調 的 關 係 , 之 後 才 是 色 彩 與 運 筆 : 而 這 些 都 要 服 從 於 你 所 感 受<br />

到 的 情 感 。 我 們 的 感 受 是 實 實 在 在 的 。”<br />

5<br />

陳 丹 青 (1952-)<br />

臨 摹 柯 羅 風 景 畫<br />

布 板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左 側<br />

70 x 53 cm<br />

陳 丹 青<br />

陳 丹 青 祖 籍 廣 東 ,1953 年 出 生 於 上 海 , 經 歷 了 文 革 , 在 江 西 鄉 下 及 南 京 時 期 間 開<br />

始 創 作 其 早 期 油 畫 。1978 年 考 入 中 央 美 院 , 畢 業 後 留 校 成 為 油 畫 系 任 教 。 為 了 擺 脫<br />

蘇 維 埃 式 寫 實 主 義 影 響 開 始 接 觸 法 國 十 九 世 紀 末 期 至 二 十 世 紀 初 期 寫 實 主 義 。 讓 -<br />

弗 朗 索 瓦 · 米 勒 、 柯 羅 等 成 為 他 的 楷 模 。 他 創 作 了 反 映 藏 族 自 然 生 活 “ 西 藏 組 圖 ” 系<br />

列 油 畫 。1982 年 移 居 美 國 工 作 生 活 至 2000 年 返 回 中 國 。 目 前 在 北 京 繼 續 他 作 為 畫 家<br />

家 及 藝 術 評 論 家 的 生 涯 。<br />

這 幅 小 油 畫 是 柯 羅 第 一 種 畫 法 的 典 型 代 表 , 遙 遠 的 山 巒 , 黃 昏 的 氛 圍 , 水 流 環 繞 著 群<br />

山 , 對 景 物 細 節 的 描 繪 完 全 服 從 于 整 體 的 光 線 效 果 。 包 德 萊 爾 (Baudelaire) 在 1859 年 寫<br />

下 了 這 些 關 於 柯 羅 的 話 語 :“ 我 們 感 覺 或 者 說 猜 測 柯 羅 先 生 用 簡 略 及 雄 渾 的 方 式 作 畫 , 這<br />

也 是 迅 速 積 聚 如 此 大 量 寶 貴 材 料 的 唯 一 方 法 。 如 果 還 有 誰 能 以 其 對 細 節 的 熱 衷 與 不 厭 其 煩<br />

來 延 續 法 國 現 代 畫 派 , 那 麼 這 個 人 一 定 是 柯 羅 。 也 有 人 批 評 這 位 傑 出 的 藝 術 家 , 認 為 他 的<br />

用 色 過 於 溫 柔 , 光 線 過 於 昏 黃 , 說 他 把 沐 浴 世 界 的 一 切 光 線 都 降 低 了 一 個 或 幾 個 色 調 。 他<br />

92 (Seiter) 任 校 長 的 學 校 教 授 繪 畫 。 其 後 , 他 在 這 裡 開 設 了 一 家 石 印 廠 , 還 有 一 家 藝 術 93<br />

細 緻 而 準 確 的 眼 光 , 觀 察 得 更 多 的 是 促 成 和 諧 的 事 物 , 而 不 是 形 成 反 差 的 事 物 。”<br />

6<br />

康 士 坦 . 居 提 雍 (1807-1865)<br />

楓 丹 白 露 森 林<br />

鉛 筆 、 紙<br />

D 11 ,5 cm<br />

康 士 坦 . 居 提 雍<br />

杜 蒂 約 出 生 于 法 國 東 北 部 的 杜 艾 (Douai) 市 , 在 巴 黎 師 從 新 古 典 主 義 畫 家 路 易 ·<br />

艾 桑 (Louis Hersent,1777—1860)。 1830 年 , 他 定 居 阿 拉 斯 市 (Arras), 並 在 表 兄 塞 伊 特<br />

品 與 宗 教 用 品 店 。1834 年 , 他 的 作 品 《 祈 禱 中 的 隱 士 》 在 巴 黎 沙 龍 展 出 。 他 主 要 靠<br />

所 在 地 區 的 眾 多 教 堂 訂 件 維 生 。 在 購 入 了 一 幅 柯 羅 的 作 品 之 後 , 兩 人 的 友 情 生 根<br />

發 芽 , 柯 羅 多 次 到 阿 拉 斯 來 拜 訪 他 。1852 年 , 杜 蒂 約 創 立 了 阿 圖 瓦 地 區 藝 術 之 友 協<br />

讓 . 巴 蒂 斯 特 . 卡 米 耶 . 柯 羅 (1796-1875)<br />

灌 木 叢 中 的 浴 女 與 雌 鹿<br />

石 磨 素 描 , 黑 石<br />

左 下 角 蓋 有 柯 羅 的 出 售 印 章 ( 由 M.· 迪 耶 特 勒 M. Dieterle 鑒 定 )<br />

30,5 x 23,5 cm<br />

這 幅 素 描 直 觀 地 展 示 出 柯 羅 1850 年 之 後 更 朦 朧 化 的 風 格 演 變 : 線 條 更 多 是 暗 示 性 的 而 不 是 描<br />

述 性 的 , 筆 觸 更 寬 更 輕 快 , 表 現 樹 冠 的 影 線 幾 乎 形 成 了 均 勻 的 色 調 。 正 如 柯 羅 同 時 期 的 其 他 作<br />

品 一 樣 , 風 景 相 對 於 女 子 和 母 鹿 , 在 構 圖 中 佔 據 了 壓 倒 性 的 比 例 。 通 過 這 些 素 描 , 我 們 可 以 看<br />

出 柯 羅 不 僅 精 於 外 光 素 描 , 而 且 也 擅 長 在 畫 室 內 作 畫 , 同 時 還 專 注 於 捕 捉 “ 第 一 印 象 ”, 這 是 情<br />

感 的 源 泉 。 他 也 會 過 於 精 益 求 精 地 在 多 年 之 後 重 拾 起 已 經 完 成 的 畫 作 。<br />

會 , 德 拉 克 洛 瓦 與 柯 羅 都 是 名 譽 會 長 , 儒 勒 · 布 雷 東 (Jules Breton)、 米 勒 與 迪 亞 茲<br />

則 是 名 譽 會 員 。<br />

1865 年 , 柯 羅 在 楓 丹 白 露 等 待 杜 蒂 約 的 到 來 , 但 他 確 在 開 往 那 裏 的 火 車 中 離 世 。<br />

柯 羅 非 常 難 過 , 並 與 杜 蒂 約 的 家 人 一 起 度 過 了 一 段 時 間 。( 杜 蒂 約 是 現 當 代 古 典 作<br />

曲 家 亨 利 · 杜 蒂 約 [Henri Dutilleux,1916-2013] 的 曾 祖 父 。)<br />

4


7<br />

讓 - 佛 朗 索 瓦 . 米 勒 (1814-1875)<br />

收 獲 馬 鈴 薯<br />

鉛 筆 畫<br />

右 下 角 有 署 名<br />

來 源 :1875 年 5 月 10-11 日 的 讓 - 弗 朗 索 瓦 · 米 勒 作 品 拍 賣 ( 盧 格 特 1460/Lugt 1460)<br />

12,7 x 20,3 cm<br />

讓 - 佛 朗 索 瓦 . 米 勒<br />

米 勒 是 中 農 家 庭 的 長 子 , 舅 父 是 他 古 典 文 學 的 啟 蒙 老 師 。1833 年 , 他 前 往 舍 爾 堡<br />

(Cherbourg) 師 從 某 位 保 羅 · 杜 穆 舍 爾 (Paul Dumouchel), 後 來 又 拜 朗 格 瓦 · 德 · 舍 弗 維 爾<br />

(Langlois de Chèvreville, 1803-1845) 為 師 , 後 者 在 1837 年 者 幫 助 他 取 得 了 市 政 府 的 獎 學 金 , 使<br />

讓 . 弗 朗 索 瓦 . 米 勒 (1814-1875)<br />

汲 水 婦<br />

米 色 紙 上 鉛 筆 畫 ( 雙 層 紙 , 輕 度 剝 離 )<br />

左 下 角 有 畫 室 黑 色 圖 章<br />

赫 伯 特 第 1875b 號<br />

17,5 x 9 cm<br />

1868 年 , 米 勒 獲 得 十 字 榮 譽 勳 章 。 不 久 之 後 , 梵 高 就 將 米 勒 最 著 名 的 畫 作 之 一 《 晚 鐘 》 稱 作<br />

為 自 己 的 藝 術 之 父 , 反 復 以 他 的 方 式 來 臨 摹 這 幅 大 師 之 作 。 後 來 , 薩 爾 瓦 多 · 達 利 也 稱 米 勒 是<br />

其 “ 偏 執 狂 批 評 ” 的 先 驅 。<br />

米 勒 得 以 就 學 于 巴 黎 美 術 學 院 。<br />

米 勒 不 久 就 離 開 了 德 拉 羅 什 (Delaroche) 的 畫 室 , 推 遲 了 羅 馬 獎 學 金 的 申 請 , 頻 繁 出 入<br />

9<br />

圖 7/ 在 1849 年 最 後 定 居 巴 比 松 村 後 , 米 勒 的 素 描 畫 更 受 愛 好 者 們 的 喜 愛 , 而 他 的 畫 作 則 被<br />

評 論 為 過 於 大 膽 。 此 處 的 素 描 是 大 師 筆 下 的 典 型 場 景 : 畫 面 上 的 農 民 夫 婦 與 手 推 車 , 都 曾 出 現<br />

盧 浮 宮 和 聖 吉 納 維 耶 夫 圖 書 館 。 積 蓄 用 光 之 後 , 他 不 得 不 返 回 舍 爾 堡 , 以 畫 肖 像 畫 為 生 。1844<br />

在 收 藏 於 奧 賽 博 物 館 的 那 幅 著 名 的 《 晚 鐘 》 之 中 。<br />

年 , 他 的 第 一 妻 子 去 世 , 一 年 之 後 他 試 圖 定 居 勒 阿 弗 爾 , 結 果 與 之 後 成 為 他 女 友 的 侍 女 凱 瑟<br />

琳 · 勒 瑪 爾 (Catherine Lemaire) 去 了 巴 黎 。 米 勒 在 巴 黎 與 康 斯 坦 · 圖 瓦 雍 (Constant Troyon)、<br />

