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15 Views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SHOW MORE
SHOW LESS
  • No tags were found...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animals and plants that are dated over 13 000BP. The fossils are of both terrestrial andfreshwater origin, and comprise a surprisinglydiverse but coherent assemblage of molluscs,ostracodes, Chironomidae, Coleoptera, Turbellaria,Trichoptera, and a few fish bonefragments. This is the oldest known postglacialoccurrence in Ontario for all animalgroups. Paleoenvironments indicated by thetaxa range from boreal forest to tundra; taxaare an in situ assemblage with little transportor reworking. Although this site has yieldedthe richest fossil record of this age yet foundin Ontario, previous finds at a few sites on thenorth edge of the eastern Erie basin and in thesouthern Huron basin indicate plants werewell established in southwestern Ontario bythe time of the Mackinaw Phase interstadialwhen lowered lake levels likely facilitatedtheir arrival from land areas to the south. Thisdiscovery greatly improves the prospects offinding fossils of this age even though theknown record is still extremely limited. Thesite represents fortuitous preservation and discovery,and amply demonstrates that glaciallakes of this time, when much of the last icesheet was still in existence, were far from barrenof life and that the migration of biota intothe area was quite rapid during ice retreat.2007040005论 淮 南 生 物 群 = On the huainan biota. ( 中 文 ).牛 绍 武 ; 朱 士 兴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1): 1-8淮 南 生 物 群 (Huainan Biota) 产 于 安 徽 淮 南地 区 新 元 古 代 淮 南 群 中 , 由 宏 观 藻 类 Chuaria-Tawuia 组 合 和 蠕 形 动 物 Pararenicola- Paleolina组 合 组 成 , 可 与 加 拿 大 西 北 麦 肯 齐 山 新 元古 代 小 达 尔 群 (Little Dal Group) 小 达 尔 生 物群 (Little Dal Biota) 对 比 , 为 新 元 古 代 大 冰 期前 的 一 个 特 有 生 物 群 落 , 地 质 时 代 为 前 震 旦纪 ( 本 文 的 震 旦 纪 即 目 前 的 南 华 纪 至 震 旦 纪 ),时 限 约 为 850— 750 Ma, 从 而 将 前 人 所 定 淮南 生 物 群 为 青 白 口 纪 至 震 旦 纪 的 时 代 结 论修 订 为 前 震 旦 纪 。 这 对 我 国 乃 至 国 际 上 新元 古 代 地 层 层 序 的 重 新 划 分 与 对 比 , 以 及 新元 古 代 早 期 生 命 演 化 研 究 等 都 具 有 重 大 的理 论 意 义 和 实 际 价 值 。 文 中 还 着 重 论 述 了淮 南 生 物 群 的 组 合 特 征 和 特 定 的 生 物 发 展阶 段 , 而 区 别 于 青 白 口 纪 和 震 旦 纪 的 生 物 群落 , 并 通 过 洲 际 对 比 , 讨 论 了 淮 南 生 物 群 的 地层 学 意 义 。2007040006陆 地 与 海 洋 的 生 物 多 样 性 = Biodiversity onland and in the sea. ( 英 文 ). Benton M J. GeologicalJournal, 2001, 36(3/4): 211-230Life on land today is as much as 25 timesas diverse as life in the sea. Paradoxically, thisextraordinarily high level of continental biodiversityhas been achieved in a shorter time andit occupies a much smaller area of the Earth'ssurface than does marine biodiversity. Rawpalaeontological data suggest very differentmodels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ife on landand in the sea. The well-studied marine fossilrecord appears to show evidence for an equilibriummodel of diversification, with phasesof rapid radiation, followed by plateaux thatmay indicate times of equilibrium diversity.The continental fossil record shows exponentialdiversification from the Silurian to thepresent. These differences appear to be real:the continental fossil record is unlikely to beso poor that all evidence for a high initialequilibrial diversity has been lost. In addition,it is not clear that the apparently equilibrialmarine model is correct, since it is founded onstudies at familial level. At species level, alogistic family-level curve probably breaksdown to an exponential. The rocketing diversificationrates of flowering plants, insects, andother land life are evidently hugely differentfrom the more sluggish rates of diversificationof life in the sea, perhaps as a result of greaterendemism and habitat complexity on land.2007040007海 洋 生 物 多 样 性 的 历 史 = History of marinebiodiversity. ( 英 文 ). Sheehan P M. GeologicalJournal, 2001, 36(3/4): 231-249During the Phanerozoic, three steps of increasingdiversity each had a unique EvolutionaryFauna (EF). During each EF, therewere geologically long intervals of communitystasis referred to as Ecological EvolutionaryUnits (EEUs). These intervals were characterizedby communities composed of incumbentfaunas that dominated particular habitats.Niches that were already occupied by incumbentswere seldom invaded by new taxa, andthe resilience of the incumbents to new competitorsresulted in the long interval stasis.Most EEUs were terminated by extinctionevents that were caused by severe disruptions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glaciationsand extraterrestrial impacts. Duringmass extinctions many niches were vacatedwhen incumbents were eliminated. Mass extinctionswere followed by recovery intervals1


lasting on the order of 5 million years duringwhich many surviving clades evolved adaptationswhich allowed them to move into vacatedniches. New incumbents were establishedduring these recovery intervals, and thenext EEU began. In many ways, the recoveryintervals resemble times when organisms invadedpreviously unoccupied ecospace, suchas the emergence of life on land or the progressivefilling of previously unoccupied habitatssuch as deep-burrowing and high epifaunaltiers that were colonized during the Palaeozoic.Therecognition of long intervals ofecological stasi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disruptions in clearing incumbents is forcingrevision of the traditional evolutionaryviewpoint. The idea that most evolutionarychange was accomplished very gradually bycompetition between organisms and by becomingbetter adapted to a relatively stableenvironment is being replaced by a recognitionthat major morphological and synecologicalchanges tend to occur very rapidly and attimes when there are few established competitors.2007040008生 物 多 样 性 与 生 物 礁 的 历 史 = Biodiversityand the history of reefs. ( 英 文 ). Wood R. GeologicalJournal, 2001, 36(3/4): 251-263Current biodiversity estimates suggest thatmodem coral reefs house between 4 and 5% ofall described species, although increasinglysophisticated molecular techniques may revealthe actual diversity to be far higher. The originsand maintenance of this considerabletaxonomic biodiversity remain, however,poorly known, particularly a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of controls that maintain the structureof reef communities differ according to thescale of consideration. The diversity of localcoral reef communities is strongly correlatedwith water depth and differences betweenhabitats. Ecological structure is considered tobe ordered mainly by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and differential responses to disturbance,whereas determinants of diversity at regionalgeographical scales include variation in ratesof dispersal and recruitment from the availablemetapopulation. On evolutionary timescales,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unique radiations ofkey taxa and mass extinctions appear to be themain controls on biodiversity change. Allthese processes operate simultaneously, andmust be integrated in order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of the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Dependingupon the scale of population considered,reef communities may operate as bothindividualistic assemblages of taxa with similarrequirements, and as more tightly integratedecological entities.2007040009显 生 宇 早 期 深 海 环 境 的 集 群 现 象 : 遗 迹 动物 群 记 录 = Colonization of the deep-marineenvironment during the early Phanerozoic: theichnofaunal record. ( 英 文 ). Orr P J. GeologicalJournal, 2001, 36(3/4): 265-278Temporal changes in the ichnogeneric diversityand ethological structure of 50 Cambrianto Carboniferous deep-marine ichnofaunalassemblages were quantified. Assemblagesof Cambrian age are distinctive: their diversityis lower, pascichnia and agrichnia relativelyunimportant, and 'shallow-marine' ichnotaxamore common, than in subsequent periods.There appear to be no environmental reasonsthat would have precluded more extensivecolonization of the deep-marine environmentduring the Cambrian. The significant restructuringof deep-marine communities at, or near,the Cambrian-Ordovician boundary is thereforeattributed to competition for ecospaceand/or resources within shallow-marine environmentsduring the early Phanerozoic, as aresult of which ichnotaxa, including examplesof pascichnia and agrichnia, were displacedoffshore. The Nereites ichnofacies, as traditionallyunderstood, is thus characteristic ofonly deep-marine environments younger thanthe Cambrian.2007040010什 么 是 复 活 分 类 单 元 ? = What are Lazarustaxa?. ( 英 文 ). Fara E. Geological Journal,2001, 36(3/4): 291-303The many defini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associated with the 'Lazarus effect' have considerablyconfused this notion. While severalauthors regard the Lazarus effect as the temporarydisappearance of taxa from the fossilrecord in any given time interval, many othersconsider the Lazarus effect as a pattern restrictedto mass extinction episodes. The adequacyof the fossil record is the key for interpretingthe Lazarus pattern: either Lazarustaxa reflect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fossilrecord (the 'stratigraphic alternative'), or theyillustrate genuine extinction-linked phenomena(the 'biological alternative'). The latteroption includes two traditional hypothesesimplying existence of refugia and postextinctionlow population diversity. Differencesbetween these two biological explana-2


iomass reduction model may also be applicableto other mass extinction events.2007040013早 期 地 球 的 环 境 变 化 和 生 命 的 化 学 进 化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of the primitiveearth and the chemical evolution of life. ( 中文 ). 齐 文 同 ; 柯 叶 艳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41(2): 295-301生 命 起 源 是 当 代 最 大 的 科 学 疑 谜 之 一 , 也是 历 来 人 类 普 遍 关 注 的 一 个 焦 点 。 在 地 球上 最 早 的 生 物 出 现 之 前 , 有 机 物 经 历 了 漫 长而 复 杂 的 化 学 进 化 过 程 , 称 为 生 命 的 化 学 进化 。 地 球 上 生 命 的 化 学 进 化 与 非 生 物 部 分的 早 期 演 化 过 程 , 是 密 切 地 相 互 关 联 、 相 互作 用 并 相 互 制 约 的 。 文 章 着 重 阐 述 与 生 命的 化 学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的 冥 古 宙 和 太 古 宙 的地 球 演 化 历 史 , 指 出 这 两 个 阶 段 所 形 成 的 还原 性 原 始 大 气 和 古 海 洋 条 件 在 生 命 的 化 学进 行 中 起 了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 并 且 从 宇 宙 形成 、 太 阳 系 演 化 和 地 球 环 境 早 期 演 化 的 角度 , 探 讨 地 球 生 命 的 化 学 进 化 历 程 : 以 地 球 形成 初 期 发 生 了 一 系 列 复 杂 的 有 机 化 学 反 应过 程 , 由 无 机 分 子 生 成 生 物 小 分 子 , 再 进 一 步生 成 生 物 大 分 子 , 直 至 最 后 产 生 原 始 细 胞 。此 外 , 文 章 评 述 当 前 国 际 上 最 流 行 的 生 命 化学 进 化 学 说 , 对 早 期 地 球 的 化 学 进 化 是 发 生在 地 球 表 面 的 原 始 海 洋 、 粘 土 矿 物 、 火 山喷 发 等 , 或 是 来 源 于 地 球 之 外 的 宇 宙 空 间 进行 了 综 合 的 阐 述 。2007040014用 综 合 古 生 物 学 方 法 分 析 源 泥 泉 : 来 自 英国 威 尔 特 郡 沃 通 地 区 的 实 例 = Sourcingmudsprings using integrated palaeontologicalanalyses: an example from Wootton Bassett,Wiltshire, England. ( 英 文 ). Harding I C; ArmitageJ; Hollingworth N; Ainsworth N. GeologicalJournal, 2000, 35(2): 115-132This paper presents comprehensive macroandmicropalaeontological analyses of taxarecovered from mud and stream lags disgorgedfrom mudsprings at Wootton Basset,Wiltshire, England. These mudsprings areunusual as they are found in a stable intraplatetectonic setting, but the techniques and provisosemploy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can equallywell be employed to source the material ventingfrom other mudsprings, including thosefound in compressional tectonic settings. TheWootton Bassett mudsprings Site of SpecialScientific Interest at Templars Firs (Wiltshire,England), has become renowned through considerablemedia coverage over the past fewyears, largely on account of the well preservedfossils exhumed in the outpourings of mudfrom a series of springs. However, it is emphasizedthat care must be exercised whenundertaking sourcing investigations to ensurethat the possibilities of contamination areminimized. Thus micropalaeontologicalanalysis of freshly disgorged mud samples isshown to be a more accurate method of obtainingbiostratigraphic information than theuse of macrofossil material from stream lags.The erupted material contains biostratigraphicallydiagnostic microfossil species from severalLate Jurassic ammonite zones, indicatingsourcing from more than one subsurfacestratigraphical horizon. integrating this informationwith the local lithostratigraphy describedherein, the source material for the mudcan therefore be identified as the local Ampthilland Kimmeridge clays immediately underlyingthe site at a depth of around 10 m.2007040015三 叠 纪 Synaustrus 属 与 euthycarcinoid 类 的困 惑 = Synaustrus and the euthycarcinoidpuzzle. ( 英 文 ). Edgecombe G D; Morgan H.Alcheringa, 1999, 23(3/4): 193-213Published accounts of the Australian Triassiceuthycarcinoid Synaustrus brookvalensishave not documented all known material, andare inconsistent in several respects with betterknown euthycarcinoids. Synaustrus is mostclosely related to Euthycarcinus. New morphologicalfind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e.g., aslender seta on each leg annulation; a series ofarticulated cephalic sternites) confirm thesimilarity of Synaustrus to other euthycarcinoidtaxa. The evidence presented here allieseuthycarcinoids with atelocerates, but theycannot be positioned higher than the stemlineageof Atelocerata. Synaustrus and othergenera possess trunk apodemes analogous tothose of symphylans. Sternal pores in euthycarcinoidsresemble coxal vesicles, thoughthis conflicts with other morphological indicationsof aquatic habits.2007040016澳 大 利 亚 德 拉 蒙 德 盆 地 泥 盆 纪 热 泉 沉 积 的古 生 物 学 = Palaeontology of Devonian thermalspring deposits, Drummond Basin, Australia.( 英 文 ). Walter M R; McLoughlin S;Drinnan A N; Farmer J D. Alcheringa, 1998,22(3/4): 285-314Molecular phylogenetic studies of extantorganisms have shown that those branches ofthe Bacteria and Archaea that lie closest to the4


"last common ancestor" of all life are occupiedby hyperthermophiles. At the same time,the search for former life on Mars has focussedon thermal spring deposits. For these reasonsthere is interest in the palaeobiology ofancient thermal spring deposits on Earth.Many such deposits are known but very fewhave been studied by palaeobiologists.The Devonian sinters of the Drummond Basin,Australia rank with the Rhynie cherts ofScotland as the oldest well established examplesof fossil subaerial hot springs. TheDrummond Basin sinters are closely comparablewith modem examples in YellowstoneNational Park, Wyoming, and elsewhere. It ispossible to recognise a range of palaeoenvironmentsfrom high temperature vents throughformer hot-water channelways and terraces toambient temperature marsh deposits. Cyanobacterialstromatolites and microfossils areabundant in those palaeoenvitronments characterisedby temperatures well above ambient,and the mash and other ambient temperaturepalaeoenvironments contain abundant herbaceouslycopsids and sphenopsids encrusted bymicrobial overgrowths.2007040017加 拿 大 安 大 略 省 利 明 顿 地 区 丰 富 的 更 新 世冰 川 晚 期 (Mackinaw 相 ) 生 物 群 = A diverselate-glacial (Mackinaw Phase) biotafrom Leamington, Ontario. ( 英 文 ). Morris T F;McAndrews J H; Morgan A V; Smith A J;Walker I R.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07, 44(3): 287-296A sand pit at Leamington, Ontario, insoutheastern Essex County in the southernmostpart of Canada, has yielded many taxa offossil animals and plants that are dated over13 000 BP. The fossils are of both terrestrialand freshwater origin, and comprise a surprisinglydiverse but coherent assemblage of molluscs,ostracodes, Chironomidae, Coleoptera,Turbellaria, Trichoptera, and a few fish bonefragments. This is the oldest known postglacialoccurrence in Ontario for all animalgroups. Paleoenvironments indicated by thetaxa range from boreal forest to tundra; taxaare an in situ assemblage with little transportor reworking. Although this site has yieldedthe richest fossil record of this age yet foundin Ontario, previous finds at a few sites on thenorth edge of the eastern Erie basin and in thesouthern Huron basin indicate plants werewell established in southwestern Ontario bythe time of the Mackinaw Phase interstadialwhen lowered lake levels likely facilitatedtheir arrival from land areas to the south. Thisdiscovery greatly improves the prospects offinding fossils of this age even though theknown record is still extremely limited. Thesite represents fortuitous preservation and discovery,and amply demonstrates that glaciallakes of this time, when much of the last icesheet was still in existence, were far from barrenof life and that the migration of biota intothe area was quite rapid during ice retreat.2007040018加 拿 大 纽 芬 兰 阿 瓦 龙 地 区 Mistaken Point 组合 中 纺 锤 状 的 埃 迪 卡 拉 化 石 = SpindleshapedEdiacara fossils from the MistakenPoint assemblage, Avalon Zone, Newfoundland.( 英 文 ). Gehling JG; Narbonne G M. Canadian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7, 44(3):367-387The Mistaken Point assemblage of theEdiacara fossils is dominated by rangeomorphswith homologous fractal branchingelements. The most distinctive are the fusiformfossils, herein named Fractofusus misrain.gen., and n.sp., and Fractofusus andersonin.gen., and n.sp. Although endemic to theNewfoundland portion of the Avalonia terrane,they dominated deep sea-floor communitiesbelow the photic zone, in the mid-EdiacaranPeriod (ca. 575-560 Ma). Their biological affinitiesremain uncertain, but their architecturesuggests a phylogenetic position near the baseof the Metazoa.遗 迹 化 石2007040019南 极 始 新 世 由 钻 孔 苔 藓 虫 造 成 的 岩 内 生 物侵 蚀 遗 迹 = Endolithic bioerosion traces attributedto boring bryozoans in the Eocene ofAntarctica. ( 英 文 ). Casadio S; Marenssi S A;Santillana S N. Ameghiniana, 2001, 38(3):321-329The endolithic bioerosion structures describedherein were found on the external surfaceof right valves of Ostrea antarctica Zinsmeisterfrom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EoceneLa Meseta Formation, on Seymour Island,Antarctica. The traces are referred toFeldmannia cavernosa new ichnogenus andnew ichnospecies and are the first evidence ofboring bryozoans in the Eocene of Antarctica.This is the first trace fossil attributed to boringbryozoans that furniches evidence of strongsubstrate specificity. This fact, and becausethe perforations were made when the oysterswere alive, suggests probable symbiotic rela-5


tionships, which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recognized in boring bryozoans. The presenceof Feldmannia cavernosa together with theremaining traces of the ichnocoenosis suggestthat, reinforcing the sedimentological andstratigraphical evidence, the levels bearingOstrea antarctica represent a flooding surfacein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La Meseta Formation.2007040020青 海 省 曲 麻 莱 地 区 巴 颜 喀 拉 山 群 浊 积 岩 系识 别 的 古 遗 迹 学 标 志 = The trace fossil identifyingsymbol of turbidite sequence of BayanharGroup,southern Qinghai Province. ( 中文 ). 赵 小 明 ; 焦 明 路 ; 牛 志 军 . 华 南 地 质 与 矿产 , 2006, (3): 48-54青 海 南 部 曲 麻 莱 - 治 多 地 区 位 于 青 藏 高 原东 北 部 , 广 泛 出 露 上 三 叠 统 巴 颜 喀 拉 山 群 砂板 岩 , 地 层 厚 度 巨 大 , 实 体 化 石 稀 少 , 遗 迹 化 石丰 富 。 在 1/25 万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过 程 中 , 我 们收 集 了 大 量 的 基 础 资 料 , 本 文 重 点 研 究 遗 迹化 石 的 保 存 状 态 、 形 态 类 型 、 生 态 习 性 及其 在 地 层 序 列 中 的 分 布 特 征 , 结 果 表 明 : 研 究区 内 巴 颜 喀 拉 山 群 为 半 深 海 - 深 海 环 境 下 形成 的 浊 积 岩 系 , 这 与 沉 积 学 、 岩 石 学 的 研 究结 果 相 一 致 。2007040021澳 大 利 亚 南 部 红 溪 地 区 Kanmantoo 群 早 寒武 世 痕 迹 化 石 及 其 地 层 意 义 = Early Cambriantrace fossils from the Kanmantoo Groupat Red Creek, South Australia, and their stratigraphicsignificance. ( 英 文 ). Jago J B; GatehouseCG.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07, 54(4): 531-540Two ichnospecies, Helminthoidichnites isp.and Psammichnites gigas, are described fromthe upper part of the Madigan Inlet Member,Carrickalinga Head Formation, KanmantooGroup at Red Creek in the eastern Mt LoftyRanges, South Australia. These traces occur500 - 520 m above the base of the CarrickalingaHead Formation, i.e. 600 - 620 m abovepillow lavas from the previously describedvolcanics at Red Creek. The presence ofPsammichnites con. rms that the stratigraphicsuccession at Red Creek has an Early Cambrianage.分 子 古 生 物 学20070400222- 甲 基 藿 烷 : 陆 相 湖 盆 中 古 沉 积 环 境 的 分 子化 石 = 2-Methylhopanes as biomarkers for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lacustrinebasin. ( 中 文 ). 王 广 利 ; 王 铁 冠 ; 张 林 晔 ; 王 忠 .地 质 学 报 , 2006, 80(6): 902-909A 环 上 带 C-2 或 C-3 位 取 代 基 的 甲 基 藿 烷常 常 用 于 反 映 细 菌 的 新 陈 代 谢 过 程(Summons et al., 1999)。 通 过 GC-MS 和GC-MS-MS 分 析 , 在 济 阳 坳 陷 古 近 系 湖 相 沉积 岩 中 检 测 到 了 丰 富 而 完 整 的 C 28 ~C 36 2α-甲 基 藿 烷 系 列 。2- 甲 基 藿 烷 来 源 于 蓝 细 菌体 内 的 2β- 甲 基 细 菌 藿 烷 多 醇 (Summons etal.,1999), 在 成 岩 作 用 中 这 种 多 羟 基 化 合 物易 于 结 合 到 干 酪 根 中 , 并 在 随 后 的 热 降 解 生烃 过 程 中 释 放 出 2- 甲 基 藿 烷 。2- 甲 基 藿 烷具 有 与 藿 烷 类 似 的 异 构 化 反 应 , 但 转 化 速 率和 热 力 学 平 衡 点 有 所 变 化 。2- 甲 基 藿 烷 的发 育 与 古 沉 积 环 境 的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 高 丰 度2- 甲 基 藿 烷 仅 出 现 在 浅 水 、 低 能 量 的 碳 酸盐 岩 沉 积 环 境 中 , 随 着 成 熟 度 增 加 ,2- 甲 基 藿烷 指 数 增 大 , 随 着 湖 盆 水 体 扩 大 和 深 度 增加 ,2- 甲 基 藿 烷 指 数 迅 速 减 小 ; 在 整 个 生 烃 阶段 泥 质 岩 中 2- 甲 基 藿 烷 都 不 发 育 。2- 甲 基藿 烷 的 组 成 和 分 布 形 式 反 映 了 水 体 氧 化 还原 条 件 的 变 化 。2- 甲 基 藿 烷 对 于 古 沉 积 环境 的 恢 复 和 古 生 态 的 重 建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应用 于 陆 相 盆 地 的 油 气 勘 探 则 有 助 于 更 加 准确 地 厘 定 有 效 烃 源 岩 体 。2007040023重 大 地 质 突 变 期 生 物 与 环 境 事 件 的 分 子 化石 记 录 = Molecular fossil records as a proxyof the biotic and environmental events duringcritical geological periods. ( 中 文 ). 谢 树 成 ; 黄咸 雨 ; 黄 俊 华 ; 龚 一 鸣 ; 王 永 标 ; 杨 桂 芳 ; 陈 林 .地 学 前 缘 , 2006, 13(6): 208-217随 着 现 代 分 析 测 试 技 术 的 发 展 , 地 质 类 脂物 分 子 在 地 球 环 境 和 生 命 过 程 领 域 得 到 了快 速 的 应 用 。 总 结 了 志 留 纪 / 奥 陶 纪 、 晚 泥盆 世 弗 拉 期 / 法 门 期 、 三 叠 纪 / 二 叠 纪 、 侏 罗纪 / 三 叠 纪 、 古 近 纪 / 白 垩 纪 5 次 生 物 集 群 灭绝 期 地 质 类 脂 物 分 子 记 录 的 生 物 和 环 境 事件 。 重 点 讨 论 了 地 质 类 脂 物 记 录 的 绿 硫 细菌 和 水 体 透 光 带 富 硫 化 氢 事 件 、 甲 烷 菌 与海 底 天 然 气 水 合 物 释 放 以 及 这 些 事 件 与 生物 危 机 的 可 能 关 系 。 提 出 了 当 前 的 工 作 应从 生 物 危 机 向 生 态 危 机 深 入 , 既 能 反 映 生 物事 件 与 环 境 事 件 的 关 系 , 又 能 体 现 地 质 记 录和 地 质 过 程 的 结 合 , 这 其 中 , 地 微 生 物 生 态 系和 陆 地 生 态 系 工 作 亟 待 加 强 。6


2007040024珊 瑚 骨 骼 中 骨 骼 有 机 基 质 的 腐 烂 与 早 期 成岩 作 用 = Decay of skeletal organic matricesand early diagenesis in coral skeletons. ( 英 文 ).Perrin C; Smith D C.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7, 6(4): 253-260Due to its particular mode of growth, thecoral skeleton provides a natural model forevaluating the successive stages of diagenesisin a still-living organis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of skeletal organic matrices and theirearly diagenesi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ascleractinian skeleton with in situ micronscaleanalyses by Raman Microspectroscopy.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cay of the organicmatrices occurs within a few years. We suggestthat the gradual deterioration of the skeletalorganic matrices is a key-mechanism drivingearliest diagenesis in coral skeletons andrepresents the starting-point of the process offossilization.古 生 态 学2007040025四 川 黄 龙 地 区 晚 泥 盆 世 — 早 二 叠 世 古 群 落分 析 = Paleocommunity analysis of the LateDevonian-Early Permian in the Huanglongarea,Sichuan,China. ( 中 文 ). 朱 学 波 ; 刘 登 忠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2006, 33(3): 299-304四 川 黄 龙 地 区 晚 泥 盆 — 早 二 叠 世 含 丰 富的 生 物 化 石 , 可 划 分 出 6 个 古 生 物 群 落 。 通过 对 个 体 生 态 、 营 养 结 构 的 分 析 及 围 岩 和生 物 组 合 特 征 的 研 究 表 明 :Gigantoproductusgianteus 群 落 和 Choristites 群 落 为 不 成 熟 群 落 ,环 境 属 台 地 边 缘 ; riticites-Pseudoschwagerina群 落 和 Verbeekina 群 落 为 成 熟 生 物 群落 ,Parafusulina-Schwagerina 群 落 和Dictyoclostus-Schellwienella 群 落 为 较 成 熟 群落 , 均 属 开 阔 台 地 生 态 环 境 。 各 群 落 在 时 间上 相 互 取 代 主 要 受 控 于 海 水 深 度 、 海 水 持续 缓 慢 变 化 导 致 的 环 境 渐 变 , 属 缓 慢 环 境 变化 型 取 代 。 结 合 各 群 落 古 生 态 环 境 及 群 落取 代 关 系 , 建 立 了 生 态 环 境 模 式 。2007040026阿 根 廷 前 科 迪 勒 拉 地 区 圣 胡 安 组 早 奥 陶 世生 物 相 的 分 布 与 组 分 分 析 = Analysis on the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he Early Ordovicianbiofacies in the San Juan Formation,Argentine Precordillera. ( 其 他 ). Carrera M G.Ameghiniana, 2001, 38(2): 169-184Several paleoecologic studies have beencarried out on the Ordovician limestones ofthe San Juan Formation, Argentine Precordillera.However, neither an integrated analysisof the fossil associations nor a complete studyof their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have beenperformed. The aim of this contribution is toanalyze biofacies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along the complete stratigraphic record of theSan Juan Formation. Seven main biofacieshave been recognized: 1) Archeoscyphia-Calathium-Girvanella biofacies 2) Archaeorthisbiofacies 3) Leptellinid biofacies 4) stromatoporoidbiofacies 5) Petroria-Paralenorthisbiofacies 6) Demosponge biofacies and 7)Nileid biofacies. Taking into account generic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biofacies and associatedbiozones, a high turnover is evident,showing no recurrence. However, at highertaxonomic levels or considering guilds compositionrecurrence of biofacies follows sealevel fluctuations ("guilds tracking"). Thispattern of highly variable biozone content andthe absence of recurrent biofacies may implythe absence of refuge areas possibly relatedwith the isolation of the Argentine Precordillera.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ayeliminate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genera andonly few survivors (eurytopic elements) persist.The other components in the subsequentbiofacies are immigrants and new endemicclades. A clear change in biofacies frameworkis verified since the late Arenig with the developmentof stromatoporoid reef mounds incentral sections and the nileid biofacies both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ections. This eventreflects the tectonic shift of the basin and thegeneration of subsiding depocenters. The paleogeographichistory of the basin controls thehighly variable composition of biofacies andbiozones, causing the changing taxonomiccomposition of the immigrants, and originationof endemic forms. Distribution of the biofaciesis closely related to tectonic evolutionand sea level fluctuations. A drastic change inbasin background triggers a one way patternof biofacies development since the late Arenigboth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areas. Sea levelchanges periodically restart environmentalcondi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fairlysymmetrical pattern of guild associations.2007040027根 据 硅 藻 对 阿 根 廷 布 宜 诺 斯 艾 利 斯 地 区Miramar 沿 岸 的 全 新 世 古 环 境 再 造 = Holocene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of theMiramar coast (Buenos Aires Province, Argentina)according to its diatoms. ( 其 他 ).Espinosa M A. Ameghiniana, 2001, 38(1): 27-347


A sequence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Holocenesea level fluctuations is described basedon diatom-assemblage analysis. The 1.5 msection is close to Punta Hermengo, Miramar.Life habits and salinity tolerances of diatomtaxa were used for the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multivariate analytical techniqueswere also applied. At the base of the section,high percentages of brackish-planktonic taxarepresent a tidal channel infilling. Mesohalobous,benthical epiphytic taxa characterize theoverlying sediments, suggesting a brackish,shallow, stable environment such as a swampwith a restricted connection to the sea.2007040028澳 大 利 亚 南 部 纳 拉 库 特 地 区 晚 更 新 世 至 早全 新 世 Robertson 洞 穴 沉 积 的 古 环 境 再 造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of theLate Pleistocene to Early Holocene RobertsonCave sedimentary deposit, Naracoorte, SouthAustralia. ( 英 文 ). Forbes M S; Bestland E A;Wells R T; Krull E S. Australian Journal ofEarth Sciences, 2007, 54(4): 541-559Sedimen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geochemicalanalyses of the Robertson Cave deposit,7 km south of Naracoorte, South Australia,document a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rdfor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Early Holocene.Three distinct depositional episodes spanningthe interval 32 -8 ka are represented by over 4m of sediments exposed in the chamber 2 excavationpit. The oldest of the three, the lowerunit (430 ka BP) is dominated by reddish andbrown sandy silts. A 20 cm band of red silthorizons that cap this unit contain enricheddelta N-15 values (12 - 15%), low C/N ratios,significant SO3 (20%) and CaO (18.5%) contents,a high alkyl-C component and phosphorus-richmineralogy. These unique sedimenthorizons are interpreted as being derived fromthe accumulation of bat guano and degradedcave rock fragments. Their presence suggestsa period of low sediment input into the cave,possibly reflecting the existence of a stablegeomorphic environment prior to 30 ka. Thetime period 30 - 27 ka saw the rapid depositionof the middle unit, a sequence of coarserhomogeneous sands that resulted in the entranceto chamber 2 becoming blocked. Thesehorizon-less sediments, with clear aeolian features,are most likely representative of thedrier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Last GlacialMaximum, which peaked at 20 - 17 ka.Deposition into the chamber recommenced atapproximately 13 ka and continued until 8 ka,resulting i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upper unit,a sequence of silt, charcoal and organic matterrich horizons. Here, a shift to more C-13-depleted values (-25% to -27%) is evident inthe bulk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charcoal between11 and 10 ka, possibly reflecting a shiftfrom the dry Last Glacial Maximum to thewetter environs of the Holocene. The upperunit may also be a record of burning practicesassociated with Aboriginal migration to thearea.微 体 古 生 物 学综 论2007040029柴 达 木 盆 地 北 缘 昆 特 依 凹 陷 始 新 统 下 干 柴沟 组 微 体 古 生 物 研 究 = Micropalaeontologyof Eocene Lower Ganchaigou Formation inThekunteyi Depress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of the Qaidam Basin. ( 中 文 ). 吉 利 明 ; 乔 子 真 ;张 海 泉 ; 孟 凡 巍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7,24(1): 82-88 1 图 版 .昆 2 井 是 柴 达 木 盆 地 北 部 昆 特 依 凹 陷 区潜 伏 Ⅰ 号 构 造 上 的 第 一 口 勘 探 井 , 为 了 建 立该 地 区 地 层 层 序 , 对 该 井 的 岩 屑 及 岩 芯 样 品进 行 了 系 统 的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研 究 , 仅 在 下 干柴 沟 组 发 现 少 量 轮 藻 化 石 和 零 星 的 介 形 类化 石 。 下 干 柴 沟 组 下 段 出 现 的 轮 藻 类Gyrogona qianjiangica 和 Lamprothamnium?brevis 是 我 国 中 始 新 世 最 常 见 的 化 石 。 该 层段 的 轮 藻 类 可 命 名 为 Gyrogona qianjiangica-Lamprothamniumcurta-L. brevis 组 合 , 时 代 为中 、 晚 始 新 世 。 本 文 以 Gyrogona qianjiangica分 布 的 顶 、 底 界 作 为 昆 2 井 下 干 柴 沟 组下 段 的 标 志 , 划 分 结 果 与 其 它 轮 藻 及 介 形 类化 石 的 对 比 结 果 基 本 一 致 。 氯 离 子 含 量 分布 显 示 , 轮 藻 类 化 石 产 出 的 下 干 柴 沟 组 是 整个 地 层 剖 面 中 含 盐 度 最 低 的 沉 积 阶 段 , 表 明下 干 柴 沟 组 沉 积 时 期 , 该 地 区 处 于 水 域 比 较广 阔 的 淡 水 湖 泊 环 境 , 但 在 个 别 层 段 出 现 咸化 环 境 , 产 出 以 喜 盐 的 Austrocypris 为 代 表 的介 形 类 化 石 。2007040030澄 江 化 石 库 中 的 双 胚 层 动 物 新 知 = Newdiploblasts from Chengjiang fossil lagerstatte.( 中 文 ). 舒 德 干 ;Simon Conway Morris. 地 学前 缘 , 2006, 13(6): 227-233作 为 观 察 寒 武 纪 大 爆 发 主 幕 奥 秘 的 最 佳科 学 窗 口 , 澄 江 化 石 库 展 示 了 三 胚 层 动 物 ( 即两 侧 对 称 动 物 ) 首 次 全 面 大 辐 射 的 历 史 产 物 ,让 学 术 界 终 于 看 到 了 已 知 最 古 老 的 同 时 包括 原 口 类 和 后 口 类 两 大 支 系 的 动 物 谱 系 庞8


大 “ 树 冠 ” 的 主 体 轮 廓 , 从 而 给 许 多 较 高 级动 物 类 群 的 起 源 和 早 期 演 化 研 究 提 供 了 十分 重 要 的 信 息 。 然 而 , 该 化 石 宝 库 中 却 很 少见 到 作 为 “ 树 干 ” 的 双 胚 层 动 物 ( 即 辐 射 动物 ) 的 化 石 记 录 , 这 给 “ 真 动 物 ” 的 源 头 探 秘蒙 上 了 阴 影 。 尽 管 广 布 于 前 寒 武 纪 末 期 全球 浅 海 域 的 “ 文 德 生 物 群 ” 一 直 被 认 为 是动 物 界 早 期 一 次 “ 失 败 的 演 化 试 验 ” 的 牺牲 品 , 但 其 中 一 支 成 功 延 续 到 早 寒 武 世 的 春光 虫 (Stromatoveris) 具 有 叠 覆 状 梳 齿 构 造 , 很可 能 代 表 着 栉 水 母 类 的 一 类 原 始 祖 先 。 文中 描 述 新 的 羽 毛 状 动 物 王 氏 澄 江 海 笔(Chengjiangopenna wangii) 不 同 于 春 光 虫 , 前者 具 有 彼 此 分 离 的 羽 枝 , 且 羽 枝 上 保 存 了 排列 规 整 的 珊 瑚 个 体 虫 室 , 因 而 与 现 代 八 射 珊瑚 中 海 笔 类 的 形 态 学 特 征 十 分 一 致 ; 新 的 谱系 分 析 显 示 , 它 应 该 代 表 刺 胞 动 物 门 中 的 一个 原 始 类 群 。2007040031阿 根 廷 西 北 部 塔 里 哈 盆 地 Zapla 和 SantaBarbara 山 脉 志 留 系 和 中 泥 盆 统 几 丁 虫 =Silurian and Middle Devonian Chitinozoafrom the Zapla and Santa Barbara Ranges,Tarija Bas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 ( 英 文 ).Grahn Y; Gutierrez P R. Ameghiniana, 2001,38(1): 35-50Chitinozoans from Silurian strata in theTarija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from the Zaplaand Santa Barbara ranges, Jujuy province,northwestern Argentina, and from an earlyGivetian section in the subsurface of Santiagodel Estero Province, northwestern Argentina.The chitinozoan faunas show striking similaritiesto contemporary assemblages from Bolivia,Paraguay and Brazil. The chitinozoanbiozonation proposed for the Lower Silurian(Llandovery-lower Wenlock) succession ofParana Basin in Brazil and eastern Paraguayapplies to the Argentinian faunas as well. TheLower Silurian Zapla Formation yields achitinozoan assemblage of Aeronian s.l, toearly Telychian age. It corresponds to all orpart of the Cancaniri Formation in Bolivia, theVila Maria Formation in Brazil, and the VargasPena Formation in Paraguay. In the ZaplaRange the overlying Lipeon Formation is lateTelychian to Sheinwoodian in age, and is coevalwith the Cariy Formation of Paraguay andalso with the lower part of the CachipuncoFormation in the Santa Barbara Range. Theupper part of the Cachipunco Formation isdated as Ludlow s.l. to early Pridoli, thus it iscoeval with the Kirusillas Formation in Bolivia,and is overlain by the Arroyo ColoradoFormation (late? Ludlow-earliest Lochkovian),which could correspond to the Catavi and TarabucoFormations of Bolivia. A total of 44chitinozoan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mostof which are also known from contemporarystrata in Brazil, Bolivia and Paraguay.2007040032苏 皖 北 部 新 元 古 代 微 生 物 化 石 = Neoproterozoicmicrofossils from northern Jiangsuand Anhui. ( 中 文 ). 钱 迈 平 ; 袁 训 来 ; 阎 永 奎 ; 丁保 良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4): 363-381 4 图 版 .苏 皖 北 部 新 元 古 代 海 相 泥 页 岩 、 粉 砂 岩及 燧 石 中 富 含 微 生 物 化 石 。 其 中 , 通 过 化 学浸 解 法 , 从 碎 屑 岩 中 获 得 14 个 形 态 属 种 的 微生 物 化 石 ;6 个 形 态 属 种 的 蓝 细 菌 化 石 呈 三维 立 体 状 态 保 存 在 燧 石 切 片 中 。 浸 解 获 得的 泥 页 岩 、 粉 砂 岩 相 微 生 物 化 石 , 在 刘 老 碑组 中 — 上 部 的 主 要 是 片 形 和 球形 :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Leiosphaeridiapelucida,Spumiosa alara 及 Asperatopsophosphaerabavlinensis; 在 九 里 桥 组 、 贾 园 组 和 赵圩 组 主 要 为 多 面 形 和 球 形 :Monilinema quadratucella及 Synsphaeridium sp.; 而 史 家 组 、 金山 寨 组 和 沟 后 组 则 有 丰 富 的 球 形 、 片 形 、梭 形 和 带 形 个 体 : Leiosphaeridia hyperboreica,Trachysphaeridiumsimplex,Annulumdifuminatum,N ucellosphaeridium asperatum,Tophoporatasp.,Symplassosphaeridiumsp.,Macroptycha uniplicata 及 Taeniatum simplex.该 微 生 物 组 合 可 与 河 北 及 天 津 蓟 县 的新 元 古 界 景 儿 峪 组 和 下 马 岭 组 的 相 对 比 . 虽然 上 述 微 生 物 化 石 的 系 统 古 生 物 学 仍 在 研究 中 , 但 却 为 我 们 了 解 新 元 古 代 大 冰 期 前 夕近 岸 海 相 环 境 生 物 圈 提 供 了 有 关 浮 游 植 物的 信 息 . 苏 皖 北 部 新 元 古 代 倪 园 组 及 九 顶 山组 的 燧 石 中 , 保 存 良 好 的 微 生 物 三 维 立 体 化石 为 丝 形 和 球 形 蓝 细 菌 遗 留 物 , 包 括Siphonophycussp.,Eoentophysalis belcherensis,Eozygiongrande,Tetraphycus conjionceum,Globophycusrugosum 及Caryosphaeroidespristine. 该 蓝 细 菌 组 合 可 能是 底 栖 的 , 它 们 出 现 在 非 叠 层 石 的 碳 酸 盐 沉积 环 境 .2007040033湖 北 宜 昌 黄 花 场 中 / 下 奥 陶 统 界 线 附 近 几 丁虫 组 合 及 其 地 层 学 意 义 = The chitinozoanassemblages across the Lower-Middle Ordovicianboundary at the Huanghuachang sectionof Yichang, Hubei, and its 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 中 文 ). 陈 孝 红 ; 汪 啸 风 ; 李 志 宏 ; 王9


传 尚 ; 张 淼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4): 241-247 1 图 版 .对 宜 昌 黄 花 场 大 湾 组 下 段 牙 形 石Oepikodus evae 带 至 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 系 统 采 集 与 分 析 几 丁 虫 样 品 , 共 发 现 几 丁虫 6 属 12 种 , 其 中 包 括 1 个 相 似 种 、1 个 未定 种 , 它 们 是 Conochitina raymondii,C. ordinaria,C.primitiva,C.langei,C. brevis,C. poumoti,C.decipiens,Belonechitina cf. micracantha,Lagenochitina esthonica, L. sp., Eremochitinabaculata 和 Cyathochitina dispar 等 。 根据 上 述 几 丁 虫 的 地 质 和 地 理 分 布 特 征 , 自 下而 上 可 划 分 为 Conochitina langei 带 和 Eremochitinabaculata 带 , 讨 论 并 指 出 了 他 们 与相 关 笔 石 、 牙 形 石 生 物 带 的 关 系 。2007040034从 微 体 化 石 群 看 我 国 沿 海 早 第 三 纪 含 油 盆地 的 差 异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aleogenelacustrine microfossils among PearlRiver Mouth Basin, Beibuwan Basin andBohai Gulf Basin. ( 中 文 ). 刘 传 联 ; 祝 幼 华 ; 赵泉 鸿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2): 266-272对 我 国 沿 海 3 个 含 油 盆 地 — 珠 江 口 、 北部 湾 和 渤 海 湾 盆 地 下 第 三 系 湖 相 生 油 岩 中的 微 体 化 石 群 进 行 比 较 分 析 。3 个 盆 地 中 以渤 海 湾 盆 地 下 第 三 系 湖 相 化 石 群 最 为 丰 富 ,数 量 多 , 分 异 度 高 , 而 且 化 石 群 以 地 方 性 属 种比 例 高 、 咸 水 类 型 多 , 存 在 “ 海 源 陆 生 生 物化 石 ” 为 特 征 ; 北 部 湾 盆 地 , 在 涠 洲 组 和 流 沙港 组 发 现 较 多 的 介 形 类 化 石 及 个 别 腹 足 类和 轮 藻 化 石 ; 而 珠 江 口 下 第 三 系 湖 相 地 层 中 ,微 体 化 石 罕 见 , 只 在 个 别 层 位 发 现 贝 壳 碎片 。 据 化 石 群 特 征 , 推 测 渤 海 湾 盆 地 早 第 三纪 是 封 闭 型 的 咸 水 湖 泊 , 而 且 部 分 沉 积 时 期 ,可 能 是 以 Cl - 和 Na + 为 主 的 咸 水 湖 泊 ; 珠 江 口盆 地 早 第 三 纪 是 湖 水 矿 化 度 低 、 硬 度 、pH值 也 低 的 淡 水 湖 泊 ; 而 北 部 湾 盆 地 早 第 三 纪可 能 仍 属 淡 水 湖 泊 , 但 有 一 定 的 矿 化 度 。2007040035南 半 球 埃 迪 卡 拉 化 石 Charnia 的 首 次 发 现 =First occurrence of the Ediacaran fossilCharnia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 英 文 ).Nedin C; Jenkins RJF. Alcheringa, 1998,22(3/4): 315-316孢 粉2007040036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Austral 盆 地 近 海 早 白 垩纪 可 能 的 凤 尾 蕨 孢 子 = Putative Early Cretaceouspteridaceous spores from the offshoreAustral Basin in Patagonia, Argentina. ( 英 文 ).Archangelsky S; Archangelsky A. CretaceousResearch, 2006, 27(3): 473-486A palynological review of cingulate sporeshaving affinities with the fern family Pteridaceaefound in Lower Cretaceous assemblagesof Patagonia, Argentina, is presented. The newgenus Sotasporites, with three species is defined:S. triangularis sp. nov., S. elegans (Archangelskyand Gamerro) comb. nov. and Sotasporitessp. Comparisons with spores of extantmembers of the family show close similaritiesin shape and sculpture with the productsof taxa living in the southern Andes. Muricingulisporisannulatus Archangelsky andGamerro, originally defined from the AptianBaqueró Group of Patagonia, is maintained inits original combination after the revision ofthe types. The differences from Cyatheaciditesof the family Lophosoriaceae, to which thisspecies was assigned elsewhere, are underscored.Finally, three species of Contignisporites,viz. C. cooksoniae (Balme) Dettmann,C. glebulentus Dettmann and C. burgeri Filatoffand Price are described and reviewed. It isconcluded that the Pteridaceae played an importantrole in Patagonia and were representedby several taxa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2007040037多 指 标 方 法 所 揭 示 捷 克 共 和 国 Vladař 地 区山 堡 前 罗 马 铁 器 时 代 的 环 境 变 化 = Insightinto the environment of a pre-Roman Iron Agehillfort at Vladař, Czech Republic, using amulti-proxy approach. ( 英 文 ). Pokorný P;Boenke N; Chytráček M; Nováková K; SádloJ; Veselý J; Kuneš P; Jankovská V. Vegetation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2006, 15(4):419-433The large fortified hilltop site of Vladař,northwest Bohemia, Czech Republic (50°05′N, 13°13′E), has recently been studiedintensively by way of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in which palaeoecological methods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The latter includethe analyses of pollen, green algae, Cladocera,other microfossils, plant macro-remains (includingcharcoal and wood) and chemicalcomposition, carried out on the wet sedimentsfrom an artificial cistern/pond situated in themiddle of the large citadel, supplemented bycharcoal and wood analysis on material fromdry situations. The continuous palaeoecologicalrecord consists of well-preserved biologicalremains and covers the period from ca. 400B.C. to recent times. The chronology is primarilybased on radiocarbon dating, supplemented10


y archaeological finds. The main focus is onthe La Tène period of the Iron Age. Duringthe early to middle La Tène the hillfort had aconsiderable number of permanent inhabitantsand woodland was almost completely replacedby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The site becamepartly abandoned by the end of the 3rd centuryB.C. and completely abandoned around thebirth of Christ, after which it reverted to naturalwoodland communities.2007040038意 大 利 北 部 Lago Lucone 地 区 青 铜 器 时 代 人类 活 动 对 植 被 的 影 响 = Human impact duringthe Bronze Age on the vegetation at LagoLucone (northern Italy). ( 英 文 ). Valsecchi V;Tinner W; Finsinger W; Ammann B. Vegetation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2006, 15(2):99-113Lake-sediment records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human impact on the landscape aroundLago Lucone (45 ° 33 ′ N, 10 ° 29 ′ E,249 m a.s.l.), a former lake in the western amphitheatresystem of the Lago di Garda. Presenceof prehistoric human populations is attestedby pile-dwelling settlements from theEarly-Middle Bronze Age, with one settlementat a distance of only 100 m from the coringsite. Pollen, plant-macrofossil and microscopiccharcoal analyses were applied to a250 cm sediment core with four dates providingthe time control. A mixed oak forest thatwas important during the Early-Middle Holocenewas cleared and replaced by open vegetationduring the Bronze Age (∼2000–1100B.C.) when open lands were estimated to havecovered more than 60% of the total relevantpollen-source area. During a phase of highhuman impact, independent climatic proxiessuggest warm and dry climatic conditions.Later, ca. 1100 B.C., palaeobotanical evidenceindicates a sharp decrease in human pressurein the Lago Lucone area. The comparison withother sedimentary palaeocultural recordsshows that the period 1300–1100 B.C. wascharacterised by general declines of agriculturalactivities both south and north of theAlps. These declines have been previouslyattributed to a change towards wetter andcolder climatic conditions in and around theAlps. However, the decline in human impactaround Lago Lucone cannot be exclusivelyattributed to climatic variation. Thereforeother forcing factors independent of climaticchanges, such as cultural crises or changes inspatial organisation of the habitats, cannot beruled out under the present state of knowledge.2007040039德 国 Solling 地 区 Ahlequellmoor 湿 地 周 围全 新 世 后 期 植 被 、 土 地 利 用 和 人 类 居 住 史= The later Holocene history of vegetation,land-use and settlements around the Ahlequellmoorin the Solling area, Germany. ( 英文 ). Jahns S.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2006, 15(1): 57-63A pollen diagram from the Ahlequellmoorin the Solling area shows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and settlement over the last 7,800 years.In the early Atlantic period mixed deciduousforest with mainly Tilia together with Ulmusand Quercus grew in the area. In the late Atlanticperiod Quercus became most abundant.Fagus spread in the Sub-boreal period at about2700 B.C. Since ca. 900 B.C. the Solling wascovered by beech forests with some oak. Inprehistoric times woodland grazing is indicated.Only in Medieval times are two settlementsin the vicinity of the Ahlequellmoorreflected in the pollen diagram. The earlierone is dated to about A.D. 750–1020, andmay be connected with the former Monasteryof Hethis, which is thought to have existedclose to the fen from A.D. 815 to 822. Thesecond Medieval settlement dates to the11th–12th century. The large-scale woodlanddestruction of late Medieval and modern timesis not clearly visible. The silvicultural measuresof the last 200 years are reflected by increasingvalues of spruce and grassland taxa.2007040040印 度 孟 加 拉 西 部 Rajmahal 组 侏 罗 纪 - 白 垩 纪过 渡 带 孢 粉 = Palynology of the Jurassic-Cretaceous transition in the Rajmahal Formation,West Bengal, India. ( 英 文 ). Vijaya. Alcheringa,2000, 24(1/2): 125-133Borehole PGD-IA penetrated CretaceousRajmahal Formation and underlying TriassicPanchet Formation between 288-423.51 m.Palynoassemblages recovered within theMesozoic sequence are assigned to three palynozonesclosely comparable to Australian assemblages.The oldest palynozone is the Verrucosisporites-Lundbladisporazone, whichoccurs between 373.5-376 m in the uppermostPanchet Formation. The first occurrence ofCallialasporites turbatus occurs at 373.5 m andsignals the presence of Jurassic deposits. Theoverlying Infratrappean greyshales (371.5-354m) of the Rajmahal Formation is represented11


y the Murospora florida palynozone of LateJurassic age. The youngest palynozone identifiedis the 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zone which occurs within the Inter-trappeans(346.35-295.0 m) of the Rajmahal Formation.Based on ages assigned to the M. florida andC. australiensis zones in Australia, the RajmahalFormation is dated as Oxfordian-Berriasian. The first appearance datums(FADs) of 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Crybelosporites stylolsus, Aequitriraditesspinulosus and Lycopodiacidites dettmannaesuggest that th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probably lies just within the interval 346.35-328.81 m in Inter-trappean bed II.2007040041辽 河 盆 地 大 民 屯 凹 陷 沈 249 井 早 白 垩 世 九佛 堂 组 孢 粉 组 合 =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of the Shen 249 Well in the Damintundepression of the Liaohe Basin. ( 中 文 ). 温 国强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6, 23(2): 191-198沈 249 井 九 佛 堂 组 孢 粉 材 料 是 目 前 所 知辽 河 盆 地 孢 粉 类 型 最 丰 富 、 数 量 最 多 且 保存 最 完 好 , 可 确 定 63 属 , 包 括 蕨 类 植 物 孢 子40 属 和 裸 子 植 物 花 粉 23 属 ; 根 据 孢 粉 组 合特 征 , 可 称 其 为 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Classopollis 孢 粉 组 合 ,具 有 裸 子 植 物 花 粉 相 对 含 量 明 显 较 高 、 分异 性 较 低 , 而 蕨 类 植 物 孢 子 分 异 性 明 显 较高 、 相 对 含 量 较 低 的 特 点 ; 该 组 合 与 辽 西 九佛 堂 组 、 内 蒙 古 二 连 盆 地 赛 汉 塔 拉 组 一 段的 孢 粉 组 合 具 有 很 强 的 一 致 性 。 本 文 资 料可 弥 补 辽 河 盆 地 九 佛 堂 组 孢 粉 组 合 的 空 白 ,并 为 深 入 认 识 我 国 北 方 区 九 佛 堂 组 沉 积 时期 植 物 群 特 征 提 供 重 要 的 帮 助 。2007040042新 疆 准 噶 尔 盆 地 芳 3 井 晚 白 垩 世 孢 粉 组 合的 发 现 及 其 地 质 意 义 = Late Cretaceoussporopollen assemblages in the Fang 3 Well ofthe Junggar Basin,Xinjiang and their geologicalsignificance. ( 中 文 ). 詹 家 祯 ; 师 天 明 ; 周 春梅 ; 郑 秀 亮 ; 商 华 ; 肖 继 南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7, 24(1): 15-27 2 图 版 .准 噶 尔 盆 地 腹 部 芳 3 井 紫 泥 泉 子 组 所 夹灰 色 泥 岩 中 产 丰 富 的 盘 星 藻 、 葡 萄 藻 等 藻类 、 疑 源 类 化 石 及 一 定 数 量 的 孢 粉 化 石 。孢 粉 化 石 计 75 属 160 种 , 并 首 次 在 新 疆 地 区发 现 了 可 靠 的 鹰 粉 型 化 石 Aquilapollenites 以及 在 我 国 主 要 产 于 松 辽 盆 地 和 广 东 三 水 盆地 上 白 垩 统 的 “ 大 孢 子 ” 化 石Balmeisporites, 建 立 Schizaeoisporites grandus-Parcisporitesparvisaccus - Liliaciditescreticus (GPC) 组 合 。 通 过 对 部 分 孢 粉 属 种已 知 地 质 分 布 的 分 析 以 及 与 国 内 外 部 分 地区 晚 白 垩 世 孢 粉 组 合 的 对 比 , 将 GPC 组 合 的时 代 确 定 为 晚 白 垩 世 坎 潘 期 至 马 斯 特 里 赫特 期 。 根 据 紫 泥 泉 子 组 的 沉 积 特 点 及 孢 粉组 合 特 征 , 认 为 晚 白 垩 世 准 噶 尔 盆 地 应 归 属西 北 - 东 南 孢 粉 植 物 区 , 局 部 层 段 沉 积 时 期 气候 比 较 湿 润 , 孢 粉 组 合 具 有 我 国 东 北 孢 粉 植物 区 与 西 北 - 东 南 孢 粉 植 物 区 的 过 渡 特 点 。2007040043辽 宁 铁 岭 盆 地 早 白 垩 世 孢 粉 组 合 = EarlyCretaceous spore and pollen assemblages fromthe Tieling basin, Liaoning province. ( 中 文 ).吴 炳 伟 ; 雷 安 贵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7,24(1): 89-97 1 图 版 .铁 岭 盆 地 白 垩 系 发 育 ,1990 年 以 来 辽 河 油田 公 司 在 该 区 钻 探 了 3 口 参 数 井 , 并 在 下 白垩 统 采 获 了 较 丰 富 的 孢 粉 化 石 , 建 立 了 3 个早 白 垩 世 孢 粉 组 合 , 自 下 而 上 为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Protoconiferus 组 合 ,Cicatricosisporites-Abdiverrucospora-Piceaepollenites 组 合 以 及Deltoidospora-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Tricolpopollenites 组 合 , 分别 产 自 九 佛 堂 组 、 沙 海 组 和 阜 新 组 。 本 文叙 述 了 组 合 特 征 , 通 过 与 国 内 外 孢 粉 组 合 的对 比 及 特 征 分 子 的 时 代 分 布 , 确 立 了 本 区 早白 垩 世 生 物 地 层 层 序 及 地 质 时 代 。 孢 粉 植物 群 反 映 了 温 暖 潮 湿 的 热 带 - 亚 热 带 气 候 。2007040044山 东 滕 县 煤 田 石 炭 纪 、 二 叠 纪 孢 粉 植 物 群及 古 气 候 = Carboniferous — Permian palynofloraand paleoclimate of the TengxianCoalfield, Shandong. ( 中 文 ). 苏 维 ; 黄 兴 龙 ; 王明 镇 ; 张 锡 麒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7, 24(1):98-104根 据 前 人 在 原 位 孢 子 方 面 已 积 累 的 大 量资 料 , 并 参 考 现 代 孢 子 花 粉 形 态 研 究 成 果 , 大致 推 测 了 本 区 石 炭 - 二 叠 纪 分 散 孢 子 花 粉 的大 多 数 属 的 植 物 亲 缘 关 系 。 通 过 已 建 立 的含 煤 地 层 孢 粉 组 合 带 推 测 相 应 时 期 的 古 植被 类 型 , 并 与 前 人 有 关 地 质 时 期 及 地 层 的 大植 物 化 石 带 进 行 了 对 比 , 不 仅 验 证 了 各 地 质时 期 植 被 的 兴 起 、 发 展 、 繁 盛 以 及 衰 退 绝灭 的 历 史 过 程 , 更 大 意 义 上 将 微 体 形 态 的 孢子 花 粉 与 宏 观 上 的 植 被 进 行 了 对 比 归 类 , 从而 使 得 对 研 究 区 晚 古 生 代 含 煤 地 层 的 古 植12


被 的 形 态 面 貌 有 了 更 直 观 的 了 解 。 最 后 , 利用 孢 粉 分 析 恢 复 相 应 地 质 时 期 的 古 气 候2007040045再 论 华 南 地 区 末 次 冰 盛 期 植 被 类 型 = Additionalremarks on vegetation types in SouthChin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LGM). ( 中 文 ). 刘 金 陵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7, 24(1): 105-112根 据 南 海 北 部 17940 孔 和 台 湾 中 部 头 社孔 孢 粉 序 列 对 比 结 果 , 首 次 提 出 了 华 南 地 区15—40kaBP 期 间 的 三 个 具 代 表 性 植 物 群 1)以 青 栲 类 为 主 的 亚 热 带 常 绿 阔 叶 林 为 第 1植 物 群 , 该 植 物 群 在 MIS2 阶 段 (20 —15kaBP), 为 南 海 北 部 周 边 地 区 和 台 湾 中 部 头社 盆 地 周 围 地 带 性 植 被 ;2) 以 松 属 或 桤 木 属为 主 的 木 本 植 物 为 第 2 植 物 群 , 对 应 于 间 冰阶 , 夏 季 风 盛 行 , 降 水 充 沛 , 气 候 暖 湿 , 高 海 面( 高 湖 面 );3) 以 蒿 属 或 以 禾 草 为 主 的 草 本 植物 为 第 3 植 物 群 , 对 应 于 冰 阶 , 冬 季 风 盛 行 , 降水 少 , 气 候 暖 干 , 低 海 面 ( 低 湖 面 )。 第 2、3 植物 群 在 末 次 冰 期 时 段 呈 交 替 出 现 , 表 现 出 东亚 季 风 在 本 区 的 旋 回 特 征 。 文 中 推 论 了LGM 时 段 大 陆 架 上 的 植 被 类 型 为 陆 架 前 缘的 浅 水 区 分 布 着 红 树 林 , 裸 露 的 陆 架 前 后 缘分 别 生 长 着 草 地 、 灌 木 丛 和 常 绿 阔 叶 林 。最 后 , 本 文 提 出 了 蒿 属 峰 值 与 北 大 西 洋Heinrich 事 件 的 对 比 。2007040046川 北 若 尔 盖 高 原 红 原 泥 炭 剖 面 孢 粉 记 录 的晚 冰 期 以 来 古 气 候 古 环 境 的 演 变 = Paleoclimaticand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since the late glacial epoch as recorded bysporopollen from the Hongyuan peat sectionon the Zoigê Plateau, northern Sichuan, China.( 中 文 ). 王 燕 ; 赵 志 中 ; 乔 彦 松 ; 王 书 兵 ; 李 朝 柱 ;宋 利 峰 . 地 质 通 报 , 2006, 25(7): 827-832利 用 14 C 测 年 及 孢 粉 分 析 方 法 对 位 于 若 尔盖 高 原 的 红 原 泥 炭 剖 面 进 行 了 系 统 研 究 , 重建 了 若 尔 盖 地 区 晚 冰 期 以 来 古 环 境 的 演 化历 史 , 并 识 别 在 此 期 间 发 生 的 主 要 气 候 事件 。 结 果 表 明 : 该 区 晚 冰 期 的 气 候 特 点 为 冷偏 干 或 凉 偏 干 , 冷 暖 波 动 频 繁 。 其 中 ,14.1~13.4、12.4~12.0 和 10.5~10.0kaBP 之 间 的冷 阶 段 分 别 对 应 于 Oldest Dryas 、 OlderDryas 及 Younger Dryas 事 件 ; 发 生 于 12.6~12.4 和 12.0~10.5kaBP 左 右 的 暖 阶 段 分 别对 应 于 Bolling 及 Allerod 暖 期 。YoungerDryas 事 件 之 后 , 气 候 总 体 以 温 湿 为 主 要 特征 ,8.9~8.7 和 6.1~5.8kaBP 之 间 的 明 显 降温 为 全 新 世 期 间 的 2 次 冷 事 件 。 孢 粉 记 录所 反 映 的 若 尔 盖 地 区 晚 冰 期 以 来 的 气 候 演化 与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具 有 较 好 的 可 比 性 。2007040047河 南 西 峡 地 区 二 郎 坪 群 火 神 庙 组 中 发 现 泥盆 纪 孢 子 化 石 = Discovery of Devonianspores in the Huoshenmiao Formation of theErlangping Group in the Xixiaarea,Henan,China. ( 中 文 ). 高 联 达 ; 王 宗 起 ; 王涛 ; 闫 全 人 ; 闫 臻 ; 李 秋 根 . 地 质 通 报 , 2006,25(11): 1287-1294在 河 南 省 西 峡 地 区 二 郎 坪 群 火 神 庙 组 粉砂 质 板 岩 中 发 现 丰 富 的 陆 生 植 物 孢 子(Spores)、 少 数 疑 源 类 (Acritarchs) 和 极 少 数几 丁 虫 (Chitinozoa) 化 石 。 该 化 石 孢 子 组 合可 与 中 国 华 南 、 西 南 地 区 和 西 秦 岭 中 泥 盆世 早 期 孢 子 组 合 比 较 , 亦 可 与 西 欧 和 北 美 中泥 盆 世 早 期 的 孢 子 带 比 较 , 时 代 为 中 泥 盆 世 ,并 有 可 能 为 中 泥 盆 世 早 期 , 相 当 于 西 欧 艾 菲尔 期 (Eifelian)。2007040048青 藏 高 原 沱 沱 河 至 昆 仑 河 地 区 晚 更 新 世 以来 孢 粉 记 录 的 古 环 境 信 息 = Paleoenvironmentalchanges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based on sporopollen records in the area fromthe Tuotuo River-Kunlun River, Qinghai-Tibet Plateau. ( 中 文 ). 赵 振 明 ; 彭 伟 ; 邓 中 林 ;李 荣 社 ; 王 毅 智 ; 朱 迎 堂 . 地 质 通 报 , 2006,25(12): 1469-1474根 据 对 青 藏 高 原 沱 沱 河 流 域 的 雅 西 错 湖湖 相 沉 积 、 西 金 乌 兰 湖 岸 边 的 湖 相 沉 积 和昆 仑 河 河 流 相 沉 积 记 录 的 晚 更 新 世 以 来 的孢 粉 资 料 的 对 比 分 析 , 该 地 区 2 种 标 志 性 花粉 蒿 属 (Artemisia)、 藜 科 (Chenopodiaceae)的 百 分 含 量 表 现 出 明 显 的 负 相 关 性 , 从 南 向北 、 从 老 到 新 , 孢 粉 的 种 类 、 乔 木 花 粉 的 数量 逐 渐 减 少 , 禾 本 科 (Gramineae) 花 粉 百 分 含量 逐 渐 降 低 , 蕨 类 孢 子 数 量 少 ; 在 研 究 区 南 部晚 更 新 世 早 期 出 现 了 以 白 刺 属 (Nitraria) 为代 表 的 干 旱 灌 丛 草 原 植 被 , 在 研 究 区 3~1 万年 之 间 出 现 了 以 蒿 属 、 禾 本 科 为 代 表 的 干偏 湿 的 草 原 植 被 ; 总 体 上 , 根 据 晚 更 新 世 的 孢粉 恢 复 的 古 环 境 , 南 部 地 区 比 北 部 地 区 偏湿 。 这 一 特 征 对 恢 复 青 藏 高 原 晚 更 新 世 的古 环 境 具 有 重 要 的 参 考 意 义 。2007040049西 藏 札 达 盆 地 托 林 剖 面 孢 粉 组 合 特 征 及 其古 气 候 意 义 = Features of the sporopollenassemblage at the Toling section in the Zandabasin, Tibet,China, and its paleoclimatic sig-13


nificance. ( 中 文 ). 吕 荣 平 ; 罗 鹏 ; 韩 建 恩 ; 余 佳 ;孟 庆 伟 ; 邵 兆 刚 ; 朱 大 岗 ; 孟 宪 刚 . 地 质 通报 , 2006, 25(12): 1475-1480西 藏 札 达 盆 地 托 林 剖 面 的 孢 粉 分 析 显 示 ,该 地 区 在 5.4~5.05 MaBP 时 期 , 气 候 环 境 由温 凉 干 旱 转 变 为 温 暖 稍 湿 , 植 被 相 应 地 经 历了 疏 林 草 原 植 被 — 森 林 草 原 植 被 的 演 变 过程 ; 到 了 5.05~4.40 MaBP 时 期 , 转 变 为 温 暖潮 湿 的 气 候 , 植 被 亦 相 应 地 经 历 了 由 森 林 草原 — 暖 温 带 针 阔 叶 混 交 林 — 亚 热 带 针 阔 叶混 交 林 的 演 变 过 程 。 总 地 来 说 , 当 时 该 地 区的 植 被 是 乔 木 植 物 ( 松 属 ) 和 草 本 植 物 ( 蒿属 、 藜 科 ) 占 主 导 地 位 , 气 候 总 体 表 现 为 温 暖湿 润 。2007040050内 蒙 古 苏 尼 特 左 旗 中 新 世 晚 期 孢 粉 记 录 干旱 事 件 = A study of the Late Miocene dryevent based on sporo-pollen variations inSunitezuoqi, Inner Mongolia. ( 中 文 ). 董 明 星 ;李 凤 麟 ; 高 德 臻 ; 耿 明 山 ; 李 龙 吟 . 地 球 学 报 - 中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6, 27(3): 207-212对 中 中 新 统 通 古 尔 组 和 上 覆 地 层 宝 格 达乌 拉 组 的 40 个 孢 粉 样 品 的 分 析 表 明 通 古 尔期 晚 期 形 成 环 境 较 早 期 温 湿 , 在 通 古 尔 期 向宝 格 达 乌 拉 期 过 渡 期 间 , 灌 木 和 草 本 植 物 花粉 由 19.7% 增 加 到 46%, 而 乔 木 植 物 花 粉 总数 由 69.5% 下 降 为 34.7%, 松 蒿 比 (A/C) 由 4突 降 为 0.64, 标 志 着 干 旱 事 件 的 开 始 。 将 该地 区 的 古 地 磁 、 哺 乳 类 化 石 和 孢 粉 资 料 与前 人 研 究 进 行 对 比 , 结 果 显 示 干 旱 事 件 发 生在 晚 中 新 世 约 8.5 Ma, 这 一 事 件 在 华 北 具 有广 泛 的 可 比 性 。2007040051阿 根 廷 圣 克 鲁 斯 西 南 部 Cerro Verlika 1 地 区晚 全 新 世 安 第 斯 高 地 花 粉 分 析 = Pollenanalysis of a high Andean site during the LateHolocene: Cerro Verlika 1, southwest SantaCruz, Argentina. ( 其 他 ). Mancini M V.Ameghiniana, 2001, 38(4): 455-462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reconstructthe vegetational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ahigh Andean site in the south of Santa Cruzprovince by means of pollen analysis of sediments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equence CerroVerlika 1 (50degrees 36'S; 72degrees 1.6' W,1.100 m asl). The new data will contribute tothe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of theLago Argentino area. This site is located in anenvironment considered Andean Desert, includingdifferent sub-desertic to desertic types:of vegetation, distributed in a mosaic pattern.The pollen records of the sequence analysedsuggest that between ca. 4.500 and 3.600 yr C-14 B.P. a grass-shrub steppe expanded, representedby Poaceae, Asteroideae and cushionplants such as Empetrum, Azorella and Bolax,indicating colder and moister conditions thanat present. Beginning at 3600 yr B.P. anddominant at ca. 3.000 yr B.P. the vegetationchanged to a shrub steppe dominated by Asteroideae,and accompanied by other taxatypical of high-mountain areas; this indicatesless availability of moisture and an increase intemperature. This shrub steppe vegetation resemblesxerophytic subandean formationswhich nowadays develop below 1.000 In asl.This shrub steppe continued to the uppermostlevels the pollen spectra of which are dominatedby Asteroideae, Poaceae, Azorella, Bolaxand Rosaceae resembling modern vegetationnear the rockshelter. In these last samples,there is overrepresentation of Brassicaceae,which indicates the action of livestock.2007040052阿 根 廷 三 叠 纪 一 种 新 的 双 气 囊 花 粉 = A newdisaccate pollen grain from the Triassic ofArgentina. ( 英 文 ). Ottone E G; Amenabar C R.Ameghiniana, 2001, 38(2): 157-161Cedripites tectus sp. nov., from the Middleto Late Triassic Rincon Blanco Group of SanJuan province, west of Argentina, is a haploxylonoidto slightly dyploxilonoid disaccatepollen grain with a longitudinally oval amb.The corpus is almost rhombic in polar viewand trapezium-like in off-polar compression.The sacci show a strong distal inclination andmerge gradually with the corpus, encompassinga narrow cappula about one tenth of thecorpus breadth. A brief discussion on Cedruslikefossil miospores validates the usage ofCedripites Wodehouse.2007040053阿 根 廷 萨 尔 塔 省 San Antonio 山 晚 石 炭 世San Telmo 组 孢 粉 = Palynology of the SanTelmo Formation at the San Antonio range,Salta 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di PasquoM; Azcuy C L; Starck D. Ameghiniana, 2001,38(1): 85-98New palynological information recoveredfrom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an Telmo Formation,upper part of the Mandiyuti Group, at theSan Antonio range, Argentinean portion of theTarija basin, is presented. Sixty five species ofindigenous palynomorphs were identified,together with reworked specimens from theUpper Devonian and also Lower Carbonifer-14


ous levels. The age of the indigenous assemblageis Late Carboniferous (approximate toStephanian) and it can be correlated with asimilar assemblage, from the outcrop of theCarapari river at the Aguarague range. Theage and correlation of the Mandiyuti Group isextensively discussed in order to reject a EarlyCarboniferous age suggested by some authors.2007040054阿 根 廷 拉 里 奥 哈 省 上 石 炭 统 Malanzan 组 孢粉 : 新 资 料 和 古 环 境 意 义 = Palynology ofthe Malanzan Formation (Upper Carboniferous),La Rioja Province, Argentina: New dataand paleo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 其他 ). Gutierrez P R; Limarino C O.Ameghiniana, 2001, 38(1): 99-118A new palynological association from themiddle part of the Malanzan Formation (Sierrade Los Llanos) is described. The microflora iscomposed of thirty species of spores and pollengrains associated to algae, prasinophyceaesand acritarchs. The most common speciesof spores are Retusotriletes anfractus Menendezand Azcuy, Apiculiretusispora ralla(Menendez and Azcuy) Menendez and Azcuy,A. variornata (Menendez and Azcuy) Menendezand Azcuy, Rugospora cortaderensis(Cesari and Limarino) nov, comb., Foveosporiteshortonensis (Playford) Azcuy, Raistrickiarotunda Azcuy, Convolutispora muriornataMenendez, Granulatisporites varigraniferMenendez and Azcuy, Cristatisporitesstellatus (Azcuy) nov, comb., C. menendezii(Menendez and Azcuy) Playford, Anapiculatisporitesargentinensis Azcuy, and Pustulatisporitespapillosus (Knox) Potonie and Kremp.According to the known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of these species, a Late Carboniferous age(late Namurian-Westphalian) is proposed forthe Malanzan Formation. In addition, thepresence of Navifusa variabilis nov. sp.,Leiosphaeridia, Cymatiosphaera and Greinervillitessuggests brackish conditions during atleast part of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MalanzanFormation. Probably, this evidence suggestsa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late Namurian-earlyWestphalian) that flooded lakesand fluvial valleys.2007040055黄 土 高 原 西 部 4 万 多 年 以 来 植 被 与 环 境 变化 的 孢 粉 记 录 = Vegetation history of thewest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40ka based on pollen record. ( 中 文 ). 唐 领 余 ;李 春 海 ; 安 成 邦 ; 汪 卫 国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7,46(1): 45-61采 集 甘 肃 静 宁 、 定 西 、 秦 安 等 地 晚 更 新世 晚 期 以 来 几 个 黄 土 剖 面 的 孢 粉 样 品 , 分 别以 晚 更 新 世 每 个 样 品 分 辨 率 200—300 年 , 全新 世 20—200 年 , 揭 示 了 黄 土 高 原 西 部 4 万多 年 以 来 古 植 被 曾 经 历 过 草 原 、 森 林 草 原( 或 疏 林 草 原 )、 针 叶 林 以 及 荒 漠 草 原 或 荒 漠几 种 植 被 的 多 次 快 速 变 化 。 在 44.2 —11kaBP 期 间 , 静 宁 地 区 植 被 主 要 表 现 为 森 林和 草 原 成 分 的 相 互 消 长 , 其 中 44—29kaBP期 间 (MIS3) 气 候 以 湿 润 为 主 , 发 育 针 叶 林 , 温度 低 于 现 在 ;23kaBP 之 后 , 气 候 冷 干 , 以 稀 疏草 原 为 主 , 在 末 次 盛 冰 期 植 被 甚 至 演 化 为 荒漠 草 原 。 全 新 世 大 部 分 时 间 内 是 以 草 原 或森 林 草 原 ( 或 疏 林 草 原 ) 植 被 为 主 。 在 全 新 世中 期 , 约 7.6—5.8kaBP 有 近 1700 年 时 间 发育 有 森 林 植 被 , 在 这 个 时 期 当 地 自 然 植 被 覆盖 度 较 高 , 而 草 原 或 疏 林 草 原 发 育 时 期 植 被往 往 较 稀 疏 , 反 映 气 候 相 对 干 冷 。 根 据 出 现的 不 同 类 型 植 物 的 孢 粉 浓 度 及 其 生 态 环 境特 性 , 研 究 区 早 、 中 全 新 世 , 约 8.8—5.8kaBP沉 积 环 境 较 湿 润 ; 自 3.8kaBP 以 后 气 候 环 境总 的 变 化 趋 势 是 逐 渐 变 干 , 植 被 开 始 向 草 原荒 漠 化 演 变 。 然 而 , 研 究 区 整 个 全 新 世 气 候环 境 存 在 多 次 干 湿 交 替 现 象 , 据 孢 粉 记 录 , 其中 可 能 存 在 11 次 气 候 干 寒 事 件 。2007040056南 海 北 部 0.36—1.02Ma 高 分 辨 率 碳 屑 记 录及 天 然 火 = Charcoal record and natural firehistory during 0.36 — 1.02ma in northernSouth China Sea. ( 中 文 ). 黄 翡 . 微 体 古 生 物学 报 , 2002, 19(1): 76-82依 据 南 海 ODP1144 站 下 段 (225.7 —501.3m,ca.0.36—1.02 Ma) 碳 屑 、 孢 粉 记 录 ,将 1144 站 下 段 225.7—501.3m 划 分 19 个 碳屑 、 孢 粉 组 合 带 (11— 29), 并 分 别 与 氧 同 位素 11— 29 期 (MIS11— 29) 相 对 应 。 冰 期 时 ,草 本 植 物 花 粉 和 碳 屑 总 沉 积 率 增 加 , 气 候 干燥 , 天 然 火 的 强 度 较 大 ; 冰 期 MIS24, 大 陆 内部 及 冰 期 出 露 的 大 陆 架 上 的 天 然 火 灾 强 度相 对 最 弱 ; 而 冰 期 MIS12, 大 陆 内 部 及 冰 期 出露 的 大 陆 架 上 的 天 然 火 灾 强 度 相 对 最 强 ; 间冰 期 气 候 湿 润 , 草 本 花 粉 和 碳 屑 总 沉 积 率 降低 。 一 方 面 由 于 间 冰 期 海 平 面 上 升 , 大 陆 架被 淹 没 , 导 致 碳 屑 来 源 减 少 ; 另 一 方 面 亦 反 映天 然 火 灾 强 度 减 低 。 间 冰 期 MIS17,25 和 27碳 屑 沉 积 率 分 别 较 冰 期 MIS18,24 及 26 略高 , 推 测 间 冰 期 MIS17,25 和 27 冬 季 风 强 度15


仍 相 对 较 强 , 大 陆 内 部 天 然 火 灾 强 度 亦 相 对较 强 。2007040057黑 龙 江 北 安 地 区 早 白 垩 世 孢 粉 组 合 = EarlyCretaceous spore-pollen assemblages fromBei'an area, Heilongjiang Province. ( 中 文 ). 万传 彪 ; 乔 秀 云 ; 孔 惠 ; 金 玉 东 ; 孙 跃 武 ; 刘 鹏 举 ; 杨建 国 ; 任 延 广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1):83-90 1 图 版 .本 文 研 究 黑 龙 江 北 安 地 区 下 白 垩 统 2 个岩 石 单 位 中 的 孢 粉 组 合 。 其 中 营 城 组 孢 粉组 合 是 松 辽 盆 地 北 部 营 城 组 孢 粉 化 石 类 型最 丰 富 的 组 合 , 时 代 属 巴 列 姆 期 或 巴 列 姆 - 阿普 第 期 ; 沙 河 子 组 下 段 孢 粉 类 型 相 对 较 少 , 组合 时 代 暂 定 为 早 白 垩 世 早 期 ( 可 能 相 当 贝 里阿 斯 - 戈 特 列 夫 期 )。 沙 河 子 组 下 段 为 温 暖 潮湿 的 亚 热 带 气 候 。 营 城 组 沉 积 时 期 在 温 暖湿 润 的 亚 热 带 气 候 下 , 南 方 的 干 旱 气 候 对 北安 地 区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响 。2007040058花 粉 形 态 与 风 媒 植 物 母 体 地 理 分 布 间 的 关系 = Pallen morphology of anemophilousplants and their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 中文 ). 陶 明 华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1):94-98本 文 对 部 分 风 媒 植 物 花 粉 形 态 特 征 , 及 其母 体 植 物 地 理 分 布 情 况 进 行 了 对 照 研 究 。在 此 基 础 上 发 现 , 同 一 分 类 系 统 内 , 小 个 体 花粉 者 , 其 母 体 植 物 地 理 分 布 趋 向 于 较 优 越 环境 。 对 于 具 气 囊 花 粉 而 言 , 具 较 大 气 囊 者 , 或者 花 粉 本 体 较 小 者 , 其 母 体 植 物 趋 向 于 分 布在 低 纬 度 或 较 低 海 拔 环 境 。 并 且 , 产 大 个 体或 球 状 花 粉 者 , 往 往 具 有 较 强 的 单 种 成 林 倾向 。 本 文 首 次 指 出 了 花 粉 形 态 与 母 体 植 物地 理 分 布 间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统 计 学 关 系 , 并 首次 将 动 态 概 念 引 入 植 物 生 态 学 领 域 , 认 为 花粉 形 态 特 征 作 为 一 项 重 要 的 参 变 量 , 通 过 种间 生 存 竞 争 过 程 对 母 体 植 物 适 应 倾 向 施 加影 响 , 进 而 影 响 物 种 的 生 活 习 性 。 那 些 在 花粉 的 传 播 及 授 粉 过 程 中 稍 占 优 势 的 物 种 , 其自 然 分 布 域 趋 向 于 比 较 优 越 的 环 境 。 本 文仅 作 为 一 种 尝 试 , 试 图 为 动 态 植 物 生 态 学 研究 , 乃 至 植 物 生 态 演 化 学 研 究 提 供 一 个 新 的研 究 思 路 。2007040059阿 根 廷 圣 露 依 思 下 二 叠 统 Bajo de Veliz 组孢 粉 : 分 类 修 订 和 生 物 地 层 意 义 = Palynologyof the Bajo de Veliz Formation(LowerPermian), San Luis, Argentina: Systematicrevision and biostratigraphic considerations.( 其 他 ). Gutierrez P R; Cesari S N.Ameghiniana, 2000, 37(4): 439-462The original palynological samples studiedby Menendez from the Bajo de Veliz Formation(San Luis, Argentina), were revised. Thisstratigraphic unit has yielded one of the fewPermian palynological associations recordedfrom the Paganzo Basin. Some species, suchas: Latusipollenites? quadrisaccatus Marques-Toigo, Hamiapollenites fusiformis Marques-Toigo, Protohaploxypinus limpidus (Balmeand Hennelly) Hart, Marsupipollenites striatus(Balme and Hennelly) Foster, and Vittatinasubsaccata Samoilovich, were identified in theassemblag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occurrenceof Barakarites rotatus (Balme and Hennelly)Bharadwaj and Tiwari, Apiculatisporis cornutus(Balme and Hennelly) Hoeg and Bose,Fusacolpites fusus Bose and Kar, Protohaploxypinusamplus (Balme and Hennelly) Hart,Verrucosisporites patelliformis (Menendez)nov, comb., and Granulatisporites sp. cf. G.trisinus Balme and Hennelly, is confirmed.The presence of these species supports theinclusion of this palynological association inthe Early Permian Argentinian Fusacolpitesfusus-Vittatina subsaccata Biozone.2007040060新 疆 三 塘 湖 盆 地 塘 浅 3 井 中 侏 罗 世 孢 粉 组合 = Middle Jurassic sporopollen assemblagesfrom Tangqian-3 well of the Santanghu Basin,Xinjiang. ( 中 文 ). 黄 嫔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19(2): 178-192 4 图 版 .本 文 对 在 新 疆 三 塘 湖 盆 地 塘 浅 3 井 106—701m 层 段 发 现 的 孢 粉 化 石 进 行 了 系 统 的 分析 研 究 , 共 获 孢 子 花 粉 52 属 120 种 ( 包 括 相似 种 和 未 定 种 ), 疑 源 类 化 石 2 属 2 种 及 一 个未 定 类 型 , 根 据 孢 粉 属 种 及 其 含 量 的 变 化 , 自下 而 上 分 为 两 套 组 合 :1) Cyathidites minor-Osmundacidites- Cycadopites- Quadraeculina组 合 ;2 ) Kraeuselisporites manasiensis- Classopollis-Quadraeculina 组 合 。 第 一 组 合 产 于该 井 413—701m 层 段 , 时 代 归 为 中 侏 罗 世 早期 , 赋 存 地 层 相 当 于 西 山 窑 组 ; 第 二 组 合 产 于106—4 13m, 时 代 归 为 中 侏 罗 世 晚 期 , 赋 存 地层 相 当 于 头 屯 河 组 。 系 统 分 析 组 合 中 主 要孢 粉 属 种 及 其 母 体 植 物 的 生 长 环 境 , 推 测 新疆 三 塘 湖 盆 地 及 其 周 围 地 区 在 中 侏 罗 世 早期 为 温 带 或 亚 热 带 气 候 , 晚 期 为 亚 热 带 气候 。16


2007040061依 兰 — 伊 通 地 堑 方 正 断 陷 孢 粉 组 合 及 其 地层 层 序 = Sporopollen assemblage and its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the Fangzheng rift inthe Yilan—Yitong rift valley. ( 中 文 ). 黄 清 华 ;孔 惠 ; 金 玉 东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2):193-198根 据 大 量 钻 井 岩 心 中 的 孢 粉 资 料 , 建 立 了方 正 断 陷 内 白 垩 系 至 新 近 系 5 个 孢 粉 组 合 ,讨 论 了 其 地 质 时 代 。 并 结 合 岩 性 资 料 , 首 次将 乌 云 组 和 富 锦 组 引 入 方 正 断 陷 , 提 出 了 方正 断 陷 不 仅 发 育 有 古 近 纪 新 安 村 组 和 达 连河 组 , 而 且 还 发 育 有 晚 白 垩 世 方 正 组 、 古 近纪 乌 云 组 、 宝 泉 岭 组 以 及 新 近 纪 富 锦 组 , 进而 完 善 了 方 正 断 陷 区 沉 积 地 层 层 序 。2007040062试 论 应 用 孢 粉 学 及 其 新 进 展 = Recent progressof applied palynology. ( 中 文 ). 潘 建 国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2): 206-214本 文 从 应 用 孢 粉 学 的 特 点 出 发 , 阐 述 了 孢粉 学 在 油 气 形 成 原 始 物 质 、 环 境 科 学 研究 、 植 物 分 类 、 农 业 与 养 蜂 业 等 应 用 方 面的 进 展 , 并 对 孢 粉 的 化 学 成 分 与 生 物 活 性 物质 研 究 进 行 了 总 结 , 期 望 对 我 国 孢 粉 应 用 研究 有 所 裨 益 。2007040063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南 部 Estancia El Salitral地 区 Springhill 组 白 垩 纪 孢 粉 = Cretaceouspalynomorphs from the Springhill Formationat Estancia El Salitral, southern Patagonia..( 其 他 ). Ottone E G; Aguirre-Urreta M B.Ameghiniana, 2000, 37(3): 379-382The Springhill Formation at Estancia FlSalitral, Santa Cruz province, yields a distinctivepalynological assemblage of miosporesand subordinate dinoflagellates. The occurrenceof Muderongia staurota Sarjeant emend.Monteil together with several species such asCirculodinium? distinctum Deflandre andCookson, Muderongia crucis Neale and Sarjeantemend. Monteil, Oligosphaeridium complex(White) Davey and Williams, and Systematophorarosenfeldii Volkheimer and Sarjeant,previously quoted from equivalent horizonsat the Agrio Formation, Neuquen Basin,suggest a probable late early Hauterivian/earlyBarremian ag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dinoflagellates and ammonite occurrencespoints to the existence of a marine link betweenthe Austral and Neuquen basins.2007040064阿 根 廷 火 地 岛 阿 根 廷 大 陆 架 Aries x-1 号 井晚 古 新 世 – 早 新 近 纪 孢 粉 = Late Paleogene-Early Neogene palynology, Aries x-1 well,Argentine continental shelf, Tierra del Fuego,Argentina.. ( 其 他 ). Palamarczuk S; Barreda V.Ameghiniana, 2000, 37(2): 221-234Nineteen cutting samples from the Aries x-lwell, drilled in the Argentine continental shelf,offshore Tierra del Fuego, were analized forpalynology. Marine and terrestrial palynomorphassemblages, fairly well preserved,though neither diverse nor abundant, wererecovered throughout the studied interval,comprising depths between 240-640 m. Foursections, D, C, B and A from bottom to top areinformally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palynologicalcontent. Sections D through B areconsidered Oligocene in age, most probablyUpper Oligocene, whereas section A yieldedEarly Miocene assemblages, according to previouslyrecorded species distribution in nearbyareas. Two marine events were recognized insections C and A respectively. The first is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high amountsof protoperidinioid dinoflagellate cysts (up to98%) mostly Brigantedinium sp., and the second,by equivalent amounts of both major dinocystgroups-gonyaulacoids, protoperidiniods-with absolute dominance of Nematosphaeropsisrigida Wrenn (32% of the assemblage).An environmental trend from estuarine-transitionalrestricted (section C) toneritic nearshore marine (section A) is suggested.Terrestrial palynomorphs are abundantin sections C and A. Levels 500-550 m havelarge amounts of Nothofagidites spp., pterydophytespores and fungal remains, probablyreflecting forest vegetation in the surroundingarea. The interval 260-300 m,section A,yielded a diverse pollen grain assemblagemostly composed of the herbaceous andshrubby families Cyperaceae, Asteraceae,Chenopodiaceae and Anacardiaceae.2007040065南 海 北 部 更 新 世 高 分 辨 率 孢 粉 序 列 与 气 候变 化 = Middle Pleistocene high-resolutionpalynological sequences and climate changes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 中 文 ). 黄 翡 ;孙 湘 君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3): 256-262依 据 南 海 ODP1144 站 下 段 (225.7 —501.3m,ca. 0.36—1.02Ma) 孢 粉 记 录 , 将 1144站 下 段 225.7— 501.3m 划 分 19 个 组 合 带(11— 29), 并 分 别 与 氧 同 位 素 11— 29 期17


(MISs11—29) 相 对 应 。 冰 期 时 , 花 粉 总 沉 积率 增 加 , 孢 粉 组 合 以 松 粉 (Pinus)、 蕨 类 植 物孢 子 (Fern) 含 量 降 低 , 草 本 植 物 花 粉 (H erb) 含量 增 加 为 特 征 , 气 候 干 冷 ; 间 冰 期 时 , 则 相 反 ,间 冰 期 孢 粉 组 合 特 征 反 映 其 气 候 特 征 与 现代 相 似 。 约 0.82Ma 后 孢 粉 组 合 中 的 热 带 山地 针 叶 类 分 子 叶 枝 杉 (Phyllocladus) 的 出 现 ,以 及 草 本 植 物 禾 本 科 (Gramineae), 莎 草 科(Cyperaceae) 取 代 耐 干 冷 的 蒿 属 (Artemisia),可 能 与 夏 季 风 增 强 有 关 , 这 一 现 象 可 与 中 国第 四 纪 黄 土 — 古 土 壤 记 录 进 行 比 较 。2007040066吉 林 延 边 智 新 盆 地 大 拉 子 组 孢 粉 组 合 =Sporopollen assemblage from the Dalazi Formationof the Zhixin Basin, Jilin. ( 中 文 ). 黄 嫔 ;张 光 富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3): 263-275 3 图 版 .本 文 对 产 自 吉 林 延 边 地 区 智 新 盆 地 大 拉子 组 上 段 的 孢 子 花 粉 进 行 了 系 统 研 究 , 共 计36 属 91 种 , 另 有 疑 源 类 化 石 1 属 2 种 , 组 成以 Classopollis- Cicatricosisporites 为 代 表 的孢 粉 组 合 。 根 据 组 合 内 一 些 重 要 分 子 的 地质 时 限 讨 论 和 与 相 关 组 合 的 对 比 , 其 时 代 应归 为 早 白 垩 世 晚 期 。 根 据 疑 源 类 和 主 要 孢粉 属 种 可 能 的 母 体 植 物 生 长 环 境 , 推 测 在 早白 垩 世 晚 期 吉 林 延 边 地 区 智 新 镇 是 一 个 宁静 的 湖 泊 , 气 候 温 暖 、 干 燥 。2007040067湖 北 秭 归 盆 地 中 侏 罗 世 泄 滩 组 孢 粉 组 合 =Sporopollen assemblage of the middle JurassicXietan Fomation in the Zigui Basin, Hubei.( 中 文 ). 陈 辉 明 ; 张 振 来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19(3): 301-308 2 图 版 .本 文 记 录 了 鄂 西 秭 归 盆 地 东 缘 泄 滩 组 上部 21 个 属 36 个 种 的 孢 粉 植 物 群 , 其 中 包 括3 个 新 种 。 讨 论 了 主 要 属 种 组 合 特 征 和 地 层延 限 。 根 据 中 侏 罗 世 孢 粉 植 物 群 组 合 在 国内 外 的 对 比 , 提 出 泄 滩 组 上 部 Cyathidites minor-Classopollis-Callialasporites 组 合 的 时 代属 于 中 侏 罗 世 。 这 个 组 合 以 桫 椤 科 、 掌 鳞杉 科 植 物 的 繁 盛 , 和 出 现 大 量 Callialasporites母 体 植 物 为 特 点 , 暗 示 泄 滩 组 上 部 形 成 于 炎热 而 干 旱 的 气 候 环 境 。2007040068江 苏 句 容 上 二 叠 统 龙 潭 组 孢 粉 组 合 及 孢 粉热 变 指 数 和 有 机 质 类 型 = Late Permiansporopollen assemblages and thier thermalalteration index and organic matter types fromthe Longtan Formation in southern Jiangsu.( 中 文 ). 杨 学 英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19(3): 309-315 2 图 版 .通 过 对 苏 南 句 容 A 10 井 的 孢 粉 研 究 , 首 次发 现 了 上 二 叠 统 龙 潭 组 孢 粉 化 石 。 根 据 孢粉 组 合 特 征 , 与 国 内 同 时 期 的 孢 粉 组 合 进 行了 比 较 和 讨 论 , 并 用 孢 粉 热 变 指 数 和 有 机 质类 型 , 对 龙 潭 组 进 行 了 油 气 评 价 。 为 苏 南 地区 晚 二 叠 世 的 地 层 对 比 , 提 供 了 新 的 古 生 物依 据 。2007040069阿 根 廷 圣 克 鲁 斯 省 中 新 世 Monte Leon 组 标准 地 区 陆 相 和 海 相 孢 粉 类 型 = Continentaland marine palynomorphs from the type areaof the Monte Leon Formation, Santa Cruz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Barreda V,Palamarczuk S. Ameghiniana, 2000, 37(1): 3-12The palynomorph content of surface samplesfrom two sections -Monte Observacionand Monte Entrada- cropping out at the Atlanticcoast in Santa Cruz Province is analysedherein. Poorly to fairly well preserved terrestrialand marine assemblages were recovered.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the palynoflorashow strong paleoenvironmentalcontrol, fluctuating from moderate to low as areflection of near shore to inner neritic depositionalconditions. A Miocene (probably EarlyMiocene) age is assigned to the sections onthe basis of the stratigraphic range of selectedspecies previously recorded in nearby areas.The sections can be partly correlated, althoughthe uppermost levels of the Monte Observacionsection, mostly deposited in a freshwaterenvironment, were not encountered in MonteEntrada section. These upper levels representthe transition to the overlying continentalSanta Cruz Formation. A tectonic reactivationevent was recognised in both sections, characterisedby a sudden increase of reworked palynomorphs,mostly from Upper Cretaceousdeposits from the source area of the sediments.2007040070阿 根 廷 卡 塔 马 卡 省 Vallecito 地 区 Chiquimil组 中 新 世 孢 子 和 中 生 代 再 搬 运 孢 子 = Miocenespores and Mesozoic reworked sporesfrom Chiquimil Formation, Vallecito, CatamarcaProvince. ( 其 他 ). Matuino L R; AnzoteguiL M. Ameghiniana, 2000, 37(1): 13-22Spore groups recovered from Miocenesamples from the Chiquimil Formation,Vallecito, Catamarca Province, Argentina, are18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taxonomy andchronostratigraphic range, it was possible todistinguish: 1) Miocene autochtonous species:Laevigatosporites ovatus Wilson and Webster,Rugulatisporites caperatus Hoeken-Klinkenberg, Stereisporites antiquasporites(Wilson and Webster) Dettmann, Polypodiaceoisporitestumulatus Partridge, Reticuloidosporitestenellis Krutzsch, Leiotriletes regularis(Pflug) Krutzsch, Gleicheniidites senonicusRoss, Todisporites major Couper, Cyathiditesminor Couper, Todisporites minorCouper, Dictyophylidites mortoni (Jersey)Playford and Dettmann, Dictyophyllidites arcuatusPocknall and Mildenhall, Osmundaciditesciliatus Sah, Cyathidites congoensis Sah,Polypodiaceoisporites simplex Sah, Baculatisporitescomaumensis (Cookson) Potonie,Polypodiisporites speciosus (Harris) Khan andMartin, Tuberculatosporites parvus Archangelsky,Deltoidospora minor (Couper)Pocock; among them the following taxa are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Cainozoic ofArgentina: Dictyophyllidites arcuatus Pocknalland Mindelhall, Cyathidites congoensisSah, Rugulatisporites caperatus Hoeken-Klinkenberg, Verrucingulatisporites sp., Undulatisporitessp.) Mesozoic reworked species:Plicifera delicata Bolchovitina, Biretisporitespotoniaei (Delcourt and Sprumont) Delcourt etat; Biretisporites sp. A Archangelsky andSeoane, Reticulatisporites sp. Baldoni andArchangelsky, Leptolepidites major Couper,Annulispora folliculosa (Rogalska) de Jerseyand Foveotriletes microfoveolatus Menendez.Systematic descriptions of spores unidentifiedat specific level are included.2007040071阿 根 廷 圣 克 鲁 斯 省 San Jorge 湾 地 区 南 部 晚渐 新 世 - 中 新 世 沉 积 孢 粉 地 层 = Palynostratigraphyof Late Oligocene-Miocene deposits inthe southern San Jorge gulf area, Santa Cruz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Barreda V;Palamarczuk S. Ameghiniana, 2000, 37(1):103-118A preliminar paly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is proposed for Cenozoic deposits croppingout in the southern San Jorge Gulf area, SantaCruz Province, Argentina. Pollen and sporesassemblages and associated dinoflagellatecysts recovered from three sections, Mazarredo,Punta Nava and Ei Fare, were analysed.On the basis of the palynological content twounits were recognised and informally named:Unit 1 and Unit 2. Unit 1, represented in Mazarredoand Punta Nava sections, was assignedto the Late Oligocene. The paleoenvironmentwas identified as a lagoon for theformer and inner shelf for the latter. The underlyingUnit 2, comprising the top of PuntaNava and El Fare sections, is considered to beEarly Miocene in age and deposited in a sublitoralto coastal environment. It can be correlatedwith the Chenque Formation (ChubutProvince). Both dinoflagellate cyst and adjacentland derived pollen and spores suggesthumid and warm-temperate climatic conditionsfor the Late Oligocene and a slight deteriorationfor the Early Miocene.2007040072依 兰 — 伊 通 地 堑 北 部 早 白 垩 世 孢 粉 组 合 新发 现 = Discovery of Early Cretaceous sporopollenassemblages from the north Yilan—Yitong Rift Valley. ( 中 文 ). 孔 惠 ; 黄 清 华 ; 乔 秀云 ; 金 玉 东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4):407-416 2 图 版 .近 年 来 , 在 汤 原 断 陷 钻 井 地 层 中 发 现 了 较丰 富 的 早 白 垩 世 孢 粉 化 石 。 本 文 依 据 汤 原断 陷 汤 D7 井 458.0—1 100.0 m 井 段 新 发 现的 孢 粉 化 石 , 建 立 了 3 个 孢 粉 化 石 组 合 , 即 :Cyathidites-Pilosisporites-Cardioangulina 组合 、 Taxodiaceae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Cyathidites 组 合 和 Cyathidites-Cicatricosisporites-Triporoletes-Pilosisporites组 合 。 孢 粉 组 合 完 全 可 以 与 松 辽 盆 地 登 娄库 组 对 比 , 其 时 代 为 早 白 垩 世 阿 普 第 — 阿 尔必 期 。2007040073自 早 新 石 器 以 来 Andorran 比 利 牛 斯 全 新 世植 被 变 化 和 土 地 利 用 历 史 的 孢 粉 记 录 =Holocene vegetation changes and land-usehistory in the Andorran Pyrenees since theEarly Neolithic: The pollen record of Bosedels Estanyons (2180 m a.s.l., Vall del Madriu,Andorra). ( 法 文 ). Miras Y; Ejarque A; Riera S;Palet JM.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7, 6(4):291-300The pollen analysis of a new sedimentarysequence performed at the Bose dels Estanyonspeat bog (2180 m a.s.l., Eastern Pyrenees,Andorra) is presented. Seven radiocarbonmeasurements and complementary macrocharcoal,stomata, and pollen influx analysesare employed to illustrate the dynamics ofhigh-mountain vegetal communities since theend of the Late Glacial period. This highresolutionpollen analysis outlines the evolutionof human activities since the Mesolithic-19


Early Neolithic transi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this area.2007040074塔 里 木 盆 地 侏 罗 纪 孢 粉 植 物 地 理 区 系 =Jurassic palynofloral provinces of Tarim Basin.( 中 文 ). 刘 兆 生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1): 18-26 2 图 版 .塔 里 木 盆 地 南 部 地 区 侏 罗 纪 的 孢 粉 化 石 ,可 分 为 5 个 孢 粉 组 合 :1)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组 合 ;2 ) Disac-ciatrileti- Cyathidites-Classopollis- Quadraeculina 组 合 Disacciatrileti-Cyathidites- Classopollis- N eoraistrackia组 合 ;4) Disacciatrileti- Cyathidites-Classopollis 组 合 ;5 )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Disacciatrileti 组 合 。 这 些 组 合 与 塔 北 地区 的 组 合 明 显 不 同 , 与 我 国 华 南 亚 区 侏 罗 纪孢 粉 组 合 基 本 一 致 , 属 于 华 南 侏 罗 纪 孢 粉 植物 地 理 亚 区 的 范 畴 , 而 塔 北 地 区 的 组 合 与 我国 华 北 亚 区 侏 罗 纪 孢 粉 组 合 大 体 一 致 , 属 于华 北 侏 罗 纪 孢 粉 植 物 地 理 亚 区 的 范 畴 。 因此 , 塔 里 木 盆 地 侏 罗 纪 孢 粉 植 物 地 理 分 区 界线 应 划 在 盆 地 的 近 中 间 , 从 西 北 向 东 南 延伸 。2007040075苏 南 溧 阳 上 白 垩 统 泰 州 组 的 发 现 = Discoveryof the upper Cretaceous Taizhou Formationin Liyang area of southern Jiangsu. ( 中文 ). 祝 幼 华 ; 杨 晓 清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2): 96-100 2 图 版 .通 过 对 江 苏 南 部 溧 阳 市 上 黄 镇 一 露 头 剖面 样 品 的 分 析 , 获 得 了 丰 富 且 保 存 完 好 的 孢粉 化 石 , 经 鉴 定 共 52 属 87 种 。 根 据 岩 性 、孢 粉 组 合 特 征 并 与 苏 北 及 其 他 地 区 对 比 , 确定 含 化 石 的 地 层 为 上 白 垩 统 泰 州 组 , 从 而 在苏 南 地 区 首 次 发 现 泰 州 组 。 这 一 发 现 不 仅是 对 整 个 江 苏 地 区 泰 州 组 地 层 研 究 的 重 要补 充 , 而 且 对 该 区 区 域 地 质 历 史 的 重 新 认 识 ,以 及 今 后 的 石 油 勘 探 工 作 有 着 相 当 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2007040076山 东 省 大 盛 群 孢 粉 组 合 及 其 年 代 地 层 意 义=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 from the DashengGroup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Shandong Province.( 中 文 ). 司 双 印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2): 126-130 1 图 版 .大 盛 群 为 一 套 陆 相 碎 屑 沉 积 岩 系 , 其 中 的孢 粉 化 石 可 以 归 纳 为 Schizaeoisporites-Ephedripites- Tricolpites(SET) 组 合 , 希 指 蕨 孢属 Schizaeoisporites、 克 拉 梭 粉 属 Classopollis、麻 黄 粉 属 Ephedripites 及 隐 孔 粉 属Exesipolle-nites 为 优 势 属 群 , 两 气 囊 花 粉 个 别出 现 , 以 早 期 被 子 植 物 花 粉 大 量 出 现 为 特 征 ,主 要 为 三 沟 型 被 子 植 物 花 粉 。 该 组 合 的 地质 时 代 确 定 为 塞 诺 曼 — 土 伦 期 。2007040077江 苏 淮 安 地 区 上 白 垩 统 含 盐 地 层 孢 粉 组 合序 列 = The spore-pollen assemblages fromthe Cretaceous salt-bearing strata in Huai′an,Jiangsu. ( 中 文 ). 杨 学 英 ; 周 山 富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3): 193-196 1 图 版 .江 苏 淮 安 地 区 上 白 垩 统 含 盐 地 层 含 有 丰富 的 孢 粉 化 石 , 可 划 分 为 3 个 孢 粉 组 合 : 第 Ⅰ孢 粉 组 合 为 Classopollis- Quantonenpollenites组 合 ; 第 Ⅱ 孢 粉 组 合 为 Classopollis-Lythraites 组 合 , 这 二 个 组 合 的 地 质 时 代 均 为土 伦 期 ; 第 Ⅲ 孢 粉 组 合 为 Schizaeoisporites-Beaupreaidites 组 合 , 时 代 为 土 伦 晚 期 — 桑 顿期 。 当 地 此 时 为 干 旱 炎 热 的 亚 热 带 — 热 带气 侯 。2007040078新 疆 哈 密 坳 陷 早 三 叠 世 孢 粉 组 合 及 其 地 层意 义 = Early Triassic sporopollen assemblagesin the Hami Depression of Xinjiangand their 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 ( 中 文 ).尹 凤 娟 ; 刘 洪 福 ; 张 子 福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4): 259-263哈 密 坳 陷 早 三 叠 世 古 生 物 记 录 甚 少 。 从哈 参 2 井 801.5 m-1 639.5 m 井 段 的 泥 岩 中发 现 了 较 为 丰 富 的 孢 粉 化 石 , 并 可 划 分 为 两个 组 合 : Limatulasporites- Cyclogranisporites-Alisporites 组 合 和 Limatulasporites- L 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 组 合 。 根 据 孢 粉组 合 特 征 及 其 对 比 , 两 组 合 的 地 质 时 代 应 属早 三 叠 世 , 这 为 哈 密 坳 陷 确 立 下 三 叠 统 的 存在 提 供 了 重 要 的 古 生 物 依 据 。2007040079云 南 元 谋 盆 地 上 新 世 甘 棠 组 植 物 和 孢 粉 组合 及 其 古 气 候 意 义 = A Pliocene flora fromthe Gantang Formation of Yuanmou Basin,Yunnan Province, SW China and its paleoclimatesignificance. ( 中 文 ). 刘 耕 武 ; 李 代 芸 ; 黄翡 ; 傅 启 龙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1): 1-9 2 图版 .云 南 元 谋 盆 地 湾 堡 甘 棠 组 植 物 群 的 叶 化石 和 孢 粉 化 石 合 计 107 种 类 型 , 分 属 86属 ,47 科 。 植 物 叶 化 石 包 括 18 科 ,24 属 ,35种 。 除 一 种 裸 子 植 物 外 , 其 它 均 为 被 子 植物 。 被 子 植 物 中 , 榆 科 、 桦 木 科 、 豆 科 无 论20


