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2013 Views

1 引言

1 引言

1 引言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1 <strong>引言</strong><br />

新加坡英语的几个语法特点<br />

新加坡国立大学英语系<br />

包智明<br />

ellbaozm@nus.edu.sg<br />

许多研究英语全球化的学者,比如 Kachru (1985)以及 Quirk (1985),都把<br />

区域性的英语划分为三种,其主要标准是区域的语言环境。在英国以及美国、<br />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国移民地区,英语历史上代代相传,Quirk 称之为母语英<br />

语(English as a native language,简称 ENL)。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曾<br />

受英国的殖民统治,英语在政治法律经济等领域起过主导地位。这些地区没有<br />

大量的英国移民,因此,土著人的语言以及非英籍移民的语言,和官方英语分<br />

庭抗礼,互为影响。Quirk 称受当地语言影响的英语为第二语言英语(English<br />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 ESL)。其他国家的人所说的英语,归为第三种,即<br />

外语英语(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简称 EFL)。从语言类型学角度看,<br />

ESL、EFL 并不成类。中国人在中国学说的英语,日本人在日本学说的英语,<br />

不仅彼此没有共同点,中国人之间,日本人之间的英语亦无共性可言。Kachru<br />

的分类和 Quirk 的分类大同小异。他称 ENL 为核心圈英语(inner-circle<br />

English),称 ESL 为外围圈英语(outer-circle English),称 EFL 为扩展圈英语<br />

(expanding-circle English)。Quirk 和 Kachru 都没有讨论“洋经浜”英语<br />

(English pidgins and creoles)的归属。这里,我们把洋经浜英语归为 ESL。<br />

新加坡原是英国殖民地,但英籍移民却只限于政府官员、商人、传教士<br />

和为数不多的专业人士。1819 年开埠以来,大量移民从华南、印度以及邻近的


印尼群岛迁来经商、务工、务农,其中以福建、广东籍华人居多。殖民当局的<br />

政策鼓励移民,在岛上分而居之:马来人住马来区,印度人住印度区,而华人<br />

则以方言为依据,福建帮、潮州帮、广东帮有各自的居住地区。建埠以来移民<br />

间的媒介语是洋泾浜马来话。至今年长的新加坡人都会说些马来话。二十世纪<br />

以来,英语逐渐取代马来话作为流行的交际语,这是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开端。<br />

大多数移民是贫穷的劳工,所讲的英语,自然不会是纯正道地的英语。随着经<br />

济的日益发展,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受到青睐,英语便在全岛各阶层推<br />

广,融合当地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经过近百年的演变发展而成当今的新加<br />

坡英语。可以说新加坡英语是“市井”英语和学校英语掺和的结果。<br />

新加坡英语作为研究对象始于六、七十年代。Tongue (1979), Tay (1979,<br />

1982), Platt and Webber (1980), Gupta (1994), Pakir (1991), Platt and Ho (1993)等学<br />

者对新加坡英语作了多方面的描写和分析。关于新加坡英语的属性问题,主要<br />

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新加坡英语是洋泾浜英语,特别是没受过正规英语训练<br />

的人所说的英语(Platt 1975)。也有人认为新加坡英语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双语<br />