迪 亞 茲 · 德 拉 佩 尼 亞 (Diaz de la Peña) 、 奧 諾 雷 · 杜 米 埃 (Honoré Daumier)、 泰 奧 多 爾 · 盧 梭<br />

這 幅 素 描 也 很 接 近 於 收 藏 在 盧 浮 宮 的 另 一 幅 畫 作 :《 田 野 中 兩 位 農 夫 卸 下 手 推 車 》, 只 不 過<br />

畫 中 人 物 動 態 正 與 此 處 素 描 相 反 。 紐 約 的 摩 根 圖 書 館 也 收 藏 有 一 張 同 樣 題 材 的 素 描 , 表 面 畫 家<br />

在 巴 比 松 地 區 的 工 業 革 命 來 臨 之 前 , 記 錄 收 集 了 許 多 關 於 農 業 勞 作 的 典 型 動 作 與 姿 態 。<br />

(Théodore Rousseau) 等 人 成 為 好 友 。 他 還 結 識 了 在 內 政 部 任 職 的 官 員 阿 尓 弗 雷 德 · 桑 西 耶<br />

(Alfred Sensier), 此 人 之 後 成 為 他 的 贊 助 人 , 也 是 他 1849 年 定 居 巴 比 松 村 的 畫 室 及 居 所 的 業<br />

這 幅 題 為 ( 迪 安 山 口 / 圖 8) 的 素 描 , 簡 單 明 了 地 表 現 出 米 勒 與 安 格 爾 一 樣 , 都 是 法 國 十 九 世 紀<br />

主 。 米 勒 在 那 裡 撫 養 了 自 己 的 九 個 子 女 , 並 完 成 了 眾 多 的 重 要 作 品 。<br />

最 負 聲 望 的 大 素 描 家 。 三 兩 間 農 舍 隱 現 在 草 莽 之 中 , 起 伏 的 山 巒 足 以 表 達 出 與 自 然 的 共 鳴 。<br />

94 在 創 作 了 一 系 列 受 十 八 世 紀 洛 可 可 風 格 ( 弗 拉 哥 納 爾 、 華 托 、 布 歇 /Fragonard,Watteau,<br />

這 幅 素 描 ( 汲 水 婦 / 圖 9) 展 示 出 , 畫 家 對 日 常 樸 素 行 為 與 簡 單 動 作 的 興 趣 , 只 用 寥 寥 數 筆 , 95<br />

Boucher) 影 響 的 作 品 之 後 , 米 勒 回 到 了 他 最 初 的 創 作 靈 感 : 鄉 村 世 界 。1848 年 革 命 期 間 , 他 在<br />

就 勾 勒 出 瞬 間 的 狀 態 與 動 作 。<br />

藝 術 沙 龍 展 出 了 《 簸 谷 的 農 夫 》, 當 時 的 內 政 部 長 勒 杜 – 洛 蘭 (Ledru-Rollin) 買 下 了 這 幅 作 品 。<br />

此 時 期 的 革 命 者 想 把 他 歸 入 現 實 主 義 運 動 , 而 這 有 悖 於 他 的 意 願 : 米 勒 的 畫 作 不 帶 有 任 何 政 治<br />

8<br />

讓 - 弗 朗 索 瓦 . 米 勒 (1814-1875)<br />

迪 安 山 口<br />

鋼 筆 、 棕 色 墨 水 、 鉛 筆 畫<br />

19 x 29,5 cm<br />

來 源 :1875 年 5 月 10 日 至 11 日 的 讓 - 弗 朗 索 瓦 · 米 勒 作 品 拍 賣 , 第 210 號 拍 品<br />

左 下 角 有 印 章 ( 盧 格 特 1460/Lugt 1460)<br />

信 息 , 他 只 是 熱 衷 於 描 繪 在 巴 比 松 村 看 到 的 伐 木 工 與 貧 苦 的 農 民 , 以 及 那 個 時 代 的 農 民 生 活 。<br />

1849 年 至 1851 年 間 , 來 自 波 士 頓 的 威 廉 · 派 金 斯 · 巴 比 庫 克 (William Perkins Babcock) 和 威<br />

廉 · 毛 利 斯 · 亨 特 (William Morris Hunt) 曾 分 別 在 他 的 指 導 下 習 畫 。 這 些 來 自 富 有 家 庭 的 學 生 購<br />

買 了 米 勒 的 作 品 , 這 使 得 他 在 美 國 享 有 了 非 凡 的 聲 譽 , 而 且 也 讓 波 士 頓 美 術 館 的 米 勒 收 藏 名 列<br />

這 位 法 國 畫 家 最 為 重 要 的 收 藏 之 一 。<br />

在 巴 比 松 村 , 米 勒 的 生 活 軌 跡 就 往 來 于 座 落 在 主 街 上 的 家 , 及 其 隔 壁 改 造 為 畫 室 的 穀 倉 之<br />

間 。 他 的 油 畫 創 作 主 要 以 在 沙 伊 平 原 進 行 素 描 寫 生 的 為 基 礎 。 關 於 米 勒 的 畫 仍 存 在 爭 議 , 但 他<br />

堅 持 認 為 : 批 評 我 的 人 肯 定 是 有 文 化 、 懂 審 美 的 , 但 我 不 可 能 與 他 們 站 在 同 一 個 立 場 上 。 我 一<br />

生 所 見 除 了 農 田 之 外 別 無 他 物 , 我 只 是 努 力 把 自 己 所 看 到 和 所 體 驗 到 的 事 物 , 表 現 在 我 的 畫 作<br />

之 中 。 想 比 我 做 得 更 好 的 人 , 想 必 他 們 的 生 活 也 更 為 絢 麗 吧 ……”<br />

10<br />

納 西 斯 . 迪 亞 茲 . 德 拉 佩 尼 亞 (1807-1876)<br />

風 景 中 的 兩 位 騎 兵<br />

板 面 油 畫<br />

右 下 角 蓋 有 狄 亞 茲 出 售 本 作 品 的 印 章<br />

畫 作 背 面 有 編 號 89 及 編 號 723 的 老 舊 圓 形 標 記<br />

來 源 :1987 年 12 月 2 日 愛 納 夫 (Anaf) 拍 賣 的 第 247 號 拍 品<br />

( 鑒 定 專 家 M.· 蒙 特 耶 /M. Montheillet)<br />

17,5 x 28 cm<br />

納 西 斯 · 迪 亞 茲 · 德 拉 佩 尼 亞<br />

納 西 斯 · 迪 亞 茲 · 德 拉 佩 尼 亞 (Narcisse Diaz de la Peña) 年 僅 15 時 就 開 始 在 阿 森 納 吉<br />

勒 (Arsène Gillet) 的 瓷 器 工 廠 做 瓷 畫 學 徒 。<br />

1837 年 , 他 來 到 巴 比 松 開 始 繪 製 風 景 畫 , 並 與 盧 梭 、 米 勒 往 來 頻 繁 。 他 將 自 然 作<br />

為 畫 面 背 景 , 在 其 中 表 現 寫 實 的 寓 言 式 人 物 或 神 話 人 物 。1849 年 , 迪 亞 茲 舉 辦 了 一<br />

場 以 自 然 為 主 題 的 草 圖 與 習 作 拍 賣 會 , 其 實 更 確 切 地 說 是 未 完 成 作 品 的 拍 賣 會 。 儘<br />

管 作 品 售 價 雖 低 , 但 翌 年 復 辦 時 , 卻 賣 出 了 較 高 的 價 格 。 從 1862 年 起 , 迪 亞 茲 定 期<br />

旅 居 諾 曼 底 地 區 , 並 在 好 友 古 斯 塔 夫 · 庫 爾 貝 的 陪 同 下 一 起 繪 製 海 景 畫 。<br />

梵 高 相 當 讚 賞 迪 亞 茲 在 色 彩 方 面 的 天 份 , 正 如 這 幅 畫 作 所 呈 現 的 那 樣 , 他 們 都 具<br />

有 同 樣 自 由 的 厚 塗 筆 法 與 鮮 亮 的 色 彩 。


夏 爾 . 埃 米 爾 . 雅 克 ( 巴 黎 1813-1894)<br />

羊 圈<br />

原 布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左 側 Ch. Jacque<br />

46 x 38 cm<br />

夏 爾 . 埃 米 爾 . 雅 克<br />

夏 爾 · 莫 羅 - 沃 蒂 耶 在 他 關 於 繪 畫 大 師 的 著 作 中 這 樣 描 述 雅 克 的 畫 :“ 我 們 身 處 田<br />

野 里 …… 看 到 寬 廣 的 地 平 線 , 罕 見 的 樹 木 成 簇 地 佇 立 在 天 邊 , 細 看 那 些 牧 羊 , 我 們<br />

會 看 到 一 種 表 現 動 物 的 深 入 的 科 學 手 法 , 這 都 體 現 在 羊 的 結 構 、 姿 態 與 解 剖 之 中 。<br />

1852 年 回 到 巴 黎 後 , 哈 皮 尼 開 設 了 畫 室 , 並 參 加 了 1853 的 沙 龍 展 。1859 年 , 他 來<br />

到 尼 維 爾 地 區 , 開 始 描 繪 尼 維 爾 附 近 的 盧 瓦 爾 河 、 阿 裏 爾 河 與 涅 夫 勒 河 的 河 畔 風<br />

光 。<br />

1863 年 與 1865 年 兩 次 義 大 利 之 旅 之 後 , 他 的 畫 風 直 接 受 到 柯 羅 的 影 響 。1875 年 , 他<br />

11<br />

注 意 牧 羊 人 與 羊 群 , 還 有 牧 羊 犬 機 警 的 側 影 , 這 一 切 都 讓 畫 面 更 為 宏 大 , 仿 佛 無 盡<br />

的 草 原 在 畫 框 之 外 繼 續 延 展 。”<br />

1845 年 , 在 讓 - 弗 朗 索 瓦 · 米 勒 的 陪 同 下 , 雅 克 開 始 接 觸 巴 比 松 , 他 欣 賞 這 裡 的<br />

被 授 予 十 字 騎 士 勳 章 。<br />

法 國 小 說 家 阿 納 托 爾 · 法 朗 士 稱 哈 皮 尼 為 “ 寧 靜 鄉 村 與 樹 林 的 米 開 朗 基 羅 ”。 這 句<br />

話 無 以 倫 比 地 總 結 了 這 幅 炭 筆 素 描 , 尤 其 展 現 出 畫 家 對 朦 朧 光 線 下 閃 爍 樹 林 的 描 繪 。<br />

96 在 這 幅 ( 人 與 馬 / 圖 12) 木 炭 畫 中 , 我 們 看 到 農 場 裏 的 農 民 正 在 餵 兩 匹 拉 車 的 馬 。 白<br />