属 种 或 者 化 石 数 量 都 是 最 多 ; 杨 柳 科 、 槭科 、 蔷 薇 科 次 之 ; 壳 斗 科 、 樟 科 、 杨 梅 科 、鼠 李 科 、 忍 冬 科 、 胡 颓 子 科 、 杜 鹃 科 、 香蒲 料 、 禾 本 科 均 有 代 表 。 甘 棠 组 的 孢 粉 植物 群 也 相 当 丰 富 , 合 计 97 个 类 型 , 分 属 72属 ,44 科 。 以 松 科 、 榆 科 、 禾 本 科 及 蕨 类 植物 的 水 龙 骨 科 最 为 丰 富 , 胡 桃 科 、 壳 斗 科 、金 缕 梅 科 及 蕨 类 植 物 的 凤 尾 蕨 属 也 很 常见 。 被 子 植 物 花 粉 占 孢 粉 总 数 的 50 %— 60%, 以 禾 本 科 和 榆 属 花 粉 含 量 最 高 , 多 在 10%以 上 。 裸 子 植 物 绝 大 部 分 为 松 科 花 粉 , 占 孢粉 总 数 的 20%—30%。 孢 子 以 水 龙 骨 科 和凤 尾 蕨 属 为 主 , 二 者 各 占 孢 粉 总 数 的 5 %—10%。 发 现 于 元 谋 盆 地 湾 堡 甘 棠 组 的 植 物叶 化 石 以 及 孢 子 花 粉 组 合 在 成 分 上 都 是 混合 的 类 群 。 组 合 中 既 有 相 当 多 的 湿 润 亚 热带 常 绿 阔 叶 林 成 分 , 也 有 耐 干 旱 的 胡 颓 子 、杨 梅 、 旱 蕨 等 灌 木 、 小 乔 木 或 草 本 分 子 , 同时 还 有 含 量 很 高 的 、 在 半 干 旱 环 境 下 也 能生 存 的 禾 本 科 、 榆 科 花 粉 。 据 此 推 测 甘 棠组 的 植 物 群 和 孢 粉 组 合 反 映 了 上 新 世 时 元谋 地 区 的 植 被 已 经 分 化 , 盆 地 的 周 围 山 地 生长 有 松 科 、 壳 斗 科 、 樟 科 、 胡 桃 科 、 金 楼梅 科 为 主 的 常 绿 和 落 叶 阔 叶 树 木 或 林 块 , 可能 有 少 许 杜 鹃 科 小 乔 木 混 杂 其 中 , 属 于 地 带性 植 被 。 而 在 盆 地 内 则 是 以 禾 本 科 、 蔷 薇科 等 为 主 , 杂 以 大 戟 科 、 豆 科 、 忍 冬 科 、杨 梅 科 等 灌 木 或 草 本 植 物 以 及 榆 科 、 桦 木科 等 树 木 组 成 的 稀 树 灌 丛 草 原 型 植 被 。 盆地 内 的 植 被 所 反 映 的 气 候 和 周 边 地 区 相 比 ,显 得 明 显 干 旱 。 因 此 推 测 元 谋 盆 地 在 2-3百 万 年 前 的 中 晚 上 新 世 已 经 发 育 成 为 金 沙江 流 域 的 干 热 河 谷 盆 地 之 一 。2007040080天 津 张 贵 庄 晚 二 叠 世 孢 粉 植 物 群 = LatePermian palynoflora from Zhangguizhuang,Tianjin. ( 中 文 ). 朱 怀 诚 ; 欧 阳 舒 ; 高 峰 ; 姜 尧 发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1): 53-71 4 图 版 .天 津 张 贵 庄 SR13 号 钻 孔 原 归 为 石 盒 子 组的 地 层 近 顶 部 发 现 了 丰 富 的 孢 粉 化 石 , 这 一组 合 兼 具 上 石 盒 子 组 和 孙 家 沟 组 孢 粉 组 合的 特 征 。 一 方 面 , 它 与 上 石 盒 子 组 ( 特 别 是 其上 部 ) 组 合 有 不 少 共 同 分 子 , 在 蕨 类 孢 子 和 裸子 植 物 花 粉 ( 包 括 具 肋 花 粉 ) 的 含 量 比 例 上也 可 以 与 之 对 比 , 但 缺 乏 一 些 标 志 分 子 。 另一 方 面 , 在 属 种 组 成 上 , 当 前 组 合 与 已 知 的 孙家 沟 组 合 也 颇 可 比 较 , 而 且 出 现 了 一 些 中 生代 色 彩 的 分 子 。 这 一 组 合 的 揭 示 与 研 究 有助 于 提 高 人 们 对 华 北 晚 二 叠 世 晚 期 孢 粉 植物 群 特 征 的 认 识 。 依 据 当 前 组 合 与 已 知 相关 孢 粉 组 合 的 对 比 讨 论 , 将 其 时 代 定 为 晚 二叠 世 , 并 倾 向 于 晚 二 叠 世 晚 期 ( 对 应 于 孙 家沟 组 )。2007040081山 东 章 丘 上 新 世 巴 漏 河 组 和 更 新 统 孢 粉 植物 群 = Palynofloras from pliocene BalouheFormation and Pleistocene in Zhangqiu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 中 文 ). 王 伟 铭 ;李 经 荣 ; 王 京 东 ; 贺 振 健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41(1): 72-76 1 图 版 .山 东 章 丘 巴 漏 河 组 和 上 覆 更 新 统 孢 粉 植物 群 研 究 表 明 , 当 地 上 新 世 植 物 群 的 分 布 类型 趋 于 单 调 , 草 本 植 物 和 部 分 广 布 型 植 物 繁盛 ; 更 新 世 植 物 群 的 成 分 变 得 更 加 贫 乏 , 其 中 ,第 三 纪 常 见 的 喜 暖 类 型 已 全 部 消 失 , 而 广 布型 植 物 类 型 得 以 进 一 步 发 展 。 植 物 群 所 反映 的 气 候 较 中 新 世 趋 于 干 冷 , 与 我 国 华 北 地区 晚 第 三 纪 以 来 植 物 群 的 总 体 发 展 规 律 相一 致 。 巴 漏 河 组 在 层 位 上 与 临 朐 和 昌 乐 等地 的 尧 山 组 相 对 比 , 当 前 研 究 表 明 , 以 往 报 道的 尧 山 组 底 部 沉 积 夹 层 中 的 孢 粉 组 合 , 其 时代 与 山 旺 组 相 接 近 , 而 不 同 于 巴 漏 河 组 ; 孢 粉证 据 支 持 将 其 归 于 山 旺 组 的 划 分 意 见 。 通过 比 较 , 建 立 巴 漏 河 组 与 山 东 北 部 钻 孔 剖 面明 化 镇 组 上 段 孢 粉 组 合 的 对 比 关 系 。2007040082依 据 Altingiaceae 和 Juglandaceae 孢 粉 化 石探 讨 我 国 第 三 纪 植 物 群 及 气 候 特 征 = Tertiaryflora and climate in China inferred fromfossil records of Altingiaceae and Juglandaceae.( 中 文 ). 黄 翡 ; 宋 之 琛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41(2): 232-240依 据 化 石 花 粉 Caryapollenites 和Liquidambarpollenites 的 现 存 对 应 植 物 的 生态 特 征 , 探 讨 我 国 第 三 纪 一 些 孢 粉 组 合 的 植物 群 及 其 所 反 映 的 古 气 候 特 征 。 得 出 :1) 我国 第 三 纪 植 被 , 从 第 三 纪 初 至 末 , 东 西 部 就 有明 显 区 别 ;2 ) 我 国 第 三 纪 的 孢 粉 组 合 所 反 映的 古 植 被 可 以 和 我 国 现 存 的 植 被 进 行 比 较 ,从 而 获 得 气 候 特 征 ;3) 从 孢 粉 资 料 判 断 ,Carya属 和 Altingiaceae 科 植 物 从 第 三 纪 初 至 今 , 生长 地 带 纬 向 南 移 了 10° 多 。2007040083化 石 菌 类 的 分 类 系 统 ( 英 文 ) = On the classificationof fossil fungi. ( 英 文 ). 宋 之 琛 ; 黄 翡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4): 471-477讨 论 化 石 菌 类 及 其 孢 子 的 分 类 系 统 , 即 : 自然 分 类 及 人 为 分 类 系 统 。 自 然 分 类 系 统 在孢 粉 学 发 展 初 期 曾 被 广 泛 采 用 。 随 着 孢 粉21


学 的 发 展 , 一 些 化 石 菌 类 缺 乏 明 显 的 自 然 属性 , 其 分 类 采 用 人 为 分 类 系 统 。Elsik 依 据 细胞 数 目 及 萌 发 器 特 征 首 次 建 立 了 化 石 菌 类的 人 为 分 类 系 统 , 但 该 分 类 系 统 未 被 广 泛 接受 。Norris 研 究 了 加 拿 大 第 三 纪 菌 类 化 石 ,但 他 未 将 菌 类 孢 子 的 形 态 属 归 入 相 应 的科 、 目 和 纲 。 宋 之 琛 主 要 根 据 菌 类 孢 子 的萌 发 器 特 征 , 建 立 了 菌 类 孢 子 分 类 系 统 , 并 将菌 类 孢 子 及 其 遗 留 体 分 为 以 下 类 型 : 无 萌 发器 类 型 、 单 孔 类 型 、 双 孔 类 型 、 三 孔 类 型或 三 岐 菌 丝 类 型 、 子 囊 果 状 或 多 细 胞 类 型及 其 他 。 依 据 来 之 琛 及 Elsik 分 类 系 统 及 隔壁 孔 的 特 征 , 系 统 整 理 了 已 发 现 的 中 国 第 三纪 化 石 菌 类 孢 子 , 并 将 其 归 入 相 应 的 分 类 位置 。2007040084俄 罗 斯 北 部 平 原 (Vychegda 河 盆 地 ) 全 新 世植 物 群 和 植 被 ( 英 文 ) = The Holocene floraand vegetation of the northern Russian Plain(the Vychegda River Basin). ( 英 文 ). O K Borisova.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4): 478-486对 Vychegda 河 流 域 靠 近 Baika 村 (61°16’N,46°44’E) 洪 积 平 原 的 一 个 剖 面 进行 了 孢 粉 学 研 究 。 化 石 点 位 于 泰 加 林 带 中部 , 靠 近 欧 洲 云 杉 林 和 亚 乌 拉 尔 — 西 伯 利 亚云 、 冷 杉 — 西 伯 利 业 松 林 界 限 附 近 。 该 河流 盆 地 森 林 覆 盖 率 高 达 98%。 根 据 放 射 性碳 年 代 测 定 , 沉 积 涵 盖 了 全 新 世 大 约 自 9000yrs B.P. 以 来 的 大 部 分 地 层 。 主 要 运 用 化 石植 物 群 组 成 来 恢 复 这 一 地 区 全 新 世 以 来 的植 被 和 气 候 变 化 , 通 过 某 些 化 石 植 物 群 的 全部 植 物 种 类 的 现 代 地 理 分 布 的 分 析 , 可 以 发现 与 过 去 植 被 最 接 近 的 现 代 对 应 植 被 类 型的 位 置 , 通 过 确 定 所 有 植 物 种 现 代 生 长 地 区的 景 观 和 气 候 来 推 测 与 古 环 境 最 接 近 的 景观 和 气 候 。 整 个 孢 粉 组 合 序 列 中 云 杉 、 松和 桦 占 统 治 地 位 , 但 是 植 物 群 的 成 分 和 植 被有 变 化 。 暖 温 带 树 种 , 如 椴 、 榆 及 栎 等 在 森林 中 的 含 量 有 变 化 , 在 全 新 世 最 暖 期 , 相 当 于中 晚 大 西 洋 期 (6000-4500 yrs B.P.) 达 到 最高 。 这 些 变 化 通 过 对 应 的 现 代 植 物 群 在 俄罗 斯 平 原 的 “ 迁 移 ” 反 映 出 来 , 从 中 、 南 乌拉 尔 向 西 至 Sukhona 河 盆 地 然 后 再 返 回 到研 究 区 的 Vychegda 河 下 游 。 运 用 古 植 物 群的 方 法 定 量 恢 复 的 主 要 气 候 指 标 表 明 在 大西 洋 期 7 月 份 月 均 温 比 现 代 高 2.5℃,1 月 份月 均 温 比 现 在 高 出 1℃, 年 降 雨 量 和 现 在 接近 , 这 段 时 间 可 以 认 为 是 本 地 区 全 新 世 的气 候 最 适 宜 期 。2007040085热 带 雨 林 的 孢 粉 垂 直 分 布 规 律 — 以 海 南 岛现 代 孢 粉 雨 为 例 ( 英 文 ) = Modern pollen rainin Hainan Island, southern China: altitudinalpollen distribution in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英 文 ). 郑 卓 ;P Cour; 邹 和 平 ; 覃 朝 锋 . 古 生 物学 报 , 2002, 41(4): 487-496热 带 地 区 环 境 变 化 对 研 究 全 球 气候 变 化 显 得 越 来 越 重 要 , 热 带 地 区 的古 环 境 记 录 , 特 别 是 孢 粉 记 录 是 恢 复过 去 气 候 的 重 要 方 法 。 东 亚 热 带 地 区在 冰 期 — 间 冰 期 的 气 候 影 响 下 , 生 态环 境 主 要 表 现 为 山 地 植 被 带 的 垂 直 升降 。 因 此 , 定 量 恢 复 热 带 地 区 第 四 纪植 被 垂 直 移 动 的 幅 度 , 以 及 作 为 古 气候 的 替 代 性 指 标 进 行 数 量 化 转 换 是 热带 地 区 孢 粉 研 究 的 关 键 。 然 而 , 我 国热 带 地 区 现 代 孢 粉 雨 和 植 被 的 关 系 研究 程 度 较 低 , 给 热 带 第 四 纪 孢 粉 古 生态 的 恢 复 和 对 比 带 来 困 难 。 本 研 究 较系 统 地 总 结 了 海 南 岛 从 低 地 平 原 到 五指 山 1860m 的 垂 直 植 被 带 表 土 的 孢 粉散 布 规 律 , 为 热 带 地 区 孢 粉 古 环 境 的重 建 提 供 了 新 的 基 础 数 据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孢 粉 组 合 的 变 化 与 垂 直 植被 带 紧 密 相 关 , 孢 粉 的 多 样 性 随 海 拔 升 高 而降 低 , 其 中 针 叶 类 随 海 拔 升 高 而 增 加 , 蕨 类 孢子 则 相 应 减 少 。 在 低 地 和 低 山 丘 陵 , 孢 粉 组合 显 示 出 人 为 干 扰 的 影 响 , 如 防 风 林 的 主 要树 种 木 麻 黄 (Casuarina)、 行 道 树 台 湾 相 思(Acacia richii) 和 人 为 砍 伐 后 大 面 积 生 长 的芒 箕 (Dicranopteris) 群 落 等 在 一 些 孢 粉 谱 中特 别 高 。 尽 管 如 此 , 孢 粉 组 合 反 映 的 垂 直 植被 带 变 化 仍 然 是 清 楚 的 , 海 南 岛 由 下 至 上 可划 分 出 5 个 表 土 孢 粉 组 合 带 :- 低 地 人 类 强 烈 干 扰 带 (1600m):Pinus,Rhododendron,Dacrydium,Symplocos.200704008622


东 欧 黄 土 - 古 土 壤 剖 面 的 孢 粉 和 气 候 地 层 学记 录 及 其 与 ESR 测 年 的 海 相 地 层 对 比 ( 英 文 )= Detailed palynological and climatostratigraphicrecords of the pleistocene referenceloess-palaeosoil sections of eastern europe andtheir correlation with esr-dated marine deposits.( 英 文 ). N S Bolikhovskaya; A N Molodkov.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4): 497-507记 述 东 欧 平 原 黄 土 — 古 土 壤 剖 面 多 重 年 代地 层 的 划 分 结 果 , 评 估 黄 土 地 区 更 新 世 主 要的 古 地 理 事 件 的 对 比 , 建 立 东 欧 平 原 黄 土 —古 土 壤 发 育 时 期 的 17 个 期 —9 个 间 冰 期 和8 个 冰 期 。 间 冰 期 内 次 一 级 单 元 是 吸 热 凉 温阶 (endothermal coolings)( 冷 时 段 ,coldspells), 干 热 阶 、 湿 热 阶 (thermoxeroticand thermohygrotic stages) 和 间 冰 期 中次 级 气 候 韵 律 , 以 及 冰 期 内 的 冰 阶(stadials), 间 冰 阶 (interstadials), 中 间阶 (interphasials), 湿 冷 阶(cryohygrotic), 干 冷 阶 (cryoxeroticstages) 和 冰 期 中 的 次 级 气 候 韵 律 。 其 中吸 热 凉 温 阶 占 据 了 间 冰 期 的 大 部 分 。 东 欧平 原 黄 土 — 古 土 壤 形 成 时 期 的 环 境 和 植 被演 化 由 以 下 剖 面 的 孢 粉 资 料 构 成 : 上Oka(Likhvin-Chekalin section), 上 Don(Strelitsa section), 中 Kuma (Otkaznoesection), 中 Dniester (Molodova section,Ketrosy section) 和 中 Desna (Arapovichisection)。根 据 孢 粉 — 气 候 地 层 研 究 获 得 的 原 始 资料 , 本 文 重 建 了 欧 亚 大 陆 北 部 60 万 年 以 来的 古 气 候 事 件 、 古 基 岩 沉 积 、 冰 川 、 冰缘 、 外 冰 缘 带 沉 积 , 并 进 行 了 周 期 的 确 定和 远 距 离 对 比 。 在 综 合 年 代 地 层 柱 上 的 古环 境 事 件 及 其 相 应 的 带 和 年 代 地 层 的 对比 , 是 依 据 亚 化 石 化 的 软 体 动 物 外 壳 的 电子 自 旋 共 振 分 析 结 果 。 已 知 的 间 冰 期 集 中在 58 万 年 ,40 万 年 ,31 万 年 ,22 万 年 及14.5—7 万 年 之 间 。 这 些 孢 粉 序 列 、 电 子 自旋 共 振 测 年 的 气 候 温 暖 事 件 及 其 他 文 献 记载 的 古 环 境 事 件 的 对 比 关 系 都 标 注 在 上 部11 个 氧 同 位 素 阶 段 里 。2007040087中 国 东 部 花 粉 比 值 与 气 候 的 关 系 及 其 在 定量 古 气 候 重 建 中 的 应 用 ( 英 文 ) = Relationbetween pollen ratios and climate in EastChina and an attempt of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中 文 ). 邓 韫 ; 郑 卓 ;P Cour; 黄 赐璇 ;D Duzer;M Calleja;G Robert;S Berne;PVagnier.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4): 508-516在 中 国 东 部 连 续 的 尘 土 孢 粉 样 基 础 上 , 用转 换 函 数 的 方 法 研 究 中 国 东 部 孢 粉 与 气 候的 定 量 关 系 。 研 究 结 果 证 明 , 中 国 东 部 现 代花 粉 的 分 布 与 年 均 温 有 密 切 关 系 , 某 些 草 本植 物 花 粉 之 间 的 含 量 变 化 很 大 程 度 上 与 太阳 辐 射 量 和 不 同 纬 度 的 温 度 变 化 有 关 。 因此 定 量 重 建 古 植 被 带 的 迁 移 及 古 气 候 的 变化 就 成 为 可 能 。 通 过 对 比 , 选 择 Artemisia 与Poaceae 的 比 值 作 为 温 度 替 代 指 标 。Arte/Poac 与 纬 度 相 关 系 数 的 平 方 值 (R 2 ) 为0.9579, 它 与 年 均 温 的 相 关 系 数 平 方 值 也 达到 0.9162。 用 回 归 方 程 定 量 重 建 了 中 国 东部 海 域 钻 孔 DGKS-9602 的 古 气 候 , 由 于 末 次盛 冰 期 草 本 植 物 花 粉 丰 富 , 获 得 的 气 候 值 可信 度 最 好 , 即 年 均 温 比 现 代 降 低 了 8℃ 左 右(6—10℃), 植 被 带 向 南 推 移 了 约 8—10 纬 度 ,这 一 结 果 与 前 人 的 研 究 结 果 基 本 吻 合 。2007040088印 度 库 茂 恩 喜 马 拉 雅 纳 尼 塔 尔 温 带 地 区 晚全 新 世 古 植 被 和 古 气 候 ( 英 文 ) = Palaeovegetationand past climate of Late Holocene fromtemperate zone in Naini Tal district, KumaunHimalaya. ( 中 文 ). A Gupta.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41(4): 517-523根 据 从 印 度 库 茂 恩 (Kumaun) 喜 马 拉 雅 纳尼 塔 尔 (Naini Tal) 温 带 地 区 获 得 的 85 cm 钻井 的 孢 粉 资 料 , 恢 复 了 1720+/-130 年 以 来 晚全 新 世 古 植 被 演 变 史 , 并 推 测 了 当 地 的 古 气候 。 当 前 孢 粉 资 料 说 明 了 该 地 区 当 时 发 育有 栎 树 混 交 林 和 波 动 的 温 暖 湿 润 气 候 。 孢粉 组 合 序 列 的 初 始 阶 段 , 森 林 距 沉 积 盆 地 较远 。 但 是 , 由 于 气 候 变 得 更 加 温 暖 潮 湿 , 森 林也 很 快 茂 密 起 来 。 约 1200 年 前 , 因 气 候 恶 化 ,森 林 变 得 稀 疏 。 而 在 约 124 年 前 , 气 候 再 次转 好 。 麦 类 及 其 他 作 物 花 粉 资 料 证 明 农 耕活 动 大 约 开 始 于 1 460 年 前 左 右 。2007040089末 次 冰 期 以 来 北 海 道 、 萨 哈 林 岛 及 亚 洲 东北 部 落 叶 松 林 演 变 史 ( 英 文 ) = History oflarix forest in Hokkaido and Sakhalin, northeastAsia since the last glacial. ( 中 文 ). Y Igarashi;M Murayama; T Igarashi; T Higake; MFukuda.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4): 524-533萨 哈 林 岛 ( 库 叶 岛 ) 和 北 海 道 的 末 次 冰 期 沉积 含 丰 富 的 落 叶 松 花 粉 。 为 了 搞 清 楚 落 叶松 花 粉 百 分 比 和 实 际 森 林 密 度 的 关 系 , 我 们系 统 地 分 析 了 从 苔 原 、 森 林 苔 原 以 及 泰 加林 的 表 土 样 品 。 根 据 孢 粉 资 料 恢 复 了 两 个岛 屿 3 万 年 以 来 的 植 被 和 气 候 。 两 个 岛 上 3万 年 前 后 以 云 杉 与 落 叶 松 共 生 的 森 林 为 主 ,23


松 和 冷 杉 出 现 在 比 现 代 相 对 较 冷 和 干 的 气候 条 件 下 。 萨 哈 林 岛 在 末 次 冰 盛 期 的 草 原和 泰 加 林 主 要 山 落 叶 松 和 松 组 成 , 和 现 在 西伯 利 亚 东 北 部 的 泰 加 林 相 似 。 在 北 海 道 末次 冰 盛 期 的 草 原 和 泰 加 林 主 要 由 落 叶 松 、松 以 及 云 杉 组 成 , 气 候 更 加 干 冷 。 在 新 仙 女本 期 森 林 苔 原 分 布 到 中 萨 哈 林 岛 , 而 北 海 道的 草 原 和 泰 加 林 以 落 叶 松 为 主 , 气 候 可 能 比末 次 冰 盛 期 还 要 冷 。 在 1 万 年 前 两 个 岛 的落 叶 松 含 量 都 开 始 下 降 ,600O 年 前 在 北 海 道消 失 。 萨 哈 林 岛 的 落 叶 松 则 残 存 至 今 。2007040090贝 加 尔 湖 — 钻 孔 (BDP 96-1) 的 孢 粉 分 析 =Pollen analysis of a sediment core(BDP 96-1) from Lake Baikal. ( 中 文 ).H Kataoka; N Miyoshi; Y Hase; T Oda;K Kawamuro.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4):534-538贝 加 尔 钻 探 计 划 (BDP) 中 的 96-1 井 位于 贝 加 尔 湖 中 央 的 科 学 湖 脊 ,1996 年 冬 从 位于 332m 水 深 以 下 的 钻 井 采 样 。 钻 孔 从 湖 底向 下 深 200m, 根 据 古 地 磁 资 料 , 钻 孔 年 代 推测 为 5.1Ma。Tsuga,Lepidobalanus,Ulmaceae,Tilia 和Corylus 发 现 于 钻 孔 的 下 部 约 60m。 因 为 这些 化 石 花 粉 目 前 在 贝 加 尔 湖 地 区 己 经 消 失 ,说 明 该 钻 孔 上 部 的 气 候 比 下 部 的 冷 。 因 此 ,第 四 纪 的 气 候 比 晚 第 三 纪 的 更 为 干 冷 。在 亚 北 极 的 西 伯 利 亚 , 冰 期 时 期 以 草 本 植物 花 粉 占 统 治 地 位 , 花 粉 浓 度 较 低 , 而 在 间 冰期 时 期 以 木 本 花 粉 为 主 , 花 粉 浓 度 较 高 。 在间 冰 期 时 期 硅 藻 及 有 机 物 总 量 增 加 , 潮 湿 度(wet density) 及 氧 同 位 素 比 率 都 降 低 。 相 反 ,在 冰 期 时 期 硅 藻 含 量 及 有 机 物 总 量 降 低 , 而潮 湿 度 (wet dendity) 和 氧 同 位 素 比 率 都 增加 。2007040091孢 粉 及 其 他 标 识 重 建 和 PMIP 模 拟 末 次 大冰 期 年 均 温 — 协 调 资 料 - 模 型 比 较 法 尝 试 ( 英文 ) = Pollen and other proxy-based reconstructionsand pmip simulations of the lastglacial maximum mean annual temperature:an attempt to harmonize the data - modelcomparison procedure. ( 英 文 ). A V Kislov; PE Tarasov; G V Sourkova.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41(4): 539-545气 象 资 料 检 测 证 明 了 用 气 候 模 型 模 拟 现代 温 度 比 用 更 复 杂 的 湿 度 平 衡 模 型 好 得 多 ,而 根 据 地 质 资 料 在 山 区 和 沿 海 地 区 重 建 和模 型 模 拟 的 可 信 度 要 低 一 些 。 所 以 在 比 较地 质 资 料 和 过 去 气 候 模 拟 时 要 考 虑 这 个 实际 情 况 。 在 当 前 研 究 中 我 们 在 进 行 末 次 大冰 期 资 料 - 模 型 比 较 时 以 年 均 温 为 例 。 在 使用 所 有 点 的 资 料 时 出 现 了 模 拟 和 重 建 之 间的 不 一 致 。 相 反 , 当 去 掉 那 些 模 棱 两 可 的 地点 后 结 果 变 得 意 外 的 好 。 在 少 数 情 况 下 结果 不 同 时 , 边 界 条 件 不 确 定 或 者 资 料 太 少 是模 型 和 资 料 之 间 不 一 致 的 主 要 原 因 。 通 过使 用 模 拟 和 资 料 的 区 域 性 平 均 值 , 我 们 证 明了 PMIP 能 够 正 确 地 模 拟 出 地 球 陆 地 上 区域 性 的 年 均 温 。 在 区 域 性 研 究 中 因 经 常 使用 未 经 选 择 的 资 料 作 为 模 型 确 认 值 , 因 而 很难 获 得 这 一 重 要 的 结 论 。2007040092波 兰 森 齐 舒 夫 Malopolski 附 近 WolicaLugowa 的 全 新 世 孢 粉 植 物 群 ( 英 文 ) = TheHolocene pollen flora from Wolica Lugowanear Sedziszow Malopolski, Poland. ( 英 文 ). JMadeja.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4): 546-549报 道 了 波 兰 东 南 部 森 齐 舒 夫(Sedziszow)Malopolski 附 近 Wolica Lugowa的 全 新 世 冰 期 后 孢 粉 植 物 群 演 变 历 史 。 当前 研 究 结 果 证 明 , 这 一 地 区 与 其 周 围 环 境 相比 ,Wolica Lugowa 全 新 世 孢 粉 植 物 群 具 有不 同 的 历 史 特 征 , 很 少 受 到 人 类 干 扰 。2007040093摩 尔 达 瓦 新 石 器 时 代 环 境 变 化 与 农 业 发 展的 孢 粉 学 证 据 ( 英 文 ) = Palynological evidencef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agriculturaldevelopment in the Neolithic of Moldova.( 英 文 ). S Medeanic; O Larina.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41(4): 550-557新 石 器 居 民 点 Sakarovka(Krish 文 化 ) 位 于摩 尔 达 瓦 西 北 部 , 它 代 表 了 欧 洲 第 一 个 农 业文 明 。 这 一 文 化 在 新 石 器 时 代 早 期 广 泛 分布 于 前 南 斯 拉 夫 和 现 匈 牙 利 、 罗 马 尼 亚 及摩 尔 达 瓦 地 区 。 这 些 地 区 Krish 文 化 层 的 14 C同 位 素 年 代 为 6650+/-50 年 , 或 者 公 元 前5600-1480 年 。 现 有 的 孢 粉 资 料 显 示 , 当 时的 森 林 - 草 原 植 被 生 长 在 比 现 代 更 好 的 气 候环 境 下 。 谷 物 (Triticum,Avena,Hordeum) 花粉 及 伴 生 的 杂 草 花 粉 可 以 证 明 当 时 的 农 业活 动 。 在 Krish 文 化 的 末 期 , 森 林 面 积 减 少 和喜 旱 的 禾 草 类 增 加 是 由 于 气 候 干 旱 化 、 木材 开 发 以 及 开 辟 新 的 可 耕 地 引 起 的 。2007040094亚 洲 季 风 区 6 kaBP 植 被 变 化 的 气 候 模 拟 研究 ( 英 文 ) = Climatic dynamics for 6 KaBPvegetational changes in Aasian monsoon re-24


gion. ( 英 文 ). 于 革 ; 刘 健 ; 陈 星 ; 薛 滨 . 古 生 物学 报 , 2002, 41(4): 558-564根 据 花 粉 恢 复 的 古 植 被 表 明 中 国 森 林 区的 常 绿 阔 叶 林 、 落 叶 阔 叶 林 以 及 针 叶 林 在 6ka BP 向 北 扩 张 , 反 映 了 6ka BP 夏 季 和 冬 季均 比 现 代 温 暖 的 气 候 特 征 。 然 而 , 根 据 地 球轨 道 参 数 变 化 驱 动 的 气 候 模 式 , 由 于 6kaBP时 北 半 球 夏 季 太 阳 辐 射 高 于 现 代 , 而 冬 季 太阳 辐 射 低 于 现 代 , 模 拟 的 6ka BP 夏 季 温 度 比现 代 温 暖 , 但 冬 季 比 现 代 寒 冷 。 模 拟 得 出 的冬 季 寒 冷 与 地 质 资 料 显 示 的 冬 季 增 温 不 一致 , 说 明 6 ka BP 的 气 候 和 植 被 变 化 并 不 完全 受 到 太 阳 辐 射 变 化 的 控 制 。 针 对 这 一 重大 缺 陷 , 我 们 利 用 具 有 陆 面 过 程 的 全 球 大 气环 流 模 式 (AGCM+SsiB), 采 用 了 外 动 力 太 阳辐 射 变 化 和 古 地 表 状 况 的 强 迫 边 界 场 进 行了 古 气 候 模 拟 试 验 。 模 拟 结 果 能 够 捕 捉 到亚 洲 季 风 地 区 6 kaBP 冬 季 气 候 变 暖 的 气 候特 征 , 初 步 阐 明 6 ka BP 植 被 变 化 的 气 候 动力 学 机 制 。2007040095德 国 Palatinat 北 部 爱 森 贝 格 盆 地 早 第 三 纪孢 粉 组 合 时 代 的 确 定 ( 英 文 ) = Age determinationsof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s fromLower Tertiary of the Eisenberg Basin (northernPalatinat, Germany). ( 英 文 ). M Hottenrott.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4): 565-575艾 森 贝 格 盆 地 (Eisenberg Basin) 位 于 梅 因茨 盆 地 (Mainz Basin) 西 南 部 , 为 莱 茵 地 堑 的一 部 分 。 因 为 化 石 稀 少 , 这 里 的 地 层 和 梅 因茨 盆 地 典 型 的 第 三 纪 地 层 很 难 对 比 。 因 此 ,它 们 的 地 质 时 代 长 期 处 于 争 论 中 。 对 于Lautersheim 1 钻 孔 及 Lautersheim 附 近 地 层露 头 的 孢 粉 地 层 学 研 究 表 明 , 这 一 地 区 的 第三 纪 可 以 三 分 ,Lautersheim 1 钻 孔 的 下 部 属于 中 始 新 统 , 相 当 于 Krutzsch 的 SPP 15/16带 ; 该 钻 井 中 部 的 一 部 分 可 置 入 早 渐 新 世 , 相当 于 SPP 19 带 ; 这 部 分 可 以 再 分 为 上 下 两 部分 : 下 部 含 大 量 始 新 世 微 体 植 物 化 石 , 而 上 部此 类 化 石 很 少 ; 上 部 属 于 下 渐 新 统 , 与 含 孢 粉的 Sandpit “ Friedlich ” 可 以 对 比 。Lautersheim 1 钻 孔 最 上 部 属 于 晚 渐 新 世 ( 早Chattian), 与 “ 过 渡 层 ” 顶 部 及 “ 淡 水 层 ”底 部 可 以 对 比 。 其 所 含 的 孢 粉 和 Marxheim组 合 可 以 比 较 , 相 当 于 SPP 20 F/G 带 。2007040096土 耳 其 安 纳 托 利 亚 中 部 乔 鲁 姆 - 阿 马 西 亚 地区 始 新 世 孢 粉 的 地 层 和 古 环 境 意 义 ( 英 文 ) =Stratigraph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of Eocene palynomorphs of the Corum-Amasya area in the Central Anatolia, Turkey.( 英 文 ). F Akgün.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4):576-591 4 图 版 .主 要 研 究 安 纳 托 利 亚 中 部 昌 克 勒 - 乔 鲁 姆盆 地 (Cankiri-Corum Basin) 始 新 世 含 褐 煤 层中 的 孢 粉 与 环 境 。 在 采 尔 特 克 组 (CeltekFm.)30 块 样 品 中 共 发 现 至 少 100 种 孢 粉 类型 , 包 括 部 分 具 地 层 意 义 的 分 子 , 从 而 确 定 孢粉 组 合 的 时 代 为 中 -? 晚 始 新 世 。 孢 粉 反 映本 组 褐 煤 层 形 成 于 近 湖 沼 泽 环 境 或 具 茂 密低 地 植 被 的 泛 滥 平 原 。 在 乔 鲁 姆 - 阿 马 西 亚地 区 的 阿 姆 特 鲁 组 (Armutlu Fm.) 中 共 发 现59 属 、133 种 孢 粉 , 包 括 部 分 现 代 分 布 在 大西 洋 和 印 度 - 太 平 洋 地 区 的 典 型 红 树 林 分 子 ,为 土 耳 其 红 树 林 化 石 花 粉 的 首 次 记 录 , 说 明沉 积 时 期 受 到 海 陆 的 共 同 作 用 , 可 能 为 潮 间带 沼 泽 环 境 。 奥 斯 曼 诺 格 鲁 组 (OsmanoqluFm.) 的 褐 煤 层 中 也 含 有 丰 富 的 孢 粉 , 指 示 地层 时 代 为 早 渐 新 世 。2007040097副 特 提 斯 东 部 地 区 Sarmatian 期 ( 中 — 晚 中新 世 ) 古 植 物 群 的 演 化 ( 英 文 ) = The sarmatian(Middle - Late Miocene) paleoflora evolutionin the eastern Paratethys. ( 英 文 ). S Medeanic.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4): 592-600摩 尔 多 瓦 位 于 东 特 提 斯 地 区 内 , 海 相 、 陆相 Sarmatian 期 沉 积 都 很 发 育 。 根 据 软 体 动物 和 有 孔 虫 化 石 , 当 地 Sarmatian 期 沉 积 被 分为 三 段 。 最 近 从 摩 尔 多 瓦 各 地 37 口 井 下 和露 头 700 块 样 品 获 得 的 孢 粉 结 果 支 持Sarmatian 期 三 分 。 这 些 孢 粉 化 石 资 料 说 明区 域 性 植 被 响 应 气 候 演 变 、 海 进 、 海 退 等所 发 生 的 变 化 。 含 有 亚 热 带 种 类 的 山 毛 榉阔 叶 林 统 治 了 早 Sarmatian 期 , 有 时 暗 针 叶 林增 加 。 在 海 退 期 的 晚 Sarmatian 期 , 含 有 喜 盐植 物 (Chenopodiaceae, Amaranthus, Artemisia)的 草 本 类 增 加 。 已 有 的 资 料 显 示 了在 东 特 提 斯 地 区 Sarmatian 期 植 被 的 周 期 性变 化 。 伴 随 着 亚 热 带 植 物 不 断 减 少 和 禾 草类 个 断 增 加 , 说 明 当 时 气 候 在 朝 年 均 温 逐 渐降 低 、 干 旱 化 增 加 、 更 加 大 陆 性 方 向 变化 。2007040098印 度 梅 加 拉 亚 晚 白 垩 世 沉 积 中 的 三 突 口 器类 花 粉 ( 英 文 ) = Triprojectaperturate pollengrain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sediments ofMeghalaya. ( 英 文 ). B Nandi; S Chattopadhyay.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4): 601-610作 者 在 研 究 梅 加 拉 亚 盆 地 (Meghalaya) 晚白 垩 世 , 特 别 是 白 垩 - 第 三 纪 界 线 附 近 孢 粉 时25


发 现 大 量 三 突 口 器 类 以 及 其 他 类 型 的 花 粉 ,这 些 花 粉 主 要 包 括 :Aquilapollenites indicus,A.nemuroensis,A.truncatussp. nov., 以及 新 属 Farabeipollis, 该 新 属 包 括 3 个 新 种 ; 还有 Integricorpus brevicolpatumsp.nov.,Integricorpus langparensis sp.nov.,Mancicorpus albertensis,Striaticorpuspyriforme,S.striatum。 孢 粉 地 层 学 研 究 显 示早 马 斯 特 里 赫 期 孢 粉 植 物 群 中 正 型 粉 类 居统 治 地 位 , 而 三 突 口 器 类 花 粉 的 种 类 和 数 量都 较 少 。 三 突 口 器 类 花 粉 是 在 晚 白 垩 世 正型 粉 类 消 失 后 才 开 始 分 异 发 育 的 。2007040099甘 肃 窑 街 中 侏 罗 世 孢 粉 组 合 及 其 古 环 境 意义 = Sporo-pollen assemblage of the MiddleJurassic period from Yaojie, Gansu and its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 中 文 ). 辛 存林 ; 孙 柏 年 ; 韦 利 杰 ; 肖 良 . 兰 州 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2006, 42(3): 8-13 2 图 版 .分 析 了 窑 街 盆 地 中 侏 罗 世 孢 粉 化 石 , 建 立了 窑 街 盆 地 中 侏 罗 世 的 孢 粉 组 合 . 其 基 本特 征 为 : 绀 合 中 以 裸 子 植 物 花 粉 占 优 势 , 约占 64.3%-72.1%; 蕨 类 植 物 孢 子 次 之 , 占27.9%-35.7%, 蕨 类 孢 子 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 等 为 主 ; 裸 子 植 物 花粉 中 双 气 囊 的 松 柏 类 花 粉 最 丰 富 。 进 一 步明 确 了 窑 街 组 的 地 层 时 代 , 探 讨 了 窑 街 盆 地的 古 植 被 、 占 气 候 及 古 地 理 演 化 特 征 。2007040100福 建 省 漳 州 地 区 第 四 纪 以 来 植 被 气 候 演 化的 孢 粉 研 究 = The sporo-pollen records of theevolution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since Quaternaryin Zhangzhou,Fujian. ( 中 文 ). 朱 金 芳 ;张 璞 ; 陈 健 强 ; 童 国 榜 ; 王 东 辉 ; 孙 刚 ; 付 萍 ; 肖 景义 . 兰 州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6, 42(5):11-17根 据 地 貌 变 化 , 在 研 究 区 共 施 工 7 个 场 地33 个 钻 孔 , 对 其 中 2 个 代 表 性 钻 孔 的 213 个岩 芯 孢 粉 样 品 , 采 用 孢 粉 谱 定 量 分 析 法 , 通 过孢 粉 百 分 比 图 式 、 浓 度 图 式 将 其 划 分 出 若干 孢 粉 组 合 带 , 并 结 合 C 14 和 光 释 光 测 年 数 据 ,揭 示 了 漳 州 地 区 第 四 纪 以 来 的 气 候 演 化 过程 。8.5ka 以 来 气 候 演 化 基 本 与 我 国 南 方 区气 候 演 化 一 致 , 以 温 暖 气 候 为 主 , 经 历 了 由 温暖 偏 干 到 温 暖 偏 湿 波 动 变 化 的 7 个 阶 段 。植 被 经 历 了 中 亚 热 带 含 针 叶 树 的 常 绿 阔叶 、 落 叶 阔 叶 混 交 林 → 北 亚 热 带 灌 草 丛 →中 亚 热 带 含 松 、 柏 树 的 常 绿 阔 叶 林 → 南 亚热 带 常 绿 阔 叶 林 → 南 亚 热 带 含 针 叶 树 的 常绿 阔 叶 林 → 南 亚 热 带 含 针 叶 树 的 灌 草 丛 →南 亚 热 带 针 叶 林 → 灌 丛 的 变 化 过 程 。疑 源 类2007040101新 疆 大 湾 沟 晚 奥 陶 世 疑 源 类 = Biostratigraphicaland palae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of Late Ordovician acritarchs from Dawangou,Xinjiang. ( 中 文 ). 李 军 ;Reed Wicander; 燕 夔 ;朱 怀 诚 ; 黄 智 斌 ; 唐 鹏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7,24(1): 1-14 3 图 版 .新 疆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北 缘 大 湾 沟 剖 面 晚 奥陶 世 地 层 发 现 保 存 良 好 的 疑 源 类 组 合 。 该组 合 包 括 17 属 27 种 , 以 棘 刺 类 ( 特 别 是Baltisphaeridium) 占 优 势 ; 其 次 为 梭 形 类 , 以Navifusa 为 代 表 。 大 湾 沟 疑 源 类 组 合 与 世 界其 它 地 区 同 期 组 合 对 比 表 明 , 在 晚 奥 陶 世 时疑 源 类 古 生 物 地 理 分 区 性 减 弱 , 不 及 早 — 中奥 陶 世 明 显 。 该 组 合 中 有 13 个 种 仅 分 布 于“Caradoc”—“Ashgill” 期 , 地 理 分 布 广 泛 ,因 而 颇 具 生 物 地 层 学 潜 力 。2007040102早 寒 武 世 疑 源 类 Skiagia 属 及 其 对 全 球 对 比的 意 义 = The Early Cambrian acritarchSkiagia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global correlation.( 英 文 ). Moczydłowska M; Zang Wen-Long. palaeoworld, 2006, 15(3/4): 328-347Global records of Early Cambrian acritarchsfrom the Skiagia plexus reveal that they arestratigraphically significant and can be used asbiostratigraphic markers. Skiagia ornata andSkiagia ciliosa have a cosmopolitan distributionand the levels of their first appearancedatums are proposed to serve as biostratigraphichorizons for interregional correlation.These levels are close to the lower boundaryof the undefined Cambrian Stage 3, and withinthe Stage 3, respectively. The acritarch assemblagediagnostic of the Heliosphaeridiumdissimilare-S. ciliosa Zone of Baltica is recordedworldwide and some species are tracedon four of the Cambrian continents that includeSouth Australia, South China andLaurentia. This supports the intercontinentalcorrelation of certain Lower Cambrian strataand establishes the time equivalence betweenthe regional trilobite zones to which thesestrata are attributed. The regional zonation isbriefly reviewed for the purpose of comparingand evaluating the acritarch ranges. The biostratigraphiccorrelation of the Lower Cambrianstrata, belonging to different faunalprovinces, is based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same fossil species, which have a cosmopoli-26


tan distribution and well-defined first appearancedatums, and on the entire diagnostic acritarchassemblages.2007040103陇 东 地 区 延 长 组 疑 源 类 组 合 特 征 及 其 古 环境 意 义 = Acritarch assemblage in YanchangFormation in eastern Gansu Province and its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 中 文 ). 吉 利 明 ;王 少 飞 ; 徐 金 鲤 . 地 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报 , 2006, 31(6): 798-806为 了 明 确 中 晚 三 叠 世 延 长 组 形 成 时 期 鄂尔 多 斯 盆 地 陆 相 沉 积 的 属 性 , 用 孢 粉 分 析 方法 详 细 研 究 了 陇 东 西 峰 油 田 钻 井 岩 心 的 微古 植 物 组 合 , 在 主 要 源 岩 层 —— 延 长 组 长 7段 发 现 了 极 为 丰 富 的 疑 源 类 , 化 石 丰 度 高 ,但 属 种 单 调 ; 以 光 面 球 藻 (Leiosphaeridia) 绝对 占 优 势 , 经 常 出 现 具 刺 的 微 刺 藻(Micrhystridium). 同 时 代 疑 源 类 , 特 别 是 具刺 型 疑 源 类 生 态 分 布 和 组 合 特 征 对 比 分 析认 为 , 陇 东 地 区 中 晚 三 叠 世 主 要 为 淡 水 湖 泊环 境 . 出 现 的 具 刺 疑 源 类 不 仅 类 型 单 调 , 而且 棘 刺 明 显 弱 化 , 推 测 是 个 别 海 生 具 刺 类 型在 淡 水 环 境 中 经 历 长 期 演 化 的 结 果 . 本 地 区主 要 烃 源 岩 长 7 段 沉 积 时 期 恰 好 处 于 湖 水淡 化 过 程 , 也 是 最 大 湖 进 期 , 大 规 模 的 湖 水补 给 来 源 于 陆 地 , 并 非 海 侵 . 表 明 中 晚 三 叠世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已 经 结 束 早 中 三 叠 世 近 海湖 泊 的 性 质 .2007040104中 国 古 生 代 疑 源 类 研 究 述 评 = Review ofChinese Palaeozoic acritarch research. ( 中 文 ).李 军 ; T SERVAIS; 燕 夔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2): 87-95迄 今 已 有 逾 百 篇 关 于 中 国 古 生 代 疑 源 类的 文 献 在 国 内 外 杂 志 正 式 发 表 。 在 中 国 大地 构 造 和 古 地 理 分 区 格 架 内 , 结 合 国 际 古 生代 疑 源 类 研 究 趋 势 , 简 要 评 述 中 国 已 发 表 的古 生 代 各 纪 疑 源 类 研 究 论 文 , 并 讨 论 所 存 在薄 弱 环 节 和 今 后 研 究 中 应 注 意 问 题 。2007040105贵 州 黄 花 冲 下 奥 陶 统 湄 潭 组 疑 源 类 = Ordovicianacritarchs from the Meitan Formationof Huanghuachong, Guizhou, South China.( 中 文 ). 李 军 ; 王 怿 ; T Servais; R Brocke. 古 生物 学 报 , 2002, 41(1): 96-104 2 图 版 .对 贵 州 黄 花 冲 奥 陶 系 湄 潭 组 Azygograptussuecicus 带 疑 源 类 组 合 研 究 表 明 , 该 组 合 可以 与 扬 子 区 陕 南 、 川 东 南 、 黔 北 、 黔 南 、湘 西 、 鄂 西 等 地 同 期 组 合 对 比 , 并 根 据 特 征分 子 产 出 判 别 该 组 合 应 划 归 环 冈 瓦 纳 疑 源类 生 物 地 理 区 。 鄂 西 宜 昌 大 湾 组 疑 源 类 组合 与 黄 花 冲 湄 潭 组 疑 源 类 组 合 的 差 异 系 环境 因 素 所 致 。2007040106江 西 上 饶 朝 阳 磷 矿 新 元 古 代 晚 期 陡 山 沱 组微 体 化 石 新 材 料 = New microfossils from thelat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atChaoyang Phosphorite Deposit in JiangxiProvince, South China. ( 中 文 ). 周 传 明 ; 陈 哲 ;薛 耀 松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2): 178-192 5图 版 .江 西 上 饶 朝 阳 磷 矿 新 元 古 代 晚 期 微 体 化石 产 于 上 震 旦 统 陡 山 沱 组 上 部 含 磷 地 层 中 ,微 体 化 石 组 合 包 括 疑 源 类 Asterocapsoidessp ., Megasphaera inornata, Meghystrichosphaeridiumchadianensis, M. gracilentum, 丝状 蓝 绿 藻 Siphonophycus septatum, S. robustum,S. tpicum, S. kestron, S. soldium, Oscillatoriopsissp. 和 Salome nunavutensis, 以 及 可能 的 多 细 胞 藻 类 。 该 化 石 组 合 的 发 现 为 中国 南 方 扬 子 区 陡 山 沱 组 含 磷 岩 系 中 微 体 化石 生 物 群 的 研 究 提 供 新 的 材 料 。2007040107西 澳 大 利 亚 奥 菲 斯 盆 地 新 元 古 代 超 序 列 1微 化 石 = Microfossils from NeoproterozoicSupersequence 1 of the Officer Basin, WesternAustralia. ( 英 文 ). Cotter K L. Alcheringa,1999, 23(1/2): 63-86The discovery of a rich assemblage of microfossilsfrom the Neoproterozoic westernOfficer Basin (Centralian Superbasin) provides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biostratigraphy of this Basin. The microfossilsare found in Supersequence 1 (similar to 800Ma) in Western Australia. The assemblagesare comprised of acritarchs and cyanobacteriaisolated by acid maceration from siliciclasticsof the Browne (Madley), Hussar, Kanpa andSteptoe Formations. The distinctive acritarchsCerebrosphaera buickii, Satka colonialica,Stictosphaeridium sinapticuliferum andPterospermopsimorpha insolita are of particularinterest in the Neoproterozoic. These taxaare found in simila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in Spitsbergen, Arizona, Canada and Siberia.This evidence, together with lithostratographiccorrelations, isotope chemostratigraphy, andsequence analysis contributes to the continuingdevelopment of Neoproterozoic stratigraphy.27


2007040108贵 州 省 翁 安 新 元 古 代 ( 震 旦 纪 ) 陡 山 陀 组新 的 微 化 石 = New microfossils from theNeoproterozoic (Sinian) Doushantuo Formation,Wengan,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ernChina. ( 英 文 ). Yuan Xunlai; Hofmann H J.Alcheringa, 1998, 22(3/4): 189-222Well-preserved, three-dimensional microfossilsare reported from a 3.7 m thick blackphosphorite bed in the Sinian DoushantuoFormation at Wengan Phosphate Mine,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The diverseassemblage, observed in thin sections,comprises planktonic acritarchs, benthiccyanobacteria, bacteria, and thallophytes.Twenty one taxa are recognized, including 1new genus and 4 new species. Acritarchs includeBaltisphaeridium rigidum sp. nov., vulcanisphaeraphacelosa sp. nov., Comasphaeridiummagnum Zhang 1984, Cymatiosphaeroidesyinii sp. nov., Dicrospinasphaerazhangii gen. et sp. nov., Echinosphaeridiummaximum (Yin, 1987) Knoll,1992, Ericiasphaera sp., ?Ericiasphaera sp.,Hocosphaeridium scaberfacium Zang & Mialter,1992, Meghystrichosphaeridium sp.,Meghystrichosphaeridium wenganensis Chen& Liu, 1986, Polyhedrosphaeridium sp. Thecyanobacteria and bacteria compriseParatetraphycus giganteus Zhang, 1984,Gloeodiniopsis lamellosa (Schopf, 1968)Knell & Golubic, 1979, Globophycus sp.,Myxococcoides sp., type A, Siphonophycusrugosum (Maithy, 1975) Hofmann & Jackson,1994, Siphonophycus robustum (Schopf, 1968)Knell, Swett & Mark, 1991, Gunflintia sp.,and a rod-like bacterium (type B). At least 6distinctive acritarch taxa from the black phosphoritebed are also represented in the Pertatatakaassemblage reported by Zang & Waiter(1992) in the Amadeus Basin of central Australia,suggesting a 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with the Pertatataka Formation, which underliesstrata containing Ediacaran metazoans andoverlies Varanger-age glacial sediments.Abundant bacteria-like coccoids and filamentspreserved in the vesicles of many acritarchspecimens attest to the presence of a thrivingmicrobiota of decomposers within dead acritarchs,and a specimen of Thallophyca ramosaZhang 1989 has well-preserved reproductivestructures that comparable with those of themodem rhodophyte Bangia and the phaeophyteFucus.2007040109澳 大 利 亚 北 部 Arafura 盆 地 下 Wessel 群Chuaria 属 = Chuaria Walcott, 1899 in thelower Wessel Group, Arafura Basin, northernAustralia. ( 英 文 ). Haines P W. Alcheringa,1998, 22(1/2): 1-8The carbonaceous fossil Chuaria circularisWalcott (1899) is reported from the RaiwallaShale of the Wessel Group (onshore ArafuraBasin), Northern Territory. As most occurrencesof Chuaria are Proterzoic and the majorityof these are Neoproterozoic, the Early toMiddle Cambrian age previously assigned tothe Wessel Group is no longer well supported,especially since the main fossil evidence onwhich this was based is no longer applicable.A carbonate unit containing a Middle Cambriantrilobite fauna, previously consideredpart of the Wessel Group, is now interpretedto lie unconformably above this group. Thediscovery has regional 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in northern Australia and the ages ofother poorly dated successions, commonlyassumed to be of Early Cambrian age, requiresreassessment.牙 形 石2007040110江 苏 下 扬 子 区 寒 武 系 — 三 叠 系 牙 形 刺 色 变指 标 (CAI) 图 及 其 意 义 ( 英 文 ) = Conodontcolor alteration index (cai) maps of Cambrianthrough Triassic from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in Jiangsu, E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英 文 ). 祁 玉 平 ; 祝 幼 华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19(1): 63-75本 文 对 多 年 来 积 累 的 江 苏 下 扬 子 区 寒 武系 — 三 叠 系 牙 形 刺 CAI 材 料 进 行 了 系 统 收集 和 整 理 , 并 采 用 AnitaHarris 建 立 的 统 一 标准 , 编 制 了 本 区 寒 武 系 — 三 叠 系 的 5 幅 牙 形刺 CAI 图 ; 进 而 结 合 牙 形 刺 CAI 与 镜 质 组 反射 率 (Ro) 的 对 应 关 系 , 对 上 述 各 系 的 有 机 质成 熟 度 进 行 了 评 价 , 对 本 区 海 相 中 、 古 生 界油 气 勘 探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2007040111贵 州 罗 甸 上 石 炭 统 罗 苏 阶 和 滑 石 板 阶 牙 形刺 序 列 的 再 研 究 = Restudy of Upper CarboniferousLuosuan and Huashibanian conodontsequence in Luodian of Guizhou. ( 中 文 ). 王 志浩 ; 祁 玉 平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2):134-143 1 图 版 .本 文 详 细 描 述 了 贵 州 罗 甸 纳 水 上 石 炭 统罗 苏 阶 (Luosuan) 和 滑 石 板 阶 (Huashibanian)的 牙 形 刺 序 列 , 自 上 而 下 可 详 细 划 分为 :Diplognathodus ophenus- D. ellesmeren-28


sis,Idiognathoides ouachitensis, Streptognathodusexpansus, Idiognathoides sulcatusparva, Idiognathodus primulus-Neognathodusbassleri, Idiognathodus primulus-Neognathodus symmetricus, Neognathodussymmetricus, 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I.pacificus, I. sinuatus, I. sulcatus sulcatus 和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等 带 。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Idiognathoidesouachitensis 和 Mesogondolella clarki 的 首 次出 现 分 别 代 表 罗 苏 阶 、 滑 石 板 阶 和 达 拉 阶的 开 始 。 根 据 牙 形 刺 和 有 孔 虫 的 序 列 , 罗甸 纳 水 剖 面 上 石 炭 统 的 罗 苏 阶 和 滑 石 板 阶可 与 俄 罗 斯 的 巴 什 基 尔 阶 (Bashkirian)、莫 斯 科 阶 (Moscovian) 以 及 北 美 的 莫 罗 阶( Morrowan ) 和 阿 托 克 阶 (Atokan ) 对比 。2007040112黔 南 石 炭 — 二 叠 系 界 线 牙 形 刺 序 列 的 再 研究 ( 英 文 ) = Restudy of the conodont sequenceacross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boundary inSouth Guizhou. ( 英 文 ). 王 志 浩 ; 祁 玉 平 . 微 体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3): 228-236 1 图 版 .本 文 详 细 描 述 了 华 南 贵 州 罗 甸 纳 水 和 紫云 羊 场 石 炭 — 二 叠 系 的 界 线 牙 形 刺 序 列 , 并自 上 而 下 可 划 分 为 :Streptognathodusbarskovi,S. constrictus,S. isolatus,S. wabaunsensis,S.tenuialveus 和 S. firmus 带 , 而 Streptognathodusisolatus 的 首 现 则 代 表 了 二 叠 系的 底 界 。 本 文 讨 论 了 世 界 各 地 石 炭 — 二 叠系 界 线 牙 形 刺 序 列 的 对 比 。2007040113山 东 济 宁 煤 田 ( 东 区 ) 本 溪 组 和 太 原 组 牙 形 刺生 物 地 层 =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in Taiyuanand Benxi Formations from the JiningCoalfield (east area), Shandong. ( 中 文 ). 蒋 汉朝 ; 张 锡 麒 ; 王 明 镇 ; 李 增 学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1): 27-32通 过 对 山 东 济 宁 煤 田 ( 东 区 ) 本 溪 组 和 太 原组 牙 形 刺 动 物 群 的 系 统 研 究 , 共 鉴 定 出 牙 形刺 化 石 7 属 20 种 。 根 据 牙 形 刺 化 石 在 地 层中 的 分 布 和 垂 向 的 变 化 规 律 自 上 而 下 建 立了 两 个 牙 形 刺 组 合 :Ⅱ. 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组 合 和 Ⅰ. Idiognathodus magnificus- I.delicatus 组 合 。 通 过 与 邻 区 及 华 北 部 分 地 区对 比 , 本 区 本 溪 组 和 太 原 组 中 牙 形 刺 动 物 群的 地 质 时 代 应 分 别 为 晚 石 炭 世 晚 期 ( 组 合 Ⅰ)和 早 二 叠 世 早 期 ( 组 合 Ⅱ), 本 区 C/ P 界 线 应置 于 第 十 一 层 灰 岩 之 底 。2007040114湘 西 中 、 晚 寒 武 世 牙 形 刺 研 究 现 状 及 存 在问 题 = A perspective of the study of the Middleand Late Cambrian conodonts from westernHunan. ( 中 文 ). 祁 玉 平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4): 297-301湘 西 中 、 上 寒 武 统 剖 面 在 寒 武 系 全 球 层型 的 竞 争 中 具 有 明 显 优 势 , 其 中 三 叶 虫 生 物地 层 研 究 已 取 得 重 大 进 展 , 但 一 些 重 要 层 段的 牙 形 刺 详 细 研 究 尚 未 进 行 , 而 牙 形 刺 在 全球 界 线 层 型 研 究 中 发 挥 着 愈 益 重 要 的 作用 。 文 内 详 细 介 绍 了 湘 西 中 、 晚 寒 武 世 牙形 刺 的 研 究 现 状 及 存 在 问 题 , 并 结 合 《 国 际地 层 指 南 》( 第 二 版 ) 对 全 球 层 型 的 要 求 以及 国 际 地 层 委 员 会 寒 武 系 分 会 的 最 新 工 作进 展 , 提 出 了 今 后 几 年 湘 西 中 、 晚 寒 武 世 牙形 刺 的 研 究 方 向 及 主 要 任 务 是 建 立 该 地 区中 、 上 寒 武 统 候 选 层 型 剖 面 的 标 准 牙 形 刺序 列 , 为 我 国 摘 取 寒 武 系 内 部 的 “ 金 钉 子 ”并 力 争 用 中 国 的 阶 填 补 《 国 际 地 层 表 》 中寒 武 系 的 空 白 提 供 重 要 依 据 。2007040115从 重 矿 物 中 分 离 牙 形 类 分 子 的 一 种 新 技 术= A new technique to separate conodont elementsfrom heavier minerals. ( 英 文 ). JeppssonL; Anehus R. Alcheringa, 1999, 23(1/2): 57-62The density of conodont elements is between2.90 g cm(-3) and 3.04 g cm(-3),probably very close to 3.00. Removing alltraces of dolomite and calcium carbonate beforedensity separation keeps the viscosity ofsodium polytungstate solution low enough tomake it useful for density separations as highas 3.04 g cm(-3). In most cases, a nearly cleanphosphatic fraction can be produced by addingthis method to existing standard techniques.The oxidizing technique to remove pyrite isalso discussed. In all kinds of physical concentrationwork consideration of the "bulkdens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good results,especially regarding coniforms.古 植 物 学综 论2007040116美 国 达 科 他 州 北 部 上 白 垩 统 狐 狸 山 组 叶 化石 种 及 其 古 地 理 意 义 = Fossil leaf speciesfrom the Fox Gills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north Dakota, USA) and their paleogeographicsignificance. ( 英 文 ). Peppe D J ;29


Erickson J M.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7,81(3): 550-567 7 图 版 .Seven fossil leaf species are described fromimpression fossils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Cretaceous (Maastrichtian) Fox Hills Formationin south-central North Dakota, USA.They are Marmarthia johnsonii n. sp., Nilssoniocladusyukonensis n. comb., Nilssoniocladuscomtula n. comb., Mesocyparis borealis,Rhamnus salicifolius, Paloreodoxites plicatus,and Zingiberopsis magnifolia. These speciesrepresent some of the elements of the FoxHills flora that have paleogeographic ranges tothe northwest (N. yukonensis, N. comtula, andM. borealis) and to the southwest (M. johnsonii,R. salicifolius, P. plicatus, and Z. magnifolia)of the Fox Hills type area. The identificationand reappraisal of these species represent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biogeographicrelationships of Late Cretaceous floras acrossthe Northern Hemisphere.2007040117两 个 末 次 冰 期 循 环 期 间 的 碳 屑 记 录 以 及 对古 代 野 火 的 记 录 = Black carbon records inChinese Loess Plateau over the last two glacialcycles and implications for paleofires. ( 英文 ). X. Wang; P.A. Peng; Z.L. Ding.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05, 223(1-2): 9-19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in paleofires over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black carbon concentrations were analyzed onthe loess–paleosol samples from three sectionsalong a north–south transect. Using theorbitally tuned time scales of the sections, theblack carbon mass sedimentation rates(BCMSR)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in the last two glacial cycles, the BCMSR valuesin glacial periods are 2–3 times higherthan in interglacial periods, and the BCMSRvariability has a relatively strong precessionassociated23 ky period, suggesting that theglacial cold–dry climate conditions were aptto induce natural fires over the Loess Plateau.Comparison of the BCMSR records amongthe three loess sections demonstrates thatnatural fire occurrence was much more intensiveand frequent in the northern Loess Plateauthan in the southern part, coinciding withthe previous conclusion that the northern Plateauhas experienced a drier climate regime inboth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periods. The substantialincrease in BCMSR of the upper S0relative to the lower S0 at Lingtai and Weinanindicates that human activities have exerted a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fire regimes in themiddle and southern Loess Plateau during lateHolocene due to the relatively intensive agriculturalusage of land.2007040118英 国 南 威 尔 士 煤 田 Westphalian-Stephanian期 大 植 物 的 记 录 = The Westphalian –Stephanian macrofloral record from the SouthWales Coalfield, UK. ( 英 文 ). Cleal C. GeologicalMagazine, 2007, 144(3): 465-486The South Wales Coalfield has the mostcomplete Westphalian macrofloral recordanywhere on the Variscan Foreland or adjacentbasins, with 135 biodiversity-meaningfulmorphospecies having been recognized. All ofthe standard macrofloral biozones of theWestphalian Stage have been recognized, althougha detailed comparison with the CentralPennines Coalfields has indicated some discrepanciesin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biozonalboundaries. Total Species Richness progressivelyincreases through the LangsettianSubstage, and then remains relatively stablethrough most of the Duckmantian and Bolsoviansubstages. There is a distinct reduction inTotal Species Richness towards the top of theBolsovian Substage, but this partially recoversin the middle Asturian Substage with the appearanceof a range of marattialean ferns, andmedullosalean and callistophytaleans pteridosperms.There is no evidence of any significantdrop in Total Species Richness towardsthe top of the succession, indicating that conditionsat this time were relatively stable. Thechange from coastal floodplain to alluvialbraidplain conditions in middle Bolsoviantimes correlates with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proportion of medullosalean remains beingpreserved in the adpression record, reflectingan expansion of the clastic-substrate habitats.2007040119埋 藏 古 木 的 树 轮 碳 同 位 素 作 为 古 气 候 变 化代 用 指 标 的 可 能 性 =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the δ 13C sequence of α -cellulose of theannual ring of buried ancient timbers as substitutingindices for paleo-climate change research.( 中 文 ). 孙 艳 荣 ; 崔 海 亭 ; 刘 鸿 雁 ; 李 平日 ; 谭 惠 忠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报 , 2006, 27(6): 577-582本 文 对 广 东 不 同 时 代 、 不 同 树 种 的 埋 藏古 木 树 轮 纤 维 素 碳 同 位 素 序 列 研 究 发 现 : 樟树 和 山 桐 子 分 别 在 相 对 炎 热 潮 湿 的 气 候 环境 中 , 其 树 轮 δ 13 C 值 相 对 越 偏 正 。 结 论 如下 :(1) 古 山 桐 子 反 映 冰 后 期 的 冷 凉 气 候 ;(2)30


古 樟 代 表 中 全 新 世 的 潮 湿 热 带 气 候 ;(3) 古 水松 的 大 批 死 亡 代 表 了 晚 全 新 世 和 历 史 时 期几 次 寒 冷 事 件 。 上 述 结 论 说 明 了 古 树 树 轮同 位 素 可 以 作 为 古 气 候 变 化 代 用 指 标 的 可能 性 。 通 过 古 今 对 比 , 丰 富 了 树 轮 气 候 学 的研 究 内 容 。2007040120阿 根 廷 圣 克 鲁 斯 省 白 垩 纪 叶 印 痕 化 石 =Leaf imprints from the Cretaceous of SantaCruz 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Passalia MG; Romero E J; Panza J L.Ameghiniana, 2001, 38(1): 73-84An assemblage of imprints of leaves fromBajo de los Corrales, Santa Cruz Province,Argentina is described. This assemblage comprisesfive angiosperm species, one gymnospermand one pteridophyte. One of the angiospermspecies is well represented, other taxaare scarce. The main species is Myrtoideapatagonica gen. et sp. nov. belonging to theochnaceous group and the order Myrtales. Theleaf is a narrow elliptic blade, with entire marginand expanded petiole. It has a massiveprimary vein, irregular secondary veins, whichare almost as thin as the tertiary veins, intersecondaryveins, and one or sometimes twointramarginal veins. It belongs to the myrtophyllMorphotype (sensu Crabtree), and hasSecond Rank (following Hickey). The otherspecies are poorly preserved, but show that theflora had rather diversified angiosperms. Theassemblage is compared to Barremian-Coniacian floras from the Baquero Group,Chubut Group and Mata Amarilla Formation.It is suggested that it belongs to a differentunit from those mentioned above, probably ofAlbian age.2007040121智 利 上 三 叠 统 La Ternera 组 木 化 石 群 研 究的 贡 献 = Contribution to xylofloristic studiesof the Upper Triassic La Ternera Formation(Chile). ( 其 他 ). Lutz A; Crisafulli A; Herbst R.Ameghiniana, 2001, 38(1): 119-127A description of some fossil gymnospermouswood fragments from the LaTemera Formation at the Quebrada Fl Carbonlocality, northern Chile, is presented herein.One of the pieces of wood has a lobulate pith,primary xylem and secondary xylem withmarked growth rings and is assigned to Lobatoxylonkamthiensis (Prasad) n. comb. Thegenus Lobatoxylon has been used instead ofTrigonomyelon which is considered invalid.Only secondary xylem has been preserved inthe second specimen, which is assigned toAraucarioxylon semibiseriatum Pant andSingh. Both taxa are reported from Chile forthe first time.2007040122云 南 腾 冲 上 新 统 芒 棒 组 植 物 分 散 角 质 层 研究 = A study of dispersed cuticles in theMangbang Fomation (Pliocene) of Tengchong,westernYunnan. ( 中 文 ). 闫 德 飞 ; 孙 柏年 ; 解 三 平 ; 肖 良 ; 韦 利 杰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7,46(1): 113-121 2 图 版 .在 云 南 腾 冲 上 新 统 芒 棒 组 中 发 现 保 存 较好 的 植 物 分 散 角 质 层 , 共 识 别 出 7 种 : Reticutissolida,Reticutistylotis,Fundicutis verriculis,Lusaticutisarizelis,Piliparicutis anfracta,Discrepoparicutiselongata,Enormicutistorquata, 可 归 于 6 属 ,4 亚 类 ,4 类 ,1 个 大 类 , 表现 出 上 叶 角 质 层 类 型 和 下 叶 角 质 层 类 型 的组 合 特 征 及 上 叶 角 质 层 类 型 的 优 先 保 存 情况 。 从 表 皮 细 胞 形 态 及 气 孔 器 等 微 观 特 征上 看 , 具 气 孔 的 4 种 之 间 有 着 明 显 的 差 别 , 表明 它 们 可 能 分 别 来 自 不 同 的 母 体 植 物 ; 其 中3 种 角 质 层 的 母 体 植 物 极 有 可 能 为 被 子 植 物 ,并 处 于 优 势 地 位 。 滇 西 当 时 温 暖 湿 润 的 热带 - 亚 热 带 、 暖 温 带 气 候 , 为 分 散 角 质 层 的 母体 植 物 提 供 了 良 好 的 生 存 条 件 。 而 该 区 植物 分 散 角 质 层 的 发 现 为 分 析 其 母 体 植 物 和重 建 古 环 境 提 供 微 体 植 物 化 石 证 据 。2007040123乌 拉 圭 下 二 叠 统 梅 露 组 木 化 石 植 物 群 =Xyloflora of the Melo Formation (LowerPermian), Uruguay. ( 其 他 ). Crisafulli A; LutzA. Ameghiniana, 2000, 37(1): 73-80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natomical study offossil woods from the Melo Formation allowsto elaborate palaeoclimatic, palaeoecologic,systematic and palaeophytogeographic considerations.Xylological studies have allowedto relation Melo Formation asociation withdiaphragm - solenoid biozone originally definedfrom Brazil. Similarities eusteles havebeen recognized from Barakar, White Band,Raniganj, Rio Bonito and Irati Formations.2007040124“ 植 硅 体 ” 含 义 和 禾 本 科 植 硅 体 的 分 类 =On the meaning of Phytolith and its classificationin gramineae. ( 中 文 ). 吕 厚 远 ; 贾 继 伟 ; 王伟 铭 ; 王 永 吉 ; 廖 淦 标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19(4): 389-396针 对 国 内 文 献 中 对 英 文 “Phytolith” 等 词语 的 中 文 译 名 呈 多 样 化 现 象 , 建 议 统 一 用31


“ 植 硅 体 ” 来 涵 盖 之 , 其 含 义 包 括 “Opalphytolith” 和 “Silica bodies” 等 , 代 表 一 门新 兴 学 科 , 即 植 硅 体 学 。 已 有 的 禾 本 科 植 硅体 分 类 中 , 不 同 学 者 采 用 了 各 自 不 同 的 分 类规 则 和 术 语 。 本 文 通 过 分 析 、 对 比 现 有 禾本 科 植 硅 体 不 同 的 分 类 方 案 , 以 期 对 其 分 类系 统 的 研 究 现 状 和 所 存 在 问 题 提 出 看 法 , 有利 于 今 后 深 入 研 究 。2007040125贵 州 关 岭 生 物 群 中 植 物 化 石 的 发 现 及 其 意义 = Discovery of fossil plants from Guanlingbiota in Guizhou and its significances. ( 中 文 ).孟 繁 松 ; 汪 啸 风 ; 陈 孝 红 ; 陈 辉 明 ; 张 振 来 ; 徐 光洪 ; 陈 立 德 ; 王 传 尚 ; 孙 亚 莉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3): 170-172 2 图 版 .关 岭 生 物 群 是 近 年 来 在 我 国 贵 州 关 岭 地区 瓦 窑 组 中 发 现 的 一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生 物 群 ,其 中 的 植 物 化 石 经 研 究 计 有 Equisetites cf.arenaceus(Jaeger) Bronn.、Ctenozamites sarraniZeiller。 依 据 植 物 化 石 C. sarrani 常 见 于晚 三 叠 世 和 E. cf. arenaceus 系 似 木 贼 属 中 较古 老 的 类 型 , 指 出 含 植 物 化 石 的 地 层 时 代 为晚 三 叠 世 卡 尼 期 。 瓦 窑 组 系 海 相 沉 积 , 其 中的 植 物 化 石 无 疑 为 异 地 埋 藏 , 但 从 化 石 通 常保 存 尚 好 来 看 , 估 计 搬 运 的 距 离 不 会 很 远 , 它们 可 能 是 从 距 海 岸 不 远 的 陆 地 被 河 流 带 到较 平 静 的 海 湾 或 海 槽 而 沉 积 下 来 的 。 此 外 ,从 该 组 植 物 茎 干 化 石 具 清 楚 的 年 轮 分 析 , 推测 卡 尼 期 时 , 贵 州 关 岭 一 带 为 非 热 带 雨 林 地区 , 一 年 中 气 候 不 是 四 季 如 一 , 而 是 有 明 显 的季 节 变 化 。2007040126吉 林 龙 井 渐 新 世 三 合 植 物 群 ( 英 文 ) = Oligocenesanhe flora in Longjing County of Jilin,Northeast China. ( 英 文 ). 郭 双 兴 ; 张 光 富 . 古生 物 学 报 , 2002, 41(2): 193-210 3 图 版 .描 述 三 合 植 物 群 24 种 ( 归 17 科 22 属 ), 其中 17 已 知 种 ,1 新 种 (Zizyphus orbitofolia) 和6 未 定 种 。 此 化 石 植 物 群 包 含 蕨 类 植 物 1 属1 种 , 裸 子 植 物 5 属 5 种 , 被 子 植 物 16 属 18种 , 其 中 有 2 形 态 属 , 其 余 全 归 现 代 属 。 这 个植 物 群 的 物 种 数 量 虽 不 多 , 但 其 多 样 性 是 很明 显 的 。 植 物 群 中 壳 斗 科 有 3 属 5 种 , 是 属种 最 多 的 科 。 其 次 杉 科 有 3 属 3 种 , 豆 科 2属 2 种 , 其 余 14 科 仅 有 1 属 1 种 。 植 物 群 中只 有 Sequoia、Fukienia 和 Palaeocarya 是 常 绿植 物 , 其 余 均 属 落 叶 植 物 , 是 一 个 针 叶 和 落 叶阔 叶 混 交 林 。 三 合 植 物 群 的 成 分 与 朝 鲜 北部 咸 镜 北 道 会 宁 植 物 群 类 似 , 属 于 渐 新 世 。藻 类2007040127新 西 兰 北 岛 东 北 部 Piripauan-Haumurian 地层 ( 上 白 垩 统 ) 沟 鞭 藻 生 物 地 层 学 = Dinoflagellatebiostratigraphy of Piripauan-Haumurian(Upper Cretaceous) sections from northeastSouth Island, New Zealand. ( 英 文 ). RoncagliaL; Field B D; Raine J I; Schiøler P; Wilson GJ. Cretaceous Research, 1999, 20(3): 271-314Palynological analysis of two sections atHaumuri Bluff and Conway River (southernMarlborough, New Zealand), and three sectionsin the Waipara area (northern Canterbury,New Zealand), of Piripauan-Haumurian age(Late Cretaceous), shows that: (1) in southernMarlborough the Okarahia Sandstone wasdeposited in a marginal marine nearshore environment,and the overlying Tarapuhi Grit,Conway Siltstone and Claverley Sandstonewere deposited in open marine environmentswith considerable influx of terrestrial organicmaterial; (2) in northern Canterbury the BrokenRiver Formation is mainly non-marine,with minor marine incursions indicated by thelow diversity dinoflagellate assemblages; theoverlying Conway Siltstone was deposited ina marginal marine, nearshore environment. A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inoflagellate assemblagesshows that in the type section forthe Piripauan and Haumurian stages (HaumuriBluff, southern Marlborough), the PiripauanOkarahia Sandstone is of late Coniacian toearly Santonian age, and the Haumurian TarapuhiGrit is of early to mid Campanian age.Hence, the Piripauan Stage stratotype and thebase of the Haumurian Stage stratotype areseparated by an unconformity encompassingthe mid-upper Santonian. In southern Marlborough,the Haumurian Conway Siltstone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Claverley Sandstonetogether span the Campanian. In northernCanterbury, the Haumurian Broken RiverFormation is of mid to late Campanian age;the base of the overlying Conway Siltstone ishere of late Campanian to early Maastrichtianage; the top of the Conway Siltstone is of latestearly to late Maastrichtian age. The followingsuccession of dinoflagellate zones is recognisedin the sections: Conosphaeridium abbreviatumInterval Zone (late Coniacian-earlySantonian), Odontochitina porifera IntervalZone (early Santonian), Satyrodinium haumurienseInterval Zone (early to mid Campanian),Isabelidinium korojonense IntervalZone (new definition) (mid-late Campanian), I.pellucidum Interval Zone (mid-late Cam-32


panian), Alterbidinium acutulum IntervalZone (late Campanian-early Maastrichtian)and Manumiella druggii Zone (latest early tolate Maastrichtian). The S. haumuriense IntervalZone is subdivided into three subzones:Trithyrodinium suspectum Interval Subzone,Vozzhennikoviaspinulosa Interval Subzoneand Canninginopsis bretonica IntervalSubzone. The A. acutulum Interval Zone issubdivided into two subzones: Cerodiniumdiebelii Interval Subzone and Palaeocystodiniumgranulatum Interval Subzone. Four newdinoflagellate species are described: Alterbidiniumlongicornutum sp. nov.,Batiacasphaeragrandis sp. nov., Diconodinium vitricornu sp.nov., and Isabelidinium brunae sp. nov.2007040128韩 国 西 南 沿 海 黄 海 盆 地 上 白 垩 统Zygnematacean zygospores 和 其 他 淡 水 藻 类= Zygnematacean zygospores and otherfreshwater alg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of the Yellow Sea Basin, southwest coast ofKorea. ( 英 文 ). Yi S. Cretaceous Research,1997, 18(4): 515-544Palynological assemblages recovered fromintervals of late Maastrichtian age in the Kachi-1and Inga-1 wells, Yellow Sea Basin,contain a high population of freshwater algae.These algal assemblages are characterised bycommon to abundant zygospores (Brazilea,Kachiisporis, Lecaniella, Ovoidites andTetranguladinium) and planktonic green algae(including Pediastrumand Botryococcus), andoccur together with water-fern megaspores(e.g., Azolla and Goshispora). Of twentyseven species belonging to fifteen genera, onegenus and eight species are described as new.They are Kachiisporis bivalvum gen. et sp.nov., Lecaniella centrotriangulatus sp. nov.,L.multigonatus sp. nov., L.triplidiscuussp.nov.,S avitrinia macropolygonoides sp. nov.,S.microcircularis sp. nov., Tetranguladiniumrectangulatumsp. nov., and T .reticulatumsp.nov. New combinations of three species assignedto the genusB razileaare proposed:Brazilea circularis (basionym Psiloschizosporiscircularis He 1984),B.majusculus (basionym Schizosporis majusculusHedlund 1966) and B.spriggi( basionymSchizosporis spriggi Cookson & Dettmann1959). The assemblages were deposited inshallow lacustrine margins.2007040129奥 陶 纪 绿 藻 门 双 形 管 藻 类 的 具 骨 架 藻 类 新种 Dimorphosiphon talbotorum 的 形 态 学 及成 岩 作 用 = Morphology and diagenesis ofDimorphosiphon talbotorum n.sp., an Ordovicianskeleton-building alga (Chlorophyta:Dimorphosiphonaceae).( 英 文 ). Boyd DW.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7, 81(1): 1-8 5 图 版 .Dimorphosiphon talbotorum n. sp. from theUpper Ordovician Bighorn Dolomite ofWyoming is an ancient representative of theerect skeleton-building green algae. Circumstantial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originalskeletal material was aragonite. If so, D. talbotorumand its Ordovician relatives in eastern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Kazakhstanare reminders that even morphologically simplearagonite producers could thrive duringone of Earth's "calcite sea" intervals.Unlike previously described Ordovicianmembers of its family, the new species is representedby selectively silicified thalli showingthree-dimensional details of internal tubesand a highly variable external form. It differsfrom a similar taxon, D. rectangulare, in havingbranched as well as unbranched thalli andin morphology of radial tubes. The new speciesis the first thoroughly documented recordof Dimorphosiphon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Its stratigraphic position in the Richmondianpart of the Bighorn Dolomite correlates withpreviously reported occurrences of the genusin the Red River Formation of North Dakotaand Manitoba. The Wyoming fossils typicallyoccur as scattered components of wackestoneand include both silicified and calcitic individuals.The change in skeletal compositionfrom aragonite to calcite apparently took placebefore tubes decayed, thus preserving tubemorphology. Subsequent silicification variedin degree among specimens, probably reflectingdifferences in permeability of the secondarilycalcitic skeletons.2007040130西 北 太 平 洋 中 部 海 山 区 富 钴 结 壳 中 的 钙 质超 微 化 石 =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fromCobalt-rich Crust in middle Pacific seamount.( 中 文 ). 张 静 ; 于 涛 ; 潘 家 华 ; 刘 淑 琴 ; 万 晓 樵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7, 24(1): 61-75 2 图 版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的 生 物 地 层 学 是 对 钴 结 壳定 年 的 可 靠 方 法 。 由 于 沉 积 环 境 、 结 壳 形成 的 古 气 候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使 保 存 于 结 壳 中的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数 量 不 丰 富 , 增 加 了 化 石 发现 的 难 度 。 本 次 工 作 对 采 自 西 北 太 平 洋 中部 海 山 区 的 CHA56 富 钴 锰 结 核 进 行 了 细 致的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分 析 , 发 现 了 大 量 化 石 , 共 鉴33


别 出 20 属 41 种 , 并 对 主 要 的 化 石 属 种 进 行了 描 述 , 进 一 步 划 分 出 了 古 新 世 至 更 新 世 的6 个 化 石 组 合 带 , 由 下 至 上 为Neocrepidolithus fossus-Discoaster megastypus;Zygodiscus sigmoides-Cyclicargolithusluminis; Reticulofenestra umbilica-Cyclicargolithus marismontium; Discoastercalculosus-Helicosphaera ampliaperta; Sphenolithusmoriformis-S.neoabies; Sphenolithusneoabies-Umbellosphaera tenuis 组 合 带 。 化石 组 合 时 代 显 示 ,CHA56 结 壳 是 属 于 古 新 世至 更 新 世 的 沉 积 。2007040131珠 江 口 盆 地 新 近 系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研 究 综 述= Review of the Neogene calcareous nannofossilresearch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South China. ( 中 文 ). 祝 幼 华 ; 陈 芳 . 微 体 古 生物 学 报 , 2007, 24(1): 76-81根 据 珠 江 口 盆 地 新 近 系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研究 文 献 , 综 述 了 研 究 内 容 及 发 展 过 程 。 纵 观二 十 多 年 来 珠 江 口 盆 地 新 近 系 钙 质 超 微 化石 的 研 究 历 史 , 大 致 可 分 成 两 个 阶 段 (1) 上 世纪 80 年 代 初 至 90 年 代 初 , 侧 重 于 化 石 带 的报 道 及 主 要 化 石 属 种 的 描 述 ;(2) 上 世 纪 90年 代 中 后 期 至 今 , 主 要 为 高 分 辨 率 钙 质 超 微生 物 地 层 研 究 阶 段 。 评 述 了 以 往 研 究 中 存在 的 问 题 , 明 确 了 今 后 研 究 的 方 向 与 任 务 。2007040132华 南 滇 东 地 区 震 旦 (Ediacaran) 系 顶 部Longfengshaniaceae 藻 类 化 石 的 发 现 及 意 义= Discoveries of Longfengshaniaceans fromthe Uppermost Ediacaran (Sinian) in EasternYunnan, South China and Significances. ( 中文 ). 唐 烽 ; 宋 学 良 ; 尹 崇 玉 ; 刘 鹏 举 ;S MAwramik; 王 自 强 ; 高 林 志 . 地 质 学 报 , 2006,80(6): 1643-1649本 文 报 道 了 在 中 国 云 南 东 部 晋 宁 、 江 川地 区 的 震 旦 (Ediacaran) 系 顶 部 渔 户 村 组 旧 城段 新 发 现 的 龙 凤 山 藻 科 (Longfengshaniaceae)化 石 , 与 华 北 燕 山 地 区 新 元 古 代 青 白 口 系 长龙 山 组 及 北 美 中 元 古 代 小 达 尔 群 产 出 的Longfengshania 化 石 明 显 不 同 , 叶 状 体 形 态 更为 多 样 , 呈 梭 形 、 枣 核 形 、 铲 形 、 长 条 带 形或 球 囊 形 等 , 拟 茎 较 粗 壮 , 与 叶 状 体 的 接 合 很平 缓 , 部 分 可 见 盘 状 、 短 茎 状 、 披 针 状 固 着构 造 和 叶 状 体 萌 生 现 象 。 依 据 形 态 记 述 了 2属 6 种 , 包 括 1 新 属 2 新 种 3 相 似 种 , 讨 论 和修 订 了 龙 凤 山 藻 的 科 、 属 特 征 。 华 南 滇 东地 区 这 些 宏 体 藻 类 化 石 的 发 现 进 一 步 表 明震 旦 (Ediacaran) 纪 末 期 也 存 在 后 生 植 物 的 多样 化 发 展 , 可 能 为 早 寒 武 世 “ 澄 江 生 物 群 ”的 爆 发 性 演 化 奠 定 了 生 态 基 础 。2007040133菌 藻 类 繁 盛 : 晚 泥 盆 世 大 灭 绝 的 疑 凶 ? =Blooming of bacteria and algae: possible killerof Devonian Frasnian-Famennian mass extinction?.( 中 文 ). 徐 冉 ; 龚 一 鸣 ; 汤 中 道 . 地 球 科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 报 , 2006, 31(6): 787-797广 西 桂 林 杨 堤 剖 面 的 地 球 化 学 数 据 显 示晚 泥 盆 世 弗 拉 期 末 — 法 门 期 海 平 面 波 折 上升 、 水 体 从 富 氧 变 为 贫 氧 , 同 时 无 机 、 有 机碳 同 位 素 ( δ 13 C carb 和 δ 13 C kerogen ) 分 别 从+0.43( ‰ V-PDB) → +3.54( ‰ V-PDB) 和 -29.38(‰V-PDB)→-24.14(‰V-PDB), 可 以 与北 美 、 欧 洲 等 地 进 行 对 比 . 通 过 对 海 平 面 变化 、 缺 氧 程 度 分 析 , 并 结 合 岩 石 薄 片 , 我 们 认为 这 种 快 速 正 向 波 动 是 由 以 菌 藻 类 生 物 为主 要 生 产 者 的 海 洋 生 产 力 迅 速 增 加 引 起 的 .镜 下 观 察 发 现 ,F-F 大 灭 绝 中 菌 藻 类 不 但 未 受影 响 反 而 更 加 繁 盛 . 与 之 相 对 应 , 对 营 养 盐 P及 菌 藻 类 生 长 刺 激 元 素 Fe、Zn 的 研 究 也 发现 在 晚 弗 拉 期 出 现 几 次 含 量 突 增 . 更 值 得 注意 的 是 其 来 源 主 要 由 陆 地 输 入 , 这 就 印 证 了晚 泥 盆 世 陆 生 植 物 大 规 模 繁 盛 使 得 生 物 化学 风 化 盛 行 , 导 致 地 表 径 流 向 陆 表 海 输 送 的营 养 物 质 增 加 改 变 了 海 洋 化 学 环 境 , 富 营 养化 的 海 水 使 菌 藻 类 繁 盛 并 造 成 其 他 生 物 灭绝 的 假 说 .2007040134南 大 洋 沉 积 中 主 要 硅 藻 类 型 的 生 物 地 理 :2. 与 开 阔 海 相 关 的 种 = The biogeographyof major diatom taxa in Southern Ocean sediments:2. Open ocean related species. ( 英 文 ).Xavier Crosta; Oscar Romero; Leanne K Armand;Jean-Jacques Pichon.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5,223(1-2): 66-92Diatom assemblages from 228 core-top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moder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 of 10 majoropen ocean species or species groups in theAtlantic and Indian sectors of the SouthernOcean. Our study gives a more comprehensiv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atom distribution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thanprevious studies, as our modern database coversa much wider area, and additionally highlightsthe relationships with sea ice cover andconcentration. The 10 species or species categoriescan mainly be lumped into three groupings.First, a cool open ocean grouping composedof Rhizosolenia pointed group, Thalas-34


siosira gracilis group and Trichotoxon reinboldiiwith maximum relative abundancesoccurring within the maximum winter sea-iceedge. Second, a pelagic open ocean groupingcomposed of 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s, Thalassiosiralentiginosa, Thalassiosira oliveranaand Thalassiothrix spp. group with maximumoccurrences at the Antarctic Polar Front. Third,a warm open ocean grouping with maximumabundances observed within the Polar FrontZone and composed of the Rhizosoleniarounded group, the 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 var. nitzschioides group and the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var. lanceolata.Comparisons of the abovementioned 10 speciesor species groups with modern Februarysea-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sea-ice durationand concentration reveal species-specificsedimentary distributions regulated both bysea-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sea ice conditionsthat support the use of diatom remains toreconstruct past variations of these environmentalparameters via qualitative and transferfunction approaches2007040135南 大 洋 沉 积 中 主 要 硅 藻 类 型 的 生 物 地 理 :1. 与 海 冰 相 关 的 种 = The biogeography ofmajor diatom taxa in Southern Ocean sediments:1. Sea ice related species. ( 英 文 ).Leanne K. Armand;Xavier Crosta;Oscar Romero;Jean-JacquesPichon.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5,223(1-2): 93-126 18 图 版 .Diatoms from 228 Southern Ocean core-topsediment samples were examined to determine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 of 32 major diatomspecies/taxa preserved in the sediments ofthree zonally-distinct regions; Sea Ice, OpenOcean and the Tropical/Subtropical. In thefirst of three papers, 14 species/taxa occurringin the region where sea ice covers the oceansurface on an annual basis are geographicallydocumented. Comparisons are drawn betweenthe diatom abundances on the sea floor, seaice parameters (annual duration and concentrationin February and September) and Februarysea-surface temperature. Such parametersare commonly used in reconstructing past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in the Sea Ice andOpen Ocean zones.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patterns and sea-surface parameter correlationsreveals species-specific distributionsregulated primarily by sea ice coverage andsea-surface temperature, which support theuse of diatom remains for the estimation ofthese past sea-surfac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Comparison with reliable accounts of the14 species from the sediments or plankton alsoprovides the first glimpses into speciesspecificecology and habitat linkages2007040136东 昆 仑 南 带 中 元 古 代 晚 期 — 新 元 古 代 早 期叠 层 石 组 合 的 发 现 = Discovery of LateMesoproterozoic — Early Neoproterozoicstromatolite assemblage in the southern belt ofeastern Kunlun. ( 中 文 ). 边 千 韬 ; 朱 士 兴 ;I IPospelov;M A Semikhatov; 孙 淑 芬 ; 陈 代 钊 ; 那春 光 . 地 质 科 学 , 2006, 41(3): 500-510东 昆 仑 南 带 加 嗡 门 地 区 碳 酸 盐 岩 地 层 中发 现 的 中 元 古 代 晚 期 - 新 元 古 代 早 期 叠 层 石组 合 以 大 型 锥 叠 层 石 及 其 相 关 的 分 子Conophyton garganicus var. inkeni, C. cf. ressotiMenchikov, Jacutophyton f. 和Conicodomenia f. 等 最 丰 富 , 并 与 Baicalia 共 生 ,故 可 视 之 为 Conophyton—Baicalia 组 合 。 该叠 层 石 组 合 可 以 与 天 山 和 华 北 等 地 蓟 县 系中 部 — 青 白 口 系 中 部 叠 层 石 组 合 对 比 , 尤 其酷 似 于 天 山 地 区 蓟 县 系 的 爱 尔 基 干 组 合 和华 北 蓟 县 系 的 闪 坡 岭 叠 层 石 组 合 , 而 显 著 有别 于 华 南 地 块 。 它 还 可 以 与 南 乌 拉 尔 、 西伯 利 亚 、 北 美 、 北 非 和 阿 拉 斯 加 半 岛 等 地区 的 中 里 菲 界 上 部 — 上 里 菲 界 下 部 层 位 中的 叠 层 石 组 合 对 比 。 加 嗡 门 叠 层 石 组 合 的时 限 为 距 今 1 300~850 Ma, 大 致 为 蓟 县 纪 中期 — 青 白 口 纪 中 期 或 中 里 菲 晚 期 — 晚 里 菲早 期 。 东 昆 仑 南 带 存 在 前 寒 武 纪 微 地 块 , 当时 此 微 地 块 的 古 地 理 和 古 环 境 与 天 山 、 华北 、 西 伯 利 亚 和 阿 拉 斯 加 半 岛 等 地 区 的 前寒 武 纪 地 块 相 似 , 均 位 于 低 纬 度 区 , 其 上 均 广泛 发 育 适 宜 叠 层 石 繁 育 的 温 暖 陆 表 海 , 它 们可 能 共 同 处 于 罗 迪 尼 亚 超 大 陆 的 低 纬 度 大陆 边 缘 部 位 , 与 华 南 地 块 的 不 同 。 这 对 本 区和 东 昆 仑 地 层 和 大 地 构 造 研 究 , 以 及 对 罗 迪尼 亚 超 大 陆 重 建 提 供 了 新 的 古 生 物 约 束 。2007040137阿 根 廷 圣 约 翰 前 科 第 勒 拉 东 部 中 兰 多 维 尔世 早 期 Don Braulio 组 疑 源 类 和 绿 枝 藻 新 材料 = New data on acritarchs and prasinophyceansfrom the Don Braulio Formation (early-Middle Llandoverian), eastern Precordillera,San Juan, Argentina. ( 其 他 ). De Baldis E D P.Ameghiniana, 2001, 38(4): 429-440Twenty acritarch and one prasynophyceaenspecies, from the upper oolithic, hematithiclevel of the Don Braulio Formation are presentedherein. The species are cosmopolitan,Lophosphaeridium edenense Loeblich and35


Tappan and Lophosphaeridium shaveri Loeblichand Tappan, previously reported fromthe Ordovician of USA, being predominant.Previous work suggests an early-middleLlandoverian age based on the first appearenceof Domasia limaciformis (Stockmansy Williere) Cramer, Tunisphaeridiumtentaculaferum (Martin) Cramer and Carminellamaplewoodensis Cramer.2007040138阿 根 廷 法 马 提 纳 寒 武 纪 - 奥 陶 纪 界 线(Volcancito 组 ) 钙 藻 类 努 亚 藻 和 吉 尔 文藻 : 古 环 境 和 古 地 理 意 义 = Nuia and Girvanella(calcareous algae) through the Cambrian-Ordovicianboundary (Volcancito Formation)in Famatina: paleoenvironmental andpaleogeographic significance. ( 其 他 ). Astini RA. Ameghiniana, 2001, 38(3): 243-255Nuia sibirica Maslov associated with clastscontaining tangled Girvanella tubes occurs ingrainstones through the Cambrian-Ordovicianboundary in a locality previously regarded aspart of western: Gondwana, belonging to theFamatina System (Lower Member of the Volcanicto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Known records of Nuia and Girvanella in theGondwanan continents come from Areniglimestones of the Precordillera terrane, nowregarded as an exotic terrane derived fromLaurentia, and from Australia (Eastern Gondwana).The present paper provides a detaileddescription of these organisms together withan in-depth paleoenvironmental-paleoecologicdiscussion. The organic nature of Nuia is suggestedbased on its morphological variety andinternal structure. Both algae (although Nuiais not strictly regarded as such) are presentlyconsidered as typical low-latitude carbonatesetting inhabitants, and as such, their occurrencein this region of Gondwana is not inagreement with existing paleogeographic andgeodynamic interpretations. Low-latitude paleoclimaticand paleogeographic alternatives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is discovery.2007040139阿 根 廷 科 罗 拉 多 盆 地 新 生 代 沟 鞭 藻 囊 胞 =Cenozoic dinoflagellate cysts from the ColoradoBasin, Argentina.. ( 其 他 ). Guerstein G R;Junciel G L. Ameghiniana, 2001, 38(3): 299-316Cenozoic sediments from the well Cx-1 ofoffshore Colorado Basin were studied. Thedinoflagellate cysts assemblages are diverseand well preserved providing stratigraphiccontrol for the section. Selected dinoflagellatecyst last occurrences or abundance eventssuggest seven age intervals: Maastrichtian,Paleocene, Late Eocene to Early Oligocene,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Mid Miocene,Late Miocene and Late Miocene toEarly Pliocene. These results are comparedwith previous studies, carried out by otherauthors exhibiting a consistent succession ofevents throughout the basin. Qualitative andquantitative dinoflagellate cyst data allow therecognition of apparent sea level changes.Sediments ranging from Maastrichtian to Selandianin age show a gradual rise in sea level.These assemblages bear both gonyaulacaceanand peridiniacean dinoflagellate cysts suggestingopen marine conditions with a marked fallin sea level at the top of this interval. Sedimentsinterpreted as Late Eocene to Early Oligocenein age were deposited in a more openmarine environment. At the Early Oligocene/LateOligocene boundary a second lowsee level episode occurred. Throughout the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and Mid toLate Miocene intervals high dinocyst abundancesand the presence of oceanic speciessuggest a sea level highstand. Upwards thedominance of terrestrially derived palynomorphsas well as the scarcity of dinoflagellatecysts indicate nearshor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at the end of the Miocene-EarlyPliocene.2007040140南 海 北 部 陆 坡 晚 更 新 世 末 期 硅 藻 及 其 古 环境 意 义 = Diatom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during the latest Pleistocene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 ( 中 文 ). 黄 玥 ;冉 莉 华 ; 蒋 辉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6,26(4): 7-14对 南 海 北 部 陆 坡 17940 孔 晚 更 新 世 末 期沉 积 物 硅 藻 的 研 究 表 明 , 该 时 期 硅 藻 组 合 以亚 热 带 浮 游 性 种 类 为 主 。 硅 藻 组 合 中 优 势种 和 特 征 种 含 量 的 变 化 , 指 示 了 晚 更 新 世 末期 南 海 海 洋 环 境 较 现 代 封 闭 、 海 平 面 较 现代 为 低 的 古 地 理 环 境 。 同 时 , 根 据 硅 藻 组 合中 特 征 种 的 变 化 , 也 可 以 清 楚 地 界 定 出 波令 — 阿 勒 罗 德 期 和 新 仙 女 木 事 件 , 但 是 全 新世 的 底 界 并 不 明 显 。2007040141沟 鞭 藻 的 起 源 : 分 子 地 球 化 学 证 据 = Theorigin of dinoflagellates: molecular geochemicalevidence. ( 中 文 ). 林 青 ; 林 壬 子 . 微 体 古 生物 学 报 , 2002, 19(1): 91-9336


沟 鞭 藻 为 单 细 胞 的 原 始 的 海 洋 生 物 。 古生 物 学 家 根 据 形 态 特 征 , 超 微 结 构 和 生 物 化学 信 息 认 为 沟 鞭 藻 可 能 在 前 寒 武 纪 时 已 存在 , 并 推 测 古 生 代 疑 源 类 可 能 是 现 代 沟 鞭 藻的 先 祖 , 但 确 凿 的 沟 鞭 藻 囊 孢 的 化 石 记 录 始于 晚 三 叠 世 。 生 物 标 志 物 以 分 子 化 石 的 形式 记 录 了 沟 鞭 藻 的 起 源 及 演 化 历 史 。 在 古生 代 及 前 寒 武 纪 地 层 中 甲 藻 甾 烷 及 三 芳 沟鞭 藻 的 检 出 , 建 立 了 沟 鞭 藻 与 其 古 代 先 祖( 疑 源 类 ) 的 联 系 , 提 供 了 沟 鞭 藻 先 祖 前 寒 武纪 存 在 的 证 据 。2007040142新 元 古 代 陡 山 沱 组 具 细 胞 裂 殖 结 构 的 丝 状蓝 藻 =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a with celldivision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Formation. ( 中 文 ). 高 峰 ; 陈 均 远 ; 李 家 维 . 微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2): 157-162 1 图 版 .新 元 古 代 陡 山 沱 组 丝 状 蓝 藻 化 石Oscillatoriopsis sp., 具 丝 状 蓝 藻 化 石 记 录 中罕 见 的 细 胞 分 裂 结 构 ; 其 胞 壁 内 陷 的 二 等 分裂 方 式 , 可 能 的 丝 体 断 裂 结 构 , 是 现 生 丝 状 蓝藻 生 长 和 繁 殖 的 典 型 特 征 ; 不 具 异 形 胞 结 构的 形 态 特 征 , 可 能 与 其 当 时 生 存 的 海 底 表 面的 缺 氧 环 境 有 关 ; 这 种 基 底 环 境 , 可 能 有 利 于Oscillatoriopsis sp. 等 磷 酸 盐 化 化 石 细 节 构 造的 保 存 。2007040143陕 南 川 北 志 留 系 特 列 奇 阶 宁 强 组 礁 相 中 的微 生 物 岩 和 钙 藻 = Microbilites and calcareousalgae from reefal facies of the NingqiangFormation (Telychian, Silurian), SouthShaanxi and North Sichuan. ( 中 文 ). 李 越 ; 穆西 南 ;Kershaw Steve.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19(2): 170-177 2 图 版 .分 布 于 扬 子 区 西 北 缘 宁 强 — 广 元 地 区 志留 系 宁 强 组 以 约 三 千 米 厚 的 浅 水 相 泥 页岩 、 海 相 红 层 夹 灰 岩 为 特 征 , 部 分 灰 岩 层 段中 发 育 生 物 礁 。 通 过 对 礁 灰 岩 的 微 相 分 析表 明 , 菌 藻 类 可 通 过 四 种 方 式 参 与 造 礁 过程 :1) 叠 层 石 ;2 ) 凝 块 岩 ;3) 核 形 石 ;4 ) 钙 藻 碎屑 堆 积 。 其 中 以 叠 层 石 和 凝 块 岩 最 为 常 见 ,它 们 对 灰 泥 基 质 起 显 著 的 粘 结 作 用 。 而 核形 石 和 钙 藻 相 对 较 少 。 有 的 叠 层 石 出 现 于礁 顶 相 并 作 为 后 生 动 物 骨 架 岩 造 礁 衰 减 的标 志 。2007040144塔 里 木 盆 地 井 下 石 炭 纪 轮 藻 植 物 群 兼 论 古生 代 轮 藻 的 分 类 = Carboniferous charophytefloras in Tarim Basin with remarks on theclassification of Palaeozoic charophytes. ( 中文 ). 高 琴 琴 ; 杜 品 德 ; 黄 智 斌 ; 吴 新 莹 ; 李 猛 ; 谭泽 金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3): 288-300 3 图 版 .石 炭 纪 轮 藻 化 石 比 较 罕 见 , 本 文 论 述 了 塔里 木 盆 地 井 下 大 量 的 石 炭 纪 轮 藻 化 石 , 同 时发 现 了 南 、 北 两 个 不 同 的 轮 藻 植 物 群 , 这 些资 料 对 其 演 化 、 分 类 的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意义 。2007040145华 北 东 濮 凹 陷 沙 河 街 组 藻 类 化 石 所 记 录 的地 质 事 件 = Geological events recorded inalgal fossils of Shahejie Formation, DongpuDepression,North China. ( 中 文 ). 范 迎 风 ; 顾 勤 ;黄 俊 峰 ; 高 渐 珍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19(3): 316-321 2 图 版 .东 濮 凹 陷 早 第 三 纪 沙 河 街 组 产 有 丰 富 的藻 类 化 石 , 淡 水 藻 类 与 半 咸 水 、 咸 水 藻 类 相互 交 替 的 两 个 旋 回 在 纵 向 上 分 布 明 显 , 即 : 沙四 、 沙 二 段 为 淡 水 藻 类 ( 主 要 为 轮 藻 ) 发 育期 , 沙 三 、 沙 一 段 为 咸 水 、 半 咸 水 藻 类 ( 主 要为 沟 鞭 藻 ) 发 育 期 。 根 据 藻 类 化 石 的 生 态 分析 , 认 为 沙 三 、 沙 一 段 沉 积 期 湖 水 的 咸 化 事件 是 由 海 侵 造 成 的 。2007040146阿 根 廷 科 罗 拉 多 盆 地 Ombucta x-1 号 钻 孔 中的 始 新 世 - 中 新 世 沟 鞭 藻 囊 胞 的 生 物 地 层 学= Biostratigraphy based on Eocene-Miocenedinoflagellate cysts from (YPF) Ombucta x-1borehole, Colorado Basin, Argentina. ( 其 他 ).Guerstein G R, Guler M V.Ameghiniana, 2000, 37(1): 81-90Sediments between 250 and 850 metresdeep from the exploration Ombucta x-1 borehole,located onshore Colorado Basin, werestudied palynologically. Dinoflagellate cystsare present in varying amounts allowing ageinterpretation for the section. Selecteddinoflagellate cyst events, mainly last occurrences,suggest five age intervals: late Mioceneto early Pliocene, late Miocene, midMiocen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andEocene to Oligocene. The comparison of theselected dinoflagellate events with previousstudies carried out by other authors indicatesthat these events are consistent throughout thebas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inoflagellateassemblages, with dominance of gonyaulocoidsover peridinioids, reflects poor nutrientoceanic conditions. Law dinocyst/pollenratios at the end of the Miocene and during theOligocene suggest relatively nearshore envi-37


onments confirmed by high dominance of thecomplex Operculodinium israelianum / centrocarpum.Sediments ranging from mid toearly Miocene in age show high dinocyst/pollenratios associated with oceanic speciesacmes.2007040147广 西 、 贵 州 和 川 东 二 叠 纪 生 物 礁 的 钙 藻 化石 及 其 古 生 态 环 境 = On some Permian calcareousalgae from Guangxi, Guizhou Provincesand East Sichuan, and their paleoecologicalenvironments. ( 中 文 ). 范 嘉 松 ;吴 亚 生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4): 337-347 2 图 版 .广 西 、 贵 州 和 川 东 二 叠 纪 礁 相 岩 石 和 礁后 相 岩 层 内 获 得 了 红 藻 Solenoporella,Gymnocodium,Permocalculus;绿藻 Anthracoporella,Mizzia 以 及 显 微 疑 难 藻类 化 石 Pseudovermiporella,Tubiphytes 等 。除 了 广 西 隆 林 有 中 二 叠 世 茅 口 期 藻 类 化 石外 , 其 它 均 属 于 晚 二 叠 世 乐 平 世 的 分 子 。 这些 藻 类 植 物 一 般 生 活 于 热 带 和 亚 热 带 、 正常 盐 度 的 浅 海 水 内 , 其 水 深 不 大 于 3 0 m。川 东 、 鄂 西 晚 二 叠 世 礁 属 于 浅 水 海 绵 礁 , 而非 深 水 礁 。2007040148始 新 世 中 期 湖 沉 积 中 的 硅 藻 科 化 石 Eunotiaspp 并 评 述 硅 藻 脊 缝 的 起 源 = Eunotia spp.(Bacillariophyceae) from Middle Eocene lakesediments and comments on the origin of thediatom raphe. ( 英 文 ). Siver P A; Wolfe A P.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2007, 85(1): 83-90Freshwater diatoms belonging to the genusEunotia Ehrenberg 1837 are well preserved inMiddle Eocene lake sediments from theNorthwest Territories, Canada. Although twodistinct valve morphologies are recognized,both have features that are entirely compatiblewith modern congeneric taxa, including dorsiventralvalve morphology, striae spanningthe valve face and extending onto the mantle,raphe structures on the mantle that extend distallyonto the valve face, two helictoglossaeper valve, and one apical rimoportula pervalve. These findings establish that the genusEunotia, and likely freshwater raphid diatomsas a whole, are more ancient than previouslybelieved, dating back to at least 40 Ma. One ofthe observed morphotypes has a raphe spanningmore than 80% of the valve length aswell as a narrow hyaline area extending betweenproximal raphe endings and interruptingmantle striae. These features imply that theraphe system among certain ancient representativesof Eunotia was more developed relativeto modern counterparts. The notion ofprogressive degeneration of the raphe withinEunotia is supported by several extant species.Collectively, these observations confirm molecularphylogenetic arguments that positionEunotia as a basal raphid diatom.2007040149南 大 洋 表 层 沉 积 物 中 主 要 硅 藻 类 型 生 物 地理 :3. 热 带 / 亚 热 带 的 种 = The biogeographyof major diatom taxa in Southern Ocean surfacesediments: 3. Tropical/Subtropical species.( 英 文 ). Romero O.E; Armand L.K; CrostaX; Pichon J.-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2005, 223(1-2):49-65This paper gives a modern circumscriptionof Tropical/Subtropical diatoms regarding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ea-surface temperatures(SST) and sea ice cover. Diatoms from228 core-top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the Southern Ocean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ight major diatomspecies/taxa preserved in surface sedimentsgenerally located north of theSubantarctic Front. The comparison of the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diatom species withmodern February SST and sea-ice cover revealsspecies-specific sedimentary distributionsregulated both by water temperaturesand sea ice conditions. Although selectivepreservation might have played some role,their presence in surface and downcore sedimentsfrom the Southern Ocean are reliableindicators of high SST and poleward transportof waters from the Tropical/Subtropical Atlantic.Our work supports the use of diatom remainsto reconstruct past variations of these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via qualitative andtransfer function approaches.2007040150山 东 胜 利 油 田 第 四 系 微 体 浮 游 藻 类 及 其 环境 意 义 = Microphytoplankton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 of Quaternary fromShengli Oil Field , Shandong. ( 中 文 ). 祝 幼 华 ;刘 传 联 ; 徐 金 鲤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1):143-151 2 图 版 .对 山 东 胜 利 油 田 第 四 系 2 个 钻 孔 300 余块 样 品 进 行 了 分 析 , 发 现 沟 鞭 藻 、 颗 石 藻 、绿 藻 和 疑 源 类 等 微 体 浮 游 藻 类 化 石 。 简 要报 道 了 藻 类 化 石 的 分 布 情 况 和 组 合 特 征 。结 合 介 形 虫 和 有 孔 虫 资 料 , 探 讨 了 该 区 第 四38


