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15 Views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第 4 卷 第 1 期<br />

古 生 物 学 文 摘 ( 网 络 版 )<br />

目 录<br />

2008 年 3 月<br />

古 生 物 学<br />

综 论 ………………………(1)<br />

遗 迹 化 石 …………………(10)<br />

分 子 古 生 物 学 ……………(13)<br />

古 生 态 学 …………………(15)<br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br />

综 论 ………………………(22)<br />

孢 粉 ………………………(22)<br />

疑 源 类 ……………………(30)<br />

牙 形 石 ……………………(30)<br />

小 壳 化 石 …………………(32)<br />

古 植 物 学<br />

综 论 ………………………(32)<br />

藻 类 ………………………(34)<br />

蕨 类 植 物 ( 广 义 )………(36)<br />

早 期 种 子 植 物 ……………(37)<br />

裸 子 植 物 …………………(37)<br />

被 子 植 物 …………………(38)<br />

古 无 脊 椎 动 物 学<br />

综 论 ………………………(40)<br />

原 生 动 物 …………………(40)<br />

古 杯 、 多 孔 及 腔 肠 动 物 …(47)<br />

苔 藓 动 物 …………………(49)<br />

腕 足 动 物 …………………(49)<br />

软 体 动 物 …………………(50)<br />

节 肢 动 物 …………………(55)<br />

棘 皮 动 物 …………………(64)<br />

笔 石 动 物 …………………(67)<br />

分 类 位 置 不 明 ……………(68)<br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br />

综 论 ………………………(69)<br />

鱼 类 ………………………(70)<br />

两 栖 类 ……………………(75)<br />

爬 行 类 ……………………(76)<br />

鸟 类 ………………………(87)<br />

哺 乳 类 ……………………(89)<br />

古 人 类 学<br />

古 人 类 学 …………………(102)<br />

历 史 地 质 学 、 地 层 学<br />

综 论 ………………………(105)<br />

古 地 理 学 、 古 气 候 学 ……(106)<br />

前 古 生 界 …………………(107)<br />

古 生 界 ……………………(110)<br />

中 生 界 ……………………(128)<br />

新 生 界 ……………………(142)


第 4 卷 第 1 期<br />

古 生 物 学 文 摘 ( 网 络 版 )<br />

2008 年 3 月<br />

古 生 物 学<br />

综 论<br />

2008010001<br />

意 大 利 Livorno 地 区 中 更 新 世 晚 期 冷 水 型<br />

非 海 相 软 体 动 物 和 小 型 哺 乳 动 物 群 = Late<br />

Middle Pleistocene cool non-marine mollusc<br />

and small mammal faunas from Livorno (Italy).<br />

( 英 文 ). Zanchetta G; Becattini R; Bonadonna<br />

F P; Bossio A; Ciampalini A. Rivista<br />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 2006,<br />

112(1): 135-155<br />

Non marine molluscs, small mammals and<br />

pollen allow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br />

presen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alluvial<br />

plain deposits. The environment was<br />

mainly an open space, though sparse woodlands<br />

should have been present. The nonmarine<br />

fauna shows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br />

typical interglacial and glacial assemblages<br />

described so far in Italy. Worth of note<br />

is the presence of Orcula dolium and Vallonia<br />

enniensis, which now inhabit northern Italy.<br />

2008010002<br />

从 古 生 代 灰 岩 中 分 离 钙 质 微 体 化 石 的 一 项<br />

改 进 了 的 技 术 = An improved technique for<br />

extracting calcareous microfossils from Palaeozoic<br />

limestones. ( 英 文 ). Tarsilli A; Warne<br />

M T. Alcheringa, 1997, 21(1/2): 57-64<br />

Well preserved calcareous microfossils,<br />

such as ostracods, can be extracted from<br />

strongly lithified Palaeozoic limestones of the<br />

Lachlan Fold Belt using highly concentrated<br />

acetic acid (95%) with minimal dissociation.<br />

This technique differs from the more dilute<br />

acetic acid or formic acid methods which are<br />

commonly used during the extraction of phosphatic<br />

microfossils, such as conodonts, and<br />

which destroy many calcitic specimens. Correlations<br />

made between representative microfossil<br />

assemblages and host rock thin sections<br />

expand knowledge of palaeoenvironmental<br />

parameters attributed to microfacies.<br />

2008010003<br />

德 国 巴 登 - 符 腾 堡 的 化 石 保 护 = The protection<br />

of fossils in Baden-Wurttemberg (Federal<br />

Republic of Germany). ( 英 文 ). Bloos G. Rivista<br />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br />

2004, 110(1): 399-406<br />

In Baden-Wurttemberg , fossils of special<br />

scientific and public interet have been protected<br />

as culturl monuments by the Monument<br />

Protection Law since 1972. Two areas of outstanding<br />

importance, Holzmaden and Nusplingen,<br />

are declared Protected Excavation<br />

Area. Other important permanent fossil sites<br />

are protected by the Nature Conservation Law,<br />

either as Nature Reserve or as Monument of<br />

Nature.<br />

2008010004<br />

西 班 牙 东 南 部 Murcia 省 侏 罗 纪 古 生 物 遗 迹<br />

= Jurassic paleontological heritage of Murcia<br />

(Betic Cordillera, south-eastern Spain). ( 英 文 ).<br />

Romero G; Sandoval J; Caracuel J; Mancheno<br />

M A. 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br />

stratigrafia, 2004, 110(1): 417-426<br />

Jurassic rocks of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br />

Zones of the Betic Cordillera are widespread<br />

in the province of Murcia. Four areas are considered<br />

of special interest for stratigraphical<br />

and paleontological analysis: a) Sierra Quipar<br />

and b) sierras Jugar-Corque, c)Sierra Ricote<br />

and d)Sierra Espuna.<br />

2008010005<br />

论 热 河 生 物 群 = On the Mesozoic Johol biota<br />

of China. ( 中 文 ). 季 强 . 地 质 论 评 , 2002,<br />

48(3): 290-296<br />

本 文 对 中 生 代 热 河 生 物 群 的 研 究 历 史 作<br />

了 简 要 回 顾 , 着 重 阐 述 了 热 河 生 物 群 的 定<br />

义 、 组 成 、 地 层 分 布 和 时 代 , 并 讨 论 了 与<br />

热 河 生 物 群 相 关 的 我 国 北 方 陆 相 侏 罗 系 -<br />

白 垩 系 界 线 问 题 。<br />

2008010006<br />

东 秦 岭 古 生 代 古 生 物 区 与 古 地 理 变 迁 =<br />

Paleozoic paleobiogeographic provinces and<br />

Paleogeographic Changes in the eastern<br />

Qinling. ( 中 文 ). 王 建 平 ; 裴 放 . 地 质 论<br />

评 , 2002, 48(6): 603-611<br />

本 文 根 据 对 东 秦 岭 古 生 代 各 纪 古 生 物 区<br />

的 分 析 , 指 出 在 北 秦 岭 褶 皱 带 , 二 郎 坪 海<br />

槽 寒 武 纪 放 射 虫 和 微 浮 植 物 属 华 南 区 , 奥<br />

陶 纪 头 足 类 、 腹 足 类 、 珊 瑚 为 华 北 区 , 早<br />

志 留 世 珊 瑚 为 华 南 区 ; 柿 树 园 海 槽 中 泥 盆<br />

世 至 二 叠 纪 孢 子 主 要 见 于 华 南 区 ; 干 江 河<br />

1


海 槽 泥 盆 纪 珊 瑚 、 海 百 合 为 华 南 区 。 在 南<br />

秦 岭 褶 皱 带 , 淅 川 陆 棚 寒 武 纪 三 叶 虫 有 华<br />

北 区 和 华 南 区 的 分 子 , 奥 陶 纪 牙 形 石 、 头<br />

中 类 由 华 南 区 变 为 华 北 区 , 晚 奥 陶 世 腕 足<br />

类 、 三 叶 虫 、 珊 瑚 为 华 北 区 , 而 早 志 留 世<br />

笔 石 、 晚 泥 盆 世 珊 瑚 、 腕 足 类 和 蜓 、 古 植<br />

物 以 及 早 石 炭 世 珊 瑚 和 蜓 均 为 华 南 区 ; 南<br />

湾 海 槽 泥 盆 纪 孢 子 为 华 南 区 。 在 此 基 础 上<br />

探 讨 了 东 秦 岭 古 生 代 古 地 理 变 迁 过 程 。<br />

2008010007<br />

个 体 生 态 学 和 生 态 域 的 充 填 : 关 键 后 生 动<br />

物 的 辐 射 = Autecology and The Filling of<br />

Ecospace: Key Metazoan Radiations. ( 英 文 ).<br />

Bambach R K; Bush A M; Erwin D H.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1): 1-22<br />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six tiering positions<br />

in relation to the substratum/water interface,<br />

six motility levels and six feeding<br />

strategies define a complete theoretical ecospace<br />

of 216 potential modes of life for marine<br />

animals. The number of modes of life<br />

actually utilized specifies realized ecospace.<br />

Owing to constraints of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br />

the modern marine fauna utilizes only<br />

about half the potential number of modes of<br />

life, two-thirds of which (62 of 92) are utilized<br />

by animals with readily preserved, mineralized<br />

hard parts. Realized ecospace has increased<br />

markedly since the early evolution of<br />

animal ecosystems. The Ediacaran fauna utilized<br />

at most 12 modes of life, with just two<br />

practised by skeletal organisms. A total of 30<br />

modes of life are recorded in the Early and<br />

Middle Cambrian, 19 of which were utilized<br />

by skeletal organisms. The other 11 are documented<br />

from soft-bodied animals preserved in<br />

the Chengjiang and Burgess Shale Konservat-<br />

Lagerstätten. The number of modes of life<br />

utilized by skeletal organisms increased by<br />

more than 50 per cent during the Ordovician<br />

radiation to a Late Ordovician total of 30. Between<br />

the Late Ordovician and the Recent the<br />

number of utilized modes of life has doubled<br />

again. The autecological and taxonomic diversity<br />

histories of the marine metazoa appear to<br />

be broadly parallel, and future studies of theoretical<br />

ecospace utilization should provide<br />

more detailed tests of pattern and process in<br />

the ecological history of the metazoa.<br />

2008010008<br />

生 命 如 何 变 得 如 此 多 样 依 据 化 石 记 录 和<br />

分 子 系 统 学 得 出 的 多 样 化 的 机 制 = How did<br />

life become so diverse The dynamics of diversification<br />

according to the fossil record and<br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 英 文 ). Benton M J;<br />

Emerson B C. Palaeontology, 2007, 50(1): 23-<br />

40<br />

The long-term diversification of life probably<br />

cannot be modelled as a simple equilibrial<br />

process: the time scales are too long, the potential<br />

for exploring new ecospace is too large<br />

and it is unlikely that ecological controls can<br />

act at global scales. The sum of many clade<br />

expansions and reductions, each of which<br />

happens according to its own dynamic, probably<br />

approximates more a damped exponential<br />

curve when translated into a global-scale species<br />

diversification curve. Unfortunately, it is<br />

not possible to plot such a meaningful globalscale<br />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curve through<br />

time, but curves at higher taxonomic levels<br />

have been produced. These curves are subject<br />

to the vagaries of the fossil record, but it is<br />

unlikely that the sources of error entirely<br />

overwhelm the biological signal. Clades radiate<br />

when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onditions<br />

are right: a new territory or ecospace becomes<br />

available, and the lineage has acquired a number<br />

of characters that open up a new diet or<br />

mode of life. Modern high levels of diversity<br />

in certain speciose clades may depend on such<br />

ancient opportunities taken. Dramatic climatic<br />

changes through the Quaternary must have<br />

driven extinctions and originations, but many<br />

species responded simply by moving to more<br />

favourable locations. Ecological communities<br />

appear to be no more than merely chance associations<br />

of species, but there may be real<br />

interactions among species. Ironically, high<br />

species diversity may lead to more speciation,<br />

not, as had been assumed, less: more species<br />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and selective pressures<br />

for other species to respond to, rather<br />

than capping diversity at a fixed equilibrium<br />

level. Studies from the scale of modern ecosystems<br />

to global long-term patterns in the<br />

fossil record support a model for the exponential<br />

diversification of life, and one explanation<br />

for a pattern of exponential diversification is<br />

that as diversity increases, new forms become<br />

ever more refinements of existing forms. In a<br />

sense the world becomes increasingly divided<br />

into finer niche space. Organisms have a propensity<br />

to speciate freely, species richness<br />

within ecosystems appears to generate opportunities<br />

for more speciation, clades show all<br />

kinds of patterns from sluggish speciation<br />

rates and constant diversity through time to<br />

apparently explosive speciation, and there is<br />

no evidence that rapidly speciating clades<br />

have reached a limit, nor that they are driving<br />

2


other clades to extinction. A corollary of this<br />

view is that current biodiversity must be<br />

higher than it has ever been. Limits to infinite<br />

growth are clearly local, regional, and global<br />

turnover and extinction events, when climate<br />

change and physical catastrophes knock out<br />

species and whole clades, and push the rising<br />

exponential curve down a notch or two.<br />

2008010009<br />

远 古 时 期 的 宏 演 化 和 宏 生 态 学 = Macroevolution<br />

and macroecology through deep time.<br />

( 英 文 ). Butterfield N J. Palaeontology, 2007,<br />

50(1): 41-55<br />

The fossil record documents two mutually<br />

exclusive macroevolutionary modes separated<br />

by the transitional Ediacaran Period. Despite<br />

the early appearance of crown eukaryotes and<br />

an at least partially oxygenated atmosphere,<br />

the pre-Ediacaran biosphere was populated<br />

almost exclusively by microscopic organisms<br />

exhibiting low diversity, no biogeographical<br />

partitioning and profound morphological/evolutionary<br />

stasis. By contrast, the post-<br />

Ediacaran biosphere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br />

diverse organisms, bioprovinciality and conspicuously<br />

dynamic macroevolution. The difference<br />

ca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br />

unique escalatory coevolution accompanying<br />

the early Ediacaran introduction of eumetazoans,<br />

followed by their early Cambrian (Tommotian)<br />

expansion into the pelagic realm.<br />

Eumetazoans reinvented the rules of macroecology<br />

through their invention of multitrophic<br />

food webs, large body size, life-history<br />

trade-offs, ecological succession, biogeography,<br />

major increases in standing biomass, eukaryote-dominated<br />

phytoplankton and the potential<br />

for mass extinction. Both the pre-<br />

Ediacaran and the post-Ediacaran biospheres<br />

were inherently stable, but the former derived<br />

from the simplicity of superabundant microbes<br />

exposed to essentially static, physical environments,<br />

whereas the latter is based on<br />

eumetazoan-induced diversity and dynamic,<br />

biological environments. The c. 100-myr<br />

Ediacaran transition (extending to the base of<br />

the Tommotian) can be defined on evolutionary<br />

criteria, and might usefully be incorporated<br />

into the Phanerozoic.<br />

2008010010<br />

差 异 : 形 态 学 模 式 和 发 育 背 景 = Disparity:<br />

morphological pattern and developmental context.<br />

( 英 文 ). Erwin D H. Palaeontology, 2007,<br />

50(1): 57-73<br />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forms is clumpy<br />

at any scale from populations to the highest<br />

taxonomic categories, and whether considered<br />

within clades or within ecosystems. The fossil<br />

record provides little support for expectations<br />

that the morphological gaps between species<br />

or groups of species have increased through<br />

time as it might if the gaps were created by<br />

extinction of a more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br />

of morphologies. As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br />

of morphology have replaced counts of<br />

higher taxa as a metric of morphological disparity,<br />

numer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br />

the rapid construction of morphospace early in<br />

evolutionary radiations, and have emphasized<br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xonomic measures of<br />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br />

of disparity. Other studies have<br />

evaluated changing patterns of disparity across<br />

mass extinctions, ecomorphological patterns<br />

and the patterns of convergence within ecological<br />

communities, while the development<br />

of theoretical morphology has greatly aided<br />

efforts to understand why some forms do not<br />

occur. A parallel, and until recently, largely<br />

separate research effort in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br />

biology has established that the developmental<br />

toolkit underlying the remarkable<br />

breadth of metazoan form is largely identical<br />

among Bilateria, and many components are<br />

shared among all metazoa. Underlying this<br />

concern with disparity is a question about<br />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morphological<br />

innovations, a debate over the relative<br />

significance of the generation of new<br />

morphologies vs. differential probabilities of<br />

their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and the relative<br />

importance of constraint, convergence and<br />

contingency in the evolution of form.<br />

2008010011<br />

宏 演 化 不 同 于 持 续 的 微 演 化 吗 = Is<br />

macroevolution more than successive rounds<br />

of microevolution. ( 英 文 ). Grantham T.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1): 75-85<br />

Whether macrovolution is reducible to<br />

microevolution is one of the persistent debates<br />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Although the concept<br />

of emergence is important to answering this<br />

question, it has not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br />

within palaeobiology. A taxonomy of emergence<br />

concepts is presented to clarify the ways<br />

in which emergence relates to this debate.<br />

Weak emergence is a particularly helpful way<br />

to understand the hierarchical nature of biology:<br />

it captures the ways in which higher-level<br />

traits depend on lower-level processes, while<br />

3


ecognizing that emergent traits can nonetheless<br />

provide the basis for autonomous higherlevel<br />

theori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biological<br />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geographical range size<br />

is weakly emergent. While some concepts of<br />

emergence do not block the attempt to reduce<br />

macroevolution (i.e. the attempt to explain all<br />

macroevolutionary phenomena in terms of<br />

microevolutionary processes), weak emergence<br />

does. Thus, if geographical range is<br />

weakly emergent, it provides a basis for arguing<br />

that macroevolutionary phenomena cannot<br />

be fully explained by microevolutionary processes.<br />

2008010012<br />

宏 演 化 的 尺 度 与 层 次 = Scale and hierarchy<br />

in macroevolution. ( 英 文 ). Jablonski D.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1): 87-109<br />

Scale and hierarchy must be incorporated<br />

into any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br />

of macroevolution, i.e. evolution above the<br />

species level. Expans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br />

scales reveals evolutionary patterns and<br />

processes that are virtually inaccessible to, and<br />

unpredictable from, short-term, localized observations.<br />

These larger-scale phenomena<br />

range from evolutionary stasis at the species<br />

level and the mosaic assembly of complex<br />

morphologies in ancestral forms to the nonrandom<br />

distribution in time and space of the<br />

origin of major evolutionary novelties, as exemplified<br />

by the Cambrian explosion and<br />

post-extinction recoveries of metazoans, and<br />

the preferential origin of major marine groups<br />

in onshore environments and tropical waters.<br />

Virtually all of these phenomena probably<br />

involve both ecological and developmental<br />

factors, but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components<br />

with macroevolutionary theory has only<br />

just begun. Differential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br />

of units can occur at several levels within<br />

a biological hierarchy that includes DNA sequences,<br />

organisms, species and clades. Evolution<br />

by natural selection can occur at any<br />

level where there is heritable variation that<br />

affects birth and death of units by virtue of<br />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This dynamic<br />

can occur when selfish DNA sequences<br />

replicate disproportionately within genomes,<br />

when organisms enjoy fitness advantages<br />

within populations (classical Darwinian selection),<br />

when differential speciation or extinction<br />

occurs within clades owing to organismic<br />

properties (effect macroevolution), and when<br />

differential speciation or extinction occurs<br />

within clades owing to emergent, species-level<br />

properties (in the strict sense species selection).<br />

Operationally, emergent species-level<br />

properties such as geographical range can be<br />

recognized by testing whether their macroevolutionary<br />

effects are similar regardless of the<br />

different lower-level factors that produce them.<br />

Large-scale evolutionary trends can be driven<br />

by transformation of species, preferential production<br />

of species in a given direction, differential<br />

origination or extinction, or any combination<br />

of these; the potential for organismic<br />

traits to hitch-hike on other factors that promote<br />

speciation or damp extinction is high.<br />

Additional key attributes of macroevolutionary<br />

dynamics within biological hierarchies are<br />

that (1) hierarchical levels are linked by upward<br />

and downward causation, so that emergent<br />

properties at a focal level do not impart<br />

complete independence; (2) hierarchical effects<br />

are asymmetrical, so that dynamics at a<br />

given focal level need not propagate upwards,<br />

but will always cascade downwards; and (3)<br />

rates are generally, although not always, faster<br />

at lower hierarchical levels. Temporal and<br />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origin of major novelties<br />

and higher taxa are significantly discordant<br />

from those at the species and genus levels,<br />

suggesting complex hierarchical effects that<br />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Not only are many<br />

of the features promoting survivorship during<br />

background times ineffective during mass extinctions,<br />

but also they are replaced in at least<br />

some cases by higher-level, irreducible attributes<br />

such as clade-level geographical range.<br />

The incorporation of processes that operate<br />

across hierarchical levels and a range of temporal<br />

and spatial scales has expanded and enriched<br />

our understanding of evolution.<br />

2008010013<br />

种 间 生 态 差 异 的 宏 演 化 意 义 = The macroevolutionary<br />

consequences of ecological differences<br />

among species. ( 英 文 ). McPeek M A.<br />

Palaeontology, 2007, 50(1): 111-129<br />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the dynamics of<br />

species richness in a model system in which<br />

multiple species compete in a metacommunity<br />

(multiple patches linked by dispersal). Patches<br />

lie along an environmental gradient, and new<br />

specie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system by<br />

speciation of existing species. This model is<br />

used to explore how the ecological similarity<br />

of species influences the patterns in community<br />

structure that result and to determine<br />

whether patterns in fossil and systematics data<br />

may be signatur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ty<br />

structure. Making species more similar<br />

4


overall along the entire gradient or making<br />

new species that have more similar optimal<br />

positions along the gradient to their progenitor<br />

both increase the time required to drive species<br />

extinction. As a result, making species<br />

more similar ecologically to one another increases<br />

overall species richness because of an<br />

increased frequency of transient species in the<br />

system. Having more transient species in systems<br />

shifted the longevity distributions of species<br />

in the fossil record towards having a<br />

greater frequency of shorter duration species,<br />

and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extant species that<br />

would be estimated from molecular phylogenies<br />

also had a higher frequency of younger<br />

aged species. Comparisons of these results<br />

with species longevity distributions extracted<br />

from two data sets and with species ages derived<br />

from species-level molecular phylogenies<br />

strongly suggest that transient species are<br />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eal biological<br />

communities.<br />

2008010014<br />

Vetulicolians 的 分 类 学 及 系 统 学 关 系 = The<br />

systematics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br />

Vetulicolians. ( 英 文 ). Aldridge R J; Hou<br />

Xian-Guang; Siveter David J; Siveter Derek J;<br />

Gabbott S. Palaeontology, 2007, 50(1): 131-<br />

168<br />

Vetulicolians have variously been considered<br />

to be unusual arthropods, stem-group<br />

deuterostomes or relatives of the tunicates.<br />

They are known from a number of Cambrian<br />

Lagerstätten, and are particularly diverse in<br />

the Chengjiang biota of Yunnan Province,<br />

China. We recognize two classes, Vetulicolida<br />

and Banffozoa, which together form a monophyletic<br />

group. Within the Chinese collections<br />

we also identify two new species and recognize<br />

one new genus: Vetulicola monile sp. nov.<br />

and Bullivetula variola gen. et sp. nov. The<br />

evidence from new and previously described<br />

specimens is used to undertake a phylogenetic<br />

analysis and to evaluate a range of hypotheses<br />

for the affinities of vetulicolians. Given the<br />

difficulties of interpreting features in enigmatic<br />

fossils and the apparently contradictory<br />

set of characters possessed by vetulicolians, it<br />

is not possible on current evidence to reach an<br />

unequivocal conclusion regarding the phylogenetic<br />

position of the group. One possibility<br />

is that they are a sister group of arthropods<br />

that lost limbs but gained gill structures analogous<br />

to those of deuterostomes, but several<br />

features remain unexplained by this model. If<br />

they are protostomes, a more generally parsimonious<br />

position is close to the kinorhynchs.<br />

An alternative is that they are deuterostomes,<br />

although a placement at the base of the clade<br />

is not supported by the evidence. If they are<br />

deuterostomes, it is more likely that they are<br />

close to the tunicates.<br />

2008010015<br />

墨 西 哥 Sonora 埃 迪 卡 拉 系 和 寒 武 系 的 标 准<br />

化 石 = Ediacaran and Cambrian index fossils<br />

from Sonora, Mexico. ( 英 文 ). Sour-Tovar F;<br />

Hagadorn J W; Huitrón-Rubio T.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1): 169-175<br />

The Cambrian index fossil Treptichnus pedum<br />

is reported from the Puerto Blanco Formation<br />

near Pitiquito, Sonora, Mexico, and<br />

new occurrences of the Neoproterozoic index<br />

fossil Cloudina are reported from the underlying<br />

La Ciénega Formation. Considered together,<br />

these fossils constrain the location of<br />

the Ediacaran/Cambrian boundary in Mexico.<br />

The suite of fossils in this sequence is important<br />

because it provides an independent biostratigraphic<br />

datum for constraining the position<br />

of Laurentia during the onset of metazoan<br />

diversification, for testing proposed<br />

lith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among western<br />

North American Neoproterozoic–Cambrian<br />

successions, and for testing regional tectonic<br />

paradigms such as the Mojave-Sonora<br />

Megashear hypothesis.<br />

2008010016<br />

澳 大 利 亚 东 北 部 Clarke 河 盆 地 早 石 炭 世 杜<br />

内 中 期 Ruxton 组 新 的 高 度 矿 化 植 物 群 和 三<br />

叶 虫 = New permineralized flora and trilobites<br />

from the mid Tournaisian (early Carboniferous)<br />

Ruxton Formation, Clarke river basin,<br />

north-east Australia. ( 英 文 ). Galtier J; Feist R;<br />

Talent J A; Meyer-Berthaud B M.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1): 223-243<br />

An association of a new permineralized<br />

flora with preserved anatomy and decalcified<br />

trilobite remains is described from early<br />

crenulata Zone (mid Tournaisian; Early Carboniferous)<br />

calcareous siltstones in a predominantly<br />

shale and minor limestone sequence<br />

low in the Ruxton Formation of the<br />

eastern Clarke River Basin, north-east Queensland.<br />

Whereas the trilobites belong to Linguaphillipsia,<br />

a common and diversified taxon<br />

in eastern Australia, the plants (with the exception<br />

of Stauropteris that was earlier identified<br />

from the Burdekin Basin) were known<br />

previously only from the Mississipian (Lower<br />

Carboniferous) of Western Europe. The plants<br />

5


epresent a diverse assemblage comprising<br />

lycopsids, cladoxylaleans, a variety of fern<br />

rachises and seed plants, including stems<br />

(Tristichia-type), Lyginorachis petioles and a<br />

new cupule, Ruxtonia minuta gen. et sp. nov.,<br />

containing Hydrasperma ovules.<br />

2008010017<br />

不 断 增 加 的 回 归 者 、 生 态 反 馈 和 早 三 叠 世<br />

复 苏 = Increasing returns, ecological feedback<br />

and the Early Triassic recovery. ( 英 文 ). Erwin<br />

DH. palaeoworld, 2007, 16(1-3): 9-15<br />

Most models of biotic recovery following<br />

mass extinction generally invoke logistic<br />

growth, with increasing competition due to<br />

resource competition eventually causing a<br />

decline in the rate of increase in diversity. Yet<br />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spects of recoveries<br />

is the acquisition of new resources and the<br />

expansion of diversity. In other words, the<br />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cosystem increases, a<br />

process not captured by logistic models. Insights<br />

from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particularly<br />

of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innovation,<br />

suggest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spillover<br />

effects of particular types of ecosystem<br />

engineering. The positive feedback effects of<br />

these spillovers allow the rapid expansion of<br />

biodiversity, as is seen during the late Early<br />

Triassic phase of biotic recovery.<br />

2008010018<br />

一 位 值 得 纪 念 的 播 种 者 : 金 玉 玕 教 授 对 腕 足<br />

动 物 古 生 物 学 和 石 炭 纪 - 二 叠 纪 地 层 学 的 贡<br />

献 = A true sower remembered: Prof. Yu-Gan<br />

Jin's contributions to brachiopod paleontology<br />

and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stratigraphy.<br />

( 英 文 ). Miao De-Sui; Shen Shu-Zhong; Wang<br />

Xiang-Dong. palaeoworld, 2007, 16(1-3): 4-8<br />

2008010019<br />

二 叠 纪 末 期 浅 海 碳 酸 盐 岩 的 削 蚀 作 用 及 其<br />

对 二 叠 纪 - 三 叠 纪 界 线 事 件 的 意 义 = Erosional<br />

truncation of uppermost Permian shallow-marine<br />

carbonates and implications for<br />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events. ( 英 文 ).<br />

Payne J L; Lehrmann D J; Follett D; Seibel M;.<br />

Kump L R; Riccardi A. Geological Society of<br />

America Bulletin, 2007, 119(7-8): 771-784<br />

On shallow-marine carbonate buildups in<br />

south China, Turkey, and Japan, uppermost<br />

Permian skeletal limestones are truncated by<br />

an erosional surface that exhibits as much as<br />

10 cm of topography, including overhanging<br />

relief. Sedimentary facies, microfabrics, carbon<br />

isotopes, and cements together suggest<br />

that erosion occurred in a submarine setting.<br />

Moreover, biostratigraphic data from south<br />

China demonstrate that the surface postdates<br />

the uppermost Permian sequence boundary at<br />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truncates<br />

strata within the youngest known Permian<br />

conodont zone. The occurrences of similar<br />

truncation surfaces at the mass-extinction horizon<br />

on carbonate platforms across the global<br />

tropics, each overlain by microbial buildups,<br />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a large negative excursion<br />

in 13 C further suggest a causal link<br />

between erosion of shallow-marine carbonates<br />

and mass extinction. Previously proposed to<br />

account for marine extinctions, the hypothesis<br />

of rapid carbon release from sedimentary reservoirs<br />

or the deep ocean can also explain the<br />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 Rapid, unbuffered<br />

carbon release would cause submarine carbonate<br />

dissolution, accounting for erosion of<br />

uppermost Permian skeletal carbonates, and<br />

would be followed by a pulse of high carbonate<br />

saturation, explaining the precipitation of<br />

microbial limestones containing upwardgrowing<br />

carbonate crystal fans. Models for<br />

other carbon-release events suggest that at<br />

least 5 x 10 18 g of carbon, released in


cooler mesotrophic to warmer, more oligotrophic<br />

conditions, indicating a disturbed environment<br />

due to the warming of the ocean.<br />

Benthic foraminifer assemblages were also<br />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MPBE; diversity<br />

of the assemblages and buliminids show net<br />

decline and the low food and opportunistic<br />

taxa increase in abundance. The reorganization<br />

of the planktic ecosystem possibly involved<br />

changes in the food flux (type and quantity) to<br />

the seafloor, thus triggering changes in the<br />

benthic communities. A 1 negative 13 C shift<br />

and a 30% carbonate content decrease are recorded<br />

in connection with the biotic event.<br />

This suggests that during the MPBE, as in the<br />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br />

(PETM), an input of a large mass of isotopically<br />

depleted carbon into the ocean and atmosphere<br />

could have lowered the deep-sea pH,<br />

triggering a rapid shoaling of the lysocline and<br />

contributing to greenhouse warming. The<br />

MPBE was short lived: according to the<br />

counting of limestonemarl couplets, the stratigraphic<br />

expression of precession cycles<br />

throughout the Zumaia section, the MPBE<br />

lasted for 52–53 k.y., with the core of the<br />

event representing 10–11 k.y. The Zumaia<br />

section is the first land-based locality in which<br />

the MPBE is recognized and described in detail.<br />

Due to its expanded character and excellent<br />

paleontological record, this section may<br />

prove to be a global reference section for the<br />

study of this short-lived event.<br />

2008010021<br />

Eramosa 化 石 库 — 加 拿 大 安 大 略 省 志 留 纪<br />

含 有 浅 海 壳 相 和 生 物 搅 动 结 构 的 特 异 保 存<br />

的 软 躯 体 生 物 群 = Eramosa Lagerstätte—<br />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soft-bodied biotas<br />

with shallow-marine shelly and bioturbating<br />

organisms (Silurian, Ontario, Canada). ( 英 文 ).<br />

von Bitter P H; Purnell M A; Tetreault D K;<br />

Stott C A4. Geology, 2007, 35(10): 879-882<br />

The middle Silurian Eramosa Lagerstätte of<br />

Ontario, Canada, preserves taxonomically and<br />

taphonomically diverse biotas including articulated<br />

conodont skeletons and heterostracan<br />

fish, annelids and arthropods with soft body<br />

parts, and a diverse marine flora. Soft tissues<br />

are preserved as calcium phosphate and carbon<br />

films, the latter possibly stabilized by<br />

early diagenetic sulfurization. It is significant<br />

that the biotas also include a decalcified,<br />

autochthonous shelly marine fauna, and trace<br />

fossils. This association of exceptionally preserved<br />

and more typical fossils distinguishes<br />

the Eramosa from other Silurian shallowmarine<br />

Lagerstätten, such as the Waukesha<br />

Lagerstätte, and suggests that the Eramosa is<br />

not the product of 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in<br />

an atypical environment, a bias claimed for<br />

many post-Cambrian Lagerstätten. The<br />

Eramosa Lagerstätte may provide a more reliable,<br />

balanced measure of what has been lost<br />

from the Silurian fossil record.<br />

2008010022<br />

加 拿 大 曼 尼 托 巴 省 特 异 保 存 的 晚 奥 陶 世 生<br />

物 群 =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Late Ordovician<br />

biotas from Manitoba, Canada. ( 英 文 ).<br />

Young G A; Rudkin D M;. Dobrzanski E P;<br />

Robson S P; Nowlan G S. Geology, 2007,<br />

35(10): 883-886<br />

There are few body fossil biotas known<br />

from early Paleozoic accretionary shorelines,<br />

and very few examples of Ordovician softbodied<br />

assemblages. This study documents<br />

two recently discovered biotas from separate<br />

sedimentary basins in Manitoba, Canada, that<br />

provide unique information about tropical<br />

shoreline communities shortly before the Late<br />

Ordovician extinction event. Each site represents<br />

a distinc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but<br />

they share biotic elements, including eurypterids,<br />

xiphosurids, and large problematic tubes.<br />

The William Lake biota, representing more<br />

restricted conditions, includes jellyfish that are<br />

among the best hydromedusan body fossils<br />

known. Rocks at the Airport Cove site, deposited<br />

under more open circulation, contain<br />

scolecodonts and noncalcified algae. These<br />

biotas have some parallels with the recently<br />

described Middle Ordovician Winneshiek<br />

Lagerstätte, but are also similar to some Late<br />

Silurian assemblages. Considered together,<br />

early Paleozoic marginal marine deposits are a<br />

rich but as yet poorly known source of paleobiodiversity<br />

data.<br />

2008010023<br />

Smithian-Spathian 界 线 事 件 : 二 叠 纪 末 大<br />

灭 绝 之 前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的 证 据 = Smithian-<br />

Spathian boundary event: Evidence for global<br />

climatic change in the wake of the end-<br />

Permian biotic crisis. ( 英 文 ). Galfetti T; Hochuli<br />

P A; Brayard A; Bucher H; Weissert H;<br />

Vigran J O5. Geology, 2007, 35(4): 291-294<br />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bon cycle<br />

perturbations following the end-Permian mass<br />

extinction event straddles the Smithian-<br />

Spathian boundary (SSB) (Olenekian, Early<br />

Triassic). This anomaly is characterized by a<br />

prominent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br />

known from Tethyan marine rocks. Its global<br />

7


significance is established here by a new high<br />

paleolatitude record (Spitsbergen). Paleontological<br />

evidence, such as Boreal palynological<br />

data (Barents Sea, Norway) and global<br />

patterns of ammonoid distribution, indicates a<br />

synchronous major change in terrestrial and<br />

marine ecosystems near the SSB. The reestablishment<br />

of highly diverse plant ecosystems,<br />

including the rise of woody gymnosperms and<br />

decline of the formerly dominating lycopods,<br />

is interpreted as an effect of a major climate<br />

change. This hypothesis is supported by modeling<br />

of ammonoid paleobiogeography, the<br />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which are interpreted<br />

as a proxy fo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br />

The latest Smithian thus appears to have been<br />

a time of a warm and equable climate as expressed<br />

by an almost flat pole to equator SST<br />

gradient. In contrast, the steep Spathian SST<br />

gradient suggests latitudinally differentiated<br />

climatic conditions. We propose that this drastic<br />

climate change and the global carbon cycle<br />

perturbation were triggered by a massive end-<br />

Smithian CO 2 injection. The SSB event could<br />

therefore represent one of the causes for stepwise<br />

and delayed recovery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br />

biotas in the wake of the end-Permian<br />

biotic crisis.<br />

2008010024<br />

南 半 球 白 垩 纪 - 新 近 纪 界 线 剖 面 中 生 产 量 降<br />

低 及 不 协 调 复 苏 的 动 物 群 证 据 = Faunal<br />

evidence for reduced productivity and uncoordinated<br />

recovery in Southern Hemisphere Cretaceous-Paleogene<br />

boundary sections. ( 英 文 ).<br />

Aberhan M; Weidemeyer S; Kiessling W;<br />

Scasso R A; Medina F A. Geology, 2007,<br />

35(3): 227-230<br />

The mass extinction at the Cretaceous-<br />

Paleogene boundary is generally explained by<br />

a severe crisis in primary productivity, following<br />

a catastrophic bolide impact. Consistent<br />

with this scenario, Danian mollusk-dominated<br />

benthic shelf ecosystems of southern middle<br />

paleolatitudes (Neuquén Basin, Argentina) are<br />

characterized by (1) a stratigraphically limited<br />

low in macrofossil abundances; (2) an increase<br />

in starvation-resistant, nonplanktotrophic deposit<br />

feeders and chemosymbionts; (3) a reduction<br />

in the average body size of individuals;<br />

and (4) individuals with inactive lifestyles being<br />

more common than in the late Maastrichtian.<br />

Return to pre-extinction conditions<br />

of the various synecological attributes occurred<br />

over unequal time spans, indicating that<br />

recovery was uncoordinated with respect to<br />

ecological traits. Global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br />

patterns suggests that reduced food<br />

supply (1) was a controlling factor in both<br />

hemispheres; (2) affected macrobenthic marine<br />

faunas at various distances from the<br />

Chicxulub impact site; and (3) was more effective<br />

in siliciclastic environments as compared<br />

to oligotrophic carbonate settings.<br />

2008010025<br />

为 南 半 球 白 垩 纪 - 新 近 纪 界 线 剖 面 中 生 产 量<br />

降 低 及 不 协 调 复 苏 的 动 物 群 证 据 = Faunal<br />

evidence for reduced productivity and uncoordinated<br />

recovery in Southern Hemisphere Cretaceous-Paleogene<br />

boundary sections. ( 英 文 ).<br />

Aberhan M; Weidemeyer S; Kiessling W;<br />

Scasso R A; Medina F A. Geology, 2007,<br />

35(3): 227-230<br />

The mass extinction at the Cretaceous-<br />

Paleogene boundary is generally explained by<br />

a severe crisis in primary productivity, following<br />

a catastrophic bolide impact. Consistent<br />

with this scenario, Danian mollusk-dominated<br />

benthic shelf ecosystems of southern middle<br />

paleolatitudes (Neuquén Basin, Argentina) are<br />

characterized by (1) a stratigraphically limited<br />

low in macrofossil abundances; (2) an increase<br />

in starvation-resistant, nonplanktotrophic deposit<br />

feeders and chemosymbionts; (3) a reduction<br />

in the average body size of individuals;<br />

and (4) individuals with inactive lifestyles being<br />

more common than in the late Maastrichtian.<br />

Return to pre-extinction conditions<br />

of the various synecological attributes occurred<br />

over unequal time spans, indicating that<br />

recovery was uncoordinated with respect to<br />

ecological traits. Global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br />

patterns suggests that reduced food<br />

supply (1) was a controlling factor in both<br />

hemispheres; (2) affected macrobenthic marine<br />

faunas at various distances from the<br />

Chicxulub impact site; and (3) was more effective<br />

in siliciclastic environments as compared<br />

to oligotrophic carbonate settings.<br />

2008010026<br />

南 半 球 白 垩 纪 - 新 近 纪 界 线 剖 面 中 生 产 量 降<br />

低 及 不 协 调 复 苏 的 动 物 群 证 据 = Faunal<br />

evidence for reduced productivity and uncoordinated<br />

recovery in Southern Hemisphere Cretaceous-Paleogene<br />

boundary sections. ( 英 文 ).<br />

Aberhan M; Weidemeyer S; Kiessling W;<br />

Scasso R A; Medina F A. Geology, 2007,<br />

35(3): 227-230<br />

The mass extinction at the Cretaceous-<br />

Paleogene boundary is generally explained by<br />

a severe crisis in primary productivity, following<br />

a catastrophic bolide impact. Consistent<br />

8


with this scenario, Danian mollusk-dominated<br />

benthic shelf ecosystems of southern middle<br />

paleolatitudes (Neuquén Basin, Argentina) are<br />

characterized by (1) a stratigraphically limited<br />

low in macrofossil abundances; (2) an increase<br />

in starvation-resistant, nonplanktotrophic deposit<br />

feeders and chemosymbionts; (3) a reduction<br />

in the average body size of individuals;<br />

and (4) individuals with inactive lifestyles being<br />

more common than in the late Maastrichtian.<br />

Return to pre-extinction conditions<br />

of the various synecological attributes occurred<br />

over unequal time spans, indicating that<br />

recovery was uncoordinated with respect to<br />

ecological traits. Global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br />

patterns suggests that reduced food<br />

supply (1) was a controlling factor in both<br />

hemispheres; (2) affected macrobenthic marine<br />

faunas at various distances from the<br />

Chicxulub impact site; and (3) was more effective<br />

in siliciclastic environments as compared<br />

to oligotrophic carbonate settings.<br />

2008010027<br />

澳 大 利 亚 东 部 下 泥 盆 统 礁 灰 岩 形 成 中 的 微<br />

生 物 影 响 = Microbial impacts on the genesis<br />

of Lower Devonian reefal limestones, eastern<br />

Australia. ( 英 文 ). Adachi N; Ezaki Y. palaeoworld,<br />

2007, 16(4): 301-310<br />

Microbial contributions to reefal limestones<br />

are evident in eastern Australian Lower Devonian<br />

microbial frame/bindstones, red algalmicrobial-stromatoporoid<br />

bindstones, and microbial-stromatoporoid<br />

bindstones. Varied<br />

microbialite textures, such as stromatolites,<br />

thrombolites, and leiolites, originated as accumulations<br />

and partial aggregations of calcimicrobes,<br />

peloids, and micrites, which also<br />

derived from microbial activities. In microbial<br />

frame/bindstones, calcimicrobes (e.g., Rothpletzella<br />

and Wetheredella) and dense micrite<br />

layers covered and bound underlying substrates.<br />

Stabilized substrates promoted the<br />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of layered, domal,<br />

and columnar frameworks, which were produced<br />

by combined accumulations and intermixed<br />

associations of calcimicrobes and micritic<br />

microbialites. Microbes flourished in the<br />

microbial-stromatoporoid bindstones and red<br />

algal-microbial-stromatoporoid bindstones<br />

during repeated growth interruptions of the<br />

framework-building skeletal organisms. Microbes<br />

bored into and eroded the skeletal<br />

frameworks to subsequently leave micritic<br />

envelopes, on which microbial and skeletal<br />

encrustations took place in turn. The importance<br />

of microbial colonization on the skeletal<br />

frameworks was first as subsidiary encrusters<br />

that helped to preserve them from erosion, and<br />

second as modifiers of the spaces suitable for<br />

succeeding encrusters. Partial aggregations of<br />

Renalcis filled in the interstices of the skeletal<br />

and microbial frameworks, thereby enhancing<br />

their rigidity.<br />

The microbial impacts on the genesis of<br />

reefal limestones are: (1) origination of components<br />

(calcimicrobes, peloids, and micrites);<br />

(2) formation of characteristic microbial textures;<br />

(3) main and subsidiary reef construction<br />

and encrustation; and (4) destruction of<br />

these components, textures, and structures, but<br />

also the protection of resultant constructions<br />

in turn. The Lower Devonian reefal limestones<br />

treated herein, surprisingly, preserve excellent<br />

records of a variety of microbial impacts.<br />

Similar effects may also have been common,<br />

although variable in preservation, in other ancient<br />

reefal deposits.<br />

2008010028<br />

显 生 宇 海 洋 生 物 多 样 性 具 双 曲 线 趋 势 =<br />

Phanerozoic marine biodiversity follows a<br />

hyperbolic trend. ( 英 文 ). Markov A V; Korotayev<br />

A V. palaeoworld, 2007, 16(4): 311-318<br />

Changes in marine biodiversity through the<br />

Phanerozoic correlate much better with hyperbolic<br />

model (widely used in demography and<br />

macrosociology) than with exponential and<br />

logistic models (traditionally used in population<br />

biology and extensively applied to fossil<br />

biodiversity as well). The latter models imply<br />

that changes in diversity are guided by a firstorder<br />

positive feedback (more ancestors, more<br />

descendants) and/or a negative feedback arising<br />

from resource limitation. Hyperbolic<br />

model implies a second-order positive feedback.<br />

The hyperbolic pattern of the world<br />

population growth arises from a second-order<br />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population size<br />

and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growth. The hyperbolic<br />

character of biodiversity growth can<br />

be similarly accounted for by a feedback between<br />

the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br />

complexity.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curves<br />

of biodiversity and human population probably<br />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both are derived<br />

from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hyperbolic trend<br />

with cyclical and stochastic dynamics.<br />

2008010029<br />

今 日 古 生 物 学 之 我 见 ( 英 文 ) = My opinion<br />

for today’s paleontology. ( 英 文 ). 杨 敬 之 . 微<br />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 18(2): 217-218<br />

9


当 今 的 古 生 物 学 , 不 论 大 化 石 的 研 究 还 是<br />

微 体 化 石 的 研 究 , 都 面 临 着 方 法 的 改 进 和 技<br />

术 的 更 新 。 从 外 部 形 态 的 描 述 和 内 部 构 造<br />

的 探 索 , 走 向 与 外 部 环 境 的 综 合 研 究 ; 从 古 生<br />

物 学 的 单 一 学 科 的 研 究 , 走 向 与 其 它 相 关 的<br />

多 学 科 的 综 合 研 究 。 相 辅 相 成 , 共 同 提 高 , 开<br />

拓 进 取 , 使 古 生 物 学 的 研 究 跃 上 新 的 台 阶 。<br />

遗 迹 化 石<br />

2008010030<br />

英 格 兰 南 部 Wessex 亚 盆 地 下 白 垩 统 Vectis<br />

组 恐 龙 足 迹 的 古 环 境 与 埋 葬 学 研 究 = Palaeoenvironment<br />

and taphonomy of dinosaur<br />

tracks in the Vectis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br />

of the Wessex Sub-basin, southern<br />

England. ( 英 文 ). Radley J D;Barker M<br />

J;Harding I C. Cretaceous Research, 1998,<br />

19(3-4): 471-487<br />

Reptilian ichnofossils are documented from<br />

three levels within the coastal lagoonal Vectis<br />

Formation (Wealden Group, Lower Cretaceous)<br />

of the Wessex Sub-basin, southern<br />

England (coastal exposures of the Isle of<br />

Wight). Footprints attributable toIguanodonoccur<br />

in arenaceous, strongly trampled, marginal<br />

lagoonal deposits at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br />

indicating relatively intense ornithopod<br />

activity. These were rapidly buried by<br />

influxes of terrestrial and lagoonal sediment.<br />

Poorly-preserved footcasts within the upper<br />

part of the Barnes High Sandstone Member<br />

are tentatively interpreted as undertracks. In<br />

the stratigraphically higher Shepherd's Chine<br />

Member, footcasts of a small to medium-sized<br />

theropod and a small ornithopod originally<br />

constituted two or more trackways and are<br />

preserved beneath a distinctive, laterally persistent<br />

bioclastic limestone bed, characterised<br />

by hypichnialDiplocraterion. These suggest<br />

relatively low rates of dinosaurian activity on<br />

a low salinity, periodically wetted mudflat.<br />

Trackway preservation in this case is due to<br />

storm-induced shoreward water movements<br />

which generated influxes of distinctive bioclastic<br />

lithologies from marginal and offshore<br />

lagoonal settings. The rapidly-deposited footprint-fills<br />

occasionally contain fully articulated<br />

shallow burrowing bivalves.<br />

2008010031<br />

英 格 兰 南 部 西 撒 克 斯 亚 盆 地 下 白 垩 统 威 尔<br />

顿 群 Barnes High 砂 岩 中 的 双 壳 类 遗 迹 =<br />

Bivalve trace fossils (Lockeia) from the Barnes<br />

High Sandstone (Wealden Group, Lower<br />

Cretaceous) of the Wessex Sub-basin, southern<br />

England. ( 英 文 ). Radley J D; Barker M J;<br />

Munt M C. Cretaceous Research, 1998, 19(3-<br />

4): 505-509<br />

Lockeiais described from the upper part of<br />

the Barnes High Sandstone Member (Vectis<br />

Formation, Wealden Group) of the Isle of<br />

Wight, southern England. It is associated with<br />

bivalve escape structures and attributed to unionid<br />

and corbiculid bivalves. Preservation of<br />

the trace fossil and the generating bivalves in<br />

probable life position was owing to episodically<br />

rapid deposition beneath prograding deltaic<br />

sand in a freshwater or oligohaline environment.<br />

2008010032<br />

得 克 萨 斯 州 Woodbine 组 ( 赛 诺 曼 阶 ) 鸟<br />

和 恐 龙 足 迹 化 石 = Bird and dinosaur footprints<br />

in the Woodbine Formation (Cenomanian),<br />

Texas. ( 英 文 ). Lee Y N. Cretaceous<br />

Research, 1997, 18(6): 849-864<br />

The ichnofauna of the Woodbine Formation<br />

(Cenomanian), Denton County, Texas includes<br />

bird and dinosaur tracks. A new bird<br />

trackway,Magnoavipes loweiichnogen. et ichnosp.<br />

nov., appears to represent the largest<br />

bird tracks known from the Mesozoic. A theropod<br />

trackway,Fuscinapedis woodbinensisichnogen.<br />

et ichnosp. nov., is characterized<br />

by long digits of uniform width and pointed<br />

small claws. Six hadrosaurid trackways,Caririchnium<br />

protohadrosaurichnosichnosp.<br />

nov., are the oldest hadrosaurid<br />

tracks associated with skeletal elements. They<br />

include one isolated small footprint, a medium<br />

sized quadrupedal, and five large bipedal<br />

hadrosaurid trackways.<br />

2008010033<br />

美 国 堪 萨 斯 州 上 白 垩 统 Niobrara 白 垩<br />

Smoky Hill 段 化 石 化 的 反 刍 物 = Fossilized<br />

regurgitate from Smoky Hill Member of Niobrara<br />

Chalk (Upper Cretaceous) of Kansas,<br />

USA. ( 英 文 ). Hattin D E. Cretaceous Research,<br />

1996, 17(4): 443-450<br />

Chalky strata of the Cretaceous of Kansas<br />

have yielded many fossilized specimens of<br />

digestive waste derived primarily from fish.<br />

The fine-grained matrix of these specimens is<br />

composed predominantly of fluorapatite that<br />

originated mainly as finely macerated vertebrate<br />

remains. This paper discusses both<br />

coiled and non-coiled fish coprolites of presumably<br />

piscine origin but focuses on an unusual<br />

coprolite-like mass that contains bony<br />

material, cirriped plates, and coccoliths. Lack<br />

10


of digestive etching of cirriped plates, nearly<br />

articulated arrangement of plates from the cirriped<br />

peduncle, abundance of coccoliths, and<br />

irregular shape suggest origin as a regurgitate,<br />

probably from the ray-like chondrichthy an<br />

Ptychodus.<br />

2008010034<br />

遗 迹 化 石 Psilonichnus 的 古 环 境 意 义 = The<br />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Psilonichnus.<br />

( 英 文 ). Nesbitt E A; Campbell K A.<br />

Palaios, 2006, 21(2): 187–196<br />

The ichnogenus Psilonichnus and its named<br />

ichnospecies are evaluated for their utility in<br />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A combined<br />

ichnological-sedimentological model for<br />

shoreface-estuarine-fluvial settings is presented<br />

herein to show distributions of the ichnospecies<br />

of Psilonichnus in an ichnofacies<br />

framework. High-resolution differentiation of<br />

coastal paleoenvironments may be achieved in<br />

strata containing Psilonichnus only if the trace<br />

fossils are identified to ichnospecies level, and<br />

if they are assessed as sedimentary structures<br />

within a depositional context. The simple Y-,<br />

J-, and I-shaped, vertical to inclined burrows<br />

referred to as Psilonichnus include three distinct<br />

ichnospecies–P. tubiformis, P. upsilon,<br />

and P. lutimuratus. Each can be attributed to<br />

either of two decapod crustacean progenitors,<br />

thalassinoid mud shrimp, or ocypodid ghost<br />

crabs. The ichnogenus occurs in association<br />

with the Psilonichnus, Glossifungites, and<br />

Skolithos ichnofacies in estuary/bay to backshore/dune<br />

sedimentary settings. Psilonichnus<br />

ha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paleoenvironmental<br />

indicator, especially in studies of sequence<br />

stratigraphy. To date, however, inconsistencies<br />

in both ichnotaxonomic and ichnofacies<br />

assignments for Psilonichnus, and confusion<br />

regarding probable tracemakers, have<br />

diminished its usefulness to sedimentary geology.<br />

To avoid such problems, each new field<br />

occurrence of a potential Psilonichnus trace<br />

must be evaluated thoroughly within its biological,<br />

ecological, and physical context.<br />

2008010035<br />

青 海 曲 麻 莱 - 治 多 地 区 巴 颜 喀 拉 山 群 ( 上 三 叠<br />

统 ) 遗 迹 化 石 = Trace fossils of the Upper Triassic<br />

Bayanharshan Group in the Qumarleb-<br />

Zhidoi area, southern Qinghai. ( 中 文 ). 赵 小 明 ;<br />

牛 志 军 ; 段 其 发 ; 汤 朝 阳 ; 姚 华 舟 ; 曾 波 夫 ; 涂 兵 .<br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7, 46(1): 122-134<br />

首 次 对 青 海 南 部 曲 麻 莱 - 治 多 地 区 巴 颜 喀<br />

拉 山 群 上 部 ( 上 三 叠 统 ) 遗 迹 化 石 进 行 了 系 统<br />

采 集 , 共 采 获 遗 迹 化 石 33 属 54 种 。 据 遗 迹<br />

化 石 的 形 态 、 习 性 、 水 深 等 环 境 成 因 特 征 ,<br />

可 划 分 为 两 类 组 合 : 一 类 以 Cosmorhaphe,<br />

Helminthopsis, Helminthoida, Megagrapton,<br />

Paleodictyon 等 为 主 , 产 生 于 浊 流 事 件 前 ; 另<br />

一 类 以 Chondrites, Neonereites, Palaeophycus,<br />

Phycosiphon, Planolites, Zoophycos 等 为<br />

主 , 产 生 于 浊 流 事 件 后 , 两 者 均 为 半 深 海 - 深<br />

海 Nereites 遗 迹 相 的 典 型 代 表 , 反 映 晚 三 叠 世<br />

研 究 区 应 为 浊 流 沉 积 发 育 的 复 理 石 相 沉<br />

积 。<br />

2008010036<br />

西 藏 吉 隆 地 区 白 垩 纪 复 理 石 相 遗 迹 化 石 及<br />

其 地 质 意 义 = Trace fossils of Cretaceous<br />

flysch facies in the Gyirong area,Tibet,and<br />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 中 文 ). 孙 立 新 ;<br />

李 金 和 ; 张 振 利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11):<br />

745-748<br />

系 统 描 述 了 西 藏 南 部 吉 隆 地 区 白 垩 纪 甲<br />

不 拉 组 和 宗 卓 组 首 次 发 现 的 复 理 石 相 遗 迹<br />

化 石 5 属 、7 种 。 主 要 遗 迹 属 有 Chondrites,<br />

Cosmorhophe helminthoida, Muensteria, Phycosiphon,<br />

Phymatoderma 。 遗 迹 化 石 的 形<br />

态 、 习 性 、 水 深 分 布 等 环 境 成 因 特 征 清 楚<br />

地 显 示 其 为 深 海 Nereites 遗 迹 相 的 典 型 代 表 ,<br />

反 映 复 理 石 相 深 水 沉 积 环 境 特 征 。<br />

2008010037<br />

葡 萄 牙 中 西 部 沿 Caldas da Bainha 构 造 的<br />

上 侏 罗 统 露 头 : 一 个 区 域 地 质 遗 迹 评 述 =<br />

Upper Jurassic outcrops along the Caldas da<br />

Rainha diaper, West Central Portugal: A regional<br />

geoheritage overview. ( 英 文 ). Dinis J;<br />

Bernardes C. 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br />

e stratigrafia, 2004, 110(1): 407-415<br />

The Mesozoic Portuguese geological heritage<br />

is very rich and varied, a legacy of the<br />

position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Iberia and its<br />

relationship with its evolution of the North<br />

Atlantic, with an interesting tectonic history<br />

since the Late Triassic. Regarding the Upper<br />

Jurassic several connections can be established<br />

between the tectonics and the stratigraphic<br />

record in the area surrounding the<br />

Caldas da Rainha structure: the basement and<br />

salt pillow control on deposition; the beginning<br />

of a diapiric and magmatic cycle associated<br />

to the onset of sea-floor; the exhumation<br />

of both Jurassic deposits and the core their<br />

controlling diapers. The nature of the outcrops<br />

and richness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br />

related with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rifting, is a<br />

remarkable case for extensional basin studies.<br />

11


2008010038<br />

日 本 全 新 世 浅 海 沉 积 物 中 最 年 轻 的 遗 迹 化<br />

石 Rosselia socialis 的 记 录 = The youngest<br />

record of trace fossil Rosselia socialis: Occurrence<br />

in the Holocene shallow marine deposits<br />

of Japan. ( 英 文 ). Naru M; Haga M. Paleontological<br />

Research, 2007, 11(1): 21-27<br />

The trace fossil Rosselia socialis Dahmer,<br />

1937 is a thickly mud-lined and spindleshaped<br />

tube oriented vertically or obliquely to<br />

the bedding plane. It is known to record detailed<br />

information on the paleoenvironment.<br />

Although it has been reported from Lower<br />

Cambrian to upper Pleistocene deposits, no<br />

Holocene specimens have previously been<br />

found. Well preserved specimens of R. sociales<br />

are herein reported form the Holocene<br />

shallow marine deposits at Shima, Tako Town,<br />

Chiba Prefecture, central Japan, co-occurring<br />

with some prehistoric earthenware vessels that<br />

were made from 9950 to 2950 yrs. B. P. This<br />

is the youngest record of R. socialis.<br />

2008010039<br />

早 、 中 奥 陶 世 之 交 陆 架 周 期 性 缺 氧 : 来 自 美<br />

国 犹 他 州 的 遗 迹 沉 积 学 证 据 = Periodic anoxic<br />

shelf in the Early - Middle Ordovician<br />

transition: ichnosedimentologic evidence from<br />

west and central Utah of USA. ( 中 文 ). 龚 一<br />

鸣 ;Mary L Droser.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2, 4(4):<br />

81-89<br />

美 国 犹 他 州 中 西 部 、 北 美 早 、 中 奥 陶 世<br />

之 交 重 要 地 层 剖 面 上 的 遗 迹 沉 积 学 证 据 表<br />

明 , 在 奥 陶 纪 生 物 爆 发 的 重 要 时 期 - 早 、<br />

中 奥 陶 世 之 交 和 重 要 生 态 领 域 - 陆 架 区 ,<br />

存 在 持 续 3.4 Ma 周 期 性 的 陆 架 缺 氧 事 件 。<br />

主 要 的 遗 迹 沉 积 学 证 据 包 括 : 低 的 遗 迹 化<br />

石 分 异 度 , 非 常 浅 的 生 物 扰 动 层 厚 度 和 潜<br />

穴 深 度 ( 小 于 4 cm, 现 代 陆 架 区 大 于 20<br />

cm), 稀 少 的 居 住 滤 食 迹 , 遗 迹 化 石 和 遗<br />

迹 组 构 的 分 布 与 风 暴 事 件 层 密 切 相 关 ; 细<br />

小 的 Chondrites 阶 层 占 据 较 浅 或 最 浅 的 生 态<br />

阶 层 ( 中 生 代 以 来 , 细 小 的 Chondrites 阶 层<br />

总 是 占 据 最 深 的 生 态 阶 层 ); 地 层 序 列 具<br />

轨 道 旋 回 地 层 结 构 , 并 且 富 含 呈 黄 铁 矿 假<br />

象 的 褐 铁 矿 结 核 。 早 古 生 代 较 低 的 大 气 氧<br />

水 平 , 快 速 和 高 幅 度 的 奥 陶 纪 耗 氧 生 物 大<br />

幅 射 , 早 、 中 奥 陶 世 之 交 陆 架 区 快 速 和 高<br />

幅 度 的 海 进 和 温 暖 的 陆 架 环 境 可 能 是 导 致<br />

早 、 中 奥 陶 世 之 交 陆 架 环 境 周 期 性 缺 氧 的<br />

主 要 原 因 。 轨 道 旋 回 地 层 的 研 究 表 明 , 这<br />

次 周 期 性 缺 氧 事 件 始 于 473.27 Ma, 结 束 于<br />

469.87 Ma, 持 续 时 间 约 3.4 Ma, 如 果 早 、<br />

中 奥 陶 世 之 交 的 同 位 素 年 龄 值 为 473.0<br />

Ma。 早 、 中 奥 陶 世 之 交 陆 架 环 境 周 期 性 缺<br />

氧 事 件 的 发 现 , 给 正 确 认 识 奥 陶 纪 生 物 辐<br />

射 、 古 生 代 演 化 生 物 群 起 源 环 境 和 显 生 宙<br />

生 物 集 群 绝 来 与 缺 氧 关 系 增 添 了 新 资 料 。<br />

2008010040<br />

澳 大 利 亚 中 部 下 寒 武 统 Plagiogmus arcuatus<br />

的 古 生 物 学 意 义 = Palaeobiological significance<br />

of Plagiogmus arcuatus from the<br />

lower Cambrian of central Australia. ( 英 文 ).<br />

McIlroy D; Heys G R. Alcheringa, 1997,<br />

21(3/4): 161-178<br />

The Cambrian trace fossil Plagiogmus is the<br />

floor of a backfilled burrow which is common<br />

in the deltaic sediments of the Arumbera<br />

Sandstone in central Australia. The Plagiogmus<br />

forming organism/s was/were connected<br />

to the surface by a siphon that formed a longitudinal<br />

furrow. Collapse associated with the<br />

movement of the siphon through the sediment<br />

may have produced a variety of trace fossil<br />

morphologies similar to the ichnogenera Gordia,<br />

Cochlichnus and Taphrhelminthopsis.<br />

Other parts of the Plagiogmus burrow may be<br />

compared with Olivellites, Aulichnites, Laminites,<br />

Climactichnites and Psammichnites ispp.<br />

The distinctive transverse bars of the Plagiogmus<br />

structure are interpreted as being<br />

produced by a posterior sucker used by the<br />

animal during locomotion. It is interpreted that<br />

the burrow flu was composed solely of feeding<br />

wastes and not the spoils of tunnelling.<br />

The laminae within the backfill are not related<br />

to the transverse bars. Bilobed burrows overlying<br />

the Plagiogmus component are related to<br />

the presence of a siphon that we interpret to<br />

have been used in surface deposit feeding. The<br />

biological affinities of the Plagiogmusforming<br />

animal remain obscure, but it was<br />

probably vermiform and shared characters<br />

with the Mollusca, Annelida, Hirundinea<br />

and/or some echinuran worms.<br />

2008010041<br />

俄 罗 斯 欧 洲 部 分 晚 二 叠 世 大 型 兽 孔 目 脚 印<br />

的 首 次 发 现 = First occurrence of footprints<br />

of large Therapsids from the Upper Permian<br />

of European Russia. ( 英 文 ). Surkov M V;<br />

Benton M J; Twitchett R J; Tverdokhlebov V<br />

P; Newell A J. Palaeontology, 2007, 50(3):<br />

641-652<br />

Large footprints of terrestrial tetrapods have<br />

been found in the Cis-Urals region of European<br />

Russia. The footprint horizon is in Late<br />

Permian (Changhsingian) deposits of the<br />

12


Vyatkian Gorizont (uppermost Tatarian) approximately<br />

50 m below the local Permian/Triassic<br />

boundary. Seventeen randomly<br />

orientated footprints were excavated and are<br />

referred to the ichnospecies Brontopus giganteus.<br />

The footprints were emplaced in a reddish-brown<br />

mudstone that was deposited from<br />

suspension beneath shallow ponded water in a<br />

floodplain environment. They were subsequently<br />

cast by the base of the overlying finegrained<br />

sandstone, which was deposited from<br />

a sheet-flood event. The footprints were produced<br />

by a large therapsid, possibly a dinocephalian,<br />

but more probably a dicynodont,<br />

and represent the first ichnological record of<br />

the Therapsid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of<br />

Russia.<br />

2008010042<br />

中 国 中 - 新 生 代 陆 相 沉 积 中 的 遗 迹 群 落 =<br />

The ichnocoenoses of Mesozoic-Cenozoic<br />

terrestrial deposits of China. ( 中 文 ). 胡 斌 ; 齐<br />

永 安 ; 张 国 成 ; 姜 在 兴 . 沉 积 学 报 , 2002, 20(4):<br />

574-581 2 图 版 .<br />

中 国 中 新 生 代 陆 相 沉 积 地 层 中 的 遗 迹 化<br />

石 已 知 七 大 生 态 类 型 近 40 种 , 按 其 形 成 的<br />

沉 积 环 境 可 大 致 划 分 为 三 大 遗 迹 群 落 , 即<br />

1Scoyenia 遗 迹 群 落 , 代 表 冲 积 平 原 或 三 角<br />

洲 平 原 至 滨 湖 环 境 ;2Macaronichnus-<br />

Planolites 遗 传 群 落 , 主 要 产 生 于 浅 湖 环 境<br />

及 水 下 砂 扇 ( 扇 三 角 洲 、 冲 积 扇 ) 沉 积 环<br />

境 ;3Mermoides-Neonereites 遗 迹 群 落 , 属<br />

典 型 半 深 - 深 湖 环 境 的 产 物 。<br />

2008010043<br />

太 古 代 微 生 物 遗 迹 化 石 的 直 接 测 龄 = Direct<br />

dating of Archean microbial ichnofossils. ( 英<br />

文 ). Banerjee N R; Simonetti A; Furnes H;<br />

Muehlenbachs K et al. Geology, 2007, 35(6):<br />

487-490<br />

Well-preserved Archean pillow lavas from<br />

the ca. 3.35 Ga Euro Basalt of the Pilbara Craton,<br />

Western Australia, contain micron-sized<br />

tubular structures mineralized by titanite (Ca-<br />

TiSiO 4 ) with residual organic carbon preserved<br />

along their margins. Direct U-Pb dating<br />

of titanite in the tubular structures demonstrates<br />

an Archean age. These tubular microstructures<br />

are identical to microbial ichnofossils<br />

in modern basalts, ophiolites, and greenstone<br />

belts, and are interpreted as a biogenic<br />

signature in these ancient rocks. Microbial<br />

colonization of basaltic glass thus appears to<br />

have been part of a deep subsurface biosphere<br />

established early in Earth's history.<br />

分 子 古 生 物 学<br />

2008010044<br />

分 子 古 生 物 学 = Molecular Palaeobiology.<br />

( 英 文 ). Peterson K; Summons R; Donoghue P<br />

J. Palaeontology, 2007, 50(4): 775-809<br />

For more than a generation, molecular biology<br />

has been used to approach palaeontological<br />

problems, and yet only recently have attempts<br />

been made to integrate research utilizing<br />

the geological and genomic records in uncovering<br />

evolutionary history. We codify this<br />

approach as Molecular Palaeobiology for<br />

which we provide a synthetic framework for<br />

studying the interplay among genotype, phenotype<br />

and the environment, within the context<br />

of deep time. We provide examples of<br />

existing studies where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br />

data have been integrated to provide<br />

novel insights within each of these variables,<br />

and an account of a case study where each<br />

variable has been tackled to understand better<br />

a single macroevolutionary event: the diversification<br />

of metazoan phyla. We show that the<br />

promise of this approach extends well beyond<br />

research into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nimals<br />

and, in particular, we single out plant<br />

evolution as the single greatest opportunity<br />

waiting to be exploited by molecular palaeobiology.<br />

Although most of our examples consider<br />

how novel molecular data and techniques<br />

have breathed new life into longstanding<br />

palaeontological controversies, we<br />

argue that this asymmetry in the balance of<br />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evidence is an<br />

artefact of the relative ‘newness’ of molecular<br />

data. In particular, palaeontological data provide<br />

unique and crucial roles in unravelling<br />

evolutionary history given that extinct taxa<br />

reveal patterns of character evolution invisible<br />

to molecular biology. Finally, we argue that<br />

palaeobiologists, rather than molecular biologists,<br />

are best placed to exploit the opportunity<br />

afforded by molecular palaeobiology, though<br />

this will require incorporating the techniques<br />

and approaches of molecular biology into their<br />

skill-set.<br />

2008010045<br />

晚 太 古 宙 古 菌 和 地 表 下 热 液 生 物 圈 存 在 的<br />

分 子 证 据 = Molecular evidence of Late Archean<br />

archaea and the presence of a subsurface<br />

hydrothermal biosphere. ( 英 文 ). Ventura<br />

G T; Kenig F; Reddy C M; Schieber J;<br />

Frysinger G S; Nelson R K; Dinel E; Gaines R<br />

B; Schaeffer P.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br />

13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104(36): 14260-<br />

14265 5 图 版 .<br />

Highly cracked and isomerized archaeal<br />

lipids and bacterial lipids, structurally changed<br />

by thermal stress, are present in solvent extracts<br />

of 2,707- to 2,685-million-year-old (Ma)<br />

metasedimentary rocks from Timmins, ON,<br />

Canada. These lipids appear in conventional<br />

gas chromatograms as unresolved complex<br />

mixtures and include cyclic and acyclic biphytanes,<br />

C 36 –C 39 derivatives of the biphytanes,<br />

and C 31 –C 35 extended hopanes. Biphytane and<br />

extended hopanes are also found in highpressure<br />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products released<br />

from solvent-extracted sediments, indicating<br />

that archaea and bacteria were present<br />

in Late Archea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br />

Postdepositional, hydrothermal gold mineralization<br />

and graphite precipitation occurred before<br />

metamorphism (2,665 Ma). Late Archean<br />

metamorphism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kerogen's<br />

adsorptive capacity and severely restricted<br />

sediment porosity, limiting the potential<br />

for post-Archean additions of organic matter<br />

to the samples. Argillites exposed to hydrothermal<br />

gold mineralization have disproportionately<br />

high concentrations of extractable<br />

archaeal and bacterial lipids relative to what is<br />

releasable from their respective high-pressure<br />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product and what is<br />

observed for argillites deposited away from<br />

these hydrothermal settings. The addition of<br />

these lipids to the sediments likely results<br />

from a Late Archean subsurface hydrothermal<br />

biosphere of archaea and bacteria.<br />

2008010046<br />

浙 江 长 兴 更 新 世 红 土 中 的 分 子 化 石 及 其 古<br />

环 境 意 义 = Molecular fossils as indicators for<br />

paleoenvironment from quaternary red earth in<br />

Changxing, Zhejiang. ( 中 文 ). 王 志 远 ; 喻 建 华 ;<br />

顾 延 生 ; 吕 春 英 ; 易 轶 ; 谢 树 成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br />

四 纪 地 质 , 2002, 22(1): 97-102<br />

利 用 GC/MS 从 浙 江 长 兴 更 新 世 红 土 中 检<br />

测 出 种 类 繁 多 但 含 量 甚 微 的 分 子 化 石 , 主<br />

要 包 括 正 构 烷 烃 、 长 链 三 环 萜 、 五 环 三<br />

萜 、 一 元 正 脂 肪 酸 、 正 脂 肪 醇 、 正 烷 基 -2-<br />

酮 等 系 列 。 红 土 中 的 这 些 分 子 化 石 , 特 别<br />

是 正 构 烷 烃 的 特 征 表 明 本 区 的 红 土 是 在 多<br />

水 的 环 境 下 形 成 的 , 并 且 其 上 发 育 了 以 草<br />

本 植 物 为 主 的 高 等 植 被 。 三 环 萜 烷 与 三 萜<br />

烷 比 值 (C 23 /C 30 ) 随 地 层 的 变 化 与 红 土 网<br />

纹 化 程 度 密 切 相 关 , 可 能 具 有 潜 在 的 古 气<br />

候 指 示 意 义 。<br />

2008010047<br />

从 叶 绿 素 trnL-F 和 rps4-trnS 序 列 推 断 中<br />

国 和 大 洋 洲 Polystichum 羊 齿 属 的 系 统 发<br />

育 及 生 物 地 理 意 义 =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br />

of Chinese and Australasian Polystichum<br />

ferns as inferred from chloroplast trnL-<br />

F and rps4-trnS sequence data. ( 英 文 ). Li<br />

Chun-Xiang ; Lu Shu-Gang ; Yang Qun. palaeoworld,<br />

2007, 16(4): 294-300<br />

Polystichum, one of the largest genera of<br />

ferns, occurs worldwide with the greatest diversity<br />

in southwest China and adjacent regions.<br />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studies of<br />

Chinese Polystichum on its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br />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 and even a<br />

few on its molecular systematics, its relationships<br />

to other species outside China remain<br />

little known.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phylogeny<br />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Polystichum<br />

species from China and Australasia. The evolutionary<br />

relationships among 42 Polystichum<br />

species found in China (29 taxa) and Australasia<br />

(13 taxa) were inferred from phylogenetic<br />

analyses of two chloroplast DNA sequence<br />

data sets: rps4-trnS and trnL-F intergenic<br />

spacers. The divergence time between Chinese<br />

and Australasian Polystichum was estimated.<br />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ustralasian<br />

species comprise a monophyletic group that is<br />

nested within the Chinese diversity, and that<br />

the New Zealand species are likewise a monophyletic<br />

group nested within the Australasian<br />

species. The divergence time estimates suggested<br />

that Chinese Polystichum migrated into<br />

Australasia from around 40 Ma ago, and from<br />

there to New Zealand from about 14 Ma. The<br />

diversification of the New Zealand Polystichum<br />

species began about 10 Ma. These results<br />

indicated that Polystichum probably<br />

originated in eastern Asia and migrated into<br />

Australasia: first into Australia and then into<br />

New Zealand.<br />

2008010048<br />

早 期 后 生 动 物 的 种 系 年 代 学 : 分 子 与 化 石<br />

资 料 的 联 合 证 据 = Phylochronology of early<br />

metazoans: combined evidence from molecular<br />

and fossil data. ( 英 文 ). Yang Qun;Ma<br />

Junye; Sun Xiaoyan; Cong Peiyun. Geological<br />

Journal, 2007, 42(3-4): 281 - 295<br />

Timing the evolutionary appearances of<br />

early Metazoa on Earth may rely on the combined<br />

information of fossil occurrences, molecular<br />

divergences and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br />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ies of<br />

Neoproterozoic and earliest Cambrian strata in<br />

14


South China and elsewhere, together with numerous<br />

works on molecular dating, provide an<br />

opportunity to draw a more precise timescale<br />

for the early metazoan evolution. This study<br />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available molecular<br />

and fossil dating results, placed in the palaeoenvironmental<br />

background, which leads to<br />

the recognition of the following time events<br />

for early metazoan cladogenesis: (1) Animal<br />

multicellularity occurred most probably during<br />

early to middle Neoproterozoic times (between<br />

1000 and 660 Ma) during the geological<br />

period of gradual increase in oxygen content;<br />

(2) Eumetazoans and sponges (or sponge-like<br />

organisms) parted from each other during the<br />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 interval (ca. 750-<br />

580 Ma), but both experienced adaptive radiation<br />

after the glaciations as evidenced by the<br />

Doushantuo Biota (ca. 635-551 Ma); (3) A<br />

great metazoan radiation event (MRE) occurred<br />

during the late Ediacaran and earliest<br />

Cambrian periods (ca. 550-530 Ma), interpreted<br />

here as a metazoan radiation at higher<br />

taxonomic levels, as compared with the early<br />

Cambrian radiation representing one at lower<br />

taxonomic levels (lower than subphylum or<br />

class). In order to better constrain the phylochronology<br />

of early metazoans, we present<br />

evidence for the divergences of arthropod<br />

subgroups on the basis of molecular dating<br />

results and the fossil record. It is shown that<br />

the arthropod stem group diverged from its<br />

sister taxon at between 700 and 565 Ma and<br />

major arthropod subgroups originated coevally<br />

with MRE. The MRE is probably correlatable<br />

with the 13C negative anomaly in the<br />

late Ediacaran Period.<br />

Although the phylochronology of early<br />

Metazoa is gradually emerging, a great deal of<br />

research still will be needed in the following<br />

directions in order to reduce uncertainties in,<br />

and discrepancies among, dating results: (1)<br />

Evaluate different molecular dating techniques<br />

so as to establish a proper set of standard procedures<br />

for dating early metazoan events; (2)<br />

Set up a standard set of fossil calibration<br />

points suitable for dating early metazoan divergences;<br />

(3) Use both molecular and fossil<br />

constraints as far as possible; (4) Place the<br />

time sequence in the geological and palaeoecological<br />

background so that one can<br />

visualize a logical evolutionary scenario. We<br />

suggest that the fossil record plus the geological<br />

background should serve to construct a<br />

general timeframe for evolution, while molecular<br />

dating will supplement and probably<br />

increase the precision of the chronology.<br />

古 生 态 学<br />

2008010049<br />

委 内 瑞 拉 西 部 上 阿 尔 拜 阶 - 下 马 斯 特 里 赫 特<br />

阶 地 层 中 记 录 的 海 洋 及 气 候 变 化 的 地 球 化<br />

学 特 征 =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br />

oceanographic and climatic changes recorded<br />

in upper Albian to lower Maastrichtian strata,<br />

western Venezuela. ( 英 文 ). Erlich R N;<br />

Palmer-Koleman S E; Lorente M A. Cretaceous<br />

Research, 1999, 20(5): 547-581<br />

Organic and inorganic geochemical data<br />

(Rock-Eval, TOC, biomarker GC/MS, and<br />

mineral,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br />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palaeoceanographic<br />

and palaeoclimatic conditions that<br />

influenced the deposition of upper Albian to<br />

Maastrichtian rocks of western Venezuela.<br />

These data show that the late Albian to early<br />

Santonia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accumulation<br />

and preservation of hydrogen-rich marine<br />

algal and foraminiferal organic matter, and<br />

was modulated, in part, by siliciclastic dilution<br />

(via eolian and fluvial/turbidite processes).<br />

The contemporaneous development of palaeobathymetric<br />

barriers surrounding the Maracaibo<br />

and Barinas/Apure Basins resulted in<br />

stagnation and poor circulation, and along<br />

with high evaporation rates, produced salinity<br />

stratification and entrapment of anoxic bottom<br />

waters. Bottom water oxygen levels increased<br />

from the late Santonian through the end of the<br />

Cretaceous as seasonal upwelling intensified,<br />

and stratified and entrapped anoxic bottom<br />

waters underwent frequent overturn and ventilation.<br />

These major changes in depositional<br />

patterns can now be identified and linked to<br />

regional or global oceanographic and climatic<br />

events. The depositional events that best demonstrate<br />

this link include: (1) late Albian to<br />

early Cenomanian drowning of the Maraca<br />

Formation carbonate platform (linked to the<br />

global mid-Cretaceous platform drowning<br />

event); (2) Cenomanian-Turonian drowning of<br />

the Guayacan Member (Capacho Formation)<br />

carbonate platform (southern Maracaibo Basin)<br />

and deposition of organic carbon-rich sediments<br />

(linked to the global Cenomanian-<br />

Turon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3) depositions<br />

of Tres Esquinas Member (La Luna<br />

Formation) phosphates and glauconites in the<br />

Santonian to Campanian (linked to a regional<br />

increase in fluvially derived sediments); and<br />

(4) onset of delta progradation from Colombia<br />

into western Venezuela during the Campanian<br />

through Maastrichtian (linked to regional tectonic<br />

activity and cooling global climate).<br />

15


2008010050<br />

意 大 利 中 部 Umbria-Marche 盆 地 Selli 层<br />

的 有 机 物 特 征 = Organic matter characterisation<br />

of the Selli Level (Umbria-Marche Basin,<br />

central Italy). ( 英 文 ). Baudin F; Fiet N; Coccioni<br />

R; Galeotti S. Cretaceous Research,<br />

1998, 19(6): 701-714<br />

The Selli Level is a marker-bed in the<br />

Umbria-Marche Apennines that represents the<br />

regional sedimentary expression of the Lower<br />

Aptain Oceanic Anoxic Event 1a. This one to<br />

three-metre-thick interval shows a remarkable<br />

uniformity on a regional scale, with a green to<br />

grey marly lower part overlain by black shales.<br />

Bulk geochemical studies and an examination<br />

of palynofaci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ree sections<br />

in order to characterise the distribution<br />

and nature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lli<br />

Level which has been poorly known hitherto.<br />

The organic content is medium (0.5 to 2.9%<br />

TOC) in the basal part and higher (4.5% on<br />

average, and up to 18% TOC) in the black<br />

shales. Pyrolysis and palynological data indicate<br />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is mainly of marine<br />

origi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br />

the Selli Level are compared to other, more or<br />

less organic-rich marker-beds in the Cretaceous<br />

succession of the Umbria-Marche Apennines.<br />

2008010051<br />

英 格 兰 东 南 部 下 白 垩 统 Weald Clay 组 植<br />

物 、 昆 虫 及 其 他 有 机 壁 微 体 化 石 的 古 环 境<br />

意 义 = Palaeon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br />

plant, insect and other organic-walled microfossils<br />

in the Weald Clay Formation (Lower<br />

Cretaceous) of southeast England. ( 英 文 ).<br />

Batten D J. Cretaceous Research, 1998, 19(3-<br />

4): 279-315<br />

A remarkable variety of plant and other<br />

organic-walled microfossils that are between<br />

0.1 and 5.0 mm in maximum diameter have<br />

been recovered from two Weald Clay sections<br />

in Surrey, southeast England. The associations<br />

of these ‘mesofossils’ with each other, and<br />

with lithofacies, invertebrate macro- and microfossil<br />

occurrences and palynofacies require<br />

further investigation, but among a number of<br />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that have been drawn<br />

based on the data accumulated so far are the<br />

following. The amount of particulate organic<br />

matter of mesofossil size in a bed can usually<br />

be estimated from the general aspect of the<br />

lithology, but its composition is much harder<br />

to predict. As for older Wealden (Hastings<br />

Beds) occurrences, deposits in which megaspores<br />

are abundant often contain scattered<br />

small wood and cuticle fragments that are<br />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Those displaying remains<br />

of insects of similar or larger size tend,<br />

not surprisingly, to yield the richest assemblages<br />

of mesofossil-sized fragments of this<br />

group. However, such zooclasts occur more<br />

widely than is apparent from the horizons that<br />

are obviously insect-bearing. This suggests<br />

that, more often than has generally been appreciated,<br />

minute black particles in standard<br />

palynological preparations of nonmarine<br />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may include arthropod<br />

fragments. The common occurrence of<br />

charred remains ofWeichselia reticulataand<br />

other plants in association with disarticulated<br />

bits of insects may partly reflect both a type of<br />

vegetation that was prone to desiccation and<br />

some of the insects that lived within it, lightning-induced<br />

fire during droughts having been<br />

responsible for their death. A tendency towards<br />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br />

plant-insect association and large numbers of<br />

megaspores and/or seeds indicates that other<br />

habitats are also represented. Several of the<br />

megaspore genera are probably the products<br />

of aquatic or waterside plants. Delicate leafy<br />

shoots of uncertain affinity occur in several<br />

beds, but the general scarcity of larger pieces<br />

of wood and foliage suggests that the conifers<br />

and other gymnosperms may have been confined<br />

mainly to better drained parts of the<br />

Wealden lowland, and to the higher ground<br />

bordering it. Indicators of fresh to low salinity<br />

water were recovered from more than half of<br />

the samples examined. This is consistent with<br />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of sediment deposition<br />

inferred from the associated invertebrate<br />

faunas and dinoflagellate cyst assemblages.<br />

2008010052<br />

英 格 兰 南 部 Isle 下 白 垩 统 Wealden 群 介 壳<br />

层 的 古 环 境 分 析 : 一 次 初 步 尝 试 = Palaeoenvironmental<br />

analysis of shell beds in the<br />

Wealden Group (Lower Cretaceous) of the<br />

Isle of Wight, southern England: an initial<br />

account. ( 英 文 ). Radley J D; Barker M J. Cretaceous<br />

Research, 1998, 19(3-4): 489-504<br />

Initial results of a palaeoenvironmental<br />

study of Wealden shell beds on the Isle of<br />

Wight, southern England are presented. Wellpreserved<br />

biofabrics reflect ‘background’ and<br />

‘event’ depositional processes in coastal alluvial<br />

plain and marginal marine lagoonal environments.<br />

‘Event’ deposits are largely attributable<br />

to overbank floods in alluvial facies and<br />

16


shoreward storms in lagoonal environments.<br />

These locally preserve concentrations of articulated<br />

bivalves, producing molluscan<br />

Lagerstätten. Additionally, lagoonal bioclastic<br />

tempetites preserve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ly<br />

diagnostic sole structures. Bivalve trace<br />

fossils (Lockeia) occur in lagoonal sand facies.<br />

Irregular rainfall in the hinterland accounts for<br />

influxes of derived Jurassic fossils and probably,<br />

the generation of seasonal growth bands<br />

in unionid bivalves. Etched shells in the Wessex<br />

Formation and lower part of the Vectis<br />

Formation indicate acidic surface waters. Bivalve<br />

faunas attain greatest species diversity<br />

in stable freshwater and mesohalinebrachyhaline<br />

phases, whilst the environmentally<br />

tolerant corbiculids represent species<br />

diversity minima, equating to environments of<br />

unstable salinity.<br />

2008010053<br />

墨 西 哥 东 北 部 西 特 提 斯 侏 罗 - 白 垩 纪 之 交 的<br />

古 海 洋 学 变 化 = Paleoceanographic changes<br />

at th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in the<br />

Western Tethys, northeastern Mexico. ( 英 文 ).<br />

Adatte T; Stinnesbeck W; Remane J; Hubberten<br />

H. Cretaceous Research, 1996, 17(6):<br />

671-689<br />

Mexico is usually considered to have<br />

formed the western end of the Tethys during<br />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times. The<br />

circumstances of the opening of the Gulf of<br />

Mexico Basin towards the Tethys and the exact<br />

stratigraphic timing, however, are not clear.<br />

Four sections covering this time interval, located<br />

in northeastern Mexico, have been<br />

measured and sampled in detail, in order to<br />

clarify their stratigraphic position during the<br />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time interval<br />

and the paleo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br />

changes that accompanied this opening. Our<br />

studies include microfacies, micro- and<br />

macropaleontology, whole rock and claymineral<br />

x-ray diffraction and stable isotopes<br />

analyses. Our data indicate that the Jurassic-<br />

Cretaceous boundary, as defined by the Lyon-<br />

Neuchâtel Colloquium of 1973, cannot be determined<br />

precisely in northeastern Mexico due<br />

to the near-absence of calpionellids and endemism<br />

of ammonite taxa. In the lower and<br />

upper Berriasian sediments, we detected<br />

Mediterranean ammonite taxa so far unknown<br />

from Mexico, corresponding to the appearance<br />

of typical calpionellid-rich facies. These faunas<br />

allow direct 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br />

with European ammonite and calpionellid<br />

zones.<br />

We propose that a major oceanographic<br />

change occurred in the upper part of calpionellid<br />

Zone B of the Early Berriasian. At this<br />

time, sediments in northeastern Mexico present<br />

increasingly pelagic facies, a dramatic<br />

appearance of Tethyan microfossils (calpionellids)<br />

and ammonites, changes in stable<br />

isotopic values, whole rock and clay-mineral<br />

mineralogy. We suggest that these changes are<br />

due to a global sea-level rise that connected<br />

directly northeastern Mexico to the European<br />

Tethys and ended the endemic, semi-restricted<br />

and anoxic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Jurassic<br />

La Casita and equivalent La Caja and La Pimienta<br />

Formations.<br />

2008010054<br />

加 拿 大 西 部 白 垩 纪 阿 尔 拜 期 - 土 伦 期 科 罗 拉<br />

多 群 的 古 环 境 变 化 : 微 体 化 石 、 沉 积 学 及 地<br />

球 化 学 证 据 =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br />

the Cretaceous (Albian to Turonian) Colorado<br />

Group of western Canada: microfossil, sedimentological<br />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 英<br />

文 ). Schröder-Adams C J; Leckie D A; Bloch<br />

J; Craig J; McIntyre D J; Adams P J. Cretaceous<br />

Research, 1996, 17(3): 311-365<br />

Paleo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s presented<br />

here for a portion of the Cretaceous<br />

Colorado Group marine shale succession in<br />

western Canada are based on the synthesis of<br />

biofacies, sedimentological and geochemical<br />

data. Vertical and lateral variations in foraminiferal,<br />

coccolith and dinoflagellate assemblages,<br />

in sediment fabric, structures and<br />

grain size, and in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br />

and composition indicate shale deposition in a<br />

dynamic and variable basin setting. The upper<br />

Albian to middle Turonian Colorado Group<br />

shales were deposited during an overall<br />

eustatic sea-level rise punctuated by local,<br />

tectonically-induced, relative sea-level drops<br />

and variable circulation patterns.<br />

The upper Albian Westgate Formation<br />

was deposited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br />

Mowry Sea transgression under a dominantly<br />

low-salinity, cool, Boreal watermass. Up to<br />

three coarsening-up cycles identified within<br />

this unit indicate local sea-level fluctuations or<br />

changes in sediment supply and/or distribution.<br />

The exclusively agglutinated foraminiferal<br />

assemblage is Boreal in affinity and reflects<br />

changes in substrate grain-size. Sedimentary<br />

structures and generally well-bioturbated<br />

sediment indicate deposition at or above<br />

storm-wave base beneath oxygenated bottomwaters.<br />

17


The basal lithology of the overlying<br />

lower Cenomanian Fish Scales Formation is a<br />

regionally extensive bioclastic conglomerate<br />

interpreted as either a wave-winnowed lag<br />

formed during a relative sea-level fall and<br />

subsequent rise, or a current-winnowed lag in<br />

deeper water. Deep-water bottom currents<br />

possibly were generated by mixing of the cool,<br />

low-salinity Boreal waters with warm, normal-salinity<br />

waters of Tethyan affinity as the<br />

Mowry Sea opened to the south forming the<br />

Western Interior Seaway (WIS). Organic matter<br />

is dominantly Type II, comprising a large<br />

component of marine algal material. The overlying<br />

barren, well-laminated sediments that<br />

comprise the bulk of the Fish Scales Formation<br />

were deposited under a stratified water<br />

column with anoxic bottom-waters and are<br />

characterized as a condensed section.<br />

The middle to upper Cenomanian Belle<br />

Fourche Formation conformably overlies the<br />

Fish Scales Formation. A regional sea-level<br />

drop occurred during Belle Fourche time as<br />

indicated by the progradation of Dunvegan<br />

deltaic sediments in northwestern Alberta.<br />

Widespread dysoxic conditions persisted<br />

throughout the middle to late Cenomanian in<br />

this region as shown by the limited agglutinated<br />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 and sparse<br />

bioturbation. Increased detrital input is evident<br />

as an increase in silt content relative to the<br />

Fish Scales Formation and a re-introduction of<br />

significant amounts of Type III organic matter.<br />

The occurrence of numerous bioclastic conglomerates<br />

throughout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br />

Belle Fourche Formation is possibly the result<br />

of relative sea-level drops affecting areas of<br />

different water depth with variable erosional<br />

intensity.<br />

Maximum transgression in latest Cenomanian<br />

to early Turonian time brought fully marine<br />

conditions and planktic Tethyan fauna<br />

into the Canadian portion of the WIS. This<br />

time period is represented by the Second<br />

White Specks Formation. Productivity in the<br />

upper water column was high and anoxic bottom<br />

waters preserved abundant Type II organic<br />

matter.<br />

Lateral facies variations and a diachronous<br />

introduction of Tethyan foraminifera and<br />

coccoliths to various parts of the basin indicate<br />

pathways of oceanic circulation. The influence<br />

of major Cordilleran detrital sources<br />

limited pelagic faunal development in the west.<br />

A significant unconformity in central Saskatchewan<br />

indicates local basin floor doming<br />

and subsequent erosion in late Turonian to<br />

Santonian time.<br />

2008010055<br />

巴 黎 盆 地 早 白 垩 世 铁 质 鲕 粒 : 土 壤 起 源 对 海<br />

洋 起 源 及 它 们 的 古 气 候 意 义 = Early Cretaceous<br />

iron ooids in the Paris Basin: pedogenic<br />

versus marine origin and their palaeoclimatic<br />

significance. ( 英 文 ). Taylor K G. Cretaceous<br />

Research, 1996, 17(1): 109-118<br />

Oolitic ironstones occur within the subsurface<br />

Lower Cretaceous sediments of the Pays<br />

de l’Ourcq region of the Paris Basin. Goethite<br />

ooids in these ironstones are of three types.<br />

Type 1 ooids are characterized by welldeveloped<br />

concentric lamination and the absence<br />

of a clear nucleus. Type 2 ooids are<br />

characterized by thin, concentrically laminated<br />

cortices and nuclei of iron oxide or quartz<br />

grains. These nuclei show structures (iron oxide<br />

veining in quartz grains, iron oxide platelets)<br />

similar to that formed within lateritic<br />

soils. Type 3 ooids are small, generally lack<br />

concentric lamination and commonly contain<br />

‘desiccation ’ features. The goethite in the<br />

ironstones has negligible Al-substitution, indicative<br />

of formation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br />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ooids formed<br />

through accretion on the sea-floor, or just below<br />

the sediment surface. However, the nuclei<br />

of type 2 ooids, and many of the detrital grains<br />

within the ironstones, were derived from lateritic<br />

soils upon nearby massifs. Therefore,<br />

evidence is present within the ironstones for a<br />

warm, sub-tropical climate during the Early<br />

Cretaceous, although the process of oolitic<br />

ironstone formation was most likely controlled<br />

by marine sedimentary processes rather than<br />

climate.<br />

2008010056<br />

贵 州 中 寒 武 世 凯 里 生 物 群 中 纳 罗 虫 ( 节 肢 动<br />

物 门 ) 的 埋 葬 学 = Taphonomy of Naraoiids<br />

(Arthropoda) from the Middle Cambrian Kaili<br />

Biota, Guizhou Province, South China. ( 英 文 ).<br />

Lin J P. Palaios, 2006, 21(1): 15–25 Naraoiids<br />

in the Kaili biota (Taijiangian Stage,<br />

Wulingian Series, lower Middle Cambrian)<br />

are preserved in a variety of taphonomic states.<br />

Decomposition, entombment, and fossil<br />

diagenesis of Kaili naraoiid specimens (n = 69)<br />

are described. The decay rates of appendages,<br />

internal organs, and dorsal sclerites are different,<br />

and should be treated as separate taphonomic<br />

elements. A classification scheme<br />

to delineate the preservational states is proposed<br />

here to distinguish carcasses from molts<br />

18


in deposits with 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For<br />

example, at least 35% of Kaili naraoiids represent<br />

carcasses. Among them, 21% of individuals<br />

are interpreted as having been buried<br />

alive (Type A preservational state) and 79%<br />

showed some evidence of decay prior to burial<br />

(Type B preservational state). 65% of naraoiids<br />

can be either molts or decayed carcasses,<br />

and molts typically are articulated<br />

(Type C preservational state). Disarticulated<br />

(Type D preservational state) specimens are<br />

rare.<br />

Kaili naraoiids were buried in three orientations<br />

with respect to bedding: (1) parallel, (2)<br />

oblique, and (3) folded-over (specimens with<br />

noticeably shortened anterior shields). Due to<br />

the nature of the naraoiid bauplan, most<br />

specimens (77%) tend to be buried parallel to<br />

bedding. All naraoiid specimens with foldedover<br />

anterior shields (10%) represent carcasses.<br />

Identified taphonomic modifications<br />

caused by post-burial processes include extruded<br />

gut contents, three-dimensionally preserved<br />

internal organs, and sclerite fractures.<br />

Preserv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oft-parts<br />

accompanied by flattened hard-parts is interpreted<br />

here as the result of syndiagenetic anaerobic<br />

microbial decay. The relief and size of<br />

preserved midguts depend on: (1) availability<br />

of volatile tissues, (2) abundance and types of<br />

microbes, and (3) duration of anaerobic microbial<br />

decay prior to compactional dewatering.<br />

2008010057<br />

早 寒 武 世 食 物 链 : 来 自 中 国 西 南 部 帽 天 山 页<br />

岩 生 物 群 的 新 证 据 = Early Cambrian food<br />

chain: New evidence from fossil aggregates in<br />

the Maotianshan Shale Biota, SW China. ( 英<br />

文 ). Vannier J; Chen J Y. Palaios, 2005, 20(1):<br />

3–26 |<br />

Three categories of fossil aggregates are<br />

recognized in the Lower Cambrian Maotianshan<br />

Shale biota from SW China: (1) elliptical<br />

aggregates with randomly distributed exoskeletal<br />

remains of typically small- to medium-size<br />

bivalved arthropods (e.g., ostracode-like<br />

bradoriids, phyllocarid-like waptiids),<br />

hyoliths, and trilobites are interpreted as<br />

coprolites, possibly produced by anomalocaridids<br />

(e.g., waptiid-rich coprolites) and/or<br />

unknown epibenthic predators; (2) elongate,<br />

ribbon-like aggregates composed of oriented<br />

small hyolith shells, interpreted as the feces of<br />

infaunal carnivorous worms such as priapulids;<br />

and (3) concentric aggregates, typically with a<br />

central nucleus (e.g., remains of medusoid<br />

eldoniids or bivalved arthropod carapaces) and<br />

peripheral exoskeletal fragments, possibly<br />

generated by bottom currents whirling around<br />

carcasses. These new coprolite data add to<br />

morphofunctional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br />

fossil organisms and indicate that predation<br />

occurred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water column<br />

with: (1) endobenthic predators (diverse<br />

priapulid fauna) feeding near the sedimentwater<br />

interface; (2) epibenthic predators/scavengers<br />

(almost exclusively arthropods);<br />

(3) predators living in the lower levels<br />

of the water column (e.g., anomalocaridids);<br />

and (4) mid-water predators exploiting upper<br />

levels in the water column (e.g., eldoniids,<br />

ctenophores, chaetognaths). Communities living<br />

at or close to the water-sediment interface<br />

(epibenthic sensu stricto, meiobenthic, and<br />

demersal animals) were exposed to a multidirectional<br />

predatorial pressure from infaunal,<br />

epifaunal, and mid-water predators. Although<br />

predation was diverse, nothing indicates that<br />

the food chain extended beyond the level of<br />

primary carnivores. Animals already had acquired<br />

complex behaviors such as hunting<br />

(e.g., anomalocaridids, priapulids) and predator<br />

avoidance in which sensory systems were<br />

involved. The example of the Maotianshan<br />

Shale indicates that the burst of anatomical<br />

innovations (new body plans) that characterizes<br />

the early Cambrian also was accompanied<br />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feeding<br />

strategies and by an unprecedented expansion<br />

of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prey-predator relationships).<br />

2008010058<br />

地 质 时 期 捕 食 强 度 与 全 球 生 物 多 样 性 的 相<br />

关 性 = Coupling of predation intensity and<br />

global diversity over geologic time. ( 英 文 ).<br />

Holland S 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br />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104(38): 14885-<br />

14886<br />

The geologic history of earth's biodiversity,<br />

and the origins of this pattern, are central<br />

problems in paleobiology and evolutionary<br />

biology. The basic picture for marine organisms<br />

was outlined in 1860 (1) but was considerably<br />

refin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by the<br />

late Jack Sepkoski. His databases of marine<br />

animal families and genera produced an iconic<br />

pattern of an early Paleozoic rise in diversity,<br />

followed by a late Paleozoic plateau or slow<br />

decline, a low after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br />

and a final protracted rise through the Mesozoic<br />

and Cenozoic (2, 3). The explanation for<br />

19


this pattern has been an active area of research,<br />

with interpretations ranging from preservational<br />

artifacts to a host of biologically<br />

mediated processes (4–7). Predation has been<br />

regarded as potentially important, but the data<br />

to establish its significance have been limited<br />

in scope (8–11). The work of Huntley and<br />

Kowalewski (12) in this issue of PNAS demonstrates<br />

for the first time a strong correlation<br />

between predation intensity and marine<br />

biodiversity throughout the Phanerozoic Eon.<br />

Their results are particularly compelling because<br />

the data are independent of the globalscale<br />

taxonomic lists used to generate diversity<br />

curves, making a spurious correlation between<br />

the two unlikely. The authors' evidence<br />

strongly suggests that predation and biodiversity<br />

are highly correlated in the marine realm,<br />

although which is cause and which is effect<br />

remains . . .<br />

2008010059<br />

显 生 宙 化 石 记 录 中 捕 食 强 度 与 多 样 性 之 间<br />

的 强 相 关 性 = Strong coupling of predation<br />

intensity and diversity in the Phanerozoic fossil<br />

record. ( 英 文 ). Huntley J W; Kowalewski<br />

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br />

Sciences, 2007, 104(38): 15006-15010 3 图 版 .<br />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in<br />

driving the evolution of animals has been the<br />

focus of intense debate among paleontologists,<br />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and macroecologists.<br />

To test whether the intensity of such interactions<br />

covaries with the secular evolutionary<br />

trend in global biodiversity, we compiled a<br />

species-level database of predation intensity,<br />

as measured by the frequency of common predation<br />

traces (drillings and repair scars ranging<br />

in age from Ediacaran to Holocene). The<br />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requency of predation<br />

traces increased notably by the Ordovician,<br />

and not in the mid-Paleozoic as suggested by<br />

multiple previous studies. Importantly, these<br />

estimates of predation intensity and global<br />

diversity of marine metazoans correlate<br />

throughout the Phanerozoic fossil record regardless<br />

of corrections and methods applied.<br />

This concordance may represent (i) an ecological<br />

signal: long-term coupling of diversity<br />

and predation; (ii) a diversity-driven diffusion<br />

of predatory behaviors: an increased probability<br />

of more complex predatory strategies to<br />

appear at higher diversity levels; or (iii) a spurious<br />

concordance in signal capture: an artifact<br />

where rare species and less-frequent (e.g.,<br />

trace-producing) predatory behaviors are both<br />

more detectable at times when sampling improves.<br />

The coupling of predation and diversity<br />

records suggests that macroevolutionary<br />

and macroecological patterns share common<br />

causative mechanisms that may reflect either<br />

historical processes or sampling artifacts.<br />

2008010060<br />

显 生 宙 海 洋 古 多 样 性 曲 线 的 形 态 : 能 从 西<br />

欧 沉 积 岩 石 记 录 中 得 到 多 少 推 测 = The<br />

shape of the Phanerozoic Marine Palaeodiversity<br />

Curve: How much can be Predicted from<br />

the sedimentary rock record of Western<br />

Europe. ( 英 文 ). Smith A B; McGowan A J.<br />

Palaeontology, 2007, 50(4): 765-774<br />

Palaeodiversity curves are constructed from<br />

counts of fossils collected at outcrop and thus<br />

potentially biased by variation in the rock record,<br />

specifically by the amount of sedimentary<br />

rock representative of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br />

that has been preserved at outcrop. To<br />

investigate how much of a problem this poses<br />

we have compiled a high-resolution record of<br />

marine rock outcrop area in Western Europe<br />

for the Phanerozoic and use this to generate a<br />

model that predicts the sampled diversity<br />

curve. We find that we can predict with high<br />

accuracy the variance of the marine genus<br />

diversity curve (itself dominated by European<br />

taxa) from rock outcrop data and a three-step<br />

model of diversity that tracks supercontinent<br />

fragmentation, coalescence and fragmentation.<br />

The size and position of two of the five major<br />

mass extinction spikes are largely predicted by<br />

rock outcrop data. We conclude that the longterm<br />

trends in taxonomic diversity and the<br />

end-Cretaceous extinction are not the result of<br />

rock area bias, but cannot rule out that rock<br />

outcrop area bias explains many of the shortterm<br />

rises and falls in sampled diversity that<br />

palaeontologists have previously sought to<br />

explain biologically.<br />

2008010061<br />

内 陆 安 曼 早 二 叠 世 Pachycyrtella 层 定 量 古<br />

生 态 = Quantitative palaeoecology in the<br />

Pachycyrtella Bed, Early Permian of Interior<br />

Oman. ( 英 文 ). Angiolini L. palaeoworld,<br />

2007, 16(1-3): 233-245<br />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community<br />

structure of the Pachycyrtella Bed at the base<br />

of the Lower Permian Saiwan Formation (Interior<br />

Oman) are described. The populations<br />

of the brachiopod Pachycyrtella omanensis<br />

and the bivalve Dickinsartella pistacina are<br />

census populations, which show a stable structure,<br />

with individuals growing successfully to<br />

maturity due to fast initial growth rate. P.<br />

20


omanensis and D. pistacina are opportunist<br />

species that colonized a physically stressed<br />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high mobility<br />

of the substrate, high energy and high nutrient<br />

influx at the end of the Gondwanan deglaciation.<br />

Both P. omanensis and D. pistacina have<br />

a large biovolume with respect to surface area<br />

and this may reflect an adaptation to cool climate<br />

conditions, whereas their thick shell substance<br />

could be the result of increasing biocalcification<br />

in the high O 2 /CO 2 Early Permian<br />

atmosphere. Community structure records the<br />

combined effect of rich food resources and an<br />

unstable environment, as low (individuals) to<br />

very low (biovolume) diversity values and<br />

short suspension feeding chains characterize<br />

the pioneer palaeocommunities of the Pachycyrtella<br />

Bed. The slight increase in diversity<br />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ed is interpreted to<br />

have resulted from a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al<br />

stability, probably connected to decreasing<br />

hydrodynamic energy during a small<br />

scale sea-level rise. More favourable conditions<br />

at the top of the bed are also suggested<br />

by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newly recognized<br />

small-sized strophalosiid species Strophalosia<br />

ericinia n. sp., which spent part of its<br />

life firmly attached to P. omanensis and bivalves.<br />

2008010062<br />

贵 州 台 江 中 寒 武 世 凯 里 生 物 群 古 生 态 研 究<br />

= Paleoecology of the Kaili Biota from Middle<br />

Cambrian in Tai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br />

China. ( 中 文 ). 杨 瑞 东 ; 赵 元 龙 ; 毛 家 仁 ;<br />

聂 爱 国 ; 陈 笑 媛 . 沉 积 学 报 , 2002, 20(1): 129-<br />

134,155<br />

凯 里 生 物 群 是 世 界 三 大 布 尔 吉 斯 页 岩 型<br />

生 物 群 之 一 。 本 文 通 过 古 生 物 个 体 埋 藏 保<br />

存 情 况 、 古 生 物 个 体 生 态 学 、 沉 积 学 和 地<br />

球 化 学 等 的 研 究 和 分 析 , 认 为 凯 里 生 物 群<br />

中 大 部 分 分 子 是 从 异 地 搬 运 到 陆 棚 环 境 埋<br />

藏 的 。 同 时 , 提 出 了 凯 里 生 物 群 的 埋 藏 机<br />

理 模 式 和 生 态 复 原 因 。<br />

2008010063<br />

一 种 巨 菌 类 记 录 的 泥 盆 纪 景 观 的 多 相 性 =<br />

Devonian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recorded<br />

by a giant fungus. ( 英 文 ). Boyce C K; Hotton<br />

C L; Fogel M L; Cody G D et al.. Geology,<br />

2007, 35(5): 399-402<br />

The enigmatic Paleozoic fossil Prototaxites<br />

Dawson 1859 consists of tree-like trunks as<br />

long as 8 m constructed of interwoven tubes<br />


宾 夕 法 尼 亚 亚 系 泥 沼 森 林 内 的 生 态 梯 度 =<br />

Ecological gradients within a Pennsylvanian<br />

mire forest. ( 英 文 ). DiMichele W A; Falcon-<br />

Lang H J; Nelson W J; Elrick S D; Ames P R.<br />

Geology, 2007, 35(5): 415-418<br />

Pennsylvanian coals represent remains of<br />

the earliest peat-forming rain forests, but there<br />

is no current consensus on forest ecology. Localized<br />

studies of fossil forests suggest intermixture<br />

of taxa (heterogeneity), while, in contrast,<br />

coal ball and palynological analyses imply<br />

the existence of pronounced ecological<br />

gradients. Here,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a<br />

spectacular fossil forest preserved over 1000<br />

ha on top of the Pennsylvanian (Desmoinesian)<br />

Herrin (No. 6) Coal of Illinois, United<br />

States. The forest was abruptly drowned when<br />

fault movement dropped a segment of coastal<br />

mire below sea level. In the largest study of its<br />

kind to date, forest composition is statistically<br />

analyzed within a well-constrained paleogeographic<br />

context. Findings resolve apparent<br />

conflicts in models of Pennsylvanian mire<br />

ecology by confirming the existence of forest<br />

heterogeneity at the local scale, while additionally<br />

demonstrating the emergence of ecological<br />

gradients at landscape scale.<br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br />

综 论<br />

2008010065<br />

西 澳 大 利 亚 奥 菲 瑟 盆 地 新 元 古 代 微 体 化 石<br />

= Neoproterozoic microfossils from the Officer<br />

Basin, Western Australia. ( 英 文 ). Cotter K<br />

L. Alcheringa, 1997, 21(3/4): 247-270<br />

Microfossil assemblages are described from<br />

the early Neoproterozoic Madley and Browne<br />

Formations, western Officer Basin. One chert<br />

and eleven siliciclastic samples yielded microfossils.<br />

Myxococcoides cantabrigiensis occurs<br />

as pustular mats in the chert sample and Eomicrocystis<br />

malgica, Pterospermopsimorpha<br />

granulata, Skiagia sp. cf. S. pusilla, and undetermined<br />

species of Obruchevella, Heliconema,<br />

and Trachystrichosphaera are present<br />

in acid macerated samples. Leiosphaeridia spp.<br />

and Siphonophycus spp. are also found in finegrained<br />

siliciclastic samples, with clusters of<br />

Synsphaeridium sp. in some samples. These<br />

findings enable a more substantial reconstruction<br />

of the palaeoenvironment of Supersequence<br />

1 in the western Centralian Superbasin.<br />

The acanthomorph acritarchs are considered to<br />

be planktonic eucaryotes washed into environments<br />

which ranged from coastal sabkha<br />

through to tidal flats, which may be the source<br />

of the prokaryotic, benthic, matforming<br />

cyanobacteria.<br />

2008010066<br />

晚 新 元 古 代 瓮 安 生 物 群 研 究 新 进 展 = New<br />

progress of studies on Late Neoproterozoic<br />

Weng'an Biota at Weng' an -Fuquan and Kaiyang<br />

areas, Guizhou, China. ( 中 文 ). 吴 祥 和 .<br />

贵 州 地 质 , 2002, 19(1): 1-5<br />

产 于 贵 州 瓮 安 、 福 泉 、 开 阳 地 区 晚 新 元<br />

古 代 陡 山 陀 期 磷 块 岩 中 的 多 细 胞 藻 类 , 大<br />

型 带 刺 疑 源 类 , 蓝 菌 丝 状 体 和 细 菌 化 石 ,<br />

球 状 微 体 化 石 、 后 生 动 物 化 石 等 构 成 的 瓮<br />

安 生 物 群 是 世 界 上 目 前 发 现 保 存 最 完 美 的<br />

一 个 古 生 物 群 之 一 。 本 文 在 简 单 介 绍 瓮 安<br />

生 物 群 研 究 现 状 的 基 础 上 , 首 次 批 露 了 笔<br />

者 近 些 年 来 觅 获 和 初 步 研 究 的 单 细 胞 原 生<br />

动 物 、 多 细 胞 类 海 绵 动 物 和 类 腕 足 类 后 生<br />

动 物 等 一 批 新 的 动 物 化 石 资 料 , 为 地 球 早<br />

期 动 物 起 源 , 早 期 生 物 组 织 分 化 , 适 应 辐<br />

射 、 生 物 多 样 化 和 早 期 海 洋 生 物 生 态 系 统<br />

提 供 了 珍 贵 的 化 石 实 证 材 料 。 此 外 , 还 论<br />

述 了 瓮 安 生 物 群 发 现 的 科 学 意 义 。<br />

孢 粉<br />

2008010067<br />

以 色 列 Mount Hermo 东 南 边 缘 侏 罗 纪 - 白<br />

垩 纪 界 线 孢 粉 学 研 究 = A palynological investigation<br />

across the Jurassic-Cretaceous<br />

boundary on the south-east flanks of Mount<br />

Hermon, Israel. ( 英 文 ). Conway B H. Cretaceous<br />

Research, 1996, 17(2): 197-214<br />

The disconformable contact across the Jurassic-Cretaceous<br />

boundary on the south-east<br />

flanks of Mount Hermon, Israel was studied<br />

palynologically. The youngest Jurassic sediments<br />

(Beer-Sheva and Haluza Formation J6-<br />

J7) are of late Oxfordian age. Miospores,<br />

probably of (late) Berriasian age, were discovered<br />

within sediments in a volcanic sequence,<br />

the E’Shatr sequence, above the contact,<br />

and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oldest Cretaceous<br />

fossils in northern Israel. Overlying<br />

clastic sediments (basal Hatira Formation,<br />

‘Nubian Sandstone’ equivalent) previously<br />

thought to be devoid of fossils yielded miospores<br />

and dinoflagellate cysts deposited during<br />

a transgressive pulse of probable late Barremian<br />

age. The new combination of the spore<br />

speciesBiretisporites aegyptiacanov. comb. is<br />

proposed.<br />

2008010068<br />

22


保 加 利 亚 南 部 不 同 海 拔 梯 度 的 晚 冰 期 / 全 新<br />

世 植 被 转 变 = Elevational gradients during<br />

the Late-Glacial/Holocene vegetational transition<br />

in southern Bulgaria. ( 英 文 ). Stefanova V;<br />

Lazarova M; Wright H E. Vegetation History<br />

and Archaeobotany, 2006, 15(4): 333-343<br />

The Late Glacial and early-Holocene vegetational<br />

history of a newly dated pollen and<br />

macrofossil diagram from Besbog, a cirque<br />

lake at 2250 m just above the forest limit in<br />

the Pirin Mountains of southwestern Bulgaria,<br />

is compared with a newly dated pollen diagram<br />

for the mire Shiroka Polyana at 1400 m<br />

in the conifer forest of the nearby Rhodope<br />

Mountain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hronology<br />

of major changes in the vegetation at different<br />

elevations. In the Lake Besbog record<br />

the non-arboreal pollen assemblage of the<br />

Late Glacial changed abruptly to that of<br />

Betula, Quercus and other deciduous types.<br />

The date for this change is about 11.6 ka cal<br />

B.P. The Quercus assemblage may be composed<br />

of pollen blown from intermediate elevations,<br />

to which deciduous forest had expanded<br />

because of higher summer temperatures<br />

related to high summer insolation. At<br />

Shiroka Polyana (1400 m) in the modern conifer<br />

belt, a similar change did not occur until<br />

about 8.8 ka cal B.P. The persistence of the dry<br />

steppe or steppe forest in the early Holocene<br />

at this lower site can also be attributed to high<br />

summer insolation. Thus as atmospheric temperature<br />

increased at the end of the Late Glacial,<br />

deciduous forests expanded first at intermediate<br />

elevations in the Pirin Mountains and<br />

only later in the Rhodope Mountains at lower<br />

elevations as summer insolation decreased.<br />

2008010069<br />

墨 西 哥 东 南 部 5000 年 来 孢 粉 记 录 的 热 带 森<br />

林 和 红 树 林 历 史 及 对 海 面 上 升 的 意 义 =<br />

Tropical forest and mangrove history from<br />

southeastern Mexico: a 5000 yr pollen record<br />

and implications for sea level rise. ( 英 文 ).<br />

Torrescano N; Islebe G A. Vegetation History<br />

and Archaeobotany, 2006, 15(3): 191-195<br />

A 250 cm long core from El Palmar, a<br />

swamp area located along the Rio Hondo river<br />

in the south of the Yucatan Peninsula, near the<br />

Belizean border, reveals the environmental<br />

history of the mangrove and tropical forest of<br />

the last 5000 years. The period between 5000<br />

and 4600 B.P. shows sandy deposits, which<br />

form the early infill and development of the<br />

swamp. A medium-statured tropical forest<br />

covered the area and members of the<br />

Moraceae and Fabacaeae dominated this early<br />

forest. The period between 4600 and 4000 B.P.<br />

presents a clear change to a mangrove system<br />

with Conocarpus erecta and Rhizophora mangle<br />

as dominant trees. This vegetational<br />

change is due to flooding of the Rio Hondo<br />

river, which deposits sediments of high salinity<br />

due to higher sea-level. The mediumstatured<br />

forest became established at some<br />

distance from the swamp area. After 4400 B.P.<br />

C. erecta appears as the dominant mangrove<br />

species and the R. mangle stands are less predominant<br />

in the area. The tropical forest was<br />

close to the swamp area and was mainly composed<br />

of members of the Moraceae, Arecaceae<br />

and Fabaceae as dominant taxa of this vegetational<br />

mosaic.<br />

2008010070<br />

英 国 铁 器 时 代 农 作 物 生 产 和 消 费 的 再 分 析<br />

及 其 含 义 = A re-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br />

and consumption: implications for<br />

understanding the British Iron Age. ( 英 文 ).<br />

Veen van der M; Jones G. Vegetation History<br />

and Archaeobotany, 2006, 15(3): 217-228<br />

Patterning in the carbonized seed assemblages<br />

from Iron Age sites in Britain has led to<br />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explanatory models.<br />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these, by Martin<br />

Jones, proposed that grain-rich assemblages<br />

represent producer sites and weed-/chaff-rich<br />

assemblages consumer sites. The assumptions<br />

underlying this model and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br />

the diagrams are discussed and a new<br />

approach is put forward, stressing the need for<br />

appropriate levels of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br />

It is concluded that a predominance of<br />

grain-rich samples is far more likely to be an<br />

indicator of the scale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br />

than a means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br />

the two.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rom<br />

Iron Age Britain indicates that grain-rich site<br />

assemblages primarily occur in the south of<br />

the country, and frequently co-occur with pits,<br />

used for the storage of surplus grain. Moreover,<br />

such pits are concentrated in hillforts. It<br />

is proposed that the grain stored in such pits<br />

may have been used in large communal feasts<br />

and that the hillforts functioned as locations<br />

for feasting.<br />

2008010071<br />

旧 房 子 中 干 燥 植 物 遗 存 的 考 古 分 析 价 值 :<br />

农 作 物 杂 草 组 合 的 研 究 方 法 及 解 释 = The<br />

value of the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of desiccated<br />

plant remains from old buildings:<br />

methodological aspects and interpretation of<br />

crop weed assemblages. ( 英 文 ). Ernst M;<br />

23


Jacomet S.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br />

2006, 15(1): 45-56<br />

Plant material like threshing remains has<br />

been used systematically as filling and insulation<br />

material in buildings for a long time. Such<br />

plant material can be found in several places,<br />

for example in floor cavities (internal floor<br />

deposits, Fehlböden) or in beam holes. For the<br />

first time in Switzerland, desiccated plant material<br />

like this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br />

article the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 from three<br />

different sites is presented, each dated to a<br />

different period, from the late medieval period<br />

to the time just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br />

The samples consisted of chaff from Triticum<br />

spelta in bulk, and smaller amounts of other<br />

cereals such as T. monococcum, Avena sativa,<br />

Panicum miliaceum and Secale cereale, plus<br />

various weeds. The assemblages in the late<br />

medieval samples show evidence of threefield<br />

rotation: the high percentage of grassland<br />

species is interpret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br />

fallow land phase within the three-field system.<br />

A higher ratio of annual to perennial<br />

plants in the more modern samples indicates<br />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intensive tillage and<br />

cultivation.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regarding<br />

sampling strategies of the floor cavity subsamples<br />

are investigated. The analyses suggest<br />

that the volume of these subsamples should be<br />

more than two litres.<br />

2008010072<br />

乌 拉 圭 塞 罗 拉 尔 戈 省 "El Baron" 溪 二 叠 纪<br />

Melo 组 孢 粉 和 沉 积 = Palynology and sedimentology<br />

of Melo Formation (Permian) in<br />

"El Baron" stream, Departamento Cerro Largo,<br />

Uruguay. ( 其 他 ). Beri A; Pecoits E.<br />

Ameghiniana, 2001, 38(4): 419-428<br />

A palynological analysis of one surface<br />

sample of black shale from the "El Baron"<br />

stream, Cerro Largo, Uruguay, was performed.<br />

Twenty one species were found, corresponding<br />

to 16 genera. The assemblage is almost<br />

exclusively,composed of striated pollen grains.<br />

The most frequent genera are: Vittatina, Weylandites,<br />

Marsupipollenites, Lunatisporites<br />

and Lueckisporites. This assemblage was<br />

compared with others from the same basin<br />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br />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El<br />

Baron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 is very similar<br />

to that found in borehole 221 (Cerrillada)<br />

and is rather different from the rest of the palynoflorae<br />

described from the Melo Formation.<br />

From the biostratigraphical point of view, this<br />

palynoflora is comparable with the Lueckisporites<br />

virkkiae Biozone from the Parana basin<br />

in Brazil and with the Striatites Biozone<br />

from the Chaco-Parana basin in Argentina,<br />

which is interpreted as Late Permian in age. It<br />

is inferred that ari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br />

prevailed at the moment of the deposition of<br />

the studied sediments.<br />

2008010073<br />

新 疆 库 车 库 尔 哈 剖 面 两 个 新 生 代 孢 粉 组 合<br />

的 时 代 和 环 境 意 义 = Two Cenozoic palynological<br />

assemblages of the Kurha section,Kuqa,Xin<br />

jiang and their age and environmental<br />

significance. ( 中 文 ). 金 小 赤 ; 王 大<br />

宁 ; 柳 永 清 ; 张 建 平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12):<br />

823-833 4 图 版 .<br />

库 车 盆 地 的 新 生 界 发 育 比 较 完 整 , 笔 者 在<br />

库 车 县 城 北 东 方 向 约 50km 的 库 尔 哈 村 西 的<br />

河 谷 中 测 制 了 剖 面 。 于 66 层 的 44 号 样 和<br />

90 层 的 50 号 样 品 中 获 得 了 两 个 孢 粉 组 合 。<br />

66 层 和 90 层 皆 属 于 康 村 组 , 两 个 样 品 之 间<br />

相 差 约 200m( 真 厚 度 )。 在 此 之 前 , 尚 未 见 到<br />

有 关 康 村 组 孢 粉 化 石 的 报 道 。44 号 样 的 孢<br />

粉 组 合 中 被 子 植 物 花 粉 占 绝 对 优 势 , 含 量 高<br />

达 94.5%, 裸 子 植 物 花 粉 和 蕨 类 植 物 孢 子 均<br />

少 量 出 现 。 孢 粉 面 貌 反 映 以 草 原 和 灌 丛 为<br />

主 的 植 被 类 型 。50 号 样 的 孢 粉 组 合 中 被 子<br />

植 物 花 粉 占 优 势 (66.5%), 裸 子 植 物 花 粉 有 较<br />

高 含 量 (32.0%), 蕨 类 植 物 孢 子 零 星 出 现 。 孢<br />

粉 面 貌 反 映 盆 地 周 缘 广 泛 分 布 有 以 松 科 为<br />

主 的 高 山 针 叶 林 带 。<br />

2008010074<br />

青 藏 高 原 晚 新 生 代 孢 粉 组 合 与 古 环 境 演 化<br />

= Late Cenozoic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br />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indicated by the<br />

evolution of sporopollen assemblages. ( 中 文 ).<br />

吴 珍 汉 ; 吴 中 海 ; 叶 培 盛 ; 胡 道 功 ; 彭 华 . 中 国 地<br />

质 , 2006, 33(5): 966-979 2 图 版 .<br />

对 取 自 沱 沱 河 盆 地 、 通 天 河 盆 地 、 那 曲<br />

盆 地 、 东 温 泉 盆 地 、 乌 郁 盆 地 的 新 近 纪 湖<br />

相 沉 积 与 取 自 巴 斯 错 、 错 鄂 、 纳 木 错 的 晚<br />

第 四 纪 湖 相 沉 积 , 进 行 孢 粉 分 析 ; 结 合 西 宁 —<br />

民 和 盆 地 、 伦 坡 拉 盆 地 、 南 木 林 盆 地 、 渭<br />

河 盆 地 的 孢 粉 资 料 , 分 析 青 藏 及 邻 区 新 生 代<br />

晚 期 古 植 被 和 古 环 境 的 演 化 过 程 。 发 现 渐<br />

新 世 晚 期 — 中 新 世 早 期 青 藏 与 周 边 邻 区 的<br />

古 环 境 发 生 了 显 著 分 异 , 导 致 青 藏 地 区 热 带<br />

亚 热 带 植 物 濒 临 消 亡 , 与 全 球 温 暖 气 候 条 件<br />

和 青 藏 地 区 古 纬 度 环 境 不 符 , 是 青 藏 高 原 隆<br />

升 的 重 要 标 志 。 中 新 世 早 期 — 第 四 纪 晚 期 ,<br />

青 藏 高 原 落 叶 阔 叶 林 和 针 叶 林 呈 现 总 体 减<br />

24


少 趋 势 和 准 周 期 性 波 动 , 与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呈<br />

