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ntur.lib.ntu.edu.tw
from ntur.lib.ntu.edu.tw More from this publisher
02.06.2013 Views

神經誘發治療系統主要基於成熟理論,即兒童身心發展變化是受機體內部-生 物基因,固有程式所控制(Gesell A 1930)及 Magnus(1920)之階層模式 (hierarchical model)認為“中樞神經之成熟由下至上,表現於嬰兒反射之 發展”。根據此理論運用於臨床的有「玻巴斯系統(Bobath system)」、「路德 系統(Rood system)」、「佛予塔系統(Vojta system)」等。以下介紹玻巴斯 系統 (Bobath system)。 玻巴斯系統又稱神經發展治療系統(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簡稱 NDT),是 1940 年代英國玻巴斯夫婦 (Berta Bobath & Karel Bobath) 根據當 時成熟理論、反射階層模式及臨床經驗所發展出來,用於評估與治療中樞神經 受損病患的方法,為 1940 年至 1990 年傳統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語言治療最 常使用的治療系統。 Karel Bobath 為神經精神科醫師,Berta Bobath 為英國之物理治療師,最開 始為玻巴斯夫人治療罹患中風之英國名畫家 Mr. Simon Elwas,發現某些姿勢 會改善動作,減少肌肉高張力,因此兩夫婦共同發展出反射抑制姿勢(reflex inhibition posture),其為靜態以及全身性的姿勢此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 將兒童動作發展併入。由於反射抑制姿勢是靜態的姿勢雖然肌肉張力有降低, 但病人的功能沒有辦法顯現出來,因此在第三階段就以動態的反射抑制動作模 式取代靜態的反射性抑制姿勢,為一個動態式的抑制高張力的動作,通常是局 部性的由某些關鍵點來控制,因此即為後來的「關鍵點控制手法」,此外,再 加上姿勢反應、平衡反應之誘發,即以關鍵點控制手法合併反射抑制動作模式 及誘發技術,以促進一個腦傷患者之正常動作之發展或回復,此階段玻巴斯系 統的治療技術分為三大方面:一為反射抑制動作模式 (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簡單 R.I.P.);二為誘發技術 (facilitation technique);三為本 體與觸覺刺激 (proprioceptive and tactile stimulation)。上述三種技術 相互配合運用即所謂關鍵點控制手法(key point control),使小孩能做出正 常的動作來;在第四階段就不強調刺激反射,而強調病人自己的控制,因此發 展出所謂的自行反射抑制動作模式之技巧;第五階段受「任務取向」,「引導式 教育」之影響,因此強調於每天日常生活裏對孩子的處理,來進行神經發展治 療;第六階段就融合現代的「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理論,因此有下述最 新理論架構產生。 根據 1992 年「世界神經發展治療協會教師小組」(International 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 Association Instructor Group)所給予玻 巴斯系統的最新理論架構如下: 1.中樞系統所控制的是整體的動作,而不是一塊塊肌肉,但肌肉本身性質的 改變將會限制動作的執行。 50