纪 沉 积 环 境 的 变 迁 , 进 一 步 证 实 该 区 自 中 更新 世 以 来 发 生 过 4 次 较 大 规 模 的 海 进 海退 。2007040151底 栖 藻 对 扬 子 地 台 西 缘 晚 奥 陶 世 生 态 危 机的 改 善 作 用 = Benthic algae in improvementof ecologic crisis of the Late Ordovician in thewest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 中 文 ).李 越 ; 冯 洪 真 ; 李 军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2):211-218晚 奥 陶 世 的 冈 瓦 纳 大 陆 冰 川 导 致 全 球 性海 退 和 两 幕 生 物 灭 绝 事 件 , 第 一 幕 , 也 是 高 潮幕 , 发 生 于 Rawtheyan 期 末 ; 第 二 幕 发 生 于Hirnantian 期 末 。 在 经 历 第 一 幕 事 件 的 过 程中 , 扬 子 地 台 西 缘 的 四 川 汉 源 地 区 大 渡 河 组浅 水 相 灰 岩 和 硅 质 灰 岩 中 出 现 了 极 其 繁 盛的 底 栖 藻 类 , 局 部 层 位 中 可 达 到 造 礁 的 程度 。 大 量 底 栖 藻 通 过 光 合 作 用 改 善 、 缓 冲了 这 一 浅 海 地 区 的 低 温 、 缺 氧 的 灾 变 环 境 ,并 成 为 生 态 系 统 重 建 的 先 驱 群 落 。 局 部 浅海 环 境 的 正 常 化 为 后 生 动 物 腕 足 类 、 三 叶虫 和 海 百 合 在 Hirnantian 期 南 郑 组 的 短 暂 复苏 创 造 了 生 存 条 件 。 当 后 生 动 物 再 度 成 为生 态 系 统 的 主 体 时 , 啃 食 压 力 的 增 大 使 底 栖藻 的 居 群 数 量 骤 然 减 低 。 始 于 Hirnantian 后期 冰 川 消 融 的 海 进 造 成 第 二 幕 Hirnantia 动物 群 的 灭 绝 。2007040152东 海 南 部 陆 缘 ( 莆 、 泉 段 ) 全 新 世 沉 积 硅 藻 =Study on diatoms from Holocene sediments inthe south continental margin (Putian andQuanzhou areas) of the East China Sea. ( 中文 ). 王 开 发 ; 郑 玉 龙 ; 支 崇 远 ; 陶 明 华 . 古 生 物学 报 , 2002, 41(2): 273-279对 东 海 南 部 陆 缘 莆 田 、 泉 州 地 区 两 口 钻井 岩 芯 系 统 的 沉 积 硅 藻 研 究 , 共 发 现 33 属117 种 ( 或 变 种 ) 硅 藻 化 石 , 根 据 剖 面 硅 藻 组 合特 征 的 变 化 , 结 合 计 算 机 的 对 应 分 析 结 果 划分 了 硅 藻 带 , 建 立 该 区 全 新 世 的 7 个 硅 藻 组合 序 列 , 恢 复 当 时 古 环 境 演 变 的 7 个 阶 段 , 填补 该 区 沉 积 硅 藻 系 统 研 究 的 空 白 , 丰 富 了 海陆 过 渡 沉 积 硅 藻 的 研 究 。2007040153徐 淮 地 区 新 元 古 代 叠 层 石 组 合 = An assemblageof the Neoproterozoic stromatolitesfrom the Xuzhou-Huainan region. ( 中 文 ). 钱迈 平 ; 袁 训 来 ; 徐 学 思 ; 胡 杰 ; 厉 建 华 .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41(3): 403-418 4 图 版 .徐 淮 地 区 新 元 古 代 海 相 碳 酸 盐 岩 地 层 分布 广 泛 , 其 中 由 微 生 物 生 命 活 动 形 成 的 叠 层石 十 分 发 育 , 构 成 了 各 种 形 态 及 规 模 的 礁体 。 文 内 拟 就 该 区 地 层 序 列 中 叠 层 石 组 合及 其 演 变 过 程 , 讨 论 其 环 境 的 变 迁 及 区 域 地层 对 比 。 根 据 徐 淮 地 区 叠 层 石 组 合 的 层 位分 布 特 点 , 可 划 分 为 3 个 亚 组 合 , 自 下 而 上 分别 为 : 亚 组 合 Ⅰ, 星 散 分 布 于 贾 园 组 、 赵 圩组 及 九 里 桥 组 , 以 Baicalia, Jurusania , Inzeria,Crassphloem , Gymnosolen 及 Stratifera 为特 征 , 形 成 小 型 点 礁 和 生 物 丘 。 亚 组 合 Ⅱ, 广泛 分 布 于 倪 园 组 、 九 顶 山 组 、 张 渠 组 、 魏集 组 、 史 家 组 、 望 山 组 及 四 顶 山 组 , 包 括Conophyton , Jacutophyton , Acaciella , Baicalia, Jurusania , Linella , Tungussia , Anabaria, Minjaria , Katavia , Gymnosolen , Colonnella及 Stratifera 等 多 种 类 型 , 建 造 起 巨 大而 复 杂 的 堡 礁 、 堤 礁 、 斑 礁 、 环 礁 及 生 物丘 / 层 。 亚 组 合 Ⅲ , 仅 见 于 金 山 寨 组 , 以Boxonia ,Xiehiella 及 Anabaria 为 主 , 构 成 中 型的 点 礁 及 生 物 丘 。 这 套 叠 层 石 组 合 面 貌 、造 礁 规 模 及 多 样 化 程 度 说 明 , 它 们 显 然 形 成于 新 元 古 代 大 冰 期 之 前 的 叠 层 石 繁 盛 期 , 其层 位 大 致 可 与 我 国 华 北 及 东 北 青 白 口 系 上部 、 俄 罗 斯 上 里 菲 系 及 澳 大 利 亚 苦 泉 组 的叠 层 石 组 合 对 比 。2007040154龙 感 湖 近 代 沉 积 硅 藻 组 合 与 营 养 演 化 的 动态 过 程 = Diatom assemblages in sedimentand dynamic process of lake trophic evolutionfrom Longgan Lake, East China. ( 中 文 ). 羊 向东 ; 沈 吉 ; 夏 威 岚 ; 朱 育 新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41(3): 455-460通 过 龙 感 湖 浅 孔 沉 积 物 硅 藻 分 析 , 结 合210 Pb 年 代 测 定 和 消 拱 对 应 分 析 (DCA) 方 法 ,恢 复 近 两 个 世 纪 以 来 龙 感 湖 硅 藻 植 物 群 演替 历 史 和 营 养 动 态 演 化 过 程 。 结 果 表 明 ,20世 纪 初 期 (1906AD), 硅 藻 种 群 中 小 型 底 栖 的Fragilaria 类 型 、Amphora libyca ,Pinulariasp . 等 迅 速 减 少 或 消 失 , 而 浮 游 种Aulancoseira granulata 增 多 , 与 Eunotia 类 型 共同 组 成 优 势 属 种 , 反 映 龙 感 湖 开 始 由 贫 营 养状 态 向 中 营 养 状 态 转 变 , 为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开始 发 生 时 间 ;20 世 纪 70 年 代 初 期 以 来 , 硅 藻又 逐 渐 由 营 附 生 为 主 的 Cocconeis placentula,Epithemiasp.,Gomphonema sp. 等 占 主 导地 位 , 反 映 了 营 养 程 度 的 又 一 次 提 高 , 并 呈 现加 重 趋 势 。 硅 藻 组 合 变 化 反 映 的 湖 泊 营 养级 的 增 加 与 流 域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有 关 , 早 期 的39


湖 泊 富 营 养 化 响 应 于 流 域 土 壤 侵 蚀 速 率 的增 加 , 而 70 年 代 以 来 湖 泊 营 养 程 度 的 加 重 则与 龙 感 湖 流 域 农 业 化 肥 的 使 用 和 湿 地 植 被的 破 坏 导 致 湿 地 拦 截 功 能 的 减 弱 或 消 失 有关 。2007040155澳 大 利 亚 西 北 部 与 粗 枝 藻 有 亲 缘 关 系 的 晚泥 盆 世 微 体 化 石 = A Late Devonian microfossilwith dasyclad algae affinities fromnorthwestern Australia. ( 英 文 ). Mamet B. Alcheringa,1998, 22(1/2): 21-28The affinities of a puzzling microfossil,Ningbingellina veeversi n. gen., n. sp., originallyreported from the Late Devonian NingbingLimestone, in the Bonapart Gulf Basin,Western Australia are discussed. Links withthe thallus of uncalcified dasycladaleAciculelleae, with udoteaceans, and with calcispheresare explored, and an affinity withcalcified dasycladale sporangium is tentativelyproposed.地 衣 植 物 与 苔 藓 植 物2007040156阿 根 廷 上 石 炭 统 一 种 新 的 苔 藓 植 物 = A newbryophyte from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ofArgentina. ( 英 文 ). Ottone E G; ArchangelskyS. Ameghiniana, 2001, 38(2): 219-223Muscites amplexifolius sp. nov., from theUpper Carboniferous of Argentina includesbranched, densely foliated, moss gametophyteswith lanceolate-ovate or square leavesclasping the stem. Cellular impressions arevisible and are polygonal in outline. This speciesis associated in the swampy deltaic sequenceof the Guandacol and Tupe formationswith elements of the Nothorhacopteris/Botrychiopsis/GinkgophyllumFlora confirmingregular levels of moisture for the PaganzoBasin.蕨 类 植 物 ( 广 义 )2007040157印 度 晚 白 垩 纪 Deccan Intertrappean 地 层 最古 老 的 红 树 林 真 蕨 类 植 物 Acrostichum 的 大化 石 记 录 = The oldest macrofossil record ofthe mangrove fern Acrostichum L. from theLate Cretaceous Deccan Intertrappean beds ofIndia. ( 英 文 ). Bonde S D; Kumaran K P N.Cretaceous Research, 2002, 23(1): 149-152Permineralized material of Acrostichum, afern that, at present, is characteristic of brackishparts of tropical mangrove swamps, hasbeen found in the Deccan Intertrappean chertsof Late Cretaceous age in Nawargaon, WardhaDistrict, Maharashtra, India. The occurrence issignificant as it is the oldest and also the firstpre-Cenozoic macrofossil record of the genus.Being primarily a coastal plant, its presence inthe Intertrappean flora has palaeoecologicaland phyto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 becausethe Deccan basalt province of northwest Indiawas linked to the equatorial ocean of southwesternTethys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2007040158南 极 亚 历 山 大 岛 白 垩 纪 含 Alamatus bifarius和 Aculea acicularis 的 蕨 类 植 物 密 集 地 地 层= Fern thickets from the Cretaceous of AlexanderIsland, Antarctica containing Alamatusbifarius Douglas and Aculea acicularis sp. nov.( 英 文 ). Cantrill D J. Cretaceous Research,1996, 17(2): 169-182Within the Albian Fossil Bluff Group ofAlexander Island, Antarctica, sheet flood depositshave preserved palaeosols with in situferns Alamatus bifarius Douglas and Aculeaacicularis sp. nov. Reconstructed as uprightferns, with fronds arising from a creeping subterraneanrhizome, they formed thickets up to80 cm high. Analyses of the leaf litter suggestthat the fern thickets developed between apatchy araucarian overstorey. Interspersedwithin the thickets there were rare podocarpshrubs and beneath this overstorey a groundlayer of thalloid liverworts.2007040159中 晚 泥 盆 世 石 松 植 物 研 究 综 述 = A reviewof the Middle-Late Devonian lycopsids. ( 中文 ). 薛 进 庄 ; 郝 守 刚 ; 王 德 明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6, 42(6): 808-816对 中 晚 泥 盆 世 代 表 性 的 石 松 植 物 做 了 归类 总 结 , 并 分 析 了 其 生 殖 结 构 、 根 器 官 和 解剖 特 征 的 分 化 。 该 时 期 的 石 松 植 物 除 了 可归 入 石 松 目 、 原 始 鳞 木 目 或 广 义 水 韭 目 的分 子 之 外 , 还 存 在 大 量 难 以 归 入 现 有 分 类 体系 的 分 子 。 由 于 化 石 保 存 及 性 状 的 独 特 性 ,目 前 尚 很 难 确 定 这 些 属 种 究 竟 在 多 大 程 度上 反 映 了 分 类 学 上 的 多 样 性 。 在 性 状 层 次上 , 无 论 是 生 殖 结 构 、 根 器 官 、 还 是 解 剖 特征 , 中 晚 泥 盆 世 的 石 松 植 物 都 体 现 了 高 度 的复 杂 性 。 这 些 植 物 既 拓 宽 了 对 石 松 植 物 整个 谱 系 的 性 状 演 化 的 认 识 , 也 暗 示 在 进 行 谱系 分 析 及 分 类 时 不 仅 要 基 于 一 些 整 体 植 物种 或 者 接 近 完 整 的 属 种 , 而 且 必 须 重 视 众 多卫 星 分 类 单 元 的 系 统 位 置 以 及 它 们 的 演 化意 义 。40


2007040160欧 美 煤 田 带 Asturian(Westphalian D) 的 石 松类 植 物 地 理 学 = Phytogeography of Asturian(Westphalian D) lycophytes throughout theEuramerican belt of coalfields. ( 英 文 ). ThomasB. Geological Magazine, 2007, 144(3):457-463A summary is given of the lycophyte speciesas distributed in fifteen Euramerican coalfieldsduring Asturian (Westphalian D) times.The datasets from the coalfields are analysedusing unweighted pair group cluster analysesof Jaccard’s Coefficients. Separate analyseswere done on the full dataset (the full list ofmorphospecies) and on a more restricted dataset(only the morphospecies of vegetative organs).Three groupings of coalfields were resolvedin the analyses. The two most clearlydefined groupings represented the intramontanebasin coalfields, and the coalfields of thelowland basins on the Variscan forelandwhere the lycophyte floras are well documented.The third grouping included thosebasins with less well-studied lycophyte floras,where the apparently low species diversity hasundoubtedly affected the results. More work isneeded on these poorly documented floras toproduce a more rigorous phytogeographicalanalysis.2007040161阿 根 廷 和 智 利 上 三 叠 统 新 属 Rochipteris,叶 分 类 位 置 未 定 (= Chiropteris pro parte) =Rochipteris nov gen., leaf incertae sedis(=Chiropteris pro parte), Upper Triassic ofArgentina and Chile. ( 其 他 ). Herbst R; TroncosoA; Gnaedinger S. Ameghiniana, 2001,38(3): 257-269Rochipteris nov. gen. is erected to includesome gondwanic leaf species previously assignedto Chiropteris Kurr ex Bronn. The newgenus includes leaves apetiolate, cuneate,elongated to flabelliform, with borders entireto incised to variable degrees and with anastomosingvenation.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Chiropteris included funnel-shaped leaves (orleaflets) without anastomoses. The emendationby Retallack of Ginkgophytopsis Hoegwhich includes Chiropteris is rejected as itsoriginal sense is completely modified. It isalso suggested that the cordate and semicircularspecies with anastomosing venation, atpresent included in Chiropteris, should betransferred to other taxa. Five species of Rochipterisare described, including the new species,R. alexandriana and R. chilensisGnaedinger,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 Argentinaand Chile respectively; the charactersof R. lacerata (Arber), R. cuneata (Carr.) andR. copiapensis (Solms-Laubach), which wereconfusingly treated in previous literature, arediscussed.2007040162智 利 中 部 上 三 叠 统 El Puquen 组 沉 积 学 和 分类 位 置 不 明 的 蕨 类 植 物 新 属 种 Mollesiamelendeziae = Sedimentology of the El PuquenFormation (Upper Triassic, central Chile)and the new plant Mollesia melendeziae gen.et sp nov (Pteridophylla, incertae sedis). ( 英文 ). Melchor R N; Herbst R.Ameghiniana, 2000, 37(4): 477-485The sedimentologic study of the Late TriassicEl Puquen Formation and the descriptionof a new type of fossil leaf recovered from thisunit are presented herein. The outcrops of thisformation located northwest of Los Mollestown (32 degrees 13' S, 71 degrees 31' W;central Chile) are interpreted as deposits of adeep lake, probably stratified with anoxic bottomwaters, showing considerable wave andstorm influence. The recognized facies compriseopen lacustrine mudstones and sandylittoral sediments, arranged in meter-scaleshallowing- and coarsening-upward cycles.These deposits, along with the record of LateTriassic deep anoxic lakes from the Cuyo andIschigualasto-Villa Union basins and the Malarguerift might suggest a humid climaticevent in the region, accompanied by an extensionaltectonic regime that favored the preservationof deep lacustrine sediments. Remainsof a palmate leaf recovered from the sedimentarysequence of the El Puquen Formation arereferred to the new genus Mollesia Herbst; itprobably represents a fern of uncertain affinities.This material is compared with some pinnatefronds, but it is distinguished for its palmateshape. It is particularly similar toScoresbya Harris, although differs from thisgenus in having different venation pattern.2007040163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二 叠 纪 蕨 类 植 物 新 联 合Asterotheca frenguellii = Asterotheca frenguellii(Archangelsky and de la Sota) novcomb., Permian fern from Patagonia, Argentina..( 其 他 ). Cuneo NR; Archangelsky S;Cesari SN. Ameghiniana, 2000, 37(3): 363-367Fertile specimens of Asterotheca frenguelliiArchangelsky and de la Sota nov. comb. are41


described. The material is found in LowerPermian strata of the Rio Genoa Formation,Tepuel-Genoa Basin, west of Chubut Province.The original specimens have been previouslyassigned to Pecopteris (Asterotheca?) frenguelliiArchangelsky and de la Sota. New andbetter preserved fertile specimens were recentlyfound granting their assignation to thegenus Asterotheca, in the sense of Stubblefieldhere adopted.2007040164阿 根 廷 丘 布 特 Rio Genoa 组 早 二 叠 世 植 物 群中 一 个 古 赤 道 分 类 单 元 Annularia mucronata= Annularia mucronata Schenk, a paleoequatorialtaxon in the early Permian flora of theRio Genoa Formation, Chubut, Argentina.. ( 其他 ). Cuneo R. Ameghiniana, 2000, 37(2):193-198Well preserved whorled axes of Annulariamucronata Schenk are described. Morphologicalattributes as well as some epidermic/hypodermicfeatures preserved as impressions,allow a complete assignation of thestudied material to the amerosinian species.This record from the lowermost Permian ofPatagonia is the earliest stratigraphical occurrenceof the genu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Based on the exclusive distribution of thetaxon along the paleoecuatorial belt, a characteristicalso shown by other plant taxa fromthe Rio Genoa Formation, the record of thistaxon might be the result of an ecotonal geographicallocation of Patagonia during latestCarboniferous-earliest Permian times. It isalso suggested that a radiation of this group ofcalamitalean sphenophytes was initiated fromthe Patagonian area, arriving later, by the late-Early Permian, to other western Gondwanaareas such as Brazil and South Africa, alsoinvolving an speciation process.2007040165阿 根 廷 门 多 萨 省 Agua de La Zorra 地 区 三 叠纪 古 植 物 群 : 石 松 植 物 和 羊 齿 植 物 = Triassicpaleoflora from Agua de La Zorra, Uspallata,Mendoza province, Argentina: Lycophytaand Filicophyta. ( 其 他 ). Brea M.Ameghiniana, 2000, 37(2): 199-204This paper is part of a systematic study ofthe fossil flora from the Paramillo Formation(Triassic, Mendoza province). In this contributionthe Lycophyta and Filicophyta are analized.The taxa identified are: Pleuromeia sp.,Cladophlebis mendozaensis (Geinitz) Frenguelli,C, mesozoica Frenguelli y C, kurtziiFrenguelli. The age of the Paramillo Formationis regarded as early Middle Triassic-earlyLate Triassic.2007040166阿 根 廷 坷 拉 玫 克 盆 地 布 宜 诺 斯 艾 利 斯 上 石炭 统 石 松 类 植 物 Malanzania nana = Malanzanianana Archangelsky, Azcuy et Wagner(Lycophyta) in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ofBuenos Aires, Claromeco Basin, Argentina..( 其 他 ). Morel E; Gutierrez P R.Ameghiniana, 2000, 37(2): 247-250Two axes of lycophytes are described forthe first time from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Area Interserrana" of the Buenos Aires Province(Sauce Grande or Claromeco Basin).These specimens are assigned to Malanzanianana Archangelsky et al. The presence of thisspecies appears to be useful to refer thesestrata as Upper Carboniferous (very probablyequivalent with part of the Sauce GrandeFormation).2007040167新 疆 准 噶 尔 盆 地 西 缘 晚 泥 盆 世 一 种 新 的 石松 类 植 物 = A new lycopsid cone from theUpper Devonian of western Junggar Basin,Xinjiang, China. ( 中 文 ). 徐 洪 河 ; 王 怿 . 古 生物 学 报 , 2002, 41(2): 251-258 2 图 版 .描 述 新 疆 和 布 克 赛 尔 晚 泥 盆 世 洪 古 勒 楞组 中 的 一 种 石 松 类 孢 子 囊 穗 , 该 孢 子 囊 穗 二歧 分 叉 一 次 , 长 纺 锤 形 叶 座 紧 密 螺 旋 排 列 于穗 轴 上 , 每 轮 6 枚 ; 孢 子 叶 披 针 形 , 具 叶 柄 , 单脉 , 叶 缘 具 细 齿 ; 孢 子 囊 近 轴 处 着 生 , 长 椭 球形 , 囊 内 有 4 枚 大 孢 子 ; 大 孢 子 圆 球 形 , 表 面 光滑 , 直 径 为 900—1 200 μm。 通 过 对 比 研 究 ,将 当 前 孢 子 囊 穗 定 为 新 属 、 新 种 , 即Hefengistrobus bifurcus gen. et sp. nov., 同 时讨 论 该 孢 子 囊 穗 在 石 松 类 演 化 上 的 意 义 。2007040168黑 龙 江 鸡 西 早 白 垩 世 穆 棱 组 真 蕨 类 植 物 一新 种 = A new species of Gleichenites (filicopsioda)from Early Cretaceous Muling Formationin Jixi, Heilongjiang. ( 中 文 ). 杨 小 菊 . 古生 物 学 报 , 2002, 41(2): 259-265 1 图 版 .描 述 似 里 白 属 一 新 种 —Gleichenites jixiensissp. nov.。 新 种 的 叶 为 二 次 羽 状 , 末 次羽 片 与 羽 轴 成 70°—80° 角 , 线 形 , 互 生 。 小羽 片 数 目 达 40 对 以 上 , 以 6 0°— 90° 角 从小 羽 轴 上 伸 出 , 互 生 , 线 形 至 长 三 角 形 。 叶 片为 厚 纸 质 。 中 脉 明 显 , 侧 脉 两 歧 分 叉 。 生 殖羽 片 与 营 养 羽 片 同 形 , 略 小 , 孢 子 囊 群 生 于 小羽 片 背 面 , 位 于 中 脉 两 侧 每 组 叶 脉 的 前 一 支42


脉 上 , 无 囊 群 盖 , 由 8 个 近 乎 无 柄 的 孢 子 囊 聚合 成 圆 形 的 囊 群 , 孢 子 囊 环 带 横 生 。 该 种 的外 部 形 态 特 征 与 化 石 属 的 Gleichenites porsildiiSeward 和 现 代 里 白 属 的 Hicriopterislaevissima (Christ)Ching 较 为 相 似 。2007040169南 极 雪 岛 总 统 头 地 区 早 白 垩 世 真 蕨 类 叶 化石 = Early Cretaceous fern foliage from PresidentHead, Snow Island, Antarctica. ( 英 文 ).Cantrill D J. Alcheringa, 1998, 22(3/4): 241-258Fertile fern foliage described as Lophosoriacupulatus so. nov, contains the distinctivespore Cyatheacidites annulatus. The fossilfoliage is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to the EarlyCretaceous form-genera Gleichenites and Microphyllopteris,whose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in Gondwana matches that of the dispersedspore Cyatheacidites. Some of the Cretaceoussouthern hemisphere material assignedto Gleichenites and Microphyllopterisis probably allied to families such as the Lophosoriaceaerather than the Gleicheniaceae ashad been previously supposed. The nearestliving relative, Lophosoria quadripinnata,grows within a mean annual temperaturerange of 8-22 degrees C, and a mean annualprecipitation range of 195-1977 mm. Thepresence of Lophosoria cupulatus at palaeolatitudesof 55-65 degrees S implies that duringthe Aptian the southern high latitudes werea minimum of 12 degrees C warmer than thepresent day.早 期 种 子 植 物2007040170智 利 北 奇 科 地 区 三 叠 纪 种 子 蕨 植 物 = Triassicpteridosperms from the Norte Chico ofChile.. ( 其 他 ). Gnaedinger S; Herbst R.Ameghiniana, 2001, 38(3): 281-298The Corystospermaceae and Peltaspermaceaefrom three Upper Triassic formationsfrom the following areas of northern Chile arepresented: area of Cerro La Ternera (localities:Quebrada La Cachivarita, Quebrada El Carbonand Quebrada El Carbon road to Mina LaChilca, La Ternera Formation); area of Vicuna(east of La Serena) (locality: Punta del Viento,Las Breas Formation) and area of Los Molles(locality: Bahia de los Lobos, El Puquen Formation).They comprise the following taxa:Family Corystospermaceae: Dicroidium hernandeziinov. sp., Dicroidium argenteum (Retallack)Gnaedinger comb. nov., D. crassum(Menendez) Petriella, D. dubium (Feistmantel)Gothan, D. lancifolium (Morris) Gothan, D.obtusifolium (Johnston) Townrow, D. odontopteroides(Morris) Gothan, Johnstoniadutoitii (Townrow) Retallack, Xylopteris argentina(Kurtz) Frenguelli emend. Stipanicicand Bonetti, and cf. Zuberia sp. Family Peltaspermaceae:Lepidopteris madagascariensis(Carpentier) Townrow and L. stormbergensis(Seward) Townrow. Finally, a few commentsare made on the pteridosperm association ofthese floras.2007040171关 于 阿 根 廷 圣 胡 安 省 石 炭 纪 Jejenes 组 含 种子 蕨 壳 斗 层 位 的 地 理 、 地 层 和 古 环 境 的 精确 性 = Geographic, stratigraph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precisions about the horizonsbearing pteridospermic cupules in theJejenes Formation, Carboniferous of San Juan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Cladera G; ArchangelskyS; Vega J C. Ameghiniana, 2000,37(2): 213-219The Carboniferous Jejenes Formation, hasbeen known as a plant-bearing unit since thelast century. Several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presence of an important taphoflora; however,the precise fossiliferous sites mentioned in theoriginal surveys remained as general referencescovering a wide geographic location.One of such sites has been discovered and isstudied in detail herein, including the sedimentaryenvironment of the plant-bearing horizons.This particular locality is a relevantsite because it contains abundant pteridospermcupules in organic attachment to vegetativeorgans, which 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in the Carboniferous of Gondwana.2007040172中 国 大 羽 羊 齿 植 物 分 叉 蕨 叶 的 首 次 发 现 —兼 论 亚 洲 与 北 美 大 羽 羊 齿 植 物 之 异 同 =Discovery of dichotomously forked gigantopteridfronds from China, with special comparisonbetween Asian and American gigantorterids.( 中 文 ). 姚 兆 奇 ; 刘 陆 军 .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41(3): 308-321 1 图 版 .东 亚 与 北 美 大 羽 羊 齿 植 物 间 的 主 要 差 异在 于 蕨 叶 的 结 构 : 北 美 大 羽 羊 齿 植 物 的 蕨 叶为 单 叶 或 二 歧 分 叉 叶 , 而 东 亚 的 大 羽 羊 齿 植物 以 往 只 知 为 羽 状 复 叶 或 不 分 叉 的 单 叶 。因 之 , 二 歧 分 叉 蕨 叶 在 中 国 的 发 现 具 有 十 分重 要 的 意 义 , 它 使 东 亚 与 北 美 大 羽 羊 齿 植 物之 间 的 关 系 变 得 更 为 密 切 , 虽 然 其 间 仍 存 在不 少 实 质 性 的 差 异 。 同 时 , 对 东 亚 和 北 美 华43


夏 羊 齿 Cathaysiopteris 之 间 的 异 同 作 了 较 详的 讨 论 。2007040173准 大 羽 羊 齿 Gigantopteridium 中 国 种 与 美 国种 之 间 的 叶 结 构 比 较 ( 英 文 ) = Comparison inleaf architec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pecies of Gigantopteridium. ( 英 文 ). 刘 陆军 ; 姚 兆 奇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3): 322-333 2 图 版 .大 羽 羊 齿 植 物 是 一 个 令 人 迷 惑 的 类 群 。这 类 植 物 中 ,Gigantonoclea ,Zeilleropteris 和Cathaysiopteris 是 北 美 和 东 亚 二 叠 纪 植 物 群共 有 的 3 个 属 , 但 美 国 最 早 发 现 的 大 羽 羊 齿植 物 Gigantopteridium 以 前 在 中 国 的 大 羽 羊齿 植 物 群 中 未 有 确 切 记 录 。 文 中 订 正 和 详细 描 述 Gigantopteridium 的 一 个 中 国 种 , 并 对该 属 中 国 种 的 一 些 相 关 问 题 作 较 详 尽 的 讨论 。 美 国 大 羽 羊 齿 类 植 物 采 用 小 泉 源 一(Koidzumi,1936 ) 的 分 类 系 统 , 只 依 据 叶 脉 特征 进 行 分 类 , 它 是 一 个 人 为 分 类 系 统(Mamay et al.,1988)。 根 据 这 一 系 统 , 文 中 涉及 的 中 国 和 美 国 标 本 都 应 归 入Gigantopteridium 这 一 属 内 。 这 样 , 东 亚 和 北美 大 羽 羊 齿 植 物 群 中 的 大 羽 羊 齿 类 植 物 共同 属 的 数 目 就 由 3 个 增 加 到 4 个 。 在 对Gigantopteridium huapingense(Feng) 详 细 描述 和 订 正 的 基 础 上 , 对 Gigantopteridium 中 国种 与 美 国 种 在 叶 结 构 方 面 的 异 同 进 行 较 为详 细 的 比 较 , 虽 然 此 属 目 前 尚 未 发 现 过 生 殖器 官 和 保 存 解 剖 结 构 的 材 料 。裸 子 植 物2007040174Abietites linkii(Römer) and Pseudotorelliaheterophylla Watson: 是 松 柏 类 还 是 银 杏 类 ?= Abietites linkii(Römer) and Pseudotorelliaheterophylla Watson: coniferous or ginkgoalean?.( 英 文 ). Watson J; Harrison N A.Cretaceous Research, 1998, 19(3-4): 239-277The Lower Cretaceous coniferAbietiteslinkii (Römer) from Germany and the ginkgophytePseudotorellia heterophylla Watsonhave proved to be different leaf forms of thesame species and Pityophyllum crassum Sewardfrom West Greenland is also synonymous.The three species are combined as Pseudotorellialinkii (Römer) comb. nov. Associatedshoots with spirally arranged triangularleaf-scars and decurrent leaf-bases, separatedby distinct structures, are thought to haveborne leaves ofP. linkii (Römer). They arediagnosed and described as Sulcatocladus robustusgen.et sp. nov. The systematic positionof the plant is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seshoots, resin canals and other evidence. It isthought to be coniferous rather than ginkgoalean.2007040175乌 拉 圭 二 叠 纪 亚 瓜 里 组 木 化 石 = Permianwood from the Yaguari Formation of Uruguay.( 其 他 ). Crisafulli A. Ameghiniana, 2001,38(1): 61-72Four gymnosperm wood taxa from the UpperPermian Yaguari Formation from severallocalities between Meio and Frayle Muerto,Department of Cerro Large, Uruguay, are described.References to Ararrcauiaxylon andBaieroxylon are based on typical characters oftheir secondary wood. Barakaroxylon, awidely distributed genus in Gondwana and anew species Bageopitys herbstii, are describedand illustrated based on rather completespecimens. All these Paleozoic woods arecomm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Gondwana, viz.,Brazil, Uruguay, South Africa, India and Australia.2007040176智 利 La Ternera 组 和 El Puquen 组 三 叠 纪 苏铁 植 物 = Triassic cycadophyta from the LaTernera and El Puquen formations (Chile). ( 其他 ). Herbst R; Troncoso A.Ameghiniana, 2000, 37(3): 283-292Fossil cycadophyte leaves from three localitiesin northern Chile are described. They includefour species of Pseudoctenis: P. longipinnataAnderson and Anderson, P. harringtonianaBonetti, P. multilineata (Shirley) nov.comb., and P. megaspathulata nov, sp.; alsoPterophyllum azacaratei nov. sp. and a fragmentassigned to cf. Cycadites sp. Except forthe Quebrada La Cachivarita locality (area ofCerro La Ternera) where they are relativelyabundant, the Cycadophytes are rather scarcein the Chilean Triassic floras.2007040177阿 根 廷 拉 潘 帕 省 二 叠 纪 Carapacha 组 裸 子 植物 木 化 石 = Gymnosperm woods from theCarapacha Formation (Permian), La Pampa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Crisafulli A;Lutz A;, Melchor R. Ameghiniana, 2000,37(2): 181-191This paper describes four gymnospermswoods from the fluvial-lacustrine CarapachaFormation (Early Permian to early Late Permian)of La Pampa, Argentina. All the mate-44


ial was preserved as driftwood in sandstonechannel facies (mineralized by carbonates orsilica) and associated with a Glossopteris flora.One specimen is referred to Schofiicaulia peripaludicaMussa on account of the anatomicalcharacters of the pith,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xylem. Only secondary xylem is presentin the remaining woods and therefore they areassigned to three Araucariozylon species: A.allanii (Krausel) Maheshwari, A. kharhariense(Maithy) Maheshwari and A, jamudhiense(Maithy) Maheshwari. In the analyzed materialthere is anatomical evidence of humidityshortage during the life of these plants, which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sedimentologic interpretationof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Thesespecies were also recorded in the Permian ofBrazil, Antarctica, and India.2007040178智 利 北 部 和 阿 根 廷 南 部 三 叠 纪 松 柏 类Heidiphyllum, Rissikia 和 Desmiophyllum 属= Heidiphyllum, Rissikia y Desmiophyllum(Pinophyta, Coniferales) in the Triassic ofnorthern Chile and southern Argentina. ( 其 他 ).Troncoso A; Gnaedinger S; Herbst R.Ameghiniana, 2000, 37(1): 119-126Species of the genera Heidiphyllum (H,elongatum), Rissikia (R. media) and Desmiophyllum(D, cacheutense, D. sp.) found in theTriassic of northern Chile and southern Argentinaare described. A brief discussion ofthe history and validity of the generic nameDesmiophyllum for long and narrow, parallelveinedleaves lacking cuticle is given to reassesits use.2007040179阿 根 廷 中 三 叠 世 裸 子 植 物 一 个 新 的 盾 籽 化石 = A new peltasperm (Gymnospermopsida)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Argentina. ( 英 文 ).Zamuner A; Artabe A; Ganuza D. Alcheringa,1999, 23(3/4): 185-191A new peltasperm, Scytophyllum bonettiae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Cortaderita Formation, San Juan, Argentina.The new species i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medium to small monopinnate, imparipinnate,lanceolate, bicoherent fronds with a free bipinnatepattern of venation, and lumps on therachis. Recovered specimens display juvenileto adult foliage. The new taxon, together withother species, characterises late Middle Triassic-earlyUpper Triassic terrestrial flora fromwestern Argentina.被 子 植 物2007040180产 自 印 度 中 央 邦 德 干 熔 岩 流 间 沉 积 中 的Sahnipushpam 属 的 再 研 究 = Reinvestigationon Sahnipushpam Shukla from the DeccanIntertrappean sediments of Madhya Pradesh,India. ( 英 文 ). Ambwani K; Kar R K; Sahni A.Ameghiniana, 2001, 38(4): 393-398Approximately seventy specimens ofSahnipushpam deposited at the repository ofthe Birbal Sahni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Lucknow were studied. It was observed thatthe flower was described upside down by theearlier workers. The receptacle designated bythem is in fact the upper part of the multilocularovary, the basal part of hypanthium is lysigenousand without any vascular supplyshould also be the upper part. Structures previouslyinterpreted as stamens are actuallylacerated lower parts of the hypanthium. Thepollen grains described previously are not insitu but fungal spores. The presence of bractssurrounding the peltate plate could only beexplained by assuming that these were thebasal part of the flower. In view of these observations,Sahnipushpam is emended here toaccommodate the female flower and the postfertilized ovary in various stages of fruit formation.2007040181阿 根 廷 恩 特 雷 里 奥 斯 省 更 新 世 El Palmar 组使 君 子 科 木 化 石 = Combretacean fossil woodfrom the El Palmar Formation (Pleistocene),Entre Rios 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BreaM; Zucol A F. Ameghiniana, 2001, 38(4):409-417Petrified wood of a new species of Terminalioxylon,Schonfeld from the El PalmarFormation (Upper Pleistocene), Concordia,Entre Rios, Argentina, is described. The comparisonwith members of Combretaceae showsthat Terminalioxylon concordiensis nov. sp. isdifferent from other known fossil species andis similar to the extant genus Terminalia L.and close to T. triflora (Gris.) Lillo. Terminalioxylonmicordiensis presents growth ringsdelimited by small vessels and narrow lines ofterminal parenchyma. Vessels have diffuseporous, are mostly solitary sometimes in radialmultiple series of 2-3, rarely 4 elements, simpleperforation plate. Ray system is homogenous.Rays are homocellular, frecuently uniseriate,rarely uniseriate With biseriate portion.Fibres are hexagonal, septate and abundant.Apotracheal axial parenchyma is diffuse and45


diffuse-in-aggregate, and paratracheal usuallyvasicentric, complete to aliform, rarely confluentand with terminal parenchyma bandsassociated with 2-4 vessels. Cristals are of twotypes and very frequent in rays and cells ofaxial parenchyma. Intercellular canals oftraumatic origin are surrounded by parenchymatissue.2007040182阿 根 廷 和 巴 西 新 近 纪 锦 葵 科 叶 的 首 次 记 录= First record of Malvaceae leaves in the neogeneof Argentina and Brazil.. ( 其 他 ). AnzoteguiL M; Cristalli P. Ameghiniana, 2000,37(2): 169-180The new genus Malvaciphyllum Anzoteguiis erected with two species: Malvaciphyllumquenquiadensis Anzotegui sp. nov., from theUpper Miocene of the San Jose Formation innorthwestern Argentina (Tucuman province)and Malvaciphyllum sp. from the Pliocene ofthe "camadas de Nova Iorque" in the State ofMaranhao, Brazil. The leaves were comparedwith living members of Malvaceae.2007040183南 澳 大 利 亚 始 新 世 蒴 果 型 桃 金 娘 科 的 花 和果 实 化 石 = Fossil flowers and fruits of capsularMyrtaceae from the Eocene of South Australia.( 英 文 ). Basinger J F; Greenwood D R;Wilson,P G; Christophel, DC. Canadian Journalof Botany, 2007, 85(2): 204-215Flowers and fruits of the Myrtaceae are describedfrom the Middle Eocene GoldenGrove locality of South Australia, and thetaxon is here named Tristaniandra alleyi gen.et sp.nov. Flowers are pentamerous and perigynous,with sepals, petals, and stamens insertedon the rim of a hypanthium. Filamentsare basally fused to form antepetalous stamenbundles, each consisting of about 6-8 stamens.The tricarpellate ovary becomes exserted onmaturation, forming a partly exserted, dry fruitwith loculicidal dehiscence. These features aretypical of capsular-fruited members of theMyrtaceae; in particular, taxa in the tribeKanieae. Whi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ssilsare not found within any one extant genus,the fossils show some similarity to living speciesof Tristaniopsis, although the staminalbundles are more comparable to those foundin Tristania, which is only distantly relatedand has a rather different fruit. CapsularfruitedMyrtaceae are now primarily confinedto Australasia, and appear to have had aGondwanic origin in the latest Cretaceous toPaleogene. Nevertheless, as fossil flowers andfruits are rare, and infrafamilial identificationof pollen and leaves is difficult, the Paleogenerecord of capsular Myrtaceae is largelyequivocal. The Golden Grove fossils establisha record of the tribe Kanieae within Eocenecoastal rainforest vegetation at paleolatitude55 degrees-58 degrees S during a time ofglobal warmth.2007040184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地 区 始 新 世 具 三 脉 的Laurophyllum 属 的 一 新 种 = A new speciesof triplinerved Laurophyllum from the Eoceneof Nerriga, New South Wales. ( 英 文 ). ConranJ G; Christophel D C. Alcheringa, 1998,22(3/4): 343-348A new fossil triplinerved dicotyledon leaf,Laurophyllum acl acrocryptocaryoides Conran& Christophel (Lauraceae) from Eccene depositsat Nerriga is described. The fossil issimilar to the previously decribed L. acrodromumHill, also from this site, but differs inleaf shape and cuticular features. L. acrocrytocaryoidesalso resembles some members ofthe extant genus Cryptocarya and its relationshipto extant taxa is discussed.2007040185南 澳 大 利 亚 始 新 世 单 子 叶 植 物 点 柱 花 科 化石 Paracordyline aureonemoralis = Paracordylineaureonemoralis (Lomandraceae): an Eocenemonocotyledon from South Australia.( 英 文 ). Conran J G; Christophel D C. Alcheringa,1998, 22(3/4): 349-357A monocotyledonous leaf macrofossil taxonfrom Golden (;rove in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is recognised as being close to several extantAustralasian species of Cordyline, especiallythose in the C. stricta (Sims) Endl. / C:fruticosa (L.) A. Chev. complex. The fossil isassigned to the form genus Paracordyline,known previously from the OligoceneKerguelen Islands. However, as the GoldenGrove taxon differs markedly from theKerguelen species,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 newspecies, P. aureonemoralis Conran & Christophel.古 无 脊 椎 动 物 学综 论2007040186扬 子 区 晚 震 旦 世 动 物 化 石 新 材 料 = Newmaterial of animal fossils from the Upper Sinianof the Yangtze region, southern China. ( 中46


文 ). 薛 耀 松 ; 周 传 明 ; 唐 天 福 .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41(1): 137-142 1 图 版 .扬 子 区 晚 震 旦 世 地 层 中 已 有 多 种 类 型 的动 物 及 遗 迹 化 石 的 报 道 。 文 中 补 充 了 不 同地 区 和 层 位 的 骨 骼 及 遗 迹 化 石 新 材 料 , 包 括 :江 西 上 饶 王 家 院 陡 山 沱 组 顶 部 磷 块 岩 中 的磷 酸 盐 化 “ 十 ” 字 形 骨 针 和 云 南 晋 宁 王 家湾 灯 影 组 上 段 隧 石 条 带 中 的 单 轴 双 射 硅 质骨 针 , 它 们 可 能 分 属 于 钙 质 海 绵 和 普 通 海 绵类 ; 贵 州 瓮 安 陡 山 沱 组 上 段 磷 质 白 云 岩 中 的可 疑 壳 状 化 石 ; 宜 昌 三 斗 坪 金 瓜 墩 陡 山 沱 组下 部 ( 第 二 段 ) 遗 迹 化 石 ; 瓮 安 陡 山 沱 组 上 段及 湖 北 南 漳 灯 影 组 上 段 底 部 磷 质 硬 底 中 的生 物 扰 动 构 造 。 另 外 还 报 道 了 贵 州 清 镇 桃子 冲 剖 面 桃 子 冲 组 最 底 部 的 瓶 状 动 物 (Protolagenalimbata) 化 石 , 并 认 定 桃 子 冲 组 与 灯影 组 之 间 为 假 整 合 接 触 , 其 底 界 并 无 跨 入 震旦 系 的 证 据 。2007040187太 平 洋 地 区 一 些 晚 三 叠 世 群 集 无 脊 椎 动 物的 系 统 分 类 修 订 和 古 生 物 地 理 = Revisedsystematics and palaeobiogeography of someLate Triassic colonial invertebrates from thePacific region. ( 英 文 ). Schafer P; Grant-Mackie J A. Alcheringa, 1998, 22(1/2): 87-122Revision of type and additional material ofUpper Triassic colonial organisms from NewZealand, New Caledonia, Timor, Siberia,Canada and Chile, previously interpreted asBryozoa or Cnidaria, provides new insightsinto their palaeobiology, systematic affinityand palaeobiogeography. Heterastridium conglobatumReuss remains of uncertain hydrozoanaffinity, and could be spheractinoidean,hydroidean, or even milleporing. H. conglobatumdisciforme n. subsp. (="forma" disciformesensu Gerth) is described from New Zealand.The distribution of Heterastridium in theMurihiku and Torlesse terranes of New Zealand-NewCaledonia is documented, and it isrecorede as ranging through the Middle andLate Norian (Rutherfordi, Columbianus, andCordilleranus Zones). Its extreme rarity in theTorlesse terrane is thought to be the result ofunsuitable facies."Monotrypella" timorica Vinassa de Regny,described as a bryozoan, is a calcareousdemosponge of uncertain family and genus."M" maorica Wilckens is shown to be the seniorsynonym of Eoheteropora katzi Morozova.Eoheteropora is considered to be a tabulatecoral, and is shown to be of circum-Pacificdistribution from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time. The genus includes the Norian E.maorica (New Zealand-New CaledonianMurihiku terrane, and Kolymskij massif, Siberia),Rhaetian E. caledonica n.sp. (New Caledonia),Toarcian E. tipperi (Henderson &Perry)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and possiblyalso an undescribed form from the EarlyJurassic of Chile.原 生 动 物2007040188贵 州 六 枝 - 盘 县 地 区 早 二 叠 世 隆 林 期 蜓 类 组合 与 沉 积 环 境 = The Longlinian ( EarlyPermian) fusulinid communities and sedimentaryenvironments in the Liuzhi-Panxianregion, Guizhou. ( 中 文 ). 王 尚 彦 ; 王 红 梅 ; 张 慧 .地 质 通 报 , 2005, 25(4): 37-41六 枝 — 盘 县 地 区 的 早 二 叠 世 隆 林 期 地层 , 相 区 分 异 明 显 、 蜓 类 化 石 数 量 巨 大 。各 相 区 蜓 类 化 石 群 落 特 征 差 异 较 大 : 半 局限 台 地 相 为 Staffella-Nankinella-Pisolina; 台地 边 缘 生 物 滩 ( 礁 ) 相 为 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 斜 坡 — 盆 地 相 为Pseudofusulina, 进 一 步 划 分 为 近 岸 碳 酸 盐上 缓 坡 环 境 的 Staffella-Parafusulina-Wentzellophyllum 群 落 、 远 岸 碳 酸 盐 上 缓 坡环 境 的 Pamirina-Schwagerina-Pseudofusulina群 落 、 碳 酸 盐 下 缓 坡 环 境 的 Pseudofusulina-Robustoschwagerina-Kepingophyllum 群 落 和盆 地 环 境 的 Pseudofusulina-Schwagerina-Verbeekiella 群 落 。2007040189早 阿 普 第 期 浮 游 有 孔 虫 向 西 北 欧 的 迁 移 :白 垩 纪 中 期 浮 游 有 孔 虫 在 北 方 大 区 的 兴 起= The Early Aptian migration of planktonicforaminifera to NW Europe: the onset of themid-Cretaceous plankton revolution in theBoreal Realm. ( 英 文 ). Rückheim S; MutterloseJ. Cretaceous Research, 2002, 23(1): 49-63Occurrence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inmarine sediments of Early Aptian age (EarlyCretaceous) are described from northwestGerman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discussedwith respect to their abundance anddiversity. The data reflect the palaeoceanographicchange from a restricted marginalsea with a stratified water column in earliestAptian times to a hemipelagic, open oceanic,well-oxygenated water setting in the late EarlyAptian.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changed from agglutinated-dominated associationsin the earliest Aptian towards calcare-47


ous-dominated in the late Early Aptian. Smallhedbergellids appear in the Early AptianFischschiefer. They are rare within this andthe overlying Dark Clays and common withinthe Hedbergella Marl. Some horizons withinthe Fischschiefer and Dark Clays yield theplanktonic foraminifera generaClaviblowiella ,Blowiella and Globigerinelloides. These threegenera indicate the first short-term Tethyaninfluxes. Occurrences of Leupoldina and Lilliputianella,typical Tethyan genera, withintheHedbergella Marl support further warmwaterinfluxes.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Leupoldinacabri allows correlation with the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zonation of theTethys. Within the Rethmar section theBlowiella blowi Zone includes theFischschiefer, the Dark Clays and the base ofthe Hedbergella Marl. The subsequent L. cabriZone includes the upper part of the HedbergellaMarl.2007040190下 白 垩 统 浮 游 有 孔 虫 分 类 的 等 级 标 准 、 演化 过 程 和 分 类 简 化 = Hierarchy of criteria,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taxonomic simplification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Lower Cretaceousplanktonic foraminifera. ( 法 文 ). MoulladeM; Bellier J P; Tronchetti G. CretaceousResearch, 2002, 23(1): 111-148La hiérarchie des critères utilisée pour laclassification des Foraminifères planctoniquesdu Crétacé inférieur a été récemment à la foisenrichie et destabilisée par la prise en compte,parfois excessive, de la microstructure de leurparoi. Une utilisation plus raisonnée de ce critère et de ceux portant sur la morphologie et lenombre des loges, une approche moins strictementtypologique mais tenant compte de lavariabilité intra-populationnelle, ainsi que demodalités évolutives particulières (itérativité,gradualisme), nous a conduit à une simplificationtaxinomique qui devrait rendre ce groupede microfossiles plus accessible auxutilisateurs non-spécialistes. Ainsi l'introductionou la conservation dans la nomenclaturedes genres Alanlordella, Biglobigerinella, Blefuscuiana,Claviblowiella, Leupoldina, Lilliputianellaet Lilliputianelloides ne nous paraîtpas nécessaire et est discutée dans ce travail.En revanche la prise en compte du caractèremicrostructural nous paraît justifier la créationde Pseudoplanomalina nov. gen. Des pr écisions, simplifications et synonymies sontaussi apportées au niveau de certaines espèces.Enfin notre révision nous permet égalementde proposer un nouveau schéma phylogénétique (articulé à partir de deux espèces pérennes peu diff é renci é es) ainsi qu'une cl ésimplifiée de classification dichotomique.2007040191Kerguelen 高 地 (ODP 183 站 位 ) 晚 白 垩 世 浮游 有 孔 虫 : 南 大 洋 生 物 分 带 的 新 认 识 =Late Cretaceou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fromKerguelen Plateau (ODP Leg 183): new datato improve the Southern Ocean biozonation.( 英 文 ). Petrizzo M R. Cretaceous Research,2001, 22(6): 829-855An almost complete Upper Cretaceoussedimentary sequence recently recovered onthe Kerguelen Plateau (southern Indian Ocean)during ODP Leg 183 was analysed for planktonicforaminifera in order to refine and integratethe zonal schemes previously proposedfor the Southern Ocean area. Detailed biostratigraphicanalysis carried out on holes1135A, 1136A and 1138A (poleward of 50°S palaeolatitude during Late Cretaceous time)has allowed recognition of low and mid–highlatitude bioevents, useful for correlationacross latitudes, in addition to known Australbioevents. The low latitude biozonation can beapplied to Turonian sediments, because of theoccurrence of Helvetoglobotruncana helvetica,which marks the boundary betweenWhiteinella archaeocretacea and Helvetoglobotruncanahelvetica zones. The base of theWhiteinella archeocretacea Zone falls withinthe uppermost Cenomanian–Turonian blackshale level in Hole 1138A. The stratigraphicinterval from upper Turonian to uppermostSantonian can be resolved using bioeventsrecognized in the mid–high latitude sections.They are, in stratigraphic order: the last occurrenceof Falsotruncana maslakovae in the Coniacian,the first occurrence of Heterohelixpapula at the Coniacian/Santonian boundary,the extinction of the marginotruncanids in thelate Santonian, and the first occurrence ofGlobigerinelloides impensus in the latest (?)Santonian. The remainder of the Late Cretaceousfits rather well in the Austral zonalscheme, except that Globigerinelloides impensusexhibits a stratigraphic range in agreementwith its record at the mid–high latitude sectionsand extends further downwards thanpreviously recorded at southern sites. Therefore,despite the poor recovery in certain intervalsand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hiatuses oflocal and regional importance as revealed by48


correlation among holes, a more detailed zonalscheme has been obtained (mainly for the lessresolved Turonian–Santonian interval). Remarkson some species often overlooked inliterature are also provided.2007040192晚 白 垩 世 马 斯 特 里 赫 特 期 特 提 斯 洋 有 孔 虫属 Loftusia 种 的 古 地 理 分 布 = Palaeogeographical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es ofLoftusia (Foraminiferida) in the TethyanOcean during the Maastrichtian (Late Cretaceous).( 英 文 ). Meriç E; Ersoy S; Görmü M.Cretaceous Research, 2001, 22(3): 353-364The palaeo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various Loftusia species known to have existedmainly in the Middle East during theMaastrichtian is re-evaluated in the light ofplate tectonic theor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in place and time of various speciesfound in the carbonate platforms of the twogiant Gondwanan and Laurasian continentsare also discussed. The variety of species andtheir size and abundance on the various platformsdepended on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The stratigraphical range of the Loftusia speciesin Turkey is Middle – Upper Maastrichtian.Smaller forms were present at theend of the Late Maastrichtian. It is thoughtthat tiny ophiolitic rock fragments within theLoftusia tests were related to tectonic movementsand substrate features during the LateMaastrichtian.2007040193新 近 纪 晚 期 放 射 虫 Sphaeropyle 两 个 种 个 体发 育 中 骨 骼 结 构 生 长 与 变 异 = Ontogeneticgrowth and variation in the skeletal structureof two late Neogene Sphaeropyle species. ( 英文 ). Suzuki N.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6,80(5): 849-866 6 图 版 .Two four-shelled species characterized by apylome-bearing outermost shell—Sphaeropylerobusta and its descendant, Sphaeropylelangii—are selected for morphological study.Both species are morphologically identical tothree-shelled Actinomma morphotypes, morphotypesA and B,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the number of pores on half a circumferenceof the primary cortical shell, the distinguishingfeature between Sphaeropyle robusta andSphaeropyle langii, accounts for the same betweenSphaeropyle robusta and morphotype A,and between Sphaeropyle langii and morphotypeB. It suggests that the three-shelled morphotypesA and B are juvenile forms of thefour-shelled Sphaeropyle robusta andSphaeropyle langii, respectively. This isstrongly supported by the same stratigraphicdistributions of each pair. The quantitative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in bothspecies also revealed that they have nearlyidentical morphology, except for the numberof pores on half a circumference of the primarycortical shell. In addition, the size range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rtical shells andthe range of the number of radial spines increasein Sphaeropyle langii, while the lengthrange of radial spines decrease.2007040194藏 北 双 湖 地 区 才 多 茶 卡 一 带 构 造 混 杂 岩 中发 现 晚 泥 盆 世 和 晚 二 叠 世 放 射 虫 硅 质 岩 =Discovery of the Late Devonian and LatePermian radiolarian cherts in tectonic m élanges in the C ê do Caka area, Shuanghu,northern Tibet, China. ( 中 文 ). 朱 同 兴 ; 张 启 跃 ;董 瀚 ; 王 玉 净 ; 于 远 山 ; 冯 心 涛 . 地 质 通报 , 2006, 25(12): 1413-1418 2 图 版 .报 道 了 在 西 藏 北 部 双 湖 才 多 茶 卡 地 区 新发 现 的 晚 泥 盆 世 和 晚 二 叠 世 放 射 虫 硅 质 岩 ,实 测 剖 面 的 第 9 层 硅 质 岩 以 产 Neoalbaillella动 物 群 为 特 征 , 其 中 N. ormithoformis,N. optima是 晚 二 叠 世 长 兴 阶 的 2 个 带 化 石 ; 第 14层 硅 质 岩 以 产 Entactinids 动 物 群 为 特 征 , 其 中Stigmosphaerostylus oumonhaoensis,Triloneheechinata, Archocyrtium riedeli 等主 要 见 于 晚 泥 盆 世 法 门 阶 。 上 述 2 个 动 物群 在 西 藏 尚 属 首 次 发 现 。 才 多 茶 卡 地 区 晚古 生 代 放 射 虫 硅 质 岩 的 发 现 为 重 新 认 识 双湖 构 造 混 杂 岩 带 的 形 成 时 代 、 构 造 环 境 、“ 构 造 带 是 否 东 延 ” 等 重 大 地 质 问 题 , 提 供了 新 的 重 要 资 料 。2007040195三 峡 地 区 寒 武 纪 — 三 叠 纪 古 海 水 Sm/Nd 变化 特 征 : 来 自 牙 形 石 的 证 据 = Variationalcharacteristics of Sm/Nd ratio in Cambrian-Triassic paleoseawater from Three Gorgesarea conodont evidence. ( 中 文 ). 周 炼 ; 陈 孝 红 ;李 志 宏 ; 刘 勇 胜 ; 张 利 . 地 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学 学 报 , 2006, 31(1): 136-142牙 形 石 作 为 划 分 地 层 的 标 准 化 石 , 具 有 确切 的 地 层 层 位 和 较 高 的 REE 含 量 , 并 不 容 易受 成 岩 作 用 的 影 响 , 因 此 作 为 研 究 古 海 水 演化 的 指 示 剂 引 起 人 们 的 广 泛 关 注 . 利 用 同位 素 稀 释 法 对 扬 子 克 拉 通 三 峡 地 区 寒 武纪 — 三 叠 纪 海 相 碳 酸 盐 岩 中 代 表 古 海 水 化学 组 成 牙 形 石 的 Sm/Nd 比 值 进 行 测49


定 ,Sm/Nd 比 值 在 0.108-0.348 之 间 , 有 较 大的 变 化 范 围 . 建 立 Sm/Nd 比 值 随 时 间 的 演化 曲 线 , 并 结 合 已 有 沉 积 地 层 学 和 沉 积 地 球化 学 的 成 果 进 行 研 究 , 结 果 表 明 , 古 海 水Sm/Nd 比 值 变 化 与 海 平 面 升 降 、 古 陆 块 的隆 起 有 明 显 对 应 关 系 , 同 时 , 区 域 性 构 造 运 动 ,如 海 底 地 壳 拉 张 产 生 的 幔 源 组 分 和 地 幔 柱活 动 也 会 影 响 古 海 水 的 Sm/Nd 比 值 . 因 此 ,古 海 水 的 Sm/Nd 比 值 对 海 平 面 的 升 降 、 古大 陆 的 风 化 作 用 和 区 域 构 造 事 件 有 指 示 意义 .2007040196煤 山 D 剖 面 的 放 射 虫 动 物 群 与 海 平 面 变 化= Changhsingian radiolarian fauna from theMeishan D Section and sea-level changes. ( 中文 ). 何 卫 红 . 地 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报 , 2006, 31(2): 159-164煤 山 D 剖 面 长 兴 组 的 放 射 虫 动 物 群 的 研究 成 果 很 少 . 对 煤 山 D 剖 面 的 放 射 虫 动 物 群进 行 了 详 细 的 鉴 定 、 个 体 数 量 和 种 的 数 量的 统 计 . 结 果 表 明 : 煤 山 D 剖 面 长 兴 组 的 放 射虫 动 物 群 的 相 对 丰 度 、 简 单 分 异 度 与 长 兴期 海 平 面 变 化 具 有 耦 合 性 : 放 射 虫 丰 度 、 分异 度 较 大 的 层 位 基 本 对 应 于 长 兴 早 期 和 长兴 晚 期 2 次 最 大 海 侵 事 件 发 生 的 层 位 . 长 兴早 期 放 射 虫 的 丰 度 和 分 异 度 较 大 ( 相 对 长 兴晚 期 而 言 ), 这 与 长 兴 早 期 水 体 相 对 较 深 有 关 .煤 山 剖 面 放 射 虫 动 物 群 与 海 平 面 变 化 之 间的 这 种 耦 合 性 为 海 平 面 变 化 的 研 究 提 供 了依 据 .2007040197晚 中 新 世 西 太 平 洋 暖 池 的 浮 游 有 孔 虫 和 氧同 位 素 证 据 = Planktonic foraminifer andoxygen isotopic evidence of a Late Miocene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 中 文 ). 李 前 裕 ; 李保 华 ; 钟 广 法 ; 周 祖 翼 ; 成 鑫 荣 ; 王 吉 良 ; 汪 品 先 .地 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 报 , 2006, 31(6):754-764浮 游 有 孔 虫 深 水 种 Globoquadrina dehiscens于 10 Ma 左 右 从 西 太 平 洋 和 南 海 绝 灭 ,要 比 其 他 地 区 早 大 约 3Ma. 伴 随 这 一 事 件 还见 以 表 层 暖 水 种 增 多 而 深 水 种 大 幅 度 减 少为 主 要 特 征 的 生 物 群 变 化 . 古 生 物 和 氧 同 位素 结 果 指 示 当 时 表 层 水 变 暖 和 温 跃 层 变 深 ,我 们 认 为 是 与 早 期 西 太 平 洋 暖 池 的 发 育 有关 . 该 种 在 西 北 和 西 南 太 平 洋 呈 阶 段 性 消 失也 说 明 暖 水 堆 集 比 赤 道 区 更 强 , 尽 管 印 尼 海道 在 晚 中 新 世 已 大 为 变 窄 , 穿 越 印 尼 海 道 的径 流 可 能 尚 保 持 较 高 的 通 量 水 平 而 使 赤 道区 暖 水 堆 集 不 特 别 明 显 . 南 海 的 浮 游 氧 同 位素 值 通 常 比 开 放 西 太 平 洋 的 低 , 也 说 明 中 新世 时 期 的 上 层 海 水 环 境 与 现 代 相 似 , 都 是 暖池 边 缘 区 比 中 心 区 变 化 大 . 暖 池 边 缘 区 水 体环 境 多 变 和 温 度 梯 度 较 高 可 能 是 受 季 风 的影 响 , 结 果 造 成 深 水 种 的 降 低 和 G. dehiscens提 早 从 南 海 地 区 绝 灭 .2007040198南 海 北 部 1144 站 中 更 新 世 浮 游 有 孔 虫 的 千年 尺 度 古 气 候 记 录 = A millennial scale Mid-Pleistocene paleoclimate record of planktonicforaminifera from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Sea Site 1144. ( 中 文 ). 郑 范 ; 李 前 裕 ; 陈 木 宏 .地 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 报 , 2006, 31(6):780-786南 海 北 部 ODP 1144 站 中 更 新 世 气 候 转 型时 期 的 浮 游 有 孔 虫 在 千 年 尺 度 上 以 高 频 率变 化 为 主 要 特 征 . 冰 期 旋 回 主 要 周 期 在 0.9Ma 由 41 ka 转 变 为 100 ka, 浮 游 有 孔 虫 组 合也 随 冰 期 旋 回 出 现 大 量 的 冷 水 种 . 据 转 换 函数 得 出 的 表 层 水 降 温 高 达 10 ℃ 发 生 在0.9~0.6 Ma 间 的 转 型 过 渡 期 , 跨 越 MIS22、20、18、16 四 大 冰 期 . 同 时 , 温 跃 层 深 度 呈 阶梯 式 变 浅 , 在 MIS20 上 升 至 65 m 左 右 . 所 以 ,南 海 北 部 上 层 水 体 环 境 在 中 更 新 世 气 候 转型 期 出 现 比 末 次 冰 期 更 重 的 δ 18 O 值 , 温 跃 层变 浅 , 深 水 种 含 量 降 低 或 消 失 , 突 出 了 边 缘 海区 南 北 气 候 梯 度 反 差 和 冬 季 风 在 冰 期 增 强的 讯 号 . 南 海 南 北 部 的 环 境 差 异 与 东 西 太 平洋 的 差 异 , 共 同 表 明 低 纬 过 程 在 气 候 变 化 中的 重 要 性 .2007040199赣 东 北 蛇 绿 混 杂 岩 带 和 变 质 岩 系 中 “ 放 射虫 硅 质 岩 ” 的 再 研 究 = The putative "Radiolariancherts" from ophiolitic and metamorphiccomplexes in northeast Jiangxi: a reexamination.( 中 文 ). 王 玉 净 ; 杨 群 ; 尹 磊 明 ; 舒良 树 ; 楼 法 生 ; 王 博 .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 2006,12(1): 98-105赣 东 北 蛇 绿 混 杂 岩 和 变 质 岩 中 的 硅 质 岩时 代 问 题 已 成 为 研 究 华 南 区 域 构 造 和 古 地理 的 焦 点 之 一 , 长 期 以 来 被 地 质 学 界 认 为 属于 江 南 古 陆 元 古 代 “ 板 溪 群 ” 的 范 畴 。 近年 来 , 关 于 该 构 造 岩 系 中 存 在 晚 古 生 代 放 射虫 动 物 群 的 报 道 , 导 致 一 些 学 者 怀 疑 该 地 区传 统 的 构 造 古 地 理 格 局 需 要 重 新 解 释 。 对此 , 许 多 地 学 工 作 者 提 出 异 议 。 为 了 验 证 上述 放 射 虫 动 物 群 的 报 道 的 准 确 性 , 从 古 生 物学 、 构 造 地 质 学 和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等 多 领 域进 行 了 野 外 调 查 和 样 品 的 多 次 重 复 系 统 采集 ; 同 时 , 对 已 发 表 的 资 料 进 行 了 再 分 析 。 研50


究 显 示 , 赣 东 北 蛇 绿 混 杂 岩 和 变 质 岩 中 的 硅质 岩 和 板 岩 的 岩 石 薄 片 和 微 体 古 生 物 分 析样 品 中 未 产 出 放 射 虫 化 石 , 但 是 在 部 分 硅 质岩 和 板 岩 样 品 中 却 发 现 了 中 - 新 元 古 代 的 疑源 类 化 石 。 有 关 硅 质 岩 的 主 量 元 素 、 稀 土元 素 中 Ce 异 常 值 、、(La/Ce)N 比 值 和微 量 元 素 等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显 示 其 沉 积 作 用与 陆 源 物 质 有 关 , 沉 积 环 境 接 近 大 陆 边 缘 、远 离 深 海 远 洋 环 境 。2007040200阿 根 廷 火 地 岛 古 近 纪 放 射 虫 记 录 = Recordof Paleogene radiolarians from Tierra delFuego Island, Argentina.. ( 其 他 ). Jannou G E;Olivero E. Ameghiniana, 2001, 38(3): 317-320The finding of two assemblages of well preservedradiolarians, one from Punta Gruesaand the other from Cabo Irigoyen-ArroyoVasco area, on the Atlantic coast, Tierra delFuego Island, is reported. The former contains:Amphicraspedum sp. cf. A. murrayanumHaeckel, Buryella dumitricai (Petrushevskaya),Orbiculiforma renillaeformis (Campbell andClark), and Corythomelissa adunca (Sanfilippoand Riedel) among the most representantivespecies, its age is constrained to LatePaleocene-Early Eocene. The latter assemblagecontains Theocotyle (Theocotylissa)ficus (Ehrenberg), Amphisphaera macrosphaera(Nishimura), Buryella tetradicaForeman, and Spongurus bilobatus Clark andCampbell, its age is Early Eocene in agreementwith the associate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Both assemblages contain Heliostylussp., Mita sp., and Stylosphaera minorClark and Campbell.2007040201印 度 卡 奇 湾 全 新 世 沉 积 中 有 孔 虫 新 亚 科Asipholageninae = New subfamily Asipholageninaefrom Holocene deposits of the Gulf ofkachchh, India. ( 英 文 ). Reddy p p; RajshekharC.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7,37(1): 4-7 1 图 版 .A new subfamily Asipholageninae is describedto accommodate a distinct group ofunilocular foraminifera that possesses a double-wallstructure and lacks an entosoleniantube. These characters distinguish the proposedsubfamily Asipholageninae from allother known subfamilies of Lagenidae, viz.,Lagenina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singlewall and lack of an entosolenian tube; Ellipsolagenina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singlewall and an entosolenian tube; and Sipholagenina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doublewall and an entosolenian tube. In addition, anew genus Asipholagena and a new speciesAsipholagena tappani are reported. Thespecimens described herein are Holocene inage and were recovered from a mudflat in theGulf of Kachchh, northwestern India.2007040202用 以 清 洁 活 体 具 硬 壳 有 孔 虫 的 食 沉 积 物 腹足 类 Hydrobia ulvae = Hydrobia ulvae: a deposit-feederfor cleaning living hard-shelledforaminifera. ( 英 文 ). Rossignol L; Dupuy C.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7,37(1): 8-11 2 图 版 .This study proposes a new method for fastand inexpensive extraction of a large numberof living foraminifera for laboratory cultures.The method i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vercurrent extraction methods, which are highlytime-consuming. Several treatments were designedto test the method. Sediment bearingforaminifera from Brouage Mudflat (Atlanticcoast of France) was washed through a 50-µmsieve and distributed in glass Petri dishes with20, 40 and 80 specimens of Hydrobia ulvae, acommon gastropod from European intertidalmudflats. As a control experiment, one dishwas treated similarly but maintained withoutHydrobia. After two days, most of the sedimentin the Hydrobia treatments was compactedinto small cylindrical gastropod feces,and the tests of living benthic foraminifera(Ammonia tepida and Haynesina germanica)were clean and easily visible. Additional experimentsshowed that the foraminifera werenot ingested by Hydrobia ulvae, and could bepicked quickly and easily.2007040203吉 尔 吉 斯 斯 坦 中 天 山 加 满 图 和 百 壁 车 图 山脉 石 炭 系 顶 部 Kasimovian-Gzhelian 阶 地 层和 有 孔 虫 = Stratigraphy and foraminifersfrom the uppermost Carboniferous (Kasimovian-Gzhelian)of the Jamantoo and Baibichetooranges (Middle Tien-shan, Kyrgyzstan).( 英 文 ). Dzhenchuraeva A V; GetmanO F.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2007, 37(1): 46-68 4 图 版 .Uppermost Carboniferous (Kasimovian-Gzhelian) successions from the Middle Tien-Shan are composed of over 1500 m of terrigenousand carbonate strata. The lower part ofthe stratigraphic section is conglomeratic andforms the 500-m-thick Minbuginskaja suite.The upper part consists of 1000 m of inter-51


edded terrigenous and carbonate beds of theKodzhagulskaja suite. Fossils (e.g., foraminifers,brachiopods, ammonoids, mollusksand algae) are abundant in the Kodzhagulskajasuite, but only fusulinoideans occurconsistently throughout the studied sectionsand enabl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iostratigraphiczonation. Although fusulinoidean assemblagesfrom the Middle Tien-Shan containmany endemic species, the presence of severalmore widely-distributed forms has enabledinterregional correlations. A new genus, Pseudodaixinoides,and 38 other new species aredescribed: Quasifusulina akbeitica, Q. kodzhagulica,Q. ptchanica, Triticites proprius, T.kodzhagulicus, T. nitidus, T. fusinus, T. procerulus,T. polinae, T. ornatus*, T. oblisus, T.komansuensis*, T. komansuensis deplanatus,Jigulites altus kodzhagulensis, Schwageriniformismundulus, S. planus*, S. cuneatus*, S.tianshanicus*, S. arpaensis, S. kalcagarensis*,S. anosovae, S. magnificus, Pseudodaixinoideskalcagaricus, P. honestus*, P. cincinnatus*,P. septiplicatus*, P. cylindricus, P. pseudoartensis*,P. admirandus, P. cucumeriformis,P. quasiplanus, Kahlerella kirgisica*, Dutkevitchiaoblonga*, Daixina (Daixina) porrecta,D. (D.) kodzhagulica, Daixina (Bosbytauella)akbeitica* and Pseudofusulinoides akbeiticus.The new genus, Pseudodaixinoides, includesnine new species from the above list. The 13species that are marked with an asterisk (*)were described by N. A. Anosova (manuscript)in 1952 but are based on only a single specimen.Moreover, she did not study their stratigraphicdistribution. Thus, we think it is necessaryto consider N. A. Anosova as one ofauthors of the species, but not as one of theauthors of this study. Study, identification anddescription of species are fundamental to definitionof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s (i.e., formationsand beds).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of fusulinid assemblages in all types oflithologies makes i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regional paleoenvironments and paleogeographyand set them into the general geologicalscheme of the Carboniferous of Eurasia.2007040204欧 亚 大 陆 有 孔 虫 Eoparastaffella 属 的 早 期 演化 : 密 西 西 比 亚 纪 杜 内 期 晚 期 - 维 宪 期 早期 该 属 “interiecta 种 群 ” 及 相 关 形 态 =Early evolution of the genus Eoparastaffella(Foraminifera) in Eurasia: the"interiectagroup"and related forms, Late Tournaisian toEarly Viséan (Mississippian). ( 英 文 ). François-XavierDevuyst; Jií Kalvoda. Journal of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7, 37(1): 69-89 5图 版 .Eoparastaffella is a stratigraphically importantgenus as the appearance of Eoparastaffellasimplex Vdovenko, 1954 from primitiveEoparastaffella of the late Tournaisian waschosen by the Subcommission on CarboniferousStratigraphy (SCCS) as the primary toolfor recognition of the base of the Vis é an.Common representatives of Eoparastaffellainteriecta Vdovenko, 1971 and related formswere encountered during study of sectionsspanning the Tournaisian-Viséan boundary inseveral regions of Eurasia (western and centralEurope, northern Iran and southern China).Eoparastaffella interiecta was previouslyknown only from the Viséan of the formerUSSR and Bulgaria. Two new species,Eoparastaffella vdovenkoae n. sp. andEoparastaffella macdermoti n. sp., and twounnamed new subspecies are described hereinfrom abundant new material. The morphologicallyrelated species Eoparastaffella florigena(Pronina, 1963) and Eoparastaffella tumida(Pronina, 1963) are discussed. A biometricstudy is carried out, in addition to classical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s, in an attempt tocharacterize objectively the morphospace occupiedby these taxa and to illustrate their intraspecificvariability. The abundant materialalso allow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juvenileforms of each taxon.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of early Eoparastaffella is discussed and thebiostratigraphic interest of the newly proposedtaxa is assessed.2007040205斯 瓦 尔 巴 特 群 岛 Tempelfjord 海 湾 染 色 单 房室 有 孔 虫 分 布 和 生 物 多 样 性 = Distributionand biodiversity of stained monothalamousforaminifera from Tempelfjord, Svalbard. ( 英文 ). Sabbatini A; Morigi C.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Research, 2007, 37(2): 93-106 3图 版 .Live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includingsoft-walled monothalamous taxa (organicwalledallogromiids, agglutinated saccamminidsand psammosphaerids) in addition tohard-shelled polythalamous forms, were analyzedat nine sites (26–104 m water depth) inTempelfjord on the west coast of Svalbard.Small volumes of sediments (1 ml) were splitinto 63–125, 125–300 and >300 µm sizefractions and each fraction was sorted for allstained foraminifera. There was a marked contrastin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between the52


inner and outer parts of the fjord. Monothalamousforaminifera (88 – 97% of the liveassemblage >63 µm) overwhelmingly dominatedsamples from the inner stations, locatedclose to the glacier edge and, therefore, influencedby freshwater inputs. Multi-chamberedagglutinated and calcareous taxa, on the otherhand, were most common (77–82%) at thetwo outer stations. Many of the monothalamousforaminifera were organic-walled allogromiids.The dominant allogromiid was atiny (30–60 µm) undescribed species, oftenwith a distinctive cover of sediment particles,which ensured its retention on the 63-µmsieve. This species made up 31% of live foraminiferain all samples and 66% at one stationnear the glacier. Saccamminids andpsammosphaerids were also common at somestations. A total of 63 monothalamous morphospecieswas recognized with numbers ateach station ranging from 7 (station 0763) to19 (station 0758). Saccamminids at station0759 were particularly diverse (12 morphospecies).Forms assigned to the genusGloiogullmia represented 5–10% of the assemblagealong the fjord, while the percentageof the genera Psammosphaga, Tinogullmia,and Micrometula was fairly consistent at allstations. These results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of the importance of soft-walled,monothalamous foraminifera in sublittoral,high-latitude and brackish-water settings.2007040206斯 瓦 尔 巴 特 群 岛 Adventfjorden 地 区 底 栖 有孔 虫 :50 年 来 当 地 的 水 文 变 化 = Benthicforaminifera in Adventfjorden, Svalbard: last50 years of local hydrographic changes. ( 英文 ). Majewski W; Zajaczkowski M. Journal of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7, 37(2): 107-124 3 图 版 .Three marine sediment cores in Adventfjorden,west Spitsbergen, Svalbard, were analyzedfor granulometry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125 µm). Summer water temperatureand salinity, as well as suspended solid concentration,were measured.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from Adventfjorden are comprisedof 46 species belonging to 37 genera. The observedsuccession of these follows the generaldistribution pattern of near-shore Svalbardspecies. The most near-shore Cribroelphidiumexcavatum clavatum is followed by the moredistant Spiroplectammina earlandi, Ammotiumcassis, Labrospira crassimargo and Recurvoidesturbinatus. Present summer salinityand temperature show no major changes nearthe sea floor along the Adventfjorden transect.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appearto be related to different sedimentation regimes,and varied through time with changesin sedimentation. The assemblage changesduring ~1959–1963 and ~1977–1987 seemto be linked to local conditions, especially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area. Conditionscausing the possible poor carbonate preservationin Adventfjorden could be due to the reducedsedimentation rates and/or descent ofbrines produced by sea-ice formation, coupledwith decay of organic matter, but not directlyto the influence of low-saline water.2007040207埃 及 Qurun 湖 有 孔 虫 的 环 境 控 制 = Environmentalcontrols on foraminifera in LakeQarun, Egypt. ( 英 文 ). Abu-zied R H; KeatingsK W.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7,37(2): 136-149 2 图 版 .Foraminifera were investigated in Lake Qarun,an Egyptian inland saltwater lake, to determine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mostcomm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this distribution. Forty surface sediment grabsamples from the lake were found to be rich inbenthic foraminifera. Their faunal densityranged from 63 to 13,400 tests g– 1 with anaverage of 1700 tests g– 1 (s = ± 2480).Faunal diversity ranged from 4 to 15 specieswith an average 10 species per sample (s = ±2.3). Both faunal density and diversity decreasedin areas (biotopes 1 and 3) dominatedby clay and silt (grain size < 63 µ m) rich in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by aerobic and anaerobic bacteria could leadto very low dissolved oxygen in pore and bottomwaters where foraminifera live. Faunaldata were used to divide the lake into threeecological biotopes. Samples from biotopes 1and 3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lay-and-siltcontent, with Ammonia tepida and Quinqueloculinaseminula characterizing biotope 1 andA. tepida, Q. seminula and Cribroelphidiumexcavatum dominating biotope 3. Samplesfrom biotope 2 are characterized by bioclasticsand-dominated substrates that are rich in Q.seminula, A. tepida, Quinqueloculina poeyana,Bolivina striatula and Rosalina globularis.Ammonia tepida and Quinqueloculinaseminula compose ~70% of the total foraminiferalassemblage in Lake Qarun. The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se species indicatethat each is controlled by distinct environ-53


mental factors. In biotopes 1 and 3, A. tepida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high clay-and-siltcontent and Q. seminula correlates with hightotal dissolved solids. Cribroelphidium excavatumcorrelates positively with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nd negatively with total dissolvedsolids (TDS). In biotope 2, Quinqueloculinapoeyana, Bolivina striatula and Rosalinaglobularis 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coarse bioclasticsubstrates enriched in phytal remains, acondi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ence of theepiphytic taxon R. globularis. The occurrenceof these halophilic species in Lake Qarunseems to be a consequence of rising "salinity"that has made the lake a suitable habitat forthese foraminiferal taxa.2007040208晚 白 垩 世 坎 潘 期 晚 期 — 马 斯 特 里 赫 特 期 晚期 浮 游 有 孔 虫 属 Rugotruncana Brönnimannand Brown, 1956 的 分 类 学 修 订 及 浮 游 有 孔虫 古 生 物 学 建 种 新 见 解 = Taxonomic revisionof the Late Campanian-Maastrichtian(Late Cretaceou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genus Rugotruncana Brönnimann andBrown,1956 and a new paleontological speciesconcept for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 英文 ). Georgescu M D; Huber B T. Journal of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7, 37(2): 150-159 5 图 版 .The Late Cretaceous (late Campanian-Maastrichtia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genusRugotruncana Brönnimann and Brown, 1956is thoroughly revised. The genus is monospecific,with Rugotruncana circumnodifer(Finlay, 1940) being the only species includedwithin it.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genuswas made by examination of type specimensof all species assigned to Rugotruncana in thepast. The genu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of an imperforate band and a weakly tostrongly developed double keel along the testperiphery. In addition, detailed 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e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thetest ornamentation is asymmetrical, withvariably developed rugae and costellae beingparallel to the periphery on the spiral side andmeridional on the umbilical side. These featuresserve to distinguish Rugotruncana fromRugoglobigerina and Globotruncana. Basedon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revealed by thedetailed test ultrastructure and ornamentationobservations, Rugotruncana is included withinFamily Rugoglobigerinidae. A new paleontologicalspecies concept is proposed to accommodateRugotruncana circumnodifer andother species of Cretaceou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2007040209赛 诺 曼 期 晚 期 浮 游 有 孔 虫 Rotalipora greenhornensis(Morrow, 1934) 的 分 类 学 修 订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Late Cenomanianplanktonic foraminifera Rotalipora greenhornensis(Morrow, 1934). ( 英 文 ). Ando A;Huber B T.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2007, 37(2): 160-174 5 图 版 .Rotalipora greenhornensis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a representativ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species of the single-keeled Rotaliporinaeof late Cenomanian age. Its taxonomic identity,however, is still ambiguous because this taxonhas been distinguished by morphological criteria(numerous, strongly curved chambers, etc.),whereas the other species of Rotalipora aredistinguished primarily by their apertural andornamental characters (raised sutures, periumbilicalridges, etc.). The presence of stronglyraised sutures throughout the umbilical andspiral sides has also been used to identify R.greenhornensis, but this criterion is troublesomeas it also applies to its direct ancestorRotalipora globotruncanoides. Reexaminationof the holotype and observation of many topotypesand some North Atlantic and Pacifichypotypes reveals that, despite its remarkablemorphological variability, R. greenhornensisis distinguishable by having umbilical suturesthat are not fully raised, with the last severalbeing depressed, and supplementary aperturesthat are umbilical in position and surroundedby a continuous series of closely-spaced periumbilicalridges. Moreover, reduction of theraised sutures tends to occur simultaneouslyon both the umbilical and spiral sides. Suchapertural and ornamental characters of R.greenhornensis serve as its primary distinguishingfeatures, allowing a clear-cut differentiationof this taxon from other species ofRotalipora, particularly the closely associatedspecies R. globotruncanoides and planoconvexRotalipora deeckei.2007040210阿 尔 布 期 - 赛 诺 曼 期 浮 游 有 孔 虫 多 系 类 群 轮孔 虫 类 : 属 的 修 订 = The rotaliporids, apolyphletic group of Albian-Cenomanianplanktonic foraminifera: emendation of genera.( 英 文 ). Jos é Mar í a Gonz á lez-Donoso;Dolores Linares.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2007, 37(2): 175-186 2 图 版 .54


The rotaliporids are a group of mid-Cretaceou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that havegained increasing stratigraphic importance inthe last few decades. Six genera are presentlydescribed: Rotalipora, Thalmanninella,Anaticinella, Pseudoticinella, Pseudothalmanninellaand Pseudorotalipora. All are identifiedon the basis of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Recent systematic studies of planktonicforaminifera have, however, highlighted theimportance of an approach based on lineageaffinities rather than simple morphologicaldifferences. Using this philosophy, we proposea revision of the rotaliporids according totheir polyphyletic origin. In particular, weemend and redescribe the three genera Thalmanninella,Pseudothalmanninella and Rotalipora,including species previously attributedto Anaticinella, Pseudoticinella and Pseudorotalipora.We include Anaticinella (seniorsynonym of Pseudoticinella) in the genusThalmanninella and Pseudorotalipora in Rotalipora.The retained genera are as follows.1.Pseudothalmanninella, which became extinctduring the earliest Cenomanian, shows (a)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a peripheral singlekeel and raised spiral sutures and (b) thedevelopment of periumbilical ridges andraised umbilical sutures. 2.Thalmanninella,which became extinct in the latest Cenomanian,is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evolution(in several stages) that may be summarized asfollows: (a)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aperipheral single keel and spiral sutural ridges;(b) the appearance of periumbilical ridges andraised umbilical sutures on the umbilical side;and (c)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se previouslyacquired characters in almost the reverse orderduring the final evolutionary stage. This includesthe loss of umbilical sutural ridges followedby weakening and loss of the peripheralkeel and spiral sutural ridges. This genus alsoshows a continuous variability in other featuresthat are normally used for morphologicaldefinition of species: e.g., relative convexityof both sides, number of chambers, whorl expansionrate, shape of the equatorial peripheryand other characters. This variability is thereason why, in the past, many species havebeen described and attributed to Thalmanninella.3. Rotalipora, which became extinct inthe latest Cenomanian, shows (a) a progressivedevelopment of a peripheral single keel;(b) a development of raised spiral sutures; and(c) a development of a triradial ridge in themiddle part of chambers on both the umbilical.2007040211墨 西 哥 加 利 福 尼 亚 海 湾 底 栖 有 孔 虫 属Bolivina 种 的 双 形 , 壳 体 Mg/Ca 比 值 和 稳定 同 位 素 值 = Dimorphism, shell Mg/Ca ratiosand stable isotope content in species ofBolivina (benthic foraminifera) in the Gulf ofCalifornia, Mexico. ( 英 文 ). Douglas R;Staines-urias F.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2007, 37(3): 189-203 1 图 版 .The stable isotope and shell Mg/Ca compositionin the tests of dimorphic generations(microspheric, megalospheric) and polymorphsof low oxygen species of Bolivinafrom the Gulf of California were measured toevaluate their potential use as environmentalproxies. In B. argentea Cushman, megalospherictests are always more abundant thanmicrospheric tests though the dimorphic ratiois relatively constant with water depth. Distinctmorphovariants develop in the specieswith decreasing benthic oxygen concentrations.The species is in isotopic equilibriumexcept for lowest oxygen morphovariants,which have slightly lighter 13C values thanthe typical form. The shell Mg/Ca ratio of livespecimens is higher than in dead specimens,and the species shows no trend with temperature.In B. subadvena and B. interjuncta bicostata,megalospheric tests predominate inhigher oxygen environments, and the dimorphicratio varies with water depth. Megalosphericgenerations of B. subadvena, whichare concentrated in the organic-rich benthicboundary above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appear to grow rapidly to a smaller size andtend to have higher shell Mg/Ca and lighter13C content than do the tests of the microsphericgeneration, although the differencesare generally small. Microspheric forms aremost numerous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and produce larger, slower growing adults thatare more nearly in equilibrium with bottomwater chemistry. B. argentea and B. subadvenaare useful proxies in reconstructing oceanventilation and paleoproductivity, but the specieslife strategies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interpreting their shell geochemistry.2007040212法 国 大 西 洋 沿 岸 (Marennes-Oléron 湾 和 雷 岛 )有 孔 虫 Quinqueloculina carinatastriata (Wiesner,1923) 的 首 次 报 道 = First report ofQuinqueloculina carinatastriata (Wiesner,1923) (foraminifera) along the French Atlanticcoast (Marennes-Oléron Bay and Ile de Ré).( 英 文 ). Bouchet V M P; Debenay J-P. Journal55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7, 37(3): 204-212 1 图 版 .Large populations of the living benthic foraminiferaQuinqueloculina carinatastriata(Wiesner, 1923)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from intertidal mudflats of the French Atlanticcoast (Marennes-Oléron Bay and Ile de Ré).Maximum abundance of living specimens wasrecorded in early autumn. The species waspreviously described from the Adriatic andTyrrhenian Seas (central Mediterranean Sea)and reported from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and Red Seas, as well as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regions. A survey of available literature totrace records of the species in muddy shallowhabitats along the western coasts of Europeand Africa reveals that the species is unrecordedfrom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Seaand is unknown in the eastern Atlantic Oceanfrom the Ivory Coast to Denmark, includingthe British Isles. This supports the hypothesisthat the species has been accidentally introducedoutside its natural range as a probableresult of mariculture trade and/or shippingactivitie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successfulintroduction of a non-indigenous benthicforaminifera to the Atlantic coast of Europe.2007040213西 印 度 群 岛 尼 维 斯 岛 近 岸 底 质 附 生 植 物 上的 有 孔 虫 居 群 密 度 和 多 样 性 = Populationdensities and diversities of epiphytal foraminiferaon nearshore substrates, Nevis,West Indies. ( 英 文 ). Wilson B; Ramsook A.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7,37(3): 213-222Foraminiferal 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diversitieswere monitored on calcareous algaeand seagrass in two Caribbean bays, one ofwhich has been polluted by a leaking septictank, an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monthlyover a year-long period. Population densitieson seagrass blade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mass of dried leaves. On other substrates,population densities were computed as thenumber of foraminifera per gram of detritus(diatom frustrules, sand, particulate organicmatter) washed from the plants. Densities onthe heads (capitulae) of the alga Penicilluscapitatus in both bays were three times higherthan those on either the alga Halimeda opuntiaor on exposed seagrass (Syringodium filiforme,Thalassia testinudum) rhizomes andbasal leaf bosses. The input of organic matterinto one bay may have impacted the assemblagespecies composition, but it did not affectpopulation densities. The short life span of P.capitatus, coupled with the more dense populationsit supports, implies that assemblageson this alga may contribute proportionallymore foraminiferal tests to the sediment thando those on other plants. Population dynamicsshowed that entire foraminiferal communitieson all plants fluctuated independently of oneanother, whether on different plants in thesame bay or on the same plants in differentbays. This suggests that nearshore foraminiferaare patchily distributed and that the populationsin the patches wax and wane independently.Population diversities fluctuated frommonth to month a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in the polluted bay. However, monthly diversitiesand population densities were not correlated.Species dominance was greater in thewindward, unpolluted bay. Differences indominance within each bay suggest that Penicilluscapitatus capitulae support a pioneeringforaminiferal community, whereas long-livedseagrass rhizomes bear a climax community.2007040214美 国 佛 罗 里 达 群 岛 现 生 archaiasine 有 孔 虫类 壳 体 异 常 特 征 = Anomalous features observedon tests of live archaiasine forminifersfrom the Florida Keys, USA. ( 英 文 ). CrevisonH; Hallock P.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2007, 37(3): 223-233 3 图 版 .Historically, Archaias angulatus has been amajor contributor to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and sediments in coral-reef environmentsthroughout the Caribbean and tropicalAtlantic. A variety of anomalous features wereobserved in the tests of A. angulatus individualscollected live from the Florida reef tract in2004 and 2005. Six types of anomalies weredocumen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microborings, microbial biofilm, pittedsurfaces, dissolution, calcification abnormalitiesand growth abnormalities. Calcificationabnormalities included mineralogical projections,lacy crusts and repair marks. These abnormalitieswere found among both juvenileand adult A. angulatus, and similar featureswere also found among Cyclorbiculina compressaand Laevipeneroplis proteus specimenscollected live in the same samples.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observations are atleast twofold. First, in studies of fossil assemblages,damage to tests and changes in testsurfacetextures should not be assumed tohave occurred postmortem and may provideevidence of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actingupon living populations. In addition, wespeculate that test dissolution in larger milio-56


lid foraminifers when alive can indicate decliningcarbonate saturation in seawater,which can result locally from salinity changesor increasing benthic respiration rates, as wellas globally from rising concentration of atmosphericCO2.2007040215巴 西 SÃO paulo 的 bertioga 地 区 亚 热 带 河 道现 代 有 孔 虫 相 = Modern foraminiferal faciesin a subtropical estuarine channel, bertioga,SÃO paulo, Brazil. ( 英 文 ). Patrícia PinheiroBeck Eichler; Beatriz Beck Eichler. Journal of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7, 37(3): 234-247Numerical analyses of modern foraminiferalabundance and environmental data fromthe Bertioga Channel (São Paulo, Brazil) revealmultiple biofacies within an overallparalic setting. Despite its fisheries, maricultureand attraction to tourists, the environmentalstate of Bertioga Channel remainspoorly studied.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is anattempt to partly fill this gap; the parametersexamined include depth, salinity, temperature,organic carbon, sulfur content and bottomsediment type. Muddy sediments with highorganic carbon content derived from landdrainage are found in the inner parts of thechannel, whereas sandy sediment dominatesthe areas adjacent to the Atlantic Ocean. In theeastern entrance to the channel, sandy sedimentcontain species of Rotaliida from Facies1 (including Elphidium discoidale, Elphidiumpoeyanum, Hanzawaia boueana, Pararotaliacananeiaensis and Nonionella atlantica), reflectingnormal marine salinity. Sedimentswith high percentages of silt and clay in polyhalineand euryhaline environments of theeastern part and Itapanhaú River contain Facies2, which includes Ammonia beccarii andPararotalia cananeiaensis. In the western entranceand central,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where salinities vary from 18 to 30 psu andthe sediments contain both low and high organiccarbon, the foraminifera from Facies 3are dominated by Quinqueloculina milletti,Arenoparrella mexicana, Pararotalia cananeiaensis,Ammonia beccarii, Buliminella elegantissima,Elphidium sp., Elphidium excavatum,Elphidium gunteri and Elphidium poeyanum.In mesohaline and polyhaline waters ofthe central part, the organic-carbon-rich siltand clay contain Facies 4, which includesAmmonia beccarii, Pararotalia cananeiaensis,Elphidium excavatum and Elphidium sp. Mostof organic-carbon-enriched, silty-clay substratesthat are subject to the highest freshwaterdischarge and high bottom temperaturessupport two different assemblages: one ofmostly Rotaliina and the other mostly of Textulariida(Facies 5 and 6). Facies 5 includesAmmonia beccarii, Elphidium excavatum,Arenoparrella mexicana, Haplophragmoideswilberti, Siphotrochammina lobata, Trochamminainflata and Trochammina sp., all ofwhich are typical of mesohaline sites (mainlyCrumaú and Trindade rivers), and Facies 6includes Bolivina sp., Ammoastuta salsa,Arenoparrella mexicana, Haplophragmoideswilberti and Trochammina sp., all of whichare typical of oligohaline and mesohalinemangrove fringes. The foraminiferal speciesfrom the present study are frequently found inparalic environments in Brazil, western Africaand other estuaries around the world.2007040216东 帝 汶 Cablac 山 巴 哈 马 型 碳 酸 盐 - 浅 滩 灰岩 三 叠 系 - 下 侏 罗 统 有 孔 虫 指 标 = Triassic-Lower Jurassic foraminiferal indices for bahaman-typecarbonate-bank limestones, CablacMountain, East Timor. ( 英 文 ). Haig D W;McCartain E.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2007, 37(3): 248-264 5 图 版 .Peloidal and oolitic limestones on CablacMountain in East Timor contain small calcitecementedagglutinated and porcelaneous foraminiferathat place these limestones in theTriassic or Lower Jurassic, in contrast to theLower Miocene as previously mapped. AnEarly Jurassic (Sinemurian-Pliensbachian) ageis indicated for some of the limestone by thepresence of Meandrovoluta asiagoensis Fugagnoliand Rettori, Everticyclamminapraevirguliana Fugagnoli and a palynomorphassemblage. The age of other limestones onthe mountain is identified broadly as Late Triassicto Early Jurassic, based on the occurrenceof Duotaxis metula Kristan. In basinalfacies of the nearby Wai Luli Valley, Gsollbergellaspiroloculiformis (Oraveczné Scheffer),palynomorphs, a brachiopod and halobiidbivalves indicate a Late Triassic (Carnian) agefor a transported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associated with peloids, ooids and Duotaxisand Siphovalvulina characteristic of carbonate-bankdeposits. This occurrence suggeststhat carbonate banks were developed locallyon submerged topographic highs in seas thatflooded interior-rift basins in this part ofGondwana and that a complex facies array ofdeep-water muds, deltaic sands, and carbonateshoals were present in the basins. Taxonomicassessment of Triassic and Early Jurassic spe-57


cies previously placed in Tetrataxis suggeststhat these are better accommodated in Duotaxis,and some species placed in Trochamminaare transferred to Siphovalvulina. The distinctionbetween Duotaxis and Siphovalvulina, asnow understood, rests on the shape of adultchambers.2007040217美 国 北 卡 罗 莱 纳 州 Albemarle 河 口 系 统 有 孔虫 分 布 及 现 代 环 境 变 化 = Foraminifera inthe Albemarle Estuarine System, North Carolina:distribution and recent environmentalchange. ( 英 文 ). Vance D J; Culver S J. Journal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6, 36(1):15-33 2 图 版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distributions of foraminifera (both livepopulations and dead assemblages) throughoutthe Albemarle Estuarine System (AES) to determinethe utility of the modern foraminiferalassemblages as models for paleoenvironmentalinterpretations in this estuarine and barrierisland system. Thirty-seven species were recognizedin the dead assemblages from 49 stations;19 species comprised the living populations.Cluster analysis of the dead assemblagesdefined five biofacies: the calcareous foraminiferalnearshore marine and inlet biofacies,and the dominantly agglutinated foraminiferalestuarine shoal, estuary, inner estuary,and marsh biofacies.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of threecores from the central Albemarle basin, basedon the distribution of dead surface foraminiferalassemblages, recognized the inner estuarineand estuarine biofacies. Radionuclidetracers ( 210 Pb and 137 Cs) provided the geochronologicframework for each core. Thewesternmost core was capped by the innerestuarine biofacies overlying the estuarinebiofacies, indicating either accumulation of aseasonal ephemeral layer of sediment from alower brackish, upstream environment or increasedfreshwater discharge since the 1990’s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tropical storm andhurricane activity. The two easternmost coresindicated that, in the early 19 th century, AlbemarleSound populations included calcareousforaminiferal species. These taxa were adaptedto the higher salinities that resulted fromseveral inlets that were open adjacent to theAES prior to 1828.Taphonomic processes (test transport, test dissolution,mechanical test breakage) are activebut, with the exception of test dissolution in arelatively restricted geographic area, they donot significantly alter surficial foraminiferalassemblages in the transition into subfossilassemblages. Thus, foraminiferal distributionsare useful for characterizing modern estuarineenvironments and for interpreting paleoenvironmentalchanges in sediments depositedover the past few hundred years in coastalNorth Carolina.2007040218南 海 西 南 陆 坡 末 次 冰 期 以 来 的 浮 游 有 孔 虫及 其 古 气 候 意 义 = Planktonic foraminiferafrom the southwest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South China Sea since last glacial and theirpaleo-climate implication. ( 中 文 ). 吴 庐 山 ; 朱照 宇 ; 邱 燕 ; 陈 芳 ; 陈 超 云 ; 钟 和 贤 ; 周 厚 云 . 海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6, 26(6): 1-8对 南 海 西 南 陆 坡 区 SA08-34 柱 状 样 浮 游有 孔 虫 进 行 了 定 量 统 计 分 析 , 并 采 用 古 生 态转 换 函 数 FP-12E 计 算 各 样 品 所 代 表 的 海 水表 层 古 温 度 (SST), 结 合14 C 测 年 和 CaCO 3 分 析 结 果 , 揭 示 了 该 海 域 末次 冰 期 以 来 的 古 海 洋 学 特 征 。 末 次 冰 期 以来 SST 具 有 较 大 的 变 化 , 其 中 冰 后 期 SST 冬 季为 24.85~26.23 ℃ , 夏 季 为 28.81~29.36 ℃ , 季节 温 差 为 2.66~4.47 ℃ ; 末 次 盛 冰 期 SST 有 明显 的 周 期 性 波 动 ,SST 冬 季 为 23.60~26.86 ℃ ,夏 季 为 28.45~29.63 ℃ , 季 节 温 差 为2.34~5.09 ℃ ; 末 次 间 冰 段 SST 冬 季 为23.48~27.57 ℃ , 夏 季 为 28.82~29.73 ℃ , 季 节温 差 为 2.16~5.34℃。 南 海 西 南 陆 坡 区 在 末次 冰 期 出 现 6 次 明 显 的 海 水 表 层 降 温 事 件 ,其 中 “ 新 仙 女 木 ” 事 件 的 年 代 约 为11.75~12.38 kaBP,H1—H4 事 件 的 年 代 分 别约 为 15.51~16.76 、 21.15~22.40 、26.79~27.42 和 34.31~34.94 kaBP。2007040219阿 根 廷 大 陆 架 科 罗 拉 多 盆 地 Estrella x-1 钻井 新 生 代 底 栖 有 孔 虫 = Cenozoic benthicforaminifera from the Estrella x-1 borehole(Colorado Basin, Argentine continental shelf).( 其 他 ). Carames A; Malumian N.Ameghiniana, 2000, 37(4): 387-419In the Estrella x-1 a sedimentary successionbetween 540-1,890 meters below surface,comprises strata of Paleocene-Pleistocene age,where 169 taxa were identified. Seven sectionsmay be recognized, each one equivalentto formal stratigraphic units known in the area.The first (540 mbs) bears the Buccella peruvianaf. campsi assemblage of Pleistocene age.The second (630?-990 mbs) has theCassidulina spp. assemblage of late Middle58


Miocene to Pliocene age. The third (1,080-1,170 mbs) bears an arenaceous assemblage ofprobable Middle Miocene age. The fourth(1,260-1,620 mbs) has the Uvigerina spp. assemblageof Early Miocene age. The fifth(1,710 mbs) has abundant glauconite, scarceforaminifera, and is Early Oligocene in age.The sixth (1,800 mbs) has glauconite, poorlypreserved foraminifera, scarce radiolarians,and is Middle Eocene to Early Oligocene inage. Finally, the seventh (1,890 mbs) has Buliminellaisabelleana f. procera of Paleoceneage. A paleo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for eachsection is proposed.2007040220西 藏 申 扎 地 区 中 二 叠 世 蜓 类 动 物 群 = MiddlePermian fusulinids from the Xainza area ofthe Lhasa Block, Tibet. ( 中 文 ). 黄 浩 ; 金 小 赤 ;史 宇 坤 ; 杨 湘 宁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7, 46(1):61-74 2 图 版 .结 合 新 采 集 的 材 料 与 前 人 研 究 , 综 合 分 析拉 萨 地 块 申 扎 永 珠 乡 下 拉 组 中 蜓 类 动 物 群的 构 成 与 时 代 , 并 将 其 与 同 期 华 南 蜓 类 动 物群 进 行 对 比 。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申 扎 下 拉 组 的蜓 类 动 物 群 共 16 属 ( 含 1 亚 属 ,2 存 疑 属 ),70种 ( 含 比 较 种 与 未 定 种 ), 时 代 为 茅 口 期 , 大 致相 当 于 Roadian 阶 上 部 至 Wordian 阶 。 与 同期 华 夏 区 华 南 的 蜓 类 动 物 群 相 比 , 下 拉 组 的蜓 类 动 物 群 在 属 种 构 成 , 尤 其 是 优 势 类 群 方面 差 异 显 著 , 其 主 要 特 征 为Neoschwagerinidae 与 Verbeekinidae 两 科 的 种级 分 异 度 很 低 ,Chusenella 与 Nankinella 占 优势 地 位 , 且 缺 失 了 约 60% 华 南 的 常 见 属 。2007040221滇 西 南 孟 连 曼 信 地 区 早 石 炭 世 磷 结 核 中 的放 射 虫 = Early Carboniferous radiolarians inphosphoric nodule from Manxin, Menglian,South-Western Yunnan. ( 中 文 ). 张 凡 ; 冯 庆 来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1): 99-104 2 图 版 .滇 西 南 昌 宁 — 孟 连 构 造 带 下 石 炭 统 平 掌组 火 山 岩 之 硅 质 岩 夹 层 中 , 存 在 大 量 结 核 ,X衍 射 分 析 证 明 , 这 些 结 核 全 部 为 磷 结 核 。 其中 一 块 磷 结 核 经 分 析 , 获 得 放 射 虫 化 石 7 属9 种 ( 其 中 包 括 一 未 定 种 ) :Albaillella paradoxaDeflandre,Archocyrtium sp., Robotiumvalidum Cheng,Triaenosphaera sicariusDeflandre,Entactinia herculea Foreman,Entactiniaparva Won,Astroentactiniamultispinosa (Won) ,Entactinosphaera inusitataForeman,Entactinosphaera palimbolaForeman, 均 属 杜 内 期 中 期 Albaillella paradoxa带 。 这 些 磷 结 核 应 该 沉 积 在 上 升 洋 流形 成 的 洋 岛 环 境 , 而 不 是 裂 谷 中 。2007040222美 国 北 卡 罗 莱 纳 州 外 大 陆 斜 坡 ( 水 深850m) 底 栖 有 孔 虫 分 布 趋 势 与 有 机 质 富 集梯 度 的 关 系 = Benthic foraminiferal trends inrelation to an organic enrichment gradient onthe continental slope (850 M water depth) offNorth Carolina (USA). ( 英 文 ). Smart C W;Gooday A J.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2006, 36(1): 34-43We analyzed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in core samples collected by a submersibleat three sites (I, II, III) along an isobathyalgradient of organic enrichment on theNorth Carolina slope (850 m water depth).The 0–2, 2–5, 5–10, 10–15 cm layers ofeach core were sieved into 63–125, 125–150 and 150–300 µm size fractions, and eachfraction was stained with rose Bengal and drysorted. Together, the samples yielded 284 benthicforaminiferal species. The vast majorityof tests (97%) were unstained; live specimenswere scarce at Site I and very rare at Site II,but more common at Site III. The preservationof dead calcareous benthic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tests varied between sites. Calcareoustests were abundant at Sites I and II,but virtually absent at Site III except in the2–5 cm layer, where they were more numerousthan at the other two sites. Dead benthictests were also less abundant in the 0–2 cm,5–10 cm and particularly the 10–15 cm layersat Site III than in the corresponding layersat Sites I and II, and were dominated by specieswith agglutinated rather than calcareouswalls. These patterns suggest that substantialdissolution has occurred at Site III. In strikingcontrast, the 2–5 cm layer of our Site III coreyielded numerous calcareous planktonic andbenthic foraminiferal tests. Possibly, this layerconsisted of sediment that had been transportedby a local mass movement event. Ingeneral, diversity trends exhibited by the deadassemblages (63–300 and 63–125 µm fractions)we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by Goodayand others (2001) for the live metazoanand foraminiferal macrofauna (>300 µm): diversityand species richness were higher atSites I and II than at the organically enrichedSite III; dominance was higher at Site III thanat the other two sites. However, at Site III,diversity was apparently depressed by the destructionof calcareous foraminiferal tests.Some species (Angulogerina angulosa, Boli-59


vina paula, Bulimina aculeata, Cibicidoidespseudoungerianus, 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Rosalina floridana and Stetsonia minuta)were common to all three sites. However, themost abundant species (Bolivina spissa, Eggerellaadvena, Paratrochammina ?bartrami,Veleroninoides jeffreysii) at Site III were differentfrom those at Sites I and II, among boththe live and dead assemblages. The commonspecies (e.g., Eggerella advena) at Site III aremore typical of shallow-water, inner shelf settings,a result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publishedobservations on metazoan macrofauna (>300µm) at similar depths on the slope off CapeHatteras.2007040223日 本 北 海 道 富 有 机 质 半 咸 水 泻 湖 ——Saroma 湖 中 的 有 孔 虫 = Foraminifera in anorganic-rich, brackish-water lagoon, lakeSaroma, Hokkaido, Japan. ( 英 文 ). Takata H;Takayasu K.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2006, 36(1): 44-60 1 图 版 .We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benthicforaminifera in Lake Saroma, a large lagoonon the coast of the Sea of Okhotsk in Hokkaido,Japan, to establish the characteristics ofthe foraminiferal fauna in these cool, organicrich,brackish-water environments. Threetypes of faunas were identified: a Lagoonbottomfauna dominated by Haynesina sp. A,a Shallow-water fauna dominated by Trochamminacf. japonica, and a River-mouthfauna dominated by Elphidium excavatum.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s controlled by the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of bottom water inthe summer, and a combination of organicenrichment and high mud content in the substratethat is specific to areas off river mouths.Haynesina sp. A opportunistically adapts toorganic-rich and oxygen-poor conditions indeeper basins in the lagoon during the summer,whereas Trochammina cf. japonica mostlyoccurs in shallower areas where summer oxygenlevels are high enough to sustain reproduction.Elphidium excavatum probablyadapts to organic-rich sediments specific toareas near river mouths.2007040224比 斯 开 湾 1000 米 深 度 底 栖 有 孔 虫 的 季 节 性变 化 =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benthic foraminiferalfaunas at 1000 m depth in the Bayof Biscay. ( 英 文 ). Fontanier C; Jorissen F.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6,36(1): 61-76A 1000-meter-deep station in the Bay ofBiscay (station A) was sampled 10 times betweenOctober 1997 and April 2001 for thepurposes of studying the temporal variabilityof live foraminiferal faunas in the 63–150µm and >150 µm size fractions. The results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earlier for a550-m-deep station nearby. The study area ismarked by prolonged, two-month springblooms and less clear autumn blooms that resultin labile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of theupper sediment layers. Episodic exportation ofphytodetritus had a recognizable impact onearly diagenetic processes only in April 2001.During the 2001 spring bloom, bottom-wateroxygenation and the depth of the zero-oxygenboundary were minimum. Foraminiferal faunasrespond to bloom events by increases inthe abundance of opportunistic taxa. In the>150 µm size fraction, Uvigerina mediterraneaand Uvigerina peregrina preferentiallyreproduced and thrived in shallow infaunalmicrohabitats that are seasonally enriched inphytodetritus. Although the seasonal changesin the 63 – 150 µm size fraction are lessstraightforward, Nuttallides pusillus and U-vigerina peregrina did show marked seasonalchanges in abundance. The temporal changesin the foraminiferal faunas at the 1000-m-deepstation appear to be synchronous with thoserecorded at the 550-m-deep station.2007040225用 时 间 序 列 分 析 法 探 测 季 节 性 : 与 有 孔 虫居 群 动 态 和 降 雨 量 数 据 的 对 比 = Detectingseasonality using time series analysis: comparingforaminiferal population dynamics withrainfall data. ( 英 文 ). Wilson B; Dawe R A.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6,36(2): 108-115Foraminiferal population densities varyover time. They are sometimes monitored toassess seasonality, and sometimes to assess theimpact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e resultingtemporal record, which constitutes a timeseries, must be carefully analyzed to ensurethat the observed fluctuations are truly natural,seasonal phenomena, and not due to anthropogeniccauses, before drawing final conclusions.In this paper we use autocorrelation, a mathematicalfacet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TSA)that unambiguously identifies seasonality. Theanalyse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Statistix2.0 statistical package, and data normalized bytransforming to ln(y), where y is the populationsize as a function of time to ensure properpercentage error representation. Using as a60


data set the monsoonal rainfall patterns onTrinidad, West Indies, we show that autocorrelogramsfor seasonal time series comprise asine-like wave that fluctuates around zero.TSA is then used to examine seasonality in thepopulation dynamics of Globigerina bulloidesin the Cariaco Basin, Venezuela, Glabratellaornatissima off California, and Quinqueloculinain the Indian River Lagoon, Florida.These examples suggest that TSA can be auseful tool in identifying seasonality effects inforaminiferal population dynamics.2007040226西 印 度 群 岛 巴 巴 多 斯 岛 小 湖 和 池 塘 中 具 壳变 形 虫 类 的 分 布 = Distribution of Thecamoebians(testate amoebae) in small lakesand ponds, Barbados, West Indies. ( 英 文 ).Roe H M; Patterson R T.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Research, 2006, 36(2): 116-134 6图 版 .Thecamoebian faunas identified from 15small permanent and ephemeral lakes andponds on Barbados, West Indies, are characterizedby low numbers of individuals and lowspecies diversities (Shannon-Wiener DiversityIndex = 0–1.4). Four lakes and ponds werefound to contain no thecamoebians. The faunaswere dominated by Centropyxis aculeata,with lesser numbers of Arcella vulgaris, Cucurbitellatricuspis, Centropyxis constricta andCyclopyxis kahli. Very low numbers of thesmall idiosomic species Euglypha rotunda andan undifferentiated Corythion-Trinema typewere also reported; the first records from atropical region. Centropyxid-dominated faunashave been reported from other tropicalareas and may indicate stressed environmentalconditions. Additional important ecologicalcontrols on these faunas include substratecharacteristics, the nature of bankside andaquatic vegetation and water depth. Land usecharacteristics do not appear to have a significantinfluence on faunal distribution, althoughthe soil indicator thecamoebian species C.kahli seems to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atleast one pond through erosion from adjacentfields. Significant numbers of the salt marshforaminiferid Jadammina macrescens, andlesser numbers of Polysaccammina ipohalinaand Miliammina fusca, were found in onecoastal pond, with a few specimens of J.macrescens found in another. The presence ofthis unusual, nonmarine foraminiferal faunamay relate to the intrusion of salt water intolocal ground waters, or possibly the introductionof sea salt from the prevailing Atlanticwinds. Foraminiferal and thecamoebian colonizationinto the ponds may have been avianmediated.2007040227美 国 北 卡 罗 莱 纳 州 帕 姆 利 科 湾 一 个 世 纪 以来 有 孔 虫 的 分 布 = Distribution of foraminiferain Pamlico Sound, North Carolina, overthe past century. ( 英 文 ). Abbene I J; Culver SJ.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6,36(2): 135-151Foraminiferal and radionuclide data have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environmental changethat has occurred within Pamlico Sound,North Carolina, over the last century. Environmentalconditions were evaluated for threetime slices; (1) the modern environment asdetermined by surficial (0–1 cm) sediments,(2) short-core intervals representing approximately40 years BP, as determined by 137Csactivity, and (3) short-core intervals representingapproximately 120 years BP, as determinedby 210Pb activity. Cluster analysis distinguishedfour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atthe surface (0–1 cm): (1) Marsh Biofacies, (2)Estuarine Biofacies A, (3) Estuarine BiofaciesB, and (4) Marine Biofacies. The Marsh Biofaciesis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marsh foraminiferasuch as Tiphotrocha comprimata,Trochammina inflata, Miliammina fusca andHaplophragmoides wilberti. Estuarine BiofaciesA is distinguished from Estuarine BiofaciesB by the greater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agglutinated species Ammotium salsum andAmmobaculites crassus in the former and thegreater relative abundance of Elphidium excavatumin the latter. The Marine Biofacies iscomprised completely of calcareous foraminifera(e.g., Elphidium excavatum, Hanzawaiastrattoni, Cibicides lobatulus, Elphidiumsubarcticum, Quinqueloculinaseminula and Elphidium galvestonense) and isrestricted to tidal inlets. Down-core foraminiferaldata indicate that approximately 120 yearsBP, Pamlico Sound was dominated by EstuarineBiofacies A, which is indicative of brackishconditions. Up-core in the 40 years BP andmodern time slices, Estuarine Biofacies B isthe more prominent assemblage within PamlicoSound; this is indicative of increased salinityover time. Lowered salinity conditions120 years BP may be the result of high hurricaneactivity over a several year period.200704022861


