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ntur.lib.ntu.edu.tw
from ntur.lib.ntu.edu.tw More from this publisher
02.06.2013 Views

作為治療性熱療的來源,於是人工熱的運用開始出現,商業和工業上的發展亦 開始。 最早如古羅馬時代的公共澡堂便是一例,當時人們認為熱可以促進排汗,將壞 的物質排出體外,並且熱所造成的紅腫現象,可用來減輕疼痛情形。至 1901 年巴瑞斯(Preiss)發明第一個治療池;1928 年巴羅特醫師(Dr. Blount)便開 始推廣哈伯水療桶的使用。而熱敷包的使用則起源自 1893 年薩拉亨(Salaghi) 設計出熱敷包之後。 深層熱可追溯至西元 1600 年吉爾伯特(Gilbert)發現電開始,至 1892 年德亞 森沃(d’Arsonval)發現頻率高至幾十萬赫茲時會對組織產生振動現象,並進 而產生熱;1899 年沃茲奈克(von Zeyneck)認為高頻可穿透組織而產生熱。於 是在 1900 年之後對於這種深層熱的運用便開始膨勃發展,如第一次世界大戰 時的微波、1928 年的短波、1933 年的超音波和 1958 年的雷射等。 超音波作為物理治療因子迄今已逾五十年,而醫學上對超音波的研究更早,如 1927 年伍德及路米斯的研究、1930 及 1940 年代的德國及美國開始於醫療上運 用超音波…等。而在現今的物理治療領域中,超音波已可算是最常用的物理治 療因子之一。 在臨床物理治療中,超音波對身體的作用是使組織溫度升高,以加速新陳代謝 及癒合的速度,也增加膠原的伸展性,降低關節的僵硬度。藉由以上作用使得疼 痛減輕並促進組織修復癒合。 超音波在身體受傷初期,可激發一連串的修復作用並加速其發生;此外,瑞德等 人則設計實驗證明出超音波有助組織間液的再吸收。1978 年,庫瑞爾等人及赫 雷等人經研究發現當皮下組織溫度升高時,感覺神經傳導速率隨之增加;顯示 出超音波對神經確實有改變其神經傳導速率的效應產生。 1978 年,米德馬斯特與恰特基指出超音波的使用對於受傷的軟組織在減輕腫 脹、壓痛的方面,比其他形式的熱療來得有效;而另有報告指出,剛受傷的組織 施用適當的超音波治療可有效減輕水腫。畢克福特及道夫的研究指出施用強度 足以加熱組織的超音波後,可增加血流;而亞伯拉森等人證明在施用超音波治 療後 26 分鐘可發現血流增加;此外,羅塔更證明施用超音波可啟動血管的擴張 反射,加速循環。 1960 年,保羅等人之臨床報告指出超音波有助於傷口癒合,並證明出超音波治 療可增加組織再生;然而,在艾瑞克森的實驗則不持上述觀點。1982 年透納等 人及羅伯斯等人的研究顯示出臨床上有效的超音波治療要在受傷後立即施行, 且長期使用超音波不但沒效亦可能產生危害。 在近期的研究中指出,骨頭在骨折的發炎期及早期增生期時,以超音波治療有 加速骨骼修復的作用。拉曼(1968;1970)等人研究指出超音波可有效地加熱身 體的深層組織,如韌帶、關節囊、肌腱等;此外,葛斯頓的實驗指出當組織溫度 40

升高,則組織的延展性也增加。 人類經長期的演化發展為身軀直立以雙腳行走的步態,使得骨盆以上各部位的 重量皆坐落於髖骨上,而導致在做軀幹部位的動作時,脊椎及相關肌肉群皆承 受了相當大的力量。久而久之,難免引起背部的疼痛.根據一項研究指出,約有 80%的一般民眾,在一生中會受到不同程度或形式的影響,由此可見,背痛是社 會上民眾普遍有的毛病。而就物理治療領域而言,用以治療背痛最常用的方法 是脊椎牽引,亦即藉由機械力或人力以拉長脊椎或增加其活動度以減輕脊椎的 疼痛。此外,由於背痛病人之成因及診斷類別相當複雜,脊椎牽引治療的技術也 不同,以致於臨床療效的研究至今仍無一定論。因此,在此一方面,尚具有相當 的研究空間。 椎間盤突出所造成之脊椎神經根壓迫為主要的脊椎牽引適應症。馬泰斯在 1968 年的研究顯示出脊椎牽引可減少椎間盤突出之程度及解除脊椎神經根壓 迫症候群的症狀;古達與拉瑪洛在 1978 年的研究顯示出連續性脊椎牽引可增 大腰椎間之距離,而減少椎間盤之內壓.;歐內爾在 1993 年的研究對受試者們 做脊椎牽引,發現有極高比例之病患有椎間盤回縮的現象,尤其是正中位置之 椎間盤突出效果最佳。 脊椎神經根受到壓迫的原因是由於退化性椎間盤病變或骨性關節炎造成椎間 孔狹窄所致,然而反過來說,有退化性椎間盤或關節之疾病的病人卻不一定有 椎間盤神經受壓迫的症狀出現。可是,一旦症狀出現後,往往此退化疾病已存在 許久。至於其中發病的機轉至今尚未明白,此一部分尚待研究。脊椎關節之活 動度不良,可藉由使用脊椎牽引來增加關節活動度;較輕之間歇性牽引可減輕 肌肉經攣及對神經的壓迫;身體的感覺消減或動作的力量及反射減少者,可以 徒手牽引暫時減輕症狀。 科技輔具,簡單講是一門要讓所有的人類生活的更輕鬆愉快的運用性學門,其 中知識的運用包羅萬象:包括醫學,生物力學,物理學,材料力學等;現代更 是運用相當多電腦科技之整合使用。借由名稱演變的歷史之介紹或許可以有幫 助粗略了解其內容。 毫無疑問的在歷史上輔具最早的運用是用以治療骨折病人,以夾板(splint) 固定骨折處(Fracture splinting)。目前最早的證據是出土的西元前 3000 年 的木乃伊,發現在手前臂骨有完整的夾板。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斯(370 B.C.)在醫書中詳細描述要如何以夾板固定 骨折的部位以幫忙骨折復位與骨頭癒合。Galen(131-201 A.D.)則用背部支架 (spinal brace)治療脊椎側彎與駝背。這穿著在病人身上的物品稱作’支架’ (brace),目的是以外物與外力來支稱身體某受傷或畸形部位。早在古希臘時 41