2.感覺系統會影響動作功能之行使,這感覺系統包括:本體感、視覺、觸 覺以及平衡感,也就是前庭感。 3.功能性的動作需要中樞神經複雜的整合及處理過程,也就是說,自我啟 動的一些功能性動作必須包含到一種概念以及決定這個過程的程序之處 理、計劃和執行。 4.由於中樞神經的受損,會有不正常的肌肉張力,這些不正常的肌肉張力 會影響動作的執行。 5.由正常嬰幼兒所得到的功能技巧的發展過程,可做為中樞神經系統障礙 病人不正常動作分析的理論基礎。 6.中樞神經的傷害可以造成一個可預期性的神經性的受損、障礙模式,這 種神經性的受損會在肌肉、骨骼或是心肺功能以及其他系統方面造成可 預期的次發性的併發症。 7.自動性的姿勢反應是正常動作功能的必要條件。 雖然在實証醫學之潮流下,NDT 由於療效之証據缺乏而備受批評,但誠如「美 國腦性麻痺與發展醫療學會」所言,無實証醫學佐證並不代表無效,而是如何 整合新的思維概念,去詮釋 NDT,並取其中有用之技巧於臨床上,若能以嚴謹 的研究方法去了解其技巧對那類病患有用,則有助於臨床品質之提昇。 認知理論起源於 1920 年代皮亞傑(Piajet)對於兒童思考及智力的研究,後來成 為二十世紀最廣泛而持久影響的心理學理論之一。皮亞傑認為生物體對事物的 認識來自於動作,在動作的過程中,生物體與事物之間發生相互改變、相互適 應。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神經系統的成熟、外在的環境及生物 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行為主義為 1930 到 1940 年代的主流勢力,後來由施金納(Skinner)所大力倡 導,認為行為是由學習而來,也是可以改變的。由此理論所衍生的治療方式稱 為行為治療法(behavior therapy)或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 認為不良的適應行為都是由學習而來的,我們可以利用行為改變技術產生新的 行為以代替原有的不良適應行為。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間,行為改變技術被 廣泛應用於醫療機構或學校中。 艾里斯(Ellis) 於 1950 年由所提出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之一-理情行為 療法(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至今仍是心理治療的 主流,它是一種運用行為治療,並結合改變不當信念的一種治療方法, 以造成行為的持久性改變。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目標為:「培養更實際 51

2.感覺系統會影響動作功能之行使,這感覺系統包括:本體感、視覺、觸<br />

覺以及平衡感,也就是前庭感。<br />

3.功能性的動作需要中樞神經複雜的整合及處理過程,也就是說,自我啟<br />

動的一些功能性動作必須包含到一種概念以及決定這個過程的程序之處<br />

理、計劃和執行。<br />

4.由於中樞神經的受損,會有不正常的肌肉張力,這些不正常的肌肉張力<br />

會影響動作的執行。<br />

5.由正常嬰幼兒所得到的功能技巧的發展過程,可做為中樞神經系統障礙<br />

病人不正常動作分析的理論基礎。<br />

6.中樞神經的傷害可以造成一個可預期性的神經性的受損、障礙模式,這<br />

種神經性的受損會在肌肉、骨骼或是心肺功能以及其他系統方面造成可<br />

預期的次發性的併發症。<br />

7.自動性的姿勢反應是正常動作功能的必要條件。<br />

雖然在實証醫學之潮流下,NDT 由於療效之証據缺乏而備受批評,但誠如「美<br />

國腦性麻痺與發展醫療學會」所言,無實証醫學佐證並不代表無效,而是如何<br />

整合新的思維概念,去詮釋 NDT,並取其中有用之技巧於臨床上,若能以嚴謹<br />

的研究方法去了解其技巧對那類病患有用,則有助於臨床品質之提昇。<br />

<br />

認知理論起源於 1920 年代皮亞傑(Piajet)對於兒童思考及智力的研究,後來成<br />

為二十世紀最廣泛而持久影響的心理學理論之一。皮亞傑認為生物體對事物的<br />

認識來自於動作,在動作的過程中,生物體與事物之間發生相互改變、相互適<br />

應。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神經系統的成熟、外在的環境及生物<br />

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br />

行為主義為 1930 到 1940 年代的主流勢力,後來由施金納(Skinner)所大力倡<br />

導,認為行為是由學習而來,也是可以改變的。由此理論所衍生的治療方式稱<br />

為行為治療法(behavior therapy)或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br />

認為不良的適應行為都是由學習而來的,我們可以利用行為改變技術產生新的<br />

行為以代替原有的不良適應行為。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間,行為改變技術被<br />

廣泛應用於醫療機構或學校中。<br />

艾里斯(Ellis) 於 1950 年由所提出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之一-理情行為<br />

療法(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至今仍是心理治療的<br />

主流,它是一種運用行為治療,並結合改變不當信念的一種治療方法,<br />

以造成行為的持久性改變。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目標為:「培養更實際<br />

51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