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15 Views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第 2 卷 第 3 期古 生 物 学 文 摘 ( 网 络 版 )目录2006 年 9 月古 生 物 学综 论 ………………………(1)遗 迹 化 石 …………………(2)分 子 古 生 物 学 ……………(3)古 生 态 学 …………………(3)微 体 古 生 物 学综 论 ………………………(4)孢 粉 ………………………(6)疑 源 类 ……………………(9)小 壳 化 石 …………………(12)古 植 物 学综 论 ………………………(12)藻 类 ………………………(23)真 菌 ………………………(33)地 衣 植 物 与 苔 藓 植 物 ……(34)蕨 类 植 物 ( 广 义 )………(34)早 期 种 子 植 物 ……………(36)裸 子 植 物 …………………(37)被 子 植 物 …………………(42)古 无 脊 椎 动 物 学综 论 ………………………(45)原 生 动 物 …………………(46)古 杯 、 多 孔 及 腔 肠 动 物 …(50)腕 足 动 物 ………………(53)软 体 动 物 ………………(54)节 肢 动 物 ………………(62)棘 皮 动 物 ………………(71)笔 石 动 物 ………………(73)分 类 位 置 不 明 …………(74)古 脊 椎 动 物 学综 论 ……………………(74)鱼 类 ……………………(75)两 栖 类 …………………(78)爬 行 类 …………………(80)鸟 类 ……………………(87)哺 乳 类 …………………(88)古 人 类 学古 人 类 学 ………………(101)历 史 地 质 学 、 地 层 学综 论 ……………………(104)古 地 理 学 、 古 气 候 学 …(108)前 古 生 界 ………………(114)古 生 界 …………………(115)中 生 界 …………………(123)新 生 界 …………………(140)i


第 2 卷 第 3 期古 生 物 学 文 摘 ( 网 络 版 )2006 年 9 月古 生 物 学综 论2006030001分 支 分 类 中 的 疑 点 : 16. 分 类 群 及 并 系 定 义 =Problematic issues of cladistics: 16. taxonomicgroups and the definitions of paraphyly. ( 英 文 ).Rei W-E.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Palaontologie / Abhandlungen, 2005, 238(2):191-229Taxa (synchronous groups) and clades (diachronousgroups) are distinguished with referenceto the methods of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Monophyletic taxonomic groups can always bedivided into monophyletic subgroups. Paraphyleicgroups provide no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and have hence to be excluded from theNatural System. Not only monophyletic, but alsoparaphyletic and polyphyletic groups are realbecause their member share at least a part oftheir history. Hennig's method provides a classification,rather than a cladification. The wholediscussion of the definitions of mono-, para-. andpolyphyly is deficient because of a lack of a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ontology of mono-,para-, and polyphyletic groups.2006030002龙 门 山 中 段 观 雾 山 组 生 态 地 层 特 征 及 意 义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ecostratigraphyof Guanwushan Formation in the middlepart of Longmen Mountains. ( 中 文 ). 赵 兵 ; 王 建坡 . 沉 积 学 报 , 2004, 22(1): 47-53根 据 生 态 地 层 的 基 本 原 理 及 工 作 方 法 , 将 区内 观 雾 山 组 划 分 为 五 个 古 生 物 群 落 , 即Amboglossa-Emanuella 群 落 ,Septascolipora-Frachastraea 群 落 ,Variatrypa-Ypsilorhynchus 群落 ,Stringocephalus 群 落 及 Zhonghuacoelia-Leiorhynchus 群 落 , 并 讨 论 了 各 群 落 的 生 物 组成 、 相 对 丰 富 度 、 生 态 环 境 及 群 落 时 限 , 在 此基 础 上 , 建 立 了 观 雾 山 期 生 态 地 层 格 架 . 重 新 认识 了 龙 门 山 区 Ypsilorhynchus 的 时 限 . 研 究表 明 , 生 态 地 层 能 提 高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的 精 度 及古 生 物 化 石 的 地 层 价 值 , 为 认 识 古 环 境 及 沉 积盆 地 演 化 提 供 新 资 料 .2006030003加 拿 大 新 斯 科 舍 南 布 雷 顿 角 岛 马 达 莫 岛 石 炭纪 砾 岩 中 含 化 石 碎 屑 的 源 头 = Provenance offossiliferous clasts in Carboniferous conglomerate,Isle Madame, southern Cape Breton Island,Nova Scotia. ( 英 文 ). Boucot A J; Landing Ed;Boyce W D; Barr S M; White C E. Canadian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6, 43(3): 295-302Fossiliferous clasts occur in Carboniferousconglomerate in the Horton Group on westernIsle Madame and in the Mabou Group on easternIsle Madame. Most of the clasts (21 of 23 examined)are calcareous siltstone and sandstone thatcontain Silurian - Lower Devonian faunas comparableto those in the Arisaig area, northernmainland Nova Scotia, although the lithologiesare coarser grained and less calcareous thanthose of the Arisaig section. These middle Paleozoicfaunas are well constrained to the Silurian(uppermost Llandovery through Pridoli) andlowest Devonian and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oseknown from shallow siliciclastic-dominated platformsof the Avalon microcontinent in Walesand England. The remaining two clasts haveabundant inarticulate brachiopod shells that indicateprovenance from Middle Cambrian proximalmarine facies on the Avalonian marginalplatform. No clasts were found that are likely to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Torbrook Formation,and thus from the Meguma terrane in southwesternNova Scotia, as has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The association of relatively large, reworkedfossiliferous clasts in Carboniferous conglomerateon Isle Madame suggests local derivationfrom lower and middle Paleozoic units not presentlyexposed, although probably present as subcropunder the Carboniferous units, in southwesternCape Breton Island and adjacentmainland Nova Scotia.2006030004重 视 主 导 化 石 门 类 , 推 进 国 际 地 层 表 的 应 用 --- 对 我 国 区 域 地 质 工 作 的 几 点 建 议 = Pay attentionto leading fossil groups, put forward applying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 someproposals for regional geologic mapping. ( 中 文 ).王 成 源 . 世 界 地 质 , 2005, 25(4): 320-333在 国 际 地 层 委 员 会 的 领 导 下 , 经 各 国 科 学家 的 努 力 , 已 确 定 了 显 生 宙 各 地 质 时 代 的 主导 化 石 门 类 。 中 国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工 作 应 注 重主 导 化 石 门 类 , 以 便 更 有 效 地 解 决 地 层 问题 。 国 际 地 层 表 (2004) 已 有 很 大 进 展 , 并正 在 完 善 , 中 国 科 学 家 对 此 做 出 了 重 要 贡献 。 应 大 力 倡 导 国 际 地 层 表 在 区 域 地 质 和 其他 领 域 的 应 用 , 与 国 际 接 轨 ; 但 也 要 科 学地 、 有 区 别 地 对 待 和 使 用 。1


2006030005匈 牙 利 Matra 山 脉 Matraszolos 山 谷 中 中 新世 软 体 动 物 和 啮 齿 动 物 = Middle Miocenemolluscs and rodents from Matraszilos (MatraMountains, Hungary). ( 英 文 ). Hir J; Kokay J.Fragmenta Palaeontologica Hungarica, 2004,22(): 83-97Two sections were excavated by the authors inthe Northern foreland of village Matraszolosclose to town Paszto. the studied sections aresituated in a lacustrine to freshwater series of theSajo Valley Formation. The rich nonmarine molluscfauna is possible to classify as Late Badenian.The biochronological position of the rodentfinds is possible to classify as MN7 zone.遗 迹 化 石2006030006贵 阳 乌 当 泥 盆 系 马 鬃 岭 组 上 部 地 层 中 的 遗 迹化 石 = Trace Fossils of the Middle DevonianMazongling Formation at Wudang, Guiyang,Guizhou Province. ( 中 文 ). 陈 云 明 ; 王 建 ; 白 培 荣 ;聂 开 省 ; 王 约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5,25(4): 273-278;269 1 图 版 .本 文 首 次 描 述 贵 阳 乌 当 泥 盆 系 马 鬃 岭 组 上部 地 层 中 产 出 的 遗 迹 化 石 10 属 ,10 种 ( 其 中1 个 新 遗 迹 种 ), 并 对 这 些 遗 迹 化 石 产 出 层 位的 沉 积 环 境 作 了 初 步 分 析 , 认 为 主 要 属 于Seilacher ( 1964 , 1967 ) 的 Skolithos 遗 迹相 , 为 水 动 力 条 件 较 强 的 高 能 滨 海 沉 积 环境 。2006030007法 国 中 三 叠 世 恐 龙 行 走 遗 迹 : 古 生 物 数 据 及 命名 方 法 的 再 评 估 = The French Middle TriassicDinosauroid trackways: palaeontological resultand nomenclatural re-evaluation. ( 法 文 ). GandG; Demathieu G. Geobios, 2005, 38(6): 725-749Numerous dinosauroid footprints which showingsometimes manus imprint mark were gathered,since 1960, from the lower sandstones Triassicformations of the eastern border of theMassif Central (France). Tracks bearing levelsare dated from palynological, micropalaeontologicaland palichnological data. They belongto the period upper Anisian-lower Ladinian. Thepaleontological results show bipedal digitigradereptiles with erected, long hind limbs, havingalso pentadactyl mani and (II-IV) tridactyl feet.The osteological feet inferred structure is likethat of Ceratosauria of Late Triassic age. Theskeletons of first Dinosauria, diversified alreadywell, are known in summit Ladinian and lowerCarnien and those of their ancestors, Dinosauriformes,in Ladinian. And, for this reason, theaniso-ladinian dinosauroid footprints are ascribedto these last animals which thus appearedearlier, to Anisan even to late Olenekian. Thechirotheroid hands show a “pseudosuchian”origin which possibly took place during the lateOlenekian; feet modifications of these Crurotarsibeing characterized by I and V digits reductionand a meso-tarsal joint. The Anisian-Ladiniandinosauroid footprints are ascribed to the ichnospeciesCoelurosaurichnus perriauxi and Anchisauripusbibractensis. The discriminant analysiscomputed from these latter ichnospecies, andothers from the German Triassic, French andUSA Hettangian indicate that C. perriauxi and A.bibractensis can not be included into Grallatorsensu Lull, 1953 or Coelurosaurichnus of Franconie.By this way, these taxa are well originaland till now, there was no reason to change theirnomenclature. Nevertheless because the numerouschanges of Grallator which gathers now,most of dinosauroid footprints, it could be possibleto include them into Grallator for the feet andinto Atreipus when the manus trace is connectedwith the foot.2006030008西 班 牙 西 北 部 Tortonian 期 滨 海 环 境 中 与Conichnus conicus 相 关 的 逃 逸 和 均 衡 遗 迹 化石 作 为 多 变 沉 积 速 率 的 指 示 = Escape andequilibrium trace fossils in association withConichnus conicus as indicators of variablesedimentation rates in Tortonian littoral environmentsof SW Spain. ( 其 他 ). Abad M; Ruiz F;Pendón J G; Tosquella J; González-Regalado ML. Geobios, 2006, 39(1): 1-11Numerous and large vertically extensivespecimens of Conichnus conicus are describedfrom the Tortonian deposits of the central GuadalquivirBasin (SW Spain). These burrowingstructures form a low bioturbation index of theichnofabric, which allows one to infer the originaldepositional setting. Both ichnological andsedimentological features suggest a coastal to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dominated by highsediment supply and high-energy sedimentaryprocesses. Conichnus exhibits a characteristicinternal fabric that reflects changes in sedimentationrates linked to various processes: (1) initialsubstrate penetration by the tracemaker; (2)gradual retrusive movement in response to rapidbut continuous sediment aggradation; 3) moderateto high rates of retrusive migration as a consequenceof rapid to very rapid sediment aggradationand tracemaker escape; and, finally, (4)abandonment of the burrow or burial of thetracemaker subsequently in response to extremelyhigh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s.Conichnus has been also described from otherareas with similar deposits of different ages,where its important value as a paleoenvironmentalindicator similarly has been indicated.2


2006030009波 兰 圣 十 字 山 Tumlin 砂 岩 晚 二 叠 世 脊 椎 动物 遗 迹 = Late Permian vertebrate tracks fromthe Tumlin Sandstone, Holy Cross Mountains,Poland. ( 英 文 ). Ptaszynski T; Niedzwiedzki G.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4, 49(2):289-320The footprint assemblage has previously beenregarded as Early Triassic in age; however, ichnogeneracharacteristic of the Late Permian arenow recognized. Three ichnogenera(Batrachichnus, Limnopus, and Amphisauropus)produced by amphibians are recognized. Thefollowing new ichnospecies are erected: Rhynchosauroideskuletae ichnosp. nov., Palmichnuslacertoides ichnosp. nov., Paradoxichnium tumlinenseichnosp. nov., Phalangichnus gradzinskiiichnosp. nov., and Phalangichnus gagoli ichnosp.nov.分 子 古 生 物 学2006030010对 准 目 标 的 生 物 合 成 途 径 基 因 组 探 测 : 由 普 通沉 积 微 生 物 生 成 的 藿 烷 类 生 物 标 志 物 的 厌 氧产 物 = Targeted genomic detection of biosyntheticpathways: anaerobic production of hopanoidbiomarkers by a common sedimentarymicrobe. ( 英 文 ). Fischer W W ; Summons R E ;Pearson A. Geobiology, 2005, 3(1): 33-40The lipid biomarker principle requires thatpreservable molecules (molecular fossils) carryspecific taxonomic, metabolic, or environmentalinformation. Historically, an empirical approachwas used to link specific taxa with the compoundsthey produce. The lipids extracted fromnumerous, but randomly cultured species providedthe basi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biomarkersin both modern environments and in thegeological record. Now, with the rapid sequencingof hundreds of microbial genomes, a morefocused genomic approach can be taken to testphylogenetic patterns and hypotheses about theorigins of biomarkers. Candidate organisms canbe selected for study on the basis of genes thatencode proteins fundamental to the synthesis ofbiomarker compounds. Hopanoids, a class ofpentacyclic triterpenoid lipid biomarkers, providean illustrative example. For many years,interpretations of biomarker data were made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hopanoids are producedonly by aerobic organisms. However, the recentdiscovery of 13C-depleted hopanoids in environmentsundergo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and in enrichment cultures of anammoxplanctomycetes indicates that some hopanoidsare produced anaerobically. To further examine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hopanoid biosynthesisby anaerobes, we searched publicly availablegenomic databases for the presence of squalenehopenecyclase genes in known obligate or facultativeanaerobes. Here we present evidencethat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and Magnetospirillum magnetotacticum,all bacteria common in anoxic environments,have the appropriate genes for hopanoidbiosynthesis. We further show that these dataaccurately predict that G. sulfurreducens doesproduce a variety of complex hopanoids understrictly anaerobic conditions in pure culture.古 生 态 学2006030011广 西 南 丹 拉 要 泥 盆 纪 礁 组 合 剖 面 的 古 生 态 特征 = Palaeoec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Devonianreef complex section at Layao, Guangxi.( 中 文 ). 柳 祖 汉 ; 杨 孟 达 ; 刘 新 华 ; 米 敬 奎 . 古 生 物学 报 , 2004, 43(4): 586-590广 西 南 丹 拉 要 泥 盆 纪 生 物 礁 发 育 在 台 地 的边 缘 , 是 一 个 礁 、 滩 、 开 阔 台 地 沉 积 互 相 交 替的 叠 置 礁 。 礁 组 合 中 出 现 5 个 主 要 的 生 物 群落 。 其 中 以 层 孔 虫 、 床 板 珊 瑚 为 主 的Stromatopora- Alveolites 群 落 是 最 重 要 的造 礁 群 落 。 这 些 群 落 有 规 律 地 分 布 在 礁 组 合的 不 同 部 位 。 它 们 在 剖 面 上 的 垂 直 分 布 显 示礁 组 合 的 发 育 过 程 分 成 3 个 大 的 旋 回 , 其 中 包括 9 个 次 一 级 的 成 礁 旋 回 。 旋 回 反 映 了 海 水深 浅 的 变 化 。2006030012黔 东 北 震 旦 纪 陡 山 沱 晚 期 庙 河 型 生 物 群 的 生态 特 征 及 埋 藏 环 境 初 探 = Preliminary discussionon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uried environmentsof Miaohe-type Biota during theLate Doushantuoian of Sinian in northeasternGuizhou Province. ( 中 文 ). 王 约 ; 何 明 华 ; 喻 美 艺 ;赵 元 龙 ; 彭 进 ; 杨 荣 军 ; 张 振 含 . 古 地 理 学报 , 2005, 7(3): 327-335贵 州 省 东 北 部 江 口 县 桃 映 震 旦 纪 陡 山 沱 组上 部 发 现 的 庙 河 型 生 物 群 , 包 括 宏 体 藻 类 、可 能 的 后 生 动 物 、 遗 迹 化 石 以 及 其 它 生 物 化石 等 , 进 一 步 证 实 这 类 宏 体 生 物 群 在 扬 子 地区 震 旦 纪 陡 山 沱 晚 期 有 较 为 广 泛 的 分 布 。 与鄂 西 庙 河 生 物 群 、 皖 南 蓝 田 植 物 群 对 比 研究 , 震 旦 纪 陡 山 沱 晚 期 宏 体 生 物 群 的 生 活 环境 主 要 为 开 阔 浅 海 向 台 缘 斜 坡 相 过 渡 地 带 。通 过 对 黔 东 北 庙 河 型 生 物 群 的 研 究 , 认 为 陡山 沱 晚 期 的 宏 体 生 物 群 为 以 营 固 着 生 活 方 式为 主 , 生 活 于 透 光 性 较 好 、 具 有 一 定 水 动 力条 件 和 一 定 含 氧 量 的 相 对 静 水 贫 氧 浅 海 环境 ; 其 固 着 基 底 为 富 含 水 份 的 未 固 结 的 粥 性一 软 质 基 底 。 这 些 宏 体 生 物 群 多 呈 半 漂 浮 状竖 立 于 海 底 , 构 成 初 步 的 “ 海 底 草 原 ”, 为生 物 群 中 依 赖 一 定 氧 而 生 活 、 生 长 和 繁 殖 的动 物 提 供 了 必 要 的 支 持 。 生 物 死 亡 后 , 大 部3


分 生 物 躯 体 倒 伏 于 沉 积 物 表 面 , 在 贫 氧 和 较快 沉 积 速 率 的 沉 积 环 境 中 , 生 物 遗 体 被 较 好保 存 , 并 很 快 被 沉 积 物 所 埋 藏 。 随 着 沉 积 物的 增 厚 , 生 物 遗 体 被 完 全 封 闭 , 导 致 生 物 遗体 腐 烂 和 分 解 过 程 终 止 , 使 其 得 以 很 好 保存 。 较 快 的 沉 积 速 率 、 贫 氧 和 相 对 平 静 水 体的 环 境 是 生 物 群 得 以 很 好 保 存 的 重 要 因 素 。2006030013基 于 腕 足 动 物 组 合 对 志 留 纪 陆 棚 水 深 的 测定 : 氧 同 位 素 测 试 = Paleobathymetry of a Silurianshelf based on brachiopod assemblages:an oxygen isotope test. ( 英 文 ). Azmy K; VeizerJ; Jin Jisuo; Copper P; Brand U. Canadian Journalof Earth Sciences, 2006, 43(3): 281-293Primary δ 18 O signals of 97 brachiopod shellsfrom the Lower Silurian (Llandovery) carbonatesuccession of Anticosti Island were used to testthe hypothesis of water-depth and watertemperaturegradient for the Silurian onshoreoffshorebenthic assemblages (BA1-BA5). Theanalyzed shells were from the Pentamerus palaformis,Pentamerus oblongus, Stricklandia planirostrata,Ehlersella davidsonii, and Triplesia anticostiensiscommunities, which have been interpretedto occupy different water depths. Screeningof the shells, using petrographic and chemicalcriteria, confirmed good preservation oforiginal material. Shells of P. palaformis, P. oblongus,E. davidsonii, and T. anticostiensis havevery similar mean δ 18 O values (-5‰ ViennaPeedee Belemnite (VPDB)), while shells of S.planirostrata have a somewhat lighter value (-5.6‰). The δ 18 O values, in corroboration withtaphonomic and paleoecologic data, suggest thefollowing: (1) that the water mass of the Anticosticarbonate shelf was warm and well mixedvertically during the Early Silurian; (2) that thepentamerid brachiopod paleocommunities thatlived at ~20-90 m of water-depth show littleδ 18 O differentiation in their shell composition;and (3) that the Pentamerus,Stricklandia, andTriplesia communities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atthe species level, as both taphonomic and oxygenisotopic data indicate that the Stricklandiaplanirostrata Community most likely lived in anotably warmer, shallower water than the Pentameruspalaformis Community and that Triplesiaanticostiensis (BA5) lived at water temperature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Pentamerus habitat(BA3). This may suggest either that, at the genericlevel, the Pentamerus, Stricklandia, andTriplesia (Clorinda equivalent) communitiesmay have had substantial overlap in their spatialdistribution in the BA3-BA4 paleobathymetricsettings or that the isotope signals are too faint torecord water depth differences on a tropical shelf.微 体 古 生 物 学综 论2006030014中 更 新 世 撞 击 事 件 对 海 洋 环 境 的 影 响 —— 南海 ODP 1144 站 的 高 分 辨 率 记 录 = Mid-Pleistocene impact and marine environmentalchanges-A high-resolution record from ODP Site1144, South China Sea. ( 中 文 ). 赵 泉 鸿 ; 翦 知 湣 ;成 鑫 荣 ; 刘 志 飞 ; 徐 建 ; 夏 佩 芬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4, 21(2): 130-135本 文 对 采 自 南 海 北 部 ODP1144 站 (20°3.18′N,117°25.14′E, 水 深 2 037m) 385.8—386.4 m 层 段 的 28 个 沉 积 物 样 品 进 行 了 微 玻陨 石 、 浮 游 有 孔 虫 及 其 同 位 素 分 析 , 以 评 估 中更 新 世 撞 击 事 件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 微 玻 陨 石 见于 孔 深 386.12 — 386.38m, 而 集 中 分 布 在386.22— 386.25m 厚 约 3cm 的 地 层 中 。 研 究结 果 表 明 , 中 更 新 世 撞 击 事 件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很可 能 只 是 小 幅 度 和 短 时 间 ( 百 年 左 右 ) 的 , 尽 管引 起 了 南 海 表 层 海 水 温 度 约 2°C 的 下 降 及 其相 应 的 δ 18 O 的 加 重 、 浮 游 有 孔 虫 冷 水 种 含 量的 上 升 和 暖 水 种 含 量 的 减 少 , 但 没 有 造 成 海 水稳 定 同 位 素 重 大 偏 移 和 全 球 气 候 的 灾 难 性 影响 , 也 没 有 引 起 浮 游 有 孔 虫 在 生 物 演 化 上 的 变化 。2006030015法 国 西 北 部 萨 尔 特 Écommoy 塞 诺 曼 阶 琥 珀中 的 微 体 古 生 物 化 石 = Microorganisms in theCenomanian amber from Écommoy (Sarthe,northwestern France). ( 法 文 ). Breton G; TostainF.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5, 4(1-2): 31-46The Cenomanian amber of Écommoy (Sarthe,France) is studied for the first time under thescope of the microscopical organic inclusions. Afelting of Cyanobacteria Palaeocolteronemacenomanensis gen. nov., sp. nov., which is to bealso found in ambers from marsh or estuarinedeposits of the Late Albian of Charente-Maritime, is the most conspicuous character ofthis amber. The taphocoenosis also comprisesoval inclusions of various sizes, euglenians, diatoms,naked amoebas, bacteria, algae cf. Siphonales?,one filament cf. Trentepohlia sp., andseveral incertae sedis. The Cenomanian amberfrom Écommoy is a litter amber, formed in aterrestrial to freshwater (occasionally briny) environment,in a marsh behind the coast.2006030016晚 中 新 世 Bolboforma 的 种 内 形 态 变 异 及 其 分类 、 生 态 、 生 物 地 层 学 意 义 = Intraspecificmorphological variation in late Miocene Bolboforma,and implications for their classification,ecology, and biostratigraphic utility. ( 英 文 ).Crundwella M P; Cooke P J; Nelson C S;4


Spiegler D.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2005,56(3-4): 161-176A preliminary morphological study of large,well preserved bolboform populations from thelate Miocene section of DSDP Site 593, in thesouthern Tasman Sea, reveals a relationship betweentest size and intraspecific morphologicalvariation interpreted as a gradual transformationin test shape and surface ornamentation. Thesuccession begins with small, smooth, thinwalledsubspheroidal tests. As test size increases,rudimentary ornaments become more commonand the shape more globose. With further sizeincrease, the walls thicken and ornaments becomemore structured, but specimens still retaina rounded globose shape. In still larger tests, theornament becomes more prominent and testsdevelop a squatter shape with flatter aboral surfaces.The transformation generally ends withlarge, thick-walled, highly ornate forms withsquat globose tests, robust ornaments, and relativelyflat aboral surfaces. Although the size ofthe test increases notably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there appears to be no correspondingchange in the internal chamber size from its initialvalue, and so the transformation is largelydue to the addition of calcite to the outer surfaceof the test wall. This appears to be an inherentbiological feature and does not involve calcitedissolution/reprecipitation or other retrogradeprocesses. The detail of the transformation variesbetween species and is presented here for Bolboformasubfragoris s.l., B. gruetzmacheri n. sp.,and B. metzmacheri s.s., which exhibit differenttypes of ornament — spinose, irregularly ridged,and cancellate, respectively.When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forms of a singlespecies occur in the same sample, they havethe potential to be interpreted as different species.Taxonomic confusion is further compounded bythe morphological similarity of many small,smooth-walled, and weakly ornamented forms ofdifferent species. These features are common inbolboform populations and have contributed to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some species. Differencesin test shape and ornament are most notablein large ornate forms and taxonomic interpretationsshould be based wherever possible onsuch forms. Once the taxonomy is clear, the biostratigraphicutility of the late Miocene bolboformsfrom Site 593 has been in the recognitionof single species (or at most two) in a givensample. This provides an excellent biostratigraphicframework for a period of time that lackssignificant alternative microfossils for age controlin New Zealand sediments.The distribution of bolboforms in (mainly)southern hemisphere marine sediments appearsto track the palaeocirculation of Southern ComponentIntermediate Water (SCIW). Hence additionof calcite to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test wallprobably occurred while the bolboforms wereentrained in subsurface flows of SCIW. In thisrespect, the increased complexity of ornamentationmay have been a morphological adaptationto counter the loss of buoyancy as calcite wasadded to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test wall. Thiswould have presumably contributed to the entrainmentand dispersal of bolboforms in theflow of subsurface water masses, and it suggeststhat the tests of some bolboforms at least mayrepresent a dispersal phase in the life cycle ofthis enigmatic group of microfossils.2006030017西 地 中 海 晚 Messinian sapropel 沉 积 序 列 的表 层 水 动 力 学 和 浮 游 植 物 群 落 = Surface waterdynamics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duringdeposition of cyclic late Messinian sapropelsequences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 英 文 ).Flores J; Sierro F J; Filippelli G M; Bárcena MÁ; Pérez-Folgado M; Vázquez A; Utrilla R. MarineMicropaleontology, 2005, 56(1-2): 50-79Distinctive precession-scale sapropel/marl sequencesof late Messinian age are found in severaloutcrops bordering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To examine the roles of stratification andproductivity in driving this cyclic sedimentation,we performed a high resolution analysis of calcareousnannofossil assemblages through fourorbital sequences (composed of sapropel/marl/diatomite/marl)from the Sorbas basinin southern Spain. This effort also involved a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calcareous nannofossilabundances and other micropaleontological,sediment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proxies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behaviour of some taxa.For this period, fluctuations in the depth andgradient of the pycnocline, and the distributionand remobilization of nutrients seem to be the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assemblages, with temperature of secondaryimportance.In the sapropels, the warm-oligotrophic genusSphenolithus and Discoaster are abundant. Especiallysignificant is the progressive increase towardsthe top of Discoaster pentaradiatus, indicatorof severe oligotrophic (deep pycnocline)conditions. At the top of the sapropels, peaks inReticulofenestra rotaria are interpreted here asthe result of an increase of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s,although decreasing salinity may alsoplay a role. Small Reticulofenestra (< 5 μm) isthe major component of the overlying marl, andpeaks in episodes of high nutrient availability(assessed here by the phosphorus proxy P/Ti).This morphotype is linked to a relatively shallowdeep chlorophyll maximum, with a stable butshallow thermocline. Overlying the marl is a5


diatomite bed, interpreted here as an indicator ofpeak nutrient availability (confirmed by P / Tiratios), with a reduction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sdue to nutrient competition and dilution. Interestingly,however, species such as Reticulofenestrapseudoumbilicus (> 5 μm) are morefrequent in diatomites even considering conditionsof extreme mixing and eutrophication occurredin the basin. Umbilicosphaera jafari peaksjust after diatomites, replacing small Reticulofenestra,probably as a response to an increasein salinity and/or nutrient limitation. Speciessuch as Coccolithus pelagicus and Helicosphaeracarteri are abundant at the top of the diatomitesand in the overlying marls, indicating relativelymesotrophic and cool water conditions.This succession shows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the four studied cycles, allowing us to interpretsurface water dynamics in this region on orbitaltime scales. The top of the sapropel represents awarm, low salinity and well stratified episodeunder a situation of maximum insolation. A welldeveloped pycnocline and oligotrophic conditions(moderate production of calcareous phytoplankton)coinciding with anoxic conditions atthe bottom enhance 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icmatter, and consequently generate a sapropel.Diatomites are deposited under a situation ofunstable pycnocline that produce an increase inproductivity in surface waters. Diatoms significantlydeplete limiting nutrients, and consequentlycalcareous nannofossils start to bedominant again in the water column as result ofa progressive stabilization of the pycnocline.2006030018植 硅 体 研 究 及 其 应 用 的 讨 论 = Discussiion o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hytolith. ( 中 文 ). 张新 荣 ; 胡 克 ; 王 东 坡 ; 介 冬 梅 . 华 南 地 质 与 矿产 , 2004, 23(2): 112-117植 硅 体 是 填 充 于 高 等 植 物 细 胞 组 织 中 的 非晶 质 含 水 二 氧 化 硅 颗 粒 , 记 录 了 它 所 起 源 的植 物 细 胞 的 特 征 , 可 以 在 土 层 或 沉 积 物 中 很好 地 保 存 下 来 。 通 过 植 硅 体 的 形 态 鉴 定 和 确定 组 合 带 , 可 以 恢 复 古 植 被 、 讨 论 植 物 群 落演 替 , 推 断 第 四 纪 古 气 候 环 境 及 其 变 迁 , 指导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 结 合 数 学 方 法 可 以 进 一 步计 算 出 各 种 古 环 境 气 候 的 参 数 值 , 从 而 用 以研 究 气 候 波 动 和 发 现 气 候 事 件 , 进 行 全 球 对比 研 究 。 在 考 古 学 、 土 壤 学 、 农 学 和 医 学 等领 域 , 植 硅 体 也 得 到 了 广 泛 的 应 用 。孢 粉2006030019西 昆 仑 — 喀 喇 昆 仑 二 叠 纪 加 温 达 坂 组 孢 粉 化石 新 发 现 = New discovery of sporopollen in thePermian Jiawendaban Formation in the WestKunlun-Karakorum area. ( 中 文 ). 姚 建 新 ; 肖 序常 ; 高 联 达 ; 韩 芳 林 ; 崔 建 堂 ; 彭 海 练 ; 纪 占 胜 ; 武 桂春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5-6): 620-621最 近 在 对 西 昆 仑 — 喀 喇 昆 仑 地 区 进 行 地 质调 查 研 究 中 , 从 加 温 达 坂 组 中 发 现 有 二 叠 纪孢 粉 , 类 型 包 括 Cordiatina, Limitisporites,Protohaploxypinus 和Primuspollenites 等 。 这 对 确 定 加 温 达 坂 组碎 屑 岩 的 时 代 、 二 叠 纪 地 层 的 划 分 和 对 比 ,以 及 探 讨 西 昆 仑 — 喀 喇 昆 仑 地 区 地 质 演 化 史具 重 要 意 义 。2006030020内 蒙 古 克 什 克 腾 旗 地 区 距 今 16000a 以 来 的 孢粉 组 合 特 征 与 环 境 变 迁 =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changes in Hexiqten Qi of InnerMongolia in the past 16 000 years. ( 中 文 ). 王 燕 ;王 书 兵 ; 赵 志 中 ; 秦 义 ; 马 寅 生 ; 孙 继 民 ; 孙 红 艳 ; 田明 中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5,26(5): 449-454本 文 通 过 对 三 义 黄 土 剖 面 孢 粉 资 料 的 分析 , 初 步 重 建 了 内 蒙 克 旗 地 区 16 000a 以 来 植被 及 环 境 的 变 迁 过 程 。 约 16010~15380a BP, 植 被 稀 疏 , 气 候 寒 冷 而 干 燥 ; 约 15 380~11 270 a B P, 植 被 以 草 本 植 物 为 主 , 气 候 变得 更 加 干 旱 ; 约 11 270~9 940a B P, 气 候 总体 上 由 先 前 的 冷 干 开 始 向 暖 湿 方 向 发 展 , 植被 仍 以 草 原 为 主 ; 约 9940~2320a B P, 植 被得 到 进 一 步 发 展 , 气 候 表 现 出 温 暖 湿 润 的 特征 ; 约 2320 a B P 至 今 , 植 被 仍 以 草 原 为主 , 气 候 向 温 凉 方 向 发 展 。2006030021新 疆 塔 什 库 尔 干 县 达 布 太 尔 地 区 二 叠 纪 孢 粉化 石 的 发 现 及 其 地 质 意 义 = Discovery and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rmian sporopollenfossils from Daftar, Taxkorgan, Xinjiang. ( 中文 ). 姚 建 新 ; 肖 序 常 ; 高 联 达 ; 王 乃 文 ; 计 文 化 ; 王世 炎 ; 王 永 ; 迟 振 卿 .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5, 7(3):321-326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塔 什 库 尔 干 县 达 布 太 尔地 区 位 于 印 度 板 块 与 欧 亚 板 块 结 合 部 的 西 昆仑 造 山 带 , 是 研 究 喀 喇 昆 仑 山 一 昆 仑 山 地 质演 化 的 重 要 地 区 之 一 。 由 于 西 昆 仑 地 区 处 于中 亚 腹 地 的 高 寒 缺 氧 地 带 , 自 然 条 件 差 , 交通 不 便 , 野 外 地 质 调 查 研 究 十 分 困 难 , 区 域地 质 研 究 程 度 较 低 , 达 布 太 尔 地 区 沉 积 地 层中 一 直 没 有 获 得 可 靠 微 体 化 石 证 据 。 经 笔 者的 室 内 、 外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 在 达 布 太 尔 地区 发 现 了 内 点 囊 三 缝 孢 Endosporites punctatusGao, 雅 致 韦 氏 粉 Wilsonites delicatus( Kosanke ) Kosanke , 多 孔 柯 达 粉Cordaitina spongiosa ( Luber )Samolovich , 马 什 阿 里 粉 Alisporites6


mathalensis Clarke , 卵 形 侧 囊 粉Sulcatitiporites ovatus ( Balme andHenndly ) Balme , 以 及 光 面 和 点 状 孢 子Leiotriletes 和 Punctatisporites 等 二 叠纪 孢 子 花 粉 化 石 。 从 上 述 化 石 组 合 特 征 看 ,这 些 孢 子 花 粉 化 石 基 本 属 于 华 夏 植 物 地 理 区类 型 。 结 合 前 人 对 该 区 生 物 地 层 和 同 位 素 年代 学 的 研 究 , 可 以 认 为 塔 什 库 尔 干 县 达 布 太尔 地 区 原 划 为 二 叠 纪 的 碎 屑 岩 沉 积 地 层 可 能为 包 含 了 志 留 纪 、 二 叠 纪 及 其 它 时 代 岩 层 的混 杂 地 质 体 。2006030022甘 肃 西 峰 6.2~2.4MaB.P. 红 粘 土 中 孢粉 记 录 及 古 植 被 演 化 = Ecological changesduring 6.2~2.4MaB.P.revealed by palynologicalrecord from red clay deposits in the loessplateau and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中 文 ). 李 杰 ; 旺 罗 ; 裴 云 鹏 ; 彭 淑 贞 . 第 四 纪研 究 , 2005, 25(4): 467-473通 过 对 甘 肃 西 峰 赵 家 川 6.2~2.4MaB.P. 红粘 土 地 层 的 孢 粉 学 研 究 , 建 立 了 3 个 孢 粉 组合 带 。 孢 粉 组 合 特 征 显 示 该 区 在 此 阶 段 总 体为 干 旱 的 草 原 环 境 ,6.2~5.8MaB.P. 为 灌 丛 草原 ;5.8~4.2MaB.P. 是 稀 疏 森 林 草 原 , 植 被 由大 量 中 生 性 草 本 植 物 和 少 量 喜 湿 性 的 乔 木 植物 组 成 , 反 映 当 时 气 候 相 对 湿 润 ;4.2 ~2.4MaB.P. 植 被 中 旱 生 植 物 藜 科 和 麻 黄 明 显 增多 , 反 映 典 型 草 原 一 荒 漠 草 原 。 分 析 认 为 研究 区 自 6.2MaB.P. 干 旱 草 原 环 境 的 格 局 就 已 经形 成 。 红 粘 土 中 孢 粉 记 录 的 植 被 演 化 信 息 与青 藏 高 原 隆 升 有 时 代 上 的 耦 合 性 , 也 与 北 极冰 盖 的 起 源 和 演 化 历 史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20060300233.0~2.0 MaBP 南 海 南 部 深 海 沉 积 物 孢 粉 记录 及 其 对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的 响 应 = Deep-seapolle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Sea(SCS) 3.0-2.0 mabp and its response toglobal climate change. ( 中 文 ). 袁 金 红 ; 罗 运 利 ;徐 兆 良 ; 孙 湘 君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5,25(3): 75-81为 了 探 索 和 揭 示 2.5MaBP 前 后 东 亚 季 风演 变 历 史 及 植 被 演 替 对 气 候 演 化 的 响 应 , 对南 海 南 部 大 洋 钻 探 ODP1143 站 (9°22′N、113°17′E) 深 海 柱 状 样 的 上 部 135~95m(3.0~2.0MaBP) 共 146 个 孢 粉 样 品 进 行了 分 析 研 究 , 时 间 分 辨 率 为 7ka/ 样 , 孢 粉 谱显 示 沉 积 率 变 化 显 著 , 以 2.6MaBP 为 界 可明 显 分 为 两 个 阶 段 , 与 前 一 阶 段 3 . 0 ~2.6MaBP 相 比 ,2.6~2.0MaBP 时 段 各 类型 花 粉 及 孢 子 沉 积 率 均 有 显 著 提 高 。 该 结 果表 明 2.6MaBP 南 海 海 平 面 有 显 著 下 降 , 可与 北 半 球 冰 盖 形 成 、 东 亚 季 风 增 强 相 对 应 。2.6MaBP 以 后 , 各 类 型 孢 粉 沉 积 率 高 低 变化 揭 示 南 海 海 平 面 有 多 次 上 升 和 下 降 , 代 表了 多 次 冰 期 间 冰 期 旋 回 。 该 结 果 与 深 海 氧 同位 素 分 期 相 对 应 。 频 谱 分 析 表 明 3 . 0 ~2.0MaBP 存 在 0.1Ma( 偏 心 率 ) 和 46.9ka( 斜 率 ) 的 周 期 。2006030024韩 国 南 黄 海 盆 地 上 白 垩 统 ( 坎 帕 阶 最 上 部 - 麦斯 特 里 希 特 阶 ) 的 孢 粉 = Palynology of UpperCretaceous (uppermost Campanian –Maastrichtian) deposits in the South Yellow SeaBasin, offshore Korea. ( 英 文 ). Yi S; Batten D J.Cretaceous Research, 2002, 23(6): 687-706Forty-seven samples from Upper Cretaceoussections penetrated by the Kachi-1 and Inga-1wells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have beenanalysed for their spore and pollen content.Thirty-five species of 18 spore genera and 54species of 28 pollen genera are documented. Onenew monotypic genus, Diporocolpopollenites,and its type species, D. kachiensis sp. nov., areerected, and Dilwynites Harris, 1965, and itstype species, D. granulatus Harris, 1965, areemended. There are also three new combinations:Ephedripites eocaenicus (Selling, 1944), E.praeclarus (Chlonova, 1961), and Retitricolpitesanguloluminosus (Anderson, 1960). Two palynologicalzones are erected: anAquilapollenitesattenuatus Assemblage Zone, which encompassesdeposits that are considered to be latestCampanian–Early Maastrichtian in age, and anAquilapollenites eurypteronus Assemblage Zonefor sections that have been dated as Late Maastrichtian.The assemblages are typical of theYenisey-Amur Subprovince of the Aquilapollenites(floral) Province. Lowland floodplain toshallow, commonly mesotrophic, lacustrine environmentsof deposition are indicated. The climatewas probably wet subtropical, with rainfallbeing somewhat higher during the Late Maastrichtianthan through the latest Campanian–Early Maastrichtian.2006030025南 极 James Ross 盆 地 Gustav 群 阿 普 第 阶 至科 尼 亚 克 阶 ( 早 - 晚 白 垩 世 ) 孢 粉 地 层 学 =Aptian to Coniacian (Early–Late Cretaceous)palynostratigraphy of the Gustav Group, JamesRoss Basin, Antarctica. ( 英 文 ). Riding JB;Crame J A. Cretaceous Research, 2002, 23(6):739-760The Gustav Group of the James Ross Basin,Antarctic Peninsula, forms part of a majorSouthern Hemisphere Cretaceous reference section.Palynological data, chiefly from dinoflagellatecysts, integrated with macrofaunal evidenceand strontium isotope stratigraphy, indicate that7


the Gustav Group, which is approximately2.6 km thick, is Aptian–Coniacian in age. Aptian–Coniacianpalynofloras in the James RossBasin closely resemble coeval associations from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n palynologicalzonation schemes are applicable tothe Gustav Group. The lowermost units, the coevalPedersen and Lagrelius Point formations,have both yielded early Aptian dinoflagellatecysts. Because the overlying Kotick Point Formationis of early to mid Albian age, the Aptian/Albianboundary is placed, questionably, atthe Lagrelius Point Formation – Kotick PointFormation boundary on James Ross Island, andthis transition may be unconformable. Althoughthe Kotick Point Formation is largely early Albianon dinoflagellate cyst evidence, the uppermostpart of the formation appears to be of midAlbian age. This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arly andmid Albian has refined the age of the formation,previously considered to be Aptian – Albian,based on macrofaunal evidence. The WhiskyBay Formation is of late Albian to latest Turonianage on dinoflagellate cyst evidence andthis supports the macrofaunal ages. Late Albianpalynofloras have been recorded from the GinCove, lower Tumbledown Cliffs, Bibby Pointand the lower – middle Lewis Hill members.However, the Cenomanian age of the upperTumbledown Cliffs and Rum Cove members,based on molluscan evidence, is not supportedby the dinoflagellate cyst floras and further workis required on this succession. The uppermostpart of the Whisky Bay Formation in north-westJames Ross Island is of mid to late Turonian ageand this is confirmed by strontium isotope stratigraphy.The uppermost unit, the Hidden LakeFormation, is Coniacian in age on both palaeontologicaland strontium isotope evidence. Theuppermost part of the formation appears to beearly Santonian based on dinoflagellate cysts,but strontium isotope stratigraphy constrains thisas being no younger than late Coniacian. Thisrefined palynostratigraphy greatly improves thepotential of the James Ross Basin as a majorCretaceous Southern Hemisphere reference section.2006030026西 孟 加 拉 Panagarh 地 区 Rajmahal 洼 陷 的 早白 垩 世 年 龄 : 根 据 孢 粉 证 据 = An Early Cretaceousage for the Rajmahal traps, Panagarh area,West Bengal: palynological evidence. ( 英 文 ).Vijaya; Bhattacharji T K. Cretaceous Research,2002, 23(6): 789-805The discovery of traps in the subsurfaceMesozoic succession of the Panagarh area, WestBengal, has drawn attention to their correlationwith the traps in the Rajmahal Basin, Bihar. The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ssess the palynologicaldating of the intertrappean beds withthe help of sequential first appearances of thestratigraphically important spore species Cicatricosisporitesaustraliensis, Aquitriradites spinulosus,and Foraminisporis wonthaggiensis. C.australiensis, along with the first appearance ofA. spinulosus, denotes the earliest Berriasian.This association is significant for recognition ofth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The lowestoccurrence of F. wonthaggiensis indicates depositsof Berriasian–Valanginian age. The dataon which these observations are based have beenobtained from the intertrappean beds of the RajmahalFormation in six boreholes: PGD-1A, 2,4, 6, 8 and 9A. Further palynological studies onboreholes PGD-4, 8 and 9A have indicated theapproximate time-span for the duration of volcanicactivity in the Panagarh area. This seemsto have been initiated in the early Berriasian andcontinued into the Hauterivian, which is earlierthan the volcanism associated with the Rajmahaltraps in the Rajmahal Basin.2006030027澳 大 利 亚 东 南 部 早 白 垩 世 大 孢 子 组 合 = EarlyCretaceous megaspore assemblages from southeasternAustralia. ( 英 文 ). Tosolini A M P;McLoughlin S; Drinnan A N. Cretaceous Research,2002, 23(6): 807-844Twenty-nine megaspore species including sixnew taxa (Bacutriletes otwayensis sp. nov., Erlansonisporitescerebrus sp. nov., Erlansonisporitesdecisum sp. nov., Hughesisporites coronatussp. nov., Hughesisporites dettmanniae sp.nov., and Verrutriletes depressus sp. nov.) aredocumented from Aptian and Albian strata of theGippsland and Otway basins, southeastern Australia.Together with six taxa known only fromunderlying Neocomian strata, these megasporesare used to establish four provisional biozonesfor the Lower Cretaceous that complement existingbiostratigraphic schemes based on miosporesand plant macrofossils. Megaspores are best representedin silty floodbasin facies and it is likelythat the parent plants predominantly occupiedmoist understorey to fully aquatic habitats on thefloodplain. Megaspores are sparsely representedin most other fluvial facies chiefly due to reworkingof floodbasin sediments into higher energychannel and crevasse deposits. The relativelyhigh diversity of lycophyte and fern megasporescontrasts with the scarcity of these plantgroups in macrofossil assemblages. The megasporerecord suggests that heterosporous cryptogamsmay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more prominentin the vegetation of this region than previouslysuggested. Several megaspores fromsoutheastern Australia are closely comparable toforms from India and Argentina indicating broad8


similarities between Early Cretaceous heterosporousfern and lycophyte communities acrossGondwana. These similarities also suggest thatmegaspores may be useful for inter-continental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2006030028厄 瓜 多 尔 Sub-Andean 地 区 Pungarayacu 30井 Napo 群 孢 粉 学 和 层 序 地 层 学 分 析 = Palynological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the Napo Group in the Pungarayacu 30 well,Sub-Andean Zone, Ecuador. ( 英 文 ). Vallejo C;Hochuli P A; Winkler W; Salis K. CretaceousResearch, 2002, 23(6): 845-859The study of palynomorphs and calcareousnannofossils from the Albian–Campanian NapoGroup in the Pungarayacu 30 well in the SubandeanZone of Ecuador has led to a new biostratigraphicframework revealing the existence ofseveral hiatuses for this area. The palynologicaland palynofacies data are used together withother fossils and lithological evidence to define a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he distributionof palynomorphs and palynofacies indicatesa strong terrestrial input for the lower part of theNapo Group (Napo Basal and Lower Napo formations).In the upper part (Middle and UpperNapo formations), terrestrial input is reducedand a restricted marine environment with severaldysoxic–anoxic intervals can be inferred. Thehydrocarbons present in the well studied havetraditionally been regarded as locally sourced.However,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TAS, Tmaxand VR) prove the immature stage of the sourcerock in this borehole as well as in a larger area.2006030029基 于 东 北 巴 西 Sergipe 盆 地 Aptian–Albian序 列 孢 粉 相 分 析 的 古 环 境 重 建 = Paleoenvironmentalreconstruction based on palynofaciesanalysis of the Aptian–Albian succession of theSergipe Basin, Northeastern Brazil. ( 英 文 ). CarvalhoM A; Filho J G M; Menezes T E. MarineMicropaleontology, 2006, 59(1): 56-81Palynofacies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on 272core samples from two wells (GTP-17-SE andGTP-24-SE) in the Sergipe Basin, with the aimof reconstructing the paleoenvironments of theupper Aptian–middle Albian. For the palynofaciesanalysis the kerogen categories werecounted and subjected to cluster analyses. Fordetailed environmental analysis, kerogen distributiontrends and parameters were applied,based on percentages of kerogen categories. Totalorganic carbon analysis was also used. The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alynofacies associationsthat defined eight palynofacies units inwell GTP-17-SE and ten in well GTP-24- SEreflects a continuous terrestrial influx throughoutthe succession. Amorphous organic matter(AOM) and palynomorph groups show moderateto high percentages, especially in well GTP-24-SE. The increase in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segroups suggests that a long-term a transgressionand/or a decreasing terrestrial influx occurred inthe area. From the bottom to top six depositionalenvironments were identified in wells GTP-17-SE and GTP-24, respectively, and they reflectthe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marine influence asthe basin evolved. Brackish lagoon conditionschanged to more open marine conditions as sealevel changed during the separation of SouthAmerica from Africa.2006030030阿 根 廷 丘 布 特 省 中 新 世 Puerto Madryn 组 的首 次 孢 粉 记 录 = First palynological record fromPuerto Madryn formation, miocene of Chubut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Palazzesi L; BarredaiV. Ameghiniana, 2004, 41(3): 355-3622006030031阿 根 廷 内 乌 肯 盆 地 中 侏 罗 统 Lotena 组 的 孢 粉地 层 和 孢 粉 相 = Palynostratigraphy and palynofaciesof the Lotena Formation, Middle Jurassicof the Neuquen basin, Argentina. ( 其 他 ). .Ameghiniana, 2004, 41(3): 485-5002006030032雷 尼 燧 石 植 物 的 古 生 态 和 古 植 物 地 理 : 根 据原 位 和 离 散 孢 子 的 综 合 分 析 证 据 = Palaeoecologyand palaeophytogeography of theRhynie chert plants: evidence from integratedanalysis of in situ and dispersed spores. ( 英 文 ).Wellman C H.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 271(1542): 985 -992疑 源 类2006030033爱 尔 兰 韦 克 斯 福 德 县 南 沿 岸 下 古 生 界 地 层 疑源 类 : 对 Cullenstown 组 、Cahore 群 和Ribband 群 新 的 时 代 控 制 = Acritarchs fromthe Lower Palaeozoic succession on the southCounty Wexford coast, Ireland: new age constraintsfor the Cullenstown Formation and theCahore and Ribband Groups. ( 英 文 ). Bruck P M;Vanguestaine M. Geological Journal, 2004,39(2): 199-224牙 形 石2006030034广 西 二 叠 纪 深 海 硅 质 岩 系 中 瓜 德 鲁 普 统 至 乐平 统 界 线 地 层 牙 形 石 分 带 及 动 物 群 特 征 =Zonation of conodo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conodont fauna from the Guadalupian-Lopingian9


oundary strata in pelagic chert sequences inGuangxi and the basal boundary of the Lopingianseries. ( 中 文 ). 孙 冬 英 ; 夏 文 臣 . 微 体 古 生 物学 报 , 2004, 21(1): 100-106 1 图 版 .在 广 西 钦 州 地 区 小 董 镇 大 虫 岭 深 海 硅 质 岩剖 面 中 , 首 次 处 理 出 了 层 序 连 续 的 牙 形 石 化石 , 并 由 老 至 新 划 分 了 二 个 牙 形 石 带 , 即Jinogondolella granti 带 和 Clarkinadukouensis 带 。 通 过 这 二 个 牙 形 石 带 与 斜 坡相 和 盆 地 相 碳 酸 盐 岩 硅 质 岩 系 中 的 牙 形 石 带进 行 对 比 , 划 分 了 本 剖 面 中 乐 平 统 生 物 地 层底 界 。 本 文 对 深 海 硅 质 岩 系 中 这 一 界 线 地 层牙 形 石 动 物 群 特 征 进 行 了 简 要 的 描 述 。2006030035贵 州 三 叠 系 拉 丁 阶 - 卡 尼 阶 界 线 层 牙 形 石 生 物地 层 =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near theLadinian-Carnian boundary interval in Guanlingof Guizhou. ( 中 文 ). 孙 作 玉 ; 郝 维 城 ; 江 大 勇 . 地层 学 杂 志 , 2005, 29(3): 257-263 2 图 版 .对 贵 州 关 岭 拉 丁 阶 - 卡 尼 阶 界 线 层 附 近 的 竹杆 坡 组 和 瓦 窑 组 等 间 距 采 集 牙 形 石 样 品 , 在 详细 区 分 牙 形 石 Paragondolella 属 内 各 种 特 征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地 层 分 布 情 况 , 认 为Paragondolella 属 在 晚 拉 丁 末 期 沿 两 个 分 支方 向 演 化 :P. foliata inclinata→P. polygnathiformis→ P. maantangensis 和P .foliatainclinata → P. foliatafoliata→P. tadpole。 从 谱 系 观 点 出 发 认 为 P. polygnathiformis的 首 次 出 现 点 作 为 卡 尼 阶 底界 的 标 志 是 合 理 的 , 并 在 竹 杆 坡 剖 面 首 次 将 拉丁 阶 - 卡 尼 阶 界 线 置 于 第 2 层 距 底 3.38m 处 , 即杨 柳 井 组 和 竹 杆 坡 组 岩 石 界 线 以 上 3.38m处 。 以 上 谱 系 关 系 的 识 别 也 为 P. polygnathiformis带 细 化 打 下 了 基 础 。2006030036四 川 通 江 诺 水 河 二 叠 纪 - 三 叠 纪 界 线 地 层 牙 形石 的 发 现 = Discovery of conodonts from the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beds in Nuoshuihesection of Tongjiang, Sichuan. ( 中 文 ). 牟 传 龙 ;马 永 生 ; 余 谦 ; 郭 旭 升 ; 谭 钦 银 ; 李 国 雄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5, 29(4): 372-375 1 图 版 .川 东 北 地 区 碳 酸 盐 台 地 相 区 二 叠 系 - 三 叠 系界 线 划 分 一 向 存 在 分 歧 , 因 为 在 二 叠 系 与 三 叠系 之 间 发 育 一 套 40-100m 的 白 云 岩 的 时 代 缺乏 古 生 物 依 据 。 针 对 这 一 问 题 , 在 四 川 通 江 诺水 河 剖 面 进 行 地 层 古 生 物 研 究 , 在 剖 面 34 层 和41 层 的 白 云 岩 中 首 次 分 别 发 现 了 牙 形 石 化 石Hindeodus latidentatus、Hindeodus typicalis和 Hindeous minutus,Hindeous parvus、cf.staeschei、Isarcicella isacica。根 据 当 前 国 内 外 古 生 物 学 的 研 究 成 果 ,34 层 的牙 形 石 属 于 晚 二 叠 世 长 兴 期 的 化 石 ,41 层 中 的牙 形 石 为 早 三 叠 世 印 度 期 的 化 石 。 结 合 两 者的 之 间 的 岩 石 地 层 特 点 , 初 步 将 通 江 诺 水 河 剖面 的 二 叠 系 - 三 叠 系 的 界 线 置 于 38 层 与 39层 、 即 白 云 岩 与 灰 岩 之 间 。2006030037牙 形 石 Granatodontus 属 的 组 织 学 研 究 = TheHistological Study of Granatodontus. ( 中 文 ). 武桂 春 ; 董 熙 平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版 ), 2004, 40(2): 228-231以 原 始 真 牙 形 石 分 子 Granatodontus 属 的研 究 为 例 , 描 述 了 该 类 分 子 的 组 织 学 特 征 。并 与 另 一 种 早 期 的 真 牙 形 石 分 子Proconodontus muelleri 进 行 了 对 比 , 二 者的 内 部 构 造 非 常 相 似 , 都 具 有 原 始 真 牙 形 石的 特 征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组 织 学 方 法 在 原 始真 牙 形 石 的 分 类 研 究 中 具 有 重 要 的 分 类 学 意义 。2006030038新 南 威 尔 士 中 部 Oakdale 组 外 来 灰 岩 中 奥 陶世 ( 达 瑞 威 尔 阶 ) 牙 形 类 = Middle Ordovician(Darriwilian) conodonts from allochthonouslimestones in the Oakdale Formation of centralNew South Wales. ( 英 文 ). Zhen Yongyi, PercivalI G. Alcheringa, 2004, 28(1): 77-111Twenty species of late Middle Ordovicianconodonts including two new forms, Erraticodonbellevuensis sp. nov. and Ansella? haustra sp.nov.,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from allochthonouslimestone blocks in the Oakdale Formationof the Bell River Valley, N.S.W. The cooccurrenceof Paroistodus horridus, Histiodellakristinae and Appalachignathus delicatulus in thefauna suggests the limestone was originally depositedin late Darriwilian (most likely early-midDa3) time, providing a maximum age constrainton its inclusion in the Oakdale Formation. Somefaunal similarities are apparent between thisconodont fauna and that from (1) allochthonouslimestone clasts within the Fairbridge Volcanicsbelow the Wahringa Limestone Member and (2)contemporaneous deep-water cherts in basinalturbidite facies of the Adaminaby Group. Thelatter similarity suggests that prior to downslopedisplacement into the Oakdale Formation, theoriginal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limestonewas on an unstable outer shelf edge ratherthan in shallow water depths.2006030039根 据 牙 行 刺 确 定 蒙 古 南 戈 壁 Arynshand 组 时代 为 早 石 炭 世 = Early Carboniferous age forArynshand Formation, Mongolian South Gobi,based on conodonts. ( 英 文 ). Wang Chengyuan;Minjin C. Alcheringa, 2004, 28(2): 433-44010


Conodonts from the lowermost part of theArynshand Formation at the Bayan-KhoshuuRuins section in the Mushgai area, south Gobi,including Siphonodella cooperi, S. cf crenulataand S. cf. isosticha, clearly indicate that theArynshand Formation is Early Carboniferousrather than Devonian-Carboniferous. The formationrests unconformably on the volcanogenicMinjin Member of the Botuulkhudag Formationfrom which we have not recovered conodonts.The Arynshand Formation contains some presumablyreworked Devonian conodonts whichcannot be used to provide a reliable age.2006030040泥 盆 纪 牙 形 石 蹼 鳞 刺 属 的 形 态 变 异 : 种 对 属=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Palmatolepis Devonianconodonts: species versus genus. ( 英 文 ).Girard C; Renaud S; Sérayet A.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4, 3(1): 1-8In extinct animals such as conodonts, the conceptof species cannot be biologically tested andtherefore suffers from uncertainty. Yet, a prerequisiteto paleob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is to determinethe relevant scale for investigating patternsof size and shape variability. Such patternshave been analysed for the conodont PalmatolepisPa-elements based on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which are compared. A previous studyconsidered separately the species recognisedwithin Palmatolepis. A drawback of this approachis to ignore the large number of indeterminatespecimens. We propose here to analysetogether all the Palmatolepis Pa-elements. Theresults of both methods are comparable, but the‘generic’ approach seems more efficient in displayingfine-scale shape variations. This discrepancymay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generic approach,taking all specimens into account, allowsfor analysing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Hence,paleobiolog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morphologicalvariability can be addressed2006030041鄂 西 地 区 上 二 叠 统 的 牙 形 石 分 带 及 其 意 义 =Upper Permian conodonts zon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in western Hubei Province. ( 中 文 ). 王国 庆 ; 夏 文 臣 . 地 质 科 技 情 报 , 2004, 23(4): 30-34湖 北 恩 施 天 桥 剖 面 发 育 有 完 好 的 二 叠 系 大隆 组 下 段 硅 质 岩 层 . 对 其 下 伏 吴 家 坪 组 灰 岩 及上 覆 大 隆 组 上 段 灰 岩 中 牙 形 石 的 研 究 表 明 , 吴家 坪 组 灰 岩 自 下 而 上 可 分 为 Clarkina postbitteripostbitteri 带 、 Clarkinadukouensis 带 、Clarkina asymmetrica 带 以及 Clarkina guangyuanensis-Clarkinatranscaucasica 带 , 属 吴 家 坪 阶 中 下 部 牙 形 石带 ; 大 隆 组 上 段 灰 岩 可 划 分 出 两 个 牙 形 石 带 , 即Clarkina subcarinata-Clarkina wangi 带和 Clarkina changxingensis changxingensis-Clarkinadeflecta 带 , 为 长 兴 阶 底 部 牙形 石 带 . 认 为 鄂 西 地 区 大 隆 组 下 段 硅 质 岩 的 时代 应 归 属 于 二 叠 纪 吴 家 坪 中 期 至 长 兴 早 期 .2006030042贵 州 南 部 地 区 中 三 叠 统 青 岩 阶 底 界 附 近 牙 形石 生 物 地 层 学 研 究 = Research on conodontbiostratigraphy near the bottom boundary of theMiddle Triassic Qingyan stage in the SouthernGuizhou Province. ( 中 文 ). 姚 建 新 ; 纪 占 胜 ; 王 立亭 ; 王 彦 斌 ; 武 桂 春 . 地 质 学 报 , 2004, 78(5): 577-585 2 图 版 .下 一 中 三 叠 统 界 线 的 划 分 一 直 是 国 际 地 层学 研 究 中 一 个 有 争 议 的 问 题 。 中 国 西 南 地 区从 台 地 相 到 盆 地 相 不 同 类 型 下 一 中 三 叠 统 地层 均 较 发 育 , 为 奥 仑 尼 克 阶 一 安 尼 阶 界 线 层型 的 研 究 提 供 了 有 利 条 件 。 根 据 贵 州 望 漠 甘河 桥 剖 面 和 贵 州 省 贵 阳 市 青 岩 剖 面 牙 形 石 的研 究 , 可 识 别 出 6 个 可 与 国 内 外 进 行 对 比 的牙 形 石 带 , 自 下 而 上 分 别 为 :1Neospathduscristogalli 间 隔 带 , 2 Neos pathoduspakistanens 众 间 隔 带 , 3 Neospathoduswaageni 间 隔 带 ,4Neospathodus homeri-N.triangularis 组 合 带 ,5Chiosella limorensis间 隔 带 , 6 Neogongdolella regale延 限 带 。 在 贵 阳 青 岩 剖 面 和 望 漠 甘 河 桥剖 面 , 早 一 中 三 叠 世 存 在 一 个 Neospathods一 Chiosella 一 Neogongdolella 的 牙 形 石 演化 系 列 。 在 这 个 演 化 序 列 中 , 在NeosPathodus homeri 一 N . triangularis带 上 部 出 现 Neospathodus homeri 和Chiosellatimorensis 之 间 的 过 渡 类 型Neospathodus qingyanensis, 表 明 在 下 一 中 三叠 统 附 近 牙 形 石 存 在 较 好 的 演 化 关 系 。 在 贵阳 青 岩 剖 面 , 下 一 中 三 叠 统 界 线 位 于 紫 云 组顶 面 之 下 1.5m 处 Chiosella timorensis 带首 现 的 位 置 , 在 望 漠 甘 河 桥 剖 面 , 下 一 中 三叠 统 界 线 位 于 紫 云 组 顶 面 之 下 0.sm 处Chiosella timorensls 带 首 现 的 位 置 。 依 据上 述 情 况 , 本 文 建 议 贵 阳 青 岩 剖 面 作 为 下 —中 三 叠 统 界 线 层 型 候 选 剖 面 , 望 漠 甘 河 桥 剖面 作 为 下 — 中 三 叠 统 界 线 层 型 的 辅 助 剖 面 加以 深 入 研 究 。2006030043阿 根 廷 胡 胡 伊 东 方 科 迪 勒 拉 提 尔 卡 拉Alfarcito 地 区 特 马 豆 克 阶 Alfarcito 和Rupasca 组 牙 形 石 和 笔 石 动 物 群 。 第 二 部分 : 系 统 古 生 物 学 = Conodont and graptolitefaunas from the Alfarcito and Rupasca Formations(Tremadocian) from the Alfarcito area,Tilcara, Oriental Cordillera of Jujuy, Argentina.11


Part 2: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 其 他 ). ZeballoF J; Albanesi G L; Ortega G.Ameghiniana, 2005, 42(1): 47-66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nodont and graptolitefaunas from the Alfarcito and Rupasca Formations,exposed at the Alfarcito area, CordilleraOriental of Jujuy, is presented. Described speciescorrespond to the Cordylodus angulatus andPaltodus deltifer zones (Paltodus deltifer pristinusSubzone) from the late early to early lateTremadocian (Lower Ordovician). Studiedconodonts represent 7 families, 14 genera, and23 species. Five new species are diagnosedamong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forms, i.e., Drepanoistodusalfarcitensis n. sp., Drepanoistodusn. sp. A, Semiacontiodus striatus n. sp., Semiacontiodusminutus n. sp. and Utahconus n. sp. A.Likewise, the record of 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flabelliformis (Eichwald) from top strataof the Alfarcito Formation, is reported and discussed.小 壳 化 石2006030044陕 南 镇 巴 早 寒 武 世 似 软 舌 螺 化 石 一 新 种 ——Torellella bisulcata sp.nov. = Early Cambrianhyolithelminths-Torellella bisulcata sp. nov.from Zhenba, southern Shaanxi. ( 中 文 ). 李 国 祥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43(4): 571-578 1 图 版 .对 采 自 陕 西 镇 巴 小 洋 剖 面 下 寒 武 统 西 蒿 坪段 的 似 软 舌 螺 类 (hyolithelminths) 化 石 进 行 了研 究 , 描 述 了 一 新 种 Torellella bisulcata sp.nov., 其 主 要 特 征 为 : 磷 质 管 状 壳 体 , 横 切 面 透镜 状 , 壳 管 的 两 个 宽 面 凸 度 不 等 , 一 面 为 弧 状 ,另 一 面 扁 平 ; 壳 管 直 或 微 弯 曲 , 在 壳 管 的 两 个 窄的 侧 面 各 具 一 纵 向 浅 凹 沟 , 壳 面 光 滑 或 饰 有 微弱 的 横 向 纹 线 。 简 要 地 讨 论 了 似 软 舌 螺 类 化石 的 生 物 亲 缘 关 系 , 认 为 迄 今 为 止 , 其 仍 为 分 类位 置 不 明 的 化 石 类 别 。 西 蒿 坪 段 中 下 部 产 有三 叶 虫 颊 刺 和 颈 刺 , 表 明 此 段 沉 积 地 层 属 于 下寒 武 统 筇 竹 寺 阶 而 非 梅 树 村 阶 。2006030045陕 南 宁 强 地 区 和 安 徽 巢 湖 地 区 早 寒 武 世 小 壳化 石 Anabarites 之 比 较 = Comparison of theEarly Cambrian Anabarites between Ningqiangarea, Shaanxi and Chaohu area, Anhui. ( 中 文 ).冯 曼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5, 22(4): 412-416作 者 对 陕 南 宁 强 地 区 和 安 徽 巢 湖 地 区 产 出的 Anabarites 从 形 态 和 层 位 上 进 行 了 简 单 的比 较 。 陕 南 宁 强 地 区 Anabarites 的 层 位 低 于安 徽 巢 湖 地 区 , 且 前 者 产 出 的 Anabarites 保存 较 后 者 的 完 整 , 个 体 普 遍 较 后 者 小 , 纵 槽较 后 者 浅 窄 , 并 多 数 保 存 有 生 长 纹 。Anabarites 在 巢 湖 的 出 现 证 明 了 Anabarites延 续 的 时 间 更 长 , 从 梅 树 村 早 期 一 直 到 沧 浪铺 期 。 同 时 对 Anabarites 的 亲 缘 性 进 行 了 讨论 , 支 持 将 它 们 解 释 成 为 六 射 珊 瑚 亚 纲 祖 先类 群 的 化 石 代 表 。2006030046陕 南 新 元 古 代 末 期 微 体 管 状 疑 难 化 石 = TerminalNeoproterozoic tubular microproblematicafrom the Dengying Formation, southern Shaanxi.( 中 文 ). 华 洪 ; 陈 哲 ; 张 录 易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5,44(4): 487-493 1 图 版 .末 元 古 纪 以 Cloudina 为 代 表 的 管 状 动 物 化石 是 目 前 世 界 上 公 认 最 早 的 具 矿 化 骨 骼 的 生物 类 群 , 在 世 界 许 多 地 区 都 有 发 现 , 但 它 并不 是 当 时 唯 一 的 矿 化 生 物 类 型 , 更 多 的 动 物骨 骼 化 化 石 证 据 在 寒 武 纪 大 爆 发 之 前 的 沉 积物 中 时 有 发 现 。 作 者 在 处 理 陕 南 末 元 古 纪 的化 石 过 程 中 , 发 现 了 大 量 不 同 形 态 的 微 体 管状 化 石 ( 直 径 大 多 小 于 150μm), 包 括 末 端封 闭 的 粗 短 管 体 , 不 分 枝 管 体 , 末 端 扩 展 的骨 针 状 构 造 及 具 多 种 分 叉 样 式 的 分 枝 管 体 。这 些 化 石 的 亲 缘 关 系 仍 不 清 楚 , 但 它 们 为 我们 提 供 了 动 物 演 化 和 矿 化 初 始 阶 段 的 化 石 记录 。2006030047美 国 内 华 达 斯 普 利 特 山 寒 武 系 Dyeran 阶 最 上部 Emigrant 组 底 部 小 壳 化 石 = Small shellyfossils from the basal Emigrant Formation(Cambrian, uppermost Dyeran Stage) of SplitMountain, Nevada. ( 英 文 ). Skovsted C B. Canadian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6, 43(4): 487-496A latest Early Cambrian fauna of helcionelloidmolluscs and small shelly fossils from thebasal Emigrant Formation of Nevada is described.The fauna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to bedescribed from trilobite-bearing strata in theGreat Basin and is well preserved, but of limiteddiversity. At the specific level the assemblage islargely endemic, but it contains several generawith global distribution in the Lower and MiddleCambrian. Costipelagiella nevadense n.sp. in thefauna is the olde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widespread,but little known genus CostipelagiellaHorny 1964. Two additional new taxa are described:Anabarella chelata n.sp. and Parkulaesmeraldina n.sp.古 植 物 学综 论2006030048叶 片 大 小 和 形 状 与 气 候 和 植 物 生 态 学 之 间 的对 应 关 系 : 化 石 记 录 潜 在 的 指 示 作 用 = Correlationsof climate and plant ecology to leaf sizeand shape: potential proxies for the fossil record.( 英 文 ). Royer D L; Wilf P; Janesko D A;12


Kowalski E A; Dilcher D L. American Journalof Botany, 2005, 92(7): 1141-1151The sizes and shapes (physiognomy) of fossilleaves are widely applied as proxies for paleoclimaticand paleoecological variables. However,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to leaf-margin analysis,used for nearly a century to reconstruct meanannual temperature (MAT), have been elusive;also,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ognomy andmany leaf ecological variables have not beenquantified. Using the recently developed techniqueof digital leaf physiognomy, correlationsof leaf physiognomy to MAT, leaf mass per area,and nitrogen content are quantified for a set oftest sites from North and Central America. Manyphysiognomic variables correlate significantlywith MAT, indicating a coordinated, convergentevolutionary response of fewer teeth, smallertooth area, and lower degree of blade dissectionin warmer environments. In addition, tooth areacorrelates negatively with leaf mass per area andpositively with nitrogen content. Multiple linearregressions based on a subset of variables producemore accurate MAT estimates than leafmarginanalysis (standard errors of ±2 vs. ±3°C);improvements are greatest at sites with shallowwater tables that are analogous to many fossilsites. The multivariate regressions remain robusteven when based on one leaf per species, and themodel most applicable to fossils shows no moresignal degradation from leaf fragmentation thanleaf-margin analysis.2006030049西 班 牙 Cerdana 盆 地 晚 中 新 世 硅 藻 层 中 压 型叶 的 角 质 层 研 究 = Cuticular study of leaf compressionsfrom the Late Miocene (Vallesian)diatomites of Cerdana Basin (Eastern Pyrenees,Spain). ( 英 文 ). Barron E; dieguez C. NeuesJahrbuch 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 Abhandlungen,2005, 237(1): 61-85Cuticular studies in tertiary palaeobotany areused as useful tool to identify fossil compressionswith a non determinant morphology. Thepresence of compression with preserved cuticlesas well as dispersed cuticles in the Upper Mioceneof Cerdana Basin is scarce, representingonly 1% of fossil plant remains. The study ofcuticles allows us to recognise the following taxa:Cryptomeria anglica Boulter, Laurophyllumpseudoprinceps Weyland et Kilpper, Laurophyllitessp., and Buxus pliocenica Saporta et Marion.In addition, one species previously describedfrom fossil remains of Cerdana Basin,Daphnogene eugeniae Barron, is reduced to synonymy.2006030050阿 根 廷 三 叠 纪 植 物 群 的 生 物 地 层 、 植 物 区 系事 件 及 其 与 冈 瓦 那 和 劳 亚 古 陆 的 其 他 地 区 对比 = Triassic floras of Argentina: biostratigraphy,floristic events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areasof Gondwana and Laurasia. ( 英 文 ). Morel E M,Artabe A E, Spalletti L A. Alcheringa, 2003,27(3/4): 231-243Study of the Triassic floristic record of severalstratigraphic units of southern and west-centralArgentina has permitted recognition of five AssemblageBiozones and three Stages, defined onthe basis of Assemblage Biozone chronology,analysis of main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ies,and evolution of basin infill. These stages areeach characterised by a floristic events: a) appearanceof mesophytic elements and coexistenceof Palaeozoic and Mesozoic groups (Barrealian);b) maximum diversification of the DicroidiumFlora (Cortaderitian); and c) decline ofthe Dicroidium Flora and replacement by morphotypeswith strong Jurassic affinity (Florian).2006030051青 海 唐 古 拉 地 区 晚 更 新 世 湖 相 沉 积 特 征 、 古植 被 及 17.4 ka B.P. 以 来 气 候 转 型 期 的 厘 定 =Late Pleistocene epoch lake facies sedimentarycharacteristics,paleoplant-cover and definition ofclimate transformation since 17.4 kaB.P.Tanggula area,Qinghai. ( 中 文 ). 邓 中 林 ; 庄永 成 ; 韩 海 臣 . 西 北 地 质 , 2004, 37(1): 45-50通 过 年 代 学 研 究 、 沉 积 特 征 与 配 套 的 植 物学 分 析 , 确 定 出 唐 古 拉 地 区 晚 更 新 世 以 来 的 古植 被 演 化 的 3 个 阶 段 , 相 应 的 古 气 候 经 历 了 干寒 -- 湿 润 -- 干 寒 旋 回 性 的 演 变 过 程 . 同 时 , 从 晚更 新 世 湖 相 沉 积 物 中 厘 定 出 风 成 -- 水 成 的 气 候转 型 事 件 , 大 致 发 生 在 17.4 ka B.P(TL), 而 植 被特 征 也 出 现 了 从 草 本 、 木 本 发 育 为 主 转 变 为以 草 本 占 绝 对 优 势 的 阶 段 , 并 于 17.4 kaB.P(TL) 后 风 成 堆 积 物 中 出 现 植 物 花 粉 的 低 峰带 .2006030052黄 土 高 原 古 植 被 与 再 造 山 川 秀 美 = Paleovegetation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its reconstruction,northwestern China. ( 中 文 ). 李 秉 成 .地 球 科 学 与 环 境 学 报 , 2004, 26(1): 85-88要 想 恢 复 秀 美 的 山 川 , 主 要 在 于 恢 复 被 人 类严 重 破 坏 的 原 始 植 被 。 黄 土 高 原 的 原 始 植 被到 底 是 什 么 样 子 , 学 者 们 说 法 不 一 。 孢 粉 分 析是 最 重 要 的 方 法 。 目 前 , 研 究 结 果 已 揭 示 出 黄土 高 原 古 植 被 在 第 四 纪 以 来 显 示 着 时 间 上 、空 间 上 的 变 化 。 古 土 壤 代 表 间 冰 期 夏 季 风 盛行 的 湿 热 气 候 , 植 被 比 较 繁 盛 ; 黄 土 代 表 冰 期 冬季 风 盛 行 的 干 冷 气 候 , 植 被 凋 凌 。 全 新 世 中 期5 000~6 000 年 前 , 现 代 间 冰 期 气 候 最 佳 时 期 ,半 坡 人 生 存 之 时 , 森 林 茂 密 并 有 亚 热 带 植 物 入侵 , 但 兰 州 一 带 1 万 年 来 一 直 保 持 着 荒 漠 草 原的 面 貌 。 因 此 , 黄 土 高 原 植 被 的 恢 复 应 参 照 各13


地 的 原 始 植 被 并 考 虑 现 代 气 候 条 件 , 因 地 制 宜地 实 施 。 在 东 南 部 可 以 恢 复 森 林 , 中 西 部 可 以恢 复 森 林 草 原 , 西 北 部 只 能 种 草 恢 复 草 原 。2006030053华 夏 植 物 群 起 源 中 心 的 研 究 = The center oforigin of the Cathaysia Flora. ( 中 文 ). 孙 克 勤 ; 邓胜 徽 . 地 质 论 评 , 2004, 50(4): 337-342贺 兰 山 一 带 石 炭 纪 、 二 叠 纪 地 层 发 育 , 晚石 炭 世 早 期 至 二 叠 纪 的 地 层 连 续 出 露 , 其 中富 含 植 物 化 石 , 特 别 是 晚 石 炭 世 纳 缪 尔 B 一C 期 的 红 土 洼 组 含 丰 富 的 早 期 华 夏 植 物 群 分子 。 笔 者 多 年 来 的 研 究 表 明 , 在 此 连 续 剖 面上 , 植 物 化 石 反 映 出 植 物 群 的 演 化 趋 势 颇 为明 显 , 构 成 石 炭 纪 和 二 叠 纪 植 物 群 较 为 连 续的 演 化 序 列 。 植 物 群 中 含 有 大 量 的 华 夏 型 分子 , 属 典 型 的 华 夏 植 物 群 。 内 蒙 古 阿 拉 善 左旗 呼 鲁 斯 太 剖 面 晚 石 炭 世 早 期 红 土 洼 组 是 迄今 为 止 含 华 夏 植 物 群 的 最 有 代 表 性 层 位 , 所含 植 物 化 石 是 目 前 已 记 载 的 最 为 丰 富 的 晚 石炭 世 早 期 华 夏 型 植 物 组 合 , 因 此 笔 者 认 为 贺兰 山 一 带 可 视 为 华 夏 植 物 群 的 起 源 中 心 。2006030054伊 朗 中 东 部 克 尔 曼 地 区 侏 罗 纪 Hojedk 组 大 植物 化 石 = Jurassic plant macrofossils from theHojedk Formation, Kerman area, east-centralIran. ( 英 文 ). Vaez-Javadi F, Mirzaei-Ataabadi M.Alcheringa, 2006, 30(1): 63-96The Hojedk Formation is well exposed atDasht-e-Khak, Hashooni mine and Pabdana inthe Kerman area in east-central Iran. Thirty-ninespecies of plant macrofossils, belonging to 21genera from different orders, are identified inthis study. The new species Todites fakhri sp.nov. (Order Osmundales) and Klukia crenata sp.nov. (Order Filicales) are described. Phyllothecaequisetitoides and Czekanowskia rigida are reported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is region. On thebasis of the stratigraphic ranges of species suchas Nilssonia feriziensis, Elatides thomasii, Coniopterishymenophylloides, Nilssonia macrophyllaand Klukia exilis, a Bajocian-Bathonian(early Middle Jurassic) age is suggested for theHojedk Formation in this region. This flora resemblesthe plant megafossil assemblages of theupper part of Shemshak Formation which occurswidely through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Alborzregion in the north of Iran, suggesting a uniformpaleoclimate and environment in Iran at this time.2006030055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东 北 缘 高 头 窑 地 区 中 侏 罗 世 植物 群 的 发 现 = Discovery of Middle Jurassicflora from Gaotouyao area in northeastern marginof Erdos Basin. ( 中 文 ). 葛 玉 辉 ; 孙 春 林 ; 刘 茂修 . 华 南 地 质 与 矿 产 , 2004, 23(2): 107-111系 统 研 究 了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东 北 缘 高 头 窑 一带 的 中 侏 罗 统 延 安 组 植 物 化 石 ,18 属 31 种 。其 组 成 特 征 表 明 , 当 前 植 物 群 属 于 典 型 的coniopteris 一 phoenicopsis 植 物 群 , 其 时代 为 中 侏 罗 世 。 与 植 物 群 伴 生 的 昆 虫 化 石 的研 究 提 供 了 一 致 的 时 代 意 见 。2006030056加 拿 大 魁 北 克 西 北 部 现 代 和 全 新 世 树 线 变 化的 气 孔 记 录 = Modern and Holocene stomaterecords of tree-line variations in northwesternQuebec. ( 英 文 ). Leitner R; Gajewski K. CanadianJournal of Botany, 2004, 82(6): 726-734Conifer stomates in lake sediments from theforest to tundra transition in northwestern Quebecwere analysed to reconstruct tree-line historyduring the past 6000 years. The pollen fromthese sites had already been analysed. Stomateconcentrations in modern sediments generallyconform to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lthoughstomates were lacking in some forested sites.Results from nine cores on a transect from borealforest to tundra show broad-scale correspondencebetween Picea stomate and pollenconcentrations. At a smaller scale, however, discrepancieswere found, such as the absence ofstomates from a forest tundra site. A broad-scalecorrespondence between pollen and stomateconcentrations of Larix was also found, althoughthe low numbers of Larix stomates make interpretationdifficult. Neither stomate absence norpresence can unambiguously be used to indicatethe absence or presence of trees in the area immediatelysurrounding the lake.Key words: treeline, palynology, stomate, vegetation history,Picea, Larix.2006030057长 江 上 源 布 曲 盆 地 晚 更 新 世 湖 相 沉 积 的 发 现及 其 古 植 被 与 古 气 候 = Discovery of LatePleistocene lacustrine deposits in the Buqu Basinof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and its palaeovegetationand palaeoclimate. ( 中 文 ). 刘 琦 胜 ; 赵 希涛 ; 叶 培 盛 ; 胡 道 功 ; 吴 珍 汉 ; 严 富 华 ; 马 志 邦 . 地质 学 报 , 2004, 78(4): 527-533在 青 海 省 西 南 部 青 藏 公 路 东 南 侧 的 通 天 河支 流 -- 布 曲 北 岸 (33°44′45.2"N,92°11′28.1"E), 发 现 一 条 拔 河 0~18 m 的 湖 相 沉 积 剖面 . 湖 相 沉 积 物 的 U 系 测 年 结 果 为 88.9~56.2ka, 确 定 其 沉 积 时 代 为 晚 更 新 世 早 中 期 . 结 合 孢粉 分 析 结 果 , 本 文 探 讨 了 青 海 省 西 部 地 区 通 天河 及 布 曲 流 域 晚 更 新 世 早 中 期 的 古 植 被 与 古气 候 . 初 步 研 究 表 明 , 在 该 剖 面 的 下 部 和 上 部 沉积 期 间 , 当 地 生 长 松 、 桦 、 冷 杉 等 乔 木 和 蒿 等草 本 植 物 , 气 候 比 较 温 暖 湿 润 . 剖 面 中 部 沉 积 期间 , 蒿 、 藜 、 禾 本 科 和 麻 黄 等 草 原 植 被 明 显 增14


多 , 气 候 凉 爽 干 燥 . 剖 面 沉 积 期 间 气 候 曾 经 历 过温 暖 湿 润 和 凉 爽 干 燥 的 波 动 . 植 被 与 气 候 的 变化 具 有 从 末 次 间 冰 期 晚 期 经 末 次 冰 期 早 冰 段到 末 次 冰 期 间 冰 段 中 期 的 特 征 .2006030058阿 根 廷 布 宜 诺 斯 艾 利 斯 全 新 世 植 被 历 史 与 东沿 岸 平 原 的 地 貌 演 化 的 关 系 = Vegetation historyrelated to the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of the eastern coastal plains of Buenos Airesprovince during the Holocene.. ( 英 文 ). VilanovaI; Prieto A R; Stutz S. Ameghiniana, 2006, 43(1):147-159Changes in vegetation communities of theeastern coastal plains of Buenos Aires Provinceduring the Holocene were reconstructed basedon the comparison of palynological records fromtwo radiocarbon dated cores located north (T9-1,36 degrees 45' S; 56 degrees 37' W) and South(La Lagunita, 37 degrees 43' S; 57 degrees 21' W)of Villa Gesell headland. Between 5,400 and3,300 C-14 yr B.P. pollen records suggest thedevelopment of similar mosaics of halophyticpsammophyticcommunities at both sites, ontidal plains related to littoral barriers progradingsimultaneously to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Villa Gesell headland during the regressiveevent when sea level was stabilized. ThePoaceae/Chenopodiaceae index (PCI) fluctuationssuggest environmental instability as a consequenceof barriers changes. From ca. 3,30014C yr B.P. vegetation communities changedand differentiated at both sides of Villa Gesellheadlan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stabilization ofthe environments during the sea level regression,as it is reflected by a change in PCI with similarvalues and sign. To the north, at ca. 3,300 C-14yr B.P. the mosaic of halophytic-psammophyticCommunities from environments associated tothe barrier was replaced by a community placedon stabilized sand dunes associated with the advancetoward the north of beach ridges of thebarrier. To the south, at ca. 2,500 C-14 yr B.P.halophytic communities dominated by Chenopodiaceaewere established reaching a higherdevelopment in a sheltered salt marsh andcoastal lagoon environment, delimited by therapid southwest progradation of the barrier.2006030059智 利 第 六 地 区 塞 罗 森 丁 那 拉 化 石 植 物 群 : 智利 中 部 中 新 世 晚 期 — 上 新 世 早 期 植 被 和 气 候= The fossil flora from cerro Centinela (Chile,VI Region): Vegetation and climate in centralChile at the end of Miocene-beginning of thePliocene.. ( 其 他 ). Troncoso A; Encinas A.Ameghiniana, 2006, 43(1): 171-180In this articl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aphoflorafrom cerro Centinela, central Chile, isanalyzed. This fossil flora is included in sedimentsof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Navidad Formation,which is assigned to Late Miocene-EarlyPliocene. This was achieved on the basis ofavailable data about modern related species, addingsome information from the fossils themselves.A taphonomic mixture, including elementscollected in different paleocommunities, ispostulated.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possiblescenarios, in this situation, is contrasted againstsedimentological information to conclude thatthese paleocommunities were spatially separatedin a broad area, which could be extended from asfar as the volcanic centers, in the east, to the seashorein the west. Furthermore, the analysis suggestsa more humid and warmer climate than theactual one in the region.2006030060西 班 牙 西 南 部 瓜 迪 亚 图 地 区 晚 密 西 西 比 系 早谢 尔 普 霍 夫 阶 微 植 物 群 = Early Serpukhovian(late Mississippian) microflora from theGuadiato area (southwestern spain). ( 英 文 ).Cozar P. Geological Journal, 2005, 40(4): 405-424Calcareous microflora occur commonly in theearly Serpukhovian (late Mississippian) rocksfrom the Guadiato Area (southwestern Spain)despite the fact that this area contains mostlysiliciclastic sediments. The microflora recordedin the carbonate beds is regarded as representativeof both relatively deep-water and shallowwaterfacies and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slopeand shelf facies environments distinguished inthe Guadiato Area. Up to 45 algal taxa have beenidentified in the carbonate beds, of which 26taxa occur in the relatively deep-water assemblages,whereas the shallow-water assemblagesare composed of up to 43 taxa. The entire algalassemblage is dominated by calcifoliids, commoncyanobacteria and incertae sedis, but theshallow-water assemblages contain more commonlydasyclads, red algae and aoujgaliids.Most of these taxa are present, but poorly known,in other Serpukhovian carbonate platforms in thewestern Palaeotethys. Some algae (Hortonellauttingii, Kamaenella tenuis and Koninckoporainflata), usually regarded as being restricted tothe Visean, have been found in Serpukhovianrocks in the Guadiato Area, and also in Algeria,thus their stratigraphic ranges might be extendedup to the Serpukhovian. Other important taxainclude: Archaeolithophyllum, Cabrieropora,Calcifolium, Falsocalcifolium, Fourstonella,Frustulata, Kulikia, Neoprincipia and 'Windsoporella',which are exceptionally recorded inSerpukhovian rocks, or not recorded at all, becausethey are typically recorded in the Pennsylvanian(cf. Clavaporella), although some of themshow earlier occurrences in Visean rocks15


(Claracrusta, Paraepimastopora and Sparaphralysia).Some of the algal taxa can be considered aspotential regional markers for the Serpukhovian,such as Archaeolithophyllum, cf. Clavaporella,Frustulata and Girvanella (?) sp. The algal assemblagesfound in the Guadiato Area show thegreatest similarities with those in the Bechar-Mezarif (Algeria), Pyrenees and Montague Noire(southern France).2006030061作 为 分 类 准 则 的 植 硅 石 分 类 系 统 : 阿 根 廷 恩特 雷 里 奥 斯 下 更 新 统 Alvear 组 一 个 研 究 示 例= Phytolith systematics, guideline for a classificatorysystem. A study case in the Alvear Formation(Lower Pleistocene), Entre Rios, Argentine..( 其 他 ). Zucol A F; Brea M.Ameghiniana, 2005, 42(4): 685-704The classification rules to establish a phytolithsystematics are outlined, in such a way allowinga precise treatment and delimitation of theirranks according to the botanical nomenclaturalcode. The morphological terminology used isexplained and these rules are applied to the predominantphytolith morphotypes of the AlvearFormation in their type area, Puerto GeneralAlvear (Diamante department, Entre Rios). Its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during an semi-aridinterval in typical Lower Pleistocene pampeanconditions. Globulolithum gen. nov. (G. sphaeroechinulathumsp. nov., G. sphaeropsilathum sp.nov.), Aculeolithum gen. nov. (A. rostrathum sp.nov., A. acuminathum sp. nov., A. ancistrathumsp. nov., A. aciculathum sp. nov.), Flabeloithumgen. nov. (F. euflabelathum sp. nov., F. complanathumsp. nov.) and Macroprismatolithumgen. nov. (M. psilaristathum sp. nov., M. denticulathumsp. nov., M. ondulathum sp. nov., M.excavathum sp. nov.) are described. This assemblagerepresents the first fossil record for thisformation.2006030062智 利 第 六 地 区 District 湖 三 叠 纪 埋 葬 植 物 群 =The Triassic taphofloras from the Lake District,Xth Region, Chile. ( 其 他 ). Herbst R; TroncosoA; Munoz J. Ameghiniana, 2005, 42(2): 377-394A list of the fossil plants, in some cases withtheir description, from the Panguipulli and TralcanFormations, from the localities Lican Ray,Punta Peters and Cerro Tralcan, from the LakeDistrict (72 degrees 15' S and 39 degrees 30'/39degrees 45' W), Xth Region, Chile, is presented.The flora is composed of 27 species of the followinggenera: Hepatica indet., Neocalamites,Asterotheca, Cladophlebis, Gleichenites, Dicroidium,Johnstonia, Lepidopteris, Pterophyllum,Pseudoctenis, Sphenobaiera, Ginkgoites,Phoenicopsis, Rissikia, Heidiphyllum, Gen. et sp.indet., Linguifolium and Taeniopteris; a newspecies of Astrerotheca and two new species ofPterophyllum are also described. The quantitativecomposition of the three localities is analyzedshowing that they are quite different, inspite of being of similar age and geographicallyclose to each oth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ceis basically paleoenvironmental.2006030063阿 根 廷 门 多 萨 省 早 侏 罗 世 塞 罗 来 布 里 古 植 物群 = The paleoflora of Cerro La Brea (Early Jurassic),Mendoza Province, Argentina. ( 英 文 ).Artabe A E; Ganuza D G; Spalletti L A; ZunigaA;Morel E M. Ameghiniana, 2005, 42(2): 429-442At Cerro La Brea,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Atuel river, Mendoza province, El Freno Formationis made up of more than 300 metres ofsiliciclastic sediments conforming an asymmetricalanticline. During data gathering of a detailedprofile the existence of five plantiferouslevels was determined; one of them correspondingto that identified by Ugarte in his doctoralthesis. In this contribution floral assemblagecharacterising each of the plantiferous levels isstudied. In this unit different facies associationscan be recognized, thus enabling us to interpretthe whole as originated in a mixed-load fluvialsystem. Systematic revision made possible torecognize a floral assemblage for Cerro La Breaincluding 14 taxa: Equisetites sp., Marattia munsteri(Goeppert) Zeiller, Cladophlebis ugarteiHerbst, Cladophlebis antarctica Nathorst inHalle, Cladophlebis oblonga Halle, Dictyophyllumatuelense Herbst, Archangelskya protoloxsoma(Kurtz) Herbst, Elatocladus conferta(Oldham and Morris) Halle, Taeniopteris sp., cf.Rienitsia colliveri Herbst, Scleropteris vinceiHerbst, Ptilophyllum acutifolium Morris, Otozantiteshislopi (Oldham) Feistmantel and Williamsoniasp.2006030064波 兰 圣 . 十 字 山 上 志 留 统 一 Cooksonia 型 植 物群 = A Cooksonia-type flora from the UpperSilurian of the Holy Cross Mountains, Poland..( 英 文 ). Bodzioch A; Kozlowski W; Poplawska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3, 48(4):653-656Silurian land plants from the Holy Cross Mts.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ossil assemblageoccurs in a near-shore, marine, terrigenousdeposit of Ludlowian/Pridolian age. Itcontains Cooksonia sp., Cooksonia-related species,and some problematical forms. The flora,which needs further study, is of importance toour understanding of early vascular plants andLate Silurian palaeogeography.16


2006030065蒙 古 Choyr 盆 地 晚 白 垩 世 植 物 群 = LowerCretaceous flora of the Choyr Basin, Mongolia.( 英 文 ). Saiki K; Okubo A. Cretaceous Research,2006, 27(2): 252-261The fossil flora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Khuren Dukh Formation (Albian) in the southernpart of the Choyr Basin, Mongolia, is characterizedby an abundance of ferns and conifers.Occurrence of fossil plants supports the reconstructionof paleovegetation previously estimatedby Russian paleobotanists. The “palaeoChoyr Basin” appears to have been coveredwith fern marsh that was surrounded by coniferforest on the basin slopes or adjacent highlands.2006030066意 大 利 东 部 威 尼 斯 阿 尔 卑 斯 山 Bonarelli 层 晚白 垩 纪 植 物 = Late Cretaceous plants from theBonarelli Level of the Venetian Alps, northeasternItaly. ( 英 文 ). Gomez B;Thévenard F;FantinM;Giusberti L. Cretaceous Research, 2002,23(6): 671-685Fossil plant macroremains were collectedfrom the black shale of the outcrops of the BonarelliLevel near the village of Quero, VenetianAlps, NE Italy. This important radiolarianichthyolithic,organic-rich marker bed was depositedclose to the Cenomanian/Turonianboundary and represents the sedimentary expressionof the global Oceanic Anoxic Event 2(OAE2). Taphonomic evidence suggests thatterrestrial areas were exposed near Quero duringthe deposition of the black shale assemblage.The floristic assemblage consists of vegetativeand reproductive remains belonging to ferns,conifers and angiosperms. Preservation of thematerial is poor and, therefore, only impressionsand compressions have been preserved. In mostcases, only gros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erestudied. However, cuticular analyses with light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have aided inthe description of the new species Frenelopsisveneta. This taxon shares with F. harrisii Doludenko& Reyman ó wna and F. kaneviensisBarale & Doludenko the narrow, inter-cellgrooves on the outer internodal epidermal surface,but it differs in cuticle thickness, stomataldiameter and stomatal density. An attempt ismade to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between extantfamilies and genera, and the fossil specimens.2006030067黎 巴 嫩 Nammoura 塞 诺 曼 阶 植 物 群 = Cenomanianflorule of Nammoura, Lebanon. ( 英 文 ).Krassilov V; Bacchia F. Cretaceous Research,2000, 21(6): 785-799The mid-Cenomanian fish beds of Nammoura,Mont-Liban district, Lebanon contain a diversefauna of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a fewcrustaceans and moderately well-preserved plantremains of which a single species,Sapindopsisanhouryi , was previously described by Dilcher& Basson (1990). We add 11 species of ferns,gymnosperms and angiosperms of which Nammouriacretacea gen. et sp. nov, Nupharanthuscretacea gen. et sp. nov., Sapindopsis libanensissp. nov. and Nammourophyllum altingioides gen.et sp. nov. are new taxa. The florule differsmarkedly from both Early Cretaceous and Turonianplant assemblages of the Middle East,thereby representing a distinct stage of the regionalfloristic evolution. Its phytogeographicaffinities are with contemporaneous floras ofNorth America, Central Europe and the Crimea.A combination of such features as xeromorphism,the prevalence of compound leaves, andthe presence of deciduous angiosperm componentsand gymnosperms may indicate climaticcondition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present dayMediterranean.2006030068以 色 列 内 盖 夫 南 部 土 仑 期 植 物 化 石 = Turonianplants from the southern Negev, Israel.( 英 文 ). Dobruskina I A. Cretaceous Research,1997, 18(1): 87-107This paper contains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Upper Cretaceous plants from Israel. Plants ofthis age in the Middle East have previously beenreported only from southern Jordan and Lebanon.The Gerofit flora recovered from Israel is stratigraphicallyuseful because it occurs in welldatedTuronian deposits containing ammonitesand bivalves. It consists almost entirely of angiosperms,among which are the followingtaxa:Nymphaea mesozoicasp. nov., Nelumbitestenuinervis (Fontaine) Berry, Menispermites?sp.,Viburniphyllumsp., Platanus?sp.,Magnoliaephyllum palaeocretacicus (Saporta)Teixeira, Magnoliaephyllum lusitanicumTeixeira,Debeya gerofiticasp. nov., andArchaecyperalorchiiKrassilov. Deposition in a large freshwaterlake is suggested.Some of the taxa are common to those foundin Upper Cretaceous floras of the northern shoreof the Tethys; others are in common with coevalfloras on its southern shore.Debeya,narrowleavedMagnoliaephyllum,andPlatanus?tiein theGerofit plant assemblage with the flora of southernEurope, and the latter two genera andNelumbiteslinkit also with Kazakhstan. BroadleavedMagnoliaephyllum,Nelumbitesand smallquantities of conifers suggest affinities withNorth African vegetation. The presence ofDebeyasuggeststhat the Negev area, together withEurope, lay within a subtropical climatic zoneduring the Turonian in contrast to the North Af-17


ican area which i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within the tropical realm.2006030069西 格 陵 兰 白 垩 纪 沉 积 中 种 子 角 质 层 的 再 研 究= Re-examination of seed cuticles from Cretaceousdeposits in West Greenland. ( 英 文 ). BattenD J;Zavattieri A M. Cretaceous Research,1996, 17(6): 691-713Just over 60 years ago Miner described severalspecies of plant microfossils from Cretaceousstrata in West Greenland (Disko Island)which he placed in two genera, Chrysotheca(nowCostatheca)andSpermatites. Althoughhe, and a number of other authors subsequently,questioned their affinities, his speciesSpermatitesarcuatus, S. ellipticus, S. elongatus, S. nanus,S. orbicularis, S. ovatusandS. pylophorusaretoday widely thought to be cuticular seed coats.The affinity of the only species ofCostathecahediagnosed,C. diskoensis,is more problematic.Although his specimens may also be seed cuticles,similar fossils from other Upper Cretaceoussuccessions that have been assigned to this speciesmight have different origins. It is possiblethat some are insect eggs. All eight taxa are typicallate Early to Late Cretaceous morphotypes,but the lack of detail in Miner's descriptions hashampered their identification in coeval plant microfossilassemblages elsewhere, and their differentiationfrom other taxa erected subsequently.Hence, revised descriptions supplemented byillustrations of selected type and some new materialfrom West Greenland, and comments onthe characters that distinguish the species of-Spermatitesare presented here. Both their morphologyand relative abundance in Upper Cretaceousdeposits suggest that they may well haveangiospermous origins.Costatheca diskoensisisalso discussed but, apart from one scanning electronmicrograph, it is not illustrated because thetwo slides containing the type material have notbeen located.2006030070英 格 兰 - 威 尔 士 盆 地 志 留 纪 和 泥 盆 纪 植 物 组合 : 古 植 物 学 和 孢 粉 学 综 合 = Silurian andLower Devonian plant assemblages from theAnglo-Welsh Basin: a palaeobotanical and palynologicalsynthesis. ( 英 文 ). Edwards D;Richardson J B. Geological Journal, 2004,39(3/4): 375-402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plant assemblagesfrom Upper Silurian (Gorstian-Pridoli) andLower Devonian (Lochkovian-Pragian) localitiesin South Wales and the Welsh Borderland is presented,together with some comments on recentimprovements in dating and correlation. Sporeassemblages provide a stratigraphic frameworkfor plant evolutionary studies and, along withmicrovertebrates, enable correlation from continentalto marine rocks, i.e. near-shore to shelfdeposits. While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assemblagesprovide the most complete and extensiverecord of the history of vascular plants in a restrictedgeographical area during the time interval,it seems likely that major evolutionary innovationoccurred elsewhere. The plants themselvesdisplay a number of types of fossilization.Particularly important are the pyrite permineralizationswhich have helped in the elucidation ofthe ultrastructure of tracheids in early vascularplants. Minute, coalified, relatively uncompressedfossils (mesofossils) from the PridoliLochkovian of the Welsh Borderland are hypothesizedto be the products of wildfire, theearliest records to date. In addition to displayingoften exquisite anatomical detail, the sporangiacontain spores which have been linked to thosein dispersed assemblages. Such relationships arehelpful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local and regionalvegetation, even in the absence of mesoandmegafossils. However, because these fossilsare allochthonous and preserved in fluvial sediments,the habitats of the plants remain uncertain.A new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interfluvial areas,where calcretes are interpreted as relicts of vertisolsand a seasonally dry climate, provided refugiain the Lower Devonian for the cryptosporeproducingplants which dominated Ordovicianand Lower Silurian land vegetation, while vascularplants colonized areas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of rivers. Variation in regional vegetation isexplored via comparisons of composition ofspore assemblages in southern Britain and Scotlandand timing of appearances of derived taxa,integrated with limited information on the sporeproducers.2006030071中 国 环 太 平 洋 地 区 早 白 垩 纪 植 物 群 = EarlyCretaceous floras in Circum-Pacific Region ofChina. ( 英 文 ). Cao Z Y. Cretaceous Research,1994, 15(3): 317-332The Early Cretaceous flora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 of China are divided into a southerntype and a northern type. The southern typeflora resembles Early Cretaceous floras ofEurope and the Outer Zone of Japan, and is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eastern China. Thenorthern flora is similar to those of Siberia andthe Inner Zone of Japan, and is widely dispersedin northeast China. Each type flourished underdiffering climatic conditions. On the easternmargin of northeast China a mixed floral typealso existed,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ikanflora of southern Primorye, Russia. Thevariations of component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flora of northeast China permit divisioninto early, middle and late assemblages, which18


are assigned to the early, middle and late EarlyCretaceous, respectively. The Early Cretaceousflora of southeast China is represented by that ofZhejiang, which is regarded as early-mid EarlyCretaceous in age. The Pingzhou flora of HongKong probably belongs to the Albian, representingthe latest of the southern type floras.2006030072阿 根 廷 卡 塔 马 卡 省 和 图 库 曼 省 圣 玛 利 亚 和 威拉 委 尔 峡 谷 晚 中 新 世 组 Chiquimil 大 化 石 植物 群 = Megaflora of the Chiquimil Formation(Late Miocene) in the Santa Maria and Villavilvalleys, Catamarca and Tucuman Provinces,Argentina. ( 其 他 ). Anzotegui L M.Ameghiniana, 2004, 41(3): 303-314A series of leaves, stems and fruits, preservedas impressions, from the Late Miocene ChiquimilFormation in Catamarca and Tucumanprovinces are described. They correspond to:sterile fronds of Thelypteris aff. achalensis Abbiati(Thelypteridaceae, Polypocliophyta); fourCyperaceae, viz. achenia of Cyperocarpus sp.,stalks and leaves of Scirpitis sp. 1 and S. sp. 2and some other not classified remains of Cyperaceae;leaves of Nymphaea sp. (Nymphaeaceae)and leaflets and compound leaves of Schinus aff.terebinthifolia Raddi (Anacardiaceae). The ChiquimilFormation has been divided in two members;both (A, El Jarillal and B, Los Ba (n) overtilde os, in the Santa Maria and Villavil valleys,respectively) represent fluvial channels, floodplains and shallow lakes of low and high energyconditions. Plant communities of different associationsare found: Nymphaeaceae in the waterbodies, while Cyperaceae in swamps and floodplains. Marginal riparian woods contain Thelypterisaff. achalensis in the herbaceous strata andSchinus aff. terebinthifolia in the tree strata. Paleoenvironmentaland climatic inferences areestablished in conjunction with information providedby sediments, associated fresh-water molluscanfauna and paleosols. It is concluded thatthis vegetation grew under seasonal, subtropicalclimate.2006030073阿 根 廷 卡 塔 马 卡 省 圣 玛 利 亚 县 里 奥 塞 科 中 中新 世 San lose 组 大 化 石 植 物 群 ( 叶 和 果 实 )= Megaflora (leaves and fruits)from the San loseformation (Middle miocene) at Rio Seco, departmentSanta Maria, Catamarca Province, Argentina.( 其 他 ). Anzotegui L M; Herbst R.Ameghiniana, 2004, 41(3): 423-436Leaves and fruits impressions from the SanJose Formation at the locality of rio Seco, Catamarcaprovince, are described. Malvaciphyllumquenquiadensis Anzotegui and Cristalli (Malvaceae),and Myrciophyllum sp. 1 (Myrtaceae)were previously reported from other localities ofthe Formation while Ficus tressensis Anzotegui(Moraceae) from the Palo Pintado Formation. Inaddition, leaves of Myrciophyllum sp. 3 (Myrtaceae),Schinopsis aff. lorentzii (Griseb.) Eng.(Anacardiaceae), Ziziphus sp. (Rhamnaceae),Prosopis sp. (Mimosaceae), Senna sp. (Caesalpiniaceae),and Erythrina aff. domingueziiHassl. (Fabaceae), and fruits of Cyperocarpus sp.1, Cyperocarpus sp. 2 (Cyperaceae), Tibouchinasp. (Melastomataceae) and Baccharis sp. (Asteraceae),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steracarpusgomez-belloi (Asteraceae) nov. gen.et sp. is erected. These taxa suggest the presenceof paludal, xerophyllous and higrophyllous forestvegetation at this Middle Miocene locality,under a subtropical, probably in part, dry climate.2006030074澳 大 利 亚 东 南 部 植 被 的 起 源 = Origins of thesoutheastern Australian vegetation. ( 英 文 ). HillR 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 359(1450):1537 - 1549Australia is an ancient continent with an interestinggeological history that includes a recentmajor shift in its position, both globally andcompared with neighbouring land masses. Thishas led to a great deal of confusion over manyyears about the origins of the Australian biomes.The plant fossil record is now clarifying this, andit is clear that the ancient Gondwanan rainforeststhat covered Australia while it was still part ofthat supercontinent contained many of the elementsof the modern vegetation. However, majorclimatic sifting, along with responses to otherfactors, including soil nutrient levels, disturbanceregimes, atmospheric CO 2 levels, fire frequencyand intensity, glaciations and the arrivalof humans, have had profound impacts on theAustralian vegetation, which today reflects thesum of all these factors and more. The origins ofAustralian vegetation and its present-day managementcannot be properly understood withoutan appreciation of this vast history, and the fossilrecord has a vital role to play in maintaining thehealth of this continent's vegetation into the future.2006030075澳 大 利 亚 植 物 群 的 辐 射 : 跨 越 多 种 分 类 单 元的 分 子 系 统 学 对 比 能 告 诉 我 们 关 于 当 今 群 落中 多 样 性 演 化 的 哪 些 信 息 ? = Radiation of theAustralian flora: what can comparisons of molecularphylogenies across multiple taxa tell usabout the evolution of diversity in present-daycommunities?. ( 英 文 ). Crisp M; Cook L; SteaneD.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19