良 好 对 应 关 系 。 第 四 纪 晚 期 草 本 植 物 含 量<br />

逐 步 增 高 , 出 现 蒿 — 松 — 桦 为 主 , 针 叶 林 、 落<br />

叶 阔 叶 林 、 灌 木 、 草 本 植 物 混 生 的 植 被 景<br />

观 。<br />

2008010075<br />

浙 江 湘 湖 地 区 全 新 世 孢 粉 记 录 及 其 古 气 候<br />

意 义 = Holocene sporopollen records in the<br />

Xianghu area, Zhejiang and their palaeoclimatic<br />

significance. ( 中 文 ). 顾 明 光 ; 陈 忠 大 ; 卢<br />

成 忠 ; 汪 庆 华 ; 覃 兆 松 ; 张 素 君 . 中 国 地<br />

质 , 2006, 33(5): 1144-1148<br />

依 据 钱 塘 江 南 岸 跨 湖 桥 全 新 世 地 层 剖 面<br />

的 孢 粉 分 析 , 结 合 14 C 测 年 以 及 沉 积 物 岩 性 岩<br />

相 特 征 , 将 浙 江 湘 湖 地 区 全 新 世 早 、 中 期<br />

(10~2.9 ka B.P.) 划 分 为 3 个 古 气 候 发 展 阶<br />

段 。 概 述 了 孢 粉 组 合 、 植 被 类 型 以 及 气 候<br />

冷 暖 、 干 湿 的 交 替 、 演 化 规 律 , 并 指 出 第 Ⅱ<br />

气 候 阶 段 (7.7~5.0 ka B.P.) 相 当 于 与 全 球 变<br />

化 相 一 致 的 全 新 世 气 候 最 适 宜 期 , 跨 湖 桥 文<br />

化 就 是 在 这 样 的 气 候 背 景 中 孕 育 和 发 展<br />

的 。 本 区 全 新 世 早 期 的 气 候 变 化 与 中 国 南<br />

方 的 深 圳 湾 地 区 有 很 好 的 可 比 性 。<br />

2008010076<br />

甘 肃 北 山 北 部 红 石 山 地 区 泥 盆 纪 雀 儿 山 群<br />

及 古 孢 子 化 石 组 合 基 本 特 征 = Features of<br />

the strata for Devonian Queershan Group in<br />

Hongshishan area of Beishan′s northern<br />

belt,Gansu. ( 中 文 ). 张 国 英 . 西 北 地 质 , 2006,<br />

39(1): 83-88<br />

在 1∶25 万 红 宝 石 幅 (K47C002001) 图 幅<br />

中 , 雀 儿 山 群 分 布 于 哈 萨 克 斯 坦 板 块 南 缘 , 红<br />

石 山 蛇 绿 混 杂 岩 带 以 北 地 带 的 双 沟 山 — 雀<br />

儿 山 一 带 , 为 一 套 宏 观 色 调 为 灰 绿 色 中 基<br />

性 、 中 酸 性 火 山 岩 及 其 火 山 碎 屑 岩 夹 碎 屑<br />

岩 和 灰 岩 的 岩 石 组 合 。 碎 屑 岩 及 灰 岩 中 含<br />

腕 足 、 珊 瑚 、 三 叶 虫 、 海 百 合 茎 等 生 物 化<br />

石 。 其 中 :Latonotoechia cf. latana(Barrande)<br />

原 产 于 波 希 来 亚 地 区 布 拉 格 期 。<br />

Acrospirifer cobedanus varius Kaplun 见 于 哈<br />

萨 克 斯 坦 地 区 下 泥 盆 统 中 上 部 和 新 疆 的 和<br />

布 克 赛 尔 组 。Eoschuchertella guangxiensis<br />

Wang et Rong 原 于 广 西 郁 江 组 上 部 六 景<br />

段 。 该 群 形 成 于 与 岛 弧 有 关 的 滨 浅 海 环 境 ,<br />

在 区 域 上 可 与 新 疆 大 南 湖 组 、 头 苏 泉 组 及<br />

和 布 克 赛 尔 组 对 比 。 该 群 形 成 时 代 为 早 —<br />

中 泥 盆 世 , 年 代 地 层 为 下 — 中 泥 盆 统 。<br />

2008010077<br />

兴 梅 地 区 早 石 炭 世 古 孢 子 化 石 的 组 合 特 征<br />

=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Carboniferous spore<br />

assemblage in the Xingmei area. ( 中 文 ). 李 文<br />

辉 . 广 东 地 质 , 2002, 17(1): 44-50<br />

粤 东 北 兴 梅 地 区 早 石 炭 世 大 湖 组 和 忠 信<br />

组 的 古 孢 子 化 石 组 合 以 具 有 泥 盆 - 石 炭 纪<br />

过 渡 类 型 为 特 征 。 根 据 其 产 出 的 地 层 位 置<br />

和 组 成 特 征 , 定 为 Dictyotriletes submarginatus<br />

- Triquitrites tricuspis 组 合 带 。 其 中 的<br />

孢 子 较 原 始 , 组 成 较 复 杂 , 以 具 有 泥 盆 -<br />

石 炭 世 过 渡 类 型 为 主 , 但 含 有 较 多 的 繁 盛<br />

于 早 石 炭 世 分 子 , 故 其 时 代 定 为 早 石 炭 世<br />

杜 内 期 - 维 宪 期 早 期 。<br />

2008010078<br />

湛 江 田 洋 玛 珥 湖 孢 粉 组 合 与 古 气 候 变 化 =<br />

Pollen assemblages and paleoclimate changes<br />

from a core in Tianyang Maar Lake of Zhanjiang.<br />

( 中 文 ). 陈 俊 仁 ; 姚 伯 初 ; 吴 能 友 . 广 东 地<br />

质 , 2002, 17(3): 21-32<br />

田 洋 玛 珥 湖 位 于 我 国 雷 州 半 岛 热 带 亚 热<br />

带 地 区 , 以 其 独 特 的 封 闭 性 与 特 殊 的 物 化<br />

条 件 , 成 为 研 究 全 球 古 气 候 变 化 的 重 要 场<br />

所 。 根 据 孢 粉 组 合 研 究 , 按 冷 、 暖 , 湿<br />

润 、 干 燥 的 变 化 , 把 近 40 万 a 来 的 古 气 候<br />

划 分 为 13 个 气 候 期 。 第 11 气 候 期 (35 万<br />

a B.P.) 最 热 , 年 平 均 气 温 23℃ 以 上 ; 第 7<br />

气 候 期 (20 万 a B.P.) 气 候 炎 热 , 年 平 均 气<br />

温 23℃ 左 右 , 是 玉 木 / 里 斯 间 冰 期 ;7 万<br />

-1.2 万 a B.P. 气 候 变 冷 , 称 玉 木 冰 期 。 第<br />

3 气 候 期 (4.8 万 -3 万 a B.P.) 相 对 温 暖 ,<br />

称 玉 木 亚 间 冰 期 , 表 现 为 湿 热 多 雨 。 第 2<br />

气 候 期 (3.0 万 -1.2 万 a B.P.) 最 冷 , 年 平<br />

均 气 温 为 14℃, 称 为 玉 木 主 冰 期 。 第 1 气<br />

候 期 就 是 近 1.2 万 a 以 来 的 温 暖 的 全 新 世 ,<br />

年 平 均 气 温 22℃ 左 右 。<br />

2008010079<br />

银 川 盆 地 晚 第 四 纪 孢 粉 记 录 的 快 速 气 候 波<br />

动 事 件 = Late Quaternary sporopollen records<br />

of rapid climatic fluctuation events in<br />

the Yinchuan basin. ( 中 文 ). 范 淑 贤 ; 郑 宏 瑞 ;<br />

刘 平 贵 ; 郭 盛 乔 . 中 国 地 质 , 2002, 29(4): 431-<br />

434<br />

笔 者 根 据 CK 1 孔 孢 粉 研 究 结 果 , 分 析 了 银<br />

川 盆 地 15 万 年 以 来 的 万 年 尺 度 和 千 年 尺 度<br />

的 气 候 波 动 事 件 , 并 利 用 频 谱 分 析 方 法 得 到<br />

银 川 盆 地 沉 积 物 孢 粉 记 录 的 气 候 变 化 周<br />

期 。 经 研 究 认 为 , 这 种 万 年 尺 度 周 期 变 化 的<br />

气 候 波 动 可 与 高 纬 度 地 区 米 兰 科 维 奇 的 规<br />

道 变 化 相 对 比 , 而 千 年 尺 度 准 周 期 可 与 D/O<br />

相 对 应 。 它 反 映 银 川 盆 地 存 在 着 万 年 尺 度<br />

和 千 年 尺 度 的 气 候 波 动 事 件 。<br />

25


2008010080<br />

江 汉 盆 地 始 新 世 中 、 晚 期 气 候 变 化 周 期 性<br />

的 孢 粉 学 证 据 = Palynological evidence of<br />

Middle-Late Eocene climatic cycles in Jianghan<br />

Basin. ( 中 文 ). 童 国 榜 ; 贾 秀 梅 ; 郑 绵 平 ; 袁<br />

鹤 然 ; 刘 俊 英 ; 王 伟 铭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br />

学 院 院 报 , 2002, 23(2): 159-164<br />

采 用 时 间 序 列 分 析 方 法 对 江 汉 盆 地 明 钾 1<br />

孔 的 孢 粉 数 据 进 行 了 处 理 , 发 现 在 中 、 晚<br />

始 新 世 时 期 孢 粉 植 物 群 的 波 动 存 在 各 种 周<br />

期 成 分 。 长 周 期 有 1.2 Ma、2.0 Ma 及 5.0<br />

Ma, 中 周 期 有 0.2 Ma、0.4 Ma、0.6 Ma、<br />

0.8 Ma, 其 中 1.2 Ma 及 0.2 Ma、0.4 Ma、<br />

0.6 Ma 的 周 期 成 分 在 第 四 纪 孢 粉 植 物 群 的<br />

演 化 中 也 存 在 , 且 与 8.0 Ma B.P. 以 来 的 构<br />

造 气 候 旋 回 , 亚 旋 回 的 准 1.2 Ma 及 0.4 Ma<br />

周 期 相 一 致 。 这 表 明 地 球 运 动 轨 道 变 化 对<br />

气 候 的 制 约 作 用 由 来 已 久 。 该 孔 孢 粉 时 间<br />

序 列 的 趋 势 成 分 显 示 最 少 有 4 个 水 平 , 反<br />

映 了 孢 粉 植 物 群 演 化 的 4 个 阶 段 。 曲 线 还<br />

揭 示 36 Ma B.P. 前 后 的 波 动 周 期 及 振 幅 都<br />

有 明 显 的 变 异 , 可 能 预 示 了 一 次 大 的 环 境<br />

变 革 。 这 一 变 化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与 喜 马 拉 雅<br />

一 期 运 动 和 地 球 南 半 球 一 次 大 的 海 洋 和 气<br />

候 变 冷 事 件 相 吻 合 。<br />

2008010081<br />

西 藏 拉 萨 地 块 设 兴 组 孢 粉 化 石 新 发 现 及 其<br />

地 层 学 意 义 = New palynological materials<br />

from the Shexing Formation in the Lhasa<br />

block, Tibet, and their 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br />

( 中 文 ). 纪 占 胜 ; 杨 欣 德 ; 臧 文 拴 ; 姚 建<br />

新 ; 吴 中 海 ; 武 桂 春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br />

院 院 报 , 2002, 23(4): 323-328 1 图 版 .<br />

拉 萨 地 体 的 典 中 - 那 玛 剖 面 设 兴 组 上 部<br />

新 发 现 孢 粉 组 合 , 其 特 征 为 : 孢 粉 化 石 多<br />

为 第 三 纪 常 见 分 子 , 未 发 现 早 白 垩 世 和 晚<br />

白 垩 世 特 征 分 子 。 因 此 样 品 产 出 的 层 位 不<br />

可 能 属 于 白 垩 纪 的 沉 积 。 孢 粉 组 合 以 落<br />

叶 , 阔 叶 植 物 为 主 体 , 主 要 为 桦 科 的 桤 木<br />

粉 ( Alnipollenites) , 桦 粉<br />

( Betulaepollenites) , 枥 粉<br />

( Carpinipites ), 山 毛 榉 科 的 栎 粉<br />

( Quercoidites) 胡 桃 科 的 胡 桃 粉<br />

( Juglanspollentites) , 榆 科 的 榆 粉<br />

( Ulmipollenites) , 椴 科 的 椴 粉<br />

(Tiliaepollenites) 等 , 热 带 , 亚 热 带 植 物 孢<br />

粉 少 量 出 现 ; 草 本 植 物 花 粉 再 现 很 少 , 如<br />

晚 第 三 纪 常 见 的 藜 科 (Chenopodiaceae),<br />

菊 科 (Compositae), 禾 本 科 (Gramineae)<br />

及 蓼 科 (Polygonaceae) 等 , 指 示 了 样 品 所<br />

在 层 位 沉 积 时 的 气 候 并 不 干 旱 ; 早 第 三 纪<br />

早 期 大 量 出 现 的 三 孔 沟 , 网 面 三 孔 沟 等 花<br />

粉 少 量 出 现 ; 孢 粉 总 的 面 貌 反 映 了 温 凉 ,<br />

温 润 的 温 带 气 候 , 指 示 了 落 叶 , 阔 叶 森 林<br />

广 泛 分 布 。 孢 粉 组 合 更 接 近 于 早 第 三 纪 中<br />

晚 期 的 面 貌 , 其 时 代 可 能 属 于 始 新 世 - 渐<br />

新 世 。 本 次 孢 粉 的 面 貌 与 伦 坡 拉 盆 地 的 牛<br />

堡 组 中 段 孢 粉 化 石 面 貌 有 想 相 似 , 与 牛 堡<br />

组 上 段 和 牛 堡 组 之 上 的 丁 青 组 ( 渐 新 统 )<br />

孢 粉 面 貌 相 差 甚 远 。 因 此 推 测 , 典 中 - 那<br />

玛 剖 面 设 兴 组 产 出 孢 粉 的 层 位 与 牛 堡 组 中<br />

段 可 能 处 于 大 致 相 同 的 时 代 或 稍 晚 的 时<br />

代 。 典 中 - 那 玛 剖 面 的 设 兴 组 可 能 不 仅 仅 包<br />

括 晚 白 垩 世 晚 期 的 地 层 , 还 包 括 下 第 三 系 的<br />

成 分 。<br />

2008010082<br />

三 塘 湖 盆 地 晚 二 叠 世 芦 草 沟 组 孢 粉 组 合 =<br />

Late Permian sporopollen assemblage from<br />

Lucaogou Formation in Santanghu basin. ( 中<br />

文 ). 尹 凤 娟 ; 刘 洪 福 ; 华 洪 .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br />

质 , 2002, 23(4): 392-396 1 图 版 .<br />

三 塘 湖 盆 地 芦 草 沟 组 为 一 套 以 灰 色 泥 岩<br />

为 主 的 浅 湖 半 深 湖 相 沉 积 。 泥 岩 中 产 丰 富<br />

的 孢 粉 化 石 , 计 有 26 属 28 种 。 经 研 究 表 明 ,<br />

芦 草 沟 组 孢 粉 组 合 是 以 裸 子 植 物 花 粉 占 绝<br />

对 优 势 、 蕨 类 植 物 孢 子 含 量 很 低 为 特 征 。<br />

Cordaitina,Hamipollenites,Protohaploxypinus<br />

,Striato<br />

abieites ,Striatopodocarpites 和 Alisporites 等<br />

花 粉 在 组 合 中 占 主 导 地 位 。 根 据 孢 粉 组 合<br />

特 征 及 其 对 比 , 芦 草 沟 组 的 地 质 时 代 属 晚 二<br />

叠 世 早 期 ; 孢 粉 颜 色 反 映 当 时 的 古 地 温 应 为<br />

60~110℃, 有 机 质 演 化 属 低 成 熟 阶 段 。<br />

2008010083<br />

西 藏 札 达 盆 地 晚 上 新 世 古 植 被 型 分 析 =<br />

Palaeovegetation type analysis of the Late<br />

Pliocene in Zanda Basin of Tibet. ( 中 文 ). 李<br />

建 国 ; 周 勇 .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2, 4(1): 52-58<br />

札 达 盆 地 晚 上 新 世 生 长 着 以 高 山 荒 漠 小<br />

灌 木 、 草 原 、 亚 高 山 常 绿 针 叶 林 和 中 低 山<br />

常 绿 针 叶 林 为 主 的 植 被 。 气 候 显 示 了 从 干<br />

旱 寒 冷 至 温 暖 湿 润 的 垂 向 分 异 , 总 体 偏 于<br />

干 、 寒 , 属 亚 热 带 高 山 或 亚 高 山 类 型 。 当<br />

时 区 内 海 拔 已 较 高 , 南 低 北 高 的 地 势 特 征<br />

也 已 形 成 。 古 植 被 重 建 及 现 青 藏 高 原 的 植<br />

被 调 查 资 料 表 明 , 当 时 盆 地 最 低 处 的 海 拔<br />

可 能 不 会 超 过 2 500 m, 其 周 围 及 北 部 可 能<br />

存 在 海 拔 4 000 m 的 高 地 或 更 高 的 山 峰 。<br />

中 、 晚 上 新 世 迄 今 , 该 地 区 隆 升 的 高 度 可<br />

26


能 不 会 超 过 1 000 m, 其 幅 度 小 于 喜 马 拉 雅<br />

山 中 部 地 区 。<br />

2008010084<br />

阿 根 廷 门 多 萨 前 科 第 勒 拉 泥 盆 纪<br />

Villavicencio 组 孢 粉 新 瓷 料 = New palynological<br />

data from the Devonian Villavicencio<br />

Formation, Precordillera of Mendoza, Argentina.<br />

( 英 文 ). Rubinstein C V; Steemans P.<br />

Ameghiniana, 2007, 44(1): 3-9<br />

New terrestrial and marine palynomorphs of<br />

the lower part of the Villavicencio Formation,<br />

San Isidro Creek, Precordillera of Mendoza,<br />

Argentina, are evaluated. The palynomorph<br />

assemblage is dominated by miospores, and<br />

also contains acritarchs and scarce chitinozoans.<br />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s have been<br />

tested due to the poor preservation state of the<br />

palynomorphs. The new slides provided abundant<br />

and diverse palynomorphs and allowed<br />

the recognition of 13 miospore species and<br />

two acritarch species. This review suggests a<br />

late Pragian to early Emsian age, thus confirming<br />

and refining previous palynological<br />

dating. The miospore assemblage may be correlated<br />

with the upper part of the Ems Biozone<br />

in terms of the Devonian miospore zonation of<br />

the Brazilian Amazon Basin. Palaeogeographically;<br />

acritarchs show perigondwanan<br />

affinities. In the light of this refined<br />

age determination, the stratigraphic and phytogeographic<br />

inferences for the Precordillera<br />

land plants should be reconsidered.<br />

2008010085<br />

根 据 阿 根 廷 火 地 岛 南 部 Beagle 海 峡 孢 粉 资<br />

料 推 断 全 新 世 海 平 面 变 化 = Holocene sealevel<br />

change inferred from palynological data<br />

in the Beagle Channel, southern Tierra del<br />

Fuego, Argentina. ( 其 他 ). Borromei A M;<br />

Quattrocchio M. Ameghiniana, 2007, 44(1):<br />

161-171<br />

An early-middle Holocene section in Bahia<br />

Lapataia (54 degrees 50'S, 68 degrees 34' W),<br />

Beagle Channel, Tierra del Fuego, Argentina<br />

has been examined taking into account its<br />

sporomorphs and organic-walled microplankton.<br />

The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 suggests<br />

nearshore environments. Two relatively higher<br />

sea level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increased<br />

abundance of organic-walled dinoflagellate<br />

cysts (Brigantedinium spp., Selenopemphix<br />

sp., 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 sensu Wall<br />

and Dale, Spiniferites spp.), the acritarch<br />

Halodinium sp. and zoomorph remains (test<br />

linings of foraminifera and copepod eggenvelopes).<br />

The littoral vegetation at the time<br />

of the marine incursion was mainly arboreal,<br />

as can be seen in the pollen records by significant<br />

increase in Nothofagus dombeyi type frequencies,<br />

while a forest-steppe vegetational<br />

pattern developed regionally. After comparison<br />

with another nearby fossil marine terrace,<br />

the palynological analysis has demonstrated<br />

that these terraces represent the same transgressive-regressive<br />

event. The relative altitudinal<br />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erraces in the<br />

area may be the result of seismotectonic activity<br />

during the Holocene.<br />

2008010086<br />

山 东 济 宁 煤 田 ( 东 区 ) 晚 古 生 代 孢 粉 组 合<br />

= Study on Late Paleozoic sporopollen assemblages<br />

in east part of Jining Coalfifld, Shandong<br />

Province. ( 中 文 ). 蒋 汉 朝 ; 王 明 镇 ; 张 锡<br />

麒 ; 李 增 学 . 地 质 科 学 , 2002, 37(1): 47-61<br />

鉴 定 了 山 东 济 宁 煤 田 ( 东 区 ) 晚 古 生 代<br />

孢 粉 组 合 中 的 孢 粉 化 石 70 属 189 种 。 据 孢<br />

粉 化 石 在 地 层 中 的 分 布 和 垂 向 的 变 化 规 律<br />

自 上 而 下 建 立 了 5 个 孢 粉 组 合 :V. Cyclogranisporties<br />

pressus-Lycospora pellucida 组<br />

合 ,IV. Granulatiporites piroformis 组 合 ,III.<br />

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 组 合 ,II. Thymospora<br />

pseudothiessenii-T. thiessenii 组 合 ,<br />

I. Densosporites annulatus 组 合 。 通 过 与 邻 区<br />

及 华 北 部 分 地 区 对 比 , 确 定 本 区 孢 粉 组 合<br />

的 地 质 时 代 应 为 : 晚 石 炭 世 晚 期 ( 组 合<br />

I), 早 二 叠 世 早 期 ( 组 合 II), 早 二 叠 世<br />

中 期 ( 组 合 III), 早 二 叠 世 晚 期 ( 组 合<br />

IV) 和 晚 二 叠 世 早 期 ( 组 合 V), 本 区 石<br />

炭 系 - 二 叠 系 界 线 应 置 于 太 原 组 第 11 层 灰<br />

岩 之 底 。<br />

2008010087<br />

家 燕 (Hirundo rustica) 粪 便 的 孢 粉 分 析 =<br />

Pollen analysis of barn swallow faeces (Hirundo<br />

rustica). ( 英 文 ). Bińka K. Acta Palaeobotanica,<br />

2005, 45(2): 187–194<br />

Pollen analysis of barn swallow faeces collected<br />

at ca. 12-day intervals since their arrival<br />

from Africa for late summer flights has been<br />

made.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rough the<br />

alimentary canals of insect-consuming barn<br />

swallows, a high proportion of pollen of entomophilous<br />

plants from the close vicinity of<br />

the study area can be transmitted again into<br />

environment. Pollen of anemophilous plants,<br />

attached to the bodies of insects have also<br />

been passed to these areas. Also, grains of<br />

plants growing not only in the close vicinity<br />

but also occurring in more distant areas – sev-<br />

27


eral kilometres away of the study area are<br />

noted in the pollen spectra. This shows that<br />

pollen spectra from swallow faeces are representative<br />

for territories larger than it is suggested<br />

by their foraging distances. Pollen<br />

grains passing through the intestines of barn<br />

swallows and selected insects analysed both at<br />

light (LM) and transmission (TEM) microscopy,<br />

showed in some cases ultrastructural<br />

signs of initial destruction of the endexine<br />

structure or sporadically degraded exine.<br />

2008010088<br />

内 蒙 古 东 胜 中 侏 罗 世 孢 粉 植 物 群 与 沉 积 环<br />

境 = Middle Jurassic palynoflora and its evvironmental<br />

significance of Dongsheng, Inner<br />

Mongolia. ( 中 文 ). 江 德 昕 ; 王 永 栋 . 沉 积 学<br />

报 , 2002, 20(1): 47-54 2 图 版 .<br />

基 于 内 蒙 古 东 胜 地 区 中 侏 罗 统 延 安 组 发<br />

现 的 孢 子 花 粉 34 属 63 种 的 研 究 , 建 立 了<br />

研 究 区 中 侏 罗 世 早 期 孢 粉 植 物 群 。 根 据 孢<br />

粉 植 物 的 特 征 探 讨 了 该 区 早 中 侏 罗 世 古 生<br />

态 、 古 气 候 和 沉 积 环 境 及 其 对 煤 炭 、 石 油<br />

和 天 然 气 形 成 的 关 系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暖<br />

湿 ( 或 湿 热 ) 气 候 条 件 下 的 湖 泊 沼 泽 沉 积<br />

对 煤 和 油 气 的 形 成 有 巨 大 潜 力 。<br />

2008010089<br />

塔 里 木 盆 地 石 油 运 移 的 孢 粉 学 证 据 = Palynological<br />

Evidence for Petroleum Migration in<br />

Tarim Basin. ( 中 文 ). 江 德 昕 ; 王 永 栋 ; 魏 江 . 沉<br />

积 学 报 , 2002, 20(3): 524-529 1 图 版 .<br />

基 于 塔 里 木 盆 地 塔 北 、 库 车 、 喀 什 和 叶<br />

城 四 个 含 油 气 区 44 个 原 油 样 品 和 3 个 天 然<br />

气 样 品 中 发 现 的 化 石 孢 子 花 粉 89 属 183 种<br />

的 研 究 , 在 盆 地 地 质 背 景 下 探 讨 了 石 油 运<br />

移 的 机 理 。 研 究 内 容 包 括 石 油 运 移 的 通<br />

道 、 相 态 、 方 向 、 路 线 和 期 次 。 研 究 结 果<br />

表 明 , 在 油 气 源 岩 成 岩 过 程 中 由 异 常 高 压<br />

形 成 的 微 裂 隙 是 石 油 初 次 运 移 的 通 道 ; 断<br />

层 、 不 整 合 面 ; 节 理 和 其 他 裂 隙 是 石 油 二<br />

次 运 移 的 通 道 ; 在 运 移 过 程 中 石 油 可 保 持<br />

其 原 有 相 态 , 液 态 与 气 态 混 合 相 是 塔 里 木<br />

盆 地 石 油 运 移 过 程 中 的 主 要 相 态 ; 石 油 运<br />

移 的 方 向 因 油 藏 类 型 而 异 , 或 以 垂 直 运 移<br />

为 主 , 或 以 侧 向 运 移 为 主 。<br />

2008010090<br />

新 疆 吐 哈 盆 地 侏 罗 纪 古 植 被 与 古 气 候 及 古<br />

环 境 的 探 讨 = Jurassic palaeoclimate, palaeovegetation<br />

and palaeoenvironment in the<br />

Tuha Basin in Xinjiang. ( 中 文 ). 张 代 生 ; 付 国<br />

斌 ; 秦 恩 鹏 ; 侯 全 政 ; 李 兴 亮 . 现 代 地 质 , 2002,<br />

16(2): 147-152<br />

通 过 对 新 疆 吐 哈 盆 地 侏 罗 系 孢 粉 植 物<br />

群 、 特 殊 岩 性 、 泥 质 岩 中 的 元 素 和 粘 土 矿<br />

物 分 布 规 律 的 研 究 , 探 讨 了 古 植 被 、 古 气<br />

候 及 古 环 境 的 纵 向 演 化 特 点 , 认 为 研 究 区<br />

内 侏 罗 纪 古 气 候 特 点 早 侏 罗 世 至 中 侏 罗 世<br />

早 期 为 温 暖 潮 湿 的 亚 热 带 , 局 部 有 干 旱 趋<br />

势 ; 中 侏 罗 世 中 晚 期 为 半 潮 湿 、 半 的 温<br />

带 — 亚 热 带 气 候 ; 从 中 侏 罗 世 末 期 开 始 转<br />

为 炎 热 干 旱 的 亚 热 带 气 候 。<br />

2008010091<br />

藏 北 多 格 错 仁 红 层 及 孢 粉 组 合 特 征 = Strata<br />

and spores association of Dogai Coring redbeds<br />

of North Tibetan Plateau. ( 中 文 ). 吴 珍 汉 ;<br />

江 万 ;Doug Nelson; Bill Kidd. 现 代 地<br />

质 , 2002, 16(3): 225-230<br />

青 藏 高 原 北 部 羌 塘 地 块 广 泛 出 露 第 三 纪<br />

陆 相 红 层 , 确 定 这 些 红 层 及 其 变 形 的 时 代<br />

对 认 识 青 藏 高 原 形 成 演 化 过 程 具 有 非 常 重<br />

要 的 意 义 。1998-1999 年 ,INDEPTH-III 项<br />

目 地 质 课 题 组 人 员 2 次 深 入 西 藏 可 可 西 里<br />

地 区 进 行 科 学 考 察 , 新 发 现 藏 北 多 格 错 仁<br />

红 层 , 并 在 其 中 发 现 较 多 种 属 的 孢 粉 化<br />

石 。 该 孢 粉 组 合 反 映 以 温 带 早 生 草 原 为 主<br />

体 的 古 植 被 面 貌 。 通 过 对 青 藏 高 原 北 部 及<br />

邻 区 主 要 新 生 代 盆 地 孢 粉 组 合 与 古 环 境 演<br />

化 的 对 比 分 析 , 结 合 多 格 错 仁 红 层 上 覆 弱<br />

变 形 玄 武 岩 2.5 - 3.2Ma 的 40 Ar— 39 Ar 高 精 度<br />

测 年 资 料 , 推 断 多 格 错 仁 红 层 的 形 成 时 代<br />

为 晚 中 新 世 , 多 格 错 仁 红 层 挤 压 变 形 所 致<br />

的 约 50% 的 地 壳 缩 短 量 发 生 在 中 新 世 末 一<br />

上 新 世 纪 。 这 些 资 料 为 建 立 青 藏 高 原 动 力<br />

学 模 式 提 供 了 新 的 年 代 依 据 。<br />

2008010092<br />

青 海 北 祁 连 区 早 三 叠 世 中 — 晚 期 孢 粉 组 合<br />

= Sporo pollen assemblages of middle to late<br />

stage of Early Triassic Epoch in North Qilian,<br />

Qinghai. ( 中 文 ). 冀 六 祥 . 青 海 地 质 , 2001,<br />

11(1): 61-72 4 图 版 .<br />

青 海 北 祁 连 区 早 三 叠 世 中 - 晚 期 , 孢 粉<br />

丰 富 , 保 存 完 整 , 共 发 现 孢 子 花 粉 80 属<br />

129 种 , 疑 源 类 15 属 20 种 。 孢 粉 组 合 是 以<br />

Aratrisporits-Klans-ipollenites-<br />

Micrhystridium 广 泛 出 现 为 主 要 特 征 , 地 质<br />

时 代 为 奥 伦 尼 克 阶 (Olenikian) 期 。<br />

2008010093<br />

云 南 鹤 庆 盆 地 的 孢 粉 记 录 及 1.0Ma 以 来 的<br />

构 造 抬 升 与 气 候 变 迁 = Pollen records and<br />

28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Heqing basin in<br />

Yunnan Province since 1.0 Ma. ( 中 文 ). 蒋 雪<br />

中 ; 羊 向 东 ; 王 苏 民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br />

质 , 2002, 22(2): 99-104<br />

依 据 鹤 庆 盆 地 168m 钻 孔 孢 粉 资 料 , 对 该<br />

区 1.0 MaBP 以 来 古 值 衩 演 替 的 阶 段 性 特 征<br />

进 行 了 研 究 , 探 讨 了 该 区 植 被 和 气 候 对 高<br />

原 隆 升 不 同 阶 段 的 响 应 特 点 。 明 显 的 气 候<br />

转 型 发 生 在 0.73 和 0.42~0.368 MaBP。<br />

0.165 MaBP 前 后 , 山 体 抬 升 引 起 的 树 线 变<br />

化 植 被 响 应 不 甚 明 显 , 可 能 与 山 体 上 升 到<br />

一 定 高 度 和 垂 直 带 谱 的 稳 定 形 成 有 关 。13.2<br />

kaBP 时 , 构 造 的 差 异 升 降 和 气 候 变 化 导 致<br />

湖 盆 被 切 穿 。<br />

2008010094<br />

中 国 石 炭 系 孢 粉 组 合 带 序 列 = Carboniferous<br />

miospore zonation in China. ( 中 文 ). 朱 怀<br />

诚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 18(1): 48-54<br />

我 国 是 世 界 上 唯 一 的 在 石 炭 纪 发 育 有 欧<br />

美 植 物 区 、 华 夏 植 物 区 、 安 加 拉 植 物 区 和<br />

冈 瓦 纳 植 物 区 植 物 群 的 国 家 , 并 以 欧 美 — 华<br />

夏 植 物 群 最 为 发 育 。 本 文 总 结 了 近 20 年 来<br />

华 北 和 西 北 ( 新 疆 、 甘 肃 、 宁 夏 ) 的 石 炭 系 孢<br />

粉 研 究 成 果 , 提 出 了 适 合 我 国 大 部 分 地 区 的<br />

石 炭 系 孢 粉 组 合 带 序 列 方 案 ( 计 15 个 孢 子<br />

带 ), 描 述 了 各 带 的 特 征 , 依 据 孢 子 带 的 对 比<br />

和 同 层 所 产 动 物 化 石 , 讨 论 了 它 们 的 时 代 。<br />

2008010095<br />

江 苏 太 湖 平 原 北 翼 的 第 四 纪 孢 粉 与 环 境 =<br />

Quaternary pollen analysis and paleoenvironmental<br />

evolu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br />

of Taihu Plain, Jiangsu. ( 中 文 ). 周 曙 ; 邹 松 梅 ;<br />

刘 志 平 ; 蒋 梦 林 ; 朱 志 远 ; 刘 金 陵 ; 钟 石 兰 ; 李 星<br />

学 ; 穆 西 南 ; 韩 辉 友 ; 李 升 峰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br />

报 , 2001, 18(1): 55-69<br />

本 文 根 据 太 湖 东 北 侧 4 个 钻 孔 的 孢 粉 分<br />

析 , 14 C 和 古 地 磁 测 试 , 并 结 合 钙 质 超 微 化<br />

石 、 介 形 类 和 有 孔 虫 所 确 定 的 海 侵 地 层 , 将<br />

太 湖 地 区 划 为 10 个 孢 粉 带 , 再 参 照 长 江 下 游<br />

相 关 资 料 , 着 重 对 12.7— 1.5 万 年 以 来 的 4<br />

个 孢 粉 带 作 了 较 深 入 的 环 境 探 讨 , 揭 示 出 Ⅵ<br />

带 (12.7—7.0 万 年 ) 为 常 绿 落 叶 阔 叶 混 交 林 ,<br />

反 映 温 暖 湿 润 的 亚 热 带 气 候 , 其 主 要 温 暖 阶<br />

段 冬 温 较 今 高 4— 5°C, 当 时 湿 度 相 对 偏<br />

大 , 当 然 其 中 也 有 凉 湿 与 干 凉 时 段 。Ⅶ 带<br />

(7.0—3.0 万 年 ) 为 疏 林 草 原 , 反 映 冷 ( 半 ) 干 气<br />

候 , 其 主 要 寒 冷 阶 段 年 均 温 为 8°C 左 右 。 但<br />

仍 存 在 剧 烈 的 气 候 波 动 。Ⅷ 带 (3.0—2.1 万<br />

年 ) 为 温 性 常 绿 落 叶 阔 叶 混 交 林 , 反 映 温 凉 湿<br />

润 的 季 风 海 洋 性 气 候 , 其 主 要 温 凉 阶 段 生 长<br />

季 月 均 温 比 现 在 低 约 3°C。 其 中 亦 有 更 为<br />

干 冷 或 暖 湿 时 期 。Ⅸ 带 (2.1— 1.5 万 年 ) 为<br />

森 林 草 原 — 草 原 或 干 草 原 植 被 , 其 极 干 冷 阶<br />

段 年 均 温 约 8°C, 年 降 雨 量 400mm 左 右 。<br />

2008010096<br />

新 疆 三 塘 湖 盆 地 塘 浅 3 井 早 侏 罗 世 孢 粉 组<br />

合 = Early Jurassic sporopollen assemblage<br />

from Tangqian-3 well of the Santanghu basin,<br />

Xinjiang. ( 中 文 ). 黄 嫔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br />

报 , 2001, 18(1): 76-88 4 图 版 .<br />

本 文 对 在 新 疆 三 塘 湖 盆 地 塘 浅 3 井 701—<br />

834m 层 段 发 现 的 孢 粉 植 物 群 进 行 了 系 统 的<br />

分 析 研 究 , 共 获 孢 粉 45 属 93 种 ( 包 括 1 新<br />

种 ), 疑 源 类 化 石 5 属 5 种 及 一 个 未 定 类 型 , 组<br />

成 以 Osmundacidites- Piceites- Pinuspollenites-Quadraeculina<br />

为 主 的 孢 粉 组 合 。 根<br />

据 孢 粉 组 合 特 征 , 认 为 其 时 代 应 归 为 早 侏 罗<br />

世 晚 期 。 对 组 合 中 主 要 孢 粉 属 种 可 能 的 母<br />

体 植 物 的 生 长 环 境 进 行 分 析 , 推 测 新 疆 三 塘<br />

湖 地 区 在 早 侏 罗 世 晚 期 为 温 带 — 亚 热 带 气<br />

候 。<br />

2008010097<br />

西 藏 西 部 札 达 盆 地 上 新 世 孢 粉 植 物 群 及 古<br />

环 境 = Pliocene palynoflora from the Zanda<br />

Basin, west Xizang (Tibet), and the palaeoenvironment.<br />

( 中 文 ). 李 建 国 ; 周 勇 . 微 体 古 生 物<br />

学 报 , 2001, 18(1): 89-96 2 图 版 .<br />

孢 粉 组 合 以 松 科 两 气 囊 花 粉 与 被 子 植 物<br />

藜 科 花 粉 为 主 , 禾 本 科 及 麻 黄 花 粉 有 一 定 的<br />

含 量 , 含 有 少 量 亚 热 带 常 绿 或 落 叶 阔 叶 林 分<br />

子 , 蕨 类 孢 子 少 量 。 时 代 属 上 新 世 中 晚 期 , 亦<br />

不 能 完 全 排 除 更 新 世 的 可 能 。 孢 粉 植 物 群<br />

显 示 比 较 清 晰 的 植 被 垂 直 分 带 现 象 , 反 映 了<br />

较 高 海 拔 下 的 草 原 、 灌 丛 草 原 、 亚 高 山 针<br />

叶 林 、 低 山 落 叶 阔 叶 林 、 低 山 常 绿 阔 叶 —<br />

针 叶 林 植 被 。 当 时 气 候 偏 干 , 可 能 与 现 在 当<br />

地 气 候 已 较 相 似 。 盆 地 内 地 势 可 能 为 南 低<br />

北 高 , 其 最 低 处 的 海 拔 可 能 在 2 000—2 500<br />

m 左 右 。 上 新 世 至 今 地 势 无 疑 又 有 1 千 多<br />

米 的 隆 升 。<br />

2008010098<br />

神 农 架 大 九 湖 12.5kaBP 以 来 的 孢 粉 与 植 被<br />

序 列 = Palynofloras of the Dajiuhu basin in<br />

Shennongjia mountains during the last 12.5ka.<br />

( 中 文 ). 刘 会 平 ; 唐 晓 春 ; 孙 东 怀 ; 王 开 发 . 微 体<br />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 18(1): 102-109<br />

在 神 农 架 海 拔 1 700 m 的 大 九 湖 盆 地<br />

12.5 ka BP 以 来 晚 第 四 纪 中 , 高 密 度 地 取 得 3<br />

个 钻 孔 的 孢 粉 样 品 , 建 立 起 晚 第 四 纪 高 分 辨<br />

29


率 孢 粉 组 合 序 列 , 划 分 出 15 个 综 合 孢 粉 带 ,<br />

代 表 15 个 不 同 时 代 类 型 的 古 植 物 群 落 。 根<br />

据 植 被 演 替 及 其 所 反 映 的 气 候 变 化 过 程 , 本<br />

文 还 讨 论 了 第 四 纪 植 被 与 气 候 阶 段 的 划 分<br />

问 题 , 认 为 高 分 辨 率 孢 粉 — 植 被 序 列 的 建 立<br />

与 研 究 可 以 反 映 多 种 时 间 尺 度 , 特 别 是 小 尺<br />

度 的 环 境 变 化 与 事 件 , 从 而 更 详 细 地 揭 示 其<br />

演 变 轨 迹 与 特 点 。<br />

2008010099<br />

新 疆 吐 哈 盆 地 北 缘 黄 山 街 组 孢 粉 组 合 =<br />

Sporopollen assemblage of the Huangshanjie<br />

Formation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br />

Tuha Basin of Xinjiang, NW China. ( 中 文 ).<br />

刘 兆 生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 18(2): 163-<br />

172 2 图 版 .<br />

新 疆 鄯 善 照 壁 山 沟 口 和 柯 柯 亚 剖 面 黄 山<br />

街 组 的 孢 粉 化 石 , 经 研 究 , 共 有 52 属 77 种 。<br />

命 名 为 Dictyophyllidites- Aratrisporites-<br />

Parataeniaesporites 组 合 ( 简 称 DAP 组 合 )。<br />

根 据 组 合 主 要 分 子 的 已 知 时 代 分 布 、 含 量<br />

高 低 变 化 , 以 及 与 有 关 已 知 时 代 孢 粉 组 合 进<br />

行 对 比 , 鉴 定 其 地 质 时 代 为 晚 三 叠 世 早 中<br />

期 。 根 据 孢 粉 组 合 恢 复 古 植 被 , 反 映 当 时 的<br />

气 候 为 温 暖 潮 湿 的 温 带 类 型 。<br />

2008010100<br />

江 西 九 江 第 四 纪 红 土 中 的 植 物 硅 酸 体 及 孢<br />

粉 = Phytolith and pollen records of Quaternary<br />

red earth in Jiuji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br />

( 中 文 ). 黄 翡 ; 熊 尚 发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br />

报 , 2001, 18(2): 203-210 1 图 版 .<br />

九 江 第 四 纪 红 土 中 植 物 硅 酸 体 、 孢 粉 记<br />

录 表 明 : 该 地 红 土 是 湿 热 环 境 下 的 产 物 ; 红 土<br />

形 成 时 期 发 育 了 亚 热 带 常 绿 落 叶 阔 叶 类 植<br />

被 ; 九 江 第 四 纪 红 土 中 植 物 硅 酸 体 保 存 不 如<br />

中 国 北 方 黄 土 。 古 土 壤 A 层 被 侵 蚀 及 铁 、<br />

铝 氧 化 物 的 高 含 量 可 能 是 造 成 红 土 中 植 物<br />

硅 酸 体 保 存 不 佳 的 主 要 原 因 ; 亚 热 带 植 被 中<br />

乔 木 类 植 物 硅 酸 体 抗 溶 解 力 弱 ; 红 土 中 禾 本<br />

科 植 物 硅 酸 体 保 存 与 风 化 指 标 、 全 有 机 碳<br />

成 正 相 关 ; 禾 本 科 植 物 硅 酸 体 总 量 自 剖 面 底<br />

部 ( 网 纹 红 土 )— 顶 部 ( 褐 黄 土 层 ) 逐 渐 增 多 ,<br />

可 能 暗 示 中 更 新 世 晚 期 以 来 存 在 较 为 普 遍<br />

的 气 候 恶 化 趋 势 , 气 候 总 体 向 变 冷 、 变 干 方<br />

向 发 展 ; 红 土 剖 面 5m 及 3.0m 左 右 古 土 壤 A<br />

层 的 出 现 及 剖 面 风 化 指 标 与 元 素 地 球 化 学<br />

特 征 表 明 : 该 地 红 土 经 历 了 堆 积 与 风 化 同 时<br />

进 行 的 加 积 型 风 化 过 程 。<br />

2008010101<br />

河 南 贾 湖 遗 址 植 硅 石 组 合 及 其 在 环 境 考 古<br />

学 上 的 意 义 = Phytolith assemblages of the<br />

Neolithic site at Jiahu, Henan Province and its<br />

significance in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br />

( 中 文 ). 陈 报 章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br />

18(2): 211-216<br />

本 文 对 取 自 河 南 贾 湖 新 石 器 时 代 遗 址 的 9<br />

块 考 古 样 品 进 行 了 植 硅 石 分 析 , 结 合 孢 粉 分<br />

析 资 料 , 恢 复 了 该 遗 址 的 古 生 态 环 境 , 进 而 较<br />

好 地 解 释 了 栖 息 于 淮 河 流 域 的 贾 湖 先 民 较<br />

早 开 始 稻 耕 农 业 的 生 态 学 原 因 。<br />

疑 源 类<br />

2008010102<br />

早 寒 武 世 疑 源 类 的 古 生 物 地 理 学 意 义 =<br />

Early Cambrian palaeobiogeography of acritarch.<br />

( 中 文 ). 尹 凤 娟 ; 薛 祥 煦 . 西 北 大 学 学 报<br />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2, 32(2): 177-180<br />

根 据 早 寒 武 世 疑 源 类 在 全 球 的 古 地 理 分<br />

布 , 并 参 考 古 地 磁 和 动 物 化 石 等 方 面 的 资 料 ,<br />

进 行 了 早 寒 武 世 疑 源 类 的 古 地 理 分 区 。 结<br />

果 表 明 : 早 寒 武 世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可 分 为 2 个<br />

疑 源 类 古 地 理 大 区 , 即 波 罗 的 海 - 北 美 - 亚 、<br />

澳 大 区 和 地 中 海 大 区 ; 我 国 西 南 地 区 早 寒 武<br />

世 筇 竹 寺 期 , 可 根 据 疑 源 类 分 为 两 个 生 态 区 ,<br />

即 扬 子 区 和 江 南 区 。 这 一 研 究 结 果 为 今 后<br />

各 区 生 态 结 构 分 析 , 提 供 了 重 要 基 础 资 料 。<br />

2008010103<br />

浙 江 江 山 奥 陶 系 宁 国 组 疑 源 类 化 石 的 发 现<br />

及 其 地 质 意 义 = The discovery and the geological<br />

significance of acritarchs the Ningguo<br />

Formation in Jiangshan area, Zhejiang Province.<br />

( 中 文 ). 许 玩 宏 ; 尹 磊 明 ; 郭 福 生 ; 彭 花 明 .<br />

华 东 地 质 学 院 学 报 , 2002, 25(1): 6-8<br />

报 道 了 发 现 于 浙 江 江 山 奥 陶 系 宁 国 组 的<br />

疑 源 类 化 石 , 计 16 属 , 以 Baltisphaeridium,<br />

Leiosphaeridia, Multiplicisphaeridium,<br />

Peteiosphaeridium, Rhopaliophora 最 常 见 。<br />

结 合 其 它 地 层 古 生 物 资 料 , 简 要 讨 论 这 些<br />

微 体 化 石 的 地 层 及 环 境 意 义 。<br />

牙 形 石<br />

2008010104<br />

泰 国 北 部 Chiang Dao 燧 石 岩 中 上 泥 盆 统 -<br />

下 石 炭 统 牙 形 石 = Upper Devonian-Lower<br />

Carboniferous conodonts from Chiang Dao<br />

cherts, northern Thailand. ( 英 文 ). Randon C;<br />

Wonganan N; Caridroit M; Perret-Mirouse M-<br />

F; Degardin J-M. 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br />

e stratigrafia, 2006, 112(2): 191-206<br />

In Northern Thailand, radiolarites are very<br />

common and their study provides an important<br />

30


tool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geology and<br />

moreover to localise the suture zone(s). Some<br />

of these deep and distal oceanic series yield<br />

conodonts which provide to obtain precise age<br />

datings. The present work is focused on the<br />

Upper Devonian and Lower Carboniferous<br />

conodonts from the Chiang Dao area. The<br />

conodont faunas from these oceanic cherts<br />

display juvenile characters which are interpreted<br />

to be a result from a constraining environment.<br />

2008010105<br />

掌 鳞 刺 属 演 化 及 晚 泥 盆 世 环 境 变 迁 = Textural<br />

evolution of Palmatolepis and environmental<br />

change in Late Devonian. ( 中 文 ). 王 超<br />

勇 ; 夏 文 臣 . 广 西 地 质 , 2006, 15(2): 21-30<br />

牙 形 石 掌 鳞 刺 属 Palmatolepis 齿 台 结 构 和<br />

形 态 随 时 间 演 替 , 由 近 正 三 角 形 向 长 三 角<br />

形 、 长 菱 形 演 化 , 在 F/F 界 线 附 近 受 地 质 事 件<br />

的 影 响 而 中 断 , 使 Palmatolepis 齿 台 结 构 呈 二<br />

段 式 发 展 , 在 Palmatolepis 的 分 子 中 , 那 些 演<br />

化 速 度 快 , 结 构 变 化 大 的 分 子 首 先 灭 绝 , 而 那<br />

些 演 化 速 度 慢 , 结 构 变 化 小 的 分 子 延 续 时 间<br />

长 , 分 布 范 围 也 更 加 广 泛 , 在 地 质 事 件 中 被 保<br />

留 下 来 并 得 以 延 续 , 这 种 演 化 规 律 可 能 是 生<br />

物 有 选 择 性 灭 绝 与 复 苏 的 原 因 之 一 。 晚 泥<br />

盆 世 F/F 之 交 环 境 的 变 化 可 能 是 由 于 海 退 , 海<br />

底 毒 气 喷 发 , 超 量 金 属 元 素 的 污 染 造 成 的 。<br />

2008010106<br />

江 西 乐 平 地 区 晚 二 叠 世 — 早 三 叠 世 的 牙 形<br />

石 动 物 群 = Conodont fauna of Late Permian<br />

to Early Triassic in Leping area,Jiangxi Province.<br />

( 中 文 ). 武 桂 春 ; 姚 建 新 ; 纪 占 胜 . 北 京 大<br />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2, 38(6): 790-795 1<br />

图 版 .<br />

讨 论 了 赣 中 乐 平 地 区 沿 沟 剖 面 上 二 叠 统<br />

至 下 三 叠 统 地 层 的 牙 形 石 动 物 群 , 列 出 了 牙<br />

形 石 的 各 个 形 态 属 种 在 地 层 中 的 分 布 及 其<br />

数 量 变 化 。 根 据 特 征 牙 形 石 分 子 的 地 层 分<br />

布 , 将 该 段 地 层 自 下 而 上 划 分 为 3 个 牙 形 石<br />

带 , 分 别 是 :Clarkina changxingensis-Cl. deflecta-Cl.<br />

subcarinata 组 合 带 ;Hindeodus<br />

latidentatus 带 和 Hindeodus parvus 带 。 鉴 于<br />

在 晚 二 叠 世 至 早 三 叠 世 , Hindeodus 属 种 的<br />

牙 形 石 分 子 的 Pa 分 子 成 为 界 定 种 之 间 的 主<br />

要 标 志 特 征 , 本 文 描 述 了 两 个 重 要 牙 形 石 种<br />

即 Hindeodus latidentatus 和 Hindeodus parvus<br />

的 Pa 分 子 , 并 探 讨 了 二 者 之 间 所 具 有 的 演 化<br />

关 系 ; 此 外 , 还 指 出 这 些 保 存 完 美 的 Pa 分 子 具<br />

有 重 要 的 研 究 价 值 。<br />

2008010107<br />

海 南 岛 昌 江 地 区 石 炭 纪 牙 形 刺 化 石 = Carboniferous<br />

conodonts from the Changjiang<br />

area, Hainan Island,South China. ( 中 文 ). 张 仁<br />

杰 ; 王 志 浩 ; 胡 宁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br />

18(1): 35-42 2 图 版 .<br />

海 南 岛 昌 江 地 区 前 人 所 称 南 好 组 第 四 段<br />

及 第 三 段 分 别 发 现 的 牙 形 刺 Siphonodella<br />

isosticha-S. cooperi 组 合 及 Mesogondolella<br />

clarki 组 合 , 表 明 该 组 包 括 了 早 石 炭 早 期 及 晚<br />

石 炭 世 早 中 期 , 而 不 是 传 统 认 为 的 属 早 石 炭<br />

世 并 可 能 包 括 中 — 晚 泥 盆 世 。 同 时 还 证 实<br />

原 南 好 组 第 三 段 层 位 远 远 高 于 第 四 段 , 而 不<br />

是 位 于 其 下 。 从 而 纠 正 了 前 人 长 期 沿 用 的<br />

该 地 区 石 炭 系 层 序 的 错 误 。 并 指 出 昌 江 地<br />

区 石 炭 纪 牙 形 刺 属 华 南 古 生 物 地 理 区 。<br />

2008010108<br />

广 西 来 宾 瓜 达 鲁 普 统 - 乐 平 统 界 线 地 层 的 牙<br />

形 类 化 石 — 一 个 独 立 验 证 报 告 ( 英 文 ) =<br />

Conodonts around the Guadalupian-Lopingian<br />

boundary in Laibin area, South China: a report<br />

of independent test. ( 英 文 ). 查 尔 斯 M; 亨 得 森 .<br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 18(2): 122-132<br />

王 成 源 (Wang,2000 ) 和 金 玉 玕 (Jin,2000 )<br />

提 出 了 关 于 乐 平 统 底 界 定 义 的 不 同 论 点 。<br />

为 了 对 此 进 行 独 立 的 验 证 , 卡 尔 加 里 大 学 微<br />

体 古 生 物 实 验 室 对 采 自 华 南 广 西 来 宾 地 区<br />

瓜 达 鲁 普 统 — 乐 平 统 界 线 地 层 的 牙 形 类 化<br />

石 大 块 样 品 进 行 了 处 理 。 结 果 如<br />

下 :1.Jinogondolella 和 Clarkina 在 样 品 中 没 有<br />

共 生 ; 2. 由 Jinogondolella granti 演 化 为<br />

Clarkina postbitteri 的 变 化 发 生 在 层 115—6<br />

i;3. C. postbitteri 的 首 次 出 现 层 位 (FAD) 在<br />

蓬 莱 滩 剖 面 位 于 层 115—6 i 上 部 ; 4. 这 个 变<br />

化 标 志 着 一 个 显 著 的 生 物 信 号 和 一 个 重 要<br />

的 点 断 演 化 事 件 。Jinogondolella granti 演 化<br />

为 Clarkina postbitteri 的 事 件 很 可 能 是 受 瓜<br />

达 鲁 普 统 与 乐 平 统 之 交 的 海 平 面 降 至 最 低<br />

水 位 所 触 发 和 控 制 。 层 115—6 i 下 部 为 较<br />

浅 水 相 颗 粒 灰 岩 , 代 表 瓜 达 鲁 普 统 末 期 层 序<br />

高 位 域 之 顶 或 上 覆 层 序 低 位 域 之 底 部 。 作<br />

为 Clarkina 属 的 第 一 个 代 表 ,Clarkina postbitteri<br />

是 界 线 地 层 中 最 易 识 别 的 种 之 一 , 而<br />

Clarkina postbitteri 带 的 识 别 较 容 易 和 稳 定<br />

一 致 。Clarkina postbitteri 和 Clarkina<br />

dukouensis 可 以 通 过 基 于 锯 齿 型 式 , 居 群 和<br />

个 体 发 育 的 分 类 体 系 来 加 以 稳 定 地 区 分 。<br />

Clarkina postbitteri 和 Clarkina dukouensis 之<br />

间 的 过 渡 是 渐 变 的 , 其 间 的 合 办 分 界 点 只<br />

能 人 为 地 确 定 。 如 果 采 用 这 样 一 个 人 为 确<br />

31


定 的 点 来 定 义 全 球 界 线 层 型 (GSSP), 将<br />

难 以 稳 定 一 致 地 对 其 加 以 识 别 。 来 自 层<br />

114.6-6k 的 被 Wang (2000) 鉴 定 为 Clarkina<br />

dukouensis 的 标 本 应 当 是 C. postbitteri, 或 精<br />

确 地 说 可 能 是 C. postbitteri 的 一 个 新 亚<br />

种 。 没 有 争 议 的 Clarkina dukouensis 在 蓬 莱<br />

滩 剖 面 最 早 出 现 于 层 序 114 - 7E。 从 生 物 演<br />

化 和 层 序 地 层 的 角 度 看 ,C. postbitteri 的 首<br />

次 出 现 的 层 位 (FAD) 是 瓜 达 鲁 普 统 和 乐<br />

平 统 界 线 的 最 清 楚 的 候 选 位 置 。<br />

小 壳 化 石<br />

2008010109<br />

贵 州 瓮 安 陡 山 沱 期 矿 化 生 物 群 的 研 究 进 展<br />

和 意 义 =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permineralized<br />

biota of Doushantuo stage in Weng\'an,<br />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br />

( 中 文 ). 尹 崇 玉 ; 高 林 志 ; 邢 裕 盛 . 地 球<br />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2, 23(1): 47-<br />

54 2 图 版 .<br />

贵 州 瓮 安 陡 山 沱 期 矿 化 ( 磷 酸 盐 化 和 硅<br />

化 ) 生 物 群 的 研 究 近 年 来 倍 受 关 注 , 它 为<br />

研 究 包 括 后 生 动 物 在 内 的 多 细 胞 生 物 早 期<br />

演 化 提 供 了 十 分 难 得 的 机 遇 。 最 近 , 由 于<br />

其 中 部 分 磷 酸 盐 化 球 状 化 石 保 存 了 与 某 些<br />

后 生 动 物 胚 胎 早 期 发 育 阶 段 类 似 的 卵 袭 特<br />

征 , 被 认 为 是 后 生 动 物 的 休 眠 卵 和 胚 胎 化<br />

石 。 但 是 , 由 于 至 今 未 发 现 可 靠 的 囊 胚 期<br />

到 原 肠 胚 期 和 幼 体 孵 化 的 化 石 语 气 , 此 类<br />

化 石 的 动 、 植 物 之 争 一 直 没 有 停 止 。 作 者<br />

近 期 对 该 套 含 磷 地 层 进 行 了 系 统 的 分 析 研<br />

究 , 除 已 报 道 的 大 量 休 眠 卵 和 胚 胎 化 石<br />

外 , 还 发 现 保 存 原 肠 胚 发 育 特 征 的 磷 酸 盐<br />

化 实 体 化 石 、 蓝 藻 细 胞 集 合 体 、 可 疑 海 绵<br />

动 物 化 石 及 类 似 瓶 形 的 不 明 化 石 等 。 研 究<br />

表 明 , 陡 山 沱 期 矿 化 生 物 群 具 有 多 样 性 特<br />

征 , 包 含 了 多 种 门 类 的 不 同 类 型 , 是 迄 今<br />

为 止 全 球 保 存 最 完 好 的 末 元 古 纪 磷 质 化 石<br />

库 。<br />

2008010110<br />

陕 南 新 元 古 代 末 期 奇 异 骨 骼 化 石 新 发 现 及<br />

其 意 义 = The new discovery of peculiar<br />

skeleton fossils from the uppermost Neoproterozoic<br />

strata in South Shaanxi and its significance.<br />

( 中 文 ). 华 洪 ; 张 录 易 ; 谢 从 瑞 . 地 球<br />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2, 23(5):<br />

387-394<br />

陕 西 宁 强 新 元 古 代 末 期 灯 影 组 高 家 山 段<br />

上 部 发 现 与 Cloudina, Sinotubulites 等 管 状 动<br />

物 骨 骼 化 石 共 生 的 大 量 微 体 奇 异 骨 骼 化<br />

石 , 其 中 的 一 些 似 与 寒 武 纪 早 期 的 小 壳 化<br />

石 有 一 定 的 亲 缘 , 如 形 态 奇 特 的 铆 钉 状 化<br />

石 、 腹 足 类 化 石 等 , 证 实 寒 武 纪 与 前 寒 武<br />

纪 生 物 界 之 间 存 在 明 显 的 边 续 性 ; 奇 异 骨<br />

骼 与 陡 山 沱 期 生 物 也 存 在 一 定 的 相 似 性 ,<br />

如 一 些 分 枝 的 管 状 化 石 , 这 一 化 石 在 组 合<br />

具 有 承 前 启 后 的 作 用 。 该 组 合 包 含 了 可 能<br />

的 矿 化 后 生 藻 类 ( 具 各 种 分 枝 类 型 )、 矿<br />

化 的 蓝 绿 藻 类 化 石 等 。 种 种 迹 象 表 明 , 在<br />

新 元 古 代 末 期 整 个 生 物 界 发 生 了 一 次 强 烈<br />

的 生 物 矿 化 事 件 , 这 一 发 现 弥 补 了 国 内 外<br />

新 元 古 代 末 期 矿 化 后 生 植 物 资 料 的 空 缺 ;<br />

磷 酸 盐 化 球 状 化 石 的 研 究 已 成 为 国 内 外 研<br />

究 的 热 点 , 本 文 所 展 示 的 球 状 化 石 由 于 形<br />

态 多 样 , 数 量 众 多 , 内 部 结 构 各 异 , 对 其<br />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 可 望 在 后 生 动 物 起 源 和 早<br />

期 演 化 研 究 方 面 取 得 突 破 。<br />

古 植 物 学<br />

综 论<br />

2008010111<br />

西 藏 坚 扎 弄 组 的 植 物 化 石 新 资 料 和 再 认 识<br />

= New materials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br />

fossil plants in the Jianzhalong Formation,Tibet.<br />

( 中 文 ). 石 和 ; 陶 晓 风 ; 刘 登 忠 ; 胡 新<br />

伟 ; 马 润 则 ; 周 家 云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7):<br />

428-430<br />

1∶25 万 措 勤 幅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中 , 在 夏 康<br />

坚 雪 山 的 坚 扎 弄 组 中 新 采 集 到 Glossopteris<br />

sp.,Pecopteris(Ptychocarpus)sp.,Yuania<br />

sp.,Dicranophyllum sp. 等 植 物 化 石 , 进 一 步<br />

完 善 了 夏 康 坚 植 物 群 的 组 合 面 貌 , 证 实 了 此<br />

植 物 群 确 属 华 夏 - 冈 瓦 纳 混 合 植 物 群 。<br />

2008010112<br />

陆 生 植 物 的 起 源 和 维 管 植 物 的 早 期 演 化 =<br />

The Origin of land plants and the early evolution<br />

of land vascular plants. ( 中 文 ). 郝 守 刚 ;<br />

王 德 明 ; 王 祺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br />

版 ), 2002, 38(1): 286-293<br />

陆 生 植 物 的 起 源 和 演 化 是 地 球 生 命 中 的<br />

重 大 事 件 , 它 影 响 到 地 球 上 所 有 的 其 他 生 命<br />

和 全 球 环 境 。 在 过 去 的 20 年 中 , 从 中 奥 陶 世<br />

历 经 整 个 志 留 纪 至 早 泥 盆 世 的 岩 层 中 , 化 石<br />

植 物 ( 微 化 石 和 大 化 石 ) 的 新 发 现 改 变 了 人 们<br />

对 陆 生 植 物 起 源 的 认 识 , 并 且 为 陆 生 植 物 和<br />

维 管 植 物 早 期 演 化 分 异 提 供 了 基 部 类 群 分<br />

化 的 时 间 框 架 。 据 此 人 们 识 别 出 地 史 中 的 3<br />

个 陆 生 植 物 的 时 代 : 始 胚 植 物 时 代 、 始 维 管<br />

植 物 时 代 和 真 维 管 植 物 时 代 。 另 一 方 面 , 分<br />

子 系 统 的 研 究 使 人 们 深 入 认 识 了 植 物 的 系<br />

统 发 育 和 早 期 分 支 。 通 过 比 较 形 态 学 研 究<br />

32


和 基 因 序 列 的 共 同 努 力 , 建 立 了 植 物 系 统 发<br />

育 树 。 总 结 了 最 近 的 进 展 和 新 的 认 识 , 评 价<br />

了 基 于 分 支 分 析 的 系 统 发 育 研 究 。<br />

2008010113<br />

埋 藏 古 木 树 轮 碳 、 氢 、 氧 同 位 素 研 究 与 古<br />

气 候 重 建 = Carbon,hydrogen oxygen isotope<br />

studies on imbedded old tree ring and paleoclimate<br />

reconstruction. ( 中 文 ). 孙 艳 荣 ; 穆 治<br />

国 ; 崔 海 亭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br />

版 ), 2002, 38(2): 294-301<br />

树 轮 作 为 自 然 档 案 的 一 种 , 其 同 位 素 研 究<br />

对 探 讨 全 球 气 候 和 环 境 变 化 具 有 重 要 的 意<br />

义 。 文 章 系 统 地 介 绍 了 树 轮 碳 、 氢 、 氧 同<br />

位 素 的 分 馏 原 理 , 研 究 方 法 以 及 纤 维 素 的 提<br />

取 等 。 研 究 表 明 , 树 轮 同 位 素 作 为 环 境 变 化<br />

的 示 踪 剂 , 是 古 环 境 再 造 和 了 解 现 代 环 境 气<br />

候 变 化 的 一 个 强 有 力 工 具 。 尤 其 是 在 过 去<br />

全 球 变 化 (PAGES) 研 究 中 , 埋 藏 古 木 纤 维 素<br />

中 的 碳 、 氢 、 氧 同 位 素 分 析 已 成 为 环 境 演<br />

化 研 究 的 主 要 量 化 手 段 。 另 外 , 对 于 中 国 这<br />

样 典 型 的 季 风 气 候 国 家 , 开 展 树 轮 稳 定 同 位<br />

素 随 季 节 性 变 化 的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br />

我 国 在 树 轮 研 究 方 面 起 步 较 晚 , 研 究 方 法 和<br />

研 究 内 容 上 也 比 较 简 单 , 还 存 在 不 小 差 距 , 既<br />

要 进 一 步 积 累 基 础 资 料 , 又 要 做 区 域 对 比 , 加<br />

强 与 相 关 学 科 的 交 叉 研 究 。<br />

2008010114<br />

青 藏 高 原 多 年 冻 土 沉 积 物 中 埋 藏 植 物 DNA<br />

特 征 的 初 步 分 析 = DNA extracted from the<br />

plant materials buried in perennial frozen<br />

sediments. ( 中 文 ). 林 清 ; 施 苏 华 ; 彭 平 安 ; 程 国<br />

栋 . 冰 川 冻 土 , 2002, 24(1): 28-31<br />

多 年 冻 土 沉 积 物 长 期 处 于 负 温 及 封 闭 条<br />

件 下 , 使 得 其 中 埋 藏 植 物 材 料 得 到 较 好 的 保<br />

存 , 成 为 获 取 古 DNA 分 子 的 理 想 材 料 。 采<br />

用 常 规 的 CTAB 法 提 取 多 年 冻 土 中 埋 藏 植<br />

物 材 料 的 DNA, 并 用 琼 脂 糖 凝 胶 凝 胶 电 泳<br />

检 测 。 结 果 表 明 , 从 多 年 冻 土 埋 藏 植 物 材 料<br />

中 可 以 提 出 DNA, 而 且 所 提 出 的 DNA 不 仅<br />

具 有 降 解 的 小 分 子 量 DNA 分 子 , 而 且 还 有<br />

大 分 子 量 DNA。 提 取 的 埋 藏 植 物 材 料 的<br />

DNA 多 呈 棕 褐 色 , 指 示 了 在 埋 藏 过 程 可 能<br />

发 生 一 定 的 聚 合 。 电 泳 结 果 表 明 , 随 埋 藏 时<br />

间 的 增 加 ( 深 度 增 加 ), 埋 藏 植 物 材 料 中 DNA<br />

含 量 呈 下 降 趋 势 。 由 于 埋 藏 植 物 材 料 在 不<br />

同 时 代 的 多 年 冻 土 中 均 有 发 现 , 其 DNA 分<br />

子 的 提 取 为 深 入 研 究 其 特 征 所 带 遗 传 信 息 ,<br />

重 现 植 物 大 分 子 物 质 在 地 质 历 史 中 的 演 化<br />

提 供 了 可 能 。<br />

2008010115<br />

鄂 西 香 溪 组 植 物 化 石 的 新 发 现 及 时 代 问 题<br />

= New palaeo-plants and their age from the<br />

Xiangxi Formation of western Hubei. ( 中 文 ).<br />

李 旭 兵 ; 孟 繁 松 . 华 南 地 质 与 矿 产 , 2002, (4):<br />

35-40 1 图 版 .<br />

描 述 了 发 现 于 鄂 西 香 溪 组 的 两 种 植 物 化<br />

石 Ctenozamites sarrani Zeiller 和 Eboracia<br />

lobifolia(Phillips)。 香 溪 组 下 部 Todites prinjceps<br />

Czekanowskia 植 物 组 合 和 上 部<br />

Coniopteris murrayana Ptilophyllum 植 物 组<br />

合 虽 都 以 真 蕨 类 Coniopteris 和 双 扇 蕨 科 植 物<br />

为 特 色 , 但 下 组 合 银 杏 类 很 多 , 苏 铁 类 却 较 少 ,<br />

而 上 组 合 苏 铁 类 则 很 发 达 , 尤 其 是 Otozamites<br />

hsiangchiensis,O. mixomorphus,Ptilophyllum<br />

contiguum 等 未 在 下 组 合 中 出 现 , 银 杏 类 亦 相<br />

对 较 少 , 上 、 下 植 物 组 合 的 这 种 差 异 明 显 与<br />

当 时 的 气 候 环 境 有 关 。 同 时 , 依 据 上 组 合 含<br />

Ctenozamites sarrani 和 Thaumatopteris 等 分<br />

子 和 它 们 尚 未 在 中 侏 罗 世 发 现 , 提 出 香 溪 组<br />

上 部 的 时 代 为 早 侏 罗 世 晚 期 。<br />

2008010116<br />

2005 年 国 际 生 物 学 大 会 (IBC)“ 蔷 薇 科 演<br />

化 ” 专 题 讨 论 会 论 文 集 引 言 = Introduction to<br />

the 2005 IBC symposium papers on the evolution<br />

of Rosaceae. ( 英 文 ). Wissemann V;<br />

Campbell C S.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br />

2007, 266(1-2): 1-3<br />

2008010117<br />

云 南 上 新 世 杜 鹃 属 和 松 属 化 石 木 研 究 及 其<br />

古 气 候 意 义 = Pliocene rhododendron and<br />

pinus fossil woods of Yunan Province and<br />

palaeoclimate. ( 中 文 ). 扆 铁 梅 ; 李 承 森 ; 姜 笑<br />

梅 ; 王 宇 飞 .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2, 4(4): 99-108 2<br />

图 版 .<br />

研 究 了 云 南 西 部 龙 陵 县 上 新 世 的 化 石<br />

木 , 鉴 定 出 两 种 木 材 类 型 。 杜 鹃 花 科 杜 鹃<br />

属 的 腋 花 杜 鹃 相 似 种 Rhododendron cf. racemosum<br />

Franchet, 其 主 要 木 材 特 征 有 散 孔<br />

材 , 生 长 轮 略 明 显 , 导 管 具 多 角 形 轮 廓 ,<br />

螺 纹 加 厚 出 现 在 整 个 导 管 壁 上 , 梯 状 穿 孔<br />

板 , 射 线 异 形 II 型 。 松 科 华 山 松 Pinus armandii<br />

Franchet 的 主 要 特 征 有 交 叉 场 纹 孔 窗<br />

格 状 , 具 正 常 轴 向 和 纵 向 树 脂 道 , 且 泌 脂<br />

细 胞 壁 薄 , 射 线 管 胞 内 壁 平 滑 或 具 稀 疏 的<br />

微 锯 齿 。 两 种 类 型 的 化 石 木 在 我 国 均 属 首<br />

次 报 道 。 根 据 化 石 木 结 构 和 现 代 相 应 树 种<br />

和 植 被 的 生 境 范 围 , 当 时 植 物 生 长 于 亚 热<br />

带 温 凉 湿 润 的 山 地 环 境 , 其 海 拔 大 约 在 1<br />

800 m 左 右 。<br />

33


藻 类<br />

2008010118<br />

新 西 兰 上 白 垩 统 新 的 沟 鞭 藻 种 : 三 个 属 之<br />

间 的 形 态 中 间 体 = A new dinoflagellate species<br />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ew Zealand<br />

- a morphological intermediate between<br />

three genera. ( 英 文 ). Roncaglia L. Alcheringa,<br />

2000, 24(1/2): 135-146<br />

The new dinoflagellate Isabelidinium marshallii<br />

sp. nov. was encountered in the lower<br />

to middle Campanian Satyrodinium haumuriense<br />

Interval Zone and in the middle to<br />

upper Campanian Isabelidinium korojonense<br />

Interval Zone, in southern Marlborough, South<br />

Island, New Zealand. The new taxon is attributed<br />

to Isabelidinium but it also closely resembles<br />

species of Alterbidinium and Satyrodinium.<br />

Despite its close morphological affiliation<br />

to three dinoflagellate genera, I. marshallii<br />

represents a discrete population of<br />

peridinioid cysts that has a stratigraphically<br />

useful range in New Zealand.<br />

2008010119<br />

云 南 禄 丰 地 区 首 次 发 现 晚 侏 罗 世 早 期 轮 藻<br />

化 石 组 合 = Discovery of an early Late Jurassic<br />

charophyte assemblage in Yunnan. ( 中 文 ).<br />

刘 俊 英 ; 方 晓 思 ; 卢 立 伍 . 地 质 通 报 , 2002,<br />

21(2): 92-94<br />

近 年 来 云 南 禄 丰 地 区 在 地 层 学 方 面 有 两<br />

项 重 要 的 进 展 :1 川 街 盆 地 不 仅 具 有 “ 禄 丰 蜥<br />

龙 动 物 群 ”, 在 其 上 部 还 相 继 发 现 了 中 侏 罗 世<br />

“ 川 街 龙 动 物 群 ” 和 相 当 晚 侏 罗 世 的 恐 龙 化<br />

石 ;2 按 照 国 际 地 层 规 范 , 厘 定 并 新 建 了 一 套<br />

侏 罗 纪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新 近 又 在 前 人 称 之<br />

为 “ 上 禄 丰 组 ” 下 部 ( 川 街 组 ) 及 “ 酒 红 层 ”( 麻<br />

地 山 组 ) 中 分 别 鉴 定 出 中 侏 罗 世 轮 藻 组 合<br />

Aclistochara maanshanensis-Aclistochara<br />

abshirira-Aclistochara karierica 和 晚 侏 罗 世<br />

早 期 轮 藻 组 合 Aclistochara jaisalmerensis-<br />

Aclistochara karierica-Mesochara voluta。 这<br />

一 晚 侏 罗 世 早 期 轮 藻 化 石 组 合 在 中 国 属 首<br />

次 发 现 。<br />

2008010120<br />

湘 西 震 旦 纪 武 陵 山 生 物 群 的 化 石 形 态 学 特<br />

征 和 归 属 = Morphology and systematics of<br />

fossils in the Sinian Wulingshan biota from<br />

western Hunan Province. ( 中 文 ). 陈 孝 红 ; 汪<br />

啸 风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10): 638-645 2 图<br />

版 .<br />

湘 西 桃 源 理 公 港 震 旦 系 留 茶 坡 组 中 部 黑<br />

色 页 岩 中 的 炭 质 压 膜 化 石 , 为 研 究 末 前 寒 武<br />

纪 晚 期 生 物 学 提 供 了 一 个 稀 有 的 布 吉 斯 页<br />

岩 型 分 类 学 窗 口 。 根 据 已 知 属 种 和 新 获 材<br />

料 的 研 究 , 确 定 了 17 个 明 显 的 形 态 类 型 , 讨<br />

论 了 每 种 形 态 类 型 特 征 及 其 可 能 的 生 物 学<br />

属 性 , 指 出 除 个 别 化 石 可 能 为 两 侧 对 称 动 物<br />

外 , 其 余 绝 大 多 数 化 石 可 以 解 释 为 原 核 生 物<br />

或 多 细 胞 藻 类 , 系 统 发 育 上 与 绿 藻 、 褐 藻 、<br />

蓝 藻 细 菌 等 相 关 。 具 固 着 器 、 叶 状 体 为 球<br />

状 或 具 同 心 纹 构 造 的 Apsidium sphaericus 的<br />

发 现 , 进 一 步 证 明 典 型 埃 迪 卡 拉 动 物 群 ( 或 白<br />

海 生 物 群 ) 中 简 单 的 圆 盘 状 化 石 可 能 为 多 细<br />

胞 藻 类 , 而 不 是 水 母 。 武 陵 山 生 物 群 中 具 同<br />

心 纹 结 构 的 大 型 圆 盘 状 化 石 的 出 现 及 其 共<br />

生 生 物 特 点 , 指 示 该 生 物 群 是 埃 迪 卡 拉 期 生<br />

物 分 异 发 展 阶 段 的 产 物 , 是 末 前 寒 武 纪 晚 期<br />

一 个 以 多 细 胞 藻 类 发 育 为 特 色 的 新 型 生 物<br />

群 。<br />

2008010121<br />

密 西 西 比 纪 - 宾 夕 法 尼 亚 纪 藻 类 :<br />

Calcifoliaceae 科 = The family Calcifoliaceae<br />

emend., Mississippian-Early Pennsylvanian<br />

algae. ( 英 文 ). Vachard D; Cozar P. Rivista<br />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 2006,<br />

112(1): 23-34<br />

The family Fasciellaceae was created as a<br />

group of red algae. It was emended as a tribe<br />

Fascielleae of Incertae sedis algae, and related<br />

to the tribe Calcifolieae Shuuysky emend. Vachard<br />

& Cozar. The tribes Fascielleae and<br />

Calcifoliear both constitute the family Calcifoliaceae<br />

emend. This family is actually a homogeneous<br />

group, and could be more or less<br />

closely related with some questionable Moravamminales<br />

and Aoujgaliales: claracrustaceae,<br />

Labyrinthoconaceae and Donezellaceae.<br />

All these microfossils were successively considered<br />

as green algae, red algae, "phylloid"<br />

algae, or fibres of calcispongia.<br />

2008010122<br />

意 大 利 中 部 Piobbico 地 区 Scisti a Fucoidi<br />

组 沟 鞭 藻 曩 孢 地 层 : 特 提 斯 区 域 阿 尔 布 阶 的<br />

校 准 事 件 = Dinoflagellate cyst stratigraphy<br />

of the Scisti a Fucoidi Formation (Early Cretaceous)<br />

from Piobbico, Central Italy: Calibrated<br />

events for the Albian of the Tethyan<br />

realm. ( 英 文 ). Torricelli S. Rivista Italiana di<br />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 2006, 112(1): 95-<br />

111<br />

Distributions of 83 taxa, plotted against the<br />

independent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established<br />

from planktonic foraminifers and<br />

nannofossils, are compared with ranges<br />

34


documented in the literature in order to identify<br />

and calibrate reference horizons for the<br />

Albian dinoflagellate cyst stratigraphy of the<br />

Tethyan Realm. The events have been selected<br />

and calibrated.<br />

2008010123<br />

泰 国 北 部 中 新 世 轮 藻 植 物 Nitellopsis 属 =<br />

Nitellopsis (Charophyta) from the Miocene of<br />

northern Thailand. ( 英 文 ). SoulieMarsche I;<br />

Gemayel P; Chaimanee Y; Suteethorn V; Jaeger<br />

JJ; Ducrocq S. Alcheringa, 1997, 21(1/2):<br />

141-156<br />

Charophyte gyrogonites from two Miocene<br />

sites in northern Thailand are studied and<br />

compared for population variation. Morphometrical<br />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br />

populations, determined as Nitellopsis merianii<br />

and N. merianii globula, correspond to<br />

variation at the interpopulation level and do<br />

not justify the distinction of two separate species<br />

as made by previous authors. The first<br />

exhaustive synonymy for both taxa is listed.<br />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can be attributed to<br />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as reflected by distinct<br />

lithologies of the samples concerned. The<br />

eurasian character of N. merianii is underlined<br />

through its bio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n<br />

China The flora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br />

early Middle Miocene age(16-14 My) previously<br />

published for vertebrate faunas from the<br />

same sites.<br />

2008010124<br />

河 北 阳 原 东 目 连 第 四 纪 叠 层 石 古 环 境 分 析<br />

= Analysis of the palaeoenvironment of Quaternary<br />

stromatolites at Dongmulian, Yangyuan<br />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 中 文 ). 闵<br />

隆 瑞 ; 迟 振 卿 ; 朱 关 祥 ; 姚 培 毅 ; 牛 平 山 . 地 质 学<br />

报 , 2002, 76(4): 446-453<br />

组 成 阳 原 县 东 目 连 湖 积 台 地 的 第 四 纪 “ 泥<br />

河 湾 层 ” 地 层 中 , 发 育 多 层 藻 迹 层 和 一 层 “ 菜<br />

花 形 ”、“ 锥 体 状 ” 大 叠 层 石 ( 个 体 高 20 cm),<br />

大 叠 层 石 层 延 伸 1 km, 构 成 古 藻 坪 微 地 貌 。<br />

经 OSL 和 古 地 磁 测 试 , 大 叠 层 石 年 龄 推 测 为<br />

220 ka 左 右 。 镜 下 叠 层 石 片 子 中 见 蓝 藻 门 的<br />

纤 细 席 藻 种 Phormidium<br />

tenue(Menegh)Genegh 和 湖 泊 鞘 丝 藻 种<br />

Lyngbya Limnetica Lemmermann 等 。 不 同 形<br />

态 叠 层 石 反 映 不 同 发 育 阶 段 , 藻 迹 发 育 于 高<br />

水 位 边 缘 部 位 , 大 叠 层 石 发 育 于 高 水 位 与 低<br />

水 位 之 间 边 缘 部 位 。 亮 层 和 暗 层 交 替 出 现<br />

的 纹 层 构 造 是 组 成 叠 层 石 的 基 本 结 构 构 造 ,<br />

它 们 是 由 蓝 藻 丝 体 生 长 代 谢 活 动 所 致 。 据<br />

同 位 素 、 磁 化 率 、 粒 度 、 地 球 化 学 元 素 、X<br />

衍 射 、 孢 粉 和 生 物 化 石 等 分 析 , 认 为 气 候 暖<br />

干 、 盐 度 高 及 大 量 苔 藓 虫 、 介 形 虫 、 龙 介<br />

科 蠕 虫 等 生 物 存 在 的 环 境 有 利 于 大 叠 层 石<br />

形 成 。 叠 层 石 可 能 属 半 咸 水 湖 、 滨 湖 浅 水<br />

环 境 , 但 据 首 次 在 第 四 纪 泥 河 湾 层 中 发 现 的<br />

苔 藓 虫 和 龙 介 科 蠕 虫 管 分 析 , 其 成 因 是 否 与<br />

海 水 有 过 联 系 尚 待 进 一 步 研 究 。<br />

2008010125<br />

坦 桑 尼 亚 海 岸 上 侏 罗 统 甲 藻 孢 囊 两 属 :<br />

Wanaea 和 Komewuia = Occurrence of<br />

dinoflagellate cyst genera Wanaea and Komewuia<br />

in Upper Jurassic strata, coastal Tanzania.<br />

( 英 文 ). Msaky E S. Paleontological<br />

Research, 2007, 11(1): 41-58<br />

Species of the dinoflagellate cyst genera<br />

Komewuia and Wanaea are well represented<br />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Upper Jurassic<br />

strata of coastal Tanzania. One new species of<br />

Wanaea, W. tendaguruensis, is described from<br />

the Trigonia smeei Bed of the Tendaguru<br />

Formation in the Mandawa Basin; it appears<br />

to be a useful index of the Kimmeridgian.<br />

Wanaea clathrata, W. spectabilis, and W.<br />

talea are rare to common constituents of the<br />

Oxfordian strata of the middle part of the Bagamoyo<br />

Formation in the Ruvu Basin. Komewuia<br />

glabra, characteristic of the Kimmeridgian-Tithonian<br />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br />

is recorded from the offshore Kipatimu<br />

Formation and from the Trigonia<br />

smeei Bed. The Kipatimu Formation was previously<br />

dated as Early Cretaceous, but is now<br />

considered Late Jurassic due to its content of<br />

K. glabra. The informally designated Komewuia<br />

sp. A occurs sporadically in the Nerinea<br />

Bed (Oxfordian- Kimmeridgian) of the<br />

Tendaguru Formation. The species documented<br />

herein have short stratigraphic ranges<br />

in the Upper Jurassic of coastal Tanzania and<br />

are thus potentially useful for regional biozonation<br />

and correlation.<br />

2008010126<br />

全 球 早 、 中 寒 武 世 藻 类 生 物 地 理 分 区 初 探<br />

= Study on global distribution of algae biogeographic<br />

biota in Early and Middle Cambrian.<br />

( 中 文 ). 杨 瑞 东 ; 毛 家 仁 ; 张 位 华 ; 姜 立 君 .<br />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2, 4(2): 12-18<br />

澄 江 生 物 群 、 凯 里 生 物 群 、 加 拿 大 布 尔<br />

吉 斯 生 物 群 和 西 伯 利 亚 藻 群 中 均 有 丰 富 的<br />

藻 类 化 石 。 根 据 前 寒 武 纪 宏 观 藻 类 的 分 布<br />

以 及 凯 里 生 物 群 和 布 尔 吉 斯 页 岩 生 物 群 中<br />

藻 类 和 后 生 动 物 的 相 似 性 , 讨 论 了 前 寒 武<br />

纪 至 中 寒 武 世 期 间 生 物 地 理 分 区 的 控 制 因<br />

35


素 。 对 几 个 生 物 群 中 的 藻 类 化 石 和 后 生 动<br />

物 化 石 的 对 比 研 究 发 现 , 在 相 近 的 纬 度 范<br />

围 内 , 动 植 物 化 石 组 合 特 征 非 常 相 似 ; 而<br />

纬 度 有 明 显 差 异 时 , 藻 类 生 物 群 及 后 生 动<br />

物 群 也 具 有 明 显 的 差 异 。 由 于 后 生 生 物 在<br />

前 寒 武 纪 至 中 寒 武 世 期 间 具 有 低 的 演 化 程<br />

度 和 分 异 能 力 , 因 此 生 物 地 理 分 布 的 主 要<br />

控 制 因 素 是 古 纬 度 。 而 Schopf(1976) 的<br />

生 物 地 理 分 区 模 式 不 适 合 这 一 时 期 的 生 物<br />

地 理 分 区 。 结 合 前 寒 武 纪 至 中 寒 武 世 后 生<br />

生 物 化 石 的 分 布 情 况 , 建 立 了 前 寒 武 纪 -<br />

中 寒 武 世 时 期 的 生 物 地 理 分 区 模 式 。 这 个<br />

模 式 较 好 地 解 释 了 分 布 在 北 美 大 陆 和 华 南<br />

大 陆 上 的 寒 武 纪 生 物 群 相 似 的 原 因 。<br />

2008010127<br />

我 国 咸 化 湖 泊 沉 积 中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特 征 及<br />

其 地 质 意 义 = 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br />

significance of calcareous nanofossils in<br />

sediments of terrestrial salinized lakes. ( 中 文 ).<br />

孙 镇 城 ; 杨 革 联 ; 乔 子 真 ; 杨 藩 ; 李 东 明 ; 景 民 昌 .<br />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2, 4(2): 56-63<br />

对 我 国 西 北 和 东 北 ( 内 蒙 古 东 部 )36 个<br />

地 点 的 新 生 代 - 现 代 陆 相 咸 化 湖 泊 沉 积 中<br />

的 433 块 标 本 进 行 了 采 样 分 析 , 在 基 保 15<br />

个 地 点 38 块 标 本 中 发 现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10<br />

个 属 :Coccolithus , Reticulofenestra ,<br />

Cyclicargolithus , Quadrum , Discoaster ,<br />

Gephyrocapsa , Calcidiscus ,<br />

Umbilicasphaera , Cotonocyclus ,<br />

Watznaueria 等 , 多 数 为 原 地 沉 积 , 也 有 一<br />

部 分 属 于 再 沉 积 来 源 。 由 此 可 见 , 不 能 笼<br />

统 地 把 所 有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的 发 现 都 当 作 海<br />

相 或 海 侵 的 证 据 。 陆 相 咸 化 湖 泊 沉 积 中 钙<br />

质 超 微 化 石 的 特 点 是 : 丰 度 低 、 数 量 稀<br />

少 , 属 种 分 异 度 低 , 常 与 陆 相 喜 盐 水 生 生<br />

物 共 生 。 第 四 系 和 现 代 陆 相 咸 化 湖 泊 沉 积<br />

中 发 现 的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属 种 往 往 是 海 相 第<br />

四 系 或 现 代 海 洋 中 常 见 类 型 。 在 青 海 柴 达<br />

木 盆 地 七 个 泉 构 造 七 心 1 井 中 - 上 始 新 统<br />

下 干 柴 沟 组 上 段 岩 心 中 , 发 现<br />

Reticulofenestra bisecta。 这 是 始 新 世 - 渐 新<br />

世 海 相 沉 积 中 标 志 化 石 。 看 来 , 利 用 钙 质<br />

超 微 化 石 进 行 海 、 陆 相 地 层 对 比 探 索 巳 取<br />

得 一 定 进 展 , 但 离 “ 统 ” 级 的 地 层 对 比 还 有<br />

很 大 距 离 。<br />

2008010128<br />

南 海 北 部 陆 坡 ODP 1144 站 位 第 四 纪 硅 藻<br />

及 其 古 环 境 演 变 = Quaternary diatoms from<br />

the South China Sea, Leg 184, Site 1144 and<br />

their pala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 中 文 ).<br />

李 家 英 . 地 质 论 评 , 2002, 48(5): 542-551<br />

中 国 南 海 北 部 陆 坡 ODP 1144 站 位 硅 藻 植<br />

物 群 的 研 究 , 建 立 了 西 太 平 洋 边 缘 海 一 个<br />

新 的 中 更 新 世 晚 期 以 来 的 硅 藻 生 物 地 层 图<br />

式 。 根 据 硅 藻 化 石 中 具 有 指 示 意 义 的 硅 藻<br />

化 石 中 具 有 指 示 意 义 的 硅 藻 种 的 分 布 和 生<br />

态 变 化 ( 暖 水 种 和 冷 水 种 ), 划 分 了 8 个<br />

硅 藻 组 合 带 , 其 硅 藻 组 合 带 分 别 在 不 同 的<br />

高 低 海 面 环 境 下 形 成 的 。 根 据 ODP 1144 站<br />

位 氧 同 位 素 (OIS) 测 定 结 果 ,8 个 硅 藻 组<br />

合 带 与 OIS 1~8 期 相 对 应 。1、3、5、7 硅<br />

藻 组 合 带 相 当 于 OIS 1、3、5、7 期 , 间 冰<br />

期 是 以 热 带 和 亚 热 带 硅 藻 占 优 势 , 其 中 冷<br />

期 出 现 大 量 的 沿 岸 硅 藻 为 特 征 , 反 映 高 海<br />

平 面 温 暖 的 气 候 条 件 ;2、4、6、8 硅 藻 组<br />

合 带 相 当 于 OIS2、4、6、8 期 , 冰 期 是 以<br />

亚 热 带 、 热 带 和 出 现 较 多 冷 水 硅 藻 为 特<br />

征 , 反 映 低 海 平 面 较 冷 气 候 条 件 。 硅 藻 丰<br />

度 值 的 变 化 与 冰 期 和 间 冰 期 有 关 , 可 以 证<br />

实 间 冰 期 时 期 高 的 海 平 面 和 较 低 的 生 物 生<br />

产 力 以 及 冰 期 时 低 的 海 平 面 和 高 的 生 物 生<br />

产 力 , 而 生 物 生 产 力 的 变 化 又 与 沉 积 时 期<br />

沿 岸 流 或 上 升 流 的 强 弱 及 水 团 活 动 有 密 切<br />

关 系 , 进 而 揭 示 该 区 古 海 洋 环 境 的 演 化 与<br />

季 风 强 弱 之 间 的 内 在 关 系 。<br />

蕨 类 植 物 ( 广 义 )<br />

2008010129<br />

澳 大 利 亚 白 垩 纪 首 次 发 现 Tempskya 属 蕨<br />

类 植 物 T.judithae ( 新 种 ) = First record from<br />

Australia of the Cretaceous fern genus<br />

Tempskya and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br />

T. judithae. ( 英 文 ). Clifforda H T; Dettmann<br />

M E.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br />

2005, 134(1-2): 71-84 4 图 版 .<br />

Silicified fragments of false-trunks of the<br />

fern, Tempskya judithae sp. nov., are described<br />

from lower Cretaceous (latest Albian)<br />

sediments near Winton, central-western<br />

Queensland. The species is characterised by a<br />

three-layered sclerenchymatous cortex and a<br />

two-layered pith of sclerenchyma cells. In<br />

possessing these characters, T. judithae is<br />

more similar to T. readii than to other species<br />

of Tempskya. However, the Australian species<br />

differs from T. readii in the abaxial shape of<br />

the petiole xylem trace (concave in T. judithae,<br />

convex in T. readii) and in symmetry attributes<br />

of the leaf-bases within the false-trunk<br />

(random in T. judithae and radially symmetrical<br />

in T. readii). T. judithae is the first record<br />

of Tempskya from Australia and the second<br />

36


from Gondwana; the known distribution range<br />

of the genus embraces a broad area in midhigh<br />

latitudinal regions of Laurasia and the<br />

Gondwana record now comprises Australia<br />

and Argentina. Ecological signals of plant<br />

fossil assemblages recorded from the Australian<br />

sediments are in accord with flood plain<br />

habitats and a temperate climatic regime<br />

2008010130<br />

长 江 流 域 中 三 叠 世 肋 木 植 物 的 衰 退 及 其 适<br />

应 性 生 存 对 策 = Declension and survival<br />

strategy of the Middle Triassic pleuromeia in<br />

the Yangtze valley. ( 中 文 ). 孟 繁 松 ; 李 旭 兵 .<br />

华 南 地 质 与 矿 产 , 2002, (2): 60-65 1 图 版 .<br />

肋 木 植 物 茎 细 , 不 分 枝 , 茎 上 却 顶 生 一 枚 十<br />

分 庞 大 的 孢 子 囊 穗 , 给 人 以 头 重 脚 轻 的 印 象 ,<br />

因 而 被 视 为 生 命 力 不 强 的 特 化 类 群 。 这 类<br />

植 物 为 了 更 好 地 延 续 物 种 后 代 和 防 止 衰 退 ,<br />

采 取 了 增 强 生 殖 力 、 生 殖 器 官 远 距 离 传 播<br />

能 力 和 叶 形 态 多 样 化 等 一 系 列 适 应 性 生 存<br />

对 策 。 肋 木 在 长 江 流 域 的 分 布 层 位 由 东 向<br />

西 逐 渐 升 高 , 表 明 安 尼 早 期 它 在 该 地 区 几 乎<br />

是 同 时 出 现 的 , 其 扩 展 方 向 由 西 向 东 而 入 , 而<br />

中 、 晚 期 分 布 区 则 由 东 向 西 逐 渐 缩 小 。<br />

早 期 种 子 植 物<br />

2008010131<br />

对 “Corystospermales 目 认 识 的 新 途 径 ” 和<br />

南 极 化 石 记 录 的 不 同 意 见 = The "New Approach<br />

to Corystospermales" and the Antarctic<br />

Fossil Record: A critique. ( 英 文 ). Axsmith B<br />

J ; Taylor E L; Taylor T N.<br />

Ameghiniana, 2007, 44(1): 223-23<br />

Much is now known about the Mesozoic<br />

pteridosperm order Corystospermales based<br />

on overseventy years of research. However,<br />

several concepts of corystosperm evolution<br />

have been proposed that avoid wellestablished<br />

phylogenetic methodology and<br />

arbitrarily discount evidence of the group<br />

from Antarctica. Here, we focus on the "New<br />

approach to Corystospermales" published by<br />

Artabe and Brea, which establishes a phylogeny<br />

for corystosperms based mainly on a restricted<br />

concept of anomalous wood anatomy<br />

in this group, and assumed relationships with<br />

cycads and medullosan pteridosperms. These<br />

authors also question evidence regarding attached<br />

corystospermalean organs from Antarctica.<br />

Based on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Antarctic<br />

record, we reaffirm the evidence for a<br />

Dicroidium leaf in attachment to branches that<br />

also bear distinctive short shoots. Umkomasia<br />

cupulate organs occur on identical attached<br />

short shoots. We also emphasize that wood<br />

morphotaxa attributed to the corystosperms<br />

from Antarctica, including Jeffersonioxylon<br />

and Kykloxylon, indicate that anomalous secondary<br />

growth is not necessarily basic to the<br />

corystosperms. We conclude that a greater<br />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ystosperms will require<br />

a consideration of all relevant evidence,<br />

and will not be advanced by single organ phylogenies<br />

based on fossils from one region.<br />

2008010132<br />

关 于 阿 根 廷 圣 路 易 斯 Beazley 地 区 三 叠 纪<br />

沉 积 中 心 的 基 岩 Cacheuta 组 Dicroidium<br />

odontopteroides var. moltenense 的 出 现 =<br />

On the presence of Dicroidium odontopteroides<br />

(Morris) Gothan var. moltenense Retallack<br />

in the Cacheuta Formation, subsoil of the<br />

Triassic depocentre of Beazley (San Luis, Argentina).<br />

( 其 他 ). Stipanicic P N.<br />

Ameghiniana, 2007, 44(1): 251-253<br />

裸 子 植 物<br />

2008010133<br />

澳 大 利 亚 维 多 利 亚 下 白 垩 统 Koonwarra 化<br />

石 层 新 的 麻 黄 植 物 = New ephedroid plant<br />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Koonwarra Fossil<br />

Bed, Victoria, Australia. ( 英 文 ). Krassilov V<br />

A; Dilcher D L; Douglas J G. Alcheringa,<br />

1998, 22(1/2): 123-133<br />

A revisio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Koonwarra<br />

material first assigned to angiosperms<br />

and subsequently to sphenopsids shows morphological<br />

and anatomical characters typical<br />

of ephedroid (gnetophyte) affinities. Shoots<br />

are preserved as clayey-ferruginous films deposited<br />

beneath the cuticle reflecting with the<br />

interior relief of the epidermal cell pattern or<br />

subepidermal sclerenchymous strands (rugulate<br />

striations) and vascular tissue of the intermodes.<br />

The articulate shoots are similar to<br />

Ephedra foliata and some other extant species<br />

with 3-4 decussate, basally connate leaves at<br />

each node, sunken stomata in intercostal zones,<br />

alternating large and small vascular bundles,<br />

paired leaf traces, and the morphology of tracheary<br />

elements, but differ in the leaf number<br />

per node ranging from two to eight and in the<br />

considerably lower ratio leaves to internode<br />

vascular bundle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br />

Leongathia elegans is described. The cooccurrence<br />

of gnetophytes and early angiosperms<br />

in the lower Aptian of Koonwarra is of<br />

certain evolutionary and palaeoecological significance.<br />

The Koonwarra material increases<br />

the known diversity of the Cretaceous<br />

37


gnetaleans by presenting a hitherto unrecorded<br />

Ephedra-like shoot morphology.<br />

2008010134<br />

新 疆 准 噶 尔 盆 地 中 侏 罗 世 Sphenobaiera( 楔<br />

拜 拉 ) 一 新 种 = A new species of Sphenobaiera<br />

from Middle Jurassic of Junggar Basin,Xinjiang,China.<br />

( 中 文 ). 孙 革 ; 苗 雨 雁 ; 陈<br />

跃 军 .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 地 球 科 学 版 ), 2006,<br />

36(5): 717-722<br />

报 道 了 新 疆 准 噶 尔 盆 地 西 部 玛 纳 斯 及 白<br />

杨 河 中 侏 罗 世 西 山 窑 组 (J 2 x) 银 杏 类 楔 拜 拉<br />

属 的 一 个 新 种 准 噶 尔 楔 拜 拉 (Sphenobaiera<br />

junggarensis sp. nov.) 的 首 次 发 现 。 该 新 种<br />

以 表 皮 构 造 为 双 面 气 孔 式 、 上 表 皮 气 孔<br />

少 、 下 表 皮 气 孔 密 度 大 、 孔 缝 基 本 定 向 、<br />

普 通 表 皮 细 胞 具 不 规 则 角 质 化 隆 丘 及 气 孔<br />

器 保 卫 细 胞 角 质 化 放 射 纹 之 间 发 育 有 梳 状<br />

“ 细 耙 ” 等 特 征 , 区 别 于 楔 拜 拉 属 已 知 种 。 还<br />

讨 论 了 该 新 种 的 发 现 在 研 究 楔 拜 拉 属 的 分<br />

类 及 其 古 气 候 等 方 面 的 意 义 。<br />

被 子 植 物<br />

2008010135<br />

波 兰 晚 第 三 纪 竹 叶 化 石 及 花 粉 = Leaves and<br />

pollen of bamboos from the Polish Neogene.<br />

( 英 文 ). Worobiec E; Worobiec G. Review of<br />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005, 133(1-2):<br />

39-50 3 图 版 .<br />

Recently discovered fossil bamboo leaves<br />

and pollen are described from the Neogene of<br />

Poland.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fossil<br />

leaves from the Late Miocene deposits of the<br />

Bełchatów Lignite Mine, Central Poland have<br />

allowed them to be determined as “Bambusa”<br />

lugdunensis Saporta. It is the first record of<br />

this species in the Cenozoic of Poland. The<br />

fossil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other records<br />

of bamboos from the Cenozoic of Europe.<br />

Pollen grains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Badenian)<br />

deposits from the Legnica brown coal<br />

deposit (Lower Silesia) provide additional<br />

evidence of bamboos. These are assigned to<br />

Graminidites bambusoides Stuchlik, and are<br />

similar to those of recent Arundinaria. We<br />

infer that plant (plants) that produced the<br />

pollen of G. bambusoides could have grown in<br />

swamp forests and/or reed marshes. This report<br />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occurrence<br />

of bamboos in the European Neogene,<br />

from which the leaves and pollen documented<br />

here present important data on the distribution<br />

of this group of monocots in Poland and eastern<br />

Europe<br />

2008010136<br />

马 达 加 斯 加 科 尔 盖 伦 群 岛 渐 新 世 单 子 叶 植<br />

物 大 化 石 Paracordyline kerguelensis =<br />

Paracordyline kerguelensis, an Oligocene<br />

monocotyledon macrofossil from the<br />

Kerguelen Islands. ( 英 文 ). Conran J G. Alcheringa,<br />

1997, 21(1/2): 129-140<br />

The monocotyledon macrofossil Desmiophyllum<br />

sp, or Seward & Conway is recognised<br />

as being close in its cuticular features<br />

and stomatal sculpturing to several New Zealand<br />

and Mascarene species of Cordyline.<br />

However because the fossil cannot be placed<br />

unequivocally in Cordyline it is assigned to a<br />

new form genus Paracordyline as P. kerguelensis<br />

with affinities to the extant aborescent<br />

woody monocot Cordyline (Lomandraceae).<br />

2008010137<br />

蔷 薇 科 化 石 历 史 的 简 要 回 顾 —— 以 美 国 华<br />

盛 顿 州 东 部 及 加 拿 大 不 列 颠 哥 伦 比 亚 奥 柯<br />

那 根 (Okanogan) 高 地 的 始 新 统 为 重 点 =<br />

A brief review of the fossil history of the family<br />

Rosaceae with a focus on the Eocene Okanogan<br />

Highlands of eastern Washington State,<br />

USA, and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 英 文 ).<br />

DeVore M L; Pigg K B. Plant Systematics and<br />

Evolution, 2007, 266(1-2): 45-57<br />

Many of the oldest definitive members of<br />

the Rosaceae are present in the Eocene upland<br />

floras of the Okanogan Highlands of northeastern<br />

Washington State and British Columbia,<br />

Canada. Over a dozen rosaceous taxa representing<br />

extant and extinct genera of all four<br />

traditionally recognized subfamilies are<br />

known from flowers, fruits, wood, pollen, and<br />

especially leaves. The complexity seen in Eocene<br />

Rosaceae suggests that hybridization and<br />

polyploidy may have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br />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family. Increased<br />

species diversity and the first appearance of<br />

additional modern taxa occur during the Late<br />

Paleogene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The<br />

Rosacea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br />

components of fossil floras during the Neogene,<br />

with taxa adapted to many habitats.<br />

2008010138<br />

Pyrinae 亚 族 ( 原 蔷 薇 科 苹 果 亚 科 ) 系 统 演<br />

化 : 对 具 复 杂 演 化 史 的 类 群 的 限 制 性 分 类<br />

方 案 = Phylogeny of subtribe Pyrinae (formerly<br />

the Maloideae, Rosaceae): Limited<br />

resolution of a complex evolutionary history.<br />

( 英 文 ). Campbell C S; Evans R C; Morgan D<br />

R; Dickinson T A; Arsenault M P. Plant Systematics<br />

and Evolution, 2007, 266(1-2): 119–<br />

145<br />

38


Generic relationships in the Pyrinae<br />

(equivalent to subfamily Maloideae) were assessed<br />

with six chloroplast regions and five<br />

nuclear regions. We also plotted 12 nonmolecular<br />

characters onto molecular phylogenies.<br />

Chloroplast DNA trees are incongruent<br />

with those from nuclear regions, as are most<br />

nuclear regions with one another. Some of this<br />

conflict may be the result of hybridization,<br />

which occurs between many genera of Pyrinae<br />

in the present and may have occurred in the<br />

past, and duplication of nuclear loci. Sequence<br />

divergence between genera of Pyrinae, which<br />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between genera<br />

of another large clade in Rosaceae, the Rosoideae,<br />

is concentrated in terminal branches,<br />

with short internal branches. This pattern is<br />

consistent with an ancient, rapid radiation,<br />

which has also been hypothesized from the<br />

fossil record. Even with about 500,000 bp of<br />

sequence, our results resolve only several<br />

small groups of genera and leave much uncertainty<br />

abou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br />

Pyrinae.<br />

2008010139<br />

间 断 分 布 于 东 亚 和 北 美 东 部 的 檫 木 ( 樟<br />

科 ) 的 系 统 演 化 和 生 物 地 理 = Phylogeny<br />

and biogeography of Sassafras (Lauraceae)<br />

disjunct between eastern Asia and eastern<br />

North America. ( 英 文 ). Nie Z L; Wen J; Sun<br />

H.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07,<br />

267(1-4): 191-203<br />

Sassafras (Lauraceae) consists of three species<br />

disjunct between eastern Asia (S. tzumu<br />

and S. randaiense) and eastern North America<br />

(S. albidum).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br />

sequences of nuclear ribosomal ITS and three<br />

chloroplast non-coding regions (rpl16, trnL-F,<br />

and psbA-trnH) showed that Sassafras is monophyletic<br />

and that the eastern North American<br />

S. albidum is sister to the clade of its two<br />

eastern Asian counterparts. Their intercontinental<br />

divergence was estimated to be 13.80 ±<br />

2.29−16.69 ± 2.52 million years ago (mya)<br />

using the penalized likelihood method with<br />

the ITS and three chloroplast markers. Biogeographic<br />

analyses combined with fossil evidence<br />

suggest that Sassafras has a relict distribution<br />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thout a<br />

Gondwanan link. The divergence time of the<br />

two eastern Asian species (the continental<br />

Chinese Sassafras tzumu and S. randaiense<br />

endemic to Taiwan) is estimated to be 0.61 ±<br />

0.75−2.23 ± 0.76 mya. Sassafras randaiense<br />

from Taiwan was most likely derived from an<br />

ancestor from continental China.<br />

2008010140<br />

槭 属 槭 组 的 演 化 历 史 和 分 类 系 统 —— 有 关<br />

低 水 平 系 统 发 生 学 的 个 案 研 究 = Evolutionary<br />

history and systematics of Acer section<br />

Acer – a case study of low-level phylogenetics.<br />

( 英 文 ). Grimm G W; Denk T; Hemleben V.<br />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07, 267(1-<br />

4): 215-253<br />

The phylogenetic and systematic position of<br />

all species of Acer section Acer from North<br />

America, East Asia, and western Eurasia are<br />

evaluated using various splits-based networks<br />

(distance networks, bipartition networks), ITS<br />

motif analysis, and morphology. Molecular<br />

analyses are based on 276 ITS clones obtained<br />

from 101 specimens collected mainly from<br />

natural stands. The large sample size ensures<br />

to cover sufficiently inter- and intraspecific<br />

ITS variability of this group. Formerly recognised<br />

species are generally supported by ITS<br />

data and morph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molecular<br />

(ITS) and morphological criteria allows<br />

defining seven (supraspecific) taxonomic<br />

groups prior to a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br />

Phylogenetic signals captured in modern ITS<br />

sequences are partly incompatible but clearly<br />

suggest that Acer section Acer underwent<br />

three major radiations. Horizontal gene flow is<br />

indicated between ancestors of extant taxa that<br />

are isolated at present times. The level of ITS<br />

derivation can be estimated and corresponds<br />

to levels of morp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and<br />

(palaeo-) biogeographical patterns. Based on<br />

our results we question the potential of cladistic<br />

approaches to infer low-level evolution in<br />

an adequate manner and demonstrate that<br />

speciation in members of Acer section Acer is<br />

not generally linked to cladogenesis. The data<br />

and methodologies provided here allow to<br />

trace pathways of low-level evolution and to<br />

analyse such data sets with a less restricted<br />

(non-dichotomous) dynamic concept.<br />

古 无 脊 椎 动 物 学<br />

综 论<br />

2008010141<br />

密 西 西 比 冰 缘 湾 的 缺 氧 热 泉 = Hypoxia hotspots<br />

in the Mississippi Bight. ( 英 文 ). Brunner<br />

C A; Beall J M.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br />

Research, 2006, 36(2): 95-107<br />

Foraminiferal proxies of hypoxia indicate<br />

apparent low oxygen to hypoxic conditions in<br />

several hotspots in the Mississippi Bight. The<br />

foraminiferal hypoxia proxies, the Ammonia<br />

39


to Elphidium (A/E) index and the Pseudononion-Epistominella-Buliminella<br />

(PEB) index,<br />

were tabulated from three sets of core tops<br />

collected in 1951–1956. Additionally, the<br />

oxygenation history of a site near the Balize<br />

delta was evaluated over the past one hundred<br />

years based on A/E and PEB indices and size<br />

distributions of pyrite framboids in a gravity<br />

core dated by 210Pb geochronology.<br />

The results from the 1950’s core-top collections<br />

show apparent, recurrent low-oxygen to<br />

hypoxic bottom water on the inner shelf at<br />

hotspot locales seaward of the Mississippi-<br />

Alabama barrier islands and the eastern distributaries<br />

of the Balize delta. Specifically,<br />

the A/E index exceeds 90% on the inner shelf<br />

seaward of Horn and Dauphin islands, both of<br />

the Mississippi-Alabama barrier islands, and a<br />

center between Pass à Loutre and Main Pass<br />

of the Balize delta. In partial support of these<br />

results are reports of present-day low oxygen<br />

to hypoxic concentrations in bottom waters<br />

associated with seasonally high surface chlorophyll<br />

a and seasonal strengthening of a<br />

brackish-water cap at these locales. In contrast,<br />

the PEB index in core tops suggests good<br />

oxygenation at mid-shelf depths >30 m. The<br />

PEB index, size distributions of framboidal<br />

pyrite, and other indicators in a gravity core<br />

44 km northeast of Pass à Loutre indicate no<br />

clear change in conditions over the past century,<br />

constraining the seaward extent of the<br />

hotspot near the Balize delta.<br />

2008010142<br />

桂 北 泥 盆 纪 末 至 早 石 炭 世 生 物 群 及 年 代 地<br />

层 划 分 = Classification of chronostratigraphic<br />

and the biota from the end of Devonian period<br />

to Early Carboniferous epoch of northern<br />

Guangxi. ( 中 文 ). 李 镇 梁 ; 徐 杰 邦 ; 李 英 华 ; 刘<br />

融 涛 ; 蔡 宁 ; 廖 开 立 ; 石 显 雄 . 广 西 地 质 , 2006,<br />

15(2): 13-20<br />

文 章 根 据 近 年 桂 北 地 区 1∶5 万 区 域 地 质<br />

调 查 和 专 题 研 究 成 果 , 对 泥 盆 纪 末 至 早 石 炭<br />

世 生 物 群 作 了 较 系 统 的 总 结 , 划 分 了 若 干 可<br />

与 区 域 乃 至 世 界 对 比 的 生 物 ( 组 合 ) 带 : 有 孔<br />

虫 12 个 , 珊 瑚 11 个 , 腕 足 类 6 个 , 牙 形 刺 5 个 ,<br />

菊 石 、 介 形 类 各 2 个 ; 并 提 出 了 年 代 地 层 划<br />

分 的 意 见 。<br />

原 生 动 物<br />

2008010143<br />

陆 架 中 部 到 斜 坡 中 部 地 带 现 生 的 63-150µm<br />

的 小 有 孔 虫 = Living small-sized (63-150µm)<br />

foraminifera from mid-shelf to mid-slope. ( 英<br />

文 ). Gérald Duchemin; Fontanier C. Journal<br />

of Foraminiferal Research, 2007, 37(1): 12-<br />

32 3 图 版 .<br />

Live (rose Bengal stained) foraminiferal<br />

faunas of the 63–150 µm size fraction have<br />

been investigated in surficial sediment (0–1<br />

cm) from mid-shelf to mid-slope environments<br />

in the Bay of Biscay. Eleven stations<br />

were sampled in April 2002 and March 2004<br />

between 80 and 2000 m water depth (mwd).<br />

Earlier studies on 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of<br />

phytoplankton primary production suggest<br />

that our stations were sampled at the most eutrophic<br />

period of the year. In response to the<br />

decrease of exported organic matter flux to the<br />

seafloor along our bathymetric transect, foraminiferal<br />

standing stocks decrease from<br />

~1400–2000 specimens per 50 cm3 on the<br />

continental shelf (100–140 mwd) and upper<br />

slope (550 mwd) to about 400 specimens per<br />

50 cm3 at mid-slope stations (2000 mwd). At<br />

all stations, the faunas contain an important<br />

amount of small opportunistic species that are<br />

favored by seasonal phytodetritus input. On<br />

the continental shelf where phytoplankton<br />

bloom, events may be geographically restricted;<br />

the foraminiferal response is dependent<br />

on the distance to the surface-water primary-production<br />

cells. Textularia porrecta is<br />

very abundant at an 80-m-deep station that is<br />

close to the coast and characterized by a high<br />

sedimentation rate of fine-grained particles.<br />

Foraminiferal faunas are dominated by Nonionella<br />

iridea, Cassidulina carinata and Bolivina<br />

ex. gr. dilatata at the outer-shelf stations<br />

(110–140 mwd) that are under the direct influence<br />

of spring bloom phytodetritus input in<br />

the northern Bay of Biscay. A fauna dominated<br />

by Bolivina dilatata/spathulata and Bolivina<br />

subaenariensis is found in the southeastern<br />

Bay of Biscay at a 140-m-deep outershelf<br />

station located seaward of the Adour<br />

River estuary, where the sediment is probably<br />

enriched in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Apparently,<br />

differences in foraminiferal composition<br />

between outer-shelf areas in the northern and<br />

southeastern Bay of Biscay are related to differences<br />

in organic matter quality. On the continental<br />

slope, a bathymetric zonation of taxa<br />

is observed from upper-slope sites (550–1000<br />

mwd) rich in Epistominella exigua and U-<br />

vigerina peregrina to mid-slope stations<br />

(1600–2000 mwd), where Nuttallides pusillus<br />

and Gavelinopsis translucens dominate the<br />

small-sized living fauna. This bathymetric<br />

foraminiferal zonation probably reflects a trophic<br />

gradient between upper-slope eutrophic<br />

40


stations and mid-slope, more oligotrophic sites.<br />

Our zonal description of small-sized living<br />

foraminifera (63–150 µm) is new for the Bay<br />

of Biscay and may provide the basis to reconstruct<br />

former export production regimes in<br />

marginal paleo-environments from temperate<br />

latitude areas.<br />

2008010144<br />

北 冰 洋 西 部 生 物 时 间 带 内 的 有 孔 虫 群 落 的<br />

群 落 结 构 =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oraminiferal<br />

communities within temporal biozones<br />

from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 英 文 ).<br />

Hayek L-A C; Buzas M A.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br />

Research, 2007, 37(1): 33-40<br />

Community structure is often an overlooked<br />

dimension of biodiversity. Knowledge of<br />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br />

of the relative species abundance vector,<br />

makes possible 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br />

across time, space and/o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br />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pecies of<br />

Arctic foraminifera in age-correlated cores<br />

from abyssal depths are each best described by<br />

log-series distributions. Using this structural<br />

information, we were able to determine that<br />

structural stability exists for at least 50 ka. The<br />

foraminiferal communities in this study show<br />

remarkable concordance, distributional similarity<br />

and support the n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br />

2008010145<br />

浅 层 海 水 的 热 泉 活 动 对 底 栖 有 孔 虫 的 影 响<br />

( 伊 特 鲁 亚 海 风 成 弧 ) = The effect of shallow<br />

marine hydrothermal vent activity on benthic<br />

foraminifera (aeolian ARC, tyrrhenian<br />

SEA). ( 英 文 ). Panieri G. Journal of Foraminiferal<br />

Research, 2006, 36(1): 3-14 3 图<br />

版 .<br />

An exceptional intensification of hydrothermal<br />

degassing activity occurred on November<br />

3, 2002, to the east of Panarea, the<br />

smallest island of the Aeolian Archipelago<br />

(Tyrrhenian Sea, Italy). This event represents<br />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benthic foraminiferal<br />

assemblages under the ecological<br />

stress of hydrothermal emissions in shallow<br />

(10–15 m water depth) environments. Benthic<br />

foraminifera (>63 µm) were collected by a<br />

scuba diver from sediments and seagrass of a<br />

Posidonia oceanica meadow off the coast of<br />

Panarea. Assemblages were studied to assess<br />

mortality and monitor the composition of benthic<br />

communities following the sudden venting<br />

event, characterized by an intensification<br />

of the emission of gases with high temperatures<br />

(40–50°C), low pH (~5), and high concentrations<br />

of HCl, HF, SO2 and some H2S.<br />

Surface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were monitored<br />

during surveys on November 13–14,<br />

2002, and May 22–24, 2003. In November<br />

2002 (10 days after the venting event) agglutinated<br />

forms dominated the assemblages in<br />

sediment samples, whereas hyaline forms<br />

dominated the assemblages collected from the<br />

leaves and roots of P. oceanica. Six months<br />

later, in May 2003, whe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br />

had returned to normal, sediment samples<br />

were barren of foraminifera, whereas the<br />

assemblages associated with P. oceanica were<br />

composed of allogromiids, which can be considered<br />

opportunistic pioneer species able to<br />

colonize disturbed environments.<br />

2008010146<br />

化 石 群 落 与 层 序 地 层 的 耦 合 关 系 研 究 — 以<br />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部 中 新 生 代 有 孔 虫 群 落 与 层<br />

序 地 层 关 系 研 究 为 例 = Coupling relationships<br />

between fossil communities and sequence<br />

stratigraphy:A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br />

between the Meso-Cenozoic foraminiferal<br />

communit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br />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Tarim Basin.<br />

( 中 文 ). 郭 宪 璞 ; 彭 阳 ; 丁 孝 忠 . 地 质 通 报 , 2002,<br />

21(7): 377-383<br />

本 文 研 究 的 是 大 陆 边 缘 海 以 底 栖 有 孔 虫<br />

为 主 的 化 石 群 落 与 层 序 地 层 的 关 系 。 海 平<br />

面 变 化 是 控 制 化 石 群 落 演 替 和 识 别 划 分 层<br />

序 的 主 要 因 素 。 化 石 群 落 在 一 个 完 整 海 水<br />

进 退 旋 回 中 呈 机 会 种 群 落 、 平 衡 种 群 落 、<br />

终 极 种 群 落 演 替 变 化 , 在 化 石 丰 度 、 多 样<br />

度 、 均 衡 度 、 成 壳 类 型 等 方 面 分 异 显 著 , 与<br />

层 序 地 层 的 三 级 层 序 的 海 进 体 系 域 、 凝 缩<br />

期 沉 积 、 高 位 体 系 域 具 有 密 切 的 耦 合 关<br />

系 。 化 石 群 落 的 演 替 变 化 是 对 海 洋 环 境 变<br />

迁 的 能 动 反 映 。 因 此 , 化 石 群 落 的 研 究 可 以<br />

帮 助 识 别 和 优 化 层 序 、 沉 积 体 系 域 和 层 序<br />

界 面 , 从 而 为 层 序 地 层 的 准 确 识 别 划 分 提 供<br />

新 的 思 路 。<br />

2008010147<br />

东 昆 仑 布 喀 达 坂 峰 地 区 发 现 二 叠 纪 冷 温 动<br />

物 群 = Discovery of a cold-water fauna in the<br />

Mount Buka Daban area,East Kunlun. ( 中 文 ).<br />

王 秉 璋 ; 宋 泰 忠 ; 王 瑾 ; 叶 占 福 ; 薛 宁 . 地 质 通<br />

报 , 2002, 21(7): 411-414<br />

东 昆 仑 西 段 布 喀 达 坂 峰 地 区 发 现 了 以 单<br />

通 道 (Monodiexodina) 为 主 的 冷 温 动 物 群 , 产<br />

于 东 昆 中 缝 合 带 与 东 昆 南 缝 合 带 之 间 一 套<br />

41


以 浅 海 相 碳 酸 盐 岩 为 主 的 中 下 二 叠 统 中 , 可<br />

与 空 喀 山 口 加 温 达 坂 组 及 西 藏 吞 龙 共 巴 组<br />

对 比 。<br />

2008010148<br />

长 江 源 各 拉 丹 冬 一 带 发 现 Gallowayinella<br />

蜓 类 动 物 群 = Discovery of the Late Permian<br />

Gallowayinella fauna in the Gêladaindong<br />

area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br />

( 中 文 ). 牛 志 军 ; 曾 波 夫 ; 卜 建 军 ; 王 建 雄 . 地 质<br />

通 报 , 2002, 21(11): 756-758<br />

在 1∶25 万 赤 布 张 错 幅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中 ,<br />

于 原 划 下 二 叠 统 开 心 岭 石 灰 岩 组 中 发 现 晚<br />

二 叠 世 长 头 期 Gallowayinella 蜓 类 动 物 群 化<br />

石 , 表 明 该 区 二 叠 纪 地 层 非 属 早 二 叠 世 , 而 似<br />

应 与 青 海 省 南 部 晚 二 叠 世 鸟 丽 群 对 比 。<br />

2008010149<br />

桂 西 北 天 峨 地 区 下 石 炭 统 有 孔 虫 带 及 地 层<br />

划 分 =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foraminifera<br />

zones of Lower Carboniferous in Tian'e western-northern<br />

Guangxi. ( 中 文 ). 陆 刚 ; 胡 贵 昂 ;<br />

张 喜 ; 李 玉 坤 . 广 西 地 质 , 2006, 15(3): 9-14<br />

桂 西 北 天 峨 地 区 孤 立 碳 酸 盐 台 地 , 上 泥 盆<br />

统 顶 部 至 上 石 炭 统 下 部 有 孔 虫 十 分 发 育 , 可<br />

划 分 15 个 有 孔 虫 生 物 组 合 带 , 它 们 是 地 层 划<br />

分 对 比 的 重 要 依 据 。 以 有 孔 虫 Eoendothyra<br />

与 Quasiendothyra 的 灭 绝 、Bisphaera 的 大 量<br />

出 现 划 分 泥 盆 系 / 石 炭 系 , 以 Eoparastaffella<br />

的 出 现 作 为 维 宪 阶 的 底 界 , 以 Globivalvulina<br />

或 Pseudostaffella 的 出 现 作 为 上 、 下 石 炭 统<br />

的 划 分 标 志 , 生 物 分 带 明 显 , 与 岩 石 地 层 分 界<br />

吻 合 或 基 本 一 致 , 是 较 理 想 的 地 层 分 界 。<br />

2008010150<br />

渤 海 沿 岸 黄 土 中 有 孔 虫 化 石 对 古 风 场 的 指<br />

示 意 义 = The significance of foraminifera<br />

from loes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Bohai Sea for<br />

palaeowind directions. ( 中 文 ). 李 杰 ; 旺 罗 ; 赵<br />

华 ; 刘 东 生 . 地 质 学 报 , 2002, 76(3): 409-412<br />

通 过 对 渤 海 沿 岸 末 次 冰 期 黄 土 中 有 孔 虫<br />

化 石 的 研 究 , 发 现 含 有 主 要 生 活 在 南 黄 海 和<br />

东 海 水 体 较 深 的 浮 游 有 孔 虫 化<br />

石 :Globigerina falconensis 、 Globorotalia<br />

pumilio 和 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后 者 的<br />

含 量 高 达 6.4%。 进 一 步 对 比 沉 积 在 不 同 地<br />

貌 单 元 上 黄 土 中 有 孔 虫 的 丰 度 和 浮 游 有 孔<br />

虫 化 石 出 现 的 频 率 , 发 现 沉 积 在 北 坡 ( 阴 坡 )<br />

和 南 坡 ( 阳 坡 ) 的 有 孔 虫 化 石 有 显 著 的 差 异 ,<br />

北 坡 的 有 孔 虫 丰 度 和 出 现 频 次 明 显 高 于 南<br />

坡 , 分 析 认 为 渤 海 沿 岸 的 黄 土 不 但 具 有 西 北<br />

风 和 东 北 风 从 渤 海 和 北 黄 海 搬 运 来 的 成 分 ,<br />

还 有 东 南 风 从 南 黄 海 和 东 海 搬 运 带 来 的 成<br />

分 。<br />

2008010151<br />

泰 国 东 北 部 黎 府 (Loei Province ) Pak<br />

Chom 地 区 晚 泥 盆 世 至 早 石 炭 世 放 射 虫 动<br />

物 群 = Late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br />

radiolarian fauna from the Pak Chom area,<br />

Loei Province, northeastern Thailand. ( 英 文 ).<br />

Saesaengseerung D; Sashida K; Sashida A.<br />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 2007, 11(2): 109-<br />

121<br />

A Late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br />

radiolarian fauna is present in chert and siliceous<br />

shale of a chert-clastic section along the<br />

Khong River, Pak Chom area, at the Thai-Lao<br />

border of northeastern Thailand. The radiolarian<br />

fauna is composed of Stigmosphaerostylus<br />

variospina, Astroentactinia stellata, Astroentactinia<br />

multispinosus, Archocyrtium wonae,<br />

Archocyrtium riedeli, and other species and<br />

corresponds to the Famennian (Late Devonian)<br />

to Tournaisian (Early Carboniferous) radiolarian<br />

fauna reported from northwestern Europe,<br />

Australia, northern and southern Thailand, and<br />

southern China. Ten radiolarian species belonging<br />

to four genera including one unidentified<br />

genus are investigated. The radiolarianbearing<br />

sequence was probably deposited in a<br />

pelagic or hemipelagic environment within the<br />

Paleotethys Ocean during Late Devonian to<br />

Early Carboniferous time. Furthermore, this<br />

chert-clastic section of Pak Chom area is<br />

thought to be deposited on the Nakhon Thai<br />

Block and subducted beneath the Indochina<br />

Block. This suggests that the age of subduction<br />

and accretion of the Nakhon Thai Block<br />

is thought to have occurred at least after Early<br />

Carboniferous indicated by the occurrence of<br />

Late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radiolarians.<br />

2008010152<br />

西 澳 大 利 亚 南 Carnarvon 盆 地 Gascoyne<br />

台 地 Giralia 砂 屑 石 灰 岩 标 准 剖 面 的 中 始 新<br />

世 有 孔 虫 = Middle Eocene foraminifera from<br />

the type Giralia Calcarenite, Gascoyne platform,<br />

Southern Carnarvon Basin, Western<br />

Australia. ( 英 文 ). Haig D W; Smith M; Apthorpe<br />

M C. Alcheringa, 1997, 21(3/4): 229-<br />

245<br />

Foraminifera from the type section of the<br />

Giralia Calcarenite indicate an upper zone P12<br />

correlation and a Middle Eocene age (probably<br />

within the interval 41.5-40.5 Ma, BKSA95<br />

time scale). The type Giralia Calcarenite is<br />

considered to represent one sequence (with<br />

42


maximum thickness of 40-50 m preserved on<br />

the Gascoyne Platform) and to reflect late<br />

transgressive and early highstand deposition<br />

about a maximum flooding event. Initial retrogradation<br />

of the shoreline produced a<br />

maximum water depth of about 50 m at the<br />

type locality (5-6 m above base of stratigraphic<br />

section). The formation may correlate<br />

with shallow marine deposits found elsewhere<br />

in the Southern Carnarvon Basin (e.g. Eocene<br />

limestones at Yaringa and Red Bluff, and the<br />

Merlinleigh Sandstone), and correlates with<br />

Middle Eocene transgressive units in the Perth,<br />

Eucla, Great Australian Eight and Otway Basins.<br />

2008010153<br />

澳 大 利 亚 西 部 近 岸 含 Fabiania 属 的 早 新 生<br />

代 ( 古 新 世 ) 有 孔 虫 动 物 群 = An Early<br />

Cainozoic (Paleocene) foraminiferal fauna<br />

with Fabiania from offshore eastern Australia.<br />

( 英 文 ). Quilty P G; Shafik S; Jenkins C J;<br />

Keene J B. Alcheringa, 1997, 21(3/4): 299-<br />

315<br />

Early Paleocene marine sediments are recorded<br />

from a single dredge sample taken<br />

from the continental slope (3533-3306 m) off<br />

the central coast of New South Wales. They<br />

probably belong to the Early Paleocene NP4<br />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zone (Pie or P1d/P2<br />

in standard foraminiferal zonal terms) and<br />

thus are the first Palaeogene marine rocks<br />

known from the region and the first record of<br />

marine biota of this age from the Australian<br />

margin other than Western Australia. The age<br />

is based on analysis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s.<br />