反 映 了 當 時 法 國 畫 壇 的 兩 種 截 然 不 同 的 派 別 : 其 一 是 青 睞 理 想 主 義 、 神 話 題 材 的 學<br />

97<br />

12<br />

夏 爾 . 埃 米 爾 . 雅 克 ( 巴 黎 , 1813-1894)<br />

人 與 馬<br />

炭 筆<br />

署 名 位 於 左 下 角<br />

32,3 x 52,3 cm<br />

鄉 村 生 活 景 觀 , 尤 為 喜 愛 各 種 家 畜 , 偏 愛 的 題 材 是 羊 群 , 特 別 是 “ 美 裡 奴 ” 羊 。 雅 克<br />

甚 至 投 身 於 郵 購 販 售 雞 蛋 的 事 業 。 他 也 是 著 名 且 多 產 的 版 畫 家 、 插 圖 畫 家 與 漫 畫<br />

家 。 安 德 衛 普 之 旅 讓 雅 克 深 受 荷 蘭 傳 統 銅 版 畫 的 影 響 。<br />

這 幅 ( 羊 圈 / 圖 11) 油 畫 恰 如 其 分 地 表 現 出 典 型 的 牧 羊 生 活 的 一 瞬 。 前 景 中 , 羊 圈 里<br />

的 母 羊 在 給 小 羊 餵 奶 , 遠 景 中 有 兩 隻 羊 在 吃 草 。<br />

色 提 亮 的 高 光 讓 人 物 與 馬 匹 從 相 對 灰 暗 的 建 築 背 景 之 中 脫 穎 而 出 , 而 且 增 強 了 人 與<br />

馬 姿 態 動 勢 。<br />

14<br />

讓 . 費 迪 南 . 夏 諾 (1830 -1906)<br />

牧 羊 人 與 羊 群<br />

板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左 下 角 F. Chaigneau<br />

14,5 x 26 cm<br />

讓 . 費 迪 南 . 夏 諾<br />

1845 年 , 讓 - 費 迪 南 · 夏 諾 進 入 波 爾 多 的 一 所 免 費 繪 畫 學 校 習 畫 , 同 時 他 還 就 學<br />

於 威 廉 - 阿 道 夫 · 布 格 羅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兩 位 畫 家 之 間 的 對 比 , 恰 好<br />

院 派 畫 家 , 其 二 是 寧 願 描 繪 鄉 村 生 活 的 巴 比 松 畫 派 。<br />

二 年 以 後 , 夏 諾 在 1847 年 住 進 了 巴 黎 的 舅 舅 家 里 , 他 的 舅 舅 名 為 雷 蒙 · 歐 仁 · 高 塔 爾<br />

(Raymond Eugene Goethals), 是 一 位 海 景 畫 家 兼 風 景 畫 家 。 夏 諾 在 那 裏 遇 到 了 舅<br />

舅 的 朋 友 , 動 物 畫 家 雅 克 - 雷 蒙 · 布 拉 斯 卡 薩 (Jacques-Raymond Brascassat), 並 且<br />

常 常 出 入 巴 黎 美 術 學 院 。1858 年 , 他 搬 到 了 巴 比 松 村 ,1869 年 時 自 己 在 村 裡 蓋 了 一<br />

13<br />

亨 利 . 約 瑟 . 哈 皮 尼 (1819-1916)<br />

樹 叢<br />

紙 上 炭 筆 畫<br />

署 名 與 日 期 位 於 左 下 角<br />

14,5 x 21,5 cm<br />

亨 利 . 約 瑟 . 哈 皮 尼<br />

儘 管 從 小 畫 畫 並 于 1847 年 開 始 創 作 , 哈 皮 尼 直 到 27 歲 時 才 正 式 師 從 讓 - 阿 歷 克<br />

斯 · 阿 夏 爾 (Jean-Alexis Achard,1807–1884) 學 畫 。 他 陪 同 老 師 小 住 布 魯 塞 爾 之 後 , 於<br />

1849 年 出 版 了 一 本 畫 冊 , 其 中 包 括 13 幅 銅 版 風 景 畫 , 還 有 表 現 比 利 時 小 村 莊 瓦 贊<br />

(Roisin) 附 近 風 景 的 畫 作 。1850 年 , 猶 豫 不 決 的 哈 皮 尼 前 往 德 國 、 荷 蘭 和 羅 馬 , 並 在<br />

羅 馬 法 蘭 西 學 院 學 習 , 迷 戀 于 壯 美 的 義 大 利 風 景 。<br />

座 房 子 , 還 有 名 為 “ 牧 歌 ” 的 小 花 園 , 他 在 裡 面 養 了 一 群 羊 。1882 年 , 他 與 夏 爾 · 雅<br />

克 一 起 成 立 了 “ 動 物 畫 家 協 會 ”。<br />

這 幅 作 品 是 夏 諾 有 別 於 布 拉 斯 卡 薩 或 羅 莎 · 博 納 爾 (Rosa Bonheur) 的 代 表 之 作 : 光<br />

線 私 密 溫 存 , 人 物 與 動 物 的 身 影 溫 柔 優 美 。 這 些 特 征 將 夏 諾 的 風 格 置 於 米 勒 與 杜 比<br />

尼 之 間 , 前 者 的 風 格 強 建 有 力 , 而 杜 比 尼 的 畫 法 流 暢 朦 朧 。 夏 諾 是 巴 比 松 第 二 代 畫<br />

家 中 最 重 要 的 畫 家 之 一 。 他 在 1906 年 去 世 , 這 標 識 著 法 國 繪 畫 史 俱 有 決 定 性 的 一 個<br />

時 期 也 隨 之 消 逝 。


保 羅 . 夏 諾 (1879 -1938)<br />

巴 比 松 日 落<br />

板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右 下 角 Paul Chaigneau<br />

20 x 25 cm<br />

保 羅 . 夏 諾<br />

保 羅 · 夏 諾 (Paul Chaigneau) 可 謂 是 讓 - 費 迪 南 · 夏 諾 的 雙 料 兒 子 , 首 先 是 親 生 子 ,<br />

其 次 是 畫 家 。 他 的 畫 風 與 父 亲 很 像 , 以 至 於 人 們 經 常 混 淆 兩 個 人 。 保 羅 · 夏 諾 喜 欢 表<br />

1883 年 , 巴 黎 薇 薇 安 畫 廊 (Galerie Vivienne) 舉 辦 了 以 援 助 窮 人 為 目 的 的 畫 展 , 名 為<br />

不 協 調 藝 術 沙 龍 展 。 戴 爾 比 在 該 畫 展 中 展 出 了 一 幅 未 經 塗 畫 的 畫 布 , 在 其 畫 框 上 還<br />

寫 有 文 字 , 這 一 作 品 可 以 說 預 示 了 很 久 之 後 的 當 代 藝 術 。<br />

15<br />

現 羊 群 , 正 如 在 這 幅 畫 里 的 那 樣 , 他 將 羊 群 至 於 充 滿 戏 剧 效 果 晚 霞 之 下 …… 在 他 父 亲<br />

所 偏 爱 的 田 园 題 材 中 , 他 的 畫 法 別 有 特 色 。<br />

《 河 川 風 景 》 飽 含 了 巴 比 松 畫 派 的 諸 多 典 型 元 素 : 水 面 折 射 出 明 朗 而 多 變 的 天 空<br />

和 幽 暗 壯 觀 的 樹 林 。 如 果 說 灰 色 調 明 顯 是 吸 收 了 柯 羅 的 畫 風 , 那 麼 他 對 植 物 的 處 理<br />

方 式 則 顯 現 出 其 老 師 杜 比 尼 的 影 響 。 他 的 個 人 特 色 主 要 體 現 在 畫 面 統 一 而 憂 鬱 的 情<br />

調 之 中 。<br />

16<br />

保 羅 . 戴 澤 雷 . 圖 耶 貝 爾 ( 歸 於 ) ( 巴 黎 , 1829-1900)<br />

林 邊 看 守 牛 群 的 牧 人<br />

板 面 油 畫<br />

32,3 x 52,3 cm<br />

保 羅 - 戴 澤 雷 · 圖 耶 貝 爾<br />

保 羅 - 戴 澤 雷 · 圖 耶 貝 爾 , 人 送 綽 號 “ 貧 窮 的 柯 羅 ”, 他 師 從 畫 家 厄 內 斯 特 · 艾 貝<br />

爾 (Ernest Hébert, 1817-1908) 與 學 院 派 畫 家 夏 爾 - 弗 朗 索 瓦 · 加 拉 貝 爾 (Charles-François<br />

Jalabert, 1819-1901)。<br />

圖 耶 貝 爾 的 風 景 畫 尤 其 受 柯 羅 後 期 畫 風 的 影 響 , 這 裡 可 以 看 到 俱 有 柯 羅 風 格 的 樹<br />

98 冠 、 銀 色 天 空 與 田 園 氣 氛 , 畫 面 中 的 人 物 被 大 面 積 的 田 園 風 景 所 主 導 。<br />

與 較 他 年 長 的 夏 爾 - 埃 米 爾 · 雅 克 一 樣 , 夏 班 也 喜 愛 描 繪 羊 群 , 並 在 期 間 增 添 了<br />

99<br />

18<br />

阿 爾 貝 . 夏 班 (1842 -1924)<br />

牧 場 上 的 羊 群<br />

板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右 下 角<br />

20 x 37 cm<br />

阿 貝 爾 · 夏 班<br />

阿 貝 爾 · 夏 班 (Albert Charpin) 是 夏 爾 - 弗 朗 索 瓦 · 杜 比 尼 的 學 生 , 巴 比 松 畫 派 最 重<br />

要 的 畫 家 之 一 , 以 森 林 與 湖 泊 風 景 而 著 名 。<br />

姿 態 自 然 的 牧 羊 人 與 牧 羊 女 。<br />

在 這 幅 畫 中 , 夏 班 細 膩 地 刻 畫 了 動 物 的 姿 態 , 特 別 是 將 黑 色 小 狗 安 排 在 構 圖 的 中<br />

心 , 它 同 時 守 護 著 畫 面 中 與 畫 面 外 的 羊 群 。<br />

17<br />

伊 波 利 特 · 卡 米 耶 · 戴 爾 比 (1842-1910)<br />

河 川 風 景<br />

布 面 油 畫<br />

署 名 位 於 右 側<br />

53 × 73 cm<br />

伊 波 利 特 · 卡 米 耶 · 戴 爾 比<br />

伊 波 利 特 · 卡 米 耶 · 戴 爾 比 被 夏 爾 - 弗 朗 索 瓦 · 杜 比 尼 (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br />