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 359(1450):1551 - 1571The Australian fossil record shows that fromca. 25 Myr ago, the aseasonal-wet biome (rainforestand wet heath) gave way to the uniqueAustralian sclerophyll biomes dominated byeucalypts, acacias and casuarinas. This transitioncoincided with tectonic isolation of Australia,leading to cooler, drier, more seasonal climates.From 3 Myr ago, aridification caused rapidopening of the central Australian arid zone. Molecularphylogenies with dated nodes have providednew perspectives on how these eventscould have affec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Australianflora. During the Mid-Cenozoic (25-10 Myrago) period of climatic change, there were rapidradiations in sclerophyll taxa, such as Banksia,eucalypts, pea-flowered legumes and Allocasuarina.At the same time, taxa restricted to theaseasonal-wet biome (Nothofagus, Podocarpaceaeand Araucariaceae) did not radiate orwere depleted by extinction. During the Pliocenearidification, two Eremean biome taxa(Lepidium and Chenopodiaceae) radiated rapidlyafter dispersing into Australia from overseas. Itis clear that the biomes have different histories.Lineages in the aseasonal-wet biome are speciespoor, with sister taxa that are species rich, eitheroutside Australia or in the sclerophyll biomes. Inconjunction with the fossil record, this indicatesdepletion of the Australian aseasonal-wet biomefrom the Mid-Cenozoic. In the sclerophyll biomes,there have been multiple exchanges betweenthe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rather thansingle large endemic radiations after a vicarianceevent. There is need for rigorou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tudies so that additional questions canbe addressed, such as how interactions betweenbiomes may have driven the speciation processduring radiations. New studies should includethe hitherto neglected monsoonal tropics.2006030076热 带 非 洲 的 古 植 物 研 究 : 对 于 森 林 、 林 地 和热 带 稀 树 干 草 原 生 物 群 落 演 化 的 关 系 = Palaeobotanicalstudies from tropical Africa: relevanceto the evolution of forest, woodland andsavannah biomes. ( 英 文 ). Jacobs B F. 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Sciences, 2004, 359(1450): 1573 - 1583Fossil plants provide data on climate, community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all of which arerelevant to the definition and recognition of biomes.Macrofossils reflect local vegetation,whereas pollen assemblages sample a larger area.The earliest solid evidence for angiosperm tropicalrainforest in Africa is based primarily onLate Eocene to Late Oligocene (ca. 39-26 Myrago) pollen assemblages from Cameroon, whichare rich in forest families. Plant macrofossil assemblagesfrom elsewhere in interior Africa forthis time interval are rare, but new work atChilga in the northwestern Ethiopian Highlandsdocuments forest communities at 28 Myr ago.Initial results indicate botanical affinities withlowland West African forest. The earliest knownwoodland community in tropical Africa is datedat 46 Myr ago in northern Tanzania, as documentedby leaves and fruits from lake deposits.The community around the lake was dominatedby caesalpinioid legumes, but included Acacia,for which this, to my knowledge, is the earliestrecord. This community is structurally similar tomodern miombo, although it is different at thegeneric level. The grass-dominated savannahbiome began to expand in the Middle Miocene(16 Myr ago), and became widespread in theLate Miocene (ca. 8 Myr ago), as documented bypollen and carbon isotopes from both West andEast Africa.2006030077南 美 古 植 物 学 和 新 热 带 雨 林 的 起 源 = SouthAmerican palaeobotany and the origins ofneotropical rainforests. ( 英 文 ). Burnham R J;Johnson K R.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359(1450): 1595 - 1610Extant neotropical rainforest biomes are characterizedby a high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angiosperm trees and vines, high proportions ofentire-margined leaves, high proportions of largeleaves (larger than 4500 mm 2 ), high abundanceof drip tips and a suite of characteristic dominantfamilies: Sapotaceae, Lauraceae, Leguminosae(Fabaceae), Melastomataceae and Palmae (Arecaceae).Our aim is to define parameters of extantrainforests that will allow their recognitionin the fossil record of South America and toevaluate all known South American plant fossilassemblages for first evidence and continuedpresence of those parameters. We ask when didthese critical rainforest characters arise? Whendid vegetative parameters reach the level ofabundance that we see in neotropical forests?Also, when do specific lineages become commonin neotropical forests? Our review indicatesthat evidence of neotropical rainforest is exceedinglyrare and equivocal before the Palaeocene.Even in the Palaeocene, the only evidence fortropical rainforest in South America is the appearanceof moderately high pollen diversity. Bycontrast, North American sites provide evidencethat rainforest leaf physiognomy was establishedearly in the Palaeocene. By the Eocene in SouthAmerica,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suggest thatneotropical rainforests were diverse, physiognomicallyrecognizable as rainforest and taxonomicallyallied to modern neotropical rainforests.A mismatch of evidence regarding the age20


of origin between sites of palaeobotanical highdiversity and sites of predicted tropical climatesshould be reconciled with intensified collectingefforts in South America. We identify severallines of promising research that will help to coalescepreviously disparate approaches to the origin,longevity and maintenance of high diversityfloras of South America.2006030078物 种 丰 富 的 Cape 植 物 群 的 演 化 = Evolutionof the species-rich Cape Flora. ( 英 文 ). Linder HP; Hardy C R ..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359(1450): 1623 - 1632The Cape Floristic Region ('fynbos biome')has very high levels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and endemism. Much of this diversity is concentratedin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clades centeredin the region (Cape clades), and these forma vegetation called 'fynbos'. The general explanationfor the origin of this diversity is that muchof it evolved in the Pliocene and Late Miocenein response to progressive aridification. We present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an almost completespecies sample of the largest clade of Restionaceae,the third largest Cape clade. This indicatesthat the radiation of the Restionaceaestarted between 20 and 42 Myr ago, and sincethen there were no, or at most gradual, changesin the speciation rate in this clade. For sevenother clades, the estimated starting dates for theirradiation ranges from 7 to 20 Myr ago. Combiningthe radiation patterns for these clades showsthat ca. 15% of the modern species evolved duringthe Pleistocene, and almost 40% since thebeginning of the Pliocene. We suggest that theseclades might have radiated in response to thefynbos vegetation increasing its extent in theCape as a result of climatic change.2006030079北 半 球 温 带 森 林 小 群 落 的 模 式 = Patterns inthe assembly of temperate forests around theNorthern Hemisphere. ( 英 文 ). Donoghue M J;Smith S A.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359(1450): 1633 - 1644Recent studies of Northern Hemisphere biogeographyhave highlighted potentially significantdifferences between disjunction patterns inplants versus animals. To assess such differences,we compiled a larger sample of relevant plantphylogenies from which disjunction patterns,ancestral areas and directions of movementcould be inferred. We considered 66 plant cladeswith species variously endemic today to easternAsia (EA), Europe (including southwesternAsia), eastern North America (ENA), and/orwestern North America (WNA). Within theseclades we focused on 100 disjunctions amongthese major areas, for 33 of which absolute divergencetimes have also been inferred. Ouranalyses uphold the view that disjunctions betweenEA and ENA are exceptionally commonin plants, apparently more so than in animals.Compared with animals, we find few disjunctionsbetween EA and WNA, consistent withincreased extinction in WNA or failure of somegroups to colonize that region. Taken at facevalue, our data also support the view that manytemperate forest plant groups originated and diversifiedwithin EA, followed by movement outof Asia at different times, but mostly during thelast 30 Myr. This favours Beringia over a NorthAtlantic land bridge as the primary path betweenthe Old World and the New World. Additionalstudies are needed, especially to evaluate theimpacts of differential extinction on these patterns,to more confidently establish divergencetimes, and to assess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these findings. Fortunately, many more plantgroups show relevant disjunction patterns andcould soon be added to such analyses.2006030080影 响 植 物 多 样 性 纬 度 梯 度 的 环 境 因 素 = Environmentalcauses for plant biodiversity gradients.( 英 文 ). Davies T J; Barraclough T G;Savolainen V; Chase M W.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4, 359(1450): 1645 - 1656One of the most pervasive patterns observedin biodiversity studies is the tendency for speciesrichness to decline towards the poles. One possibleexplanation is that high levels of environmentalenergy promote higher species richnessnearer the equator. Energy input may set a limitto the number of species that can coexist in anarea or alternatively may influence evolutionaryrates. Within flowering plants (angiosperms),families exposed to a high energy load tend to beboth more species rich and possess faster evolutionaryrates, although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one drives the other. Specific environmental effectsare likely to vary among lineages, reflecting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iological traits and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which they arefound. One example of this is demonstrated bythe high species richness of the iris family (Iridaceae)in the Cape of South Africa, a likelyproduct of biological traits associated with reproductiveisolation and the steep ecological andclimatic gradients of the region. Within any setof conditions some lineages will tend to be favouredover others; however, the identity ofthese lineages will fluctuate with a changingenvironment, explaining the highly labile natureof diversification rates observed among majorlineages of flowering plants.21


2006030081植 物 宏 演 化 中 第 四 纪 环 境 变 化 的 作 用 : 例 外还 是 规 律 ? = The role of Quaternary environmentalchange in plant macroevolution: the exceptionor the rule? ( 英 文 ). Willis K J; Niklas K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 359(1442):159 - 172The Quaternary has been described as an importanttime for genetic diversification andspeciation. This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Quaternary climatic conditions fostered the isolationof populations and, in some instances,allopatric speciation. However, the 'QuaternaryIce-Age speciation model' rests on two key assumptions:(i) that biotic responses to climatechange during the Quaternary were significantly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periods in Earth'shistory; and (ii) that the mechanisms of isolationduring the Quaternary were sufficient in timeand space for genetic diversification to fosterspeciation. These assumptions are addressed byexamining the plant fossil record for the Quaternary(in detail) and for the past 410 Myr, whichencompasses previous intervals of icehouseEarth. Our examination of the Quaternary recordindicates that floristic responses to climatechanges during the past 1.8 Myr were complexand that a distinction has to be made betweenthose plants that were able to withstand the extremesof glacial conditions and those that couldnot. Generation times are also important as aredifferent growth forms (e.g. herbaceous annualsand arborescent perennials), resulting in differentresponses in terms of genetic divergence ratesduring isolation. Because of these variations inthe duration of isolation of populations and genomicdiversification rates, no canonical statementabout the predominant floristic response to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Quaternary (i.e. elevatedrates of speciation or extinction, or stasis)is currently possible.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becauseof a sampling bias in terms of the fossilrecord of tree species over that of species withnon-arborescent growth forms. Nevertheless,based on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it appearsthat the dominant response of arborescent speciesduring the Quaternary was extinction ratherthan speciation or stasis. By contrast, our examinationof the fossil record of vascular plants forthe past 410 Myr indicates that speciation ratesoften increased during long intervals of icehouseEarth (spanning up to 50 Myr). Therefore, longerperiods of icehouse Earth than those occurringduring the Quaternary may have isolated plantpopulations for sufficiently long periods of timeto foster genomic diversification and allopatricspeciation.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ed formore detailed study of the fossil record in termsof finer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than iscurrently available to examine the significanceof intervals of icehouse Earth. It is equally clearthat additional and detailed molecular studies ofextant populations of Quaternary species arerequir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which these 'relic' species have genomically diversifiedacross their current populations.2006030082冰 期 对 乔 木 和 灌 木 基 因 结 构 的 影 响 = Impactof Ice Ages on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rees andshrubs. ( 英 文 ). Lascoux M; Palmé A E; CheddadiR; Latta R G.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359(1442): 197 - 207Data on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ree and shrubpopulations on the continental scale have accumulateddramatic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However, our ability to make inferences on theimpact of the last ice age still depends cruciallyon the availability of informative palaeoecologicaldata. This is well illustrated by the resultsfrom a recent project, during which new pollenfossil map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variation inchloroplast DNA was studied in 22 Europeanspecies of trees and shrubs. Species exhibit verydifferent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between andwithin populations, and obviously went throughvery different histories after Ice Ages. However,when palaeoecological data are non-informative,inferences on past history are difficult to drawfrom entirely genetic data. On the other hand, asillustrated by a study in ponderosa pine, whenwe can infer the species' history with some certainty,coalescent simulations can be used andnew hypotheses can be tested.2006030083欧 洲 高 山 植 物 第 四 纪 多 样 性 : 模 式 和 过 程 =Quaternary diversification in European alpineplants: pattern and process. ( 英 文 ). Kadereit J W;Griebeler J M; Comes H P.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4, 359(1442): 265 - 274Molecular clock approaches applied previouslyto European alpine plants suggest thatPrimula sect. Auricula, Gentiana sect. Ciminalisand Soldanella diversifi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Quaternary or well within this period, whereasGlobularia had already started diversifying in the(Late-)Tertiary.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wepresent evidence that, in contrast to Globulariaand Soldanella, the branching patterns of themolecular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phylogeniesof both Primula and Gentiana are incompatiblewith a constant-rates birth–death model. Inboth of these last two taxa, speciation probablydecreased through Quaternary times, perhapsbecause of some niche-filling process and/or a22


decrease in specific range size. In the secondpart, we apply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tothe lineage-through-time plots of P. sect. Auriculato test a range of capacity-dependent modelsof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effect of Quaternaryclimatic oscillations on diversification andextinction. At least for one major clade of sect.Auricula there is firm evidence that both diversificationand extinction are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Intriguingly, temperature appears to be correlatedpositively with extinction, but negativelywith diversific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diversificationdid not take place, as previously assumed,in geographical isolation in high-altitude interglacialrefugia, but rather at low altitudes in geographicallyisolated glacial refugia.2006030084冰 川 避 难 所 和 网 状 演 化 : 塔 斯 马 尼 亚 按 树 的示 例 = Glacial refugia and reticulate evolution:the case of the Tasmanian eucalypts. ( 英 文 ).McKinnon G E; Jordan G J; Vaillancourt R E; .Steane D A; Potts B M.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4, 359(1442): 275 - 284Tasmania is a natural laboratory for investigating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the Quaternary.It is a large island lying 40–44° S, whichwas repeatedly glaciated and linked to southeasterncontinental Australia during the Quaternary.Climate change promoted both the isolation ofspecies in glacial refugia, and an exchange betweenTasmanian and mainland floras. Eucalyptusis a complex and diverse genus, which hasincreased in abundance in Australia over the past100 kyr, probably in response to higher fire frequency.Morph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gene flow may have occurred between manyeucalypt species after changes in their distributionduring the Quaternary. This paper summarizesrecent genetic evidence for migration and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in Tasmanian Eucalyptus.Maternally inherited chloroplast DNAreveals a long-term persistence of eucalypts insoutheastern Tasmanian refugia, coupled with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involving many species.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widespread speciesEucalyptus globulus suggests that migrationfrom mainland Australia was followed by introgressioninvolving a rare Tasmanian endemic.The data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changes indistribution of interfertile species during theQuaternary have promoted reticulate evolutionin Eucalyptus.藻 类2006030085钙 质 沟 鞭 藻 Scrippsiella trifida 囊 孢 : 解 析 其有 机 质 壁 与 Alexandrium tamarense 藻 有 机质 壁 的 化 石 记 录 = The cyst of the calcareousDinoflagellate Scrippsiella trifida: resolving thefossil record of its organic wall with that of Alexandriumtamarense. ( 英 文 ). Head M J; LewisJ; Vernal 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6,80(1): 1-18 4 图 版 .Scrippsiella trifida Lewis, 1991 ex Head, 1996is a nontoxic marine calciodinelloideandinoflagellate whose resting cyst has a distinctivewall containing large, erect, trifurcate, recurvingcalcareous processes that separate twoorganic layers. We show that the organic walllayers of living Scrippsiella trifida cysts are resistantto acetolysis and can therefore potentiallyfossilize, and we report on abundant Scrippsiellatrifida cysts from latest Pleistocene and earlyHolocene marine sediments off eastern Canada,representing the first confirmed fossil discoveryof this species in the North Atlantic. A reappraisalof late Quaternary palynological recordsnow shows that the organic remains ofScrippsiella trifida cysts have been widely misidentifiedas cysts of 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 1925) Balech, 1985, a goniodomacean(and hence noncalcareous) dinoflagellate andmajor cause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inhumans. The morphology of these two cyst typesis contrasted, and the modern and fossil distributionof Scrippsiella trifida cysts in sediments ofthe North Atlantic and adjacent areas is nowclarified. It is apparent from this distribution thatScrippsiella trifida favors neritic environmentscharacterized by cool winters and relativelywarm (14°–25°C) summers. Extremely highfluxes of S. trifida cysts in nearshore areas offNova Scotia and southern Greenland during deglaciationand early postglacial time (14–7 ka)have no modern analog but may signal a reductionin salinity caused by meltwater discharge. Ingeneral, the organic walls of calcareousdinoflagellate cysts are more common componentsof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s than hithertorealized.2006030086东 海 ( 日 本 海 域 )Ulleung 盆 地 晚 更 新 世 - 全新 世 硅 藻 推 断 古 环 境 变 化 =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ferredfrom the diatom record of the Ulleung Basin,East Sea (Sea of Japan). ( 英 文 ). Ryu E; SangheonYi; Seong-Joo Lee.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2005, 55(3-4): 191-212 2 图 版 .The diatom floral record from two pistoncores (00GHP-01 and 00GHP-07) taken from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Ulleung Basin,East Sea (Sea of Japan) reveals a series of welldefinedchanges in glacio-eustatic sea level and23


pale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latePleistocene–Holocene. Six assemblage zonesand two barren zones in 00GHP-01 and four assemblagezones in 00GHP-07 are erected respectivelyon the basis of frequency of variations in,and occurrences of, biostratigraphically significantdiatom species. All assemblage zones havebeen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Tsushima WarmCurrent (TWC). The TWC has an important affecton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of diatom flora, which in turn, reveal thehistory of the TWC in this area. The distributionpattern of diatoms in the diatom assemblagesreveal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ffectedby the sediments type and terrigenousmaterial input. Diatom temperature (Td) valuesshow that the site of 00GHP-01 in the UlleungBasin has been influenced by a relatively enhancedTWC twice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lowermost and uppermost intervals. A relativelyweak TWC was recorded in the middle intervalsince the latest Pleistocene. The diatom assemblagesof 00GHP-07 represent an apparentlycontinuous Late Quaternary record, spanning theLast Glacial Maximum, Bølling-Allerød,Younger Dyras and Holocene. High abundanceof a low-salinity, coastal water diatom Paraliasulcata may reflect the influx of the East ChinaSea water through the Korean Strait to the EastSea (Sea of Japa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Maximum, the sea level was low enough thatselected basin with shallow sills along the marginof the East Sea (Sea of Japan) became isolatedfrom the Pacific Ocean. Salinity also decreaseddue to increased freshwater input fromrivers draining the surrounding lands. The density-stratifiedwater column may have preventedvertical mixing and resulted in anoxic bottomwaterconditions.2006030087古 生 代 轮 藻 形 态 学 及 系 统 学 的 新 见 解 = Newinsights into Paleozoic charophyte morphologyand phylogeny. ( 英 文 ). Feist M; Liu J; TafforeauP.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5, 92(7):1152-1160Examination of Paleozoic charophyte fructificationsusing microscopy and high-resolution x-ray synchrotron microtomography has revealedthat most of them have a utricle that forms asupplementary calcified cover around the gyrogonite.All Paleozoic families with utricleshave been assigned to the Sycidiales. We considerthe Moellerinaceae to occupy a central positionin the phylogeny of the Charophyta. Fromthese, one group of descendants constitutes thegyrogonites inside the utricles of the Sycidiales;a second descendant goup is thought to be theutricle-free ancestors of the Charales prior toinversion of spiralization and reduction in cellnumber. The Sycidiales have a multilayered walland an internal vesicle, but their families are distinguishedby diversity in orientation of externalcells, complexity of the utricle wall, and in presenceor absence of antheridia. The solidly packedstructure of the utricle is believed to be an organprotecting the zygote against dessication. Weinterpret the morphological similarities betweenPaleozoic Sycidiales and Mesozoic Clavatoraceae,both with a utricle, as homoplasousrather than expressing a tru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We confirm that some umbellids mightcorrespond to utricles of charophytes.2006030088阿 根 廷 火 地 岛 中 新 世 藻 类 和 孢 子 = Miocenealgae and spores from Tierra del Fuego, Argentina.( 英 文 ). Zamaloa M D. Alcheringa, 2004,28(1): 205-227Continental deposits of the Cullen Formation(early or middle Miocene) exposed on the northeastcoast of Isla Grande de Tierra del Fuego(southernmost Patagonia) are analyzed. Twentyfourtaxa of algae, and bryophyte and pteridophytespores are identified, including three newspecies, which are Anthocerisporis gandolfii sp.nov., Coptospora archangelskyi sp. nov. andOphioglossisporites cullensis sp. nov. Sedimentologicand palynological data suggest a systemof meandering water channels. The diverse andabundant spore assemblage reinforces the proposedpaleoenvironment indicated by pollen assemblageand stratigraphy, consisting of humidtemperate forests and local occurrences of bog,freshwater and near-shore lake communities.2006030089冲 绳 海 槽 晚 第 四 纪 硅 藻 生 物 地 层 划 分 与 对 比= Late Quaternary diatom bio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and correlation in Okinawa Trough. ( 中文 ). 李 超 ; 蓝 东 兆 ; 石 学 法 ; 陈 承 惠 . 台 湾 海峡 , 2004, 23(4): 507-513本 文 对 冲 绳 海 槽 中 段 B 孔 岩 芯 中 的 沉 积 硅藻 进 行 了 分 析 , 共 鉴 定 出 52 属 166 种 和 变 种 .根 据 硅 藻 属 种 组 成 、 热 带 远 洋 种 的 相 对 含 量以 及 整 个 硅 藻 植 物 群 的 变 化 特 征 共 划 分 出 9个 组 合 带 , 并 对 它 们 的 特 征 进 行 了 描 述 ; 结 合14 C 测 年 数 据 , 对 该 岩 芯 的 地 层 年 代 归 属 进 行了 确 定 , 全 新 世 与 晚 更 新 世 的 界 线 位 于 该 孔125cm 处 , 上 部 地 层 为 全 新 统 , 下 部 地 层 为 上 更新 统 ; 同 时 与 邻 近 DGKS9603 钻 孔 的 硅 藻 生 物地 层 进 行 了 对 比 .2006030090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Hawkesbury 河 两 百 多年 以 来 的 硅 藻 和 沟 鞭 藻 组 合 : 水 文 变 化 的 证据 = Diatom and dinoflagellate assemblages of24


the Hawkesbury River, NSW, over the last twocenturies: evidence for changes in hydrology.( 英 文 ). McMinn A, Heijnis H, Murray A, HallegraeffG. Alcheringa, 2004, 28(2): 505-514Diatom and dinoflagellate cyst analysis of a77 cm long sediment core from Cowan Creek,Hawkesbury River estuary, N.S.W., revealedchanges in the catchment hydrology over the last266 years. High abundances of the freshwater/brackishdiatom genus Cyclotella at the baseof the core imply sustained periods of reducedsalinity that now no longer occur. Reduction offreshwater flow after approximately circa 1800(60 cm) has al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planktonic diatoms Thalassiosira spp., Ditylumbrightwellii, Rhizosolenia setigera, Pseudonitzschiapungens and Chaetoceros spp. Benthicdiatom diversity has remained relatively unchanged.The toxic dinoflagellate Gymnodiniumcatenatum, although identified in a cyst surveyin April 1995, was not found in the sedimentcores. Changes in dinoflagellate assemblage areconsistent with the effects of increasing urbanisationand eutrophication.2006030091加 利 福 利 亚 湾 Guaymas 盆 地 15000 年 来 基 于硅 藻 、 硅 鞭 藻 和 生 物 沉 积 的 古 海 洋 历 史 =Paleoceanographic history of the Guaymas Basin,Gulf of California, during the past 15,000 yearsbased on diatoms, silicoflagellates, and biogenicsediments. ( 英 文 ). Barrona J A; Bukrya D; DeanW E.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2005, 56(3-4):81-102 2 图 版 .High-resolution records of calcium carbonate,biogenic opal, diatoms, and silicoflagellatesfrom western Guaymas Basin gravity coreGGC55 and piston core JPC56 and easternGuaymas Basin DSDP Site 480 reveal a complexpaleoceanographic history of the centralGulf of California during the past 15,000 years.Prior to 6.2 ka,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GuaymasBasin proxy records were remarkably similar.After conditions similar to those of today duringthe Bølling–Allerod, the Younger Dryas (YD)saw a major drop in diatom production, coincidentwith increased calcium carbonate and tropicalmicrofossils suggestive of El Niño-like conditions.Biosiliceous productivity began increasing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the YD, but it wasonly during the earliest Holocene (11.6 to 11.0ka) that condition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Bølling–Allerodreturned to the central Gulf. Betweenaround 11.0 and 6.2 ka, tropical diatomsand silicoflagellates were virtually absent fromthe central Gulf, as relatively cooler and freshersurface waters resembling those of the modernnorthern Gulf were present in the central Gulf.Beginning at about 6.2 ka, tropical diatoms andsilicoflagellates began increasing in the centralGulf, and coccoliths returned to western Gulfsediments. The onset of modern-day monsoonconditions in the American Southwest requiredthe presence of warm SSTs in the northern Gulf,which probably did not occur until after about5.4 ka, when tropical diatoms and silicoflagellatesbecame relatively common in the centralGulf. Modern east–west contrasts, which arisefrom late winter–early spring coastal upwellingon the mainland side and lower diatom productivity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Gulf, commencedbetween 6.2 and 5.4 ka, possibly due toa shift in the direction of late winter – earlyspring winds more towards the southeast, ordown the axis of the Gulf. This proposed windshift might have ultimately been due to a lateHolocene strengthening of ENSO-like conditions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2006030092新 西 兰 东 部 古 新 世 - 始 新 世 的 环 境 变 化 : 海 生孢 型 的 研 究 = Environmental change across thePaleocene–Eocene transition from eastern NewZealand: A marine palynological approach. ( 英文 ). Croucha E M; Brinkhuis H.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2005, 56(3-4): 138-160Recent improvements in the resolution andcalibration of dinoflagellate cyst (dinocyst) bioeventsacross the Paleocene–Eocene (P–E)transition in New Zealand allow better understandingof the relation between dinocyst variations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southern midhighlatitudes during this ‘greenhouse’ climate.Combining information from landspore/pollen assemblages with coeval dinocystrecords allows evaluation of plant changes in amarine-based timeframe. Palynological associationsat Tawanui and Moeraki-Hampden, easternNew Zealand, fluctuate across the P–E transitionand ‘local palynological phases’ are recognized.The onset of major fluctuations in dinocystassemblages coincide with the intensewarmth and excess carbon of the Initial Eocenethermal maximum (IETM). Changes in sea surfacetemperature (SST) appear to have been the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affecteddinoflagellates. Short-lived intervals of higherSSTs, suggested by a high relative abundance ofthe Apectodinium complex, are seen during theIETM and lower Eocene. Abundant cysts ofprobable heterotrophic dinoflagellates suggestsurface waters remained relatively eutrophic forup to 0.5 Myr after the onset of the IETM, perhapsin response to enhanced terrigenous inputrelated to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 and pattern ofcontinental weathering. In contrast to dinocysts,spore/pollen assemblages suggest plant communitiesremained rather stable across the P–E25


transition. Vegetation was dominated by a mesothermalconifer-dominated multistratal rainforest,and low-latitude Nypa mangroves were establishedby the uppermost Paleocene. Plants in thisregion show no clear response to the IETM andthe predominant vegetation change may haveoccurred at least 1.5 Myr later, characterized byan increase in mesothermal–megathermal angiospermplants.2006030093云 南 中 甸 纳 帕 海 16 000 年 以 来 硅 藻 植 物 群 的演 化 及 其 古 环 境 意 义 = Assemblage of diatomsin Napa Lake, Zhongdian, Yunnan Province and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up to 16 000 aB.P.. ( 中 文 ). 刘 占 红 ; 谢 曼 平 ; 方 念 乔 ; 冯 庆 来 .地 质 科 技 情 报 , 2004, 23(3): 35-39;46根 据 云 南 中 甸 纳 帕 海 ZD981 钻 孔 上 部 0~6.37 m 沉 积 物 中 硅 藻 的 丰 度 、 分 异 度 和 组 合特 征 , 并 结 合 已 有 的 孢 粉 、 粒 度 分 析 、 磁 化 率等 资 料 , 将 16 000 a 以 来 中 甸 地 区 古 气 候 、 古环 境 的 演 化 过 程 划 分 为 5 个 阶 段 :1 气 候 冷 湿 ,水 体 较 深 ;2 气 候 偏 干 , 水 体 变 浅 ;3 水 位 有 所回 升 , 但 波 动 剧 烈 ;4 湿 度 增 大 , 水 位 不 断 上 升 ;5 气 候 再 度 逐 渐 转 干 至 现 代 气 候 , 湖 水 近 于 干涸 ; 通 过 对 全 新 世 以 来 纳 帕 海 的 硅 藻 记 录 和 新疆 、 青 海 等 地 的 氧 同 位 素 记 录 的 对 比 , 探 讨 了不 同 地 区 对 东 亚 季 风 强 弱 变 化 的 不 同 响 应 机制 .2006030094新 疆 和 田 杜 瓦 地 区 葡 萄 藻 化 石 的 发 现 及 其 意义 = Discovery and significance of Botryococcusin Duwa area of Hetian, Xinjiang. ( 中 文 ). 贺振 建 ; 贾 凤 华 ; 蒋 光 秀 ; 边 雪 梅 ; 罗 华 仪 . 新 疆 石 油地 质 , 2004, 25(4): 400-402新 疆 和 田 杜 瓦 地 区 出 露 的 上 二 叠 统 - 下 三 叠统 , 暗 色 泥 岩 较 厚 , 其 沉 积 中 心 在 北 部 覆 盖 区 ,物 源 在 杜 瓦 断 裂 以 南 的 露 头 区 . 覆 盖 区 的 沉 积环 境 水 深 要 大 于 露 头 区 , 暗 色 泥 岩 的 厚 度 及 分布 范 围 加 大 . 尽 管 露 头 样 品 的 地 球 化 学 生 烃 指标 不 高 , 但 在 多 个 层 段 、 多 条 剖 面 发 现 有 葡 萄藻 化 石 , 有 些 还 特 别 富 集 , 平 面 上 葡 萄 藻 化 石 的分 布 相 对 稳 定 和 广 泛 , 这 套 暗 色 泥 岩 应 该 具 备较 强 的 生 烃 能 力 , 是 新 疆 和 田 地 区 烃 源 岩 评 价的 重 要 层 段 .2006030095北 美 西 部 内 陆 海 盆 Niobrara 组 的 钙 质 超 微 化石 及 其 环 境 意 义 Ⅰ: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及 其 分 带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from the Niobrara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and paleoenvironmentsof the North American western InteriorBasin part I: nannofossil assemblage characteristicsand zonation. ( 中 文 ). 刘 怀 宝 ;D K Watkins.高 校 地 质 学 报 , 2004, 10(1): 1-25 9 图 版 .北 美 西 部 内 陆 海 盆 上 白 垩 统 Niobrara 组 中的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十 分 丰 富 , 且 多 保 存 良 好 , 呈 现典 型 的 晚 白 垩 世 远 洋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组 合 面 貌 ,经 系 统 鉴 定 , 计 有 60 属 100 余 种 和 亚 种 . 为 适应 不 同 的 环 境 ,Kansas 西 部 和 South Dakota 东部 的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组 合 面 貌 稍 有 不 同 . 经 与 白垩 纪 颗 石 藻 化 石 带 对 比 , 可 将 Kansas 西 部 的Niobrara 组 划 分 为 6 个 化 石 带 (CC13~CC18)和 8 个 亚 带 , 其 中 , 根 据 本 文 研 究 地 区 的 化 石 序列 ,CC15 和 CC16 带 被 进 一 步 划 分 . 根 据 与 同一 剖 面 所 建 立 的 无 脊 椎 动 物 化 石 带 对 比 , 钙 质超 微 化 石 CC17 带 的 时 代 被 重 新 厘 定 , 即 该 带应 始 于 中 Santonian 的 晚 期 , 结 束 于 晚Santonian 的 早 期 , 并 据 此 将Santonian/Campanian 的 界 线 划 在 CC18 带 之内 .2006030096叠 层 石 成 因 和 形 成 条 件 的 研 究 综 述 = Currentstudy on genesis and formation conditions ofstromatolites. ( 中 文 ). 温 志 峰 ; 钟 建 华 ; 李 勇 ; 郭 泽清 ; 高 剑 波 ; 徐 小 林 .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 2004, 10(3):418-428综 合 介 绍 了 最 近 20 多 年 有 关 叠 层 石 成 因 与形 成 条 件 的 研 究 成 果 及 其 进 展 , 包 括 与 成 因 有关 的 各 种 叠 层 石 类 型 , 微 生 物 席 组 分 及 内 部 结构 特 征 , 叠 层 石 的 形 成 与 光 合 作 用 、 硫 还 原 作用 等 生 物 作 用 的 密 切 关 系 , 以 及 基 本 的 形 成 过程 和 方 式 , 同 时 与 现 代 叠 层 石 对 比 , 简 要 总 结 了叠 层 石 生 长 所 需 要 的 特 殊 沉 积 、 水 体 和 生 物环 境 条 件 .2006030097燕 山 长 城 系 串 岭 沟 组 Parachuaria 化 石 的 发现 及 其 意 义 = Discovery of Parackuaria fromthe Chuanlinggou Formation of the ChangchengSystem in the Yanshan reg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中 文 ). 孙 淑 芬 ; 朱 士 兴 ; 黄 学 光 ; 辛 后 田 ;曹 芳 . 地 质 学 报 , 2004, 78(6): 721-725 1 图 版 .在 燕 山 长 城 系 串 岭 沟 组 发 现 的Parachuaria 化 石 , 轮 廓 清 晰 , 保 存 完 好 . 通 过 浸解 法 、 实 体 浸 解 法 和 岩 石 磨 片 法 对Parachuaria 化 石 的 研 究 表 明 : 化 石 层 中 的 古片 藻 Laminarites 可 能 就 是 宏 观 藻 类Parachuaria 化 石 的 残 体 和 碎 片 . 除 此 以 外 , 还有 许 多 光 面 和 粗 面 小 球 藻 及 其 他 多 细 胞 藻 类残 体 碎 片 . 碳 质 宏 观 藻 类 Parachuaria 化 石 可能 是 古 老 的 褐 藻 类 多 细 胞 植 物 . 化 石 的 发 现 , 其时 代 层 位 较 老 , 是 原 始 藻 类 演 化 发 展 的 一 个 重要 标 志 , 代 表 我 国 前 寒 武 纪 的 长 城 系 一 个 独 有的 生 物 组 合 . 由 于 化 石 层 位 稳 定 , 从 而 为 长 城 系的 划 分 和 对 比 提 供 了 新 的 化 石 依据 .Parachuaria 化 石 的 发 现 不 仅 丰 富 了 前 寒 武纪 生 物 地 层 研 究 的 内 容 , 同 时 也 为 古 藻 类 演 化26


和 特 征 的 研 究 提 供 了 新 资 料 , 因 此 具 有 重 要 的生 物 演 化 和 地 层 意 义 .2006030098大 西 洋 盆 地 西 南 部 马 斯 特 里 赫 特 阶 晚 期 至 丹尼 阶 沟 鞭 藻 囊 胞 新 种 Diconodinium lurense =Diconodinium lurense sp nov., a late Maastrichtianto Danian dinoflagellate cyst fromsouthwest Atlantic basins. ( 英 文 ). Guerstein G R;Junciel G L; Guler M V; Daners G.Ameghiniana, 2005, 42(2): 329-338Upper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deposits fromthe Colorado and Austral basins, Argentina andthe Punta del Este Basin, Uruguay contain diverseorganic-walled dinoflagellate cysts, includingDiconodinium lurense sp. nov. which occursin the late Maastrichtian and Danian throughoutthe basins. The new species is characterized byan autophragm that is densely covered by shortspines and by relatively long apical and antapicalhorns, and by a variable la to IPa archeopyle. Onour evidence, the strati-graphical range of Diconodiniumlurense sp. nov. is latest Maastrichtianto Danian, and is thus a useful biostratigraphicalmarker for the Cretaceous-Palaeogenetransition in the southwest Atlantic basins.2006030099阿 根 廷 Austral 盆 地 马 斯 特 里 赫 特 阶 卡 拉 法特 组 沟 鞭 藻 囊 孢 新 种 = New dinoflagellate cystspecies from the Calafate Formation (Maastrichtian),Austral Basin, Argentina. ( 英 文 ).Guler M V, Guerstein G R; Casadio S.Ameghiniana, 2005, 42(2): 419-428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rect four newdinoflagellate cyst species from the MaastrichtianCalafate Formation, Austral Basin, Argentina.Andalusiella spinosa sp. nov. is stronglyacrocavate and possesses a periphragm coveredwith spines. Palaeocystodinium pilatium sp. nov.has a periphragm densely covered with fine,flexuous, hair-like projections, shortening towardsthe end of the horns, and a finely granulateendophragm. The large peridinialean Caligodiniumperforation sp. nov. shows the hypocystalarcheopyle typical for the genus, with asimple triplacoid opercular piece and, a microfoveolateautophragm surrounded by a perforateflocculent calyptra. Hafniasphaera australis sp.nov. is differentiated from other species of thegenus Hafniasphaera by the presence of a distinctiveanterior ventral process which emergesat the junction of paraplates 1', 4' and as. Thesenew species characterize the assemblages fromdeposits related to the South Atlantic transgressionthat occurred during Maastrichtian times atthe southermost part of Argentina.2006030100阿 根 廷 中 西 部 中 至 上 三 叠 统 Los Rastros 组 中型 孢 子 和 绿 球 藻 = Miospores and chlorococcaleanalgae from the Los Rastros Formation,Middle to Upper Triassic of central-western Argentina.( 英 文 ). Ottone E G; Mancuso A C; ResanoM. Ameghiniana, 2005, 42(2): 347-362Lacustrine strata of the Los Rastros Formation(Middle to Upper Triassic) at Rio Gualosection (La Rioja province), yield a distinctivepalynological assemblage of miospores andchlorococcalean algae. The miospore association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 abundance of corystospermpollen grains with subordinate inaperturates,diploxylonoid disaccates, spores, monocolpates,monosaccates and striate pollen grains.The phytoplankton are mostly represented byBotryococcus but also by Plaesiodictyon, a formprobably related to the Hydrodictyaceae. Geologicaldata and variations in phytoplankton contentindicate Thai the lacustrine system probablyevolved from a stretcht of freshwater with eutrophicconditions, into a body with oligotrophicconditions through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 ofthe Rio Gualo section. The genus Variapollenitesis emended in order to amplify its original diagnosis.2006030101阿 根 廷 前 科 迪 勒 拉 中 寒 武 世 肾 形 蓝 藻 细 菌 :形 态 、 地 层 位 置 和 古 环 境 含 义 = Renalciformcyanobacterias in the Middle Cambrian of theArgentine Precordillera: morphology, stratigraphicposi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al meaning.( 其 他 ). Gomez F J; Astini R A.Ameghiniana, 2005, 42(1): 221-232Renalcis group cyanobacteria are recorded inLa Laja Formation, the lowermost unit of theCambro-Ordovician passive-margin carbonatesuccession of the Argentine Precordillera, consideredto be an exotic terrane derived fromLaurentia. This is the first finding of this groupin lower Paleozoic deposits of South America.Two distinct meter-scale beds within the carbonatesection in the uppermost Las Torres Member(upper Middle Cambrian) in the La Laja Formationyield abundant Renalcis, appearing as dispersedaggregates with dominant saccate andchambered morphologies within a micrite matrix.These beds can be considered as biostromes andthe internal fabric and scarcity of broken andreworked forms suggest that they are essentiallyin situ deposits. According to the textural andgeometric features, these bodies would classifyas "cluster reefs" and may be interpreted asformed in relatively quiet subtidal environments.The finding of Renalcis in these deposits emphasizesthe differences in between the Cambrian ofthe Precordillera and the coeval surroundingsuccessions in Gondwana.27


2006030102柴 达 木 盆 地 古 近 纪 — 新 近 纪 湖 相 叠 层 石 与 藻礁 的 沉 积 组 合 特 征 与 意 义 = Miocene stromatolitesassociated with lacustrine algal reefs: QaidamBasin, China. ( 中 文 ). 温 志 峰 ; 钟 建 华 ; 王 冠民 ; 李 勇 ; 郭 泽 清 ; 王 海 侨 . 地 质 学 报 , 2005, 79(4):444-452在 柴 达 木 盆 地 发 育 了 各 种 类 型 的 渐 新 世 —中 新 世 湖 相 叠 层 石 , 其 中 丘 状 叠 层 石 具 有 重 要的 地 质 意 义 , 丘 状 叠 层 石 直 接 生 长 在 砾 岩 上 , 并向 上 逐 渐 演 化 为 藻 礁 , 藻 礁 向 上 又 重 新 转 化 为叠 层 石 沉 积 。 通 过 对 内 部 纹 层 特 征 和 沉 积 组分 的 研 究 并 结 合 叠 层 石 的 同 位 素 、 地 球 化 学以 及 古 生 物 资 料 分 析 表 明 , 微 生 物 自 身 的 钙 化作 用 以 及 微 生 物 引 发 的 沉 淀 作 用 形 成 了 这 种具 有 典 型 内 部 纹 层 的 丘 状 叠 层 石 。 较 高 的 温度 、 炎 热 和 干 燥 的 气 候 条 件 、 坚 硬 的 基 底 以及 较 少 的 藻 类 干 扰 作 用 是 叠 层 石 生 成 的 主 要因 素 。 总 体 上 , 叠 层 石 形 成 于 较 为 低 能 的 环 境中 , 与 高 能 环 境 中 所 形 成 的 藻 礁 完 全 不 同 , 而 且两 者 具 有 明 显 的 相 互 竞 争 作 用 。 因 此 , 与 气 候和 水 体 条 件 密 切 相 关 的 后 生 生 物 的 生 长 和 真核 藻 类 的 发 育 是 叠 层 石 在 显 生 宙 迅 速 衰 落 的主 要 因 素 。2006030103柴 达 木 盆 地 中 新 世 叠 层 石 沉 积 特 征 及 其 环 境和 构 造 意 义 =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tectono-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 of the Miocenestromatolites in western Qaidam Basin. ( 中 文 ).温 志 峰 ; 钟 建 华 ; 刘 云 田 ; 柳 祖 汉 ; 吴 孔 友 ; 王 冠 民 ;李 勇 . 地 质 科 学 , 2005, 40(4): 547-557 1 图 版 .柴 达 木 盆 地 西 部 地 区 发 育 了 大 量 的 各 种 类型 的 湖 相 叠 层 石 , 主 要 集 中 在 中 新 世 早 — 中期 下 油 砂 山 组 的 地 层 中 。 根 据 野 外 考 察 并 参考 国 内 外 的 叠 层 石 研 究 , 柴 西 地 区 叠 层 石 主要 包 括 丘 状 、 指 状 、 柱 状 和 多 边 形 叠 层 石 4种 类 型 , 每 一 种 叠 层 石 的 宏 观 形 态 、 内 部 成份 和 构 造 都 具 有 独 特 的 特 征 , 且 形 成 于 不 同的 沉 积 环 境 中 。 据 地 球 化 学 元 素 、 孢 粉 和 生物 化 石 等 分 析 可 以 确 定 , 叠 层 石 形 成 于 气 候温 暖 、 水 体 盐 度 较 高 和 陆 源 碎 屑 流 人 较 少 的环 境 中 。 与 现 代 叠 层 石 的 对 比 进 一 步 明 确 了新 生 代 柴 达 木 盆 地 湖 相 叠 层 石 的 沉 积 特 点 和属 性 特 征 。 结 合 柴 达 木 盆 地 中 新 世 的 沉 积 特征 、 湖 相 叠 层 石 的 属 性 以 及 柴 达 木 盆 地 与 青藏 高 原 的 关 系 , 进 一 步 讨 论 了 中 新 世 期 问 青藏 高 原 和 柴 达 木 盆 地 的 构 造 情 况 以 及 隆 起 程度 。2006030104南 海 表 层 沉 积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氧 碳 同 位 素 研 究=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oxygen and carbonisotope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in surfacesedime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 中 文 ). 刘 传 联 ;成 鑫 荣 ; 张 拭 颖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5,25(4): 67-72对 南 海 34 个 站 位 表 层 沉 积 中 的 钙 质 超 微 化石 进 行 了 氧 碳 稳 定 同 位 素 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 钙 质超 微 化 石 δ 18 O 化 范 围 为 -2.656‰~0.006‰, 平均 为 -1.517‰;δ 13 C 值 变 化 范 围 为 -1.510‰~0.778‰, 平 均 为 0.140‰. 通 过 与 有 孔 虫 同 位 素分 析 结 果 相 比 较 , 发 现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δ 18 O 高于 浮 游 有 孔 虫 而 低 于 底 栖 有 孔 虫 ,δ 13 C 值 低于 浮 游 有 孔 虫 而 高 于 底 栖 有 孔 虫 . 从 平 面 分 布来 看 , 南 海 表 层 沉 积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氧 同 位 素 在东 北 和 西 南 各 存 在 一 个 小 于 -1.5‰ 的 低 值 区 ,碳 同 位 素 在 东 北 存 在 一 个 小 于 0 的 低 值 区 . 钙质 超 微 化 石 与 有 孔 虫 同 位 素 值 的 差 异 性 可 能与 其 生 命 效 应 及 生 活 环 境 有 关 . 而 钙 质 超 微 化石 与 有 孔 虫 同 位 素 平 面 分 布 规 律 上 的 不 同 也揭 示 了 海 水 温 度 、 盐 度 、 营 养 水 平 等 海 洋 参数 可 能 对 超 微 化 石 和 有 孔 虫 同 位 素 的 分 馏 起不 同 控 制 作 用 .2006030105新 属 Falsocalcifolium 及 Calcifolieae 族 ( 密 西西 比 期 , 分 类 未 定 藻 类 ) = Falsocalcifoliumnov. gen. and revision of the tribe Calcifolieae(Mississippian, incertae sedis algae). ( 英 文 ).Vachard D; Cózar P. Geobios, 2005, 38(6): 803-822A new genus, Falsocalcifolium is described.The type species is F. punctatum (Maslov)emend. The genus is placed in the tribe CalcifolieaeShuysky emend. of the family CalcifoliaceaeTermier, Termier and Vachard nomentranslat. Consequently, the generic make-up ofthe tribe is emended, and is now considered tobe composed of Frustulata Saltovskaya emend.,Falsocalcifolium nov. gen., and CalcifoliumShvetsov and Birina emend. Evolution withinthe tribe is shown by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of more petaloid morphologies andchanges in the number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internal structures called filaments (interpretedhere as the emplacements containing endosymbioticcyanobacteria). This evolution is also relatedto palaeoecological factors. The representativesof the tribe are considered excellent biostratigraphicmarkers in several western Tethyanregions (e.g. Great Britain, Ireland, southernFrance, southern Spain), where they are widelyrepresented, but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in other basins seems to be incomplete, and thustheir use in 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s at themoment limited.2006030106南 美 白 垩 纪 轮 藻 的 生 物 地 层 及 生 物 地 理 =Biostratigraphy and biogeography of Cretaceous28


charophytes from South America. ( 英 文 ).Musacchio E A. Cretaceous Research, 2000,21(2-3): 211-220Charophytes are non-marine green algae livingon the bottom of ancient and Recent lakesand in other non-marine environments. The fossilrecord of Cretaceous Charophyta consideredin this paper includes 56 organ-species, and isthe best known of the ancient assemblages inSouth America. The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these species is outlined using world-widechronostratigraphic units. Three correlated biogeographicpatterns are discussed in the frameworkof the main geological changes. Early Cretaceousrecords indicate a high rate of endemism.In the Aptian some barriers of isolation seem tohave been broken or bypassed. Despite manycases of widely distributed species, two separateLate Cretaceous biogeographic provinces arerecognized: the Andean Province and the SouthAtlantic Province.2006030107颗 石 藻 形 态 测 量 学 的 可 重 复 性 : 喷 雾 法 和 抹片 法 的 技 术 评 估 = Reproducibility of coccolithmorphometry: Evaluation of spraying and smearslide preparation techniques. ( 英 文 ). Henderiks J;Törner A.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2006,58(3): 207-218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ssess the internalaccurac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coccolith morphometry,and to understand any systematic differencesbetween various sample preparationtechniques, so that data obtained with differentmethods can be adequately compared. Here, weperformed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wotechniques regularly used to prepare nannofossilmicroscope slides, the standard smear slide andspraying methods. With each technique, ten replicateslides were prepared and morphometric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coccolithgenus Calcidiscus as well as full assemblagecounts to determin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coccolithsize measurements and relative speciesabundances for each method.For either method, two significant sources ofvariance are related to the morphometric data,the variance between replicate slides and thevariance within slides. Thus, in order to reducethe total variance of the estimate of mean coccolithsize, it is beneficial to increase the numberof replicate slides as well as the number ofmeasurements on each slide. If the aim of themorphometric study is to address the mean sizeof a coccolith taxon or species complex (a groupof closely related sub-species), one could rely oneither preparation technique, since no significantdifference in (log-normalised) mean size betweenthe two tested methodologies was found.Likewise, the 10th percentiles are statisticallyequal for both methods. However, the 90th percentilevalues are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sprayed slides than in the smear slides, indicatingthat the spraying method may either favourlarger coccoliths or better resolve the full extentof size variability present in the sample. Futuretest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nd if so,how, size-fractionation may occur when usingthe spraying method. Nevertheless, the sprayingmethod is preferred based on the reproducibilityof proportion estimates sinc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between replicate samples was observed,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smear slide series with3–4 times higher variance. It appears that informationgained from one sprayed slide requirescounting at least three replicate smearslides.2006030108太 平 洋 赤 道 及 亚 赤 道 带 某 些 颗 石 藻 种 内 和 种间 的 形 态 变 化 = Intra- and infra-specific morphologicalvariation in selected coccolithophorespecies in the equatorial and subequatorial PacificOcean. ( 英 文 ). Hagino K; Okada H. MarineMicropaleontology, 2006, 58(3): 184-206 5 图 版 .The ecological preferences of morphologicalgroups within major coccolithophore taxa werestudied in surface water samples from the equatorialand sub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Emilianiahuxleyi was subdivided into three morphologicalgroups: Type A, Type C, and variety corona.The most probable factors limiting the occurrenceof E. huxleyi Types A and C were hightemperatures and low nutrient concentrations,respectively. E. huxleyi var. corona had an affinityfor oligotrophic conditions. Calcidiscus leptoporusssp. small was adapted to fertile waters.Umbilicosphaera foliosa and Umbilicosphaerasibogae preferred mesotrophic upwelling watersand stratified marginal waters surrounding theupwelling front, respectively. Among the threeUmbellosphaera tenuis morphotypes observed inthis study (Types I, III, and IV), only Type I wasfound in very warm tropical surface. Both TypesIII and IV were found in subtropical waters, andType III differed from Type IV in that its distributionwas constrained to hemi-pelagic waters.Habitat segregation among the morphotypes ofmajor taxa indicates that the observed globaldistributions of these major taxa are, in fact,combinations of discrete morphological groups.2006030109挪 威 海 硅 藻 Chaetoceros 始 新 世 / 渐 新 世 及 渐新 世 / 中 新 世 的 多 样 性 爆 发 = The explosivediversification of the diatom genus Chaetocerosacross the Eocene/Oligocene and Oligocene/Mioceneboundaries in the Norwegian Sea.29


( 英 文 ). Suto I.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2006,58(4): 259-269Eocene to middle Miocene stratigraphicchanges in species richness, abundance andvalve size of Chaetoceros resting spores in theNorwegian Sea (DSDP Site 338) were investigatedin order to understand past productivity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upwellingregions. As a result, drastic resting spore eventswere recognized in a 6 myr interval across the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EO Event), theOligocene/Miocene boundary (OM Event) andin the early middle Miocene (emM Event). TheEO Ev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explosive diversificationat both the morpho-generic and specificlevels, an increase in abundance, and a decreasein valve size from the upper Eocenethrough the lowest Oligocene. The OM Eventwas defined by a two-fold increase in speciesrichness. During the emM Event spore abundancedecreased rapidly, and species richnessand valve size decreased gradually. Thesechanges may indicate changes in the nutrientsupply, especially in upwelling regions. The increasedspecies richness suggests a change froma stable water column with a constant nutrientsupply in the Eocene to an unstable one with asporadic nutrient supply by increased verticalmixing in the Oligocene, based on evaluation ofthe ecologic differences between dinoflagellatecysts and Chaetoceros resting spores. The role ofmain primary producer might have switchedfrom dinoflagellates and/or nannoplankton in theEocene to diatoms, especially Chaetoceros, inthe Oligocene in the Norwegian Sea. Increasedresting spore species richness during the OMEvent may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such as global cooling and nutrient mixing led toa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pore producing genusChaetoceros. The emM Event might have beenaffected by changes in paleoceanographic conditions,perhaps a decrease in nutrient supply. Thisstudy presents the first paleoceanographic analysisusing not only the total resting spore abundancebut also the abundances of individual species,and establishes the value of spore taxonomyand diatom analysis including spores.2006030110南 极 东 部 边 缘 冰 川 纹 泥 中 记 录 的 海 生 硅 藻Thalassiosira tumida (Janisch) Hasle 的 生 产力 事 件 = Productivity events of the marine diatomThalassiosira tumida (Janisch) Hasle recordedin deglacial varves from the East AntarcticMargin. ( 英 文 ). Stickley C E; Pike P; LeventerA.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2006, 59(3-4): 184-196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calving bay reentrantsformed over several deep inner shelf basinsaround Antarctica as the ice sheets retreated.Marine diatoms flourished in spring and summerwithin the bays, providing exceptionally highsilica flux rates to the basins on an annual basis.As a result, several hundred years of the late deglaciationare archived in many of these deepbasins as continuously laminated diatom-richmarine sediments. The laminae are excellentlypreserved and offer a unique opportunity tostudy deglacial processes over the Antarcticshelf at very high resolution (subseasonal to seasonalat best). Annual palaeoenvironments fromthese sediments have been recently reconstructed.However, finer sedimentary detail is also apparentby the preservation of sublaminae of singlediatom species, which represent discrete productivityevents (blooms).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Thalassiosira tumida (Janisch) Hasle sublaminaepreserved in the 5 m thick deglacial laminatedsequence of NBP01-01 Jumbo Piston Core (JPC)43B from Iceberg Alley ( 67°S, 63°E) on theMac.Robertson Shelf, East Antarctic Margin.These T. tumida sublaminae are distinctive, occurseveral times throughout the deglacial sequenceand are always preserved within summerlaminae. Importantly they carry ecological andpaleoceanographic information for deglacial IcebergAlley and possibly the entire East AntarcticMargin. We describe and illustrate the T. tumidasublaminae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backscattered electron imagery of highly polishedthin sections and secondary electron imageryof sublamina fracture surfaces. T. tumidasublaminae range in thickness from 0.57 to21.07 mm (mean = 5.12; σ = 4.49) and are definedas discrete sedimentary intervals within asummer lamination where T. tumida is thedominant diatom species (abundance > 50%; butfrequently > 80%) or is very abundant (abundance40% to 49%).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icposition of these sublaminae in the annual/seasonalsuccession and on published morphological,ecological and distributional data ofliving specimens in culture and in the field, wesurmise an open-water, late summer bloom for T.tumida in deglacial Iceberg Alley, at sea-surfacetemperatures of 0 to − 1.69 °C, under low orfading light levels just prior to significant sea-iceform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sublaminaeformed by a combination of episodic T. tumidablooms (surface concentration), followed byrapid deposition (high flux) and optimal frustulepreservation on the sea floor. Increased sublaminaefrequency upcore suggests a lengthening ofthe summer season, while their complete cessation43 years prior to the end of laminationdeposition in outer Iceberg Alley (JPC43B) maybe due to a coastward population shift.200603011130


东 北 太 平 洋 表 层 沉 积 物 中 硅 藻 的 古 海 洋 学 意义 = Diatoms in northeast Pacific surface sedimentsas paleoceanographic proxies. ( 英 文 ).Lopes C; Mix A C; Abrantes F.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2006, 60(1): 45-65Fossil diatom total abundances (# valves/g) in54 surface-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northeast(NE) Pacific Ocean reflect the position of highprimary production associated with coastal upwellingand that possible biases associated withdilution or dissolution are small. Diatom speciesassemblages, defined by Q-mode factor analysisin 30 samples with abundant diatoms, are relatedto modern oceanographic properties. Five statisticalassemblages, given by five specific diatomspecies and/or groups, are related to upwelling(Chaetoceros spores), subtropical (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 subarctic (Rhizosoleniahebetata), transitional (Neodenticula seminae)and freshwater (freshwater diatoms) ecologicalenvironments. These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correlated with primary productivity, temperature,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salinity, althoughthe strongest relationship is that betweendiatom assemblages and productivity. However,it is not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oastaland open-ocean (curl-driven) upwelling based onChaetoceros spores relative percentages bythemselves or on the floral factors.2006030112冰 期 后 南 极 洲 东 部 Mertz 冰 湖 硅 藻 的 季 节 性记 录 = Post-glacial seasonal diatom record ofthe Mertz Glacier Polynya, East Antarctica. ( 英文 ). Maddison E J; Pike J; Leventer A; DunbarR; Brachfeld S; Domack E W; Manley P;McClennen C.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2006,60(1): 66-88An ultra-high-resolution post-glacial laminatedsediment record from Mertz NinnisTrough, East Antarctic Margin (EAM), has beenanalysed using SEM backscattered electron imagery,secondary electron imagery and quantitativediatom abundance. Laminations are classifiedusing visually dominant diatom species andterrigenous content. Four biogenic diatom oozelaminae types, one diatom-bearing terrigenouslamina type and one diatom-bearing terrigenoussub-lamina type have been identified. Diatomooze lamina types comprise near-monogenericHyalochaete Chaetoceros spp. resting sporelaminae, laminae characterised by Corethronpennatum, laminae characterised by Rhizosoleniaspp. and mixed diatom assemblage laminae.Diatom-bearing terrigenous lamina and sublaminatypes comprise mixed diatom assemblageterrigenous laminae and sub-laminae characterisedby Porosira glacialis resting spores. Formationof each of these lamina types is controlledby seasonal changes in nutrients, oceanographicregimes and the Mertz Glacier Polynya dynamics.2006030113最 近 2000 年 来 北 大 西 洋 波 动 的 驱 动 力 : 欧 洲北 部 和 西 南 部 高 分 辨 率 海 生 硅 藻 记 录 的 空 间变 化 =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forcingthrough the last 2000 years: Spatial variability asrevealed by high-resolution marine diatom recordsfrom N and SW Europe. ( 英 文 ). Gil I M;Abrantes F; Hebbeln D.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2006, 60(2): 113-129The Tagus pro-delta (Portuguese Margin) andthe Skagerrak (NE of the North Sea) are twomarine systems controlled by atmosphericchanges, which at present are mainly determinedby fluctuations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 On the basis of diatom records frommarine sediment cores, environmental changes(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salinity) are reconstructedfor the last 2000 years for both regions.These sites are investigated focusing on the regionalresponse to changing NAO forcing.Both studied si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edimentationrates in the order of 0.12 cm/year and0.47 cm/year for the most recent deposits off theTagus pro-delta, allowing high-resolution paleoceanographicreconstructions (8.3 and 2.1 yearsrepresented per sample). The last 2000 years area period covering in Europe the historical climaticperiods known as the Dark Ages (DA), theMedieval Warm Period (MWP) and the LittleIce Age (LIA). In the Skagerrak, the cold periodsof the DA and LIA are marked by diatom dissolutionstages, whereas at the Tagus pro-delta, theDA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diatom productionand possible upwelling and the onset ofthe LIA corresponded to enhanced flow of theTagus River. During the MWP, better diatompreservation in the Skagerrak, related to strongeradvection of salty Atlantic waters, is paralleledby dominant upwelling conditions at the Taguspro-delta. The two most intense upwelling periodsat the Tagus pro-delta, at AD 600 and AD900, correspond to a dissolution stage and aslight change in salinity in the Skagerrak, respectively.Alth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study sitessuggests a common forcing such as the NAO,the different inferred behaviors for each mainclimatic period in each region demonstrate thatthe NAO by its own is not sufficient to explainthe climatic variability at a regional scale.2006030114一 种 海 生 浮 游 硅 藻 Neodenticula seminae 其硅 质 骨 骼 的 季 节 变 化 : 西 北 太 平 洋 的 沉 积 实验 (1997-2001) = Seasonal variation in skele-31


tal silicification of Neodenticula seminae, a marineplanktonic diatom: Sediment trap experimentsin the NW Pacific Ocean (1997–2001).( 英 文 ). Shimada C; Tanaka Y; Tanimura Y. MarineMicropaleontology, 2006, 60(2): 130-144Neodenticula semina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of pelagic diatom floras in the subarcticNorth Pacific and its adjacent seas. We conductedan SEM image analysis of four series ofsamples collected by sediment traps in the NWPacific,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its morphology,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skeletal morphologywas common: lightly silicified morphswere dominant during spring blooms and in thesummer (under oligotrophic conditions owing tosurface water stratification and progressive nutrientlimitation), whereas heavily silicifiedmorphs became abundant in the fall and winter,subsequent to the onset of intensive vertical mixing.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morphologyof N. seminae is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factors including the nutrient availabilityas well as by its reproductive strategy.2006030115北 太 平 洋 和 挪 威 海 海 生 硅 藻 休 眠 囊 孢 形 态 属Xanthioisthmus Suto gen. nov 和Quadrocistella Suto gen. nov 的 分 类 学 = Taxonomyof the fossil marine diatom resting sporemorpho-genera Xanthioisthmus Suto gen. novand Quadrocistella Suto gen. nov in the NorthPacific and Norwegian Sea. ( 英 文 ). Suto I. Journalof Micropalaeontology, 2006, 25(part 1): 3-22The morphology and taxonomy of the fossildiatom resting spore morpho-genera XanthioisthmusSuto gen. nov. and Quadrocistella Sutogen, nov. are described. The two new genera areprobably fossil resting spores of the marine diatomgenus Chaetoceros. They were studied byexamining samples from DSDP Sites 436, 438(northwest Pacific) and 338 (Norwegian Sea),and the Newport Beach Section (California). Thegenus Xanthioisthmus is characterized by anelongate valve composed of two flat circlesjoined together by a hyaline broad isthmus andincludes five species: X biscoctiformis (Forti)Suto comb. nov., X. specticularis (Hanna) Sutocomb. nov., X panduraeformis (Pantocsek) Sutocomb. nov., X praemaculata sp. nov. and X.maculata (Hanna) Suto comb. nov. The genusQuadrocistella differs from Xanthioisthmus byits elongate and rectangular valve and bears fivenew species: Q. rectagonuma sp. nov., Q. tuberasp. nov., Q. paliesa sp. nov., Q. montana sp. nov.and Q. palmesa.2006030116晚 Maastrichtian 期 , 阿 根 廷 南 Mendoza 省Cerro Butalo 剖 面 的 沟 鞭 藻 囊 孢 = Late Maastrichtiandinoflagellate cysts from the Cerro Butalosection, southern Mendoza Province, Argentina.( 英 文 ). Pramparo M B; Papu O H. Journalof Micropalaeontology, 2006, 25(part 1): 23-33The Late Cretaceous Atlantic transgression insouthern South America is recorded in westernArgentina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MalargueGroup. The Cerro Butalo section outcrops in thesouth of Mendoza Province and comprises sedimentsattributable to the Jaguel and Roca formations.Well-preserved palynological associationswere recovered from this section. Only the marineassociations - dinoflagellate cysts, acritarchsand green algae - are considered in this article. ALate Maastrichtian age is suggested for the Rocaand Jaguel formations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Deflandrea galeata and Disphaerogena carposphaeropsis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tionand Glaphyrocysta petforata in the upper part ofthe section and the absence of any Danian cosmopolitanmarkers. Variations in dinoflagellatecyst species diversity throughout the sectionpermit recognition of two intervals that areprobably related to different palaeoenvironmentalconditions connected with episodes of sealevelfluctuation.2006030117印 度 Andaman 海 Neill 岛 Sawai Bay 组 晚 中新 世 硅 质 具 内 骨 骼 沟 鞭 藻 = Late miocene siliceousendoskeletal dinoflagellates from the SawaiBay Formation, Neill Island, Andaman Sea,India. ( 英 文 ). Rai J. Journal of Micropalaeontology,2006, 25(part 1): 37-44Siliceous spicules of endoskeletal dinoflagellatesform a very small part of the siliceous microfossilassemblage from Neill Island, Ritchie'sArchipelago, Andaman Island and Nicobar Island.They are represented here by a solitarygenus, Actiniscus, with two species - Actiniscuspentasterias and Actiniscus elongatus. Light microscopy,suppor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illustrates its remarkable symmetryand geometry. Though biostratigraphically unimportant,this genus has considerable value inderiving palaeo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Theirassociation with age-diagnostic calcareousnannofossil taxa indicates that the glauconiticmudstones of the Sawai Bay Formation of NippleHill and East Coast sections are Late Miocenein age, equivalent to the Discoasterberggrenii Subzone (Subzone CN9A) corresponding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Discoasterquinqueramus Zone (Zone NN11).200603011832


丹 麦 北 海 Alma-1X 井 渐 新 世 - 早 中 新 世 沟 鞭藻 囊 孢 和 疑 源 类 = Dinoflagellate cysts andacritarchs from the Oligocene-Lower Mioceneinterval of the Alma-1X well, Danish North Sea.( 英 文 ). Schioler P. Journal of Micropalaeontology,2006, 24(part 1): 1-37This palynological study of cuttings samplesfrom the Lark Formation in the Danish NorthSea well Alma-1X documents for the first timein the public domain the succession of last occurrencesof dinoflagellate cysts and acritarchsin the Oligocene-Lower Miocene interval of theCentral North Sea. The distribution of dinoflagellatesand acritarchs in the well demonstratesthe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detailedsubdivision of the Oligocene-Lower Miocene inthe Central North Sea, based on the first downholeoccurrences of key taxa. Five regional intra-Lark Formation seismic and petrophysical logmarkers can be dated with precision usingdinoflagellate biostratigraphy. Four new speciesand one new subspecies of dinoflagellates aredescribed from the study interval: Amphorosphaeridium?almae sp. nov., Filisphaerapachyderma sp. nov., Pentadinium corium sp.nov., Spiniferites pseudofurcatus verrucosus ssp.nov. and Thalassiphora rota sp. nov. Pseudospiniferitesmanumii Lund, 2002 is emendedand transferred to the genus Spiniferites.2006030119硅 藻 指 示 的 阿 根 廷 布 宜 诺 斯 艾 利 斯 省Claromeco Creek 地 区 晚 全 新 世 地 层 的 古 环境 = Paleo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a LateHolocene sequence from the Claromeco Creek(Buenos Aires Province, Argentina) based ondiatoms. ( 其 他 ). Hassan G; Espinosa M A; IslaF I. Ameghiniana, 2004, 41(2): 161-170The diatom assemblages of a sequence outcroppingat the left margin of the Claromecocreek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paleoenvironmentsin terms of salinity and depth.The analyzed profile comprises an interval between2430 +/- 80 and 840 +/- 70 C-14 years BP.The results of diatom counts were analyzed considering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taxon. Epiphytic and oligohalobous indifferenttaxa were present in significant proportionsalong the whole sequence, Cocconeis placentulavar. euglypta Ehr. (epiphytic and oligohalobousindifferent),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Kutz.(planktonic and oligohalobous halophilous) andHippodonta hungarica (Grun.) Lange Bert. (benthicand oligohalobous indifferent) are the dominattaxa. At the base, Synedra acus Kutz. (planktonicand oligohalobous indifferent) andNitzschia amphibia Grun. (epiphytic and oligohalobousindifferent) were also found. At themiddle of the section, the frequency oftychoplanktonic and oligohalobous indifferenttaxa (Staurosira construens (Ehr.) Grun. andFragilariforma virescens (Ralfs) Williams andRound) increased. About 840 C-14 years BPhigher proportions of brackish taxa became present:Pleurosira laevis (Ehr.) Compere (epiphyticand mesohalobous), Surirella striatula Turpinand Hyalodiscus subtilis Bailey (benthic andmesohalobous). Along the sequence, the presenceof brackish to freshwater diatoms andhigher proportions of epiphytes, associated totychoplanktonic, planktonic and benthic specimenssuggest a shallow-water environment withvegetation and subject to water level and salinityvariations. These variations were probably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precipitation/evaporationbalance.真 菌2006030120冲 绳 海 槽 海 底 黑 烟 囱 中 微 生 物 化 石 的 发 现 及其 意 义 = Discovery of microfossils in the seafloorblack smoke from the Okinawa Trough andits significance. ( 中 文 ). 冯 军 ; 李 江 海 ; 初 凤 友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6, 23(1): 57-61 1 图 版 .采 用 光 学 显 微 镜 以 及 扫 描 电 镜 对 冲 绳 海 槽海 底 黑 烟 囱 样 品 进 行 研 究 , 发 现 了 大 量 的 微生 物 化 石 , 它 们 保 留 了 完 好 的 形 态 , 主 要 有四 种 不 同 类 型 的 丝 状 体 , 可 能 是 硫 或 者 铁 氧化 化 能 自 养 细 菌 和 真 菌 。 这 些 化 石 微 生 物 的鉴 别 基 于 大 小 、 形 状 、 细 胞 分 裂 、 群 落 聚 集等 物 理 标 志 。 初 步 研 究 表 明 这 些 微 生 物 不 仅依 存 于 海 底 热 液 活 动 , 同 时 在 热 液 成 矿 过 程中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2006030121阿 根 廷 火 地 岛 中 新 世 Cullen 组 真 菌 类 子 实 体= Fungal fruiting bodies in the cullen formation(Miocene) in Tierra del Fuego, Argentina. ( 英文 ). Garcia-Massini J L; Zamaloa M D C; RomeroE J. Ameghiniana, 2004, 41(1): 83-90An abundant and diverse fungal assemblagewas recovered from the Cullen Formation suggestinghumid pal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hirty one different forms of fungal fruiting bodies,mostly belonging to the Microthyriales (Ascomycota),were recognized. Nineteen were assignedto fossil genera, including 6 known species.The others are presented as twelve differentTypes, and possibly represent new morphogenera.The genera/species Plochmopeltinites cooksoniaRamanujan and Rao, Microthyriella diporataRao and Ramanujan, Microthyrites, Phragmothyriteseocaenicus Edwards, P. kiandrensisSelkirk and Perisporiacites are recorded for thefirst time in Argentina, enlarging their palaeogeographicaldistribution. A Miocene age is proposedfor this formation in coincidence with that33


suggested for the fungal spore content and otherpalynological data.Author Keywords: fungal fruiting bodies; microthyriales;Miocene; Tierra del Fuego; Argentina地 衣 植 物 与 苔 藓 植 物2006030122波 罗 的 琥 珀 中 苔 藓 植 物 新 记 录 = New Recordsof Mosses from Baltic Amber. ( 德 文 ). Frahm J-P. Palaeontographica Abt.B, 2005, 271(1-6):159-168Tourteen mosses are reported from Baltic amber.The specimens consist of extinct species ofrecent genera or recent species. Some can onlybe attributed to recent genera or families, someonly to form genera. The extant species found inBaltic amber are epiphytes, which are found todayin temperate to subtropical regions of E-Asia.Hypnodontopsis lingulata and Brachytheciitesveltenii are described as new. Dicranites casparyiis placed in the genus Hypnodontopsis. Akey is given for all five fossil species of Hypnodontopsis.This genus consists of four exclusivelyextinct species; one is known from fossilmaterial and has been found twice in Mexicoand Uganda, another species is only known extantfrom Japan.蕨 类 植 物 ( 广 义 )2006030123玻 利 维 亚 马 斯 特 里 赫 特 阶 - 古 新 世 Azolla 属 一新 种 兼 述 Azolla 微 体 化 石 全 球 记 录 的 对 比 =A new Maastrichtian-Palaeocene Azolla speciesfrom Bolivia, with a comparison of the globalrecord of coeval Azolla microfossils. ( 英 文 ).Vajda V, McLoughlin S. Alcheringa, 2005,29(2): 305-329A new heterosporous fern species, Azolla boliviensis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latest Maastrichtian(latest Cretraceous) to Paleocene (earliestPaleogene) terrestrial sediments of the Eslabonand Flora Formation, Subandean belt, Bolivia.The species is represented by dissociatedbut abundantly co-preserved megasporocarps,megaspores, microsporangia, massulae andmicrospores. The genus consistently charcterizieswarm-climate lacustrine setting. FossilAzolla is first identified around the Early to mid-Cretaceous but the genus apparently underwentdramatic radiation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Abundant Azolla remain in Bolivia add to thisportrait of rapid geographic dispersal and diversificationnear the close of the Cretaceous. Theranges of many Azolla species span the Cretaceous-Palaeogeneboundary and the potential ofAzolla to withstand alter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such as periodic frost damage, drought,and salinity change, and its ability toundergorapid vegetive regeneration in assocation withnitrogen-fixing cyanobacterial symbionts, suggestthat the survival of this group was favouredduring the advanced conditions of the end-Cretaceous event.2006030124晚 泥 盆 世 木 本 石 松 植 物 Leptophloeum rhombicum(Leptophloeaceae科 ) 解 剖 结 构 的 新 观点 = New perspective o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Late Devonian arborescent lycopsid Leptophloeumrhombicum (Leptophloeaceae). ( 英 文 ).Wang Q;Geng B-Y; Dilcher D L. AmericanJournal of Botany, 2005, 92(1): 83-91A reinvestigation of the previously describedLeptophloeum rhombicum trunk from the LateDevonian (Frasnian) Huangchiateng Formationof Hubei, China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the architecture of this arborescent lycopsid. It ispreserved as a flattened, silicified petrificationwith an unevenly permineralized primary vasculatureand spirally arranged rhombic leaf cushions,which agree with the diagnosis of L. rhombicumDawson distributed worldwide in the LateDevonian. Taxonomically, this plant should beassigned to its own family and within the orderIsoëtales sensu lato. The anatomy, from differentlevels of the trunk, demonstrates that the ontogenyof the plant may conform to a determinategrowth pattern. Combining previous data withcurrent architectural analysis, it suggested thatthe L. rhombicum tree had a pseudomonopodialbranching pattern rather than an iso-dichotomousbranching crown as previously proposed. Newreconstruction of the general habit for this tree isgiven and consists of three major architecturalunits: a stigmarian rhizomorph, a main trunk, andlateral branches. When these results are consideredwith recent cladistic work, L. rhombicummay have developed similar growth architectureto some Famennian and Carboniferous arborescentlycopsids. This growth represents one of thearchetypal architectures found in the Isoëtales s.l.extending from the early Late Devonian.2006030125美 国 宾 夕 法 尼 亚 州 中 北 部 晚 泥 盆 世 一 种 水 韭类 石 松 植 物 ,Otzinachsonia beerboweri( 新属 , 新 种 ) = A Late Devonian isoetalean lycopsid,Otzinachsonia beerboweri, gen. et sp.nov., from north-central Pennsylvania, USA. ( 英文 ). Cressler W L; Pfefferkorn H W. AmericanJournal of Botany, 2005, 92(7): 1131-1140Compressions and impressions of an isoetaleanlycopsid, comprising lower portions ofstems, lobed bases, attached rootlets, androunded rootlet scars, discovered in Late Devonian(Famennian) rocks of Clinton County,north-central Pennsylvania, Appalachian Basin,34


USA, are here described as Otzinachsonia beerboweri,gen. et sp. nov. These specimens demonstrateunequivocally the existence of the isoetaleanlobe-and-furrow rhizomorphic growthpattern as early as the Late Devonian. They werefound in an Archaeopteris- and Rhacophytondominatedflora at Red Hill, an outcrop of theDuncannon Member of the Catskill Formation.The fossils were found in a dark-gray to greenish-graylenticular siltstone layer that has an averagethickness of 1.0 m. This deposit is interpretedas a floodplain pond. The low-energy natureof the deposit and the fine preservation ofthe intact rootlets of the specimens imply little orno transport. The plants were probably growingalong the edge of the floodplain pond with theirlower portions submerged for at least part of theyear.2006030126地 产 蕨 类 Diellia 属 的 起 源 与 中 新 世 夏 威 夷 陆生 生 物 的 恢 复 的 联 系 = Origin of the endemicfern genus Diellia coincides with the renewal ofHawaiian terrestrial life in the Miocene. ( 英 文 ).Schneider H; Ranker T A; Russell S J; CranfillR;.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Sciences, 2005, 272(1561): 455 - 460The enigmatic fern genus Diellia, endemic tothe Hawaiian archipelago, consists of five extantand one recently extinct species. Diellia is morphologicallyhighly variable, and a unique combinationof characters has led to several contrastinghypothese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of Dielliato other ferns.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four chloroplast loci places Diellia within 'blackstemmed'rock spleenworts of the species-richgenus Asplenium,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by W.H. Wagner. Using an external calibration point,we estimate the divergence of the Diellia lineagefrom its nearest relatives to have occurred at ca.24.3 Myr ago matching an independent estimatefor the renewal of Hawaiian terrestrial life (ca.23 Myr ago). We therefore suggest that the ancestorof the Diellia lineage may have beenamong the first successful colonists of the newlyemerging islands in the archipelago. Disparitybetween morphological and nucleotide sequencevariation within Diellia is consistent with a recentrapid radiation. Our estimated time of theDiellia radiation (ca. 2 Myr ago) is younger thanthe oldest island of Kaua'i (ca. 5.1 Myr ago) butolder than the younger major islands of Maui (ca.1.3 Myr ago), Lana'i (ca. 1.3 Myr ago) and Hawaii(ca. 0.43 Myr ago).2006030127重 新 审 定 加 拿 大 新 斯 科 舍 Sydney 煤 田 宾 夕 法尼 亚 晚 期 Oligocarpia bellii 分 类 位 置 = A reassessmentof the taxonomy of Oligocarpia bellii(Late Pennsylvanian, Sydney Coalfield, NovaScotia, Canada). ( 英 文 ). Zodrow E L; Psenicka J;Bek J. Palaeontographica Abt.B, 2005, 272(1-6):51-65Restudy of the types of Oligocarpia bellii providesnew taxonomic insight, based on combineddata from first-time study of cuticles, and studiesof reproductive organs with in-situ spores. Epidermaland stomatal characteristics of O. belliido not compare with extant marattialean ferns.In-situ Granulatisporites palynology is of littlehelp in this respect, as there are several similartypes from different parent plants which makescorrelation impossible. Features of the reproductiveorgans of O. bellii are similar to those seenin the Family Sermayaceae Eggert et Delevoryaswhich we regard ancestral to Gleicheniaceae.2006030128新 疆 晚 志 留 世 一 种 小 型 的 植 物 = A diminutiveplant from the Late Silurian of Xinjiang, China.( 英 文 ). Wang Yi; Hao Shougang; Cai Chongyang;Xu Honghe; Fu Qiang. Alcheringa, 2006,30(1): 23-31A new diminutive plant, Filiformorama simplexagen. et 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the LateSilurian (late Pridoli) Wutubulake Formation ofnorth Xinjiang, China and is placed tentativelyin the rhyniophytoids. This plant has naked axesand a dichotomous branching system. A body,interpreted as a sporangium, forms the terminatationof one branch of a dichotomy, and theother daughter branch continues,to grow anddichotomizes further. Most complete sporangiaare circular, but some are reniform or tongueshaped,with an asymmetric base.2006030129冈 瓦 那 二 叠 纪 新 芦 木 属 的 首 次 记 录 = Firstrecord of Neocalamites (Halle) Vladimirovicz inthe Pernian of Gondwana. ( 英 文 ). Escapa I H,Cuneo N R. Ameghiniana, 2006, 43(1): 85-92Plant remains assigned to the genus Neocalamites(Halle) Vladirmirovicz are described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Permian of Gondwana.The studied material consists of impressions andcompressions from the La Golondrina Formation,Santa Cruz Province. It is represented by ribbedaxes and foliar whorls and strobili composed ofwhorled sporangiophores without bracts. Basedon taphonomic evidence and close associationboth taxa were likely parts of the same plant(Neocalamites sp.). The inclusion of this taxonin the family Equisetaceae, as well as its phylogeneticrelationships as part of the equisetaleanclade, are discussed.2006030130措 勤 县 幅 地 质 调 查 新 成 果 及 主 要 进 展 = Newresults and major progress in regional geological35


survey of the Coqen County Sheet. ( 中 文 ). 刘 登忠 ; 陶 晓 风 ; 马 润 刚 ; 石 和 ; 朱 利 东 ; 胡 新 伟 . 地 质通 报 , 2004, 23(5-6): 506-511在 二 叠 系 坚 扎 弄 组 中 新 发 现 Glossopterissp., Yuania sp. 等 植 物 化 石 , 证 实 所 含 植 物 群 属华 夏 - 冈 瓦 纳 混 生 植 物 群 . 对 达 雄 群 、 乌 郁 群 进行 了 重 新 厘 定 , 新 建 新 近 系 布 嘎 寺 组 (N 1 b)、 洁居 纳 卓 组 ( N 2 Q 1 j). 识 别 出 3 个 构 造 层 序 、12 个层 序 和 7 类 沉 积 体 系 , 建 立 了 晚 古 生 代 至 新 生代 的 构 造 沉 积 序 列 . 查 明 措 勤 盆 地 性 质 为 构 造复 合 盆 地 . 发 现 新 生 代 碱 性 正 长 岩 和 富 钾 火 山岩 , 初 步 认 定 其 为 地 壳 加 厚 、 地 幔 拆 沉 的 产 物 .确 认 麦 堆 蛇 绿 混 杂 岩 带 属 班 公 湖 - 怒 江 带 的 一个 分 支 .2006030131下 侏 罗 统 Todites 属 (Osmundaceae) 新 资 料 —在 中 国 的 古 地 理 与 地 层 分 布 = Additional dataon Todites (Osmundaceae)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with special references to the paleogeographicaland stratigraphical distributions inChina. ( 英 文 ). Wang Yongdong; Cao Zhengyao,Thévenard F. Geobios, 2005, 38(6): 823-841Additional material of Todites (Osmundaceae)from the Lower Jurassic Xiangshan Group in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 Eastern China isinvestigated. Five species of Todites are describedbased on collections (including sterileand fertile pinnae) from eight localities along theYangtze River, including Todites denticulatus(Brongniart) Krasser, Todites cf. goeppertianus(Muenster) Krasser, Todites nanjingensis sp.nov., Todites princeps (Presl) Gothan and Toditessp. Material of T. denticulatus and T. nanjingensissp. nov. contains further data of thefertile pinnae. The stratigraphical ranges and the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genus Todites inChina are discussed and reviewed. Availabledata show that Todites mostly occurs in the LateTriassic to Middle Jurassic of China. The genus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both the Northern andSouthern Floristic Provinces of China, and especiallyabundant and diverse in the Southern FloristicProvince.2006030132怀 俄 明 Johnson 县 始 新 统 Wasatch 组 苹 属 植物 的 发 现 及 古 生 态 意 义 = Occurrence and paleoecologyof Marsilea from the Eocene WasatchFormation, Johnson County, Wyoming.( 英 文 ). Rich F J;Johnson D M;Durkin T V.Palaios, 2001, 16(6): 608–613Fossil Marsiliaceae, referable to Marsilea(also known as water clover or pepperwort),were found as impressions in baked claystone(clinker) of the Eocene Wasatch Formation nearBuffalo, Wyoming. This is the first documentedevidence of Marsilea foliage in Tertiary strata.The fossil is in the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sPetrified Tre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rea where strata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Healyand Walters coal beds. Previous palynologicalanalyses, the presence of the ferns Salviniapreauriculata and Lygodium kaulfussi, and thestratigraphic position of the deposits indicate anEarly Eocene age for the fossils. Leaf impressionsof a variety of pteridophytes and spermatophytes,in conjunction with more than 100pollen and spore taxa, indicate deposition on atropical to subtropical fluvial floodplain. Leafmorphology, including leaf size, shape, and venation,are very similar to living species of Marsilea.The preservation in thermally alteredsedimentary rock that was derived from claystonei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ts' current preferencefor moist clay soils. The conservativemorph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ofMarsilea indicate that it is an ecologically conservativegenus that can be a reliable indicator ofquiet freshwater habitats with clay substrata.早 期 种 子 植 物2006030133盔 形 籽 目 研 究 的 一 种 新 方 法 : 阿 根 廷 三 叠 纪石 化 茎 研 究 = A new approach to Corystospermalesbased on Triassic permineralized stemsfrom Argentina. ( 英 文 ). Artabe A, Brea M. Alcheringa,2003, 27(3/4): 209-229Anatomically preserved mature steins of lateMiddle Triassic corystosperms from the ParamilloFormation of Argentina are described andassigned to Cuneumxylon spallettii gen. nov. etsp. nov. The silicified specimens show featuresof the pith, primary xylem and successive ringsof secondary xylem and phloem. The most strikingcharacteristic is the anomalous secondarygrowth, represented by secondary xylembounded by arcs of secondary phloem probablyderived from successive repositioned cambia.Cuneunixylon has two kinds of unusual centrifugalsecondary growth. The first shows unequalactivity of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cambiumon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axes; the consequentrestriction of cambial activity to certainrestricted areas develops wedged stems, whichoften split. The second produces polyxylic stemsfollowing supernumerary cambial activity. As inextant plants growing in arid regions, the includedphloem and the associated parenchymamay have had functional value avoiding desiccationof the outer tissues of the stem duringdroughts. Anatomical features of other Corystospermaceaewere used to determine systematicaffinities and to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amongmedullosans, corystosperms and cycads.36


裸 子 植 物2006030134南 极 西 摩 岛 始 新 世 一 个 Araucaria 新 种 : 源自 生 长 形 式 和 树 皮 形 态 的 证 据 = A new EoceneAraucaria from Seymour Island, Antarctica:evidence from growth form and bark morphology.( 英 文 ). Cantrill D J, Poole I. Alcheringa,2005, 29(2): 341-350Araucarian conifer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of Cretaceous through Paleogene floras inthe Antarctic Peninsula. A well-preserved Eocenepetrified trunk from Seymour Island, Antarcticareveals the growth form and bark morphologythat, along with wood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places the tree within Araucaria. Thetree was at least 14 m tall with a monopodialhabit and horizonatally wrinkled bark. Wooddecayingfungi colonized the trunk after it hadfallen to the forest floor. The fungi invaded thetrunk through the pith and initially along raycells leaving strongly lignitized cells relativelyintact. This indicates preferentially consumptionof sugars suggesting these fungi formed the firststages of nutrient recycling within this Eoceneecosystem.2006030135美 国 爱 达 荷 州 早 第 三 纪 的 Pinus baileyi( 松科 , 松 属 ) = Pinus baileyi (section Pinus,Pinaceae) from the Paleogene of Idaho, USA.( 英 文 ). Erwin D M; Schorn H E. AmericanJournal of Botany, 2006, 93(2): 197-205Pinus baileyi from the Paleogene of Idaho wasinitially related to the bristlecone pine P. longaeva(subgen. Strobus, sect. Parrya, subsect.Balfourianae) from western North America.Unlike the centromucronate condition in P. longaeva,P. baileyi cones have raised umbos thatare excentromucronate, i.e., the mucro positionedin the upper umbo field above the keel. Conesize and scale morphology shows that P. baileyimore closely resembles excentromucronate pinesof subsects. Halepenses and Pinus sensu Gernandtet al. (2005, Taxon 54: 29–42), but ismost similar to P. resinosa, P. kesiya, and P.massoniana of subsect. Pinus. Morphologically,P. baileyi resembles the fossil species P. princetonensisand P. arnoldii from the Eocene PrincetonChert,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Pinus baileyiextends the western North American rangeof ovulate cones resembling subsect. Pinus fromthe middle Eocene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and Washington, USA to the Oligocene of Idaho,USA. Pinus baileyi, and possibly P. princetonensisand P. arnoldii,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earlypopulations of subsect. Pinus-type pines in thewestern cordillera of North America, raising thepossibility that P. resinosa and P. tropicalis mayhave evolved from this group.2006030136澳 大 利 亚 维 多 利 亚 拉 特 罗 布 峡 谷 煤 系 中 新 世木 化 石 = Miocene wood from the LaTrobe Valleycoal measures, Victoria, Australia. ( 英 文 ).Greenwood D R. Alcheringa, 2005, 29(2): 351-363An initial study of a collection of fossil coniferwood is reported from the late early MioceneYallourn Clays, an interseam unit intergradinginto the base of the early to middle Miocene Yallournseam of the LaTrobe Valley, Victoria insoutheastern Australia. The fossil wood shares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modern genera Dacrycarpusand Dacrydium. On the basis of contiguous,uniseriate tracheid pitting and 1-2 podocarpoidcross field pits, it is placed in the form genusPodocarpoxylon, and the new species P. latrobensis.The wood is compared with extantPodocarpaceae and other Australian fossil wood.Its ring anatomy is consistent with low temperatureor rainfall seasonlity in the early Miocene.2006030137中 国 早 白 垩 世 Ephedra (Ephedraceae 科 ) 的 形态 学 和 亲 缘 关 系 = Morphology and affinities ofan Early Cretaceous Ephedra (Ephedraceae)from China. ( 英 文 ). Yang Y; Geng B-Y, DilcherD L; Chen Z-D; Lott T A. American Journal ofBotany, 2005, 92(2): 231-241Detailed investigations on Lower CretaceousEphedra L. fossils (Gnetopsida) reveal morphologicalcharacters similar to those of extantEphedra rhytidosperma Pachomova, includingarticulate branches with many fine longitudinalstriations, a dichasial branching pattern, uni- orbi-ovulate cones with paired bracts, cones terminalon branchlets, and seeds with a short, straightmicropylar tubes, covered by numerous regularand prominent transverse laminar protuberances.Fossils are similar to extant E. rhytidospermareproductive organs but differ in some vegetativestructures and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here as Ephedra archaeorhytidosperma Y. Yanget al. Because E. rhytidosperma is currently consideredone of the most specialized members inEphedra L. section Pseudobaccatae Stapf, theoccurrence of E. archaeorhytidosperma in theYixian Formation suggests that Ephedra L. wasperhaps a more diverse genus in the Lower Cretaceous.Perhaps the evolution and diversity ofEphedra L. was already in place by the LowerCretaceous and certainly before the end of theMesozoic.2006030138中 国 湖 北 早 侏 罗 世 Sphenobaiera huangii(Ginkgoales 目 ) 的 表 皮 解 剖 结 构 = Cuticularanatomy of Sphenobaiera huangii (Ginkgoales)37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of Hubei, China. ( 英 文 ).Wang Y; Guignard G; Thévenard F, Dilcher D;Barale G; Mosbrugger V; Yang X; Mei S.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5, 92(4): 709-721Sphenobaiera huangii (Sze) Hsü is typicalEarly Mesozoic fossil foliage of Ginkgoales inChina. It has been recorded from the Upper Triassicto the Lower Jurassic. The cuticular anatomy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material from thetype locality, Lower Jurassic Hsiangchi Formation,Zigui County, Hubei Province. The specimensare similar to S. huangii, but contain newinformation about leaf morphology and cuticularanatomy. Lower and upper cuticle is investigatedusing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LM, SEM,and TEM). Many features are described for thefirst time, including general structures of lowerand upper cuticle, stomata, papillae, and cuticularultrastructure. At the ultrastructural level, twolayer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in both lower andupper cuticle, including a homogeneous outerlayer with granules and a heterogeneous innerlayer with fibrils. Based on a literature comparisonbetween S. huangii and other relevant speciesof Sphenobaiera, S. huangii may representthe best-known taxon in the genus Sphenobaierain both leaf morphology and cuticular structures.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detailed ultrastructuraldata on the leaf cuticle of Sphenobaiera,one of the oldest foliage taxa of Ginkgoales, andoffers further evidence for potential discussionon the taxonomic relationships of S. huangii withother ginkgoalean taxa.2006030139巴 西 东 北 部 早 白 垩 世 的 百 岁 兰 科 植 物 =Welwitschiaceae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northeastern Brazil. ( 英 文 ). Dilcher D L; Bernardes-De-OliveiraM E; Pons D; Lott T A.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5, 92(8): 1294-1310Welwitschiaceae, a family in the Gnetales, isknown today from only one extant species,Welwitschia mirabilis. This species is distributedin the Namibian desert, along the western coastof southern Africa, about 10 km inland from thecoast.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fossil recordof this family. Lower Cretaceous megafossils ofvarious organs, assigned to Welwitschiaceae, arepresented here. These fossils include youngstems with paired cotyledons attached(Welwitschiella austroamericana n. gen. et sp.),isolated leaves (Welwitschiophyllum brasiliensen. gen. et sp.), and axes bearing male cones(Welwitschiostrobus murili n. gen. et sp.). Theywere collected in the Crato Formation, which isdated by palynomorphs and ostracods as LateAptian (114 to 112 million years ago). Thesesediments are exposed in the Araripe Basin ofnortheastern Brazil. This study brings togethernew information of the megafossil record ofWelwitschia-like plants and also reports of pollensaid to be similar to that of Welwitschia fromLower Cretaceous sediments.2006030140捷 克 共 和 国 晚 白 垩 世 银 杏 类 生 殖 器 官 一 新 属Nehvizdyella 及 其 植 物 整 体 重 建 = A new LateCretaceous ginkgoalean reproductive structureNehvizdyella gen. nov. from the Czech Republicand its whole-plant reconstruction. ( 英 文 ). KvacekJ; Falcon-Lang H J; Da ková J. AmericanJournal of Botany, 2005, 92(12): 1958-1969During the Mesozoic Era, gingkoaleans compriseda diverse and widespread group. Here wedescribe ginkgoalean fossils in their facies context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Cenomanian)Peruc-Korycany Formation of the Czech Republicand present a reconstruction of tree architectureand ecology. Newly described in this studyis the ovuliferous reproductive structure,Nehvizdyella bipartita gen. et sp. nov. (Ginkgoales).This ovuliferous organ consists of a bifurcatingaxis, terminated by large cupule-likestructures, probably homologous to the collar ofthe recent Ginkgo. Each cupule encloses anorthotropous ovule. In specimens with the earlydevelopmental stages preserved, the entire ovuleand young seed,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micropylararea, is embedded in the cupule. Matureseeds consist of sclerotesta and sarcotesta.Monosulcate pollen grains of Cycadopites-typeare found adhering to the seeds. Although similarto Ginkgo in terms of its large size and reducednumber of seeds, N. bipartita differs from theextant genus in having ovules completely enclosedin a cupule-like structure. The cooccurrenceof N. bipartita with ginkgoaleanleaves of Eretmophyllum obtusum (Velenovsk)Kva ek, J., ginkgoalean short shoots of Pecinovicladuskvacekii Falcon-Lang, and ginkgoaleantrunk wood of Ginkgoxylon gruettii Pons andVozenin-Serra in monodominant taphocoenosesat four geographically distant localities suggeststhat these remains all belong to one plant. This issupported by the close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similarity between the different organs.Facies analysis of plant assemblages indicatesthat our Cretaceous tree occupied a waterstressedcoastal salt marsh environment. It thereforerepresents the first unequivocal halophyteamong the Ginkgoales.2006030141辽 西 下 白 垩 统 义 县 组 化 石 木 年 轮 的 观 察 及 其意 义 = Growth rings observation on fossilwoods and their implication from Yixian Formationof Lower Cretaceous in western Liaoning38


Province. ( 中 文 ). 丁 秋 红 ; 张 武 ; 郑 少 林 . 地 质 科技 情 报 , 2004, 23(1): 38-41对 辽 宁 省 西 部 下 白 垩 统 义 县 组 化 石 木 年 轮的 研 究 表 明 , 明 显 清 晰 的 年 轮 反 映 了 当 时 的 气候 具 有 明 显 的 季 节 性 特 征 ; 连 续 年 轮 宽 度 的 变化 情 况 表 明 当 时 的 气 候 波 动 强 烈 , 反 映 了 干 旱 -半 干 旱 的 波 动 特 点 ; 义 县 组 各 种 化 石 木 的 平 均敏 感 度 (MS) 在 0~0.2 间 , 表 明 树 木 总 体 生 长 在年 降 水 量 或 水 供 应 较 均 匀 的 环 境 .2006030142德 国 萨 克 森 Kamenz 附 近 Wiesa 地 区Mastixioideae 植 物 群 中 的 松 柏 类 , 着 重 评 述其 叶 化 石 = Conifers of the Mastixioideae-florafrom Wiesa near Kamenz (Soxony, Miocene)with special consideration of leaves. ( 德 文 ).Kunzmann L; Mai D H. PalaeontographicaAbt.B, 2005, 272(1-6): 67-135Th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leaves bycuticular analysis is a central aim of this study.The leaf morphospecies Abies cf. resinosa, Cathayaroseltii, Nothotsuga protogaea sp. nova,Tsuga schneideriana sp. nova, Pityophyllum wiesaensissp. nova, Sewuoia abietina, Taxus engelhardtiiand Torreya bilinica, and female conesof Quasisequoia couttsiae and Tetrachinis salicornioides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this locality. With them a total of 12 leaf morphotaxaof 11 genera from 3 families are known.Furthermore 11 carpological morphotaxa and 2xylotaxa belong also to the coniferous part of theflora. The alliance of these morphospecies tonatural fossil species is discussed. Palaeoclimaticand palaeosociologic data are received bydetailled comparison of all studied fossil specieswith extant relative species. It supports previouslyknown results. As far as possible theknowledge on the taphonomy of the flora iscompiled and discussed.2006030143阿 根 廷 圣 克 鲁 斯 中 侏 罗 统 La Matilde 组 紫 杉目 Prototaxoxylon 属 = Prototaxoxylon KrauselY Dolianiti (Taxales) from La Matilde Formation(Middle Jurassic), Gran Bajo de San Julian,Santa Cruz, Argentina.. ( 英 文 ). Gnaedinger S,Herbst R. Ameghiniana, 2006, 43(1): 123-138Three species of Prototaxoxylon Krausel andDolianiti 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for theJurassic of Argentina. They are Prototaxoxylonintertrappeum Praksh and Srivastava, Prototaxoxylonuniseriale Prasad and the new speciesPrototaxoxylon acevedoae Gnaedinger andHerbst. Thus, a new group of conifers, OrderTaxales, is added to the assemblage of the Jurassic"petrified woods" of Patagonia. Also, thebiochron of Prototaxoxylon uniseriale is extendedfrom the Permian to the Jurassic.2006030144藏 北 双 湖 地 区 帕 度 错 一 带 发 现 纳 拉 箐 耳 羽 叶= Discovery of Otozameites nalajingensis in thevicinity of Baidoi Co, Shuanghu area, northernTibet. ( 中 文 ). 冯 德 臣 ; 李 庆 武 ; 王 永 胜 ; 孙 忠 纲 ;李 学 彬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12): 1265-12662004 年 , 笔 者 参 加 西 藏 北 部 1:25 万 帕 度错 幅 、 昂 达 尔 错 幅 ( 图 1)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工作 , 在 帕 度 错 北 东 姜 钟 对 日 干 配 错 群 [1,2] 进行 剖 面 测 制 过 程 中 , 于 其 下 部 新 发 现 一 套 碎屑 岩 , 将 其 建 组 并 暂 命 名 为 姜 钟 组 。2006030145阿 根 廷 圣 胡 安 石 炭 纪 Jejenes 组 裸 子 植 物 木 化石 :Abietopitys petriellae 新 联 合 = Gymnospermouswoods from Jejenes Formation, Carboniferousof San Juan, Argentina: Abietopityspetriellae (Brea and Cesari) nov comb.. ( 英 文 ).Pujana R R. Ameghiniana, 2005, 42(4): 725-731Fossil woods from Carboniferous sedimentsof the Jejenes Formation are described and a newcombination Abietopitys petriellae is proposedbased on new and the original material. Thewood is pycnoxylic with primitive characterssuch as abundant pits in radial walls of tracheidsin an alternate disposition. The ray cells havepeculiar wall thickenings. The primary xylemhas a mesarch protoxylem. The species is comparedwith other Paleozoic woods; its botanicalaffinity remains uncertain.Author Keywords: wood; anatomy; Carboniferous;Jejenes Formation; Argentina2006030146阿 根 廷 圣 克 鲁 斯 省 中 侏 罗 统 La Matilde 组cerro Madre e Hija 石 化 森 林 南 洋 杉 木 化 石 新种 Agathoxylon mateldense = Agathoxylonmatildense n. sp., Araucariacean wood from thecerro Madre e Hija petrified forest, La MatildeFormation (Middle Jurassic), Santa Cruz Province,Argentina. ( 其 他 ). Zamuner A B; FalaschiP. Ameghiniana, 2005, 42(2): 339-346The anatomy of a specimen from the MiddleJurassic of the cerro Madre e Hija area, LaMatilde Formation, Santa Cruz province is presented.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allowed us to classify this specimen as a newmember of the genus Agathoxylon: A.matildense n. sp. Distinct growth rings are observedin transversal sections while radial viewsshow uniseriate tracheid pitting, contiguous andpredominantly circular in shape, cross-fields arecupressoid with 4-5 pits irregularly arranged.Rays are homogeneous and very low (1-4 cellshight). Wood characters, its relationships withliving related taxa and the associated fossil floraallow us to consider this wood as an Araucari-39


aceae member. Agathoxylon matildense n. sp.probably grew under warm-temperate and humidclimate with rainfall seasonality.2006030147阿 根 廷 丘 布 特 下 第 三 纪 Victor Szlapelis 化 石森 林 的 生 长 轮 分 析 = Growth ring analysis ofthe Victor Szlapelis fossil forest, lower Tertiaryof Chubut, Argentina. ( 其 他 ). Brea M; MatheosS; Zamuner A; Ganuza D. Ameghiniana, 2005,42(2): 407-418Growth rings are described in gymnospermwoods of the Victor Szlapelis Forest, SalamancaFormation, Lower Paleocene of the Chubutprovince, Argentina. This forest is composed bya large number of petrified trunks of parautocthonousprovenance. The presence of trees withmore than 1 m in diameter suggests an exuberantgrowth and goo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tree development. Associated sediments suggeststhat fossil trees were developed in a stable environmentrelated with fluvial to deltaic characteristics.Tree-ring methods are used to study the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gymnosperms.Wood anatomy and characters associated to thegrowth records indicate that climate was warmtemperateand humid, with a dry summer and awet spring.2006030148阿 肯 色 州 一 种 早 白 垩 世 松 柏 类 营 养 器 官 结构 : 对 Cheirolepidiaceae 形 态 种 概 念 的 进 一步 意 义 = The vegetative structure of a LowerCretaceous conifer from Arkansas: further implicationsfor morphospecies concepts in theCheirolepidiaceae. ( 英 文 ). Axsmith B J. CretaceousResearch, 2006, 27(3): 309-317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vegetative structureof a cheirolepidiaceous conifer with Pseudofrenelopsisparceramosa foliage is presentedbased on new collection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Holly Creek Formation (Aptian/Albian) ofArkansas. Analysis of these fossils contributesnew data to an emerging whole plant concept,and allows for comparison with a previous reconstructionof a P. parceramosa plant from theEnglish Wealden. The Arkansas vegetativeshoots differ in lacking any open-sheathedleaves, the presence of papillae on all subsidiarycells, and the absence of a hypodermis. Furthermore,the Arkansas conifer exhibited helicallyarranged branches throughout, in contrast to thewhorled branching of the Wealden plant reconstruction.The woods from Arkansas and Englandhave identical thickened bars between thetracheid pits, and a similar arrangement of crossfieldpits. However, the Arkansas wood hasmuch higher rays, and lacks mixed pitting. Thesefindings, along with previous accounts of significantdifferences in pollen cone structure, indicatethat the Arkansas and English Wealdenconifers represent different biological specieswith generally similar leafy shoots. Therefore,concepts regarding the biogeography, paleoecology,and phylogeny of P. parceramosa, most ofwhich assume that this morphotaxon is a proxyfor a single species of reconstructed plant, mustbe reconsidered.2006030149西 班 牙 伊 比 利 亚 地 区 下 白 垩 统 Mirovia 一 新种 ( 松 杉 目 ,Miroviaceae 科 ) = A new speciesof Mirovia (Coniferales, Miroviaceae) fromthe Lower Cretaceous of the Iberian Ranges(Spain). ( 英 文 ). Gomez B. Cretaceous Research,2002, 23(6): 761-773The Lower–Middle Albian coaly clay bed ofthe Escucha Formation, which is exposed at Rubielosde Mora (eastern Iberian Ranges, Spain),contains a diverse fossil plant assemblage.Among the taxa present in this layer, Miroviagothanii Gomez sp. nov. differs from other speciesof the genus by its greater leaf length, marginstypically overhanging the depressedstomatal groove, a single short, blunt, papillaborne by each subsidiary cell, non-stomatal cellsinside the groove and margins, and a highernumber of resin ducts in the mesophyll. Morphologicalstudy of the well-preserved cuticles demonstratesthat the species also occurs in LowerCretaceous coals of Santa Maria de Meià (Pyrenees,Spain) where Gothan (1954) described it asSciadopitytes sp. Both localities constitute thesouthernmost extent of the genus in Laurasiawhen the family was likely to have reached itsclimax in terms of abundance and diversity.2006030150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下 白 垩 统 的 Araucariagrandifolia Feruglio = Araucaria grandifoliaFeruglio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Patagonia,Argentina. ( 英 文 ). Fueyo G M D; ArchangelskyA. Cretaceous Research, 2002, 23(2):265-277Araucaria grandifolia Feruglio is emendedbased on new material, with cuticle preserved,found at the type locality within the Punta delBarco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of SantaCruz Province. The morphology of the leaves,secondary xylem of the branches and cuticularanalysis as seen under light and scanning and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 allowed comparisonof this taxon to living and fossil membersof the Araucariaceae. It is confidentlyplaced in Araucaria, section Columbea. Three ofthe four sections of Araucaria, with the exceptionof Intermedia, are represented in the fossilrecord of Patagonia. The Bunya section is al-40


eady present in the Jurassic and theColumbeaand Eutacta sections are registered from the Cretaceous.Columbea is the only section that survivedin the form of two living species. Lectotypificationof the original material is also proposed.2006030151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早 白 垩 纪 Springhill 组 本内 苏 铁 角 质 层 研 究 = Cuticular study of Bennettitalesfrom the Springhill Formation, LowerCretaceous of Patagonia, Argentina. ( 英 文 ).Seoane L V. Cretaceous Research, 2001, 22(4):461-479Cuticles of leaves and scale-leaves belongingto the order Bennettitales are discussed usinglight microscopy (LM) and scanning and transmission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TEM).The cuticles occur in the Springhill Formation(Lower Cretaceous) of Santa Cruz Province,Argentina. The fossil group is represented byseven species of which one is new and threeother species have their diagnosis emended byultrastructural analysis. The species studied areOtozamites patagonicus sp. nov., Otozamitesarchangelskyi Baldoni & Taylor, 1983, Pterophyllumtrichomatosum Archangelsky &Baldoni, 1972, Ptilophyllum valvatum Villar deSeoane, 1995, Ptilophyllum antarcticum (Halle)Archangelsky & Baldoni, 1972, Cycadolepiscoriacea Menéndez, 1966 and Cycadolepis involutaMen é ndez, 1966. The leaves and scaleleavesshow xeromorphic characters such assculptured surfaces, sunken stomata and a thickexternal wall in the epidermis. The xeromorphiccharacters could indicate high temperatures, lowhumidity and arid soils. These palaeoenvironmentalconditions may have been associatedwith volcanic activity. The presence of carbonizedspecimens also suggests the development offorest fires produced by dry seasonal conditionsor regional volcanic activity.2006030152南 极 Vega 岛 Cape Lamb 上 白 垩 统 松 柏 类 =Conifer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CapeLamb, Vega Island, Antarctica. ( 英 文 ). Césari SN; Marenssi S A; Santillana S N. CretaceousResearch, 2001, 22(3): 309-319A fragment of an araucarian ovuliferous cone,araucarian leaves and podocarpaceous wood aredescribed from Upper Cretaceous strata exposedat Cape Lamb, Vega Island, Antarctica. Thewood fragment and the reproductive cone comefrom the middle part of the early MaastrichtianK2 unit whereas the leaves referred to a newspecies, Araucaria antarctica, were recoveredfrom the younger (mid?) Maastrichtian K3 unit(Sandwich Bluff Member of the López de BertodanoFormation). These are the first plantmegafossils to be described in detail for this localityand represent components of a Late Cretaceousforest community growing under coldtemperateconditions. The findings reportedherein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fossiliferoussequence exposed on Vega Island,which has not yet been fully investigated, and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diversity and structureof the high latitude, Late Cretaceous coniferdominatedfloras.2006030153南 极 五 柱 木 目 化 石 的 首 次 发 现 = First evidenceof Pentoxylales in Antarctica. ( 英 文 ). Césari S N;Parica C A;Remesal M B;Salani F M.Cretaceous Research, 1998, 19(6): 733-743Plant remains from the Byers Peninsula, SouthShetlands Islands, are described. These areleaves referred to Taeniopteris sp. and femalefructifications referred to Carnoconites llambiasiiCésari sp. nov.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longto the Pentoxylales, originally describedfrom Indi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is isthe first record of this group of gymnospermsfrom Antarctica. The occurrence contributes tofurther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floras of this partof Gondwana and Laurasia.被 子 植 物2006030154丝 炭 分 析 所 指 示 的 落 叶 栎 类 和 豆 科 植 物 同 时出 现 的 意 义 : 葡 萄 牙 西 北 部 Cávado 盆 地 中 /晚 铜 器 时 代 植 物 群 落 及 人 类 对 其 的 利 用 =Middle/Late Bronze Age plant communities andtheir exploitation in the Cávado Basin (NW Portugal)as shown by charcoal analysis: the significanceand co-occurrence of Quercus (deciduous)-Fabaceae. ( 英 文 ). Figueira I; Bettencourt A MS.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2004,13(4): 219-232Plant communities and their possible exploitationduring Late Prehistory are studied based oncharcoal data from four archaeological sites.Settlement location in the area appears to havebeen chosen on the basis of easy access to riversand good arable land. Quercus (deciduous) andFabaceae appear to have been the main source ofwood; this is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datafrom north-western Portugal. The abundance ofFabaceae, which thrive in open well-lit areas, isseen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woodland clearance.The co-occurrence of Quercus (deciduous)and Fabaceae appears as a distinctive feature innorth-western Portugal during Late Prehistoryand Protohistory. Fabaceae have remained a familiarcomponent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eversince. Pinus pinaster is present as isolated individuals,in contrast to its present-day abundance.41