作為治療性熱療的來源,於是人工熱的運用開始出現,商業和工業上的發展亦<br />

開始。<br />

最早如古羅馬時代的公共澡堂便是一例,當時人們認為熱可以促進排汗,將壞<br />

的物質排出體外,並且熱所造成的紅腫現象,可用來減輕疼痛情形。至 1901<br />

年巴瑞斯(Preiss)發明第一個治療池;1928 年巴羅特醫師(Dr. Blount)便開<br />

始推廣哈伯水療桶的使用。而熱敷包的使用則起源自 1893 年薩拉亨(Salaghi)<br />

設計出熱敷包之後。<br />

深層熱可追溯至西元 1600 年吉爾伯特(Gilbert)發現電開始,至 1892 年德亞<br />

森沃(d’Arsonval)發現頻率高至幾十萬赫茲時會對組織產生振動現象,並進<br />

而產生熱;1899 年沃茲奈克(von Zeyneck)認為高頻可穿透組織而產生熱。於<br />

是在 1900 年之後對於這種深層熱的運用便開始膨勃發展,如第一次世界大戰<br />

時的微波、1928 年的短波、1933 年的超音波和 1958 年的雷射等。<br />

<br />

超音波作為物理治療因子迄今已逾五十年,而醫學上對超音波的研究更早,如<br />

1927 年伍德及路米斯的研究、1930 及 1940 年代的德國及美國開始於醫療上運<br />

用超音波…等。而在現今的物理治療領域中,超音波已可算是最常用的物理治<br />

療因子之一。<br />

在臨床物理治療中,超音波對身體的作用是使組織溫度升高,以加速新陳代謝<br />

及癒合的速度,也增加膠原的伸展性,降低關節的僵硬度。藉由以上作用使得疼<br />

痛減輕並促進組織修復癒合。<br />

超音波在身體受傷初期,可激發一連串的修復作用並加速其發生;此外,瑞德等<br />

人則設計實驗證明出超音波有助組織間液的再吸收。1978 年,庫瑞爾等人及赫<br />

雷等人經研究發現當皮下組織溫度升高時,感覺神經傳導速率隨之增加;顯示<br />

出超音波對神經確實有改變其神經傳導速率的效應產生。<br />

1978 年,米德馬斯特與恰特基指出超音波的使用對於受傷的軟組織在減輕腫<br />

脹、壓痛的方面,比其他形式的熱療來得有效;而另有報告指出,剛受傷的組織<br />

施用適當的超音波治療可有效減輕水腫。畢克福特及道夫的研究指出施用強度<br />

足以加熱組織的超音波後,可增加血流;而亞伯拉森等人證明在施用超音波治<br />

療後 26 分鐘可發現血流增加;此外,羅塔更證明施用超音波可啟動血管的擴張<br />

反射,加速循環。<br />

1960 年,保羅等人之臨床報告指出超音波有助於傷口癒合,並證明出超音波治<br />

療可增加組織再生;然而,在艾瑞克森的實驗則不持上述觀點。1982 年透納等<br />

人及羅伯斯等人的研究顯示出臨床上有效的超音波治療要在受傷後立即施行,<br />

且長期使用超音波不但沒效亦可能產生危害。<br />

在近期的研究中指出,骨頭在骨折的發炎期及早期增生期時,以超音波治療有<br />

加速骨骼修復的作用。拉曼(1968;1970)等人研究指出超音波可有效地加熱身<br />

體的深層組織,如韌帶、關節囊、肌腱等;此外,葛斯頓的實驗指出當組織溫度<br />

40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