现象(diglossia, Gupta 1991, 参见 Ferguson 1959),其标准语和口语两种形式分<br />

别在新加坡担当不同而又互补的交际功能。还有别的看法,本文不打算一一罗<br />

列(参阅 Bao 2001,2003)。无论属性为何,新加坡英语独特的语法结构是各<br />

家都接受的事实。本文介绍几个汉语源流的语法特性,阐述语言接触所产生的<br />

语言融合。材料采自已经发表的文献,以及我自己的观察。<br />

2 词汇、音韵特点<br />

新加坡英语的词汇基本来自英语。至今还没有人统计过常用词汇的数<br />

量,但我们通常把所有的英语词都算作新加坡英语词。这种处理方法也许与事


实不符,但因缺乏调查材料,不失为一个有效而无害的权宜之计。新加坡英语<br />

词汇的独特性有两方面:一是从本地语借用的语词,二是英语源流词的“本土<br />

化”。本节就这两个方面介绍新加坡英语的词汇。<br />

2.1 借词<br />

和新加坡英语接触的语言有汉语(主要是闽南和广东方言),马来话以<br />

及印度的印地和泰米尔语。外来词主要来自汉语和马来语,来自印度语言的词<br />

不多。外来词数量并不多,但在口语里却常用。下面举几个例子:<br />

(1) 来自汉语 kiasu 怕输(闽南话“怕输”)<br />

cheam 深奥,晦涩难懂 (广东话“深”)<br />

hamsap 好色(广东话“咸涩”)<br />

keksim 使生气(广东话“激心”)<br />

来自马来话 makan 吃,饭<br />

tolong 帮忙<br />

hantan 打<br />

tahan 忍受<br />

这些词还可以作为词根,加上英语原有的词缀,衍派成新词,如,<br />

(2) kiasuism (< kiasu-ism) 怕输行为<br />

cheamology (< cheam-ology) 深奥,晦涩难懂<br />

还有些词虽是纯正的英语词,其组合则受到本地语的影响。比如,<br />

(3) shake leg 抖脚,即无所事事(来自马来话)<br />

eat snake 吃蛇,即旷课旷工(来自闽南话)


在相关的文献中,这些词被称为直译词,shake leg 是马来词条的意译,比喻人<br />

无所事事;eat snake 译自闽南话的“吃蛇”,用来比喻偷懒涣散、旷工旷课。<br />

直译词虽有异于外借词,但旧词的新义同样源于当地语言。<br />

旧词新义不一定都是直译的产物,有的是语言内部发展的结果。这类词<br />

并不多,我们只举三例,arrow-king,carpark 和 parking lot。Arrow-king 指的是<br />

爱把难做之事分派给别人的人。作动词用时,arrow 有指派的意思,如,<br />

(4) They always arrow me difficult jobs<br />

“他们总是给我难做的活”<br />

由此而产生 arrow-king 这一复合名词。有趣的是,在标准英语里,arrow“箭”<br />

并无指派的意思;在汉语或马来话中,“箭”一词亦无指派的意思。Carpark 和<br />

parking lot 实际上是同义词:在英国,carpark 指的是停车场,和美国人用<br />

parking lot 的意思是一样的。在新加坡英语里,这两词的分工不同:car-park 是<br />

停车场,parking lot 是停车位。这些新义是新加坡英语内部发展的结果。<br />

2.2 英语词汇的“本土化”<br />

所谓词汇本土化,指的是来自英语的词在区域英语里发生变化,渐渐远离 ENL<br />

的标准。旧词新义可以说是词汇变化的一种,这里我们要谈的,是英语词在语<br />

音方面有系统的变化。我们从重音和音段两方面考察这一课题。<br />

新加坡英语词的重音有往后移的趋势,其条件是:如果最后的音节是含<br />

有两个辅音的闭音节(如 act),或含有长元音或双元音(如 peak,pie),重<br />

音则移至该音节上,否则重音往往在最后第二个音节上,如:<br />

(5) 标准英语 新加坡英语<br />

a. cóntent contént 内容(名词)


cómment commént 评论<br />

b. contríbute contribúte 贡献<br />

éxercise exercíse 作业<br />

c. bróccoli broccóli 西洋花菜<br />

consúmerism consumerísm 消费<br />

一般认为,闭音节或带长、双元音的音节是重音节(act, peak, pie),带短元音<br />

的开音节(bro-cco-li)是轻音节(参阅 Hayes 1995)。(5a,b)所列各词中,<br />

最后音节都是重音节,重音落在该音节上;在(5c)所列两例中,最后音节是<br />

轻音节,重音落在前面一个音节上。虽然重音后移倾向在新加坡英语中相当普<br />

遍,有些常用词还是遵循标准英语的重音规则,如 Malaysia 的词尾音节是一双<br />

元音,还是念 Maláysia,不念 Malaysía。<br />

重音后移还体现在复合词里。在标准英语中,复合词的重音往往在前<br />

词;在新加坡英语,重音一般在后词。如,<br />

(6) 标准英语 新加坡英语<br />

stréet lamp street lámp 街灯<br />

réal estate real estáte 房地产<br />

Whíte House White Hóuse 白宫<br />

这类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这种倾向在多词词组里也可以观察到。新加坡有个<br />