破 例 收 為 學 生 , 甚 至 受 邀 進 入 他 名 為 博 當 (Le Bottin) 的 船 上 畫 室 , 他 還 與 柯 羅 常 來 常<br />

往 。 戴 爾 比 可 說 是 一 位 四 處 遊 走 的 藝 術 家 , 其 行 跡 遍 及 法 國 、 荷 蘭 與 英 國 , 甚 至 遠<br />

至 美 國 。<br />

戴 爾 比 未 能 參 加 1872 年 的 沙 龍 展 , 這 讓 他 相 當 失 望 。 為 此 , 他 於 1876 年 , 在 德 奧<br />

19<br />

楓 丹 白 露 畫 派 (1870)<br />

湖 上 扁 舟<br />

木 板 油 畫<br />

22 x 36 cm<br />

楓 丹 白 露 畫 派<br />

這 幅 未 署 名 的 作 品 俱 有 典 型 的 巴 比 松 畫 派 特 色 , 例 如 畫 中 的 小 船 、 佔 據 二 分 之 一<br />

畫 面 的 天 空 、 遠 景 中 的 樹 林 , 以 及 朦 朧 氛 圍 中 的 不 確 定 感 。 畫 中 描 繪 的 是 白 天 還 是<br />

月 夜 呢 ?<br />

拍 賣 行 (Hôtel Drouot) 舉 辦 了 一 次 自 己 畫 作 的 拍 賣 會 , 這 在 當 時 是 相 當 罕 見 的 行 為 。<br />

拍 賣 會 上 共 推 出 48 幅 作 品 , 售 出 總 數 高 達 45 幅 。 三 年 之 後 , 德 爾 比 再 次 拍 賣 自 己 的<br />

作 品 , 銷 售 狀 況 依 舊 很 好 。 他 在 距 離 楓 丹 白 露 森 林 不 遠 處 的 布 瓦 勒 瓦 (Bois-le-Roi) 定<br />

居 下 來 。


阿 德 立 安 . 盧 梭 (1811-1854)<br />

楓 丹 白 露 湖 畔<br />

布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右 下 角<br />

38 X 55 cm<br />

阿 德 立 安 . 盧 梭<br />

十 九 世 紀 風 景 畫 家 阿 德 里 安 · 盧 梭 (Adrien Rousseau) , 主 要 以 楓 丹 白 露 的 景 致 作<br />

畫 , 法 國 南 方 普 羅 旺 斯 附 近 的 卡 本 塔 美 術 館 (Musée de Carpentras) 收 藏 該 畫 家 多 幅 作<br />

楓 丹 白 露 畫 派 (1870)<br />

湖 邊 垂 鉤<br />

板 面 油 畫<br />

38 x 55 cm<br />

楓 丹 白 露 畫 派<br />

這 是 一 幅 湖 邊 垂 鉤 的 夏 日 風 景 圖 , 湖 邊 的 垂 鉤 者 , 壓 倒 畫 面 的 多 雲 天 空 並 沒 有 壓<br />

抑 感 , 典 型 的 巴 比 松 畫 派 , 確 帶 有 佛 蘭 德 斯 及 英 格 蘭 風 格 的 影 響 。<br />

20<br />

品 。<br />

23<br />

21<br />

厄 內 斯 特 . 維 克 多 . 阿 赫 (1847 -1909)<br />

多 菲 內 山 之 景<br />

板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右 下 角<br />

34 x 59,5 cm<br />

厄 內 斯 特 - 維 克 多 · 阿 赫<br />

厄 內 斯 特 - 維 克 多 · 阿 赫 (Ernest Victor Hareux) 由 於 崇 拜 古 斯 塔 夫 · 多 雷 (Gustave<br />

Doré), 十 歲 便 開 始 畫 畫 。 他 在 1868 年 沙 龍 展 中 首 度 展 出 自 己 的 畫 作 , 并 於 1880 年 獲<br />

得 了 沙 龍 三 等 獎 。 他 以 風 景 畫 見 長 , 並 在 1883 年 正 式 成 為 法 國 藝 術 家 協 會 會 員 。<br />

24<br />

軼 名 ( 柯 羅 畫 派 , 十 九 世 紀 末 期 )<br />

無 題<br />

布 面 油 畫<br />

23 X 26 cm<br />

軼 名 ( 柯 羅 畫 派 )<br />

這 幅 未 署 名 的 作 品 俱 有 典 型 的 巴 比 松 畫 派 柯 羅 風 格 , 例 如 畫 中 的 佔 據 三 分 之 二 畫<br />

面 的 近 乎 昏 暗 天 空 、 遠 景 中 的 樹 林 , 以 及 朦 朧 氛 圍 中 的 不 確 定 感 。<br />

阿 赫 通 常 在 諾 曼 第 與 克 茲 地 區 作 畫 , 他 加 入 了 當 地 的 克 羅 贊 畫 派 (Ecole de Crozant)<br />

並 結 識 了 畫 家 洛 朗 · 蓋 塔 爾 (Laurent Guétal, 1841-1892)。 1887 年 、1888 年 , 在 蓋 塔 爾<br />

軼 名 ( 羅 梭 畫 派 ) 十 九 世 紀 末 期<br />

布 面 油 畫<br />

100<br />

這 幅 風 景 畫 畫 面 結 構 湖 水 、 樹 林 、 天 空 及 飲 水 的 牧 牛 俱 有 典 型 的 盧 梭 畫 派 風 格 ,<br />

的 邀 請 下 , 阿 赫 兩 次 前 往 格 勒 諾 布 爾 (Grenoble)。 因 此 , 他 後 來 成 為 一 位 山 景 畫 家 ,<br />

101<br />

無 題<br />

軼 名 ( 羅 梭 畫 派 )<br />

23 X 37 cm<br />

表 現 阿 爾 卑 斯 山 的 景 觀 , 並 且 是 山 景 畫 家 協 會 的 創 始 成 員 。 阿 赫 不 僅 以 山 景 畫 聞<br />

名 , 而 且 還 發 表 了 七 篇 有 關 繪 畫 的 文 章 , 涉 及 系 統 的 油 畫 課 程 、 藝 術 、 科 學 及 畫 家<br />

職 業 等 , 文 中 並 附 有 山 景 插 圖 。<br />

25<br />

淺 色 的 天 空 、 近 距 離 的 湖 水 、 濃 密 的 樹 林 , 飲 水 牧 牛 悠 然 自 得 一 派 安 閒 的 夏 日 風 光<br />

格 調 。<br />

軼 名 ( 羅 梭 畫 派 , 十 九 世 紀 末 期 )<br />

無 題<br />

布 面 油 畫<br />

23 x 37 cm<br />

軼 名 ( 羅 梭 畫 派 )<br />

柯 羅 的 作 品 表 現 了 風 景 微 妙 的 色 調 層 次 , 相 形 之 下 , 泰 奧 多 爾 · 盧 梭 的 作 品 則 更<br />

具 描 述 性 特 質 , 甚 至 有 時 更 具 戲 劇 性 與 沉 重 感 。<br />

26<br />

皮 埃 爾 . 厄 內 斯 特 . 普 蘭 斯 (1838 -1913)<br />

映 照 森 林 之 湖<br />

布 面 油 畫<br />

署 名 於 右 下 側<br />

75 x 45 cm<br />

皮 埃 爾 . 厄 內 斯 特 . 普 蘭 斯<br />

自 學 成 才 的 皮 埃 爾 · 厄 內 斯 特 · 普 蘭 斯 (Pierre Ernest Prins) 在 四 十 歲 時 才 放 棄 手<br />

工 藝 者 的 工 作 , 成 為 全 職 畫 家 , 並 且 以 水 粉 畫 家 著 稱 。 他 曾 師 從 於 他 的 姥 爺 , 學 習<br />

製 作 獸 角 、 鐵 器 、 象 牙 與 硬 木 等 工 藝 品 , 同 時 也 跟 他 的 爺 爺 , 紋 章 學 家 安 格 勒 貝<br />

22<br />

这 幅 畫 作 體 現 的 正 是 這 種 方 式 , 發 光 的 落 日 被 樹 木 所 圍 繞 , 而 树 木 的 阴 影 侵 入 了<br />

畫 面 的 前 景 , 证 明 这 幅 画 出 自 于 大 師 盧 梭 的 弟 子 。<br />

爾 · 德 · 普 蘭 斯 (Inglebert de Prins) 學 習 手 藝 。 在 母 親 的 建 議 下 , 他 1861 年 時 進 入 一<br />

所 工 藝 美 術 學 校 學 習 繪 畫 。


普 蘭 斯 因 畫 了 多 幅 友 人 愛 德 華 · 馬 奈 (Édouard Manet) 臨 終 前 的 肖 像 而 著 名 。 他 的<br />

畫 風 雖 然 深 受 巴 比 松 畫 派 的 影 響 , 但 確 向 印 象 派 的 方 向 發 展 , 明 亮 的 色 調 與 麥 垛 、<br />

海 景 、 河 流 、 莫 測 的 天 空 等 題 材 證 明 了 這 一 點 。 他 1890 年 代 曾 流 連 于 菲 康 城 , 期 間<br />

創 作 的 一 系 列 菲 康 城 風 景 畫 尤 為 傑 出 。<br />

無 論 如 何 , 這 幅 作 品 都 不 愧 於 巴 比 松 畫 家 的 稱 號 , 畫 面 中 泛 紅 的 濃 郁 樹 冠 , 映 襯<br />

在 河 流 里 的 黃 昏 天 色 , 都 是 巴 比 松 的 典 型 特 征 。<br />

奧 古 思 特 . 雷 諾 阿 (1841-1919)<br />

鄉 村 舞 會 , 第 二 銅 板 ,1890 年<br />

軟 光 漆 印<br />

精 美 犢 皮 紙 版 本 , 右 下 方 有 雷 諾 阿 印 章<br />

略 有 霉 點 , 版 邊 略 有 小 折 紋 。<br />

32,5 x 25 cm<br />

奧 古 思 特 . 雷 諾 阿<br />

奧 古 斯 特 . 雷 諾 阿 是 法 國 最 重 要 的 印 象 派 畫 家 之 一 , 他 出 生 在 法 國 的 里 墨 日 市 ,<br />

隨 後 與 家 人 移 居 到 巴 黎 。 自 小 喜 愛 音 樂 與 歌 唱 ,20 歲 時 其 音 樂 的 天 賦 被 著 名 的 作 曲<br />

家 查 理 . 古 濃 (Charles Gounod) 發 現 並 成 為 其 弟 子 。 不 久 進 入 巴 黎 美 術 學 院 並 與 莫 奈<br />

102 (Monet)、 巴 孜 爾 (Bazille) 及 西 斯 里 (Sisley) 結 為 好 友 。 他 常 在 在 沙 易 森 林 戶 外 寫 生 , 在<br />