土 耳 其 底 栖 大 有 孔 虫 壳 表 钻 孔 及 其 古 环 境意 义 = Borings in larger benthic foraminifersfrom Turkey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 ( 英 文 ). Muhittin Görmü ; JanKresten Nielsen.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2006, 36(2): 152-165 3 图 版 .Cretaceous/Paleogene outcrops of Turkeyprovide important areas for the study of tracefossils on larger benthic foraminiferal testssuch as Orbitoides and Loftusia from theMaastrichtian, and Nummulites, Assilina andDiscocyclina from the Eocene. The currentinvestigation synthesizes previous and newrecords of borings on Upper Cretaceous andPaleogene foraminifers with information onfaunal associations, stratigraphical correlationand pal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typesof borings were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irshallow-water paleoenvironments. Orbitoidestests in siliciclastic sandstones and calcarenitesfrom northwestern and eastern Turkeycontain four forms of borings: semicirculartubes, circular cavities, subspherical cavitiesand undulating tubes. Benthic foraminiferalassociations confirm the Maastrichtianage of the borings. Towards the end of theCretaceous, a regression took place during theMaastrichtian in the Osmaneli area, resultingin a shallower, bivalve-dominated facies. Duringinitial phases of the regression, semicirculartubes and circular cavities were formed,while later phases of the regression led to theformation of undulating tubes. The Loftusiatests from southeastern and eastern Turkeycontain cylindrical holes, paraboloid pits andsubspherical cavities formed as predationaland dwelling borings. Borings occur on theEocene larger foraminifera Nummulites, Assilinaand Discocyclina from the Ypresian toBartonian carbonates and siliciclastic sedimentsin southwestern Turkey. These Eocenesediments comprise back-reef, nummulitebank,fore-reef and open-sea facies. The benthicforaminifers may contain borings such ascylindrical holes, paraboloid pits, subsphericalcavities and spiral tubes. The Eocene foraminiferaltests less commonly contain boringsand endobiontic foraminifers than thosefrom the Maastrichtian. The Eocene boringswere formed in a shallower carbonate setting.2007040229北 大 西 洋 西 部 大 洋 钻 探 171B 航 次 阿 尔 布 期晚 期 浮 游 有 孔 虫 生 物 地 层 学 和 分 类 学 =Biostratigraphy and taxonomy of late Albianplanktonic foraminifera from odp leg 171B(western north Atlantic ocean). ( 英 文 ).Petrizzo M R; Huber B T.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Research, 2006, 36(2): 166-190 7图 版 .A detailed taxonomic and biostratigraphicanalysis of upper Albia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is presented for Ocean Drilling Programsites 1050 and 1052, which were deposited at~23°N paleolatitude and ~1300 m and 300 mpaleodepths, respectively, on the Blake Noseescarpment (subtropical western North AtlanticOcean). The generally excellent preservationof the material, especially in the clay-richlayers, permits recognition of new bioeventswithin the uppermost Albian, in addition tomost of the standard bioevents that have beenpreviously defined in the Tethyan Realm. Thetaxonomic assignments and the stratigraphicrange of some species that are often overlookedor misidentified in the stratigraphicrecord have also been clarified, and three speciesare formally described as new (Hedbergellaastrepta, H. praelibyca and H. blakensis).Graphic correlation and age-depth curves constructedfrom integrate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and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datum eventsenable reliable estimation of the relative timingof species first and last occurrences andrelative abundance variations, as well as determinationof the timing and extent of an unconformityat Site 1050. While most of thespecies datum events are well correlated, severalare found to be diachronous and/or unreliableprobably as a result of different surfacewater conditions along the depth transect.2007040230四 唑 盐 还 原 反 应 的 新 应 用 : 检 验 气 候 温 和浅 水 底 栖 有 孔 虫 生 存 性 = Novel applicationof MTT reduction: a viability assay for temperateshallow-water benthic foraminifera. ( 英文 ). L.J.de Nooijer; I.A.P. Duijnstee. Journal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6, 36(3): 195-200 1 图 版 .Studies on living benthic foraminifera commonlyinvolve staining samples with roseBengal (RB) to distinguish living from deadindividuals. Since RB also stains individualsthat have died recently (sometimes weeks earlier)and are not fully decayed, standing stocksof foraminiferal communities are usuallyoverestimated. To overcome this bias, we discussa new viability assay based on the reductionof a tetrazolium salt, MTT (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bromide or thiazolyl blue) by liv-62


ing foraminifera. The tetrazolium salt MTT isactively ingested by cells and subsequentlyconverted enzymatically from a yellow, solubleform to a reddish purple crystal. Experimentsconfirm that living individuals of Ammoniabeccarii and Globobulimina turgidaconvert MTT and become stained within 24hours. Some dead foraminifers may continueenzymatic activity for several days, but producea different coloration than that of stainedliving foraminifers. With the reduced problemof false positives, this assay is an improvementover staining samples with RB whenevera higher accuracy is required (e.g., in shorttermlaboratory experiments).2007040231北 美 东 海 岸 盐 沼 中 有 壳 变 形 虫 的 分 布 =Distribution of testate amoebae in salt marshesalong the North American East Coast. ( 英 文 ).Gehrels W R; Hendon D.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Research, 2006, 36(3): 201-214 2图 版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distribution of testateamoebae in three North American EastCoast salt marshes (Leipsic River marsh,Delaware, USA; Little River marsh, Maine,USA; and Little Dipper Harbour marsh, NewBrunswick, Canada). Five zones are recognizedin the high salt marsh. With increasingmarine influence, these zones are characterizedby the following succession of dominanttaxa: Valkanovia elegans, Tracheleuglyphadentata, Centropyxis cassis type, C.platystoma type and Difflugia pristis type.Most species occur in all three marshes, andtheir general vertical distribution is comparable.The results are also comparable withthose obtained from British salt marshes, suggestingthat salt-marsh testate amoebae havesimilar distribu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Ocean. The precision of the sea-levelindicative value of testate amoebae in fossilsalt-marsh sediments is a function of the localmean tidal range (MTR). Results of this studyshow that testate amoebae can indicate formersea levels with a precision of ±0.04 m in theLeipsic River marsh (MTR = 1.75 m), ±0.09m in the Little River marsh (MTR = 2.6 m),and ± 0.18 m in the Little Dipper marsh(MTR = 5.8 m).2007040232根 据 潮 间 带 有 孔 虫 转 换 函 数 重 建 英 国 西 南部 全 新 世 海 平 面 变 化 = An intertidal foraminifera-basedtransfer function for reconstructingHolocene sea-level change in southwestEngland. ( 英 文 ). Massey A C; GehrelsW R.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6,36(3): 215-232Southwest England is an area of particularinterest to sea-level studies as it has been arguedto have the fastest subsiding coastline inthe United Kingdom. However, this suggestionis based on very limited data and there isa need for quantitative sea-level estimates toestablish an accurate regional Holocene sealevelhistory. Intertidal foraminifera are wellsuited as sea-level indicators due to theirquantifiable relationships with tidal heights. Inthis study we analyze surface sediments frommudflats and salt marshes in the Erme andSalcombe-Kingsbridge estuaries, south Devon,to provide an intertidal foraminifera-basedtransfer function for reconstructing Holocenesea-level change in southwest England, UK.Foraminifera were identified from 113 contemporarysalt-marsh and mudflat samples,spanning a vertical range between –2.6 mbelow and +2.6 m above mean tide level(MTL).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exhibit adistinct and comparable vertical zonation inboth estuaries. Reophax spp., Eggerella scabraand Elphidium oceanensis live preferentiallyaround MTL, and both Trochammina inflataand Haplophragmoides spp. are useful indicatorsof high marsh environments. Weightedaverag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analysis on dead assemblages, using height inrelation to MTL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produces a transfer function capable of predictingpaleo-sea-level positions with a precisionof ±0.285 m. The transfer function wasapplied to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from aHolocene core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 moderndata set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the heightof Holocene sea-level index points fromsouthwest England.2007040233西 藏 南 部 放 射 虫 微 体 古 生 物 研 究 进 展 =Progress in radiolarian micropaleontologicalstudies in southern Tibet. ( 英 文 ). 杨 群 ; 松 冈笃 ; 王 玉 净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2):105-111西 藏 南 部 的 雅 鲁 藏 布 蛇 绿 岩 带 以 及 该 带之 南 的 沉 积 地 层 带 ( 特 提 斯 沉 积 区 、 北 喜 马拉 雅 亚 区 ) 中 广 泛 发 育 着 大 量 含 放 射 虫 地层 。 放 射 虫 研 究 在 确 定 该 区 蛇 绿 岩 的 形 成时 代 、 解 释 造 山 带 复 杂 的 地 层 层 序 以 及 揭示 印 度 板 块 与 欧 亚 板 块 在 古 近 纪 碰 撞 之 前的 古 海 洋 盆 地 的 演 化 历 史 等 方 面 发 挥 了 重63


要 作 用 。 根 据 已 发 表 的 文 献 以 及 我 们 正 在进 行 中 的 初 步 成 果 显 示 , 藏 南 地 区 的 含 放 射虫 地 层 的 时 代 分 布 为 中 三 叠 世 ( 安 尼 期 ) 至 晚白 垩 世 ( 土 仑 期 )。 这 些 地 层 的 岩 性 包 括 硅 质岩 、 硅 质 泥 岩 、 凝 灰 质 细 碎 屑 岩 和 泥 晶 灰岩 等 。 尽 管 藏 南 的 放 射 虫 研 究 已 取 得 一 些成 果 , 但 系 统 的 放 射 虫 研 究 与 地 层 研 究 仍 然有 待 于 进 一 步 深 入 开 展 。2007040234横 断 山 地 区 石 炭 纪 和 二 叠 纪 有 孔 虫 = Carboniferousand Permian foraminifera from theHengduan Mountain region. ( 中 文 ). 王 克 良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2): 112-133 3 图版 .横 断 山 地 区 石 炭 纪 和 二 叠 纪 海 相 沉 积 分布 非 常 广 泛 。 在 早 石 炭 世 杜 内 期 至 晚 二 叠世 各 沉 积 中 均 含 有 大 量 的 有 孔 虫 化 石 。 其中 尤 以 维 宪 期 和 长 兴 期 沉 积 中 的 有 孔 虫 化石 最 为 丰 富 和 保 存 极 佳 。 本 文 描 述 了 较 为常 见 和 特 征 的 分 子 共 11 科 30 属 65 种 , 其 中8 个 为 新 种 。 根 据 分 析 和 比 较 , 横 断 山 地 区石 炭 纪 和 二 叠 纪 有 孔 虫 动 物 群 的 组 合 面 貌和 特 征 与 我 国 华 南 地 区 同 期 地 层 中 所 见 有孔 虫 动 物 群 基 本 一 致 , 同 属 “ 南 方 型 ” 生 物群 。 同 时 也 与 特 提 斯 海 域 同 期 地 层 中 有 孔虫 动 物 群 非 常 近 似 。 因 此 可 以 说 明 横 断 山地 区 当 时 的 海 水 不 仅 与 我 国 华 南 海 域 及 特提 斯 海 域 都 是 相 通 的 , 同 时 都 繁 衍 着 大 致 相同 的 有 孔 虫 动 物 群 。 它 们 均 生 活 在 温 暖 和盐 度 较 为 正 常 的 浅 海 水 域 中2007040235黔 南 紫 云 四 大 寨 长 兴 期 小 有 孔 虫 = Smallerforaminifera fauna from the Changxingian ofthe Sidazhai section, Ziyun County, southernGuizhou Province. ( 中 文 ). 顾 松 竹 ; 裴 景 成 ; 杨逢 清 ; 高 勇 群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2):163-169 1 图 版 .首 次 报 道 了 产 自 贵 州 紫 云 四 大 寨 剖 面 长兴 期 的 有 孔 虫 动 物 群 , 共 计 有 9 属 22 种 。 将此 动 物 群 与 华 南 长 兴 期 其 它 地 区 的 有 孔 虫动 物 群 进 行 了 对 比 。2007040236藏 南 泽 当 雅 鲁 藏 布 缝 合 带 中 的 三 叠 纪 放 射虫 ( 英 文 ) = Triassic radiolarians from the YarlungZangbo Suture Zone in the Jinlu area,Zetang County, southern Tibet. ( 英 文 ). 王 玉净 ; 杨 群 ; 松 冈 笃 ; 小 林 健 太 ; 武 井 雅 彦 ; 曾 庆 高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3): 215-227 2 图版 .西 藏 南 部 泽 当 西 金 鲁 村 附 近 发 现 的 一 套硅 质 岩 含 有 两 个 放 射 虫 化 石 组合 :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 组 合 和Pseudostylosphaera nazarovi 组 合 。 这 些 放 射虫 化 石 可 以 同 中 三 叠 世 拉 丁 期 至 晚 三 叠 世卡 尼 期 放 射 虫 动 物 群 对 比 。 这 套 硅 质 岩 为一 外 来 岩 体 , 包 括 在 由 高 劈 理 化 泥 岩 组 成 的混 杂 岩 基 质 中 。 这 是 雅 鲁 藏 布 江 缝 合 带 三叠 纪 放 射 虫 的 首 次 报 道 。2007040237阿 根 廷 火 地 岛 和 邻 近 大 陆 地 台 下 始 新 统 单室 房 有 孔 虫 = Lower Eocene unilocular foraminifersfrom Tierra del Fuego Island andadjacent continental platform, Argentina. ( 其他 ). Malumian N; Jannou G.Ameghiniana, 2000, 37(1): 91-102A diverse group of unilocular calcareousForaminifera comprising at least twenty fivespecies is described from the Lower Eocene ofthe Rio Bueno and Punta Torcida Formations,Austral Basin, Tierra del Fuego Island, Argentina.The group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bundanceof Conolagena acuticosta (Reuss) andthe earliest records of the genus Cushmanina.It includes at least five species already knownin the Danian from Patagonia; nearly 20% ofthe species are extant. This group comprisesapproximately one third of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species recognized in the LowerEocene, this proportion indicates a conspicuous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unilocular speciesin relation to the thirteen recorded fromthe Danian of Patagonia. The unilocular assemblageof the the Rio Bueno Fm. is dominatedby C. acuticosta (ca. 50%) whereas theassemblage of the Punta Torcida Fm. is dominatedby Fissurina sp. 2 (ca. 28%). Oolina onan. sp. and Conolagena costatoreticulata n. sp.both sculptured in reticular patterns, andCushmanina primitiva n. sp and C. oliveroi n.sp. are described.2007040238阿 尔 布 期 晚 期 有 孔 虫 Planomalina 属 的 系 统发 育 = On the phylogeny of the Late Albiangenus Planomalina. ( 英 文 ). Petrizzo M R;Huber B T.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2006, 36(3): 233-240 2 图 版 .The ancestor-descendant relationships ofthe late Albian Planomalina lineage have beenreconstructed using morphologic observationsobtained from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and supported by morphometric analysisusing X-ray images of the shell ontogeny.64


Both techniques are key to resolving questionson phylogeny and taxonomy, as they allowedus to propose that the trochospiral speciesHedbergella wondersi is the ancestor of thegenus Planomalina, and to document the Hedbergellawondersi - Globigerinelloides pulchellus- Planomalina praebuxtorfi - Planomalinabuxtorfi evolutionary lineage.2007040239士 耳 其 Taurides 西 部 Korkuteli 地 区 上 白 垩统 Bey Dalari 组 原 地 岩 体 浮 游 有 孔 虫 生 物地 层 学 = Upper Cretaceou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biostratigraphy of the Bey Dalariautochthon in the Korkuteli area, westernTaurides, Turkey. ( 英 文 ). Sar B. Journal of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6, 36(3): 241-261 3 图 版 .The Upper Cretaceous sequence of theKorkuteli area (Western Taurides) comprisestwo formations. The Bey Dalar Formation liesat the base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A 600-m-thick neritic lower part is cappedwith thin, massive, hemipelagic limestones.The Akda Formation disconformably overliesdifferent stratigraphic levels of the Bey DalarFormation along a prominent erosional surfaceand consists of thin-bedded, cherty, pelagic,clayey limestones. Paleogene marls form thebase of the Tertiary sequence and disconformablyoverlie different stratigraphic levels ofthe Upper Cretaceous succession. This studyidentifies from thin sections and analyzes theLate Cretaceou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Identification of forty-five species belongingto the genera Contusotruncana, Dicarinella,Gansserina, Globotruncana, Globotruncanella,Globotruncanita, Marginotruncana andRadotruncana has led to the recognition offive biostratigraphic zones, in ascending order:Dicarinella concavata Interval Zone (IZ), Dicarinellaasymetrica Total Range Zone (TRZ),Radotruncana calcarata TRZ, Globotruncanafalsostuarti Partial Range Zone (PRZ) andGansserina gansseri IZ, from the Senoniansuccession of the Bey Dalar autochthon. TheDicarinella concavata IZ and Dicarinellaasymetrica TRZ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themassive hemipelagic limestones of the BeyDalar Formation and indicate a Coniacian-Santonian age. The Radotruncana calcarataTRZ, Globotruncana falsostuarti PRZ andGansserina gansseri IZ have been recognizedfrom the pelagic limestones of the Akda Formationand suggest a late Campanian-earlyMaastrichtian age. The identified planktonicforaminiferal biozones indicate that the BeyDalar carbonate platform drowned after thelate Turonian; the Upper Cretaceous (Coniacian-earlyMaastrichtian) pelagic successionincludes two stratigraphic gaps in the Korkuteliarea corresponding to lower-middle Campanianand upper Maastrichtian. Slight drowningof the platform after the late Turonian may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extensionwhich affected peri-Mediterranean alpine belts.The regional hiatuses in the pelagic successionare also ascribed to the tectonic events, as theLate Cretaceous is a time of great tectonicactivity in this critical area of Tethys. Eustaticsea-level changes may have had a secondaryeffect on the Upper Cretaceous carbonate successionof the Bey Dalar autochthon.2007040240古 特 提 斯 盆 地 西 部 维 宪 期 晚 期 ( 密 西 西 比亚 纪 ) 有 孔 虫 Bradyinidae 科 和 新 属Parajanischewskina 及 其 生 物 地 层 对 比 意 义= Significance of the Bradyinidae and Parajanischewskinan. gen. for biostratigraphiccorrelations of the Late Visean (Mississippian)in western Paleotethyan basins. ( 英 文 ). PedroCózar; Somerville I D.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Research, 2006, 36(3): 262-272 3 图 版 .Members of the Bradyinidae in some Britishand Irish upper Visean sections have beenanalyzed, especially the first occurrence of"Janischewskina" in the basal Brigantian stratotype,at the Janny Wood section (northernEngland). Most specimens of "Janischewskina"illustrated from the British sections showa distinctive keriothecal wall in some of thefinal septa that is the basis for creating Parajanischewskinabrigantiensis n. gen. n. sp. Thegenera of the family Bradyinidae are consideredexcellent markers for the zonation of thelate Visean in western Paleotethyan basins.Thus, Bradyina first occurs near the end of thelate Asbian, Parajanischewskina at the beginningof the Brigantian, Parabradyina in themiddle part of the early Brigantian, andJanischewsk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teBrigantian.2007040241西 藏 丁 青 蛇 绿 岩 带 中 一 个 晚 三 叠 世 放 射 虫动 物 群 = A Late Triassic radiolarian fauna inthe Dingqing ophiolite belt, Xizang (Tibet).( 中 文 ). 王 玉 净 ; 王 建 平 ; 裴 放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19(4): 323-336 2 图 版 .西 藏 丁 青 地 区 晚 三 叠 世 Carnian 期 放 射 虫动 物 群 共 描 述 19 属 35 种 (7 个 未 定 种 ), 归 于16 科 ( 亚 科 ) 中 。 以 Capnuchosphaera, Pa-65


laeosaturnalis, Perispongidium,Spongostylus,Annulotriassocampe, Poulpus, Xenorum,Veghicyclia, Tetraporobrachia, Canoptum,Xiphotheca 等 属 为 主 的 这 个 动 物 群 被 命 名 为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 组 合 带 。 由 于Capnuchosphaera 属 在 全 世 界 广 泛 分 布 , 无 论在 特 提 斯 生 物 大 区 还 是 环 太 平 洋 生 物 大 区 ,以 这 个 属 为 主 的 放 射 虫 动 物 群 已 成 为 国 际间 Carnian 期 至 Norian 早 中 期 放 射 虫 地 层 学对 比 的 重 要 依 据 。2007040242以 化 石 带 为 基 础 的 华 南 蜓 类 属 种 数 据 库 =A computerized database of stratigraphicaldistribution of fusulinaceans in South China.( 中 文 ). 朱 李 鸣 ; 杨 湘 宁 ; 殷 小 龙 . 微 体 古 生 物学 报 , 2002, 19(4): 397-406以 华 南 蜓 类 化 石 带 序 列 为 基 础 , 对 华 南 地区 蜓 类 属 种 的 地 层 分 布 资 料 进 行 了 整 理 , 建立 了 华 南 蜓 类 90 属 1 447 种 的 地 层 、 地 理分 布 数 据 库 。 在 数 据 库 中 , 可 以 蜓 类 化 石 带为 时 间 尺 度 , 查 询 华 南 地 区 不 同 时 期 蜓 类 属种 的 首 现 及 末 现 数 , 统 计 蜓 类 属 种 数 及 属 种名 单 。 通 过 对 查 询 、 统 计 结 果 的 分 析 , 可 以研 究 华 南 地 区 石 炭 — 二 叠 纪 蜓 类 分 异 度 的变 化 过 程 , 为 研 究 蜓 类 动 物 群 的 辐 射 演 化 、灭 绝 型 式 提 供 定 量 数 据 。 初 步 分 析 结 果 揭示 : 华 南 地 区 蜓 类 动 物 群 物 种 分 异 度 在 早 二叠 世 时 曾 大 幅 度 下 降 。 就 物 种 消 失 的 数 量而 言 , 早 二 叠 世 蜓 类 动 物 群 物 种 分 异 度 的 下降 构 成 了 本 区 石 炭 — 二 叠 纪 规 模 最 大 的 蜓类 动 物 群 事 件 。2007040243西 藏 丁 青 蛇 绿 岩 特 征 、 时 代 及 其 地 质 意 义= Characteristics and age of the DingqingOphiolite in Xizang (Tibet) and their geologicalsignificance. ( 中 文 ). 王 玉 净 ; 王 建 平 ; 刘 彦明 ; 李 秋 生 ; 裴 放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19(4): 417-420西 藏 东 部 丁 青 蛇 绿 岩 套 层 序 齐 全 , 深 海 沉积 硅 质 岩 中 发 现 了 晚 三 叠 世 放 射 虫 , 主 要 有Capnuchosphaera theloides,C. triassica,Xenorum flexum, Pseudostylosphaera gracilis,Veghicyclia austriaca, Perispongidiumtethyus,Spongostylus toltilis, S. carnicus, Annulotriassocampesulovensis, Canoptum triassicum,Poulpus piabyx, X iphotheca karpenissionensis,Laxtorum(?) carnicum, Multimonilis pulcher,M. japonicus, Palaeosaturnalis triassicus,Pseudoheliodiscus latus 等 , 其 时 代 为 Carnian期 , 表 明 丁 青 带 三 叠 纪 发 育 较 成 熟 洋 盆 , 为新 特 提 斯 演 化 提 供 了 证 据 。2007040244黔 南 茅 口 期 台 地 相 层 序 地 层 及 蜓 类 分 布 特征 = Maokouan (Permian) sequence stratigraphyand fusulinacean distribution in platformfacies area of southern Guizhou. ( 中 文 ). 刘 家润 ; 杨 湘 宁 ; 施 贵 军 ; 冯 洪 真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3): 221-225黔 南 台 地 相 区 可 识 别 出 栖 霞 期 末 — 茅 口期 的 7 个 沉 积 层 序 (S 1 — S 7 ), 其 中 所 含 的 化石 材 料 表 明 , 茅 口 期 沉 积 由 S 1 上 部 和 其 上 6个 沉 积 层 序 的 13 个 体 系 域 构 成 。 根 据 层 序地 层 研 究 成 果 和 蜓 类 资 料 , 查 明 了 研 究 区 茅口 期 层 序 地 层 中 较 常 见 蜓 类 30 属 101 种 始现 — 末 现 的 延 限 特 征2007040245西 藏 吉 隆 白 垩 纪 末 期 浮 游 有 孔 虫 的 发 现 及其 年 代 意 义 = Discovery of the latest Cretaceousplanktonic foraminifera from Gyirongof southern Tibet and its chronostratigraphicsignificance. ( 中 文 ). 万 晓 樵 ; 丁 林 .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41(1): 89-95 1 图 版 .西 藏 吉 隆 县 宗 卓 组 顶 部 发 现 了 丰 富 的 浮游 有 孔 虫 动 物 群 , 其 时 代 为 晚 白 垩 世 马 斯 特里 赫 特 期 G. gansseri 带 的 上 部 至 A. mayaroensis带 的 下 部 , 年 龄 值 在 68—70Ma 之 间 。据 江 孜 至 吉 隆 一 带 地 层 和 古 生 物 学 的 研 究与 对 比 , 认 为 特 提 斯 — 喜 马 拉 雅 北 亚 带 的 半深 水 至 远 洋 环 境 是 在 康 潘 晚 期 至 白 垩 纪 末期 由 东 向 西 逐 步 结 束 的 , 在 吉 隆 地 区 的 结 束时 间 至 少 已 接 近 白 垩 纪 和 第 三 纪 的 界 线 时期 。2007040246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北 部 Tamworth 带 泥 盆纪 有 孔 虫 衬 壁 和 其 他 有 机 质 壁 微 体 化 石 =Foraminiferal linings and other organic walledmicrofossils from the Devonian of the TamworthBelt, norther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英 文 ). Winchester-Seeto T M; Bell KN. Alcheringa, 1999, 23(3/4): 155-175Early to Late Devonian (Emsian to lateFamennian) organic walled microfossils wererecovered from nineteen localities throughoutthe Tamworth Belt, northern New SouthWales. The microfossil assemblages includedpoorly preserved chitinozoans and scolecadonts,spores and moderately well preservedforaminiferal linings. Fourteen species of foraminiferallinings from six genera are documented.At least three species of foramininferallinings (Inauris tubulata, Saccamminamea and Thurammina pustulosa) show potentialfor global correlation. Saccammina sp. cf.66


S. ampullacea and Thurammina mirrka mayhave application for correlation within Australia.2007040247湘 东 南 栖 霞 组 底 部 石 炭 — 二 叠 纪 有 孔 虫 混生 动 物 群 的 发 现 = Discovery of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foraminiferal mixed fauna fromthe bottom of Chihsia Formation in southeasternHunan. ( 中 文 ). 张 祖 辉 ; 洪 祖 寅 .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41(3): 372-395 4 图 版 .首 次 报 道 湖 南 省 邵 东 保 和 堂 柳 东 地 区 栖霞 组 底 部 与 史 塔 夫 (Staffella) 蜓 类 群 共 生 的丰 富 的 小 有 孔 虫 动 物 群 , 包 括 19 属 、62 种 ,其 中 新 种 2 个 。 该 动 物 群 具 有 非 常 典 型 的石 炭 — 二 叠 纪 有 孔 虫 群 的 混 生 特 点 , 称Bradyina-Geinitzina 组 合 。 它 标 志 着 “ 隆 林阶 ” 在 湖 南 地 区 的 首 次 发 现 。2007040248默 里 盆 地 西 部 中 新 世 Finniss 粘 土 和 Cadell泥 灰 岩 中 的 有 孔 虫 : 系 统 分 类 和 埋 藏 学 对 比及 其 环 境 意 义 = Miocene foraminifera fromthe Finniss Clay and Cadell Marl, westernMurray Basin: taxonomic and taphonomiccontrast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英 文 ). Li Q Y; McGowran B. Alcheringa,1999, 23(1/2): 133-152Sandwiched between Miocene limestonesof the Mannum Formation and Morgan Limestonein the western Murray Basin, the FinnissClay and Cadell Marl contain different foraminiferalfaunas with varying taphonomicgrades. At the Mannum Pumping Station section,the Finniss Clay fauna has a low diversity,frequent shallow-water forms, and a poortaphonomic grade. In what was the deeper partof the basin at Waikerie, a diverse fauna withwell-preserved small species is recorded insediments equivalent to the Finniss Clay. Incontrast, the Cadell Marl from various localitiescomprises a well-preserved and diversebiofacies with both shallow and deeper watertaxa. These contrasts suggest different depositionalenvironments: shallower acid warm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Finniss Clay and nutrient-rich,dysaerobic and deeper water duringdeposition of the Cadell Marl. The shallowingevent indicated by faunas from theFinniss Clay was due to falling sea level doseto the early/middle Miocene boundary,whereas the Cadell fauna appears to reflect theglobal carbon buildup at the peak of the Montereycarbon excursion during the Mioceneclimatic optimum, about 16 million years ago.2007040249综 述 南 澳 大 利 亚 Lincoln 和 Lacepede 陆 架水 团 和 坎 加 鲁 岛 障 壁 对 有 孔 虫 分 布 的 综 合影 响 = Synergetic influence of water massesand Kangaroo Island barrier on foraminiferaldistribution, Lincoln and Lacepede shelves,South Australia: A synthesis. ( 英 文 ). Li Q;James N P; McGowran B; Bone Y; Cann J.Alcheringa, 1998, 22(1/2): 153-176The mid-latitude, cool-water, high-energyLincoln and Lacepede Shelves along thesouthern Australian margin are covered withmixed Holocene and Pleistocene sediments.Foraminiferal specimens of Recent and Pleistoceneage from dredge samples are stronglymixed. Eight assemblages in two major groupsA and B were recognised from the inner shelfto the upper slope, and they appear to bedepth-related. However, some are typical oflocalised environments such as an upwellingzone (assemblage A2) or areas strongly affectedby a high accumulation of relict specimensindicated of previous lagoonal deposition(assemblages A3 and A4). Sediment starvationdue to strong wave abrasion is largelyresponsibl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is mixedbiofacie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helf waters (theGreat Australian Bright Current), waters fromthe Spencer and St. Vincent Gulfs, oceanicwaters and waters from the River Murray, issuggested as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overal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oraminifera. Awarmer, nearly oligotrophic condition on theLincoln Shelf, signalling awarmer regime, is indicated by a higher abundanceof warm-water plantonic species and bya higher faunal diversity. On the LacepedeShelf, the diversity is lower and warm-waterforms are less common, implying a cooler ormesotrophic condition. These differences maybe due to the position of Kangaroo Islandwhich blocks the passage of the shelf waterflowing to the southeast, thereby creating twodifferent water regimes. This barrier wouldhave been more significant during the latePleistocene, when sealevel was low, theshelves were narrower and a lagoonal environmentwas present as indicated by differentrelict faunas on these two shelves.2007040250土 耳 其 安 纳 托 利 亚 一 些 盆 地 有 孔 虫Lepidorbitoides 属 和 Orbitcoides 属 的 演 化 及地 层 意 义 = The genera Lepidorbitoides and67


Orbitcoides: evolution and 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in some Anatolian basins. ( 英 文 ).Ozcan E; Ozkan-Altiner S. Geological Journal,1999, 34(3): 275-286Early ontogenetic morphologic featurespreviously recognized as evolutionary parametersin Lepidorbitoides and Orbitoideshave been tested in several flysch successionsof Anatolia. Increase in embryo size (Li + ii),number of epi-embryonic chambers (E) andorganization of embryonal chamber arrangementfrom 'quadrilocular' to 'bilocular' andmultilocular in Orbitoides, increase in deuteroconchsize (D), in deuteroconchprotoconchratio (D/P) and in number ofadauxiliary chambers (Ad) in Lepidorbitoideshave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ain evolutionarytrends, thus allowing the correlation ofthese features with time.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alstages in Lepidorbitoides, i.e. L.pembergeri, L. campaniensis, L. bisambergensis,L. minor, L. socialis, and in Orbitoides, i.e.O. media, O. megaloformis, O. gruenbachensis,O. apiculata and O. gensacicus, have been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based on the biometryof the populations. The values observed insome horizons, however, may not reflect thetrue phylogenetic stage of the orbitoidal taxa,especially in the species of Orbitoides, whichusually show a wide variation of evolutionaryparameters in the same population. A correlationscheme of phylogenetic development inLepidorbitoides and Orbitoides with the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zones is proposed.Lepidorbitoides populations with highlyasymmetric 'quadriserial' nepionts occurringstratigraphically below the symmetric ones inEarly Maastrichtian are thought to deserve aparticular taxonomic status. In Orbitoides, anew embryonal chamber morphology previouslyundescribed from horizontal sectionshas been discovered.2007040251土 耳 其 西 北 部 上 白 垩 统 浮 游 有 孔 虫 生 物 地层 : 对 底 栖 大 有 孔 虫 地 层 延 续 时 限 的 校 正 =Upper Cretaceou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biostratigraphy from NW Turkey: calibrationof the stratigraphic ranges of larger benthonicforaminifera. ( 英 文 ). Ozkan-Altiner S; OzcanE. Geological Journal, 1999, 34(3): 287-301Planktonic and larger benthonic foraminifersof the Upper Cretaceous (Santonian-Maastrichtian)-LowerTertiary (Danian)rock units from north, northwest and centralAnatolian fore-are basi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iostratigraphicresolution of this time interval. Total abundanceand diversity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svary from rare (the sequence from the Haymanaregion) to high (the sequences from theCide, Caycuma, Hanonu and Yenikonak regions)and preservation is poor to moderatedue to lithologic variation. First and last appearances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evaluated as major bio-events have been usedto establish the biostratigraphic framework.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zonation from bottomto top of the succession consists of zonesdefined by Dicarinella concavata, Dicarinellaasymetrica, Globotruncanita elevata, Globotruncana,ventricosa, Radotruncana calcarata,Globotruncanella havanensis, Globotruncanaaegyptiaca, Gansserina gansseri,Abathomphalus mayaroensis and Morozovellapseudobulloides. Ten Orbitoides and Lepidorbitoidesspec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differentphylogenetic development stages ofOrbitoides and Lepidorbitoides populationsand other larger benthonic foraminifers, Pseudosiderolitesvidali, Siderolites calcitrapoides,Siderolites denticulatus, Omphalocylusmacroporus, Cideina sozerii, Hellenocyclinabeotica, and Clypeorbis mamillata have beencalibrated with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zonation established in the same successions.Hence, an integrated zonational scheme composed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s and largerbenthonic foraminifers has allowed a detailedstratigraphy of these successions to be erected.古 杯 、 多 孔 及 腔 肠 动 物2007040252云 南 华 宁 盘 溪 几 种 泥 盆 纪 四 射 珊 瑚 = SomeDevonian rugose corals from Panxi, HuaningCounty, Yunnan Province. ( 中 文 ). 廖 卫 华 ; 马学 平 ; 孙 元 林 . 地 学 前 缘 , 2006, 13(6): 234-246 2 图 版 .云 南 省 华 宁 县 盘 溪 地 区 的 泥 盆 纪 浅 海 相地 层 发 育 , 珊 瑚 化 石 丰 富 , 研 究 历 史 悠 久 , 是 中国 南 方 重 要 的 泥 盆 系 剖 面 之 一 , 它 在 国 内 外地 层 古 生 物 学 界 久 负 盛 名 。1948 年 王 鸿 祯教 授 首 次 描 述 了 盘 溪 等 地 泥 盆 纪 的 四 射 珊瑚 19 属 36 种 ( 包 括 变 种 、 未 定 种 等 ), 其 中有 19 新 种 , 自 下 而 上 建 立 了 G、C、K、E、T、P、D 等 7 个 珊 瑚 层 (horizon), 奠 定 了 滇东 泥 盆 纪 生 物 地 层 研 究 的 基 础 , 该 文 至 今 仍一 直 被 国 内 外 地 层 古 生 物 学 界 同 行 所 引 用和 参 考 。 文 中 描 述 了 盘 溪 泥 盆 纪 四 射 珊 瑚13 属 13 种 ( 包 括 未 定 种 和 近 似 种 ) 及 其 上 覆下 石 炭 统 的 四 射 珊 瑚 1 属 2 种 。 文 章 还 着68


重 讨 论 了 泥 盆 系 的 南 盘 江 组 、 一 打 得 组 和在 结 组 的 地 质 时 代 以 及 泥 盆 — 石 炭 系 界 线等 地 层 问 题 。2007040253贵 州 松 林 下 寒 武 统 牛 蹄 塘 生 物 群 中 的 球 状海 绵 化 石 = Globular sponge fossils from theLower Cambrian in Songlin, Guizhou Province,China. ( 中 文 ). 赵 元 龙 ; 杨 荣 军 ; 杨 兴 莲 ;毛 永 琴 .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 2006, 12(1): 106-110 1 图 版 .贵 州 遵 义 松 林 牛 蹄 塘 生 物 群 含 球 形 海 绵 2个 属 , 即 麦 粒 海 绵 Triticispongia(Mehl et Reitner),1993和 鬃 毛 状 海 绵 Saetaspongia(Mehl etReitner),1993。 描 述 了 产 自 松 林 中 南 村 黑 沙坡 牛 蹄 塘 组 下 部 的 牛 蹄 塘 生 物 群 中 球 状 海绵 化 石 的 2 个 种 , 即 Triticispongia diagonata(Mehlet Reitner),1993 及 Saetaspongia densa(Mehlet Reitiner),1993, 丰 富 了 这 两 属 种 的特 征 和 分 布 资 料 。2007040254皖 南 早 寒 武 世 荷 塘 组 海 绵 骨 针 化 石 =Sponge spicules in Early Cambrian HetangFormation, Xiuning, southern Anhui. ( 中 文 ).胡 杰 ; 陈 哲 ; 薛 耀 松 ; 王 金 权 ; 王 金 龙 ; 袁 训 来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1): 53-62 3 图 版 .本 文 报 道 皖 南 休 宁 县 早 寒 武 世 荷 塘 组 黑色 页 岩 中 产 出 的 海 绵 骨 针 化 石 组 合 , 这 些 海绵 骨 针 化 石 具 有 较 高 的 丰 度 和 分 异 度 , 它 们以 二 轴 四 射 针 、T 型 针 、 三 轴 六 射 针 和 三轴 五 射 针 为 主 。 骨 针 形 态 完 整 , 并 保 存 了 内部 轴 丝 、 轴 管 以 及 同 心 圈 层 等 微 细 构 造 。黄 铁 矿 化 在 化 石 的 保 存 中 起 了 重 要 的 作 用 ,化 石 产 出 的 时 代 可 能 为 梅 树 村 阶 至 筇 竹 寺阶 (Tomm otian- Atdabanian), 这 个 化 石 组 合证 实 了 海 绵 动 物 在 早 寒 武 世 已 开 始 迅 速 分异 。2007040255内 蒙 古 满 都 拉 二 叠 纪 海 绵 生 物 丘 的 发 现 及意 义 = Discovery of the Permian spongemounds in Mandula, Inner Mongolia. ( 中 文 ).王 惠 ; 陈 志 勇 ; 杨 万 容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1): 33-38 2 图 版 .在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达 尔 罕 茂 明 安 联 合 旗 北部 满 都 拉 地 区 进 行 1/5 万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过 程中 , 首 次 于 阳 新 统 哲 斯 组 中 识 别 出 小 型 海 绵生 物 丘 。 海 绵 生 物 丘 发 育 于 华 北 板 块 北 部活 动 边 缘 晚 华 力 西 褶 皱 造 山 带 上 , 分 布 于 近东 西 向 延 伸 的 大 石 寨 组 火 山 岛 弧 的 两 侧 , 南侧 在 包 特 格 、 满 都 拉 苏 木 等 地 以 小 型 海 绵丘 为 特 征 ( 局 限 弧 后 盆 地 边 缘 海 绵 丘 ); 北 侧发 育 了 规 模 较 大 的 哲 斯 敖 包 生 物 礁 ( 开 阔 台地 边 缘 礁 )。 通 过 对 海 绵 及 其 他 生 物 化 石 的古 生 态 分 析 , 结 合 沉 积 特 征 探 讨 了 该 区 阳 新世 的 古 地 理 环 境 。2007040256二 叠 纪 — 三 叠 纪 礁 相 房 室 海 绵 演 化 与 灭 绝= Permian-Triassic history of reefal thalamidsponges: evolution and extinction. ( 中 文 ). 吴亚 生 ; 范 嘉 松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2): 163-177就 礁 相 房 室 海 绵 而 言 , 早 二 叠 世 的 物 种 数最 少 , 中 二 叠 世 的 分 异 度 最 高 , 晚 二 叠 世 的 其次 , 中 三 叠 世 的 较 少 , 卡 尼 期 的 增 多 , 诺 利 期 的更 多 。 礁 相 房 室 海 绵 的 演 化 反 映 出 二 叠纪 — 三 叠 纪 有 3 次 灭 绝 事 件 , 分 别 发 生 在 中二 叠 世 末 期 、 长 兴 期 末 期 、 卡 尼 期 末 期 。这 3 次 灭 绝 事 件 的 规 模 各 不 相 同 : 中 二 叠 世末 期 的 灭 绝 事 件 规 模 较 小 , 它 使 83.8% 的 中二 叠 世 礁 相 房 室 海 绵 种 灭 绝 ; 长 兴 期 末 期 的灭 绝 规 模 最 大 , 它 使 100 % 的 长 兴 期 种 灭 绝 ;卡 尼 期 末 的 灭 绝 事 件 规 模 也 较 大 , 它 使97.7% 的 卡 尼 期 种 灭 绝 。2007040257桂 林 上 泥 盆 统 的 串 管 海 绵 = Upper Devoniansphictozoan sponges from Guilin. ( 中 文 ). 邓占 球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2): 280-282串 管 海 绵 的 Amblysiphonella 属 在 桂 林 地区 融 县 组 的 发 现 , 填 补 该 属 在 晚 泥 盆 世 地 质历 程 中 的 空 白 。 在 此 之 前 , 国 内 、 外 已 出 版地 质 文 献 中 未 记 载 该 属 在 泥 盆 系 发 现 的种 。2007040258黔 南 紫 云 、 晴 隆 晚 石 炭 世 及 早 二 叠 世 四 射珊 瑚 = The Late Carboniferous and EarlyPermian rugose corals from Ziyun County andQinglong County, South Guizhou. ( 中 文 ). 张雄 华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2): 283-294 2 图版 .通 过 对 黔 南 地 区 晚 石 炭 世 及 早 二 叠 世 早期 四 射 珊 瑚 的 研 究 , 建 立 4 个 四 射 珊 瑚 组 合 ,自 下 而 上 为 :1)Antheria-Pseudotimania 组合 ;2 )Nephelophyllum-Eokepingophyllum 组合 ;3)Parawentzellophyllum-Kepingophyllum组 合 ;4)Anfractophyllum 组 合 。 组 合 1、2 以Cyathopsidae 科 分 子 和 Kepingophyllidae 科 的原 始 分 子 为 主 ; 组 合 3 以 Kepingophyllidae 科的 典 型 分 子 为 代 表 ; 组 合 4 以69


Kepingophyllidae 的 进 化 型 分 子 为 特 征 。 文中 描 述 四 射 珊 瑚 9 新 种 及 1 未 定 种 。2007040259广 西 西 部 二 叠 纪 生 物 礁 中 的 海 绵 、 水 螅 动物 化 石 = Calcisponges and hydrozoans fromPermian reefs in western Guangxi. ( 中 文 ). 范嘉 松 ; 王 予 卯 ; 吴 亚 生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41(3): 334-348 4 图 版 .广 西 西 部 田 林 、 凌 云 、 凤 山 地 区 二 叠 纪生 物 礁 的 造 礁 生 物 — 海 绵 、 水 螅 化 石 保 存完 美 。 文 中 描 述 串 管 海 绵 7属 :Stylothalamia , Lichuanospongia , Tebagathalamia, Imbricatocoelia , Intrasporeocoelia, Rhabdactinia , Lingyunocoelia; 纤 维海 绵 3 属 : Peronidella , Intratubospongia ,Cavusonella ; 水 螅 1 属 Radiotrabeculopora 以及 海 托 盘 类 Calathium。 其 中 Lingyunocoeliaspherica 为 新 属 新 种 , Lichuanospongiaguangxiensis 为 新 种 , 其 它 均 为 中 国 南 方 二 叠纪 生 物 礁 内 常 见 分 子 。Senowbari-Daryan(1990 ) 提 出 以 Discosiphonella 来 代 替Cystauletes, Ascosymplegma , Lichunospongia3 属 , 但 Lichuanospongia 的 房 室 形 状和 中 央 腔 缺 失 横 板 ( 泡 沫 板 ) 显 然 不 同 于Discosiphonella, 因 此 文 中 仍 把Lichuanospongia 视 作 独 立 属 。Lingyunocoelia gen. nov. 与 Solasia ,Girtyocoelia 相 似 , 但 房 室 外 壁 缺 乏 任 何 种类 的 穿 孔 , 因 此 明 显 不 同 于 后 两 属 。 作 者仍 把 Radiotrabeculopora 视 为 水 螅 纲 内 的 一属 , 而 没 有 归 于 纤 维 海 绵 目 , 因 为 它 最 明显 的 特 征 是 发 育 分 布 较 规 则 的 放 射 状 支 柱( 不 能 视 为 骨 纤 构 造 ), 且 那 些 纵 向 分 布的 出 水 管 实 际 上 应 视 为 支 柱 之 间 的 沟 道 。苔 藓 动 物2007040260密 西 西 比 亚 系 短 生 宿 主 微 生 物 群 落 中 苔 藓虫 Leioclema punctatum(hall,1858) 的 表 型 变异 =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the bryozoanLeioclema punctatum(Hall,1858) from Mississippianephemeral host microcommunities.( 英 文 ). Hageman S J; Sawyer J A. Journal ofPaleontology, 2006, 80(6): 1047-1057 1 图 版 .The morphologic expression of microenvironmentalvariation is difficult to document infossil ecosystems and therefore is poorly understood.However, docu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sources of variation in the phenotypeis essential for meaningful studies ofmicroevolution and speciation. A fossil assemblagefrom the Mississippian (Valmeyeran)Warsaw Formation near St. Louis, Missouri,provides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evaluate microenvironmentallyinduced phenotypic variationin the Paleozoic trepostome bryozoanLeioclema punctatum (Hall, 1858). Specimensof L. punctatum, found as fragments in 22discrete pi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ir entiretyfrom a weathered surface. Each pile contained20–200+ branch fragments of L. punctatum,which were all originally attached to large,soft-bodied hosts (sponges?). Multiple attachmentbases were found in most piles, indicatingthat 1) multiple L. punctatum colonies(genotypes) are represented in each pile, and 2)each pile represents a near contemporaneous,relatively short-lived microcommunity. Morphologicalcharacters were measured (four persection) from two branches for each of twospecimens from five separate piles. Resultsfrom completely random, nested, one-wayANOVA indicate that no highly significantdifferences exist among microcommunities orbetween colonies for any measured characters,but that significant variation exists withincolonies and among colonies in the same microcommunity(pile). That is, submicroenvironmentalvariation, within and among colonies,can play a greater role in morphogenesisthan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within agiven environmental setting (undifferentiatedfacies). Micro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 thesize and shape of mesopores (space-fillingstructures) more than other morphologicalcharacters.Results are encouraging for the general applicationof the preserved fossil phenotypes asproxies for biological species. This conclusionis based on the absence of systematic variationat microenvironmental levels, measurable here,but not normally distinguishable in paleontological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ies. Correctattribution of fossil species assumes,however, that the source 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of the low-level (submicroenvironmental)variation on development/ontogeny isrecognized and attributed appropriately. Resultscall for a re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of within versus among colony variation usedas a proxy for environmental stability.2007040261苔 藓 动 物 18S rRNA 基 因 的 分 子 系 统 发 生 初探 = Preliminary study on molecular phylogenyof bryozoans based on 18S rRNA genesequences. ( 中 文 ). 郝 家 胜 ; 杨 群 ; 李 春 香 ; 张 克70


云 ; 孙 晓 艳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2):199-205本 文 对 我 国 沿 海 较 为 常 见 的 8 种 唇 口 目苔 藓 动 物 的 18S rRNA 基 因 进 行 了 PCR 扩增 和 序 列 测 定 , 结 合 已 知 的 其 它 苔 藓 动 物 ( 包括 内 肛 动 物 和 外 肛 动 物 ) 以 及 腕 足 动 物 和 帚虫 的 相 应 序 列 , 运 用 分 子 系 统 学 方 法 , 研 究 苔藓 动 物 门 的 系 统 发 生 关 系 。 结 果 表 明 , 外 肛动 物 和 内 肛 动 物 构 成 苔 藓 动 物 分 子 系 统 树中 的 二 大 平 行 支 ; 本 文 测 定 的 大 室 膜 孔 苔 虫与 Giribet 等 测 定 的 膜 孔 苔 虫 在 系 统 树 中 的位 置 间 隔 较 远 ; 结 果 也 支 持 外 肛 动 物 包 含 被唇 纲 和 裸 唇 纲 两 大 类 群 的 形 态 划 分 ; 而 关 于裸 唇 纲 特 别 是 唇 口 目 内 部 的 系 统 发 生 关 系 ,分 子 数 据 的 分 析 结 果 和 形 态 分 类 之 间 的 分歧 有 待 于 进 一 步 研 究 。2007040262藏 北 中 侏 罗 世 窗 孔 类 的 发 现 和 唇 口 类 的 起源 ( 英 文 ) = Fenestrate bryozoa with avicularia-likestructure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of North Tibet and the origin of cheilostomebryozoans. ( 英 文 ). 夏 凤 生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19(3): 237-255 2 图 版 .本 文 建 立 了 新 科 Fenestraporidae 及 其 一 个新 属 Aviculofenestella 和 它 的 两 个 新 种 A.triapertalis,A. que-napertalis 被 建 立 和 描 述了 。 它 们 发 现 于 藏 北 羌 塘 盆 地 中 侏 罗 世 巴柔 期 的 地 层 内 。 新 属 和 限 于 北 美 和 中 亚 高加 索 地 区 早 泥 盆 世 晚 期 和 中 泥 盆 世 的 已 知的 窗 孔 苔 虫 (Fenestrapora), 都 显 示 了 似 鸟 头体 的 构 造 。 然 而 , 新 属 中 所 有 的 这 种 似 鸟 头体 构 造 , 只 分 布 于 横 枝 上 。 本 文 也 讨 论 了 窗孔 苔 藓 动 物 和 其 它 各 类 苔 藓 动 物 之 间 可 能的 亲 缘 关 系 。 作 者 推 测 , 窗 孔 苔 藓 动 物 是 由隐 口 苔 藓 动 物 的 叶 孔 苔 虫 (Parachasmatopora)经 中 奥 陶 世 的 原 始 的 窗 孔 苔 藓 动 物Moorephylloporina 发 展 来 的 。 新 属 的 发 现更 进 一 步 提 供 了 支 持 这 样 一 种 假 设 , 即 :“ 唇口 苔 藓 动 物 是 由 窗 孔 苔 虫 经 新 属 鸟 头 窗 格苔 虫 (Aviculofenestella) 发 展 来 的 ” 假 设 的重 要 证 据 。腕 足 动 物2007040263阿 根 廷 前 科 第 勒 拉 Rio de Las Chacritas 剖面 Punta Negra 组 泥 盆 系 腕 足 动 物 = Devonianbrachiopods from the Punta Negra Formation,Rio de Las Chacritas section, ArgentinePrecordillera. ( 其 他 ). Herrera Z A; BustosU D. Ameghiniana, 2001, 38(4): 367-374The Punta Negra Formation, consideredEarly-Middle Devonian in age, represents thelatest Devonian unit, unconformably underlyingthe Carboniferous Tupe Formation, at thecentral sector of the Argentine Precordillera.The thick siliciclastic deltaic unit, with rareshelly fossils, has yielded the brachiopodsDagmachonetinae indet., Discinidae indet.,Metaplasia? sp., Mutationella sp., andSalopina sp. In spite of the provisional identificationof most of this scarce material, it allowsus to substantiate an Early Devonian age(probably latest Emsian) for the lower part ofthe Punta Negra Formation.2007040264桂 北 地 区 早 石 炭 世 杜 内 期 长 身 贝 类 的 发 现及 其 生 物 古 地 理 意 义 = Productoid brachiopodsfrom the Tournaisian of Lower Carboniferousin northern Guangxi,South China: Discoveryand their biopalae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中 文 ). 王 海 涛 ; 孙 元 林 ; 陆 济 璞 . 古地 理 学 报 , 2006, 8(4): 539-550在 广 西 北 部 兴 安 县 高 尚 镇 金 子 山 剖 面 下石 炭 统 鹿 寨 组 底 部 , 新 发 现 了 长 身 贝 类 腕 足化 石 , 包 括 1 新 种 、1 相 似 种 、6 未 定 种 和 2属 种 未 定 类 型 。 这 些 长 身 贝 类 以Productellidae 和 Productidae 科 的 分 子 为 主 ,另 有 少 量 Echinoconchidae 和Monticuliferidae 科 的 分 子 。 这 些 长 身 贝 类全 部 属 于 生 活 在 静 水 环 境 中 的 薄 壳 类 型 , 无一 与 华 南 同 期 地 层 中 已 知 类 型 相 同 。 它 们之 间 的 差 异 可 能 反 映 了 不 同 沉 积 环 境 条 件对 腕 足 动 物 群 属 种 的 控 制 。 在 鹿 寨 组 底 部发 现 的 长 身 贝 类 以 及 近 年 在 桂 林 南 边 村 和黔 南 睦 化 剖 面 腕 足 动 物 群 的 发 现 显 示 出 华南 台 缘 斜 坡 — 盆 地 相 区 杜 内 阶 中 的 腕 足 动物 群 具 有 极 高 的 属 种 分 异 度 , 不 但 有 大 量 见于 世 界 其 他 地 方 同 期 动 物 群 中 的 分 子 , 也 包含 有 不 少 原 本 认 为 只 在 维 宪 阶 或 更 高 层 位出 现 的 类 型 或 全 新 的 类 型 , 说 明 华 南 台 缘 斜坡 — 盆 地 相 区 不 但 与 世 界 其 他 地 区 的 腕 足动 物 群 之 间 存 在 密 切 的 生 物 地 理 区 系 联 系 ,而 且 华 南 台 缘 斜 坡 — 盆 地 相 区 是 杜 内 期 腕足 动 物 起 源 和 辐 射 演 化 的 重 要 策 源 地 之一 。 许 多 属 种 可 能 是 在 这 里 起 源 , 并 迁 移 扩散 到 其 他 地 方 。2007040265阿 根 廷 普 那 西 部 火 山 碎 屑 岩 早 奥 陶 世 ( 阿伦 尼 克 阶 的 一 个 腕 足 动 物 群 : 古 气 候 和 古地 理 意 义 = An early Ordovician (Arenig)brachiopod fauna from volcaniclastic rocks of71


western Puna, Argentina: paleoclimatic and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 其 他 ).Benedetto J L. Ameghiniana, 2001, 38(3):131-146A fairly well-preserved and rich brachiopodfauna is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Puna region of northwestern Argentina. TheArenig volcaniclastic rocks cropping out atVega Pinato contain two new genera and species,the clitambonitid Pinatotoechia acanthaand the clarkellid Punastrophia multiseptata.Associated brachiopods are Hesperonomia sp.,Finkelnburgia sp., Oligorthis? sp., Tritoechiasp. A, Tritoechia sp. B, Jaantissonites? sp.,Imbricatia sp., Rugostrophia sp., and threeundetermined genera belonging to the Orthoidea,Enteletoidea and Porambonitidae.The presence of several pentamerids and clitambonitoideansis unusual in coeval assemblagesof northwestern Argentina. The VegaPinato association compares most closely withthe Arenig faunas of the Famatina and thePrecordillera basins, which are usually consideredas laying at intermediate to low paleolatitude,respectively.2007040266法 国 中 新 世 腕 足 动 物 舌 形 贝 属 的 首 次 记 录兼 L. dregeri 种 的 鉴 定 = First record of Lingula(Brachiopoda) from the Miocene ofFrance, with diagnosis of L-dregeri. ( 英 文 ).Emig C C; Bitner M A; Cahuzac B. ComptesRendus Palevol, 2007, 6(4): 261-267The brachiopod Lingula dregeri Andreae,1893 has been found in the Middle Mioceneof southwestern France, at Salles. This is thefirst record of the genus Lingula Bruguierefrom the Miocene of France. Good preservationmakes it possible for us to offer the firstdiagnosis of this species and to complete itsdescription. Examination of the occurrences ofLingula in the Miocene of Europe revealedthat all of them are one species, L. dregeri.The Serravallian environment at Salles wasmarine, sublittoral and sheltered, with a substrateof fine carbonated sands, laid down insubtropical-to-warm temperate waters.2007040267中 国 四 川 二 叠 纪 皱 戟 贝 类 ( 腕 足 动 物 门 ) 一 新属 ,Linshuichonetes gen.nov. 及 其 古 生 态 ( 英文 ) = Linshuichonetes gen.nov., a newrugosochonetid (brachiopoda) genus from theLiangshan Formation (Early Permian) in Sichuan,China, and its ecology. ( 英 文 ). MonicaJ Campi; 石 光 荣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1):105-118 1 图 版 .描 述 了 产 于 四 川 邻 水 地 区 早 二 叠 世 梁 山组 的 一 新 属 新 种 ,Linshuichonetes elfinis gen.et sp. nov.。 新 属 以 个 体 特 别 微 小 , 背 内 无 任何 隔 板 , 壳 表 饰 有 细 瘤 和 细 刺 为 特 征 。 新 种代 表 了 华 南 地 区 阳 新 期 海 侵 开 始 阶 段 生 活于 局 限 的 潮 坪 或 泻 湖 环 境 下 的 一 种 机 会种 。2007040268青 海 格 尔 木 市 乌 丽 晚 二 叠 世 乌 丽 群 下 部 的腕 足 化 石 群 及 Waagenites 的 地 理 分 布 =Late Permian brachiopods from the lower partof the Wuli Group, southwestern Qinghai and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Waagenites. ( 中文 ). 廖 卓 庭 ; 徐 均 涛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41(1): 130-136 1 图 版 .记 述 的 腕 足 动 物 化 石 标 本 采 自 青 海 格 尔木 市 乌 丽 附 近 的 开 心 岭 煤 矿 ( 即 乌 丽 煤 矿 ) 乌丽 群 的 下 部 , 经 研 究 认 为 , 该 化 石 群 的 腕 足 动物 属 种 组 合 及 生 物 相 特 征 , 可 与 华 南 苏 皖 南部 、 川 东 华 蓥 山 的 龙 潭 组 , 黔 西 的 宣 威 组 下部 , 以 及 藏 东 昌 都 一 带 的 妥 坝 组 等 的 腕 足 化石 群 对 比 , 属 于 华 南 晚 二 叠 世 早 期 ( 吴 家 坪 期 )海 陆 交 互 相 含 煤 岩 系 所 产 的 常 见 类 群 。 讨论 和 纠 正 了 英 方 关 于 该 化 石 群 的 部 分 属 种鉴 定 名 称 、 时 代 结 论 , 以 及 中 国 学 者 过 去 引证 乌 丽 群 化 石 资 料 与 地 层 名 称 方 面 的 错 误 ,并 就 二 叠 纪 地 质 作 用 和 地 质 历 史 的 强 烈 影响 , 探 讨 了 Waagenites 与 Tethyo chonetes 的 地质 地 理 分 布 。2007040269古 生 代 腕 足 动 物 绝 灭 、 残 存 和 复 苏 : 小 嘴贝 类 腕 足 动 物 的 模 式 = Palaeozoic brachiopodextinctions, survival and recovery: patternswithin the rhynchonelliformeans. ( 英 文 ).Harper DAT; Rong Jiayu. Geological Journal,2001, 36(3/4): 317-328The brachiopod-dominated seabeds of thePalaeozoic were modified by a series of bioticextinctions and recoveries. The ecologic andtaxonomic dynamics of the Cambrian and PaleozoicEvolutionary Faunas were interruptedduring the late Cambrian, end-Ordovician, lateDevonian and end-Permian by a multiple seriesof extinctions. While the balance betweenthe deltidiodont and cyrtomatodont rhynchonelliformeanswas maintained during thePalaeozoic,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orthidesand strophomenides during the early to mid-Palaeozoic was usurped by the productides72


during the late Palaeozoic. The deltidiodontmorphology did not survive the end-Permianextinctions; the modem articulated brachiopodfauna is dominated by cyrtomatodonts withcrurae and loops. Nevertheless, a recurringtrend is the long-term success of brachiopodtaxa with widespread distributions and thedemise of the more specialized and highlyadapted morphs having more restricted distributionscommonly evolved during interregnabetween phases of extinction.2007040270中 国 西 北 部 昆 仑 山 下 石 炭 统 腕 足 动 物 新 属Chuiella 及 古 生 态 = Chuiella gen. nov(Brachiopoda) and palaeoecology from theLower Carboniferous of the Kunlun Mountains,NW China. ( 英 文 ). Chen Z Q; Shi G R.Alcheringa, 1999, 23(3/4): 259-275A reexamination of Martiniella Grabau andTien, 1931 reveals that the type species, M.nasuta Grabau and Tien, is a nomen nudum.Martiniella is thus restricted to its type species.A new genus, Chuiella gen. nov., is proposedto host the other Chinese species, previouslyascribed to Martiniella Grabau and Tien, 1931.In addition, a detailed microfacies, taphonomicand palaeoecological analysis of afossiliferous bed that contains abundantspecimens of Chuiella gen, nov. from theEarly Carboniferous Kelitag Formation of theDamusi area in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s,Xinjiang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revealsthat species of Chuiella probably lived in aclean, warm, shallow-water marine, high energyenvironment. A review of all describedspecies of Chuiella suggests this genus ischaracteristic of the Tournaisian and restrictedto the palaeo-equatorial Eastern Tethyan region.Two species of Chuiella are described,including one new species: Chuiella aitegouensisgen. et sp. nov.2007040271江 西 玉 山 晚 奥 陶 世 三 分 贝 类 一 新 属 —Zhuzhaiia = On a new genus, Zhuzhaiia, oftrimerelloid brachiopods from sanqushan formation(middle ashgill of Late Ordovician),Yushan area, Jiangxi Province, southeastChina. ( 中 文 ). 徐 桂 荣 ; 李 罗 照 .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41(3): 419-427 2 图 版 .论 文 描 述 的 三 分 贝 类 化 石 标 本 发 现 于 江西 省 玉 山 县 祝 宅 和 马 鞍 山 地 区 的 三 衢 山 组中 。 新 种 Zhuzhaiia transitense gen. et sp. nov.的 特 征 是 贝 体 大 , 两 壳 近 等 大 , 光 滑 ; 假 铰 合面 大 ; 腹 内 肌 痕 台 悬 空 , 无 中 板 ; 背 内 肌 痕 台也 悬 空 , 腕 腔 中 部 有 内 向 隆 起 。 文 中 讨 论 该种 的 分 类 位 置 , 根 据 假 铰 合 面 和 肌 痕 台 的 特征 , 在 总 体 上 可 以 归 入 三 分 贝 类 。 但 发 育 了三 分 贝 科 没 有 的 一 些 特 征 , 如 两 壳 近 等 大 , 肌痕 台 完 全 悬 空 , 有 简 单 的 铰 齿 和 铰 窝 , 所 以 作者 另 立 新 科 Zhuzhaiidae fam. nov. 。Costitrimerella Rong et Li,1993 属 的 一 些 特征 , 如 其 背 壳 内 肌 痕 台 前 部 悬 空 , 无 中 板 支 持 ,似 乎 显 示 从 三 分 贝 科 到 新 科 的 过 渡 性 质 。而 新 科 在 许 多 特 征 上 也 显 示 了 从 三 分 贝 类到 五 房 贝 类 的 一 些 过 渡 性 质 。2007040272华 南 奥 陶 纪 最 晚 期 集 群 绝 灭 以 后 腕 足 动 物的 残 存 和 复 苏 = Brachiopod survival andrecovery from the latest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sin South China. ( 英 文 ). Rong Jiayu;Harper D A T. Geological Journal, 1999,34(4): 321-348South China contains many complete sectionsthrough the upper Ordovician and lowerSilurian. Brachiopod data including 130brachiopod genera, assigned to 13 orders and27 superfamilies from mid-Ashgill throughlate Aeronian intervals reveal that brachiopodmacroevolu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latest Ordovicianmass extinction shows importantchanges in the diversity, composition andstrati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phylum. Thefollowing six intervals are recognized: (1) afaunal plateau before the latest Ordovicianmass extinction (mid-Ashgill, Rawtheyan); (2)a survival-recovery interval following the firstphase of the mass extinction (late Ashgill,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 Zone andlower 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 Zone,Hirnantian); (3) first survival interval followingthe mass extinction (latest Ashgill, upper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 Zone; endHirnantian); (4) a second survival interval afterthe mass extinction (earliest Llandovery,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 Zone; early tomid-Rhuddanian); (5) a recovery interval inthe Silurian (early to mid-llandovery; lateRhuddanian to early Aeronian); and (6) a radiationinterval in the Silurian (mid-Llandovery; mid- to late Aeronian). Onlynear-shore, low-diversity, benthic assemblages(mainly BA2), characterized by Ordovicianrelicts with a few Lazarus taxa and progenitors,are known from the southern marginal area ofthe Upper Yangtze epicontinental sea duringthe early to mid-Rhuddanian. They were replacedby newly established Silurian brachiopodcommunities (mainly BA2-3) in the lateRhuddanian to early Aeronian. These are73


marked by many newly evolved endemicforms and new immigrants, expressing a clearrecovery within the Brachiopoda, but the recoveryinterval of the major brachiopodgroups was heterochronous. In China the typicalSilurian brachiopod fauna was mainlycomposed of indigenous Atrypida, Pentameridaand Spiriferida with stropheodontidsderived from elsewhere, such as Baltica andAvalonia, two apparent refugia in the survivalinterval. The Atrypida was the first majorgroup of Brachiopoda to diversity in the lateRhuddanian.软 体 动 物2007040273摩 洛 哥 High Atlas 地 区 西 部 凡 兰 吟 阶 ( 早 白垩 世 ) 菊 石 动 物 群 及 西 部 地 中 海 地 区 标 准 生物 带 的 识 别 = Valanginian (Early Cretaceous)ammonite faunas from the western High Atlas,Morocco, and the recognition of westernMediterranean ‘standard’ zones. ( 英 文 ).Wippich M G E. Cretaceous Research, 2003,24(4): 357-374On the basis of newly collected material,the bio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Valanginian ammonite assemblages from thewestern High Atlas, Morocco, is discussed. Acritical revision of previously defined regionalstratigraphic units correlated with ammoniteoccurrences shows these units to be diachronousor even to some extent erroneous. Mostof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Lower Cretaceous‘standard’ ammonite zones and subzonesare now recognised and for the firsttime regional ammonite evidence is given forthe Valanginian/Hauterivian stage boundary.The supra-regional value of the basalValanginian marker, Thurmanniceras otopeta,is questioned here owing to its absence fromthe working area. The correlation potential ofother Valanginian index ammonites, namelyKarakaschiceras biassalense, Neocomites(Neocomites) peregrinus, Olcostephanus (Olcostephanus)nicklesi, and Criosarasinellafurcillata, is confirmed by their occurrence inthe sections studied.2007040274阿 根 廷 Neuquén 盆 地 下 白 垩 统 菊 石 : 一 个豪 特 里 维 阶 Olcostephanus 动 物 群 = LowerCretaceous ammonites from the Neuquén Basin,Argentina: a Hauterivian Olcostephanusfauna. ( 英 文 ). Aguirre-Urreta M B; Rawson PF. Cretaceous Research, 2001, 22(6): 763-778The olcostephanid fauna of the Olcostephanus(O.) laticosta[formerlyO . (O.) leanzai]Subzone (Agrio Formation) represents the lastof four discrete invasions of olcostephanidammonites into the Neuquén Basin of westcentralArgentina. Olcostephanus (O.)laticosta(Gerth) dominates the fauna and is knownonly from the Neuquén Basin. But the cooccurrenceof the distinctive subgenus Jeannoticeras,newly recorded from Argentina, providesa link with the ‘standard’ West Mediterraneansequence and indicates that the O.(O.) laticosta Subzone is probably of midEarly Hauterivian age. This is supported bythe discovery of two specimens of the widelydistributed late Early Hauterivian speciesO .(O.) variegatus (Paquier) in the overlyingHoplitocrioceras giovinei Subzone. O. (Jeannoticeras)agrioensis sp. nov. is described.2007040275日 本 北 海 道 西 北 部 上 白 垩 统 再 沉 积 的 菊 石及 其 埋 葬 学 意 义 = Reworked ammonoidsand their taphonomic implications in the UpperCretaceous of northwestern Hokkaido,Japan. ( 英 文 ). Wani R. Cretaceous Research,2001, 22(5): 615-625Taphonomic attributes of ammonoids occurringin Late Cretaceous calcareous concretionsin northwestern Hokkaido are examined.These are as follows: patterns of fragmentationof body chambers, condition of the outershell surface, and sedimentary structureswithin calcareous concretions, as well as directevidence of reworking, such as geopetalstructures and sediment infill of chambers.Reworked ammonoids were recognised basedon geopetal structures showing two differentupward directions and types of sediment infillof successive phragmocone chambers. Eachammonoid assemblage from the study area isinterpreted as a within-habitat time-averagedassociation. The amount of time representedby these fossil assemblages may range between100 and 10,000 years. Storm-events arethe most likely cause of reworking and timeaveraging,the Upper Cretaceous of the studyarea having been a storm-dominated shelf environment.2007040276侏 罗 纪 菊 石 演 化 速 率 与 海 平 面 波 动 的 关 系= Evolutionary rates of Jurassic ammonites inrelation to sea-level fluctuations. ( 英 文 ).Sandoval J; O'dogherty L; Guex J.Palaios, 2001, 16(4): 311–33574


An analysis is presented of the diversity andfaunal turnover of Jurassic ammonites relatedto transgressive/regressive events. The data setcontained 400 genera and 1548 species belongingto 67 ammonite zones covering theentire Jurassic System. These data were usedin the construction of faunal turnover curvesand ammonite diversities, that correlate withsea-level fluctuation curves. Twenty-fourevents of ammonite faunal turnover are analyzedthroughout the Jurassic. The most importanttook place at the Sinemurian-Carixianboundary, latest Carixian-Middle Domerian,Domerian-Toarcian boundary, latest MiddleToarcian-Late Toarcian, Toarcian-Aalenianboundary, latest Aalenian-earliest Bajocian,latest Early Bajocian-earliest Late Bajocian,Early Bathonian-Middle Bathonian boundary,latest Middle Bathonian-earliest Late Bathonian,latest Bathonian-Early Callovian, earliestEarly Oxfordian-Middle Oxfordian, earliestLate Oxfordian-latest Oxfordian, latest EarlyKimmeridgian, Late Kimmeridgian, middleEarly Tithonian and Early Tithonian-LateTithonian boundary. More than 75 percent ofthese turnovers correlate with regressivetransgressivecycles in the Exxon, and/or Hallam′ssea-level curves. In most cases, theextinction events coincide with regressive intervals,whereas origination and radiationevents are related to transgressive cycles. Theturnovers frequently coincide with major orminor discontinuities in the Subbetic basin(Betic Cordillera).2007040277南 海 永 暑 礁 晚 全 新 世 微 型 腹 足 类 — 仁 螺 目 ,古 腹 足 目 , 盘 足 目 ( 英 文 ) = Late Holocenemicrogastropods from the Yongshu reef lagoonof the South China Sea—order Cocculiniformia,Vetigastropoda, Discopoda. ( 英 文 ).冯 伟 民 ; Jonathan A TODD.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7, 24(1): 28-52 5 图 版 .南 海 南 沙 群 岛 永 暑 礁 南 永 3 井 揭 示 了1680 年 以 来 礁 泻 湖 的 沉 积 变 化 . 沉 积 柱 样 主要 由 沉 积 遗 壳 组 成 , 其 中 腹 足 类 是 最 主 要 的类 型 之 一 . 对 该 井 88 个 样 品 分 析 共 发 现 了159 个 种 类 和 一 些 难 以 归 人 属 种 的 胎 壳 , 大多 数 种 类 为 该 海 区 首 次 记 录 的 类 型 , 有 四 个种 是 新 发 现 的 种 类 , 即 Astraea armata sp.nov. , Munditiella flammea sp. nov. , Serpulorbisspiralis sp. nov. , Cerithiopsis bellatulussp. nov. , 主 要 的 优 势 种 包 括 Acteocina coarctata,Acteocina exilis, Alvania sp. ,Boschitestella eloiseae, Cerithidium fusca,Cerithiopsis ingens, Cerithium (Thericium)elegantulum, Circumstella biconcave, Clathrofenellareticulata, Diniatys dentifer, Granulinacotamago, Lophocochlias minutissimus,Merelina wanawana, Omalogyra cf. atomus,Ondina elachisinoides, Orbitestella bermudezi,Orbitestella decorata, Plesiotrochus acutangulus,Retusa (Ventomnestia) bizonata,Ringicula durodai, Ringicula columnifera,Ringicula niinoi, Scissurella coronata, Tricoliavariabilis, Turbonilla eupellucida. 这 些 种 类 个体 非 常 微 小 , 大 多 数 小 于 2 mm. 绝 大 多 数 种类 为 典 型 的 热 带 海 区 分 子 , 它 们 具 有 广 泛 的地 理 分 布 . 本 文 按 Okutani(2000) 分 类 系 统 进行 了 分 类 , 主 要 描 述 了 仁 螺 目 , 古 腹 足 目 和 盘足 目 共 40 个 种 的 形 态 特 征 、 地 理 分 布 和 生态 习 性 , 包 括 2 个 新 种 , 绝 大 多 数 种 类 系 南 沙群 岛 海 区 首 次 记 录 .2007040278川 西 昌 台 地 区 晚 三 叠 世 双 壳 生 物 群 的 分 布与 火 山 活 动 的 相 关 性 = The relativity betweenvolcano activ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bivalve-community in Late Triassic in Changtai,WesternSichuan,China. ( 中 文 ). 庞 艳 春 ; 林丽 ; 朱 利 东 ; 王 新 利 ; 马 叶 情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报 , 2006, 33(3): 294-298川 西 昌 台 地 区 晚 三 叠 世 的 海 相 火 山 活 动频 繁 , 每 次 火 山 活 动 的 间 歇 期 都 沉 积 有 一 套深 色 岩 系 , 主 要 为 泥 质 板 岩 、 粉 砂 质 板 岩 和钙 质 板 岩 。 这 套 沉 积 岩 系 产 有 丰 富 的 双 壳类 化 石 , 这 套 岩 系 底 部 与 火 山 岩 接 触 的 层 位 ,其 所 含 的 双 壳 类 化 石 类 别 单 一 , 个 体 较 大 , 数量 丰 富 , 呈 介 壳 形 式 产 出 , 矿 化 明 显 。 根 据 薄片 鉴 定 结 果 、 稀 土 元 素 分 布 模 式 以 及 微 量元 素 的 含 量 分 析 , 认 为 川 西 昌 台 地 区 晚 三 叠世 生 物 群 的 分 布 与 火 山 活 动 密 切 相 关 , 火 山活 动 为 海 底 热 液 的 存 在 提 供 了 通 道 , 火 山 活动 末 期 的 热 液 环 境 参 数 包 括 还 原 性 、 高温 、 高 金 属 离 子 浓 度 ( 金 属 硫 化 物 ) 等 。2007040279青 海 南 部 赤 布 张 错 地 区 中 侏 罗 世 沉 积 环 境及 双 壳 类 化 石 = Middle Jurassic depositionalenvironments and bivalve fossils in the ChibuzhangLake area,southern Qinghai. ( 中 文 ).段 其 发 ; 王 健 雄 ; 姚 华 舟 ; 牛 志 军 ; 张 仁 杰 . 沉 积与 特 提 斯 地 质 , 2006, 26(3): 16-21赤 布 张 错 地 区 中 侏 罗 统 十 分 发 育 , 最 大 沉积 厚 度 达 6311m, 包 括 雀 莫 错 组 、 布 曲 组 、夏 里 组 、 索 瓦 组 和 雪 山 组 等 5 个 岩 石 地 层单 元 。 根 据 所 含 丰 富 的 双 壳 类 、 菊 石 、 腕足 类 等 化 石 , 将 它 们 划 归 中 侏 罗 统 ( 巴 柔 阶 至75


卡 洛 夫 阶 )。 沉 积 盆 地 的 性 质 、 早 期 的 地 貌格 局 和 同 沉 积 断 裂 活 动 可 能 是 导 致 该 地 区中 侏 罗 统 厚 度 巨 大 、 横 向 变 化 大 的 主 要 原因 。2007040280羌 北 双 壳 类 祁 阳 蚌 组 合 的 发 现 及 其 地 层 学意 义 = Discovery of the bivalvia Qiyangiaassemblage in northern Qiangtang area and its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s. ( 中 文 ). 李 乾 ; 陆 刚 ;张 能 ; 莫 丽 群 ; 许 华 ; 唐 朝 霞 ; 卫 小 彦 . 地 质 学报 , 2006, 80(6): 781-784藏 北 羌 塘 盆 地 独 雪 山 地 区 , 在 原 先 认 为 不整 合 于 早 侏 罗 世 火 山 岩 系 之 上 的 “ 中 侏 罗统 雀 莫 错 组 ” 中 , 新 近 发 现 了 一 套 早 侏 罗 世淡 水 双 壳 类 祁 阳 蚌 (Qiyangia) 组 合 , 表 明 羌 北盆 地 存 在 早 侏 罗 世 沉 积 地 层 , 其 为 一 套 海 陆交 互 相 沉 积 的 粗 碎 屑 岩 → 灰 岩 → 细 碎 屑 岩夹 灰 岩 , 下 侏 罗 统 与 中 侏 罗 统 为 连 续 沉 积 。据 此 资 料 , 该 区 侏 罗 系 目 前 采 用 的 岩 石 地 层单 位 系 统 及 地 层 的 对 比 认 识 存 有 问 题 , 文 章对 此 套 早 侏 罗 世 沉 积 的 岩 石 地 层 划 分 方 案进 行 了 讨 论 , 指 出 雁 石 坪 地 区 的 侏 罗 系 岩 石地 层 系 统 作 为 等 时 的 地 层 单 位 运 用 于 羌 北盆 地 北 西 部 并 不 适 宜 , 羌 北 盆 地 已 有 的 地 层系 统 格 架 有 必 要 重 新 认 识 。2007040281现 生 陆 地 蜗 牛 壳 的 氧 同 位 素 : 来 自 意 大 利的 数 据 =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livingland snail shells: Data from Italy. ( 英 文 ).Zanchetta G; Leone G; Fallick A E; BonadonnaF P.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2005, 223(1-2): 20-33 5图 版 .Sixty-seven shells of living land snails wereselected from 31 different localities acrossItaly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their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 δ 18 Os)and the mean value of local rainfall (δ 18 Op).Despite the difficulty for some localities tocorrectly estimate th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of local rainfall, a good relationship wasfound.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oxygen isotopiccomposition of environmental water used bythe snails is, in Italy, strictly related to that ofthe local meteoric precipitation. However, therelationship found is substantially differentfrom that previous established for centralEurope, indicating that regional climatic conditionsare important in defining the final isotopiccomposition of land snail shells. Moreover,these equations may not hold for differentclimatic conditions existing during, forinstance,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periods. Thedata also show that isotopic differences amongspecies are relatively narrow and that theymay depend on ecological factors (i.e., style oflife) rather than any clearly identifiable differentvital offset.2007040282阿 根 廷 布 宜 诺 斯 艾 利 斯 省 Quequen Grande河 全 新 世 河 口 湾 环 境 软 体 动 物 双 壳 类Tagelus plebeius 的 生 物 扰 动 = Tagelus plebeius(Lightfoot, 1786) (Mollusca : Bivalvia)bioturbations in a Holocene estuarine environment(Quequen Grande river, Buenos Aires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De FrancescoC G; Zarate M A. Ameghiniana, 2001,38(4): 467-470Elongated traces, showing a lower v-shapeclosed end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mid Holoceneestuarine deposits exposed along thelower reach of the Quequen Grande River,Argentina (38degrees34'35" S and58degrees42'45" W) associated with shells inlife position of the infaunal bivalve Tagelusplebeius (Lightfoot). These traces, located in astratigraphic level dated in circa 6,900 yearsC-14 B.P., were originated by the burrowingactivity of T. plebeius based upon the comparisonof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width, general shape, colour) with those of T.plebeius and the traces resulting from its burrowingactivity at present estuarine environmentsof the region. The high percentages ofthe estuarine gastropod Heleobia australis(d'Orbigny) found in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ofthe traces come from the overlying strata,abundant in Heleobia australis remains. Thetraces are stratigraphically transgressivewithin a depth interval of up to 80 cm.2007040283阿 根 廷 前 科 第 勒 拉 早 奥 陶 世 San Juan 组 软体 动 物 双 壳 类 = Bivalvia (Mollusca) from theSan Juan Formation (Early Ordovician, ArgentinePrecordillera). ( 其 他 ). Sanchez T M.Ameghiniana, 2001, 38(4): 471-475Bivalves are described from Early Ordovicianlimestones of Precordillera basin for thefirst time. The collection includes the familiesModiolopsidae (Modiolopsis? sp.) and Ambonychiidae,which is represented only by asingle undetermined genus. Because fossiliferouslevels are early Arenig in age, thespecimen of ambonychiid represents the oldestknown record of the family.76


2007040284阿 根 廷 法 马 提 那 山 中 阿 伦 尼 克 期 Molles 组的 双 壳 软 体 动 物 = Bivalve molluscs from theMolles Formation (middle Arenig), Famatinarange, Argentina. ( 其 他 ). Sanchez T M.Ameghiniana, 2001, 38(2): 185-193Three new molluscan bivalves from theMolles Formation, central part of the FamatinaSystem (La Rioja Province) are described.They include a new actinodontoidea, Famatinadontagonzaloi gen. et sp. nov., a new speciesof the modiomorphid Colpomya, C. elongatasp. nov., and a new ambonychiid, Notonychiaemmae gen. et sp. nov. This faunaincreases the record of the middle Arenig molluscanspecies of Argentina, and confirms thehigh levels of endemism of the Arenig bivalvesfrom the Famatina range.2007040285阿 根 廷 卡 塔 马 卡 省 Villavil 地 区 中 新 世Chiquimil 组 Bulimulidae 科 腹 足 类 = Gastropods(Bulimulidae) from the ChiquimilFormation (Miocene) of Villavil, Catamarca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Morton L S;Herbst R. Ameghiniana, 2001, 38(1): 51-54Bullimulus aff. apodemetes (d'Orbigny) andB, aff. jujuyensis Holmberg from upper levelsof the El Jarillal Member of the ChiquimilFormation (Upper Miocene) from the area ofVillavil (Catamarca Province) are described.These gastropods are close to extant speciesand lived in open grasslands probably undermore humid conditions than the present climateof this area.2007040286腹 足 类 Acanthina 属 对 双 壳 类 的 捕 食 印 记 =Predation signs by Acanthina Fischer vonWaldheim, 1807 (Gasteropoda : Muricidae)on Bivalvia. ( 其 他 ). Gordillo S.Ameghiniana, 2001, 38(1): 55-60Predation by the gastropod Acanthina is describedby means of aquaria observations onliving specimens. Results show that Acanthinapreys upon the bivalves Mytilus chilensisHupe, Perumytilus purpuratus (Lamarck), Aulacomyaatra (Molina) and the barnacleChthamalus scabrosus (Darwin). The predatorexhibits two methods of attack on capturedbivalve prey. It most frequently uses the labralspine to open the shells, leaving irregularmarks on the valves of their preys. But, similarlyto other muricids, the predator is able todrill cylindrical holes on the shells. These twostrategie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used byother dogwhelks and invertebrates and mustbe related to the predator fitness.2007040287阿 根 廷 拉 里 奥 哈 省 晚 石 炭 世 - 早 二 叠 世 Riodel Penon 组 双 壳 类 = Bivalves from the Riodel Penon Formation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La Rioja province, Argentina.( 其 他 ). Sterren A F. Ameghiniana, 2000,37(4): 421-438Taxonomic, taphonomic and paleoecologicanalysis of fossil concentrations were carriedout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Rio del PenonFormation, western Jague (La Rioja, Argentina).Five species of bivalves are describedand figured: Aviculopecten n. sp. and Acanthopectenjaguelensis Gonzalez, Nuculavuslevatiformis (Walcott), Leptodesma (Leptodesma)cf. potens Hall and Palaeolima sp. Thelast three are recorded in Argentina for thefirst time. Besides, Phestia sp., Parallelodontinaeindet., Ptychopteria (Ptychopteria) liagracielae(Leanza), Streblopteria sp.,Schizodus sp., Edmondia sp. and Wilkingiariojana Gonzalez are also identified. The associatedbrachiopods belong to the latest Carboniferous-EarlyPermian Tivertonia jachalensis-Streptorhynchusinaequiornatus Biozone.Based on biostratinomic indices two types ofbioclastic deposits are recognized: allochthonousand autochthonous-parautochthonousfossil concentrations. A detailed taphonomicanalysis of the upper autochthonousparautochtonousfossil concentration was carriedout: pavements A and B, interpreted asbiogenic-sedimentologic in origin, are distinguished.A third pavement, sedimentologic inorigin is also recognized (pavement C). Thesedeposits were probably formed under lowrates of detritial sedimentation in a prodeltaenvironment. Fossiliferous interval D wassubsequently developed; it accounts for a dilutionof the concentration due to the incrementin elastic supply. This increment may be associatedwith the deltaic progradation that tookplace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Rio del PenonFormation. From a paleontological viewpointthe assemblage of pavement B represents arelatively mature paleocommunity. Ecospaceutilization was good, as infaunal and epifaunaltiering levels were largely exploited. In theupper part, the faunal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were affected by new conditions of substrateconsistency and water turbidity, probablycaused by a deltaic progradation.77


2007040288冈 瓦 那 西 部 ( 阿 根 廷 西 北 部 东 科 迪 勒 拉 )软 体 动 物 喙 壳 类 的 最 早 记 录 = The oldestrecord of Rostroconchia (Mollusca) fromwestern Gondwana (Cordillera Oriental,northwestern Argentina). ( 英 文 ). Sanchez TM. Ameghiniana, 2000, 37(3): 265-269Two new species of Rostroconchia are recordedin the early Paleozoic of the sierra deCajas, Jujuy Province: Ribeiria francae n. sp.from the Upper Cambrian levels of the LampazarFormation, and Eopteria agustini n. sp.from the early Tremadoc Cardonal Formation.The genus Ribeiria (Order Ribeirioida) isknown in rocks as old as Middle Cambrian,and Eopteria, a primitive conocardioidan, appearsin the Upper Cambrian. Both underwentan important radiation in the Early Ordovician.The new species recognized here represent theoldest rostroconchs recorded in westernGondwana.2007040289阿 根 廷 布 宜 诺 斯 艾 利 斯 省 Australes 山Bonete 组 下 二 叠 统 双 壳 类 = Lower Permianbivalves from the Bonete Formation SierrasAustrales (Buenos Aires province, Argentina)..( 其 他 ). Pagani M A. Ameghiniana, 2000,37(3): 301-320A bivalve fauna from the Pillahuinco GroupIn Sauce Grande Basin (Buenos Aires province,Argentina), first discovered and describedby Harrington, is here revised and illustrated.A reassessment of the taxonomy,provincial affinities and age of the fauna reinforcesits Gondwanic character. This featuredenotes its probable correlation with EarlyPermian faunas of Brazil, Australia and SouthAfrica. Eight species of Bivalvia are describedand illustrated. Two of them: Heteropecten sp.and Myonia sp. 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for the Bonete Formation. Other six speciesare revised: Leptodesma (Leiopteria)bonaerensis (Harrington), Leptodesma (Leiopteria)dutoiti (Harrington), Atomodesma(Aphanaia) orbirugata (Harrington), Promytilusacinaciformis Harrington, Stutchburia argentinensisHarrington, Allorisma inflectoventrisHarrington. The association also containsbrachiopods, gastropods and plant remains.Comparisons with genera registered from Brazil,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United Statesare established. The recorded bivalve assemblagefrom the Bonete Formation suggests apossible faunal connection with similar assemblagesfrom the Rio do Sul and Rio BonitoFormations in the Parana Basin (Brazil). Thispossible paleobiogeographic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two basins, would be favored bysimilar environment conditions. The record ofEurydesma, Deltopecten and Atomodesna inthe Bonete Formation indicates a Late Asselian-Artinskianage for the bivalve fauna.The occurrence of the brachiopod Tivertoniain this formation, the faunal affinities withAustralian and Brazilian faunas, and the paleofloristicassemblage, are additional evidenceswhich support this age.2007040290阿 根 廷 里 奥 内 格 罗 和 丘 布 特 第 四 纪 海 相 地体 软 体 动 物 组 合 = Molluscan associationsfrom Quaternary marine terraces of Rio Negroand Chubut, Argentina. ( 其 他 ). Pastorino G.Ameghiniana, 2000, 37(2): 131-156Multivariate analysis (cluster and 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rrelate atotal of 33 deposits from 10 Quaternary marineterraces in central and northern Patagonia.Fifty four mollusc taxa (30 species of gastropodsand 24 of bivalves) were included in thisstudy.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stratigraphicscheme proposed by Feruglio in 1950. Threebiofacies were defined, with subdivisions intwo of them. Association la,, which includesextinct species in the adjacent coast at thesame latitude, belongs to deposits of level B2(Level 5 in Feruglio's arrangement). AssociationIb includes intertidal and rocky-bottommolluscs, all living in the adjacent sea, anddefines biofacies B1 (Level 6 of Feruglio).Biofacies C includes Association 2, of Magellanic,hard-bottom molluscs that live at thesame latitude today. The latter biofacies ispartially equivalent to Level 4 of Feruglio'sscheme. In agreement with Feruglio's conclusions,four terraces are of Quaternary age(Levels 3-6). The earliest Quaternary terrace isthe third one, represented in very few depositswith a minimum height of 40 m a.s.l. to amaximum of 95 m a.s.l. All species in thisdeposit are extant, except one unnamed speciesof Ostrea. The suggested temperature duringthe deposition of this level is warmer thanthe present temperature at the same latitude.The southern limits of the present ranges ofthe recorded species lie farther north of theValdes peninsula. According to Feruglio, thisdeposit represents an interglacial period,probably the penultimate. Level 4 was datedby different methods in several deposits withabsolute ages around 116.000 years BP andmore than 350.000 years BP. The fossils arecemented, and belong to warm-water species,78


with some cold-water survivors from the south.Level 5 is considered the final phase of thelast glacial period. It was dated between110.000 to 80.000 years BP. Most of the speciesfrom this deposit are found in cold watersof the Magellanic province today. Differentdating methods confirm that Level 6 includesonly Holocene deposits. The fossils are notconsolidated, and they represent species thatlive at the same latitude today. The highestlevels of Quaternary marine terraces are olderthan the last interglacial, probably correspondingto the penultimate interglacial lapse. Theintermediate levels represent the last interglacial,whereas the lowermost levels are Holocenein age.2007040291从 软 体 动 物 分 布 谈 淮 河 及 长 江 下 游 第 四 纪地 层 和 古 地 理 = Quaternary strata and palaeogeographyof the Huaihe Valleys andLower Yangtze area based on distribution ofmulluscs. ( 中 文 ). 蔡 华 伟 ; 黄 宝 玉 ; 李 玉 成 ; 冯伟 民 ; 袁 佩 鑫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4): 253-258淮 河 、 长 江 下 游 广 大 地 区 地 势 平 坦 , 河 、湖 、 港 发 育 , 第 四 纪 地 层 出 露 良 好 , 可 分 为 平原 区 、 丘 陵 区 二 种 类 型 。 第 四 纪 时 , 本 地 区气 温 适 宜 , 雨 量 充 足 , 河 湖 密 布 , 沼 泽 宽 阔 , 优越 的 生 态 环 境 适 合 软 体 动 物 生 存 和 繁 衍 , 因此 软 体 动 物 属 种 数 量 繁 多 , 分 布 广 泛 。 在 淮河 及 其 两 岸 丽 蚌 (Lamprotula) 、 矛 蚌(Lanceolaria)、 曲 蚌 (Arconaia) 很 昌 盛 , 长 江下 游 南 岸 金 坛 、 宜 兴 蚬 科 (Corbiculidae) 化石 堆 积 厚 可 达 1m 以 上 。2007040292云 南 丽 江 奥 陶 纪 鹦 鹉 螺 = Ordovician nautiloidsfrom Lijiang, Yunnan, Southwest China.( 中 文 ). 张 允 白 ; 陈 挺 恩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41(1): 77-88 3 图 版 .首 次 系 统 描 述 云 南 丽 江 鸣 音 下 胖 罗 、 当子 落 两 地 奥 陶 纪 鹦 鹉 螺 10 属 19 种 , 包 括Meitanoceras subglobosum discoides, Changyangocerasgaojiabianense, Michelinoceraselongatum , M. paraelongatum, M. parasquamatulum,Michelinocera variabilum, M.xuanxianense ?, M. aff. M. xuanxianense, M.zangbeiense, Eosomichelinoceras guizhouense,Archigeisonoceras elegatum, A. sp. 1, A. sp.2, Stereoplasmocerina sp. 1, S. ? sp. 2, Camerocerascf. C. compressum, Dideroceras sp.,Discoceras cf. rarospira, Trocholites aff. T.lativentrosus。 依 据 鹦 鹉 螺 组 合 特 征 , 认 为 含鹦 鹉 螺 地 层 时 代 为 Darriwilian 中 期 及Caradoc 中 期 。2007040293关 于 费 尔 干 蚌 Ferganoconcha = Review onthe genus Ferganoconcha. ( 中 文 ). 顾 知 微 . 古生 物 学 报 , 2002, 41(1): 152-158在 追 溯 费 尔 干 蚌 属 与 科 的 最 初 定 义 及 过去 学 者 对 此 属 归 科 的 不 同 意 见 后 , 从 我 国 标本 所 获 对 此 属 铰 齿 构 造 的 了 解 , 说 明 此 属 为蚌 类 化 石 。 认 为 额 尔 古 纳 蚌 Arguniella, 也 是蚌 类 化 石 , 作 者 过 去 将 它 与 费 尔 干 蚌 属 合 并是 错 误 的 , 同 时 肯 定 了 原 苏 联 马 廷 生 (G. G.Martinson) 对 费 尔 干 蚌 铰 板 与 铰 齿 合 并 的 解释 。 费 尔 干 蚌 属 的 区 别 特 征 , 在 其 扁 而 无 壳顶 脊 的 外 壳 与 狭 细 片 状 齿 无 铰 板 的 发 育 。文 末 简 述 了 陈 金 华 1999 新 的 不 同 意 见 , 并 作了 评 论 。2007040294双 壳 类 Fortipecten hallae (Dall, 1921) 在 北太 平 洋 上 新 世 的 新 出 现 = New occurrencesof Fortipecten hallae (Dall, 1921) (Mollusca,Bivalvia) in the Pliocene of the North Pacific.( 英 文 ). Barinov K B; Oleinik A E; MarincovichL Jr.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2005, 223(1-2): 162-171 4图 版 .The large North Pacific bivalve mollusk index-fossilFortipecten hallae (Dall, 1921) ispresent in a well-dated stratigraphic section ofthe Milky River Formation, Alaska Peninsula,southwestern Alaska. Co-occurring marinediatoms belong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subzoneB of the Neodenticula kamtschatica diatomzone of the North Pacific diatomchronostratigraphy, with an age range of 4.8–5.1 Ma (early Pliocene). Based on coeval occurrencesin northeastern Kamchatka, Russia,and synchronous changes in the two molluscanassemblages, F. hallae is a useful indicatorof early Pliocene climatic warming along thehigh-latitude North Pacific margin.2007040295英 格 兰 和 威 尔 士 普 利 道 利 统 的 头 足 类 =Rare cephalopods from the Pridoli of Englandand Wales. ( 英 文 ). Holland C H. GeologicalJournal, 2000, 35(1): 25-31The very rare occurrences of cephalopodsin the Pridoli Series of the English and WelshSilurian are recorded and their taxonomy revised.Apart from one derived form, they constitutea typical relict Ludlow fauna, including79


Cyrtocycloceras ibex, Leurocycloceras whitcliffense,and Polygrammoceras bullatum.2007040296澳 大 利 亚 白 垩 纪 软 体 动 物 掘 足 类 及 其 古 生物 地 理 意 义 = Cretaceous Scaphopoda (Mollusca)of Australia and their palaeobiogeographicsignificance. ( 英 文 ). Stillwell J D.Alcheringa, 1999, 23(3/4): 215-226The Cretaceous scaphopod (molluscan)fauna of mainland Australia is characterisedby a rather depauperate and poorly knownassemblage of five species: dentaliids Dentalium(Dentalium) n. sp. A (probably Aptian),Dentalium (Dentalium) n. sp. B (Cenomanian),and Dentalium (Dentalium) n. sp. C (Maastrichtian);fustiariid Fustiaria wollumbillaensis(Etheridge, Jr., 1892) (Late Aptian-Albian?);and laevidentaliid Laevidentalium cretaustraliumn, sp. (Late Albian). Each species is endemicto either the Great Artesian Basin orCarnarvon Basin of Australia. A probablesixth species is recorded from Cenomaniandeposits of Bathurst Island, but the affinity ofthis taxon is uncertain. In some shell beds ofthe Allaru Formation, scaphopods dominatethe preserved macrobenthos. Although at specieslevel the fauna is endemic, strongly cosmopolitangenus level links of the scaphopodsmirror that of other groups of molluscs (bivalves,gastropods, cephalopods), indicatingderivation from evolutionary separation frompre-existing widespread Mesozoic stockswhich experienced gradual range restrictionduring the late Mesozoic. A systematic checklistof all Cretaceous Austral scaphopods isprovided to illuminate the palaeobiogeographichistory of this little known molluscangroup.2007040297马 来 西 亚 朗 卡 威 岛 早 二 叠 世 晚 萨 克 马 尔 期菊 石 的 发 现 = Discovery of an Early Permian(Late Sakmarian) ammonoid from LangkawiIsland, Malaysia. ( 英 文 ). Leonova T B;Leman MS; Shi G R. Alcheringa, 1999,23(3/4): 277-281This paper describes a single specimen ofMetalegoceras sp, recently discovered fromthe upper part of the Singa Formation at BatuAsah on the main Langkawi Island off thenorthwestern coast of Peninsular Malaysia.The discovery represents the first report of aPermian ammonoid from the island and fromthe Singa Formation and confirms a Sakmarian(Early Permian) age for this part of theformation suggested by brachiopods.2007040298澳 大 利 亚 白 垩 纪 双 壳 类 Acesta 属 的 首 次 记录 = First record of Acesta (Bivalvia : Limidae)from the Cretaceous of Australia. ( 英 文 ).Stilwell J D; Mckenzie E D. Alcheringa, 1999,23(3/4): 283-288The cosmopolitan, Jurassic to Recent, bivalveAcesta (Limidae) is documented fromAustralian Cretaceous (upper Albian) rocks inthe lowermost section of the Mackunda Formationof Queensland. These specimens fromLandsborough Downs, Flinders Shire, representan endemic new species, herein namedAcesta (Acesta) backae n. sp. Acesta (A.)backae n. sp. was a shallow-water suspensionfeeder that inhabited the Cretaceous Australianepicontinental sea of the Great ArtesianBasin. Although hinge details of Acesta (A.)backae n. sp. are wanting, this new taxon ismost closely allied with Acesta? sp. of theMiria Formation of Western Australia and canclearly be discriminated from other CretaceousAustral forms.2007040299云 南 澄 江 早 寒 武 世 黑 林 铺 组 软 体 动 物 太 阳女 神 螺 ( 英 文 ) = Helcionelloid mollusk fromthe Lower Cambrian Heilinpu Formation,Chengjiang, Yunna. ( 英 文 ). 张 文 堂 ;Loren EBabcock.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3): 303-307云 南 澄 江 及 梅 树 村 早 寒 武 世 黑 林 铺 组 ( 玉案 山 段 及 石 岩 头 段 ) 的 帽 形 化 石 , 被 命 名 为 云南 太 阳 女 神 螺 ( 新 种 ), 这 是 澄 江 生 物 群 内 软体 动 物 化 石 的 初 次 发 现 。 根 据 梅 树 村 及 澄江 的 地 层 层 位 , 该 种 由 梅 树 村 阶 上 部 可 延 至筇 竹 寺 阶 。 玉 案 山 段 软 体 动 物 稀 少 的 原 因与 环 境 的 波 动 , 如 潮 汐 影 响 近 海 沉 积 环 境 有关 。2007040300广 西 中 三 叠 世 的 “ 克 氏 蛤 ” 之 订 正 = SocalledMiddle Triassic “Claraia” (bivalvia)from Guangxi, South China. ( 中 文 ). 陈 金 华 ;小 松 俊 文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3): 434-447 3 图 版 .描 述 报 道 广 西 中 三 叠 世 地 层 中 一 类 形 态相 似 于 克 氏 蛤 (Claraia) 的 双 壳 纲 化 石 , 经 研究 , 发 现 海 扇 科 的 关 键 特 征 丝 梳 , 认 为 不 属 于克 氏 蛤 , 而 可 能 是 Periclaraia 属 的 一 个 新 种 ;并 初 步 探 讨 化 石 层 的 生 态 环 境 , 认 为 可 能 是相 对 隔 离 的 盆 地 中 央 区 。 新 种 是 由 海 扇 类进 入 隔 离 环 境 后 经 特 化 形 成 的 ; 新 种 与 克 氏80