The sediment accumulated in very shallow,<br />

warm, fully marine conditions, apparently off<br />

a coast of periodically low runoff, and the<br />

fauna lacks any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species.<br />

While it is dominated by several typically<br />

Paleocene benthic forms well known<br />

from southern and southwestern Australia,<br />

several otherwise typical Australian forms<br />

appear to be absent. Fabiania (the new species<br />

F. macgowrani) is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br />

from Australia, apparently the earliest known<br />

occurrence of the genus. Paleocene rocks of<br />

this age are also known from the Perth Basin<br />

and Northwest Shelf of Western Australia and<br />

it seems these indicate the need for recognition<br />

of a new sedimentation cycle in the Cainozoic<br />

of Australia.<br />

2008010154<br />

福 建 深 沪 湾 潮 间 带 全 新 世 有 孔 虫 及 其 环 境<br />

意 义 = Holocene foraminifera and it's environmental<br />

significance in Shenhu Bay, Fujian.<br />

( 中 文 ). 王 绍 鸿 ; 俞 鸣 同 ; 唐 丽 玉 ; 赵 希 涛 ; 王 雪<br />

梅 ; 黄 向 华 . 台 湾 海 峡 , 2002, 21(1): 6-11<br />

本 文 对 深 沪 湾 西 部 潮 间 带 表 层 沉 积 物 和<br />

两 个 钻 孔 岩 芯 共 30 个 样 品 的 有 孔 虫 组 成 进<br />

行 了 定 性 和 定 量 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 表 层 沉<br />

积 物 中 有 孔 虫 群 分 布 规 律 明 显 , 随 着 离 岸<br />

向 海 越 远 , 水 深 越 大 , 有 孔 虫 数 量 从 1 位<br />

数 上 升 到 5 位 数 , 种 数 为 9-69 种 , 多 变 度<br />

V31 ~ 44, 复 合 分 异 度 H(s)3.25 ~ 3.45。<br />

从 钻 孔 岩 芯 中 的 全 新 世 有 孔 虫 群 特 征 可 看<br />

出 , 中 全 新 世 以 来 海 面 升 降 和 海 洋 环 境 可<br />

分 为 2 个 阶 段 :(1) 海 水 初 到 钻 孔 位 置 ,<br />

有 孔 虫 数 量 和 种 数 较 少 , 分 异 度 不 高 , 海<br />

相 性 程 度 较 低 。(2) 后 期 ( 埋 深 1.8m 和<br />

2.0m 以 浅 ), 海 面 有 所 升 高 , 变 为 潮 间 带<br />

( 高 潮 位 → 中 潮 位 → 低 潮 位 ) 环 境 。<br />

2008010155<br />

滇 西 北 中 甸 地 区 哈 工 组 放 射 虫 及 其 构 造 古<br />

地 理 意 义 = Radiolarings from Hagong Formation<br />

in Zhongdian, NW Yunan, and its tectono-paleogeographic<br />

implications. ( 中 文 ). 冯<br />

庆 来 ; 张 世 涛 ; 葛 孟 春 ; 严 城 民 ; 余 华 ; 段 国 玺 ; 包<br />

俊 跃 . 地 质 科 学 , 2002, 37(1): 70-78 1 图 版 .<br />

位 于 甘 孜 - 理 塘 构 造 带 和 金 沙 江 构 造 带 之<br />

间 的 德 格 - 中 甸 微 板 块 , 可 分 为 乡 城 晚 三 叠<br />

世 岛 弧 带 、 义 敦 晚 三 叠 世 弧 后 盆 地 带 和 中<br />

咱 地 块 等 次 级 构 造 单 位 。 滇 西 北 中 甸 地 区<br />

上 三 叠 统 哈 工 组 包 含 大 量 沉 积 混 杂 岩 块 ,<br />

与 乡 城 、 得 荣 泥 砾 混 杂 岩 相 连 , 形 成 晚 三<br />

叠 世 沉 积 混 杂 岩 带 。 哈 工 组 沉 积 序 列 和 沉<br />

积 混 杂 岩 沉 积 特 征 研 究 表 明 , 中 甸 地 区 沉<br />

积 混 杂 岩 带 为 义 敦 晚 三 叠 世 弧 后 盆 地 形 成<br />

过 程 中 , 由 盆 地 边 缘 垮 塌 沉 积 形 成 , 混 杂<br />

岩 块 物 源 为 近 源 下 伏 地 层 。 沉 积 混 杂 岩 块<br />

主 要 为 晚 古 生 代 灰 岩 , 但 也 有 含 中 泥 盆<br />

世 、 早 石 炭 世 和 中 二 叠 世 放 射 虫 化 石 的 层<br />

状 硅 质 岩 , 说 明 德 格 - 中 甸 微 板 块 晚 古 生 代<br />

不 是 统 一 的 碳 酸 盐 台 地 , 而 是 碳 酸 盐 台 地<br />

与 深 水 断 陷 盆 地 并 存 的 构 造 古 地 理 格 局 。<br />

另 外 , 哈 工 组 三 段 还 发 现 侏 罗 纪 放 射 虫 化<br />

石 , 说 明 金 沙 江 带 以 东 地 区 侏 罗 纪 仍 存 在<br />

海 盆 。<br />

2008010156<br />

新 疆 东 昆 仑 木 孜 塔 格 蛇 绿 混 杂 岩 发 现 早 石<br />

炭 世 放 射 虫 = Discovery of Early Carboniferous<br />

radiolarias in Muztag ophiolitic melange,<br />

east Kunlun, Xinjiang. ( 中 文 ). 兰 朝 利 ; 吴 峻 ;<br />

43


李 继 亮 ; 俞 良 军 ; 李 红 生 ; 王 义 天 . 地 质 科<br />

学 , 2002, 37(1): 104-106 2 图 版 .<br />

在 新 疆 木 孜 塔 格 蛇 绿 混 杂 岩 的 燧 石 中 发<br />

现 了 早 石 炭 世 杜 内 期 的 放 射 虫 化 石 , 首 次<br />

为 这 套 蛇 绿 混 杂 岩 提 供 了 时 代 依 据 。 结 合<br />

在 邻 区 的 祁 漫 塔 格 和 可 可 西 里 发 现 的 放 射<br />

虫 , 认 为 青 藏 高 原 北 缘 在 早 石 炭 世 期 间 曾<br />

沿 多 处 裂 解 。 它 们 之 间 可 能 有 狭 窄 的 通 道<br />

相 连 , 是 否 构 成 统 一 的 大 洋 尚 待 进 一 步 研<br />

究 。<br />

2008010157<br />

意 大 利 东 北 部 威 尼 斯 地 区 上 渐 新 统 大 有 孔<br />

虫 = Larger Foraminifera from the Upper Oligocene<br />

of the Venetian Area, North-East Italy.<br />

( 英 文 ). Bassi D; Hottinger L; Nebelsick J H.<br />

Palaeontology, 2007, 50(4): 845-868<br />

A moderately diverse larger foraminiferal<br />

fauna from the north-east Italian ‘Arenarie e<br />

calcari di S. Urbano’ formation with important<br />

stratigraphic, palaeoecological and palaeobiogeographical<br />

implications is described with<br />

respect to its position in the Western Tethys<br />

area. The fauna is dominated by hyaline perforated<br />

and porcellaneous forms including Amphistegina,<br />

Archaias, Austrotrillina,<br />

Miogypsinoides, Neoplanorbulinella, Neorotalia,<br />

Nummulites, Operculina and Spiroclypeus.<br />

The presence of Miogypsinoides<br />

complanatus allows the age of the formation<br />

to be determined as late Chattian (Shallow<br />

Benthic Zone SBZ 23). The palaeoenvironmental<br />

setting is interpreted as a shallow ramp<br />

environment ranging from (1) well lit, highly<br />

translucent, shallowest part of the photic zone<br />

characterized by Archaias and Austrotrillina,<br />

the deeper part of the inner ramp with Nummulites,<br />

to (2)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middle<br />

ramp with Spiroclypeus and miogypsinids and<br />

Operculina, to (3) a deeper middle-ramp setting<br />

dominated by coralline rhodoliths along<br />

with lepidocylinids. The presence of Archaias<br />

hensoni Smout and Eames shows that members<br />

of much more diverse Middle Eastern<br />

associations of shallow-water larger porcellaneous<br />

foraminifera are also present in the<br />

north-western parts of the Western Tethys,<br />

and reveals a corresponding diversity gradient<br />

among larger foraminiferal faunas in the<br />

Western Tethys, which is related to a decrease<br />

in temperature.<br />

2008010158<br />

更 新 世 深 海 底 栖 有 孔 虫 绝 灭 的 南 大 西 洋 记<br />

录 = Pleistocene Extinctions Of Deep-Sea<br />

Benthic Foraminifera: The South Atlantic Record.<br />

( 英 文 ). Óneill T A; Hayward B W; Kawagata<br />

S; Sabaa A T; Grenfell H R.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5): 1073-1102<br />

Sixty-two species and 19 genera of elongate,<br />

cylindrical benthic foraminifera disappeared<br />

from the deep-sea in the south-east Atlantic<br />

(ODP Sites 1082 and 1083) and the Atlantic<br />

sector of the Southern Ocean (ODP Site 1088)<br />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Pleistocene as<br />

part of the global extinction of the families<br />

Pleurostomellidae, Stilostomellidae and portions<br />

of the Nodosariidae. During the mid-<br />

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1·2–0·6 Ma)<br />

in the Southern Ocean, these extinct taxa exhibited<br />

three pulses of glacial decline in abundance<br />

and diversity separated by partial interglacial<br />

recoveries. Beneath the highproductivity<br />

Benguela Current upwelling region<br />

(Sites 1082, 1083), glacial declines in the<br />

extinct taxa were suppressed by favourable<br />

high organic-carbon flux and consequent lowoxygen<br />

bottom conditions. Here two major<br />

pulses of diversity loss occurred at c. 1·3–<br />

1·2 Ma and 1·0–0·7 Ma. At all three locations,<br />

the most dramatic decline in abundance and<br />

diversity occurred c. 0·85–0·80 Ma (marine<br />

isotope stage 20), and the final disappearance<br />

of Extinction Group taxa was completed by<br />

0·67 Ma beneath the Benguela Current and<br />

0·60 Ma in the Southern Ocean. We speculate<br />

that this period of enhanced global extinctions<br />

was linked to a pulsed decline in glacial temperatures<br />

and/or increase in ventilation of<br />

deep and intermediate water masses, associated<br />

with polar ice cap growth since the late<br />

Pliocene.<br />

2008010159<br />

华 南 梅 山 剖 面 二 叠 纪 - 三 叠 纪 集 群 绝 灭 中<br />

的 有 孔 虫 幸 存 分 子 = Foraminiferal survivors<br />

from the 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in<br />

the Meishan section, South China. ( 英 文 ).<br />

Song Hai-Jun; Tong Jin-Nan; Zhang Ke-Xin;<br />

Wang Qin-Xian; Z.Q. Chen. palaeoworld,<br />

2007, 16(1-3): 105-119<br />

This paper documents abundant and diverse<br />

foraminifers from Permian-Triassic (P-Tr)<br />

boundary strata and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br />

foraminifers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Yinkeng<br />

and Helongshan formations in the Meishan<br />

section, the global stratotype for the P-Tr<br />

boundary. The important foraminifer elements<br />

are illustrated and described. Most of these<br />

foraminifers were the Permian holdovers, occurring<br />

above the main extinction event horizon<br />

(base of Bed 25) at Meishan, and thus<br />

44


were survivors from the P-Tr mass extinction.<br />

At Meishan foraminifers underwent a second<br />

drop in diversity coinciding with the base of<br />

Bed 28, exhibiting a comparable extinction<br />

pattern to brachiopod faunas. Both foraminifer<br />

and brachiopod extinction patterns partly support<br />

the view that one potential extinction horizon<br />

coincides with the boundary between<br />

Beds 27 and 28.<br />

2008010160<br />

放 射 虫 研 究 在 古 海 洋 学 中 的 进 展 = Progress<br />

in the study on radiolarians in paleoceanography.<br />

( 中 文 ). 常 凤 鸣 ; 庄 丽 华 ; 阎 军 . 海 洋 与 湖<br />

沼 , 2002, 33(6): 20-23<br />

放 射 虫 是 海 洋 微 体 古 生 物 的 一 个 重 要 类<br />

群 , 广 泛 分 布 于 从 赤 道 至 两 极 的 各 种 海<br />

域 , 同 时 垂 直 分 布 于 从 表 层 到 上 千 米 深 的<br />

水 层 中 , 其 分 布 格 局 和 群 落 结 构 受 水 体 温<br />

度 、 盐 度 、 生 物 产 量 和 营 养 盐 含 量 等 环 境<br />

因 素 控 制 , 又 与 水 体 的 迁 移 交 换 密 切 相<br />

关 。 沉 积 物 中 的 放 射 虫 化 石 蕴 含 着 丰 富 的<br />

古 生 态 、 古 海 洋 环 境 等 地 质 历 史 信 息 , 其<br />

丰 富 的 种 类 性 、 极 高 的 分 异 度 和 对 突 发 性<br />

海 洋 - 气 候 事 件 的 灵 敏 反 应 , 对 建 立 高 分<br />

辨 率 地 层 层 序 、 恢 复 古 气 候 及 重 建 高 精 度<br />

短 时 间 序 列 的 古 环 境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特 别<br />

是 其 不 易 溶 的 硅 质 壳 , 在 CCD 以 下 的 深 海<br />

区 具 有 其 他 钙 质 类 微 体 化 石 不 可 替 代 的 作<br />

用 。 自 Meyen1834 年 首 次 研 究 放 射 虫 以 来<br />

已 有 160 多 年 的 历 史 , 初 期 侧 重 于 分 类 描<br />

述 、 生 态 分 布 的 研 究 ,DSDP 和 ODP 的 相<br />

继 开 展 , 大 大 促 进 了 其 在 古 海 洋 学 方 面 的<br />

进 展 。 本 文 综 述 了 放 射 虫 在 生 态 分 类 、 生<br />

物 地 层 、 古 海 洋 学 参 数 测 定 和 古 海 洋 环 境<br />

记 录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进 展 , 揭 示 了 放 射 虫 在<br />

古 海 洋 学 研 究 中 的 发 展 趋 势 和 广 阔 前 景 。<br />

2008010161<br />

冲 绳 海 槽 北 部 表 层 沉 积 物 中 放 射 虫 的 分 布<br />

与 环 境 = Radiolarian distribution in surface<br />

sediments of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br />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br />

( 中 文 ). 常 凤 鸣 ; 庄 丽 华 ; 李 铁 刚 ; 阎 军 . 海 洋 地<br />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2, 22(2): 21-26<br />

对 冲 绳 海 槽 北 部 80 个 表 层 沉 积 样 品 中 放<br />

射 虫 进 行 了 定 量 研 究 表 明 , 其 丰 度 和 分 异<br />

度 西 北 部 低 , 东 南 部 高 , 由 西 北 向 东 南 递<br />

增 ; 从 西 北 陆 架 到 东 南 海 槽 放 射 虫 分 布 可<br />

分 为 陆 架 低 值 区 、 海 槽 边 缘 中 值 区 和 中 央<br />

高 值 区 。 放 射 虫 的 组 成 以 泡 沫 虫 目 占 绝 对<br />

优 势 , 总 体 面 貌 为 热 带 大 洋 暖 水 动 物 群 。<br />

沉 积 物 中 放 射 虫 的 分 布 与 现 代 表 层 海 水 温<br />

度 、 盐 度 的 分 布 和 变 化 趋 势 一 致 , 但 与 营<br />

养 盐 和 初 级 生 产 力 的 分 布 呈 负 相 关 关 系 ;<br />

同 时 , 放 射 虫 的 分 布 又 与 研 究 区 的 海 流 和<br />

水 团 有 密 切 关 系 , 其 中 黑 潮 对 其 有 控 制 性<br />

影 响 。 沉 积 物 类 型 极 大 地 影 响 着 放 射 虫 的<br />

分 布 , 放 射 虫 的 丰 度 和 分 异 度 明 显 地 随 粒<br />

度 的 增 大 和 陆 源 物 质 含 量 的 增 加 而 减 小 。<br />

此 外 , 放 射 虫 的 分 布 也 显 示 了 与 沉 积 物 中<br />

火 山 物 质 含 量 的 密 切 相 关 性 。<br />

2008010162<br />

南 海 巽 他 陆 坡 晚 更 新 世 以 来 的 微 体 化 石 和<br />

古 环 境 = Microfossils and paleoenvironments<br />

of the Sunda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br />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 中 文 ). 赵 泉 鸿 ;W<br />

Kuhnt;K Stattegger; 成 鑫 荣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br />

纪 地 质 , 2002, 22(2): 63-68<br />

柱 状 样 18288-2 采 自 于 南 海 南 部 巽 他 陆<br />

坡 (5°44'N、110°44‘E, 水 深 788m, 柱 长<br />

6.8m), 通 过 与 邻 近 柱 状 样 同 位 素 的 对<br />

比 , 其 揭 示 了 末 次 冰 盛 期 以 来 的 沉 积 。 柱<br />

状 样 中 指 示 水 深 较 大 的 介 形 类 和 浮 游 有 孔<br />

虫 丰 度 自 下 而 上 呈 现 明 显 增 加 的 趋 势 , 而<br />

指 示 水 深 较 浅 的 介 形 类 丰 度 及 介 形 虫 / 浮 游<br />

有 孔 虫 比 值 和 底 栖 有 孔 虫 在 有 孔 虫 全 群 中<br />

的 丰 度 都 呈 下 降 趋 势 , 反 映 了 研 究 区 末 次<br />

冰 盛 期 以 来 海 面 上 升 和 海 水 加 深 的 过 程 。<br />

这 两 类 的 变 化 在 YD 至 全 新 世 早 期 最 为 显<br />

著 , 与 该 时 期 海 面 快 速 上 升 造 成 成 的 环 境<br />

急 剧 变 化 相 对 应 。 异 地 介 形 虫 广 见 于 末 次<br />

冰 期 和 全 新 世 早 期 的 沉 积 中 , 反 映 冰 期 低<br />

海 面 和 冰 后 期 海 侵 初 期 频 繁 发 生 源 于 陆 架<br />

的 顺 坡 搬 运 。 依 据 末 次 冰 期 沉 积 中 含 较 多<br />

的 底 栖 有 孔 虫 Uvigerina 和 Bulimina、 介 形 虫<br />

Polycope 和 Cytherella , 及 底 栖 有 孔 虫 U.<br />

peregrina 较 低 的 δ 13 C, 推 测 冰 期 低 海 面 时 底<br />

层 水 状 况 为 低 氧 和 高 营 养 , 在 冰 盛 期 尤 为<br />

发 育 。<br />

2008010163<br />

南 黄 海 EY02-2 孔 底 栖 有 孔 虫 群 落 特 征 与 全<br />

新 世 沉 积 速 率 = Foraminiferal faunas and<br />

Holocene sedimentation rates of core EY02-2<br />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 中 文 ). 庄 丽 华 ; 常 凤<br />

鸣 ; 李 铁 刚 ; 阎 军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br />

质 , 2002, 22(4): 7-14<br />

南 黄 海 中 部 泥 质 区 的 EY02-2 孔 揭 示 了 氧<br />

同 位 素 6 期 以 来 的 海 侵 海 退 序 列 。 该 孔 浮<br />

游 有 孔 虫 匮 乏 。 底 栖 有 孔 虫 丰 富 。<br />

93.87%~100% 底 栖 有 孔 虫 为 玻 璃 质 壳 。 对<br />

45


33 个 变 量 98 个 样 品 的 Q 型 因 子 分 析 得 到 5<br />

个 主 因 子 , 方 差 累 积 贡 献 为 96.51。 主 因 子<br />

1 为 Ammonia beccarii vars。 组 合 。 代 表 滨<br />

岸 环 境 , 主 因 子 2 为 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br />

组 合 , 代 表 黄 海 沿 岸 流 冷 水 分 布 区 或<br />

水 体 较 凉 的 浅 海 沉 积 环 境 ; 主 因 子 3 为<br />

Elphidium magellanicum 组 合 , 代 表 近 岸 浅<br />

海 环 境 ; 主 因 子 4 为 Ammonia ketienziensis<br />

组 合 , 代 表 水 深 大 于 50 m 的 浅 海 环 境 ; 主<br />

因 子 5 为 Buccella frigida 组 合 , 代 表 较 冷 的<br />

沉 积 环 境 。 南 黄 海 中 部 涡 旋 泥 开 始 形 成 的<br />

时 代 约 为 9.7kaBP。 大 致 在 4.6 kaBP 南 黄 海<br />

中 部 全 新 世 海 平 面 高 度 超 过 现 今 海 平 面 。<br />

0~7.9kaBP 期 间 , 沉 积 速 率 较 低 , 为 0.133<br />

mm/a; 7.9~10.16kaBP 期 间 , 沉 积 速 率 较 高 ,<br />

为 0.426 mm/a。<br />

2008010164<br />

南 海 南 部 晚 中 新 世 的 放 射 虫 及 其 环 境 探 讨<br />

= Radiolarians of Late Miocene from Southern<br />

South China Sea and their environment<br />

implications. ( 中 文 ). 陈 木 宏 ; 王 汝 建 ; 韩 建 修 ;<br />

陆 钧 ; 杨 丽 红 . 热 带 海 洋 学 报 , 2002, 21(2):<br />

66-74<br />

南 海 是 东 亚 古 季 风 产 物 的 主 要 沉 积 盆<br />

地 , 保 存 着 比 陆 地 更 加 完 整 和 连 续 的 沉 积<br />

记 录 。 详 细 分 析 了 ODP 1143 号 钻 井 晚 中 新<br />

世 的 放 射 虫 化 石 群 , 主 要 根 据 标 志 种<br />

Diartus petterssoni, D. hughesi 和 Stichocorys<br />

delmontensis 等 的 分 布 特 征 , 分 别 建 立 了 南<br />

海 南 部 晚 中 新 世 的 RN6,RN7 和 RN8 等 3<br />

个 放 射 虫 化 石 带 , 并 讨 论 了 其 地 层 年 龄 。<br />

探 讨 了 以 地 层 中 放 射 虫 的 丰 度 变 化 特 征 等<br />

在 南 海 南 部 作 为 东 亚 古 夏 季 风 活 动 替 代 性<br />

指 标 的 可 能 性 , 初 步 说 明 东 亚 古 夏 季 风 可<br />

能 早 于 8.7Ma B. P. 出 现 , 约 在 8.24Ma B.P.<br />

强 化 达 到 高 峰 , 认 为 与 印 度 季 风 的 出 现 几<br />

乎 同 步 或 略 早 。<br />

2008010165<br />

塔 里 木 盆 地 艾 克 提 克 群 中 放 射 虫 化 石 及 其<br />

意 义 = New discovery of radiolarian fossils<br />

from Aiktik Group in Tarim Basin and its significance.<br />

( 中 文 ). 李 曰 俊 ; 王 招 明 ; 买 光 荣 ; 吴<br />

浩 若 ; 黄 智 斌 ; 谭 泽 金 . 新 疆 石 油 地 质 , 2002,<br />

23(6): 496-500<br />

中 国 南 天 山 西 端 的 艾 克 提 克 群 是 卷 入 南<br />

天 山 造 山 带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岩 石 地 层 单 元 , 其<br />

与 相 邻 地 层 单 元 均 以 断 层 接 触 。 以 往 根 据<br />

在 其 灰 岩 和 砂 质 灰 岩 中 发 现 的<br />

Pseudostaffella sp.,Profusulinella sp. 和<br />

Fusulinella sp. 将 其 归 属 于 上 石 炭 统 。 我 们<br />

的 放 射 虫 化 石 发 现 于 托 什 罕 河 上 游 的 哈 拉<br />

道 克 剖 面 , 主 要 包 括 Albaillella undulata<br />

Deflandre, Albai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Albaillella<br />

sp.aff. A. paradoxa Deflandre,Albaillella<br />

sp. cf. A. deflandrei Gourmelon,<br />

Albaillella sp., Albaillella excelsa<br />

Ishiga, Kito and Imoto(), Belowea variabilis(Ormiston<br />

et Lane), Callella cf. C. parvispinosa<br />

Won, Entactinia cf. E. tortispina<br />

Ormiston et Lane,Entactinia aff. E. tortispina<br />

Ormiston et Lane,Entactinia variospina Won,<br />

Entactinia sp. Eostylodictya rota (Won),<br />

Latentifistula impella (Ormistone et Lane) (),<br />

Latentifistula turgida Ormiston et Lane, Latentifistulidae<br />

gen. et. sp. indet. 和 Polyentactinia<br />

cf. aranea Gourmelon 。 其 中 ,<br />

Albaillella excelsa Ishiga, Kito and Imoto ()<br />

的 时 代 为 晚 二 叠 世 ( 存 疑 ), 其 余 可 以 划<br />

分 出 早 石 炭 世 早 期 和 晚 期 两 个 放 射 虫 化 石<br />

组 合 : 前 者 以 Albaillella undulata Deflandre,<br />

Albai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 和 Albaillella<br />

sp. cf. A. deflandrei Gourmelon 为 代 表 , 后<br />

者 以 Eostylodictya rota (W0n) 为 代 表 。 这 是<br />

艾 克 提 克 群 中 首 次 发 现 放 射 虫 化 石 , 同 时<br />

是 在 中 国 南 天 山 首 次 发 现 晚 二 叠 世 放 射 虫<br />

化 石 , 也 是 中 国 南 天 山 最 西 部 的 放 射 虫 化<br />

石 点 , 具 有 重 要 的 地 质 研 究 意 义 。<br />

2008010166<br />

南 沙 海 区 晚 第 四 纪 浮 游 有 孔 虫 演 化 及 其 古<br />

海 洋 学 意 义 = Late Quaternary evolution of<br />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in the southern South<br />

China Sea and their paleoceanographic significance.<br />

( 中 文 ). 李 保 华 ; 赵 泉 鸿 ; 陈 民 本 ; 翦<br />

知 湣 ; 汪 品 先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 18(1):<br />

1-10<br />

通 过 对 南 沙 海 区 17957 和 17958 两 柱 状<br />

样 中 浮 游 有 孔 虫 的 研 究 , 首 次 揭 示 了 南 海 晚<br />

第 四 纪 以 来 较 长 时 间 尺 度 上 (0 - 800ka BP)<br />

存 在 δ 18 O 11 期 ( 约 400ka BP) 开 始 的 粉 红 色<br />

Globigerinoides ruber 大 量 出 现 和 Globigerina<br />

rubescens 较 高 相 对 丰 度 , δ 18 O 5e 期 ( 约<br />

120ka BP) 的 粉 红 色 Globigerinoides ruber 绝<br />

灭 ,Globoquadrina conglomerata 大 量 出<br />

现 ,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 左 旋 型 分 子<br />

绝 对 优 势 开 始 , 和 δ 18 O 4/5 期 界 线 附 近 ( 约<br />

80ka BP) 的 Globoquadrina conglomerata 绝 灭<br />

等 三 次 浮 游 有 孔 虫 演 化 事 件 。 南 沙 与 南 海<br />

北 部 及 西 北 太 平 洋 等 海 区 的 浮 游 有 孔 虫 演<br />

化 事 件 对 比 表 明 : 南 沙 海 区 在 400ka BP 开 始<br />

海 水 温 跃 层 相 对 较 深 ; 至 δ 18 O 5e 期 , 受 西 北 太<br />

平 洋 中 层 水 加 强 的 影 响 、 南 沙 海 水 温 跃 层<br />

变 浅 ; 在 δ 18 O 5e 至 4/5 期 界 线 这 段 时 期 内 与<br />

西 北 太 平 洋 水 体 交 换 比 较 自 由 。<br />

46


2008010167<br />

蜓 类 Yabeina 与 Chusenella 生 态 环 境 的 对<br />

比 研 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ecological<br />

environments of Yabeina and Chusenella,<br />

Permian fusulinaceans. ( 中 文 ). 徐 光 伟 ; 杨 湘<br />

宁 ; 施 贵 军 ; 刘 家 润 ; 孙 历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br />

报 , 2001, 18(1): 29-33<br />

对 贵 州 盘 县 火 铺 剖 面 茅 口 组 蜓 类 分 布 规<br />

律 的 研 究 显 示 , 尽 管 蜓 类 Yabeina 及<br />

Chusenella 生 存 时 代 相 同 , 并 可 见 于 同 一 剖 面 ,<br />

但 两 者 在 具 体 产 出 层 位 上 却 具 有 互 不 共 生<br />

的 特 点 。 利 用 多 元 统 计 分 析 方 法 对 Yabeina<br />

及 Chusenella 分 布 层 位 的 沉 积 环 境 进 行 了 对<br />

比 研 究 。 结 果 表 明 ,Yabeina 生 活 在 水 动 力 条<br />

件 较 强 的 正 常 浅 海 、 台 地 及 水 能 量 较 高 的<br />

近 岸 浅 滩 ;Chusenella 则 主 要 适 应 于 低 能 环<br />

境 , 生 活 在 水 动 力 条 件 较 弱 的 清 澈 浅 海 、 局<br />

限 浅 水 台 地 。<br />

2008010168<br />

土 耳 其 西 北 部 卡 拉 卡 娅 混 杂 岩 中 二 叠 世 有<br />

孔 虫 Chitralinidae 科 新 属 种 = New Middle<br />

Permian foraminifers (Chitralinidae) from the<br />

Karakaya Complex, in northwestern Turkey.<br />

( 英 文 ). Okuyucu C. Comptes Rendus<br />

Palevol, 2007, 6(5): 311-319<br />

One new foraminiferal genus, Rectoformata<br />

gen. nov., with two new species, has been described<br />

from a Permian limestone block in the<br />

Karakaya Complex in the South of the Balya<br />

district (Balikesir, northwestern Turkey). The<br />

type species of Rectoformata, Rectoformata<br />

tekini sp. nov., is characterized by a quadrangular<br />

transverse section having a calcareous<br />

microgranular wall with fine alveolar structures,<br />

whereas Rectoformata acari sp. nov. is<br />

recognized by a pentagonal transverse section<br />

having a calcareous microgranular wall with<br />

fine alveolar structures. The age of the described<br />

taxa is assigned as Midian<br />

( = Capitanian) based on the association with<br />

small foraminifers and fusulinids. These new<br />

taxa are included in the family Chitralinidae,<br />

which is emended herein.<br />

2008010169<br />

贵 州 紫 云 晒 瓦 群 中 放 射 虫 Neoalbaillella 动<br />

物 群 的 发 现 = Discovery of the Neoalbaillella<br />

radiolarian fauna in the Shaiwa Group of Ziyun<br />

District, Guizhou. ( 中 文 ). 王 玉 净 ; 尚 庆 华 .<br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 18(2): 111-121 2 图<br />

版 .<br />

首 次 报 道 贵 州 紫 云 晚 二 叠 世 晒 瓦 群 顶 部<br />

硅 质 岩 中 Neoalbaillella 动 物 群 , 计 12 种 ,5 未<br />

定 种 , 归 属 于 12 属 9 科 4 超 科 2 亚 目 , 其 中 1<br />

新 属 (Spongosphaeradiscus gen.nov.),2 新 种<br />

(Spongosphaeradiscus shaiwaensis sp. nov.<br />

和 Copicyntra shaiwaensis sp. nov.)。 根 据 这<br />

个 动 物 群 建 立 Neoalbaillella ornithoformis-<br />

Spongosphaeradiscus shaiwaensis 带 , 与 东 亚<br />

和 美 国 西 海 岸 长 兴 期 的 Neoalbaillella ornithoformis<br />

带 对 比 。<br />

古 杯 、 多 孔 及 腔 肠 动 物<br />

2008010170<br />

黔 东 北 志 留 纪 兰 多 维 列 世 的 似 发 珊 瑚 属<br />

(Pilophyllia Ge et Yü,1974) 新 资 料 = New<br />

information on Silurian Rugosan genus Pilophyllia<br />

ge et yü, 1974 in northeastern Guizhou.<br />

( 中 文 ). 唐 兰 ; 何 心 一 ; 陈 建 强 . 古 生 物 学<br />

报 , 2007, 46(1): 98-112 4 图 版 .<br />

Pilophyllia Ge et Yü,1974 具 有 典 型 的 包 珊<br />

瑚 型 隔 壁 , 是 包 珊 瑚 科 的 主 要 分 子 。 该 属 广<br />

泛 分 布 于 上 扬 子 区 志 留 纪 兰 多 维 列 世 地<br />

层 。 首 次 对 采 自 贵 州 石 阡 中 兰 多 维 列 世<br />

(Llandovery) 爱 隆 期 (Aeronian) 香 树 园 组 和 雷<br />

家 屯 组 的 大 量 Pilophyllia Ge et Yü,1974 标 本<br />

进 行 详 细 研 究 , 经 鉴 定 , 共 计 有 9 种 , 其 中 包 括<br />

6 新 种 ,1 未 定 种 , 它 们 是 : Pilophyllia simplex<br />

Chen,1986, P. fenggangensis Ge et Yü,1974,<br />

P. vesiculosa Tang sp. nov., P. conica Tang sp.<br />

nov., P. ultimuma Tang sp. nov., P. stylaris<br />

Tangsp. nov., P. raritabulata Tang sp. nov., P.<br />

leijiatunensis Tang sp. nov., Pilophyllia sp.。<br />

此 外 , 根 据 新 的 研 究 材 料 补 充 和 修 订<br />

Pilophyllia 部 分 属 征 , 并 将 石 阡 地 区 香 树 园 组<br />

和 雷 家 屯 组 的 Pilophyllia 种 群 特 征 与 川 北 、<br />

陕 南 宁 强 组 (Telychian 阶 ) 的 进 行 比 较 。<br />

2008010171<br />

藏 北 申 扎 地 区 晚 二 叠 世 早 期 的 皱 纹 珊 瑚 =<br />

Early Late Permian rugosa in the Zainza<br />

area,northern Tibet. ( 中 文 ). 程 立 人 ; 武 世 忠 ;<br />

张 予 杰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1): 24-28 1 图 版 .<br />

作 者 在 进 行 申 扎 县 幅 1∶25 万 区 域 地 质<br />

调 查 工 作 中 , 发 现 一 套 巨 厚 的 白 云 岩 和 白 云<br />

质 灰 岩 组 成 的 岩 系 , 整 合 覆 于 早 二 叠 世 中 晚<br />

期 地 层 下 拉 组 之 上 , 并 在 此 岩 系 底 部 采 集 到<br />

晚 二 叠 世 早 期 的 皱 纹 珊 瑚 Waagenophyllum<br />

indicum var. crassiseptatum Wu 和 Liangshanophyllum<br />

streptoseptatum Wang, 从 而 确<br />

定 本 区 有 晚 二 叠 世 地 层 的 存 在 。<br />

2008010172<br />

47


藏 北 申 扎 地 区 上 二 叠 统 木 纠 错 组 的 建 立 及<br />

皱 纹 珊 瑚 组 合 = Establishment of the Upper<br />

Permian Mujiu Co Formation and rugose coral<br />

assemblage in the Xainza area,northern Tibet.<br />

( 中 文 ). 程 立 人 ; 王 天 武 ; 李 才 ; 武 世 忠 . 地 质 通<br />

报 , 2002, 21(3): 140-143<br />

在 申 扎 县 城 东 南 木 纠 错 南 东 岸 附 近 发 现<br />

一 套 巨 厚 的 以 白 云 岩 、 白 云 质 灰 岩 为 主 组<br />

成 的 岩 系 , 厚 达 2348m。 该 岩 系 整 合 覆 于 下<br />

二 叠 统 下 拉 组 之 上 , 并 于 其 底 部 发 现 中 国 南<br />

方 晚 二 叠 世 早 期 珊 瑚 动 物 群 中 的 重 要 分 子<br />

Waagenophyllum indicum crassiseptatum Wu<br />

和 Liangshanophyllum streptoseptatum Wang<br />

两 种 , 与 其 共 生 的 还 有 Lobatophyllum zakangense<br />

Wu 和 Waagenophyllum megacolumetum<br />

Wu, 它 们 共 同 组 成 一 个 晚 二 叠 世 早 期 特<br />

有 的 皱 纹 珊 瑚 动 物 组 合 , 命 名 为<br />

Waagenophyllum-Liangshanophyllum-<br />

Lobatophyllum 组 合 。 将 含 有 这 一 珊 瑚 化 石<br />

组 合 的 以 白 云 岩 、 白 云 质 灰 岩 为 主 的 岩 系<br />

另 建 立 新 组 ——— 木 纠 错 组 , 该 组 在 层 位 上<br />

相 当 于 中 国 南 方 上 二 叠 统 的 吴 家 坪 组 。<br />

2008010173<br />

北 天 山 上 石 炭 统 奇 尔 古 斯 套 组 中 发 现 早 二<br />

叠 世 珊 瑚 化 石 = Discovery of the Early Permian<br />

coral fossils in the Upper Carboniferous<br />

Qiergusitao Formation in the North Tianshan,Xinjiang.<br />

( 中 文 ). 何 世 平 ; 胡 云 绪 ; 赵 振<br />

明 ; 冯 益 民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10): 648-652<br />

新 近 于 北 天 山 艾 维 尔 沟 北 原 划 为 上 石 炭<br />

统 的 奇 尔 古 斯 套 组 火 山 岩 系 所 夹 灰 岩 中 , 采<br />

到 了 结 节 脊 板 杯 珊 瑚 Cyathocarinia tuberculata<br />

Soshkina, 其 时 代 属 于 早 二 叠 世 , 表 明 该<br />

区 奇 尔 古 斯 套 组 的 一 部 分 应 属 下 二 叠 统 。<br />

另 外 , 于 头 屯 河 原 划 为 上 石 炭 统 的 奇 尔 古 斯<br />

套 组 火 山 - 碎 屑 岩 系 所 含 灰 岩 砾 石 中 , 采 到 伊<br />

万 诺 夫 格 鲁 特 珊 瑚 Grootia ivanovi Dubrolyubova,<br />

时 代 属 于 晚 石 炭 世 , 与 达 拉 阶 ( 即 莫<br />

斯 科 阶 ) 相 当 , 故 地 层 时 代 应 晚 于 晚 石 炭 世 达<br />

拉 期 , 根 据 区 域 对 比 推 测 该 地 层 的 一 部 分 也<br />

应 属 于 下 二 叠 统 。 艾 维 尔 沟 一 带 早 二 叠 世<br />

珊 瑚 化 石 的 发 现 , 表 明 北 天 山 石 炭 纪 强 烈 的<br />

拉 张 事 件 可 以 持 续 到 早 二 叠 世 。<br />

2008010174<br />

白 垩 纪 珊 瑚 属 Paronastreae 的 形 态 , 系 统 分<br />

类 和 分 布 = Morphology,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br />

of the Cretaceous coral genu Paronastraea<br />

(Barremian-Cenomanian; Scleractinia).<br />

( 英 文 ). Loser H. Rivista Italiana di<br />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 2006, 112(1):<br />

113-121<br />

The Middle Cretaceous genus Paronastraea<br />

Beauvais, 1977 is being revised on the basis of<br />

dample material available from Italy, France,<br />

Germany, and Greece. Paronastraea, a<br />

plocoid and cerioid coral similar to Pachycoenia,<br />

is characterised by regular secondary septal<br />

apophyses arranged in pairs. Six species<br />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respective numbers<br />

of septal cycles and systems, two of them in<br />

open nomenclature and one, Paronastraea<br />

occulta from the Early Aptian of Greece, is<br />

newly described. The genus occurred from the<br />

Barremian to the basal Cenomanian in the<br />

central and eastern Tethys.<br />

2008010175<br />

葡 萄 牙 中 新 世 Mem Moniz 泥 灰 岩 硅 质 海 绵<br />

骨 针 及 其 环 境 意 义 = Siliceous sponge spicules<br />

from the Miocene Mem Moniz marls<br />

(Portugal)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br />

( 英 文 ). Pisera A; Cachao M; Marques<br />

da Silva C. 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br />

stratigrafia, 2006, 112(2): 287-299<br />

The assemblage indicates that the sponge<br />

fauna was dominated by Astrophorida, and in<br />

particular by Geodiidae. The presence of Eurylus<br />

sp. and probably Geodia sp., Samus sp.<br />

and Alectona wallichii is also reported for the<br />

first time. The studied sponge assemblage is<br />

clearly neither characteristic of very shallow<br />

nor very deep marine environments. The<br />

dominance of astrophorids and the presence of<br />

lithistids and hexactinellids suggest a depth of<br />

at least several tens to one hundred metres, or<br />

even more.<br />

2008010176<br />

澳 大 利 亚 昆 士 兰 北 部 Burdekin 盆 地 中 泥 盆<br />

世 层 孔 虫 - 刺 毛 虫 类 组 合 中 的 共 生 组 合 体 =<br />

Symbionts in a stromatoporoid-chaetetid association<br />

from the Middle Devonian Burdekin<br />

Basin, north Queensland. ( 英 文 ). Zhen YY,<br />

West R R. Alcheringa, 1997, 21(3/4): 271-280<br />

A spectacular association between a<br />

chaetetid, a stromatoporoid (Salairella sp.),<br />

and straight, vertical tubes interpreted to have<br />

housed symbiotic worms is reported from the<br />

Givetian Burdekin Formation, Burdekin Basin,<br />

north Queensland. The final growth surface of<br />

Salairella sp. shows skeletal distortion characterised<br />

by long, rather continuous coenosteles<br />

and coenostroms with upturned edges, This<br />

distorted interface was probably the result of<br />

spatial compet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br />

encrusting chaetetid and the underlying stromatoporoid.<br />

Neither sediment infilling, erosion<br />

or surface breakage occurs on the final<br />

48


growth surface of the stromatoporoid skeleton.<br />

As such, the growth of the Salairella sp.<br />

specimen appears to have been supressed by<br />

the encrusting chaetetid. Worm tubes are continuous<br />

through the distorted interface without<br />

interruption. The skeletal association also<br />

suggests that the round, straight, vertical tubes<br />

had a symbiotic intergrowth relationship initially<br />

with the stromatoporoid and, subsequently,<br />

the chaetetid.<br />

苔 藓 动 物<br />

2008010177<br />

利 比 亚 西 北 部 的 黎 波 里 塔 尼 亚 地 区 上 奥 陶<br />

统 Jifarah (Djeffara) 组 苔 藓 虫 泥 丘 = Bryozoan<br />

Mud-Mounds from the Upper Ordovician<br />

Jifarah (Djeffara) Formation of Tripolitania,<br />

north-west Libya. ( 英 文 ). Buttler C J;<br />

Cherns L; Massa D. Palaeontology, 2007,<br />

50(2): 479-494<br />

A bryozoan fauna from carbonate mudmounds<br />

is described from subsurface well<br />

cores from the Upper Ordovician (Lower<br />

Ashgill) Jifarah (Djeffara) Formation of<br />

Tripolitania, north-west Libya. Among a diverse<br />

assemblage dominated by trepostomes,<br />

nine species of bryozoans are identified, including<br />

Jifarahpora libyensis gen. et sp. nov.<br />

Delicate and robust branching, encrusting and<br />

nodular bryozoan growth forms are all common.<br />

The bryozoan-rich limestones are mostly<br />

mudstones and wackestones, with bafflestone<br />

and floatstone textures, but the mounds apparently<br />

lack organic framework and microbial<br />

fabrics. Regional geophysical data indicate<br />

rapid thickness changes between wells, where<br />

mound complexes locally up to 100 m thick<br />

had limited topographic relief over the surrounding<br />

sea floor. The mounds formed in a<br />

high-latitude, cool-water carbonate belt that<br />

extended widely across the northern margin of<br />

Gondwana. Quaternary analogues from the<br />

Great Australian Bight suggest that these early<br />

Ashgill mounds may have developed in slope<br />

environments during an episode of glacial<br />

lowstand that preceded the late Ashgill,<br />

Hirnantian glacial event.<br />

2008010178<br />

苔 藓 虫 古 生 态 指 示 显 生 宙 中 期 集 群 灭 绝 是<br />

长 期 环 境 应 力 的 结 果 = Bryozoan paleoecology<br />

indicates mid-Phanerozoic extinctions<br />

were the product of long-term environmental<br />

stress. ( 英 文 ). Powers C M; Bottjer D J. Geology,<br />

2007, 35(11): 995-998<br />

We compiled the global onshore-offshore<br />

distribution of marine bryozoans within 396<br />

Permian–Early Jurassic bryozoan assemblages<br />

and show that bryozoan assemblage generic<br />

richnes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in advance of<br />

the end-Permian and end-Triassic mass extinctions,<br />

starting as early as the Capitanian prior<br />

to the end-Permian and the Norian prior to the<br />

end-Triassic. We also show that offshore settings<br />

were affected first, prior to both extinctions,<br />

suggesting that environmental stress<br />

resulted from the gradual encroachment of<br />

some deep-water phenomenon onto the<br />

shelves. These patterns support long-term<br />

oceanographic, rather than extraterrestrial,<br />

extinction mechanisms, such as widespread<br />

euxinia triggered by massive volcanism and<br />

global warming. Tracking the onshoreoffshore<br />

environmental distribution of these<br />

marine invertebrates provides a unique approach<br />

to assessing prolonged environmentally<br />

induced stress through this 120 m.y. time interval.<br />

腕 足 动 物<br />

2008010179<br />

大 庆 中 央 拗 陷 区 早 二 叠 世 腕 足 动 物 群 的 发<br />

现 及 其 地 层 意 义 = Discovery of an Early<br />

Permian brachiopod fauna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br />

of the Daqing prospect area and its<br />

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 中 文 ). 廖 卓 庭 ; 万<br />

传 彪 . 地 质 学 报 , 2002, 76(1): 50-54<br />

位 于 大 庆 中 央 拗 陷 区 腹 部 的 杜 101 井 , 在<br />

1700 余 米 井 下 , 首 次 发 现 保 存 完 好 的 腕 足 类<br />

等 多 门 类 化 石 , 经 研 究 确 认 : 腕 足 动 物 群 属 于<br />

天 山 - 兴 安 沉 积 区 早 二 叠 世 广 泛 分 布 的 北 山<br />

类 群 。 从 而 肯 定 了 大 庆 探 区 大 面 积 中 新 生<br />

界 之 下 存 在 正 常 沉 积 的 海 相 下 二 叠 统 , 说 明<br />

松 辽 盆 地 北 部 盆 地 的 基 底 为 海 西 期 浅 层 褶<br />

皱 基 底 。 这 一 发 现 不 仅 对 松 辽 盆 地 二 叠 纪<br />

构 造 与 生 物 古 地 理 变 迁 机 制 等 理 论 问 题 的<br />

深 入 研 究 有 重 要 意 义 , 也 对 大 庆 探 区 开 展 深<br />

部 油 气 勘 探 , 寻 找 新 的 油 气 接 替 层 位 提 供 了<br />

实 际 依 据 , 应 引 起 有 关 方 面 的 重 视 。<br />

软 体 动 物<br />

2008010180<br />

阿 根 廷 Neuquén 盆 地 下 白 垩 统 菊 石 :<br />

Viluceras, 凡 兰 吟 阶 Olcostephanus 的 一 个<br />

新 亚 属 = Lower Cretaceous ammonites from<br />

the Neuquén Basin, Argentina: Viluceras, a<br />

new Valanginian subgenus of Olcostephanus.<br />

( 英 文 ). Aguirre-Urreta M B; Rawson P F.<br />

Cretaceous Research, 1999, 20(3): 343-357<br />

49


Viluceras is proposed as a new subgenus of<br />

Olcostephanus to accommodate a distinctive<br />

Argentinian Lower Cretaceous (Upper<br />

Valanginian) ammonite fauna originally assigned<br />

to the boreal genus Simbirskites and<br />

subsequently placed in Lemurostephanus .<br />

Based on extensive new collections from eight<br />

localities in the Neuquén Basin, three Viluceras<br />

species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O.<br />

(Viluceras) duraznoensis sp. nov. With them<br />

occur rareO. (Olcostephanus) mingrammi<br />

(Leanza). The fauna characterises the Olcostephanus<br />

(Viluceras) permolestus Subzone,<br />

which may correlate approximately with the<br />

Himantoceras trinodosum Zone of the West<br />

Mediterranean Province.<br />

2008010181<br />

欧 洲 上 坎 帕 阶 和 马 斯 特 里 赫 特 阶 箭 石 生 物<br />

地 层 综 述 = A review of the Upper Campanian<br />

and Maastrichtian belemnite biostratigraphy<br />

of Europe. ( 英 文 ). Christensen W K.<br />

Cretaceous Research, 1996, 17(6): 751-766<br />

The conventional belemnite zonation of<br />

northwest Europe includes three Upper Campanian<br />

Belemnitella zones, two Lower Maastrichtian<br />

Belemnella zones, in addition to the<br />

lower Upper Maastrichtian Belemnitella junior<br />

Zone and upper Upper Maastrichtian Belemnella<br />

casimirovensis Zone. These zones are<br />

critically assessed. Recent belemnite subdivisions<br />

of the Upper Campanian and Lower<br />

Maastrichtian are reviewed. The Upper Campanian<br />

of Norfolk has been subdivided into<br />

seven informal Belemnitella zones and subzones,<br />

and the Lower Maastrichtian of northwest<br />

Germany into six formal Belemnella<br />

zones. The timespan of the Early Maastrichtian<br />

zones is estimated and the duration<br />

varies from 0.12–0.60 Ma. It is shown that the<br />

base of the basal Maastrichtian Belemnella<br />

lanceolata Zone is slightly diachronous, and<br />

the base of theB. casimirovensis Zone is<br />

highly diachronous across Europe.<br />

2008010182<br />

西 藏 达 雄 群 的 化 石 新 资 料 和 再 认 识 = Some<br />

new fossil materials and new understanding of<br />

the Daxiong Group in Tibet. ( 中 文 ). 石 和 ; 陶<br />

晓 风 ; 胡 新 伟 ; 马 润 则 ; 刘 登 忠 ; 周 家 云 . 地 质 通<br />

报 , 2002, 21(11): 784-786<br />

在 达 雄 群 中 新 发 现 的 双 壳 Ludbrookia<br />

daxungensis,L. daxungensis,Rasatrix cf.<br />

suzulii,Arctica subextensa 及 腹 足 Biplica<br />

obliqu 等 化 石 , 具 早 白 垩 世 动 物 群 组 合 面 貌 ,<br />

表 明 该 群 的 沉 积 时 代 大 致 为 早 白 垩 世 欧 特<br />

里 夫 — 阿 尔 布 期 (Hauterivian-Albrian), 而 不<br />

是 前 人 划 归 的 中 — 晚 侏 罗 世 , 与 区 内 的 早 白<br />

垩 世 则 弄 群 上 部 相 当 。<br />

2008010183<br />

长 江 源 各 拉 丹 冬 地 区 上 三 叠 统 结 扎 群 双 壳<br />

类 组 合 与 古 环 境 = Paleoecological environment<br />

and assemblage of fossil bivalves from<br />

the Upper Trassic Jieza Group in the headwaters<br />

of the Yangtze River. ( 中 文 ). 汤 朝 阳 ; 王<br />

新 昆 ; 姚 华 舟 ; 牛 志 军 ; 段 其 发 ; 赵 小 明 ; 王 建 雄 .<br />

新 疆 地 质 , 2006, 24(3): 239-243<br />

在 长 江 源 各 拉 丹 冬 地 区 雀 莫 错 一 带 上 三<br />

叠 统 结 扎 群 采 获 大 量 双 壳 类 化 石 , 根 据 产 出<br />

层 位 , 建 立 了 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br />

Neomegalodon boeckhi 、 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br />

disperseinsecta、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br />

(Tulongocardium) xizangensis<br />

3 个 组 合 . 这 一 生 物 组 合 反 映 的 地 质 时<br />

代 为 诺 利 期 , 依 据 双 壳 类 化 石 的 外 部 形 态 和<br />

内 部 构 造 特 征 及 围 岩 岩 石 化 学 分 析 , 说 明 垂<br />

向 上 双 壳 类 生 活 的 结 扎 群 具 浅 — 深 — 浅 的<br />

古 地 理 变 化 特 征 , 为 区 域 上 地 层 对 比 及 生 物<br />

生 存 环 境 提 供 了 基 础 资 料 .<br />

2008010184<br />

日 本 新 近 系 Epilucina californica (Conrad)<br />

(Bivalvia: Lucinidae) 化 石 及 Epilucina 属<br />

的 生 物 地 理 历 史 简 论 = Occurrence of Epilucina<br />

californica (Conrad) (Bivalvia: Lucinidae)<br />

from the Neogene of Japan, with notes on the<br />

biogeographic history of Epilucina. ( 英 文 ).<br />

Kurihara Y.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 2007,<br />

11(1): 29-39<br />

The California lucine, Epilucina californica<br />

(Conrad, 1837), is reported from lower Middle<br />

Miocene to Upper Pliocene strata in Japan.<br />

This extends the oldest record of this species<br />

and represents the first detailed record of the<br />

species and genu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br />

region. Based on the Paleogene fossil record<br />

of Epilucina and the general migration pattern<br />

of Neogene North Pacific mollusks, it is inferred<br />

that E. californica originated in the<br />

ea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Late Oligocene<br />

or Early Miocene time and migrated westward<br />

to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the early<br />

Middle Miocene.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br />

populations of E. californica became extinct<br />

by the end of the Pliocene, whereas the eastern<br />

North Pacific populations survive in California.<br />

This species is, therefore, regarded as a<br />

northeastern Pacific restriction taxon. Two<br />

Japanese fossil species, Lucina (Myrtea) nip-<br />

50


ponica Nomura and Hatai, 1936 and Lucina<br />

japonica Ozaki, 1958 are junior synonyms of<br />

E. californica.<br />

2008010185<br />

越 南 北 部 Song Da 盆 地 、An Chau 盆 地 下<br />

三 叠 统 双 壳 类 化 石 = Lower Triassic bivalve<br />

fossils from the Song Da and An Chau Basins,<br />

North Vietnam. ( 英 文 ). Komatsu T; Dang T H.<br />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 2007, 11(2): 135-<br />

144<br />

In North Vietnam, the Hua Tat, Pa Khom<br />

and Lang Son Formations yield abundant<br />

Lower Triassic bivalves. The occurrence of<br />

Eumorphotis sp. cf. E. multiformis, represents<br />

the first fossil reported from the Hua Tat Formation,<br />

while Claraia aurita, C. concentrica,<br />

and C. intermedia multistriata are found in the<br />

upper Lang Son Formation. The Pa Khom<br />

Formation contains C. intermedia multistriata,<br />

Claraia sp., and Lopha sp. The occurrence of<br />

C. intermedia multistriata indicates that the Pa<br />

Khom Formation and the upper Lang Son<br />

Formation are Olenekian in age. These<br />

Claraia spp. are found in wave-dominated<br />

nearshore deposits characterized by hummocky<br />

cross stratification and wave-ripple<br />

laminations, although Claraia in other areas is<br />

generally found in deep-sea mudstone.<br />

2008010186<br />

近 5000 年 来 冲 绳 岛 一 水 下 洞 穴 中 的 穴 居 双<br />

壳 类 动 物 群 变 化 及 环 境 变 迁 = Changes in<br />

cavernicolous bivalve assemblages and environments<br />

within a submarine cave in the Okinawa<br />

Islands during the last 5,000 years. ( 英<br />

文 ). Kitamura A; Hiramoro M; Kase T; Yamamoto<br />

N; Amemiya M; Ohashi S-I. Paleontological<br />

Research, 2007, 11(2): 163-182<br />

Although many workers have investigated<br />

the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br />

cryptic organisms and short-term (seasonal to<br />

annuals) fluctuations in environments and<br />

fauna within submarine caves, no studies have<br />

examined millennia-scale variations in the<br />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s. In this study, we<br />

analyzed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s and species<br />

composition of bivalves from surface and<br />

cored sediments within the Daidokutsu submarine<br />

limestone cave on the fore-reef slope<br />

of Ie Island, off the island of Okinawa, Japan.<br />

The sediments in the central and innermost<br />

area of the cave consist of carbonate mud.<br />

Their deposition indicates that a still-water<br />

environment prevailed over the past 5,000<br />

years.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br />

distribution of the bivalves shows that species<br />

living in the innermost area of the cave became<br />

dominant over at least the past 5,000 yrs,<br />

while species living near the entrance of the<br />

cave declined in abundance. This indicates<br />

that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innermost<br />

cave area gradually spread to the entrance<br />

of the cave. We believe that this phenomenon<br />

is explained by spreading nutritional<br />

deficiency within Daikodutsu cave.<br />

2008010187<br />

侏 罗 纪 箭 石 分 布 模 式 : 南 极 和 阿 根 廷 新 材<br />

料 的 意 义 = Jurassic belemnite distribution<br />

patterns: implications of new data from Antarctica<br />

and Argentina. ( 英 文 ). Doyle P, Kelly<br />

S R A, Pirrie D, Riccardi A C. Alcheringa,<br />

1997, 21(3/4): 219-228<br />

Belemnites are nektopelagic cephalopods<br />

which developed a widespread pattern of distribution<br />

in the Jurassic, and most authors<br />

have accepted that their centre of origin was<br />

Europe. Available data suggest that the belemnites<br />

developed a global distribution only<br />

in the Toarcian, some 15 Ma after their first<br />

appearence in the European Hettangian. Development<br />

of the Boreal and Tethyan belemnite<br />

realms took place in the Middle Jurassic<br />

and continued through to the Cretaceous. New<br />

data from Argentina and the Antarctic Peninsula<br />

reaffirm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br />

distribution of belemnites in the Toarcian, and<br />

sheds new light on the biogeographical patterns<br />

for the Jurassic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br />

This has considerable implications for<br />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unal<br />

realms in the Mesozoic.<br />

2008010188<br />

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中 部 Gran Barranca 地<br />

区 中 始 新 世 陆 生 Charopidae 科 微 腹 足 类 =<br />

Middle Eocene land microgastropods<br />

(Charopidae) from Gran Barranca (Central<br />

Patagonia, Argentina).. ( 其 他 ). Miquel S E;<br />

Bellosi E S. Ameghiniana, 2007, 44(1): 121-<br />

131<br />

New land microgastropods Charopidae<br />

were found in the Rosado carbonate paleosol<br />

(late Middle Eocene, Mustersan South American<br />

Land Mammal Age), of the Sarmiento<br />

Formation at the Gran Barranca locality (Chubut<br />

province, Argentina). The most ancient<br />

fossils of Rotadiscus and Lilloiconcha and the<br />

first Eocene record of Radiodiscus are described.<br />

Most of the fossil taxa are compared<br />

with extarit species (Rotadiscus amancaezensis<br />

(Hidalgo), Stephadiscus celinae (Hylton<br />

51


Scott), Radiodiscus riochicoensis Crawford<br />

and Lilloiconcha gordurasensis (Thiele)), and<br />

hence they would be their first fossil record.<br />

The high diversity of the assemblage (7 species)<br />

is unusual for a single bed, and it is comparable<br />

to the more diverse recent South<br />

American microgastropod faunas. The gastropod<br />

assemblage of the Rosado paleosol is<br />

similar to present-day northwestern Patagonia<br />

association, and indicates a humid and coldtemperate<br />

climate. Such conditions would<br />

have change during the late pedogenesis stage<br />

(Late Eocene) towards a dry climate. The<br />

abundance of the specimens and the preservation<br />

of their delicate sculptures reflect appropriate<br />

conditions for preservation related to<br />

soil carbonate cementation.<br />

2008010189<br />

头 足 类 爱 丽 斯 木 角 石 目 ( 鹦 鹉 螺 亚 纲 , 头<br />

足 纲 ) 的 一 些 少 为 人 知 的 特 征 = Some<br />

lesser known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Cephalopod<br />

Order Ellesmerocerida (Nautiloidea,<br />

Cephalopoda). ( 英 文 ). Kröger B.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3): 565-572<br />

Three specimens of the small breviconic<br />

ellesmeroceratid Paradakeoceras minor<br />

Flower, 1964 from the Tremadocian of the<br />

New York area preserve the annular elevation<br />

and muscle scars in moulds of the body chamber.<br />

The annular elevation is positioned at the<br />

base of the body chamber and is wider on the<br />

convex side of the shell than on the concave<br />

side. Multiple paired muscle scars can be seen<br />

within this annular elevation. A wellpreserved<br />

body chamber of the breviconic<br />

ellesmeroceratid Levisoceras cf. edwardsi<br />

Ulrich, Foerste and Miller is described. Its<br />

body chamber shows a strong anterior–<br />

posterior asymmetry, which is common within<br />

the Ellesmeroceratida. The shape of the body<br />

chamber and of the soft body attachment<br />

structures has led to a reconstruction of an<br />

ellesmeroceratid soft body that is organized<br />

like a primitive conchiferan mollusc. Based on<br />

this reconstruction, a tryblidian cephalopod<br />

ancestor is supported. An evolutionary scenario<br />

is reconstructed from an ancestral nautiloid<br />

that is stretched along the anterior–<br />

posterior axis, and has serially arranged shell<br />

muscles and a small mantle cavity, towards a<br />

modern cephalopod with a dorsal–ventral<br />

body orientation, reduced number of shell<br />

muscles and a large mantle cavity.<br />

2008010190<br />

穿 越 二 叠 纪 / 三 叠 纪 界 线 的 菊 石 : 分 支 分 类<br />

学 的 视 角 = Ammonoid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br />

boundary: a cladistic perspective.<br />

( 英 文 ). McGowan A J; Smith A B.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3): 573-590<br />

The rapid diversification of ceratitid ammonoids<br />

during the earliest Mesozoic has<br />

been taken at face value as an example of explosive<br />

radiation following the Permian/Triassic<br />

mass extinction. However, the<br />

validity of this interpretation has never been<br />

tested within a phylogenetic framework. A<br />

total evidence cladistic analysis of Mid–Late<br />

Permian and Induan (earliest Triassic) ammonoids<br />

confirms the monophyly of the<br />

Ceratitida. Partitioned phylogenetic analysis<br />

of suture line characters vs. shell shape and<br />

ornament characters confirms the importance<br />

of suture-line characters for resolving the<br />

higher taxonomy of ammonoids. When the<br />

cladogram is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ed fossil<br />

record, the resultant tree implies that the<br />

divergence of a number of early Triassic lineages<br />

actually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st Permian.<br />

If these range extensions are taken into<br />

account the ammonoid per-genus extinction<br />

rate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br />

drops from c. 85 per cent to c. 60 per cent.<br />

2008010191<br />

藏 南 喜 马 拉 雅 山 菊 石 及 二 叠 / 三 叠 纪 界 线 =<br />

Ammonoids and the 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br />

in the Himalayas of Southern Tibet. ( 英<br />

文 ). Yin Jiarun; Smith P L; Pálfy J; Enay R.<br />

Palaeontology, 2007, 50(3): 711–737<br />

The sections of Germig in the Nyalam area,<br />

southern Tibet, provide a continuous exposure<br />

of ammonoid-bearing, uppermost Triassic and<br />

basal Jurassic strata. Eighteen species (three of<br />

them new)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Choristoceras<br />

marshi Hauer, C. aff. marshi, C. cf.<br />

nobile Mojsisovics, C. nyalamense sp. nov.,<br />

Eopsiloceras germigense sp. nov., Pleuroacanthites<br />

aff. biformis (Sowerby), Rhacophyllites<br />

sp., Nevadaphyllites cf. psilomorphus<br />

(Neumayr), Neophyllites sp. indet., Neophyllites<br />

cf. biptychus (Lange), Psiloceras tibeticum<br />

sp. nov., P. calliphyllum (Neumayr),<br />

Euphyllites cf. struckmanni (Neumayr), Discamphiceras<br />

pleuronotum (Canavari), Alsatites<br />

spp., Kammerkarites frigga, and K. sp.<br />

The ammonoid fauna shows a strong affinity<br />

to that of the Northern Calcareous Alps, although<br />

diversity in the Calliphyllum Zone is<br />

markedly lower. The ammonoid succession<br />

across the 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 is subdivided<br />

into four zones: the Rhaetian Marshi,<br />

52


the basal Hettangian Tibeticum, the lower<br />

Hettangian Calliphyllum, and the middle Hettangian<br />

Pleuronotum zones. It is the only<br />

known succession across the Triassic/Jurassic<br />

boundary in the Tethyan Realm that is not<br />

condensed. The Marshi and Calliphyllum<br />

zone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same zones in<br />

the Northern Calcareous Alps. The Tibeticum<br />

Zone, a new local zone, is transitional between<br />

the Marshi and the Calliphyllum zones in that<br />

it yields both choristoceratids and psiloceratids.<br />

Its base is taken to mark the base of the<br />

Jurassic System in the eastern Tethys.<br />

2008010192<br />

英 格 兰 中 侏 罗 世 巴 通 期 一 牡 蛎 生 长 速 率 和<br />

形 态 的 变 化 及 其 环 境 指 示 意 义 = Variation<br />

in growth-rate and form of a Bathonian (Middle<br />

Jurassic) oyster in England, and its environmental<br />

implications. ( 英 文 ). Johnson A;<br />

Liquorish M N; Sha Jingeng.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5): 1155-1173<br />

We review controls on extensional growth<br />

rate and shell thickness in the extant oyster<br />

Crassostrea. Data on these shell parameters<br />

for the ecologically similar Bathonian oyster<br />

Praeexogyra hebridica, sampled at carefully<br />

selected sites, are then used to test a hypothesis<br />

that small size in contemporaneous marine<br />

bivalves of north-west Europe was the product<br />

of reduced salinity. The hypothesis is refuted,<br />

at least to the extent that some additional factor<br />

must be involved. The relatively low extensional<br />

growth rate and shell thickness at the<br />

highest-salinity site, together with the elongate<br />

(‘etiolated’) shape there and the low extensional<br />

growth rate at all sites in comparison<br />

with Crassostrea, suggests that this factor is<br />

reduced primary productivity. Other faunal,<br />

sedimentological and diagenetic evidence is<br />

consistent with low productivity. We point to<br />

other possible instances of reduced productivity<br />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 and discuss the<br />

possible role of this factor in encouraging the<br />

widespread colonization of brackish-water<br />

environments by bivalves in the Bathonian<br />

Stage.<br />

2008010193<br />

软 舌 螺 侧 面 刺 状 突 起 helens 的 骨 骼 显 微 结<br />

构 = Skeletal microstructure of helens, lateral<br />

spines of hyolithids. ( 英 文 ). Mus M M;<br />

Bergström J. Palaeontology, 2007, 50(5):<br />

1231-1243<br />

In hyolithids the skeleton consists of four<br />

elements: a conch, an operculum and a pair of<br />

long, logarithmically curved ‘spines’ called<br />

helens. These last elements are rarely preserved,<br />

and have therefore remained poorly<br />

known and enigmatic. We have studied threedimensionally<br />

preserved helens of the species<br />

‘Hyolithes’ lanceolatus, from the Permian of<br />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and ‘Hyolithes’<br />

groenwalli, from the Cambrian of Bornholm,<br />

Denmark. Helens were massive calcareous<br />

elements. Their original microstructure, herein<br />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consisted of concentric<br />

lamellae surrounding a narrow elongated<br />

core, which may have been rich in organic<br />

matter. This concentric pattern resulted<br />

from the successive accretion of shell material<br />

at the proximal, internal portion of helens.<br />

This growth model is in accordance with helen<br />

morphology and with the presence of a characteristic<br />

surface sculpture of overlapping lamellae.<br />

2008010194<br />

福 建 深 沪 湾 晚 更 新 世 古 牡 蛎 滩 的 发 育 与 留<br />

存 古 环 境 = The distribution and age feature<br />

of Late Pleistocene palaeo-oyster shell beach<br />

and the palaeo-environment of the oyster<br />

shells remained in Shenhuwan bay, Fujian<br />

Province. ( 中 文 ). 徐 起 浩 . 海 洋 科 学 , 2002,<br />

26(4): 58-62<br />

福 建 深 沪 湾 晚 更 新 世 古 牡 蛎 以 牡 蛎 原<br />

生 、 分 布 原 积 大 , 年 龄 主 要 在 25 800±2<br />

490aB.P~15 460±420 aB.P 之 间 为 其 主 要 特<br />

征 , 在 牡 蛎 生 长 期 间 , 深 沪 湾 地 壳 抬 升 速<br />

率 与 水 动 型 海 平 面 上 升 速 率 相 当 , 深 沪 湾<br />

海 水 深 度 稳 度 , 海 岸 环 境 稳 定 , 古 牡 蛎 繁<br />

盛 生 长 , 其 后 深 沪 湾 地 壳 抬 升 成 陆 , 古 牡<br />

蛎 滩 脱 离 海 水 成 为 牡 蛎 滩 台 地 , 距 今 7<br />

000a 和 距 今 2 000a 的 两 次 强 古 地 震 , 使 古<br />

牡 蛎 滩 速 下 沉 到 潮 下 带 和 潮 间 带 海 底 , 这<br />

是 深 沪 湾 晚 更 新 世 古 牡 蛎 滩 能 留 存 到 今 天<br />

的 重 要 原 因 。<br />

2008010195<br />

印 度 库 奇 中 侏 罗 世 巴 通 期 新 的 菊 石 组 合 =<br />

New Bathonian (Middle Jurassic) ammonite<br />

assemblages from Kutch, India. ( 英 文 ). Roy P;<br />

Bardhan S; Mitra A; Jana S K. Journal of<br />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7, 30(5-6): 629-651<br />

The Bathonian ammonite assemblages have<br />

been previously poorly recorded in Kutch. The<br />

present study has unearthed a rich array of<br />

ammonite taxa ranging from the Middle to<br />

Upper Bathonian. While Oxycerites Rollier<br />

(1909) is a new record from Kutch, the oldest<br />

occurrence of Choffatia Siemiradzki (1898)<br />

has been found from the Middle Bathonian<br />

53


horizon. Oxycerites cf. orbis (Giebel) is a<br />

zonal index of the Late Bathonian in other<br />

areas and thus facilitates interprovincial correlation.<br />

Besides, palaeobiogeographic and<br />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many species have<br />

been modified based on new information. For<br />

example, macrocephalitin species, i.e., Kamptokephalites<br />

cf. etheridgei Spath (1928), Macrocephalites<br />

bifurcatus transient intermedius<br />

Spath (1928), M. cf. mantataranus Boehm<br />

(1912) were previously known from West Pacific,<br />

Indonesia have been now found in Kutch.<br />

Gracilisphinctes Buckman (1920) has been<br />

previously known to occur during the Middle<br />

Bathonian time, the present work extends its<br />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up to the definite<br />

Upper Bathonian horizon. Procerites hians<br />

(Waagen) an endemic species in Kutch previously<br />

known from the Upper Bathonian beds,<br />

its stratigraphic range has been extended down<br />

to the Middle Bathonian. Detail taxonomy of<br />

the newly obtained taxa has been done and in<br />

many cases sexual dimorphism has been recognized.<br />

2008010196<br />

印 度 西 部 库 奇 提 塘 期 腹 足 类 Obornella 属<br />

一 新 种 = Record of a new species of Obornella<br />

Cox 1959 (Gastropoda) from the Tithonian<br />

of Kutch, western India. ( 英 文 ). Das S S.<br />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7, 30(2):<br />

207-212<br />

Obornella Cox 1959, is an extremely depressed<br />

genus of the family Pleurotomariidae.<br />

It first appeared during Toarcian in France and<br />

continued up to the Tithonian. Obornella is a<br />

Tethyan genus restricted only to western<br />

Europe except previous reports of migration<br />

of a species to Kutch during the Late Bathonian.<br />

The present find describes a new species<br />

of Obornella, i.e., Obornella lakhaparensis<br />

from immediately below the Jurassic–<br />

Cretaceous boundary in Kutch. The present<br />

species is quite distinct from other Obornella<br />

species and has many novelties. A detailed<br />

systematic description is provided.<br />

2008010197<br />

青 藏 高 原 东 部 Changtai-Gacun 地 区 晚 三 叠<br />

世 双 壳 类 Pergamidiidae 科 一 新 属 = A new<br />

genus of Pergamidiidae (Bivalvia) from the<br />

Late Triassic of the Changtai-Gacun area,<br />

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 英<br />

文 ). Lin Li; Zhu Lidong; Pang Yancun; Sha<br />

Jinge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br />

2007, 30(1): 108-112<br />

The new epi-byssate bivalve Parapergamidia<br />

changtaiensis gen. et sp. nov. of the<br />

family Pergamidiidae occurs in the Upper Triassic<br />

( Late Carnian–Early Norian) Tumugou<br />

Formation of the Changtai-Gacun area, eastern<br />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During<br />

the Late Triassic, this area was an intra-arc rift<br />

of the Yidun Island Arc along the eastern<br />

margin of the Tethyan seaway. The new taxon<br />

has a big byssal gape, prominent byssal retractor<br />

muscle scars, and anteriorly oblique and<br />

posteriorly to posteroventrally elongated<br />

shape. The thin shell is distinctly longer than<br />

high.<br />

2008010198<br />

奥 地 利 阿 尔 卑 斯 晚 三 叠 世 内 壳 亚 纲 头 足 类<br />

Phragmoteuthis 属 与 壳 体 共 同 保 存 的 外 套<br />

膜 、 墨 囊 、 墨 汁 、 碗 钩 和 软 体 碎 屑 = The<br />

mantle, ink sac, ink, arm hooks and soft body<br />

debris associated with the shells in Late Triassic<br />

coleoid cephalopod Phragmoteuthis from<br />

the Austrian Alps. ( 英 文 ). Doguzhaeva L A;<br />

Summesberger H; Mutvei H; Brandstaetter F.<br />

palaeoworld, 2007, 16(4): 272-284<br />

Fragmentarily preserved shells – mainly<br />

pro-ostraca, in several cases also phragmocones<br />

– occurring together with arm hooks<br />

and the ink sac of the Carnian (Late Triassic)<br />

coleoid cephalopod Phragmoteuthis bisinuata<br />

(Bronn) from Lunz (Austria) are examined<br />

with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br />

energy-dispersive spectrometer. The proostracum<br />

bears black, shiny, pitch-like sheets.<br />

The black sheets, the ink sac content and the<br />

arm hooks have a granular ultrastructure of<br />

0.1–1 μm grain size. The arm hooks and black<br />

sheets are micro-laminated; each lamina consists<br />

of fibres. The ink consists of an agglomerate<br />

of grains. On the ventral (internal) side<br />

of the pro-ostracum, the black sheets occasionally<br />

bear agglomerates of homogeneous,<br />

ink-like material along with heterogeneous<br />

structures. The pro-ostracum has crystalshaped<br />

units with lamello-columnar ultrastructure<br />

of the inner layer and plate ultrastructure<br />

of the outer layer. This resembles the Late<br />

Triassic Lunzoteuthis [Doguzhaeva, L.A.,<br />

Mutvei, H., Summesberger, H., 2005a. A Late<br />

Triassic coleoid from the Austrian Alps: the<br />

pro-ostracum viewpoint. In: Kostak, M.,<br />

Marek, J. (Ed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br />

Symposium on Coleoid Cephalopods<br />

Through Time. Short Papers/Abstracts Vol.<br />

Prague, 26–29 September, 2005, pp. 55–59]<br />

and Early Jurassic Belemnotheutis [Doguzhaeva,<br />

L.A., Donovan, D.T., Mutvei, H.,<br />

54


2005b. The rostrum, conotheca and proostracum<br />

in the Jurassic coleoid Belemnotheutis<br />

Pearce from Wiltshire, England. In:<br />

Kostak, M., Marek, J. (Eds.), Proceedings of<br />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leoid<br />

Cephalopods Through Time. Short Papers/Abstracts<br />

Vol. Prague, 26–29 September,<br />

2005, pp. 45–49]. The black sheets, the material<br />

on their inner surface, the ink and the arm<br />

hooks consist of carbon, occasionally with<br />

minor amounts of sulfur. The shell is of calcium<br />

carbonate. Based on their organic composition,<br />

position in the shell and lamellofibrillar<br />

ultrastructure, the black sheets are<br />

considered to be remains of the mantle, sometimes<br />

with ink sac and soft body debris. The<br />

carbon composition and granular ultrastructure<br />

of arm hooks, ink, and soft tissue remains<br />

indicate that the non-mineralized structures<br />

are pseudomorphosed by carbon (carbonization),<br />

possibly due to C-accumulating bacteria.<br />

2008010199<br />

阿 拉 斯 菊 石 群 的 新 材 料 = New information<br />

on Araxoceratidae Ruzhencev. ( 中 文 ). 马 俊 文 .<br />

煤 田 地 质 与 勘 探 , 2002, 30(1): 7-13 1 图 版 .<br />

描 述 的 菊 石 产 自 江 西 宜 春 、 安 福 两 地 ,<br />

计 有 1 新 科 、5 新 属 、8 新 种 和 一 个 未 定<br />

种 。 根 据 花 桥 菊 石 科 ( 新 科 ) 和 宜 春 菊 石<br />

属 ( 新 属 ), 阐 述 了 菊 石 的 演 化 , 并 对 国<br />

际 地 层 对 比 作 了 探 讨 。<br />

2008010200<br />

江 西 乐 平 煤 系 外 胄 菊 石 科 的 新 发 现 = New<br />

discovery on Episageceratidae Ruzhencev in<br />

Leping coal bearing strate, Jiangxi. ( 中 文 ). 马<br />

俊 文 . 煤 田 地 质 与 勘 探 , 2002, 30(3): 9-12 1<br />

图 版 .<br />

描 述 的 菊 石 标 本 采 自 江 西 安 福 乐 平 系 ,<br />

计 有 2 新 属 、2 新 种 和 1 个 未 定 种 。 根 据 这<br />

些 资 料 对 晚 二 叠 世 早 期 华 南 海 域 的 生 态 环<br />

境 作 了 初 步 探 讨 。<br />

2008010201<br />

南 海 永 暑 礁 泻 湖 1 680 年 来 微 型 腹 足 类 丰<br />

度 变 化 的 环 境 意 义 =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br />

of microgastropod abundance variation in<br />

the Yongshujiao reef lagoon, South China Sea<br />

during the last 1 680 years. ( 中 文 ). 冯 伟 民 . 微<br />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 18(1): 43-47 1 图 版 .<br />

永 暑 礁 南 永 3 井 记 录 了 近 1 680 年 来 礁 泻<br />

湖 腹 足 类 遗 壳 的 沉 积 变 化 , 其 中 腹 足 类 丰 度<br />

变 化 尤 为 显 著 , 存 在 三 个 高 丰 度 区 和 相 间 的<br />

三 个 低 丰 度 区 。 全 样 单 一 的 粉 砂 沉 积 , 表 明<br />

丰 度 的 变 化 与 底 质 类 型 无 关 , 而 高 分 异 度 显<br />

示 了 一 部 分 腹 足 类 遗 壳 为 水 动 力 搬 运 的 结<br />

果 。 腹 足 类 丰 度 与 沉 积 速 率 的 对 比 表 明 , 高<br />

沉 积 速 率 和 低 沉 积 速 率 以 及 波 动 的 沉 积 环<br />

境 均 不 利 于 腹 足 类 的 发 展 , 而 适 中 的 沉 积 速<br />

率 和 稳 定 的 沉 积 环 境 将 是 腹 足 类 发 展 的 有<br />

利 因 素 。 发 现 环 境 的 变 化 大 约 以 400 - 600<br />

年 为 周 期 。1 459- 1 680 年 间 为 环 境 动 荡 期 ,<br />

腹 足 类 为 低 丰 度 ;1 081- 1 459 年 间 为 环 境 稳<br />

定 期 , 腹 足 类 丰 度 高 ;559- 1 081 年 间 为 沉 积<br />

速 率 急 剧 变 化 期 , 腹 足 类 为 低 丰 度 ;1- 559 年<br />

间 沉 积 速 率 非 常 稳 定 , 腹 足 类 十 分 发 育 。<br />

节 肢 动 物<br />

2008010202<br />

深 海 介 形 虫 组 合 对 晚 白 垩 纪 古 海 洋 变 化 的<br />

回 应 : 南 部 海 洋 ODP 点 位 689 = Response of<br />

deep-sea ostracod assemblages to Late Cretaceous<br />

palaeoceanographical changes: ODP<br />

Site 689 in the Southern Ocean. ( 英 文 ). Majoran<br />

S; Widmark J G V. Cretaceous Research,<br />

1998, 19(6): 843-872<br />

Twenty-six deep-sea ostracod species are<br />

described from the late Campanian to late<br />

Maastrichtian of ODP Site 689 in the Southern<br />

Ocean. Three are described as new: Cytherelloidea<br />

megaspirocostata, Agulhasina sudoceanica<br />

and Pennyella foveolata. Correspondence<br />

analysis identified three faunal sample<br />

groups. The first is mainly characterised by A.<br />

sudoceanica, Kirthe sp. and Cytherellasp.<br />

This is replaced, first temporarily (betweenc.<br />

71 and 69 Ma) by a group mainly characterised<br />

by Argilloecia spp. and C. megaspirocostata,<br />

possibly a consequence of a shortlived<br />

global palaeoceanographic event marked<br />

by increased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of intermediate<br />

waters at site 689. It then reappears<br />

before finally being replaced by a third group<br />

largely characterised by Eucythere cf. circumcostata,<br />

P. foveolata and Dutoitella mimica<br />

Dingle. This final change is coeval with a<br />

marked increase in the faunal density of ostracods,<br />

probably owing to an increase in food<br />

supply. However, the oxygen isotopic records<br />

of benthonic foraminifera suggests that the<br />

replacement of the first ostracod group by the<br />

third is a result of the long term Maastrichtian<br />

cooling of intermediate waters at high latitudes.<br />

This replacement is also coeval with a<br />

gradual change in benthonic foraminiferal<br />

assemblages at site 689. It is suggested, therefore,<br />

that Pennyella and Dutoitella had a<br />

greater potential of adapting to successively<br />

colder palaeoceanographical conditions than<br />

55


Agulhasina. The former genera have a cosmopolitan<br />

deep-sea distribution today<br />

2008010203<br />

冀 北 滦 平 陆 相 侏 罗 — 白 垩 系 生 物 地 层 界 线<br />

及 候 选 层 型 研 究 进 展 = Advances in the<br />

study of non-marine Jurassic-Cretaceous biostratigraphi<br />

cal boundary and candidate stratotype<br />

in Luanping basin,northern Hebei. ( 中 文 ).<br />

柳 永 清 ; 庞 其 清 ; 李 佩 贤 ; 田 树 刚 ; 牛 绍 武 . 地 质<br />

通 报 , 2002, 21(3): 176-180<br />

滦 平 盆 地 张 家 沟 侏 罗 — 白 垩 系 界 线 上 下<br />

为 连 续 沉 积 的 滨 浅 湖 — 半 深 湖 序 列 , 介 形 类<br />

和 叶 肢 介 类 化 石 丰 富 , 是 中 国 陆 相 J\K 界 线 理<br />

想 的 层 型 候 选 剖 面 。 通 过 晚 侏 罗 世 和 早 白<br />

垩 世 介 形 类 、 叶 肢 介 生 物 组 合 及 沉 积 学 与<br />

成 因 地 层 学 的 综 合 研 究 , 认 为 陆 相 侏 罗 — 白<br />

垩 系 生 物 地 层 界 线 以 介 形 类 大 个 体 滦 平 介<br />

Luanpingella 的 消 失 、 女 星 介 Cypridea 的 出<br />

现 , 叶 肢 介 Nestoria 、 Pseudograpta 及<br />

Keratestheria 等 的 消 失 以 及 Eosestheria 的 始<br />

现 , 扇 三 角 洲 平 原 或 前 缘 亚 相 或 等 同 亚 、 微<br />

相 带 的 结 束 为 标 志 。 陆 相 界 线 层 型 研 究 和<br />

定 义 异 于 海 相 盆 地 , 陆 相 环 境 生 物 化 石 的 自<br />

然 缺 欠 可 以 通 过 地 层 格 架 建 立 及 沉 积 亚 微<br />

相 序 列 高 精 度 地 划 分 、 对 比 予 以 弥 补 , 并 应<br />

纳 入 陆 相 界 线 层 型 的 定 义 中 。<br />

2008010204<br />

冀 北 滦 平 盆 地 大 北 沟 组 叶 肢 介 化 石 研 究 新<br />

进 展 =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conchostracon<br />

fossils from the Dabeigou Formation<br />

in the Luanping basin,northern Hebei<br />

Province of China. ( 中 文 ). 牛 绍 武 ; 李 佩 贤 ; 田<br />

树 刚 ; 柳 永 清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4): 329-<br />

338<br />

系 统 研 究 了 采 自 滦 平 盆 地 火 斗 山 乡 张 家<br />

沟 剖 面 大 北 沟 组 (J 3 d) 的 叶 肢 介 化 石 4 属 22<br />

种 ( 包 括 11 个 新 种 )。 其 中 ,Nestoria 属 占 绝 对<br />

优 势 , 并 贯 穿 整 个 大 北 沟 组 , 故 大 北 沟 组 可 称<br />

为 Nestoria 群 。 在 该 剖 面 大 北 沟 组 首 次 发 现<br />

了 Jibeilimnadia 属 和 Keratestheria 属 , 分 别 产<br />

于 该 组 下 部 和 上 部 , 可 将 Nestoria 群 进 一 步 划<br />

分 为 下 部 Nestoria-Jibeilimnadi 组 合 ( 带 ) 和 上<br />

部 Nestoria-Keratestheria 组 合 ( 带 )。 另 外 , 在<br />

张 家 沟 剖 面 大 北 沟 组 上 部 首 次 发 现 了 中 侏<br />

罗 统 土 城 子 组 中 的 重 要 分 子 cf. Pseudograpta<br />

属 , 进 一 步 证 明 了 大 北 沟 组 的 叶 肢 介 动 物<br />

群 与 土 城 子 组 的 叶 肢 介 关 系 密 切 , 具 有 重 要<br />

的 时 代 意 义 。<br />

2008010205<br />

冀 北 滦 平 张 家 沟 大 北 沟 组 — 大 店 子 组 介 形<br />

类 的 发 现 及 生 物 地 层 界 线 研 究 = Discovery<br />

of ostracods in the Dabeigou and Dadianzi<br />

Formations at Zhangjiagou,Luanping<br />

County,northern Hebei Province of China and<br />

new progress in the biostratigraphic boundary<br />

study. ( 中 文 ). 庞 其 清 ; 李 佩 贤 ; 田 树 刚 ; 柳 永 清 .<br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4): 329-338 2 图 版 .<br />

冀 北 滦 平 张 家 沟 大 北 沟 组 — 大 店 子 组 的<br />

剖 面 连 续 、 沉 积 序 列 完 整 、 介 形 类 化 石 十<br />

分 丰 富 , 可 分 为 :Ⅰ.Luanpin-gella-<br />

Eoparacypris - Pseudoparacypridopsis, Ⅱ.<br />

Yanshanina – Cypridea - Rhinocypris 和 Ⅲ.<br />

Cypridea-Yanshanina-Timiriasevia 3 个 组 合<br />

带 。Ⅰ 组 合 带 分 布 在 大 北 沟 组 , 显 示 了 晚 侏<br />

罗 世 晚 期 的 特 征 ,Ⅱ、Ⅲ 组 合 带 分 布 于 大 店<br />

子 组 ,Cypridea 开 始 大 量 出 现 , 明 显 地 具 有 早<br />

白 垩 世 早 期 的 特 征 , 故 侏 罗 — 白 垩 系 的 界 线<br />

应 置 于 第 Ⅰ 组 合 带 与 第 Ⅱ 组 合 带 之 间 , 即 大<br />

北 沟 组 与 大 店 子 组 之 间 。 两 组 间 的 砾 岩 和<br />

砂 砾 岩 在 张 家 沟 剖 面 已 相 变 为 砂 泥 岩 互 层 ,<br />

其 间 未 找 到 生 物 化 石 的 岩 层 厚 度 , 由 大 店 子<br />

东 沟 剖 面 的 56m 至 张 家 沟 剖 面 已 减 少 至 仅<br />

为 9.11m, 张 家 沟 剖 面 优 于 井 上 — 大 店 子 东<br />

沟 剖 面 , 可 作 为 中 国 北 方 陆 相 侏 罗 — 白 垩 系<br />

的 界 线 层 型 剖 面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br />

2008010206<br />

二 叠 纪 末 期 集 群 灭 绝 后 的 古 生 态 变 化 : 中 国<br />

南 部 广 西 省 西 北 部 早 三 叠 世 介 形 类 = Palaeoecological<br />

changes after the end-Permian<br />

mass extinction: Early Triassic ostracods from<br />

northwestern Guangxi Province, South China.<br />

( 英 文 ). Crasquin-Soleau S; Galfetti T; Bucher<br />

H; Brayard A. 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br />

e stratigrafia, 2006, 112(1): 55-75<br />

Thirty-seven species belonging to fourteen<br />

genera are recognized. Seven species are new.<br />

The Griesbachian assemblage from the basal<br />

microbial lemestone is well diversified and<br />

does not suggest any abnormal palaeoenvironmental<br />

conditions in terms of salinity, temperature<br />

or oxygen content. Particularly, the<br />

ostracods are typical of well oxygenated water<br />

and do not reflect any anoxia. Dienerian and<br />

Smithian ostracods are evidenced for the first<br />

time and the assemblages suggest less favourable<br />

palaeoenviromental condition. Diversity<br />

and abundance of ostracod assemblages recovered<br />

from the Spathian on.<br />

2008010207<br />

辽 西 热 河 生 物 群 箭 蜓 科 昆 虫 新 类 群 = New<br />

taxa of Gomphidae (Insecta:Odonata) in Jehol<br />

Biota from western Liaoning,China. ( 中 文 ).<br />

56


常 建 平 ; 孙 忠 实 . 世 界 地 质 , 2006, 25(2): 105-<br />

112 1 图 版 .<br />

描 述 了 箭 蜓 科 (Gomphidae) 一 新 属 种 — 宽<br />

翅 辽 宁 澜 箭 蜓 (Liaoninglanthus latus gen. et<br />

sp. nov.) 及 新 属 一 未 定 种 (Liaoninglanthus<br />

sp.), 还 对 义 县 光 箭 蜓 (Liogomphus yixianensis<br />

Ren et Gao,1996) 进 行 了 补 充 描 述 。 化 石 全<br />

部 采 自 辽 西 北 票 黄 半 吉 沟 义 县 组 下 部 ( 晚 侏<br />

罗 世 晚 期 — 早 白 垩 世 )。<br />

2008010208<br />

松 辽 盆 地 三 肇 地 区 扶 余 油 层 和 杨 大 城 子 油<br />

层 介 形 类 古 生 态 及 沉 积 环 境 探 讨 = Paleoecology<br />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br />

ostracods in the Fuyu and Yangdachengzi oil<br />

horizons in the Sanzhao area, Songliao basin.<br />

( 中 文 ). 刘 振 文 ; 张 智 礼 ; 王 佰 长 ; 张 铭 . 中 国 地<br />

质 , 2006, 33(5): 1159-1166<br />

笔 者 较 系 统 地 对 松 辽 盆 地 三 肇 地 区 扶 余<br />

油 层 和 杨 大 城 子 油 层 ( 以 下 简 称 扶 、 杨 油 层 )<br />

介 形 类 的 组 合 特 征 、 分 布 范 围 以 及 古 生 态<br />

进 行 了 研 究 。 研 究 表 明 , 扶 、 杨 油 层 沉 积 时<br />

期 的 介 形 类 自 初 期 少 量 出 现 , 之 后 发 展 并 繁<br />

盛 , 末 期 全 部 绝 灭 。 这 种 变 化 不 仅 表 现 为 介<br />

形 类 动 物 群 的 属 和 种 数 有 较 大 幅 度 的 增 加 ,<br />

而 且 其 壳 饰 类 型 、 分 布 范 围 与 壳 体 保 存 状<br />

况 也 发 生 了 规 律 性 变 化 , 但 总 体 上 仍 为 壳 饰<br />

简 单 、 属 种 类 型 较 多 、 大 小 个 体 混 生 并 生<br />

活 于 浅 水 湖 泊 环 境 的 介 形 类 群 体 。 对 介 形<br />

类 的 埋 葬 环 境 与 分 布 范 围 的 分 析 表 明 , 仅 含<br />

有 少 量 介 形 类 化 石 碎 片 的 杨 五 组 、 杨 四 组<br />

的 沉 积 环 境 为 冲 积 平 原 环 境 , 而 含 有 较 丰 富<br />

介 形 类 化 石 的 杨 三 组 — 扶 上 组 的 沉 积 环 境<br />

则 以 浅 湖 环 境 为 主 , 并 自 杨 三 组 沉 积 时 期 在<br />

该 区 中 部 出 现 大 范 围 的 浅 水 湖 泊 后 , 随 着 时<br />

间 的 推 移 , 湖 泊 分 布 范 围 与 水 深 在 缓 慢 的 扩<br />

大 或 增 加 , 至 扶 下 组 沉 积 时 期 该 湖 泊 向 西 已<br />

扩 大 至 大 庆 长 垣 以 西 , 从 而 与 齐 家 — 古 龙 地<br />

区 的 湖 泊 连 为 一 体 , 组 成 统 一 的 松 辽 古 湖<br />

泊 。 湖 泊 水 体 浅 、 气 候 干 燥 、 氧 化 作 用 强 ,<br />

可 能 是 造 成 该 时 期 湖 相 砂 、 泥 沉 积 物 呈 现<br />

红 色 的 主 要 原 因 。<br />

2008010209<br />

海 生 、 咸 水 生 介 形 虫 的 闭 壳 肌 运 动 学 特 征<br />

及 多 样 化 的 壳 纹 饰 构 成 模 式 = Kinematics of<br />

adductor muscle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br />

various shell ornamentations in marine and<br />

brackish water ostracods. ( 英 文 ). Tanaka G.<br />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 2007, 11(2): 123-<br />

133<br />

A new theoretical morphological model is<br />

introduced to describe various shell ornament<br />

patterns of cytheroidean ostracods. A wavesource<br />

model proposed here was designed<br />

with reference to the kinematics of adductor<br />

muscles. This model depicts the ornament patterns<br />

as composite waves that are defined in<br />

terms of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wave<br />

elements. Computer models successfully mimicked<br />

most of the ornament patterns seen in<br />

the Cytheroidea. The theoretical morphospace<br />

places the multiple-bracket ornamentation as<br />

an intermediate pattern among concentric,<br />

radial, and smooth patterns. The result suggests<br />

that any observed pattern can be readily<br />

derived from a multiple-bracket one by a<br />

slight change of developmental parameters.<br />

2008010210<br />

日 本 Xestoleberis 属 新 种 (Cytheroidea,<br />

Ostracoda, Crustacea) 的 分 类 和 地 理 分 布<br />

= Taxonomy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br />

recent Xestoleberis species (Cytheroidea, Ostracoda,<br />

Crustacea) from Japan. ( 英 文 ). Sato T;<br />

Kamiya T.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 2007,<br />

11(2): 183-227<br />

Thirteen living species of the genus<br />

Xestoleberis were found from 122 samples<br />

collected from the coast of Japan. Samples<br />

were mainly collected from algae, Corallina<br />

pilulifera and Sargassum thunbergii, in the<br />

intertidal zone and the uppermost infralittoral<br />

zone. Seven species are new and are described<br />

herein; Xestoleberis ikeyai sp. nov., Xestoleberis<br />

kuroshio sp. nov., Xestoleberis magnoculus<br />

sp. nov., Xestoleberis notoensis sp. nov.,<br />

Xestoleberis planuventer sp. nov., Xestoleberis<br />

ryukyuensis sp. nov. and Xestoleberis sesokoensis<br />

sp. nov. Xestoleberis sagamiensis<br />

Kajiyama, 1913 is redescribed. The thirteen<br />

Xestoleberis specie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re<br />

sub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the<br />

morphology of their carapace pore-systems.<br />

This group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ir estimated<br />

phylogeny. The grouping is supported<br />

by general carapace shape, morphology of<br />

muscle scars, male copulatory organ and “Differentiation<br />

of Distributional pattern of Poresystems<br />

(DDP)” analysis, and is considered to<br />

reflect phylogeny.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br />

of Xestoleberis around Japan is shown for<br />

the first time, and the distinctive distribution<br />

of species and groups, which correspond to<br />

marine climates, is clearly recognized.<br />

2008010211<br />

山 东 东 营 凹 陷 古 近 纪 介 形 类 优 势 分 异 度 研<br />

究 = Study on the dominance diversity of Os-<br />

57


tracoda of the Paleogene in Dongying Sag of<br />

Shandong. ( 中 文 ). 郑 德 顺 ; 李 守 军 . 古 地 理 学<br />

报 , 2002, 4(2): 64-70<br />

优 势 分 异 度 不 仅 能 表 明 化 石 群 内 属 种 的<br />

多 寡 , 而 且 能 反 映 各 种 个 数 分 配 是 否 均<br />

匀 。 它 对 划 分 生 物 群 落 和 恢 复 沉 积 环 境 具<br />

有 重 要 意 义 。 文 中 讨 论 了 优 势 分 异 度 的 概<br />

念 , 并 选 用 了 信 息 函 数 熵 H(s) 作 为 分 异<br />

度 的 计 算 方 法 , 分 析 统 计 了 山 东 济 阳 坳 陷<br />

东 营 凹 陷 沙 三 段 至 沙 一 段 沉 积 时 期 的 介 形<br />

类 分 析 化 验 资 料 , 并 计 算 了 东 营 凹 陷 现 有<br />

资 料 井 各 时 期 的 分 异 度 值 , 做 出 了 分 异 度<br />

等 值 线 图 。 根 据 分 异 度 的 值 及 区 域 内 的 优<br />

势 种 , 共 划 分 出 了 各 时 期 的 11 个 生 物 群<br />

落 , 即 Limnocythere armata ( 具 刺 湖 花<br />

介 )、Phacocypris huiminensis( 惠 民 小 豆<br />

介 ),Pseudocandona boxingensis( 博 兴 假<br />

玻 璃 介 ),Camarocypris elliptica( 椭 圆 拱<br />

形 介 ),Huabeinia unispinata( 单 刺 华 北<br />

介 ),Camarocypris ovata ( 卵 形 拱 星<br />

介 ),Huabeinia chinensis ( 中 国 华 北<br />

介 ),Camarocypris ovata ( 卵 形 拱 星<br />

介 ),Huabeinia chinensis ( 中 国 华 北<br />

介 ),Cyprois mina ( 小 型 拟 星 介 ),<br />

Huabeinia obscura( 隐 瘤 华 北 介 )。 个 体 古<br />

生 态 资 料 和 优 势 分 异 度 值 对 生 物 相 划 分 和<br />

环 境 划 分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结 合 生 物 群 落<br />

划 分 出 了 东 营 凹 陷 各 时 期 的 沉 积 环 境 。<br />

2008010212<br />

藏 南 洛 扎 地 区 晚 侏 罗 世 乃 乡 组 的 建 立 及 日<br />

当 组 中 Cyclesthriopsis 的 发 现 = The establishment<br />

of the Late Jurassic Naixiang Formation<br />

and the discovery of Cyclesthriopsis in<br />

the Ridang Formation, Luozha, South Tibet.<br />

( 中 文 ). 夏 军 ; 钟 华 明 ; 童 劲 松 ; 李 运 怀 ; 徐 生 发 ;<br />

鲁 如 魁 ; 邱 军 强 . 安 徽 地 质 , 2001, 11(1): 27-<br />

29<br />

在 藏 南 的 洛 扎 — 江 孜 一 带 新 发 现 了 一 套<br />

晚 侏 罗 世 碎 屑 岩 地 层 , 与 西 侧 的 维 美 组 及<br />

东 北 部 的 卡 东 组 、 桑 秀 组 为 同 期 异 相 , 岩<br />

性 差 异 较 大 , 延 伸 稳 定 , 命 名 为 乃 乡 组 。<br />

在 中 侏 罗 世 日 当 组 中 新 发 现 似 圆 叶 肢 介 化<br />

石 。<br />

2008010213<br />

澳 大 利 亚 北 部 铝 土 质 昆 虫 蛹 壳 = Bauxitic<br />

insect pupal cases from northern Australia. ( 英<br />

文 ). Tilley D B; Barrows T T; Zimmerman E<br />

C. Alcheringa, 1997, 21(1/2): 157-160<br />

Within the Weipa bauxite deposit of northern<br />

Queensland, Australia, are rare ovoid<br />

structures averaging 49 x 30 mm in size and of<br />

a similar composition to the surrounding<br />

bauxite. Comprised of a thin shell with an<br />

opening near one end, these structures encase<br />

ordinary bauxitic pisoliths and are referred to<br />

as ovate compound pisoliths. A small proportion<br />

of them are completely hollow and have<br />

no apparent opening into their chamber. Similar<br />

calcareous structures are found along the<br />

west coast of Eyre Peninsula, South Australia<br />

These calcareous structures are interpreted to<br />

have been constructed by the larval stage of<br />

the weevil Leptopius duponti, for protection<br />

during pupation. The calcareous structures<br />

have a similar size and shape to bauxitic pisoliths,<br />

suggesting that ovate compound pisoliths<br />

may have been constructed by a similar<br />

organism, possibly belonging to the genus<br />

Leptopius.<br />

2008010214<br />

阿 根 廷 圣 胡 安 和 门 多 萨 前 科 第 勒 拉 组 寒 武<br />

纪 三 叶 虫 生 物 相 . = Cambrian trilobite biofacies<br />

in the Alojamiento Formation, Precordillera<br />

of San Juan and Mendoza, Argentina.. ( 其<br />

他 ). Bordonaro O L; Banchig, A L.<br />

Ameghiniana, 2007, 44(1): 91-107<br />

Several Middle - Cambrian trilobite biofacies<br />

are defined from limestones of the Alojamiento<br />

Formation in the San Juan and Mendoza,<br />

Precordillera, Argentina. This study is<br />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ual biostratigraphy<br />

that defines biofacies as an informal biotic<br />

stratigraphic unit of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br />

characterized by associations of higher<br />

taxa. The Alokistocaridae Biofacies is composed<br />

of 10 % polymeroids of the Alokistocaridae<br />

family representing high energy shoal<br />

- water grainstones - packstones from the cordon<br />

de Santa Clara (San Juan). The Peronopsis<br />

Biofacies is composed of similar to 25 %<br />

of the agnostoid Peronopsis occurring in outer<br />

platform shallow subtidal packstones - wackestones<br />

exposed in the quebrada of Aguilera in<br />

the cordon del Alojamiento (Mendoza). The<br />

Ptychagnostus Biofacies is defined by similar<br />

to 30 % of the agnostoid Ptychagnostus found<br />

in outer - platform deep subtidal mudstones -<br />

calcipelites cropping out in the Leon Creek,<br />

cordon del Alojamiento (Mendoza). Both biofacies<br />

and lithofacies show an East-West<br />

bathymetric increase from shallow inner -<br />

platform to deep outer - platform settings. The<br />

Ehmaniella, Oryctocephalus and Ptychagnostus<br />

gibbus Zones recognised within each biofacies<br />

indicate an Early Marjumian age.<br />

58


2008010215<br />

北 京 京 西 盆 地 旱 白 垩 世 同 翅 目 化 石 一 新 属<br />

( 同 翅 目 : 蜡 蝉 总 科 ) = New Early Cretaceous<br />

lalacid from Jingxi Basin of Beijing,<br />

China (Homoptera: Fulgoroidea). ( 英 文 ). 张<br />

志 军 . 动 物 分 类 学 报 , 2002, 27(1): 20-23<br />

记 述 了 北 京 京 西 盆 地 早 白 垩 世 卢 尚 坟 组<br />

同 翅 目 一 新 属 新 种 翅 痣 白 垩 蜡 蝉 Cretoxixius<br />

stigmatosus gen. et sp. nov., 化 石 采 自 卢 尚<br />

坟 组 昆 虫 的 典 型 产 地 卢 尚 坟 村 , 时 代 属 早<br />

白 垩 世 巴 列 姆 期 (Barremian Stage), 归 卢<br />

尚 坟 昆 虫 群 ; 在 分 类 上 属 蜡 蝉 总 科 拉 蜡 蝉<br />

科 。 模 式 标 本 保 存 于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br />

2008010216<br />

我 国 侏 罗 纪 脉 翅 目 化 石 一 新 属 一 新 种 ( 脉<br />

翅 目 : 蚁 蛉 总 科 ) = A new genus and new<br />

species of lacewings in the Jurassic of China<br />

(Neuroptera: Myrmeleontoidea). ( 英 文 ). 任 东 ;<br />

尹 继 才 . 动 物 分 类 学 报 , 2002, 27(2): 269-273<br />

描 述 脉 翅 目 化 石 一 新 属 一 新 种 , 精 细 华<br />

蛉 Siniphes delicatus gen. et sp. nov., 标 本 采<br />

自 辽 宁 省 北 票 市 晚 侏 罗 世 义 县 组 地 层 中 。<br />

讨 论 了 华 蛉 属 的 科 级 分 类 问 题 。 新 属 可 归<br />

于 蚁 蛉 总 科 , 但 科 级 位 置 不 能 确 定 。 模 式<br />

标 本 保 存 在 首 都 师 范 大 学 生 物 系 。<br />

2008010217<br />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中 侏 罗 世 表 翼 蛉 化 石 一 新 种<br />

( 脉 翅 目 : 翼 蛉 科 ) = A new Middle Jurassic<br />

species of Epiosmylus from inner Mongolia,<br />

China (Neuroptera: Osmylidae). ( 中 文 ).<br />

任 东 ; 尹 继 才 . 动 物 分 类 学 报 , 2002, 27(2):<br />

274-277<br />

描 述 表 翼 蛉 属 化 石 1 新 种 , 潘 氏 表 翼 蛉<br />

Episomylus panfilovi sp. nov., 讨 论 了 表 翼 蛉<br />

属 的 科 级 分 类 问 题 。 标 本 采 自 内 蒙 古 自 治<br />

区 宁 城 县 山 头 乡 中 侏 罗 世 地 层 中 。<br />

2008010218<br />

陕 西 铜 川 中 三 叠 世 中 蝎 蛉 科 新 化 石 属 种<br />

( 昆 虫 纲 : 长 翅 目 ) = Middle Triassic new<br />

fossils of Mesopanorpodidae (Insecta: Mecoptera)<br />

from Tongchuan, Shaanxi province,<br />

China. ( 英 文 ). 洪 友 崇 ; 郭 新 荣 ; 王 文 利 . 动 物<br />

分 类 学 报 , 2002, 27(2): 278-283<br />

新 的 中 蝎 蛉 科 化 石 标 本 采 自 陕 西 铜 川 中<br />

三 叠 世 铜 川 组 下 段 上 部 灰 绿 色 泥 页 岩 中 , 划<br />

分 为 2 属 2 种 , 其 中 有 1 新 属 2 新 种 : Erdosia<br />

pectinata gen. et sp. nov., Mesopanorpodes<br />

shaanxiensis sp. nov.。 这 些 种 类 系 陕 西 昆 虫<br />

群 ( 属 陕 西 生 物 群 的 一 个 化 石 门 类 ) 铜 川 昆<br />

虫 组 合 的 新 成 员 。 铜 川 组 的 时 代 相 当 于 欧<br />

洲 拉 丁 尼 期 (LadinianStage)。<br />

2008010219<br />

内 蒙 古 宁 城 中 侏 罗 世 九 龙 山 组 昆 虫 群 落 生<br />

态 的 初 步 研 究 = Palaeoecology of insect<br />

community from Middle Jurassic Jiulongshan<br />

Formation in Ningcheng County, Inner Mongolia,<br />

China. ( 中 文 ). 谭 京 晶 ; 任 东 . 动 物 分 类<br />

学 报 , 2002, 27(3): 428-434<br />

对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宁 城 县 山 头 乡 中 侏 罗 世<br />

九 龙 山 组 中 昆 虫 群 落 进 行 了 分 析 , 共 鉴 别<br />

出 3 个 昆 虫 群 落 : 水 生 昆 虫 群 落 Mesobaetis<br />

sibirica-Yanliaocorixa chinensis、 土 壤 昆 虫<br />

群 落 Anthoscytina longa-Palaeontinodes haifanggouensis<br />

和 森 林 草 地 昆 虫 群 落<br />

Rhipidoblattina<br />

hebeiensis-<br />

Sinoprophalangopsis reticulata。 根 据 定 性 和<br />

定 量 相 结 合 的 方 法 对 各 个 昆 虫 群 落 的 物 种<br />

丰 度 、 优 势 度 和 分 异 度 等 进 行 了 分 析 。 结<br />

果 显 示 化 石 产 地 当 时 为 近 岸 、 浅 水 的 湖 泊<br />

环 境 , 气 候 温 暖 、 潮 湿 。<br />

2008010220<br />

沼 泽 野 蜓 雄 性 化 石 的 首 次 发 现 及 其 脉 序 变<br />

异 = First discovery of male Rudiaeschna limnobia<br />

Ren, 1996 and its venational variability.<br />

( 中 文 ). 李 学 凤 ; 任 东 . 动 物 分 类 学 报 , 2002,<br />

27(3): 486-490<br />

首 次 描 述 并 图 示 了 沼 泽 野 蜓 Rudiaeschna<br />

limnobia Ren, 1996 雄 性 化 石 , 讨 论 了 其 翅<br />

脉 的 变 异 特 征 , 化 石 采 自 辽 宁 省 北 票 市 上<br />

侏 罗 统 义 县 组 地 层 中 。<br />

2008010221<br />

古 生 代 动 物 群 取 样 偏 差 的 影 响 极 其 对 宏 演<br />

化 研 究 意 义 = The effects of sampling bias on<br />

Palaeozoic fauna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croevolutionary<br />

studies. ( 英 文 ). Tarver J E;<br />

Braddy S J; Benton M J. Palaeontology, 2007,<br />

50(1): 177-184<br />

Trilobites, a dominant component of marine<br />

faunas during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br />

and which survived until the end of the Permian<br />

(542–251 Ma) have been used in many<br />

macroevolutionary analyses. Here, we use a<br />

discovery curve to document the sampling<br />

history of trilobites, which we consider a<br />

proxy for Palaeozoic faunas in general. At<br />

higher taxonomic ranks, orders, suborders and<br />

superfamilies, the fossil record has been completely<br />

sampled, while the family rank also<br />

shows a high level of sampling completeness,<br />

having reached an asymptote in 1970. Impor-<br />

59


tantly, this levelling-off occurred even though<br />

worker effort continued to increase. However,<br />

at genus level the sampling record is incomplete,<br />

indicating that families should not be<br />

used as a proxy for genera. There is little<br />

varia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subsets of generic<br />

data, with the sampling history of different<br />

stratigraphic periods and among different<br />

orders being very similar. However, there is<br />

noticeable variation among geographical regions,<br />

caused by variations in worker effort,<br />

and this could cause problems when comparing<br />

speciation and diversity patterns across<br />

faunal provinces. The role of synonyms on<br />

sampling history has had little effect.<br />

2008010222<br />

巴 西 早 白 垩 世 Crato 组 蝎 子 的 高 阶 分 类 学<br />

= Higher systematics of Scorpions from the<br />

Crato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of Brazil.<br />

( 英 文 ). Menon F. Palaeontology, 2007, 50(1):<br />

185–195<br />

Several new specimens of Protoischnurus<br />

axelrodorum Carvalho and Lourenço and<br />

Araripescorpius ligabuei Campos from the<br />

Crato Formation, Brazil, are described. The<br />

preserv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new morphological<br />

features allows a re-diagnosis of both<br />

species and a modification of their familial<br />

placement. Protoischnurus axelrodorum is the<br />

oldest species belonging to the scorpionoid<br />

family Hemiscorpiidae Pocock (= Ischnuridae<br />

Simon; = Liochelidae Fet and Bechly) and the<br />

first Cretaceous record. It was originally<br />

placed in the extinct family Protoischnuridae<br />

Carvalho and Lourenço, which is here synonymized<br />

with Hemiscorpiidae. Araripescorpius<br />

ligabuei, now assigned to Chactidae Pocock,<br />

is the first chactoid recorded for the Cretaceous<br />

of Brazil.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at<br />

the lineages of two modern families date back<br />

at least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considering<br />

their current distribution, were probably<br />

present before the break-up of the supercontinent<br />

Gondwana. Palaeoecological inferences<br />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tropical habitats in the<br />

vicinity of the Crato lake/lagoon.<br />

2008010223<br />

华 南 板 块 Arenig–Llanvirn 期 Asaphoid 三<br />

叶 虫 = Asaphoid Trilobites from the Arenig–<br />

Llanvir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 英 文 ).<br />

Turvey S T. Palaeontology, 2007, 50(2): 347-<br />

399<br />

Twenty-nine Arenig and Llanvirn trilobite<br />

species, representing 20 genera in the Asaphidae,<br />

Cyclopygidae, Dikelokephalinidae,<br />

Nileidae, Raphiophoridae, Remopleurididae,<br />

Taihungshaniidae and Trinucleidae, are<br />

treated in a taxonomic review of the South<br />

Chinese Asaphida. This review is based on<br />

large collections of trilobite material made<br />

from five formations at nine localities in western<br />

Hubei, northern Hunan and southern<br />

Shaanxi, representing a wide range of benthic<br />

marine environments across the Yangtze Platform<br />

and Jiangnan Transitional Belt regions of<br />

the South China Plate. Most South Chinese<br />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saphidae are reassigned<br />

to the Nobiliasaphinae on the basis of<br />

cranidial and hypostomal characters, and<br />

taxonomic revisions are given for Liomegalaspides<br />

and Opsimasaphus pseudodawanicus.<br />

Taihungshania shui and T. tachengssuensis<br />

are revised and redescribed, and the establishment<br />

of lectotypes for these species and T.<br />

brevica clarifies the status of the type material<br />

of Taihungshania. Nileus walcotti is revised<br />

and restricted biogeographically to the South<br />

China Plate; material from Xinjiang previously<br />

assigned to this species is reassigned to<br />

N. sericeus sp. nov. The new raphiophorid<br />

species Raphioampyx sinankylosus is described.<br />

Aocaspis, Incaia and Raphioampyx<br />

are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South<br />

China, and the latter two genera are also recorded<br />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Arenig.<br />

2008010224<br />

奥 陶 纪 介 形 类 一 种 新 的 性 双 形 = A new<br />

kind of sexual dimorphism in Ordovician Ostracodes.<br />

( 英 文 ). Schallreuter R; Hinz-<br />

Schallreuter I. Palaeontology, 2007, 50(2):<br />

495-501<br />

In Ordovician ostracodes (genus Incisua) a<br />

new kind of sexual dimorphism is described,<br />

which is the first example among this group<br />

with males being the heteromorphs. The<br />

valves of males are larger and less frequent<br />

than the female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br />

having a furrow in the ventral part. The furrow<br />

may have functioned as a device to enable the<br />

two sexes to cling together during mating.<br />

2008010225<br />

西 班 牙 早 白 垩 世 Coptoclavid 甲 虫 ( 鞘 翅<br />

目 : 肉 食 亚 目 ): 一 种 新 的 甲 虫 取 食 策 略<br />

= Coptoclavid Beetles (Coleoptera: Adephaga)<br />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Spain: a new<br />

feeding strategy in Beetles. ( 英 文 ). Soriano C;<br />

Ponomarenko A G; Delclòs X.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2): 525–536<br />

Currently the beetle family Coptoclavidae<br />

consists of four subfamilies known from the<br />

60


Upper Triassic–Lower Cretaceous (Aptian).<br />

We describe two new subfamilies, three new<br />

genera and five new species from the Las<br />

Hoyas (Cuenca Province) and El Montsec<br />

(Lleida Province) localities of Barremian<br />

(Early Cretaceous) age from Spain: the first<br />

new subfamily, Hispanoclavinae, is from Las<br />

Hoyas and comprises one new genus, Hispanoclavina,<br />

and two new species,<br />

H. diazromerali and H. gratshevi; the second,<br />

Coptoclaviscinae, is represented at El Montsec<br />

by one new species of Coptoclavella<br />

(C. inexpecta). In addition, at Las Hoyas the<br />

subfamilies Necronectinae and Coptoclavinae<br />

are each represented by one new genus and<br />

species: Ovonectes pilosum and Hoyaclava<br />

buscalionae, respectively. All beetles previously<br />

assigned to the family Coptoclavidae<br />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active hunters. However,<br />

we consider Hispanoclavina and Hoyaclava<br />

to be filter-feeding, with forelegs<br />

adapted for filtering plankton (probably zooplankton<br />

because other members of the family<br />

are carnivorous) on and beneath the water surface.<br />

This represents a new feeding strategy in<br />

beetles (extant and extinct). The five new species<br />

extend the know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br />

of the Coptoclavidae into the western part<br />

of European Barremian deposits. The Las<br />

Hoyas locality now has the highest known<br />

diversity of coptoclavid species.<br />

2008010226<br />

中 国 一 新 志 留 纪 板 足 鲎 ( 节 肢 动 物 门 : 螯<br />

肢 动 物 亚 门 ) = A New Silurian Eurypterid<br />

(Arthropoda: Chelicerata) From China. ( 英 文 ).<br />

Tetlie O E; Selden P A; Ren Dong.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3): 619–625<br />

The oldest eurypterid from China is described<br />

as Hughmilleria wangi sp. nov., from<br />

the Xiaoxiyu Formation (Silurian: latest<br />

Llandovery) of Hunan Province. H. wangi is<br />

relatively similar to two species from North<br />

America, but diff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br />

epimera on the postabdomen, a slightly wider<br />

carapace, a styliform telson and the dimensions<br />

of the penultimate podomere of the paddle.<br />

The Llandovery age of the specimen substantially<br />

reduces the ghost range of the genus<br />

Hughmilleria. The exac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br />

between the different species in<br />

Hughmilleria, the most basal genus in the<br />

pterygotoid clade, cannot be resolved because<br />

the plesiomorphic states within this clade are<br />

poorly known. The shapes of the telson and<br />

swimming paddle of the Chinese species suggest<br />

that it is more primitive than its North<br />

American relatives, which is in accord with its<br />

greater age.<br />

2008010227<br />

加 拿 大 英 属 哥 伦 比 亚 省 中 寒 武 世 布 尔 吉 斯<br />

页 岩 中 Leanchoilia 属 ( 节 肢 动 物 门 , 蛛 形<br />

亚 门 ) 的 重 新 评 价 = Reassessment of the<br />

genus Leanchoilia (Arthropoda, Arachnomorpha)<br />

from The Middle Cambrian Burgess<br />

Shale,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 英 文 ). García-Bellido<br />

D; Collins D. Palaeontology, 2007,<br />

50(3): 693-709<br />

The collection, since 1975, of over 1500<br />

specimens of Leanchoilia Walcott by the<br />

Royal Ontario Museum has prompted reassessment<br />

of the genus and its species from the<br />

Middle Cambrian Burgess Shale. Among new<br />

characters in Leanchoilia superlata, the type<br />

species, are the presence of two pairs of eyes,<br />

a dorsal double carina bracketing the axis of<br />

the body segments, segmentation of the gill<br />

branch of the appendages, and serration along<br />

the body edges from the posterior third of the<br />

cephalic shield to the last body segment.<br />

Leanchoilia persephone Simonetta, previously<br />

synonymized with L. superlata, is also well<br />

represented in the Burgess Shale, and is reestablished<br />

as a valid species, owing to conspicuous<br />

differences from the type species.<br />

These are the absence of the diagnostic upcurving<br />

snout of the cephalic shield, the absence<br />

of carina, the shorter ‘great appendages’,<br />

the smooth edges of the body, and its overall<br />

shape in dorsal aspect. Leanchoilia superlata<br />

and L. persephone may be sexual dimorphs of<br />

each other. The ROM collections extend considerably<br />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br />

stratigraphic range of Leanchoilia in western<br />

Canada.<br />

2008010228<br />

加 拿 大 新 不 伦 瑞 克 省 早 泥 盆 世 Atholville<br />

Campbellton 组 Pterygotus Anglicus Agassiz<br />

( 螯 肢 动 物 亚 门 : 板 足 鲎 亚 纲 ) =<br />

Pterygotus Anglicus Agassiz (Chelicerata:<br />

Eurypterida) From Atholville, Lower Devonian<br />

Campbellton Formation, New Brunswick,<br />

Canada. ( 英 文 ). Miller R F.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4): 981–999<br />

Specimens of the large eurypterid Pterygotus<br />

from the Early Devonian Campbellton<br />

Formation outcropping at Atholville, New<br />

Brunswick, are identified as Pterygotus anglicus<br />

Agassiz. The locality, in the Atholville<br />

beds near the western end of the Campbellton<br />

Formation exposure, is best known for its ver-<br />

61


tebrate fauna of ostracoderms, arthrodires,<br />

acanthodians and chondrichthyans, first described<br />

in 1881. Although a significant series<br />

of pterygotid fossils was acquired by the Natural<br />

History Museum, London, in 1892, it received<br />

little attention. A few small specimens<br />

from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collections<br />

were named Pterygotus atlanticus by<br />

Clarke and Ruedemann, considered here to be<br />

an invalid taxon. They suggested that<br />

P. atlanticus might turn out to be a small<br />

specimen of P. anglicus. The new material<br />

described here, including one relatively complete<br />

individual, confirms their suspicions and<br />

provides evidence of Pterygotus anglicus in<br />

the Lower Devonian of North America.<br />

2008010229<br />

美 国 蒙 大 拿 州 Bear Gulch 灰 岩 中 一 石 炭 纪<br />

Synziphosurine( 剑 尾 目 ) = A Carboniferous<br />

Synziphosurine (Xiphosura) From The<br />

Bear Gulch Limestone, Montana, USA. ( 英<br />

文 ). Moore R A; McKenzie S C; Lieberman B<br />

S. Palaeontology, 2007, 50(4): 1013-1019<br />

A new synziphosurine, Anderella parva gen.<br />

et sp. nov., extends the known range of this<br />

group from the Silurian to the Carboniferous<br />

and is the youngest known so far from the<br />

fossil record. Previously the youngest synziphosurine,<br />

Kasibelinurus, was from the Devonian<br />

of North America. Anderella parva has<br />

a semi-oval carapace with pointed genal regions,<br />

nine freely articulating opisthosomal<br />

segments and a long styliform tail spine. It is<br />

the third xiphosuran genus to be described<br />

from the Bear Gulch Limestone and its discovery<br />

highlights this deposit as containing an<br />

unusually diverse xiphosuran biota. It is also<br />

the only known locality where synziphosurines<br />

occur alongside the more derived xiphosurids.<br />

Xiphosurans reached their greatest diversity<br />

in the Carboniferous when the xiphosurids<br />

began to occupy brackish and freshwater<br />

habitats and became dominant over the<br />

synziphosurines. The discovery of the only<br />

known Carboniferous synziphosurine in marine<br />

sediments may indicate their inability to<br />

exploit these same environments.<br />

2008010230<br />

三 叶 虫 聚 合 眼 中 富 集 镁 元 素 的 透 镜 体 间 结<br />

构 = Magnesium-Rich Intralensar Structures<br />

in Schizochroal Trilobite Eyes. ( 英 文 ). Lee M<br />

R; Torney C; Owen A W.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5): 1031-1037<br />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enses of<br />

schizochroal trilobite eyes as aplanatic doublets<br />

by Clarkson and Levi-Setti over 30 years<br />

ago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However, the<br />

means of achieving a difference in refractive<br />

index across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two<br />

parts of each lens to overcome spherical aberration<br />

has remained a matter of speculation<br />

and lately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the doublet<br />

structure itself is no more than a diagenetic<br />

artefact. Recent advances in technologies for<br />

imaging, chemical analysis and crystallographic<br />

characterization of minerals at high<br />

spatial resolutions have enabled a reexamination<br />

of the structure of calcite lenses<br />

at an unprecedented level of detail. The lenses<br />

in the eyes of the specimen of Dalmanites sp.<br />

used in the original formulation of the<br />

aplanatic doublet hypothesis are shown to<br />

have undergone diagenetic alteration, but its<br />

products reflect original differences in mineral<br />

chemistry between the upper lens unit and<br />

lower intralensar bowl. The turbidity of the<br />

bowl and of the core within the upper part of<br />

the lens are the result of their greater microporosity<br />

and abundance of microdolomite inclusions,<br />

both of which were products of<br />

diagenetic replacement of original magnesian<br />

calcite in these areas. Such a difference in<br />

magnesium concentration in the original calcite<br />

has long been postulated as one of the<br />

ways by which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se<br />

lens units could have produced an aberrationfree<br />

image and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the<br />

first direct evidence of such a chemical contrast,<br />

thus confirming the doublet hypothesis.<br />

2008010231<br />

西 藏 西 南 部 Gyanyima 剖 面 乐 平 阶 和 二 叠<br />

纪 - 三 叠 纪 界 线 的 介 形 类 = Ostracods from<br />

the Lopingian and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br />

beds at the Gyanyima section in southwestern<br />

Tibet, China. ( 英 文 ). Crasquin-SoleauS; Shen<br />

Shu-Zhong; Li Wen-Zhong ; Cao Chang-Qun.<br />

palaeoworld, 2007, 16(1-3): 222-232<br />

Ostracods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br />

the Late Permian Lopingian to earliest Triassic<br />

carbonate sequence in the Ngari region,<br />

southwestern Tibet, China. Fifty-three species<br />

are recognized, of which 19 are illustrated.<br />

One new species (Carinaknightina tibetensis n.<br />

sp.) is described and one species is renamed<br />

(Bairdia wangi n. nom.). The ostracod fauna<br />

as a whole is very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Palaeo-Tethys<br />

and characteristic of warm water<br />

platform deposits. The Early Triassic ostracod<br />

assemblages in the section show no substantial<br />

62


difference from the Lopingian assemblages.<br />

The palaeoenvironments of the Late Permian<br />

and earliest Triassic appear to be open marine<br />

with normal salinity and oxygen concentration;<br />

there are no indications of anoxic conditions<br />

in the Early Triassic in the studied area.<br />

2008010232<br />

中 国 中 生 代 昆 虫 化 石 研 究 新 进 展 = Progress<br />

in the study of Mesozoic fossil insects during<br />

the last decade in China. ( 中 文 ). 任 东 . 昆 虫 学<br />

报 , 2002, 45(2): 234-240<br />

回 顾 了 1990 年 以 来 中 国 中 生 代 昆 虫 化 石<br />

研 究 的 新 进 展 , 简 述 了 我 国 学 者 在 古 昆 虫<br />

分 类 学 、 昆 虫 内 部 形 态 学 、 昆 虫 系 统 学 、<br />

古 生 态 学 、 昆 虫 生 物 地 层 学 、 昆 虫 区 系 的<br />

历 史 演 变 、 生 物 古 地 理 学 、 昆 虫 与 植 物 的<br />

关 系 等 8 个 方 面 取 得 的 突 出 贡 献 , 并 给 出<br />

了 我 国 发 现 的 世 界 最 低 层 位 昆 虫 科 级 类 群<br />

表 。<br />

2008010233<br />

寒 武 纪 最 上 部 三 叶 虫 Missisquoia, 属 的 幼 年<br />

期 兼 论 这 个 属 队 科 以 上 单 元 的 分 类 意 义 =<br />

Protaspides of uppermost Cambrian trilobite<br />

Missisquoia, with implications for suprafamilial<br />

level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nus. ( 英 文 ).<br />

Lee Dong-Chan; Chatterton B D E. Canadian<br />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7, 44(4): 493-<br />