103<br />

那 裏 结 识 了 迪 亞 茲 . 德 拉 佩 尼 亞 。1868 年 畫 了 “ 西 斯 里 夫 婦 ”。 常 出 入 於 巴 黎 塞 納 河<br />

27<br />

岸 、 盧 威 斯 沿 及 沙 圖 地 區 作 畫 最 後 定 居 在 法 國 南 方 的 海 上 卡 涅 。 患 關 節 炎 病 後 , 不<br />

能 用 手 作 畫 只 好 把 筆 綁 在 手 上 繼 續 作 畫 。 他 身 後 留 下 了 六 千 多 福 作 品 。


1<br />

Paul HUET (1803-1869)<br />

Village à la lisière des bois,<br />

vers 1819-1820<br />

Huile sur toile marouflée sur carton, porte le cachet de cire au dos<br />

11 x 25 cm<br />

Paul HUET<br />

Paul Huet entre à l’École des Beaux-Arts de Paris en 1820 dans l’atelier<br />

du peintre Antoine-Jean Gros (1771-1835) puis chez Pierre-Narcisse<br />

Guérin (1774-1835) où il se lie d’amitié avec Eugène Delacroix. Il fréquenta<br />

Bonington, engagé dans l’action républicaine<br />

de ce Berger et son troupeau. Il est en quelque sorte le plus romantique<br />

des « réalistes » de Barbizon. Son goût pour les variations atmosphériques<br />

et les éléments déchaînés fit, à partir de 1865, sa réputation de peintre<br />

de marines inspirées par Gustave Courbet.<br />

2<br />

Jules Louis DUPRÉ (1811-1889)<br />

Berger et son troupeau<br />

Huile sur toile, signée en bas à gauche. (Restaurations).<br />

32 x 50 cm<br />

Ce sont surtout les effets puissants de la nature qui l’inspirent, notamment<br />

les orages, les jeux changeants ou dramatiques de la lumière naturelle,<br />

des paysages aux ciels parcourus de nuages bas et menaçants poussés par les<br />

vents. Bref, ses paysages sont d’essence of héroïques et romantiques.<br />

3<br />

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1875)<br />

Les Montagnes en Dauphiné<br />

Huile sur toile contrecollée sur toile.<br />

(Usures sur les bords).<br />

Annoté « N° 31 « et « Dauphiné « au dos sur le châssis.<br />

16 x 27 cm<br />

Comme on peut le voir dans ce Village… très atmosphérique, Paul Huet<br />

se caractérise aussi par une touche large, aux couleurs contrastées et par<br />

des sujets menaçants : ici un orage qui se prépare ?<br />

Sous l’influence de Bertin, Corot va séjourner en Italie de 1825 à 1828.<br />

104 105<br />

Jules Louis DUPRÉ<br />

Jules Dupré a commencé comme décorateur d’assiettes à la fabrique<br />

de porcelaines de son père. C’est là qu’il rencontre Diaz, décorateur<br />

porcelainier lui aussi, et Constant Troyon, peintre ouvrier à la manufacture<br />

de Sèvres. Sous l’impulsion de son ami du paysagiste Louis Cabat, il abandonne<br />

la céramique pour peindre des scènes de genre et des paysages de plein air,<br />

étudie les peintres hollandais. Il se rend en Angleterre pour étudier Constable,<br />

le maîtres du paysage anglais que les peintres de Barbizon admiraient<br />

particulièrement. Il fut très proche de Théodore Rousseau, au point qu’ils<br />

s’influencèrent réciproquement. Notons que l’artiste aura essayé en vain<br />

de fonder un Salon indépendant et sans jury.<br />

« La nature est bête par elle-même », disait-il, et c’est donc l’artiste qui<br />

« lui donne sa passion, ses effets, son langage. » Jules Dupré est réputé pour<br />

la facture de ses ciels tourmentés comme on peut l’observer ici, au-dessus<br />

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br />

Ce n’est qu’en 1822 que Corot obtient l’autorisation de devenir un peintre<br />

à temps plein en abandonnant le commerce de textile de ses parents.<br />

Ses premiers pas s’inscrivent dans le sillage de ses maîtres Achille-Etna<br />

Michallon (1796-1822) et Jean-Victor Bertin (1767-1842), peintres académiques<br />

de paysage d’histoire. Mais Michallon est sensible à l’étude d’après nature<br />

et entraine Corot à faire des esquisses en plein air à Arcueil puis à Fontainebleau.<br />

Il y développe sa personnalité de paysagiste sensible à l’architecture. Et c’est<br />

moins les maisons et autres contructions, en ville ou à la campagne environnant<br />

Rome, qu’il décrit dans ses tableaux que les contrastes de lumière ocre et beige<br />

de fin d’après-midi qui baigne tels plan ou éléments architecturaux ou tels reliefs<br />

géographiques.En 1830, il expose son premier paysage de Fontainebleau qui lui<br />

vaut une médaille de seconde classe. En 1836, un critique note par conséquent<br />

que « M. Corot n’appartient ni à l’école classique du paysage, ni à l’école anglofrançaise<br />

; encore moins à celle qui s’inspire des maîtres Flamands. Il parait<br />

avoir sur la peinture du paysage des convictions à lui, que nous ne chercherons<br />

pas à lui faire perdre, l’originalité n’étant pas chose si commune. » Le peintre<br />

lui-même ne disait-il pas : « Il faut interpréter la nature avec naïveté et selon<br />

votre sentiment personnel, en vous détachant complètement de ce que vous<br />

connaissez des maîtres anciens ou des contemporains. »<br />

Malgré un succès grandissant, Corot va rompre avec sa manière antérieure<br />

au début des années 1850 : la lumière se fait plus diffuse dans des paysages


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pour sa part, écrira :<br />

« L’ombre devient plus grise et va s’élargissant ;<br />

Le ciel vert a des tons de citron et d’orange.<br />

Le couchant s’amincit et va plier sa frange ;<br />

La cigale se tait, et l’on n’entend de bruit<br />

Que le soupir de l’eau qui se divise et fuit.<br />

Sur le monde assoupi les Heures taciturnes<br />

Tordent leurs cheveux bruns mouillés des pleurs nocturnes.<br />

À peine reste-t-il assez de jour pour voir,<br />

Corot, ton nom modeste écrit dans un coin noir. »<br />

plus ou moins peints de mémoire et habités par des personnages ou une faune<br />

imaginaires. Il restreint également sa palette en le limitant à une variation<br />

de gris, de rose, de vert et de marron. Elle devient tonale pour mieux décrire<br />

les variations de lumière et d’atmosphère tamisées ou argentées.<br />

Notons que cette mutation intervient dans ces années 1850 où le paysage<br />

comme tel acquiert ses lettres de noblesse avec les peintres de Barbizon<br />

et que les photographes tels que Charles Marville (1813-1879), Henri Le Secq<br />

(1818-1882) et Gustave Le Gray (1820-1884) cherchent à faire reconnaître<br />

leur art, en travaillant à Fontainebleau également. Le photographe Eugène<br />

Cuvelier (1837-1900) était du reste un ami du peintre. Sans doute la réduction<br />

de sa palette est-elle influencée par la photographie qui ne comporte que des<br />

gradations de gris entre le noir et le blanc. De là sans doute aussi le passage<br />

qu’on observe dans ses œuvres des lignes et formes à la texture et aux qualités<br />

4<br />

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1875)<br />

Naïade et biche dans un sous-bois<br />

Dessin à la pierre noire portant le cachet de la vente Corot<br />

en bas à gauche.<br />

A vue: 30,5 x 23,5 cm<br />

du détail, certes c’était lui. Nous avons entendu reprocher à cet éminent artiste<br />

sa couleur un peu trop douce et sa lumière presque crépusculaire. On dirait<br />

que pour lui toute la lumière qui inonde le monde est partout baissée d’un ou<br />

de plusieurs tons. Son regard, fin et judicieux, comprend plutôt tout ce qui<br />

confirme l’harmonie que ce qui accuse le contraste. »<br />

Ce dessin traduit bien l’évolution du style plus estompé de Corot après<br />

1850 les lignes sont davantage suggestives que descriptives, le trait plus large<br />

et plus enlevé, avec des hachures des frondaisons qui forment presque<br />

des aplats. Comme dans d’autres œuvres de cette période, le personnage<br />

féminin et la biche sont dominés par le paysage. C’est à travers ses dessins<br />

que, bien que peintre de plein air Corot est resté aussi peintre d’atelier, aussi<br />

soucieux de saisir la « première impression », source d’émotion, et assez tatillon<br />

au point de reprendre ses compositions peintes des années après leur réalisation.<br />

tonales. Alors que nombre de ses tableaux peints en Italie sont souvent désignés<br />

106 comme des « vues », celle de Fontainebleau, de Mortefontaine ou de Ville<br />

107<br />

d’Avray, sa ville d’enfance, sont souvent intitulées « souvenir ». Par ce mot,<br />

Chen Dan-qing (1952-)<br />

Chen Dan-qing<br />

Corot entend que ses peintures conjuguent sa mémoire visuelle de ces lieux<br />

Paysage Corot<br />

Huile sur toile<br />

Né en 1953 à Shanghai d’une famille originaire de la province du Guangdong.<br />

Signé en bas à gauche<br />

réels et leur résonnance émotionnelle. Car, écrivait-il : « Le réel est une partie<br />

70 x 53 cm<br />

Il passe la période de la Révolution Culturelle, pendant laquelle il réalise ses<br />

de l’art ; le sentiment complète. Sur la nature, cherchez d’abord la forme ; après,<br />

premières œuvres à l’huile, dans la province du Jiangxi puis à Nankin. Il entre à<br />

les valeurs ou rapports de tons, la couleur et l’exécution : et le tout soumis au<br />

l’Académie Centrale des Beaux-Arts de Pékin en 1978 ; il y deviendra professeur<br />

sentiment que vous avez éprouvé. Ce que nous éprouvons est bien réel. »<br />

dans le département de peinture à l’huile. S’éloignant des influences du<br />

La petite huile présentée ici est typique de la première manière de l’artiste,<br />

