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6.2013 Views

贵州安顺上二叠统的真菌化石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标本 ...

贵州安顺上二叠统的真菌化石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标本 ...

贵州安顺上二叠统的真菌化石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标本 ...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156 古 生 物 学 报 16 卷<br />

B 型 菌 丝<br />

(图版 II,图 1,2)<br />

描述 菌丝直管状,无横隔,粗细均匀,约 5 微米。丝体中间或末端具球形,梨形<br />

或纺锤形膨胀部。生于丝体末端的球形膨胀部直径 47.5 微米;丝体的间生梨形或纺锤形<br />

膨胀部直径 22.5—33.75 微米,它们与细管状的丝体间通过逐渐收缩的“颈部”相连。梨<br />

形膨张部的侧方有时具有刺状突起(图版 II,图 1)。观测菌丝最大长度为 450 微米。<br />

此种菌丝保存在腕足类(?)的介壳內,细长的菌丝伸展方向大致与壳面平行。<br />

讨论 将当前描述的标本归于真菌的理由是:(1)丝体细而直,粗细均匀,无横隔;<br />

(2)丝体具间生或末端生的膨胀部;(3)间生膨胀部侧方具刺状(?)突起。这些性质颇似现<br />

代真菌——例如藻状菌中的壶菌类(Chytridiales),丝体的间生膨胀可能是真菌的生殖器<br />

官——孢子囊,或者是一种非生殖性的营养构造;其侧方的刺状(?)突起可能代表着孢子<br />

出口管或另一条根状菌丝的痕迹。末端生的球形膨胀部很可能是孢子囊。<br />

此种菌丝保存在腕足类(?)的介壳內,也属钻孔真菌。<br />

当前的标本与北美志留纪的 Peronosporites(=Chaetophorites) ramosus 的某些标本有<br />

些相象(Loomis,1900,225 页,图版 16,图 1),它也是一种生长在腕足类介壳中的钻<br />

孔种类。但其丝体较细(不及 2.5 微米),常弯曲,分枝频繁,间生膨胀部无刺状突起,<br />

这些都和当前的标本不同。<br />

登记号 PB 6252,6253。<br />

三、 结 语<br />

本文描述的小型真菌化石包括钻孔和寄生两种类型。关于钻孔真菌化石的记载已有<br />

一百余年的历史,最古老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奥陶纪(Hessland,1949);而寄生的真<br />

菌化石则多见于中、新生代,尤其是新生代的陆相沉积物中。它们常常寄生在陆生植物<br />

上。关于寄生在海藻体内的真菌化石,至今未见报道。<br />

Pia(Rao and Pia,1936)描述的一个晚白垩世的 Palaeachlya sp.是迄今所知唯一保存在<br />

钙藻钙质骨骼中的“真菌”化石。它是保存在针藻(Acicularia sp. )的离散的钙质骨针中的<br />

空管状构造,属于钻孔种类,而不是寄生种类。况且,它是否属于真菌类还难以证实。<br />

如所周知,真菌和藻类的关系相当密切而复杂。现代真菌经常寄生在藻体内,它还可以<br />

与藻类构成菌藻复合体(composites)。真菌常常作为病原体侵入藻体,引起藻体的病害和<br />

死亡;但也有时虽生活在藻体内,却并不引起藻沐的病害;真菌和藻类密切共生组成植<br />

物界中独特的类群一一地衣,更是二者间密切关系特化的典型。然而,关于真菌寄生在<br />

藻体内这一生态现象的历史发展,由于缺乏古生物证据,迄今尚未见报道。当前的材料<br />

提供了寄生在藻体內真菌的化石证据。它表明:真菌寄生在藻体内的生态现象的发展历<br />

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二叠纪。鉴于菌类和藻类都有十多亿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可望今后一<br />

定会有新的材料证明,这种寄生现象可溯源于更久远的地质年代。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