506<br />

The protaspides of Missisquoia depressa<br />

(Missisquoiidae, Trilobita), from the uppermost<br />

Cambrian part of the Rabbitkettle Formation,<br />

Mackenzie Mountains, northwestern<br />

Canada, are described. Three metaprotaspid<br />

stages are recognized, using size as well as<br />

features of the anterior border of the<br />

cranidium and the shape of the glabella. The<br />

morphology of the protaspides is not typical of<br />

the Order Corynexochida, suggesting that<br />

Missisquoia is not a member of the order to<br />

which the genus has been previously assigned.<br />

This further indicates that its affinity to the<br />

stratigraphically younger styginids and illaenids<br />

is questionable.<br />

Une description des protaspides de Missisquoia<br />

depressa (Missisquoiidae, Trilobita),<br />

du Cambrien supérieur de la Formation de<br />

Rabbitkettle, des monts Mackenzie (Nord-<br />

Ouest canadien), est présentée. Les dimensions<br />

ainsi que les caractéristiques de la bordure<br />

antérieure du cranidium et la forme de la<br />

glabelle permettent de distinguer trois stades<br />

de métaprotaspides. La morphologie des protaspides<br />

n'est pas typique de l'ordre des<br />

Corynexochida, ce qui laisse croire que Missisquoia<br />

n'appartient pas à l'ordre auquel ce<br />

genre avait antérieurement été affecté. Cela<br />

jette en retour un doute sur son affinité avec<br />

les styginides et les illaenides stratigraphiquement<br />

plus jeunes<br />

2008010234<br />

辽 西 义 县 组 细 蜂 总 科 ( 昆 虫 纲 , 膜 翅 目 ) 昆 虫<br />

化 石 ( 英 文 ) = Proctotrupoid wasps (insecta,<br />

hymenoptera)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br />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 英 文 ). 张 海 春 ; 张<br />

俊 峰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 18(1): 11-28 3<br />

图 版 .<br />

描 述 了 产 自 辽 宁 北 票 上 园 地 区 黄 半 吉 沟<br />

上 侏 罗 统 义 县 组 下 部 细 蜂 总 科 (Proctotrupoidea)<br />

昆 虫 化 石 10 属 12 种 , 其 中 8 新 属 12<br />

新 种 。 这 些 化 石 分 属 于 3 科 , 其 中 Gurvanotrupes<br />

stolidus sp. nov., Gurvanotrupes<br />

exiguus sp. nov., Liaoserphus perrarus gen. et<br />

sp. nov., Alloserphus saxosus gen. et sp. nov.,<br />

Scalprogaster fossilis gen. et sp. nov., Steleoserphus<br />

beipiaoensis gen. et sp. nov., Saucrotrupes<br />

decorosus gen. et sp. nov. 和 Ocnoserphus<br />

sculptus gen. et sp. nov. 归 入 细 蜂 科<br />

(Serphidae=Proctotrupidae) ;Protocyrtus<br />

validus sp. nov. 和 Spherogaster coronata gen.<br />

et sp. nov. 归 入 柄 腹 细 蜂 科 (Heloridae)<br />

;Liaoropronia leonina gen. et sp. Nov. 和<br />

Liaoropronia regia gen. et sp. Nov. 归 入 窄 腹<br />

细 蜂 科 (Roproniidae)。 对 我 国 中 生 代 细 蜂 总<br />

科 化 石 的 研 究 状 况 作 了 回 顾 。<br />

2008010235<br />

Junonia(Nymphalidae: Nymphalinae) 蝴 蝶<br />

的 非 洲 外 起 源 及 调 和 分 布 分 异 度 = Out-of-<br />

Africa origin and dispersal-mediated diversification<br />

of the butterfly genus Junonia (Nymphalidae:<br />

Nymphalinae). ( 英 文 ). Kodandaramaiah<br />

U; Wahlberg N. Journal of Evolutionary<br />

Biology, 2007, 20(6): 2181–2191<br />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spersal and<br />

vicariance i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axa has<br />

been much debated. Within butterflies, a few<br />

studies published so far have demonstrated<br />

vicariant patterns at the global level. We<br />

studied the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the<br />

genus Junonia (Nymphalidae: Nymphalinae)<br />

at the intercontinental level based on a<br />

molecular phylogeny. The genus is distributed<br />

over all major biogeographical regions of the<br />

world except the Palaearctic. We found<br />

dispersal to be the dominant process in the<br />

diversification of the genus. The genus<br />

originated and started diversifying in Africa<br />

63


about 20 Ma and soon after dispersed into<br />

Asia possibly through the Arabian Peninsula.<br />

From Asia, there were dispersals into Africa<br />

and Australasia, all around 5 Ma. The origin<br />

of the New World species is ambiguous; the<br />

ancestral may have dispersed from Asia via<br />

the Beringian Strait or from Africa over the<br />

Atlantic, about 3 Ma. We found no evidence<br />

for vicariance at the intercontinental scale. We<br />

argue that dispersal is as important as<br />

vicariance, if not more, in the global<br />

diversification of butterflies.<br />

2008010236<br />

山 东 东 营 盆 地 早 第 三 纪 介 形 虫 壳 体 微 量 元<br />

素 的 特 征 及 意 义 =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br />

elements in Paleogene ostracod shells from<br />

the Dongying Basi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 中<br />

文 ). 刘 传 联 ; 赵 泉 鸿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报 , 2001,<br />

18(2): 156-162<br />

通 过 对 山 东 东 营 盆 地 早 第 三 纪 生 油 层 中<br />

介 形 虫 化 石 壳 体 进 行 微 量 元 素 分 析 , 得 出 在<br />

沙 河 街 组 一 段 中 、 下 亚 段 沉 积 时 期 , 湖 水 较<br />

浅 、 盐 度 高 , 气 候 干 燥 , 古 湖 泊 营 养 水 平 低 ;<br />

上 亚 段 沉 积 时 期 , 湖 水 变 深 、 变 淡 , 气 候 凉 湿 ,<br />

湖 水 营 养 化 程 度 增 高 。 这 些 结 论 与 沉 积<br />

学 、 古 生 物 学 和 稳 定 同 位 素 研 究 的 结 果 是<br />

一 致 的 , 表 明 介 形 虫 壳 体 微 量 元 素 化 学 分 析<br />

对 于 早 第 三 纪 生 油 层 沉 积 环 境 的 再 造 能 发<br />

挥 重 要 的 作 用 。<br />

2008010237<br />

阿 拉 斯 加 北 端 海 岸 带 的 现 代 介 形 类 与 环 境<br />

= Recent Ostracoda and environment in<br />

coastal zone, the northwest Arctic Alaska. ( 中<br />

文 ). 李 元 芳 ; 张 青 松 ; 王 国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br />

报 , 2001, 18(2): 173-179 1 图 版 .<br />

本 文 主 要 对 北 极 阿 拉 斯 加 巴 罗 地 区 海 岸<br />

带 中 的 现 代 介 形 类 动 物 群 特 征 及 其 生 态 环<br />

境 进 行 了 探 讨 , 其 中 在 盐 度 为 0.157—<br />

4.41g/l 的 河 口 和 近 河 口 段 的 河 流 沉 积 中 发<br />

现 Elofsonia susitnensis Forester et Brouwers<br />

和 Cytheromorpha knikensis Forester et<br />

Brouwers 的 活 体 。 据 报 道 , 这 两 种 介 形 类 活<br />

体 过 去 见 于 59°— 61°N、 盐 度 为 1.112—<br />

32.5 g/l 的 阿 拉 斯 加 湾 及 其 沿 岸 带 , 在 白 令<br />

海 、 波 弗 特 海 未 见 及 。 作 者 在 纬 度 更 北 、<br />

盐 度 更 低 的 水 域 发 现 它 们 , 这 对 北 极 介 形 类<br />

动 物 群 研 究 以 及 控 制 介 形 类 分 布 的 环 境 参<br />

数 的 研 究 都 提 供 了 新 认 识 。 同 时 根 据 介 形<br />

类 分 布 特 征 , 划 分 出 4 个 介 形 类 生 态 组 合 。<br />

2008010238<br />

南 美 Charipinae: 回 顾 及 两 新 种 的 描 述 ( 膜<br />

翅 目 : 瘿 蜂 总 科 : 环 腹 蜂 科 ) = South<br />

American Charipinae: Review and Description<br />

of Two New Species (Hymenoptera:<br />

Cynipoidea: Figitidae). ( 英 文 ). Pujade-Villar J;<br />

Diaz N; Evenhuis H H; Ros-Farre P. Annals of<br />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2,<br />

95(5): 541-546<br />

The Charipinae have been little studied in<br />

the Neotropical region. There are only three<br />

species in South America and some identifications<br />

are erroneous. In this work, all the species<br />

of Charipinae from South America were<br />

studied and two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br />

Apocharips angelicae Pujade-Villar and<br />

Evenhuis sp. n. and Alloxysta desantisi Pujade-Villar<br />

and Díaz sp. n. New synonyms<br />

also are given. Several unusual morphological<br />

features of Apocharips angelicae are discussed<br />

and illustrated. Finally, we argue that<br />

the genera Bothriocynips and Emargo are<br />

synonymous.<br />

棘 皮 动 物<br />

2008010239<br />

北 非 上 白 垩 统 海 胆 纲 Enallopneustes 的 修<br />

订 = Revision of the echinoid Enallopneustes<br />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orth Africa.<br />

( 英 文 ). Jeffery C H. Cretaceous Research,<br />

1997, 18(2): 237-248<br />

A re-examination of the type material of the<br />

atelostomate echinoid Enallopneustes Pomel<br />

reveals that the type species E. jullieni (Peron<br />

& Gauthier) represents small specimens of<br />

Hemipneustes Agassiz. A new genus, Medjesia,<br />

is erected for E. meslei Gauthier, the only<br />

other species previously ascribed to Enallopneustes-a<br />

form with a Hemipneustes-like<br />

plastron, a marginal fasciole and an ethmophract<br />

apical system. Full descriptions of both<br />

these species are presented and details of plastron<br />

structure are given for the first time.<br />

2008010240<br />

德 国 下 泥 盆 统 埃 姆 斯 阶 下 部 Hunsrück<br />

Slate 棘 皮 类 海 蛇 尾 纲 动 物 Brittlestar 一 新<br />

种 = A new species of Brittlestar (Ophiuroidea,<br />

Echinodermata) from the Hunsrück Slate<br />

(lower Emsian, lower Devonian) of Germany.<br />

( 英 文 ). Glass A; Poschmann M. Palaeontology,<br />

2006, 49(5): 969-981<br />

Lapworthura lehmanni, a new species of<br />

ophiuroid, is described from four specimens<br />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Hunsrück Slate of<br />

Germany. It is the only known ophiuroid in<br />

the Hunsrück Slate with paired but unfused<br />

64


ambulacrals, and it exhibits unique rows of<br />

spine-bearing dorsal arm ossicles. The genus<br />

Lapworthura Gregory was previously known<br />

only from the Ordovician of Scotland and the<br />

Silurian of England and Australia.<br />

2008010241<br />

澳 大 利 亚 mitrate 类 Victoriacystis 属 的 重<br />

新 描 述 兼 评 其 功 能 形 态 = Redescription of<br />

the Australian mitrate Victoriacystis with<br />

comments on its functional morphology. ( 英<br />

文 ). Ruta M. Alcheringa, 1997, 21(1/2): 81-<br />

101<br />

Re-examination of the type material, and<br />

study of new specimens of the Upper Silurian<br />

mitrate Victoriacystis wilkinsi Gill & Caster<br />

from the Heathcote area of Victoria, Australia,<br />

reveal additional details of its anatomy. Mitrates<br />

from the Lower Silurian of Hawthorn<br />

and the Lower Devonian of Kinglake West<br />

(Victoria Australia) are assigned to V. wilkinsi.<br />

New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Victoriacystis<br />

are: a sculptured median upper lip plate; five<br />

transverse rows of ventral plates; a complex<br />

ornament on the internal surface of the anteriormost<br />

ventral plates; a flexible articulation<br />

between dorsal and ventral fore-tail plates;<br />

and the presence of knobs on the ventral hindtail<br />

plates. Victoriacystis was probably a semiinfaunal<br />

animal which moved rearward within<br />

the sediment pulled by its tail. Yawing was<br />

reduced by the deep lateral head walls. The<br />

fore-tail could be flexed laterally to a large<br />

extent, whereas the hind-tail could proably<br />

also act as a lever. Spines might have helped<br />

the animal to rest on sediment, to increase<br />

stability in water currents, and/or to bring food<br />

particles in suspension.<br />

2008010242<br />

不 列 颠 群 岛 兰 多 维 列 世 ( 早 志 留 世 ) 新 的<br />

海 百 合 类 动 物 ( 棘 皮 动 物 ) = New Crinoids<br />

(Echinodermata) from the Llandovery (Lower<br />

Silurian) of the British Isles. ( 英 文 ). Fearnhead<br />

F E; Donovan S K. Palaeontology, 2007,<br />

50(4): 905-915<br />

British Llandovery crinoids remain poorly<br />

known. Three species are documented herein<br />

that were originally described, but not published,<br />

by W. H. C. Ramsbottom. Clematocrinus<br />

ramsbottomi Fearnhead sp. nov. (Tortworth<br />

Inlier, Gloucestershire; Telychian) has a<br />

heteromorphic column, N434243414342434,<br />

radices directed away from the crown, and ten<br />

long, uniserial arms with a pustular aboral<br />

sculpture and long, slender pinnules. Clematocrinus<br />

spp.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ilurian<br />

of England. Ptychocrinus mullochillensis<br />

Fearnhead and Donovan sp. nov. (Girvan<br />

district, Strathclyde; Rhuddanian) is the second<br />

report of this Upper Ordovician–Lower<br />

Silurian genus from outside North America.<br />

Although incompletely known, this species is<br />

distinguished by its hidden infrabasals, 20<br />

arms and sunken interbrachial plates with a<br />

strongly stellate sculpture. Petalocrinus bifidus<br />

(Bather MS) Donovan and Fearnhead sp.<br />

nov. (Woolhope Inlier, Herefordshire; Telychian)<br />

is locally common enough to give its<br />

name to a mappable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the<br />

Petalocrinus Limestone. Unlike other Petalocrinus<br />

species known from the Silurian of<br />

China, north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br />

the fused arms of P. bifidus are divided in two<br />

by a proximal adoral ridge and an associated<br />

distal notch. Unlike extant crinoids, Petalocrinus<br />

probably lived as a rheophobe; the fused<br />

arms may have acted to deter predators.<br />

2008010243<br />

苏 格 兰 St Andrews 密 西 西 比 亚 纪 维 宪 期<br />

Asbian 分 支 海 百 合 一 新 属 后 肠 软 组 织 的 保<br />

存 = Soft-tissue preservation of the hind gut in<br />

a new genus of cladid crinoid from the Mississippian<br />

(Visean, Asbian) at St Andrews, Scotland.<br />

( 英 文 ). Kammer T W; Ausich W I.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4): 951-959<br />

Soft-tissue preservation of the hind gut, or<br />

anal sac, in the tegmen of Tubulusocrinus (gen.<br />

nov.) doliolus (Wright) from the Mississippian<br />

(Visean, Asbian) Pittenweem Formation at St<br />

Andrews, Scotland,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br />

known in crinoids; it sheds important new<br />

light on the nature of the cladid tegmen. Many<br />

cladid crinoids had a calcite-plated anal sac<br />

that may have functioned like a chimney to<br />

prevent fouling of the ambulacra. The tubular,<br />

uncalcified anal sac of Tubulusocrinus may<br />

have functioned like a hose by pointing down<br />

current between the arms to avoid fouling of<br />

the ambulacra. Its smaller size may also have<br />

required less energy to produce than a heavyplated<br />

sac. The hind gut is apparently preserved<br />

by haematite replacement, which was<br />

probably altered from original authigenic pyrite<br />

that formed soon after catastrophic burial.<br />

2008010244<br />

英 格 兰 和 威 尔 士 密 西 西 比 亚 纪 杜 内 期<br />

Ivorian 分 支 海 百 合 和 可 曲 海 百 合 = New<br />

cladid and flexible crinoids from the Missis-<br />

65


sippian (Tournaisian, Ivorian) Of England and<br />

Wales. ( 英 文 ). Kammer T W; Ausich W I.<br />

Palaeontology, 2007, 50(5): 1039-1050<br />

The modern study of fossil crinoids began<br />

with J. S. Miller who, in 1821, described<br />

specimens from southern England, nearby<br />

Wales and other regions, and named several<br />

common Early Carboniferous genera. Later, in<br />

1950–60, James Wright monographed all<br />

known Early Carboniferous crinoids from the<br />

British Isles. In spite of such previous scrutiny,<br />

we recognize here two new genera among<br />

species already described: Glamorganocrinus<br />

gen. nov. (type species: Ophiurocrinus gowerensis<br />

Wright, 1960) from South Wales and<br />

Mendipocrinus gen. nov. (type species: Poteriocrinus<br />

latifrons Austin and Austin, 1847)<br />

from southern England. These new genera<br />

increase the number of advanced cladid genera<br />

in the Ivorian Substage of the Tournaisian<br />

in western Europe to 18, and the total number<br />

of crinoid genera to 36. A review of species<br />

assigned to Mespilocrinus has led to the recognition<br />

of M. granulifer De Koninck and<br />

LeHon, 1854 as a nomen dubium. A new species<br />

of Mespilocrinus, M. wrighti sp. nov., is<br />

described from the Ivorian of South Wales;<br />

this is the most highly derived species of the<br />

genus, as based on a phylogenetic analysis<br />

including ten species and 13 characters, with<br />

Pycnosaccus as the outgroup. A single, wellordered<br />

tree resulted from this analysis. Interpretation<br />

of this tree suggests that the centre of<br />

evolution for Mespilocrinus was North America,<br />

where three species appeared during the<br />

Kinderhookian (early Tournaisian), rapidly<br />

achieving morphological disparity within the<br />

genus. This radiation event was part of the<br />

overall explosive radiation of crinoids following<br />

the Late Devonian mass extinction event<br />

when crinoid diversity was at a global minimum<br />

during the Frasnian. Recovery began<br />

during the Famennian, followed by an explosive<br />

radiation in the Tournaisian.<br />

2008010245<br />

英 格 兰 Wenlock 世 海 星 的 分 异 度 = Starfish<br />

diversity in the Wenlock Of England. ( 英 文 ).<br />

Herringshaw L G; Thomas A T; Smith M P.<br />

Palaeontology, 2007, 50(5): 1211-1229<br />

Although their record extends back to the<br />

Early Ordovician, the occurrence of fossil<br />

starfish (Echinodermata: Asteroidea) is dependent<br />

almost exclusively upon horizons of<br />

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Thus, asteroids<br />

found in Silurian obrution deposits of the English<br />

Midlands and Welsh Borderlands are particularly<br />

significant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br />

early diversity of the group. Six species are<br />

described here: Hudsonaster carectum sp.<br />

nov. (Hudsonasteridae), from the lower part of<br />

the Lower Elton Formation; and, from the<br />

Much Wenlock Limestone Formation, the<br />

hudsonasterids Doliaster brachyactis gen. et<br />

sp. nov. and Siluraster ketleyi (Spencer,<br />

1916), the lepidasterids Lepidaster grayi<br />

Forbes, 1850 and Lepidactis wenlocki Spencer,<br />

1918, and the palasterinid Palasterina orchilocalia<br />

sp. nov. Though few in number,<br />

they show a diverse range of body morphologies<br />

when compared with Ordovician taxa:<br />

L. wenlocki had long, slender rays when fully<br />

grown whereas D. brachyactis is the first asteroid<br />

with the short-rayed body form of extant<br />

cushion stars. Most distinctive of all is<br />

L. grayi, the earliest multiradiate taxon known,<br />

all complete specimens of which have 13 rays.<br />

This morphological variety is interpreted as<br />

indicating that by the Early Silurian starfish<br />

were exploiting a wide range of feeding habits<br />

and ecological niches.<br />

2008010246<br />

贵 州 上 三 叠 统 瓦 窑 组 海 百 合 化 石 群 的 一 新<br />

种 = A new crinoid species from the Wayao<br />

Formation of Late Triassic in Guizhou Province.<br />

( 中 文 ). 王 柏 艳 ; 白 志 强 ; 郝 维 成 ; 孙 元 林 ;<br />

江 大 勇 . 现 代 地 质 , 2002, 16(3): 231-236 2 图<br />

版 .<br />

在 贵 州 省 关 岭 地 区 三 叠 统 瓦 窑 组 地 层 中<br />

发 现 了 保 存 完 好 的 海 百 合 石 群 。 化 石 保 存<br />

在 瓦 窑 组 近 底 部 的 深 灰 色 - 灰 黑 色 泥 质 灰 岩<br />

层 面 上 , 与 海 百 合 共 生 的 有 菊 石 双 壳 类 和<br />

牙 形 石 等 海 洋 生 物 。 海 百 合 石 化 数 量 丰<br />

富 , 保 存 完 好 , 经 鉴 定 分 属 于 创 孔 海 百 合<br />

属 (Traumatocrinus Wohrmann , 1889<br />

emend. Mu , 1949 ) 的 许 氏 创 孔 海 百 合<br />

(Traumatocrinus hsui Mu,1949), 关 岭<br />

创 孔 海 百 合 (Traumatocrinus guanlingensis<br />

Yu , 2000 ) 和 新 铺 创 孔 海 百 合<br />

(Traumatocrinus xinpuensis sp. nov.)。 其<br />

中 , 新 铺 创 孔 海 百 合 (Traumatocrinus xinpuensis<br />

sp. nov.) 为 一 新 种 , 该 种 成 年 人 体<br />

较 大 , 茎 板 厚 度 分 5 级 , 各 级 茎 板 排 列 顺<br />

序 为 (1 为 一 级 茎 板 ;2 为 二 级 茎 板 , 以 此<br />

类 推 ):1、5、4、5、3、5、4、5、2、<br />

5、4、5、3、5、4、5、2、5、4、5、3、<br />

5、4、5、2、5、4、5、1, 一 级 茎 板 数 与<br />

二 级 茎 板 数 之 比 为 1/3。 第 一 个 粗 羽 枝 分 出<br />

在 三 级 腕 的 第 3 块 腕 板 上 。 据 其 骨 骼 排 列<br />

66


的 精 度 程 度 , 推 测 该 种 海 百 合 适 合 于 水 动<br />

力 较 弱 的 海 洋 环 境 。<br />

2008010247<br />

分 枝 海 百 合 中 不 完 全 和 全 部 辐 射 关 节 面 =<br />

Inplenary and explenary radial facets in cladid<br />

crinoids. ( 英 文 ). Webster G D. palaeoworld,<br />

2007, 16(4): 325-328<br />

Three types of radial facets have been recognized<br />

in the cladid crinoids. These are: Angustary—the<br />

facet occupies less than 70% of<br />

the width of the distal end of the radial. Peneplenary—the<br />

facet occupies between 70% and<br />

99% of the width of the distal end of the radial.<br />

Plenary—the facet occupies the full width of<br />

the radial facet.Both the angustary and peneplenary<br />

radial facets have interradial notches<br />

between adjacent radial facets along the sutures<br />

on the distal ends of the radials. The radial<br />

facets are here referred to as inplenary if<br />

an interradial notch (here referred to as exinterradial<br />

notch) is between the distal ends of<br />

the transverse ridges and the aboral parts of<br />

the muscle fields are abutting at the suture. If<br />

the interradial notch is between the muscle<br />

fields and the distal ends of the transverse<br />

ridges are abutting, then the radial facet is referred<br />

to as explenary and the notch as ininterradial.<br />

The origin of these conditions is uncertain.<br />

However, they may be an evolutionary<br />

transition between the peneplenary and plenary<br />

conditions or they may be a secondary<br />

response to evolutionary changes in the cup<br />

structure. The explenary radial facets may<br />

have resulted in minimal contact of the primibrachials<br />

when opening, closing, or manipulating<br />

the arms. It is here proposed that the<br />

interradial notch be restricted to the condition<br />

wherein the nonarticular surface extends along<br />

the suture entirely across the distal end of the<br />

radial completely separating adjacent radial<br />

facets. Recognition of the inplenary and explenary<br />

radial facets should be useful in consistency<br />

of description, evolutionary studies,<br />

paleoecologic implic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br />

of the cladid crinoids.<br />

笔 石 动 物<br />

2008010248<br />

东 昆 仑 西 段 祁 漫 塔 格 群 早 志 留 世 笔 石 化 石<br />

的 发 现 = Discovery of Early Silurian graptolite<br />

fossils in the Qimantag Group in the western<br />

sector of the East Kunlun. ( 中 文 ). 黎 敦 朋 ;<br />

樊 晶 ; 肖 爱 芳 ; 周 小 康 ; 李 新 林 ; 杜 少 喜 . 地 质 通<br />

报 , 2002, 21(3): 136-139<br />

首 次 在 东 昆 仑 西 段 祁 漫 塔 格 山 白 干 湖 地<br />

区 原 划 奥 陶 系 祁 漫 塔 格 群 浊 积 岩 下 部 层 位<br />

中 发 现 Monoclimacis griestoniensis(Nicol),<br />

Monograptus priodon (Bronn), Monograptus<br />

sp., Streptograptus cf. beck (Barrande),<br />

Torngnigraptus cf. arcuatus(Barrade) 早 志 留<br />

世 笔 石 化 石 组 合 , 表 明 祁 漫 塔 格 群 除 有 奥 陶<br />

纪 地 层 外 , 还 包 含 有 早 志 留 世 地 层 。<br />

2008010249<br />

关 于 阿 根 廷 门 多 萨 前 科 迪 勒 拉 晚 奥 陶 世<br />

Empozada 组 “Rusconi 采 集 ” 的 笔 石 的 新 系<br />

统 分 类 的 认 识 = New systematic insights<br />

about the graptolites of the "Rusconi collection"<br />

from the Late Ordovician Empozada<br />

Formation, Precordillera of Mendoza, Argentina.<br />

( 其 他 ). Toro B A; Brussa E D.<br />

Ameghiniana, 2007, 44(1): 231-240<br />

The holotypes, paratypes and the best preserved<br />

material of twenty graptolite taxa proposed<br />

by Rusconi, and deposited in the "Juan<br />

Corneho Moyano" Natural and Anthropological<br />

Sciences Museum of Mendoza were reviewed.<br />

The fossils, which were collected<br />

from sedimentary deposits of the Empozada<br />

Formation that crop out in the San Isidro area,<br />

located in the Precordillera close to Mendoza<br />

cit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pecimens collected<br />

by the authors in the same unit. This<br />

paper deals with the reasons Why the following<br />

taxa are invalid: Desmograptus australis<br />

(Rusconi), Tetragraptus bueyensis (Ruscord),<br />

Dichograptus quebradensis (Rusconi), Pterograptus<br />

longissimus (Rusconi), Cryptograptus<br />

crassispinus (Rusconi), Mendograptus inversus<br />

(Rusconi), Monograptus bayensis (Rusconi),<br />

Glyptograptus cuyanensis (Rusconi),<br />

Glyptograptus cuyunchensis (Rusconi) and<br />

Janograptus simplicidentatus (Rusconi); in<br />

addition, reasons for the doubtful classification<br />

of the following taxa are discussed: Janograptus<br />

alfaensis (Rusconi), Janograptus<br />

australis (Rusconi) and Janograptus bueyensis<br />

(Rusconi). Moreover, the descriptions of<br />

reassigned taxa such as: Thamnograptus sp.,<br />

Climacograptus tubuliferus Lapworth,<br />

Orthoretiolites aff. hami Whittington, Hallograptus<br />

sp. and Plegmatograptus sp. are<br />

given. Corynoides sp. and Dicellograptus cf.<br />

minor Toghill are reported and described for<br />

the first time for the Empozada Formation.<br />

Finally,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cognized<br />

graptolite assemblages and their biostratigraphic<br />

implications is also discussed.<br />

分 类 位 置 不 明<br />

67


2008010250<br />

中 国 南 方 寒 武 系 澄 江 化 石 库 中 古 蠕 虫 类 化<br />

石 种 Tylotites petiolaris 的 新 观 察 = New<br />

observations on the palaeoscolecid worm Tylotites<br />

petiolaris from the Cambrian Chengjiang<br />

Lagerstätte, south China. ( 英 文 ). Han J;<br />

Yao Y; Zhang Z; Liu J; Shu D. Paleontological<br />

Research, 2007, 11(1): 59-69<br />

The Lower Cambrian Chengjiang Lagerstätte<br />

provides a remarkable window to enable<br />

investigation of the early diversification of<br />

introvert worms. Tylotites petiolaris Luo and<br />

Hu, 1999 is a very rare animal of the fauna<br />

originally regarded as a kind of lobopodian<br />

based on an incomplete specimen, but its affinities<br />

to recent phyla are still controversial.<br />

New materials of the taxon collected in recent<br />

years confirm that it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br />

the palaeoscolecidians with which it shares<br />

features such as a proboscis consisting of a<br />

slightly swollen introvert bearing many scalids,<br />

a collar (buccal cone) and a spinose pharynx.<br />

Both possess a smooth neck as a median zone<br />

between the introvert and the trunk, a pair of<br />

terminal hooks and a trunk bearing transverse<br />

ridges intercalated with furrows. Therefore, a<br />

new order Cricocosmida of the class Palaeoscoecida<br />

is erected herein based on these<br />

shared characters. The trunk spines of T.<br />

petiolaris are somewhat dorso-venrally differentiated<br />

indicating and epifaunal life on the<br />

sea floor. Numerous fine transverse wrinkles<br />

possibly beneath the uppermost cuticle of the<br />

ventral trunk of the animal are tentatively interpreted<br />

as the circular muscles, a feature<br />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atic systematic<br />

position of the palaeoscolecidians.<br />

2008010251<br />

早 寒 武 世 叶 足 动 物 躯 板 的 发 育 和 分 化 =<br />

Develop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runk<br />

plates of the Lower Cambrian Lobopodians.<br />

( 英 文 ). Zhang Xiguang; Aldridge R J.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2): 401-415<br />

Isolated lobopodian plates are reported from<br />

Early Cambrian strata at five localities in<br />

southern China. A wide variety of morphologies<br />

is represented, reflecting a considerable<br />

diversification within the phylum at this time.<br />

The new taxon Microdictyon jinshaense is<br />

erected and new observations are recorded on<br />

established taxa, based on examination of<br />

more than 600 well-preserved plates; irregular<br />

patterns of node distribution and the presence<br />

of large spines are documented on some taxa<br />

for the first time. Rare specimens in which<br />

two plates are conjoined, with a larger plate<br />

underlying a smaller one, are interpreted as<br />

showing a new sclerite emerging underneath<br />

its predecessor, which has not yet been<br />

moulted. These specimens confirm the process<br />

of ecdysis in the lobopodians and contribute to<br />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ntogeny of these<br />

organisms. A functional hypothesis that suggests<br />

that the plates were complex visual<br />

structures is refuted; it is possible that they<br />

were sites of muscle attachment, but a protective<br />

role is regarded as more plausible.<br />

2008010252<br />

新 元 古 代 矿 化 骨 骼 的 进 展 - 来 自 高 家 山 动 物<br />

群 新 的 化 石 证 据 = The advent of mineralized<br />

skeletons in Neoproterozoic Metazoa - new<br />

fossil evidence from the Gaojiashan Fauna.<br />

( 英 文 ). Hua Hong; Zhe Chen; Yuan Xunlai.<br />

Geological Journal, 2007, 42(3-4): 263-279<br />

The terminal Neoproterozoic (Ediacaran)<br />

Dengying Formation in southern Shaanxi,<br />

China, hosts two types of conical fossils: one<br />

is the so-called Conotubus, found in siliciclastic<br />

rocks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part of the<br />

Gaojiashan Member; the other is the renowned<br />

Cloudina in carbonate rocks of the<br />

upper Gaojiashan Member and succeeding<br />

Beiwan Member. Conotublis are conical and<br />

gently curved tubular fossils, with a variable<br />

rate of expansion. They are built of multiple<br />

thin, steep, eccentrically nested funnels set<br />

one within the next.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br />

the two conical fossils suggests that the organic<br />

tubes of Conotubus may be the precursor<br />

of the mineralized Cloudina tubes; this<br />

inference is consistent with their similarities in<br />

both wall structure and life style. Our research<br />

thus suggests that the organic skeleton preceded<br />

the rise of the mineralized skeleton in<br />

Cloudina-like fossils. Sophisticated hypotheses<br />

have been advocated, some linking the<br />

skeletal genesis to increasing levels of Ca2+ in<br />

the seas. others to the enlargement of body<br />

sizes of animals. Yet our findings have supported<br />

the 'arms race' hypothesis: skeletons<br />

evolved primarily through selective predation<br />

pressure.<br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br />

综 论<br />

2008010253<br />

现 代 与 与 中 新 世 河 马 的 食 谱 : 来 自 碳 同 位 素<br />

与 牙 齿 珐 琅 质 磨 损 的 证 据 = Diets of modern<br />

and late Miocene hippopotamids: Evidence<br />

from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and microwear<br />

of tooth enamel. ( 英 文 ). Boisserie J R;<br />

68


Zazzo A; Merceron G; Blondel C; Vignaud P;<br />

Likius A; Mackaye H T; Brunet M. Palaeogeography<br />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br />

2005, 221(1-2): 153-174 4 图 版 .<br />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and microwear<br />

analyses of tooth enamel were used to<br />

reconstruct the diet of late Miocene hippopotamids<br />

unearthed in the Toros-Ménalla area,<br />

Chad, contemporary to the oldest known<br />

hominids. A large sample of wild modern<br />

Hippopotamus amphibius from various locations<br />

in Africa was also analysed for comparison.<br />

Isotopic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modern<br />

hippo, reputedly a strict grazer, has a more<br />

varied diet than usually thought, including a<br />

significant amount of C 3 plants in closed to<br />

moderately open environments. Enamel<br />

formed before weaning was on average 3‰<br />

depleted in 13 C compared to post-weaning<br />

enamel, a pattern that could be partially explained<br />

by milk consumption. The observed<br />

micro-wear pattern of the modern hippo differs<br />

from that of other modern ungulates. We<br />

explain the very abundant fine scratches and<br />

small pits found on these hippo teeth by the<br />

preference for fresh short grasses with low<br />

silicon content. The diet of the late Miocene<br />

hippopotamid was probably close to that of<br />

the modern Hip. amphibius, but included a<br />

larger amount of C 3 plants. This contradicts<br />

previous palaeoecological findings based on<br />

relative hypsodonty degree and indicates that<br />

the modern feeding behaviour of large hippos<br />

was already developed at the end of the Miocene,<br />

when C 4 grass exploitation by large ungulates<br />

became much more frequent in Africa.<br />

Finally, it also indicates that C 4 grasses were a<br />

significant component in late Miocene environments<br />

of Central Africa.<br />

2008010254<br />

纽 约 州 sewell 地 区 脊 椎 动 物 化 石 REE 标<br />

志 : 对 K-T 界 线 位 置 的 指 示 意 义 = REE<br />

signatures in vertebrate fossils from sewell, NJ:<br />

implications for location of the K-T boundary.<br />

( 英 文 ). Staron R M; Grandstaff B S; Gallagher<br />

W B; Grandstaff D E. Palaios, 2001,<br />

16(3): 255–265<br />

Rare Earth Element (REE) signatures have<br />

been used to test whether mosasaur bones in a<br />

basal Hornerstown Formation bonebed (the<br />

Main Fossiliferous Layer, or MFL) in New<br />

Jersey were reworked from the underlying<br />

Maastrichtian beds or deposited synchronously<br />

with the bones of other taxa in the<br />

Hornerstown Formation. The interpreted age<br />

of the bonebed (Maastrichtian vs. Danian) and<br />

the position of the K-T boundary in New Jersey<br />

are affected by the possible reworking.<br />

Statistical techniques, such as ANOVA and<br />

Discriminant Analysis, show that signatures of<br />

REE in MFL bon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br />

bones in either the underlying Navesink Formation<br />

or the upper part of the Hornerstown<br />

Formation, suggesting a unique depositional<br />

setting for this bonebed. REE signatures of the<br />

MFL mosasaur bones conform with signatures<br />

in bones from other taxa within the MFL, suggesting<br />

that their deposition was contemporaneous<br />

with that of the other taxa. Thus, the<br />

MFL bonebed appears to be Cretaceous in age<br />

and the K-T boundary must be in or above the<br />

MFL, within the Hornerstown Formation.<br />

2008010255<br />

图 库 曼 国 家 大 学 Miguel Lillo 研 究 所 古 脊<br />

椎 动 物 藏 品 中 的 非 哺 乳 犬 齿 兽 类 目 录 及 其<br />

评 述 = Catalogue of non-mammalian cynodonts<br />

in the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Collection<br />

of the Institute Miguel Lillo, Universidad<br />

Nacional de Tucuman, with comments on species.<br />

( 英 文 ). Abdala F. Ameghiniana, 2000,<br />

37(4): 463-476<br />

An annotated list of non-mammalian cynodont<br />

materials in the Vertebrate Paleontology<br />

Collection of the Institute Miguel Lillo (PVL),<br />

Universidad Nacional de Tucuman, is presented.<br />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llection<br />

of South American Triassic tetrapods. The list<br />

is arranged at the familial level, with information<br />

on glob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systematics.<br />

In addition, information about taxonomic<br />

status and synonymy is provided for<br />

each species represented in the collection.<br />

2008010256<br />

新 疆 水 龙 兽 新 材 料 兼 论 陆 相 二 叠 - 三 叠 系 界<br />

线 = The Lystrosaurus fossils from Xinjiang<br />

and their bearing on the terrestrial Permian-<br />

Triassic boundary. ( 中 文 ). 刘 俊 ; 李 锦 玲 ; 程 政<br />

武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4): 267-275<br />

记 述 了 新 疆 锅 底 坑 组 的 两 件 水 龙 兽 标 本 ,<br />

其 中 产 自 吉 木 萨 尔 县 的 一 件 层 位 最 低 , 被 鉴<br />

定 为 杨 氏 水 龙 兽 相 似 种 (Lystrosaurus cf. L.<br />

youngi)。 在 支 序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对 比 了 中 国<br />

与 南 非 的 水 龙 兽 , 认 为 两 地 的 水 龙 兽 大 多 数<br />

分 别 构 成 单 系 类 群 。 总 结 了 中 国 新 疆 水 龙<br />

兽 在 锅 底 坑 组 和 韭 菜 园 组 下 部 出 现 的 层 位 ,<br />

并 讨 论 了 以 水 龙 兽 来 确 定 陆 相 二 叠 - 三 叠 系<br />

界 线 。<br />

2008010257<br />

69


火 山 活 动 与 辽 西 四 合 屯 脊 椎 动 物 集 群 死 亡<br />

关 系 的 初 步 研 究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br />

between volcanic activities and mass<br />

mortalities of the Jehol vertebrate fauna from<br />

Sihetun, western Liaoning, China. ( 中 文 ). 郭<br />

正 府 ; 汪 筱 林 . 岩 石 学 报 , 2002, 18(1): 117-<br />

125<br />

近 年 来 在 辽 西 北 票 四 合 屯 发 现 了 大 量 的<br />

早 期 鸟 类 及 “ 长 毛 ” 的 小 型 兽 脚 类 恐 龙 化 石<br />

层 , 完 美 的 化 石 形 态 表 明 本 区 发 生 过 多 次<br />

非 正 常 生 物 集 群 死 亡 事 件 。 化 石 层 与 火 山<br />

凝 灰 岩 层 ( 或 火 山 灰 ) 密 切 共 生 在 一 起 。<br />

本 文 选 择 了 其 中 四 个 化 石 数 量 巨 大 的 脊 椎<br />

动 物 化 石 层 , 对 其 中 凝 灰 岩 ( 或 火 山 灰 )<br />

中 的 火 山 玻 璃 及 斑 晶 矿 物 内 原 生 岩 浆 包 裹<br />

体 的 挥 发 发 成 分 进 行 了 电 子 探 针 测 定 。 研<br />

究 结 果 表 明 , 与 世 界 相 同 成 分 的 其 它 火 山<br />

相 比 , 本 区 火 山 出 气 体 的 含 量 较 高 ; 火 山<br />

喷 出 的 各 种 气 体 (HCl、HF、H 2 S、SO 2 、<br />

SO 3 和 H 2 O 蒸 汽 ) 的 组 成 比 例 不 同 , 对 应 着<br />

化 石 层 内 脊 椎 动 物 化 石 组 合 也 存 在 差 异 。<br />

作 者 认 为 , 火 山 喷 出 的 气 体 及 火 山 灰<br />

( 尘 ) 的 综 合 气 候 效 应 是 造 成 本 区 生 物 集<br />

群 死 亡 的 重 要 原 因 。<br />

鱼 类<br />

2008010258<br />

墨 西 哥 伊 达 尔 戈 州 tula de allende 地 区 附 近<br />

上 新 世 湖 泊 沉 积 物 中 的 Ictiobus 一 新 种 = A<br />

new fossil species of ictiobus(teleostei:catostomidae)<br />

from pliocene<br />

lacustrine sediments near tula de allende, Hidalgo,<br />

Mexico. ( 英 文 ). Alvarado-Ortega Jesus;<br />

Carranza-Castañeda O; Alvarez-Reyes G.<br />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6, 80(5): 993-<br />

1008 6 图 版 .<br />

A new fossil Ictiobus species is described,<br />

based on an abundant collection of wellpreserved<br />

isolated bones found in lacustrine<br />

deposits of Pliocene (Blancan) age near Tula<br />

de Allende, state of Hidalgo, central Mexico.<br />

This fossil Ictiobus species shows the diagnostic<br />

character of the genus. In the palatine bone<br />

the ethmoid process is longer than the premaxillary<br />

process. Suspensorial pleural ribs with<br />

trapezoidal shape and a dentary bone with<br />

extremely short and wide gnathic ramus are<br />

the characters that support the creation of this<br />

new Ictiobus species. The fossil record of Ictiobus,<br />

the first known in Mexico, extends the<br />

paleo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known of this<br />

genus, which had been previously restricted to<br />

the USA.<br />

2008010259<br />

澳 洲 肺 鱼 steichthyes 的 感 觉 线 和 吻 颅 骨 =<br />

Sensory lines and rostral skull bones in lungfish<br />

of the family Neoceratodontidae (Osteichthyes<br />

: Dipnoi). ( 英 文 ). Kemp A. Alcheringa,<br />

1999, 23(3/4): 289-307<br />

Skull bones in early lungfish contain permanent<br />

insignia of the sensory lines of the<br />

head, but osteological evidence of sensory<br />

lines in derived lungfish is reduced to foramina<br />

for nerves to neuromasts, superficial<br />

grooves, or elevated ridges on some bones.<br />

This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anterior bones,<br />

making definition of these bones difficult, and<br />

creating problems for phylogenetic analyses.<br />

Despite a close association of the sensory lines<br />

with the bones of the developing skull in the<br />

Australian lungfish, Neoceratodus forsteri,<br />

few traces of the lines remain in the bones of<br />

the adult animal. Among derived dipnoans,<br />

Mioceratodus, a genus of neoceratodont fossil<br />

lungfish from Tertiary deposits in central and<br />

northern Australia, is unusual because traces<br />

of the supraorbital sensory line are retained in<br />

the anterior skull roofing bones of large<br />

specimens. Equivalent traces are absent from<br />

the rostral bones of N. forsteri, and from small<br />

specimens of Mioceratodus.<br />

2008010260<br />

宁 夏 中 卫 纳 缪 尔 期 古 鳕 类 化 石 一 新 属 = A<br />

new Namurian Palaeoniscoid fishfrom<br />

Zhongwei, Ningxia. ( 中 文 ). 卢 立 伍 . 古 脊 椎<br />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1): 1-8<br />

记 述 了 产 于 宁 夏 中 卫 县 石 炭 纪 纳 缪 尔 期<br />

地 层 的 古 鳕 类 化 石 一 新 属 新 种 — 潘 氏 黄 河<br />

鳕 (huanghelepis pani gen.et sp.nov.)。 新 属<br />

种 的 个 体 中 等 大 小 , 体 形 狭 长 , 头 长 约 为 体 长<br />

的 1/6 左 右 。 颌 悬 挂 很 倾 斜 , 具 有 长 而 窄 的<br />

梯 形 鳃 盖 骨 、 相 对 较 大 的 下 鳃 盖 骨 。 全 身<br />

覆 鳞 , 体 侧 各 有 一 列 高 度 远 大 于 宽 度 的 长 方<br />

形 侧 线 鳞 。 这 是 在 中 国 石 炭 纪 地 层 中 古 鳕<br />

类 化 石 的 首 次 描 述 。<br />

2008010261<br />

滇 东 泥 盆 系 几 个 含 鱼 层 的 时 代 和 对 比 = The<br />

age and correlation of some Devonian fishbearing<br />

beds of East Yunnan, China. ( 中 文 ).<br />

刘 玉 海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1): 52-69<br />

从 鱼 化 石 的 角 度 对 滇 东 泥 盆 系 下 述 含 鱼<br />

地 层 进 行 了 分 析 , 并 认 为 :1) 曲 靖 地 区 下 泥 盆<br />

统 徐 家 冲 组 与 坡 松 冲 组 或 四 川 的 平 驿 铺<br />

组 、 广 西 的 那 高 岭 组 层 位 相 当 , 时 代 为 布 拉<br />

70


格 期 ; 其 层 位 低 于 含 duyunolepids-<br />

Kueichowlepis 鱼 类 组 合 的 贵 州 乌 当 组 或 舒<br />

家 坪 组 , 后 者 时 代 为 埃 姆 斯 期 。2) 滇 东 中 泥<br />

盆 统 含 两 个 不 同 时 期 的 含 鱼 层 , 其 中 含<br />

Yinosteus-Wudinolepis 鱼 类 组 合 的 武 定 地 区<br />

旧 城 组 属 中 泥 盆 统 早 期 , 该 鱼 类 组 合 现 仅 知<br />

分 布 于 武 定 地 区 。 而 中 泥 盆 统 晚 期 含 鱼 地<br />

层 , 在 曲 靖 地 区 由 下 而 上 包 括 穿 洞 组 、 上 双<br />

河 组 和 海 口 组 三 个 岩 石 组 ; 其 中 穿 洞 组 + 上<br />

双 河 组 与 武 定 的 鱼 子 甸 组 对 比 , 而 海 口 组 与<br />

曲 靖 组 为 同 时 异 相 ; 武 定 茶 花 箐 组 与 曲 靖 组<br />

对 比 。3) 文 中 时 上 述 地 层 中 的 某 些 鱼 化 石<br />

的 层 位 或 鉴 定 作 了 评 述 或 厘 定 。<br />

2008010262<br />

狗 鱼 (Esox,Teleostei) 化 石 在 中 国 的 首 次 发<br />

现 = First discovery of fossil pike<br />

(Esox,pisces, Teleostei) from China. ( 中 文 ).<br />

张 弥 曼 ; 周 家 健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br />

40(2): 81-96<br />

记 述 了 山 东 龙 口 黄 县 洼 里 煤 矿 早 始 新 世<br />

黄 县 组 二 段 油 页 岩 中 的 鱼 化 石 。 该 鱼 身 体<br />

狭 长 , 背 鳍 位 置 靠 后 ; 额 骨 侧 面 有 长 形 的 、 狗<br />

鱼 所 特 有 的 副 筛 骨 ; 额 骨 甚 长 ; 顶 骨 相 对 来 说<br />

甚 短 ; 口 裂 较 长 ; 齿 骨 、 前 上 颌 骨 及 颚 部 许 多<br />

骨 片 均 生 有 扁 而 尖 的 牙 齿 , 但 上 颌 骨 口 缘 光<br />

滑 ; 外 翼 骨 甚 粗 壮 ; 鳃 盖 骨 略 呈 长 方 形 ; 前 鳃<br />

盖 骨 较 直 , 中 部 略 收 缩 , 上 、 下 枝 夹 角 大 ( 约<br />

为 130°); 匙 骨 纵 枝 短 而 水 平 枝 长 大 。 困<br />

此 属 于 狗 鱼 科 中 惟 一 的 狗 鱼 属 是 毫 无 疑 问<br />

的 。 根 据 其 头 长 与 体 长 之 比 、 额 骨 及 顶 骨<br />

的 形 状 和 比 例 以 及 背 鳍 条 数 目 与 狗 鱼 属 其<br />

他 种 的 不 同 , 我 们 将 它 订 为 一 个 新 种 —— 龙<br />

口 狗 鱼 。 黄 县 的 化 石 是 狗 鱼 渐 新 世 以 前 在<br />

北 美 以 外 地 区 的 首 次 发 现 , 也 是 狗 鱼 化 石 在<br />

亚 洲 的 首 次 发 现 。 黄 县 位 于 北 纬 37°7′,<br />

远 较 现 生 狗 鱼 在 亚 洲 分 布 的 地 区 (43° 和 4<br />

6° 以 北 ) 靠 南 。 而 始 新 世 全 球 气 候 偏 暖 , 巨<br />

南 北 温 差 较 小 , 始 新 世 狗 鱼 或 较 现 生 种 类 更<br />

适 应 较 温 暖 的 气 候 。 早 始 新 世 狗 鱼 在 中 国<br />

的 发 现 为 当 时 跨 太 平 洋 鱼 类 区 系 的 存 在 提<br />

供 了 进 一 步 的 证 据 。<br />

2008010263<br />

云 南 文 山 早 泥 盆 世 盔 甲 鱼 类 的 新 发 现 =<br />

New discovery of galeaspids from Early Devonian<br />

of Wenshan, southeastern Yunnan,<br />

China. ( 中 文 ). 赵 文 金 ; 朱 敏 ; 贾 连 涛 . 古 脊 椎<br />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2): 97-113<br />

描 述 了 采 自 云 南 东 南 部 文 山 地 区 下 泥 盆<br />

统 坡 松 冲 组 下 部 的 无 颌 类 化 石 , 建 立 了 盔 甲<br />

鱼 类 的 一 新 属 、 新 种 ── 纸 厂 文 山 鱼 (W<br />

enshanaspis zhichangensis gen. et sp. Nov.),<br />

同 时 修 订 了 两 个 盔 甲 鱼 类 的 旧 属 、 旧 种 ──<br />

长 吻 三 歧 鱼 (Sanqiaspis rostrata) 及 长 角 大 窗<br />

鱼 (Macrothyraspis longicornis)。 迄 今 为 止 ,<br />

长 吻 三 歧 鱼 仅 在 四 川 江 油 雁 门 坝 的 平 驿 铺<br />

组 中 部 发 现 并 记 述 过 , 长 角 大 窗 鱼 也 仅 有 一<br />

件 采 自 云 南 广 南 坡 松 冲 组 中 的 正 型 标 本 , 而<br />

纸 厂 文 山 鱼 为 滇 东 南 文 山 地 区 首 次 记 述 的<br />

多 鳃 鱼 类 新 属 种 , 它 与 滇 东 北 昭 通 地 区 下 泥<br />

盆 统 坡 松 冲 组 中 的 让 氏 昭 通 鱼<br />

(Zhaotongaspis janvieri) 最 为 相 似 。 此 次 这<br />

三 个 盔 甲 鱼 类 属 种 在 滇 东 南 文 山 地 区 的 发<br />

现 , 为 该 区 下 泥 盆 统 的 横 向 对 比 提 供 了 重 要<br />

的 古 鱼 类 学 方 面 的 证 据 。<br />

2008010264<br />

黑 龙 江 密 山 — 宝 清 早 泥 盆 世 盾 皮 鱼 类 化 石<br />

= The discovery of Eearly Ddevonian placoderms<br />

from Baoqing and Mishan counties<br />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 中 文 ). 王 俊 卿 ; 王<br />

士 涛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2): 161-163<br />

1993 年 , 原 地 矿 部 沈 阳 地 质 矿 产 研 究 所<br />

苏 养 正 先 生 将 其 在 黑 龙 江 省 东 北 部 密 山 及<br />

宝 清 下 黑 台 组 中 采 到 的 5 件 泥 盆 纪 鱼 化 石<br />

送 交 王 士 涛 鉴 定 。 经 过 修 理 和 观 察 后 认<br />

为 , 这 些 骨 片 属 于 盾 皮 鱼 类<br />

(Placoderms)。 这 是 迄 今 为 止 在 东 北 地 槽<br />

区 内 首 次 发 现 的 泥 盆 纪 鱼 类 化 石 , 具 有 重<br />

要 的 生 物 地 层 学 及 古 动 物 地 理 学 意 义 。<br />

2008010265<br />

新 疆 柯 坪 志 留 纪 兰 多 维 列 世 无 颌 类 化 石 =<br />

Agnathans from Llandovery (Silurian) of Kalpin,Xinjiang,China.<br />

( 中 文 ). 王 俊 卿 ; 王 念 忠 ;<br />

张 国 瑞 ; 王 士 涛 ; 朱 敏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br />

40(4): 245-256<br />

描 述 了 新 疆 柯 坪 县 铁 力 克 瓦 铁 村 附 近 志<br />

留 纪 兰 多 维 列 世 塔 塔 埃 尔 塔 格 组 无 颌 类 盔<br />

甲 鱼 亚 纲 的 3 个 新 属 、 新 种 。 无 颌 类 化 石<br />

面 貌 表 明 , 塔 塔 埃 尔 塔 格 组 大 致 与 长 江 中 下<br />

游 的 溶 溪 组 相 当 , 其 时 代 为 兰 多 维 列 世 的 特<br />

列 奇 期 (Telychian)。 塔 塔 埃 尔 塔 格 组 时 代<br />

的 更 正 , 使 得 塔 里 木 盆 地 和 扬 子 区 中 古 生 代<br />

地 层 可 直 接 进 行 对 比 。 同 时 , 两 地 鱼 群 性 质<br />

和 沉 积 环 境 的 相 似 性 证 明 , 在 志 留 纪 时 它 们<br />

可 能 彼 此 相 距 很 近 。<br />

2008010266<br />

辽 西 狼 鳍 鱼 (Lycoptera) 属 一 新 种 = A new<br />

species of Lycoptera from Liaoning,China.<br />

( 中 文 ). 张 江 永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br />

40(4): 257-266<br />

71


记 述 了 辽 宁 阜 新 县 大 五 家 子 镇 三 吉 窝 铺<br />

的 鱼 化 石 。 该 鱼 具 有 颞 孔 , 前 上 颌 骨 小 , 上 颌<br />

骨 大 , 辅 上 颌 骨 1 块 , 口 缘 有 一 行 锥 形 齿 , 背 鳍<br />

小 于 臀 鳍 ,1 6 根 分 叉 尾 鳍 条 , 尾 下 骨 7 块 , 尾<br />

上 骨 1 块 , 尾 神 经 骨 3~4 块 。 这 些 特 征 基 本<br />

上 是 狼 鳍 鱼 的 定 义 特 征 , 因 此 , 应 该 属 于 狼 鳍<br />

鱼 属 。 阜 新 标 本 的 第 三 眶 下 骨 呈 半 圆 形 , 不<br />

同 于 狼 鳍 鱼 属 各 已 知 种 。 阜 新 标 本 的 下 颌<br />

长 而 低 , 在 狼 鳍 鱼 属 中 , 只 有 三 棵 榆 树 狼 鳍 鱼<br />

和 德 永 氏 狼 鳍 鱼 的 下 颌 与 之 相 似 。 但 阜 新<br />

的 标 本 在 具 有 10 根 胸 鳍 主 要 鳍 条 、1 6 根<br />

尾 鳍 分 叉 鳍 条 以 及 1 块 尾 上 骨 方 面 不 同 于<br />

三 棵 榆 树 狼 鳍 鱼 。 与 德 永 氏 狼 鳍 鱼 相 比 , 阜<br />

新 标 本 的 第 三 眶 下 骨 小 、 半 圆 形 、 后 端 不<br />

伸 达 前 鳃 盖 骨 的 前 缘 , 辅 上 颌 骨 较 大 , 身 体 较<br />

宽 。 根 据 上 述 阜 新 标 本 的 特 征 , 建 立 狼 鳍 鱼<br />

属 一 新 种 — 阜 新 狼 鳍 鱼 。<br />

2008010267<br />

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格 伦 费 尔 附 近 法 门 期<br />

Hunter 粉 砂 岩 盾 皮 鱼 纲 新 的 胴 甲 鱼 = New<br />

antiarchs (Placodermi) from the Hunter Siltstone<br />

(Famennian) near Grenfell, NSW. ( 英<br />

文 ). Johanson Z. Alcheringa, 1997, 21(3/4):<br />

191-217<br />

The Hunter Siltstone near Grenfell, New<br />

South Wales, contains a rich Upper Devonian<br />

fish fauna including the sinolepid Grenfellaspis<br />

and the new antiarchs Bothriolepis<br />

grenfellensis sp. nov. and Remigolepis redcliffensis<br />

sp. nov. Bothriolepis grenfellensis sp.<br />

nov. is the first bothriolepid species described<br />

from N.S.W., and R. redcliffensis sp. nov. is<br />

the first species of Remigolepis described<br />

from Australia. Traditionally, the Hunter Siltstone<br />

was considered to be uppermost Famennian<br />

or earliest Carboniferous in age based on<br />

the presence of Grenfellaspis, and the related<br />

taxon Sinolepis, which is known from the Wutung<br />

and Sanmentan formations of southeastern<br />

China. However, available data indicates<br />

the Hunter Siltstone may be early Famennian<br />

in age. Ongoing work suggests that all<br />

Famennian Bothriolepis from N.S.W., including<br />

B. grenfellensis, possess a trifid preorbital<br />

recess, but differ in other aspects of headshield<br />

morphology. In North China, the<br />

Famennian Zhongning Formation contains six<br />

species of Remigolepis and a species of Sinolepis.<br />

However, R. redcliffensis does not<br />

show any similarity to these species beyond<br />

those of Remigolepis as a whole.<br />

2008010268<br />

宁 夏 纳 缪 尔 期 含 鱼 地 层 新 知 = A contribution<br />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Namurian in<br />

Ningxia. ( 中 文 ). 卢 立 伍 ; 方 晓 思 ; 姬 书 安 ; 庞 其<br />

清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2,<br />

23(2): 165-168<br />

宁 夏 石 炭 纪 纳 缪 尔 期 地 层 为 海 陆 交 互<br />

相 , 富 含 植 物 、 海 生 无 脊 椎 动 物 化 石 。 在<br />

这 套 地 层 的 上 部 首 次 发 现 了 保 存 完 整 的 鱼<br />

化 石 , 为 该 套 地 层 划 分 为 对 比 及 沉 积 环 境<br />

的 恢 复 提 供 了 新 的 证 据 。 这 一 鱼 群 化 石 在<br />

中 国 石 炭 纪 亦 是 首 次 发 现 。 初 步 研 究 表<br />

明 , 该 鱼 群 包 括 古 鳕 类 (palaeoniscoids)<br />

和 软 骨 鱼 类 中 的 近 似 于 Listracanthus 化 石 。<br />

根 据 埋 藏 特 征 推 断 , 这 些 鱼 类 的 沉 积 环 境<br />

为 近 岸 滨 海 , 但 可 能 非 原 地 沉 积 。 建 议 在<br />

宁 夏 采 用 土 坡 组 作 为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来 代 表<br />

本 区 原 “ 靖 远 组 ” 和 “ 红 土 尘 组 ” 的 地 层 , 而<br />

仅 将 靖 远 阶 作 为 年 代 地 层 单 位 。<br />

2008010269<br />

内 蒙 古 呼 鲁 斯 太 石 炭 纪 脊 椎 动 物 化 石 =<br />

Vertebrate remains from the Upper Carboniferous<br />

of Hulustai, Inner Mongolia. ( 中 文 ). 卢<br />

立 伍 ; 靳 悦 高 ; 方 晓 思 . 地 质 科 技 情 报 , 2002,<br />

21(2): 45-47<br />

首 次 记 叙 了 发 现 于 内 蒙 古 阿 拉 善 左 旗 呼<br />

鲁 斯 太 地 区 上 石 炭 统 土 坡 组 上 部 和 羊 虎 沟<br />

组 下 部 的 鱼 类 鳞 片 , 其 种 类 与 在 宁 夏 中 卫<br />

纳 缪 尔 期 地 层 中 发 现 的 鱼 类 相 似 , 均 属 古<br />

鳕 类 (Palaeoniscoids); 同 时 记 述 了 一 枚<br />

产 于 土 坡 组 上 部 的 脊 椎 动 物 牙 齿 化 石 。<br />

2008010270<br />

苏 格 兰 早 石 炭 世 Cladodus 的 颅 骨 和 颌 骨 =<br />

The Braincase and Jaws of Cladodus from the<br />

lower Carboniferous of Scotland. ( 英 文 ).<br />

Ginter M; Maisey J G. Palaeontology, 2007,<br />

50(2): 305-322<br />

The jaws and an allegedly associated orbitotemporal<br />

region of a shark braincase are<br />

described from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Upper<br />

Viséan, Brigantian Stage, Clackmannan<br />

Group, Lower Limestone Formation) of Lugton,<br />

Ayrshire, Scotland. The braincase specimen<br />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associated with<br />

a tooth of Cladodus elegans Newberry and<br />

Worthen, 1870, a form considered to be close<br />

to the type species Cladodus mirabilis Agassiz,<br />

1843. An occipital fragment, a basicranium<br />

and a fragment of palatoquadrate from the<br />

same locality are also described. All the material<br />

probably represents the same species, and<br />

it is even possible that some of the material<br />

came from a single individual. The braincase<br />

72


esembles those of Cladodoides and Tamiobatis,<br />

especially in the proportions of its otic<br />

region, the presence of an extensive dorsum<br />

sella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canals for major<br />

nerves and blood vessels. The internal<br />

structure of the occipital region is remarkably<br />

like that found in Tamiobatis braincases in<br />

having a prominent subnotochordal septum<br />

and paired subnotochordal and paroccipital<br />

chambers. Cladodus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a<br />

nomen dubium, since only a few species<br />

founded on isolated teeth are now retained in<br />

the re-diagnosed genus, and one of these<br />

(C. elegans) is now associated with skeletal<br />

remains. The best systematic placement for<br />

Cladodus sensu stricto is among the Ctenacanthiformes<br />

or even the Ctenacanthidae.<br />

Cladodus may be a synonym of Ctenacanthus,<br />

but this cannot be confirmed with the available<br />

material.<br />

2008010271<br />

Spitsbergen 早 泥 盆 世 Gigantaspis = The<br />

genus Gigantaspis heintz, 1962 (Vertebrata,<br />

Heterostraci)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br />

Spitsbergen. ( 英 文 ). Pernegre V; Goujet D.<br />

Palaeontology, 2007, 50(2): 323-346<br />

Material collected in 1969 by the CNRS-<br />

MNHN expedition to Spitsbergen includes a<br />

new species of Gigantaspis, G. minima, which<br />

is the smallest known species of this genus.<br />

The revision of Gigantaspis leads to the inclusion<br />

of Zascinaspis laticephala Blieck and<br />

Goujet in this genus.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br />

presented herein suggests that Gigantaspis<br />

is close to Zascinaspis, as suggested by Blieck.<br />

Moreover, it is also close to generalized representatives<br />

of the Protaspididae. Their shared<br />

character states allow the definition of a possible<br />

ancestral morphotype for the Protaspididae.<br />

2008010272<br />

得 克 萨 斯 早 白 垩 世 阿 尔 布 期 Pawpaw 页 岩<br />

中 的 Anacoracid 类 = Anacoracid Sharks<br />

From The Albian (Lower Cretaceous) Pawpaw<br />

Shale of Texas. ( 英 文 ). Siverson M;<br />

Lindgren J; Kelley L S. Palaeontology, 2007,<br />

50(4): 939-950<br />

Recent collecting from the Pawpaw Shale<br />

in north-east Texas has yielded several hundred<br />

teeth of anacoracid sharks. The material<br />

allows for a much-needed revision of the Late<br />

Albian anacoracids from North America. The<br />

previously recognized Squalicorax sp., also<br />

referred to as S. volgensis in more recent publications,<br />

is a mix of two different species:<br />

S. priscoserratus sp. nov. and S. pawpawensis<br />

sp. nov. In addition to these two new species,<br />

a single tooth is assigned to S. aff.<br />

S. baharijensis. Our data indicate that anacoracids<br />

were a considerably more diverse<br />

group in the North American Cretaceous than<br />

previously thought. We attribute much of the<br />

underestimation of diversity to vague species<br />

concepts, poor preparation techniques and the<br />

associated lack of attention to certain dental<br />

features, in particular neck morphology, root<br />

surface porosity and the root's vascularization.<br />

2008010273<br />

对 存 疑 Auchenaspis 的 综 述 及 其 在<br />

Thyestidian 演 化 上 的 作 用 = A Review Of<br />

The Problematic Osteostracan Genus<br />

Auchenaspis And Its Role In Thyestidian Evolution.<br />

( 英 文 ). Sansom R.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4): 1001-1011<br />

The poorly understood osteostracan genus<br />

Auchenaspis, from the Upper Silurian of England,<br />

belongs to the thyestidians (Thyestiida),<br />

a controversial and important group that is key<br />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br />

Osteostraci and paired pectoral fins. The two<br />

under-studied species of this genus are comprehensively<br />

reviewed using anatomical and<br />

novel statistical approaches. No reliable anatomical<br />

characters can be used to distinguish<br />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yet discriminant<br />

analysis finds significant separation with respect<br />

to size. Potential causes of this conflict<br />

are discussed. The findings enable<br />

Auchenaspis to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br />

wider thyestidian evolution and contradict<br />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genus as representing<br />

a paraphyletic taxon, whose morphology<br />

i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general osteostracan<br />

condition and the highly derived tremataspids.<br />

2008010274<br />

西 班 牙 北 部 比 利 牛 斯 山 脉 南 部 晚 坎 潘 期 及<br />

早 马 斯 特 里 赫 特 期 ( 晚 白 垩 世 ) 的<br />

Neoselachians = Neoselachians From The<br />

Upper Campanian And Lower Maastrichtian<br />

(Upper Cretaceous) Of The Southern Pyrenees,<br />

Northern Spain. ( 英 文 ). Kriwet J; Soler-Gijón<br />

R; López-Martínez N. Palaeontology, 2007,<br />

50(5): 1051-1071<br />

Bulk sampling of upper Campanian to<br />

lower–middle Maastrichtian coastal and lagoonal<br />

deposits in five sections of the Tremp<br />

Formation in the south-central Pyrenees<br />

yielded numerous neoselachian teeth. The<br />

fauna comprises nine taxa of which three spe-<br />

73


cies and one genus are new: Hemiscyllium sp.,<br />

Lamniformes indet., Paratrygonorrhina amblysoda<br />

gen. et sp. nov., Coupatezia trempina<br />

sp. nov., Coupatezia sp., Coupatezia sp.,<br />

Rhombodus ibericus sp. nov. and Igdabatis<br />

indicus. The neoselachian fauna is dominated<br />

by small nectobenthic rays. This composition<br />

resembles assemblages known from the marine<br />

Upper Cretaceous, but differs from<br />

nearby localities of the Basque-Cantabrian<br />

region and continental selachian associations<br />

of the French Pyrenees. The results indicate<br />

that Rhombodus might not be a reliable biostratigraphic<br />

marker for the Maastrichtian.<br />

The faunal composition suggests a shallow<br />

trans-Tethyan connection between Eurasia and<br />

India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Period.<br />

2008010275<br />

加 拿 大 阿 尔 伯 塔 赛 诺 曼 阶 中 部 Dunvegan<br />

组 泥 质 海 相 前 三 角 洲 环 境 中 一 新 的<br />

paraclupeid 鱼 = A new paraclupeid fish<br />

(Clupeomorpha, Ellimmichthyiformes) from a<br />

muddy marine pro-delta environment: middle<br />

Cenomanian Dunvegan Formation, Alberta,<br />

Canada. ( 英 文 ). Hay M J; Cumbaa S L;<br />

Murray A M; Plint A G. Canadian Journal of<br />

Earth Sciences, 2007, 44(6): 775-790<br />

A black marine mudstone in allomember A<br />

of the middle Cenomanian Dunvegan Formation,<br />

Alberta, yielded a well-preserved, deepbodied<br />

fish skeleton attributable to a new genus<br />

and species, Tycheroichthys dunveganensis,<br />

in the Paraclupeidae (Clupeomorpha,<br />

Ellimmichthyiformes). This new taxon appears<br />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members of the<br />

subfamily Paraclupeinae, which includes<br />

largely freshwater and estuarine or marginal<br />

marine species known from South and Central<br />

America and China. The Dunvegan Formation<br />

represents a large delta complex deposited in<br />

the Western Interior Seaway at about 65°N,<br />

where mean sea water temperature may have<br />

been about 10 °C. The specimen was found<br />

about 60 km from the contemporaneous shoreline,<br />

and, in life, apparently inhabited a shallow,<br />

muddy pro-delta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br />

by high turbidity and variable salinity.<br />

The fish may have died when it was engulfed<br />

by brackish floodwater that also introduced<br />

suspended mud that rapidly buried the body,<br />

preventing physical disarticulation of the<br />

skeleton. River outflow probably produced a<br />

salinity- and density-stratified water column<br />

that limited oxygen transfer to the sea floor,<br />

leading to dysaerobic bottom water and an<br />

absence of scavengers. High terrestrial phytodetrital<br />

content of the sediment also favoured<br />

anaerobic conditions that limited bacterial<br />

decay.<br />

2008010276<br />

阿 尔 及 利 亚 切 里 夫 盆 地 中 新 世 狭 长 的 翻 车<br />

鱼 Ranzania 属 的 记 录 = Record of the slender<br />

mola, genus Ranzania (Teleostei,<br />

Tetraodontiformes), in the Miocene of the<br />

Chelif Basin, Algeria. ( 英 文 ). Carnevale G;<br />

Santini F.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7,<br />

6(5): 321-326<br />

A fossil slender mola (Tetraodontiformes,<br />

Molidae) is described from the Miocene<br />

(Messinian) of the Chelif Basin, Algeria. The<br />

material consists of a single individual largely<br />

incomplete, solely represented by part of the<br />

anal-fin pterygiophores complement. The<br />

specimen is referred to the genus Ranzania<br />

because of the elongate slender morphology<br />

and thick and well-ossified consistence of the<br />

bones, which a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a dense<br />

and moderately spongy texture. However, it<br />

has been left unnamed, awaiting more complete<br />

and better-preserved material. This is the<br />

first occurrence of the genus Ranzania, and<br />

more generally of the family Molidae, in the<br />

Messinian of the Mediterranean. It provides<br />

new data about 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br />

Miocene pelagic fish communities of the Chelif<br />

Basin.<br />

两 栖 类<br />

2008010277<br />

德 国 早 二 叠 世 Archegosaurus decheni 的 头<br />

骨 形 态 = Skull morphology of Archegosaurus<br />

decheni Goldfuss (Amphibia, Temnospondyli)<br />

from the Early Permian of Germany. ( 英 文 ).<br />

Gubin Y M. Alcheringa, 1997, 21(1/2): 103-<br />

121<br />

The Early Permian amphibian Archegosaurus<br />

decheni Goldfuss, originally reported from<br />

Germany, is described, based on a collection<br />

of thirteen skulls housed in the Museum of<br />

Victoria, Melbourne, Australia New and previously<br />

poorly known features described include:<br />

the presence of an intermaxillary foramen,<br />

pterygoid-vomer contact, well developed<br />

adductor flange of the pterygoid, very long<br />

choanae, absence of interchoanal and parachoanal<br />

tooth rows, and development of<br />

paired anterior palatal fossae. A scheme of<br />

cladistic relations between archegosauroid<br />

genera and other temnospondyl families is<br />

proposed.<br />

74


2008010278<br />

乌 拉 圭 二 叠 - 三 叠 纪 Buena Vista 组 一 新 离<br />

椎 类 = A New Temnospondyl From The<br />

Permo-Triassic Buena Vista Formation of<br />

Uruguay. ( 英 文 ). Piñeiro G; Marsicano C;<br />

Lorenzo N. Palaeontology, 2007, 50(3): 627-<br />

640<br />

A partial skull recovered from conglomerates<br />

of the Permo-Triassic Buena Vista Formation<br />

in Uruguay belongs to a new species,<br />

Uruyiella liminea gen. et sp. nov. This species<br />

is characterized by a broadly triangular skull<br />

with laterally projecting posterior corners,<br />

rhytidosteid-like dermal sculpturing, and orbits<br />

positioned close to the skull margin.<br />

Uruyiella liminea is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br />

temnospondyls by a combination of primitive<br />

and derived character states, such as the anterior<br />

extent of the palatine ramus of the pterygoid,<br />

which excludes the ectopterygoid and<br />

most of the palatine from the lateral border of<br />

the interpterygoid vacuity, and the absence of<br />

both tabular horns and otic notches. A phylogenetic<br />

analysis places Uruyiella and the<br />

enigmatic Early Triassic Laidleria in a clade<br />

to which we attach the family name Laidleriidae.<br />

The Plagiosauridae and the Laidleriidae<br />

form a clade at the base of Dvinosauria, which<br />

is the sister group of a clade that includes<br />

Stereospondyli and Archegosauroidea. This<br />

result is unexpected because Laidleria and<br />

Plagiosauridae are nested deeply within<br />

Stereospondyli in most phylogenies. The sister-group<br />

relationship of Uruyiella and Laidleria<br />

suggests that a ghost lineage for the latter<br />

genus extends down into the earliest Triassic<br />

and perhaps even into the Late Permian,<br />

which in turn would suggest survivorship of<br />

the Laidleriidae through the Permo-Triassic<br />

extinction event.<br />

2008010279<br />

德 国 中 三 叠 世 Mastodonsaurus jiganteus 模<br />

式 标 本 和 命 名 法 则 的 修 订 = Revision Of<br />

The Type Material And Nomenclature Of<br />

Mastodonsaurus Giganteus (Jaeger) (Temnospondyli)<br />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Germany.<br />

( 英 文 ). Moser M; Schoch R.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5): 1245-1266<br />

The type material of Mastodonsaurus is<br />

revised and its complicated taxonomic history<br />

resolved. The genus was erected by Jaeger in<br />

1828 without a species name, which was<br />

added subsequently by Holl (1829) who<br />

named the type species Mastodonsaurus jaegeri.<br />

The large tooth on which Jaeger based<br />

his Mastodonsaurus is chosen herein as lectotype<br />

of the type species. A smaller second<br />

individual, represented by a piece of an occiput,<br />

was also named by Jaeger in 1828 as<br />

Salamandroides giganteus and, owing to the<br />

find of a complete skull, was recognized in<br />

1833 by the same author as belonging to the<br />

same species as the Mastodonsaurus. Therefore,<br />

Mastodonsaurus giganteus (Jaeger, 1828)<br />

is a senior subjective synonym of the type<br />

species M. jaegeri Holl, 1829. The precedence<br />

of the two generic names was chosen in 1834<br />

by the first reviser, von Alberti, in favour of<br />

Salamandroides, but all later authors, including<br />

von Alberti himself, followed Jaeger, who<br />

decided in 1837 to retain the name Mastodonsaurus.<br />

The established usage of Mastodonsaurus<br />

is preserved formally herein (nomen<br />

protectum). The names Batrachosaurus Fitzinger,<br />

1837, and Labyrinthodon Owen, 1841<br />

are unjustified replacement names of Mastodonsaurus.<br />

The names M. jaegeri von Meyer,<br />

1832, S. jaegeri von Alberti, 1834 and<br />

M. salamandroides Jaeger, 1837 are junior<br />

homonyms and synonyms of M. jaegeri Holl,<br />

1829, and M. giganteus (Jaeger, 1828), respectively.<br />

A recent attempt to replace the<br />

universally used Capitosauroidea Watson,<br />

1919 by the unused and newly elevated Mastodonsauroidea<br />

Lydekker, 1885 is rejected.<br />

Two older synonyms of Mastodonsauridae<br />

Lydekker, 1885 (nomen protectum) are rejected<br />

as unavailable (Labyrinthodontidae von<br />

Meyer,1842) and nomen oblitum (Batrachosauridae<br />

Fitzinger, 1843), respectively.<br />

The holotype of Mastodonsaurus giganteus is<br />

reinstated and valid on the basis of three diagnostic<br />

features present: the tripartite posterior<br />

rim of the parasphenoid, a laterally pushed<br />

suture between the parasphenoid and basipterygoid,<br />

and a wide slit-like eustachian tube<br />

opening. Mastodonsaurus is known from<br />

specimens representing a continuous growth<br />

series, now also encompassing the lectotype of<br />

Mastodonsaurus jaegeri, which until rather<br />

recently stood isolated from other specimens<br />

as the largest find by far.<br />

爬 行 类<br />

2008010280<br />

日 本 中 部 Toyama 地 区 东 部 下 白 垩 统<br />

Tetori 群 群 居 恐 龙 足 迹 的 首 次 发 现 = First<br />

trackway evidence of gregarious dinosaurs<br />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Tetori Group of<br />

eastern Toyama prefecture, central Japan. ( 英<br />

文 ). Matsukawa M; Hamuro T; Mizukami T;<br />

Fujii S. Cretaceous Research, 1997, 18(4):<br />

603-619<br />

75


Early Cretaceous slender-toed bipedal dinosaur<br />

tracks are reported from the eastern part<br />

of the Tetori area, central Japan. They are<br />

small, bipedal and tridactyl impressions assigned<br />

toToyamasauripus masuiaeichnogen.<br />

and ichnosp. nov. based on biometric analysis.<br />

Thirty-three individuals ofToyamasauripus<br />

masuiaeshow the highest density of footprints<br />

of any dinosaur track-sites in Japan. This is<br />

also the first trackway evidence of gregarious<br />

dinosaurs reported from Japan.Toyamasauripus<br />

masuiaeappears to represent<br />

a small bipedal dinosaur track-maker that<br />

was relatively abundant. As no bones are<br />

known from the track-bearing beds, the footprints<br />

add much to our knowledge of dinosaur<br />

faunas at this time.<br />

2008010281<br />

美 国 爱 荷 华 州 密 西 西 比 统 上 部 一 新 的 基 干<br />

四 足 类 : Sigournea multidentata = Sigournea<br />

multidentata, a new stem tetrapod from<br />

the upper Mississippian of Iowa, USA. ( 英 文 ).<br />

Bolt J; Lombard R E. Journal of Paleontology,<br />

2006, 80(4): 717-725 2 图 版 .<br />

Sigournea multidentata n. gen. and sp., an<br />

early tetrapod, is described from the Late Mississippian<br />

Delta locality of southern Iowa,<br />

USA. The holotype and only known specimen,<br />

a right mandible, is unique in the structure of<br />

the symphysial region, and in addition has a<br />

unique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that are<br />

shared with other tetrapods. The free ventral<br />

border of the single exomeckelian fenestra is<br />

formed by infradentary bones. Its visible portion<br />

shows several arch bases, separated by<br />

notched or straight intervals. This morphology<br />

is interpreted as indicating that the arch bases<br />

and intervals between them reflected a series<br />

of Meckelian fenestrae that were partly exoand<br />

partly endoskeletal,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br />

exoskeletal arch bases continued dorsally in<br />

Meckelian cartilage. We suggest that this may<br />

exemplify a stage in the evolution of<br />

exomeckelian fenestrae, in at least some lineages<br />

of early tetrapods. The relations of Sigournea<br />

are indeterminate. That it is a<br />

tetrapod is indicated by the presence of pit and<br />

ridge ornamentation, an open lateral line sulcus,<br />

a dorsally directed glenoid, a single elongate<br />

exomeckelian fenestra, absence of intercoronoid<br />

fossae, absence of coronoid fangs, a<br />

single row of marginal teeth on the dentary,<br />

and an absence of dentition on the prearticular.<br />

It is at present impossible to determine its relationship<br />

with other early tetrapods, and we<br />

conclude that Sigournea is best considered as<br />

an early tetrapod incertae sedis.<br />

2008010282<br />

西 非 iullemmeden 盆 地 古 新 世 Dyrosaurid<br />

组 合 的 分 类 学 修 订 = Taxonomic revision of<br />

the Dyrosaurid assemblage (Crocodyliformes:Mesoeucrocodylia)<br />

from the Paleocene of<br />

the iullemmeden basin, west Africa. ( 英 文 ).<br />

Jouve 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7, 81(1):<br />

163-175 1 图 版 .<br />

The dyrosaurids of the Iullemmeden Basin<br />

(West Africa) are mainly represented by two<br />

genera, Hyposaurus and Rhabdognathus. Hyposaurus<br />

has been recognized in the Paleocene<br />

of Mali and Nigeria with two species, H.<br />

nopcsai and H. wilsoni. Diagnostic characters<br />

given by previous authors for these species do<br />

not enable their distinction from each other,<br />

nor from North American species. It is therefore<br />

reasonable to consider H. nopcsai and H.<br />

wilsoni as nomina dubia. In 1930, Swinton<br />

erected the new genus and species Rhabdognathus<br />

rarus on the basis of mandibular remains,<br />

and Buffetaut referred a skull to this<br />

species in 1980. A new skull was described in<br />

2002 by Brochu et al., and referred to Rhabdognathus<br />

sp. Unfortunately, it is impossible<br />

to refer either skull to the type species, the<br />

mandibular remains having no diagnostic<br />

characters at the specific level. Thus, R. rarus<br />

is a nomen dubium, and two new names are<br />

erected for the two skulls: R. keiniensis n. sp.<br />

and R. aslerensis n. sp., all the mandibular<br />

remains being referred to Rhabdognathus sp.<br />

The species Rhabdognathus compressus is<br />

reassigned to the genus Congosaurus, since its<br />

mandibl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Hyposaurus,<br />

shorter than that of Rhabdognathus, and the<br />

lateromedially compressed teeth demonstrate<br />

that C. compressus and C. bequaerti are<br />

closely related.<br />

2008010283<br />

横 齿 蜥 蜴 类 的 新 类 群 及 "Teiids" 演 化 历 史<br />

的 新 资 料 = New taxa of transversely-toothed<br />

lizards (Squamata: Scincomorpha) and new<br />

information on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br />

"Teiids". ( 英 文 ). Nydam R L; Eaton J G.<br />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7, 81(3): 538-<br />

549 3 图 版 .<br />

New material of polyglyphanodontine lizards<br />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has been found<br />

in various localities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br />

Several transversely oriented teeth representing<br />

a new species of Dicothodon were recov-<br />

76


ered from the Turonian of southern Utah.<br />

These specimens necessitate reassignment of<br />

Polyglyphanodon bajaensis to Dicothodon<br />

(Polyglyphanodon) bajaensis. From the Campanian<br />

of Utah, additional teeth and jaw fragments<br />

referable to Manangysaurus saueri<br />

have been recovered and this species is reassigned<br />

here to Peneteius (Manangysaurus)<br />

saueri. Also, an isolated tooth referable to<br />

Peneteius has been recovered from the Campanian<br />

of southern Texas. The results of a<br />

phylogenetic analysis support a monophyletic<br />

grouping of the transversely-toothed taxa with<br />

Bicuspidon as the sister taxon of Polyglyphanodontini<br />

new taxon, which is comprised<br />

of Polyglyphanodon, Dicothodon, and<br />

Peneteius.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also<br />

places "teiid" lizards from the Cretaceous of<br />

Asia and North America in a monophyletic<br />

group, Borioteiioidea new taxon, which is the<br />

sister taxon to the Teiioidea (Teiidae + Gymnophthalmidae).<br />

This new hypothesis of the<br />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ese taxa requires the<br />

reevaluation of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that<br />

were previously considered diagnostic for a<br />

more inclusive Teiidae. Another implication<br />

of our results is that Teiidae (sensu stricto) has<br />

no demonstrable pre-Tertiary occurrence. It<br />

appears that Teiioidea and Borioteiioidea diverged<br />

from a common ancestor by the Early<br />

Cretaceous. The Teiioidea entered South<br />

America and are currently represented by the<br />

Teiidae and Gymnophthalmidae, whereas<br />

Borioteiioidea radiated throughout North<br />

America with subsequent dispersal to Asia<br />

and Europe.<br />

2008010284<br />

基 于 一 新 发 现 的 完 整 骨 骼 对 Saniwa ensidens<br />

的 解 剖 学 研 究 = The anatomy of the<br />

fossil Varanid lizard Saniwa ensidens leidy,<br />

1870, based on a newly discovered complete<br />

skeleton. ( 英 文 ). Rieppel O; Grande L. Journal<br />

of Paleontology, 2007, 81(4): 643-665 6<br />

图 版 .<br />

The skeleton of a newly discovered, exceptionally<br />

preserved specimen of Saniwa ensidens<br />

is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fossil consists<br />

of a complete articulated skeleton exposed<br />

in dorsal view. It adds important additional<br />

information to our knowledge of the<br />

anatomy of this fossil varanoid taxon, including<br />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ermatocranium<br />

in dorsal view, complete vertebral<br />

counts, and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appendicular<br />

skeleton. Cartilage preservation allows<br />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eacheal rings, sternum,<br />

inscriptional ribs, epicoracoid and suprascapula.<br />

Patches of skin are preserved on<br />

dermal skull bones, and scattered scales surround<br />

the entire skeleton. Incomplete ossification<br />

of carpal and tarsal elements, as well as of<br />

epiphyses, indicate that the specimen is not<br />

fully mature.<br />

2008010285<br />

Eosaniwa koehni 的 形 态 学 新 资 料 及 对 系 统<br />

分 析 的 修 订 = New morphological data for<br />

Eosaniwa koehni haubold, 1977 and a revised<br />

phylogenetic analysis. ( 英 文 ). Rieppel O;<br />

Conrad J L.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7,<br />

81(4): 760-769 5 图 版 .<br />

Eosaniwa koehni is an enigmatic platynotan<br />

that differs from related varanoids in the possession<br />

of a very long snout resulting in extremely<br />

elongate nasals and vomers; a robust<br />

and broad jugal; the presence of denticles on<br />

palatines, pterygoids, and vomers; the presence<br />

of a subdental shelf on the dentary; and a<br />

strongly twisted retroarticular process on the<br />

mandible. Phylogenetic analysis suggests that<br />

Eosaniwa is a derived varanoid platynotan,<br />

nested within a clade also including mosasauroids,<br />

Coniasaurus, and Paravaranus.<br />

2008010286<br />

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上 白 垩 统 蜥 脚 动 物 前 颌<br />

骨 中 牙 齿 的 替 换 = Tooth replacement in a<br />

sauropod premaxill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br />

of Patagonia, Argentina. ( 英 文 ). Coria<br />

R A; Chiappe L M. Ameghiniana, 2001, 38(4):<br />

463-466<br />

Anatomy and tooth replacement mechanism<br />

observed in a sauropod dinosaur left premaxilla<br />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are<br />

described. The specimen is assigned to<br />

Neosauropoda, and with doubts to Titanosauridae,<br />

due the presence of a stepped anterior<br />

margin, and long and cylindrical teeth<br />

with no denticles. The specimen presents a<br />

dental settlement pattern performed by intraalveolar<br />

packages of four dental elements, one<br />

functional and three germinals, which compose<br />

a comb-like arrangement only recorded<br />

in diplodocid and titanosaurid sauropods.<br />

2008010287<br />

阿 根 廷 门 多 萨 省 中 - 晚 三 叠 世 发 现 膜 质 盾<br />

片 : 是 否 作 为 恩 吐 龙 的 证 据 = Dermal<br />

scutes from the Potrerillos Formation (Middle-<br />

Late Triassic) of Mendoza Province: evidence<br />

for aetosaurs. ( 英 文 ). Desojo J B.<br />

Ameghiniana, 2001, 38(3): 349-352<br />

77


The rare archosaurian records from the Triassic<br />

Cuyo Basin include that of actosaurs in<br />

the Potrerillos Formation. This putative record<br />

was based on a pair of poorly preserved, isolated<br />

dermal scutes that were tentatively referred<br />

to a new species of Typothorax Cope.<br />

Examination of this material led to the conclusion<br />

that it is not referable to this North<br />

American genus; moreover, its attribution to<br />

Aetosauria is doubtful.<br />

2008010288<br />

贵 州 关 岭 晚 三 叠 世 一 大 型 鱼 龙 类 头 骨 =<br />

Cymbospondylus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br />

Guizhou, China. ( 中 文 ). 李 淳 ; 尤 海 鲁 . 古 脊<br />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1): 9-16<br />

记 述 了 产 自 贵 州 关 岭 上 三 叠 统 杯 椎 鱼 龙<br />

属 一 新 种 —— 亚 洲 杯 椎 鱼 龙<br />

(Cymbospondylus asiaticus sp. nov)。 标 本 为<br />

两 件 几 乎 完 整 的 头 骨 , 产 于 法 朗 组 瓦 窑 段 的<br />

泥 质 灰 岩 中 , 这 是 目 前 已 知 惟 一 的 晚 三 叠 世<br />

Cymbospondylus 属 的 标 本 , 也 是 该 属 时 代 最<br />

晚 的 一 个 种 。 亚 洲 杯 椎 鱼 龙 头 部 最 明 显 的<br />

特 征 是 下 颌 牙 齿 仅 分 布 于 齿 骨 的 前 半 部<br />

分 。 此 外 , 新 种 的 吻 部 极 长 , 超 过 头 骨 全 长 之<br />

半 , 上 颌 骨 非 常 发 达 , 并 且 具 有 已 知 鱼 龙 类 中<br />

最 小 的 眼 眶 。 亚 洲 杯 椎 鱼 龙 是 这 一 大 型 鱼<br />

龙 类 在 北 美 和 欧 洲 以 外 地 区 的 首 次 记 录 。<br />

2008010289<br />

第 四 纪 响 蜥 (Tinosaurus) 化 石 的 首 次 发 现 =<br />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inosaurus fossil in<br />

the Quaternary. ( 中 文 ). 李 永 项 ; 薛 祥 煦 . 古 脊<br />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1): 34-41<br />

在 陕 西 洛 南 张 坪 洞 穴 的 第 四 系 中 采 得 一<br />

些 响 蜥 类 (Tinosaurus) 化 石 , 有 保 存 相 当 完 好<br />

的 上 下 齿 骨 和 齿 列 , 这 是 响 蜥 在 第 四 纪 的 首<br />

次 报 道 , 使 该 属 化 石 的 地 史 分 布 从 早 第 三 纪<br />

延 伸 到 第 四 纪 。 新 材 料 下 颌 骨 较 粗 壮 , 但 个<br />

体 很 小 , 有 齿 间 沟 , 同 时 兼 具 亚 洲 种 及 北 美 种<br />

的 某 些 特 征 , 因 此 建 立 一 新 种 Tinosaurus luonanensis<br />

sp.nov.。<br />

2008010290<br />

贵 州 兴 义 中 三 叠 统 法 郎 组 竹 杆 坡 段<br />

Lariosaurus 一 新 种 = A new species of<br />

Lariosaurus(sauroterygia: Nothosauridae)from<br />

Triassic of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 中 文 ).<br />

李 锦 玲 ; 刘 俊 ; 奥 利 维 尔 · 瑞 柏 尔 . 古 脊 椎 动 物<br />

学 报 , 2002, 40(2): 114-126<br />

记 述 了 贵 州 兴 义 法 郎 组 竹 杆 坡 段 鸥 龙 的<br />

一 新 种 ── 兴 义 鸥 龙 (Lariosaurus xingyiensis<br />

sp. nov.)。 兴 义 鸥 龙 以 其 上 颞 孔 是 眼 眶 长 度<br />

的 两 倍 , 顶 骨 平 台 细 长 而 不 收 缩 , 肱 骨 缺 失 外<br />

髁 沟 和 旋 后 肌 突 , 及 肱 骨 短 于 股 骨 而 有 别 于<br />

鸥 龙 的 其 他 种 。 兴 义 鸥 龙 与 意 大 利 拉 丁 晚<br />

期 的 Lariosaurus valceresii 最 为 相 似 。 依 据<br />

脊 椎 动 物 的 对 比 , 法 郎 组 竹 杆 坡 段 的 时 代 应<br />

为 中 三 叠 世 晚 期 。<br />

2008010291<br />

内 蒙 古 上 白 垩 统 二 连 组 发 现 一 新 镰 刀 龙 类<br />

( 英 文 ) = A new therizinosauroid (dinosauria,theropoda)<br />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br />

Iren Dabasu Formation of Nei Mongol. ( 英 文 ).<br />

徐 星 ; 张 晓 虹 ; 保 罗 · 塞 雷 诺 ; 赵 喜 进 ; 匡 学 文 ; 韩<br />

军 ; 谭 琳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3): 228-<br />

240<br />

镰 刀 龙 类 化 石 主 要 分 布 于 亚 洲 白 垩 纪 地<br />

层 (Russell and Dong,1993;Xu et<br />

al.,1999a;Kirkland and Wolfe,2001)。 最 近 发<br />

现 于 内 蒙 古 上 白 垩 统 二 连 组 的 杨 氏 内 蒙 古<br />

龙 (Neimongosaurus yangi) 代 表 这 一 类 群 中<br />

较 为 原 始 的 属 种 ( 张 晓 虹 等 ,2001)。 通 过 研<br />

究 产 自 同 一 化 石 地 点 的 镰 刀 龙 类 新 材 料 , 我<br />

们 鉴 定 出 一 个 不 同 于 杨 氏 内 蒙 古 龙 的 新 属<br />

种 , 美 掌 二 连 龙 (Erliansaurus bellamanus gen.<br />

et sp. nov.)。<br />

依 据 以 下 特 征 将 Erliansaurus bellamanus<br />

归 入 镰 刀 龙 超 科 : 肩 胛 骨 干 远 端 狭 窄 、 肱 骨<br />

近 端 角 状 、 肱 骨 有 后 转 子 、 肱 骨 的 尺 骨 髁<br />

和 桡 骨 髁 位 于 肱 骨 干 前 部 、 肠 骨 髋 臼 后 支<br />

远 端 加 厚 、 距 骨 髁 小 和 腓 骨 近 端 后 缘 窄 。<br />

Erliansaurus bellomanus 的 以 下 自 近 裔 特 征<br />

区 别 于 其 他 镰 刀 龙 类 : 前 部 尾 椎 具 加 大 的 滋<br />

养 孔 、 肱 骨 后 转 子 嵴 状 、 肱 骨 后 转 子 内 侧<br />

有 一 卵 形 凹 陷 、 肠 骨 外 侧 面 坐 骨 柄 上 方 有<br />

一 多 皱 的 肿 状 突 起 、 腓 骨 近 端 后 缘 明 显 高<br />

于 前 缘 以 及 腓 骨 前 转 子 大 、 位 置 靠 远 端 。<br />

本 文 对 镰 刀 龙 类 的 系 统 关 系 进 行 了 初 步 的<br />

分 析 , 结 论 如 下 : 北 票 龙 (Beipiaosaurus) 代 表<br />

除 Eshanosaurus 外 最 原 始 的 属 种 , 它 没 有 以<br />

下 一 些 其 他 镰 刀 龙 类 的 进 步 性 状 : 掌 爪 近 端<br />

深 、 胫 骨 短 于 股 骨 、 非 常 短 的 蹠 骨 以 及 第<br />

一 蹠 骨 关 连 跗 骨 。 Erliansaurus 、<br />

Alxasaurus 、 Neimongosaurus 和<br />

Nothronychus 比 Beipiaosaurus 和<br />

Eshanosaurus 进 步 , 但 比 镰 刀 龙 科 原 始 , 它 们<br />

没 有 镰 刀 龙 科 的 一 些 进 步 特 征 : 肠 骨 的 髋 臼<br />

前 支 深 而 后 卷 、 肠 骨 背 缘 平 直 和 极 其 狭 窄<br />

的 足 爪 。Erliansaurus 的 肱 骨 也 有 一 些 原 始<br />

特 征 , 比 如 较 平 的 尺 骨 髁 和 桡 骨 髁 之 间 的 槽<br />

较 宽 。 相 比 而 言 ,Erliansaurus 比<br />

Alxasaurus 、 Neimongosaurus 以 及<br />

78


Nothronychus 要 进 步 一 些 , 它 具 有 以 下 一 些<br />

进 步 特 征 : 背 椎 和 尾 椎 侧 凹 缺 失 、 肱 骨 有 后<br />

转 子 、 肠 骨 髋 臼 后 支 短 。 但 是 其 他 一 些 特<br />

征 的 分 析 则 支 持 Erliansaurus 的 系 统 位 置 可<br />

能 和 Neimongosaurus 较 为 接 近 的 假 说 , 二 者<br />

共 享 一 些 独 特 的 性 状 , 比 如 肱 骨 干 中 部 有 一<br />

卵 形 凹 陷 、 肠 骨 髋 臼 上 嵴 侧 向 发 育 以 及 腓<br />

骨 嵴 长 。Erliansaurus 同 时 和 其 他 一 些 镰 刀<br />

龙 类 的 属 种 也 共 享 一 些 进 步 特<br />

征 :Erliansaurus 腓 骨 的 前 转 子 侧 向 延 伸 , 这<br />

一 特 征 类 似 于 Beipiaosaurus 和<br />

Nothronychus;Erliansaurus 和 Nothronychus<br />

以 及 Segnosaurus 也 共 享 一 些 进 步 的 相 似 性 ,<br />

比 如 腓 骨 前 转 子 的 位 置 在 腓 骨 干 中 部 。<br />

有 关 Erliansaurus 准 确 系 统 位 置 的 确 定 有<br />

待 于 一 个 定 量 的 分 支 系 统 学 分 析 。 但 初 步<br />

的 结 论 表 明 它 的 系 统 位 置 处 于 原 始 的 镰 刀<br />

龙 类 和 进 步 的 镰 刀 龙 科 的 成 员 之 间 。<br />

Erliansaurus 的 发 现 为 镰 刀 龙 类 的 分 异 提 供<br />

了 重 要 信 息 。<br />

2008010292<br />

湖 北 三 叠 纪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的 层 位 及 时 代 =<br />

The horizon and age of the marine reptiles<br />

from Hubei Province, China. ( 中 文 ). 李 锦 玲 ;<br />

刘 俊 ; 李 淳 ; 黄 照 先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br />

40(3): 241-244<br />

通 过 对 化 石 点 的 实 地 调 查 证 实 , 湖 北 南<br />

漳 、 远 安 发 现 的 海 生 爬 行 类 除 孙 氏 南 漳 龙<br />

( 大 冶 组 顶 部 或 嘉 陵 江 组 底 部 ) 外 都 产 自 嘉 陵<br />

江 组 , 它 们 的 时 代 同 为 早 三 叠 世 奥 伦 尼 克<br />

期 。 由 孙 氏 南 漳 龙 、 南 漳 湖 北 鳄 、 湖 北 汉<br />

江 蜥 和 远 安 贵 州 龙 形 成 的 这 一 海 生 爬 行 动<br />

物 组 合 , 是 上 扬 子 地 区 层 位 最 低 的 , 生 存 时 代<br />

早 于 其 他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组 合 。 与 产 自 欧 洲<br />

的 肿 肋 龙 类 有 密 切 亲 缘 关 系 的 贵 州 龙 和 汉<br />

江 蜥 , 是 该 科 最 早 的 代 表 , 也 是 鳍 龙 类 最 早 的<br />

代 表 之 一 , 为 探 讨 鳍 龙 类 和 肿 肋 龙 类 的 起 源<br />

及 传 播 提 供 了 新 的 证 据 。<br />

2008010293<br />

辽 宁 北 票 地 区 一 新 的 甲 龙 化 = A new armored<br />

dinosaur (Ankylosauria) from Beipiao<br />

basin,Liaoning Province,northeastern China.<br />

( 中 文 ). 董 枝 明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br />

40(4): 276-285<br />

记 述 了 辽 宁 省 北 票 地 区 的 甲 龙 化 石 一 新<br />

属 新 种 : 步 氏 克 氏 龙 (Crichtonsaurus bohlini<br />

gen. et sp. nov.)。 其 主 要 特 征 是 : 中 等 大 小 的<br />

甲 龙 , 下 颌 骨 较 低 , 外 侧 无 骨 甲 覆 盖 ; 牙 齿 小 ,<br />

齿 冠 上 有 垂 直 向 的 棱 嵴 和 边 缘 小 齿 , 齿 环 发<br />

育 不 全 , 有 愈 合 的 颈 甲 板 , 膜 质 骨 甲 形 态 多 样 ,<br />

尾 后 部 的 椎 体 相 连 结 成 棒 状 , 两 侧 有 排 列 对<br />

称 的 甲 板 。 步 氏 克 氏 龙 的 发 现 对 探 讨 北 票<br />

地 区 晚 中 生 代 地 层 的 划 分 和 时 代 归 属 , 以 及<br />

对 甲 龙 类 的 系 统 演 化 和 地 理 分 布 均 具 有 重<br />

要 的 意 义 。<br />

2008010294<br />

Vallesaurus genensis Wild, 1991, 意 大 利 北<br />

部 晚 三 叠 世 drepanosaurid 类 之 一 种 =<br />

Vallesaurus genensis Wild, 1991, A Drepanosaurid<br />

(Reptilia, Diapsida) from the Late Triassic<br />

of northern Italy. ( 英 文 ). Renesto S;<br />

Binelli G. 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br />

stratigrafia, 2006, 112(1): 77-94<br />

Vallesaurus cenensis, a small drepanosaurid<br />

reptile from the Norian beds of the Calcare di<br />

Zorzino is described. The holotype and only<br />

known specimen represents the first drepanosaurid<br />

in which the skull is preserved articulated<br />

with the postcranial skeleton. The study<br />

of Vallesaurus anatomy confirms previous<br />

data about arboreal adaptation in all known<br />

drepanosaurids and permits more firm hypotheses<br />

about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br />

of the Drepanosauridae to be proposed.<br />

2008010295<br />

意 大 利 晚 三 叠 世 一 种 与 蛇 颈 龙 有 亲 缘 性 的<br />

鳍 龙 类 = A new sauropterygian reptile with<br />

plesiosaurian affinity from the Late Triassic of<br />

Italy. ( 英 文 ). Dalla Vecchia F M. Rivista Italiana<br />

di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 2006,<br />

112(2): 207-225<br />

Bobosaurus forojuliensis, gen. et s. nov., is<br />

a large sauropterygian from the Alpine Late<br />

Triassic. The holotype is a moderately disarticulated<br />

skeleton consisting of the tip of the<br />

rostrum, part of the neck (including the atlasaxis<br />

complex), the trunk, most of the tail, parts<br />

of the limbs, and the pelvic girdle. The new<br />

tax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mosaic of "nothosaurian"<br />

and "plesiosaurian" features. It<br />

exhibits characters that were previously considered<br />

autapomorphies of different sauropterygian<br />

taxa.<br />

2008010296<br />

广 元 恐 龙 化 石 埋 藏 地 沙 溪 庙 组 地 球 化 学 特<br />

征 及 对 物 源 区 和 古 风 化 作 用 的 指 示 = Geochemistry<br />

of the Shaximiao Formation in a<br />

dinosaur fossil site,Guangyuan, Sichuan, and<br />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ource area and paleoweathering.<br />

( 中 文 ). 阚 泽 忠 ; 梁 斌 ; 王 全 伟 ; 朱<br />

兵 . 中 国 地 质 , 2006, 33(5): 1023-1029<br />

广 元 恐 龙 化 石 埋 藏 地 是 四 川 盆 地 中 侏 罗<br />

世 重 要 的 恐 龙 化 石 点 , 恐 龙 化 石 埋 藏 于 中 侏<br />

79


罗 统 沙 溪 庙 组 之 中 。 笔 者 对 该 恐 龙 化 石 埋<br />

藏 地 沙 溪 庙 组 泥 质 岩 的 常 量 元 素 、 微 量 元<br />

素 和 稀 土 元 素 特 征 进 行 了 研 究 , 并 根 据 泥 质<br />

岩 的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讨 论 了 物 源 区 性 质 、 构<br />

造 背 景 以 及 物 源 区 的 风 化 特 征 。 主 量 元 素<br />

和 稀 土 元 素 表 明 其 物 源 区 以 长 英 质 岩 石 为<br />

主 , 构 造 背 景 为 被 动 大 陆 边 缘 : 指 示 化 学 风 化<br />

程 度 的 CIA 指 数 及 成 分 成 熟 度 的 ICV 指 数 ,<br />

表 明 物 源 区 经 历 了 中 等 的 化 学 风 化 作 用 , 反<br />

映 了 中 侏 罗 世 恐 龙 生 活 在 半 干 旱 的 古 气 候<br />

环 境 之 中 。<br />

2008010297<br />

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格 斯 福 德 三 叠 纪<br />

Narrabeen 群 Parotosuchus wadei 的 再 解<br />

释 兼 评 其 的 生 长 阶 段 = Re-interpretation of<br />

Parotosuchus wadei Cosgriff, a capitosaurid<br />

from the Triassic Narrabeen Group at Gosford,<br />

New South Wales, with comments on its<br />

growth stage. ( 英 文 ). Damiani R J; Warren A.<br />

Alcheringa, 1997, 21(3/4): 281-289<br />

The holotype and paratype of the capitosaurid<br />

Parotosuchus wadei (Cosgriff, 1972)<br />

from the Terrigal Formation (Narrabeen<br />

Group) near Sydney are re-examined. It is<br />

demonstrated that the holotype skull is an immature<br />

individual of the genus Parotosuchus,<br />

and that it exhibits no characters that are derived<br />

beyond the generic level. The paratype<br />

specimen consists of an impression of the<br />

skull, mandibles and dermal pectoral girdle<br />

but is largely indeterminate to family. P.<br />

wadei is therefore a nomen dubium.<br />

2008010298<br />

新 西 兰 中 新 世 鳄 类 化 石 = A Miocene crocodilian<br />

from New Zealand. ( 英 文 ). Molnar R E;<br />

Pole M. Alcheringa, 1997, 21(1/2): 65-70<br />

An incomplete indeterminate crocodilian<br />

angular from the Miocene Bannockburn Formation,<br />

Central Otago, South Island, New<br />

Zealand is described. The fossil (probably a<br />

new taxon) represents the first undoubted occurrence<br />

of a crocodilian in New Zealand.<br />

Local palaeoclimatic indicators suggest the<br />

crocodilian lived in a temperate climate.<br />

2008010299<br />

甘 肃 巴 家 嘴 丽 牛 (Leptobos) 的 化 石 时 代 及 环<br />

境 = On the skull of Leptobos from the Eraly<br />

Pleistocene Bajiazui fauna in Qingyang<br />

County,Gansu Province. ( 中 文 ). 王 健 ; 薛 祥 煦 .<br />

西 北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6, 36(3):<br />

449-452<br />

目 的 记 述 甘 肃 庆 阳 巴 家 嘴 黄 土 层 中 发 现<br />

的 一 件 丽 牛 化 石 标 本 。 方 法 运 用 经 典 的 古<br />

生 物 方 法 , 结 合 化 石 解 剖 、 形 态 比 较 方 法 研<br />

究 。 结 果 该 化 石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额 面 平 , 稍 高<br />

出 眼 眶 ; 眼 眶 向 侧 方 凸 出 ; 角 基 起 始 于 眼 眶 稍<br />

后 , 角 直 而 细 , 亚 柱 状 , 两 角 心 顺 角 基 延 长 线 大<br />

体 成 105° 夹 角 ; 这 些 主 要 特 征 与 Leptobos<br />

amplifrontalis 极 为 相 似 , 定 为 Leptobos cf.<br />

amplifrontalis。 结 论 根 据 丽 牛 在 欧 洲 和 中<br />

国 的 发 现 及 在 巴 家 嘴 动 物 群 中 的 其 他 化 石<br />

特 征 , 巴 家 嘴 丽 牛 的 地 质 时 代 为 第 四 纪 早 更<br />

新 世 早 期 , 环 境 气 候 以 湿 冷 为 主 。<br />

2008010300<br />

陕 西 洛 南 中 晚 更 新 世 根 田 鼠 化 石 = The<br />

Middle-Late Pleistocene fossils of Microtus<br />

oeconomus from Luonan County,Shaanxi<br />

Province,China. ( 中 文 ). 李 永 项 ; 薛 祥 煦 . 西 北<br />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6, 36(4): 784-<br />

788<br />

目 的 研 究 陕 西 洛 南 张 坪 洞 穴 群 中 发 现 的<br />

根 田 鼠 化 石 Micccrotus oeconomus。 方 法 运<br />

用 经 典 古 生 物 学 方 法 , 包 括 化 石 解 剖 、 系 统<br />

描 述 、 形 态 对 比 、 统 计 归 纳 。 结 果 M3 舌<br />

侧 3 褶 沟 4 褶 角 ;m1 有 4 个 封 闭 的 三 角 , 第 5<br />

个 与 前 帽 贯 通 , 后 环 位 于 齿 列 纵 轴 上 ;m3 唇<br />

侧 3 褶 角 ;M3 和 m1 的 长 度 、 宽 度 从 第 6 层<br />

洞 到 第 1 层 洞 逐 渐 变 大 , 第 6 齿 峡 (Is6) 的 宽<br />

度 变 小 。 结 论 化 石 的 主 要 特 征 可 与 周 口 店<br />

第 1 地 点 的 M. epiratticeps 相 对 比 , 主 要 测 量<br />

值 在 现 生 种 的 变 异 范 围 之 内 , 确 定 为 中 更 新<br />

世 以 来 不 同 时 段 的 根 田 鼠 化 石 , 其 颊 齿 趋 于<br />

增 大 , 第 6 齿 峡 趋 于 变 窄 。<br />

2008010301<br />

辽 宁 北 票 龙 骨 组 织 中 类 似 血 细 胞 结 构 的 研<br />

究 = Small spheres preserved in a therizinosauroid<br />

dinosaur's blood vessels from Northeast<br />

China. ( 中 文 ). 姚 锦 仙 ; 张 昀 ; 唐 治 路 . 北<br />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2, 38(2): 221-<br />

225<br />

在 我 国 辽 宁 北 票 下 白 垩 统 义 县 组 下 部 地<br />

层 中 出 土 的 北 票 龙 (Beipiaosaurus inexpectus)<br />

化 石 由 部 分 椎 骨 和 肢 骨 碎 片 构 成 , 其 中 保 存<br />

有 血 管 和 类 似 血 细 胞 的 结 构 。 在 肢 骨 周 围<br />

有 褐 色 细 丝 状 的 皮 肤 衍 生 物 的 印 痕 。 细 丝<br />

状 皮 肤 衍 生 物 无 分 枝 , 大 约 0.1 mm 宽 ,50~<br />

60 mm 长 。 在 光 学 显 微 镜 下 观 察 到 其 肱 骨<br />

的 纵 切 面 上 有 褐 色 血 管 结 构 , 一 些 管 腔 中 有<br />

褐 色 小 圆 球 , 它 们 沿 着 管 腔 分 布 。 这 些 小 圆<br />

球 的 形 状 和 大 小 显 示 它 们 有 可 能 是 恐 龙 血<br />

细 胞 的 遗 迹 。 另 外 , 图 像 分 析 法 结 果 显 示 北<br />

80


票 龙 骨 组 织 有 较 高 的 血 管 密 度 , 表 示 它 具 有<br />

较 高 的 新 陈 代 谢 率 。 从 骨 组 织 特 征 及 作 为<br />

体 表 隔 热 层 的 细 丝 状 皮 肤 衍 生 物 的 存 在 来<br />

看 , 北 票 龙 可 能 为 恒 温 动 物 。<br />

2008010302<br />

有 鳞 类 爬 行 动 物 支 系 的 演 化 分 异 = Evolutionary<br />

diversification of clades of squamate<br />

reptiles. ( 英 文 ). Ricklefs R E; Losos J B;<br />

Townsend T M.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br />

2007, 20(5): 1751–1762<br />

We analyse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quamate<br />

reptiles (7488 species) based on a new molecular<br />

phylogeny,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to<br />

similar estimates for passerine birds (5712<br />

species). The number of species in each of 36<br />

squamate lineages showed no evidence of<br />

phylogenetic conservatism. Compared with a<br />

random speciation–extinction process with<br />

parameters estimated from the size distribution<br />

of clades, the alethinophidian snakes<br />

(2600 species) were larger than expected and<br />

13 clades, each having fewer than 20 species,<br />

were smaller than expected, indicating rate<br />

heterogeneity. From a lineage-through-time<br />

plot, we estimated that a provisional rate of<br />

lineage extinction (0.66 per Myr) was 94% of<br />

the rate of lineage splitting (0.70 per Myr).<br />

Diversification in squamate lineages was independent<br />

of their stem age, but strongly related<br />

to the area of the region within which<br />

they occur. Tropical vs. temperate latitude<br />

exerted a marginally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br />

species richness. In comparison with passerine<br />

birds, squamates share several clade features,<br />

including: (1) independence of species richness<br />

and age; (2) lack of phylogenetic signal<br />

with respect to clade size; (3) general absence<br />

of exceptionally large clades; (4) overrepresentation<br />

of small clades; (5) influence of<br />

region size on clade size; and (6) similar rates<br />

of speciation and extinction. The evidence for<br />

both groups suggests that clade size has<br />

achieved long-term equilibrium, suggesting<br />

negative feedback of species richness on the<br />

rate of diversification.<br />

2008010303<br />

日 本 千 叶 县 中 更 新 统 水 生 龟 类 新 种 Ocadia<br />

nipponica (Testudines: Testudinoidea:<br />

Geoemydidae) = Ocadia nipponica, a new<br />

species of aquatic turtle (Testudines: Testudinoidea:<br />

Geoemydidae)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br />

of Chiba Prefecture, central Japan. ( 英<br />

文 ). Hirayama R; Kaneko N; Okazaki H. Paleontological<br />

Research, 2007, 11(1): 1-19<br />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Ocadia (Testudines;<br />

Testudinoidea; Geoemydidae), O. nipponica,<br />

is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a nearly<br />

complete skeleton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br />

Kiyokawa Formatin of the Shimosa<br />

Group at Sodegaura City, Chiba Prefecture,<br />

central Japan. O. nipponica is distinguished<br />

from O. sinensis (Gray) by its more extensive<br />

secondary palate, smoother shell surface, narrower<br />

second and third vertebral scutes, and<br />

larger size (carapace up to 33 cm long). Considering<br />

that the living species O. sinensis is<br />

distribute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eastern to<br />

southeastern Asia in subtropical to tropical<br />

climates, the new fossil species may have<br />

been thrived in warmer paleoclimatic conditions<br />

for the Japanese Islands in the Pleistocene<br />

age than hitherto have been estimated on<br />

the basis of floral evidences.<br />

2008010304<br />

阿 根 廷 拉 里 奥 哈 省 上 白 垩 统 恐 龙 蛋 化 石 的<br />

首 次 发 现 = First finding of dinosaur eggs<br />

(Upper Cretaceous) in the La Rioja province,<br />

Argentina.. ( 其 他 ). Tauber A A.<br />

Ameghiniana, 2007, 44(1): 11-28<br />

Numerous sites containing dinosaur eggshells<br />

have been found in the Los Llanos<br />

Formation in the Sanagasta Valle, La Rioja<br />

Province, Argentina. The eggs were classified<br />

as Sphaerovum erbeni Mones, corresponding<br />

to dinosaurs with a basic type of Dinosauroidspherulite<br />

organization and a filisferulitic<br />

morphotype, belonging to the Faveoloolithidae<br />

Oofamily, similar to others reported previously<br />

in Uruguay and in the Rio Negro and<br />

La Pampa provinces, Argentina. The fossils<br />

were found in situ, although fragmented<br />

mainly due to the process of paedogenesis.<br />

The studied eggshells indicate a Campanian-<br />

Maastrichtian age, being the first fossils of the<br />

age in the Sierra de Velasco region.<br />

2008010305<br />

阿 根 廷 巴 塔 哥 尼 亚 北 部 上 白 垩 统 titanosaur<br />

颅 骨 化 石 : 描 述 及 对 其 内 耳 的 认 识 = A<br />

titanosaur (Dinosauria, Sauropoda) braincase<br />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orth Patagonia:<br />

description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br />

of the dinosaur inner ear.. ( 其 他 ). Paulina-<br />

Carabajal A; Salgado L. Ameghiniana, 2007,<br />

44(1): 109-120<br />

The braincase of a sauropod dinosaur from<br />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Rio Negro, Argentina,<br />

is described. The material is assigned to the<br />

clade Titanosauria and some characters that<br />

resemble the condition present in the genus<br />

Antarctosaurus such as the presence of short<br />

81


and wide frontals and parietals, supraoccipital<br />

knob lacking a medial groove, reduced and<br />

dorsally exposed supratemporal fenestrae,<br />

frontals fused on the midline, and a single interfrontal<br />

medial knob are discussed. These<br />

characters are not diagnostic and they can be<br />

found in other titanosaurs such as Rapetosaurus,<br />

Nemegtosaurus, Saltasaurus and Bonatitan.<br />

The braincase, although incomplete, is<br />

well preserved, allowing the examination of<br />

certain delicate internal structures like the inner<br />

ear, which has been exposed through bone<br />

fractures. The titanosaurian inner ear is described<br />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t is morphologically<br />

similar to that of other sauropods<br />

such as Diplodocus and Brachiosaurus,<br />

mainly in the spatial disposition of the semicircular<br />

canals, although showing a proportionally<br />

more robust lagena. The angle between<br />

the planes on which the anterior and<br />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s lie is greater than<br />

909 degrees as in other herbivorous dinosaurs,<br />

and different from the theropod Allosaurus,<br />

where that angle is smaller.<br />

2008010306<br />

阿 根 廷 门 多 萨 Potrerillos 地 区 三 叠 纪 四 足<br />

类 的 时 代 和 地 层 位 置 = Age and stratigraphic<br />

position of the tetrapods from the cerro Bayo<br />

at Potrerillos locality (Triassic), Mendoza,<br />

Argentina.. ( 其 他 ). Zavattieri A M ; Arcucci<br />

A B. Ameghiniana, 2007, 44(1): 133-142<br />

The age of the Rio Mendoza Formation at<br />

Potrerillos, Cuyana Basin, was previously assigned<br />

to the Lower Triassic on the basis of its<br />

tetrapod content. However, many authors considered<br />

this as controversial and at present the<br />

unit is assigned to the Middle Triassic because<br />

it rests unconformably upon the Choiyoi<br />

Group, whose uppermost levels are locally<br />

established for the early Middle Triassic. The<br />

tetrapod remains formerly recovered in this<br />

sequence came from a few meters below thick<br />

tuffaceous beds (pink, grey, green) from violet<br />

and reddish mudstones which are attributed<br />

herein as proceeding from the middle to upper<br />

part of the Cerro de Las Cabras Formation.<br />

New material of kannemeyeriid dicynodonts<br />

and indeterminate eucynodonts from the<br />

northern side of Cerro Bayo of Potrerillos<br />

come from the same stratigraphic levels of the<br />

Cerro de Las Cabras Formation, instead of the<br />

Rio Mendoza Formation, as previously<br />

though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microfloristic<br />

assemblage yielded by the Cerro de Las<br />

Cabras Formation, the age of the oldest amniotes<br />

recorded from the Cuyana Basin cannot<br />

be older than the late Middle Triassic.<br />

2008010307<br />

宁 城 中 生 代 道 虎 沟 生 物 群 中 两 类 具 原 始 羽<br />

毛 翼 龙 的 发 现 及 其 地 层 学 和 生 物 学 意 义 =<br />

Discovery of two kinds of protofeathered<br />

pterosaurs in the Mesozoic Daohugou biota in<br />

the Ningcheng region and its stratigraphic and<br />

biologic significanes. ( 中 文 ). 季 强 ; 袁 崇 喜 . 地<br />

质 论 评 , 2002, 48(2): 221-224<br />

本 文 事 实 是 地 介 绍 了 道 虎 沟 生 物 群 的 组<br />

成 及 相 关 地 层 的 岩 性 , 并 根 据 长 尾 型 嘴 口<br />

龙 类 (Rhamphorhynchoidea) 翼 龙 与 短 尾 型 翼<br />

手 龙 类 (Pterodactyloidea) 翼 龙 同 期 共 生 的 特<br />

点 , 确 信 道 虎 沟 生 物 群 的 地 质 时 代 为 晚 侏<br />

罗 世 。 此 外 , 本 文 还 研 究 了 道 虎 沟 生 物 群<br />

中 翼 龙 身 上 发 育 的 皮 肤 衍 生 物 , 初 步 认 为<br />

它 们 是 原 始 羽 毛 (protofeathers), 至 少 是 与<br />

羽 毛 同 源 的 (feather-homologous), 这 对 于 了<br />

解 羽 毛 ( 广 义 ) 的 演 化 历 史 和 早 期 的 形 态<br />

结 构 将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br />

2008010308<br />

南 美 晚 三 叠 世 初 龙 类 Neoaetosauroides engaeus<br />

头 盖 骨 形 态 学 :Aetosaurian 多 样 性<br />

的 证 据 = Cranial morphology of the late Triassic<br />

South American Archosaur Neoaetosauroides<br />

engaeus: evidence for Aetosaurian<br />

diversity. ( 英 文 ). Desojo J B; Báez A M.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1): 267–276<br />

The cranial anatomy of Neoaetosauroides<br />

engaeus Bonaparte, 1969 from the upper part<br />

of the Los Colorados Formation, western Argentina,<br />

is addressed herein. This description<br />

is based on material collected recently, which<br />

permits a complete restoration of the skull;<br />

previously, a partial lower jaw and premaxillary<br />

and maxillary fragments were the only<br />

cranial remains known. Unlike other aetosaurs<br />

for which the premaxillary dentition is known,<br />

in N. engaeus the upper tooth row extends<br />

anteriorly to reach near the expanded tip of the<br />

snout; this condition is not compatible with<br />

the presence of a keratinous beak previously<br />

suggested for other aetosaurs. The conical<br />

shape of the teeth of N. engaeus differs from<br />

the slightly compressed teeth of Desmatosuchus,<br />

Stagonolepis and Typothorax, and the<br />

distinctly recurved teeth of Aetosaurus and<br />

Aetosauroides. This diversity of dental morphology<br />

suggests a variety of food-item preferences<br />

among aetosaurs.<br />

2008010309<br />

82


摩 洛 哥 Argana 盆 地 晚 三 叠 世 一 新<br />

Rauisuchian = A new Rauisuchian (Archosauria,<br />

Suchia)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br />

the Argana basin, Morocco. ( 英 文 ). Jaltl N;<br />

Peyer K. Palaeontology, 2007, 50(2): 417-430<br />

In the 1970s the Upper Triassic strata of the<br />

Argana Basin yielded archosaurian remains<br />

that were tentatively attributed to the rauisuchian<br />

Ticinosuchus. Restudy of this material<br />

together with new remains reveal new anatomical<br />

data and show that it in fact belongs to<br />

a new taxon, Arganasuchus dutuiti gen. et sp.<br />

nov. The systematics of the Rauisuchia are<br />

still unresolved; nevertheless, a monophyletic<br />

suprageneric group can be defined within the<br />

probable non-monophyletic rauisuchians. Arganasuchus<br />

dutuiti differs from all adequately<br />

known rauisuchians in three autapomorphies:<br />

acetabular rim on pubis runs anteroventrally<br />

parallel to pubic shift rather than being terminal<br />

and perpendicular to it; large contribution<br />

of pubis to acetabular depression; palatal<br />

process of maxillary low and confluent with<br />

interdental crest, rather than separated from it<br />

by a large area. The maxilla of Arganasuchus<br />

resembles those of Batrachotomus and Fasolasuchus<br />

in having a Y-shaped rather than a<br />

U-shaped form. As in rauisuchids, Arganasuchus<br />

dutuiti has short cervical vertebrae<br />

and a dorsal border of the proximal extremity<br />

of the pubis that is convex in lateral view. It<br />

shares one derived character state with Batrachotomus<br />

and Postosuchus (a tear-shaped and<br />

anteriorly orientated rugosity on the lateral<br />

side of the pubis, lying on a deep, longitudinal<br />

depression) and one more derived character<br />

state with Batrachotomus (narrow anteacetabular<br />

part of the pubis; hence, the anterior<br />

border of the proximal extremity of the<br />

pubis is almost contiguous with the actabular<br />

rim).<br />

2008010310<br />

德 国 西 南 部 早 侏 罗 世 Posidonia 页 岩 中 蛇 颈<br />

龙 的 分 类 学 和 系 统 学 位 置 = The taxonomic<br />

and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the Plesiosauroidea<br />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Posidonia shale<br />

of south-west Germany. ( 英 文 ). Großmann F.<br />

Palaeontology, 2007, 50(3): 545-564<br />

The two plesiosauroid species from the<br />

Posidonia shale of Holzmaden, ‘Plesiosaurus’guilelmiimperatoris<br />

and ‘Plesiosaurus’brachypterygius,<br />

do not belong to Plesiosaurus<br />

but form new monotypic genera. The<br />

new genus Hydrorion is erected for<br />

‘P.’brachypterygius, and the genus Seeleyosaurus<br />

is re-established for ‘P.’ guilelmiimperatoris.<br />

The recently described species Plesiopterys<br />

wildii is regarded as a junior synonym<br />

of S. guilelmiimperatoris. A short phylogenetic<br />

analysis shows that<br />

S. guilelmiimperatoris and Muraenosaurus are<br />

basal elasmosaurs. H. brachypterygius, Occitanosaurus<br />

tournemirensis from France and<br />

Microcleidus homalospondylus from England<br />

form a monophyletic clade, which is the sister<br />

taxon to the Cretaceous elasmosaurs. A palaeobiogeographical<br />

comparison of plesiosaur<br />

localities in the Lower Jurassic shows distinct<br />

palaeobiogeographical zones for the Toarcian,<br />

with different plesiosaur taxa in England,<br />

Germany and France<br />

2008010311<br />

南 非 早 三 叠 世 Platycraniellus elegans( 兽<br />

孔 目 , 犬 齿 兽 亚 目 ) 的 重 新 描 述 以 及<br />

Eutheriodonts 的 系 统 关 系 = Redescription<br />

of Platycraniellus elegans (Therapsida, Cynodontia)<br />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South Africa,<br />

and the Cladistic Relationships of<br />

Eutheriodonts. ( 英 文 ). Abdala F.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3): 591–618<br />