英语新闻电视台,叫 Channel News Asia(亚洲新闻台),由三个单词组成。依<br />

标准英语准则,重音应在 News。在新加坡英语,重音落在 Asia,和两词组成的<br />

复合词一致。在观看 Channel News Asia 时,细心的人会注意到新加坡籍的播音<br />

员念 Channel News Ásia,而电视台的英美雇员则念 Channel Néws Asia。


音段变化我们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变化发生在特定的语流环境里,不改<br />

变受影响语词的深层语音形式。新加坡英语有一条常见的语音规则,如(7)<br />

(C,辅音;#,词尾):<br />

(7) 塞音 → Ø / C _ #<br />

在这条规则的作用下,辅音后的词尾塞音一般是不发的。所以,send 念成<br />

[sn],act 念成[k]。(Send 和 act 的元音与标准英语不同。新加坡英语的元音<br />

我们下面会谈到)。但是,这两词的深层语音形式依然是 /snd/ 和 /kt/,所以<br />

sending/actor 念成[sndi]/[kt],而不是*[sni]/*[k]。<br />

另一种音变改变语词的深层语音形式。音素重组及语言的内部演变都可<br />

以使语词的语音形式发生质的变化。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两个变异现象:元音<br />

系统的重组和舌冠音(coronals)的颚化。前者是音素重组的特例,后者是内部演<br />

变的特例。详情请参阅 Bao (1998,2003)。<br />

和许多 ESL 一样,新加坡英语的元音有 5 个,/i, , u, o, a/,此外还有弱<br />

元音 //。这些元音和标准英语(Received Pronunciation, RP)元音的对应如<br />

(8)所示。<br />

(8) 新加坡英语、RP 元音的对应<br />

新英 RP 例词 新英 RP 例词<br />

i i: beat u u: boot<br />

bit<br />

book<br />

bet o : caught<br />

æ bat<br />

cot<br />

a : cart<br />

cut


从表中的对应我们可以看出,标准英语的长短、中低区别在新加坡英语中消<br />

失,使得原本 10 个基本元音合并成 5 个。这样,beat/bit, boot/book, caught/cot,<br />

cart/cut 以及 bet/bat 的深层语音形式发生变化,合流而成为同音词。音素重组是<br />

语词本土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影响到整个词汇。<br />

和音素重组相比,语言的内部演变不会那么激烈、彻底,其影响面也局<br />

限在几个单词上。新加坡英语的舌冠音颚化就是一例。这一音变体现在下面几<br />

个词里:<br />

(9) a. Tibetan [tibtjn] (RP: [tbtn])<br />

b. Sparten [spatjn] (RP: [sp:tn])<br />

c. guidance [gaidjns] (RP: [gadns])<br />

d. platinum [pltinjn] (RP: [plætnm])<br />

e. villain [viljn] (RP: [vln])<br />

我们用 j 表示颚化。从以上的例词可以看出,颚化出现在/t, d, n, l/和/-n/之间,<br />

还使 RP 的弱元音变成中前元音。虽然内部音变的起因一般不容易确定,例<br />

(9)的音变很可能是英语词 aluminium/aluminum 两读类推的结果。舌冠音颚化<br />

只影响这几个词;一些常见的词,如 silence,即使音韵条件满足,舌冠音还是<br />

不颚化。Silence 念[sailns],不念*[sailjns]。<br />

从语言的历史演变角度看,音韵重组是始于语音的音变,不但没有例外<br />

而且在语言中传播得相当快;舌冠音颚化是始于单词的音变,在词汇里扩散的<br />

过程有时相当缓慢。(关于音变的种类及特性,请参阅 Wang 1969,Labov<br />

1981,Bao 2003)。突变式的音变、渐进式的音变都改变语词的深层语音形<br />

式,是造成英语本土化的两大动因。


3 语法特点<br />

最能体现新加坡英语独特性的,是一些新出现的语法结构。下面我们介绍几例<br />

明显受汉语影响的语法现象。<br />

3.1 One<br />

我们知道,汉语的“的”字有广泛的语法功能。常用的有强调、修饰以及替<br />

代:<br />