2006030155美 国 华 盛 顿 州 中 部 中 新 世 中 期 Yakima 峡 谷植 物 群 中 似 Lagerstroemia 果 实 一 新 属 新种 ,Shirleya grahamae(Lythraceae 科 ) =Shirleya grahamae gen. et sp. nov. (Lythraceae),Lagerstroemia-like fruits from the middle MioceneYakima Canyon flora, central WashingtonState, USA. ( 英 文 ). Pigg K B; DeVore M L.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5, 92(2): 242-251Shirleya grahamae Pigg & DeVore gen. et sp.nov. (Lythraceae) is established for silicifiedfruits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Yakima Canyonof central Washington State, USA. The capsulesare 10 mm long x 11.5–12.5 mm wide, enclosedin a persistent floral tube and contain 5–7 locules.They are loculicidally dehiscent, fracturing intofragments and leaving the central axis free. Placentationis axile. Five to seven mature seeds aretightly packed per locule, often with severalsmaller seeds. Seeds are winged, anatropous, andnarrowly attached subapically to the central axis,curving basally and radially within the fruit.They are up to 4.6 mm long x 1.9 mm wide, witha small, triangular embryo cavity and a prominentdistal wing. The inflated wing is filled witha bilobed parenchymatous pad of tissue with acentral cavity. Shirleya grahamae is assigned tothe Lythraceae, and is most similar to Lagerstroemia,based on the synapomorphies of distallywinged seeds and revolute cotyledons.Shirleya differs from Lagerstroemia in seed arrangement,and pericarp and wing anatomy. This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anatomical informationabout a Miocene Lagerstroemia-like fruit anddocuments further diversity of the Lythraceae inthe Neogene of northwestern North America.2006030156新 泽 西 州 晚 白 垩 世 一 种 绝 灭 的 腊 梅 科 植 物 :Jerseyanthus calycanthoides = An extinctcalycanthoid taxon, Jerseyanthus calycanthoides,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New Jersey. ( 英 文 ).Crepet W L; Nixon K C; Gandolfo M A. AmericanJournal of Botany, 2005, 92(9): 1475-1485A new fossil genus and species, Jerseyanthuscalycanthoides, is described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Turonian, 90 MYBP) Raritan Formationof New Jersey. Flowers have cupulate receptaclesbearing imbricately arranged tepals that subtenda series of recurved tepals near the cup margin.Recurved tepal subtends a "stamenstaminode"pair, that includes a laminar stamenwith ramified connective extensions, and anouter staminode. Outer staminodes are geniculateand incurved, and in aggregate their innerextremities define a circular area above the carpelsand carpellodes. Each "stamen-staminode"pair apparently subtends (is opposite to) an innertepal. Pollen is rounded and disulculate, withtectate columellate wall structure. Carpels are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receptacle and haveelongate styles that extend to and beyond theopening defined by the staminodal organs. Carpelsare surrounded by tomentose carpellodes.Carpels include one marginally ridged seed.While these fossils do not match exactly anyliving species in morphology, they share numerouscharacters with extant members of Calycanthaceaeand can be unequivocally placed withinthat family. Affinities of Jerseyanthus and Virginianthuswere evaluated by including them in acombined analysis for the Laurales. Jerseyanthusis placed within Calycanthaceae as a sister taxonto the modern genus Calycanthus.2006030157伦 敦 黏 土 层 以 及 Dakota 北 部 早 第 三 纪 果 实 化石 Paleoactaea( 新 属 )( 毛 茛 科 ) = Paleoactaeagen. nov. (Ranunculaceae) fruits fromthe Paleogene of North Dakota and the LondonClay. ( 英 文 ). Pigg K B; DeVore M L. AmericanJournal of Botany, 2005, 92(10): 1650-1659Paleoactea nagelii Pigg & DeVore gen. et sp.nov. is described for a small, ovoid ranunculaceousfossil fruit from the Late Paleocene Almontand Beicegel Creek floras of North Dakota,USA. Fruits are 5–7 mm wide, 4.5–6 mm high,10–13 mm long, and bilaterally symmetrical,containing 10–17 seeds attached on the uppermargin in 2–3 rows. A distinctive honeycombpattern is formed where adjacent seeds withprominent palisade outer cell layers abut. Seedsare flattened, ovoid, and triangular. To the insideof the palisade cells, the seed coat has a region ofisodiametric cells that become more tangentiallyelongate toward the center. The embryo cavity isreplaced by an opaline cast. This fruit bears astriking resemblance to extant Actaea, the baneberry(Ranunculaceae), an herbaceous springwildflower of North Temperate regions. A secondspecies, Paleoactaea bowerbanki (Reid &Chandler) Pigg & DeVore nov. comb., is recognizedfrom the Early Eocene London Clay flora,based on a single fruit. This fruit shares most ofthe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of P. nagelii but islarger and has a thicker pericarp. This studydocuments a rare Paleocene occurrence of amember of the buttercup family, a family that istoday primarily herbaceous, and demonstrates aNorth Atlantic connection for an Actaea-likegenus in the Paleogene.2006030158加 拿 大 艾 伯 塔 南 部 晚 白 垩 世 坎 潘 阶 晚 期 马 蹄谷 组 石 化 的 天 南 星 植 物 的 果 序 化 石 新 属 种 :Albertarum pueri = A fossilized aroid infructescence,Albertarum pueri gen.nov. etsp.nov., of Late Cretaceous (Late Campanian)42


age from the Horseshoe Canyon Formation ofsouthern Alberta, Canada. ( 英 文 ). Bogner J;Hoffman G L; Aulenback K R. Canadian Journalof Botany, 2005, 83(6): 591-598A fossilized aroid infructescence has been recoveredfrom the Horseshoe Canyon Formationin southern Alberta, Canada. Its stratigraphicposition places it near the end of the CampanianStage of the Late Cretaceous Epoch, at an absoluteage of approximately 72 million years beforepresent. It is one of the few Cretaceous aroidfossils known at present, and it represents anew genus of Araceae, here named Albertarum.The infructescence is fertile to the apex, and theflowers must have been bisexual. Flowers bearremains of a long, attenuated style, surroundedby a perigone of six tepals. A fracture revealsellipsoid seeds with a thick, ribbed testa andtraces of a raphe, arranged in groups of three.The gynoecium was probably trilocular with oneovule per locule, and ovules were anatropous,probably with apical–parietal or axile placentation.Bisexual, perigoniate flowers occur in subfamiliesGymnostachydoideae, Orontioideae,Pothoideae, Monsteroideae, and Lasioideae, nogenera of which have ribbed seeds, but the infructescenceand stylar region of Albertarumresemble those of extant Symplocarpus (Orontioideae).The Horseshoe Canyon Formation wasdeposited in a delta plain setting, and like Symplocarpus,Albertarum probably grew in a wetlandenvironment.Key words: fossil, Araceae,Symplocarpus, Albertarum, Limnobiophyllum,Mayoa.2006030159北 美 西 北 部 早 - 中 始 新 世 榆 属 的 叶 和 果 实 : 对于 榆 科 特 征 演 化 的 系 统 分 类 和 意 义 = Ulmusleaves and fruits from the Early–Middle Eoceneof northwestern North America: systematicsand implications for character evolutionwithin Ulmaceae. ( 英 文 ). Denk T; Dillhoff R M.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2005, 83(12):1663-1681Leaves and fruits of Ulmus from the Early–Middle Eocene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Washingtonare assigned to two species. Ulmusokanaganensis sp.nov. is based on leaves attachedto flowering and fruiting twigs and isolatedleaves and fruits. Leaves display a polymorphismranging from large leaves with compoundteeth with a blunt apex to small ones withsimple teeth resembling those of Zelkova. Inextant Ulmus, sucker-shoot leaves, elongationshootleaves, and leaves on short annualbranches often display a very similar polymorphism.In the fossil, flowers are arranged in fascicleshaving short pedicels. Fascicles areformed in the axils of leaves of current-yearshoots and appear together with the leaves. Thisis uncommon in modern species of Ulmus,where leaves appear either in spring on previousyearshoots or in autumn in the axils of leaves ofcurrent-year shoots. Fruits of U.okanaganensisare samaras with extremely reduced or absentwings. Unwinged fruits of modern Ulmus aretypically ciliate along the margin of the endocarpand the persistent styles but only a single fruit ofU.okanaganensis has been found preservinghairs. The small, shallowly lobed perianth issituated below the endocarp. A second type offoliage is assigned to Ulmus chuchuanus (Berry)LaMotte. This foliage is wider than that ofU.okanaganensis and has more densely spacedsecondary veins. It also has characteristic compoundteeth with primary and subsidiary teethdisplaying conspicuously different orientations.Leaves of U.chuchuanus co-occur with a secondtype of fruit but have not been found in attachment.These fruits are larger than inU.okanaganensis, with a narrow wing, persistentstyles, and a large and wide persistent perianththat tapers abruptly into the perianth tube. Acladistic analysis suggests that U.okanaganensisis nested within the subgenus Ulmus, which is aparaphyletic grade basal to the subgenus Oreoptelea.Ulmus chuchuanus foliage shows affinitiesto the subgenus Ulmus, while the associatedfruits display affinities to the subgenus Oreoptelea.2006030160北 美 太 平 洋 西 北 部 中 始 新 世 山 毛 榉 科 山 毛 榉属 的 果 实 、 叶 和 花 粉 = Fagus (Fagaceae) fruits,foliage, and pollen from the Middle Eocene ofPacific Northwestern North America. ( 英 文 ).Manchester S R; Dillhoff R M. Canadian Journalof Botany, 2004, 82(10): 1509-1517Fruits and leaves from the Middle Eocene ofMcAbee, British Columbia, and Republic,Washington, provide an earlier record for thegenus Fagus than previously accepted for thismember of the Fagaceae. The fruits are trigonalnuts borne within spiny four-valved cupules onlong peduncles. The leaves are borne alternatelyon the twigs and are ovate to elliptic withcraspedodromous secondary veins and simpleteeth distributed one per secondary vein. Theshale preserving these megafossils also containsdispersed pollen with morphology and ornamentationdiagnostic of Fagus. Previously, the oldestFagus occurrences confirmed by fruits wereearly Oligocene (ca. 32 Ma). The recognition ofMiddle Eocene (ca. 50 Ma) representatives helpsto reduce the disparity between molecular evidencefavoring Fagus as a primitive genus withinFagaceae, and fossil evidence, which had indicatedolder occurrences of Castanea and Quercusthan Fagus.Key words: Eocene, Fagus, fossil,foliage, fruits, British Columbia.43


2006030161阿 根 廷 丘 布 特 威 塞 湾 古 新 统 上 部 Penas Coloradas组 紫 草 科 木 化 石 = Fossil woods of Boraginaceaefrom the Penas Coloradas Formation(Upper Paleocene), Puerto Visser, Chubut, Argentina..( 英 文 ). Brea M, Zucol A F.Ameghiniana, 2006, 43(1): 139-146Petrified woods of a new species of the familyBoraginaceae from Upper Paleocene sedimentsof Puerto Visser locality, Chubut are described.The comparison within members of Boraginaceaeshows that Cordioxylon prototrichotomasp. nov. is similar to the extant Cordiatrichotoma (Vell.) Arrab. ex Steud. The fossilspecies shows the following diagnostic features:growth rings absent; diffuse porous; poresin clusters and solitary, rarely in radial multiplesof 2 elements and occasionally in radial multiplesof 3, 4 and 5 elements; perforation platesimple; alternate intervascular pitting; rays short,broad and numerous, heterocellular and heterogenous,multiseriate, rarely uniseriate and biseriate;axial parenchyma apotracheal diffuse anddiffuse-in-aggregates and paratracheal scantyand banded of one cell wide. The presence in theUpper Paleocene of this new floristic element,Cordioxylon prototrichotoma, suggests the existenceof rainforests, with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for this region.2006030162云 南 腾 冲 上 新 统 植 物 油 丹 Alseodaphne hainanensisMerr. 表 皮 微 细 构 造 研 究 = Epidermalmicrostructural studies on plant Alseodaphnehainanensis merr. from the Pliocene ofTengchong in Yunnan Province. ( 中 文 ). 韦 利 杰 ;孙 柏 年 ; 解 三 平 ; 闫 德 飞 ; 肖 良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5, 22(4): 392-399 2 图 版 .研 究 的 樟 科 植 物 化 石 油 丹 (Alseodaphnehainanensis Merr.) 采 于 云 南 腾 冲 上 新 统芒 棒 组 , 它 在 滇 西 地 区 为 首 次 发 现 。 对 其 进行 了 大 量 的 实 验 分 析 , 揭 示 了 其 表 皮 微 细 构造 特 征 。 通 过 与 现 生 油 丹 表 皮 构 造 和 叶 结 构特 征 的 对 比 分 析 , 在 宏 观 和 微 观 两 方 面 证 实了 该 化 石 归 属 的 正 确 性 。 现 生 Alseodaphnehainanensis Merr. 分 布 范 围 的 缩 小 显 示 滇西 从 上 新 世 — 现 代 气 候 逐 渐 变 冷 , 上 新 世 的气 候 比 现 在 温 暖 。 化 石 Alseodaphne hainanensisMerr. 地 理 分 布 区 的 扩 大 和 地 质 时 代的 延 伸 , 为 植 物 的 发 展 演 化 和 推 论 古 气 候 提供 了 宝 贵 材 料 。2006030163印 度 Rajmahal 盆 地 早 白 垩 纪 熔 岩 层 中 的 被子 植 物 化 石 = Occurrence of angiosperm remainsin an Early Cretaceous intertrappean bed,Rajmahal Basin, India. ( 英 文 ). Banerji J. CretaceousResearch, 2000, 21(6): 781-784An angiosperm fruit of uncertain affinity anda questionable flower are reported from the RajmahalFormation (Early Cretaceous) at the localityof Sonajori, Rajmahal Basin. The remainsof ferns, Pentoxylales and conifers have beendescribed previously from this locality. The significantaddition of angiosperm megafossil remainsconfirms that flowering plants wereevolving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 Epoch inIndia. The Sonajori assemblage seems to be theyoungest fossil assemblage recovered so farfrom the Rajmahal Basin. It is tentatively datedas Barremian–Aptian.2006030164中 新 世 Melastomataceae 科 在 马 达 加 斯 加 、非 洲 和 印 度 之 间 的 多 重 扩 散 = Multiple MioceneMelastomataceae dispersal between Madagascar,Africa and India. ( 英 文 ). Renner S S.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 359(1450): 1485 -1494Melastomataceae sensu stricto (excludingMemecylaceae) comprise some 3000 species inthe neotropics, 1000 in Asia, 240 in Africa, and230 in Madagascar. Previous family-wide morphologicaland DNA analyses have shown thatthe Madagascan species belong to at least threeunrelated lineages, which were hypothesized tohave arrived by trans-oceanic dispersal. An alternativehypothesis posits that the ancestors ofMadagascan, as well as Indian, Melastomataceaearrived from Africa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hisstudy tests these hypotheses in a Bayesianframework, using three combined sequence datasetsanalysed under a relaxed clock and simultaneouslycalibrated with fossils, some not previouslyused. The new fossil calibration comesfrom a re-dated possibly Middle or Upper EoceneBrazilian fossil of Melastomeae. Tectonicevents were also tentatively used as constraintsbecause of concerns that some of the family'sfossils are difficult to assign to nodes in the phylogeny.Regardless of how the data were calibrated,the estimated divergence times of Madagascanand Indian lineages were too young forCretaceous explanations to hold. This was trueeven of the oldest ages within the 95% credibilityinterval around each estimate. Madagascar'sMelastomeae appear to have arrived from Africaduring the Miocene. Medinilla, with some 70species in Madagascar and two in Africa, too,arrived during the Miocene, but from Asia.Gravesia, with 100 species in Madagascar andfour in east and west Africa, also appears to dateto the Miocene, but its monophyly has not beentested. The study afforded an opportunity tocompare divergence time estimates obtained44


earlier with strict clocks and single calibrations,with estimates based on relaxed clocks and differentmultiple calibrations and taxon sampling.2006030165有 花 植 物 两 个 全 球 性 的 科 Annonaceae 和Rhamnaceae 的 历 史 生 物 地 理 = Historicalbiogeography of two cosmopolitan families offlowering plants: Annonaceae and Rhamnaceae.( 英 文 ). Richardson J E; Chatrou L W; Mols J B;Erkens R H J; Pirie M D.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4, 359(1450): 1495 - 1508Annonaceae are a pantropically distributedfamily found predominantly in rainforests, sothey are megathermal taxa, whereas Rhamnaceaeare a cosmopolitan family that tend to be foundin xeric regions and may be classified as mesothermal.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these familiesare presented based on rbcL and trnL-F plastidDNA sequences. Likelihood ratio tests revealedrate heterogeneity in both phylogenetic trees andthey were therefore made ultrametric using nonparametricrate smoothing and penalized likelihood.Divergence times were then estimatedusing fossil calibration points. The historicalbiogeography of these families that are speciesrich in different biomes is discussed and comparedwith other published reconstructions.Rhamnaceae and most lineages within Annonaceaeare too young to have had their distributionpatterns influenced by break-up of previouslyconnected Gondwanan landmasses. Contrasts inthe degree of geographical structure betweenthese two families may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in age and dispersal capability. In bothgroups, long-distance dispersal appears to haveplayed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establishingmodern patterns than had previously been assumed.Both families also contain examples ofrecent diversification of species-rich lineages.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responsiblefor shap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sefamilies has contribut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the historical assembly of the biomes that theyoccupy.古 无 脊 椎 动 物 学综 论2006030166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世 Manildra 地 区 早 泥 盆 世腕 足 类 , 珊 瑚 和 牙 形 石 动 物 群 = Early Devonian(mid-Lochkovian) Brachiopod, Coral andConodont Faunas from Manildra, New SouthWales, Australia. ( 英 文 ). Trotter J A; Talent J A.Palaeontographica Abt.A, 2005, 273(1-2): 1-54Silicified faunas, dominated by brachiopods(55 spcies : an increase of 64% over previousreports), from low in the Early devonian (mid-Lochkovian) Garra limestone at Manildra, eastcentralNew South Wales, are documented,compemented by documentation of associatedtabulate and rugose corals (12 and 4 species respectively),and conodonts (14 species and subspeciesfrom 57 samples), pivotal in assessingthe age of these faunas. New data are providedfor assessing the sedimentary context, palaeoecologyand biogeographic affinities of thebrachiopod, coral and conodont faunas fromManildra. The 55 species of brachiopods fromthe Garra Limestone at Manildra are referred to36 genera including two new rhynchonellid genera,Protodorsisinus and Discamella, with typespecies P. similis sp nov and D. troparvis sp. nov.respectively. A new species of the cementedstrophomenid, Colletostracia, is described butnot named. None of the coral and conodont taxadocumented appear to be new.2006030167山 东 莱 芜 盆 地 新 近 纪 山 旺 组 的 发 现 及 意 义 =Discovery and Significance of Neogene PeriodShangwang Formation in Laiwu Basin,ShangdongProvince. ( 中 文 ). 杨 恩 秀 ; 王 世 进 ;张 春 池 ; 任 天 龙 .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 2004, 27(1):48-51最 近 在 莱 芜 盆 地 新 发 现 了 山 旺 组 , 它 的 特 征与 临 朐 一 带 的 山 旺 组 相 似 , 也 是 由 粘 土 岩 、 页岩 与 玄 武 岩 组 成 , 并 含 有 丰 富 的 鱼 类 、 蜻 蜓 、介 形 类 、 鳖 类 及 植 物 化 石 , 是 " 山 旺 化 石 " 的 重要 补 充 . 这 一 发 现 , 说 明 新 近 纪 早 期 , 在 鲁 西 除山 旺 地 区 之 外 , 其 他 的 新 生 代 盆 地 中 也 可 能 有同 时 代 地 层 沉 积 . 该 套 地 层 中 所 赋 存 的 相 关 资源 的 调 查 应 引 起 地 质 工 作 者 的 高 度 重 视 .2006030168波 兰 圣 . 十 字 山 附 着 于 上 艾 菲 尔 统 海 百 合 基 板上 的 附 生 生 物 = Epibionts on upper Eifeliancronoid columnals from the Holy Cross Mountains,Poland. ( 英 文 ). Gluchowski E.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2): 315-328Most of 378 upper Eifelian cronoid columnalscollected from the lower part of Skaly Beds inthe Holy Cross Mountains display traces of boringsproduced by endobionts, but only approxinately20%of them show traces of epibionts.These indested crinoids are represented by 5stem-based species. They were fouded by 19species of suspension-feeding epibionts, includingsaccamminid foraminiferans, rugose andtabulate corals, cyrtinitid and productid brachiopods,"ctenostome bryozoans", "cyclostomebryozoans", cystoporate bryozoans, and rhabdomesid?bryozoans, crinoids, and organisms ofuncertain affinities.45


2006030169新 疆 喀 喇 昆 仑 地 区 甜 水 海 岩 群 发 现 青 白 口 纪叠 层 石 = The Qingbaikouan stromatolites fromthe Tianshuihai Group Complex in the Karakorumregion, Xinjiang. ( 中 文 ). 崔 建 堂 ; 王 炬 川 ;边 小 卫 ; 彭 海 练 ; 杨 克 俭 ; 朱 海 平 . 沉 积 与 特 提 斯地 质 , 2005, 25(1-2): 194-1972003 年 在 对 新 疆 喀 喇 昆 仑 地 区 原 划 长 城 系甜 水 海 岩 群 进 行 地 质 填 图 及 实 测 剖 面 的 工 作中 , 采 集 到 了 大 量 叠 层 石 化 石 , 时 代 为 新 元 古 代青 白 口 纪 . 该 群 岩 石 变 形 非 常 强 烈 , 变 质 达 绿 片岩 相 . 本 次 区 调 依 据 其 岩 石 变 形 变 质 特 征 , 结 合叠 层 石 化 石 资 料 , 对 其 形 成 时 代 进 行 了 重 新 厘定 .原 生 动 物2006030170中 国 上 石 炭 统 滑 石 板 阶 层 型 剖 面 的 蜓 = Fusulinidsfrom the stratotype section of the UpperCarboniferous Huashibanian in China. ( 中 文 ).张 遴 信 ; 周 建 平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21(4):382-394本 文 详 细 研 究 了 贵 州 盘 县 滑 石 板 村 滑 石 板阶 层 型 剖 面 的 蜓 类 动 物 群 , 有 5 属 2 6 种 及 亚种 , 其 中 1 未 定 种 。 滑 石 板 阶 包 含 2 个 蜓 带 ;Pseudostaffella antiqua- P. antiqua posterior 带及 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 P. paracompressa带 。 滑 石 板 阶 底 界 以 蜓 化 石Eostaffellina protvae- Pseudostaffella antiqua演 化 系 列 中 Pseudostaffella antiqua 首次 出 现 为 标 志 , 具 体 位 置 在 层 型 剖 面 的 层 1, 层型 点 置 于 层 1 之 底 AAK5 6 点 上 ; 顶 界 止 于 蜓化 石 Profusulinella priscoidea 带 之 底 。滑 石 板 阶 的 Pseudostaffella antiqua- P.antiqua posterior 带 可 以 和 俄 罗 斯 下 巴 什基 尔 阶 Severoketmensky 层 的Pseudostaffella antiqua 带 对 比 ; 滑 石 板 阶的 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P.paracompressa 带 大 致 与 俄 罗 斯 下 巴 什 基 尔阶 Prikamsky 层 的 Pseudostaffella praegorski-Profusulinella staffellaeformis 带 的 一部 分 对 比 。 滑 石 板 阶 大 致 相 当 于 国 际 地 层 表中 的 巴 什 基 尔 阶 (Bashkirian) 中 部 .2006030171福 建 沙 县 船 山 组 的 蜓 类 = Fusulinids of theChuanshan Formation from Shaxian, Fujian. ( 中文 ). 李 建 成 ; 洪 祖 寅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21(2): 148-173 4 图 版 .通 过 对 福 建 沙 县 高 地 村 石 灰 岩 矿 区 船 山 组蜓 类 的 系 统 研 究 , 共 描 述 蜓 类 13 属 70 种 , 包括 7 个 新 种 和 3 个 未 定 种 。 根 据 蜓 类 在 地 层中 的 分 布 和 垂 向 变 化 规 律 , 自 下 而 上 建 立 了 5个 蜓 类 化 石 带 : 1) Triticites shikhanensis compactus带 , 2 ) Pseudoschwagerina miharanoensis带 , 3) Zellia chengkungensis 带 , 4 )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 带 , 5 ) Eoparafusulinapararegularis 带 , 为 该 区 船 山 组 地 层 的划 分 和 对 比 以 及 我 国 石 炭 - 二 叠 系 界 线 的 深 入研 究 提 供 重 要 的 科 学 依 据 。2006030172云 南 石 林 石 炭 纪 古 盘 虫 类 有 孔 虫 及 其 沉 积 环境 初 探 = The archaediscacea from the Carboniferousof Stone Forest, Yunnan and the depositionalenvironment. ( 中 文 ). 王 超 ; 施 贵 军 ; 刘 家润 ; 吴 祥 和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21(2): 183-193 2 图 版 .本 文 报 道 云 南 石 林 地 区 石 炭 纪 中 间 界 线 附近 地 层 的 有 孔 虫 动 物 群 古 盘 虫 类 4 属 8 种 。分 析 数 据 显 示 , 这 类 具 有 独 特 壳 壁 类 型 和 形 态特 征 的 小 有 孔 虫 类 群 分 布 , 与 碳 酸 盐 岩 中 的 亮晶 、 团 块 、 海 百 合 茎 以 及 双 壳 瓣 类 等 成 分 的相 关 系 数 较 大 。 综 合 分 析 结 果 认 为 , 该 区 古 盘虫 类 有 孔 虫 分 布 与 较 浅 水 、 具 中 等 搅 动 、 温暖 及 盐 度 正 常 的 潮 间 带 环 境 关 系 密 切 .2006030173贵 州 晚 新 元 古 代 陡 山 沱 磷 块 岩 中 疑 似 磷 酸 盐化 原 生 动 物 化 石 ( 英 文 ) = Possible phosphatizedProtozoan fossils from the Late NeoproterozoicDoushantuo phosphorites in Guizhou Province.( 中 文 ). 吴 祥 和 ; 王 尚 彦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21(2): 194-198发 现 于 贵 州 省 瓮 安 和 福 泉 县 晚 新 元 古 代 陡山 沱 期 磷 块 岩 中 的 一 组 可 疑 的 磷 酸 盐 化 原 生动 物 化 石 , 暂 定 为 1 新 属 — 侧 孔 虫 (Luxapertusgen. nov.)。 单 房 室 壳 体 , 卵 形 、 球 形 及 椭 球 形 ,磷 酸 盐 化 外 壁 1- 2 层 , 房 室 内 分 布 磷 酸 盐 化 微粒 和 原 生 质 (?) 残 留 物 分 布 不 均 匀 形 成 各 种 不规 则 斑 纹 。 壳 体 前 方 一 侧 发 育 内 口 管 的 管 状或 乳 头 状 口 孔 , 管 状 口 孔 有 清 晰 的 丝 状 伪 足 伸出 , 其 前 端 或 壳 体 后 方 附 有 一 团 原 生 质 (?) 残留 物 。 上 述 特 征 表 明 这 一 类 化 石 与 有 孔 虫(Foraminifera) 似 有 明 显 的 亲 缘 关 系 。 根 据 标本 的 形 态 特 征 和 口 孔 性 质 , 本 文 初 步 记 述 了 这批 材 料 中 的 瓮 安 侧 孔 虫 (Luxapertus wenganensisgen.et sp. nov.) 、 球 形 侧 孔 虫(Luxapertus sphaeroidolis gen.et sp. nov.) 和 乳头 侧 孔 虫 (Luxapertus papillaformis gen. et sp.nov.) 等 三 种 侧 孔 虫 新 种 , 疑 为 地 球 早 期 原 生 动物 的 代 表 。 这 一 发 现 丰 富 了 瓮 安 生 物 群 的 内容 , 证 明 瓮 安 生 物 群 中 确 有 可 疑 的 原 生 动 物 化石 存 在 。 一 般 认 为 有 孔 虫 在 寒 武 纪 开 始 出46


现 。 瓮 安 生 物 群 中 可 疑 的 有 孔 虫 类 的 发 现 , 使有 孔 虫 首 次 出 现 的 记 录 大 大 提 前 。2006030174苏 北 海 岸 带 有 孔 虫 Ammonia beccarii 微 环 境分 布 的 初 步 研 究 =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of foraminifera Ammonia beccarii in the microenvironmentof Jiangsu coastal zone. ( 中 文 ). 陈一 宁 ; 朱 晓 东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21(1):58-63本 文 通 过 对 苏 北 海 岸 从 北 到 南 采 样 , 统 计有 孔 虫 的 个 数 , 着 重 分 析 Ammoniabeccarii( 毕 克 卷 转 虫 ), 并 结 合 样 品 粒 度 分析 、 化 学 分 析 , 试 图 寻 找 这 单 一 属 种 的 分 布规 律 , 发 现 Ammonia beccarii 的 丰 度 、 活 体百 分 含 量 、 优 势 度 沿 海 岸 线 变 化 与 有 孔 虫 群的 变 化 有 较 好 的 对 应 关 系 , 但 优 势 度 在 有 孔虫 群 落 中 并 不 明 显 , 基 本 在 20% 以 下 ;Ammonia beccarii 在 分 布 上 有 如 下 特 征 : 滩面 上 丰 度 与 活 体 百 分 含 量 较 大 , 在 海 滩 、 河口 环 境 较 小 , 在 人 工 泻 湖 中 极 大 ; 在 南 北 方向 上 的 分 布 变 化 没 有 显 著 规 律 ; 在 沉 积 物中 , 一 般 在 中 值 粒 径 较 小 (Mdφ≤0.8) 或 较 大(Mdφ≥5.44) 的 沉 积 物 中 ,Ammonia beccarii是 不 适 宜 生 长 的 ; 另 外 , 有 机 质 含 量可 能 是 限 制 Ammonia beccarii 生 长 的 一 个 条件 。2006030175福 建 大 田 长 兴 组 的 小 有 孔 虫 动 物 群 = Smallerforaminiferal fauna from the Changhsing Formationof Datian, Fujian. ( 中 文 ). 张 祖 辉 ; 洪 祖 寅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21(1): 64-84 3 图 版 .首 次 报 道 福 建 省 大 田 崆 峒 山 晚 二 叠 世 晚 期长 兴 组 中 , 与 Palaeofusulina 筵 类 群 共 生 的小 有 孔 虫 动 物 群 , 计 有 22 属 64 种 ( 包 含 1 个新 种 ,2 个 未 定 种 ) , 称 Colaniella-Pachyphloia ovata 组 合 。 通 过 这 一 动 物 群的 研 究 , 不 但 为 福 建 地 区 长 兴 组 补 充 了 新 的化 石 门 类 , 且 为 该 组 的 时 代 归 属 又 提 供 一 佐证 , 对 该 地 区 长 兴 组 中 的 灰 岩 层 古 生 态 特 征也 作 了 简 要 的 探 讨 。2006030176中 国 晚 石 炭 世 达 拉 阶 标 准 剖 面 的 蜓 = LateCarboniferous fusulinids from the type sectionof Dalaan stage in China. ( 中 文 ). 张 遴 信 ; 周 建平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43(4): 515-529 4 图 版 .详 细 研 究 达 拉 阶 标 准 剖 面 的 蜓 化 石 , 计 有 14属 74 种 及 亚 种 , 其 中 未 定 种 1 种 , 建 立 6 个 蜓化 石 带 , 自 下 而 上 依 次 为 :Profusulinella priscoidea-P. parva 带 ,Profusulinella aljutovica-Taitzehoella taitzehoensis extensa 带 ,Fusulinellaobesa- F. eopulchra 带 ,Fusulina lanceolata -Fusulinella vozhgalensis 带 ,Fusulina pakhrensis-Pseudostaffella paradoxa 带 及 Fusulina cylindrica-F.quasifusulinoides 带 。 标 准 剖面 的 达 拉 阶 应 与 国 际 地 层 表 中 的 巴 什 基 尔 阶上 部 和 莫 斯 科 阶 相 当 。2006030177福 建 宁 化 上 石 炭 统 蜓 类 生 物 地 层 研 究 = TheUpper Carboniferous fusulinid biostratigraphy ofNinghua, Fujian. ( 中 文 ). 李 建 成 ; 张 祖 辉 ; 洪 祖寅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5, 29(3): 275-280 2 图 版 .福 建 宁 化 上 石 炭 统 蜓 类 生 物 地 层 自 下 而 上划 分 为 4 带 3 亚 带 :1)Pseudoendothyraninghuaensis 带 ,2)Fusulina-Fusulinella 带 , 其 中包 括 Fusulinella helenae-Pseudostaffella paxadoxa 亚 带 、Beedeina 亚 带 和 Fusulina quasicylindrica亚 带 ,3)Protriticites obsoletus 带 和 4)Montiparus montiparus-Quasifusulina fusiformis带 。 该 区 生 物 地 层 可 与 我 国 华 南 、 华 北 和 西北 沉 积 区 以 及 俄 罗 斯 地 台 同 期 地 层 进 行 对 比 ,其 年 代 地 层 归 属 于 上 石 炭 统 达 拉 阶 至 逍 遥 阶下 部 , 相 当 于 国 际 地 层 表 上 石 炭 统 ( 宾 夕 法 尼 亚亚 系 ) 的 莫 斯 科 阶 和 卡 西 莫 夫 阶 。2006030178内 蒙 古 巴 彦 敖 包 二 叠 纪 放 射 虫 化 石 的 发 现 =Discovery of the Permian radiolarians from theBayanaobao area, Inner Mongolia. ( 中 文 ). 王 惠 ;王 玉 净 ; 陈 志 勇 ; 李 玉 玺 ; 苏 茂 荣 ; 白 立 兵 . 地 层 学杂 志 , 2005, 29(4): 368-371 1 图 版 .在 内 蒙 古 中 部 达 尔 罕 茂 明 安 联 合 旗 北 西 靠近 国 境 线 的 巴 彦 敖 包 地 区 硅 质 岩 中 首 次 发 现早 二 叠 世 晚 期 — 中 二 叠 世 早 期 的 放 射 虫 化 石 ,放 射 虫 化 石 包 括 4 个 属 的 6 个 比 较 种 和 若 干个 未 定 种 :Pseudoalbaillella cf. lomentaria, P. cf.rhombothoracata, P. cf. scalprata, P. cf. longicornis,Latentifistula cf. patagilaterala, Ruzhencevisponguscf. uralicus, Stigmosphaerostylussp. 等 。 该 区 系 索 伦 山 蛇 绿 构 造 混 杂 岩 带 的东 延 部 分 , 该 动 物 群 的 发 现 提 供 了 索 伦 山 蛇 绿构 造 混 杂 岩 带 最 终 混 杂 堆 积 的 时 间 为 中 二 叠世 早 期 的 证 据 。2006030179浮 游 有 孔 虫 壳 体 Mg/Ca 值 --SST 的 替 代 性 指标 = Mg/Ca ratio i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shells: A proxy for the SST. ( 中 文 ). 陈 萍 ; 方 念乔 ; 胡 超 涌 ; 丁 旋 . 地 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报 , 2004, 29(6): 697-702通 过 对 东 北 印 度 洋 区 MD77181 和MD81349 两 支 岩 心 中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壳 体 极 为 精 细 的 清 洗 和 溶 样 后 , 由ICP-MS 测 试 获 得 了 近 260 ka 以 来 Mg/Ca 值 .结 果 表 明 Mg/Ca 值 与 δ 18 O 值 变 化 趋 势 较 为47


吻 合 , 随 温 度 的 增 加 而 升 高 , 浮 游 有 孔 虫 G.sacculifer 壳 体 Mg/Ca 值 是 海 洋 表 层 水 温(SST) 良 好 的 替 代 性 指 标 . 运 用 函 数 式Mg/Ca=0.471 7 exp(0.082 5*SST) 计 算 表 明 , 包括 印 度 洋 在 内 的 中 、 低 纬 地 区 ,LGM 时 期 的SST 与 全 新 世 的 温 差 大 于 最 初 CLIMAP 推 测的 2℃, 很 可 能 达 到 4℃.2006030180南 海 ODP1143 站 底 栖 有 孔 虫 Cibicidoides 与Uvigerina 稳 定 氧 碳 同 位 素 值 的 均 衡 试 验 =Stable isotope equilibrium test between benthicforaminifer Cibicidoides and Uvigerina at ODPSite 1143,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 中 文 ). 田军 ; 汪 品 先 ; 成 鑫 荣 . 地 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报 , 2004, 29(1): 1-6从 南 海 南 部 ODP184 航 次 1143 站 上 部 合 成深 度 190.77 m 共 1 992 个 样 品 中 , 由 老 到 新 挑选 了 64 个 样 品 , 测 试 了 同 一 样 品 中 底 栖 有 孔 虫Uvigerina peregerina 与 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 的 δ 18 O 和 δ 13 C 值 , 结 果 表 明1143 站 U. Peregerina 与 C. wuellerstorfi 的δ 18 C 差 值 的 平 均 值 约 为 (0.614 ± 0.07)X10 -3 ,而 δ 13 C 差 值 的 平 均 值 约 为 (0.692 ± 0.04)X10 -3 .1143 站 U. Peregerina 与 C. wuellerstorfi的 δ 18 O 差 值 与 大 西 洋 和 东 太 平 洋的 标 准 差 值 0.64X10 -3 比 较 接 近 , 而 δ 13 C 的 差值 却 比 大 西 洋 和 东 太 平 洋 的 标 准 差 值 0.9X10 -3轻 0.208X10 -3 , 可 能 是 由 于 南 沙 珊 瑚 礁 区 较 低的 生 产 力 缩 小 了 沉 积 物 与 海 水 之 间 的 δ 13 C 的差 异 而 引 起 的 . 该 均 衡 试 验 为 南 海 甚 至 西 太 平洋 的 古 海 洋 学 研 究 提 供 了 上 述 2 种 底 栖 有 孔虫 氧 碳 同 位 素 值 转 换 的 标 准 .2006030181南 海 南 部 普 林 虫 与 “ 中 更 新 世 革 命 ” = Mid-Pleistocene Revolution recorded by 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中 文 ). 徐 建 ; 汪 品 先 ; 黄 宝 琦 ; 翦 知 湣 . 地 球 科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 报 , 2004, 29(1): 7-14对 南 海 南 部 ODP 1143 站 2.1 Ma 以 来 沉 积物 中 的 浮 游 有 孔 虫 群 进 行 研 究 , 发 现 在 冲 绳 海槽 及 南 海 北 部 普 遍 被 认 为 是 黑 潮 标 志 种 的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在 中 更 新 世革 命 (MPR) 前 后 对 冰 期 旋 回 的 响 应 截 然 相 反 ;且 在 MPR 之 后 的 变 化 与 南 海 北 部 和 冲 绳 海 槽相 反 , 即 冰 期 时 含 量 高 而 间 冰 期 时 低 . 交 叉 频 谱分 析 和 相 位 分 析 的 结 果 也 证 实 了 ODP 1143 站P. Obliquiloculata 与 全 球 冰 量 变 化 之 间 的上 述 关 系 . 该 种 在 MPR 前 后 冰 期 旋 回 的 转 变 ,可 能 是 由 于 MPR 之 后 南 海 南 部 在 冰 期 时 切 断了 与 印 度 洋 之 间 的 海 水 交 换 , 或 者 是 冰 期 时 海水 盐 度 增 加 等 因 素 引 起 的 上 部 水 体 结 构 的 重大 改 观 所 致 .2006030182南 海 沉 积 物 中 有 孔 虫 分 子 生 物 学 鉴 定 的 初 步研 究 = Preliminary study on SSU rDNA of foraminiferafrom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 ( 中文 ). 徐 美 香 ; 赵 泉 鸿 ; 肖 湘 . 台 湾 海 峡 , 2004,23(3): 354-359本 文 以 南 海 深 海 表 层 沉 积 物 中 的 有 孔 虫 样品 为 研 究 对 象 , 提 取 了 样 品 的 总 DNA 片 段 , 利用 特 异 性 DNA 探 针 , 进 行 有 孔 虫 的 SSU rDNA扩 增 , 对 获 得 的 PCR 产 物 进 行 克 隆 , 测 序 及 分析 , 证 实 确 为 潜 在 的 有 孔 虫 DNA. 进 化 树 分 析揭 示 了 研 究 样 品 中 可 能 存 在 的 有 孔 虫 种 类 , 该方 法 的 建 立 为 有 孔 虫 壳 体 的 鉴 定 提 供 了 新 的技 术 手 段 .2006030183甘 肃 北 山 中 泥 盆 统 砾 岩 中 放 射 虫 的 发 现 及 其地 质 意 义 = Discovery and significance of Radiolariafrom Middle Devonian conglomerate inBeishan area,Gansu. ( 中 文 ). 何 世 平 ; 周 会 武 ; 姚文 光 ; 任 秉 琛 ; 付 力 浦 . 西 北 地 质 , 2004, 37(3):24-28笔 者 于 甘 肃 北 山 地 区 墩 墩 山 一 带 中 泥 盆 统三 个 井 群 砾 岩 内 的 硅 质 岩 砾 石 中 发 现 放 射 虫 ,经 鉴 定 主 要 为 空 滴 虫 类 (Inaniguttids), 有 两 个属 :Inanigutta sp.( 空 滴 虫 ) 和 Inanibigutta sp.( 双 壳 空 滴 虫 ). 这 两 个 属 在 世 界 上 主 要 见 于 奥陶 - 志 留 纪 , 我 国 华 北 地 区 主 要 产 在 奥 陶 纪 . 表明 北 山 于 泥 盆 纪 碰 撞 造 山 时 , 墩 墩 山 之 北 被 抬升 成 山 系 , 奥 陶 系 含 放 射 虫 的 硅 质 岩 被 剥 蚀 后向 南 搬 运 到 墩 墩 山 山 前 磨 拉 石 盆 地 中 沉 积 下来 . 结 合 区 域 地 质 特 征 , 放 射 虫 的 发 现 为 北 山 地区 泥 盆 纪 碰 撞 造 山 作 用 和 磨 拉 石 盆 地 的 存 在提 供 了 佐 证 .2006030184塔 里 木 盆 地 西 北 缘 三 叠 系 硅 岩 砾 石 中 的 放 射虫 化 石 及 其 地 质 意 义 = Radiolarian fossilsfrom chert gravels of triassic conglomerate in nw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ir geologicalsignificance. ( 中 文 ). 李 曰 俊 ; 孙 龙 德 ; 吴 浩 若 ; 王国 林 ; 苏 玉 山 ; 黄 智 斌 . 地 质 科 学 , 2004, 39(2):153-158 1 图 版 .塔 里 本 盆 地 西 北 缘 的 库 尔 干 出 露 一 套 中 生代 含 煤 磨 拉 石 建 造 , 三 叠 系 克 拉 玛 依 组 底 部砾 岩 中 的 硅 岩 砾 石 中 发 现 大 量 放 射 虫 化 石 ,包 括 Albai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 ,Albaillella sp. cf. Albaillella paradoxaDeflandre , Albaillella sp. ,Latentifistula sp.,Latentifistulidae gen. etsp. lndet. , Follicullus sp.aff. Follicullus bipartitus Caridroit et De Wever,Follicucullus sp. 和 Spumellaria gen. et sp. indet.等 。 其 中 至 少 可 以 划 分 出 两 个 化 石 组 合 : 一48


个 是 以 Albaillella paradoxa 和Albaillella sp. cf. Albaillella paradoxa 为 代表 的 早 石 炭 世 早 期 放 射 虫 组 合 , 另 一 个 是 以Follicucullus sp. 和 Follicucullus sp. aff.Follicucullus bipartitus 为 代 表 的 中 晚 二 叠 世 放射 虫 化 石 组 合 。 这 说 明 库 尔 干 地 区 的 三 叠 系沉 积 有 早 石 炭 世 早 期 和 中 一 晚 二 叠 世 的 硅 岩物 源 , 它 们 可 能 来 自 南 天 山 碰 撞 造 山 带 的 蛇绿 混 杂 岩 .2006030185深 海 研 究 中 的 底 栖 有 孔 虫 : 回 顾 与 展 望 =Benthic foraminifera in deep-sea research: retrospectand prospect. ( 中 文 ). 张 江 勇 ; 汪 品 先 . 地球 科 学 进 展 , 2004, 19(4): 545-551底 栖 有 孔 虫 在 古 环 境 研 究 中 的 应 用 先 是 用作 古 水 深 或 水 团 的 标 志 物 。 随 着 新 技 术 的 应用 , 识 别 出 了 2 种 不 同 的 底 栖 有 孔 虫 微 生境 : 外 生 种 和 内 生 种 ; 认 识 到 甚 至 深 海 底 栖有 孔 虫 , 也 能 对 表 层 浮 游 生 物 勃 发 的 季 节 性短 暂 事 件 作 出 响 应 , 因 为 沉 降 到 海 底 的 有 机物 质 供 养 着 底 栖 有 孔 虫 。 目 前 , 底 栖 有 孔 虫被 广 泛 应 用 于 估 算 海 洋 表 层 生 产 力 和 底 层 水团 的 含 氧 量 。 回 顾 了 深 海 底 栖 有 孔 虫 生 态 研究 的 历 史 和 其 在 古 海 洋 学 中 的 应 用 , 并 强 调研 究 、 应 用 中 的 新 方 法 、 新 技 术 。 中 国 已 经加 入 了 诸 如 IODP 等 深 海 研 究 计 划 , 有 必 要向 我 国 学 术 界 提 供 底 栖 有 孔 虫 研 究 的 新 方向 , 以 资 参 考 。2006030186广 东 长 坑 金 银 矿 床 硅 质 岩 中 的 放 射 虫 化 石 及生 物 化 石 残 迹 = The radiolarite and the biologicalremains in the silicatite of Changkeng goldsilverdeposit, Guangdong. ( 中 文 ). 张 湖 ; 吴 浩 若 ;李 统 锦 ; 夏 萍 . 现 代 地 质 , 2004, 18(1): 80-85 3图 版 .在 广 东 长 坑 金 银 矿 床 的 主 要 含 金 岩 石 碳 质硅 质 岩 中 两 次 找 到 放 射 虫 化 石 , 其 时 代 可 能 属于 早 石 炭 世 . 在 这 些 碳 质 硅 质 岩 中 还 发 现 一 些生 物 化 石 残 迹 , 如 石 英 环 、 石 英 圈 、 石 英 单 晶球 、 石 英 多 晶 球 、 生 物 残 体 和 似 生 物 结 构 . 由此 认 为 碳 质 硅 质 岩 原 来 含 有 一 定 量 的 微 体 生物 化 石 , 形 成 于 海 盆 环 境 , 应 属 沉 积 成 因 , 这 是证 明 碳 质 硅 质 岩 属 于 热 水 沉 积 成 因 而 不 属 于热 液 蚀 变 交 代 成 因 的 有 力 证 据 ; 也 表 明 热 水 沉积 过 程 有 生 物 物 质 的 加 入 , 热 水 沉 积 和 生 物 沉积 可 以 混 合 发 生 , 说 明 长 坑 金 银 矿 床 形 成 于 张性 、 不 补 偿 、 水 较 深 的 盆 地 之 中 . 对 长 坑 金 银矿 床 的 矿 区 含 矿 地 层 应 该 归 属 的 岩 石 地 层 单位 提 出 了 疑 问 .2006030187台 湾 岛 东 部 海 区 表 层 沉 积 物 中 放 射 虫 的 研 究= Study on radiolaria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from the east of Taiwan Island, China. ( 中 文 ).程 振 波 ; 石 学 法 ; 谭 智 源 ; 鞠 小 华 ; 陈 志 华 . 海 洋 学报 , 2004, 26(1): 137-145对 我 国 近 海 海 区 沉 积 物 中 放 射 虫 的 调 查 ,如 黄 海 、 渤 海 、 东 海 、 南 海 等 海 区 , 已 先 后进 行 过 多 次 , 惟 独 在 我 国 台 湾 岛 东 部 海 域 尚属 首 次 。 该 调 查 区 向 西 与 台 湾 本 岛 及 绿 岛 、大 兰 屿 、 小 兰 屿 相 信 相 邻 , 南 边 是 巴 士 海峡 , 东 邻 太 平 洋 , 北 侧 与 日 本 琉 球 群 岛 相接 。 在 调 查 区 内 , 北 面 隶 属 琉 球 岛 弧 的 八 重山 列 岛 ( 可 进 一 步 划 分 出 南 澳 盆 地 和 八 重 山 海脊 ); 中 部 是 北 东 、 南 西 走 向 的 琉 球 海 沟 ; 西南 部 有 一 条 称 作 加 瓜 海 脊 的 海 脊 , 海 脊 的 西侧 是 花 东 盆 地 , 东 侧 隶 属 菲 律 宾 海 盆 。 由 于岛 屿 、 海 沟 、 海 盆 与 海 脊 的 出 现 , 使 得 调 查区 的 地 形 崎 岖 不 平 , 水 深 变 化 大 。 研 究 区 所设 的 67 个 站 位 大 部 分 在 深 水 区 域 , 深 度 多 在2 000~6 000 m. 由 于 水 深 、 地 形 的 影 响 , 加 之源 于 吕 宋 岛 东 北 部 的 黑 潮 从 调 查 区 的 西 部 自南 向 北 穿 越 以 及 台 湾 岛 东 部 上 升 流 等 的 影响 , 致 使 放 射 虫 在 分 布 和 分 区 上 受 到 一 定 限制 , 同 时 由 于 水 深 的 影 响 , 多 数 位 于 溶 跃 面以 下 的 站 位 钙 质 微 体 生 物 化 石 缺 失 , 而 沉 积在 溶 跃 面 以 下 的 放 射 虫 硅 质 骨 骼 壳 的 数 量 分布 牲 特 征 正 是 被 用 作 研 究 沉 积 物 和 海 洋 环 境的 良 好 资 料 。2006030188木 孜 塔 格 幅 、 鲸 鱼 湖 幅 地 质 调 查 新 成 果 及 主要 进 展 = New results and major progress in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Muztag andJingyu Lake sheets. ( 中 文 ). 马 华 东 ; 杨 子 江 ; 魏新 昌 ; 李 咸 阳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5-6): 570-578 3 图 版 .发 现 并 填 绘 出 前 寒 武 纪 地 层 单 元 . 于 木 孜 塔格 地 区 下 石 炭 统 托 库 孜 达 坂 群 中 发 现 早 石 炭世 放 射 虫 . 在 阿 尔 格 山 大 断 裂 以 南 中 二 叠 统 鲸鱼 湖 组 灰 岩 中 首 次 发 现 冷 温 型 单 通 道 ( 竹 蜓 ).在 黑 顶 山 缝 合 带 中 识 别 出 畅 流 沟 - 向 阳 泉 和 木孜 塔 格 蛇 绿 混 杂 岩 带 , 二 者 分 别 形 成 于 新 元 古代 早 、 晚 期 . 对 各 构 造 带 中 的 岩 石 地 层 进 行 了古 地 磁 研 究 与 对 比 , 建 立 了 各 自 的 古 地 磁 极 移曲 线 . 获 取 一 批 新 生 代 火 山 岩 的 同 位 素 测 年 资料 .2006030189渤 海 莱 州 湾 第 四 纪 晚 期 以 来 微 体 化 石 组 合 特征 和 沉 积 环 境 演 化 =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fossilassemblages and evolution of the sedimentaryenvironment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in theLaizhou Bay, Bohai Sea. ( 中 文 ). 林 防 ; 王 建 中 ;49


李 建 芬 ; 裴 艳 东 ; 康 慧 . 地 质 通 报 , 2005, 24(9):879-884对 渤 海 莱 州 湾 南 岸 央 子 镇 YZ1 钻 孔 取 微 体古 生 物 样 品 18 个 , 通 过 分 析 鉴 定 和 地 层 对比 , 以 及 对 微 体 古 生 物 化 石 进 行 属 种 、 丰 度和 分 异 度 分 析 , 共 划 分 出 4 个 化 石 组 合 层段 。 根 据 化 石 组 合 特 征 分 析 认 为 : 第 Ⅰ、 第Ⅱ 微 体 化 石 组 合 为 全 新 世 海 侵 的 产 物 。 第 Ⅰ组 合 代 表 了 海 进 序 列 , 沉 积 环 境 为 潮 上 带 —潮 间 带 ; 第 Ⅱ 组 合 为 海 退 序 列 , 沉 积 环 境 为潮 间 带 — 潮 下 带 。 第 Ⅲ、 第 Ⅳ 组 合 分 别 是 晚更 新 世 2 次 海 侵 的 产 物 。 第 Ⅲ 组 合 为 晚 更 新世 末 期 海 侵 的 产 物 , 海 侵 规 模 较 大 , 沉 积 环境 为 滨 海 潮 坪 — 潮 间 带 ; 第 Ⅳ 组 合 海 侵 规 模较 小 , 陆 相 因 素 增 大 , 沉 积 环 境 为 河 口 — 滨岸 带 或 者 为 海 陆 交 互 相 。2006030190前 乐 平 世 海 洋 动 物 灾 变 事 件 在 硅 质 岩 系 中 的响 应 = Response of the pre-Lopingian marineanimal crisis event in chert sequence. ( 中 文 ). 孙冬 英 ; 张 辉 ; 夏 文 臣 . 地 质 学 报 , 2005, 79(5): 587-594在 广 西 钦 州 地 区 小 董 镇 大 虫 岭 层 状 硅 质 岩剖 面 中 , 发 现 在 乐 平 统 底 界 附 近 , 稀 土 元 素地 球 化 学 Ce/Ce* 值 的 高 异 常 带 、 稀 土 元 素 分布 模 式 中 Ce 正 异 常 层 段 ( 背 景 为 负 异 常 ) 以及 岩 性 特 征 的 明 显 变 化 段 , 与 放 射 虫 动 物 群的 突 然 变 化 层 位 相 吻 合 。 这 一 研 究 结 果 说明 , 前 乐 平 世 海 洋 动 物 灾 变 事 件 在 本 剖 面 中有 很 好 的 响 应 。 这 一 事 件 发 生 的 原 因 是 由 于瓜 德 鲁 普 世 末 期 全 球 性 海 退 引 起 的 , 事 件 持续 的 时 间 较 长 , 相 当 于 卡 匹 敦 期 的 晚 期 。古 杯 、 多 孔 及 腔 肠 动 物2006030191滇 东 曲 靖 地 区 晚 志 留 世 四 射 珊 瑚 动 物 群 =Late Silurian rugose coral fauna from the Qujingdistrict, East Yunnan. ( 中 文 ). 何 心 一 ; 陈 建 强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43(3): 303-324 3 图 版 .对 滇 东 曲 靖 地 区 晚 志 留 世 (Ludlow 晚 期 —Prodoli 早 期 ) 四 射 珊 瑚 群 详 细 研 究 并 对 某 些 珊瑚 属 种 作 了 修 订 。 文 中 特 别 对 关 底 组 和 妙 高组 的 珊 瑚 群 特 征 及 其 分 布 加 以 论 述 。 滇 东 曲靖 地 区 晚 志 留 世 四 射 珊 瑚 共 有 22 属 ,44 种 ( 包括 关 底 组 、 妙 高 组 与 玉 龙 寺 组 产 的 珊 瑚 )。 其中 泡 沫 珊 瑚 类 Holmophyllum, Cystiphyllum 和Ketophyllum 占 优 势 , 其 次 是 柱 珊 瑚 类Kyphophyllum ,Micula 和 Pilophyllum 等 属 ,而 扭 心 珊 瑚 类 代 表 很 少 , 仅 有 Brachyelasma,Rukhinia 和 Phaulactis 属 首 次 发 现 在 滇 东晚 志 留 世 地 层 中 。 滇 东 曲 靖 地 区 晚 志 留 世 四射 珊 瑚 群 与 西 秦 岭 同 期 四 射 珊 瑚 有 密 切 联 系 ,同 时 , 与 乌 拉 尔 (Ural) 同 期 珊 瑚 群 也 有 些 相 似 。文 中 共 描 述 四 射 珊 瑚 17 属 ,2 3 种 , 其 中 3 新 种 ,即 Cystiphyllum minutum sp. nov., Ketophyllumqujingense sp. nov., Phaulactis vesicularissp. nov.。2006030192胞 石 鉴 定 新 技 术 — 一 种 使 用 生 物 显 微 镜 鉴 定胞 石 标 本 的 新 方 法 = New technique of chitinozoanidentification. ( 中 文 ). 唐 鹏 ; 卓 二 军 ; 詹 家 祯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21(1): 107-110 1 图 版 .生 物 显 微 镜 、 实 体 显 微 镜 和 扫 描 电 子 显 微镜 是 研 究 胞 石 化 石 的 主 要 工 具 , 三 者 各 有 优势 和 不 足 之 处 。 通 过 摸 索 和 对 比 , 在 普 通 生物 显 微 镜 上 加 载 一 个 落 入 光 系 统 , 或 者 使 用带 有 落 入 光 系 统 的 生 物 显 微 镜 , 可 以 清 楚 地观 察 和 分 辨 标 本 表 面 的 特 征 和 纹 饰 类 型 , 充分 发 挥 生 物 显 微 镜 的 优 势 , 做 到 准 确 、 快速 、 低 成 本 地 鉴 定 胞 石 化 石 。2006030193新 疆 早 二 叠 世 阿 克 苏 柯 坪 珊 瑚 的 种 内 变 异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Kepingophyllum aksuenseWu et Zhou from the Lower Permian ofKalping,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 中 文 ). 张锋 ; 王 小 娟 ; 王 向 东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43(4):579-585通 过 对 产 自 新 疆 柯 坪 地 区 的 阿 克 苏 柯 坪 珊瑚 (Kepingophyllum aksuense) 的 大 量 薄 片 观 察 ,发 现 该 类 珊 瑚 在 珊 瑚 体 单 骸 形 态 、 横 板 带 宽度 与 泡 沫 板 带 宽 度 之 比 、 隔 壁 长 度 、 横 板 的形 态 、 隔 壁 数 目 、 隔 壁 数 目 与 珊 瑚 骸 直 径 之比 等 六 个 方 面 存 在 很 大 变 异 。 此 外 , 该 类 珊 瑚中 存 在 明 显 的 周 期 性 生 长 变 异 现 象 , 表 现 在 泡沫 板 的 排 列 疏 密 相 间 。 与 模 式 标 本 的 对 比 研究 发 现 , 此 类 珊 瑚 的 群 体 间 变 异 相 对 较 小 。2006030194中 国 特 马 豆 克 阶 笔 石 地 层 述 评 = Tremadocian(Ordovician) graptolite biostratigraphy of Chinaareview. ( 中 文 ). 张 元 动 ; 王 志 浩 ; 冯 洪 真 ; 骆 天天 ;B D Erdtmann.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5, 29(3):215-235特 马 豆 克 阶 是 奥 陶 系 第 一 个 顶 底 界 均 已 确立 全 球 界 线 层 型 的 年 代 地 层 单 元 , 由 于 这 两 个GSSP 都 不 在 我 国 , 因 此 如 何 在 我 国 各 个 地 区准 确 识 别 这 两 条 界 线 , 了 解 阶 内 的 笔 石 和 牙 形刺 序 列 , 对 我 国 奥 陶 纪 地 层 和 古 生 物 研 究 具 有重 要 意 义 。 简 要 介 绍 特 马 豆 克 阶 和 奥 陶 系 底界 全 球 层 型 的 纽 芬 兰 GreenPoint 剖 面 及 特 马豆 克 阶 顶 界 全 球 层 型 的 瑞 典 Diabasbrottet 剖面 , 对 界 线 附 近 的 生 物 地 层 进 行 了 分 析 讨 论 , 并对 GSSP 的 确 立 过 程 作 了 简 要 回 顾 。 在 以 往大 量 成 果 积 累 及 近 年 来 工 作 的 基 础 上 , 对 我 国特 马 豆 克 阶 的 笔 石 序 列 提 出 了 新 的 观 点 : 根 据对 吉 林 大 阳 岔 等 剖 面 的 最 新 研 究 , 华 北 板 块 的50


特 马 豆 克 阶 笔 石 地 层 从 下 至 上 可 以 识 别 出 4个 笔 石 带 ——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parabola 带 、 Anisograptus matanensis带 、Psigraptus jacksoni 带 和 Aorograptusvictoriae 带 , 弃 用 以 往 长 期 使 用 的Adelograptus-Clonograptus 带 ; 同 时 提 出 华 南的 特 马 豆 克 阶 从 下 到 上 可 以 识 别 出 7 个 笔 石带 ——Rhabdinopora? taojiangensis 带 ,R.flabelliformis parabola 带 ,Anisograptus matanensis带 ,R. flabelliformis anglica带 ,Aorograptus victoriae 带 ,Acanthograptussinensis 带 ,Hunnegraptus copiosus 带 。 对 采 自四 川 古 蔺 纳 羊 箐 桐 梓 组 顶 部 笔 石 标 本 的 研 究表 明 , 该 层 位 相 当 于 特 马 豆 克 期 末 的Hunnegraptuscopiosus 带 。 此 外 还 将 我 国 的 特马 豆 克 阶 笔 石 序 列 与 国 外 若 干 主 要 地 区 进 行了 对 比 。2006030195贵 州 下 寒 武 统 牛 蹄 塘 生 物 群 中 海 绵 新 材 料 =New sponges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ofGuizhou. ( 中 文 ). 杨 兴 莲 ; 赵 元 龙 ; 朱 茂 炎 . 古 生物 学 报 , 2005, 44(3): 454-463描 述 了 贵 州 下 寒 武 统 牛 蹄 塘 生 物 群 中 海 绵化 石 1 新 属 (Zunyispongia gen. nov. ), 2 新 种(Zunyispongia triangularia gen. et sp. nov.,Choia fanensis. sp. nov.), 通 过 对 其 形 态 功 能 的分 析 和 讨 论 证 实 了 寒 武 纪 早 期 海 绵 动 物 的 骨骼 是 由 细 小 骨 针 向 粗 大 骨 针 演 变 , 骨 架 结 构 从不 稳 定 型 向 稳 定 型 发 展 。2006030196帝 汶 的 二 叠 纪 珊 瑚 ( 四 射 珊 瑚 和 床 板 珊瑚 ): 采 集 和 研 究 历 史 = Permian corals ofTimor (Rugosa and Tabulata): history of collectionand study. ( 英 文 ). Sorauf J E. Alcheringa,2004, 28(1): 157-183The modem history of collection and study ofcorals in the Permian strata of Timor began in1911, with a German expedition (J.Wanner,leader) and a Dutch expedition (H. Molengraaff,leader) to collect Permian and Triassic fossils inthe colony of Netherlands Timor, and with asurvey by the Swiss geologist F. Weber the sameyear in Portuguese Timor, the eastern portion ofthe island. Later expeditions led by Jonker (1916)and Brouwer (1937), both of the Netherlands,greatly increased already huge collections offossils and additionally, understanding of theisland's geology. Monographic studies of thesecoral collections by Gerth (1921), Koker (1924),Schindewolf (1942), Hehenwarter (1951) andSchouppe & Stacul (1955, 1959) have much enhancedthe systematic value of these fossil corals,both Rugosa and Tabulata. Locality informationand maps containing collecting localities aresomewhat scattered (Warmer 1931, Burck 1923,Marez Oyens 1940, Van Bemmelen 1949), butare summarized here. A list of all valid speciesnames (109 Rugosa, 25 Tabulata) is appended tothis paper, with type localities and horizon. Seriousproblems of nomenclature are avoided inthis paper by accepting genus names used in Hill(1981), modified by later systematic studies,such as that of Fedorowski (1986), but someunknown number of names in the list of speciesare to be synonymized, especially since 31 ofthem are based on a single specimen (e.g. Niermann1975). The biostratigraphy of these faunasis uncertain, in great part due to the greatestnumber of corals having been collected from atectonic melange sequence in the Baun to Basleostructural region, and additionally because of thepurchase of huge numbers of fossils from theindigenous people of Timor, with accompanyinguncertainties regarding locality and horizon data.The coral fauna of Permian age from Timorneeds serious restudy to insure its stratigraphicand palaeontologic value, but future study willrequire new field collection of specimens fromthe relatively complet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in the northern 'Fatu' belt of outcrops. The hugenumbers of individuals of some coral speciesprovide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understandingpopulation structure in these faunas.2006030197白 垩 纪 珊 瑚 属 地 层 学 = Stratigraphy of Cretaceouscoral genera. ( 英 文 ). Loser H. NeuesJahrbuch 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 Abhandlungen,2005, 238(2): 231-277To assess the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retaceouscoral genera, a computer database containingrecords of species taken from the literaturewas analysed and compared with availabletype material in museums and university collectionsworlwide. Cases where the specimen datadid not agree with the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of a genu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were examinedin detail and are discussed here. Accordingto the literature a total of 705 genera are knownfrom the Cretaceous. range data were determinedfor 394 of them. The remaining 311 genera werefound to be synonyms, poorly defined, invalid,or they simply did not occur in the Cretaceou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restricted by thepoor definition of many genera so that it was notpossible to indicate their distribution because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unknownand it was not clear what species had tobe assigned to them.2006030198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南 部 大 陆 斜 坡 相 晚 志 留世 或 早 泥 盆 世 珊 瑚 = Late Silurian or EarlyDevonian corals from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f51


southern New South Wales. ( 英 文 ). Packham GH; Philip G M; Hubble T C T. Alcheringa, 2006,30(1): 33-42Latest Silurian or Early Devonian tabulatecorals have been recovered in a dredge haul fromsubmarine bedrock at a water depth of 2620 -2155 m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f southernNew South Wales 45 km east of Tuross Headsfrom the submerged and unexplored part of theeastern Lachlan Orogen. The corals have beenidentified as latest Silurian to Early Devoniantaxa, Favosites gothlandicus and Squameofavositessquamuliferus forma nitidus. The presenceof shallow water deposits containing theseforms indicates that a crustal thickening event orevents took place near the end of Silurian orearly in Devonian time in the eastern LachlanOrogen east of the present coastline. This occurredwell after the end of subduction in EarlySilurian time which is marked by the welding ofthe Cambrian - Late Ordovician Wagonga Groupaccretionary wedge or collided terrain on to theeastern margin of the orogen and significantlyearlier than the emplacement of the MoruyaSuite granites in Middle Devonian time.2006030199Burgess 页 岩 化 石 中 的 寒 武 纪 毛 颚 动 物 =Cambrian chaetognaths recognized in BurgessShale fossils. ( 英 文 ). Szaniawski H.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1): 1-8Oesia disjuncta, one of the species of the softbodiedfauna collected and described by Walxottfrom the Middle Cambrian Phyllopod Bed isrecognized as a chaetognath. The most characteristicfeatures shared by the fossil and Recentspecimens include: stronglyelongated, transverselystriated and very flexible body, large size,and characteristically diversified shape of head,pronounced intestine and horizontally rientedcaudal fin. Possible traces of other chaetognathstructures -- grasping apparatus, lateral fins,seminal vesicles, ventral ganglion, ovaries andanus -- are also present but preserved in onespecimen only. Among extant genera, thoseshowing the closest similarity to Oesia Walcott,1911 are the hyperbenthic ArcheterokrohniaCasanova, 1986, and Heterokrohnia Ritter-Zahony, 1911, which are considered by someauthors as evolutionarily most primitive.2006030200贵 州 边 阳 地 区 中 三 叠 世 的 六 射 珊 瑚 化 石 =Middle Triassic scleractinian corals from Bianyang,Guizhou, South China. ( 中 文 ). 怀 保 光 ; 齐文 同 . 地 质 学 报 , 2004, 78(4): 458-463 1 图 版 .本 文 描 述 了 贵 州 边 阳 地 区 中 三 叠 统 拉 丁 尼克 期 的 六 射 珊 瑚 4 属 6 种 , 其 中 1 个 已 知种 ,1 个 亲 近 种 ,2 个 新 种 和 2 个 未 定 种 :Pinacophyllum spizzebsis ( Tornquist ),P.aff.yunnanense Wu, P. bianyangense sp.nov., Retiophyllia bianyangensis sp. nov., Procyclolitessp., Margarosmilia sp., 丰 富 了 世 界 中三 叠 世 六 射 珊 瑚 研 究 的 资 料 。 迄 今 全 世 界 缺乏 早 三 叠 世 珊 瑚 , 研 究 中 三 叠 世 珊 瑚 , 对 探讨 中 生 代 开 始 出 现 的 六 射 珊 瑚 的 发 生 和 系 统演 化 , 古 生 代 四 射 珊 瑚 与 中 生 代 珊 瑚 之 间 存在 的 关 系 , 都 有 很 重 要 的 意 义 。2006030201峡 东 奥 陶 纪 末 期 笔 石 Tangyagraptus 的 厘 定= A revision of Late Ordovician Tangyagraptus(graptolite)in eastern Yangtze Gorges area. ( 中文 ). 王 传 尚 ; 汪 啸 风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院 院 报 , 2004, 25(1): 47-51 1 图 版 .本 文 通 过 对 峡 东 奥 陶 系 五 峰 组 笔 石Tangyagraptus 的 系 统 采 集 和 研 究 , 认 为 该 属以 厘 定 为 3 个 种 为 宜 : Tangyagraptus typicus, T.gracilis 和 T. remotus, 这 三 个 种 之 间 差 别 明显 , 前 两 者 个 体 较 小 , 但 T. gracilis 笔 石 枝 较细 , 且 宽 度 均 匀 , 易 与 T. typicus 区 别 , T. remotus般 个 体 较 大 , 因 第 一 个 次 生 枝 的 着 生 位置 远 离 胎 管 而 得 名 . 该 属 各 种 之 间 在 海 水 中 有不 同 的 深 度 分 带 , 并 因 此 而 降 低 相 互 之 间 的 生存 竞 争 .2006030202关 于 锥 石 类 生 活 模 式 的 新 证 据 = New evidenceabout the mode of life of conulariida.. ( 其他 ). Sabattinii N;Hlebszevitsch J C.Ameghiniana, 2005, 42(3): 627-632The occurrence of one specimen of Paraconulariasp. with the apex connected to a crinoidcirrus is described and figured for the first time.This disposition suggests that the conulariid hada primary, apical attachment to the crinoid. Thematerial comes from Puesto La Carlota (ChubutProvince, Argentina) and belongs to the Callitomariatepuelensis-Streblocliondria sp. Zone(Early Permian).2006030203阿 牙 克 库 木 湖 幅 地 质 调 查 新 成 果 及 主 要 进 展= New results and major progress in regional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Ayakkum Lake Sheet.( 中 文 ). 黎 敦 朋 ; 李 新 林 ; 周 小 康 ; 王 向 利 ; 戴 新 宇 ;杜 少 喜 ; 王 欣 欣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5-6): 590-594首 次 在 原 划 奥 陶 系 祁 漫 塔 格 群 中 采 到Monoclimacis griestoniensis(Nicol) 等 早 志留 世 特 里 奇 晚 期 笔 石 化 石 组 合 , 合 理 地 解 体 了祁 漫 塔 格 群 . 在 祁 漫 塔 格 山 南 缘 的 黑 山 - 那 棱 格52


勒 断 裂 带 ( 东 昆 北 断 裂 带 ) 又 发 现 蛇 绿 岩 残 片 ,以 北 发 现 岛 弧 火 山 岩 、 俯 冲 碰 撞 型 花 岗 岩 和弧 后 盆 地 复 理 石 沉 积 , 它 们 共 同 组 成 早 古 生 代沟 - 弧 - 盆 体 系 . 通 过 对 青 藏 高 原 北 缘 库 木 库 里盆 地 新 生 代 磨 拉 石 建 造 、 孢 粉 、 阶 地 热 年龄 、 沉 积 响 应 的 分 析 研 究 , 确 定 青 藏 高 原 新 生代 渐 新 世 、 上 新 世 和 更 新 世 - 全 新 世 形 成 的 3套 磨 拉 石 建 造 , 分 别 代 表 青 藏 高 原 最 强 烈 的 3次 隆 升 作 用 , 渐 新 世 至 上 新 世 晚 期 高 原 降 升 幅度 达 1500~2000m, 更 新 世 、 全 新 世 高 原 隆 升了 约 2500m,46.4 ka BP 至 今 高 原 隆 升 了 约44m.2006030204西 班 牙 一 新 的 中 泥 盆 世 异 珊 瑚 = A new MiddleDevonian heterocoral from Spain.. ( 英 文 ).Fernandez-Martinez E; Tourneur F; Lopez-Alcantara 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2003, 48(4): 531-546Most of the heterocorals described up to nowfrom strata older than Famennian are of doubtfulaffinities. Numerous specimens of the new genusand new species here described were collectedduring a sedimentological study of the SantaLucia Formation in La Pola de Gordon (Leonprovince, Cantabrian Mountains, NW Spain).Stellaphyllia luciensis gen. et sp. nov. is characterizedby cylindrical coralla, with a diameter ofless than 2 mm and more than 2 cm long, havingstellate to more or less rounded outer profile.Four to six septa, less frequently seven, are cojoinedaxially by a short oblique septum. Thefew tabulae present are steeply arched. The microstructureof the septa and interseptal elementsshows thin elongate microlamellae parallel to amedian plate which is granular in appearance.The new genus dated to the lower Eifelian agecould be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 earlyphylogeny and origin of the order Heterocorallia.2006030205奥 陶 统 反 称 笔 石 属 (Anisograptus) 的 形 态分 异 与 分 类 = Morphologic differentiation andtaxonomy of Anisograptus from the Lower Ordovician.( 中 文 ). 李 明 ; 冯 洪 真 ; 刘 波 . 地 质 学报 , 2005, 79(6): 721-729根 据 安 徽 省 宁 国 县 胡 乐 地 区 的 反 称 笔 石 属( Anisograptus ) 标 本 , 参 照 国 内 外Anisograptus 的 25 种 及 亚 种 的 资 料 , 发 现 反称 笔 石 类 的 形 态 变 化 具 有 原 始 枝 末 端 分 支 推迟 和 笔 石 枝 密 度 缩 减 的 特 点 , 其 中 , 部 分 种及 亚 种 的 胞 管 密 度 较 大 , 与 其 他 种 类 区 别 明显 。 因 此 , 笔 者 等 选 择 原 始 枝 长 度 、 分 支 密度 、 胞 管 密 度 为 分 类 依 据 , 将 Anisograptus划 分 为 如 下 5 个 种 类 : A . matanensisRuedemann , A . ruedemanni Bulman ,A.tetragraptoides Bulman,A.compactusCooper 和 A.delicatulus Cooper。腕 足 动 物2006030206川 东 南 兴 文 地 区 长 兴 期 腕 足 动 物 及 其 群 落 结构 = Changxingian brachiopods faunas and theircommunities structure in in the Xingwen area ofSoutheast Sichuan Province. ( 中 文 ). 曾 勇 ; 陈 伟 ;吴 财 芳 ; 徐 德 兰 ; 杨 国 勇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43(4): 597-601通 过 川 东 南 兴 文 地 区 长 兴 期 腕 足 动 物 地 层的 研 究 , 总 结 了 腕 足 动 物 群 的 性 质 , 指 出 了 本 区长 兴 期 腕 足 动 物 群 不 同 于 灰 岩 相 类 群 , 也 不 同于 硅 质 岩 相 类 群 , 而 属 于 灰 岩 、 砂 页 岩 混 合 相类 群 。 文 章 重 点 研 究 了 本 区 腕 足 动 物 群 落 结构 , 并 提 出 了 生 态 类 群 这 一 新 观 点 , 指 出 生 态 类群 是 以 生 态 学 而 不 是 以 纯 分 类 学 标 准 进 行 分类 的 , 这 有 助 于 群 落 生 态 研 究 中 简 化 群 落 内 物种 间 的 复 杂 关 系 。2006030207内 蒙 古 东 北 部 早 泥 盆 世 腕 足 动 物Pacificocoelia sinica = Early Devonian Pacificocoeliasinica (Brachiopoda) from northeasternInner Mongolia. ( 英 文 ). Chen Qiuqin; Boucot AJ. Alcheringa, 2004, 28(2): 403-412Leptocoeliid brachiopods from the Early DevonianBaruntehua Formation of Dong UjimqinQi, nor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were assignedto Leptocoelia by Su (1976) and Zhang (1983),and subsequently to Pacificocoelia by Hou &Boucot (1990). Transverse serial sections ofPaciftcocoelia sinica are illustrated here, for thefirst time, based on topotype specimens. Theknown geographic range of Pacificocoelia isfrom northern China, North America, SouthAmerica and Kazakhstan (Eastern AmericasRealm and also occurs in east-central Asia). Atlanticocoeliais regarded here as a junior synonymof Pacificocoelia.2006030208巴 西 亚 马 逊 盆 地 Itaituba 组 石 炭 纪 宾 西 法 尼亚 亚 系 腕 足 动 物 = Pennsylvanian (Carboniferous)brachiopods from the Itaituba Formation ofthe Amazon Basin, Brazil. ( 英 文 ). ChenZhongqiang ; Tazawa J I, Shi Guangrong, MatsudaN S. Alcheringa, 2004, 28(2): 441-468A new brachiopod fauna is described from thelower Itaituba Formation at the Caima Quarry 2section in the Itaituba area, Amazon Basin, Brazil.The Amazonoproductus amazonensis-Anthracospirifer oliveirai Assemblage is proposedfor this fauna, which is considered earlyPennsylvanian (Morrowan) as constrained byassociated conodont and fusulinacean faunas.53


Nine brachiopod taxa are described herein, includingAmazonoproductus amazonensis gen. etsp. nov., and Buxtonioides itaitubensis sp. nov.and Linoproductus caima sp. nov. The new tribeMarginovatini of the Linoproductoidea (the Productida)is also proposed.2006030209相 对 海 平 面 变 化 对 腕 足 动 物 群 落 取 代 的 影 响 -以 吐 哈 盆 地 北 缘 桃 西 沟 上 石 炭 统 祁 家 沟 组 一奥 尔 土 组 剖 面 为 例 =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sea level Changes to the relplacement ofbrachiopods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ofTaoxigou Carboniferous section of the northmargin of Turpan-Hami Basin. ( 中 文 ). 高 金 汉 ;王 训 练 ; 傅 国 斌 ; 宋 健 兴 ; 秦 恩 鹏 . 现 代 地质 , 2004, 18(3): 290-296相 对 海 平 面 的 升 降 变 化 引 起 的 相 对 水 深 及相 关 生 态 条 件 的 改 变 对 腕 足 动 物 群 具 有 影 响 .相 对 海 平 面 变 化 的 速 度 和 幅 度 是 引 起 腕 足 动物 群 面 貌 变 化 的 重 要 因 素 . 相 对 海 平 面 的 持 续缓 慢 上 升 有 利 于 腕 足 动 物 丰 度 的 增 加 和 分 异度 的 提 高 , 海 平 面 的 大 幅 度 快 速 变 化 对 腕 足 动物 群 落 则 是 一 个 不 利 的 因 素 , 是 造 成 腕 足 动 物物 种 丰 度 下 降 、 新 种 增 加 量 减 少 乃 至 彻 底 死亡 的 重 要 原 因 . 吐 哈 盆 地 北 缘 晚 石 炭 世 发 育 的5 个 腕 足 动 物 群 落 全 部 与 相 对 海 平 面 上 升 期 有关 . 在 海 平 面 的 持 续 缓 慢 上 升 期 , 腕 足 动 物 的 丰度 不 断 增 加 , 分 异 度 迅 速 提 高 ; 而 在 相 对 海 平 面下 降 期 , 本 区 陆 源 粗 碎 屑 物 大 量 注 入 , 不 适 合 腕足 动 物 的 生 存 .2006030210海 洋 底 栖 古 群 落 演 替 模 式 -- 以 华 蓥 山 茅 口 组腕 足 动 物 群 落 为 例 = Successional pattern ofmarine benthonic palaeocommunity--Taking thebrachiopod community of Maokou stage inHuaying Mountain as a case. ( 中 文 ). 曾 勇 ; 陈 伟 ;吴 财 芳 ; 刘 梅 .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 地 球 科 学版 ), 2004, 34:以 热 力 学 理 论 和 信 息 熵 原 理 为 基 础 , 分 析 了古 群 落 的 热 力 学 本 质 和 信 息 熵 的 内 涵 , 指 出 古群 落 演 替 可 分 为 4 个 阶 段 : 开 始 阶 段 、 发 展 阶段 、 顶 极 阶 段 和 衰 退 阶 段 . 不 同 阶 段 具 有 明 显不 同 的 信 息 量 ( 信 息 熵 ), 信 息 熵 为 最 大 值 阶 段也 就 是 古 群 落 最 复 杂 、 最 无 序 的 顶 极 阶 段 . 为此 , 可 利 用 这 一 特 性 对 地 层 进 行 高 精 度 的 划 分和 对 比 . 经 研 究 , 初 步 总 结 出 5 条 判 别 古 群 落 演替 不 同 阶 段 的 基 本 原 则 :1 地 层 层 序 率 原 则 ;2生 物 演 进 原 则 ;3 信 息 熵 最 大 原 则 ;4 物 种 多 样性 指 数 呈 对 数 正 态 分 布 原 则 ;5 古 群 落 取 代 原则 . 在 以 川 东 华 蓥 山 地 区 茅 口 期 腕 足 动 物 群 落演 替 分 析 的 实 例 中 , 选 择 了 4 个 统 计 量 作 为 计算 反 映 古 群 落 结 构 特 征 信 息 熵 的 参 数 , 即 物 种多 样 性 指 数 (d)、 物 种 个 体 平 均 大 小 (g)、 物 种生 物 量 (s) 及 物 种 平 均 凸 度 (t), 对 两 个 古 群 落 不同 演 替 阶 段 的 信 息 熵 进 行 了 计 算 和 讨 论 , 指 出本 地 区 茅 口 组 地 层 分 为 上 下 两 段 , 下 段 还 可 以分 为 3 个 亚 段 . 同 时 发 现 在 没 有 突 发 事 件 的 影响 下 , 古 群 落 演 替 以 衰 退 阶 段 历 时 最 长 , 大 约 是顶 极 阶 段 的 6~8 倍 .2006030211匈 牙 利 Villany 地 区 巴 通 阶 腕 足 类 = Bathonianbrachiopods from Villany (South Hungary).( 英 文 ). Voros A. Fragmenta PalaeontologicaHungarica, 2004, 22: 1-8The Bathonian Stage is represented by a singlethin layer in the incomplete and reduced Jurassicsuccession of the Villany Hills. This finegrained sandy limestone yielded abundant ammonoidsand bivalves but only 11 brachiopodspecimens. This small assemblage is, however,taxonomically diverse: six taxa have been identifiedand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identifiedspecies show NW-European faunal affinit.软 体 动 物2006030212早 奥 陶 世 腹 足 类 Macluritella Kirk 的 壳 体 异旋 及 其 对 马 氏 螺 科 ( 腹 足 动 物 ) 系 统 发 育 和分 类 的 意 义 = Shell heterostrophy in early OrdovicianMacluritella Kirk, 1927 and its implicationsfor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Macluritoidea (Gastropoda). ( 英 文 ). Frýda J;Rohr D M.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6, 80(2):264–271 1 图 版 .Study of the oldest macluritid gastropod,Macluritella stantoni Kirk, 1927 from the LowerOrdovician of Colorado, has revealed that itsearly whorls are openly and dextrally coiled, incontrast to those in later teleoconchs which aresinistrally coiled. This is the first documentationof heterostrophic coiling in members of theMacluritoidea, which have been considered to bedextrally hyperstrophic. Juvenile M. stantonimay be interpreted as dextrally orthostrophic and,thus, it had the same type of soft-body-shell arrangementas the vast majority of living and fossilgastropods. This intepretation also suggeststhat the Macluritoidea evolved from the dextrallyorthostrophic gastropods, and their dextralhyperstrophy is derived and not a primary feature.In addition, occurrence of shell heterostrophyin M. stantoni brings additional evidencethat the Macluritoidea and Onychochiloidea arenot closely related taxa. Relationships betweenthe Macluritoidea and Euomphaloidea are stilluncertain.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oldest evidence(Early Ordovician) for shell heterostrophyin the class Gastropoda.200603021354


新 属 新 种 Madrynomya bruneti( 双 壳 纲 :瓢 形 蛤 科 ?): 它 是 巴 塔 哥 尼 亚 第 三 纪 中 的中 生 代 幸 存 者 吗 ? = Madrynomya bruneti n.gen. and sp. (Bivalvia: ?Modiomorphidae): aMesozoic survivor in the Tertiary of Patagonia?.( 英 文 ). Griffin M; Pastorino G. Journal of Paleontology,2006, 80(2): 272–282 3 图 版 .Madrynomya bruneti n. gen. and sp. is an undescribedbivalve collected from the late MiocenePuerto Madryn Formation in northern Patagonia.The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togetherwith other generally well-preserved mollusksfrom a parauthochtonous assemblage within afine-grained sandstone. Based on their uniqueshell morphology, the specimens are placed inthe Modiomorphoidea, a group of bivalvesknown only from the Paleozoic and Mesozoic.This conclusion is based on comparisons withother bivalve taxa such as Mytiloida, Dreissenidae,Modiomorphidae, Hippopodidae, andAnomalodesmata, which they resemble in differentmorphological features. However, carefulinspection of key characters suggests that noneof them are closely allied to this new genus, andplacement in the Modiomorphidae is only tentativeuntil more material is found and furthercharacters, such as shell microstructure, can beproperly analyzed. Likewise, an accurate reconstructionof this bivalve's life habit is presentlyimpossible to determine with the two availablespecimens, but an endobyssate mode is probable,as has been inferred for Myoconcha.2006030214墨 西 哥 东 部 韦 拉 克 鲁 斯 州 南 部 提 通 阶 ( 侏 罗系 ) 上 部 Chinameca 组 的 新 菊 石 动 物 = NewUpper Tithonian (Jurassic) Ammonites from theChinameca Formation in Southern Veracruz,Eastern Mexico. ( 英 文 ). Abelardo C C. Journalof Paleontology, 2006, 80(2): 294–308 3 图 版 .Upper Tithonian (Jurassic) ammonites occurin the Chinameca Formation at Chinameca,southern Veracruz, eastern Mexico. The faunaincludes Eopaquiericeras peraltai n. gen. and sp.and E. pazi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he familyPlatylenticeratidae, Chinamecaceras maldonadoin. gen. and sp. of the subfamily Aspidoceratinae,Veracruciceras ruizi n. gen. and sp. and V.myczynskii n. gen. and sp. of the subfamily Simoceratinae,Durangites zigzagcostatus n. sp.,and representatives of Haploceras, Salinites,Kossmatia, and Andiceras. Kossmatia is themost abundant and biostratigraphically significantammonite in the Chinameca fauna and itsage significance and distribution in Mexico isdiscussed. In addi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suturelines of Kossmatia and the related older genusLemencia indicates that they both belong tothe Tithonian subfamily Richterellinae ratherthan the Upper Oxfordian–Kimmeridgian familiesAtaxioceratidae and Lithacoceratidae. TheChinameca ammonites have affinities with taxaof the same age from central and northern Mexico,Cuba, and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2006030215美 国 阿 拉 斯 加 州 中 西 部 (Farewell 地 体 )Medfra B-4 Quadrangle 灰 岩 山 脉 中 的 埃 姆 斯期 ( 早 泥 盆 世 晚 期 ) 新 的 腹 足 动 物 及 其 古 生物 地 理 亲 密 关 系 和 演 化 意 义 = New Emsian(late Early Devonian) Gastropods from limestonemountain, Medfra B-4 Quadrangle, West-Central Alaska (Farewell Terrane), and theirpaleobiogeographic affinities and evolutionarysignificance. ( 英 文 ). Frýda J; Blodgett R B.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4, 78(1): 111 –132 8 图 版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small-sized gastropodsare described from Emsian (late Early Devonian)strata on the south flank of LimestoneMountain, Medfra B-4 quadrangle, west-centralAlaska, providing the first detailed taxonomicinventory of Emsian gastropods from the Farewellterrane of southwestern and west-centralAlaska. The fauna is distinctly of Old WorldRealm character, and contains not a single speciesin common with Emsian faunas of nearbynonaccreted rocks of western Canada and eastcentralAlaska (“Western Canada Province”of ). The genera Balbinipleura and Nanochilina ,as well as the subgenus Palaeozygopleura(Rhenozyga) ,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the Devonian of the Western Hemisphere. Thegastropod fauna includes members of three (i.e.,Archaeogastropoda, Caenogastropoda, and Heterobranchia)of the five modern gastropod subclasses,illustrating that these gastropod lineageswe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since the EarlyDevonian. New taxa include the new generaArctozone, Farewellia, and Medfrazyga, representedby the new species Arctozone cooki,Farewellia heidelbergerae, and Medfrazyga clauticae.Further new species include Quadricarina(Quadricarina?) noklebergi, Balbinipleurakrawczynskii, Decorospira lepaini, Decorospira?minutula, Palaeozygopleura (Rhenozyga) reifenstuhli,and Nanochilina gubanovi. In addition,the following previously described gastropodsare also discussed and illustrated: Alaskiellamedfraensis ; Alaskacirrus bandeli ; andKuskokwimia moorei .2006030216亚 属 Daonella (Arzelella)( 海 燕 蛤 科 : 中 三 叠世 ) 的 修 订 = Revision of the subgenusDaonella (Arzelella) (Halobiidae; Middle Trias-55


sic). ( 英 文 ). Schatz W. Journal of Paleontology,2004, 78(2): 300–316 10 图 版 .The Middle Triassic bivalve genus Daonellahas great potential for 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but a coherent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isstill lacking. Many taxonomic characters previouslyused for Daonella classification depend onpreservation and ontogeny, or intercorrelatestrongly. The subgenus Daonella (Arzelella) isrevised on the basis of newly defined taxonomicallysignificant characters and principle componentanalysis (PCA). Several species of this subgenushave been previously discriminated bycharacters taxonomically irrelevant such as thecostae-free triangular fields adjacent the hinge(dependent on preservation), or they representjuvenile growth stages, which for instance showa more elongate shell form and no trifurcation ofprimary costae. The use of this new systematicapproach permits synonymy of many specieswith local distributions. The following speciesare considered as junior synonyms of D. (A.)tyrolensis : D. anastasiui ; D. arzelensis ; D.badiotica ; D. loczyi ; D. parthanensis () partim;D. cf. tyrolensis ; and D. tripartita . Additionally,D. imperialis is considered a junior synonym ofD. (A.) taramellii . D. desecata () and D. framihave been excluded from the subgenus Daonella(Arzelella). With knowledge of precise stratigraphicdistribution in classical sections, a detailedsupraregional 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becomes possible, in particular for the SouthernAlps of Europe.2006030217泰 国 下 二 叠 统 Perrinitid 菊 石 动 物 群 = LowerPermian Perrinitid Ammonoid Faunas fromThailand. ( 英 文 ). Zhou Zuren; Liengjarern M.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4, 78(2): 317 –339 6 图 版 .The Artinskian Metaperrinites and KungurianPerrinites faunas are recognized from the RatburiGroup of the Loei area, northcentral Thailand,and the Saraburi Group of the Saraburi area,southcentral of the country, respectively. Theyrepresent one of the chains of the Asia-Europeanperrinitid belt that was distributed within theancient Tethys from Crimea in the west to Timorin the east. A total of 14 species representing 11genera in the perrinitid faunas are illustrated anddescribed herein.2006030218黑 龙 江 省 东 部 早 白 垩 世 的 一 些 海 相 和 半 咸 水相 腹 足 类 = Some Early Cretaceous marine andbrackish-water gastropods from eastern HeilongjiangProvince. ( 中 文 ). 潘 华 璋 ; 朱 祥 根 . 古 生 物学 报 , 2004, 43(3): 338-348 3 图 版 .描 述 黑 龙 江 省 东 部 上 云 山 组 和 大 架 山 组 腹足 类 化 石 4 属 (Mathilida, Uchauxia, Nododelphinula,Trochactaeon ) 7 种 , 其 中 2 新 种 :Uchauxia yunshanensis sp. nov ., Nododelphinuladajiashanensis sp. nov.。 它 们 均 是 特 提斯 海 区 早 白 垩 世 腹 足 动 物 群 中 常 见 分 子 , 根 据这 些 腹 足 类 化 石 的 分 布 和 对 比 , 其 地 层 时 代 应为 早 白 垩 世 阿 普 第 期 — 阿 尔 必 期 。 文 内 阐 述上 云 山 组 沉 积 环 境 ——— 近 高 潮 附 近 的 泥 滩或 泥 湾 , 而 大 架 山 组 沉 积 环 境 ——— 低 潮 线 附近 浅 水 。2006030219中 国 寒 武 纪 双 壳 类 研 究 之 评 述 = Review ofthe study of Cambrian bivalves in China. ( 中 文 ).方 宗 杰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43(3): 448-457长 期 以 来 , 双 壳 类 研 究 者 虽 未 将 扬 子 蛤(Yangtzedonta Yu) 纳 入 到 双 壳 类 早 期 系 统 演 化的 研 究 范 畴 , 却 又 难 以 予 以 完 全 否 定 。 最 近 , 钱逸 的 工 作 终 于 解 决 了 这 一 悬 案 , 这 是 寒 武 纪 带壳 软 体 动 物 研 究 的 一 项 重 要 进 展 。 然 而 , 钱 逸对 双 壳 类 早 期 演 化 的 理 解 仍 存 在 着 误 解 , 例 如 ,将 Xianfengoconcha Zhang 当 作 是 “ 最 古 老的 双 壳 类 ”, 为 此 有 必 要 对 近 二 十 年 来 我 国 寒武 纪 双 壳 类 的 研 究 进 行 回 顾 与 总 结 。Xianfengoconcha 发 育 有 两 侧 对 称 排 列 的 所谓 “ 片 状 齿 ”, 实 属 腕 足 类 小 圆 货 贝 型 铰 合 构造 。 化 石 证 据 表 明 , 真 正 的 片 状 齿 是 由 古 栉 齿型 铰 齿 演 化 而 来 , 因 此 , 古 异 齿 型 不 是 双 壳 类 最古 老 的 铰 齿 类 型 。 目 前 , 我 国 没 有 争 议 的 寒 武纪 双 壳 类 只 有 PojetaiaJell 一 属 。2006030220伊 朗 Jajarm 地 区 Shemshak 组 土 阿 辛 阶 - 阿林 阶 菊 石 = Toarcian and Aalenian (Jurassic)ammonites from the Shemshak Formation of theJajarm area (eastern Alborz, Iran). ( 英 文 ).Seyed-Emami K; Fursich F T; Wilmsen M;Schairer G; Majidifard M R. PalaeontologischeZeitschrift, 2005, 79(3): 349-369In the Jajarm area the ?Upper Triassic-LowerBajocian siliciclastic Shemshak Formation is upto 2000 m thick. Whereas the lower third of theformation is nearly exclusively non-marine, theupper two-thirds are fully marine. The middlepart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levels containinga relatively diverse and well preserved assemblageof ammonites of the Toarcian to Aalenianstages. Two sections of the ammonite-bearingstrata, spaced 20 km, are presented and correlatedby means of ammonite biostratigraphy. Theammonite fauna consists of 27 taxa, some ofwich are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AlborzMaountains. The ammonites are brieflydescribed and their palaeobiogeographic contextis reviewed. The ammonite fauna jof the Shem-56


shak Formation at Jajarm, as elsewhere in Northand Central Iran, is exclusively NorthwesternTethyan in character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faunas of Northwestern and Central Europe.2006030221法 国 西 南 部 夏 朗 德 和 萨 拉 代 斯 地 区 中 白 垩 统褐 煤 沉 积 中 的 牡 蛎 化 石 = Oysters from ligniticdeposits of the Mid-Cretaceous of southwesternFrance (Charentes and Sarladais regions).. ( 法文 ). Blaise Videt B; Platel J-P.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5, 42(1-2): 167-176The study of the Aquitaine Basin border(Charentes and Sarladais) makes the census ofseveral lignitic outcrops in the Albo-Cenomanianseries. Three oysters species are usually associatedwith these paralic deposits. These taxa arerevised for their systematic and palaeoecologicalfeatures. Acutostrea lingularis is the most-typicalbrackish species and is especially abundant inmassive lignitic wood accumulations. Gyrostreadelettrei is a small robust species that is able tocolonize high-hydrodynamics estuarine channelswith wood deposits. Striostrea sp., belonging to aRecent genus, is well developed on various terrigenoussubstrates with wood fragments fromeuryhaline palaeoenvironments.2006030222欧 洲 古 近 纪 近 海 域 腹 足 类 一 新 属 Nucellopsis= Nucellopsis (Gastropoda, Muricidae), a newgenus from the paralic domain of the EuropeanPalaeogene. ( 英 文 ). Merle D.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5, 42(1-2): 177-189A muricid fossil genus, Nucellopsis nov. gen.(Thanetian to Bartonian, France, England andHungary) is described. It includes three species[N. plicatilis (Deshayes, 1835) nov. comb., N.ponsi nov. sp. (Thanetian, Paris basin) and N.dudariensis (Strausz, 1966) nov. comb.] found inassociation with molluscs of the paralic domain.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Nucellopsisis a very primitive group and does notshare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Recent genera livingin shallow marine waters and in the paralicdomain, as Nucella Röding, 1798 or TrophonMontfort, 1810. Thus, the muricids colonized theparalic domain very early in their evolutionaryhistory and probably several times.2006030223俄 罗 斯 西 伯 利 亚 北 部 具 有 ‘ 澳 大 利 亚 ’ 面 貌的 中 寒 武 世 软 体 动 物 = Middle Cambrian molluscsof 'Australian' aspect from northern Siberia.( 英 文 ). Gubanov A P; Kouchinsky A V; Peel J S;Bengtson S. Alcheringa, 2004, 28(1): 1-20An assemblage of silicified helcionelloid molluscsis described from the Kuonamka Formation(Middle Cambrian Amgan Stage) of theBol'shaya Kuonamka and Malaya Kuonamkarivers, northern Anabar Shield, northern Siberia.In addition to the new genera Kuonamkaella andAnabaroconus, the assemblage contains speciesof Yochelcionella, Eotebenna, Pseudomyona,and Protowenella. These latter genera were previouslyunknown from the Middle Cambrian ofSiberia and indicate a strong affinity with coevalmolluscan faunas from the Australian MiddleCambrian. The fauna provides evidence for closepalaeogeographic links to East and West Gondwana,Baltica, and Laurentia during the MiddleCambrian, and facilitates 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between these crustal blocks.2006030224莱 茵 片 岩 山 脉 下 - 中 泥 盆 统 的 软 舌 螺 和 疑 问 化石 及 其 古 生 物 意 义 = Hyolitha and problematicafrom the Rhine Slate Mountains (Lower-Middle Devonian), and their palaeobiologicalsignificance. ( 英 文 ). Malinky J M; LichtenbergerM.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Abhandlungen, 2005, 238(1): 79-106Pugiunculus fasciculatus and P. rimulosus areherein transferred to " Hyolithes" ? and P. unguiformisis reassigned to "Orthotheca"?. The firstspecies is noteworthy due to longitudinal ribs onthe dorsal internal mould, and the second meritsattention owing to the Runzelschicht on its surface.The third possesses unusual dorsal apicalcurvature as well as longitudinal ribs created byraised knobs, with Runzelschicht-like linesoblique to the aperture superimposed on them.Coleoprion is one of several tubular problematicforms of unknown affinity; it commonly occursas incomplete specimens in normal marine faciesin the Devonian of Central Europe.2006030225菊 石 新 属 Deitanites 和 其 它 相 关 菊 石 及 其 它们 在 地 中 海 区 域 下 白 垩 统 Holcodiscidae 科 中的 意 义 = Deitanites n. g. and other related ammonites.Their significance within the familyHolcodiscidae (Lower Cretaceous, Mediterraneanregion). ( 英 文 ). Company M; Fozu I;Sandoval J; Tavera J M.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u. Palaontologie / Monatschefte, 2006, (1):1-14A new Barremian ammonite genus, Deitanitesn. g., and two new species, Deitanites labatlanensisn. sp. and Holcodiscus thomeli n. sp. are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 genus Almohaditesis also reviewe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between these taxa are analysed andtheir systematic position within the family Hocodiscidaeis discussed.2006030226冰 岛 北 部 海 相 上 新 世 地 层 中 再 沉 积 的 杆 菊 石= Reworked baculitid ammonites in marine Plio-57


cene sediments of Northern Iceland. ( 德 文 ).Strauch F.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Palaontologie / Monatschefte, 2006, (1): 28-40Small fragments of Upper Cretaceous ammonites(? Baculites sp.) in a phosphoritic concretionare described from Pliocene marine sediments ofthe Tjōrnes-Peninsula in Northern Iceland. Theshells are probably transported over relativeshort distances. The palae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of these fossils is discussed. They provethe existence of the basaltic Thulean land bridgeconnecting Europe and Greenland up to the Pliocene.2006030227匈 牙 利 包 科 尼 山 脉 Zirc 地 区 Marvany-banya采 石 场 含 菊 石 灰 岩 夹 层 的 地 层 位 置 和 Borzavar灰 岩 组 的 时 代 = The stratigraphic postitionof the ammonite bearing limestone bank of theMarvany-banya quarry (Zirc, Bakony Mts, Hungary)and the age of the Borzavar LimestoneFormation. ( 英 文 ). Fozy I; Janssen N N M.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Monatschefte, 2006, (1): 41-64One of the richest Cretaceous cephalopod assemblagesin Hungary was collected from alimestone lens in Marvany-banya near Zirc. Thelens was nearly completely removed by collectingbut its age has not been satisfactorily established.We re-examined the available materialthat contains about 40 taxa of Late Hauterivianammonites and nine species of Late Hauterivianand late Early Barremian belemnites. Some ofthe ammonites are rare, poorly known and/orrecorded from Hungary for the first time. Thecrinoidal, brachiopod-rich Borzavar Limestone,cropping out in a nearby quarry, is very likelyEarly Hauterivian in age. Thus it represents anolder formation situated below the fossil richved(s) of the Marvany-banya.2006030228澄 江 化 石 库 中 川 滇 虫 属 化 石 的 新 信 息 = Newinformation on Chuandianella from the LowerCambrian Chengjiang Fauna, Yunnan, China.( 中 文 ). 刘 户 琴 ; 舒 德 干 . 西 北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学版 ), 2004, 34(4): 453-456 2 图 版 .目 的 对 澄 江 化 石 库 中 数 量 可 观 的 软 躯 体 化石 卵 形 川 滇 虫 (Chuandianella ovata) 的 形 态 以及 生 态 进 行 研 究 . 方 法 运 用 解 剖 学 、 形 态 比 较学 方 法 . 结 果 扩 展 性 描 述 了 该 属 种 动 物 身 体 的内 部 构 造 ; 对 该 属 种 壳 表 装 饰 、 尾 扇 结 构 等 形态 描 述 进 行 了 修 正 ; 首 次 得 出 卵 形 川 滇 虫 不 属于 瓦 普 塔 虾 科 (Waptiidae) 的 结 论 ; 结 合 形 态 、功 能 及 生 态 之 间 的 联 系 引 出 了 卵 形 川 滇 虫 生活 的 方 式 及 古 环 境 . 结 论 川 滇 虫 是 一 种 生 活 于浅 海 底 部 的 自 由 游 泳 者 , 以 植 物 或 浮 游 生 物 为食 , 在 进 化 程 度 上 稍 低 于 瓦 普 塔 虾 .2006030229西 澳 大 利 亚 坎 宁 盆 地 晚 泥 盆 世 腹 足 类 = LateDevonian gastropods from the Canning Basin,Western Australia. ( 英 文 ). Cook A G; BlodgettR B; Becker R T. Alcheringa, 2003, 27(3/4):181-207Frasnian and Famennian gastropods from theCanning Basin, Western Australia, constituteone of the most diverse Late Devonian gastropodfaunas known, with 28 taxa, including four newgenera and 14 new species. This is the first formaldescription of Famennian gastropods fromAustralia. New genera described are the pleurotomarioidsTasselliana australis gen. et sp. nov.,Playfordia australis gen. et sp. nov. and Westralospiradickinsi gen. et sp. nov., and theplatyceratid Cancelloplatyceras abowsheri gen.et sp. nov. New species described are Retispirachristinae, Euconospira nodosa, Mourlonia teichertensis,Baylea teicherti, Euryzone hullensis,Hesperiella canningensis, Brokenriveria virginensis,?Gyronema minutiforma, Roemeriellaalticonus and Palaeozygopleura canningensis.The plexus of nodose and lirate Devonian gyronernatinescontinues through the Late Devonian,exemplified by Brokenriveria and Pseudoplagiothyra.The range of Brokenriveria is hereextended from Givetian to Famennian. Conspicuouslyand oddly ornamented Murchisoniaalso extended into the Late Devonian followingthe Early-Middle Devonian radiation of suchforms. The absence of large numbers of Platyceras(sensu stricto) continues to be a feature ofeastern Australian faunas during the Devonian,but strong links to the Old World Realm Faunasare evident.2006030230澳 大 利 亚 维 多 利 亚 Otway 盆 地 Dilwyn 组Trochocyathus-Trematotrochus 夹 层 ( 古 新世 / 始 新 世 界 线 ) 的 宏 体 古 生 物 学 = Macropalaeontologyof the Trochocyathus-Trematotrochus band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Dilwyn Formation, Otway Basin, Victoria.( 英 文 ). Stilwell J D. Alcheringa, 2003, 27(3/4):245-275Our limited knowledge of latest Paleoceneand earliest Eocene Australian macrofaunas ismuch reduced with the report here of 37 speciesof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from coastaloutcrops of the Dilwyn Formation in the OtwayNational Park, Victoria. The Trochocyathus-Trematotrochus band in the lowermost part ofthe Dilwyn Formation has yielded the highesttaxonomic diversity in the formation, with 29species of shallow marine bivalves, gastropodsand scaphopods, along with less commonbrachiopods, echinoderms and cnidarians, and58


sparse vertebrate remains (shark teeth, otoliths).At least seven (possibly ten) molluscan speciesare common to the underlying Pebble PointFormation. Four new species are the gastropodsDrepanocheilus (Tulochilus) retisurus sp. nov.,Cerithiella leptopyrga sp. nov., Volutomitra(Waimatea) dilwyni sp. nov. and Mauidrilliaotwayensis sp. nov. Eight probably new taxa are:Euspira? sp. nov., Nassaria? sp. nov., Odostomia?sp. nov.?, Circulus sp. nov.?, Proximitra sp. nov.cf. R trirugulata Darragh, 1997, Microvoluta? sp.nov., Dentalium? sp. nov.? and Trematotrochussp. nov. All macroinvertebrate species are, onpresent knowledge, endemic to Victoria, withthe exception of Parvamussium sp. which isknown from Western Australia.2006030231阿 达 滩 盆 地 古 近 纪 淡 水 腹 足 类 化 石 的 发 现 及其 地 质 意 义 = Discovery of freshwater Gastropodafossils in Ancient Neoteric period and its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Adatan basin. ( 中 文 ).王 进 寿 ; 拜 永 山 ; 郝 平 ; 常 革 红 ; 保 光 普 . 西 北 地质 , 2004, 37(3): 21-23东 昆 仑 西 段 阿 达 滩 盆 地 早 新 生 代 陆 相 碎 屑岩 沉 积 建 造 , 原 先 被 笼 统 认 为 属 " 下 第 三 系".1∶25 万 库 郎 米 其 提 幅 区 调 中 , 在 该 碎 屑 岩 建造 中 首 次 发 现 淡 水 腹 足 类 化 石 : 假 菊 石 型 南 方圆 螺 黄 河 亚 种 Australorbis pseudoammoniushuanghoensis Yu, 实 椎 螺 ( 未 定 种 )Lymnea sp. 根 据 含 化 石 地 层 的 岩 相 特 征 及 腹足 类 化 石 生 存 时 代 , 阿 达 滩 盆 地 的 下 第 三 纪 应属 古 近 纪 渐 新 世 的 干 柴 沟 组 下 部 , 据 该 套 地 层的 存 在 及 不 整 合 覆 盖 于 其 上 的 早 更 新 世 七 个泉 组 分 析 , 推 断 阿 达 滩 盆 地 在 渐 新 世 末 存 在 一次 较 强 规 模 的 隆 起 .2006030232伟 齿 蛤 化 石 研 究 现 状 与 存 在 问 题 = The currentstatus and problems of researches on megalodontids.( 中 文 ). 姚 华 舟 ; 崔 江 利 ; 段 其 发 ; 张 仁杰 ; 曾 波 夫 ; 牛 志 军 ; 甘 金 木 . 地 学 前 缘 , 2004,11(2): 557-563 2 图 版 .晚 三 叠 世 非 常 繁 盛 的 伟 齿 蛤 类 是 一 种 奇 特的 双 壳 类 软 体 动 物 , 以 其 个 体 巨 大 、 壳 壁 厚实 ( 骨 骼 / 躯 体 比 率 高 )、 铰 板 厚 重 、 铰 齿 粗 壮且 强 烈 突 出 、 铰 齿 变 化 大 而 著 称 。 但 以 往 发现 的 这 类 化 石 主 要 为 内 核 和 印 模 , 因 此 迄 今对 伟 齿 蛤 类 的 了 解 还 十 分 贫 乏 , 其 属 种 分 类混 乱 。 生 态 与 演 化 关 系 不 清 , 是 双 壳 纲 目 前研 究 最 薄 弱 的 科 之 一 。 文 中 评 述 了 伟 齿 蛤 类的 研 究 现 状 和 存 在 的 问 题 , 并 指 出 中 国 长 江源 区 新 发 现 的 伟 齿 蛤 化 石 保 存 完 好 数 量 丰富 , 为 研 究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提 供 了 目 前 世 界 上最 完 备 的 材 料 。2006030233南 极 西 部 乔 治 岛 早 中 新 世 Cape Melville 组 双壳 类 = Early Miocene bivalves from the CapeMelville Formation, King George Island, WestAntarctica. ( 英 文 ). Anelli L E; Rocha-CamposA C; Dos Santos P R; Perinotto J A D; QuaglioF. Alcheringa, 2006, 30(1): 111-132Seven species of marine bivalves, includingsix new taxa, are described from the Cape earlyMiocene Melville Formation which crops out onthe Melville Peninsula, King George Island,West Antarctica. The bivalve assemblage includesrepresentatives of the families Nuculidae,Ennucula frigida sp. nov., E. musculosa sp. nov.;Malletidae, Neilo (Neilo) rongelii sp. nov.;Sareptidae, Yoldia peninsularis sp. nov.; Limopsidae,Limopsis psimolis sp. nov.; Hiatellidae,Panopea (Panopea) sp. cf. P. regularis; andPholadomyoida (Periploma acuta sp. nov.). Speciesstudied come from four sedimentary sectionsmeasur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unit. Detailedmorphologic features of nuculoid andareoid species are exceptionally well preservedand allow for the first time reconstruction ofmuscle insertions as well as dentition patterns ofCenozoic taxa. Known g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the species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early Mioceneage assigned to the Cape Melville Formation.The bivalve fauna from Cape MelvilleFormation is the best known from AntarcticMiocene rocks, a time of complex geologic, paleogeographicand paleoclimatic changes in thecontinent. The new fauna introduces new taxonomicand palaeogeographic data that bear oilthe question of opening of sea gateways and distributionof Cenozoic biota around Antarctica.2006030234西 藏 喜 马 拉 雅 瑞 替 阶 和 赫 塘 阶 菊 石 组 合 及 其生 物 年 代 学 对 比 = Rhaetian and Hettangianammonoid assemblages from the Tibetan Himalayasand their pan-tethyan correlation. ( 中 文 ).阴 家 润 . 地 质 学 报 , 2005, 79(5): 577-586 1 图 版 .基 于 西 藏 聂 拉 木 拉 弄 拉 地 区 的 格 米 格 剖 面新 近 逐 层 采 集 的 菊 石 及 缝 合 线 研 究 , 已 识 别出 晚 三 叠 世 瑞 替 阶 Choristoceras marshi 组合 , 过 渡 带 Neophyllites-Choristoceras 组合 , 下 赫 塘 阶 Psiloceras calliphyllum 组合 和 中 赫 塘 阶 Discamphiceras pleuronotum组 合 。 作 为 东 特 提 斯 唯 一 的 三 叠 系 一 侏 罗 系界 线 地 层 剖 面 , 格 米 格 菊 石 组 合 序 列 提 供 了特 提 斯 范 围 内 三 叠 / 侏 罗 系 界 线 菊 石 组 合( 或 菊 石 带 ) 以 及 地 层 对 比 的 基 础 :Choristoceras marshi 组 合 可 以 和 欧 洲 , 南美 的 秘 鲁 和 智 利 的 MARSHI 菊 石 带 , 北 美 的内 瓦 达 , 不 列 颠 哥 伦 比 亚 ( 加 拿 大 ) 等 地CRICKMAYI 菊 石 带 比 较 。 Neophyllites-59