Platycraniellus elegans is an enigmatic Triassic<br />

cynodont from South Africa that has<br />

only been briefly described previously. New<br />

preparation of the holotype and additional unpublished<br />

material allows a detailed redescription<br />

and comparison with different cynodonts.<br />

Platycraniellus elegans is recognized as a<br />

valid species of basal cynodont. The distinct<br />

suborbital angulation of the zygomatic process,<br />

previously considered as a diagnostic character<br />

in chiniquodontid cynodonts, and more<br />

recently observed in some galesaurids, is also<br />

present in P. elegans. A larger, second specimen<br />

was initially referred to P. elegans, but<br />

most recently considered to belong to Galesaurus<br />

planiceps. Close comparison of this<br />

specimen with the holotype of P. elegans and<br />

with galesaurid specimens allows a tentative<br />

allocation to G. planiceps. A cladistic analysis<br />

of 32 taxa (two gorgonopsians, seven therocephalians<br />

and 23 cynodonts) and 96 craniodental<br />

characters places P. elegans as sister<br />

taxon of Eucynodontia. Results from the<br />

analysis favour a dichotomy between (1) Cynognathia,<br />

including the sectorial-toothed<br />

cynodonts Ecteninion, Cynognathus and the<br />

gomphodont cynodonts, and (2) Probainognathia,<br />

including most sectorial-toothed eucynodonts<br />

(e.g. Lumkuia, Probainognathus,<br />

Chiniquodon), tritheledontids, tritylodontids<br />

and mammaliaforms. The Late Triassic secto-<br />

83


ial-toothed Ecteninion is the most basal<br />

member of Cynognathia, whereas the Middle<br />

Triassic Lumkuia is the basal representative of<br />

Probainognathia. Tritylodontids (Oligokyphus<br />

and Kayentatherium) are placed among Probainognathia,<br />

forming a monophyletic group<br />

with the tritheledontid Pachygenelus, whereas<br />

Brasilitherium is the sister taxon of Mammaliaformes.<br />

The cladistic analysis also indicates<br />

paraphyly for Therocephalia, with the<br />

whaitsiid Theriognathus identified as sister<br />

taxon of Cynodontia.<br />

2008010312<br />

非 洲 东 部 坦 桑 尼 亚 晚 侏 罗 世 Tendaguru 层<br />

第 二 例 冈 瓦 纳 Diplodocid 恐 龙 = A second<br />

Gondwanan Diplodocid Dinosaur from the<br />

upper Jurassic Tendaguru Beds of Tanzania,<br />

East Africa. ( 英 文 ). Remes K.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3): 653-667<br />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diplodocid<br />

sauropod (Sauropoda, Diplodocoidea), Australodocus<br />

bohetii, is described. The type material<br />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Tithonian)<br />

Tendaguru Beds of Tanzania, East Africa,<br />

consists of two successive mid-cervical vertebrae.<br />

These vertebrae do not show the extreme<br />

elongation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that is<br />

diagnostic for Tornieria, and, apart from proportional<br />

differences, exhibit four autapomorphic<br />

characters not seen in other diplodocids:<br />

(1) pleurocoel weakly developed; (2) ridge<br />

posterolateral to the anterior condyle strongly<br />

posteroventrally orientated; (3) triangular<br />

pneumatic cavity ventral to the prezygapophysis,<br />

enclosed by the lateral ramus of the centroprezygapophyseal<br />

lamina and an anteriorly<br />

extended prezygodiapophyseal lamina; and (4)<br />

prominent prezygapophyseal process pointed,<br />

laterally keeled and surpassing the prezygapophysis<br />

anteriorly. Australodocus bohetii is<br />

the second diplodocid known from Tendaguru,<br />

and thereby the second diplodocid known<br />

from Gondwana. This impedes the customary<br />

reference of isolated East African diplodocid<br />

material to Tornieria, which can now only be<br />

assigned to Diplodocidae indet. The find supports<br />

previously proposed vicariance models<br />

of diplodocid palaeobiogeography.<br />

2008010313<br />

不 列 颠 和 北 欧 始 新 世 Tomistominer 的 系 统<br />

学 和 分 类 学 = Systematics and Taxonomy of<br />

Eocene Tomistomine Crocodylians from Britain<br />

and Northern Europe. ( 英 文 ). Brochu C A.<br />

Palaeontology, 2007, 50(4): 917-928<br />

The holotype of Dollosuchus dixoni (Owen)<br />

from the Early–Middle Eocene Bracklesham<br />

Beds of England is a set of mandibular fragments<br />

that cannot be distinguished from corresponding<br />

parts of other longirostrine crocodylians.<br />

An isolated humerus from the Bracklesham<br />

Beds is consistent with a gavialoid, but<br />

it cannot be referred to the holotype of<br />

D. dixoni. The name Dollosuchoides<br />

densmorei is established for the wellpreserved<br />

skull and skeleton of a tomistomine<br />

from the Middle Eocene of Belgium that had<br />

been referred to D. dixoni. It can be clearly<br />

distinguished from the basal tomistomine<br />

‘Crocodilus’ spenceri Buckland from the<br />

Lower Eocene of England, which cannot be<br />

referred to Dollosuchoides and is provisionally<br />

referred to Kentisuchus Mook. Although<br />

basal within Tomistominae, Dollosuchoides is<br />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omistoma than to<br />

Kentisuchus.<br />

2008010314<br />

中 国 早 白 垩 世 角 龙 基 部 类 群 Psittacosaurus<br />

的 社 会 行 为 和 集 群 死 亡 = Social Behaviour<br />

And Mass Mortality In The Basal Ceratopsian<br />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Early Cretaceous,<br />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英 文 ). Zhao Qi;<br />

Barrett P M; Eberth D A. Palaeontology, 2007,<br />

50(5): 1023-1029<br />

An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herd of the<br />

ceratopsian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was recovered<br />

from the Lujiatun Beds of the Lower<br />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Liaoning Province,<br />

north-east China. This specimen provides<br />

the earliest direct evidence of postnestling<br />

gregarious behaviour in this important<br />

dinosaur clade. The sediment in which the<br />

skeletons occur represents a lahar (volcanic<br />

mudflow), indicating that the six individuals<br />

present were entombed simultaneously during<br />

a catastrophic mass mortality event. Reconstruction<br />

of the herd age profile shows it was<br />

composed of offspring from at least two<br />

clutches, revealing that group fidelity in these<br />

dinosaurs extended beyond time spent together<br />

in the nest. This demonstrates that sociality<br />

appeared much earlier in ceratopsian<br />

evolution than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nd<br />

that such behaviour preceded the evolution of<br />

the elaborate horns and frills seen in derived<br />

ceratopsids.<br />

2008010315<br />

区 别 晚 二 叠 世 Oudenodon bainii 和 Tropidostoma<br />

microtrema 的 综 合 方 法 = An Integrative<br />

Approach To Distinguishing The Late<br />

84


Permian Dicynodont Species Oudenodon<br />

Bainii And Tropidostoma Microtrema<br />

(Therapsida: Anomodontia). ( 英 文 ). Botha J;<br />

Angielczyk K D. Palaeontology, 2007, 50(5):<br />

1175-1209<br />

The dicynodonts Oudenodon bainii and<br />

Tropidostoma microtrema are remarkably<br />

similar in most aspects of their morphology.<br />

The most obviou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s the<br />

presence of tusks and/or postcanine teeth in T.<br />

microtrema and their absence in O. bainii.<br />

However, some specimens of T. microtrema<br />

lack tusks or postcanine teeth. This variability<br />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O. bainii and<br />

T. microtrema are not distinct species, but<br />

rather endpoints on a morphological continuum.<br />

Resolution of this uncertainty is necessary<br />

because both species play important roles<br />

in Upper Permian terrestrial biostratigraphy.<br />

Here we address this issue using several types<br />

of data.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ne histology<br />

of T. microtrema is comparable with that<br />

of O. bainii, emphasizing their similarity.<br />

However, a geometric morphometric analysis<br />

of snout shape and a traditional morphometric<br />

analysis of skull dimensions can reliably differentiate<br />

tuskless specimens from those with<br />

tusks and/or postcanine teeth. We examine<br />

several scenarios (e.g. anagenesis, sexual dimorphism)<br />

that could explain the observed<br />

distinction, but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br />

including stratigraphic range data, suggest that<br />

the two morphotypes are regarded best as distinct<br />

species. Because O. bainii specimens<br />

have been collected at Tropidostoma Assemblage<br />

Zone localities in the Karoo Basin of<br />

South Africa,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O. bainii<br />

can no longer be used to define the base of the<br />

Cistecephalus Assemblage Zone and Oudenodon-based<br />

correlations with other basins<br />

should be made with caution.<br />

2008010316<br />

关 于 Nothosaurus 属 的 牙 齿 置 换 及 齿 系 新<br />

资 料 = New information on the dentition and<br />

tooth replacement of Nothosaurus (Reptilia:<br />

Sauropterygia). ( 英 文 ). Shang Qing-Hua. palaeoworld,<br />

2007, 16(1-3): 254-263<br />

Dental morphology and tooth replacement<br />

of Nothosaurus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in<br />

detail based on two well-preserved specimens<br />

of N. rostellatus and a skull of Nothosaurus sp.<br />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Guanling Formation<br />

in Guizhou, South China. This study indicates<br />

that tooth replacement is sequentially alternative<br />

and asynchronous in the premaxilla, but<br />

with a wave-like pattern and synchronous in<br />

the maxilla in Nothosaurus. The replacement<br />

process is from front to back in the premaxilla,<br />

and three stages of tooth replace succession<br />

can be recognized. The incongruent tooth replacement<br />

rhythms in the premaxilla and maxilla<br />

may be related to different tooth functions.<br />

2008010317<br />

贵 州 三 叠 纪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研 究 进 展 = Study<br />

advances on Triassic marine reptiles in<br />

Guizhou. ( 中 文 ). 王 立 亭 . 贵 州 地 质 , 2002,<br />

19(1): 6-9<br />

贵 州 三 叠 纪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主 要 产 于 中 三<br />

叠 统 安 尼 阶 关 岭 组 第 一 段 、 第 二 段 及 上 三<br />

叠 统 卡 尼 阶 下 部 竹 杆 坡 组 、 瓦 窑 组 等 4 个<br />

层 位 。 基 本 上 涵 盖 了 世 界 三 叠 纪 海 生 爬 行<br />

动 物 的 主 要 类 型 , 有 真 鳍 龙 类 、 鱼 龙 类 、<br />

海 龙 类 及 楯 齿 龙 类 。 初 步 研 究 表 明 贵 州 三<br />

叠 纪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特 征 是 :(1) 其 组 成 虽<br />

是 地 方 性 属 种 , 就 大 的 类 群 , 总 的 特 征 以<br />

及 特 殊 类 群 的 相 对 性 而 言 , 更 接 近 西 特 提<br />

斯 海 域 的 同 期 爬 行 动 物 群 ;(2) 这 些 海 生<br />

爬 行 动 物 , 特 别 是 瓦 窑 组 中 的 一 些 属 种<br />

( 如 周 氏 黔 鱼 龙 ) 兼 具 有 三 叠 纪 和 侏 罗 纪<br />

同 类 群 的 一 些 特 征 。(3) 其 生 态 分 为 两 种<br />

类 型 : 关 岭 组 第 一 、 二 段 的 海 生 爬 行 动 物<br />

类 群 , 个 体 少 , 主 要 生 活 在 近 岸 浅 水 域 ;<br />

竹 杆 坡 组 和 瓦 窑 组 的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类 群<br />

多 、 个 体 多 。 主 要 生 活 在 浅 海 深 水 域 。<br />

2008010318<br />

孙 氏 新 铺 龙 头 骨 再 研 究 = The restudy on the<br />

skull and mandible of Xinpusaurus suni. ( 中<br />

文 ). 罗 永 明 ; 喻 羑 艺 . 贵 州 地 质 , 2002, 19(2):<br />

71-76<br />

本 文 在 进 一 步 修 理 正 模 标 本 的 基 础 上 ,<br />

结 合 另 一 完 整 、 近 立 体 的 头 骨 新 材 料 对 孙<br />

氏 新 铺 龙 (Xinpusaurus suni ) 作 深 入 研<br />

究 , 较 详 细 地 描 述 了 孙 氏 新 铺 龙 头 骨 主 要<br />

骨 骼 要 素 的 特 征 及 其 相 互 关 系 , 进 一 步 完<br />

善 了 孙 氏 新 铺 龙 的 骨 骼 特 征 , 并 明 确 其 分<br />

类 位 置 。<br />

2008010319<br />

关 岭 生 物 群 的 生 活 环 境 = Life environment<br />

of the Guanling biota. ( 中 文 ). 王 尚 彦 ; 王 宁 .<br />

贵 州 地 质 , 2002, 19(4): 240-241<br />

产 于 贵 州 省 关 岭 县 新 铺 乡 附 近 晚 三 叠 世<br />

早 期 地 层 瓦 窑 组 下 部 的 关 岭 生 物 群 科 学 意<br />

义 重 大 、 观 赏 性 极 好 、 生 活 环 境 独 特 。 岩<br />

相 古 地 理 分 析 其 生 活 环 境 为 海 湾 。 沉 积 和<br />

古 生 态 特 征 显 示 生 活 环 境 水 体 平 静 。<br />

85


2008010320<br />

记 贵 州 顶 效 中 三 叠 世 一 新 的 海 生 爬 行 动 物<br />

= On a new marine reptile from Middle Triassic<br />

Yangliujing Formation of Guizhou, China.<br />

( 中 文 ). 刘 冠 邦 ; 尹 恭 正 ; 王 雪 华 ; 王 尚 彦 ; 黄 理<br />

中 .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 2002, 8(2): 220-226 1 图<br />

版 .<br />

在 贵 州 兴 义 顶 效 绿 荫 村 西 大 约 150m 绿 荫<br />

水 泥 厂 南 面 采 石 场 出 露 的 中 三 叠 统 杨 柳 井<br />

组 ( 拉 丁 阶 ) 灰 黑 色 中 薄 层 灰 岩 中 发 现 一<br />

新 的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 绿 荫 顶 效 龙<br />

Dingxiaosaurus luyinensis gen. et sp. nov.。<br />

它 的 肢 骨 形 态 和 结 构 颇 为 独 特 , 股 骨 、<br />

胫 、 腓 骨 以 及 跗 骨 的 形 状 和 结 构 相 似 于 原<br />

始 的 鱼 龙 , 而 趾 骨 形 状 和 数 目 有 些 相 似 于<br />

最 早 的 蛇 颈 龙 , 但 又 与 所 有 已 知 的 鱼 龙 和<br />

蛇 颈 龙 类 的 属 种 均 明 显 不 同 , 它 是 早 期 海<br />

生 爬 行 动 物 进 化 的 一 个 比 较 原 始 而 孤 立 的<br />

新 种 类 。 它 的 发 现 对 早 期 海 生 爬 行 动 物 进<br />

化 多 样 性 的 认 识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科 学 意<br />

义 。<br />

2008010321<br />

辽 宁 下 白 垩 统 义 县 组 恐 龙 类 蜥 脚 亚 目 原 始<br />

巨 龙 牙 齿 = Basal titanosauriform (Dinosauria,<br />

Sauropoda) teeth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br />

Yixian Forma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br />

China. ( 英 文 ). Barrett PM;Wang Xiao-Lin.<br />

palaeoworld, 2007, 16(4): 265-271<br />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br />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yielded a diverse<br />

fauna of non-avian dinosaurs, but is<br />

dominated by small-bodied taxa. Here, we<br />

describe a series of isolated teeth from the<br />

Lujiatun Beds of the formation that are referable<br />

to a basal titanosauriform sauropod.<br />

Some of the teeth possess a distinctive circular<br />

boss on the lingual surface, which suggests<br />

that they are referable to cf. Euhelopus sp.<br />

This identification provides some additional<br />

support for biostratigraph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br />

the Jehol Group and the Mengyin Formation<br />

of Shandong Province that suggest an<br />

Early Cretaceous age for the latter unit. Moreover,<br />

the titanosauriform affinities of the teeth<br />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dominance of<br />

this sauropod clade in eastern Asia during the<br />

Cretaceous.<br />

2008010322<br />

根 据 中 国 下 白 垩 统 新 化 石 的 CT 扫 描 观 察<br />

恐 龙 类 角 龙 亚 目 鹦 鹉 嘴 龙 的 内 颅 骨 的 形 态<br />

= Endocranial morphology of psittacosaurs<br />

(Dinosauria: Ceratopsia) based on CT scans of<br />

new fossil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China.<br />

( 英 文 ). Zhou Chang-Fu; Gao Ke-Qin; Fox R<br />

C; Du Xiang-Ke. palaeoworld, 2007, 16(4):<br />

285-293<br />

Psittacosaurs, small basal ceratopsians with<br />

a parrot-like beak, are among the most abundant<br />

dinosaurs, but occur only in the Early<br />

Cretaceous of East Asia. Although the general<br />

morphology of psittacosaurs is fairly well understood,<br />

the endocranial anatomy of the<br />

group has never been described. New discoveries<br />

of well-preserved skulls from the celebrated<br />

Liaoning beds in northeastern China<br />

provide the material for conducting research<br />

on psittacosaur endocranial morphology. Using<br />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of threedimensionally<br />

preserved skulls, this study reveals<br />

basic endocranial anatomy of psittacosaurs<br />

and provides the first palaeoneurological<br />

evidence of psittacosaurs in relation to their<br />

behaviour. Although commonly believed to<br />

have had a small brain and small eyes, psittacosaurs<br />

had relatively high brain/body size<br />

ratios that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in the large<br />

theropod Tyrannosaurus, and probably had a<br />

keen sense of smell and acute vision, as evidenced<br />

by their enlarged olfactory lobes and<br />

bulbous optic lobes.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br />

semicircular canals agrees with limb proportions<br />

to suggest that psittacosaurs were agile<br />

animals, perhaps better able to escape predation<br />

by carnivorous dinosaurs on that account.<br />

The behavioural adaptations implied by this<br />

study may have been crucial for the successful<br />

radiation of psittacosaurs during the Early<br />

Cretaceous of East Asia.<br />

2008010323<br />

加 拿 大 曼 尼 托 巴 下 坎 潘 阶 Pierre 页 岩 沧 龙<br />

一 新 种 = A new species of mosasaur (Squamata:<br />

Mosasauridae) from the Pierre Shale<br />

(lower Campanian) of Manitoba. ( 英 文 ).<br />

Cuthbertson R S; Mallon J C; Campione N E;<br />

Holmes R B.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br />

2007, 44(5): 593-606<br />

Plioplatecarpus nichollsae, sp. nov., from<br />

the lower Campanian (Pembina Member, Pierre<br />

Shale Formation) is diagnosed by the following:<br />

a thickened ventral rim of the external<br />

naris, a short supratemporal fenestra, a frontal<br />

shield with well-developed posterolateral lappets<br />

that overlap the parietal dorsally, proximal<br />

rib shafts with an approximately circular<br />

(but not inflated) cross section, a scapula<br />

shaped as in other Plioplatecarpus species but<br />

approximately the same size (not larger) than<br />

the coracoid, and a moderately large parietal<br />

86


foramen that reaches the frontoparietal suture<br />

but does not invade the frontal. The last two<br />

characters require that the diagnosis of the<br />

genus Plioplatecarpus be emended. With<br />

other Plioplatecarpus species, P. nichollsae<br />

shares a robust humerus with a distal expansion<br />

at least as great as the total length of the<br />

bone, a rectangular preorbital frontal shield, a<br />

"peg and socket" postorbitofrontal-jugal articulation,<br />

a transversely directed ectopterygoid<br />

process of the pterygoid, a large, robust<br />

quadrate with a distinct eminence on the posterior<br />

surface of its shaft, an unossified gap in<br />

the ventral wall of the basioccipital, and at<br />

least 11 pygal vertebrae. P. nichollsae also<br />

shares primitive features with Platecarpus, as<br />

well as features apparently intermediate between<br />

Platecarpus and Plioplatecarpus. Revision<br />

of the genus Platecarpus, currently hypothesized<br />

to be both paraphyletic and polyphyletic,<br />

as well a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br />

the early Campanian mosasaur fauna from the<br />

Morden area, are necessary before the phylogenetic<br />

significance of some of these characters,<br />

and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s of Plioplatecarpus<br />

nichollsae, can be fully resolved.<br />

鸟 类<br />

2008010324<br />

堪 萨 斯 西 部 Niobrara Chalk 的 澘 水 型 黄 昏<br />

鸟 和 鱼 鸟 骨 骼 微 结 构 = Bone microstructure<br />

of the diving Hesperornis and the voltant Ichthyornis<br />

from the Niobrara Chalk of western<br />

Kansas. ( 英 文 ). Chinsamy A; Martin L D;<br />

Dobson P. Cretaceous Research, 1998, 19(2):<br />

225-233<br />

We report on the bone microstructure of the<br />

Cretaceous birds Hesperornis regalisand Ichthyornis<br />

victor. Thin sections of representative<br />

elements of both these ornithurine birds show<br />

a rapid, sustained bone deposition without any<br />

pauses or interruptions in bone formation.<br />

This growth pattern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br />

cyclical pattern of bone deposition previously<br />

reported for the Cretaceous non-ornithurine<br />

birds Patagopteryx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br />

enantiornithin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br />

physiological advancement in Cretaceous ornithurine<br />

birds. The bone microstructure of the<br />

diving Hesperornisshows similarities to the<br />

bone structure of modern penguins, and to that<br />

of a loon from the Cretaceous of Antarctica.<br />

2008010325<br />

始 鼠 化 石 在 甘 肃 省 党 河 地 区 上 渐 新 统 的 发<br />

现 = Discovery of Late Oligocene Eomyodon(rodentia,mammalia)<br />

from the Danghe<br />

area, Gansu, China. ( 中 文 ). 王 伴 月 . 古 脊 椎<br />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2): 139-145<br />

始 鼠 科 (Eomyidae) 是 一 类 已 绝 灭 的 小 型 的<br />

鼠 类 , 在 古 化 纪 和 新 近 纪 时 文 布 全 北 区 ,<br />

以 北 美 ( 中 始 新 世 - 晚 中 新 世 ) 和 欧 洲<br />

( 早 渐 新 世 - 晚 上 新 世 ) 发 现 的 化 石 较 丰<br />

富 。 过 去 在 亚 洲 发 现 的 始 鼠 化 石 极 少 。 亚<br />

洲 的 第 一 个 始 鼠 化 石 是 1982 年 才 发 现 的<br />

( 郑 绍 华 等 ,1982)。20 世 纪 90 年 代 以<br />

来 , 在 亚 洲 陆 续 发 现 了 一 些 始 鼠 化 石 , 表<br />

明 从 中 始 新 世 到 上 新 世 时 在 亚 洲 已 有 始 鼠<br />

生 存 过 (Wang and Emry, 1990; Qiu, 1994,<br />

1996; Tomida and Setoguchi, 1994; Emry et<br />

al., 1997; 王 伴 月 ,1999)。 但 发 现 化 石 的<br />

地 点 不 多 , 而 且 化 石 的 数 量 和 种 类 都 很 有<br />

限 。 在 甘 肃 省 党 河 地 区 采 集 到 的 始 鼠 化<br />

石 , 是 该 科 化 石 在 这 一 地 区 的 首 次 发 现 ,<br />

也 是 亚 洲 晚 渐 新 世 始 鼠 化 石 的 第 二 个 地<br />

点 。 化 石 虽 不 多 , 但 为 研 究 亚 洲 始 鼠 的 性<br />

质 与 欧 洲 和 北 美 大 陆 的 有 关 种 类 的 关 系 提<br />

供 了 有 意 义 的 信 息 。<br />

2008010326<br />

辽 西 含 鸟 化 石 层 同 位 素 年 龄 讨 论 —— 来 自<br />

磁 性 地 层 的 证 据 = A discussion of the isotopic<br />

age of the bird fossil-bearing bed in<br />

western Liaoning——Evidence from a magnetostratigraphic<br />

analysis of Cretaceous. ( 中<br />

文 ). 孙 知 明 ; 杨 振 宇 ; 赵 越 ; 杨 天 水 ; 裴 军 令 ; 许<br />

坤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1): 41-44<br />

通 过 对 辽 西 及 邻 区 白 垩 纪 不 同 剖 面 的 磁<br />

性 地 层 资 料 的 综 合 分 析 , 对 比 国 际 中 生 代 地<br />

磁 极 性 年 表 , 指 出 义 县 组 含 鸟 化 石 层 的 地 质<br />

时 代 至 少 应 老 于 M13 正 极 性 时 (129.6Ma) 所<br />

对 应 的 地 质 年 代 , 介 于 131.71~142.27Ma 之<br />

间 。 综 合 研 究 表 明 ,Swisher 等 通 过 沉 凝 灰 岩<br />

中 透 长 石 Ar-Ar 法 测 定 的 义 县 组 含 鸟 化 石<br />

层 的 同 位 素 年 龄 (124.6±0.2)Ma 值 得 商 榷 。<br />

2008010327<br />

中 国 首 次 发 现 真 正 会 飞 的 “ 恐 龙 ”— 中 华 神<br />

州 鸟 ( 新 属 新 种 ) = Discovery of an avialae<br />

bird--Shenzhouraptor sinensis gen.et<br />

sp.nov.—from China. ( 中 文 ). 季 强 ; 姬 书 安 ; 尤<br />

海 鲁 ; 张 建 平 ; 袁 崇 喜 ; 季 鑫 鑫 ; 李 景 路 ; 李 印 先 .<br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7): 377-383 2 图 版 .<br />

记 述 了 辽 宁 义 县 早 白 垩 世 九 佛 堂 组 的 一<br />

件 初 鸟 类 (Avialae) 化 石 , 其 嘴 里 无 牙 , 前 肢 明<br />

显 长 于 后 肢 , 尾 巴 由 20 多 节 尾 椎 组 成 , 叉 骨<br />

呈 U 字 形 , 飞 行 羽 毛 超 过 了 身 体 的 长 度 。 各<br />

种 特 征 表 明 , 新 发 现 的 初 鸟 类 真 正 具 有 了 飞<br />

行 能 力 , 代 表 了 恐 龙 向 鸟 类 演 化 过 程 中 的 又<br />

87


一 中 间 环 节 。 正 式 将 其 命 名 为 中 华 神 州 鸟<br />

(Shenzhouraptor sinensis gen. et sp. nov.)。<br />

2008010328<br />

澳 大 利 亚 早 白 垩 世 enantiornithine 类 新 材<br />

料 = New material of enantiornithine birds<br />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Australia. ( 英 文 ).<br />

Kurochkin E N; Molnar R E. Alcheringa,<br />

1997, 21(3/4): 291-297<br />

Remains of tiny enantiornithines from the<br />

Early Cretaceous (Albian) of Queensland,<br />

Australia, include a proximal tibiotarsus and a<br />

cervical vertebra consistent in size with Nanantius<br />

eos (Molnar 1986). The new tibiotarsus<br />

differs in detail from the type and so probably<br />

does not pertain to the same species. The vertebra<br />

is platycoelous with a tendency toward<br />

opisthocoely. It shows that Enantiomithes had<br />

distinctive process of vertebral development,<br />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rue birds which produces<br />

heterocoelous vertebrae. The excellent<br />

preservation of the vertebra permits the accurate<br />

orientation of fragmentary vertebrae in<br />

some Enantiomithes known from other continents.<br />

It also corroborates both the existence<br />

of Enantiomithine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of<br />

Australia and the small size of the genus Nanantius.<br />

2008010329<br />

巴 西 晚 古 新 世 布 谷 鸟 一 新 早 期 类 群 :<br />

Eutreptodactylus itaboraiensis = Eutreptodactylus<br />

itaboraiensis gen et sp nov, an early<br />

cuckoo (Aves: Cuculidae) from the Late Paleocene<br />

of Brazil. ( 英 文 ). Baird R F; Vickers<br />

Rich P. Alcheringa, 1997, 21(1/2): 123-127<br />

Eutreptodactylus itaboraiensis from Late<br />

Paleocene karst deposits of eastern Brazil is<br />

the oldest and most primitive member of the<br />

Cuculidae known to date. It is one of the oldest<br />

fossils that can be placed in a modem family<br />

of birds. The zygodactyl condition, characterising<br />

the cuculids, is present in Eutreptodactylus,<br />

but the relative rotation of the<br />

trochlea metatarsi TV is slight in comparison<br />

with that in extant cuculids, suggesting that<br />

this bird may not have been an obligate zygodactyl<br />

form. Since zygodactyly had developed<br />

within the Cuculiformes by the Late Paleocene,<br />

it follows that the other family in this<br />

order, the Musophagidae, must have diverged<br />

by the early part of the Cainozoic.<br />

2008010330<br />

中 华 神 州 鸟 的 发 现 及 其 科 学 意 义 = Discovery<br />

of Shenzhouraptor sinensis Ji et<br />

al.,2002,and its scient ific value. ( 中 文 ). 季 强 .<br />

中 国 地 质 , 2002, 29(3): 335-<br />

本 文 简 要 回 顾 了 国 际 鸟 类 起 源 研 究 的 历<br />

史 , 论 述 了 中 华 神 州 鸟 的 发 现 在 鸟 类 起 源 和<br />

早 期 演 化 研 究 中 的 科 学 意 义 , 有 力 支 持 了 鸟<br />

类 的 “ 兽 脚 类 恐 龙 起 源 假 说 ” 和 “ 陆 地 奔 跑 飞<br />

行 起 源 假 说 ”。<br />

2008010331<br />

新 西 兰 中 更 新 世 秧 鸡 化 石 = A mid-<br />

Pleistocene rail from New Zealand. ( 英 文 ).<br />

Worthy T H. Alcheringa, 1997, 21(1/2): 71-78<br />

Fossil bones of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br />

rail (Aves: Rallidae) are described from one<br />

million year old shoreline deposits near Marton,<br />

North Island, New Zealand. Associated<br />

bone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a specifically<br />

indeterminate rail, an indeterminate avian species,<br />

and a moa (Aves: Dinomithiformes).<br />

These are the first described fossil terrestrial<br />

carinates from deposits older than 100,000<br />

years in New Zealand.<br />

2008010332<br />

鸟 类 的 昨 天 、 今 天 和 明 天 : 起 源 与 演 化 =<br />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of Aves:<br />

Genesis and evolution. ( 中 文 ). 季 强 . 江 苏 地<br />

质 , 2002, 26(4): 193-199<br />

鸟 类 是 现 生 生 物 中 最 具 特 色 的 动 物 之<br />

一 , 以 其 发 育 了 许 多 独 特 的 形 态 特 征 区 别<br />

于 其 他 的 现 生 生 物 , 如 羽 毛 、 角 质 喙 、 中<br />

空 的 骨 骼 、 叉 骨 、 具 龙 骨 突 的 胸 骨 、 尾 综<br />

骨 、 对 握 状 的 脚 趾 等 等 。 长 期 来 人 们 一 直<br />

想 知 道 鸟 类 究 竟 由 哪 一 类 生 物 演 化 发 展 而<br />

来 。 但 苦 于 化 石 材 料 的 贫 乏 , 鸟 类 的 起 源<br />

问 题 一 直 是 个 令 人 头 疼 的 迷 团 , 困 扰 我 们<br />

长 达 140 多 年 。 通 过 回 顾 自 19 世 纪 中 期 以<br />

来 世 界 上 各 种 鸟 类 起 源 假 说 , 指 出 随 着 中<br />

国 辽 西 中 华 龙 鸟 、 原 始 祖 鸟 、 尾 羽 鸟 等 珍<br />

稀 化 石 的 发 现 , 国 际 鸟 类 起 源 问 题 已 基 本<br />

上 得 到 解 决 。 越 来 越 多 的 人 相 信 : 鸟 类 是<br />

由 恐 龙 变 来 的 , 现 代 的 鸟 类 就 是 恐 龙 的 后<br />

代 , 是 长 羽 毛 的 “ 恐 龙 ”。<br />

2008010333<br />

阿 根 廷 恩 特 雷 里 奥 斯 省 晚 更 新 世 鸟 类<br />

Geronogyps reliquus = Geronogyps reliquus<br />

Campbell (Ciconfiformes : Vulturidae) in the<br />

late Pleistocene from the province of Entre<br />

Rios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br />

( 其 他 ). Noriega J I; Tonni E P.<br />

Ameghiniana, 2007, 44(1): 245-250<br />

2008010334<br />

88


辽 宁 北 票 首 次 发 现 初 鸟 类 化 石 - 东 方 吉 祥<br />

鸟 = A new avialian bird-Jixiangornis orientalis<br />

gen. et sp. nov.-from the Lower Cretceous<br />

of western Liaoning, NE China. ( 中 文 ).<br />

季 强 ; 姬 书 安 ; 张 鸿 斌 ; 尤 海 鲁 ; 张 建 平 ; 王 丽 霞 ;<br />

袁 崇 喜 ; 季 鑫 鑫 . 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br />

版 ), 2002, 38(6): 723-736<br />

本 文 记 述 了 辽 宁 北 票 义 县 组 一 件 新 的 初<br />

鸟 类 (Avialae) 化 石 , 这 是 继 中 华 神 州 鸟<br />

(Shenzhouraptor sinensis Ji et al.2002) 之<br />

后 初 鸟 类 化 石 的 又 一 发 现 。 它 以 上 颌 无 齿<br />

而 具 角 质 喙 、 胸 骨 发 达 且 具 龙 骨 突 、 前 肢<br />

显 著 长 于 后 肢 等 特 征 与 始 祖 鸟<br />

(Archaeopteryx) 不 同 , 以 后 肢 第 Ⅰ 趾 爪<br />

已 反 转 而 与 其 它 3 趾 对 握 等 特 征 与 神 州 鸟<br />

相 区 别 , 该 化 石 被 命 名 为 东 方 吉 祥 鸟 ( 新<br />

属 、 新 种 )(Jixiangornis orientalis gen.et<br />

sp. nov.)。 中 国 辽 西 新 近 发 现 的 中 华 神 州<br />

鸟 和 东 方 吉 祥 鸟 ( 新 属 、 新 种 ) 目 前 是 世<br />

界 上 最 古 老 最 原 始 真 正 具 有 角 质 喙 和 飞 行<br />

能 力 的 原 始 鸟 类 。<br />

哺 乳 类<br />

2008010335<br />

关 于 缅 甸 中 新 统 Tetraconodon 的 修 订 及 对<br />

该 属 一 新 种 的 描 述 = A revision of Tetraconodon<br />

(Mammalia, Artiodactyla, Suidae)<br />

from the Miocene of Myanmar and description<br />

of a new species. ( 英 文 ). Thaung H;<br />

Tsubamoto T; Takai M; Natori M; Egi N;<br />

Maung M; Chit S.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br />

2005, 9(3): 243-253<br />

We describe five new dento-gnathic specimens<br />

of Tetraconodon, a genus of Miocene<br />

tetraconodontine suid (Mammalia, Artiodactyla),<br />

discovered in Myanmar (=Burma). In<br />

Myanmar, we recognized three distinct species<br />

of Tetraconodon (T. minor, T. intermedius<br />

and T. malensis sp. nov.) and one specifically<br />

undetermined specimen, which is here<br />

named Tetraconodon sp. cf. T. intermedius.<br />

The new species, T. malensis, has characteristics<br />

of Tetraconodon, such as extremely<br />

enlarged P_4 and simple and relatively small<br />

M_3. It is distinct from the other Tetraconodon<br />

species in being much smaller, suggesting<br />

that it is the most primitive known Tetraconodon<br />

species. The dental size and characteristics<br />

of T. malensis suggest that Tetraconodon<br />

was derived during the late middle Miocene<br />

from the early middle Miocene Conohyus sindiensis,<br />

which was discovered in the Siwalik<br />

Group of Indo-Pakistan and Nepal and has<br />

also been found in the middle Miocene deposits<br />

of Thailand, or a close relative. The discovery<br />

of the most primitive form in Myanmar<br />

suggests that Tetraconodon may have originated<br />

in Myanmar.<br />

2008010336<br />

根 据 阿 根 廷 更 新 世 新 材 料 对 Theriodictis<br />

platensis 的 生 态 形 态 分 析 = Ecomorphological<br />

analysis of the hypercarnivore canid<br />

Theriodictis platensis Mercerat based on new<br />

material from the Pleistocene of Argentina.<br />

( 其 他 ). Prevosti F J; Palmqvist P.<br />

Ameghiniana, 2001, 38(4): 375-384<br />

Theriodictis was part of a South American<br />

clade of canids showing hypercarnivorous<br />

characters such as large carnassial teeth lacking<br />

the metaconid and the hypoconid, wide<br />

palate, and small postcarnassial molars. This<br />

genus comprises two species: T. platensis<br />

Mercerat, from the pampean region of Argentina,<br />

and T. tarijensis (Ameghino) from Tarija,<br />

Bolivia. Both are restricted to the Ensenadan<br />

Age, early to earliest late Pleistocene (Biozone<br />

of Tolypeutes pampeus, 1.8 to 0.5 Ma). The<br />

discovery of an almost complete skeleton of T.<br />

platensis (MLP 96-IX-1-1) permits an ecomorphological<br />

analysis. This approach uses<br />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discriminant function<br />

analyses, as well as multiple regression<br />

analysis for estimating ecomorphological adaptations<br />

and body mass in extinct canids. The<br />

body mass estimated for T. platensis was similar<br />

to37 kg. The craniodental morphology of<br />

this species was similar to that shown by extant<br />

hypercarnivorous canids whose diet includes<br />

>70% of herbivores and other carnivores.<br />

The potential ungulate prey of T, platensis<br />

included camelids (Lama sp.), cervids<br />

[Epieurycerus truncus Ameghino, Antifer ensenadensis<br />

(Ameghino)], equids [Equus<br />

(Amerhippus) sp., Hippidion devillei (Gervais)],<br />

and tayassuids (Catagonus metropolitanus<br />

Ameghino), as well as giant rodents<br />

(Neochoerus sp.), mesotherids (Mesotherium<br />

cristatum Serres), and giant dasypodids [Eutatus<br />

seguini (Gervais), Propraopus grandis<br />

Ameghino, Pampatherium sp.].<br />

2008010337<br />

阿 根 廷 布 宜 诺 斯 艾 利 斯 省 Tandilia 晚 更 新<br />

世 和 全 新 世 山 Galea 属 = Late Pleistocene<br />

and Holocene Galea (Rodentia, Caviidae)<br />

from the eastern Sierras de Tandilia, Buenos<br />

Aires Province, Argentina. ( 其 他 ). Quintana C<br />

A. Ameghiniana, 2001, 38(4): 399-407<br />

A new record (Galea tixiensis n. sp.) and<br />

the anatomy of Galea from the archaeological<br />

89


sites Cueva Tixi and Cueva El Abra, Buenos<br />

Aires province are described herein. The bearing<br />

levels were radiometrically dated (C-14).<br />

Individuals of this species may reach a larger<br />

size than other known species of the genus,<br />

reaching a similar size to that of Cavia aperea<br />

Erxleben. This new species is characterized by<br />

a greater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premaxilar<br />

foramen, the rhomboid incisive foramen, wide<br />

palate, and robust zigomatic arch. This species<br />

became extinct during historical times.<br />

2008010338<br />

阿 根 廷 土 库 曼 塔 菲 峡 谷 晚 更 新 世<br />

sigmodontines: 分 类 、 埋 葬 学 和 古 环 境 重<br />

建 = Late Pleistocene sigmodontines (Mammalia<br />

: Rodentia)from the Tafi valley (Tucuman,<br />

Argentina): Taxonomy, taphonomy<br />

and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 其<br />

他 ). Ortiz P E; Pardinas U F J.<br />

Ameghiniana, 2001, 38(1): 3-26<br />

An exceptionally rich rodent assemblage of<br />

Lujanian age (latest Pleistocene) at La Angostura<br />

(26 degrees 55' 30" S, 65 degrees 41' 50"<br />

W, Tafi valley, Tucuman province; 1900 m<br />

above sea level) provides the first evidence of<br />

sigmodontine rodents in the fossil record of<br />

northwestern Argentina. Identified taxa are:<br />

Abrothrix illuteus Thomas, Akodon sp.,<br />

Necromys cf. N. lactens (Thomas),<br />

Oxymycterus cf. O, paramensis Thomas, Oligoryzomys<br />

cf. O. flavescens (Waterhouse),<br />

Oligoryzomys cf. O. "longicaudatus" (Bennett),<br />

Andinomys edax Thomas, Calomys cf. C.<br />

laucha C. musculinus, Neotomys ebriosus<br />

Thomas, Phyllotis sp., Reithrodon auritus<br />

(Fischer), and dagger Tafimys powelli Ortiz et<br />

al. These include the first fossils of the genera<br />

Neotomys Thomas and Andinomys Thomas in<br />

Argentina. Taphonom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br />

the assemblage is a fossil owl pellet accumulation.<br />

Consequently, it can be assumed to be a<br />

bias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small mammal<br />

fauna of a relatively small area over a relatively<br />

brief time span. This association has no<br />

modern analogue because today these species<br />

live at different altitudinal vegetation belts.<br />

The fauna indicates a community from the<br />

high-altitude grassland ecotone, with elements<br />

of the Yungas, Puna and High Andeans. Temperatures<br />

may have been lower than today.<br />

Although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is similar to<br />

the modem sigmodontine community in the<br />

area, quantitative variations in proportional<br />

representa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Holocene<br />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probably, to the impact<br />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historical times.<br />

2008010339<br />

Glyptodon clavipes 的 后 肢 中 osteoderms 的<br />

出 现 = On the presence of osteoderms in the<br />

hindlimbs of Glyptodon clavipes Owen, 1839<br />

(Mammalia : cingulata).. ( 其 他 ). Rinderknecht<br />

A. Ameghiniana, 2000, 37(3): 369-373<br />

Hind limb osteoderms of an individual assigned<br />

to Glyptodon clavipes Owen, from the<br />

Pleistocene of Uruguay are described. A great<br />

number of these bones were observed in the<br />

foot, as well as in the calf and thigh. These<br />

elements had been cited for gliptodonts, but<br />

their form and distribution had never been<br />

studied.<br />

2008010340<br />

澳 大 利 亚 西 北 部 Riversleigh 地 区 渐 新 世 - 中<br />

新 世 一 个 新 的 petauroid = A new petauroid<br />

possum from the Oligo-Miocene of Riversleigh,<br />

northwestern Queensland. ( 英 文 ).<br />

Brammall J R. Alcheringa, 1999, 23(1/2): 31-<br />

50<br />

Djaludjangi yadjana sp, nov, represents a<br />

previously unknown genus of petauroid possum<br />

from Riversleigh in northwestern Queensland.<br />

Of known phalangeridans Djaludjangi<br />

most closely resembles the Petauridae, but<br />

lacks synapomorphies previously used to define<br />

that family. Although considered likely a<br />

plesiomorphic petaurid, D. yadjana is referred<br />

here to Petauroidea: incertae sedis, pending<br />

comprehensive revision of phalangeriform<br />

dental character state distributions, Small possum<br />

diversity at Riversleigh indicates a complex<br />

and finely partitioned environment such<br />

as that found in present-day tropical forests;<br />

the discovery at Riversleigh of Australia's first<br />

Tertiary dactylopsiline species also argues for<br />

a rainforest palaeohabitat.<br />

2008010341<br />

安 徽 芜 湖 金 盆 洞 旧 石 器 遗 址 的 偶 蹄 类 =<br />

Artiodactylia from the Jinpendong Site in<br />

Wuhu, Anhui Province. ( 中 文 ). 董 为 ; 金 昌 柱 ;<br />

郑 龙 亭 ; 孙 承 凯 ; 吕 锦 燕 ; 徐 钦 琦 . 人 类 学 学<br />

报 , 2006, 25(2): 161-175<br />

经 对 2002 年 与 2004 年 出 土 于 安 徽 芜 湖<br />

金 盆 洞 遗 址 的 偶 蹄 类 所 做 的 深 入 研 究 , 金 盆<br />

洞 遗 址 的 偶 蹄 类 有 6 个 种 : 李 氏 野 猪 (Sus<br />

lydekkeri)、 梅 花 鹿 (Cervus (Sika) nippon)、<br />

葛 氏 斑 鹿 (Cervus (Sika) grayi)、 马 鹿 (Cervus<br />

elaphus)、 麂 未 定 种 (Muntiacus sp.) 及 古 中 华<br />

野 牛 相 似 种 (Bison cf. palaeosinensis)。 其 中<br />

以 鹿 科 为 主 , 以 梅 花 鹿 和 马 鹿 为 优 势 种 群 , 具<br />

90


有 北 方 区 动 物 群 的 特 色 。 它 们 所 指 示 的 时<br />

代 比 和 县 龙 潭 洞 动 物 群 晚 , 与 巢 县 银 山 巢 县<br />

人 动 物 群 相 当 , 为 中 更 新 世 晚 期 , 在 古 气 候 上<br />

处 于 Riss 冰 期 。 它 们 所 处 的 生 态 环 境 以 低 矮<br />

森 林 为 主 、 间 有 少 量 灌 木 密 林 及 草 地 , 当 时<br />

的 气 候 与 现 今 的 内 蒙 和 甘 肃 相 似 。 鹿 属 3<br />

个 种 的 同 时 出 现 反 映 金 盆 洞 遗 址 是 史 前 人<br />

类 汇 集 处 理 猎 物 的 场 所 。<br />

2008010342<br />

万 寿 岩 旧 石 器 时 代 遗 址 埋 藏 学 研 究 = A<br />

taphonomic study of the Wanshouyan Paleolithic<br />

site. ( 中 文 ). 陈 子 文 ; 李 建 军 ; 范 雪 春 . 人<br />

类 学 学 报 , 2006, 25(3): 220-226<br />

本 文 对 福 建 三 明 万 寿 岩 遗 址 文 化 层 形<br />

成 、 遗 物 与 动 物 骨 骼 埋 藏 、 风 化 、 破 坏 等<br />

现 象 进 行 观 察 , 认 为 灵 峰 洞 旧 石 器 早 期 文<br />

化 遗 物 和 化 石 , 由 于 暴 露 于 洞 内 表 面 时 间<br />

较 长 而 经 受 强 烈 风 化 、 侵 蚀 与 钙 质 胶 结 ;<br />

船 帆 洞 旧 石 器 晚 期 遗 址 因 洞 口 坍 塌 和 外 部<br />

水 流 侵 漫 进 洞 而 被 废 弃 , 在 潮 湿 环 境 下 ,<br />

遗 物 和 化 石 遭 受 腐 蚀 、 铁 锰 质 浸 染 严 重 。3<br />

个 文 化 层 的 遗 物 及 伴 生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均 属<br />

原 地 埋 藏 类 型 ; 而 船 帆 洞 内 3 号 支 洞 化 石<br />

的 集 聚 是 高 层 洞 穴 作 为 排 泄 通 道 时 由 流 水<br />

携 带 堆 积 而 成 的 异 地 埋 藏 。<br />

2008010343<br />

芜 湖 金 盆 洞 旧 石 器 遗 址 的 食 肉 类 = Study on<br />

carnivora fossil remains from the Jinpendong<br />

cave, Wuhu, Anhui. ( 中 文 ). 刘 金 毅 ; 郑 龙 亭 ;<br />

徐 钦 琦 ; 孙 承 凯 ; 吕 锦 燕 ; 谢 小 成 . 人 类 学 学<br />

报 , 2006, 25(3): 227-241<br />

安 徽 芜 湖 金 盆 洞 为 新 近 发 现 的 一 处 旧 石<br />

器 遗 址 ,2002--2004 年 间 两 度 发 掘 , 除 了<br />

人 工 制 品 外 , 另 发 掘 出 众 多 的 哺 乳 动 物 化<br />

石 。 本 文 系 统 研 究 了 其 中 的 食 肉 类 , 经 鉴<br />

定 共 计 9 属 11 种 , 即 Nyctereutes<br />

cf.N.sinensis、Canis variabilis、Arctonyx<br />

collaris rostratus、 Meles sp.、Mustela<br />

sibirica 、 Mustelidae gen . et sp . indet 、<br />

Ursus thibetanus kokeni 、 Ursus arctos 、<br />

Pachycrocuta brevirostris sinensis、Panthera<br />

tigris 和 Panthera sp.。 食 肉 类 化 石 数 量 不<br />

多 , 但 种 类 颇 丰 , 对 于 探 讨 和 分 析 遗 址 的<br />

地 质 年 代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短 吻 硕 鬣 狗 中 国<br />

亚 种 的 存 在 排 除 了 晚 更 新 世 的 可 能 , 对 比<br />

表 明 它 与 安 徽 和 县 龙 潭 洞 动 物 群 最 为 接<br />

近 , 可 能 稍 晚 于 后 者 , 应 为 中 更 新 世 中 晚<br />

期 。 金 盆 洞 主 要 由 北 方 类 型 的 动 物 构 成 ,<br />

变 异 狼 是 长 江 以 南 地 区 的 首 次 发 现 , 黄 鼬<br />

在 南 方 同 样 十 分 少 见 , 这 表 明 金 盆 洞 当 时<br />

的 气 候 较 现 今 偏 冷 。 与 龙 潭 洞 动 物 群 相<br />

比 , 喜 湿 润 的 动 物 稀 少 , 显 然 金 盆 洞 的 气<br />

候 偏 干 些 。<br />

2008010344<br />

内 蒙 古 阿 左 旗 乌 兰 塔 塔 尔 早 渐 新 世 鬣 齿 兽<br />

化 石 = Creodont (mammalia) remains from<br />

the Early Oligoceneof Ulantatal, Nei Mongol.<br />

( 中 文 ). 黄 学 诗 ; 朱 宝 成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br />

报 , 2002, 40(1): 17-22<br />

记 述 了 在 内 蒙 古 阿 左 旗 乌 兰 塔 塔 尔 早 渐<br />

新 世 乌 兰 塔 塔 尔 组 中 发 现 的 鬣 齿 兽 一 新<br />

种 — 内 蒙 古 鬣 齿 兽 (Hyaenodon neimongoliensis<br />

sp.nov.)。 新 种 在 大 小 和 特 征 上<br />

与 Hyaenodon pervagus 相 近 或 相 似 , 但 它 的 pl<br />

为 单 齿 根 , 前 面 的 下 前 臼 齿 之 间 有 齿 隙 , 下 颊<br />

齿 无 舌 侧 齿 带 。<br />

2008010345<br />

甘 肃 临 夏 盆 地 晚 中 新 世 豪 猪 一 新 种 = A<br />

porcupine from Late Miocene of Linxia Basin,<br />

Gansu, China. ( 中 文 ). 王 伴 月 ; 邱 占 祥 . 古 脊<br />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1): 23-33<br />

在 甘 肃 临 夏 盆 地 发 现 豪 猪 化 石 一 新 种 , 甘<br />

肃 豪 猪 (Hystrix gansuensis)。 其 主 要 特 征 是 :<br />

个 体 大 ; 鼻 骨 较 宽 大 , 后 缘 圆 凸 , 达 M3 的 后 上<br />

方 ; 门 齿 与 P4 间 齿 缺 长 , 腭 面 较 宽 , 两 齿 列 彼<br />

此 近 于 平 行 ; 后 鼻 孔 前 缘 弧 形 ; 颊 齿 为 中 度 单<br />

面 高 冠 ;P4 的 前 边 脊 短 , 褶 I 向 颊 侧 开 口 , 具 低<br />

小 的 前 附 尖 ; 上 臼 齿 褶 I 不 向 颊 侧 开 口 ;M3 较<br />

少 退 化 。 根 据 共 生 的 哺 乳 动 物 群 判 断 , 其 时<br />

代 为 晚 中 新 世 。<br />

2008010346<br />

广 西 田 东 雾 云 洞 更 新 世 脊 椎 动 物 群 = Pleistocene<br />

vertebrate fauna from Wuyun Cave of<br />

Tiandong County, Guangxi. ( 中 文 ). 陈 耿 娇 ;<br />

王 頠 ; 莫 进 尤 ; 黄 志 涛 ; 田 锋 ; 黄 慰 文 . 古 脊 椎 动<br />

物 学 报 , 2002, 40(1): 42-51 1 图 版 .<br />

发 现 于 广 西 田 东 雾 云 洞 之 脊 椎 动 物 化 石<br />

有 9 目 24 科 44 属 种 , 根 据 动 物 群 的 组 成 分<br />

析 并 结 合 地 貌 特 征 判 断 , 其 时 代 为 中 更 新 世<br />

或 晚 更 新 世 早 期 。 根 据 动 物 习 性 分 析 , 其 生<br />

存 的 环 境 为 热 带 - 亚 热 带 温 暖 湿 润 的 环 境 。<br />

2008010347<br />

甘 肃 灵 台 雷 家 河 新 第 三 纪 晚 期 的 大 哺 乳 动<br />

物 组 合 及 其 时 代 = The Late Neogene macromammalian<br />

assemblagesfrom Lingtai,<br />

Gansu Province, China. ( 中 文 ). 陈 冠 芳 . 古 脊<br />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1): 70-79<br />

91


PP<br />

讨 论 的 大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出 自 甘 肃 灵 台 雷<br />

家 河 村 东 南 小 石 沟 [72074(1)、72074(4)] 和<br />

文 王 沟 (93002) 等 地 的 新 第 三 纪 晚 期 地 层 。<br />

它 们 包 括 15 种 , 分 属 8 属 、9 科 、4 目 , 可 能<br />

代 表 两 个 不 同 时 代 的 组 合 。 第 一 组 合 所 在<br />

的 地 层 层 位 是 72074(4) 剖 面 的 L5~L3 层 和<br />

72074(1) 剖 面 的 第 3 层 , 主 要 由 Hipparion<br />

pater、Acerorhinus sp.、Nyctereutes.、<br />

Hyaeninae gen . et sp . indet . 和 Gazella<br />

niheensis 等 类 型 组 成 , 其 性 质 与 山 西 榆 社 高<br />

庄 组 南 庄 沟 段 和 醋 柳 沟 段 产 出 的 大 哺 乳 动<br />

物 的 接 近 , 时 代 可 能 为 中 上 新 世 。 第 二 组 合<br />

所 在 的 地 层 层 位 是 72074(1) 剖 面 的 第 2 层 ,<br />

以 Anancus sinensis 和 Cervidae gen . et<br />

sp.indet. 为 代 表 , 其 性 质 与 榆 社 麻 则 沟 组<br />

动 物 群 的 相 近 , 时 代 为 晚 上 新 世 。<br />

2008010348<br />

安 徽 潜 山 晚 古 新 世 鼩 鼱 目 ( 哺 乳 纲 ) 一 新 属 =<br />

A new genus of soricomorpha (mammalia)<br />

fromthe Late Paleocene of Qianshan Basin,<br />

Anhui Province. ( 中 文 ). 黄 学 诗 ; 郑 家 坚 . 古 脊<br />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2): 127-132<br />

记 述 了 在 安 徽 省 潜 山 盆 地 晚 古 新 世 地 层<br />

中 发 现 的 晌 髓 类 的 一 个 新 属 新 种 ── 李 氏 皖<br />

掠 兽 (Wanolestes lii gen. et sp. nov.)。 新 属 以<br />

4<br />

臼 齿 化 程 度 低 , 下 颊 齿 跟 座 脊 状 , 仅 具 两 个<br />

下 臼 齿 为 其 特 点 。<br />

2008010349<br />

山 西 垣 曲 盆 地 中 始 新 世 的 原 翼 齿 兽 ( 鬣 齿 兽<br />

科 , 肉 齿 目 , 哺 乳 纲 ) 化 石 = Propterodon<br />

(Hyaenodontidae, Creodonta, mammalia)<br />

from the Middle Eocene of Yuanqu Basin,<br />

Shanxi Province. ( 中 文 ). 刘 丽 萍 ; 黄 学 诗 . 古<br />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2): 133-138<br />

记 述 了 在 山 西 省 垣 曲 县 王 茅 乡 郭 家 村 火<br />

石 坡 地 点 发 现 的 原 翼 齿 兽 属 一 新 种 ── 童 氏<br />

原 翼 齿 兽 (Dropterodon tongi sp. nov.)。 新<br />

种 比 伊 尔 丁 原 翼 齿 兽 (P. irdinensis) 个 体 小 、<br />

下 颌 联 合 部 靠 前 、 下 前 臼 齿 之 间 有 齿 隙 、<br />

m3 跟 座 小 。 新 材 料 为 垣 曲 盆 地 可 能 存 在 中<br />

始 新 世 伊 尔 丁 曼 哈 期 地 层 提 供 了 证 据 。<br />

2008010350<br />

山 西 天 镇 后 裂 爪 兽 属 ( 哺 乳 动 物 纲 , 蹄 兔 目 )<br />

化 石 初 步 报 道 = Preliminary report on Postschizotherium<br />

(mammalia:Hyarcoidea) material<br />

from Tianzhen, Shanxi, China. ( 中 文 ). 邱<br />

占 祥 ; 卫 奇 ; 裴 树 文 ; 陈 哲 英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br />

报 , 2002, 40(2): 146-160<br />

山 西 天 镇 的 蹄 兔 化 石 被 定 为<br />

Postschizotherium intermedium。 这 是 该 属 目<br />

前 所 知 最 好 的 一 批 材 料 , 使 我 们 对 该 属 头 骨<br />

、 下 颌 和 牙 齿 的 特 征 有 了 更 多 、 更 确 切 的<br />

了 解 。 该 属 头 骨 吻 部 拉 长 变 宽 , 门 齿 间 有 长 的<br />

齿 隙 ; 头 骨 和 下 颌 骨 具 多 个 凹 陷 ; 上 臼 齿 单 面<br />

高 冠 , 白 垩 质 发 育 。 这 些 特 征 足 以 把 它 和 所 有<br />

其 他 相 近 的 属 区 别 开 来 。 后 裂 爪 兽 属 似 有 明<br />

显 的 雌 、 雄 性 差 异 , 主 要 表 现 在 个 体 大 小 和<br />

门 齿 的 形 态 及 粗 壮 程 度 上 。 天 镇 产 后 裂 爪 兽<br />

化 石 地 层 的 地 质 时 代 , 根 据 蹄 兔 化 石 的 进 化<br />

水 平 和 整 个 动 物 群 性 质 判 断 , 比 泥 河 湾 典 型<br />

层 位 要 早 , 可 能 应 在 1.8Ma~2.6Ma 之 间 。<br />

2008010351<br />

中 国 晚 中 新 世 陆 相 哺 乳 动 物 群 序 列 : 陕 西 蓝<br />

田 的 新 证 据 ( 英 文 ) = Land mammal faunal<br />

sequence of the Late Miocene of China:new<br />

evidence from Lantian,Shaanxi Province. ( 英<br />

文 ). 张 兆 群 ;A W Gentry;A Kaakinen; 刘 丽<br />

萍 ;J P Lunkka; 邱 铸 鼎 ;S Sen;R Scott;L Werdelin;<br />

郑 绍 华 ; 傅 铭 楷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br />

40(3): 165-176<br />

自 20 世 纪 60 年 代 , 陕 西 蓝 田 地 区 就 以 连<br />

续 的 晚 新 生 代 地 层 及 丰 富 的 哺 乳 动 物 化 石<br />

而 成 为 研 究 中 国 晚 新 生 代 哺 乳 动 物 与 地 层<br />

划 分 对 比 的 经 典 地 区 之 一 。 李 传 夔 等 (1984)<br />

根 据 灞 河 组 发 现 的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建 立 了 灞<br />

河 期 , 并 与 欧 洲 的 Vallesian 期 对 比 。 邱 占 祥<br />

等 ( 1990,1995) 认 为 化 石 证 据 不 充 分 , 而 将 其<br />

与 保 德 期 合 并 。 近 年 来 , 黄 土 高 原 三 趾 马 红<br />

粘 土 大 量 的 年 代 学 资 料 表 明 , 红 粘 土 沉 积 最<br />

早 可 能 开 始 于 约 8Ma 前 。 因 此 , 狭 义 的 保 德<br />

期 可 能 只 代 表 了 晚 中 新 世 晚 期 , 晚 中 新 世 哺<br />

乳 动 物 分 期 的 再 划 分 问 题 又 重 新 被 提 出 。<br />

自 1997 年 以 来 , 我 们 课 题 组 在 蓝 田 地 区 共 发<br />

现 52 个 化 石 地 点 , 其 中 的 26 个 含 有 哺 乳 动<br />

物 化 石 , 大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标 本 共 计 1666 件 。<br />

经 过 详 细 野 外 地 层 测 量 , 绘 制 了 综 合 地 层 剖<br />

面 , 并 将 主 要 含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的 地 点 对 比 标<br />

定 到 综 合 地 层 剖 面 上 。 经 过 对 各 门 类 化 石<br />

的 初 步 研 究 , 以 及 对 已 有 化 石 材 料 的 初 步 修<br />

订 , 到 目 前 为 止 , 陕 西 蓝 田 灞 河 组 共 计 发 现 哺<br />

乳 动 物 化 石 45 种 , 蓝 田 组 20 种 。<br />

2008010352<br />

云 南 禄 丰 古 猿 地 点 的 松 鼠 类 化 石 = Sciurids<br />

from the Late Miocene Lufeng hominoid locality,<br />

Yunnan. ( 英 文 ). 邱 铸 鼎 . 古 脊 椎 动 物<br />

学 报 , 2002, 40(3): 177-193<br />

92


记 述 了 云 南 禄 丰 晚 中 新 世 石 灰 坝 古 猿 地<br />

点 发 现 的 松 鼠 科 化 石 。 禄 丰 石 灰 坝 动 物 群<br />

的 松 鼠 动 物 共 有 7 属 7 种 : 地 松 鼠<br />

Sciurotamias wangi sp. nov., 树 松 鼠 Tamiops<br />

sp .、Callosciurus sp .、Dremomys primitivus<br />

sp. nov. 和 飞 松 鼠 Miopetaurista asiatica<br />

sp. nov .、Hylopetodon dianense gen. et sp.<br />

nov.、Pteromyinae gen. et sp. indet.。 该 动 物<br />

群 松 鼠 类 动 物 的 组 成 以 树 松 鼠 和 飞 松 鼠 为<br />

主 , 反 映 了 较 为 湿 润 的 热 带 — 亚 热 带 森 林 环<br />

境 。 在 动 物 地 理 上 , 其 成 员 几 乎 局 限 于 东 南<br />

亚 分 布 , 具 有 浓 厚 的 现 代 东 洋 界 色 彩 。<br />

2008010353<br />

狶 科 化 石 一 新 种 在 内 蒙 古 上 始 新 统 的 发 现<br />

= A new species of Entelodontidae (artiodactyla,<br />

mammalia) from Late Eocene of Nei<br />

Mongol, China. ( 中 文 ). 王 伴 月 ; 邱 占 祥 . 古 脊<br />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3): 194-202<br />

记 述 了 在 我 国 内 蒙 古 沙 拉 木 仑 地 区 晚 始<br />

新 世 乌 兰 戈 楚 组 中 发 现 的 狶 科 化 石 — 内 蒙<br />

古 短 面 狶 ( 新 种 ) (Brachyhyops neimongolensis<br />

sp. nov.)。 新 种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 下 颌 骨 深 ,<br />

前 臼 齿 部 分 更 缩 短 , 下 缘 明 显 斜 向 前 上 方 , 颊<br />

齿 主 尖 高 锐 , 脊 形 , 上 臼 齿 梯 形 , 已 形 成 原 脊 ,<br />

原 尖 位 置 靠 后 ,M3 具 次 尖 , 后 齿 带 弱 。 研 究<br />

表 明 Eoentelodon 和 Brachyhyops 在 下 颌 骨 具<br />

骨 质 突 起 的 刍 形 , 前 部 缩 短 , 下 颌 骨 联 合 达<br />

p3,p3 与 p4 彼 此 紧 靠 , 下 臼 齿 的 下 前 尖 与 下<br />

后 尖 明 显 分 开 , 以 及 上 颊 齿 的 形 态 上 都 很 接<br />

近 。Eoentelodon 为 Brachyhyops 的 后 出 同 物<br />

异 名 。<br />

2008010354<br />

新 疆 布 尔 津 地 区 晚 始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的<br />

发 现 及 其 意 义 ( 英 文 ) = The discovery of Late<br />

Eocene mammal fossils from Burqin of Xinjiang.<br />

( 英 文 ). 叶 捷 ; 孟 津 ; 吴 文 裕 ; 伍 少 远 . 古 脊<br />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3): 203-210<br />

1995 年 以 来 作 者 等 人 在 新 疆 准 噶 尔 盆 地<br />

北 缘 乌 伦 古 河 地 区 开 展 了 第 三 纪 哺 乳 动 物<br />

地 层 研 究 工 作 。 在 调 查 研 究 该 区 乌 伦 古 河 组<br />

地 层 同 时 ( 叶 捷 等 ,2001a ,b), 为 搞 清 乌 伦 古 河<br />

组 的 区 域 分 布 , 我 们 在 1999 年 和 2001 年 先<br />

后 两 次 前 往 布 尔 津 地 区 考 察 了 那 里 的 “ 乌 伦<br />

古 河 组 ”。 在 布 尔 津 县 城 西 北 14km 处 额 尔 齐<br />

斯 河 北 岸 的 一 片 新 生 代 露 头 , 长 期 被 视 为 乌<br />

伦 古 河 组 , 因 而 时 代 也 被 定 为 始 新 世 至 渐 新<br />

世 , 但 一 直 没 有 确 凿 的 化 石 依 据 。 1 999 年 我<br />

们 首 次 在 该 套 地 层 中 采 集 到 哺 乳 动 物 化 石<br />

( 99027 地 点 ),2001 年 再 次 在 同 一 地 点 、 同<br />

一 层 位 采 集 到 化 石 并 实 测 了 地 层 剖 面 。 布 尔<br />

津 的 该 乌 伦 古 河 组 地 层 可 大 致 分 为 两 段 , 下<br />

段 为 富 含 铁 质 的 砂 岩 与 泥 岩 互 层 , 上 段 为 浅<br />

灰 绿 色 砂 岩 与 杂 色 泥 岩 互 层 , 整 套 地 层 的 风<br />

化 表 面 呈 黄 棕 色 。 在 乌 伦 古 河 组 建 组 的 乌 伦<br />

古 河 流 域 , 乌 伦 古 河 组 则 由 一 套 浅 灰 绿 色 砂<br />

岩 与 棕 灰 色 含 砂 泥 岩 构 成 , 整 套 地 层 风 化 表<br />

面 呈 灰 白 色 ( 叶 捷 等 ,2001a)。 两 个 地 区 的 乌<br />

伦 古 河 组 的 岩 性 显 然 是 不 同 的 。 野 外 追 索 证<br />

明 , 这 两 个 地 区 的 两 套 不 同 岩 性 的 地 层 是 两<br />

个 不 同 沉 积 盆 地 的 堆 积 物 , 这 两 个 盆 地 在 乌<br />

伦 古 湖 附 近 (87°12') 被 一 由 古 生 代 地 层 构 成<br />

的 山 岭 隔 开 。 作 为 地 质 体 , 这 两 套 地 层 间 没 有<br />

联 系 , 不 应 当 归 为 同 一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因 此 ,<br />

布 尔 津 地 区 的 乌 伦 古 河 组 名 称 应 该 更 改 。<br />

在 地 形 图 上 , 布 尔 津 地 区 似 乎 位 于 现 代 广 义<br />

的 斋 桑 盆 地 中 , 因 而 必 须 与 斋 桑 盆 地 中 的 相<br />

应 地 层 做 详 细 对 比 才 能 对 布 尔 津 地 区 的 该<br />

套 地 层 冠 名 。<br />

2008010355<br />

犀 貘 ( 哺 乳 纲 , 奇 蹄 目 , 貘 超 科 ) 化 石 在 垣 曲 盆<br />

地 的 发 现 = Notes on Hyrachyus (mammalia,<br />

Perissodactyla,Tapiroidea) from the Middle<br />

Eocene of Yuanqu Basin,Shanxi Province. ( 中<br />

文 ). 黄 学 诗 ; 王 景 文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br />

40(3): 211-218<br />

记 述 了 在 山 西 省 垣 曲 盆 地 发 现 的 犀 貘 一<br />

新 种 —— 童 氏 犀 貘 (Hyrachyus tongi sp.<br />

nov.)。 它 的 发 现 揭 示 了 在 垣 曲 盆 地 有 中 中<br />

始 新 世 地 层 存 在 的 可 能 性 。 还 对 以 往 在 中<br />

国 境 内 发 现 的 犀 貘 化 石 做 了 简 要 评 述 。<br />

2008010356<br />

山 东 五 图 早 始 新 世 更 猴 科<br />

(Plesiadapidae,Mammalia) 化 石 = The new<br />

discovery of the plesiadapiformes from the<br />

Early Eocene of Wutu Basin, Shandong Province.<br />

( 中 文 ). 傅 静 芳 ; 王 景 文 ; 童 永 生 . 古 脊 椎<br />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3): 219-227<br />

记 述 了 山 东 五 图 盆 地 早 始 新 世 五 图 组 的<br />

一 种 更 猴 类 (plesiadapid) 化 石 : 杨 氏 亚 洲 更 猴<br />

(Asioplesiadapis youngi gen. et sp. nov.)。 在<br />

它 增 大 的 下 门 齿 上 具 有 更 猴 科 特 有 的 下 缘<br />

尖 和 下 缘 脊 , 但 其 下 颊 齿 性 状 相 当 原 始 ,p4 跟<br />

座 呈 盆 状 ,m3 下 次 小 尖 呈 锥 状 更 类 似 白 垩 纪<br />

晚 期 出 现 的 更 猴 形 动 物 Purgatorius 。<br />

Asioplesiadapis 的 下 臼 齿 形 态 可 以 说 明 亚 洲<br />

更 猴 类 虽 然 有 北 美 和 欧 洲 更 猴 的 某 些 典 型<br />

特 征 , 但 并 不 在 同 一 进 化 支 系 。 因 此 , 另 立 一<br />

新 亚 科 —— 亚 洲 更 猴 亚 科 (Asioplesiadapinae<br />

subf. nov.)。<br />

93


2008010357<br />

垣 曲 盆 地 新 发 现 的 始 爪 兽 类 化 石 = New<br />

eomoropid (mammalia,perissodactyla) remains<br />

from the Middle Eocene of Yuanqu<br />

Basin. ( 中 文 ). 黄 学 诗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br />

报 , 2002, 40(4): 286-290<br />

记 述 了 在 垣 曲 盆 地 始 新 世 地 层 两 个 层 位<br />

中 发 现 的 始 爪 兽 科 化 石 3 个 种 , 其 中 包 括 1<br />

个 新 种 — 周 氏 路 南 兽 (Lunania zhoui sp.<br />

nov.)。 新 种 与 属 型 种 杨 氏 路 南 兽 不 同 在 于<br />

个 体 小 、 齿 冠 低 、 下 前 尖 和 下 前 脊 及 下 斜<br />

脊 更 退 化 。<br />

2008010358<br />

铲 齿 象 一 新 种 在 甘 肃 省 党 河 地 区 下 中 新 统<br />

的 发 现 = A new species of Platybelodon<br />

(gomphotheriidae,proboscidea,mammalia)from<br />

Early Miocene<br />

of the Danghe area,Gansu,China. ( 中 文 ).<br />

王 伴 月 ; 邱 占 祥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br />

40(4): 291-299<br />

记 述 了 甘 肃 省 党 河 地 区 的 铲 齿 象 化 石 一<br />

新 种 — 党 河 铲 齿 象 (Platybelodon dangheensis)。<br />

其 主 要 特 征 是 : 下 颌 联 合 和 下 门 齿 构 成<br />

宽 短 的 铲 形 ; 下 门 齿 薄 , 由 单 层 稀 少 的 齿 柱 组<br />

成 ; 具 较 大 的 p3 ,p4 前 窄 后 宽 , 前 齿 带 和 跟 座<br />

较 小 ,m1 构 造 简 单 , 齿 冠 较 低 , 第 一 齿 脊 无 前<br />

斜 脊 , 前 齿 带 和 后 跟 座 较 小 。 它 是 欧 亚 大 陆<br />

目 前 所 知 时 代 最 早 ( 早 中 新 世 )、 构 造 最 原<br />

始 的 一 种 铲 齿 象 。<br />

2008010359<br />

宁 夏 同 心 中 中 新 世 三 种 植 食 性 哺 乳 动 物 牙<br />

齿 碳 同 位 素 分 析 =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es<br />

in the tooth enamel of three species of the<br />

Middle Miocene fossil herbivorous mammals<br />

from Tongxin,Ningxia,China. ( 中 文 ). 魏 明 瑞 ;<br />

郭 建 崴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 报 , 2002, 40(4): 300-<br />

304<br />

宁 夏 同 心 中 中 新 世 Platybelodon danovi<br />

cheni, Amebelodon tobieni 和 Stephanocemas<br />

thomsoni 化 石 牙 齿 的 δ 13 C 值 为 - 8.7‰ ~ -<br />

10.3‰ , 说 明 这 些 动 物 可 能 以 δ 13 C 值 为 -<br />

20.7‰~- 25.3‰ 的 C 3 植 物 作 为 主 要 食 物 来<br />

源 。 根 据 齿 冠 高 低 与 取 食 嫩 叶 或 硬 草 的 关<br />

系 , 这 三 种 动 物 的 低 冠 齿 所 指 示 的 食 性 支 持<br />

了 牙 齿 釉 质 的 碳 稳 定 同 位 素 所 指 示 的 食<br />

性 。<br />

2008010360<br />

临 夏 盆 地 晚 中 新 世 维 氏 大 唇 犀 ( 奇 蹄 目 , 犀 科 )<br />

肢 骨 化 石 ( 英 文 ) = Limb bones of chilotherium<br />

wimani (perissodactyla,rhinocerotidae)<br />

from the late miocene of the linxia basin in<br />

gansu,china. ( 英 文 ). 邓 涛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br />

报 , 2002, 40(4): 305-316<br />

大 唇 犀 (Chilotherium 属 ) 是 中 国 晚 中 新<br />

世 三 趾 马 动 物 群 中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类 型 , 在<br />

亚 洲 的 其 他 地 区 和 南 欧 也 有 广 泛 的 分 布 。<br />

然 而 , 有 关 大 唇 犀 头 后 骼 的 记 述 相 当 少 。<br />

在 山 西 保 德 和 陕 西 府 谷 已 经 发 现 了 丰 富 的<br />

大 唇 犀 化 石 , 但 到 目 前 为 止 仅 有 安 氏 大 唇<br />

犀 (Ch. anderssoni) 的 少 量 头 后 骨 骼 被 记<br />

述 。 维 氏 大 唇 犀 (Ch. wimani) 最 早 发 现 于<br />

陕 西 府 谷 , 被 记 述 的 材 料 仅 包 括 头 骨 标<br />

本 。 最 近 我 们 在 甘 肃 临 夏 盆 地 发 现 了 大 量<br />

晚 中 新 世 的 Ch. wimani 化 石 , 其 中 不 仅 有 众<br />

多 的 头 骨 , 头 后 骨 骼 也 相 当 丰 富 。 本 文 研<br />

究 的 标 本 采 自 临 夏 盆 地 内 众 多 的 晚 中 新 世<br />

三 趾 马 动 物 群 化 石 地 点 , 包 括 和 政 县 的 大<br />

深 沟 , 南 阳 山 , 大 山 庄 , 禾 托 和 高 家 山 ,<br />

广 河 县 的 后 山 , 兰 家 山 , 山 庄 , 寺 沟 , 次<br />

滩 , 沙 地 沟 , 阳 洼 铺 子 和 桥 家 , 以 及 东 乡<br />

县 的 双 拱 北 等 。 在 保 德 的 三 趾 马 动 物 群<br />

中 , 大 唇 犀 以 Ch. anderssoni 和 哈 氏 大 唇 犀<br />

(Ch. habereri) 为 代 表 , 而 在 临 夏 和 府 谷 却<br />

是 以 Ch. wimani 为 代 表 。 临 夏 盆 地 的 三 趾 马<br />

动 物 群 中 共 3 种 无 角 犀 类 , 即 Ch. wimani,<br />

Acerorhinus corutus 和 A. hezhengensis. 根 据<br />

头 骨 材 料 的 统 计 。Ch. wimani 在 犀 类 中 占 有<br />

绝 对 优 势 ,A. hezhengensis 和 A. cornutus 的<br />

个 体 数 量 很 少 。 与 此 对 应 , 动 物 群 中 的 无<br />

角 犀 为 肢 骨 明 显 可 以 分 为 3 组 , 其 中 具 中<br />

等 尺 寸 的 一 组 占 有 绝 对 优 势 。 结 合 形 态 特<br />

征 , 占 绝 大 多 数 的 这 组 肢 骨 被 总 总 判 定 应<br />

属 于 Ch. wimani。 数 量 很 少 的 小 型 和 大 型 的<br />

两 组 肢 骨 可 能 分 别 属 于 A. corutus 和 A. hezhengensis.<br />

本 文 详 细 记 述 了 Ch. wimani 的 肢<br />

骨 化 石 , 它 的 前 , 后 脚 都 为 三 趾 , 第 三 庶 骨<br />

缺 乏 侧 面 对 骰 骨 的 关 节 面 , 肢 骨 相 当 短<br />

粗 , 其 尺 寸 与 保 德 发 现 的 Ch. anderssoni 接<br />

近 , 但 粗 装 程 度 略 小 于 后 者 。Ch. wimani 距<br />

骨 对 跟 骨 的 第 二 和 第 三 关 节 面 愈 合 或 仅 有<br />

很 小 的 间 隔 ,Ch. wimani 的 头 骨 性 状 显 示 它<br />

是 目 前 Chilotherium 属 中 已 知 最 原 始 的 一 个<br />

种 , 而 它 的 肢 骨 粗 壮 程 度 和 距 骨 关 节 面 特<br />

征 也 表 明 它 比 其 他 的 大 唇 犀 种 更 原 始 。Ch.<br />

wimani 的 肢 骨 尺 寸 也 与 产 自 保 德 和 新 安 的<br />

Acerorhinus palaeosinensis 接 近 , 且 后 者 的<br />

距 骨 对 跟 骨 的 关 节 面 也 愈 合 的 , 但 后 者 肢<br />

骨 的 粗 壮 程 度 小 于 Ch. wimani。Ch. wimani<br />

94


的 肢 骨 更 远 比 产 自 通 古 尔 的 Acerorhinus<br />

zernowi 短 粗 。 尽 管 Ch. wimani 的 前 肢 长 于<br />

产 自 西 班 牙 的 Alicornops simorrense, 但 在 欧<br />

洲 发 现 的 大 多 数 A. simorrense 的 肢 骨 都 比 Ch.<br />

wimani 细 长 。 所 有 Aceratherium incisivum 的<br />

肢 骨 也 都 比 Ch. wimani 细 长 , 而<br />

Hoploaceratherium tetradactylum 的 肢 骨 更 是<br />

远 远 长 于 Ch. wimani, 相 应 地 也 更 为 纤 细 。<br />

在 可 以 对 比 的 肢 骨 中 ,Plesiaceratherium<br />

gracile 的 掌 , 庶 骨 比 Ch. wimani 细 长 得 多 ,<br />

同 时 前 者 距 骨 对 跟 骨 的 关 节 面 也 分 得 相 当<br />

开 。 所 以 , 在 无 角 犀 亚 科 中 , 大 多 数 属 种<br />

的 肢 骨 都 比 大 唇 犀 细 长 , 这 与 它 们 的 系 统<br />

发 育 地 位 是 吻 合 的 。<br />

2008010361<br />

Hesperotherium( 黄 昏 兽 )— 后 期 爪 兽 一 新<br />

属 = Hesperotherium -a new genus of the last<br />

chalicotheres. ( 中 文 ). 邱 占 祥 . 古 脊 椎 动 物 学<br />

报 , 2002, 40(4): 317<br />

记 述 了 山 西 天 镇 早 更 新 世 爪 兽 一 新 属 —<br />

Hesperotherium。 新 属 为 低 冠 中 等 大 小 的 爪<br />

兽 , 主 要 鉴 别 特 征 是 : 吻 部 极 度 缩 短 , 门 齿 、<br />

犬 齿 和 第 一 前 臼 齿 消 失 , 前 臼 齿 高 度 退 缩 , 上<br />

臼 齿 宽 大 于 长 , 原 尖 孤 立 , 下 臼 齿 后 齿 带 发<br />

育 。 这 是 爪 兽 科 最 后 的 代 表 。 中 国 过 去 在<br />

晚 上 新 世 至 早 更 新 世 地 层 中 发 现 的<br />

Nestoritherium, 很 可 能 都 应 该 归 入 这 个 新<br />

属 。 这 个 属 的 化 石 目 前 仅 发 现 于 中 国 。<br />

2008010362<br />

辽 西 首 次 发 现 保 存 毛 发 和 软 体 的 中 生 代 哺<br />

乳 动 物 化 石 = Discovery of a Mesozoic fossil<br />

mammal with hair and soft tissue in western<br />

Liaoning,China. ( 中 文 ). 季 强 . 地 质 通<br />

报 , 2002, 21(1): 29-34 2 图 版 .<br />

中 国 辽 西 地 区 素 以 产 出 丰 富 多 彩 的 中 生<br />

代 热 河 生 物 群 闻 名 于 世 。 特 别 是 近 几 年 来 ,<br />

该 区 大 量 长 羽 毛 的 恐 龙 、 原 始 鸟 类 、 原 始<br />

哺 乳 类 和 被 子 植 物 化 石 的 发 现 更 加 引 起 了<br />

国 际 科 学 界 的 极 大 关 注 。1997 年 秋 , 作 者 在<br />

辽 宁 北 票 四 合 屯 地 区 发 现 了 一 块 完 整 的 保<br />

存 有 毛 发 和 软 体 印 痕 的 对 齿 兽 类 哺 乳 动 物<br />

化 石 。 身 体 保 存 有 毛 发 和 软 体 印 痕 的 中 生<br />

代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在 世 界 上 也 是 罕 见 的 。 这<br />

对 于 研 究 对 齿 兽 形 态 结 构 、 生 活 习 性 、 系<br />

统 关 系 等 方 面 均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br />

2008010363<br />

甘 肃 临 夏 盆 地 发 现 已 知 最 早 的 披 毛 犀 化 石<br />

= The earliest known wooly rhino discovered<br />

in the Linxia basin,Gansu Province,China. ( 中<br />

文 ). 邓 涛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10): 604-608<br />

披 毛 犀 (Coelodonta 属 ) 是 已 绝 灭 的 最 著 名<br />

的 冰 期 动 物 之 一 。 然 而 , 披 毛 犀 的 早 期 记 录<br />

只 有 少 量 材 料 来 自 几 个 约 1.7MaBP 的 中 国<br />

地 点 。 本 项 研 究 从 甘 肃 临 夏 盆 地 最 早 的 黄<br />

土 沉 积 中 发 现 一 个 带 下 颌 骨 的 完 整 披 毛 犀<br />

头 骨 和 一 个 具 乳 齿 列 的 幼 年 头 骨 , 古 地 磁 年<br />

龄 测 定 约 为 2.5MaBP, 是 世 界 上 目 前 发 现 的<br />

最 早 的 披 毛 犀 遗 存 , 将 披 毛 犀 的 历 史 向 前 推<br />

进 了 0.8Ma。 这 一 发 现 对 了 解 披 毛 犀 的 早<br />

期 进 化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因 为 其 进 步 的 特 征 显<br />

示 Coelodonta 属 至 少 在 上 新 世 就 已 经 从 真 犀<br />

族 中 分 离 出 来 。 这 些 Coelodonta 属 的 化 石 发<br />

现 于 代 表 干 冷 气 候 条 件 的 黄 土 中 , 应 是 大 冰<br />

期 出 现 和 青 藏 高 原 隆 升 所 引 起 的 结 果 。 披<br />

毛 犀 起 源 于 华 北 地 区 , 在 更 新 世 时 期 广 泛 地<br />

扩 散 到 欧 亚 大 陆 北 部 。<br />

2008010364<br />

蒙 古 上 新 世 犬 类 一 新 种 Eucyon marinae, 兼<br />

评 与 该 属 相 关 的 分 子 = Eucyon marinae<br />

sp.nov. (Mammalia, Carnivora), A new canid<br />

species from the Pliocene of Mongolia, with a<br />

review of forms referable to the genus. ( 英 文 ).<br />

Spassov N; Rook L. 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br />

e stratigrafia, 2006, 112(1): 123-<br />

133<br />

The species is characterised by very specific<br />

large but narrow premolars and slender<br />

mandible. The paper also provide a discussion<br />

on the ecology of the species as well as a review<br />

of Late Miocene and early Pliocene fossil<br />

canids from North America, Eurasia and<br />

Africa referable to the genus Eucyon. Problems<br />

related to the taxonomy of Eucyon and<br />

other Canis-Like forms are discussed.<br />

2008010365<br />

意 大 利 北 部 Zandobbio 附 近 伊 姆 阶 碎 石 中<br />

一 块 完 整 的 像 狮 子 的 猫 的 颅 骨 = Systematic<br />

position of a complete lion-lime cat skull from<br />

the Eemian ossiferous rubble near Zandobbio<br />

(Bergamo, North Italy). ( 英 文 ). Bona F. Rivista<br />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br />

2006, 112(1): 157-166<br />

The skull shows the typical lion morphology<br />

and its relatively small dimensions suggest<br />

that it belonged to a female individual.Carnassial<br />

tooth analysis underlines advanced<br />

lion characters already recognized in<br />

Italy during the Eemian. According to skull<br />

and teeth characters it is possible to ascribe<br />

95


the specimen to the group of Upper Pleistocene<br />

lion-like cats Panthera leo spelaea.<br />

2008010366<br />

江 苏 镇 江 莲 花 洞 动 物 化 石 铀 系 年 代 = U-<br />

series dating of fossil teeth from Lianhua cave<br />

in Zhenjiang,Jiangsu Province. ( 中 文 ). 潘 亚<br />

娟 ; 沈 冠 军 ; 房 迎 三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2, 21(2):<br />

155-157<br />

莲 花 洞 位 于 镇 江 市 南 约 6km 的 白 龙 岗 山<br />

北 坡 ( 原 在 丹 徒 县 境 内 ), 地 理 座 标 119<br />

°24'E,32 °10'N。 白 龙 山 为 宁 镇 山 脉 东 支 ,<br />

走 向 近 东 西 , 顶 峰 海 拔 118m。 溶 洞 发 育 于<br />

三 迭 纪 青 龙 组 灰 岩 , 洞 口 标 高 约 35m。<br />

1981 年 , 南 京 博 物 院 等 单 位 对 该 地 点 进 行<br />

发 掘 , 获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16 种 , 其 中 人 牙 化<br />

石 1 枚 。 洞 内 堆 积 自 下 而 上 被 分 为 4 层 ,<br />

其 中 第 2 层 为 棕 红 色 亚 粘 土 , 含 石 灰 岩 碎<br />

块 、 铁 锰 质 结 核 和 大 量 动 物 化 石 。 发 掘 者<br />

根 据 动 物 化 石 中 有 3 个 绝 灭 种 , 将 该 地 点<br />

定 在 “ 晚 更 新 世 或 晚 更 新 世 早 期 ”, 人 牙 化<br />

石 被 认 为 属 于 智 人 。 韩 德 芬 等 认 为 莲 花 洞<br />

在 我 国 晚 更 新 世 地 点 地 层 古 生 物 年 代 系 列<br />

中 , 不 晚 于 周 口 店 山 顶 洞 , 但 也 不 早 于 建<br />

德 乌 龟 洞 和 柳 江 人 洞 ,“ 人 类 化 石 被 认 为 可<br />

能 属 于 晚 期 智 人 ”。 吴 汝 康 等 亦 认 为 该 人 牙<br />

化 石 “ 形 态 与 现 代 人 无 异 ”。<br />

2008010367<br />

云 南 元 谋 古 猿 动 物 群 化 石 埋 藏 学 = Taphonomy<br />

of the hominoid fauna in the Yuanmou<br />

Basin, Yunnan. ( 中 文 ). 张 云 翔 ; 郑 良 ; 吉 学 平 ;<br />

张 家 华 . 地 质 学 报 , 2002, 76(1): 45-49<br />

云 南 元 谋 小 河 — 雷 老 一 带 含 古 猿 新 近 系<br />

( 上 第 三 系 ) 是 一 套 紫 红 色 含 砾 细 砂 — 粉 砂 岩 ,<br />

夹 有 多 层 黄 色 砂 砾 石 层 。 化 石 埋 藏 学 研 究<br />

及 含 化 石 层 岩 性 特 征 、 组 合 及 沉 积 构 造 表<br />

明 , 该 层 以 山 前 洪 积 堆 积 为 主 , 并 有 发 育 的 扇<br />

上 河 道 沉 积 。 通 过 30 余 个 发 掘 地 点 化 石 野<br />

外 埋 藏 资 料 及 数 千 件 化 石 标 本 的 分 析 鉴 定 ,<br />

化 石 埋 藏 类 型 有 两 种 , 埋 藏 Ⅰ 型 的 化 石 数 量<br />

稀 少 、 保 存 完 整 , 赋 存 在 扇 体 细 粒 沉 积 物 中 ;<br />

埋 藏 Ⅱ 型 化 石 保 存 丰 富 但 相 当 残 破 , 赋 存 在<br />

粗 粒 沉 积 的 扇 上 河 道 各 个 部 位 。 化 石 埋 藏<br />

类 型 与 古 气 候 、 古 生 态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化<br />

石 埋 藏 特 征 表 明 该 区 自 然 环 境 分 带 已 形<br />

成 。 元 谋 古 猿 动 物 群 的 生 存 时 代 是 一 个 从<br />

森 林 向 草 原 - 灌 丛 环 境 过 渡 的 动 荡 时 期 。<br />

2008010368<br />

更 新 世 欧 洲 和 近 东 地 区 动 物 群 双 向 交 流 的<br />

分 子 生 物 学 证 据 : 以 双 色 鼩 鼱 (Crocidura<br />

leucodon, Soricidae) 为 例 = Molecular evidence<br />

of Pleistocene bidirectional faunal exchange<br />

between Europe and the Near East: the<br />

case of the bicoloured shrew (Crocidura leucodon,<br />

Soricidae). ( 英 文 ). Dubey S; Cosson J<br />

F; Vohralik V; Krystufek B; Diker E; Vogel P.<br />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7, 20(5):<br />

1799–1808<br />

We sequenced 1077 bp of the mitochondrial<br />

cytochrome b gene and 511 bp of the nuclear<br />

Apolipoprotein B gene in bicoloured shrew<br />

(Crocidura leucodon, Soricidae) populations<br />

ranging from France to Georgia. The aims of<br />

the study were to identify the main genetic<br />

clades within this species and the influence of<br />

Pleistocene climatic variations on the respective<br />

clades. The mitochondrial analyses revealed<br />

a European clade distributed from<br />

France eastwards to north-western Turkey and<br />

a Near East clade distributed from Georgia to<br />

Romania; the two clades separated during the<br />

Middle Pleistocene. We clearly identified a<br />

population expansion after a bottleneck for the<br />

European clade based on mitochondrial and<br />

nuclear sequencing data; this expansion was<br />

not observed for the eastern clade. We hypothesize<br />

that the western population was confined<br />

to a small Italo-Balkanic refugium,<br />

whereas the eastern population subsisted in<br />

several refugia along the southern coast of the<br />

Black Sea.<br />

2008010369<br />

乌 干 达 Napak 地 区 早 中 新 世 古 食 肉 动 物<br />

( Creodonta, Carvivora 和 Incertae<br />

sedis) 化 石 新 材 料 = New canivoran material<br />

(Creodonta, Carnivora and Incertae sedis)<br />

from the Early Miocene of Napak, Uganda.<br />

( 英 文 ). Morales J; Pickford M; Soria D. Paleontological<br />

Research, 2007, 11(1): 71-84<br />

Eight species of creodonts and carnivores<br />

have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from the Early<br />

Miocene deposits at Napak, Uganda. This paper<br />

takes into account unpublished material<br />

from old collections made by W.W. Bishop<br />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as well as new<br />

samples made by the Uganda Palaeontology<br />

Expedition between 1985 and 2005. Four carnivoran<br />

species are reported from the site for<br />

the site for the first time, of which one is a<br />

new genus and species, and one species is removed<br />

from previous lists, making for a grand<br />

total of 12 species for Napak comprising 6<br />

creodonts, 4 fissipeds and two incertae sedis.<br />

2008010370<br />

96


肯 尼 亚 科 普 萨 拉 曼 (Kipsaraman) 及 东 非<br />

其 他 地 点 的 中 中 新 世 猪 科 、 河 马 科 化 石 =<br />

Suidae and Hippopotamidae from the Middle<br />

Miocene of Kipsaraman, Kenya and other<br />

sites in East Africa. ( 英 文 ). Pickford M. Paleontological<br />

Research, 2007, 11(1): 85-105<br />

African Middle Miocene suiform faunas<br />

are rather poorly known. Some taxa are well<br />

represented at one or two sites, but in general<br />

the material is rather scrappy. As a result,<br />

there has been confusion about which taxa are<br />

present at which localities, and differences of<br />

opinion exist about which specimens belong<br />

to which taxa. The discovery of a rich and<br />

diverse suoid fauna at Kipsaraman, a Middle<br />

Miocene site in Kenya, helps to throw light on<br />

several lineages including kubanochoeres and<br />

kenyapotamines. The fauna also contains remains<br />

of namachoerines and listriodonts.<br />

2008010371<br />

Parahyaenodon argentinus 的 分 类 修 订 及<br />

其 对 南 美 中 新 世 - 上 新 世 大 型 食 肉 类 认 识 的<br />

意 义 = Taxonomic revision of Parahyaenodon<br />

argentinus Ameghino and its implicances for<br />

the knowledge of the Mio-Pliocene large carnivorous<br />

mammals of South America.. ( 其 他 ).<br />

Forasiepi A M; Martinelli A G; Goin F J.<br />

Ameghiniana, 2007, 44(1): 143-159<br />

Parahyaenodon argentinus, from the Late<br />

Miocene-Early Pliocene of Monte Hermoso<br />

(Buenos Aires Province, Argentina), was recognized<br />

by Ameghino in 1904, who regarded<br />

it as Hyaenodontidae (Eutheria, Creodonta).<br />

Based on its dental features, later authors assigned<br />

P. argentinus to Borhyaeninae<br />

(Metatheria, Sparassodonta, Borhyaenidae).<br />

Thus, this taxon would have represented the<br />

last known borhyaenid. A new analysis of the<br />

type and only known specimen led us to reassign<br />

P. argentinus to Procyonidae (Eutheria,<br />

Carnivora). In this context, the biochron of<br />

Borhyaeninae extends up just to Late Miocene<br />

(Huayquerian Age), being cf. Borhyaena and<br />

possibly Eutemnodus the last known representatives<br />

of this subfamily. Based on these results<br />

and in the first records of carnivorous<br />

placental immigrants in South America, it is<br />

evident that there was no "competitive displacement"<br />

between metatherian and eutherian<br />

carnivores: there is a gap of no less than four<br />

Ma between the extinction of the last<br />

Borhyaeninae and the arrival of their alleged<br />

ecological counterparts, the Carnivora.<br />

2008010372<br />

湖 北 房 县 桥 上 乡 蛤 蟆 洞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的 发<br />

现 及 意 义 = Discovery of mammal fossils in<br />

Hama cave, Fang County, Hubei Province and<br />

its significance. ( 中 文 ). 龙 昱 ; 周 修 高 . 地 质 科<br />

技 情 报 , 2002, 21(2): 49-50<br />

通 过 对 挖 掘 的 牙 化 石 的 初 步 鉴 定 , 湖 北<br />

省 房 县 桥 上 乡 蛤 蟆 洞 洞 穴 堆 积 层 中 哺 乳 动<br />

物 化 石 共 有 4 个 目 ( 啮 齿 目 、 食 肉 目 、 奇<br />

蹄 目 和 偶 蹄 目 )、8 个 种 属 ( 豪 猪 、 虎 、<br />

熊 、 中 国 犀 、 巨 貘 、 鹿 、 水 牛 和 羊 ), 为<br />

中 一 晚 更 新 世 温 暖 、 湿 润 、 森 林 - 草 地 化 石<br />

动 物 群 ; 该 化 石 动 物 群 的 发 现 和 地 理 位 置<br />

为 神 农 架 地 区 更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群 分 布 和 演<br />

化 的 深 入 研 究 提 供 了 新 地 点 , 并 为 该 地 区<br />

新 构 造 抬 升 特 点 的 研 究 提 供 可 参 考 的 证<br />

据 , 同 时 也 为 当 地 旅 游 经 济 的 进 一 步 发 展<br />

提 供 了 新 的 支 点 。<br />

2008010373<br />

新 近 纪 初 南 美 洲 后 兽 类 第 一 部 分 : 前 言 ,<br />

Didelphimorphia 和 Sparassodonta. = South<br />

American Metatherians from the begining of<br />

the Neogene (Early Miocene, Colhuehuapan<br />

Land-mammal age). Part 1: Introduction,<br />

Didelphimorphia and Sparassodonta.. ( 其 他 ).<br />

Goin F; Abello A;Bellosi E; Kay R; Madden<br />

R; Carlini A. Ameghiniana, 2007, 44(1): 29-<br />

71<br />

This work is the first, of a series of three,<br />

taxonomic reviews of the Early Miocene<br />

(Colhuehuapian Land-mammal Age) South<br />

American metatherians. Colhuehuapian levels<br />

from the Gran Barranca south of the Colhue<br />

Huapi lake (Sarmiento Department, Chubut<br />

Province, Argentina) are the richest ones in<br />

specimens of this age. Colhuehuapian landscapes<br />

from Central Patagonia developed in a<br />

coastal plain located in a peninsular area,<br />

which originally suffered an intense erosion<br />

and subsequentely was agradded with fluvial<br />

and loessic (eolian) sediments. Palinomorphs<br />

and phytoliths suggest a period characterized<br />

by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from<br />

xeric (middle Early Miocene) to humid-warm<br />

conditions (late Early Miocene). In uplands or<br />

areas far from the sea, temperate-humid closed<br />

forests prevailed, but in lowlands or litoral<br />

areas herbaceous (grass) plants and shrubs<br />

dominated, with subordinated or patchy arboreal<br />

vegetation. Paleoclimate would have been<br />

warm-temperate to warm and probably subhumid,<br />

more rainy in highlands. The most<br />

important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are: (1) the<br />

oldest record of Didelphoidea didelphimorphians,<br />

including, probably, the oldest known<br />

97


caluromyid; (2) the recognition of a great diversity<br />

of carnivores belonging to the Order<br />

Sparassodonta, including the oldest record of a<br />

Thylacosmilidae; (3) the recognition of a new<br />

species of the incertae sedis mammal Necrolestes.<br />

Among the taxa reviewed here we<br />

describe the new species Necrolestes mirabilis.<br />

2008010374<br />

玻 利 维 亚 南 部 中 新 世 中 期 Laventan Quebrada<br />

Honda 动 物 群 及 对 其 中 南 美 有 蹄 动<br />

物 的 描 述 = The middle Miocene (Laventan)<br />

Quebrada Honda fauna, southern Bolivia and<br />

a description of its notoungulates. ( 英 文 ).<br />

Croft D A. Palaeontology, 2007, 50(1): 277-<br />

303<br />

The Laventan Quebrada Honda Fauna of<br />

southern Bolivia is one of the best sampled<br />

middle Miocene South American faunas. The<br />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the toxodontid, interatheriid<br />

and mesotheriid notoungulates<br />

from Quebrada Honda and summarizes the<br />

present state of knowledge of the fauna.<br />

Toxodontid specimens from Quebrada Honda<br />

include two isolated molars, one upper and<br />

one lower. The upper molar compares favourably<br />

with Paratrigodon and may represent<br />

a new species, but too little material is<br />

known to make an adequate diagnosis. The<br />

lower molar may pertain to the same taxon, or<br />

to a distinct species that is even more poorly<br />

represented. A new species of the interatheriid<br />

Miocochilius is described, M. federicoi, on the<br />

basis of a partial skull. It differs from M. anomopodus<br />

in its significantly smaller size (at<br />

least 20 per cent smaller based on linear upper<br />

molar dimensions); relatively wider P4 with<br />

deeper lingual sulcus; more prominent middle<br />

lobes on upper molars; and M3 with deeper<br />

lingual sulcus and more prominent metastyle<br />

(distal lobe). The generic allocation of this<br />

new species is considered tentative, pending a<br />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br />

among currently recognized species<br />

of Miocochilius and Protypotherium.<br />

Mesotheriids are represented at Quebrada<br />

Honda by a pair of poorly preserved mandibles<br />

that are referred to Plesiotypotherium<br />

minor, a species previously recorded from<br />

slightly older deposits near Cerdas, Bolivia. A<br />

newly revised faunal list for Quebrada Honda<br />

is compiled that includes 30 species of nonvolant<br />

mammals, 27 of which have been identified<br />

to at least genus level. This revised faunal<br />

list is used to compare Quebrada Honda to<br />

other well-sampled middle–late Miocene faunas<br />

(including La Venta, Columbia; Collón-<br />

Curá, Argentina; and Arroyo Chasicó, Argentina)<br />

using the Simpson Index of faunal similarity.<br />

In order to compensate for inadequately<br />

identified specimens (i.e. those not identified<br />

to genus level), minimum and maximum values<br />

of faunal similarly were estimated using<br />

two different sets of assumptions. The analysis<br />

indicates that the middle-latitude Quebrada<br />

Honda Fauna is more similar to the slightly<br />

older high-latitude fauna of Collón-Curá than<br />

to the contemporaneous low-latitude fauna of<br />

La Venta, suggesting that isolating mechanisms<br />

between the low and middle latitudes<br />

were in place during the early and/or middle<br />

Miocene. The relative paucity of taxa shared<br />

between Quebrada Honda and La Venta, despite<br />

their contemporaneity, suggests that the<br />

system of South American Land Mammal<br />

‘Ages’ (SALMAs) may not be useful for biocorrelation<br />

between low-latitude faunas and<br />

those from elsewhere in South America.<br />

2008010375<br />

Merycopotamus 的 解 剖 学 修 订 及 其 对 亚 洲<br />

晚 中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扩 散 的 重 要 性 = Anatomical<br />

revision of the genus Merycopotamus<br />

(Artiodactyla; Anthracotheriidae): its significance<br />

for late Miocene Mammal dispersal in<br />

Asia. ( 英 文 ). Lihoreau F; Barry J; Blondel C;<br />

Chaimanee Y; Jaeger J; Brunet M.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2): 503-524<br />

New fossil remains of the anthracothere<br />

genus Merycopotamus Falconer and Cautley,<br />

are described. Most of them were discovered<br />

by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nd Geological<br />

Survey of Pakistan joint research project (Y-<br />

GSP) in the well-dated Middle and Late Miocene<br />

deposits of the Potwar Plateau in northern<br />

Pakistan. This new material led us to revise<br />

the systematics of the genus with the<br />

validation of three species, M. nanus Falconer<br />

(M. pusillus Lydekker), M. dissimilis Falconer<br />

and Cautley, and M. medioximus Lihoreau<br />

et al., and allowed us to determine precisely<br />

their chronological distributions in a continuous<br />

Neogene sequence. Other specimens reported<br />

from the late Miocene deposits of the<br />

Khorat Plateau in north-east Thailand by the<br />

Depart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are the first<br />

remains of Merycopotamus to have been discovered<br />

in that region and are attributed to<br />

M. medioximus. These discoveries indicate a<br />

wide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genus in<br />

the early Late Miocene. Anatomical investigations<br />

highlight the evolution of Merycopotamus<br />

through the Miocene towards more amphibious<br />

habits. Palaeobiogeographical and<br />

98


palaeoecological information for Merycopotamus<br />

stress the role of the Himalayan orogenesis<br />

as a dispersal barrier and the impact of<br />

a major global regression event on the evolution<br />

of Indian Subcontinent faunas from the<br />

Middle Miocene to the Late Pliocene.<br />

2008010376<br />

英 格 兰 始 新 世 早 期 一 新 的 Omomyid 及 其<br />

古 生 物 地 理 意 义 = A New Microchoerine<br />

Omomyid (Primates, Mammalia) From The<br />

English Early Eocene And Its Palaeobiogeographical<br />

Implications. ( 英 文 ). Hooker J J.<br />

Palaeontology, 2007, 50(3): 739-756<br />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omomyid primate,<br />

Melaneremia bryanti, is described from<br />

the Early Eocene Blackheath Beds of Abbey<br />

Wood, London, UK. It shares unique derived<br />

characters with the European subfamily Microchoerinae<br />

and is its most primitive member.<br />

It is nevertheless more derived than the primitive<br />

omomyid Teilhardina belgica from the<br />

beginning of the European Eocene. Cladistic<br />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icrochoerinae are<br />

sister group to a clade comprising subfamilies<br />

Omomyinae and Anaptomorphinae, but excluding<br />

Teilhardina belgica and T. asiatica,<br />

which are stem omomyids. The Mammalian<br />

Dispersal Event (MDE), which marks the beginning<br />

of the Eocene (55·8 Ma), saw the dispersal<br />

of primates, perissodactyls and artiodactyls<br />

into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t this<br />

time similar species of Teilhardina lived in<br />

Europe, Asia and North America. The Abbey<br />

Wood microchoerine lived about 1 million<br />

years later. It co-occurs with non-primate species<br />

identical or very similar to those that<br />

lived in North America. The latter were<br />

ground-dwellers, whereas the microchoerine<br />

and others that show distinct differences from<br />

North American relatives were tree-dwellers.<br />

Land-bridges connected North America and<br />

Europe via Greenl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br />

Eocene, but 2 million years later these had<br />

been severed by submarine rifting. North<br />

American species at Abbey Wood indicate<br />

that a land connection still remained at<br />

c. 55 Ma. However, the forest belt that must<br />

have been continuous during the MDE to allow<br />

tree-dwellers to disperse between the continents<br />

is likely by this time to have been disrupted,<br />

perhaps by volcanic eruption.<br />

2008010377<br />

澳 大 利 亚 昆 士 兰 岛 西 北 部 里 弗 斯 利 中 新 世<br />

晚 期 沉 积 物 中 的 袋 熊 Warendja 一 新 种 = A<br />

New Species of the Wombat Warendja from<br />

Late Miocene Deposits at Riversleigh, North-<br />

West Queensland, Australia. ( 英 文 ). Brewer P;<br />

Archer M; Hand S; Godthelp H.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4): 811-828<br />

A new species of the plesiomorphic wombat<br />

Warendja is described. Warendja encorensis<br />

sp. nov., the second species to be attributed<br />

to this genus, is known from a single fossil<br />

locality (Encore Site) at Riversleigh, northwest<br />

Queensland. Specimens of W. encorensis<br />

are limited to isolated teeth, two mandibular<br />

fragments and a maxillary fragment. Two molars<br />

preserve the unworn crown morphology.<br />

Encore Site has been estimated to be late Miocene<br />

in age, making these the only known<br />

specimens of Warendja to be clearly older<br />

than Pleistocene. Warendja encorensis is also<br />

the first described species of wombat from<br />

Miocene deposits to which hypselodont teeth<br />

have been attributed. It differs from<br />

W. wakefieldi in its larger size, distribution of<br />

enamel, and in details of the incisor and premolar<br />

morphology.<br />

2008010378<br />

意 大 利 北 部 更 新 世 Balaenopterid 鲸 一 新 基<br />

部 类 群 = A New Basal Balaenopterid Whale<br />

From The Pliocene Of Northern Italy. ( 英 文 ).<br />

Bisconti M. Palaeontology, 2007, 50(5):<br />

1103-1122<br />

A new basal balaenopterid genus and species,<br />

Archaebalaenoptera castriarquati, is<br />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all the living and<br />

fossil members of the family Balaenopteridae<br />

and related fossil rorqual-like taxa. It was<br />

found in the Lower Pliocene of northern Italy,<br />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 supraoccipital with a<br />

transversely compressed anterior process, the<br />

zygomatic process of the squamosal diverging<br />

from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skull, very<br />

long nasal bones, and subtle exposition of the<br />

parietal on the dorsal wall of the skull. It is<br />

primitive in having a maxilla with a long ascending<br />

process that is posteriorly unexpanded<br />

and round, and a dentary that is straight and<br />

not bowed outward, unlike that of living<br />

Balaenopteridae. In particular, the discovery<br />

of this new genus suggests that, among the<br />

early members of Balaenopteridae, the acquisition<br />

of the typical sutural pattern shown by<br />

maxilla, frontal, parietal and supraoccipital<br />

preceded the acquisition of the feeding-related<br />

trait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amily. The<br />

primitive morphology of the feeding-related<br />

structures of A. castriarquati (i.e. the straight<br />

dentary and the flat glenoid fossa of the<br />

squamosal) suggests that this whale was un-<br />

99


able to undertake the intermittent ram feeding<br />

typical of Balaenopteridae as efficiently as<br />

living members of the family.<br />

2008010379<br />

玻 利 维 亚 Tiupampa 早 古 新 世<br />

Pucadelphydae 的 耳 区 及 其 世 系 演 化 意 义 =<br />

The Auditory Region Of Early Paleocene Pucadelphydae<br />

(Mammalia, Metatheria) From<br />

Tiupampa, Bolivia, With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br />

( 英 文 ). Ladevèze S; De Muizon C.<br />

Palaeontology, 2007, 50(5): 1123-1153<br />

New petrosal bones, assigned to Pucadelphys<br />

and Andinodelphys, from the Lower Paleocene<br />

of Tiupampa, Bolivia, are described.<br />

These remains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on the<br />

anatomy of the ear region of these taxa. The<br />

re-examination of characters from the petrosal<br />

and basicranium shed light on the phylogenetic<br />

relationships of the three Tiupampan<br />

genera known from complete cranial remains<br />

(i.e. Mayulestes, Pucadelphys and Andinodelphys).<br />

The combination of dental, general cranial<br />

and basicranial characters led to two alternative<br />

hypotheses. The first is that<br />

borhyaenoids (including Mayulestes) are<br />

nested within Notometatheria. Pucadelphyds<br />

(i.e. Pucadelphys and Andinodelphys) are the<br />

sister group of a clade comprising MHNC<br />

8369 (one isolated petrosal from Tiupampa)<br />

and Marsupialia. The second favours the paraphyly<br />

of ‘borhyaenoids’ (i.e. the exclusion of<br />

Mayulestes from borhyaenoids) and the polyphyly<br />

of ‘Notometatheria’. In this case, Mayulestes<br />

and borhyaenids represent the stem<br />

group of a clade including Asiatic, American<br />

and Australian metatherians. This analysis of<br />

combined datasets (dental, general cranial and<br />

basicranial) highlighted contradictory information<br />

in the dental and cranial characters,<br />

serving to emphasize that in a large anatomical<br />

complex like an entire skull mosaic evolution<br />

of the characters is likely.<br />

2008010380<br />

玻 利 维 亚 渐 新 世 一 新 的 普 通<br />

Paucituberculatan 有 袋 动 物 及 似 鼩 鼱 负 鼠<br />

的 起 源 = A New Generalized Paucituberculatan<br />

Marsupial From The Oligocene Of Bolivia<br />

And The Origin Of ‘Shrew-Like’ Opossums.<br />

( 英 文 ). Goin F J; Sánchez-Villagra M R;<br />

Abello A; Kay R F. Palaeontology, 2007,<br />

50(5): 1267-1276<br />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shrew-like’<br />

oposssums of South America are gained<br />

thanks to a new fossil from the Oligocene<br />

Salla Beds in Bolivia. The specimen described<br />

here consists of a partial rostrum, palate and<br />

postcanine teeth, and shows several generalized<br />

features (cranial and dental) in the context<br />

of the Paucituberculata. On this basis we<br />

recognize Evolestes hadrommatos gen. et sp.<br />

nov.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ffinities of the<br />

new taxon, we performed a phylogenetic<br />

analysis including representatives of the<br />

Caenolestidae, Pichipilus and allies (not regarded<br />

here as caenolestids), Palaeothentidae,<br />

and Abderitidae, with three outgroups.<br />

Evolestes is the basalmost ‘caenolestoid’, and<br />

provides clues to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br />

involved in the origin of caenolestids.<br />

2008010381<br />

甘 肃 省 东 乡 族 自 治 县 龙 担 黄 土 底 部 新 发 现<br />

的 哺 乳 动 物 群 初 步 报 道 = Notes on the<br />

mammal fauna from the bottom of loess deposits<br />

at Longdan, Dongxiang County, Gansu<br />

Province. ( 中 文 ). 邱 占 祥 ; 王 伴 月 ; 邓 涛 ; 倪 喜<br />

军 ; 王 晓 鸣 . 第 四 纪 研 究 , 2002, 22(1): 33-38<br />

龙 担 哺 乳 动 物 群 发 现 于 甘 肃 省 东 乡 族 自<br />

治 县 的 早 更 新 世 黄 土 底 部 。 此 前 我 国 早 更<br />

新 世 的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大 多 发 现 于 河 - 湖 相<br />

地 层 中 , 在 黄 土 中 极 少 发 现 , 而 且 主 要 在<br />

六 盘 山 以 东 。 在 龙 担 哺 乳 动 物 群 中 还 发 现<br />

了 灵 长 类 化 石 , 这 在 我 国 西 北 地 区 尚 属 首<br />

次 。 龙 担 哺 乳 动 物 群 产 于 黄 土 底 部 约 30m<br />

的 地 层 中 , 最 低 的 层 位 距 “ 底 板 ”( 积 石 组<br />

砾 岩 ) 仅 约 3m。 化 石 相 当 丰 富 , 其 中 有 不<br />

少 新 的 种 类 。 目 前 巳 发 现 的 化 石 共 21 种 ,<br />

大 体 可 以 分 为 3 类 :1) 与 泥 河 湾 哺 乳 动 物<br />

群 相 同 或 很 接 近 的 ;2) 与 泥 河 湾 哺 乳 动 物<br />

群 相 比 , 在 进 化 水 平 上 稍 低 , 因 而 可 能 代<br />

表 较 早 地 质 时 代 的 ;3) 在 泥 河 湾 哺 乳 动 物<br />

群 中 没 有 发 现 过 的 。 龙 担 哺 乳 动 物 群 的 地<br />

质 时 代 可 能 比 泥 河 湾 者 稍 早 , 可 能 约<br />

2MaB.P.。 其 组 成 倾 向 于 表 明 , 当 时 该 地 区<br />

周 围 还 有 相 当 面 积 的 森 林 覆 盖 。<br />

2008010382<br />

试 论 野 生 水 牛 、 四 不 像 鹿 和 中 国 鼍 在 黄 河<br />

中 下 游 的 绝 迹 = Discussion on the vanishing<br />

of the wild buffalo, david deer and Chinese<br />

alligator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Yellow<br />

River. ( 中 文 ). 周 跃 云 ; 何 业 恒 . 第 四 纪 研<br />

究 , 2002, 22(2): 182-187<br />

本 文 利 用 考 古 、 文 献 以 及 实 地 调 查 等 资<br />

料 , 论 述 了 全 新 世 中 期 及 其 以 前 , 野 生 水<br />

牛 、 四 不 像 鹿 和 中 国 鼍 都 以 黄 河 中 下 游 地<br />

区 为 起 源 和 栖 息 地 。 这 些 动 物 的 大 量 存<br />

100


在 , 反 映 出 当 时 气 候 温 和 多 雨 、 河 湖 密 布<br />

的 景 象 ; 到 了 全 新 世 晚 期 特 别 是 西 汉 以<br />

来 , 随 着 它 们 的 绝 迹 , 表 明 生 态 环 境 的 日<br />

益 恶 化 , 到 现 在 这 里 已 是 水 贵 如 油 、 风 沙<br />

肆 虐 。 探 讨 这 些 变 化 特 别 是 干 旱 的 由 来 ,<br />

对 于 保 持 黄 河 中 下 游 地 区 的 生 态 平 衡 是 十<br />

分 有 益 的 。<br />

2008010383<br />

准 噶 尔 南 缘 - 吐 鲁 番 盆 地 晚 二 叠 世 - 中 三 叠 世<br />

早 期 二 齿 兽 类 的 发 育 及 生 态 环 境 探 讨 =<br />

Dicynod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br />

Late Permian to early stage of Middle Triassic<br />

at Junggar southern margin-Turpan. ( 中 文 ).<br />

屈 迅 ; 吴 绍 祖 ; 李 永 安 ; 李 强 . 新 疆 地 质 , 2002,<br />

20(3): 187-191<br />

准 噶 尔 南 缘 - 吐 鲁 番 盆 地 晚 二 叠 世 - 中 三 叠<br />

世 早 期 地 层 中 、 共 有 5 个 岩 组 发 现 有 二 齿<br />

兽 类 化 石 。 这 些 二 齿 兽 类 生 活 在 河 流 - 浅 水<br />

湖 泊 的 古 地 理 环 境 中 , 伴 随 古 气 候 条 件 为<br />

热 带 - 亚 热 带 气 候 。 该 时 期 的 “ 红 层 ” 可 以 作<br />

为 热 带 - 亚 热 带 气 候 的 标 志 之 一 。<br />

2008010384<br />

加 拿 大 北 极 地 区 上 新 世 一 奇 异 新 属<br />

Boreameryx 及 北 极 化 石 哺 乳 动 物 的 特 有 现<br />

象 = Boreameryx, an unusual new artiodactyl<br />

(Mammalia) from the Pliocene of Arctic Canada<br />

and endemism in Arctic fossil mammals.<br />

( 英 文 ). Dawson M R; Harington C R. Canadian<br />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7, 44(5):<br />

585-592<br />

Boreameryx braskerudi, gen. et sp. nov.,<br />

from Early Pliocene (about 5-4 Ma) deposits<br />

of Ellesmere Island, Nunavut, is represented<br />

by the posterior portion of a dentary with three<br />

molars, a partial calcaneum, unciform, and<br />

fragments of long bones and ribs. The incompletely<br />

known structure of Boreameryx must<br />

leave open the questions of its relationships<br />

within the pecoran ruminants. Even its possible<br />

affinities with early cervoids and the North<br />

American blastomerycines are speculative.<br />

We favour the tentative association of Boreameryx<br />

within the Cervoidea. Rather than<br />

evolving hypsodonty to deal with abrasive<br />

northern foods, Boreameryx apparently retained<br />

plesiomorphic dental structures—even<br />

augmenting those structures in a unique morphological<br />

development. We hypothesize,<br />

based on recorded relationships and ranges<br />

(both ge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of several<br />

Beaver Pond site mammals, including Boreameryx,<br />

that they indicate a significant interval<br />

of endemic development in a high<br />

northern biotic province prior to 5 Ma.<br />

2008010385<br />

法 国 奥 弗 涅 上 上 新 统 哺 乳 动 物 兔 形 目<br />

Oryctolagus lacosti 的 修 订 = Revision of<br />

Oryctolagus lacosti (Lagomorpha, Mammalia)<br />

from the Upper Pliocene of Perrier (Auvergne,<br />

France). ( 法 文 ). De Marfà R; Mein P.<br />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7, 6(5): 327-334<br />

Fossil leporids from the Upper Pliocene<br />

of the locality of Perrier-Étouaires (Auvergne,<br />

France) are here revisited. They were initially<br />

attributed to Lepus lacosti by Pomel (1853),<br />

and later to the genus Oryctolagus. This material<br />

had been neither accurately described nor<br />

figured until now. Thus, a lectotype and two<br />

paralectotypes have been chosen among the<br />

material of the original collection. The diagnostic<br />

character of Oryctolagus lacosti is its<br />

big size, similar to that of modern hares<br />

(Lepus), together with other morphological<br />

characters that fit in the variability range of<br />

European rabbits (Oryctolagus cuniculus).<br />

Fossils of leporids similar to those of Perrier<br />

have also been found in several Plio-<br />

Pleistocene localities from western Europe.<br />

2008010386<br />

青 藏 高 原 东 北 部 晚 中 新 世 哺 乳 动 物 偶 蹄 类<br />

目 麂 亚 科 的 新 材 料 = New material of Muntiacinae<br />

(Artiodactyla, Mammalia) from the<br />

Late Miocene of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br />

Tibetan Plateau, China. ( 英 文 ). Dong Wei.<br />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7, 6(5): 335-343<br />

Recent expeditions in the northeastern<br />

Qinghai-Tibetan Plateau have produced additional<br />

mammalian fossils from the Lower<br />

Baodean (equivalent to Vallesian, Late Miocene),<br />

and, significantly, a new large and the<br />

earliest muntjac, Muntiacus noringenensis sp.<br />

nov. It is phylogenetically closer to the Late<br />

Pliocene M. fenghoensis and extant M. vuqangensis<br />

than the other fossil and extant muntjacs<br />

are. The existence of this muntjac and<br />

other folivores in the Late Miocene Qaidam<br />

Basin suggests a forested period in the basin<br />

and the evolution from a forested and humid<br />

environment to a desert one today. Such a<br />

dramatic evolution in environments is an evidence<br />

of the effect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br />

Tibetan Plateau and of its influence on continental<br />

climates.<br />

古 人 类 学<br />

古 人 类 学<br />

101


2008010387<br />

阿 特 拉 斯 克 马 格 里 布 东 部 新 石 器 时 代 牧 羊<br />

人 的 生 存 行 为 = Subsistence and symbolic<br />

behaviour of Neolithic shepherds from the<br />

eastern Atlasic Maghreb.. ( 法 文 ). Roubet C.<br />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6, 5(1/2): 441-<br />

451<br />

Subsistence and symbolic behaviour of<br />

Neolithic shepherds from the eastern Atlasic<br />

Maghreb. Neolithization through karstic territories<br />

from eastern Maghreb was in tandem<br />

with an initial form of pastoralism between<br />

7500-5000 cal BP (ca 78556859 cal BP and<br />

5471-4414 cal BP). Development and scattering<br />

of social organization was linked with development<br />

of the 'status of the shepherd'. The<br />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expanded this way of<br />

life was an Atlasic Neolithic with a Capsian<br />

tradition. Evolved Mechtoids and Proto-<br />

Mediterranean represented mixed shepherd<br />

communities. During their winter settlements<br />

in hilly terrain and lowland saline areas, shepherds<br />

started to exchange goods with peddling<br />

nomadic people. Polished stone axes and<br />

adzes and marine shell ornaments, coveted by<br />

the shepherds, were exchanged against flock<br />

meat/animal goods. The impact of foreign<br />

artefacts visibly documents a new behaviour<br />

and acculturation. To cite this article: C.<br />

Roubet, C. R. Palevol 5 (2006). (c) 2005 Academie<br />

des sciences. Publie par Elsevier SAS.<br />

Tons droits reserves.<br />

2008010388<br />

周 口 店 田 园 洞 古 人 类 化 石 点 地 层 学 研 究 及<br />

与 山 顶 洞 的 对 比 = Mammalian biostratigraphy<br />

of Tianyuan Cave,compared with that of<br />

Upper Cave at Zhoukoudian(Choukoutien).<br />

( 中 文 ). 同 号 文 ; 尚 虹 ; 张 双 权 ; 刘 金 毅 ; 陈 福 友 ;<br />

吴 小 红 ; 李 青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6, 25(1): 68-<br />

81<br />

田 园 洞 主 体 堆 积 厚 度 约 2.5m, 其 动 物 群 可<br />

分 为 上 、 下 两 个 组 合 : 上 部 组 合 物 种 多 样 性<br />

丰 富 , 化 石 被 啮 齿 类 严 重 啮 咬 ; 下 部 组 合 化 石<br />

种 类 单 调 , 以 鹿 类 和 绵 羊 类 为 主 , 但 化 石 丰 富 ,<br />

极 少 有 啮 齿 类 咬 痕 。 人 类 化 石 发 现 于 下 部<br />

组 合 ; 东 洋 界 动 物 主 要 出 现 在 上 部 组 合 , 例 如<br />

猕 猴 、 猪 獾 、 果 子 狸 和 鬣 羚 等 。 而 马 鹿 和<br />

绵 羊 只 出 现 于 下 部 组 合 。 沟 齿 鼯 鼠 和 豪 猪<br />

在 下 部 组 合 开 始 出 现 , 但 主 要 发 现 于 上 部 组<br />

合 。 梅 花 鹿 是 田 园 洞 的 优 势 种 , 在 各 个 阶 段<br />

都 出 现 。 通 过 统 计 比 较 , 发 现 山 顶 洞 3 个 地<br />

层 单 元 ( 上 室 、 下 室 和 下 窨 ) 中 所 含 化 石 属 种<br />

基 本 一 致 , 代 表 同 一 个 动 物 群 。 尽 管 田 园 洞<br />

动 物 群 中 尚 未 发 现 可 靠 绝 灭 种 类 , 但 却 有 10<br />

种 地 区 绝 灭 种 , 它 与 现 生 动 物 群 有 一 定 差 异 ;<br />

而 在 堆 积 物 特 征 及 化 石 组 合 方 面 , 与 周 口 店<br />

山 顶 洞 的 更 为 接 近 。 在 田 园 洞 和 山 顶 洞 出<br />

现 的 沟 齿 鼯 鼠 、 猪 獾 、 果 子 狸 及 鬣 羚 等 是<br />

各 自 在 华 北 地 区 的 最 早 记 录 , 可 能 代 表 了 更<br />

新 世 末 期 自 南 而 北 的 动 物 迁 徙 事 件 。<br />

2008010389<br />

关 于 萨 拉 乌 苏 遗 址 地 层 及 人 类 化 石 年 代 的<br />

问 题 = An issue on the date of fossil Human<br />

remains from Salawusu, Inner Mongolia. ( 中<br />

文 ). 尚 虹 ; 卫 奇 ; 吴 小 红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6,<br />

25(1): 82-86<br />

本 文 回 顾 了 与 人 类 化 石 相 关 的 萨 拉 乌 苏<br />

河 晚 更 新 世 地 层 及 文 化 层 的 年 代 学 研 究 , 经<br />

过 14 C 测 年 和 相 关 证 据 认 为 , 采 集 的 萨 拉 乌 苏<br />

PA.62 号 股 骨 不 属 于 萨 拉 乌 苏 遗 址 的 原 生 地<br />

层 。<br />

2008010390<br />

南 京 2 号 人 类 头 骨 化 石 的 复 位 和 形 态 =<br />

Restoration of the Nanjing 2 fossil hominid<br />

calvarium:morphology and taxonomic implications.<br />

( 中 文 ). 张 银 运 ; 刘 武 . 人 类 学 学<br />

报 , 2006, 25(4): 267-275<br />

南 京 2 号 人 类 头 骨 化 石 仅 保 留 部 分 的 额<br />

骨 、 顶 骨 、 枕 骨 和 颞 骨 , 为 一 不 完 整 的 颅 盖<br />

骨 。 其 顶 骨 和 枕 骨 有 数 条 断 裂 缝 , 各 断 块 之<br />

间 有 程 度 不 一 的 错 动 , 致 使 该 颅 盖 骨 显 得 外<br />

形 异 常 。 本 项 研 究 是 对 该 颅 盖 骨 的 错 动 部<br />

分 进 行 复 位 , 结 果 表 明 , 南 京 2 号 头 骨 有 较 大<br />

的 顶 骨 、 较 小 的 上 枕 鳞 相 对 宽 度 、 可 能 较<br />

大 的 颅 容 量 。 这 些 形 态 提 示 该 头 骨 与 直 立<br />

人 有 所 不 同 而 与 早 期 智 人 相 近 。 该 头 骨 所<br />

具 有 的 角 圆 枕 、 颞 鳞 顶 缘 形 状 、 枕 骨 圆 枕<br />

发 育 程 度 、 枕 骨 的 枕 平 面 与 项 平 面 过 渡 情<br />

况 、 枕 内 隆 突 点 与 枕 外 隆 突 点 的 距 离 、 头<br />

骨 骨 壁 厚 度 、 脑 膜 中 动 脉 分 支 情 况 、 头 骨<br />

枕 面 观 之 轮 廓 线 样 式 等 形 态 细 节 , 还 很 难 作<br />

为 可 靠 的 依 据 把 南 京 2 号 头 骨 鉴 定 为 直 立<br />

人 。 南 京 2 号 头 骨 很 大 可 能 是 属 于 智 人 亚<br />

种 (Homo sapiens sapiens) 中 的 一 员 。<br />

2008010391<br />

东 昆 仑 北 缘 都 兰 县 巴 隆 一 带 人 类 活 动 遗 迹<br />

的 发 现 及 其 环 境 背 景 = Discovery of remains<br />

of human activity and its ancient environmental<br />

setting at Barun,Dulan County,Qinghai<br />

Province,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ast<br />

Kunlun Mountains. ( 中 文 ). 向 树 元 ; 王 国 灿 ; 林<br />

102


启 祥 ; 贾 春 兴 ; 王 青 海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11):<br />