(10) a. 苹果是圆的 (强调)<br />

即:<br />

b. 圆的 (替代)<br />

c. 我买的苹果 (修饰)<br />

英语没有和“的”字相仿的词。上面三例要用三种不同的句式表达,<br />

(11) a. Apples are ROUND (强调)<br />

b. The round one (替代)<br />

c. The apple that I bought (修饰)<br />

例(11a)我们用重音表达强调(当然英语还有别的强调句式)。(11b)的<br />

one 起替代作用,和(10b)的“的”用法相仿。(11c)是典型的英语定语从句<br />

短语。英语的定语从句在中心语之后,用 that、which 之类的虚词引出。句子作<br />

修饰语在汉语里用“的”引出,出现在中心语之前。如果我们把“的”看作英<br />

语的 that,同是引入定语从句的虚词,那么,我们可以把汉语和英语的定语从<br />

句短语作如下的描写:<br />

(12) a. 英语: 中心语-[虚词-定语从句]<br />

b. 汉语: [定语从句-虚词]-中心语


值得注意的是,定语从句短语的三个组成成份顺序正好相反。<br />

新加坡英语除了有(11)所列标准英语的句型外,还可以用 one 表达强<br />

调和修饰。举例如下:<br />

(13) a. Why you like that one?(新加坡英语)<br />

Why are you like THAT? (标准英语)<br />

你为什么是这样的?<br />

b. The apple, I bought one, very sweet (新加坡英语)<br />

The apple that I bought was very sweet(标准英语)<br />

我买的苹果很甜<br />

上面两例的 one 用法不同。例(13a)的 one 用在句末强调句子的语气,同汉语<br />

句(10a)里的“的”相仿。例(13b)的 one 引进定语从句 I bought 来修饰中<br />

心语 the apple,其语法功能等同于汉语句(10b)的“的”。按照 Alsagoff and<br />

Ho (1998)的分析,(13b)是新加坡英语特有的定语从句句型。这一新句式的<br />

语序正是(12a, b)的融合:<br />

(14) 新加坡英语: 中心语-[定语从句-虚词]<br />

也就是说,定语从句和虚词遵循汉语的顺序,但是中心语和修饰语的位置则遵<br />

循标准英语的规范。当然,我们也可以把(13b)中的 I bought one 分析为名词<br />

性的替代式,与 the apple 并列为例(13b)的主语。不管我们怎样分析,<br />

(13)的例句中 one 的用法在标准英语是没有的。新加坡英语 one 句式是受汉<br />

语“的”字结构的影响而产生的。<br />

3.2 Already、ever<br />

在标准英语中,already 和 ever 强调动作的完成,常与过去时或完成时合用:


(15) a. John already bought an apple<br />

约翰已经买了苹果了<br />

b. John has already eaten the apple<br />

约翰已经把苹果吃了<br />

c. This is the sweetest apple I have ever eaten<br />

这是我吃过的最甜的苹果<br />

英语的时与体是由动词形态表示的,already 和 ever 只起强化作用。<br />

在新加坡英语,动词形态的变化并无规律可循,时态意义要么在语境里<br />

获得,要么借助于“昨天”、“明年”之类的时间短语(Platt and Weber<br />

1980)。就完成体而言,除了相关的时间短语外,新加坡英语常常用 already<br />

和 ever:<br />

(16) a. I see that movie already<br />

我已经看了那部电影<br />

b. I ever see that movie<br />

我看过那部电影<br />

Already 相当于汉语的“了”,表示完成体或起始体;ever 相当于汉语的<br />

“过”,表示经验体。Already/ever 和“了/过”只是在体意义上有直接的对<br />

应,句法上的差异还是存在的。汉语的“了”可以用在动词和宾语之间(“吃<br />

了饭”)或句子之后(“吃饭了”);前者为完成体,后者为起始体(参见王<br />

1957)。新加坡英语的 already 一般只能用在句末,不能出现在动词和宾语之<br />

间。这样,already 句有可能歧义:<br />

(17) John eat apple already<br />

a. 约翰吃了苹果(完成体)