蛤 的 表 面 相 似 性 是 生 活 习 性 的 相 似 性 导 致的 形 态 趋 同 现 象 。2007040301印 度 尼 西 亚 - 西 南 太 平 洋 上 侏 罗 统 旋 菊 石 型菊 石 新 属 Sulaites = The perisphinctid ammoniteSulaites n. gen. from the Upper Jurassicof the Indo-Southwest Pacific. ( 英 文 ). OlorizF; Westermann G E G. Alcheringa, 1998,22(3/4): 231-240The new genus Sulaites comprises themainly Late Oxfordian species group of "Perisphinctes"sularus and moluccanus, Boehmspp., originally described from the Sula Islandsof eastern Indonesia, and the Late Oxfordian-?EarlyKimmeridgian species group of"Pseudoparaboliceras aramaraii" Gerth, originallydescribed from Irian Jaya. The designatedtype-species of Sulaites is Perisphinctessularus Boehm 1907. All syntypes of P. sularusand moluccanus have been destroyed. Becauseno microconchs resembling Boehm'sillustrated specimens are available from Sula,a complete microconch from Papua NewGuinea is designated as the neotype. "P."moluccanus is included in the type-species.Both Gerth's (1965) genus-group name Pseudoparabolicerasand species epithet aramaraiihave no designated types and are thereforenomina nuda. The substitute name proposed isSulaites gerthi n. sp. Sulaites is known fromPapua New Guinea, and probably New Zealandand Nepal.2007040302新 西 兰 查 塔 姆 群 岛 晚 白 垩 世 软 体 动 物 =Late Cretaceous Mollusca from the ChathamIslands, New Zealand. ( 英 文 ). Stilwell J D.Alcheringa, 1998, 22(1/2): 29-85The Cretaceous Mollusca (Bivalvia, Gastropoda,Scaphopoda) from the Chatham Islands,New Zealand consists of a moderatelydiverse faunule of 37 species in the KahuitaraTuff of Pitt Island. At least 16 (c.43%) of thetaxa are conspecific with mainland New Zealandspecies and at least 15 (c.41%) taxa areendemic to Chatham Islands. New speciesproposed are Crenella n. sp., Chlamys (Lyriochlamys)n. sp., Chlamys s. l. n. sp., Camptonectesn. sp., Eburneopecten freneixae n. sp.,Dimyodon n. sp., Purpurocardia n. sp., Lahillian. sp., Solyma flemingae n. sp., Brookulas.l. n. sp., Calliomphalus s. l. n. sp., Pyrguliferakahuitara n. sp., and Ageria? n. sp. Mosttaxa (c.41%) are epifaunal suspension feedingbivalves and dominate the Cretaceous macrofauna.Less dominant are infaunal suspensionfeeding bivalves (30%). Epifaunal browsers(c.14%), deposit feeders (8%) and carnivores(5%) are minor components. An open marine,shallow shelf environment is advocated. Alatest Cretaceous (Campanian?-Maastrichtian)age is supported for the Kahuitara Tuff macrofossils.节 肢 动 物2007040303哈 萨 克 斯 坦 上 白 垩 统 ( 昆 虫 纲 : 蜻 蜓 目 : 差 翅亚 目 ) 最 早 的 libellulid 蜻 蜓 = The oldest recordof libellulid dragonflies from the UpperCretaceous of Kazakhstan (Insecta: Odonata,Anisoptera). ( 英 文 ). Fleck G; Nel A; Martínez-Delcl ò S X. Cretaceous Research, 1999,20(5): 655-658Palaeolibellula zherikhini gen. nov., sp.nov., described here, is the oldest record of thedragonfly family Libellulidae. This discoveryextends the stratigraphic range of the familyabout 60 my into the past, hence emphasizingthe incompleteness of present knowledge ofthe Mesozoic insect fauna.2007040304西 班 牙 Sierra del Montsec 早 白 垩 纪 象 鼻 虫化 石 ( 昆 虫 纲 : 鞘 翅 目 : 象 甲 总 科 ) = TheEarly Cretaceous weevils from Sierra delMontsec, Spain (Insecta: Coleoptera: Curculionoidea).( 英 文 ). Zherikhin V V; Gratshev VG. Cretaceous Research, 1997, 18(5): 625-632The weevil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Sierra del Montsec, Lleida, Spain, are revised.Montsecbelusgen.nov. is establishedforEobelus solutusWhalley & Jarzembowskiand placed in the family Belidae.Jarzembowskiaedmundigen. et sp. nov. isdescribed within the family Eccoptarthridae(=Caridae). The third weevil recorded byWhalley & Jarzembowski (1985) is unidentifiablebelow superfamily level.2007040305欧 洲 晚 白 垩 纪 非 海 相 有 孔 虫 : 生 物 地 层 , 古 生物 地 理 及 其 分 类 = Late Cretaceous nonmarineostracods from Europe: biostratigraphy,palaeobiogeography and taxonomy. ( 英 文 ).Babinot J F; Colin J P; Tambareau Y. CretaceousResearch, 1996, 17(2): 151-167In Europe, Late Cretaceous non-marine ostracodfaunas, including certain euryhalinemarginal marine taxa, are best known from thesouthwestern regions (southern France, IberianPeninsula). An exhaustive bibliographic81


analysis and a revision of recent taxonomicwork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wo majorpoints emerge: (a) brackish water assemblagesare better known, and predominate, from theCenomanian up to the upper Santonian; (b)strictly freshwater assemblages are wellknown and studied in the Campanian-Maastrichtian, i.e., in the local equivalent‘stages’ known as Valdonnian, Fuvelian,Begudian and Rognacian. These particularassemblages occur mainly in the Provence andCorbières area (southern France) and northernSpain. Biostratigraphic scales using these lateSenonian freshwater ostracods have been proposedrecently.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isdevoted to palaeobiogeographical affinitieswith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e geographicaldistribution of some key genera such as Frambocythere,Neocyprideis, Perissocytherideaand Sarlatina, which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Europe. Lastly a detailed check-list is given inan appendix.2007040306英 格 兰 东 南 部 下 白 垩 统 新 的 蜻 蜓 化 石 以 及蜻 总 科 ( 昆 虫 纲 : 蜻 蜓 目 ) 的 系 统 发 育 =New fossil dragonflie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of SE England and the phylogeny of thesuperfamily Libelluloidea (Insecta: Odonata).( 英 文 ). Jarzembowski E A; Nel A. CretaceousResearch, 1996, 17(1): 67-85Two new species of dragonflies, Cretaneophyastrevensigen. nov, sp. nov. and Valdicorduliawellsorumgen. nov, sp. nov. (Libelluloidea:Corduliidae), are described from theWeald Clay of the English Weald (Hauterivian/Barremian).A new phylogenetic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 superfamily Libelluloideais attempted, but the consensustree suggests an unresolved trichotomy of includedfamilies and subfamilies.2007040307英 国 南 部 下 白 垩 统 蜻 蜓 化 石 ( 蜓 科 ) 一 新属 种 =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hawkerdragonfly (Aeshnidae)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of southern England. ( 英 文 ). JarzembowskiE A; Nel A. Cretaceous Research,1996, 17(1): 97-101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Aeshnidae:Gomphaeschninae related to Gomphaeschna,Alloaeschna and Oligoaeschnafrom the LowerCretaceous of southern England is describedand named Cretalloaeschna cliffordae.2007040308阿 根 廷 NEUQUÉN 盆 地 agrio 组 中 织 网 类Neocomiceramus curacoensis 的 发 现 = Theoccurrence of Neocomiceramus curacoensis(weaver) in the agrio formation, NEUQUÉNbasin, Argentina. ( 英 文 ). Lazo D G. Journal ofPaleontology, 2006, 80(6): 1113-1124 2 图 版 .A number of Early Cretaceous inoceramidsare widely known worldwide, but many arepoorly understood. In particular the nature ofligaments and muscle scars are in need of majorrevision. The inoceramid genus NeocomiceramusPokhialainen and the species N. curacoensis(Weaver) are revised based on newlycollected materials in the Neuqu é n Basin,west-central Argentina. Neocomiceramus curacoensisis recorded in the Agua de la MulaMember of the Agrio Formation. A Late Hauterivianage is indicated by the associatedammonite fauna. Neocomiceramus curacoensishas a shell shape similar to Inoceramus J.Sowerby, but its ligament lies in a higher angleto the commissural plane and has a smallernumber of pits. Neocomiceramus curacoensisprobably lived reclined and byssally attachedon muddy offshore substrates under restrictedoxygen levels. The genus Neocomiceramusranges from the Valanginian?, Hauterivian toAlbian and probably is cosmopolitan. It differsfrom other well-recognized Early Cretaceousinoceramid genera, namely ActinoceramusMeek, Anopaea Eichwald, and ColoniceramusPokhialainen by its shell shape, shell thickness,ornamentation, and ligament morphology.2007040309上 泥 盆 统 镜 眼 虫 科 的 幼 虫 形 态 及 个 体 发 育- 德 国 图 林 根 的 nephranops = Larval morphologyand ontogeny of an Upper DevonianPhacopid: Nephranops from Thuringia, Germany.( 英 文 ). CATHERINE CRÔNIER.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7, 81(4): 684-700 7 图 版 .The recovery of well-preserved silicifiedimmature exuviae allows the first descriptionof the early ontogeny of the phacopidNephranops incisus incisus from the lowerFamennian of Thuringia (central Germany).Evidence is presented that both planktonic andbenthic protaspid larval stages were present inphacopid trilobites. Ontogenetic meraspidchanges of this speci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Weyerites and Phacops, supporting the closephyl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genera82


and the ontogenetic homogeneity of thePhacopidae.2007040310纽 约 志 留 系 vernon 组 的 有 翅 科 ( 螯 肢 动 物门 , 板 足 鲎 目 ) = Pterygotids (Chelicerata:Eurypterida) from the Silurian vernon formationof New York. ( 英 文 ). Ciurca S J; Tetlie OE.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7, 81(4): 725-736 2 图 版 .Pterygotus monroensis from the Pittsfordand Harris Hill members of the SilurianVernon Formation, New York State, USA, ishere assigned to Erettopterus osiliensis, previouslyknown only from Saaremaa, Estonia,based on new material (carapaces, chelicerae,a prosomal appendage VI, several metastoma,genital opercula with appendages, an almostcomplete opisthosoma, and several bilobedtelsons), and re-examination of the originalspecimens. Telson morphology indicates assignmentto Erettopterus or Truncatiramus, but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genera arehere interpreted as insignificant, and all speciesare treated as belonging to Erettopterus.The much rarer Pterygotus? sarlei n. sp., apossibly basal pterygotid, also from the PittsfordMember, is based on two telsons withpterygotid-like marginal cuticular sculpture.The telson shape is unlike that of any otheradult pterygotid; it is relatively similar to juvenilepterygotids and Slimonia, but lacks thelong posterior spine found in Slimonia. Thesesystematic revisions have implications forother pterygotid taxa. Pterygotus impacatus,from Estonia, is a junior synonym of E. osiliensis.P. waylandsmithi, from slightly higherin the Vernon Formation, and is transferred toErettopterus based on similarities of the cheliceraeto E. osiliensis.2007040311太 湖 介 形 虫 分 布 与 水 环 境 因 子 间 关 系 的 典范 对 应 分 析 = CCA of ostracod distribution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Taihu Lake.( 中 文 ). 禹 娜 ; 陈 立 侨 ; 赵 泉 鸿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7, 24(1): 53-602004 年 9 月 至 2005 年 8 月 问 对 太 湖 介 形虫 分 布 状 况 进 行 了 季 节 性 的 调 查 , 共 获 得 介形 虫 15 种 , 其 中 克 氏 瘤 丽 星 介 Physocypriakraepelini, 豆 形 豆 形 玻 璃 介 ( 比 较种 )Fabaeformiscandona cf. fabaeformis 和 塔尔 薄 丽 星 介 Dolerocypria taalensis 的 出 现 频度 分 别 达 71.05%、44.74% 和 42.11%, 为 太湖 水 体 中 的 常 见 种 . 相 似 性 分 析 (UPGMA) 结果 表 明 太 湖 介 形 虫 可 分 为 四 个 不 同 的 类 型 ,即 终 年 出 现 物 种 、 仅 秋 季 出 现 物 种 、 夏 秋季 出 现 物 种 和 仅 春 季 不 出 现 的 物 种 . 应 用 典范 对 应 分 析 (canonica Correspondence Anaysis,CCA)对 太 湖 38 个 样 点 的 15 种 介 形 虫 与9 个 环 境 因 子 关 系 研 究 的 结 果 是 : 介 形 虫 与环 境 因 子 间 的 相 关 性 高 达 100%, 提 示 太 湖水 体 环 境 因 子 变 化 影 响 了 介 形 虫 的 分 布 和季 节 性 变 化 ; 水 体 的 9 个 环 境 因 子 中 的 pH值 、 植 被 密 度 、 总 磷 和 总 氮 对 介 形 虫 的 分布 影 响 最 大 ; 而 化 学 需 氧 量 和 溶 氧 量 对 其 也有 一 定 的 影 响 . 从 物 种 分 布 状 况 看 , 稳 定 湖 花介 Limnocythere stationis 对 水 体 中 环 境 因 子的 敏 感 性 明 显 高 于 其 它 物 种 , 其 高 分 布 频 度对 高 总 磷 和 高 叶 绿 素 具 指 示 作 用 ; 太 湖 中 的三 种 常 见 种 介 形 虫 ( 克 氏 瘤 丽 星 介 、 豆 形 豆形 玻 璃 介 ( 比 较 种 ) 和 塔 尔 薄 丽 星 介 ) 的 分 布主 要 受 总 磷 和 化 学 需 氧 量 的 影 响 , 其 高 分 布频 度 是 水 体 高 化 学 需 氧 量 的 良 好 指 标 种 ; 在高 总 氮 和 高 化 学 需 氧 量 的 春 季 水 体 中 无 角尾 狭 星 介 Stenocypris derupta, 近 球 形 金 星 介Cypris subglobosa, 上 野 湖 湾 介 Strandesiauenoi, 绿 色 湖 湾 介 S. viridis, 条 纹 湖 湾 介 S.vittata, 环 星 介 ( 未 定 种 )Zonocypris sp. 和 史 氏达 尔 文 介 Darwinula stevensoni 的 出 现 , 暗 示这 些 物 种 的 高 分 布 频 度 可 以 指 示 水 体 中 的低 总 氮 和 低 化 学 需 氧 量 .2007040312球 接 子 三 叶 虫 的 个 体 发 育 = Ontogeny ofAgnostida. ( 英 文 ). Naimark E. palaeoworld,2006, 15(3/4): 315-327Evidence about ontogeny of the miomeridtrilobite groups Eodiscina and Agnostina issummarizied and unified in terminology.There appear to be strong similarities in thejuvenile development of both suborders. Theyboth have prolonged meraspid degree 0 and 1stages, including two to six molts. The degree0 stage tends to shorten from six to four moltsin Eodiscina, and probably from three to twoin Agnostina, while degree 1 tends to lengthenwhithin Eodiscina. During degree 0 and 1moltings, none of the segments are liberatedinto the thorax, and one segment is added intothe transitory pygidium. The liberation of thoracicsegments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meraspid degrees and the holaspid period.This developmental scenario contrasts withthat of the classical polymerid—in the lattercase, the liberation of thoracic segments isaccompanied by insertion of new segments inthe transitory pygidium. In the Eodiscina, dur-83


ing meraspid degree 2, the polymerid schemeis present.2007040313下 - 中 寒 武 统 界 线 间 隔 发 现 第 一 个 非 洲 掘 头虫 型 三 叶 虫 = First African oryctocephalidtrilobites from the Lower–Middle Cambrianboundary interval. ( 英 文 ). Geyer G. palaeoworld,2006, 15(3/4): 348-359Oryctocephalid trilobites from Lower MiddleCambrian strata of the eastern Anti-Atlas,Morocco, are the first described Oryctocephalidaeknown from Africa. They representthe new genus and species Shergoldiella vincenti.However, a similar species was earlierdescribed as Tonkinella sequei Liñán et Gozalo,1999, from coeval lower Middle Cambrianstrata of the Iberian Chains, northernSpain. This Iberian species is imperfectly preservedand assigned herein to Shergoldiellawith reservations. If this assignment is correct,it would reinforce earlier suggested correlationsbetween Morocco and Spain. Nevertheless,Shergoldiella suggests a morphoclinefrom a typical oryctocephalid-type morphologytowards the Tonkinella-type morphology.Close similarity with Ovatoryctocara ovatasuggests a similar stratigraphic position inaccordance with earlier suggested intercontinentalcorrelations.2007040314Enigmocarnus chloropiformis gen. et sp. nov.,及 鸟 蝇 科 ( 双 翅 目 )Protandrial 对 称 的 平 行演 化 = Enigmocarnus chloropiformis gen. etsp. nov., and Parallel Evolution of ProtandrialSymmetry in Carnidae (Diptera). ( 英 文 ). BuckM; Marshall S.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00(1): 9-18Enigmocarnus chloropiformis Buck gen. et sp.nov. is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a single malefrom east central Texas. The phylogeny ofCarnidae is analyzed based on a matrix of 25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a key to theWorld genera of Carnidae is presented. Thenew genus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duced headchaetotaxy (bristles short and mostly pale),notable gray pruinosity of the body, and aunique conÞguration of pregenital sclerites(the protandrium), which precludes placementof this species in any previously describedgenus of Carnidae. Enigmocarnus possesses anearly symmetrical protandrium like Carnusand Meoneura, but the position of sternite 7indicates that symmetry evolved independentlyand on a different path. The protandrialpeculiarities exhibited byEnigmocarnus arediscussed in the framework of Carnoidea relationships.2007040315中 国 东 北 晚 侏 罗 世 原 哈 格 鸣 螽 科 化 石 新 发现 ( 直 翅 目 , 原 哈 格 鸣 螽 科 , 赤 峰 鸣 螽 亚 科 ) =Late Jurassic prophalangopsids from northeastChina (Orthoptera, Prophalangopsidae,Chifengiinae). ( 中 文 ). 孟 祥 明 ; 任 东 . 动 物 分类 学 报 , 2006, 31(2): 282-288描 述 原 哈 格 鸣 螽 科 化 石 2 新 属 : 线 哈 格 鸣螽 属 Grammohagla gen. nov. 和 奇 哈 格 鸣 螽属 Aethehagla gen. nov., 3 新 种 : 条 纹 线 哈 格鸣 螽 Grammohagla striata sp.nov., 洪 氏 奇 哈格 鸣 螽 Aethehaglahongisp.nov. 及 可 爱 赤 峰 鸣螽 Chifengia amans sp. nov.。 所 有 化 石 标 本均 采 于 辽 宁 西 部 晚 侏 罗 世 义 县 组 地 层 , 现 存于 首 都 师 范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2007040316内 蒙 古 道 虎 沟 中 侏 罗 世 假 古 蝉 属 化 石 ( 同 翅目 , 古 蝉 科 ) = Middle Jurassic pseudocossusfossils from Daohugou, Inner Mongoliainchina (Homoptera, Palaeontinidae). ( 中 文 ). 王莹 ; 任 东 . 动 物 分 类 学 报 , 2006, 31(2): 289-293描 述 古 蝉 科 化 石 3 新 种 , 即 多 点 假 古 蝉Pseudocossus punctulosus sp. nov., 美 丽 假 古蝉 P. bellus sp. nov., 弯 脉 假 古 蝉 P. ancyliveniussp.nov.。 所 有 标 本 均 采 自 内 蒙 古 宁 城 道虎 沟 中 侏 罗 世 九 龙 山 组 , 其 中 2 个 新 种 保 存有 完 整 的 臀 区 。 模 式 标 本 保 存 在 首 都 师 范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2007040317中 国 同 翅 目 昆 虫 化 石 = The fossil Homopteraof China: a review of present knowledge.( 中 文 ). 王 莹 ; 任 东 ; 梁 军 辉 ; 刘 玉 双 ; 王 宗 花 .动 物 分 类 学 报 , 2006, 31(2): 294-303截 至 目 前 , 中 国 古 昆 虫 学 者 先 后 共 发 表 48篇 关 于 中 国 同 翅 目 昆 虫 化 石 的 分 类 文 章 。共 记 载 34 科 、117 属 、148 种 , 分 布 于 20省 。 本 文 通 过 图 表 统 计 了 中 国 已 记 载 的 同翅 目 化 石 名 录 、 地 理 分 布 及 地 质 年 代 。 初步 总 结 中 国 同 翅 目 昆 虫 化 石 的 组 成 特 征 , 分析 化 石 分 布 不 均 的 原 因 , 并 且 提 出 同 翅 目 昆虫 化 石 研 究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 展 望 其 研 究 前景 。2007040318叶 蝉 Sophonia orientalis ( 同 翅 目 : 叶 蝉科 ), 太 平 洋 Macaronesian 群 岛 的 一 种 有 害84


物 种 = Bionomics and Taxonomy of LeafhopperSophonia orientalis (Homoptera: Cicadellidae),a Pacific Pest Species in theMacaronesian Archipelagos. ( 英 文 ). Aguin-Pombo D; Aguiar A; Kuznetsova V. Annals of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7,100(1): 19-26The leafhopper Sophonia orientalis (Matsumura)(Homoptera: Cicadellidae) is nativeto Asia, but it has been recently introduced tothe Hawaii Archipelago, CA and French Polynesia.Although this extremely polyphagousspecies is considered to be a threat to all nativeplants of Hawaii and to many economicallyimportant cropping cultures, its taxonomyremains obscure. Most literature referredto this species as Sophonia rufofascia (Kuoh& Kuoh), but recently it has been shown thatprevious records of this species correspond toS. orientalis. In this study, S. orientalis is recordedfrom northeastern Atlantic archipelagosof Madeira and Canaries, with the firstcollection made in 2000 representing the firstrecord of this species for Macaronesia. Diagnosisof the species 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on the karyotype and structure of testes andovaries is given. The number of chromosomesis 2n = 16+X0 (males) and 2n = 16+XX (females),and each testis and ovary is composedof six follicles and six ovarioles, respectively.In Madeira, S. orientalis was found on 28plant species, including native and endemicplants, but it also was associated with importantcrops such as vineyards. The presence ofadults and nymphs during most of the yearsuggests that this species has several annualgenerations. Owing to the suitable climate andthe presence of a great number of host plants,its potential for detrimental effects to Madeiraecosystems is considered to be great, and theproximity of Madeira and Canary Islands tothe European land mass suggests that this pestmay spread.2007040319Willowsia 属 及 其 墨 西 哥 的 种 类 (Collembola:Entomobryidae) = The Genus Willowsia andIts Mexican Species (Collembola: Entomobryidae).( 英 文 ). Zhang F; Palacios-Vargas J;Chen J.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of America, 2007, 100(1): 36-40The present article deals with the genusWillowsia and its Mexican species. A newspecies, Willowsia mexicana, sp. nov., is describedand illustrated from Mexico, bringingthe Mexican fauna to three species.2007040320基 于 两 个 核 基 因 序 列 对 步 甲 Pterostichus 属及 其 相 关 属 (Coleoptera: Carabidae) 的 种 系 发生 和 生 殖 器 演 化 的 推 论 = Phylogeny andGenital Evolution of Carabid Beetles in theGenus Pterostichus and Its Allied Genera(Coleoptera: Carabidae) Inferred from TwoNuclear Gene Sequences. ( 英 文 ). Sasakawa K;Kubota K.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of America, 2007, 100(2): 100-109The phylogeny and genital evolution ofcarabid beetles in the tribe Pterostichini,mainly the genus Pterostichus (Coleoptera:Carabidae), were studied using two nucleargene sequences: wingless and 28SrDNA. Phylogenetic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generaMolops, Poecilus, Stomis, Myas, Lesticus, andTrigonotoma and the subgenus Bothriopterusof the genus Pterostichus form basal lineages,with genus Molops sister to the rest of thetribe. The genus Pterostichus, with the exceptionof the subgenus Bothriopterus, was monophyleticand occupied more derived lineages.Examinations of the membranous partsof the genitalia (male endophallus and femalespermatheca) revealed that endophalli andspermathecae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and fivetypes, respectively. Reconstructions of genitalcharacter evolution on the trees obtained suggestthat the ancestor of Pterostichini had astraight endophallus and a short cylindricalspermatheca and that the elaborated genitaliaseen in some species evolved in more derivedlineages.2007040321Berchmansus and Vieira 的 修 订 及Leucochrysa (Neuroptera: Chrysopidae) 两 新种 的 描 述 = Review of Berchmansus andVieira and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of Leucochrysa (Neuroptera: Chrysopidae).( 英 文 ). Tauber C.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00(2): 110-138The four species comprising the leucochrysinegenus Berchmansus are reexamined. Twospecies [Berchmansus elegans (Gu é rin-M éneville, 1844), and Berchmansus brooksiTauber, 2006] are transferred to the small genusVieira. Redescriptions, with illustrationsof the male and female genitalia, are providedfor the two remaining species: Berchmansusadumbratus Navás, 1913b (the type speciesfor the genus) and Berchmansus cinctipes(Banks, 1915). These two species express sev-85


eral unique features that support retainingBerchmansus as a separate genus within Leucochrysini.The type species of Vieira, Vieiraleschenaulti (Nav á s, 1913a) is also redescribed,and the genus, which now containsfour species, is reassigned to the tribe Belonopterygini.Finally, two additional, newspecies that would key to the genusBerchmansus are described. These species arevery closely related, and they appear to belongwithin Leucochrysini; however, their genericaffiliation is not readily apparent. For convenience,they are placed in the large, ill-definedgenus Leucochrysa. A new lectotype and newparalectotypes are named for B. cinctipes.2007040322对 泰 国 Ptilomera (Heteroptera: Gerridae) 的评 述 以 及 三 新 属 的 描 述 = A Review of Ptilomera(Heteroptera: Gerridae) in Thailand,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 英文 ). Akekawat V; Robert W. Annals of the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7,100(2): 139-151Three new species of Ptilomera (P. jariyae,P. kra, and P. tennaserim) were collected frommountain streams in western and southernThailand, and they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herein. These new species bring thenumber of described species of this genus inThailand to seven. In addition, the wingedform of P. fang Polhemus is described. Diagnosesfor males and females are provided forall seven species occurring in Thailand, alongwith distributional records and maps.2007040323波 罗 的 海 琥 珀 Small-Headed Flies (Diptera:Acroceridae: Philopotinae) 一 新 属 = A NewFossil Genus of Small-Headed Flies (Diptera:Acroceridae: Philopotinae) from Baltic Amber.( 英 文 ). Martin H; Shaun L.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00(2):152-156A new genus of philopotine Acroceridae inBaltic amber is described from both sexes.Archaeterphis hennigi gen. et sp. nov. is easilydiagnosed from all other acrocerid genera bythe deeply emarginate hind margin of the eye,short mouthparts, reduced wing venation,modified hind femora, and the large postpronotallobes being proximate but not touching.The new genu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extant genus Africaterphis Schlinger fromsouthern Africa, which accords with a commonbiogeographic pattern in insects.ZUSAMMENFASSUNGEine neue Gattungphilopotiner Acroceriden aus dem BaltischenBernstein wird von beiden Geschlechternbeschrieben. Archaeterphis hennigi gen. et sp.nov., ist eindeutig von allen anderen Acroceridenanhand des tief eingeschnittenenAugenhinterrands, des kurzen R ü ssels, desreduzierten Flügelgeäders, der modifiziertenHinterschenkel und der grossen postpronotalLoben, welche sich naehern aber nicht berühren, zu unterscheiden. Die neue Gattung isteng mit der rezenten Gattung AfricaterphisSchlinger aus dem südlichen Afrika verwandt.Die nahe Verwandschaft zwischen fossilenTaxa des Baltischen Bernsteins und rezentenTaxa aus der Ethiopis, stellt ein häufig beobachtetesbiogeographisches Muster dar.2007040324Leipothrix (Acari: Prostigmata: Eriophyidae)一 新 种 , 及 欧 洲 两 种 Epitrimerus spp.(Acari: Prostigmata: Eriophyidae) 归 并 到Leipothrix 属 = A New Species of Leipothrix(Acari: Prostigmata: Eriophyidae) on Dipsacusspp. in Europe and Reassignment ofTwo Epitrimerus spp. (Acari: Prostigmata:Eriophyidae) to the Genus Leipothrix. ( 英 文 ).Radmila U; Brian G.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00(2):157-163A new species of eriophyid mite, Leipothrixdipsacivagus n. sp. (Acari: Prostigmata: Eriophyidae),collected from Dipsacus laciniatus L.(Dipsacaceae) and Dipsacus fullonum L. inSerbia, Bulgaria, and France, is described andillustrate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s providedin comparison with Leipothrix knautiae (Liro)n. comb., and Leipothrix succisae (Roivainen)n. comb., two species that also are proposedhere for reassignment from the genusEpitrimerus Nalepa to the genus LeipothrixKeifer, within the family Eriophyidae. L. dipsacivagusn. sp. is being investigated as a candidate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invasive Dipsacusspp. in the United States.2007040325西 印 度 及 特 立 尼 达 岛 的 Cybocephalidae(Coleoptera) = The Cybocephalidae (Coleoptera)of the West Indies and Trinidad. ( 英 文 ).Smith T; Cave R.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00(2): 164-172The six species of Cybocephalidae occurringin the West Indies and Trinidad are revised.Included are a new combination ofPycnocephalus deyrollei (Reitter) and descrip-86


tions of four new species: Cybocephalus antilleus,Cybocephalus caribaeus, Cybocephalusiviei, and Cybocephalus geoffreysmithi. A keyto species, illustrations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including detailed drawings of malegenitalia, and distribution data are provided.2007040326马 达 加 斯 加 岛 Oligoneuriidae (Ephemeroptera)一 新 属 = A New Genus of Oligoneuriidae(Ephemeroptera) from Madagascar. ( 英文 ). Pescador M; Peters J.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00(2):173-177Rianilaneuria diminuta Pescador & Peters, anew genus and species from the mideasternslopes of Madagascar, is described from maleand female adults and eggs. The adults aredefined by the presence of vein IR and theabsence of vein IMP in the forewing; malegenitalia with two-segmented forceps, shortpenes and a small truncate styliger; absence ofmesoscutellar filaments; and elongate coxae.The egg chorion is adorned with widelyspaced and circularly clustered sponge-likemicrosetae.2007040327新 北 区 Ceutorhynchus subpubescens (Coleoptera:Curculionidae) 的 生 活 史 和 幼 虫 形 态学 = Life History, Larval Morphology, andNearctic Distribution of Ceutorhynchus subpubescens(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 英文 ). Dosdall L; Ulmer B; Bouchard P. Annals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7, 100(2): 178-186Since the description of Ceutorhynchussubpubescens LeConte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125 yr ago, very little informationhas been published on its biology, taxonomy,or distribution. We conducted studies insouthern Alberta, Canada, to investigate aspectsof its life history and host plant feedingpreferences. Preimaginal life stages of C. subpubescenswe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and data were compiled on its North Americandistribution. Ceutorhynchus subpubescens wasunivoltine. Adults emerged from overwinteringsites in shelterbelts in late April to earlyMay, and first occurred on host plants in May.Eggs were laid into apical stem regions offlixweed, 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Brassicaceae), and hatched to larvae thatmined the stems, feeding primarily on pithtissue. Three instars developed within D.sophia. When mature, the final instar bored anexit hole in the primary stem, just below thejuncture of a lateral shoot. Developmentaltime from eggs to final instars required only35–45 d, an adaptation that accommodated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 sophia hosts. Setalnumbers on the mouthparts and head capsuledistinguished final instars of C. subpubescensfrom its sympatric congeners, Ceutorhynchusneglectus Blatchley and Ceutorhynchusobstrictus (Marsham). New distributionrecords for the species include Alberta,Arizona, Montana, Nebraska, New Mexico,Oregon, Saskatchewan, South Dakota, andWashington. C. subpubescens has adapted toexploit a resource-rich habitat, where larvaeare free from interference from predators andparasitoids; however, its relatively rare occurrence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is surprisinggiven the abundance of its host plants.2007040328Varroa destructor (Acari: Varroidae) 在 俄 国 蜜蜂 (Acari: Varroidae) 集 群 中 的 种 群 增 长 =Growth of Varroa destructor (Acari: Varroidae)Populations in Russian Honey Bee (Hymenoptera:Apidae) Colonies. ( 英 文 ). Guzman L;Rinderer T; Frake A.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00(2):187-195The growth rate (r) of Varroa destructorAnderson & Trueman (Acari: Varroidae)populations in Russian and Italian honey bee,Apis mellifera L., colonies was monitoredfrom 2001 to 2003 in Baton Rouge, LA. Overthis period, our results consistently showedlower mite growth in the Russian than in theItalian colonies. In 2001, instantaneous growthrates per week (r7) were r7 = 0.191 ± 0.011for mites in Italian colonies and r7 = 0.137 ±0.012 in Russian honey bees for 24.3 wk.These growth rates were equivalent to 159.1-and 61.6-fold increase, respectively. Divergencein r7 values also was observed in 2002when Russian colonies supported a lowergrowth rate of r7 = 0.061 ± 0.016 (9.3-foldincrease) than the Italian colonies (r7 = 0.122± 0.01 or a 31.7-fold increase) did after 26wk. The lowest rate of r7 = 0.021 ± 0.011 (a1.4-fold increase) was recorded for Russianhoney bees in 2003, whereas the Italian beesin that year supported r7 = 0.145 ± 0.009 (an18.9-fold increase) after 19 wk. This lowgrowth rate of mite populations in Russiancolonies may be attributed to several factors.Notably, as this study showed, Russian beeswere less attractive to varroa mites. Further-87


more, the Russian stock supported low proportionsof brood infested and fewer multiplyinfested cells in both worker and drone brood,reduced mite reproduction, and extended phoreticperiod.2007040329台 湾 Coleotroctellus huisunensis (Psocoptera:Troctopsocidae) 一 新 种 及 Coleotroctellus 的关 键 种 = A New Species, Coleotroctellushuisunensis (Psocoptera: Troctopsocidae),from Taiwan, with a Key to Species ofColeotroctellus. ( 英 文 ). Chan M; Yang J. Annals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7, 100(3): 359-365The family Troctopsocidae is newly recordedin Taiwan. In this article, males andfemales of a new species, Coleotroctellus huisunensis,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includingexternal morphology and detailed genitalicstructures. Scanning electron photomicrographsshowing details of epicuticular sculpturing,coxal organ, and pretarsal claw areprovided. The habitats of this sexually dimorphicspecies are discussed. A key to species ofthe genus Coleotroctellus Lienhard also isprovided.2007040330东 方 竹 叶 蝉 : 中 国 Mohunia (Hemiptera:Cicadellidae: Mukariinae) 的 修 订 及 新 属 种 的描 述 = Oriental Bamboo Leafhoppers: Revisionof Chinese Species of Mohunia (Hemiptera:Cicadellidae: Mukariinae) with Descriptionsof New Genera and New Species. ( 英 文 ).Chen X; Li Z; Yang L.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00(3):366-374The Oriental bamboo leafhopper genusMohunia Distant, 1908 (Hemiptera: Cicadellidae:Mukariinae) is revised to include oneknown species, Mohunia bifasciana Li &Chen (Guizhou), and two new species, Mohuniaventrospina Chen & Li, sp. nov.(Guizhou), Mohunia introspina Chen & Yang,sp. nov. (Guizhou, Yunnan) from China. Twonew genera, Neomohunia Chen & Li, gen. nov.and Paramohunia Chen & Li, gen. nov.,closely related to Mohunia, are described andillustrated. Two new combinations, Neomohuniapyramida (Li & Chen), com. nov. andParamohunia notata (Li & Chen), com. nov.,both transferred from Mohunia, are proposed.The species Mohunia biguttata Wang & Liwas transferred to the subfamily Typhlocybinae.Keys to genera and species of the Mohuniagroups are provided. The importance ofthese groups as a pest on bamboo (BambusoideaeAscherson & Graebner) is discussedbriefly. Biological notes and a discussion ofthose groups’ pest states are given.2007040331Schizocerella pilicornis (Hymenoptera: Argidae)的 两 种 饲 养 变 种 和 两 种 的 鉴 定 = Systematicsof Two Feeding Morphs of Schizocerellapilicornis (Hymenoptera: Argidae) andRecognition of Two Species. ( 英 文 ). HartsoughC D; Connor E F; Smith D R; Spicer GS.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America, 2007, 100(3): 375-380A number of species of Argidae were proposedin the late 1800s and early 1900s, all ofwhich later were regarded as a single colorvariablespecies, Schizocerella pilicornis(Holmgren). In the mid-1970s, an externalfeedingtype wa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ndit also was identified as S. pilicornis, althoughpreviously S. pilicornis was only known tofeed by leaf mining. Thus, the uniqueness of aspecies with two distinct feeding types led usto question the taxonomy of S. pilicornis. Weuse data from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oxidase I gene (COI) to show that the twofeeding types have a sequence divergence of5.8%, which exceeds the difference betweenmany insect taxa currently classified as differentspecies. 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evidenceon morphological, behavioral, allozymic, andecological differences, we here recognizethese two feeding types as distinct species:Schizocerella pilicornis (Holmgren) as theleaf-mining species and Schizocerella lineata(Rohwer) as the external-feeding species. Weprovide a diagnosis for each species, and showthat adults of S. pilicornis have a mostly blackmesonotum, whereas adults of S. lineata havean orange–red mesonotum.2007040332Papaver somniferum 上 Idiomacromerus(Hymenoptera: Torymidae) 的 新 物 种 及 拟 寄生 群 落 记 录 = Two New Species of Idiomacromerus(Hymenoptera: Torymidae) from theStem Gall Wasp on Papaver somniferum, withNotes on the Parasitoid Community. ( 英 文 ).Nieves-aldrey J; Gómez J; Askew R. Annals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7, 100(3): 381-389Two new species of Idiomacromerus Crawford(Hymenoptera: Torymidae), Idiomacromerusluteus Nieves-Aldrey & Askew and88


Idiomacromerus mesoplanus Askew &Nieves-Aldrey are described from Spain. Thetwo new species were reared from stem gallsin the opium poppy, Papaver somniferum L.,induced by the cynipid Iraella luteipes (Kieffer)(Hymenoptera: Cynipidae). The last instarof I. luteus also is described, and the genericplacement and taxonomic affinities of the twospecies are discussed. Data also are given onthe biology of the new species, including illustrationsof the host plant and galls. I. luteusand I. mesoplanus are part of a community ofundescribed parasitic chalcid wasps associatedwith the opium poppy stem gall. The remainingspecies will be described elsewhere.2007040333中 国 Aspidobracon 属 和 Philomacroploea 属(Hymenoptera: Braconidae: Braconinae) 及 两新 种 描 述 = The Genera Aspidobracon andPhilomacroploea (Hymenoptera: Braconidae:Braconinae) in China, with Descriptions ofTwo New Species. ( 英 文 ). Wang Y P; Chen XX; He J H.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of America, 2007, 100(3): 390-393The species of the genera Aspidobracon vanAchterberg, 1984 and Philomacroploea Cameron,1905 in China are revised. Five speciesare recognized, and two new species, Aspidobraconflavithorax sp. nov. and Aspidobraconlongyanensis sp. nov.,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The genus Philomacroploea Cameronand the species Aspidobracon hesperivorusvan Achterberg and Philomacroploea basimaculaCameron are reported from China forthe first time. A key to the species of the genusAspidobracon van Achterberg is provided.2007040334三 种 Anthocoris antevolens (Hemiptera: Heteroptera:Anthocoridae) 种 群 在 形 态 学 和 遗 传学 上 的 分 歧 =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Divergence in Three Populations of Anthocorisantevolens (Hemiptera: Heteroptera: Anthocoridae).( 英 文 ). David R H; Thomas R U;Tamera M L; Kelly T.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00(3):403-412Anthocoris antevolens White (Hemiptera:Heteroptera: Anthocoridae) is a widespreadpredatory bug in North America that exhibitssubstantial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coloration,body measurements, size and shape of themale genitalia, pubescence, and sexual behavior.Earlier behavioral studies with three populations(including two populations that aresympatric in central Washington) showed thatthere was limited or no successful mating betweeninsects from nonlike populations, despitevigorous mating attempts by males. Thecurrent study shows that males from thosethree populations diverge also in size andshape of claspers, length of the phallus, bodymeasurements, and pubescence. Divergenceextends to the two sympatric populations.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DNA shows thatphenotypic divergence is associated with geneticdivergence. Results reported here, incombination with the earlier published matingtrials, support statements made elsewhere byus that A. antevolens is actually a complex ofan unknown number of externally similar species.2007040335Fidiobia dominica (Hymenoptera: Platygastridae:Sceliotrachelinae) 形 态 学 及 幼 虫 阶 段 发展 =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ImmatureStages of Fidiobia dominica (Hymenoptera:Platygastridae: Sceliotrachelinae). ( 英 文 ).Jacas J A; Pena J E; Duncan R E. Annals of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7,100(3): 413-417The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of immature stages of Fidiobia dominica Evans& Peña (Hymenoptera: Platygastridae), aNeotropical solitary endoparasitoid of the eggsof Diaprepes spp.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are reported. This species behaves as a solitaryidiobiont endoparasitoid. It has a stalked eggand two instars. The first instar is cyclopoidand seven-segmented, whereas the secondinstar is hymenopteriform and 11-segmented.Mandibulae are conspicuous in both instars.On completion of the larval development, thehost egg turns amber transparent, makingparasitized eggs easily recognizable. The pupais exarate. F. dominica is a protandrous speciesand once emerged, males help females toemerge.2007040336寒 武 纪 三 叶 虫 生 物 地 理 区 的 一 些 问 题 =Problems of Cambrian trilobite biogeography.( 中 文 ). 张 文 堂 . 地 学 前 缘 , 2006, 13(6): 139-144文 内 叙 述 寒 武 纪 三 叶 虫 分 类 、 分 布 和 分区 。 世 界 上 有 两 个 寒 武 纪 生 物 地 理 区 , 一 个是 北 区 , 另 一 个 是 南 区 。 斜 坡 带 的 球 接 子 类及 少 数 多 节 类 是 世 界 性 分 布 的 , 仅 能 视 作 任何 一 区 内 的 生 态 小 区 。 两 区 的 分 界 在 北 非的 北 部 、 土 耳 其 的 南 部 , 再 向 东 连 接 天 山 的89


北 部 边 缘 及 蒙 古 的 南 部 边 缘 。 从 南 欧 寒 武纪 三 叶 虫 的 情 况 看 , 是 海 水 深 度 频 繁 变 化 的结 果 。 中 国 任 何 一 个 地 区 , 既 不 属 东 冈 瓦 纳 ,也 不 属 西 冈 瓦 纳 。2007040337西 班 牙 Arribes del Duero 地 区Hesperotyphlus ( 鞘 翅 目 : 隐 翅 虫 科 : Leptotyphlinae)两 新 种 及 H. besucheti 和 H. beirensis种 群 的 关 键 = Two New Species ofHesperotyphlus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Leptotyphlinae) from Arribes del Duero,Spain, and Keys to H. besucheti and H. beirensisSpecies Groups. ( 英 文 ). Novoa F;Baselga A.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of America, 2007, 100(4): 444-448Two new species of the edaphic genus HesperotyphlusCoiffait are described from theNatural Park of Arribes del Duero in westernSpain. Based on characteristic of its labrumand aedeagus, H. mendezferrini n. sp. belongsto the H. besucheti Coiffait species group,whereas H. zarazagai n. sp. is included in theH. beirensis Coiffait species group. Male andfemale genitalia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for both new species, and the relations of eachtaxon to its respective species groups are discussed.Keys for the groups of species of H.besucheti and H. beirensis are provided. Thetwo new species were found in leaf litter ofMediterranean deciduous forests composed ofQuercus pyrenaica Willdenow or Q. fagineaLamarck (Fagaceae), and they occurred togetherin one of the sampling localities.2007040338Pachacutia 的 修 订 , 珍 稀 印 第 安 Ithomiine蝴 蝶 ( 蛱 蝶 科 : Ithomiinae) 一 新 属 , 及 两 新 种的 描 述 = A Revision of Pachacutia, a NewGenus of Rare Andean Ithomiine Butterflies(Nymphalidae: Ithomiinae), with the Descriptionof Two New Species. ( 英 文 ). Willmott KR; Lamas G.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00(4): 449-469A new genus, Pachacutia n. gen., of large,rare Andean ithomiine butterflies is describedand characterized, containing four species.Two species and their constituent subspeciesand synonyms (Ithomia cleomella Hewitson,Ithomia mantura Hewitson, Ithomia honrathiSrnka, and Dircenna barrettii Dannatt) aretransferred to Pachacutia from Godyris Boisduval(n. comb.). Two additional species aredescribed from southern Ecuador (Pachacutiabaroni n. sp.) and Bolivia (Pachacutia germainin. sp.), and a new subspecies, Pachacutiamantura joroni n. ssp., is described fromPeru. Pachacutia is a member of a clade containingotherwise small, often abundant lowlandforest ithomiines, including McclungiaR.M. Fox, Brevioleria Lamas, and some speciesof Hypoleria Godman & Salvin. A comparative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Pachacutia species to be related as follows:(baroni + (mantura + (cleomella + germaini))).A key for identification of all taxa, and illustrationsof male and female genitalia for allspecies and adult specimens of all taxa, arepresented, and the taxonomy and natural historyof all taxa are discussed.2007040339Pseudacteon calderensis, 阿 根 廷 西 北 部 苍 蝇(Hymenoptera: Formicidae) 的 一 新 种 攻 击 火蚂 蚁 Solenopsis interrupta (Hymenoptera:Formicidae) 的 发 现 = Pseudacteon calderensis,a New Fly Species (Diptera: Phoridae)Attacking the Fire Ant Solenopsis interrupta(Hymenoptera: Formicidae) in NorthwesternArgentina. ( 英 文 ). Caicaterra L A. Annals of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7,100(4): 470-473A new species of Pseudacteon phorid fly,Pseudacteon calderensis (Diptera: Phoridae),is described from females attacking workerants of Solenopsis interrupta Santschi in Saltaand Jujuy provinces, northwestern Argentina.P. calderensis differs from almost all otherSouth American Pseudacteon species by thestructure of the female ovipositor. This newspecies is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to Pseudacteonborgmeieri Schmitz, but it differs slightlyin the shape of the apex of the ovipositor anddiffers strongly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large and stout ventral hairs under the ovipositor.2007040340五 大 湖 盆 地 的 Rhagoletis zephyria (Diptera:Tephritidae) 是 当 地 的 土 著 昆 虫 吗 ? =Rhagoletis zephyria (Diptera: Tephritidae) inthe Great Lakes Basin: a Native Insect on NativeHosts?. ( 英 文 ). Gavrilovic V; Bush G L;Schwarz D; Crossno J E; Smith J J. Annals of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7,100(4): 474-482In the Great Lakes region, Rhagoletiszephyria Snow (Diptera: Tephritidae) infestssnowberries, Symphoricarpos albus varietylaevigatus (Fern.) Blake, a western NorthAmerican native plant that has been introducedwidely into eastern North America.90


These R. zephyria infestations have been hypothesizedto be the result of flies that wereintroduced into eastern North America alongwith their host plants. In its native range, R.zephyria infests S. albus variety laevigatus,but it infests a related host, Symphoricarposoccidentalis Hook., in the northern GreatPlains. Knowledge of the natural geographicand host ranges of R. zephyria is important. R.zephyria is a sibling species of the apple maggot,Rhagoletis pomonella (Walsh), and aspectsof R. zephyria biology can be applied towork on speciation mechanisms. Additionally,the possible co-occurrence of morphologicallysimilar R. zephyria and R. pomonella in apple(Malus spp.)-growing regions complicates thepositive identification of trap-caught flies inthe R. pomonella species group. Here, we examinethe hypothesis that R. zephyria in theGreat Lakes region has been introduced. Collectionsof R. zephyria yielded newstate/provincial records in Idaho, South Dakota,Nebraska, Wisconsin, Michigan, Pennsylvania,New York, Massachusetts, Maine,and Ontario and Quebec, Canada, and a newhost record, S. albus variety albus, which isnative to eastern North America. Finding R.zephyria infesting native host plants in theeastern United States leads us to hypothesizethat R. zephyria infestations in the GreatLakes region may not be the result of recent(historical) introductions of R. zephyria, butrather they may represent native R. zephyriapopulations.2007040341亚 利 桑 那 州 蝉 科 Okanagana 属 ( 半 翅 目 : 蝉总 科 : 蝉 科 ) 的 一 新 种 = A New Species ofCicada of the Genus Okanagana (Hemiptera:Cicadoidea: Cicadidae) from Arizona. ( 英 文 ).Heath M S; Sanborn A F.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7, 100(4):483-489We describe the cicada Okanagana georgi,sp. n. along with notes on its biology andacoustic behavior. The species is restrictedalong Schnebly Hill Road in Coconino County,AZ. It is associated with Arizona cypress, Cupressusarizonica Greene, in the riparian habitatof the canyon. The species is most active inthe late morning and late afternoon. The songis a continuous train of pulses produced at arate of 106.92 Hz and an intensity of 97.4 dB.Thermal responses (minimum flight temperature19.76°C, maximum voluntary tolerancetemperature 33.13°C, heat torpor 43.00°C)are related to the habitat and observed behavior.A key is provided to the species ofOkanagana Distant found in Arizona.2007040342南 美 稻 秆 蝇 ( 双 翅 目 : 水 蝇 科 ) 在 美 国 东 南 部的 发 现 = Discovery of the South AmericanRice Miner (Diptera: Ephydridae) in SoutheasternUnited States. ( 英 文 ). Mathis W N;Castro B A; Way M O; Zatwarnicki T. Annals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6, 99(6): 999-1005The South American rice miner, Hydrelliawirthi Korytkowski (Diptera: Ephydridae), arecently discovered, invasive pest of rice,Oryza sativa L., is reported from southeasternUnited States (Louisiana and Texas). A detaileddescription and diagnosis with illustrationsand photographs are provided to facilitateidentification, along with descriptions ofits damage as a miner in rice whorls, stems,and leaves. The localities where this invasivespecies has been found in Louisiana and Texasare provided.2007040343韩 国 Pristosia ( 鞘 翅 目 : 步 甲 科 ) 两 新 种 的 描述 =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ofPristosia (Coleoptera: Carabidae) from SouthKorea. ( 英 文 ). Sasakawa K; Kim J L; KubotaK.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America, 2006, 99(4): 1006-1011Two new carabid beetle species, Pristosiaimpunctata and P. latistoma (Coleoptera:Carabidae), are described from South Korea.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fiveKorean and Japanese Pristosia species are reconstructedbased on a cladistic analysis of 29morphological characters.2007040344日 本 琉 球 群 岛 Antispila ( 鳞 翅 目 : 日 蛾 科 ) 一新 属 的 记 述 及 未 成 熟 态 的 描 述 = A NewSpecies of Antispila (Lepidoptera: Heliozelidae)from the Ryukyus, Japan, with Descriptionsof Immature Stages. ( 英 文 ). Lee W B;Hirowatari T; Kuroko H.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6, 99(4):1019-1027Antispila distyliella sp. nov. (Lepidoptera:Heliozelidae) is described from the Ryukyus,Japan, with biology and morphology of adultand immature stages given. The larva feeds onthe leaves of Distylium racemosum Siebold &Zuccarini (Hamamelidaceae), which is a newhost plant family for Heliozelidae. The morphology,including chaetotaxy, of the premature(sixth instar) and mature (seventh instar)91


larvae is described in detail for the first timefor Heliozelidae. The final instar, which is anonfeeding stage in the larval case, has asmaller head, shorter body, and shorter setaethan the penultimate instar.2007040345竹 中 的 Eriophyid Mites (Acari: Eriophyoidea)及 秦 岭 山 脉 三 新 种 的 描 述 = Eriophyid Mites(Acari: Eriophyoidea) on Bamboo from China,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fromthe Qinling Mountains. ( 英 文 ). Xue X F; SongZ W; Amrine J; Hong X Y.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6, 99(6):1057-1063Three new species of eriophyid mites onbamboo from the Qinling Mountains, northwesternChina,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Tegolophus bashaniae sp. nov. on Bashaniafargesii (E. G. Camus) Keng f. et Yi (Poaceae:Bambuseae); Tegolophus fargesiae sp. nov. onFargesia qinlingensis Yi et J.X. Shao, and Tetraspinusvulgaris sp. nov. on Bambusa vulgarisSchrader ex Wendland. All species arevagrants on leaf surfaces, causing no apparentdamage. A key to known eriophyid mites onbamboo from China is provided.2007040346墨 西 哥 北 部 的 方 头 甲 科 ( 鞘 翅 目 ) = TheCybocephalidae (Coleoptera) of AmericaNorth of Mexico. ( 英 文 ). Smith T R; Cave RD.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America, 2006, 99(3): 776-792The five species of Cybocephalidae inAmerica north of Mexico are revised. Includedare redescriptions of Cybocephaluscalifornicus Horn, Cybocephalus nigritulusLeConte, and Cybocephalus nipponicus Endrödy-Youngaand descriptions of two newspecies, Cybocephalus kathrynae and Cybocephalusrandalli. A key to species, illustrations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cluding detaileddrawings of male genitalia, distributiondata, and host lists are provided. The confusioninvolving Cybocephalus nipponicus andCybocephalus binotatus Grouvelle is discussed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made evident.2007040347颈 莹 科 ( 鞘 翅 目 : 叩 头 甲 总 科 ) 的 修 订 =Review of the Family Brachypsectridae (Coleoptera:Elateroidea). ( 英 文 ). Costa C; VaninS A; Lawrence J F; Ide S; Branham M A. Annals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6, 99(3): 409-432The monogeneric family Brachypsectridaeis redescribed based on adults and larvae, anddistribution, biology, and ideas on the phylogeneticrelationships are summarized. Presentlyavailable data from both adults and larvaesupport previous conclusions that the familyis a basal member of the Elateroidea. Thefour described species of Brachypsectra Le-Conte are reviewed. Brachypsectra moroneiBranham sp. n. is described from the Dominicanamber; larvae of Brachypsectra fulva Le-Conte, Brachypsectra lampyroides Blair, andan unnamed species from Australia are described;and keys are given to males of alldescribed species and to known larvae. In addition,a lectotype and paratypes are designatedfor the six recognized syntypes ofBrachypsectra lampyroides Blair, 1930.2007040348利 用 分 子 组 成 (18S rDNA) 对 当 前 浮 游 ( 浮游 目 ) 语 系 发 生 假 设 的 检 测 = Tests of CurrentHypotheses of Mayfly (Ephemeroptera)Phylogeny Using Molecular (18s rDNA) Data.( 英 文 ). Sun L; Sabo A; Meyer M D; RandolphP R; Jacobus M L; Mcafferty P W; Ferris V R.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6, 99(2): 241-252Partial 18s rDNA sequences from 22 exemplarmayfly species (Ephemeroptera) representing20 families were analyzed to obtain abest phylogenetic tree for comparison to previousphylogenetic hypotheses. With respectto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major groupings,our molecular data support the hypothesisthat Pisciforma and Setisura comprise amonophyletic sister group to the Furcatergalia,rather than the hypothesis that Setisura andFurcatergalia comprise a monophyletic groupstemming from the Pisciforma. Within Pisciforma,acceptable trees show that Baetidaeseparates at the base of the Pisciforma clade.The data suggest that Pisciforma is paraphyleticand do not support the grouping of allSouthern hemisphere families as a monophyleticgroup. An evolutionary sequence favoredby the data suggests a grouping of Siphlonuridae,Rallidentidae, Nesameletidae,and Ameletidae and a grouping of Oniscigastridae,Ameletopsidae, and Acanthametropodidae.The data support the monophyly ofSetisura (Heptageniidae, Arthropleidae,Pseudironidae, Oligoneuriidae, Isonychiidae,and Coloburiscidae). Within Setisura, a bootstrap/jackknifetest places the families Hep-92


tageniidae, Arthropleidae, and Pseudironidaein one clade at 100% frequency. Also supportedare hypotheses that Pseudironidae is asister group to a Heptageniidae –Arthropleidae group and that a sister relationshipexists between the latter two families.Hypotheses that Pseudironidae separated fromother Setisura families at an earlier stage andcomprises a sister group to a Heptageniidae–Oligonuriidae lineage or that Pseudironidaeshould be moved out of Setisura are not supported.2007040349Cassida rubiginosa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种 群 在 自 然 情 况 下 的 季 节 性 起 伏 , 年 龄构 成 和 年 变 化 = Seasonal Fluctuation, AgeStructure, and Annual Changes in a Populationof Cassida rubiginosa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in a Natural Habitat. ( 英 文 ). KojiS; Nakamura K.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6, 99(2): 292-299Cassida rubiginosa Müller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as a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againstthistle (Astaraceae: Cardueae) weeds, but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pecies arenot well understood. We conducted an intensivemark – recapture study from 1996 to1999 in Yuwaku, Kanazawa, Japan, to estimateadult population parameters such aspopulation size, longevity, movement activity,reproductive rate, and winter survival. Overwinteredadults began to emerge from hibernationin early April and actively movedamong host plants until early May. Thereafter,adult dispersal activity decreased until lateJune, and the number of beetles gradually declined.New adults were active for only 2 to 3wk after emergence and began aestivation atthe end of August. Despite low reproductiverates per generation, the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was stable at a high density. Beetle longevitywas substantial, and many individualsoverwintered more than once. The age structureof adult beetles was responsible for thehigh stabil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low reproductiverate.2007040350光 周 期 对 Geocoris uliginosus (Hemiptera:Geocoridae) 生 殖 滞 育 的 影 响 = PhotoperiodicInduction of Reproductive Diapause in thePredator Geocoris uliginosus (Hemiptera:Geocoridae). ( 英 文 ). Brannon S L; Decker KB; Yeargan K V.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6, 99(2): 300-304The critical photoperiod for diapause inductionin the predator Geocoris uliginosus (Say)and the stage/instar(s) sensitive to diapauseinducingphotoperiods were determined in thelaboratory. Six photoperiods were used for thecritical photoperiod experiment (all at 24 ± 1°C): 10:14, 11:13, 12:12, 13:11, 14:10, and15:9 (L:D) h. The critical photoperiod was13.2 h of light d−1. At 12:12 and 11:13 h,86–88% of the population entered diapause,whereas 20% or less entered diapause atlonger daylength. To determine thestage/instar(s) sensitive to diapause-inducingphotoperiods, cohorts of bugs were reciprocallyswitched between two photoperiods,15:9 (not diapause-inducing) and 11:13 h(diapause-induc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second, third, fourth, and fifth instar, and atthe beginning of the adult stage. A given cohortwas switched only once during the experiment.Two additional cohorts were rearedas controls under the respective photoperiodswith no switching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Exposure to diapause-inducing photoperiods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ifth instar throughthe adult stage induced reproductive diapausein 100% of the females in this experiment,whereas exposur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adult stage induced only 42% diapause. Thus,when daylength shortens to the critical photoperiodin late summer, most individuals thatare in the nymphal stage will subsequentlyenter reproductive diapause, whereas a majorityof those that have reached the adult stageby that date will reproduce.2007040351中 美 洲 Genus Yaaxkumukia(Coleoptera:Rutelidae) 的 生 物 地 理 学 及 两 新 种 的 描 述 =The Mesoamerican Genus Yaaxkumukia:Biogeography and Descriptions of New Species(Coleoptera: Rutelidae). ( 英 文 ). Micó E;Gómez B; Galante E.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6, 99(1): 1-6The until now monospecific genusYaaxkumukia Morón & Nogueira (Coleoptera:Scarabaeoidea: Rutelidae: Anomalinae:Anomalini) occurs in the south of Mexico,Guatemala, and Honduras. Two new speciesYaaxkumukia conabioi sp. nov. and Yaaxkumukiamoroni sp. nov. are described, and thetype species of the genus, Yaaxkumukiaephemera Morón & Nogueira, is redescribed.A key of the species of Yaaxkumukia is pro-93


vided. Collection records show that the speciesof Yaaxkumukia are associated with medium-elevationcloud forest, and their scarcemobility together with the fragmentation ofthis ecosystem threatens their populations.The biogeography of the genus also is discussed.2007040352Leucochrysa (Leucochrysa) varia (Neuroptera:Chrysopidae): 幼 虫 描 述 , 发 生 比 率 和 成 虫的 颜 色 变 化 = Leucochrysa (Leucochrysa)varia (Neuroptera: Chrysopidae): Larval Descriptions,Developmental Rates, and AdultColor Variation. ( 英 文 ). Mantoanelli E; AlbuquerqueG S; Tauber C A; Tauber M J;. Annals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6, 99(1): 7-18The larv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the large Neotropical genus Leucochrysa arepoorly known. This report provides the firsttaxonomic descriptions of the larvae (threeinstars) of a species from the subgenus Leucochrysa,Leucochrysa (L.) varia (Schneider).In doing so, it confirms and expands the genericdiagnosis that was previously formulatedon the basis of larvae in the other Leucochrysasubgenus, Nodita. Our report also providesbiological data (developmental times and survivalrates) from rearings under a range oftemperatures (18 – 30 ° C). Finally, it describesthe remarkable color variation of L.varia adults; this variation is neither maternallydetermined nor based on a simple (single-gene)mode of inheritance.2007040353南 美 洲 Elmas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Xanthopygina) 三 新 种 和 两 新 记 录 种 及 Elmas的 中 间 关 系 和 语 系 发 生 = Three New Speciesand New Records of Elmas (Coleoptera:Staphylinidae: Xanthopygina) from SouthAmerica with a Reanalysis of the Phylogenetic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pecies of Elmas.( 英 文 ). Ashe J S; Chatzimanolis S. Annals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6, 99(1): 19-32Three new species of the xanthopyginestaphylinid genus Elmas are described: Elmasstrigiformis Ashe & Chatzimanolis (Brazil),Elmas elassoides Ashe & Chatzimanolis (Bolivia),and Elmas similis Ashe & Chatzimanolis(Brazil). The habitus and structural illustrationsare provided for their recognition. Previouslypublished keys for identification aremodified to incorporate the new species. The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re reanalyzedbased on addition of the three new species,revision and recoding of 32 previously usedcharacters, deletion of E. modesta (knownonly from females) from the analysis, and additionof eight new characters. Phylogeneticanalysis based on four xanthopygine outgroupsand 19 species of Elmas yielded fourequally parsimonious trees of length = 135,C.I. = 45, and R.I. = 74. Major results of thephylogenetic analysis are Elmas is robustlymonophyletic; E. strigella and E. strigiformisare sister species, and together they are sisterto all other known Elmas species; Elmas elassosis sister to Elmas elassoides + Elmas similis;E. spinosus is sister to the sister-group pairof E. falini + E. gigas; and E. windorsi and E.costaricensis are sister groups. New records ofElmas lescheni document the presence of Elmasin Colombia for the first time.2007040354依 据 线 粒 体 cytB 序 列 对 北 美 Exotic Tipulapaludosa (Diptera: Tipulidae) 幼 虫 和 T. oleracea的 鉴 定 = Identification of Larvae ofExotic Tipula paludosa (Diptera: Tipulidae)and T. oleracea in North America Using MitochondrialcytB Sequences. ( 英 文 ). Rao S; ListonA; Crampton Lora; Takeyasu J. Annals of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6,99(1): 33-40Two exotic crane fly species, Tipula (Tipula)paludosa Meigen (Diptera: Tipulidae) andTipula (Tipula) oleracea L. have spread considerablyin North America beyond originalareas of detecti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anada.These species are endemic in Europe, andpests in pastures and cereals. The two speciesdiffer in life cycles and periods when theyfeed, warranting species-specific control.Identification presents a challenge because thelarvae are not easily distinguishable from eachother, and resemble native nonpestiferous speciespresent in sympatry. We collected craneflies from urban landscapes and agriculturalfields in Oregon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esequenced a port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Bgene in 55 individuals (eight adults and 47larvae) from 29 sites. We observed 7% divergencebetween exotic and native species. Phylogeneticanalysis, using Nephrotoma ferrugineaF. as an outgroup, resolved four wellsupportedmonophyletic groups: the exotics,T. (Tipula) oleracea and T. (Tipula) paludosa,and two natives, Tipula (Serratipula) tristisDoane and Tipula (Triplicitipula) sp. Nucleo-94


tide divergence between T. oleracea and T.paludosa was P = 0.071, whereas within speciesdivergence was very low (P = 0.0018 andP = 0.0022, respectively). The study indicatedthat mitochondrial cytB sequences providedan accurate, rapid, and economic technique forseparation of T. oleracea and T. paludosa fromeach other and from native species, and insightson their habitats. The technique willfacilitate early pest management decisions,and studies on host plants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as the two exotic species extendtheir ranges across North America.2007040355Entomophaga 属 和 Proceromyia 属 ( 双 翅 目 :寄 蝇 科 ) 的 修 订 = Review of Genera Entomophagaand Proceromyia (Diptera: Tachinidae).( 英 文 ). Tachi T; Shima H.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 2006, 99(1):41-57Entomophaga Lioy and Proceromyia Mesnilare reviewed.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are analyzed using adult morphology.Based on the resultant cladograms, Entomophagais represented as a paraphyletic groupand two monophyletic species groups are established:the exoleta group and the nigrohalteratagroup. The former group includes twospecies, E. exoleta and E. vernalis sp. nov.,and the latter includes three species, E. nigrohalterata,E. sufferta, and E. ussuriensis sp.nov. Monophyly of Proceromyia is confirmed.The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 the male andfemale postabdomina are illustrated, and a keyto the known species of Entomophaga andProceromyia is provided.2007040356北 美 洲 西 部 Meleoma ( 脉 翅 目 : 草 蛉 科 ) 两 新种 及 种 的 修 订 = Two New Species of Meleoma(Neuroptera: Chrysopidae) from WesternNorth America, with a Revised Key toSpecies. ( 英 文 ). Penny N D. Annals of the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6,99(1): 58-63The conceptual history of Meleoma and itsincluded species is traced. Two new speciesare described and a key is given to males ofknown species.2007040357阿 根 廷 前 科 第 勒 拉 下 奥 陶 统 圣 约 翰 组 三 叶虫 = Trilobites of the San Juan Formation(Lower Ordovician), Argentine Precordillera..( 英 文 ). Vaccari N E. Ameghiniana, 2001,38(3): 331-347New trilobite species from the San JuanFormation, on the west flank of the Cerro LaSilla and Cerro Viejo, near Jachal (San JuanProvince), include late Tremadoc-early ArenigLeiostegium precordilleranus nov. sp., earlyArenig Platillaenus niquivilensis nov. sp. andP. jaanussoni nov. sp., late Arenig-early LlanvirnBasilicus (Basiliella) leanzai nov. sp., andWaisfeldaspis beatrizae nov. gen. et sp. A newscutelluine trilobite, Waisfeldaspis nov. gen.,is proposed to include a rare species with apygidium as wide as long, axis very short, andpleural fields with only two pairs of ribs.2007040358阿 根 廷 东 科 迪 勒 拉 下 奥 陶 统 阿 伦 尼 克 阶 油栉 虫 科 三 叶 虫 = Trilobites of the familyOlenidae from the Lower Ordovician(Arenigian) of the Argentine Cordillera Oriental.( 其 他 ). Waisfeld B G. Ameghiniana, 2001,38(2): 195-211Olenid trilobites from the Acoite Formation(Arenigian) that crops out in the ArgentineCordillera Oriental are described and figured.Eight species are reported, three of which arenew: Porterfeldia cuadrata sp. nov,, Hypermecaspisoccidentalis sp. Nov. and Hypermecaspischamarrensis sp. nov. Porterfieldia isreported from the Lower Ordovician of Argentinafor the first time. Likewise, SaltaspisHarrington and Leanza had not previouslybeen recorded in strata of early Arenig age ofthe Cordillera Oriental. These records significantly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the group inthe Arenigian of the Cordillera Oriental.Olenids occur in moderately to highly diversifiedtrilobite-dominated assemblages, accountingfor transi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raphiophorid and the olenid community types.2007040359乌 拉 圭 上 二 叠 统 Yaguari 组 淡 水 介 形 虫 =Freshwater ostracods from the Yaguari Formation(Upper Permian) of Uruguay. ( 其 他 ).Saravia P D; Herbst R. Ameghiniana, 2001,38(2): 213-218The Yaguari Formation crops out in a largearea in northeastern Uruguay. The San DiegoMember,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formation,yielded a bivalve fauna assigned to the "Pinzonellaneotropica assemblage" from Braziland Paraguay. It also furnished the ostracodfauna that is described herein. Two new species,Darwinula herbsti Diaz Saravia sp. nov.and Gutschickia? uruguayensis Diaz Saravia95


sp. nov. are erected while other specimens areassigned to Carbonita aff. C. inflata Jones andKirkby. Both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heinvertebrate fauna suggest a relatively restrictedenvironment of fresh to oligohalinewaters.2007040360湖 南 锡 矿 山 剖 面 晚 泥 盆 世 底 栖 介 形 类 及 其大 灭 绝 = Late Devonian benthic ostracodes atthe Xikuangshan section of Hunan and theirmass extinction. ( 中 文 ). 王 尚 启 ; 马 学 平 . 古 生物 学 报 , 2007, 46(1): 1-32 6 图 版 .研 究 的 底 栖 介 形 类 化 石 采 自 湖 南 锡 矿 山剖 面 晚 泥 盆 世 地 层 , 共 30 属 61 种 , 含 1 新属 ,2 未 定 属 ,13 新 种 和 20 未 定 种 。 在 晚 泥盆 世 F/F 生 物 集 群 灭 绝 事 件 之 前 和 以 后 , 根据 底 栖 介 形 类 的 演 化 特 征 , 分 为 正 常 期 , 包 括3—5 层 ; 灭 绝 期 , 即 6 层 ; 残 存 期 , 包 括 7,8,9ac,11—13,15层 ; 和 复 苏 期 , 即 20 层 以 上 地层 。 在 湖 南 锡 矿 山 上 泥 盆 统 剖 面 上 , 底 栖 介形 类 动 物 群 遭 受 到 F/F 灭 绝 事 件 的 重 创 , 正常 期 的 37 种 中 仅 11 种 在 残 存 期 中 幸 免 于难 ,24 种 在 本 剖 面 上 消 失 , 灭 绝 种 约 占65%。 对 于 F/F 生 物 集 群 灭 绝 事 件 的 发 生 机制 , 虽 有 多 种 解 释 , 但 造 成 底 栖 介 形 类 灭 绝 的主 要 原 因 更 可 能 是 缺 ( 贫 ) 氧 或 含 毒 环 境 和 气候 变 化 。 根 据 底 栖 介 形 类 生 态 组 合 特 征 , 正常 期 的 介 形 类 动 物 群 代 表 近 岸 浅 水 开 阔 海台 地 环 境 ; 复 苏 期 的 介 形 类 动 物 群 可 能 代 表半 局 限 海 台 地 环 境 。 根 据 正 常 期 、 残 存 期和 复 苏 期 介 形 类 动 物 群 的 组 成 特 征 , 它 们 所生 存 的 海 底 为 正 常 的 含 氧 环 境 。2007040361新 疆 巴 里 坤 三 塘 湖 志 留 纪 三 叶 虫 ( 英 文 ) =Silurian trilobites from Santanghu, Barkol, NEXinjiang. ( 英 文 ). 张 文 堂 ; 孙 晓 文 . 古 生 物 学报 , 2007, 46(1): 33-44 2 图 版 .新 疆 巴 里 坤 三 塘 湖 晚 志 留 世 阿 苏 山 组 三叶 虫 包 括 Ananaspis fecunda Barrande,Cheirurusbarkolensis sp. nov. 和Pacificurus sp., 与 准 噶 尔 盆 地 西 北 部 乌 图 布拉 格 , 哈 萨 克 斯 坦 及 捷 克 波 西 米 亚 的 晚 志 留世 三 叶 虫 关 系 密 切 。 另 外 对 中 国 5 个 地 区晚 志 留 世 三 叶 虫 地 层 作 了 对 比 。Ananaspis,Pacificurus 二 属 在 中 国 是 初 次 发现 。2007040362广 西 泥 盆 纪 三 叶 虫 Plagiolaria nandanensisChang 的 腹 边 缘 = Doublure of Plagiolarianandanensis Chang (Devonian trilobita) inGuangxi. ( 中 文 ). 韩 乃 仁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7,46(1): 87-97 1 图 版 .描 述 Plagiolaria nandanensis Chang 的 头 、胸 肋 和 尾 的 腹 边 缘 , 指 出 它 的 颊 角 腹 边 缘 与Phacops guangxiensis Chang 近 似 , 头 前 腹 边缘 宽 , 并 靠 后 。 胸 肋 腹 边 缘 保 存 较 好 , 肋 腹 边缘 上 的 潘 杰 尔 脊 形 态 变 化 不 大 , 但 前 后 则 有微 小 差 异 。 尾 腹 边 缘 分 两 部 分 , 在 近 外 侧 有一 较 明 显 的 凹 槽 , 这 是 当 三 叶 虫 卷 曲 时 与 头腹 边 缘 结 合 的 相 适 应 的 构 造 。 没 有 发 现 卷曲 标 本 , 在 南 丹 ,90% 以 上 几 乎 全 是 蜕 壳 标 本 ,头 与 胸 尾 部 分 离 。 但 是 从 腹 边 缘 构 造 看 , 比Plagiolaria 具 更 完 善 的 卷 曲 能 力 , 像 其 他 的phacopids 一 样 , 头 与 尾 的 结 合 相 当 完 善 , 胸 肋末 端 在 卷 曲 时 插 入 头 颊 角 腹 边 缘 的 锯 齿 形沟 中 , 各 肋 端 以 其 腹 边 缘 上 的 潘 杰 尔 脊 挡 住后 一 肋 端 的 前 缘 。2007040363澳 大 利 亚 Otway 盆 地 白 垩 纪 介 形 类 化 石 的发 现 及 其 意 义 ( 英 文 ) = Discovery of ostracodafrom the Eumeralla Formation (Cretaceous),Otway Basin, Australia and its significance.( 英 文 ). 包 金 松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19(1): 1-14 2 图 版 .一 个 晚 白 垩 世 的 介 形 类 化 石 组 合 首 次 被发 现 在 Otway 盆 地 的 钻 孔 中 。 化 石 产 于Eumeralla 组 的 灰 色 砂 泥 岩 中 。Eumeralla 组是 依 据 孢 粉 材 料 而 确 定 其 时 代 为 早 白 垩 世 ,即 相 当 于 Barremain- Albian 阶 。 介 形 类 化石 包 括 10 属 : Cytherelloidea sp.1, Bairdia cf.austracretacea Bate, B? sp. juv. ? , Eucythere?sp.,Cydocypris sp., Darwinula cf.contracta Mandelstam, D.? sp.1, Cyprois sp.,Talicypridea sp., Zigiphocypris sp., Eacyprissp. 及 Candona sp.。 它 们 代 表 一 个 中 、 新 生代 混 生 的 面 貌 ; 其 时 代 应 为 晚 白 垩 世 。 依 据生 态 的 差 异 , 介 形 类 化 石 又 可 分 为 两 个 不 同的 组 合 : 海 陆 混 合 相 和 淡 水 — 半 咸 水 相 。 前者 包 括 Cytherelloidea 和 Bairdia 见 于Crayfish 1A 钻 孔 中 , 而 后 者Darwinula,Ziziphocypris 和 Cyclocypris 产 于Penola 1 和 Katnook 2 钻 孔 中 。 海 相 属Cytherelloidea 和 Bairdia 发 现 在 540.4-543.1m(Eumeralla 组 井 深 1957-477m 在Crayfish 1A 钻 孔 中 ), 代 表 着 Eumeralla 组 上部 发 生 的 一 个 晚 白 垩 世 海 侵 。2007040364青 海 柴 达 木 盆 地 第 四 纪 介 形 类 属 Ilyocypris壳 面 瘤 状 装 饰 的 分 类 意 义 = Taxonomic sig-96


nificance of nodal ornamentation of Quaternarygenus Ilyocypris (ostracoda) from QaidamBasin, Qinghai Province. ( 中 文 ). 杨 藩 ; 孙镇 城 ; 张 永 华 ; 乔 子 真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19(1): 15-32 5 图 版 .Ilyocypris 是 陆 相 介 形 类 的 一 个 常 见 属 。对 其 壳 体 外 层 瘤 状 凸 起 分 类 意 义 的 认 识 历来 存 有 争 议 。 本 文 在 对 柴 达 木 盆 地 第 四 纪具 瘤 或 经 常 具 瘤 的 Ilyocypris 分 子 进 行 研 究并 初 步 查 明 其 瘤 状 装 饰 分 类 意 义 的 基 础 上 ,将 其 鉴 定 描 述 为 三 个 种 : Ilyocyprisgibba,I.echinata 和 I. salebrosa。 前 者 个 体 发育 中 壳 瘤 减 少 直 至 消 失 的 变 化 及 其 与 气 候环 境 变 迁 的 相 关 性 表 明 , I. gibba 的 壳 瘤 发 育程 度 是 表 型 特 征 , 区 内 原 定 的 I. biplicata 和 I.bradyi 实 为 I. gibba 的 无 瘤 类 型 。I. echinata的 壳 瘤 也 不 具 备 分 类 意 义 。I. salebrosa 则 不同 , 其 鲜 明 而 巨 大 的 后 背 瘤 足 以 与Ilyocypris 属 的 其 它 种 区 别 开 来 , 是 稳 定 的 种征 。2007040365阿 根 廷 圣 克 鲁 斯 省 Cardiel, 湖 东 南 部 渐 新 世(Centinela 组 El Guadal 剖 面 介 形 类 = Ostracodafrom the El Guadal section (CentinelaFormation, Oligocene), from southeast ofLake Cardiel, Santa Cruz Province, Argentina.( 英 文 ). Echevarria A E. Ameghiniana, 2000,37(4): 487-501One platycopine and twenty-six podocopinespecies of El Guadal section, of the CentinelaFormation, from the area southeast of lakeCardiel are described. Two species are classifiedwith open nomenclature. Fifteen taxahave previously been described. Loxocorniculumsp. is 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All theostracods are moderate or strongly calcifiedand most are ornamented, of medium size andwith amphidont hinges. The microfauna seemsto have inhabited a shallow sea with moderatelyrapid sedimentation, high energy levelsand rich in plants and oxygen. The ostracodsfrom the Centinela Formation are of Oligoceneage.2007040366云 南 鹤 庆 晚 第 四 纪 介 形 类 生 态 特 征 初 探 =A preliminary ec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lateQuaternary ostracodes from the Heqing Basin,Yunnan. ( 中 文 ). 彭 金 兰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19(2): 144-156 4 图 版 .云 南 鹤 庆 盆 地 晚 第 四 纪 钻 孔 剖 面 分 析 出介 形 类 13 属 ,32 种 , 多 为 地 方 性 属 种 。 根 据介 形 类 丰 度 、 分 异 度 、 百 分 含 量 及 组 合 分子 在 剖 面 中 的 分 布 情 况 , 结 合 剖 面 同 步 分 析的 总 有 机 碳 含 量 (TOC)、 碳 - 氮 比 (C/ N)、碳 酸 盐 含 量 、 孢 粉 等 数 据 , 并 利 用 已 有 相 关的 介 形 类 生 态 资 料 , 对 介 形 类 生 态 特 征 进 行初 步 探 讨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温 度 、 矿 化 度 、水 流 动 态 、 水 循 环 状 况 、pH 值 、 深 度 、 湖泊 流 域 生 产 力 等 环 境 因 素 对 介 形 类 组 合 面貌 、 定 量 数 据 、 壳 饰 等 特 征 均 有 一 定 影响 。 其 中 , 介 形 类 丰 度 、 分 异 度 与 温 度 、 矿化 度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2007040367阿 根 廷 晚 世 探 视 最 早 期 昆 虫 纲 原 蜻 蜓 目 :地 理 和 地 层 位 置 = The earliest Late Carboniferouswinged insect (Insecta, Protodonata)from Argentina: geographical and stratigraphicallocation. ( 其 他 ). Gutierrez P R; MuzonJ; Limarino C O. Ameghiniana, 2000,37(3): 375-378The geographical and stratigraphical locationof the oldest winged fossil insect fromArgentina is given. The specimen was foundin lacustrine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lowerpart of the Guandacol Formation which outcropsat Cerro Guandacol, southwest La Riojaprovince. It is the most complete specimen ofProtodonata found at present in South America.It shows articulated fore and hind wings,prothoracic winglets, and head and abdomenremains. This specimen is assigned to EugeropteridaeRiek, probably representing a newgenus and species. According to their stratigraphicalposition and the associatedmegaflora (referable to Assemblage NBG'sBiozone), the fossiliferous level can be assignedto the lowest part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probably upper Namurian).2007040368大 西 洋 西 南 部 Burdwood Bank 岩 心 中 的 介形 类 化 石 = Ostracods from the BurdwoodBank, southwestern Atlantic Ocean core. ( 其他 ). Cusminsky G C; Whatley R C.Ameghiniana, 2000, 37(2): 205-212The ostracod fauna was studied from a shallowcore on the Burdwood Bank, southwesternAtlantic Ocean. The age of the core is LatePliocene and the ostracods are all shelf dwellers,whose modem distribution extends fromthe Antarctic northwards to the province ofBuenos Aires, although Antarctic forms predominate.This suggests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of Antarctic waters during the depositionof the core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changes in97


the position of the polar front during the LatePliocene.2007040369阿 根 廷 丘 布 特 省 Collon Cura 组 陆 相 生 态 介形 类 化 石 = Ostracoda (Arthropoda, Crustacea)of limnic habitat of the Collon Cura Formation,Chubut 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Bertels-Psotka A. Ameghiniana, 2000, 37(1): 39-45The ostracods found in the lower beds ofthe Collon Cura Formation, which is exposedin northwestern Chubut province, are described.Three species are mentioned for thefirst time for the strata and two taxa are proposedas new: Cyprinotus australis sp. nov,and Limnocythere colloncurense sp. nov.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the genus Cyprinotus,which up to now was only mentioned fromlow latitudes, the inferred paleoenvironmenthad temperatures near 20 degrees C; thelimnic waters were mineralized and respondedto the neutral saline path with carbonates(presence of Limnocythere), sulfates and chlorates.Taking into account global relative temperaturechanges along the Miocene, a probableLower Miocene to early Middle Mioceneage for the studied lower section of the CollonCura Formation is thus confirmed.2007040370阿 根 廷 三 叠 纪 叶 肢 介 类 介 甲 目Ulugkemiidae 科 = The family UlugkemiidaeNovozhilov, 1958 (Conchostraca) in the Triassicof Argentina: pal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其 他 ). Gallego O F; Melchor R N.Ameghiniana, 2000, 37(1): 47-58The first record of the family Ulugkemiidaefrom the Triassic of Argentina is reported. Thefamily was previously known only from Devonianand Late Paleozoic beds of Russia.After a careful comparison with the knownrepresentatives of the family and allied forms,the studied material is assigned to a new genusTriasulugkemia and to two new species T.ischichucaensis and T. shenyanbini. The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in two fluviolacustrinerift basins from western Argentina:Ischigulasto-Villa Union and Cuyo. The occurrenceof a Paleozoic Asian conchostracanfamily in the Triassic of southwestern Gondwanacontributes to the discussion of currenthypothesis for the floral and faunal interchangebetween Asia and Gondwana duringLate Paleozoic and Early Mesozoic times.2007040371内 蒙 古 自 治 区 上 侏 罗 统 最 原 始 的 蠼 螋 昆 虫化 石 ( 昆 虫 纲 : 革 翅 目 : 始 螋 亚 目 )( 英 文 ) = Themost primitive earwigs (archidermaptera,dermaptera, insecta) from the Upper Jurassicof Nei Monggol Autonomous Region, northeasternChina. ( 英 文 ). 张 俊 峰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19(4): 348-362 2 图 版 .我 国 上 侏 罗 统 牛 津 阶 — 基 末 利 阶 (163—150 Ma) 保 存 有 完 好 的 最 原 始 的 蠼 螋 昆 虫 化石 。 首 次 描 述 、 分 析 和 讨 论 了 原 始 蠼 螋 后翅 脉 序 特 征 , 认 为 与 现 代 生 存 的 蠼 螋 后 翅 基本 相 同 。 因 此 , 提 出 了 与 西 方 某 些 蠼 螋 昆 虫分 类 学 者 不 同 的 意 见 , 认 为 始 螋 亚 目(Aechidermaptera) 应 归 入 于 革 翅 目 (Dermaptera)之 中 , 且 视 其 为 一 个 最 原 始 的 类 群 较 为合 理 。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这 个 原 始 类 群 的 下 列重 要 特 征 皆 为 首 次 发 现 : 胸 骨 具 有 特 殊 的 形态 结 构 ; 革 翅 锁 具 (Tegminalocking device) 和刺 脊 突 (spiny crest) 发 育 ; 前 、 中 、 后 足 跗 节皆 为 5 节 ; 后 足 基 节 显 著 伸 长 ; 颈 部 被 划 分 为前 、 后 两 个 颈 片 ; 革 翅 后 缘 收 缩 变 尖 。 上 述5 项 被 视 为 最 原 始 蠼 螋 特 有 的 祖 征 。 下 列 特征 应 为 早 期 蠼 螋 共 有 的 原 始 性 状 : 虫 体 扁 平 ,通 常 具 毛 ; 腹 部 侧 缘 彼 此 近 平 行 ; 触 角 显 长 ,丝 状 , 多 节 ( 通 常 多 于 11 节 ) ; 两 只 单 眼 发 育 ;上 颚 具 齿 ; 中 胸 小 盾 片 显 大 ; 革 翅 较 长 , 通 常具 有 明 显 的 翅 脉 ; 股 节 具 隆 脊 ; 爪 和 爪 垫 通 常发 育 ; 腹 部 各 节 背 板 与 腹 板 不 重 叠 ( 两 者 位 置非 简 单 的 上 、 下 关 系 ); 尾 须 柔 软 、 多 节 ; 雌性 产 卵 器 鞘 显 著 外 伸 。 本 文 建 立 了 始 螋 亚目 1 新 科 Sinopalaeodermatidae 和 2 新 属 2 新种 Sinopalaeodermata neimonggolensis gen. etsp. nov., Jurassimedeola orientalis gen. et sp.nov.。 同 时 , 对 蠼 螋 昆 虫 的 起 源 和 演 化 重 新进 行 了 讨 论 , 做 出 了 与 西 方 某 些 蠼 螋 昆 虫 研究 者 结 论 不 同 的 推 断 。2007040372介 形 类 的 热 酸 解 处 理 法 = A heating-aciddigestionmethod for sample preparation ofostracoda. ( 中 文 ). 彭 金 兰 ; 王 尚 启 . 微 体 古 生物 学 报 , 2002, 19(4): 421-423特 定 条 件 下 , 利 用 热 酸 解 处 理 方 法 , 可 从 碳酸 盐 岩 中 分 析 处 理 出 完 整 、 表 面 干 净 的 介形 类 化 石 。 本 文 简 述 该 方 法 的 具 体 操 作 过程 及 原 理 。2007040373美 国 西 部 大 盆 地 下 奥 陶 统 三 叶 虫 新 属Bearriverops 及 Dimeropygidae 科 的 分 类 =Bearriverops, a new Lower Ordovician trilobitegenus from the Great Basin, western USA,98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family Dimeropygidae.( 英 文 ). Adrain J M; Westrop S R. Canadian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7, 44(3):337-366Bearriverops n. gen. is a distinctive clade ofsmall, vaulted trilobites from the Lower Ordovician(Ibexian Series; Stairsian Stage) ofUtah and Idaho. The genus includes at leastseven new species known from silicified materialof which five are well enough known toname: B. alsacharovi, B. borderinnensis, B.deltaensis, B. ibexensis, and B. loganensis (thetype species). All are known from the lowerFillmore Formation in western Utah; B. alsacharoviand B. loganensis are also knownfrom the Garden City Formation of southeasternIdaho. Both units record deposition inshallow subtidal environments above stormwave base. Bearriverops is characterized particularlyby a suite of pygidial apomorphiesapparently related to spiral enrollment. Itsclose relatives include a large group of mostlyundescribed Skullrockian and Stairsian specieswith more conventional spinose pygidia.Together, the taxa are referred to Dimeropygidae,which is considered a senior synonym ofToernquistiidae. Cladistic parsimony analysisof Bearriverops indicates that B. alsacharoviand B. borderinnensis are sister taxa, and thatB. loganensis, B. deltaensis, and the plesiomorphicB. ibexensis are successive sister taxato this clade.2007040374陕 西 韩 城 寒 武 纪 三 叶 虫 生 物 地 层 = Cambriantrilobite biostratigraphy of Hanchengregion, Shaanxi. ( 中 文 ). 雒 昆 利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2): 119-125陕 西 韩 城 寒 武 系 出 露 良 好 , 化 石 丰 富 , 假 整合 覆 盖 于 厚 约 20 m 的 霍 山 组 石 英 砂 岩 之 上 ,从 下 寒 武 统 上 部 至 奥 陶 系 为 沉 积 连 续 。 本区 寒 武 系 主 要 以 紫 色 和 黄 色 泥 页 岩 、 泥 灰岩 、 灰 岩 和 白 云 质 灰 岩 为 主 , 从 下 到 上 可 划分 为 馒 头 组 、 毛 庄 组 、 徐 庄 组 、 张 夏 组 和三 山 子 组 。 根 据 在 本 区 寒 武 系 发 现 的 三 叶虫 化 石 , 韩 城 地 区 寒 武 系 可 划 分 为 14 个 生 物带 , 自 上 而 下 为 : Blackwelderia 带 ,Damesella带 ,Liopeishania 带 ,Dorpyge richthofeni带 ,Crepicephalina 带 ,Manchuriella带 ,Poriagraulos 带 ,Inouyops 带 ,Sunaspis带 ,Hsuchuagia 带 ,Shantungaspis带 ,Probowmaniella 带 ,Weijiaspis 带 和Redlichia murakamii 带 。2007040375道 虎 沟 生 物 群 ( 前 热 河 生 物 群 ) 的 发 现 及 其 地质 时 代 = Discovery of Daohugou Biota (pre-Jehol Biota) with a discussion on its geologicalage. ( 中 文 ). 张 俊 峰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3): 173-177 1 图 版 .根 据 最 新 发 现 的 动 、 植 物 化 石 , 确 立 了“ 道 虎 沟 生 物 群 ”, 这 一 新 的 生 物 群 属 前 热河 生 物 群 , 生 存 时 代 大 体 相 当 于 晚 侏 罗 世的 牛 津 期 (Oxfordian) 至 基 末 利 期 (Kim meridgian)。这 一 发 现 大 大 补 充 了 我 国 这 一 地质 时 期 贫 乏 的 化 石 记 录 , 为 探 讨 热 河 生 物群 的 起 源 提 供 了 较 丰 富 的 第 一 手 材 料 。2007040376节 肢 动 物 的 化 石 记 录 有 多 好 ? 用 分 支 图 的地 层 吻 合 来 评 价 = How good is the fossilrecord of arthropods? An assessment using thestratigraphic congruence of cladograms. ( 英文 ). Wills M A. Geological Journal, 2001,36(3/4): 187-210A total of 179 published cladograms of arthropodswas tested for their congruence withthe palaeontological record. Congruence fordata sets including 510 tetrapod and 157 fishtrees was also calculated for comparison. Resultsprovide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thatthe fossil record of arthropods is less complete(at levels of stratigraphic and taxonomic resolutionpertinent to most macroevolutionarystudies) than the records of several other taxa.Differences in tree size, shape, balance and thedistribution of first stratigraphic appearances(potential sources of bias) were controlled forby various randomization procedures. Mostmeasures of congruence for arthropods werestatistically poorer than those for other groups,even when the sample was divided into broadtemporal bins. Many of the most robust andwidely reproduced sister groupings of arthropodsare attended by ghost ranges of manytens 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years. Fossilsof a number of presently very diverse andabundant arthropod groups are conspicuouslyabsent from the record, despite many spectacularexamples of the detailed preservationof others. There is probably no single reasonfor the apparently poor record of arthropods.Low preservation potential, small size of individuals,small numbers of individuals, andrestricted palaeobiogeography almost certainlyplay a role in particular cases.2007040377湖 北 宜 昌 大 坪 奥 陶 纪 阿 仑 尼 克 期 三 叶 虫 生态 组 合 ( 英 文 ) = Arenig trilobite associations99


of Daping, Yichang, Hubei, South China. ( 英文 ). S T 图 凡 伊 ; 周 志 毅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41(1): 10-18 1 图 版 .首 次 对 扬 子 区 奥 陶 纪 大 湾 组 的 三 叶 虫 相作 了 初 步 分 析 。 在 详 细 研 究 了 湖 北 宜 昌 大坪 大 湾 组 30 种 三 叶 虫 的 地 层 和 岩 相 分 布 的基 础 上 , 划 分 出 3 个 生 态 组 合 , 即 : Asaphid-Pseudocalymene 组 合 ,Asaphid- Raphiophorid组 合 和 Trinucleid 组 合 , 它 们 依 次 指 示 由 浅 而深 的 浅 外 陆 棚 环 境 。 研 究 表 明 这 3 个 组 合在 大 湾 组 的 交 替 出 现 应 与 阿 仑 尼 克 期 海 平面 变 化 密 切 相 关 。2007040378评 估 不 列 颠 群 岛 奥 陶 纪 三 叶 虫 生 物 多 样 性变 化 = Assessing trilobite biodiversity changein the Ordovician of the British Isles. ( 英 文 ).McCormick T; Owen A W. Geological Journal,2001, 36(3/4): 279-290The Ordovician Period saw the most sustained,steep rise in marine biodiversity in thehistory of life on Earth and set the ecologicalpattern for the rest of the Palaeozoic Era. Thelong history of research, wide variety of depositionalsettings and juxtaposition of terraneswith very different palaeobiogeographical historiesmakes the Ordovician of the BritishIsles an excellent laboratory in which to studythis change. A database approach to analysisof trilobite biodiversity change is describedusing a simple compilation of stratigraphicalranges of 663 species of Avalonian trilobites,and a much more sophisticated informationrichrelational database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information of the fossil record-speciesat localities. The latter includes 2001 occurrencerecords of 617 trilobite species at 508localities in the Welsh Basin. The first everspecies-level diversity curves for the wholeOrdovician of an entire region are presented.Both databases reveal an overall increase inspecies- and genus-level diversity through theOrdovician. Random resampling tests and environmentalinformation are used to removesampling effects from the Welsh Basin diversitycurv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rilobite biodiversitychange in Avalonia are the following:a late Arenig-early Llanvirn increase, duringwhich time the highest species-to-genus ratiosoccur, is contemporaneous with a rise inglobal diversity and rifting of Avalonia fromGondwana; a late Abereiddian dip is followedby recovery during the Llandeilian-earlyCaradoc; decline during the late Caradoc-earlyAshgill is at least partly attributable to lack ofpreserved rock and restriction of most of thepreserved faunas to deep-water environments.The greatest diversity occurs in the palaeoenvironmentallydifferentiated Rawtheyan and isfollowed by the diversity crash seen in theHirnantian throughout the world.2007040379土 耳 其 西 北 部 马 麻 拉 山 南 部 大 陆 架 海 底 沉积 介 形 类 动 物 群 及 其 与 地 中 海 和 Aegean 地区 其 他 大 陆 架 环 境 对 比 = Ostracode faunasof bottom sediments from the continental shelf,south Marmara Sea, NW Turkey, and theircomparison with other shelf environments inthe Mediterranean and Aegean regions. ( 英 文 ).Nazik A. Geological Journal, 2001, 36(2):111-123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ostracode faunal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n the continentalshelf of the southern Marmara Sea in Turkey.Twenty-three bottom samples were collectedfrom the shelf. These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by silt-clay (mud), sand and gravelin the studied area. A total of 46 species belongingto 32 genera were determined fromthese samples. Seven species were dominantfrom 46 ostracode species. Three assemblageswere identified by their dominant species.These are characterized by: Costa edwardsii(Roemer); a mixed assemblage which consistsof Cytheridea neapolitana Kollmann, Pterygocythereisceratoptera (Bosquet), Tegmeniarugosa (Costa), Acanthocythereis hystrix(Reuss) and Xestoleberis communis (G.W.Muller); and Aurila convexa (Baird). The relationsbetween the dominant species, lithologyand CaCO3 concentrat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othershelf environments within the Mediterraneanand Aegean regions. Pterygocythereis, Costa,Tegmenia and Cytheridea are abundant inmuddy substrates; Aurila and Acanthocythereisare abundant in sandy substrates.Acanthocythereis hystrix (Reuss), Aurila convexa(Baird), Buntonia subulata Ruggieri,Carinocythereis antiquata (Baird), Carinocythereiscarinata (Roemer), Costa batei(Brady), Costa edwardsii (Roemer),Cytheridea neapolitana Kollmann, Celtiaquadridentata (Baird), Loxoconcha rhomboidea(Fischer), Pterygocythereis jonesii(Baird) and Semicytherura acuticostata (Sars)are common, and similar species are recordedfrom other continental shelves of the Mediterranean.2007040380100


陕 西 南 郑 中 奥 陶 世 三 叶 虫 拾 遗 = An Ordovician(Early Llanvirn) trilobite faunule fromNanzheng, southern Shaanxi. ( 中 文 ). 陈 润 业 ;周 志 毅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2): 219-231 2图 版 .描 述 陕 南 南 郑 梁 山 中 奥 陶 世 Llanvirn 早 期7 种 三 叶 虫 , 包 括 两 个 新 种 Bathycheilussinensis sp. nov. 和 Pseudocalymene sculpta sp.nov., 其 中 Bathycheilus 一 属 在 我 国 系 首 次 发现 。 三 叶 虫 组 成 和 埋 葬 相 特 征 表 明 这 一 动物 群 的 底 栖 分 子 应 生 活 于 水 体 安 静 , 深 度 大于 风 暴 浪 基 面 的 灰 泥 质 海 底 环 境 。 这 些 底栖 三 叶 虫 属 于 环 冈 瓦 纳 动 物 群 的 一 个 组 成部 分 , 但 显 示 了 与 北 欧 动 物 群 的 一 定 联 系 。2007040381英 格 兰 北 部 Cross Fel 内 露 层 Skiddaw 群 三叶 虫 凹 头 虫 属 新 记 录 = A new record ofColpocoryphe (Trilobita) from the SkiddawGroup of the Cross Fell inlier, northern England.( 英 文 ). Romano M; Webb J. GeologicalJournal, 2000, 35(2): : 111-114The trilobite Colpocoryphe sp. is described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Kirkland Formation,Llanvirn, of the Skiddaw Group in the CrossFell inlier. It is considered to be closely relatedto a form previously recorded from theupper Arenig of the Lake District. This newrecord supports the previously suggestedGondwanan aspects of the northern EnglandAvalonian fauna during the early Ordovician.2007040382中 寒 武 世 球 接 子 三 叶 虫 Phoidagnostus 属 模式 种 的 修 订 = Revision of the type species ofPhoidagnostus Whitehouse, 1936 (MiddleCambrian, Agnostida). ( 英 文 ). Laurie J R.Alcheringa, 1999, 23(3/4): 229-234The type species of Phoidagnostus, P, limbatusWhitehouse, 1936, is redescribed on thebasis of further excavation of the holotypewhich has revealed an associated pygidium.This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species Hypagnostusvaricosus Opik, 1961 is a juniorsubjective synonym of P, limbatus. Phoidagnostusis closely related to Toragnostus andCotalagnostus.2007040383澳 大 利 亚 塔 斯 马 尼 上 奥 陶 世 三 叶 虫 镜 眼 虫= Upper Ordovician Phacopida (Trilobita)from Tasmania. ( 英 文 ). Edgecombe G D;Banks M R; Banks D M. Alcheringa, 1999,23(3/4): 235-257Eastonian trilobite faunas of the GordonGroup in Tasmania include the new speciesCeraurinella oepiki, Erratencrinurus trippi,and Pliomerina trisulcata, as well as a reedocalymeninidprobably allied to SarrabesiaHammann & Leone, 1997. Ceraurinella andErratencrinurus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from Australia, the former being predominantlyLaurentian but also known fromNE China, the Himalaya and Vietnam, and thelatter mostly Baltic/Laurentian. Peri-Gondwanan species of Ceraurinella appear toform a clade, within which Tasmanian andIndian (central Himalayan) taxa are closestrelatives.2007040384寒 武 纪 三 叶 虫 Hsuaspis 属 的 异 时 发 育 =Heterochrony in the Cambrian trilobiteHsuaspis. ( 英 文 ). Nedin C; Jenkins R J F. Alcheringa,1999, 23(1/2): 1-7Comparison of ontogenetics suggest that theMiddle Cambrian Xystridura evolved from theLower Cambrian species Hsuaspis bilobata bychanges in the rate or timing of developmentof characters during ontogeny. Extension ofthe juvenile growth period delayed maturation,or hypermorphosis resulted in exaggeration ofnormally slow, early holaspid growth patternswithin the rapid, late meraspid growth stage,producing a marked progradation of the glabellain Xystridura. Forms referable to H, cerastesfrom the upper Early Cambrian CymbricVale Formation of New South Wales appearto show the beginnings of this hypermophictrend.2007040385南 澳 大 利 亚 Officer 盆 地 东 部 下 寒 武 统Abadiella 一 新 种 ( 英 文 ) = A new species ofthe trilobite Abadiella from the Lower Cambrianof the eastern Officer Basin, South Australia.( 英 文 ). J B Jago; 林 天 瑞 ;J N Dunster.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3): 428-433描 述 采 自 南 澳 大 利 亚 Officer 盆 地 东 部Manya-6 号 钻 井 的 下 寒 武 统 Ouldburra 组 的Abadiella 三 叶 虫 的 一 新 种 —Abadiella officerensis,同 时 指 出 Parabadiella 是 Abadiella 的同 义 名 。2007040386美 国 西 部 大 盆 地 新 的 晚 奥 陶 世 三 叶 虫Bearriverops 及 其 双 股 尾 虫 科 的 分 类 = Bearriverops,a new Lower Ordovician trilobitegenus from the Great Basin, western USA,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family Dimeropygi-101


dae. ( 英 文 ). Adrain J M; Westrop S R. Canadian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7, 44(3):337-366Bearriverops n. gen. is a distinctive clade ofsmall, vaulted trilobites from the Lower Ordovician(Ibexian Series; Stairsian Stage) ofUtah and Idaho. The genus includes at leastseven new species known from silicified materialof which five are well enough known toname: B. alsacharovi, B. borderinnensis, B.deltaensis, B. ibexensis, and B. loganensis (thetype species). All are known from the lowerFillmore Formation in western Utah; B. alsacharoviand B. loganensis are also knownfrom the Garden City Formation of southeasternIdaho. Both units record deposition inshallow subtidal environments above stormwave base. Bearriverops is characterized particularlyby a suite of pygidial apomorphiesapparently related to spiral enrollment. Itsclose relatives include a large group of mostlyundescribed Skullrockian and Stairsian specieswith more conventional spinose pygidia.Together, the taxa are referred to Dimeropygidae,which is considered a senior synonym ofToernquistiidae. Cladistic parsimony analysisof Bearriverops indicates that B. alsacharoviand B. borderinnensis are sister taxa, and thatB. loganensis, B. deltaensis, and the plesiomorphicB. ibexensis are successive sister taxato this clade.棘 皮 动 物2007040387关 于 创 口 海 百 合 (Traumatocrinus) 的 分 类 、分 布 及 古 生 态 = Taxonomy, distribution andlifestyle of crinoid Traumatocrinus. ( 中 文 ). 汪啸 风 ;Hans Hagdprn; 王 传 尚 . 地 学 前 缘 , 2006,13(6): 247-256 4 图 版 .在 中 国 贵 州 关 岭 地 区 晚 三 叠 世 ( 卡 尼 期 ) 小凹 组 (= 瓦 窑 组 )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和 海 百 合 化 石库 中 产 有 大 量 完 好 保 存 的 创 口 海 百 合(Traumatocrinus)( 棘 皮 动 物 门 , 海 百 合 纲 ) 化石 。 根 据 对 此 类 海 百 合 分 类 、 分 布 和 形 态构 造 及 古 生 态 的 研 究 , 特 别 是 大 量 完 好 保存 、 且 附 着 在 漂 浮 木 头 上 的 群 体 化 石 标 本的 发 现 , 进 一 步 证 明 这 种 外 形 似 海 百 合 花 的创 口 海 百 合 营 假 浮 游 的 生 活 方 式 。 这 类 特化 的 海 百 合 分 枝 起 源 于 另 一 类 底 栖 中 三 叠世 石 莲 海 百 合 科 , 很 快 占 领 了 卡 尼 期 初 期 的生 态 境 , 至 卡 尼 期 末 创 口 海 百 合 衰 退 以 后 , 它的 生 态 境 在 诺 利 期 时 为 形 态 发 生 的 趋 同 变异 的 链 海 百 合 (Seirocrinus) 和 五 角 海 百 合(Pentacrinites) 所 占 领 。2007040388福 建 龙 岩 中 二 叠 世 童 子 岩 组 的 蛇 尾 纲 化 石= Fossil ophiuroids from Tongziyan Formation(Middl Permian) in Longyang, Fujian. ( 中文 ). 廖 卓 庭 ; 王 小 娟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41(3): 396-402 2 图 版 .依 据 福 建 龙 岩 坑 柄 煤 矿 童 子 岩 组 保 存 完好 的 化 石 材 料 , 建 立 中 二 叠 世 ( 阳 新 统 ) 蛇 尾纲 一 新 种 —Aganaster? fujianensis sp. nov., 并根 据 蛇 尾 纲 与 腕 足 类 、 双 壳 类 等 共 生 化 石组 合 的 埋 葬 特 征 , 认 为 古 代 蛇 尾 纲 具 有 与 现生 蛇 尾 纲 相 似 的 集 群 而 居 的 生 活 习 性 。笔 石 动 物2007040389双 列 笔 石 间 的 亲 缘 关 系 = The relationshipsof biserial graptolites. ( 英 文 ). Fortey R A;Zhang Yuandong; Mellish C. Palaeontology,2005, 48(6): 1241-1272The appearance of scandent biserial graptolitesin the Middle Ordovician is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graptolite evolution.Such graptolites rapidly achieved worldwidedistribution; moreover, the diplograptids includedthe basal members of Virgellina, whichdominate the post-Ordovician history of thegroup. We review the range of scenarios,some of them contradictory, that have beensuggested to account for the origin and relationshipsof glossograptids and diplograptids.New information on the proximal end structuresof early biserials and their putative relativesis described from well-preserved reliefmaterial, mostly from the Ningkuo Shale ofsouth-eastern China. This information, togetherwith previous descriptions, provides thebasis for a cladistic analysis of those 25 taxawhich have been involved in discussions ofbiserial graptolite origins. Forty-six charactersare discussed briefly, especially those relatingto the proximal end.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coding of each species is posted on the web.The results support separation of diplograptidand glossograptid clades. Pseudisograptus isthe sister taxon of the former, and Isograptusof the latter. Theories that related diplograptidorigins to either Phyllograptus, Cardiograptusor Maeandrograptus are rejected. The treesupports a series of steps running from Pseudisograptusthrough Exigraptus and Undulograptussinodentatus to U. austrodentatus. Thisis identical to a stratigraphical sequence ofspecies known from China, and consistentwith a previous qualitatively based cladogram.102