764-767<br />

青 海 都 兰 县 巴 隆 乡 朝 火 鹿 陶 勒 盖 含 有 人<br />

类 活 动 遗 迹 黄 土 剖 面 的 孢 粉 和 环 境 磁 学 分<br />

析 结 果 表 明 , 该 地 区 自 中 全 新 世 以 来 气 候 经<br />

历 了 3 个 阶 段 :4080aBP 以 前 气 候 温 干 偏<br />

湿 ;4080~3500aBP 气 候 温 干 与 温 干 偏 湿 交<br />

替 ;3500aBP 以 来 气 候 以 温 干 为 主 , 气 候 逐 渐<br />

恶 化 。 其 中 2890~1810aBP 相 对 降 温 和 变<br />

干 , 是 本 地 区 环 境 最 为 恶 劣 时 期 。 反 映 人 类<br />

活 动 遗 迹 的 木 炭 层 14C 年 龄 为<br />

(3970±90)aBP, 相 当 于 黄 河 上 游 发 现 的 齐 家<br />

文 化 时 期 , 比 在 昆 仑 山 垭 口 发 现 的 人 类 活 动<br />

遗 迹 早 400 多 年 。<br />

2008010392<br />

非 洲 和 中 国 直 立 人 某 些 颅 骨 特 征 的 比 较 —<br />

— 中 国 与 非 洲 人 类 头 骨 特 征 对 比 之 一 = The<br />

comparisons of some cranial morphological<br />

features between the African and Chinese<br />

Homo erectus. ( 中 文 ). 刘 武 ;Emma Mbua; 吴<br />

秀 杰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2, 21(4): 255-267<br />

针 对 学 术 界 有 关 非 洲 与 亚 洲 直 立 人 关 系<br />

的 争 论 , 本 文 对 一 些 用 来 支 持 非 洲 早 期 直 立<br />

人 从 直 立 人 中 分 离 出 来 而 归 入 匠 人 的 主 要<br />

形 态 学 证 据 进 行 了 检 验 。 用 于 研 究 的 标 本<br />

包 括 迄 今 在 东 非 发 现 的 年 代 最 早 的 直 立 人<br />

KNM-ER 3733、KNM-ER 3883 和 KNM-<br />

WT 15 000 头 骨 化 石 。 这 些 化 石 是 被 提 倡 非<br />

洲 与 亚 洲 的 直 立 人 分 属 两 个 种 的 学 者 归 入<br />

匠 人 的 主 要 标 本 。 对 这 些 非 洲 早 期 直 立 人<br />

与 中 国 直 立 人 18 项 头 骨 特 征 对 比 显 示 : 一 些<br />

被 认 为 是 局 限 于 亚 洲 直 立 人 的 独 有 特 征 在<br />

上 述 非 洲 直 立 人 头 骨 都 有 出 现 。 存 在 于 非<br />

洲 直 立 人 与 中 国 直 立 人 之 间 颅 骨 特 征 上 的<br />

差 别 主 要 体 现 在 特 征 的 表 现 程 度 与 方 式 的<br />

不 同 。 作 者 认 为 根 据 本 文 对 比 的 颅 骨 特 征 ,<br />

非 洲 直 立 人 与 中 国 直 立 人 在 颅 骨 形 态 上 非<br />

常 相 似 , 他 们 之 间 的 形 态 差 异 反 映 了 直 立 人<br />

具 有 较 宽 的 形 态 变 异 范 围 。 认 为 亚 洲 直 立<br />

人 具 有 特 化 的 衍 生 性 状 的 观 点 在 本 文 不 能<br />

得 到 支 持 。<br />

2008010393<br />

浙 江 桐 庐 人 类 头 骨 的 铀 系 年 代 = U-series<br />

dating of the hominid skull from Tonglu,Zhejiang.<br />

( 中 文 ). 石 丽 ; 金 幸 生 ; 程 海 ; 沈 冠<br />

军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2, 21(4): 323-324<br />

本 文 报 道 浙 江 桐 庐 人 头 骨 新 生 碳 酸 盐 岩<br />

外 模 的 alpha 能 谱 和 质 谱 法 铀 系 年 代 。 结 果<br />

表 明 其 年 代 很 可 能 介 于 0.5— 1 万 年 间 。<br />

2008010394<br />

印 尼 爪 哇 动 物 群 与 周 口 店 地 区 及 华 南 动 物<br />

群 对 比 = Java fauna: compared with that of<br />

Zhoukoudian area and South China. ( 中 文 ).<br />

同 号 文 . 人 类 学 学 报 , 2002, 21(4): 325-336<br />

2002 年 4 月 , 笔 者 有 幸 参 加 了 由 联 合 国<br />

教 科 文 组 织 驻 雅 加 达 办 事 处 和 印 度 尼 西 亚<br />

政 府 组 织 的 “ 北 京 猿 人 与 爪 哇 猿 人 遗 址 研 讨<br />

会 ”, 借 此 机 会 参 观 了 有 关 遗 址 和 博 物 馆 ,<br />

并 和 印 尼 同 行 进 行 了 有 益 交 流 。 北 京 猿 人<br />

和 爪 哇 猿 人 遗 址 是 亚 洲 地 区 最 重 要 的 直 立<br />

人 化 石 地 点 , 也 属 世 界 上 最 重 要 的 古 人 类<br />

化 石 地 点 之 列 , 又 要 先 后 被 联 合 国 教 科 文<br />

组 织 列 入 世 界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 但 由 于 众 所<br />

周 知 的 原 因 , 两 国 的 学 术 交 流 在 过 去 几 十<br />

年 不 够 畅 通 , 国 内 同 行 对 爪 哇 猿 人 遗 址 的<br />

了 解 很 有 限 , 笔 者 最 近 在 研 究 我 国 第 四 纪<br />

貘 类 化 石 与 现 生 马 来 貘 的 关 系 时 就 遇 到 很<br />

多 疑 难 问 题 。 笔 者 充 分 利 用 了 这 次 富 贵 的<br />

机 会 , 注 意 收 集 了 有 关 爪 哇 猿 人 遗 址 伴 生<br />

动 物 群 的 资 料 , 并 结 合 自 己 现 场 观 察 的 感<br />

受 写 成 此 文 , 以 便 有 助 于 国 内 同 行 对 爪 哇<br />

动 物 群 及 研 究 近 况 有 个 初 步 了 解 。<br />

2008010395<br />

古 DNA, 猪 的 驯 化 和 新 石 器 时 代 文 化 向 欧<br />

洲 的 扩 散 = Ancient DNA, pig domestication,<br />

and the spread of the Neolithic into Europe.<br />

( 英 文 ). Larson G; Albarella U; Dobney K;<br />

Rowley-Conwy P; Schibler J; Tresset A; Vigne<br />

J-D, Edwards C J; Schlumbaum A; Dinu<br />

A; Balaçsescu A; Dolman G; Tagliacozzo A;<br />

Manaseryan N; Miracle P; Wijngaarden-<br />

Bakker L V; Masseti M; Bradley D G; Cooper<br />

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br />

Sciences, 2007, 104(39): 15276-15281 1 图 版 .<br />

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began 11,000<br />

years ago in the Near East and preceded a<br />

westward migration into Europe of distinctive<br />

cultural groups and their agricultural economies,<br />

including domesticated animals and<br />

plants. Despite decades of research, no consensus<br />

has emerged about the extent of admixture<br />

between the indigenous and exotic populations<br />

or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appearance<br />

of specific components of the "Neolithic cultural<br />

package" in Europe reflects truly independent<br />

development. Here, through the use of<br />

mitochondrial DNA from 323 modern and 221<br />

ancient pig specimens sampled across western<br />

103


Eurasia, we demonstrate that domestic pigs of<br />

Near Eastern ancestry were definitely introduced<br />

into Europe during the Neolithic (potentially<br />

along two separate routes), reaching<br />

the Paris Basin by at least the early 4th millennium<br />

B.C. Local European wild boar were<br />

also domesticated by this time, possibly as a<br />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Near<br />

Eastern domestic pigs. Once domesticated,<br />

European pigs rapidly replaced the introduced<br />

domestic pigs of Near Eastern origin throughout<br />

Europe. Domestic pigs formed a key component<br />

of 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and this<br />

detailed genetic record of their origins reveals<br />

a complex set of interactions and processes<br />

during the spread of early farmers into Europe.<br />

2008010396<br />

中 国 直 立 人 变 异 的 初 步 研 究 = Preliminary<br />

study on the variations of Homo erectus in<br />

China. ( 中 文 ). 吴 新 智 ; 尚 虹 . 第 四 纪 研<br />

究 , 2002, 22(1): 20-28<br />

巳 发 现 的 化 石 表 现 中 国 直 立 人 的 分 布 北<br />

至 39°41'N , 南 至 25°45'N , 东 达<br />

118°09'E, 西 抵 101°55'E。 中 更 新 世 可 供 比<br />

较 的 重 要 化 石 有 周 口 店 、 和 县 及 汤 山 的 头<br />

骨 , 周 口 店 、 陈 家 窝 及 和 县 的 下 颌 骨 ; 早<br />

更 新 世 有 公 王 岭 和 郧 县 曲 远 河 口 的 头 骨 ,<br />

元 谋 和 郧 县 梅 铺 的 门 牙 。 比 较 的 结 果 显 示<br />

各 地 的 化 石 之 间 有 同 也 有 异 , 目 前 还 没 有<br />

足 够 的 证 据 表 明 各 地 点 化 石 之 间 的 变 异 足<br />

以 表 现 那 时 中 国 的 人 类 可 以 像 现 代 和 新 石<br />

器 时 代 那 样 划 分 为 南 、 北 两 大 人 群 。 中 国<br />

的 直 立 人 有 许 多 形 态 特 征 与 中 国 的 化 石 智<br />

人 一 致 , 个 别 标 本 还 有 个 别 特 征 与 中 国 大<br />

多 数 标 本 不 同 , 却 在 西 方 有 较 多 的 出 现 ,<br />

这 些 现 象 支 持 中 国 古 人 类 “ 连 续 进 化 附 带 杂<br />

交 ” 的 假 说 。<br />

2008010397<br />

一 个 未 公 布 的 旧 石 器 时 代 雕 塑 : 法 国 塞 纳 -<br />

滨 海 省 Gouy 地 区 女 性 浮 雕 = An unpublished<br />

Palaeolithic sculpture: the bas-relief<br />

female outline of Gouy (Seine-Maritime,<br />

France). ( 法 文 ). Martin Y. Comptes Rendus<br />

Palevol, 2007, 6(5): 345-358<br />

The subject of this note (a little depiction<br />

of a female body in left profile) belongs to the<br />

Palaeolithic cave of Gouy (Seine-Maritime).<br />

Executed in bas-relief (on limestone), it comprises<br />

pre-defined volumes comparable with<br />

the graphic conventions of figures of the Lalinde/Gönnersdorf<br />

type. Despite these convergences,<br />

the example from Gouy has no known<br />

equivalent at present, since this is the first<br />

time that the technique of bas-relief is encountered<br />

among these systematic silhouettes. The<br />

subject depicte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br />

vertical cleft (that of a vulva), which forms the<br />

whole of its left edge. As analysis has progressed,<br />

various intentional traces have also<br />

been encountered and described, which are<br />

more or less comprehensible and slight; they<br />

only permit a few hypotheses. By revealing<br />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vestiges (preserving<br />

shapes) that are truly carved in the cave's rock<br />

wall, the bas-relief highlights the use of sculpture<br />

in Gouy – this is a crucial fact – which<br />

only just escaped being totally unknown, because<br />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ront part of the<br />

cave. Together with the revelation of the variety<br />

of techniques used in Gouy, data have<br />

gradually been gathered together, which argue<br />

in favour of a frequentation of the cave over a<br />

long period. For the moment, there is no evidence<br />

enabling one to choose between the two<br />

probabilities of the bas-relief being either a<br />

‘portable object’ or a ‘wall fragment’.<br />

2008010398<br />

中 旧 石 器 时 代 中 期 百 公 里 以 上 的 原 料 采<br />

集 : 关 于 对 尼 安 德 特 人 社 会 了 解 的 意 义 =<br />

Raw material circulations over hundred kilometres<br />

during the Middle Palaeolithic; implications<br />

concerning our knowledge of Neanderthalian<br />

societies. ( 法 文 ). Slimak L; Giraud<br />

Y.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7, 6(5): 359-<br />

368 Result list | previous < 7 of 8 > next<br />

In the Middle Palaeolithic of western<br />

Europe, raw material circulations seemed limited<br />

to a hundred of kilometres. This paper<br />

focuses on the circulation of flints on more<br />

than 250 km (minimal distances) in the Mousterian<br />

site of Champ Grand, France. Real distances<br />

are longer than 400 km. Modalities of<br />

circulation are exposed. The analyses of these<br />

products demonstrate an important anticipation<br />

concerning the mobile raw materials’<br />

management.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is<br />

Mousterian site is a point in a complex and<br />

ramified settlement of the landscape. Diachronic<br />

relations with behavioural aspects of<br />

Upper Palaeolithic societies are exposed.<br />

历 史 地 质 学 、 地 层 学<br />

综 论<br />

2008010399<br />

从 第 31 届 国 际 地 质 大 会 看 地 层 学 研 究 进 展<br />

= Development of stratigraphical research in<br />

the 31st international geologial congress. ( 中<br />

104


文 ). 王 训 练 ; 史 晓 颖 . 地 质 科 技 情 报 , 2002,<br />

21(3): 35-42<br />

介 绍 了 第 31 届 国 际 地 质 大 会 有 关 地 层 学<br />

学 术 讨 论 的 主 要 内 容 , 包 括 地 质 年 代 表 、<br />

生 物 地 层 学 、 事 件 地 层 学 、 层 序 地 层 学 、<br />

磁 性 地 层 学 、 同 位 素 地 层 学 、 综 合 地 层<br />

学 、 沉 积 相 与 沉 积 古 地 理 、 生 物 古 地 理 、<br />

构 造 古 地 理 10 个 方 面 。 这 些 研 究 可 以 明 显<br />

反 映 出 目 前 国 际 地 层 学 研 究 的 现 状 和 发 展<br />

趋 势 。 地 层 学 研 究 不 断 深 入 , 特 别 是 一 些<br />

经 典 地 区 和 关 键 层 段 的 研 究 依 然 在 不 断 深<br />

入 , 这 些 经 典 地 区 和 关 键 层 段 在 研 究 理 论<br />

和 研 究 方 法 上 的 突 破 带 动 了 整 个 地 层 学 研<br />

究 的 发 展 ; 地 层 学 研 究 领 域 不 断 扩 大 , 服<br />

务 范 围 也 不 断 扩 大 , 地 层 学 与 其 它 学 科 相<br />

互 渗 透 , 为 地 层 学 这 门 古 老 的 学 科 注 入 了<br />

新 的 生 命 力 ; 地 层 学 各 分 支 学 科 相 互 结<br />

合 , 向 多 学 科 综 合 研 究 的 综 合 地 层 学 方 向<br />

发 展 。<br />

2008010400<br />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方 法 综 述 = Summarization<br />

of outcrop-based sequence stratigraphy<br />

research methods. ( 中 文 ). 王 华 ; 肖 军 ; 崔 宝 琛 ;<br />

陈 亮 ; 严 德 天 . 地 质 科 技 情 报 , 2002, 21(4):<br />

15-22<br />

从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研 究 现 状 和 大 量 的<br />

实 际 工 作 入 手 , 论 述 了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学 研<br />

究 的 基 本 内 容 , 所 使 用 的 研 究 手 段 、 方 法<br />

和 流 程 ; 描 述 与 分 析 了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学 研<br />

究 中 的 地 层 单 元 界 面 , 如 层 面 、 准 层 序 和<br />

准 层 序 组 界 面 、Ⅰ 型 和 Ⅱ 型 层 序 界 面 的 地<br />

表 特 征 及 其 识 别 标 志 ; 针 对 野 外 层 序 地 层<br />

学 研 究 中 的 图 件 编 制 问 题 , 提 出 “ 点 、 线 、<br />

面 、 体 、 时 ” 系 列 图 件 的 编 绘 流 程 与 方 法 。<br />

2008010401<br />

从 层 序 地 层 学 到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br />

From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high resolution<br />

sequence stratigraphy. ( 中 文 ). 孟 万 斌 . 成 都<br />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2002, 29(4): 380-385<br />

简 要 回 顾 了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发 展 历 史 , 将<br />

层 序 地 层 学 划 分 为 初 期 阶 段 、 地 震 地 层 学<br />

和 现 代 层 序 地 层 学 三 个 阶 段 。 总 结 了 层 序<br />

地 层 学 的 主 要 成 就 和 存 在 的 问 题 。 扼 要 介<br />

绍 了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理 论 基 础 和 关<br />

键 定 义 , 并 展 望 了 其 发 展 前 景 。<br />

2008010402<br />

高 精 度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 建 立 沉 积 相 和 储 层<br />

规 模 的 等 时 地 层 格 架 =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br />

stratigraphy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br />

chronostratigraphic sequence framework on<br />

facies and reserovir scale. ( 中 文 ). 林 畅 松 ; 刘<br />

景 彦 ; 刘 丽 军 ; 张 韬 ; 李 喜 臣 . 现 代 地 质 , 2002,<br />

16(3): 276-281<br />

高 精 度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以 三 级 层 序 内 高 精<br />

度 的 层 序 地 层 单 元 的 划 分 和 对 比 为 主 要 目<br />

的 , 它 可 为 沉 积 体 系 的 沉 积 构 成 和 油 气<br />

储 、 盖 组 合 等 研 究 提 供 精 细 的 地 层 对 比 框<br />

架 。 从 滨 浅 海 至 陆 相 湖 盆 的 充 填 分 析 均 表<br />

明 , 三 级 层 序 内 可 依 据 高 频 的 海 ( 湖 ) 泛<br />

面 或 沉 积 基 准 面 的 变 化 划 分 出 若 干 高 精 度<br />

的 层 序 地 层 单 元 , 包 括 四 、 五 级 层 序 以 及<br />

低 位 、 水 进 、 高 位 及 下 降 等 4 个 体 系 域 。<br />

四 级 层 序 的 识 别 和 对 比 是 建 立 高 精 度 层 序<br />

地 层 格 架 的 关 键 。 在 煤 、 油 气 盆 地 中 , 甲<br />

级 层 序 是 对 储 集 体 和 聚 煤 作 用 进 行 分 析 的<br />

基 本 地 层 单 元 。<br />

古 地 理 学 、 古 气 候 学<br />

2008010403<br />

根 据 土 耳 其 安 纳 托 利 亚 中 部 科 尼 亚 盆 地 沉<br />

积 记 录 的 晚 更 新 世 气 候 变 化 的 再 造 = Reconstruction<br />

of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br />

Late Pleistocene, based on sediment records<br />

from the Konya Basin (Central Anatolia, Turkey).<br />

( 英 文 ). Kuzucuoglu C, Bertaux J, Black<br />

S, Denefle M, Fontugne M, Karabiyikoglu M,<br />

Kashima K, Limondin-Lozouet N, Mouralis D,<br />

Orth P. Geological Journal, 1999, 34(1/2):<br />

175-198<br />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climatic<br />

cycle have been studied using three sediment<br />

cores from the Konya plain, a now dry, closed<br />

and semi-arid lacustrine basin at 1000 m altitude<br />

in central Anatolia, Turkey. The reconstruction<br />

of regional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br />

and evolution is based on mineral, diatom,<br />

pollen and molluscan content of sediments.<br />

Correlations are made between cores using C-<br />

14 and U-Th ages, stratigraphy and drought<br />

levels shown by changes in mineral contents.<br />

Environmental responses to local and regional<br />

climatic changes are traced by trends in authigenic<br />

carbonates, evaporites, detrital mineral<br />

content and by diatom-inferred salinity levels.<br />

Our data have shown that, during the period<br />

covering the end of the previous Glacial<br />

(Termination II) and the last Interglacial (between<br />

c. 150 and 117 ka), pear and freshwater<br />

shallow lakes expanded. From 117 to 66 ka,<br />

the plain was occupied by lakes, the salinity<br />

and existence of which varied in time and<br />

space. Specific events are marked by mineralogic<br />

and stratigraphic signals at (i) c. 101 ka<br />

and (ii) 66 ka. From 66 ka to 30 ka, desicca-<br />

105


tion of the lake is marked by a hiatus. At c. 27<br />

ka, milder climatic conditions led to the extension<br />

of Freshwater marshes and lakes in the<br />

central depressions while palaeosols developed<br />

on the emerged parts-of the plain. From<br />

25 to 20.5 ka C-14 cal., the sediments of a<br />

freshwater to brackish lake are present in one<br />

core only. From 20.5 ka C-14 cal. onwards,<br />

strong evaporitic conditions occurred, the lake<br />

edges being transformed into playas. Upper<br />

parts of the sequences registered other lacustrine<br />

short phases. both before the Younger<br />

Dryas and during the Holocene.<br />

2008010404<br />

阿 根 廷 Cabo Virgenes 最 近 一 千 年 气 候 变<br />

化 = Climrate variability during the last 1000<br />

years in Cabo Virgenes, Argentina.. ( 其 他 ).<br />

Mancini M V. Ameghiniana, 2007, 44(1):<br />

173-182<br />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ollen analysis from<br />

two sequence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br />

Patagonia, Argentina, to reconstruct paleoenvironmental<br />

conditions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br />

A mire ("mallin") located at 52 degrees<br />

19' 45"S, 68 degrees 23' 01"W, as well as a<br />

road cut outcrop presenting a soil within Late<br />

Holocene eolian and colluvial deposits at 52<br />

degrees 19' 47"S, 68 degrees 22' 22"W, were<br />

sampled. Before ca. 1000 yr BP, shrubland in<br />

the mire sides and a grass-shrub steppe allow<br />

to infer drier climatic conditions than at present.<br />

The increase in Poaceae and Juncaginaceae<br />

and later Cyperaceae preponderance in<br />

the mire sequence, as well as a grass steppe<br />

similar to the present-day steppe at regional<br />

scales according to soil pollen records, suggest<br />

moisture increase after ca. 700 yr BP. Pollen<br />

record data from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soil<br />

profile, buried by recent eolian deposits, present<br />

the highest Rumex values and could<br />

probably be related to the impact produced by<br />

the introduction of sheep at the end of 19th<br />

Century.<br />

2008010405<br />

跨 越 隔 水 层 海 水 的 地 下 渗 透 : 为 周 缘 盐 盆 地<br />

提 供 水 和 盐 的 源 泉 = Subsurface seepage of<br />

seawater across a barrier: A source of water<br />

and salt to peripheral salt basins. ( 英 文 ). Nunn<br />

J A; Harris N B.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br />

Bulletin, 2007, 119(9-10): 1201-1217<br />

Many of the great Phanerozoic salt basins<br />

share a common paleogeography, in which a<br />

deep lake or sea is separated from the ocean<br />

by a narrow barrier. Examples include the Aptian<br />

evaporites of the South Atlantic rift basins<br />

and the Messinian salt deposits of the Mediterranean<br />

Sea and the North Caspian depression.<br />

Marine transgressions over the barrier have<br />

been proposed as the origin for saline conditions<br />

in these basins. We test an alternate hypothesis,<br />

that subsurface seepage of seawater<br />

through the barrier wa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br />

water, influencing both water level and water<br />

composition. Our model permits flux of water<br />

and salt into and out of the basin via (1) seepage<br />

through the barrier; (2) evaporation from<br />

the water surface; (3) rainfall and/or rivers;<br />

and (4) incorporation into basin sediments.<br />

Our investigation focuses on three settings, a<br />

modern analog in the Gregory Rift of northern<br />

Kenya, the Messinian Mediterranean basin,<br />

and the Early Cretaceous Aptian salt basins of<br />

the South Atlantic. We test our model through<br />

a numerical simulation, applying reasonable<br />

values for the dimensions of the barrier, differences<br />

in water level,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br />

to calculate flow rates through the barrier.<br />

Model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flux of<br />

seawater through a barrier to a peripheral basin<br />

ranges from the dominant component of<br />

lake water to insignificant, depending on the<br />

climate, size of the peripheral basin, and hydraulic<br />

conductivity of the barrier. The flux of<br />

salt is significant over the full range of modeled<br />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producing brines<br />

in the peripheral lake and/or sea within 0.5<br />

m.y. in most cases. This demonstrates that<br />

seepage through the barrier can account for<br />

lithologic and organic geochemical evidence<br />

for saline water conditions, and that marine<br />

transgressions across the barrier are not necessary<br />

to explain the apparent high salinities.<br />

2008010406<br />

鄂 尔 多 斯 东 部 4 000 余 年 来 的 环 境 与 人 地<br />

关 系 的 初 步 探 讨 = Discussion on the environment<br />

changes and the effects of human<br />

impacts in the east Ordos Plateau since 4<br />

000aB.P.. ( 中 文 ). 许 清 海 ; 孔 昭 宸 ; 陈 旭 东 ; 阳<br />

小 兰 ; 梁 文 栋 ; 孙 黎 明 . 第 四 纪 研 究 , 2002,<br />

22(2): 105-112<br />

本 文 依 据 地 处 39°28'08"N ,<br />

110°09'92"E, 海 拔 1 219m 的 伊 金 霍 洛 旗 杨<br />

家 湾 古 土 壤 剖 面 取 得 的 高 时 间 分 辨 率 孢 粉<br />

分 析 和 炭 屑 含 量 统 计 资 料 揭 示 :4 500aB.P.<br />

之 前 , 鄂 尔 多 斯 东 部 的 毛 乌 素 沙 地 地 区 曾<br />

出 现 明 显 的 流 沙 扩 展 , 此 后 , 气 候 变 得 比<br />

较 湿 润 , 流 动 沙 丘 逐 渐 被 固 定 下 来 ;4<br />

200~3 500aB.P. 是 本 区 的 气 候 适 宜 期 , 这<br />

里 曾 有 针 阔 叶 混 交 林 生 长 ;3 500aB.P. 以<br />

后 , 气 候 变 得 干 燥 起 来 , 森 林 从 本 区 消<br />

106


失 ;2 700~2 400aB.P., 草 原 植 被 中 藜 科 植<br />

物 增 加 , 气 候 进 一 步 向 干 的 方 面 发 展 , 但<br />

降 水 量 仍 比 现 在 高 ;2 400aB.P. 以 后 , 在 全<br />

新 世 晚 期 气 候 变 干 和 人 类 活 动 的 共 同 作 用<br />

下 , 全 新 世 中 期 本 区 发 育 的 黑 垆 土 遭 到 严<br />

重 破 坏 , 流 动 沙 丘 再 次 活 跃 起 来 。 鄂 尔 多<br />

斯 杨 家 湾 古 土 壤 剖 面 的 炭 屑 浓 度 变 化 、 考<br />

古 遗 址 的 发 现 较 好 地 反 映 了 人 类 活 动 强 度<br />

的 变 化 。<br />

前 古 生 界<br />

2008010407<br />

柴 达 木 盆 地 北 缘 “ 达 肯 大 坂 群 ” 的 再 厘 定 =<br />

Redefinition of the "Dakendaban Group" on<br />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 中<br />

文 ). 陆 松 年 ; 王 惠 初 ; 李 怀 坤 ; 袁 桂 邦 ; 辛 后 田 ;<br />

郑 健 康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1): 19-23<br />

柴 达 木 盆 地 北 缘 原 划 为 古 元 古 代 的 “ 达 肯<br />

大 坂 群 ” 出 露 相 当 广 泛 , 不 仅 包 含 了 变 质 程<br />

度 不 同 的 表 壳 岩 , 而 且 包 括 了 时 代 迥 然 不 同<br />

的 变 质 深 成 侵 入 体 。 原 “ 达 肯 大 坂 群 ” 至 少<br />

有 四 种 类 型 的 岩 石 组 合 : 其 中 德 令 哈 杂 岩 形<br />

成 时 代 最 老 , 为 古 元 古 代 早 期 的 产 物 ; 厘 定<br />

后 所 称 的 达 肯 大 坂 岩 群 为 一 套 中 至 高 级 变<br />

质 、 并 以 副 变 质 岩 为 主 的 表 壳 岩 系 统 , 推 测<br />

其 形 成 时 代 为 古 元 古 代 晚 期 至 中 元 古 代 ; 第<br />

三 套 岩 石 组 合 为 花 岗 片 麻 岩 , 主 要 形 成 于 新<br />

元 古 代 早 期 , 不 属 于 沉 积 地 层 范 畴 , 其 中 大<br />

量 出 现 榴 辉 岩 包 体 ; 榴 辉 岩 除 以 规 模 较 小 的<br />

独 立 包 体 形 式 赋 存 于 新 元 古 代 花 岗 片 麻 岩<br />

中 外 , 还 和 大 理 岩 、 石 英 岩 、 含 石 榴 石 片 岩<br />

共 生 在 一 起 , 在 花 岗 片 麻 岩 中 形 成 规 模 较 大<br />

的 残 块 , 这 些 榴 辉 岩 及 与 其 共 生 的 表 壳 岩 共<br />

同 构 成 鱼 卡 河 或 沙 柳 河 岩 群 。<br />

2008010408<br />

华 北 地 台 南 缘 新 元 古 代 地 层 的 新 认 识 =<br />

New view of the Neoproterozoic strata on the<br />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br />

( 中 文 ). 高 林 志 ; 尹 崇 玉 ; 王 自 强 . 地 质 通<br />

报 , 2002, 21(3): 130-135<br />

根 据 熊 耳 群 顶 部 古 风 化 壳 的 确 立 、 汝 阳<br />

群 底 部 小 沟 背 组 下 切 河 谷 沉 积 特 征 、 白 草<br />

坪 组 大 型 具 刺 疑 源 类 和 洛 峪 口 组 宏 观 藻 类<br />

的 发 现 以 及 罗 圈 冰 碛 岩 在 地 层 柱 中 的 对 比<br />

位 置 , 笔 者 对 熊 耳 群 之 上 至 寒 武 系 辛 集 组 之<br />

下 的 地 层 进 行 了 重 新 厘 定 , 将 其 归 入 新 元 古<br />

界 (1000~570Ma), 代 表 华 北 地 台 在 Rodinia<br />

超 大 陆 聚 合 - 离 散 期 的 沉 积 记 录 ( 青 白 口 系 和<br />

震 旦 系 )。<br />

2008010409<br />

宿 松 群 、 红 安 群 、 海 州 群 的 时 代 归 属 与 讨<br />

论 = Age assignment of the Susong<br />

Group,Hong'an Group and Haizhou Group:A<br />

discussion. ( 中 文 ). 汤 加 富 ; 侯 明 金 ; 高 天 山 ; 钱<br />

存 超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3): 166-171<br />

系 统 介 绍 了 分 布 于 大 别 山 — 苏 鲁 造 山 带<br />

南 部 的 原 红 安 群 、 原 宿 松 群 、 原 肥 东 群 、<br />

原 海 州 群 的 最 新 研 究 进 展 , 在 将 其 分 别 解 体<br />

为 变 形 变 质 侵 入 体 及 含 磷 变 质 火 山 沉 积 岩<br />

系 的 基 础 上 , 对 有 关 地 层 时 代 及 其 中 磷 矿 层<br />

位 归 属 提 出 了 新 的 论 证 。<br />

2008010410<br />

湖 北 大 洪 山 地 区 原 “ 莲 沱 组 ” 时 代 质 疑 =<br />

Doubt about the age of the original "Liantuo<br />

Formation"in the Dahongshan area,Hubei<br />

Province,central China. ( 中 文 ). 李 锦 轶 . 地 质<br />

通 报 , 2002, 21(8-9): 579-583<br />

根 据 野 外 观 察 , 出 露 在 襄 樊 - 广 济 断 裂 带<br />

南 侧 大 洪 山 地 区 绿 林 ( 厂 河 ) 镇 一 带 主 要 由 紫<br />

红 色 砂 砾 岩 组 成 的 原 “ 震 旦 纪 莲 沱 组 ”, 呈<br />

向 南 缓 倾 斜 、 倾 角 40° 左 右 的 单 斜 岩 层 产<br />

出 , 顶 部 与 震 旦 纪 陡 山 沱 组 之 间 以 一 条 向<br />

南 倾 斜 的 逆 断 层 为 界 , 底 部 与 下 伏 花 山 群<br />

之 间 为 高 角 度 不 整 合 而 不 是 微 角 度 不 整<br />

合 ; 下 伏 前 震 旦 纪 () 花 山 群 和 构 造 上 覆 的<br />

震 旦 系 — 下 三 叠 统 共 同 卷 入 了 与 扬 子 地 块<br />

盖 层 岩 系 构 造 变 形 类 似 的 向 南 的 叠 瓦 构 造<br />

和 向 南 的 倒 转 褶 皱 。 通 过 组 成 与 构 造 变 形<br />

方 面 的 研 究 得 出 该 套 地 层 可 能 不 是 震 旦 系<br />

而 是 中 生 代 红 层 一 部 分 的 结 论 。<br />

2008010411<br />

南 秦 岭 大 巴 山 地 区 的 下 震 旦 统 及 前 震 旦 系<br />

= The lower Sinian and pre-Sinian of the Daba<br />

Mountain area in the South Qinling region.<br />

( 中 文 ). 唐 将 ; 林 源 . 中 国 地 质 , 2002, 29(2):<br />

143-146<br />

对 南 秦 岭 大 巴 山 地 区 紧 邻 城 口 — 房 县 深<br />

断 裂 北 侧 的 一 套 碎 屑 岩 及 沉 积 火 山 碎 屑 岩<br />

的 地 层 剖 面 特 征 进 行 了 描 述 , 探 讨 了 地 层 划<br />

分 及 时 代 归 属 , 依 据 岩 性 特 征 及 地 层 接 触 关<br />

系 , 从 上 至 下 划 分 为 下 震 旦 统 木 座 组 、 代 安<br />

河 组 及 前 震 旦 系 龙 潭 河 组 。<br />

2008010412<br />

华 北 晚 前 寒 武 纪 ( 中 、 新 元 古 代 ) 岩 石 地 层 单<br />

位 及 多 重 划 分 对 比 = Late Precambrian<br />

(Meso-to Neoproterozoic) lithostratigraphic<br />

units in North China and their multiple division<br />

and correlation. ( 中 文 ). 武 铁 山 . 中 国 地<br />

质 , 2002, 29(2): 147-154<br />

107


晚 前 寒 武 纪 地 层 是 华 北 早 前 寒 武 纪 褶 皱<br />

变 质 基 底 之 上 的 第 一 套 沉 积 盖 层 。 主 要 发<br />

育 和 分 布 于 华 北 晚 前 寒 武 纪 的 一 些 裂 谷<br />

系 — 裂 陷 槽 中 , 但 各 地 沉 积 开 始 时 间 早 晚 不<br />

一 , 后 期 遭 受 剥 蚀 程 度 不 一 。 长 期 以 来 在 地<br />

层 划 分 、 岩 石 地 层 命 名 、 使 用 及 年 代 属 性<br />

上 认 识 不 统 一 , 在 一 些 地 区 认 识 分 歧 很 大 。<br />

笔 者 在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地 质 特 征 认 识 的 基<br />

础 上 , 进 行 了 全 区 ( 群 、 组 ) 统 一 对 比 , 明 确 了<br />

可 作 为 华 北 晚 前 寒 武 纪 沉 积 序 列 的 代 表 性<br />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及 岩 石 组 合 特 征 ; 并 介 绍 晚 前<br />

寒 武 纪 叠 层 石 组 合 、 微 古 植 物 特 征 性 分 子<br />

和 已 发 现 的 宏 观 藻 类 和 后 生 动 物 , 论 述 了 层<br />

型 所 在 地 区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及 层 型 以 外 各 地<br />

层 分 区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年 代 属 性 的 确 定 依<br />

据 。<br />

2008010413<br />

关 于 中 国 新 元 古 界 划 分 几 个 问 题 的 讨 论 =<br />

Discussion on the new subdivision of the<br />

Neoproterozoic in China. ( 中 文 ). 陆 松 年 . 地<br />

质 论 评 , 2002, 48(3): 242-248<br />

2001 年 4 月 正 式 出 版 的 《 中 国 地 层 指 南<br />

及 中 国 地 层 指 南 说 明 书 》( 修 订 版 ) 中 将<br />

新 元 古 界 从 二 分 变 为 三 分 , 自 下 而 上 分 别<br />

为 青 白 口 系 、 南 华 系 和 震 旦 系 。 本 文 首 先<br />

介 绍 了 震 旦 系 重 新 定 义 的 背 景 和 必 要 性 。<br />

由 于 近 些 年 国 际 末 元 古 界 分 会 酝 酿 在 新 元<br />

古 代 末 期 新 建 一 个 系 , 而 多 数 学 者 的 意 见<br />

是 该 系 的 下 界 应 置 于 冰 碛 层 之 上 , 即 大 致<br />

相 当 于 我 国 陡 山 沱 阶 的 底 部 。 鉴 于 此 , 在<br />

1999 年 12 月 初 断 代 工 作 组 会 议 期 间 , 晚 前<br />

寒 武 系 工 作 组 的 与 会 专 家 一 致 认 为 , 有 必<br />

要 对 震 旦 系 重 新 定 义 , 并 决 定 将 原 震 旦 系<br />

解 体 , 原 上 统 代 表 重 新 定 义 的 震 旦 系 , 原<br />

下 统 独 立 新 建 一 个 系 , 命 名 为 “ 南 华 系 ”。<br />

由 于 震 旦 系 的 再 分 , 新 元 古 界 也 从 二 分 变<br />

为 的 三 分 , 重 新 界 定 的 震 旦 系 包 括 原 上 震<br />

旦 统 灯 影 组 和 陡 山 沱 组 , 南 华 系 包 含 了 原<br />

下 震 旦 统 南 沱 组 和 莲 沱 组 。 笔 者 认 为 南 华<br />

系 标 准 剖 面 的 候 选 剖 面 应 具 备 下 列 基 本 条<br />

件 :1 上 覆 有 震 旦 系 下 部 陡 山 沱 组 及 其 相<br />

当 层 位 的 地 层 , 该 地 层 与 南 华 系 顶 部 地 层<br />

之 间 沉 积 记 录 的 缺 失 应 是 最 少 的 ;2 剖 面<br />

中 应 包 括 寒 冷 性 气 候 的 冰 川 沉 积 记 录 , 虽<br />

然 在 全 国 性 南 华 系 地 层 对 比 中 , 冰 成 岩 层<br />

不 是 绝 对 的 对 比 标 志 , 但 为 有 利 于 全 球 对<br />

比 , 我 国 南 华 系 候 选 标 准 剖 面 应 将 冰 成 岩<br />

层 包 括 其 内 ;3 剖 面 中 应 出 露 莲 沱 组 ( 约<br />

750Ma) 或 与 其 时 代 相 近 层 位 ( 休 宁 组 、<br />

志 棠 组 等 ) 之 下 的 一 套 地 层 , 这 套 地 层 与<br />

莲 沱 组 之 间 不 应 存 在 长 期 的 沉 积 间 断 , 且<br />

底 部 年 龄 不 小 于 800Ma , 也 不 大 于<br />

850Ma;4 剖 面 中 有 良 好 的 区 域 的 、 全 国<br />

的 , 甚 至 洲 际 间 的 地 层 学 对 比 标 志 , 有 较<br />

高 的 岩 石 地 层 学 、 年 代 地 层 学 、 生 物 地 层<br />

学 和 其 他 方 面 的 研 究 水 平 ;5 剖 面 的 连 续<br />

性 好 、 露 头 清 晰 、 交 通 方 便 , 且 周 围 的 自<br />

然 环 境 较 好 。<br />

2008010414<br />

湖 北 宜 昌 峡 东 地 区 震 旦 系 层 型 剖 面 化 学 地<br />

层 特 征 及 其 国 际 对 比 = Chemostratigraphic<br />

characteristic and correlation of the Sinian<br />

stratotype in the eastern Yangtze Gorges area,<br />

Yichang, Hubei Province. ( 中 文 ). 王 自 强 ; 尹<br />

崇 玉 ; 高 林 志 ; 柳 永 清 . 地 质 论 评 , 2002, 48(3):<br />

408-415<br />

全 球 末 元 古 系 建 系 研 究 是 当 前 国 际 地 层<br />

学 研 究 的 重 要 课 题 之 一 。 我 国 宜 昌 峡 东 地<br />

区 震 旦 系 沿 江 剖 面 研 究 历 史 悠 久 , 已 有 相<br />

当 深 入 的 岩 石 地 层 、 生 物 地 层 及 层 序 地 层<br />

研 究 , 并 被 推 荐 为 国 际 末 元 古 系 侯 选 层 序<br />

剖 面 之 一 。 为 进 一 步 提 高 其 研 究 精 度 , 本<br />

文 系 统 地 研 究 了 震 旦 系 沿 江 剖 面 碳 酸 盐 岩<br />

同 位 素 化 学 地 层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陡 山 沱<br />

组 底 部 “ 碳 酸 盐 岩 帽 ” 的 δ 13 C 为 -3.1‰~3.7‰<br />

向 上 , 向 上 为 正 偏 移 , 至 层 序 III(DS3)<br />

最 大 值 达 +6.7%‰。 陡 山 沱 组 顶 部 (DS6)<br />

再 次 出 现 负 偏 移 -2.5‰, 构 成 一 个 完 整 的 变<br />

化 周 期 。 同 时 , 87 Sr/ 86 Sr 表 现 出 向 上 增 大 的<br />

变 化 , 由 陡 山 沱 组 底 部 (DSI ) 的<br />

0.707743 逐 渐 增 高 至 陡 山 沱 组 顶 部 (DS6)<br />

的 0.707965; 灯 影 组 蛤 蟆 井 段 (DS7) 的<br />

δ 13 C 值 变 化 在 -2.5‰~+5‰ 之 间 (DS8),<br />

至 石 板 滩 段 中 部 再 次 降 至 +1.7‰<br />

(DS10), 而 后 基 本 保 持 在 +1.7‰~3.6‰<br />

之 间 平 稳 变 动 。 白 马 沱 段 顶 部 δ 13 C 再 次 降<br />

至 +0.5‰, 并 有 向 负 偏 移 的 趋 势 。 灯 影 组<br />

的 87 Sr/ 86 Sr 值 依 然 出 现 由 老 至 新 递 增 的 趋 势<br />

(0.708244~0.708993) 与 当 前 国 际 末 元 古<br />

系 剖 面 的 化 学 地 层 特 征 基 本 一 致 。<br />

2008010415<br />

前 寒 武 纪 生 物 起 源 时 间 的 化 石 和 分 子 钟 研<br />

究 = Rossil records and molecular clock study<br />

of the time of origin of the Precambrian biologic<br />

lineages. ( 中 文 ). 柯 叶 艳 ; 齐 文 同 . 地 质<br />

论 评 , 2002, 48(5): 457-462<br />

时 间 尺 度 的 确 定 , 对 于 估 计 生 物 有 机 体<br />

的 分 子 和 形 态 改 变 的 速 率 , 以 及 建 立 大 进<br />

化 和 生 物 古 地 理 学 模 式 都 是 非 常 必 要 的 。<br />

传 统 的 化 石 记 录 和 新 兴 的 分 子 钟 研 究 , 是<br />

108


可 以 提 供 生 物 谱 系 起 源 和 分 支 时 间 的 两 种<br />

手 段 。 占 整 个 地 球 生 命 历 史 七 分 之 六 的 前<br />

寒 武 纪 , 是 地 球 及 地 球 上 生 命 演 化 的 重 要<br />

时 期 。 对 前 寒 武 纪 相 当 繁 荣 的 微 生 物 的 起<br />

源 时 间 和 后 生 动 物 各 门 类 的 分 支 演 化 时 间<br />

的 研 究 , 一 直 存 在 着 很 大 的 争 议 。 本 文 在<br />

总 结 化 石 记 录 和 分 子 钟 研 究 结 果 时 发 现 :<br />

由 于 分 子 钟 研 究 得 的 早 期 微 生 物 的 起 源 时<br />

间 明 显 晚 于 化 石 记 录 。 而 在 后 生 物 分 支 演<br />

化 时 间 的 估 算 上 却 早 于 化 石 资 料 。 本 文 试<br />

图 从 两 种 方 法 自 身 的 特 点 来 讨 论 这 种 分 支<br />

演 化 时 间 的 重 大 差 别 。<br />

2008010416<br />

中 国 南 方 海 相 震 旦 系 — 中 三 叠 统 层 序 划 分<br />

与 对 比 =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sequences<br />

of marine Sinian system to Middle<br />

Triassic series in the south of China. ( 中 文 ).<br />

陈 洪 德 ; 田 景 春 ; 刘 文 均 ; 许 效 松 ; 郑 荣 才 ; 牟 传<br />

龙 ; 李 余 生 ; 覃 建 雄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2002,<br />

29(4): 355-379<br />

在 对 中 国 南 方 不 同 地 区 海 相 震 旦 系 — 中<br />

三 叠 统 基 于 干 剖 面 和 辅 助 剖 面 详 细 观 测 研<br />

究 的 基 础 上 , 对 震 旦 系 — 中 三 叠 统 进 行 了<br />

系 统 的 层 序 划 分 对 比 , 共 识 别 出 13 个 超 层<br />

序 和 99 个 三 级 层 序 , 讨 论 了 13 个 超 层 序<br />

的 特 征 , 建 立 了 中 国 南 方 海 相 震 旦 系 — 中<br />

三 叠 统 的 层 序 格 架 。 总 体 上 看 各 超 层 在 整<br />

个 中 国 南 方 不 同 盆 地 、 不 同 相 带 的 剖 面 上<br />

可 以 完 全 对 比 , 但 同 一 个 超 层 序 内 所 包 含<br />

的 三 级 层 序 个 数 及 完 整 性 有 所 不 同 。 对 于<br />

三 级 沉 积 层 序 来 说 , 半 数 以 上 可 以 得 到 化<br />

石 带 较 为 准 确 的 年 代 控 制 并 在 同 一 个 构 造<br />

分 区 甚 至 整 个 中 国 南 方 进 行 对 比 , 部 分 层<br />

序 甚 至 还 可 以 在 三 级 层 序 的 体 系 域 层 次 进<br />

行 对 比 。 表 明 从 整 个 中 国 南 方 来 看 二 级 相<br />

对 海 平 面 升 降 变 化 更 具 有 一 致 性 , 而 三 级<br />

相 对 海 平 面 的 变 化 规 律 在 不 同 盆 地 、 不 同<br />

相 带 有 所 差 异 。<br />

2008010417<br />

关 于 我 国 前 寒 武 纪 研 究 中 几 个 重 点 问 题 的<br />

分 析 = A review of major problems of Precambrian<br />

research. ( 中 文 ). 陆 松 年 . 地 质 调 查<br />

与 研 究 , 2002, 25(2): 66-72<br />

在 综 合 分 析 国 内 外 前 寒 武 纪 地 质 研 究 运<br />

动 向 的 基 础 上 , 强 调 应 加 强 研 究 的 几 个 问<br />

题 , 其 中 包 括 在 古 大 陆 上 进 一 步 识 别 始 太<br />

古 代 地 壳 和 深 化 对 古 老 地 壳 组 成 及 特 点 的<br />

研 究 ; 对 我 国 元 古 界 系 统 年 代 地 层 单 位 的<br />

南 华 系 建 系 进 行 了 分 析 ; 对 孔 兹 岩 系 , 榴<br />

辉 岩 相 变 质 和 蛇 绿 岩 等 凝 难 地 层 和 疑 难 地<br />

质 事 件 时 间 维 的 确 定 应 在 进 行 微 区 测 定 的<br />

同 时 , 深 入 对 测 年 对 象 成 因 矿 物 学 的 研<br />

究 ; 在 前 寒 武 纪 超 大 陆 和 超 大 陆 事 件 的 研<br />

究 过 程 中 , 应 加 强 综 合 地 层 学 方 法 的 研<br />

究 , 立 足 于 实 际 , 重 点 解 决 我 国 几 个 古 大<br />

陆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及 它 们 在 超 大 陆 中 的 位<br />

置 , 同 时 强 调 微 大 陆 块 体 地 史 演 化 对 研 究<br />

造 山 带 和 古 大 陆 复 原 工 作 的 重 要 性 ; 最 后<br />

讨 论 了 重 大 地 质 事 件 所 引 发 的 资 源 与 环 境<br />

效 应 。<br />

2008010418<br />

柴 北 缘 前 震 旦 纪 地 层 系 统 的 新 认 识 = New<br />

idea on Pre-Sinian strata in the northern margin<br />

of Qaidam Massif. ( 中 文 ). 辛 后 田 ; 郝 国 杰 ;<br />

王 惠 初 ; 陈 能 松 ; 韩 英 善 ; 祁 生 胜 . 地 质 调 查 与<br />

研 究 , 2002, 25(2): 113-119<br />

柴 北 缘 的 变 质 基 底 具 有 复 杂 的 岩 石 组<br />

成 , 除 成 因 迥 异 的 多 期 变 质 深 成 侵 入 体<br />

外 , 还 包 括 变 质 程 度 不 同 的 表 壳 岩 。 南 带<br />

的 沙 柳 河 、 鱼 卡 河 等 地 出 现 露 大 理 岩 、 石<br />

英 岩 、 含 石 榴 石 片 岩 和 条 状 斜 长 角 闪 岩 等<br />

以 副 变 质 岩 为 主 的 表 壳 岩 系 , 共 同 构 成 了<br />

中 元 古 界 沙 柳 河 岩 群 ; 而 出 露 在 北 带 全 吉<br />

山 、 德 令 哈 等 地 的 中 高 级 变 质 表 壳 岩 系 ,<br />

则 为 形 成 于 古 元 古 代 并 具 有 较 强 的 钾 质 混<br />

合 岩 化 的 达 肯 大 板 岩 群 。 柴 北 缘 的 榴 辉 岩<br />

分 布 在 南 带 , 除 以 规 模 较 小 的 透 镜 体 状 赋<br />

存 于 新 元 古 代 花 岗 片 麻 岩 中 外 , 还 和 沙 柳<br />

河 岩 群 共 生 , 但 在 北 带 的 达 肯 大 坂 岩 群 中<br />

没 有 出 现 。 全 吉 群 的 时 代 为 南 华 纪 至 震 旦<br />

纪 。<br />

2008010419<br />

新 元 古 代 “ 雪 球 ” 冰 川 时 期 的 气 候 旋 回 =<br />

Climatic cycles during a Neoproterozoic<br />

"snowball" glacial epoch. ( 英 文 ). Rieu R; Allen<br />

P A; Plötze M; Pettke T. Geology, 2007,<br />

35(4): 299-302<br />

The profound glaciations of the Neoproterozoic<br />

Cryogenian period (ca. 850–544 Ma)<br />

represent an extreme climatic mode when, it is<br />

claimed, Earth was fully or almost completely<br />

covered with ice for millions of years. We<br />

show that the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of<br />

fine-grained Neoproterozoic sedimentary<br />

rocks in Oman are best explained by climatic<br />

oscillations that drove variations in the intensity<br />

of chemical weathering on contemporary<br />

land surfaces. The cold climate modes of the<br />

Cryogenian were therefore cyclical, punctuated<br />

with well-defined warm-humid intergla-<br />

109


cial periods. The hydrological cycle and the<br />

routing of sediment were active throughout the<br />

glacial epoch, which requires substantial open<br />

ocean water. This reconstruction represents a<br />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arget for numerical<br />

climate models at this critical time in the evolution<br />

of Earth's biosphere.<br />

2008010420<br />

南 华 纪 地 层 及 年 代 构 造 格 架 = Nanhuaian<br />

strata and chrono-tectonic framework. ( 中 文 ).<br />

冯 国 富 ; 孙 海 清 ; 陈 俊 . 湖 南 地 质 , 2002, 21(3):<br />

173-174<br />

根 据 湖 南 地 层 发 育 情 况 , 依 国 际 地 层 划<br />

分 标 准 和 中 国 地 层 指 南 要 求 , 将 湖 南 省 境<br />

内 原 震 旦 纪 早 世 划 归 新 元 古 代 南 华 纪 , 地<br />

层 系 统 可 分 为 3 个 相 区 。 综 合 已 有 同 柆 素<br />

测 年 数 据 , 初 步 建 立 起 南 华 纪 年 代 构 造 格<br />

架 , 确 立 南 华 纪 底 界 年 龄 为 800 Ma 左 右 ,<br />

顶 界 年 龄 为 700 Ma 左 右 。<br />

古 生 界<br />

2008010421<br />

西 藏 措 勤 — 申 扎 地 层 分 区 二 叠 系 敌 布 错 组<br />

的 建 立 及 其 特 征 = Permian Dibuco Formation<br />

in the Coqên-Xainza stratigraphic<br />

area,Tibet. ( 中 文 ). 周 幼 云 ; 江 元 生 ; 王 明 光 . 地<br />

质 通 报 , 2002, 21(2): 79-82<br />

敌 布 错 组 为 1∶<br />

25 万 措 勤 区 幅 区 域 地 质<br />

调 查 首 次 发 现 并 建 立 的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该<br />

组 角 度 不 整 合 于 下 二 叠 统 下 拉 组 之 上 , 盛 产<br />

冈 瓦 纳 — 华 夏 混 合 植 物 群 化 石 , 岩 性 组 合 呈<br />

现 灰 色 复 陆 屑 建 造 的 特 点 , 厚 度 大 于<br />

830m。 层 型 剖 面 位 于 西 藏 措 勤 县 江 让 乡 敌<br />

布 错 北 缘 (E84°46',N30°51')。2001 年 夏 经 专<br />

家 实 地 考 查 确 认 , 该 剖 面 已 完 全 具 备 建 组 条<br />

件 。 此 套 岩 石 组 合 的 发 现 为 进 一 步 完 善 冈<br />

底 斯 构 造 带 古 生 代 地 层 系 统 提 供 了 新 的 资<br />

料 。<br />

2008010422<br />

辽 东 半 岛 南 部 寒 武 系 与 奥 陶 系 的 界 线 =<br />

Cambrian-Ordovician boundary on the southern<br />

Liaodong Peninsula. ( 中 文 ). 关 培 彦 ; 李 超<br />

英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2): 95-97<br />

在 辽 南 瓦 房 店 市 长 兴 岛 镇 二 龙 山 、 长 岭<br />

子 等 地 的 寒 武 纪 — 奥 陶 纪 冶 里 组 上 部 首 次<br />

发 现 Saukia,Calvinella 等 属 种 的 化 石 , 确 定 了<br />

Saukia—Calvinella 组 合 带 , 为 晚 寒 武 世 凤 山<br />

阶 最 顶 部 的 化 石 带 。 此 外 在 该 带 之 上 采 到<br />

了 微 体 化 石 Ulahconus beimadaoensis, 该 化<br />

石 属 种 为 奥 陶 纪 早 期 的 标 准 分 子 。 据 此 重<br />

新 厘 定 了 辽 南 地 区 寒 武 系 与 奥 陶 系 的 界<br />

线 。<br />

2008010423<br />

滇 西 昌 宁 — 孟 连 带 的 地 层 格 架 = Stratigraphic<br />

framework of the Changning-<br />

Menglian belt in western Yunnan. ( 中 文 ). 金<br />

小 赤 ; 王 义 昭 ; 谢 广 连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4):<br />

315-321<br />

显 生 宙 地 层 在 昌 宁 — 孟 连 带 呈 南 北 向 条<br />

带 状 分 布 , 根 据 不 同 岩 性 的 横 向 分 布 和 纵 向<br />

变 化 情 况 , 可 将 带 中 的 地 层 序 列 大 致 划 分 成<br />

4 种 类 型 :(1) 碎 屑 岩 向 上 夹 灰 岩 透 镜 体 , 并 变<br />

成 细 粒 碎 屑 岩 和 硅 质 岩 交 互 出 现 ;(2) 碎 屑 岩<br />

向 上 夹 灰 岩 透 镜 体 、 少 量 硅 质 岩 , 顶 部 为 二<br />

叠 纪 基 性 火 山 岩 ;(3) 碎 屑 岩 — 基 性 火 山 岩 / 火<br />

山 碎 屑 岩 — 碳 酸 盐 岩 — 碎 屑 岩 ;(4) 灰 岩 、 白<br />

云 质 灰 岩 — 灰 黑 色 薄 层 灰 岩 、 泥 质 灰 岩 、<br />

泥 岩 夹 硅 质 泥 岩 。 理 清 不 同 岩 石 地 层 单 位<br />

间 的 关 系 是 客 观 解 释 昌 宁 — 孟 连 带 发 展 演<br />

化 的 前 提 。<br />

2008010424<br />

西 藏 中 南 部 尼 雄 — 文 部 地 区 中 — 晚 二 叠 世<br />

坚 扎 弄 组 的 发 现 及 其 地 质 意 义 = Discovery<br />

of the Mid-Late Permian Jianzalong Formation<br />

in the Nyixung-Ombu area in southcentral<br />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br />

( 中 文 ). 李 晓 勇 ; 谢 国 刚 ; 徐 银 保 ; 徐 祖 丰 ; 欧 阳<br />

克 贵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4): 339-344<br />

笔 者 在 进 行 1∶<br />

25 万 邦 多 区 幅 和 措 麦 区<br />

幅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期 间 , 于 措 勤 县 尼 雄 和 尼 玛<br />

县 文 部 等 地 发 现 一 套 陆 相 为 主 的 海 陆 交 互<br />

相 地 层 。 其 岩 性 组 合 面 貌 非 常 特 殊 , 富 含 植<br />

物 化 石 , 与 坚 扎 弄 组 层 型 剖 面 可 以 对 比 。 植<br />

物 群 面 貌 具 有 华 夏 和 冈 瓦 纳 植 物 群 中 非 典<br />

型 分 子 的 双 重 性 质 , 无 论 从 植 物 化 石 本 身 、<br />

沉 积 特 征 , 还 是 从 海 水 进 退 规 律 及 气 候 环 境<br />

等 方 面 综 合 分 析 , 地 层 时 代 宜 归 晚 二 叠 世 , 但<br />

不 排 除 属 中 二 叠 世 最 晚 期 的 可 能 性 。<br />

2008010425<br />

西 班 牙 北 部 中 石 炭 统 界 线 : 全 球 层 型 剖 面<br />

和 点 对 比 的 难 点 = The Mid-Carboniferous<br />

boundary in northern Spain: Difficulties for<br />

correlation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br />

point. ( 英 文 ). Sanz-Lopez J; Blanco-Ferrera S;<br />

Garcia-Lopez S; Sanchez de Posada L C. Rivista<br />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br />

2006, 112(1): 3-22<br />

The stratigraphy of latest Arnsbergian to<br />

early Chokierian is described for the Barcaliente<br />

Formation in the Cantabrian Mountains.<br />

110


The conodont content has been studied at the<br />

Millaro section, where the appearance of Declinognathodus<br />

noduliferus Ellison & Graves,<br />

in the lower metres of the Barcaliente Formation<br />

is conformed,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Mississippian/Pennsylvanian<br />

boundary is discussed.<br />

The new subspecies D. noduliferus<br />

bernesgae is described and other records are<br />

also studied from the Pyrenean Azkarate section.<br />

2008010426<br />

西 藏 文 部 一 姆 错 丙 尼 地 区 早 二 叠 世 拉 嘎<br />

组 —— 兼 述 杂 砾 岩 形 成 环 境 与 成 因 = Early<br />

Permian Raka Formation in the Ombu-Monco<br />

Bunnyiarea,Tibet--With a discussion of the<br />

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origin of<br />

petromictic conglomerate. ( 中 文 ). 李 晓 勇 ; 谢<br />

国 刚 ; 袁 建 芽 ; 肖 业 斌 ; 黄 传 冠 . 地 质 通<br />

报 , 2002, 21(11): 723-727<br />

通 过 1∶<br />

250000 邦 多 区 幅 和 措 麦 区 幅 区<br />

域 地 质 调 查 , 对 西 藏 文 部 — 姆 错 丙 尼 地 区 的<br />

早 二 叠 世 拉 嘎 组 进 行 了 地 层 古 生 物 及 杂 砾<br />

岩 特 征 的 研 究 , 发 现 赋 存 于 滑 塌 块 体 中 的 生<br />

物 化 石 反 映 的 地 质 时 期 为 早 二 叠 世<br />

Sakmarian—Artinskian 期 , 而 滑 塌 块 体 的 “ 基<br />

质 ” 地 层 时 代 应 稍 晚 于 早 二 叠 世<br />

Sakmarian—Artinskian 期 ; 沉 积 特 征 表 明 杂<br />

砾 岩 成 因 具 冰 海 相 和 水 下 块 体 重 力 流 的 复<br />

合 ( 双 重 ) 性 质 。<br />

2008010427<br />

中 朝 地 台 的 志 留 系 — 纪 念 中 、 韩 两 国 杰 出<br />

的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者 安 太 庠 和 李 河 荣 = Discussion<br />

on Silurian in Sino-Korean Plateau:in<br />

commemoration of distinguished micropaleontologists<br />

AN T.X. of China and Lee H.Y. of<br />

Korea. ( 中 文 ). 李 东 津 ; 殷 长 建 ; 路 孝 平 . 世 界<br />

地 质 , 2006, 25(4): 323-331<br />

中 朝 地 台 内 部 无 争 议 的 志 留 系 只 有 朝 鲜<br />

半 岛 平 南 盆 地 的 谷 山 组 和 宝 良 里 组 。 中 朝<br />

地 台 北 缘 活 动 陆 缘 带 志 留 系 比 较 发 育 , 有 桃<br />

山 组 、 西 别 河 组 ( 至 少 其 大 部 分 ) 等 。 李 河 荣<br />

等 根 据 牙 形 刺 将 朝 鲜 半 岛 太 白 山 盆 地 的 桧<br />

洞 里 组 划 归 志 留 系 , 但 是 从 层 序 、 岩 石 和 安<br />

太 庠 修 定 的 牙 形 刺 化 石 来 看 , 桧 洞 里 组 可 能<br />

不 是 志 留 系 , 而 是 与 中 朝 地 台 华 北 区 峰 峰 组<br />

八 陡 段 ( 或 包 括 部 分 耀 县 组 ) 可 比 的 中 奥 陶 世<br />

地 层 。 微 体 古 生 物 学 家 安 太 庠 和 李 河 荣 分<br />

别 为 中 国 和 韩 国 的 牙 形 学 及 其 生 物 地 层 学<br />

研 究 做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 他 们 的 英 年 早 逝 , 对<br />

东 北 亚 地 学 研 究 是 一 个 重 大 损 失 。<br />

2008010428<br />

西 天 山 东 段 天 格 尔 峰 — 艾 维 尔 沟 一 带 泥<br />

盆 — 二 叠 纪 地 层 的 厘 定 及 地 质 意 义 = Redefinition<br />

of the Devonian-Permian in the<br />

Tengger Mountain-Ewirgol area,eastern segment<br />

of the West Tianshan Mountains,and its<br />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 中 文 ). 苏 春 乾 ; 杨 兴<br />

科 ; 崔 建 军 ; 刘 继 庆 . 中 国 地 质 , 2006, 33(3):<br />

516-528<br />

天 格 尔 峰 — 艾 维 尔 沟 一 带 处 于 东 、 西 天<br />

山 交 界 部 位 , 长 期 以 来 , 其 地 层 单 元 划 分 、 时<br />

代 归 属 、 分 布 范 围 和 名 称 使 用 均 不 统 一 , 给<br />

天 山 构 造 带 的 研 究 带 来 诸 多 的 问 题 。 通 过<br />

东 西 6 幅 1∶ 5万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 在 北 天 山 原<br />

奇 尔 古 斯 套 组 ( 天 格 尔 组 ) 分 布 区 域 发 现 了 两<br />

条 不 整 合 面 和 大 量 化 石 资 料 。 结 合 岩 石 组<br />

合 特 征 、 同 位 素 年 龄 数 据 、 变 质 - 变 形 作 用<br />

和 沉 积 背 景 的 差 异 , 进 一 步 将 原 奇 尔 古 斯 套<br />

组 ( 天 格 尔 组 ) 解 体 为 上 泥 盆 统 天 格 尔 组 ( 狭<br />

义 )、 上 石 炭 统 奇 尔 古 斯 套 组 ( 狭 义 )、 上 石<br />

炭 统 后 峡 组 和 下 二 叠 统 阿 尔 巴 萨 依 组 , 并 填<br />

绘 出 了 各 地 层 单 元 的 分 布 范 围 , 厘 定 了 测 区<br />

的 构 造 格 局 。 为 东 西 天 山 地 层 单 元 的 对 比<br />

和 构 造 区 划 提 供 了 重 要 依 据 。<br />

2008010429<br />

西 藏 北 部 永 珠 地 区 石 炭 系 永 珠 组 岩 石 地 层<br />

和 古 生 物 特 征 = Lithostratigraphic and paleontological<br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iferous<br />

Yunzhug Formation in the Yunzhug area,<br />

northern Tibet. ( 中 文 ). 张 树 岐 ; 王 永 胜 ; 曲 永<br />

贵 . 中 国 地 质 , 2006, 33(5): 980-987 1 图 版 .<br />

永 珠 地 区 位 于 申 扎 古 生 代 盆 地 , 区 内 发 育<br />

连 续 的 早 奥 陶 世 — 中 二 叠 世 海 相 沉 积 序<br />

列 。 石 炭 系 永 珠 组 岩 石 组 合 特 征 为 细 粒 石<br />

英 砂 岩 、 页 岩 、 粉 砂 岩 , 夹 多 层 生 物 碎 屑 灰<br />

岩 , 含 丰 富 的 生 物 化 石 , 主 要 有 腕 足 类 、 双 壳<br />

类 、 牙 形 刺 、 珊 瑚 、 苔 藓 虫 、 菊 石 、 三 叶<br />

虫 。 牙 形 刺 Gnathodus girtyi—Gnathodus<br />

texanus 为 早 石 炭 世 晚 期 组 合 ; 腕 足 类<br />

Productus—Rhipidomella tibetena 为 早 石 炭<br />

世 晚 期 组 合 ,Choristites—Spirigerella 为 晚 石<br />

炭 世 早 期 下 部 组 合 ,Trigonatreta cf. paucicostulata—Elivella<br />

baschkirica 为 晚 石 炭 世 早<br />

期 上 部 组 合 。Uncinunellina 是 典 型 的 冷 水 习<br />

性 腕 足 类 ,Cyathaxonia 是 典 型 的 冷 水 习 性 珊<br />

瑚 , 表 明 了 全 球 石 炭 纪 冰 期 已 影 响 到 本 区 。<br />

确 定 了 永 珠 组 的 时 代 为 早 石 炭 世 晚 期 — 晚<br />

石 炭 世 早 期 , 且 早 石 炭 世 与 晚 石 炭 世 分 界 线<br />

在 第 11 层 与 第 12 层 之 间 。<br />

2008010430<br />

111


四 川 九 寨 沟 地 区 泥 盆 — 三 叠 系 多 重 地 层 划<br />

分 对 比 及 沉 积 环 境 = Multiple stratigraphic<br />

classific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Devonian-<br />

Triassic in the Jiuzhaigou area, Sichuan, and<br />

it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 中 文 ). 彭 东 ; 谢<br />

云 喜 ; 王 明 光 ; 吴 树 通 . 中 国 地 质 , 2006, 33(5):<br />

1013-1022<br />

位 于 青 藏 高 原 东 缘 四 川 盆 地 接 壤 处 的 四<br />

川 九 寨 沟 地 区 发 育 了 总 厚 6 000m 以 上 的 碳<br />

酸 盐 岩 , 通 过 1:5 万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和 一 系 列<br />

专 项 调 查 , 将 该 区 内 岩 石 地 层 划 分 为 9 个 岩<br />

组 。 生 物 地 层 划 分 了 3 个 珊 瑚 组 合 带 ,3 个<br />

腕 足 组 合 带 ,1 个 腕 足 顶 峰 带 ,2 个 双 壳 顶 峰<br />

带 以 及 有 孔 虫 组 合 带 和 顶 峰 带 各 1 个 。 生<br />

态 地 层 研 究 划 分 了 两 个 生 态 群 落 。 根 据 地<br />

球 化 学 元 素 特 征 划 分 了 11 个 地 球 化 学 段 。<br />

研 究 了 地 层 的 常 量 元 素 和 碳 同 位 素 特 征 。<br />

对 碳 酸 盐 岩 进 行 了 微 相 分 析 。 综 合 各 项 沉<br />

积 标 志 进 行 了 沉 积 环 境 判 别 , 其 中 岷 河 组 沉<br />

积 环 境 最 为 特 殊 , 属 于 碳 酸 盐 岩 和 陆 源 碎 屑<br />

的 混 合 沉 积 体 系 。<br />

2008010431<br />

南 华 北 上 二 叠 统 石 千 峰 组 物 源 与 沉 积 环 境<br />

分 析 =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atterns<br />

analysis on Shiqianfeng Formation of Upper<br />

Permian in sou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 中<br />

文 ). 白 斌 ; 周 立 发 ; 刘 彬 辉 ; 谢 其 锋 . 西 北 大 学<br />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6, 36(3): 461-466<br />

目 的 为 恢 复 华 北 南 部 地 区 石 千 峰 组 原 盆<br />

地 沉 积 环 境 格 局 , 为 进 一 步 研 究 华 北 南 部 地<br />

区 二 叠 系 沉 积 地 质 与 盆 地 原 型 提 供 支 持 。<br />

方 法 根 据 岩 石 碎 屑 组 分 基 本 数 据 , 运 用 地 层<br />

厚 度 、 砂 岩 百 分 含 量 、 古 水 流 、 砂 岩 成 分<br />

的 系 统 分 析 方 法 。 结 果 研 究 区 地 层 自 南 西<br />

向 北 东 呈 现 依 次 增 厚 的 趋 势 , 整 体 为 北 东 方<br />

向 倾 斜 的 宽 缓 斜 坡 环 境 ; 砂 岩 分 布 特 征 指 示<br />

物 源 来 自 南 部 隆 起 区 和 沉 积 中 心 在 研 究 区<br />

以 北 地 区 。 结 论 华 北 南 部 地 区 石 千 峰 组 整<br />

体 属 于 近 山 的 海 陆 过 渡 相 陆 缘 近 海 湖 环 境<br />

内 的 充 填 物 , 沉 积 物 质 主 要 来 源 于 南 部 的 秦<br />

岭 古 隆 起 , 并 向 晚 二 叠 世 华 北 盆 地 南 部 提 供<br />

了 大 量 的 陆 源 碎 屑 物 质 。<br />

2008010432<br />

西 天 山 阿 吾 拉 勒 一 带 阿 克 沙 克 组 的 厘 定 =<br />

Confirmation of the Akeshake Formation in<br />

the Awulale belt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 中<br />

文 ). 高 永 利 ; 李 永 军 ; 孔 德 义 ; 郭 文 杰 ; 栾 新 东 ;<br />

张 家 勇 . 新 疆 地 质 , 2006, 24(3): 215-217<br />

在 西 天 山 阿 吾 拉 勒 一 带 前 人 确 立 的 大 哈<br />

拉 军 山 组 中 , 新 发 现 一 套 富 含 早 石 炭 世 腕 足<br />

和 珊 瑚 等 化 石 的 浅 海 相 碳 酸 盐 岩 - 碎 屑 岩 建<br />

造 , 其 与 上 覆 大 陆 裂 谷 双 峰 式 火 山 岩 建 造 ( 伊<br />

什 基 里 克 组 ) 及 下 伏 岛 弧 钙 碱 性 火 山 岩 建 造<br />

( 大 哈 拉 军 山 组 ) 间 均 为 角 度 不 整 合 接 触 . 新<br />

发 现 地 层 在 岩 石 组 合 、 生 物 面 貌 、 沉 积 环<br />

境 、 接 触 关 系 等 方 面 均 与 阿 克 沙 克 组 层 型<br />

剖 面 可 对 比 , 故 将 其 从 大 哈 拉 军 山 组 解 体 出<br />

来 , 对 比 厘 定 为 阿 克 沙 克 组 . 这 一 地 层 单 位 的<br />

合 理 确 立 , 为 区 域 地 质 填 图 建 立 了 正 确 的 岩<br />

石 地 层 单 位 , 并 为 本 区 的 地 层 划 分 和 区 域 对<br />

比 提 供 了 新 的 依 据 .<br />

2008010433<br />

塔 中 地 区 寒 武 — 奥 陶 系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与 沉<br />

积 演 化 特 征 = The research on sedimentation<br />

features in Cambrian-Ordovician sequence<br />

frame in the center of Tarim. ( 中 文 ). 陈 新 军 ;<br />

蔡 希 源 ; 徐 旭 辉 ; 朱 建 辉 ; 唐 大 卿 . 新 疆 地<br />

质 , 2006, 24(3): 276-280<br />

通 过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划 分 与 对 比 , 将 塔 中 地<br />

区 寒 武 — 奥 陶 系 划 分 出 8 个 超 层 序 . 其 中 寒<br />

武 系 包 含 3 个 超 层 序 , 奥 陶 系 包 含 5 个 超 层<br />

序 , 下 奥 陶 统 2 个 , 中 上 奥 陶 统 3 个 . 塔 中 地 区<br />

寒 武 — 奥 陶 系 沉 积 相 具 有 典 型 的 分 层 结 构 ,<br />

沉 积 相 在 纵 向 演 化 上 , 由 下 部 的 蒸 发 台 地 、<br />

局 限 台 地 相 、 开 阔 台 地 相 , 向 上 变 为 台 地 边<br />

缘 相 、 浅 水 陆 棚 相 、 混 积 陆 棚 相 及 斜 坡 相 ,<br />

代 表 了 海 水 向 上 持 续 增 深 过 程 .<br />

2008010434<br />

柴 达 木 盆 地 石 炭 纪 古 生 态 与 沉 积 环 境 =<br />

Paleoecology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br />

Carboniferous in Qaidam Basin. ( 中 文 ). 杨 平 ;<br />

胡 勇 . 新 疆 石 油 地 质 , 2006, 27(3): 280-284<br />

在 建 立 了 统 一 的 地 层 格 架 和 生 物 地 层 序<br />

列 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古 生 态 及 沉 积 特 征 综 合 分<br />

析 了 柴 达 木 盆 地 石 炭 纪 沉 积 相 。 柴 达 木 盆<br />

地 东 北 缘 下 石 炭 统 富 含 珊 瑚 、 腕 足 等 化<br />

石 。 珊 瑚 由 小 型 单 体 向 大 型 单 体 和 复 体 演<br />

化 , 化 石 属 种 由 少 变 多 、 丰 度 明 显 增 加 , 反 映<br />

了 沉 积 环 境 趋 于 稳 定 和 水 体 加 深 的 过 程 。<br />

同 时 , 石 炭 系 剖 面 岩 性 出 现 由 砂 砾 岩 或 砂 、<br />

页 岩 - 灰 岩 组 成 的 两 个 沉 积 旋 回 , 表 明 沉 积 环<br />

境 由 滨 岸 向 碳 酸 盐 台 坪 演 变 。 上 石 炭 统 生<br />

物 群 以 蜓 类 为 主 , 腕 足 类 、 珊 瑚 次 之 , 下 部 植<br />

物 化 石 丰 富 。 腕 足 个 体 变 小 和 珊 瑚 化 石 减<br />

少 , 与 浅 水 和 变 冷 的 气 候 有 关 。 岩 性 为 砂 、<br />

页 岩 - 灰 岩 互 层 , 沉 积 环 境 以 滨 岸 潮 坪 为 主 ,<br />

下 部 沼 泽 发 育 。 西 南 缘 下 石 炭 统 生 物 以 珊<br />

瑚 、 腕 足 类 为 主 , 岩 性 和 生 物 有 与 东 北 缘 相<br />

似 的 旋 回 特 征 。 上 石 炭 统 以 竽 蜓 类 为 主 , 腕<br />

112


足 次 之 , 岩 性 以 生 物 碎 屑 灰 岩 和 鲕 状 灰 岩 为<br />

主 。 西 南 缘 石 炭 纪 沉 积 环 境 主 要 以 浅 海 高<br />

能 环 境 的 台 滩 和 能 量 较 低 的 台 坪 交 互 发 育<br />

为 特 征 。 分 析 表 明 , 早 石 炭 世 两 度 海 侵 , 晚 石<br />

炭 世 持 续 海 进 ; 西 南 缘 多 发 育 有 利 于 储 油 的<br />

碳 酸 盐 台 滩 相 , 东 北 缘 多 发 育 有 利 于 形 成 生<br />

储 盖 配 套 体 系 的 海 陆 交 互 相 。<br />

2008010435<br />

塔 里 木 盆 地 轮 南 奥 陶 系 研 究 新 进 展 = Advances<br />

in Ordovician study of Lunnan area in<br />

Tarim Basin. ( 中 文 ). 刘 静 江 ; 袁 玉 春 ; 龙 维 华 ;<br />

胡 龙 迪 . 新 疆 石 油 地 质 , 2006, 27(6): 667-669<br />

受 资 料 条 件 的 限 制 , 以 往 对 轮 南 地 区 奥 陶<br />

系 内 部 的 接 触 关 系 并 不 十 分 清 楚 。 近 期 通<br />

过 钻 探 和 系 统 的 地 质 研 究 发 现 了 一 些 直 接<br />

的 地 层 不 整 合 证 据 , 证 明 轮 南 奥 陶 系 内 部 存<br />

在 多 期 地 层 不 整 合 。 桑 塔 木 组 、 良 里 塔 格<br />

组 、 吐 木 休 克 组 之 间 都 是 不 整 合 接 触 , 而 一<br />

间 房 组 和 吐 木 休 克 组 之 间 则 是 整 合 接 触 。<br />

在 连 续 的 化 石 带 里 可 能 也 会 出 现 较 长 时 间<br />

的 地 层 不 整 合 。<br />

2008010436<br />

湖 南 慈 利 晚 二 叠 世 长 兴 期 珊 瑚 礁 白 云 石 化<br />

及 其 成 岩 环 境 = Dolomitization and<br />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of Late Permian<br />

Changxingian coral reefs in Cili, Hunan,<br />

South China. ( 中 文 ). 杨 万 容 ; 杨 长 庚 ; 沈 建 伟 .<br />

地 质 学 报 , 2002, 76(1): 114-123<br />

笔 者 对 近 期 在 湖 南 慈 利 发 现 的 长 兴 期 珊<br />

瑚 礁 的 白 云 石 化 作 用 及 成 岩 环 境 进 行 了 研<br />

究 。 通 过 对 礁 灰 岩 白 云 石 化 的 分 布 、 岩 石<br />

结 构 构 造 、 微 量 元 素 和 碳 、 氧 稳 定 同 位 素<br />

成 分 的 测 试 研 究 , 对 白 云 石 化 的 环 境 进 行 了<br />

分 析 。 主 要 有 :1 潮 上 蒸 发 形 成 的 高 盐 度 交<br />

代 白 云 石 化 ;2 深 埋 藏 高 盐 度 热 水 条 件 下 白<br />

云 石 化 ;3 区 域 抬 升 埋 藏 变 浅 , 大 气 水 渗 入 淡<br />

化 的 热 水 条 件 下 发 生 的 白 云 石 化 。 据 各 类<br />

白 云 石 化 在 礁 岩 成 岩 序 列 中 的 位 置 , 从 早 到<br />

晚 分 别 命 名 为 Ⅰ、Ⅱ、 Ⅲ 3 个 世 代 , 并 分 析<br />

了 埋 藏 白 云 石 化 的 物 源 , 建 立 了 Ⅱ、Ⅲ 两 个<br />

世 代 埋 藏 白 云 石 化 的 概 略 模 式 。 最 后 通 过<br />

实 例 说 明 了 研 究 礁 岩 埋 藏 白 云 石 化 作 用 对<br />

油 气 、 铅 锌 矿 产 勘 探 的 实 用 意 义 。<br />

2008010437<br />

东 昆 仑 早 — 中 二 叠 世 生 物 礁 建 造 特 征 =<br />

Reef-building mechanism in the Early-Middle<br />

Permian, the East Kunlun. ( 中 文 ). 田 树 刚 ; 范<br />

嘉 松 . 地 质 学 报 , 2002, 76(2): 145-154<br />

本 文 从 造 礁 群 落 演 替 、 层 序 地 层 和 海 平<br />

面 升 降 等 方 面 , 结 合 大 地 构 造 引 起 基 底 沉 降<br />

的 证 据 , 论 述 了 东 昆 仑 早 — 中 二 叠 世 生 物 礁<br />

的 建 造 特 征 。 东 昆 仑 生 物 礁 中 包 含 6 种 造<br />

礁 群 落 , 各 群 落 生 物 组 成 和 结 构 与 环 境 因 素<br />

密 切 相 关 ,4 个 生 物 礁 发 育 阶 段 中 群 落 演 替<br />

关 系 显 著 。 礁 相 地 层 中 可 识 别 SB 1 层 序 界 面<br />

1 个 和<br />

SB 2 界 面 4 个 , 可 划 分 出 5 个 三 级 层 序 。<br />

层 序 的 沉 积 相 序 显 示 清 晰 , 按 曲 线 形 态 将 海<br />

平 面 升 降 归 为 4 个 周 期 。 据 区 域 地 层 和 相<br />

分 布 资 料 反 映 的 古 地 理 环 境 变 迁 , 推 论 出 石<br />

炭 纪 至 早 — 中 二 叠 世 造 礁 期 柴 达 木 地 块 与<br />

羌 塘 地 块 间 聚 合 离 散 的 4 个 构 造 期 。 东 昆<br />

仑 生 物 礁 的 生 长 发 育 与 造 礁 群 落 的 演 化 阶<br />

段 、 海 平 面 升 降 周 期 和 大 地 构 造 期 彼 此 吻<br />

合 , 证 明 生 物 礁 建 造 与 各 控 制 因 素 间 具 密 切<br />

制 约 关 系 。 海 西 中 — 晚 期 柴 达 木 地 块 与 羌<br />

塘 地 块 的 开 — 合 转 换 , 为 生 物 大 规 模 造 礁 创<br />

造 了 长 期 稳 定 的 环 境 。<br />

2008010438<br />

中 国 上 石 炭 统 上 部 及 下 二 叠 统 海 相 地 层 中<br />

阶 的 划 分 = Stages of upper Upper Carboniferos<br />

and Lower Permian marine strata in<br />

China. ( 中 文 ). 夏 国 英 ; 丁 蕴 杰 . 中 国 地<br />

质 , 2002, 29(1): 20-29<br />

明 确 而 详 细 地 提 出 了 中 国 上 石 炭 统 上 部<br />

及 下 二 叠 统 海 相 年 代 地 层 单 位 的 具 体 框<br />

架 。 将 上 石 炭 统 上 部 划 分 为 逍 遥 阶 、 下 杨<br />

家 河 阶 ; 下 二 叠 统 划 分 为 上 杨 家 河 阶 、 范 家<br />

河 阶 、 垭 口 阶 及 隆 林 阶 。 明 确 了 阶 的 定<br />

义 、 动 物 群 特 征 、 磁 性 地 层 特 征 及 其 与 相<br />

关 地 层 的 关 系 。 所 划 分 的 阶 均 能 与 世 界 标<br />

准 年 代 地 层 进 行 详 细 而 有 依 据 的 对 比 。<br />

2008010439<br />

西 藏 林 周 旁 多 地 区 晚 古 生 代 层 序 地 层 特 征<br />

= Characteristics of C-P sequence stratigraphy<br />

in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land--<br />

Exemplified by Pangduo profile, Linzhou,<br />

Tibet. ( 中 文 ). 杨 欣 德 ; 纪 占 胜 ; 臧 文 拴 . 地 球<br />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2, 23(4):<br />

317-322<br />

通 过 详 细 的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 重 建 了 冈 瓦<br />

纳 大 陆 北 缘 石 炭 - 二 叠 纪 层 序 地 层 序 列 , 在<br />

详 细 的 岩 相 , 准 层 序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划 分 出<br />

2 个 二 级 层 序 和 11 个 三 级 层 序 。 研 究 区 的<br />

含 砾 细 碎 屑 岩 系 滨 岩 浅 水 冰 筏 ( 或 浮 水 )<br />

沉 积 物 经 密 度 流 再 搬 运 到 深 水 区 的 产 物 。<br />

旁 多 群 上 部 滨 岸 河 流 相 沉 积 层 序 的 发 现 , 为<br />

113


石 炭 - 二 叠 纪 冰 期 研 究 提 供 了 新 的 沉 积 岩<br />

石 学 资 料 。<br />

2008010440<br />

长 江 三 峡 地 区 乐 平 统 与 阳 新 统 的 分 界 =<br />

Boundary between the Yangsingian and Lopingian<br />

series in the Yangtze Gorges area. ( 中<br />

文 ). 冯 少 南 ; 李 旭 兵 . 华 南 地 质 与 矿 产 , 2002,<br />

(2): 66-69<br />

长 江 三 峡 地 区 阳 新 世 — 乐 平 世 沉 积 可 以<br />

分 为 南 型 和 北 型 。 北 型 该 期 主 要 为 浅 海 碳<br />

酸 盐 岩 台 地 沉 积 , 阳 新 世 晚 期 的 王 坡 组 为 粘<br />

土 岩 夹 灰 岩 或 硅 质 灰 岩 扁 豆 体 , 产 Yabenia 带<br />

及 有 孔 虫 , 其 上 覆 的 吴 家 坪 组 产 Clarkina<br />

leveni, C. liangshanensis 等 , 阳 新 统 与 乐 平 统<br />

的 分 界 置 于 Yabenia 带 的 顶 和 含 C. leveni( 可<br />

能 有 C. dukouensis 带 ) 的 吴 家 坪 组 底 。 南 型<br />

从 阳 新 世 晚 期 至 乐 平 世 主 要 为 硅 质 岩 、 硅<br />

质 灰 岩 , 夹 含 煤 碎 屑 岩 , 在 吴 家 坪 组 的 底 部 含<br />

牙 形 石 C. dukouensis 带 和 C. leveni 带 , 该 区 阳<br />

新 统 与 乐 平 统 的 分 界 置 于 C. dukouens 带 泥<br />

质 灰 岩 ( 腕 足 类 富 集 层 ) 的 底 , 下 伏 的 煤 系 地<br />

层 时 代 为 阳 新 世 晚 期 。<br />

2008010441<br />

川 东 二 叠 纪 生 物 礁 的 再 认 识 = Restudies on<br />

Permian reefs in eastern Sichuan,China. ( 中<br />

文 ). 范 嘉 松 ; 吴 亚 生 .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br />

质 , 2002, 23(1): 12-18<br />

通 过 川 东 8 口 二 叠 纪 长 兴 期 钻 井 岩 芯 剖<br />

面 的 详 细 研 究 , 铁 山 5 井 、 天 东 10 井 代 表 典<br />

型 的 礁 相 剖 面 ; 板 东 4 井 、 双 15 井 既 有 礁 相<br />

沉 积 , 且 有 棘 屑 滩 沉 积 ; 卧 117 井 、 黄 龙 1 井<br />

以 及 云 安 14 井 基 本 上 由 碳 酸 盐 台 地 沉 积 组<br />

成 ; 池 24 井 出 现 两 种 类 型 的 礁 相 : 海 绵 骨 架<br />

礁 和 海 绵 障 积 礁 。 川 东 礁 相 剖 面 中 的 白 云<br />

岩 以 海 水 与 淡 水 混 合 作 用 而 成 的 白 云 石 化<br />

为 主 导 因 素 , 但 它 们 在 深 埋 阶 段 以 后 , 又 遭 受<br />

后 期 白 云 石 化 的 叠 加 , 因 此 表 现 出 许 多 深 埋<br />

白 云 石 化 的 地 化 特 征 。 白 云 岩 的 原 始 沉 积<br />

既 可 能 是 礁 骨 架 岩 , 也 可 能 是 棘 屑 滩 , 甚 至 是<br />

碳 酸 盐 台 地 沉 积 。 因 此 在 寻 找 礁 型 白 云 岩<br />

储 层 时 , 还 应 注 意 滩 相 白 云 岩 储 层 以 及 一 般<br />

的 碳 酸 盐 台 地 白 云 岩 储 层 。<br />

2008010442<br />

轮 南 - 巴 楚 地 区 奥 陶 系 生 物 礁 储 层 特 征 =<br />

Ordovicion reef in Lunan-Bachu area and<br />

their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 中 文 ). 胡 明 毅 ;<br />

朱 忠 德 ; 贺 萍 ; 张 俊 ; 王 青 春 .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br />

质 , 2002, 23(2): 179-182<br />

塔 里 木 盆 地 轮 南 巴 楚 地 区 奥 陶 系 生 物 礁<br />

赋 存 于 中 奥 陶 统 一 间 房 组 和 上 奥 陶 统 桑 塔<br />

木 组 , 主 要 造 礁 生 物 为 瓶 筐 石 , 其 次 为 海 绵<br />

类 、 苔 藓 虫 类 和 有 柄 棘 皮 动 物 类 。 礁 体 规<br />

模 较 小 , 形 态 多 样 , 礁 体 一 般 由 礁 基 、 礁 核 和<br />

礁 盖 三 部 分 组 成 。 含 礁 层 系 储 层 物 性 总 体<br />

比 较 差 , 以 低 孔 低 渗 或 低 孔 中 渗 为 特 征 , 但 是<br />

礁 基 、 礁 盖 储 层 物 性 明 显 好 于 礁 体 本 身 。<br />

礁 体 储 层 类 型 为 裂 缝 型 或 孔 隙 裂 缝 型 储 层 ,<br />

储 层 性 能 主 要 受 沉 积 相 和 成 岩 作 用 控 制 。<br />

2008010443<br />

华 北 地 层 大 区 寒 武 纪 早 期 地 层 统 一 划 分 与<br />

对 比 问 题 = On unified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br />

of the Early Cambrian strata in the North<br />

China stratigraphic province. ( 中 文 ). 刘 德 正 .<br />

安 徽 地 质 , 2002, 12(1): 1-24<br />

基 于 华 北 地 层 大 区 数 百 条 寒 武 纪 早 期 地<br />

层 剖 面 与 安 徽 淮 南 地 区 基 准 层 序 (2 组 2 亚<br />

组 15 段 1 个 亚 段 ) 和 带 序 (6 个 三 叶 虫 带 ) 的<br />

确 切 对 比 , 编 制 了 新 的 沉 积 分 区 图 ; 依 据 有 无<br />

猴 家 山 组 和 馒 头 组 下 亚 组 是 否 完 整 , 划 分 出<br />

5 个 沉 积 区 ; 讨 论 了 各 区 与 基 准 层 序 — 带 序<br />

的 对 比 ; 明 确 了 各 地 方 性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五 山<br />

组 、 李 官 组 、 碱 厂 组 、 辛 集 组 、 朱 砂 洞<br />

组 、 苏 峪 口 组 、 五 道 淌 组 、 昌 平 组 、 府 君<br />

山 组 、 老 庄 户 组 、 水 洞 组 、 黑 沟 组 等 ) 的 层<br />

位 归 属 ( 具 体 至 段 ), 确 认 与 寒 武 纪 早 期 地 层<br />

有 关 的 3 个 沉 积 间 断 ( 皖 北 上 升 、 豫 陕 上 升<br />

和 燕 辽 上 升 ), 归 属 于 重 新 厘 定 的 蓟 县 运 动 的<br />

3 个 期 次 。<br />

2008010444<br />

苏 里 格 庙 地 区 上 古 生 界 层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br />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Upper Paleozoic in<br />

Suligemiao region. ( 中 文 ). 魏 红 红 ; 李 文 厚 ; 屈<br />

红 军 ; 邵 磊 . 西 北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br />

版 ), 2002, 32(1): 55-59<br />

为 查 明 苏 里 格 庙 地 区 天 然 气 储 集 层 的 展<br />

布 规 律 , 根 据 地 质 、 地 震 、 测 井 及 地 球 化 学<br />

资 料 , 将 该 区 上 古 生 界 地 层 划 分 为 6 个 层 序<br />

15 个 体 系 域 :<br />

DS 1 ,DS 2 ,DS 3 层 序 具 二 元 体 系 域 结 构 , 即 由<br />

海 进 体 系 域 和 高 位 体 系 域 组<br />

成 ;DS 4 ,DS 5 ,DS 6 层 序 具 有 三 元 体 系 域 结 构 ,<br />

包 括 低 位 体 系 域 、 湖 进 体 系 域 和 高 位 体 系<br />

域 。 层 序 发 育 特 征 反 映 了 研 究 区 从 晚 石 炭<br />

世 — 早 二 叠 世 中 期 的 陆 表 海 环 境 逐 渐 向 早<br />

二 叠 世 晚 期 — 晚 二 叠 世 的 河 流 — 三 角 洲 —<br />

湖 泊 环 境 的 演 化 过 程 。 其 中 : DS 1 ,DS 2 ,DS 3<br />

层 序 中 高 位 体 系 域 的 炭 质 泥 岩 、 页 岩 及 煤<br />

114


层 是 良 好 的 烃 源 岩 ;DS 4 ,DS 5 层 序 中 低 位 体<br />

系 域 的 三 角 洲 和 河 道 砂 体 是 物 性 良 好 的 储<br />

层 ;DS 5 和 DS 6 层 序 中 高 位 体 系 域 及 湖 进 体 系<br />

域 的 泥 岩 是 有 利 的 盖 层 , 它 们 在 垂 向 上 构 成<br />

了 有 利 的 生 储 盖 组 合 。<br />

2008010445<br />

华 南 二 叠 纪 末 缺 氧 海 水 中 的 有 毒 气 体 与 生<br />

物 集 群 绝 灭 = Massive dissociation of gas<br />

hydrate during oceanic anoxia as a cause of<br />

mass extinction at the end of Permian. ( 中 文 ).<br />

李 玉 成 ; 周 忠 泽 . 地 质 地 球 化 学 , 2002, 30(1):<br />

57-63<br />

对 华 南 P/T 界 线 地 层 有 机 碳 同 位 素 和 碳 酸<br />

盐 岩 碳 氧 同 位 素 和 沉 积 特 征 进 行 研 究 表<br />

明 : 二 叠 纪 末 海 洋 中 发 生 了 大 规 模 海 水 缺<br />

氧 事 件 , 持 续 时 间 约 6~10 万 年 ; 海 洋 底<br />

层 存 在 大 量 的 CO、CO 2 、H 2 S 和 CH 4 等 水 溶<br />

性 有 毒 气 体 , 在 剧 烈 的 火 山 爆 发 事 件 及 相<br />

伴 的 温 室 效 应 影 响 下 , 这 些 气 水 化 合 物 由<br />

海 底 及 陆 架 沉 积 中 快 速 分 离 释 放 , 导 致 生<br />

物 集 群 绝 灭 , 最 终 造 成 灰 岩 的 δ 13 C 值 发 生<br />

强 烈 的 负 漂 移 。<br />

2008010446<br />

南 天 山 造 山 带 中 段 古 生 界 构 造 地 层 研 究 新<br />

进 展 = New progress in the tectonostratigraphic<br />

study of the Paleozoic in the central<br />

sector of the South Tianshan orogenic belt.<br />

( 中 文 ). 张 传 恒 ; 周 洪 瑞 ; 刘 本 培 ; 李 红 生 ; 王 训<br />

练 . 地 质 论 评 , 2002, 48(1): 9-14<br />

南 天 山 古 生 代 地 层 的 三 度 空 间 位 置 因 造<br />

山 作 用 改 造 而 发 生 结 构 性 重 组 。 以 测 制 综<br />

合 地 质 构 造 剖 面 为 纽 带 , 将 变 形 构 造 解<br />

析 、 沉 积 序 列 分 析 和 微 体 古 生 物 研 究 有 机<br />

结 合 研 究 阿 拉 塔 格 组 、 查 汗 沙 拉 含 矿 岩 系<br />

的 地 层 序 列 与 时 代 归 属 , 取 得 两 个 主 要 进<br />

展 。1 阿 拉 塔 格 组 为 一 套 连 续 喾 的 单 向 型<br />

旋 回 , 下 部 以 火 山 岩 为 主 , 向 上 碳 酸 盐 岩 -<br />

硅 质 岩 比 例 逐 渐 增 大 , 碎 屑 岩 颗 粒 向 上 逐<br />

渐 变 粗 , 它 的 地 质 时 代 至 少 可 从 早 泥 盆 世<br />

延 续 至 晚 泥 盆 世 ;2 查 汗 沙 拉 地 区 出 露 异<br />

地 志 留 纪 生 物 碎 屑 灰 岩 和 原 地 志 留 纪 - 石 碳<br />

纪 地 层 , 赋 矿 地 层 位 于 浊 积 岩 系 上 部 , 时<br />

代 为 中 、 晚 泥 盆 世 。 以 此 研 究 为 基 础 , 探<br />

讨 、 提 出 了 重 建 造 山 带 地 层 序 列 的 基 本 原<br />

则 和 主 要 途 径 。<br />

2008010447<br />

内 蒙 古 大 青 山 地 区 寒 武 系 与 奥 陶 系 之 间 的<br />

一 个 重 要 的 层 序 界 面 = Am important sequence<br />

interface between the Cambrian and<br />

the Ordovician in Daqingshan, Inner Mongolia.<br />

( 中 文 ). 彭 向 东 ; 程 立 人 ; 徐 仲 元 ; 刘 正 宏 .<br />

地 质 论 评 , 2002, 48(1): 54-57<br />

大 青 山 地 区 寒 武 纪 - 奥 陶 纪 地 层 分 布 零<br />

星 , 是 由 中 生 代 逆 冲 推 覆 构 造 就 位 于 此 的<br />

一 系 列 近 东 西 向 延 展 的 构 造 岩 片 组 成 。 下<br />

寒 武 统 色 麻 沟 组 直 接 覆 盖 在 太 古 界 变 质 岩<br />

之 上 , 缺 失 中 元 古 界 什 那 干 群 , 寒 武 系 与<br />

奥 陶 系 之 间 呈 假 整 合 接 触 , 标 志 着 区 内 寒<br />

武 纪 与 奥 陶 纪 之 间 发 生 过 一 次 抬 升 构 造 运<br />

动 , 其 形 成 机 制 与 古 亚 洲 洋 内 的 稳 定 陆 快<br />

向 华 北 板 块 拼 贴 事 件 有 关 , 是 早 奥 陶 世 末<br />

期 华 北 板 块 整 体 抬 升 的 序 幕 。 这 个 层 序 界<br />

面 的 识 别 , 对 于 恢 复 华 北 板 块 北 部 边 缘 构<br />

造 演 化 历 史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br />

2008010448<br />

二 叠 系 乐 平 统 底 界 全 球 层 型 剖 面 和 点 位 问<br />

题 = Definition and position of conodonts for<br />

the base of the Lopingian Series. ( 中 文 ). 梅 仕<br />

龙 . 地 质 论 评 , 2002, 48(3): 225-233<br />

乐 平 统 被 正 式 接 纳 为 上 二 叠 统 的 国 际 标<br />

准 年 代 地 层 单 位 后 , 其 底 界 的 全 球 层 型 剖<br />

面 和 点 位 (GSSP) 亟 待 确 定 。 经 金 玉 玕 等<br />

多 年 研 究 , 广 西 来 宾 县 蓬 莱 滩 剖 面 被 公 认<br />

为 乐 平 统 底 界 层 型 的 最 佳 候 选 剖 面 ; 该 剖<br />

面 牙 形 类 化 石 Clarkina postbitteri 带 或<br />

Clarkina dukouensis 带 之 底 均 可 作 为 乐 平 统<br />

底 界 的 候 选 层 位 。C . postbitteri 由<br />

Jinogondolella granti (Mei and Wardlaw) 演<br />

化 而 来 , 其 首 次 出 现 的 点 位 (FAD) 可 在<br />

蓬 莱 滩 剖 面 得 到 精 确 确 定 。1998 年 , 以<br />

C.postbitteri 带 之 底 作 为 乐 平 统 底 界 的 方<br />

案 被 国 内 外 牙 形 类 化 石 专 家 一 致 接 受 , 为<br />

国 际 二 叠 纪 地 层 分 会 通 过 投 票 正 式 决 定 蓬<br />

莱 滩 剖 面 C.postbitteri 带 之 底 为 全 球 层 型<br />

剖 面 和 点 位 铺 平 了 道 路 。 令 人 遗 憾 的 是 在<br />

此 关 键 时 期 王 成 源 声 称 , 在 原 定 界 线 之 下 3<br />

米 处 发 现 C . postbitteri , 并 转 而 提 出 以<br />

C.dukouensis 带 之 底 为 界 线 的 另 一 方 案 ,<br />

导 致 一 次 无 谓 的 争 端 , 延 误 了 在 中 国 建 立<br />

乐 平 统 底 界 的 全 球 层 型 的 进 程 。 后 经<br />

Henderson 重 新 研 究 有 关 样 品 证 明 , 在 原 定<br />

界 线 之 下 3m 处 并 未 发 现 C.postbitteri, 从<br />

而 使 牙 形 类 化 石 专 家 达 成 新 的 共 识 。 乐 平<br />

统 牙 形 类 化 石 的 演 化 以 Clarkina 属 为 主 导 ,<br />

属 内 各 种 的 鉴 别 应 以 居 群 (Population) 为<br />

基 础 。 锯 齿 型 式 被 证 明 是 最 能 反 映 该 属 居<br />

群 特 征 的 较 为 稳 定 的 鉴 定 标 定 。 而 齿 台 轮<br />

廓 等 其 它 形 态 性 状 在 一 个 居 群 内 变 化 较<br />

大 , 如 作 为 Clarkina 各 种 的 主 要 鉴 定 特 征 ,<br />

115


常 常 将 同 一 居 群 内 的 不 同 形 态 类 型 鉴 定 为<br />

不 同 的 种 , 以 致 在 一 个 样 品 内 鉴 别 出<br />

Clarkina 的 10 个 多 个 种 , 同 时 也 会 将 不 同<br />

居 群 的 异 质 同 形 的 个 体 归 属 同 一 种 。 结 果<br />

使 属 内 各 种 的 演 化 关 系 模 糊 , 延 展 时 限 人<br />

为 地 拉 长 , 失 去 应 有 的 地 层 价 值 。 依 据 这<br />

种 分 类 确 定 的 种 和 地 层 界 线 , 在 为 数 很 少<br />

的 牙 形 类 化 石 专 家 中 都 很 难 达 成 共 识 , 更<br />

难 为 广 大 地 质 工 作 者 应 用 。<br />

2008010449<br />

乐 平 统 底 界 定 义 和 点 位 的 争 论 = Arguments<br />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the point of basal<br />

boundary of the Lopingian. ( 中 文 ). 王 成 源 .<br />

地 质 论 评 , 2002, 48(3): 234-241<br />

有 关 乐 平 统 底 界 定 义 和 点 位 的 争 论 涉 及<br />

到 有 关 建 立 界 线 层 型 的 一 些 基 本 原 则 。 本<br />

文 作 者 确 信 , 乐 平 统 的 底 界 不 可 能 建 立 在<br />

小 间 断 上 或 层 序 界 面 上 ; 不 能 被 证 实 的 点<br />

断 成 种 事 件 也 不 能 用 来 建 立 界 线 成 型 ; 定<br />

义 种 在 连 继 演 化 谱 系 中 首 现 的 点 位 是 确 定<br />

的 不 是 任 意 的 ; 必 须 考 虑 定 义 种 的 首 现 时<br />

期 的 居 群 特 征 , 不 能 用 定 义 种 晚 期 的 居 群<br />

特 征 来 确 定 GSSP 的 点 位 ; 定 义 种 的 定 义 不<br />

能 任 意 改 动 , 要 保 持 分 类 的 稳 定 。 不 能 过<br />

高 估 计 或 只 认 为 齿 脊 征 是 区 别 晚 二 叠 世 舟<br />

刺 分 子 的 唯 一 标 准 。 梅 仕 龙 有 关 C. postbitteri<br />

和 C. ukouensis 两 个 种 区 别 特 征 的 争 辩 是<br />

无 用 的 , 因 为 本 文 作 者 所 使 用 的 区 别 这 两<br />

个 种 的 标 准 正 是 梅 仕 龙 等 (Mei et al,<br />

1994) 所 提 出 的 。 现 在 没 有 必 要 为 维 护 自<br />

己 的 界 线 定 义 或 点 位 而 修 改 有 关 种 的 定<br />

义 。 原 来 有 关 这 两 个 种 的 定 义 和 区 别 特 征<br />

是 科 学 。 本 文 作 者 鉴 定 的 C. durouensis<br />

(Wang, 2000a, pl. 2, figs. 1~8) 是 正 确 的 ,<br />

符 合 原 来 的 定 义 。 乐 平 统 底 界 定 义 应 当 是<br />

严 格 的 科 学 的 。 金 玉 玕 等 (Jin et al, 1994,<br />

1998) 从 来 没 有 提 到 更 谈 不 上 “ 反 复 讨 论 ”<br />

了 C. doukouensis 的 “ 首 现 ” ( 梅 仕 龙 , 本<br />

期 )。 虽 然 提 到 C.postbitteri 的 首 现 , 但 由<br />

于 C. postbitteri 的 先 驱 种 不 清 , 这 个 定 义 是<br />

不 科 学 的 。 乐 平 统 底 界 的 科 学 而 严 格 的 定<br />

义 应 是 : 在 Clarkikina postbitteri-C.<br />

dukouensis 连 续 的 演 化 谱 系 中 C. Dukouensis<br />

的 首 次 出 现 (FAD)(Wang, 2000a), 其<br />

具 体 层 位 在 蓬 莱 滩 剖 面 的 6k 之 底 。 梅 文 否<br />

定 他 们 曾 将 Clarkina postbitteri 的 首 现 层 位<br />

划 在 6j 之 底 , 但 他 们 的 文 章 清 楚 的 写 着<br />

Clarkina postbitteri 的 首 现 层 位 在 6j (Mei &<br />

Wardlaw, 1999, p.97)。 梅 文 称 在 他 们 的 文 章<br />

中 (1994 a ) 反 复 引 用 了 Glenister 等<br />

(1991) 的 观 点 , 事 实 上 , 没 有 引 用 。 我<br />

国 学 者 应 尊 重 事 实 , 尊 重 科 学 , 共 同 努<br />

力 , 把 乐 平 统 的 底 界 层 型 建 立 在 中 国 的 蓬<br />

莱 滩 。<br />

2008010450<br />

对 比 日 本 秋 吉 生 物 礁 论 湖 南 石 炭 纪 生 物 成<br />

礁 条 件 = On factors of Carboniferous reef<br />

developing in Hunan: A comparing study with<br />

akiyoshi reef in Japan. ( 中 文 ). 柳 祖 汉 . 地 质<br />

科 学 , 2002, 37(1): 38-46<br />

一 个 完 好 的 石 炭 纪 生 物 礁 发 育 在 日 本 秋<br />

吉 地 区 的 玄 武 岩 熔 岩 和 火 山 碎 屑 岩 之 上 。<br />

其 礁 核 相 可 划 分 为 6 个 亚 相 。 主 要 的 造 礁<br />

生 物 是 钙 藻 类 、 刺 毛 虫 、 珊 瑚 和 苔 藓 虫 。<br />

这 些 造 礁 生 物 在 湖 南 中 部 某 些 地 区 的 石 炭<br />

纪 地 层 中 也 十 分 常 见 , 其 生 物 组 成 、 形 态<br />

和 生 态 特 征 可 以 和 秋 吉 礁 礁 核 各 亚 相 中 的<br />

生 物 特 征 进 行 对 比 。 湖 南 中 部 地 区 石 炭 纪<br />

浅 海 的 海 底 地 形 存 在 高 低 差 异 , 在 地 势 较<br />

高 的 中 高 能 地 带 具 备 生 物 礁 发 育 的 各 种 条<br />

件 , 已 发 现 一 些 生 物 层 , 完 全 有 可 能 发 现<br />

生 物 礁 。<br />

2008010451<br />

英 格 兰 达 德 利 志 留 系 Much Wenlock Limestone<br />

组 碳 酸 盐 沉 积 环 境 、 层 序 地 层 学 和 骨<br />

骼 的 特 异 保 存 = Carbonat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br />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exceptional<br />

skeletal preservation in the Much<br />

Wenlock Limestone Formation (Silurian) of<br />

Dudley, England. ( 英 文 ). Ray D C; Thomas A<br />

T. Palaeontology, 2007, 50(1): 197-222<br />

The Much Wenlock Limestone Formation<br />

of the Dudley inliers, West Midlands, contains<br />

one of the world's richest and most exquisitely<br />

preserved Silurian marine biotas. However,<br />

for most museum specimens, little is known of<br />

their exact provenance and mode of preservation.<br />

Detailed comparisons between outcrops<br />

and museum collections allow the identification<br />

of five faunal-lithological associations<br />

and numerous horizons of exceptional skeletal<br />

preservation. The associations are interpreted<br />

as a series of transient carbonate mid-platform<br />

environments extending from below storm<br />

wave-base to above fair-weather wave-base.<br />

Erosive surfaces, condensed sections, flooding<br />

surfaces and the stacking patterns of genetically<br />

related bed-sets (parasequences) have<br />

allowed the formation to be interpreted as a<br />

single third-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ycle<br />

of sea-level change. The articulated preservation<br />

of taxa such as pelmatozoan echinoderms<br />

116


and trilobites can be attributed to either rapid<br />

burial by obrution deposits close to fairweather<br />

wave-base or smothering by storm<br />

sequestered muds in slightly deeper-water<br />

settings. Such intervals of exceptional preservation<br />

a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flooding<br />

surfaces, presumably reflecting reduced likelihood<br />

of reworking once rapid burial had taken<br />

place.<br />

2008010452<br />

布 尔 吉 斯 页 岩 中 的 化 石 成 岩 作 用 = Fossil<br />

diagenesis in the Burgess shale. ( 英 文 ).<br />

Butterfield N J; Balthasar U; Wilson L A. Palaeontology,<br />

2007, 50(3): 537-543<br />

Current models for the exceptional preservation<br />

of Burgess Shale fossils have focused<br />

on either the HF-extractable carbonaceous<br />

compressions or the mineral films identified<br />

by elemental mapping. BSEM, EDX and microprobe<br />

analysis of two-dimensionally preserved<br />

Marpolia, Wiwaxia and Burgessia<br />

identifies the presence of both carbonaceous<br />

and aluminosilicate films for most features,<br />

irrespective of original lability. In the light of<br />

the deep burial and greenschist facies metamorphism<br />

documented for the Burgess Shale,<br />

the aluminosilicate films are identified as<br />

products of late-stage volatilization and coincident<br />

mineralization of pre-existing compression<br />

fossils, whereas the three-dimensionally<br />

preserved gut-caecal system of Burgessia is<br />

interpreted as an aluminosilicate replacement<br />

of a pre-existing carbonate phase. The case for<br />

late diagenetic emplacement of aluminosilicate<br />

minerals is supported by the extensive<br />

aluminosilicification of trilobite shell and<br />

(originally) calcareous veinlets in the Burgess<br />

Shale, as well as documentation of other secondarily<br />

aluminosilicified compression fossils.<br />

By distinguishing late diagenetic alteration<br />

from the early diagenetic processes responsible<br />

for 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it is possible<br />

to reconcile the range of preservational modes<br />

currently expressed in the Burgess Shale.<br />

2008010453<br />

二 叠 纪 卡 皮 敦 阶 Kamura 冷 却 事 件 : 古 生<br />

代 - 中 生 代 过 渡 的 开 始 = The Capitanian<br />

(Permian) Kamura cooling event: The beginning<br />

of the Paleozoic–Mesozoic transition. ( 英<br />

文 ). Isozaki Y; Kawahata H; Minoshima K.<br />

palaeoworld, 2007, 16(1-3): 16-30<br />

The Capitanian (late Guadalupian) high<br />

positive plateau interval of carbonate carbon<br />

isotope ratio (δ 13 C carb ) was recognized lately<br />

in a mid-Panthalassan paleo-atoll limestone in<br />

Japan as the Kamura event. This unique episode<br />

in the late-middle Permian indicates high<br />

productivity in the low-latitude superocean<br />

likely coupled with resultant global cooling.<br />

This event ended shortly before the Guadalupian–Lopingian<br />

(middle-late Permian) boundary<br />

(ca. 260 Ma); however, its onset time has<br />

not been ascertained previously. Through a<br />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Wordian (middle Guadalupian)<br />

to lower Capitanian interval in the<br />

same limestone at Kamura in Kyushu, we<br />

have found that the δ 13 C carb values started to<br />

rise over +4.5‰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of<br />

+7.0‰ within the Yabeina (fusuline) Zone of<br />

the early-middle Capitanian. Thus the total<br />

duration of the Kamura event is estimated<br />

over 3–4 million years, given the whole Capitanian<br />

ranging for 5.4 million years. This 3–<br />

4 million years long unique cooling event occurred<br />

clearly after the Gondwana glaciation<br />

period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br />

in the middle of the long-term warming trend<br />

toward the Mesozoic. This cooling may have<br />

been a direct cause of the end-Guadalupian<br />

extinction of low-latitude, warm-water<br />

adapted fauna including the large fusulines<br />

(Verbeekinidae), gigantic bivalves (Alatoconchidae),<br />

and rugose corals (Waagenophyllidae).<br />

The Kamura event marks the first sharp<br />

excursion of δ 13 C carb values in the volatile<br />

fluctuation interval that lasted for nearly<br />

20 million years from the late-Middle Permian<br />

until the early-Middle Triassic. This interval<br />

with high volatility in δ 13 C carb values represents<br />

the transition of major climate mode<br />

from the late Paleozoic icehouse to the Mesozoic–Cenozoic<br />

greenhouse regime. The end-<br />

Paleozoic double-phased extinction occurred<br />

within this interval and the Capitanian Kamura<br />

event is regarded as the prelude to this<br />

transition.<br />

2008010454<br />

加 拿 大 西 部 和 平 河 盆 地 Panthalassic 洋 跨<br />

越 二 叠 纪 末 集 群 绝 灭 的 透 光 带 闭 塞 环 境 的<br />

证 据 = Evidence for photic zone euxinia<br />

through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in<br />

the Panthalassic Ocean (Peace River Basin,<br />

Western Canada). ( 英 文 ). Hays L E; Beatty T;<br />

Henderson C M; Love G D; Summons R E.<br />

palaeoworld, 2007, 16(1-3): 39-50<br />

A combin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br />

and conodont biostratigraphic analyses of<br />

sediment cores from five petroleum exploration<br />

wells, together with reference to nearby<br />

outcrops, has allowed us to construct a composite<br />

geological section through the Per-<br />

117


mian–Triassic transition in the Peace River<br />

Basin of Western Canada. The cores contain<br />

significant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comprising<br />

kerogen and bitumen of low to moderate<br />

thermal maturity.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f<br />

the bitumens has revealed patterns of biomarker<br />

hydrocarbons consistent with marine<br />

deposition and photic zone euxinia. In particular<br />

isorenieratane and aryl isoprenoids, derived<br />

from the carotenoid pigments of green<br />

sulfur bacteria (Chlorobiaceae), are abundant<br />

and pervasive throughout the section and indicate<br />

that hydrogen sulfide must have been<br />

present in the photic zone for significant periods<br />

of time. These findings mirror the geochemical<br />

results obtained for other Permian–<br />

Triassic boundary sections of the Tethys realm<br />

(e.g. Western Australia, East Greenland and<br />

South China) and suggest that euxinic conditions<br />

prevailed widely, though perhaps periodically,<br />

and that hydrogen sulfide toxicity<br />

could have been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br />

extinction of marine invertebrates.<br />

2008010455<br />

越 南 北 部 Nhi Tao 剖 面 和 Lung Cam 剖 面<br />

二 叠 纪 - 三 叠 纪 界 线 剖 面 : 碳 同 位 素 漂 移<br />

和 分 子 变 化 指 示 主 要 缺 氧 事 件 = The Permian-Triassic<br />

boundary sections in northern<br />

Vietnam (Nhi Tao and Lung Cam sections):<br />

Carbon-isotope excursion and elemental variations<br />

indicate major anoxic event. ( 英 文 ). Son<br />

T H; Koeberl C; Ngoc N L; Huyen D T. palaeoworld,<br />

2007, 16(1-3): 51-66<br />

Two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ections<br />

(Lung Cam and Nhi Tao) in shallow marine<br />

carbonates from northern Vietnam, near the<br />

border between Vietnam and China, were<br />

studied fo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al variations<br />

as well as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br />

compositions. At the Nhi Tao section, we observe<br />

a continuous transition from Late Permian<br />

limestones, siliceous limestones and microbial<br />

limestones (Dong Dang Formation) to<br />

Early Triassic limestones and dolomitic limestones<br />

(Hong Ngai Formation). At the Lung<br />

Cam section, a thin layer of shale (the uppermost<br />

part of the Dong Dang Formation-Late<br />

Permian) separates carbonate layers of the<br />

Dong Dang Formation (Late Permian) from<br />

those of the Hong Ngai Formation (Early Triassic).<br />

There is a clear negative shift of about<br />

2.5–3‰ in the δ 13 C values at both sections,<br />

beginning about 10 cm below the Permian-<br />

Triassic boundary as defined by paleontological<br />

and lithological data. The existence and<br />

extent of these excursions is compatible with<br />

introduction of 12 C-rich deep ocean water onto<br />

the shallow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Nhi<br />

Tao section, this negative shift in δ 13 C starts at<br />

about the same level as a change in magnetic<br />

susceptibility, indicating some input from terrestrial<br />

sources. The δ 13 C curves shows evidence<br />

for a rapid reduction in biomass, which<br />

may be related to the extinction event, and the<br />

long-term reduction in δ 13 C in the Early Triassic<br />

suggests long-term perturbation of the environment<br />

and slow recovery. The shift towards<br />

negative values indicates a reduction in<br />

carbon burial. The shape of the Ce/Ce* curve<br />

suggests that the redox conditions of depositional<br />

environments in both sections fluctuated,<br />

but that there was a decline in oxygenation<br />

with time, possibly into the anoxic range. Distinct<br />

negative anomalies coincide with the<br />

onset of the carbon isotope shifts, which might<br />

indicate additional influx of anoxic waters.<br />

The Th/U ratios in both sections are mainly<br />

less than 2, reinforcing this possibility. Upwelling<br />

of anoxic deep-ocean water onto the<br />

shallow carbonate platform at Nhi Tao and<br />

Lung Cam at the end of the Permian, with related<br />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for the biosphere,<br />

is indicated by our data.<br />

2008010456<br />

南 非 南 部 Karoo 盆 地 南 部 大 陆 区 域 中 二 叠<br />

纪 - 三 叠 纪 界 线 地 球 化 学 和 矿 物 学 研 究 =<br />

Geo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investigation<br />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the continental<br />

realm of the southern Karoo Basin,<br />

South Africa. ( 英 文 ). Coney L; Reimold W U;<br />

Hancox P J; Mader D. palaeoworld, 2007,<br />

16(1-3): 67-104<br />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of<br />

the non-marine Permian–Triassic (P–Tr)<br />

boundary across two stratigraphically wellconstrained<br />

sections (Commando Drift Dam<br />

and Wapadsberg, Eastern Cape Province) in<br />

the southern Karoo Basin, South Africa, have<br />

been undertaken to provide further input on<br />

the cause of this mass extinction event, and so<br />

has a sedimentological and geochemical<br />

evaluation of a third P–Tr boundary section at<br />

Injusiti (Kwazulu-Natal) in the eastern Karoo<br />

Basin, South Africa. The Commando Drift<br />

Dam section has been constrained by previous<br />

palaeontological and palaeomagnetic work,<br />

with a palaeomagnetic reversal positioned<br />

5.3 m above the palaeontological P–Tr boundary.<br />

The Wapadsberg section has been constrained<br />

palaeontologically. All these P–Tr<br />

sections studied here mostly comprise mudstones,<br />

together with siltstones, sandstones,<br />

118


and in the southern Karoo Basin, carbonate<br />

nodular horizons. A change in colour of the<br />

mudstones from green-grey to red-brown<br />

takes place at the palaeontologically defined<br />

boundary. Variations in the major and trace<br />

element abundance profiles are usually limited<br />

to the carbonate nodular horizons, besides the<br />

overall effects of weathering. Bulk carbon<br />

isotopic studies of the Commando Drift Dam<br />

section revealed a negative δ 13 C bulk excursion<br />

(background values of −15 to −20‰, with<br />

total extent of excursion to −24.9‰) 2 cm<br />

below the palaeontological boundary, followed<br />

by a gradual recovery and then another<br />

decrease in values leading towards the palaeomagnetic<br />

boundary. Above this boundary<br />

recovery to less negative δ 13 C bulk values (ca.<br />

−18‰) occurs. The organic carbon record<br />

from the Commando Drift Dam (southern Karoo<br />

Basin) and Injusiti (eastern Karoo Basin)<br />

oscillates between −26.1 and −28.9‰, which<br />

is comparable to previous studies of different<br />

sections in the southern Karoo Basin. The<br />

magnitude of both the bulk and organic carbon<br />

isotopic variation can be interpreted to indicate<br />

a number of inputs (due to the fluctuating<br />

values) of organic carbon. The carbon isotope<br />

data for carbonates in the Injusiti section are<br />

different from the results on carbonates from<br />

other studies, but more work to expand this<br />

dataset is necessary. The palynological studies<br />

on the Commando Drift Dam section reveal<br />

the presence of a low diversity flora composed<br />

principally of bryophytes, lycophytes, and<br />

gymnosperms. These forms, including several<br />

Late Permian key-species, are traces of the<br />

surviving plants enduring after the major extinction-pulse.<br />

The presence of fungal palynomorphs<br />

and dearth of pollen/spores related<br />

to photosynthetic plants some metres above<br />

the palaeontological P–Tr boundary demonstrate<br />

similarities to the pattern of floral extinction<br />

at the Cretaceous–Palaeogene (K–Pg)<br />

boundary. The timing of vertebrate extinctions<br />

in the Karoo Basin has so far not been determined,<br />

but the 252.5 Ma age for a single zircon<br />

crystal from Commando Drift Dam dated<br />

here gives a maximum constraint on the age of<br />

the event bed,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br />

accepted age of the boundary. No evidence for<br />

impact-produced microdeformation features<br />

were found in quartz grains from either the<br />

Wapadsberg or Commando Drift Dam sections.<br />

Also, siderophile element data (including<br />

platinum group element (PGE) concentrations)<br />

do not support the possible presence of<br />

a meteoritic component at the boundary. Thus,<br />

a link between impact and P–Tr extinction is<br />

not indicated b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br />

2008010457<br />

华 南 广 西 来 宾 - 合 山 二 叠 系 生 物 地 层 和 岩 相<br />

= Biostratigraphy and lithofacies of the Permian<br />

System in the Laibin–Heshan area of<br />

Guangxi, South China. ( 英 文 ). Shen<br />

Shuzhong; Wang Yue; Henderson C M; Cao<br />

Changqun; Wang Wei. palaeoworld, 2007,<br />

16(1-3): 120-138<br />

The Laibin–Heshan area is probably a<br />

unique area containing a suitable marine reference<br />

for the entire Permian system. Various<br />

fossil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lithofacies<br />

and palaeoenvironments including near shore,<br />

distal shelf, slope, and basin are developed.<br />

The Permian system in the Laibin–Heshan<br />

area is composed of the Maping, the Chihsia,<br />

the Maokou, the Heshan/Wuchiaping and the<br />

Talung formations in ascending order. The<br />

Maping 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restricted<br />

shoal or intertidal facies and ranges<br />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 Kasimovian to<br />

Early Permian Artinskian. The Chihsia Formation<br />

(Artinskian–Kungurian) and the Maokou<br />

Formation (Roadian–Capitanian) represent<br />

a slope carbonate environment and a<br />

transgressive interval. By the end of the Guadalupian,<br />

the Permian sea was reduced to the<br />

confines of the Laibin area in South China and<br />

nearshore massive crinoid limestone was deposited,<br />

representing the most continuous marine<br />

deposits across the Guadalupian–<br />

Lopingian boundary. The Lopingian sequence<br />

in the Laibin–Heshan area reflects an independent<br />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system. During<br />

the Wuchiapingian basinal or slope phase,<br />

siliceous siltstone and chert and carbonates<br />

were deposited. During the Changhsingian,<br />

the Laibin–Heshan area subsided rapidly, accumulating<br />

about 600 m of limestone, tuffaceous<br />

sandstone, shale, siltstone before the<br />

basin was drained and terrestrial clastics with<br />

coal-seams developed. The end of the<br />

Changhsingian reflected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br />

rapid transgression of the Triassic forthcoming<br />

supercycle. Limestone with latest Permian<br />

benthic faunas developed during the last stage<br />

of the Permian, which were immediately replaced<br />

by the nektic ammonoid and bivalvedominated<br />

faunas in the earliest Triassic.<br />

2008010458<br />

意 大 利 南 阿 尔 卑 斯 二 叠 纪 地 层 和 大 地 构 造<br />

评 述 = A stratigraphic and tectonic review of<br />

the Italian Southern Alpine Permian. ( 英 文 ).<br />

119


Cassinis G; Perotti C R. palaeoworld, 2007,<br />

16(1-3): 140-172<br />

However, in the Carnic Alps, marine<br />

deposition began earlier, from Carboniferous<br />

times. In this context, two major and welldifferentiated<br />

tectono-stratigraphic units<br />

(TSUs) or cycles, separated by a marked regional<br />

unconformity and a gap of as-yet uncertain<br />

duration, are clearly evident. This paper<br />

aims at reviewing the current stratigraphic<br />

framework and correlating it to the most recent<br />

timescales.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br />

initial deposition of the Verrucano<br />

Lombardo/Val Gardena Sandstone red beds<br />

probably occurred in many places, such as in<br />

the Carnic Alps, during Middle Permian times.<br />

Consequently, this interpretation supports a<br />

reduction, at least locally, of the large timegap<br />

suggested between the two abovementioned<br />

cycles. Their respective evolution<br />

led to paleogeographic changes related to different<br />

structural and geodynamic settings. The<br />

Lower Permian stratigraphic sequence was<br />

mainly deposited in transtensional pull-apart<br />

and strike-slip intracontinental basins during<br />

the onset of regional uplift, with unroofing,<br />

collapse and stretching of the Variscan orogen,<br />

upwelling of the asthenosphere and intrusion<br />

of granitic melts into the crust. This episode<br />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the final act of the<br />

