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2013 Views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SHOW MORE
SHOW LESS

You also want an ePaper? Increase the reach of your titles

YUMPU automatically turns print PDFs into web optimized ePapers that Google loves.

代留下的圖片中,就可以看到由各種金屬、皮革、木頭所製成的支架,因其作<br />

用主要是用來支撐受傷或骨折的肢體或身軀,所以都有很堅固笨重的外形。而<br />

當時的製作者,幾乎都是工匠、鐵匠或盔甲製作者或者病人自行製作。<br />

最早有系統投身其中的醫事人員是 16 世紀的 Ambroise Pare ,他是位外科醫<br />

師,針對各種病人的需求,他設計了各種支架使用在背部、骨折、髖關節疾病,<br />

甚至是針對足部變形所穿的特殊鞋子等, Pare 不僅運用在臨床治療,並著書<br />

詳細解釋其作法。<br />

到了 18 與 19 世紀,拜鋼鐵製作業蓬勃發展之賜,支架之製作也進入商品化的<br />

階段。而當時支架的製作者大多是接骨師(bonesetters),Hugh Owen Thomas<br />

與 Sir Robert Jones 兩位都是有名的接骨師與之支架製作者,幫病人治病兼<br />

為其設計適合的支架。<br />

1950 年代因為小兒痲痺症的大流行,有相當多急性期後留下肢體無力、肢體<br />

畸形殘障的問題,所以支架的設計與發展備受注意。這時期被動、靜態的支撐<br />

肢體,已不能滿足功能上的需求,而有了裝具這個字眼用法的產生。<br />

裝具(orthosis)約在 1950 年代出現此字,與’支架’相比,’裝具’有動態<br />

控制肢體的涵意。在 1960 年代美國的義肢裝具學會成立 (American Orthotic<br />

and Prosthetic Association),確立了統一使用’裝具’(Orthosis) 這個<br />

名詞, 這時裝具師(Orthotist) 已是一個獨立的專業,醫師評估認為病人有<br />

功能缺失時,將病人轉介給裝具師製作合適的裝具。而在裝具材質上的改變,<br />

直到 1970 年代,製作方便且重量輕又美觀的塑膠合成材料的運動,使裝具的<br />

發展上更是向前跨一大步。<br />

影響最深遠的是 1980 年聯合國國際殘障年的推動,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落實<br />

到人人機會均等的前提,對於身心障礙人士的協助,不再只是就個人肢體功能<br />

上的重建,更進一步要求能使身心障礙人士重新參與整個家庭與社會的各項活<br />

動:包括就學、就業、各種娛樂活動與公眾事務;並將之視為各國與各級政府<br />

的責任。有了政策上大方向的制定,各種讓身心障礙人士在生活能更方便省力<br />

的輔助器具推陳出新。<br />

這樣的定義下,輔具不再只是穿戴在人身上,幫助身體某一部份肢體的功能的<br />

支架或者裝具,它可能是裝設在家裏的電器設備開關控制器上,讓四肢癱瘓患<br />

者可以自己控制電視與空調;也或者是交通工具的改造,讓下半身癱瘓的人士<br />

可以開車;也或者是公共設施中的設計,讓眼盲人士可以獨立安全的進出。 這<br />

裡泛指所有能增進人類生活功能, 幫助參與家庭與社會活動的所有輔助器具<br />

用品, 都是輔具(Assistive device)的範疇。<br />

所以如電動輪椅、協助轉位的設備、甚至包括改造成無障礙環境中的各種設<br />

備,都屬於這個觀念定義下的輔具(Assistive device);近年來加上科技、電<br />

腦的進步,有相當多的輔具與科技產品結合,所以有’科技輔具’(assistive<br />

technology)之稱,當然這並非指所有的輔具都要有高科技的結合,只要能符<br />

合使用者的需求,就是好的輔具設計。<br />

42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