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2013 Views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的生活哲學,減少當事人的情緒困擾與自我挫敗行為」。治療者試圖藉<br />

由幫助案主解釋及思考他們的經驗以協助控制-些困擾的情緒反應,如<br />

焦慮和憂鬱。此種方式在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有廣泛的運用,如腦性麻痺、<br />

自閉症、社會情緒障礙、教養問題或環境適應困難等兒童及家庭。<br />

<br />

動態系統理論是由俄國的生理學家尼克萊·伯恩斯坦(Nikolai Bernstein)於<br />

1967 年所開啟的理論。該理論主要架構於自我協調(self-organization)以解<br />

決動作控制與發展中多項自由度(many degrees of freedom)的難題。所謂的<br />

自我協調指的是生物個體會協調環境與本身各個系統去完成行為與動作的功<br />

能,此乃藉由將影響動作的次序參數(collective variables)做系統化的分類<br />

和整合,使身體能在複雜的控制中自然出現規律性。而一個動作的形成可以有<br />

非常多的方式,其最常採取的方式通常是最穩定的方式。在自我協調的狀況<br />

下,正常人的身體機能亦會呈現一定範圍的歧異性(variability),而動作的<br />

型態也會有某個範圍的變化,在這個範圍之內是個人較穩定的動作方式。當個<br />

體發生異常時,就會離開此穩定的狀態,而產生異常的動作型態。因此動態系<br />

統理論即是應用這樣的觀念,希望藉由掌握動作改變的時間點及增加影響因子<br />

的變動性來改變動作模式,使趨向正常之動作型態。<br />

<br />

兒童的動作學習與訓練一直是許多人關切的課題。要了解「動作學習」,首先<br />

要了解「動作表現」與「動作學習」的不同。當聽到某位家長說道:「我的小<br />

孩在不注意的情況下,會自己放手站 3–5 秒了!」。這是否代表這位小朋友已<br />

經學會放手站了呢? 恐怕還不算是。這位家長觀察到的現象只能算是這位小朋<br />

友一時的「動作表現」。「動作表現」會隨著小朋友當時的身心狀況或其他外在<br />

因素的影響而改變。然而「動作學習」,是指孩童經由練習或經驗而產生動作<br />

能力上的永久改變過程。孩童一旦學會放手站之後,不論在任何時間或場合,<br />

都應該可以表現出此動作能力。<br />

歸納各個動作學習理論,影響動作學習的要素有以下幾點:<br />

1.孩童本身的認知能力與動機。<br />

2.練習的模式。<br />

3.回饋的使用。<br />

4.環境的影響。<br />

認知能力包含注意力以及記憶。在動作學習的初期,如剛開始學走平衡木,孩<br />

童需要花費很大的專注力在這項動作本身,但等到熟練之後(動作學習的後<br />

期),便可一邊唱歌一邊走平衡木,所需的注意力減少。Schmidt 所提出的基<br />

52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