“Hercynian (Variscan) Cycle”. It was followed<br />

by a tectonic event (the so-called “Mid-<br />

Permian Episode” in the literature) as a prelude<br />

to general plate reorganization and the<br />

opening of new oceans (such as Meliata-<br />

Maliak and Neotethys). In contrast, the Middle<br />

pro parte—Upper Permian stratigraphic<br />

sequence marks the development of more<br />

generalized extensional tectonics, compatible<br />

with a rifting regime. According to many authors,<br />

it is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br />

“Alpine Cycle”.<br />

2008010459<br />

俄 罗 斯 远 东 地 区 南 滨 海 中 二 叠 世 ( 瓜 德 鲁<br />

普 世 ) 生 物 地 层 及 与 中 国 东 北 部 对 比 =<br />

Middle Permian (Guadalupian) biostratigraphy<br />

in South Primorye, Russian Far East and<br />

correlation with Northeast China. ( 英 文 ). Kotlyar<br />

G V; Shen Shu-Zhong ; Kossovaya O L;<br />

Zhuravlevc A V. palaeoworld, 2007, 16(1-3):<br />

173-189<br />

The Middle Permian (Guadalupian) strata in<br />

South Primorye, Russian Far East and Northeast<br />

China are well developed and characterized<br />

by the fusulinid Monodiexodina fauna,<br />

transitional brachiopod, coral and bryozoan<br />

faunas, but little has been done for the correlation<br />

between the areas in the two countries.<br />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faunas in<br />

and around the Monodiexodina-bearing beds<br />

in all the key sections in the South Primorye<br />

area and a correlation with their equivalents in<br />

Northeast China. The Monodiexodina-bearing<br />

beds are of Wordian (Early Midian) age based<br />

on the associated conodont Jinogondolella cf.<br />

aserrata and the brachiopod Substriatifera<br />

vladivostokensis zones. These beds are commonly<br />

overlain by the Early Capitanian (Middle<br />

Midian) fusulinid Parafusulina stricta<br />

Zone, brachiopod Leptodus nobilis-<br />

Spiriferella Zone and coral Paracaninia<br />

columbina-Lophocarinophyllum chandalasicum<br />

Zone. The Monodiexodina-bearing beds<br />

are also found from the Hugete and Jisu<br />

Honguer formations in the Zhesi area, the Sijiashan<br />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Daxinganling<br />

Range and the Daheshen Formation in<br />

Jilin Province in Northeast China. These<br />

Monodiexodina-bearing beds mostly occur in<br />

calcarenite and sandy limestone and are<br />

largely the same age in the northern temperate<br />

transitional zone.<br />

2008010460<br />

桂 西 晚 古 生 代 深 水 相 地 层 = Late Paleozoic<br />

strata of deep-water facies in western Guangxi.<br />

( 中 文 ). 邝 国 敦 ; 吴 浩 若 . 地 质 科 学 , 2002,<br />

37(2): 152-164<br />

详 细 描 述 了 分 别 位 于 桂 西 的 北 、 中 、 南<br />

部 的 几 个 晚 古 生 代 地 层 剖 面 , 据 此 建 立 桂 西<br />

晚 古 生 代 深 水 沉 积 的 地 层 序 列 , 其 岩 石 地 层<br />

单 位 自 下 而 上 可 归 入 广 西 原 有 的 平 恩 组 、<br />

罗 富 组 、 榴 江 组 、 五 指 山 组 、 鹿 寨 组 、 巴<br />

平 组 、 南 丹 组 、 四 大 寨 组 和 领 薅 组 。 和 这<br />

些 单 位 的 命 名 剖 面 比 较 , 桂 西 腹 地 的 同 期 地<br />

层 具 有 更 典 型 的 深 水 相 沉 积 , 并 含 大 量 玄 武<br />

岩 , 构 成 从 早 泥 盆 世 晚 期 到 晚 二 叠 世 末 的 连<br />

续 深 水 沉 积 。 桂 西 晚 古 生 代 为 广 海 远 洋 环<br />

境 , 其 中 孤 立 碳 酸 盐 台 地 上 泥 盆 - 石 炭 系 灰<br />

岩 中 出 现 的 二 叠 纪 “ 化 石 脉 ”, 是 古 特 提 斯 张<br />

裂 作 用 的 结 果 。<br />

2008010461<br />

北 祁 连 造 山 带 中 — 西 段 陆 壳 残 块 群 的 构<br />

造 — 地 层 特 征 = Tectono-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br />

of continent crustal remnants in<br />

central-western sector of the North Qilian<br />

Orogen. ( 中 文 ). 左 国 朝 ; 刘 义 科 ; 张 崇 . 地 质 科<br />

学 , 2002, 37(3): 302-312<br />

北 祁 连 造 山 带 是 一 条 多 旋 回 的 造 山 带 , 其<br />

最 大 特 点 是 早 古 生 代 岩 系 中 镶 嵌 有 众 多 大<br />

120


小 不 一 的 由 前 震 旦 系 变 质 岩 系 所 组 成 的 陆<br />

壳 残 块 群 , 它 们 源 于 晋 宁 期 末 , 统 一 的 巨 型 华<br />

北 古 大 陆 早 古 生 代 初 的 裂 解 。 寒 武 - 奥 陶 纪<br />

西 段 演 化 为 裂 谷 系 , 陆 壳 残 块 群 组 成 裂 谷 系<br />

的 正 性 隆 起 构 造 单 元 ; 中 段 发 育 微 洋 盆 沟 弧<br />

盆 体 系 , 在 南 缘 的 陆 壳 残 块 群 处 于 奥 陶 纪 活<br />

动 大 陆 边 缘 张 裂 带 上 , 并 构 成 被 晚 期 弧 后 盆<br />

地 及 裂 谷 分 开 后 的 陆 壳 基 底 部 位 , 少 数 陆 壳<br />

残 块 为 沟 弧 盆 体 系 中 的 孤 岛 隆 起 。 它 们 不<br />

是 由 中 祁 连 推 覆 来 的 飞 来 峰 或 是 外 来 移 置<br />

的 滑 覆 体 , 而 是 由 统 一 的 巨 型 华 北 古 大 陆 西<br />

南 缘 古 阿 拉 善 地 块 于 早 古 生 代 初 裂 解 后 向<br />

洋 或 裂 谷 演 化 过 程 中 残 留 其 中 的 大 小 不 一<br />

的 陆 壳 残 块 。 北 祁 连 早 奥 陶 世 海 域 与 现 在<br />

加 拿 大 北 部 巴 芬 湾 及 伊 丽 莎 白 女 王 群 岛 的<br />

构 造 格 局 相 似 。<br />

2008010462<br />

海 南 岛 泥 盆 — 石 炭 系 界 线 研 究 = Study on<br />

Devon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in Hainan<br />

Island,South China. ( 中 文 ). 胡 宁 ; 张 仁 杰 ; 冯<br />

少 南 . 地 质 科 学 , 2002, 37(3): 313-319<br />

通 过 对 新 建 立 的 海 南 岛 上 泥 盆 统 昌 江 组<br />

及 其 下 石 炭 统 南 好 组 多 重 地 层 的 综 合 研 究 ,<br />

并 以 首 次 发 现 的 南 好 组 底 部 的 河 流 相 砾 岩<br />

和 砂 砾 岩 为 标 志 , 指 出 海 南 岛 在 泥 盆 纪 末 期<br />

曾 发 生 大 规 模 海 退 事 件 , 这 恰 好 与 泥 盆 纪 —<br />

石 炭 纪 之 交 的 全 球 海 平 面 下 降 事 件 完 全 一<br />

致 。 不 仅 确 认 了 昌 江 组 与 南 好 组 为 平 行 不<br />

整 合 接 触 关 系 , 而 且 两 者 以 I 型 层 序 界 面 相<br />

隔 分 别 构 成 2 个 三 级 层 序 , 因 而 认 为 海 南 岛<br />

泥 盆 — 石 炭 纪 年 代 地 层 界 线 已 与 层 序 界 面<br />

重 合 为 一 个 共 同 的 分 界 面 — 平 行 不 整 合<br />

面 。<br />

2008010463<br />

俄 罗 斯 伏 尔 加 - 乌 拉 尔 Kazanian 与 全 球 二<br />

叠 纪 年 代 表 罗 德 阶 的 对 比 = Correlation of<br />

the Kazanian of the Volga–Urals with the<br />

Roadian of the global Permian scale. ( 英 文 ).<br />

Leonova T B. palaeoworld, 2007, 16(1-3):<br />

246-253<br />

Recent discovery of an ammonoid assemblage<br />

in the Kazanian of the Volga–Urals Region<br />

enable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Kazanian<br />

with the Roadian of the global Permian scale.<br />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mmonoid assemblage<br />

is similar to other assemblages from Arctic<br />

Canada, Novaya Zemlya, and the Verkhoyansk<br />

Region. The taxonomic diversity of<br />

Roadian ammonoids in the Boreal region is<br />

discussed, and existing data on their stratigraphic<br />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 are analyzed.<br />

2008010464<br />

西 藏 中 部 拉 萨 地 块 古 生 代 、 中 生 代 的 超 层<br />

序 研 究 = Recognition and correlation of supersequences<br />

in Lhasa Block,southern Tibet.<br />

( 中 文 ). 李 祥 辉 ; 王 成 善 ; 吴 瑞 忠 . 沉 积 学<br />

报 , 2002, 20(2): 179-187<br />

识 别 划 分 了 西 藏 南 部 拉 萨 地 块 ( 措 勤 盆<br />

地 ) 古 生 代 、 中 生 代 以 海 相 为 主 的 沉 积 地<br />

层 相 当 于 二 级 旋 回 的 超 层 序 11 个 (CQ 1 ~<br />

11), 其 中 早 古 生 代 3 个 (CQ 1 ~3 ) 古 生 代 4 个<br />

(CQ 4 ~7) 中 生 代 4 个 (CQ 8 ~11); 描 述 了 各 个<br />

超 层 序 的 特 征 ; 不 仅 在 地 块 内 进 行 了 超 层<br />

序 对 比 , 而 且 与 印 度 北 部 边 缘 ( 特 提 斯 喜<br />

马 拉 雅 ) 显 生 宙 的 超 层 序 进 行 了 比 较 和 讨<br />

论 。 研 究 表 明 , 除 早 古 生 代 外 , 藏 南 特 提<br />

斯 喜 马 拉 雅 和 萨 地 块 ( 措 勤 盆 地 ) 的 超 层<br />

序 在 数 量 、 延 时 、 结 构 方 面 极 不 相 同 , 与<br />

所 处 地 块 构 造 背 景 和 沉 积 盆 地 性 质 发 生 了<br />

变 化 有 关 。 提 出 早 古 生 代 拉 萨 地 块 与 印 度<br />

次 大 陆 同 属 冈 瓦 纳 相 区 ( 克 拉 通 上 的 陆 表<br />

海 ), 晚 古 生 代 早 期 以 后 它 们 已 不 属 同 一<br />

大 陆 , 整 个 晚 古 生 代 拉 萨 地 块 可 能 为 冈 瓦<br />

纳 与 劳 亚 大 陆 之 间 过 渡 带 的 一 部 分 , 中 生<br />

代 则 成 为 Cimmeria 次 大 陆 的 南 部 块 体 , 冈<br />

瓦 纳 大 陆 在 西 藏 境 内 的 北 界 应 为 雅 鲁 藏 布<br />

江 缝 合 带 。<br />

2008010465<br />

四 川 盆 地 早 古 生 代 灰 泥 丘 中 的 微 生 物 及 其<br />

造 岩 和 成 丘 作 用 = Microbial fossils and their<br />

biosedimentation & buildup in Paleozoic mud<br />

mounds, Sichuan Basin. ( 中 文 ). 张 廷 山 ; 沈 昭<br />

国 ; 兰 光 志 ; 王 顺 玉 ; 戴 鸿 鸣 . 沉 积 学 报 , 2002,<br />

20(2): 243-248 1 图 版 .<br />

作 为 生 物 礁 的 特 殊 类 型 , 灰 泥 丘 在 古 生<br />

代 十 分 发 育 , 许 多 学 者 都 认 为 它 们 是 通 过<br />

微 生 物 造 岩 作 用 而 形 成 的 , 而 且 , 也 在 现<br />

代 湖 泊 中 发 现 了 由 兰 菌 藻 的 生 命 活 动 所 形<br />

成 的 灰 泥 沉 积 物 及 灰 泥 丘 。 但 是 国 际 上 一<br />

直 没 有 在 古 生 代 灰 泥 丘 中 发 现 过 细 菌 等 微<br />

生 物 的 实 体 化 石 , 微 生 物 促 使 碳 酸 钙 沉<br />

淀 、 聚 集 的 能 力 和 机 理 也 不 明 确 。 四 川 盆<br />

地 北 缘 寒 武 纪 和 志 留 纪 灰 泥 丘 发 育 , 笔 者<br />

通 过 扫 描 电 镜 及 能 谱 分 析 , 在 国 际 上 首 次<br />

发 现 了 ( 川 西 北 志 留 纪 ) 灰 泥 丘 中 菌 藻 类<br />

微 生 物 的 实 体 化 石 及 其 特 征 的 造 岩 成 丘 现<br />

象 , 发 现 的 菌 藻 类 微 生 物 实 体 化 石 有 三 种<br />

类 型 :1. 表 面 光 滑 的 卵 形 球 体 型 ;2. 表 面<br />

粗 糙 的 球 体 型 ;3. 网 状 结 构 型 。 而 且 , 对<br />

121


寒 武 纪 和 志 留 纪 灰 泥 丘 凝 块 石 作 生 物 标 志<br />

化 合 物 分 析 也 证 明 了 其 有 机 质 生 源 为 菌 藻<br />

类 微 生 物 。 这 些 凝 块 石 灰 泥 丘 中 的 菌 藻 类<br />

实 体 化 石 都 显 示 了 不 同 的 沉 积 、 造 岩 和 成<br />

丘 功 能 , 因 而 证 实 了 微 生 物 在 形 成 古 生 代<br />

灰 泥 丘 中 具 重 要 作 用 。<br />

2008010466<br />

四 川 盆 地 东 部 晚 二 叠 世 - 早 三 叠 世 飞 仙 关<br />

期 礁 、 滩 特 征 与 海 平 面 变 化 = The characteristics<br />

of reef and bank and the fluctuation of<br />

sea-level in Feixianguan period of Late Permian-Early<br />

Triassic, East Sichuan Basin. ( 中<br />

文 ). 王 兴 志 ; 张 帆 ; 马 青 ; 杨 满 平 ; 王 一 刚 ; 文 应<br />

初 ; 杨 雨 ; 张 静 . 沉 积 学 报 , 2002, 20(2): 249-<br />

254<br />

据 四 川 盆 地 东 部 上 二 叠 统 一 下 三 叠 统 飞<br />

仙 关 组 沉 积 特 征 和 储 层 分 布 规 律 , 认 为 区<br />

内 长 兴 组 生 物 礁 和 飞 仙 关 组 鲕 粒 滩 特 征 和<br />

分 布 与 海 平 面 升 降 有 关 。 长 兴 期 生 物 礁 发<br />

育 于 海 平 面 快 速 上 升 阶 段 的 缓 坡 坡 折 地 带<br />

和 缓 坡 内 的 局 部 , 当 生 物 礁 的 生 长 速 度 低<br />

于 海 平 面 的 上 升 速 度 时 , 形 成 海 侵 追 补 型<br />

生 物 礁 , 当 生 物 礁 生 长 速 度 大 于 海 平 面 上<br />

升 速 度 时 , 则 构 成 海 侵 并 进 型 生 物 礁 ; 飞<br />

仙 关 鲕 粒 滩 形 成 于 海 平 面 下 降 阶 段 的 台 地<br />

边 缘 和 台 内 局 部 地 区 , 单 一 台 地 边 缘 鲕 粒<br />

滩 分 布 广 、 厚 度 大 , 而 台 内 鲕 粒 滩 数 量 虽<br />

多 , 但 单 一 厚 度 小 , 分 布 范 围 窄 。 总 体 来<br />

看 , 长 兴 生 物 礁 发 育 层 位 逐 渐 向 海 侵 方 向<br />

升 高 , 而 飞 仙 关 鲕 粒 滩 随 海 退 的 进 行 , 向<br />

台 地 增 生 方 向 迁 移 。 区 内 上 二 叠 统 - 下 三 叠<br />

统 飞 仙 关 组 是 一 次 较 大 规 模 海 平 面 升 降 过<br />

程 中 的 产 物 , 海 侵 始 于 吴 家 坪 初 期 , 长 兴<br />

期 海 平 面 快 速 上 升 , 至 飞 仙 关 初 期 达 到 最<br />

高 海 平 面 , 海 平 面 开 始 下 降 , 直 至 飞 仙 关<br />

末 期 。<br />

2008010467<br />

晚 奥 陶 世 五 峰 期 扬 子 海 盆 海 平 面 变 化 旋 回<br />

与 古 水 体 深 度 = The eustatic cycles and the<br />

depth of water mass of the latest Ordovician<br />

Wufengian in the Yangtse Basin. ( 中 文 ). 何 卫<br />

红 ; 汪 啸 风 ; 卜 建 军 . 沉 积 学 报 , 2002, 20(3):<br />

367-373 2 图 版 .<br />

通 过 晚 奥 陶 世 五 峰 期 扬 子 海 盆 的 古 地 理<br />

格 局 、 岩 性 及 生 物 发 行 的 纵 向 变 化 、Ce 异<br />

常 变 化 的 旋 回 性 和 生 物 群 对 海 水 深 度 的 指<br />

示 作 用 的 讨 论 , 认 为 扬 子 海 盆 晚 奥 陶 世 五<br />

峰 期 经 历 了 5 个 旋 回 的 海 平 面 变 化 , 海 水<br />

最 浅 为 50~80 m( 观 音 桥 层 ), 海 水 最 深<br />

约 500 m 左 右 。<br />

2008010468<br />

苏 皖 地 区 石 炭 系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 Study<br />

on outcrop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Carboniferous<br />

strata in Anhui and Jiangsu Province,<br />

China. ( 中 文 ). 林 春 明 ; 张 顺 ; 王 淑 君 ; 刘<br />

家 润 ; 凌 洪 飞 . 沉 积 学 报 , 2002, 20(4): 537-<br />

544<br />

应 用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学 基 本 原 理 和 方 法 ,<br />

在 详 细 的 岩 石 岩 相 学 、 沉 积 学 。 地 球 化 学<br />

研 究 和 精 细 的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基 础 上 , 对 苏<br />

皖 地 区 石 炭 系 地 层 进 行 了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研<br />

究 。 阐 述 了 沉 积 层 序 的 各 种 界 面 的 露 头 标<br />

志 , 探 讨 了 三 级 层 序 和 层 序 区 域 对 比 的 基<br />

本 特 征 。 研 究 表 明 , 苏 皖 地 区 石 炭 系 可 识<br />

别 出 9 种 主 要 岩 相 、20 种 微 相 和 11 个 三 级<br />

沉 积 层 序 。I 型 沉 积 层 序 边 界 识 别 标 志 有 地<br />

表 或 海 底 侵 蚀 、 地 层 上 超 , 界 面 上 下 岩 性<br />

岩 相 、 古 生 物 及 氧 碳 同 位 素 值 的 突 变 , 界<br />

面 的 区 域 可 对 比 性 等 , 在 研 究 区 主 要 表 现<br />

为 古 风 化 壳 面 、 古 岩 溶 面 、 侵 蚀 面 和 暴 露<br />

面 四 种 类 型 。 陆 表 海 盆 海 水 较 浅 , 沉 积 物<br />

常 露 出 水 面 而 遭 受 侵 假 冒 , 形 成 较 多 的 I<br />

型 层 序 边 界 。 三 级 层 序 发 育 TST,LST 不<br />

发 育 或 难 以 识 别 。<br />

2008010469<br />

皖 南 地 区 奥 陶 系 层 序 地 层 学 分 析 = Analysis<br />

of the Ordovician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br />

southern Anhui. ( 中 文 ). 吴 跃 东 ; 钟 华 明 . 现 代<br />

地 质 , 2002, 16(1): 45-52<br />

皖 南 东 至 地 区 奥 陶 系 在 地 层 分 区 上 可 以<br />

分 为 下 扬 子 地 层 分 区 、 过 渡 地 层 分 区 和 江<br />

南 地 层 分 区 , 在 沉 积 相 上 可 分 为 台 地 、 斜<br />

坡 与 盆 地 沉 积 。 通 过 对 位 地 台 地 、 斜 坡 和<br />

盆 地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的 研 究 , 分 别 将 奥 陶 纪<br />

地 层 自 下 而 上 划 分 为 3 个 I 类 沉 积 层 序 和 2<br />

个 Ⅱ 类 沉 积 层 序 , 并 详 细 分 析 了 每 个 沉 积<br />

层 序 各 体 系 域 的 特 征 。 区 内 的 奥 陶 系 总 体<br />

为 一 向 上 变 深 的 沉 积 层 序 , 经 历 了 镶 边 陆<br />

棚 - 淹 没 台 地 - 浅 海 盆 地 3 个 演 化 阶 段 ,<br />

其 盆 地 呈 北 西 浅 、 南 东 深 的 沉 积 构 造 格<br />

局 。<br />

2008010470<br />

藏 南 康 马 地 区 石 炭 系 - 二 叠 系 研 究 新 进 展 =<br />

New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ermian-<br />

Carboniferous in the Kangmar region, southern<br />

Tibet. ( 中 文 ). 陈 俊 兵 ; 徐 兴 永 ; 李 文 庆 ; 贡<br />

布 . 现 代 地 质 , 2002, 16(3): 237-242<br />

122


根 据 西 藏 江 孜 幅 和 亚 东 幅 1:25 万 区 域<br />

地 质 调 查 工 作 的 成 果 , 阐 述 了 西 藏 康 马 地<br />

区 石 炭 系 - 二 叠 系 统 的 划 分 方 案 ; 并 根 据 新<br />

采 集 的 腕 足 采 、 单 体 珊 瑚 和 菊 石 等 化 石 组<br />

合 , 讨 论 了 各 组 的 地 层 时 代 , 认 为 本 区 二<br />

叠 纪 沉 积 作 用 可 延 续 到 晚 二 叠 世 早 期 ( 吴<br />

家 坪 期 ), 在 原 二 叠 系 白 定 浦 组 之 上 建 立<br />

了 一 个 新 组 - 江 浦 组 (P 3 j)。 结 合 邻 区 的 地<br />

层 对 比 , 分 辨 出 2 个 伸 展 不 整 合 ;2 个 Ⅰ 类<br />

不 整 合 和 3 个 Ⅱ 类 不 整 合 。 最 后 初 步 分 析<br />

了 康 马 地 区 杂 砾 岩 的 成 因 , 认 为 其 与 冰 期<br />

一 间 冰 期 冻 融 环 境 下 的 滨 岸 附 近 古 水 道 重<br />

力 流 有 关 。<br />

2008010471<br />

滇 黔 桂 盆 地 及 其 邻 区 晚 古 生 代 层 序 地 层 格<br />

架 及 相 对 海 平 面 变 化 = Sequencestratigraphic<br />

framework and relative sealevel<br />

changes of Late Paleozoic in the Dianqiangui<br />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 中 文 ). 梅 冥 相 ;<br />

马 永 生 ; 高 金 汉 ; 孟 庆 芬 ; 易 定 红 ; 李 东 海 . 现 代<br />

地 质 , 2002, 16(4): 365-373<br />

受 同 生 断 裂 的 控 制 , 在 晚 古 生 代 滇 黔 桂<br />

盆 地 及 邻 区 形 成 特 殊 的 “ 台 - 盆 - 丘 - 槽 ” 的 古<br />

地 理 格 局 , 发 育 了 复 杂 而 有 序 的 盆 地 充 填<br />

序 列 。 根 据 三 级 沉 积 层 序 的 两 大 特 性 , 在<br />

滇 黔 桂 盆 地 及 邻 区 的 晚 古 生 代 地 层 中 识 别<br />

的 25 个 三 级 沉 积 层 序 ; 以 地 层 记 录 中 的 两<br />

种 相 变 面 和 两 种 穿 时 性 界 面 为 关 键 。 建 立<br />

了 晚 古 生 代 的 区 域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研 究 表<br />

明 , 地 层 记 录 中 的 层 序 界 面 大 致 可 以 划 分<br />

为 4 种 类 型 。 即 构 造 不 整 合 面 , 沉 积 不 整<br />

合 面 , 淹 没 不 整 合 面 以 及 它 们 的 相 关 面 ,<br />

而 且 它 们 还 可 以 进 一 步 归 为 暴 露 间 断 面 以<br />

及 加 深 间 断 面 两 种 范 畴 的 界 面 。<br />

2008010472<br />

南 祁 连 那 尔 宗 及 邻 区 中 二 叠 世 一 早 、 中 三<br />

叠 世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 Characteristics of sequence-stratigraphy<br />

of Middle Permian to<br />

Early-Middle Triassic Epoch in Naerzong and<br />

its adjacent area, South Qilian. ( 中 文 ). 邓 中 林 ;<br />

王 青 海 ; 朱 跃 生 ; 安 守 文 ; 贾 春 兴 . 青 海 地<br />

质 , 2001, 11(1): 11-15<br />

在 稳 定 的 南 祁 连 地 区 , 对 中 二 叠 世 -<br />

早 、 中 三 叠 世 地 层 进 行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研<br />

究 , 建 立 了 2 个 三 级 层 序 (OS 1 、OS 2 ),<br />

分 别 由 不 同 的 副 层 序 组 合 而 成 , 每 个 层 序<br />

又 发 育 TST、HST 以 及 SS, 但 缺 乏 SMST。<br />

层 序 的 发 育 与 全 球 海 平 面 的 变 化 有 密 切 关<br />

系 , 构 造 运 动 的 持 续 作 用 , 使 南 祁 连 地 区<br />

海 平 面 变 化 频 繁 , 对 该 地 区 层 序 地 层 的 组<br />

成 具 有 直 接 影 响 。<br />

2008010473<br />

川 东 长 兴 组 生 物 礁 的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研<br />

究 = Research of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br />

stratigraphy reef association in Changxing<br />

Formation of Permian, East Sichuan. ( 中 文 ).<br />

谢 继 容 . 矿 物 岩 石 , 2002, 22(1): 49-54<br />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是 近 年 来 层 序 地 层 的<br />

新 发 展 , 它 极 大 地 提 高 了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的 分<br />

辨 率 和 储 层 预 测 的 准 确 性 , 对 油 气 勘 探 具 有<br />

重 要 意 义 。 文 章 简 要 介 绍 了 高 分 辨 率 层 序<br />

地 层 在 川 东 长 兴 组 生 物 礁 组 合 中 的 尝 试 研<br />

究 , 包 括 利 用 岩 芯 资 料 划 分 基 准 面 短 期 旋 回 ;<br />

利 用 岩 芯 标 定 , 建 立 岩 芯 基 准 面 的 测 井 响 应<br />

关 系 ; 并 建 立 了 短 期 、 中 期 、 长 期 三 级 次 的<br />

基 准 面 旋 回 。 在 此 基 础 上 , 运 用 基 准 面 旋 回<br />

的 原 理 对 川 东 开 江 地 区 长 兴 组 生 物 礁 组 合<br />

进 行 了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对 比 分 析 , 并 建 立<br />

了 高 分 辨 率 等 时 地 层 格 架 。<br />

2008010474<br />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上 古 生 界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br />

分 析 = Analysis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br />

stratigraphy for Upper Paleozoic in Ordos Basin.<br />

( 中 文 ). 郑 荣 才 ; 文 华 国 ; 梁 西 文 . 矿 物 岩<br />

石 , 2002, 22(4): 66-74<br />

按 基 准 面 旋 回 原 理 ,, 将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上<br />

古 生 界 本 溪 组 (C 2 b)、 太 原 组 (P 1 t)、 山 西<br />

组 (P 1 s) 和 下 石 盒 子 组 (P 1 xs) 划 分 为 3 个 超<br />

长 期 、8 个 长 期 、19 个 中 期 和 62 个 短 期 旋<br />

回 层 序 ; 较 为 详 细 地 介 绍 了 各 级 别 层 序 的 结<br />

构 类 型 、 叠 加 样 式 和 沉 积 演 化 序 列 ; 建 立 以<br />

长 期 旋 回 层 序 为 年 代 地 层 框 架 , 中 期 旋 回 层<br />

序 为 等 时 地 层 对 比 单 元 的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并<br />

讨 论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与 天 然 气 藏 的 关<br />

系 。<br />

2008010475<br />

安 徽 巢 湖 凤 凰 山 剖 面 石 炭 系 微 相 和 层 序 地<br />

层 特 征 = Carboniferous microfacies and sequence<br />

stratigraphy of Fenghuangshan profile<br />

in Chaohu of Anhui Province, China. ( 中 文 ).<br />

林 春 明 ; 黄 志 诚 ; 刘 家 润 ; 凌 洪 飞 ; 张 顺 ; 赵 彦 彦 .<br />

岩 石 学 报 , 2002, 18(3): 424-432 1 图 版 .<br />

应 用 露 头 层 序 地 层 学 基 本 原 理 和 方 法 ,<br />

对 巢 湖 凤 凰 山 石 炭 系 剖 面 进 行 重 新 研 究 。<br />

巢 湖 凤 凰 山 石 炭 系 总 厚 度 为 79.02m, 在<br />

这 个 剖 面 中 可 以 识 别 出 6 种 主 要 岩 相 、18<br />

种 微 相 和 11 个 三 级 沉 积 层 序 , 其 中 六 个 三<br />

级 沉 积 层 序 属 于 I 型 沉 积 沉 序 , 三 个 属 于<br />

123


Ⅱ 型 沉 积 层 序 , 缺 失 第 9 和 第 10 沉 积 层<br />

序 。 三 级 沉 积 层 序 在 不 同 的 古 地 理 单 元 和<br />

不 同 的 沉 积 环 境 中 可 以 进 行 对 比 。 根 据 各<br />

微 相 特 征 和 成 因 , 揭 示 了 沉 积 间 断 面 上 存<br />

在 的 多 期 古 岩 溶 现 象 。 阐 述 了 三 级 层 序 及<br />

其 对 应 的 三 级 海 平 面 升 降 旋 回 的 特 征 。<br />

2008010476<br />

三 级 层 序 界 面 野 外 露 头 的 识 别 判 断 标 志 - 以<br />

南 盘 江 坳 陷 晚 古 生 界 地 层 为 例 = Identificaton<br />

marks on the field outcrop of threegrade<br />

sequence interface. ( 中 文 ). 张 国 常 . 贵<br />

州 地 质 , 2002, 19(2): 93-98<br />

在 岩 性 及 岩 相 观 察 基 础 上 以 不 同 类 型 的<br />

米 级 旋 回 层 序 作 为 分 层 和 描 述 地 层 的 基 本<br />

工 作 单 元 , 把 米 级 旋 回 层 序 及 有 序 叠 加 形<br />

式 作 为 识 别 三 级 层 序 的 基 础 , 通 过 野 外 露<br />

头 的 详 细 观 察 、 描 述 认 为 : 在 南 盘 江 坳 陷<br />

晚 古 生 界 地 层 中 SB 1 型 层 序 界 面 是 以 区 域 平<br />

行 不 整 合 面 、 古 风 化 壳 、 古 土 壤 层 、 下 伏<br />

地 层 的 强 烈 白 云 石 化 以 及 沉 积 物 转 化 面 为<br />

识 别 标 志 ;SB 2 型 层 序 界 面 是 以 沉 积 物 转 化<br />

面 、 地 层 结 构 转 化 面 及 古 土 壤 层 为 识 别 标<br />

志 :SB 3 型 层 序 界 面 是 以 凝 缩 段 直 接 覆 盖 在<br />

下 伏 地 层 之 上 为 识 别 标 志 ;SB 型 层 序 界 面<br />

是 以 上 下 地 层 的 岩 性 组 合 、 地 层 结 构 转 化<br />

面 及 年 代 地 层 为 识 别 标 志 。<br />

2008010477<br />

贵 州 丹 寨 — 三 都 中 上 寒 武 统 露 头 层 序 地 层<br />

学 研 究 = Study o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br />

of the outcrop of the Cambrian in Danzhai-<br />

Sandu, Guizhou. ( 中 文 ). 王 贤 ; 张 秀 莲 . 贵 州<br />

地 质 , 2002, 19(4): 242-248<br />

作 者 对 贵 州 丹 寨 一 三 都 中 上 寒 武 统 两 个<br />

碳 酸 盐 岩 露 头 剖 面 进 行 了 层 序 地 层 学 研<br />

究 , 识 别 出 5 个 ( 三 级 ) 层 序 。 其 中 , 寒<br />

武 系 顶 界 和 都 柳 江 组 中 部 有 I 型 层 序 边<br />

界 , 其 余 为 II 型 层 序 边 界 。 论 述 了 该 区 构<br />

造 演 化 史 , 指 出 由 于 构 造 升 降 运 动 , 两 露<br />

头 剖 面 的 沉 积 环 境 发 生 变 化 。 受 海 洋 物 理<br />

化 学 条 件 的 控 制 , 碳 酸 盐 岩 生 产 率 以 及 生<br />

物 种 群 显 著 变 化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影 响 了 碳<br />

酸 盐 岩 台 地 的 堆 积 。 诸 多 因 素 都 对 碳 酸 盐<br />

岩 地 层 层 序 或 沉 积 相 在 横 向 上 和 纵 向 上 的<br />

展 布 和 排 列 形 式 有 重 要 的 控 制 作 用 。 在 寒<br />

武 纪 时 , 区 内 有 两 个 沉 积 模 式 : 一 为 广 阔<br />

的 坡 缓 底 平 的 广 海 陆 棚 模 式 , 形 成 于 早 寒<br />

武 纪 ; 二 为 台 地 ( 斜 坡 )- 广 海 ( 盆 地 )<br />

沉 积 模 式 , 形 成 于 中 晚 寒 武 纪 。<br />

2008010478<br />

晚 古 生 代 热 带 气 候 对 冈 瓦 纳 冰 川 减 退 的 响<br />

应 = Late Paleozoic tropical climate response<br />

to Gondwanan deglaciation. ( 英 文 ). Poulsen C<br />

J; Pollard D; Montañez I P; Rowley D. Geology,<br />

2007, 35(9): 771-774<br />

Coupled climate-biome model simulations<br />

of the late Paleozoic were developed to<br />

determine the response of Pangean tropical<br />

climate to Gondwanan deglaciation. The<br />

model simulations predict substantial changes<br />

over equatorial Pangea including continental<br />

drying, a reversal of equatorial winds, warming,<br />

heavier 18 O values of meteoric precipitation,<br />

and the expansion of deserts and the contraction<br />

of forests. The magnitude of these<br />

tropical responses is sensitive to the extent of<br />

Gondwana continental ice and the deglacial<br />

rise in atmospheric pCO 2 , boundary conditions<br />

that are not well known for the late Paleozoic.<br />

Nonetheless the model predictions are<br />

consistent with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br />

trends determined from terrestrial proxy data,<br />

implying that the deglaciation of Gondwana<br />

was a transformational climate event in tropical<br />

Pangea.<br />

2008010479<br />

北 美 和 东 欧 跨 越 全 球 莫 斯 科 阶 - 卡 西 莫 夫 阶 -<br />

格 舍 尔 阶 界 线 间 隔 期 的 旋 回 层 [“ 数 字 化 ”] 对<br />

比 和 生 物 地 层 = Cyclothem ["digital"] correlation<br />

and biostratigraphy across the global<br />

Moscovian-Kasimovian-Gzhelian stage<br />

boundary interval (Middle-Upper Pennsylvanian)<br />

in North America and eastern Europe.<br />

( 英 文 ). Heckel P H; Alekseev A; SBarrick J E;<br />

Boardman D R; et al. Geology, 2007, 35(7):<br />

607-610<br />

The long-standing difficulty of correlating<br />

Pennsylvanian strata among provincial<br />

faunal regions is resolved by effecting "digital"<br />

correlation of major glacial-eustatic<br />

cyclothems that represent high-stands when<br />

certain species achieved more global distribution<br />

than usual. In the late Moscovian–early<br />

Gzhelian (late Desmoinesian–early Virgilian)<br />

succession in the midcontinent United States,<br />

several major cyclothems are correlated, by<br />

both conodont species in common and<br />

cyclothem scale, with cyclothems in Russia<br />

(Moscow Basin) and Ukraine (Donets Basin),<br />

and the remaining cyclothems fit into the<br />

framework by position and scale. In this way<br />

the suggested event marker for the global<br />

Kasimovian-Gzhelian stage boundary (first<br />

appearance of Idiognathodus simulator) is<br />

supported, while possible event markers for<br />

124


the Moscovian-Kasimovian boundary await<br />

further evaluation.<br />

2008010480<br />

黔 桂 地 区 二 叠 系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及 相 对 海 平<br />

面 变 化 研 究 = Study 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br />

framework and relative sea-level<br />

changes of the Permian in Guizhou and<br />

Guangxi areas, South China. ( 中 文 ). 梅 冥 相 ;<br />

高 金 汉 ; 易 定 红 ; 孟 庆 芬 ; 李 东 海 . 高 校 地 质 学<br />

报 , 2002, 8(3): 318-333<br />

黔 桂 地 区 的 二 叠 系 以 其 明 显 的 相 分 异 而<br />

引 人 注 目 , 在 连 陆 台 地 上 发 育 煤 系 地 层 ,<br />

而 在 连 陆 台 地 边 缘 及 孤 立 台 地 上 发 育 海 绵<br />

生 物 礁 , 形 成 一 个 典 型 的 “ 台 - 盆 - 丘 - 槽 ” 的<br />

古 地 理 格 局 , 并 且 相 分 异 最 明 显 的 时 期 正<br />

好 是 生 物 礁 发 育 的 时 期 。 二 叠 系 包 括 三 个<br />

统 即 船 山 统 、 阳 新 统 和 乐 平 统 , 船 山 统 与<br />

阳 新 统 之 交 的 黔 桂 运 动 主 幕 不 整 合 面 以 及<br />

阳 新 统 和 乐 平 统 之 交 的 东 吴 运 动 主 幕 不 整<br />

合 面 特 征 明 显 , 同 时 还 代 表 了 沉 积 盆 地 性<br />

质 发 生 较 大 变 化 的 界 面 。 在 二 叠 系 中 , 船<br />

山 统 与 下 伏 石 炭 系 顶 部 的 地 层 构 成 1 个 三<br />

级 沉 积 层 序 (SQ19), 阳 新 统 包 含 4 个 三<br />

级 层 序 (SQ20~SQ23), 乐 平 统 包 括 2 个<br />

三 级 层 序 (SQ24,SQ25)。 该 地 区 的 另 一<br />

个 特 点 是 在 二 叠 纪 与 三 叠 纪 之 交 发 生 了 较<br />

为 典 型 的 台 地 淹 没 事 件 , 形 成 一 个 较 为 典<br />

型 的 淹 没 不 整 合 面 。 因 此 , 层 序 界 面 类 型<br />

可 以 根 据 其 所 代 表 的 地 质 涵 义 而 划 分 为 四<br />

大 类 型 : 构 造 不 整 合 面 、 沉 积 不 整 合 面 、<br />

淹 没 不 整 合 面 以 及 它 们 的 相 关 面 。<br />

2008010481<br />

邵 阳 盆 地 二 叠 纪 层 序 地 层 初 步 研 究 = Primary<br />

study on strata of Permain in Shaoyang<br />

basin. ( 中 文 ). 何 欣 ; 孙 海 清 . 湖 南 地 质 , 2002,<br />

21(1): 1-6<br />

邵 阳 盆 地 是 湘 中 陆 表 海 盆 的 一 部 分 , 二<br />

叠 纪 地 层 以 育 完 整 , 微 相 类 型 齐 全 。 基 本<br />

层 序 类 型 总 体 上 有 局 限 碳 酸 盐 台 地 变 浅 旋<br />

回 型 、 较 深 水 台 盆 相 硅 泥 质 沉 积 的 韵 律 式<br />

非 旋 回 型 及 三 角 洲 相 碎 屑 岩 类 中 的 向 上 变<br />

粗 或 变 细 型 3 个 大 类 。 纵 向 堆 积 结 构 , 识<br />

别 出 了 陆 架 边 缘 体 系 域 、 海 侵 体 系 域 、 凝<br />

缩 段 及 高 水 位 体 系 域 , 进 而 归 并 出 III 级 层<br />

序 4 个 , 论 述 了 层 序 格 架 及 横 向 变 化 特<br />

征 ; 指 出 沉 积 锰 矿 与 早 期 高 水 位 体 系 域 、<br />

煤 矿 与 陆 架 边 缘 体 系 域 相 关 联 。<br />

2008010482<br />

湘 南 其 昌 岭 基 底 起 区 泥 盆 纪 地 层 格 架 探 讨<br />

= Discussion on stratum frame of Devonian in<br />

upheaval zone of Qichang mountain basement,<br />

South Hunan. ( 中 文 ). 陈 贵 玖 ; 郭 爱 民 ; 唐 分 配 ;<br />

龚 述 清 . 湖 南 地 质 , 2002, 21(4): 261-264,274<br />

其 昌 岭 基 底 隆 起 区 泥 盆 纪 地 层 方 布 , 在<br />

不 同 的 区 域 了 不 同 的 岩 石 组 合 , 在 分 析 研<br />

究 了 各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的 基 本 特 征 和 分 布 善<br />

的 基 础 上 , 分 东 部 、 中 部 、 西 部 三 个 区 域<br />

时 、 空 两 个 方 面 , 对 区 内 泥 盆 纪 地 层 的 基<br />

本 格 架 作 了 探 讨 。<br />

2008010483<br />

试 论 准 噶 尔 石 炭 纪 - 三 叠 纪 重 要 气 候 事 件 =<br />

Key climatic evenets during Carboniferous-<br />

Triassic in Junggar. ( 中 文 ). 李 强 ; 吴 绍 祖 ; 屈<br />

迅 ; 李 永 安 . 新 疆 地 质 , 2002, 20(3): 192-195<br />

准 噶 尔 石 炭 纪 — 三 叠 纪 经 历 了 4 次 重 要<br />

的 气 候 事 件 , 即 晚 石 炭 世 降 温 事 件 、 中 二<br />

叠 世 温 室 事 件 、 晚 二 叠 世 - 早 三 叠 世 干 旱 事<br />

件 和 中 - 晚 三 叠 世 潮 湿 事 件 。 古 气 候 的 发 展<br />

往 往 有 周 期 性 , 每 个 大 的 周 期 又 常 常 是 许<br />

多 水 的 波 动 ( 小 周 期 ) 发 展 积 聚 的 结 果 ,<br />

这 种 周 期 性 变 化 与 地 球 在 太 阳 系 中 的 位<br />

置 、 大 气 圈 、 海 洋 、 极 地 冰 川 系 统 的 变<br />

化 、 火 山 喷 发 以 及 块 体 位 移 有 着 紧 密 的 联<br />

系 。<br />

2008010484<br />

加 拿 大 育 空 北 部 和 北 极 阿 拉 斯 加 邻 近 地 区<br />

泥 盆 纪 和 石 炭 纪 古 地 理 和 造 山 运 动 = Devonian-Carboniferous<br />

paleogeography and<br />

orogenesis, northern Yukon and adjacent Arctic<br />

Alaska. ( 英 文 ). Lane L S. Canadian Journal<br />

of Earth Sciences, 2007, 44(5): 679-694<br />

Surface and Subsurface data from northern<br />

Yukon document a northward facies transition<br />

from shelf carbonates to basinal graptolitic<br />

shales and cherts from Late Cambrian to Early<br />

Devonian time. Parts of this north-facing continental<br />

margin were deformed during separate<br />

orogenic events of Early Devonian and Early<br />

Carboniferous ages. The first event, the Romanzof<br />

Orogeny, is identified in exposures<br />

across northwestern Yukon, in adjacent northeastern<br />

Alaska, and locally in the subsurface<br />

of the Alaska North Slope. It resulted in tight<br />

folds, north-directed thrust faults, and intrusion<br />

by Late Devonian posttectonic granitic<br />

plutons. Notwithstanding the thrust-fault orientations,<br />

southward diminution of deformation<br />

intensity combined with facies variations<br />

suggest that tectonic transport was generally<br />

southward. Evidence for an Early Carbonifer-<br />

125


ous event is preserved in the northern<br />

Richardson Mountains and locally in the subsurface<br />

of the Mackenzie Delta region. It consists<br />

of detached open folds and minor thrust<br />

faults.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front<br />

northern Yukon document the location and<br />

orientation of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deformation<br />

front, and define a regional tectonic<br />

transport direction toward the south or southeast.<br />

This event is a distal foreland element of<br />

the Ellesmerian Orogeny (sensu stricto) of the<br />

Canadian Arctic Islands and is distinct from<br />

the Romanzof event in age, intensity, and extent.<br />

Endicott and Lisburne group strata, deposited<br />

on a south west-facing subsiding shelf,<br />

overstep rocks deformed by the Romanzof<br />

event even as Ellesmerian deformation encroached<br />

from the north.<br />

2008010485<br />

齐 姆 根 — 桑 株 河 地 区 石 炭 — 二 叠 纪 地 层 划<br />

分 及 对 比 = Sub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br />

Carboniferous-Permian in Qimugen-<br />

Sangzhuhe area. ( 中 文 ). 奚 伯 雄 ; 张 健 ; 刘 增 仁 .<br />

新 疆 地 质 , 2002, 20(S1): 58-66<br />

齐 姆 根 — 桑 株 河 地 区 石 炭 — 二 叠 系 分 布<br />

广 泛 , 层 位 齐 全 , 化 石 丰 富 . 据 实 测 剖 面 及 系 统<br />

采 集 的 类 及 腕 足 、 牙 形 石 、 孢 粉 等 化 石 较<br />

准 确 地 厘 定 了 石 炭 — 二 叠 系 各 地 层 单 元 界<br />

线 和 岩 石 组 合 特 征 , 自 下 而 上 划 分 出 卡 拉 巴<br />

西 塔 克 组 、 克 里 塔 克 组 、 和 什 拉 甫 组 、 卡<br />

拉 乌 依 组 、 阿 孜 干 组 、 塔 哈 奇 组 和 克 孜 里<br />

奇 曼 组 、 棋 盘 组 、 普 司 格 组 、 达 里 约 尔<br />

组 、 杜 瓦 组 , 其 中 下 石 炭 统 仅 分 布 于 莫 莫 克<br />

以 西 . 早 二 叠 世 中 晚 期 — 晚 二 叠 世 早 期 新 藏<br />

公 路 以 东 普 司 格 组 属 河 流 - 湖 泊 - 冲 积 扇 相 沉<br />

积 , 莫 莫 克 — 齐 姆 根 地 区 棋 盘 组 , 达 里 约 尔 组<br />

以 浅 海 相 与 河 流 三 角 洲 相 交 互 沉 积 及 湖 泊 -<br />

河 流 相 沉 积 为 特 征 , 晚 二 叠 世 晚 期 仅 于 新 藏<br />

公 路 以 东 沉 积 冲 积 扇 - 扇 三 角 洲 相 的 杜 瓦 组 .<br />

2008010486<br />

济 源 西 部 石 炭 二 叠 系 层 序 地 层 学 特 征 =<br />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ermo-<br />

Carboniferous sequances in western Jiyuan.<br />

( 中 文 ). 王 丽 萍 ; 苏 现 波 . 煤 田 地 质 与 勘<br />

探 , 2002, 30(1): 4-7<br />

根 据 野 外 露 头 观 测 , 结 合 勘 探 阶 段 的 资<br />

料 , 对 河 南 省 济 源 西 部 石 炭 二 叠 系 层 序 地<br />

层 学 特 征 进 行 了 系 统 研 究 , 探 讨 了 聚 煤 作<br />

用 的 控 制 因 素 , 首 次 发 现 河 南 省 境 域 内 石<br />

炭 纪 的 河 流 与 三 角 洲 沉 积 , 并 指 出 中 条 山<br />

可 能 是 石 炭 二 叠 纪 重 要 的 物 源 区 。 该 区 层<br />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对 河 南 省 石 炭 二 叠 纪 古 地 理<br />

再 造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br />

2008010487<br />

巴 楚 隆 起 与 阿 瓦 提 凹 陷 寒 武 系 及 奥 陶 系 沉<br />

积 古 地 理 分 析 = Sedimentology and palaeogeography<br />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in<br />

Bachu uplift and Awati depression, the Tarim<br />

Basin. ( 中 文 ). 何 宏 ; 彭 苏 萍 ; 邵 龙 义 ; 高 云 峰 ;<br />

时 宗 波 . 煤 田 地 质 与 勘 探 , 2002, 30(6): 1-4<br />

根 据 野 外 露 头 、 钻 井 资 料 分 析 , 对 塔 里<br />

木 盆 地 巴 楚 隆 起 东 部 和 阿 瓦 提 凹 陷 东 南 部<br />

寒 武 系 和 奥 陶 系 进 行 了 沉 积 与 古 地 理 分<br />

析 。 研 究 表 明 , 该 区 寒 武 系 和 奥 陶 系 总 体<br />

上 表 现 为 从 深 - 浅 - 深 的 沉 积 环 境 深 化 过 程 。<br />

早 寒 武 世 早 期 经 历 了 短 暂 的 深 水 盆 地 环 境<br />

后 , 自 早 寒 武 世 中 晚 期 至 中 寒 武 世 演 变 为<br />

局 限 台 地 —— 蒸 发 盐 台 地 环 境 ; 晚 寒 武 世<br />

至 早 奥 陶 世 海 平 面 开 始 逐 渐 上 升 , 以 开 阔<br />

台 地 环 境 为 主 , 至 晚 奥 陶 世 中 期 演 变 为 台<br />

地 边 缘 斜 坡 环 境 。<br />

2008010488<br />

欧 洲 Variscan 一 些 晚 石 炭 世 盆 地 的 比 较 分<br />

析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ome Late<br />

Carboniferous basins of Variscan Europe. ( 英<br />

文 ). Oplustil S; Clear C J. Geological Magazine,<br />

2007, 144(3): 417-448<br />

Vegetation diversity and pattern changes,<br />

and their relation to tectono-sedimentary histories<br />

are compared between selected<br />

Euramerican Late Palaeozoic coalfields, to<br />

understand better the controls on the dynamics<br />

of the Pennsylvanian terrestrial ecosystems<br />

and to demonstrate the problems with comparing<br />

data from various basins. The analysis is<br />

based on data from the following basins of<br />

different geotectonic and palaeogeographical<br />

positions: the cratonic Pennines Basin, the<br />

foreland South Wales and Upper Silesia basins,<br />

and the fault-related Intra Sudetic and<br />

Central and Western Bohemia basins. The<br />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complex factors are<br />

responsible for changes in plant diversity and<br />

vegetation patterns. These are related to climate,<br />

tectonics, preservation potential, sampling<br />

biases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revision of<br />

the flora in each basin. Plant diversity patterns<br />

in the basins differ because of local controls<br />

and/or the character and detail of the available<br />

data. Maximum diversity varies among the<br />

basins within the Langsettian and Duckmantian<br />

substages. Two apparent step-like<br />

drops in diversity were detected within coalbearing<br />

strata of most basins: at the Duck-<br />

126


mantian/Bolsovian boundary and at the<br />

Bolsovian/Asturian boundary. Further and<br />

more prominent falls are related to transitions<br />

from coal-bearing to non-coal-bearing (mostly<br />

red bed) strata or vice versa during Stephanian<br />

times. Interpretation of climatic signals recorded<br />

in the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indicates<br />

that Westphalian and middle Stephanian<br />

times were wet intervals, whereas early and<br />

late Stephanian times were drier.<br />

2008010489<br />

英 国 南 部 晚 石 炭 世 蜚 蠊 类 昆 虫 的 地 层 学 潜<br />

力 = The stratigraphical potential of blattodean<br />

insects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 of<br />

southern Britain. ( 英 文 ). Jarzembowski E A;<br />

Schneider J W. Geological Magazine, 2007,<br />

144(3): 449-456<br />

The Blattodea (cockroaches sensu lato or<br />

roachoids) from the southern coalfields of the<br />

UK are reviewed or examined, especially species<br />

occurring in more than one coal basin<br />

including Mylacris abrupta (Bolton, 1930)<br />

comb. nov., and undescribed material from<br />

Writhlington (Somerset). It is proposed that a<br />

derived mylacrid Mylacris–Sooblatta assemblage<br />

is used to extend the latest Westphalian<br />

and earliest Stephanian insect zonation from<br />

the continent to southern Britain, thus augmenting<br />

the European Pennsylvanian scheme.<br />

中 生 界<br />

2008010490<br />

盎 格 鲁 - 巴 黎 盆 地 Gault Clay( 阿 尔 拜 阶 ) 磷<br />

块 岩 及 其 成 因 = Phosphates and phosphogenesis<br />

in the Gault Clay (Albian) of the Anglo–Paris<br />

Basin. ( 英 文 ). Knight R I. Cretaceous<br />

Research, 1999, 20(5): 507-521<br />

Textural and structural analyses of phosphatic<br />

nodules in Albian clays and glauconitic<br />

sandy clays from the Anglo–Paris Basin<br />

(‘Gault Clay’s.l.) indicate formation within a<br />

fluctuating, dynamic seafloor energy regime.<br />

They formed via phosphate precipitation<br />

around organic-rich clasts within anoxic, low<br />

pH sediments. Incremental growth is observed<br />

owing to reworking cycles of exhumation and<br />

reburial. Primary ultrastructure is preserved<br />

within the nodules, but provides only limited<br />

evidence as to the precipitation mechanism of<br />

phosphogenesis, although microbial and colloidal<br />

systems are most likely.<br />

2008010491<br />

澳 大 利 亚 Eromanga 盆 地 东 北 部 早 白 垩 纪<br />

克 拉 通 内 盆 海 进 过 程 的 水 深 变 化 = Bathymetric<br />

change during Early Cretaceous intracratonic<br />

marine transgression across the northeastern<br />

Eromanga Basin, Australia. ( 英 文 ).<br />

Campbell R J; Haig D W. Cretaceous Research,<br />

1999, 20(4): 403-446<br />

Bathymetric change is investigated<br />

within the transgressive phase of an extensive<br />

Early Cretaceous (Aptian-Albian) marine<br />

flooding of the Australian continent. Lithofacies<br />

and biofacies associations, found in nine<br />

outcrop sections and four continuously cored<br />

bore sections in the northeastern Eromanga<br />

Basin,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depositional<br />

environments and to determine palaeobathymetry.<br />

Shoreface (c . 0–2 m water depth),<br />

transitional (c .


德 国 北 部 下 萨 克 森 盆 地 巴 列 姆 阶 - 阿 普 第 阶<br />

界 线 有 机 地 球 化 学 和 沉 积 历 史 = Organic<br />

geochemistry and depositional history of the<br />

Barremian–Aptian boundary interval in the<br />

Lower Saxony Basin, northern Germany. ( 英<br />

文 ). Littke R; Jendrzejewski L; Lokay P;<br />

Wang S Q; Rullkötter J. Cretaceous Research,<br />

1998, 19(5): 581-614<br />

The Barremian–Aptian boundary interval<br />

in northern Germany is characterized by a<br />

major lithologic turnover from dark coloured,<br />

organic matter-rich towards light-coloured,<br />

organic matter-lean sedimentary rocks. To<br />

derive information on the respective environmental<br />

conditions and their development<br />

through time, organic matter from this interval<br />

was studied by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br />

methods.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on five<br />

cored boreholes each recovering the Barremian–Aptian<br />

boundary interval, and also on<br />

two research wells in the same area covering<br />

the Late Albian for comparative purpose.<br />

The geochemical and petrographical data<br />

allow the differentiation to two organofacies.<br />

The lower succes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variable<br />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which reach<br />

maximum values up to 7% C org in the paper<br />

shale units (‘Blättertone’) and in the early Aptian<br />

Fish Shale (‘Fischschiefer’; a possible<br />

product/equivalent of the Oceanic Anoxic<br />

Event 1a). Petrographically, the organic matter<br />

is mainly alginite and bituminite. It is moderately<br />

well preserved according to Hydrogen<br />

Index (HI) values between 150 and 450 mg<br />

HC/g C org for most of the samples. Thenalkane<br />

distribution reveals a contribution of<br />

both marine algae and terrestrial higher land<br />

plants. To explain these analytical results, a<br />

depositional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br />

is based on limited water exchange with the<br />

adjacent oceans having caused oxygen deficiency<br />

and deposition of numerous organic<br />

carbon-rich sediment layers. As revealed by<br />

HI values above 300 mg HC/g C org and by annalkane<br />

maximum atn-C 15 , the organic matter<br />

in the Fischschiefer is mostly of marine origin.<br />

Furthermore, the 28,30-dinor-hopane detected<br />

in only one sample probably indicates slight<br />

variation in redox conditions during<br />

Fischschiefer deposition.<br />

The major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br />

began before Fischschiefer deposition,<br />

i.e., in the earliest Aptian. A decrease in organic<br />

carbon content and HI values and a<br />

higher ratio of reworked vitrinite and inertinite<br />

over primary vitrinite indicate gradually<br />

changing conditions. The observed environmental<br />

change is related to the Aptian transgression<br />

leading to a clear domination of terrigenous<br />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diment above<br />

the Fischschiefer (HedbergellaMarl and<br />

above). Completely different oceanic conditions<br />

existed in the Lower Saxony Basin from<br />

then on until the Late Cretaceous, when organic<br />

matter-poor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br />

under oxygen-rich water.<br />

2008010493<br />

德 国 西 北 部 盆 地 下 阿 普 第 阶 主 量 和 微 量 元<br />

素 地 球 化 学 分 析 = Major and minor element<br />

geochemistry of Lower Aptian sediments from<br />

the NW German Basin (core Hohenegglesen<br />

KB 40). ( 英 文 ). Hild E; Brumsack H J. Cretaceous<br />

Research, 1998, 19(5): 615-633<br />

Two hundred and thirty-three samples<br />

from the Hoheneggelsen KB 40 drill core,<br />

located 30 km SE of Hannover, Germany,<br />

were analysed for 12 major elements, 14 minor<br />

elements, degree of pyritization, and S-<br />

isotopic composition. This early Aptian sequence<br />

consists of three lithological units: an<br />

upper marly section (Hedbergellamarl) that<br />

was deposited under strictly oxic conditions,<br />

an underlying fish shale horizon<br />

("Fischschiefer") which represents an anoxic<br />

stagnant phase of sedimentation, and a lower<br />

clay-rich section (dark coloured claystones)<br />

including scattered thin paper shale horizons<br />

("Blättertone") reflecting a suboxic to anoxic<br />

water column. Major and minor element profiles<br />

mirror the changing sedimentology of the<br />

individual units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br />

different palaeoceanographic and climatic<br />

conditions. A major shift in major element<br />

ratios, which is probably a result of a different<br />

source of the terrigenous detrital material or of<br />

variations in weathering intensity, took place<br />

before the onset of fish shale sedimentation.<br />

The high-resolution sampling and analysis<br />

(sampling intervals 1 to 5 cm) allows the detection<br />

of small-scale variations in element<br />

contents in individual sedimentary units and in<br />

transitional stages of suboxic to anoxic (dark<br />

claystone to paper shale) or anoxic to oxic<br />

(fish shale toHedbergellamarl) palaeoenvironments.<br />

2008010494<br />

南 极 南 Shetland 岛 侏 罗 - 白 垩 系 Byers 组 :<br />

修 订 的 地 层 学 和 区 域 对 比 = The Jurassic–<br />

Lower Cretaceous Byers Group, South Shetland<br />

Islands, Antarctica: revised stratigraphy<br />

and regional correlations. ( 英 文 ). Hathway B;<br />

128


Lomas S A. Cretaceous Research, 1998, 19(1):<br />

43-67<br />

The Byers Group, exposed in the western<br />

South Shetland Islands, is a thick (at least 2.7<br />

km) succession recording Late Jurassic–Early<br />

Cretaceous sedimentation and volcanism on<br />

the Pacific flank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br />

magnetic arc. At least 1.3 km of marine clastic<br />

rocks are overlain by 1.4 km of non-marine<br />

strata. Penecontemporaneous, mainly intrusive,<br />

igneous rocks are present in much of the succession.<br />

At the base of the Byers Group, radiolarian-rich,<br />

hemipelagic mudstones of the<br />

Kimmeridgian–Tithonian Anchorage Formation<br />

are succeeded by terrigenous, slope-apron<br />

mudstones and sandstones of the Berriasian<br />

President Beaches Formation. These deepmarine<br />

strata are overlain by shallower-marine<br />

conglomerates and mudstones of the Berriasian–Valanginian<br />

Chester Cone Formation.<br />

The upper part of the marine succession also<br />

includes the volcanic breccias of the Start Hill<br />

Formation, interpreted as part of a debrisapron<br />

flanking a substantial volcanic edifice.<br />

Finally, following a Valanginian–Aptian erosional<br />

hiatus, non-marine volcaniclastic rocks<br />

of the Cerro Negro Formation were deposited<br />

in early Aptian times. Comparison with timeequivalent<br />

successions elsewhere in the Antarctic<br />

Peninsula region suggests that within<br />

the overall regressive trend, the Byers Group<br />

records regionally significant pulses or arc<br />

uplift in Tithonian–earliest Berriasian, latest<br />

Berriasian, and late Valanginian–Earliest Aptian<br />

times.<br />

2008010495<br />

美 国 Lima Peaks 地 区 到 蒙 大 拿 和 爱 荷 华 西<br />

南 部 Madison Range 地 区 的 上 白 垩 统 地 层<br />

对 比 = Correlation of Upper Cretaceous strata<br />

from Lima Peaks area to Madison Range,<br />

southwestern Montana and southeastern Idaho,<br />

USA. ( 英 文 ). Dyman T S; Tysdal R G; Perry<br />

W J; Obradovich J D; Haley J C; Nichols D J.<br />

Cretaceous Research, 1997, 18(6): 751-766<br />

An 40 Ar/ 39 Ar age of 85.81 Ma±0.22 my<br />

was obtained on sanidine from a volcanic procellanite<br />

bed near the top of the 2135+m-thick<br />

Upper Cretaceous Frontier Formation in the<br />

Lima Peaks area of southwestern Montana.<br />

This early Santonian age, combined with previously<br />

determined age data including a palynological<br />

age of Cenomanian for the lower<br />

Frontier at Lima Peaks, and a U-Pb isotopic<br />

date of about 95 Ma for the base of the Frontier<br />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Pioneer Mountains<br />

north of the Lima Peaks area, provides<br />

an age range for the nonmarine formation. In<br />

the Madison Range, farther east in southweastern<br />

Montana, this age range corresponds<br />

to marine strata of not only the Frontier Formation,<br />

but also the overlying Cody Shale and<br />

Telegraph Creek Formation, a sequence that<br />

totals less than 760 m thick.<br />

The Upper Cretaceous marine formations<br />

of the madison Range are closely zoned by<br />

molluscan faunas that are well constrained<br />

with radiometric dates. The 40 Ar/ 39 Ar age of<br />

85.81 Ma±0.22 my at Lima Peaks is bracketed<br />

by radiometric dates for theScaphites depressus—Protexanites<br />

bourgeoisianusbiozone and<br />

the overlying Clioscaphites saxitonianus—<br />

Inoceramus undulatopilcatusbiozone of the<br />

Western Interior. Fossils of both of these biozones<br />

are present in the Cody Shale and the<br />

Telegraph Creek Formation in the Madison<br />

Range. The Telegraph Creek contains two<br />

units of volcanic ash that are approximate time<br />

equivalents of the volcanic procellanite of the<br />

Lima Peaks area. Clasts in the conglomerate<br />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Frontier in the Lima<br />

Peaks area were shed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br />

of uplift of the Blacktail-Snowcrest Highlands<br />

which rose to the north. The dated porcellanite<br />

lies above the conglomerates and indicates<br />

that the uplift was initiated by middle or late<br />

Coniacian, 87–88 Ma.<br />

2008010496<br />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南 地 区 上 白 垩 统 生 物 丘 =<br />

Upper Cretaceous rudist bioherms in south<br />

western Tarim. ( 中 文 ). 彭 阳 ; 郭 宪 璞 ; 王 易 农 ;<br />

丁 孝 忠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2): 83-87 1 图 版 .<br />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南 部 昆 仑 山 前 缘 地 区 上 白<br />

垩 统 依 格 孜 牙 组 中 发 育 一 套 固 着 蛤 生 物 丘 ,<br />

横 向 上 由 西 向 东 沿 阿 克 彻 依 、 乌 依 塔 克 、<br />

依 格 孜 牙 、 吐 依 洛 克 、 阿 尔 塔 什 至 莫 莫 卡<br />

一 线 呈 串 珠 状 展 布 。 丘 基 下 部 为 潜 在 的 生<br />

油 岩 — 藻 泥 晶 灰 岩 , 上 部 为 生 物 碎 屑 滩 , 主 体<br />

丘 核 为 簇 状 固 着 蛤 灰 岩 , 丘 顶 藻 席 可 见 清 楚<br />

的 上 超 。 生 物 丘 下 伏 地 层 及 盖 层 均 为 膏 泥<br />

岩 , 形 成 了 一 个 顶 底 圈 闭 。<br />

2008010497<br />

辽 北 早 白 垩 世 泉 头 组 沉 积 体 系 = Study of<br />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the Early Cretaceous<br />

Quant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Liaoning.<br />

( 中 文 ). 周 勇 ; 胡 晋 伟 ; 李 东 涛 . 地 质 通<br />

报 , 2002, 21(3): 144-149<br />

通 过 辽 北 早 白 垩 世 泉 头 组 地 层 研 究 , 提 出<br />

泉 头 组 沉 积 层 序 划 分 方 案 : 划 分 为 2 个 层<br />

序 ,11 个 旋 回 层 序 ,20 个 基 本 层 序 ; 总 结 了 层<br />

129


序 划 分 的 4 种 类 型 及 其 识 别 标 志 ; 识 别 出 3<br />

种 沉 积 体 系 — 湖 相 三 角 洲 分 流 河 道 沉 积 体<br />

系 、 浅 湖 相 沉 积 体 系 、 湖 相 三 角 洲 前 缘 沉<br />

积 体 系 。<br />

2008010498<br />

上 黑 龙 江 盆 地 中 上 侏 罗 统 二 十 二 站 群 的 地<br />

层 划 分 与 时 代 =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br />

age of the Mid-Upper Jurassic Ershi'erzhan<br />

Group in the upper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br />

( 中 文 ). 孙 广 瑞 ; 刘 旭 光 ; 韩 振 哲 ; 刘 世 伟 ; 郭 奎<br />

城 ; 张 金 莲 ; 朱 春 燕 ; 王 德 平 . 地 质 通 报 , 2002,<br />

21(3): 150-155<br />

根 据 1∶ 5万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 大 兴 安 岭 北 端<br />

上 黑 龙 江 盆 地 内 的 原 中 侏 罗 统 二 十 二 站 组<br />

的 时 代 被 重 新 厘 定 为 中 、 晚 侏 罗 世<br />

Bajocian─Tithonian 期 并 改 称 为 二 十 二 站<br />

群 。 根 据 岩 性 特 征 和 化 石 组 合 , 将 其 进 一 步<br />

划 分 为 两 个 组 : 下 部 称 大 西 尔 根 气 河 组 , 其 下<br />

部 岩 性 以 砂 岩 为 主 , 上 部 以 泥 质 粉 砂 岩 ─ 砂<br />

岩 为 主 , 含 中 侏 罗 世 至 晚 侏 罗 世 早 期 的 双 壳<br />

类 动 物 群 化 石 , 可 划 分 为 Sibireconcha─ Cuneopsis,<br />

Margaritifera─ Unio, Fergannoconcha<br />

3 个 生 物 组 合 ; 上 部 称 马 林 组 , 主 要 由 粉<br />

砂 岩 组 成 , 夹 有 少 量 砾 岩 和 粉 砂 质 灰 岩 , 含 晚<br />

侏 罗 世 中 晚 期 的 介 形 类 动 物 群 化 石 , 可 称 为<br />

Eoparacypris─Rhinocypris─Yanshanina 组<br />

合 。<br />

2008010499<br />

西 藏 班 公 湖 - 丁 青 蛇 绿 岩 带 东 段 侏 罗 纪 盖 层<br />

沉 积 的 地 层 划 分 =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br />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Jurassic cover<br />

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sector of the Bangong<br />

Lake-Dêngqên ophiolite belt in Tibet. ( 中 文 ).<br />

王 建 平 ; 刘 彦 明 ; 李 秋 生 ; 岳 国 利 ; 裴 放 . 地 质 通<br />

报 , 2002, 21(7): 405-410<br />

根 据 对 西 藏 班 公 湖 — 丁 青 缝 合 带 东 段 丁<br />

青 蛇 绿 岩 及 其 盖 层 沉 积 研 究 , 确 定 丁 青 蛇 绿<br />

岩 时 代 为 晚 三 叠 世 , 盖 层 沉 积 地 层 时 代 为 中<br />

晚 侏 罗 世 , 进 一 步 划 分 为 德 极 国 组 、 德 吉 弄<br />

组 和 机 末 组 , 并 建 立 了 3 个 生 物 地 层 组 合 。<br />

据 此 首 次 提 出 班 公 湖 — 丁 青 缝 合 带 东 段 于<br />

三 叠 纪 打 开 , 晚 三 叠 世 发 育 成 为 较 成 熟 洋 盆 ,<br />

并 最 终 于 早 侏 罗 世 末 关 闭 。 通 过 对 班 公<br />

湖 — 丁 青 缝 合 带 东 、 西 部 地 质 特 征 的 对 比 ,<br />

指 出 该 缝 合 带 关 闭 时 间 从 东 部 的 早 侏 罗 世<br />

末 到 西 部 的 晚 侏 罗 世 末 , 从 而 为 特 提 斯 洋 演<br />

化 进 程 提 供 了 新 证 据 。<br />

2008010500<br />

羌 塘 盆 地 北 部 马 料 山 侏 罗 纪 布 曲 组 地 层 古<br />

生 物 及 沉 积 环 境 = Stratigraphy, paleontology,<br />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Jurassic<br />

Biqu Formation at Maliao Mountain,northern<br />

Qiangtang Basin. ( 中 文 ). 赵 兵 ; 伊 海 生 ; 林 金<br />

辉 ; 时 志 强 ; 李 保 华 ; 黄 继 均 . 地 质 通 报 , 2002,<br />

21(7): 415-420<br />

详 细 描 述 了 羌 塘 盆 地 北 部 乌 兰 乌 拉 湖 地<br />

区 马 料 山 侏 罗 系 剖 面 , 将 剖 面 划 分 为 雀 莫 错<br />

组 、 布 曲 组 和 夏 里 组 3 个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其<br />

中 布 曲 组 出 露 齐 全 , 化 石 丰 富 。 根 据 沉 积 环<br />

境 及 相 对 海 平 面 变 化 规 律 将 布 曲 组 划 分 为 2<br />

个 沉 积 层 序 , 并 讨 论 了 各 体 系 域 特 征 。 依 据<br />

马 料 山 剖 面 布 曲 组 的 生 物 组 合 及 分 布 特 征<br />

建 立 了 1 个 双 壳 类 生 物 组 合 带 即<br />

Chlamystipperi-Protocardia stricklandi 组 合<br />

带 , 并 细 分 为 3 个 组 合 亚 带 , 其 时 限 为 中 侏 罗<br />

世 巴 通 期 。<br />

2008010501<br />

四 川 木 里 海 相 侏 罗 纪 地 层 的 发 现 及 地 质 意<br />

义 = Discovery of marine Jurassic strata at<br />

Muli,Sichuan,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br />

( 中 文 ). 王 康 明 ; 龙 斌 ; 李 雁 龙 ; 朱 科 ; 杨 泽 湘 ; 文<br />

登 奎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7): 421-427<br />

在 川 滇 金 沙 江 - 哀 牢 山 结 合 带 以 东 , 从 未 发<br />

现 过 海 相 侏 罗 纪 地 层 。 笔 者 最 近 在 其 以 东<br />

数 百 公 里 的 四 川 省 木 里 县 瓦 厂 地 区 的 甘 孜 -<br />

理 塘 结 合 带 以 东 发 现 广 泛 分 布 的 含 层 孔 虫<br />

Claodocoropsis mirabilis, 珊 瑚 Thecosmilia cf.<br />

Weberi Regny,Pratethmos cf. discus, 水 螅<br />

Spongiomorpha cf. robusta 等 生 物 群 的 海 相<br />

侏 罗 纪 地 层 。 此 套 地 层 下 部 为 陆 源 碎 屑 岩 ,<br />

上 部 为 富 产 层 孔 虫 、 珊 瑚 、 水 螅 的 正 常 广<br />

海 台 地 相 碳 酸 盐 岩 , 底 部 以 底 砾 岩 与 下 伏 晚<br />

三 叠 世 曲 嘎 寺 组 平 行 不 整 合 接 触 。 其 岩<br />

性 、 生 物 组 合 均 可 与 西 藏 昌 都 地 块 侏 罗 纪<br />

地 层 对 比 。 本 区 侏 罗 纪 沉 积 盆 地 是 在 晚 三<br />

叠 世 古 特 提 斯 洋 闭 合 的 基 础 上 , 随 新 特 提 斯<br />

洋 开 合 而 发 展 演 化 的 , 消 亡 于 古 近 纪 初 期 。<br />

2008010502<br />

内 蒙 古 宁 城 道 虎 沟 地 区 侏 罗 纪 地 层 划 分 及<br />

时 代 探 讨 = 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the Jurassic<br />

in the Daohugou area, Ningcheng,Inner<br />

Mongolia. ( 中 文 ). 任 东 ; 高 克 勤 ; 郭 子 光 ; 姬 书<br />

安 ; 谭 京 晶 ; 宋 卓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8-9):<br />

584-591 2 图 版 .<br />

最 近 在 内 蒙 古 宁 城 道 虎 沟 村 新 发 现 了 一<br />

些 翼 龙 、 蝾 螈 等 重 要 化 石 , 有 关 道 虎 沟 化 石<br />

层 的 地 层 层 序 和 时 代 归 属 产 生 了 较 大 的 争<br />

论 。 笔 者 根 据 野 外 调 查 结 果 和 生 物 地 层 学<br />

130


资 料 , 讨 论 了 道 虎 沟 化 石 层 的 地 层 层 序 和 时<br />

代 归 属 。 详 尽 的 区 域 地 层 踏 勘 和 实 测 地 层<br />

剖 面 充 分 显 示 , 道 虎 沟 化 石 层 归 属 于 中 侏 罗<br />

世 九 龙 山 组 , 而 不 是 所 谓 的 义 县 组 ; 道 虎 沟 化<br />

石 层 与 下 伏 太 古 宙 马 鞍 山 片 麻 岩 而 不 是 土<br />

城 子 组 呈 角 度 不 整 合 接 触 。<br />

2008010503<br />

辽 西 凌 源 盆 地 含 两 个 中 生 代 生 物 群 的 地 层<br />

层 序 和 时 代 问 题 讨 论 = Mesozoic biotabearing<br />

depositional successions in the Lingyuan<br />

basin,western Liaoning,and their<br />

ages:A discussion. ( 中 文 ). 柳 永 清 ; 金 小 赤 . 地<br />

质 通 报 , 2002, 21(8-9): 592-595<br />

通 过 对 凌 源 盆 地 含 2 个 中 生 代 生 物 群 的<br />

地 层 序 列 及 相 关 地 层 的 野 外 调 查 研 究 , 基 本<br />

查 明 了 产 出 地 的 地 质 背 景 及 构 造 特 征 , 阐 述<br />

了 凌 源 盆 地 含 中 生 代 生 物 群 的 地 层 层 序 及<br />

其 与 周 边 地 区 中 生 界 的 对 比 关 系 。 西 台 子<br />

和 帽 子 山 一 带 含 热 河 生 物 群 的 地 层 对 应 白<br />

垩 系 义 县 组 , 确 定 含 道 虎 沟 生 物 群 沉 积 层 序<br />

的 地 质 年 代 还 需 进 行 更 深 入 的 工 作 。<br />

2008010504<br />

广 东 南 雄 盆 地 白 垩 系 — 古 近 系 界 线 = The<br />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in the Nanxiong<br />

basin,Guangdong Province. ( 中 文 ). 童 永<br />

生 ; 李 曼 英 ; 李 茜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8-9):<br />

668-674<br />

在 过 去 的 30 年 中 有 数 支 考 察 队 在 广 东 南<br />

雄 盆 地 进 行 了 白 垩 纪 和 古 近 纪 地 层 多 学 科<br />

的 系 统 研 究 。 本 文 综 合 了 南 雄 盆 地 近 年 的<br />

岩 石 地 层 学 、 磁 性 地 层 学 、 地 球 化 学 、 古<br />

生 物 学 方 面 的 研 究 成 果 和 湖 北 新 洲 盆 地 时<br />

代 相 当 于 浓 山 组 的 地 层 中 得 到 的 同 位 素 年<br />

龄 , 认 为 上 湖 组 时 代 大 体 上 与 Danian 期 相 当 ,<br />

或 相 当 于 北 美 哺 乳 动 物 分 期 Puercan 和<br />

Torrejonian 期 , 其 底 界 接 近 于 白 垩 系 — 古 近<br />

系 界 线 。<br />

2008010505<br />

北 羌 塘 乌 兰 乌 拉 湖 地 区 白 垩 纪 岩 石 地 层 及<br />

沉 积 环 境 = Cretaceous lithostratigraphy and<br />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Ulan Ul Lake<br />

area,northern Qiangtang. ( 中 文 ). 赵 兵 ; 伊 海 生 ;<br />

林 金 辉 ; 时 志 强 ; 黄 继 均 ; 李 保 华 . 地 质 通<br />

报 , 2002, 21(11): 749-755<br />

详 细 描 述 了 北 羌 塘 乌 兰 乌 拉 湖 地 区 白 垩<br />

纪 地 层 剖 面 , 将 区 内 白 垩 系 划 分 为 错 居 日 组<br />

和 桑 恰 山 组 。 沉 积 相 分 析 表 明 , 乌 兰 乌 拉 湖<br />

地 区 错 居 日 组 主 要 为 冲 积 扇 至 河 流 相 沉 积 ,<br />

岩 性 及 厚 度 变 化 较 大 , 而 桑 恰 山 组 为 湖 泊 、<br />

湖 三 角 洲 至 河 流 相 沉 积 . 初 步 认 为 错 居 日 组<br />

为 早 白 垩 世 地 层 , 桑 恰 山 组 为 早 白 垩 世 晚 期<br />

至 晚 白 垩 世 地 层 。<br />

2008010506<br />

贵 州 关 岭 上 三 叠 统 瓦 窑 组 中 碳 酸 盐 岩 结 核<br />

形 成 的 生 物 作 用 = Biological processes for<br />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concretions in the<br />

Up per Triassic Wayao Formation of<br />

Guanling,Guizhou. ( 中 文 ). 王 尚 彦 ; 王 宁 ; 罗 永<br />

明 ; 王 红 梅 ; 孙 亚 莉 . 地 质 通 报 , 2002, 21(12):<br />

855-857<br />

贵 州 省 关 岭 县 新 铺 乡 附 近 的 晚 三 叠 世 早<br />

期 地 层 瓦 窑 组 底 部 产 具 重 大 科 学 意 义 的 关<br />

岭 生 物 群 。 关 岭 生 物 群 产 出 地 层 中 伴 有 大<br />

量 大 型 碳 酸 盐 岩 结 核 。 这 些 结 核 中 部 都 有<br />

植 物 茎 干 , 结 核 内 的 海 百 合 、 双 壳 、 菊 石 、<br />

牙 形 刺 等 生 物 化 石 含 量 明 显 高 于 结 核 周 围<br />

的 岩 石 , 且 有 许 多 生 物 化 石 直 接 附 着 在 植 物<br />

茎 干 上 。 这 类 结 核 的 形 成 , 除 化 学 沉 积 作 用<br />

外 , 还 有 生 物 作 用 的 影 响 。 海 百 合 、 双 壳 类<br />

和 菊 石 类 栖 息 在 植 物 茎 干 上 营 假 浮 游 生 活 ,<br />

随 着 栖 息 生 物 量 和 化 学 沉 积 物 灰 泥 的 增 加 ,<br />

逐 渐 沉 积 在 海 底 形 成 结 核 。<br />

2008010507<br />

克 罗 地 亚 Gorski Kotar 地 区 下 三 叠 统 浅 海<br />

相 序 列 : 岩 相 和 牙 形 石 的 时 代 测 定 = The<br />

Lower Triassic shallow marine succession in<br />

Gorski Kotar region (External Dinarides,<br />

Croatia): Lithofacies and conodont dating. ( 英<br />

文 ). Aljinovic D; Kolar-Jurkovsek T; Jurkovsek<br />

B. 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br />

stratigrafia, 2006, 112(1): 35-53<br />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 envisaged<br />

as shallow marine realm of a passive continental<br />

margin. Sedimentary complex differentiates<br />

in predominantly carbonate sedimentation<br />

that characterises the beginning of deposition<br />

with upward increasing trend of terrigeneous<br />

influx. Lithofacial units have been defined as<br />

oolitic bar facies, lagoonal facies, shorefaceoffshore<br />

facies, ooid-sandy shoal facies, restricted<br />

bay facies, shoreface-offshore facies,<br />

ooid-sandy shoal vacies, restricted bay facies<br />

and flat-pebble conglomerate facies. The following<br />

conodont taxa were collected: Ellisonia<br />

sp., Foliella gardenae, Hadrodontina sp.,<br />

Hindeodus, Hindeodus sp., Pachycladina<br />

obliqua, Parachirognathus sp., Platyvillosus<br />

costatus and P. hamadai.<br />

2008010508<br />

131


辽 西 大 平 房 — 梅 勒 营 子 盆 地 九 佛 堂 组 珍 稀<br />

化 石 层 的 划 分 与 对 比 =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br />

of unique fossil-bearing beds of Jiufotang<br />

Formation in Dapingfang-Meileyingzi Basin<br />

of western Liaoning. ( 中 文 ). 段 冶 ; 张 立 君 ; 李<br />

莉 ; 程 绍 利 . 世 界 地 质 , 2006, 25(2): 113-119<br />

辽 西 是 世 界 上 研 究 鸟 类 起 源 、 恐 龙 进<br />

化 、 鸟 类 、 哺 乳 动 物 以 及 被 子 植 物 的 早 期<br />

演 化 等 最 重 要 地 区 之 一 。 本 文 重 点 论 述 了<br />

辽 西 大 平 房 — 梅 勒 营 子 盆 地 九 佛 堂 组 含 珍<br />

稀 化 石 的 地 层 划 分 与 对 比 。 珍 稀 化 石 层 自<br />

下 而 上 包 括 有 : 九 佛 堂 组 第 二 段 的 喇 嘛 沟<br />

层 、 第 三 段 下 部 的 黄 花 沟 层 及 第 三 段 上 部<br />

的 原 家 洼 层 。 根 据 所 含 介 形 类 化 石 组 合 特<br />

征 , 将 联 合 乡 小 鱼 沟 和 胜 利 乡 南 炉 一 带 含 鸟<br />

类 、 翼 龙 类 的 化 石 层 与 喇 嘛 沟 层 对 比 , 胡 家<br />

营 子 、 八 棱 观 和 车 杖 子 一 带 的 含 鸟 类 、 翼<br />

龙 类 的 化 石 层 与 原 家 洼 层 对 比 。<br />

2008010509<br />

黑 龙 江 省 东 部 鸡 西 群 与 龙 爪 沟 群 综 合 地 层<br />

对 比 研 究 = Integrate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br />

of the Jixi Group and Longzhaogou<br />

Group in eastern Heilongjiang. ( 中 文 ). 李 仰<br />

春 ; 杨 晓 平 ; 周 兴 福 ; 王 洪 杰 . 中 国 地 质 , 2006,<br />

33(6): 1312-1320<br />

利 用 最 新 古 生 物 、 磁 性 地 层 年 代 学 资<br />

料 对 鸡 西 群 、 龙 爪 沟 群 进 行 了 年 代 地 层 划<br />

分 , 确 定 了 两 群 形 成 时 间 为 早 白 垩 世 凡 兰 吟<br />

期 - 阿 尔 布 中 期 。 同 时 采 用 层 序 地 层 、 盆 地<br />

形 成 动 力 学 、 事 件 地 层 学 、 盆 地 湖 ( 海 ) 平 面<br />

升 降 曲 线 与 全 球 海 平 面 升 降 曲 线 对 比 等 方<br />

法 . 对 两 群 进 行 了 综 合 对 比 . 证 实 两 群 为 同 一<br />

构 造 - 沉 降 旋 回 背 景 下 的 等 时 异 相 关 系 。 笔<br />

者 认 为 龙 爪 沟 群 自 下 而 上 划 分 为 4 个 组 , 即<br />

裴 德 组 、 七 虎 林 河 组 、 下 云 山 组 、 朝 阳 组 ,<br />

其 在 横 向 上 分 别 对 应 鸡 西 群 滴 道 组 、 城 子<br />

河 组 、 穆 棱 组 、 东 山 组 。 这 一 研 究 结 果 将 对<br />

进 一 步 讨 论 黑 龙 江 东 部 中 生 代 海 陆 变 迁 机<br />

制 、 地 层 、 构 造 格 架 建 立 及 煤 矿 预 测 等 具<br />

有 重 要 的 指 示 意 义 。<br />

2008010510<br />

东 北 地 区 晚 中 生 代 地 质 群 发 事 件 及 生 物 群<br />

响 应 = Late Mesozoic geologic group events<br />

and biotic response in northeast China. ( 中 文 ).<br />

黄 清 华 ; 吴 河 勇 ; 孔 明 华 ; 刘 继 莹 ; 邹 宗 义 . 石 油<br />

学 报 , 2006, 27(suppl.): 76-79<br />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内 陆 盆 地 下 白 垩 统 充 填 火<br />

山 岩 、 火 山 碎 屑 岩 和 含 媒 碎 屑 岩 沉 积 组 合 ,<br />

上 白 垩 统 充 填 以 砂 、 泥 碎 屑 岩 为 主 的 河 流<br />

相 、 湖 泊 相 沉 积 组 合 . 盆 地 沉 积 演 化 史 和 生<br />

物 发 育 史 研 究 表 明 , 地 质 群 发 事 件 阶 段 性 特<br />

征 明 显 , 早 白 垩 世 的 火 山 事 件 , 中 白 垩 世 的 超<br />

静 磁 带 和 极 端 温 室 气 候 及 古 湖 泊 缺 氧 事 件<br />

与 全 球 同 期 重 大 地 质 事 件 的 发 生 具 有 较 好<br />

的 协 同 性 . 同 时 , 盆 地 内 湖 生 生 物 群 演 化 表 征<br />

为 热 河 生 物 群 、 松 花 江 生 物 群 和 明 水 生 物<br />

群 的 顺 序 出 现 、 突 发 演 化 和 显 著 的 种 群 绝<br />

灭 现 象 , 显 示 出 生 物 与 环 境 变 化 的 一 致 性 。<br />

2008010511<br />

西 藏 羌 塘 托 纳 木 上 侏 罗 统 索 瓦 组 地 层 学 特<br />

征 = Stratigraphic features of Upper Jurassic<br />

Suowa Formation in Tuonamu region, Tibet.<br />

( 中 文 ). 金 玮 ; 王 成 善 ; 赵 兵 ; 李 亚 林 . 西 北 地<br />

质 , 2006, 39(3): 97-105 1 图 版 .<br />

羌 塘 盆 地 地 处 藏 北 高 原 , 其 南 北 界 分 别 为<br />

班 公 错 - 怒 江 缝 合 带 与 拉 竹 龙 - 金 沙 江 缝 合 带 ,<br />

盆 地 面 积 约 180 000 km 2 。 进 一 步 可 分 为 羌<br />

北 坳 陷 、 中 央 隆 起 带 和 羌 南 坳 陷 3 个 二 级<br />

构 造 单 元 。 双 湖 托 纳 木 地 区 地 处 羌 北 坳 陷<br />

与 中 央 隆 起 带 毗 连 地 带 , 索 瓦 组 分 布 于 研 究<br />

区 北 部 大 部 分 地 区 , 根 据 地 层 层 序 及 岩 性 组<br />

合 特 征 , 同 时 结 合 岩 石 、 古 生 物 、 沉 积 旋<br />

回 、 接 触 关 系 等 对 地 层 进 行 了 较 系 统 的 划<br />

分 , 将 索 瓦 组 划 分 为 4 个 岩 性 段 ; 索 瓦 组 一 段<br />

到 四 段 自 下 而 上 反 映 出 一 个 完 整 的 海 侵 —<br />

海 退 序 列 , 分 别 为 碳 酸 盐 台 地 — 混 积 缓 坡 —<br />

混 积 碳 酸 盐 台 地 — 混 积 外 滨 浅 水 陆 棚 沉 积<br />

环 境 ; 索 瓦 组 三 段 礁 灰 岩 和 油 页 岩 的 发 现 对<br />

古 环 境 的 恢 复 以 及 油 气 的 生 储 盖 研 究 都 具<br />

有 重 要 意 义 ; 根 据 区 内 索 瓦 组 的 古 生 物 地 层<br />

分 布 和 组 合 特 征 , 建 立 了 珊 瑚 组 合 带 和 双 壳<br />

类 组 合 带 , 确 定 索 瓦 组 为 上 侏 罗 统 , 大 致 与<br />

Oxfordian-Kimmeridgian 相 当 。<br />

2008010512<br />

新 疆 罗 布 泊 地 区 侏 罗 纪 地 层 的 发 现 及 其 意<br />

义 = Discovery of Jurassic strata in Luobubo<br />

area,Xinjiang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br />

( 中 文 ). 杨 瑞 东 ; 罗 新 荣 ; 张 传 林 ; 王 佰 勋 ; 田 敬<br />

全 ; 魏 怀 瑞 ; 王 伟 . 西 北 地 质 , 2006, 39(4): 10-<br />

15 1 图 版 .<br />

在 距 罗 布 泊 以 西 20 km 的 沙 漠 与 戈 壁 交<br />

界 处 (Y=157339013,X=4516330) 发 现 了 完 整<br />

的 侏 罗 系 , 地 层 为 早 、 中 侏 罗 世 苏 康 组 砾<br />

岩 、 砂 岩 、 粉 砂 岩 、 泥 岩 夹 多 层 煤 层 ( 线 ),<br />

在 粉 砂 岩 中 保 存 有 大 量 的 硅 化 木 化 石 , 化 石<br />

主 要 为 石 松 柏 纲 Coniferae<br />

sp.,Cupressinoxycon sp.。 这 为 研 究 塔 里<br />

木 盆 地 侏 罗 纪 植 物 群 及 古 气 候 提 供 了 重 要<br />

的 古 生 物 化 石 资 料 。 在 塔 里 木 盆 地 东 北 地<br />

区 阿 满 坳 陷 东 北 向 沙 漠 中 发 现 的 侏 罗 系 , 对<br />

132


确 定 侏 罗 系 的 分 布 范 围 具 有 一 定 的 意 义 , 而<br />

且 也 填 补 了 罗 布 泊 地 区 侏 罗 系 的 空 白 。 同<br />

时 , 还 发 现 侏 罗 系 中 多 层 煤 层 , 这 为 塔 里 木 盆<br />

地 油 气 勘 探 研 究 提 供 了 重 要 的 材 料 。<br />

2008010513<br />

新 疆 北 部 二 叠 系 特 征 及 其 与 三 叠 系 界 线 划<br />

分 = Characterristics of Permian and the<br />

boundary between Permian and Triassic system<br />

in the northern Xinjiang. ( 中 文 ). 柳 益 群 ;<br />

周 鼎 武 ; 冯 乔 ; 郝 建 荣 . 西 北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br />

学 版 ), 2006, 36(4): 615-622<br />

目 的 对 新 疆 准 噶 尔 盆 地 南 缘 、 吐 哈 盆 地<br />

和 三 塘 湖 盆 地 的 二 叠 系 及 其 与 三 叠 系 界 线<br />

的 划 分 提 供 新 的 依 据 。 方 法 在 该 区 长 期 工<br />

作 的 基 础 上 , 参 考 前 人 地 层 划 分 成 果 及 当 地<br />

使 用 习 惯 , 利 用 岩 石 地 层 、 生 物 地 层 、 火 山<br />

岩 同 位 素 年 龄 、 古 地 磁 等 方 法 进 行 综 合 分<br />

析 , 对 三 地 区 的 二 叠 系 进 行 了 综 合 划 分 与 对<br />

比 。 结 果 将 新 疆 北 部 二 叠 系 分 别 称 下 、<br />

中 、 上 统 , 与 中 国 南 方 及 国 际 标 准 的 3 个 统<br />

对 应 ; 中 二 叠 统 对 应 于 瓜 德 鲁 普 统 , 地 质 时 代<br />

为 早 二 叠 世 (290~265 Ma), 中 、 上 二 叠 统 界<br />

线 在 中 二 叠 统 塔 尔 郎 组 上 部 , 上 二 叠 统 与 三<br />

叠 系 界 线 在 上 二 叠 统 锅 底 坑 组 内 ; 中 二 叠 统<br />

分 布 于 准 噶 尔 盆 地 中 南 部 、 吐 哈 盆 地 北 部<br />

和 三 塘 湖 盆 地 南 部 。 结 论 建 议 将 大 龙 口 、<br />

锅 底 坑 、 塔 尔 郎 沟 、 照 壁 山 剖 面 和 跃 进 沟<br />

剖 面 分 别 作 为 北 疆 地 区 二 叠 系 — 三 叠 系 标<br />

准 剖 面 。<br />

2008010514<br />

安 塞 地 区 三 叠 系 延 长 组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br />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Triassic Yanchang<br />

Formation in the area of Ansai. ( 中 文 ). 陈 全<br />

红 ; 李 文 厚 ; 赵 宏 刚 ; 崔 军 平 ; 梁 积 伟 . 西 北 大 学<br />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6, 36(5): 784-788<br />

目 的 详 细 划 分 安 塞 地 区 延 长 组 层 序 , 论 述<br />

层 序 演 化 特 征 , 并 分 析 层 序 对 油 气 藏 的 控 制<br />

作 用 。 方 法 在 对 露 头 剖 面 、 钻 井 岩 心 及 测<br />

井 曲 线 综 合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层 序 界 面 识<br />

别 、 准 层 序 组 样 式 、 层 序 的 划 分 和 对 比 、<br />

沉 积 体 系 域 识 别 及 其 组 合 样 式 , 划 分 层 序 并<br />

进 行 分 析 。 结 果 把 延 长 组 化 分 为 4 个 三 级<br />

层 序 , 分 别 对 应 长 10— 长 9, 长 8— 长 7, 长<br />

6— 长 4+5 和 长 3+2— 长 1 期 沉 积 ; 层 序 1 至<br />

层 序 4 分 别 经 历 了 湖 盆 形 成 及 扩 张 期 、 鼎<br />

盛 期 、 回 返 期 、 萎 缩 消 亡 期 ; 区 域 规 模 的 储<br />

层 大 都 处 在 低 位 体 系 域 中 。 结 论 层 序 控 制<br />

着 生 储 盖 的 组 合 、 储 层 的 展 布 及 储 层 的 储<br />

集 性 能 。<br />

2008010515<br />

酒 泉 盆 地 晚 白 垩 世 — 古 新 世 构 造 特 征 = A<br />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Cretaceous-Paleocene<br />

structures in Jiuquan Basin.<br />

( 中 文 ). 程 晓 敢 ; 郑 德 文 ; 杨 树 锋 ; 肖 安 成 ; 陈 汉<br />

林 .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 质 , 2006, 27(4): 522-527<br />

酒 泉 盆 地 普 遍 发 育 了 始 新 统 与 下 白 垩 统<br />

之 间 的 不 整 合 。 通 过 对 地 震 剖 面 和 下 白 垩<br />

统 中 沟 组 残 余 厚 度 的 分 析 , 提 出 了 酒 泉 盆 地<br />

晚 白 垩 世 — 古 新 世 发 生 了 强 烈 的 构 造 变 形 ,<br />

构 造 线 总 体 方 向 为 北 西 向 。 晚 白 垩 世 — 古<br />

新 世 的 变 形 导 致 了 早 白 垩 世 连 通 的 酒 泉 盆<br />

地 和 民 乐 盆 地 、 酒 泉 盆 地 的 花 海 凹 陷 和 石<br />

大 凹 陷 开 始 分 割 。 该 期 变 形 还 对 盆 地 的 油<br />

气 聚 集 和 后 期 的 沉 积 起 到 了 控 制 作 用 。<br />

2008010516<br />

准 噶 尔 盆 地 腹 部 侏 罗 系 层 序 地 层 划 分 =<br />

Characteristics of Jur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br />

in the middle area of Junggar Basin. ( 中<br />

文 ). 邱 春 光 ; 邓 宏 文 ; 吴 铁 壮 ; 王 胜 建 . 新 疆 地<br />

质 , 2006, 24(2): 165-170<br />

根 据 工 区 内 现 有 的 钻 井 、 测 井 和 地 震 资<br />

料 , 应 用 以 基 准 面 为 参 照 格 架 的 高 分 辨 层 序<br />

地 层 学 理 论 与 研 究 方 法 , 对 准 噶 尔 盆 地 腹 部<br />

侏 罗 系 进 行 了 层 序 界 面 的 识 别 . 共 识 别 出 层<br />

序 界 面 7 个 , 对 应 划 分 出 1 个 长 期 基 准 面 旋<br />

回 和 6 个 中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br />

界 面 的 性 质 为 区 域 性 角 度 不 整 合 , 中 期 基 准<br />

面 旋 回 界 面 性 质 包 括 局 部 不 整 合 、 沉 积 转<br />

换 面 和 同 沉 积 侵 蚀 面 . 沉 积 转 换 面 的 识 别 对<br />

中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界 面 的 识 别 起 重 要 作 用 .<br />

2008010517<br />

西 藏 北 部 双 湖 地 区 海 相 侏 罗 纪 磁 性 地 层 研<br />

究 =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of the marine<br />

Jurassic in the Shuanghu area, northern Tibet.<br />

( 中 文 ). 朱 同 兴 ; 潘 忠 习 ; 庄 忠 海 ; 秦 建 华 ; 董 文<br />

彤 ; 王 小 龙 ; 黄 志 英 ; 冯 心 涛 . 地 质 学 报 , 2002,<br />

76(3): 308-316<br />

西 藏 北 部 双 湖 地 区 海 相 侏 罗 纪 磁 性 地 层<br />

采 样 剖 面 包 括 菊 花 山 下 侏 罗 统 剖 面 和 那 底<br />

岗 日 中 、 上 侏 罗 统 剖 面 , 采 集 样 品 共 1231<br />

件 。 磁 性 地 层 采 样 工 作 是 在 实 测 地 层 ( 岩 石<br />

地 层 和 生 物 地 层 ) 剖 面 后 进 行 的 。 采 样 使 用<br />

国 产 手 提 式 气 压 钻 机 , 钻 取 的 岩 心 直 径 为 25<br />

mm, 长 度 为 20~50 mm, 用 磁 罗 盘 定 向 器 定<br />

向 取 心 。 采 样 间 距 一 般 为 0.5~5 m, 但 重 要<br />

界 面 附 近 间 距 达 到 5 cm。 分 析 表 明 双 湖 地<br />

区 海 相 侏 罗 系 碳 酸 盐 岩 的 天 然 剩 磁 普 遍 较<br />

高 , 一 般 达 到 6.7×10 -3 ~3.8×10 -2 A/m。 大 多<br />

数 样 品 在 热 退 磁 到 500~600℃ 区 间 时 , 剩 磁<br />

133


衰 减 了 100%, 表 明 岩 石 中 所 含 磁 性 载 体 力<br />

磁 铁 矿 。 系 统 研 究 表 明 双 湖 地 区 晚 三 叠 世<br />

与 早 侏 罗 世 之 间 缺 失 一 个 NAUNESKI 反 向<br />

极 性 带 , 界 面 的 时 间 缺 失 量 约 为 2 Ma, 野 外<br />

表 现 为 不 整 合 接 触 关 系 。 中 、 下 侏 罗 统 之<br />

间 为 假 整 合 接 触 关 系 , 沉 积 间 断 时 间 约 为<br />

320 ka。<br />

2008010518<br />

辽 西 朝 阳 地 区 含 鸟 化 石 层 附 近 侏 罗 — 白 垩<br />

系 磁 性 地 层 研 究 = Magnetostratigraphy of<br />

th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near birdbearing<br />

beds in western Liaoning. ( 中 文 ). 孙<br />

知 明 ; 许 坤 ; 马 醒 华 ; 梁 鸿 德 ; 杨 天 水 ; 杨 振 宇 ; 李<br />

荣 辉 ; 李 瑜 ; 赵 越 . 地 质 学 报 , 2002, 76(3): 317-<br />

324<br />

本 文 通 过 对 辽 西 朝 阳 地 区 含 鸟 化 石 层 附<br />

近 侏 罗 — 白 垩 系 蓝 旗 组 、 土 城 子 组 、 义 县<br />

组 地 层 共 1252 块 古 地 磁 样 品 的 测 试 与 分 析 ,<br />

建 立 了 以 上 沉 积 地 层 的 磁 极 性 序 列 , 发 现 蓝<br />

旗 组 、 土 城 子 组 地 层 的 磁 极 性 序 列 具 有 频<br />

繁 的 正 、 反 极 性 , 而 义 县 组 则 为 单 一 正 极 性 ,<br />

结 合 现 有 古 生 物 和 同 位 素 年 龄 资 料 , 对 比 国<br />

际 中 生 代 地 磁 极 性 年 表 , 表 明 土 城 子 组 的 磁<br />

极 性 序 列 相 当 于 提 塘 期 、 基 末 里 期 、 牛 津<br />

期 和 卡 洛 期 , 其 主 体 的 地 质 时 代 应 属 晚 侏 罗<br />

世 (J 3 ), 土 城 子 组 底 部 的 地 质 时 代 应 属 中 侏 罗<br />

世 (J 2 ); 并 且 根 据 义 县 组 含 鸟 化 石 层 以 上 层 位<br />

的 磁 性 地 层 研 究 结 果 , 认 为 义 县 组 合 鸟 化 石<br />

的 正 极 性 带 可 与 M 16 正 极 性 时 相 对 应 , 义 县<br />

组 含 鸟 类 化 石 层 的 时 代 应 属 早 白 垩 世 早 期 ,<br />

辽 西 白 垩 系 / 侏 罗 系 界 线 很 可 能 位 于 义 县 组 /<br />

土 城 子 组 之 间 。<br />

2008010519<br />

中 国 西 藏 南 部 喜 马 拉 雅 相 的 乐 平 统 = The<br />

Himalayan Lopingian Series (Late Permian) in<br />

southern Tibet, China. ( 中 文 ). 沈 树 忠 ; 曹 长 群 ;<br />

王 向 东 ; 梅 仕 龙 ; 金 玉 玕 . 地 质 学 报 , 2002,<br />

76(4): 454-461<br />

西 藏 南 部 二 叠 系 色 龙 群 、 曲 布 日 嘎 组 等<br />

“ 喜 马 拉 雅 相 ” 地 层 产 有 冈 瓦 纳 区 系 的 以<br />

Spiriferella rajah,Taeniothaerus densipustulatus,Neospirifer(Neospirifer)kubeiensis<br />

和<br />

Retimarginifera xizangensis 为 典 型 代 表 的 腕<br />

足 动 物 群 。 其 组 成 和 演 进 层 序 与 属 于 冈 瓦<br />

纳 大 陆 北 缘 的 巴 基 斯 坦 盐 岭 的 Wargal 组 上<br />

部 和 Chhidru 组 、 克 什 米 尔 的 Zewan 组 , 印 度<br />

斯 区 提 Kuling 页 岩 上 部 的 Gungri 组 、 尼 泊 尔<br />

西 北 部 的 Senja 组 和 澳 大 利 亚 西 部 Hardman<br />

组 的 很 接 近 ; 时 代 曾 被 归 入 瓜 达 鲁 普 世 或 乐<br />

平 世 早 期 等 , 分 歧 较 大 。 近 年 来 在 盐 岭 等 地<br />

发 现 这 一 冈 瓦 纳 区 系 动 物 群 明 显 高 于 乐 平<br />

世 下 部 牙 形 类 Clarkina dukouensis 带 , 并 与 菊<br />

石 Cyclolobus 和 有 孔 虫 Colaniella 动 物 群 共<br />

生 。 由 此 推 定 整 个 色 龙 群 或 曲 布 组 和 曲 布<br />

日 嘎 组 都 应 属 于 乐 平 统 , 它 与 上 覆 三 叠 系 以<br />

牙 形 类 化 石 Hindeodus parvus 和 菊 石<br />

Otoceras 出 现 为 界 , 代 表 冈 瓦 纳 大 陆 北 缘 乐<br />

平 世 沉 积 的 一 个 三 级 地 层 层 序 。 层 序 以 海<br />

进 初 期 沉 积 的 低 水 位 体 系 域 的 曲 布 组 石 英<br />

砂 岩 为 标 志 , 其 顶 界 则 为 比 二 叠 系 - 三 叠 系 界<br />

线 略 低 的 一 个 快 速 海 进 面 。<br />

2008010520<br />

西 藏 羌 塘 阿 木 岗 群 硅 质 岩 段 时 代 归 属 = The<br />

age of the Chert Member of the Amugang<br />

Group in Qiangtang,Tibet. ( 中 文 ). 王 国 芝 ; 王<br />

成 善 ; 吴 山 . 中 国 地 质 , 2002, 29(2): 139-142<br />

对 阿 木 岗 群 硅 质 岩 段 与 上 覆 和 下 伏 地 层<br />

的 接 触 关 系 , 灰 岩 砾 石 、 灰 岩 夹 层 中 所 发 现<br />

的 生 物 化 石 及 才 玛 尔 错 和 绒 马 硅 质 岩 中 放<br />

射 虫 化 石 资 料 的 对 比 研 究 表 明 , 硅 质 岩 段 不<br />

属 于 基 底 地 层 , 其 时 代 相 当 于 三 叠 纪 , 大 致 可<br />

与 晚 三 叠 世 结 扎 群 相 对 比 。<br />

2008010521<br />

对 江 西 晚 白 垩 世 赣 州 群 茅 店 组 的 重 新 厘 定<br />

= Revision of the Late Cretaceous Maodian<br />

Formation of the Ganzhou Group in Jiangxi<br />

Province. ( 中 文 ). 衷 存 堤 ; 徐 平 ; 肖 晓 林 ; 王 迪<br />

文 ; 龙 天 . 中 国 地 质 , 2002, 29(2): 29/3=271-<br />

274<br />

根 据 1∶ 5万 区 调 最 新 成 果 资 料 , 对 《 江 西<br />

省 岩 石 地 层 》 中 的 赣 州 群 茅 店 组 进 行 了 重<br />

新 厘 定 , 在 原 茅 店 组 正 层 型 剖 面 上 , 识 别 出 了<br />

5 种 不 同 性 质 的 沉 积 界 面 , 即 沉 积 不 整 合 界<br />

面 、 超 覆 不 整 合 界 面 、 平 行 不 整 合 界 面 、<br />

相 转 变 面 、 同 相 叠 复 面 , 从 而 将 原 茅 店 组 划<br />

分 为 两 个 不 同 的 组 级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 按 照<br />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的 命 名 原 则 , 超 覆 不 整 合 面 之<br />

下 的 原 茅 店 组 中 下 部 层 位 划 归 赣 州 群 茅 店<br />

组 , 其 中 发 育 的 一 套 玄 武 岩 - 火 山 碎 屑 沉 积 岩<br />

组 合 单 独 划 出 , 新 建 为 陈 坑 火 山 岩 段 ; 超 覆 不<br />

整 合 面 之 上 的 原 茅 店 组 上 部 层 位 的 粗 碎 屑<br />

沉 积 岩 , 则 划 归 晚 白 垩 世 灌 溪 群 宏 冈 组 。 重<br />

新 厘 定 的 茅 店 组 仅 相 当 于 原 正 层 型 茅 店 组<br />

的 中 、 下 部 层 位 , 且 可 细 分 为 下 段 、 陈 坑 火<br />

山 岩 段 和 上 段 。<br />

2008010522<br />

新 疆 塔 里 木 盆 地 白 垩 纪 - 第 三 纪 层 序 地 层<br />

学 研 究 = A study of the Cretaceous-Tertiary<br />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arim Basin, Xinji-<br />

134


ang. ( 中 文 ). 丁 孝 忠 ; 郭 宪 璞 ; 彭 阳 ; 纪 云 龙 ; 李<br />

喜 臣 ; 张 韬 ; 刘 丽 军 ; 王 易 农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br />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2, 23(3): 243-248<br />

通 过 对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南 坳 陷 区 和 东 北 坳<br />

陷 区 白 垩 纪 - 第 三 系 典 型 剖 面 的 层 序 地 层<br />

学 研 究 , 结 合 地 震 和 钻 井 资 料 的 分 析 , 划<br />

分 出 西 南 坳 陷 区 30 个 三 级 层 序 , 东 北 坳 陷<br />

区 24 个 三 级 层 序 , 因 其 所 处 的 构 造 位 置 和<br />

沉 积 环 境 不 同 , 两 坳 陷 区 形 成 的 三 级 层 序<br />

并 非 一 一 对 应 , 不 能 进 行 大 区 域 的 直 接 对<br />

比 。 而 三 级 层 序 的 有 序 叠 置 构 成 了 二 级 超<br />

序 及 其 体 系 域 , 基 叠 置 方 式 包 括 进 积 组<br />

合 、 退 积 组 织 和 加 积 组 合 。 通 过 二 级 超 层<br />

序 的 研 究 发 现 , 两 坳 陷 区 白 垩 系 - 第 三 系<br />

( 中 新 统 ) 可 划 分 为 4 个 二 组 超 层 序 (SS1<br />

-SS4), 并 可 以 等 时 对 比 , 所 反 映 的 相 对<br />

海 平 面 变 化 周 期 也 基 本 相 同 , 并 且 与 同 受<br />

特 提 斯 海 水 影 响 的 西 藏 南 部 地 区 白 垩 - 早<br />

第 三 纪 沉 积 层 序 有 海 平 面 变 化 基 本 一 致 ,<br />

即 西 藏 西 南 地 区 和 塔 里 木 盆 地 受 特 提 斯 构<br />

造 和 全 球 海 平 面 变 化 的 共 同 影 响 。 从 中 新<br />

世 开 始 , 青 藏 高 原 快 速 隆 升 , 塔 里 木 盆 地<br />

相 对 下 降 , 造 成 了 两 地 区 层 序 类 型 及 海 平<br />

面 变 化 速 率 的 不 同 。<br />

2008010523<br />

西 藏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进 展 = Advances in sequence<br />

stratigraphy of Tibet. ( 中 文 ). 彭 勇 民 ;<br />

惠 兰 ; 谭 富 文 ; 王 全 海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br />

学 院 院 报 , 2002, 23(3): 273-278<br />

迄 今 为 止 , 西 藏 区 内 所 开 展 的 层 序 地 层<br />

分 析 主 要 涉 及 到 中 生 代 的 二 级 或 三 级 层<br />

序 。 基 于 露 头 剖 面 的 沉 积 相 、 古 生 物 、 磁<br />

性 地 层 以 及 地 质 事 件 的 综 合 研 究 , 探 讨 了<br />

三 叠 纪 、 侏 罗 纪 和 白 垩 纪 的 层 序 地 层 模 式<br />

及 其 形 成 机 制 。 现 今 所 取 得 的 进 展 主 要 表<br />

现 在 3 个 方 面 :1 初 步 建 立 了 区 内 中 生 代<br />

层 序 地 层 年 代 格 架 ;2 不 同 时 代 、 不 同 类<br />

型 盆 地 中 的 层 序 数 量 、 结 构 与 层 序 类 型 具<br />

有 较 大 的 差 异 ;3 层 序 地 层 与 磁 性 地 层 的<br />

结 合 研 究 , 取 得 了 重 要 的 成 果 。 未 来 区 内<br />

的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应 在 3 个 方 面 展 开 ;1 高<br />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 树 立 株 罗 纪 - 第 三<br />

纪 海 平 面 变 化 曲 线 ;2 探 索 层 序 地 层 填 图<br />

新 方 法 ;3 多 岛 弧 造 山 模 式 和 多 机 制 的 隆<br />

升 模 式 等 大 陆 动 力 学 问 题 也 是 层 序 地 层 所<br />

遇 到 的 新 挑 战 。<br />

2008010524<br />

长 江 源 地 区 中 侏 罗 世 巴 通 期 层 序 地 层 = A<br />

study on Bathonian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br />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 中 文 ).<br />

盛 贤 才 ; 牛 志 军 . 华 南 地 质 与 矿 产 , 2002, (1):<br />

34-40<br />

长 江 源 地 区 在 侏 罗 纪 巴 通 期 发 育 一 套 稳<br />

定 碳 酸 盐 岩 夹 碎 屑 岩 沉 积 ( 布 曲 组 ), 其 沉 积<br />

环 境 经 历 了 开 阔 海 台 地 、 台 前 缓 坡 、 陆<br />

棚 、 近 滨 、 陆 棚 、 台 前 缓 坡 至 开 阔 海 台 地<br />

等 变 化 , 于 布 曲 组 内 部 识 别 出 三 个 Ⅱ 型 层 序<br />

界 面 和 四 个 不 完 整 三 级 层 序 , 在 此 基 础 上 提<br />

出 布 曲 组 的 顶 底 界 面 ( 岩 性 界 面 ) 可 能 不 是 一<br />

个 等 时 面 , 而 是 穿 时 的 , 巴 通 期 的 相 对 海 平 面<br />

经 历 了 下 降 、 慢 升 快 降 、 慢 升 慢 降 及 慢 降<br />

等 变 化 。<br />

2008010525<br />

上 泥 盆 统 “ 石 梯 组 ” 与 侏 罗 系 石 梯 组 重 名 =<br />

The Upper Devonian "Shiti Formation" should<br />

be renamed. ( 中 文 ). 冯 少 南 ; 张 淼 . 华 南 地 质<br />

与 矿 产 , 2002, (1): 41-44<br />

王 玉 净 等 1998 年 撰 写 的 “ 广 西 钦 州 小 董 -<br />

板 城 上 古 生 代 硅 质 岩 相 地 层 ” , 新 建 了 上 泥<br />

盆 统 “ 石 梯 组 ”, 该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与 谢 家 荣 、<br />

王 植 1937 年 在 广 西 西 湾 创 建 的 石 梯 系 ( 后<br />

更 名 石 梯 组 ) 重 名 。 根 据 地 层 命 名 优 先 权 , 西<br />

湾 侏 罗 系 石 梯 组 应 予 沿 用 , 钦 州 板 城 上 泥 盆<br />

统 “ 石 梯 组 ” 应 予 废 弃 。 钦 州 板 城 含 有 上 泥<br />

盆 统 放 射 虫 、 牙 形 类 的 硅 质 岩 与 上 覆 含 有<br />

下 石 炭 统 放 射 虫 、 牙 形 类 的 硅 质 岩 不 同 , 后<br />

者 含 有 锰 矿 和 赤 铁 矿 , 颜 色 较 深 , 根 据 岩 石 地<br />

层 学 组 的 含 义 , 将 前 者 重 新 命 名 为 桂 南 组 。<br />

2008010526<br />

河 南 卢 氏 五 里 川 盆 地 晚 白 垩 世 地 层 = Late<br />

Cretaceous strata in Wulichuan basin,Henan<br />

Province. ( 中 文 ). 朱 广 彬 ; 周 世 全 . 华 南 地 质<br />

与 矿 产 , 2002, (4): 28-34<br />

位 于 东 秦 岭 造 山 带 核 部 的 五 里 川 盆 地 内<br />

的 红 层 为 一 套 具 磨 拉 石 建 造 特 点 的 粗 碎 屑<br />

红 色 岩 系 。 根 据 其 中 所 含 的 恐 龙 蛋 化 石 和<br />

同 位 素 年 龄 资 料 以 及 少 量 孢 粉 、 盆 地 发 展<br />

演 化 史 等 综 合 分 析 , 红 层 时 代 归 属 晚 白 垩 世<br />

早 期 或 中 - 早 期 较 为 合 适 。 按 照 “ 中 国 地 层<br />

指 南 ” 的 规 定 , 建 议 该 红 层 使 用 朱 阳 关 组 一 名 ,<br />

停 止 使 用 马 家 村 组 、 高 沟 组 及 三 湾 、 桑<br />

坪 、 黄 沙 三 组 等 名 。<br />

2008010527<br />

贵 州 关 岭 中 三 叠 统 坡 段 组 沉 积 特 征 及 其 形<br />

成 环 境 =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s<br />

of the Poduan Formation of Middle<br />

Triassic in Guanling of Guizhou Province.<br />

135


( 中 文 ). 范 嘉 松 ; 吴 亚 生 .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2,<br />

4(1): 67-74 4 图 版 .<br />

贵 州 中 三 叠 世 碳 酸 盐 台 地 边 缘 的 “ 堤 礁 ”<br />

向 来 受 到 人 们 的 关 注 , 并 成 为 研 究 的 热<br />

点 。 当 前 对 台 地 边 缘 沉 积 的 性 质 存 在 着 不<br />

同 的 观 点 。 某 些 人 认 为 这 些 沉 积 是 在 浅 水<br />

和 扰 动 环 境 下 形 成 的 滩 相 沉 积 ; 而 另 外 一<br />

些 研 究 者 则 仍 坚 持 它 们 代 表 典 型 的 礁 相 沉<br />

积 , 因 为 它 含 有 丰 富 的 造 架 生 物 , 如 六 射<br />

珊 瑚 、 苔 藓 虫 、 钙 质 海 绵 和 龙 介 类 等 。 在<br />

贵 州 中 部 关 岭 县 扒 子 场 出 露 了 一 套 巨 厚 的<br />

和 属 于 台 地 边 缘 的 中 三 叠 统 。 扒 子 场 在 关<br />

岭 县 城 的 东 南 , 直 距 约 22 km。 三 叠 系 中<br />

下 统 沿 着 公 路 断 面 连 续 出 露 。 中 统 包 括 安<br />

尼 阶 的 坡 段 组 及 拉 丁 阶 的 垄 头 组 和 竹 杆 坡<br />

组 。 坡 段 组 主 要 由 砂 砾 屑 - 生 屑 颗 粒 岩 组<br />

成 , 约 占 全 剖 面 的 2/3。 它 们 形 成 于 水 流 激<br />

荡 的 滩 相 环 境 。 其 他 岩 石 为 骨 屑 - 球 粒 粒 泥<br />

岩 和 泥 粒 岩 , 约 占 全 剖 面 的 1/3。 根 据 该 组<br />

的 岩 石 结 构 、 沉 积 构 造 和 生 物 组 分 , 坡 段<br />

组 代 表 由 砂 砾 屑 、 生 屑 组 成 的 粒 屑 滩 , 而<br />

非 生 物 礁 相 沉 积 。 仅 在 底 部 或 下 部 出 现 少<br />

量 的 Tubiphytes— 蓝 细 菌 造 礁 骨 架 , 组 成 局<br />

部 的 礁 丘 。<br />

2008010528<br />

塔 里 木 盆 地 喀 什 凹 陷 侏 罗 纪 古 环 境 = Paleoenvironments<br />

of the Jurassic of Kashi sag<br />

in Tarim Basin. ( 中 文 ). 钟 大 康 ; 朱 筱 敏 ; 王 贵<br />

文 ; 谢 庆 宾 . 古 地 理 学 报 , 2002, 4(4): 4=47-54<br />

通 过 对 野 外 露 头 剖 面 的 勘 察 采 样 和 研<br />

究 , 从 岩 石 的 颜 色 、 岩 性 、 沉 积 构 造 、 古<br />

生 物 化 石 以 及 地 球 化 学 等 多 项 指 标 分 析 了<br />

喀 什 凹 陷 侏 罗 纪 的 古 环 境 特 征 和 演 化 。 研<br />

究 表 明 : 早 侏 罗 世 莎 里 塔 什 组 属 干 燥 氧 化<br />

环 境 下 的 冲 积 扇 沉 积 , 到 康 苏 组 时 演 化 为<br />

潮 湿 气 候 条 件 下 的 河 流 沉 积 ; 中 侏 罗 世 盆<br />

地 南 北 出 现 差 异 , 北 部 以 淡 水 为 主 , 而 南<br />

部 出 现 半 咸 水 - 咸 水 环 境 , 古 气 候 向 半 潮<br />

湿 - 半 干 燥 演 变 , 沉 积 相 由 三 角 洲 前 缘 向<br />

深 - 半 深 湖 再 到 滨 浅 湖 沉 积 演 化 ; 晚 侏 罗<br />

世 盆 地 又 演 化 为 干 燥 - 半 干 燥 环 境 下 的 河<br />

流 与 冲 积 扇 沉 积 。 整 个 侏 罗 纪 代 表 了 一 个<br />

水 体 由 浅 - 深 - 浅 、 古 气 候 由 干 燥 - 湿 热<br />

- 干 燥 的 演 化 过 程 。 古 水 介 质 盐 度 基 本 上<br />

保 持 了 陆 相 淡 水 湖 体 系 , 仅 中 侏 罗 世 时 期<br />

在 南 部 表 现 为 咸 水 环 境 。<br />

2008010529<br />

阿 根 廷 内 乌 肯 盆 地 下 白 垩 统 Agrio 组<br />

Pilmatue 段 生 物 相 分 析 = Biofacies analysis<br />

of the Pilmatue Member of the Agrio Formation,<br />

Lower Cretaceous, Neuqun Basin, Argentina..<br />

( 其 他 ). Lazo D G.<br />

Ameghiniana, 2007, 44(1): 73-89<br />

A biofacies analysis based on benthic macrofossils<br />

was carried out. The study unit is the<br />

Pilmatue Member of the Agrio Formation in<br />

three sections in the Neuquen Province. Six<br />

biofacies controlled by relative sea level<br />

changes, sedimentation rate, substrate consistency,<br />

oxygenation and salinity were recognised.<br />

The "Cucullaea-Mimachlamys-<br />

Steinmanella biofacies" is highly diverse and<br />

recorded in a shoreface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br />

by a well-oxygenated soft sandy and<br />

patchy bioclastic substrate, reduced siliciclastic<br />

input, normal marine salinity, and warmtemperate<br />

waters. The "coral colonies biofacies"<br />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er biofacies,<br />

but in a more shallow setting and probably<br />

temperatures above 16 degrees-18 degrees C.<br />

The "Cucullaea and Steinmanella biofacies"<br />

occurred in an open shelf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br />

by low water energy, reduced siliciclastic<br />

input, firm muddy substrate, and normal<br />

marine conditions. The "Modiolus biofacies"<br />

also occurs on the shelf, but under low<br />

oxygenation. The "gregarious serpulids" and<br />

"gregarious oysters" biofacies correspond to<br />

an inner shelf setting characterized by an alternation<br />

of high and low water energy, low<br />

siliciclastic input, firm muddy substrate, welloxygenated<br />

bottom, and mixo-euhaline conditions.<br />

The "Cucullaea-Mimachlamys-<br />

Panopea" and "Cucullaea and Steinmanella"<br />

biofacies are related to changes of relative sea<br />

level in the scale of parasequences, while the<br />

"coral colonies", "Modiolus", "gregarious oysters",<br />

and "gregarious serpulids" respond to<br />

changes in the scale of sequences.<br />

2008010530<br />

西 藏 申 扎 县 木 纠 错 地 区 晚 三 叠 世 多 布 日 组<br />

的 发 现 及 其 地 质 意 义 = The discovery of the<br />

Late Triassic Duoburi Formation in the Mujiucuo<br />

area,Shenzha County,Tibet and its geological<br />

significance. ( 中 文 ). 张 树 岐 ; 曲 永 贵 ;<br />

郑 春 子 ; 王 永 胜 ; 冯 德 臣 . 吉 林 地 质 , 2002,<br />

21(4): 9-14<br />

吉 林 地 质 调 查 院 在 开 展 西 藏 自 治 区 1∶25<br />

万 多 巴 区 幅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时 , 在 木 纠 错 西 的<br />

申 扎 县 多 布 日 一 带 发 现 一 套 陆 相 — 海 陆 交<br />

互 相 — 滨 浅 海 相 地 层 , 并 采 集 到 了 珊 瑚 化<br />

石 、 海 参 化 石 、 植 物 化 石 、 介 形 类 化 石 、<br />

腹 足 化 石 、 藻 类 化 石 和 孢 粉 化 石 等 。 根 据<br />

这 些 古 生 物 化 石 确 定 该 套 地 层 为 晚 三 叠 世<br />

136


沉 积 。 从 而 首 次 证 明 了 冈 底 斯 — 腾 冲 区 永<br />

珠 蛇 绿 岩 带 以 南 存 在 晚 三 叠 世 地 层 。 这 一<br />

发 现 为 我 国 三 叠 系 的 划 分 对 比 提 供 了 重 要<br />

的 依 据 , 并 为 古 特 提 斯 海 的 演 化 历 史 , 古 地 理<br />

轮 廓 的 确 定 以 及 青 藏 高 原 的 形 成 演 变 历 史<br />

提 供 了 新 的 资 料 。<br />

2008010531<br />

松 辽 盆 地 徐 家 围 子 裂 陷 式 盆 地 的 层 序 发 育<br />

特 点 =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rifting basin<br />

of Xujiaweizi in Songliao Basin. ( 中 文 ).<br />

赵 国 连 ; 何 顺 利 . 西 北 地 质 , 2002, 35(1): 28-<br />

40<br />

关 于 层 序 地 层 学 在 陆 相 肖 控 条 件 下 的 适<br />

用 性 探 讨 一 直 在 不 断 地 进 行 着 , 尤 其 是 陆<br />

相 油 气 盆 地 占 优 势 的 中 国 , 陆 相 层 序 地 层<br />

学 的 研 究 已 处 于 世 界 先 进 的 行 列 。 其 中 对<br />

松 辽 盆 地 层 序 地 层 的 研 究 引 人 注 目 。 层 序<br />

地 层 学 理 论 对 于 陆 相 盆 地 适 用 性 问 题 的 探<br />

讨 , 产 生 了 众 多 层 序 地 层 学 学 派 。 笔 者 总<br />

结 探 讨 了 层 序 控 制 的 基 本 因 素 因 盆 地 类 型<br />

的 关 系 , 在 此 基 础 上 研 究 了 断 陷 期 层 序 地<br />

层 发 育 特 点 。 首 次 对 晚 侏 罗 世 一 早 白 垩 世<br />

的 松 辽 盆 地 徐 家 围 子 裂 陷 盆 地 阶 段 的 地 层 -<br />

火 石 岭 组 、 沙 河 子 组 与 营 城 组 , 进 行 了 层<br />

序 地 层 分 析 , 对 可 容 空 间 变 化 与 充 填 情 况<br />

进 行 了 研 究 , 划 分 了 超 层 序 , 对 其 中 的 火<br />

岩 地 层 、 沉 积 岩 地 层 分 别 进 行 了 研 究 , 并<br />

总 结 了 火 山 作 用 与 沉 积 作 用 的 相 互 关 系 。<br />

从 可 容 空 间 概 念 出 发 , 把 火 山 岩 地 层 纳 入<br />

层 序 框 架 , 并 对 层 序 控 制 下 的 生 储 盖 组 合<br />

及 油 气 勘 探 远 景 进 行 了 评 估 。<br />

2008010532<br />

滇 中 鱼 坝 村 组 的 建 立 及 陆 相 侏 罗 系 底 界 =<br />

Establishment of the Yubacun Formation and<br />

the Lower Boundary of the continental Jurassic<br />

in central Yunnan. ( 中 文 ). 庞 其 清 ; 方 晓 思 ;<br />

张 子 雄 ; 李 永 安 ; 李 佩 贤 ; 程 政 武 . 地 质 论<br />

评 , 2002, 48(1): 1-8<br />

滇 中 及 相 邻 地 区 上 三 叠 统 舍 资 组 含 煤 层<br />

下 侏 罗 统 冯 家 河 组 红 层 之 间 , 连 续 沉 积 了<br />

一 套 杂 色 细 碎 屑 岩 过 渡 层 。 其 分 布 稳 定 。<br />

该 层 所 含 化 石 及 磁 性 地 层 特 征 表 明 其 时 代<br />

属 早 侏 罗 世 。 因 此 建 立 下 侏 罗 统 鱼 坝 村<br />

组 , 并 确 定 该 组 底 界 为 陆 相 侏 罗 系 的 底<br />

界 。<br />

2008010533<br />

江 西 及 广 东 北 部 中 生 代 晚 期 地 层 层 序 和 时<br />

代 - 兼 论 《 江 西 省 岩 石 地 层 》 中 存 在 的 问 题<br />

= Stratigraphical sequence and geochronology<br />

of the Late Mesozoic era in Jiangxi Province<br />

and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 中 文 ). 巫<br />

建 华 ; 周 维 勋 ; 章 邦 桐 . 地 质 论 评 , 2002, 48(1):<br />

44-53<br />

根 据 地 层 发 育 程 度 和 沉 积 特 征 , 以 萍 乡 -<br />

广 丰 溶 断 裂 和 三 南 - 寻 乌 深 断 裂 为 界 , 江 西<br />

及 广 东 北 部 中 生 代 晚 期 可 划 分 为 北 、 中 、<br />

南 三 个 地 层 区 。 根 据 不 整 合 面 和 岩 石 组 合<br />

特 征 , 以 群 级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与 火 山 旋 回 或<br />

