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2013 Views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View/Open -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NTUR

SHOW MORE
SHOW LESS

Create successful ePaper yourself

Turn your PDF publications into a flip-book with our unique Google optimized e-Paper software.

則有抑制的作用;西元 1986 年, 楊格使用 Space Mix 5 的雷射(即 904nm 波長、<br />

200ns 脈衝 632.8nm 波長的氦-氖雷射的混合機種),治療老鼠的傷口,發現<br />

700Hz 的脈衝頻率之效果比 1200Hz 的效果好。<br />

另外,在部分實驗中,亦發現經雷射照射的細胞中活化氧自由基增加,進一步證<br />

明雷射和 DNA 合成的相關性.西元 1989 年, 巴斯福”各種雷射照射的細胞和反<br />

應”的實驗。<br />

在臨床上的研究上,則在西元 1960 年代後期及 1970 年代初期,利用低能量雷射<br />

(如 He-Ne,以 4 焦耳/平方公分的劑量)治療潰瘍,可加速傷口的癒合以及疼痛<br />

的減輕;此後,也一直有人從事此方面的研究,未曾間斷,可見得雷射這領域在<br />

臨床上相當受到重視。<br />

<br />

自萊登瓶 (Leyden) 於西元 1745 年被發明後,利用電流進行? ? 驗與? 療?<br />

被受到醫學界注重,根據專業文獻的記載,利用電力進行治療的文獻,最早可<br />

追溯到 1757 年, Dr. Benjamin Franklin 所寫的的一封信,信中談論到利用<br />

電刺激 (electrical shock) 治療鄰居 Mr. John Pringle 冰凍肩所得到的滿<br />

意效果,但因為在當時電療主要運用在止痛方面,故此種治療方式並不普及,<br />

直至二十世紀,電療不僅被運用在止痛方面,其對象更包括降低水腫及發炎反<br />

應 (1987)、傷口或創傷的癒合 (1983)、肌肉萎縮的訓練 (1983)、周圍神經<br />

損傷 (1979)、周圍循環缺失 (1949)、關節功能缺失 (1983)、姿勢異常 (1983)<br />

以及尿失禁患者 (1993) 之治療。<br />

經皮神經電刺激<br />

用電來治療疾病的歷史可追朔到西元前 400 年,如以電鰻或摩擦琥珀做刺激。<br />

電這字來自拉丁文原意即為琥珀。以近代電學為基礎發展出低頻電療等儀器,<br />

配合基礎生理學知識,奠定電刺激的理論基礎。1965 年 Melzack and Wall 提<br />

出了〝門閾控制理論〞,此為經皮神經電刺激止痛的理論基礎。<br />

門閾控制理論認為電刺激有髓鞘的大管徑神經可以抑制痛覺的傳導,後來出現<br />

的傳統(高頻率,低強度)經皮神經電刺激儀器即是利用此原理製造,其原理<br />

仍有可能應用神經生理阻斷或改變神經傳導速率,或是非嗎啡類之內生物質釋<br />

放而達到止痛作用。而高強度電刺激可以止痛的原因則是其可以經由疼痛抑制<br />

的脊髓及下行途徑而引發內生性類嗎啡物質的釋放,雖然經皮神經電刺激<br />

(TENS)的臨床效果仍具爭議性,從文獻回顧指出,使用 TENS 治療病人具有<br />

生理及心理的效果,並有安慰劑的作用。<br />

神經肌肉電刺激<br />

60 年代早期前,電療運用於肌肉方面的治療,主要是刺激去神經支配的肌肉,<br />

比較少的研究是針對興奮神經、或藉由刺激周圍神經以達到引起肌肉收縮為目<br />

38

Hooray! Your file is uploaded and ready to be published.

Saved successfully!

Ooh no, something went wrong!