Choristoceras 组 合 可 和 北 美 的 内 瓦 达 侏 罗系 底 部 TILMANNI 菊 石 带 Neophyllites 和Choristoceras 共 生 动 物 群 比 较 。Psiloceras calliphyllum 组 合 能 够 和 北 阿尔 卑 斯 地 区 CALLIPHYLLUM 菊 石 带 比 较 ,证 明 北 阿 尔 卑 斯 地 区 三 叠 系 和 侏 罗 系 之 间 存在 地 层 缺 失 。2006030235特 提 斯 喜 马 拉 雅 雏 蛤 生 物 地 层 研 究 = Recentapproach to Buchia biostratigraphy from theTethyan Himalaya area. ( 中 文 ). 夏 遵 义 ; 白 志 强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5, 41(4): 523-529 2 图 版 .通 过 藏 南 喜 马 拉 雅 地 区 聂 拉 木 至 古 措 地 区6 个 剖 面 中 雏 蛤 的 研 究 , 发 现 该 地 区 除 前 人 发现 的 晚 侏 罗 世 雏 蛤 外 , 还 含 有 Buchia subokensis,(在 世 界 其 他 产 地 都 出 现 于 早 白 垩 世地 层 ), 并 研 究 识 别 出 Buchia concentrica-Buchia spitiensis ; Buchia mosquensis-Buchia rugosa ; Buchia fischiana-Buchiablanfordiana;Buchia subokensis4 个 雏 蛤组 合 。 首 次 记 述 了 该 区 最 高 层 位 的 雏 蛤 组合 , 同 时 , 新 发 现 的 Buchia subokensis 雏蛤 生 物 组 合 为 藏 南 存 在 下 白 垩 统 提 供 了 新 的生 物 证 据 。2006030236羌 塘 盆 地 侏 罗 纪 双 壳 类 化 石 组 合 及 古 环 境 =Jurassic bivalves from the Qiangtang basin innorthern Tibet and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中 文 ). 陈 兰 ; 伊 海 生 ; 胡 瑞 忠 ; 钟 宏 ; 时志 强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2005, 32(5): 466-473海 相 侏 罗 系 是 羌 塘 盆 地 发 育 最 全 、 分 布 最广 泛 的 沉 积 层 系 。 作 者 根 据 详 细 的 野 外 地 质工 作 , 收 集 了 典 型 剖 面 的 岩 相 、 沉 积 构 造 和大 量 的 化 石 , 并 借 鉴 、 总 结 前 人 的 研 究 成果 , 对 该 区 双 壳 类 生 物 地 层 进 行 较 系 统 的 、全 面 的 分 析 研 究 , 划 分 了 五 个 双 壳 类 化 石 组合 : Camptonectes auritus-Pteroperna costatula, Eomiodon angulatus-lsognomon( Mytiloperna ) bathonica , Camptonecteslaminatus-Anisocardia beaumonti ,Anisocardia tenera — Modiala biparta 以及 Gervillella aviculoides-Radulopectenfibrosus; 认 为 该 区 雁 石 坪 群 的 时 代 从 巴 柔期 至 牛 津 - 基 末 里 期 , 从 而 建 立 起 生 物 地 层 格架 及 年 代 地 层 格 架 。 根 据 沉 积 标 志 以 及 典 型的 化 石 组 合 , 探 讨 了 研 究 区 古 地 理 环 境 , 并识 别 出 滨 海 、 潮 坪 、 溻 湖 、 碳 酸 盐 台 地 以 及碳 酸 盐 缓 坡 等 古 沉 积 环 境 , 揭 示 了 各 时 期 自然 地 理 状 况 , 对 探 索 东 特 提 斯 地 区 的 构 造 演化 和 双 壳 类 的 生 态 演 变 都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2006030237Paratethys 中 部 中 中 新 世 准 鸥 螺 腹 足 类 的 早期 个 体 发 育 和 古 生 态 = Early ontogeny andpalaeoecology of the mid-Miocene rissoid gastropodsof the central Paratethys.. ( 英 文 ).Kowalke T; Harzhauser M.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4, 49(1): 111-134Twenty-six species of Rissoidae (Caenogastropoda:Littorinimorpha: Rissooidea) are describedfrom the Badenian and Early Sarmatianof 14 localities in Austria and the Czech Republic(Molasse Basin, Styrian Basin, Vienna Basin)and from the Badenian of Costei (Romania). Forthe first time, the early ontogenetic skeletal charactersof these gastropods are described. Basedon these features an indirect larval developmentwith a planktotrophic veliger could be reconstructedfor all investigated Mid-Miocene species.The status of Mohrensterniinae as a subfamilyof the Rissoidae is confirmed by the morphologyof the low conical protoconch, consistingof a fine spirally sculptured embryonic shelland a larval shell which is smooth except forgrowth lines. Transitions from embryonic shellsto larval shells and from larval shells to teleoconchsare slightly thickened and indistinct.Whil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subfamily Rissoinaecharacterise the marine Badenian assemblages,Mohrensterniinae predominate the EarlySarmatian faunas. We hypothesize that this takeoverby the Mohrensterniinae was triggered bychanges in the water chemistry towards polyhalineconditions. Consequently, the shift towardshypersaline conditions in the Late Sarmatianis mirrored by the abrupt decline of the subfamily.Four new species are introduced: Rissoacosteiensis (Rissoinae) from the Badenian andMohrensternia hollabrunnensis, Mohrensterniapfaffstaettensis, and Mohrensternia waldhofensis(Mohrensterniinae) from the Early Sarmatian areintroduced.2006030238侏 罗 纪 贝 荚 蛤 类 的 早 期 个 体 发 育 及 其 与 双 壳类 演 化 的 关 系 = Early ontogeny of Jurassicbakevelliids and their bearing on bivalve evolution..( 英 文 ). Malchus N.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4, 49(1): 85-110Larval and earliest postlarval shells of JurassicBakevelliidae 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some complementary data are given concerninglarval shells of oysters and pinnids. Two newlarval shell characteristics, a posterodorsal outletand shell septum, are described. The outlet ishomologous to the posterodorsal notch of oystersand posterodorsal ridge of arcoids. It probablyreflects the presence of the soft anatomicalcharacter post-anal tuft, which, among Pteriomorphia,was only known from oysters. A shell60


septum was so far only known from Cassianellidae,Lithiotidae, and the bakevelliid Kobayashites.A review of early ontogenetic shell charactersstrongly suggests a basal dichotomywithin the Pteriomorphia separating taxa withopisthogyrate larval shells, such as most Praecardioida,Pinnoida, Pterioida (Bakevelliidae,Cassianellidae, all living Pterioidea), andOstreoida from all other groups. The Pinnidaeappear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terioida, andthe Bakevelliidae belong to the stem line of theCassianellidae, Lithiotidae, Pterioidea, andOstreoidea. The latter two superfamilies comprisea well constrained clade. These interpretationsare consistent with recent phylogenetichypotheses based on palaeontological and genetic(18S and 28S mtDNA) data. A more detailedphylogeny is hampered by the fact thatmany larval shell characters are rather ancientplesiomorphies.2006030239Baltoscandia 地 区 中 奥 陶 世 直 角 石 超 科 鹦 鹉螺 修 订 = Revision of Middle Ordovician orthocerataceannautiloids from Baltoscandia.. ( 英 文 ).Kroeger B.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4,49(1): 57-74The fauna of the Baltoscandic Orthocerataceaeis important because it fills a documentarygap between the Lower Ordovician fauna ofNorth America and the upper Middle Ordovicianfauna of China and North America. A revision ofthe Orthoceratidae, Geisonoceratidae, andArionoceratidae is given on a material of morethan 450 specimens. Intraspecific and ontogeneticvariations were observed. The followingnew taxa are erected: Plagiostomoceras fragilesp. nov., Archigeisonoceras repplingense sp.nov., Archigeisonoceras picus sp. nov. Archigeisonocerasfolkeslundense sp. nov., Nilssonoceraslatisiphonatum gen. et sp. nov., Kinnekulloceraskinnekulense gen. et sp. nov., andArionoceras lotskirkense sp. nov. The genus Archigeisonocerasis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inthe Baltoscandic area and the oldest occurrenceof the genus Arionoceras is documented fromthe Middle Ordovician of Baltoscandia. It isshown that the endosiphuncular deposits of theMiddle Ordovician orthoceratacaceans arehighly variable and widespread in the apicalparts of the phragmocone.2006030240黄 土 高 原 西 部 秦 安 新 近 纪 风 尘 堆 积 的 蜗 牛 化石 证 据 = Terrestrial mollusk evidence for theorigin of a Late Tertiary Loess-Paleosol sequenceat Qin'an in the western Chinese LoessPlateau. ( 中 文 ). 李 丰 江 吴 乃 琴 裴 云 鹏 . 第 四 纪研 究 , 2005, 25(4): 510-515对 黄 土 高 原 西 部 秦 安 地 区 晚 新 近 纪 甘 肃 群中 的 一 套 黄 土 - 古 土 壤 序 列 以 20cm 间 距 采 集的 310 个 蜗 牛 化 石 样 品 进 行 了 系 统 的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黄 土 层 与 古 土 壤 层 中 的 蜗 牛 化 石全 部 为 陆 生 种 类 , 以 Gastrocopta ,Pupilla,Vallonia,Metodontia,Cathaica和 Punctum 等 占 优 势 , 与 黄 土 高 原 第 四 纪 黄土 - 古 土 壤 序 列 中 蜗 牛 化 石 的 种 属 组 成 基 本 一致 , 这 表 明 研 究 剖 面 是 一 套 陆 生 成 因 的 地层 , 与 黄 土 高 原 第 四 纪 黄 土 - 古 土 壤 序 列 有 着相 似 的 沉 积 环 境 。 上 述 结 果 为 提 取 古 环 境 信息 从 生 物 学 角 度 提 供 了 证 据 。2006030241西 印 度 卡 奇 地 区 的 侏 罗 纪 VIII. 腹 足 类 动 物 群第 二 部 分 . 新 腹 足 类 , Neritomorpha, Discohelicidae科 = Contributions to the Jurassic ofKachchh, western India VIII. The gastropodfauna. Part II: Discohelicidae, Neritomorpha,Caenogastropoda. ( 英 文 ). Szabo J; Jaitly K.Fragmenta Palaeontologica Hungarica, 2004,22(): 9-26Twenty-seven species of gastropods havebeen identified and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from the Middle to early Late Jurassic ofKachchh (western India). Most of them havebeen already known from the deposits of theepicontinental seas around the western part ofthe Tethys but a few of them are new: Neritomakachchhensis n. sp., Globularia khadirensis n. sp.,Coelodiscus sadharaensis n. sp. and Pseudomaurahadibadhangensis n. sp.2006030242匈 牙 利 Gerecse 山 脉 Bersek-hegy 地 区 尼 欧 可木 阶 的 箭 石 第 一 部 分 : 凡 兰 呤 阶 晚 期 至 巴 雷姆 阶 最 早 期 = Neocomian belemnites from theBersek-hegy (Gerecse Mountains, Hungary),part I: Late Valanginian to earliest Barremian.( 英 文 ). Janssen N M M; Fozy I. Fragmenta PalaeontologicaHungarica, 2004, 22(): 27-49Belemnites from Late Valanginian to earliestBarremian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Bersek-hegy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to faunas from otherregions. Faunal differences in various areas inthe Tethys are believed to be the result of incompletenessof the published faunas and dogenerally not have a palaeobiogeographicalbackground. Lectotypes are indicated for Belemnitesjosephinae and Hibolites jaculiformis.2006030243匈 牙 利 早 白 垩 世 菊 石 Oosterella 属 = TheEarly Cretaceous ammonite genus OosterellaKilian, 1911 in Hungary. ( 英 文 ). Fozy I. Frag-61


menta Palaeontologica Hungarica, 2004, 22():51-62Earlier descriptions indicated only the presenceof O. cultrata in the Gerecse Mts. Recentobservations proved that the genus is presentalso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TransdanubianCentral Range, in the Bakony Mts. Oosterellacultrata, O. cultrataeformis, O. gaudryi, O. vilanovae,O. fascigera, O. ondulata, O. begatsrensisand a possible new species, described here asOosterella. sp. 1, were documented in the Hungariancollections.2006030244白 垩 纪 菊 石 属 Metoicoceras Hyatt 演 化 序 列的 形 态 学 联 系 = Morphological links in an evolutionarysequence of the Cretaceous ammonitegenus Metoicoceras Hyatt. ( 英 文 ). Reyment RA;Kennedy W J. Cretaceous Research, 2000,21(6): 845-849Species of the ammonite genus Metoicocerasare not generally strongly differentiated withrespect to coiling and ornament. The presentstudy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how well purelyvisual (subjective) identification succeeds inidentifying taxonomically and hence evolutionarilyrelev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orms. Multivariate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coiling,standard dimensions of the conch and ornamentalproperties, indicates that quantitative proceduresreproduce traditional methods to a conspicuousdegree, with the added advantage ofobjective repeatability. Additionally, uncertain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could be resolved byappropriate methods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analysis and possible new information on dimorphismin the conch was obtained.2006030245中 国 东 北 早 白 垩 世 非 海 相 双 壳 类Nippononaia yanjiensis 的 生 活 环 境 = Habitatof the Early Cretaceous non-marine bivalveNippononaia yanjiensis in northeast China. ( 英文 ). Komatsu T;Chen J H. Cretaceous Research,2000, 21(4): 563-570The Lower Cretaceous Sunjiawan Formationof northeast China consists of non-marine depositscontaining abundant Nippononaia yanjiensisGu. These sedimentary rocks comprise fluvialchannel and overbank (levee, crevasse splay,pond and floodplain) accumulations. There aretwo modes of occurrence of N. yanjiensis. Type1 is characterized by inferred life positionswithin the pond deposits, and Type 2 representspoorly preserved fragments and disarticulatedvalves within the channel deposits. N. yanjiensiswas a freshwater mollusc that lived in pondswithin abandoned channels in overbank environments.The genus Nippononaia is widely distributed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is auseful indicator of Lower Cretaceous freshwaterenvironments.2006030246中 国 白 垩 纪 非 海 相 双 壳 类 组 合 = NonmarineCretaceous bivalve assemblages in China. ( 英文 ). Ma Q H. Cretaceous Research, 1994, 15(3):271-284Bivalve fossils are very abundant in nonmarineCretaceous rocks in China. Six assemblagesare documented: Nakamuranaia-Margaritifera (Mengyinaia)-Neomiodonoidesand Peregrinoconcha – Koreanaia - Pseudohyrioides(Berriasian-Barremian); Trigonioides(T.)-Plicatounio (P.)-Nippononaia (N.) (Aptian-Albian); Plicatounio (P.?) – Maninsonella -Kwanmonia (?) and Trigonioides (Hoffetrigonia)-Trigonioides(Kumamotio?)-Plicatounio (P.)(Cenomanian Santonian); and Pseudohyria-Sainshandia Limnocyrena (Campanian-Maastrichtian).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there appears to have been provincialism ofthese assemblages, notably the second-namedassemblage which is limited to the extremesouthwest of China.节 肢 动 物2006030247介 形 类 Qinghaicypris 属 征 的 修 订 及 其 模 式 种环 境 指 示 意 义 探 讨 = Revision of the diagnosisof the genus Qinghaicypris Huang, 1979 (ostracoda)and the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itstype species. ( 中 文 ). 杨 藩 ; 孙 镇 城 ; 乔 子 真 ; 张 永华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21(4): 367-381 2 图版 .介 形 类 属 Qinghaicypris Huang,1979 的 外貌 酷 似 同 属 一 科 的 Ilyocypris, 由 于 建 属 人 未提 供 足 以 将 两 者 区 别 开 来 的 壳 内 结 构 特 征 , 有些 学 者 对 Qinghaicypris 属 的 独 立 地 位 不 予认 同 , 只 将 其 视 为 Ilyocypris 内 两 端 较 圆 的大 个 体 类 型 。 经 对 青 海 柴 达 木 盆 地 七 个 泉 组Qinghaicypris 模 式 种 标 本 壳 瓣 内 部 结 构 进行 观 察 后 得 知 , 其 附 边 的 缺 失 及 铰 合 构 造 中 部与 前 、 后 端 宽 度 的 相 近 均 明 显 有 别 于Ilyocypris, 是 重 要 的 属 征 。Q. crassa 壳 壁微 量 元 素 的 组 成 是 低 锶 钙 比 和 低 镁 钙 比 。 另外 , 该 种 钙 化 襞 上 的 缘 纹 十 分 发 育 。 依 据 上 述资 料 , 并 结 合 考 虑 其 它 有 关 资 料 后 推 测 , 该 种 的生 存 环 境 应 是 寒 冷 水 体 , 水 体 的 盐 度 较 低 。Q. crassa 是 柴 达 木 盆 地 七 个 泉 组 下 部 的 标准 化 石 。 按 照 磁 极 性 测 定 及 沉 积 速 率 计 算 结果 , 其 分 布 时 限 被 确 定 为 距 今 2.52 Ma 至2.34Ma。 约 2.50 百 万 年 前 正 是 北 半 球 气 候 显著 变 冷 的 时 期 , 这 表 明 ,V28-179 及 DSDP552A62


站 深 海 岩 芯 同 位 素 记 录 的 冰 川 规 模 扩 大 事 件在 青 藏 高 原 西 北 部 的 青 海 省 境 内 也 有 反 映 .2006030248昆 虫 化 石 Liposcelididae 科 和 薄 层 褐 煤 的 时 代= Fossil Liposcelididae and the lice ages (Insecta:Psocodea). ( 英 文 ). Grimaldi D; Engel M S. 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6, 273(1586): 625 - 633Fossilized, winged adults belonging to thepsocopteran family Liposcelididae are reportedin amber from the mid-Cretaceous (ca 100Myr)of Myanmar (described as Cretoscelis burmitica,gen. et sp. n.) and the Miocene (ca 20Myr) of theDominican Republic (Belaphopsocus dominicussp. n.). Cretoscelis is an extinct sister group toall other Liposcelididae and the family is thefree-living sister group to the true lice (orderPhthiraptera, all of which are ectoparasites ofbirds and mammals). A phylogenetic hypothesisof relationships among genera of Liposcelididae,including fossils, reveals perfect correspondencebetween the chronology of fossils and cladisticrank of taxa. Lice and Liposcelididae minimallydiverged 100Myr, perhaps even in the earliestCretaceous 145Myr or earlier, in which case thehosts of lice would have been early mammals,early birds and possibly other feathered theropoddinosaurs, as well as haired pterosaurs.2006030249阿 根 廷 三 叠 纪 昆 虫 动 物 群 : 拉 里 奥 哈 省 贝 梅玖 盆 地 Los Rastros 组 蜚 蠊 目 = The Triassicinsect fauna from Argentina. Blattoptera fromthe Los Rastros Formation (Bermejo Basin), LaRioja Province. ( 英 文 ). Martins-Neto R G;Mancuso A; Gallego O F. Ameghiniana, 2005,42(4): 705-723This contribution describes new fossil insecttaxa from the Los Rastros Formation (early LateTriassic), La Rioja Province (Argentina). Severalnew taxa of the order Blattoptera, two families,seven genera and eleven species are proposed:Argentinoblatta herbsti gen. et sp. nov., Condorblattalutzae gen. et sp. nov. (Argentinoblattidaefam. nov.), Mancusoblatta pulchella gen. et sp.nov., Hermosablatta crassatella gen. et sp. nov.,Hermosablatta pectinata sp. nov. (Mancusoblattidaefam. nov.), Lariojablatta chanarensis gen. etsp. nov. (family uncertain), Triassoblatta argentinasp. nov., Samaroblatta gualoensis sp. nov., S.corrientesina sp. nov. and Pulchellablatta nanagen. et sp. nov. (Mesoblattinidae sensu stricto),and Argentinoblattula revelata gen. et sp. nov.(Blattulidae Vischnyakova). The presence of thegenera Triassoblatta Tillyard and SamaroblattaTillyard in the Argentinean Triassic considerablyextends their known paleobiogeographic distribution.2006030250瑞 典 Vastergotland 上 寒 武 统 磷 化 的 油 擳 虫 类三 叶 虫 及 其 伴 生 动 物 群 = Phosphatised olenidtrilobites and associated fauna from the UpperCambrian of Vastergotland, Sweden. ( 英 文 ).Ahlberg P; Szaniawski H; Clarkson E N K;Bengtson S.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2005, 50(3): 429-440All trilobites originate from the Peltura scarabaeoidesZone and were collected on the westernslope of Kinnekulle. Only the dorsal exoskeletonshave cecome secondarily phospharised, andthe ventral appendages are not preserved. Yet thematerial is otherwise remarkably well preservedand reveals the morphology of the olenid trilobitesin greater detail than hitherto known. Speciesbelonging to the genera Ctenopyge,Sphaerophthalmus, Parabolina, and Peltura areidentified, and several juvenile specimens arepresent in the material. In addition to chaetognathsand conodonts, the trilobites are associatedwith pelmatozoan columnals, a possiblecamaroid, and fossils of uncertain affinities.2006030251摩 洛 哥 法 门 阶 一 种 新 的 弓 形 同 抛 虫 类 三 叶 虫= Ontogeny of a new cyrtosymboline trilobitefrom the Famennian of Morocco. ( 英 文 ). Lerosey-AubrilR; Feist R.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3): 449-464Abundant trilobite remains were recoveredfrom southeast Morocco. All belong to a singletaxon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Cyrtosymbole(Waribole) prima. This taxon is designated thetype species of Osmolskabole gen. nov. A redefinitionof this species, including the descriptionof newly discovered, disarticulated exuviaeboth in limestone and silicified state of preservation,is given. In particular, silicified sclerites ofvarious sizes allow the first complete growthseries of a cyrtosymboline proetid to be presented.The close morphological resemblance ofits protaspid stages to known proetoid larvaeemphasizes the homogeneity of the early ontogenyin this superfamily.2006030252Cyrtosymbole 的 模 式 种 和 最 老 的 弓 形 同 抛 虫类 三 叶 虫 = The type species of Cyrtosymboleand the oldest (Famennian) cyrtosymboline trilobites.( 英 文 ). Feist R; Lerosey-Aubril R. Acta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5, 50(3): 465-475The hitherto poorly known type species ofCyrtosymbole, i. e., Dechenella escoti, is redescribedon the basis of an abundant new materialrecovered from the early Famennian LowerGriotte Limestone Formation at La Touriere,near Cabrieres, southern France. A revised diag-63


nosis of Cyrtosymbole is given, and only thosespecies that share diagnostic adult characterswith C. escoti are assigned to it. Insights intoearly growth developent exemplified by C. escotiand allies corroborate the attribution of theCyrtosymbolinae to the Proetidae.2006030253阿 根 廷 胡 胡 伊 东 方 科 迪 勒 拉 提 尔 卡 拉Alfarcito 地 区 早 奥 陶 世 三 叶 虫 = Early ordoviciantrilobites from the Alfarcito area, Tilcara,Oriental Cordillera, Jujuy, Argentina.. ( 其 他 ).Zeballo F J; Tortello M F. Ameghiniana, 2005,42(1): 127-142The trilobites of the Alfarcito area (Tilcara,Jujuy Province, Argentina) are mainly representedby olenids, kainellids, agnostoids, ceratopygids,hapalopleurids and calymenids. Theagnostoids from this region are described for thefirst time. In addition, some morphological aspectsof the polymerid trilobites are discussed onthe basis of the good state of: preservation of thematerial. The records of Parabolina frequensargentina (Kayser), Parabolinella and Onychopygeindicate a Late Cambrian age (lowerpart of the eponymous biozone) for the CasaColorada Formation. Although the AlfarcitoFormation has no trilobites, its conodont andgraptolite faunas have enabled us to date the upperpart of the unit as early Late Tremadoc. Asimilar age is assigned to the overlying strata ofthe Rupasca Formation, in which Bienvillia tetragonalis(Harrington), Leptoplastides marianus(Hoek), Parabolinella argentinensis Kobayashi,Peltocare norvegicum (Moberg and Moller),Pseudokainella keideli Harrington, Pharostominatrapezoidalis (Harrington), Hapalopleura sp.,Apatokephalus sp., Gymnagnostus n. sp. A andGeragnostus sp. are recorded. Although the faunasstudied contain some endemic forms (e.g.,Hapalopleura), they show strong affinities withthose from Europe (e.g., Parabolina, Peltocare)and are therefore assigned to the Baltic Province.2006030254白 垩 纪 黎 巴 嫩 琥 珀 中 一 新 的 deinopoid 类 蜘蛛 = A new deinopoid spider from CretaceousLebanese amber.. ( 英 文 ). Penney D.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3, 48(4): 569-574Palaeomicromenneus lebanensis gen. et sp.nov. (Araneae: Deinopidae) is described fromUpper Neocomian-basal Lower Aptian (ca. 125-135 Ma) Cretaceous amber from the Hammana/Mdeyrijoutcrop, Lebanon. This is the oldestknown, and possibly the first true fossil, deinopid.The lack of ocular modifications in thenew fossil genus does not exclude it from havingexhibited the same net-casting prey capture behaviouras extant deinopids. Alternatively, thisprey-capture behaviour may be highly derivedand whether it had evolved by the Early Cretaceouscannot be determined for sure; early deinopids(as diagnosed by pedipalp morphologyrather than behaviour) may have been orb-webweavers as is their sister taxon the Uloboridae.2006030255瑞 典 Vastergotland 地 区 在 靠 近 Kinnekulle的 Kakeled 产 地 上 寒 武 统 三 叶 虫 生 物 地 层 和埋 葬 学 = Upper Cambrian trilobite biostratigraphyand taphonomy at Kakeled on Kinnekulle,Vastergotland, Sweden.. ( 英 文 ). Terfelt F. Acta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3, 48(3):The orientation of cephala and pygidia of Agnostuspisiformis were measured on four shalesurfaces and one stinkstone surface. The majorityof the shields were deposited with the convexside up andshowed a preferred orientation, suggestingthat their positions were affected by currents.Above the A. pisiformis Zone the sectioncomprises the Olenus/Homagnostus obesus Zone,the upper part of the Parabolina spinulosa Zone.the Peltura minor Zone, and Peltura scarabaeoidesZone. The Leptoplastus and Protopelturapraecursor zones are missing. The Olenus/H.obesus Zone is represented only by the O. gibbosusand O. wahlenbergi subzones, whereas the O.truncatus, O. attenuatus, O. dentatus, and O.scanicus subzones are missing.2006030256卢 森 堡 一 新 的 早 侏 罗 世 叶 蜂 :Tenthredinoides 超 科 的 最 早 记 录 = New EarlyJurassic sawflies from Luxembourg: the oldestrecord of Tenthredinoidea (Hymenoptera:"Symphyta"). ( 英 文 ). Nel A; Petrulevicius J F;Henrotay M.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2004, 49(2): 283-288Pseudoxyelocerus bascharagensis gen. et sp.nov., the olde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Tenthredinoideaand Xyelotomidae, based of a singleforewing, and an enigmatic "Symphyta" familyincertae sedis, based on a hindwing, are describedfrom the Toarcian of Luxembourg. Therelationships of the genera currently included inXyelotomidae are briefly discussed. The generaUndatoma, Liaotoma, Leridatoma, andDavidsmithia have the unique apomorphy in thewing venation of the Tenthredinoidea minusXyelotomidae.2006030257缅 甸 白 垩 纪 中 期 的 弹 尾 目 昆 虫 ( 节 肢 动 物门 , 六 足 纲 ) = Collembola (Arthropoda, Hexapoda)from the mid Cretaceous of Myanmar(Burma). ( 英 文 ). Christiansen K; Nascimbene P.Cretaceous Research, 2006, 27(3): 318-36364


A prior study involved 78 Collembola specimenspreserved in Upper Cretaceous (Campanian)amber from Canada. This work dealswith 109 specimens from the mid Cretaceous(Cenomanian or possibly slightly lower) ofMyanmar, 37 of which have been identified tothe generic level; 14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Two species of the family Isotomidae are placedin previously described genera. One is placed inthe Late Cretaceous genus Protoisotoma (burma),and one in the extant genus Proisotoma (s.l.)pettersoni. The remaining specimens are placedin 11 newly erected genera or as “ Incertaesedis” taxa in the broadly construed familiesSminthuridae, Isotomidae, and Neanuridae. Thenew genera are Sminthuridae (s.l.): Grinnellia,Sminthuricinus, Mucrovirga, and Sminthurconus;Isotomidae: Villusisotoma (two species, V. brevisand V. longa), Burmisotoma, Propachyotoma,and Protodesoria; Neanuridae (s.l.) Protodontella.Two new genera (Praentomobrya and Cretacentomobrya)are placed in a new family (Praentombryidae),which is similar to the modernfamily Entomobryidae. Most of the extinct generaare very similar to modern genera. This similarity,along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n extantgenus, suggests that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Collembola of Myanmar (Burma) survived theend-Cretaceous than did taxa in Canada, eventhough the former are approximately 30 Maolder.2006030258白 垩 纪 晚 期 加 拿 大 琥 珀 第 一 个 Huttoniidae 化石 ( 节 肢 动 物 门 , 螯 肢 亚 门 , 蜘 蛛 目 ) =First fossil Huttoniidae (Arthropoda: Chelicerata:Araneae) in late Cretaceous Canadian amber. ( 英文 ). Penney D; Selden P A. Cretaceous Research,2006, 27(3): 442-446The first fossils of the extant New Zealandspider family Huttoniidae are described fromCretaceous (Campanian) amber from Albertaand Manitoba, Canada. The specimens are juvenilesand poorly preserved, but the following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permits identificationas huttoniids: general habitus, carapace without araised cephalic region or fovea, eight eyes in tworows of four, three-clawed tarsus (with tiny medianclaw), elongate patella, ventral preeningcomb on metatarsus 3, spines absent on legs 1and 2 but present on legs 3 and 4, and spatulatesetae on anterior metatarsi. The fossils cannot beassigned reliably to the single, extant, monotypicgenus Huttonia O. Pickard-Cambridge, and nonew taxa are erected. The fossils extend theknown geological age of Huttoniidae back approximately80 myr and, by inference, that oftheir putative sister taxon Spatiatoridae backapproximately 35 myr, both to prior to the K/Textinctio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is familyin the two Canadian amber deposits is similar,which suggests the deposits sampled are fromsimilar habitats. The disjunct distribution of thefossil and extant members of this family supportsthe theory of ousted relicts over mobilisticbiogeography for explaining the strictly australdistributions of the extant organisms.2006030259中 国 辽 西 义 县 组 两 个 新 anaxyelid 叶 蜂 ( 昆 虫纲 , 膜 翅 目 , 树 蜂 总 科 ) = Two new anaxyelidsawflies (Insecta, Hymenoptera, Siricoidea)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China. ( 英 文 ). Zhang H C; Rasnitsyn A P. CretaceousResearch, 2006, 27(2): 279-284Two new species, Brachysyntexis robusta andSyntexyela continentalis, are described from theYixian Formation of Beipiao, Liaoning Province,China and assigned to the subfamily Anaxyelinaeof the Anaxyelidae. Their palaeobiology isbriefly discussed. A review of anaxyelid sawfliespreviously described from the Mesozoic ofChina indicates that they do not belong inAnaxyelidae. Based on the new material, thecharacter in the forewing with vein Sc meeting Rjust at the beginning of Rs is supplemented tothe groundplan of the Anaxyelidae2006030260中 国 下 白 垩 统 aeshnopteran 蜻 蜓 一 新 属 新 种=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aeshnopterandragonfly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 英 文 ). Huang D Y; Nel A; Lin Q B. CretaceousResearch, 2003, 24(2): 141-147Parapetala liaoningensis gen. et sp. nov. is described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 Ithas a very basal position in the clade Aeshnoptera(Odonata. Petalura, Spec. 2 (1996) 402),basal or close to the Upper Jurassic family Mesuropetalidae.This discovery confirms the highdiversity of this group of dragonflies during theLate Jurassic – Early Cretaceous, suggestingrapid evolution of this clade in the Early or MiddleJurassic.2006030261中 国 和 蒙 古 上 中 生 界 一 些 ichneumonids( 昆虫 纲 : 膜 翅 目 :Ichneumonoidea) = Someichneumonids (Insecta, Hymenoptera, Ichneumonoidea)from the Upper Mesozoic of Chinaand Mongolia. ( 英 文 ). Zhang H C; Rasnitsyn AP. Cretaceous Research, 2003, 24(2): 193-202Five new species and one new genus of ichneumonids(wasps) are established herein,namely Tanychora exquisita sp. nov., Tanychorabeipiaoensis sp. nov., Tanychora spinata sp. nov.and Tanychorella dubia sp. nov. from the uppermostJurassic or Lower Cretaceous Yixian65


Formation of Beipiao, China, and Paratanychoramongoliensis gen. et sp. nov. from the LowerCretaceous Anda-Khuduk Formation of Anda-Khuduk, Mongolia. They are all assigned to thefamily Ichneumonidae (Insecta: Hymenoptera:Ichneumonoidea). Paratanychora can be consideredto be an intermediate between TanychoraTownes and Tanychorella Rasnitsyn. The MesozoicIchneumonidae that have been found inChina are reviewed.2006030262最 老 的 Petalurid 蜻 蜓 ( 昆 虫 纲 : 蜻 蜓 目 ):阿 根 廷 南 巴 塔 哥 尼 亚 一 块 下 白 垩 统 标 本 =Oldest Petalurid dragonfly (Insecta: Odonata): aLower Cretaceous specimen from south Patagonia,Argentina. ( 英 文 ). Petruleviius J F;Nel A.Cretaceous Research, 2003, 24(1): 31-34A fossil insect from the Baqueró Group, Anfiteatrode Ticó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120 Ma) is described. It is the first fossil petaluriddragonfly to have been recorded from Argentina.The specimen comes from the Atlanticside of southern Patagonia. Some Recent petaluridspecies still live in the cold humid forestsof Andean south Patagonia.2006030263中 生 代 蜻 蜓 Liupanshaniidae 科 的 系 统 发 育 分析 ( 昆 虫 纲 : 蜻 蜓 目 ) = Phylogenetic analysisof the Mesozoic dragonfly family Liupanshaniidae(Insecta: Aeshnoptera: Odonata). ( 英文 ). Lin Q B;Nel A;Huang D Y. Cretaceous Research,2002, 23(4): 439-444The Chinese Lower Cretaceous dragonfly genusGuyuanaeschnidia Lin, 1982, originally consideredto be an Aeschnidae, is redescribed andtransferred to the family Liupanshaniidae Bechlyet al., 2001.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familyis presented.2006030264英 格 兰 南 部 下 白 垩 统 首 个 蜉 蝣 化 石 ( 昆 虫纲 : 蜉 蝣 目 ) = The first mayfly from theLower Cretaceous of southern England (Insecta:Ephemerida= Ephemeroptera). ( 英 文 ). SinitshenkovaN D;Coram R A. Cretaceous Research,2002, 23(4): 461-463The first mayfly from the British Cretaceous,Durlophlebia radleyi gen. et sp. nov., is describedon the basis of a subimaginal hind wingfrom the Berriasian Purbeck Limestone Group ofDorset, UK. Its presence in hypersaline depositsin the Lulworth 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rewere also fresher water bodies in the region atthat time.2006030265加 拿 大 上 白 垩 统 弹 尾 目 昆 虫 ( 节 肢 动 物 门 ,六 足 纲 ) = Cretaceous Collembola (Arthropoda,Hexa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Canada.( 英 文 ). Christiansen K;Pike E. CretaceousResearch, 2002, 23(2): 165-188Previously only one specimen of springtail(Collembola) has been described worldwidefrom the Cretaceous. The present work reportsthe results of an examination of seventy-eightcollembolan specimens from Canadian UpperCretaceous amber. Sixty-three specimens havebeen identified at the generic level, none ofwhich belongs to extant genera. All are placedwithin eight newly erected genera. Most of thesespecimens belong to a single new genus, Protoisotoma,of the family Isotomidae. Also includedare members of the broadly construedfamilies Sminthuridae, Neanuridae, and Tomoceridae.Re-examination of the type of Protentomobryareaffirms its separate familial status.One additional specimen of an undescribed genusis placed in a new family. These data supporta probable extinction of the Canadian arborealCollembola fauna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2006030266中 国 辽 西 热 河 生 物 群 已 知 最 老 的 scoliid 蜂( 昆 虫 纲 , 膜 翅 目 ,Scoliidae) = The oldestknown scoliid wasps (Insecta, Hymenoptera,Scoliidae) from the Jehol biota of western Liaoning,China. ( 英 文 ). Zhang H C;Rasnitsyn AP;Zhang J F. Cretaceous Research, 2002, 23(1):77-86The earliest known scoliid wasps (Insecta:Hymenoptera: Scoliidae)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latest Jurassic or early Early Cretaceous)of Beipiao,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are described. Protoscolia sinensis gen. et sp.nov., P. normalis sp. nov. and P. imperialis sp.nov. belong to Archaeoscoliinae, which werepreviously known from the Barremian (EarlyCretaceous) to the Oligocene (late Paleogene).2006030267中 国 辽 西 义 县 组 Pelecinid 蜂 ( 昆 虫 纲 : 膜 翅目 : 细 蜂 总 科 ) = Pelecinid wasps (Insecta:Hymenoptera: Proctotrupoidea) from the Yixian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 英 文 ).Zhang H C;Rasnitsyn A P;Zhang J F. CretaceousResearch, 2002, 23(1): 87-98Eight new species referable to three new generafrom the uppermost Jurassic or Lower CretaceousYixian Formation in Beipiao (western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re established hereinand assigned to the subfamily Iscopininae in thefamily Pelecinidae (Insecta: Hymenoptera: Proctotrupoidea).They are Sinopelecinus gen. nov.,which includes S.delicatus sp. nov., S. epigaeus66


sp. nov., S. magicus sp. nov., and S. viriosus sp.nov.;Eopelecinus gen. nov., which includes E.vicinus sp. nov., E. shangyuanensis sp. nov.,andE. similaris sp. nov.; and Scorpiopelecinusversatilis gen. et sp. nov. A diagnosis of the subfamilyIscopininae is given on the basis of thenew material. Many characters within this subfamilyshow that Iscopinus Kozlov, 1974 ismore primitive than the other genera, amongwhich Scorpiopelecinus is the most primitive,Sinopelecinus more advanced and Eopelecinusthe most advanced.2006030268英 格 兰 南 部 下 白 垩 统 新 的 确 信 的 蝇 类 ( 昆 虫纲 : 双 翅 目 ) = New true flies (Insecta: Diptera)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southern England.( 英 文 ). Lukashevich E D;Coram RA;Jarzembowski E A. Cretaceous Research,2001, 22(4): 451-460The fossil record of Eoptychopteridae,Ptychopteridae and Dixidae (Insecta: Diptera) isdiscussed. One new genus and eight new speciesare described from the English non-marineLower Cretaceous (Purbeck and Wealdengroups):Eoptychoptera longifurcata sp. nov.,Eoptychoptera britannica sp. nov., Eoptychopterinademissa sp. nov., Eoptychopterina dimidiatasp. nov., Eoptychopterina camura sp.nov. (Eoptychopteridae) , Brodilka mitchelli gen.nov., sp. nov., Zhiganka woolgari sp. nov.(Ptychopteridae) and Eucorethrina westwoodi sp.nov. (Dixidae). Bittacomorphella miocenica(Cockerell, 1910) is transferred to Ptychoptera.2006030269英 格 兰 南 部 下 白 垩 统 Weald 粘 土 层Sinonemestrius 一 新 种 ( 双 翅 目 : 短 角 亚目 ), 以 及 系 统 发 育 及 地 层 学 意 义 = A newspecies of Sinonemestrius (Diptera: Brachycera)from the Weald Clay (Lower Cretaceous, southernEngland), with a discussion of its affinitiesand stratigraphical implications. ( 英 文 ). JarzembowskiE A;Mostovski M B. Cretaceous Research,2000, 21(6): 761-765A distinctive but rare fly, Sinonemestriusakirai sp. nov. (family Xyophagidae), is describedfrom the upper Hauterivian of southernEngland. This extends the range of the genusSinonemestrius outside of China for the firsttime, and supports a Cretaceous date for the LaiyangFormation.2006030270巴 西 和 西 班 牙 下 白 垩 统 新 的 白 垩 纪 Scoliidae( 膜 翅 目 ) = New Cretaceous Scoliidae(Vespida=Hymenopter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of Spain and Brazil. ( 英 文 ). Rasnitsyn AP;Mart í nez-Delcl ò s X. Cretaceous Research,1999, 20(6): 767-772A new genus, Cretaproscolia, and three newspecies of scoliid wasps, Archaeoscolia hispanica,Cretoscolia montsecana and Cretaproscoliajosai, are describ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of Spain and Brazil. The species representingthe new genus is attributed to the plesiomorphicextant subfamily Proscoliinae, while thetwo other new species are assigned to two previouslydescribed genera in the extinct, archaicsubfamily Archaeoscoliinae. The Brazilian speciesis the first Mesozoic scoliidid to have beendescribed from the New World.2006030271塞 诺 曼 阶 - 科 尼 亚 克 阶 北 美 和 西 非 介 形 虫 的 生物 地 理 和 迁 移 = Cenomanian to Coniacian biogeographyand migration of North and West Africanostracods. ( 英 文 ). Gebhardt H. CretaceousResearch, 1999, 20(2): 215-229Overall (phenetic) similarities between ostracodfaunas for twelve areas in North and WestAfrica have been calculated and are presentedherein for the Cenomanian, Turonian and Coniacianstag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of two faunal provinces, North and WestAfrica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ans-SaharanSeaway during the Cenomanian and Turoniantectono-eustatic transgressions is indicated byincreased similarity values in the Turonian andmigration of ostracod species across the Sahara.However, migration was apparently unidirectionalfrom south to north, as demonstrated forcertain species. Disconnection of the Trans-Saharan Seaway during the regressive Coniacianstage resulted in a disjunct distribution of species.2006030272来 自 现 已 干 涸 的 柴 达 木 盆 地 中 更 新 世 大 型 淡水 湖 介 形 纲 ( 西 北 中 国 ) = Middle PleistoceneOstracoda from a large freshwater lake inthe presently dry Qaidam Basin (NW China).( 英 文 ). Mischke S; Herzschuh U; Sun Z C; QiaoZ Z; Sun N D; Zander A M. Journal of Micropalaeontology,2006, 25(part 1): 57-64Ostracods of Middle Pleistocene age wererecovered from an escarpment at the northeasternmargin of the large Qarhan playa surface inthe Qaidam Basin (NW China). The MiddlePleistocene age of the sampled Quan Ji sectionw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Optically StimulatedLuminescence (OSL) dating of sevensediment samples. Among the 31 ostracod taxaidentified in total, only Eucypris gyirongensis,Leucocythere dorsotuberosa and Prionocyprisgansenensis seem to be restricted to high-altitudesites in Central Asia whereas most taxa areknown from a number of European and Siberian(Palaeoarctic) or even Holarctic sites. Laterallywidespread sediments and the ostracods from the67


Quan Ji section suggest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freshwater to oligohaline lake of at least severalmetres in depth in the Qaidam Basin, which ispresently dry apart from a few shallow salt lakes.2006030273巴 基 斯 坦 早 第 三 纪 介 形 纲 Paijenborchella 属= The ostracod genus Paijenborchella and someof its species in the Early Tertiary of Pakistan.( 英 文 ). Siddiqui Q A. Journal of Micropalaeontology,2006, 25(part 1): 65-72Six species of the genus Paijenborchella aredescribed. Five of these species are new, namelyPaijenborchella (Eopaijenborchella) angulosa, P.(E.) viriosa, P. (E.) ventricaudata, P. (E.) noarand P. (Paijenborchella) inponticulata. The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se species in theEarly Tertiary of Pakistan is given; they rangefrom the Lower Eocene to the Upper Eocene inthe Sulaiman Range and one species occurs inthe Upper Paleocene of the Sor Range.2006030274所 罗 门 群 岛 海 生 介 形 类 : 第 一 部 分 -Cypridoidea, Platycopina and Cladocopina =Recent marine ostracoda from the Solomon Islands:part 1 - Cypridoidea, Platycopina andCladocopina. ( 英 文 ). Titterton R; Whatley R C.Journal of Micropalaeontology, 2006, 25(part 1):73-94Sixteen species of marine Cypridoidea belongingto seven genera and a rather small faunaof nine platycopid and two cladocopid speciesfrom the Solomon Islands are described. Ninespecies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as new.They are: Paracypris contracta, Triangulocypristeeteri, T. umbonata, Aglaiocypris supercylindrica,Argilloecia teres, Propontocypris paracrocata,P. supertrigonella, Cytherelloidea asymmetricaand C. dictyotos ssp. nov. Five specieshave been described previously and 11 speciesare retained in open nomenclature. While theCypridoidea comprise only 15% of the totalfauna of 160 species recorded from the SolomonIslands, they are not insignificant and, in someenvironments, are among the dominant ostracods.The platycopids/cladocopids comprise only 13%of the total fauna but likewise are dominant insome environments. They are typically SW Pacificin character.2006030275英 国 苏 格 兰 中 部 早 石 炭 世 Ballagan 组 ( 晚Tournaisian 期 - 早 Visean 期 ) 介 形 虫 = EarlyCarboniferous (Late Tournaisian-Early Visean)ostracods from the Ballagan Formation, centralScotland, UK. ( 英 文 ). Williams M; StephensonM; Wilkinson I P; Leng M J; Miller C G. Journalof Micropalaeontology, 2006, 24(part 1): 77-94The Ballagan Formation (Late Tournaisian-Early Visean) of central Scotland yields an ostracodfauna of 14 species in ten genera, namelyBeyrichiopsis, Cavellina, Glyptolichvinella,Glyptopleura, Knoxiella, Paraparchites, Sansabella,Shemonaella, Silenites and Sulcella. Theostracods, in combination with palynomorphs,are important biostratigraphical indices for correlatingthe rock sequences, where other meansof correlation, especially goniatites, conodonts,foraminifera, brachiopods or corals are absent.Strati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ostracods,calibrated with well-established palynomorphbiozones, identifies three informally defined intervals:a sub-CM palynomorph Biozone intervalwith poor ostracod assemblages includingShemonaella scotoburdigalensis; a succeedinginterval within the CM palynomorph Biozonewhere Cavellina coela, Cavellina incurvescens,Sansabella amplectans and the new speciesKnoxiella monarchella and Paraparehites discusfirst appear; and, an upper interval, in the upperCM Biozone, marked by the appearance of Sulcellaaffilata. At least locally in central Scotland,S. affiliata permits a level of resolution equivalentto a sub-zonal upper division of the CMBiozone. The fauna, flora, sedimentology and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delta(13)C anddelta(18)O) of carbonate minerals in the BallaganFormation suggest the ostracods inhabitedbrackish, hypersaline and ephemeral aquaticecologies in a coastal floodplain setting.2006030276阿 根 廷 门 多 萨 省 中 三 叠 统 里 奥 门 多 萨 组 标 准产 地 前 的 叶 肢 介 和 鱼 化 石 = Conchostracansand fish remains front the type locality of theRio Mendoza formation (Middle triassic), Mendoza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Gallego O F;Zavattieri A M; Lopez-Arbarello A.Ameghiniana, 2004, 41(3): 289-301The present paper includes the first recordsand descriptions of conchostracans (Euestheriamartinsnetoi sp. nov.) and actinopterygian fishremains in Triassic sediments of the Rio MendozaFormation. All previously known Triassicconchostracans of the Cuyo Basin come from theCerro de las Cabras, Potrerillos and CacheutaFormations, or their equivalents. Similarly, fishremains were only known from the Potrerillos,Cacheuta and Santa Clara Abajo Formations.The fossils, also including plant remains, werefound in red massive clays in the middle sectionof the type sequence of the Rio Mendoza Formation,above the initial facies of alluvial fans onthe northern slope of cerro Bayo (Potrerillos area,northwestern of Mendoza province). This faunaand flora developed in semipermanent extensewater bodies, localized small lakes and/or ponds68


produced by the overflowing of channels ormudflows in a strongly seasonal fluvial environmentin the lowermost parts of the system.The continental red sediments of the basal unitof the Uspallata Group are nowadays consideredto be late Middle Triassic in age (equivalent tothe "Ladinian" stage of the marine sequences),instead of Early Triassic as was previouslythought. According to recent reinterpretations,the stages following the Choiyoi volcanic cycle,which underlies the Rio Mendoza Formationdiscordantly, would reach to the early MiddleTriassic in the Cuyo Basin. Thus, these are theoldest conchostracan and fish records in the Triassicof Argentina.2006030277亚 利 桑 纳 东 南 部 一 个 近 来 季 节 性 湖 的 甲 虫 埋葬 学 = Beetle taphonomy in a recent ephemerallake, southeastern Arizona. ( 英 文 ). Smith D M.Palaios, 2000, 15(2): 152-160A comparison of the taxonomic composition,relative abundance, diet, feeding habitat, and sizeof live and dead insects was conducted in WillcoxPlaya, an ephemeral lake in southeasternArizona. Death assemblages of beetles, the mostabundant group of insects in this study, are preservedin the shallow, subsurface sedimentsalong the shoreline of the lake. Fifty-six percentof the living beetle families and twenty-eightpercent of the living beetle genera were found inthe sediments; one-hundred percent of the familiesand ninety-one percent of the genera founddead were also present in the live fauna. Relativeabundances of beetle families in the live assemblage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relativeabundances in the death assemblage. Among dietand habitat groups, necrophagous and grounddwellingbeetles are over-represented in thedeath assemblage, while wood-inhabitants andaquatics are under-represented. The death assemblagecontains a greater proportion ofsmaller, more robust beetles. Such biases alsomay occur in fossil assemblages and should beconsidered in paleoecological and paleoenvironmentalreconstructions.2006030278节 肢 动 物 系 统 演 化 : 有 爪 类 脑 组 织 暗 示 与 蝥肢 动 物 茎 谱 系 的 早 期 亲 缘 关 系 = Arthropodphylogeny: onychophoran brain organizationsuggests an archaic relationship with a cheliceratestem lineage. ( 英 文 ). Strausfeld NJ;Strausfeld C M ;Loesel R; Rowell D;Stowe 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2006, 273(1596): 1857 -1866Neuroanatom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that the architecture and organization amongneuropils are highly conserved within any orderof arthropods. The shapes of nerve cells andtheir neuropilar arrangements provide robustcharacters for phylogenetic analyses. Suchanalyses so far have agreed with molecular phylogeniesin demonstrating that entomostracans+malacostracansbelong to a clade (Tetraconata)that includes the hexapods. However,relationships among what are considered to beparaphyletic groups or among the stem arthropodshave not yet been satisfactorily resolved.The present parsimony analyses of independentneuroarchitectural characters from 27 arthropodsand lobopods demonstrate relationships that arecongruent with phylogenies derived from molecularstudies, except for the status of the Onychophora.The present account describes thebrain of the onychophoran Euperipatoides rowelli,demonstrating that the structure and arrangementsof its neurons, cerebral neuropils andsensory centres are distinct from arrangements inthe brains of mandibulates. Neuroanatomical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organization of theonychophoran brain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brains of chelicerates.2006030279昆 虫 种 几 百 万 年 的 稳 定 性 是 因 为 或 不 管 冰 期时 代 气 候 不 稳 定 ? = Several million years ofstability among insect species because of, or inspite of, Ice Age climatic instability?. ( 英 文 ).Coope G R.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4,359(1442): 209 - 214There is a curious paradox in the evolutionarylegacy of Ice Ages. Studies of modern speciessuggest that they are currently evolving in responseto changing environments. If extrapolatedinto the context of Quaternary Ice Ages,this evidence would suggest that the frequentclimatic changes should have stimulated the evolutionaryprocess and thus increased the rates ofchange within species and the number of speciationevents. Extinction rates would, similarly,be high. Quaternary insect studies call into questionthese interpretations. They indicate that insectspecies show a remarkable degree of stabilitythroughout the Ice Age climatic oscillations.The paradox arises from the apparent contradictionbetween abundant evidence of incipientspeciation in insect populations at the presentday and the evidence that, in the geological past,this apparently did not lead to sustained evolution.2006030280化 石 甲 虫 组 合 对 再 造 气 候 的 一 种 方 法 = A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climate from fossilbeetle assemblages. ( 英 文 ). Huppert A; Solow A69


R.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Sciences, 2004, 271(1544): 1125 - 1128Fossil beetle remains have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temperatures. One method by which thesereconstructions are made--the Mutual ClimaticRange method--is based on the overlap of theobserved modern climatic ranges of the beetlespresent in a fossil sample. A limitation of thismethod is that it does not exploit variations inthe rate of occurrence of a species within its climaticrange. We present an alternative methodthat uses observed variations in this rate in moderndata for climate reconstruction. The methodis shown to perform well in an experiment usingmodern data from North America.2006030281加 勒 比 灭 绝 和 生 物 地 理 : 来 自 多 米 尼 加 琥 珀中 化 石 riodinid 蝶 的 证 据 = Extinction andbiogeography in the Caribbean: new evidencefrom a fossil riodinid butterfly in Dominicanamber. ( 英 文 ). Hall J P W; Robbins R K; HarveyD 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2004, 271(1541): 797 - 801We describe a new species of extinct riodinidbutterfly, Voltinia dramba, from Oligo-MioceneDominican amber (15-25 Myr ago). This appearsto be the first butterfly to be taxonomically describedfrom amber, and the first adult riodinidfossil. The series of five specimens representsprobably the best-preserved fossil record for anylepidopteran. The phenomenon of extantVoltinia females ovipositing on arboreal epiphytesprobably explains the discovery of multiplefemale V. dramba specimens in amber.Voltinia dramba appears to be one of many extinctbutterfly species on Hispaniola. The northwesternMexican distribution of the explicitlyhypothesized sister species, the extant V. danforthi,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 V. drambareached Hispaniola by the 'proto-Greater Antilleanarc', dating the divergence of V. dramba andV. danforthi to 40-50 Myr ago. This date is contemporaneouswith the oldest known butterflyfossils, and implies a more ancient date of originfor many of the higher-level butterfly taxa thanis often conceded.2006030282英 国 赫 里 福 德 郡 志 留 纪 化 石 库 甲 壳 动 物 软 甲纲 一 个 新 的 叶 虾 类 化 石 = A new phyllocarid(Crustacea: Malacostraca) from the Silurian Fossil-Lagerstätteof Herefordshire, UK. ( 英 文 ).Briggs D E G; Sutton M D ;Siveter D J;SiveterD 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Sciences, 2004, 271(1535): 131 - 138A new three-dimensionally preserved arthropod,Cinerocaris magnifica, from the WenlockSeries (Silurian) of Herefordshire, UK, is describedand assigned to the Phyllocarida (Crustacea).The descrip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rebased on specimens that have been seriallyground, reconstructed by computer and renderedin three dimensions as coloured virtual models.Cinerocaris magnifica displayed the tagmosischaracteristic of phyllocarids, with eight thoracicand seven abdominal somites, terminating in atelson with furca. The remarkable preservationof the appendages makes this the earliest completelyknown malacostracan crustacean. Twopairs of antennae (the first with two flagella)were followed by a mandible and first maxilla,each with a slender palp-like ramus. The secondmaxilla consisted of a limb stem with enditesand an endopod that tapered distally. There wasno exopod. The thoracopods comprised a limbstem with six or seven endites, an arrangementpreviously known only in entomostracans, andan endopod with about five endites. Flap-likeouter rami correspond to an exopod and epipods.The pleopods bore two long slender oar-bladelikerami. Cladistic analysis places C. magnificaas a plesion within the Echinocaridina. It providescritical evidence of the limb morphologyof an early malacostracan, which will be importantin understanding crustacean evolution.2006030283加 拿 大 不 列 颠 哥 伦 比 亚 中 寒 武 世 布 尔 吉 斯 页岩 节 肢 动 物 Marrella splendens 的 新 研 究 = Anew study of Marrella splendens (Arthropoda,Marrellomorpha) from the Middle CambrianBurgess Shale,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 英文 ). García-Bellido D C; Collins D H. Canadian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6, 43(6): 721-742(22)Study of over 1000 specimens of Marrellasplendens Walcott, 1912, out of the more than9000 collected by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ROM) since 1975, has produced new informationon the anatomy,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behaviour of this most common arthropod in theBurgess Shale fauna. Among the new featuresrecognized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limentarycanal and circulatory system; where theformer is generally three-dimensional andslightly reflective, the latter never presents anyrelief and is very reflective. A larger range ofsize is now known, from 2.4 to 24.5 mm inlength, with small individuals possessing 17body segments to large specimens with morethan 26 body segments, representing an almostcomplete ontogenetic series. The second pair of"antennae" is now interpreted as swimming appendages,since the five distal segments aredorsoventrally compressed, fringed with setaeand with a considerable blood supply, providinga paddlelike appendage capable of producing aconsiderable propelling force. The ROM collec-70


tions exten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Marrella 13 km to the southeast and the stratigraphicalrange through the lowest five membersof the Burgess Shale Formation.棘 皮 动 物2006030284韩 国 太 白 山 盆 地 晚 寒 武 世 晚 期 有 角 棘 皮 动 物( 棘 皮 类 : 海 桩 纲 ) = Latest Cambrian cornutes(Echinodermata: Stylophora) from the TaebaeksanBasin, Korea. ( 英 文 ). Lee S B; Lefebvre B;Choi D K.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5, 79(1):139–151 4 图 版 .The oldest echinoderms and first cornute stylophoransever reported from Korea are described,based on more than 40 specimens collectedfrom the Late Cambrian of the TaebaeksanBasin. New material doubles the number ofstylophorans described from Asia and the numberof specimens of Late Cambrian stylophoransrecorde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ree differentcornutes are identified: Sokkaejaecystis serrata n.gen. and sp. and two genus and species indeterminateforms A and B. Sokkaejaecystis serrataand indeterminate form B are assigned to theChauvelicystinae, while the systematic positionof indeterminate form A within cornutes is difficultto assess. This new material suggests paleobiogeographicconnections between echinodermfaunas from Korea, western North America(Wyoming), and western Europe (MontagneNoire, Shropshire). A cladistic analysis of selectedcothurnocystids shows thatSokkaejaecystis n. gen. is closely related toProchauvelicystis and the sister group of a cladeuniting Ampelocarpus with Lyricocarpus. Theanalysis also confirms the placement ofMilonicystis within the Chauvelicystinae andquestions the monophyly of the genusChauvelicystis.2006030285纽 约 沃 尔 科 特 - 罗 斯 特 采 石 场 中 奥 陶 世( Shermanian 阶 )Cincinnaticrinus varibrachialusWarn and Strimple, 1977 种 的 化石 古 生 物 学 和 个 体 发 育 = The paleobiologyand ontogeny of Cincinnaticrinus varibrachialusWarn and Strimple, 1977 from the middle Ordovician(Shermanian) Walcott-Rust Quarry ofNew York. ( 英 文 ). Brower J C. Journal of Paleontology,2005, 79(1): 152–174 4 图 版 .The lichenocrinid holdfast of Cincinnaticrinusvaribrachialus Warn and Strimple, 1977 wasattached to a variety of hard objects, i.e., crinoidstems, twig-shaped and flat bryozoans, brachiopods,bivalves, cephalopod shells, trilobites, andphosphate nodules, throughout life. This representsan adaptation to a soft substrate and mostindividuals are found in carbonate or carbonateclaymuds that were deposited in moderatelydeep and quiet water. Evidence from living andfossil crinoids suggests that the cincinnaticrinidcolumn either required little nourishment fromthe crown or it may even have been metabolicallyself sustaining. The food-gathering systemmainly needs to supply the energy needs of thecrown with little or no contribution to the stem.Very likely, this applies to many crinoids. Consequently,it is appropriate to analyze the foodgathering system with respect to the crown volumeas a size parameter. The aboral cup growsslowly compared to the arms. Brachs and ramularsshow little shape change. Length of the columnis augmented by formation of new columnalsand size increase of old ones at all growthstages. Virtually all new columnals form by intercalationbetween older plates rather than beinginitiated immediately below the aboral cup. Mostsize-related variables in the arms are characterizedby positive allometry relative to crown volume.New arm branches develop continuously.Likewise, new brachs and ramulars appear at thedistal tips of all arms. This plate supply ratealong with deposition of calcite on old armplates produces an exponentially increasinggrowth rate for total length of the arms. Foodgatheringcapacity equals the number of foodcatchingtubefeet times the average food groovewidth. Due to the positive allometry of the sizeof the arms, the ratio of food-gathering capacity:crownvolume is constant regardless of sizeso the capacity of the food-gathering systemkeeps pace with the tissue that must be fed.However, the average food groove width onlychanges slightly so that youngsters and adults atefood particles of about the same size. Variationin number of brachs in the arms of C. varibrachialus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many Ordoviciancladids. Specimens of C. varibrachialusfrom the Kope Formation of the Cincinnati,Ohio, area possess more numerous primibrachsthan animals from the Walcott-Rust Quarry, althoughthe two populations overlap greatly. Intercalatedbrachs are known in the midcontinentcrinoids but not in the New York specimens. Thebasic arm structure, cup and crown shapes, ornamentation,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columnalsand the holdfast of all crinoids are identicaland the midcontinent and New York suites ofcrinoids are considered conspecific.2006030286俄 克 拉 荷 马 州 下 宾 夕 法 尼 亚 统 海 相 砾 岩 中 一个 海 座 星 类 为 主 的 棘 皮 动 物 组 合 带 = AnEdrioasteroid-dominated Echinoderm assemblagefrom a Lower Pennsylvanian marine conglomeratein Oklahoma. ( 英 文 ). Sumrall C D;Sprinkle J; Bonem R M. Journal of Paleontology,2006, 80(2): 229–244 6 图 版 .71


Four species of isorophinid edrioasteroids,Ulrichidiscus forbesi n. sp., Neoisorophusellawhitesidei n. sp., Postibulla westergaardi n. sp.,and Parapostibulla graysoni n. sp., are describedfrom unnamed unit 1 of the Golf Course Formation,Dornick Hills Group, Lower Pennsylvanian(Morrowan), at Forbes Ranch, north of Marietta,southern Oklahoma. This locality is the first reportof edrioasteroids attached to extraformationalclasts, and they exhibit extremely highspecimen density and the highest taxonomic diversityknown from the post-Ordovician. Theassociated fauna consists of the stemless crinoidParagassizocrinus tarri, serpulid worm tubes, andthe acrothoracic barnacle boring, Rogerella,along with a few brachiopods, rugose corals, andother open marine organisms. Edrioasteroidsshow no preference for clast type, size, or shape.Intraspecific spatial competition is shown bypolygonal specimen outlines in highly crowdedconditions, whereas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results in specimen overgrowth in a predictablemanner.2006030287广 西 象 州 中 泥 盆 世 晚 期 的 海 星 = A new speciesof Asterozoa from the Middle Devonian ofXiangzhou, Guangxi. ( 中 文 ). 韩 乃 仁 ; 张 家 志 ; 张轼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 43(1): 142-146 1 图 版 .在 广 西 象 州 中 泥 盆 统 东 岗 岭 组 壳 相 含 泥 质石 灰 岩 中 发 现 一 个 海 星 口 面 化 石 , 定 名 为Devonaster guangxiensis sp. nov.。 该 种 中盘 较 大 , 腕 长 且 直 , 下 缘 板 发 育 , 口 角 板 肥 大 , 略尖 , 与 美 国 标 本 Devonaster eucharis(Hall) 相比 , 有 一 定 的 区 别 。 海 星 化 石 与 东 岗 岭 组 常 见化 石 Actinopteria( 双 壳 类 ) 和 Atrypa( 腕 足 类 )伴 生 .2006030288海 星 ( 棘 皮 动 物 门 ) 具 冠 类 群 的 识 别 : 腹 部骨 骼 的 意 义 = Recognition of the Asteroid(Echinodermata) crown group: implications ofthe ventral skeleton. ( 英 文 ). Blake D B; HotchkissF H C.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4, 78(2):359–370 5 图 版 .All known post-Paleozoic asteroids belong tothe crown group, and no crown-group asteroid isknown from the Paleozoic. A scanty fossil recordprovides limited data on morphology ofboth Paleozoic stem-group sister lineages and onthe Triassic crown group diversification. Timingof events is weakly constrained. Interpretationsbased on this meager record are tentative.Within limitations of the record, recent worksuggests that skeletal arrangement of the ventralsurface offers apomorphies of crown-group diversification.Enlarged disk size is common inthe crown group. Large disks are constructed inpart by addition of many ventral and ventrallateralso-called “actinal” ossicles. Actinals inthe crown group are comparatively uniform insize, shape, and arrangement within each species.Actinal alignment is of one of two patterns, parallelto adambulacrals or parallel to marginals.Actinals in the crown group are tentatively consideredto be an apomorphy of the crown group,although the incomplete fossil record leads touncertainty. Enlarged disks are found in somePaleozoic (stem-group) asteroids. Axillary ossicles,marginal series extending onto ventral interbrachia,and enlarged disk adambulacrals aremodes of disk size increase known only fromPaleozoic asteroids. Actinal ossicles are found ina few stem-group species but arrangements areunlike those of the crown group.Certain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generashare aspects of ambulacral column constructionwith the crown group, but lack actinal apomorphies.Actinal arrangement is available for twoof the three known Triassic genera. In certainways, patterns are intermediate between stemgroupand Jurassic and younger crown-groupasteroids.2006030289棘 皮 动 物 起 源 假 说 : 总 结 和 讨 论 = Hypothesesfor the origin of echinoderms: summary and discussion.( 德 文 ). Gudo M; Dettmann F. PalaeontologischeZeitschrift, 2005, 79(3): 305-338The origin of echinoderms is one of the mostcrucial questions within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of deuterostomes. An ancestral position wassuggested by Garstang, Romer and Nichols.They also assumed that hemichordates and chordatesare sistergroups. In all other hypotheses theechinoderms took a more derived position.Gislen, Jefferies and Holland viewed the hemichordatesas basal to the deuterostomes and postulatedthat echinoderms and hemichordates aresistergroups. Gudo and Gutmann adopted theview of Metchnikoff who combined the hemichordatesand echinoderms in the Ambulacraria;they supposed that echiniderms were derivedfrom pterobranchs. This variety of views islinked with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phylogeneticreconstruction utilized by each of the authors. Inour own investigations based jon constructionalmorphology echinoderms are interpreted ashighly derived chordates.2006030290泥 盆 纪 Cupressocrinitidae 科 的 双 层 板 : 古 生代 海 百 合 新 的 解 剖 构 造 和 Cupressocrinitidae科 的 修 订 = Double-layered plates in DevonianCupressocrinitidae: a new anatomical structurein Palaeozoic crinoids and revision of the familyCupressocrinitidae (Devonian). ( 德 文 ). Bohaty J.72


Palaeontologische Zeitschrift, 2005, 79(2): 201-225Based on material from the Middle Devonianof Germany, a clearly separated skeletal layercovering the plates of cup and arms is describedin the crinoid family Cupressocrinitidae. It istermed exoplacoid layer. Morphology, microstructureand geochemical signal of the layer aredescribed, its functional morphology is discussed.Due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exoplacoidlayer, the new genera Robustocrinites and Abbreviatocrinitesare erected within the hithertomonotypic family Cupressocrinitidae. Robustocrinitesand Cupressocrinites show amonolamellar exoplacoid layer and differ byaddition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from the newgenus Abbreviatocrinites, which is characterisedby a multilamellar exoplacoid layer. Severalspecies of Cupressocrinites with developed multilamellaresopoacoid layer are tranferred intothe new genus. Abbreviatocrinites geminatus n.gen. n. sp. with an extensively developed multilamellarexoplacoid layer is new.2006030291西 藏 申 扎 县 木 纠 错 地 区 晚 三 叠 世 海 参 骨 片 化石 的 发 现 及 其 地 质 意 义 = Finding of the LateTriassic Holothurian sclerites from the Mujiucuoarea in Xianza (Shenzha) County, North Tibet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 中 文 ). 王 成 源 ;曲 永 贵 ; 张 树 岐 ; 郑 春 子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21(1): 17-24 1 图 版 .本 文 描 述 的 海 参 骨 片 化 石 采 自 西 藏 申 扎 县木 纠 错 西 的 多 布 日 一 带 , 主 要 有 Theeliaplanorbicula Mostler,Theelia uariabilisalouakensis Kzour et Mock 等 晚 三 叠 世 诺 利 期标 准 分 子 。 充 分 显 示 了 海 参 骨 片 化 石 的 重 要的 生 物 地 层 意 义 。 该 动 物 群 的 发 现 首 次 确 定了 西 藏 自 治 区 北 部 冈 底 斯 一 腾 冲 地 层 区 永 珠蛇 绿 岩 带 以 南 晚 三 叠 世 海 相 地 层 的 存 在 , 并为 中 特 提 斯 海 的 演 化 历 史 , 古 地 理 轮 廓 的 确定 , 以 及 青 藏 高 原 的 形 成 演 变 历 史 提 供 了 新的 资 料 。笔 石 动 物2006030292陕 西 紫 阳 志 留 系 文 洛 克 统 底 界 附 近 弓 笔 石 带的 划 分 = Cyrtograptid zones near the lowerboundary of the Silurian Wenlock Series in Ziyang,Shaanxi.( 中 文 ). 傅 力 浦 ; 张 子 福 ; 谢 从 瑞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8): 795-798根 据 最 近 在 陕 西 紫 阳 地 区 芭 蕉 口 仙 中 沟 口剖 面 文 洛 克 统 底 界 附 近 采 到 的 弓 笔 石 之 层 位分 布 , 划 分 出 5 个 连 续 的 弓 笔 石 带 :C. lapworthi带 -C. sakmaricus 带 -C. insectus 带 -C. centrifugus带 -C. murchisoni 带 . 这 是 目 前 世 界 上 最完 整 的 文 洛 克 统 底 界 附 近 弓 笔 石 带 序 列 之 一 ,为 文 洛 克 统 底 界 的 确 定 提 供 了 一 个 重 要 地 点 .2006030293志 留 纪 细 网 笔 石 : 形 态 和 演 化 = Silurian retiolitidgratolites: Morphology and evolution. ( 英文 ). Bates D E B; Kozlowska A; Lenz A C. Acta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5, 50(4): 705-720The ancora structures are considered homologous,and ancorate petalolithids are consideredto be the direct ancestors to the retiolitids. TheRetiolitidae are unique among the diplograptoidsin possessing (1) outer, lateral, ancora sleevewalls, and (2) a skeletal framework of bandagedlists between which are a succession of very thinand rarely preserved fusellar layers. Retiolitidspossess different kinds of thecal profiles and twotypes of micro-ornamentation on the lists, andthese have serv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subfamilies Retiolitinae and Plectograptinae.Complete retiolitid morphological terminologyis clarified and explained. Cladistic analysis ofthe retiolitids provides some measure of a betterunderstanding of retiolitid evolution, but addsonly modest support for the retention of the twosubfamily categories.2006030294波 兰 上 特 马 豆 克 阶 世 界 上 最 老 的 甲 壳 笔 石 类= The world's oldest crustoid graptolites fromthe upper Tremadocian of Poland. ( 英 文 ). MierzejewskiP; Kulicki C; Urbanek A.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4): 721-724The Crustoidea are an order of sessile basicgraptolites that are morphologically intermediatebetween the extant genus Rhabdopleura and theextinct sessile order----the Dendroidea. So farthese rather poorly known graptolites of significantphylogenetic importance have been reportedfrom the upper Arenigian of lower Llanvirnianto the upper Ludlow. Isolated fragments of thegraptolite stolon system were chemically extractedfrom upper Tremadocian chert nodulesfrom Wysoczki and examined with SEM. Becauseof the characteristic trifurcation and fineannulation of the stolons they are recognized asremnants of the crustoid graptolites. This discoveryextends the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the crustoid graptolites and eplains the enigmaticpresence of graptoblasts in the upper Tremadocianbeds of Wysoczki.2006030295阿 根 廷 门 多 萨 晚 奥 陶 世 Empozada 组 笔 石 纲舌 笔 石 科 、 直 笔 石 科 和 双 头 笔 石 科 = Thefamilies Glossograptidae, Orthograptidae andDicranograptidae (Graptolithina) from the LateOrdovician of the Empozada Formation, Men-73


doza 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Brussa E D;Toro B A. Ameghiniana, 2004, 41(2): 129-142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taxonomic revisionof some graptolite groups from the Rusconi collectionhoused in the "Juan Cornelio Moyano"Natur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Museumof Mendoza, Argentina. Glossograptid, dicranograptid,leptograptid and orthograptidspecimens included in this paper were collectedby Carlos Rusconi during the 1940's and 1950'sfrom the Empozada Formation, located in theSan Isidro area, Mendoza Precordillera. Thismaterial was compared with specimens from thesame unit collected by the authors. The holotypesand paratypes of twelve nominal speciesdescribed by Rusconi were examined and reassignedto Glossograptus ciliatus Emmons, Cryptograptustricornis (Carruthers), Dicranograptusramosus cf. spinifer Elles and Wood, D. nicholsoninicholsoni Hopkinson. Moreover, Glossograptusfimbriatus (Hopkinson), Leptograptus cf.L. validus Elles and Wood and Orthograptus exgr. calcaratus (Lapworth) are described.分 类 位 置 不 明2006030296中 威 尔 士 Llanfawr 采 石 场 独 特 的 卡 拉 道 克 海绵 动 物 群 及 其 系 统 学 意 义 = An exceptionalCaradoc sponge fauna from the Llanfawr quarries,central Wales and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英 文 ). Botting J P. Journal of SystematicPalaeontology, 2004, 2(1): 31-63An abundant sponge collection from basalCaradoc mudstones of the Llanfawr Quarries,Llandrindod, Powys is the most diverse finesedimentsponge fauna recorded from the BritishPalaeozoic. It is dominated by reticulosans, butincludes some lyssakids and demosponges. Eightnew genera and 11 species are erected and onenew family proposed: Xylochos palindromicagen. et sp. nov., Pirania llanfawrensis sp. nov.,Heminectere minima gen. et sp. nov., Asthenospongiacambria sp. nov. (Asthenospongiidaenov.), Acutipuerilis spinosus gen. et sp. nov.,Granulispongia obscura gen. et sp. nov.,Hemidiagoniella tenax gen. et sp. nov., H.caseus sp. nov., Solusrectus rosetta gen. et sp.nov., Cyathophycus loydelli sp. nov., and Dilatispongiatumidus gen. et sp. nov. Some specimensare preserved with organic or pyritic filmsrepresenting soft tissue and most have highfidelitypreservation of spicule external moulds,although iron oxide spicule replacement obscuresdetails prior to cleaning. D. tumidusshows a thickened wall with specialised dermalia,while retaining some degree of quadrulingand represents a lineage that may have given riseto the brachiospongioids. Others, such as S.rosetta, appear close to the ancestral state of themodern Lyssacinosida. The hexactinellid taxaare interpreted in a reasoned phylogeneticframework that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roottuft structure, the presence of zero-order spiculesand the number and nature of spicule layers. Italso attempts to link extant and Lower Palaeozoicpalaeontological classifications. The parallel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f thick walls andstrong attachment structures is interpreted asbeing due to an offshore–onshore expansion,contrary to many other groups.2006030297澄 江 动 物 群 中 翻 吻 动 物 的 埋 葬 学 与 生 态 学 研究 = Taphonomy and ecology of the introvertsfrom the Chengjiang fauna. ( 中 文 ). 韩 健 ; 张 志 飞 ;刘 建 妮 . 西 北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4,34(2): 211 1 图 版 .目 的 探 讨 云 南 早 寒 武 世 澄 江 化 石 库 中 翻 吻动 物 的 运 动 和 生 态 习 性 。 方 法 依 据 大 量 蠕 虫标 本 的 观 察 , 认 为 的 确 有 一 部 分 翻 吻 动 物 化石 为 异 地 埋 葬 , 并 列 举 了 一 些 原 地 埋 葬 的 证据 。 结 果 部 分 翻 吻 动 物 如 TylotitesPetiolaris,Paraselkirkia 可 能 为 营 底 上 生 活而 并 非 全 部 为 底 内 钻 孔 生 活 ; 报 道 了 部 分 翻吻 动 物 的 密 集 埋 葬 现 象 ; 发 现 一 些Cricocosmia 虫 体 表 面 具 有 一 种 未 知 生 物 属性 的 附 生 物 , 可 能 代 表 了 一 种 外 寄 生 关 系 ;翻 吻 动 物 在 滇 东 地 区 的 分 布 可 能 受 水 深 控制 。 结 论 早 寒 武 世 翻 吻 动 物 的 运 动 , 以 及 生态 习 性 发 生 了 一 定 程 度 的 分 异 。古 脊 椎 动 物 学综 论2006030298泰 国 北 部 洞 穴 中 Stegodon–Ailuropoda 组 合的 发 现 = Discovery of a Stegodon–Ailuropodaassemblage in a cave of northern Thailand (BanFa Suai, Chiang Dao). ( 法 文 ). Zeitoun V;Seveau A; Forestier H; Thomas H;etc. ComptesRendus Palevol, 2005, 4(3): 255-264The Cave of the Monk from the village of BanFa Suai is an original site discovered by the ThaiFrench Palaeosurvey during one of its field campaignlooking for the remains of the first humansin northern Thailand. Preliminary data from geological,palaeontological and technolithic domainsof this site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ocusingon taphonomy it is an opportunity to describeevidence of a Stegodon-Ailuropoda faunain a karstic context and the occurrence ofHoabinhian stone tools assemblages in a stackedoverlain fossil gallery. The Cave of the Monk isa typical sample for several areas of South-EastAsia. Sixteen families, 25 genus and 38 speciesof Mammals have been identified among the74


dental remains collected by procupines. Thetechnolog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ithic toolsare similar to those originating from Indonesia.2006030299山 西 垣 曲 中 始 新 世 中 期 仓 鼠 化 石 = Cricetid(Rodentia, Mammalia) remains from the MiddleEocene of Yuanqu, Shanxi. ( 中 文 ). 黄 学 诗 . 古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1): 39-44记 述 了 在 垣 曲 盆 地 郭 家 村 火 石 坡 地 点 发 现的 仓 鼠 类 一 新 种 和 一 个 相 似 种 -- 垣 曲 古 亚 鼠(Palasiomys yuanqueasis sp. nov.) 和 垣 曲 古 亚鼠 相 似 种 (Palasiomys cf. P. yuanquensis). 新 种以 上 臼 齿 前 小 尖 不 明 显 、m1 下 前 边 尖 与 下 原尖 相 连 、 个 体 大 等 特 点 区 别 于 属 型 种 锥 齿 古亚 鼠 (P. conulus). 古 亚 鼠 化 石 在 火 石 坡 的 发 现为 垣 曲 盆 地 可 能 存 在 中 始 新 世 伊 尔 丁 曼 哈 期地 层 提 供 了 又 一 证 据 .2006030300澳 大 利 亚 维 多 利 亚 曼 斯 菲 尔 德 盆 地 可 能 为 石炭 纪 最 早 期 脊 椎 动 物 微 体 化 石 = Vertebratemicroremains from the presumed earliest Carboniferousof the Mansfleld Basin, Victoria. ( 英文 ). Garvey J M;Turner S. Alcheringa, 2006,30(1): 43-62Vertebrate microremains from the presumedearliest Tournaisian of the Devil's Plain Formation,Mansfield Group, from the Mansfield Basin,Victoria, are described. Actinopterygian teeth,scales, basal fin-ray segments and ornamentedbones referred to ?Mansfieldiscus sp., dominatethe assemblage. Rarer chondrichthyan scales andteeth are identified including a hybodontiform,Trislychius sp., Ctenaconthus sp. and Ageleodusaltus sp. nov., augmenting the record of the nonmarineto marginal marine fish assemblage ofthe presumed earliest Tournaisian of the MansfieldBasin. A similar fish microremains fauna isknown from the Drummond Basin of centralQueensland, but this is the first possible Carboniferouschondrichthyan fauna described fromVictoria, consisting of shark remains, such asAgeleodus, hybodonts, xenacanths and ctenacanths,ubiquitous in Northern Hemispheremarginal environments in the late Devonian toCarboniferous, and indicating greater biodiversityin East Gondwana environments. AnAcanthodes sp. gill raker and spines of indeterminateAcanthodii are also recorded.2006030301甘 肃 北 山 北 带 红 石 山 地 区 志 留 纪 地 层 新 资 料= New data of Silurian strata in areas ofHongshishan, north Beishan Mountains, GansuProvince of China. ( 中 文 ). 王 方 成 ; 魏 志 军 ; 张 国英 ; 孙 新 春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11): 1162-1163甘 肃 北 山 地 处 塔 里 木 - 中 朝 板 块 与 哈 萨 克 斯坦 板 块 的 交 汇 部 位 , 具 有 多 期 次 、 多 旋 回 造 山特 点 [1~3], 一 直 受 到 地 学 界 的 关 注 , 众 多 单 位和 学 者 曾 在 此 开 展 过 工 作 . 由 于 受 地 域 条 件 和军 事 禁 区 限 制 , 红 石 山 断 裂 带 南 带 研 究 程 度 相对 较 高 , 而 北 带 总 体 地 质 研 究 程 度 较 低 . 中 蒙 边境 一 带 , 实 际 上 从 未 开 展 过 任 何 比 例 尺 的 区 域地 质 调 查 , 地 质 单 元 多 为 航 照 解 译 圈 定 . 随 着 地质 调 查 的 不 断 进 行 , 测 区 的 地 质 调 查 工 作 取 得了 很 大 的 进 展 ,1:25 万 红 宝 石 幅 区 调 项 目 在 红石 山 北 发 现 了 志 留 纪 化 石 即 是 其 中 一 例 。2006030302阿 根 廷 库 亚 纳 盆 地 三 叠 纪 脊 椎 动 物 粪 化 石 =Vertebrate coprolites from the Triassic of Argentina(Cuyana basin). ( 英 文 ). Mancuso A C; MarsicanoC; Palma R. Ameghiniana, 2004, 41(3):347-354Abundant vertebrate coprolites collected fromthe Triassic Potrerillos, Cacheuta and RioBlanco formations (Cuyana Basin) are analyzed.The studied material includes both specimensoriginally described by Rusconi plus many newundescribed materials. Four morphotypes were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of the coprolites as shape, surface texture,size and internal structure, among others. MorphotypeA is characterized by spiral coproliteswith also an internal coiled aspect and they containnumerous ganoid scales. Morphotype includescoprolites with an amorphous homogeneousphosphatic internal structure, in contrastwith those of Morphotype C which present aphosphatic granulate internal aspect. Finally,Morphotype D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gglomerationof ganoid scales visible both externally andinternally. The four morphotypes show similarsedimentological and taphonomic features thatsuggest that their producers inhabited the waterbodies. Moreover, their phosphatic compositionand inclusions of fish scales are considered unequivocalevidence of the carnivore diet of theirproducers. Aquatic vertebrates known by skeletalremains from the same levels are actinopterigianfishes and temnospondyl amphibiansand are the more likely producers of the studiedcoprolites. particularly, Morphotype A might bealso related to dipnoans or coelacanths thoughmorphotypes B, C and D can not be specificallyrelated to any vertebrate group. Nevertheless,their morphological and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suggest quite dissimilar producers.鱼 类2006030303硬 骨 鱼 类 中 鳍 部 鳞 质 鳍 条 的 同 源 = Homologyof fin lepidotrichia in osteichthyan fishes. ( 英 文 ).75


Johanson Z ; Burrow C ; Warren A ; Garvey J.Lethaia, 2005, 38(1): 27 - 36Lepidotrichia are dermal elements located atthe distal margin of osteichthyan fins. In sarcopterygiansand actinopterygians, the term hasbeen used to denote the most distal bonyhemisegments and also the more proximal,scale-covered segments which overlie endochondralbones of the fin. In certain sarcopterygianfishes, including the Rhizodontida, thesemore proximal, basal segments are very long,extending at least half the length of the fin. Thebasal segments have a subcircular cross section,rather than the crescentic cross section of thedistal lepidotrichial hemisegments, which lack ascale cover and comprise short, generally regular,elements. In rhizodonts and other sarcopterygians,e.g. Eusthenopteron, the basal elementsare the first to appear during fin development,followed by the endochondral bones and then thedistal lepidotrichia. This sequence contradictsthe ‘clock-face model’ of fin developmentproposed by Thorogood in which the formationof endochondral bones is followed by developmentof lepidotrichia. However, if elongate basal‘lepidotrichia’ are not homologous with moredistal, jointed lepidotrichia and if the latter formwithin a distal fin-fold and the former outsidethis fold, then Thorogood's ‘ clock-face ’model remains valid. This interpretation mightindicate that the fin-fold has been lost in earlydigited stem-tetrapods such as Acanthostega andIchthyostega and elongate basal elements, butnot true lepidotrichia, occur in the caudal fins ofthese taxa.2006030304广 西 宁 明 盆 地 第 三 纪 鱼 类 化 石 生 物 地 层 =Biostratigraphy of Tertiary fossil fishes fromNingming Basin, Guangxi. ( 中 文 ). 陈 耿 娇 ; 陈 运发 ; 邝 国 敦 ; 朱 秋 平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42(1): 81-85宁 明 盆 地 的 研 究 历 史 概 况 宁 明 盆 地 位 于 广西 西 南 部 , 十 万 大 山 西 北 坡 , 在 中 国 第 三 系 地 层区 划 上 属 岭 南 地 层 区 右 江 地 层 分 区 ( 李 云 通等 ,1984). 这 是 一 个 由 NWW 向 张 扭 性 断 裂 和NEE 向 压 扭 性 断 裂 控 制 所 形 成 的 近 东 西 向 长菱 形 盆 地 ( 李 嵘 等 ,1995), 其 上 发 育 着 一 套 称 为邕 宁 群 的 第 三 纪 沉 积 , 厚 度 较 大 , 以 砂 岩 、 泥 岩夹 砂 岩 为 主 , 角 度 不 整 合 于 侏 罗 系 之 上 , 含 有 鱼类 、 植 物 和 孢 粉 等 化 石 .2006030305北 祁 连 山 东 段 早 石 炭 世 棘 鱼 类 、 辐 鳍 鱼 类 和软 骨 鱼 类 -- 北 祁 连 山 东 段 石 炭 纪 鱼 类 序 列 研 究之 一 = Early Carboniferous fishes (AcanthodianA,actinopterygians and chondrichthyes) fromthe east sector of North Qilian Mountain, China-Carboniferous fish sequence from the east sectorof North Qilian Mountain(1). ( 中 文 ). 王 念 忠 ; 金帆 ; 王 炜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2): 89-110对 甘 肃 靖 远 一 带 和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黑 山 地 区早 石 炭 世 前 黑 山 组 、 臭 牛 沟 组 和 靖 远 组 中 三亚 纲 鱼 类 微 体 化 石 进 行 了 形 态 学 和 古 组 织 学研 究 . 这 些 化 石 涉 及 7 个 目 或 亚 目 , 含 4 属 4 种 ,其 中 有 2 新 种 . 文 中 记 述 的 属 均 为 全 球 广 布 的属 . 建 立 了 3 个 早 石 炭 世 鱼 类 组 合 , 这 是 我 国 早石 炭 世 第 一 个 鱼 类 组 合 序 列 . 辐 鳍 鱼 类 和 软 骨鱼 类 中 2 个 目 的 化 石 均 为 我 国 早 石 炭 世 鱼 类的 首 次 记 录 .2006030306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Burrinjuck 地 区 早 泥 盆世 的 联 口 绒 鱼 类 = A homostiid arthrodire (placodermfish) from the Early Devonian of theBurrinjuck area, New South Wales. ( 英 文 ).Young G C. Alcheringa, 2004, 28(1): 129-146Cavanosteus, a new genus of homostiid arthrodire,with C. australis (McCoy) as type species,is erected for new material from the EarlyDevonian (Emsian) of the Burrinjuck area, NSW.This new material compares closely with theholotype from Buchan, Victoria, identified as thecentral plates from the skull; it includes lowerjawbones (infragnathals) lacking denticulationalso closely similar to those of Homostius fromthe Middle Devonian of the Baltic Province andScotland. The only bone from the dermal trunkarmour referred to the new genus is an anteriordorsolateral plate. Relationships of other largeEarly Devonian arthrodires assigned to the familyHomostiidae are discussed. Cavanosteus gen.nov. is probably the closest relative to the typegenus known from the Early Devonian.2006030307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格 伦 费 尔 附 近 亨 特 组 一个 新 的 晚 泥 盆 世 棘 鱼 化 石 = A new Late Devonianacanthodian fish from the Hunter Formationnear Grenfell, New South Wales. ( 英 文 ). Long JA, Burrow CJ , Ritchie A. Alcheringa, 2004,28(1): 147-156The ischnacanthid acanthodian Grenfellacanthuszerinae gen. et sp. nov. is described on thebasis of two large jaw bones from the Late Devonian(late Famennian) Hunter Formation, nearGrenfell, N.S.W. The new species is the youngestknown ischnacanthid, and the largestischnacanthid from Gondwana. As for manyischnacanthids, the structure of the jaws andteeth indicate that Grenfellacanthus was probablyan ambush predator.2006030308约 旦 东 部 Jebal eth Thuleithuwat 地 区 中 始 新世 鲨 类 动 物 群 的 评 述 = Review of the Middle76


Eocene (Lutetian) selachian fauna of Jebal ethThuleithuwat, east Jordan. ( 英 文 ). Mustafa H A;Zalmout I Z; Smadi A A; Nazzal J. Neues Jahrbuch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 Abhandlungen,2005, 237(3): 399-422Thirteen selachian species are described fromthe Middle Eocene Wadi Esh-Shallala Formationof Jebal eth Thuleithuwat in the eastern desert ofJordan. These Eocene selachians belong to fourorders, seven families, and twelve genera. Hexanchusagasizi and Squatina cf. prima are describedfor the first time from Jordan. Carchariashopei, Cosmopolitodus praecursor, Cretolamnaaschersoni, and Carcharocles sokolowi have thehighest abundance among the described taxa.The selachian assemblage confirms that theWadi Esh-Shallala Formation in Jebal ethThuleithuwat area is of Middle Eocene age.2006030309对 硬 齿 鱼 Gyrodus 的 分 布 和 古 生 物 学 的 新 认识 = New insight into the distribution and palaeobiologyof the pycnodont fish Gyrodus. ( 英文 ). Kriwet J; Schmitz L.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1): 49-56Gyrodus range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tothe Early Cretaceous making it one of the longestliving pycnodont. Unambiguous Late Cretaceousrecords of Gyrodus are still missing. Gyrodusdisplays its widest distribution and greatesttaxonomic diversity in the Late Jurassic. Thedistribution of Gyrodus implies not only nearcoastalmode of life but also a pelagic lifestyleconversely to most other pycnodonts. Externalbody features and function of the unpaired finssupport this interpretation.2006030310贵 州 威 宁 下 二 叠 统 茅 口 阶 中 旋 齿 鲨 化 石 = TheHelicoprionid fossil from Lower Permian MaokuoStage in Weining, Guizhou Province. ( 中 文 ).程 国 繁 ; 牟 世 勇 ; 尹 恭 正 ; 刘 冠 邦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4, 25(4): 443-445 1 图 版 .本 文 记 述 了 在 贵 州 省 威 宁 县 兔 街 乡 海 着 村下 二 叠 统 茅 口 阶 中 发 现 的 旋 齿 鲨 类 —Hunanohelicoprion xiandongensis( 仙 洞 湖南 旋 齿 鲨 ) 并 讨 论 了 其 牙 列 形 态 和 牙 组 织 性 质 .2006030311美 国 蒙 大 拿 州 晚 白 垩 世 鲨 类 Cretaoxyrhina和 Cardabiodon = Late Cretaceous sharks Cretoxyrhinaand Cardabiodon from Montana, USA.( 英 文 ). Siverson M; Lindgren J.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2): 301-314The material indicates that semples of isolatedteeth of the two genera have high potential inintercontinental correlation of the upper Albianto mid-Turonian interval in mid-palaeolatitudedeposits, poor in other age-dignostic fossilgroups. The utilization of these lamniforms inmid-Cretaceous biostratigraphy is currentlyhampered by nearly total absence in the literatureof well illustrated, well dated and sufficientlylarge samples of isolated teeth of the twogenera.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the establishmentjof an intercontinental elasmobranch zonationfor mid-Cretaceous strata in temperate palaeoregionswe describe and illustrate sampes ofteeth of Cardabiodon venator sp. nov. and Cretoxyrhinamantelli from the lower niddle TuronianCollignoniceras woollgari regulare Zonein the Fairport Member of the Carlile Shale ineast-central Mantana, USA. These samples couldserve as reference points for future biostratigraphicstudies of Cretoxyrhina and Cardabiodon.2006030312对 晚 古 生 代 "Cladodus" occidentalis 的 修 订 =The revision of "Cladodus" occidentalis, a latePalaeozoic ctenacanthiform shark. ( 英 文 ). GinterM; Ivanov A; Lebedev O.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3): 623-631The teeth of a weel known late Palaeozoiccladodont chondrichthyan, " Cladosus" occidentalisfrom Russia, USA, and England are restudiedand a new generic name, Glikmanius gen.nov., is proposed for this species. Yet naothertooth-based species, formerly describedas ?Symmorium myachkovensis, occurring onthe Russian Platform and in Nebraska, is consideredto belong to the newly erected genus. Althoughthere is no direct evidence thatGilikmanius possessed fin spines, the broadsimilarity between its teeth and those of Ctenacanthuscompressus suggests it had a ctenacanthiformaffinity.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sbetween Glikmanius, Cladodus sensu stricto, "Ctenacanthus" costellatus, and Heslerodus, aresuggested.2006030313具 有 Nostolepis 模 式 组 织 构 造 的 棘 鱼 的 组 织多 样 性 = Diversity of tissues in acanthodianswith Nostolepis-type histological structure. ( 英文 ). Valiukevicius J; Burrow C J.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3): 635-649Acanthodian scales with Nostolepis-type histologicalstructure are separated into five groupsbased on the presence/absence and extent ofstranggewebe, odontocytic and syncitial mesodentinenetworks, cellular unipolar mesodentine,bone-like mesodentine and durodrntine in scalecrowns. Two new families of acanthodians areerected, based primarily on histological structureof scales: the Vesperaliidae and Acritolepidae.Four new genera are erected. Histological struc-77


ture are considered the primary characters oftaxonomical value when based on isolated scales.Unfortunately, scale histology is unknown formost articulated acanthodians.2006030314立 陶 宛 志 留 纪 Wenlock-Pridoli 阶 棘 鱼 新 类 群= New Wenlock-Pridoli (Silurian) acanthodianfishes from Lithuania.. ( 英 文 ). Valiukevicius J.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4, 49(1):147-160Five new monotypic acanthodian genera andfive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 from the Silurian(Wenlock to Pridoli) of Lithuania. Two newgenera and species, Vesperalia perplexa and Fecundosquamabasiglobosa, belong to climatiiformand three, Arenaceacanthus arcuatacanalis,Bracteatacanthus assiduus, and Rohonilepis breviornatus,to ischnacanthiform acanthodians.Vesperalia perplexa has high-crowned scaleswith ridges that cross the entire surface or frequentlyfade mid-crown and after a smooth areacontinue on the posterior edge. Stranggewebe inthe crowns of V. perplexa scales has large orientedlacunae and a well-developed system ofmain vascular canals. Fecundosquama basiglobosascales have an undeveloped neck, a crownwith only marginal sculptural incisions and havean unusually large deep base. Simple bone-likemesodentine in the crowns of F. basiglobosascales lacks principal vascular canals. Arenaceacanthusarcuatacanalis has diagnostic scales withanterior ridges that fade out at one-third ofcrown length, and crowns composed of simpleacellular meso- and durodentine with the originalarcuate radial vascular canals over the base.Bracteatacanthus assiduus scale crowns haveshort ridges of asymmetric profile and an anteromediansulcus, whereas scales of Rohonilepisbreviornatus have sharp symmetric subradialcrown ridges sloping towards the base. Scalecrowns of B. assiduus and R. breviornatus arecomposed of dentine and durodentine, but theformer is distinguished by a second area of multibranchedradial vascular canals positioned highin the neck.2006030315中 欧 俄 罗 斯 下 法 门 阶 具 鸡 冠 状 突 起 的 鲖 甲 鱼类 Bothriolepsis zadonica = Crested antiarchBothriolepis zadonica H. D. Obrucheva from thelower Famennian of Central European Russia..( 英 文 ). Moloshnikov S.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4, 49(1): 135-146New materials on the bothriolepidid Bothriolepiszadonica H.D. Obrucheva, 1983 from theZadonskian Regional Stage (Upper Devonian,Lower Famennian) of Central Devonian Field(Central European Russia) are described andillustrated. These materials came from nine localitiesin the Orel and Tver Regions of Russia.This species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awell developed median dorsal crest in the trunkarmour and unusual type of the preorbital recessof the head shield; this recess is designatedherein "trapezoid". The ontogenetic and individualvariations of B. zadonica are studied. Thecrested bothriolepidids are known only fromEuramerica and East Gondwana. The possiblerelationships between crested bothriolepidids inthese provinces are discussed.两 栖 类2006030316中 国 西 北 部 准 葛 尔 盆 地 南 部 侏 罗 纪 离 片 椎 目两 栖 类 = Temnospondyl amphibians from theJurassic of the Southern Junggar Basin (NWChina). ( 英 文 ). Maisch M W; Matzke A T. PalaeontologischeZeitschrift, 2005, 79(2): 285-301For the first time, remains of post-Triassicemnosponyls are described from the southernJunggar Basin. Middle Jurassic material from theuppermost part jof the Toutunhe Formation consistsof several isolated but well preserved skullbones and intercentra from all regions of thebody that can be attributed to a brachyopid. Thematerial in part shares important autapomorphieswith Gobiops desertus, from the Upper Jurassicof Outer Mongolia, and is consequently referredto this taxon, partially with reservation. Thisrepresents the first record of this genus fromChina. It also yields new anatomical data andpermits an emended diagnosis. Ferganobatrachus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Kirghisia is probably,as also shown by the new material, congenericwith Gobiops. Two fragmentary sepcimens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Upper JurassicQigu Formation are tentatively to theBrachyopoidea because of features jof the skull,mandible and vertebral column. They probablyboth represent a single taxon that was larger andmore massively built than Gobiops desertus butclosely related to this form.2006030317澳 大 利 亚 昆 士 兰 东 南 部 达 林 丘 陵 更 新 世 蛙 类及 其 古 环 境 意 义 = Pleistocene frogs from theDarling Downs, southeastern Queensland, andtheir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 英 文 ).Price G J, Tyler M J, Cooke B N. Alcheringa,2005, 29(1): 171-182Systematic collecting from fluvial late Pleistocenedeposits from the Darling Downs, southeastQueensland, Australia, has led to the recoveryof the first fossil frogs from the region, allfrom the Myobatrachidae, a family of grounddwelling and burrowing frogs. The most commonspecies recovered, Limnodynastes tasma-78


niensis, is extant on the Darling Downs. Thefossil taxa include species whose extant populationsinhabit and zones (Limnodynastes sp. cf. L.spenceri), montane forests (Kyarranus spp.), andopen woodlands (Neobatrachus sudelli), and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 mosaic of habitatsduring the Pleistocene. The absence of the Hylidae(tree frogs), a family common throughoutthe Darling Downs today, may be explained by ataphonomic bias that favours non-arboreal forms.Alternatively, hylids may have been rare or absenton the Darling Downs during the Pleistocene.2006030318辽 宁 北 票 发 现 一 新 的 无 尾 两 栖 类 = A newtaxon of Anura from Beipiao of Liaoning inChina. ( 中 文 ). 高 春 玲 ; 刘 金 远 . 世 界 地 质 , 2004,23(1): 1-5 1 图 版 .根 据 一 具 保 存 有 皮 肤 印 痕 的 完 整 骨 骼 化 石 ,描 述 了 采 自 辽 宁 北 票 黄 半 吉 沟 晚 侏 罗 世 一 早白 垩 世 义 县 组 下 部 的 一 新 的 无 尾 两 栖 类 , 并 确立 其 为 一 新 属 、 新 种 一 孟 氏 大 连 蟾(Dalianbatrachus mengi gen. et. sp. nov.). 该 化石 以 其 尾 杆 骨 较 长 , 超 过 荐 前 椎 的 总 长 度 , 胫 腓骨 与 股 骨 等 长 和 跗 节 长 小 于 胫 腓 骨 长 的 一 半而 区 别 于 其 它 两 栖 类 .2006030319内 蒙 古 宁 城 道 虎 沟 地 区 首 次 发 现 中 侏 罗 世 蝌蚪 化 石 = Discovery of a Middle Jurassic fossiltadpole from Daohugou region, Ningcheng,InnerMongolia, China. ( 中 文 ). 袁 崇 喜 ; 张 鸿 斌 ; 李 明 ;季 鑫 鑫 . 地 质 学 报 , 2004, 78(2): 145-148中 国 中 生 代 的 两 栖 类 化 石 十 分 稀 少 , 已 报道 的 有 尾 两 栖 类 仅 见 产 于 河 北 丰 宁 县 凤 山 炮樟 沟 晚 侏 罗 世 的 东 方 塘 螈 (Laccotriton subsolanus)、 凤 山 中 华 螈 (Sinerpetonfengshanensis)、 辽 宁 葫 芦 岛 市 水 口 子 早 白 垩世 的 钟 健 辽 西 螈 (Liaoxitriton zhongjiani)、 内蒙 古 宁 城 道 虎 沟 地 区 中 侏 罗 世 的 天 义 初 螈(Chunerpeton tianyiensis) 和 奇 异 热 河 螈(Jeholotriton paradoxus), 以 及 辽 西 早 白 垩 世热 河 生 物 群 中 的 无 尾 两 栖 类 葛 氏 辽 蟾(Liaobatrachus grabaui) 、 三 燕 丽 蟾(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 、 北 票 中 蟾(Mesophryne beipiaoensis)。 本 文 记 述 了 一 件采 自 内 蒙 古 宁 城 道 虎 沟 地 区 中 侏 罗 世 的 蝌 蚪化 石 , 这 在 中 国 乃 至 亚 洲 尚 属 首 次 报 道 , 不仅 填 补 了 中 国 中 侏 罗 世 无 尾 两 栖 类 化 石 分 布的 空 白 , 而 且 进 一 步 丰 富 了 燕 辽 生 物 群 的 内容 , 对 早 期 蛙 类 的 地 理 分 布 、 形 态 发 生 、 生存 环 境 等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的 科 学 价 值 。2006030320捷 克 共 和 国 Moravia 下 二 叠 统 一 新 的discosauriscid = A new discosauriscid seymouriamorphtetrapod from the Lower Permian ofMoravia, Czech Republic. ( 英 文 ). Klembara J.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5, 50(1): 25-48A new genus and species, Makowskialaticephala , from the Lower Permian deposits ofthe Boskovice furrow in Moravia is described indetail, and its cranial reconstruction is presented.It is placed in the family Discosauriscidae on thefollowing character states: short preorbital region;rounded to oval orbits positioned mainly inanterior half of skull; otic notch dorsoventrallybroad and anteroposteriorly deep; rounded tooval ventral scales.2006030321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三 叠 纪 四 足 类 足 印 : 对 证据 的 再 评 估 = Tetrapod footprints from the Triassicof Patagonia: reappraisal of the evidence.( 英 文 ). Domnanovich N S, Marsicano C A.Ameghiniana, 2006, 43(1): 55-70To date, the only known Triassic tetrapodfootprints in Patagonia are those from the LosMenucos Basin, Rio Negro province. The footprintsoccur at several levels in the Vera Formationin finegrained tuffaceous sandstones interbeddedwith tuffaceous mudstones that contain arich "Dicroidiumtype Flora". A revision of theoriginal material described by Casamiquela andstudy of undescribed specimens from the samelocality are presented herein. Previous assumptionsabout the large number of tetrapod groupsrepresented by the footprint assemblage are notcorroborated by the available evidence. However,this new analysis supports former propositionsabout the relative abundance and high diversityof small therapsids, probably theriodonts. Thisfootprint assemblage suggests a unique Late Triassictetrapod fauna in northern Patagonia, inwhich archosaurs (basal archosaurs and dinosaurs)were not the dominant component as inmost known Late Triassic Gondwanan tetrapodfaunas. This unusual situation might be eitherthe result of a taphonomic bias or the record ofan endemic fauna actually dominated by therapsidtaxa.2006030322罗 马 尼 亚 Hateg 盆 地 梅 斯 特 里 赫 特 阶 新 的 滑体 两 栖 类 和 有 鳞 类 = New lissamphibians andsquamates from the Maastrichtian of Hateg Basin,Romania. ( 英 文 ). Folie A; Codrea V. Acta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5, 50(1): 57-71The lissamphibians are represented by a salamander-likeallocaudatan (Albanerpeton sp.) andat least tro discoglossid frogs (cf. Eodiscoglossus79


sp. and cf. Paradiscoglossus sp.). The presenceof Albanerpeton in this site confirms that thisgenus appeared in Europe by at least the LateCretaceous instead of Miocene as previouslythought. The presence of both Albanerpeton andBicuspidon in hateg Basin suggests a northAmerican influence on eastern European amphibianand lacertilian faunas by Maastrichtiantimes.2006030323辽 西 义 县 组 蝾 螈 类 化 石 新 发 现 = New discoveryof salamander fossils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in western Liaoning. ( 中 文 ). 张 立 军 ; 高克 勤 ; 王 丽 霞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8): 799-801 1图 版 .在 辽 西 葫 芦 岛 市 附 近 的 早 白 垩 世 义 县 组 地层 中 发 现 1 处 新 的 蝾 螈 化 石 点 . 新 台 门 一 带 出露 的 湖 相 沉 积 地 层 主 要 是 一 套 灰 绿 色 安 山 岩与 紫 色 泥 质 粉 沙 岩 的 互 层 . 该 层 中 除 了 产 蝾 螈化 石 外 , 还 有 诸 如 Ephemeropsis, Eosestheria,Liaoningocladus等 其 他 动 植 物 化 石 . 过去 发 现 的 Liaoxitriton 化 石 点 是 在 同 一 地 区比 新 化 石 层 稍 高 的 层 位 中 发 现 的 . 该 类 蝾 螈 化石 曾 报 道 产 于 早 白 垩 世 的 九 佛 堂 组 , 但 是 新 近的 野 外 调 查 表 明 , 该 化 石 点 所 在 层 位 也 属 义 县组 .爬 行 类2006030324法 国 白 垩 纪 琥 珀 中 的 爬 行 动 物 表 皮 化 石 =Reptile skin remains in the Cretaceous amber ofFrance. ( 英 文 ). Perrichot V; N é raudeau D.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5, 4(1-2): 47-51Two fragments of a reptile skin have beendiscover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Late Albian)amber of Charente-Maritime (southwesternFrance). Their systematic attribution is discussedaccording to the contemporaneous skeleton remainsof reptiles discovered in the same regionand squamate skin fragments described fromother Cretaceous ambers (Lebanon, Myanmar).The preservation of a reptile skin in amber fromCharente-Maritime provides further elements forthe taphonomic analysis of the amber deposit.2006030325甘 肃 永 靖 盐 锅 峡 早 白 垩 世 翼 龙 足 迹 的 发 现 及意 义 =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Early Cretaceouspterosaur track and Its Significance inYanguoxia, Yongji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中 文 ). 彭 冰 霞 ; 杜 远 生 ; 李 大 庆 ; 白 仲 才 . 地 球 科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 报 , 2004, 29(1): 21-24甘 肃 永 靖 盐 锅 峡 恐 龙 足 迹 1 号 化 石 点 中 保存 有 翼 龙 足 迹 , 该 足 迹 是 我 国 翼 龙 足 迹 的 首 次发 现 . 翼 龙 足 迹 为 四 足 行 走 , 行 迹 宽 . 前 脚 为 不对 称 三 趾 型 , 趾 行 式 , 其 中 Ⅱ 趾 最 短 ,Ⅳ 趾 最 长 ,足 迹 外 偏 , 偏 角 大 ,Ⅳ 趾 与 行 迹 交 角 为 160°~180°. 后 脚 外 形 为 近 长 方 形 , 四 趾 型 ,Ⅱ、Ⅲ 趾较 Ⅰ、Ⅳ 趾 长 , 蹠 行 式 , 脚 长 为 宽 的 3 倍 , 足 迹 外偏 , 偏 角 30°. 足 迹 特 征 表 明 该 翼 龙 足 迹 属 于一 新 种 . 沉 积 特 征 表 明 翼 龙 足 迹 产 于 湖 岸 环 境 .2006030326关 岭 动 物 群 埋 藏 环 境 初 探 = Elementary Discussionof Taphonomic Environment ofGuanling Fauna,Guizhou Province,China. ( 中文 ). 孙 作 玉 ; 郝 维 城 ; 江 大 勇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2004, 40(6): 864-871对 贵 州 省 关 岭 县 新 铺 乡 毛 凹 剖 面 上 三 叠 统瓦 窑 组 底 部 岩 性 薄 片 进 行 了 观 察 , 根 据 生 物 含量 的 多 少 , 可 以 区 分 出 3 种 岩 性 : 泥 晶 灰 岩 、 含生 屑 泥 晶 灰 岩 、 泥 晶 生 屑 灰 岩 . 结 合 生 物 群 组合 面 貌 分 析 , 认 为 关 岭 动 物 群 埋 藏 于 水 体 较 深且 宁 静 、 低 能 、 盐 度 正 常 、 气 候 温 暖 的 环 境下 . 同 时 牙 形 石 Paragondolella 属 、 双 壳 类Halobia 属 剖 面 分 布 暗 示 了 水 体 还 原 事 件 的发 生 . 结 合 古 氧 化 还 原 度 敏 感 元 素 的 丰 度 变 化和 化 石 分 异 度 分 析 , 认 为 动 物 群 得 以 完 美 埋 藏 ,有 2 点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因 素 :(1) 沉 积 速 率 慢 , 岩性 结 构 致 密 , 颗 粒 细 小 , 使 生 物 能 完 整 沉 积 ;(2)爬 行 动 物 化 石 层 、 化 石 分 异 度 曲 线 和w(Ce)/w(La) 比 值 大 于 2, 且 正 向 漂 移 呈 现 一 一对 应 关 系 表 明 , 缓 慢 沉 积 过 程 中 , 水 体 还 原 缺 氧给 生 物 埋 藏 提 供 了 必 须 的 氧 隔 离 层 , 防 止 死 亡生 物 氧 化 分 解 .2006030327贵 州 兴 义 中 三 叠 世 Nothosaurus 一 新 种 = Anew nothosaur from Middle Triassic of Guizhou,China. ( 中 文 ). 李 锦 玲 ; 奥 利 维 尔 · 瑞 柏 尔 . 古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1): 1-12记 述 了 贵 州 兴 义 法 郎 组 竹 竿 坡 段 幻 龙 一 新种 --Nothosaurus youngi sp. nov.. 新 种 以 眶 后 弓窄 , 上 颌 骨 和 眶 后 骨 在 轭 骨 之 后 相 连 , 外 翼 骨 形成 明 显 的 腹 向 凸 缘 , 下 颌 具 清 晰 的 冠 状 突 , 和 夹板 骨 前 端 进 入 下 颌 缝 合 部 等 特 征 区 别 于 幻 龙的 其 他 种 . 支 序 分 析 的 结 果 表 明 N. youngi 的原 始 性 仅 次 于 . 新 种 N. youngi 具 有Nothosaurus 中 的 一 些 原 始 特 征 , 短 的 下 颌 缝合 部 , 短 的 上 颌 齿 列 和 窄 的 眶 后 弓 , 新 种 在 法 郎组 竹 杆 坡 段 的 发 现 支 持 含 化 石 地 层 为 中 三 叠世 拉 丁 期 的 结 论 .2006030328陕 西 蓝 田 晚 中 新 世 灞 河 组 沙 鼠 类 化 石 = Gerbillidsfrom the Late Miocene Bahe Formation,Lantian, Shaanxi. ( 中 文 ). 邱 铸 鼎 ; 郑 绍 华 ; 张 兆群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3): 193-204沙 鼠 是 一 类 由 早 中 新 世 米 古 仓 鼠 类(myocricetodontines) 演 化 而 来 的 啮 齿 动 物 , 现80