The U mod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sprimitive for the diplograptid biserials. Abranch-and-bound analysis of the diplograptidpart of the tree supports the monophyly of theDiplograptidae and suggests that Undulograptusmay not be a natural taxon. The relationshipsof glossograptids and diplograptid cladesto the broader dichograptoid grade remains tobe investigated.2007040390阿 根 廷 门 多 萨 省 组 中 和 晚 奥 陶 世 笔 石Nemagraptidae 和 Diplograptidae 科 的 修 订 =Revision of Middle and Late Ordovician graptolites(families Nemagraptidae and Diplograptidae)from the Empozada Formation,Mendoza 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Toro BA; Brussa E D. Ameghiniana, 2001, 38(4):355-366Nemagraptid and diplograptid graptolitesfrom the Empozada Formation deposited inthe "Juan Cornelio Moyano" Natural and AnthropologicalSciences Museum of Mendozaare revised. The collection was made by CarlosRusconi during the 1940's and the 1950'sfrom several outcrops of this formation, locatedin the San Isidro area of the southernMendoza Precordillera. This material wascompared with specimens from the same unitcollected by the authors. The types and paratypesof ten nominal species described byRusconi were examined and assigned toNemagraptus gracilis (Hall), Climacograptusbicornis (Hall), Climacograptus tridentatusLapworth, Climacograptus tubuliferus Lapworth,and Climacograptus cf. C. caudatusLapworth. In addition, a specimen of Pseudoclimacograptusscharenbergi (Lapworth) isdescribed.2007040391世 界 最 长 的 笔 石 ? = The world's longestgraptolite?. ( 英 文 ). Loydell D K; Loveridge RF. Geological Journal, 2001, 36(1): 55-57An incomplete specimen of Stimulograptushalli 1.45 m long is recorded from the AberystwythGrits Formation north of Clarach,western mid-Wales. This is the longest graptoloidgraptolite known. Assuming a growthrate similar to that of modern Rhabdopleura itlived for at least 25 years.2007040392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卡 拉 道 克 阶 笔 石 : 系统 分 类 、 生 物 地 层 和 演 化 = Gisbornian(Caradoc) graptolites from New South Wales,Australia: systematics, biostratigraphy andevolution. ( 英 文 ). Rickards B; Sherwin L;Williamson P. Geological Journal, 2001, 36(1):59-86The biodiversity record of graptolites fromthe Cheeseman's Creek Formation, consideredherein as late Gisbornian (Caradoc) in age, hasbeen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to fifteen taxa,including the new species Dicellograptuspraemorrisi sp. nov. and Climacogratus vandenbergisp. nov. Some of the records haveglobal correlative significance enabling us toidentify the wilsoni Biozone (= calcaratusBiozone of eastern Australia). Several evolutionarylineages have been recognized:1. Dicellagratus moffatensis (Carruthers, 1858)--> D, praemonisi sp. nov --> D. morrisi Hopkinson,18712. Glossograptus hincksi Hopkinson, 1872 -->Glossograptus? sp.3. Climacograptus bicornis (J. Hall, 1847) -->C. vandenbergi sp. nov. --> C. lanceolatusVandenberg, 1990.2007040393西 北 地 区 志 留 纪 温 洛 克 世 晚 期 — 罗 德 洛 世早 期 的 一 些 笔 石 = Some late Wenlock-earlyLudow (Silurian) graptolites from NorthwestChina. ( 中 文 ). 倪 寓 南 ; 宋 礼 生 .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41(3): 361-371 1 图 版 .记 述 西 北 地 区 志 留 纪 温 洛 克 世 晚 期 — 罗德 洛 世 早 期 笔 石 5 属 、11 种 。 进 一 步 肯 定罗 德 洛 世 早 期 nilssoni 带 的 地 层 在 陕 西 紫阳 、 甘 肃 迭 部 和 内 蒙 古 额 济 纳 旗 的 存 在 。首 次 确 认 陕 西 紫 阳 和 内 蒙 古 额 济 纳 旗 发 育温 洛 克 世 侯 默 中 晚 期 含 笔 石 地 层 , 大 致 为parvus 带 或 稍 高 。2007040394作 为 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Capertee High 地区 北 部 Sofala 火 山 岩 和 Willow Glen 组 的 时代 的 笔 石 证 据 = Graptolite evidence for theages of the Sofala Volcanics and Willow GlenFormation, northern Capertee High, NSW. ( 英文 ). Rickards R B; Wright A J; Pemberton JW. Alcheringa, 1998, 22(3/4): 223-230New finds of graptolites in the Cudgegongdistrict N.S.W., indicate a Bo3 (mid-Bolindian:Late Ordovician) age for the upper part of theSofala Volcanics and an early Pridoli (LateSilurian) age for the upper part of the WillowGlen Formation. The Silurian graptolite isdescribed as Monograptus parultimus minutussubsp. nov. Integration of the new biostratigraphicdata with SHRIMP ages for volcanic103


units in the Cudgegong sequence supports anage of 410 Ma for the Silurian-Devonianboundary.分 类 位 置 不 明2007040395加 拿 大 纽 芬 兰 阿 瓦 朗 带 Mistaken Point 组 合纺 锤 形 埃 迪 卡 拉 化 石 = Spindle-shaped Ediacarafossils from the Mistaken Point assemblage,Avalon Zone, Newfoundland. ( 英 文 ).Gehling J G; Narbonne G M. Canadian Journalof Earth Sciences, 2007, 44(3): 367-387The Mistaken Point assemblage of the Ediacarafossils is dominated by rangeomorphswith homologous fractal branching elements.The most distinctive are the fusiform fossils,herein named Fractofusus misrai n.gen., andn.sp., and Fractofusus andersoni n.gen., andn.sp. Although endemic to the Newfoundlandportion of the Avalonia terrane, they dominateddeep sea-floor communities below thephotic zone, in the mid-Ediacaran Period (ca.575-560 Ma). Their biological affinities remainuncertain, but their architecture suggestsa phylogenetic position near the base of theMetazoa.2007040396印 度 尼 西 亚 西 帝 汶 下 二 叠 统 温 带 水 域 中 的Shamovella 属 = Temperate water Shamovellafrom the Lower Permian of West Timor, Indonesia.( 英 文 ). Riding R; Barkham S. Alcheringa,1999, 23(1/2): 21-29The problematic Mississippian-Cretaceousfossil Shamovella (=Tubiphytes) has beenreferred to the cyanobacteria, algae and invertebrates(sponges, hydrozoans, foraminifera).These conflicting interpretations of affinity arebased on morphology. Hitherto there has beenlittle emphasis on the palaeoecological andpalae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hamovella,although this could provide further informationrelating to its systematic position. Previousreports of Shamovella document occurrencein shallow-marine warm water, oftenreefal, associations. However, in the LateSakmarian (Sterlitamakian) Hoeniti Memberof the Maubisse Formation near Bisnain, easternWest Timer, Shamovella obscura (Maslov)Riding is locally abundant and is associatedwith brachiopods of temperate water affinity.Shamovella obscura occurs in grainstoneswith abraded and bored bioclasts, indicatingshallow-water, but dasycladaleans, other calcareousalgae, and also cyanobacteria are absent.This indicates that Shamovella couldoccupy temperate, in addition to tropical, marineenvironments and suggests affinities wereunlikely to have been with calcified cyanobacteriumor chlorophyte alga, or a consortiuminvolving these, but is consistent with an invertebrateaffinity.2007040397陕 南 晚 震 旦 世 Gaojiashania 的 保 存 特 征 及 形态 解 释 = Preservation and morphologic interpretationof Late Sinian Gaojiashania fromsouthern Shaanxi. ( 中 文 ). 陈 哲 ; 孙 卫 国 ; 华 洪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3): 448-454 1 图 版 .陕 西 宁 强 地 区 灯 影 组 高 家 山 段 地 层 中 特异 原 地 埋 藏 的 管 状 化 石 Gaojiashania Yang etal.,1986 为 体 似 蚕 状 或 带 状 , 直 或 微 弯 , 由 密集 圆 环 ( 或 皱 脊 ) 彼 此 连 接 在 一 起 形 成 的 管状 化 石 。 对 化 石 的 埋 藏 及 保 存 特 征 的 研 究表 明 , 不 同 的 矿 化 阶 段 形 成 不 同 的 保 存 特 征 ,早 期 黄 铁 矿 化 对 化 石 保 存 起 着 重 要 作 用 。Gaojiashania 以 其 特 殊 的 圆 环 叠 置 的 保 存 方式 , 与 软 躯 体 蠕 形 动 物 化 石 以 及 遗 迹 化 石 的保 存 迥 然 不 同 。 推 测 Gaojiashania 生 物 体 已具 有 分 节 现 象 ; 在 成 分 上 也 有 差 别 , 圆 环 部分 可 能 具 有 一 定 的 矿 化 , 属 于 较 为 高 等 的 生物 门 类 。古 脊 椎 动 物 学综 论2007040398阿 根 廷 布 宜 诺 斯 艾 利 斯 省 西 南 部 早 全 新 世干 旱 条 件 : 脊 椎 动 物 和 埋 葬 学 = Arid conditions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in southwesternBuenos Aires Province (Argentina): Vertebratesand taphonomy.. ( 其 他 ). Pardinas U FJ. Ameghiniana, 2001, 38(3): 227-236Fishes, amphibians, birds, marsupials, armadillos,and rodents are described from aHolocene site located at Camping Americano,near Monte Hermoso (38 degrees 57' 47" S 61degrees 22' 48" W, Buenos Aires province,Argentina). The fossil bearing sediments arereferred to the Lower Holocene on the basis ofa radiocarbon AMS date of 8.9 yr BP. Theassemblage is largely dominated by the caviomorphrodent Ctenomys, with low frequenciesof sigmodontines (Eligmodontia, Reithrodon),marmosines, (Lestodelphys), edentatesand other vertebrates.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suggest a multiple taphonomical origin,including owl pellets, water transport and insitu burial. This interpretation plus the presenceof some faunistic elements of xeric environments[as the marmosine Lestodelphys104


halli (Thomas)] and a low specific richness ofsigmodotine rodents indicate that the assemblagewere deposited under dryer climaticconditions than the present ones. Additionally,the global faunistic evidence, such as the highfrequency of the octodontid Ctenomys or thebone concentrations of the fish Corydoras,suggests an interdune paleoenvironment withsmall fresh-water bodies, similar to the generallandscape dominating nowadays thesandy "Southern barrier" of southwest BuenosAires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tertidallocation of the studied deposits, the absolutechronology and the inferred paleoenvironment,the former position of the coast lineis discussed.2007040399澳 大 利 亚 塔 斯 马 尼 亚 组 下 泥 盆 统 微 体 脊 椎动 物 = Lower Devonian microvertebratesfrom the Point Hibbs Formation, Tasmania.( 英 文 ). Burrow C J; Long J A; Turner S. Alcheringa,1998, 22(1/2): 9-20Palaeozoic microvertebrate remains aredocumented from the Point Hibbs Formation,Point Hibbs, western Tasmania. They comprisescales, teeth and ornamented dermalbone from acanthodians "Nostolepis"guangxiensis, Nostolepis spp., Gomphonchus?bogongensis, Trundlelepis cervicostulata andWatsonacanthus? sp., onychodontiform sarcopterygians,and four types of placoderms.The microvertebrate fauna supports a LowerDevonian (Pragian) age for the deposit, whencompared with other eastern Australian occurrencesof the these taxa.鱼 类2007040400巴 哈 日 亚 上 白 垩 统 巴 哈 日 亚 组 Polypterid 鳞片 的 微 结 构 = Microstructure of Polypteridscales (Osteichthyes: Actinopterygii: Polypteridae)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bahariyaformation, Bahariya. ( 英 文 ). Smith J B;Grandstaff B 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6,80(6): 1179-1185 3 图 版 .Histology of newly discovered ganoidscales from the lower Bahariya Formation, inthe Bahariya Oasis of western Egypt, confirmsthe presence of polypterid osteichthyans inthis early Cenomanian locality. These fossils,occurring in the 97 million-year-old lowerBahariya sequences, are among the earliestknown polypterids. The Bahariya scales exhibitfour tissues: ganoin, dentine, isopedine(elasmodin), and a basal plate of cellular bone,confirming their inclusion within the Polypteriformes.They have a discontinuous ganoinlayer, present only as highly variable ridgesand bosses. Dentine along the edges of theganoin ridges appears to have undergone activeremodeling, suggesting that the ganoinridges represent the remnants of a continuousganoin cover. Modern polypterids inhabit exclusivelyfreshwater environments. Polypteridsare not rare in the lower Bahariya Formation.Their presence in these coastal sedimentssuggests that freshwater habitats lay close tothe site of deposition of this sequence duringthe early Cenomanian.2007040401格 陵 兰 东 部 法 门 阶 一 个 新 的 辐 鳍 类 及 其 和泥 盆 纪 放 射 鳍 鱼 的 相 互 关 系 = A new Actinopterygianfrom the Famenian of eastGreenland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Devonianray-finned fishes. ( 英 文 ). Friedman M;Blom H.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6, 80(6):1186-1204 6 图 版 .A new actinopterygian, Cuneognathusgardineri new genus and species, is describedfrom the Devonian (Famennian) ObrutschewBjerg Formation of East Greenland on thebasis of multiple incomplete specimens. Cuneognathusmost closely resembles Limnomisfrom the Famennian Catskill Formation ofPennsylvania, and, like that taxon, is knownexclusively from freshwater deposits. Acladistic analysis with an ingroup of 13 actinopterygiansand an outgroup of five sarcopterygians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the new genus and some of its better-knownDevonian contemporaries, and recovers thesame four topologies regardl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of limited character ordering. Cheirolepisis resolved as the most basal of wellknownDevonian actinopterygians, consistentwith a majority of previous studies. A novelsister-group relationship between Howqualepisand Tegeolepis is found in all trees. Disagreementbetween the most parsimoniouscladograms is concentrated in a clade whosemembers are often informally referred to as‘stegotrachelids.’ Cuneognathus and Limnomisare resolved as sister taxa within thislarge radiation along with the pairings ofMoythomasia dugaringa plus M. nitida andKrasnoyarichthys plus Stegotrachelus. Thearrangement of taxa is conserved when theenigmatic Dialipina is added to the analysis,although the reconstructed position of thatgenus above both Cheirolepis and Osorioichthysseems improbable. Our scheme of rela-105


tionships suggests that actinopterygians invadedfreshwater environments at least fourtimes during the Devonian, while age constraintsindicate that many of the cladogenicevents between ingroup taxa included in thisstudy occurred during or before the Givetian.2007040402泥 盆 纪 肉 鳍 鱼 类 Eusthenopteron foordi 的 成对 鳍 的 显 微 学 和 组 织 学 研 究 = A microanatomicaland histological study of the pairedfin skeleton of the Devonian SarcopterygianEusthenopteron foordi. ( 英 文 ). Laurin M;Meunier F J.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7,81(1): 143-153 5 图 版 .Sections of fore- and hindlimbs of a Paleozoicsarcopterygian (Eusthenopteron foordifrom the Devonian) possess a thin corticalcompacta and an extensive and relativelyloose medullary spongiosa. Most long boneshave no free medullary cavity. The smallestbones appear to have a proportionately thickercortical compacta (although the trend is not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a free medullarycavity. The morphological synapomorphies ofpanderichthyids and stegocephalians thatcould be interpreted as suggesting a life inshallow water and possibly occasional excursionson dry land are absent in E. foordi. Thus,recent data on sarcopterygian morphology arecongruent with recent paleo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sthat E. foordi lived in a marginalmarine or estuarine environment and had anaquatic lifestyle.2007040403贵 州 关 岭 晚 三 叠 世 邓 氏 贵 州 鱼 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 Cao and Luo inYin et al.,2000) 的 讨 论 = Discussion on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 Cao and Luo inYin et al.,2000 (Reptilia,Ichthyosauria) fromthe Late Triassic of Guanling County,Guizhou.( 中 文 ). 潘 薪 如 ; 江 大 勇 ; 孙 作 玉 ; 蔡 涛 ; 张 大 鹏 ;谢 家 林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6,42(6): 697-703贵 州 省 关 岭 县 新 铺 地 区 晚 三 叠 世 法 郎 组瓦 窑 段 下 部 的 鱼 龙 标 本 保 存 完 整 、 精 美 , 对它 们 准 确 而 详 细 的 描 述 将 对 研 究 鱼 龙 类 分类 、 演 化 和 完 善 其 演 化 谱 系 具 有 重 要 的 意义 。 目 前 对 其 中 大 型 鱼 龙 已 有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Guanlingsaurus liangae、Cymbospondylusasiaticus、Panjiangsaurus epicharis 等 5 个 命名 。 在 野 外 调 查 、 室 内 修 理 、 观 察 、 比 较的 基 础 上 , 补 充 、 修 正 Guizhouichthyosaurustangae 的 描 述 , 并 认 为 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 Panjiangsaurus epicharis 应 为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 的 同 物 异 名 。2007040404海 南 岛 南 好 地 区 志 留 纪 软 骨 鱼 类 化 石 的 发现 及 地 质 意 义 = Discovery of chondrichthyes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from the Silurianof the Nanhao area,Hainan Island. ( 中 文 ).李 志 宏 ; 谢 才 富 ; 付 太 安 ; 罗 郧 . 华 南 地 质 与 矿产 , 2006, (4): 39-44本 文 描 述 了 海 南 岛 南 好 地 区 志 留 纪 足 赛岭 组 三 段 上 部 首 次 发 现 的 软 骨 鱼 类 化 石 , 认为 它 的 层 位 介 于 扬 子 区 志 留 系 同 类 生 物 群第 1 组 合 (Hunanacanthus-Eosinacanthus) 至第 2 组 合 (Sinacanthus-Neosinacanthus) 之 间 ,并 与 第 2 组 合 带 关 系 密 切 , 其 地 质 时 代 为 志留 纪 兰 多 维 列 世 特 列 奇 中 期 。 根 据 足 赛 岭组 所 产 软 骨 鱼 类 化 石 及 其 伴 生 的 腕 足 类 、珊 瑚 、 三 叶 虫 等 , 认 为 它 们 与 扬 子 区 及 塔 里木 盆 地 西 北 缘 同 期 生 物 群 面 貌 彼 此 接 近 或关 系 密 切 。 在 兰 多 维 列 世 特 列 奇 中 期 , 可 能同 属 一 个 生 物 古 地 理 区 。2007040405贵 州 关 岭 地 区 中 晚 三 叠 世 法 郎 组 中 的 软 骨鱼 类 微 体 化 石 新 材 料 = New data of Middle-Late Triassic elasmobranch ichthyoliths from“Falang Formation” in Guanling, Guizhou.( 中 文 ). 陈 立 德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19(3): 276-287 2 图 版 .软 骨 鱼 类 的 微 体 化 石 具 有 区 域 甚 至 全 球性 的 地 层 对 比 潜 力 , 还 可 以 用 于 有 机 成 熟 度的 分 析 。 贵 州 关 岭 中 晚 三 叠 世 法 郎 组 产 数量 丰 富 、 类 型 繁 多 的 软 骨 鱼 类 微 体 化 石 , 本文 按 照 形 态 分 类 系 统 , 对 其 进 行 了 分 类 和 描述 。2007040406江 苏 句 容 青 山 早 三 叠 世 鱼 类 = Early Triassicfishes from Jurong, Jiangsu. ( 中 文 ). 刘 冠 邦 ;冯 洪 真 ; 王 菊 香 ; 吴 铁 民 ; 翟 忠 华 . 古 生 物 学报 , 2002, 41(1): 27-52 6 图 版 .记 述 了 在 江 苏 句 容 东 昌 青 山 早 三 叠 世 下青 龙 组 上 部 发 现 的 鱼 类 , 计 有 6 属 8 种 , 其 中4 新 属 6 新 种 , 分 属 两 目 两 科 。 属 裂 齿 鱼 目裂 齿 鱼 科 的 有 Perleidus piveteaui,Perleidusaff. P. madagascariensis, “ Perleidus ”eurylepidotrichia sp. nov. 和 Zhangina cylindricagen. et sp. nov; 属 骨 鱼 目 副 半 椎 鱼 科 的106


有 Stensionotus dongchangensis sp. nov., Jurongiafusiformis gen. et sp. nov., Qingshaniacercida gen. et sp. nov. 和 Suius brevis gen. etsp. nov.。 上 列 绝 大 部 分 属 种 的 特 征 充 分 显示 这 个 鱼 群 与 马 达 加 斯 加 北 部 早 三 叠 世 鱼群 的 亲 密 关 系 , 少 数 属 种 的 特 征 也 反 映 其 与东 格 陵 兰 早 三 叠 世 鱼 群 有 某 些 关 系 。2007040407澳 大 利 亚 昆 士 兰 首 个 早 石 炭 世 肺 鱼 = Firstearly Carboniferous lungfish (Dipnoi, Ctenodontidae)from central Queensland. ( 英 文 ).Turner S; Kemp A; Warren A A. Alcheringa,1999, 23(3/4): 177-183Toothplates and skull bones from a dipnoanreferred here to the genus Ctenodus occur frequentlyin the tetrapod-bearing member of themid Visean Ducabrook Formation locatednear the type section at Ducabrook, nearSpringsure, central Queensland. This is thefirst record of a Visean ctenodontid, and of thegenus Ctenodus, in Australia, in the EastGondwana region, and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2007040408晚 泥 盆 世 Moythomasia durgaringa 的 鳞 片 形态 = Scale morphology of the Late Devonianpalaeoniscoid Moythomasia durgaringa Gardinerand Bartram, 1977. ( 英 文 ). Trinajstic K.Alcheringa, 1999, 23(1/2): 9-19The squamation of a complete palaeoniscoid,M. durgaringa Gardiner & Bartram,1977, from the Frasnian Gogo Formation isdescribed. A variety of isolated scales fromthe Gneudna Formation, Carnarvon Basin, arereferred to M. durgaringa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with the described articulated specimen.Scales of various forms are attributed tospecific regions of the body.2007040409贵 州 兴 义 发 现 最 原 始 弓 鳍 鱼 = On the mostprimitive amiid fish from Upper Triassic ofXingyi, Guizhou. ( 中 文 ). 刘 冠 邦 ; 尹 恭 正 ; 王雪 华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3): 461-463记 述 在 贵 州 兴 义 著 名 的 贵 州 龙 化 石 层 ( 上三 叠 统 卡 尼 阶 ) 中 发 现 的 最 原 始 弓 鳍 鱼 并 建立 了 一 新 属 新 种 — 优 美 贵 州 弓 鳍 鱼(Guizhouamia bellula gen. et sp. nov.)两 栖 类2007040410阿 根 廷 布 宜 诺 斯 艾 利 斯 新 近 纪 Ceratophrys属 一 新 种 = A new species of Ceratophrys(Anura, Leptodachylidae) from the Neogeneof Buenos Aires 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Fernicola JC. Ameghiniana, 2001, 38(4): 385-391The new species Ceratophrys ameghinorumis described. This species is distinguishedfrom other species of this genus in the presenceof a triangular squamosal otic plate thatis projected markedly above the dorsal surfaceof the skull. The external edge of the otic platebears a longitudinal crest that ventrally turnsinto a lateral wall. In lateral view, the lengthof the otic ramus represents more than 55% ofthe length of the ventral ramus. The atlas bearsa pair of cotyles with discontinuous articularsurfaces. The species C. prisca Ameghino isconsidered species inquirenda.2007040411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悉 尼 盆 地 早 至 中 三 叠世 Narrabeen 群 巨 型 离 片 椎 类 = Giant temnospondylamphibians from the Early to MiddleTriassic Narrabeen Group of the SydneyBasi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 英 文 ).Damiani R J. Alcheringa, 1999, 23(1/2): 87-109Material of giant temnospondyl amphibiansis described from two localities in the Early toMiddle Triassic Narrabeen Group of the SydneyBasin, Australia. The capitosaurid Bulgosuchusgargantua gen, et. sp. nov. from theBulge Sandstone (Scythian) at Longreef, representedby an incomplete mandible and afemur, is the largest known Early Triassictemnospondyl and the earliest occurrence of atemnospondyl in the Sydney Basin Triassic. B.gargantua is phenetically most similar to Paracyclotosaurusand to 'P'. gunganj, but alsoshows affinities with Eryosuchus and MiddleTriassic species of 'Parotosuchus'. An anteriorportion of a large mandible from the TerrigalFormation (late Scythian-early Anisian) atBouddi is also described and tentatively referredto the Capitosauridae, but is genericallyindeterminate. The morphology of the postglenoidarea in members of the Capitosauridaeis described, and derived characters of thecapitosaurid mandible are provided.2007040412印 度 中 部 萨 特 普 拉 冈 瓦 纳 盆 地 三 叠 纪Denwa 组 新 的 大 头 鲵 = New capitosauridamphibians from the Triassic Denwa Formationof the Satpura Gondwana Basin, centralIndia. ( 英 文 ). Mukherjee R N; Sengupta D P.Alcheringa, 1998, 22(3/4): 317-327107


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arotosuchus,(Family Capitosauridae) with semi-closed oticnotches, from the Denwa Formation, SatpuraGondwana Basin, India are described fromwell preserved, complete skulls. Capitosauridsfrom India were known from fragmentary materialonl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wonew species and other related forms is brieflydiscussed.2007040413澳 大 利 亚 悉 尼 、 卡 那 封 和 塔 斯 马 尼 亚 三 叠纪 两 栖 类 分 椎 目 段 齿 兽 科 的 修 订 = Revisionof the Brachyopidae (Temnospondyli) fromthe Triassic of the Sydney, Carnarvon andTasmania Basins, Australia. ( 英 文 ). Warren A;Marsicano C. Alcheringa, 1998, 22(3/4): 329-342Australian Triassic strata have producedmore species of brachyopid Amphibia than areknown elsewhere. Some were described lastcentury and most before the widespread use ofcladistics. There is thus a need for redescriptionswhich include identification of charactersuseful for character analysis. This paperre-examines the Australian brachyopids as apreliminary to a cladistic analysis of theBrachyopidae, clarifies some controversialaspects of their anatomy and taxonomy, andconcludes that all except Trucheosaurus majorare true brachyopids. Notobrachyops pickettiis unlike other members of the taxon in theabsence of a sensory canal system.爬 行 类2007040414伊 斯 的 利 亚 西 南 部 ( 克 罗 地 亚 ) 早 白 垩 纪恐 龙 骨 结 构 的 组 织 学 研 究 = Histologicalbone structure of Lower Cretaceous dinosaursfrom southwest Istria (Croatia). ( 英 文 ). KozariZ; Sparica M; Bajraktarevi Z. Cretaceous Research,1996, 17(6): 741-749Recently discovered dinosaur bones insubmerged near-shore deposits of southwestIstria include one vertebra, one femur, and tworib fragments. They all show well-developedvascularization. The large amounts of primarybone tissue in the vertebral and femoral compactaas well as in one rib fragment suggestthat they belong to sub-adult animals whichwere growing rapidly. The structure of a secondrib fragment differs in that it consists ofsecondary bone. The absence of lines of arrestedgrowth is evident in all investigatedbones. This suggests a sustained manner ofbone deposition.2007040415摩 洛 哥 古 新 世 一 短 鼻 Dyrosaurid = A shortsnoutedDyrosaurid (Crocodyliformes,Mesoeucrocodylia) from the Palaeocene ofMorocco. ( 英 文 ). Jouve S; Bouya B; AmaghzazM. Palaeontology, 2005, 48(2): 359-369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of dyrosaurid, Chenanisuchus lateroculigen. et sp. nov. (Crocodyliformes,Mesoeucrocodylia) from the Thanetien (LatePalaeocene) of the Oulad Abdoun Basin, Morocco.This new taxon has a particularly shortsnout, as well as widely separated and laterallyfacing orbits. In the holotype, the mandibleexhibits a retroarticular process that isstrongly depressed posterior to the glenoidfossa, bringing the ventral margin of the medialwing of the articular to the same level asthe ventral margin of the retroarticular process.This feature is shared with Congosaurusbequaerti, Dyrosaurus and isolated dyrosauridmaterial from Mali and Niger, but is absent inthe putative closely related crocodyliforms,such as pholidosaurids and Terminonaris, andcould be a dyrosaurid character.2007040416南 非 中 二 叠 统 burnetiamorph 类 一 新 种 = Anew burnetiamorph(Therapsida: Biarmosuchia)from the Middle Permian of south Africa. ( 英文 ). Rubidge B S; Sidor C 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2006, 80(4): 740-749 4 图 版 .The skull of a carnivorous therapsid fromthe Tapinocephalus Assemblage Zone of theBeaufort Group, Middle Permian of SouthAfrica, is described as a new burnetiamorphbiarmosuchian. Pachydectes elsi n. gen. and sp.is distinguished from all other therapsids by itspossession of a conspicuous pachyostoticmaxillary boss that sheathes the root of theupper canine. It shares the presence of a preparietalossification with other biarmosuchiansand a pachyostotic boss below the postorbitalbar with other burnetiamorphs. Pachydectes isthe first burnetiamorph known from along theEcca-Beaufort contact in the eastern part ofthe Karoo Basin and only the second burnetiamorphto be described from the TapinocephalusAssemblage Zone. All other SouthAfrican burnetiamorphs, save Bullacephalusjacksoni, are known from much younger biozonesof the Beaufort Group. Our phylogeneticanalysis links Pachydectes and Bullacephalus,which are the stratigraphicallylowest-occurring taxa, with Burnetia, the burnetiamorphknown from the highest position108


in the lower Beaufort Group. This result suggeststhat most of the history of biarmosuchiansin South Africa is unrecorded.2007040417恐 龙 骨 骼 中 的 陆 相 昆 虫 : 来 自 马 达 加 斯 加和 犹 它 州 晚 白 垩 中 的 实 例 = Continental insectborings in dinosaur bone:examples fromthe late cretaceous of madagascar and Utah.( 英 文 ). Roberts E M; Rogers R R. Journal ofPaleontology, 2007, 81(1): 201-208 3 图 版 .Two new insect-related ichnogenera are reportedin fossil dinosaur bones from UpperCretaceous continental strata in Madagascarand Utah. Cubiculum ornatus n. igen. and isp.is described from numerous fossil bones in theUpper Cretaceous Maevarano Formation ofnorthwestern Madagascar, and consists of hollow,ovoid chambers with concave flanks excavatedinto both spongy and compact bone.Traces similar in morphology to Cubiculumornatus have been reported elsewhere in NorthAmerica, Asia, Europe, and Africa in bonesranging in age from Jurassic to Pleistocene,and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pupal chambersconstructed by carrion beetle larvae. Osteocallismandibulus n. igen. and isp. is described indinosaur bones from continental deposits ofthe Upper Cretaceous Maevarano Formationof Madagascar and the Upper Cretaceous KaiparowitsFormation of southern Utah. O.mandibulus consists of shallow, meanderingsurface trails, composed of numerous arcuategrooves, bored into compact (cortical) bonesurfaces, and is tentatively interpreted as afeeding trace. Based on similar patterns ofbioglyph preserved in both Cubiculum ornatusand Osteocallis mandibulus, the tracemaker isinterpreted to be the same or similar for bothborings. Given the recurrent association withanimal remains, the tracemaker is furthermorepresumed to be a necrophagous or osteophagousinsect that used bone as a substratefor both reproduction (C. ornatus) and feeding(O. mandibulus).2007040418穴 居 恐 龙 的 第 一 个 痕 迹 和 实 体 化 石 证 据 =First trace and body fossil evidence of a burrowing,denning dinosaur. ( 英 文 ). VarricchioD J; Martin A J; KatsuraY. Proceedings of the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7,274(1616): 1361-1368A fossil discovery in the mid-CretaceousBlackleaf Formation of southwest Montana,USA, has, yielded the first trace and body fossilevidence of burrowing behaviour in a dinosaur.Skeletal remains of an adult and two juvenilesof Oryctodromeus cubicularis gen. etsp. nov., a new species of hypsilophodontgradedinosaur, were found in the expandeddistal chamber of a sediment-filled burrow.Correspondence between burrow and adultdimensions supports Oryctodromeus as theburrow maker. Additionally, Oryctodromeusexhibits features of the snout, shoulder girdleand pelvis consistent with digging habitswhile retaining cursorial hindlimb proportions.Association of adult and young within a terminalchamber provides definitive evidence ofextensive parental care in the Dinosauria. Aswith modern vertebrate cursors that dig, burrowingin Oryctodromeus may have been animportant adaptation for the rearing of young.Burrowing also represents a mechanism bywhich small dinosaurs may have exploited theextreme environments of polar latitudes, desertsand high mountain areas. The abilityamong dinosaurs to find or make shelter maycontradict some scenarios of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impact event. Burrowing habitsexpand the known range of nonavian dinosaurbehaviours and suggest that the cursorial ancestryof dinosaurs did not fully preclude theevolution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regimes, suchas fossoriality.2007040419盘 县 动 物 群 研 究 进 展 = Advance in studies ofthe Panxian fauna. ( 中 文 ). 郝 维 城 ; 孙 元 林 ; 江大 勇 ; 孙 作 玉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版 ), 2006, 42(6): 817-823盘 县 动 物 群 是 以 保 存 完 整 、 精 美 、 属 种丰 富 的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化 石 为 特 色 , 伴 生 海 生无 脊 椎 动 物 化 石 的 一 套 完 整 的 珍 稀 古 生 物群 落 。 盘 县 动 物 群 产 于 中 三 叠 统 关 岭 组 上段 , 属 于 牙 形 石 Nicoraellakockeli 带 , 时 代 为 中三 叠 世 安 尼 期 的 Pelsonian 亚 期 , 早 于 著 名 的意 大 利 — 瑞 士 交 界 处 MonteSanGiorgio 地 区的 Grenzbitumenzone 动 物 群 ( 安 尼 阶 — 拉 丁阶 界 线 附 近 ), 是 目 前 世 界 上 中 三 叠 世 最 老 的海 生 爬 行 类 动 物 群 。 它 的 发 现 和 研 究 填 补了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演 化 的 早 期 链 条 , 增 强 了 人们 对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各 类 群 的 起 源 、 演 化 、系 统 发 育 、 古 生 物 地 理 以 及 动 物 群 特 异 埋藏 理 论 的 认 识 。 近 期 研 究 表 明 , 盘 县 动 物 群中 的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1) 具 有 较 高 的 分 异 度 , 已报 道 5 属 5 种 , 拥 有 了 目 前 发 现 的 最 古 老 的混 鱼 龙 科 分 子 、 鸥 龙 属 分 子 、 较 老 的 幻 龙属 分 子 和 真 正 适 应 水 生 生 活 的 原 龙 类 以 及诸 多 未 描 述 的 类 群 ;(2) 动 物 群 多 由 适 应 近 岸109


浅 水 环 境 的 类 群 组 成 , 在 面 貌 上 呈 现 出 强 烈的 西 特 提 斯 生 物 亲 近 性 ;(3) 动 物 群 属 特 异 埋藏 , 赋 存 层 分 布 有 4~5 层 凝 灰 岩 , 化 学 特 征分 析 显 示 存 在 7 次 火 山 间 歇 性 喷 发 活 动 , 火山 活 动 导 致 的 生 态 环 境 急 剧 恶 化 可 能 是 动物 群 集 群 绝 灭 的 直 接 诱 因 。2007040420鹦 鹉 嘴 龙 的 研 究 进 展 及 CT 应 用 = Advancesin the study of psittacosaurids and the appilcationof CT scan. ( 中 文 ). 周 长 付 ; 高 克 勤 ; 杜 湘珂 ; 綦 维 维 ; 张 森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版 ), 2006, 42(2): 146-152鹦 鹉 嘴 龙 作 为 亚 洲 东 部 地 区 早 白 垩 世 时期 中 所 特 有 的 原 始 角 龙 类 群 , 对 研 究 角 龙 类的 起 源 和 演 化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 近 年 来 在 辽宁 西 部 地 区 发 现 大 量 鹦 鹉 嘴 龙 化 石 , 大 大 推进 了 该 类 恐 龙 的 骨 骼 解 剖 学 和 古 生 物 学 研究 。 结 合 最 新 研 究 进 展 , 对 鹦 鹉 嘴 龙 科 内 的属 种 分 异 度 进 行 了 剖 析 , 并 对 该 科 的 地 史 地理 分 布 特 征 和 演 化 历 史 进 行 了 讨 论 。 此 外 ,本 项 研 究 应 用 医 学 CT 扫 描 和 计 算 机 辅 助 三维 图 像 重 建 技 术 , 对 辽 西 新 发 现 的 一 件 完 整的 鹦 鹉 嘴 龙 头 骨 进 行 了 CT 扫 描 和 三 维 图 像的 复 原 。 这 一 手 段 的 应 用 揭 示 了 该 头 骨 腭面 的 形 态 结 构 , 为 鹦 鹉 嘴 龙 类 的 解 剖 和 生 物学 研 究 提 供 了 新 的 特 征 信 息 。2007040421印 度 板 块 - 古 亚 洲 板 块 碰 撞 及 亚 洲 恐 龙 的 出现 =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the paleo-Asian plate and the appearance ofAsian dinosaurs. ( 中 文 ). 方 晓 思 ; 张 志 军 ; 卢 立伍 ; 韩 迎 建 ; 赵 喜 进 ; 李 佩 贤 . 地 质 通 报 , 2006,25(7): 862-873印 度 板 块 在 5500 万 年 前 的 古 近 纪 撞 击 了亚 洲 板 块 , 造 就 了 东 西 走 向 的 雅 鲁 藏 布 江 水系 和 喜 马 拉 雅 山 系 。 根 据 近 年 来 的 研 究 , 笔者 又 提 出 一 个 新 观 点 : 印 度 板 块 在 约 2 亿 年前 与 亚 洲 板 块 发 生 碰 撞 时 , 将 一 个 发 源 于 非洲 、 南 美 洲 的 “ 冈 瓦 纳 恐 龙 动 物 群 ” 送 上亚 洲 大 陆 , 在 中 国 西 南 地 区 形 成 以 禄 丰 龙 、蜀 龙 、 峨 眉 龙 、 马 门 溪 龙 为 特 征 的 恐 龙 类动 物 群 。 这 一 事 件 不 仅 使 亚 洲 首 次 出 现 了恐 龙 动 物 , 而 且 板 块 相 撞 还 造 就 了 南 亚 地 区南 北 走 向 的 横 断 山 脉 和 伊 洛 瓦 底 江 、 怒江 、 澜 沧 江 、 金 沙 江 等 纵 向 水 系 , 以 及 四 川盆 地 的 形 成 。2007040422河 南 汝 阳 地 区 一 巨 型 蜥 脚 类 恐 龙 股 骨 化 石的 发 现 及 其 地 层 学 意 义 = Discovery of agigantic sauropod femur in Ruyang, Henan,China, and its 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 中文 ). 吕 君 昌 ; 徐 莉 ; 贾 松 海 ; 张 兴 辽 ; 季 强 . 地 质通 报 , 2006, 25(11): 1299-1302报 道 了 首 次 在 河 南 省 汝 阳 县 发 现 的 大 型蜥 脚 类 恐 龙 股 骨 化 石 。 从 股 骨 近 端 的 大 小来 判 断 , 该 股 骨 的 实 际 长 度 可 能 超 过 2m, 应属 于 巨 型 蜥 脚 类 恐 龙 的 股 骨 无 疑 。 虽 然 化石 破 碎 , 种 属 的 归 属 存 在 一 定 的 困 难 , 但 是 它的 发 现 无 论 从 晰 脚 类 恐 龙 的 分 布 、 演 化 还是 从 地 层 学 上 都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该 恐 龙 股骨 化 石 的 发 现 , 将 该 地 区 原 认 为 属 于 古 近 系蟒 川 组 的 时 代 向 前 推 至 早 白 垩 世 晚 期 或 晚白 垩 世 早 期 , 同 时 其 下 伏 地 层 陈 宅 沟 组 也 应划 归 白 垩 纪 时 期 的 沉 积 。2007040423关 岭 生 物 群 的 生 活 环 境 与 演 化 = Environmentof the Guanling biota and its evolution.( 中 文 ). 王 尚 彦 . 地 质 学 报 , 2006, 80(4): 481-490产 于 贵 州 关 岭 县 新 铺 乡 的 上 三 叠 统 小 凹组 底 部 的 关 岭 生 物 群 , 主 要 由 海 生 爬 行 类 ( 鱼龙 、 海 龙 、 鳍 龙 、 盾 齿 龙 等 )、 海 百 合 、 菊石 、 双 壳 、 腕 足 、 牙 形 刺 、 鱼 类 和 植 物 组成 , 以 保 存 完 整 精 美 、 数 量 巨 大 的 海 生 爬 行类 和 棘 皮 动 物 海 百 合 为 标 志 。 通 过 岩 相 和古 地 理 分 析 , 对 关 岭 生 物 群 的 生 活 环 境 和 演化 可 以 得 出 两 点 结 论 。1. 关 岭 生 物 群 生 活 在水 流 强 度 小 、 相 对 贫 氧 的 凹 向 北 西 的 陆 缘海 湾 , 离 海 岸 最 近 的 地 方 约 10 km。2. 关 岭生 物 群 发 生 、 发 展 、 消 亡 和 环 境 的 变 化 关系 密 切 。 关 岭 生 物 群 演 化 经 历 了 几 个 演 化阶 段 离 岸 稍 远 的 稳 定 碳 酸 盐 台 地 环 境 , 沉 积形 成 竹 杆 坡 组 顶 部 ; 一 次 规 模 较 大 的 海 退 , 形成 了 竹 杆 坡 组 与 小 凹 组 岩 层 之 间 的 突 变 ; 离岸 较 近 的 海 水 深 浅 变 化 频 繁 的 海 湾 环 境 , 沉积 形 成 小 凹 组 底 部 灰 岩 和 含 陆 源 碎 屑 灰 岩互 层 段 ; 离 岸 相 对 不 远 的 比 较 稳 定 的 海 湾 环境 时 期 , 关 岭 生 物 群 就 生 活 在 这 个 时 期 ; 强 烈动 荡 的 海 洋 环 境 , 沉 积 形 成 的 是 中 厚 — 厚 层的 具 大 量 滑 塌 、 搅 动 构 造 的 灰 岩 层 , 关 岭 生物 群 受 突 如 其 来 的 灾 难 的 影 响 , 迁 移 到 其 他地 方 生 息 繁 衍 , 结 束 了 关 岭 生 物 群 在 该 区 的生 活 。2007040424贵 州 中 三 叠 世 早 期 幻 龙 属 (Nothosaurus) 一 新种 ( 英 文 ) = A new species of nothosaurusfrom the early Middle Triassic ofGuizhou,China. ( 英 文 ). 尚 庆 华 . 古 脊 椎 动 物学 报 , 2006, 44(3): 237-249110


作 为 三 叠 纪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的 重 要 分 子 , 幻龙 属 化 石 主 要 发 现 于 欧 洲 、 中 东 和 中 国 西南 地 区 的 中 三 叠 世 海 相 地 层 , 且 主 要 集 中 分布 于 安 尼 期 晚 期 和 拉 丁 期 晚 期(Edinger,1921;Haas,1980;Rieppel,2000)。我 国 目 前 已 报 道 的 幻 龙 属 化 石 有 两 种 : 杨氏 幻 龙 (Li and Rieppel,2004) 和 幻 龙 属 未 定种 (Rieppel,1998), 它 们 均 产 于 贵 州 省 兴 义 地区 的 法 郎 组 竹 杆 坡 段 , 时 代 为 中 三 叠 世 拉 丁期 。 最 近 在 贵 州 省 盘 县 地 区 关 岭 组 Ⅱ 段 地层 中 也 发 现 了 数 量 较 多 的 幻 龙 骨 骼 化 石 , 证明 中 三 叠 世 早 期 东 特 提 斯 区 同 样 生 存 着 幻龙 类 。 鉴 于 标 本 的 骨 骼 特 征 与 已 知 的 幻 龙属 种 相 比 存 在 一 定 的 差 异 , 因 此 本 文 建 立 一新 种 Nothosaurus rostellatus sp.nov.( 小 吻幻 龙 )。新 种 的 个 体 在 幻 龙 属 种 中 为 中 等 ( 头 骨 中线 长 210~320 mm); 吻 部 短 而 小 , 具 4 个 前颌 骨 獠 齿 , 紧 随 其 后 是 第 5 个 明 显 较 小 的 前颌 齿 ; 一 对 上 颌 骨 犬 齿 之 前 有 6~9 个 小 型上 颌 齿 ; 眼 窝 较 大 , 卵 圆 形 , 位 置 相 对 靠 前 ;内 鼻 孔 的 后 缘 由 腭 骨 构 成 , 具 内 鼻 槽 ; 外 翼骨 形 成 腹 向 凸 缘 ; 下 颌 具 冠 状 突 ; 背 椎 神经 棘 较 低 , 背 肋 肩 部 明 显 加 厚 。N.rostellatus 与 其 他 已 知 种 的 主 要 区 别 特征 是 吻 部 形 形 态 和 比 例 。 新 种 的 吻 部 较小 , 长 略 大 于 宽 , 前 端 钝 圆 , 基 部 明 显 收缩 , 其 吻 部 长 度 ( 从 吻 端 至 外 鼻 孔 前 端 的距 离 ) 仅 占 其 头 骨 中 线 长 度 的 1/6-1/7, 而其 他 种 一 般 占 1/4—1/5, 具 有 细 长 吻 部 的 N.haasi 甚 至 接 近 1/3。 此 外 , 新 种 吻 端 - 上 颞孔 前 缘 距 离 与 吻 端 - 外 鼻 孔 前 缘 距 离 的 比 值也 明 显 高 于 其 他 种 。N. rostellatus 区 别 于 其他 幻 龙 种 的 另 一 主 要 特 征 是 上 颌 骨 牙 齿 的数 目 和 排 列 。 在 已 知 的 幻 龙 属 种 中 , 很 少有 一 对 上 颌 犬 齿 前 的 上 颌 齿 数 超 过 5 个者 。 新 种 正 型 标 本 IVPPV 14294 在 一 对 上颌 犬 齿 前 具 有 6 个 小 型 锥 状 上 颌 齿 , 它 们大 小 相 等 , 指 向 腹 方 。 副 型 标 本 IVPP V14301 在 一 对 上 颌 犬 齿 前 具 有 9 个 小 型 锥 状上 颌 齿 。在 已 知 的 Nothosaurus 中 , 新 种 与 N.youngi Li & Rieppel,2004 和 N. marchicusKoken,1893 无 论 是 个 体 大 小 还 是 头 骨 形态 均 比 较 接 近 , 如 具 有 相 对 短 而 宽 的 吻 部和 较 短 的 上 颌 齿 列 、 相 似 的 鼻 骨 形 态 等 ,与 其 他 种 相 差 较 大 , 因 此 这 里 仅 对 新 种 与此 二 种 之 间 的 异 同 做 简 要 的 介 绍 。 从 头 骨的 一 些 具 体 形 态 特 征 看 ,N. rostellatus 的 鼻骨 后 侧 方 与 前 额 骨 相 连 , 阻 隔 了 额 骨 和 上颌 骨 , 该 特 征 与 N. youngi 相 同 而 不 同 于 N.marchicus, 后 者 鼻 骨 受 额 骨 与 上 颌 骨 的 阻隔 , 不 与 前 额 骨 相 连 。 如 果 不 考 虑 鳞 骨 的外 侧 分 支 的 宽 度 ,V 14294 和 V 14301 与 N.youngi 的 头 骨 的 最 宽 处 均 位 于 轭 骨 的 后 端位 置 , 且 其 宽 度 为 吻 部 宽 度 的 2.6~3.5 倍( 其 中 N. youngi 为 2.6 倍 ,V 14294 为 3倍 ,V 14301 为 3.5 倍 ), 而 N. marchicus 的最 宽 处 位 于 头 骨 后 部 鳞 骨 的 分 支 处 , 其 轭骨 后 缘 处 头 骨 宽 度 为 吻 部 宽 度 的 2~2.8 倍( Rieppel and Wild , 1996 , fig . 36 ,41)。 此 外 ,N. rostellatus 外 翼 骨 形 成 腹 向突 起 和 下 颌 具 冠 状 突 的 特 点 也 与 N. youngi相 同 ,N. marchicus 不 具 有 该 特 征 。 另 一 方面 ,N. rostellatus 的 枕 部 特 征 则 与 N.marchicus 接 近 而 不 同 于 N. youngi。 新 种 的枕 部 内 凹 , 枕 骨 侧 边 的 后 耳 骨 等 向 后 侧 部延 伸 , 下 颌 关 节 在 头 骨 后 部 位 于 枕 髁 之后 , 该 枕 部 特 征 与 N. marchicus 一 致 。N.youngi 的 下 颁 关 节 与 枕 髁 基 本 位 于 一 个 平面 内 , 因 此 枕 部 未 形 成 明 显 的 内 凹 。 新 种的 眼 眶 与 上 颞 孔 之 间 的 距 离 相 对 较 宽 , 其中 V 14294 眼 眶 与 上 颞 孔 之 间 的 距 离 与 外 鼻孔 与 眼 眶 之 间 的 距 离 接 近 相 等 , 而 V 14301眼 眶 与 上 颞 孔 之 间 的 距 离 大 于 外 鼻 孔 与 眼眶 之 间 的 距 离 。 此 特 征 也 与 N. marchicus 相同 而 不 同 于 N. youngi, 前 者 眼 眶 与 上 颞 孔之 间 的 距 离 与 外 鼻 孔 与 眼 眶 之 间 的 距 离 相等 , 后 者 的 眶 后 弓 很 窄 , 其 眼 眶 与 上 颞 孔之 间 的 距 离 小 于 外 鼻 孔 与 眼 眶 之 间 的 距 离的 1/2。N. rostellatus 鼻 骨 的 左 右 两 前 突 分别 伸 至 两 外 鼻 孔 的 前 缘 内 侧 , 位 置 与 N.marchicus 相 同 , 而 N. youngi 鼻 骨 前 突 仅 伸至 外 鼻 孔 内 侧 缘 的 中 部 。N. rostellatus 前 颌骨 的 背 突 向 后 伸 至 外 鼻 孔 后 缘 之 后 , 接 近鼻 骨 的 后 缘 , 而 N. youngi 仅 伸 至 外 鼻 孔 后缘 中 间 部 位 。 除 前 文 所 述 新 种 两 个 主 要 鉴定 特 征 外 ,N. rostellatus 又 以 具 有 内 鼻 槽 ,翼 骨 前 伸 至 内 鼻 槽 附 近 等 特 征 与 该 已 知 二种 相 区 别 。 此 外 , 新 种 前 颌 骨 具 外 侧 支 突起 , 其 他 种 该 特 征 多 不 明 显 , 如 N. jagisteus不 存 在 前 颌 骨 外 侧 支 突 起 , 其 前 颌 骨 在 外鼻 孔 的 前 外 侧 缘 沿 前 外 侧 方 向 与 上 颌 骨 相交 (Rieppel,2001)。 从 地 理 分 布 和 地 层层 位 看 ,N. marchicus 主 要 分 布 于 欧 洲 中 部的 中 三 叠 统 安 尼 阶 , 而 N. youngi 则 分 布 于我 国 贵 州 南 部 的 中 三 叠 统 拉 丁 阶 。 本 文 描述 的 化 石 产 于 贵 州 南 部 关 岭 组 Ⅱ 段 , 其 时代 应 相 当 于 中 三 叠 世 晚 安 尼 期 。N. rostellatus与 分 布 于 欧 洲 的 同 时 期 的 幻 龙 N.marchicus 以 及 与 在 其 后 约 7~8 Ma 相 邻 地111


区 出 现 的 N. youngi 的 亲 缘 关 系 的 远 近 可 能还 需 要 更 深 入 的 研 究 来 证 实 。2007040425贵 州 中 三 叠 世 安 顺 龙 ( 爬 行 纲 : 海 龙 目 ) 一 新种 ( 英 文 ) = A new species of the thalattosaurgenus Anshunsaurus (reptilia:thalattosauria)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ernChina. ( 英 文 ). 奥 利 维尔 · 瑞 柏 尔 ; 刘 俊 ; 李 淳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报 , 2006, 44(4): 285-296中 国 的 海 龙 类 以 前 仅 发 现 于 法 郎 组 瓦 窑段 , 包 括 安 顺 龙 和 新 铺 龙 两 属 。 最 近 在 法 郎组 竹 杆 坡 段 也 发 现 了 海 龙 化 石 ( 完 整 的 骨 架 ,中 国 科 学 院 古 脊 椎 动 物 与 古 人 类 研 究 所 标本 编 号 V 13782), 被 归 入 安 顺 龙 属 。 标 本 产自 贵 州 兴 义 乌 沙 , 时 代 是 中 三 叠 世 拉 丁 期 。此 标 本 小 于 黄 果 树 安 顺 龙 两 个 已 知 标 本 , 但是 根 据 以 下 特 征 判 断 应 该 是 个 成 年 个 体 :头 骨 相 对 较 小 , 许 多 骨 缝 愈 合 , 髓 椎 线(neurocentral suture) 封 闭 , 肱 骨 上 各 种 结 构 已经 显 著 分 化 , 掌 骨 和 跗 骨 骨 化 程 度 高 。 根 据以 下 特 征 建 立 一 新 种 , 乌 沙 安 顺 龙(Anshunsaurus wushaensis sp.nov.): 头骨 相 对 较 小 ( 相 对 肩 臼 至 髋 臼 长 度 ); 轭 骨 后突 短 , 向 后 延 伸 不 超 过 下 颞 孔 之 半 ; 后 背 区的 神 经 棘 高 度 小 于 宽 度 , 其 背 缘 有 垂 向 沟 、脊 ; 间 锁 骨 十 字 形 , 前 突 基 部 宽 ; 肱 骨 外 髁沟 明 显 , 内 髁 很 发 育 , 在 内 腹 侧 有 脊 但 无 孔 ;第 五 掌 骨 比 第 四 掌 骨 稍 长 ; 第 四 指 失 去 一个 指 节 ; 髂 骨 板 向 后 背 向 展 开 ;7 个 跗 骨 骨化 。2007040426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上 三 叠 统heterodontosaurid 类 恐 龙 = A heterodontosauridornithischian dinosaur from the UpperTriassic of Patagonia. ( 英 文 ). Baez A M;Marsicano C A. Ameghiniana, 2001, 38(3):271+ 2001Fragmentary remains of a new heterodontosauridspecies, comparable to HeterodontosaurusCrompton and Charig, were discovered inconcretions in the Laguna Colorada Formation,a Late Triassic continental sequence in SantaCruz Province, Argentina. The material consistsof a weathered, left posterior maxillaryfragment with dentition, and, tentatively, anisolated caniniform with anterior and posteriorserrations. The preserved three maxillary teethbear flat wear facets, and are columnar andclosely packed.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surfaces of the crowns are in contact, a featureconsidered a synapomorphy of Heterodontosaurusand Lycorhinus from the Early Jurassicupper Stormberg Group of southern Africa. Asin Heterodontosaurus tucki Crompton andCharig, the maxillary teeth lack a cingulum ora constriction separating crown and root, andthe wear facets of adjoining teeth form a single,continuous surface. However, the posteriormaxillary teeth bear more. numerous andnarrower ridges on their labial surfaces thanthose of H. tucki. This new record of a heterodontosauridextends the temporal range of thisgroup of small ornithischians and, consideringthe phylogeny of ornithischians as now understood,indicates an extensive phyletic diversificationof these dinosaurs in the Late Triassic.2007040427四 川 自 贡 大 山 铺 中 侏 罗 世 蜀 龙 和 峨 眉 龙 长骨 骨 组 织 结 构 的 初 步 研 究 = Preliminary histologicalstudy on the long bones of MiddleJurassic Shunosaurus and Omeisaurus fromDashanpu, Zigong, Sichuan. ( 中 文 ). 叶 勇 ; 彭光 照 ; 江 山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7, 46(1): 135-144 3 图 版 .通 过 对 四 川 自 贡 大 山 铺 恐 龙 动 物 群 中 两种 主 要 蜥 脚 类 恐 龙 — 李 氏 蜀 龙 和 天 府 峨 眉龙 肱 骨 和 尺 骨 的 骨 组 织 结 构 观 察 , 并 与 我 国晚 白 垩 世 的 几 种 恐 龙 长 骨 进 行 对 比 , 结 果 发现 :1) 恐 龙 的 长 骨 都 具 有 快 速 的 后 生 生 长 速率 ;2) 恐 龙 的 生 长 方 式 属 于 非 限 定 生 长 , 即 在成 年 后 并 不 停 止 生 长 ;3) 不 同 类 型 的 恐 龙 到了 成 年 以 后 , 其 骨 沉 积 速 率 可 能 有 较 大 差异 ;4) 不 同 类 型 的 恐 龙 在 长 骨 的 生 长 改 建 过程 中 , 骨 组 织 内 部 的 重 吸 收 作 用 有 较 大 差异 ;5) 生 长 轮 结 构 在 不 同 部 位 的 骨 骼 中 或 在骨 骼 的 生 长 发 育 过 程 中 可 能 也 有 较 大 差异 。2007040428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里 奥 内 格 罗 省 上 白 垩 统Allen 组 一 个 新 的 saltasaurine 类 = A newsaltasaurine dinosaur (Sauropoda, Titanosauridae)from the Rio Negro Province (Allen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Patagonia,Argentina.. ( 其 他 ). Salgado L; Azpilicueta C.Ameghiniana, 2000, 37(3): 259-264A new saltasaurine taxon based on a femur,pelvic bones and dorsal and caudal vertebraeis described.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s of thenew taxon are with Saltasaurus loricatusBonaparte and Powell from northwestern Argentina.These species share caudal vertebraebearing a ventral depression divided by a longitudinalseptum. The record of Saltasaurinae112


is thus limited to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Argentina,with three distinct taxa: Saltasaurusloricatus, Neuquensaurus australis Lyddekerand Rocasaurus muniozi n. gen., n. sp.2007040429阿 根 廷 科 连 特 斯 省 更 新 世 一 巨 大 的 陆 龟 类化 石 = A giant Testudininae tortoise (Chelonii: criptodira) from the Pleistocene of Corrientes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Noriega J I;Manzano AS; De la Fuente MS; Tonni EP.Ameghiniana, 2000, 37(3): 321-326Remains of a giant tortoise (Testudininae)were recovered from the Toropi Formation(probably middle to upper Pleistocene) in CorrientesProvince. A partial carapace, an anteriorplastral fragment and a left humerus of asingle specimen are described herein. Thisspecimen is tentatively referred to the genusChelonoidis Fitzinger. Comparisons with additionalmaterial from other localities of thesame region suggest a quite diverse giant tortoisefauna in the Mesopotamic area duringthe Pleistocene. The Arroyo Toropi specimenis associated with indicators of more arid environmentsthan those prevailing at presenttimes in the Mesopotamia.2007040430阿 根 廷 拉 潘 帕 省 鸟 臀 目 鸭 嘴 龙 类 的 首 次 记录 及 其 古 地 理 意 义 = First record of dinosauria(Ornithischia, Hadrosauridae) in LaPampa Province (Argentina) and its paleogeographicimplications.. ( 其 他 ). Riga BJG;Casadio S. Ameghiniana, 2000, 37(3): 341-351Dinosaur remains are recorded for the firsttime in La Pampa Province, Argentina. Theyare from the lowest levels of the Alien Formation,late Campanian-early Maastrichtian inage. These remains are incomplete cervical,dorsal, sacral and caudal vertebrae, scapula,coracoid, femur and phalanges which may beassigned to Hadrosauridae (Ornithischia, Ornithopoda).The caudal centra are anteriorlyhexagonal, condition that has been interpretedas a synapomorphy of Hadrosauridae hv manyauthors. In addition, the presence of dorsalneural arches with strongly upward orienteddiapophyses and relatively short neural spinessuggests reference of these remains to Hadrosaurinae.Although some differences fromKritosaurus australis Bonaparte et al. are evident,a more precise systematic assignment isdifficult in view of the fragmentary state ofthese remains. The fossils were found in sandyfacies of littoral deposits, influenced by riverflow and tides, related to the first Atlantic marineel ent for the Neuquen Basin. From a paleogeographicstandpoint, this new record ofHadrosauridae adds new evidence on the immigrationof these dinosaurs from NorthAmerica toward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The record from the Alien Formation andequivalent units of northern Patagonia suggestsa physical connection between bothAmericas during the Campanian.2007040431巴 西 帕 拉 伊 巴 省 Letreiro 山 Sousa 盆 地Antenor Navarro 组 蜥 脚 类 足 印 = Sauropodfootprints from the Antenor Navarro Formation(Early Cretaceous, Sousa Basin), Serrotedo Letreiro, Paraiba State, Brazil.. ( 其 他 ).Carvalho ID. Ameghiniana, 2000, 37(3): 353-362An ichnocenosis from Serrote do Letreiro(Sousa Basin, Early Cretaceous, Brazil) is described.This ichnocoenosis consists of 20isolated footprints, 4 short trackways and isinterpreted as mainly produced by sauropods.Some theropod footprints are also present. Thesauropod footprints have a main alignementalong NNW-ESE direction and they are orientedmainly toward ESE. They are indicativeof a sauropod herd, composed of 16 individuals,and furnish evidence of gregariousness.The ichnofossils from Serrote do Letreiro areusually very shallow footprints probably dueto the poor granulometric sorting and the lowplasticity of the sandy substrate, related toalluvial sands located near the basin border.2007040432阿 根 廷 拉 潘 帕 省 Cerros Bayos 地 区 下 古 新统 Roca 组 一 新 的 龟 鳖 类 osteopygine 化 石 =A new osteopygine (Chelonii : Cryptodira)from the Roca Formation (lower Paleocene) ofCerros. ( 其 他 ). de la Fuente M, Casadio S.Ameghiniana, 2000, 37(2): 235-246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osteopygineturtle, Pampaemys meridionalis n. gen. n. sp.from the Roca Formation at Cerros Bayos (LaPampa province) is described. The affinities ofthis new species with North American andEuropean osteopygine turtles is discussed. Thenew taxon is based on a postero-medial fragmentof the skull. The extensive secondarypalate with the internal narial opening locatedapproximately at the posterior quarter of theskull length is shared with ErquelinnesiaDollo. However, in spite of the resemblance inthe elongated palate,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palat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European113


genus. Other characters, such as palatines notfused along the midline behind vomer and thehigh and rounded skull are shared with OsteopygisCope. Several characters (skull size,angle of basisphenoidal crest, palatal widthmeasured at the level of the pterygoid processes,and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postchoanalcrest) suggest that the European,North American and South American taxabelongto different genera. The morphological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th American Pacific(assigned to the genus Osteopygis) andthe Atlantic species (referred to the new genusPampaemys) are remarkable.2007040433内 蒙 古 晚 白 垩 世 似 鸟 龙 与 鸭 嘴 龙 骨 组 织 的研 究 = Histological study on the Late Cretaceousornithomimid and hadrosaurid. ( 中 文 ).姚 锦 仙 ; 张 昀 ; 唐 治 路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41(2): 241-250 2 图 版 .对 采 获 于 我 国 内 蒙 古 二 连 浩 特 晚 白 垩 世达 布 苏 组 的 蜥 臀 目 兽 脚 亚 目 似 鸟 龙 科 恐 龙(Archaeornithomimius asiatcus) 和 鸟 臀 目 鸟脚 亚 目 鸭 嘴 龙 科 恐 龙 (Bactrosaurus johnsoni)的 胫 骨 、 腓 骨 、 股 骨 、 尺 骨 、 肋 骨 、 椎 骨骨 组 织 结 构 特 征 进 行 了 研 究 , 并 将 它 们 的 骨组 织 与 爬 行 纲 初 龙 亚 纲 的 现 存 湾 鳄 (Crocodylusporosus) 和 非 洲 鸵 鸟 (Struthio camelus)的 骨 组 织 进 行 直 观 比 较 , 应 用 计 算 机 图 像 分析 技 术 及 统 计 方 法 进 行 比 较 研 究 。 结 果 显示 :1) 这 两 种 恐 龙 的 骨 组 织 具 有 相 似 的 基 本结 构 特 征 , 但 也 存 在 一 些 差 异 ;2 ) 两 种 恐 龙 的长 骨 组 织 均 具 有 快 速 后 生 生 长 特 点 ;3) 似 鸟龙 科 恐 龙 的 幼 年 长 骨 沉 积 速 率 高 , 成 体 则 相对 减 慢 ;4) 似 鸟 龙 科 恐 龙 的 幼 体 肋 骨 中 具 有生 长 轮 , 成 体 的 肋 骨 中 则 生 长 轮 有 可 能 因 骨改 建 而 消 失 ;5 ) 两 种 恐 龙 、 非 洲 鸵 鸟 和 湾 鳄的 长 骨 的 血 管 分 布 密 度 有 统 计 学 的 显 著 差异 , 两 种 恐 龙 的 骨 组 织 血 管 密 度 介 于 非 洲 鸵鸟 和 湾 鳄 之 间 ;6 ) 这 两 种 恐 龙 的 骨 组 织 既 不同 于 现 代 鸟 类 骨 组 织 , 也 不 同 于 现 代 爬 行 类骨 组 织 , 有 可 能 是 介 于 这 两 种 骨 组 织 之 间 的一 种 独 立 的 过 渡 类 型 或 中 间 类 型 。鸟 类2007040434山 西 汾 河 下 游 早 更 新 世 鸡 形 目 (Galliformes)一 新 属 = A new genus of early PleistoceneGalliform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FenheRiver, Shanxi, China. ( 中 文 ). 王 烁 ; 赵 思 宁 ; 胡晓 珊 ; 孙 清 珉 . 地 质 通 报 , 2006, 25(7): 858-861 1 图 版 .描 述 了 汾 河 下 游 早 更 新 世 三 门 组 的 一 件鸡 形 目 鸟 类 化 石 。 其 特 征 是 , 跗 跖 骨 近 端 正面 血 管 孔 凹 陷 非 常 深 , 内 韧 带 脊 发 育 , 第 Ⅱ 滑车 比 雉 科 其 他 属 向 下 和 向 内 侧 扩 展 , 盾 锥 形滑 车 翼 内 斜 , 第 Ⅳ 滑 车 翼 较 雉 科 现 生 属 长 , 翼向 上 不 延 伸 , 第 Ⅰ 趾 骨 槽 平 滑 极 不 明 显 , 胫 跗骨 胫 内 脊 向 下 分 出 2 条 , 外 侧 者 与 胫 外 脊 延长 线 最 终 合 拢 在 一 起 。 根 据 以 上 特 征 建 立一 新 属 新 种 —— 汾 阴 山 西 雉 Shanxiornisfenyinis gen. et sp. nov.。2007040435中 国 早 白 垩 世 今 鸟 类 甘 肃 鸟 的 蹼 足 化 石 ( 英文 ) = Webbed foot of an Early Cretaceousornithurine bird Gansus from China. ( 英 文 ).姬 书 安 ; 季 强 ; 尤 海 鲁 ; 吕 君 昌 ; 袁 崇 喜 . 地 质 通报 , 2006, 25(11): 1295-1298玉 门 甘 肃 鸟 (Gansus yumenensis) 是 中 国 发现 的 第 一 只 中 生 代 鸟 类 化 石 。 该 化 石 产 自甘 肃 西 北 部 下 沟 组 , 时 代 与 辽 宁 西 部 产 热 河生 物 群 的 早 白 垩 世 地 层 的 时 代 大 体 相 当 。该 鸟 类 趾 节 拉 长 , 很 短 的 爪 具 有 较 尖 锐 的 屈肌 结 节 , 因 而 被 认 为 是 一 种 适 应 于 水 生 生 活的 鸟 类 。 玉 门 甘 肃 鸟 的 建 立 最 初 仅 依 据 一件 左 足 标 本 , 直 到 最 近 又 发 现 了 少 量 可 供 进一 步 研 究 的 新 标 本 。 本 文 描 述 了 一 件 新 的玉 门 甘 肃 鸟 的 完 整 后 肢 化 石 , 标 本 在 远 端 趾节 之 间 显 示 出 清 晰 的 蹼 的 构 造 。 这 为 玉 门甘 肃 鸟 具 有 发 育 足 蹼 的 观 点 提 供 了 最 直 接的 证 据 。 玉 门 甘 肃 鸟 也 成 为 世 界 上 已 知 最古 老 的 适 应 于 水 生 生 活 环 境 的 鸟 类 。2007040436辽 西 中 生 代 鸟 类 跗 跖 骨 测 量 数 据 的 统 计 分析 及 意 义 = Statistic analysis of the tarsometatarsusmorphology of Mesozoic birdsfrom western Liaoning,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中 文 ). 张 玉 光 ; 田 晓 阳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报 , 2006, 44(4): 297-306跗 跖 骨 是 鸟 类 后 肢 骨 骼 的 重 要 组 成 之 一 ,其 形 态 特 征 对 恢 复 鸟 类 的 行 为 和 习 性 具 有重 要 的 指 示 意 义 。 本 文 以 鸟 类 的 跗 跖 骨 为研 究 对 象 , 共 观 察 了 200 余 例 有 代 表 性 的 现生 鸟 类 标 本 , 并 对 其 中 15 个 目 中 的 154 例 标本 进 行 了 多 组 数 据 的 测 量 。 还 将 跗 跖 骨 各形 态 特 征 进 行 量 化 分 析 研 究 , 引 入 相 关 分 析和 因 子 分 析 等 统 计 分 析 方 法 。 对 现 生 鸟 类跗 跖 骨 5 组 (12 个 ) 变 量 进 行 分 析 , 研 究 各 变量 间 的 相 关 程 度 , 对 变 量 进 行 主 成 分 分 析 , 提取 出 2 个 主 成 分 , 其 中 第 1 主 成 分 包 括 第 Ⅱ,Ⅲ,Ⅳ 三 个 跖 骨 的 宽 度 变 量 ; 第 2 主 成 分 包114


括 第 Ⅱ 跖 骨 滑 车 相 对 于 第 Ⅲ 跖 骨 滑 车 的 上下 及 前 后 位 置 两 变 量 , 以 及 第 Ⅳ 跖 骨 滑 车 相对 于 第 Ⅲ 跖 骨 滑 车 的 前 后 位 置 变 量 。 对 这 6个 变 量 的 分 析 表 明 , 它 们 对 于 区 别 鸟 类 的 栖息 习 性 具 有 显 著 的 指 示 作 用 。 通 过 对 在 中国 ( 辽 西 为 主 ) 已 发 现 的 25 例 中 生 代 鸟 类 跗跖 骨 远 端 4 个 变 量 的 统 计 分 析 , 表 明 它 们 同样 具 有 区 别 树 栖 和 地 栖 鸟 类 的 显 著 意 义 , 而且 分 析 的 结 果 与 参 考 鸟 类 其 他 特 征 ( 如 爪 的形 态 、 脚 趾 的 比 例 等 ) 所 得 出 的 结 论 基 本 一致 。2007040437现 代 鸟 类 的 演 化 辐 射 : 系 统 分 类 和 多 样 性模 式 = The evolutionary radiation of modernbirds: systematics and patterns of diversification.( 英 文 ). Dyke G J. Geological Journal,2001, 36(3/4): 305-315The timing of the evolutionary radiation ofthe modern, or neornithine, birds is controversial.The fossil record has indicated that theradiation occurred mainly in the aftermath ofthe Cretaceous-Tertiary (KT) extinction event.However, recent estimates of lineage divergencetimes calculated from molecular datahave instead indicated that most of the majorclades of modern birds originated in the Cretaceous.Because the known Mesozoic fossilrecord of modern birds is poor, fossils fromthe early Tertiary provide the first opportunityto document the pattern of the radiation. Thelimited phylogenetic hypotheses produced todate and including this post-KT fossil materialsuggest that only some of the 'more basal'clades of modem birds were, most likely, presentduring the Mesozoic Era, and that theradiation of the 'more derived' landbird groupof clades occurred in the early Tertiary.2007040438澳 大 利 亚 昆 士 兰 西 北 部 Riversleigh 地 区 中新 世 一 种 新 的 鸣 鸟 = A new songbird (Aves :Passeriformes : Oriolidae) from the Mioceneof Riversleigh, northwestern Queensland,Australia. ( 英 文 ). Boles W E. Alcheringa,1999, 23(1/2): 51-56A complete large mandible from the earlyMiocene Neville's Garden Site, Riversleigh,northwestern Queensland, Australia, represents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songbird,Longimornis robustirostrata. L. robustirostratais referred to the Oriolidae, closest to the figbirdsSphecotheres. It is the third named passerinefrom the Tertiary of Australia.2007040439澳 大 利 亚 中 至 晚 新 生 代 的 Palaelodus 属 =Palaelodus (Aves : Palaelodidae) from theMiddle to Late Cainozoic of Australia. ( 英 文 ).Baird RF; Vickers-Rich P. Alcheringa, 1998,22(1/2): 135-151Skeletal elements of the extinct family Palaelodidaehave only been recorded from Australiasince 1982. We describe Palaeloduspledgei n. sp. and P. wilsoni n. sp., two newspecies of palaelodid from Cooper Creek, andLakes palankarinna, Pinpa and Yanda innorthern South Australia. The material differsfrom European species in both mensural and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constitutes thesmallest and the largest species in the genus.These species clearly belong in the genus Palaelodus,rather than Megapaloelodus, basedupon the gracile nature of the elements.Palaelodus wilsoni extends the chronologicalrange of the family to the Middle Pleistocene.Owing to differences in the European andAustralian species the material is consideredto be of little use in intercontinental correlation.Palaeoenvironmental factors responsiblefor the extinction of the palaelodidae in Australiamay be similar to those speculated forthe Phoenicopteridae, namely the loss of lakefull levels at the end of the Pleistocene, concomitantwith the onset of late Pleistocenearidity.2007040440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中 北 部 30,000 bp 鸟 类Genyornis newtoni 和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Genyornis newtoni and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at 30,000 bp in central northernNew South Wales. ( 英 文 ). Field J H; Boles WE. Alcheringa, 1998, 22(1/2): 177-188Fossil remains of Genyornis newtoni and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recovered fromhorizons at Cuddie Springs, in central northernNew South Wales, are securely dated togreater than 30,000 b.p. Genyornis newtoniand D. novaehollandiae were found in sequentiallayers in association with artefacts of humanoccupation and other species ofmegafauna. Palaeo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indicates the specimens of G. newtoni weredeposited when the region supported an aridvegetation community, principally chenopodshrubland with scattered Eucalyptus and Acaciaspecies. The appearance of Dromaius anddisappearance of Genyornis coincided with alocal shift to grasslands and the drying of theCuddie Springs lake. New evidence is presentedfor the persistence of Genyornis in the115


arid zone during the lead up to the Last GlacialMaximum.哺 乳 类2007040441西 班 牙 下 白 垩 统 两 个 新 的 哺 乳 动 物 牙 齿(Multituberculata and Peramura) = Two newmammalian teeth (Multituberculata and Peramura)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Barremian)of Spain. ( 英 文 ). Canudo J I; Cuenca-BescósG. Cretaceous Research, 1996, 17(2): 215-228Early Cretaceous mammals of Spain areknown only from the Galve and Uña areas.They are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whencompared with other Early Cretaceous mammalassemblages, and are the only known assemblagefrom the Barremian. In this context,two new mammalian taxa from Poca, Galve(Teruel) are described:Lavocatia alfambrensisgen.nov., sp. nov. (Multituberculata) basedupon P5, andPocamus pepeluigen. nov., sp.nov. (Peramura) also based upon P5. Lavocatia,because of its similarity toKielanodon, isassigned to the Paulchoffatiinae. It differsfrom known paulchoffatiine genera in havinga large number of cusps (15), rather than eightor 10, which are arranged in three oblique,rather than longitudinal, rows. Pocamusis assignedto the Peramura. It generally resemblesPeramus, from which it differs in having athird cusp interpreted as an incipient protocone.2007040442记 内 蒙 古 新 发 现 的 始 新 世 恐 角 目 ( 哺 乳 动 物纲 ) 化 石 = New materials of Eocene dinocerata(mammalia) from the Erlian Basin,NeiMongol (Inner Mongolia). ( 中 文 ). 白 滨 . 古 脊椎 动 物 学 报 , 2006, 44(3): 250-261记 述 了 采 自 内 蒙 古 二 连 盆 地 努 和 廷 勃 尔和 始 新 世 的 Uintatherium sp . 和Gobiatherium mirificum 两 件 较 破 碎 的 下 颌标 本 。Uintatherium sp. 下 颌 粗 壮 , 下 颌 突 明显 , 下 门 齿 双 叶 形 ,m3 下 后 附 尖 很 小 且 紧 靠下 三 角 座 , 下 次 小 尖 膨 大 , 不 与 下 跟 座 后 脊 分离 , 不 具 下 次 小 尖 脊 和 下 内 尖 脊 。 新 标 本 的产 出 层 位 在 脑 木 根 组 的 顶 部 , 时 代 为 早 始 新世 早 期 , 是 目 前 已 知 最 早 的 Uintatherium 的 代表 。Gobiatherium mirificum 标 本 产 自 阿 山头 组 底 部 , 其 下 颌 水 平 支 长 且 浅 , 无 下 颌 突 , 整个 下 颌 显 得 纤 细 ,m3 下 后 附 尖 和 下 后 尖 距 离较 远 , 下 后 附 尖 有 一 脊 延 伸 到 下 后 脊 。 到 目前 为 止 , 在 内 蒙 古 该 种 仅 分 布 在 阿 山 头 组 。2007040443西 伯 利 亚 南 部 旧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哺 乳 动 物 群动 态 学 ( 英 文 ) = Dynamics of the mammalianfauna in southern Siberia during the late Palaeolithic.( 英 文 ). Diana Pushkina. 古 脊 椎 动物 学 报 , 2006, 44(3): 262-273旧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至 全 新 世 发 生 了 广 泛 而迅 速 的 动 物 群 更 替 , 为 研 究 动 物 群 对 快 速 环境 变 化 的 反 应 提 供 了 有 益 的 信 息 。 自 中 新世 以 来 中 亚 地 区 一 直 是 欧 亚 大 陆 向 更 开 阔和 干 旱 环 境 转 变 的 焦 点 。 利 用 已 发 表 的 俄罗 斯 贝 加 尔 湖 和 阿 尔 泰 山 区 域 旧 石 器 时 代晚 期 的 文 献 资 料 , 通 过 对 大 型 食 草 动 物 臼 齿齿 冠 高 度 、 食 性 和 体 型 大 小 的 分 析 , 绘 制 了环 境 变 化 图 。 结 果 表 明 , 在 旧 石 器 时 代 最 晚期 ( 晚 冰 期 ), 平 均 齿 冠 高 度 、 平 均 体 型 大 小均 有 所 减 小 , 食 物 取 向 从 食 草 向 食 树 叶 转 变 ,这 意 味 着 气 候 变 得 温 暖 , 降 雨 量 增 加 , 森 林 也有 可 能 扩 展 。 常 见 种 ( 出 现 于 超 过 25% 的 地点 ) 更 强 烈 地 表 现 出 这 一 趋 势 。 齿 冠 高 度 随海 拔 高 度 而 增 大 , 提 示 降 雨 量 减 少 。 从 齿 冠高 度 得 出 的 降 雨 量 数 值 与 根 据 其 他 指 标 所估 算 的 数 值 之 间 的 偏 差 可 能 随 海 拔 高 度 而增 大 。 影 响 西 伯 利 亚 南 部 猛 犸 象 动 物 群 消亡 的 主 要 变 化 可 能 开 始 于 末 次 冰 期 冰 盛 期(LGM) 之 后 。 猛 犸 象 和 奇 蹄 动 物 出 现 频 率的 降 低 与 大 型 哺 乳 动 物 的 绝 灭 相 一 致 , 它 们和 偶 蹄 类 的 差 异 则 反 映 了 气 候 的 变 化 。 人类 的 过 度 开 发 可 能 给 区 域 环 境 带 来 了 更 大的 压 力 , 使 得 哺 乳 动 物 的 种 群 数 量 下 降 , 导 致它 们 更 迅 速 地 绝 灭 。2007040444广 东 南 雄 古 新 世 岭 南 ( 犭 亚 ) 兽 一 新 种 = Anew anagalid (anagalida,mammalia) from thePaleocene of Nanxiong Basin,GuangdongProvince. ( 中 文 ). 黄 学 诗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报 , 2006, 44(3): 274-277记 述 了 在 广 东 南 雄 盆 地 中 古 新 世 地 层 中发 现 的 岭 南 ( 犭 亚 ) 兽 一 新 种 — 进 步 岭 南 ( 犭亚 ) 兽 (Linnania progressus sp.nov.)。 新 种比 属 型 种 罗 佛 ( 犭 亚 ) 兽 (L.lofoensis) 下 臼 齿下 前 尖 退 化 、 跟 座 增 长 。2007040445中 国 早 更 新 世 羚 牛 化 石 记 述 ( 英 文 ) = EarlyPleistocene takin fossil from China. ( 英 文 ). 李晓 晨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6, 44(3): 278-282报 道 了 发 现 于 地 处 秦 岭 腹 地 的 陕 西 镇 安黄 家 湾 早 更 新 世 地 层 中 的 1 对 羚 牛 角 化石 。 标 本 与 现 生 羚 牛 的 角 心 很 相 似 。 角 心粗 壮 , 以 110° 的 角 向 后 向 外 侧 弯 曲 。 角 心116


顶 端 背 腹 扁 平 , 角 尖 略 向 上 弯 。 秦 岭 可 能 是羚 牛 的 起 源 中 心 。2007040446云 南 禄 丰 、 元 谋 晚 中 新 世 古 猿 地 点 始 鼠 科化 石 = Eomyids (mammalia:rodentia) fromthe Late Miocene Lufeng and Yuanmouhominoid localities,Yunnan. ( 英 文 ). 邱 铸 鼎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6, 44(4): 307-319始 鼠 科 (Eomyidae) 是 一 类 绝 灭 了 的 啮 齿 类动 物 , 渐 新 世 和 中 新 世 时 广 布 全 北 区 , 但 亚 洲远 没 有 欧 洲 和 北 美 常 见 。 中 国 含 始 鼠 类 化石 地 点 不 多 , 发 现 的 属 只 有 渐 新 世 的Eomys 、 Eomyodon 和 Pseudotheridomys, 以及 中 新 世 的 Keramidomys 和Leptodontomys(Zheng and Li,1982 ;Falhbusch et al . ,1983 ; Wang andEmry,1991;Qiu,1996;Wang,2002)。本 文 描 述 的 云 南 始 鼠 类 化 石 , 系 1983 年 在禄 丰 石 灰 坝 和 1999、2000 年 在 元 谋 雷 老 两个 古 猿 地 点 采 集 到 的 。 材 料 不 多 , 但 至 少 代表 始 鼠 科 的 两 个 新 属 , 为 我 国 惟 一 采 自 南 方 ,并 与 古 猿 类 共 生 的 稀 少 啮 齿 类 动 物 。 新 种的 模 式 产 地 均 为 禄 丰 石 灰 坝 。2007040447泥 河 湾 盆 地 洞 沟 剖 面 上 新 世 / 更 新 世 小 哺 乳动 物 = The Plio-Pleistocene smll mammalsfrom Donggou section of Nihewan Basin,Hebei,China.( 中 文 ). 郑 绍 华 ; 蔡 保 全 ; 李 强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6, 44(4): 320-331洞 沟 剖 面 6 个 层 位 ( 第 2、4、7、11、16和 19 层 ) 的 小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揭 示 剖 面 第 10与 第 11 层 间 是 晚 上 新 世 / 早 更 新 世 界 限 。界 限 之 上 Ochotona youngi 、 Borsodiachinensis、Allophaiomys deucalion 和 Yangiatrassaerti 等 首 次 出 现 ; 界 限 之 下 Yangiaomegodon 和 Hypolagus schreuderi 首 次 出 现以 及 Paenelimnoecus、Nannocricetus mongolicus、 Sinocricetus progressus 、Mesosiphneus paratingi、Micromys tedfordi和 Dipus fraudator 最 后 绝 灭 。 根 据 小 哺 乳 动物 组 成 及 其 属 种 转 换 事 件 判 断 ,2.58 Ma 左 右往 后 气 候 环 境 显 著 向 干 冷 方 向 转 变 。2007040448安 徽 淮 南 大 居 山 的 早 更 新 世 反 刍 类 = EarlyPleistocene ruminants (mammals) from theDajushan,Huainan,Anhui Province (China).( 中 文 ). 董 为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6, 44(4):332-346继 在 安 徽 淮 南 大 居 山 发 现 晚 中 新 世 老 洞哺 乳 动 物 群 和 新 洞 早 上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群后 ,1998 年 在 老 洞 西 侧 又 发 现 了 西 裂 隙 哺 乳动 物 群 。 据 对 所 出 土 的 化 石 标 本 所 作 的 整理 研 究 , 大 居 山 西 裂 隙 的 反 刍 类 动 物 化 石 有4 个 种 : 狍 后 麂 Metacervulus capmolinus、山 西 轴 鹿 Axis shansius 、 布 氏 真 枝 角 鹿Eucladoceros boulei 和 半 牛 未 定 种 Hemibos?sp., 全 部 为 绝 灭 种 。 它 们 所 指 示 的 地 质 年代 为 早 更 新 世 早 期 ; 所 显 示 的 动 物 群 面 貌为 带 有 北 方 色 彩 的 南 、 北 方 过 渡 带 特 色 ;所 反 映 的 生 态 环 境 为 北 温 带 森 林 景 观 , 山 谷间 有 少 量 密 林 , 山 脚 下 有 局 部 草 地 。 反 刍 类中 山 西 轴 鹿 的 标 本 数 量 最 多 , 说 明 这 个 种 是大 居 山 西 裂 隙 动 物 群 中 的 优 势 种 群 。 西 裂隙 动 物 群 中 的 反 刍 类 化 石 的 另 一 个 特 点 是未 成 年 个 体 占 有 较 大 的 比 例 , 与 河 流 冲 击 扇沉 积 中 的 动 物 年 龄 结 构 有 很 大 的 差 别 , 也 许指 示 大 居 山 西 裂 隙 是 食 肉 动 物 存 储 和 食 用它 们 猎 物 的 场 所 或 这 些 反 刍 类 的 天 然 陷阱 。2007040449广 西 柳 城 巨 猿 洞 早 更 新 世 爪 兽 化 石 ( 奇 蹄目 , 哺 乳 动 物 纲 ) = Hesperotherium sinense,achalicothere (perissodactyla,mammalia) fromthe Early Pleistocene Liucheng Gigantopithecuscave. ( 中 文 ). 同 号 文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报 , 2006, 44(4): 347-365广 西 柳 城 巨 猿 洞 是 迄 今 我 国 所 发 现 的 含爪 兽 化 石 最 丰 富 的 第 四 纪 化 石 点 。 该 化 石点 的 爪 兽 上 颊 齿 原 尖 强 壮 , 呈 圆 锥 状 ; 次 尖发 育 , 呈 新 月 形 ; 原 脊 完 全 退 失 ;m3 齿 带 更发 育 ; 可 归 入 我 国 第 四 纪 较 常 见 的 中 国 黄昏 爪 兽 (Hesperotherium sinense)。 但 柳 城 巨猿 洞 的 标 本 明 显 比 我 国 其 他 第 四 纪 地 点 的爪 兽 较 小 , 尤 其 是 比 早 更 新 世 晚 期 的 代 表 小很 多 。 在 形 态 特 征 方 面 , 柳 城 巨 猿 洞 的 爪 兽与 重 庆 巫 山 的 最 为 接 近 , 而 与 安 徽 繁 昌 及 湖北 建 始 的 差 异 较 大 ; 但 在 牙 齿 的 宽 / 长 比值 方 面 , 却 与 安 徽 繁 昌 的 最 为 接 近 。 我 国 已发 现 的 爪 兽 化 石 以 单 个 牙 齿 为 主 , 在 分 类 鉴定 方 面 存 在 诸 多 问 题 , 通 过 牙 齿 测 量 的 点 散布 图 , 可 以 有 效 地 检 验 对 零 散 爪 兽 牙 齿 齿 序的 鉴 别 是 否 正 确 。2007040450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Colhuehuapian 地 层 中Eoviscaccia 属 的 记 录 = Record of Eoviscaccia(Rodentia, Chinchillidae) in Colhuehuapianstrata of Patagonia.. ( 其 他 ). Kramarz AG. Ameghiniana, 2001, 38(3): 237-242117


New dental remains of a chinchillid rodentfrom Colhuehuapian beds (Lower Miocene) ofChubut province, Argentine, are described.These remains are tentatively referred to Eoviscacciaaustralis Vucetich, a species onlyknown by two isolated teeth from Deseadanbeds. The unworn and little worn cheek teethshow S-shaped occlusal morphology with fourcrests in the upper and three in the lower teeth,and the enamel is continuous. In little moreworn teeth a bilobated configuration is acquired,a thin cement deposit between thelaminae appears, and the enamel covering becomesdiscontinuous. The M3 has a rudimentarythird lamina.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thedeciduous dentition of a chinchillid is presentedherein. These new materials confirmthat E. australis is more derived than E. bolivianaVucetich (Deseadan Age, Bolivia) butmore primitive than Prolagostomus and Pliolagostomus(Santacrucian and Friasian Ages),due to its degree of hipsodonty, enamel reduction,development of a laminar dental patternand of the third lamina in the M3.2007040451Paradoxomys cancrivorus : 晚 中 新 世"Mesopotamian" 发 现 的 第 一 个 豪 猪 = Paradoxomyscancrivorus Ameghino, 1885 (Rodentia,Hystricognathi, Erethizontidae): thefirst porcupine from the "Mesopotamian"(Late Miocene). ( 英 文 ). Vucetich M G; CandelaA M. Ameghiniana, 2001, 38(2): 147-150Paradoxomys cancrivorus Ameghino is redescribedon the basis of a cast of the holotype,which is the only material currently available.The poorly preserved fossil and the fact that itwas later lost, made the systematic history ofP. cancrivorus quite complicated. The charactersvisible in the cast are: 1) brachydont molars,with very convex walls and with themesoflexid extended across three quarters ofthe width of the occlusal surface, 2) mediumsize associated with this kind of molar and 3)sub-vertical symphysis. This allows us to referit to the family Erethizontidae. Thus, it representsthe first porcupine for the "Mesopotamian".The incisor and mandibular morphologiessuggest that P. cancrivorus may be moreclosely related to the radiation of living porcupinesthan to the porcupines of the LateOligocene-Middle Miocene Patagonian radiation.If the suggested affinities are correct,they reinforce the biogeographic relationshipsof the "Mesopotamian" fauna with that ofnorthern South America.2007040452早 上 新 世 Montehermosan 阶 Lestodon 属 的最 早 记 录 = The oldest record of the genusLestodon Gervais, 1855 (Xenarthra, Tardigrada,Mylodontidae) (Montehermosan, EarlyPliocene). ( 其 他 ). Deschamps C M; EstebanG I; Bargo M S. Ameghiniana, 2001, 38(2):151-156A skull of a subadult individual assigned tothe mylodontine genus Lestodon Gervais, wasfound in Pliocene sediments of Farola MonteHermoso (Buenos Aires Province), Argentina.This genus was known only from the Ensenadanand Lujanian ages (Pleistocene) todate. In the Buenos Aires Province, the subfamilyMyloclontinae has its oldest record inthe Chapadmalalan age. The new record ofLestodon in the Montehermosan age extendsthe biochron of the genus back to the EarlyPliocene and represents the oldest record ofthe subfamily Mylodontinae in the BuenosAires Province.2007040453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中 - 下 中 新 统 一 新 的 豪 猪类 = A new Adelphomyinae rodent (Hystricognathi,Echimyidae) from the Middle-Lower Miocene of Patagonia, Argentina. ( 其他 ). Kramarz A G. Ameghiniana, 2001, 38(2):163-168A new genus and species, Prostichomysbowni, from the early Santacrucian, PinturasFormation, is described.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of Echimyidae for this formation. The molariforms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SantacrucianStichomys, but they are more primitive in havingupper molars more quadrangular in outline,less inclined crests, and labial flexii wider andmore penetrating; the lowers have completemesolophid in ml, absent in m3 and variablyreduced in dp4 and m2; the lower incisors areposteriorly longer. Protacaremys (from theColhuehuapian and Colloncuran ages) shows adentition structurally ancestral to Prostichomysand is included in the Adelphomyinaeherein. Protacaremys, Prostichomys, Stichomysand Adelphomys represent a singlephyletic line different to the Prospaniomys-Spaniomys-Maruchito group (excluded fromthe Adelphornyinae herein), Xilechimys-Paradelphomys group and Deseadomys. Theintermediate evolutionary stage between theColhuehuapian and Santacrucian genera of thedentition of Prostichomys is in agreement withthe age inferred for the Pinturas Formation.118


2007040454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中 - 下 中 新 统 新 的Adelphomyinae 化 石 = A new Adelphomyinaerodent (Hystricognathi, Echimyidae) fromthe Middle-Lower Miocene of Patagonia, Argentina.( 其 他 ). Kramarz A G.Ameghiniana, 2001, 38(2): 163-168A new genus and species, Prostichomysbowni, from the early Santacrucian, PinturasFormation, is described.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of Echimyidae for this formation. The molariforms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SantacrucianStichomys, but they are more primitive in havingupper molars more quadrangular in outline,less inclined crests, and labial flexii wider andmore penetrating; the lowers have completemesolophid in ml, absent in m3 and variablyreduced in dp4 and m2; the lower incisors areposteriorly longer. Protacaremys (from theColhuehuapian and Colloncuran ages) shows adentition structurally ancestral to Prostichomysand is included in the Adelphomyinaeherein. Protacaremys, Prostichomys, Stichomysand Adelphomys represent a singlephyletic line different to the Prospaniomys-Spaniomys-Maruchito group (excluded fromthe Adelphornyinae herein), Xilechimys-Paradelphomys group and Deseadomys. Theintermediate evolutionary stage between theColhuehuapian and Santacrucian genera of thedentition of Prostichomys is in agreement withthe age inferred for the Pinturas Formation.2007040455阿 根 廷 门 多 萨 "JC Moyano" 博 物 馆 保 存 的 布宜 诺 斯 艾 利 斯 晚 中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 Mammalsfrom the Arroyo Chasico Formation(Late Miocene), Buenos Aires Province, in the"JC Moyano" Museum of Mendoza. ( 其 他 ).Cerdeno E. Ameghiniana, 2000, 37(4): 503-508Several undescribed mammal remains fromthe Arroyo Chasico Formation, Buenos AiresProvince, Argentina, were found in the paleontologicalcollection of the Museo de CienciasNaturales Antropologicas "Juan CornelioMoyano", Mendoza, Argentina. These specimensrepresent four families of the ordersXenarthra, Notoungulata, and Litopterna, andprovide new data on this typical fauna of Chasicoanage. This material also furnishes thefirst evidence of protherotheriid litopterns inthe Chasico fauna.2007040456哺 乳 类 Glyptodon cf. clavipes 舌 骨 器 官 的 形态 功 能 分 析 = Morphofunctional analysis ofthe hyoid apparatus of Glyptodon cf. clavipesOwen (Cingulata : glyptodontidae).. ( 其 他 ).Perez L M; Scillato-Yane G J; Vizcaino S F.Ameghiniana, 2000, 37(3): 293-299The discovery of an exceptionally well preservedspecimen of Glyptodon cf. clavipesOwen permits a morphofunctional analysis ofthe hyoid apparatus. The specimen was recoveredfrom the cliffs of the Salado River, closeto General Belgrano, Buenos Aires Province,Argentina. The morphological modification ofthe apparatus apparently occurred in responseto the migration of the masticatory apparatusbelow the neurocranium that occurred in theevolution of glyptodonts. It is characterized bythe fusion of the stylo-, epi- and ceratohyoidbones of each side into a vertical rod designatedhere as the sig mohyoid, which is notablealso for its general robustness and the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areas for muscularinsertion. While other muscles are reduced,the geniohyoideus and ceratohyoideus actedantagonistically, producing powerful movementsof protraction and retraction of thetongue, respectively. The tongue would havebeen more important in the reworking of foodin the oral cavity than in food intake.2007040457阿 根 廷 科 尔 多 瓦 省 更 新 世 原 马 形 兽 科 新 化石 = New remains of Proterotheriidae (Mammalia,Litopterna) in the Pleistocene of Cordoba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Tauber AA. Ameghiniana, 2000, 37(2): 157-162The carpus and metacarpus of a PleistoceneProterotheriidae tentatively attributed to Neolicaphriumrecens Frenguelli from CordobaProvince, central Argentina, are describedherein. The manus is tridactyl, with metacarpalsII and IV well developed as in "Proterotherium"and Diadiaphorus; in this respectNeolicaphrium is primitive relative to themonodactyl manus of the Miocene Thoatherium.Nevertheless, the squaring of the carpusand the slender metacarpal III resemblethe pattern of Thoatherium and Prothoatheriumbetter than that of "Proterotherium",Diadiaphorus and Megadolodus, thus suggestinga slightly greater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in comparison with the last three genera.119


2007040458西 班 牙 南 部 中 新 世 - 上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啮 齿 目松 鼠 科 新 材 料 = New data on Mio-PlioceneSciuridae (Rodentia, Mammalia) from southernSpain. ( 英 文 ). Garcia-Alix A; Minwer-Barakat R; Martin-Suarez, E. Comptes RendusPalevol, 2007, 6(4): 269-279Sciurids are very scarce in the fossil record,especially in the basins of southern Spain. Theaim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Sciuridaerecord in these basins. The Granada andGuadix basins have yielded specimens ofXerini and Pteromyinae, which represent thelargest collection of fossil Sciuridae in southernSpain from the Middle Turolian to theUpper Ruscinian. The new discoveries changethe currently known 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range of some taxons, since we find theoldest evidence of Pliopetaurista pliocaenicain localities from the Late Turolian and ofHeteroxerus mariatheresae in a locality of theMiddle Turolian. Furthermore, we record thefirst evidence of Atlantoxerus margaritae insouthern Spain.2007040459西 班 牙 上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双 褶 齿 猬 目Soricidae 科 新 种 Blarinoides aliciae = Blarinoidesaliciae sp nov., a new Soricidae(Mammalia, Lipotyphla) from the Pliocene ofSpain. ( 英 文 ). Minwer-Barakat R; Garcia-Alix A; Martin-Suarez E; Freudenthal M.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7, 6(4): 281-289A new species of Blarinoides (Soricidae,Mammalia), Blarinoides aliciae, is describedfrom the Pliocene of Tollo de Chiclana(Guadix Basin, southeastern Spain). It is notablysmaller than the single species of this genusknown until now, B. mariae. B. aliciae isrecorded from several other Spanish localities,but the sample from Tollo de Chiclana-3 is themost numerous. B. aliciae proves the simultaneousexistence of two different species ofBlarinoides in Europe during the Pliocene:one of large siz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d another one of small size in Iberia.2007040460一 些 澳 洲 食 肉 的 袋 鼠 的 牙 齿 珐 琅 质 构 造 =Tooth enamel structure of some Australiancarnivorous marsupials. ( 英 文 ). Stefen C. Alcheringa,1999, 23(1/2): 111-132The tooth enamel structure of several specializedmarsupial carnivores belonging to thePolyprotodonta and Diprotodonta were studied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are described in detail for the first time.Within the Polyprotodonta Dasyurus shows asimple schmelzmuster with radial and aprismaticenamel only, whereas the highly specializedteeth of Sarcophilus and Thylacinusshow more complex schmelumuster consistingof several enamel types. Both differ from eachother and from other marsupials. Sarcophihuscombines radial enamel, tangential enameland stripes, Thylacinus combines radialenamel, tangential enamel, irregular enameland stripes in its enamel. In both species theschmelzmuster varies within the dentition.Thylacoleo carnifex is the only carnivorousspecies within the dominatly herbivorousgroup Diprotodonta. It has distinct canine-likeincisors and bladelike premolars that show avery complex enamel structure consisting ofradial, tangential, irregular and zipper enameland simultaneous prism deviations. Some ofthese enamel types are restricted to diptotodontmarsupials and others are frequent inmarsupials and placentals. The combination ofenamel types in Thylacoleo differs from otherstudied marsupial carnivores. However, similar,but less complex schmelzmuster are presentin other diprotodontids.In their combinationof enamel types Sarcophilus, Thylacinusand Thylacoleo are unique. The high level ofstuctural complexity within the specializedteeth of carnivorous marsupials indicates anadaptation to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within and between teeth.2007040461澳 大 利 亚 昆 士 兰 Riversleigh 地 区 一 个 巨 型的 中 新 世 蹄 蝠 ( 小 蝙 蝠 亚 目 ) 新 属Riversleigha williamsi = Riversleigha williamsigen. et sp. nov., a large Miocene hipposiderid(Microchiroptera) from Riversleigh,Queensland. ( 英 文 ). Hand S. Alcheringa,1998, 22(3/4): 259-276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Old World leafnosedbats is described from skull materialcollected from a Miocene limestone cave depositat Riversleigh in northwestern Queensland.Riversleigha williamsi gen, et sp. nov,is one of nine hipposiderid species identifiedfrom the Bitesantennary Site deposit. Its phylogeneticrelationships to other hipposideridsremain unclear but it probably represents anearly branch of this Old World tropical family.It is a relatively large hipposiderid and at leastsome of its features suggest it was capable ofconsuming well-armoured beetles amongother insect prey.120


2007040462澳 大 利 亚 昆 士 兰 西 北 部 Riversleigh 地 区 中新 世 一 个 新 的 ‘ 骨 破 裂 ’ 的 袋 鼬 ( 袋 鼠 超目 ) = A new 'bone-cracking' dasyurid (Marsupialia),from the Miocene of Riversleigh,northwestern Queensland. ( 英 文 ). Wroe S.Alcheringa, 1998, 22(3/4): 277-284Ganbulanyi djadjinguli gen. ct sp. nov, is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an upper molar andpremolar from an early-late Miocene site inRiversleigh, northwestern Queensland. Thepaucity of material constrains certainty in thedetermination of it's phylogenetic position.But, among dasyuromorphians, and dependent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ooth homology, thisspecies shows unequivocal synapomorphiesonly with the derived dasyurine Sarcophilus,and/or Barinya wangala, a possible sistertaxon to the modern dasyurid radiation (i.e.,Sminthopsinae, Phascogalinae, Dasyurinae).Other apomorphies, evident in G. djadjinguli,are common to both carnivorous thylacinidsand dasyurids within the order. Some dentalfeatures of Ganbulanyi djadjinguli are treatedas adaptations to a 'bone cracking' habitus. Ifthis interpretation is correct, then this speciesrepresents the only pre-Pliocene Australiantaxon known to occupy such a niche and perhapsthe smallest specialist 'bone-cracker'within Mammalia.古 人 类 学古 人 类 学2007040463鄂 西 地 区 早 期 人 类 和 巨 猿 生 存 环 境 研 究 =Natur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living periodof the early human and gigantic ape in WestHubei. ( 中 文 ). 程 捷 ; 郑 绍 华 ; 高 振 纪 ; 张 兆 群 ;冯 晓 波 ; 王 晓 宁 . 地 质 学 报 , 2006, 80(4): 473-480本 文 重 点 研 究 了 湖 北 建 始 高 坪 龙 骨 洞 早期 人 类 和 巨 猿 生 存 时 期 的 气 候 和 环 境 。 通过 孢 粉 、 氧 化 物 、 磁 化 率 、 哺 乳 动 物 化 石研 究 表 明 , 高 坪 地 区 在 早 更 新 世 早 期 气 候 比较 温 暖 湿 润 , 但 存 在 较 大 幅 度 的 波 动 , 植 被 为针 叶 - 阔 叶 混 交 林 。 古 人 类 生 存 时 的 气 温 比现 今 高 , 但 降 雨 量 比 现 今 少 , 而 且 在1.95~2.14 Ma BP 和 2.15 Ma BP 发 生 两 次 比较 明 显 的 降 温 事 件 , 降 温 幅 度 可 达 5~9℃。2007040464鄂 西 - 三 峡 地 区 的 古 人 类 资 源 及 相 关 研 究 进展 = Research progress of paleoanthropologyin West Hubei and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中 文 ). 刘 武 ; 高 星 ; 裴 树 文 ; 武 仙 竹 ; 黄 万 波 .第 四 纪 研 究 , 2006, 26(4): 514-521自 20 世 纪 50 年 代 发 现 长 阳 人 化 石 以 来 ,迄 今 在 鄂 西 - 三 峡 地 区 已 经 发 现 了 至 少 10处 古 人 类 化 石 地 点 , 时 代 跨 越 了 整 个 更 新 世时 期 , 尤 其 以 更 新 世 中 、 晚 期 人 类 化 石 最 为丰 富 。 除 人 类 化 石 外 , 在 这 一 地 区 还 发 现 了大 量 的 古 人 类 制 作 的 石 器 、 骨 器 、 艺 术品 、 装 饰 品 等 人 类 活 动 遗 存 , 以 及 与 古 人 类伴 生 的 动 物 化 石 。 近 年 的 野 外 发 掘 及 实 验室 研 究 证 明 鄂 西 - 三 峡 地 区 更 新 世 中 期 以 来一 直 是 古 人 类 生 存 与 繁 衍 昌 盛 的 区 域 , 该 地区 丰 富 的 古 人 类 资 源 对 研 究 与 中 国 古 人 类演 化 有 关 的 一 系 列 关 键 学 术 问 题 具 有 非 常重 要 的 价 值 。2007040465中 国 北 方 晚 更 新 世 人 类 的 适 应 变 迁 与 辐 射= Environment adaptation and diffusion ofNorth China humans in Late Pleistocene. ( 中文 ). 陈 胜 前 . 第 四 纪 研 究 , 2006, 26(4): 522-533晚 更 新 世 是 现 代 人 在 全 球 建 立 全 面 的 生态 优 势 的 时 期 。 中 国 北 方 有 比 较 丰 富 的 发现 , 但 现 有 的 材 料 和 研 究 没 有 能 够 回 答 人 类此 时 的 生 计 状 态 、 适 应 模 式 和 环 境 联 系 。文 章 从 行 为 重 建 和 生 态 学 的 角 度 考 察 , 将 中国 北 方 晚 更 新 世 的 人 类 适 应 置 于 欧 亚 大 陆整 体 人 类 演 化 框 架 中 来 考 虑 , 重 新 审 查 已 有的 发 现 , 提 出 中 国 旧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可 以 分 为两 个 阶 段 : 以 骨 角 工 具 、 装 饰 品 和 更 精 制 的石 器 组 合 为 代 表 的 早 段 (EUP) 和 以 细 石 叶 工艺 为 代 表 的 晚 段 (LUP); 并 确 定 中 国 北 方 晚更 新 世 人 类 适 应 至 少 经 历 两 次 革 命 性 的 变化 , 同 时 存 在 至 少 4 种 适 应 模 式 ; 而 且 其 地 域化 的 特 征 是 从 早 到 晚 加 强 。 人 类 的 适 应 辐射 则 主 要 表 现 于 人 口 的 扩 张 , 特 别 是 向 极 端环 境 的 殖 民 , 技 术 模 式 的 迅 速 转 换 和 地 域 化特 征 的 加 强 。2007040466三 峡 地 区 更 新 世 人 类 适 应 生 存 方 式 = Humanadaptive behavoirs during Pleistoceneinthe Three Gorges region. ( 中 文 ). 裴 树 文 ; 高 星 ;冯 兴 无 ; 陈 福 友 . 第 四 纪 研 究 , 2006, 26(4):534-542近 20 年 来 , 一 大 批 重 要 遗 址 的 发 现 、 发 掘和 研 究 , 使 三 峡 地 区 成 为 目 前 我 国 旧 石 器 考古 研 究 的 重 要 地 区 之 一 。 该 地 区 在 更 新 世总 体 上 是 以 亚 热 带 湿 热 森 林 环 境 为 主 。 长江 的 发 育 和 两 岸 丰 富 的 动 植 物 为 古 人 类 适应 、 生 存 和 迁 徙 提 供 了 资 源 。 广 泛 流 行 的121


砾 石 石 器 工 业 是 当 地 古 人 类 在 背 山 面 河 的自 然 环 境 下 从 事 狩 猎 - 采 集 活 动 所 必 需 的 。早 更 新 世 至 晚 更 新 世 早 期 , 古 人 类 从 洞 穴 居住 逐 渐 转 为 旷 野 游 动 生 活 , 石 器 保 留 砾 石 石器 的 面 貌 ; 晚 更 新 世 末 期 , 石 片 石 器 取 代 砾 石石 器 而 居 主 要 地 位 , 石 器 组 合 中 出 现 了 小 型的 刮 削 器 和 磨 制 石 器 , 部 分 遗 址 伴 生 陶 片 , 这说 明 人 类 生 存 行 为 由 狩 猎 - 采 集 向 农 业 耕 作 -家 畜 驯 养 的 过 渡 , 生 存 方 式 也 转 为 以 定 居 为主 。 古 人 类 在 三 峡 地 区 的 生 存 方 式 是 长 期适 应 当 地 自 然 环 境 的 结 果 。2007040467贵 州 毕 节 发 现 的 巨 猿 牙 齿 化 石 及 其 意 义 =New discovery of gigantopithecus blacki toothfossil from Bijie,Guizhou and its significance.( 中 文 ). 赵 凌 霞 ; 同 号 文 ; 许 春 华 ; 袁 振 新 ; 蔡 回阳 . 第 四 纪 研 究 , 2006, 26(4): 548-554文 章 报 道 了 发 现 于 贵 州 毕 节 的 一 枚 巨 猿牙 齿 化 石 , 介 绍 了 巨 猿 化 石 发 现 的 历 史 过 程及 与 之 相 关 的 毕 节 扒 耳 岩 早 更 新 世 哺 乳 动物 化 石 。 贵 州 毕 节 巨 猿 化 石 的 发 现 , 填 补 并扩 大 了 巨 猿 化 石 的 地 史 分 布 范 围 , 对 研 究 巨猿 演 化 及 云 贵 高 原 地 质 环 境 变 化 等 相 关 问题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2007040468玉 蟾 岩 遗 址 微 体 螺 类 对 探 讨 古 人 类 活 动 特征 的 指 示 意 义 =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oftiny spiral shells from the Yuchanyan Site. ( 中文 ). 顾 海 滨 ; 袁 家 荣 . 第 四 纪 研 究 , 2006,26(4): 562-570文 章 通 过 对 玉 蟾 岩 遗 址 出 土 的 大 量 微 体螺 类 的 种 类 及 生 态 类 型 研 究 , 详 细 了 解 它 们在 不 同 文 化 层 中 生 态 类 型 及 数 量 上 的 变 化 ,找 出 它 们 在 遗 址 中 的 分 布 和 变 化 规 律 , 并 根据 这 种 规 律 对 生 活 在 该 洞 穴 的 人 类 行 为 及其 生 活 环 境 进 行 了 综 合 研 究 。 研 究 结 果 表明 :1) 玉 蟾 岩 遗 址 不 同 时 期 的 文 化 层 中 , 同 时具 备 淡 水 和 陆 生 两 种 类 型 的 微 体 螺 类 , 而 且陆 生 螺 类 在 文 化 层 中 自 下 而 上 是 连 续 存 在的 , 说 明 该 遗 址 包 含 陆 生 螺 类 的 古 土 壤 始 终发 育 着 。 因 此 古 人 在 此 生 活 期 间 , 洞 穴 中 不具 备 静 水 沉 积 环 境 ; 而 且 文 化 层 中 发 现 的 淡水 螺 类 不 是 洞 穴 内 固 有 的 生 物 , 是 伴 随 着 人类 的 活 动 从 外 面 带 入 的 。2) 在 遗 址 的 西 部 ,淡 水 螺 类 大 量 增 加 , 该 处 是 古 人 在 此 洞 穴 生活 时 经 常 聚 集 的 场 所 。3)12000 年 的 玉 蟾 岩遗 址 区 , 正 处 于 末 次 冰 期 的 升 温 期 , 温 度 不 断上 升 , 水 域 面 积 不 断 扩 大 , 适 宜 大 量 的 动 植 物繁 殖 , 给 古 人 类 在 此 生 息 繁 衍 提 供 了 良 好 的生 活 环 境 。2007040469中 国 古 人 类 进 化 连 续 性 新 辩 = New argumentson continuity of human evolution inChina. ( 中 文 ). 吴 新 智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6,25(1): 17-25本 文 通 过 对 一 些 形 态 特 征 的 分 析 说 明 研究 人 类 起 源 和 进 化 应 该 注 意 的 一 些 思 维 方法 的 问 题 , 并 且 为 多 地 区 进 化 说 增 添 了 新 的证 据 :1) 中 国 更 新 世 头 骨 共 同 具 有 的 眼 眶 及其 外 侧 下 缘 形 状 等 特 征 在 近 代 头 骨 中 已 有所 改 变 , 在 考 虑 其 意 义 时 不 应 该 忽 略 时 间 和基 因 交 流 起 过 的 作 用 ;2) 中 国 更 新 世 头 骨 的共 同 特 征 并 不 因 为 它 们 也 可 见 于 其 他 地 区而 丧 失 其 意 义 , 因 为 证 明 连 续 性 的 共 同 特 征不 需 要 是 地 区 独 有 的 ;3) 铲 形 门 齿 的 结 构 在近 代 人 中 变 弱 , 不 削 弱 它 作 为 连 续 进 化 证 据的 价 值 , 这 种 弱 化 的 现 象 是 人 类 进 化 过 程 中形 态 纤 巧 化 的 一 种 表 现 ;4) 在 辩 论 时 不 要 对有 关 形 态 作 不 正 确 的 观 察 和 曲 解 对 方 的 观点 和 论 据 ;5) 头 骨 正 中 矢 状 突 隆 、 下 颌 圆枕 、 夹 紧 状 鼻 梁 和 第 三 臼 齿 先 天 性 缺 失 等四 项 特 征 在 近 代 非 洲 人 中 阙 如 , 却 存 在 于 东亚 近 代 人 , 本 文 的 分 析 认 为 这 种 现 象 增 强 多地 区 进 化 说 的 说 服 力 。2007040470山 顶 洞 人 与 现 代 华 北 人 头 骨 非 测 量 性 特 征比 较 及 中 国 更 新 世 晚 期 人 类 演 化 的 一 些 问题 = The comparisons of cranial non-metricfeatures between Upper Cave Skulls and modernNorth Chinese populations, and Late Pleistocenehuman evolution in China. ( 中 文 ). 刘武 ; 何 嘉 宁 ; 吴 秀 杰 ; 吕 锦 燕 . 人 类 学 学报 , 2006, 25(1): 26-41山 顶 洞 人 化 石 是 迄 今 在 东 亚 地 区 发 现 的数 量 最 为 丰 富 、 保 存 状 态 最 为 完 好 的 更 新世 晚 期 人 类 化 石 。 多 年 来 , 山 顶 洞 人 作 为 东亚 地 区 更 新 世 晚 期 人 类 的 代 表 , 在 研 究 东 亚地 区 现 代 蒙 古 人 种 及 美 洲 印 第 安 人 起 源 方面 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随 着 对 现 代 人 起 源 与演 化 研 究 的 深 入 , 学 术 界 对 更 新 世 晚 期 人 类演 化 及 现 代 人 群 形 成 过 程 的 许 多 细 节 及 演化 机 制 予 以 了 越 来 越 多 的 注 意 , 提 出 了 现 代人 群 出 现 时 间 及 现 代 人 群 分 化 时 间 的 概念 。 一 些 研 究 对 山 顶 洞 人 的 演 化 程 度 及 其在 东 亚 地 区 现 代 人 群 形 成 上 的 作 用 也 提 出了 不 同 看 法 。 为 了 深 入 探 讨 这 些 问 题 , 本 文对 12 项 颅 骨 非 测 量 特 征 在 山 顶 洞 人 与 现 代中 国 人 的 表 现 情 况 进 行 了 对 比 研 究 。 发 现有 8 项 特 征 在 山 顶 洞 人 与 现 代 中 国 人 之 间具 有 不 同 的 表 现 , 作 者 认 为 山 顶 洞 人 在 颅 骨特 征 表 现 上 较 现 代 中 国 人 具 有 更 多 的 原 始122