. 约翰吃苹果了(起始体)<br />

Already 的体意义和动词的性质有关。如果句子表达动态的事件,如打、<br />

吃等,already 表示完成体(见(17a))。如果句子表示静态的事件,如红、<br />

相信等,或表达爱好、职业等一贯的事件(见(17b)),already 则表示起始<br />

体。下面两例表示静态事件,already 都作起始体解(例子摘自 Kwan-Terry<br />

1989)。<br />

(18) a. The tongue red already<br />

舌头红了<br />

b. It’s not cold already<br />

不冷了<br />

从这些例子的汉译可以看出,already 和“了”在体意义上的对应是明显的。<br />

Ever 只能用在动词前,见例(16b)。下面我们再举几例:<br />

(19) a. I ever live in Boston<br />

我(曾经)在波士顿住过<br />

b. John ever young<br />

约翰(曾经)年轻过<br />

c. The wall ever white<br />

墙(曾经)白过<br />

汉语的经验体常常和“曾经”合用,因此,有些学者(如 Ho and Wong 2001)<br />

认为 ever 直接对应“曾经”,而不是“过”。从体貌意义角度看,对应“曾<br />

经”或对应“过”并不重要;两者都表示经验体。<br />

正因为 ever 表示经验体,它只能用在表示可重复的动作或状态的句子<br />

里,而不能与不可重复或时间顺序不合逻辑的谓语合用:


(20) a. *John ever die (不可重复)<br />

*约翰(曾经)死过<br />

b. *John ever old(时间顺序不合逻辑)<br />

*约翰(曾经)老过<br />

这一语义限制和汉语的“过”是一致的。<br />

3.3 Not、never<br />

既然新加坡英语的完成体和经验体来自汉语的“了”和“过”,那么汉语和完<br />

成体有关的否定词也应在新加坡英语里有所体现。我们知道汉语有二个否定<br />

词,“不”和“没/没有”。前者为一般的否定,后者只用来否定完成体句子。<br />

例子如下:<br />

(21) a. 张三不吃榴莲(一般否定)<br />

b. 张三没吃榴莲(完成体否定)<br />

在新加坡英语,“不”和“没”的语法功能由 not 和 never 承担:<br />

(22) a. Why don’t you believe me?<br />

你为什么不相信我?<br />

a′. Why you never believe me?<br />

你为什么没相信我?<br />

(标准英语:Why didn’t you believe me?)<br />

b. Why don’t you wash your hand?<br />

你为什么不洗手?<br />

b′. Why you never wash your hand?<br />

你为什么没洗手?


(标准英语:Why didn’t you wash your hand?)<br />

作为一般否定,(22a,b)可以算是标准英语句子。但(22a′,b′)在标准英语中<br />

只能用 didn’t (did not),不用 never。标准英语的否定不按完成体分工。新加坡<br />

英语的 not 和 never 的分工显然来自汉语的“不”和“没”。有趣的是,never<br />

和 already 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br />

(23) a. John never eat the durian (*already)<br />

b. 约翰没吃(*了)榴莲<br />

这和“没”、“了”是一样的。<br />

3.4 小结<br />

从 one、already、ever、never 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语对新加坡<br />

英语的影响。当然还有别的语法特征也留下汉语的痕迹,比如句尾语气词<br />

(Kwan-Terry 1978, Gupta 1992),空语类(Bao 2001)以及被动态(Bao and<br />

Wee 1999)。从语言类型学角度看,新加坡英语更接近汉语。<br />

4 结束语<br />

以上我们简单地介绍了新加坡英语的几个语法特征。从这些语法特征上我们可<br />

以找到明显的汉语痕迹。这些现象是语言接触的产物。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没<br />

有对这些现象的生成机制作理论上的探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本文所引用<br />

的论文。语言间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能用一、二个语言学概念来加以概括。我<br />

们研究 ESL 的产生和发展,应该从 ESL 的语言生态总体着手,考查历史、政<br />

治、社会以及语言各方面的因素。和许多 ESL 方言一样,新加坡英语的社会地<br />

位不高。早期华南移民大多是为了谋生而背井离乡,学说些马来话或英语以应<br />

生存之急。汉语的影响是不足为奇的。我们介绍的那些语音、词汇、语法特征


和英美英语标准相差甚远,不易被新加坡社会广泛接受。尤其是受过良好英语<br />

教育的社会精英层,对土生土长的语言创新更是嗤之以鼻。虽说新加坡英语被<br />

一些人当作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标志,并且还是许多二战后出生的新加坡人的母<br />

语(参阅 Gupta 1994,Bao 2003),但其社会地位在新加坡建埠以来的近二百<br />

年间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一门语言的社会地位在该语言的稳定和成长过程中起<br />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阅 Leith 1997)。低下的社会地位是新加坡英语发展的<br />