生 的 种 类 主 要 分 布 于 非 洲 、 阿 拉 伯 半 岛 和 亚洲 干 旱 的 沙 漠 - 荒 漠 草 原 地 区 . 其 高 阶 元 的 系 统分 类 尚 未 取 得 一 致 的 意 见 , 但 古 生 物 学 者 一 般认 为 , 沙 鼠 类 动 物 自 成 一 科 , 并 可 分 为 3 个 亚 科 :米 古 仓 鼠 亚 科 (Myocricetodontinae)、 裸 尾 沙鼠 亚 科 (Taterillinae) 和 沙 鼠 亚 科(Gerbillinae)(Jaeger,1977:Tong,1989;Chaline etal.,1977;Wessels,1999).我 国 的 现 生 沙 鼠 共 有 3 属 7 种 , 均 属Gerbillinae 亚 科 , 主 要 分 布 于 蒙 新 高 原 及 其 南邻 地 带 ( 王 应 祥 ,2003). 最 早 的 化 石 记 录 是 甘 肃泉 头 沟 中 中 新 世 的 Mellalomys gansus 和Myocricetodonplebius( 邱 铸 鼎 ,2001). 在 其 他 新近 纪 地 点 发 现 的 有 甘 肃 庆 阳 、 瓦 窑 堡 和 灵 台 ,山 西 榆 社 和 内 蒙 古 化 德 、 高 德 格 的Pseudomeriones abbreviatus (Teilhard,1926; Young, 1927; Schaub, 1934; 李 传 夔 , 1981;Fahlbusch et al.,1983; 郑 绍 华 、 张 兆 群 , 2000;Qiu and Storch,2000; 李 强 等 ,2003), 以 及 甘 肃 宁县 的 Pseudomeriones complicidens( 张 兆群 ,1999).Mellalomys 和 Myocricetodon 属 归入 Myocricetodontinae, 而 Pseudomeriones 属归 入 Gerbillinae.本 文 记 述 Myocricetodon 和 Abudhabia 两属 沙 鼠 , 后 者 被 归 入 Taterillinae 亚 科 , 代 表 该 亚科 在 我 国 的 首 次 发 现 . 材 料 系 中 芬 古 生 物 工 作者 于 1997~2000 年 在 陕 西 蓝 田 晚 中 新 世 的 灞河 组 中 采 集 的 . 根 据 共 生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的 研 究 ,该 动 物 群 的 时 代 为 晚 中 新 世 早 期 , 即 中 国 哺 乳动 物 年 代 的 保 德 期 早 期 , 大 致 与 欧 洲 陆 相 哺 乳动 物 时 代 的 瓦 里 西 期 (Vallesian) 晚 期 或 MN10相 当 (Zhang et al.,2002;Qiu et al.,2004).2006030329秦 岭 第 四 纪 的 蜥 蜴 类 化 石 = Fossil lizards ofQinling Mountains. ( 中 文 ). 李 永 项 ; 薛 祥 煦 ; 刘护 军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2): 171-176本 文 所 记 述 的 秦 岭 第 四 纪 蜥 蜴 类 化 石 , 是 西北 大 学 地 质 系 新 生 代 地 质 与 环 境 研 究 所 在1999 年 对 陕 西 洛 南 县 张 坪 洞 穴 群 进 行 考 察 时所 采 集 的 部 分 爬 行 类 标 本 , 包 括Conicodontosaurus qinlingensis sp. Nov.、Eumeces sp. 和 Eremias sp.。 这 些 材 料 均 来 自于 洛 河 北 岸 的 石 灰 岩 洞 穴 堆 积 。 该 洞 穴 群 的时 代 , 经 研 究 ( 薛 祥 煦 等 ,2004) 认 为 属 中 更 新世 以 来 的 不 同 时 段 。 本 文 所 研 究 的 标 本 均 来自 该 洞 穴 群 中 位 置 最 高 的 洞 穴 , 年 代 约 为493±55 ka B.P.。2006030330湖 南 晚 泥 盆 世 短 胸 节 甲 鱼 类 一 新 属 = A neweubrachythoracid arthrodire from the Upper Devonianof Hunan, China. ( 中 文 ). 王 俊 卿 ; 朱 敏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2): 154-161本 文 报 道 的 鱼 类 化 石 产 自 湖 南 石 门 大 京 州的 上 泥 盆 统 写 经 寺 组 . 在 中 国 泥 盆 纪 地 层 分 区上 , 化 石 产 地 属 于 华 南 区 的 湘 、 鄂 、 川 交 界 分区 ( 侯 鸿 飞 等 ,1988). 该 分 区 泥 盆 系 为 一 套 厚 度不 超 过 500 m 的 近 岸 海 相 碎 屑 岩 沉 积 , 仅 发 育中 泥 盆 统 上 部 至 上 泥 盆 统 ( 图 1), 并 普 遍 超 覆 在志 留 系 温 洛 克 统 之 上 , 以 角 度 不 整 合 伏 于 石 炭系 或 二 叠 系 之 下 . 上 泥 盆 统 分 两 个 组 , 从 下 而 上分 别 为 黄 家 磴 组 和 写 经 寺 组 . 黄 家 磴 组 系 杨 敬之 、 穆 恩 之 (1953) 创 立 , 标 准 地 点 在 湖 北 长 阳马 鞍 山 东 端 的 黄 家 磴 。 岩 性 为 砂 岩 夹 少 量 页岩 , 植 物 化 石 丰 富 , 并 含 有 误 订 为 植 物 化 石的 湖 北 长 阳 鱼 ( Changyanophyton hupeienseSze,1952 ). 根 据 植 物 化 石 组 合 面 貌 , 黄 家 磴组 的 时 代 被 认 为 是 晚 泥 盆 世 早 期 。 写 经 诗 组是 谢 家 荣 、 刘 季 辰 (1927) 创 立 的 。 岩 性 分 为 二段 : 下 段 以 泥 灰 岩 为 主 , 含 Yunnanellaabrupta、Yunnanellina triplicata 等 腕 足类 化 石 : 上 段 以 砂 页 岩 为 主 , 含 植 物 化 石 ,其 组 合 面 貌 除 大 致 与 黄 家 磴 组 相 似 外 , 还 有一 些 新 的 分 子 , 如 Leptophloeumguanzhuangense 、 Cyclostigma hunanense等 。 根 据 动 、 植 物 化 石 群 的 性 质 , 写 经 寺 组的 时 代 大 致 与 法 门 期 早 期 相 当 。 多 年 来 , 在这 一 分 区 的 泥 盆 纪 地 层 里 , 很 少 鱼 类 化 石 。杨 敬 之 、 穆 恩 之 (1953) 曾 提 及 在 湖 北 长 阳 写 经诗 组 底 部 发 现 的 鱼 化 石 , 这 些 鱼 化 石 与 腕 足类 Yunnanella、Tenticospirifer 等 共 生 ,但 种 属 并 未 定 出 。 已 记 述 过 的 鱼 化 石 只 有 湖北 长 阳 黄 家 磴 组 的 长 阳 鱼 ( 潘 江 ,1962)。湖 南 是 我 国 泥 盆 系 地 层 发 育 地 区 之 一 , 鱼类 化 石 也 很 丰 富 , 但 多 产 自 中 泥 盆 统 跳 马 涧组 中 , 且 从 未 报 道 过 节 甲 鱼 类 化 石 。 短 胸 节甲 鱼 类 在 我 国 已 记 述 了 12 个 属 , 其 中 包 括 厚甲 鱼 类 (pachyosteomorphs) 的 4 个 属 。 迄 今 为止 , 在 中 国 记 述 的 厚 甲 鱼 类 皆 归 属 邓 氏 鱼 科(Dunkleosteidae,= 恐 鱼 科 (Dinichthyidae), 而 在世 界 其 他 地 区 多 样 性 相 当 高 的 缺 棘 短 胸 节 甲鱼 类 (aspinothoracids) 在 我 国 尚 未 发 现 。 因此 , 本 文 记 述 的 鱼 化 石 即 是 节 甲 鱼 类 在 湖 南的 首 次 报 道 , 也 是 缺 棘 短 胸 节 甲 鱼 类 在 我 国的 首 次 发 现 。2006030331内 蒙 古 中 新 世 通 古 尔 组 Tungurictis(Carnivora:Hyaenidae) 的 新 材 料 = Newmaterials of Tungurictis(Carnivora, Hyaenidae)from Tunggur Formation, Nei Mongol. ( 中 文 ).王 晓 鸣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2): 144-153斯 氏 通 古 尔 鼬 (Tungurictis spocki) 是 1939 年Colbert 描 述 的 一 个 采 自 内 蒙 古 中 中 新 世 通 古尔 组 的 小 型 食 肉 类 的 新 属 、 新 种 . 他 最 初 认 为通 古 尔 鼬 属 于 灵 猫 科 , 但 最 近 Hunt(1989) 及81


Hunt 和 Solounias(1991) 提 出 通 古 尔 鼬 具 有 一些 鬣 狗 科 耳 区 的 特 征 ( 如 水 平 方 向 的 听 泡 隔 板等 ) 但 缺 少 典 型 鬣 狗 科 强 壮 的 用 来 咬 碎 骨 骼 的前 臼 齿 .Werdelin 和 Solounias(1991) 对 鬣 狗 科分 支 系 统 的 研 究 也 进 一 步 证 实 通 古 尔 鼬 实 际上 是 一 种 鬣 狗 科 较 为 原 始 的 成 员 . 因 此 通 古 尔鼬 成 为 研 究 鬣 狗 科 初 期 演 化 关 系 的 重 要 一 环 .Tungurictis spocki 的 正 型 标 本 (AMNH26600) 是 一 件 相 当 完 整 的 头 骨 , 但 这 是 美 国 自然 历 史 博 物 馆 第 三 次 中 亚 考 查 团 在 狼 营 地 点(Wolf Camp) 获 得 的 惟 一 标 本 . 缺 少 下 颌 骨 和 非常 关 键 的 下 裂 齿 对 于 研 究 鬣 狗 科 关 系 总 是 一件 憾 事 . 因 此 在 通 古 尔 台 地 南 缘 首 次 发 现 的 出自 同 一 个 体 的 斯 氏 通 古 尔 鼬 上 、 下 颌 骨 , 对 加深 该 种 形 态 特 征 的 认 识 和 对 鬣 狗 科 系 统 关 系的 研 究 都 具 有 一 定 意 义 . 新 发 现 的 材 料 (IVPPV 13784) 包 括 很 可 能 属 同 一 个 体 头 骨 的 前 半部 分 以 及 下 颌 骨 , 并 保 存 了 P3~M2 及 m1~m2.V 13784 采 自 内 蒙 古 苏 尼 特 左 旗 IVPP 346地 点 西 1.5 km( 美 国 自 然 历 史 博 物 馆 中 亚 考 查团 推 饶 木 诺 尔 地 点 Tairum Nor locality, 又 称 南营 地 South Camp), 属 通 古 尔 组 下 部 的 推 饶 木动 物 群 (Tairum Nor fauna), 其 时 代 比 狼 营 地 点正 型 标 本 层 位 的 稍 早 ( 邱 铸 鼎 、 王 晓鸣 ,1999;Wang et al.,2003).新 材 料 的 头 骨 及 牙 齿 形 态 与 正 型 标 本 基 本相 似 . 上 牙 只 有 微 小 的 区 别 , 例 如 个 体 稍 小 ,P3舌 侧 齿 带 及 后 附 尖 稍 强 ,P4 原 尖 稍 靠 前 等 .V13784 的 下 臼 齿 与 一 般 鬣 狗 类 的 特 征 一 致 , 特别 与 一 些 原 始 鬣 狗 类 ( 如 ,Protictitherium 、Plioviverrops、Herpestides) 的 特 征 相 似 . 一个 相 对 较 短 并 向 唇 侧 稍 弯 曲 的 m1 三 角 座 , 以及 在 下 前 尖 唇 侧 带 有 一 个 明 显 的 小 脊 是 所 有这 些 原 始 鬣 狗 类 的 共 同 特 征 . 而 原 始 鬣 狗 类 的m1 跟 座 都 拥 有 一 对 位 置 靠 两 边 的 下 内 尖 与 下次 尖 围 成 的 一 个 宽 大 的 跟 座 盆 , 这 个 盆 由 于 下后 尖 与 下 内 尖 之 间 的 一 个 深 洼 而 向 唇 侧 敞开 .V 13784 的 m2 也 具 有 典 型 原 始 鬣 狗 类 的 特征 . 下 原 尖 、 下 后 尖 、 下 内 尖 及 下 次 尖 都 在 牙齿 的 边 缘 , 并 把 牙 齿 的 中 间 围 成 一 个 较 宽 的 低谷 . 斯 氏 通 古 尔 鼬 没 有 m3. 新 材 料 弥 补 了 斯 氏通 古 尔 鼬 缺 失 下 颌 骨 的 遗 憾 . 其 下 臼 齿 形 态 与原 始 鬣 狗 成 员 的 相 像 , 进 一 步 证 实 了 斯 氏 通 古尔 鼬 属 鬣 狗 科 . 这 对 今 后 深 入 探 讨 鬣 狗 类 的 起源 及 演 化 将 起 到 很 大 的 作 用 .2006030332记 几 种 原 鼢 鼠 ( 啮 齿 目 , 鼢 鼠 科 ) 及 鼢 鼠 科 的 起源 讨 论 = On some species of Prosiphneus(siphneidae, rodentia) and the origin of siphneidae.( 中 文 ). 郑 绍 华 ; 张 兆 群 ; 崔 宁 . 古 脊 椎 动 物学 报 , 2004, 42(4): 297-315记 述 了 采 自 甘 肃 秦 安 和 内 蒙 古 阿 木 乌 苏 中中 新 世 晚 期 - 晚 中 新 世 的 4 种 早 期 原 鼢鼠 :Prosiphneus qinauensis sp. nov.、Pr. qiuisp. nov.、Pr. haoi sp. nov. 和 Pr. licentiTeilhard de Chardin,1926, 讨 论 了 原 鼢 鼠 属 中 7个 种 的 相 互 关 系 及 其 进 化 趋 势 . Prosipheus 是鼢 鼠 科 中 最 原 始 的 属 , 目 前 已 知 最 早 的 种 是 Pr.qinaensis sp. nov., 最 晚 的 种 是 Pr. ericksoni(Schlosser,1924). Prosiphneus 可 能 起 源于 Plesiodipus progressus Qiu,1996.2006030333兽 角 类 恐 龙 中 的 大 预 言 = Mass Prediction inTheropod Dinosaurs. ( 英 文 ). Christiansen P;Fariña R A.. Historical Biology, 2004, 16(2-4):85-92Body size is a crucial life history parameterfor an organism. Therefore, mass estimation forfossil species is important for many kinds ofanalyses. Several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yield equations applicable to dinosaurs. In thispaper, we offer bi- and multivariate equationsbased on log transformed appendicular skeletondata from a sample of 16 theropods which wereknown from reasonably complete skeletal remains,and spanning a wide size range. Bodymasses of the included taxa had been found bydisplacement methods of scale models, based onmeasurements taken directly on the mountedskeletons. Seven of the bivariate regressionanalyses resulted i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equal to or above 0.975 and femoral length wasthe best available measurement (r=0.995; standarderror of the estimate (%SEE)=19.26; percentprediction error (%PE)=13.81). Also, 32multivariate analyses yielded equations with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0.990) and lowstandard errors.2006030334中 国 云 南 省 中 三 叠 统 Gejiu 组 一 幻 龙 = Alariosaur (Reptilia: sauropterygia) from the MiddleTriassic (Ladinian) Gejiu Formation of Yunnan,China. ( 英 文 ). Sun Zuo-yu; Hao Wei-cheng;Maisch M W; Pfretzschner H U. Neues Jahrbuch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 Monatschefte,2005, (7):A partial nothosaurid skeleton, consisting oftwo nearly complete forelimbs, part of theshoulder girdle and part of the trunk is described.It is referred to Lariosaurus based on the followingcharacters: the dorsal ribs are pachyostotic,the ulna is prominently broadened and somewhatlonger than the radius, there are five carpal ossifications,the humerus is evenly curved with nodistinctconstriction in its mid-diaphyseal region,hyperphalangy is present in the manus. The incompletepreservation of the specimen preventsa specific assignment, so that it is identitied asLariosaurus sp.. The discovery of Lariosaurus sp.cf. Askeptosaurus, and other marine reptile fos-82


sils from the same locality in northern Yunnanindicates a new , important and diverse assemblageof Triassic marine reptiles in SW China.2006030335意 大 利 北 部 伦 巴 第 区 诺 利 期 Archosaur 的 牙齿 = Archosaur (possible theropod ) teeth fromthe Norian (Late Triassic ) of Lombardy (NorthernItaly). ( 英 文 ). Renesto S; Gozzi E; Tintori A.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Monatschefte, 2005, (9): 529-546Three isolated teeth are reported. The triangularblade-like shape with serrated edges revealsthat they are archosaurian, but a more precisetaxonomic assignment within archosaurs is moredifficult because this kind of teeth occurs in differentNorian archosaurs, such as phytosaurs,rauisuchians and theropods. A detailed comparisonof these taxa revealed that shape, size andpattern of serration suggest that they do not belongto a phytosaur but rather to rauisuchian orperhaps to a coelophysid theropod. The serrationdensity is closer to that of coelophysid theropods,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theropodsand of rauisuchians, suggesting that these teethmay perhaps represent the oldest dinosaur skeletalremains found in Italy so far.2006030336中 国 西 南 部 贵 州 省 安 尼 期 的 Nothosaurus sp.= Nothosaurus sp. (reptilia, Sauropterygia, Nothosauridae)from the Anisian (Middle Triassic)of Guizhou, southwestern China. ( 英 文 ). JiangDa-Yong; Maisch M W; Hao Wei-Cheng;Pfretzschner H-U; Sun Yuan-Lin; Sun Zuo-Yu.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Monatschefte, 2005, (9): 565-576A complete nothosaurid skull, exposed in ventralview, is described from the Upper Memberof the Guanling Formation of Xinmin, PanxianCounty,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The combination of some characters of the skulland dentition, including a spatulate rostrum followedby a marked rostral constriction, fourpremaxillary fangs followed by a distinctlysmaller premaxillary tooth, five smaller maxillaryteeth rostral to the paired maxillary fangs,makes it different from other nominal species ofNothosaurus. As data on the dorsal surface of theskull are lacking, it is identified as Nothosaurussp., although it probably represents a new species.It is the seco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genusNothosaurus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and outsidethe western Tethyan faunal province, andthe oldest definite record of a nothosauridsauropterygian in south-western China as well asone of the oldest known nothosaurids worldwide.2006030337德 国 Geiseltal 地 区 始 新 世 鲁 帝 特 阶‘Ptychogasteridae’ 科 一 新 属 = A new genusof ‘ Ptychogasteridae ’ (Chelonii, Testudinoidea)from the Geiseltal (Lutetian of Germany).( 英 文 ). Hervet S.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4, 3(2): 125-132Among the fossil turtles from of the Lutetianlocality of Geiseltal (Germany), a new taxon offreshwater Testudinoidea is described. Thistaxon belongs to the ‘Ptychogasteridae’ group,which is diagnosed here. It is a primitive taxon,allowing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characters of thisgroup. A hypothe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forms in the‘Ptychogasteridae’ group is proposed.2006030338老 挝 下 白 垩 统 龟 鳖 类 Shachemydinae 一 新 类群 的 初 步 资 料 = A new Shachemydinae (Chelonii,Cryptodir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Laos: preliminary data. ( 英 文 ). de Broin F L.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4, 3(5): 387-396The Lower Cretaceous of Laos produced remainsof freshwater cryptodiran turtles includingsome elements of aff. Xinjiangchelys and ofTrionychoidea: Trionychidae, Carettochelyidaeand beautiful specimens of a new species ofShachemys. The latter is defined, compared andplaced in the family Adocidae. The family isreconsidered and the subfamily Shachemydinaeis confirmed; the latter ranges from the UpperJurassic to the Senonian of Asia. Its good adaptationto aquatic life is asserted2006030339欧 洲 渐 新 世 最 晚 期 - 中 新 世 早 期 : 蟒 蛇 的 黑 暗时 代 = Latest Oligocene–Early Miocene inEurope: Dark Period for booid snakes. ( 英 文 ).Rage J-C;Szyndlar Z.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4, 3(5): 428-435The diversity of booid snakes strongly decreasedduring the Latest Oligocene (zonesMP 29–30) and Early Miocene (zones MN 1–2,and perhaps MN 3) in Europe. Moreover, thefew remaining taxa were all small and displayedfossorial trends. This crisis is referred to as theDark Period of booid snakes. The outset of thisevent probably resulted from cooling and aridizationthat were prevailing during the Late Oligocene.The period ended when a warm and humidclimate was restored; aside from direct effect,the latter change caused the arrival of immigrantsthat probably contributed to the eliminationof the booids of the Dark Period2006030340摩 洛 哥 上 白 垩 统 一 新 蛇 颈 龙 Manemergusanguirostris 的 骨 骼 学 = Osteology of Manemergusanguirostris n. gen. et sp., a new plesio-83


saur (Reptilia, sauropterygia) from the UpperCretaceous of Morocco. ( 英 文 ). Buchy M-C;Metayer F; Frey E. PalaeontographicaAbt.A, 2005, 272(5-6): 97-120The hologype of Manemergus anguirostris n.gen. et sp. comprises the subcomplete axialskeleton and partial appendicular skeleton of anarticulatedjuvenile individual. Owing to theyoung age of the specimen, the nature of anatomicalvariation during ontogeny in plesiosaursis discussed. The new taxon is characterised byits skull architecture combining a narrow, relativelyshort rostrum and a box-like post-orbitalsegment, and slender, smooth teeth. The state ofpreservation of the specimen hints at a relative invivo stiffness of the neck due to strong ligamentousintervertebral connections.2006030341贵 州 贞 丰 中 三 叠 统 关 岭 组 中 Chirotherium—原 始 爬 行 类 足 迹 研 究 = Chirotherium: fossilfootprints of primitive reptiles in the Middle TriassicGuanling Formation, Zhenfeng, GuizhouProvince, China. ( 中 文 ). 吕 洪 波 ; 章 雨 旭 ; 肖 加 飞 .地 质 学 报 , 2004, 78(4): 468-474 1 图 版 .在 贵 州 省 贞 丰 县 龙 场 镇 和 牛 场 镇 两 地 中 三叠 统 关 岭 组 下 段 的 泥 质 白 云 岩 中 保 存 有 古 老的 爬 行 类 —" 手 兽 " 的 足 迹 化 石 —Chirotherium. 该 足 迹 为 四 足 动 物 留 下 的 行 走轨 迹 , 后 足 保 存 较 完 整 , 前 足 可 见 零 星 和 不 完 整的 趾 痕 . 单 个 足 迹 由 五 个 脚 趾 和 后 掌 组 成 , 由 于其 中 的 四 个 脚 趾 伸 向 前 方 而 第 五 趾 由 后 掌 外侧 横 向 伸 出 且 向 后 弯 曲 , 整 个 足 迹 看 上 去 犹 如人 的 手 掌 印 痕 . 由 前 足 脚 印 保 存 不 完 全 可 以 判断 , 该 造 迹 动 物 既 可 以 四 足 行 走 又 可 以 仅 靠 后足 奔 跑 . 龙 场 足 迹 点 保 存 完 整 的 后 足 脚 印 最 大为 长 16cm, 宽 14cm, 平 均 单 步 长 70.2em, 复 步长 为 140cm; 而 牛 场 足 迹 点 所 见 最 大 后 足 脚 印长 达 25cm, 宽 17cm, 平 均 单 步 长 为 52cm, 复 步长 为 98.5cm. 笔 者 等 参 照 国 际 上 流 行 的 计 算 方法 , 根 据 脚 印 长 度 和 步 长 大 小 计 算 了 两 地 造 迹动 物 的 臀 高 和 行 走 速 度 : 臀 高 大 约 0.64~1.0 m,估 计 身 长 可 达 2~3m, 行 走 速 度 4~10km/h. 考虑 到 造 迹 动 物 当 时 仅 仅 处 于 漫 步 和 小 跑 状 态 ,推 测 其 奔 跑 速 度 可 以 达 到 20km/h 以 上 . 于 欧洲 、 美 洲 等 地 发 现 的 Chirotherium 多 数 保 存于 三 叠 纪 的 红 色 砂 泥 岩 层 表 面 , 其 中 多 数 岩 层发 育 泥 裂 构 造 ; 还 有 些 则 保 存 于 薄 层 碳 酸 盐 岩层 的 表 面 , 也 多 数 发 育 泥 裂 构 造 . 贞 丰 的 两 处 足迹 都 保 存 于 中 三 叠 统 关 岭 组 下 段 发 育 泥 裂 构造 的 泥 质 白 云 岩 表 面 , 同 样 反 映 了 当 时 炎 热 干旱 的 气 候 特 点 . 在 欧 洲 、 南 美 洲 、 北 美 洲 和 亚洲 的 中 国 都 发 现 了 仅 存 于 三 叠 纪 的Chirotherium, 说 明 这 些 地 点 在 当 时 曾 经 属 于同 一 个 大 陆 , 而 且 都 处 于 干 旱 、 炎 热 的 低 纬 地区 . 由 于 该 足 迹 点 当 时 处 于 扬 子 古 大 陆 南 缘 的台 地 上 , 而 其 东 南 侧 则 是 著 名 的 三 叠 纪 南 盘 江复 理 石 盆 地 , 对 该 足 迹 的 进 一 步 研 究 有 利 于 探讨 台 地 和 盆 地 的 相 变 关 系 和 生 态 差 异 , 进 而 揭示 盆 地 演 化 过 程 中 与 扬 子 板 块 的 相 互 作 用 .2006030342Polyglyphanodon sternbergi 齿 系 的 新 资 料 =New data on the dentition of the scincomorphanlizard Polyglyphanodon sternbergi. ( 英 文 ). NydamR L; Cifelli R L.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1): 73-78Polyglyphanodon sternbergi Gilmore, 1940 isa large-bodied lizard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of North America distinguished by its transverselyoriented, interlocking teeth. Initially theteeth of P. sternbergi were described as smoothand blade-like, but recent discoveries of newspecimens from the type locality and reexaminationof the original metarial indicate thatthe chisel-like teeth of P. sternbergi have small,irregular serrations along the blades. It appearsthat the uniquedentitions of Polyglyphanodonsternbergi (large teeth with transverse, serratedblades) and Peneteius aquilonius (small teethwith mammal-like specializations) present by theend of the Cretaceous were derived from a bicuspid,transversely oriented precursor toothwith a V-shaped blade.2006030343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上 白 垩 统 蜥 脚 类 胚 胎 的 骨骼 学 = Osteology of the sauropod embryos fromthe Upper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 英 文 ).Salgado L; Coria R A; Chiappe L M.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1): 79-92Exceptionally well-preserved embryonicskulls of Upper Cretaceous sauropods fromAuca Mahuevo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intothe ontogeny and evolution of titanosaurianneosauropods. On one hand, the Auca Mahuevoembryos show a large jugal that forms part of thelower margin of the skull and unretracted externalnares, as indicated by th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of the lacrimals as well as the anterior extensionof the frontals. On the other hand, theembryonic skull exhibits a large ventral notch,tentatively interpreted as homologous to theneosauropod preantorbital fenestra, that opensventral to the jugal and between the maxilla andthe quadratojugal, and temporal region thatclosely resembles the adult neosauropod condition.This mosaic of character states indicatesthat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skull of titanosaurianneosauopods acquired their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yat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rates duringtheir ontogenetic development.2006030344霸 王 龙 牙 齿 的 磨 蚀 面 和 珐 琅 质 剥 落 = Wearfacets and enamel spalling in tyrannosaurid di-84


nosaurs. ( 英 文 ). Schubert B W; Ungar P S. Acta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5, 50(1): 93-99Numerous paleontologists have noted wearfacets on tyrannosaurid lateral teeth over the pastcentury.While several workers have proposedexplanations for these features, there remains tothis day no consensus concerning their etiology.Here we report on an examination of wear surfaceson these teeth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Judith River Group of southern Alberta, Canada.This study reveals teo distinct types of wearfeatures on the labial and lingual sides of tyrannosauridlateral teeth: irregular "spalled" surfacesand wear facets.2006030345Caudipteryx 可 视 为 一 种 非 飞 行 的 兽 足 类 而 不是 一 种 失 去 飞 行 能 力 的 鸟 = Caudipteryx as anon-avialan theropod rather than a flightless bird.( 英 文 ). Dyke G J; Norell M A.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1): 101-116Caudipteryx zoui is a small enigmatic theropodknown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YixianForm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From the time of its initial description, this taxonhs stimulated a great deal of ongoing debate regarding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non-avialan theropod and birds because it preservesstructures that have been uncontroversiallyaccepted as feathers. However, it has alsobeen proposed that both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of the hind limb bone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center of mass in Caudipteryx are more similarto those seen in extant cusorial birds than theyare to other non-avialan thropod dinosaurs. Thisconclusion has been used to imply that Caudipteryxmay not have been correctly interpreted asa feathered onon-avialan theropod, but insteadthat this taxon represents some kind of flightlessbird.2006030346上 新 - 更 新 世 巨 型 Wonambi naracoortensis的 头 骨 形 态 = Cranial morphology of the Plio-Pleistocene giant madtsoiid snake Wonambi naracoortensis.( 英 文 ). Scanlon J D.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1): 139-180New material and additional morphologicaldetails of rare and phylogenetically significantlarge fossil snake, Wonambi naracoortensis aredescribed from Pleistocene and Pliocene cavedeposits in southern South Australia. The newdata refute some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of themorphology of this species, and have implicationsfor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Wonambirelative to extant snakes and other fossils, includingother Madtsoiidae.2006030347辽 西 晚 中 生 代 热 河 生 物 群 中 首 次 发 现 具 胚 胎的 软 壳 蛋 化 石 = The first fossil soft-shell eggswith embryos from Late Mesozoic Jehol Biota ofwestern Liaoning,China. ( 中 文 ). 季 强 ; 姬 书 安 ;程 延 年 ; 尤 海 鲁 ; 吕 君 昌 ; 袁 崇 喜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4, 25(3): 275-285 5 图 版 .本 文 详 细 记 述 了 辽 宁 省 锦 州 市 义 县 晚 中 生代 热 河 生 物 群 中 两 类 爬 行 动 物 的 蛋 化 石 , 其中 离 龙 类 蛋 化 石 发 现 于 早 白 垩 世 九 佛 堂 组 上部 , 翼 龙 类 蛋 化 石 发 现 于 早 白 垩 世 义 县 组 上部 的 金 刚 山 层 。 经 研 究 , 离 龙 类 蛋 化 石 不 仅含 有 胚 胎 , 而 且 为 软 壳 蛋 。 翼 龙 类 蛋 化 石 没有 显 示 硬 壳 结 构 , 很 可 能 同 样 为 软 壳 蛋 。 这些 蛋 化 石 的 发 现 对 于 我 们 了 解 这 两 类 爬 行 动物 的 生 殖 方 式 和 发 育 演 化 历 史 将 具 有 重 要 科学 意 义 。2006030348德 国 基 末 利 阶 首 例 dsungaripterid 类 以 及 翼龙 长 骨 的 生 物 力 学 = The first dsungaripteridpterosaur from the Kimmeridgian of Germanyand the biomechanics of pterosaur long bones.( 英 文 ). Fastnacht M.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2005, 50(2): 273-288A partial vertebral column, pelvis and femoraof a newly discovered pterosaur are described.The close resemblance in morphology to theLower Cretaceous Dsungaripterus allows identificationof the specimen as the first and oldestrecord of dsungaripterids in Central Europe. Furthermore,it is the oldest certain record of adsungaripterid pterosaur world wide. The biomechanic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dsungaripteridlong bone construction shows that it has lessresistance against bending and torsion than innon-dsungaripteroid pterosaurs, but has greaterstrength against compression and local buckling.This supports former suggestions that dsungaripteridsinhabited continental areas that required anactive way of life including frequent take-off andlanding phas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everarms of the pelvic musculature and the mobilityof the femur indicates a quadrupedal terrestriallocomotion.2006030349俄 罗 斯 南 部 Volgograd 地 区 森 诺 曼 阶ornithocheiroid 类 的 两 块 骨 骼 碎 块 = Twobone fragments of ornithocheiroid pterosaursfrom the Cenomanian of Volgograd Region,southern Russia. ( 英 文 ). Averianov A O; KurochkinE N; Pervushov E M; Ivanov A. Acta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5, 50(2): 289-294Two pterosaur bone fragments, a distal humerusand a distal femur, from the upper Cenomanianof the Volgograd Region in the don Riverbasin of outhern Russia are reported. Althoughfragmentary, these bones come from85


mature individuals and are exceptionally welland three-dimensionally preserved, allowing a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ir anatomy. Bothspecimens can be referred to a middle-sized ornithocheiroidpterosaur with a reconstructedwingspan of about 4 m. The humerus shows affinitieswith Istiodactylus from the Barremian ofEngland, whereas the femur fragment is notidentifiable beyong Ornithocheiroidea indet.2006030350中 欧 首 例 森 诺 曼 阶 恐 龙 = First Cenomaniandinosaur from Central Europe (Czech Republic).( 英 文 ). Fejfar O; Kostak M; Kvacek J; MazuchM; Moucka M.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2005, 50(2): 295-300We describe the first dinosaur dkeletal remainsfound in the Czech Republic, consiting ofone complete femur and indeterminable bonefragments. Sediments yielding dinosaur remainsare of late Cenomanian age, Inoceramus pictus-I.pictus bohemicus noceramid zone of the locallithostratigraphic unit, the Peruc-Korycany Formation.They document a small ornithopod belongingto an iguanodontid species comparablewith similar Late Cretaceous European forms.the herbivorous dinosaur lived among a vegetationtransitional between salt marsh flora, withabundant halophytic conifer Frenelopsis alata;and an alluvial plain assemblage dominated bylauroid angiosperms.2006030351辽 西 义 县 组 奔 龙 类 化 石 一 新 种 = A new speciesof dromaeosaurids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of western Liaoning. ( 中 文 ). 刘 金 远 ; 姬 书安 ; 唐 烽 ; 高 春 玲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8): 778-789 1 图 版 .在 辽 宁 两 部 义 县 头 台 的 义 县 组 中 新 发 现 的1 件 奔 龙 类 化 石 标 本 , 显 示 出 许 多 中 国 鸟 龙 属(Sinornithosaurus) 所 具 有 的 特 征 , 如 上 颌 骨 眶 前窝 侧 面 具 有 装 饰 性 凹 坑 、 前 颌 骨 齿 无 边 缘 小锯 齿 、 齿 骨 后 缘 二 分 叉 、 指 节 Ⅲ-1 略 长 于 指节 Ⅲ-2 的 2 倍 、 跖 骨 Ⅲ 部 分 窄 跖 型 形 态 等 . 但其 头 骨 的 部 分 骨 骼 与 千 禧 中 国 鸟 龙 (S. millenii)有 明 显 的 区 别 : 前 颌 骨 主 体 部 分 相 对 较 高 , 其 长仅 稍 大 于 其 高 , 前 颌 骨 角 大 , 前 颌 骨 上 颌 突 与 鼻突 均 很 长 , 上 颌 骨 不 参 与 外 鼻 孔 的 构 成 , 上 颌 骨窗 相 对 较 小 且 为 圆 形 , 方 颧 骨 上 升 突 明 显 长 于颧 骨 突 , 齿 骨 长 高 之 比 小 等 . 此 外 , 新 标 本 肠 骨的 耻 骨 柄 前 后 方 向 的 宽 度 小 于 髋 臼 宽 度 . 这 些不 同 之 处 表 明 , 义 县 头 台 的 标 本 应 为 中 国 鸟 龙属 另 一 新 种 , 将 其 命 名 为 郝 氏 中 国 鸟 龙 ( 新种 )(S. haoiana sp.nov.).2006030352恐 龙 足 迹 的 模 拟 风 化 作 用 及 其 特 征 的 意 义 =Simulated weathering of dinosaur tracks and theimplications for their characterization. ( 英 文 ).Henderson D M.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06, 43(6): 691-704(14)Digital models of the tracks of bipedal theropodand ornithopod dinosaurs, and the quadrupedaltracks of a sauropod, were computationallyerod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rosion onthe shapes, sizes, and diagnostic details of fossiltracks. Narrow and (or) angular details, such asclaw marks, interdigital ridges, and internalridges, are removed early in erosion, creating thepotential for misidentification of eroded theropodtracks as those of ornithopods. However,with the erosion models presented here, alltracks retain their basic shapes as indicated bythe relative constancy of their interdigital anglesand by the relative constancy of their footlength:footwidthratios. Surface lengths of tracksdid not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erosion, sothat dinosaurian hip height and speed estimatesderived from trackways would not be greatly inerror if based on eroded surface tracks. Syntheticundertracks from the surface tracks were alsoproduced using information from publishedphysical models of track formation. The differencesbetween a weathered surface track and afreshly exposed, simulated undertrack are sufficientso that the two model tracks would not beconfused. Large, rounded tracks are much betterat retain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an small, angulartracks, with the implication that largetracks may be over-represented in the fossil record,but they may be more reliably attributed tothe appropriate trackmaker. This would bias estimatesof dinosaur taxonomic diversity andbody size ranges based on trackway evidence.2006030353一 个 可 能 是 Deinonychus antirrhopus 的 蛋 化石 : 系 统 发 育 和 生 物 学 意 义 = A possible eggof the dromaeosaur Deinonychus antirrhopus:phylogenetic and biological implications. ( 英 文 ).Makovicky P;Grellet-Tinner G. Canadian Journalof Earth Sciences, 2006, 43(6): 705-719(15)A unique find of a partial egg in contact witharticulated gastralia from a known specimen ofthe dromaeosaurid Deinonychus antirrhopus(AMNH 3015) is described. Much of the originaltaphonomic context of the specimen was lostduring the 1931 excavation and preparation, butenough information is preserved to providestrong evidence for a parental association betweenthe adult skeleton and egg. The articulatednature of the gastralia suggests that the adultskeleton was at least partially articulated and hadnot suffered from either extensive subaerial exposureor postmortem transport, and the eggpreservation also indicates in situ burial and86


postburial lithogenic crushing. Additional supportstems from the presence of limey claystonematrix that indicates a low-energy depositionalevent. Phylo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ggshellmicrostructure are consistent with a theropodorigin, and skeletochronological analysissuggests that AMNH 3015 was an adult and thusof breeding age bolstering the interpretation thatthe egg derives from the skeletal specimen.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D. antirrhopus, suchas estimated mass and pelvic canal diameter, aswell as eggshell thickness, are very similar to thesimilar sized and closely related oviraptoridCitipati osmolskae. Closely related maniraptorantheropods of several species have been foundbrooding their nests with the gastralia close to orin contact with eggs, and such a scenario is consistentwith the preservation of AMNH 3015.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to a parental association,such as random co-occurrence or feeding, areimprobable given the taphonomic and biologicaldata of the find. AMNH 3015, therefore, probablyrepresents the first identifiable dromaeosauridegg yet discovered. It shares derivedcharacters such as two eggshell layers with othertheropods. Within theropods, the AMNH 3015eggshell shares derived characteristics with oviraptoridsand differs from troodontid eggshell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se taxa are often recoveredas sister groups in analyses of skeletal characters,but this signal is weak.La présence singulière d'un œuf partiel au contactdes gastralia articulées d'un鸟 类2006030354利 用 澳 大 利 亚 新 生 代 肺 鱼 的 牙 齿 特 征 对 古 环境 的 新 观 察 = New insights into ancient environmentsusing dental characters in AustralianCenozoic lungfish. ( 英 文 ). Kemp A. Alcheringa,2005, 29(1): 123-149Environmentally-related wear conditions andpathologies affecting the dentition of fossil lungfishfrom freshwater deposits in Australia havebeen analysed and compared with similarchanges in the dentition of the living Australianlungfish, Neoceratodus forsteri. Fossil populationsfrom the Namba, Etadunna, Wipajiri andKatipiri formations in central Australia, and theCarl Creek Limestone and the Camfield beds innorthern Australia were assessed.Tooth plates from populations of living lungfishfrom the Brisbane River and Enoggera Reservoirin southeast Queensland were analysed for comparison.Tooth plates were measured to determinethe number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eachpopulation. They were assessed for abrasion,attrition, spur and step wear, erosion and caries,and for trauma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suchas malocclusion, hyperplasia, abscesses, osteopeniaand parasitic damage. All of these conditionsare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where thefish lived, are found in living members of thegroup, and can be compared directly with thoseof fossil relative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me of the fossilpopulations were at risk before climatic changeslate in the Cainozoic destroyed their habitats.Some fossil lungfish populations, such as thoseof the Wipajiri Formation, exhibit active spawningand recruitment, good growth rates and a lowincidence of disease and environmentally relateddamage to the tooth plates. Others, like those ofthe Katipiri and Namba Formations, include noyoung, and the adult fish were ageing and showenvironmentally-related damage to the dentition.Etadunna lungfish had active recruitment, butthe tooth plates show a high incidence of attritionand caries. Riversleigh lungfish were activelyspawning but did not grow large. Toothplates from this latter deposit have a high incidenceof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Fish from theCamfield Beds, where food was severely limiting,had little serious pathology but high levelsof caries. Pathologies among living lungfish arecommon, but fossil fish were comparativelyhealthy, with few serious dental problems. Informationfrom studies of fossil lungfish confirmsthat conservation of the few living speciesof lungfish depends on the maintenance of cleanenvironments that provide adequate supplies offood and suitable sites for spawning and for thegrowth of young fish.2006030355辽 西 中 生 代 燕 鸟 化 石 新 材 料 的 补 充 研 究 =Further study of Yanornis Martini (Ornithurae)from the Mesozoic Jehol Biota in western Liaoning,China. ( 中 文 ). 袁 崇 喜 . 地 质 学 报 , 2004,78(4): 464-467 1 图 版 .本 文 记 述 了 一 件 产 自 辽 宁 锦 州 义 县 早 白 至世 九 佛 堂 组 燕 鸟 (Yanornis) 化 石 的 新 标本 。 研 究 标 本 不 但 自 身 保 存 非 常 精 美 , 而 且其 嘴 里 还 完 整 地 保 存 了 它 捕 获 的 最 后 一 件 猎物 — 吉 南 鱼 ( Jinanichthyslongicephalus〕。 该 标 本 的 研 究 , 不 仅 对 燕鸟 的 生 存 环 境 、 生 活 习 性 、 捕 食 类 型 等 研 究提 供 了 直 接 的 证 据 , 而 且 对 于 探 讨 辽 西 热 河生 物 群 中 脊 椎 动 物 的 “ 集 群 死 亡 ” 的 原 因 也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2006030356内 蒙 古 包 头 市 阿 善 遗 址 鸟 类 化 石 = Fossilbirds from the Ashan site of Baotou,Inner Mon-87


golia. ( 中 文 ). 侯 连 海 ; 张 子 慧 . 地 质 通 报 , 2004,23(8): 784-789研 究 表 明 , 内 蒙 古 包 头 市 阿 善 遗 址 的 鸟 类 化石 总 计 有 5 目 7 科 10 属 10 种 鸟 类 , 其 中 赤 嘴潜 鸭 、 白 枕 鹤 和 骨 顶 鸡 为 中 国 鸟 类 首 次 化 石记 录 . 阿 善 遗 址 鸟 类 群 除 3 种 为 鸡 形 目 地 栖 者外 , 其 余 全 为 涉 水 鸟 类 , 是 中 国 迄 今 为 止 首 次 发现 的 以 水 鸟 为 主 体 的 史 前 时 期 鸟 类 群 . 这 些 鸟类 化 石 对 研 究 遗 址 的 生 态 环 境 、 气 候 变 化 以及 鸟 类 地 理 分 布 、 迁 徙 和 演 化 等 都 有 重 要 意义 .2006030357河 北 省 早 白 垩 世 一 个 新 的 enantiornithine 鸟类 的 描 述 = Description of a new enantiornithinebir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Hebei,northern China. ( 英 文 ). Zhang Fucheng ; EricsonP G; Zhou Zhonghe. Canadian Journal ofEarth Sciences, 2004, 41(9): 1097-1107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enantiornithinefossil bird, Vescornis hebeiensis, nov. sp. from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We refer Vescornisto the crown clade Euenantiornithes based on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in the thoracicgirdle and wing. Vescornis also exhibits characteristicsthat separate it from other enantiornithinebirds, such as the short alular phalanx,the vestigial manual claws, and the welldevelopedand long foot claws. These featuressuggest an adaptation towards an improvedflight capability, while the ability of Vescornisto climb is reduced compared with many otherenantiornithine birds.哺 乳 类2006030358墨 西 哥 猛 犸 象 和 早 期 先 民 共 存 关 系 的 初 步 观点 = A preliminary view of the coexistence ofmammoth and early peoples in México. ( 英 文 ).Arroyo-Cabrales J; Polaco O J; Johnson E. QuaternanyInternational, 2005, 142-143(): 79-86A progress report about human–mammothinteractions in México is provided based primarilyon a literature search. More than 270 mammothlocalities are known in México, but only17 of them have shown some evidence of an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 peoples and mammoth.However, that number is even less when eachlocality is assessed in detail, due to the lack of asupportable association or the loss of the actualspecimens that precludes their analysis usingcurrent techniques. Only six localities havemodified mammoth bone. Among them, thegreatest potential for demonstrating such a relationshipis at Santa Isabel Iztapa, Valsequillo,Villa de Guadalupe, and Tocuila. Establishing ananalysis methodology for the materials fromthose, as well as new localities, is warranted toprovide the basis for interpreting the human–mammoth relationship in M é xico. Future researchcalls for detailed stratigraphic and radiometriccontrol and an analytical protocol forbone analysis focused on taphonomy and biotechnology.2006030359西 伯 利 亚 北 极 区 : 全 新 世 猛 犸 象 动 物 群 的 庇护 所 = Arctic Siberia: refuge of the Mammothfauna in the Holocene. ( 英 文 ). Boeskorov G G.Quaternany International, 2005, 142-143(): 119-123Global climate change at the end of Pleistoceneled to extinction in the huge territories ofNorthern Eurasia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the Mammoth fauna: mammoth, woolly rhinoceros,wild horse, bison, musk-ox, and cave lion.Undoubtedly the Mammoth fauna underwentpressure from Upper Paleolithic humans, whosehunting activity could also have played a role indecreasing the number of mammoths and otherrepresentatives of megafauna. Formerly it wassupposed that the megafauna of the “Mammothcomplex” had become extinct by the beginningof the Holocene. Nevertheless the latest dataindicate that extinction of the Mammoth faunawas significantly delayed in the north of EasternSiberia. In the 1990s some radiocarbon datesestablished that mammoths existed in the Holoceneon Wrangel Island — from 7700 until3700 yBP. Radiocarbon data show that wildhorses inhabited the north of Eastern Siberia4600–2000 yBP. Muskoxen lived here about3000 yBP. Some bison remains from EasternSiberia belong to the Holocene. The followingcircumstances could promote the survival of representativesof Mammoth fauna. Cool and dryclimate in this region promotes the maintenanceof steppe associations — the habitats of thosemammals. Late Paleolithic and Mesolithic settlementsare not found in the Arctic zone ofEastern Siberia from Taimyr Peninsula to thelower Yana River; they are very rare in basins ofthe Indigirka and Kolyma Rivers. The smallnumber of Stone Age hunting tribes in the northernpart of Eastern Siberia was probably anotherfactor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survival of someMammoth fauna representatives.2006030360我 们 收 集 的 猛 犸 象 化 石 : 美 国 南 加 州 安 萨 博瑞 哥 沙 漠 州 立 公 园 的 长 鼻 类 化 石 = Mammothsin our midst: The proboscideans of Anza-Borrego Desert State Park®, Southern California,USA. ( 英 文 ). McDaniel G E; Jefferson G T.Quaternany International, 2005, 142-143(): 124-12988


Anza-Borrego Desert State Park ® (ABDSP)has an exceptional proboscidean fossil record.The remains of Gomphotheriidae and Elephantidaespan over 10 Ma and encompass over eightyproductive sites. The most numerous of the proboscideansare the mammoths. Significantspecimens include one of the youngest Gomphotheriumand the most complete skeleton ofMammuthus meridionalis in North America.Over 6 km of fossiliferous sediments spans theMiocene–Pliocene and Pliocene–Pleistoceneboundaries and provides a continuous record ofchanging environments. Over 550 taxa ofaquatic and terrestrial plants, marine and lacustrineinvertebrates, and marine, fresh water andterrestrial vertebrates are represented. Present areboth Asian and South American immigrantmammals. M. meridionalis and M. columbi (=M.imperator) regionally co-existed here. A specimenfrom the Diablo Formation extends thetemporal range of Gomphotherium in NorthAmerica nearly one million years into the middleBlancan.2006030361西 伯 利 亚 西 南 地 区 晚 更 新 世 猛 犸 象 胎 儿 形 态新 资 料 = New data on the morphology of a foetalmammoth (Mammuthus primigenius) fromthe Late Pleistocene of southwestern Siberia. ( 英文 ). Maschenko E N. Quaternany International,2005, 142-143(): 130-146Twenty-six bones and fragments of bones belongingto a Mammuthus primigenius (Blumenbach,1799) foetu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osteologicalmaterial coming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site of Shestakovo, Chebulinsk area, KemerovoProvince. The age of the site is estimatedas 24,000–20,000 years BP (Karginian–Sartanian). The stage of intra-uterine developmentof the foetus can be estimated as 19–20months. This foetal skeleton is the most completeof all known foetus materials belonging tothis species.Abbreviations: q, quadrant; PIN, PaleontologicalInstitute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Sciences, Moscow; ZIN, Zoological Institute of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aint Petersburg;GIN, Geological Institute of the RussianAcademy of Sciences, Moscow; Sh, Shestakovosite—abbreviation for field numbers in the Institutefor Archeology and Ethnography (IAE) ofthe Siberian Branch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Sciences, Novosibirsk2006030362乌 克 兰 克 里 米 亚 地 区 的 晚 更 新 世 北 极 狐(Alopex lagopus). = Late Pleistocene arctic fox(Alopex lagopus) from Crimea, Ukraine. ( 英 文 ).Baryshnikov G. Quaternany International, 2005,142-143(): 208-217The teeth and bone fragments of Alopexlagopus of early Weichselian age from Mousterianlayers of grotto Prolom 2 in Crimea havebeen studied. The Crimean fossil arctic fox wasfound to be smaller than the late Weichseliansubspecies, A. l. rossicus, from the East EuropeanPlain, but it seems to be similar in dimensionsto the recent insular subspecies, A. l. spitzbergenensis.From the latter, the Crimean arcticfox differs in the relatively longer carnassialteeth and relatively wider m1. In the Late Pleistoceneof Europe, a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sizeof A. lagopus is observed, that makes it possibleto recognize two subspecies, stratigraphicallyreplacing one another. The arctic fox fromProlom 2 is presumably referable to the subspeciesA. l. meridionalis, while the animals fromanother Crimean Upper Paleolithic site, Siuren 1,are referred to A. l. fossilis.2006030363陕 西 镇 安 黄 家 湾 早 更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群 及 其 伴生 植 物 = Early-Pleistocene mammalian fauna ofHuangjiawan, Zhen'an, Shaanxi, and its companionedplants. ( 中 文 ). 李 晓 晨 ; 薛 祥 煦 . 古 生 物 学报 , 2004, 43(3): 388-399 3 图 版 .记 述 了 发 现 于 陕 西 镇 安 黄 家 湾 早 更 新 世 晚期 的 一 个 大 型 哺 乳 动 物 群 。 动 物 群 包 括 哺 乳动 物 4 目 、11 科 、24 种 , 它 们 是 :Canis variabilis,Hyaenidae gen. et sp. indet.,Homotherium sp., Megantereon sp., Lynx cf.shansius,Panthera pardus, Elephantidae gen. etsp. indet., Equus qingyangensis, Hesperotheriumnense, Ancylotherium sp ., Megatapirus augustus,Rhinocerotidae gen. et sp. indet.,Dicerorhinus lantianensis,Sus sp., Moschusmoschiferus,Cervusunicolor,Cervus sp. 1,Cervussp. 2,Hydropotes sp., Capreolus sp., Strepsicerosannectens,Leptobos sp., Bubalus sp. 和Budorcas taxicolor 等 。 动 物 群 伴 生 植 物 孢粉 分 析 表 明 , 当 时 在 化 石 产 地 生 长 着 下 列 植物 :Se laginella sp., Pinaceae gen. et sp. indet.,Picea sp., Cotinus coggygria,Juglansregia ,Quercus sp., Myrica rubra,Meliaceae gen. et sp. indet., Celtis sp., Oleaceae(Syringa sp.?) gen. et sp. indet., Chenopodiaceaegen. et sp. indet., Kobresia sp., Scrophulariaceaegen. et sp. indet., Humulus sp., Gramineae gen.et sp. indet., Ranunculaceae gen. et sp. indet.,Sparganium sp., Celastraceae gen. et sp. indet.,Elaeagnaceae gen. et sp. indet., Compositae gen.et sp. indet., Aremisia sp., Xanthium sibiricum和 Carex sp . 等 。 分 析 了 动 物 群 生 活 时 栖 息 地的 气 候 、 植 被 和 地 貌 特 征 , 结 果 表 明 , 动 物群 栖 息 在 温 暖 、 湿 润 、 有 森 林 、 灌 丛 草 地 并89


富 有 水 体 的 生 境 中 , 当 时 秦 岭 腹 地 存 在 着 相当 开 阔 的 河 谷 地 带 , 山 势 没 有 现 在 这 么 险峻 , 因 此 阻 断 秦 岭 南 北 动 物 交 流 的 天 然 屏 障当 时 可 能 还 未 真 正 形 成 , 秦 岭 南 北 两 侧 的 动物 可 以 沿 着 开 阔 的 河 谷 地 带 随 季 节 和 气 候 的变 化 互 相 扩 散 迁 移 。2006030364德 国 晚 侏 罗 世 鲨 类 = A catshark (Neoselachii,Carcharhiniformes, Scyliorhinidae) from theLate Jurassic of Germany. ( 英 文 ). Thies D. PalaeontologischeZeitschrift, 2005, 79(3): 339-348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catshark: Bavariscylliumtischlingeri n. gen. n. sp. is describedfrom the Late Jurassic (Tithonian) Plattenkalkeof South Germany. The new taxon isknown from a single articylated skeleton havingthe skull, the trunk and all of the fins preserved.The position of the first dorsal fin in relation tothe pelvic fins and the dental morphology showsthat the specimen belongs into the neoselachianfamily Scyliorhinidae. Two isolated toothcrowns from the Kimmeridgian of North Germanyare identified as Bavariscyllium sp. andrepresent the oldest unambigious fossil record ofthe Scyliorhinidae known so far.2006030365晚 白 垩 世 鲨 类 Squalicorax 属 的 骨 骼 解 剖 =Skeletal anatomy of the Late Cretaceous shark,Squalicorax (Neoselachii: Anacoracidae). ( 英 文 ).Shimada K, Cicimurri D J. PalaeontologischeZeitschrift, 2005, 79(2): 241-261The paleobiology of the Cretaceous neoselachianshark, Squalicorax, has largely benn basedon isolated teeth. We examined partial andnearly complete skeletons of three species ofSqualicorax, S. falcatus, S. kaupi and S. pristodontus,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U. S. A.These specimens suggest that the total bodylength (TL) of S. falcatus typically measured1.8-2.0 m, and probably did not exceed 3 m.Moderatesized individuals of S. kaupi and S.Pristodontus perhaps measured about 3 m TL.New skeletal data support the view that the feedingdynamics of Squalicorax was similar to themodern tiger shark. The present data do not allowfor exact ordinal placement, but, contrary tosome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Squalicorax canbe excluded from the Hexanchiformes and Orectolobiformes.The taxon should more appropriatelybe placed within the Lamniformes or Carcharhiniformes.2006030366兰 州 — 民 和 盆 地 恐 龙 足 印 化 石 形 成 的 地 质 特征 =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of dinosaur footprint fossils in the Lanzhou-Minhe Basin. ( 中 文 ). 蔡 雄 飞 ; 顾 延 生 ; 李 长 安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5, 29(3): 306-308 1 图 版 .兰 州 — 民 和 盆 地 恐 龙 足 印 化 石 赋 存 和 保 存的 特 征 表 明 : 该 区 早 白 垩 世 中 期 的 构 造 稳 定 , 盆地 扩 张 时 期 出 现 的 湖 沼 环 境 是 恐 龙 足 印 化 石形 成 的 最 佳 时 期 和 场 所 , 形 成 之 后 的 湖 进 序 列是 良 好 的 覆 盖 层 。2006030367记 中 国 南 方 广 东 省 南 雄 盆 地 晚 白 垩 世 一 新 的窃 蛋 龙 类 化 石 = A new oviraptorid (theropod:Oviraptorosauria)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of the Nanxiong Basin, Guangdong Provinceof southern China. ( 中 文 ). 吕 君 昌 ; 张 宝 堃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5, 44(3): 412-422文 中 记 述 的 窃 蛋 龙 类 一 新 属 新 种 : 遗 忘 始 兴龙 Shixinggia oblita gen.et sp. nov. 是 由 北京 自 然 博 物 馆 于 1995 年 采 自 中 国 广 东 省 南 雄盆 地 的 始 兴 县 。 它 具 有 以 下 特 征 : 相 对 短 的 肠骨 前 突 , 肠 骨 高 度 与 长 度 之 比 率 大 , 并 且 肠 骨 的前 突 及 后 突 的 腹 边 缘 均 高 于 髋 臼 的 背 边 缘 。遗 忘 始 兴 龙 还 显 示 另 一 特 征 为 股 骨 近 端 转 子嵴 内 表 面 具 有 一 大 的 气 孔 , 胫 骨 近 端 也 有 类 似的 相 对 小 的 孔 , 而 这 些 孔 在 其 他 已 知 的 窃 蛋 龙类 中 均 没 有 报 道 。 这 是 继 2003 年 报 道 的 黄 氏河 源 龙 之 后 , 中 国 南 方 第 二 个 新 的 窃 蛋 龙 类 化石 。2006030368安 徽 潜 山 古 新 世 裂 齿 目 一 新 属 兼 论 中 国 古 新世 裂 齿 类 = A new paleocene tillodont (Tillodontia,Mammalia) from Qianshan, Anhui, witha review of paleocene tillodonts from China. ( 中文 ). 王 元 青 ; 金 迅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42(1): 13-26记 述 了 安 徽 潜 山 盆 地 古 新 世 裂 齿 目 一 新 属种 , 命 名 为 潜 水 本 爱 兽 (Benaius qianshuiensisgen. et sp. nov.). 标 本 产 于 望 虎 墩 组 下 段 底 部 ,为 一 带 犬 齿 和 完 整 颊 齿 列 的 左 下 颌 骨 . 新 种 的主 要 特 点 是 : 个 体 较 小 , 下 齿 列 齿 式2+?·1·4·3,i2 略 有 增 大 ,p1 存 在 但 退 化 成 单根 且 侧 扁 ,p3 无 下 后 尖 ,p4 次 臼 齿 化 且 无 下 内尖 , 下 三 角 座 前 后 压 缩 且 下 前 尖 退 化 ,m3 三 叶 .中 国 曾 经 记 述 的 和 被 认 为 是 裂 齿 类 的 古 新 世哺 乳 动 物 共 有 9 个 属 种 :Lofochaiusbrachyodus 、 Meiostylodon zaoshiensis 、Anchilestes impolitus 、 Dysnoetodonminuta 、 Interogale datangensis 、Plethorodon chienshanensis 、 Huananiusyoungi 、 Yuesthonyx tingae 和 Simplodonqianshanensis. 经 过 仔 细 比 较 研 究 它 们 的 齿列 , 作 者 认 为 ,Lofochaius 、 Meiostylodon 、Interogale、Plethorodon 和 Simplodon 可90


能 属 于 裂 齿 类 , 而 Anchilestes 、Dysnoetodon、Huananius 和 Yuesthonyx 则可 能 与 裂 齿 类 没 有 很 近 的 亲 缘 关 系 . 广 东 南 雄盆 地 上 湖 组 Lofochaius brachyodus 的 P1 和P2 退 化 、P4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臼 齿 化 、 外 架 窄 、主 尖 锥 状 、 前 尖 棱 和 后 尖 棱 的 颊 侧 端 内 收 , 显示 了 裂 齿 类 的 特 点 . 湖 南 茶 陵 盆 地 枣 市 组Meiostylodon zaoshiensis 的 i2 增 大 、 上 臼齿 主 尖 锥 状 、 柱 尖 和 后 附 尖 发 育 、 前 尖 棱 和后 尖 棱 的 颊 侧 端 内 收 , 与 北 美 的 Azygonyx 和Esthonyx 在 形 态 上 很 相 近 , 应 该 属 于 裂 齿 目 .南 雄 盆 地 浓 山 组 Interogale datangensis 的下 齿 列 中 ,i2 增 大 、i3 很 小 、p1 缺 失 、 下 三 角座 前 后 压 缩 、m3 具 下 次 小 尖 叶 等 , 都 与 裂 齿类 的 特 征 相 符 . 但 它 的 一 些 特 征 , 如 釉 质 层 覆 盖i2 整 个 冠 面 、p4 的 臼 齿 化 程 度 低 等 , 则 可 能 代表 了 较 原 始 的 状 态 . 潜 山 盆 地 望 虎 墩 组 下 段Plethorodon chienshanensis 的 上 臼 齿 外 脊呈 宽 的 U 形 、 外 架 相 对 较 窄 、 前 尖 和 后 尖 锥形 、 柱 尖 和 后 附 尖 发 育 、 无 前 附 尖 、 前 尖 棱和 后 尖 棱 的 颊 侧 端 内 收 , 这 些 特 征 都 与 典 型 的裂 齿 类 相 一 致 . 潜 山 盆 地 望 虎 墩 组 上 段Simplodon qianshanensis 的 前 尖 和 后 尖 锥形 、 柱 尖 和 后 附 尖 发 育 、 前 齿 带 和 后 齿 带 显著 等 特 点 与 裂 齿 类 相 似 , 但 其 前 尖 棱 与 柱 尖 不相 连 、 原 尖 不 膨 大 , 则 显 示 了 它 与 已 知 裂 齿 类的 区 别 , 只 能 暂 时 归 于 裂 齿 目 . 潜 山 盆 地 望 虎 墩组 下 段 Anchilestes impolitus 上 臼 齿 的 前尖 和 后 尖 锥 形 、 外 架 较 窄 等 与 裂 齿 类 相 近 , 但其 前 尖 棱 和 后 尖 棱 的 形 态 、 下 三 角 座 和 下 跟座 V 形 、m3 没 有 下 次 小 尖 叶 等 明 显 地 区 别 于已 知 的 裂 齿 类 , 说 明 它 可 能 不 属 于 裂 齿 类 . 南 雄盆 地 上 湖 组 Dysnoetodon minuta 的 P4/4 臼齿 化 程 度 很 低 、 前 尖 棱 和 后 尖 棱 的 颊 侧 端 外翻 、 下 三 角 座 和 下 跟 座 V 形 等 特 点 与 裂 齿 类明 显 不 同 , 不 应 该 归 入 裂 齿 类 中 . 南 雄 盆 地 上 湖组 的 Huananius youngi 的 一 些 特 征 , 如 下 三角 座 和 下 跟 座 V 形 、 柱 尖 和 后 附 尖 不 发 育 、前 尖 棱 和 后 尖 棱 的 颊 侧 端 外 翻 等 特 点 说 明 它是 一 种 钝 脚 类 , 而 显 著 的 单 面 高 冠 和 与 下 后 附尖 相 连 的 斜 脊 显 示 它 很 可 能 属 于 牧 兽 科(Pastora-lodontidae). 另 外 , 原 作 者 将 其 归 入 裂 齿类 的 特 征 并 不 是 裂 齿 类 所 特 有 的 . 河 南 潭 头 盆地 大 章 组 Yuesthonyx tingae 具 有 某 些 与 裂齿 类 相 似 的 特 征 , 如 P1/1 退 化 、P4/4 次 臼 齿化 、 柱 尖 显 著 、m3 具 下 次 小 尖 叶 等 . 但 它 的犬 齿 大 、 外 架 宽 、 后 附 尖 不 发 育 、 前 尖 棱 和后 尖 棱 的 颊 侧 端 外 翻 、 上 下 颊 齿 的 齿 脊 比 较发 育 、 下 三 角 座 前 后 向 不 压 缩 等 特 点 , 明 显 地区 别 于 已 知 的 裂 齿 类 . 由 于 大 多 数 原 始 裂 齿 类的 标 本 不 完 整 , 缺 失 的 信 息 很 多 , 因 而 基 于 25个 分 类 单 元 和 35 个 齿 列 特 征 所 做 的 系 统 发 育分 析 , 并 没 有 对 裂 齿 目 中 相 关 属 级 单 元 ( 特 别 是较 原 始 类 型 ) 的 系 统 关 系 给 出 很 好 的 结 果 , 但 这个 分 析 却 对 上 述 关 于 中 国 古 新 世 属 种 归 属 的讨 论 提 供 了 支 持 .2006030369山 东 早 始 新 世 五 图 组 的 一 种 古 有 蹄 类Olbitherium millenariusum gen.et sp.nov.( 哺乳 动 物 纲 ," 伪 齿 兽 集 目 ") = Olbitherium millenariusum,a new perissodactyl-like archaic ungulate(Mammalia) from the Early Eocene WutuFormation, Shandong. ( 中 文 ). 童 永 生 ; 王 景 文 ;孟 津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1): 27-38记 述 了 在 山 东 省 五 图 盆 地 下 始 新 统 发 现 的一 种 " 伪 齿 兽 集 目 " 化 石 : 千 禧 福 兽 (Olbitheriummillenariusum gen. et sp. nov.). 千 禧 福 兽 其 颊 齿形 态 基 本 上 与 原 始 奇 蹄 类 相 似 , 同 时 也 具 有 伪齿 兽 类 的 一 些 特 征 , 如 m1~2 下 次 尖 没 有 与 下内 尖 直 接 连 接 的 下 次 脊 . 千 禧 福 兽 的 M3 次 尖具 前 、 后 棱 , 这 一 点 似 与 原 始 的 蹄 兔Seggeurius 相 似 . 因 此 , 新 种 在 目 一 级 的 归 类有 困 难 , 暂 置 于 McKenna(1975) 创 立 的 " 伪 齿 兽集 目 "("Mirorder Phenacodonta"). 千 禧 福 兽 的 发现 进 一 步 证 明 了 奇 蹄 类 可 能 起 源 于 亚 洲 和 北非 类 似 伪 齿 兽 类 (phenacodontids) 的 古 有 蹄 类 ,福 兽 仅 是 类 似 伪 齿 兽 类 的 古 新 世 古 有 蹄 类 向奇 蹄 类 进 化 过 程 中 的 一 叉 支 的 代 表 .2006030370临 夏 盆 地 的 新 生 代 地 层 及 其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证据 = Cenozoic 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theLinixa Basin in gansu, China and its evidencefrom mammal fossils. ( 中 文 ). 邓 涛 ; 王 晓 鸣 ; 倪喜 军 ; 刘 丽 萍 ; 梁 忠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42(1): 45-66临 夏 盆 地 的 新 生 代 地 层 相 当 发 育 , 保 存 了 从渐 新 世 至 全 新 世 的 连 续 沉 积 序 列 . 更 为 重 要 的是 , 这 些 沉 积 物 中 含 有 丰 富 的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 为划 分 和 对 比 临 夏 盆 地 的 新 生 代 地 层 提 供 了 可靠 的 证 据 . 然 而 , 此 前 关 于 这 个 盆 地 地 层 层 序 和时 代 的 认 识 有 许 多 矛 盾 之 处 , 地 层 命 名 繁 复 , 化石 证 据 混 乱 . 近 年 来 我 们 对 临 夏 盆 地 的 野 外 考察 已 理 清 了 沉 积 序 列 , 并 在 充 分 的 哺 乳 动 物 化石 证 据 的 基 础 上 重 新 厘 定 了 各 个 岩 石 地 层 单位 所 对 应 的 地 质 时 代 . 临 夏 盆 地 的 新 生 代 哺 乳动 物 化 石 以 晚 渐 新 世 的 巨 犀 动 物 群 、 中 中 新世 的 铲 齿 象 动 物 群 、 晚 中 新 世 的 三 趾 马 动 物群 和 早 更 新 世 的 真 马 动 物 群 最 为 丰 富 .2006030371甘 肃 临 夏 盆 地 的 渐 新 世 巨 犀 化 石 = Indricotheres(Perissodactyla, mammalia) from Oligocenein Linxia Basin, Gansu, China. ( 中 文 ).邱 占 祥 ; 王 伴 月 ; 邓 涛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42(3): 177-19291


描 述 了 2 种 巨 犀 化 石 : 霍 尔 果 斯 准 噶 尔 巨 犀(Dzungariotherium orgosense) 和 牙 沟 副 巨 犀 ( 新种 )(Paraceratherium yagouense sp. nov.). 新 种的 主 要 特 征 是 : 个 体 小 ; 上 颊 齿 齿 冠 高 , 有 薄 层白 垩 质 覆 盖 ;DP2~M1 反 前 刺 大 , 原 尖 后 收 缩沟 明 显 , 次 尖 有 深 的 前 收 缩 沟 , 中 谷 和 后 凹 中 常有 附 属 小 柱 等 . 巨 犀 的 演 化 历 史 可 能 比 过 去 想象 的 更 复 杂 .Indricotherium 、Dzungariotherium 和 Paraceratherium 为 代表 不 同 进 化 水 平 和 支 系 的 3 个 属 , 不 应 合 并 为Paraceratherium 一 属 . 牙 沟 含 巨 犀 化 石 层 位的 地 质 时 代 为 晚 渐 新 世 .2006030372陕 西 蓝 田 灞 河 组 乌 米 兽 亚 科(Urmiatheriinae,Bovidae) 一 新 属 = Lantiantragusgen. nov. (Urmiatherinae, bovidae, artiodactyla)from the Bahe Formation, Lantian, China.( 中 文 ). 陈 冠 芳 ; 张 兆 群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42(3): 205-215记 乌 米 兽 亚 科 (Urmiatheriinae,Bovidae) 一 新属 :Lantiantragus longirostralis gen. et sp. nov..其 主 要 特 征 是 个 体 大 ; 脸 部 窄 而 高 ; 吻 部 细 长 ,前 颌 骨 与 鼻 骨 接 触 ; 鼻 骨 狭 长 , 背 面 平 , 前 端 无侧 翼 ; 鼻 切 迹 位 置 靠 前 ; 眶 下 孔 位 置 低 , 位 于 p3之 上 方 ; 颊 齿 中 等 高 冠 , 臼 齿 列 长 , 前 臼 齿 列 与臼 齿 列 之 长 度 比 小 于 60%; 一 珐 琅 质 中 孔 出 现在 磨 蚀 的 上 臼 齿 两 叶 之 间 , 靠 近 唇 侧 ; 下 第 一 门齿 不 增 大 ;p4 的 下 后 尖 指 向 后 内 , 与 下 内 尖 相连 ; 下 臼 齿 具 底 柱 ;c~p2 之 间 的 齿 隙 长 等 . 它 出现 在 陕 西 蓝 田 灞 河 组 下 部 , 生 存 时 代 为 晚 中 新世 早 期 .2006030373柴 达 木 盆 地 新 近 纪 犀 科 化 石 新 材 料 = Newmaterial of the Neogene rhinocerotids from theQaidam Basin in Qinghai, China. ( 中 文 ). 邓 涛 ;王 晓 鸣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3): 216-229近 年 来 在 青 海 柴 达 木 盆 地 中 新 世 地 层 内 新发 现 的 犀 科 化 石 , 经 研 究 有 3 属 3 种 , 即Acerorhinus tsaidamensis.Hispanotheriummatritense 和 Dicerorhinus ringstromi, 其中 后 两 个 种 是 在 这 一 地 区 的 初 次 报 道 . 新 材 料虽 较 破 碎 , 但 其 发 现 扩 大 了 H. matritense 和D.ringstromi 的 地 理 分 布 范 围 . 更 重 要 的 是 ,柴 达 木 动 物 群 原 来 被 确 定 为 晚 中 新 世 早 期 , 其主 要 依 据 是 安 琪 马 动 物 群 的 残 余 分 子 与 三 趾马 动 物 群 共 生 , 而 此 次 的 发 现 证 明 这 一 地 区 确实 有 含 H. matritense 的 中 中 新 世 动 物 群 存在 . D. ringstromi 的 发 现 还 证 明 柴 达 木 盆 地 有相 当 于 保 德 动 物 群 时 代 的 晚 中 新 世 晚 期 沉 积 .2006030374安 徽 淮 南 新 生 代 晚 期 老 洞 动 物 群 的 兔 形 类 =Fossil Leporids (mammlia, Lagomorpha) fromHuainan, Anhui, China. ( 中 文 ). 金 昌 柱 . 古 脊 椎动 物 学 报 , 2004, 42(3): 230-245记 述 了 新 生 代 晚 期 兔 形 类 的 两 新 种 : 淮 南 上新 五 褶 兔 Pliopentalagus huainanensis sp.nov. 和 李 氏 翼 兔 Alilepus lii sp.nov., 材 料 产自 安 徽 淮 南 大 居 山 洞 穴 堆 积 的 不 同 层 位 . 淮 南上 新 五 褶 兔 以 个 体 小 ,p3 的 前 褶 沟 结 构 简 单 , 后内 褶 沟 釉 岛 状 ,p4~m2 具 前 外 褶 沟 等 特 征 而区 别 于 属 型 种 P. moldaviensis 和 其 他 已 知种 . 它 是 该 属 迄 今 所 知 出 现 最 早 、 最 原 始 的 种类 . 通 过 对 新 种 和 欧 亚 大 陆 其 他 已 知 种 的 比 较研 究 , 讨 论 了 该 属 的 系 统 演 化 关 系 , 对 属 征 作 了修 订 . 李 氏 翼 兔 以 p3 的 后 内 、 外 褶 沟 的 釉 质 层强 烈 褶 曲 , 具 衍 生 的 前 外 褶 沟 ,p4~m1 的 后 外褶 沟 釉 质 层 小 褶 曲 发 育 而 明 显 不 同 于 欧 亚 大陆 其 他 种 , 却 与 北 美 A. hibbardi、A. vagus等 种 类 更 接 近 , 推 测 当 时 亚 洲 和 北 美 之 间 很 可能 有 动 物 的 交 流 . 李 氏 翼 兔 除 了 缺 少 前 褶 沟 外 ,其 他 形 态 特 征 与 上 新 五 褶 兔 颇 为 相 似 , 而 且 产出 层 位 比 淮 南 上 新 五 褶 兔 低 . 依 性 状 分 析 , 上 新五 褶 兔 有 可 能 直 接 起 源 于 翼 兔 .2006030375云 南 中 甸 新 发 现 的 早 更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 NewEarly Pleistocene mammalian materials fromZhongdian, Yunnan Province, China. ( 中 文 ). 马学 平 ; 李 刚 ; 高 峰 ; 孙 元 林 ; 郑 良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报 , 2004, 42(3): 246-258描 述 了 最 近 发 现 于 横 断 山 脉 中 段 的 一 批 哺乳 类 化 石 , 具 体 地 点 位 于 云 南 迪 庆 州 中 甸 县 城( 香 格 里 拉 ) 以 南 约 6 km 处 的 公 路 旁 . 这 批 材 料包 括 灵 长 类 (Procynocephalus cf. P. wimani)、啮 齿 类 (Hystrix sp.)、 食 肉 类 、 奇 蹄 类 (Equusyunnanensis) 及 偶 蹄 类 , 其 中 以 鹿 类 (Cervavitusultimus 、 Eucladoceros sp. 、 Cervus (Rusa)yunnanensis 等 ) 和 牛 羊 类 最 为 丰 富 , 揭 示 了 当时 一 种 混 合 的 森 林 - 草 原 环 境 . 从 动 物 群 总 体 面貌 来 看 , 这 批 哺 乳 类 可 与 元 谋 人 动 物 群 相 比 , 时代 为 更 新 世 早 期 . 但 其 中 有 些 种 类 与 北 方 早 更新 世 类 群 相 似 , 如 真 枝 角 鹿 及 羚 羊 等 , 表 明 该 动物 群 也 与 北 方 动 物 群 之 间 存 在 着 某 种 生 物 地理 上 的 联 系 .2006030376山 东 莱 阳 晚 白 垩 世 恐 龙 蛋 化 石 一 新 类 型 = ANew oospecies of the Dinosaur eggs (Dictyoolithus)from Laiyang, Shangdong Province.( 中 文 ). 刘 金 远 ; 赵 资 奎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42(2): 166-170山 东 莱 阳 是 中 国 最 早 发 现 的 含 有 丰 富 的 晚白 垩 世 恐 龙 及 恐 龙 蛋 化 石 产 地 . 上 个 世 纪 50~60 年 代 , 周 明 镇 (1951,1954) 及 杨 钟 健92


(1954,1959,1965) 对 莱 阳 首 次 发 现 的 恐 龙 蛋 化石 进 行 了 研 究 .1974 年 , 赵 资 奎 、 蒋 元 凯 在 前 人工 作 基 础 上 , 采 用 显 微 镜 技 术 方 法 重 新 研 究 了莱 阳 恐 龙 蛋 壳 的 显 微 结 构 , 结 果 发 现 它 们 的 显微 结 构 有 很 大 差 异 。 根 据 赵 资 奎 (1975) 提 出 的恐 龙 蛋 分 类 方 法 (Paratazonomy), 将 莱 阳 地 区已 发 现 的 恐 龙 蛋 分 别 归 入 圆 形 蛋 科(Spheroolithidae)、 椭 圆 形 蛋 科 (Ovaloolithidae)和 长 形 蛋 科 (Elongatoolithidae) 等 3 个 科 , 共 5个 属 12 个 种 ( 赵 资 奎 ,1979,1993)。 最 近 ,大 连 自 然 博 物 馆 在 整 理 馆 藏 的 化 石 标 本 时 ,发 现 有 4 枚 形 状 为 扁 圆 形 的 恐 龙 蛋 化 石 是1973 年 10 月 从 山 东 莱 阳 将 军 顶 采 集 到 的 。 根据 目 前 有 关 莱 阳 地 区 晚 中 生 代 地 层 划 分 修 订的 标 准 ( 胡 承 志 等 ,2001), 这 些 标 本 的 出 土层 位 应 为 上 白 垩 统 王 氏 群 将 军 组 顶 组 。 我 们的 初 步 观 察 表 明 , 蛋 化 石 的 形 状 、 大 小 及 其蛋 壳 显 微 结 构 特 征 与 上 述 已 报 道 的 莱 阳 恐 龙蛋 3 个 类 群 的 明 显 不 同 , 在 此 简 单 记 述 , 以期 对 莱 阳 地 区 晚 白 垩 世 恐 龙 蛋 群 的 综 合 研 究提 供 些 许 资 料 。2006030377四 川 自 贡 中 侏 罗 世 璧 山 上 龙 一 新 种 = A Newspecies of Bishanopliosaurus from Middle Jurassicof Zigong, Sichuan. ( 中 文 ). 高 玉 辉 ; 叶 勇 ; 江山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2): 162-1652001 年 春 , 自 贡 市 永 安 乡 村 民 王 新 民 在 自 家花 园 附 近 的 紫 红 色 沙 质 泥 岩 里 发 现 一 批 脊 椎动 物 化 石 . 自 贡 恐 龙 博 物 馆 接 到 报 告 后 , 由 舒 纯康 同 志 前 往 调 查 处 理 , 并 将 这 批 化 石 发 掘 回 馆 .该 化 石 为 一 具 不 完 整 蛇 颈 龙 类 骨 架 , 因 其 左 后肢 带 骨 较 完 整 , 有 必 要 对 它 进 行 报 道 .2006030378甘 肃 党 河 下 游 地 区 早 渐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的发 现 = Discovery of Early Oligocene mammalianfossils from Danghe area, Gansu, China. ( 中文 ). 王 伴 月 ; 邱 占 祥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42(2): 130-143描 述 了 产 于 党 河 下 游 地 区 的 狍 牛 泉 组 下 部地 层 中 的 叮 当 沟 哺 乳 动 物 群 . 化 石 共 计 11 属14 种 : Palaeoscaptor cf. P. acridens、 Palaeoscaptorsp.、 Oligosciurus dangheensis gen. etsp. nov.、 Tataromys cf. T. sigmodon、 Karakoromysdecessus 、 Coelodontomys asiaticus、 Parasminthus spp.、Cricetidae gen.et sp. indet.、 Desmatolagus gobiensis、 D.pusillus、 Allacerops sp.、 Schizotheriumordosium 和 Parabrachyodus sp.. 党 河 鲜 松 鼠( 新 属 、 新 种 )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个 体 较 小 而 原 始 ,下 颌 骨 咬 肌 窝 前 缘 达 m2 下 方 ; 冠 状 突 前 缘 近于 垂 直 , 起 于 m2 后 部 下 方 , 颊 齿 齿 冠 很 低 , 臼 齿具 明 显 的 下 内 尖 、 下 次 脊 和 下 中 附 尖 , 但 无 下中 尖 . 上 述 化 石 的 已 知 时 代 分 布 表 明 , 狍 牛 泉 组下 部 的 叮 当 沟 哺 乳 动 物 群 的 时 代 为 早 渐 新 世 .2006030379辽 宁 下 白 垩 统 九 佛 堂 组 伊 克 昭 龙 一 新 种 = Anearly complete skeleton of Ikechosaurus pijiagouensissp. nov. (reptilia: choristodera) fromthe Jiufotang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ofLiaoning, China. ( 中 文 ). 刘 俊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报 , 2004, 42(2): 120-129伊 克 昭 龙 (Ikechosaurus) 是 一 类 长 吻 的 离 龙类 , 以 前 根 据 内 蒙 古 的 材 料 建 立 了 孙 氏 种 (I.sunailinae Sigogneau-Russell,1981) 及 高 氏 种 (I.gaoi Lu et al., 1999). 根 据 蒙 古 的 材 料 建 立 的Tchoiria magnus Efimov,1979 也 于 1983 年 被原 作 者 归 入 本 属 . 本 文 记 述 了 辽 宁 义 县 皮 家 沟九 佛 堂 组 新 发 现 的 一 个 近 于 完 整 保 存 的 骨 架( 中 国 科 学 院 古 脊 椎 动 物 与 古 人 类 研 究 所 标 本编 号 :IVPP V 13283), 并 建 立 一 新 种 : 皮 家 沟 伊克 昭 龙 (Ikechosaurus pijiagouensis sp.nov.).新 种 以 下 列 特 征 区 别 于 伊 克 昭 龙 其 他 种 : 轭 骨前 伸 约 至 泪 骨 之 半 ; 眶 间 距 小 于 眼 眶 短 径 ; 眶 后骨 与 后 额 骨 不 愈 合 ; 髂 骨 片 前 突 不 发 育 , 颈 区 不收 缩 ; 四 肢 中 桡 胫 骨 与 肱 股 骨 之 比 相 对 较 小 . 另外 其 荐 前 椎 数 目 与 孙 氏 种 相 同 , 为 25 枚 , 比 鳄龙 属 (Champsosaurus) 少 1 枚 ; 坐 骨 明 显 比 孙 氏种 短 ; 桡 肱 骨 长 度 之 比 为 0.58, 胫 股 骨 长 度 之 比为 0.60, 在 所 知 新 离 龙 类 (Neochoristodera) 中 属最 小 ; 前 肢 腕 骨 至 少 7 块 , 后 肢 跗 骨 至 少 6 块 ; 指/ 趾 式 均 为 2-3-4-4-3. 在 正 型 标 本 中 其 第 二 远 侧跗 骨 在 左 右 脚 中 不 对 称 .提 出 眶 后 骨 与 后 额 骨 的 愈 合 与 分 离 以 及 轭 骨眶 后 支 发 育 程 度 不 能 作 为 Simoedosaridae 和鳄 龙 科 间 的 鉴 别 特 征 ; 股 骨 内 转 子 与 股 骨 头 分离 不 该 作 为 高 氏 种 的 鉴 定 特 征 ; 新 离 龙 类 中 指 /趾 式 应 该 均 为 2-3-4-4-3.伊 克 昭 龙 与 Tchoiria 有 不 少 仅 限 于 二 者 的 特征 : 它 们 的 吻 部 约 为 头 长 之 半 , 上 颞 孔 位 于 下 颞孔 之 上 稍 后 , 荐 前 椎 后 关 节 突 下 有 小 的 棘 突 但没 有 附 属 面 , 肩 胛 骨 腹 侧 强 烈 扩 展 , 坐 骨 后 边 缘缺 乏 明 显 的 瘤 状 突 起 ; 这 表 明 二 者 关 系 可 能 最近 . 认 为 长 吻 的 离 龙 类 与 鳄 类 生 活 方 式 相 近 .2006030380辽 宁 西 部 早 白 垩 世 义 县 组 一 新 驰 龙 类 = Anew dromaeosaur (dinosauria:theropoda) fromthe Early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of westernLiaoning. ( 中 文 ). 徐 星 ; 汪 筱 林 . 古 脊 椎 动 物学 报 , 2004, 42(2): 111-119我 国 辽 西 早 白 垩 世 义 县 组 底 部 陆 家 屯 层 近年 来 产 出 大 量 恐 龙 和 其 他 脊 椎 动 物 化 石 , 其 中包 括 兽 脚 类 恐 龙 当 中 的 伤 齿 龙 类 和 窃 蛋 龙 类(Xu,2002). 本 文 报 道 该 层 位 产 出 的 一 件 驰 龙 类化 石 标 本 . 通 过 对 比 研 究 , 我 们 确 认 这 一 标 本 不93


同 于 热 河 群 已 知 的 其 他 3 种 驰 龙 类 , 并 建 立 了驰 龙 类 的 一 个 新 属 种 : 陆 家 屯 纤 细 盗 龙(Graciliraptor lujiatunensis gen. et sp.nov.). 驰 龙类 最 初 发 现 于 北 美 晚 白 垩 世 地 层 中 (Matthewand Brown,1922), 随 后 在 蒙 古 晚 白 垩 世 地 层 中也 有 发 现 (Osbom,1924); 现 在 已 知 驰 龙 类 的 化石 记 录 主 要 集 中 在 北 美 和 中 亚 地 区 的 白 垩 纪地 层 中 (Xu,2002). 千 禧 中 国 鸟 龙(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曾 代 表 最 早 的 确 定无 疑 的 驰 龙 属 种 (Xu et al.,1999), 其 生 存 时 代 大约 为 125 Ma(Swisher et al.,1999). 陆 家 屯 纤 细盗 龙 正 型 标 本 产 于 义 县 组 底 部 陆 家 屯 层 , 其 上覆 和 下 伏 岩 层 的 同 位 素 年 代 分 别 为 128 Ma 和139Ma(Swisher et al.,2001). 因 此 , 陆 家 屯 纤 细 盗龙 代 表 已 知 最 早 的 驰 龙 属 种 .陆 家 屯 纤 细 盗 龙 和 其 他 驰 龙 类 共 享 以 下 近 裔特 征 : 尾 椎 前 关 节 突 和 脉 弧 极 度 加 长 、 上 颌 齿后 缘 锯 齿 明 显 大 于 前 缘 锯 齿 和 指 节 Ⅲ-2 明 显缩 短 . 陆 家 屯 纤 细 盗 龙 的 以 下 近 裔 特 征 区 别 于其 他 驰 龙 类 : 中 部 尾 椎 有 一 板 状 结 构 连 接 左 右后 关 节 突 、 中 部 尾 椎 椎 体 极 细 长 ( 椎 体 长 度 和宽 度 比 率 约 8.6)、 第 1 指 爪 明 显 小 于 第 2 指爪 、 第 3 掌 骨 近 端 明 显 膨 大 、 胫 骨 细 长 ( 估 计的 长 度 和 中 部 骨 干 直 径 比 率 约 为 28)、 胫 骨 近端 骨 干 横 截 面 方 形 、 距 骨 内 髁 明 显 向 后 膨 大和 第 2 跖 骨 远 端 明 显 宽 于 其 他 跖 骨 .系 统 发 育 分 析 表 明 辽 西 的 驰 龙 类 构 成 一 个 单系 类 群 . 这 一 类 群 代 表 驰 龙 类 的 一 个 早 期 分 支 ,对 于 了 解 驰 龙 类 的 早 期 演 化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一方 面 , 辽 西 驰 龙 类 的 发 现 为 鸟 类 和 驰 龙 类 具 有很 近 的 亲 缘 关 系 提 供 了 更 多 证 据 . 辽 西 驰 龙 类桡 骨 明 显 比 尺 骨 纤 细 , 半 月 形 腕 骨 主 要 与 第 2掌 骨 关 联 , 第 1 手 指 明 显 缩 短 以 及 趾 爪 弯 曲 度大 , 这 些 特 征 与 早 期 鸟 类 非 常 相 近 (Chiappe etal.,1996). 另 一 方 面 , 辽 西 的 驰 龙 类 也 显 示 出 与伤 齿 龙 类 的 更 多 相 似 性 , 比 如 它 们 后 足 和 尾 椎的 一 些 特 征 相 对 其 他 驰 龙 类 而 言 更 接 近 伤 齿龙 类 (Norell and Makovicky,1997). 辽 西 驰 龙 类的 发 现 虽 然 大 大 缩 短 了 驰 龙 类 、 鸟 类 和 伤 齿龙 类 的 形 态 差 距 , 但 也 为 这 些 类 群 的 演 化 带 来了 更 多 的 不 相 容 性 , 表 明 向 鸟 类 演 化 的 过 程 是不 均 一 的 .陆 家 屯 纤 细 盗 龙 代 表 发 现 于 热 河 群 的 第 4 种驰 龙 类 , 显 示 了 驰 龙 类 在 早 白 垩 世 时 期 具 有 很高 分 异 度 . 但 已 知 的 早 期 驰 龙 类 在 形 态 上 非 常相 似 , 结 合 其 他 方 面 的 证 据 , 推 测 驰 龙 类 的 早 期演 化 以 快 速 分 异 为 特 征 , 这 似 乎 不 同 于 其 姐 妹群 -- 伤 齿 龙 类 , 相 对 而 言 , 伤 齿 龙 类 的 早 期 演 化以 快 速 的 形 态 变 化 为 特 征 .2006030381内 蒙 古 依 和 苏 布 晚 始 新 世 兔 形 类 = Lagomorphsfrom the Yihesubu Late Eocene of NeiMongol (Inner Mongolia). ( 中 文 ). 孟 津 ; 胡 耀 明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4): 261-275记 述 了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脑 木 根 乡 附 近 依 和 苏布 地 点 产 出 的 4 种 兔 形 类 上 下 颊 齿 化 石 . 依 和苏 布 位 于 脑 木 根 乡 东 南 约 18 km 处 , 乌 兰 希 热平 台 北 缘 , 地 理 坐 标 为 N42°36.114',E111°34.596'. 依 据 化 石 组 合 , 该 点 地 层 年 代 初 步 定 为晚 始 新 世 .4 种 兔 形 类 分 别是 :Gobiolagusmajor、Hypsimylus yihesubuensissp.nov.、Desmatolagus cf. D. vetustus 以 及Desmatolagus sp.。新 发 现 的 Gobiolagus major 下 颊 齿 和 该 种 产自 沙 拉 木 伦 地 区 乌 兰 戈 楚 层 的 正 型 标 本(AMNH 26098) 在 大 小 和 形 态 上 很 相 似 : 齿 冠较 低 , 侧 沟 不 伸 入 齿 槽 , 三 角 座 唇 侧 较 舌 侧短 ;m2 跟 座 明 显 大 于 m1 跟 座 ; 舌 侧 有 釉 质 脊连 接 三 角 座 和 跟 座 . 根 据 个 体 大 小 和 相 对 低 冠的 颊 齿 , 我 们 将 一 块 带 P3~M2 的 上 颌 骨 归 入Gobiolagus major, 成 为 该 种 上 臼 齿 的 首 次 记录 . 上 颌 骨 腭 面 门 齿 孔 后 缘 与 P3 前 缘 齐 , 硬 腭后 缘 止 于 M1 与 M2 间 位 置 , 无 前 臼 齿 孔 .P3~M2 均 具 三 齿 根 , 唇 侧 两 齿 根 小 .P4 非 臼 齿 化 , 前后 脊 完 全 , 封 闭 一 V 形 新 月 谷 .M1 嚼 面 椭 圆 状 ,舌 侧 内 沟 短 浅 . 后 脊 与 舌 侧 的 磨 蚀 面 相 连 , 其 前方 的 横 向 谷 应 为 三 角 座 凹 . 前 、 后 脊 唇 侧 端 应分 别 相 当 于 前 、 后 尖 .Hypsimylus yihesubuensis sp. nov. 是 继 北京 长 辛 店 北 京 种 后 该 属 的 第 2 个 记 录 . 新 种 较H.beijingensis 大 , 齿 冠 较 低 ,m1 较 宽 . 下 颊 齿 高冠 ,p4 臼 齿 化 , 稍 高 于 臼 齿 . 下 颊 齿 具 有 明 显 的三 叶 结 构 , 由 下 次 小 尖 形 成 的 第 三 叶 强 . 外 侧 沟伸 入 齿 槽 . 依 据 个 体 大 小 , 将 一 带 有 P2~4 的 上颌 骨 归 入 该 种 . 上 颊 齿 相 对 低 冠 ,P2 单 根 , 齿 冠两 叶 ,P3~4 具 三 根 ,P4 显 著 大 于 P3. 与 北 美 的Megalagus 标 本 比 较 表 明 这 类 具 高 冠 齿 的 动 物是 一 种 兔 形 类 , 而 不 是 建 属 时 认 为 的 宽 臼 齿 兽类 . 其 下 颊 齿 明 显 的 第 三 叶 结 构 是 年 轻 个 体 的属 性 . 归 入 Desmatolagus cf. D. vetustus 的 标本 与 Desmatolagus vetustus 的 正 型 相 似 , 但其 个 体 稍 小 , 下 跟 座 后 缘 直 与 后 者 不同 .Desmatolagus vetustus 仍 被 认 为 是 链 兔 属 最为 原 始 的 成 员 , 它 与 其 他 种 的 差 别 是 具 有 较 多的 原 始 特 征 , 如 颊 齿 相 对 低 冠 、 跟 座 无 后 褶 、无 前 臼 齿 孔 等 .2006030382甘 肃 临 夏 盆 地 牙 沟 的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及 有 关 地层 问 题 = Mammal fossils from Yagou, LinxiaBasin, Gansu, and related stratigraphic problems.( 中 文 ). 邱 占 祥 ; 王 伴 月 ; 邓 涛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报 , 2004, 42(4): 276-296记 述 了 临 夏 盆 地 牙 沟 地 点 除 巨 犀 以 外 的 8类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Tsaganomys altaicus 、Megalopterodon sp. 、 Schizotherium ordo-94


sium 、 Hyracodontidae gen. et sp. indet. 、Ardynia altidentata sp. nov. 、 Ardyniasp. 、 Aprotodon lanzhouensis 和Paraentelodon cf. P. macrognathus. 新 种Ardynia altidentata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 个 体 大 ,齿 冠 高 ;M2 冠 高 大 于 冠 长 ," 小 刺 " 异 常 发 育 , 后脊 退 缩 ; 下 臼 齿 下 三 角 座 变 短 , 外 中 沟 位 于 齿 长的 前 1/3 处 . 牙 沟 、 椒 子 沟 和 毛 沟 底 部 地 层 中所 发 现 的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均 产 自 同 一 层 位 , 其 时代 为 晚 渐 新 世 , 而 不 是 早 中 新 世 . 含 化 石 的 地 层属 椒 子 沟 组 . 李 吉 均 等 所 建 中 庄 组 应 予 废 除 .2006030383柴 达 木 盆 地 晚 中 新 世 三 趾 马 化 石 = Late MioceneHipparion (Equidae, mammalia) of easternQaidam Basin in Qinghai, China. ( 中 文 ). 邓 涛 ;王 晓 鸣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4): 316-333Bohlin 描 述 的 柴 达 木 动 物 群 中 的 三 趾 马 材料 非 常 少 , 仅 能 证 明 三 趾 马 在 这 个 地 点 的 存 在 .近 年 来 新 的 野 外 考 察 在 这 一 地 区 发 现 了 更 多的 三 趾 马 化 石 材 料 , 至 少 包 括 3 个 种 , 即Hipparion cf. H. chiai、H. weihoense 和 H.teilhardi. H. cf. H. chiai 和 H. weihoense在 柴 达 木 盆 地 的 发 现 进 一 步 证 实 了 晚 中 新 世早 期 ( 保 德 早 期 ) 动 物 群 在 这 个 地 区 的 存 在 . 柴达 木 盆 地 的 H. teilhardi 基 本 上 与 H. cf. H.chiai 和 H. weihoense 产 自 同 一 层 位 , 其 时 代也 应 为 保 德 早 期 . H. cf. H. chiai 和 H. weihoense在 柴 达 木 盆 地 的 发 现 为 该 地 区 在 晚 中新 世 早 期 为 草 原 型 环 境 的 判 断 提 供 了 更 多 的证 据 . H. teilhardi 更 细 长 的 远 端 肢 骨 也 是 对 开阔 环 境 的 一 种 适 应 性 状 .2006030384云 南 路 南 中 始 新 世 雷 兽 化 石 = Brontotheres(Perissodactyla, mammalia) from the MiddleEocene of Lunan, Yunnan. ( 中 文 ). 黄 学 诗 ; 郑 家坚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4): 334-339雷 兽 是 一 类 生 活 在 古 近 纪 始 新 世 的 奇 蹄 类哺 乳 动 物 在 , 化 石 主 要 发 现 在 古 北 区 的 亚 洲和 北 美 。 我 国 雷 兽 化 石 丰 富 , 尤 以 在 内 蒙 古地 区 发 现 居 多 。1943 年 Granger 和 Gregory 根据 在 内 蒙 古 找 到 的 数 量 可 观 的 完 好 材 料 ( 包 括37 个 头 骨 和 70 件 下 颌 骨 在 内 的 141 件 标本 ), 对 我 国 的 雷 兽 化 石 做 了 较 为 全 面 和 系 统的 整 理 和 研 究 , 划 分 出 3 个 亚 科 、14 个 属 和29 个 种 , 发 表 的 文 章 至 今 仍 是 研 究 我 国 雷 兽的 经 典 之 作 。 之 后 我 国 学 者 在 云 南 、 广 西 、山 西 、 陕 西 、 贵 州 、 内 蒙 古 、 江 苏 和 山 东 等地 又 陆 续 发 现 了 不 少 雷 兽 化 石 , 但 材 料 并 不好 , 多 是 零 散 牙 齿 、 不 完 整 肢 骨 和 上 、 下 颌残 段 , 完 整 赛 事 头 骨 极 少 发 现 。 尽 管 如 此 ,它 们 大 大 地 丰 富 了 我 国 雷 兽 化 石 的 内 涵 , 增加 了 6 个 新 属 : 滇 雷 兽 (Dianotitan)、 熊 雷兽 (Arctotitan)、 侏 儒 雷 兽 (Pygmaetitan)、尖 雷 兽 (Acrotitan)、 迷 你 雷 兽 (Nanotitan) 和 曲阜 雷 兽 (Qufutitan)( 周 明 镇 等 ,1959,1974;王 伴 有 ,1978,1982; 苗 德 岁 ,1982; 叶捷 ,1983;Qi and Beard, 1996; 王 原 、 王 景文 ,1997)。 这 样 使 本 已 繁 杂 的 我 国 雷 兽 化 石变 得 更 加 多 样 。本 文 记 述 的 雷 兽 材 料 是 上 世 纪 古 脊 椎 所 云南 队 所 采 , 化 石 发 现 在 云 南 省 路 南 县 路 美 邑村 东 侧 的 中 始 新 世 路 美 邑 组 下 部 , 计 有 2 个种 : 粗 壮 原 雷 兽 ( 相 似 种 )(Protitan cf. P. robustus)和 大 原 雷 兽 ( 新 种 )(Protitan major sp.nov.)。2006030385新 疆 吉 木 萨 尔 克 拉 玛 依 组 副 肯 氏 兽 一 新 种 =Parakannemeyeria Chengi Sp. nov. from KelamayiFormation of Jimusar, Xinjiang. ( 中 文 ).刘 俊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4, 42(1): 77-801963 年 在 新 疆 阜 康 曾 经 发 现 过 肯 氏 兽 的 材料 , 这 批 化 石 中 有 被 称 为 " 九 龙 壁 " 的 一 群 个 体 .这 些 化 石 曾 被 归 入 副 肯 氏 兽 属 , 命 名 为 短 吻 副肯 氏 兽 (Parakannemeyeria brevirostris)( 孙 艾玲 ,1978). 最 近 依 据 这 个 种 建 立 了 一 个 新 属 : 西域 肯 氏 兽 (Xiyukannemeyeria), 于 是 新 疆 的 肯 氏兽 与 华 北 的 肯 氏 兽 就 没 有 相 同 属 了 ( 刘 俊 、 李锦 玲 ,2003). 最 近 又 修 理 出 了 一 个 同 样 来 自 新疆 克 拉 玛 依 组 的 肯 氏 兽 头 骨 , 经 鉴 定 可 以 归 入副 肯 氏 兽 属 中 , 故 重 新 确 认 了 副 肯 氏 兽 属 在 新疆 的 存 在 .2006030386德 国 南 部 巴 伐 利 亚 中 新 世 化 石 层Sandelzhausen 的 松 鼠 = The squirrels (Sciuridae,Mammalia) of the Miocene Fossil-Lagerstaette Sandelzhausen (Bavaria, S Germany).( 英 文 ). Ziegler R. Neues Jahrbuch fur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 Abhandlungen, 2005,237(2): 173-312The sciurids from Sandelzhausen, includingthe discoveries from excavations up to 2001 arepresented. Palaeosciurus sutteri, Spermophilinusbesanus, Heteroxerus aff. rubricati, Miopetauristadehmi, Forsythia cf. gaudryi andBlackia miocaenica have been identified, S. besanusalone representing ca. 50% of the proportionof flying squirrels (9%) is noteworthy. Thesciurid assemblage indicates a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with the mammal units MN 4 - MN 6.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demands of theflying squirrels and ground squirrels the palaeoenvironmentis composed of closen-canopy forestsand open landscape.200603038795