性 。 在 此 基 础 上 , 作 者 就 更 新 世 晚 期 人 群 内部 变 异 、 现 代 人 群 特 征 标 准 等 问 题 进 行 了讨 论 。历 史 地 质 学 、 地 层 学综 论2007040471西 藏 雅 鲁 藏 布 江 缝 合 带 地 层 = Stratigraphy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zone in Tibet.( 中 文 ). 万 晓 樵 ; 孙 立 新 ; 刘 文 灿 ; 烂 李 国 彪 . .Pages:119. 地 质 出 版 社 .2007.978-7-116-05230-7.雅 鲁 藏 布 江 是 印 度 板 块 和 欧 亚 板 块 碰 撞的 缝 合 线 , 是 严 格 适 应 数 列 构 造 而 发 育 的一 条 构 造 河 谷 。 雅 鲁 藏 布 江 缝 合 带 及 其 两侧 地 质 现 象 复 杂 , 地 层 发 育 多 样 。 本 书 根据 近 年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和 科 学 研 究 的 结 果 ,将 该 缝 合 带 的 地 层 划 归 于 日 喀 则 、 拉 孜 - 萨嘎 、 仲 巴 - 札 达 和 康 马 - 隆 子 地 层 分 区 , 对各 区 不 同 类 型 地 层 做 了 详 细 描 述 、 进 行 了划 分 和 对 比 ; 并 对 雅 鲁 藏 布 江 缝 合 带 两 侧的 古 生 物 地 理 演 化 进 行 了 讨 论 , 提 出 了 缝合 带 闭 合 的 地 层 学 证 据 。2007040472从 近 年 来 我 国 地 层 学 的 可 喜 进 展 谈 地 层 学方 法 论 = Ponder on methodology of stratigraphyaccording to the recent heartening progresson stratigraphy of our country. ( 中 文 ).梅 冥 相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2): 139-145“ 乐 平 统 ” 作 为 国 际 二 叠 系 年 代 地 层 系统 的 最 上 一 个 统 的 全 球 对 比 标 准 , 是 我 国 学者 金 玉 玕 研 究 员 为 首 的 研 究 集 体 多 年 艰 辛研 究 的 结 果 ; 几 乎 同 时 , 以 陈 旭 研 究 员 为 首 的科 研 集 体 以 详 尽 的 资 料 和 全 面 系 统 的 工 作 ,在 我 国 浙 江 黄 泥 塘 剖 面 建 立 了 中 奥 陶 统 达瑞 威 尔 阶 的 全 球 层 型 剖 面 点 — 中 国 第 一 个“ 金 钉 子 ” 剖 面 。 这 两 项 成 就 , 是 我 国 学 者在 上 一 世 纪 对 地 层 学 的 显 著 贡 献 之 一 , 从 他们 精 雕 细 刻 的 剖 面 资 料 和 详 尽 系 统 的 研 究成 果 中 , 可 以 研 读 出 对 “ 地 层 时 代 对 比 ” 这一 博 大 精 深 的 理 论 课 题 的 工 作 方 法 , 由 此 而诱 发 出 对 地 层 学 方 法 论 的 探 讨 , 从 而 对 某 些下 结 论 还 为 时 过 早 的 问 题 进 行 必 要 的 评述 。前 古 生 界2007040473朝 鲜 Rangnim 地 块 环 斑 花 岗 岩 岩 基 的 U-Pb锆 石 定 年 = U–Pb zircon age dating of a rapakivigranite batholith in Rangnim massif,North Korea. ( 英 文 ). Zhai M; Guo J; Peng P;Hu B. Geological Magazine, 2007, 144(3):547-552Rapakivi granites and several small leucogabbroicand gabbroic bodies are located inthe Rangnim Massif, North Korea. The largestbatholith in the Myohyang Mountains coversan area of 300 km2 and was intruded into Precambrianmetamorphosed rocks. It has aSHRIMP U – Pb zircon weighted mean207Pb/206Pb age of 1861 ± 7 Ma. The countryrocks of rapakivi granites are Neoarchaeanorthogneisses and Palaeo-Mesoproterozoicgraphite-bearing metasedimentary rocks ofgranulite facies, and they are similar to thoseof the rapakivi granites and anorthosites exposedin South Korea and in the North ChinaCraton. We conclude that the three massifs inthe Korean Peninsula commonly record anidentical Palaeo-Mesoproterozoic anorogenicmagmatic event, indicating that they have acommon Precambrian basement with theNorth China Craton.2007040474用 化 学 地 层 学 研 究 新 元 古 代 地 层 划 分 和 对比 = Chemostratigraphic studies to explainNeoproterozoic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中 文 ). 王 自 强 ; 尹 崇 玉 ; 高 林 志 ; 柳 永清 ; 唐 烽 ; 张 传 恒 . 地 学 前 缘 , 2006, 13(6): 268-279随 着 传 统 地 层 学 向 多 学 科 相 互 渗 透 的 综合 地 层 学 方 向 的 发 展 , 笔 者 开 展 了 湖 北 峡 东地 区 新 元 古 界 震 旦 系 和 南 华 系 的 化 学 地 层学 研 究 。 分 别 介 绍 了 碳 酸 盐 岩 地 层 的 稳 定同 位 素 和 碎 屑 岩 化 学 蚀 变 指 数 的 研 究 方 法和 成 果 并 依 此 提 出 新 元 古 界 划 分 和 对 比 方案 。 震 旦 系 碳 酸 盐 岩 中 所 获 得 的 δ 13 C 变 化曲 线 和87 Sr/ 86 Sr 比 值 与 世 界 诸 多 剖 面 的 变 化 曲 线 基本 一 致 。 南 华 系 碎 屑 岩 的 化 学 蚀 变 指 数(CIA) 的 特 征 是 莲 沱 组 下 部 CIA 值 为55~65( 代 表 寒 冷 环 境 的 CIA 值 ), 莲 沱 组 上 部CIA 值 则 增 至 65~75( 代 表 温 湿 环 境 ), 而 莲 沱组 顶 部 两 个 样 品 的 CIA 值 再 次 降 为 寒 冷 指 数60~65; 南 沱 组 CIA 值 均 为 60~65, 除 了 顶 部( 接 近 震 旦 系 ) 的 两 个 样 品 分 别 为 69.4 和70.9。 上 述 CIA 值 的 变 化 表 明 南 华 系 以 寒 冷气 侯 为 主 , 并 且 经 历 过 “ 寒 冷 — 温 湿 — 寒 冷 ”气 候 的 演 变 条 件 下 的 沉 积 物 。 沉 积 相 的 多样 性 说 明 即 使 在 “ 冰 期 ” 期 间 古 构 造 、 古 地理 环 境 对 沉 积 物 特 征 的 影 响 依 然 存 在 。2007040475123


燕 山 地 区 新 元 古 界 青 白 口 系 沉 积 层 序 与 地层 格 架 研 究 =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NeoproterozoicQingbaikou system in the Yanshan region,NorthChina. ( 中 文 ). 周 洪 瑞 ; 梅 冥 相 ; 罗志 清 ; 邢 矿 . 地 学 前 缘 , 2006, 13(6): 280-290燕 山 地 区 是 中 国 新 元 古 界 青 白 口 系 出 露最 好 、 层 序 较 为 完 整 的 地 区 。 从 沉 积 特 征研 究 入 手 , 确 定 了 各 种 沉 积 相 、 微 相 及 沉 积序 列 , 在 区 内 青 白 口 系 划 分 出 4 种 沉 积 体 系及 5 种 沉 积 相 、12 种 沉 积 亚 相 、16 种 微相 。 对 副 层 序 的 主 要 类 型 及 其 特 征 进 行 了分 析 , 结 合 层 序 界 面 和 最 大 海 泛 面 的 研 究 ,将 区 内 青 白 口 系 划 分 出 3 个 层 序 。 在 层 序划 分 和 对 比 基 础 上 建 立 了 燕 山 地 区 青 白 口纪 的 地 层 沉 积 格 架 并 对 其 古 地 理 演 化 进 行了 探 讨 。 认 为 燕 山 青 白 口 纪 的 沉 积 为 华 北陆 块 上 真 正 的 盖 层 沉 积 。2007040476哥 伦 比 亚 构 型 (Configuration)-- 中 元 古 代的 一 个 超 大 陆 = Configuration of Columbia,a Mes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 英 文 ).Rogers J J W; Santosh M. Gondwana Research,2002, 5(1): 5-22A supercontinent, here named Columbia,may have contained nearly all of the earth'scontinental blocks at some time between 1.9Ga and 1.5 Ga. At that time, eastern India,Australia, and attached parts of Antarcticawere apparentlysutured to western NorthAmerica, and the eastern margin of NorthAmerica, southern margin of Baltica/NorthChina, and western margin of the Amazonshield formed a continuous zone of continentaloutbuilding. Fragmentation began at ~1.6Ga, when rifting occurred in North China.Rifting continued until about 1.4 Ga in mostof Columbia, and asimilar age of rifting northof the Zimbabwe craton of southern Africasuggests that an entire continental blockstretching rom Australia to South Africa separatedfrom Columbia at this time. Furtherseparation of North America from SouthAmerica/Africa and rotation of the differentblocks ultimately resulted in their reattachmentduring the Grenville orogenyto form the supercontinent Rodinia.2007040477长 江 三 峡 地 区 上 震 旦 统 稳 定 同 位 素 异 常 及地 层 意 义 = Isotopic chemostratigraphy of theUpper Sinian in Three Gorges area. ( 中 文 ). 王伟 ; 松 本 良 ; 王 海 峰 ; 大 出 茂 ; 狩 野 獐 宏 ; 穆 西 南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19(4): 382-388三 峡 地 区 广 泛 发 育 的 上 震 旦 统 , 及 下 伏 的南 沱 组 和 古 城 组 冰 碛 层 , 有 良 好 的 生 物 地 层控 制 及 全 球 对 比 意 义 。 新 秭 归 城 附 近 的 雾河 剖 面 , 自 南 沱 组 顶 部 到 水 井 沱 组 下 部 出 露有 利 于 化 学 地 层 学 研 究 的 一 系 列 碳 酸 盐 岩沉 积 。 对 这 一 剖 面 的 碳 、 氧 、 锶 同 位 素 研究 发 现 :1) 碳 、 锶 和 氧 同 位 素 在 陡 山 沱 组 顶部 到 灯 影 组 底 部 存 在 明 显 异 常 ;2 ) 碳 同 位 素在 寒 武 系 - 前 寒 武 系 界 线 附 近 有 负 异 常 ;3 )碳 同 位 素 和 锶 同 位 素 在 剖 面 上 的 演 化 具 有全 球 对 比 意 义 ;4) 陡 山 沱 组 顶 部 到 灯 影 组 底部 的 碳 、 锶 同 位 素 异 常 , 与 可 能 存 在 末 远 古纪 的 冰 期 , 即 所 谓 的 “ 后 Marinoan 冰 期 ”有 关 。2007040478燕 山 西 段 及 太 行 山 区 长 城 系 底 界 的 讨 论 =The basal boundary of the Changcheng Systemin the western Yanshan and Taihangshan.( 中 文 ). 林 晓 辉 ; 吴 昌 华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1): 46-49对 燕 山 型 长 城 系 底 部 层 位 存 在 有 不 同 的认 识 , 从 含 钾 盆 地 、 大 红 峪 海 侵 超 覆 、 团 山子 组 海 进 或 海 退 的 问 题 提 出 长 城 系 底 部 地层 属 于 大 红 峪 组 的 观 点 。 大 红 峪 期 时 , 燕 山地 区 只 存 在 一 个 含 钾 盆 地 , 造 成 多 层 含 钾 页岩 沉 积 , 而 串 岭 沟 组 不 含 钾 。 以 前 所 划 各 组段 的 海 侵 超 覆 实 为 大 红 峪 组 的 海 侵 超 覆 , 是兴 城 运 动 在 燕 山 西 段 的 反 映 , 其 底 部 有 明 显的 相 变 特 征 。 由 此 把 燕 山 西 段 及 太 行 山 区长 城 系 底 部 层 位 重 新 划 为 大 红 峪 组 , 则 团 山子 组 存 在 的 不 协 调 现 象 也 就 迎 刃 而 解 。 同时 还 认 为 昌 平 德 胜 口 剖 面 与 青 龙 大 杖 子 剖面 几 可 逐 层 对 比 , 阳 原 牛 坊 沟 剖 面 与 代 表“ 青 龙 上 升 ” 的 剖 面 相 似 , 上 述 剖 面 应 是 大红 峪 海 侵 在 燕 山 东 西 段 的 反 映 。2007040479阴 山 东 段 ( 冀 北 及 冀 晋 内 蒙 古 接 壤 地 带 ) 的 太古 宙 地 层 问 题 讨 论 = Some problems of Archaeanstrata in Yinshan. ( 中 文 ). 王 启 超 ; 牛 树银 ; 肖 文 暹 ; 王 礼 胜 ; 张 少 卿 ; 王 琴 廷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1): 55-61在 对 区 内 太 古 宙 地 层 的 原 岩 性 质 、 大 的层 序 、 同 位 素 地 质 测 年 值 的 地 质 意 义 ( 主 要是 H 2 O、CO 2 流 体 作 用 在 变 质 作 用 中 能 否 造成 同 位 素 的 开 放 及 TDM 值 能 否 反 映 为 变 质年 龄 ) 等 众 多 认 识 分 歧 进 行 剖 析 的 基 础 上 ,将 其 自 下 而 上 划 分 为 桑 干 岩 群 、 集 宁 群 、单 塔 子 群 、 红 旗 营 子 群 ( 或 称 乌 拉 山 群 ), 其124


时 代 依 次 归 属 中 太 古 代 早 期 (3 300—3 000Ma)、 晚 期 (3 000—2 800 Ma) 及 新 太 古 代 早期 (2 800— 2 650 Ma)、 中 期 (2 650— 2 560Ma) 。2007040480河 北 省 兴 隆 地 区 大 红 峪 组 沉 积 古 环 境 研 究= 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DahongyuFormation in Xinglong region, Hebei.( 中 文 ). 徐 德 斌 ; 白 志 达 ; 王 敦 则 ; 梅 冥 相 ; 李 志忠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1): 73-79大 红 峪 组 为 燕 山 地 区 惟 一 中 、 新 元 古 界碎 屑 岩 与 碳 酸 盐 岩 混 合 沉 积 地 层 。 根 据“ 岩 性 — 岩 相 — 相 序 ” 的 研 究 思 路 与 方 法 ,在 详 细 研 究 成 因 单 元 基 础 之 上 , 将 大 红 峪 组地 层 叠 置 规 律 归 纳 为 碎 屑 岩 型 、 混 合 岩型 、 碳 酸 盐 岩 型 三 种 相 序 , 横 向 上 划 分 为 两个 相 区 : 东 部 相 区 以 碎 屑 岩 为 主 、 西 部 相 区以 碳 酸 盐 岩 为 主 , 沉 积 环 境 表 现 为 由 东 部 靠近 陆 源 区 缓 斜 坡 砂 质 海 滩 向 西 部 过 渡 为 浅水 碳 酸 盐 台 地 型 相 模 式 , 沉 积 作 用 以 潮 汐 作用 为 主 , 偶 见 浅 水 风 暴 沉 积 。2007040481皖 南 兰 田 组 中 发 现 滑 塌 砾 岩 层 = Discoveryof olistostrome in the Lantian Formation ofSouth Anhui. ( 中 文 ). 余 心 起 ; 孙 卫 国 ; 程 光 华 ;杜 森 官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2): 137-1381997 年 11 月 5 日 笔 者 等 在 皖 南 歙 县 黄 村乡 东 南 部 木 石 里 村 附 近 ( 图 1) 发 现 晚 震 旦世 兰 田 组 中 夹 一 层 厚 20 cm 的 滑 塌 砾 岩层 ;2000 年 11 月 14 日 再 次 作 了 观 测 , 并在 现 场 与 他 人 进 行 了 讨 论 。2007040482海 南 岛 东 部 黄 竹 岭 地 区 “ 抱 板 群 ” 的 解 体= Disintegration of the Baoban Group inHuangzhuling area of eastern Hainan Island.( 中 文 ). 龙 文 国 ; 符 策 锐 ; 朱 耀 河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3): 212-2151/ 5 万 填 图 结 果 表 明 , 黄 竹 岭 地 区 的 原“ 抱 板 群 ” 实 际 上 包 含 了 时 代 不 同 、 环 境不 同 的 二 套 物 质 建 造 , 抱 板 群 应 予 以 解 体 ,其 中 黄 竹 岭 南 侧 的 中 、 浅 中 变 质 沉 积 — 火山 岩 系 与 海 南 岛 其 他 地 区 的 南 碧 沟 组 可 对比 , 地 质 时 代 为 奥 陶 纪 ; 剔 除 此 之 后 的 一 套中 深 变 质 沉 积 — 火 山 岩 系 为 海 南 岛 真 正 意义 的 抱 板 群 。2007040483华 中 西 南 区 一 条 国 际 前 寒 武 系 与 寒 武 系 界线 层 型 补 充 剖 面 ( 英 文 ) = A supplemental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global stratotypesection in SW China. ( 英 文 ). 钱 逸 ; 朱茂 炎 ; 李 国 祥 ; 蒋 志 文 ;Heyo Van Iten. 古 生 物学 报 , 2002, 41(1): 19-261992 年 , 全 球 前 寒 武 系 与 寒 武 系 界 线 层 型剖 面 和 层 型 点 确 定 在 加 拿 大 纽 芬 兰 东 南 幸运 角 剖 面 , 并 以 遗 迹 化 石 带 Trichophycuspedium 的 底 作 为 前 寒 武 系 与 寒 武 系 的 分 界点 。 但 是 , 幸 运 角 剖 面 主 要 是 以 硅 质 碎 屑 岩相 为 主 , 难 以 与 含 有 丰 富 小 壳 化 石 和 具 有 可对 比 的 稳 定 同 位 素 资 料 的 碳 酸 盐 相 界 线 剖面 进 行 对 比 。 为 此 , 提 出 我 国 云 南 会 泽 大 海附 近 的 一 条 以 碳 酸 盐 相 为 主 的 剖 面 作 为 全球 前 寒 武 系 与 寒 武 系 界 线 层 型 剖 面 的 补 充剖 面 。 理 由 是 (1) 在 大 海 剖 面 上 , 震 旦 系 灯 影组 白 岩 哨 段 、 待 补 段 和 下 寒 武 统 牛 家 菁 组的 中 谊 村 段 , 大 海 段 之 间 为 整 合 接 触 ; (2 ) 早寒 武 世 早 期 地 层 单 元 含 有 丰 富 的 小 壳 化 石并 且 可 划 分 出 4 个 小 壳 化 石 组 合 带 ; (3) 利 用碳 同 位 素 资 料 可 以 将 大 海 剖 面 与 许 多 其 它剖 面 相 当 地 层 对 比 ; (4 ) 著 名 的 梅 树 村 剖 面离 大 海 剖 面 不 远 , 它 们 均 含 有 丰 富 的 小 壳 化石 和 遗 迹 化 石 , 两 者 易 于 对 比 。 文 章 进 一 步认 为 寒 武 系 的 下 界 放 在 第 Ⅰ 小 壳 化 石 组 合带 (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的 底 , 相 当 于 大 海 剖 面 11 层 的 底 。古 生 界2007040484美 国 内 华 达 南 部 中 寒 武 统 混 合 的 碳 酸 盐 - 硅质 碎 屑 单 元 对 全 球 对 比 的 意 义 = Significanceof Middle Cambrian mixed carbonatesiliciclasticunits for global correlation: southernNevada, USA. ( 英 文 ). Howley R A; ReesM N; Jiang Ganqing. palaeoworld, 2006,15(3/4): 360-366Sequence-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the MiddleCambrian Highland Peak, Bonanza King,Swasey, and Wheeler formations in the GreatBasin refines platform-to-basin correlationsand distinguishes local tectonic events fromeustasy. This analysis provides a reliable sealevelhistory through the Ptychagnostus gibbusand Ptychagnostus atavus trilobite intervalsand confirms that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and Point (GSSP) at the first appearancedatum (FAD) of P. atavus was deposited duringan overall sea-level rise. Deposition duringthe Middle Cambrian Ehmaniella/Bolaspidellabiozones in the western U.S. is represented bytwo lithologically distinct successions: (1) apoorly fossiliferous, shallow-water, mixedcarbonate-siliciclastic succession that is wide-125


spread across southern Nevada and southeasternCalifornia and (2) a highly fossiliferous,deeper water, fine-grained, siliciclastic successionin central Nevada and western Utah. Thedeeper water succession was deposited withinthe fault-controlled House Range Embaymentand contains the P. atavus GSSP. Correlationof these disparate successions had been hamperedby a lack of high-resolution biostratigraphicdata, and limited chemostratigraphy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this study, sequence-stratigraphic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Condor Member of the Highland Peak Formationand the “mixed unit” of the Bonanza KingFormation are the shallow-water platformequivalents of the basal Wheeler Formationencompassing the P. gibbus and lower P. atavuszones. The deepening event that is recordedin the P. gibbus Zone represents a majorflooding surface that may be used as animportant event marker for regional andglobal correlation. The overlying P. atavusGSSP, however, is within the later stage oftransgression and may represent a globallysynchronous event that can be correlated fromplatform to basin2007040485中 国 湖 南 Lejopyge laevigata 的 首 现 建 议 作为 寒 武 纪 第 7 阶 的 底 部 的 " 金 钉 子 " = ProposedGSSP for the base of Cambrian Stage 7,coinciding with the first appearance ofLejopyge laevigata, Hunan, China. ( 英 文 ).Shan-Chi Peng Babcock L E; Zuo Jing-Xun ;Lin Huan-Ling ; Zhu Xue-Jian: Yang Xian-Feng ; Robison R A ; Qi Yu-Ping: Bagnoli G;Chen Yong-An. palaeoworld, 2006, 15(3/4):367-383The Luoyixi section, exposed in a roadcutalong the Youshui River (Fengtan Reservoir),Guzhang County, Hunan Province, China, isproposed as the stratotype for the base of anunnamed stage boundary (base of the Cambrianstage provisionally termed Stage 7). Theproposed position of the GSSP is 121.3 mabove the base of the Huaqiao Formation, at ahorizon coinciding with the first appearance ofthe cosmopolitan agnostoid trilobite Lejopygelaevigata. The section fulfills all the requirementsfor a GSSP, and the horizon can beconstrained not only with the primary stratigraphicmarker (L. laevigata) but also withsecondary biostratigraphic, sequencestratigraphic,and chem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tools.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L. laevigatais one of the most readily recognizable levelsin the Cambrian, and can be correlated withprecision to all paleocontinents.2007040486建 议 美 国 犹 他 州 Lawson Cove 剖 面Cordylodus andresi 的 首 现 基 准 点 作 为 寒 武纪 最 高 阶 的 底 界 的 层 型 = Proposed stratotypefor the base of the highest Cambrianstage at the first appearance datum of Cordylodusandresi, Lawson Cove section, Utah,USA. ( 英 文 ). Miller J F; Ethington R L; EvansK L; Holmer L E; Loch J D et al. palaeoworld,2006, 15(3/4): 384-405We propose a candidate for the GlobalStandard Stratotype-section and Point (GSSP)for the base of the highest stage of the FurongianSeries of the Cambrian System. Thesection is at Lawson Cove in the Ibex area ofMillard County, Utah, USA. The marker horizonis the first appearance datum (FAD) of theconodont Cordylodus andresi Viira et Sergeyevain Kaljo et al. [Kaljo, D., Borovko, N.,Heinsalu, H., Khazanovich, K., Mens, K.,Popov, L., Sergeyeva, S., Sobolevskaya, R.,Viira, V., 1986. The Cambrian–Ordovicianboundary in the Baltic–Ladoga clint area(North Estonia and Leningrad Region, USSR).Eesti NSV Teaduste Akadeemia Toimetised.Geologia 35, 97–108]. At this section andelsewhere this horizon also is the FAD of thetrilobite Eurekia apopsis (Winston et Nicholls,1967). This conodont characterizes the base ofthe Cordylodus proavus Zone, which has beenrecognized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istrilobite characterizes the base of the Eurekiaapopsis Zone,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inmany parts of North America. The proposedboundary is 46.7 m above the base of the LavaDam Member of the Notch Peak Formation atthe Lawson Cove section. Brachiopods, sequencestratigraphy, and carbon-isotope geochemistryare other tools that characterize thishorizon and allow it to be recognized in otherareas.2007040487南 澳 大 利 亚 寒 武 纪 生 物 地 层 回 顾 = A reviewof the Cambrian biostratigraphy of South Australia.( 英 文 ). Jago J B; Zang Wen-Long; SunXiaowen; Brock G A; Paterson J R; SkovstedC B. palaeoworld, 2006, 15(3/4): 406-423Cambrian rocks in South Australia occur inthe Stansbury, Arrowie, eastern Officer andWarburton Basins. The succession in theStansbury and Arrowie Basins can be dividedinto three sequence sets (supersequences), 1, 2and 3. Sequence set 1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126


third-order sequences: 1.0, 1.1A, 1.1B, 1.2 and1.3. Trilobites from the Stansbury and ArrowieBasins are restricted largely to the lowerpart of the succession. Four trilobite zones arerecognized: Abadiella huoi (latest Atdabanian–earliestBotoman), Pararaia tatei, Pararaiabunyerooensis and Pararaia janeae Zones(all Botoman). Trilobites higher in the successionare known from only a few horizons andin part correlate with the upper Lower CambrianLungwangmiaoan Stage of China,equivalent to the top Toyonian. Pagetia sp. hasbeen reported in the Coobowie Formation ofthe Stansbury Basin, thus suggesting an earlyMiddle Cambrian age. The Cambrian faunasof the Warburton Basin range in age fromearly Middle Cambrian (Late Templetonian)to very Late Cambrian, although the richestfaunal assemblages are late Middle Cambrian(Ptychagnostus punctuosus to Goniagnostusnathorsti Zones). Conodonts, including Cordylodusproavus, occur in a Datsonian fauna.The Arrowie Basin contains the most completeand best studied archaeocyath successionin the Australia–Antarctica region. The Warriootacyathuswilkawillensis, Spirillicyathustenuis and Jugalicyathus tardus Zones fromthe lower Wilkawillina Limestone (ArrowieBasin) and equivalent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Atdabanian. Botoman archaeocyathids occurhigher in the Wilkawillina Limestone. Theyoungest (Toyonian) archaeocyath fauna inAustralia occurs in the Wirrealpa Limestone(Arrowie Basin).Brachiopods and molluscs of the Arrowieand Stansbury Basin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biostratigraphic assemblages. Several informalEarly Cambrian SSF biostratigraphic assemblagesare recognized. Probable tabulate-likecorals occur in the Botoman Moorowie Formation.Seven informal acritarch assemblagesoccur in the Early Cambrian of the Stansburyand Arrowie Basins. Trace fossils may mark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Onlytwo of several tuffaceous horizons from theStansbury and Arrowie Basins have beendated (i) a date of 522.0 ± 2.1 Ma from theHeatherdale Shale of the Stansbury Basin,about 400 m above latest Atdabanian archaeocyathidsand (ii) a date of 522.0 ± 1.8 Ma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Billy Creek Formationin the Arrowie Basin. Neither date is regardedas reliable.2007040488西 伯 利 亚 地 台 开 阔 陆 架 相 下 - 中 寒 武 统 界 线= Lower-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in openshelf facies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 ( 英 文 ).Korovnikov I V. palaeoworld, 2006, 15(3/4):424-430In the Early and Middle Cambrian (of traditionalusage), three broad facies belts weredeveloped over the Siberian Platform. Thelithofacies belts comprise evaporitic-carbonate,reef-shoal, and open-marine environments.Trilobites assemblages are most diverse in theopen-marine lithofacies (Judoma-Olenek facies),represented especially by the Kuonamka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platform.Species, genera and families of trilobitesgradually increased through the Middle-Cambrian boundary interval in the KuonamkaFormation. Protolenidae dominated in the timerepresented by the Lermontovia Zone. Instrata assigned to the Anabaraspis Zone, theprotolenids disappear, the paradoxidids appear,and the diversity of dorypygids increases. Thenumber of trilobite families increases in theOryctocara and Kounamkites zones. Well representedin the Kuonamka formation of theeastern Siberian Platform are three levels oftrilobites that have potential for global correlation.They are the Oryctocephalus reticulatus(=O. indicus latus), Oryctocephalus indicus,and Ovatoryctocara granulatus levels. TheLower-Middle Cambrian boundary in theSouth China correlates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Kounamkites Zone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2007040489上 扬 子 区 中 、 上 寒 武 统 的 层 序 地 层 划 分 和层 序 地 层 格 架 的 建 立 = From sequencestratigraphicdivis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the Middleto Upper Cambrian in the Upper-Yangtze region.( 中 文 ). 梅 冥 相 ; 刘 智 荣 ; 孟 晓 庆 ; 陈 永 红 .沉 积 学 报 , 2006, 24(5): 617-626上 扬 子 区 特 别 是 贵 州 及 邻 区 的 中 、 上 寒武 统 发 育 完 整 , 是 一 套 从 少 量 灰 岩 到 大 套 白云 岩 所 组 成 的 地 层 序 列 ; 以 娄 山 关 群 白 云 岩为 代 表 的 自 北 西 而 南 东 的 进 积 作 用 穿 时 , 代表 了 与 二 级 海 退 作 用 相 对 应 的 碳 酸 盐 台 地进 积 作 用 的 基 本 特 征 , 从 而 形 成 一 个 复 杂 而有 序 的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在 研 究 区 域 , 特 别 是浅 水 台 地 背 景 之 中 , 从 厚 度 较 小 的 含 化 石 的陡 坡 寺 组 到 厚 度 近 千 米 的 贫 乏 化 石 的 娄 山关 群 白 云 岩 , 给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带 来 了 许 多 困难 ; 而 在 较 深 水 背 景 之 中 的 中 、 上 寒 武 统 , 沉积 相 序 列 的 有 序 性 正 好 弥 补 浅 水 背 景 中 的不 足 。 中 、 上 寒 武 统 组 成 一 个 二 级 层 序 , 其中 可 以 进 一 步 划 分 为 七 个 三 级 层 序 , 形 成 一个 有 序 的 海 侵 — 海 退 旋 回 序 列 。 伴 随 着 上127


述 时 间 变 化 的 同 时 , 从 北 西 向 南 东 , 古 地 理 背景 由 浅 变 深 , 中 、 上 寒 武 统 由 大 套 白 云 岩 地层 相 变 为 泥 页 岩 夹 灰 岩 地 层 。 在 不 同 古 地理 背 景 的 典 型 剖 面 的 层 序 划 分 的 基 础 上 , 根据 三 级 层 序 的 两 大 属 性 ———“ 空 间 上 相序 的 有 序 性 和 时 间 上 环 境 变 化 的 同 步 性 ”,可 以 建 立 研 究 区 域 能 反 映 出 地 层 记 录 中“ 两 种 相 变 面 和 两 种 穿 时 性 ” 的 层 序 地 层格 架 。 研 究 区 域 的 中 、 上 寒 武 统 层 序 地 层格 架 的 建 立 表 明 : 虽 然 地 层 的 沉 积 记 录 较 为复 杂 , 但 是 建 立 在 以 “ 沉 积 物 的 时 间 演 化 序列 与 沉 积 相 的 空 间 展 布 形 式 所 代 表 的 规 律性 ” 为 基 础 的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 可 以 从 复 杂的 地 层 记 录 之 中 寻 找 出 更 多 的 规 律 性 。2007040490西 藏 仲 巴 县 昂 拉 仁 错 — 塔 若 错 一 带 拉 嘎 组的 地 层 特 征 及 沉 积 环 境 = Stratigraphy and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Laka Formationin the Ngangla Ringco-Taro Co area,Zhongba County, Tibet, China. ( 中 文 ). 赵 兵 ;刘 登 忠 ; 陶 晓 风 ; 马 润 则 ; 胡 新 伟 . 地 质 通报 , 2006, 25(7): 800-805在 西 藏 改 则 昂 拉 仁 错 地 区 测 制 了 多 条 拉嘎 组 剖 面 , 详 细 描 述 了 改 则 县 拉 清 乡 蹦 克 弄拉 剖 面 。 讨 论 了 拉 嘎 组 的 岩 性 组 合 特 征 及横 向 变 化 规 律 。 首 次 在 拉 嘎 组 内 建 立 了 2个 腕 足 类 生 物 组 合 带 , 即 Choristites xainzaensis-Eomarginifera组 合 带 和 Neospiriferkubeiensis-Fusispirifer plicatus-StepanoviellaBandoproductus) 组 合 带 , 前 者 的 时 代 为 晚 石炭 世 早 期 , 后 者 为 早 二 叠 世 , 大 致 与 萨 克 马尔 — 阿 丁 斯 克 (Sakmarian-Artinskian) 期 相当 。 拉 嘎 组 为 冰 海 陆 棚 沉 积 , 根 据 冰 碛 物 特征 细 分 为 坠 石 冰 碛 砾 岩 、 块 状 冰 碛 砾 岩 和冰 海 水 下 扇 砾 岩 3 种 类 型 , 并 认 为 拉 嘎 组 从早 到 晚 总 体 由 冰 海 内 陆 棚 → 冰 海 外 陆 棚 →冰 海 内 陆 棚 构 成 一 个 完 整 的 沉 积 旋 回 。2007040491西 昆 仑 康 西 瓦 南 部 甜 水 湖 一 带 下 志 留 统 与中 泥 盆 统 不 整 合 界 面 的 发 现 = Discovery ofan unconformity between the Lower Silurianand Middle Devonian in the Tianshuihu area,southern Kangxiwar, West Kunlun, China. ( 中文 ). 崔 建 堂 ; 边 小 卫 ; 王 炬 川 ; 杨 克 俭 ; 朱 海 平 ;张 俊 良 . 地 质 通 报 , 2006, 25(12): 1437-1440在 进 行 1∶25 万 岔 路 口 幅 康 西 瓦 南 部 甜水 湖 一 带 地 质 填 图 和 实 测 地 层 剖 面 的 过 程中 , 在 原 划 奥 陶 系 冬 瓜 山 组 中 采 到 了 大 量 腕足 、 珊 瑚 类 化 石 , 经 鉴 定 其 形 成 时 代 为 中 泥盆 世 早 期 , 并 发 现 该 地 层 与 下 伏 下 志 留 统 温泉 沟 群 呈 微 角 度 不 整 合 接 触 。 该 不 整 合 界面 的 发 现 充 分 证 实 甜 水 海 微 陆 块 经 历 过 早古 生 代 运 动 , 说 明 该 微 陆 块 与 扬 子 陆 块 具 有相 似 的 演 化 历 史 , 二 者 具 有 明 显 的 亲 缘 关 系 ,为 进 一 步 探 讨 南 、 北 古 大 陆 边 界 提 供 了 基础 资 料 。2007040492藏 西 北 三 岔 口 地 区 泥 盆 系 生 物 礁 特 征 及 其意 义 = The Devonian bioherms in Sanchakou,northwesternXiza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中 文 ). 夏 军 ; 钟 华 明 ; 童 劲 松 ; 鲁 如 魁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 2006, 26(2): 34-41在 羌 塘 西 部 的 三 岔 口 一 带 泥 盆 系 拉 竹 龙组 中 发 现 规 模 较 大 的 生 物 礁 — 台 地 前 缘礁 。 下 层 礁 体 厚 7.28m, 上 层 礁 体 厚40.98m。 两 个 礁 体 均 为 叠 置 礁 , 礁 体 由 礁基 、 礁 核 、 礁 顶 组 成 。 剖 面 显 示 发 育 有 礁前 垮 塌 角 砾 、 礁 格 架 、 礁 间 及 礁 后 环 境 。泥 盆 纪 生 物 礁 的 发 现 为 羌 塘 盆 地 寻 找 油 气资 源 提 供 了 新 思 路 。2007040493西 藏 普 兰 石 炭 纪 地 层 的 厘 定 及 其 地 质 意 义= Delineation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the Carboniferous strata in Burang,Xizang.( 中 文 ). 魏 文 通 ; 专 少 鹏 ; 刘 洪 章 ; 张 振 利 ; 孙 肖 ;张 宽 .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 2006, 26(3): 22-25通 过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 利 用 确 定 上 覆 、 下 伏地 层 时 代 与 区 域 地 层 对 比 方 法 , 结 合 邻 区 古生 物 年 代 特 征 , 对 西 藏 普 兰 北 喜 马 拉 雅 分 区下 石 炭 统 进 行 了 厘 定 。 普 兰 地 区 早 石 炭 世受 沉 积 环 境 与 物 质 供 应 量 等 因 素 影 响 , 岩性 、 岩 石 组 合 特 征 与 邻 区 略 有 差 异 , 其 下 部以 变 质 粉 晶 灰 岩 为 主 夹 变 质 泥 质 粉 砂 岩 , 厘定 为 亚 里 组 ; 上 部 以 变 质 细 粒 砂 岩 为 主 夹 变质 粉 晶 灰 岩 , 厘 定 为 纳 兴 组 。2007040494西 昆 仑 大 红 柳 滩 地 区 原 划 上 三 叠 统 克 勒 青河 群 中 发 现 二 叠 纪 化 石 = The discovery ofthe Permian fossils from the formerly UpperTriassic Keleqinghe Group in the Dahongliutanregion,western Kunlun. ( 中 文 ). 崔 建 堂 ; 边小 卫 ; 王 炬 川 ; 朱 海 平 ; 杨 克 俭 . 沉 积 与 特 提 斯地 质 , 2006, 26(4): 47-50在 西 昆 仑 大 红 柳 滩 一 带 地 质 填 图 和 剖 面实 测 过 程 中 , 在 原 划 上 三 叠 统 克 勒 青 河 群 中采 到 了 大 量 孢 粉 和 珊 蝴 、 菊 石 类 等 化 石 , 经鉴 定 其 时 代 主 体 为 二 叠 纪 ; 经 区 域 地 层 对 比 ,将 其 改 归 二 叠 系 黄 羊 岭 群 。 生 物 化 石 的 发现 , 为 该 套 地 层 时 代 划 分 提 供 了 直 接 的 证 据 ,128


并 为 进 一 步 详 细 研 究 西 昆 仑 微 陆 块 及 巴 颜喀 拉 晚 古 生 代 — 中 生 代 边 缘 裂 陷 盆 地 的 地质 构 造 演 化 提 供 了 新 的 基 础 资 料 。2007040495湖 北 崇 阳 二 叠 纪 — 三 叠 纪 之 交 钙 质 微 生 物岩 的 时 代 及 基 本 特 征 = Age and generalcharacteristics of calcimicrobialite near the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Chongyang,Hubei Province. ( 中 文 ). 杨 浩 ; 张 素 新 ; 江 海 水 ;王 永 标 . 地 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 报 , 2006,31(2): 165-170湖 北 崇 阳 钙 质 微 生 物 岩 产 在 二 叠 纪 末 礁相 绝 灭 界 线 之 上 , 绝 灭 界 线 之 下 即 为 晚 二 叠世 长 兴 期 的 海 绵 礁 灰 岩 、 棘 屑 灰 岩 及 藻 有孔 虫 生 物 碎 屑 灰 岩 . 微 生 物 岩 基 本 上 由 中 粗晶 - 微 晶 方 解 石 组 成 , 主 要 沉 积 构 造 有 “ 花 斑状 构 造 ” 及 藻 叠 层 构 造 . 目 前 微 生 物 岩 中 发现 的 化 石 主 要 有 球 状 菌 藻 类 化 石 、 介 形虫 、 微 型 腹 足 、 双 壳 、 鱼 牙 及 分 类 位 置 尚无 法 确 定 的 棒 状 微 型 化 石 . 微 生 物 岩 中 已 发现 有 牙 形 石 化 石 :Hindeodus parvus, H. typicalis和 H. latidentatus, 从 牙 形 石 的 类 型 及 产出 层 位 分 析 , 崇 阳 钙 质 微 生 物 岩 的 下 部 属 于晚 二 叠 世 长 兴 期 , 上 部 为 早 三 叠 世 . 崇 阳 微 生物 岩 在 沉 积 特 征 、 生 物 组 成 及 牙 形 石 带 上均 基 本 可 与 华 南 其 他 地 区 已 发 现 的 微 生 物岩 进 行 对 比 .2007040496英 国 南 部 晚 石 炭 世 蜚 蠊 类 昆 虫 的 地 层 学 潜力 = The stratigraphical potential of blattodeaninsects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 ofsouthern Britain. ( 英 文 ). Jarzembowski E;Schneider J. Geological Magazine, 2007,144(3): 449-456The Blattodea (cockroaches sensu lato orroachoids) from the southern coalfields of theUK are reviewed or examined, especially speciesoccurring in more than one coal basinincluding Mylacris abrupta (Bolton, 1930)comb. nov., and undescribed material fromWrithlington (Somerset). It is proposed that aderived mylacrid Mylacris–Sooblatta assemblageis used to extend the latest Westphalianand earliest Stephanian insect zonation fromthe continent to southern Britain, thus augmentingthe European Pennsylvanian scheme.2007040497华 力 西 欧 洲 一 些 晚 石 炭 世 盆 地 的 比 较 分 析=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ome Late Carboniferousbasins of Variscan Europe. ( 英 文 ).Stanislav O; Christopher J. Geological Magazine,2007, 144(3): 417-448Vegetation diversity and pattern changes,and their relation to tectono-sedimentary historiesare compared between selectedEuramerican Late Palaeozoic coalfields, tounderstand better the controls on the dynamicsof the Pennsylvanian terrestrial ecosystemsand to demonstrate the problems with comparingdata from various basins. The analysis isbased on data from the following basins ofdifferent geotectonic and palaeogeographicalpositions: the cratonic Pennines Basin, theforeland South Wales and Upper Silesia basins,and the fault-related Intra Sudetic andCentral and Western Bohemia basins. Theanalysis indicates that complex factors areresponsible for changes in plant diversity andvegetation patterns. These are related to climate,tectonics, preservation potential, samplingbiases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revision ofthe flora in each basin. Plant diversity patternsin the basins differ because of local controlsand/or the character and detail of the availabledata. Maximum diversity varies among thebasins within the Langsettian and Duckmantiansubstages. Two apparent step-likedrops in diversity were detected within coalbearingstrata of most basins: at the Duckmantian/Bolsovianboundary and at theBolsovian/Asturian boundary. Further andmore prominent falls are related to transitionsfrom coal-bearing to non-coal-bearing (mostlyred bed) strata or vice versa during Stephaniantimes. Interpretation of climatic signals recordedin the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indicatesthat Westphalian and middle Stephaniantimes were wet intervals, whereas early andlate Stephanian times were drier.2007040498Mississippian 至 Pennsylvan 亚 纪 含 煤 序 列的 沉 积 史 : 来 自 波 兰 上 Silesia 煤 田 的 实 例= Sedimentary history of a Mississippian toPennsylvanian coal-bearing succession: anexample from the Upper Silesia Coal Basin,Poland. ( 英 文 ). Artur K; Ryszard G; Marek D;Dariusz G. Geological Magazine, 2007,144(3): 487-496The coal-bearing succession of the UpperSilesia Coal Basin consists of deposits filling aflexural foredeep basin. Accumulation initiallycompensated for regional and differentiatedsubsidence, after which the general depositionalsurface remained nearly flat. The depositionof the coal-bearing succession started atthe end of Mississippian times (Pendleian129


Subage) and continued with hiatuses throughalmost the whole of Pennsylvanian times, andstopped in the Westphalian D Subage. The upto 8500 m thick coal-bearing succession traditionallyhas been divided into four main unitscalled ‘Series’, and all of them are subdividedinto subsidiary units known as‘ Beds ’ . The occurrence of the intervalscontaining marine faunas within the lower‘Paralic’ part of the coal-bearing successionresulted from eustatic ingressions. Thehigher ‘Limnic’ part of the succession waslaid down in fluvial systems, while the lowerpart was formed mostly in a fluvial and, to alesser extent, complex coastal system. Sedimentationof the coal-bearing succession wascontrolled by both autogenic and allogenicfactors.2007040499保 加 利 亚 东 北 部 Dobrudzha 煤 田Westphalian 晚 期 到 Stephanian 早 期 的 沉 积= Late Westphalian and early Stephaniansediments of the Dobrudzha Coalfield, NEBulgaria. ( 英 文 ). Yanaki G. GeologicalMagazine, 2007, 144(3): 497-511The Bolsovian to Cantabrian sediments inthe Dobrudzha Coal Field are about 800 mthick. They were deposited in a depressionbounded to the east, south and west by activesynsedimentary faults. Most of the successionis coal-bearing clay- and siltstones, includingoccasional lacustrine deposits with fresh waterfaunas (molluscs and ostracods). Basin-widesandstone intervals are associated with twoperiods of erosion and non-sequence. Thereare also localized sandstone bodies withvitrinized plant remains associated with thebasin-margin faults. Conglomerates are onlythin and rarely developed, and pebbles areonly rarely found in the sandstones. There areonly three basin-wide coals (m5 at the middleMakdonka Formation, n1 at the base of theKrupen Formation and p3 in the middle GurkovoFormation) representing times of diminishedinflux of clastic sediment, and thus ofreduced movement along the basin-marginfaults. Based on the depth of the erosivedown-cutting,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elevationof the basin was at least 180 m above sea-level.The area surrounding the basin is supposed tobe an alluvial plain covered with vegetationand swamps. The dense vegetation cover suggestsperiods of high precipitation, whereasdry conditions with active weathering aremost probable 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VelkovoFormation. Volcanic activity occurrednear to the depression, perhaps related to theboundary faults. In the stratigraphically highestpart of the succession (the Kabalak Member),volcaniclastics are the main componentof the detritic sediments. The basin eventuallyinverted to become a horst around which Permiansediments were deposited.2007040500华 北 板 块 北 部 边 缘 中 泥 盆 世 Gushan 闪 长 岩岩 体 的 成 因 及 其 构 造 意 义 = Petrogenesis ofthe Middle Devonian Gushan diorite pluton on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 英 文 ). Zhang S;Zhao Y; Song B; Liu D. Geological Magazine,2007, 144(3): 553-568The Gushan diorite pluton, located at the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was emplaced during Middle Devonian times(SHRIMP U–Pb zircon age of 390 ± 5 Ma).Rocks from the pluton are characterized bylow SiO2 and high alkali contents, and theyshow monzodiorite compositions in a totalalkali v. silica (TAS) plot. They exhibit lightREE-enrichment, no to slightly positive Euanomalies, strong depletion in Rb, Th, U, Nb,Ta, P, Zr, Hf and Ti, enrichment in Ba, K andSr, low contents of Y and Yb, and high Sr/Yratios. They have a relatively narrow range ofisotopic compositions with initial 87Sr/86Srratios of ~ 0.7050, Nd(T) values of –9.5 to –7.5 and zircon Hf(T) values from –11.8 to –5.8. These features are remarkably similar toanother Middle Devonian intrusion, theShuiquangou syenitic complex at the northern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These similaritiessuggest that the two intrusions probablyhave a common origin. They were consideredto be derived from a type I enriched mantle,ultimately with some involvement of ancientlower crustal components, and werelikely emplaced in a back-arc extension environmentrelated to southward subduction ofthe Palaeo-Asian oceanic plate or during thecessation of the subduction. Aluminium-inhornblendebarometry studies of the MiddleDevonian Gushan pluton yielded emplacementdepths of about 18 km. Combined withprevious geobarometry results on the Carboniferousplutons within the Inner Mongolia Palaeo-uplift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China block,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uplift andexhumation of the plutons within the InnerMongolia Palaeo-uplift during Middle Devonianto Late Carboniferous times were not asdistinct as those during Late Carboniferous to130


Early Jurassic times, and the strong uplift andexhumation of the Inner Mongolia Palaeoupliftwere achieved during Late Carboniferousto Early Jurassic times.2007040501西 藏 羌 北 地 区 石 炭 纪 地 层 的 发 现 = Discoveryof Carboniferous strata in northern Qiangtangbasin, Tibet. ( 中 文 ). 程 立 人 ; 陈 寿 铭 ; 张以 春 ; 吴 水 忠 . 地 学 前 缘 , 2006, 13(4): 240-243西 藏 羌 北 地 区 从 未 发 现 过 有 可 靠 化 石 依据 的 石 炭 纪 地 层 。 在 西 藏 1∶25 万 玛 依 岗日 幅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中 , 于 原 侏 罗 系 分 布 区 内 ,发 现 了 一 套 厚 度 大 于 298·05m 的 以 碳 酸 盐岩 为 主 夹 碎 屑 岩 地 层 。 碳 酸 盐 岩 中 含 丰 富的 Eostaffella 、 Pseudoendothyra 、Milleralla 、 Ozawainella 、 Pseudostaffella 、Profusulinella 、 Fusulina 、 Fusulinella 、Triticites、Protricites 等 , 属 于 典 型 的 石 炭 纪分 子 。 虽 未 见 顶 、 底 , 但 它 是 羌 北 地 层 分 区的 唯 一 一 处 有 可 靠 化 石 依 据 的 石 炭 纪 地 层 ,故 建 立 瓦 垄 山 组 (C 1-2 w)。2007040502二 叠 系 — 三 叠 系 界 线 全 球 层 型 剖 面 — 回 顾和 进 展 = A review on the global stratotypesection and point of the Permian-Triassicboundary. ( 中 文 ). 殷 鸿 福 ; 鲁 立 强 . 地 学 前缘 , 2006, 13(6): 257-267综 合 评 述 了 5 年 来 对 二 叠 系 — 三 叠 系 界线 (PTB) 全 球 层 型 剖 面 —— 煤 山 D 剖 面 的 研究 进 展 。 简 要 介 绍 剖 面 的 研 究 历 史 、 地 理和 地 质 背 景 , 叙 述 了 世 界 上 最 完 整 的 二 叠 纪长 兴 期 至 三 叠 纪 格 里 斯 巴 赫 期 的 牙 形 石 和菊 石 带 , 并 简 短 讨 论 了 Otoceras 的 年 代 。 叙述 了 煤 山 与 其 他 剖 面 长 兴 期 至 格 里 斯 巴 赫期 磁 性 地 层 学 的 对 比 。 介 绍 了 δ 13 C 和 δ 34 S的 化 学 地 层 学 最 新 研 究 进 展 , 特 别 是 在 PTB附 近 多 个 δ 13 C 负 漂 移 的 发 现 。 两 项 重 要 的分 子 地 层 学 研 究 显 示 了 基 础 生 态 系 统 的 深刻 变 化 —— 微 生 物 生 态 系 的 灾 变 和 在 二 叠纪 — 三 叠 纪 生 态 系 之 交 严 重 缺 氧 事 件 期 间透 光 带 的 静 海 相 环 境 。 文 章 报 道 了 自 2001年 以 来 PTB 年 代 测 定 的 进 展 。PTB 之 下14cm 处 火 山 成 因 的 粘 土 层 25 层 的 年 代 , 现在 定 为 (252.4±0.3)Ma(Mundil 等 ,2004)。 文章 还 讨 论 了 事 件 地 层 学 , 认 为 尽 管 在 25-26层 有 一 个 主 事 件 , 煤 山 PTB 附 近 的 事 件 是 多幕 式 的 , 并 且 开 始 于 事 件 层 25-26 层 之 前 。因 此 ,PTB 大 绝 灭 主 因 是 外 星 撞 击 导 致 的 可能 性 是 不 大 的 。2007040503陕 西 镇 安 西 口 石 炭 系 — 二 叠 系 界 线 剖 面 综合 地 层 学 研 究 = Integrated stratigraphy of theCarboniferous-Permian boundary section atXikou, Zhen'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Northwest China. ( 中 文 ). 王 训 练 ; 王 雷 ; 张 海军 ; 张 世 红 ; 夏 国 英 . 地 学 前 缘 , 2006, 13(6):291-302 1 图 版 .对 中 国 海 相 石 炭 — 二 叠 系 界 线 典 型 剖 面陕 西 镇 安 西 口 剖 面 进 行 了 生 物 地 层 、 层 序地 层 、 磁 性 地 层 、 事 件 地 层 多 学 科 综 合 研究 。 在 石 炭 — 二 叠 系 界 线 附 近 建 立 了 4 个牙 形 石 生 物 带 , 自 下 而 上 依 次 为Streptognathodus elegantulus 带 ,S. elongatus带 ,S. gracilis 带 和 S. isolatus 带 。 将 研 究 区 石炭 — 二 叠 系 界 线 置 于 S. isolatus 带 的 底 界 , 较以 蜓 带 Pseudofusulina krotowi sphaeroidea-Dunbarinella(PD) 带 的 底 界 为 标 志 确 定 的 石炭 — 二 叠 系 界 线 层 位 低 3.3m。 在 西 口 剖 面上 石 炭 统 逍 遥 阶 至 下 二 叠 统 隆 林 阶 , 以 初 始海 泛 面 作 为 层 序 界 面 , 识 别 出 12 个 四 级 层 序( 大 体 相 当 于 副 层 序 组 ), 构 成 5 个 Ⅱ 型 三 级层 序 。 这 5 个 三 级 层 序 及 其 对 应 的 海 平 面变 化 与 贵 州 独 山 、 罗 甸 纳 水 、 紫 云 扁 平 剖面 同 期 地 层 中 三 级 层 序 及 海 平 面 变 化 旋 回之 间 显 示 出 较 好 的 对 应 关 系 。 除 下 杨 家 河阶 外 , 其 余 各 阶 的 底 界 , 包 括 逍 遥 阶 、 上 杨 家河 阶 、 范 家 河 阶 、 垭 口 阶 及 隆 林 阶 的 底 界 ,基 本 上 都 位 于 沉 积 相 转 换 点 或 其 附 近 , 即 层序 地 层 及 海 平 面 变 化 旋 回 的 关 键 界 面 或 其附 近 。 表 明 这 5 个 三 级 层 序 的 关 键 界 面 与年 代 地 层 界 线 的 关 系 相 当 密 切 。 碳 酸 盐 岩磁 化 率 大 小 与 碳 酸 盐 岩 微 相 存 在 一 定 的 对应 关 系 , 显 示 相 对 海 平 面 变 化 是 控 制 碳 酸 盐岩 磁 化 率 大 小 的 重 要 因 素 . 另 外 , 在 重 要 地 层界 线 附 近 常 出 现 磁 化 率 异 常 高 值 , 说 明 碳 酸盐 岩 磁 化 率 可 能 作 为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的 重 要依 据 . 西 口 地 区 晚 石 炭 世 逍 遥 期 至 早 二 叠 世隆 林 期 地 层 中 可 识 别 出 两 次 明 显 的 蜓 类 辐射 事 件 . 第 一 次 蜓 类 辐 射 事 件 发 生 在Occidentoschwagerina alpina-O. postgallowayi(OS) 组 合 带 底 部 , 即 下 杨 家 河 阶 的 底 部 .第 二 次 辐 射 事 件 发 生 在 Mccloudia regularis-Paraschwagerina fragosa-Robustoschwagerinaxiaodushanica (MPR) 组 合 带 底 部 , 即 范 家 河阶 的 底 部 . 具 有 三 级 和 三 级 以 上 隔 壁 的 四 射珊 瑚 动 物 群 突 然 大 量 繁 盛 , 代 表 四 射 珊 瑚 演化 进 程 中 一 次 重 大 变 革 . 在 陕 西 镇 安 石 炭 - 二叠 系 界 线 附 近 , 这 个 生 物 事 件 首 现 层 位 相 当于 蜓 类 Pseudofusulina urdalensi (PU) 带 下 部 ,131


高 于 该 带 底 界 不 到 12 m, 以 Xikouphyllum-Shaannanophyllum-Szechuanophyllum -Wentzellophyllum 组 合 带 为 代 表 . 在 这 个 层 位牙 形 石 也 发 生 了 重 要 变 化 . 各 类 地 质 事 件 记录 出 现 的 层 位 关 系 密 切 . 在 垭 口 阶 底 界 各 类地 质 事 件 记 录 吻 合 最 好 , 隆 林 阶 底 界 次 之 , 然后 是 范 家 河 阶 底 界 . 与 上 述 3 条 界 线 相 比 , 在镇 安 西 口 剖 面 上 , 以 牙 形 石 Streptognathodusisolatus 的 首 现 位 置 确 定 的 石 炭 - 二 叠 系 界 线事 件 地 层 特 征 不 明 显 , 既 不 是 一 个 生 物 辐 射演 化 面 , 碳 酸 盐 岩 磁 化 率 变 化 也 不 太 明 显 , 在实 际 工 作 中 不 易 使 用 .2007040504北 祁 连 西 段 志 留 系 层 序 地 层 学 特 征 = Thesequence stratigraphical characters of the SilurianSystem in the west of the northern Qilanshan.( 中 文 ). 徐 卫 东 ; 周 学 武 ; 李 俊 建 ; 岳 世 东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 2006, 29(2): 92甘 肃 省 北 祁 连 西 段 志 留 纪 地 层 为 一 套 形成 于 残 留 盆 地 的 碎 屑 岩 堆 积 , 其 岩 石 地 层 包括 肮 脏 沟 组 , 泉 脑 沟 山 组 , 旱 峡 组 , 分 别 相 当 于年 代 地 层 单 位 的 下 志 留 统 、 中 志 留 统 和 上志 留 统 。 通 过 对 其 沉 积 环 境 、 层 序 地 层 学特 征 及 其 变 化 研 究 认 为 该 区 地 层 包 括 低 水位 体 系 域 ( 水 位 扇 、 低 水 位 进 积 楔 )、 海 侵 体系 域 和 高 水 位 体 系 域 沉 积 , 其 沉 积 环 境 由 深海 扇 ( 近 源 浊 积 盆 地 、 远 源 浊 积 盆 地 ) 渐 变 为陆 棚 直 至 潮 坪 , 为 一 个 完 整 的 海 浸 海 退 旋 回 ,基 本 上 是 一 套 完 整 的 Ⅰ 型 层 序 。2007040505内 蒙 古 扎 鲁 特 旗 黄 哈 吐 地 区 泥 盆 系 大 民 山组 的 发 现 及 其 意 义 = The Discover of DaminshanFormation of Devonian System andits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in Huang-Hetu areaof Zaluteqi,Inner Mongolia. ( 中 文 ). 刘 建 雄 ;王 惠 ; 李 建 利 . 华 南 地 质 与 矿 产 , 2006, (4):45-49内 蒙 古 东 部 黄 哈 吐 地 区 1∶5 万 区 调 工 作 ,在 前 人 划 分 的 “ 大 石 寨 组 ” 中 , 新 发 现 了 一套 走 向 NE 的 地 层 , 岩 石 组 合 为 粗 火 山 碎 屑沉 积 岩 夹 微 晶 灰 岩 及 中 性 火 山 碎 屑 岩 , 内 含丰 富 的 腕 足 、 珊 瑚 、 苔 藓 虫 等 化 石 。 时 代属 于 中 泥 盆 世 早 期 , 大 体 相 当 于 艾 菲 尔 阶 - 吉维 特 阶 , 应 归 属 为 大 民 山 组 。 由 于 该 套 地 层在 黄 哈 吐 地 区 为 首 次 发 现 , 对 大 地 构 造 及 地层 区 划 等 基 础 地 质 的 研 究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2007040506阿 根 廷 门 多 萨 圣 拉 斐 尔 二 叠 纪 盆 地 东 部 二叠 纪 Cochico 群 底 部 新 的 Ar-40/Ar-39 测 年数 据 的 地 层 和 生 物 地 层 意 义 = Stratigraphicand biostratigraphic consequences of a newAr-40/Ar-39 date for the base of the Cochicogroup (Permian), Eastern Permian Basin, SanRafael, Mendoza, Argentina. ( 英 文 ). MelchorR N. Ameghiniana, 2000, 37(3): 271-282This payer reports a new date for the firstignimbritic cycle of the Toba Vieja GordaMember (Yacimiento Los Reyunos Formation)obtained by the laser total fusion Ar-40/Ar-39method on sanidine. This ignimbritic cycleoverlies the angular unconformity of the SanRafael Orogenic Phase. The sample was takenfrom "La Caverna" (34 degrees 41' 09 " S; 68degrees 36' 06 " W), south of Dr. Baulies mineraldeposit at Sierra Pintada. The obtainedanalytic value, 266.31 +/- 0.82 Ma, is consideredas a reasonable approximation to the rinserof sedimentation of the Cochico Group atSierra Pintada. Comparison with existing geochronologicalinformation also allows: (a) toestimate a maximum stratigraphic hiatus dueto the San Rafael Orogenic Phase of ca. 13 -20 m.y.; (b) to assign a probable minimumabsolute age for the base of the Striatites Biozone(recorded above the horizon where thedated sample was taken), which is considerednot younger than Wordian (Subcommission onPermian Stratigraphy) or Kazanian (standardscale of the Urals); (c) to suggest a maximumWordian (Kazanian of the standard scale) agefor an association of tetrapod footprints(mostly Chelichmus isp.) recovered from theAreniscas Atigradas Member (Yacimiento LosReyunos Formation); and (d) to estimate adepositional span for the Cochico Group andthe overlying Agua de los Burros Formationof approximately 2 to 8 m.y. The record of theStriatites Biozone or correlative associationsin the Chacoparanense (Argentina) and Parana(Brazil) basins and in Australia, confers additionalsignificance to the new date reportedherein.2007040507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Lachlan 造 山 带Macquarie 岛 弧 早 奥 陶 世 地 层 发 育 = EarlyOrdovician development of the Macquarie Arc,Lachlan Orogen, New South Wales. ( 英 文 ).Glen R A; Crawford A J; Percival I G; BarronL M.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07, 54(2/3): 167-179The first recorded igneous activity of thenow-fragmented Macquarie Arc in central132


New South Wales began in Early Ordovician(Lancefieldian-Bendigonian) times. In thewesternmost Junee-Narromine Volcanic Belt,mafic to intermediate lavas of the NelungalooVolcanics, intruded by monzonite at 481 Ma,pass up into sandstone, conglomerate and siliceoussiltstone of the Lancefieldion to earlyBendigonian Yarrimbah Formation. Furthereast, in the northern Molong Volcanic Belt,the Mitchell Formation consists of volcaniclasticconglomerate, sandstone and siltstonewith minor lavas and is succeeded conformablyby volcaniclastic granule conglomerate,sandstone and siltstone of the middle-lateBendigonian Hensleigh Siltstone. This earliestphase of volcanism in the Macquarie Arc isdominated by high-K calc-alkaline to shoshoniticevolved basalt, basaltic andesite andandesite, but felsic lavas with SiO2 >63% areabsent. Age-corrected epsilon(Nd) values forfive lavas range from +6.2 to +7.8, indicatingan absence of any old continental crustal componentin the petrogenesis of these volcanicrocks. Together, these data suggest formationof the Macquarie Arc as an intra-oceanic arc,probably built on Cambrian oceanic crust.2007040508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Lachlan 造 山 带Macquarie 岛 弧 奥 陶 纪 至 志 留 纪 最 早 期 历 史= Ordovician to earliest Silurian history of theMacquarie Arc, Lachlan Orogen, New SouthWales. ( 英 文 ). Percival I G; Glen R A. Australian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7,54(2/3): 143-165Subduction-related volcanic and associatedsedimentary successions of Ordovician age inthe Junee-Narromine, Molong, Rockley-Gulgong and Kiandra Volcanic Belts are correlatedusing the most comprehensive biostratigraphicframework yet compiled for theMacquarie Arc. Key features of the correlationinclude confirmation and dating of four arcwidemagmatic phases: in the Early Ordovician(Lancefieldian-Bendigonian), late Middleto early Late Ordovician (Darriwilian to Gisbornian),Late Ordovician and Late Ordovicianto earliest Silurian. Emplacement ages ofintrusions that form part of the four magmaticphases complement the 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A widespread hiatus of about 9 millionyears separates the last-known Bendigonian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Phase I frominitiation of the second magmatic phase inearly Darriwilian time, The third magmaticphase comprises the geochemically distinctiveCopper Hill Suite of intrusive rocks. Thefourth magmatic phase, recognised by itsevolved shoshontic signature, follows an extensivevolcanic hiatus marked by developmentof Eastonian-age shallow-marine autochthonouslimestones and overlying deeper waterfine-grained clastic rocks in the Junee-Narromine and western Molong VolcanicBelts, During this interval in the easternMolong Volcanic Belt and Rockley-GulgongVolcanic Belt, volcanism appears to have beennearly continuous with the changeover fromPhase 2 to Phase 4 lavas discernible only from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criteria, Isotopicdating indicates that Phase 3 magmatismspans the Eastonian volcanic hiatus, suggestingthat this intrusive episode may have beenresponsible for regional uplift resulting inlimestone deposition. A widespread depositionaland volcanic break, ranging across the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reflects variableuplift and cessation of arc volcanism,followed by intrusion of Phase 4 porphyries inthe early Llandovery that constitute the lastgasp of arc activity.2007040509风 暴 沉 积 频 率 曲 线 : 解 释 加 拿 大 魁 北 克 安替 库 斯 提 山 前 盆 地 晚 奥 陶 世 和 早 志 留 世 沉降 、 海 平 面 变 化 和 轨 道 力 的 关 键 = Tempestitefrequency curves: a key to Late Ordovicianand Early Silurian subsidence, sea-levelchange, and orbital forcing in the Anticostiforeland basin, Quebec, Canada. ( 英 文 ). LongD G F.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07, 44(3): 413-431Following partial closure of the northernIapetus Ocean along the Newfoundland segmentof the St. Lawrence Promontory, subsidencealong the Anticosti Platform was influencedby residual thermal subsidence, renewedtectonic loading by thrust sheets to thesouth, and sediment loading. Basement subsidence,calculated by removing the effects ofsediment loading, was between 2 and 5 cm/kain the Caradocian, increasing to 8.6 cm/ka inthe Pusgillian and Cautleyan, and reaching amaximum of 17.7 cm/ka in the Rawtheyan,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Princeton Lake andVaureal Formations. A marked decline in subsidence,beginning in the Hirnantian and continuinginto the Early Silurian, may reflectdecoupling of thrust loads to the south, althougha further stage of thrust loading mayhave occurred in the Aeronian during deposition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Jupiter Formation.Storm frequency curves, produced using tempestiteabundance, thickness, and grain size133


through more than a kilometre of carbonatestrata on Anticosti Island, allow recognition oflong period, 3rd-order trends. These are in partsimilar to local sea-level trends deduced fromdirect interpretation of sedimentary structures,but depart significantly from paleontologicalbasedsea-level curves. Shorter period 4thordercycles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orbitaleccentricity with periods of 100 and 400 ka.These may reflect periods with falling sea levels,increasing storm activity, or enhancedsediment flux to the middle and outer shelf.2007040510华 南 奥 陶 纪 生 物 礁 时 空 分 布 的 控 制 因 素 =Facts controll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of Ordovician reefs in South China.( 英 文 ). 李 越 ;S Kershaw; 李 军 ; 边 立 曾 ; 章 森 桂 ;张 俊 明 ; 夏 凤 生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1): 9-17华 南 奥 陶 纪 生 物 礁 主 要 分 布 于 三 个 层 位 ,选 择 了 数 个 生 物 礁 实 例 分 析 当 时 的 古 地 理格 局 对 礁 相 地 层 时 空 分 布 的 控 制 作 用 。 涉及 到 的 生 物 礁 赋 存 层 位 自 下 而 上 为 : 特 马 道克 晚 期 扬 子 地 台 中 部 宜 昌 分 乡 组 和 同 时 代的 扬 子 地 台 南 缘 皖 南 的 仑 山 组 ; 阿 伦 尼 克 早期 分 布 于 地 台 中 部 至 南 缘 的 红 花 园 组 ; 阿 什吉 尔 中 期 浙 赣 边 区 下 镇 组 和 三 衢 山 组 。 研究 结 果 表 明 , 礁 相 地 层 的 的 发 育 与 否 及 其 生物 和 沉 积 结 构 在 时 空 上 表 现 出 的 分 异 , 明 显受 控 于 与 古 地 理 背 景 的 变 迁 相 关 的 诸 多 因素 , 如 海 平 面 升 降 、 碳 酸 盐 岩 台 地 的 规 模 以及 沉 积 区 间 的 抬 升 等 。2007040511广 西 中 - 上 泥 盆 统 界 线 附 近 的 化 学 地 层 学 特征 = Chemostratigraphic characters of theMiddle-Upper Devonian boundary in Guangxi,South China. ( 中 文 ). 王 大 锐 ; 白 志 强 . 地 层 学杂 志 , 2002, 26(1): 50-54中 国 广 西 是 世 界 上 泥 盆 系 发 育 最 好 的 地区 之 一 , 沉 积 相 齐 全 、 出 露 良 好 , 是 进 行 地 层学 及 沉 积 相 研 究 的 理 想 地 区 。 大 乐 剖 面 与马 鞍 山 剖 面 直 线 距 离 约 为 7km, 根 据 生 物 地层 学 的 研 究 , 两 剖 面 中 - 上 泥 盆 统 (D2 - D3 )界 线 附 近 发 生 了 明 显 的 穿 时 现 象 。 化 学 地层 学 的 研 究 表 明 在 这 两 条 剖 面 上 的 界 线 附近 disparilis 带 内 碳 同 位 素 组 成 发 生 了 明 显的 两 次 负 向 波 动 , 波 动 幅 度 分 别 可 达 1.1‰ 和0.8‰ ( 马 鞍 山 军 田 剖 面 ) 和 1.5‰ 和 1.3‰( 大 乐 剖 面 ); 两 条 剖 面 上 该 牙 形 石 化 石 带 内及 上 下 地 层 中 元 素 锶 (Sr) 的 含 量 波 动 趋 势 同样 可 以 很 好 地 对 比 , 本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了 岩 石地 层 学 界 线 的 穿 时 现 象 并 纠 正 了 以 往 用 岩石 地 层 学 特 征 划 定 D2 - D3 界 线 的 错 误 。2007040512海 南 岛 保 亭 地 区 南 好 组 的 地 质 时 代 = Ageof the Nanhao Formation of Baoting area,Hainan Island. ( 中 文 ). 张 仁 杰 ; 胡 宁 ; 姚 华 舟 ;冯 少 南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2): 101-105海 南 岛 保 亭 地 区 南 好 组 选 层 型 剖 面 新 发现 腹 足 类 H ormotoma、 Raphistomina, 腕 足类 Ferganella? 、 Xinanospirif er ?、 strophomenids,竹 节 石 Tentaculites? 和 珊 瑚 Favosites?等 化 石 , 表 明 其 时 代 属 志 留 纪 而 非 早石 炭 世 。 以 往 报 道 该 地 区 南 好 组 的 Tenticospirifer、Ptychomaletoechia 等 腕 足 类 化 石 应为 晚 泥 盆 世 , 而 非 早 石 炭 世 。 岛 北 部 含 有 典型 的 早 石 炭 世 早 期 化 石 的 岩 关 阶 以 碳 酸 盐岩 及 细 碎 屑 岩 交 互 成 层 为 特 征 , 与 保 亭 地 区南 好 组 层 型 剖 面 岩 性 迥 异 , 不 宜 用 南 好 组 表示 , 应 另 建 新 的 组 名 。2007040513川 黔 上 古 生 界 锶 同 位 素 演 化 曲 线 的 地 层 学意 义 = 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trontium isotopic curve of the Upper Paleozoicof Sichuan and Guizhou. ( 中 文 ). 石 和 ; 黄思 静 ; 沈 立 成 ; 张 萌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2):106-110锶 同 位 素 地 层 学 的 研 究 表 明 海 水 中 的 锶同 位 素 组 成 主 要 受 地 质 历 史 中 全 球 性 海 平面 升 降 、 板 块 活 动 、 海 底 扩 张 等 因 素 控制 。 根 据 川 黔 地 区 海 相 上 古 生 界 未 经 蚀 变的 92 个 样 品 的 锶 同 位 素 测 试 数 据 , 建 立 了 该地 区 晚 古 生 代 锶 同 位 素 组 成 曲 线 。 川 黔 地区 晚 古 生 代 锶 同 位 素 曲 线 与 国 外 学 者 公 布的 同 时 代 锶 同 位 素 曲 线 特 征 极 为 相 似 , 显 示了 在 地 层 学 上 的 重 要 意 义 。 同 时 根 据 锶 同位 素 演 化 曲 线 讨 论 了 川 黔 地 区 上 古 生 界 的地 层 划 分 、 对 比 和 全 球 性 海 平 面 变 化 与 地区 性 海 进 海 退 的 关 系 。2007040514滇 西 北 拖 顶 地 区 志 留 系 的 发 现 = Discoveryof the Silurian system in the Tuoding area ofNorthwest Yunnan. ( 中 文 ). 张 世 涛 ; 冯 庆 来 ;葛 孟 春 ; 谢 德 凡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2):131-134中 咱 地 块 南 部 的 志 留 系 有 别 于 三 江 构 造带 其 他 地 区 的 志 留 系 , 通 过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研究 , 将 这 套 地 层 命 名 为 吉 仁 水 组 , 代 表 中 咱 地块 南 部 地 区 志 留 系 的 岩 相 类 型 , 时 代 为 志 留纪 中 、 晚 期 。 根 据 岩 相 类 型 的 差 异 , 中 咱 组134


可 划 分 为 两 个 岩 性 段 : 第 一 段 主 要 由 白 云 质灰 岩 、 灰 岩 、 白 云 岩 构 成 ; 第 二 段 由 泥 质岩 、 细 粒 碎 屑 岩 及 白 云 质 灰 岩 、 灰 岩 、 白云 岩 组 成 , 陆 源 碎 屑 成 分 含 量 较 高 , 碳 酸 盐 岩相 对 较 少 。2007040515关 于 奥 陶 纪 “ 茅 坪 组 ” = About the OrdovicianMaoping Formation of China. ( 中 文 ). 张元 动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2): 135-136在 上 世 纪 60 年 代 ,“ 茅 坪 组 ” 这 一 名 称先 后 被 赋 予 两 个 完 全 不 同 的 岩 石 地 层 单元 , 一 个 是 奥 陶 纪 的 , 命 名 地 点 地 江 西 崇义 , 另 一 个 是 寒 武 纪 的 , 命 名 地 点 在 湖 北咸 丰 。 在 后 来 的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里 , 这 一 名称 被 各 自 使 用 , 互 不 相 干 。 近 年 来 的 关 节中 国 地 层 的 若 干 总 结 性 和 立 典 性 文 献 或 地层 清 理 工 作 对 该 组 名 的 采 用 了 不 同 的 看法 , 或 取 其 一 , 或 都 不 取 , 也 未 详 加 说 明原 因 , 有 些 混 乱 。2007040516论 塔 里 木 盆 地 “ 东 河 砂 岩 ” 的 地 质 时 代 =The age of the Donghe Sandstone in the TarimBasin. ( 中 文 ). 朱 怀 诚 ; 罗 辉 ; 王 启 飞 ; 张 师 本 ;赵 治 信 ; 黄 智 斌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3):197-201系 统 总 结 了 关 于 近 年 来 塔 里 木 盆 地 重 要储 油 层 —“ 东 河 砂 岩 ” 年 代 研 究 所 取 得 的主 要 进 展 , 包 括 1)“ 东 河 砂 岩 ” 中 发 现 晚 泥盆 世 孢 子 和 胴 甲 鱼 化 石 ; 2 ) 含 砾 砂 岩 段 发 现晚 泥 盆 世 盾 皮 鱼 化 石 ; 3) 下 泥 岩 段 下 部 发 现晚 泥 盆 世 孢 子 ; 4 ) 下 泥 岩 段 上 部 和 生 屑 灰 岩段 分 别 发 现 石 炭 纪 初 期 第 一 、 二 孢 子 组 合带 ;5 ) 生 屑 灰 岩 段 发 现 石 炭 纪 初 期 的 牙 形 刺 ;6 ) 化 学 — 生 物 地 层 学 研 究 结 果 指 示 , 泥 盆系 — 石 炭 系 界 线 应 在 “ 东 河 砂 岩 ” 顶 面 之上 。 据 此 ,“ 东 河 砂 岩 ” 的 时 代 应 为 泥 盆纪 。2007040517文 山 古 木 街 台 地 边 缘 泥 盆 纪 斜 坡 碳 酸 盐 沉积 与 环 境 意 义 = The Devonian slope carbonatesediments at the edge of the Gumujie Platform,Wenshan, and their significances. ( 中文 ). 陈 晓 临 ; 王 臣 兴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3): 206-211文 山 古 木 街 台 地 东 部 边 缘 泥 盆 纪 的 斜 坡碳 酸 盐 沉 积 类 型 包 括 重 力 流 和 非 重 力 流 , 重力 流 有 碎 屑 流 、 滑 移 滑 积 层 及 浊 流 ; 常 见 的层 序 组 合 有 3 种 , 整 个 斜 坡 体 系 在 垂 向 上 可划 分 3 个 沉 积 旋 回 ; 建 立 11 个 浮 游 生 物 化 石带 , 沉 积 时 代 为 早 泥 盆 世 晚 期 至 中 泥 盆 世 早期 。 斜 坡 碳 酸 盐 重 力 流 的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的古 地 理 、 古 构 造 环 境 意 义 。2007040518第 一 个 国 际 层 型 三 十 年 :Klonk 地 点 志 留纪 - 泥 盆 纪 界 线 及 其 现 状 = Thirty years of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tratotype: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at Klonk and its presentstatus. ( 英 文 ). Chlupac I, Vacek F. Episodes,2006, 26(1): 10-15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tratotype, selectedaccording to modern stratigraphic principles,is the section with the Silurian-Devonianboundary at Klonk in the Barrandian area,Czech Republic. Its approvement at the XXIVIGC in Montreal, 1972 deeply influenced thefurther development of stratigraphic principlesand praxis in achieving an objective base fordefinition of global chronostratigraphic units,later followed in establishments of GSSP indifferent parts of the global stratigraphic column.The procedure of the establishment, presentstatus and correlative value of the Silurian-Devonianboundary stratotype are reviewed,confirming the suitability of its selection2007040519建 议 华 南 广 西 Pengchong 剖 面 作 为 石 炭 纪维 宪 阶 底 部 全 球 层 型 和 点 位 = A proposed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for the baseof the Visean stage (Carboniferous): the Pengchongsection, Guangxi, South China. ( 英 文 ).Devuyst FX, Hance L, Hou HF, Wu XH, TianSG, Coen M, Sevastopulo G. Episodes, 2006,26(2): 105-115The first appearance of Eoparastaffella simplexin the lineage Eoparastaffella ovalis -Eoparastaffella simplex (foraminifers) hasbeen officially approved by the Voting Membersof the SCCS in early 2002 as the newbiostratigraphic criterion to define the base ofthe Vis an. The present paper summarizeseight years of research and proposes a new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fromGuangxi, South China. The boundary is definedat the base of bed 85 of the Pengchongsection where the first E. simplex is recorded,following more primitive Eoparastaffella. Theconodont Gnathodus homopunctatus, whosecryptic first appearance has beet? used as anempirical tool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T-Vboundary it? Western Europe, enters a decimetrehigher in bed 86. Scaliognathus anchoraliseuropensis and other conodonts con-135


sidered characteristic of the late Tournaisianoccur below these levels.2007040520峡 区 晚 奥 陶 世 地 球 化 学 异 常 与 奥 陶 系 - 志 留系 之 交 环 境 变 迁 = Late Ordovician chemicalanomaly and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across the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inYangtze Gorges. ( 中 文 ). 王 传 尚 ; 陈 孝 红 ; 汪 啸风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4): 272-279通 过 对 峡 东 地 区 宜 昌 王 家 湾 、 黄 花 场 和分 乡 等 三 条 重 要 奥 陶 系 — 志 留 系 界 线 剖 面碳 同 位 素 (δ 13 C) 地 球 化 学 异 常 对 比 研 究 , 以及 远 安 苟 家 垭 和 秭 归 新 滩 奥 陶 系 — 志 留 系界 线 剖 面 稀 土 元 素 分 布 型 式 、δCe 异 常 的分 析 , 和 对 苟 家 垭 奥 陶 系 — 志 留 系 界 线 剖 面微 量 元 素 (Rb、Sr、Sc、V、Ni 等 ) 地 球 化 学异 常 的 研 究 , 揭 示 了 奥 陶 系 — 志 留 系 界 线 附近 地 球 环 境 的 巨 大 变 化 , 论 述 了 环 境 变 化 对生 物 界 的 影 响 , 将 奥 陶 系 五 峰 组 划 分 为 2 个三 级 层 序 和 5 个 四 级 层 序 , 为 奥 陶 系 / 志 留 系界 线 层 型 剖 面 的 最 终 确 定 提 供 了 新 的 参 考依 据 。2007040521石 炭 纪 杜 内 阶 - 维 宪 阶 界 线 定 义 介 绍 = Introductionto the definition of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 中 文 ). 侯 鸿 飞 ;F X 德 维 伊斯 特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4): 293-296简 要 介 绍 了 杜 内 阶 — 维 宪 阶 界 线 定 义 的历 史 和 现 状 , 包 括 舍 费 尔 德 会 议 原 始 定 义 , 牙形 石 Guathodus texanus 带 底 界 定 义 , 有 孔 虫Eoparastaffella 形 态 演 化 定 义 。2001 年 9 月在 美 国 圣 路 易 斯 举 行 的 国 际 石 炭 纪 地 层 委员 会 现 场 会 议 期 间 , 非 正 式 通 过 了 石 炭 纪 杜内 阶 — 维 宪 阶 界 线 新 定 义 , 即 “ 有 孔 虫Eoparastaffella ovalis 类 群 — E. simplex 谱 系中 Eoparastaffella simplex 的 首 次 出 现 ”。2007040522扬 子 陆 块 早 奥 陶 世 末 期 — 中 奥 陶 世Darriwilian 初 期 沉 积 分 异 = Sedimentary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e latest Early Ordovician— earliest Darriwilian in the YangtzeBlock. ( 中 文 ). 张 允 白 ; 周 志 毅 ; 张 俊 明 . 地 层学 杂 志 , 2002, 26(4): 302-314研 究 表 明 , 扬 子 陆 块 早 奥 陶 世 末 期 至 中 奥陶 世 Darriwilian 初 期 各 类 沉 积 呈 明 显 带 状分 布 , 但 南 北 两 侧 沉 积 带 分 布 并 不 对 称 。 各沉 积 带 总 体 走 向 为 南 西 — 北 东 向 , 不 同 阶 段沉 积 带 类 型 及 位 置 略 有 变 化 。 自 古 陆 向 东南 方 向 , 早 奥 陶 世 末 期 — 中 奥 陶 世 初 期 依 次发 育 近 岸 砂 砾 质 沉 积 带 , 近 岸 砂 质 、 泥 质 沉积 带 ; 内 陆 架 泥 质 夹 碳 酸 盐 沉 积 带 ; 浅 外 陆 架碳 酸 盐 夹 泥 质 沉 积 带 , 含 铁 泥 质 碳 酸 盐 沉 积带 , 边 缘 碳 酸 盐 沉 积 带 ; 深 外 陆 架 斜 坡 泥 质 夹砂 质 、 碳 酸 盐 沉 积 带 , 泥 质 夹 粉 砂 质 沉 积 带 ,泥 质 、 碳 质 沉 积 带 。 中 奥 陶 世 早 期 至 Darriwilian初 期 演 变 为 近 岸 白 云 质 与 陆 源 碎 屑沉 积 带 ; 内 陆 架 碳 酸 盐 与 泥 、 砂 质 沉 积 带 ; 浅外 陆 架 碳 酸 盐 夹 泥 质 沉 积 带 , 含 铁 泥 质 碳 酸盐 沉 积 带 , 边 缘 碳 酸 盐 沉 积 带 ; 深 外 陆 架 斜 坡泥 质 夹 砂 质 、 碳 酸 盐 沉 积 带 , 泥 质 夹 粉 砂 质沉 积 带 , 泥 质 、 碳 质 沉 积 带 。 扬 子 陆 块 北 缘早 奥 陶 世 末 期 — 中 奥 陶 世 初 期 发 育 浅 外 陆架 粉 砂 质 、 泥 质 、 碳 酸 盐 沉 积 带 , 边 缘 碳 酸盐 沉 积 带 ; 中 奥 陶 世 早 期 至 Darriwilian 初 期则 包 括 浅 外 陆 架 碳 酸 盐 沉 积 带 , 粉 砂 质 、 泥质 , 外 陆 架 碳 酸 盐 沉 积 带 , 边 缘 碳 酸 盐 沉 积带 。2007040523加 里 东 期 上 扬 子 区 前 陆 盆 地 演 化 过 程 中 的层 序 特 征 与 地 层 划 分 = Characteristic ofseqence and stratigraphical division in evolutionof Upper Yangtze region during Caledonian.( 中 文 ). 尹 福 光 ; 许 效 松 ; 万 方 ; 陈 明 . 地 层学 杂 志 , 2002, 26(4): 315层 序 地 层 的 主 控 因 素 包 括 全 球 海 平 面 变化 、 构 造 沉 降 、 气 候 、 物 源 供 给 等 方 面 , 在不 同 性 质 的 盆 地 内 它 们 所 起 的 作 用 大 小 不一 , 在 前 陆 盆 地 中 以 构 造 沉 降 控 制 为 主 。 上扬 子 区 在 加 里 东 运 动 过 程 中 形 成 前 陆 盆 地 ,主 要 经 历 了 三 次 挤 压 、 挠 曲 沉 降 至 松 驰 、抬 升 过 程 。 一 是 中 奥 陶 世 至 晚 奥 陶 世 临 湘期 , 二 是 晚 奥 陶 世 五 峰 期 至 早 志 留 世 龙 马 溪期 , 三 是 早 志 留 世 石 牛 栏 期 至 中 志 留 世 。 在盆 地 演 化 过 程 中 , 由 于 前 陆 隆 起 露 出 水 面 , 使物 源 供 给 方 向 和 性 质 改 变 , 造 成 隆 后 盆 地 沉积 环 境 由 开 放 变 为 半 闭 塞 , 由 碳 酸 盐 岩 转 变为 碎 屑 岩 沉 积 。 以 此 重 大 的 转 换 为 界 , 将 上扬 子 区 的 中 奥 陶 统 至 中 志 留 统 划 分 为 2 个二 级 层 序 , 奥 陶 系 — 志 留 系 界 线 放 在 第 二 个二 级 层 序 的 最 大 海 泛 面 之 顶 , 也 就 是 观 音 桥组 的 顶 , 此 结 果 与 岩 石 地 层 清 理 成 果 相 一致 。 以 海 平 面 相 对 变 化 和 沉 积 物 的 转 变 进一 步 划 分 成 4 个 三 级 层 序 , 又 根 据 三 级 层 序的 体 系 域 的 演 化 相 应 地 划 分 出 岩 性 组 。 因此 将 临 湘 组 与 宝 塔 组 归 并 成 宝 塔 组 , 体 现 了海 水 逐 渐 变 浅 、 向 上 加 积 的 过 程 , 且 它 们 间为 一 渐 变 过 渡 , 在 碳 酸 盐 浅 滩 和 盆 地 边 缘 之处 , 两 者 划 分 不 开 , 为 了 便 于 填 图 与 对 比 , 将 其划 归 在 一 起 。 由 于 观 音 桥 组 分 布 不 稳 定 , 五136


峰 组 与 龙 马 溪 组 下 部 岩 性 相 似 , 为 了 油 气 的评 价 和 填 图 的 可 操 作 性 , 将 五 峰 组 , 观 音 桥 组 ,龙 马 溪 组 下 部 归 并 成 龙 马 溪 组 , 将 龙 马 溪 组上 部 单 独 分 出 , 命 名 为 新 滩 组 。2007040524与 乐 平 统 最 早 期 ( 二 叠 纪 末 期 ) 的 大 绝 灭相 关 的 碳 同 位 素 负 异 常 = A negative carbonisotope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iestLopingian (Late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 英文 ). Kaiho K; Chen Z Q; Ohashi T; Arinobu T;Sawada K; Cramer B 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2005, 223(1-2): 172-180 4 图 版 .Palaeozoic life was severely affected in apair of mass extinction events at the beginning(earliest Lopingian, 260 million years ago)and the end (251 million years ago) of theLate Permian. However, the biological andgeochemical record of the earliest Lopingiancrisis remains poorly constrained. We presentanalyses of strata in South China showing thata negative anomaly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ratios accompanied an abrupt extinction ofmarine fauna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tePermian, similar to patterns observed at theend-Permian and the end-Cretaceous (65 millionyears ago) extinction events.2007040525二 叠 - 三 叠 纪 生 物 绝 灭 事 件 的 地 球 化 学 研 究新 进 展 = Advances in geochemical studies of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 中 文 ). 张俊 ; 梁 汉 东 ; 梅 亚 青 . 地 质 地 球 化 学 , 2006,34(2): 35-40二 叠 - 三 叠 纪 生 物 绝 灭 事 件 在 地 史 发 展 中有 着 重 要 作 用 , 灭 绝 加 速 了 物 种 的 进 化 和 更替 。 本 文 简 要 总 结 了 近 几 年 来 全 球 地 球 化学 、 地 质 和 古 生 物 等 学 者 关 于 P-T 生 物 绝灭 事 件 的 研 究 , 包 括 事 件 的 测 年 研 究 进 展 和事 件 原 因 的 种 种 学 说 , 其 中 详 细 阐 述 了 地 外碰 撞 ( 小 行 星 或 彗 星 )、 火 山 学 说 、 缺 氧 学 说以 及 海 洋 酸 性 化 假 设 的 研 究 进 展 , 并 对 该 绝灭 事 件 研 究 意 义 进 行 了 简 单 的 分 析 和 探讨 。2007040526一 条 新 发 现 的 奥 陶 系 — 志 留 系 界 线 剖 面 =A new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sectionin Guizhou,South China. ( 中 文 ). 苏 文 博 ; 王 永标 ; 龚 淑 云 . 现 代 地 质 , 2006, 20(3): 409-412在 贵 州 省 桐 梓 县 红 花 园 乡 南 坝 子 村 发 现一 条 新 的 穿 越 奥 陶 系 — 志 留 系 界 线 的 地 层剖 面 。 该 剖 面 自 下 而 上 依 次 出 露 有 宝 塔组 、 涧 草 沟 组 、 五 峰 组 和 龙 马 溪 组 等 , 露 头良 好 , 产 状 平 缓 , 化 石 丰 富 。 其 五 峰 组 观 音 桥段 顶 部 与 龙 马 溪 组 交 界 处 , 即 穿 越 奥 陶 系 —志 留 系 界 线 的 一 段 地 层 , 横 向 上 可 连 续 追 索逾 百 米 。 自 五 峰 组 底 部 到 龙 马 溪 组 底 部 ( 相当 于 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 带 —Coronograptus cyphus 带 下 部 ) 的 地 层 中 已 发现 25 层 斑 脱 岩 。 根 据 生 物 地 层 、 层 序 地 层等 资 料 初 步 确 认 了 这 些 斑 脱 岩 与 湖 北 宜 昌等 地 的 斑 脱 岩 具 高 分 辨 对 比 性 。 该 剖 面 的发 现 为 华 南 奥 陶 系 — 志 留 系 界 线 附 近 的 各项 研 究 提 供 了 新 的 资 料 。2007040527西 秦 岭 大 草 滩 组 的 再 厘 定 及 地 质 属 性 讨 论= Re-definition and its attribute of the DacaotanFormation in western Qinling. ( 中 文 ). 苏春 乾 ; 崔 建 军 ; 赵 欣 ; 李 勇 ; 裴 先 治 ; 杨 兴 科 . 煤田 地 质 与 勘 探 , 2006, 34(3): 1-6通 过 1∶25 万 天 水 幅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 基 本查 实 了 大 草 滩 组 的 岩 性 组 合 、 生 物 化 石 组合 、 沉 积 环 境 和 沉 积 盆 地 属 性 。 重 新 厘 定的 大 草 滩 组 是 一 套 不 整 合 于 舒 家 坝 组 之上 、 伏 于 大 庄 组 之 下 的 以 紫 红 色 为 特 征 的杂 色 陆 相 碎 屑 岩 地 层 , 时 代 归 属 晚 泥 盆 世 , 有别 于 其 上 ( 原 大 草 滩 组 上 部 ) 的 裂 陷 盆 地 海 相暗 色 碎 屑 岩 夹 碳 酸 盐 岩 地 层 。 认 为 当 时 的大 地 构 造 背 景 为 拉 张 环 境 , 并 非 挤 压 环 境 下的 前 陆 盆 地 沉 积 。 揭 示 了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南缘 晚 古 生 代 的 盆 地 构 造 属 性 。2007040528挪 威 北 极 地 区 斯 匹 次 卑 尔 根 中 部 上 石 炭 统至 下 二 叠 统 海 进 - 海 退 层 序 = Upper Carboniferousto Lower Permian transgressiveregressivesequences of central Spitsbergen,Arctic Norway. ( 英 文 ). Samuelsberg T J;Pickard N A H. Geological Journal, 1999,34(4): 393-411Investigation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toLower Permian sedimentary strata of centralSpitsbergen shows that this highly cyclic rocksuccession is composed of four long-termtransgressive-regressive cycles. These longtermcycles are themselves composed ofstacked higher order cycles Transgressivepha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accommodationspace, and include a basaltransgressive part of marked retrogradation offacies belts and thickening-upward component137


cycles. Regressive phases are characterized bydecreasing accommodation space, displayedby progradation of facies belts, overall shallowingand increased restriction of the depositionalenvironment, influx of coarse terrigenoussediments and increasing evidence ofexposure and/or non-deposition. The oldesttransgressive-regressive sequence identified,Sequence 1, is of Serpukhovian to Bashkirianage and represents a syn-rift sequence. Alsocomposed of syn-rift sediments is the transgressive-regressiveMoscovian to mid-Gzhelian-aged Sequence 2. The late Gzhelianto late Asselian Sequence 3 is mainly a postriftsequence. The youngest sequence, Sequence4, is of Sakmarian to possible Artinskianage, and is also composed of post-riftsediments.The individual transgressiveregressivecycles are defined as second-ordercycles, based on lithological signatures, lateralextent of bounding unconformities, and theactual time period the cycles span.Local tectonic activity is believed to control tosome extent the development of short-termcycles in the syn-rift succession. However,cyclicity within the long-term cycles is mainlycontrolled by eustatic sea-level fluctuations,and therefore enables them to be correlated toother Circum-Arctic regions,2007040529蒙 古 古 生 代 地 层 研 究 的 新 进 展 = New progressin the study of the Palaeozoic strata ofMongolia. ( 中 文 ). 王 成 源 ;Weddige Karsten;MinjinChuluun.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 地 球 科学 版 ), 2006, 36(5): 723-735蒙 古 国 古 生 代 地 层 的 研 究 以 往 主 要 侧 重底 栖 大 化 石 的 研 究 , 很 多 地 层 的 时 代 划分 、 归 属 问 题 不 能 得 到 很 好 的 解 决 , 底 栖化 石 的 地 方 性 很 强 , 不 能 与 国 际 直 接 对比 。 牙 形 刺 是 古 生 代 地 层 的 主 导 化 石 , 很多 古 生 代 地 层 问 题 都 可 以 用 牙 形 刺 解 决 并进 行 可 靠 的 洲 际 间 对 比 。2001 年 笔 者 在 蒙古 南 戈 壁 采 集 了 158 个 样 品 , 经 分 析 发 现了 大 量 牙 形 刺 标 本 , 解 决 了 很 多 蒙 古 的 重大 地 层 问 题 。Arynshand 组 应 当 归 入 下 石 炭统 , 泥 盆 - 石 炭 系 界 线 在 Arynshand 组 之下 , 而 不 是 在 此 组 的 内 部 。Mushgai 地 区Bayan-Khoshuu Ruins 剖 面 的 Mandalovoo组 Gavuu 段 的 上 部 应 属 早 泥 盆 世 早 期 , 而不 是 以 前 所 确 定 的 早 志 留 世 , 称 为 奥 咯 诺伍 德 组 (Olonovoot Formation);(Gavuu 段 的下 部 仍 归 早 志 留 世 。Mandalovoo 组 应 提 升为 Mandalovoo 群 ;Gavuu 段 应 提 升 为Gavuu 组 。 南 戈 壁 Shine Jinst 地 区 Tsakhir剖 面 Tsagaanbulag 组 的 时 代 是 早 泥 盆 世 洛霍 考 夫 期 , 而 不 是 中 晚 志 留 世 ,Ulaan-Shand 剖 面 Tsagaanbulag 组 的 时 代 也 是 早 泥盆 世 洛 霍 考 夫 期 。Chuluun 组 的 时 代 为 早 泥盆 世 晚 埃 姆 斯 期 。Tsagaankhaalga 组 的 时 代为 早 艾 菲 尔 期 。Indert 组 为 早 石 炭 世 。 蒙 古古 生 代 海 相 地 层 大 部 分 是 浅 水 相 地 层 , 并可 能 存 在 5 个 间 断 : 志 留 系 的 文 洛 克 统 和罗 德 洛 统 的 下 部 , 下 泥 盆 统 布 拉 格 阶 的 一部 分 , 中 泥 盆 统 艾 菲 尔 阶 上 部 , 泥 盆 - 石 炭系 界 线 地 层 。 蒙 古 国 南 部 和 中 部 很 可 能 缺失 上 二 叠 统 的 海 相 沉 积 .中 生 界2007040530一 个 特 异 化 石 保 存 地 点 的 成 因 :Tepexi deRodr í guez 古 环 境 ( 白 垩 纪 中 期 , 墨 西 哥Puebla) = Genesis of a locality of exceptionalfossil preservation: paleoenvironments of Tepexide Rodgríguez (mid-Cretaceous, Puebla,Mexico). ( 英 文 ). Kashiyama Y; Fastovsky DE; Rutherford S; King J; Montellano M. CretaceousResearch, 2003, 24(4): 407-431This study of Tepexi de Rodríguez (Puebla,Mexico), a mid-Cretaceous (Aptian?) localitywith exceptional fossil preservation, combinesstatistically based microfacies-transitionanalysis with spectral analysis of depth-seriesmeasurements, in an attempt to constrain thepaleoenvironmental setting. Tepexi de Rodríguez (Tepexi) is largely composed of laminatedmicrites, and presents a complex amalgamof primary and diagenetically altered fabrics.Modified Markov analysis of microfaciessuccessions was used to assess repetitive patternsamong primary microfacies. The reconstructedmicrofacies succession indicates recurringupward-fining sequences. Spectralanalysis of depth-series measurements of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RGB visible color(redness) reveals a pattern of repetition in thesedimentary sequence that is concordant withpatterns of Milankovitch cyclicity. Strong eccentricity,obliquity, and semi-precessionalsignals are inferred. This suite of Milankovitchcyclicities is attributed to doublemonsooninfluences on Tepexi from both the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and impliesan average rock accumulation rate of2.0 cm/kyr. Previous reconstructions of Tepexi(e.g. a variety of back-reef lagoonal settings)do not match the observations reportedhere. Likewise, tidally influenced deposition is138


uled out. Tepexi de Rodríguez appears tohave been an open marine basin with stormdominatedsedimentation and bottom waterswith restricted circulation. The fossil biota hasa strong terrestrial influence, indicating thatland was close by.2007040531北 美 西 部 前 陆 盆 地 克 拉 通 边 缘 下 白 垩 统 上阿 尔 布 阶 潮 流 影 响 的 河 流 体 系 中 的 砾 石 沉积 = Aggradation of gravels in tidally influencedfluvial systems: upper Albian (LowerCretaceous) on the cratonic margin of theNorth American Western Interior forelandbasin. ( 英 文 ). Brenner R L; Ludvigson G A;Witzke B L; Phillips P L; White T S; Ufnar DF; González L A; Joeckel R M; GoettemoellerA; Shirk B R. Cretaceous Research, 2003,24(4): 439-448Alluvial conglomerate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around the margin of the Early CretaceousNorth American Cretaceous WesternInterior Seaway (KWIS). Conglomerates,sandstones, and lesser amounts of mudstonesof the upper Albian Nishnabotna Member ofthe Dakota Formation were deposited as fill-invalleys that were incised up to 80 m into upperPaleozoic strata. These paleovalleys extendedsouthwestward across present-day northwesternIowa into eastern Nebraska. Conglomeratesamples from four localities in western Iowaand eastern Nebraska consist mostly of polycrystallinequartz with lesser amounts ofmicrocrystalline (mostly chert), andmonocrystalline quartz. Previous studies discoveredthat some chert pebbles contain Ordovician–Pennsylvanianinvertebrate fossils.The chert clast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wereconsistent with these findings. In addition, wefound that non-chert clasts consist of metaquartzite,strained monocrystalline quartz and‘ vein ’ quartz from probable Proterozicsources, indicating that parts of the fluvialsystem’s sediment load must have travelleddistances of 400–1200 km. The relative tectonicstability of this subcontinent dictatedthat stream gradients were relatively low withestimates ranging from 0.3 to 0.6 m/km.Considering the complex sedimentologic relationshipsthat must have been involved, theability of low-gradient easterly-sourced riversto entrain gravel clasts was primarily a functionof paleodischarge rather than a functionof steep gradients. Oxygen isotopic evidencefrom Albian sphaerosiderite-bearing paleosolsin the Dakota Formation and correlative unitsfrom Kansas to Alaska suggest that midlatitudecontinental rainfall in the Albian wasperhaps twice that of the modern climate system.Hydrologic fluxes may have been relatedto wet-dry climatic cycles on decade or longerscales that could account for the required watersupply flux. Regardless of temporal scale,gravels were transported during ‘ highenergy’pulses, under humid climatic conditionsin large catchment areas.An overall rising sea level during the lateAlbian created accommodation space for thegravelly lithofacies equivalent to the Kiowa-Skull Creek rocks. As Western Interior sealevel rose, regional stream gradients were reduced,resulting in regional fluvial aggradation.The conglomeratic lower parts of theNishnabotna Member of the Dakota Formationformed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within an upper Albian sequence that is definedby two unconformities that can be tracedfrom marine Kiowa strata in western Kansasnortheastward into western Iowa (Brenner etal., 2000). Mud-draped cross-bedded sandstonebodies, laminated mudstone intervals,and vertical burrows in the lower strata of theNishnabotna Member indicate that estuarineconditions existed at the mouths of the riversystem, and tidal effects were transmitted atleast 200 km inland from the interpreted lateAlbian coast.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estuarine conditions stepped up the incisedvalleys as fluvial sediments aggraded in responseto regional transgression that continuedthrough the Late Albian.2007040532特 提 斯 和 北 方 区 贝 里 亚 斯 阶 - 巴 列 姆 阶 地 层对 比 : 以 荷 兰 井 下 地 层 为 重 点 = Correlationof Tethyan and Boreal Berriasian – Barremianstrata with emphasis on strata in the subsurfaceof the Netherlands. ( 英 文 ). HoedemaekerP J; Herngreen G F W. CretaceousResearch, 2003, 24(3): 253-275The standard Tethyan Berriasian –Barremian successions of France and Spainare correlated with the Boreal successions ofEngland, Germany and the Netherlands. Special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correlation and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main hydrocarbon-producingstrata of the Berriasian –Barremian stages in the four main basins inthe subsurface of the Netherlands and theDutch part of the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All available biostratigraphic, magnetostratigraphic,and sequence-stratigraphic correla-139


tion data-sets were used to draw this correlationchart. Many lacunae in shallow marinesuccessions could be correlated with sedimentsin deeper marine successions. Somesequence boundaries are tectonically enhancedand were accompanied by extra large falls insea level; they initiated important changes inthe biota and sedimentary regimes of westernEurope, viz, the boundaries of the so-called‘transgressive regressive facies cycles’ ofJacquin & de Graciansky.2007040533西 印 度 Anjar Intertrappeans 地 区 6500 万 年前 方 石 英 和 铱 元 素 共 存 = Co-existent cristobaliteand iridium at 65 Ma, Anjar Intertrappeans,Kachchh, western India. ( 英 文 ). Sant DA; Mathew G;Khadkikar A S; Gogte V; GunduraoT K. Cretaceous Research, 2003, 24(2):105-110Cristobalite (a high-temperature lowpressuresilica polymorph) is reported for thefirst time from the 65 Ma Anjar intertrappeandeposit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sharp, intensepeak (X-ray diffraction) at d-spacing value4.055Å, followed by a moderate peak at2.489Å. Its presence is confirmed through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withabsorption bands at 620 and 380 cm −1 . Thedistribution of volcanic cristobalite coincides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iridium in the deposits.When taken in tandem with the absence ofshocked quartz, spinels, stishovite and othersignatures of an impact origin, this coexistencesuggests that the iridium at Anjar isprobably of volcanic origin.2007040534白 垩 纪 最 早 期 Balkanides 和 Moesian 微 板块 的 古 地 理 及 动 力 学 演 化 = Palaeogeographyand geo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Balkanidesand Moesian ‘microplate’ (Bulgaria)during the earliest Cretaceous. ( 英 文 ).Minkovska V; Peybernès B; Nikolov T. CretaceousResearch, 2002, 23(1): 37-48In Bulgaria, the palaeogeography of Balkanidesand the Moesian ‘microplate’ (orMoes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retaceousPeriod, was marked by the presence of a deepNE–SW to E–W trough (Axial Basin, orNish-Trojan Trough), inherited from Late Jurassictimes and situ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of the future Alpine tectorogen (Fore-Balkan).This trough was filled with terrigenous, moreor less turbiditic, basinal sediments, particularlyduring the Berriasian (Cherni Osamflysch), which prograded towards the axis ofthis palaeostructure. Laterally, the two passivemargins of this trough are asymmetrical: (1) tothe south, a mobile and narrow margin, restrictedto some fault-blocks (more or lesstilted) against the Rhodopes (‘Thracian Island’)and covered by coarse siliciclastics(Kostel Formation); (2) to the north (Moesia),a more stable and considerably wider shallowwatercarbonate platform (Kaspichan Formation).Towards the north-west, the transitionbetween the trough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ischaracterized by a NW – SE framework ofsub-basins (Glozhene and Salash formations)and small carbonate Bahamian ype‘islands’ (Brestnitsa Formation, SlivnitsaFormation) whereas, to the south, the transitionis sharper. The geodynamic evolution ofthis system is particularly marked by the centrifugalbackstepping of the terrigenous facieson the two margins. The end of flyschtype/turbiditicsedimentation during theValanginian coincided with the spectacularnarrowing of the northern carbonate internal/proximalplatform during the Hauterivian.In this synthesis, three successive palaeogeographicmaps complemented by NE–SWorientatedcross-sectional (palinspastic) profilesare presented which demonstrate the evolutionof this part of the Peritethyan area ofBulgaria, situated to the north of the ‘VardarOcean’, part of the Tethyan oceanic realm.2007040535孢 粉 地 层 学 和 孢 粉 相 对 沉 积 环 境 和 碳 氢 化合 物 来 源 的 指 示 : 伊 拉 克 白 垩 纪 中 期 NahrUmr 和 下 Mauddud 组 = Palynostratigraphyand palynofacies indications of depositionalenvironments and source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s:the mid Cretaceous Nahr Umr andlower Mauddud formations, Iraq. ( 英 文 ). Al-Ameri T K; Al-Najar T K; Batten D J. CretaceousResearch, 2001, 22(6): 735-742Palynomorphs recovered from core and cuttingssamples from five boreholes in the EastBaghdad Oilfield indicate a mid Albian –early Cenomanian age-range for the Nahr UmrFormation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overlyingMauddud Formation. Two palynomorph zonesand four types of palynofacies have been identified.The latter are interpreted to indicatedelta-top swamp and marsh, silty – muddydeltaic, inner silty and carbonate-rich platform,and limestone-platform environments. Thepalynofacies of the two types of platform accumulationssuggest that these are potential140


sources of biogenic methane and condensates,and may yield more liquid hydrocarbons inareas where the formations are at greaterdepths than within the region studied.2007040536西 印 度 海 岸 Cauvery 盆 地 白 垩 纪 岩 石 地 层学 修 订 及 古 环 境 评 价 = A lithostratigraphicrevision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assessmentof the Cretaceous System exposed in the onshoreCauvery Basin, southern India. ( 英 文 ).Sundaram R; Henderson R A; Ayyasami K;Stilwell J D. Cretaceous Research, 2001, 22(6):743-762The exposed Cretaceous shelf succession ofthe Cauvery Basin, southeastern India, hasprovided a world-class record of mid and LateCretaceous invertebrates, documented in asubstantial literature. However, the lithostratigraphyof the succession has been little studiedand previously subject to a range of nomenclature.It is revised here, on the basis ofintensive regional mapping, to stabilize thedefini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lithostratigraphicunits. The Uttattur Group is restrictedin outcrop to the Ariyalur district and dividedinto the Arogypapurum Formation (new; Albian),Dalmiapuram Formation (late Albian),and Karai Formation (late Albian–early Turonian)for which the Odiyam and KunnamMembers are recognized. The TrichinopolyGroup follows unconformably and is also restrictedin outcrop to the Ariyalur district. It isdivided into the Kulakkalnattam Formation(Turonian) and Anaipadi Formation (late Turonian– Coniacian). The Ariyalur Group ismo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Ariyalur district,the Sillikkudi Formation (Santonian –Campanian) and its Kilpaluvari Member, theKallakurichchi Formation (early Maastrichtian),the Kallamedu Formation (mid andLate Maastrichtian) and the Niniyur Formation(Danian) are recognized. The sequence inthe Vriddhachalam area consists of the Parurand Patti formations (Campanian), MatturFormation (late Campanian – earliest Maastrichtian)and Aladi Formation (Maastrichtian).For the Pondicherry district, the Valudavurand Mettuveli formations (Maastrichtian) andKasur and Manaveli formations (Paleocene)comprise the succession. The interpreted depositionalenvironments for the succession inthe Ariyalur district indicate four eustatic cyclesin the mid and Late Cretaceous and earliestTertiary: late Albian–early Turonian, lateTuronian – Santonian, Campanian, Maastrichtian,and Paleocene. Overall the CauveryBasin sequence is arenaceous and relativelylabile in terms of framework grain composition,and contrasts with the pelitic assemblagedeveloped on the west Australian margin fromwhich eastern India separated in the EarlyCretaceous (Valanginian). The difference isascribed to palaeoclimate as controlled by palaeolatitude.For the Late Cretaceous, theCauvery Basin drifted north on the Indianplate from 40 to 30°S. This zone is inferredto constitute Southern Hemisphere horse latitudesfor Late Cretaceous time, characterizedby an arid climate, physical weathering andthe production of labile sands. By contrast, thewest Australian margin of matching tectonichistory remained in a high palaeolatitude (>40°S) throughout the Late Cretaceous, experiencinga pluvial climate, the dominance ofchemical weathering and the production ofclays.2007040537巴 西 东 北 部 Sergipe 盆 地 Cotinguiba 组 土 伦阶 旋 回 地 层 = Orbital cyclicity in a Turoniansequence of the Cotinguiba Formation, SergipeBasin, NE Brazil. ( 英 文 ). Cunha A A S;Koutsoukos E A M. Cretaceous Research,2001, 22(5): 529-548The Turonian sedimentary succession of theCotinguiba Formation in the Sergipe Basin,northeastern Brazil, has a well-defined cyclicity,which is evident in two different facies:thinly laminated (mm-thick ) varve-like bedsand limestone/marlstone couplets (1–50 cmthick). Both facies show periodic or quasiperiodic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orbitalclimaticallydriven Milankovitch cycles. Spectralanalyses (Fast Fourier Transforms) wereperformed using the gamma-ray and sonic logdata on the Turonian section of two wells. Theperiodograms revealed cycles interpreted to berelated to eccentricity (100 ka), obliquity(41 ka), and precessional (23–19 ka) cycles,and others that occur at time intervals differentfrom the main Milankovitch frequencies. Inaddition, retrogradational – progradationalcycles controlled by non-periodic tectoniceustaticevents can be recognized in the wells.The time span of these cycles estimated by thecyclicity analysis ranges from 0.36 to 2.8 Ma,which is supported by calcareous nannofossiland foraminiferal biostratigraphic data. TheMilankovitch cycles are inferred to have resultedfrom variations in organic matter, mudcontent and carbonate production on a carbon-141


ate ramp setting. These cycles probably reflectchanges in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response torun-off variations driven by climatic changes.Increases in amounts of organic matter, whichis predominantly of phytoplanktonic origin,and in shallow-water carbonate productionvaried in response to a rise in nutrient levelsand clay input during wet climatic phases.2007040538克 罗 地 亚 Bra 岛 上 白 垩 统 Puia 组 的 地 层 和微 相 = Stratigraphy and microfacies of theUpper Cretaceous Puia Formation, Island ofBra, Croatia. ( 英 文 ). Tesovic B C; Gusic I;Jelaska V; Buckovic D. Cretaceous Research,2001, 22(5): 591-613The island of Bra is a small part of thelarge Adriatic–Dinaridic carbonate platform,mainly built up of Upper Cretaceous and, to alesser extent, Palaeogene deposits. The Pu ia Formation (Campanian) is one of the six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succession (the Bra Group) which includescarbonate deposits ranging in age fromthe Mid Cenomanian to Maastrichtian. ThePu i a Formation contains three superpositional-lateralsubunits: the Bra Marble, theRasotica, and the Lovre ina members, whichcomprise seven microfacies types (MF) offoraminifera-bearing limestones based onanalysis of larger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and microfacies features. MF-typesrange from assemblages dominated by hyalineforaminifera (the Bra Marble Member, late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TST) to assemblagesdominated by various taxa of imperforateforaminifera (the Rasotica and Lovre inamembers,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HST). Theassemblages of benthic hyaline and imperforateforaminifera and microfacies are used forinterpretation of palaeoenvironmental featuresof the Pu i a Formation. Some of the largerbenth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from the Pu ia Formation have enabled new morphologicalobservations to be made.2007040539阿 普 第 阶 生 物 事 件 — 西 班 牙 东 南 部 InnerPrebetic Domain 的 Almadich 组 生 物 地 层 学综 合 分 析 = Aptian bio-events—an integratedbio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the AlmadichFormation, Inner Prebetic Domain, SE Spain.( 英 文 ). Aguado R; Castro J M; Company M;Gea G A D. Cretaceous Research, 1999, 20(6):663-683The Upper Barremian to Aptian AlmadichFormation (Inner Prebetic Domain of theBetic Cordillera) is composed of hemipelagicsediments deposited on a distal carbonateramp in the southern Iberian Palaeomargin.Within this facies we have found a thick intervalof blue to black shales and marls that isinterpreted as deposited under oxygendepletedconditions. We think that this interval,dated as early Aptian, represents the local recordof Ocean Anoxic Event 1a. The integratedbio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a section inthe Almadich Formation, by means of planktonicforaminifera, calcareous nannofossilsand ammonites, enables us to recognize mostof the biostratigraphic units based on thesethree fossil groups and to correlate betweenthem. The Sartousiana, Sarasini, Weissi, Deshayesiand Furcata (ammonite) Zones wereidentified for the Upper Barremian–LowerAptian interval. By means of calcareous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y the Micrantholithushoschulzii, Hayesites irregularis andRhagodiscus angustus Zones, plus several additionalbiohorizons, were identified. A quantitativestudy performed on a set of 27 LowerAptian samples has enabled the precise identificationof the ‘ nannoconid crisis ’ , thelower limit of which clearly precedes the mainanoxic event,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otherbioevent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occur consistentlythroughout the Lower to Upper Aptianof the Cau section and are moderatelywell preserved. This fact allows us to use themost recent taxonomic framework, based onwall texture, to identify the Blowiella blowi,Schackoina cabri, Globigerinelloidesferreolensis, Globigerinelloides algerianus,Hedbergella trocoidea andTicinella bejaouaensisZones. Coincident with the anoxicepisode,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are composed of a significant numberof forms with elongated chambers and/or tubulospinesassigned to the generaClaviblowiella,Lilliputianella , Leupoldinaand Schackoina. Most 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and nannofossil taxa are illustrated.2007040540捷 克 波 希 米 亚 白 垩 纪 盆 地 土 伦 阶 含 有 大 量布 拉 鲁 德 球 石 的 沉 积 地 层 = Braarudosphaera-richsediments in the Turonian of theBohemian Cretaceous Basin, Czech Republic.( 英 文 ). V á benick á L. Cretaceous Research,1999, 20(6): 773-782Braarudosphaera -rich sediments occur in theTuronian (nannofossil zones CC13 and UC9a)142


epicontinental marine sediments of the BohemianCretaceous Basin. This phenomenon islinked to the input of terrigenous material duringdeceleration of sea-level rise, or stillstandin sea level, which possibly both triggered the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 bloom and reducedthe diversity of the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s.The occurrence of Marthasterites furcatusand Lithastrinus septenarius probablyreflects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that were suitablefor their preservation. Hence, the resultantlimitations to their use as local zonalmarkers in the Bohemian Cretaceous Basinare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the TethyanBioprovince is documented by the coincidentfirst occurrences of L. septenarius and M. furcatus.The presence of the high-latitude speciesThiersteinia ecclesiastica indicates penetrationof Boreal biota into this depositionalarea within the Turonian.2007040541早 阿 普 第 期 海 平 面 波 动 的 地 层 学 记 录 : 埃塞 俄 比 亚 东 南 部 Graua 灰 岩 = Stratigraphicevidence for an Early Aptian sea-level fluctuation:the Graua Limestone of south-easternEthiopia. ( 英 文 ). Bosellini A; Russo A;Schroeder R. Cretaceous Research, 1999,20(6): 783-791The occurrence of a thin band of marinelimestone (Graua Limestone) within a thicksuccession of fluviatile sandstones in southeasternEthiopia is direct evidence of floodingof part of the East African craton (Horn ofAfrica).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f abundantorbitolinid foraminifers (Palorbitolinalenticularis Blumenbach andPraeorbitolinacormyi Schroeder), the age of the GrauaLimestone can be referred to the Early Aptian.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for the Early Cretaceous in the surroundingregions (Kenya, Somalia, Yemen, Socotra,Oman, Syria, Lebanon, Israel, Egypt andLibya) show that the Early Aptian transgressionwas of regional extent. Our data seem toconfirm that this transgression was of relativelyshort duration. This pulse cannot berelated to tectono-eustatic mechanisms, whichare too slow. A short-lived event should beinvoked: either a regional tectonic pulse or thedesiccation of the proto-South Atlantic.2007040542埃 及 西 奈 中 东 部 上 白 垩 统 层 序 地 层 学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Upper Cretaceousof central-east Sinai, Egypt. ( 英 文 ). Lüning S; Marzouk A M; Morsi A M; Kuss J.Cretaceous Research, 1998, 19(2): 153-195Deposition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central-eastSinai was controlled by a long-termtransgressive phase and several higher ordersea-level fluctuations. The paper gives a firstsequence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for thisinterval in the region, based on detailed sedimentological,biostratigraphical and palaeoecologicalinvestigations of 13 Turonian-Maastrichtian sections and a review of all publisheddata. Six main facies zones have beendifferentiated: coastal mud flats with tidalchannels, gypsiferous sabkha plains, peritidalsiliciclastics, peritidal carbonates, high- andlow-energy carbonate inner shelf facies, andmicrofossil-rich outer shelf pelites. The biostratigraphyis based mainly on planktonicforaminifera, calcareous nanofossils, ostracodsand ammonites.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anarea that had been tectonically rather quiet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early Tertiary,lying south of the Syrian Arc intraplate foldbeltwhich experienced major uplifting duringthis period. Within the Turonian to Maastrichtianinterval, six major sequence boundarieshave been recognized. Cycle duration variedbetween 4 and 6 Ma, which indicates acycle order intermediate between 3rd and 2nd.Correlation with other sea-level reconstructionsfor the region (Egypt, Israel, Jordan, Tunisia)points to a more or less synchronousregional sea-level development. Comparisonof the regional sequences with the‘eustatic’ model of Haqet al. (1987) involvesuncertainties; nevertheless, some of thesea-level fluctuations2007040543南 极 James Ross 盆 地 Gustav 群 底 界 年 龄 =The age of the base of the Gustav Group in theJames Ross Basin, Antarctica. ( 英 文 ). RidingJ B; Crame J A; Dettmann M E; Cantrill D J.Cretaceous Research, 1998, 19(1): 87-105The Lagrelius Point Formation from its typearea in north-west James Ross Island, Antarcticahas yielded dinoflagellate cysts indicativeof an earliest Aptian age. Reworked palynomorphspresumed to be from the NordenskjöldFormation (Kimmeridgian-Berriasian) werealso encountered. The Lagrelius Point Formationalso contains Early Cretaceous sporepollenfloras of Austral aspect. The indigenousstratigraphically significant dinoflagellatecysts includeHerendeenia postprojecta, userongiaspp.,Odontochitinaspp.And voidiniumcinctum. This assemblage indicates that the143