Réalisme Soviétique, il se tourne vers les courants réalistes français de la fin<br />

avec la représentation à distance du relief, de l’atmosphère crépusculaire<br />

5<br />

du XIXème et du début du XXème siècles. Jean-François Millet, parmi d’autres,<br />

et de l’eau entre les silhouettes d’un relief montagneux ; la description détaillée<br />

devient sa référence. Il produira une importante série de toiles décrivant la vie<br />

des choses est subordonnée à l’effet lumineux d’ensemble. On voit aussi<br />

pastorale des peuples tibétains. Il se rend aux Etats-Unis et y travaille de 1982<br />

ce que Baudelaire disait du peintre en 1859 : « On sent, on devine que M. Corot<br />

à 2000. Considéré comme une figure centrale du mouvement « Terre Natale »,<br />

dessine abréviativement et largement, ce qui est la seule méthode pour amasser<br />

il poursuit sa carrière de peintre et de critique dans le domaine de la culture,<br />

avec célérité une grande quantité de matériaux précieux. Si un seul homme avait<br />

à Pékin.<br />

pu retenir l’école française moderne dans son amour impertinent et fastidieux


Constant DUTILLEUX (1807-1865)<br />

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br />

Constant DUTILLEUX<br />

de la Peña, Honoré Daumier, Théodore Rousseau… Il rencontre alors<br />

Le four de Dyane<br />

Forest de Fontainbleau<br />

Plume et encre brune sur esquisse au crayon<br />

Crayon sur papier<br />

Dutilleux est né à Douai et fut l’élève du peintre néo-classique Louis Hersent<br />

Alfred Sensier, un employé du Ministère de l’Intérieur qui sera son mécène<br />

19 x 29,5 cm<br />

D 11 ,5 cm<br />

(1777-1860) à Paris. Il s’installe en 1830 à Arras où il donne des cours de dessin<br />

et le propriétaire de son atelier et de son logement de Barbizon où il s’installe<br />

dans l’école que dirige son cousin Seiter. Il y ouvre ensuite une imprimerie<br />

définitivement en 1849. Là, il élève ses neuf enfants et peint la plupart<br />

8<br />

lithographique et un magasin d’objets d’art et de piété. En 1834, l’artiste expose<br />

de ses œuvres majeures. Fils aîné d’un paysan modeste sans être pauvre,<br />

6<br />

au Salon parisien un Ermite en prière. Il vit surtout de nombreuses commandes<br />

son oncle l’initiera à la littérature classique. Millet part pour Cherbourg en 1833<br />

destinées aux églises de la région. Ayant acquis une œuvre de Corot, il se lie<br />

pour étudier auprès d’un certain Paul Dumouchel puis de Langlois de Chèvreville<br />

d’amitié avec le peintre qui le visitera à plusieurs reprises à Arras. En 1852<br />

(1803-1845) qui lui obtient en 1837, une bourse de la ville lui permettant<br />

Dutilleux crée la Société Artésienne des amis des arts dont Delacroix et Corot<br />

de s’inscrire à l’École des beaux-arts de Paris.<br />

seront présidents d’honneur et dont Jules Breton, Millet et Diaz sont membres<br />

d’honneurs.<br />

Après une série d’œuvres inspirée du style rococo du XVIIIe siècle (Fragonard,<br />

Corot l’attend en 1865 à Fontainebleau mais Dutilleux est décédé<br />

Watteau, Boucher…), Millet se tourne vers son sujet de prédilection : le monde<br />

dans le compartiment du train qui l’y conduisait. Corot en fut très affecté<br />

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br />

Femme puisant de l’eau<br />

rural. En 1848, lorsque la révolution éclate, il présente au Salon Le Vanneur, Ledru-<br />

Crayon noir sur papier beige (doublé et légèrement insolé)<br />

et partagea un temps la vie de le famille du Dutilleux. (Constant Dutilleux<br />

Cachet noir de l’atelier en bas à gauche<br />

Rollin, ministre de l’Intérieur, l’achète. Les révolutionnaires veulent l’assimiler<br />

108<br />

Herbert n° 1875b<br />

est l’arrière-grand-père du compositeur Henri Dutilleux.)<br />

au mouvement réaliste. Ce sera contre son gré : ses peintures ne comportent<br />

17,5 x 9 cm<br />

109<br />

7<br />

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br />

La récolte des pommes de terre<br />

Crayon noir, signé en bas à droite<br />

12,7x20,3 cm<br />

Jean-François MILLET<br />

Fils aîné d’un paysan modeste sans être pauvre, son oncle l’initiera<br />

à la littérature classique. Millet part pour Cherbourg en 1833 pour étudier<br />

auprès d’un certain Paul Dumouchel puis de Langlois de Chèvreville (1803-<br />

1845) qui lui obtient en 1837, une bourse de la ville lui permettant de s’inscrire<br />

à l’École des beaux-arts de Paris.<br />

Il quitte bientôt l’atelier de Delaroche qui a reporté sa candidature au prix<br />

de Rome Il fréquente alors le Louvre et la Bibliothèque Sainte-Geneviève.<br />

Faute d’argent, il retourne à Cherbourg où il s’installe comme portraitiste.<br />

Un an après la mort de sa première femme en 1844, il tente de s’installer<br />

au Havre mais finit par rejoindre Paris avec Catherine Lemaire, une servante<br />

devenue sa compagne. Il s’y lie d’amitié avec Constant Troyon, Diaz<br />

9<br />

pas a priori de message politique mais s’attachent à décrire les activités<br />

et autres gestes de la paysannerie de son époque qu’il observe à Barbizon<br />

où vivent des bûcherons et de pauvres laboureurs.<br />

Les bostoniens William Perkins Babcock et William Morris Hunt viendront<br />

respectivement travailler sous sa direction, en 1849 et en 1851. C’est à ces fils<br />

de famille fortunés qui l’achètent que Millet a pu jouir d’une considération<br />

exceptionnelle auprès des américains et que le Musée de Boston peut se prévaloir<br />

de l’une des collections les plus importantes du peintre français.<br />

À Barbizon, Millet vit entre sa maison située dans la principale rue et la grange<br />

voisine qui lui sert d’atelier. Il y peint à partir des croquis faits sur le motif qu’il<br />

effectue dans la plaine de Chailly. Les paysans qui peuplent ses peintures restent<br />

controversés, mais Millet persiste : « mes critiques, dit-il, sont des gens instruits<br />

et de goût, j’imagine ; mais je ne peux pas me mettre dans leur peau ; et comme


je n’ai jamais de ma vie vu autre chose que les champs, je tâche de dire comme<br />

je peux ce que j’ai vu et éprouvé quand j’y travaillais. Ceux qui voudront faire<br />

mieux ont certes la vie belle... »<br />

En 1868, Millet reçoit la Légion d’Honneur. Bientôt, Van Gogh devrait considérer<br />

En 1837, il rejoint Barbizon et peint des paysages et fréquente Théodore<br />

le peintre de L’Angelus (1859), l’une des peintures les plus connues du monde,<br />

Rousseau et Jean-François Millet. Il se sert de la nature comme toile de fond pour<br />

comme son « père », au point d’interpréter à sa manière maintes peintures<br />

y introduire des figures allégoriques, mythologiques ou proches du réel. En 1849,<br />

du maître. Ce sera ensuite au tour de Salvador Dali de voir en Millet un précurseur<br />

il organise une vente d’esquisses et d’études d’après nature, plutôt qu’une vente<br />

de sa méthode « paranoïaque-critique ».<br />

de tableaux achevés. Les prix de vente sont assez faibles, mais il renouvellera<br />

Le dessin intitulé Le four de Dyane est ici aussi modeste qu’il atteste que Millet<br />

l’expérience les années suivantes et obtiendra des prix plus élevés.<br />

fut avec Ingres, parmi les plus grands dessinateurs du XIXe siècle français. Deux<br />

À partir de 1862 il séjourne régulièrement sur la côte normande ou il peint<br />

ou trois maisons embusquées dans un bois griffonné que surplombe le profil<br />

des marines en compagnie de son ami Gustave Courbet.<br />

ondoyant d’un mont suffisent à nous faire éprouver un sentiment d’empathie<br />

avec la nature.<br />

Vincent van Gogh admire chez Diaz son talent de coloriste. Et comme<br />

110<br />

on peut le voir ci-contre, ils partageaient également le même des empâtements<br />

de la matière picturale de facture libre ainsi que des couleurs franches. 111<br />

Après son installation définitive à Barbizon en 1849, les dessins de Jean-<br />

François Millet demeurent plus appréciés des amateurs que ses peintures encore<br />

jugées trop audacieuses. Nous avons ici un dessin représentant une scène typique<br />

du maître : on y reconnaît d’emblée le couple et la brouette qui apparaissent<br />

dans son célèbre tableau L’Angélus du musée d’Orsay.<br />

Cette esquisse est en outre proche d’un dessin du Louvre intitulé Deux<br />

paysans déchargeant une brouette dans un champ où l’on retrouve au verso<br />

l’attitude du couple de paysans. La Morgan Library de New York conserve<br />

également un dessin qui traite le même sujet, attestant que l’artiste enregistrait<br />

et accumulait plusieurs observations de gestes et d’attitudes typiques<br />

du travail agricole à l’aube de l’industrialisation dans les environs de Barbizon.<br />

11<br />

10<br />

Narcisse Diaz DE LA PEÑA (1807-1876)<br />

Paysage animé de deux cavalières<br />

Huile sur panneau<br />

Signé du cachet de la vente Diaz en bas à droite<br />

Au dos, ancienne étiquette ronde n° 89, étiquette ancienne n° 723<br />

Provenance: vente Anaf, 2/12/87, lot 247<br />

(M. Montheillet, expert)<br />

17,5 x 28 cm<br />

Charles Emile JACQUE (Paris 1813 - 1894)<br />

La Bergerie<br />

Huile sur toile d’origine, Signé en bas à gauche Ch Jacque<br />

46 x 38 cm<br />

Narcisse Diaz DE LA PEÑA<br />

Narcisse Díaz de la Peña devient à quinze ans, apprenti peintre à la manufacture<br />

de porcelaine Arsène Gillet.<br />

Charles Emile JACQUE<br />

Cette toile se contente d’illustrer un moment typique de la vie des moutons.<br />