法 国 西 南 部 Burdigalian 阶 Squalodon 属 两 颗牙 齿 的 发 现 。 评 述 Aquitaine 盆 地 的 Squalodon属 以 及 产 地 的 古 生 态 和 该 属 的 模 式 种 =Discovery of two teeth of Squalodon (CetaceaOdontoceti) in the Burdigalian of SW France(Martillac, Leognan). Comments about theSqualodon from Aquitaine Basin, the paleoecologyof the outcrops, and th type species of thegenus. ( 法 文 ). Cahuzac B; Buisson S; PommiesM; Rocher P.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Palaontologie / Abhandlungen, 2005, 238(3):413-451We describe two teeth of Squalodon recentlyfound in Gironde from outcrops new for thisgenus. It is notably the first discovery at Martillacand the first discovery in the Formation of《 Faluns with Turritellids 》, classic in thisregion in the Early Burdigalian. A taxonomicdiscussion is given about the type species of thegenus, long exposed to uncertainties and controversies,and here established as Squalodon gratelupi.Stratigraphic as well as paleoecologicaldata are provided on the Aquitaine outcrops,which are all of the infralittoral type; it is alsothe case for other localities with Squalodon,which would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oselongirostral forms lived in neritic zones, feedingnear the bottom.2006030388澳 大 利 亚 昆 士 兰 东 南 部 钦 契 拉 微 动 物 群 一 新的 上 新 世 攀 木 袋 鼠 = A new pliocene tree kangaroospecies (Marsupialia, Macropodinae) fromthe Chinchilla Local Fauna, southeastern Queensland.( 英 文 ). Dawson L. Alcheringa, 2004,28(1): 267-273A new species of very large tree kangaroo,Bohra wilkinsonorum, is described from a maxillaryfragment from the Pliocene ChinchillaSands of southeastern Queensland. Allocation toBohra, which has previously been known frompostcranial material only, is suggested on thebasis of its similar size and stage of evolution toBohra paulae. Both species of Bohra are plesiomorphicwith respect to species of Dendrolagus,and are much larger than any known species ofDendrolagus. This new taxon from Chinchillahas expanded the tree kangaroo record from thePliocene of southeastern Australia, supportingthe hypothesis that the group originated in thelate Miocene of 'mainland' Australia, findingrefuge in north-eastern Queensland and NewGuinea as climate became drier in the Quaternary.Fossil tree kangaroos are unknown fromthe Pliocene of Papua New Guinea where mostliving species now occur.2006030389阿 根 廷 Paso Otero 5 号 产 地 的 Equus (Amerhippus)neogeus 及 其 对 南 美 马 灭 绝 的 意 义 =Equus (Amerthippus) neogeus Lund, 1840(Equidae, Perissodactyla) at Paso Otero 5 site(Argentina):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xtinction ofthe South American horse. ( 英 文 ). Prado J L;Alberdi M T; Martinez G; Gutierrez M A. NeuesJahrbuch 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 Monatschefte,2005, (8): 449-468Equus (Amerhippus) neogeus represent a newlocality for it in South America. The faunal associationof Paso Otero 5 indicate that paleoecologicaland climatic conditions during thePleistocene-Holocene transition were arid. Thepollen, silico-bioliths and stable isotope recordsalso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a cold pulse duringthis period. The archaeological and palaeontologicaldata in the Pampas region and localevidences of Paso Otero 5 site indicate that atrend toward semiarid or arid conditions prevailedduring human colonisation at the end ofthe Late Pleistocene in this area.2006030390晚 白 垩 世 蜥 脚 恐 龙 卵 壳 中 的 分 子 保 存 = Molecularpreservation in Late Cretaceous sauropoddinosaur eggshells. ( 英 文 ). Schweitzer M H;Chiappe L; Garrido A C; Lowenstein J M; PincusS H.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2005, 272(1565): 775 - 784Exceptionally preserved sauropod eggshellsdiscovered in Upper Cretaceous (Campanian)deposits in Patagonia, Argentina, contain skeletalremains and soft tissues of embryonic Titanosauriddinosaurs. To preserve these labile embryonicremains, the rate of mineral precipitationmust have superseded post-mortem degradativeprocesses, resulting in virtually instantaneousmineralization of soft tissues. If so, mineralizationmay also have been rapid enough to retainfragments of original biomolecules in thesespecimens. To investigate preservation of biomolecularcompounds in these well-preservedsauropod dinosaur eggshells, we applied multipleanalytical techniques. Results demonstrateorganic compounds and antigenic structures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extant eggshells.2006030391辽 西 北 票 地 区 中 — 晚 侏 罗 世 土 城 子 组 恐 龙 足迹 化 石 的 发 现 = Discovery of dinosaur trackfossils from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TuchengziFormation in the Chaoyang area, Liaoning Province.( 中 文 ). 张 永 忠 ; 张 建 平 ; 吴 平 ; 张 学 斌 ; 白 松 .地 质 论 评 , 2004, 50(6): 561-566辽 西 朝 阳 北 票 南 八 家 子 附 近 中 晚 侏 罗 世 土城 子 组 发 现 了 大 量 恐 龙 足 迹 化 石 ( 兽 脚 类 、 鸟脚 类 、 蜥 脚 类 )。 本 文 主 要 对 兽 脚 类 恐 龙 足 迹96


做 了 报 道 。 兽 脚 类 恐 龙 为 两 足 行 走 , 三 趾型 、 窄 行 迹 、 多 数 为 趾 行 式 , 化 石 均 为 上 层面 保 存 。 层 面 发 育 泥 裂 和 波 痕 。 足 迹 大 小 从29.5cm×19cm 到 4cm×3cm, 连 续 分 布 的 足迹 构 成 明 显 的 行 迹 , 行 迹 方 向 规 律 性 分 布 为当 时 恐 龙 的 行 为 习 性 提 供 了 可 靠 证 据 。 南 八家 子 地 区 发 现 的 大 量 小 型 兽 脚 类 恐 龙 足 迹 表明 : 在 北 票 地 区 小 型 兽 脚 类 恐 龙 在 中 晚 侏 罗世 土 城 子 期 已 经 出 现 。2006030392欧 洲 平 猴 类 同 地 种 的 首 次 发 现 = First discoveryof sympatric paromomyid species in Europe..( 英 文 ). Aumont A.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4, 3(1): 27-34The Condé-en-Brie locality (Aisne, France –MP8+9), the richest in the Paris Basin Early Eocene,allows us to study morphological and biometricalvariability of the paromomyid assemblage.Their high range of variation suggests thepresence of two close species, attributed to Arciusfuscus and A. lapparenti. This is the firstevidence of sympatric paromomyid species inEurope2006030393摩 洛 哥 早 侏 罗 世 蜥 脚 恐 龙 = A basal sauropoddinosaur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of Morocco.( 英 文 ). Ronan Allain R; Aquesbi N;Dejax J;Meyer C ; Monbaron M;Montenat C;Richir P;Rochdy M; Russell D; Taquet P.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4, 3(3): 199-208Continental strata of Early Jurassic age areseldom exposed, and little is known of the historyof sauropod dinosaurs prior to the MiddleJurassic radiation of neosauropods. Wellpreservedskeletons and skulls have not beenrecovered from strata older than the Middle Jurassic.Here we report, in the Early Jurassic ofthe Moroccan High Atlas, the discovery of theskeleton, including cranial material, of a newvulcanodontid sauropod. Tazoudasaurus naimin.g., n.sp. represents with Vulcanodon the sistergroup of the eusauropods and the most completebasal sauropod material available to date2006030394Reghinio: 希 腊 中 部 上 新 - 更 新 世 一 新 的 哺 乳动 物 产 地 = Reghinio, a new mammal localityfrom the Plio-Pleistocene of Central Greece. ( 英文 ). Athanassiou A.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u. Palaontologie / Monatschefte, 2006, (2):116-126A new fossil mammal locality is described. Itwas discovered in fluviolacustrine sediments inthe area of the village of Reghinio in Lokris,Central Greece. The fossil mammal remainscomprise a partially preserved large cervid skull,as well as elephant tusk parts, which are referredto Eucladoceros sp. and Mammuthus cf. meridionalis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aterial availableto date, the locality can be dated to the late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2006030395云 南 晚 中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偶 蹄 类 最 早 的 麂 属 =The earliest Muntiacus (Artiodactyla, Mammalia)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Yuanmou, southwesternChina. ( 英 文 ). Dong Wei; Pan Yuerong ; LiuJianhui.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4, 3(5):379-386The extended excavations from 1998 to 2000in Yuanmou,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China, resulted in the discovery of a new LateMiocene (ca 9–7 Ma) hominoid locality withassociated mammalian fauna at Leilao. It includesa new muntjak, Muntiacus leilaoensis sp.nov. It has similar morphology to the extantforms and is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Muntiacus.This discovery shows that the Muntiacus are apersistent and conservative group in contrastwith the other rapidly evolving cervids since ca9–7 Ma.2006030396巴 基 斯 坦 波 特 瓦 高 原 中 新 世 晚 期 一 新 种Merycopotamus medioximus = new species ofAnthracotheriidae, Merycopotamus medioximusnov. sp. 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the PotwarPlateau, Pakistan. ( 英 文 ). Fabrice LihoreauF;Barry J; Blondel C; Brunet M.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4, 3(8): 653-662New anthracotheriid remains, discovered bythe H-GSP in well-dated localities from the Potwarplateau in the North of Pakistan, between10.4 and 8.6 Ma, are described and attributed toMerycopotamus medioximus nov. sp. This newspecies displays an intermediate morphologybetween the older M. pusillus and the more recentM. dissimilis. These results permit to emendthe Merycopotamus diagnosis.2006030397Ammotragus europaeus: 法 国 瓦 隆 涅 特 更 新 世早 期 牛 类 一 新 种 = Ammotragus europaeus: anew species of Caprini (Bovidae, Mammalia)from the Early Pleistocene site of Vallonnet(France).. ( 法 文 ). Moullé P-E; Echassoux A;Martinez-Navarro B.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4, 3(8): 663-673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mmotragus isdescribed from the assemblage III of Vallonnetcave (Roquebrune-Cap-Martin, Alpes-Maritimes,France). These remains were interpreted as Ovis,but the re-study of the dental collection from thesite and a first study of a partial braincase withthe basal internal region of the horn-core pedi-97


cels, the parietals, the temporals, and the basisphenoidbones, show anatomical differenceswith the Caprini genera Ovis, Capra, and Hemitragusand the Ovibovini genus Soergelia. At theopposite, anatomical similarities of the Vallonnetmaterial to the extant North-African Caprini genusAmmotragus are observed. The age of Vallonnetcave is dated by palaeomagnetic techniquesat about 1.0 Ma. Teeth remains similar tothe Vallonnet species have been found at FuenteNueva-3 (Orce, Andalusia, Spain)2006030398云 南 晚 中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猪 科 Molarochoerusyuanmouensis 的 系 统 分 类 和 功 能 形 态 = Systematicsand functional morphology of Molarochoerusyuanmouensis (Suidae, Mammalia)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Yunnan, China. ( 英文 ). Pickford M; Liu Jian-huib and Pan Yuerongc.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4, 3(8):691-704The discovery of a propotamochoerine suidwith unique features of the dentition and skullled to the naming of Molarochoerus yuanmouensisLiu & Pan [6]. Further study of the materialreveals that this species was better adapted thanSus scrofa for the ‘rooting’ behaviour and that itsdentition ha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dicatingthat it was eating hard food items. The posteriorpremolars are completely molarised, hence thegeneric name, the first time that any suid hasbeen shown to possess almost perfectly molariformP4/s and p/4s. In lateral view the curvatureof the occlusal surface of the upper cheek teethis convex ventrally, the opposite of the usualsituation in suids. The origins of the rostral musculatureare exceptionally well developed, andthe nasal bones are much more robust than isusually the case in Suinae, indicating powerfulmusculature and fortified osseous structures presumablyfor ‘rooting’ in hard ground or for extendedperiods of time. The masseteric musculatureappears to have been more massive than it isin Sus, Microstonyx and Propotamochoerus2006030399缅 甸 中 始 新 世 有 蹄 类 哺 乳 动 物 : 对 新 标 本 描述 的 评 述 = Middle Eocene ungulate mammalsfrom Myanmar: A review with description ofnew specimens. ( 英 文 ). Tzubamoto T; Egi N;Takai M; Sein C; Maung M.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1): 117-138We review an ungulate mammalian fauna ofthe Eocene Pondaung Formation, central Myanmar,and herein describe new dental specimens.The newly recognized in the Pondaung Formationare two indeterminate bunodont artiodactyls,two small "eomoropid" perissodactyls (Eomoropussp. cf. E. minimus and an indeterminate"comoropid"), and a new deperetellid perissodactylgenus, Bahinolophus, which is establishedfor Deperetella birmanica from the PondaungFormation. The Pondaung ungulate fauna consistsof 29 species (14 families and 18 genera):onespecies of an indeterminate small ungulate,12 species (six genera in six families ) ofartiodactyls, and 16 species (11 genera in sevenfamilies) of perissodactyls.2006030400英 国 巴 通 期 allotherian( 包 括 最 早 的 多 瘤 齿类 ) 的 新 牙 齿 化 石 = New teeth of mammalsfrom the English Bathonian, indcluding the earliestmultituberculates. ( 英 文 ). Butler P M;Hooker J J.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5,50(2): 185-207Twenty one isolated multituberculate-liketeeth are described from the Forest Marble ofOxfordshire and Dorset, England. Eighteen areadditional to the teeth described as Eleutherodonoxfordensis by Kermack et al. and three of thoseare placed in new taxa. Six new molars ofEleutherodon provide further information onvariation in size, proportion and root pattern.2006030401欧 洲 始 新 世 首 例 古 贫 齿 类 = First palaeanodont(?pholidotan) mammal from the Eocene ofEurope. ( 英 文 ). Gheerbrant E; Rose K D;Godinot M.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5,50(2): 209-218We report the discovery in the early EoceneFrench locality of Le Quesnoy of the first palaeanodontfrom the Eocene of Europe, and thefirst metacheiromyid from outside of westernNorth America. The species, known from a dentaryand a few postcranial bones, belongs to thegenus Palaeanodon, and it is one of severalNorth American immigrant taxa that characterizethe Paleocene-Eocene faunal turnover in Europe.Palaeanodon sp. from Le Quesnoy is close insize to P. nievelti from the early Wasatchian ofNorth America. However, it shows noticeableprimitive featuressuch as a more prominent ventralkeel on the metacarpal III and a probablyelongated and bilobed pc4 (=p4), althogh this isinferred from the infilled alveolus.2006030402西 班 牙 晚 中 新 世 Simocyon 及 其 该 属 的 系 统分 类 = Ailurid carnivoran mammal Simocyon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Spain and the systematicsof the genus. ( 英 文 ). Peigne S; SalesaM J; Anton M; Morales J.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2): 219-238We describe the most complete and bestpreservedmaterials assigned to Simocyon fromSpain. Specimens come from late Miocene local-98


ity of Batallones-1, Province of Madrid and areassigned to Simocyon batalleri. We review thesystematic status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speciesof Simocyon and we analyse themorphologicalvariation within Simocyon. Threespecies are recognized as valid. S. batalleri isknown from several Vallesian localities of Spain.S. diaphorus, from the early Vallesian of Germany,is the geologically oldest European species.The type species S. primigenius is Turolianin age and known from several localities of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China.2006030403葡 萄 牙 中 中 新 世 一 新 的 kentriodontine 海 豚 =A new kentriodontine dolphin from the middleMiocene of Portugal. ( 英 文 ). Lambert O; EstevensM; Smith R.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2005, 50(2): 239-248A nearly complete skull, a partial left scapula,five lumbar vertebrae, and some fragments ofribs of a medium-sized kentriodontid dophindiscovered in the middle Miocene of SetubalPeninsula, Lower Tagus Basin, Portugal, areherein assigned to a new genus and species,Tagicetus joneti. Within the grade-level familyKentriodontidae, the new taxon is referred to thespecifically and ecologically diversified subfamilyKentriodontinae, essentially defined by awell-developed posterolateral projection of thenasal. The elongated rostrum, the constriction ofthe asymmetric premaxillae at the base of therostrum, the anteriorly elongated palatines, andthe elevated vertex of T. joneti suggest closeraffinities with the larger, more derived Macrokentriodonmorani,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ofMaryland (USA).2006030404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早 中 新 世 一 原 始hystricognath 类 = A primitive cephalomyidhystricognath rodent from the early Miocene ofnorthern Patagonia, Argentina. ( 英 文 ). KramarzA G.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05, 50(2):249-258A new genus and species, Banderomys leanzai,from the Cerro Bandera Formation of Neuquenprovince, Argentina is described. Banderomys isreferred to the Cephalomyidae because it has an"asymmetric"dental pattern as other membersother family, but ist is less hypsodont, and thereforeit is more primitive than any other contemporaryof older cephalomyids so far known. Aphylogenetic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relationshipsbetween the Cephalomyidae and the Cavioideaare closer than what was traditionally assumed.2006030405水 豚 , 大 小 , 外 形 和 时 代 : 一 整 套 模 式 =Capybaras, size, shape, and time: A model kit.( 英 文 ). Vucetich M G; Deschamps C M; OlivaresA I; Dozo M T.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5, 50(2): 259-272The capybaras (Hydrochoeridae) are outstandingrodents for their large size and euhypsodontand multilaminated cheek teeth.Althoughtoday they are represented by a single species, itwas generally thought that their past diversitywas much higher,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teMiocene-early Pliocene. Such diversity is hereanalyz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ontogeneticvariation of the p4-m3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Numerous isolated teeth of different sizefound in the upper levels of the Puerto MadrynFormation were interpreted as members of anontogenetic series of a new species here described,Cardiatherium patagonicum.2006030406周 口 店 田 园 洞 大 中 型 哺 乳 动 物 记 述 = Largemammal fossils from the Tianyuan Cave, a humanfossil site of end-Pleistocene age recentlydiscovered near Zhoukoudian. ( 中 文 ). 同 号 文 ;刘 金 毅 ; 张 双 权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4, 23(3): 213-223 2 图 版 .田 园 洞 古 人 类 化 石 地 点 含 不 少 动 物 化 石 , 其中 主 要 为 大 中 型 哺 乳 动 物 , 并 以 鹿 类 为 主 . 除 一枚 残 破 鬣 狗 牙 齿 以 外 , 目 前 在 此 所 发 现 的 材 料全 可 归 入 现 生 种 . 该 地 点 主 体 堆 积 的 地 质 时 代可 能 与 周 口 店 山 顶 洞 动 物 群 同 期 . 本 化 石 组 合中 有 几 个 种 现 在 已 经 离 开 本 地 区 , 如 貂 、 黑熊 、 香 麝 、 梅 花 鹿 、 马 鹿 、 牛 及 鬣 羚 等 , 它 们可 能 代 表 了 这 些 动 物 在 北 京 地 区 的 最 晚 记 录 .但 有 些 动 物 却 是 北 京 地 区 的 首 次 发 现 , 例 如 猪獾 和 鬣 羚 .2006030407关 于 哺 乳 动 物 异 节 亚 目 大 地 懒 科Megatheritim sundt 的 系 统 分 类 位 置 = On thetaxonomic status of Megatheritim sundti Philippi,1893 (Mammalia : Xenarthra : Megatheriidae).( 英 文 ). De Iuliis G. Ameghiniana, 2006, 43(1):161-169Remains of a medium-sized megathere fromPleistocene deposits near Ulloma, Bolivia, suggestthat the commonly accepted synonymy ofMegatherium sundti Philippi, 1893 withMegatherium medinae Philippi, 1893 (Mammalia:Xenarthra: Megatheriidae) is unjustified.The strongest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distinctionof these species is provided by their femora. InM. medinae the femur is plesiomorphic, bearingnearly parallel lateral and medial margins and anunreduced patellar trochlea. In M. sundti thefemur bears strongly concave lateral and medial99


margins and a somewhat reduced patellartrochlea, resembling the derived condition inMegatherium americanum Cuvier, 1796. Lessmarked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the skull,mandible, and tibia are apparently associatedwith these distinct femoral morphologies. Thedifferences are clearly sufficient for recognitionof M. sundti as a valid species, distinct from M.medinae and another medium-sized megathere,Megatherium tarijense Gervais and Ameghino,1880, from Pleistocene deposits near Tarija, Bolivia.2006030408阿 根 廷 门 多 萨 Divisadero Largo 地 区 马 里 诺组 哺 乳 动 物 的 首 次 发 现 = First discovery ofmammals from Marino Formation (Miocen) inDivisadero Largo (Mendoza, Argeintina). ( 其 他 ).Cerdeno E; Riga B G; Bordonaro O.Ameghiniana, 2006, 43(1): 205-214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first mammal remainsfound in the Marino Formation outcroppingin the Divisadero Largo area, Mendoza,Argentina. The Cenozoic levels in this zone arewell known by the faunal assemblage of the DivisaderoLargo Formation, which allowed theestablishment of the Divisaderan Land MammalAge (Late Eocene-Early Oligocene), but untilnow no vertebrate fossils had been describedfrom the overlying Marifio Formation (Miocene).This formation also outcrops in the localities ofPotrerillos and Cacheuta, Southwest Mendozacity, where some paleobotanical remains andichnites have been recently found. The specimenstudied in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accurate datumof fossil mammals from the Marifio Formation,and it could probably constitutes a new taxon forArgentina within the notoungulates MesotheriidaeMesotheriinae. The specimen consists of amaxillary fragment with right M3 and, separatedfrom the maxillary, the almost complete M2, alabial fragment of M1, the P4 and a P3 fragment.These teeth belong to an adult individual and arecharacterized by their small size, clearly lesserthan that of known Miocene genera Eutypotherium,Typotheriopsis, and Pseudotypotherium.This material presents size similarities with thegenus Microtypotherium from Bolivia and thevery recently described species from the ChucalFormation (Chile).2006030409云 南 首 次 发 现 晚 侏 罗 世 马 门 溪 龙 化 石 = Discoveryof Late Jurassic Mamenchisaurus in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 中 文 ). 方 晓 思 ; 赵喜 进 ; 卢 立 伍 ; 程 政 武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9-10):1005-1011侏 罗 纪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属 于 重 要 的 产 煤 期 , 然而 此 时 云 南 、 四 川 中 - 南 部 没 有 煤 系 出 现 , 反 而发 育 了 一 套 独 特 的 " 红 色 岩 系 ". 在 这 样 的 环 境中 生 活 并 繁 盛 着 蜥 脚 亚 目 等 形 形 色 色 的 恐 龙 ,与 中 国 北 部 、 东 部 地 区 的 恐 龙 类 群 有 明 显 的差 异 . 马 门 溪 龙 在 中 国 主 要 发 现 于 四 川 , 最 近 在云 南 侏 罗 纪 " 红 层 " 中 发 现 云 南 马 门 溪 龙 ( 新 种 )尚 属 首 次 , 再 次 证 实 禄 丰 一 带 存 在 上 侏 罗 统 . 该化 石 产 于 禄 丰 川 街 盆 地 老 长 箐 - 大 尖 峰 剖 面 , 在其 下 部 地 层 中 还 分 别 产 出 代 表 中 侏 罗 世 的 川街 龙 和 早 侏 罗 世 的 禄 丰 龙 化 石 . 能 在 同 一 完 整地 层 剖 面 上 见 到 不 同 时 段 早 、 中 、 晚 侏 罗 世3 套 恐 龙 动 物 群 , 这 在 国 内 外 都 是 罕 见 的 .2006030410牙 买 加 红 山 裂 隙 中 晚 更 新 世 的 Geocapromysbrowni = The late Pleistocene hutias (Geocapromysbrownii) of Red Hills Fissure, Jamaica.( 英 文 ). McFarlane D A; Blake J. GeologicalJournal, 2005, 40(3): 399-404Red Hills Fissure (RHF) is an in-filled, karsticsolutional feature exposed by a roadcut in southernJamaica. The site was discovered in 1988and immediately recognized as an unusually richsource of late Quaternary gastropods and vertebratebone dating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Recentwork on RHF has focused on the abundantremains of the endemic, mid-sized rodent Geocapromysbrownii. Morphological data on a collectionof hemi-mandibles has facilitated theconstruction of a life table for the species in thelate Pleistocene: the first for any West IndianPleistocene vertebrate. Studies of fluorine uptakein the fossil bone have also defined the timespanof the RHF deposit, approximately 25-40kyr BP2006030411上 新 世 和 早 更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南 方 有 蹄 目 类Paedotherium 各 种 的 肱 骨 和 股 骨 的 形 态 变 异= Morphometric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umerusand femur of Pliocene and early PleistocenePaedotherium species (Mammalia, Notoungulata)..( 其 他 ). Elissamburu A; Vizcaino S F.Ameghiniana, 2005, 42(1): 159-166The genus Paedotherium includes small rodent-likeungulates that are distinguished bycharacters of the skull and teeth. Morphofunctionaldifferences in the appendicular skeleton ofP. bonaerense Ameghino and P. typicumAmeghino (Pliocene- early Pleistocene) suggestthat appendicular characters can be used in specificidentification. In this contribution, morphometric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umerus andfemur are analysed. Five humeral and six femoralmeasurements are taken from 29 specimens.They include functional length (LH), deltoidlength (LDH), transverse and anteroposteriordiameter (DTH, DAPH) and epicondilar diameter(DEH) for the humerus, and functional length100


(LF), proximal length to the third trochanter(LTTF) and to the lesser tuberosity (LTmF),transverse and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DTF,DAPF) and epicondilar diameter (DEF) for thefemur. Data are analysed by comparison ofmean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discriminant analysis (DA) and correlation withbody mass. Paedotherium bonaerense and P.typicum show differences in DEH, with highervalues for the former, and in LF and LTTF, withhigher values for the latter. The humerus is moreimportant than the femur in differentiating betweenthe species. As shown by the multivariateanalysi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H and LHprovides the best discriminator between the species.In the femur, LF and LTTF are associatedwith the variation of DTF, DEF and body mass.DA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humerus fordiscriminating between the species, and that thefemur is a poor discriminator, probably due tothe influence of body mass on the linear data.2006030412新 种 Pseudoplohophorus absolutus: 乌 拉 圭上 中 新 世 Sclerocalyptinae 的 变 异 性 和 生 物 带的 再 确 定 = Pseudoplohophorus absolutus N. sp(Xenarthra, Glyptodontidae), Sclerocalyptinaevariability and a biozone redefinition from theUpper Miocene of Uruguay.. ( 其 他 ). Perea D.Ameghiniana, 2005, 42(1): 175-190A species of glyptodontid, Pseudoplohophorusabsolutus n. sp. from the Upper Miocene ofUruguay is described. The holotype is representedby skull, mandible, great part of dorsaland cephalic carapace, caudal tube, humerus,hand bones, some Vertebrae, and fragmentarypelvis and caudal ring plates. These materialswere compared with very complete specimens ofNeogene Sclerocalyptinae from Argentina andUruguay. On the basis of these comparisons thepartial synonymy between PseudoplohophorusCastellanos and Stromaphoropsis Kraglievich,and the inclusion of genus HoplophractusCabrera within Eosclerocalyptyus C. Ameghinoare proposed. A biozone characterized by Pseudoplohophorus,included in Camacho Formationdeposits, is redefined.2006030413乌 兹 别 克 晚 白 垩 世 有 胎 盘 哺 乳 动 物 的 岩 状 骨= Petrosal bones of placental mammals from theLate Cretaceous of Uzbekistan.. ( 英 文 ). EkdaleE G; Archibald D J; Averianov A O. Acta palaeontologicaPolonica, 2004, 49(1): 161-176Petrosal bones representing "Zhelestidae" andKulbeckia ("Zalambdalestidae") were recovered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Uzbekistan and areformally described. The "zhelestid" petrosal retainsseveral characters ancestral to eutherians (ifnot more basally in the mammalian phylogeny),including a prootic canal, a lateral flange, and aless elliptical fenestra vestibuli. The only othereutherian taxon to retain these structures is theEarly Cretaceous Prokennalestes. No charactersunique to "zhelestids" and ungulates were foundin the "zhelestid" petrosal. The petrosal of Kulbeckiashares several characters in common withother "zalambdalestids" (such as Zalambdalestesand Barunlestes), as well as Asioryctes andKennalestes, including a curved ridge connectingthe crista interfenestralis to the caudal tympanicprocess, and presence of a "tympanicprocess" at the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petrosal.2006030414昆 明 滇 池 盆 地 新 近 纪 象 类 化 石 = The Neogeneelephant fossils in Dianchi Basin of Kunming.( 中 文 ). 胡 绍 锦 . 云 南 地 质 , 2005, 24(3): 321-327 1 图 版 .记 述 滇 池 盆 地 含 煤 层 中 首 次 发 现 的 上 新 世剑 齿 象 化 石 , 包 括 脊 棱 齿 象 属 的 一 个 新 种 昆 明脊 棱 齿 象 (Stegolophodon kunmingensis sp.nov.) 、 似 元 谋 剑 齿 象 (Stegodon aff. yuanmouensis)、玉 溪 剑 齿 象 、 师 氏 剑 齿 象 等 . 这 一剑 齿 象 化 石 组 合 的 发 现 , 对 研 究 新 生 代 象 类 和滇 池 盆 地 的 演 化 史 , 重 新 划 分 盆 地 煤 系 地 层 具有 重 要 意 义 .古 人 类 学2006030415对 中 国 云 县 第 二 个 直 立 人 头 骨 复 原 的 建 议 =A proposal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Homo erectus skull from Yunxian (China). ( 法文 ). Amélie Vialet A; Li Tianyuan ; Grimaud-Herv é D;Marie-Antoinette de Lumley M-A;Liao Meiyan ; Feng Xiaobo.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5, 4(3): 265-274In 1989 and 1990, two Homo erectus craniawere recovered from Yunxian (Hubei province)in archaeological levels dated to more than780 000 years. Considered along with Lantian,these skulls represent the oldest human remainsdiscovered in China to date, constituting importantpalaeontological finds. Nevertheless, thecrania were badly deformed during the course offossilization, necessitating extensive cranial reconstruction.Of the two crania, only Yunxian IIwas in sufficient condition to carry out this reconstruction.Using sophisticated techniquesonly recently applied in human palaeontology,including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rapid prototyping,and incorporating taphonomic andmorphometrically-based hypotheses, we wereable to correct virtually the deformation and toproduce a 3D prototype of Yunxian II2006030416101


仰 韶 文 化 人 类 遗 骸 古 DNA 的 初 步 研 究 = Preliminarystudy on ancient human DNA fromYangshao Culture. ( 中 文 ). 赖 旭 龙 ; 杨 淑 娟 ; 唐 先华 ; 施 苏 华 ; 李 润 权 ; 杨 洪 ; 高 强 ; 李 涛 ; 盛 桂 莲 . 地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 报 , 2004, 29(1): 15-20近 20 年 来 , 古 DNA 研 究 技 术 和 方 法 已 迅 猛发 展 . 目 前 从 古 人 类 残 骸 中 获 取 DNA 序 列 , 进而 讨 论 人 类 的 演 化 、 亲 缘 关 系 和 迁 移 成 为 分子 人 类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向 . 本 研 究 对 采 自 陕 西临 潼 仰 韶 文 化 6 000 多 年 前 的 姜 寨 遗 址 第 一 期和 第 二 期 文 化 层 中 的 古 人 类 残 骸 进 行 古 DNA提 取 、 扩 增 和 测 序 , 获 得 了 169 bp 的 线 粒 体 高变 控 制 区 Ⅰ 的 古 DNA 片 段 , 与 现 代 西 安 人 同源 性 序 列 有 2 个 位 点 的 突 变 . 另 外 , 通 过 在 不 同实 验 室 进 行 重 复 性 实 验 和 系 统 发 育 分 析 等 方法 详 细 地 论 证 了 所 获 得 的 DNA 序 列 的 可 靠 性 .在 所 研 究 的 6 个 姜 寨 遗 址 样 品 中 有 3 个 样 品获 得 古 DNA 序 列 , 古 DNA 的 提 取 成 功 率 为50%, 高 于 一 般 的 古 DNA 研 究 材 料 的 提 取 率 ,说 明 姜 寨 遗 址 的 人 类 残 骸 是 研 究 古 DNA 的 理想 材 料 , 为 今 后 从 分 子 水 平 上 研 究 姜 寨 遗 址 及其 他 同 地 区 仰 韶 文 化 遗 址 的 古 人 类 墓 葬 及 中国 古 人 类 分 子 演 化 关 系 奠 定 了 基 础 .2006030417泰 国 清 木 人 科 的 时 代 和 分 类 位 置 = Age andtaxonomic status of the Chiang Muan (Thailand)hominoids. ( 英 文 ). Pickford M; Nakaya H;Kunimatsu Y, Saegusa H, Fukuchi A; RatanasthienB.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4, 3(1):65-75The age of the recently created hominoid speciesfrom Thailand, cf. Lufengpithecus chiangmuanensisChaimanee et al., 2003 [2], wasoriginally estimated to be ca 13–13.5 Ma, basedon faunal and palaeomagnetic correlations. Previousstudies of the Chiang Muan fauna (includinghominoids) and palaeomagnetism suggestthat the deposits are appreciably younger thanthis, being closer in age to Xiaolongtan (China)(ca 12–11 Ma) rather than to the Chinji fauna ofPakistan.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hominoidsfrom the Thai and Chinese localities are clear,and we conclude that cf. L. chiangmuanensisshould be treated as a synonymof ?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 Wu, 19572006030418人 科 的 演 化 : 综 合 各 种 各 样 的 数 据 = Hominoidevolution: synthesizing disparate data. ( 英文 ). Pilbeam D; Young N.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4, 3(4): 305-321orangutans and gibbons successively moredistant. Hominoid similarities suggest that thecrown ape ancestor was a suspensory, frugivorous,tropical forest ape. The common ancestorof Pan and Gorilla would likely have been Panlike.It is therefore likely that the common ancestorof chimpanzees and humans was also Panlike,and lived in Late Miocene Africa. But it ispossible that most if not all Miocene apes areunrelated to crown hominoids. More fossils areurgently needed from within the probable LaterNeogene geographical range of the living apeclades. Recent discoveries of very early hominidsfrom Chad raise interesting questions aboutthis hypothesis2006030419中 国 现 代 人 类 起 源 : 来 自 南 方 化 石 地 点 的 年代 学 证 据 = Origin of modernhumans:chronologicalevidence from hminid fosslllocalities in southern China. ( 中 文 ). 沈 冠 军 . 地学 前 缘 , 2004, 11(2): 543现 代 人 类 起 源 的 时 间 和 地 点 是 当 前 古 人 类学 研 究 和 争 议 的 热 点 。 文 中 评 述 了 20 多 年 来第 四 纪 测 年 技 术 取 得 的 进 展 及 其 对 现 代 人 类起 源 研 究 的 影 响 。 基 于 新 生 碳 酸 盐 岩 铀 系 测年 , 研 究 了 中 国 南 方 柳 江 人 洞 等 多 个 晚 期 人类 化 石 地 点 的 年 代 , 结 果 远 大 于 原 认 为 的20~30 ka。 晚 期 智 人 在 中 国 出 现 的 时 间 很 可能 不 晚 于 西 亚 和 南 非 , 中 国 40~100 ka 间 人类 化 石 的 " 缺 环 ", 很 可 能 只 是 测 年 技 术 系 统误 差 造 成 的 假 象 。 上 述 年 代 学 新 证 据 不 支 持中 国 现 代 人 类 全 部 来 自 非 洲 的 假 说 。 对 岩 溶洞 穴 遗 址 进 一 步 的 综 合 研 究 , 有 可 能 为 破 解有 关 现 代 人 类 起 源 的 诸 多 疑 点 提 供 重 要 的 以至 一 锤 定 音 的 证 据 。2006030420记 菲 律 宾 巴 拉 望 塔 波 洞 穴 上 更 新 统 智 人 =Upper Pleistocene Homo sapiens from theTabon cave (Palawan, The Philippines): descriptionand dating of new discoveries. ( 英 文 ). FlorentDétroit F; Dizon E; Falguères C; Hameau S;Ronquillo W; S é mah F.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4, 3(8): 705-712Among the poor fossil record of SoutheastAsian Upper Pleistocene Homo sapiens, theTabon human remains [12] are frequently citedin the literature despite very scarce publishedpalaeoanthropological data. A recent Filipino-French joint work confirmed the significance ofthe discoveries made in the 1960s: a frontal boneand two mandibular fragments that have beenrecently described and dated [9]. Simultaneously,the archaeological potential of the Tabon site hasbeen re-assessed and fieldwork organized by theNational Museum of the Philippines yielded anothereleven human remains. Palaeoanthropologicaldescription and new dating of the humanfossils from Tabon cave are proposed anddiscussed. Some of the new dates obtained confirmthe ca. 16 500 BP age of the frontal bone102


[9], but older ages have been obtained for otherhuman fossils. The palaeoanthropological evidencesuggests that all remains pertain to modernHomo sapiens. However, their high morphologicalvariability is discussed in the frame ofearly Homo sapiens settlements in insularSoutheast Asia2006030421二 足 直 立 行 走 的 生 物 力 学 特 征 和 南 方 古 猿 阿法 种 可 能 的 行 走 方 式 =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of bipedalism and possible locomotionmode of Australopithecus. ( 中 文 ). 李 愉 . 人 类 学学 报 , 2004, 23(4): 255-263生 活 于 300 万 年 前 的 南 方 古 猿 的 行 走 方 式一 直 是 古 人 类 学 家 关 注 争 论 的 焦 点 之 一 。 尽管 标 本 露 西 (AL288) 保 留 有 大 部 长 骨 和 盆 骨 ,使 得 研 究 者 有 可 能 对 其 全 身 形 态 结 构 进 行 复原 。 从 形 态 结 构 出 发 , 不 同 的 研 究 者 对 于 这 一标 本 所 代 表 的 个 体 在 直 立 行 走 方 面 的 能 力 , 仍有 很 大 的 歧 见 。 本 文 以 露 西 的 人 体 测 量 数 据为 基 础 , 辅 以 现 代 人 及 黑 猩 猩 的 身 体 质 量 分 布数 据 , 建 立 起 一 套 露 西 的 静 力 学 模 型 , 并 应 用 计算 机 模 拟 技 术 , 以 各 种 可 能 行 走 方 式 的 运 动 方程 " 驱 动 " 静 力 学 模 型 , 由 此 分 析 各 种 静 力 模 型 /运 动 方 程 组 合 导 致 的 生 物 力 学 特 征 。 最 初 结果 显 示 , 若 露 西 以 现 代 人 运 动 方 程 直 立 行 走 ,髋 、 膝 、 踝 关 节 的 能 量 消 耗 较 小 , 且 分 布 比 较合 理 。 但 深 一 层 的 分 析 显 示 , 包 括 露 西 在 内 的南 方 古 猿 股 骨 标 本 均 表 现 了 较 强 的 在 矢 状 面的 抗 变 形 能 力 与 以 屈 膝 屈 髋 方 式 行 走 的 露 西的 力 学 需 求 相 合 , 显 示 另 外 一 种 可 能 性 的 存在 。2006030422云 南 西 畴 仙 人 洞 动 物 化 石 铀 系 年 代 = U-seriesdating on fossil teeth from Xianren cave inXichou, Yunnan province. ( 中 文 ). 张 新 锋 ; 吉 学平 ; 沈 冠 军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4, 23(1): 88-92本 文 报 道 晚 期 智 人 地 点 云 南 西 畴 仙 人 洞 动物 牙 化 石 的 铀 系 测 年 结 果 .4 个 样 品 的230 Th/ 234 U 年 龄 范 围 为 47-105 ka, 测 定 了 其 中 2个 样 品 的227 Th/ 230 Th 年 龄 , 结 果 与230 Th/ 234 U 法的 一 致 . 在 没 有 进 一 步 的 地 层 和 年 代 证 据 的 情况 下 , 将 西 畴 人 牙 化 石 的 年 代 暂 定 为 47-105 ka或 许 是 合 理 的 . 但 洞 穴 地 点 骨 化 石 铀 系 年 代 总体 偏 年 轻 , 上 述 年 代 范 围 很 可 能 被 低 估 . 本 文 结果 与 我 们 已 有 研 究 的 广 西 通 天 岩 、 咐 前 洞 等地 点 一 致 , 是 晚 期 智 人 在 我 国 出 现 比 原 认 为 的早 得 多 的 又 一 例 证 .2006030423禄 丰 古 猿 牙 齿 釉 质 发 育 不 全 的 观 察 研 究 =Linear enamel hypoplasia of lufengpithecuslufengensis. ( 中 文 ). 赵 凌 霞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4,23(2): 111-118对 出 自 禄 丰 石 灰 坝 的 26 个 禄 丰 古 猿 下 颌 齿列 的 246 枚 恒 齿 进 行 了 观 察 研 究 , 发 现 禄 丰 古猿 具 有 普 遍 的 带 状 釉 质 发 育 不 全 (LEH) 现 象 ,个 体 LEH 比 例 为 100%, 恒 齿 LEH 比 例 为 85%.乳 齿 几 乎 没 有 LEH 现 象 , 第 一 恒 臼 齿 的 LEH比 例 也 很 低 仅 5.7%. 根 据 牙 齿 萌 出 顺 序 及 现 代大 猿 的 牙 齿 发 育 年 龄 特 征 , 作 者 推 断 2-3 岁 之前 的 幼 儿 古 猿 很 少 出 现 釉 质 发 育 不 全 现 象 , 这可 能 与 母 体 的 营 养 关 照 有 关 . 禄 丰 古 猿 的 LEH的 发 生 频 率 具 有 明 显 的 季 节 性 , 结 合 中 新 世 晚期 气 候 变 化 特 征 、 古 猿 的 生 态 环 境 、 生 活 习性 及 食 性 特 征 分 析 , 作 者 推 测 : 季 节 性 营 养 不 良可 能 是 造 成 禄 丰 古 猿 釉 质 发 育 不 全 的 主 要 原因 .2006030424中 更 新 世 非 洲 Bodo 人 类 头 骨 化 石 与 周 口 店直 立 人 的 比 较 — 中 国 与 非 洲 人 类 头 骨 特 征 对比 之 三 =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middlepleistocene human cranium from bodo, Ethiopiaand the Homo erectus of Zhoukoudian. ( 中 文 ).刘 武 ; 吴 秀 杰 ; 张 银 运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4, 23(2):119-129发 现 于 埃 塞 俄 比 亚 Middle Awash 地 区Bodo 地 点 距 今 60 万 年 的 人 类 头 骨 化 石 是 迄今 发 现 的 最 为 古 老 和 完 整 的 非 洲 中 更 新 世 人类 化 石 . 由 于 Bodo 头 骨 化 石 在 形 态 特 征 上 兼有 直 立 人 与 智 人 的 特 点 , 多 年 来 学 术 界 对 其 分类 地 位 一 直 存 在 争 议 .Rightmire 认 为 Bodo 头骨 化 石 与 Broken Hill 及 Petralona 等 在 分 类 上属 于 古 老 型 智 人 的 中 更 新 世 人 类 更 为 接 近 , 是非 洲 直 立 人 向 古 老 型 智 人 过 渡 的 代 表 . 至 少 在距 今 60 万 年 的 中 更 新 世 早 期 直 立 人 向 古 老 型智 人 转 变 的 成 种 事 件 在 非 洲 就 已 经 发 生 . 以Bodo 头 骨 为 代 表 的 一 批 更 新 世 中 期 非 洲 和 欧洲 人 类 化 石 构 成 了 可 能 是 后 期 人 类 祖 先 的 人属 海 德 堡 种 . 这 些 观 点 导 致 了 近 年 学 术 界 对 古老 型 智 人 在 非 洲 及 欧 亚 出 现 时 间 以 及 更 新 世中 期 非 洲 和 欧 亚 地 区 古 人 类 相 互 之 间 演 化 关系 的 关 注 . 基 于 这 样 的 背 景 , 本 文 对 年 代 与Bodo 化 石 接 近 的 周 口 店 直 立 人 头 骨 特 征 与Bodo 头 骨 的 相 似 及 差 异 表 现 情 况 进 行 了 对 比研 究 . 结 果 发 现 Bodo 头 骨 在 一 系 列 特 征 上 与周 口 店 直 立 人 相 似 , 同 时 在 包 括 颅 容 量 在 内 的其 它 一 些 特 征 上 呈 现 出 后 期 智 人 的 特 点 , 但 总体 形 态 上 似 乎 与 直 立 人 更 为 相 似 . 作 者 认 为 尽管 这 种 进 化 上 的 镶 嵌 现 象 在 中 国 古 人 类 化 石记 录 上 也 广 泛 存 在 , 但 由 于 中 国 人 类 化 石 标 本在 年 代 上 的 不 确 定 性 , 目 前 还 没 有 可 靠 的 证 据说 明 这 种 集 直 立 人 与 智 人 化 石 特 征 为 一 宓 南馇 缎 栽 谥 泄 湃 死 嗷 鱿 值 氖 奔 浣 咏 蛟缬 诜 侵 . 考 虑 到 中 国 与 非 洲 直 立 人 生 存 年 代 的103


巨 大 差 异 及 人 类 演 化 的 不 同 步 或 地 区 间 差 异 ,具 有 较 多 后 期 人 类 特 征 表 现 的 人 类 首 先 出 现在 非 洲 是 完 全 可 能 的 . 根 据 这 些 研 究 对 比 , 作 者就 人 类 演 化 的 镶 嵌 现 象 、 更 新 世 中 期 非 洲 与亚 洲 地 区 人 类 演 化 上 的 差 异 等 问 题 进 行 了 讨论 .2006030425广 西 扶 绥 南 山 洞 新 发 现 的 人 类 化 石 和 蒙 古 野驴 化 石 — 末 次 冰 期 华 南 气 候 变 化 的 哺 乳 动 物化 石 新 证 据 = Human fossil teeth newly discoveredin Nanshan cave of Fusui, Guangxi. ( 中 文 ).王 頠 ; 莫 进 尤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4, 23(3): 130-137广 西 扶 绥 县 南 山 洞 发 现 人 类 化 石 及 哺 乳 动物 化 石 . 人 类 化 石 包 括 2 枚 智 人 牙 齿 化 石 , 分 别是 左 下 第 三 臼 齿 和 右 下 第 二 臼 齿 , 其 形 态 特 征与 广 西 其 他 山 洞 发 现 的 智 人 化 石 相 似 , 归 入 晚期 智 人 .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多 为 华 南 大 熊 猫 -- 剑 齿象 动 物 群 成 员 , 时 代 属 更 新 世 晚 期 . 该 地 点 新 发现 的 蒙 古 野 驴 化 石 属 华 南 晚 更 新 世 动 物 群 的首 次 发 现 . 南 山 洞 所 有 化 石 发 现 于 洞 内 浅 褐 色砂 质 粘 土 中 , 堆 积 物 第 二 层 钙 板 层 的 铀 系 年 龄为 30-40ka. 蒙 古 野 驴 的 出 现 暗 示 中 国 南 方 大陆 可 能 在 末 次 冰 期 出 现 过 干 冷 的 气 候 环 境 .2006030426北 京 猿 人 第 一 个 头 盖 骨 出 土 于 第 11 层 而 非 第10 层 — 纪 念 裴 文 中 教 授 诞 辰 100 周 年 = Thefirst skull of Peking Man was found in layer 11,not in layer 10. ( 中 文 ). 林 圣 龙 . 人 类 学 学报 , 2004, 23(3): 173-186目 的 : 讨 论 北 京 猿 人 第 一 个 完 整 头 盖 骨 出 土层 位 的 准 确 归 属 问 题 ; 方 法 : 详 细 追 踪 北 京 猿 人遗 址 1929 年 -1933 年 发 掘 和 分 层 的 过 程 ; 结 果和 结 论 : 北 京 猿 人 第 一 个 完 整 头 盖 骨 出 土 于 周口 店 第 1 地 点 堆 积 的 第 11 层 , 北 京 猿 人 的 化 石材 料 分 布 在 周 口 店 第 1 地 点 的 第 3-11 层 .2006030427南 京 直 立 人 的 鼻 骨 形 态 及 其 与 欧 洲 化 石 人 类基 因 交 流 的 可 能 性 = The morphology of nasalbones of Homo erectus from Nanjing and thepossibility of gene flow from European fossilHominids. ( 中 文 ). 张 银 运 ; 刘 武 ; 张 罗 . 人 类 学 学报 , 2004, 23(3): 187-195根 据 南 京 直 立 人 1 号 头 骨 有 高 耸 的 鼻 梁 , 有人 认 为 南 京 直 立 人 有 西 方 血 统 . 但 学 术 界 对 欧洲 人 类 的 基 因 流 进 入 中 国 境 内 的 时 间 似 有 不同 的 理 解 . 本 文 对 非 洲 、 欧 洲 和 亚 洲 的 远 古 人类 的 鼻 骨 作 了 观 察 . 结 果 表 明 , 在 距 今 约 20 万年 至 180 万 年 前 期 间 , 非 洲 尚 未 有 高 耸 鼻 梁 的远 古 人 类 的 化 石 证 据 ; 距 今 20 万 年 前 的 欧 洲也 无 高 耸 鼻 梁 的 远 古 人 类 的 化 石 证 据 . 南 京 直立 人 生 存 的 年 代 无 论 是 距 今 58-62 万 年 或 是距 今 33-50 万 年 , 当 时 的 欧 洲 、 非 洲 和 西 亚 都未 出 现 高 耸 鼻 梁 的 远 古 人 类 ; 南 京 直 立 人 的 高耸 鼻 梁 未 必 意 味 着 " 西 方 血 统 ". 高 耸 的 鼻 梁 , 从其 形 成 历 史 来 看 , 有 可 能 类 似 于 同 功 特 征 . 具 有这 一 形 态 特 征 的 东 方 人 群 与 西 方 人 群 可 以 是血 缘 上 并 不 一 定 相 近 但 在 各 自 谱 系 上 都 有 过对 某 种 气 候 的 适 应 历 史 .历 史 地 质 学 、 地 层 学综 论2006030428长 白 山 天 池 火 山 造 锥 喷 发 岩 浆 演 化 系 列 与 地层 划 分 = The Tianchi forming cone eruptivemagmatic evolutionary series of the Chanbaishanand stratigraphic division. ( 中 文 ). 魏 海泉 ; 李 春 茂 ; 金 伯 禄 ; 靳 晋 瑜 ; 高 玲 . 吉 林 地质 , 2005, 24(1): 22-27根 据 天 池 火 山 岩 的 岩 性 特 征 、 化 学 成 分 和产 状 , 把 火 山 造 锥 喷 发 划 分 为 4 介 阶 段 , 同 时 描述 了 各 个 阶 段 喷 发 特 点 和 演 化 规 律 。 将 岩 浆演 化 划 分 为 早 晚 两 个 旋 回 , 描 述 了 每 一 旋 回 的特 点 及 岩 性 。 最 后 把 天 池 火 山 地 层 进 行 了 划分 并 同 邻 区 地 层 进 行 了 对 比 。2006030429乌 尔 逊 凹 陷 南 部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及 成 藏 条 件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formationcondition in the southern Wuerxun depression.( 中 文 ). 张 成 ; 魏 魁 生 . 石 油 学 报 , 2005, 26(2):47-52层 序 地 层 学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凹 陷 南 部 白 垩 系发 育 2 个 一 级 层 序 (TSq1 和 TSq2)、5 个 二 级层 序 (Ⅰ—Ⅴ) 和 12 个 三 级 层 序 (Sq1—Sq12)。层 序 界 面 特 征 明 显 , 层 序 内 部 沉 积 体 系 类 型 丰富 。 凹 陷 沉 积 演 化 经 历 了 2 个 旋 回 , 分 别 从 T4时 期 和 T04 时 期 开 始 , 其 中 后 者 为 不 完 整 旋回 。 总 的 构 造 格 局 决 定 了 凹 陷 形 态 与 沉 积 物在 可 容 纳 空 间 内 的 分 布 , 这 是 油 气 成 藏 的 先 决条 件 ; 地 层 充 填 沉 积 , 沉 积 体 系 叠 置 匹 配 , 为 成藏 提 供 了 必 要 的 物 质 条 件 。 二 级 层 序 Ⅱ 和 Ⅲ中 各 层 序 的 密 集 段 是 烃 源 岩 的 主 要 分 布 区 , 尤以 其 中 的 Sq4 和 Sq5 的 暗 色 泥 岩 为 最 佳 ; 这 2个 二 级 层 序 内 的 低 位 扇 、 低 位 楔 , 高 位 三 角 洲前 缘 、 扇 三 角 洲 前 缘 沉 积 以 及 湖 底 浊 积 扇 体系 是 形 成 油 气 藏 的 有 利 部 位 。2006030430辽 河 断 陷 大 民 屯 凹 陷 静 北 灰 岩 古 潜 山 地 层 时代 研 究 = Age of the Jingbei limestone ancientburied hill in the Damintun depression of theLiaohe faulted depression. ( 中 文 ). 王 仁 厚 ; 舒 良树 ; 邢 志 贵 ; 魏 喜 ; 宋 柏 荣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5,29(3): 295-302 1 图 版 .104


辽 河 断 陷 大 民 屯 凹 陷 静 北 灰 岩 古 潜 山 的 地层 时 代 , 在 上 世 纪 80 年 代 初 期 被 认 为 属 于 中 元古 代 长 城 纪 。 运 用 生 物 地 层 学 、 岩 石 学 、 地球 物 理 测 井 、 地 震 地 层 学 、 古 地 磁 学 及 微 量元 素 分 析 等 多 重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研 究 方 法 , 对 该灰 岩 古 潜 山 地 层 时 代 进 行 了 综 合 分 析 , 证 实 静北 灰 岩 古 潜 山 的 地 层 由 中 元 古 界 蓟 县 系 、 下古 生 界 寒 武 系 至 奥 陶 系 和 上 古 生 界 石 炭 系 至二 叠 系 3 套 地 层 构 成 , 这 一 新 认 识 改 变 了 将 该灰 岩 古 潜 山 地 层 时 代 整 体 归 属 中 元 古 代 长 城纪 大 红 峪 组 和 高 于 庄 组 的 传 统 认 识 。2006030431分 形 介 质 与 分 形 地 层 = Fractal media and fractalstratigraphy. ( 中 文 ). 李 春 峰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5, 29(4): 348-354由 于 地 层 的 二 元 特 征 , 对 地 层 和 地 下 介 质 有两 种 不 同 的 认 识 倾 向 , 即 旋 回 性 ( 准 周 期 性 ) 和随 机 性 。 实 际 的 地 下 介 质 物 性 参 数 的 变 化 以及 地 层 的 分 布 在 一 般 意 义 上 更 具 有 分 形 和 多重 分 形 的 特 征 , 而 准 周 期 性 和 随 机 性 只 是 其 中的 两 种 特 别 情 况 。 与 之 类 似 , 地 层 的 过 渡 也 不应 该 是 简 单 的 阶 梯 函 数 , 而 应 该 是 由 更 具 有 一般 意 义 的 启 动 函 数 来 描 述 。 通 过 分 析 一 套 实际 的 多 重 分 形 碳 酸 盐 岩 沉 积 层 序 并 对 其 可 能指 示 的 古 环 境 和 古 海 平 面 的 变 化 进 行 了 初 步探 讨 。2006030432滦 平 盆 地 沉 积 - 构 造 演 化 及 高 精 度 层 序 地 层 特征 =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tectonicevolution and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in Luanping Basin. ( 中 文 ). 武 法 东 ; 陈 永进 ; 侯 宇 安 ; 张 峰 ; 李 寅 . 地 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学 报 , 2004, 29(5): 625为 了 确 切 描 述 扇 三 角 洲 各 相 带 空 间 分 布 形态 与 规 模 , 以 便 与 地 下 相 同 类 型 的 沉 积 体 进 行比 较 , 采 用 精 细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方 法 , 重 点 对滦 平 盆 地 晚 期 阶 段 发 育 的 扇 三 角 洲 序 列 进 行了 高 精 度 层 序 划 分 . 在 幕 式 构 造 作 用 下 , 滦 平 盆地 经 历 了 5 期 火 山 喷 发 和 构 造 沉 降 演 化 阶 段 .在 分 析 目 前 高 精 度 层 序 划 分 意 见 的 基 础 上 , 提出 了 以 初 始 水 泛 面 作 为 划 分 四 级 层 序 界 面 的观 点 , 建 立 了 若 干 界 面 识 别 标 志 ; 提 出 了 划 分 五级 层 序 的 基 本 原 则 . 按 照 上 述 观 点 , 对 滦 平 盆 地所 研 究 层 段 进 行 了 高 精 度 层 序 划 分 , 共 划 分 了2 个 层 序 、15 个 四 级 层 序 和 40 多 个 五 级 层 序 .剖 析 了 滦 平 扇 三 角 洲 沉 积 构 成 , 认 为 它 是 属 同生 断 裂 构 造 控 制 的 近 源 陡 坡 粗 粒 浅 水 为 主 的扇 三 角 洲 体 系 , 发 育 了 3 种 沉 积 组 合 , 共 17 种成 因 相 . 概 括 了 盆 地 构 造 活 动 性 对 扇 三 角 洲 发育 的 3 种 控 制 模 式 , 即 构 造 平 静 期 干 旱 气 候 发育 了 缓 坡 浅 水 型 扇 三 角 洲 ; 沉 降 作 用 为 主 的 构造 活 动 期 发 育 陡 坡 半 深 水 - 浅 水 型 扇 三 角 洲 ; 盆缘 抬 升 为 主 的 构 造 活 动 期 则 发 育 陡 坡 粗 粒 扇三 角 洲 . 研 究 结 论 对 于 中 国 东 部 类 似 盆 地 的 沉积 体 系 类 比 以 及 能 源 勘 探 开 发 都 具 有 借 鉴 意义 .2006030433近 岸 水 下 扇 沉 积 体 系 高 精 度 层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research on nearshoresubaqueous fan system. ( 中 文 ). 赵 俊 青 ; 纪友 亮 ; 夏 斌 ; 任 拥 军 ; 张 善 文 . 沉 积 学 报 , 2005,23(3): 490-497以 东 营 凹 陷 胜 北 断 层 下 降 盘 坨 85 块 沙 河 街组 沙 三 中 亚 段 近 岸 水 下 扇 沉 积 体 为 例 , 对 近 岸水 下 扇 沉 积 体 系 下 的 高 精 度 层 序 地 层 学 进 行了 研 究 . 经 过 分 析 认 为 , 近 岸 水 下 扇 沉 积 体 系 中的 高 精 度 层 序 地 层 单 元 划 分 为 准 层 序 组 、 准层 序 、 层 组 、 层 四 级 , 并 对 准 层 序 和 层 组 的 类型 和 对 比 方 法 进 行 了 总 结 . 将 近 岸 水 下 扇 积 体系 中 的 层 组 类 型 划 分 为 Fu(Fine up) 、Cu(Coarese up) 和 Hu(Homogenic up) 三 大 类 , 准层 序 类 型 划 分 为 Cu-Fu、Cu-Cu、Cu-Hu 三 大类 , 同 时 总 结 出 了 沿 物 源 方 向 的 相 序 递 变 和 垂直 物 源 方 向 的 侵 蚀 切 割 对 比 2 种 准 层 序 对 比模 式 和 侵 蚀 叠 置 、 相 变 对 比 、 薄 砂 层 对 比 、相 似 渐 变 等 4 种 层 组 对 比 模 式 .2006030434模 式 识 别 在 地 层 划 分 中 的 应 用 = Applicationof pattern recognition in stratigraphic division.( 中 文 ). 陈 清 华 ; 章 凤 奇 ; 孙 述 鹏 ; 刘 池 阳 . 石 油 与天 然 气 地 质 , 2004, 25(1): 102-105模 式 识 别 就 是 研 究 已 知 的 模 式 , 并 对 模 式 进行 分 类 , 利 用 计 算 机 技 术 , 将 待 识 别 模 式 进 行 归类 , 达 到 分 类 的 目 的 . 模 式 识 别 的 过 程 可 概 括 为 :首 先 , 应 用 傅 立 叶 频 谱 分 析 、 回 归 分 析 及 多 点平 滑 法 进 行 数 据 预 处 理 ; 其 次 , 采 用 旋 回 地 层 学理 论 , 计 算 已 知 钻 井 地 质 数 据 的 频 谱 图 , 利 用 米兰 柯 维 奇 旋 回 组 分 进 行 学 习 , 提 取 特 征 , 建 立 模式 分 类 ; 最 后 , 用 已 建 立 的 模 式 类 对 其 他 钻 井 进行 地 层 划 分 . 运 用 模 式 识 别 方 法 , 对 大 港 油 田40 多 口 钻 井 进 行 了 地 层 划 分 , 划 分 结 果 与 原 地质 分 层 结 果 具 有 很 好 的 相 关 性 , 而 且 精 度 更 高 .2006030435层 序 地 层 学 的 计 算 机 模 拟 研 究 进 展 = Progressin computer modeling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中 文 ). 闫 伟 鹏 ; 邓 宏 文 ; 王 红 亮 . 石 油 与 天 然 气地 质 , 2004, 25(5): 596-602沉 积 盆 地 充 填 过 程 的 计 算 机 模 拟 在 国 际 上20 世 纪 60 年 代 己 开 展 了 较 为 深 入 的 研 究 , 层序 地 层 计 算 机 模 拟 是 随 着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诞 生而 发 展 起 来 的 一 项 新 兴 的 盆 地 模 拟 技 术 , 属 于沉 积 盆 地 充 填 过 程 模 拟 的 范 畴 . 目 前 应 用 较 多的 是 正 演 模 拟 , 反 演 模 拟 正 处 于 探 索 阶 段 , 已 出105


现 了 反 演 模 拟 系 统 . 一 维 和 二 维 模 拟 发 展 的 较为 成 熟 , 三 维 模 拟 将 成 为 主 要 发 展 方 向 . 国 际 上该 项 技 术 的 发 展 较 快 也 较 成 熟 , 中 国 的 发 展 主要 是 应 用 该 项 技 术 对 陆 相 层 序 地 层 进 行 模 拟研 究 . 层 序 地 层 模 拟 主 要 采 用 的 数 学 模 型 包 括沉 积 作 用 模 型 、 构 造 沉 降 模 型 、 负 载 沉 降 模型 、 压 实 作 用 模 型 以 及 侵 蚀 作 用 模 型 . 随 着 研究 的 不 断 深 入 , 层 序 地 层 模 拟 将 在 模 拟 方 法 、模 型 设 计 、 综 合 程 度 、 模 拟 维 数 和 陆 相 盆 地应 用 等 方 面 得 到 长 足 发 展 .2006030436波 希 米 亚 地 块 Moravo-Silesian 带 南 部 未 变 质Variscan 构 造 单 元 的 构 造 : 综 述 = Structure ofunmetamorphosed Variscan tectonic units of thesouthern Moravo-Silesian zone, Bohemian Massif:a review. ( 英 文 ). Babek O; Tomek C;Melichar R; Kalvoda J; Otava J. Neues Jahrbuch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 Abhandlungen,2006, 239(1): 37-75Distinct facies contrasts, the thrust-and-foldtectonic style, Variscan clockwise orogenicbending and an outward decreasing thermal maturityaare typical features of Devonian to LowerCarboniferous sediments comprising unmetamorphosedVariscan tectonic units of the southernMoravo-Silesian zone. Boundaries betweenfacies domains and the position of major thrustsallow defining four principal tectonostratigraphicunits: an allochthonous fragment of ahypothetical accretionary wedge, the Protivanovunit, whose tectonic style is comparable to thatof the Giessen nappe of Germany, and threeparautochthonous, strongly sliced units thrustedupon Late Proterozoic Brunovistulian basement,the Nemcice-Vratikov unit and the Northern andSouthern Moravian Karst units.2006030437阿 根 廷 Sierra de San Luis 地 区 与 地 体 碰 撞 有关 的 早 古 生 代 岩 浆 弧 的 变 形 = Deformation ofan Early Paleozoic magmatic arc related to terranecollision: the Sierra de San Luis (EasternSierras Pampeanas, Argentina). ( 英 文 ). GosenW von; Prozzi C.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Palaontologie / Abhandlungen, 2005, 238(1):107-160The San Luis Shear Zone System, truncatingthe magmatic arc, records three stages of displacement.Shearing and mylonite formationwere linked with first folding and cleavage formationin the Phyllite group and heterogeneousfoli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intrusive rocksinder greenschist facies metamorphism. Studiesin the paleo-Valle Fertil Lineament also do notsupport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strike-slip transferof the Cuyania Terrane. In conjunction with differentdisplacements in the Sierra de San Luis,this suggests an indention of the terrane. Thetiming of terrane collision can be estimated tofall in the Late Ordovician-Early Devonian interval.2006030438西 伯 利 亚 贝 加 尔 湖 沉 积 Be 同 位 素 及 结 构 和 矿物 学 特 征 = Be isotopes with textural and mineralogicaldata of sediment from Lake Baikal(Siberia). ( 英 文 ). Sapota T; Aldahan A; PossnertG.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Abhandlungen, 2005, 238(3): 355-411In this study, results of Be isotopic analyses of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three longest coresdrilled in Lake Baikal, are presented in relationto their lithological variation. The sediment usedin the study has a relatively uniform grain sizedistribution and mineral compostition dominatedby detrital feldspars and quartz. Biogenic silicais present in all samples, with amounts up to40%. The limited variability in textural and mineralogicalcomposition of the sediment resultedin a constrained 10 B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that is mainly related to its production and radioactivedecay.2006030439泌 阳 凹 陷 湖 相 白 云 岩 层 序 地 层 学 分 析 =Analysis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of lake-dolomite formation in Biyang depression.( 中 文 ). 孙 尚 如 . 西 北 地 质 , 2004, 37(2):30-35泌 阳 凹 陷 湖 盆 中 心 安 棚 地 区 核 二 段 和 核 三段 上 部 发 育 一 套 巨 厚 白 云 岩 层 系 地 层 , 岩 性 以泥 质 白 云 岩 、 白 云 质 泥 岩 、 泥 岩 、 纯 白 云 岩和 碱 层 为 主 , 属 淡 化 期 和 咸 化 期 相 互 交 替 的 常年 碱 性 盐 湖 沉 积 体 系 . 笔 者 从 湖 相 白 云 岩 层 系沉 积 特 征 入 手 , 首 先 从 剖 面 上 对 长 期 旋 回 、 中期 旋 回 和 短 期 旋 回 进 行 层 序 分 析 , 然 后 从 沉 积成 岩 角 度 对 该 短 期 旋 回 和 韵 律 旋 回 进 行 高 分辨 率 层 系 地 层 分 析 。2006030440滇 川 西 部 金 沙 江 古 特 提 斯 洋 的 威 尔 逊 旋 回 =The wilson cycle of the Jinshajiang Paleo-TethysOcean, in western Yunnan and western SichuanProvinces. ( 中 文 ). 孙 晓 猛 ; 简 平 . 地 质 论评 , 2004, 50(4): 343-350本 文 对 滇 川 西 部 金 沙 扛 造 山 带 被 动 大 陆 边缘 、 蛇 绿 岩 、 洋 盆 相 放 射 虫 硅 质 岩 、 岛 弧 岩浆 岩 和 造 山 磨 拉 石 建 造 的 形 成 时 代 进 行 了 综合 研 究 , 结 合 古 生 物 化 石 和 SHRIMP 年 龄 ,论 证 了 金 沙 江 古 特 提 斯 洋 盆 的 威 尔 逊 旋 回 ,即 大 陆 裂 解 ( 晚 泥 盆 世 )、 洋 盆 扩 张 ( 石 炭纪 )、 俯 冲 消 减 ( 二 叠 纪 ) 和 碰 撞 造 山 ( 三叠 纪 )。 金 沙 江 洋 是 滇 川 西 部 古 特 提 斯 多 岛洋 中 重 要 的 支 洋 盆 。106


2006030441中 国 地 层 学 史 上 的 " 历 史 优 先 律 事 件 " 和 " 优先 律 双 重 标 准 事 件 " = Events of "principle ofhistorical priority" and "double standard in priorityof 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in Chinesestratigraphic history. ( 中 文 ). 张 守 信 . 地 质 科学 , 2004, 39(3): 452-456近 10 年 内 , 中 国 地 层 学 史 上 发 生 过 两 件 大 事 :一 是 " 历 史 优 先 律 事 件 ", 表 现 为 全 国 地 层 委 员会 具 体 组 织 并 由 其 副 主 任 程 裕 淇 主 编 的 《 中国 地 层 典 》, 对 优 先 权 法 则 不 执 行 以 出 版 为 基础 的 " 出 版 优 先 律 " 而 执 行 不 论 发 表 与 否 仅 以 "尊 重 原 始 命 名 者 " 为 基 础 的 " 历 史 优 先 律 "; 二 是" 优 先 律 双 重 标 准 事 件 ", 在 全 国 地 层 委 员 会 颁布 的 《 中 国 地 层 指 南 》( 修 订 版 ) 内 对 优 先 律 搞双 重 标 准 . 这 两 个 事 件 均 表 现 对 " 优 先 权 法 则 "国 际 共 识 内 涵 的 偏 离 , 偏 离 了 以 出 版 为 基 础 的 "出 版 优 先 律 ". 尤 其 不 应 该 的 是 , 当 人 们 对 " 历 史优 先 律 " 提 出 异 议 后 , 全 国 地 层 委 员 会 不 但 不 及时 纠 正 " 历 史 优 先 律 " 的 片 面 观 点 , 相 反 地 却 在修 订 中 国 地 层 命 名 法 时 , 为 了 给 " 历 史 优 先 律 "合 法 化 创 造 条 件 , 竟 然 在 《 中 国 地 层 指 南 》( 修订 版 ) 内 , 对 优 先 权 搞 双 重 标 准 ." 历 史 优 先 律 事件 " 和 " 优 先 律 双 重 标 准 事 件 " 破 坏 了 地 层 命 名法 的 标 准 性 , 颠 倒 了 中 国 地 层 命 名 史 , 干 扰 了 中国 地 层 名 称 的 管 理 , 是 全 国 地 层 委 员 会 的 失 误 .2006030442扇 三 角 洲 沉 积 体 系 高 精 度 层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research in fan-deltasedimentary system. ( 中 文 ). 赵 俊 青 ; 纪 友 亮 ; 夏斌 ; 张 善 文 ; 刘 宝 明 . 沉 积 学 报 , 2004, 22(2): 302-309以 东 营 凹 陷 胜 北 断 层 下 降 盘 坨 76 块 沙 四 上亚 段 扇 三 角 洲 沉 积 体 为 例 , 对 扇 三 角 洲 沉 积体 系 下 的 高 精 度 层 序 地 层 学 进 行 了 研 究 。 经过 分 析 认 为 , 在 扇 三 角 洲 沉 积 体 系 中 的 高 精度 层 序 地 层 单 元 划 分 为 准 层 序 组 、 准 层 序 、层 组 、 层 四 级 , 并 对 准 层 序 和 层 组 的 类 型 和对 比 方 法 进 行 了 总 结 。 将 扇 三 角 洲 沉 积 体 系中 的 层 组 类 型 划 分 为 Fu、cu 和 Cu-Fu 三 大类 , 准 层 序 类 型 划 分 为 Fu-Fu、cu-Fu、cu-cu三 大 类 , 同 时 总 结 出 了 沿 物 源 方 向 的 相 序 递变 和 垂 直 物 源 方 向 的 侵 蚀 切 割 对 比 2 种 准 层序 和 层 组 对 比 模 式 。2006030443层 序 地 层 研 究 的 新 思 路 -- 构 造 -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A New method for sequence stratigraphystructure-sequenceresearch. ( 中 文 ). 胡 宗 全 . 现代 地 质 , 2004, 18(4): 549-554构 造 -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是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的 一 种新 思 路 , 其 理 论 基 础 是 构 造 对 层 序 的 发 育 、 沉积 相 的 空 间 分 布 和 保 存 状 况 都 具 有 重 要 的 控制 作 用 . 在 同 沉 积 期 、 沉 积 期 前 和 沉 积 期 后 等不 同 时 期 , 构 造 对 层 序 发 育 的 控 制 方 式 也 不 同 :沉 积 期 前 构 造 对 层 序 发 育 的 控 制 主 要 表 现 为对 盆 底 地 形 和 前 期 剩 余 可 容 空 间 的 控 制 ; 同 沉积 构 造 主 要 表 现 为 对 新 增 可 容 空 间 的 控 制 ; 沉积 期 后 构 造 主 要 表 现 为 对 沉 积 物 保 存 状 况 的影 响 . 在 对 时 代 较 老 的 、 经 历 多 旋 回 构 造 改 造的 地 层 进 行 层 序 和 沉 积 体 系 的 研 究 时 , 应 充 分考 虑 构 造 对 层 序 的 发 育 和 保 存 情 况 的 影 响 . 在构 造 、 成 盆 演 化 分 析 基 础 上 研 究 层 序 发 育 及沉 积 相 演 化 规 律 , 既 能 体 现 构 造 与 层 序 演 化 之间 的 成 因 联 系 , 又 能 体 现 构 造 与 沉 积 相 展 布 之间 的 空 间 配 置 , 从 而 使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与 储 层 、烃 源 岩 、 圈 闭 等 成 藏 条 件 评 价 能 更 紧 密 地 结合 , 使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能 更 好 地 指 导 油 气 勘 探 .2006030444层 序 地 层 学 的 分 辨 率 问 题 初 探 = A discussion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resolution. ( 中 文 ). 邢焕 清 ; 姜 在 兴 ; 王 亚 青 ; 鲜 本 忠 . 煤 田 地 质 与 勘探 , 2004, 32(6): 11-14从 理 论 上 初 步 探 讨 了 层 序 地 层 的 分 辨 率 问题 . 论 证 了 层 序 地 层 对 形 成 年 代 的 时 间 分 辨 能力 不 高 于 其 所 依 据 的 和 所 采 用 具 体 方 法 的 时间 分 辨 能 力 , 空 间 的 分 辨 能 力 受 其 所 用 资 料 的限 制 而 有 所 不 同 , 介 于 资 料 的 最 高 分 辨 率 和 最低 分 辨 率 之 间 , 而 且 具 有 不 均 衡 性 . 最 后 , 对 如何 提 高 层 序 地 层 的 分 辨 率 作 了 讨 论 .2006030445松 辽 盆 地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及 油 气 聚 集 规 律 = Thesequence stratigraphic features and hydrocarbonaccumulation of Songliao Basin. ( 中 文 ). 郭 巍 ;刘 招 君 ; 董 惠 民 ; 赵 羽 君 .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 地 球 科学 版 ), 2004, 34(2): 216-221根 据 野 外 露 头 、 钻 井 岩 心 、 测 井 和 地 震 资料 , 建 立 松 辽 盆 地 各 级 层 序 的 识 别 标 志 和 层序 地 层 格 架 , 将 松 辽 盆 地 地 层 划 分 为 白 垩 纪裂 谷 盆 地 巨 层 序 和 第 三 纪 裂 谷 盆 地 巨 层 序 ,并 将 白 垩 纪 裂 谷 盆 地 巨 层 序 进 一 步 划 分 为 3个 超 层 序 组 ,7 个 超 层 序 和 19 个 层 序 。 松 辽盆 地 构 造 演 化 经 历 了 断 陷 期 、 坳 陷 期 和 萎 缩期 3 个 阶 段 , 断 陷 湖 盆 与 坳 陷 湖 盆 成 因 机 制不 同 。 因 此 , 层 序 地 层 内 部 特 征 及 充 填 序 列有 较 大 差 别 。 通 过 对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内 各 体 系域 生 储 盖 层 发 育 特 征 、 组 合 规 律 和 油 气 聚 集规 律 研 究 认 为 : 水 退 体 系 域 是 储 集 砂 体 最 发育 、 油 气 资 源 量 最 多 的 层 段 , 其 次 为 低 水 位和 水 进 体 系 域 , 高 水 位 体 系 域 含 油 气 较 差 。2006030446陆 相 盐 湖 盆 地 层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综 述 = Summaryof studies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er-107


estrial saline lake basin. ( 中 文 ). 赵 追 ; 陈 国 锋 ;程 书 香 . 世 界 地 质 , 2004, 23(4): 338-342陆 相 盐 湖 盆 地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研 究 , 是 层 序 地层 学 研 究 中 的 前 缘 课 题 . 通 常 应 用 盐 湖 发 育 的环 境 变 化 参 数 、 旋 回 年 代 学 、 古 地 磁 反 转 和生 物 地 层 等 方 法 , 来 研 究 盐 湖 沉 积 形 成 的 条件 、 盐 湖 层 序 成 因 模 式 、 盐 湖 演 变 与 全 球 变化 . 目 前 在 研 究 中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陆 相 盐 湖盆 地 的 层 序 地 层 解 释 至 今 缺 乏 一 个 比 较 适 用的 模 式 或 研 究 方 法 , 其 中 的 关 键 是 如 何 解 释 盐岩 沉 积 在 层 序 发 育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古 地 理 学 、 古 气 候 学2006030447使 用 GISP2 气 体 同 位 素 和 空 气 热 扩 散 常 数 将格 陵 兰 新 仙 女 木 末 期 温 度 突 变 幅 度 修 正 为 +10±4 °C = A revised +10±4 °C magnitude ofthe abrupt change in Greenland temperature atthe Younger Dryas termination using publishedGISP2 gas isotope data and air thermal diffusionconstants. ( 英 文 ). Grachev A. M.; SeveringhausJ.P..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 2005, 24(5-6):513-519We revisit the portion of (Nature 391 (1998)141) devoted to the abrupt temperature increasereconstruction at the Younger Dryas/Preborealtransition. The original estimate of +5 to +10 °C abrupt warming is revised to +10±4 °C. Thegas isotope data from the original work wereemployed, combined with recently measuredprecise air thermal diffusion constants (Geochim.Cosmochim. Acta 67 (2003a) 345; J. Phys.Chem. 23A (2003b) 4636). The new constantsallow a robu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gas isotopesignal in terms of temperature change. This wasnot possible at the time of the original work,when no air constants were available. Threequasi-independent approaches employed in thiswork all give the same result of a +10 ° Cwarming in several decades or less. The newresult provides a firm target for climate modelsthat attempt to predict future climates.2006030448千 年 尺 度 气 候 谱 的 分 解 及 其 与 百 年 尺 度 太 阳辐 射 变 化 旋 回 的 联 系 = Millennial-band climatespectrum resolved and linked to centennialscalesolar cycles. ( 英 文 ). Clemens S.C.. QuaternaryScience Review, 2005, 24(5-6): 521-531Spectral comparison of the Hulu Cave, GRIP,and GISP2 δ 18 O records suggests that the singledominant period centered on 1470 yr in theGISP2 spectrum, the so-called ‘ 1500-yrcycle’, is an artifact of the age model. The230 Th-dated Hulu Cave record indicates a millennial-bandspectrum with a weak spectral peaknear this period flanked by two stronger peakscentered on 1667 and 1190 -yr, similar to theGRIP δ 18 O record. All three millennial-bandcycles may derive from heterodynes of centennial-bandsolar cycles as observed in the Holocenerecord of atmospheric 14 C production. Thissuggests a link between centennial-scale solarvariability and abrupt climate change at the millennialtime scale.2006030449如 何 结 合 零 星 的 间 接 资 料 和 耦 合 气 候 模 型 =How to combine sparse proxy data and coupledclimate models. ( 英 文 ). Paul A.; Schäfer-NethC..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 2005, 24(7-9):1095-1107We address the problem of reconstructing aglobal field from proxy data with sparse spatialsampling such as the MARGO (multi-proxy approach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glacial oceansurface) SST (sea-surface temperature) and δ18 O c (oxygen-18/oxygen-16 isotope ratio preservedin fossil carbonate shells of planktic foraminifera)data. To this end, we propose to `assimilate'these data into coupled climate modelsby adjusting some of their parameters and optimizingthe fit. In particular, we suggest to combinea forward model and an objective functionthat quantifies the misfit to the data. Because oftheir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earth systemmodels of intermediate complexity are particularlywell-suited for this purpose. We used onesuch model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EarthSystem Climate Model) and carried out a seriesof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by varying a singlemodel parameter through changing the atmosphericCO 2 concentration. The unanalyzedWorld Ocean Atlas SST and the observed seaiceconcentration served as present-day targets.The sparse data coverage as implied by the locationsof 756 ocean sediment cores from theMARGO SST database was indeed sufficient todetermine the best fit. As anticipated, it turnedout to be the 365 ppm experiment. We alsofound that the 200 ppm experiment came surprisinglyclose to what is commonly expectedfor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ocean circulation.Our strategy ha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overmore traditional mapping methods, e.g., there isno need to force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proxiesinto a single map, because they can be comparedto the model output one at a time, properly taking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t seasons of planktongrowth or varying depth habitats. It can beextended to more model parameters and even beautomated.108


2006030450南 极 洲 西 部 Siple Dome 冰 芯 末 次 冰 期 时 千 年尺 度 的 气 候 变 化 时 限 = Timing of millennialscaleclimate change at Siple Dome, West Antarctica,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 英 文 ).Edward J. Brook; James W.C. White; Annie S.M.Schilla; Michael L. Bender; Bruce Barnett;Jeffery P. Severinghaus; Kendrick C. Taylor;Richard B. Alley; Eric J. Steig. Quaternary ScienceReview, 2005, 24(12-13): 1333-1343Using atmospheric methane and the isotopiccomposition of O 2 as correlation tools, we placethe δ D record of ice from the Siple Dome(West Antarctica) ice core on a precise commonchronology with the GISP2 (Greenland) ice corefor the period from 9 to 57 ka. The onset of majormillennial warming events in Siple Domepreceded major abrupt warmings in Greenland,and the pattern of millennial change at SipleDome was broadly similar, though not identical,to that previously observed for the Byrd ice core(also in West Antarctica). The addition of SipleDome to the database of well-dated Antarcticpaleoclimate records supports the case for a coherentregional pattern of millennial-scale climatechange in Antarctica during much of thelast ice age and glacial–interglacial transition.2006030451波 兰 东 部 Holsteinian 间 冰 期 气 候 恢 复 及 与 深海 同 位 素 11 阶 段 的 资 料 对 比 = Climate reconstructionfor the Holsteinian Interglacial in easternPoland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isotopic datafrom Marine Isotope Stage 11. ( 英 文 ). NitychorukJ; Bińka K; Hoefs J; Ruppert H; Schneider J.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 2005, 24(5-6): 631-644Sediments of palaeolakes located in easternPoland represent the Holsteinian Interglacial andthe initial part of the succeeding Saalian Glaciation.They consist of 55 m thick lake marl andcalcareous gyttja deposits. Reconstruction ofclimate during this part of the Pleistocene wascarried out by the analyses of oxygen and carbonisotope ratios of carbonates, palynological data,Al and Ca content of sediments.Isotope ratios and palynological results give insome cases contradictory results. δ 18 O ratiosfrom Lake Ossówka (eastern Poland) indicaterelatively cool conditions at the climatic optimumof the Holsteinian Interglacial. Low ratiosmay have been caused b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that led to high stands of the lake level. Duringthe initial stages of the following glaciation, theδ 18 O and δ 13 C ratios increased, probably resultingfrom low water level and strong evaporationin cool and dry climate phases. Additionally,high Al contents indicate high allochthonoussiliciclastic input. High Ca concentrations indicateautochthonous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fromthe lake epilimnion.The combined climate indicators for the HolsteinianInterglacial in eastern Poland suggestthat this temperate episode corresponds to MarineIsotope Stage 11 (MIS 11) of the North Atlantic.Comparison of the continental record fromeastern Poland with the marine record from theNorth Atlantic separated by about 2500 km indicatesthat even small climatic changes can beidentified in genetically different deposits,documenting the global nature of Pleistoceneclimate trends.2006030452墨 西 哥 Chichancanab 湖 多 个 钻 孔 揭 示 的 玛 雅北 部 低 地 典 型 的 末 期 干 旱 = Terminal Classicdrought in the northern Maya lowlands inferredfrom multiple sediment cores in Lake Chichancanab(Mexico). ( 英 文 ). Hodell D A; Brenner M;Curtis J H.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 2005,24(12-13): 1413-1427We present new density records from sedimentcores taken along a depth transect in LakeChichancanab, Mexico. The data reveal in greatdetail the climatic events that comprised theTerminal Classic Drought (TCD) and coincidedwith the demise of Classic Maya civilizationbetween ca 750 and 1050 AD. In shallow-watercores, the TCD is marked by a condensed gypsumhorizon. In deeper-water sections it is expandedand represented by numerous interbeddedgypsum and organic-rich strata. The TCDwas not a single, two-century-long megadrought,but rather consisted of a series of dry eventsseparated by intervening periods of relativelymoister conditions. We estimate the TCD occurredbetween ca 770 and 1100 AD and includedan early phase (ca 770–870 AD) andlate phase (ca 920–1100 AD). The intervening50-year period (ca 870–920 AD) was relativelymoister. Each dry phase is represented by multiplegypsum (density) bands interbedded withorganic-rich sediment that indicate alternatingdry and wet conditions. Spectral analysis revealedsignificant periods around 213, 50, and27 years. Despite uncertainty regarding the agesof these events, their pattern is robust and generallyconsistent with other proxy records underthe same climate regime, such as the marineCariaco Basin off northern Venezuela (Science299 (2003) 1731).2006030453东 安 大 略 湖 张 伯 伦 海 中 西 部 Allerød- 新 仙 女木 - 全 新 世 序 列 : 冰 川 、 海 洋 和 气 候 变 化 的记 录 = The Allerød – Younger Dryas –Holocene sequence in the west-central Cham-109


plain Sea, eastern Ontario: a record of glacial,oceanographic, and climatic changes. ( 英 文 ).Brand U; McCarthy F M G. Quaternary ScienceReview, 2005, 24(12-13): 1463-1478The aragonite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of the mollusc faunas preserved at Navan andBearbrook, Ontario, serve as proxies of originalseawater chemistry. The composite sectionspanning 12,980–10,980 cal yr BP includes theYounger Dryas (YD) paleoclimatic oscillation.Oxygen isotopes demonstrate the onset of coolingwith the YD event, in addition to the loweringof marine values by the influx of isotopicallylight glacial meltwater from Lake Agassiz. Impactof cooling and dilution is reduced or eliminatedwith the start of the Holocene, when water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 for Champlain Sea(CS) seawater were 8–16 °C and 27–34 ppt,respectively. Overall, oxygen isotope values deceasedto −3.5% during the YD mainly due tofreshening by glacial meltwater. Carbon isotopesconfirm the rise in atmospheric CO 2 concentrationat the YD – Holocene transition. Marinestrontium isotope values for the Allerød–YD–earliest Holocene range from 0.709151(16,210 cal yr BP) to 0.709145(12,980 cal yr BP) and 0.709142(10,950 cal yr BP). The oceanographic changesrecorded for the C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evolutionary phases of Lake Agassiz and deglaciationdynamics of the Laurentide Ice Sheet.The volume and direction of meltwater dischargefrom Lake Agassiz alternated between the Gulfof Mexico during the Allerød, via the GreatLakes through the CS to the North Atlantic duringthe YD, and back to the Gulf of Mexico duringthe early Holocene, but with diminished impact.2006030454突 尼 斯 南 部 ‘Chaîne des Chotts’ 地 区 南 一个 含 鱼 化 石 的 中 新 世 层 位 : 古 环 境 和 古 生 物地 理 = Un nouveau gisement miocène à ichthyofauneau sud de la chaîne des Chotts (Tunisie méridionale). Paléoenvironnement et paléobiogéographie. ( 法 文 ). Mannaï-Tayech B; Otero O.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5, 4(5): 405-412A systematic excavation in the Miocene continentalsands of the Béglia Formation (southwesternTunisia), south of the ‘Chaîne desChotts’, yielded a rich fossil-fish assemblage.These sands, with soft rollers and oblique stratificationsare in unconformity on the Cretaceousand are covered by Miocene clays. The organisationand the nature of the facies, as well as thepalaeocurrent figures testify to a proximal fluvial-deltaicregime. It is SW–NE prograding.The three fish taxa (polypterid, clariid, latid) aretypical of modern Nilo-Sudanese assemblages,but are absent from Maghreb. The regional palaeobiogeographicrelations are discussed2006030455南 海 南 部 表 层 海 水 古 温 度 估 算 与 次 表 层 海 水特 征 变 化 =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estimateand subsurface water evolution in the southernSouth China Sea. ( 中 文 ). 李 保 华 ; 翦 知 湣 ; 黄 宝琦 ;Sarnthein M; 汪 品 先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4,21(1): 37-43南 海 南 部 ~2 MaBP 以 来 的 表 层 海 水 古 温 度估 算 表 明 , 表 层 海 水 温 度 变 化 在 更 新 世 冰 期旋 回 中 波 动 比 南 海 北 部 为 小 、 保 持 比 较 温暖 , 但 在 长 时 间 尺 度 上 转 换 函 数 古 水 温 仍 然存 在 一 定 的 变 化 趋 势 。 转 换 函 数 古 温 度 计 算的 低 温 时 期 并 不 与 冰 期 相 对 应 , 表 明 南 海 南部 具 有 独 特 的 表 层 海 洋 演 化 特 征 , 可 能 与 次表 层 水 体 性 质 、 上 部 水 体 结 构 等 密 切 相 关 。过 去 2 MaBP 以 来 的 浮 游 有 孔 虫 组 合 演 化 表明 , 南 海 南 部 海 水 温 跃 层 呈 现 由 氧 同 位 素MIS 79 期 向 ~53 期 相 对 变 浅 , 自 MIS 53 期向 布 容 / 松 山 (B/M) 古 地 磁 界 线 附 近 变 深 ,然 后 , 自 布 容 / 松 山 界 线 以 来 又 相 对 变 浅 的演 化 过 程 。2006030456根 据 腕 足 动 物 组 合 对 志 留 纪 大 陆 架 的 古 水 深测 量 : 氧 同 位 素 测 试 = Paleobathymetry of aSilurian shelf based on brachiopod assemblages:an oxygen isotope test. ( 英 文 ). Azmy K;, VeizerJ; Jin Jisuo ; Copper P, Brand U. Canadian Journalof Earth Sciences, 2006, 43(3): 281-293Primary δ 18 O signals of 97 brachiopod shellsfrom the Lower Silurian (Llandovery) carbonatesuccession of Anticosti Island were used to testthe hypothesis of water-depth and watertemperaturegradient for the Silurian onshore–offshore benthic assemblages (BA1–BA5). Theanalyzed shells were from the Pentamerus palaformis,Pentamerus oblongus, Stricklandia planirostrata,Ehlersella davidsonii, and Triplesia anticostiensiscommunities, which have been interpretedto occupy different water depths. Screeningof the shells, using petrographic and chemicalcriteria, confirmed good preservation oforiginal material. Shells of P. palaformis, P. oblongus,E. davidsonii, and T. anticostiensis havevery similar mean δ 18 O values (–5‰ ViennaPeedee Belemnite (VPDB)), while shells of S.planirostrata have a somewhat lighter value (–5.6‰). The δ 18 O values, in corroboration withtaphonomic and paleoecologic data, suggest thefollowing: (1) that the water mass of the Anticosticarbonate shelf was warm and well mixedvertically during the Early Silurian; (2) that thepentamerid brachiopod paleocommunities thatlived at ~20–90 m of water-depth show littleδ 18 O differentiation in their shell composition;110


and (3) that the Pentamerus,Stricklandia, andTriplesia communities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atthe species level, as both taphonomic and oxygenisotopic data indicate that the Stricklandiaplanirostrata Community most likely lived in anotably warmer, shallower water than the Pentameruspalaformis Community and that Triplesiaanticostiensis (BA5) lived at water temperature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Pentamerus habitat(BA3). This may suggest either that, at the genericlevel, the Pentamerus, Stricklandia, andTriplesia (Clorinda equivalent) communitiesmay have had substantial overlap in their spatialdistribution in the BA3–BA4 paleobathymetricsettings or that the isotope signals are too faint torecord water depth differences on a tropical shelf2006030457法 国 Variscan 带 昂 塞 尼 盆 地 早 石 炭 世 双 壳 类古 生 态 和 古 地 理 推 断 结 果 = Palaeoecologicaland palaeogeographical inferences from EarlyCarboniferous bivalves of the Ancenis Basin(Variscan belt, France). ( 法 文 ). Ballèvre M;Lardeux H.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5,42(1-2): 109-121In the basal part of the Ancenis Formation, ofDinantian age, greenish to purple mudstonesdisplay a few bivalves, assigned to the generaLithophaga, Modiolus, and Naiadites. BecauseNaiadites is considered to be a non-marine bivalve,and is only previously reported in Scotlandin Dinantian rocks, a brackish environmentcan be assumed for the Ancenis Basin during theEarly Carboniferous.2006030458样 品 预 处 理 对 有 机 碳 同 位 素 分 析 结 果 的 影 响= Sample-pretreatment effects on analytical resultsof organic C-isotopes. ( 中 文 ). 王 金 权 . 古生 物 学 报 , 2005, 44(3): 472-477文 中 主 要 阐 述 样 品 预 处 理 方 法 不 同 对 于 有机 碳 同 位 素 分 析 结 果 将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 并 直 接关 系 到 由 此 而 得 出 研 究 结 论 的 可 靠 性 。 分 析样 品 采 自 扬 子 地 台 震 旦 纪 蓝 田 组 剖 面 , 并 对 相同 岩 石 样 品 采 取 两 种 不 同 的 预 处 理 方 法 。 分析 结 果 显 示 , 得 到 的 两 套 数 据 之 间 存 在 明 显 的差 值 。 这 种 分 析 差 主 要 是 来 源 于 分 析 样 品 中残 存 的 碳 酸 盐 。 因 此 , 在 对 全 岩 分 析 样 品 实 施有 机 碳 同 位 素 测 定 之 前 , 务 必 将 分 析 样 品 中 无机 碳 除 尽 。 此 外 , 针 对 目 前 应 用 于 有 机 碳 同 位素 分 析 的 样 品 预 处 理 方 法 可 能 存 在 的 问 题 提出 看 法 。2006030459氧 同 位 素 第 6 期 北 印 度 洋 的 一 次 重 大 古 海 洋学 事 件 = A significant paleoceanographic eventtaking place in northeastern Indian Ocean duringoxygen isotope stage 6. ( 中 文 ). 方 念 乔 ; 丁 旋 ; 胡超 涌 ; 宋 成 兵 ; 张 振 芳 . 地 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学 报 , 2004, 29(2): 127-134北 印 度 洋 赤 道 海 岭 的 远 洋 沉 积 记 录 在 氧 同位 素 第 6 期 的 早 期 , 即 167~160 ka 期 间 , 揭 示出 一 次 重 大 的 古 海 洋 学 事 件 . 在 多 项 代 用 指 标中 , 浮 游 有 孔 虫 组 合 和 通 量 的 变 化 对 该 事 件 的反 映 最 为 强 烈 , 因 此 将 其 命 名 为 " 第 6 期 海 洋 生态 环 境 严 重 恶 化 事 件 ". 该 事 件 以 广 适 性 种Globigerinita glutinata 的 高 度 发 育 、 凉水 种 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和Globigerina bulloides 的 异 常 增 多 、 其 他有 孔 虫 常 见 种 的 普 遍 减 少 及 有 孔 虫 总 量 的 大幅 度 降 低 为 特 征 . 结 合 其 他 代 用 指 标 和 邻 区 资料 , 认 为 导 致 事 件 发 生 的 主 控 因 素 在 于 超 强 的南 亚 冬 季 风 及 其 所 引 发 的 表 层 水 温 降 低 和 贫瘠 的 深 层 水 团 上 涌 . 一 般 情 况 下 , 南 亚 冬 季 风 对研 究 区 环 境 的 影 响 力 远 较 夏 季 风 弱 , 它 的 阶 段性 超 常 强 化 似 乎 总 与 青 藏 高 原 的 强 烈 隆 升 有关 . 可 推 测 , 发 生 在 第 6 期 的 生 境 恶 化 事 件 很 可能 是 最 近 一 次 高 原 大 规 模 构 造 抬 升 的 产 物 .2006030460层 序 —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及 其 编 制 = Case study ofsequence-based lithofacies-paleogeography researchand mapping of south China. ( 中 文 ). 田景 春 ; 陈 洪 德 ; 覃 建 雄 ; 侯 中 健 ; 侯 明 才 ; 彭 军 . 地球 科 学 与 环 境 学 报 , 2004, 26(1): 6-12在 中 国 岩 相 古 地 理 研 究 历 史 简 要 回 顾 基 础上 , 以 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为 指 导 , 就 如 何 编 制 层序 —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进 行 了 讨 论 , 首 先 是 编 图 单元 的 选 择 , 一 是 以 层 序 内 的 体 系 域 为 成 图 单 元 ,二 是 以 相 关 界 面 为 成 图 单 元 。 具 体 方 法 是 在对 所 研 究 的 层 位 进 行 精 细 的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的基 础 上 , 进 行 层 序 对 比 , 建 立 等 时 地 层 格 架 。 在上 述 基 础 上 系 统 编 制 不 同 层 序 内 的 各 体 系 域或 有 关 界 面 沉 积 时 的 古 地 理 图 。 以 此 方 法 所编 制 的 层 序 —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具 有 重 要 的 理 论和 现 实 意 义 , 主 要 表 现 为 更 具 有 等 时 性 、 成 因连 续 性 和 实 用 性 , 能 更 好 地 反 映 一 个 地 区 在 统一 地 质 作 用 场 中 的 各 种 地 质 信 息 和 综 合 效 应 ;可 以 揭 示 出 一 些 新 的 地 质 现 象 , 对 于 覆 盖 区 相带 展 布 及 变 化 具 更 合 理 的 预 测 性 。 进 而 以 中国 南 方 二 叠 纪 为 例 , 在 层 序 划 分 、 对 比 的 基 础上 , 系 统 编 制 了 一 个 完 整 的 海 平 面 变 化 旋 回 条件 下 的 层 序 —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 并 描 述 了 其 平 面展 布 特 点 。2006030461末 次 间 冰 期 - 末 次 冰 期 柴 达 木 盆 地 东 部 气 候 演化 形 式 = Study on the climatic changes betweenthe last interglacial age and the last glacial agerecorded by ostracoda in eastern Qaidam Basin.( 中 文 ). 景 民 昌 ; 杨 革 联 ; 孙 乃 达 . 地 球 科 学 与 环境 学 报 , 2004, 26(3): 83-87111


柴 达 木 盆 地 第 四 系 富 含 介 形 类 化 石 , 介 形 类生 物 组 合 可 以 反 映 古 气 候 变 化 . 以 盆 地 东 部 达参 1 井 中 的 两 种 主 要 介 形 类 (Ilyocypris inermis和 Cyprideis torasa) 的 丰 度 特 征 为 气 候 指 标 ,对 末 次 间 冰 期 和 末 次 冰 期 的 盆 地 气 候 演 变 形式 进 行 了 恢 复 . 认 为 柴 达 木 盆 地 东 部 末 次 间 冰期 和 末 次 冰 期 的 气 候 演 化 既 有 着 和 全 球 同 步的 特 点 , 也 有 着 本 区 域 独 自 的 特 征 . 介 形 类 丰 度曲 线 表 明 : 末 次 间 冰 期 (MIS5), 以 Cyprideistorasa 为 主 , 整 体 上 为 暖 型 气 候 , 依 据 介 形 类特 征 , 又 可 分 为 5e,5c,5a 三 个 暖 期 和 5d,5b 两个 冷 期 , 暖 期 到 冷 期 都 以 介 形 类 丰 度 的 大 幅 突降 为 特 征 ; 末 次 冰 期 (MIS4-2) 以 Ilyocyprisinermis 为 主 , 整 体 为 冷 型 气 候 . 其 中 , 早 冰 阶(MIS4) 两 种 介 形 类 丰 度 都 较 低 , 而 间 冰 阶(MIS3) 介 形 类 丰 度 明 显 增 高 , 并 可 划 分 为 3c,3a两 个 暖 期 和 3b 一 个 冷 期 . 在 间 冰 阶 结 束 之 后 ,介 形 类 大 量 消 失 ,Ilyocypris inermis 完 全 灭 绝 ,石 盐 大 范 围 析 出 , 盆 地 进 入 了 末 次 冰 期 盛 冰 阶(MIS2).2006030462浙 江 煤 山 二 叠 - 三 叠 系 界 线 剖 面 有 机 和 无 机 碳同 位 素 变 化 与 古 环 境 = Organic and inorganiccarbon-isotope shift and paleoenvironment at theP-T boundary section in Meishan,Zhejiang Province.( 中 文 ). 南 君 亚 ; 刘 育 燕 . 地 球 化 学 , 2004,33(1): 9-19浙 江 长 兴 煤 山 D 剖 面 196 个 碳 酸 盐 岩 样 品无 机 和 有 机 碳 同 位 素 δ 13 Ccarb 和δ 13 Corg 变 化 趋 势 表 明 , 煤 山 地 区 晚 二 叠 世 末 为比 较 封 闭 的 局 限 海 沉 积 环 境 , 早 三 叠 世 初 期 经局 限 和 开 阔 海 环 境 交 替 出 现 渐 变 为 海 水 循 环良 好 的 广 海 沉 积 环 境 . 长 兴 期 的 海 进 作 用 使 海洋 初 始 生 产 率 升 高 , 可 能 是 引 起 长 兴 组 葆 青 段碳 同 位 素 变 重 的 主 要 原 因 ; 海 洋 CO 2 浓 度 增 高可 能 是 长 兴 组 煤 山 段δ 13 Corg 出 现 负 漂 移 的 原 因 . 二 叠 纪 末 期 全 球性 海 平 面 下 降 以 及 火 山 作 用 可 能 是 使 生 态 系统 崩 溃 、 引 起 二 叠 - 三 叠 系 (P- T) 界 线 附 近 生物 绝 灭 的 外 部 原 因 , 也 是 使 海 洋 中12 C 输 入 量增 加 导 致 过 渡 层 碳 同 位 素 变 轻 的 主 要 原 因 . 二叠 纪 晚 期 生 物 绝 灭 经 历 了 由 渐 变 到 突 变 的 过程 .δ 13 Corg 在 生 物 绝 灭 后 才 出 现 大 幅 度 负 漂 移 ,可 能 是 由 于 营 光 合 作 用 的 浮 游 植 物 不 一 定 因海 洋 缺 氧 以 及 其 他 生 物 的 绝 灭 而 停 止 生 长 , 当海 水 酸 度 超 过 浮 游 生 物 忍 耐 限 度 时 , 才 导 致 浮游 生 物 大 量 死 亡 . 殷 坑 组 δ 13 Corg 和 δ 13 Ccarb呈 上 升 趋 势 , 说 明 经 历 过 P- T 生 物 大 绝 灭 后 , 早三 叠 世 海 洋 生 产 率 逐 渐 升 高 , 生 物 开 始 复 苏 .2006030463贵 州 荔 波 1.5 万 年 以 来 石 笋 高 分 辨 率 古 气 候环 境 记 录 = High resolution paleoclimatic environmentrecords from a stalagmite of DonggeCave since 15 000 a in Libo, Guizhou Province,China. ( 中 文 ). 张 美 良 ; 程 海 ; 林 玉 石 ; 覃 嘉 铭 ; 张会 领 ; 涂 琳 玲 ; 王 华 ; 冯 玉 梅 . 地 球 化 学 , 2004,33(1): 65-74通 过 对 董 哥 洞 石 笋 进 行 高 精 度 的 TIMS- U系 测 年 和 C、O 同 位 素 分 析 , 建 立 了 贵 州 省 荔波 地 区 15 470 a 以 来 高 分 辨 率 的 古 气 候 变 化时 间 序 列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荔 波 地 区 15 470 a 以来 石 笋 记 录 的 冷 暖 事 件 所 反 映 出 的 古 季 风 变化 , 大 致 可 分 为 4 个 气 候 变 化 阶 段 : (1) 15470 ~ 11 350 a 期 间 的 晚 更 新 世 晚 期 --Heinrich (H1) 事 件 和 新 仙 女 木 (YD) 事 件 期 间 ,反 映 本 阶 段 东 亚 冬 季 风 强 盛 , 气 温 降 低 , 有 效大 气 降 水 相 对 减 少 , 表 现 为 干 旱 寒 冷 的 气 候 环境 ; (2) 11 350~ 9 190 a 期 间 的 早 全 新 世 -- 干热 期 , 反 映 东 亚 夏 季 风 相 对 增 强 , 气 温 升 高 , 有效 降 水 相 对 较 少 , 表 现 为 干 热 的 气 候 环 境 ; (3) 9190~ 3 320 a 期 间 的 中 全 新 世 -- 稳 定 的 气 候 适宜 期 , 反 映 东 亚 夏 季 风 相 对 强 盛 , 气 温 升 高 , 有效 降 水 相 对 较 大 , 表 现 为 温 暖 湿 润 的 气 候 环 境 ;(4) 3 320~ 130 a 期 间 的 晚 全 新 世 降 温 期 , 反 映本 阶 段 东 亚 夏 季 风 明 显 减 弱 , 东 亚 冬 季 风 相 对增 强 , 有 效 降 水 相 对 增 大 , 而 气 候 变 化 的 波 动 频率 却 在 增 加 , 越 至 现 代 冷 温 变 化 时 间 渐 趋 缩 短 .石 笋 的 C、O 同 位 素 记 录 所 揭 示 的 末 次 冰 期最 后 的 2 次 冷 事 件 , 其 冷 谷 年 龄 分 别 为 : (15440± 130) a(H1 事 件 ) 和 (11 910± 70) a(YD事 件 ), 同 时 , 还 确 定 了 终 止 点 Ⅰ 的 界 线 年 龄 为(11 350± 70) a, 并 证 实 了 末 次 冰 期 在 中 国 南 方东 亚 季 风 气 候 区 也 存 在 有 与 北 大 西 洋 H1 事 件和 YD 事 件 相 对 应 的 冷 事 件 . 荔 波 地 区 的 古 季风 环 流 变 化 , 反 映 了 东 亚 夏 季 风 由 弱 - 变 强 - 再逐 渐 变 弱 的 趋 势 , 有 效 大 气 降 水 由 少 - 增 多 - 变少 - 再 增 多 , 气 温 由 低 - 变 高 - 再 次 变 低 的 变 化 趋势 , 显 示 了 与 北 极 地 区 存 在 着 古 气 候 的 遥 相 关关 系 .2006030464宁 夏 中 卫 晚 石 炭 世 沉 积 相 分 析 与 古 环 境 重 建= Facies analysi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reconstruction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inZhongwei,Ningxia. ( 中 文 ). 谢 小 平 ; 王 永 栋 ; 沈焕 庭 . 沉 积 学 报 , 2004, 22(1): 19-28宁 夏 中 卫 地 处 北 祁 连 加 里 东 褶 皱 带 东 段 , 出露 有 连 续 而 发 育 完 好 的 晚 石 炭 世 海 陆 交 互 相含 煤 地 层 . 根 据 岩 性 、 颜 色 、 粒 度 分 析 、 沉 积相 标 志 、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以 及 结 合 古 生 物 化 石资 料 , 对 中 卫 下 河 沿 地 区 晚 石 炭 世 红 土 洼 组 、羊 虎 沟 组 和 太 原 组 的 沉 积 相 进 行 了 分 析 研 究 ,确 立 并 划 分 出 泻 湖 、 潮 坪 、 支 间 湾 河 口 坝 、滨 海 沼 泽 及 三 角 洲 平 原 等 沉 积 相 . 在 此 基 础 上 ,112