Lagrelius Point Formation, the oldest formationof the Gustav Group, is Aptian rather thanBarremian in age. This in turn means that thebase of the extensive Cretaceous marine successionin the James Ross Basin can be datedaccuratel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LagreliusPoint Formation is correlated with the AustralianOdontochitinaoperculatadinoflagellatecyst Oppel Zone and theCyclosporites hughesiispore-pollenInterval Zone. The extensiverecord of Aptian marine sedimentation withinthe James Ross Basin can be correlated directlywith that of other key localities in theAntarctic Peninsula and Scotia arc regions.There is still the possibility of a major stratigraphicalhiatus in the preceding Hauterivian-Barremian stages.2007040544埃 及 Farafra Oasis 的 Ain El-Wadi 地 区 晚 白垩 纪 的 孢 粉 植 物 群 和 有 孔 虫 = Late Cretaceouspalynofloras and foraminifera from AinEl-Wadi area, Farafra Oasis, Egypt. ( 英 文 ).Ibrahim M I A; Abdel-Kireem M R. CretaceousResearch, 1997, 18(5): 633-660Surface and subsurface Cretaceous sedimentsin the Ain El-Wadi area, NNE FarafraOasis have yielded diverse assemblages ofpalynofloras and foraminifera. The succesionis composed of siliciclastic sediments of theEl-Hefhuf Formation which are unconformablyoverlain by carbonates of the KhomanFormation. Terrestrial palynomorphs are thepredominant constituents of the El-HefhufFormation in the Ain El-Wadi borehole whichis dated as late Turonian-Santonian on thebasis of the presence of recipitesspp., roseriditessenonicus, oveotricolpitesgiganteus, . cf.gigantoreticulatus, .cf. tienabaensis, Liliaciditesspp.,cabratriporites simpliformisand othertriporate and tricolporate pollen. One new pollenspecies, iliacidites farafraensissp. nov., isdescribed. Deposition of the El-Hefhuf Formationtook place in a swamp or marsh environment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ine incursionsfor short periods. The white chalk of theKhoman Formation exposed in the Ain El-Khadra section is dated as middle to latestmiddle Maastrichtian (Gansserina gansseriandContusotruncanacontusaforaminiferalZones). An open marine, warm Tethyan outershelf environment of deposition is inferred.2007040545西 班 牙 南 部 Betic Cordillera 地 区 巴 列 姆 阶 /阿 普 第 阶 界 线 的 生 物 地 层 学 事 件 = Biostratigraphicevents at the Barremian/ Aptianboundary in the Betic Cordillera, southernSpain. ( 英 文 ). Aguado R; Company M;Sandoval J; Tavera J M. Cretaceous Research,1997, 18(3): 309-329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verticaldistribution of ammonites and calcareousnannofossils throughout the uppermost Barremian-lowermostAptian interval of pelagicsections in the External Zones of the BeticCordillera (southern Spain). We were able toidentify all the standard ammonite zones inthis interval and have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time a direct calibration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events against the ammonite zonation.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Barremian/Aptianboundary, defined by the first appearance of-Deshayesites, does not coincide with any otherbiostratigraphic event. Nonetheless, the sequenceof events recorded in the studied sectionsprovides alternative criteria on which tocharacterize this boundary with reasonableaccuracy. A new nannofossil species (Micrantholithusstellatussp. nov.) is also described.2007040546西 班 牙 西 南 部 Albian-Cenomanian 和Campanian-Maastrichtian 生 物 地 层 = Albian-Cenomanian and Campanian-Maastrichtianbiostratigraphy of southeast Spain. ( 英 文 ).Gallemí J; López G; Martínez R; Muñoz J;Pons J M. Cretaceous Research, 1997, 18(3):355-372The Upper Cretaceous in southeast Spain,which crops out at the southeastern end of theIberian Range and on the easternmost borderof the Betic Range, contains rich and biostratigraphicallysignificant macrofaunas. Theupper Albian is recognized by its inoceramidand ammonite content in the Internal Prebetic,the base of the Cenomanian on the basis ofammonites, and the lower Cenomanian byinoceramids, ammonites, brachiopods andechinoids. The upper Campanian has rudists inthe shallow marine facies of the Iberian Domainand inoceramids in the External Prebetic,while in the Internal Prebetic it contains inoceramids,ammonites and echinoids. The lowerMaastrichtian is characterized in the InternalPrebetic by inoceramids, ammonites and echinoidsand in the Intermediate Units by inoceramids,brachiopods and echinoids. All taxarecorded from the Albian-Cenomanian andCampanian-Maastrichtian intervals are plottedagainst a reference section for each of the palaeogeographicdomains distinguished.2007040547144


以 色 利 北 部 Carmel 地 区 西 北 部 塞 诺 曼 阶 生物 地 层 和 古 环 境 = Cenomanian biostratigraphyand palaeoenvironments in the northwestCarmel region, northern Israel. ( 英 文 ).Lipson-Benitah S; Almogi-Labin A; Sass E.Cretaceous Research, 1997, 18(3): 469-491Planktic foraminifera from three cores andan outcrop section from the northwest Carmelregion, northern Israel were studied. The sequenceanalysed, between the top Yagur andbase Muhraqa Formations, comprises the Isfiye,Bet Oren, Khureibe and Junediya chalkyFormations.Rotalipora brotzeni, R. reicheliandthe lower part of theR. cushmaniZones datethis chalky sequence as Early to MiddleCenomanian. The Cenomanian chalks weredeposited in an outer shelf environment. Fiveecostratigraphic intervals of alternating lowand high relative abundance of planktic foraminiferawere recognized, reflecting sealevelchanges. These intervals correspond tothird order cycles 2.2 to 2.4 of the supercycleUZA-2 of Haqet al.(1988) and to sequences 2to 5 of Robaszynskiet al.(1993). The lowstand,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phases of sequence2 were recognized within ecostratigraphicintervals 1-3 of the Isfiye Formation.The late Early Cenomanian lowstand of sequence3 is found within ecostratigraphic interval3 and corresponds to the Bet Oren Formation.This lowstand and the following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phases ofecostratigraphic interval 4 of the KureibeFormation coincides with the combined sequences3-4. Ecostratigraphic interval 5 correspondsto sequence 5. A hiatus, probablyspanning the Upper Cenomanian to LowerTuronian, terminates the Cenomanian chalkcomplex.2007040548Gafsa-Chott 地 区 塞 诺 曼 阶 - 土 伦 阶 界 线 : 生物 地 层 和 古 环 境 = The Cenomanian –Turonian boundary in the Gafsa-Chott area(southern part of central Tunisia): biostratigraphy,palaeoenvironments. ( 英 文 ). AbdallahH; Meister C. Cretaceous Research, 1997,18(2): 197-236This study is based on biostratigraphicaland palaeoenvironmental analyses of four columnarsections exposed in the Gafsa-Chottarea of central Tunisia. The Cenomanian-Turonian deposits in this area are divisibleinto Zebbags.s. (at base), Bahloul and GattarFormations or their equivalents. The Cenomanian-Turonianboundary is placed within theBahloul Formations.s.on the basis of the occurrenceof several index ammonite faunasincluding Choffaticeras aff. massipianum(Pervinqui ère). The Gattar Formation and itsequivalents are assigned to a part of the lateEarly Turonian(Thomasites rollandi and Choffaticerasluciae Intervals). The occurrence ofSpathites (Jeanrogiceras) aff. revelieranus(Courtiller) encrusting the top of the Gattarequivalent probably indicates the top of theLower Turonian. The meaning of the associationC.luciae Pervinquière,Thomasites rollandiform ajordaniPervinqui è re and S. (J.)aff.revelieranus with respect to the M.nodosoidesZone needs to be clarified. A widelateral variation in facies is the characteristicfeature of the sequence, caused by a rapidchange in the depositional setting. It has beenconcluded that the Cenomanian-Turoniantransition of the area under consideration wasdeposited in a dysaerobic environment, as evidencedby the occurrence in a basin setting ofa micritic limestone unit rich in organic matterwith planktonic and nektonic organisms andcertain stunted neritic fossils. Oxygen impoverishmentwas less drastic on the carbonateplatforms, as indicated by the occurrence ofpelagic white limestones devoid of organicmatter and containing cephalopods as well asplanktonic foraminifers and minute bivalves.2007040549美 国 Gulf 滨 海 平 原 东 部 上 白 垩 统 综 合 生 物地 层 学 及 层 序 地 层 学 框 架 = Integrated biostratigraphic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framework for Upper Cretaceous strata of theeastern Gulf Coastal Plain, USA. ( 英 文 ).Mancini E A; Puckett T M; Tew B H. CretaceousResearch, 1996, 17(6): 645-669Upper Cretaceous (Santonian-Maastrichtianstages) strata of the eastern US Gulf CoastalPlain represent a relatively complete sectionof marine to nonmarine mixed siliciclastic andcarbonate sediments. This section includesthre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which displaycharacteristic systems tracts and distinctphysical defining surfaces. The marine lithofaciesare rich in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which can beused for biostratigraphic zonation. Integrationof this zonation with the lithostratigraphy and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se strata results ina framework that can be used for local andregional intrabasin correlation and potentiallyfor global interbasin correlation. Only the synchronousmaximum flooding surfaces of thesedepositional sequences, however, havechrono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The se-145


quence boundaries and initial flooding surfacesare diachronous, and their use for correlationcan produce conflicting results. Theavailability of high resolution biostratigraphyis critical for global correlation of depositionalsequences.2007040550阿 普 第 阶 的 年 龄 及 其 地 磁 事 件 : 以 色 列 内 盖夫 新 的 Ar–Ar 年 龄 及 古 地 理 记 录 = Theage of the Aptian Stage and its magneticevents: new Ar–Ar ages and palaeomagneticdata from the Negev, Israel. ( 英 文 ). GvirtzmanG; Weissbrod T;Baer G; Brenner G J.Cretaceous Research, 1996, 17(3): 293-310An early Aptian fossiliferous marine bedwas recently discovered intercalating the lowermostpart of the terrestrial Hatira Formationin the Makhtesh Ramon erosional cirque ofthe Negev, Israel. A basaltic unit that overliesthis marine intercalation has yielded a 40 Ar-39 Ar age of 118.0±1.5 Ma. A magnetic polarityinversion from reverse to normal was detectednear the base of the basaltic unit. Thisreversal is correlated with the end of the ISEAreverse polarity subchron, within the early partof the Cretaceous Normal Polarity Superchron.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ricolpate palynomorphs,found below the early Aptian marineunit, represents the earliest stage in tricolpateangiosperm evolution in the northern Gondwanapalaeoequatorial palynoprovince. Fromthe co-occurrence of the biostratigraphic age,isotopic age, and magnetic reversal at thesame site in the Negev we deduce that: (a) theage of the ISEA reverse polarity subchronwithin the Cretaceous Normal Polarity Superchronis 118.0±1.5 Ma; (b) the Barremian-Aptian stage boundary must be significantlyolder than 118.0±1.5 Ma; (c) our results betterfit numerical time scales whose calculationsexclude ages obtained from Early Cretaceousglauconites; and (d) the first appearanceof the tricolpate angiosperms is earlier than118.0±1.5 Ma.2007040551赛 诺 曼 阶 - 土 伦 阶 浅 海 相 缺 氧 事 件 : 德 国南 部 生 物 事 件 , 同 位 素 以 及 海 平 面 变 化 =Shallow water facies during the Cenomanian-Turonian anoxic event: bio-events, isotopes,and sea level in southern Germany. ( 英 文 ).Hilbrecht H; Frieg C; Tröger K A; Voigt S;Voigt T. Cretaceous Research, 1996, 17(2):229-253The sediments, palynofacies, macrofossils,planktic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 radiolaria,ostracoda, stabl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whole rock and inoceramid prisms) of thehemipelagic Eibrunn Marls at the northernTethys margin were studied in the Mühlbergsection of the Regensburg area, southernGermany. The biotas reveal extinction andorigination events that are known elsewhere,although other species may be involved. Thepalaeont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s a controlof global changes on the biotas (macroevolutionaryimpact of the Oceanic Anoxic Event),rather than changes in the local environmentalconditions. Carbon isotopes of inoceramidprisms do not reflect the standard isotopestratigraphy; differences in vital effects betweenInoceramus and Mytiloides probablydominate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Ridge facies(conglomerates, cliffs, erosional platforms)in Saxony (southeastern Germany)provide evidence of the timing of sea-levelchanges. The ∂ 13 C values increase through thesection representing a late Cenomanian, longtermsea-level rise, and have a maximumwhen widespread flooding occurs. Marineerosion (nutrient mobilization) during a longtermsea-level highstand that exceeded previoushighstands may have supported higherproductivity during the Cenomanian-TuronianOceanic Anoxic Event, and potentially duringother widespread anoxic events in the Mesozoic.Organic matter remineralization mayhave lead to more acidic bottom waters thatreduced carbonate preservation, and amplifiedthe ∂ 13 C excursion through carbonate dissolution.2007040552德 国 地 南 部 下 白 垩 统 地 层 = The Lower Cretaceous(Berriasian and Valanginian) in NWGermany. ( 英 文 ). Elstner F; Mutterlose J.Cretaceous Research, 1996, 17(1): 119-133The non-marine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ofthe Berriasian and lower Valanginian of NWGermany are described. The stratigraphicaldistribution of ostracods allow this interval tobe subdivided into 10 biozones, which can beused for regional correlation in the central partof the NW German Basin. Three ostracod taxa(Fabanella ansata, Cypridea alta formosa andPachycytheridea compacta) can be used forinterregional correlation between Germany,Denmark, France and England. The middlepart of the Katzberg Member, which yieldsF.ansata, allows correlation with the Lower Purbeckof S England, the Paris Basin, and the146


Boulonnais.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this speciescan be used to define the Portland/Purbeckboundary. Fluctuations in thetaxonomic content of ostracod assemblagesreflect changes in salinity. Brackish conditionsdominated deposition during the earliest Berriasian(M ü nder Formation) and earliestValanginian (Osterwald Member). Sedimentsof the late Berriasian Obernkirchen Memberwere deposited under freshwater conditions. Ashort-lived marine transgression marked themid Berriasian (base Wealden 4). The PlatylenticerasBeds of mid-Valanginian age indicatea return to fully marine conditions.2007040553青 海 省 治 多 西 北 上 三 叠 统 巴 塘 群 划 分 对 比与 环 境 分 析 = Division contrast and environmentanalysis of the Triassic Batang Group inNorthwest Zhidoi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中 文 ). 赵 小 明 ; 牛 志 军 ; 姚 华 舟 ; 段 其 发 ; 汤 朝阳 . 沉 积 学 报 , 2006, 24(4): 511-521青 海 南 部 晚 三 叠 世 巴 塘 群 沿 金 沙 江 缝 合带 南 侧 呈 带 状 分 布 , 地 质 构 造 复 杂 , 研 究 程 度较 低 , 地 层 序 列 的 划 分 存 在 争 议 。 在 1∶250000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基 础 上 , 通 过 实 测 剖 面的 详 细 研 究 和 区 域 对 比 , 将 治 多 西 北 巴 塘 群自 下 而 上 划 分 为 下 组 、 中 组 和 上 组 。 对 研究 区 巴 塘 群 的 岩 石 组 合 、 生 物 群 面 貌 、 地质 时 代 进 行 了 分 析 , 并 利 用 本 次 工 作 中 新 发现 的 具 重 力 流 沉 积 泥 晶 灰 岩 、 具 枕 状 构 造玄 武 岩 、 具 鲍 马 序 列 浊 流 沉 积 , 结 合 火 山 岩岩 石 化 学 所 反 映 的 构 造 属 性 , 初 步 探 讨 了 研究 区 沉 积 环 境 和 构 造 背 景 的 演 化 , 为 青 海 南部 巴 塘 群 地 层 的 研 究 提 供 了 基 础 资 料 。2007040554哈 尔 滨 东 宾 县 凹 陷 白 垩 纪 地 层 层 序 及 其 与松 辽 盆 地 的 对 比 = Cretaceous stratigraphicsequence of the Binxian subbasin east ofHarbin,Heilongjiang,China and its correlationwith that in the Songliao basin. ( 中 文 ). 贾 军涛 ; 王 璞 珺 ; 张 斌 ; 万 晓 樵 . 地 质 通 报 , 2006,25(9-10): 1143-1151根 据 实 测 剖 面 并 结 合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厘 定了 宾 县 凹 陷 白 垩 纪 地 层 层 序 : 下 白 垩 统 板 子房 组 、 宁 远 村 组 、 淘 淇 河 组 、 泉 头 组 和 上白 垩 统 青 山 口 组 、 姚 家 组 。 综 合 运 用 岩 性地 层 、 生 物 地 层 、 地 质 事 件 和 同 位 素 年 龄的 方 法 将 宾 县 凹 陷 白 垩 系 与 松 辽 盆 地 进 行了 对 比 。 根 据 同 位 素 年 龄 对 比 , 板 子 房 组 相当 于 沙 河 子 组 上 部 和 营 城 组 下 部 , 宁 远 村 组相 当 于 营 城 组 中 上 部 。 根 据 植 物 化 石 组 合分 析 , 淘 淇 河 组 可 与 营 城 组 顶 部 、 登 娄 库 组和 泉 头 组 底 部 对 比 。“ 鸟 河 组 ” 下 部 红 层作 为 区 域 性 气 候 事 件 的 产 物 可 与 泉 头 组 下部 对 比 ; 该 组 以 Triangulicypris torsuosus 和Triangulicypris torsuosus var. nota 繁 盛 为 特征 的 介 形 类 化 石 组 合 与 青 山 口 组 相 似 , 轮 藻类 化 石 Atopochara trivolvis 、 Aclistocharasongliaoensis 和 Obtusochara niaoheensis 在 泉头 组 至 嫩 江 组 均 有 发 现 ; 因 此 将 “ 鸟 河 组 ”分 解 为 泉 头 组 、 青 山 口 组 、 姚 家 组 和 嫩 江组 。2007040555藏 北 大 横 山 — 弯 岛 湖 一 带 的 中 — 晚 三 叠 世地 层 — 对 若 拉 岗 日 构 造 带 地 质 演 化 的 地 层学 制 约 = Stratigraphic constraints of the Mid-Late Triassic strata on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of the Rola Kangri tectonic belt in theDaheng Mountain-Wandaohu area, northernTibet, China. ( 中 文 ). 陆 济 璞 ; 唐 专 红 ; 李 玉 坤 ;张 能 ; 黄 位 鸿 ; 许 华 . 地 质 通 报 , 2006, 25(12):1402-1408在 藏 北 大 横 山 地 区 二 岔 沟 一 带 的 硅 质岩 、 硅 质 泥 岩 中 首 次 发 现 了 拉 丁 晚 期 — 卡尼 早 期 的 放 射 虫 动 物 群 , 建 立 了 二 岔 沟 组 。二 岔 沟 组 在 区 域 上 出 露 比 较 广 泛 , 并 往 往 与蛇 绿 岩 相 伴 产 出 , 系 蛇 绿 岩 的 上 覆 沉 积 岩 系 ,根 据 其 中 的 放 射 虫 化 石 的 时 代 及 获 得 的 蛇绿 岩 Sm-Nd 全 岩 等 时 线 年 龄 值 232Ma±11Ma, 推 断 蛇 绿 岩 形 成 于 中 三 叠 世 晚 期 — 晚三 叠 世 早 期 。 若 拉 岗 日 群 的 解 体 和 二 岔 沟组 、 弯 岛 湖 蛇 绿 岩 的 基 本 特 征 , 表 明 大 横 山地 区 中 三 叠 世 晚 期 — 晚 三 叠 世 早 期 为 多 岛洋 盆 扩 张 的 鼎 盛 时 期 , 晚 三 叠 世 — 早 侏 罗 世早 期 的 消 减 闭 合 、 碰 撞 造 山 运 动 形 成 了 大横 山 构 造 蛇 绿 混 杂 岩 带 。2007040556西 藏 改 则 地 区 上 三 叠 统 亭 共 错 组 的 建 立 及其 意 义 = Establishment and significance ofthe Upper Triassic Henggong Co Formation inthe Gêrzê area, Tibet, China. ( 中 文 ). 陈 玉 禄 ;徐 天 德 ; 张 宽 忠 ; 勾 永 东 ; 文 建 华 . 地 质 通报 , 2006, 25(12): 1409-1412亭 共 错 组 是 发 育 在 羌 南 地 块 上 的 一 套 晚三 叠 世 磨 拉 石 建 造 , 以 浅 灰 — 紫 灰 色 杂 色 砾岩 为 主 , 夹 少 量 灰 色 细 — 粗 砂 岩 , 总 体 为 一 套河 床 — 边 滩 相 沉 积 。 在 粉 砂 岩 夹 层 中 获 植物 化 石 Neocalamites carcinoides Harris, Neocalamitesrugosus Sze, Neocalamites sp., 时 代为 晚 三 叠 世 。 亭 共 错 组 的 建 立 完 善 了 上 三147


叠 统 肖 茶 卡 群 的 地 层 系 统 。 亭 共 错 组 与 下伏 地 层 之 间 角 度 不 整 合 关 系 的 发 现 , 为 研 究羌 南 地 块 向 羌 塘 盆 地 转 化 的 时 限 、 藏 北 地区 的 印 支 运 动 和 古 特 提 斯 的 终 结 提 供 了 直接 依 据 。2007040557对 藏 北 嘎 色 地 区 沙 木 罗 组 的 新 认 识 = Newexplanation of the Shamuluo Formation in theGase region,northern Xizang. ( 中 文 ). 廖 六 根 ;李 晓 勇 ; 邹 爱 建 ; 肖 业 斌 ;.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质 , 2006, 26(2): 12-15笔 者 在 西 藏 班 公 错 - 怒 江 结 合 带 中 段 南 缘嘎 色 地 区 的 一 套 缺 少 化 石 依 据 的 地 层 中 , 发现 有 孔 虫 Mesorbitolina sp. 等 化 石 , 地 层 时 代确 定 为 晚 侏 罗 世 — 早 白 垩 世 , 层 位 应 归 属 沙木 罗 组 上 部 。 该 套 地 层 地 质 时 代 的 确 定 , 对研 究 沙 木 罗 组 的 沉 积 相 , 重 塑 古 地 理 环 境 有十 分 重 要 意 义 。2007040558西 藏 海 相 三 叠 系 — 侏 罗 系 界 线 及 晚 三 叠 世生 物 绝 灭 事 件 研 究 = Study of marine Triassic/Jurassicboundary stratigraphy and the latest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in Tibet. ( 中 文 ).阴 家 润 ; 蔡 华 伟 ; 周 志 广 ; 张 翼 翼 ; 段 翔 ; 谢 尧 武 .地 学 前 缘 , 2006, 13(4): 244-2541998—2004 年 间 在 西 藏 聂 拉 木 、 林 周 、墨 竹 工 卡 和 洛 扎 等 地 进 行 的 三 叠 系 / 侏 罗 系界 线 地 层 研 究 表 明 , 西 藏 隆 子 县 和 洛 扎 县 尚未 发 现 具 有 连 续 菊 石 层 序 的 三 叠 系 / 侏 罗 系界 线 地 层 剖 面 。 拉 萨 以 北 地 区 广 泛 分 布 的火 山 岩 时 代 确 定 为 晚 三 叠 世 — 早 侏 罗 世 早期 , 这 有 助 于 解 释 晚 三 叠 世 末 期 生 物 绝 灭 与晚 三 叠 世 岩 浆 侵 入 和 大 规 模 的 火 山 活 动 有关 , 但 T/J 界 线 尚 待 精 确 限 定 。 聂 拉 木 县 格米 格 剖 面 是 特 提 斯 地 区 唯 一 未 曾 “ 压 缩 ”的 三 叠 系 / 侏 罗 系 界 线 地 层 剖 面 , 具 有 瑞 替 阶MARSHI 菊 石 带 、 赫 塘 阶 Tibeticum 、Callyphyllum 和 Pleuro-notum 菊 石 带 。 格 米格 剖 面 三 叠 系 / 侏 罗 系 界 线 碳 稳 定 同 位 素 曲线 记 录 了 晚 三 叠 世 瑞 替 阶 末 期 (Marshi 菊 石带 ) 突 然 的 负 偏 移 , 它 很 有 可 能 和 晚 三 叠 世 末期 的 由 超 级 温 室 效 应 所 产 生 的 生 物 绝 灭 事件 相 对 应 。2007040559大 别 造 山 带 北 缘 西 部 中 生 代 晚 期 火 山 、 沉积 地 层 的 时 代 =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vaand sedimentary strata of Late Mesozoic in thewest part of northern Dabie orogenic belt. ( 中文 ). 丁 莉 ; 杜 晓 冉 ; 周 世 全 . 华 南 地 质 与 矿产 , 2006, (2): 48-54大 别 造 山 带 北 缘 西 部 的 一 套 火 山 岩 及 其上 的 “ 红 层 ”, 依 据 叶 肢 介 、 同 位 素 年 龄 值和 较 丰 富 的 恐 龙 蛋 和 少 量 介 形 虫 化 石 , 从 下而 上 划 分 为 陈 棚 组 、 周 家 湾 组 , 时 代 归 属早 、 晚 白 垩 世 。 陈 棚 组 角 度 不 整 合 于 上 侏罗 统 朱 集 组 或 段 集 组 之 上 , 向 东 与 安 徽 省 境内 的 早 白 垩 世 毛 坦 厂 组 、 白 大 畈 组 为 相 同层 位 。 周 家 湾 组 角 度 不 整 合 于 陈 棚 组 之 上 ,含 较 丰 富 的 恐 龙 蛋 化 石 , 始 - 古 新 世 李 庄 群 不整 合 覆 于 其 上 。2007040560新 疆 且 末 县 黄 羊 沟 地 区 三 叠 系 西 长 沟 组 的厘 定 及 其 意 义 = Definition on the XichanggouFormation of the Triassic period at Huangyanggouarea,Qiemou County,Xinjiang Provinceand its implication. ( 中 文 ). 牟 世 勇 ; 黄 勇 ;岳 龙 . 贵 州 地 质 , 2006, 23(3): 233-236在 青 藏 高 原 北 缘 1:25 万 区 调 工 作 中 , 于 新疆 且 末 县 黄 羊 沟 、 西 长 沟 一 带 原 下 石 炭 统地 层 中 首 次 采 获 丰 富 的 早 三 叠 世 孢 粉 化 石 ,通 过 岩 石 组 合 、 沉 积 特 征 、 地 质 时 代 的 研究 , 将 含 早 三 叠 世 化 石 的 地 层 体 从 下 石 炭 统地 层 中 分 离 出 来 , 厘 定 为 下 三 叠 统 西 长 沟 组 ,并 探 讨 了 该 组 的 地 质 意 义 。2007040561安 徽 霍 山 — 毛 坦 厂 地 区 中 生 代 地 层 层 序 的厘 定 = Collation of the Mesozoic sequencesin the Huoshan—Maotanchang area of Anhui.( 中 文 ). 吴 海 权 ; 江 来 利 ; 戴 圣 潜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1): 39-45根 据 近 年 来 详 细 填 图 和 专 题 研 究 资 料 , 对区 内 中 生 代 地 层 层 序 进 行 了 重 新 厘 定 : 三 尖铺 组 、 凤 凰 台 组 、 毛 坦 厂 组 时 代 为 晚 侏 罗世 ; 响 洪 甸 组 、 黑 石 渡 组 ( 晓 天 组 ) 时 代 为 早白 垩 世 ; 戚 家 桥 组 为 晚 白 垩 世 。 为 解 决 北 淮阳 东 段 北 麓 长 期 争 论 不 休 的 红 层 层 序 问 题 ,提 供 了 充 分 的 依 据 。2007040562中 生 代 羌 塘 前 陆 盆 地 充 填 序 列 及 演 化 过 程= Filled sequ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Qiangtang composite foreland basin in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 中 文 ). 李 勇 ; 王 成善 ; 伊 海 生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1): 62-67中 生 代 羌 塘 前 陆 盆 地 位 于 青 藏 高 原 巨 型造 山 带 内 , 夹 于 金 沙 江 缝 合 带 与 班 公 湖 — 怒148


江 缝 合 带 之 间 , 是 一 个 与 两 侧 缝 合 带 逆 冲 作用 相 关 的 沉 积 盆 地 , 由 羌 北 盆 地 ( 对 应 于 金 沙江 缝 合 带 )、 羌 南 盆 地 ( 对 应 于 班 公 湖 — 怒 江缝 合 带 ) 和 中 央 隆 起 带 构 成 , 其 中 中 央 隆 起 是北 部 前 陆 盆 地 和 南 部 前 陆 盆 地 共 有 的 前 陆隆 起 , 显 示 为 对 称 型 复 合 前 陆 盆 地 ; 该 盆 地 形成 于 晚 三 叠 世 , 并 持 续 发 育 至 早 白 垩 世 , 盆 地中 充 填 了 巨 厚 的 同 构 造 期 的 复 理 石 和 磨 拉石 , 具 有 总 体 向 上 变 粗 变 浅 的 充 填 序 列 , 以 不整 合 面 可 将 其 划 分 为 5 个 由 顶 底 不 整 合 面限 制 的 构 造 层 序 , 其 中 晚 三 叠 世 诺 利 期 构 造层 序 对 应 于 金 沙 江 缝 合 带 主 碰 撞 期 , 晚 三 叠世 瑞 替 期 构 造 层 序 对 应 于 金 沙 江 缝 合 带 碰撞 闭 合 后 冲 断 抬 升 , 早 侏 罗 世 构 造 层 序 对 应于 班 公 湖 — 怒 江 缝 合 带 初 始 逆 冲 推 覆 , 中 侏罗 世 — 早 白 垩 世 构 造 层 序 对 应 于 班 公 湖 —怒 江 缝 合 带 主 碰 撞 期 , 中 白 垩 世 构 造 层 序 为班 公 湖 — 怒 江 缝 合 带 碰 撞 闭 合 后 冲 断 抬 升与 金 沙 江 缝 合 带 冲 断 抬 升 的 产 物 , 为 中 生 代羌 塘 盆 地 关 闭 后 的 磨 拉 石 建 造 。2007040563北 羌 塘 盆 地 中 部 雪 山 组 时 代 讨 论 = Discussionof the Xuesh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 ofQiangtang Basin, Qinghai-Tibet Plateau. ( 中文 ). 方 德 庆 ; 云 金 表 ; 李 椿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1): 68-72羌 塘 盆 地 上 侏 罗 统 至 下 白 垩 统 地 层 问 题存 在 着 多 种 意 见 , 关 键 在 于 对 雪 山 组 的 认 识上 。 通 过 对 羌 塘 盆 地 腹 地 半 岛 湖 东 北 、 长湖 两 剖 面 , 雪 山 组 在 岩 性 特 征 、 生 物 化 石 、地 层 接 触 关 系 及 地 质 测 年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和讨 论 , 认 为 雪 山 组 是 在 白 龙 冰 河 组 (Kim meridgian—Berriasian) 之 上 的 陆 相 杂 色 碎 屑 沉积 岩 系 。 通 过 与 雁 石 坪 — 安 多 地 区 雁 石 坪剖 面 和 滇 西 剖 面 对 比 讨 论 , 认 为 羌 塘 腹 地 的雪 山 组 与 雁 石 坪 雪 山 组 或 扎 窝 茸 组 上 部 、滇 西 曼 岗 组 层 位 相 当 , 时 代 应 为 早 白 垩 世 中晚 期 。2007040564安 徽 合 肥 盆 地 东 北 部 白 垩 纪 层 序 地 层 学 分析 = Cretaceous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of the northeastern Hefei Basin. ( 中 文 ). 吴跃 东 ; 邵 莉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2): 111-118运 用 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和 工 作 方 法 , 对 合 肥盆 地 东 北 部 白 垩 纪 陆 相 地 层 各 类 沉 积 建 造的 沉 积 环 境 、 沉 积 相 和 陆 相 沉 积 体 系 域 进行 了 分 析 , 根 据 红 层 盆 地 的 沉 积 物 充 填 序列 、 基 本 层 序 , 将 白 垩 纪 断 ( 坳 ) 陷 盆 地 充 填沉 积 序 列 中 划 分 为 4 个 层 序 , 在 层 序 地 层 学分 析 基 础 上 , 并 根 据 岩 石 地 层 单 元 和 沉 积 体系 在 时 空 上 的 展 布 特 征 , 初 步 建 立 了 红 盆 地层 格 架 。2007040565辽 西 北 票 盆 地 侏 罗 系 充 填 序 列 及 对 区 域 构造 演 化 的 指 示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urassicfilling sequence and the indication of tectonicevolution of Beipiao Basin, westernLiaoning. ( 中 文 ). 闫 义 ; 林 舸 ; 李 自 安 . 地 层 学杂 志 , 2002, 26(2): 151-155陆 相 盆 地 地 层 充 填 序 列 主 要 受 控 于 构 造作 用 、 古 气 候 和 沉 积 物 的 供 给 速 度 , 而 构 造的 控 制 作 用 尤 为 重 要 , 根 据 北 票 盆 地 的 演 化特 点 , 充 分 考 虑 火 山 作 用 的 影 响 , 界 定 了 3 个级 别 火 山 — 沉 积 旋 回 的 涵 义 , 并 将 北 票 盆 地侏 罗 系 充 填 序 列 划 分 为 2 个 一 级 旋 回 ,5 个二 级 旋 回 及 若 干 个 三 级 旋 回 。 盆 地 的 地 层充 填 序 列 特 征 是 对 构 造 演 化 的 良 好 指 示 剂 ,各 级 火 山 — 沉 积 旋 回 的 交 替 反 映 了 构 造 演化 的 阶 段 性 。 北 票 盆 地 在 侏 罗 纪 整 体 处 于挤 压 构 造 背 景 之 下 , 中 间 又 包 含 有 多 次 挤压 — 伸 展 — 挤 压 的 构 造 演 化 过 程 。2007040566川 西 高 原 的 上 白 垩 统 及 第 三 系 = Upper Cretaceousand Tertiary of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中 文 ). 刘 耕 武 ; 李 伟 同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3): 161-169川 西 高 原 的 上 白 垩 统 及 第 三 系 属 于 山 间盆 地 型 陆 相 沉 积 , 红 层 发 育 , 化 石 稀 少 , 地 层 划分 、 对 比 困 难 。 本 地 区 有 化 石 证 据 的 白 垩纪 地 层 仅 见 于 雀 儿 山 南 麓 的 德 格 县 , 错 阿 组为 一 套 红 色 含 砾 砂 岩 和 粉 、 细 砂 岩 , 上 部 夹灰 黄 、 灰 黑 色 钙 质 粉 砂 岩 及 含 铜 砂 岩 , 深 灰色 含 铜 砂 岩 中 产 有 以 希 指 蕨 孢 居 统 治 地 位的 孢 粉 植 物 群 , 地 质 时 代 为 晚 白 垩 世 中 期 。本 区 古 近 系 红 层 发 育 , 理 塘 县 热 鲁 村 附 近 的热 鲁 群 下 部 为 红 色 岩 系 , 中 上 部 灰 黄 、 灰 色粉 砂 岩 内 产 以 Pali-binia 和 桃 金 娘 科 为 主 的植 物 群 , 时 代 为 早 — 中 始 新 世 。 目 前 可 以 肯定 的 中 新 统 仅 见 于 松 潘 县 红 土 坡 一 带 , 为 一套 含 煤 的 灰 、 灰 黄 色 碎 屑 岩 系 , 其 中 所 含 的叶 化 石 和 孢 子 花 粉 表 明 其 时 代 为 中 新 世 。上 新 统 至 更 新 统 分 布 较 广 , 北 部 以 白 玉 县 昌台 地 区 较 为 典 型 , 称 昌 台 群 。 无 论 从 化 石 或岩 性 看 昌 台 群 均 可 分 为 上 、 下 两 套 : 下 部 以杂 色 碎 屑 岩 为 主 , 夹 砾 岩 和 玄 武 岩 , 其 中 的 孢粉 组 合 以 麻 黄 及 榆 科 、 藜 科 花 粉 丰 富 为 特征 ; 上 部 以 含 褐 煤 的 暗 色 碎 屑 岩 为 主 , 除 丰 富的 植 物 化 石 外 , 孢 子 花 粉 为 松 科 、 菊 科 、 杜鹃 科 等 居 优 势 的 组 合 , 昌 台 群 的 地 质 时 代 为149


上 新 世 到 到 早 更 新 世 。 南 部 的 上 新 统 — 更新 统 以 昔 格 达 组 为 代 表 , 主 要 是 河 湖 相 暗 色岩 系 , 局 部 地 区 有 褐 煤 夹 层 . 产 植 物 叶 化 石 和孢 子 花 粉 , 时 代 主 要 属 于 更 新 世 , 下 部 在 某 些地 区 含 上 新 世 沉 积 。 源 盆 地 的 上 新 统 — 更新 统 为 盐 源 组 , 其 下 部 属 于 上 新 统 , 根 据 地 层及 生 物 群 面 貌 的 不 同 , 川 西 — 滇 西 北 高 原 的晚 新 生 代 沉 积 可 分 为 三 个 生 物 — 沉 积 区 。2007040567大 别 造 山 带 北 缘 中 生 代 地 层 格 架 厘 定 = Onthe framework of Mesozoic strata on thenorthern margin of Dabie Orogenic Belt. ( 中文 ). 李 双 应 ; 岳 书 仓 ; 王 道 轩 ; 刘 因 ; 李 任 伟 ; 孟庆 任 ; 金 福 全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3): 178-186大 别 山 北 麓 陆 相 中 生 代 地 层 发 育 , 由 于 缺乏 可 靠 生 物 化 石 证 据 , 地 层 的 划 分 和 对 比 直到 现 在 仍 然 存 在 巨 大 分 歧 , 这 制 约 了 造 山 带研 究 的 深 入 。 根 据 对 发 现 的 火 山 岩 碎 屑 和K- Ar 同 位 素 年 代 学 数 据 (103.6—138.3Ma)研 究 , 表 明 凤 凰 山 组 、 周 公 山 组 和 毛 坦 厂 组同 属 于 早 白 垩 世 , 并 且 可 能 是 同 期 异 相 产 物 ;覆 盖 在 毛 坦 厂 组 之 上 的 黑 石 渡 组 亦 为 早 白垩 世 。 根 据 地 层 接 触 关 系 、 同 位 素 年 龄 数据 和 岩 相 对 比 , 三 尖 辅 组 以 中 侏 罗 世 为 主 , 可能 跨 早 、 晚 侏 罗 世 , 与 防 虎 山 组 和 圆 筒 山 组为 同 期 异 相 。 已 有 的 石 榴 石 重 矿 物 分 析 和孢 粉 研 究 支 持 上 述 结 论 。 地 层 接 触 关 系 表明 白 大 畈 组 为 早 白 垩 世 火 山 岩 。2007040568鄂 西 秭 归 盆 地 下 侏 罗 统 香 溪 组 新 层 型 剖 面研 究 = Lectostratotype section of the EarlyJurassic Xiangxi Formation in Zigui Basin ofwestern Hubei. ( 中 文 ). 陈 辉 明 ; 孟 繁 松 ; 张 振来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3): 187-192秭 归 盆 地 香 溪 组 是 著 名 的 华 南 下 侏 罗 统典 型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之 一 , 但 随 着 三 峡 大 坝 的建 成 及 库 区 水 位 的 提 高 , 其 层 型 地 点 和 选 型剖 面 都 将 被 淹 没 , 因 而 推 荐 位 于 库 区 警 戒 水位 之 上 的 泄 滩 罗 家 沟 剖 面 为 香 溪 组 替 代 新层 型 剖 面 。 通 过 对 该 剖 面 的 详 细 研 究 , 提 出下 侏 罗 统 香 溪 组 的 底 界 应 划 在 厚 1.5— 20m 的 砾 岩 或 灰 白 色 石 英 砂 岩 之 底 , 与 上 三 叠统 和 下 侏 罗 统 的 界 线 基 本 一 致 , 并 证 实 秭 归盆 地 两 统 之 间 既 存 在 假 整 合 接 触 , 也 有 连 续沉 积 现 象 。 罗 家 沟 剖 面 的 植 物 化 石 可 分 为下 部 Coniopteris- Czekanowskia 组 合 和 上 部Coniopteris- Ptilophyllum 组 合 ; 从 沉 积 环 境 分析 , 香 溪 组 具 有 明 显 的 韵 律 性 , 可 识 别 出 4 个沉 积 旋 回 。2007040569新 疆 和 硕 县 红 山 地 区 中 侏 罗 世 地 层 研 究 新进 展 = New advance in the study on the MiddleJurassic strata in Hongshan region ofHeshuo, Xinjiang. ( 中 文 ). 刘 洪 福 ; 尹 凤 娟 . 地层 学 杂 志 , 2002, 26(3): 202-205根 据 孢 粉 和 植 物 化 石 组 合 面 貌 , 结 合 岩 性及 岩 相 特 征 , 论 述 焉 耆 含 油 气 盆 地 红 山 地 区长 期 存 有 争 议 的 侏 罗 纪 地 层 的 时 代 归 属 , 认为 该 区 仅 发 育 了 中 侏 罗 世 地 层 , 包 括 西 山 窑组 和 头 屯 河 组 , 为 本 盆 地 的 石 油 勘 探 提 供 了地 层 划 分 与 对 比 的 时 代 依 据 。2007040570南 京 汤 山 “ 白 垩 纪 古 溶 洞 岩 层 ” 的 年 代 和成 因 新 认 识 =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Cretaceous red beds’from Tangshan CalabashCave, Nanjing. ( 中 文 ). 许 汉 奎 ; 李 越 . 地层 学 杂 志 , 2002, 26(3): 216-220一 些 研 究 者 将 南 京 汤 山 葫 芦 洞 的 形 成 时代 上 溯 到 了 白 垩 纪 , 认 为 洞 内 所 见 的 红 色 、黄 色 岩 层 可 与 宁 镇 地 区 白 垩 纪 的 地 层 单 元 ,如 赤 山 组 、 葛 村 组 或 浦 口 组 对 比 , 是 与 赤 山组 同 期 异 相 的 洞 穴 沉 积 物 。 通 过 对 这 套 岩层 在 洞 内 外 的 产 出 状 况 、 与 围 岩 接 触 关 系的 进 一 步 观 察 , 并 结 合 岩 石 学 微 相 、 重 矿物 、 硼 当 量 以 及 碳 同 位 素 的 分 析 结 果 , 它 们的 时 代 应 是 奥 陶 纪 , 由 于 受 燕 山 期 的 构 造 和岩 浆 活 动 的 影 响 , 因 而 与 汤 山 一 带 常 见 的 奥陶 纪 地 层 在 产 状 和 岩 性 上 有 所 差 别 , 蚀 变 的程 度 也 有 所 不 同 , 局 部 较 深 的 蚀 变 作 用 使 原岩 铁 化 或 硅 化 。2007040571再 论 基 本 层 序 、 相 分 析 在 区 域 地 层 划 分 中的 作 用 — 以 陆 相 民 和 盆 地 下 白 垩 统 河 口 群细 分 为 例 =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functionof basic sequence and facies analysis in theregional stratigraphic division ——takeLower Cretaceous Hekou Group in minghebasin of gansu as example. ( 中 文 ). 蔡 雄 飞 ; 陈斌 ; 李 长 安 ; 顾 延 生 ; 占 车 生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3): 230-234甘 肃 民 和 盆 地 下 白 垩 统 河 口 群 是 一 套 厚度 较 大 的 复 杂 岩 系 , 颜 色 、 岩 性 特 征 仅 具 二分 性 , 长 期 以 来 一 直 以 群 代 组 。 经 过 基 本 层序 和 盆 地 相 分 析 , 河 口 群 具 有 4 种 不 同 类 型的 基 本 层 序 和 不 同 的 沉 积 相 、 作 用 相 , 这 4种 不 同 类 型 的 基 本 层 序 和 环 境 相 、 作 用 相为 盆 地 开 裂 、 发 展 、 萎 缩 、 消 亡 不 同 阶 段的 产 物 , 因 而 可 以 划 分 为 4 个 组 。 组 的 建 立 ,150


给 盆 地 分 析 带 来 便 利 。 因 而 , 基 本 层 序 、 相分 析 是 陆 相 地 层 划 分 不 可 忽 视 的 方 法 。2007040572论 卡 以 头 组 的 时 代 = Geological age of theKayitou Formation. ( 中 文 ). 刘 陆 军 ; 姚 兆 奇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3): 235-237中 国 科 学 院 南 京 地 质 古 生 物 研 究 所 的 有关 人 员 (1980 ) 曾 做 过 大 量 地 层 古 生 物 工 作 ,证 实 卡 以 头 砂 页 岩 层 或 卡 以 头 组 的 时 代 为三 叠 纪 最 早 期 , 是 飞 仙 关 组 底 部 地 层 的 相变 。“ 论 卡 以 头 组 ” 一 文 认 为 该 组 下 部 的时 代 为 二 叠 纪 , 上 部 则 属 三 叠 纪 。 对 该 文 提供 的 地 层 古 生 物 资 料 进 行 分 析 后 , 本 文 作 者认 为 该 论 点 缺 乏 证 据 , 不 能 成 立 ; 将 陆 相 的 威宁 哲 觉 剖 面 代 替 标 准 地 点 宣 威 羊 场 的 过 渡相 剖 面 作 为 卡 以 头 组 的 标 准 剖 面 , 也 是 不 合适 的 。2007040573再 论 卡 以 头 组 = On Kayitou Formation onceagain. ( 中 文 ). 王 尚 彦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3): 238-239“ 卡 以 头 组 ” 和 “ 卡 以 头 砂 页 层 ” 两 个岩 石 地 层 单 位 关 系 密 切 , 但 含 义 不 完 全 相同 。 卡 以 头 组 名 称 在 首 次 公 开 发 表 时 , 指 明标 准 剖 面 符 合 地 层 规 范 要 求 。 在 多 条 剖 面上 卡 以 头 组 下 部 含 有 原 地 保 存 的 植 物Gigantopteris 和 Pecopteris 及 中 生 代 孢 粉 化 石 ,故 卡 以 头 组 下 部 有 二 叠 纪 地 层 , 卡 以 头 组 是一 跨 二 叠 纪 — 三 叠 纪 的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2007040574广 东 河 源 盆 地 红 层 的 初 步 研 究 = Preliminarystudy of the red beds in the Heyuan Basinof Guangdong. ( 中 文 ). 凌 秋 贤 ; 张 显 球 . 地 层学 杂 志 , 2002, 26(4): 264-271 2 图 版 .河 源 盆 地 红 层 厚 达 5 000 m, 依 岩 性 特 征自 下 而 上 划 分 为 大 凤 组 、 主 田 组 、 浈 水组 、 丹 霞 组 和 莘 庄 村 组 。 前 三 组 称 南 雄 群 ,粗 碎 屑 岩 较 发 育 , 厚 1 600— 3 700 m。 大 凤组 为 紫 红 、 暗 紫 红 色 砾 岩 , 在 盆 地 北 部 该 组上 部 为 细 砾 岩 夹 含 砾 砂 岩 , 富 产 恐 龙 圆 形 蛋化 石 , 厚 567m; 主 田 组 为 紫 红 色 含 砾 砂 岩 与不 等 粒 砂 岩 互 层 夹 细 砾 岩 、 砂 质 泥 岩 , 富 含灰 质 结 核 , 产 窃 蛋 龙 、 恐 龙 长 形 蛋 、 龟 鳖类 、 腹 足 类 和 瓣 鳃 类 化 石 , 厚 900 m; 浈 水 组沉 积 物 又 较 粗 , 以 细 砾 岩 、 含 砾 砂 岩 发 育 为主 要 特 征 , 厚 达 2 200 m。 大 凤 组 和 主 田 组富 含 恐 龙 蛋 化 石 , 其 面 貌 与 南 雄 盆 地 相 似 , 时代 属 晚 白 垩 世 无 疑 。 丹 霞 组 全 为 粗 碎 屑 岩 ,为 紫 红 色 块 状 砾 岩 、 砂 砾 岩 , 具 丹 霞 地 貌 特征 , 厚 700 m, 时 代 暂 归 晚 白 垩 世 — 古 新 世 。莘 庄 村 组 以 红 色 细 碎 屑 岩 发 育 、 富 含 灰 质结 核 、 下 粗 上 细 、 上 部 红 黑 相 间 为 主 要 特征 , 产 介 形 虫 、 轮 藻 、 腹 足 类 、 瓣 鳃 类 化 石 ,时 代 属 古 新 世 。2007040575跑 马 岗 组 时 代 涉 及 的 若 干 重 大 问 题 = Severalimportant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age ofthe Paomagang Formation. ( 中 文 ). 李 伟 同 ; 刘耕 武 ; 陈 钦 保 ; 张 清 如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4): 286-288湖 北 当 阳 新 店 — 跑 马 岗 剖 面 的 跑 马 岗 组跨 白 垩 系 与 古 近 , 所 含 轮 藻 、 介 形 类 化 石 的丰 富 程 度 极 为 罕 见 。 跑 马 岗 组 的 时 代 问 题与 白 垩 系 — 古 近 系 界 线 及 其 陆 相 辅 助 层 型的 建 立 、 印 度 德 干 玄 武 岩 沉 积 夹 层 的 时代 、 印 度 与 亚 洲 大 陆 联 合 的 时 代 和 白 垩系 — 古 近 系 界 线 事 件 起 因 假 说 等 数 个 重 大地 学 问 题 , 以 及 江 汉 盆 地 深 层 油 气 资 源 评 价密 切 相 关 , 值 得 重 视 , 尽 早 搞 清 。2007040576云 南 兰 坪 盆 地 攀 天 阁 组 火 山 岩 的 Rb-Sr 年龄 = The age of volcanic rock of the PantiangeFormation in the Lanping Basin,Yunnan Province.( 中 文 ). 牟 传 龙 ; 余 谦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4): 289-292云 南 兰 坪 盆 地 是 三 江 造 山 带 非 常 重 要 的沉 积 盆 地 , 对 该 盆 地 的 构 造 属 性 的 认 识 存 在较 大 的 分 歧 , 原 因 之 一 是 对 发 育 在 盆 地 范 围内 的 一 套 火 山 岩 的 形 成 时 代 一 直 没 有 确 切的 年 龄 数 据 , 从 而 造 成 对 火 山 岩 的 性 质 和 构造 背 景 认 识 上 的 差 异 。 采 用 Rb- Sr 同 位 素年 代 学 方 法 对 出 露 在 兰 坪 盆 地 剑 川 马 登 剖面 攀 天 阁 组 的 流 纹 岩 的 年 龄 进 行 了 研 究 , 获得 了 火 山 岩 的 平 均 年 龄 为 236±32 Ma 的 数据 , 结 合 接 触 关 系 和 上 下 地 层 的 时 代 , 认 为 攀天 阁 组 的 时 代 归 属 为 中 三 叠 世 Ladinia 期 。2007040577三 叠 纪 层 状 硅 酸 盐 的 氢 氧 同 位 素 : 现 代 系统 的 演 化 以 及 对 古 温 度 的 重 建 = Oxygenand hydroge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Permianpedogenic phyllosilicates: Developmentof modern surface domain arrays and implicationsfor paleo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 英文 ). .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2005, 223(1-2): 127-146Mineralogic, chemical, and oxygen and hydrogenisotope compositions of 15 differentphyllosilicate samples from Permo –Pennsylvanian-age paleosols of the eastern151


shelf of the Midland basin of Texas and thesouthern Anadarko basin are presented. Mixturesof 2 : 1 phyllosilicates and kaolinitedominate most samples, although some samplesconsist of relatively pure 2 : 1 phyllosilicates.Chemical and mineralogic data are usedin conjunction with published thermodynamicdata to calculat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fractionation factors for each sample. In turn,application of measured oxygen and hydrogen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phyllosilicates totemperature-dependent fractionation equationsare used to calculate paleotemperatures ofcrystallization.2007040578太 行 山 东 麓 石 家 庄 — 漳 河 三 叠 系 下 统 刘 家沟 组 地 层 分 段 探 讨 = A discussion on themember partition of Lower Triassic LiujiagouFormation in the Shijiazhuang-Zhanghe areaalong the eastern foo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中 文 ). 戴 上 京 . 中 国 煤 田 地 质 , 2006,18(4): 31-32三 叠 系 下 统 刘 家 沟 组 地 层 在 河 北 省 南 部广 泛 分 布 , 通 过 对 刘 家 沟 组 地 层 的 分 段 研 究 ,对 三 叠 系 地 层 覆 盖 下 含 煤 有 利 地 段 的 寻 找及 深 部 煤 田 的 预 测 具 有 一 定 的 积 极 意 义 。2007040579新 疆 吐 鲁 番 盆 地 陆 相 白 垩 纪 与 古 近 纪 界 线的 环 境 指 标 = Environmental proxies fromthe terrestrial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in the Turpan Basin,Xinjiang. ( 中 文 ). 续 晓 璟 ;昝 立 宏 ; 程 捷 . 现 代 地 质 , 2006, 20(3): 423-428通 过 对 新 疆 吐 鲁 番 盆 地 白 垩 纪 和 古 近 纪陆 相 地 层 的 氧 化 物 、 碳 酸 钙 、 有 机 碳 含 量分 析 以 及 有 机 碳 稳 定 同 位 素 的 测 试 , 并 通 过w(Fe 3+ )/w(Fe 2+ ) 比 值 指 示 的 古 温 度 研 究 , 探 讨了 该 地 区 白 垩 系 — 古 近 系 界 线 的 特 征 以 及古 气 候 特 点 。 研 究 表 明 在 白 垩 系 / 古 近 系 界线 附 近 各 项 环 境 指 标 发 生 了 明 显 的 变 化 。在 白 垩 纪 末 期 , 有 机 碳 同 位 素 δ 13 C org 明 显 偏正 ,A l 2 O 3 、Fe 2 O 3 含 量 降 低 ; 而 进 入 古 新 世 ,δ 13 C org 明 显 偏 负 ,A l 2 O 3 、Fe 2 O 3 含 量 升 高 。对 w(Fe 3+ )/w(Fe 2+ ) 比 值 指 示 的 古 温 度 计 算 表明 , 在 白 垩 纪 末 期 大 气 温 度 比 较 低 , 而 进 入 古新 世 气 温 回 升 , 这 与 进 入 古 新 世 有 机 碳 稳 定同 位 素 明 显 偏 负 的 特 征 一 致 。2007040580周 口 坳 陷 谭 庄 — 沈 丘 凹 陷 早 白 垩 世 沉 积 相类 型 和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 Types of sedimentaryfaci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Early Cretaceousin Tanzhuang-Shenqiu depression ofZhoukou Sag. ( 中 文 ). 孔 庆 莹 ; 程 日 辉 ; 胡 艳 飞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 地 球 科 学 版 ), 2006, 36(4):557-562早 白 垩 世 周 口 坳 陷 谭 庄 沈 丘 凹 陷 接 受 了商 水 期 、 永 丰 期 和 巴 村 期 的 一 套 陆 相 湖 盆沉 积 , 主 要 沉 积 相 类 型 有 冲 积 扇 相 、 扇 三 角洲 相 、 滨 浅 湖 相 和 较 深 湖 相 。 这 套 地 层 可以 划 分 3 个 层 序 , 构 成 一 个 构 造 层 序 。 湖 平面 的 升 降 变 化 直 接 控 制 了 层 序 的 形 成 和 发育 。 层 序 的 演 变 反 映 出 本 区 经 历 了 3 次 湖平 面 的 升 降 , 同 时 反 映 出 构 造 对 层 序 变 化 的控 制 。新 生 界2007040581北 海 盆 地 南 部 比 利 时 北 部 上 中 新 统 Deurne砂 岩 (Diest 组 ) 沟 鞭 藻 囊 胞 生 物 地 层 =Dinoflagellate cyst biostratigraphy of the UpperMiocene Deurne Sands (Diest Formation)of northern Belgium, southern North Sea Basin.( 英 文 ). Louwye S. Geological Journal,2002, 37(1): 55-67Diverse and well-preserved palynomorphassemblages recovered from the Deurne Sands,a local member of the Upper Miocene DiestFormation near Antwerp, allow the recognitionof dinoflagellate cyst biozones defined inthe North Atlantic realm (East Coast, USA)and the North Sea region (Nieder Ochtenhausenwell, northern Germany). Based on thedinoflagellate cyst assemblages and the calcareousmicrofossils, the deposition of theDeurne Sands took place at some time duringmiddle to late Tortonian (Late Miocene).These sands can be correlated biostratigraphicallywith the Dessel Sands in the Campinearea of northern Belgium. This correlationdemonstrates the existence of two separateand. contemporary depositional areas innorthern Belgium during early Late Miocenetimes.2007040582大 庆 探 区 外 围 盆 地 中 、 新 生 代 地 层 对 比 及四 大 勘 探 层 系 =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in the outer basinsof the Daqing exploration area,Heilongjiang,China. ( 中 文 ). 杨 建 国 ; 吴 河 勇 ; 刘 俊 来 . 地 质通 报 , 2006, 25(9-10): 1088-1093大 庆 外 围 盆 地 的 区 域 对 比 与 组 合 规 律 研究 , 对 于 揭 示 东 北 中 、 新 生 代 盆 地 演 化 规 律152


和 拓 展 油 气 开 发 思 路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利 用岩 性 特 征 、 古 生 物 化 石 组 合 、 同 位 素 等 资料 , 对 大 庆 探 区 外 围 盆 地 中 、 新 生 代 地 层 进行 了 对 比 , 总 结 了 地 层 发 育 的 宏 观 规 律 , 提 出了 中 — 上 侏 罗 统 、 下 白 垩 统 、 上 白 垩 统 和古 近 系 四 大 勘 探 层 系 , 为 大 庆 探 区 外 围 盆 地进 一 步 的 沉 积 、 构 造 演 化 及 石 油 地 质 研 究提 供 了 可 靠 的 依 据 。2007040583山 西 宁 武 地 区 高 山 湖 泊 全 新 世 湖 相 地 层 划分 及 干 海 组 的 建 立 = Holocene lacustrinedeposits in mountain lakes in Ningwu, hanxi,hina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Ganhai Formation.( 中 文 ). 朱 大 岗 ; 孟 宪 刚 ; 邵 兆 刚 ; 韩 建 恩 ;余 佳 ; 孟 庆 伟 ; 吕 荣 平 . 地 质 通 报 , 2006, 25(11):1303-1310通 过 山 西 宁 武 地 区 高 山 湖 泊 湖 相 沉 积 地层 的 浅 井 挖 掘 , 在 天 池 湖 泊 群 一 带 发 现 了 厚度 大 于 6m 的 以 草 炭 、 泥 炭 、 粘 土 及 砂 层 为主 的 湖 相 沉 积 物 。 根 据 实 测 的 干 海 、 天 池和 琵 琶 海 3 条 剖 面 , 将 分 布 于 高 山 湖 盆 区 内的 湖 相 地 层 划 分 为 12 层 , 层 序 地 层 显 示 出 以干 海 为 代 表 的 古 湖 泊 由 浅 湖 → 滨 湖 → 沼 泽的 演 化 趋 势 。 湖 相 沉 积 的 14 C 法 测 年 结 果 为10950~260 aBP,ESR 法 年 龄 测 定 结 果 为 (9±3~8±1)ka, 这 表 明 高 山 湖 盆 内 湖 相 沉 积的 形 成 时 代 为 全 新 世 。 根 据 沉 积 相 、 岩 相组 合 等 特 征 , 结 合 同 位 素 测 年 、 孢 粉 分 析 、微 体 古 生 物 鉴 定 等 资 料 , 首 次 建 立 了 山 西 宁武 地 区 高 山 湖 泊 全 新 世 湖 相 沉 积 地 层 序 列 ,并 将 该 套 地 层 命 名 为 干 海 组 。2007040584热 带 东 太 平 洋 晚 第 四 纪 的 古 海 洋 及 古 气 候记 录 = Late Quaternary paleoceanographicand paleoclimatic records in the tropical EastPacific Ocean. ( 中 文 ). 肖 文 申 ; 王 汝 建 ; 叶 瑛 .地 球 科 学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学 报 , 2006, 31(2):143-150热 带 东 太 平 洋 8001 柱 状 样 晚 第 四 纪 以 来放 射 虫 标 志 种 Buccinospharea invaginata 和Collosphaera tuberosa 的 研 究 发 现 , 它 们 的 初现 面 (FAD) 出 现 于 柱 深 22cm 和 45cm 处 , 年龄 分 别 为 0.21 Ma 和 0.42 Ma. 它 们 的 初 现 面年 龄 与 SPECMAP 氧 同 位 素 记 录 结 合 为 该 柱建 立 了 地 层 框 架 . 该 柱 放 射 虫 丰 度 、 生 源 蛋白 石 和 有 机 碳 含 量 、 粒 度 的 分 析 显 示 , 大 约在 氧 同 位 素 11、9~8.4、5~3 和 1 期 , 高 的放 射 虫 总 丰 度 、 第 四 纪 常 见 种 丰 度 和 始 新世 - 渐 新 世 种 丰 度 大 致 对 应 于 高 的 中 值 粒 径和 平 均 粒 径 , 以 及 大 约 氧 同 位 素 5 期 以 来 增加 的 有 机 碳 含 量 , 表 明 此 期 间 贸 易 风 增 强 , 搬运 的 陆 源 颗 粒 增 大 , 北 赤 道 洋 流 加 强 , 导 致 上升 流 增 强 , 表 层 水 生 产 力 提 高 , 同 时 , 南 极 底 层流 的 活 动 也 加 强 . 大 约 在 氧 同 位 素 10、8.3~6 和 2 期 , 低 的 放 射 虫 总 丰 度 、 第 四 纪 常 见种 丰 度 和 始 新 世 - 渐 新 世 种 丰 度 大 致 对 应 于减 小 的 中 值 粒 径 和 平 均 粒 径 , 反 映 此 期 间 贸易 风 减 弱 , 搬 运 的 陆 源 颗 粒 减 小 , 北 赤 道 洋 流减 弱 , 导 致 上 升 流 消 失 , 表 层 水 生 产 力 降 低 , 同时 , 南 极 底 层 流 的 活 动 也 减 弱 .2007040585晚 更 新 世 末 期 以 来 黄 河 口 古 地 理 环 境 的 演变 = Palaeogeographic environmental evolutionin the Huanghe River estuary since LatePleistocene. ( 中 文 ). 徐 家 声 ; 孟 毅 ; 张 效 龙 ; 刘敦 武 . 第 四 纪 研 究 , 2006, 26(3): 327-333文 章 通 过 老 黄 河 口 海 域 CB20A 孔 岩 芯 的粒 度 、 碎 屑 矿 物 、 有 孔 虫 、 介 形 虫 、 瓣 鳃类 、 腹 足 类 、 孢 粉 、 植 物 化 石 和 14C 测 年等 指 标 的 分 析 鉴 定 结 果 , 探 讨 并 研 究 黄 河 口区 古 地 理 环 境 的 演 变 。 从 晚 更 新 世 末 期 至今 , 本 区 地 理 环 境 演 变 经 历 了 6 个 主 要 阶 段 ,即 全 球 最 末 一 次 冰 期 的 早 期 、 间 冰 期 、 晚期 和 冰 后 期 的 早 期 、 中 期 及 晚 期 。 其 间 出现 明 显 的 气 候 冷 暖 交 替 、 海 平 面 升 降 及 岸线 进 退 的 变 化 , 多 次 出 现 沧 海 桑 田 的 景 观 。在 这 6 个 变 化 阶 段 中 还 有 一 些 规 模 较 小 的海 平 面 升 降 , 如 最 末 一 次 冰 期 早 期 气 候 寒 冷 ,海 平 面 大 幅 度 下 降 , 然 而 在 这 一 时 期 的 沉 积物 中 却 发 现 了 气 候 变 暖 的 海 相 沉 积 层 , 反 映海 平 面 曾 经 上 升 。 而 在 最 末 一 次 冰 期 的 间冰 期 , 气 候 变 暖 , 但 是 它 并 非 始 终 温 暖 如 一 :其 下 部 沉 积 物 中 的 化 石 反 映 的 是 气 候 较 冷海 面 较 低 的 滨 海 沼 泽 特 征 ; 中 部 反 映 的 是 气候 温 暖 的 浅 海 环 境 ; 而 上 部 反 映 的 是 海 面 明显 下 降 的 潮 坪 环 境 。 这 些 气 候 和 海 面 波 动现 象 在 冰 后 期 仍 然 存 在 。2007040586西 藏 阿 里 札 达 盆 地 上 新 世 — 早 更 新 世 河 湖相 地 层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 Sequence stratigraphyof the 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 fluviolacustrinefacies strata in the Zanda basin,Ali,Tibet.( 中 文 ). 朱 大 岗 ; 孟 宪 刚 ; 邵 兆 刚 ;杨 朝 斌 ; 韩 建 恩 ; 余 佳 ; 孟 庆 伟 ; 吕 荣 平 . 地 学 前缘 , 2006, 13(5): 308-315根 据 札 达 盆 地 河 湖 相 剖 面 地 层 岩 性 、 粒度 、 沉 积 构 造 、 古 生 物 等 反 映 的 沉 积 岩 相 ,以 及 不 整 合 面 等 沉 积 特 征 , 可 将 札 达 盆 地 上新 世 — 早 更 新 世 河 湖 相 地 层 , 初 步 划 分 为 两个 三 级 层 序 (Ⅰ、Ⅱ)。 层 序 Ⅰ 代 表 上 新 统 地153


层 层 序 , 并 进 一 步 区 分 出 退 积 准 层 序 组 和 进积 准 层 序 组 。 对 应 上 新 世 湖 相 沉 积 由 低 位体 系 域 — 湖 泊 扩 张 体 系 域 — 湖 泊 收 缩 体 系域 的 演 化 , 反 映 湖 泊 由 源 区 水 系 冲 积 亚 相 —滨 湖 三 角 洲 亚 相 — 滨 浅 湖 亚 相 — 半 深 湖 亚相 — 滨 浅 湖 亚 相 的 湖 泊 , 由 扩 张 到 萎 缩 的 一个 完 整 的 发 展 演 化 旋 回 。 层 序 II 代 表 下 更新 统 地 层 层 序 , 反 映 一 个 盆 地 受 构 造 和 气 候( 冰 期 — 间 冰 期 ) 双 重 控 制 的 夭 折 型 冰 湖 形 成演 化 的 由 冰 水 冲 积 相 到 冰 湖 沉 积 相 的 不 完整 沉 积 旋 回 , 为 青 藏 高 原 新 近 系 上 新 统 与 第四 系 的 研 究 与 划 分 提 供 了 重 要 依 据 。2007040587古 新 世 / 始 新 世 全 球 增 温 在 西 藏 岗 巴 地 区 的表 现 = The global Paleocene/Eocene ThermalMaximum event in the Gamba area, Tibet. ( 中文 ). 万 晓 樵 ; 王 曦 ; 于 涛 ; 李 国 彪 . 地 学 前缘 , 2006, 13(6): 218-226随 着 深 海 钻 探 计 划 (DSDP) 和 大 洋 钻 探 计划 (ODP) 的 开 展 , 在 古 海 洋 学 领 域 取 得 了 许多 重 大 发 现 。 古 近 纪 古 新 世 与 始 新 世 (P/E)界 线 间 的 地 质 事 件 的 发 现 便 是 其 重 要 成 果之 一 。 西 藏 南 部 岗 巴 地 区 发 育 有 良 好 的 海相 界 线 地 层 。 对 生 物 群 、 碳 、 氧 、 锶 稳 定同 位 素 以 及 磁 化 率 的 研 究 显 示 , 全 球 界 线 事件 在 西 藏 南 部 岗 巴 地 区 具 有 明 显 的 影 响 。古 新 统 宗 浦 组 顶 部 底 栖 有 孔 虫 动 物 群 阶 段性 绝 灭 , 总 灭 绝 率 为 69%。 始 新 统 遮 普 惹 组底 部 有 孔 虫 逐 渐 复 苏 , 除 12 种 为 古 新 世 的 残存 类 型 外 , 始 新 世 生 物 组 合 全 为 新 的 属 种 , 并呈 现 三 个 复 苏 阶 段 。 碳 稳 定 同 位 素 表 现 为三 期 负 向 偏 移 , 在 界 线 处 出 现 -4‰ 的 异 常 。这 一 异 常 与 全 球 碳 稳 定 同 位 素 事 件 表 现 一致 。 锶 同 位 素 在 界 线 位 置 没 有 明 显 的 变 化 ,而 明 显 的 峰 值 出 现 在 界 线 之 上 , 并 与 全 球 53Ma 出 现 的 锶 同 位 素 变 化 相 对 应 。 磁 化 率 在界 线 之 上 2 m 处 出 现 一 个 很 明 显 的 波 动 , 与第 3 期 碳 同 位 素 异 常 吻 合 。 所 有 研 究 结 果表 明 , 西 藏 南 部 ( 特 提 斯 - 喜 马 拉 雅 低 纬 度 浅海 环 境 ) 在 古 新 世 与 始 新 世 界 线 时 期 出 现 明显 的 气 候 变 化 , 说 明 全 球 深 海 温 度 增 高 在 浅海 环 境 具 有 相 同 表 现 , 只 是 影 响 时 间 较 长 。2007040588杭 州 湾 晚 第 四 纪 沉 积 与 古 环 境 演 变 = LateQuaternary sediments and paleoenvironmentalevolution in Hangzhou Bay. ( 中 文 ). 王 建 华 ;周 洋 ; 郑 卓 ; 丘 元 僖 ; 张 珂 ; 邓 韫 ; 梁 致 荣 ; 杨 小 强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6, 8(4): 551-538通 过 对 杭 州 湾 第 四 系 钻 孔 的 年 代 地 层学 、 沉 积 学 、 古 环 境 学 等 多 学 科 综 合 分 析 ,认 为 XZK169 孔 全 新 世 沉 积 始 于 孔 深 17.35m 处 ( 年 代 约 为 10~9 kaB P), 其 下 至 孔 深86.40 m 沉 积 属 晚 更 新 世 。 整 个 沉 积 层 中 可分 出 3 个 海 进 — 海 退 旋 回 晚 更 新 世 早 期 以陆 相 沉 积 为 主 , 出 现 河 湖 相 — 滨 海 湖 泊 相 —河 湖 相 沉 积 , 气 候 为 温 凉 干 燥 — 温 暖 湿 润 —温 凉 干 燥 ; 晚 更 新 世 中 晚 期 出 现 河 湖 相 — 潮滩 湖 相 — 浅 海 相 — 河 口 湾 相 沉 积 , 气 候 为温 凉 干 燥 — 寒 冷 干 燥 — 温 凉 — 暖 热 湿 润 —温 热 湿 润 ; 经 历 了 末 次 冰 期 侵 蚀 后 , 全 新 世 出现 浅 海 相 — 河 口 湾 相 沉 积 , 气 候 以 暖 热 湿润 — 温 暖 湿 润 为 主 。 约 在 5 kaB P, 杭 州 湾 与长 江 口 分 离 。2007040589准 噶 尔 盆 地 北 缘 谢 家 阶 底 界 — 推 荐 界 线 层型 及 其 生 物 — 年 代 地 层 和 环 境 演 变 意 义 =A recommended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for Xiejian Stage from northern Junggar Basin:implications to related bio-chronostratigraphy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 中 文 ). 孟 津 ; 叶捷 ; 吴 文 裕 ; 岳 乐 平 ; 倪 喜 军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报 , 2006, 44(3): 205-236新 疆 准 噶 尔 盆 地 北 缘 铁 尔 斯 哈 巴 合 地 层剖 面 构 造 简 单 并 含 有 丰 富 的 晚 渐 新 世 及 早中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 其 中 铁 尔 斯 哈 巴 合组 及 索 索 泉 组 沉 积 基 本 连 续 , 两 组 界 线 位于 剖 面 米 距 33 m 处 。 依 据 该 剖 面 中 8 个 层位 和 相 邻 的 XJ99005 剖 面 中 18 个 层 位 上 采集 的 化 石 以 及 它 们 的 上 下 关 系 和 生 物 组 合性 质 , 划 分 出 5 个 哺 乳 动 物 组 合 带 , 其 中两 个 位 于 铁 尔 斯 哈 巴 合 组 中 ( 铁 -Ⅰ,Ⅱ带 ),3 个 在 索 索 泉 组 下 部 ( 索 -Ⅰ,Ⅱ,Ⅲ 带 )。 从 剖 面 的 铁 尔 斯 哈 巴 合 组 、 索 索泉 组 和 哈 拉 玛 盖 组 中 以 0.5 m 的 间 距 采 集了 348 组 古 地 磁 样 品 , 获 得 的 磁 性 剖 面 包含 了 16 个 正 向 带 和 16 个 反 向 带 ( 事件 ), 其 中 包 含 了 相 当 于 地 磁 极 时 间 表 中C7n—C5E 段 的 完 整 磁 极 带 。铁 -Ⅰ~Ⅱ 带 与 塔 本 布 鲁 克 哺 乳 动 物 群 相近 , 为 中 国 已 知 位 置 最 西 、 构 成 门 类 和 数量 最 多 的 一 个 晚 渐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组 合 。 索 -Ⅰ 带 应 为 中 国 目 前 所 知 的 最 晚 渐 新 世 的 哺乳 动 物 带 。 早 中 新 世 索 -Ⅱ 带 与 谢 家 动 物 群和 蒙 古 中 部 渐 新 世 一 中 新 世 过 渡 带 D 带 可以 对 比 。 早 中 新 世 索 -Ⅲ 带 相 当 于 过 去 使 用的 “ 索 索 泉 动 物 群 ”, 时 代 大 致 与 乌 尔 图动 物 群 相 当 。 根 据 地 磁 极 时 间 校 正 , 铁 尔斯 哈 巴 合 剖 面 中 铁 尔 斯 哈 巴 合 组 和 索 索 泉154


组 跨 越 了 从 24.5 Ma ( 地 磁 极 时 带C7n . 2n ) 到 18 Ma ( 地 磁 极 时 带C5Dr.2r) 大 约 6.5 Ma 的 时 间 , 岩 体 平 均 沉积 速 率 大 约 为 2.5 cm/ 千 年 。 剖 面 中 5 个 生物 组 合 带 的 时 间 跨 度 大 致 分 别 为 : 铁 -Ⅰ带 :24.4—24.15 Ma; 铁 -Ⅱ 带 :23.2—23.1Ma; 索 -Ⅰ 带 接 近 但 还 未 到 达 渐 新 世 / 中 新世 界 线 的 23.03 Ma; 索 -Ⅱ 带 :21.9~21.7Ma; 索 -Ⅲ 带 :21.68—21.15 Ma。 我 们 推 荐将 铁 尔 斯 哈 巴 合 剖 面 作 为 中 国 区 域 年 代 地层 单 位 谢 家 阶 ( 期 ) 底 界 界 线 层 型 的 一 个候 选 剖 面 。 与 谢 家 阶 底 界 相 对 应 的 界 线 暂定 在 剖 面 由 底 向 上 40.25 m 处 , 对 应 于 地磁 极 时 带 C6Cn.2n 底 界 。 该 界 线 位 于 索 索泉 组 内 部 , 索 -Ⅰ 和 索 -Ⅱ 带 之 间 。 根 据 定义 , 该 界 线 也 分 别 对 应 于 阿 基 坦 阶 、 中 新统 以 及 新 近 系 的 底 界 , 年 龄 为 23.03 Ma。文 章 还 讨 论 了 下 列 问 题 :1) 索 索 泉 组 的 绝大 部 分 应 当 和 谢 家 阶 以 及 山 旺 阶 地 层 对比 , 仅 其 底 部 含 有 索 -Ⅰ 带 化 石 组 合 的 部 分可 与 塔 本 布 鲁 克 阶 地 层 对 比 。2) 在 进 行 生物 地 层 对 比 时 尽 量 使 用 不 同 的 索 索 泉 组 哺乳 动 物 组 合 带 , 传 统 的 “ 索 索 泉 动 物 群 ”仅 大 体 相 当 于 索 -Ⅲ 带 。3) 许 多 过 去 认 为的 渐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分 子 的 生 存 时 代 实 际 上延 伸 到 了 早 中 新 世 , 仅 以 这 些 分 子 的 存在 , 不 能 说 明 一 个 动 物 群 及 其 地 层 的 确 切年 代 。4) 塔 本 布 鲁 克 动 物 群 及 相 关 的 期 、阶 名 为 有 效 名 称 , 具 有 合 法 性 ; 该 阶 底 界有 待 确 立 。5) 如 果 山 旺 阶 底 界 ( 谢 家 阶 顶界 ) 位 于 地 磁 极 时 带 C6An.1r 底 , 年 代 为20.43 Ma, 相 应 的 界 线 应 位 于 铁 尔 斯 哈 巴合 剖 面 89.25 m 处 , 因 此 , 铁 尔 斯 哈 巴 合剖 面 中 有 可 能 产 生 谢 家 阶 的 单 位 层 型 , 该阶 的 地 质 时 间 跨 度 为 2.6 Ma。6)5 个 生 物带 都 是 以 兔 形 类 、 啮 齿 类 以 及 食 虫 类 等 小哺 乳 动 物 为 主 要 分 子 , 而 且 同 门 类 的 属 种问 具 有 相 当 近 的 演 化 关 系 , 说 明 这 个 地 区从 晚 渐 新 世 到 早 中 新 世 的 一 段 时 期 中 , 动物 群 性 质 没 有 明 显 变 化 , 总 体 上 反 映 了 一个 从 早 渐 新 世 以 来 就 比 较 干 旱 的 环 境 ; 渐新 世 和 中 新 世 动 物 群 成 分 在 种 一 级 上 仍 有明 显 差 异 ; 而 相 当 于 谢 家 动 物 群 的 索 -Ⅱ 带则 带 有 明 显 的 过 渡 性 质 。7) 从 索 索 泉 组 的岩 性 、 分 布 的 地 理 部 位 以 及 与 甘 肃 秦 安 剖面 相 近 的 时 代 和 动 物 群 等 来 看 , 不 排 除 含有 风 成 沉 积 物 的 可 能 。2007040590广 富 林 遗 存 在 上 海 地 区 的 首 次 发 现 及 其 古环 境 意 义 = First time discovery of Guangfulinremains and living paleoenvironment ofancestors in Shanghai region. ( 中 文 ). 张 玉 兰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6, 26(6): 41-44上 海 松 江 广 富 林 遗 址 1999 年 重 新 发 掘 , 在发 掘 中 首 次 发 现 了 类 似 豫 东 王 油 坊 类 型 的文 化 — 广 富 林 遗 存 文 化 。 本 次 采 集 了 广 富林 遗 址 05SGIT1240 探 方 样 品 , 进 行 孢 粉 、藻 类 研 究 。 根 据 孢 粉 、 藻 类 成 分 特 征 , 划 分出 了 3 个 孢 粉 组 合 带 , 恢 复 了 当 时 的 古 植 被和 古 环 境 , 并 对 广 富 林 遗 存 先 人 生 存 环 境 、农 耕 发 展 作 了 探 析 , 为 环 太 湖 地 区 文 化 发 展及 文 化 变 迁 提 供 了 十 分 珍 贵 的 新 资 料 。2007040591陕 西 旬 邑 新 近 系 化 学 地 层 与 环 境 变 迁 = TheNeogene chemical stratigraphy and environmentalchanges of Xunyi, Shaanxi Province.( 中 文 ). 薛 祥 煦 ; 岳 乐 平 ; 张 云 翔 ; 柳 小 明 ; 王 建其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2): 81-86陕 西 旬 邑 下 墙 剖 面 化 学 组 成 的 系 统 测 试资 料 、 年 均 温 度 与 年 均 降 水 量 的 定 量 计 算揭 示 出 : 该 区 红 土 堆 积 时 的 气 候 总 体 上 比 第四 纪 黄 土 堆 积 时 的 要 暖 湿 , 在 暖 湿 背 景 下 , 早期 相 对 较 凉 干 , 中 期 最 暖 湿 , 晚 期 较 暖 湿 。 进入 第 四 纪 后 , 气 候 突 然 变 冷 变 干 。 如 更 进 一步 细 分 , 新 近 系 红 土 段 自 下 向 上 存 在 着 由 相对 凉 干 — 相 对 暖 湿 的 四 个 百 万 年 级 气 候 旋回 , 其 中 第 二 、 三 旋 回 之 间 , 即 第 17 与 第 16层 组 之 间 , 有 气 候 较 明 显 降 温 变 干 现 象 , 它 有可 能 主 要 是 北 极 冰 盖 形 成 的 影 响 所 致 。 进入 第 四 纪 的 突 然 明 显 变 冷 变 干 可 能 主 要 受控 于 当 时 青 藏 高 原 剧 烈 隆 升 作 用 。 剖 面 上化 学 组 成 的 变 化 在 地 层 划 分 上 有 重 要 意 义 ,从 旬 邑 剖 面 的 地 化 资 料 出 发 , 并 参 考 岩 性 、磁 化 率 等 将 第 四 系 底 划 在 第 13 层 组 顶 , 上 新统 底 划 在 第 17 层 组 与 第 18 层 组 之 间 。2007040592“ 元 谋 组 ” 及 “ 元 谋 动 物 群 ” 含 义 的 厘 定= A discussion on the “ YuanmouFormation” and “Yuanmou fauna” fromthe Yuanmou basin of North Yunnan. ( 中 文 ).程 捷 ; 学 清 ; 建 伟 ; 王 海 芝 ; 西 娟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2): 146-150讨 论 了 云 南 元 谋 盆 地 的 “ 元 谋 组 ”,“ 元谋 动 物 群 ” 的 含 义 和 时 代 。 元 谋 组 应 只 指钱 方 等 人 的 “ 元 谋 组 ” 的 第 四 段 地 层 , 相 应的 动 物 群 称 为 “ 元 谋 人 ” 动 物 群 。 钱 方 等人 的 第 三 段 地 层 应 称 甘 棠 组 , 其 动 物 群 名 称为 甘 棠 动 物 群 。 甘 棠 组 和 元 谋 组 的 时 代 分别 为 早 更 新 世 早 期 和 晚 期 。155


2007040593全 球 上 新 统 - 更 新 统 界 线 层 型 剖 面 和 点 位 介绍 = An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global Pliocene-Pleistocene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and point. ( 中 文 ). 周 晓 丹 ; 王 伟 铭 . 地 层 学 杂志 , 2002, 26(2): 156-159上 新 统 - 更 新 统 界 线 , 即 新 近 第 - 第 四 系 界线 , 一 直 是 各 国 地 学 工 作 者 所 关 注 的 问题 。 在 伦 敦 第 18 届 国 际 地 质 大 会 (1948)上 通 过 的 有 关 这 一 时 限 的 术 语 和 认 识 方 面的 建 议 , 其 中 不 乏 分 岐 。 精 确 定 义 这 一 界线 已 成 为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的 关 键 。1957 年 ,在 马 德 里 第 五 届 INQUA( 国 际 第 四 纪 研 究联 合 会 ) 大 会 上 国 际 第 四 纪 研 究 联 合 会 专门 成 立 了 一 个 上 新 统 - 更 新 统 界 线 分 会 。 尔后 , 该 分 会 作 为 国 际 地 科 联 和 国 际 地 层 委员 会 的 工 作 组 开 始 行 使 职 能 , 其 目 标 在 于建 立 上 新 统 - 列 新 统 界 线 的 定 义 标 准 并 确 定合 适 的 界 线 层 型 剖 面 。2007040594太 原 盆 地 洪 山 第 四 纪 剖 面 的 发 现 = The significanceof the Hongshan Quaternary sectionin Taiyuan Basin, Shanxi. ( 中 文 ). 胡 小 猛 ; 傅建 利 ; 马 志 正 ; 杨 景 春 .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26(3): 225-229洪 山 剖 面 是 太 原 盆 地 东 南 边 缘 一 湖 积 台地 上 的 第 四 纪 中 晚 期 沉 积 剖 面 , 该 剖 面 中 的湖 相 层 典 型 特 征 是 : 质 地 均 一 的 灰 绿 、 黄 绿色 粉 砂 粘 土 层 与 含 碳 酸 钙 结 晶 体 的 沉 积 层呈 互 层 分 布 。 利 用 地 层 连 续 追 踪 及 铀 系 测年 法 分 析 , 剖 面 中 的 湖 相 层 是 在 S 5 古 土 壤 发育 晚 期 至 S 1 古 土 壤 发 育 早 期 这 一 时 间 段 内沉 积 而 成 的 , 剖 面 当 时 所 处 的 位 置 正 位 于 太原 古 湖 盆 的 湖 岸 地 带 , 沉 积 环 境 受 着 气 候 干湿 变 化 的 强 烈 影 响 。 当 气 候 湿 润 时 , 湖 面 升高 , 湖 盆 扩 大 , 剖 面 点 被 湖 水 淹 没 , 接 受 着 湖 相粉 砂 粘 土 层 的 沉 积 ; 干 旱 时 , 湖 盆 变 化 则 相 反 ,剖 面 点 出 露 气 下 , 并 因 地 下 水 毛 管 作 用 的 结果 在 沉 积 层 表 面 产 生 碳 酸 钙 结 晶 体 。 该 剖面 的 研 究 结 果 同 时 还 表 明 : 由 第 四 纪 气 候 的干 湿 变 化 对 太 原 盆 地 这 样 大 的 湖 盆 , 只 能 产生 数 米 的 湖 面 升 降 波 动 ; 与 构 造 因 素 引 起 的湖 盆 变 化 相 比 , 这 种 波 动 是 小 幅 度 的 。2007040595许 家 窑 组 及 许 家 窑 文 化 层 年 代 问 题 的 磁 性地 层 学 证 据 = Magnetostratigraphic evidencefor the age of the Xujiayao paleolithic layerand the Xujiayao Formation. ( 中 文 ). 樊 行 昭 ;苏 朴 ;Reidar Lovlie.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4):248-252许 家 窑 文 化 遗 址 的 发 现 将 传 统 上 被 认 为是 早 更 新 世 前 后 的 泥 河 湾 层 的 年 代 范 围 推至 晚 更 新 世 , 由 此 建 立 的 许 家 窑 组 被 确 认 为我 国 北 方 晚 更 新 世 湖 相 沉 积 的 标 准 地 层 。近 几 年 对 包 含 许 家 窑 文 化 层 在 内 的 泥 河 湾层 用 高 分 辨 率 磁 性 地 层 学 方 法 研 究 结 果 表明 , 在 文 化 层 以 下 3m 处 发 现 了 厚 度 达 6 m以 上 且 分 布 连 续 的 反 向 极 性 带 ( 未 见 底 ), 综合 分 析 认 为 , 该 反 向 极 性 带 为 松 山 反 向 极 性带 。 这 一 发 现 否 定 了 在 文 化 层 以 下 4—5 m处 存 在 布 莱 克 反 向 极 性 偏 移 的 报 道 。 根 据松 山 反 向 极 性 时 的 结 束 时 间 为 距 今 78 万 年及 泥 河 湾 层 的 沉 积 速 率 推 算 , 许 家 窑 泥 河 湾层 的 年 代 范 围 应 为 早 更 新 世 晚 期 至 中 更 新世 , 而 许 家 窑 文 化 层 应 为 中 更 新 世 早 期 。 由此 可 见 , 泥 河 湾 层 的 年 代 范 围 及 分 组 方 案 尚需 用 多 种 手 段 进 一 步 研 究 才 能 定 论 。2007040596冀 中 坳 陷 晋 南 洼 陷 古 近 系 砂 岩 碎 屑 组 分 变化 及 其 层 序 意 义 = Changes of detrital compositionof the Paleogene sandstones in SouthJinxian sag of Jizhong Basin and its sequencesignificance. ( 中 文 ). 杨 明 慧 ; 刘 池 阳 ; 杨 斌 谊 .地 层 学 杂 志 , 2002, 26(4): 280-285冀 中 坳 陷 晋 南 洼 陷 古 近 系 充 填 了 巨 厚 的陆 源 沉 积 岩 , 其 沉 积 骨 架 为 砂 岩 。 通 过 薄 片分 析 , 系 统 地 研 究 了 砂 岩 的 物 质 成 分 和 结 构特 征 , 以 及 重 矿 物 、 常 量 元 素 特 征 并 初 步 进行 了 物 源 分 析 , 提 出 砂 岩 碎 屑 组 分 变 化 研 究有 助 于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2007040597通 过 Messel 湖 的 钻 孔 中 的 小 鱼 粪 化 石 恢 复始 新 世 的 古 生 态 = Ecology of the EoceneLake Messel revealed by analysis of small fishcoprolites and sediments from a drilling core.( 英 文 ). .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2005, 223(1-2):A research drilling project in the EoceneMessel pit, Germany, provided the opportunityto conduct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the former LakeMessel. The analysis of samples from differenthorizons of the drilling core showed thatsmall fish coprolites were quite abundant inthe biogenic sediments, down to a drillingdepth of 132 m. Only in the most basal layersof the biogenic “oil-shale” sediments wereno coprolites found.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the hypothesis that when these layers weredeposited no fish were living in the youngLake Messel. Another peculiar feature of these156


lower horizons is the presence of a new typeof ephippia from water fleas which stronglyresembles the ephippia of extant Ctenodaphniamagna. The absence of these Cladocera in theupper horizons might be an example of topdowncontrol in a fossil ecosystem. Detailed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fish coprolitesshows that the larvae of phantom midges(Chaoboridae) were by far the most importantelement of the former ecosystem over thewhole life span of the lake. The ecosystem ofancient Lake Messel appears to have beenquite stable. Chaoborid pupae also turned out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ood web. Chironomidmidge larvae are documented for thefirst time. In various horizons throughout thedrilling core, dinoflagellates are present inhigh abundance. Mammalian coprolites arerare in the core.2007040598中 国 江 西 始 新 统 的 Palibinia— 兼 论 北 半 球古 近 纪 干 旱 气 候 形 成 机 制 = Palibinia fromthe Eocene of Jiangxi, China ——with remarkson the dry climate mechanism of northernhemisphere in Paleogene. ( 中 文 ). 李 浩 敏 ;陈 其 奭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2, 41(1): 119-129 2图 版 .报 道 江 西 临 江 镇 晚 始 新 世 临 江 组 内 发 现的 含 Palibinia 植 物 群 。 详 细 记 述 了 Palibinia属 的 研 究 历 史 , 其 地 质 、 地 理 分 布 以 及 其 命名 问 题 。 从 其 叶 形 态 、 伴 生 的 蒸 发 岩 以 及植 被 的 分 异 度 等 确 认 Palibinia 为 旱 生 植 物 ,并 对 其 所 代 表 的 干 旱 气 候 形 成 机 制 予 以 探讨 。 文 中 描 述 了 该 植 物 群 中 的 6 种 主 要 植物 化 石 , 特 别 是 对 Palibinia 及 Nelumbo 二 属 的代 表 给 以 较 详 尽 的 描 述 和 讨 论 。2007040599法 国 布 列 塔 尼 Plage de Mezpeurleuch 地 区第 四 纪 粗 碎 屑 海 滩 沉 积 地 层 和 古 环 境 过 程= Stratigraphy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of Quaternary coarse clastic beachdeposits at Plage de Mezpeurleuch, Brittany(France). ( 英 文 ). Haslett S K; Curr R H F.Geological Journal, 2001, 36(2): 171-182Quaternary deposits are described fromwell-exposed sections in cliffs at Plage deMezpeurleuch, Finistere, Brittany (France).The general lithostratigraphic sequence comprisesHolocene perched dune sand, calcreteand palaeosol overlying Weichselian head andcoarse elastic palaeobeach units attributed tothe last interglacial (Eemian-isotope substage5e). A lower and an upper palaeobeach, separatedby a thin head deposit, are reported restingon an irregular palaeorock platform erodedin Hercynian granite. From a comparison withmodern coastal environments a palaeoenvironmentalinterpretation of the palaeobeachdeposits is made. Erosionally bounded faciesof the lower palaeobeach, are considered to bea transgressive sequence preserved by drowningassociated with a rapid rise in relative sealevel.Its subsequent abandonment is attributedto a relative sea-level fall, which alloweda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to develop briefly.Facies of the upper palaeobeach however indicatea prograding shoreline developed duringa prolonged period of relatively stable sealevel.These sea-level observations are in goodagreement with other evidence for a briefwidespread intra-Eemian cold event.2007040600宁 夏 灵 武 水 洞 沟 遗 址 全 新 世 的 古 气 候 环 境= Holocene paleo-climatic environment inRuins of the Shuidonggou,Ningxia. ( 中 文 ). 李秉 成 .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 地 球 科 学 版 ), 2006,36(1): 49-53分 析 宁 夏 灵 武 水 洞 沟 遗 址 剖 面 19 个 样 品 ,将 孢 粉 图 式 分 为 Ⅰ、Ⅱ、Ⅲ3 个 带 , 分 别 对应 早 、 中 、 晚 3 个 时 期 的 孢 粉 带 。Ⅰ 带 为藜 、 蒿 和 毛 茛 豆 科 优 势 带 ;Ⅱ 带 为 榆 、 榛 、桦 、 鹅 耳 枥 、 栎 优 势 带 ;Ⅲ 带 为 藜 科 优 势带 。 结 果 表 明 : 早 全 新 世 植 被 为 疏 林 草 原 、干 草 原 草 甸 草 原 , 气 候 偏 干 冷 温 和 半 湿 润 ; 中全 新 世 早 期 植 被 为 阔 叶 乔 灌 丛 草 原 针 叶 乔灌 丛 草 原 阔 叶 疏 林 草 原 , 气 候 温 暖 较 干 寒 冷较 干 较 暖 较 干 ; 晚 期 植 被 为 疏 林 草 原 , 气 候 相对 温 暖 、 稍 凉 较 温 暖 ; 晚 全 新 世 植 被 为 干 草原 , 气 候 寒 冷 。157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