Au premier plan dans une grange, une femelle allaite tandis qu’à l’arrière plan deux<br />

bêtes se nourrissent de foin.<br />

Dans son livre sur les grands maîtres de la peinture, Charles Moreau-Vauthier<br />

écrit ceci de Jacque : «Nous voici en pleine campagne... Nous en reconnaissons<br />

les vastes horizons et les arbres rares dressés en bouquets de verdure dans<br />

le ciel, à examiner les moutons, on constate une science profonde de l’animal,<br />

de sa construction, de son allure, de sa physionomie. L’attention du berger


12<br />

Charles Emile Jacque (Paris 1813-1894)<br />

Homme & cheveaux<br />

Fusain signé à gauche<br />

32,3 x 52,3 cm<br />

et du troupeau, la silhouette éveillée du chien, tout s’accorde pour grandir<br />

encore le tableau, donner l’impression qu’au-delà du cadre la plaine immense<br />

se poursuit.»<br />

C’est en compagnie de Jean-François Millet, Jacque arpente Barbizon<br />

dès 1845 où il apprécie les scènes de la vie rurale et notamment,<br />

les animaux domestiques Son sujet de prédilection fut le mouton et le mérinos<br />

en particulier. Il se lancera même dans la vente par correspondance d’œufs<br />

de poules. Il fut aussi un graveur, illustrateur et caricaturiste réputé<br />

et prolixe.<br />

Un séjour à Anvers l’aura sensibilisé à l’eau forte de tradition hollandaise.<br />

Dans le fusain ici présent, nous voici en pleine ferme où un paysan nourrit<br />

deux chevaux de trait. Les rehauts blanc qui émaillent l’homme et les animaux<br />

permet de les détacher du cadre architectural relativement terne et de<br />

souligner accentuer le mouvement de leurs gestes.<br />

Henri Joseph HARPIGNIES<br />

Bien que dessinant depuis l’enfance et peignant depuis 1846, ce n’est<br />

qu’à l’âge de 27 ans qu’Harpignies entreprend sa formation auprès<br />

de Jean-Alexis Achard (1807–1884). Il séjourne en compagnie de son maître<br />

à Bruxelles et publie en 1849 un album de 13 paysages gravés à l’eau-forte<br />

ainsi que des vues du petit village belge de Roisin. En 1850, le peintre encore<br />

hésitant qu’il est se rend en Allemagne, aux Pays-Bas et à Rome où il étudie<br />

à l’Académie de France. Il s’enthousiasme alors pour la monumentalité<br />

du paysage italien.<br />

De retour à Paris en 1852, Harpignies ouvre un atelier et participe en 1853<br />

au Salon. En 1859, Il se rend dans le Nivernais où il y peint les bords de Loire<br />

près de Nevers ainsi que les bords de l’Allier et de la Nièvre.<br />

Après un deuxième voyage en Italie, de 1863 à 1865, il subit l’influence<br />

de 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En 1875, il est nommé chevalier de la Légion<br />

112<br />

C’est en compagnie de Jean-François Millet, Jacque arpente Barbizon<br />

d’honneur.<br />

dès 1845 où il apprécie les scènes de la vie rurale et notamment, les<br />

113<br />

animauxdomestiques Son sujet de prédilection fut le mouton et le mérinos<br />

Anatole France l’a qualifié de « Michel-Ange des arbres et des campagnes<br />

en particulier. Il se lancera même dans la vente par correspondance d’œufs<br />

paisibles ». On ne saurait mieux résumer le fusain ci-contre qui nous confirme<br />

de poules. Il fut aussi un graveur, illustrateur et caricaturiste réputé et prolixe.<br />

qu’il se distinguait particulièrement par le rendu du demi-jour des sous-bois<br />

Un séjour à Anvers l’aura sensibilisé à l’eau forte de tradition hollandaise.<br />

constellés d’éclats de lumière.<br />

13<br />

Henri Joseph HARPIGNIES (1819-1916)<br />

Arbres<br />

1912 Fusain signé et date en bas à gauche<br />

14,5 x 21,5 cm<br />

Dans le fusain ici présent, nous voici en pleine ferme où un paysan nourrit<br />

deux chevaux de trait. Les rehauts blanc qui émaillent l’homme et les<br />

animaux permet de les détacher du cadre architectural relativement terne<br />

et de souligner accentuer le mouvement de leurs gestes.<br />

14<br />

Jean Ferdinand CHAIGNEAU (1830 -1906)<br />

Le berger et ses moutons<br />

Huile sur panneau une planche non parquetée<br />

Signée en bas à gauche F. Chaigneau<br />

14,5 x 26 cm<br />

Jean Ferdinand CHAIGNEAU<br />

En 1845, Jean-Ferdinand Chaigneau entre à l’École gratuite de dessin<br />

de Bordeaux que fréquente également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br />

La comparaison des deux peintres illustrent bien les deux tendances qui<br />

s’opposent en France à l’époque : l’académisme qui privilégie les sujets<br />

mythologiques et idéalisés d’une part, et les peintres de Barbizon qui<br />

préfèrent peindre la vie rurale.


Deux ans plus tard, Chaigneau s’installe à Paris in 1847 chez son oncle<br />

Raymond Eugene Goethals, un peintre de marine et de paysages. Il y rencontre<br />

un ami de la famille, le peintre animalier Jacques-Raymond Brascassat<br />

et fréquente l’Ecole des beaux-arts de Paris. En 1858, il s’installe à Barbizon.<br />

En 1869, il se bâtit là une maison comportant un modeste jardin qu’il baptise<br />

de « bergerie » où il élève des… moutons. En 1882, il fonde avec Charles<br />

Jacque, la Société des artistes animaliers.<br />

Le tableau ci-contre représente bien ce qui distingue Chaigneau<br />

de Brascassat ou de Rosa Bonheur : l’intimité et la tendresse<br />

de ses lumières ainsi que la douceur de ses silhouettes humaines ou animales.<br />

Ces caractéristiques le situent en quelque sorte entre le style vigoureux<br />

de Millet et la manière plus fluide et opaline de Daubigny. Chaigneau est<br />

Paul-Désiré TROUILLEBERT<br />

Paul-Désiré Trouillebert, surnommé le Corot du pauvre, a été l’étudiant<br />

du peintre mondain Ernest Hébert (1817-1908) et du peintre académique<br />

Charles-François Jalabert (1819-1901).<br />

Ses paysages sont très inspirés par la dernière période de Jean-Baptiste<br />

Corot dont on retrouve ici le goût pour les frondaisons, les ciels argentés<br />

et l’atmosphère pastorale, avec ces figures humaines dominées par la majesté<br />

toute pastorale du paysage.<br />

Hippolyte-Camille Delpy<br />

Hippolyte-Camille Delpy fut exceptionnellement adopté comme<br />

élève par 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 qui accepta même de l’inviter sur<br />

l’un des peintres de la seconde génération de Barbizon des plus importants.<br />

son bateau atelier Le Bottin. Il fréquenta bien entendu Corot. Delpy fut<br />

114 Sa mort en 1906 signe la fin d’une époque déterminante de l’histoire<br />

17<br />

un artiste itinérant, voyageant à travers la France, la Hollande, l’Angleterre 115<br />

de la peinture française.<br />

et se rendit même les États-Unis.<br />

16<br />

Paul-Désiré TROUILLEBERT (attribué à) (Paris 1829-1900)<br />

Bergères gardant son troupeau de vaches à l’orée du bois<br />

Huile sur panneau<br />

32,3 x 52,3 cm<br />

Hippolyte-Camille Delpy (1842-1910)<br />

Paysage à la rivière<br />

Huile sur toile<br />

Signé en bas à droite<br />

53 x 73 cm<br />

15<br />

Paul CHAIGNEAU (1879 - 1938)<br />

Soleil couchant à Barbizon<br />

Huile sur panneau une planche non parqueté ,<br />

Signé en bas à droite Paul Chaigneau<br />

20 x 25 cm<br />

Paul CHAIGNEAU<br />

Paul Chaigneau est deux fois le fils de Jean-Ferdinand Chaigneau :<br />

de naissance d’abord mais aussi comme peintre. A l’instar de son père<br />

avec qui on le confond souvent, il affectionne les troupeaux d’ovins<br />

qu’il met en scène, comme ici, sous des cieux crépusculaires dramatiques,<br />

comme on peut le voir dans ce Soleil couchant…. De la prédilection de son<br />

père pour des sujets pastoraux il aura fait une spécialité.<br />

Sans doute déçu de n’avoir pas pu figurer au Salon de 1872 notamment,<br />

l’artiste organise en 1876 une vente aux enchères de ses propres peintures<br />

à l’Hôtel Drouot, procédure inhabituelle à l’époque. Il vendit 45 des 48<br />

tableaux mis en vente. Il réitéra l’opération trois ans plus tard avec autant<br />

de succès.<br />

Il s’installa alors à Bois-le-Roi, non loin de la forêt de Fontainebleau.<br />

En 1883, Delpy figura au Salon des arts Incohérents organisé au bénéfice<br />

des pauvres de Paris, galerie Vivienne à Paris.