结 合 本 地 区 的 古 地 理 背 景 对 宁 夏 中 卫 的 晚 石炭 世 的 古 沉 积 环 境 进 行 了 重 建 .2006030465新 疆 吐 鲁 番 桃 树 园 二 叠 - 三 叠 系 古 地 磁 初 步 研究 = Study on palaeomagnetism of Permian-Triassic in Pantaoyuan of Tulufan, Xinjiang. ( 中文 ). 李 永 安 ; 李 锦 玲 ; 程 政 武 ; 孙 东 江 ; 刘 俊 ; 郑 洁 .新 疆 地 质 , 2004, 22(2): 136-142通 过 对 吐 鲁 番 桃 树 园 二 叠 - 三 叠 系 古 地 磁 特征 初 步 研 究 , 建 立 了 二 叠 - 三 叠 系 界 线 磁 性 层 柱 ,将 其 界 线 置 于 锅 底 坑 组 中 下 部 , 即 37~36 层( 采 点 66~65). 对 二 叠 、 三 叠 系 古 地 磁 研 究 表明 , 其 古 纬 度 为 北 纬 26°~35°, 属 热 带 - 北 温带 古 气 候 环 境 , 与 古 生 物 资 料 和 沉 积 相 相 一 致 ,推 断 古 生 物 灭 绝 与 新 生 , 可 能 与 地 磁 的 转 化 密切 相 关 .2006030466罗 布 泊 AK1 孔 沉 积 物 地 球 化 学 组 成 与 古 气 候= Pleoclimate and geochemical composition ofAK1 core sediments in Lop Nur, Xinjiang. ( 中文 ). 王 永 ; 赵 振 宏 ; 林 景 星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科 学 院 院 报 , 2004, 25(6): 653-658通 过 对 罗 布 泊 东 部 阿 奇 克 谷 地 中 部 AK1 孔沉 积 物 中 易 溶 盐 组 分 及 氧 化 物 特 征 的 研 究 , 综合 沉 积 序 列 及 岩 性 变 化 特 征 , 初 步 分 析 了 罗 布泊 阿 奇 克 谷 地 晚 第 三 纪 以 来 的 沉 积 环 境 及 古气 候 演 化 . 结 果 表 明 , 阿 奇 克 谷 地 第 三 纪 晚 期 即开 始 出 现 咸 化 湖 泊 沉 积 , 易 溶 盐 以 SO 4 2ˉ 、Cl -、Na + 为 主 , 各 离 子 含 量 最 高 ; 第 四 纪 以 来 沉 积环 境 与 古 气 候 均 有 明 显 变 化 , 早 更 新 世 气 候 以干 冷 为 主 , 中 更 新 世 易 溶 盐 组 分 中 各 离 子 浓 度明 显 降 低 , 以 Cl - 降 低 最 显 著 , 气 候 转 为 温 湿 ; 中更 新 世 晚 期 气 候 湿 润 , 湖 相 沉 积 范 围 扩 大 , 为 罗布 泊 湖 的 一 次 大 发 展 期 ; 晚 更 新 世 以 来 湖 泊 环境 波 动 变 化 加 快 , 气 候 向 干 旱 化 发 展 . 表 层 易 溶盐 浓 度 显 著 增 大 , 出 现 岩 盐 沉 积 , 代 表 罗 布 泊 出现 极 端 干 旱 的 气 候 环 境 。2006030467黄 河 源 区 1000 年 以 来 的 环 境 演 化 = Environmentalevolu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areain the past 1000 years. ( 中 文 ). 马 寅 生 ; 施 炜 ; 吴满 路 ; 赵 志 中 ; 张 春 山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9-10):1012-1017黄 河 源 区 地 处 青 藏 高 原 东 北 部 , 其 环 境 变 化一 方 面 是 青 藏 高 原 东 北 部 环 境 变 化 的 反 映 , 另一 方 面 对 研 究 黄 河 的 发 育 和 演 变 有 着 重 要 意义 . 本 文 详 细 研 究 了 黄 河 源 区 鄂 陵 湖 岸 边 剖 面的 第 四 系 沉 积 特 征 、 孢 粉 组 合 特 征 、 磁 化 率和 碳 酸 盐 含 量 变 化 , 结 合 OSL 测 年 , 将 黄 河 源区 1000 年 以 来 的 环 境 演 化 分 为 三 大 阶 段 , 即1000 年 以 前 和 360 年 以 来 气 候 相 对 比 较 干 旱 ,1000~360 年 期 间 气 候 相 对 比 较 湿 润 , 显 示 出一 个 较 大 的 干 冷 - 温 湿 - 干 冷 气 候 变 化 旋 回 . 在后 两 大 阶 段 中 又 可 以 进 一 步 划 分 出 4 个 相 对温 湿 的 气 候 段 和 3 个 相 对 干 冷 的 气 候 段 .2006030468成 都 金 沙 遗 址 距 今 3000 年 的 古 气 候 探 讨 =Discussion on paleoclimate of Jinsha Site inChengdu in 3000 a BP. ( 中 文 ). 姚 轶 锋 ; 李 奎 ; 刘建 ; 王 宇 飞 ; 杜 乃 秋 ; 李 承 森 .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5,7(4): 549-560成 都 金 沙 遗 址 位 于 成 都 西 郊 金 沙 村 , 推 测是 商 代 晚 期 至 西 周 时 期 ( 约 公 元 前 11 世 纪 -前 770 年 ) 古 蜀 国 的 都 邑 所 在 地 。 文 中 分 析了 金 沙 遗 址 2 个 探 方 WT7908 和 IT8305 的 31个 孢 粉 样 品 。 探 方 IT8305 孢 粉 组 合 表 明 : 蕨类 植 物 孢 子 占 60.3%, 草 本 被 子 植 物 花 粉 占24.8%, 木 本 裸 子 和 被 子 植 物 花 粉 占 14.2%, 水 生 植 物 花 粉 相 对 较 少 , 仅 占 0.7%。 蕨类 植 物 主 要 以 蹄 盖 蕨 科 、 水 龙 骨 科 和 风 尾 蕨属 为 主 , 草 本 植 物 中 野 牡 丹 科 占 绝 对 优 势 ,木 本 裸 子 和 被 子 植 物 中 主 要 以 松 属 和 桦 木 属为 主 , 水 生 植 物 主 要 包 括 双 星 藻 、 鸭 跖 草 科和 香 蒲 属 。 成 都 平 原 在 这 个 时 期 的 气 候 分 为2 个 阶 段 , 早 期 的 气 候 属 于 亚 热 带 温 暖 湿 润 气候 , 平 原 上 生 长 着 茂 盛 的 草 本 植 物 和 蕨 类 植物 ; 晚 期 的 气 候 虽 然 还 属 于 亚 热 带 气 候 , 但较 早 期 更 加 湿 热 , 气 温 和 降 雨 量 都 比 早 期 要高 , 平 原 上 生 长 的 草 本 植 物 种 类 有 所 减 少 ,蕨 类 植 物 种 类 有 所 增 加 。 定 量 分 析 了 金 沙 遗址 距 今 3000 年 的 古 气 候 : 年 均 温 17.7~19.8℃, 最 热 月 均 温 21.7~28.6℃, 最 冷 月 均 温11.5~11.9℃, 年 较 差 12.1~14.9℃, 年 降 雨量 993.3~1113.3mm, 最 大 月 降 雨 量 224.6~268.1mm, 最 小 月 降 雨 量 6.9~14.1mm。 成 都地 区 3000 年 前 的 年 均 温 比 现 在 要 高 1.7~2.8℃, 年 降 雨 量 基 本 和 现 在 一 致 。2006030469德 国 西 北 部 过 去 2500 万 年 陆 地 气 候 演 化 =Terrestrial climate evolution in Northwest Germanyover the last 25 Million years. ( 英 文 ).Utescher T;Mosbrugger V;Ashraf A R.Palaios, 2000, 15(5): 430–449The first detail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tinentalpaleoclimate evolution of the NorthwestGerman Tertiary (Late Oligocene to Pliocene) ispresented. The paleoclimate data are derivedfrom the paleobotanical record using the coexistenceapproach, a method recently introducedthat employs climatic requirements of the NearestLiving Relatives of a fossil flora. Twenty sixmegafloras (fruits and seeds, leaves, woods)from the Tertiary succession of the Lower RhineBasin and neighboring areas are analyzed withrespect to ten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Addi-113


tionally, two sample sets from Late Miocene toEarly Pliocene sediments comprising 396 palynoflorasare analyzed by the same method providinga higher temporal resolution. The temperaturecurves show a comparatively coolerphase in the Late Oligocene, a warm interval theMiddle Miocene, and a cooling starting at 14 Ma.The cooling trend persisted until Late Pliocenewith a few higher frequency temperature variationsobserv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Late Mioceneto the present, the seasonality increases andclimate appears to have been less stable. As indicatedby the precipitation data, a Cfa climatewith wet summers persisted in NW Germanyfrom Late Oligocene to Late Pliocene.The results obtained are well in accordancewith regional and global isotope curves derivedfrom the marine record, and allow for a refinedcorrelation of the Tertiary succession in theLower Rhine Basi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t is shown that the reconstructed data arelarge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ntinental climaterecord fo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s reportedby various authors. Discrepancies with previousreconstruction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2006030470第 四 纪 气 候 变 动 的 基 因 后 果 = Genetic consequencesof climatic oscillations in the Quaternary.( 英 文 ). Hewitt G M.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4, 359(1442): 183 - 195An appreciation of the scale and frequency ofclimatic oscillations in the past few million yearsis modifying our views on how evolution proceeds.Such major events caused extinction andrepeated changes in the ranges of those taxa thatsurvived. Their spatial effects depend on latitudeand topography, with extensive extinction andrecolonization in higher latitudes and altitudinalshifts and complex refugia nearer the tropics.The associated population dynamics varied withlife history and geography, and the present geneticconstitution of the populations and speciescarry attenuated signals of these past dynamics.Phylogeographic studies with DNA have burgeonedrecently and studies are reviewed fromthe arctic, temperate and tropical regions, seekingcommonalities of cause in the resulting geneticpatterns. Arctic species show distinct shallowgenetic clades with common geographicalboundaries. Thus Beringia is distinct phylogeographically,but its role as a refugial sourceis complex. Arctic taxa do not show the commongenetic pattern of southern richness and northernpurity in north-temperate species. Temperaterefugial region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show relatively deep DNA divergence for manytaxa, indicating their presence over several IceAges, and suggesting a mode of speciation byrepeated allopatry. DNA evidence indicates temperatespecies in Europe had different patterns ofpostglacial colonization across the same area anddifferent ones in previous oscillations, whereasthe northwest region of North America wascolonized from the north, east and south. Tropicalmontane regions contain deeply divergedlineages, often in a relatively small geographicalarea, suggesting their survival there from thePliocene. Our poor understanding of refugialbiodiversity would benefit from further combinedfossil and genetic studies.前 古 生 界2006030471" 雪 球 " 假 说 与 塔 里 木 板 块 新 元 古 代 冰 川 事 件= The snowball earth hypothesis and the Neoproterozoicglacial events in Tarim Block. ( 中文 ). 陈 鹏 ; 徐 备 ; 郑 海 飞 . 新 疆 地 质 , 2004, 22(1):87-93近 年 来 , 新 元 古 代 冰 期 的 奇 特 地 层 引 发 了 学者 们 对 新 元 古 代 冰 期 环 境 特 征 与 成 因 演 化 的研 究 热 潮 . 各 类 假 说 和 模 型 不 断 提 出 , Hoffman等 人 运 用 " 雪 球 " 假 说 对 冰 川 沉 积 的 低 纬 度 和低 海 拔 特 征 、 冰 室 效 应 和 温 室 效 应 的 相 互 交替 、 盖 碳 酸 盐 岩 的 成 因 、 稳 定 同 位 素 变 化 的含 义 、 冰 期 地 层 中 铁 矿 的 成 因 等 均 进 行 了 较为 合 理 的 解 释 . 近 年 国 内 在 新 疆 塔 里 木 展 开 了对 新 元 古 代 冰 川 事 件 的 研 究 , 碳 同 位 素 和 微 量元 素 比 值 的 研 究 成 果 , 不 仅 进 一 步 证 明 了 前 人提 出 的 三 期 冰 期 的 观 点 , 而 且 从 地 球 化 学 角 度验 证 了 " 雪 球 " 假 说 .2006030472赣 中 南 青 白 口 纪 地 层 划 分 与 对 比 = Stratigraphic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Qingbaikouanstrata in south-central Jiangxi. ( 中 文 ).凌 联 海 ; 吴 新 华 ; 刘 邦 秀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9-10): 1050赣 中 南 地 区 青 白 口 纪 地 层 发 育 , 出 露 面 积广 泛 , 属 东 南 地 层 区 桂 湘 赣 地 层 分 区 . 因 地 层分 区 内 不 同 地 段 的 地 层 发 育 程 度 及 沉 积 特 征常 有 差 异 , 可 进 一 步 划 分 出 2 个 地 层 小 区 : 新余 小 区 和 兴 国 小 区 . 分 别 介 绍 了 各 地 层 小 区 的划 分 依 据 、 存 在 的 差 异 与 联 系 、 岩 石 地 层 单位 特 征 及 其 划 分 对 比 , 补 充 了 较 丰 富 的 微 古 植物 资 料 , 分 析 了 该 区 不 同 时 期 的 古 沉 积 环 境 及岩 相 变 化 规 律 .2006030473内 蒙 古 阿 拉 善 左 旗 巴 音 诺 日 公 地 区 前 寒 武 系的 厘 定 = Revision of Precambrian stratigraphicunits in the Bayan Nuru area, Alxa Zuoqi, InnerMongolia. ( 中 文 ). 陈 志 勇 ; 杨 帅 师 ; 孟 二 根 ; 黄 占起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4): 345-351114


以 巴 音 诺 日 公 地 区 4 幅 1:5 万 区 域 地 质 调查 资 料 为 基 础 , 将 该 区 1:20 万 区 调 阿 拉 坦 敖包 幅 、 庆 格 勒 幅 前 寒 武 纪 14 个 组 级 地 层 单 位重 新 厘 定 为 7 个 ( 构 造 )-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经 区 域对 比 , 结 合 同 位 素 测 年 资 料 , 将 其 分 别 归 属 于中 太 古 界 乌 拉 山 岩 群 , 新 太 古 界 色 尔 腾 山 岩 群柳 树 沟 岩 组 、 点 力 素 泰 岩 组 , 中 元 古 界 渣 尔 泰山 群 书 记 沟 组 、 增 隆 昌 组 和 阿 古 鲁 沟 组 , 中 元古 界 白 云 鄂 博 群 哈 拉 霍 疙 特 组 .2006030474大 兴 安 岭 北 部 地 区 的 南 华 系 = The NanhuaanSystem in the northern Da Hinggan Mountains.( 中 文 ). 郭 灵 俊 ; 陈 志 勇 ; 孟 二 根 ; 王 忠 ; 武 利 文 ; 郝俊 峰 . 地 质 通 报 , 2005, 24(9): 826-830 1 图 版 .莫 尔 道 嘎 镇 等 3 幅 1:25 万 区 域 地 质 调 查对 原 青 白 口 系 佳 疙 瘩 组 的 含 义 进 行 了 重 新 厘定 。 新 厘 定 的 佳 疙 瘩 组 剔 除 了 原 组 内 的 石 英岩 、 片 岩 和 部 分 构 造 片 岩 , 其 岩 石 组 合 下 部为 片 理 化 绢 云 母 千 枚 岩 、 绢 云 母 千 枚 岩 、 变质 粉 细 砂 岩 等 , 上 部 为 绢 云 母 千 枚 岩 、 绢 云母 板 岩 、 炭 质 板 岩 夹 变 安 山 岩 、 结 晶 灰 岩 。该 组 底 部 与 古 元 古 界 兴 华 渡 口 岩 群 大 理 岩 呈断 层 接 触 , 顶 部 与 震 旦 系 额 尔 古 纳 河 组 结 晶灰 岩 呈 整 合 接 触 。 在 绢 云 母 板 岩 、 泥 灰 岩 、细 晶 灰 岩 中 采 到 大 量 微 古 植 物 :Lophosphaeridium, Lophominuscula,Trachysphaeridium Symplasosphaeridium,在 佳 疙 瘩 组 剖 面 中 上 部 的 变 安 山 岩 夹 层 中 首次 获 得 单 颗 粒 锆 石 U—Pb 蒸 发 法 年 龄 723Ma±42Ma, 证 实 了 大 兴 安 岭 北 部 地 区 南 华 系 的存 在 。2006030475吉 林 省 南 部 震 旦 系 万 隆 组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The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SinianWanlong Formation in southern Jilin Province.( 中 文 ). 刘 燕 学 ; 旷 红 伟 ; 刘 常 红 ; 蔡 国 印 ; 孟 祥 化 ;葛 铭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5,26(4): 309-314吉 林 省 南 部 震 旦 系 地 层 发 育 , 从 下 至 上 可分 为 桥 头 组 、 万 隆 组 、 八 道 江 组 、 青 沟 子组 , 其 中 万 隆 组 沉 积 以 各 类 碳 酸 盐 岩 为 主 ,厚 度 巨 大 , 且 是 与 辽 宁 南 部 和 徐 淮 地 区 震 旦系 地 层 对 比 的 关 键 层 位 , 因 此 建 立 吉 南 万 隆组 海 平 面 变 化 曲 线 和 对 比 格 架 是 十 分 必 要的 。 依 据 沉 积 发 育 过 程 和 米 级 旋 回 的 叠 置 规律 、 费 希 尔 图 解 、 最 大 海 泛 事 件 等 层 序 划 分对 比 方 法 , 吉 南 万 隆 组 可 划 分 出 9 个 三 级 层序 , 根 据 Sr、C 同 位 素 测 年 资 料 , 万 隆 组 底部 绝 对 年 龄 为 850Ma、 八 道 江 组 底 部 绝 对 年龄 为 812Ma , 每 个 三 级 层 序 的 年 限 约 为4.2Ma。2006030476金 平 龙 脖 河 地 区 元 古 界 龙 脖 河 岩 群 的 建 立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terozoic LongboheRock Group in Longbohe area, Jinping. ( 中 文 ).刘 发 刚 ; 刘 星 ; 彭 程 ; 曾 庆 荣 . 云 南 地 质 , 2005,24(4): 414-420将 金 平 县 龙 脖 河 口 一 带 原 划 二 叠 纪 的 玄 武岩 组 , 三 叠 纪 的 个 旧 组 、 火 把 冲 组 , 更 正 为 元古 代 , 并 命 名 为 龙 脖 河 岩 群 . 为 研 究 该 区 的 地层 展 布 、 大 地 构 造 环 境 、 古 地 理 、 构 造 活 动等 提 供 了 新 资 料 .古 生 界2006030477藏 北 达 杂 迪 扎 错 中 二 叠 世 鲁 谷 组 地 层 层 序 及沉 积 环 境 浅 析 =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stratigraphic sequence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of the Middle Permian Lugu Formation,Dazadizacuo, northern part of Tibet. ( 中 文 ). 李庆 武 ; 张 树 岐 ; 李 学 彬 ; 姜 雪 飞 ; 冯 德 臣 ; 谢 元 和 .吉 林 地 质 , 2005, 24(2): 31-34西 藏 北 部 达 杂 迪 扎 错 出 露 的 中 二 叠 世 鲁 谷组 , 是 西 亚 尔 岗 中 央 隆 起 带 的 组 成 部 分 , 对 其 地层 层 序 和 沉 积 环 境 的 研 究 , 有 助 于 对 羌 塘 盆 地的 从 新 认 识 。2006030478中 扬 子 区 中 二 叠 统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 The MiddlePermia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Mid-Yangtze area. ( 中 文 ). 周 雁 ; 陈 洪 德 ; 王 成 善 ; 金之 钧 ; 汤 良 杰 ; 王 正 元 ; 梁 西 文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5, 29(3): 270-274;280研 究 了 中 扬 子 区 中 二 叠 统 层 序 界 面 和 体 系域 特 点 , 分 析 了 层 序 样 式 的 基 本 类 型 及 其 特 征 ,建 立 了 中 扬 子 区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共 划 分 出 1 个二 级 层 序 、6 个 三 级 层 序 (PSQ 2 -PSQ 7 ), 平 均 延时 约 1.7myr。 海 侵 体 系 域 为 向 岸 退 积 的 复 合体 , 颜 色 普 遍 较 深 ; 高 位 体 系 域 为 向 海 进 积 的 复合 体 , 颜 色 相 对 较 浅 。 总 体 上 以 H 型 样 式 为主 ,T 型 样 式 和 TH 型 样 式 数 量 相 当 , 反 映 中 二叠 世 快 速 海 侵 缓 慢 海 退 的 沉 积 特 点 , 并 且 海 侵海 退 幅 度 不 大 , 水 体 中 等 。 二 级 层 序 体 系 域 和三 级 层 序 体 系 域 南 北 向 差 异 性 不 明 显 。2006030479新 疆 库 鲁 克 塔 格 地 区 奥 陶 系 赛 力 克 达 坂 组 的划 分 和 对 比 =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Sailikedaban Formation in the Kuruktag area,Xinjing. ( 中 文 ). 谭 泽 金 ; 黄 智 斌 ; 杨 芝 林 ; 杜 品 德 ;张 现 军 ; 赵 治 信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5, 29(3): 303-305新 疆 库 鲁 克 塔 格 地 区 赛 力 克 达 坂 组 的 地 层界 线 和 定 义 应 予 以 保 留 , 赛 力 克 达 坂 组 上 部 不宜 划 归 乌 里 格 孜 塔 格 组 。 赛 力 克 达 坂 组 之 底115


对 比 Nemagraptus gracilis 带 底 或 Pygodusanserinus 带 之 底 , 或 庙 坡 组 之 底 , 而 不 是 对 比萨 尔 干 组 下 部 或 Pterograptus elegans 带 ,或 达 瑞 威 尔 阶 上 部 。 赛 力 克 达 坂 组 上 部 对 比坎 岭 组 上 部 , 前 者 之 顶 对 比 后 者 之 顶 , 而 不 是 对比 坎 岭 组 内 部 ; 乌 里 格 孜 塔 格 组 之 底 对 比 其 浪组 之 底 。2006030480桂 西 南 柳 桥 地 区 深 水 相 二 叠 系 - 三 叠 系 界 线 剖面 = A Unique deep-water Permian-Triassicboundary section from the Liuqiao region insouthwestern Guangxi, South China. ( 中 文 ). 蒙有 言 ; 冯 庆 来 ; 何 卫 红 ; 顾 松 竹 ; 金 雨 溪 ; 张 凡 . 地层 学 杂 志 , 2005, 29(4): 323-332桂 西 南 柳 桥 地 区 上 二 叠 统 为 厚 约 84m 的 浅灰 — 灰 白 色 块 状 海 绵 蓝 藻 生 物 灰 岩 ( 生 物 礁 ),之 上 为 浅 灰 绿 色 — 暗 灰 色 薄 层 状 含 远 洋 浮 游生 物 硅 质 岩 、 含 泥 质 硅 质 岩 、 硅 质 泥 岩 ( 大 隆组 ), 这 套 深 水 相 的 沉 积 岩 夹 有 大 量 浅 灰 白 色 的粘 土 岩 。 上 覆 的 三 叠 系 罗 楼 组 底 部 为 黄 色 泥岩 , 夹 多 层 灰 白 色 粘 土 岩 , 往 上 渐 变 为 灰 色 薄 层状 含 大 量 双 壳 类 、 菊 石 化 石 的 钙 质 泥 岩 、 泥灰 岩 。 柳 桥 地 区 晚 二 叠 世 末 期 沉 积 岩 和 中 基性 火 山 岩 的 特 征 显 示 其 是 在 地 壳 裂 解 、 快 速沉 降 、 相 对 海 平 面 快 速 上 升 过 程 中 迅 速 淹 没台 地 边 缘 的 生 物 礁 而 形 成 的 深 水 相 海 盆 , 造 成深 水 盆 地 与 浅 水 台 地 并 存 , 具 有 多 岛 洋 的 地 理分 布 格 局 。 东 攀 二 叠 系 - 三 叠 系 界 线 剖 面 的 露头 完 整 , 对 剖 面 的 岩 石 学 特 征 、 生 物 化 石 组 合特 征 等 方 面 的 详 细 研 究 显 示 , 该 地 区 一 直 处 于连 续 沉 积 的 深 水 环 境 中 , 没 有 发 生 沉 积 间 断 , 界线 上 下 的 岩 石 特 征 和 生 物 组 合 特 征 较 清 楚 。2006030481鲁 西 寒 武 系 — 下 奥 陶 统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新 进 展= New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Cambrian toLower Ordovician sequence-stratigraphy in theWest Shandong. ( 中 文 ). 李 庆 平 ; 董 仁 国 ; 李 秀 章 ;杨 恩 秀 ; 李 霞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5, 29(4): 376-380;386鲁 西 寒 武 系 — 下 奥 陶 统 层 序 地 层 可 划 分 为2 个 二 级 层 序 、12 个 三 级 层 序 , 二 级 层 序 界 面在 馒 头 组 下 页 岩 段 与 馒 头 组 上 页 岩 段 之 间 或馒 头 组 洪 河 段 与 张 夏 组 下 灰 岩 段 之 间 , 该 界 面在 鲁 西 地 区 普 遍 存 在 , 延 伸 稳 定 , 自 西 北 向 东 南由 假 整 合 向 似 整 合 过 渡 , 界 面 类 型 属 Ⅱ 型 不 整合 。2006030482贵 州 天 鹅 山 下 寒 武 统 黑 色 岩 系 化 学 地 层 初 步研 究 = Study of chemical stratigraphy of the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series in Tian'eshansection of Zunyi, Guizhou. ( 中 文 ). 杨 剑 ; 易 发 成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5, 29(4): 397-404华 南 下 寒 武 统 黑 色 岩 系 “ 多 元 素 富 集 事 件 ”受 世 人 瞩 目 。 贵 州 遵 义 天 鹅 山 下 寒 武 统 牛 蹄塘 组 剖 面 的 元 素 地 球 化 学 测 试 表 明 , 黑 色 岩 系存 在 贵 金 属 元 素 、 稀 土 元 素 及 其 他 微 量 元 素的 异 常 富 集 , 绝 大 多 数 较 上 覆 、 下 伏 地 层 含 量为 高 。 元 素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显 示 , 元 素 的 来 源 并非 地 外 , 而 是 海 底 含 矿 热 卤 水 沿 深 大 断 裂 而来 ,“ 热 ” 的 来 源 为 地 内 火 山 喷 溢 。 黑 色 岩 系 形成 时 期 的 沉 积 环 境 为 一 种 干 燥 气 候 的 较 深 浅海 的 还 原 环 境 。 据 古 地 温 判 定 , 黑 色 岩 系 属 低温 成 岩 成 矿 作 用 。2006030483河 北 南 部 石 炭 - 二 叠 纪 古 气 候 演 化 特 征 = Evolutionof the paleoclimates during Permo-Carboniferous in the southern Hebei. ( 中 文 ). 何志 平 ; 邵 龙 义 ; 刘 永 福 ; 罗 文 林 ; 张 鹏 飞 . 沉 积 学报 , 2005, 29(3): 454-460通 过 对 河 北 南 部 的 石 炭 二 叠 纪 含 煤 岩 系 的岩 石 学 、 矿 物 学 及 地 球 化 学 等 特 征 的 研 究 表明 , 河 北 南 部 晚 石 炭 世 到 早 二 叠 世 早 期 气 候 温暖 潮 湿 , 早 二 叠 世 晚 期 逐 渐 向 半 干 旱 气 候 转 变 ,晚 二 叠 世 气 候 又 再 次 向 温 暖 潮 湿 转 变 , 气 候 为半 湿 半 干 , 至 晚 二 叠 世 末 则 变 得 较 为 炎 热 、 干旱 . 整 体 上 研 究 区 晚 古 生 代 气 候 由 温 暖 潮 湿 向炎 热 干 旱 转 变 , 但 其 中 又 存 在 着 一 定 程 度 的 波动 . 这 种 古 气 候 演 变 与 华 北 板 块 所 处 位 置 以 及晚 古 生 代 古 地 中 海 的 逐 渐 闭 合 有 关 , 同 时 , 华 北板 块 晚 古 生 代 发 生 了 多 次 海 侵 , 这 种 海 水 的 进退 所 带 来 的 周 期 性 湿 气 变 化 , 导 致 了 气 候 的 波动 , 并 于 晚 古 生 代 末 海 水 最 终 退 出 华 北 板 块 时 ,气 候 变 得 较 为 干 旱 .2006030484济 阳 坳 陷 古 生 界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 Study of Paleozoic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Jiyang depression.( 中 文 ). 李 明 娟 ; 张 洪 年 ; 胡 宗 全 ; 张 福 顺 . 石油 与 天 然 气 地 质 , 2004, 25(1): 106-110运 用 层 序 地 层 理 论 与 基 准 面 旋 回 分 析 方 法 ,结 合 钻 井 、 地 震 、 测 井 方 法 , 将 济 阳 坳 陷 古 生界 划 分 为 3 个 超 层 序 、14 个 三 级 层 序 , 即 馒 头组 - 亮 甲 山 组 超 层 序 A、 下 马 家 沟 组 - 八 陡 组 超层 序 B 和 本 溪 组 - 石 千 峰 组 超 层 序 C. 根 据 层 序在 区 域 地 震 剖 面 上 标 定 结 果 , 追 踪 解 释 4 个 超层 序 界 面 , 建 立 了 济 阳 坳 陷 古 生 界 等 时 地 层 格架 . 测 井 约 束 反 演 剖 面 上 , 超 层 序 显 示 清 楚 , 自下 而 上 呈 现 低 阻 抗 、 高 阻 抗 、 低 阻 抗 三 分 现象 . 层 序 界 面 的 主 要 识 别 标 志 有 不 整 合 面 、 岩电 性 突 变 面 、 河 流 冲 刷 面 、 颜 色 突 变 面 , 其 中不 整 合 界 面 为 超 层 序 分 界 面 , 其 余 可 作 为 三 级层 序 的 分 界 面 . 在 此 基 础 上 , 确 立 了 济 阳 坳 陷 地116


震 层 序 的 划 分 标 准 , 建 立 了 济 阳 坳 陷 古 生 界 层序 地 层 沉 积 模 式 .2006030485东 昆 仑 中 西 段 布 喀 达 坂 峰 地 区 早 泥 盆 世 地 层的 发 现 及 初 步 研 究 = Discovery and primarilyresearch of the Early-Middle Devonian strata inmount Bukedaban district in west-middle sectionof East Kunlun Mt.. ( 中 文 ). 叶 占 福 ; 王 瑾 ; 王 秉璋 ; 索 有 贤 ; 宋 泰 钟 ; 马 永 寿 . 西 北 地 质 , 2004,37(1): 13-18在 东 昆 仑 中 西 段 布 喀 达 坂 峰 地 区 发 现 了 一套 含 早 -- 中 泥 盆 世 生 物 化 石 的 海 陆 交 互 相 地 层 ,从 而 确 定 了 该 地 区 泥 盆 纪 地 层 的 存 在 . 该 套 地层 可 与 东 昆 仑 西 段 泥 盆 纪 布 拉 克 巴 什 组 相 对比 . 就 目 前 研 究 状 态 而 言 , 确 定 了 早 中 泥 盆 世 地层 在 东 昆 仑 西 段 地 区 由 西 往 东 延 伸 的 位 置 . 同时 , 该 套 地 层 的 发 现 及 其 古 构 造 沉 积 背 景 的 确定 对 东 昆 仑 造 山 带 的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2006030486甘 肃 昌 马 地 区 寒 武 纪 构 造 演 化 探 讨 = Structuralevolution of Cambrian tectonic belt inChangma area,Gansu. ( 中 文 ). 黄 增 保 ; 金 霞 . 西北 地 质 , 2004, 37(1): 51-62位 于 北 祁 连 山 造 山 带 西 段 的 昌 马 地 区 ,1:5万 东 湾 、 三 道 湾 幅 区 调 在 中 寒 武 世 地 层 中 发现 Leiosphaeridia, Lophosphaeridium,Cymatiosphaera, Retisphaeridium, synsphaeridium,Multiplicisphaeridium, Retinarites等 晚 震 旦 世 的 藻 类 化 石 . 据 此 , 笔 者 将 本 区 中 寒武 世 地 层 解 体 为 3 部 分 : 晚 震 旦 世 地 层 、 早 寒武 世 地 层 和 中 寒 武 世 黑 茨 沟 组 . 并 对 锅 底 坑 蛇绿 混 杂 岩 带 进 行 了 确 认 ,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本 区 寒武 纪 构 造 演 化 模 式 作 以 探 讨 .2006030487三 塘 湖 盆 地 二 叠 纪 芦 草 沟 组 分 布 及 其 意 义 =The dis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LucaogouFormation of Permain in Santanghu basin. ( 中文 ). 刘 延 莉 ; 柳 益 群 . 西 北 地 质 , 2004, 37(2): 36-41三 塘 湖 盆 地 主 要 生 油 层 系 和 储 集 层 系 -- 二 叠纪 芦 草 沟 组 , 与 准 噶 尔 盆 地 南 缘 的 芦 草 沟 组 和吐 哈 盆 地 的 塔 儿 朗 组 沉 积 非 常 相 似 , 在 岩 性 和生 物 群 上 均 可 对 比 , 对 油 气 勘 探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但 其 分 布 受 地 质 情 况 及 研 究 手 段 的 限 制 , 一 直存 在 很 大 争 议 . 笔 者 通 过 野 外 剖 面 、 井 下 剖 面对 比 , 详 尽 地 描 述 了 二 叠 纪 芦 草 沟 组 的 岩 石 组合 特 征 . 通 过 对 区 域 构 造 、 沉 积 相 及 沉 积 环 境的 分 析 , 结 合 古 生 物 资 料 及 测 年 数 据 , 认 为 三 塘湖 盆 地 二 叠 纪 芦 草 沟 组 仅 残 存 于 马 朗 凹 陷 全区 和 条 湖 凹 陷 南 缘 冲 断 带 .2006030488黄 汲 清 先 生 对 中 国 二 叠 系 研 究 的 重 要 贡 献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of Prof HuangJiqing to the study of Permian in China. ( 中 文 ).李 星 学 ; 盛 金 章 . 地 质 论 评 , 2004, 50(2): 230-234本 文 介 绍 了 黄 汲 清 先 生 对 中 国 二 叠 纪 生 物地 层 学 的 重 要 贡 献 , 他 先 后 描 述 了 珊 瑚 化 石18 属 58 种 , 划 分 出 5 个 珊 瑚 化 石 带 , 描 述 腕足 类 85 种 ( 含 许 多 新 种 ); 首 次 将 华 南 区 位 于栖 霞 组 之 上 的 重 要 含 煤 地 层 命 名 为 乐 平 组 ,并 将 中 国 南 部 的 二 叠 系 自 下 而 上 划 分 为 船 山统 、 阳 新 统 和 乐 平 统 , 直 到 现 在 仍 被 沿 用 。2006030489黔 南 布 寨 泥 盆 纪 生 物 礁 的 初 步 研 究 = A preliminarystudy on the Devonian Buzhai reefs insouthern Guizhou. ( 中 文 ). 刘 新 华 ; 柳 祖 汉 ; 杨 孟达 ; 杨 荣 丰 ; 肖 拥 军 ; 王 约 . 地 质 科 学 , 2004, 39(1):92-97黔 南 布 寨 生 物 礁 受 同 沉 积 断 层 控 制 , 发 育 在开 阔 台 地 边 缘 , 其 西 南 部 和 东 北 部 分 别 是 台 盆相 和 滨 海 相 沉 积 区 . 礁 主 要 由 以 层 孔 虫 和 床 板珊 瑚 为 主 的 群 落 建 成 . 礁 相 可 明 显 划 分 出 礁前 、 礁 核 、 礁 翼 和 礁 后 等 亚 相 , 其 中 礁 后 亚 相与 邻 区 的 生 物 礁 有 很 大 区 别 , 显 示 它 发 育 在 比邻 区 礁 相 对 较 深 的 环 境 中 . 生 物 礁 的 发 育 受 到海 平 面 升 降 的 控 制 , 分 为 两 个 大 的 旋 回 , 分 别 形成 鸡 泡 段 和 鸡 窝 寨 段 的 生 物 礁 .2006030490内 蒙 古 哲 斯 敖 包 茅 口 期 生 物 礁 特 征 = Characteristicsof the Maokou'an reef in the Zhesiaobao,Inner Mongolia. ( 中 文 ). 李 尚 林 ; 王 训 练 ; 徐 兴 永 ;张 海 军 ; 刘 旭 东 ; 李 进 文 . 沉 积 学 报 , 2004, 22(3):434-442内 蒙 古 哲 斯 敖 包 茅 口 期 发 育 典 型 的 生 物 礁 .礁 体 呈 东 西 向 展 布 , 在 空 间 上 可 明 显 地 划 分 出后 礁 相 、 礁 核 相 及 前 礁 相 . 礁 核 相 包 括 礁 坪带 、 礁 冠 带 和 礁 前 缘 带 . 各 相 带 相 互 位 置 关 系表 明 当 时 礁 体 南 侧 为 滨 岸 方 向 , 北 侧 为 广 海 方向 . 礁 体 中 化 石 极 为 丰 富 , 可 识 别 出 不 同 的 生 物组 合 . 生 物 组 合 的 空 间 分 布 明 显 受 生 物 礁 相 带控 制 , 它 们 之 间 均 为 横 向 关 系 , 反 映 了 生 物 组 合与 水 动 力 环 境 的 统 一 性 .2006030491豫 北 辉 卫 淇 地 区 寒 武 纪 早 期 古 地 理 = Palaeogeographyof Early Cambrian period in Hui-Wei- Qi region, North Henan. ( 中 文 ). 李 中 明 ; 赵有 福 ; 赵 晓 斌 ; 马 中 胜 .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 2004,27(2): 118-121豫 北 地 区 寒 武 纪 总 体 为 华 北 陆 表 海 的 一 部分 , 而 豫 北 辉 ( 县 ) 卫 ( 辉 ) 淇 ( 县 ) 地 区 在 寒 武 纪 早期 发 育 不 同 的 古 地 理 特 点 . 在 1:5 万 实 测 剖 面地 层 学 和 岩 石 学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笔 者 根 据 地117


层 、 沉 积 构 造 、 基 本 层 序 特 征 等 对 豫 北 辉 卫淇 地 区 寒 武 纪 早 期 ( 辛 集 期 和 朱 砂 洞 期 ) 古 地 理进 行 了 较 详 细 的 分 析 , 认 为 寒 武 纪 辛 集 沉 积 期 ,豫 北 辉 卫 淇 地 区 为 陆 , 由 于 长 期 的 风 化 剥 蚀 , 形成 一 或 两 条 河 流 , 包 括 河 床 、 边 滩 、 天 然 堤 及洪 泛 平 原 ( 可 能 为 河 流 与 海 相 过 渡 , 也 可 能 为 泻湖 ); 寒 武 纪 朱 砂 洞 期 , 由 于 振 荡 式 的 海 侵 , 形 成了 陆 海 并 存 、 沿 海 为 岛 和 半 岛 、 沿 陆 为 潮 坪的 古 地 理 格 局 .2006030492轮 南 地 区 上 奥 陶 统 桑 塔 木 组 的 划 分 与 对 比 =Corre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Upper OrdovicianSangtamu Formation in Lunnan area, TarimBasin. ( 中 文 ). 徐 论 勋 ; 肖 传 桃 ; 朱 忠 德 ; 胡 明 毅 ;李 相 明 . 新 疆 石 油 地 质 , 2004, 25(4): 397-399塔 里 木 盆 地 轮 南 地 区 晚 奥 陶 世 地 层 划 分 和对 比 目 前 尚 未 统 一 . 在 介 绍 桑 塔 木 组 的 原 始 含义 及 其 演 变 的 基 础 上 , 根 据 < 中 国 地 层 指 南 及其 说 明 书 > 关 于 组 的 含 义 及 其 建 组 原 则 , 重 新厘 定 了 桑 塔 木 组 的 含 义 . 同 时 对 轮 南 地 区 上 奥陶 统 桑 塔 木 组 及 轮 南 晚 奥 陶 世 生 物 地 层 进 行了 划 分 与 对 比 . 认 为 其 时 代 为 宝 塔 期 晚 期 至 五峰 期 . 新 的 划 分 与 对 比 , 使 研 究 的 精 确 程 度 , 有了 进 一 步 提 高 .2006030493新 疆 石 炭 系 中 间 界 线 = Determination ofboundary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Carboniferousin Xinjiang. ( 中 文 ). 杜 品 德 ; 王 坤 茹 ; 谭 泽金 ; 张 桂 芝 ; 赵 治 信 . 新 疆 石 油 地 质 , 2004, 25(5):563-567 1 图 版 .重 新 研 究 了 中 天 山 石 炭 系 剖 面 及 近 年 来 测制 的 塔 里 木 盆 地 玛 扎 塔 格 和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南缘 石 炭 系 剖 面 , 特 别 是 塔 里 木 盆 地 覆 盖 区 石 炭系 钻 井 剖 面 , 按 照 国 际 地 科 联 地 层 委 员 会 关 于石 炭 系 中 间 界 线 的 决 定 , 标 定 了 新 疆 石 炭 系 中间 界 线 . 重 新 确 定 后 的 新 疆 石 炭 系 中 间 界 线 应划 在 也 列 莫 顿 组 上 部 ( 天 山 博 乐 霍 洛 山 阿 恰 勒河 剖 面 )、 和 什 拉 甫 组 与 卡 拉 乌 依 组 之 间 ( 玛 扎塔 格 剖 面 、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南 缘 霍 艾 林 场 剖面 )、 卡 拉 乌 依 组 顶 灰 岩 段 下 部 ( 轮 南 59 井 )、卡 拉 沙 依 组 砂 泥 岩 段 上 部 ( 塔 中 401 井 ).2006030494黔 南 台 地 罗 甸 末 期 — 冷 坞 期 海 平 面 变 化 特 征= Study on sea-level changes in the platformarea of southern Guizhou across Luodian Stageto Lengwu Stage(Permian. ( 中 文 ). 刘 家 润 ; 杨 湘宁 ; 施 贵 军 ; 孙 历 .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 2004, 10(2):275-282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贵 州 南 部 台 地 相 区 二 叠 纪罗 甸 末 期 — 冷 坞 期 的 海 平 面 经 历 了 连 续 7 次三 级 旋 回 升 — 降 的 变 化 过 程 , 这 一 过 程 可 分为 以 早 期 上 升 较 慢 为 特 点 ( 包 括 第 l-3 次 升 降旋 回 ) 和 以 早 期 上 升 较 快 为 特 点 ( 包 括 第 4-7 次升 降 旋 回 ) 的 两 个 不 同 阶 段 , 其 中 以 海 平 面 第1 次 升 降 旋 回 的 早 期 上 升 最 慢 , 第 4 次 的 最快 ; 海 平 面 变 化 期 间 的 海 面 始 终 都 位 于 台 地边 缘 坡 折 带 之 上 , 而 最 后 一 次 海 平 面 下 降 叠加 东 吴 运 动 导 致 海 水 退 出 台 地 。2006030495塔 里 木 盆 地 塔 中 和 满 西 地 区 石 炭 系 层 序 地 层=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Carboniferous inTazhong and Manxi areas of Tarim Basin. ( 中文 ). 郭 建 华 ; 王 明 艳 ; 蒋 小 琼 ; 朱 美 衡 ; 刘 辰 生 . 中南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4, 35(1): 122-128应 用 地 震 、 钻 井 、 测 井 、 岩 芯 及 分 析 化 验资 料 , 将 塔 里 木 盆 地 塔 中 和 满 西 地 区 石 炭 系 划分 为 3 个 地 震 地 层 层 序 与 6 个 沉 积 层 序 , 其 中CⅠ 与 CⅡ 层 序 为 Ⅰ 型 层 序 ,CⅢ~CⅥ 层 序 为Ⅱ 型 层 序 . 与 标 准 的 Ⅰ 型 层 序 比 较 , 区 内 Ⅰ 型 层序 低 位 体 系 域 以 河 流 沉 积 体 系 为 特 征 , 缺 失 盆底 扇 、 斜 坡 进 积 复 合 体 等 深 水 沉 积 体 系 ;Ⅱ 型层 序 中 陆 架 边 缘 体 系 域 不 发 育 , 主 要 的 沉 积 体系 以 浅 水 碳 酸 岩 台 地 和 海 岸 平 原 为 特 征 . 石 炭系 早 期 层 序 形 成 在 起 伏 不 平 的 剥 蚀 面 之 上 , 以填 平 补 齐 的 充 填 沉 积 为 主 , 中 后 期 层 序 则 发 育在 宽 阔 平 坦 的 盆 地 内 . 这 种 层 序 格 架 明 显 不 同于 被 动 大 陆 边 缘 经 典 型 的 层 序 格 架 , 反 映 了 稳定 地 块 内 坳 陷 性 盆 地 的 层 序 特 点 .2006030496河 北 省 平 泉 早 奥 陶 世 冶 里 组 碳 酸 盐 风 暴 沉 积= The carbonate storm deposit of early OrdovicianYeli Formation in Pingquan area, HebeiProvince. ( 中 文 ). 刘 鹏 举 ; 林 小 谷 . 吉 林 大 学 学报 ( 地 球 科 学 版 ), 2004, 34(1): 1-4河 北 平 泉 地 区 冶 里 组 碳 酸 盐 岩 风 暴 沉 积 极为 发 育 , 含 原 地 型 风 暴 岩 、 异 地 型 风 暴 岩 、 风暴 浊 积 岩 和 生 物 截 丘 灰 岩 等 4 种 类 型 . 风 暴 沉积 反 映 本 区 冶 里 组 沉 积 时 经 历 了 一 个 完 整 的海 进 - 海 退 旋 回 , 当 时 区 内 古 地 理 面 貌 为 北 高 南低 、 海 水 北 浅 南 深 . 此 外 , 风 暴 沉 积 在 露 头 层 序地 层 划 分 中 , 对 于 海 进 体 系 域 和 高 水 位 体 系 域的 识 别 具 有 重 要 的 指 示 作 用 .2006030497藏 北 申 扎 地 区 的 奥 陶 系 = The Ordovician systemin the Xainza region, north Tibet. ( 中 文 ). 张以 春 ; 程 立 人 ; 张 予 杰 .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 地 球 科 学版 ), 2004, 34(4): 502-508对 藏 北 申 扎 地 区 的 奥 陶 系 从 岩 石 地 层 、 生物 地 层 方 面 进 行 了 划 分 与 对 比 , 划 分 了 早 奥 陶世 Tetragratus (Para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Didymograptus(Corymbograptus)deflexus 组 合 、 中 奥 陶 世Michelinoceras elongatum-Sinoceras chi-118


nese 组 合 带 和 晚 奥 陶 世 Michelinocerashuangningangense-Columenoceras priscum组 合 带 . 其 中 早 奥 陶 世 地 层 是 作 者 等 2000~2001 年 间 在 进 行 西 藏 申 扎 县 幅 1:25 万 区 域 地质 调 查 中 新 发 现 的 , 是 目 前 藏 北 地 区 有 可 靠 古生 物 化 石 依 据 的 最 老 地 层 . 尤 其 是Tetragraptus ( Para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的 发 现 , 不 仅 扩 大 了 它 在 我 国 的 地 理 分 布 , 也 为该 区 早 奥 陶 世 地 层 与 国 际 上 同 类 地 层 对 比 提供 了 生 物 依 据 .2006030498滇 黔 桂 盆 地 及 邻 区 泥 盆 纪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及 其古 地 理 背 景 = Devonian sequence-stratigraphicframework and its paleogeographical backgroundin the Dianqiangui Basin and its adjacentareas. ( 中 文 ). 梅 冥 相 ; 曾 萍 ; 初 汉 明 ; 刘 智 荣 ; 李东 海 ; 孟 庆 芬 ; 易 定 红 .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 地 球 科 学版 ), 2004, 34(4): 546-554滇 黔 桂 盆 地 及 其 邻 区 的 泥 盆 系 包 括 下 部 的海 侵 碎 屑 岩 系 、 中 部 的 混 合 沉 积 地 层 和 上 部的 碳 酸 盐 岩 地 层 , 其 中 又 可 以 进 一 步 划 分 为 13个 三 级 沉 积 层 序 和 两 个 二 级 构 造 层 序 . 不 同 阶段 三 级 层 序 的 相 序 组 构 特 征 及 其 空 间 变 化 代表 了 不 同 的 岩 相 古 地 理 背 景 , 形 成 了 一 个 受 海平 面 变 化 和 区 域 构 造 运 动 共 同 控 制 的 沉 积 盆地 充 填 序 列 ; 同 时 也 反 映 出 研 究 区 域 三 级 海 平面 变 化 与 欧 美 地 区 相 对 比 存 在 较 大 的 差 异 .2006030499全 球 上 二 叠 统 的 年 代 对 比 = Time-correlationof Late Permian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 中 文 ).尚 庆 华 ; 曹 长 群 ; 金 玉 玕 . 地 质 学 报 , 2004, 78(4):448-457上 二 叠 统 记 录 着 地 质 历 史 上 最 大 的 生 物 灭绝 事 件 和 最 深 刻 的 环 境 变 化 。 长 期 以 来 由 于世 界 各 主 要 沉 积 区 晚 二 叠 世 地 层 的 同 期 性 未能 确 定 , 对 这 一 事 件 及 其 过 程 难 以 全 面 了解 。 随 着 乐 平 统 成 为 全 球 上 二 叠 统 的 标 准 ,我 们 选 用 若 干 生 物 地 层 、 磁 性 地 层 和 层 序 地层 等 的 联 接 点 , 提 出 乐 平 世 地 层 世 界 刘 比 的试 用 方 案 。2006030500论 扬 子 地 区 上 奥 陶 统 五 峰 组 观 音 桥 段 的 深 海成 因 = A study on the deep-sea sediment of theGuanyinqiao Member of the Upper OrdovicianWufeng Formation in the Yangtze area. ( 中 文 ).徐 论 勋 ; 肖 传 桃 ; 龚 文 平 ; 何 幼 斌 . 地 质 学报 , 2004, 78(6): 726-732通 过 对 沉 积 速 率 与 现 代 深 海 沉 积 速 率 的 比较 及 古 生 态 学 、 生 物 古 地 理 学 、 海 平 面 变 化以 及 沉 积 特 征 综 合 的 分 析 , 认 为 观 音 桥 段 形成 于 深 海 环 境 中 , 且 属 深 海 等 深 流 沉 积 。 奥陶 一 志 留 系 之 交 广 泛 发 生 的 高 频 火 山 事 件 可能 是 生 物 灭 绝 的 主 要 和 直 接 原 因 , 而 火 山 事件 、 铱 和 碳 同 位 素 异 常 事 件 与 志 留 纪 初 期 缺氧 事 件 在 奥 陶 一 志 留 系 之 交 的 祸 合 作 用 可 能是 Hirnantia-Dalmanitina 动 物 群 的 灭 绝 的主 要 原 因 。2006030501黔 桂 地 区 石 炭 系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及 海 平 面 变 化= Carboniferous sequence framework inGuizhou and Guangxi, southern China. ( 中 文 ).梅 冥 相 ; 孟 庆 芬 ; 易 定 红 ; 李 东 海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4, 25(1): 39-46从 石 炭 系 到 下 二 叠 统 , 构 成 一 个 二 级 层 序 , 其底 面 为 紫 云 运 动 主 幕 不 整 合 面 及 其 相 关 面 , 顶界 面 为 黔 桂 运 动 不 整 合 面 及 其 相 关 面 , 包 含 6个 三 级 层 序 . 研 究 区 范 围 内 , 从 连 陆 台 地 到 孤 立台 地 乃 至 台 沟 背 景 , 沉 积 特 征 明 显 不 同 , 如 在 连陆 台 地 上 发 育 煤 系 地 层 并 且 发 育 较 多 的 白 云岩 地 层 , 而 在 孤 立 台 地 上 则 以 大 套 碳 酸 盐 岩 地层 为 特 征 , 台 沟 背 景 中 以 暗 色 细 粒 沉 积 为 主 包括 台 盆 相 和 台 棚 相 沉 积 . 因 此 , 三 级 沉 积 层 序 的相 序 特 征 形 成 有 规 律 的 空 间 变 化 , 虽 然 在 不 同的 地 点 三 级 层 序 的 形 成 时 限 和 相 序 组 构 存 在差 异 , 但 它 们 所 代 表 的 相 对 海 平 面 变 化 过 程 基本 上 是 同 步 的 . 在 前 人 大 量 的 古 生 物 学 研 究 成果 的 基 础 上 , 追 索 各 三 级 沉 积 层 序 界 面 的 空 间展 布 特 征 , 以 地 层 记 录 中 的 两 种 相 变 面 和 两 种穿 时 性 为 基 本 要 素 , 可 以 建 立 黔 桂 地 区 石 炭 系( 含 下 二 叠 统 ) 的 地 层 层 序 格 架 .2006030502含 澄 江 动 物 群 地 层 的 Pb-Pb 同 位 素 定 年 = Pb-Pb isotope dating of the Chengjiang Faunabearingbeds. ( 中 文 ). 常 向 阳 ; 陈 良 忠 ; 胡 世 学 ; 王江 海 ; 朱 炳 泉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报 , 2004, 25(2): 181-184对 含 澄 江 动 物 群 的 地 层 样 品 进 行 了 Pb 同 位素 定 年 研 究 。 经 测 定 未 受 风 化 作 用 影 响 的 20个 黑 色 页 岩 样 品 给 出 了 534±60 Ma 左 右 的Pb-Pb 等 时 线 年 龄 , 应 代 表 了 澄 江 动 物 群 的 下限 年 龄 。 该 年 龄 较 以 往 采 用 Rb-Sr 和40 Ar- 39 Ar 等 定 年 方 法 所 获 得 的 年 龄 更 为 年轻 。2006030503松 辽 盆 地 周 边 石 炭 系 讨 论 = Discussion ofCarboniferous in the periphery of Songliao Basin.( 中 文 ). 方 德 庆 ; 云 金 表 ; 庞 庆 山 ; 赵 利 华 ; 赵荣 . 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004, 28(4): 93-95针 对 松 辽 盆 地 周 边 石 炭 系 地 表 出 露 分 散 且多 呈 断 片 产 出 的 复 杂 特 点 , 运 用 生 物 化 石 、 岩性 特 征 、 地 层 接 触 关 系 综 合 分 析 方 法 , 建 立 了地 层 间 的 相 互 层 位 和 对 比 关 系 . 下 石 炭 统 为 海119


相 碎 屑 岩 及 中 酸 性 岩 组 合 ; 上 石 炭 统 下 部 缺 失 ,上 部 为 陆 相 碎 屑 岩 及 酸 性 岩 组 合 .2006030504松 辽 盆 地 周 边 二 叠 系 讨 论 = Discussion ofPermian in Songliao Basin periphery. ( 中 文 ). 方德 庆 ; 庞 庆 山 ; 赵 利 华 ; 赵 荣 ; 李 文 彬 . 大 庆 石 油 学院 学 报 , 2004, 28(4): 96-98针 对 松 辽 盆 地 周 边 二 叠 系 地 表 出 露 分 散 且多 呈 断 片 产 出 的 复 杂 特 点 , 运 用 生 物 化 石 、 岩性 特 征 、 地 层 接 触 关 系 综 合 分 析 方 法 , 建 立 了地 层 间 的 相 互 层 位 和 对 比 关 系 . 二 叠 系 分 布 较广 , 岩 相 基 本 稳 定 , 厚 度 变 化 较 大 . 区 内 二 叠 系下 统 为 偏 碱 性 中 酸 性 火 山 岩 , 其 上 是 海 相 或 海陆 交 互 相 碎 屑 - 碳 酸 盐 岩 建 造 ; 上 统 为 陆 相 碎 屑岩 建 造 .2006030505西 藏 申 扎 地 区 古 生 代 地 层 研 究 新 进 展 = New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Paleozoic strata in theXainza area, Tibet. ( 中 文 ). 程 立 人 ; 张 予 杰 ; 张 以春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9-10): 1018-10222000-2002 年 间 , 笔 者 等 在 进 行 1∶25 万 申扎 县 幅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时 发 现 并 测 制 了 一 条 较完 整 的 ( 从 下 奥 陶 统 - 上 二 叠 统 连 续 出 露 ) 古 生代 地 层 剖 面 , 采 得 大 量 多 门 类 古 生 物 化 石 . 首 次在 西 藏 境 内 发 现 了 早 奥 陶 世 阿 雷 尼 格 阶 最 底部 的 笔 石 化 石 带 代 表 分 子 Tetragraptus(Paratetragraptus)approximatus 和 晚 二 叠 世 吴家 坪 期 珊 瑚 动 物 群 的 重 要 分 子Waagenophyllum indicum var. crassisetatum,Liangshanophyllum streploseptatum 等 . 分 别 建立 了 下 奥 陶 统 扎 扛 组 和 上 二 叠 统 木 纠 错 组 . 不仅 完 善 了 该 区 古 生 代 地 层 序 列 , 也 为 研 究 青 藏高 原 古 生 代 时 期 的 构 造 活 动 和 演 化 提 供 了 新资 料 .2006030506甘 肃 北 山 红 石 山 以 北 地 区 前 奥 陶 纪 地 层 的 发现 = Discovery of pre-Ordovician strata in areasnorth of Hongshishan, Beishan Mountains,Gansu Province of China. ( 中 文 ). 刘 明 强 ; 龚 全胜 ; 代 文 军 ; 党 引 业 ; 王 建 军 ; 李 跃 敏 . 地 质 通报 , 2004, 23(11): 1160-1161在 甘 肃 北 山 红 石 山 以 北 的 中 蒙 边 境 一 带 , 前人 工 作 成 果 1 表 明 , 出 露 最 老 地 层 为 泥 盆 系 雀儿 山 群 , 为 一 套 富 产 腕 足 类 、 珊 瑚 等 化 石 的 碎屑 岩 和 中 - 酸 性 火 山 岩 夹 碳 酸 盐 岩 沉 积 . 下 部 以中 - 酸 性 火 山 熔 岩 和 火 山 碎 屑 岩 为 主 , 夹 钙 质 砂岩 及 少 量 灰 岩 ; 上 部 以 砂 岩 、 板 岩 为 主 , 夹 中 酸性 火 山 熔 岩 及 砂 质 大 理 岩 、 泥 灰 岩 , 未 见 顶 、底 .2006030507陕 西 镇 安 石 炭 系 — 二 叠 系 界 线 剖 面 层 序 地 层和 相 对 海 平 面 变 化 研 究 = Sequence stratigraphyand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 in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boundary section at Xikou,Zhen'an County, Shaanxi. ( 中 文 ). 张 海 军 ; 王 训练 ; 夏 国 英 ; 王 雷 ; 张 志 祥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4):336-344在 陕 西 镇 安 西 口 上 石 炭 统 逍 遥 阶 至 下 二 叠统 隆 林 阶 的 剖 面 上 , 区 分 出 含 生 物 碎 屑 灰 泥 灰岩 、 生 物 碎 屑 粒 泥 灰 岩 、 生 物 碎 屑 泥 粒 灰岩 、 生 物 碎 屑 颗 粒 灰 岩 、 团 块 颗 粒 灰 岩 和 核形 石 颗 粒 灰 岩 6 种 主 要 的 碳 酸 盐 岩 微 相 类 型 .通 过 详 细 的 微 相 特 征 分 析 , 确 定 了 碳 酸 盐 岩 沉积 过 程 中 的 水 动 力 状 况 和 相 对 水 深 变 化 趋 势 ,识 别 出 低 能 潮 下 型 碳 酸 盐 旋 回 A1、A2 及 高能 浅 滩 型 碳 酸 盐 旋 回 B1、B2 两 类 4 种 高 频旋 回 . 根 据 这 些 高 频 旋 回 在 剖 面 上 的 有 序 叠 置型 式 , 将 镇 安 西 口 地 区 的 上 石 炭 统 逍 遥 阶 至 下二 叠 统 隆 林 阶 划 分 出 12 个 四 级 层 序 和 5 个 Ⅱ型 三 级 层 序 地 层 单 元 , 反 映 了 这 一 地 区 晚 石 炭世 逍 遥 期 至 早 二 叠 世 隆 林 期 曾 发 生 过 12 次 四级 相 对 海 平 面 波 动 和 5 次 明 显 的 三 级 相 对 海平 面 升 降 .2006030508内 蒙 古 中 部 中 — 晚 志 留 世 西 别 河 组 的 划 分 和时 代 = Division and age of the Mid-Upper SilurianXibiehe Formation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中 文 ). 张 永 清 ; 孟 二 根 ; 巩 智 镇 ; 韩 建 刚 ; 王弢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4): 352-359华 北 板 块 北 缘 早 古 生 代 造 山 带 的 稳 定 盖层 — 西 别 河 组 是 顶 底 清 晰 , 下 界 不 整 合 覆 于 早 -中 奥 陶 世 岛 弧 建 造 之 上 , 其 上 被 下 泥 盆 统 查 干哈 布 组 、 上 石 炭 统 阿 木 山 组 不 整 合 覆 盖 的 - 套稳 定 的 滨 浅 海 相 沉 积 建 造 . 本 次 工 作 根 据 岩 石地 层 特 征 划 分 了 砂 砾 岩 段 、 灰 岩 段 、 砂 板 岩段 和 巴 特 敖 包 礁 4 个 填 图 单 元 ; 在 生 物 地 层 工作 的 基 础 上 分 别 划 分 了 2 个 珊 瑚 、 腕 足 化 石组 合 带 , 确 立 了 该 组 为 中 - 晚 志 留 世 地 层 , 即Wenlockian-Pridolian 期 的 沉 积 .2006030509西 藏 羌 塘 南 部 发 现 奥 陶 纪 — 泥 盆 纪 地 层 =Discovery of Ordovician-Devonian strata in thesouth of the Qiangtang area, Tibet. ( 中 文 ). 李 才 ;程 立 人 ; 张 以 春 ; 翟 庆 国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5-6): 602-604西 藏 羌 塘 地 区 出 露 大 面 积 的 浅 变 质 岩 , 由 于没 有 获 得 可 靠 化 石 等 年 代 证 据 , 地 层 的 时 代 归属 争 议 很 大 . 笔 者 等 在 冈 塘 错 以 北 的 塔 石 山 发现 了 头 足 类 、 海 百 合 茎 、 笔 石 和 竹 节 石 等 化石 . 经 初 步 鉴 定 , 头 足 化 石 有 Sinoceras, Michelinoceras,Wennanoceas, Archigeisonoceras 等 ;笔 石 主 要 是 单 笔 石 类 . Sinoceras-120


Michelinoceras 组 合 是 中 奥 陶 世 宝 塔 期 的 标 准化 石 , 头 足 类 化 石 主 要 反 映 中 奥 陶 世 的 面 貌 . 在含 中 奥 陶 世 头 足 类 化 石 的 层 位 之 下 , 有 数 十 米不 含 化 石 的 碎 屑 岩 , 可 能 是 早 奥 陶 世 的 沉 积 . 羌南 地 区 奥 陶 纪 - 泥 盆 纪 生 物 和 地 层 的 发 现 , 为 与邻 区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和 探 讨 羌 塘 构 造 演 化 提 供了 重 要 依 据 .2006030510山 东 青 州 尧 王 山 地 区 寒 武 系 — 奥 陶 系 界 线 及地 层 划 分 = Cambrian-Ordovician boundary andstratigraphic division in the Yaowangshan area,Qingzhou, Shandong, China. ( 中 文 ). 杨 恩 秀 ; 王立 法 ; 代 东 峰 ; 李 庆 平 ; 张 贵 丽 ; 秦 杰 . 地 质 通报 , 2005, 24(9): 807-809鲁 西 地 区 的 晚 寒 武 世 — 早 奥 陶 世 地 层 , 由于 发 生 了 较 强 烈 的 白 云 岩 化 作 用 , 地 层 中 的沉 积 构 造 和 生 物 化 石 几 乎 消 失 殆 尽 , 地 层 划分 对 比 很 困 难 , 甚 至 寒 武 系 与 奥 陶 系 的 界 线也 难 以 确 定 。 调 查 发 现 , 青 州 尧 王 山 地 区 该时 期 的 地 层 发 育 齐 全 , 白 云 岩 化 程 度 较 弱 ,牙 形 石 化 石 丰 富 , 可 与 国 际 层 型 剖 面 对 比 ,是 鲁 西 地 区 完 善 地 层 划 分 和 确 定 寒 武 系 与 奥陶 系 界 线 的 理 想 地 区 。2006030511浙 江 桐 庐 地 区 船 山 组 多 重 地 层 划 分 = Multiple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ChuanshanFormation in the Tonglu area, Zhejiang, China.( 中 文 ). 颜 铁 增 ; 余 心 起 ; 罗 能 辉 ; 汪 建 国 . 地 质 通报 , 2005, 24(9): 810-818桐 庐 沈 村 剖 面 船 山 组 , 主 体 为 深 灰 色 泥 晶灰 岩 , 厚 138.77m, 与 下 伏 地 层 黄 龙 组 、 上覆 地 层 梁 山 组 均 呈 整 合 接 触 , 是 一 个 跨 系 的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在 该 组 中 划 分 出 5 个 化 石带 : 下 部 为 1Streptognathodus elegantulus牙 形 刺 带 和 2Triticites subcrassulus蜓 带 , 归 属 逍 遥 阶 ; 中 部 为 3spho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 蜓 带 , 归属 紫 松 阶 ; 上 部 为 4EoparcoCusulina pseudosimplex蜓 带 和 5 Sweetognathus paraguizhouensis牙 形 刺 带 , 归 属 隆 林 阶 。 石 炭系 与 二 叠 系 的 界 线 位 于 Triticites subcrassulus带 与 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带 之 间 , 即 沈 村 剖 面 第 15 层 与 16 层 之间 。 船 山 组 可 划 分 出 3 个 正 层 序 (O s ) 和 7个 四 级 层 序 (S s ), 主 要 成 岩 环 境 为 潮 坪相 、 台 地 相 和 台 地 边 缘 相 3 种 类 型 。 对 船 山组 中 - 上 部 高 频 旋 回 研 究 显 示 , 每 个 米 级 旋 回层 时 限 约 0.3Ma, 主 要 受 地 球 偏 心 率 长 周 期400ka 的 控 制 。2006030512河 南 汝 州 寒 武 纪 地 层 的 多 重 划 分 = Cambrianmultipl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Ruzhou Area,Henan Province. ( 中 文 ). 严 海 麒 ; 裴 玉 华 ; 云 辉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 2005, 28(3): 144-150以 现 代 地 层 学 理 论 为 指 导 , 分 析 多 重 地 层划 分 单 位 的 标 准 , 首 次 引 入 层 序 地 层 学 , 对寒 武 系 进 行 层 序 地 层 的 划 分 。 在 寒 武 世 地 层中 识 别 出 一 个 “1” 型 不 整 合 层 序 界 面 , 五 个“2” 型 不 整 合 层 序 界 面 , 将 寒 武 系 划 为 一 个超 层 序 , 详 细 研 究 了 超 层 序 内 部 不 同 类 型 层序 的 沉 积 特 征 。 重 点 讨 论 了 地 球 化 学 分 层 、层 序 地 层 与 传 统 地 层 学 的 关 系 , 重 新 厘 定 了寒 武 纪 的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的 划 分 , 以 河 南 汝 州阳 坡 剖 面 为 例 说 明 多 重 划 分 理 论 的 具 体 应用 。2006030513贵 州 台 地 相 区 宗 地 剖 面 晚 石 炭 世 — 早 二 叠 世早 期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 Outcrop sequence stratigraphyon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strata in Zongdi area, Guizhou Province. ( 中 文 ).林 春 明 ; 杨 湘 宁 ; 卓 弘 春 ; 漆 滨 汶 . 地 质 论评 , 2005, 51(6): 698-707应 用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学 基 本 原 理 和 方 法 , 在详 细 的 岩 石 岩 相 学 、 沉 积 学 研 究 和 精 细 的 地层 划 分 对 比 基 础 上 , 对 贵 州 宗 地 剖 面 晚 石 炭世 二 叠 纪 早 期 地 层 进 行 了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研究 。 研 究 表 明 , 贵 州 宗 地 剖 面 晚 石 炭 世 一 二叠 纪 早 期 地 层 至 少 可 识 别 出 6 种 主 要 岩 相 及11 种 具 有 不 同 环 境 意 义 的 微 相 类 型 。 宗 地 剖面 晚 石 炭 世 地 层 可 以 划 分 出 6 个 三 级 层 序 ,二 叠 纪 早 期 地 层 可 划 分 出 4 个 三 级 层 序 。 笔者 等 阐 述 了 沉 积 层 序 的 各 种 界 面 的 露 头 标志 , 探 讨 了 三 级 层 序 和 层 序 区 域 对 比 的 基 本特 征 。 三 级 沉 积 层 序 在 不 同 古 地 理 单 元 和 不同 沉 积 环 境 中 可 以 进 行 对 比 。 三 级 层 序 发 育TST 和 HST,LST 不 发 育 或 难 以 识 别 。2006030514世 界 二 叠 纪 生 物 礁 的 基 本 特 征 及 其 古 地 理 分布 = Main features of the Permian reefs of worldand their palae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 中 文 ).范 嘉 松 ; 吴 亚 生 .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5, 7(3): 287-304世 界 上 早 二 叠 世 生 物 礁 分 布 于 泛 大 陆 的 西北 陆 棚 、 乌 拉 尔 山 脉 的 西 侧 、 美 国 的 二 叠 盆地 等 地 , 并 集 中 分 布 于 前 两 个 地 区 。 其 早期 , 以 Palaeoaplysina 礁 或Palaeoaplysina 和 叶 状 藻 礁 占 优 势 , 而 至 晚期 则 形 成 以 Shamovella(Tubiphytes) 和 苔藓 虫 为 骨 架 的 礁 。 中 二 叠 世 栖 霞 期 的 礁 仅 发现 于 北 美 格 拉 斯 山 脉 、 帕 米 尔 和 我 国 的 阿 尔格 山 等 地 。 茅 口 期 的 礁 是 世 界 上 最 发 育 的 生物 礁 之 一 , 北 美 瓜 德 罗 普 山 脉 的 二 叠 纪 礁 已121


成 为 世 界 上 最 典 型 的 礁 , 其 相 带 分 异 之 清 晰堪 称 为 世 界 之 最 。 北 非 突 尼 斯 的 礁 也 是 研 究程 度 较 高 的 礁 之 一 。 中 二 叠 世 的 礁 以 海 绵 、苔 藓 虫 、Shamovella 的 大 量 出 现 为 特 征 , 古石 孔 藻 、Shamovella 和 笛 苔 藓 虫 是 常 见 的 包覆 生 物 。 晚 二 叠 世 生 物 礁 分 布 于 欧 洲 镁 灰 岩统 盆 地 、 特 提 斯 海 西 缘 和 最 北 缘 的 陆 棚 以 及特 提 斯 海 域 内 的 一 些 地 体 。 我 国 晚 二 叠 世 礁十 分 发 育 , 成 为 世 界 二 叠 纪 礁 的 一 个 亮 点 。礁 内 的 造 架 生 物 以 珊 瑚 海 绵 为 主 , 包 括 房 室海 绵 和 纤 维 海 绵 , 古 石 孔 藻 和 Shamovella(Tubiphytes) 作 为 常 见 的 包 覆 联 结 生 物 。2006030515晚 古 生 代 右 江 盆 地 生 物 礁 储 层 特 征 研 究 =Study o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Paleozoic reef in Youjiang basin, China. ( 中 文 ).侯 明 才 ; 陈 洪 德 ; 田 景 春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报 , 2005, 32(3): 231-238由 于 海 平 面 的 变 化 , 右 江 盆 地 发 育 了 泥 盆 纪和 中 晚 二 叠 世 两 个 重 要 的 成 礁 期 , 生 物 礁 广 泛分 布 在 桂 西 、 桂 南 、 黔 南 、 桂 中 、 滇 东 等 地区 陆 棚 的 台 地 边 缘 、 孤 立 碳 酸 盐 台 地 上 . 显 微照 片 和 扫 描 电 镜 显 示 礁 灰 岩 储 集 空 间 主 要 包括 孔 隙 、 裂 缝 和 溶 洞 . 孔 隙 类 型 有 粒 内 溶 孔 、骨 架 孔 、 粒 间 孔 、 遮 蔽 孔 、 溶 孔 、 缝 合 线 伴生 溶 孔 和 基 质 微 孔 隙 , 而 以 晶 间 溶 孔 、 晶 间 孔及 非 组 构 控 制 的 溶 蚀 孔 、 洞 、 缝 为 主 . 储 层 类型 为 裂 缝 - 孔 隙 型 和 孔 隙 型 , 厚 度 5~55 m, 岩 性为 生 物 礁 和 生 物 滩 相 的 生 物 灰 岩 或 生 物 碎 屑灰 岩 , 残 余 生 屑 粉 — 细 晶 白 云 岩 .2006030516上 扬 子 区 下 古 生 界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的 初 步 研 究=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Early Palaeozoic of the upper-Yangtze region.( 中 文 ). 梅 冥 相 ; 马 永 生 ; 邓 军 ; 张 海 ; 孟 晓 庆 ; 陈 永红 ; 聂 瑞 贞 ; 张 从 . 现 代 地 质 , 2005, 19(4): 551-562上 扬 子 区 下 古 生 界 在 贵 州 及 其 邻 区 发 育 较为 完 整 . 在 震 旦 纪 与 寒 武 纪 之 交 的 台 地 淹 没 事件 之 后 , 寒 武 系 形 成 一 个 从 深 水 盆 地 相 黑 色 页岩 系 到 大 套 台 地 碳 酸 盐 的 沉 积 序 列 , 其 中 下 寒武 统 包 含 5 个 三 级 层 序 而 可 以 进 一 步 归 为 一个 二 级 层 序 , 中 上 寒 武 统 构 成 一 个 二 级 层 序 而且 可 以 进 一 步 划 分 为 7 个 三 级 层 序 . 奥 陶 纪 艾家 山 世 末 期 的 都 匀 运 动 、 奥 陶 纪 末 期 的 与 冈瓦 纳 大 陆 冰 期 相 响 应 的 全 球 海 平 面 下 降 事 件以 及 志 留 纪 末 期 广 西 运 动 的 共 同 作 用 , 造 成 扬子 地 台 大 幅 度 的 古 地 理 变 迁 以 及 残 留 不 全 的奥 陶 系 和 志 留 系 . 详 尽 追 踪 和 对 比 的 结 果 可 以将 奥 陶 系 划 分 为 8 个 三 级 层 序 且 可 以 进 一 步归 为 一 个 二 级 层 序 , 在 残 留 不 全 的 的 志 留 系 中可 以 划 分 出 7 个 三 级 层 序 并 可 以 进 一 步 归 为一 个 二 级 层 序 .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的 建 立 , 可 以 大 致解 读 许 多 有 趣 的 地 质 现 象 , 如 寒 武 纪 碳 酸 盐 台地 的 生 长 过 程 , 奥 陶 纪 与 志 留 纪 之 交 的 " 浅 海静 水 " 型 黑 色 页 岩 系 的 发 育 特 点 , 志 留 纪 由 北而 南 的 海 侵 所 造 成 的 复 杂 的 志 留 系 展 布 特 征等 等 ; 同 时 也 意 味 着 许 多 有 待 于 进 一 步 研 究 的问 题 , 早 寒 武 世 数 次 快 速 海 侵 事 件 与 生 物 事 件的 关 系 , 奥 陶 系 顶 部 特 殊 的 " 观 音 桥 灰 岩 " 的成 因 , 奥 陶 系 红 花 园 组 海 绵 生 物 礁 的 基 本 沉 积模 式 等 等 .2006030517根 据 K- 班 脱 岩 和 大 浊 积 岩 对 比 的 加 拿 大Gaspé 半 岛 奥 陶 纪 下 Cloridorme 组 深 水 高 分辨 地 层 =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y of thedeep-water lower Cloridorme Formation (Ordovician),Gaspé Peninsula, based on K-bentoniteand megaturbidite correlations. ( 英 文 ). AwadallahS A; Hiscott R N.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Sciences, 2004, 41(11): 1299-1317The Ordovician Cloridorme Formation is athick foreland-basin turbidite succession that forseveral decades has served as a natural laboratoryfor the long-distance physical tracing andstudy of single turbidites. A robust temporal correlationof these deposits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evaluation of sedimentary processes. Published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s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Cloridorme Formation have impeded rather thanfacilitated such studies because of errors in thephysical correlation of contemporaneous deposits.Tracing of the deposits of exceptionally largegravity flows, known as "megaturbidites," waspreviously recognized as a useful stratigraphictool. Here, we strengthen and revise the stratigraphicframework based on megaturbidites byconsidering nine widely traceable and geochemicallyfingerprinted tuffs (K-bentonites).Two discriminant functions incorporating theabundances of six trace elements (V, Sm, Nd, Th,Er, Zr) permit the unambiguous distinction ofthe lower four tuffs. The other tuffs can be successfullydistinguished using bivariate plots ofTiO 2 , Th, Sc, and Eu. The tracing and correlationof 71 megaturbidites and the nine K-bentonitespermits a high-resolution subdivision of thelower Cloridorme Formation. Particularly thickmegaturbidites mark the boundaries of threenewly defined allostratigraphic members (St-Hélier Allomember, St-Yvon Allomember, andPetite-Vallée Allomember). This precise temporalframework shows that the stratigraphicheights of the contacts of lithostratigraphicmembers defined by other workers in 1969 and1991 were miscorrelated by more than 400 mover short lateral distances!2006030518122


根 据 GSSPs 建 立 的 寒 武 纪 世 和 统 的 命 名 : 对Rowland 和 d Hicks 的 另 外 建 议 的 评 论 =Nomenclature of Cambrian epochs and seriesbased on GSSPs - Comments on an alternativeproposal by Rowland and Hicks. ( 英 文 ). PengShanchi; Babcock L E; Geyer G, MoczydlowskaM. Episodes, 2006, 29(2): 130-132In this issue, Rowland & Hicks advocate anomenclature for the four epochs of the CambrianPeriod that carries over the terms Early,Middle, and Late Cambrian from previous usage(but with new definitions) and introduces a nongeographically-basedterm, Ichnocambrian, forthe earliest Cambrian epoch. The termsLower/Early, Middle, and Late/Upper Cambrianare confusing because they connote the second,third, and fourth epochs/series of the period/system,and because each is defined in away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definitionsof those intervals. The use of these terms willultimately lead to confusion between older conceptsof Early Middle, and Late Cambrian andnewer, refined concepts of the epochs. The philosophyof the International Subcommission onCambrian Stratigraphy for establishing a clearsubdivision of the Cambrian on a global scale isunambiguous: stratigraphic terms previously inuse lack global applicability and should not beadopted as chronostratigraphic/ geochronologicunits in the developing global stratigraphic chartof the Cambrian. Moreover, all series and stagenames should be GSSP (stratotype section)-based.中 生 界2006030519摩 洛 哥 中 部 海 阿 特 拉 斯 在 陆 相 ‘ 红 层 ’ 中 的海 相 巴 雷 姆 阶 夹 层 和 上 侏 罗 统 的 首 次 记 录 :古 地 理 和 构 造 意 义 = Découverte de Jurassiquesupérieur et d'un niveau marin du Barrémiendans les « couches rouges » continentales duHaut Atlas central marocain : implications paléogéographiques et structurales. ( 英 文 ). Charrière A; Haddoumi H; Mojon P-O.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5, 4(5): 385-394First record of the Upper Jurassic and of amarine Barremian intercalation in the continental'redbeds' from the central Moroccan High Atlas:palaeogeograph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Meaningful assemblages of charophytes andostracods have been collected in the intermediateunit (Iouaridene Formation) of the Jurassic–Cretaceous 'redbeds' from the central MoroccanHigh Atlas. In the type locality of the Iouaridenesyncline and also in the Ouaouizarht syncline,the lower part of the above-mentioned formationhas yielded the charophytes Porochara kimmeridgensisand Dictyoclavator ramalhoi, allowingus to underline for the first time an UpperJurassic continental sedimentation (Oxfordian?–Kimmeridgian) in the central High Atlas. Moreover,ostracods collec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formation quoted indicate an early marine ingressionin the Lower Barremian. These biostratigraphicdata allow us to precise the datingfor the Dinosaurs' remains and tracks, to improvethe palaeogeographical reconstructions, torecognize the stratigraphic position of two extrusivemagmatic events B1 and B2 as well as toconstrain the structural and evolutionary patternsof the Atlasic Belt during the Mesozoic period2006030520Sarsteinalm 地 区 上 三 叠 统 和 侏 罗 系 沉 积 岩 : 奥地 利 Salzkammergut 区 域 Dachstein 岩 块 构造 外 形 的 证 据 = The Upper Triassic and Jurassic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Sarsteinalm: evidencefor the tectonic configuration of the DachsteinBlock (Salzkammergut region, NorthernCalcareous Alps, Austria). ( 德 文 ). Gawlick H-J;Suzuki H; Schlagintweit F. Neues Jahrbuch fur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 Abhandlungen, 2006,239(1): 101-160The Jurassic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Sarsteinalmarea are so far poorly known with respectto facies and stratigraphy; also their attributionto certain formations is ambiguous.Rhaetian lagoonal Dachstein limestoneis overlain by red nodular limestones of the?Adnet and the Klaus formations. These are followedby 1 m thick red radiolarites (Callovian toOxfordian), thin black radiolarites, mass-flowdepostis with components of Late Jurassic shallowwater carbonates and finally, only preservedas small remnants, platform carbonates of thePlassen Formation. The latter can be assigned toslope, platform margin and occasionally alsoclosed lagoonal facies of presumably Kimmeridgianage. The sedimentary successionshows that no mass-flow deposits with componentsof Hallstatt limestones occur in the studyarea. It can thus be excluded that slide masses ofHallstatt limestones were transported over thisarea during Callovian to Oxfordian times. TheSarsteinalm area can be considered an isolatedblock from the Dachstein Block by an east-weststriking fault.2006030521保 加 利 亚 Balkanides 西 部 下 至 中 三 叠 统 潮 缘沉 积 的 文 石 质 - 钙 质 鲕 石 = Aragonitic-calciticooids from Lower to Middle Triassic peritidalsediments in the Western Balkanides, Bulgaria.( 英 文 ). Chatalov A G.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u. Palaontologie / Abhandlungen, 2005,237(1): 87-110Primary bimineralic ooids occur in the UpperOlenekian to Middle Anisian peritidal sediments123


from the Western Balkanides. The applied combinationof three criteria (primary cortical fabric,degree of preservation and Mg-Sr content) revealsthat the brickwork and microsparitic fabricsof the compound type were originally composedof aragonite and high-Mg calcite respectively.The same cortical composition is assumedfor the shrunken ooids. Besides, monomineralicooids of both primary mineralogies coexist insome bed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ain controlover the coeval precipitation of aragonite andhigh-Mg calcite has been the saturation state ofsea-water with respect to both mineral phases.2006030522埃 及 Abu-Tartur 地 区 上 白 垩 统 Duwi 组 白 云岩 的 同 位 素 组 分 和 成 因 = Isotopic compositionand origin of dolomite in Upper CretaceousDuwi Formation of Abu-Tartur, Egypt. ( 英 文 ).Baioumy H M; Ismael I S. Neues Jahrbuch fur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 Monatschefte, 2005,(8): 469-489Dolomite occurs as silt-size rhombs and aspore-filling cement in dolostone beds and phosphorites.Much of the dolomite is closely associatedwith fibrous Mg-rich clay minerals palygorskiteand sepiolite and with framboidal pyrite.The oxygen isotopic values indicate a marineorigin. The ferroan nature of dolomite, the positivecovariation of Fe and Mn, and abundance ofpyrite indicate an anoxic environment ofdiagenesis.2006030523山 东 淄 博 - 章 丘 盆 地 三 叠 系 时 代 讨 论 = Discussionon the time of Triassic strata in the Zibo-Zhangqiu Basin, Shandong Province. ( 中 文 ). 李庆 平 ; 张 富 中 ; 段 景 文 ; 王 继 广 ; 侯 建 华 . 地 质 调 查与 研 究 , 2004, 27(4): 223-227山 东 基 岩 区 三 叠 系 一 直 缺 少 生 物 化 石 依 据 .前 人 在 该 套 地 层 底 部 发 现 了 铱 等 元 素 异 常 , 认为 可 作 为 划 分 其 地 质 时 代 的 依 据 . 笔 者 在 1:25万 淄 博 市 幅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中 , 于 该 地 层 中 首 次发 现 了 孢 粉 化 石 , 结 合 前 人 铱 等 异 常 特 征 , 经 区域 对 比 确 定 其 形 成 于 早 - 中 三 叠 世 , 并 认 为 区 内孙 家 沟 组 相 当 于 华 北 地 区 的 和 尚 沟 组 , 刘 家 沟组 则 相 当 于 二 马 营 组 .2006030524义 县 一 北 票 地 区 义 县 阶 标 准 地 层 剖 面 及 其 生物 地 层 学 新 研 究 一 义 县 阶 标 准 地 层 剖 面 建 立和 研 究 之 二 = A new study on the stratotypeand biostratigraphy of the Yixian Stage in theYixian-Beipiao region, Liaoning —Establishment and study of the stratotype of theYixian Stage. ( 中 文 ). 王 五 力 ; 张 立 君 ; 郑 少 林 ; 郑月 娟 ; 张 宏 ; 李 之 彤 ; 杨 芳 林 . 地 质 学 报 , 2004,78(4): 433-447在 义 县 组 建 组 剖 面 和 珍 稀 化 石 主 要 剖 面 基础 上 建 立 了 义 县 一 北 票 地 区 义 县 阶 单 位 层 型和 辅 助 单 位 层 型 。 义 县 地 区 义 县 阶 中 的 老 公沟 层 、 业 南 沟 层 、 砖 城 子 层 和 大 康 堡 层 及 北票 上 园 地 区 陆 家 屯 层 、 下 土 来 沟 层 和 尖 山 沟层 是 主 要 含 化 石 沉 积 层 , 北 票 地 区 三 个 层 可与 义 县 地 区 前 三 层 对 比 。 这 些 层 均 发 现 较 丰富 的 脊 推 、 无 脊 椎 和 植 物 化 石 。 生 物 地 层 可分 为 义 县 阶 底 部 Jeholosaurus-Eosestheria( Diformograpta ) ovata-Cypridea rehensis(热 河 龙 一 卵 圆 双 形 雕 饰 东 方 叶 肢 介 一 热河 女 星 介 ) 组 合 , 下 部 为 多 门 类 动 物 化 石 组合 和 BrachyPhyllum longispicumotozamitesturkestanica( 长 穗 短 叶 杉 一 土耳 其 斯 坦 耳 羽 叶 ) 植 物 组 合 及 Cicatricosisporites 一 Densoi porites 一 Jugella( 无突 肋 纹 抱 一 层 环 饱 一 纵 肋 单 沟 粉 ) 抱 粉 组 合书 上 部 Jinzhousaurus-Diestheriayixianensis 一 Karataviella pontoforma( 锦 州 龙 一 义 县 叠 饰 叶 肢 介 一 舟 形 卡 拉 达 划蜡 ) 组 合 。 义 县 阶 底 界 以 东 方 叶 肢 介 、 狼 鳍鱼 (Eosestheris,LycoPtera) 始 现 为 界 线 .2006030525辽 西 北 票 和 义 县 地 区 义 县 组 综 合 对 比 研 究 =Comprehensive correlation of the Yixian Formationin the Beipiao and Yixian areas,westernLiaoning. ( 中 文 ). 张 宏 ; 王 五 力 ; 李 之 彤 ; 杨 芳 林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8): 766-777辽 西 北 票 、 义 县 两 地 区 的 义 县 组 层 位 对 比问 题 一 直 存 在 争 议 . 两 地 区 义 县 组 典 型 剖 面 区的 岩 石 学 、 地 球 化 学 和 同 位 素 年 代 学 等 方 面的 对 比 研 究 表 明 , 北 票 四 合 屯 地 区 含 鸟 珍 稀 化石 层 位 — 尖 山 沟 层 及 以 下 层 位 的 义 县 组 与 义县 地 区 义 县 组 砖 城 子 层 及 以 下 层 位 可 比 , 而 与义 县 地 区 义 县 组 的 其 他 层 位 不 可 比 . 这 两 个 地区 义 县 组 关 系 的 确 定 , 对 深 入 研 究 辽 西 地 区 义县 组 顶 底 时 代 、 火 山 活 动 规 模 和 强 度 以 及 沉积 — 古 生 态 环 境 的 横 向 变 化 等 问 题 均 有 重 要意 义 .2006030526内 蒙 古 宁 城 地 区 道 虎 沟 化 石 层 同 们 素 年 代 学= Isotope geochronology of the fossil-bearingbeds in the Daohugou area, Ningcheng, InnerMongolia. ( 中 文 ). 陈 文 ; 季 强 ; 刘 敦 一 ; 张 彦 ; 宋 彪 ;刘 新 宇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12): 1165-1169在 内 蒙 古 宁 城 道 虎 沟 地 区 新 发 现 了 一 套 化石 层 , 该 化 石 层 所 代 表 的 道 虎 沟 生 物 群 是 研究 燕 辽 生 物 群 灭 绝 原 因 和 探 寻 热 河 生 物 群 起源 之 迷 的 关 键 。 精 确 的 Ar 一 Ar 和 SHRIMPU 一 Pb 测 年 表 明 , 道 虎 沟 化 石 层 之 上 的 中 一酸 性 火 山 岩 的 年 龄 在 164~165Ma 左 右 , 道 虎沟 化 石 层 的 时 代 大 于 或 等 于 165Ma。 据 此 认124


为 , 道 虎 沟 生 物 群 在 时 代 上 比 热 河 生 物 群 早数 千 万 年 以 上 , 应 属 于 燕 辽 生 物 群 , 或 者 属于 燕 辽 生 物 群 与 热 河 生 物 群 之 间 的 过 渡 类型 。2006030527冀 北 滦 平 盆 地 陆 相 侏 罗 系 — 白 垩 系 界 线 候 选层 型 剖 面 初 步 研 究 = Terrestrial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stratotype candidate inLuanping basin, northern Hebei. ( 中 文 ). 田 树 刚 ;庞 其 清 ; 牛 绍 武 ; 李 佩 贤 ; 柳 永 清 . 地 质 通报 , 2004, 23(12): 1170-1178 1 图 版 .在 发 现 陆 相 侏 罗 系 一 白 里 系 界 线 地 层 连 续剖 面 的 基 础 上 , 补 充 大 北 沟 组 和 大 店 子 组 的含 义 , 将 2 组 系 统 分 为 7 个 岩 段 , 命 名 4 个标 志 层 ; 确 定 年 代 地 层 层 序 , 完 善 大 北 沟 阶和 义 县 阶 定 义 内 容 ; 研 究 重 点 门 类 化 石 分 布和 演 化 , 建 立 系 统 生 物 地 层 分 带 序 列 , 包 括7 个 介 形 虫 带 和 6 个 叶 肢 介 带 ; 划 分 陆 相 生 物群 发 展 阶 段 , 将 侏 罗 系 一 白 坐 系 界 线 置 于“ 早 期 热 河 生 物 群 ” 阶 段 的 底 部 ; 开 展 旋 回地 层 和 层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 建 立 地 层 等 时 格架 , 识 别 盆 地 演 化 的 3 个 阶 段 和 5 个 构 造期 ; 测 得 界 线 层 型 剖 面 点 存 在 O 同 位 素 高 值异 常 ; 错 石 Pb 严 U 测 得 张 家 口 组 顶 部 年 龄 为135.4 Ma ± 1.46Ma , 大 北 沟 组 中 部 为133.9Ma±2.5 Ma 和 130.1Ma 土 2.5 Ma。 综合 多 学 科 研 究 成 果 , 将 界 线 层 型 剖 面 点 定 在张 家 沟 剖 面 第 9 层 底 , 以 介 形 虫 化 石Cypridea stonolonga 的 首 现 为 标 志 。2006030528内 蒙 古 宁 城 盆 地 东 南 缘 含 道 虎 沟 生 物 群 岩 石地 层 序 列 物 征 及 时 代 归 属 = Daohugou biotabearingIitho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on the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ingcheng basin,Inner Mongolia, and its geochronology. ( 中 文 ).柳 永 清 ; 刘 燕 学 ; 李 佩 贤 ; 张 宏 ; 张 立 君 ; 李 寅 ; 夏 浩东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12): 1180-1185宁 城 盆 地 东 南 缘 晚 中 生 代 岩 石 地 层 序 列 完整 、 连 续 , 但 该 岩 石 地 层 序 列 及 其 所 含 生 物群 的 地 质 年 代 归 属 问 题 还 存 在 争 议 。 含 道 虎沟 生 物 群 岩 石 地 层 剖 面 的 发 现 和 实 测 表 明 ,研 究 区 晚 中 生 代 地 层 序 列 从 下 至 上 由 中 侏 罗世 九 龙 山 组 一 者 髻 山 组 、 晚 侏 罗 世 土 城 子 组和 早 白 蟹 世 义 县 组 组 成 。 九 龙 山 组 一 髻 髻 山组 下 部 以 沉 积 岩 系 为 主 , 产 道 虎 沟 生 物 群 ,上 部 为 中 、 基 性 火 山 岩 ,SHRIMP 错 石 U-Pb年 龄 为 152Ma 和 164~165Ma。 九 龙 山 组 一髻 髻 山 组 地 层 序 列 既 为 土 城 子 组 平 行 不 整 合覆 盖 , 而 且 二 者 又 同 时 被 早 白 垄 世 义 县 组 角度 不 整 合 覆 盖 。 含 道 虎 沟 生 物 群 的 晚 中 生 代岩 石 地 层 的 地 质 年 代 早 于 热 河 生 物 群 , 为 中侏 罗 世 的 产 物 , 现 暂 将 其 统 并 为 九 龙 山 组 一髻 髻 山 组 。2006030529云 南 中 部 侏 罗 系 统 研 究 新 进 展 = New progressin the study of the Jurassic of central Yunnan.( 中 文 ). 程 政 武 ; 李 佩 贤 ; 庞 其 清 ; 张 子 雄 ; 张 志 军 ;靳 悦 高 ; 卢 立 伍 ; 方 晓 思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2):154-159依 据 禄 丰 县 川 街 剖 面 修 订 了 昆 明 小 区 曾 经使 用 半 个 多 世 纪 的 上 、 下 禄 丰 系 ( 群 、 组 ) 岩 石地 层 单 位 , 厘 定 并 重 新 命 名 了 禄 丰 组 ( 包 括 沙湾 段 和 张 家 坳 段 ), 新 建 川 街 组 、 老 罗 村 组 、麻 地 山 组 , 沿 用 安 宁 组 , 首 次 在 禄 丰 区 域 内划 分 出 上 侏 罗 统 。 结 合 各 组 产 出 的 化 石 , 建立 起 侏 罗 纪 早 、 中 、 晚 3 套 脊 椎 动 物 群 序列 。 进 一 步 的 考 察 研 究 又 确 认 出 昆 明 小 区 存在 上 三 叠 统 舍 资 组 和 侏 罗 系 的 连 续 沉 积 。 通过 对 比 , 确 定 昆 明 小 区 中 侏 罗 统 川 街 组 底 部和 上 侏 罗 统 安 宁 组 顶 部 , 缺 失 楚 雄 小 区 张 河组 下 部 " 绿 砂 岩 段 " 和 妥 甸 组 上 部 " 黄 色 泥 岩 段"。 首 次 发 现 晚 侏 罗 世 妥 甸 组 昆 虫 化 石 , 昆 虫化 石 的 类 型 和 叶 肢 介 等 门 类 化 石 有 别 于 北 方动 物 群 。 依 据 这 些 研 究 成 果 提 出 康 滇 地 层 分区 侏 罗 系 对 比 方 案 。2006030530西 藏 班 公 湖 — 怒 江 结 合 带 中 段 沙 木 罗 组 的 发现 = Discovery of te Shamuluo Formation in thecentral segment of the Bangong Co-NujiangRiver suture zne,Tibet. ( 中 文 ). 陈 国 荣 ; 刘 鸿 飞 ;蒋 光 武 ; 曾 庆 高 ; 赵 守 仁 ; 张 相 国 . 地 质 通报 , 2004, 23(2): 193-194西 藏 班 公 湖 一 怒 江 结 合 带 是 青 藏 高 原 一 条重 要 的 板 块 结 合 带 , 是 羌 塘 板 片 和 冈 底 斯 一念 青 唐 古 拉 板 片 的 分 界 。 西 藏 中 部 安 多 县 东巧 和 切 里 湖 一 带 位 于 班 公 湖 一 怒 江 结 合 带 中段 , 以 发 育 " 面 状 " 蛇 绿 岩 著 称 。 西 藏 地 质 调查 院 在 承 担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国 土 资 源 调 查 项目 "1:25 万 班 戈 县 幅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 期 间 , 首次 发 现 上 侏 罗 统 一 下 白 垩 统 沙 木 罗 组 角 度 不整 合 覆 盖 于 木 嘎 岗 日 岩 群 之 上 , 确 定 了 班 公湖 一 怒 江 结 合 带 的 封 闭 时 代 , 对 研 究 特 提 斯演 化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2006030531浙 西 北 下 侏 罗 统 王 沙 溪 组 的 建 立 = Establishmentof the Lower Jurassic Wangshaxi Formationin northwestern Zhejiang. ( 中 文 ). 汪 隆 武 ;许 红 根 ; 罗 以 达 ; 齐 岩 辛 ; 唐 增 才 ; 俞 国 华 . 地 质 通报 , 2004, 23(4): 360-364王 沙 溪 组 为 梅 城 镇 幅 等 4 幅 1:5 万 区 域 地质 调 查 中 新 建 的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系 指 下 侏 罗 统一 套 由 硅 质 碎 屑 岩 组 成 的 单 陆 屑 建 造 , 地 层 厚125


度 60~180m; 分 布 于 江 山 - 绍 兴 断 裂 带 以 北 扬子 地 层 区 江 南 地 层 分 区 ( 或 称 浙 西 北 区 ). 此 前属 下 中 侏 罗 统 马 涧 组 底 部 的 一 套 浅 灰 白 色 石英 砂 砾 岩 、 砂 岩 组 合 , 因 工 作 程 度 不 够 而 未 正式 建 组 .2001-2003 年 , 常 山 县 幅 等 2 幅 1:5 万 区调 工 作 对 此 作 了 进 一 步 研 究 , 并 测 制 了 浙 江 省常 山 县 大 桥 乡 白 壳 垅 村 王 沙 溪 组 剖 面 .2006030532聂 拉 木 县 幅 地 质 调 查 新 成 果 及 主 要 进 展 =New results and main progress in geologial surveyof the Nyalam County Sheet. ( 中 文 ). 朱 同兴 ; 周 铭 魁 ; 邹 光 富 ; 李 建 忠 ; 冯 心 涛 ; 庄 忠 海 ; 贾 保江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5-6): 433-437发 现 中 — 晚 三 叠 世 鱼 龙 化 石 、 三 叠 系 和 侏罗 系 珊 瑚 - 海 绵 生 物 礁 灰 岩 , 识 别 出 白 垩 系 与 侏罗 系 层 序 不 整 合 界 面 , 查 证 并 获 取 若 干 二 叠 系大 陆 裂 谷 型 火 山 岩 和 早 白 垩 世 岛 弧 型 火 山 岩新 的 资 料 . 在 综 合 研 究 地 层 古 生 物 、 层 序 地 层与 沉 积 相 、 磁 性 地 层 、 岩 浆 岩 、 变 质 岩 、 区域 构 造 等 资 料 的 基 础 上 , 将 测 区 地 质 发 展 演 化分 为 : 前 奥 陶 纪 基 底 形 成 、 奥 陶 纪 - 泥 盆 纪 稳 定陆 表 海 、 石 炭 纪 - 侏 罗 纪 离 散 型 被 动 大 陆 边缘 、 白 垩 纪 - 古 近 纪 汇 聚 型 前 陆 盆 地 、 新 近 纪 -第 四 纪 后 造 山 隆 升 5 个 阶 段 .2006030533乌 兰 乌 拉 湖 幅 地 质 调 查 新 成 果 及 主 要 进 展 =New results and major progress in regional geologicalsurvey of the Ulan Ul Lake Sheet. ( 中 文 ).伊 海 生 ; 林 金 辉 ; 黄 继 钧 ; 赵 兵 ; 李 葆 华 ; 时 志 强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5-6): 525-529在 原 划 若 拉 岗 日 群 分 布 区 内 新 发 现 混 杂 有二 叠 纪 外 来 岩 块 , 在 构 造 透 镜 体 灰 岩 中 见 有 晚二 叠 世 长 兴 期 有 孔 虫 化 石 . 在 晚 三 叠 世 苟 鲁 山克 错 组 中 采 集 到 丰 富 的 植 物 化 石 , 其 中 以 种 子蕨 纲 的 属 种 Hyrcanopteris 最 多 , 与 唐 古 拉 山结 扎 群 、 土 门 格 拉 群 及 藏 东 甲 丕 拉 组 、 巴 贡组 以 蕨 类 Neocalamites,Equisetites 为 主 的晚 三 叠 世 植 物 群 有 所 差 异 . 侏 罗 系 是 调 查 区 内分 布 面 积 最 大 、 地 层 系 统 发 育 最 完 整 的 岩 石地 层 单 元 , 建 立 了 2 个 生 物 组 合 、3 个 生 物 组合 带 、3 个 组 合 亚 带 . 建 立 了 一 条 高 精 度 古 地磁 控 制 的 地 层 剖 面 , 为 第 三 系 陆 相 红 层 沉 积 时代 的 确 定 和 对 比 提 供 了 依 据 . 据 新 的 同 位 素 测年 数 据 和 分 析 结 果 , 确 认 藏 北 面 积 最 大 的 新 生代 火 山 熔 岩 的 形 成 时 代 为 45~40Ma, 它 源 于EMⅡ 型 富 集 地 慢 . 发 现 乌 兰 乌 拉 湖 构 造 混 杂岩 带 , 为 区 域 构 造 对 比 提 供 了 新 的 依 据 .2006030534青 海 玉 树 地 区 三 叠 纪 地 层 之 下 角 度 不 整 合 面的 发 现 及 意 义 = Discovery of angular unconformitybelow Triassic strata in the Yushu area,Qinghai. ( 中 文 ). 赵 仁 夫 ; 朱 迎 堂 ; 周 庆 华 ; 王 满仓 ; 李 建 新 ; 孙 南 一 . 地 质 通 报 , 2004, 23(5-6):616-619在 2003 年 1∶25 万 玉 树 县 幅 区 域 地 质 调 查中 , 发 现 玉 树 地 区 三 叠 纪 地 层 呈 角 度 不 整 合 覆盖 于 石 炭 纪 — 二 叠 纪 地 层 之 上 , 从 而 为 确 定 西金 乌 兰 - 金 沙 江 洋 的 封 闭 时 代 提 供 了 确 切 的 地层 学 依 据 , 进 一 步 证 明 了 西 金 乌 兰 - 金 沙 江 带 是华 力 西 造 山 带 。 这 一 发 现 对 认 识 古 特 提 斯 洋 -陆 转 化 过 程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2006030535大 兴 安 岭 中 北 部 晚 侏 罗 世 — 早 白 垩 世 地 层 新认 识 = New idea of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strata in the north-central Da HingganMountains, China. ( 中 文 ). 王 惠 ; 郭 灵 俊 ; 白 翠 霞 ;徐 宗 培 ; 何 会 文 ; 鞠 文 信 . 地 质 通 报 , 2005, 24(9):867-871根 据 大 兴 安 岭 中 北 部 地 区 晚 侏 罗 世 火 山 岩正 常 沉 积 夹 层 中 所 含 叶 肢 介 化 石 的 研 究 成 果和 同 位 素 年 龄 新 资 料 , 认 为 大 兴 安 岭 北 部 西坡 被 归 入 白 音 高 老 组 中 的 “ 含 Eosestheria的 酸 性 、 酸 碱 性 火 山 碎 屑 岩 和 熔 岩 ” 不 是 白音 高 老 组 , 应 归 入 龙 江 组 , 层 位 与 辽 西 义 县组 对 比 。 大 兴 安 岭 主 脊 火 山 岩 ( 满 克 头 鄂 博组 、 玛 尼 吐 组 、 白 音 高 老 组 ) 从 南 到 北 是 同期 火 山 活 动 作 用 的 结 果 , 不 存 在 “ 穿 时 ” 现象 , 形 成 于 晚 侏 罗 世 早 中 期 , 层 位 与 冀 北 大北 沟 组 对 比 。2006030536冀 北 地 区 早 、 中 侏 罗 世 地 层 划 分 及 其 区 域 对比 =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Early-Middle Jurassic in northern Hebei, China.( 中 文 ). 刘 晓 文 ; 胡 健 民 ; 赵 越 ; 吴 海 ; 张 铁 奎 . 地质 通 报 , 2005, 24(9): 872-878冀 北 地 区 是 燕 山 造 山 带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尽 管 已 有 较 长 的 研 究 历 史 , 但 在 早 、 中 侏 罗世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问 题 上 仍 存 在 着 明 显 的 分歧 。 通 过 对 冀 北 下 板 城 — 带 早 、 中 侏 罗 世 地层 的 详 细 研 究 , 重 新 划 分 了 该 区 的 早 侏 罗 世地 层 , 对 早 、 中 侏 罗 世 地 层 进 行 了 区 域 对比 。 主 要 结 论 有 :1 原 冀 北 地 区 的 “ 下 花 园组 ” 依 岩 石 组 合 、 碎 屑 成 分 变 化 可 解 体 为 3个 组 , 即 下 花 园 组 、 龙 门 组 和 九 龙 山 组 ;2原 冀 北 地 区 使 用 的 “ 九 龙 山 组 ” 与 京 西 地 区的 九 龙 山 组 含 义 不 同 , 建 议 归 入 髫 髻 山 组 ;3 经 过 重 新 划 分 后 , 冀 北 地 区 的 早 、 中 侏 罗世 地 层 与 京 西 地 区 可 以 完 全 对 比 。 本 研 究 结论 对 于 燕 山 地 区 早 、 中 侏 罗 世 地 层 格 架 的 建立 和 构 造 地 质 演 化 过 程 的 研 究 有 重 要 意 义 。126