一大障碍。在目前,作为新加坡社会的“市井”语,新加坡英语先天不足,其<br />

语法、词汇资源非常有限,交际潜能不足以应付现代社会的需要,无法取代标<br />

准英语在新加坡社会的功能。在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标准英语在新加坡依然起<br />

主导地位,是“好英语”的衡量尺度。新加坡政府每年都要发动讲标准英语<br />

(Speak Good English)运动,号召国人摈弃新加坡英语。在这样的语言生态环<br />

境里,作为 ESL 的新加坡英语,前途并不令人乐观。


参考文献<br />

Alsagoff, Lubna and Ho Chee Lick. (1998). The relative clause in colloquial Singapore<br />

English. World Englishes 17.127-138.<br />

Bao, Zhiming. (1998). The sounds of Singapore English. In Joseph Foley et al (eds.)<br />

English in new cultural contexts: reflections from Singapore (pp.152-174).<br />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br />

Bao, Zhiming. (2001). The origins of empty categories in Singapore English. Journal of<br />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16.275-319.<br />

Bao, Zhiming. (2003). Social stigma and grammatical autonomy in non-native varieties<br />

of English. Language in Society 39.1.<br />

Bao, Zhiming and Lionel Wee. (1999). The passive in Singapore English. World<br />

Englishes 18.1-11.<br />

Ferguson, Charles A. (1959). Diglossia. Word 15.325-40.<br />

Gupta, Anthea F. (1991). Acquisition of diglossia in Singapore English. In Anna Kwan-<br />

Terry (ed.),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pp. 119-160).<br />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br />

Gupta, Anthea F. (1992). The pragmatic particles of Singapore Colloquial English.<br />

Journal of Pragmatics 18.31-57.<br />

Gupta, Anthea F. (1994). The step-tongue: children’s English in Singapore. Clevedon:<br />

Multilingual Matters.<br />

Hayes, Bruce (1995). Metrical stress theory: Principles and case studies. Chicago:<br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br />

Ho, Mian Lian and Irene F. H. Wong. (2001). The use of ever in Singaporean English.<br />

World Englishes 30.79-87.<br />

Kachru, Braj B. (1985).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 The English<br />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 In Quirk and Widdowson (eds.), 11-30.<br />

Kwan-Terry, Anna. (1979). The meaning and the source of the ‘la’ and the ‘what’<br />

particles in Singapore English. RELC Journal 9.22-36.


Kwan-Terry, Anna. (1989). The specification of stage by a child learning English and<br />

Cantonese simultaneously: a study of acquisition processes. In Hans W. Dechert and<br />

Manfred Raupach (eds.), Interlingual Processes, 33-48. Tübingen: Gunter Narr<br />

Verlag.<br />

Labov, William (1981). Resolving the neogrammarian controversy. Language 57.267-<br />

308.<br />

Leith, Dick (1997). A social history of English. London: Routledge.<br />

Pakir, Anne. (1991). The range and depth of English-knowing bilinguals in Singapore.<br />

World Englishes 10.167-179.<br />

Platt, John. (1975). The Singapore English speech continuum and its basilect ‘Singlish’<br />

as a ‘creoloid’.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17.363-374.<br />

Platt, John and Heidi Webber. (1980). English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status,<br />

features, func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br />

Platt, John and Ho Mian Lian. (1993). Dynamics of a contact continuum: Singapore<br />

English. Oxford: Clarendon Press.<br />

Quirk, Randolph. (1985).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a global context. In Quirk and<br />

Widdowson (eds.), 1-6.<br />

Quirk, Randolph and Henry G. Widdowson (eds.). (1985). English in the world:<br />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 Cambridge: Cambridge<br />

University Press.<br />

Tay, Mary W. J. (1979). The uses, users and features of English in Singapore. In Jack<br />

C. Richards (ed.) New Varieties of English (pp. 91-111). Singapore: SEAMCO<br />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br />

Tay, Mary W. J. (1982). The Phonology of Educated Singapore English. English Word-<br />

wide 3.135-145.<br />

Tongue, Ray K. (1979). The English of Singapore and Malaysia. Singapore, Eastern<br />

University Press.<br />

Wang, Li 王力 (1957). 中国现代语法。北京:中华书局。<br />

Wang, William S. (1969). Competing changes as a cause of residue. Language 45:9-25.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