沉 积 旋 回 相 对 应 为 原 则 , 北 区 可 划 分 出 火<br />

把 山 群 和 圭 峰 群 , 中 区 可 划 分 出 武 夷 群 、<br />

罗 塘 群 或 版 石 群 和 土 峰 群 , 南 区 可 划 分 出<br />

余 田 群 、 版 石 群 或 罗 塘 群 。 根 据 岩 性 岩 相<br />

特 征 , 以 组 级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与 复 合 岩 相 或<br />

沉 积 岩 相 相 对 应 为 原 则 , 余 田 群 可 划 分 为<br />

迳 组 和 菖 蒲 组 , 武 夷 群 划 分 为 双 峰 岭 组 、<br />

鹅 湖 岭 组 和 石 溪 组 , 版 石 群 划 分 为 合 水 组<br />

和 优 胜 组 , 罗 塘 群 划 分 为 白 埠 组 、 周 田 组<br />

和 邓 家 组 , 火 把 山 群 划 分 为 丘 家 组 、 天 台<br />

山 组 、 冷 水 坞 组 和 周 家 店 组 , 圭 峰 群 划 分<br />

为 河 口 组 、 塘 边 组 和 莲 荷 组 。 根 据 同 位 素<br />

年 龄 数 据 和 化 石 资 料 , 余 田 群 的 地 质 时 代<br />

属 中 侏 罗 世 ; 武 夷 群 主 体 属 晚 侏 罗 世 , 顶<br />

部 石 溪 组 跨 入 早 白 垩 世 ; 罗 塘 群 或 版 石 群<br />

属 早 白 垩 世 晚 期 - 晚 白 垩 世 早 期 ; 火 把 山 群<br />

属 早 白 垩 世 , 圭 峰 群 属 晚 白 垩 世 晚 期 。<br />

2008010534<br />

伊 犁 盆 地 南 缘 侏 罗 系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br />

研 究 = Research for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br />

stratigraphy of Jurassic on south margin in Ili<br />

basin. ( 中 文 ). 田 景 春 ; 刘 家 铎 ; 孟 万 斌 ; 庹 先 国 ;<br />

袁 智 慧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2002, 29(5):<br />

499-505<br />

以 伊 犁 盆 地 南 缘 侏 罗 系 为 研 究 对 象 , 运<br />

用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详 细 分 析 了 侏<br />

罗 系 短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 中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和<br />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的 特 征 , 在 此 基 础 上 运 用<br />

旋 回 等 时 对 比 原 理 , 对 不 同 钻 井 的 基 准 面<br />

旋 回 进 行 了 对 比 , 建 立 了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对<br />

比 格 架 。 进 而 简 述 了 储 铀 砂 体 在 高 分 辨 率<br />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中 的 分 布 特 征 。<br />

2008010535<br />

伊 犁 盆 地 南 缘 侏 罗 系 地 层 学 研 究 = Study of<br />

Jurassic stratigraphy in the south margin of Ili<br />

Basin. ( 中 文 ). 刘 家 铎 ; 孟 万 斌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br />

学 报 , 2002, 29(6): 650-655<br />

在 伊 犁 盆 地 北 缘 和 南 缘 下 - 中 侏 罗 统 沉<br />

积 微 相 和 岩 石 类 型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对 伊 犁<br />

盆 地 北 缘 和 南 缘 侏 罗 纪 地 层 进 行 了 详 细 对<br />

比 , 认 为 盆 地 南 缘 下 一 中 侏 罗 统 同 样 可 以<br />

划 分 为 八 道 湾 组 , 三 工 河 组 和 西 山 窑 组 ,<br />

137


并 分 别 对 应 于 水 西 沟 群 I-Ⅷ 旋 回 , 这 一 研<br />

究 对 于 伊 犁 盆 地 基 础 地 质 研 究 和 可 地 浸 砂<br />

岩 型 铀 矿 床 的 勘 探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br />

2008010536<br />

库 车 坳 陷 侏 罗 经 沉 积 环 境 和 层 序 地 层 分 析<br />

=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br />

of the Kuche depression. ( 中 文 ).<br />

吴 朝 东 ; 林 畅 松 ; 申 延 平 ; 谢 小 建 ; 肖 建 新 ; 刘 景<br />

彦 ; 史 艳 丽 . 沉 积 学 报 , 2002, 20(3): 400-406<br />

通 过 对 库 车 坳 陷 野 外 露 头 和 钴 井 资 料 以<br />

及 地 震 剖 面 的 综 合 分 析 , 对 库 车 盆 地 侏 罗<br />

纪 沉 积 环 境 、 层 序 划 分 进 行 了 研 究 。 库 车<br />

盆 地 在 侏 罗 纪 时 期 为 一 非 对 称 型 坳 陷 型 盆<br />

地 , 主 要 物 源 在 盆 地 的 北 部 。 划 分 了 13 个<br />

三 级 层 序 , 三 个 层 序 组 , 反 映 了 三 个 大 级<br />

别 的 旋 回 。 最 大 湖 侵 期 为 阳 霞 组 中 上 上<br />

部 , 与 当 时 有 一 个 明 显 的 气 候 变 热 期 相 一<br />

致 。 沉 积 环 境 在 侏 罗 纪 早 期 为 辫 状 河 - 辫<br />

状 河 三 角 洲 环 境 、 中 期 为 曲 流 河 - 三 角 洲<br />

环 境 , 后 期 为 三 角 洲 和 浅 湖 环 境 , 中 期 有<br />

短 暂 的 侏 罗 世 早 期 、 晚 期 和 最 大 湖 侵 和 海<br />

泛 的 短 暂 时 期 , 形 成 了 厚 层 的 烃 源 岩 分<br />

布 。 库 车 坳 陷 侏 罗 系 虽 然 砂 体 分 布 广 泛 ,<br />

厚 度 较 大 , 然 而 由 于 陆 相 沉 积 环 境 的 控<br />

制 , 非 均 质 性 较 强 。<br />

2008010537<br />

南 盘 江 盆 地 早 — 中 三 叠 世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及<br />

相 对 海 平 面 变 化 研 究 = Sequence stratigraphy<br />

and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s from the<br />

early to the middle Triassic in the Nanpanjiang<br />

Basin. ( 中 文 ). 梅 冥 相 ; 高 金 汉 ; 孟 庆 芬 ; 易<br />

定 红 ; 李 东 海 . 现 代 地 质 , 2002, 16(2): 137-<br />

146<br />

南 盘 江 盆 地 的 早 — 早 三 叠 世 地 层 中 , 沉<br />

积 相 形 成 复 杂 而 有 序 的 空 间 变 化 和 时 间 变<br />

化 。 二 叠 纪 与 三 叠 纪 之 交 的 大 规 模 台 地 淹<br />

没 事 件 之 后 , 三 叠 纪 碳 酸 盐 台 地 从 缓 坡 型<br />

演 化 为 镶 嵌 陆 架 型 ; 空 间 上 , 从 连 陆 台 地<br />

到 浊 积 盆 地 相 分 异 特 别 明 显 , 而 且 在 盆 地<br />

中 发 育 若 干 的 孤 立 台 地 , 特 别 是 南 宁 和 靖<br />

西 一 带 , 孤 立 台 地 上 早 叠 世 的 鲕 粒 滩 以 及<br />

连 陆 台 地 边 缘 的 礁 滩 相 灰 岩 更 是 引 人 注<br />

目 。 尽 管 不 同 相 带 的 三 级 沉 积 层 序 相 序 组<br />

构 千 差 万 变 , 并 且 它 们 的 形 成 时 限 也 不 尽<br />

相 同 , 但 是 由 其 所 表 征 的 相 对 海 平 面 变 化<br />

则 具 有 大 致 的 同 步 性 , 因 此 在 早 — 中 三 叠<br />

世 地 层 中 可 立 南 盘 江 盆 地 早 — 中 三 叠 世 的<br />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br />

2008010538<br />

安 徽 明 光 盆 地 第 三 系 层 序 地 层 学 分 析 =<br />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Tertiary sediments<br />

in the Mingguang Basin of Anhui Province.<br />

( 中 文 ). 吴 跃 东 ; 刘 家 云 ; 汪 德 华 . 现 代 地<br />

质 , 2002, 16(4): 374-381<br />

安 徽 明 光 盆 地 第 三 纪 沉 积 物 以 陆 相 红 色<br />

类 磨 拉 石 建 造 为 主 , 晚 期 覆 盖 陆 相 火 山 岩<br />

建 造 , 通 过 对 陆 相 红 色 类 磨 拉 石 建 造 的 分<br />

析 表 明 其 形 成 于 冲 积 扇 和 扇 前 河 湖 环 境 ,<br />

在 对 明 光 盆 地 内 各 类 陆 相 沉 积 建 造 的 沉 积<br />

环 境 , 沉 积 相 , 陆 相 沉 积 体 系 域 和 地 层 层<br />

序 界 面 的 分 析 基 础 上 , 根 据 盆 地 的 充 填 沉<br />

积 序 列 划 分 出 5 个 层 序 ( 三 级 层 序 ), 由<br />

于 受 到 构 造 运 动 的 影 响 , 其 层 序 发 育 皆 不<br />

完 整 , 在 对 其 进 行 层 序 地 层 学 分 析 的 基 础<br />

上 , 初 步 建 立 了 明 光 盆 地 的 地 层 格 架 。<br />

2008010539<br />

柴 达 木 盆 地 西 部 红 狮 凹 陷 第 三 系 下 干 柴 沟<br />

组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Sequence stratigraphic<br />

framework of the lower Ganchaigou Formation<br />

in Hongliuquan-Shizhigou area, western<br />

Qaidam Basin. ( 中 文 ). 蒋 宏 忱 ; 于 炳 松 ; 王 黎<br />

栋 ; 穆 剑 ; 刘 忠 宝 . 现 代 地 质 , 2002, 16(4): 382-<br />

388<br />

柴 达 木 盆 地 西 部 红 狮 凹 陷 是 青 海 油 田 公<br />

司 的 主 要 采 油 区 , 下 第 三 系 下 干 柴 沟 组 是<br />

区 内 主 要 目 的 层 段 之 一 。 以 Cross 的 高 分 辨<br />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为 指 导 。 根 据 露 头 剖 面<br />

和 钻 井 资 料 , 对 区 内 下 干 柴 沟 组 进 行 了 详<br />

细 的 层 序 地 层 研 究 。 共 识 别 出 15 个 三 级 层<br />

序 ,4 个 超 层 序 。 在 连 井 剖 面 的 层 序 地 层 对<br />

比 基 础 上 , 建 立 了 该 区 的 地 层 格 架 , 并 揭<br />

示 出 这 4 个 超 层 序 中 上 升 半 旋 回 陷 下 第 三<br />

系 有 利 储 集 岩 的 分 布 区 , 最 大 湖 泛 期 密 集<br />

段 暗 色 泥 岩 是 该 区 主 力 烃 源 岩 的 分 布 区 。<br />

2008010540<br />

陆 相 盆 地 中 的 海 侵 层 序 特 征 : 中 欧 盆 地 三<br />

叠 系 与 松 辽 盆 地 白 垩 系 对 比 研 究 = The<br />

characters of transgressive sequence of terrigenous<br />

basi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iassic<br />

in Centraleuropen basin and the cretaceous in<br />

Songliao basin of China. ( 中 文 ). 王 璞<br />

珺 ;Schneider Werner;Mattern Frank; 边 伟 华 .<br />

矿 物 岩 石 , 2001, 22(2): 47-53<br />

中 欧 盆 地 三 叠 系 是 典 型 的 海 陆 过 渡 相 沉<br />

积 , 松 辽 盆 地 白 垩 系 是 含 有 海 侵 事 件 记 录<br />

的 陆 相 河 湖 盆 地 . 两 盆 地 的 共 同 特 点 是 :1<br />

大 陆 克 拉 通 上 长 期 发 育 的 大 型 坳 陷 盆 地 ;<br />

2 靠 近 古 大 洋 和 ( 或 ) 有 向 海 通 道 ;3 主 要 由<br />

互 层 状 泥 岩 、 粉 砂 岩 、 碳 酸 盐 岩 和 膏 盐 层<br />

138


组 成 ;4 无 典 型 海 相 化 石 , 可 能 发 育 有 半<br />

咸 水 和 ( 或 ) 高 盐 度 生 物 ;5 海 侵 层 中 自 生 矿<br />

物 的 δ 34 S, δ 13 C,δ 18 O 同 位 素 比 值 及 介 质 盐 度<br />

指 数 (Sr/Ba)、 碱 度 指 数 (Ca+Mg)/(Si+Al)、<br />

还 原 性 指 数 (Zn+Ni)/Ga、 硫 沉 积 通 量 指 数<br />

( 归 一 化 硫 含 量 ) 等 显 著 高 于 相 邻 层 位 背<br />

景 值 。<br />

2008010541<br />

试 论 黔 西 北 及 邻 区 非 海 相 三 叠 系 / 侏 罗 系<br />

界 线 = Initial discussion on the boundary of<br />

the Triassic-Jurassic of the non-marine facies<br />

in Northwest Guizhou and its adjacent areas.<br />

( 中 文 ). 王 立 亭 . 贵 州 地 质 , 2002, 19(3): 175-<br />

178,162<br />

根 据 黔 西 北 及 邻 区 二 桥 组 中 双 壳 类 的 垂<br />

直 分 布 , 可 将 其 分 为 两 个 组 合 ; 下 部<br />

Indosinion-Permophorus 组 合 及 上 部<br />

Qiyangia-Hunanella 组 合 。 前 一 组 合 的 时 代<br />

为 晚 三 叠 世 瑞 替 克 期 , 后 一 组 合 的 时 代 则<br />

为 早 侏 罗 世 早 中 期 。 该 区 非 海 相 三 叠 系 /<br />

侏 罗 系 的 界 线 应 划 在 上 述 两 个 组 合 之 间 。<br />

故 该 区 二 桥 组 实 为 跨 三 叠 系 与 侏 罗 系 的 岩<br />

石 地 层 单 位 。<br />

2008010542<br />

南 海 及 周 边 部 分 地 区 特 提 斯 构 造 遗 迹 : 问<br />

题 与 思 考 = Reviews on Tethyan trace in<br />

South China Sea and some adjacent regions.<br />

( 中 文 ). 颜 佳 新 ; 周 蒂 . 热 带 海 洋 学 报 , 2002,<br />

21(2): 43-49<br />

对 全 球 二 叠 纪 — 三 叠 纪 古 气 候 特 征 的 研<br />

究 表 明 , 东 特 提 斯 地 区 晚 三 叠 世 古 气 候 标<br />

志 具 有 带 状 分 布 的 特 征 。 北 巴 拉 望 地 块 卡<br />

拉 棉 群 岛 的 晚 三 叠 世 沉 积 中 发 育 反 映 较 干<br />

燥 古 气 候 特 征 的 鲕 状 灰 岩 , 因 此 在 古 气 候<br />

特 征 方 面 , 北 巴 拉 望 地 块 晚 三 叠 世 地 层 不<br />

能 与 华 南 和 印 支 地 块 同 期 地 层 对 比 , 而 应<br />

该 与 印 度 地 块 北 缘 喜 马 拉 雅 地 区 ( 向 西 )<br />

和 琉 球 群 岛 ( 向 东 ) 对 比 。 根 据 该 古 气 候<br />

分 析 , 北 巴 拉 望 地 块 在 晚 三 叠 世 时 应 该 位<br />

于 南 部 亚 热 带 较 干 燥 气 候 带 内 , 其 晚 三 叠<br />

世 的 古 地 理 位 置 比 钱 支 地 块 更 靠 南 。 对 南<br />

海 及 南 海 周 边 部 分 地 区 特 提 斯 构 造 遗 迹 的<br />

研 究 , 将 有 助 于 深 入 了 解 南 海 北 部 陆 缘 区<br />

相 关 构 造 带 的 性 质 及 正 确 恢 复 南 海 扩 张 之<br />

前 该 区 的 地 质 发 展 历 史 。 南 海 北 部 陆 缘 区<br />

也 是 研 究 解 决 特 提 斯 构 造 向 东 延 伸 问 题 以<br />

及 特 提 斯 构 造 - 太 平 洋 构 造 时 空 转 化 问 题 的<br />

关 键 地 区 。<br />

2008010543<br />

台 西 南 盆 地 和 北 港 隆 起 的 中 生 界 及 其 沉 积<br />

环 境 = Mesozoic strata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br />

is SW Taiwan basin of NE South<br />

China Sea and Peikang high of western Taiwan.<br />

( 中 文 ). 周 蒂 . 热 带 海 洋 学 报 , 2002,<br />

21(2): 50-57<br />

我 国 南 海 海 域 广 泛 存 在 中 生 代 沉 积 地<br />

层 , 在 南 海 寻 找 中 生 界 油 气 藏 潜 力 极 大 。<br />

台 西 南 盆 地 和 北 港 隆 起 有 数 十 口 井 钻 遇 中<br />

生 界 , 经 过 详 细 生 物 地 层 学 工 作 确 定 了 下<br />

白 垩 统 ( 阿 普 特 阶 和 下 阿 尔 必 阶 ) 和 侏 罗<br />

系 () 两 套 中 生 代 地 层 , 是 迄 今 南 海 北<br />

部 中 生 界 地 层 研 究 最 为 深 入 的 地 区 , 可 作<br />

为 对 比 的 样 板 。 介 绍 了 台 西 南 盆 地 和 台 湾<br />

西 部 中 生 界 的 岩 性 、 岩 相 和 生 物 地 层 学 特<br />

征 , 指 出 晚 侏 罗 世 () 与 早 白 垩 世 之 间<br />

沉 积 环 境 发 生 了 显 著 变 化 , 台 西 南 盆 地 由<br />

深 海 至 半 深 海 变 为 内 陆 , 而 北 港 隆 起 由 内<br />

陆 变 为 海 陆 交 互 和 浅 海 环 境 。<br />

2008010544<br />

鉴 别 印 度 古 吉 拉 特 卡 恰 恰 中 生 代 Kuar Bet<br />

层 的 时 代 : 古 植 物 和 孢 粉 组 合 的 重 新 研 究<br />

= Resolving the age of the Mesozoic Kuar Bet<br />

Beds (Kachchh, Gujarat, India): A reinvestigation<br />

of palaeobotanical and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s.<br />

( 英 文 ). Jana B N; Hilton J. Journal<br />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7, 30(3-4):<br />

457-463<br />

Within the Mesozoic sedimentary sequences<br />

of India the age of the Kuar Bet Beds<br />

in Kachchh (Gujarat Province) has been hotly<br />

contested, with faunal evidence suggesting a<br />

Bathonian (Middle Jurassic) age, based on<br />

ammonite and foraminiferal occurrences, and<br />

palaeobotanical evidence suggesting an Early<br />

Cretaceous age,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the<br />

index fossil Onychiopsis sp. cf. psilotoides<br />

(Stokes and Webb) Ward. Previously reported<br />

palynological evidence has documented numerous<br />

angiosperm pollen taxa, lending further<br />

support to an Early Cretaceous age. The<br />

present paper reinvestigates the palaeobotanical<br />

and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s of the Kuar<br />

Bet Beds, and discounts previous identifications<br />

of Onychiopsis, considering these<br />

specimens to represent a new species of the<br />

genus Coniopteris, Coniopteris kuarbetensis<br />

sp. nov. The plant macrofossil assemblage<br />

also contains ovulate scales of Araucarites<br />

Presl and rooting organs. Palynological preparations<br />

revealed a diverse assemblage that includes<br />

Sphagnumsporites, Cyathidites, Dictyophyllidites,<br />

Todisporites, Concavissimis-<br />

139


porites, Klukisporites, Densoisporites, Callialasporites<br />

(two sp.), Alisporites spp., Podocarpidites,<br />

Araucariacites and Ginkgocycadophytus,<br />

all of which are long-ranging Mesozoic<br />

forms that occur in both Jurassic and Cretaceous<br />

sediments. Angiosperm pollen has not<br />

been observed, and the angiosperm grains reported<br />

by Mathur are here regarded as contaminants,<br />

introduced during the laboratory<br />

treatment of rock samples. Refuting the presence<br />

of Onychiopsis and of angiosperm pollen<br />

from the Kuar Bet Beds discounts an Early<br />

Cretaceous age, with the plant fossils and palynological<br />

assemblage being more consistent<br />

with a Middle Jurassic age, in general agreement<br />

with faunal data. However, the precise<br />

position within the Middle Jurassic remains<br />

uncertain with palaeobotanical and palynological<br />

results being most comparable with<br />

a late Middle Jurassic (Bathonian or Callovian)<br />

age while faunal evidence supports an early<br />

Middle Jurassic (Bajocian) age.<br />

2008010545<br />

土 耳 其 西 北 部 宗 古 尔 达 克 巴 雷 姆 阶 - 阿 普 特<br />

阶 碳 酸 盐 - 硅 质 碎 屑 岩 混 合 的 内 陆 台 的 旋 回<br />

地 层 和 层 序 界 线 = Cyclostratigraphy and<br />

sequence boundaries of inner platform mixed<br />

carbonate–siliciclastic successions (Barremian–Aptian)<br />

(Zonguldak, NW Turkey). ( 英<br />

文 ). Yılmaz I O; Altıner D. Journal of Asian<br />

Earth Sciences, 2007, 30(2): 253-270<br />

Barremian–Aptian shallow marine mixed<br />

carbonate–siliciclastic successions of the<br />

Zonguldak area (NW Turkey) have been studied<br />

in detail along three measured stratigraphic<br />

sections. Field and laboratory analysis<br />

of microfacies and sedimentary structures<br />

have demonstrated that sections are composed<br />

of meter-scale shallowing-upward cycles.<br />

Cyclicity of shallow water mixed carbonate–<br />

siliciclastic successions are generally observed<br />

in the form of alternating sandstone/siltstone<br />

or sandy limestone and limestone. A prominent<br />

level of charophyte packstone within the<br />

successions of Zonguldak and Kozlu is interpreted<br />

as a sequence boundary. In the Çengellidere<br />

section, cyclicity is generally represented<br />

by an alternation of sandstone/conglomerate<br />

and bioclastic limestone.<br />

The first level of conglomerate within the section<br />

is interpreted as a sequence boundary.<br />

Smaller-scale cyclic arrangements are also<br />

recorded within meter-scale cycles. 4th-, 5thand<br />

6th-order cycles are superimposed and<br />

create a hierarchical stacking. However, 6thorder<br />

cycles present a relatively random distribution<br />

and termed as episodic. Thickness<br />

variation of cycles along the section and frequency<br />

of sand and/or silt rich cycle types are<br />

used to interpret systems tracts within the sequences.<br />

2008010546<br />

准 噶 尔 盆 地 车 排 子 地 区 侏 罗 系 层 序 地 层 格<br />

架 = On Jurassic sequential framework of<br />

Chepaizi area in Junggar Basin. ( 中 文 ). 李 天<br />

明 ; 支 东 明 ; 靳 军 . 新 疆 石 油 地 质 , 2002, 23(4):<br />

286-289<br />

在 前 人 对 准 噶 尔 盆 地 全 盆 地 或 局 部 层 序<br />

地 层 大 量 研 究 成 果 的 基 础 上 , 重 点 对 盆 地 西<br />

北 缘 侏 罗 系 地 层 格 架 特 征 开 展 了 深 入 、 细<br />

致 的 解 剖 和 刻 划 , 建 立 了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首 次<br />

对 车 排 子 地 区 侏 罗 系 层 序 及 体 系 域 界 面 特<br />

征 进 行 了 描 述 , 并 结 合 钻 探 井 资 料 , 划 分 了 有<br />

利 的 沉 积 相 带 , 对 盆 地 侏 罗 系 隐 蔽 型 圈 闭 和<br />

油 气 藏 的 勘 探 提 供 了 一 种 思 路 和 方 法 。<br />

2008010547<br />

吐 哈 盆 地 西 南 部 侏 罗 系 时 代 划 分 = Division<br />

of Jurassic strata in southwestern part of Turpan-Hami<br />

Basin. ( 中 文 ). 杨 殿 忠 . 新 疆 石 油 地<br />

质 , 2002, 23(5): 385-389<br />

研 究 了 采 自 吐 哈 盆 地 西 南 部 早 、 中 侏 罗<br />

世 的 植 物 化 石 , 在 鉴 定 其 种 属 的 基 础 上 , 结 合<br />

岩 石 地 层 学 和 层 序 地 层 学 方 法 , 描 述 了 早 、<br />

中 侏 罗 世 的 植 物 组 合 特 征 , 对 其 地 层 时 代 进<br />

行 了 新 的 厘 定 , 提 出 了 新 的 地 层 划 分 方 案 。<br />

新 的 划 分 方 案 不 同 于 前 人 的 划 分 结 果 , 新 方<br />

案 一 方 面 依 据 了 新 采 集 的 植 物 化 石 资 料 , 同<br />

时 考 虑 到 了 野 外 实 际 工 作 的 可 操 作 性 。 此<br />

外 , 还 提 出 了 根 据 煤 层 发 育 程 度 、 生 物 化 石<br />

群 、 不 整 合 面 和 岩 性 等 特 征 , 识 别 标 志 层 的<br />

方 法 。<br />

2008010548<br />

准 噶 尔 芦 草 沟 组 与 黄 山 街 组 的 古 气 候 条 件<br />

= Paleoclimatic conditions of Loucaogou and<br />

Huangshanjie Formations in Junggar. ( 中 文 ).<br />

吴 绍 祖 ; 屈 迅 ; 李 强 . 新 疆 地 质 , 2002, 20(3):<br />

183-186<br />

准 噶 尔 中 二 叠 统 芦 草 沟 组 无 论 是 从 岩 性<br />

还 是 所 含 古 生 物 , 均 表 明 形 成 于 持 续 炎 热<br />

的 气 候 条 件 之 下 , 当 时 由 于 准 噶 尔 古 板 块<br />

与 塔 里 木 古 板 块 的 拼 合 造 山 , 造 成 准 噶 尔<br />

周 缘 火 山 强 烈 喷 发 和 自 欧 洲 东 移 的 干 旱 炎<br />

热 气 流 对 准 噶 尔 均 有 明 显 的 影 响 。 上 三 叠<br />

统 黄 山 街 组 形 成 时 干 旱 气 候 缓 解 , 降 水 量<br />

增 加 , 该 组 沉 积 物 反 映 出 温 暖 的 亚 热 带 气<br />

140


候 特 征 。 因 此 , 从 成 油 的 古 气 候 条 件 来<br />

说 , 芦 草 沟 组 要 优 于 黄 山 街 组 。<br />

2008010549<br />

鄂 尔 多 斯 东 北 部 太 原 组 上 部 灰 岩 段 高 分 辨<br />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 High-resolution sequence<br />

analysis on Limestone Member, upper Taiyuan<br />

Formationb, northeastern Ordos. ( 中 文 ).<br />

姜 烨 ; 李 宝 芳 . 煤 田 地 质 与 勘 探 , 2002, 30(3):<br />

5-8<br />

根 据 对 露 头 、 测 井 和 岩 心 资 料 的 垂 向 分<br />

析 和 横 向 对 比 , 结 合 古 生 物 化 石 资 料 , 在<br />

识 别 关 键 性 界 面 的 基 础 上 , 对 鄂 尔 多 斯 东<br />

北 部 下 二 叠 统 太 原 组 上 部 灰 岩 段 建 立 了 高<br />

分 辨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划 分 出 5 个 三 级 层<br />

序 。 研 究 层 段 为 有 陆 源 碎 屑 混 入 的 碳 酸 盐<br />

缓 坡 沉 积 , 形 成 于 华 北 晚 古 生 代 最 大 海 侵<br />

阶 段 。 各 层 序 分 别 由 低 位 体 系 域 的 下 切 谷<br />

充 填 沉 积 的 砂 岩 、 砂 砾 岩 , 海 侵 体 系 的 灰<br />

岩 、 泥 灰 岩 、 泥 岩 、 煤 和 高 位 体 系 域 的 碎<br />

屑 岩 和 煤 组 成 。 区 内 厚 达 数 十 米 的 桥 头 砂<br />

岩 主 要 由 几 个 层 序 低 位 域 下 切 河 谷 充 填 沉<br />

积 叠 置 而 成 。 通 过 编 制 的 各 层 序 海 侵 域 灰<br />

岩 的 厚 度 和 分 布 图 , 证 实 层 序 3、4 沉 积 期<br />

海 侵 范 围 最 大 。 早 二 叠 世 早 期 海 侵 来 自 东<br />

南 和 西 南 两 个 方 向 。<br />

新 生 界<br />

2008010550<br />

船 帆 洞 旧 石 器 遗 址 洞 穴 形 成 过 程 与 地 层 划<br />

分 = Formation and stratigraphy of the Chuanfan<br />

Cave. ( 中 文 ). 李 建 军 范 雪 春 . 人 类 学 学<br />

报 , 2006, 25(2): 153-160<br />

本 文 根 据 最 近 发 掘 所 获 资 料 , 对 万 寿 岩 山<br />

船 帆 洞 旧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遗 址 洞 穴 的 形 成 过<br />

程 、 洞 内 地 层 划 分 以 及 与 洞 外 沉 积 物 关 系<br />

等 问 题 进 行 初 步 探 讨 . 提 出 : 船 帆 洞 洞 穴 的 发<br />

育 明 显 与 区 域 性 断 裂 及 岩 体 的 剪 切 节 理 有<br />

关 ; 洞 内 经 历 数 次 堆 积 和 冲 刷 ; 依 岩 性 、 地 层<br />

关 系 和 哺 乳 动 物 化 石 组 合 , 洞 内 堆 积 物 可 分<br />

为 Ⅰ ( 中 更 新 世 晚 期 )、 Ⅱ ( 晚 更 新 世 早 期 )、<br />

Ⅲ ( 晚 更 新 世 晚 期 ) 和 Ⅳ ( 全 新 世 )4 个 地 层 单<br />

元 。<br />

2008010551<br />

西 藏 纳 木 错 第 四 纪 湖 相 地 层 划 分 及 纳 木 错<br />

群 的 建 立 = Division of Quaternary lacustrine<br />

strata in the Nam Co area and establishment of<br />

the Nam Co Groupin Tibet. ( 中 文 ). 朱 大 岗 ; 赵<br />

希 涛 ; 孟 宪 刚 ; 吴 中 海 ; 邵 兆 刚 ; 马 志 邦 ; 冯 向 阳 ;<br />

吴 珍 汉 ; 王 建 平 ; 杨 超 斌 . 地 质 通 报 , 2002,<br />

21(11): 708-716<br />

第 四 纪 湖 相 地 层 剖 面 实 测 和 水 准 仪 测 量<br />

表 明 , 在 西 藏 纳 木 错 沿 岸 , 发 育 有 拔 湖 48m 以<br />

下 的 6 级 湖 岸 阶 地 和 拔 湖 48m 以 上 最 高 至<br />

139.2m 的 高 位 湖 相 沉 积 。 纳 木 错 湖 相 或 湖<br />

滨 相 沉 积 的 铀 系 等 时 线 年 龄 测 定 结 果 表 明 ,<br />

高 位 湖 相 沉 积 形 成 于 晚 更 新 世 早 期 , 第 六 至<br />

第 三 级 阶 地 则 分 别 形 成 于 晚 更 新 世 中 期 至<br />

晚 期 。 14 C 法 测 年 表 明 , 第 二 和 第 一 级 阶 地 的<br />

形 成 时 间 介 于 13820~2350 年 间 , 属 全 新<br />

世 。 根 据 沉 积 相 、 岩 相 组 合 等 特 征 , 并 结 合<br />

同 位 素 测 年 、 微 体 古 生 物 鉴 定 等 资 料 , 将 该<br />

套 地 层 命 名 为 纳 木 错 群 , 由 上 更 新 统 干 玛 弄<br />

组 和 全 新 统 扎 弄 淌 组 组 成 。<br />

2008010552<br />

汤 原 断 陷 古 近 系 层 序 地 层 及 沉 积 体 系 分 析<br />

= Characters of Paleogene sequence stratigraphy<br />

and its sedimentary system in Tangyuan<br />

fault depression. ( 中 文 ). 柳 蓉 ; 刘 招 君 ; 杨 建 国 ;<br />

王 世 辉 . 世 界 地 质 , 2006, 25(4): 367-372<br />

根 据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基 本 原 理 , 综 合 利 用 露<br />

头 、 钻 井 、 测 井 和 地 震 等 资 料 , 建 立 汤 原 断<br />

陷 古 近 系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识 别 出 2 个 超 层<br />

序 、11 个 三 级 层 序 。 运 用 体 系 域 四 分 法 在<br />

断 陷 两 侧 三 级 层 序 内 同 一 体 系 域 内 识 别 出<br />

了 相 近 的 沉 积 体 系 。 汤 原 断 陷 古 近 系 主 要<br />

发 育 扇 三 角 洲 - 湖 底 扇 、 扇 三 角 洲 - 半 深 湖 、<br />

扇 三 角 洲 - 湖 底 扇 - 半 深 湖 、 扇 三 角 洲 - 滨 浅<br />

湖 - 半 深 湖 和 扇 三 角 洲 - 滨 浅 湖 体 系 。<br />

2008010553<br />

西 藏 阿 里 札 达 盆 地 早 更 新 世 早 期 沉 积 及 其<br />

古 气 候 与 古 环 境 变 化 = Early Pleistocene<br />

deposits and paleoclimat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br />

changes in the Zanda basin, Ngari area,<br />

Tibet. ( 中 文 ). 朱 大 岗 ; 孟 宪 刚 ; 邵 兆 刚 ; 杨 朝 斌 ;<br />

韩 建 恩 ; 余 佳 ; 孟 庆 伟 ; 吕 荣 平 . 中 国 地<br />

质 , 2006, 33(6): 1276-1284<br />

综 合 分 析 了 西 藏 阿 里 札 达 盆 地 早 更 新<br />

世 早 期 的 多 种 与 气 候 环 境 变 化 密 切 相 关 的<br />

地 质 记 录 , 结 果 表 明 该 区 早 更 新 世 早 期 的 沉<br />

积 可 划 分 为 3 种 不 同 的 沉 积 相 和 4 个 岩 性<br />

段 ; 古 气 候 与 古 环 境 变 化 可 划 分 为 4 个 阶<br />

段 :(1)2.68-2.45 Ma。 为 冲 洪 积 相 沉 积 。 冻 融<br />

褶 皱 开 始 出 现 , 植 被 以 乔 木 为 主 , 主 要 为 松 、<br />

藜 、 蒿 , 属 山 地 寒 温 气 候 ;(2)2.45-2.11 Ma, 为<br />

冲 洪 积 相 , 地 层 中 冻 融 褶 皱 多 呈 扭 曲 状 , 草 本<br />

植 物 迅 速 上 升 , 显 示 出 灌 木 草 原 气 候 特 征 , 气<br />

候 变 得 凉 爽 干 燥 ;(3)2.11-1.49 Ma, 沉 积 相 为<br />

冲 洪 积 相 - 冰 缘 沉 积 相 , 以 冰 缘 沉 积 相 为 主 ,<br />

冻 融 褶 皱 层 开 始 增 多 , 出 现 了 喜 凉 的 介 形 类<br />

化 石 。 草 本 植 物 数 量 和 种 类 达 到 最 大 , 灌 木 也<br />

141


相 对 增 加 , 显 示 气 候 进 一 步 趋 于 干<br />

旱 ;(4)1.49-1.36 Ma, 为 冰 湖 沉 积 相 。 地 层 中 普<br />

遍 出 现 冻 融 褶 皱 , 喜 凉 的 介 形 类 化 石 丰 度 很<br />

高 , 草 本 植 物 有 小 幅 下 降 , 但 蕨 类 植 物 增 加 幅<br />

度 较 大 , 显 示 了 干 冷 草 原 气 候 特 征 。 气 候 干 旱<br />

寒 冷 。<br />

2008010554<br />

关 中 盆 地 西 部 黄 土 台 塬 全 新 世 气 候 事 件 研<br />

究 = Holocene climatic events on the loess<br />

tableland in the western Guanzhong Basin,China.<br />

( 中 文 ). 黄 春 长 ; 庞 奖 励 ; 黄 萍 ; 侯 春<br />

红 ; 韩 宇 平 . 干 旱 区 地 理 , 2002, 25(1): 10-15<br />

通 过 对 陕 西 歧 山 黄 土 剖 面 地 层 学 和 土 壤<br />

学 研 究 , 磁 化 率 、 全 铁 、 粒 度 、<br />

CaCO 3 和 TOC 测 定 分 析 , 发 现 在 全 新 世 的 全<br />

球 性 “ 大 暖 期 ” 即 将 到 来 之 前 , 黄 土 台 塬 面 有<br />

洪 水 发 生 。 在 全 新 世 大 暖 期 当 中 , 季 风 气 候<br />

有 明 显 的 波 动 变 化 。 尤 其 是 在 6 000a BP 前<br />

后 季 风 气 候 转 折 , 形 成 了 6 000~5 000a BP<br />

显 著 的 干 旱 阶 段 。 这 使 得 全 新 世 大 暖 期 分<br />

裂 成 为 两 个 主 要 的 温 暖 湿 润 阶 段 。 各 项 气<br />

候 代 用 指 标 显 示 8 500~6 000a BP 是 大 暖 期<br />

中 最 为 温 暖 湿 润 的 时 期 。 在 大 约 310 0aBP<br />

季 风 格 局 发 生 变 化 , 气 候 向 着 干 旱 化 发 展 , 全<br />

新 世 的 成 壤 期 为 黄 土 堆 积 期 所 取 代 。 这 些<br />

事 实 对 于 我 们 客 观 地 评 价 半 湿 润 — 半 干 旱<br />

地 区 的 季 风 气 候 对 于 全 球 变 化 的 响 应 规 律<br />

具 有 重 要 的 科 学 意 义 。<br />

2008010555<br />

甘 青 地 区 中 晚 全 新 世 植 被 变 化 与 人 类 活 动<br />

=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getation<br />

change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in the<br />

Gansu-Qinghai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br />

mid-to Late-Holocene. ( 中 文 ). 安 成 邦 ; 陈 发<br />

虎 ; 冯 兆 东 . 干 旱 区 地 理 , 2002, 25(2): 160-<br />

164<br />

史 前 时 期 人 类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是 近 几 年 来<br />

国 际 研 究 的 热 点 。 在 甘 青 地 区 , 全 新 世 的 孢<br />

粉 资 料 比 较 多 。 但 在 中 晚 全 新 世 , 该 区 人 类<br />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作 用 及 其 程 度 仍 不 清 楚 , 许 多<br />

孢 粉 分 析 资 料 中 并 没 有 充 分 考 虑 人 类 活 动<br />

的 影 响 。 本 文 选 取 孢 粉 分 辨 率 较 高 、 代 表<br />

性 较 好 的 青 海 湖 、 兰 州 、 秦 安 大 地 湾 三 地<br />

的 资 料 , 着 重 研 究 了 其 中 乔 木 成 分 的 变 化 。<br />

分 析 发 现 , 孢 粉 组 合 中 乔 木 成 分 的 变 化 与 气<br />

候 变 化 的 趋 势 并 不 一 致 。 通 过 对 考 古 及 历<br />

史 资 料 的 分 析 , 笔 者 认 为 , 该 区 的 植 被 很 早 就<br />

受 到 人 类 活 动 的 影 响 。 自 全 新 世 中 期 , 本 区<br />

植 被 中 的 乔 木 成 分 波 动 下 降 。 5 000 - 3<br />

000a BP 期 间 , 史 前 农 业 对 植 被 的 影 响 较<br />

大 。 3 000 - 2 000a BP 期 间 , 植 被 略 有 恢<br />

复 。 2 000a BP 以 后 , 人 为 影 响 加 剧 , 植 被 中<br />

乔 木 成 分 迅 速 下 降 。 研 究 者 认 为 , 依 赖 孢 粉<br />

资 料 重 建 中 晚 全 新 世 的 气 候 变 化 历 史 应 当<br />

慎 重 。<br />

2008010556<br />

柴 达 木 盆 地 七 个 泉 组 和 第 四 系 — 新 近 系 的<br />

分 界 = Qigequan Formation and Quaternary-<br />

Neogene boundary in Qaidam Basin. ( 中 文 ).<br />

孙 镇 城 ; 乔 子 真 ; 景 明 昌 ; 张 海 泉 ; 孙 乃 达 ; 路 艳<br />

丽 ; 王 洪 江 .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 质 , 2006, 27(3):<br />

422-431<br />

柴 达 木 盆 地 东 南 部 三 湖 坳 陷 , 已 发 现 3 个<br />

上 新 统 - 第 四 系 七 个 泉 组 气 源 岩 的 气 田 。 把<br />

三 湖 坳 陷 七 个 泉 组 底 界 当 成 第 四 系 与 新 近<br />

系 的 分 界 是 一 个 误 解 。 基 于 测 井 、 地 震 地<br />

层 和 磁 性 生 物 地 层 的 研 究 , 三 湖 坳 陷 七 个 泉<br />

组 底 的 年 龄 为 2.80 Ma, 位 于 涩 北 新 深 1 井 1<br />

747 m。 柴 达 木 盆 地 第 四 系 与 新 近 系 分 界 ,<br />

在 许 多 论 文 中 , 有 3 种 不 同 观 点 :1 奥 杜 威<br />

末 ,1.67 Ma(1.80 Ma), 位 于 涩 中 6 井 710 m,<br />

即 测 井 标 准 层 K3 以 上 19 m;2 松 山 与 高 斯<br />

分 界 ,2.48 Ma(2.60 Ma), 位 于 涩 深 1 井 1 460<br />

m, 即 K10 以 下 37 m;3 马 默 思 末 ,3.05 Ma, 位<br />

于 达 参 1 井 2 779 m。 上 述 3 个 分 界 数 据 中<br />

无 一 与 七 个 泉 组 底 界 对 应 。 距 今 约 1.80 M<br />

a 的 第 四 系 与 新 近 系 分 界 定 义 已 被 国 际 地 层<br />

委 员 会 1998 年 投 票 通 过 , 并 于 1999 年 经 国<br />

际 地 科 联 批 准 。 因 此 , 依 此 定 义 来 看 , 三 湖 坳<br />

陷 大 部 分 气 源 岩 是 晚 新 近 纪 - 早 第 四 纪 的 沉<br />

积 , 尤 其 是 晚 新 近 纪 上 新 世 。 在 柴 达 木 盆 地<br />

油 气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中 , 作 者 建 议 最 好 使 用 地<br />

层 单 位 名 称 七 个 泉 组 , 而 不 用 符 号 Q 1+2 。 连<br />

接 地 震 反 射 T 0 界 面 ( 测 井 标 准 层 K 13 ) 和 盆 地<br />

边 缘 有 局 部 不 整 合 的 七 个 泉 组 底 界 的 对 比 ,<br />

对 于 研 究 构 造 运 动 、 成 气 和 成 藏 是 很 有 用<br />

的 。 作 为 七 个 泉 组 底 界 , 地 震 反 射 界 面 T 0<br />

的 对 比 , 在 柴 达 木 盆 地 三 湖 坳 陷 中 央 具 有<br />

实 用 性 、 等 时 性 和 可 操 作 性 等 特 点 。<br />

2008010557<br />

北 极 - 第 三 纪 成 分 在 喜 马 拉 雅 - 横 断 山 的 发 展<br />

及 演 化 = Evolution of Arctic-Tertiary flora in<br />

Himalayan-Hengduan Mountains. ( 中 文 ). 孙<br />

航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 2002, 24(6): 671-688<br />

通 过 古 植 物 学 及 古 地 史 资 料 , 论 述 了 北 极<br />

地 区 在 第 三 纪 早 期 气 候 变 迁 对 喜 马 拉 雅 - 横<br />

断 山 地 区 植 物 区 系 形 成 的 影 响 , 并 通 过 一 些<br />

142


喜 马 拉 雅 - 横 断 山 地 区 的 特 征 类 群 : 杜 鹃 属 ,<br />

槭 树 属 , 柳 属 , 桦 木 属 和 桤 木 属 以 及 一 些 草 本<br />

类 群 虎 耳 草 科 的 落 新 妇 族 , 金 腰 属 和 虎 耳 草<br />

属 , 忍 冬 科 的 莛 子 镳 属 的 分 布 式 样 和 起 源 分<br />

化 的 分 析 , 说 明 了 喜 马 拉 雅 - 横 断 山 区 系 中 有<br />

相 当 一 部 分 是 这 些 北 方 起 源 的 , 北 极 - 第 三 纪<br />

成 分 迁 移 是 现 代 喜 马 拉 雅 - 横 断 山 植 物 区 系<br />

成 分 的 一 个 重 要 来 源 。 并 且 讨 论 了 喜 马 拉<br />

雅 - 横 断 山 植 物 区 系 同 北 方 植 物 区 系 可 能 的<br />

迁 移 路 线 , 指 出 西 南 - 秦 岭 - 东 北 通 道 即 西 南<br />

沿 四 川 盆 地 经 秦 岭 和 黄 河 至 东 北 和 西 伯 利<br />

亚 和 “ 中 亚 高 地 通 道 ” 即 向 西 经 帕 米 尔 高 原<br />

同 北 方 交 流 , 向 东 经 西 南 - 秦 岭 - 东 北 通 道 迁<br />

移 交 流 是 喜 马 拉 雅 - 横 断 山 植 物 区 系 成 分 同<br />

北 方 交 流 的 主 要 路 线 。 由 于 第 四 纪 冰 期 间<br />

冰 期 反 复 作 用 , 各 类 成 分 在 该 地 区 保 存 、 汇<br />

集 、 分 化 发 展 , 使 得 该 喜 马 拉 雅 - 横 断 山 地 区<br />

成 了 北 极 - 第 三 纪 中 心 消 失 以 后 , 在 近 代 形 成<br />

的 温 带 和 高 山 植 物 区 系 新 的 发 展 和 分 化 中<br />

心 。<br />

2008010558<br />

西 藏 岗 巴 古 新 世 地 层 及 构 造 作 用 的 影 响 =<br />

Palaeocene strata in Gamba, Tibet and influence<br />

of tectonism. ( 中 文 ). 万 晓 樵 ; 梁 定 益 ; 李<br />

国 彪 . 地 质 学 报 , 2002, 76(2): 155-162<br />

西 藏 岗 巴 地 区 出 露 有 完 整 的 晚 白 垩 世 至<br />

古 近 纪 地 层 , 地 层 中 化 石 丰 富 , 根 据 化 石 研 究<br />

准 确 地 进 行 了 地 层 时 代 的 划 分 。 本 文 认 为<br />

该 区 白 垩 系 — 古 近 系 界 线 位 于 宗 山 组 和 基<br />

堵 拉 组 之 间 , 以 底 栖 大 有 孔 虫 Orbitoides-<br />

Omphalocyclus 动 物 群 的 消 亡 和 Rotalia-<br />

Smoutina-Lockhartia 动 物 群 的 始 现 为 标 志 。<br />

界 线 上 下 岩 层 为 假 整 合 接 触 , 期 间 有 一 短 暂<br />

的 暴 露 面 。 古 新 世 的 砂 砾 岩 直 接 覆 于 晚 白<br />

垩 世 的 陆 棚 碳 酸 盐 岩 沉 积 之 上 , 沉 积 的 重 大<br />

转 变 代 表 一 次 构 造 运 动 。 印 度 大 陆 北 缘 与<br />

冈 底 斯 南 缘 直 至 白 垩 纪 末 均 具 有 明 显 的 浅<br />

海 生 物 地 理 分 区 现 象 , 期 间 被 深 海 盆 地 所 阻<br />

隔 。 古 新 世 开 始 浅 海 相 动 物 群 在 该 地 显 示<br />

同 一 生 物 地 理 区 系 特 征 , 说 明 两 大 陆 间 深 水<br />

盆 地 的 阻 隔 已 消 失 , 南 北 生 物 地 理 区 同 归 于<br />

一 残 留 海 盆 。 沉 积 类 型 转 变 和 地 层 古 生 物<br />

特 征 为 印 度 — 亚 洲 板 块 的 起 始 碰 撞 时 间 研<br />

究 提 供 了 基 础 资 料 。 据 此 推 测 大 陆 早 期 碰<br />

撞 发 生 在 白 垩 系 — 古 近 系 的 界 线 时 期 ( 约 65<br />

Ma)。 古 新 世 中 — 晚 期 碳 酸 盐 台 地 遭 受 不 断<br />

的 挤 压 与 变 形 , 进 一 步 说 明 大 陆 的 碰 撞 在 古<br />

新 世 之 初 就 已 发 生 。 沉 积 地 层 的 破 碎 变 形<br />

和 滑 塌 堆 积 是 持 续 碰 撞 与 挤 压 的 结 果 。<br />

2008010559<br />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部 地 区 新 近 纪 地 层 及 古 地 理<br />

特 征 = Neogene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br />

in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 中 文 ).<br />

郝 诒 纯 ; 关 绍 曾 ; 叶 留 生 ; 黄 有 元 ; 周 永 昌 ; 关 世<br />

桥 . 地 质 学 报 , 2002, 76(3): 289-298<br />

渐 新 世 末 , 印 度 板 块 与 欧 亚 板 块 汇 聚 碰 撞<br />

的 “ 远 程 效 应 ” 结 束 了 塔 里 木 盆 地 与 古 地 中<br />

海 连 通 的 历 史 , 进 入 了 陆 盆 发 展 阶 段 。 在 塔<br />

里 木 盆 地 西 部 地 区 接 受 了 新 近 纪 ( 晚 第 三 纪 )<br />

以 河 流 — 湖 泊 相 为 主 的 巨 厚 陆 相 沉 积 。 上<br />

第 三 系 可 划 分 为 一 群 四 组 , 由 下 而 上 为 中 新<br />

统 乌 恰 群 (N 1 wq), 包 括 克 孜 洛 依 组 (N 1 k)、 安<br />

居 安 组 (N 1 a) 和 帕 卡 布 拉 克 组 (N 1 p), 以 及 上 新<br />

统 阿 图 什 组 (N 2 a)。 岩 性 以 碎 屑 岩 为 主 夹 蒸<br />

发 岩 , 变 化 大 , 最 大 厚 度 达 6050m。 文 中 特 别<br />

对 克 孜 洛 依 组 的 时 代 归 属 进 行 论 述 , 根 据 其<br />

所 含 生 物 群 的 面 貌 , 确 定 其 时 代 为 中 新 世 早<br />

期 。 依 据 野 外 观 察 和 沉 积 物 特 征 的 分 析 , 在<br />

盆 地 中 对 比 了 乌 恰 群 各 组 的 地 层 , 并 对 中 新<br />

世 各 组 沉 积 时 期 和 上 新 世 的 沉 积 相 特 征 进<br />

行 了 全 面 系 统 的 阐 述 , 绘 制 出 中 新 世 不 同 沉<br />

积 时 期 的 古 地 理 图 。<br />

2008010560<br />

塔 里 木 盆 地 中 新 生 代 海 侵 和 海 相 地 层 研 究<br />

的 新 进 展 =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marine<br />

transgressional events and marine strata<br />

of the Meso-Cenozoic in the Tarim Basin. ( 中<br />

文 ). 郭 宪 璞 ; 丁 孝 忠 ; 何 希 贤 ; 李 汉 敏 ; 苏 新 ; 彭<br />

阳 . 地 质 学 报 , 2002, 76(3): 299-307<br />

中 新 生 代 海 侵 是 塔 里 木 盆 地 地 质 发 展 史<br />

上 的 重 要 事 件 之 一 。 通 过 对 新 近 发 现 的 古<br />

生 物 化 石 和 海 相 地 层 资 料 研 究 , 本 文 提 出 了<br />

早 白 垩 世 、 晚 白 垩 世 、 古 近 纪 的 海 侵 范 围<br />

的 新 认 识 。 同 时 , 依 据 露 头 和 钻 井 资 料 提 出<br />

了 中 新 世 海 水 分 布 的 新 范 围 。 这 些 新 成 果<br />

对 厘 定 塔 里 木 盆 地 中 新 生 代 地 层 时 代 、 建<br />

立 整 个 盆 地 中 新 生 代 地 层 格 架 和 油 气 远 景<br />

分 析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br />

2008010561<br />

杭 嘉 湖 平 原 第 四 纪 地 层 高 精 度 对 比 方 法 研<br />

究 =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br />

method of the Quaternary in the Hangzhou-<br />

Jiaxing-Huzhou plain. ( 中 文 ). 陈 忠 大 ; 覃 兆 松 ;<br />

梁 河 ; 张 素 君 ; 廖 福 源 ; 彭 振 宇 . 中 国 地<br />

质 , 2002, 29(2): 275-280<br />

通 过 标 准 孔 古 气 候 旋 回 宏 观 识 别 标 志 的<br />

研 究 , 并 运 用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理 论 , 解 决 了<br />

杭 嘉 湖 平 原 第 四 纪 地 层 划 分 和 200 余 个 钻<br />

孔 的 等 时 对 比 问 题 , 在 此 基 础 上 制 作 了 高 精<br />

143


度 对 比 的 剖 面 图 及 准 瞬 时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 为<br />

研 究 杭 嘉 湖 平 原 第 四 纪 地 层 划 分 、 古 地 貌<br />

变 迁 提 供 了 更 为 精 确 的 资 料 。 运 用 “ 基 准 面<br />

旋 回 ” 作 为 层 序 地 层 的 划 分 依 据 , 以 古 土 壤 层<br />

及 其 可 与 之 对 比 的 暴 露 面 和 河 流 冲 刷 面 为<br />

边 界 , 将 平 原 第 四 系 划 分 为 9 个 亚 层 序 , 并 发<br />

现 亚 层 序 与 气 候 旋 回 呈 耦 合 关 系 。<br />

2008010562<br />

廊 固 凹 陷 古 近 系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及 油 气 储 集<br />

规 律 探 讨 = Paleogene sequence stratigraphy<br />

and oil-gas accumulation in the Langgu subd<br />

epression. ( 中 文 ). 董 国 臣 ; 孙 景 民 ; 张 守 鹏 ; 梁<br />

冬 梅 . 中 国 地 质 , 2002, 29(4): 397-400<br />

笔 者 通 过 对 钻 孔 岩 心 资 料 描 述 和 对 比 , 结<br />

合 具 有 系 统 性 、 连 续 性 和 区 域 分 布 特 点 的<br />

地 震 资 料 , 运 用 层 序 地 层 学 和 地 震 地 层 学 基<br />

本 原 理 对 凹 陷 区 内 古 近 系 进 行 了 研 究 , 划 分<br />

了 地 层 层 序 , 揭 示 层 序 地 层 构 造 格 架 , 探 讨 了<br />

区 域 沉 积 格 架 特 征 及 其 对 油 气 成 生 、 储 集<br />

的 控 制 作 用 。<br />

2008010563<br />

藏 南 岗 巴 — 定 日 地 区 始 新 世 化 石 碳 酸 盐 岩<br />

微 相 与 沉 积 环 境 = Eocene fossil carbonate<br />

microfaci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br />

Gangba-Tingri,southern Tibet. ( 中 文 ). 李 国 彪 ;<br />

万 晓 樵 ; 其 和 日 格 ; 梁 定 益 ; 刘 文 灿 . 中 国 地<br />

质 , 2002, 29(4): 401-406<br />

藏 南 岗 巴 — 定 日 地 区 发 育 着 西 藏 最 晚 期<br />

的 海 相 沉 积 , 对 这 套 海 相 沉 积 的 研 究 , 可 提 供<br />

关 于 西 藏 特 提 斯 演 化 晚 期 的 良 好 信 息 。 本<br />

文 对 岗 巴 — 定 日 地 区 始 新 世 遮 普 惹 组 的 化<br />

石 碳 酸 盐 岩 微 相 进 行 了 较 为 详 细 的 分 析 和<br />

研 究 , 参 考 Wilson(1975) 的 标 准 微 相 , 初 步 识<br />

别 出 10 种 微 相 和 5 种 生 物 相 类 型 。 同 时 对<br />

遮 普 惹 组 中 的 砾 状 灰 岩 的 成 因 机 制 作 了 有<br />

益 的 探 讨 , 它 完 全 是 由 沉 积 作 用 而 成 ; 胶 结 物<br />

不 是 源 于 物 质 的 重 新 分 配 , 而 是 台 地 边 缘 斜<br />

坡 的 等 深 流 沉 积 。 以 此 为 基 础 , 对 西 藏 特 提<br />

斯 晚 期 沉 积 环 境 的 演 变 进 行 了 较 为 详 细 的<br />

分 析 。 笔 者 认 为 : 岗 巴 — 定 日 盆 地 在 始 新 世<br />

Ypresian—Lutetian 早 期 接 受 海 侵 ; 自<br />

Lutetian 晚 期 开 始 , 区 内 总 体 处 于 一 种 海 退<br />

环 境 , 但 由 于 受 板 块 碰 撞 作 用 的 影 响 , 岗 巴 地<br />

区 在 Lutetian 晚 期 —Bartonian 晚 期 成 为 一<br />

深 水 坳 陷 盆 地 ; 至 Priabonian 早 期 , 海 水 完 全<br />

退 出 本 区 。<br />

2008010564<br />

羌 塘 盆 地 查 郎 拉 地 区 中 新 生 代 古 气 候 演 化<br />

初 探 =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Mesozoic-<br />

Cenozoic palaeoclimate evolution in Chalangla<br />

areas, Qiangtang Baisn, Northern Tibet.<br />

( 中 文 ). 蔚 远 江 ; 杨 晓 萍 ; 雷 宇 ; 张 洪 ; 陆 万 雨 .<br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 报 , 2002, 23(1):<br />

55-62<br />

通 过 野 外 遥 感 调 研 和 收 集 整 理 大 量 剖 面<br />

及 路 线 地 质 资 料 , 讨 论 了 羌 塘 盆 地 查 郎 拉<br />

地 区 气 候 常 量 元 素 、 变 价 元 素 及 徽 量 元 素<br />

物 征 ; 气 候 沉 积 物 及 其 分 布 特 征 , 给 合 已<br />

有 的 气 候 指 示 性 古 生 物 化 石 及 岩 相 古 地 理<br />

资 料 , 首 次 系 统 地 演 绎 了 本 区 中 新 生 代 古<br />

气 候 特 征 及 其 变 迁 演 化 史 。 划 分 出 8 个 气<br />

候 旋 回 , 指 出 晚 三 叠 世 为 热 带 亚 热 带 温 热<br />

半 潮 湿 - 潮 湿 气 候 , 组 成 第 I 气 候 旋 回 ;<br />

中 侏 罗 世 呈 热 带 亚 热 带 半 干 旱 → 半 潮 湿 气<br />

候 的 周 期 性 变 化 , 组 成 第 II、III 气 候 旋<br />

回 ; 晚 侏 世 经 历 了 热 带 炎 热 半 干 燥 → 温 暖<br />

半 潮 湿 和 潮 湿 → 炎 热 半 干 燥 气 候 的 演 化 ,<br />

组 成 第 IV、V 气 候 旋 回 ; 白 垩 纪 气 候 早 期<br />

呈 温 暖 半 潮 湿 , 晚 期 转 为 半 干 燥 - 干 燥 热<br />

带 、 亚 热 带 气 候 , 组 成 第 VI、VII 气 候 旋<br />

回 ; 第 三 纪 为 内 陆 亚 热 带 的 干 燥 、 半 干 燥<br />

→ 高 原 温 凉 气 候 ; 第 四 纪 曾 出 现 过 6 次 冰<br />

期 和 5 次 间 冰 期 , 新 生 代 总 体 经 历 了 剧 烈<br />

而 频 繁 的 冷 暖 波 动 , 气 候 日 益 干 燥 和 寒<br />

冷 。 最 后 简 单 分 析 了 气 候 旋 回 与 沉 积 旋<br />

回 、 构 造 运 动 和 青 藏 高 原 隆 升 的 叠 加 耦 合<br />

关 系 , 以 及 古 气 候 变 迁 的 主 因 。<br />

2008010565<br />

从 化 石 群 及 壳 体 同 位 素 看 古 近 纪 东 营 湖 湖<br />

水 化 学 = Water chemistry of the Paleogene<br />

Dongying Lake: evidence from fossil assemblages<br />

and shell isotopes. ( 中 文 ). 刘 传 联 ; 赵<br />

泉 鸿 ; 汪 品 先 . 地 球 学 报 -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院<br />

报 , 2002, 23(3): 237-242<br />

从 “ 海 源 陆 生 化 石 ”、 壳 体 O、C 和 S 同 位<br />

素 等 几 个 新 的 角 度 和 方 法 对 山 东 东 营 凹 陷<br />

古 近 纪 古 湖 泊 湖 水 化 学 性 质 进 行 讨 论 。 通<br />

过 与 现 生 “ 海 源 陆 生 生 物 ” 的 比 较 , 得 出 原<br />

先 认 为 是 “ 海 相 ” 标 志 的 有 孔 虫 、 钙 质 超 微<br />

化 石 、 沟 鞭 藻 和 疑 源 类 、 多 毛 类 和 钱 等 实<br />

际 上 是 “ 海 源 陆 生 化 石 ”, 它 们 生 活 以 在<br />

Cl - 和 Na + 为 主 的 咸 水 湖 泊 环 境 。 超 微 化 石 S<br />

同 位 素 分 析 表 明 , 渐 新 世 与 始 新 世 钙 质 超<br />

微 化 石 的 87 Sr/ 86 Sr 比 值 都 明 显 高 于 同 时 期 海<br />

水 的 87 Sr/ 86 Sr 比 值 , 而 与 现 代 河 、 湖 水 的<br />

87 Sr/ 86 Sr 比 值 相 近 , 进 一 步 揭 示 它 们 生 活 的<br />

环 境 不 是 海 , 而 是 与 海 无 关 的 湖 。 介 形 虫<br />

壳 体 O、C 同 位 素 分 析 则 表 明 , 古 东 营 湖 是<br />

一 封 闭 型 咸 水 湖 泊 , 从 另 一 角 度 也 否 定 了<br />

144


与 海 连 通 的 可 能 性 。 根 据 不 同 层 段 同 位 素<br />

特 征 讨 论 了 湖 水 矿 化 度 的 相 对 变 化 。<br />

2008010566<br />

柴 达 木 盆 地 归 属 问 题 = Discussion on ownership<br />

of Qaidm Basin. ( 中 文 ). 孙 镇 城 ; 乔 子<br />

真 ; 杨 革 联 ; 张 海 泉 ; 景 民 昌 ; 杨 藩 ; 孙 乃 达 . 古<br />

地 理 学 报 , 2002, 4(1): 59-66<br />

柴 达 木 盆 地 西 部 已 找 到 17 个 第 三 系 油 源<br />

的 油 田 , 其 主 要 烃 源 岩 层 位 是 陆 相 始 新 统<br />

下 干 柴 沟 组 。 有 人 提 出 下 干 柴 沟 组 是 海 侵<br />

湖 泊 沉 积 , 并 被 命 名 为 下 干 柴 沟 海 侵 。 最<br />

近 又 有 人 提 出 该 组 不 是 深 湖 相 , 应 属 于 潟<br />

湖 相 , 是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南 部 始 新 世 海 湾 潟<br />

湖 相 带 被 阿 尔 金 断 裂 东 错 的 残 留 潟 湖 部<br />

分 , 或 塔 里 木 盆 地 原 型 盆 地 在 东 部 的 错 移<br />

部 分 , 并 提 出 重 新 认 识 柴 达 木 盆 地 西 部 的<br />

油 气 勘 探 方 向 。 文 中 展 示 了 塔 里 木 盆 地 西<br />

南 部 古 新 统 - 始 新 统 的 吐 依 洛 克 组 、 阿 尔 塔<br />

什 组 、 齐 姆 根 组 、 盖 吉 塔 格 组 、 卡 拉 塔 尔<br />

组 的 沉 积 相 和 典 型 的 海 相 生 物 化 石 群 , 它<br />

完 全 不 同 于 柴 达 木 盆 地 西 部 古 新 统 - 始 新 统<br />

的 路 乐 河 组 和 下 干 柴 沟 组 沉 积 相 和 陆 相 湖<br />

泊 生 物 化 石 群 。 作 者 不 能 支 持 柴 达 木 盆 地<br />

西 部 与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南 部 在 古 近 纪 属 于 同<br />

一 盆 地 或 同 一 沉 积 单 元 的 观 点 。 把 塔 里 木<br />

盆 地 西 南 部 已 知 油 气 田 的 烃 源 岩 划 归 古 近<br />

系 海 相 沉 积 , 显 然 是 误 解 , 以 此 为 根 据 指<br />

导 柴 达 木 盆 地 西 部 陆 相 沉 积 区 的 油 气 勘 探<br />

似 属 不 妥 。 科 学 的 古 地 理 观 将 有 助 于 勘 探<br />

工 作 的 正 确 部 署 。<br />

2008010567<br />

明 光 一 带 渐 新 世 明 光 组 的 发 现 = Discovery<br />

of Oligocene Mingguang Formation around<br />

the city of Mingguang. ( 中 文 ). 刘 家 云 ; 杜 森<br />

官 ; 张 志 树 ; 鲁 如 魁 ; 吴 海 权 . 安 徽 地 质 , 2001,<br />

11(3): 179-184<br />

明 光 城 北 地 区 出 露 不 整 合 于 定 远 组 之 上<br />

的 碎 屑 岩 , 通 过 ESR 年 龄 测 定 , 认 为 属 于 渐<br />

新 世 的 沉 积 。 建 立 明 光 组 填 补 了 该 区 渐 新<br />

世 沉 积 的 空 白 。<br />

2008010568<br />

安 徽 定 远 东 部 — 明 光 地 区 古 近 — 新 近 纪 地<br />

层 、 沉 积 相 特 征 及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 Paleogene-Neogene<br />

strata,features of sedimentary<br />

facies and analysi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br />

the Dingyuan-Mingguang area,Anhui. ( 中 文 ).<br />

吴 跃 东 ; 刘 家 云 . 安 徽 地 质 , 2001, 11(3): 185-<br />

194<br />

安 徽 省 定 远 东 部 — 明 光 地 区 古 近 — 新 近<br />

系 划 分 方 案 不 一 , 通 过 地 层 剖 面 的 测 制 和 利<br />

用 构 造 — 岩 性 — 岩 相 法 进 行 1∶<br />

5 万 地 质 填<br />

图 , 系 统 采 集 了 ESR 测 年 样 , 并 结 合 区 域 对<br />

比 , 自 下 而 上 划 分 古 近 纪 定 远 组 、 明 光 组 , 新<br />

近 纪 下 草 湾 组 和 桂 五 组 。 该 区 古 近 — 新 近<br />

纪 沉 积 物 以 陆 相 红 色 磨 拉 石 和 陆 相 火 山 岩<br />

建 造 为 主 , 陆 相 红 色 类 磨 拉 石 的 建 造 分 析 表<br />

明 其 形 成 于 冲 积 扇 和 扇 前 河 湖 环 境 , 碎 屑 物<br />

质 来 源 于 沉 积 区 东 边 扬 子 地 层 区 的 浅 变 质<br />

岩 和 沉 积 区 西 北 侧 华 北 地 层 区 变 质 岩 和 未<br />

变 质 岩 石 。 其 陆 相 火 山 喷 发 岩 形 成 于 大 陆<br />

边 缘 活 动 性 环 境 , 是 区 内 火 山 活 动 最 盛 的 时<br />

期 。 其 盆 地 类 型 为 箕 状 断 陷 型 、 迁 徒 型 和<br />

坳 陷 型 。 根 据 盆 地 充 填 沉 积 序 列 划 分 出 4<br />

个 层 序 (2 个 二 级 和 2 个 三 级 层 序 ), 层 序 Ⅰ 和<br />

层 序 Ⅳ 不 完 整 , 层 序 Ⅱ 和 层 序 Ⅲ 皆 由 冲 积 沉<br />

积 体 系 域 、 湖 扩 张 体 系 域 和 湖 萎 缩 体 系 域 3<br />

个 基 本 单 位 构 成 。 层 序 界 面 主 要 有 区 域 构<br />

造 运 动 界 面 和 盆 地 构 造 应 力 转 换 面 — 体 系<br />

域 转 换 界 面 两 种 类 型 。<br />

2008010569<br />

安 徽 凤 阳 石 门 山 — 清 塘 一 带 中 新 世 石 门 山<br />

组 的 建 立 及 其 时 代 依 据 = Establishment and<br />

age basis of Miocene Shimenshan Formation<br />

around the Shimenshan Qingtang area, Fengyang<br />

County, Anhui. ( 中 文 ). 刘 家 云 ; 杜 森 官 .<br />

安 徽 地 质 , 2002, 12(2): 92-96<br />

凤 阳 县 石 门 山 — 清 塘 一 带 不 整 合 于 古 近<br />

纪 定 远 组 之 上 , 上 为 中 更 新 世 泊 岗 组 角 度 不<br />

整 合 覆 盖 的 一 套 松 散 的 槽 状 交 错 层 理 发 育<br />

的 砂 砾 层 , 为 典 型 的 河 流 相 沉 积 。 上 述 砂 砾<br />

层 与 下 草 湾 组 、 定 远 组 岩 性 及 成 岩 程 度 上<br />

相 差 甚 远 , 与 南 京 地 区 “ 六 合 组 ” 岩 性 相 近 , 但<br />

时 代 不 同 , 故 新 建 “ 石 门 山 组 ”。<br />

2008010570<br />

厦 门 岛 东 南 海 岸 贝 壳 层 与 风 沙 的 研 究 =<br />

Studies on shell bed and aeolian sands in<br />

Southeast coast of Xiamen Island. ( 中 文 ). 杨<br />

顺 良 ; 郑 承 忠 ; 翁 宇 斌 ; 郭 允 谋 . 台 湾 海<br />

峡 , 2002, 21(1): 12-17<br />

最 近 调 查 发 现 , 厦 门 岛 东 南 海 岸 剖 面 出<br />

露 了 三 段 长 总 计 约 15m、 厚 度 0.4m 的 古 贝<br />

壳 层 。 该 层 在 高 潮 线 之 上 1 m 处 , 直 接 覆<br />

盖 在 古 海 滩 之 上 , 顶 部 被 厚 度 达 4 ~5m 的<br />

三 层 风 成 沙 所 覆 盖 。 本 文 根 据 贝 壳 种 类 鉴<br />

定 及 14 C 年 代 测 定 和 沉 积 物 粒 度 分 析 进 行 研<br />

究 , 结 果 显 示 , 厦 门 岛 1 510a 前 的 古 海 岸<br />

线 比 现 在 的 海 岸 线 高 约 1 m、 现 代 风 成 沙<br />

最 早 开 始 形 成 于 隋 唐 时 期 , 至 今 仍 存 在 风<br />

145


沙 隐 患 。 为 此 , 建 议 在 开 发 利 用 中 要 因 地<br />

制 宜 , 防 止 风 沙 再 度 泛 滥 。<br />

2008010571<br />

生 物 壳 体 Sr/Ca、Mg/Ca、87Sr/86Sr 比 值<br />

在 恢 复 古 气 候 、 古 环 境 中 的 应 用 - 以 小 渡 口<br />

剖 面 为 例 = The application of Sr/Ca 、<br />

Mg/Ca、87Sr/86Sr rations of biogenic shells<br />

in reconstruction of palaeoclimate and palaeoenvironment<br />

as examplified by Xiaodukou<br />

section. ( 中 文 ). 贾 玉 鹤 ; 王 世 杰 . 地 质 地<br />

球 化 学 , 2002, 30(2): 54-58<br />

生 物 壳 体 的 Sr/Ca、Mg/Ca 比 值 能 反 映 其<br />

沉 积 水 体 的 Sr/Ca、Mg/Ca 比 值 , 在 一 定 条<br />

件 下 反 映 水 体 的 盐 度 、 温 度 , 并 分 别 与 宿<br />

生 水 体 的 盐 度 、 温 度 呈 正 比 关 系 。 生 物 壳<br />

体 的 87 Sr/ 86 Sr 比 值 是 恢 复 盆 地 古 水 文 条 件 的<br />

一 种 重 要 手 段 。 本 文 以 著 名 的 泥 河 湾 盆 地<br />

小 渡 口 剖 面 的 第 28 层 为 实 例 , 力 图 通 过 对<br />

有 孔 虫 、 介 形 虫 、 腹 足 类 生 物 壳 体 Sr/Ca、<br />

Mg/Ca 比 值 与 87 Sr/ 86 Sr 比 值 的 对 比 研 究 , 并<br />

结 合 前 人 所 作 的 中 更 新 世 古 地 理 特 征 研<br />

究 , 来 恢 复 生 物 壳 体 沉 积 时 泥 河 湾 古 湖 水<br />

的 温 度 、 盐 度 , 进 而 进 行 古 气 候 、 古 环 境<br />

的 恢 复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在 0.97~0.94 Ma<br />

间 , 古 泥 河 湾 湖 为 一 陆 相 湖 泊 , 湖 水 的 温<br />

度 、 盐 度 变 化 趋 势 相 吻 合 , 均 呈 低 - 高 - 低 的<br />

演 化 特 征 , 可 能 对 应 着 盆 地 水 体 的 扩 展 - 退<br />

缩 - 扩 展 变 化 。 其 中 , 在 0.96~0.95 Ma 间 ,<br />

古 泥 河 湾 湖 具 有 较 高 的 温 度 、 盐 度 特 征 。<br />

2008010572<br />

澳 大 利 亚 南 部 Murray 盆 地 渐 新 世 - 中 新 世<br />

地 层 修 订 = Revised oligo-miocene stratigraphy<br />

of the Murray basin, southeast Australia.<br />

( 英 文 ). Gallagher S J; Gourley T L. Australian<br />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7, 54(6):<br />

837-849<br />

This paper reconciles the outcrop and subsurface<br />

Oligo-Miocene marine stratigraphy of<br />

the Murray Basin to arrive at a basin-wide<br />

correlation. The initial open-marine transgressive<br />

marl and clay facies of the basin belong<br />

to the Ettrick Formation, a unit that is also<br />

laterally equivalent to the calcisiltite and calcarenite<br />

that are present on the surface and in<br />

the subsurface in the basin. Since this unit is<br />

litholog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previously<br />

identified Victorian Oligocene to<br />

Middle Miocene Winnambool Formation, we<br />

suggest that the latter unit be replaced as a<br />

stratigraphic unit in the basin. The majority of<br />

outcropping units in South Australia can be<br />

recognised lithostratigraphically in the subsurface<br />

of Victoria. The calcisiltite, calcarenite,<br />

marl and clay of the lower and upper Mannum,<br />

the Finniss, Glenforslan, Bryant Creek and<br />

Pata Formations can be distinguished in the<br />

Victorian Lower to Middle Miocene Duddo<br />

Limestone. Our work suggests that the<br />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the Duddo Limestone<br />

can also be replaced as a stratigraphic unit in<br />

the region. Direct correlation to the outcropping<br />

detailed stratigraphy in South Australia<br />

has been achieved across into Victoria for the<br />

first time. The correlations will allow a better<br />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metry of the Oligo-<br />

Miocene strata in the Murray Basin allowing<br />

improved hydrostratigraphy. It will also form<br />

the basis for ongoing polaeoenvironmental<br />

and palaeoceanographic studies in the area.<br />

2008010573<br />

最 近 2.5 Ma 黄 土 高 原 环 境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br />

来 自 洛 川 黄 土 地 层 的 证 据 = Luochuan loesspaleosol<br />

sequence and paleo-environmental<br />

implications: a brief review. ( 中 文 ). 李 玉 梅 .<br />

地 球 科 学 进 展 , 2002, 17(1):<br />

洛 川 黄 土 — 古 土 壤 序 列 记 录 了 最 近 2.5<br />

Ma 黄 土 高 原 自 然 环 境 的 演 化 和 变 迁 。 国 内<br />

外 研 究 人 员 运 用 地 层 学 、 古 生 物 学 、 土 壤<br />

学 、 磁 学 、 沉 积 学 、 岩 石 学 、 矿 物 学 、 地<br />

球 化 学 等 多 学 科 的 研 究 方 法 , 统 一 地 层 划<br />

分 , 明 确 成 因 机 制 , 建 立 时 间 标 尺 , 分 析<br />

气 候 指 标 , 提 取 环 境 信 息 , 逐 步 揭 示 了 自<br />

早 更 新 世 以 来 该 区 气 候 由 暖 湿 而 冷 干 、 频<br />

繁 剧 烈 波 动 的 历 史 以 及 古 生 物 的 演 替 过<br />

程 , 为 全 球 变 化 研 究 提 供 了 重 要 资 料 。<br />

2008010574<br />

12900 年 前 促 成 大 型 哺 乳 动 物 绝 灭 和 新 仙<br />

女 木 变 冷 事 件 的 天 外 撞 击 事 件 证 据 = Evidence<br />

for an extraterrestrial impact 12,900<br />

years ago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megafaunal<br />

extinctions and the Younger Dryas cooling.<br />

( 英 文 ). Firestone R B; West A; Kennett J P;<br />

Becker L; Bunch T E; Revay Z S; Schultz P H;<br />

Belgya T; Kennett D J; Erlandson J M; Dickenson<br />

O J; Goodyear A C; Harris R S; Howard<br />

G A; Kloosterman J B; Lechler P;<br />

Mayewski P A; Montgomery J; Poreda R;<br />

Darrah T;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br />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104(41): 16016-<br />

16021 4 图 版 .<br />

A carbon-rich black layer, dating to 12.9 ka,<br />

has been previously identified at 50 Clovis-age<br />

sites across North America and appears contemporaneous<br />

with the abrupt onset of<br />

Younger Dryas (YD) cooling. The in situ<br />

146


ones of extinct Pleistocene megafauna, along<br />

with Clovis tool assemblages, occur below<br />

this black layer but not within or above it.<br />

Causes for the extinctions, YD cooling, and<br />

termination of Clovis culture have long been<br />

controversial.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evidence<br />

for an extraterrestrial (ET) impact event<br />

at 12.9 ka, which we hypothesize caused<br />

abrupt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contributed<br />

to YD cooling, major ecological reorganization,<br />

broad-scale extinctions, and rapid human<br />

behavioral shifts at the end of the Clovis Period.<br />

Clovis-age sites in North American are<br />

overlain by a thin, discrete layer with varying<br />

peak abundances of (i) magnetic grains with<br />

iridium, (ii) magnetic microspherules, (iii)<br />

charcoal, (iv) soot, (v) carbon spherules, (vi)<br />

glass-like carbon containing nanodiamonds,<br />

and (vii) fullerenes with ET helium, all of<br />

which are evidence for an ET impact and associated<br />

biomass burning at 12.9 ka. This<br />

layer also extends throughout at least 15 Carolina<br />

Bays, which are unique, elliptical depressions,<br />

oriented to the northwest across the Atlantic<br />

Coastal Plain. We propose that one or<br />

more large, low-density ET objects exploded<br />

over northern North America, partially destabilizing<br />

the Laurentide Ice Sheet and triggering<br />

YD cooling. The shock wave, thermal<br />

pulse, and event-related environmental effects<br />

(e.g., extensive biomass burning and food<br />

limitations) contributed to end-Pleistocene<br />

megafaunal extinctions and adaptive shifts<br />

among PaleoAmericans in North America.<br />

2008010575<br />

青 海 省 西 宁 市 大 墩 岭 黄 土 剖 面 元 素 组 分 变<br />

化 与 第 四 纪 古 气 候 演 化 = Variation of elements<br />

content along the dadunlin loess profile<br />

in Xining City,Qinghai,and paleoclimate evolution.<br />

( 中 文 ). 王 永 明 ; 侯 元 才 . 青 海 地<br />

质 , 2002, 10(S1): 1-5,9<br />

根 据 黄 土 剖 面 中 古 土 壤 系 列 与 砂 质 黄 土<br />

中 常 量 元 素 氧 化 物 含 量 基 本 特 征 , 主 要 地 质<br />

特 征 、 黄 土 堆 积 与 古 土 壤 形 成 古 气 候 环<br />

境 、 演 化 过 程 与 主 要 元 素 组 分 特 征 、 关 系<br />

进 行 了 讨 论 , 结 合 孢 粉 测 年 等 资<br />

料 ,1.19MaB.P. 黄 土 形 成 以 来 的 气 候 演 变 过<br />

程 与 元 素 组 分 变 化 关 系 。<br />

2008010576<br />

青 藏 高 原 东 北 缘 1.2MaB.P. 以 来 各 阶 段 古<br />

气 候 演 变 = Paleoclimate evolution in various<br />

stages since 1.2 Ma.B.P.in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br />

Plateau. ( 中 文 ). 侯 元 才 ; 许 伟 林 ;<br />

俞 建 ; 周 亚 芝 . 青 海 地 质 , 2001, 10(S1): 10-16<br />

对 青 藏 高 原 东 北 缘 北 祁 连 山 、 门 源 盆<br />

地 、 西 宁 盆 地 化 隆 、 贵 德 — 共 和 等 地 第 四<br />

纪 沉 积 物 沉 积 特 征 、 孢 粉 组 合 、 14 C 、<br />

TL( 热 释 光 ) 等 测 年 资 料 , 综 合 分 析 发 现 本 区<br />

第 四 纪 沉 积 物 最 早 达 1.2Ma, 总 结 分 析 了<br />

1.2MaB.P. 以 来 古 气 候 演 变 历 程 , 可 以 确 定 存<br />

在 四 期 主 要 寒 冷 事 件 。<br />

2008010577<br />

美 国 北 达 科 他 威 利 斯 顿 盆 地 古 新 世 - 始 新 世<br />

界 线 区 域 风 化 剖 面 的 陆 源 证 据 = Terrestrial<br />

records of a regional weathering profile at the<br />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in the Williston<br />

Basin of North Dakota. ( 英 文 ). Clechenko E<br />

R; Kelly D C; Harrington G J; Stiles C A.<br />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07,<br />

119(3-4): 428-442<br />

The "orange zone" within the Bear Den<br />

Member of the Golden Valley Formation<br />

(Williston Basin, North Dakota) represents a<br />

terrestrial weathering profile formed by intense<br />

pedogenesis during an ancient (ca. 55<br />

Ma) global warming event referred to as the<br />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Distinctive<br />

features of the orange zone include: (1)<br />

high abundances of kaolinite, (2) a strongly<br />

leached character with a bright orange ironenriched<br />

horizon, (3) poor organic carbon<br />

preservation, and (4) ferric pans/pisoliths at its<br />

basal contact, equivalent to modern lateritic<br />

materials. Though conclusive evidence, such<br />

as a distinctiv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br />

maximum flora and/or definitive carbon isotope<br />

excursion, is lacking, the stratigraphic<br />

succession of palynofloral datums preserved<br />

with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ear Den orange<br />

zone is similar to that associated with the later<br />

stages of other terrestrial Paleocene-Eocene<br />

thermal maximum records from the U.S.<br />

Western Interior. Bulk 13 C org ratios decrease<br />

through the orange zone as well, but the magnitude<br />

of this isotopic decrease is less than that<br />

of th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Thus, the collective<br />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early initial<br />

stages of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br />

maximum are either preserved within the barren,<br />

condensed interval of the lower orange<br />

zone or are missing altogether from the Williston<br />

Basin stratigraphy, and that the orange<br />

zone likely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r recovery<br />

stages of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br />

maximum. The Williston Basin records generally<br />

agree with the tenet that continental<br />

weathering intensified during the Paleocene-<br />

147


Eocene thermal maximum. Moreover, these<br />

records indicate that the paleohydrology of the<br />

basin varied markedly and that sequestration<br />

of terrestrial organic carbon was greatly reduced<br />

as this transient global warming event<br />

unfolded.<br />

2008010578<br />

从 新 西 兰 西 南 部 卡 斯 卡 德 高 原 冰 碛 漂 砾 的<br />

宇 宙 成 因 核 素 时 代 推 断 自 100 ka 以 来 中 纬<br />

度 南 半 球 冰 川 作 用 的 轨 道 力 = Orbital forcing<br />

of mid-latitude Sou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br />

since 100 ka inferred from cosmogenic<br />

nuclide ages of moraine boulders from the<br />

Cascade Plateau, southwest New Zealand. ( 英<br />

文 ). Sutherland R; Kim K; Zondervan A;<br />

McSaveney M.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br />

Bulletin, 2007, 119(3-4): 443-451<br />

Cosmogenic nuclide (Be-10) exposure<br />

dating of moraine boulders in the Cascade<br />

Valley, southwest New Zealand, reveals three<br />

phases of glaciation with similar maximum<br />

magnitude since 100 ka. In this area, 8–10<br />

lateral moraines were deposited during the<br />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at 22–19 ka,<br />

and >15 lateral moraines and three end moraines<br />

were deposited during recession after<br />

the LGM. Also, three exposure ages of 29–33<br />

ka from pre-LGM deposits may indicate increased<br />

weathering and erosion at the onset of<br />

the LGM in New Zealand, as has been suggested<br />

by other studies. An exposure age of<br />

57.8 ± 2.7 ka from one of the highest moraines,<br />

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of cave speleothems,<br />

glacial features offset by the Alpine<br />

fault, the Vostok dust record, and sediment<br />

cores, supports the inference that a significant<br />

glacial phase culminated at 66–58 ka. A cluster<br />

of five exposure ages from older moraines<br />

reveals a glacial phase with at least three advance-retreat<br />

cycles at 79.0 ± 3.9 ka. Correlation<br />

between the ages of glacial periods and<br />

the timing of Southern Hemisphere summer<br />

insolation minima suggests that orbital forcing<br />

has played a first-order role in regulating glacial<br />

extent in New Zealand.<br />

2008010579<br />

探 寻 小 冰 期 对 中 美 洲 东 部 热 带 低 地 的 影 响<br />

= Tracing the effects of the Little Ice Age in<br />

the tropical lowlands of eastern Mesoamerica.<br />

( 英 文 ). Lozano-García M d S; Caballero M;<br />

Ortega B; Rodríguez A; Sosa S. proceedings<br />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br />

104(41): 16200-16203 3 图 版 .<br />

The causes of late-Holocene centennial to<br />

millennial scale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the<br />

impact that such variability had on tropical<br />

ecosystems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Here,<br />

we present a high-resolution, multiproxy record<br />

from lowland eastern Mesoamerica, studied<br />

to reconstruct climate and vegetation history<br />

during the last 2,000 years, in particular to<br />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tropical vegetation to<br />

the cooling event of the Little Ice Age (LIA).<br />

Our data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densest<br />

tropical forest cover and the deepest lake of<br />

the last two millennia were coeval with the<br />

LIA, with two deep lake phases that follow the<br />

Spörer and Maunder minima in solar activity.<br />

The high tropical pollen accumulation rates<br />

limit LIA's winter cooling to a maximum of<br />

2°C. Tropical vegetation expansion during the<br />

LIA is best explained by a reduction in the<br />

extent of the dry season as a consequence of<br />

increased meridional flow leading to higher<br />

winter precipitation. These results highlight<br />

the importance of seasonal responses to climatic<br />

variability, a factor that could be of<br />

relevance when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recent<br />

climate change.<br />

2008010580<br />

喀 斯 特 区 域 地 貌 与 原 始 森 林 关 系 的 讨 论 - 以<br />

贵 州 荔 波 茂 兰 、 望 谟 、 麻 山 为 例 = Relationship<br />

between the Karst regional geomorphy<br />

and the virgin forest: A case study of<br />

Maolan at Libo and Mashan at Wangmo,<br />

Guizhou. ( 中 文 ). 姚 智 ; 张 朴 ; 刘 爱 民 . 贵 州 地<br />

质 , 2002, 19(2): 99-102<br />

研 究 表 明 , 喀 斯 特 坡 体 上 能 否 生 长 森<br />

林 , 与 喀 斯 特 区 域 地 貌 类 型 的 关 系 极 为 密<br />

切 , 本 文 通 过 荔 波 茂 与 望 谟 麻 山 两 地 的 对<br />

比 认 为 , 山 盆 期 地 貌 保 存 良 好 的 地 区 , 有<br />

利 于 森 林 的 生 长 与 恢 复 ; 而 乌 江 期 地 貌 叠<br />

加 发 育 的 地 区 , 则 不 利 于 森 林 的 生 长 。 从<br />

而 说 明 已 石 漠 化 的 喀 斯 特 坡 体 并 非 全 是 人<br />

为 破 坏 所 为 , 也 非 所 有 石 漠 化 喀 斯 特 地 区<br />

一 经 封 山 便 可 恢 复 森 林 。<br />

2008010581<br />

2 万 年 来 我 国 东 部 海 陆 环 境 变 化 的 不 同 步<br />

现 象 = Asynchrony of the marine and epicontinental<br />

climate records in the East Asia during<br />

the last 20 ka. ( 中 文 ). 吕 厚 远 ; 刘 振 夏 ; 刘<br />

宝 柱 ;Serge Berné;Yoshiki Saito; 李 铁 刚 ; 吴 乃<br />

琴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2, 22(1): 17-<br />

23<br />

冲 绳 海 槽 DG9603 孔 高 分 辨 率 的 硅 藻 、<br />

有 孔 虫 、 孢 粉 和 植 物 硅 酸 体 化 石 的 记 录 ,<br />

148


提 供 了 联 系 海 洋 与 陆 地 气 候 变 化 的 直 接 证<br />

据 。 结 果 显 示 , 中 国 东 部 及 邻 海 区 最 近 20<br />

kaBP 以 来 海 洋 环 境 的 变 化 滞 后 陆 地 气 候 的<br />

变 化 约 1 000a, 初 步 认 为 这 种 滞 后 现 象 可<br />

能 是 北 半 球 陆 地 气 候 快 速 变 化 的 同 步 性 和<br />

温 盐 环 流 从 北 大 西 洋 缓 慢 传 送 到 太 平 洋 海<br />

域 的 时 间 差 引 起 的 。<br />

2008010582<br />

东 海 嵊 山 岛 风 尘 黄 土 中 的 植 物 硅 酸 体 与 环<br />

境 研 究 = Phytolith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al<br />

significance in aeolian loess of Shengshan<br />

Island of the East China Sea. ( 中 文 ). 郑 祥 民 ;<br />

赵 健 ; 周 立 旻 ; 王 伟 铭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br />

质 , 2002, 22(1): 25-30<br />

东 海 岛 屿 风 尘 黄 土 地 层 的 存 在 是 下 蜀 黄<br />

土 在 东 部 的 继 续 与 延 伸 , 红 外 释 光 测 年<br />

(IRSL) 表 明 , 东 海 嵊 山 岛 黄 土 剖 面 形 成<br />

年 代 约 为 50~10 kaBP, 即 形 成 于 晚 更 新 世<br />

末 次 冰 期 期 间 ; 植 物 硅 酸 体 分 析 了 现 该 剖<br />

面 样 品 中 含 有 丰 富 的 禾 本 科 物 硅 酸 体 化<br />

石 , 且 在 剖 面 中 变 化 较 大 , 在 对 植 物 硅 酸<br />

体 进 行 分 类 的 基 础 上 , 运 用 了 判 别 分 析 、<br />

冷 暖 比 值 判 别 和 古 植 物 类 型 判 别 的 方 法 ,<br />

对 植 物 硅 酸 体 所 反 映 的 古 环 境 进 行 了 分<br />

析 , 将 岛 屿 风 尘 地 层 中 的 植 物 硅 酸 体 划 分<br />

为 7 个 变 化 阶 段 , 反 映 了 岛 屿 黄 土 堆 积 期<br />

的 7 次 气 候 变 化 过 程 , 探 讨 了 该 地 区 末 次<br />

冰 期 期 间 古 环 境 、 古 气 候 变 迁 特 征 , 发 现<br />

该 剖 面 沉 积 期 间 主 要 为 干 冷 的 草 原 环 境 且<br />

经 过 子 一 系 列 冷 - 暖 气 候 变 迁 。<br />

2008010583<br />

P/E 界 线 全 球 事 件 在 西 藏 定 日 地 区 的 响 应 =<br />

Sedimentary responses to the global event of<br />

transitional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in<br />

Tingri, southern Tibet. ( 中 文 ). 李 祥 辉 ; 包 向 农 ;<br />

胡 修 棉 ; 王 成 善 ; 万 晓 樵 ; 范 善 发 . 海 洋 地 质 与<br />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2, 22(1): 69-74<br />

生 物 群 、 沉 积 物 和 有 机 地 球 化 学 变 化 显<br />

示 , 古 新 统 - 始 新 统 (P/E) 界 线 全 球 事 件<br />

在 西 藏 南 部 定 日 ( 东 特 提 斯 残 留 海 低 纬 度<br />

浅 水 ) 地 区 存 在 明 显 响 应 : 古 新 统 宗 浦 组<br />

顶 部 有 孔 虫 动 物 群 的 属 、 种 绝 灭 率 分 别 为<br />

87% 和 94%, 始 新 统 遮 普 惹 组 底 部 有 孔 虫<br />

属 、 种 新 生 率 分 别 达 80% 和 69%; 岩 层 以<br />

( 生 物 滩 相 ) 薄 - 中 层 向 厚 层 - 块 状 生 物 灰 岩<br />

转 化 , 泥 质 含 量 增 加 ; 典 型 生 物 标 志 化 合<br />

物 参 数 变 化 明 显 ,Pr/17 比 值 平 均 从 0.365<br />

增 加 到 0.86,Ph/18 由 0.56 变 为 0.92,β/17<br />

由 12.843 剧 增 到 123.17,γ/17 由 2.46 突 变<br />

为 29.5。 结 合 西 藏 及 邻 区 岩 相 分 布 、 接 触<br />

关 系 后 认 为 , 这 种 全 球 地 质 事 件 的 响 应 在<br />

研 究 区 可 能 是 一 种 古 海 洋 事 件 , 可 能 由 大<br />

洋 环 流 ( 古 水 团 ) 变 化 引 起 。<br />

2008010584<br />

雷 州 半 岛 珊 瑚 礁 生 物 地 貌 带 与 全 新 世 多 期<br />

相 对 高 海 平 面 = Biologicalgeomorphological<br />

zones in a coral reef area at<br />

Southwest Leizhou Peninsula unveil multiple<br />

sea level high-stands in the Holocene. ( 中 文 ).<br />

余 克 服 ; 钟 晋 梁 ; 赵 建 新 ; 沈 承 德 ; 陈 特 固 ; 刘 东<br />

生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2, 22(2): 27-<br />

33<br />

通 过 多 次 野 外 调 查 , 将 灯 楼 角 珊 瑚 礁 分<br />

为 8 个 生 物 地 貌 带 : 礁 前 斜 坡 活 珊 瑚 林<br />

带 、 外 礁 坪 大 块 滨 珊 瑚 礁 岩 带 、 中 礁 坪 块<br />

状 珊 瑚 混 合 带 、 中 礁 坪 块 状 珊 瑚 — 角 孔 珊<br />

瑚 混 合 带 、 内 礁 坪 角 孔 珊 瑚 带 、 沙 坪 台 —<br />

海 滩 、 沙 堤 和 洼 地 , 它 们 是 海 平 面 和 气 候<br />

环 境 变 化 的 产 物 。 以 珊 瑚 礁 及 其 生 物 地 貌<br />

带 作 为 高 海 平 面 的 标 志 , 根 据 13 个 表 层 珊<br />

瑚 礁 样 品 的 TIMS 铀 系 年 代 和 1 个 14 C 年 代 ,<br />

指 出 全 新 世 以 来 至 少 存 在 过 5 期 相 对 高 海<br />

平 面 (7.2~6.7、 约 5.8、5.0~4.2、2.8~<br />

2.0、 约 1.5 cal.kaBP), 每 一 期 中 还 存 在 低<br />

海 平 面 的 波 动 。 其 中 6.7~7.2 kaBP 是 整 个<br />

全 新 世 最 高 海 平 面 时 期 , 在 这 个 时 间 段 已<br />

经 基 本 形 成 了 现 代 珊 瑚 礁 的 地 貌 格 局 。 这<br />

个 时 间 段 以 后 形 成 的 珊 瑚 礁 是 在 6.7~7.2<br />

kaBP 形 成 的 珊 瑚 礁 礁 坪 的 礁 塘 或 礁 坑 等 低<br />

洼 地 中 形 成 的 , 迄 今 为 止 , 没 有 再 出 现 过<br />

高 出 6.7~7.2 kaBP 时 期 的 海 平 面 。<br />

2008010585<br />

雷 州 半 岛 灯 楼 角 珊 瑚 岸 礁 的 特 征 = Features<br />

of fringing reef at Dengloujiao, Leizhou Peninsula.<br />

( 中 文 ). 赵 焕 庭 ; 王 丽 荣 ; 宋 朝 景 ; 余 克<br />

服 ; 袁 家 义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2,<br />

22(2): 35-40<br />

雷 州 半 岛 西 南 海 岸 的 珊 瑚 礁 是 中 国 大 陆<br />

唯 一 的 全 新 世 中 期 之 初 海 侵 以 来 形 成 的 岸<br />

礁 。 灯 楼 角 岸 段 岸 礁 沿 灯 楼 角 岬 角 两 侧 共<br />

长 11.5 km, 宽 500~1 000m, 厚 约 5 m。<br />

珊 瑚 化 石 的 优 势 种 是 Goniopora sp.。 本 海<br />

区 的 海 水 温 度 、 盐 度 、 透 明 度 和 环 境 质<br />

量 , 均 适 合 造 礁 石 珊 瑚 生 长 , 采 集 到 活 珊<br />

瑚 8 科 16 属 25 种 , 其 中 优 势 种 是 Acropora<br />

humilis , Porites lutea, Prities pukoensis 和<br />

Favia speciosa。 岸 礁 可 分 为 礁 坪 和 礁 前 向<br />

海 坡 两 个 地 貌 单 元 。 内 礁 坪 上 有 薄 层 细 砂<br />

堆 积 “ 沙 帽 ”, 主 要 由 陆 源 碎 屑 沉 积 物 , 其<br />

次 为 生 物 碎 屑 组 成 。 礁 的 14 C 年 龄 主 要 为 7<br />

149


120~4 040 aBP。 在 全 球 变 化 引 起 表 层 海 水<br />

温 度 增 高 和 海 平 面 上 升 的 条 件 下 , 由 于 大<br />

陆 架 深 层 水 的 影 响 , 琼 州 海 峡 的 沿 岸 水 受<br />

到 调 节 , 夏 季 不 致 过 热 , 冬 季 不 致 过 冷 ,<br />

所 以 本 区 造 礁 石 珊 瑚 仍 能 生 长 和 繁 殖 , 珊<br />

瑚 礁 仍 存 在 和 发 展 。<br />

2008010586<br />

南 海 北 部 ODP1148 站 中 新 世 以 来 的 碳 酸 盐<br />

含 量 变 化 及 其 古 环 境 意 义 = Carbonate content<br />

changes since the Miocene and paleoenvironmental<br />

implications, ODP Site 1148,<br />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 中 文 ). 陈 晓 良 ; 赵<br />

泉 鸿 ; 翦 知 湣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2002,<br />

22(2): 69-74<br />

对 南 海 北 部 ODP 1148 站 采 自 孔 深<br />

465m 以 上 的 1 700 个 沉 积 物 样 品 , 测 定 了<br />

CaCO 3 含 量 、CaCO 3 堆 积 速 率 、 非 钙 质 堆 积<br />

速 率 、 浮 游 有 孔 虫 丰 度 、 粗 组 分 百 分 含 量<br />

(>63 μm)、 浮 游 有 孔 虫 破 壳 率 和 底 栖 有<br />

孔 虫 在 有 孔 虫 全 群 中 的 百 分 含 量 。 碳 酸 盐<br />

百 分 含 量 和 碳 酸 盐 堆 积 速 率 自 24Ma 以 来 的<br />

变 化 呈 现 逐 步 下 降 的 趋 势 , 但 在 24.0~<br />

15.8、14.2~11.6、10.6~4.8 和 3.4~0Ma<br />

四 个 时 期 具 有 高 碳 酸 盐 生 产 力 , 其 中<br />

10.6~4.8Ma 的 高 生 产 力 与 印 度 洋 和 太 平 洋<br />

中 新 世 晚 期 和 上 新 世 早 期 的 “ 生 物 勃 发 ” 相<br />

对 应 。 非 钙 质 和 碳 酸 盐 两 者 堆 积 速 率 变 化<br />

趋 势 在 总 体 上 相 似 , 反 映 了 陆 源 物 质 输 入<br />

对 碳 酸 盐 生 产 力 的 影 响 。3.4Ma 后 非 钙 质 堆<br />

积 速 率 的 大 幅 度 增 长 主 要 与 青 藏 高 原 和 台<br />

湾 岛 的 隆 起 有 关 , 它 们 也 是 上 新 世 晚 期 和<br />

第 四 纪 CaCO 3 百 分 含 量 显 著 下 降 的 主 要 原<br />

因 。24Ma 以 来 南 海 北 部 碳 酸 盐 的 保 存 逐 渐<br />

变 弱 , 而 碳 酸 盐 溶 解 作 用 逐 渐 增 强 , 在<br />

15.8~14.2、11.6~10.6 和 4.8~3.4Ma 存 在<br />

3 个 显 著 的 碳 酸 盐 溶 解 事 件 , 其 中 11.6~<br />

10.6Ma 的 溶 解 事 件 与 赤 道 太 平 洋 和 加 勒 比<br />

海 的 中 — 晚 中 新 世 “ 碳 酸 盐 崩 溃 ” 事 件 相<br />

当 , 说 明 该 事 件 具 更 广 泛 的 全 球 影 响 。<br />

2008010587<br />

最 后 间 冰 期 时 期 大 盆 地 和 北 大 西 洋 同 步 的<br />

千 年 尺 度 的 气 候 变 化 = Synchronous millennial-scale<br />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Great Basin<br />

and the North Atlantic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br />

( 英 文 ). Denniston R F; Asmerom Y;<br />

Polyak V; Dorale J A; Carpenter S J; et al.<br />

Geology, 2007, 35(7): 619-622<br />

Stalagmites from Goshute Cave, located<br />

in the Great Basin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br />

preserve 20,000 yr of millennial-scale oxygen<br />

isotopic variability during marine isotope<br />

stages 5c and 5b, similar in timing and structure<br />

to Dansgaard-Oeschger (D-O) events 23–<br />

21 from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Project 2 record.<br />

That D-O interstades 23–21 were of<br />

longer duration than many of the later D-O<br />

events, coupled with the asymmetric shape of<br />

the D-O oxygen isotope curve, and the direct<br />

U-Th dating of the Goshute Cave stalagmites,<br />

allows for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br />

synchroneity of climatic changes between the<br />

western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and the<br />

North Atlantic. Eastern Pacific–atmosphere<br />

interactions are a likely mechanism for transmission<br />

of millennial-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br />

into the Great Basin.<br />

2008010588<br />

黄 土 中 蜗 牛 壳 Mn~(2+) 的 EPR 研 究 及 其 古<br />

气 候 意 义 = An EPR study on mollusk shells<br />

from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the Loss Plateau,<br />

central China. ( 中 文 ). 盛 雪 芬 ; 陈 骏 ; 季 峻<br />

峰 ; 眭 云 霞 .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 2002, 8(1): 40-45<br />

对 黄 土 高 原 陕 西 省 洛 川 和 甘 肃 省 西 峰<br />

剖 面 中 黄 土 - 古 土 壤 层 中 的 蜗 牛 壳 进 行 了<br />

EPR 波 谱 分 析 , 同 时 对 洛 川 地 区 的 现 代 蜗<br />

牛 壳 也 进 行 了 测 定 。 结 果 显 示 :(1) 不 同<br />

种 类 的 蜗 牛 壳 具 有 相 近 的 EPR 信 号 强 度 ,<br />

表 明 不 同 种 类 的 蜗 牛 对 Mn 2+ 的 吸 收 没 有 差<br />

异 性 。(2) 黄 土 层 中 蜗 牛 壳 的 EPR 信 号 强<br />

度 远 大 于 古 土 壤 中 的 , 即 黄 土 中 蜗 牛 壳 所<br />

含 的 Mn 2+ 远 大 于 古 土 壤 中 的 蜗 牛 壳 的 Mn 2+<br />

的 含 量 , 说 明 前 者 生 活 在 比 较 还 原 的 条 件<br />

下 , 后 者 形 成 环 境 的 氧 化 性 较 高 。 因 此 本<br />

文 认 为 蜗 牛 壳 中 Mn 2+ 的 含 量 可 反 映 其 生 长<br />

环 境 中 Mn 2+ 的 含 量 和 氧 化 还 原 条 件 , 对 古<br />

气 候 的 重 建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br />

2008010589<br />

南 沙 岛 礁 区 中 西 部 海 底 岩 石 拖 网 和 发 现 早<br />

第 三 纪 半 深 海 沉 积 的 地 质 意 义 = Phosphate<br />

and other rocks dredged from central and<br />

western Nansha block, southern South China<br />

Sea. ( 中 文 ). 周 蒂 ; 施 小 斌 ; 陈 汉 宗 ; 钟 石 兰 . 热<br />

带 海 洋 学 报 , 2002, 21(2): 32-42<br />

在 南 沙 岛 礁 区 中 西 部 实 施 海 底 岩 石 拖<br />

网 , 有 3 个 站 获 得 海 底 岩 石 样 品 。 其 中 在<br />

巽 它 陆 架 东 北 缘 水 深 200 多 米 的 NS99-17<br />

站 见 深 灰 色 淤 泥 中 有 大 量 铁 褐 色 含 泥 钙 质<br />

结 核 , 说 明 该 区 ( 可 能 在 末 次 冰 期 时 ) 处<br />

于 滨 海 或 海 滩 氧 化 环 境 形 成 结 核 , 之 后 海<br />

平 面 上 升 了 至 少 150m。 在 南 威 岛 西 北 方 康<br />

泰 滩 的 NS99-57 站 1 360m 水 深 的 海 底 获 强<br />

溶 蚀 的 白 垩 状 多 孔 灰 岩 , 含 底 栖 有 孔 虫 化<br />

150


石 , 指 示 康 泰 滩 是 从 早 — 中 中 新 世 或 更 早<br />

开 始 生 长 的 生 物 礁 。 在 永 署 礁 东 北 约 55km<br />

处 的 NS99-52 站 新 命 名 了 “ 东 生 海 山 ”, 其<br />

西 北 坡 获 含 第 四 纪 钙 质 超 微 化 石 的 礁 灰<br />

岩 , 以 及 由 抱 球 虫 类 等 生 物 碎 屑 和 胶 磷 矿<br />

组 成 的 钙 质 磷 块 岩 和 含 磷 生 物 屑 灰 岩 滚<br />

石 , 指 示 半 深 海 环 境 , 其 中 的 钙 质 超 微 化<br />

石 大 部 分 时 代 为 中 始 新 世 — 渐 新 世 , 以 始<br />

新 世 可 能 较 大 , 小 部 分 属 第 四 纪 。 这 次 海<br />

底 岩 石 拖 网 为 研 究 南 沙 岛 礁 区 中 部 地 质 构<br />

造 演 变 和 油 气 资 源 评 价 提 供 了 重 要 的 “ 硬 证<br />

据 ”, 尤 其 是 发 现 早 第 三 纪 半 深 海 相 钙 质 磷<br />

块 岩 离 南 海 西 南 次 海 盆 很 近 , 不 但 证 实 了<br />

南 沙 海 域 广 布 下 第 三 系 海 相 沉 积 的 推 断 ,<br />

而 且 为 判 断 南 海 的 张 开 时 间 提 供 了 补 充 依<br />

据 。<br />

2008010590<br />

整 个 始 新 世 时 期 为 稳 定 热 带 气 候 = Stable<br />

warm tropical climate through the Eocene Epoch.<br />

( 英 文 ). Pearson P N; van Dongen B E;<br />

Nicholas C J; Pancost R D; Schouten S; Singano<br />

J M; Wade B S. Geology, 2007, 35(3):<br />

211-214<br />

Earth's climate cooled from a period of<br />

extreme warmth in the early Eocene Epoch (ca.<br />

50 Ma) to the early Oligocene (ca. 33 Ma),<br />

when a large ice cap first appeared on Antarctica.<br />

Evidence from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br />

oxygen isotope record in deep-sea cores has<br />

suggested that tropical sea-surface temperatures<br />

declined by 5-10 degrees over this interval,<br />

eventually becoming much cooler than<br />

modern temperatures. Here we present paleotemperature<br />

estimates from foraminifer isotopes<br />

and the membrane lipids of marine<br />

Crenarcheota from new drill cores in Tanzania<br />

that indicate a warm and generally stable<br />

tropical climate over this period. We reinterpret<br />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isotope records<br />

in the light of comparative textural analysis of<br />

the deep-sea foraminifer shells, which shows<br />

that in contrast to the Tanzanian material, they<br />

have been diagenetically recrystallized. We<br />

suggest that increasingly severe alteration of<br />

the deep-sea plankton shells through the Eocene<br />

produced a diagenetic overprint on their<br />

oxygen isotope ratios that imparts the false<br />

appearance of a tropical sea-surface cooling<br />

trend. This implies that the long-term Eocene<br />

climatic cooling trend occurred mainly at the<br />

poles and had little effect at lower latitudes.<br />

2008010591<br />

末 次 盛 冰 期 黄 土 高 原 蜗 牛 化 石 记 录 的 气 候<br />

快 速 变 化 及 其 影 响 机 制 = Rapid climate<br />

variability recorded by mollusk species on the<br />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br />

( 中 文 ). 吴 乃 琴 ; 刘 秀 平 ; 顾 兆 炎 ; 裴 云 鹏 . 第 四<br />

纪 研 究 , 2002, 22(3): 283-291<br />

本 文 通 过 渭 南 黄 土 剖 面 末 次 盛 冰 期 地 层<br />

较 高 分 辨 率 的 蜗 牛 化 石 记 录 研 究 , 发 现 这<br />

一 时 期 特 征 蜗 牛 种 类 峰 值 的 演 替 反 映 了 古<br />

气 候 的 演 化 过 程 和 温 、 湿 度 的 组 合 关 系 ,<br />

气 候 变 化 显 示 出 百 年 ~ 千 年 尺 度 波 动 的 特<br />

征 , 温 度 的 变 化 明 显 地 要 早 于 湿 度 ( 降<br />

水 ) 的 变 化 1 000 ~ 2 000a, 表 现 为 变 冷 -<br />

冷 湿 - 冷 干 - 温 干 - 温 湿 的 气 候 过 程 , 研<br />

究 认 为 造 成 这 一 气 候 特 点 的 原 因 是 东 亚<br />

冬 、 夏 季 风 共 同 作 用 的 结 果 。 对 喜 温 湿 蜗<br />

牛 种 类 的 研 究 , 揭 示 出 东 亚 夏 季 风 在 这 一<br />

时 期 至 少 能 够 持 续 地 影 响 到 黄 土 高 原 的 东<br />

南 部 地 区 , 这 个 时 期 冬 季 风 强 化 的 结 果 之<br />

一 是 影 响 了 夏 季 风 在 这 一 地 区 滞 留 的 时<br />

间 , 加 大 了 季 节 性 的 差 异 。 分 析 表 明 尽 管<br />

夏 季 风 在 这 一 地 区 滞 留 的 时 间 缩 短 , 但 维<br />

持 了 它 固 有 的 强 度 , 提 供 了 适 量 的 水 热 条<br />

件 供 喜 温 湿 蜗 牛 种 类 在 这 一 寒 冷 阶 段 持 续<br />

地 生 长 和 发 育 。<br />

2008010592<br />

云 南 鹤 庆 盆 地 近 1Ma 来 的 气 候 序 列 重 建 初<br />

探 = Reconstruction of climatic sequence of<br />

the past 1Ma in the Heqing basin, Yunnan<br />

Province. ( 中 文 ). 童 国 榜 ; 刘 志 明 ; 王 苏 民 ; 羊<br />

向 东 ; 王 书 兵 . 第 四 纪 研 究 , 2002, 22(4): 332-<br />

339<br />

云 南 鹤 庆 盆 地 近 1Ma 来 的 孢 粉 植 物 群 很<br />

好 的 揭 示 了 本 区 的 环 境 演 化 过 程 。 本 文 利<br />

用 植 物 生 态 位 知 识 , 通 过 模 糊 数 学 方 法 对<br />

鹤 庆 (QH) 孔 孢 粉 序 列 所 记 录 的 古 气 候 信<br />

息 进 行 重 塑 , 建 立 了 近 1Ma 来 的 年 均 温 、<br />

年 降 水 量 及 年 较 差 序 列 , 并 将 本 区 气 候 演<br />

化 分 为 4 个 气 候 旋 回 ,32 个 气 候 期 。 该 序<br />

列 可 与 黄 土 - 古 封 序 列 及 海 洋 δ 18 O 阶 段 对<br />

比 , 但 冷 暖 波 动 的 幅 度 及 降 温 时 段 持 续 的<br />

长 短 有 其 特 色 , 表 明 本 区 气 候 既 受 全 球 气<br />

候 变 化 的 控 制 , 又 受 青 藏 高 原 阶 段 隆 升 的<br />

制 约 ; 近 1Ma 来 气 温 的 波 动 幅 度 呈 递 增 趋<br />

势 ,0.30 MaB.P. 尤 其 显 著 ; 冷 、 暖 段 间 年<br />

均 温 的 变 化 幅 度 由 第 一 气 候 旋 回 的 7 ℃ 增<br />

大 到 第 三 气 候 旋 回 的 9 ℃( 按 4 次 平 滑 值<br />

计 算 ), 而 样 点 的 实 际 最 大 差 值 由 8 ℃ 增<br />

至 16 ℃; 最 强 烈 的 降 温 发 生 在 第 二 气 候 旋<br />

151


回 中 的 0.45~0.14 Mab. p. 1Ma 来 , 西 南 季<br />

风 区 的 气 候 组 构 与 东 南 季 风 区 不 同 。<br />

2008010593<br />

全 新 世 中 国 热 带 北 界 变 迁 的 探 讨 = Shift of<br />

the north boundary of China's tropics during<br />

Holocene. ( 中 文 ). 黄 镇 国 ; 张 伟 强 ; 江 璐 明 . 第<br />

四 纪 研 究 , 2002, 22(4): 359-364<br />

本 文 根 据 孢 粉 、 动 物 群 、 石 笋 、 珊 瑚<br />

礁 、 红 树 林 等 约 30 个 全 新 世 古 环 境 分 析 实<br />

例 , 认 为 年 均 气 温 度 化 2℃ 左 右 , 就 会 引 起<br />

热 带 界 线 的 变 动 。 热 带 北 界 的 迁 移 过 程 可<br />

分 3 个 阶 段 : 全 新 世 回 暖 期 北 返 阶 段 (11<br />

000~8 500 aB.P.), 热 带 北 移 1.5 个 纬<br />

度 ; 升 温 期 北 进 阶 段 (8 500 ~ 5 000<br />

aB.P.), 向 北 推 进 3~5 个 纬 度 ; 降 温 期 南<br />

归 阶 段 (5 000~3 000 aB.P.), 向 南 回 归<br />

1~4 个 纬 度 。 热 带 北 界 的 展 布 既 有 纬 度 地<br />

带 性 , 也 有 经 度 地 带 性 , 这 与 东 亚 季 风 、<br />

寒 潮 、 台 风 的 影 响 以 及 地 形 格 局 有 关 。<br />

2008010594<br />

河 北 平 原 南 部 曲 周 地 区 早 、 中 全 新 世 冲 积<br />

物 的 分 析 及 古 环 境 状 况 的 推 测 = Alluviums<br />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in the<br />

Quzhou area, the southern Hebei plain and<br />

palaeoenvironment inferences. ( 中 文 ). 王 红 亚 ;<br />

石 元 春 ; 于 澎 涛 ; 汪 美 华 ; 郝 晋 民 ; 李 亮 . 第 四 纪<br />

研 究 , 2002, 22(4): 381-393<br />

在 河 北 平 原 部 的 曲 周 县 四 町 乡 河 部 洼 地<br />

一 深 为 250cm 的 探 坑 中 , 取 得 50~250cm<br />

深 度 范 围 的 沉 积 物 样 品 。 对 这 此 冲 积 物 样<br />

品 做 了 AMS 14 C 测 年 、 粒 度 分 析 、 矿 物 磁 性<br />

测 量 、 碳 酸 盐 中 氧 、 碳 稳 定 同 位 分 析 、 全<br />

有 机 碳 和 碳 / 氮 比 值 分 析 、 孢 粒 分 析 。 结 果<br />

表 明 , 全 有 机 碳 极 低 , 孢 粉 甚 少 ; 矿 物 磁<br />

性 参 数 和 稳 定 同 位 素 今 是 随 粒 度 的 变 化 与<br />

黄 土 高 原 的 黄 土 - 古 土 壤 序 列 中 的 情 形 十 分<br />

相 似 。 由 此 推 测 这 些 变 化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br />

映 了 成 土 作 用 对 冲 积 物 的 影 响 和 气 候 状 况<br />

的 变 化 , 并 对 这 一 地 区 的 早 、 中 全 新 世 古<br />

环 境 划 分 为 6 个 变 化 阶 段 : 在 约 10 210~<br />

10 000a B.P., 气 候 温 暖 湿 润 ; 在 10 000~8<br />

500 a B.P., 气 候 凉 干 ; 在 8 500~8 000a<br />

B.P., 气 候 又 转 为 温 暖 湿 润 ; 在 8 000~7<br />

200 a B.P. 气 候 再 趋 凉 干 , 在 7200~ 约 6500<br />

a B.P., 气 候 再 度 变 为 温 暖 湿 润 ; 在 约 6<br />

500 a B.P. 以 后 , 气 候 渐 趋 凉 干 。<br />

2008010595<br />

沿 日 本 海 东 部 始 新 世 至 渐 新 世 序 列 的 地 层<br />

评 述 : 对 日 本 海 早 期 开 裂 的 意 义 = Stratigraphic<br />

review of Eocene to Oligocene successions<br />

along the eastern Japan Sea: Implication<br />

for early opening of the Japan Sea. ( 英 文 ).<br />

Kano K; Uto K; Ohguchi T. Journal of Asian<br />

Earth Sciences, 2007, 30(1): 20-32<br />

Stratigraphic review of the on-land successions<br />

exposed on the back-arc side of Japan<br />

and Sakhalin, combined with supplemental<br />

radiometric dating,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br />

Late Eocene or Oligocene marine sediments<br />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of the Japan Sea. This<br />

finding implies that the origin of the Japan Sea<br />

dates back to the Oligocene or earlier time,<br />

much older than ever supposed. The host Eocene<br />

to Oligocene subaerial to shallow-water<br />

successions distribute immediate west of the<br />

volcanic front of that time and contain volcanic<br />

rocks, the chemistry of which is characteristic<br />

of continental rift or volcanic arc. They<br />

are associated with parallel dike swarms or<br />

normal faults, and could be infillings of an<br />

incipient back-arc rift. Collective evidence<br />

suggests that the rift was rapidly subsided and<br />

spread during the following Early to Middle<br />

Miocene time. However, a back-arc-wide unconformity<br />

was produced during a short period<br />

from the latest Oligocene to the earliest<br />

Miocene and was succeeded by extensive bimodal<br />

volcanism with rapid migration of the<br />

volcanic front to the fore-arc side. These<br />

short-term events could have been induced by<br />

upwelling or inflow of hot asthenosphere beneath<br />

the arc-rift system, followed by rapid<br />

subsidence and spreading of the Japan Sea.<br />

2008010596<br />

南 襄 盆 地 泌 阳 断 陷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研 究<br />

=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br />

stratigraphy in Biyang fault depression of<br />

Nanxiang Basin. ( 中 文 ). 胡 受 权 ; 郭 文 平 . 新<br />

疆 石 油 地 质 , 2002, 23(3): 201-204<br />

根 据 陆 相 层 序 在 地 震 剖 面 及 电 测 曲 线 上<br />

的 识 别 标 志 , 采 用 沉 积 旋 回 分 析 技 术 及<br />

Fischer 图 解 法 , 将 泌 阳 断 陷 双 河 - 赵 凹 地 区 下<br />

第 三 系 核 三 上 段 划 分 为 三 个 陆 相 层 序 , 在 研<br />

究 区 表 现 为 冲 积 扇 - 扇 三 角 洲 - 湖 相 沉 积 体 系<br />

空 间 配 置 关 系 。 在 这 三 个 陆 相 层 序 中 发 育<br />

低 位 加 积 型 、 退 积 型 、 高 位 加 积 型 和 进 积<br />

型 4 类 小 层 序 组 共 13 个 , 其 中 可 识 别 的 小 层<br />

序 达 40 余 个 , 并 进 一 步 阐 明 了 其 沉 积 相 ( 微<br />

相 ) 构 型 特 征 。<br />

2008010597<br />

六 盘 山 盆 地 中 新 生 代 沉 积 地 层 = The sedimentary<br />

strata from Mesozoic to the Cenozoic<br />

152


in Liupanshan Basin. ( 中 文 ). 付 国 斌 ; 李 兴 亮 .<br />

新 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002, 14(2): 24-27<br />

六 盘 山 盆 地 中 新 生 代 沉 积 地 层 巨 厚 , 纵<br />

向 发 育 上 三 叠 统 、 中 株 罗 统 、 下 白 垩 统 、<br />

第 三 系 及 第 四 系 , 除 中 株 罗 统 分 布 局 限<br />

外 , 其 它 均 分 布 广 泛 。 本 文 通 过 大 量 的 野<br />

外 地 质 露 头 考 察 资 料 和 室 内 综 合 研 究 , 建<br />

立 了 六 盘 山 盆 地 中 新 生 界 地 层 层 序 , 归 纳<br />

总 结 出 盆 地 中 新 生 界 五 个 宏 观 划 分 对 比 标<br />

志 层 , 指 出 盆 地 中 新 生 界 主 要 发 育 上 三 叠<br />

统 和 下 白 垩 统 两 套 烃 源 岩 , 生 烃 潜 力 巨<br />

大 , 并 可 形 成 相 应 的 两 套 主 要 生 储 盖 组<br />

合 , 为 六 盘 山 盆 地 地 质 综 合 研 究 及 油 气 勘<br />

探 工 作 的 开 展 奠 定 基 础 。<br />

2008010598<br />

塔 克 拉 玛 干 沙 漠 腹 地 第 四 纪 地 层 划 分 与 环<br />

境 变 迁 =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and climatic<br />

change of the Quaternary of the centre<br />

Taklimakan desert. ( 中 文 ). 张 鸿 义 ; 门 国 发 .<br />

新 疆 地 质 , 2002, 20(3): 256-261<br />

通 过 塔 中 地 区 KT 1 孔 和 KT 2 孔 井 下 第 四 纪<br />

地 质 测 试 研 究 , 首 次 揭 示 出 : 塔 克 拉 玛 干<br />

沙 漠 腹 地 在 深 度 653.80m 以 上 , 沉 积 物 可<br />

划 分 42 层 , 基 本 属 于 第 四 系 。 第 四 系 下 限<br />

初 步 定 在 761.17m 深 处 。 第 四 纪 以 来 的 气<br />

候 演 化 大 体 有 过 3 次 大 的 气 候 波 动 和 13 个<br />

较 大 气 候 波 动 旋 回 。 沉 积 环 境 早 更 新 世 为<br />

河 湖 相 泛 滥 平 原 ; 中 更 新 世 以 洼 地 湖 泊 相<br />

沉 积 为 主 , 同 时 明 显 加 入 了 风 沙 环 境 堆<br />

积 , 沙 漠 开 始 形 成 ; 从 中 更 新 世 晚 期 开<br />

始 , 经 晚 更 新 世 到 新 世 , 沙 漠 大 规 模 形<br />

成 , 并 逐 步 发 展 成 今 日 的 大 沙 漠 景 观 。<br />

格 陵 兰 冰 芯 记 录 的 南 极 气 候 特 征 = Antarctic<br />

climate signature in the Greenland ice core<br />

record. ( 英 文 ). Barker S; Knorr G. proceedings<br />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br />

2007, 104(44): 17278-17282 4 图 版 .<br />

A numerical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the<br />

Greenland Ice Sheet Project 2 (GISP2) dust<br />

record from Greenland to remove the abrupt<br />

changes in dust flux associated with the Dansgaard–Oeschger<br />

(D–O) oscillations of the last<br />

glacial period. The procedure is based on the<br />

assumption that the rapid changes in dust are<br />

associated with large-scale changes in atmospheric<br />

transport and implies that D–O oscillations<br />

(in terms of their atmospheric imprint)<br />

are more symmetric in form than can be inferred<br />

from Greenland temperature records.<br />

After removal of the abrupt shifts the residual,<br />

dejumped dust record is found to match Antarctic<br />

climate variability with a temporal lag<br />

of several hundred years. It is argued that such<br />

variability may reflect changes in the source<br />

region of Greenland dust (thought to be the<br />

deserts of eastern Asia). Other records from<br />

this region and more globally also reveal Antarctic-style<br />

variability and suggest that this<br />

signal is globally pervasive. This provides the<br />

potential basis for suggesting a more important<br />

role for gradual changes in triggering more<br />

abrupt transitions in the climate system.<br />

2008010599<br />

塔 里 木 西 南 乌 恰 群 基 干 剖 面 及 时 代 讨 论 =<br />

Jigan section of Wuqia Group at the southwestern<br />

Tarim basin and its age discussion.<br />

( 中 文 ). 周 永 昌 ; 刘 百 春 ; 袁 定 国 . 新 疆 地<br />

质 , 2002, 20(S1): 72-77<br />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南 地 区 乌 恰 群 可 划 分 为 3<br />

个 组 , 自 下 而 上 为 克 孜 洛 依 组 、 安 居 安 组 、<br />

帕 卡 布 拉 克 组 . 基 干 剖 面 包 括 : 天 山 山 前 喀 什<br />

区 乌 恰 剖 面 , 西 昆 仑 山 前 英 吉 莎 南 区 伊 里 亚<br />

斯 沟 剖 面 , 昆 仑 弧 弯 叶 城 皮 山 区 甫 沙 剖 面 . 划<br />

分 对 比 标 志 主 要 有 : 沉 积 物 粒 度 旋 回 、 标 志<br />

层 、 岩 性 颜 色 组 合 、 矿 物 和 微 量 元 素 、 古<br />

生 物 等 . 通 过 野 外 观 测 对 比 , 结 合 古 生 物 组 合<br />

及 接 触 关 系 等 , 重 新 厘 定 了 克 孜 洛 依 组 底 界<br />

并 论 证 乌 恰 群 时 代 为 新 近 纪 中 新 世 .<br />

2008010600<br />

153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