2006030537藏 南 聂 拉 木 北 部 喜 马 拉 雅 山 主 脊 带 侏 罗 系 重解 =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Jurassic across themain Himalayan ridge north of Nyalam, southernTibet, China. ( 中 文 ). 李 祥 辉 ; 王 成 善 . 地 质通 报 , 2005, 24(12): 1121-1126通 过 野 外 调 查 和 地 层 系 统 校 正 , 认 为 前 人在 该 区 划 分 的 侏 罗 纪 地 层 系 统 存 在 偏 差 。 下侏 罗 统 在 喜 马 拉 雅 山 主 脊 带 南 北 两 侧 岩 相 变化 较 大 , 普 普 嘎 组 可 能 穿 时 ; 中 上 侏 罗 统 岩相 变 化 较 小 ; 侏 罗 系 总 厚 度 不 超 过 1400m。中 侏 罗 统 鲕 粒 铁 质 岩 所 对 应 的 岩 石 地 层 单 元按 命 名 先 后 原 则 应 为 定 结 组 , 形 成 于 外 陆 棚环 境 , 可 能 与 全 球 侏 罗 纪 海 泛 时 期 洋 流 涌 入有 关 , 代 表 特 提 斯 喜 马 拉 雅 地 区 中 侏 罗 世 晚巴 通 期 一 次 沉 积 地 质 事 件 ; 晚 侏 罗 世 基 末 利期 在 特 提 斯 喜 马 拉 雅 可 能 存 在 与 欧 洲 同 期 的缺 氧 事 件 。2006030538藏 北 双 湖 地 区 三 叠 纪 地 层 新 资 料 = New dataof Triassic strata in the Shuanghu area,northernTibet, China. ( 中 文 ). 朱 同 兴 ; 李 宗 亮 ; 李 才 ; 冯 心涛 ; 张 启 跃 ; 张 惠 华 ; 林 世 良 ; 曾 庆 荣 . 地 质 通报 , 2005, 24(12): 1127-1134在 西 藏 北 部 双 湖 江 爱 达 日 那 地 区 新 发 现 一套 出 露 较 完 整 的 三 叠 纪 地 层 体 , 从 多 重 地 层的 角 度 阐 述 了 三 叠 系 各 组 级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的基 本 特 征 。 通 过 剖 面 测 制 , 获 取 了 丰 富 的 三叠 系 地 层 、 沉 积 相 和 古 生 物 化 石 资 料 , 尤 其是 下 三 叠 统 硬 水 泉 组 生 物 扰 动 灰 岩 、 鲕 粒 灰岩 、 豆 粒 灰 岩 和 中 三 叠 统 康 南 组 舍 菊 石 灰 岩的 发 现 , 为 羌 塘 盆 地 三 叠 系 地 层 、 沉 积 相 划分 与 对 比 , 生 物 古 地 理 研 究 和 沉 积 盆 地 分 析提 供 了 重 要 的 基 础 性 资 料 。 根 据 岩 石 类 型 和生 物 组 合 等 特 征 , 将 上 三 叠 统 土 门 格 拉 群 含煤 系 地 层 划 分 为 3 个 组 级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红水 沟 组 、 石 门 关 组 和 江 爱 达 日 那 组 。2006030539藏 北 双 湖 地 区 上 三 叠 统 肖 茶 卡 群 的 重 新 厘 定及 其 地 质 意 义 = Redefini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Xiaochaka Group in the Shuanghuarea,northern Tibet,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implications. ( 中 文 ). 冯 心 涛 ; 朱 同 兴 ; 李 才 ; 林 仕良 ; 张 启 跃 ; 张 惠 华 ; 曾 庆 荣 ; 李 宗 亮 . 地 质 通报 , 2005, 24(12): 1135-1140在 双 湖 地 区 肖 茶 卡 一 带 上 三 叠 统 肖 茶 卡 群中 发 现 2 套 砾 岩 , 根 据 岩 石 组 合 、 生 物 化 石和 界 面 特 征 , 以 2 套 砾 岩 为 标 志 层 。 将 原 肖茶 卡 群 分 解 为 3 个 组 级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由 下至 上 分 别 为 肖 切 堡 组 、 角 木 茶 卡 组 和 日 干 配错 组 。 从 岩 石 地 层 、 生 物 地 层 和 层 序 地 层 方面 阐 述 了 3 个 组 级 地 层 单 位 的 特 征 和 划 分 的意 义 。2006030540藏 北 那 曲 地 区 中 三 叠 世 地 层 的 新 发 现 及 其 地质 意 义 = Discovery of Middle Triassic strata inthe Nagqu area, northern Tibet, China, and itsgeological implications. ( 中 文 ). 尼 玛 次 仁 ; 谢 尧武 . 地 质 通 报 , 2005, 24(12): 1141-1148 3 图 版 .在 1 :25 万 那 曲 县 幅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过 程中 , 根 据 岩 石 组 合 、 化 石 鉴 定 结 果 及 其 中 火山 岩 的 特 征 , 从 中 晚 侏 罗 世 拉 贡 塘 组 中 分 离出 一 套 新 地 层 , 命 名 为 嘎 加 组 。 嘎 加 纽 是 由硅 质 岩 、 砂 屑 灰 岩 、 砾 屑 灰 岩 、 碳 酸 盐 岩 和火 山 岩 组 成 的 一 套 浅 水 相 沉 积 物 。 从 硅 质 岩中 采 荻 的 放 射 虫 有 拉 丁 期 的 Tritoris sp.,Triassocampe sp., Pseudostylo sphaera sp.,Muelleritortis sp., Annulotriassocampesp. 等 。 岩 石 组 合 、 沉 积 序 列 和 火 山 岩 形 成环 境 判 别 指 示 该 套 地 层 为 岛 弧 型 建 造 , 初 步判 断 该 套 地 质 体 的 形 成 与 特 提 斯 洋 早 期 消减 、 消 亡 过 程 有 关 。2006030541东 非 中 侏 罗 世 海 侵 : 肯 尼 亚 东 南 部 Mombasa地 区 下 Kambe 组 沉 积 环 境 和 时 代 的 新 资 料 =The Mid-Jurassic marine transgression in EastAfrica; new data on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and age of the lower Kambe Formation(Aalenian to Bajocian) in the Mombasa area (SEKenya).. ( 英 文 ). Chiocchini M; Fazzuoli M;Reale V. Revista Espanola de paleontologia,2005, 111(3): 439-454The Lower Kambe Formation crops out fromMombasa towards the northeast, along thecoastal area of Kenya; it was deposited duringthe first phases of the Middle Jurassic marinetransgression. The lithology of the LowerKambe Fm. varies passing from the southernareas towards the north: near Mombasa, thisformation consists of an alternance of calcareousand marly intervals; the marly levels becomethinner and tend to disappear towards the north,where the succession becomes entirely calcareousand shows features of a carbonate platform.According to field observations, in the MwachiRiver area near Mombasa, four lithological unitscrop out, that we consider as informal members,namely from bottom: (a) Calcarenitic member(Cam), well bedded calcarenites and some conglomerates;(b) Lower Shaly member (LSm),marly shales with marly limestone beds; (c)Conglomeratic member (Cgm), alternance ofcalcarenitic beds and levels of conglomerates; (d)Upper Shaly member (USm), marly shales andsiltstones with thin beds of calcilutites andquartz sandstones. The sedimentological featuresof the Cam point to a shoreline environment,127


possibly shoreface; those of the LSm to amid/outer ramp; the onset of tectonically activeslopes is evidenced by the occurrence of gravityflow structures in the fine-grained sediments. Atthe top of LSm a marked shallowing of thedeposition environment occurred. The Cgm wasdeposited on a inner ramp, where polymicticcoarse deposits (arenaceous, shaly and carbonateclasts) indicating a strong erosion of the coastalareas, were intercalated to the wave-winnowedcalcarenites; also the calcarenitic upper portionof the Cgm was deposited on an high energyinner ramp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Upwards,a deepening occurred, as the fine sediments ofthe USm point to a mid/outer ramp. The age ofthe Lower Kambe Formation has been determinedby several Authors on the basis of ammonites;in this work calcareous nannofossilsstratigraphy is provided. The age given by ammonitesis Bajocian; the calcareous nannofossilassemblage, found in various localities along theMwachi River, indicates an Aalenian-Bajocianp.p. age. The discrepancy is possibly due to acomplex geological situation (faults?) in the localitieswith ammonites.2006030542辽 西 凌 源 牛 营 子 盆 地 晚 三 叠 世 — 中 侏 罗 世 地层 层 序 及 区 域 对 比 = Late Triassic-Middle Jurassic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in the NiuyingziBasin, Lingyuan County, western Liaoning andthe correlation of regional stratigraphic sequencesin the Yanliao region. ( 中 文 ). 徐 刚 ; 赵越 ; 吴 海 ; 张 栓 宏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报 , 2005, 26(4): 299-308本 文 根 据 重 新 理 清 的 辽 西 凌 源 牛 营 子 盆 地晚 三 叠 世 — 中 侏 罗 世 地 层 层 序 及 时 代 , 讨 论其 区 域 地 层 对 比 。 晚 三 叠 世 晚 期 的 邓 杖 子 组是 一 套 崩 滑 流 为 主 的 碳 酸 盐 角 砾 , 其 为 区 域印 支 期 构 造 运 动 的 造 山 记 录 , 与 京 西 、 冀 北杏 石 口 组 、 辽 西 北 票 羊 草 沟 组 ( 坤 头 菠 罗组 ) 可 以 对 比 ; 早 侏 罗 世 水 泉 沟 组 与 京 西 、冀 北 南 大 岭 组 、 辽 西 北 票 兴 隆 沟 组 层 位 相当 , 且 各 组 火 山 岩 时 代 基 本 相 同 ; 中 侏 罗 世早 期 郭 家 店 组 底 部 含 煤 段 与 京 西 上 窑 坡 组 、冀 北 下 花 园 组 中 部 、 辽 西 北 票 组 中 上 部 植 物组 合 面 貌 一 致 ; 中 侏 罗 世 中 期 郭 家 店 组 砾 岩段 是 燕 山 期 构 造 变 形 主 幕 的 产 物 , 北 京 西 山龙 门 组 、 冀 北 下 板 城 下 花 园 组 上 部 、 辽 西 北票 海 房 沟 组 都 是 该 期 的 记 录 , 层 位 相 当 ; 辽四 中 侏 岁 世 中 晚 期 蓝 旗 组 底 部 的 时 代 为 158±1Ma, 与 京 西 、 冀 北 髫 髻 山 组 安 山 岩 的 同位 素 年 龄 总 体 一 致 。 这 说 明 差 异 较 大 的 燕 山板 内 造 山 带 三 叠 纪 - 中 侏 罗 世 盆 地 的 沉 积 记 录显 示 了 相 似 的 演 化 规 律 。2006030543羌 塘 盆 地 侏 罗 纪 - 早 白 垩 世 沉 积 充 填 序 列 分 析=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s analysis of theQiangtang Basin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 中文 ). 李 鸿 睿 ; 董 瀚 ; 石 文 礼 ; 欧 春 生 ; 王 晓 伟 . 甘 肃地 质 学 报 , 2005, 14(2): 35-42通 过 近 两 年 对 北 羌 塘 盆 地 内 侏 罗 纪 - 早 白 垩世 地 层 岩 石 组 合 、 沉 积 相 、 重 要 层 序 界 面 的研 究 , 对 盆 地 充 填 序 列 、 盆 地 性 质 及 油 气 资源 前 景 作 了 详 细 分 析 , 对 侏 罗 纪 一 早 白 垩 世地 层 进 行 了 多 重 地 层 划 分 和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初 步 建 立 了 北 羌 塘 盆 地 侏 罗 纪 一 早 白 垩 世 地层 格 架 。2006030544“ 陆 相 层 型 ” 建 立 的 认 识 与 思 考 = Knowledgeand ideas about establishment of “TerrestrialStratotype”. ( 中 文 ). 田 树 刚 ; 乃 文 . 古 地 理学 报 , 2005, 7(4): 561-569从 总 结 陆 相 侏 罗 - 白 垩 纪 地 层 界 线 的 研 究 成果 和 工 作 方 法 入 手 , 结 合 国 际 地 层 委 员 会“ 修 订 准 则 ” 和 国 际 地 层 指 南 的 规 定 , 论 述了 建 立 “ 陆 相 层 型 ” 的 紧 迫 性 、 理 论 和 方法 。 我 国 陆 相 地 层 极 为 发 育 , 但 研 究 明 显 滞后 于 海 相 地 层 , 主 要 问 题 是 缺 乏 划 分 对 比 标准 。 目 前 以 海 相 地 层 研 究 建 立 的 层 型 尚 不 能应 用 于 陆 相 地 层 , 况 且 一 些 地 质 断 代 还 未 建立 层 型 。 陆 相 地 层 研 究 要 先 建 立 自 己 的 标准 。 与 海 相 地 层 比 较 , 陆 相 地 层 在 同 位 素 测年 、 磁 性 地 层 划 分 和 事 件 地 层 学 研 究 方 面 具备 建 立 层 型 的 优 势 , 同 样 可 以 找 到 分 布 广 泛和 利 于 大 范 围 地 层 对 比 的 化 石 门 类 。 建 立 陆相 层 型 的 关 键 是 找 到 沉 积 连 续 、 化 石 丰 富 和暴 露 完 全 的 剖 面 。 陆 相 层 型 可 以 “ 单 位 层型 ” 与 “ 界 线 层 型 ” 建 立 并 举 , 有 条 件 的 地质 断 代 还 是 要 重 视 建 立 “ 界 线 层 型 ”。 生 物地 层 学 研 究 一 定 要 以 恢 复 演 化 谱 系 或 发 生 序列 为 基 础 , 界 线 化 石 标 志 应 该 选 在 其 “ 首现 ” 层 位 。“ 陆 相 层 型 ” 的 建 立 应 强 调 多 学科 、 多 门 类 、 多 方 法 的 综 合 研 究 。2006030545意 大 利 北 部 南 阿 尔 卑 斯 山 中 三 叠 统 拉 丁 阶 全球 层 型 剖 面 和 点 位 及 其 三 叠 纪 时 代 表 的 意 义= 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Point (GSSP) of the Ladinian Stage (Middle Triassic)at Bagolino (Southern Alps, Northern Italy)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Triassic time scale.( 英 文 ). Brack P, Rieber H, Nicora A, Mundil R.Episodes, 2005, 28(4): 233-244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Point (GSSP) for the base of the Ladinian Stage(Middle Triassic) is defined in the Caffaro riverbed (45 degrees 49 degrees 09.5 '' N, 10 degrees28'15.5 '' E), south of the village of Bagolino(Province of Brescia, northern Italy), at the base128


of a 15-20-cm-thick limestone bed overlying adistinct groove ('' Chiesense groove '') of limestonenodules in a shaly matrix, located about 5m above the base of the Buchenstein Formation.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thick limestone bed hasthe lowest occurrence of the ammonoid Eoprotrachycerascurionii (base of the E. curionii Zone;onset of the Trachyceratidae ammonoid family).Secondary global markers in the uppermost Anisianinclude the lowest occurrence of conodontNeogondolella praehungarica and a brief normal-polaritymagnetic zone recognized inclosely correlated sections including the principalauxiliary section at Seceda in the Dolomites.The GSSP-level is bracketed by U-Pb singlezircon age data from volcaniclastic horizons,indicating a boundary age of ca 241 Ma.2006030546黑 龙 江 嘉 荫 地 区 白 垩 系 与 古 近 系 界 线 附 近 的古 气 候 分 析 = Analysis on palaeoclimateneighbouring the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boundary in Jiayin area, Heilongjiang Province.( 中 文 ). 田 晓 雪 ; 雒 昆 利 ; 谭 见 安 ; 李 日 邦 . 古 地 理学 报 , 2005, 7(3): 425-432本 文 在 前 人 应 用 古 生 物 及 锆 石 测 年 资 料 确定 的 黑 龙 江 嘉 荫 地 区 白 垩 系 与 古 近 系 界 线 附近 , 用 地 球 化 学 指 标 分 析 了 该 区 在 该 时 段 的气 候 变 化 趋 势 。 作 者 主 要 是 应 用 电 感 耦 合 等离 子 发 射 光 谱 仪 (ICP-AES) 测 定 了 界 线 附近 全 岩 样 品 的 部 分 元 素 含 量 , 从 中 提 取 能 指示 气 候 变 化 的 常 规 气 候 指 标 CaO/MgO 、Sr/Ba, 并 用 因 子 分 析 的 方 法 综 合 探 讨 该 区 在界 线 附 近 的 古 气 候 变 化 。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 嘉荫 地 区 在 白 垩 纪 末 到 古 近 纪 初 , 气 候 整 体 上呈 气 温 下 降 、 降 水 增 多 的 趋 势 , 这 一 趋 势 与前 人 在 该 区 从 古 生 物 方 面 得 出 的 结 果 以 及 当时 的 生 态 相 似 区 ( 北 美 ) 的 气 候 变 化 基 本 一致 。2006030547四 川 磨 溪 - 龙 女 寺 构 造 香 溪 群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层 分 析 =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analysis of the Upper Triassic XiangxiFormation in the Moxi-Longnusi structure ofSichuan, China. ( 中 文 ). 高 志 勇 ; 罗 平 ; 郑 荣 才 ; 张鼐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2005, 32(6): 597-603四 川 中 部 磨 溪 — 龙 女 寺 构 造 上 三 叠 统 香 溪群 发 育 一 套 河 流 相 沉 积 , 运 用 P.R.Vail(1987) 源 于 被 动 大 陆 边 缘 的 经 典 层 序 地 层学 理 论 加 以 描 述 已 不 完 全 适 用 . 作 者 采 用A.T.Cross 倡 导 的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方 法 , 通过 基 准 面 旋 回 结 构 和 叠 加 样 式 的 沉 积 动 力 学分 析 , 采 用 基 准 面 旋 回 级 次 划 分 方 案 , 对 川 中 地区 磨 溪 - 龙 女 寺 构 造 上 三 叠 统 香 溪 群 进 行 了 详尽 的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 运 用 岩 性 剖 面 识别 和 测 井 剖 面 识 别 方 法 , 在 香 溪 群 地 层 中 识 别出 三 种 具 有 不 同 成 因 、 发 育 规 模 和 识 别 标 志的 基 准 面 旋 回 类 型 . 由 此 力 求 建 立 适 合 于 河 流相 沉 积 的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层 序 划 分 方案 、 旋 回 结 构 及 叠 加 样 式 , 并 将 其 进 一 步 运 用到 河 流 相 沉 积 体 系 的 砂 体 时 空 展 布 的 研 究 中 .2006030548浅 析 海 相 沉 积 地 层 数 据 库 的 建 立 流 程 — 以 全球 白 垩 纪 大 洋 红 层 (CORB) 综 合 数 据 库 的建 立 为 例 = Procedure forming a correlationdatabase of marine strata: An example fromglobal 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 中 文 ). 曾萱 ; 李 祥 辉 ; 王 成 善 ;SCOTT R.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报 , 2006, 33(2): 149-155随 着 各 种 沉 积 地 层 资 料 大 量 积 累 , 需 要 建立 合 适 的 地 层 综 合 数 据 库 , 以 减 轻 繁 重 的 手工 操 作 及 由 于 其 人 为 性 带 来 的 误 差 。 数 据 库中 除 了 生 物 、 年 代 地 层 对 比 信 息 资 料 外 , 沉积 、 地 球 化 学 信 息 也 应 纳 入 。 以 全 球 白 垩 纪大 洋 红 层 为 例 , 介 绍 了 运 用 Graph Cor 软 件 进行 地 层 对 比 数 据 库 建 立 的 程 序 : 建 立 剖 面 文件 → 建 立 化 石 分 类 单 元 库 文 件 → 建 立 目 录 文件 → 运 行 GraphCor 软 件 , 获 得 数 据 库 和 图 示对 比 结 果 + 沉 积 、 地 球 化 学 信 息 + 地 层 柱 状图 → 综 合 数 据 库 ; 讨 论 了 有 关 对 比 标 准 参 考剖 面 的 选 取 、 分 类 单 元 的 始 现 和 末 现 层 位 、数 据 库 的 更 新 及 衔 接 等 问 题 。2006030549西 藏 措 勤 盆 地 北 部 下 白 垩 统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Lower Cretaceous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northern Coqen basin, Central Tibet, China. ( 中文 ). 李 祥 辉 ; 曾 庆 高 ; 吴 铬 ; 毛 国 政 ; 王 保 弟 . 成 都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2005, 32(2): 111-119措 勤 盆 地 北 部 下 白 垩 统 下 部 川 巴 组 和 多 巴组 可 识 别 沉 积 层 序 单 元 11 个 , 平 均 延 时 约1.8Ma; 上 部 郎 山 组 层 序 单 元 12 个 , 平 均时 限 2.1Ma 左 右 。 川 巴 组 和 多 巴 组 层 序TST 以 陆 源 碎 屑 沉 积 占 优 ,HST 以 生 物 碎 屑滩 相 为 特 色 , 层 序 结 构 普 遍 为 TST≥HST;郎 山 组 沉 积 层 序 发 育 在 碳 酸 盐 台 地 背 景 下 ,TST 具 向 上 加 深 相 序 ,HST 为 向 上 变 浅 相序 , 多 HST≥TST 结 构 。 提 出 并 总 结 了 层 序结 构 的 物 源 供 应 / 碳 酸 盐 生 产 速 率 与 相 对 海平 面 之 问 的 关 系 、 成 因 格 架 变 化 的 构 造 演 化意 义 、 弧 背 盆 地 层 序 地 层 标 识 特 点 。2006030550白 垩 纪 世 界 与 大 洋 红 层 = Cretaceous worldand oceanic red beds. ( 中 文 ). 王 成 善 ; 胡 修 棉 .地 学 前 缘 , 2005, 12(2): 11-21白 垩 纪 代 表 着 地 质 历 史 中 的 一 种 极 端 的 温室 气 候 , 已 被 国 际 地 球 科 学 界 视 为 研 究 地 球 系129


统 科 学 的 典 型 范 例 . 文 中 在 评 述 白 垩 纪 沉 积 作用 、 古 气 候 、 古 海 洋 研 究 中 取 得 的 重 要 进 展基 础 上 , 重 点 介 绍 推 动 白 垩 纪 研 究 核 心 问 题 之一 的 黑 色 页 岩 和 大 洋 缺 氧 事 件 以 及 由 中 国 学者 提 出 的 白 垩 纪 大 洋 红 层 和 富 氧 作 用 . 大 洋 缺氧 事 件 与 大 洋 红 层 的 研 究 因 其 与 碳 氧 循 环 、古 气 候 和 古 海 洋 变 化 的 紧 密 关 系 , 已 经 成 为 国际 白 垩 纪 研 究 中 的 热 点 问 题 , 并 在 今 后 一 段 时期 内 继 续 引 领 着 白 垩 纪 古 海 洋 、 古 气 候 变 化研 究 的 不 断 深 入 .2006030551西 藏 南 部 晚 白 垩 世 - 古 新 世 大 洋 红 层 的 分 布 与时 代 = The distribution and ages of Late Cretaceous-Paleoceneoceanic red beds in southernTibet. ( 中 文 ). 万 晓 樵 ; 李 国 彪 ; 司 家 亮 . 地 学 前缘 , 2005, 12(2): 31-37特 提 斯 — 喜 马 拉 雅 北 沉 积 亚 带 沉 积 有 一 套大 洋 红 色 岩 层 , 由 东 往 西 在 羊 卓 雍 错 、 江 孜 、萨 迦 、 萨 嘎 、 札 达 一 带 断 续 出 露 , 并 与 宗 卓 组上 部 地 层 相 关 . 这 套 海 相 红 层 , 根 据 岩 性 特 征 和浮 游 有 孔 虫 可 以 直 接 进 行 区 域 对 比 . 其 时 代 在江 孜 地 区 为 Santonian 晚 期 -Campanian 中 期 ,包 括 Dicarinella asymetrica, Globotruncanitaelevat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 和Globotruncanita calcarata 浮 游 有 孔 虫 带 ;在 萨 迦 地 区 限 于 Campanian 期 , 鉴 定 有Globotruncanita elevata, Globotruncanaventricosa 和 G. linneiana 等 具 时 代 意 义的 浮 游 有 孔 虫 ; 在 萨 嘎 - 吉 隆 地 区 为Maastrichtian 期 , 识 别 出 Gansserina gansseri和 Abthomphalus mayaroensis 浮 游 有 孔 虫 带 ;在 札 达 地 区 为 古 新 世 早 期 , 以 Glibigerinaeugubina-G. fringa 化 石 带 为 代 表 . 海 相 红 层在 西 藏 南 部 由 东 往 西 其 时 代 逐 渐 变 新 , 主 要 沉积 时 代 分 布 在 Santonian 晚 期 — 古 新 世 早 期 . 其总 体 时 间 跨 度 较 大 , 大 约 长 达 20 Ma. 而 事 件 在各 个 地 点 的 延 续 时 间 有 限 , 基 本 在 3~8 Ma 之内 . 根 据 对 海 相 红 层 和 沉 积 基 质 中 浮 游 有 孔 虫的 研 究 , 该 沉 积 带 宗 卓 组 的 顶 界 时 代 已 超 出 白垩 纪 , 进 入 了 古 新 世 .2006030552土 耳 其 - 高 加 索 - 喜 马 拉 雅 一 线 白 垩 纪 大 洋 红层 对 比 = Correlation of Cretaceous oceanic redbeds in Turkey, Caucasus and Himalaya. ( 中 文 ).魏 玉 帅 ; 王 成 善 . 地 学 前 缘 , 2005, 12(2): 51-59通 过 收 集 土 耳 其 、 高 加 索 和 特 提 斯 喜 马 拉雅 地 区 的 白 垩 纪 地 层 资 料 , 着 重 对 比 研 究 上 白垩 统 大 洋 红 层 的 分 布 格 局 和 沉 积 特 征 , 为 进 一步 进 行 全 球 大 洋 红 层 对 比 提 供 基 础 数 据 和 资料 . 对 比 分 析 表 明 : 它 们 具 有 环 特 提 斯 该 时 代 近于 同 期 地 层 的 一 般 特 征 , 其 时 代 一 般 为Turonian-Campanian 期 , 在 特 提 斯 喜 马 拉 雅 地区 跨 度 较 大 , 为 Albian-Campanian 期 , 岩 性 主 体为 灰 岩 , 颜 色 与 Fe 2 O 3 的 含 量 密 切 相 关 , 富 含 浮游 有 孔 虫 及 其 组 合 , 沉 积 速 率 低 , 沉 积 环 境 一 般为 半 深 海 , 沉 积 深 度 为 500~1 000 m.2006030553阿 尔 卑 斯 - 喀 尔 巴 阡 上 白 垩 统 大 洋 红 层 特 征 与对 比 =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lation of Upper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in Alps-Carpathianarea. ( 中 文 ). 陈 曦 ; 王 成 善 ; 李 祥 辉 ; 胡 修 棉 . 地 学前 缘 , 2005, 12(2): 61-68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从 时 代 、 岩 性 、 古 生物 、 沉 积 速 率 、 沉 积 环 境 等 方 面 对 阿 尔 卑 斯 -喀 尔 巴 阡 地 区 的 上 白 垩 统 大 洋 红 层 进 行 了 详细 对 比 , 发 现 研 究 区 内 上 白 垩 统 大 洋 红 层 最 早出 露 于 Cenomanian 期 , 最 晚 可 延 续 至 古 近 纪 ,且 在 Campanian 期 出 露 最 为 广 泛 , 其 岩 性 以 灰岩 、 泥 灰 岩 和 含 泥 灰 岩 为 主 , 生 物 化 石 以 浮 游有 孔 虫 为 主 , 沉 积 速 率 较 低 且 在 各 地 不 尽 相 似 ,在 CCD 面 上 、 下 均 可 以 出 现 , 沉 积 环 境 一 般是 大 陆 边 缘 盆 地 、 斜 坡 和 大 洋 盆 地 等 远 洋 、半 远 洋 环 境 . 通 过 比 较 分 析 , 为 进 一 步 深 入 研 究上 白 垩 统 大 洋 红 层 提 供 较 为 全 面 的 基 础 资 料 .2006030554" 白 垩 纪 大 洋 红 层 -- 海 洋 / 气 候 响 应 " 研 究 进 展综 述 =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Cretaceousoceanic red beds-Response to ocean/climatechange" project. ( 中 文 ). IGCP463/494 秘 书 处 .地 学 前 缘 , 2005, 12(2): 69-80" 白 垩 纪 大 洋 红 层 " 是 中 国 学 者 提 出 并 开 拓的 白 垩 纪 研 究 新 方 向 . 在 其 所 领 导 的 两 个 国 际地 质 对 比 计 划 项 目 (IGCP463/494) 的 推 动 下 ,"白 垩 纪 大 洋 红 层 " 所 蕴 含 的 古 海 洋 与 古 气 候 意义 , 正 引 起 越 来 越 多 的 学 者 的 重 视 . 特 别 是 近 几年 召 开 的 学 术 会 议 对 " 白 垩 纪 大 洋 红 层 " 研 究起 到 了 很 好 的 推 动 作 用 :(1) 在 2002 年 度IGCP463 项 目 启 动 会 议 上 , 对 " 白 垩 纪 大 洋 红 层" 的 研 究 现 状 进 行 了 初 步 的 交 流 , 制 订 了 项 目 研究 的 总 体 目 标 和 未 来 五 年 工 作 计 划 , 并 考 察 了亚 平 宁 - 阿 尔 卑 斯 - 喀 尔 巴 阡 沿 线 的 大 洋 红层 ;(2)2003 年 度 的 IGCP463 工 作 会 议 和IGCP494 启 动 会 议 , 不 仅 积 累 了 大 洋 红 层 研 究的 资 料 , 而 且 将 白 垩 纪 大 洋 红 层 研 究 推 进 到 白垩 纪 中 期 ;(3)2004 年 度 两 个 项 目 的 工 作 会 议 ,以 及 通 过 在 第 32 届 国 际 地 质 大 会 特 别 讨 论 会的 工 作 , 进 一 步 推 进 了 大 洋 红 层 的 研 究 , 并 将 "白 垩 纪 大 洋 红 层 " 研 究 介 绍 给 广 大 的 国 际 地 球科 学 界 ;(4) 在 欧 洲 地 球 科 学 联 盟 2005 年 会 上 ,"白 垩 纪 大 洋 红 层 " 研 究 体 现 出 了 多 学 科 共 同 参与 的 可 喜 现 象 . 回 首 近 几 年 来 的 研 究 历 程 可 以发 现 ," 白 垩 纪 大 洋 红 层 " 研 究 已 实 现 了 如 下 转变 :(1) 从 区 域 性 研 究 到 全 球 对 比 综 合 研 究 的 变化 ;(2) 从 由 中 国 科 学 家 单 独 研 究 变 为 多 个 国 家130


的 科 学 家 申 请 到 项 目 和 经 费 共 同 研 究 ;(3) 从 举办 IGCP 项 目 学 术 年 会 快 速 向 国 际 大 会 或 国际 性 学 术 年 会 转 变 ;(4) 研 究 人 钡 难 Э 婆 浔 钢 鸾ネ 晟 . 以 上 转 变 的 实 现 , 对 中 国 学 者 而 言 既 是机 遇 , 更 是 挑 战 . 需 要 持 续 不 断 的 努 力 , 才 能 继续 保 持 中 国 科 学 家 在 这 一 领 域 原 创 性 研 究 的优 势 .2006030555西 藏 南 部 晚 白 垩 世 大 洋 氧 含 量 变 化 的 生 物 特征 = Late Cretaceous biotic response to marine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in southern Tibet. ( 中文 ). 司 家 亮 ; 高 莲 凤 ; 万 晓 樵 . 地 学 前 缘 , 2005,12(2): 113-122西 藏 南 部 是 中 国 海 相 白 垩 系 分 布 最 好 的 地区 , 基 于 岗 巴 宗 山 和 江 孜 床 得 两 条 经 典 剖 面 , 识别 出 分 别 对 应 于 不 同 海 洋 环 境 的 黑 - 灰 - 红 三 套岩 层 , 利 用 微 体 古 生 物 指 标 , 对 藏 南 晚 白 垩 世 海水 氧 含 量 变 化 进 行 了 探 讨 . 研 究 发 现 微 体 生 物在 不 同 性 质 的 岩 层 中 具 有 不 同 的 表 现 , 对 其 生存 环 境 具 有 清 楚 的 指 示 . 黑 层 段 中 生 物 大 量 灭绝 , 深 层 水 具 旋 脊 有 孔 虫 遭 受 的 危 机 代 表 当 时海 洋 深 层 水 体 严 重 缺 氧 的 结 果 ; 灰 层 段 中 生 物的 恢 复 反 映 出 海 洋 环 境 自 缺 氧 事 件 之 后 逐 步改 善 的 过 程 ; 红 层 段 属 于 富 氧 沉 积 的 产 物 , 特 征是 有 孔 虫 生 物 的 极 度 繁 盛 . 同 时 期 的 钙 质 超 微生 物 因 其 个 体 微 小 , 易 溶 蚀 , 在 死 亡 沉 积 过 程 中可 能 受 海 水 强 氧 化 作 用 的 影 响 , 使 其 保 存 为 化石 的 数 量 减 少 . 三 套 岩 层 中 的 微 体 生 物 的 演 变是 对 环 境 变 化 的 响 应 .2006030556奥 地 利 Gosau 群 Bibereck 组 Campanian 早期 海 水 变 深 序 列 的 地 层 学 和 地 球 化 学 =Stratigraphy and geochemistry of an early Campaniandeepening succession (Bibereck Formation,Gosau Group, Austria). ( 英 文 ). M Wagreich;S Neuhuber. 地 学 前 缘 , 2005, 12(2):123-131Schmidsippl 剖 面 位 于 奥 地 利 北 钙 质 阿 尔 卑斯 构 造 带 内 Gosau 群 典 型 地 区 。 剖 面 出 露 的Bibereck 组 记 录 了 一 个 海 侵 和 沉 积 区 海 水 变深 过 程 。Bibereck 组 之 下 是 Santonian 晚 期Hoclamoos 组 (Santlkalkbank 段 ), 主 要 为 砂质 、 粉 砂 质 灰 色 生 物 扰 动 构 造 发 育 的 泥 灰岩 , 含 少 量 双 壳 类 碎 片 。Hochmoos 组 之 上 为灰 色 泥 灰 岩 和 泥 灰 质 灰 岩 。Bibereck 组 下 部显 示 变 深 到 近 滨 - 远 滨 过 渡 带 区 域 ; 向 上 , 泥灰 岩 指 示 细 粒 泥 质 远 滨 沉 积 , 水 深 大 致 50~150m; 之 上 出 现 浮 游 有 孔 虫 含 量 超 过 90% 的泥 灰 质 灰 岩 , 代 表 着 半 深 海 沉 积 环 境 。 生 物地 层 数 据 显 示 采 样 层 位 整 体 位 于 浮 游 有 孔 虫asymetrica-elevata 带 , 由Globotruncanita elevata 和 Dicarinellaasymetrica 的 共 同 出 现 来 界 定 。 钙 质 超 微 化 石Calculites obscurus 、 Lucianorhabduscayeuxii、Arkhangelskiella cymbi formis的 出 现 指 示 属 于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带 CC17b/UC12, 相 当 于 Campanian 初 期 。 地 层 深 度 剖面 上 ,Ca/Al 比 值 和 Catot 含 量 显 示 海 水 来源 的 Ca 在 0~5m 地 层 内 几 近 于 零 , 向 上 快速 增 加 ;(Fe/Al)/ 碳 酸 盐 显 示 两 个 峰 值 , 代表 更 还 原 条 件 , 分 别 位 于 4m 和 10m 位 置 ;K/Al 比 值 的 下 降 被 解 释 为 更 潮 湿 气 候 条 件 ;剖 面 上 部 Ba 含 量 的 增 加 显 示 向 更 低 原 始 生 产条 件 的 变 化 ; 陆 源 矿 物 在 剖 面 7m 以 下 保 持稳 定 , 之 上 一 直 到 剖 面 顶 部 不 断 下 降 。 生 物地 层 数 据 表 明 在 约 50 万 年 短 暂 的 时 间 间 隔 内水 深 由 几 米 深 浅 水 环 境 变 深 为 800~1 500m深 半 深 海 环 境 。 地 球 化 学 数 据 显 示 在 海 侵 过程 中 出 现 两 个 海 平 面 变 化 波 动 过 程 。 这 些 数据 为 与 上 覆 大 洋 红 层 进 行 对 比 提 供 了 基 础 。2006030557西 藏 江 孜 - 浪 卡 子 一 带 的 侏 罗 - 白 垩 纪 界 线 地层 =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strata in Gyangze-Nagarzearea, Tibet. ( 中 文 ). 万 晓 樵 ; 高 莲凤 ; 李 国 彪 ; 陈 文 ; 张 彦 . 现 代 地 质 , 2005, 19(4):479-487侏 罗 系 / 白 垩 系 界 线 是 显 生 宙 所 有 系 级 界 线中 存 在 问 题 最 多 的 一 个 . 西 藏 南 部 出 露 有 良 好的 侏 罗 - 白 垩 纪 地 层 , 本 次 工 作 在 喜 马 拉 雅 地 层区 的 康 马 - 隆 子 地 层 分 区 开 展 了 海 相 侏 罗 系 / 白垩 系 的 界 线 研 究 . 江 孜 地 区 的 界 线 地 层 被 划 分为 维 美 组 和 甲 不 拉 组 ; 浪 卡 子 地 区 的 甲 不 拉 组之 下 发 育 一 套 含 大 量 火 山 岩 层 的 火 山 - 沉 积 地层 , 被 称 为 桑 秀 组 . 该 地 层 分 区 的 地 层 系 统 由 下至 上 为 : 维 美 组 浅 灰 色 厚 层 状 粗 - 细 粒 石 英 砂岩 ; 桑 秀 组 黑 色 页 岩 、 安 山 岩 和 玄 武 岩 ; 以 及 甲不 拉 组 黑 色 页 岩 、 硅 质 泥 页 岩 夹 砂 岩 和 砂 质灰 岩 . 维 美 组 中 含 化 石 稀 少 , 仅 在 江 孜 地 区 发 现零 星 菊 石 Haplophylloceras、Himalayites等 . 桑 秀 组 下 部 页 岩 和 粉 砂 岩 中 找 到 少 量 菊 石化 石 , 属 于 Spiticeras 、 Berriasella 、Haplophylloceras 的 一 些 种 , 和 富 集 成 层 的 双壳 类 lnoceramus everesti 等 . 江 孜 甲 不 拉 组下 部 化 石 丰 富 , 划 分 为 Spiticeras-Berriasella 下 组 合 和 Himalayaites-Haplophylloceras 上 组 合 . 本 研 究 区 的 生 物 地层 可 与 聂 拉 木 地 区 的 菊 石 化 石 组 合 对 比 . 通 过生 物 地 层 学 对 比 , 江 孜 - 浪 卡 子 地 区 的 维 美 组 时代 为 晚 侏 罗 世 Tithonian 期 , 江 孜 地 区 甲 不 拉 组下 部 和 浪 卡 子 地 区 的 桑 秀 组 均 属 于 下 白 垩 统 .桑 秀 组 下 部 的 页 岩 段 与 江 孜 甲 不 拉 组 的 最 下部 地 层 相 当 , 上 部 火 山 岩 的 同 位 素 年 龄 为 133Ma. 据 此 , 桑 秀 组 的 时 代 为 Berriasian 至Hauterivian 期 , 侏 罗 系 / 白 垩 系 的 界 线 位 于 该 组131


之 底 , 以 Virgatosphinctes 、Aulocosphinctes 的 消 失 和 Spiticeras 的 出现 为 标 志 . 侏 罗 纪 末 期 西 藏 特 提 斯 海 区 普 遍 形成 大 规 模 海 退 , 表 现 为 维 美 组 和 门 卡 墩 组 顶 部砂 岩 的 同 期 沉 积 .2006030558蒙 古 和 中 国 的 孢 粉 以 及 一 些 白 垩 纪 非 海 相 沉积 的 年 龄 = Palynology and age of some Cretaceousnonmarine deposits in Mongolia andChina. ( 英 文 ). Nichols D J; Matsukawa M; ItoM. Cretaceous Research, 2006, 27(2): 241-251To provide biostratigraphic and paleoecologic datafor a major international project studying dinosaurtrackways in eastern Asia,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palynological analysis from the Choyr Basin of southeasternMongolia and the Yanji Basin, Jilin Province,northeastern China. Palynologically productive samplesfrom the Choyr Basin are from strata previouslyidentified as either the Shinekhudag Formation or theZuunbayan Formation but recently renamed theKhuren Dukh Formation; productive samples fromthe Yanji Basin are from the Tongfosi Formation.The biostratigraphically most important palynomorphsfrom both units are angiosperm pollen.The Khuren Dukh Formation is determined to bemiddle to late Albian in age. The Tongfosi Formationis determined to be early Cenomanian inage. These results conflict with some previouslypublishe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ges of theseunits. Lacustrin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reindicated for both units by the presence offreshwater algae in both deposits.2006030559德 国 南 部 塞 诺 曼 阶 层 序 地 层 学 和 古 海 洋 学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palaeoceanography ofthe Cenomanian Stage in northern Germany. ( 英文 ). Wilmsen M. Cretaceous Research, 2003,24(5): 525-568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ologicanalysis of a 180-km nearshore (SSE) toouter shelf (NNW) transect shows the pulsatorynature of the ‘Cenomanian transgression’ innorthern Germany. Five complete and the lowerpart of a sixth third-order depositional sequencecan be recognized: DS Ce I and DS Ce II(Mantelliceras mantelli Zone); DS Ce III(Mantelliceras dixoni Zone; DS Ce IV (Cunningtonicerasinerme to lower Acanthocerasjukesbrownei Zone); DS Ce V [Acanthocerasjukesbrownei Zone to Calycoceras (P.) guerangeriZone]; DS Ce VI (Metoicoceras geslinianumZone to lower Turonian). In inner and mid-shelfsettings, sequence boundaries are mostly representedby stratigraphic gaps. A major sea-levelfall occurred at the Early/Middle Cenomaniantransition (sequence boundary SB Ce III).Maximum transgression during the Cenomanianis indicated by the deposition of homogeneouspelagic sediments of the ‘Poor rhotomagenseLimestones’ (Late Cenomanian sequence DSCe V). Graphic correlation of the sections investigatedwith a composite standard suggests thatthe inner and middle shelf sections were stronglycontrolled by available accommodation space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Cenomanian. Fromthe late Middle Cenomanian, nonaccommodationcontrolled deposition of the‘ Poor rhotomagense Limestones ’ occurredacross the whole of the transect. Apart from thethird-order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 hierarchyof stacked higher frequency (fourth- to sixthorder)cycles can be recognized. The basal elementsare sixth-order cycles, represented by dmtometre-scale marl-limestone ‘precession couplets’.Fifth-order cycles are represented bybundles of four to six couplets separated by darkmarker marls, inferred to record the ca. 100 kyshort eccentricity cycle. Fourth-order cycles aresets of four (three to five) fifth-order cycles.Their boundaries are significant erosion surfacesassociated with subordinate sea-level fall, occasionallycoinciding with third-order sequenceboundaries. Most of the ‘classic’ Cenomanianbioevents can be accommodated into the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hree maintypes of bioevents are recognized: ‘onlappingbioevents’ at the transgressive surface or in theearly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 maximumflooding bioevents’, and ‘late highstand bioevents’ . Onlapping and late highstand bioeventsdeveloped mainly either in response tosedimentologic and taphonomic processes suchas winnowing and condensation, or owing tofaunal migration during transgression. Maximumflooding bioevents are related to blooms of specialisttaxa adapted to low food supplies andlow-energy conditions. Two contrasting sedimentarysystems can be recognized based on thenature of the dominant planktic carbonate component:an Early to early Middle Cenomanian‘calcisphere system’ (‘Pläner’), characterizedby high CaCO 3 accumulation rates (up to80 m/my), a relatively high input of terrigenousmaterial, and dense macroinvertebrate faunalcommunities; and a late Middle and Late Cenomanian‘coccolith system’ (‘Poor rhotomagenseLimestones ’ ), characterized by lowCaCO 3 accumulation rates (13–18 m/my), lowterrigenous input, and impoverished benthiccommunities. The ‘ calcisphere system ’ isinterpreted to reflect eu-/mesotrophic middleshelf ‘green’ water masses with high primaryproductivity and high food supplies supporting arich suspension- and deposit-feeding benthos.The ‘Poor rhotomagense Limestones’ docu-132


ment deposition from a low-productivity,oligotrophic outer shelf water mass (oceanic‘blue water’). The change between the twosystems was caused by the Middle Cenomaniantransgres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breakdown ofshelf-front systems and the onlap of stratified,‘oceanic’ water masses. The strongly reducedsurface water productivity of the oligotrophic‘coccolith system’ resulted in the disappearanceof dense benthic communities during thelate Middle and Late Cenomanian.2006030560白 垩 纪 中 期 撒 哈 拉 恐 龙 的 生 活 环 境 = Environmentsof Mid-Cretaceous Saharan dinosaurs.( 英 文 ). Russell D A; Paesler M A. CretaceousResearch, 2003, 24(5): 569-588Recent studies of the oceanic record suggestthat the Earth was a global greenhouse duringmiddle Cretaceous time. A review of topographic,sedimentary and biologic data pertainingto terrestrial mid-Cretaceous equatorial environmentsbroadly supports the climatic inferencesof marine studies. In particular, analysesof widely-occurring low latitude Saharan sedimentssupport the Cretaceous greenhouse hypothesis.In comparison to marine ecosystems,terrestrial ecosystems respond more sensitivelyto atmospherically transported heat and nutrientsbecause of the more tenuous presence of the hydrosphereon land. Indeed, the morphologies ofterrestrial biota suggest that: (1) equatorial mid-Cretaceous climates were episodic rather thanseasonal; (2) convective storms although infrequentwere violent; and (3) a moist intertropicalconvergence zone was absent. Cretaceous atmosphericdynamics apparently differed importantlyfrom those of the present. Circumstantialevidence suggests that (1) higher atmosphericcarbon dioxide levels probably stimulated theemission of other greenhouse gases; and (2)higher humidity levels reduced diurnal temperaturevariations but impaired evaporative thermoregulatorymechanisms. That terrestrial ecosystemswithstood greenhouse conditions in lowlatitudes as well as they did underscores theadaptability of terrestrial life. Analogies for futureenvironmental stresses and responses,whether anthropogenic or resulting from othercauses, might be found in the terrestrial record ofthe Cretaceous equatorial zone.2006030561北 太 平 洋 俯 冲 带 早 白 垩 纪 - 古 近 纪 的 沉 积 历史 : 日 本 北 部 东 北 海 道 Nemuro 群 重 组 =Cretaceous to Paleocene depositional history ofNorth-Pacific subduction zone: reconstructionfrom the Nemuro Group, eastern Hokkaido,northern Japan. ( 英 文 ). Naruse H. CretaceousResearch, 2003, 24(1): 55-71The Campanian–Paleocene Nemuro Groupcomparing the oldest strata in the Kuril Arc, isdistributed in the east of Hokkaido Island, northernJapan. Strata of the group in this region aresedimentologically classified into eight depositionalfacies, most of which are interpreted assediment gravity flow deposits. These depositionalfacies comprise four facies associations.The distal and proximal basin plain facies associationsare composed mainly of hemipelagicmudstones and sandstones that are interpreted asgravity flow deposits, and were deposited in atopographically flat environment inferred bygood lateral continuity of lithofacies. The channel-leveecomplex and submarine slope faciesassociations, in contrast, are composed ofhemipelagic mudstone, turbidites and debrisflow deposits. These four facies associationsstack in ascending order, and represent a regressivesuccession. Palaeocurrent data indicate thatthe deposits of the Nemuro Group were transportedfrom the northwest. Hence, the group inthe study area is concluded to record slope progradationaway from the northern source area.Hiertherto, it has been known that the sea regressedfrom the Kuril Arc during the Eocene.This was attributed to ridge subduction beneaththe Kuril Arc. My study has revealed that regressionbegan as early as Maastrichtian. It may havebeen induced by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KurilArc or by a significant eustatic fall in sea level.2006030562下 萨 克 森 盆 地 ( 德 国 北 部 ) 特 别 是 扎 耳 茨 吉特 地 区 下 塞 诺 曼 阶 上 部 和 中 塞 诺 曼 阶 的 地 层修 订 = Stratigraphic revision of the upper Lowerand Middle Cenomanian in the Lower SaxonyBasin (northern Germany) with special referenceto the Salzgitter area. ( 英 文 ). WilmsenM;Niebuhr B. Cretaceous Research, 2002, 23(4):445-460Re-logging and high-resolution integrated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the Baddeckenstedtquarry section (Salzgitter area, northern Germany)suggests that the Lower/Middle Cenomanianboundary falls into a stratigraphic gap at thebase of marl MIa. This interpretation is in contrastto that in previously published papers whichindicate an unconformable contact of Lower andMiddle Cenomanian rocks at this localityc. 5.3 m lower, at the top of the so-called ‘doublelimestone’. Based on interbasinal carbonstable isotope (δ 13 C) correlation, the flat δ 13 Csignature of the beds below marl MIa, includingthe Turrilites scheuchzerianus Event and marlsMII and MIb, indicates that they belong to theEarly Cenomanian Mantelliceras dixoni ammon-133


ite Zone. Available biostratigraphic data are inaccordance with this interpretation. Inoceramidbivalves from marl MII and the overlyingscheuchzerianus Event, formerly thought to representthe Mid-Cenomanian Inoceramus schoendorfiHeinz, are better referred to I. ex gr. crippsiMantell. The Middle Cenomanian ammonitebasal marker taxon Cunningtoniceras inerme(Pervinquière) has never been found in Baddeckenstedt,partly because the lower part of itsrange is cut out at the stratigraphic gap at thebase of marl MIa (‘inerme hiatus’). The secondarymarker taxon for the base of the MiddleCenomanian,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n Rotaliporareicheli Mornod, is reported to enterc. 3 m below the chemostratigraphically unconformableboundary between Lower and MiddleCenomanian rocks defined herein. Its suitabilityas a proxy taxon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base ofthe substage is, therefore, questioned. The basalAcanthoceras rhotomagense ammonite Zone,Praeactinocamax primus Event, is representedwithin the limestones immediately overlyingmarl MIa, probably in the horizon containing the‘gastrolith lens’. The scheuchzerianus Event,formerly inferred to be the equivalent of the primusEvent, is in fact an intra- M. dixoni Zonemarker horizon and may correlate with theTurrilitesscheuchzerianus Bed recognized atSoutherham Grey Pit, southern England, in theAnglo-Paris Basin. In a sequence stratigraphicalframework, the erosive base of marl MIa representssequence boundary SB Ce III capping depositionalsequence DS Ce III (M. dixoni Zone),and coincides with the succeeding transgressivesurface of DS Ce IV (Middle Cenomanian).Transgressive onlap is not coincident with theprimus Event; it started earlier and marl MIa isprobably broadly equivalent to the arlesiensisBed of southern England. The interval betweenmarl MIa and the Mid-Cenomanian Event (upperC. inerme to lower A. rhotomagense zones) isstrongly condensed in the marginal Salzgitterarea, probably in response to limited accommodationspace during transgression. The cappingsequence boundary SB Ce IV (lower Acanthocerasjukesbrownei ammonite Zone) occurs 1 mbelow the Pycnodonte Event at a conspicuousfacies change. A detailed correlation of theLower/Middle Cenomanian boundary intervalbetween the proximal Baddeckenstedt and thedistal Wunstorf quarry section near Hannover isproposed. The new stratigraphic data are extrapolatedto the nearby Konrad 101 cored borehole,the most complete Cenomanian section inthe Salzgitter area.2006030563Schliersee( 德 国 南 部 ) 中 生 代 琥 珀 是 白 垩 纪的 年 龄 = The Mesozoic amber of Schliersee(southern Germany) is Cretaceous in age. ( 英 文 ).Schmidt A R;Eynatten H;Wagreich M. CretaceousResearch, 2001, 22(4): 423-428The Mesozoic amber of Schliersee (southernGermany) is about 130 myr younger than previouslyproposed. Using biostratigraphic andpetrographic data as well as field evidence wedemonstrate that the amber-bearing sandstone isof Late Cretaceous age (Cenomanian, 99 –93 Ma) and that the previously proposed LateTriassic age (Carnian, 230–220 Ma) must berejected. This has several consequences for theinterpretation of the fossil micro-organisms includedin the amber.2006030564藏 南 塞 诺 曼 阶 - 土 伦 阶 缺 氧 事 件 = The Cenomanian–Turoniananoxic event in southern Tibet.( 英 文 ). Wang C S;Hu X M;Jansa L;Wan XQ;Tao R. Cretaceous Research, 2001, 22(4):481-490The Cenomanian–Turonian black shales insouthern Tibet record a global oceanic anoxicevent (OAE). A combined sedimentological,geochemical and micropalaeontological studyshows: (1) increased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0.5–1.7%) with a peak accumulation across theCenomanian/Turonian boundary (CTB); (2) sulfur/carbonratios (S/C) and high degree of pyritization(DOP) indicating that the depositionalenvironment in the Gyangze area was oxygendepletedand H 2 S-rich, while synchronous, shallowerdeposits in the Gamba area accumulated inan oxic environment; (3) bulk-rock δ 13 C analysesof carbonates indicating a positive 2‰ excursionacross the CTB,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in the western Tethys and Pacific; and (4) anextinction rate of planktic foraminifera acrossthe CTB reaching 50–70%, while the extinctionof benthic foraminifera was as high as 90%. Amajor extinction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indicatesthe development of an inhospitable environment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poorlyoxygenated bottom waters. The CTB OAE inTibet documents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LateCretaceous palaeoceanography associated withincreased dispersal of the southern continents.As the Indian plate moved northward, there wasa change in ocean circulation which may have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layer of poorly oxygenatedbottom and intermediate waters withinboth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Tethys.2006030565晚 白 垩 纪 碳 酸 盐 岩 和 蒸 发 岩 的 发 现 定 义 了Kufra 盆 地 (Libya) 晚 白 垩 纪 海 侵 南 部 边 界= Discovery of marine Late Cretaceous carbonatesand evaporites in the Kufra Basin (Libya)redefines the southern limit of the Late Creta-134


ceous transgression. ( 英 文 ). Lüning S;Gräfe KU;Bosence D;Luciani V;Craig J. Cretaceous Research,2000, 21(6): 721-731A major marine transgression occurred inNorth Africa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depositingmarine strata in some regions which hadbeen dominated by terrestrial deposition or erosionsince Permian times. An evaporite-shaledolomitesuccession has been discovered at outcrop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Kufra Basin insoutheast Libya. This succession includes carbonatesthat contain benthic and rare plankticforaminifera, indicating a marine facies and aLate Cretaceous Campanian–Maastrichtian age.A Maastrichtian age is also suggested bya 87 Sr/ 86 Sr ratio measured from an echinoid test.The carbonates represent the southernmostknown occurrence of marine Upper Cretaceousstrata in southeast Libya. Previously, the southernmostdescription of marine Upper Cretaceousstrata came from the southeastern Sirte Basin.The find pushes southwards the maximum extentof the Late Cretaceous transgression in palaeogeographicreconstructions of the region by atleast one hundred kilometres.2006030566德 国 南 部 下 白 垩 统 沉 积 物 的 分 布 及 相 模 式 :评 论 = Distribution and facies patterns of LowerCretaceous sediments in northern Germany: areview. ( 英 文 ). Mutterlose J;Bornemann A. CretaceousResearch, 2000, 21(6): 733-759Marine sediments of Early Cretaceous age(Berriasian–Albian) have a widespread distributionin the Lower Saxony Basin of northernGermany. This basin, which is about 400 kmlong and 100 km wide, formed the southernmostextension of the North Sea Basin. Sedimentsattaining a maximum thickness of up to severalhundred metres are represented by shallow marinesiliciclastics in the west, south and easternmostpart of the basin. These interfinger with thebasin facies represented by dark mudstones up to2000 m thick. The distribution and facies patternsof the sediments as well as thicknesses arerelated to three factors: differential subsidence,local tectonics and sea-level changes. For variousparts of the basin and certain stratigraphicintervals it is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these causes. Sedimentary thicknesses are clearlya result of differential subsidence from Kimmeridgianto Albian times onwards, being controlledby tectonic movements along northwest–southeasttrending faults. These result inan asymmetric trough, bound to the north andsouth by synsedimentary faults with sedimentationrates highest in the north. Local tectonicsare clearly caused by salt diapirs mainly in the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 and along the western,southern and eastern margins. These areas inparticular include parts of the western Emslandand the Salzgitter area. Sedimentary patternsvary considerably over less than a kilometre,showing an extreme range of different lithologies.This is ideally observed in the Salzgitterarea. Sea-level changes finally are reflected bywidespread facies patterns and particularly byfossils of different provenance. The followingsea-level-related events can be followedthroughout the basin: the Wealden regressivephase, the Early Valanginian transgression, theearly Late Valanginian transgression, the midHauterivian transgression, the Barremian regression,deposition of the Early Aptian anoxicsediments,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mid Albianhemipelagic marls.2006030567以 色 列 晚 塞 诺 曼 - 土 伦 期 碳 酸 盐 岩 潮 坪 、 陆 台及 盆 地 的 层 序 发 育 = Sequence development ofLate Cenomanian–Turonian carbonate ramps,platforms and basins in Israel. ( 英 文 ).Buchbinder B;Benjamini C;Lipson-Benitah S.Cretaceous Research, 2000, 21(6): 813-843The Cenomanian – Turonian carbonatedominatedlithofacies of Israel reflect a complexinterplay between tectonics, sea-level change,and palaeoecology. Improved correlation basedon revision of the bio- and chronostratigraphicframework has enabl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sequence-stratigraphic model comprising fivesequences delineated by four sequence boundaries,in the Late Cenomanian–Early Coniacianinterval. The Late Cenomanian–Turonian successionbegins with prograding, highstand, carbonate-platformdeposits of the first sequence.Interruption of progradation and drowning ofthis platform took place within the Late Cenomanianguerangeri Zone (=the vibrayeanus Zonein Israel), resulting in a drowning unconformitywhich is regarded as a Type 3 sequence boundary(labelled CeUp). The drowning is attributedin part to extinctions in the rudist-dominatedbiofacies (e.g., Caprinidae), which led to reducedcarbonate production and enhanced the impact ofthe sea-level rise. Similar drowning of Tethyanplatforms around the C/T boundary has beenlink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oastal upwellingand consequent eutrophication. Outer ramphemipelagic facies (Derorim and the Lower Oraformations) replaced the platform carbonates,thickening substantially southwards in the Eshet-Zenifim Basin of southern Israel. Along the ancientcontinental slope (Mediterranean coastalplain) evidence of this drowning is obscured bysubmarine erosion, while in central and northernIsrael the drowned section is represented bycondensation or a hiatus, reflecting an elevated,135


sediment-starved sea-floor. A carbonate platformdominated by rudistid shoals ( ‘ Meleke ’Member; Shivta Formation) was re-establishedin the Judean hills and northern Negev duringthe middle part of the Turonian coloradoenseZone (local zone T4). Later, during kallesi Zonetimes (T7), the platform facies prograded southwardstowards the Eshet-Zenifim intra-shelf basin.The drowning succession and overlying resurrectedcarbonate platform are topped in centraland southern Israel by a pronounced Type 1 sequenceboundary (Tu1) between the kallesi (T7)and ornatissimum (T8) zones (Middle Turonian).In central Israel and northern Negev the sequenceboundary is overlain by lowstand depositsof the ‘Clastic Unit’ and by the transgressiveand highstand inner to mid-ramp deposits ofthe Nezer and Upper Bina formations. In thesouthern Negev the sequence boundary is overlainby lowstand and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sof mixed carbonates, siliciclastics, and localizedevaporites (Upper Ora Formation), and then bymid to inner ramp carbonates of the GerofitFormation. The latter represents a very high rateof accumulation, indicating rapid, continuedsubsidence balanced by platform growth. TheTu2 sequence boundary of the Late Turonian isexpressed in the southern Negev by a shift frominner ramp carbonates of the Gerofit Formationto outer ramp chalky limestones of the ZihorFormation, indicating localized drowning. Thesucceeding Co1 sequence boundary again indicateslocalized drowning of the prograding highstanddeposits of the Zihor Formation (‘TransitionZone ’ ) overlain by Lower Coniaciantransgressive deposits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Zihor Formation. All of these third-order sequencesare expressed in southern Israel, wherethe rate of subsidence was in balance with sealevelfluctuations. In contrast, the Judean Hillsand eastern Galilee areas have a more incompletesuccession, characterized by hiatuses andcondensation, because of reduced subsidence.More distal areas of continuous deep-waterdeposition in western Galilee and the coastalplain failed to record the Middle Turonian lowstand,while a longer term, second-order sequencespanning the entire Late Cenomanian–Early Coniacian interval, is present in the Carmeland Yirka Basin areas.2006030586中 意 大 利 巴 列 姆 阶 远 洋 碳 酸 岩 的 米 兰 克 维 奇旋 回 的 岩 相 学 = Lithological expression of Milankovitchcyclicity in carbonate-dominated,pelagic, Barremian deposits in central Italy. ( 英文 ). Fiet N;Gorin G. Cretaceous Research, 2000,21(4): 457-467In continuous sedimentary sequences, cyclostratigraphycan provide good time control onthe duration of stratigraphic stages and palaeomagneticchrons. This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to the Barremian pelagic marl-limestone alternationsof the Umbria-Marche Basin. Two criteriahave been used: variations in the thickness andcarbonate content of limestones and the verticaldistribution of intercalated black marls. Marl–limestone alternations are organized in bundlesof generally four or five couplets. The cyclicityexpressed by the vertical stacking of coupletsand bundles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the sedimentaryexpression of the Earth's orbital parameters,specifically the 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 andthe eccentricity.This breakdown of the Barremian Stage intoastroclimatic cycles allows the calibration of theduration of the stage and of the magnetic chronsM-3 to M-0. The lower and upper stratigraphicboundaries of the Barremian Stage are picked atthe base of the M-3 and M-0 chrons, respectively.The duration of the Barremian Stage is estimatedat 5.13±0.34 Myr by adding up contained cycles.The duration of related magnetic chronsvaries considerably from 0.43 to 2.3 Myr.2006030569俄 罗 斯 远 东 南 库 页 岛 上 白 垩 统 磁 性 地 层 学 =Magnetostratigraphy of Upper Cretaceous stratain South Sakhalin, Russian Far East. ( 英 文 ).Kodama K;Maeda H;Shigeta Y; Kase T; TakeuchiT. Cretaceous Research, 2000, 21(6): 469-478A 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magnetic polarityreversals consisting of 13 magnetozones is recognizedin Upper Cretaceous sedimentary stratain the Naiba area of South Sakhalin, Russian FarEast. Combined with local biostratigraphic ageassignments using ammonites and other molluscsthat apparently range from Coniacian toMaastrichtian, the geomagnetic polarity sequencecan be correlated with polarity chronsfrom C34n, the Cretaceous long normal interval,through C30n in the upper Maastrichtian. Therecognition of these polarity chrons and theircorrelation with regional faunal assemblages thatcommonly occur in Japan and other areas in theFar East provide an integrated reference thatshould be of value for linking local biostratigraphiczonations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serveas another basis for calibration in the quest toestablish a global definition of Upper Cretaceousstage boundaries.2006030570136


阿 曼 东 南 部 Kopet Dagh 盆 地 东 部Sarcheshmeh 组 ( 下 白 垩 统 ) 岩 相 地 层 学 及相 分 析 = Lithostratigraphic and facies analysesof the Sarcheshmeh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in the eastern Kopet Dagh Basin, NE Iran.( 英 文 ). Raisossadat N;Moussavi-Harami R. CretaceousResearch, 2000, 21(4): 507-516The Kopet Dagh Basin is located in north-eastIran where sedimentation continued throughoutthe Jurassic–Tertiary. The area studied is in theeasternmost part of the basin. Two stratigraphicsections representing mainly the Lower AptianSarcheshmeh Formation have been measured.The Sarcheshmeh Formation in one of these sections(Mozduran) is about 200 m thick. It thinstowards the other section (Baghak) in easternmostpart of the basin where it about 150 m thick.It is conformably overlain by the Sanganeh Formationand underlain by the Tirgan Formation.Four different facies have been recognized;pelmicrite, mudstone – micritic limestone,biomicrite – bio-oomicrite and biosparite –oosparite. They reflect deposition on a carbonateramp. Many small-scale shallowing-upward cycles(parasequences) have also been identifiedwithin transgressive and high stand system tracts.The cyclicity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subsidence,which in turn was related to both sediment loadingand tectonics.2006030571西 澳 大 利 亚 Carnarvon 陆 台 南 部 Giralia Anticline地 区 森 诺 曼 阶 - 科 尼 亚 克 阶 从 硅 屑 至 碳酸 盐 的 海 相 沉 积 转 变 = Cenomanian –Coniacian transition from siliciclastic to carbonatemarine deposition, Giralia Anticline, SouthernCarnarvon Platform, Western Australia. ( 英文 ). Howe R W;Haig D W;Apthorpe M C. CretaceousResearch, 2000, 21(4): 517-551Three formations exposed in the Giralia Anticlinerecord the transition from siliciclastic tocarbonate-dominated sedimentation on theSouthern Carnarvon Platform, a stable shelf onthe passive western Australian continental margin.The succession consists of condensed andpartly eroded sequences that record maximummarine flooding events and the unconformitiesbetween them.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of thedepositional change is evident in four


2006030573巴 西 Parana 盆 地 东 北 部 白 垩 系 含 恐 龙 Bauru群 的 生 物 古 地 理 = Palaeobiogeography of theBauru Group, a dinosaur-bearing Cretaceousunit, northeastern Parana Basin, Brazil. ( 英 文 ).Goldberg K;Garcia A J V. Cretaceous Research,2000, 21(2-3): 241-254The integration of sedimentologic, palaeontologicand petrologic data allows interpretationof the palaeoclimatic evolution in the northeasternParana Basin of Brazil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The study of the dinosaur-bearingBauru Group in Minas Gerais State in two areas,the Uberaba and the Prata regions, allows us todiscuss biogeographic aspects related to thedinosaurian fauna in Brazil. The terrigenous andcarbonate rocks of the Bauru Group were depositedin fluvial, eolian and lacustrine environmentsin a semi-arid to arid climate with markedseasonality in which dry periods alternated withperiods of heavy rain. The climatic evolutionduring this period of deposition can be dividedin two intervals: Time 1 (T1), Coniacian –Campanian, when the Uberaba and AdamantinaFormations were deposited, and Time 2 (T2),mainly Maastrichtian, when the Marília Formationwas deposited. During both intervals, thehumidity was higher in the Uberaba region thanin the Prata region, eolian deposits and calicheprofiles being present in the latter, but not in theformer. Extensive skeletal deposits and nestingsites indicate that favour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for the dinosaurian fauna existed in theUberaba region, while the Prata region wasprobably a gateway to fauna migrating from thenortheastern Parana Basin to Argentina and Bolivia.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Cretaceous dinosaurbiogeography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was largely controlled by the sequential breakupof Gondwana. Locally, the migration and preferentialdistribution of dinosaurian habitats werecontrolled by climatic conditions, geographictopography and eventually by volcanic activity.2006030574阿 尔 期 - 麦 斯 特 里 希 特 期 pithonellid 钙 球 的 全球 性 地 层 、 生 物 古 地 理 及 古 生 态 : 对 特 提 斯格 局 的 影 响 = Global stratigraphy, palaeobiogeographyand palaeoecology of Albian –Maastrichtian pithonellid calcispheres: impacton Tethys configuration. ( 英 文 ). Dias-Brito D.Cretaceous Research, 2000, 21(2-3): 315-349This study reviews the stratigraphy, palaeobiogeographyand palaeoecology of some importantAlbian–Maastrichtian pelagic calcispheres:Bonetocardiella conoidea, Pithonella ovalis, P.perlonga, P. sphaerica and P. trejoi. It also presentsa significant new data set on these organismsfrom the western South Atlantic Ocean.The group reached its acme simultaneously allover the world during the highest Cretaceous sealevel in late Albian to Coniacian times. A strongassociation also existed between the maximumtemperature and the salinity of the Tethyan watermass and the climax of these opportunistic microfossils.Their remarkable presence along theBrazilian and west African margins during theAlbian, in association with other typical Tethyanpelagic biotic elements, indicates that during thisperiod the northern South Atlantic was a long,narrow arm of the Tethys Sea.2006030575巴 西 东 北 部 Potiguar 和 Sergipe 盆 地 晚 阿 普第 期 - 坎 帕 期 介 形 虫 的 地 层 学 及 生 物 地 理 学 意义 = Stratigraphy and biogeographic affinities ofthe late Aptian – Campanian ostracods of thePotiguar and Sergipe basins in northeastern Brazil.( 英 文 ). Viviers M C;Koutsoukos E AM;Silva-Telles A C;Bengtson P. Cretaceous Research,2000, 21(2-3): 407-455Results based on taxonomic and biostratigraphicstudies of marine Cretaceous ostracodscollected from the Potiguar and Sergipe basinson the northeast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Brazilare presented. The assemblages comprise morethan 100 taxa, ranging in age from late Aptian toCampanian. Many taxa show restricted verticalranges which make them stratigraphically useful.In the Potiguar Basin the Albian–Campaniansuccession comprises six biozones based on ostracods,whereas in the Sergipe Basin the upperAptian – Coniacian succession comprises fourbiozones.The biozones proposed are mainly environmentally-controlledlocal assemblages zones.The zonal boundaries are defined by local extinctionlevels (last occurrences, LOs) and thezones characterized by specific ostracod assemblages.The ostracod zonation is calibrated withzonal schemes for planktonic foraminifers, calcareousnannoplankton, palynomorphs and ammonites.Although the ostracod zones proposedare largely of intrabasinal application, it is possibleto correlate them over wider areas, usingbio-events identified in ostracod assemblagesand/or associated microfaunas. Thus, the ostracodzon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local,intrabasinal and regional correlation, particularlywhere foraminiferal, nannofossil or ammonitecontrol is poor.The taxonomic composition and stratigraphicdistribution amongst mid and Upper Cretaceousostracods o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margins ofthe Atlantic Ocean show great similarities, notablybetween the Sergipe and Potiguar basins onthe South American margin and basins of north-138


west Africa. During the latest Aptian –Cenomanian there were close faunal affinitiesbetween the Gabon, Sergipe and Potiguar basins.Common species belong mainly to the generaAmphicytherura, Brachycythere, Cetacella ?,Conchoecia ?,Cythereis , Metacytheropteron,Nigeria, Paracypris, Sergipella and Veenia.From the Turonian to Campanian, there arestrong similarities (taxonomic affinities, stratigraphicranges) between assemblages from thePotiguar Basin (equatorial South America) andsome West and North African basins, characterizedby the generaBrachycythere , Cophinia,Ovocytheridea, Buntonia and Protobuntonia.2006030576英 格 兰 东 南 部 Weald 粘 土 层 ( 下 白 垩 统 ) 古环 境 = Weald Clay (Lower Cretaceous) palaeoenvironmentsin south-east England: molluscanevidence. ( 英 文 ). Radley J D. CretaceousResearch, 1999, 20(3): 365-368The contribution of molluscan studies to theinterpretation of Weald Clay nonmarine environmentsin the Weald Sub-basin of the Wessex-Weald Basin is summarized. Sedimentologicalsignatures of Weald Clay shell beds reflect arange of lagoonal, lacustrine and alluvial environmentsand show that the low-diversity molluscanassemblages were subjected to varyingdegrees of post-mortem modification. Thesefaunas indicate freshwater and fluctuating brackish-waterconditions, ranging into the brachyhalinefield. Combined palaeontological andsediment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s both Borealand Tethyan marine influences during the mostsaline episodes.2006030577英 国 约 克 郡 Wine Haven 下 侏 罗 统 普 林 斯 把阶 的 底 部 作 为 全 球 界 线 层 型 剖 面 和 点 位 = The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GSSP) for the base of the Pliensbachian Stage(Lower Jurassic), Wine Haven, Yorkshire, UK.( 英 文 ). Meister C; Aberhan M; Blau J et al..Episodes, 2006, 29(2): 93-106Following votes by the Pliensbachian WorkingGroup, the Jurassic Subcommission and the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IUGSratified the proposed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Section and Point (GSSP) for the base ofthe Pliensbachian Stage (Lower Jurassic) at thebase of bed 73b in the Wine Haven section,Robin Hood's Bay, Yorkshire Coast, UK. Thislevel contains the characteristic ammonite associationBifericeras donovani Dommergues andMeister and Apoderoceras sp. Complementarydata include: a) Strontium-isotope stratigraphy,based on analysis of belemnites which yield acalcite Sr-87/Sr-86 ratio for the boundary levelof 0.707425 and data supporting interpretation ofcontinuous sedimentation; b) Belemnite oxygenisotopedata indicate a significant temperaturedrop (similar to 5 degrees C) across the boundaryat this locality; c) A Transgressive SystemsTract (TST) initiated in the Aplanatum Subzone(uppermost Sinemurian) continues into the LowermostPliensbachian (Taylori Subzone); itforms part of a transgressive facies cycle sensuGraciansky et al. (1998); d) The Upper Sinemurianto lowermost Pliensbachian. at WineHaven section has a predominantly normal magneticpolarity, but two discrete reversed polaritymagnetozones are present. The first spans muchof the latest Sinemurian Aplanatum Subzone. Itterminates


新 生 界2006030579以 色 列 加 里 利 湖 晚 第 四 纪 湖 泊 史 = The lateQuaternary limnological history of Lake Kinneret(Sea of Galilee), Israel. ( 英 文 ). Hazan N;Stein M; Agnon A; Marco S; Nadel D; NegendankJ F W; Schwab M J; Neev D. QuaternaryResearch, 2005, 63(1): 60-77The freshwater Lake Kinneret (Sea of Galilee)and the hypersaline Dead Sea are remnant lakes,evolved from ancient water bodies that filled thetectonic depressions along the Dead Sea Transform(DST) during the Neogene–Quartenaryperiods. We reconstructed the limnological history(level and composition) of Lake Kinneretduring the past 40,000 years and compared itwith the history of the contemporaneous LakeLisan from the aspect of the regional and globalclimate history. The lake level reconstructionwas achieved through a chron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investigation of exposed sedimentarysections in the Kinnarot basin trenches andcores drilled at the Ohalo II archeological site.Shoreline chronology was established by radiocarbondating of organic remains and ofMelanopsis shells.2006030580墨 西 哥 瓦 哈 卡 地 区 人 类 影 响 海 岸 环 境 变 化 的地 层 学 证 据 = Stratigraphic evidence for anthropogenicallyinduced coastal environmentalchange from Oaxaca, Mexico. ( 英 文 ). Goman M;Joyce A; Mueller R. Quaternary Research, 2005,63(3): 250-260Previous interdisciplinary paleoenvironmentaland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along the Río VerdeValley of Oaxaca, Mexico, showed that Holoceneerosion in the highland valleys of the upperdrainage basin triggered geomorphic changes inthe river's coastal floodplain. This article usesstratigraphic data from sediment cores extractedfrom Laguna Pastoría, an estuary in the lower Río Verde Valley, to examine changes in coastalgeomorphology potentially triggered by highlanderosion. Coastal lagoon sediments contain astratigraphically and chronologically distinctrecord of major hurricane strikes during lateHolocene times. Three distinct storm facies areidentified from sediment cores obtained fromLaguna Pastoría, which indicate that profoundcoast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occurred withinthe region and are correlated with increasedsediment supplied from highland erosion. TheChione/Laevicardium facies was deposited in anopen bay while the Mytella/barnacle facies andsand facies were deposited in an enclosed lagoonfollowing bay barrier formation. We argue thathighland erosion triggered major geomorphicchanges in the lowlands including bay barrierformation by 2500 cal yr B.P. These environmentalchanges may hav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on human populations in the region. The lagoonstratigraphy further indicates an increase inmid–late Holocene hurricane activity, possiblycaused by increased El Niño frequencies.2006030581南 非 西 开 普 省 16 英 里 海 滩 堡 坝 沙 丘 的 全 新 世地 质 考 古 学 研 究 = Holocene geoarchaeology ofthe Sixteen Mile Beach barrier dunes in theWestern Cape, South Africa. ( 英 文 ). Compton JS; Franceschini G. Quaternary Research, 2005,63(1): 99-107Holocene evolution and human occupation ofthe Sixteen Mile Beach barrier dunes on thesouthwest coast of South Africa between Yzerfonteinand Saldanha Bay are inferred from theradiocarbon ages of calcareous dune sand, limpetshell (Patella spp.) manuports and gull-droppedwhite mussel shells (Donax serra). A series ofcoast-parallel dunes have prograded seaward inresponse to an overall marine regression sincethe mid-Holocene with dated shell from relictforedunes indicating periods of shoreline progradationthat correspond to drops in sea level ataround 5900, 4500 and 2400 calibrated yearsbefore the present (cal yr B.P.). However, theactive foredune, extensively covered by a layerof gull-dropped shell, has migrated 500 m inlandby the recycling of eroded dune sand in responseto an approximate 1 m sea level rise over the last700 yr. Manuported limpet shells from relictblowouts on landward vegetated dunes indicatehuman occupation of coastal dune sites at 6200and 6000 cal yr B.P. and help to fill the mid-Holocene gap in the regional archaeological record.Coastal midden shells associated withsmall hearth sites exposed in blowouts on theactive foredune are contemporaneous (1600–500 cal yr B.P.) with large midden sites on thewestern margin of Langebaan Lagoon and suggestan increase in marine resource utilisationassociated with the arrival of pastoralism in theWestern Cape.2006030582北 方 新 近 纪 和 古 近 纪 地 层 区 域 委 员 会(RCNPS/RCNNS) 两 年 一 度 的 联 合 会 议 第 九次 会 议 = 9th biennial joint meeting of the RegionalCommittees on Northern Neogene andPaleogene Stratigraphy (RCNPS/RCNNS). ( 英文 ). Grimm K I; Grimm M C. Neues Jahrbuchfur Geologie u. Palaontologie / Abhandlungen,2005, 237(1): 1-4At the ninth meeting of the Regional Committeeson Northern Neogene and Paleogene Stratigraphy(Mainz, September 2 to 7, 2003) oralpresentations and poster sessions reported on140


provisional results of research projects dealingwith the Neogene and Paleogene stratigraphy ofthe North Sea region and the Upper Rhine Grabensystem. Field trips to outcrops supported thediscussion.2006030583柴 达 木 盆 地 西 北 缘 古 近 系 磁 性 年 代 研 究 进 展=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Paleogene magnetostratigraphyo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the Qaidam Basin. ( 中 文 ). 孙 知 明 ; 杨 振 宇 ; 葛 肖虹 ; 裴 军 令 ; 郭 新 传 ; 李 伟 民 ; 马 志 强 ; 徐 树 金 . 地质 通 报 , 2004, 23(9-10): 899-903对 青 藏 高 原 北 部 柴 达 木 盆 地 西 北 缘 红 三 旱地 区 古 近 系 高 精 度 的 磁 性 地 层 研 究 表 明 , 下 干柴 沟 组 的 磁 极 性 带 对 应 标 准 地 磁 极 性 年 表C 16n —C 18 极 性 时 , 相 应 的 磁 性 年 代 为 大 于 40Ma 至 35.5 Ma, 其 地 质 时 代 属 于 始 新 世 早 、 中期 ; 上 干 柴 沟 组 的 磁 极 性 带 对 应 C 8.2n —C 15 极性 时 , 相 应 的 磁 性 年 代 为 35.5~26.5 Ma, 地 层的 地 质 时 代 属 于 始 新 世 晚 期 和 渐 新 世 早 、 中期 . 上 、 下 干 柴 沟 组 的 界 线 位 于 C 16n 顶 部 , 其年 代 约 为 35.5Ma. 上 干 柴 沟 组 顶 部 的 砂 砾 岩或 砾 岩 层 , 以 及 沉 积 速 率 的 大 幅 增 加 可 能 是 该地 区 在 27.9~26.5 Ma 期 间 规 模 隆 升 的 结 果 .2006030584渤 海 湾 牡 蛎 礁 平 原 中 部 兴 坨 剖 面 全 新 世 地 质环 境 变 迁 = Holocen geo-environmentalchanges at the Xingtuo section in the central partof the Oyster Reef plain,Bohai Bay. ( 中 文 ). 李建 芬 ; 王 宏 ; 李 凤 林 ; 张 金 起 ; 张 玉 发 ; 王 云 生 . 地质 通 报 , 2004, 23(2): 169-176渤 海 湾 牡 蛎 礁 平 原 中 部 兴 坨 剖 面 的 有 孔 虫组 合 划 分 为 5 种 沉 积 环 境 7 个 带 ( 哑 环 境 ), 从下 向 上 依 次 为 晚 更 新 世 陆 相 (VII 带 )、 早 全 新世 海 陆 过 渡 相 (VI 带 : 沿 海 低 地 与 潮 间 带 )、中 晚 全 新 世 海 相 (V 带 : 潮 下 带 - 浅 海 ,Ⅳ带 : 低 潮 线 附 近 )、 晚 全 新 世 海 陆 过 渡 相 (Ⅲ带 : 开 放 潮 间 带 ,Ⅱ 带 : 潟 湖 ) 和 河 流 泛 滥 相(I 带 : 古 土 壤 及 洪 积 层 )。 14 C 确 定 了 全 新 世底 泥 炭 始 于 9486 cal BP,Ⅳ 带 始 于 约 4696cal BP。Ⅱ 带 所 处 的 潟 湖 环 境 , 从 约 4000 calBP 直 至 隋 唐 温 暖 期 之 前 , 历 时 约 2700 年 。隋 唐 暖 期 古 土 壤 发 育 向 南 东 减 弱 至 逐 渐 消失 , 说 明 在 比 兴 坨 更 靠 近 渤 海 湾 的 地 方 , 潟湖 持 续 的 时 间 更 长 。 广 泛 存 在 的 潟 湖 , 是 牡蛎 礁 平 原 晚 全 新 世 的 重 要 地 貌 景 观 。2006030585西 藏 阿 里 札 达 盆 地 上 新 世 - 早 更 新 世 河 湖 相 地层 的 重 新 厘 定 与 划 分 = Redefinition and redivisionof the 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 lacustrinestrata in Zanda basin, Ngari, Tibet, China.( 中 文 ). 朱 大 岗 ; 孟 宪 刚 ; 邵 兆 刚 ; 杨 朝 斌 ; 韩 建 恩 ;余 佳 ; 孟 庆 伟 ; 吕 荣 平 . 地 质 通 报 , 2005, 24(12):1111-1120通 过 对 札 达 盆 地 河 湖 相 地 层 的 野 外 地 质 调查 和 剖 面 实 测 , 对 分 布 于 盆 地 内 的 新 近 系 上新 统 - 第 四 系 下 更 新 统 地 层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研 究和 划 分 , 重 新 厘 定 了 该 区 上 新 世 - 早 更 新 世 岩石 地 层 单 元 , 建 立 了 生 物 地 层 和 年 代 地 层 层序 。 首 次 提 出 了 该 区 上 新 统 - 下 更 新 统 三 分 方案 , 将 该 套 河 湖 相 地 层 重 新 划 分 为 第 四 系 下更 新 统 香 孜 组 (Qp 1-1 x)、 新 近 系 上 新 统 古 格组 (N 2 2g) 和 上 新 统 托 林 组 (N 1 2t)3 个 组 、7 个 沉 积 相 、11 个 岩 性 段 , 并 为 确 定 上 新 统与 下 更 新 统 的 界 线 位 置 提 出 了 具 体 意 见 , 为青 藏 高 原 乃 至 全 球 新 近 系 上 新 统 与 第 四 系 的研 究 、 划 分 提 供 了 重 要 依 据 。2006030586西 藏 错 鄂 及 邻 区 晚 更 新 世 高 位 湖 相 沉 积 的 发现 及 其 意 义 = The discovery of Late Pleistocenehighstand lacustrine sediments of the Co NgoinLake and adjacent areas, Tibet. ( 中 文 ). 赵 希 涛 ;吴 中 海 ; 胡 道 功 ; 严 富 华 ; 马 志 邦 ; 麦 学 舜 ; 鄢 犀 利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5, 26(4):291-298西 藏 那 曲 县 西 的 错 鄂 (31°24′~31°32′ N , 91 ° 28 ′~91 ° 33 ′ E , 湖 面 海 拔4515m) 东 南 岸 ( 嘎 杂 西 北 坡 ), 发 育 了 拔湖 18~271m 的 湖 相 沉 积 。 错 鄂 及 邻 区 湖 相沉 积 的 U 系 法 测 年 和 孢 粉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至少 在 75.3~48.8kaBP 间 , 当 地 植 被 经 历 了 早期 以 松 、 蒿 、 桦 为 主 的 森 林 草 原 和 晚 期 以松 、 蒿 、 水 龙 骨 科 为 主 的 森 林 草 原 或 森 林 等两 个 阶 段 , 反 映 了 气 候 由 温 和 较 干 到 温 和 偏干 的 状 况 , 但 晚 期 温 度 与 湿 度 均 较 早 期 为高 , 而 干 燥 度 则 略 有 降 低 。 同 时 , 包 括 错 鄂盆 地 在 内 的 “ 那 曲 盆 地 ” 则 是 古 “ 羌 塘 东湖 ” 的 东 半 部 。 约 在 37ka B P 左 右 , 可 能 由于 怒 江 的 溯 源 侵 蚀 , 切 开 了 “ 羌 塘 东 湖 ” 与怒 江 的 分 水 岭 , 使 “ 羌 塘 东 湖 ” 的 东 半 部 古湖 外 泄 , 而 成 为 外 流 区 — 怒 江 ( 上 游 那 曲 )流 域 的 一 部 分 。 正 因 为 有 古 湖 外 泄 的 一 段 历史 , 故 可 以 理 解 钻 穿 了 整 个 第 四 纪 地 层 的 错鄂 孔 B/M 界 线 以 上 部 分 的 地 层 较 薄 的 原 因了 。2006030587辽 东 湾 地 区 辽 西 凹 陷 中 南 部 古 近 系 构 造 格 架与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及 古 地 理 分 析 = Structural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s and palaeogeographyof the Paleogene in centralsouthernLiaoxi Sag, Liaodongwan Bay area. ( 中文 ). 徐 长 贵 ; 许 效 松 ; 丘 东 洲 ; 赖 维 成 ; 周 心 怀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5, 7(4): 449-460141


辽 西 凹 陷 是 位 于 辽 东 湾 地 区 西 部 的 一 箕 状凹 陷 , 中 南 部 总 体 勘 探 程 度 偏 低 。 辽 西 凹 陷中 南 部 古 近 系 横 向 上 隆 、 坳 地 形 分 异 明 显 ,存 在 一 个 继 承 性 发 育 的 凹 间 孤 岛 , 呈 链 状 分布 ( 称 “ 凹 间 链 状 岛 ”), 该 岛 将 辽 西 凹 陷中 南 部 分 为 东 西 2 个 次 凹 , 岛 两 侧 沉 积 相 差异 明 显 ; 轴 向 上 构 造 格 架 比 横 向 上 复 杂 , 具有 明 显 的 构 造 分 割 。 在 构 造 格 架 分 析 的 基 础上 , 依 据 钻 井 和 地 震 资 料 , 在 辽 西 凹 陷 中 南部 古 近 系 识 别 出 6 个 层 序 界 面 和 5 个 层 序 ,并 详 细 阐 述 了 每 个 层 序 界 面 的 成 因 、 地 震 特征 、 测 井 响 应 特 征 以 及 每 个 层 序 的 体 系 域 与沉 积 体 系 的 构 成 特 征 。 在 构 造 与 层 序 地 层 格架 内 , 分 析 本 区 不 同 层 序 沉 积 相 古 地 理 , 发现 各 个 时 期 的 古 地 理 均 呈 有 规 律 的 分 布 , 即凹 陷 西 部 为 冲 ( 洪 ) 积 扇 、 辫 状 河 相 、 三 角洲 相 ; 向 东 为 三 角 洲 相 和 湖 相 。 辽 西 凹 陷 中南 部 沉 积 相 古 地 理 演 化 受 构 造 面 的 转 换 、 走滑 构 造 、 古 地 貌 、 古 气 候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并且 4 个 因 素 对 湖 盆 沉 积 作 用 的 制 约 不 是 孤 立的 , 是 相 互 关 联 的 综 合 效 应 。 不 同 演 化 阶 段控 制 因 素 有 主 、 次 之 别 , 其 中 古 气 候 周 期 性变 化 决 定 湖 扩 与 湖 缩 , 构 造 是 控 制 有 效 可 容纳 空 间 的 关 键 ; 基 准 面 以 及 湖 平 面 的 变 化 不仅 决 定 碎 屑 物 供 给 率 , 也 是 控 制 湖 盆 沉 积 速率 的 关 键 。2006030588中 国 北 方 第 四 纪 磁 性 地 层 记 录 的 古 地 磁 极 倒转 与 气 候 变 化 耦 合 关 系 = Coupling of paleomagneticpolarity reverse with climatic changerecoded by magnetostratigraphy in NorthernChina during Quaternary. ( 中 文 ). 郑 国 璋 ; 岳 乐平 . 地 球 科 学 与 环 境 学 报 , 2005, 27(3): 91-94应 用 古 地 磁 学 原 理 , 分 析 了 中 国 北 方 第 四纪 黄 土 、 泥 河 湾 盆 地 、 黄 海 陆 架 磁 性 地 层 记录 的 古 地 磁 极 倒 转 与 气 候 变 化 之 间 的 关 系 。研 究 表 明 第 四 纪 古 地 磁 极 倒 转 与 气 候 变 化 有一 定 的 耦 合 关 系 :Matuyama/Gauss 极 性 界限 、Brunhes/Matuyama 极 性 界 限 与 第 四 纪气 候 变 冷 期 相 对 应 ,Matuyama 负 极 性 时 中 的正 极 性 亚 时 及 Brunhes 正 极 性 时 中 的 负 极 性亚 时 与 气 候 变 暖 期 相 一 致 。 因 而 . 第 四 纪 古地 磁 极 倒 转 可 能 是 第 四 纪 气 候 冷 暖 波 动 变 化的 主 要 驱 动 因 素 之 一 。2006030589陕 西 蓝 田 全 新 世 古 气 候 演 化 特 征 = Characteristicsof Holocene paleo-climate in Lantian,Shaanxi, China. ( 中 文 ). 李 秉 成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学 报 , 2005, 32(6): 587-591了 解 最 近 10 000 a 来 的 植 被 和 环 境 对 制 定治 理 黄 土 高 原 及 其 水 土 流 失 的 战 略 方 针 、 预测 未 来 黄 土 高 原 的 气 候 变 化 都 具 有 重 要 的 意义 . 作 者 在 阐 述 陕 西 蓝 田 县 城 附 近 地 质 环 境 的基 础 上 , 利 用 孢 粉 图 式 分 析 了 该 区 植 被 的 演 替 ,进 而 分 析 了 该 区 全 新 世 的 古 气 候 演 化 特 征 . 据17 个 样 品 分 析 发 现 孢 粉 和 藻 类 十 分 丰 富 , 将 孢粉 图 式 分 为 三 个 带 , 分 别 代 表 全 新 世 早 、 中 、晚 三 个 时 期 的 孢 粉 带 .Ⅰ 带 为 蒿 属 优 势 带 ;Ⅱ 带是 乔 木 花 粉 激 增 , 早 期 发 育 有 温 带 阔 叶 落 叶 林或 针 阔 叶 混 交 林 , 晚 期 是 以 温 带 阔 叶 树 或 与 松混 合 的 疏 林 草 原 或 森 林 草 原 ;Ⅲ 带 是 以 栎 、 蒿为 主 的 森 林 草 原 或 疏 林 草 原 . 结 果 表 明 早 全 新世 气 候 较 冷 较 干 , 发 育 有 以 蒿 为 主 的 大 片 草 原 ;中 全 新 世 气 候 温 暖 湿 润 , 发 育 了 疏 林 草 原 和 森林 草 原 ; 晚 全 新 世 渐 变 为 干 燥 而 寒 冷 , 是 以 松 、蒿 为 主 的 森 林 草 原 .2006030590甘 肃 通 渭 县 黄 土 堆 积 区 全 新 世 环 境 变 迁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Holocene epochin Loess area in Tongwei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中 文 ). 付 淑 清 ; 陈 淑 娥 ; 魏 明 建 ; 李 英 ; 李 勇 .地 球 科 学 与 环 境 学 报 , 2005, 27(4): 71-74;78通 过 对 甘 肃 通 渭 县 四 家 庙 全 新 世 黄 土 剖 面的 粒 度 和 磁 化 率 分 析 。 并 依 据 前 人 研 究 成 果对 年 均 气 温 和 年 均 降 水 量 的 相 应 恢 复 , 揭 示了 该 区 全 新 世 期 间 气 候 演 化 的 特 点 和 规 律 。分 析 认 为 , 研 究 区 全 新 世 以 来 的 环 境 变 化 是不 稳 定 的 , 无 论 古 土 壤 发 育 期 还 是 黄 土 堆 积期 , 气 候 都 具 有 频 繁 的 次 级 波 动 。 尤 其 在 全新 世 中 期 。 两 层 古 土 壤 间 的 黄 土 夹 层 , 反 映该 区 在 全 新 世 大 暖 期 经 历 过 一 次 历 时 千 年 之久 的 气 候 显 著 恶 化 事 件 。2006030591西 藏 措 勤 地 区 的 中 新 世 布 嘎 寺 组 = MioceneBugasi Formation: a new lithostratic unit in Coqenarea, Tibet, China. ( 中 文 ). 石 和 ; 马 润 则 ; 刘登 忠 ; 陶 晓 风 ; 胡 新 伟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2005,32(2): 173-176分 布 于 西 藏 措 勘 县 城 北 西 江 若 拉 一 带 的 富钾 火 山 岩 曾 被 划 属 达 多 群 , 地 层 时 代 属 古 新世 至 始 新 世 。 作 者 测 制 了 这 套 火 山 岩 地 层 的剖 面 , 获 得 的 同 位 素 年 龄 为 15.8Ma 和15.9Ma, 属 中 新 世 。 这 一 发 现 填 补 了 冈 底 斯山 北 部 中 新 世 富 钾 质 岩 浆 活 动 的 空 白 , 为 进一 步 研 究 青 藏 高 原 形 成 和 演 化 提 供 了 重 要 资料 。 根 据 岩 性 组 合 、 地 层 时 代 及 区 域 地 层 对比 , 将 这 一 套 中 新 世 的 富 钾 火 山 岩 地 层 命 名为 布 嘎 寺 组 。2006030592用 碳 氧 同 位 素 对 沱 沱 河 盆 地 古 近 纪 及 新 近 纪早 期 气 候 变 化 的 研 究 = Study of the climatechange in the Tuotuo River basin by carbon andoxygen isotopes. ( 中 文 ). 高 玄 彧 ; 白 宪 洲 ; 李 勇 ;142


孔 祥 生 ; 盛 海 洋 ; 孙 小 霞 ; 赵 瞻 ; 陈 蓉 . 成 都 理 工 大学 学 报 , 2005, 33(1): 19-23鉴 于 目 前 对 位 于 青 藏 高 原 上 的 沱 沱 河 盆 地研 究 不 多 , 作 者 试 用 碳 氧 同 位 素 比 值 的 方 法研 究 该 地 区 新 生 代 的 始 新 世 到 中 中 新 世 这 一时 段 内 的 气 候 环 境 变 化 情 况 。 经 过 数 据 计算 、 图 解 和 分 析 表 明 , 沱 沱 河 盆 地 从 始 新 世到 中 中 新 世 的 气 候 环 境 变 化 可 划 分 为 两 个 阶段 , 即 始 新 世 一 渐 新 世 的 炎 热 干 燥 气 候 期 和中 中 新 世 的 温 暖 湿 润 气 候 期 。 此 研 究 结 果 将为 进 一 步 研 究 该 地 区 的 古 环 境 变 化 提 供 依据 。2006030593“ 第 四 纪 ” 一 词 之 存 废 及 其 下 界 之 浅 见 ="Quaternary" should be reserved or discard, andwhere is its lower boundary?. ( 中 文 ). 孙 建 中 ; 袁维 红 ; 李 慧 琴 . 第 四 纪 研 究 , 2005, 25(6): 670-675与 第 四 纪 同 时 产 生 的 第 一 纪 、 第 二 纪 和 第三 纪 等 名 词 已 先 后 被 废 弃 , 第 四 纪 一 词 已 失去 其 意 义 , 建 议 予 以 废 弃 。 第 四 纪 是 人 类 生活 的 时 代 , 故 建 议 用 “ 人 类 纪 ” 称 之 。 第 四纪 的 下 界 建 议 采 用 古 地 磁 年 表 上 的 松 山 / 高斯 (M/G) 界 线 , 即 258 万 年 。 其 理 由 是 :1) 地 磁 极 的 大 转 换 本 身 就 是 一 个 事 件 , 它 可能 与 其 他 事 件 有 着 因 果 的 关 系 ;2) 在 此 线 附近 发 现 微 玻 璃 陨 石 和 铱 微 粒 与 铱 异 常 , 代 表天 文 撞 击 事 件 ;3) 火 山 喷 发 物 的 发 现 是 火 山活 动 的 证 据 ;4) 植 物 界 在 此 线 上 下 有 巨 大 变化 , 在 此 线 以 下 出 现 许 多 热 带 - 亚 热 带 植 物 ,此 线 以 上 为 温 带 植 物 ;5) 动 物 界 也 有 巨 大 变化 , 三 趾 马 动 物 群 为 现 代 动 物 群 和 人 类 所 代替 , 最 早 的 人 属 化 石 年 龄 为 240 万 年 ;6) 南海 地 区 有 Globorotalia multcamerata 绝 灭事 件 , 北 京 海 进 层 中 有 波 罗 的 透 明 虫 等 冷 水种 有 孔 虫 组 合 出 现 ;7) 黄 土 高 原 的 三 趾 马 红土 变 成 黄 土 。 可 见 ,M/G 界 线 是 一 条 很 显著 的 界 线 , 足 以 作 为 人 类 纪 的 下 界 。2006030594全 新 世 黄 土 剖 面 Li/Ba 值 变 化 及 其 古 气 候 意义 = Variations of Li/Ba ratios and its paleoclimaticsignificance in the Holocene soil profile.( 中 文 ). 贾 耀 锋 ; 黄 春 长 ; 庞 奖 励 ; 张 健 . 第 四 纪 研究 , 2005, 25(6): 770-776对 陕 西 华 县 老 官 台 全 新 世 黄 土 和 古 土 壤 剖面 的 化 学 分 析 表 明 :Li 和 Ba 两 种 化 学 元 素 含量 受 后 期 风 化 成 壤 作 用 的 控 制 而 发 生 分 离 ,Li 在 风 化 剖 面 中 残 留 而 相 对 富 集 , 表 现 为 残留 富 集 的 特 点 ; 而 Ba 在 整 个 剖 面 中 的 变 化 相当 显 著 , 随 成 壤 强 度 的 增 强 而 大 量 淋 失 , 导致 其 含 量 急 剧 减 少 , 表 现 为 极 强 的 活 动 性 。所 以 Li/Ba 值 能 较 好 地 反 映 风 尘 沉 积 物 在 后期 经 历 的 风 化 成 壤 强 度 。 由 于 控 制 风 尘 沉 积物 成 壤 过 程 的 主 导 因 素 是 降 水 量 的 多 少 , 而影 响 黄 土 高 原 及 周 边 地 区 降 水 量 的 主 导 因 素是 东 亚 季 风 环 流 , 因 此 Li/Ba 值 变 化 实 际 上反 映 了 东 亚 季 风 系 统 的 变 化 。Li/Ba 值 是 再 现古 气 候 环 境 变 化 的 良 好 替 代 指 标 , 这 在 其 与磁 化 率 和 Rb/Sr 值 良 好 的 对 应 关 系 中 得 到 有力 的 证 实 。2006030595甘 肃 秦 安 糜 子 湾 剖 面 中 新 世 风 尘 堆 积 的 磁 性地 层 学 研 究 = Magnetostratigraphy of theMiziwan Miocene eolian deposits in Qin'anCounty (Gansu Province). ( 中 文 ). 刘 进 峰 ; 郭 正堂 ; 郝 青 振 ; 彭 淑 贞 ; 乔 彦 松 ; 孙 斌 ; 葛 俊 逸 . 第 四纪 研 究 , 2005, 25(4): 503-509文 章 对 西 部 黄 土 高 原 糜 子 湾 黄 土 — 古 土 壤剖 面 进 行 了 磁 性 地 层 学 研 究 。 该 剖 面 厚 度 为164.4m, 记 录 了 15 个 正 磁 极 性 段 和 15 个 负磁 极 性 段 , 可 与 标 准 极 性 表 中 从 C5r.3r 到C5En 之 间 的 极 性 带 对 比 。 根 据 极 性 界 限 用 平均 沉 积 速 率 外 推 , 得 到 该 剖 面 顶 界 年 龄 为 约11.6MaB . P . , 底 界 年 龄 为 约18.5MaB.P.。 糜 子 湾 剖 面 位 于 已 发 表 的QA-I 中 新 世 黄 土 剖 面 以 东 约 30km, 两 剖 面相 同 时 代 的 地 层 在 岩 性 地 层 结 构 和 磁 化 率 曲线 波 动 上 具 有 高 度 的 一 致 性 , 表 明 中 新 世 黄土 — 古 土 壤 序 列 与 第 四 纪 黄 土 — 古 土 壤 序 列一 样 , 地 层 在 空 间 上 有 很 好 的 可 对 比 性 。 文章 的 结 果 为 从 空 间 角 度 研 究 中 新 世 环 境 变 化行 为 提 供 了 新 剖 面 的 年 代 地 层 框 架 。2006030596中 建 南 盆 地 新 生 代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 Sequencecharacteristics of Cenozoic stratigraphy inZhongjian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 中 文 ).钟 广 见 ; 高 红 芳 .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 2005,29(3): 403-409中 建 南 盆 地 是 在 晚 白 垩 世 末 南 海 中 南 部 的一 次 张 性 构 造 运 动 — 礼 乐 运 动 作 用 下 开 始 形成 的 。 盆 地 的 发 育 经 历 了 中 、 晚 始 新 世 之 间的 西 卫 运 动 造 成 区 域 抬 升 , 使 中 建 南 盆 地 的下 伏 地 层 遭 受 变 形 、 隆 升 和 剥 蚀 ; 晚 渐 新 世 -中 中 新 世 的 南 海 中 央 海 盆 扩 张 -- 南 海 运 动 ; 中中 新 世 末 期 的 万 安 运 动 和 中 新 世 末 期 南 海 整体 沉 降 作 用 。 共 划 分 了 6 个 层 序 组 ,8 个 层 序 ,即 A 层 序 组 ( 含 A 层 序 )、B 层 序 组 ( 含 B 层序 )、C 层 序 组 ( 含 C1 层 序 和 C2 层 序 )、D 层序 组 ( 含 D 层 序 )、E 层 序 组 ( 含 E1 层 序 和 E2层 序 ) 和 F 层 序 组 ( 含 F 层 序 )。2006030597老 挝 万 象 地 区 含 盐 系 地 层 = The salt-bearingstrata in Vientiane plain, Laos. ( 中 文 ). 冯 明 刚 ;143


吴 军 ; 韩 润 生 ; 朱 延 浙 ; 严 城 民 . 云 南 地 质 , 2005,24(4): 407-413老 挝 万 象 地 区 的 含 盐 地 层 称 为 塔 贡 组 (E 1 tg).该 组 可 划 分 为 三 个 岩 性 段 , 每 个 岩 性 段 均 由 下部 膏 盐 层 、 上 部 陆 源 碎 屑 岩 组 成 , 均 属 湖 泊 沉积 . 该 套 地 层 的 介 形 虫 属 Sinocypris-Cypris(Cristocypris)-Parailyocypris 组 合 、 轮藻 属 Peckichara-Obtusochara 组 合 , 属 古 新 统 .岩 石 地 层 、 生 物 地 层 及 年 代 地 层 上 , 该 组 与 我国 滇 西 地 区 的 勐 野 井 组 (E 1 m) 较 为 相 似 .2006030598海 南 岛 鹿 回 头 珊 瑚 礁 与 全 新 世 高 海 平 面 = Thecoral reef and high sea level in Luhuitou, HainanIsland during Holocene. ( 中 文 ). 黄 德 银 ; 施 祺 ; 张叶 春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5, 25(4): 1-7通 过 实 地 考 察 和 资 料 分 析 , 海 南 岛 南 部 全 新世 以 来 以 沉 降 活 动 为 主 要 特 征 , 鹿 回 头 珊 瑚 礁能 够 反 映 全 新 世 以 来 的 海 平 面 变 化 , 鹿 回 头 岸礁 礁 坪 面 上 的 原 生 珊 瑚 礁 是 全 新 世 高 海 平 面时 期 的 产 物 . 全 新 世 以 来 南 海 北 部 至 少 存 在 过4 期 相 对 高 海 平 面 阶 段 :7 300~6 000、4800~4 700、4 300~4 200 和 3 100~2 900cal.aBP. 其 中 7 300~6 000 aBP 是 整 个 全 新 世最 高 海 平 面 时 期 , 也 是 鹿 回 头 珊 瑚 礁 发 育 的 繁盛 期 , 基 本 形 成 了 现 代 珊 瑚 礁 的 地 貌 格 局 , 后来 不 同 时 期 发 育 的 珊 瑚 礁 是 在 此 时 期 形 成 的礁 塘 或 礁 坑 等 低 洼 地 中 形 成 , 并 在 鹿 回 头 半 岛两 侧 向 外 发 展 , 现 代 珊 瑚 礁 则 发 育 于 全 新 世 珊瑚 礁 的 外 礁 坪 和 礁 前 斜 坡 带 . 另 外 , 鹿 回 头 珊瑚 礁 反 映 的 南 海 北 部 全 新 世 高 海 平 面 时 间 与南 海 其 他 地 区 高 海 平 面 时 间 可 以 衔 接 或 对 应 ,说 明 南 海 地 区 全 新 世 高 海 平 面 具 有 全 球 背 景 ,至 少 在 南 海 是 一 致 的 , 且 与 气 候 变 暖 紧 密 相 联 .植 被 为 疏 林 草 原 , 气 候 较 冷 较 干 ; 中 全 新 世植 被 为 温 带 落 叶 阔 叶 林 为 主 的 森 林 草 原 并 掺杂 少 量 亚 热 带 植 物 , 气 候 温 暖 湿 润 ; 晚 全 新世 植 被 为 以 松 、 篙 为 主 的 森 林 草 原 , 气 候 转向 温 凉 干 旱 。2006030600美 国 阿 拉 斯 加 科 罗 拉 多 小 溪 盆 地 地 层 、 孢 粉和 起 源 : 沿 中 部 Denali 断 层 系 渐 新 世 扭 压 构造 带 = Stratigraphy, palynology, and provenanceof the Colorado Creek basin, Alaska, USA:Oligocene transpressional tectonics along thecentral Denali fault system. ( 英 文 ). Trop J M;Ridgway K D; Sweet A R. Canadian Journal ofEarth Sciences, 2004, 41(4): 457-4802006030599黄 土 高 原 西 安 地 区 全 新 世 的 植 被 与 气 候 环 境= Vegetation and climate environment duringHolocene in Xi ' an region of Loess Plateau,china.( 中 文 ). 李 秉 成 ; 孙 建 中 . 海 洋 地 质 与第 四 纪 地 质 , 2005, 25(3): 125-132对 黄 土 高 原 中 部 南 侧 西 安 一 带 进 行 采 样 及孢 粉 分 析 , 初 步 探 讨 和 证 实 了 一 万 年 来 西 安地 区 植 被 的 发 育 演 替 , 详 细 地 论 证 了 该 地 区的 古 气 候 环 境 以 及 植 被 、 气 候 和 环 境 在 时 间上 的 演 化 规 律 和 在 空 间 上 的 差 异 , 总 结 了早 、 中 、 晚 全 新 世 在 该 区 发 育 的 植 被 及 其 所代 表 的 气 候 环 境 。 根 据 西 安 蓝 田 、 半 坡 两 个剖 面 各 17 个 样 品 的 分 析 , 将 孢 粉 图 式 分 为Ⅰ、Ⅱ、Ⅲ 带 , 分 别 代 表 全 新 世 早 、 中 、 晚3 个 时 期 的 孢 粉 带 。 蓝 田 剖 面 显 示 :Ⅰ 带 为 蒿属 优 势 带 ;Ⅱ 带 为 栎 - 榛 - 榆 增 长 带 及 蒿 - 环 纹藻 优 势 带 → 栎 - 鹅 耳 枥 - 菊 增 长 带 ;Ⅲ 带 为 松 -菊 - 藜 - 中 华 卷 柏 增 长 带 。 研 究 认 为 : 早 全 新 世144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