Il y montra un tableau vierge comportant sur son cadre des lettres,<br />

anticipant ainsi de loin l’art contemporain.<br />

Le Paysage à la rivière comporte maints éléments typiques<br />

de l’École de Barbizon : l’eau qui reflète à la fois le ciel clair et changeant<br />

et les arbres ombreux et monumentaux. Si la palette des gris<br />

est évidemment empruntée à Corot, le traitement de la végétation évoque<br />

bien entendu son maître Daubigny. Sa touche personnelle réside cependant<br />

dans la tonalité homogène et mélancolique de l’ensemble.<br />

20<br />

21<br />

Adrien ROUSSEAU (1811-1854)<br />

L’étang<br />

Huile sur canevas<br />

Signé en bas droit<br />

38 X 55 cm<br />

Ernest Victor HAREUX (1847 -1909)<br />

Paysage de dauphiné<br />

Huile sur bois<br />

Signé En bas à droit<br />

58,5 X 34 cm<br />

Adrien ROUSSEAU<br />

Peintre de paysages du XIXe siècle. A peint en forêt de fontainebleau.<br />

Le Musée de Carpentras conserve de ses œuvres.<br />

Ernest Victor HAREUX<br />

Ernest-Victor Hareux dessine dès ses 10 ans car il admire notamment<br />

Gustave Doré. Il présente sa première œuvre au Salon de 1868 et obtient<br />

une médaille de 3e classe lors de celui de 1880. Il se spécialise dans le paysage<br />

et devient membre de la Société des artistes français en 1883.<br />

Albert CHARPIN (1842-1924)<br />

Mouton sur prairie<br />

Huile sur bois<br />

Signé en bas à droit<br />

20 X 37 cm<br />

Albert CHARPIN<br />

Charpin a été élève de 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 (1817-1878),<br />

l’un des peintres les plus importants de Barbizon, notamment reconnu pour<br />

116<br />

ses paysages forestiers et ses lacs.<br />

un peintre de montagne, un illustrateur alpestre et enfin, membre fondateur<br />

18<br />

de la Société des peintres de la montagne.<br />

117<br />

Comme son aîné Charles-Émile Jacque, Charpin affectionnait<br />

les troupeaux parmi lesquels il peignait des bergers et bergères aux poses<br />

Hareux est surtout connu pour ses peintures de montagne, mais il a aussi<br />

ou aux gestes naturels. Dans cette toile, Charpin se montre attentif<br />

publié sept traités de peinture qui font référence.<br />

au pittoresque du comportement des animaux, en installant notamment<br />

le chien noir à peu près au centre de la composition d’où il surveille et veille<br />

simultanément à une partie du troupeau dont l’ensemble est hors-cadre.<br />

19<br />

École de FONTAINEBLEAU (1870)<br />

Barque sur l’étang<br />

Huile sur panneau<br />

22 x 36 cm<br />

École de FONTAINEBLEAU<br />

Cette huile qui ne comporte pas de signature s’inscrit à l’évidence dans<br />

la mouvance de Barbizon comme l’indique ici la barque, le ciel qui occupe plus<br />

de la moitié de l’œuvre, la présence de la forêt ainsi que le caractère indécis<br />

de l’atmosphère lumineuse : s’agit-il d’une scène diurne ou d’un clair de lune ?<br />

22<br />

Anonyme (École ROUSSEAU), (XIXe siècle)<br />

Sans titre<br />

Huile sur canevas<br />

23 X 37 c m<br />

Il peint en Normandie et dans la Creuse, où il rejoint l’École de Crozant<br />

et rencontre le peintre de montagne Laurent Guétal (1841-1892),<br />

qui l’invite à Grenoble en 1887 puis 1888. C’est ainsi qu’il devient<br />

Anonyme (École ROUSSEAU)<br />

Par contraste avec Corot dont les œuvres transcrivent des paysages<br />

comportant des gradations tonales subtiles, les œuvres de Théodore Rousseau<br />

ont une qualité plus descriptive et parfois plus dramatique ou grave.<br />

C’est ce que ce tableau indique à sa manière. Cette vue du coucher<br />

de soleil rougeoyant encadré par des arbres dont les ombres envahissent<br />

le premier plan de la peinture, justifie en effet, l’attribution de cette peinture<br />

à l’entourage du grand maître.


23<br />

24<br />

École de FONTAINEBLEAU (1870)<br />

Pécheur sur l’étang<br />

Huile sur panneau<br />

38 x 55 cm<br />

Anonyme (École COROT) (XIXe siècle)<br />

Sans titre<br />

Huile sur canevas<br />

23 X 26 cm<br />

École de FONTAINEBLEAU<br />

Paysage totalement apaisé d’une scène de plein été. Un pêcheur surveille<br />

sa ligne, le ciel est magnifique dans sa dimension toute puissante parcourue<br />

de masses nuageuses tout à fait rassurantes. On pourrait déceler dans cette<br />

composition évidemment française, quelqu’influences des écoles flamande<br />

ou anglaise.<br />

Anonyme (École COROT)<br />

Ce paysage dépourvu d’une allusion quelconque au monde humain,<br />

est d’une facture très proche de celle de Corot. Ciel sur plus des deux tiers de<br />

la composition. Le traitement de la lumière et les teintes correspondent bien<br />

à l’atmosphère générale de l’école de Barbizon.<br />

et devient à 20 ans l’élève du célèbre compositeur Charles Gounod qui<br />

118 Anonyme (École ROUSSEAU), XIXe siècle<br />

Anonyme (École ROUSSEAU)<br />

remarque ses talents. Il entre peu après à l’Ecole des Beaux-Arts où il se 119<br />

Sans titre<br />

Huile sur canevas<br />

Ce très beau paysage d’eau, d’arbres, de ciel et d’animaux se désaltérant<br />

lie avec Monet, Bazille et Sisley. Il travaille beaucoup en plein air, d ‘après<br />

23 X 37 c m<br />

évoque le style de Rousseau. Le ciel est très éclairé, le plan d’eau est facile<br />

nature, dans la forêt de Chailly où il fait la connaissance de Diaz de la Pena.<br />

d’accès, la végétation est abondante. Les vaches se rafraichissent en toute<br />

Il y peindra en 1868 « Le couple Sisley ». Il fréquente les bords de Seine à Paris,<br />

25<br />

sécurité. Nous sommes en été, le calme est absolu.<br />

Louveciennes et Chatou puis part s’installer dans le midi, à Cagnes sur Mer.<br />

Atteint d’arthrite, il ne pourra plus peindre qu’avec le pinceau attaché à main.<br />

Il a laissé plus de 6000 tableaux.<br />

26<br />

Pierre Ernest PRINS (1838-1913)<br />

Étang et forêt,<br />

Huile sur canevas,<br />

Signé en bas à droit<br />

75 x45 cm<br />

Pierre Ernest PRINS<br />

Autodidacte, ce n’est à 40 ans passés que Pierre-Ernest Prins renonce<br />

à son métier d’artisan d’art pour se consacrer entièrement à la peinture<br />

et surtout se distinguer comme un pastelliste. Son grand-père maternel<br />

lui avait appris à travailler la corne, les métaux, l’ivoire et les bois rares, ainsi<br />

que son grand-père paternel, Inglebert de Prins, héraldiste. Sur les conseils<br />

de sa mère cependant, il prend des cours de dessin dans une école d’arts<br />

décoratifs en 1861.<br />

27<br />

Auguste RENOIR (1841-1919)<br />

La danse à la compagne , 2 e planche, vers 1890.<br />

Vernis mou.<br />

Très belle épreuve sur vélin, portant la griffe de l’artiste en bas à droite<br />

Légères rousseurs ou tâches, infimes traces de plis dans les bords.<br />

32,5 x 25 cm<br />

Le peintre est connu pour avoir réalisé plusieurs portraits de son ami Édouard<br />

Manet sur son lit de mort. Il subit l’influence des peintres de Barbizon mais<br />

évolue vers l’impressionniste comme l’attestent notamment sa palette plus<br />

claire et ses sujets : meules de foin, vues balnéaires, fluviales, ciels changeants,<br />

etc. Il a notamment produit une série remarquable d’œuvres sur la ville<br />

de Fécamp qu’il fréquente dans les années 1890.<br />

L’huile ici présente est en tout cas digne des peintres de Barbizon, avec<br />

ces frondaisons ombreuses plus ou moins rousses et ce ciel crépusculaire<br />

se reflétant dans l’eau mouvante, tout à fait caractéristiques.<br />

Auguste RENOIR<br />

L’un des plus grands peintres français impressionnistes. Il est né à Limoges<br />

et lorsque sa famille s’installe à Paris, il s’intéresse à la musique et au chant


120 121<br />

地 圖<br />

CARTOGRAPHIE


1<br />

2<br />

3<br />

4<br />

Sèvres/ 賽 夫 勒<br />

15 Nevers/ 尼 維 爾<br />

Barbizon/ 巴 比 松<br />

16 Allier/ 阿 裏 爾 河<br />

Arceuil/ 巴 阿 克 易<br />

17 Loire/ 盧 瓦 爾 河<br />

Fontainebleau/ 楓 丹 白 露<br />

18 Nièvre/ 涅 夫 勒 河<br />

11<br />

12<br />

21 27 26<br />

5 Mortefontaine/ 蒙 特 芳 丹<br />

19 Bordeaux/ 波 爾 多<br />

6 1 2 20<br />

6 Ville d’Avray/ 維 拉 達 弗 雷<br />

20 Boi le Roi/ 布 瓦 勒 瓦<br />

7 Douai/ 杜 艾<br />

21 Normandie/ 諾 曼 底<br />

18<br />

Arras/ 阿 拉 斯<br />

122 8<br />

22 Creuse/ 克 茲<br />

14<br />

123<br />

15<br />

9 Cherbourg/ 舍 耳 堡<br />

23 Grenoble/ 格 勒 諾 布 爾<br />

22<br />

17<br />

Le Havre/<br />

25<br />

10<br />

魯 阿 佛 爾<br />

24 Fécamp/ 菲 康 城<br />

23<br />

11 Plaine de Chailly/ 沙 易 平 原<br />

25 Limoges/ 里 墨 日<br />

19<br />

12 Cote Normande/ 諾 曼 底 海 岸<br />

16<br />

26 Louvecienne/ 盧 威 斯 沿 地 區<br />

9<br />

24<br />

10<br />

3 4<br />

5<br />

7<br />

8<br />

13<br />

13<br />

Roisin/ 瓦 贊<br />

27<br />

Chatou/ 沙 圖<br />

28<br />

14<br />

Nivernais/ 尼 維 爾 地 區<br />

28<br />

Cagnes sur Mer/ 海 上 卡 涅


孚 日 山 歐 洲 古 典 藝 術<br />

124 125<br />

北 京 市 朝 阳 区 高 碑 店 古 典 家 具 一 条 街 127 号<br />

邮 编 100023<br />

电 话 : (010) 85 75 72 10 手 机 : 13810815984<br />

网 站 : www.furishan.com<br />

电 子 信 箱 : PDVO2007@sohu.com<br />

127, Gudong Jiaju Yitiaojie, Gao Bei Dian,<br />

Chaoyang Qu, Beijing 100023<br />

Tél : (010) 85 75 72 10 Port : (0086) 13810815984<br />

site web : www.furishan.com<br />

Courriel : PDVO2007@sohu.com


Page.6<br />

前 言<br />

PRÉFACE<br />

何 謂 巴 比 松 畫 派<br />

QU’EST-CE QUE L’ÉCOLE DE BARBIZON ?<br />

Page.26 作 品<br />

126 127<br />

OEUVRES<br />

Page.16<br />

Page.86<br />

Page.116<br />

畫 家 傳 記<br />

BIOGRAPHIES<br />

地 圖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