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2013 Views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一、啟蒙期(1950-1966)<br />

第二節 台灣物理治療服務史簡介<br />

1950 年代,台灣發生小兒麻痺大流行,許多患者挽回了生命,卻在身心留下<br />

不可磨滅的印記。由於大量肢體障礙的小兒麻痺患者對物理治療的需求,開啟<br />

了台灣物理治療的發展。<br />

當是時,隨著美國軍事顧問團來台的眷屬,有許多人為美籍的物理治療師,自<br />

願奉獻所學,來協助小兒麻痺患童進行物理治療,對於我國物理治療的發展貢<br />

獻良多。1958 年,台大醫院外科率先於一西骨科病房專闢一間物理治療室,<br />

先後聘請多位美籍物理治療師,包括 Mrs. Gray、Mrs. Saembough、Mrs. Taber、<br />

Mrs. Franklin、Mrs. Godston、及 Mrs. Eaton,擔任物理治療志工,並指導<br />

該院護理人員進行小兒麻痺者之重量訓練、輔具應用、功能訓練等物理治療。<br />

翌年,台北榮民總醫院盧致德院長向國防醫學院借調黃金銘醫師籌設物理治療<br />

業務,於 1960 年一月正式作業。<br />

1965 年,台大醫院物理治療復健大樓落成,一樓為門診及物理治療室,二樓<br />

為具有 22 床之復健病房及肌電圖室,為國內第一個設有病房的復健醫療機<br />

構。1964 年,蔣夫人宋美齡鑑於小兒麻痺患童之醫療、就學、教養等多重問<br />

題,遂成立「振興育幼院籌備委員會」,以期設置含醫療、復健、治療、教育,<br />

以及就業訓練與輔導等的多元化機構,俾使小兒麻痺患童能自力謀生。1966<br />

年,馬偕醫院亦設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br />

當北部各大醫院積極籌建物理治療部門之時,在熱心的外籍宗教人氏的籌劃<br />

下,我國第一所小兒麻痺患童專屬的醫教合一機構卻是在屏東出現。1959 年,<br />

「 屏東基督教診所 」(現今的屏東基督教醫院)的挪威籍傅德蘭與畢嘉士等<br />

醫護人員舟車勞頓、日以繼夜地在中、南部尋覓遭人拋棄的小兒麻痺病童,並<br />

聘請美國骨科權威 Burgess 醫師及物理治療師前來為病患進行骨科矯正手術<br />

與物理治療。1960 年,在基督教行道會美國差會贈予土地之下,設立了全國<br />

第一所專治小兒麻痺的「兒童療養院」,免費醫治來自全省各地的病患。1963<br />

年,「屏東基督教診所」改名為「屏東基督教醫院」,並創設「麻痺兒童之家」<br />

(也就是現今「勝利之家」的前身),使患童有受教育之機會;翌年(1964 年),<br />

該院正式設立了物理治療部,擴大對小兒麻痺患者及其他類病患的物理治療服<br />

務。而彰化基督教醫院亦於 1964 年起,先後招收二期物理治療訓練班,並開<br />

始為病患服務。<br />

縱觀整個啟蒙期,由最初歐美相關醫療人員來台協助發展,到國內自行派員出<br />

國受訓,使得台灣物理治療逐漸步上軌道。<br />

二、奠基期(1967-1984)<br />

台灣初期的物理治療是以小兒麻痺為主,但隨著物理治療大學教育在台灣的生<br />

根,物理治療逐漸發展至各醫療專業領域。1971 年世界衛生組織派遣菲籍顧<br />

6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